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木人与泥人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01 06:05:4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捏泥人

教学目标:

1、用黏土捏一个印象最深刻的生动的小泥人。

2、体验原始材料的乐趣,了解泥塑造型的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和弘扬民间艺术的愿望。

教学重点:欣赏各种风格的民间泥塑,掌握手捏泥人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泥塑造型的夸张、变形等方法制作生动有趣的小泥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

二、引入课题:通过欣赏古代及当地民间泥塑的典型代表作品对泥塑艺术产生感性认识,了解泥塑与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

三、讲授新课:

(一)板书课题——《捏泥人》 (二)讨论:

1、中国传统泥塑与民间泥塑的区别是什么?

2、民间泥塑的形象和色彩分别由哪些特征?

3、通过具体形象想表达哪些情感?

4、说一说“说唱俑”的造型、动作、表情变化,什么地方运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 (三)讲解:根据讨论情况,教师及时发现和表扬学生的独特见解,并从表现形式与艺术风格上对民间泥塑作进一步讲解。

(四)示范:教师简要地运用捏、卷、贴、刻、接等技法,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示范小泥人的制作过程。

(五)学生练习,巡视指导。

1、学生根据作业要求进行练习,可一人捏一个或一组小泥人,也可一小组捏一组各种动态泥人:音乐演唱组、歌舞表演组、体育运动组等组合人物。

2、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学生作品最容易出现的是琐碎,在具体指导学生制作时强化整体感,将头部、身体、四肢揉成一团,然后在特征处加强表现和处理。

(2)学生对泥性不够了解,可通过练泥来解决(如干、湿、黏性、延展性等)

四、课堂小结:

(一)主要通过同学间的作品展示,谈手捏泥人的感受,谈泥人的造型是否生动有趣,有没有自己的特点,所表现的内涵,是否大胆的发挥,自己是否可再改进。(二)教师对每一件展示的作品都加以鼓励。 布置作业 学生捏小泥人

以上就是美术四年级说课稿捏泥人全部内容供家长参考,祝能够进入是适合的学校!

推荐第2篇:捏泥人

《捏泥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我国泥塑的历史,了解泥塑作品的工具材料及制作工序,熟悉捏泥人的简单技法并制作一件泥塑作品。

2.学习泥塑作品艺术及成型方法,培养对泥塑作品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

3.感受泥塑之美,培养对我国泥塑文化的喜爱和兴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泥塑的发展历史知识,了解捏泥人的简单技法,培养学生立动手能力。

难点:在了解泥塑作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制作泥塑主要工具材料一套。(橡皮泥代替) 教师:泥塑制作主要工具材料一套,课件(包括泥塑欣赏、泥塑历史、材料工具、制作工序、成型技法),泥塑实物。

一、激发兴趣、认识泥塑

欣赏我国的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的神佛塑像、惠山泥人“阿福”形象作品,感受中国泥塑历史和泥塑作品之美,激发学生学习捏泥人的兴趣。

二、了解泥塑,掌握人物特点。

你们以前做过泥塑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看看怎么来完成一个完整的泥塑人物作品?

(1)多媒体展示泥塑作品的制作过程,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说一说,既然是捏泥人,咱们就要首先知道完整的人物造型都包括哪些关键性的要素?看看自己,看看同学 (头,手脚,身子) (2)制作泥塑的基本手法和制作过程。(捏、卷、贴、刻、接等的制作手法)

过渡:学完了这些技术,你想不想尝试制作一件作品? 三,深入探究,感受泥塑。

探究学习捏泥人的制作方法。

(1)让学生通过玩玩泥,感受:团、挖、捏,搓,压的制作手法。 (2)欣赏感受不同手法制作的泥塑作品,让学生分组探究制作方法。出示课件图示录像,教师演示几种制作方法。

小结:出示课件图示录像,教师演示几种制作方法。提示:在必要的时候我们还学要用支架固定。 四,综合点评,感受成功

1、展示学生作品

2、学生自评,小组之间互评,老师点评

小结:同学们真是心灵手巧,创作的作品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五、扩展延伸

课下,同学们可以尝试着用泥巴去捏一捏,找来你的家长让他们一起与你来捏一捏。感受泥塑给咱们带来的乐趣。

推荐第3篇:捏泥人 教案

文档仅供参考

捏泥人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团圆和连接的方法,塑造出泥人的基本形象。2.通过观看教师示范,初步掌握制作的技巧.3.养成良好的习惯.活动准备:

1.五彩橡皮泥,泥工板、半截火柴棒(每位幼儿人手一份) 2.用雪碧瓶等材料围合制作的“泥人娃娃乐园”。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猜一猜,它是谁?

二、基本部分:

教师出示泥人,引起幼儿兴趣。 1.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喜欢它吗? 2.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做一个泥人? 教师边提问边示范制作泥人的方法。 1.泥人的头是什么样子的?上面有什么? 2.泥人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身体上有什么? 3.想一想,怎样将泥人的头和身体连在一起? 步骤:

将黄色橡皮泥先分成三份,各色橡皮泥各准备一点,取黄色橡皮泥中的一份团圆,作为人的头;

用另一半黄色橡皮泥中的一点,作为人的两只耳朵,连在人的头上; 用黑色橡皮泥搓两个小圆压扁,作为眼睛放在脸上,再用黄色橡皮泥压扁,作为人的鼻子;

再用红色橡皮泥压扁,作为人的鼻子;

用粉红色橡皮泥搓成椭圆形,作为人的身体;将黄色分成四份,搓长连在身体上,作为人的四肢;

最后再用火柴棒将头部与身体连起来。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幼儿制作,教师巡回观察并进行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给予指导和帮助。 教师:泥人娃娃,一个人感到很孤独,没有朋友玩,小朋友请你们帮帮泥人娃娃吧,用橡皮泥做许多泥人娃娃好吗?

三、结束部分:

展示幼儿的作品,建立娃娃乐园。 教师:我们把小泥人都送到娃娃乐园吧!

教师带领幼儿参观娃娃乐园,请幼儿像同伴介绍自己制作的泥人娃娃,教师对幼儿的制作活动表示赞赏。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保护牙齿(大班)

[教学目标]

1、使幼儿了解龋齿形成的原因以及预防龋齿的有关知识

2、知道坚持早晚刷牙、吃完东西漱口,养成早晚刷牙的良好卫生习惯。

3、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身体奥秘的兴趣

[教学准备]

活动前两天把洗净蛋壳浸在醋里;活动前几天收集的幼儿的漱口水;龋齿形成过程课件、《爱吃糖的老虎》课件;投影仪、电脑;每人一面小镜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利用课件引出主题

小朋友你们知道森林里最凶的动物之王是谁呀?可是现在小动物们谁都不怕他了,你们知道怎么回事吗?那让我们来看看故事吧!播放《爱吃糖的老虎》课件,提问:狐狸想出了什么办法哪?老虎的牙齿怎么了?引出问题找找自己是不是也有坏掉的牙齿哪?

二、找龋齿

1、用小镜子找一找自己的牙齿有没有变黑或坏掉的?

2、观察长有龋齿的幼儿的牙齿

3、变黑坏掉的牙齿叫“龋齿”。

三、利用实验探索龋齿形成的原因

那小朋友的龋齿是怎样形成的那?(请幼儿讨论)

出示幼儿的漱口水,请幼儿观察里面有沉淀物质,请幼儿闻一闻是什么味道?(酸的、臭的)

这种酸的、臭的物质会对牙齿产生怎样的影响哪?

坚硬的鸡蛋壳就像我们的牙齿,还记得我们前几天尚老师把鸡蛋放到了什么里面了?(醋)醋就像小朋友刚刚问过的漱口水,那蛋壳经过醋的浸泡会发生什么变化哪?

现在请小朋友们每人从碟子里拿一块没有用醋泡过的鸡蛋壳,和泡过的鸡蛋壳比一比,看看有什么不同?(孩子们可能发表多种意见,对的加以肯定,不恰当的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加以引导。)

醋里浸过的蛋壳为什么会变黑、变软?

那我们就请个小朋友带我们到小小的牙洞里面看看吧!(看《我为什么会蛀牙》课件)

小结:食物残渣在细菌作用下会分解成酸,酸会腐蚀牙齿变黑,成为龋齿。

四、讨论如何保护牙齿,预防龋齿

那我们既然知道了龋齿是怎样形成的,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牙齿哪?(请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总结保护牙齿的方法:少吃甜食、早晚刷牙、吃完东西漱口(利用诗文:漱口及刷牙)

有一首歌就是告诉小朋友该怎样保护我们的牙齿的,我们来一边听着这首刷牙歌一边把我们的牙刷刷干净把!随音乐《刷牙歌》做律动出教室。

文档仅供参考

推荐第4篇:小泥人说课稿

《小泥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宁阳县伏山镇中心小学的美术教师吴锡光,我说课的内容是湘版《美术》 二年级下册第7课《小泥人》,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捏泥动物”一课基础之上运用已学过的制作立体泥动物的基本技法。学习徒手捏制泥塑人物,以拓宽儿童对泥土造型的表现内容,通过捏制泥人,让儿童认识、了解人物头、躯干及四肢的基本结构、特征。在揉、搓、捏、按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立体人物造型的方法和步骤,塑造出自己熟悉的、常见的生活中有趣的人物形象,并用适当的方法来进行装饰打扮动物,表现出人物的表情、性格、动态等方面的特征。通过设置情景、场景等形式,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并以小组为单位,组成一个活动的游戏场地使儿童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提高。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 学会捏小泥人的一般方法 2 培养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

3 体验学习活动的快乐,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操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活动中掌握捏小泥人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想象一定的情操,并根据情境作出各种造型有趣的小泥人。

二、教法与学法

针对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上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演示法、讲授法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话“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观察记忆法、对比学习法和互动评价法。首先 然后

最终解决了难点,学生作品完成后通过评价活动,达到了 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范品、陶泥、泥塑工具

学生准备:陶泥、泥塑工具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是:情景导入—方法探究——学生创作——作业展评——拓展延伸。

现将各环节实施过程、方法及涉及到的理论依据介绍如下:

(一)情景导入 教师展示小泥人作品

师:同学们看那,我们教室里来了群泥人朋友,猜猜看他们在做什么呢? 生: „„ 教师介绍:

师:多么生动、有趣的小泥人啊!你们想不想也捏个泥人玩玩呢? 揭示课题《小泥人》

(二)方法探究

2 做个泥人试试 (1)想一想 提问:“人由哪些基本结构组成的呢?” 生:人由头、身子、四肢这几大部分组成。 (2)尝试

请同学们根据人的基本结构随意的捏个小人试试。 (3)展示、调整 (4)教师示范讲解

① 捏制时可用揉、捏的方法,头可以似圆非圆,人可随意夸张变形。

② 捏制身躯时可以整块泥捏制,也可分躯干、手、脚捏制拼接,拼接处可用牙签连接。 3 “捏捏泥人”动一动

(1)看看课本上的小泥人,提问:“这些小泥人都在做什么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他们有的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有的在攀爬,有的在踢球,还有的在钓鱼。 „ 生:我们是从他们不同的动作上看出来的。

(2)怎样让我们的小泥人也动起来呢?谁上来试试? (3)学生上台给小泥人摆动作 4 美化泥人

(1)欣赏彩泥作品(课件出示作品《西游记》《望梅止渴》《青蛙王子》) (2)提问:“同学们看看这些小泥人漂亮吗?说说他们是用什么方法做成的?” (3)教师边小结边示范

他们用不同颜色的彩泥搭配在一起,再运用添加、刻画的方法对人物的表情、穿戴、饰物进行美化,注意不要太复杂,面部表情要夸张、有趣。

(三)学生创作

教师出示作业要求

(1)四人小组合作。

(2)各组拟定一个主题,如:跑步、打球、跳舞、演奏等,做出不同动态、不同表情的人物形象。

(3)做好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做介绍。

学生制作,师巡视辅导。鼓励学生设计出与众不同的鱼。对学生进行使用剪刀的安全教育。教师播放大海的背景音乐,教师在黑板上绘制海洋背景。映照良好的创作氛围。美术课上播放合适的音乐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作业展评

1.展示评价

(1)小组展示介绍

(2)同学们说说自己喜欢的小泥人或一组小泥人,并说出理由 2.欣赏迁移

(1)课件出示小泥人简介

(2)师总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解了小泥人,并学习、捏制了生动有趣的小泥人,希望他们能给你们带来无限的快乐!

(五)拓展延伸

粘土除了可以捏人还可以捏小动物噢,神奇吗?赶紧试一试吧!

五、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如下:★(课件)

《小泥人》

推荐第5篇:惠山泥人

1喻湘涟,女,汉族,1940年出生,无锡人,出生于泥人世家,是著名艺人蒋三元的曾外孙女。1993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部授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历年来潜心钻研,集各家之长,融会贯通,继承发扬了惠山泥人的地方风格,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各级工艺美术展览,多次获奖。修复历史作品达到“整旧如旧”、“以假乱真”的境地。 历经八年时间,喻湘涟和王南仙共制作了300多套件泥塑作品,总结整理出3000道工序及详细的捏泥、彩绘技法。前三年,她们完成了《汉声》布置的命题作文,后五年便开始自由创作,同时恢复了不少传统作品。

2003年12月,斥资300多万元的惠山泥人展在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开幕,立刻引起轰动,用喻湘涟的话说:“年纪大的看了怀旧,年纪轻的没见过有新鲜感。”之后,惠山泥人展在中华世纪坛又举办了一个月,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民间泥人艺术大展。今年年初,喻湘涟和王南仙又受邀赴台湾高雄再次开展。 除了一件件生动可人的泥人,喻湘涟和王南仙这对近半个世纪的搭档也格外引人注目。她们一塑一彩,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在今天的惠山可能再找不到第二对。 比喻湘涟年纪略小的王南仙也出身泥人世家,同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她早年家住惠山寺的山门内,家里的泥人店专靠上海来的香客做生意,泥人的价钱也卖得高。因为和喻湘涟住得近,彼此都知道对方,却从来没有说过话,等后来一起考上了泥塑彩绘训练班,才算真正相识。

她与王南仙(彩绘)长期合作,48件套手捏戏文分别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南京博物院收藏。1991年创作的《无锡惠山手捏戏文集锦》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曾多次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被喻为“妙手”。代表作品有《丑角艺术》、《五虎将》、《团阿福》、《钟馗嫁妹》等。

2王南仙(1941- ),女,江苏省无锡市人,50年代毕业于江苏省惠山泥塑彩绘训练班,后随陈毓秀学习彩绘。,1983年在无锡轻工业学院深造。从艺40多年来,她在无锡惠山彩塑设计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表现戏曲人物的手捏戏文彩塑技法。尤其擅长“手捏戏文”彩绘技法。对人物面相的描绘十分精致,着力于传神

长期与喻湘涟合作,一塑一彩相得益彰。作品风格简洁明快,洗练清丽。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南京博物院、中国民间美术馆收藏,多次入选国内外各级工艺美术展览,曾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银奖、江苏省轻工厅新产品一等奖、无锡中国人寿杯工艺美术世纪精品展金奖。代表作有“团阿福”、“京剧脸谱”、“五虎将”等。1996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总会授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她曾修复了大量的历史作品,并著有论文《试论惠山泥人的艺术特色》、《惠山泥人色彩探讨》、《略谈惠山泥人彩绘的用色和用笔》等。代表作品有:手捏戏文《五虎将》、《平贵别窑》、《醉骂》、《黄鹤楼》等。她创作的《传统大阿福》、《团阿福》由中国工艺美术馆珍藏。

3柳成荫:男,1942年生于浙江嵊州市,现居江苏省无锡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

自幼在叔父惠山泥塑名家柳家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指导下学习绘画、泥塑。1958年进入无锡市惠山泥人厂创作组,拜师著名艺人周作瑞学习彩塑,1964年调入无锡市泥人研究所工作,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木东系统的学习彩塑技艺。1997年被评为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直至退休。他继承传统惠山泥人手法,擅长手捏戏文人物,同时对现代人物的刻画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的作品活泼灵巧、线条优美、神情细腻,意味深刻。他创作作品千余件,其中多件作品被海内外博物馆珍藏,著有《工艺人物变形》等著作。代表作品有:《李逵》、《关公》、《天问》等。多次赴我国香港以及澳大利亚、日本等考察、表演。去日本考察时担任无锡市塑像代表团团长。

1942年生于浙江嵊州市,自幼在叔父惠山泥塑名家柳家奎(第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指导下学习绘画、泥塑。

1958年进入无锡市惠山泥人厂创作组,拜师著名艺人周作瑞学习彩塑。

1959年,其彩塑作品《小演员》入选建国十周年“中国工艺美术展”,并被选为“优秀作品”。此次全国3000件入选作品中只有七件作品获得次殊荣,并且被人民大会堂收藏,为此《新华日报》记者田原还专访了柳成荫先生,当时在业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1960年,其作品被著名画家张仃先生和漫画家张乐平、连环画家戴敦邦先生以及画家林曦明先生相继索要收藏并与之交流。

1964年调入无锡市泥人研究所工作,专门研究设计创作新作品。 1968年任无锡泥人研究所主任,直至退休。

1972年,著名漫画家,一向以清高自居的华君武先生收藏了其彩塑作品《民俗人物系列》。同年恢复中国工艺美术后,柳成荫有23件作品入选全国工艺美展并获奖。

1973年,其作品《李逵》和《关公》被著名画家吴作人先生收藏,并回赠自己书画作品。 1974年,其作品《民族娃娃》、《关公》、《李逵》被海上著名画家程十发先生收藏,程老经常与之交流,每次都有回赠带有柳老上款的书画作品,日后程老有很多书画作品创作原型便来源与此。同年,著名画家程大羽先生也收藏了柳老《关公》、《李逵》等几幅作品,并回赠其书画作品。

1976年,著名画家关良先生慕名来锡索要柳成荫作品,其后画家朱屺瞻先生也相继讨要柳老作品,他们都以自己的画作回赠了柳成荫先生。

1978年,海上著名画家唐云先生收藏了柳成荫的几幅代表作品并都以自己的书画作品回赠与他。同年,国家领导人叶剑英和彭冲等来锡视察,点名索要柳成荫先生的作品。七八年打倒“四人帮”后,柳成荫相继有130余件作品入选全国工艺美展并获奖。

1982年,时任中国美协副主席、党组书记、文艺理论家王朝闻先生在锡召开18省美协主席秘书长会议,点名要的会议礼品便是柳老创作的彩塑作品系列,当时由于数量有限,所以于会嘉宾只能抽签获取柳老作品。

1983年,时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美协主席的赖少其先生来锡公干,当时市领导杨增推荐赖老去看看惠山泥人,赖老直摇头并说惠山泥人“俗不可耐”,当看到柳成荫彩塑系列作品后,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连说“很好!很好!天下第一泥人啊!”并索要了几件欣赏收藏。 1989年,其作品《十八罗汉》、《八仙》等入展中国第二届艺术节参并荣获银奖。 1997年被评为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2000年其作品《天问》入展中国第六届艺术节(南京)并获金奖。 2005年应聘在无锡市民间艺术博物馆大师工作室培养学生。

九十年代至今,柳老基本不参加外面任何活动和展览,闭门搞创作,期间创作了《彩塑青花仕女系列》;《戏曲人物系列》;《紫砂雕塑: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系列》;《宗教人物题材系列》;尤其最近又创作了《中国古代文化典故紫砂壶系列作品》真是人见人爱,是健在的艺人中唯一全面专长雕塑、手捏、彩绘的国家级大师

4王木东,1922年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雕塑家,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顾问。1988年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92年,他被国务院授予《对文化事业有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他又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2008年,王木东还被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亚太地区分会评为《首届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泥塑)中国仅有17位。

1939年,王木东考入日本东京大学艺术学部专攻雕塑和绘画。他的导师是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的两位学生——本乡新和清水多嘉士。1943年学成归国后王木东先生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绘画专业,执教五年。后又在南京中华女中、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附中任教。1953年,时为华东局文化部负责人的夏衍批示文化部的朱石基、江苏省美术工作室副主任张文俊到无锡组建惠山泥人制作辅导工作组,对包括无锡惠山泥人在内的我国泥塑彩绘艺术进行抢救、发掘和研究。王木东先生从省文化局调来无锡作为辅导组成员具体负责此事。 他四处奔走,收集了历史模具、作品几百件,并请当时健在的老艺人进行复制,同时建立江苏省惠山泥塑彩绘训练班,共收学员40多人,用老艺人教技术,新美术工作者教理论的方法培养了接班人,组织专人记录,学习老艺人的手捏和彩绘方法,写成技艺资料,为抢救和发展惠山泥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创作作品约六百件,“达摩”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李清照”被无锡民间艺术博物馆收藏。创作了邓小平、陈毅、钱钟书、梅兰芳、王兰英、阿炳等十多座名人大理石胸像,广受社会好评,其中程文浩大理石胸像获得美国程氏基金会大奖

5李仁荣 男,1938年生,自幼生长在无锡惠山。从小就受到惠山泥人的熏陶,出于对惠山泥人的喜爱,从十八岁起以惠山手捏大师陈阿福、王锡康为师,专攻手捏泥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就塑造了大批优秀的、具有东方民间风格的艺术品,如《大闹天宫》、《九狮图》等。尤其是他师傅的“四脚子”(民间传统动物)成为他的谪传的绝活。

八十年代,李仁荣试作《渔翁》系列作品,终于在1990年中国旅游产品评比荣获“天马奖”。现在李仁荣创作的《渔翁》已成为中外游客收藏的民间艺术珍品。“渔翁李”已成为他个人的代名字。

他有二百余件作品先后获得各种奖励,有的被送到全国和国外展出;有的被选编入杂志、报刊、书籍发表。各家电视台为他和他的泥塑制作专题片。先后赴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进行技艺交流和表演。一九九三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一九九五年被命名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003年被省政府特邀赴法国为中法文化交流年活动,作技艺交流和表演,受到好评

6王国栋,男,1940年出生,江苏省扬州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1959年随著名老艺人王锡康学艺,专攻手捏泥人,所作玲珑精美,题材广泛。彩塑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各级工艺美术展览,并曾六次赴日本表演手捏泥人技艺。代表作品“普天同庆”、“读西厢”、“黛玉葬花”、“仕女奏乐”、“百花仙子”等。1999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7李仁荣,男,1938年生,自幼生长在无锡惠山。从小就受到惠山泥人的熏陶,出于对惠山泥人的喜爱,从十八岁起以惠山手捏大师陈阿福、王锡康为师,专攻手捏泥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就塑造了大批优秀的、具有东方民间风格的艺术品,如《大闹天宫》、《九狮图》等。尤其是他师傅的“四脚子”(民间传统动物)成为他的谪传的绝活。

八十年代,李仁荣试作《渔翁》系列作品,终于在1990年中国旅游产品评比荣获“天马奖”。现在李仁荣创作的《渔翁》已成为中外游客收藏的民间艺术珍品。“渔翁李”已成为他个人的代名字。

他有二百余件作品先后获得各种奖励,有的被送到全国和国外展出;有的被选编入杂志、报刊、书籍发表。各家电视台为他和他的泥塑制作专题片。先后赴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进行技艺交流和表演。一九九三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一九九五年被命名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003年被省政府特邀赴法国为中法文化交流年活动,作技艺交流和表演,受到好评。

8陈荣根,1939年生于无锡惠山泥人世家,祖传三代,自幼耳濡目染,并协助父母做泥人以补家用。十六岁起拜惠山著名手捏艺人蒋子贤学艺,1956年进入省惠山泥塑彩绘训练班,后一直从事手捏泥人创作。

即席塑像是陈荣根的绝技,先后为澳大利亚总理霍克、国家领导人荣毅仁、杨成武等塑像,曾先后三次代表国家出访澳大利亚、日本、香港等地,作技艺交流。一九九三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为“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一九九七年被命名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主要作品有“济公”、“贵妃醉酒”、“穆桂英”等。

推荐第6篇:泥人的来历

思泰摩爾教育培訓學校

Stamina Education Consulting

手工艺泥人的来历

创始人张长林(字明山;一八二六-一九零六)名扬中外,为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以高度的思辩和敏锐的洞察力将当代的风土人情艺术的再现出来。张明山生于浙江绍兴。其父张万全曾是一官员的文书;后到了天津,以制作小型石兽及文具为生。张明山十三岁脱离私塾从事泥塑创作。那时的天津已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商业、贸易发达,流行赶庙会,常有外台戏,多由名角演出。张明山常跻身其间观察人物、服饰。名角余三胜到津演出时,张明山为他塑的戏装像《黄鹤楼》,形象逼真、传神,从此扬名。那时他十八岁。一九四七年(民国三十六年)二月二十日的《大公报》的“天津人物志”有一段纪念张明山的文章;“至其如何工作?不过在观戏时,即以台上角色,权当模特儿,端详相貌,剔取特征,于人不知不觉中,袖中暗地摹索。一出未终,而伶工像成;归而敷粉涂色,衬以衣冠,即能丝毫不爽。”

中国泥塑艺术早在原始社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最新出土的一尊年代久远、形体完整的彩塑泥兽,据专家考证为春秋早期的珍贵文物。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约在公元前四七五年以后,秦汉雕塑出现了浑厚、朴拙、流动的风格,像秦《秦始皇兵马俑》和汉《霍去病墓》-- 它们表现了大气磅礴、朴拙含蓄的艺术造形。两汉以后由于佛教的传入,人们因响往乐土而大兴寺院、石窟,于是出现了大同云冈、洛阳龙门、敦煌、麦积山等佛崖。公元七至九世纪的隋唐时代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敦煌、麦积山的泥塑大佛,唐十八陵石刻,洛阳龙门石佛都体现了精美的艺术造型。

从五代十国一直到清末,随着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作为造型艺术的雕塑逐渐走向世俗化。盛唐时期的雕塑和绘画已不多见那些大的菩萨像。“经变”题材的雕塑和绘画日见增多。宋以后的雕塑则完全体现了现实的人间-无论是四川大足的石刻,山西晋祠、双林寺的泥塑,麦积山的宋塑,都充满着人间的气息。明清的戏曲、小说大多描写世俗人情。这时期的雕塑已不如秦汉魏唐时期的兴盛;泥彩塑及小型雕塑开始兴起。它们走进人间、走进家庭,从而,美的整个风貌就大不一样了。那种人间的神化,那种超群脱俗、高雅华逸的贵族气派,变得平易近人和通俗易懂。而清末北方的雕塑代表便是“泥人张”彩塑。 艺术特点

“塑”与“绘”-“泥人张”彩塑的艺术特点

材料

“泥人”所用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柔而成为“熟泥”,其特点是粘合性强。辅助材料还有木材、竹藤、铅丝、纸张、绢花等。塑造好的作品应避免阳光直射或置于炉火周围,正确的晾干方法应是自然风干。

工艺及特性

1 / 2

027-51007070 思泰摩爾教育培訓學校

Stamina Education Consulting

“泥人”彻底干燥后要入窑烘烧,温度要达700℃左右,出窑后经打磨、整理即可着色。彩塑的用色,现在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过去的颜料为水粉色,覆盖力差,容易爆裂、脱落、褪色,不能长久保存。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使用丙烯色,尽管价格较贵,但优点很多,覆盖力强、不爆裂、不脱落、不易褪色,干后不溶于水,因此可以用水冲洗,一件完整的作品一般需要30天左右。

中国有记载的泥塑可上溯4000年前,是一种最古老和常见的民间艺术。在天津、北京、陕西等省市都有泥人彩塑各具代表的传承流派。其中,无锡惠山泥人、天津泥人张、北京韩 泥人彩塑等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传承。

民间捏面泥人面塑艺术技法民间工艺面塑,是我国古老的一门民间艺术,俗称“捏面人”。它以泥巴陶土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由于它的色彩丰富,造型生动,所以在民间流传很广,深受人们喜爱。面塑一般都是在街头巷尾,现场制作,现场出售。

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

2 / 2

027-51007070

推荐第7篇:15.捏泥人

《捏泥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捏泥人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用黏土捏一个印象最深刻的生动的小泥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原始材料的乐趣,了解泥塑造型的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和弘扬民间艺术的愿望。

二、教学重点

欣赏各种风格的民间泥塑,掌握手捏泥人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泥塑造型的夸张、变形等方法制作生动有趣的小泥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通过欣赏古代及当地民间泥塑的典型代表作品对泥塑艺术产生感性认识,了解泥塑与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板书课题——《捏泥人》

(二)讲授新课

1.中国传统泥塑与民间泥塑的区别是什么? 2.民间泥塑的形象和色彩分别由哪些特征? 3.通过具体形象想表达哪些情感?

4.说一说“说唱俑”的造型、动作、表情变化,什么地方运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

(三)讲解

根据讨论情况,教师及时发现和表扬学生的独特见解,并从表现形式与艺术风格上对民间泥塑作进一步讲解。

(四)示范

教师简要地运用捏、卷、贴、刻、接等技法,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示范小泥人的制作过程。

(五)学生练习,巡视指导。

1.学生根据作业要求进行练习,可一人捏一个或一组小泥人,也可一小组捏一组各种动态泥人:音乐演唱组、歌舞表演组、体育运动组等组合人物。

2.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学生作品最容易出现的是琐碎,在具体指导学生制作时强化整体感,将头部、身体、四肢揉成一团,然后在特征处加强表现和处理。

(2)学生对泥性不够了解,可通过练泥来解决(如干、湿、黏性、延展性等)

(六)课堂小结

1.主要通过同学间的作品展示,谈手捏泥人的感受,谈泥人的造型是否生动有趣,有没有自己的特点,所表现的内涵,是否大胆的发挥,自己是否可再改进。

2.教师对每一件展示的作品都加以鼓励。

(七)布置作业

学生捏小泥人。

五、板书设计

捏泥人 制作步骤

捏、卷、贴、刻、接

推荐第8篇:不当小泥人

不当小泥人

小小子儿,真淘气儿, 玩得满身都是泥。

小狗见了躲开他, 小猫见了捂鼻子儿。

小小子儿,别淘气儿, 赶快坐进洗澡盆儿。 洗洗搓搓讲卫生, 不要再当小泥人儿。

大鱼来小鱼来

大鱼不来小鱼来, 小鱼不来虾蟹来; 虾蟹来了小鱼来, 小鱼来了大鱼来。

推荐第9篇:小泥人说课稿

篇1:《生动的小泥人》说课稿

第四课:《生动的小泥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利用随处可取的黏土材料。运用传统的泥塑造型方法,塑造学生喜欢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小小的泥塑作品来了解祖国民间艺术文化。欣赏古代、现代各地区泥塑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同时让学生感受泥材,了解三维空间的塑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活动了解有关泥塑的知识。(2)学会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3)学会捏小泥人的一般方法。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了解设计、制作及评价的一般过程和简单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想象→发现→创造的过程,掌握制作泥塑的基本手法和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原始材料的乐趣,了解泥塑造型的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和弘扬民间艺术的愿望。体验学习活动的快乐,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各种风格的民间泥塑,掌握泥塑制作的基本方法。

难点:如何把作品做得生动、形象、有趣。

四、教学活动准备

由于条件的限制,粘土泥用橡皮泥或黄泥代替。牙签、火柴棒。

五、媒体运用

课件ppt

六、教学过程

(一)了解泥塑(看一看) 课件展示泥塑图片,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ppt欣赏古代泥塑作品以及近代泥人张作品,使学生了解泥塑历史由来已久,对动手做泥塑产生兴趣。

(二)初步练习、总结方法(试一试)

1、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想想看,如果要完成一件泥塑作品,制作前需了解那些知识 学生可能会提到:

(怎样做一个泥塑作品,做什么,都用到那些工具,每一步用到那些手法。) 并据此总结出分主题

(1)制作所用到的工具、材料。

(2)制作泥塑的基本手法和制作过程。

学生大都提不到构思设计的问题,教师要强调补充。

2、解决问题

同学们通过初步的练习,总结出了制作泥塑的基本手法和一般过程。 基本书法:捏、卷、贴、刻、接、压

制作过程:设计构思——练泥——制作各部分轮廓——修改调整——塑造细部

(三)创新制作,让作品体现美感。(动一动)

为了节省时间,同时体现团结互助精神,同学们要以小组为单位, 每组创作一幅作品。我们在制作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注意细部刻画,这样才能使作品栩栩如生。另外,还可以进行夸张性塑造,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夸张,这样的作品更具有艺术美感。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评一评)

同学们的作品已经完成了,看得出大家都很高兴,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快乐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把你的作品介绍给大家。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五)活动反思与延伸

1、请同学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2、活动延伸

课前要让学生准备旧挂历纸垫在桌上,防止弄脏桌面,还有最好提前分好组,在课堂上会节约些时间,前期课堂秩序还是要维持好,这是后面学生出结果的前提保证。

今天同学们用了这么短的时间,用一双灵巧的小手,制作出了自己喜欢的作品。时间虽短,但收获却不小,老师希望同学们把今天的活动作为一个起点,以后可以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和同学们结成兴趣小组,在业余时间创造主题作品来提高技能、总结一些经验,如果有同学想在这一领域有所成就还可以通过学习、深造来继承泥塑这一民间艺术,在这一基础上不断的去探索、创新,将它发扬光大,一代代传下去。

篇2:人美版7年纪上学期 《生动的小泥人》说课稿

《生动的小泥人》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第十三册第四课《生动的小泥人》。它是一节造型表现课,适用于七年级学生。

一、教材分析

泥塑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以《击鼓说唱俑》为代表的汉代陶俑到近代的泥人张、惠山泥人等,都充分体现了我国民间艺术纯朴、稚拙的独特魅力。由于条件所限,本节课我改用橡皮泥为材质进行教学。

二、分析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提到“泥”他们并不陌生,儿时经常玩泥巴,小学时接触过橡皮泥,所欠缺的就是捏泥的方法与技巧。因此,我让学生欣赏名家作品和同龄人的作品,从中体验制作方法,为他们的创作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并熟悉泥人的基本制作方法和三维空间的塑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

2、熟练掌握手捏泥人的基本技法:团、压、揉、搓、卷、接等。用写实或夸张的艺术手法制作小泥人。

3、了解我国泥塑文化及其悠久历史,欣赏各地区泥塑的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弘扬民族艺术的愿望。

教学重点:欣赏各具风格的民间泥塑,掌握手捏泥人的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写实或夸张的手法制作一个生动的小泥人。

教学方法:

在导入部分,用讲故事的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探究学习环节,我没有采用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而是用师生共同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自己摸索捏泥的技巧和方法。这样,学生的作品就避免了“千人一面”,而变得“千姿百态”了。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学生相互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2、教师总结: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很丰富,想看我收集的资料吗?

教学意图: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分他们有学下去的欲望。

3、课件展示《阿福》的图片,请同学们猜一猜:图片中的形象是谁?他有怎样的故事?利用问题“阿福的制作材料是什么?”导入本课。

二、探究学习活动

1、看一看:

⑴、古代泥塑作品。师生共同探讨泥塑的起源及发展。

⑵、现代泥塑作品。

教学意图:使学生了解我国民间泥塑文化及悠久历史,它不仅是中国的艺术,也是世界的艺术。

⑶、教师提问:这些形象可爱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个好的作品不仅要有夸张、饱满的体态,还要有丰富有趣的表情。这样,就使学生对泥塑造型的夸张、变形方法有初步的认识。

2、想一想、试一试 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在尝试中寻找答案。例如:“用什么方法使橡皮泥变成我们需要的形状?”、“有的形象要用几块橡皮泥才能完成,怎么连接它们?”学生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得到了答案。掌握了捏泥的基本方法。当然,教师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适时的予以指导。

三、学生实践、制作环节

1、展示同龄人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分两组以竞赛的方式,比一比哪组同学的作品样式新颖、数量多。

教学意图:利用竞赛的方式,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感,教师不固定创作主题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教学评价

进行泥人作品展,采用学生自评与师生互评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评定哪个小组获胜,教师表扬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意图:让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有一个全面而规范的评价,培养学生发现他人优点,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的能力

篇3:泥人张说课稿

《泥人张》说课稿

一、说教材

冯骥才的《泥人张》编排在八年级语文教材下册第四单元,是一篇小说。《课程标准》指出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是从提高人文素养的角度来说的。要求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

另外,本篇文章用了大量的天津方言,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基于本课特点、课标要求、单元教学要点及学生的学情,拟定如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概说课文,把握文本内容。

2、通过多角度赏析,体会技法之奇,感受人物之奇。

四、说教法学法

教与学都没有固定的一套方法,我们要根据课文选择适合自己及学生的方法去教学。本课打算采用朗读、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视屏播放:《中国达人秀》,学生推荐达人。(可以是班内的同学)

今有《中国达人秀》,冯骥才有《俗世奇人》秀

二、作品介绍:《俗世奇人》

三、出示学习活动及目标

1、欣赏泥人张作品并发表评价。

2、过渡:大家的回答无一例外都对泥人张的技艺表示很敬佩,其实还有更另人拍案叫绝的事情,接下来,让我们“概说课文”,去了解一段奇人异事。

四、阅读活动一

1、出示要求(屏显)

2、学生听读课文,做批注。

3、师分配任务:三个角度分三组进行。

4、过渡:哪个角度有需要提示的同学吗?或者说你在某个角度有想法,想给其他同学一个提示的。(如果无需提示,此处将作为点评标准)

学生独学后展示。

展示环节,教师做好思路引导、答案分析(紧扣提示进行)

如:从情节的角度进行概说:

一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结构是怎样的,都属于这类概括,其实这类概括大家并不陌生,属阅读类考题的“情节链”的考题。(屏显)学生齐读。

如果我们把时间、地点加进去,概括成一段完整的文字,就应当算“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考题了。(屏显)学生齐读。

[小结]我们阅读文章,首先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它,认识它,以上这个环节,我们就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了这篇小说《泥人张》,咱们一块儿小结一下。 俗世奇人的泥人张(板书)

过渡:那么,这样一位俗世奇人,冯老先生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呢?一块儿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去探究一下。

五、阅读活动二(屏显)

1、生阅读要求 师:这是四个微型话题,我们将用他来欣赏《泥人张》的表达艺术。 小小说是很重视细节描绘的,所以我们首先共同欣赏它,请看大屏幕(范例出示)

学生自主赏析。

2、出示合作建议。

3、全班交流。(幻灯片总结出示)

4、其他话题交流。

【小结】品读小说的笔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人物形象,冯骥才先生就是运用了这样的手法凸显了泥人张的个性。咱们这儿也做一个回头看。

板书:手艺奇

俗世奇人泥人张行事奇

人品奇

(学生完成)

六、拓展,探立传之本

俗语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写出这样奇故事的天津作家冯老,也是一个奇人。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名人伟人立传,冯骥才先生却为这么多的民间艺人立传,用意何在呢?(学生发表意见)

出示:作家介绍

结束语:让我们给予民间艺术更多的关注与热爱吧,最后想送大家一段话: 民俗是民族文化之根,更是一种生活的记忆,如何对待民俗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更是一个关系民族的命运与走向的问题!请不要让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在我们手中遗失。

学生:集体喊出宣言

七、作业布置:

请大家借鉴本文的写法,写一写我们班的达人轶事。 篇4:生动的小泥人

《生动的小泥人》教学设计

长葛市后河镇淑君中学 连勇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并熟悉泥人的基本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

2、过程与方法:熟悉并掌握捏泥的基本技法:团、压、揉和搓,并能运用夸张、简练的基本造型方法捏一个印象最深刻的生动的小泥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泥塑造型的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欣赏以惠山泥人为代表的各地区泥塑的艺术特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和弘扬民间艺术的愿望。同时让学生体验泥工制作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捏泥人技法的掌握与技巧的灵活运用。

2、难点:启发学生想象,捏出形态各异的泥人。

教学准备

1、教具: 泥土、泥工范例、录象、音乐:图片资料

2、学具: 泥土、彩色垫板、铅笔、直尺等小工具

教学课时:2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竞赛、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进行“奥运冠军知多少”知识竞赛。

2、模仿奥运冠军,学生尝试表演各种人物的动态造型:跑、跳、仰、蹲、走及人物的各种神态。

3、学生探究:用什么方法记录这一刻?

4、引出课题出示课题:《生动的小泥人》

(二)感知体验、教授新课

1、教师出示一块泥团,请几位学生上讲台摸一摸泥团,说一说感受,让学生直观感受泥块。

2、教师出示一个泥人,提出问题:一块泥团怎样才能变成一个有趣生动的泥人?

3、小组探究:泥工制作的基本方法。

(1)分组讨论:泥团如何变成一个小泥人?

(2)学生小组探究得出结论:用团、揉、搓、捏、压、挖等方法可以做成一个小泥人。

(3)出示多种简单立体造型的泥团,如圆柱体、球体、圆锥体及组合形体,请学生学着用多种方法尝试做一做,看谁做的立体造型多。

(4)学生交流并展示。

4、欣赏民间泥人作品。(课件简介惠山泥人大阿福和手捏戏文引导学生讨论民间艺人制作泥人的方法)

(1)小组探究:怎么样的小泥人才是传神可爱的?

(2)师生交流:动态夸张,体形饱满,表情有趣等等。

(3)教师归纳小结:一个传神可爱的小泥人不但要有夸张、饱满的体态,还要有丰富有趣的表情。工艺过程分为打泥、搓坯、成形、打底、画花五个步骤。打泥的目的是使泥土均匀、柔软。泥打好之后,就该捏制成形了。捏好的小泥人经过两、三天的晾晒就可以上底色了。

(三)学生作业、教师巡视

1、组织同学将自己或同学当成模特,进行创作。

2、作业要求:动态夸张、体形饱满、表情有趣。

3、学生进行创作,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四)作业展示、评价交流

1、组织学生进行“泥人作品”展。

2、学生介绍自己创作的泥人作品。

3、教师表扬有创意的作品,总结特点。

(五)欣赏、彩绘

1、欣赏课件

2、演示 a、刷白底 b、勾墨 c、上色

(六)学生彩绘,完成作品

(七)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在《生动的小泥人》这一课中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合作效果比老师规定的要好得多。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可以有效的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学生是学习的

主人,学生的自评、互评及对美术教师做出的评价都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鼓励学生更多的看到别人的长处,策略的提出问题更是培养学生虚心好学品质的绝好机会。特别是美术具有非语意性,不同的评价更会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篇5:高中美术说课稿:《彩塑》说课稿范文

高中美术说课稿:美术欣赏《彩塑》优秀说课稿范文

高一美术欣赏《彩塑》

《彩塑》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一年级美术欣赏中的第七讲《彩塑》。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多媒体教学过程演示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地位、作用

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且知识内容对学生吸引不是很大,但是本课却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教学内容是按彩塑发展的历史顺序来编排的,对影响较大的典型作品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主要又是对敦煌艺术中的彩塑作较为系统的介绍。使学生在对敦煌大背景的了解下,重点突出彩塑艺术的知识。本课将以彩塑图片/录相和学生的分析回答为主线,教书的引导讲解为辅,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了解到敦煌彩塑的发展及其独特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本着是提高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辨别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彩塑艺术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重要成就和艺术特点,从而丰富学生的雕塑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敦煌彩塑在中国雕塑史和佛教造像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掌握其发展的历程

3.了解敦煌是个艺术宝库及其背景,是各个朝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产物,在历史上曾经被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产生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懂得珍惜祖国文化遗产。

三.教学方法

1.任务型教学法

这篇文章内容较难理解,我设计了一些有关敦煌生动的故事让学生对此课内容感兴趣。再通过讲解与比较大概了解各时期彩塑,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2.多媒体教学法

这一课主要利用多媒体展示影片相关图片和录相,让学生直观和形象生动地了解有关敦煌彩塑的背景和形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印象。

3.问答式教学法

提出有关问题,然后通过观看录相回答问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目的的去观看,效果更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了解敦煌艺术宝库及其彩塑的形象特点。

2.彩塑在历史时期中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

3.欣赏时最好利用幻灯片/录像片,着重介绍敦煌、晋祠及“泥人张”的典型作品。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所讲的三大石窟,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我们最耳熟能详的敦煌莫高窟中的艺术愧宝-----彩塑。(出示课题) 2.背景介绍

向学生介绍敦煌地,及敦煌艺术-----莫高窟的产生和发展。

故事讲解,开头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看录相带) (敦煌,远在二千一百年前的汉武帝时代,就是我国与西域往来的门户,也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印度佛教经过这里传入中国,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也经过这里。敦煌境内有两座山,两山之间有一小片绿州。据唐代记载,前秦建元二年,有位名叫乐撙的和尚,经过长途跋涉看到这一小片绿州,正当他疲乏又无处投宿之时,只见对面的三危山出现了奇景:山峰发出灿烂金光,如千佛之状,乐撙和尚立即感到这是块圣地,便顶礼膜拜,并立誓在此造窟,凿石供佛,遂成为莫高窟的创始人。敦煌莫高窟壁画最多、最长,在492个洞窟中,计有壁画125000多平方米,如果这些壁画全部展开延伸,长度可达25公里。另有彩塑2400余身,其艺术精品之多,名列我国石窟首位。敦煌包括莫高窟(千佛洞),西千佛洞和榆林窟。有时也将其中最大的莫高窟称为敦煌石窟。) 3.回到主题

敦煌彩塑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我国数千年雕塑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和融汇了外来艺术,从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风格和气派的彩塑艺术。

1.什么是彩塑

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揉合成的胶泥为材质,在木制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的作品称彩塑。

2.彩塑的分类:

由摆放位置与使用范围可分四类,即:石窟彩塑、庙宇彩塑、陵墓彩塑、民俗彩塑。

4.内容讲解: (1).讲解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及各时代的彩塑特点其中唐代前,及盛唐时的佛像特点采取先提问,带着问题讲同学观看并找出答案。

1.敦煌莫高窟艺术是集哪些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窟,其有拥有彩塑多少身? 2.早期彩塑具有什么特点?隋代及其唐代彩塑形象各有什么特点?(在录相中带领学生形象生动的欣赏每个彩塑的形象)、,〈菩萨、力士像》和《供养萨》,以佛教内容为题材,其严谨的人体比例、逼真的神情、动人的体态,无一不说明是盛唐时期彩塑的精品。

2。再列举其它时代时代彩塑形像图片,进行比较得出其特点。(以讲解为主) (2)辽代华严寺彩塑的主要特点

辽代彩塑的塑造手法明显继承了唐代彩塑造型的严谨写实,又在具体、精细、繁密中增添了婉丽的风韵。 (3)宋代彩塑的主要艺术特征

以真人为依据,真实自然,具备凡人气质,缩短了人与神的距离。

《侍女像》进一步体现了人神统一的风格。这是晋祠圣母殿中十身侍女像之一。殿内共有43尊泥塑彩绘人像,这些塑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其是侍女像塑造得更好。这些侍女像的身材比较适度,服饰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与真人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在技巧上,工匠们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手法纯熟,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这些塑像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明代彩塑

在山西平遥双林寺千佛殿四周的墙面上,有成百上千的壁塑,是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结合而成的。课本中的《童子参观音》即是其墙壁上的一组雕像,风格独特,形象生动,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是该寺彩塑的精华。观音,是佛教中的菩萨之一,佛经中称其能解救苦 难众生。这组是明代的作品,塑、绘技艺高超,形象带有安祥和蔼的情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达到了“传神”的意境。

(5)清末“泥人张”的彩塑

“泥人张”的彩塑艺术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将雕塑艺术功能重新开发,一改古代雕塑服务于陵墓和梵宇庙观的宗旨,转向对现实的人世生活的描写,从而扩大了题材范围。

“泥人张”的作品,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心和对世俗趣味的认同,开拓了一个平民化和世俗化的于是天地,注入了生机勃勃的生俗人情。“泥人张”的彩塑艺术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彩塑为媒体,充分发挥物质的媒介功能,色彩丰富,刻画细腻,集多种风格技法于一身,其审美趣味也由宫廷艺术与文人艺术的“高雅脱俗”,转化成适应民间喜好的“雅中带俗”,因而其作品具有现实性、世俗性和艺术性。

《渔樵问答》这组彩塑,是一组典型的带有民俗、民风气息的作品,描绘劳动者的平凡生活,表现普通人的内心感情。劳动者的淳朴、乐观、善良、诚恳表现得惟妙惟肖。

最后让学生观看敦煌莫高窟所遭受到的侵略事迹录相,了解我国目前很多文物精品被盗。感受当然社会的落后,人类无知给我们祖先遗留下来财富带到了多大的损失。引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及让学生对我们历史上有名的艺术宝库有个更全面的了解。学会珍惜祖国文化遗产,保护祖国历史文物是表少年义不容辞的职责。

推荐第10篇:惠山泥人的起源与发展

惠山泥人的起源与发展

惠山泥人的传说和起源背景

关于惠山泥人出现的时间有很多种说法。

时间最早的说法是在战国时期,据传孙膑逃到吴国,流落在惠山一带,捏了不少泥人、泥马来研究破庞涓五雷阵的布阵新法。以后到了齐国为将,一次与魏国作战时用在惠山研究的战法大破五雷阵,杀了庞涓。他在惠山捏泥人的技艺也传了下来,从此惠山居民跟着捏起泥人来。

有些观点则认为惠山泥人始于宋朝。北宋文人苏东坡曾在纪行诗中发出过“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水米胜珠”的赞叹,有人视此诗中就蕴涵了用惠山泥土制作泥人的信息。而至南宋,江南一带盛行在七夕供奉小塑像,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记载。因此有人将惠山泥人的肇始期定于宋代。

但关于惠山泥人的最早文字记载始见于明代。明季文人王季重在《游惠锡两山记》中有“买泥人、买小刀戟以贻儿辈”的记载。比王季重稍晚的明末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愚公谷》中也写道:“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锡山,进桥店在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碗、泥人等。”由此可知,在明代末年,惠山泥人已作为商品在当地店铺出售,并渐趋成熟。

由此可见,惠山泥人的出现时间应该在明代。

无锡泥人的起源与佛教、祠堂、戏曲都有紧密的联系

无锡泥人中最具代表的阿福,就源于佛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木东先生曾画过一幅惠山大阿福的造型衍生图,指“大阿福”的形象是从唐代惠山寺石经幢之高浮雕结伽趺座佛像及宋代惠山寺金莲桥之浅浮雕牡丹童子图案中衍生而来的。

传说大阿福又叫“沙孩儿”,对于大阿福姓沙,有人将之理解为,沙即沙门,“沙孩儿”实则佛门里的沙弥僧,大阿福也就是惠山寺里的小和尚。而传统大阿福早期的制作工艺,就是用“单片印模”来刻制泥胚,而这种造像方法,直接采自唐朝传入我国的小型佛像制作工艺--“善业泥”。由此可见大阿福的起源与佛教有关,早期的大阿福可能就是用作供奉的。在乔锦洪写的《早期惠山粗货泥人》一文中也称:“据老艺人讲,最初的泥人是专为寺庙制作的小佛像,用于回赠前来进香的施主,所以早期泥人造型大多面目端庄、盘膝而坐,带有佛塑中‘结跏趺式’的痕迹。”

可以说,佛像造型是早期惠山泥人的取材之本。作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惠山寺,香火旺盛,佛像如林,泥塑艺人们在长期观察中体会到佛塑造型具有立体感和动态感。他们在创作泥人时试加运用,效果颇佳,在后来的泥人创作中也出现了“手捏佛道”这类专门的泥人品种。

如果说,惠山泥人的渊源与佛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话,那么,惠山泥人与惠山祠堂之间,同样存在着不解之缘。惠山祠堂群兴盛于明清,这段时间恰好也是惠山泥人得以发展、兴旺的时期。无锡市泥人研究所所长兼泥人博物馆馆长赵建高就曾说:“泥人文化与祠堂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惠山地区聚集了100多家祠堂,因此早期惠山泥塑艺人中有很多人除了农忙务农外,还兼作名门望族的祠堂看管人。当时的泥人生产,以每年

九、十月至翌年四月十日纯阳节为忙季,忙季一过,艺人们仍以种田为主。清末,惠山泥人已由季节性的作坊生产逐渐过渡到专业生产。至辛亥革命前,专业作坊已有四十多家。其时,艺人仍多兼作惠山众多祠堂之“祠丁”(看祠堂的),像清末著名艺人丁阿金的祖上就是为华孝子祠看祠堂的。而祠堂每年的盛大祭祖活动也为泥人的流通提供了场合与渠道。现在居住在上下河塘地区祠堂群的居民祖辈多是“祠丁”,而当地不少老年人当初都是做泥人,解放后合作化时期都进了惠山泥人厂。在上下河塘已改作民居的祠堂建筑里,至今仍可寻见当初泥人摊店前店后坊的痕迹。

戏曲对惠山泥人出现和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传统的惠山泥人,大体分耍货(粗货)和手捏戏文(细货)两类。“手捏戏文”的产生,就与戏曲的流传普及密不可分。

明清以来,昆腔戏(南昆)流行于无锡,清早中期,徽班、京班常到无锡演出。与此同时,民间“草台班”在农闲季节演出乡土小戏也很频繁。惠山自古多寺庙、祠堂,而较大的寺庙、祠堂都有用于酬神或祭祖的演出戏台。丰富多彩的戏剧演出为民间艺人提供了大量的观摩机会。如惠山张中丞庙演祀神戏时,泥人制作铺曾有师规:艺徒可前往看三回戏(约两小时),但不得超过“腰台”,以免沉缅其中耽误工作。

有人认为,手捏戏文前期表现对象以昆曲为主,可能与惠山寄畅园主人在清初蓄有当时全国一流的昆伶家班有关。

“昆曲发源于昆山,至明末清初衍生出苏州的‘吴腔’;太仓、上海则丽于昆山腔;无锡宗昆山腔的创始人魏良辅又艳出新声。三个流派,不相伯仲,故有‘锡头昆尾吴为腹;缓急抑扬复断续’之说流传。其中无锡的昆伶能融通为一,因此又有‘船过梁溪莫唱曲’之谓,意思是到了无锡,外地的戏班莫唱昆曲,以免班门弄斧。”

正是在当时这种昆曲盛行的情形之下,寄畅园附近的泥塑艺人的创作也在耳濡目染之下起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喻湘莲曾写道:“手捏戏文作为一门空间艺术,是以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和喜闻乐见的社会生活为背景的,同时,在它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又深深地受到昆曲和京剧的强烈影响。这艺术的两重性和它所受到的客观直接影响,决定了手捏戏文之实用功能和强烈装饰意味的形成,并由此产生了特有的审美情趣。”

惠山泥人的艺术发展过程

惠山泥人的确切的起始时间已经很难考证。但根据史料和作品分析,可初定为始于明末,盛于清代中叶。在《陶庵梦忆》中,作者张岱在文中所记载: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年)惠山泥人已放进店肆出售。经过清初发展期,清中兴盛期,其艺术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惠山泥人成为一种民间彩塑艺术,是同它周围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分不开的。在惠山脚下,水稻田下层约三尺左右,盛产一种黑泥。这种泥土细腻滋润,粘性特别好,很适合雕塑,且取之不尽。用它做泥人,不但坯面光洁,适宜敷彩,干后还不易裂缝,这就为制作惠山泥人提供了理想的优质原料;无锡是江南的鱼米之乡,吴文化的发祥地,富饶的生活环境和多姿多彩的民间习俗,为惠山泥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惠山是无锡过去最出名的游客云集之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又为惠山泥人提供了理想的销售市场。这些客观条件的结合,使惠山很自然地成了这门彩塑艺术成长的摇

惠山泥人在最初只是附近农民的一种副业,他们利用农闲时进行生产,逢到茧汛、香汛、考汛等旅游旺季之时,便将做好的产品托盘上街叫卖。相传到了乾隆年间,开始出现袁、蒋、朱、钱等家专业性的小作坊,主要集中在惠山山门外上河塘一带,当时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差不多都兼管祠堂和农务,每年

九、十月至翌年四月十四纯阳节为忙季,忙季一过,仍以种田为主。至咸丰年间,钱万丰、蒋万盛、章乃丰、胡万盛、周坤记等几家较大的专业性作坊(店铺)相继开业。以后,由于泥人的逐年旺销,作坊不断增多,泥人生产也由原来的副业、半副业性质转为常年性生产,并形成了一个行业。实际上,在嘉庆、道光年间,有些艺人的技艺水平已小有名气,如胡万盛,能塑善绘,他创作的《济公》、《小罗汉》、《小寿星》、《小花囡》、《猜拳于》等作品,活灵活现,深受群众喜爱。冯阿白,擅长彩绘,他的特点是开相好,配色好,笔法既硬且活,并开创了小板戏上“五彩”画法的一代画风,据老艺人介绍,早年惠山泥人画细笔生活的当首推其人。周坤发,专做《小观音》、《小鞑子》、《济公》、《财童》、《渔翁》、《刘海》、《张仙送子》等泥耍货,也曾做过《关公》、《吕纯阳》等作品,他在当时也是佳作迭出。这些民间艺人,以他们的毕生精力和全部智慧,为惠山泥人的发展开了先河,打下了基础。可以说,惠山泥人这门彩塑艺术的形成,就是从他们开始的。

早期的惠山泥人,主要是儿童耍货。从作品的题材来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多以劳动人民的生活和他们理想与斗争为题材,一般给人以朴实之感。在制作方法上,无论人物、动物,都是用单片模子印制的。为了照顾到印制用的模子能适合大量生产,当年艺人们在创作过程中总是在作品的造型原件上尽量去掉与主题无关的繁琐部分,并进行必要的变形。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不损害整体形象,反而使主题更加突出,造型更加浑厚、洗炼,更富有装饰趣味。从《小花囡》、《阿福》、《如意》、《细头子》等早期作品中都能看到这种特色。在色彩的运用上,对比强烈、大胆、粗犷。这不仅是为了符合表现吉祥一类主题的作品的需要,同时也是反映了当时民间对泥人彩塑的一种爱好。一般是用大红、大绿、云青、滕黄、翠绿等跳动的颜色,较多的以红、黄、兰等色作为主调,再配上类似色的花纹。早期作品的纹样是比较少的,用得较多的是蟹爪菊图案,但并不太规则,有的产品则完全采用色彩本身的对比,没有花纹。《小花囡》可以作为早期泥人设色的代表作。它头上戴着红与绿的花朵,服色是亮的(其它色彩也有),配上了大红色蟹爪菊花纹。再如《大阿福》怀抱的狮子是红、绿两色,为了突出抱狮子的两只手臂,在衣袖上用了黑色的边,再加上用笔的奔放、流畅,从整体来看,处处都作了对比,非但不给人留下凌乱和刺目的感觉,反而收到了十分热闹、富丽和异常和谐的色彩效果。从泥人的体积来看,早期作品一般都很小,当时最小的泥人(《猜拳子》)只有半寸大小,较大的作品也只有两寸左右,可以看出,早期的惠山泥人完全是作为耍货出现的。

从清代中叶开始,惠山泥人已进人了兴盛时期,其艺术发展也渐趋成熟。当时,以王春林最为著名。乾隆南巡,即命王春林做泥孩五盘呈上,乾隆很是称意。特别是同治以后出现了手捏戏文,虽然在一个很长时期泥耍货仍占着主要地位,但两个品种各自按不同的社会需要而平行发展着,这给泥耍货却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时的泥耍货逐渐开始出现了两个分支:一支是制作比较简单,当时称为“行货”;另一支是制作比较精工,当时称为“市货”。其中“市货”出现了不少新的变化:一是在取材上,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逐渐增多,现实生活的气息也越来越浓厚,作品形象也比过去更加生动可爱;二是作品的体积在逐步增大,如最大的《阿福》应有

六、七寸之高;三是为了增强产品的立体感和真实感,印制泥人用的模于除单片模外,双片模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四是受手捏泥人的影响,在设色和纹样方面除保持明朗和淳朴的传统特色外,比过去有了更多的发挥,纹样上除“蟹爪菊”外,还采用了“团球花”、“蝙蝠花”、“蝴蝶花”和“百结”等图案,彩与塑也得到了更好的结合。以后,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不断演变,惠山泥人逐步跳出了“耍货”的框框,慢慢地向“艺术欣赏品”过渡和发展,其作品题材已不再局限于农村,销售对象也不再局限于小孩,玩具功能逐步与欣赏功能相结合,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几乎触及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和社会上的各个层面。如今的惠山泥人,实质上已经成为一种寓玩、寓乐、寓教、寓欣赏于一体的特种工艺晶,与当初的“泥耍货”已经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了。

“手捏戏文”(手捏泥人)是在惠山泥人进入兴盛时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品种,它在惠山泥人的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手捏戏文的出现,不仅在制作方法上产生了一个重大转折,在表现手法上也使惠山泥人的彩塑艺术推向了更成熟的阶段。在塑的方面,由于它生产时不用模子印制,完全靠手捏制,因此更能提高创作的自由度。在造型上,它可以不受模子的限制,根据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需要,作出许多构图形式,进行任意变化。如《八仙过海》,八个仙人安稳地坐在一个葫芦上,葫芦底下有点水波,象征是在海上飘动,这样的安排,既切合内容的需要,又很有民间风味;又如《唐僧取经》,把唐僧等一行四人置于一只龟背上,为了突出孙悟空的性格,用一根细竹将孙悟空置于空中,龟的四只脚还能活动;再如《三十六行》中的人物,或蹲、或立、或坐,各种姿态维妙维肖。这些作品如果用模子印制,是很难收到如此的艺术效果的。在彩的方面,它既继承了惠山初期泥人的彩绘传统,又根据各种不同戏曲内容的需要,进行了许多新的创造和发展。如在色彩上,取材于京剧的,一般追求富丽堂皇;取材于昆曲的,一般讲究文静柔和;大文座和武文戏则比较注重热烈华丽和较强的装饰趣味。又如在纹样上,已不再只用过去的“蟹爪菊”图案,而是有了不少新花色。比较常用的就有“五色云”、“点点花”、“云锦花”、“水浪花”、“草花”、“团球花”、“荷花”以及“梅兰竹菊”、“长脚寿”、“团寿”、“百结”等图案。而且每一种纹样都有不同的用法。例如“长脚寿”、“团寿”、“梅竹”等都用在老年人的服饰上;“百结”、“蝙蝠”、“团球花”等都用在小孩上;“云锦花”、“水浪花”、“五色云”等常用在神仙的服饰上等等。可以这样说,惠山的彩塑艺术从泥耍货开始,发展到手捏戏文(手捏泥人)阶段,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成就。

在惠山泥人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还得提一提惠山的石膏工艺品。经过不断演变,惠山泥人逐步跳出了“耍货”的框框,慢慢地向“艺术欣赏品”过渡和发展,其作品题材已不再局限于农村,销售对象也不再局限于小孩,玩具功能逐步与欣赏功能相结合,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几乎触及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和社会上的各个层面。1917年以后由上海普益习艺所著名艺人潘树华的徒弟高标等艺人陆续落户惠山后开发出来的。(1935年,上海美专学生李文华把西洋石膏雕塑晶的创作方法传入惠山,后由潘树华的徒弟们发展成具有惠山传统彩塑风格的石膏工艺晶。)由于其制作方法比较先进(以石膏为原料,用石膏模子进行灌制,产品成型速度快,且成型后不易被水溶化),在彩绘上又采用了喷漆工艺,使惠山泥人在继承惠山传统彩塑艺术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个新品种。这些艺人的纷纷落户惠山,对以后惠山泥人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少的影响;一是他们使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产品的生产工效成倍增长;二是他们本身具有较高的造型技艺水平,加入了惠山的艺人队伍后,不仅增强了惠山的技术力量,而且还培养了一大批艺徒;三是他们继承和发展了惠山的传统彩塑技艺,开发了一代具有惠山传统特色的,带有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的新品种——惠山石膏工艺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这个品种不但被广大群众认同和接受,而且其声誉也和惠山泥人齐名了。今天,人们走到惠山街上,不管见到泥的还是石膏的,都已一概称作惠山泥人。石膏工艺品,是惠山泥耍货的发展和延伸,同时也赋予了它新的特征。首先,在内容上愈益接近现实生活,如《吹风炉》、《抱桃囡》、《抱兔囡》,稍后还有《时装美女》、《女学生》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面貌和人们的喜好。这与过去的惠山泥人取材以神话故事、民间传统为主相比较,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其次,是由于内容的变更和两种不同风格的结合,在创作技巧上写实的作风日益加深,无论脸型和衣着,都较能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和较好地刻划人物性格。在色彩的运用上,也较接近于现实生活。例如《吹风炉》,不仅将小孩子爬在地上、专注而稚气十足的吹风炉动态刻划得十分逼真,而且从小孩的脸型、服饰上看,也是很像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另外,在造型上大都具有肥圆、丰满、衣纹浅显、体积很大、空心底等特点。并且,很多成品能摇动,更具有玩具的特点,深受群众的欢迎。由于在翻制方法上突破了泥人双片模的局限性,采用了多片模,因此,生产出来的产品立体感也更强,形象更生动逼真。

纵观惠山彩塑艺术的发展,从泥耍货到手捏泥人、手捏戏文,再到石膏工艺品,虽然它们各有其不同的制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但是,反映在惠山泥人的艺术特色上却都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在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给人们以美好的艺术享受这一点上,都有其异曲同工之妙。 惠山泥人的艺术发展过程

惠山泥人的出现究竟始于何时?因缺乏确切的历史考证,很难定论。但根据史料和作品分析,可初定为始于明末,盛宁清代中叶。据《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在文中所记载: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年)惠山泥人已放进店肆出售。经过清初发展期,清中兴盛期,其艺术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惠山泥人成为一种民间彩塑艺术,是同它周围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分不开的。在惠山脚下,水稻田下层约三尺左右,盛产一种黑泥。这种泥土细腻滋润,粘性特别好,很适合雕塑,且取之不尽。用它做泥人,不但坯面光洁,适宜敷彩,干后还不易裂缝,这就为制作惠山泥人提供了理想的优质原料;无锡是江南的鱼米之乡,吴文化的发祥地,富饶的生活环境和多姿多彩的民间习俗,为惠山泥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惠山是无锡过去最出名的游客云集之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又为惠山泥人提供了理想的销售市场。这些客观条件的结合,使惠山很自然地成了这门彩塑艺术成长的摇

惠山泥人在最初只是附近农民的一种副业,他们利用农闲时进行生产,逢到茧汛、香汛、考汛等旅游旺季之时,便将做好的产品托盘上街叫卖。相传到了乾隆年间,开始出现袁、蒋、朱、钱等家专业性的小作坊,主要集中在惠山山门外上河塘一带,当时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差不多都兼管祠堂和农务,每年

九、十月至翌年四月十四纯阳节为忙季,忙季一过,仍以种田为主。至咸丰年间,钱万丰、蒋万盛、章乃丰、胡万盛、周坤记等几家较大的专业性作坊(店铺)相继开业。以后,由于泥人的逐年旺销,作坊不断增多,泥人生产也由原来的副业、半副业性质转为常年性生产,并形成了一个行业。实际上,在嘉庆、道光年间,有些艺人的技艺水平已小有名气,如胡万盛,能塑善绘,他创作的《济公》、《小罗汉》、《小寿星》、《小花囡》、《猜拳于》等作品,活灵活现,深受群众喜爱。冯阿白,擅长彩绘,他的特点是开相好,配色好,笔法既硬且活,并开创了小板戏上“五彩”画法的一代画风,据老艺人介绍,早年惠山泥人画细笔生活的当首推其人。周坤发,专做《小观音》、《小鞑子》、《济公》、《财童》、《渔翁》、《刘海》、《张仙送子》等泥耍货,也曾做过《关公》、《吕纯阳》等作品,他在当时也是佳作迭出。这些民间艺人,以他们的毕生精力和全部智慧,为惠山泥人的发展开了先河,打下了基础。可以说,惠山泥人这门彩塑艺术的形成,就是从他们开始的。

早期的惠山泥人,主要是儿童耍货。从作品的题材来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多以劳动人民的生活和他们理想与斗争为题材,一般给人以朴实之感。在制作方法上,无论人物、动物,都是用单片模子印制的。为了照顾到印制用的模子能适合大量生产,当年艺人们在创作过程中总是在作品的造型原件上尽量去掉与主题无关的繁琐部分,并进行必要的变形。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不损害整体形象,反而使主题更加突出,造型更加浑厚、洗炼,更富有装饰趣味。从《小花囡》、《阿福》、《如意》、《细头子》等早期作品中都能看到这种特色。在色彩的运用上,对比强烈、大胆、粗犷。这不仅是为了符合表现吉祥一类主题的作品的需要,同时也是反映了当时民间对泥人彩塑的一种爱好。一般是用大红、大绿、云青、滕黄、翠绿等跳动的颜色,较多的以红、黄、兰等色作为主调,再配上类似色的花纹。早期作品的纹样是比较少的,用得较多的是蟹爪菊图案,但并不太规则,有的产品则完全采用色彩本身的对比,没有花纹。《小花囡》可以作为早期泥人设色的代表作。它头上戴着红与绿的花朵,服色是亮的(其它色彩也有),配上了大红色蟹爪菊花纹。再如《大阿福》怀抱的狮子是红、绿两色,为了突出抱狮子的两只手臂,在衣袖上用了黑色的边,再加上用笔的奔放、流畅,从整体来看,处处都作了对比,非但不给人留下凌乱和刺目的感觉,反而收到了十分热闹、富丽和异常和谐的色彩效果。从泥人的体积来看,早期作品一般都很小,当时最小的泥人(《猜拳子》)只有半寸大小,较大的作品也只有两寸左右,可以看出,早期的惠山泥人完全是作为耍货出现的。

从清代中叶开始,惠山泥人已进人了兴盛时期,其艺术发展也渐趋成熟。当时,以王春林最为著名。乾隆南巡,即命王春林做泥孩五盘呈上,乾隆很是称意。特别是同治以后出现了手捏戏文,虽然在一个很长时期泥耍货仍占着主要地位,但两个品种各自按不同的社会需要而平行发展着,这给泥耍货却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时的泥耍货逐渐开始出现了两个分支:一支是制作比较简单,当时称为“行货”;另一支是制作比较精工,当时称为“市货”。其中“市货”出现了不少新的变化:一是在取材上,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逐渐增多,现实生活的气息也越来越浓厚,作品形象也比过去更加生动可爱;二是作品的体积在逐步增大,如最大的《阿福》应有

六、七寸之高;三是为了增强产品的立体感和真实感,印制泥人用的模于除单片模外,双片模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四是受手捏泥人的影响,在设色和纹样方面除保持明朗和淳朴的传统特色外,比过去有了更多的发挥,纹样上除“蟹爪菊”外,还采用了“团球花”、“蝙蝠花”、“蝴蝶花”和“百结”等图案,彩与塑也得到了更好的结合。以后,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不断演变,惠山泥人逐步跳出了“耍货”的框框,慢慢地向“艺术欣赏品”过渡和发展,其作品题材已不再局限于农村,销售对象也不再局限于小孩,玩具功能逐步与欣赏功能相结合,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几乎触及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和社会上的各个层面。如今的惠山泥人,实质上已经成为一种寓玩、寓乐、寓教、寓欣赏于一体的特种工艺晶,与当初的“泥耍货”已经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了。

“手捏戏文”(手捏泥人)是在惠山泥人进入兴盛时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品种,它在惠山泥人的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手捏戏文的出现,不仅在制作方法上产生了一个重大转折,在表现手法上也使惠山泥人的彩塑艺术推向了更成熟的阶段。在塑的方面,由于它生产时不用模子印制,完全靠手捏制,因此更能提高创作的自由度。在造型上,它可以不受模子的限制,根据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需要,作出许多构图形式,进行任意变化。如《八仙过海》,八个仙人安稳地坐在一个葫芦上,葫芦底下有点水波,象征是在海上飘动,这样的安排,既切合内容的需要,又很有民间风味;又如《唐僧取经》,把唐僧等一行四人置于一只龟背上,为了突出孙悟空的性格,用一根细竹将孙悟空置于空中,龟的四只脚还能活动;再如《三十六行》中的人物,或蹲、或立、或坐,各种姿态维妙维肖。这些作品如果用模子印制,是很难收到如此的艺术效果的。在彩的方面,它既继承了惠山初期泥人的彩绘传统,又根据各种不同戏曲内容的需要,进行了许多新的创造和发展。如在色彩上,取材于京剧的,一般追求富丽堂皇;取材于昆曲的,一般讲究文静柔和;大文座和武文戏则比较注重热烈华丽和较强的装饰趣味。又如在纹样上,已不再只用过去的“蟹爪菊”图案,而是有了不少新花色。比较常用的就有“五色云”、“点点花”、“云锦花”、“水浪花”、“草花”、“团球花”、“荷花”以及“梅兰竹菊”、“长脚寿”、“团寿”、“百结”等图案。而且每一种纹样都有不同的用法。例如“长脚寿”、“团寿”、“梅竹”等都用在老年人的服饰上;“百结”、“蝙蝠”、“团球花”等都用在小孩上;“云锦花”、“水浪花”、“五色云”等常用在神仙的服饰上等等。可以这样说,惠山的彩塑艺术从泥耍货开始,发展到手捏戏文(手捏泥人)阶段,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成就。

在惠山泥人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还得提一提惠山的石膏工艺品。惠山的石膏工艺品是在1917年以后由上海普益习艺所著名艺人潘树华的徒弟高标等艺人陆续落户惠山后开发出来的。(1935年,上海美专学生李文华把西洋石膏雕塑晶的创作方法传入惠山,后由潘树华的徒弟们发展成具有惠山传统彩塑风格的石膏工艺晶。)由于其制作方法比较先进(以石膏为原料,用石膏模子进行灌制,产品成型速度快,且成型后不易被水溶化),在彩绘上又采用了喷漆工艺,使惠山泥人在继承惠山传统彩塑艺术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个新品种。这些艺人的纷纷落户惠山,对以后惠山泥人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少的影响;一是他们使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产品的生产工效成倍增长;二是他们本身具有较高的造型技艺水平,加入了惠山的艺人队伍后,不仅增强了惠山的技术力量,而且还培养了一大批艺徒;三是他们继承和发展了惠山的传统彩塑技艺,开发了一代具有惠山传统特色的,带有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的新品种——惠山石膏工艺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这个品种不但被广大群众认同和接受,而且其声誉也和惠山泥人齐名了。今天,人们走到惠山街上,不管见到泥的还是石膏的,都已一概称作惠山泥人。石膏工艺品,是惠山泥耍货的发展和延伸,同时也赋予了它新的特征。首先,在内容上愈益接近现实生活,如《吹风炉》、《抱桃囡》、《抱兔囡》,稍后还有《时装美女》、《女学生》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面貌和人们的喜好。这与过去的惠山泥人取材以神话故事、民间传统为主相比较,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其次,是由于内容的变更和两种不同风格的结合,在创作技巧上写实的作风日益加深,无论脸型和衣着,都较能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和较好地刻划人物性格。在色彩的运用上,也较接近于现实生活。例如《吹风炉》,不仅将小孩子爬在地上、专注而稚气十足的吹风炉动态刻划得十分逼真,而且从小孩的脸型、服饰上看,也是很像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另外,在造型上大都具有肥圆、丰满、衣纹浅显、体积很大、空心底等特点。并且,很多成品能摇动,更具有玩具的特点,深受群众的欢迎。由于在翻制方法上突破了泥人双片模的局限性,采用了多片模,因此,生产出来的产品立体感也更强,形象更生动逼真。

纵观惠山彩塑艺术的发展,从泥耍货到手捏泥人、手捏戏文,再到石膏工艺品,虽然它们各有其不同的制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但是,反映在惠山泥人的艺术特色上却都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在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给人们以美好的艺术享受这一点上,都有其异曲同工之妙。

惠山泥人的技艺特征

惠山泥人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时采用模于印制的,称为“粗货”;另一类是不用模子,完全靠手工捏制的,称为“细货”。这两类泥人虽然在风格上有较大的差别,但是在创作设计上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用艺人们的一句行话来概括,叫做“搭搭满、细细减、色色爆”。“搭搭”,是无锡的一句俗话,是“处处”的意思;“满”是“饱满”的意思。所谓“搭搭满”,就是在进行泥人造型时,一般都十分讲究形象的丰满、完整。所谓“细细减”,就是在一件泥人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趁着泥在半干半湿的时候,用工具将作品原件细细地、一步一步地进行削减、修改。在不损伤艺术形象完善的前提下,适当的减去不重要的地方,从而充分突出主题,使其更富有艺术感染力。但是,只减而不夸张也不行,那样就会使作品显得单调。惠山的艺人们有一句口诀,叫做“放头,缩手,去颈根”,即缩减臂颈,夸大头部,为的是在有限的体积内,因头部的放大而便于刻划面部表情,能使作品更加传神。例如惠山泥人中的小孩或老寿星,有时头与身躯只有一与一的比例,但仍然使人看后感到很舒服,就是这个道理。所谓“色色爆”,就是巧妙地进行用色。“爆”是强烈跳动、火爆的意思。惠山的艺人们历来十分强调用色,有“三分坯子,七分彩”的说法。一件泥人坯子本身很小,处理得又十分简洁,只有靠色彩的辅助来使它进一步传神。通常采用像红绿这样单纯鲜艳的色彩,并进行一定的满色处理。

惠山泥人中的泥粗货和泥细货是两个不同类型的品种。一般地说,前者以单纯、质朴、洗炼著称,后者以生动、活泼、流畅见长;前者比较偏重写意,后者基本接近现实。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它们都刻意追求形神兼备。

第11篇:中班泥工:小泥人

中班泥工:小泥人

千灯幼儿园

王婷婷

活动目标:

1、了解彩泥的特性,初步掌握泥人的制作过程。

2、能用拍、搓、捏、接等方法制作小泥人,并能大胆创造各种造型的小泥人。

3、活动中体验玩泥的乐趣。活动准备:

1、小泥人课件。

2、彩泥,泥工板。活动过程:

一、讲述绘本故事。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你们想不想来看一下呀?这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泥人》。

师:看看,这是什么呀?这双小眼睛在干什么呢?

师:这双小眼睛在泥土里东看看,西看看,接下来我们看看有什么变化了?唉,什么变化了?

师:它的头拱起来了以后再看看又发生什么变化了? 师:小泥人半个身体出来了,哎哟哟,它怎么样了? 师:看看这个小泥人它是怎么做的? 师:看看现在小泥人在干什么?

师;呀,这次小泥人在干什么呀?它的两条腿在干什么?

师:哎哟哟,玩的太来劲了,你看它身上的泥巴都怎么样了? 师:行了,我又有劲了,因为它身上的泥巴又多了起来,对不对?这回呀,我要翻个跟头,咕噜噜噜噜噜噜。

师:咕噜咕噜滚起来,翻个跟头以后呀,我又变成什么了呀?

教师小结:故事讲完了,这个故事有趣吗?这个故事讲的是这个小泥人怎么从泥巴团变成小泥人,又从小泥人变成泥巴团的一个故事。

二、制作小泥人。

1、现在,王老师也来变个魔术,我也来用泥巴团变成一个小泥人,想不想看一下?

2、教师边播放制作视频边讲解。①将泥巴团分成大小差不多的四份。

②取一块,搓一搓、揉一揉,再压一压,做成它的头。 ③取第二块,同样的方法做成身体,将头和身体连接起来。 ④取第三块,一分二,用搓泥条的方法搓成粗细均匀的手臂,轻轻地黏在它身体的上方。

⑤取最后一块泥,一分二,用同样的方法搓成两条腿黏在身体的下方。

⑥用泥巴搓成小泥球、小泥条做成它的眼睛和嘴巴。

3、动作讲解。

①老师做的这个动作是什么动作呀,我们一起来学学看。 ②回忆绘本中小泥人的动作。这些动作都非常有趣,看看你最喜欢哪个动作?为什么?

③如果你做小泥人的话,你最喜欢什么动作呢?上来表演一下。 ④待会儿小朋友在制作小泥人的时候你也想一个你最喜欢的动作,然后把它做出来,在做的时候我有个要求,你不能和别人一样,要做自己最喜欢的动作,好不好?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5、讲评作品。

小朋友,我们来欣赏一下你们做的小泥人,看看王老师把你们的小泥人用照相机拍了出来,谁说说看你最喜欢哪个小泥人,为什么?

待会儿王老师把你们做的一个个小泥人和刚刚看的那个小泥人的绘本编成一本书放在教室里给你们看,好不好?

第12篇:大班活动捏泥人

捏泥人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团圆和连接的方法,塑造出泥人的基本形象。2.通过观看教师示范,初步掌握制作的技巧.3.养成良好的习惯.活动准备:

1.五彩橡皮泥,泥工板、半截火柴棒(每位幼儿人手一份) 2.用雪碧瓶等材料围合制作的“泥人娃娃乐园”。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猜一猜,它是谁?

二、基本部分:

教师出示泥人,引起幼儿兴趣。 1.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喜欢它吗? 2.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做一个泥人? 教师边提问边示范制作泥人的方法。 1.泥人的头是什么样子的?上面有什么? 2.泥人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身体上有什么? 3.想一想,怎样将泥人的头和身体连在一起? 步骤:

将黄色橡皮泥先分成三份,各色橡皮泥各准备一点,取黄色橡皮泥中的一份团圆,作为人的头;

用另一半黄色橡皮泥中的一点,作为人的两只耳朵,连在人的头上; 用黑色橡皮泥搓两个小圆压扁,作为眼睛放在脸上,再用黄色橡皮泥压扁,作为人的鼻子;

再用红色橡皮泥压扁,作为人的鼻子;

用粉红色橡皮泥搓成椭圆形,作为人的身体;将黄色分成四份,搓长连在身体上,作为人的四肢;

最后再用火柴棒将头部与身体连起来。 幼儿制作,教师巡回观察并进行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给予指导和帮助。 教师:泥人娃娃,一个人感到很孤独,没有朋友玩,小朋友请你们帮帮泥人娃娃吧,用橡皮泥做许多泥人娃娃好吗?

三、结束部分:

展示幼儿的作品,建立娃娃乐园。 教师:我们把小泥人都送到娃娃乐园吧!

教师带领幼儿参观娃娃乐园,请幼儿像同伴介绍自己制作的泥人娃娃,教师对幼儿的制作活动表示赞赏。

大班绘画教案:《狮子》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边念“顺口溜”边画画的方式学画狮子。

2、能创造性地画出狮子的不同动态并添画情节背景。

3、对绘画活动感兴趣,能独立完成画作。

活动准备:

1、剪好的狮子头、身体(椭圆形)、狮子脚、尾巴。

2、狮子PPT

3、幼儿用纸、记号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引题

1、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顺口溜”,请你们仔细听:

妈妈有个买菜的篮,两个手把在上面,买个萝卜放中间,两个鸡蛋搁两边,两个大饼放下面,点点芝麻香又甜,三根葱,三根蒜,“啊呜”一口味道鲜。

2、这么好听的顺口溜我还可以把它变成一个动物呢,你们猜猜看,会是什么动物呢?(幼儿猜谜:大狮子、大老虎、大熊猫)

二、讲解示范

1、到底是谁猜对了呢?我们一起来看(教师边念顺口溜,边画)

妈妈有个买菜的篮,两个手把在上面。

买个萝卜放中间,两个鸡蛋搁两边。

两个大饼放下面,点点芝麻香又甜。

三根葱,三根蒜,“啊呜”一口味道鲜。

篮子四周加花边,一只狮子就出现。

2、“你们看是什么呀?”(狮子)

3、“哦,这顺口溜真有趣,能变出一个大狮子,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来变一变?”

4、幼儿和老师一起来念顺口溜,教师再示范一遍,变换花边。

5、有了狮子头,还缺少什么呢?(身体、脚、尾巴)

狮子的身体像什么?(椭圆形)

三、看狮子的PPT

老师这里也有狮子,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怎样的?它们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呢?

四、摆放狮子不同的姿势

(老师在你们的桌子上准备了狮子的头、身子、脚和尾巴,请小朋友四个人合作去放一放、摆一摆狮子会有哪些姿势?)

1、幼儿摆放,教师巡回观察。

2、请小朋友来说说刚才你们摆的狮子是怎样的姿势呢?

狮子有站着的、蹲着的、趴着的、还有走路的,原来狮子有各种各样的姿势。

五、幼儿作画

1、今天我们就来画画大狮子。请你来告诉大家:你的狮子会在什么地方,会发生什么事呢?

2、教师提要求:

画之前我们的大狮子还有几句话想对小朋友说:

我可是森林里的百兽之王,你们可别把我画成了小病猫。我的本领可大了,小朋友们要画出我不同的本领哦。画好以后别忘了给我涂上美丽的背景颜色。

3、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六、展示幼儿的画

让幼儿选自己喜欢的画,说说为什么?

第13篇:小巷里的小泥人

小巷里的小泥人

正值节庆,大街小巷好不热闹。熙熙攘攘的人群络绎不绝。夏天的味道此时被冲淡了,甚至无影无踪了。我厌倦这种气氛。于是,我独自一人来到了熟悉的小巷里。这个小巷经历了风风雨雨,至今已是枯枝残烛了。但我格外喜欢这种感觉,它能告诉我时间也会在我不经意中一点一滴的流逝。

那时的天空总是蔚蓝的,像极了弟弟干净的眸子。我们总是一起在这个小巷里玩闹着,嬉笑着,很是自在。我们总是捏着泥巴做小泥人,结果弄得一身脏。我们总是看着奇形怪状的小泥人不服气的比谁的丑。我们总是一起指着最丑的那个异口同声的说:是你做的。最后我们总是吵得脸红脖子粗。再过不到一天,我们总是忘了吵架的事,继续玩玩闹闹。

总角时光,我们的笑容如此的明媚。当时间滑到现在时,我们却再也找不回那样的笑声。

我回家时,启明星正在火烧云的簇拥下调皮的眨着眼睛。我朝它笑了笑,开始想像着家里的翻云覆雨。这样想着,想着,就不会再眷恋这个家了。

弟弟又惹父母生气了。

我一进家门,便看到父亲沉默的坐在沙发上。父亲正吸着烟,烟雾弥漫着。我看不清他的神情,只知道他心里很苦。而母亲同样沉默的在厨房里,准备着晚餐。我面对着这样的僵局,不知所措。

弟弟不喜欢学校,他讨厌学习。于是,弟弟多次以不成缘由的借口请假回家。初三补习很重要,弟弟却不以为然。我理解弟弟,但不能原谅弟弟的为所欲为。

弟弟仍然一脸不服气的站着,犹如一尊雕像。

怎么了?我明知故问。

鸦雀无声。我放弃了,这样的矛盾只能让时间来化解。我无奈的回房看书。

不过事实结果证明我的想法错误了。时间却成了催化剂,使矛盾更大了。

弟弟摔门而出。

我出来时,父亲仍旧沉默的做在沙发上,但没有吸烟了。我望着弟弟远去的背影,心里揪了一下,有点疼。父亲又咳嗽了,这是老毛病了。母亲红着眼眶走进了卧室。这个家安静了许多。只有父亲的咳嗽声回荡着,一声又一声的撞击着我的心扉。

已经很晚了,弟弟还没回来。父亲迷茫的遥望着远方,仿佛在等待。

我是在睡梦中听到开门的声音的。门没锁,虚掩着。铁定是弟弟回来了。我慌忙起来了解情况。弟弟的表情缓和了许多。

我回来了。弟弟沉稳的低声响起。

一切有了结局。

后来才知道是爷爷苦口婆心的劝回了好久不见的弟弟。

虽然弟弟不再叛逆了,但选择了的路却已无法改变方向了。弟弟功课一塌糊涂。他决定了他只读完初三。弟弟站在通往未知道路的台阶上,将跟我背道而驰。我相信弟弟能找到他的新天地的。而我已经有了我的目标,我已经站在清晰的台阶上准备启程,奔向我理想的未来了。

曾经的我们是玩着泥巴的小孩子,如今的我们是挑战生活的青少年,时间安排了一切亘古不变的规律。我们却无知的以为那是无聊的束缚。我们错了。但时间又奇迹般的给了我们另一个机会。于是我们驶向了正确的轨道

我想多年后,我们还可以快乐的回忆着那小巷里的小泥人。

第14篇:《小泥人》教学反思

《小泥人》教学反思

《小泥人》是新课程美术教学的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充分放松、愉快的状态下,完善学生的多种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回味儿童时代经常三五成群的在一起玩泥巴的有趣情景。也锻炼学生对泥巴湿度的控制能力和揉泥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这节课是一节锻炼孩子们动手能力的造型·表现课,我们需要和学生一起从捏泥人开始认识人体。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的记忆、想象,培养儿童的造型表现能力,通过多种游戏形式来刺激学生的热情,是儿童的能力、个性在学习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是以人为对象的学习表现活动,通过捏制不同造型的人物动态,引发学生的兴趣,在动手制作的活动中学习、创造、表现。教学中,教师要对人物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造型的方法,制作的步骤进行适当的演示。捏制时要从整体出发,强调人的动态变化,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对人体各部位作适当的夸张变形,使之达到形神兼备。人物身体的各部分可以整体捏塑,也可以视神情体态分别捏塑,再粘接到躯干上。本课的教学安排应考虑活动的合理性、趣味性、环节设置的条理性。可以通过观察记忆------观察记忆------感受体验------造型表现------游戏活动------交流评价,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小泥人教学通过捏制小泥人,让儿童认识、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特征,在揉、搓、捏、接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泥塑人物造型的基本方法和制作步骤,塑造出自己熟悉的、常见的、生活中有趣的人物形象。小朋友们并能用适当的方法装饰打扮小泥人,表现出任务的表情、性格、动态等方面的特征,让学生有意识地通过捏制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发展有个性的表现力。

本课小泥人的教学是为了加深儿童对立体造型表现的认识,教师应该注意在教学活动中将个人的制作和集体活动相互结合。通过设置情景。场景等形式,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一个活动场景,如踢球、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来做出不同动态,不同表情的人物形象,最后组成一个活动场景供大家共同游戏,使儿童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同时感受到集体活动的快乐。

第15篇:赫尔墨斯和伐木人幼儿故事

幼教网整理了幼儿故事:赫尔墨斯和伐木人,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伐木人有一回把斧头掉进河里,他苦痛非常,在河岸上呆望。

当时,赫尔墨斯走过,看见了他,问道:“你为什么声声气叹?”

神知道了经过,心怀怜悯,从河里把金斧头带出来给他,“是你的吗?”他答道:“啊,不是。”

神又从水波下面掏起银斧一只,“是你的吗?”“不是。”神又去第三次,找出他原来的,那人非常高兴,衷心地感谢天神,赫尔墨斯,把金银两把一齐相赠。

那人快快乐乐地走了,遇着伙伴,把事情的经过,全对他讲,他掉了斧头,却得到了多大的好处。

伙伴当中有一个心怀嫉妒,想得到同样的好处,也就毫无顾虑,走到河边,把斧头丢到河里,也在那里伤心。唔,赫尔墨斯又走了过来,看见他,问:“你为什么叹气不住?”

同样,当神知道了事情,从河里给他带出了一把金斧!

“是你的吗?”“是!”那坏蛋贪心地叫道,神不见了,斧头,他仍然得不到。

第16篇:《泥人的天堂之旅》读后感

每个人都有心,但是你有一颗永不消逝的、金子般的心吗?

对于小泥人来说,河水就是苦难,那么,天堂在哪里?

一天,上帝宣旨说如果有哪个泥人能够走过它所指定的一条河流,那么,它就会赐给泥人一颗永不消逝的、金子般的心。

我看着看着,心里一片茫然,因为泥人怎么可能过河呢?难道它不知道肉体一点儿一点儿失去的感觉吗?

我知道,小泥人不想一辈子只做一个普普通通的泥人,它想拥有自己的天堂,但是,要到天堂,心得先过地狱。

“小泥人,你千万别过河,你不要做白日梦了,你将会成为鱼虾的美味,连一根头发都不会留下的。”我心里默默地呼唤着。

然而,小泥人来到河边,犹豫了片刻,就把双脚踏进了水中,一种撕心裂肺的痛楚覆盖了它,小泥人沉默着,双脚慢慢地往前挪动着。。。。。。

小泥人孤独而又倔强地走着。。。。。。

不知道过了多久?简直让小泥人绝望的时候,小泥人发现,自己终于上了岸。它低下头,开始打量起自己:它除了一颗金灿灿的心以外,什么也没有了,而它的眼睛就长在它的心上。

哦,我明白了:要去天堂就从来没有什么侥幸的捷径。花草的种子先要穿越沉重黑暗的泥土,才能得以在阳光下发芽微笑;小鸟要经过跌打,失去了无数根羽毛才能够锤炼出凌空的翅膀,就连上帝,也不过是曾经在地狱中走了最长的路,挣扎得最艰难的那个人。而作为一个小小的泥人,它只有一种奇迹般的勇气和毅力,才能够让生命的激流荡清灵魂的浊物,然后,照到自己本来就有的那颗金质的心。

与其等待命运的安排,不如自己主宰命运,前进的道路上虽然有风雨,但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第17篇:《小泥人和泥面具》教案

《小泥人和泥面具》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夸张的脸部表情,抓住人物头像特征,进行夸张的表现手法,用泥板成型的方法进行夸张的脸部塑造。

2、启发学生观察感受人物五官、表情特征,探索用泥板成型进行夸张塑造,大胆趣味地表现人物头像,提高学生对人物特征的观察及立体造型表现力。

3、体验用泥板夸张表现人物头像造型的乐趣,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细心观察,关心他人,欣赏烧好的作品,感受陶坚韧的品质。

教学重点:

用泥板成型来表现夸张的人脸。

教学难点:

抓住人物形、情特征进行夸张的泥板立体造型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游戏导入,对着自己组的同学做一个夸张的表情,选一个表情最夸张的同学上台给同学们欣赏。

学生:相互观看同学夸张的脸

二、课堂发展

1、什么是夸张——就是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加深对夸张的理解)

2、出示课件,欣赏感悟夸张的表现手法。

设问:对比真人明星相片和漫画像,你觉得哪个地方最夸张? 学生:脸比真人的更圆,嘴巴更大。

学生感受局部特征的夸张,加深对夸张表现手法的认识。 学生思考回答夸张的作用——人物有趣幽默更具有感染力。

教师小结:女明星比较圆润,丰满,抓住她比较圆润的特征,用了夸张的手法把脸变得更圆……

得出夸张之艺术手法

游戏:图中哪个部位进行了夸张?

3、欣赏古代作品和学生作品。启发用泥板变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塑造夸张的五官,有很多的变化。

三、教师演示步骤 教师演示步骤: 泥板成型头像的步骤:

1、压一块长方形泥板

2、变成圆柱形

3、在圆柱体的表面扭曲塑造夸张的脸部表情,再添加上捏塑的五官。

(注意:两块陶土用水衔接会更容易牢固,多种组合泥塑成型方法,如泥球和泥条组合成眼睛。)

学生进行创作活动,注意压泥板的厚度要均匀,脸部的表情要夸张。

四、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回想刚才看到的同学夸张的脸,你想重点夸张哪个地方呢? 学生思考,小组派代表回答

五、反思评价

组织评价活动,教师将学生做的作品拍下放进电脑,进行展示评价。 评价: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教师评价。

六、课后延伸

注意观察生活,寻找更多有趣夸张的脸,引导学生欣赏经过高温烧成的作品。

第18篇:4课生动的小泥人

4课生动的小泥人

【教材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泥这个概念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本课的学习除了培养学生的动手以及思维能力外,还将学生回归到自然中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捏小泥人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掌握一些捏泥人的方法,会捏一些泥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学习活动的快乐,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操。

2、培养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掌握捏小泥人的方法。

【教学难点】想象一定的情境,并根据情境做出各种造型有趣的小泥人。 【教学准备】课件陶泥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进教室 看一看

1、课件展示在教室里玩耍的小泥人的图片,提醒学生仔细观察。

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回答(引导学主回答出“什么人”、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

二、做个泥人 试一试

1、师生一起随意捏个外形。

教师在视频展示台示范讲解。(强调“随意捏”,要大胆,可夸张一点)

2、指名展示,师主共同调整。

三、捏捏泥人 动一动

1、课件展示小泥人的不同动作,配欢快的音乐。

2、师主同做“小泥人的体操”。

3、教师提问:你是怎样让你的小泥人做不同的动作呢?

教师小结捏泥人动态的要求。

四、美化泥人 乐一乐

1、课件展示5张制作完整的小泥人图片。

提问:你觉得他们美吗?美在哪里?你能看出是用什么方法做的?

师生共同总结美化小泥人的方法。并用课件展示。

2、师主共同美化自己的小泥人。

3、指名展示,师主共同点评、调整。

五、合做泥人 玩一玩

1、课件展示一组小泥人的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从泥人的动态、细节的美化以及组合几方面来欣赏。

2、分组讨论:我们的小泥人在教室的哪个位置做游戏,做什么游戏。

3、小组合作表现。

六、展示泥人 评一评

【教学反思】多让同学发挥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能引发 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注意课堂的组织。

第19篇:20《小泥人》参考教案1

《小泥人》参考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利用随处可取的黏土材料。运用传统的泥塑造型方法,塑造学生喜欢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小小的泥人来了解祖国民间艺术文化。欣赏古代、现代各地区泥塑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同时让学生感受泥材,了解三维空间的塑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捏小泥人的一般方法。 2培养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

3体验学习活动的快乐,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操。

三、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掌握捏小泥人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想象一定的情操,并根据情境做出各种造型有趣的小泥人。

五、教学准备 课件,彩泥。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延伸 预习课文,搜集资料。

(二)课内探究 1引入

(1)课件出示泥人图片

师:同学们看那,我们教室里来了群泥人朋友,猜猜看他们在做什么呢? 生:做游戏?跳舞?做操?„„

师:多么生动、有趣的小泥人啊!你们想不想也捏个泥人玩玩呢? (2)揭示课题《小泥人》 2做个泥人试试

(1)想一想提问:“人由哪些基本结构组成的呢?” 生:人由头、身子、四肢这几大部分组成。

1/3

(2)尝试

请同学们根据人的基本结构随意的捏个小人试试。 (3)展示、调整 (4)教师示范讲解

①捏制时可用揉、捏的方法,头可以似圆非圆,人可随意夸张变形。 ②捏制身躯时可以整块泥捏制,也可分躯干、手、脚捏制拼接,拼接处可用牙签连接。

3“捏捏泥人”动一动

(1)看看课本上的小泥人,提问:“这些小泥人都在做什么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他们有的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有的在攀爬,有的在踢球,还有的在钓鱼。

生:我们是从他们不同的动作上看出来的。

(2)怎样让我们的小泥人也动起来呢?谁上来试试? (3)学生上台给小泥人摆动作 4美化泥人

(1)欣赏彩泥作品(课件出示作品《西游记》、《望梅止渴》、《青蛙王子》) (2)提问:“同学们看看这些小泥人漂亮吗?说说他们是用什么方法做成的?”

(3)教师边小结边示范

他们用不同颜色的彩泥搭配在一起,再运用添加、刻画的方法对人物的表情、穿戴、饰物进行美化,注意不要太复杂,面部表情要夸张、有趣。

5作业要求

(1)四人小组合作。

(2)各组拟定一个主题,如:跑步、打球、跳舞、演奏等,做出不同动态、不同表情的人物形象。

(3)做好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做介绍。 6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7展示评价

2/3

(1)小组展示介绍

(2)同学们说说自己喜欢的小泥人或一组小泥人,并说出理由 8欣赏迁移

(1)课件出示小泥人简介

(2)师总结:今天我们欣赏、了解了小泥人,并学习、捏制了生动有趣的小泥人,希望他们能给你们带来无限的快乐!

(三)课后提升

粘土除了可以捏人还可以捏小动物噢,神奇吗?赶紧试一试吧!

3/3

第20篇:生动的小泥人 美术教案

《生动的小泥人》教案

一、导入:

中国和泥土文化一直有很深的关系。

西方人是上帝创造的,中国人则是女娲创造的。 怎么造的呢?用泥土捏的。

再加上绵延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都流淌着中华大地上的浓浓的泥土味道。

黑土地,黄土地,还有福建的红土地„„ 所以,泥塑文化在中国也是源远流长。

农闲的时候,农民们摆弄摆弄,调剂生活,就成了一个有趣的泥塑。

摆放在庙堂的那些泥塑作品,比如如来,观音,罗汉,都见了许多了。

至于民间的泥塑,老师想请同学们来说说。

二、新授:

1、在课前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收集民间泥塑资料或图片的任务,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收集到的信息,哪个小组来说说?

生答:天津泥人张、惠山阿福、东汉说唱俑、凤翔彩绘泥塑、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大吴泥塑、

师表扬:我很高兴学生能够积极地查找资料。因为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老师为这份合作的成果而欢喜!更为你们积极参与的精神而叫好!

2、师小结泥塑的起源:(师配合幻灯讲解) ① 中国泥塑的先驱之作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为

2 奴隶主陪葬,古代实行人殉。后来进入封建社会,以俑取代了,俑就是陪葬的偶人。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

② 汉代陵墓出土的陶俑形体比秦俑要小,造型则较为生动,四川东汉墓中出土最为著名的“说唱俑”,造型幽默风趣。 ③ 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 ④ 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 ⑤ 直到清代,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这一时期,泥塑形成南北两著名流派:北方有天津“泥人张”,南方有无锡惠山泥人。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朝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自张明山先生创始,历经四代流传,至今已180年历史。

3、各色各式的民间泥塑,异彩纷呈,广为流传。请同学们欣赏古代及当代民间泥塑代表作品(师配合幻灯讲解)

中国古代宗教雕塑以佛教雕塑艺术成就最高。现存佛教雕塑以石窟寺雕塑为代表著名泥塑有甘肃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山西太原晋调的宫女等。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使中国塑造技艺所达到的无与伦比的高度。秦始皇陵兵马俑再现了2000多年前的帝国大军的威势。

4、欣赏完这些泥塑艺术,同学们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① 中国传统泥塑与民间泥塑的区别是什么? 生答:„„

师表扬: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②说一说“说唱俑”的造型、动作、表情变化,什么地方运用了夸张、变形手法?

生答:说唱俑席地而坐,头部硕大,裹着头巾,前额布满皱纹,赤膊跣足,左臂环抱一个圆鼓,右手高扬鼓锤。这个说唱俑的表演仿佛已经进入了高潮,他得意忘形,神情激动,表情夸张,竟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虽然人们并不了解他说唱的具体内容,但一看到这位热情、乐观、充满生命活力和幽默感的艺人,

3 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甚至可以想象到在这个说唱俑的面前,正有一群兴致勃勃的听众在倾听着他出色的表演!可见,汉代的雕塑家们是多么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师表扬:你能留心观察,勇于发表见解,真棒!

5、现在我们先花三分钟一点时间体验一下泥的特性,请同学们用泥土快速随意地捏一个小人,自已摸索一下捏泥人时用了什么方法,可以相互进行交流。时限三分钟。

6、谁来说说刚才你用了什么方法?还有谁有什么方法? 师鼓励:刚才的两个同学很勇敢,谁还敢挑战他们?

师表扬:从回答问题的情况反映出,我们是一个素质良好的集体。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经验,自己没有任何损失,但是却能给别人地来帮助。谢谢你与我们一起分享你的成果!

7、现在老师简要示范一下泥人的制作方法和过程: ①首先技法有:捏、卷、搓、贴、刻、堆塑等; ②艺术表现手法呢,可以夸张和变形

③先和泥,可以将头部,身体,四肢揉成一团,在作品连接的地方若是泥的黏性不够,容易脱落,可以用牙签,铁丝等插接。

④注意不要太琐碎,要整体,不讲究人的比例,只要生动有趣就行。

8、现在同学们进行作业练习,可以一人捏一个,也可以一小组捏一组各种动态的泥人:音乐演唱组、歌舞表演组、体育运动组,或劳动中的人物组。现在开始进行。 师鼓励做得慢的学生:

发明与研究的乐趣,虽然失败的时候很失望,可是只要肯用心,不灰心,一定有成功的时候。别担心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耐心才能等待成功。

9、请做好的同学将作品拿到讲台来,展示一下集体的成果。

4 师表扬:我从同学们的作品中,看到的是思维的火花,非常烂灿,与其说是我在教你们,不如说是你们在教我,你们的动手能力是在提高。我要拜你为师了

10、请同学们来谈谈捏泥人的感受,谈谈泥人的造型是否生动有趣,你们是否大胆发挥了,是否还可以再改进?

生答: 它的造型完整统一,夸张而又情真,简洁而不粗俗。 纯朴敦厚,生动洗练,夸饰有度,形神兼备,是她泥塑的艺术特色。„„

师小表扬:泥人对我们是捏来玩的,因此作品并不酷似实物而是有所美化,有所夸张,但这种美化和夸张又都有一定限度,总离不了大谱。它也不像数、理、化练习题只有唯一答案,它难有标准答案。如:欣赏一件泥塑作品,就像人们阅读小说《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表达对事物的主观感受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同学们在作品中发现的每一次不同的见解,都应该是非常可贵的;比如***小组同学,他们做的“**”,夸大了***部分,显得人物更生动,这些表现手法,也就是传统艺人特别重视的“不似之似。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为了表扬这几位做得很棒的同学,老师特意作了小纪念品给这些同学。

11、现在我们观看用泥塑方法制作的动画片片段《小鸡快跑》

看了这些人们所喜爱的形象,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吗?

虽然泥塑并非以科技含量而论,但它确实在你的生活中增加了新的亮点。它可以运用到各种环境装饰的艺术形式,有着服务社会,美化环境的重要作用,老师希望同学们认真观察我们的生活,创造出更好的作品来。这节课上到这,谢谢同学们。现在同学们请把桌面上的材料收拾开净,让我们带着爱护身边环境的美德离开教室。

木人与泥人范文
《木人与泥人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