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生动的小泥人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02 02:07: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生动的小泥人案例分析

教材分析:

《生动小泥人》是人美版美术教材第13册第四课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利用随处可取的黏土材料,运用传统的泥塑造型方法,塑造学生喜欢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小小的泥人来了解祖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欣赏各地区泥塑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特别是了解民间艺术文化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泥材的可塑性,了解三维空间的塑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泥”并不陌生,儿时经常玩泥巴,小学的美术课上接触橡皮泥和黄泥,泥塑和其他平面美术不同,它直观立体,便于成型,可以不断修改、整理、再塑,方法简便易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玩的愿望和对创作表现的渴望。大部分学生都有过小时候玩泥巴的经验,本课能唤醒他们儿时的记忆,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引导他们学习泥塑创作方法,在玩中学,观察生活周围的人情百态,以增强感受生活的能力,提高立体造型和表现的能力。

【案例一】

一、导入:

师:同学一定听过女娲造人的故事,谁来用简短的语言来讲述一下女娲石怎样造出人类的?

生: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

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

师:中国和泥土文化一直有很深的关系。西方人是上帝创造的,中国人则是女娲创造的。怎么造的呢?用泥土捏的。所以,泥塑文化在中国也是源远流长。

农闲的时候,农民们会动手捏制人物、动物等,来调剂生活,创造出了一个个有趣的泥塑作品。

摆放在寺庙里的那些泥塑作品,比如关公,观音,罗汉,这些都是民间的泥塑。

教学启示:

在导入部分,用女娲补天的故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了解我国民间泥塑文化及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中国的的艺术,也是世界的艺术。

【案例二】

二、新课环节

师:在课前老师给同学们布臵了收集民间泥塑资料或图片的任务,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收集到的信息,哪个小组来说说?

生:天津泥人张、惠山阿福、东汉说唱俑、凤翔彩绘泥塑、敦煌莫高窟的菩萨……

师:我很高兴学生能够积极地查找资料,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很丰富。 师:想看我收集的资料吗? 教学启示:

对于中学生而言,兴趣就是最能激发他们创造的动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案例三】

三、欣赏活动一:

师:大家都知道,泥塑很早就存在了,大家知道什么是泥塑吗?它的起源距今多少年呢?

师:泥塑,是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它起源于新石器时期,距今已有4千至1万年的历史了。(PPT课件)

师:大家都见过什么样的泥塑?有哪些种类? 生:讨论回答,列举出......师:泥塑的种类有很多,在这里,我们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无锡惠山泥人和天津“泥人张”作品来深入地学习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民间泥塑。

播放PPT课件 欣赏活动二:

天津“泥人张”起源与发展。(PPT)

师:下面大家欣赏一些“泥人张”的代表作品,并思考与讨论,它们的造型与表现方式有什么独特之处。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与欣赏,我们来思考一下泥人的造型与表现需要运用哪些技法呢?(板书)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捏、压、粘、接。这四个字是塑造泥人造型最主要的技法。

师:那么在制作中主要需要那些步骤呢?又该注意哪些呢?(PPT展示制作步骤)

师:在制作过程中,需特别注意以下步骤:首先是和泥时应注意:加水要适中,然后反复揉捏至不黏手而有可塑性方可。其次是刻画细节时,

对于细节部分在刻画及粘贴需小心谨慎,以免损坏以完成的部分。尤其在刻画中要注意安全。最后是晾干,大家需将做好的泥人放臵在布、报纸(或其它吸水较好的纸)上面晾干。这是因为布、报纸等可以吸收多余的水分,防止泥人在晾晒的过程中开裂。

师:关于小泥人的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大家都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教师总结,泥人张彩塑是清道光绪年间发展起来自张明山先生首创,随后传给张玉亭、张景祜、张锡等,流传到今有100多年历史,泥人张彩塑一般高不过尺,多取材于民间传说,神话人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人物逼真生动,用色典雅秀丽。

教学启示:欣赏优秀泥塑作品,体验泥塑这种原始材料制作的乐趣,体会泥人简单质朴的艺术魅力,激发对古老民间艺术的热爱。

欣赏活动三:

无锡惠山泥人的起源与发展。(PPT)

师:大家看一下这两幅图片,它们的造型与表现方式有什么不同? 生:一幅写实的方法,形象逼真,一幅造型简洁、夸张、写意、色彩艳丽。

师:总结得很好。

教师总结:惠山泥人相传有400多年历史,造型胖墩墩、笑盈盈,有的人物手捧寿桃、元宝,有的身挂金锁片,色彩鲜明亮丽,体现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欣赏上海、山东高密、北京、浙江海盐、河北沟镇等地区的泥塑作品,

请同学们总结出民间泥塑的特点。

教师总结:泥塑是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夸张生动的造型、鲜艳强烈的色彩表达了劳动人民纯真、热烈、乐观向上的感情,无拘无束的自由想象,反映了浓厚的生活情趣。欣赏了这么多精彩的泥塑作品,我们今天也学着民间艺人的样子学习制作一个生动的小泥人。

教学启示:

通过欣赏各地泥塑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体会民间泥塑的特点,从而激发创作热情,产生想要动手的愿望。

【案例四】

四、体验感受,了解方法

欣赏完这些泥塑艺术,同学们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①中国传统泥塑与民间泥塑的区别是什么?

生:中国传统的泥塑主要采用写实手法,民间泥塑主要还是以抽象和夸张的手法。

师:回答的很好。

②说一说“说唱俑”的造型、动作、表情变化,什么地方运用了夸张、变形手法?

生:说唱俑席地而坐,头部硕大,他得意忘形、手舞足蹈、神情激动、表情夸张,……

生:虽然人们并不了解他说唱的具体内容,但一看到这位热情、乐观、充满生命活力和幽默感的艺人,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甚至可以想象到在

这个说唱俑的面前,正有一群兴致勃勃的听众在倾听着他出色的表演!可见,汉代的雕塑家们是多么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③现在我们用4分钟时间体验一下泥的特性,请同学们用泥快速随意地捏一个小人,自已摸索一下捏泥人时用了什么方法,可以相互进行交流。时限4分钟。

教学启示:

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把握捏泥的要领,使其领悟“泥的极具可塑性、可重复制作”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④出示小泥人的成品,教师两手拿着泥塑作品,走下讲台。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作品,可以亲手摸一摸,感受一下泥塑表面的机理。

师:谁来说说刚才你用了什么方法? 生:我用到了揉、搓、捏的方法。 师:还可以用到什么方法?

生:头发的部分可以贴,刻、划的方法。

师:刚才的两位同学给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你们的经验能给别人带来帮助。谢谢你俩与大家一起分享你们的成果!

教学启示: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应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尝试、探究、质疑,在实践中掌握制作要领,体会捏泥的乐趣,从而获得喜悦感和成功感。

⑤、师:现在老师简要示范一下泥人的制作方法和过程:

1.揉泥。双手握泥力度适当,揉出形状大小适中的泥块。

2.搓泥。掌搓而不是用手指捻,将揉好的泥块搓出做泥人所需的四肢与头部。

3.捏泥。美化细节,着重捏出四肢和头部五官。

4.接泥。将做好的泥块进行拼接组合,注意小泥人的动作形态,接口处必须抹点泥浆加固。

5.用不同的工具制作出肌理效果。 6.观看《泥塑》视频。 教学启示:

在这一环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触觉、视觉等多种感观,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捏泥的方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表现的创造欲望。

五、自主探究、大胆创作

现在同学们进行作业练习,可以一人捏一个,也可以一小组捏一组各种动态的泥人:音乐演唱组、歌舞表演组、体育运动组,或劳动中的人物组。现在开始进行。

师:小组间相互协作,充分运用已有材料,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耐心细致地完成作业。

教学启示:

新课程强调“通过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探究与发现,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中,我营造轻松的气氛,让他们在制作过程中地去探索。

六、作品展示,交流评析

请做好的同学将作品拿到讲台来,展示一下集体的成果。 教学评价和小结

归纳本课的教学内容,请每组同学将制作的小泥人作品在讲台上展示,分组邀请学生谈论在小组协作时的感受和对其作品的创作思想及造型表现的理解。然后教师总结与点评,肯定优点,指出缺点,以深化理解,增加兴趣。

教学反思

教学这一课,我最大的感受是,学生非常喜爱泥塑,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愉快,使我更深地感受到尝试教学法与新课程的必然组合。本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的互动中,使学生的兴趣、胆量、创造力都得到培养和发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这一课学生在看看、捏捏、玩玩中体验泥塑创作中的乐趣,懂得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在课堂中创造美的能力。学生在实践中体现美、感悟美、用双手捕捉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不足之处在于课堂时间比较紧,不利于学生对泥人细节的刻画,只能表现大体形态动作。

《生动的小泥人》教学案例

4课生动的小泥人

生动的小泥人 美术教案

第4课生动的小泥人

《生动的小泥人》教案参考

小泥人说课稿

不当小泥人

小泥人说课稿

中班泥工:小泥人

小巷里的小泥人

生动的小泥人案例分析
《生动的小泥人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