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中文系毕业论文的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05 12:09:3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中文系毕业论文

玉林师范学院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

教学中的应用

院系专业汉语言文学学 生 班 级学号姓名

指导教师单位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讲 师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普及,这对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语文教育,势必也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目前,多媒体计算机已广泛地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正对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在教学实际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学中学

引言

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充当知识的传播者,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教学研究者,要求教师主动投入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教师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身份的变化和技能要求的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拓语文教学空间,编制教学软件。促进课程向个性化、生活化、系统化方向的发展,实现了课程教学和知识的融会贯通。

1.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独到优势

1.1多媒体教学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由于信息传递模式单一,显得抽象和枯燥,使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思维始终保持活跃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呢?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学习中,同时使用视、听觉,能明显地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声音、图象以及文字,会最大的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用多媒体技术所做的多媒体课件在呈现客观事物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特征的能力时比传统教学的优势更加明显。对一些在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用肉眼观测得到的现象,可以用多媒体生动直观地模拟出来,如在《初一语文》(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一节中,如何更直观、更具体的表现公转和自转,及如何描述公转和自转这两个概念的不同,这些是以往学生认识的难点,也是教师难于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但在计算机上将地球形象化为一个具体的球体,通过动画演示地球和太阳之间运动的情况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样可以让

学生很清楚地认识到这二者是不同的,增强了理解,加深了记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由此,我们知道多媒体在表达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和运动形式上有着比传统教学更强、更丰富的表现力。

1.2多媒体教学具有较强的交互性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引入可以增强教学过程的交互性,使单向的教学活动变为双向的或多向的教学活动。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输入的信息,理解学生的意图,并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充分利用计算机存储量大,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扩宽了学生的认识深度,使得学生思维不仅横向发展,更向着纵向发展。而多媒体将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灵活的实验平台,可以在电脑上给出不同的语文仪器装置,然后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仪器将三个不同的气体制取装置组装起来。当出现错误时,教师可立即给予指出。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在实践中学生将充分认识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也可以深深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另外,在学习效果的反馈方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有其独特之处。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内容事先编排一套相应的考试习题,分发于学生将使用的每台电脑中,学生对每一题的判断正确与否将会被计算机集中在一起统计,教师根据统计结果可以迅速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由此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1.3多媒体教学能加强社会实践及渗透德育教育

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为学生学好知识,提供有利条件,而且还可寓德育教育于智育教育之中。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之一,造纸、火药、指南针、烧瓷等发明很早。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就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钢。但在1840年,英国人却依靠指南针来到中国,用钢铁制成的战舰和利炮,以及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打开了我国的大门,给学生播放这些知识的录像片,使同学们不仅了解中国曾经有过的辉煌,而且使他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提高素质,为增强国力而努力奋发拼搏。而通过播放侯德榜博士拒绝外国优厚待遇,毅然决然回国为祖国作贡献的动人事迹,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大我”的奉献意识,在祖国人民需要的时候能够义不容辞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

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未能真正体现。使现有的实验不能完全地发挥其教学作用。因此,把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于语文实验教学中,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旨在对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性。增加演示实验的时效性,保障演示实验的安全性,加强学生实验操作的规

范性,为创造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条件,丰富学生实验知识等,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

2.1将语文动态过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

语文课的演示实验,其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全体学生观察到事物运动的全过程,在理性上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提出疑问,获得结论。演示实验可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体现实验过程的真实性、科学性,让学生信服,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也为引出课题、问题,进行讨论、探索,发现创造条件。因此,演示实验要真正起到演示作用,不能演而不示,使演示实验变成讲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变成讲实验现象。为了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传统的方法一般采用放大实验仪器,抬高实验装置来展示实验结果,然而实验仪器的放载是有限的,巡回展示实验结果又浪费时间,且有些现象是在实验中瞬间产生的而无法观察到,以至影响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教学,可克服上述缺陷,大大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激励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上述实验在教师讲课时感到很流畅,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感到很轻松。如当你讲到“地球的公转”时,可以制作一幅flash地图,把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整个过程演示出来,相信效率会更高。

2.2将多媒体在实验教学具有的优越性

单一的平面地图,所演示的时间要长,且学生看了也头晕眼花,既浪费了时间又无效率。由于学生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得信息,给予学生的信息要有选择,使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对所学得的知识有价值。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对所要记的地图内容“动”起来,一方面可以节省时间,另外又可以提高效率。

2.3将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促使人们做好每一件事的原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动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让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的时候,才能称为真正的知识。”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习内因最好的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语文是一门小学科,不在大多数同学的高考科目之列,容易受到学生的冷落和忽视,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要别有用心、别出心裁,充分挖掘教材的积极因素,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如精心地设计导语,巧设问题、制造障碍、强化操作环节,创设情景、灵活运用多媒体,诱导学生的内在需求。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现在的学生比较讨厌沉而闷的课堂,只要你老师幽默一点,或者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他们观看更多他们所迷惑的事物。如以以其图、形、声、色吸引学生,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等优点,极大地活跃课堂教学活动,以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设立语文专用教室和语文园。语文实验是中学语文教学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对帮助 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把现代教学技术与实验相结合必将丰富实验的内涵,增强实验功能。

结论

综上所述,利用多媒体技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而从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和较其他学科更为严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状况看,如何实现多媒体技术为语文学科教学目标服务的功能,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转变观念。要看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社会变革的动因,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运用,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2)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在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先进的现代社会,我们主张-充分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等特点和超文本、网络特性,开发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两者相结合的教学软件,促进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构。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加大教育投资。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革,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自觉地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与提高,随时关注它的发展动态。另外,目前还有许多学校没有这方面的条件。即便是有条件的,也只是部分教师,偶而利用。要想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它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惟有国家或当地政府加大对这方面的教育投资。

当然,对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不能走死胡同,先进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从根本上是不能取代教师地位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技术,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一味地追求课件的美观、新奇而忽略其实用性。另外,我们在积极推广多媒体地同时还要反对那些把多媒体教学当成摆设以及将教学过程复杂化的现象。

多年来,我国的语文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知识轻实用的倾向。从本质上讲,是对语文教育资源的浪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语文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语

文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完整地体现语文课程的价值,是当前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当今是网络化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最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的知识来源更广泛、更丰富、使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对有关实验问题进行探讨、推理,同时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归纳、整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我国中学语文课程改革正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课程设置上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在内容上力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与其它科学的相互渗透、充分体现语文科学的生活价值、精心设计适宜学生研究真实的语文问题和语文知识、强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以回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语文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C].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育过程,提高师生素质”资料,1999(2):35-38

[2]安宝生《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J] .北京 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1(6):180-184

[3]《中学语文实验也要注意环保 》[J] .新华出版社 2001(9):311-313

[4]何高大.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J].万人出版社,2001(2):47-51

[5]王屹 韦海伟 黄敬东《教育信息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4(5):60-64

[6]张建新《中学语文实验教学反思》[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3 (4):53-56

推荐第2篇: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转载)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1 文学编

一、文学史篇

1 五四时期白话诗的特征

2 20年代乡土小说的特征及其发展 3 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选择 4 中国现代新诗诗体的发展 5 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发展

6 解放区文学:大众化走向得失探 7 论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轨迹 8 论“革命传奇”小说 9 论“样板戏”

10 论“知青小说”的演进流变 11 新时期诗歌的多元化格局

12 建国以来农村小说题材的时代性

13 论新时期战争题材小说抒写对象的位移 14 论新时期小说抒写对象的平民化意识 15 新世纪女性诗歌新格局 16 论“*”叙述模式

17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

18 论新时期长篇小说的盛产及质量 19 论新时期短篇小说兴盛的原因 20 论21世纪文学的继承与走向

二、文学思潮论

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再认识 2 “为人生派”与“为艺术派”纵横谈 3 “京派”与“海派”论争小议 4 “乡土小说”派创作探 5 “胡风主观论”的再认识 6 论“朦胧诗” 7 论“后朦胧诗”

8 论“新写实小说”的民众性 9 论新历史小说

10 论新时期的女性小说 11 论“寻根文学”思潮

12 论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创作

三、作家论

1 鲁迅小说创作论 2 鲁迅散文创作论 3 郭沫若创作思想论 4 郭沫若创作论 5 茅盾创作思想论 6 茅盾评论特色论 7 巴金早期创作思想探 8 巴金小说创作论 9 老舍的平民观探

10 老舍的小说创作风格探 11 曹禺的生平与创作之关系 12 曹禺的话剧的诗意特征

13 沈从文描写湘西与都市文化内涵的得失探 14 张爱玲小说的“仇恨”情结

15 张爱玲小说的“苍凉”美学与悲剧意识 16 赵树理模式得失探 17 金庸武侠小说创作论 18 梁羽生武侠小说创作论 19 古龙武侠小说创作论

20 论孙犁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21 论区青的艺术追求

22 金庸对20世纪中国文学贡献之分析 23 汪曾祺小说创作之分析

四、作品篇(小说)

1 浅论《狂人日记》的先锋性 2 鲁迅《故事新篇》“油滑”小议 3 浅论叶圣陶《倪焕之》 4 郁达夫《沉论》的艺术特色 5 茅盾未完成小说探

6 吴荪甫:民族资本家的封建性 7 老舍《猫城记》之寓言式结构探 8 老舍与虎妞形象塑造

9 沈从文《边城》的“民族寓言”解读 10 《边城》人物与符号论 11 张恨水《啼笑因缘》论

12 萧红《呼兰河传》的地方特色探 13 钱钟书《围城》失探

14 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末日恋情

15 论萧红《生死场》的原始生气与生命体验 16 池莉小说创作的媚结倾向 17 论方方的小说

18 论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 19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旧式农民”形象 20 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21 论《红旗谱》中的朱老忠

22 论《林海雪原》的浪漫主义色彩 23 论杨绛的《洗澡》 24 论贾平凹的《废都》 25 论王安忆的《长恨歌》 26 论陈忠实的《白鹿原》 27 论张贤亮小说中的女士形象 28 论莫言的新历史小说

29 论韩少功小说表达手法的多样化 30 论王蒙小说的社会意义 31 论余华小说的宿命感

32 论汪曾祺小说的文化风格 33 论王蒙式创新小说 34 论王小波式的幽默

35 论王小波与知识分子话语 36 苏童小说的创作论 37 论王朔小说语言特色 38 王朔故事叙述模式 39 论刘震云《手机》 40 论卫慧的小说创作 41 论韩寒的小说创作 42 论棉棉的小说创作 43 论海岩的小说创作

44 论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 45 论白先勇的小说创作

46 从《故事新编》看鲁迅的艺术创造性 47 论张爱玲笔下现代女性的病态 48 赵树理小说艺术风格之我见 49 从《四世同堂》看中国国民思想 50 从《南行记》解读艾芜笔下的“人生” 51 二诸葛与三仙姑形象分析 52 老舍笔下的女性形象之分析 53 分析茅盾之《子夜》 作品篇(诗歌)

1 浅论郭沫若别致的诗 2 论闻一多诗中的想象 3 论戴望舒的诗 4 论徐志摩的诗

5 艾青:绘画与诗歌艺术的探求 6 论小叶诗人 7 论穆旦的诗

8 论北岛诗歌中的“英雄主义”情结 9 论舒婷的诗歌创作 10 论顾城的诗歌 11 论多多的诗歌 12 论海子的诗歌 13 论郭小川的诗

14 论冯至《十四行集》

15 论北岛诗后期诗作的失宠 16 从《野草》读鲁迅的人生哲学 17 分析臧克家的诗歌 作品篇(散文)

1 论鲁迅的《朝花夕拾》 2 论周作人的《自己的园地》 3 论林语堂的《剪拂录》 4 论何其芳的《画林录》 5 论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 6 论梁实秋的《雅舍小品》 7 论杨朔散文创作的得失 8 论刘白羽的散文 9 论秦牧散文的联想

10 论余秋雨散文的话语策略 11 论素素的散文 12 论石娃的散文 13 论史铁生的随笔

14 论刘亮程的散文《一个人的村庄》 15 论巴金的《随想录》 16 瞿秋白散文之分析 作品篇(剧本)

1 曹禺《雷雨》周萍论 2 蘩漪悲剧探

3 论郭沫若的《屈原》 4 《白毛女》的现代版解读 5 论高行健的实验话剧 6 《白毛女》艺术魅力探 7 张艺谋电影创作之审美追求 五 比较论

1 论存在主义思潮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2 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影响 3 世纪末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之关系 4 曹七巧与三仙姑异同论 5 论蘩漪与陈白露性格的异同 6 李瑞珏与薛宝钗思想性格异同论 7 孙犁、刘白羽的小说风格之比较 8 比较《雷雨》与《北京人》 六 古代文学篇

1 论中国古代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 2 论《诗经》女性形象的艺术价值 3 论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 4 论《左传》战争描写艺术 5 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6 论《庄子》的想象艺术 7 论“汉赋”的铺叙艺术 8 论《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成就 9 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10 论魏晋玄学对文学的影响 11 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 12 论骈文的艺术美

13 王、孟山水诗艺术之比较 14 论王、孟山水诗中的盛唐气象 15 高、岑边塞诗艺术之比较 16 论杜甫早期诗歌的浪漫精神 17 论李白七绝的艺术美 18 论杜甫七律的艺术成就

19 论白居易咏物诗的思想、艺术价值 20 李商隐无题诗的意象分析 21 论《金瓶梅》的思想意义 22 《金瓶梅》对小说美学的贡献 23 “三言”、“二拍”的市民意识

24 “三言”、“二拍”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 25 《西游记》主题思想新探

26 谈《水浒传》在我国小说艺术典型化方面的贡献 27 论《聊斋志异》中的“男性叙事视点” 28 论“二拍”的叙述视角与道德判断 29 论西方文学对近代谴责小说的影响

30 从儒学的政治文化语境看《三国演义》的美学特征 31 《红楼梦》的艺术结构

32 从《聊斋》女子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 33 初唐宫廷诗歌的再评价

34 谈唐诗分期中杜甫的归属问题 35 杜甫对中唐诗歌的影响略论

36 简论韩愈诗论与文论精神实质的一致性 37 陶(渊明)韦(应物)比较论 38 杜甫韩愈比较论

39 论晚唐小品文对古文运动的继承与发展 40 温(庭筠)韦(庄)比较论 41 《诗经》雅颂诗试论

42 《诗经》赋体与汉乐府叙事的比较 43 楚辞体的特点及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44 汉诗的发展与诗赋的消长

45 《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抒情风格的比较 46 汉代郊庙歌辞试论

47 论汉乐府中场面描写的特点 48 汉赋四大家与大赋的演进

49 论曹植诗的艺术及其对中国诗歌的影响 50 曹丕在建安诗坛的地位试论 51 论阮籍的《咏怀》诗 52 谢灵运与六朝诗风的关系 53 “文笔之辩”之我见

54 《文选》选诗标准与文学的自觉 55 陶渊明的被误解与被理解 56 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 57 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 58 王维“诗中有画”试议

59 隐逸方式与唐代山水田园诗 60 唐代怀古咏史诗的演变 61 李白与民歌

62 杜甫七律诗的艺术贡献 63 元和新体的特点试论 64 “以文为诗”刍议

65 论韩愈对儒家道统的贡献

66 论李贺在中晚唐诗风演变中的作用 67 李商隐诗对词的影响 68 “词别是一家”之我见 69 花间词与南唐词的异同 70 冯延巳对宋词的影响浅议 71 论苏辛词的不同 72 论周邦彦词的集大成

73 南宋风雅词派的艺术特征及影响 74 论苏轼在诗*新运动中的作用 75 山谷体对宋诗的影响略论

76 宋元话本对中国小说的转变作用 77 董西厢论

78 元曲作家的基本思想特征试论 79 元明散曲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80 关汉卿杂剧的结构

81 马致远在戏曲史上的影响 82 论古代戏曲的大团圆结局

83 谈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典型化性格塑造的进程 84 诗人之诗与学者之诗

85 明清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失落 86 杜十娘形象浅析 87 汤沈之争与明清传奇

88 明清诗文的拟古与反拟古之争 89 纳兰词在词史上的地位 90 梁启超与近代文学的演进 91 论宋词繁荣的原因

92 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93 论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94 论宋话本对中国白话小说的影响 95 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96 论元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7 论《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98 汤显祖传奇“临川四梦”之比较

99 论《桃花扇》的民族意识及兴亡之感 10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01 论红楼梦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102 论陶渊明的思想矛盾

103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104 李商隐诗中的意象

105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106 纳兰性德爱情词探析

107 《三国演义》的理想人格类型 108 论宋诗中的理性人生感悟 109 《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 110 《桃花扇》的双重主题 111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七 外国文学篇 1 “卡门”新论─梅里美《嘉里曼》人物形象分析 2 论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特征 3 论卡夫卡的艺术创新

4 试论包法利夫人的女性意识 5 试论《雷雨》的悲剧主题─《雷雨》与《俄狄浦斯王》主题比较 6 《老人与海》的深层内涵新探 7 《尤利西斯》:空间形式的解读

8 二十世纪的“哈姆雷特”《尤利西斯》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之比较 9 论《静静的顿河》创作的美追求

10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之比较 11 论希腊和荷马史诗的艺术魅力 12 美狄亚与《氓》中弃妇形象比较 13 论果戈理的讽刺艺术

14 托尔斯泰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 15 论海明威的冰山原理

16 论《简爱》的经久性魅力 17 论《百年孤独》的表现手法 18 论卡夫卡笔下的异化世界 19 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20 美的徒劳: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浅论

21 至悲至美的境界:析《静静的顿河》中的女性之死 22 安娜与娜拉形象比较

23 论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24 《高老头》人物形象论 25 论《飘》斯佳丽形象 26 论《雪国》中驹子形象 27 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比较 28 卡列宁与海尔茂形象比较 29 苔丝形象之我见 文论与写作篇

1 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2 阅读教学新思维、新策略 3 作文教学新思维、新策略 4 综合性学习新思维、新策略 5 如何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6 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7 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8 教学从教师“独白”向师生平等“对话”转变的条件 9 如何看待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10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1 班主任工作艺术 12 金庸与古龙比较研究 13 金庸武侠小说研究 14 言情小说研究

15 武侠小说与言情小说比较研究 16 王小波小说研究 17 陶渊明诗歌研究

18 道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19 佛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20 儒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21 小说结构学研究

22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 23 苏东坡诗词研究 24 王维诗歌论

25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

26 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困境与出路 27 毛泽东与邓小平文艺思想比较

28 邓小平文艺思想及其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影响 29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新时期中国文学 30 鲁迅的“革命”观 31 《野草》研究

32 鲁迅杂感的思想意义和文学意义 33 现代主义诗歌在当代的发展 34 论现代性汉诗的“民间”性质

35 廿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汉语诗歌新格局及其意义的研究 36 “中间代”诗人研究 37 “70后”诗人研究

38 中国古典诗学之现代性转换 39 论我国新时期的诗歌创作 40 我国新时期戏剧创作嬗变研究 41 论我国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审美态势 42 新时期的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研究 43 新时期文艺思潮嬗变浅论

44 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教育发展研究 45 中外高等师范教育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46 当前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对基础教育课程革新的缺失性研究 47 当前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对基础教育课程革新的适应性研究 48 论教师专业化与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科学构建 49 美学与教学实践 50 美学与教育实践 51 美育与素质教育

52 大、中、小学美育状况调查 53 美学与人生

54 论述某一美学家的美学思想

55 论述某一美学原理、美学命题或美学概念的涵义及价值 56 对当代某一文化现象(如流行小说、流行音乐)的美学分析 57 审美心理研究

58 中西美学比较(某一角度) 59 识字教学的情感探索

60 论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61 论新课标理念下的自由式写作

62 语境----文言文阅读中的特定背景分析 63 高中新课标中的诗歌阅读指导探索 64 高中新课标中的戏剧阅读指导探索 65 王安忆创作研究 66 池莉创作研究 67 徐坤创作研究 68 陈染创作研究 69 李肇正创作研究 70 孙惠芬创作研究

71 女性小说创作类型研究 72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现状研究 73 马列文论相关专题研究

74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相关专题研究 75 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探讨 汉语篇

1 论汉民族思维方式对汉语语法结构的影响 2 谈古今汉语词形的演变 3 《现代汉语》教学方法改革 4 论语境与修辞的关系 5 试论标点符号的修辞效果 6 试论汉英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 7 古今词汇的词义比较研究 8 论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9 谈避讳与中国古代文化 10 论汉语的言语风格及其文化内涵 11 汉字结构与汉文化 12 汉字与古代社会生活

13 试论偏义复词的类型及成因 14 常用汉字文化解析 15 汉字与汉民族的美意识 16 从“示”部字看古代信仰崇拜 17 汉字结构的语义关系分析 18 述宾结构带宾语研究

19 词性变化与语法结构的关系 20 试论省略与语法结构的发展 21 名词作状语的语义指向及区别 22 汉语成语的结构特点及语义关系 23 汉语新词语的形成方式及结构特点

24 论兼语句式与主谓短语作宾语句式的主要区别 25 庄子的修辞观

26 略论佛教文化对汉语修辞学的影响 27 谈谈钱钟书《围城》中的修辞运用 28 广告语言的艺术美 29 小议教育评价语

30 谈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31 网络语言

32 老舍语言风格谈 33 汉字中的阴阳文化论 34 论广告用语的修辞效果

35 试析上古语音至中古演变规律 36近体诗格律论 37 谈谈“之”的用法

38 论词义与现实的关系 39 论语言发展的特点

40 论推广普通话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 41 《说文》读后 42 “平仄”刍议

43 现代汉语语义场研究 44 中西语言文化比较研究 45 语言的文化现象研究

46 粤语次方言研究(或湛江地区粤方言研究) 47 现代汉语义素研究

48 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研究 49 同义词研究

50 修辞格的比较研究 51 现代汉语语境研究 52 普通话测试研究 53 素质教育的哲学研究 54 从文学的意象角度赏析毛泽东诗词作品 55 从汉字的特征看汉民族思维的特点 56 论苏轼的作品与人品 57 汉字与文化

58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含蓄美 59 《长恨歌》主题与艺术特色论 60 《春江花月夜》意境美管见 61 试论人文素质之重要性 62 老舍的语言艺术 63 陈染作家作品论 64 池莉小说的艺术特色 65 论汪曾祺小说艺术特色 66 亦舒小说的艺术特色 67 三毛小说论

68 《围城》的比喻艺术

69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语言艺术比较 70 余华小说论

71 《红楼梦》的修辞艺术 72 古汉语特殊语序述论 73 论古今称数法之异同 74 《围城》语言艺术论

75 广告语言艺术/广告修辞艺术 76 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77 论矛盾语义的文化成因 78 论文学语言与民族文化 79 论汉语谐音修辞与民族文化 80 汉字构形与文化研究 81 试论某个虚词的用法

82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功过 83 试论传统“六书”的优缺点 84 老舍的语言艺术

85 豪放词风与婉约词风的语言特征 86 白话与粤方言的联系与区别 87 湛江地区口语对古语词的保留 88 自由诗对格律诗借鉴和发扬 89 汉语成语中传统文化的透视 90教师语言风格类型研究

91 高师教育教学对中学课改的适应 92 语言课教学中的文学和文化

93湛江地区基础教育现状与课程改革 2009-03-31 15:15 文学编

一、文学史篇

1 五四时期白话诗的特征 2 20年代乡土小说的特征及其发展 3 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选择 4 中国现代新诗诗体的发展 5 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发展

6 解放区文学:大众化走向得失探 7 论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轨迹 8 论“革命传奇”小说 9 论“样板戏”

10 论“知青小说”的演进流变 11 新时期诗歌的多元化格局

12 建国以来农村小说题材的时代性

13 论新时期战争题材小说抒写对象的位移 14 论新时期小说抒写对象的平民化意识 15 新世纪女性诗歌新格局 16 论“*”叙述模式

17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

18 论新时期长篇小说的盛产及质量 19 论新时期短篇小说兴盛的原因 20 论21世纪文学的继承与走向

二、文学思潮论

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再认识 2 “为人生派”与“为艺术派”纵横谈 3 “京派”与“海派”论争小议 4 “乡土小说”派创作探 5 “胡风主观论”的再认识 6 论“朦胧诗” 7 论“后朦胧诗”

8 论“新写实小说”的民众性 9 论新历史小说

10 论新时期的女性小说 11 论“寻根文学”思潮

12 论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创作

三、作家论

1 鲁迅小说创作论 2 鲁迅散文创作论 3 郭沫若创作思想论 4 郭沫若创作论 5 茅盾创作思想论 6 茅盾评论特色论 7 巴金早期创作思想探 8 巴金小说创作论 9 老舍的平民观探

10 老舍的小说创作风格探 11 曹禺的生平与创作之关系 12 曹禺的话剧的诗意特征

13 沈从文描写湘西与都市文化内涵的得失探 14 张爱玲小说的“仇恨”情结

15 张爱玲小说的“苍凉”美学与悲剧意识 16 赵树理模式得失探 17 金庸武侠小说创作论 18 梁羽生武侠小说创作论 19 古龙武侠小说创作论

20 论孙犁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21 论区青的艺术追求

22 金庸对20世纪中国文学贡献之分析 23 汪曾祺小说创作之分析

四、作品篇(小说)

1 浅论《狂人日记》的先锋性 2 鲁迅《故事新篇》“油滑”小议 3 浅论叶圣陶《倪焕之》 4 郁达夫《沉论》的艺术特色 5 茅盾未完成小说探

6 吴荪甫:民族资本家的封建性 7 老舍《猫城记》之寓言式结构探 8 老舍与虎妞形象塑造

9 沈从文《边城》的“民族寓言”解读 10 《边城》人物与符号论 11 张恨水《啼笑因缘》论

12 萧红《呼兰河传》的地方特色探 13 钱钟书《围城》失探

14 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末日恋情

15 论萧红《生死场》的原始生气与生命体验 16 池莉小说创作的媚结倾向 17 论方方的小说

18 论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 19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旧式农民”形象 20 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21 论《红旗谱》中的朱老忠

22 论《林海雪原》的浪漫主义色彩 23 论杨绛的《洗澡》 24 论贾平凹的《废都》 25 论王安忆的《长恨歌》 26 论陈忠实的《白鹿原》 27 论张贤亮小说中的女士形象 28 论莫言的新历史小说

29 论韩少功小说表达手法的多样化 30 论王蒙小说的社会意义 31 论余华小说的宿命感 32 论汪曾祺小说的文化风格 33 论王蒙式创新小说 34 论王小波式的幽默

35 论王小波与知识分子话语 36 苏童小说的创作论 37 论王朔小说语言特色 38 王朔故事叙述模式 39 论刘震云《手机》 40 论卫慧的小说创作 41 论韩寒的小说创作 42 论棉棉的小说创作 43 论海岩的小说创作

44 论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 45 论白先勇的小说创作

46 从《故事新编》看鲁迅的艺术创造性 47 论张爱玲笔下现代女性的病态 48 赵树理小说艺术风格之我见 49 从《四世同堂》看中国国民思想 50 从《南行记》解读艾芜笔下的“人生” 51 二诸葛与三仙姑形象分析 52 老舍笔下的女性形象之分析 53 分析茅盾之《子夜》 作品篇(诗歌)

1 浅论郭沫若别致的诗 2 论闻一多诗中的想象 3 论戴望舒的诗 4 论徐志摩的诗

5 艾青:绘画与诗歌艺术的探求 6 论小叶诗人 7 论穆旦的诗

8 论北岛诗歌中的“英雄主义”情结 9 论舒婷的诗歌创作 10 论顾城的诗歌 11 论多多的诗歌 12 论海子的诗歌 13 论郭小川的诗

14 论冯至《十四行集》

15 论北岛诗后期诗作的失宠 16 从《野草》读鲁迅的人生哲学 17 分析臧克家的诗歌 作品篇(散文)

1 论鲁迅的《朝花夕拾》 2 论周作人的《自己的园地》 3 论林语堂的《剪拂录》 4 论何其芳的《画林录》 5 论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 6 论梁实秋的《雅舍小品》 7 论杨朔散文创作的得失 8 论刘白羽的散文 9 论秦牧散文的联想

10 论余秋雨散文的话语策略 11 论素素的散文 12 论石娃的散文 13 论史铁生的随笔

14 论刘亮程的散文《一个人的村庄》 15 论巴金的《随想录》 16 瞿秋白散文之分析 作品篇(剧本)

1 曹禺《雷雨》周萍论 2 蘩漪悲剧探

3 论郭沫若的《屈原》 4 《白毛女》的现代版解读 5 论高行健的实验话剧 6 《白毛女》艺术魅力探 7 张艺谋电影创作之审美追求 五 比较论

1 论存在主义思潮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2 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影响 3 世纪末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之关系 4 曹七巧与三仙姑异同论 5 论蘩漪与陈白露性格的异同 6 李瑞珏与薛宝钗思想性格异同论 7 孙犁、刘白羽的小说风格之比较 8 比较《雷雨》与《北京人》 六 古代文学篇

1 论中国古代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 2 论《诗经》女性形象的艺术价值 3 论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 4 论《左传》战争描写艺术 5 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6 论《庄子》的想象艺术 7 论“汉赋”的铺叙艺术

8 论《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成就 9 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10 论魏晋玄学对文学的影响 11 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 12 论骈文的艺术美

13 王、孟山水诗艺术之比较 14 论王、孟山水诗中的盛唐气象 15 高、岑边塞诗艺术之比较 16 论杜甫早期诗歌的浪漫精神 17 论李白七绝的艺术美 18 论杜甫七律的艺术成就

19 论白居易咏物诗的思想、艺术价值 20 李商隐无题诗的意象分析 21 论《金瓶梅》的思想意义 22 《金瓶梅》对小说美学的贡献 23 “三言”、“二拍”的市民意识

24 “三言”、“二拍”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 25 《西游记》主题思想新探

26 谈《水浒传》在我国小说艺术典型化方面的贡献 27 论《聊斋志异》中的“男性叙事视点” 28 论“二拍”的叙述视角与道德判断 29 论西方文学对近代谴责小说的影响

30 从儒学的政治文化语境看《三国演义》的美学特征 31 《红楼梦》的艺术结构

32 从《聊斋》女子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 33 初唐宫廷诗歌的再评价

34 谈唐诗分期中杜甫的归属问题 35 杜甫对中唐诗歌的影响略论

36 简论韩愈诗论与文论精神实质的一致性 37 陶(渊明)韦(应物)比较论 38 杜甫韩愈比较论

39 论晚唐小品文对古文运动的继承与发展 40 温(庭筠)韦(庄)比较论 41 《诗经》雅颂诗试论

42 《诗经》赋体与汉乐府叙事的比较 43 楚辞体的特点及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44 汉诗的发展与诗赋的消长

45 《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抒情风格的比较 46 汉代郊庙歌辞试论

47 论汉乐府中场面描写的特点 48 汉赋四大家与大赋的演进

49 论曹植诗的艺术及其对中国诗歌的影响 50 曹丕在建安诗坛的地位试论 51 论阮籍的《咏怀》诗

52 谢灵运与六朝诗风的关系 53 “文笔之辩”之我见

54 《文选》选诗标准与文学的自觉 55 陶渊明的被误解与被理解 56 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 57 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 58 王维“诗中有画”试议

59 隐逸方式与唐代山水田园诗 60 唐代怀古咏史诗的演变 61 李白与民歌

62 杜甫七律诗的艺术贡献 63 元和新体的特点试论 64 “以文为诗”刍议

65 论韩愈对儒家道统的贡献

66 论李贺在中晚唐诗风演变中的作用 67 李商隐诗对词的影响 68 “词别是一家”之我见 69 花间词与南唐词的异同 70 冯延巳对宋词的影响浅议 71 论苏辛词的不同 72 论周邦彦词的集大成

73 南宋风雅词派的艺术特征及影响 74 论苏轼在诗*新运动中的作用 75 山谷体对宋诗的影响略论

76 宋元话本对中国小说的转变作用 77 董西厢论

78 元曲作家的基本思想特征试论 79 元明散曲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80 关汉卿杂剧的结构

81 马致远在戏曲史上的影响 82 论古代戏曲的大团圆结局

83 谈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典型化性格塑造的进程 84 诗人之诗与学者之诗

85 明清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失落 86 杜十娘形象浅析 87 汤沈之争与明清传奇

88 明清诗文的拟古与反拟古之争 89 纳兰词在词史上的地位 90 梁启超与近代文学的演进 91 论宋词繁荣的原因

92 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93 论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94 论宋话本对中国白话小说的影响 95 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96 论元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7 论《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98 汤显祖传奇“临川四梦”之比较

99 论《桃花扇》的民族意识及兴亡之感 10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01 论红楼梦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102 论陶渊明的思想矛盾

103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104 李商隐诗中的意象

105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106 纳兰性德爱情词探析

107 《三国演义》的理想人格类型 108 论宋诗中的理性人生感悟 109 《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 110 《桃花扇》的双重主题 111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七 外国文学篇 1 “卡门”新论─梅里美《嘉里曼》人物形象分析 2 论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特征 3 论卡夫卡的艺术创新

4 试论包法利夫人的女性意识 5 试论《雷雨》的悲剧主题─《雷雨》与《俄狄浦斯王》主题比较 6 《老人与海》的深层内涵新探 7 《尤利西斯》:空间形式的解读

8 二十世纪的“哈姆雷特”《尤利西斯》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之比较 9 论《静静的顿河》创作的美追求

10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之比较 11 论希腊和荷马史诗的艺术魅力 12 美狄亚与《氓》中弃妇形象比较 13 论果戈理的讽刺艺术

14 托尔斯泰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 15 论海明威的冰山原理

16 论《简爱》的经久性魅力 17 论《百年孤独》的表现手法 18 论卡夫卡笔下的异化世界 19 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20 美的徒劳: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浅论

21 至悲至美的境界:析《静静的顿河》中的女性之死 22 安娜与娜拉形象比较

23 论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24 《高老头》人物形象论 25 论《飘》斯佳丽形象 26 论《雪国》中驹子形象 27 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比较 28 卡列宁与海尔茂形象比较 29 苔丝形象之我见 文论与写作篇

1 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2 阅读教学新思维、新策略 3 作文教学新思维、新策略 4 综合性学习新思维、新策略 5 如何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6 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7 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8 教学从教师“独白”向师生平等“对话”转变的条件 9 如何看待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10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1 班主任工作艺术 12 金庸与古龙比较研究 13 金庸武侠小说研究 14 言情小说研究

15 武侠小说与言情小说比较研究 16 王小波小说研究 17 陶渊明诗歌研究

18 道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19 佛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20 儒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21 小说结构学研究

22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 23 苏东坡诗词研究 24 王维诗歌论

25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

26 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困境与出路 27 毛泽东与邓小平文艺思想比较

28 邓小平文艺思想及其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影响 29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新时期中国文学 30 鲁迅的“革命”观 31 《野草》研究

32 鲁迅杂感的思想意义和文学意义 33 现代主义诗歌在当代的发展 34 论现代性汉诗的“民间”性质

35 廿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汉语诗歌新格局及其意义的研究 36 “中间代”诗人研究 37 “70后”诗人研究

38 中国古典诗学之现代性转换 39 论我国新时期的诗歌创作 40 我国新时期戏剧创作嬗变研究 41 论我国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审美态势 42 新时期的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研究 43 新时期文艺思潮嬗变浅论

44 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教育发展研究 45 中外高等师范教育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46 当前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对基础教育课程革新的缺失性研究 47 当前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对基础教育课程革新的适应性研究 48 论教师专业化与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科学构建 49 美学与教学实践 50 美学与教育实践 51 美育与素质教育

52 大、中、小学美育状况调查 53 美学与人生

54 论述某一美学家的美学思想

55 论述某一美学原理、美学命题或美学概念的涵义及价值 56 对当代某一文化现象(如流行小说、流行音乐)的美学分析 57 审美心理研究

58 中西美学比较(某一角度) 59 识字教学的情感探索

60 论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61 论新课标理念下的自由式写作

62 语境----文言文阅读中的特定背景分析 63 高中新课标中的诗歌阅读指导探索 64 高中新课标中的戏剧阅读指导探索 65 王安忆创作研究 66 池莉创作研究 67 徐坤创作研究 68 陈染创作研究 69 李肇正创作研究 70 孙惠芬创作研究

71 女性小说创作类型研究 72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现状研究 73 马列文论相关专题研究

74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相关专题研究 75 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探讨 汉语篇

1 论汉民族思维方式对汉语语法结构的影响 2 谈古今汉语词形的演变 3 《现代汉语》教学方法改革 4 论语境与修辞的关系 5 试论标点符号的修辞效果 6 试论汉英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 7 古今词汇的词义比较研究 8 论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9 谈避讳与中国古代文化

10 论汉语的言语风格及其文化内涵 11 汉字结构与汉文化 12 汉字与古代社会生活

13 试论偏义复词的类型及成因 14 常用汉字文化解析 15 汉字与汉民族的美意识 16 从“示”部字看古代信仰崇拜 17 汉字结构的语义关系分析 18 述宾结构带宾语研究

19 词性变化与语法结构的关系 20 试论省略与语法结构的发展 21 名词作状语的语义指向及区别 22 汉语成语的结构特点及语义关系 23 汉语新词语的形成方式及结构特点

24 论兼语句式与主谓短语作宾语句式的主要区别 25 庄子的修辞观

26 略论佛教文化对汉语修辞学的影响 27 谈谈钱钟书《围城》中的修辞运用 28 广告语言的艺术美 29 小议教育评价语

30 谈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31 网络语言

32 老舍语言风格谈 33 汉字中的阴阳文化论 34 论广告用语的修辞效果

35 试析上古语音至中古演变规律 36近体诗格律论 37 谈谈“之”的用法

38 论词义与现实的关系 39 论语言发展的特点

40 论推广普通话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 41 《说文》读后 42 “平仄”刍议

43 现代汉语语义场研究 44 中西语言文化比较研究 45 语言的文化现象研究

46 粤语次方言研究(或湛江地区粤方言研究) 47 现代汉语义素研究

48 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研究 49 同义词研究

50 修辞格的比较研究 51 现代汉语语境研究 52 普通话测试研究 53 素质教育的哲学研究

54 从文学的意象角度赏析毛泽东诗词作品 55 从汉字的特征看汉民族思维的特点 56 论苏轼的作品与人品 57 汉字与文化

58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含蓄美 59 《长恨歌》主题与艺术特色论 60 《春江花月夜》意境美管见 61 试论人文素质之重要性 62 老舍的语言艺术 63 陈染作家作品论 64 池莉小说的艺术特色 65 论汪曾祺小说艺术特色 66 亦舒小说的艺术特色 67 三毛小说论

68 《围城》的比喻艺术

69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语言艺术比较 70 余华小说论

71 《红楼梦》的修辞艺术 72 古汉语特殊语序述论 73 论古今称数法之异同 74 《围城》语言艺术论

75 广告语言艺术/广告修辞艺术 76 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77 论矛盾语义的文化成因 78 论文学语言与民族文化 79 论汉语谐音修辞与民族文化 80 汉字构形与文化研究 81 试论某个虚词的用法

82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功过 83 试论传统“六书”的优缺点 84 老舍的语言艺术

85 豪放词风与婉约词风的语言特征 86 白话与粤方言的联系与区别 87 湛江地区口语对古语词的保留 88 自由诗对格律诗借鉴和发扬 89 汉语成语中传统文化的透视 90教师语言风格类型研究

91 高师教育教学对中学课改的适应 92 语言课教学中的文学和文化

93湛江地区基础教育现状与课程改革

推荐第3篇:中文系毕业论文(设计)要求

论文题目

——副标题

标题格式:黑体小2号字 居中。副标题格式:黑体三号 在标题下面左面与论文题目左面对齐。

中文200级班学号姓名指导教师:

(黑体小4号字 居中)

例如: 2001级9班0100012张展展指导教师: 李丽丽.标题和正文之间要有中文摘要和关键词。

“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用黑体小4号字,顶格。具体内容用楷体小4号字,1.5倍行距。

中文摘要是指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议的简短陈述,具有独立性和内含性。其内容说明论文的主要内容、结论等。摘要必须体现第三人称要求,不能使用“本文”、“作者”等词语作为主语。约300-400字之间。

例如:

中文摘要:文学作品的语言与信息不同,前者是交流工具,后者是内容。文学作品信息是变化是经常发生的,而语言的变化都非常缓慢。……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属于对立美学范围的文学作品有三个特征:(1)语言所指对象的变化;(2)语言链条中各衔接环节有意脱缺,读者在阅读时必须发挥创造性;(3)有意违背语言规范。

关键词是论文中出现频率高、地位重要的词或词组,可3—5个,以黑体字符另起一行,排在“中文摘要”的下方。关键词之间以分号分隔。 例如:

关键词:关键词1;关键词2;关键词3;关键词4;关键词

5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用罗马体小4号字(加粗顶格)将中文摘要对应翻译成英文。

例如:

Abstract:in the modern literature history, some the phenomenon which is„„ Keywords:

正文部分

正文部分的小标题使用黑体小3号字

正文格式:宋体小4号字,1.5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论文主体部分格式要求:

序言指引言或绪论部分。简要说明论文目的、意义、范围、方法、选题依据等。应当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一般教科书中已有的知识、理论在引言中不宜出现。

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字)字数应在8000-10000字。内容必须是实事求是、客观真切、正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语言流畅、结构严谨,符合科学和专业的有关要求。文中所用的符号和术语应采用本专业学科的权威机构或学术团体所公布的规定。引用他人材料要注明出处。

结论应准确、清晰、精炼,也可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设想或尚待解决的问题。

论述的具体要求:论文的层次,其结构序号应按

一、

(一)1.(1)①等差排列。

序号与名称既是论文组成部分、标题,也是提纲。

正文中的成段引文部分,格式为 仿宋_GB2312,小四号字,左缩进2字符,首行缩进2字符。段落间距为段前段后各1行。

注释(注释两个字用黑体5号字,顶格;其他部分则一律用宋体5号字):文中引文①要注明出处,一律用尾注。顺序和正文引文顺序一致,序号为①②③„„。引用的期刊要注明:序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出版年月、页码。引用的报纸要注明:序号、作者、文章题目、报纸名、出版年、月、日。

例如:

注释:

①陈思和《探索小说集》[C]上海文艺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1986年版 第81页 ②[德]黑格尔 《美学》[M]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57页

注释与参考文献均采用GB7714-87顺序编码编制格式,其中,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从专著或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献,建议用A(未说明文献类型者用Z)。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

例如:

①[德]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M]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

②张卉《浅析村上春树小说中的“孤独”》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第5期

„„

参考文献(用黑体五号字,顶格;其他部分用宋体5号字)。指在论文写作中浏览、阅读的文献、资料、图书目录,且没有在论文中引用具体内容的部分。(包括直接引用的间接受到启发的文献)。序号为1.2.3.„„。除页码不标外,其他格式如:引用的期刊要注明:序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出版年月。引用的报纸要注明:序号、作者、文章题目、报纸名、出版年、月、日。

例如:

参考文献:

1.[德]伽达默尔 《哲学阐释学》[M]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

2.„„

论文最后标识:(字体是隶书4号)200*年月日稿

 通篇的页边距为word文档的默认设置,即左右为3.17cm,上下为2.54 cm  论文通篇行距为1.5倍。

 插入页码位置在页脚居中。

 文档的名称格式顺序为 (字体全部在半角状态下输入)

请保管好论文

一、二稿及一稿、二稿的“修改意见”,并与开题报告、定稿一起交给指导老师。

 在修改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字词、语句、标点、段落等方面的正确与规范,语

句应尽可能书面化,且用论文文体的语言写作。

要求加封皮和目录部分。(见相关文件)

推荐第4篇:中文系毕业论文(具体格式)

塔里木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哈密地区维汉民族饮食文化交流研究

热娜古丽·卡迪尔

(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 汉语言12-1班)

摘要:饮食作为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伴随人类诞生而出现的衍生物。饮食文化则是在人类社会生活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维吾尔族传统饮食习惯是维吾尔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维汉民族 饮食文化 交流

前言

哈密地区因为气候、生存条件地理位置等原因,各民族在长期的杂居中改变了传统的饮食习惯。维吾尔族人们接受和吸收了汉民族的有些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同时,汉民族在跟维吾尔族一起生活的过程中也吸收了维吾尔民族的饮食习惯。此外。双方还有相互融合的方面。

一、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一级标题,顶格,四号,宋体,加粗)

(一)、传统的饮食习惯(二级标题,顶格,小4号字,宋体,加粗)

1、现代的饮食习惯(三级标题,顶格,小4号字,宋体,加粗) (1)、现代的饮食习惯(四级标题,顶格,小4号字,宋体,加粗) (2)、现代的饮食习惯 (3)、

2、现代的饮食习惯

3、现代的饮食习惯

(二)、(二级标题,顶格,小4号字,宋体,加粗)

1、

2、

(三)、…

二、汉族饮食文化(一级标题,顶格,四号,宋体,加粗)

(一)、(二级标题,顶格,小4号字,宋体,加粗)

1、

2、

3、

(二)、

1、

2、

(三)、

(四)、…

三、(一级标题,四号,宋体,加粗)

塔里木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一)、

1、

2、

(二)、…

小结

在人类形成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各族人民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形式多样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的宝库增光添彩。维吾尔族和汉族在历史上都是一个善于博采众长的民族,双方在长期的杂居中,互相接纳和吸收对方的饮食习俗,大大促进了本民族的饮食文化,为弘扬本民族优秀的饮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仲,李青红.饮食文化的保存和发展[J].华夏文化,1994年,第3期:45页~46页。 [2] 曹红.维吾尔族生活方式[M].第1版.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99页。 [3] 曾庆南,张纬需.中国少数民族风情录[M].第2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231页。

[4] 金炳镐.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和特点[A].上海,中国饮食文化交流研讨会《中国饮食文化交流论文集》[C],2011年:340~342页。

致谢

五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的毕业论文也已定稿,在这期间我要衷心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老师,从论文的选题,资料的收集到论文的撰写编排整个过程中,我得到了×××老师许多的热情帮助,每当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不管有多忙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指导,帮我找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她深厚的学术功底,和谐 可亲的为师之道,不知疲倦的进取精神,让我深受感动,同时我还要感谢大学期间各位任课老师在学习上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感谢他们教给了我许多做人的哲学道理,他们的高尚人格和行为风范将为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久远的影响。

注意:

1、致谢:“致谢”二字另起一页空两行、居中、宋体、小

二、加粗;致谢内容为宋体小4号字。行距一律为1.5倍行距。

2、有维文的,字体选择是ALKATIP,小三号字。其他格式都一样。

推荐第5篇:中文系本科毕业论文要求

郑州大学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撰写与装订要求

一、内容要求

1.毕业论文必须由学生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得弄虚作假,不得抄袭他人成果。

2.毕业论文主体包括:封面、目录、摘要、关键词、摘要和关键词英文翻译、正文部分、注释(正文后)、致谢(或后记)。

3.毕业论文要求论点突出,内容充实,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结论合理,数据可靠,引用规范,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文字流畅,字迹工整,图表清晰,格式符合要求。

4.毕业论文篇幅以8000字左右为宜。

二、格式要求(可以下载附件1 论文格式模板)

1.汉字必须使用国家公布的简体规范字,标点符号应按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使用。科学术语采用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称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使用外文缩写代替某一名词术语时,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其含义。外国人名一般采用英文原名,按名前姓后的原则书写。一般很熟知的外国人名(如牛顿、达尔文、马克思等)可按通常标准译法写译名。

2.段落前空2个汉字。论文1.5倍行距。

3.注释说明:文内引用注释随时插入,以出现的先后次序编号,编号以方括号括起,如[1]。然后把具体文献名称依次统一放正文后,标注格式如下: 如图书类:

[1] 张伟、李光:《乡土小说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5页。 (有跨页,如第5-6页)

[2] Tugomir Surina, Clyde Herrick.Semiconductor Electronics.Copyright 1964 b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120~250.

中国古代典籍(先秦部分)作注可简化,例如:

[1] 《道德经》 第二章。

[2] 《论语·学而》 。

如期刊类:

[1]张伟:《论李光的小说创作》,《文学评论》2008年第3期。 如报纸类:

[1]张伟:《生态批评综论》,《文艺报》2009年8月15日,第7版。

三.打印与装订要求

A4纸单面打印,按以下顺序装订:

(1)封面页

(2)目录页

(3)中文摘要(摘要、关键词)、英文摘要(含标题、摘要、关键词)

(4)正文、注释部分

(5)附件(含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表、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等)。

四、时间要求(表格下载 附件2)

1.上报选题,第七学期,最后两周内

2.开题报告,第八学期,一般在3月10日左右

3.中期检查,第八学期,一般在4月15日左右

4.论文终稿,第八学期,一般在5月25日左右

5.论文答辩,第八学期,一般在5月30日左右

以上时间安排根据每年第八学期总周数进行微调。

推荐第6篇:中大中文系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中文系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古代文学教研室

张海鸥教授

1、唐、宋诗、词、文研究

2、唐宋文学家研究

3、唐宋文学批评研究

孙立教授

1、《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

2、先秦诸子文研究(《论语》、《庄子》、《孟子》、先秦寓言等)

1、屈原与楚辞研究(生平、悲剧成因、作品辨伪、思想与艺术等)

2、中国文学批评史专家专著专论研究

彭玉平教授

中国古代诗文与诗文批评研究

戚世隽副教授

古代戏曲、小说有关问题

夏晴讲师

1、简论中唐爱情传奇

2、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

3、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

4、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5、韩偓诗风浅探

何诗海讲师

1、汉魏六朝文学(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作家作品、文学批评、文学与文化、文体学等)研究

2、中国古代文体学(文体史料、文体学理论、文体分类、文体形态等)研究

刘湘兰讲师

汉魏六朝文学(诗文、文学理论、小说等)研究

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林岗教授

有关美学、美术史的论题均可。

谢有顺教授

1、就你喜欢的某一部(篇)现当代作品写一篇评论。

2、阐述某一个现当代作家所受的传统文学观的影响。

陈希副教授

1、先锋小说

2、新诗研究

3、中西文学关系

4、中国现当代作家研究

5、文化热点研究

6、传媒研究

张均副教授

1, 现当代重要文学流派研究

包括谴责小说、革命样板戏、朦胧诗、先锋小说、新历史小说、新写实小说等

2、当代重要作家研究

包括赵树理、孙犁、汪曾祺、路遥、张炜、莫言、余华、史铁生、韩少功、毕飞宇等

3、文学制度与文学场域研究

包括杂志、出版、文学机构、文学场态等

李荣明副教授

1、论鲁迅小说中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关系

2、论郁达夫小说的欲望主题

3、闻一多诗歌的唯美主义特征

4、《骆驼祥子》中的个人主义观念

5、论曹禺戏剧中的伦理冲突

6、穆旦诗歌的悖论特征

郭冰茹副教授

1、女性小说研究(可以自己选择女作家作品)

2、九十年代的个人化叙事

3、九十年代的文化现象研究

4、十七年小说的叙事研究

朱崇科副教授

1、20世纪中国文学

2、华文文学(海外)

3、文学理论

文艺理论教研室

陈培堪教授

1、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创作应该如何发展?

2、第五代导演创作的发展趋向

3、评第六代导演的新作

4、评中国某个导演的创作

5、评外国某个导演的创作

6、对某个电影理论问题的研究

7、对某类题材、某一类型电影创作或某一创作现象的研究

8、对某一部或几部电影作品的研究

9、中国电视剧创作问题研究

10、中国电视文艺创作问题研究

潘智彪副教授

1、艺术本质与审美本质

2、精神文明建设与审美文化

3、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4、当代大众传播媒介与审美文化

5、社会审美思潮研究

6、审美与时尚

7、当代文化批判与研究

8、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9、大众文化与审美文化

10、文化(艺术)产品的审美价值与审美特征研究

王坤教授

1、当代文化演变与作家审美趣味的变迁

2、新时期文学与文化散文

3、意境与电影

4、金庸武侠小说的叙述技巧及其魅力

5、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歌词

6、经典作品的美学价值与永恒魅力

7、后现代思潮与当代小说

8、后现代叙述策略与《武林外传》

9、批评与作品意义的生成

高小康教授

论文方向:文艺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1、明代小说评点的比较研究

2、中国古代叙事研究

3、古代诗话专题研究

4、当代中国媒体与艺术文化的关系

5、文学的传播与接受问题研究

6、当代文化中的民间文艺活动研究

7、虚拟空间的社会问题研究

8、当代城市文化与民俗问题研究

魏朝勇副教授

1、大众传媒与流行文化的研究

2、当代中国摇滚乐的研究

3、柏拉图与孔子诗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4、“诗”与“哲学”的冲突——柏拉图诗学思想研究

5、现代西方美学思想和文学批评理论的研究(重点关注人物: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阿多诺、马尔库塞、福科和德里达;重点关注流派: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和后殖民理论)

6、“五四”文学中的个体欲望与启蒙理性的张力

7、“日常生活”与“公共空间”——90年代小说“写实”分析

8、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政治想象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

夏茵英副教授

1、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流派、作家、作品研究

2、.西方文学中女作家研究

3、学生自选有关外国文学论题

宋素凤副教授

写作教研室

古岭新副教授

1、新时期秘书人才的素质与培养

2、论新闻的舆论导向

3、广告词情意诉求研究

4、党、政公文使用范围及处理方法比较

5、论邓小平的文章写作观

6、散文抒情的“波澜”艺术

7、新闻纠纷的成因与对策

8、新时期行政公文改革与发展趋势探讨

9、生活形象感受与写作构思技巧

10、谈丘逢甲的山水诗

中国语文教研室

黄敬愚讲师

1. 两汉魏晋南北朝社会与作家作品研究 2. 玄学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

3. 道教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关系研究 4. 佛教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关系研究

古代汉语教研室

唐钰明教授

论社会用字规范化 1.汉字的过去和未来 2.试论字形和字义的关系 3.汉语词汇史专题研究 4.汉语语法史专题研究

李中生教授

伍华副教授

1. 汉魏南北朝佛经的语言问题 2. 唐宋禅宗语录的语言问题 3. 宋元话本的语言问题 4. 元曲的语言问题

5. 明清白话小说的语言问题

谭步云副教授

1.试论常见错别字的成因

2.试论常见成语、熟语、词组错解错用的原因 3.论语言文字与文学的关系:以某些作品为例 4.汉字所体现的文化意蕴研究

5.现代汉语方言词所反映的古汉语词义探析:以本人母语为例6.现代汉语方言与古汉语语法互证:以本人母语为例 7.简化汉字之我见:以汉字演变规律为切入点 8.繁体汉字简化汉字优劣论

现代汉语教研室

李炜教授

语言与社会生活

陈小枫副教授

一、双语、双方言研究。具体范围包括:

1. 探索双语或双方言的社会环境、语言环境、心理因素、语用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2. 双语、双言区的语言交际、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异。 3. 双语、双言人的语码转换与选择。

4.某个双方言地区或某个群体内部双语、双方言现象的具体表现。 5.某部作品或某种报章中的方言词的运用。

6. 普通话与方言或汉语与英语的比较(语音、词汇、语法均可)

二、方言研究。具体范围包括:

1. 某一方言点的语言系统(语音、词汇、语法)的调查研究 2. 不同方言间的相互影响与渗透

三、语体、语言风格研究:

1. 不同语体的特征、风格、语用等的分析与比较

2. 某类特定范围语言的研究(如网络语言、行业语、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或使用情况等)

以上选题仅是一个大致范围,具体题目和内容有待届时师生共同讨论商定。

皮鸿鸣副教授

1.某地社会用字规范情况调查报告 2.符号学与符号哲学

3.文学语言学或小说语言学(选题范围)

刘街生副教授 毕业论文:

(1)动量词“次”的多角度考察。 (2)表人名词组织的层次考察。 (3)“V得”句及相关问题探讨。

(4)汉语中完成貌的表达及相关问题。 学年论文:

(1)可以是毕业论文中的题目。 (2)普通语言学的某些问题。

杨敬宇讲师

1、现代汉语语法

2、方言语法

3、地方普通话语音

4、清代历史文献中的语法考察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研室

施其生教授

1. ××(地点)方言的亲属称谓词 2. ××(地点)方言的指示代词 3. ××(地点)方言的量词 4. ××(地点)方言的介词 5. 广州方言的新词语 6. 汕头方言的新词语

7. ×××(作家)作品中的方言色彩

郑刚副教授

1. 《老子》研究

2.

汉字的发展与前途 3.

中国文明的来源和特征 4.

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

庄初升教授

1.粤方言中的外来词与广州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2.粤方言词所反映的民俗文化

3.粤方言中的委婉语与广府民系的文化心理 4.客家方言谚语与客家地域文化 5.客家方言与客家山歌

6.潮州方言谚语与潮汕地域文化

7.潮州话中的古汉语传承词与潮州话作为古汉语的“活化石”8.广东方言的形成与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 9.广东方言与广东地名

10.广东方言与广东的语文教育 11.广东方言与推广普通话

12.广东方言的方言用字与书面语 13.近代西方传教士与粤语文献 14.近代西方传教士与客家方言文献 15.近代西方传教士与潮汕方言文献 16.××县××方言的语音特点 17.××县××方言的词汇特点 18.××县××方言的语法特点 19 .××县××方言濒危现象研究 20.双语双方言现象研究

古代戏曲研究室

欧阳光教授

《三国演义》研究(范围,子题可另定)

1、《西游记》研究(范围,子题可另定)

2、《水浒传》研究(范围,子题可另定)

3、元杂剧研究(范围,子题可另定)

4、明清传奇研究(范围,子题可另定)

5、明代拟话本研究(范围,子题可另定)

7、《儒林外史》研究(范围,子题可另定)

8、元明清诗文研究(范围,子题可另定)

康保成教授

一、关于濒临灭绝的戏剧品种的实地考察和研究(皮影戏、傀儡戏、傩戏、潮汕与客家地区小戏、外省籍学生常居地区的地方戏等);

二、戏曲与民俗关系研究(戏曲与节日民俗、地方戏与区域民俗等);

三、戏曲与宗教关系研究(戏曲与仪式、戏曲与佛教、戏曲与道教、戏神等);

四、古代戏曲的文本体制与演出形态研究(元杂剧、宋元南戏、明清传奇、花部等);

五、对中国戏剧文学史上著名作家作品的重新解读(有关作家生史料的新发现,或者从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和理解名作等);

六、戏剧文体研究(代言体、对话体、俳谐体、变文文体、讲唱文体等);

七、戏曲与小说、说唱文学的比较研究;

八、中外戏剧比较研究(中日、中韩、中印、中越、中西的戏剧观念与戏剧形态的相互传播、影响、异同,著名作家作品的比较等);

九、戏曲文物与戏曲文献研究(对剧场、戏台、砖雕、壁画及新的戏剧文献的发现和研究,不同戏曲版本的比较研究等);

十、其他:如戏班研究、中国戏曲传播研究、戏曲音乐与唱腔研究、戏曲服装化妆与道具研究、中国话剧研究、话剧与戏曲比较研究,等等。

宋俊华教授

一、中国戏剧(戏曲)史研究选题范围(具体题目可另定)

1、中国戏剧(戏曲)的剧本、脚色、服饰、道具、化妆、舞台等形态研究;

2、中国戏剧(戏曲)作家作品研究;

3、中国戏剧(戏曲)文物与文献研究;

4、中国戏剧(戏曲)文体研究;

4、中国戏剧(戏曲)生态研究;

5、中国戏剧(戏曲)传承研究;

6、中国戏剧(戏曲)的理论研究;

7、中国戏剧(戏曲)其他方面研究

二、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选题范围(具体题目可另定)

1、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研究;

2、话本小说与拟话本小说研究;

3、元明清其他小说研究。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范围(具体题目可另定)

1、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案调查与研究;

2、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理论研究;

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

5、其他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董上德教授

1、《世说新语》研究

2、唐人小说研究

3、《三国演义》研究

4、《水浒传》研究

5、《西游记》研究

6、《红楼梦》研究

7、《聊斋志异》研究

8、《儒林外史》研究

9、王实甫《西厢记》研究 10关汉卿杂剧研究

古文字学研究室

陈伟武教授

1.出土文献所见蒙学资料辑证 2.出土文献所见秦汉词汇选释 3.出土文献所见语音史料举证 4.出土文献所见医疗保健制度

5.出土文献所见战国秦汉社会生活资料举隅 6.出土文献所见法律思想片论

黄文杰副教授 1.汉字研究

2.《说文解字》研究 3.秦汉简帛语言文字研究 4.社会用字规范化问题探讨 5.报刊语言规范化问题探讨

以上均为选题范围,具体题目另定

杨泽生副教授 1.《说文》小篆和出土秦汉文字比较研究 2.《说文》小篆和先秦古文字比较研究

3.出土《周易》和传世本《周易》的几个差异 4.简本《老子》和帛书《老子》的几个差异

5.汉字分析方法的若干研究

6.汉字规范问题的若干思考 7.《诗经》异文的文字学探讨 8.《楚辞》异文的若干探讨

陈斯鹏讲师

1、古文字考释

2、常用字历史源流考证

3、基于古文字资料的语言学研究

4、基于古文字资料的史学研究

5、传世先秦两汉古书与出土文献比较研究

6、潮汕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推荐第7篇:中文系届毕业生毕业论文工作计划

中文系2012届毕业生毕业论文工作计划

本着“早做准备,从严要求,善始善终”的原则,中文系在2006——2011年毕业论文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基础上,对2012届毕业生毕业论文工作及早安排,具体时间流程和工作环节如下:

第一阶段:2011—2012学年第1学期

1、第5—8周对历届毕业论文选题进行修订,汉本、对外和新闻学三个专业教师分别提供毕业论文新选题。

2、第9—10周发放毕业论文选题到班级,要求学生两周内完成选题、选择指导教师并上报教学办。

3、第11周成立中文系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确定指导教师,初步完成指导任务分配工作。

4、第12—13周择时召开毕业论文写作动员会,宣布指导计划,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现场交流沟通。

5、第14—18周教师指导、帮助学生确定论文题目,向学生下达毕业论文写作任务通知书,开始提供具体写作内容指导,并要求学生在寒假前完成并提交开题报告;学生在寒假期间搜集相关写作资料,开始撰写论文初稿。

第二阶段:2011—2012学年第2学期

1、第1—10周学生正式撰写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根据相关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制度全程指导,并填写指导过程记录表等。2011年“5.1”之前,学生必须完成毕业论文定稿工作,指导教师给出指导成绩。

又:暂定在2012年3月下旬(第七周)进行论文指导中期检查,主要检查学生论文初稿完成情况与指导教师指导记录情况。

2、第11—12周各相关专业教师完成论文的相互评阅工作,并给出评阅成绩。

3、第13周暂定2012年5月12日统一举行中文系2012届各专业毕业论文答辩,答辩小组同时完成填写答辩记录表和答辩成绩表等工作。如果时间不够,由各教研室在本周内商定时间和环节补缺补差,各论文答辩组务必在2012年5月底之前完成所有论文指导工作。

注:

1、根据学院要求:论文指导纸质材料按照原有规定提交;电子材料请指导老师提交任务书、开题报告、论文修改稿、定稿和指导老师评语,并以指导学生姓名命名建立文件夹。

2、论文指导相关电子表格等由教学办统一发布在系网站和教师群系统。

3、未尽事宜,由系论文领导小组和各教研室根据具体情况协商解决。

中 文 系

2011年9月26日1

推荐第8篇: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 元明清

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 《郁离子》研究 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 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

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水浒传》人物论(任选其一) 《水浒传》风格论 《水浒传》接受史

《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任选其一)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 《西游记》孙悟空唐僧形象分析 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小说《娇红记》研究

小说《娇红记》与传奇《娇红记》比较研究 《剪灯新话》研究

冯梦龙《山歌》与《挂枝儿》研究 《海上花列传》研究 《唐祝文周四杰传》研究(此为民国小说,可与话本《唐解元一笑姻缘》比较,即大家所熟悉的唐伯虎点秋香之原型)

《万花楼演义》研究

明传奇《娇红记》与《红梅记》比较研究

《裴少俊墙头马上杂剧》对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乐府诗的改造与创新

论元曲的人物登场(方式)

元曲《救风尘》与《望江亭》的搞笑艺术(插科打诨艺术)

论元曲《两军师隔江斗智杂剧》中的周瑜与诸葛亮斗智艺术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结构艺术之比较 论《金瓶梅》的叙事结构艺术的创新性 论三言二拍的传奇艺术技巧 论《聊斋志异》的诗意美艺术 论《红楼梦》“大旨谈情”的“情” 论李渔《十二楼》小说的巧合艺术

论李渔《风筝误》人物美丑对照的艺术技巧及其意义 试论三言二拍中的唐代诗人形象(李白白居易贺知章等)

论三言二拍中的宋代文人形象(苏东坡柳永王安石秦观等)

明清小说中的恶妇形象(如《醒世姻缘》之薛素姐) 明清小说中的妒妇(悍妇)形象研究

析元曲《西蜀梦》与《单刀会》中的刘关张情义 论元曲中的娼妓群象

林冲鲁智深杨志形象之比较 论《聊斋志异》中的受虐形象及其审美意义 比较视野下论四大南戏中的女性形象 《水浒后传》与《水浒传》之女性观比较 从《三侠五义》看清代侠义精神的特质 《品花宝鉴》《花月痕》《海上花列传》与晚清青楼文化研究

明清历史演义小说中的战争描写套路 论《三国演义》等历史演义中的兵器 论《三国演义》中的马

论《三宝太监西洋记》中的异域色彩 论梦在元曲中的作用

论《水浒传》中“潜天行道”中的“道”之内涵 论《西游记》中的童话色彩

试论《儒林外史》与《红楼梦》对科举批评的差异 论纳兰性德中风花雪月意象及其文化心理 论小说《宜春香质》《弁而钗》与龙阳文化(即男同性恋)

论沈从文《边城》对楚辞巫风的继承

论《史记•游侠列传》对唐诗游侠精神的影响 小说《封神演义》与当今封神影视剧研究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故事源流考 明清小说中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形象 才子佳人小说中的花园意象研究

《秦并六国平话》对《史记》史实的改造 论《隋炀帝艳史》对《隋书》史实的改造 《三国演义》编创方式研究

综述《水浒传》主题诸种说法及其得失(《水浒传》有“忠义”说“农民起义”说“为市井细民写心”说“为江湖游民写心说”等)

从《西游记》到《春光灿烂猪八戒》(或此题材的其它最新影视剧)看猪八戒形象的转变及其文化动因 从《西游记》到《大话西游》(或此题材的其它最新影视剧)看唐僧形象的转变及其时代意义 论清初小说续书出现的原因及其续法 论神话中的西王母形象及其流变 文体流派文学理论研究

论“铁崖体”的形成及其艺术贡献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研究

论明代“台阁体”形成的原因及其理论与创作的得失 论明代“茶陵派”出现的社会历史机遇

论前后七子文学复古主张的时代特色及其失误 明代“唐宋派”研究或明代“唐宋派”小史 论神魔小说流派的形成

论明代公安派的文学理论主张及其时代意义 论清代“梅村体”诗歌的叙事艺术 论清阳羡词派的形成及其发展 论清代浙西词派的形成及其发展

论金(圣叹)评水浒中的“因缘生法”创作手法 论历史演义小说的“奇”“幻”精神 论清代王夫之“诗经六义”新解 论枚乘与“七体”的形成及其发展 文体交叉比较研究研究:

《雷峰塔传奇》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之比较 论四大谴责小说中的诗学观。 论戏曲中的苏东坡形象

《镜花缘》与古代技艺(占卜谜语武功机械制造等) 论白朴《墙头马上》对白居易《井底引银瓶》的继承与创新

以上论文选题仅供参考,有些题目可变通,如“论三言二拍中的宋代文人形象”可变化成“三言二拍中的穷秀才形象”“三言二拍中的娼妓形象”“三言二拍中的侠盗形象”。

中文系本科学位论文选题最简方法:一个(群)作家一部(类)作品一个(群)人物一种类型。其它的学术史研究文化层面研究比较难,可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酌情考虑。

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 《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 《水浒传》的忠义观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猪八戒形象分析

“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描写 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

《金瓶梅》的家庭生活描写 《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 《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 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 元代散曲的情感企向 宋江形象分析

《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 “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 李贽“童心说”的文学价值 论《西游记》的谐趣 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大观园的文化意义

《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及其意义 《长生殿》的爱情观 狐鬼花妖尽世情

《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 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 论林黛玉 论桐城义法

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 花间词的艺术成就

《红楼梦》中的丫环群象 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 归有光的散文创作 《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 江西诗派宗杜论

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 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 论明清小说题材的邅变

《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 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 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论的影响

《三言》名篇研究(可只取一篇或一个系列分析) 《三言》人物形象研究(商人妇女僧道文人市民等各类人物,可只取其一) 《三言》思想倾向研究 《三言》创作技巧研究

《三言》与中国古代小说之关系 《三言》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 《三言》与冯梦龙的文学创作活动

《二拍》研究(参照《三言》研究诸方面自行拟题) 明代散曲与民歌

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 《郁离子》研究 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 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 《花间集》风格论 《花间集》题材论 《花间集》与唐宋词史

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简论《西厢记》的喜剧因素 论《水浒传》中豪侠形象的特点 略论《聊斋志异》中鬼狐世界的内涵 论欧阳修词的艺术成就 关汉卿喜剧的艺术特点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论孙悟空形象的文化意义 《聊斋志异》的婚恋题材 《聊斋志异》对官场的批判 《红楼梦》的爱情悲剧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谈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的喜剧因素 论柳永词的铺叙白描手法 论《西游记》的哲理意蕴

《西游记》滑稽诙谐的审美特色 《儒林外史》杜少卿形象的人文内涵 《古诗十九首》的哲理意蕴

趋雅与媚俗:英雄世界的双重话语(《三国》《水浒》《西游》)

男权意识的退却与持守:《聊斋》片论 中国中的数学意识

中国中的英雄与美人或才子与佳人关系论 元散曲某一代表作家的作家流派论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辩论技巧研究 《三国演义》中的智慧思维 李白的诗与酒

宋诗的议论化或散文化论析

《水浒传》中英雄人物的"该出手时就出手" 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或喜剧性)或猴性与人性

孙悟空(或猪八戒)形象反映的封建社会的农民意识 潘金莲:从《水浒传》到《金瓶梅》

《红楼梦》的各种人物形象(择一即可)分析,或某一情节的艺术表现分析

《红楼梦》中代表女性的内美与外美的联系分析 女性化的贾宝玉及其社会意义或文学意义 《聊斋志异》中女性与狐性或野性 明代唐宋派的诗文成就与文学主张 元杂剧某一典型人物的思想艺术分析 论桐城派散文的艺术特色 论王维与泰戈尔诗作的比较

论惠特曼与郭沫若的诗作比较(影响研究)

论艺术辩证法:形与神需与实意与境藏与露隐与显情与景等

古今武侠小说承传关系略谈 历代题画诗论(或某一问题) 历代咏史诗论(或某一问题) 历代怀人诗论(或某一问题) 历代怀古诗论(或某一问题)

元杂剧《赵氏孤儿》的元散曲的人文精神 包公形象的社会价值 元杂剧的包公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 诸葛亮形象的文化意义 水浒暴力文化倾向

关汉卿斗士浪子班头的形象与元代文人的处境 关汉卿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关汉卿在世界戏剧史上的地位 关汉卿杂剧的批判意识 《救风尘》的戏剧色彩 关汉卿杂剧女性形象意义 《救风尘》的戏剧色彩

关汉卿杂剧女性形象的审美取向 关汉卿对历史题材的创造性改编 《西厢记》与《会真记》《西厢记》诸宫调的异同 《西厢记》的作者到底是谁 《西厢记》的语言风格

《西厢记》爱情描写的意义 崔张故事与元稹的初恋 《西厢记》与永济普救寺 《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西厢记》的影响

分别论述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形象的典型意义 红娘的文化内涵及现代社会的红娘现象 论《牡丹亭》的反理学价值 从《金瓶梅》看明代的社会经济 论《娇红记》爱情描写的独特价值 论古代戏剧的大团圆结局

全面认识归有光散文的思想价值 论拟话本的审美品格

论《滑稽余韵》的思想和艺术 论《郁离子》的哲学内涵 李逵的喜剧色彩 鲁智深的悲剧色彩 林冲与杨志的异同 武松形象的典型意义

《水浒传》人物绰号的特殊意义 《水浒传》的妇女观

《水浒传》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西游记》与玄奘本事比较谈

《西游记》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吴承恩的创作思想

《西游记》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西游记》与佛教 《西游记》与道教

论孙悟空人生道路的哲理意蕴 论猪八戒的喜剧色彩 论《西游记》的取经集体 论《西游记》幽默风格 《西游记》与儿童文学 《西游记》的语言风格 论冯梦龙的适俗观 论冯梦龙的通俗文学观

论冯梦龙对拟话本的艺术贡献 论《三言》的婚姻恋爱观 论《三言》的市民文学特色 论《三言》人物塑造的艺术成就 论《三言》《二拍》的经商题材与明朝文人心态论《二拍》的伦理取向

论《二拍》与明代市民生活的关系 《型世言》的发现与价值 《型世言》的思想内容

《型世言》与《二拍》的关系 论《儒林外史》的悲剧内涵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斩鬼传》与《镜花缘》的批判艺术 论古代章回小说的神秘序幕 论才子佳人小说的价值取向

论《七侠五义》在武侠小说中的地位

论谴责小说的繁荣与嬗变 论狭邪小说的历史地位

论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的关系 论通俗小说与文人小说的关系 论《清忠谱》在戏剧史上的地位 论《闲情偶寄》的理论价值 论李渔戏剧的商业意识

论《长生殿》的继承和发展 论《桃花扇》历史剧创作的经验 论京剧的前途

论《醒世姻缘》的审美特征 论《镜花缘》的女性意识 论公案小说的价值定位 曹雪芹籍贯问题 曹雪芹的美学思想

曹雪芹与高鹗的审美异同 曹雪芹与贾宝玉

《红楼梦》与《金瓶梅》比较谈 《红楼梦》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红楼梦》爱情观的进步意义; 《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红楼梦》的妇女观

《红楼梦》与《镜花缘》妇女观比较谈 《红楼梦》的梦幻意识 《红楼梦》的色空意识 《红楼梦》的艺术创新 《红楼梦》的结构艺术 《红楼梦》的叙事方式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红楼梦》诗词曲赋的特殊意义 《红楼梦》人物塑造的特殊贡献 论贾宝玉;贾宝玉与"多余人" 论林黛玉

薛宝钗为何受当代青年青睐 宝黛合一与尊林抑薛 王熙凤的管理术

对晴雯贾政鸳鸯尤二姐尤三姐贾雨村花袭人贾琏贾母元妃史湘云秦可卿妙玉探春等,都可以进行个别性研究或者比较研究 蒲松龄的科举观 蒲松龄的教师职业观 蒲松龄的社会观

《聊斋志异》的民族意识 《聊斋志异》的婚恋观念 蒲松龄的吏治思想

论刺贪刺虐的《聊斋》主题与清代官场 论《聊斋志异》与谴责小说 蒲松龄的孤愤与《聊斋》的骂世

《聊斋志异》在文言小说中的历史地位 《聊斋志异》的幻化艺术 《聊斋志异》的浪漫色彩 《聊斋志异》的语言艺术 《聊斋》痴人形象论略 《聊斋》痴情女性论略 《聊斋》侠女形象论略 《聊斋》书生形象论略 《聊斋》循吏形象论略 《聊斋》酷吏形象论略 花妖狐魅与人物塑造 《聊斋》与清代民俗 《聊斋志异》的结构艺术 蒲松龄诗词研究 蒲松龄戏剧研究 蒲松龄散文研究 《金瓶梅》修辞研究 《醒世姻缘传》修辞研究

《红楼梦》中“双关”辞格的运用

(六)元代文学 元杂剧繁荣原因再探 试论元杂剧的公案戏 元杂剧中的文人形象 试论元代“水浒戏” 关汉卿杂居中的妇女形象 本色当行的戏剧语言

——关汉卿杂剧的语言艺术探胜 《窦娥冤》的悲剧审美价值

《西厢记》的情节结构和语言特征 试析《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形象 《梧桐雨》主题辨析

《琵琶记》思想内容的复杂性 马志远散曲的艺术风格

(七)明代文学

试论归有光抒发亲情的散文 .浅论袁宏道的游记散文 .张岱的小品散文探胜 .拟古而兼古人之所长 ——高启诗简论

李贽的“童心”说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徐渭《四声猿》杂剧简论 .爱情主题与政治主题的叠合

——梁辰鱼《浣纱记》的开创性意义 重大题材时事剧的开山之作 ——《鸣凤集》的艺术成就

汤显祖传奇剧对唐传奇小说的改益 超越生死的爱情化身

——简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 .理之必无情之必有

——《牡丹亭》以情反理探析 .试论“三言”(或二拍)中的市民形象.试论“三言二拍”的情爱观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 《水浒传》的平民思想

《水浒传》的妇女观及所塑造的妇女形象 .人性神性动物性

——,《西游记》对神魔形象的塑造 孙悟空的象征意义 .著此一家即骂尽诸色

——《金瓶梅》中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 《金瓶梅》中的小人物

《水浒传》中的英雄形象分析 浅析宋江形象 浅析李逵形象 浅析武松形象

.明代小说与反禁欲主义新探

(八)清代文学 .“梅村体”与“一代诗史” ——吴伟业歌行体诗探析 王士“神韵”诗说的得失

.袁枚反传统求创新的论诗主张及其诗歌 .试论纳兰容若的《饮水词》

.方苞的“义说法”及对桐城派古文的影响 《聊斋志异》中的爱情与文人心态 .试论《聊斋志异》中的妇女形象 .以幻为真

——论《聊斋志异》的创作手法 戏曲理论在拟话本创作上的运用 ——李渔小说《无声戏》《十二楼》初探

.论《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对科举态度的异同.《儒林外史》中正面人物的塑造与作者理想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水浒传》与《儒林外史》的结构比较 《红楼梦》的环境描写 《红楼梦》的心理描写 《红楼梦》的结构特色

《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分析(任选一人) 《红楼梦》的诗词探胜 .转变型的人物形象

——《歧路灯》的主人公谭绍闻 试论中国章回小说的民族特征

《说岳全传》中的“精忠报国”辨析 .《精忠谱》中的市民形象 .《长生殿》的主体辨析 《长生殿》的结构艺术 南明灭亡系之桃花扇底

——论《桃花扇》的艺术构思 深明大义光彩照人

——《桃花扇》中李香君形象试析

(九)近代文学

龚自珍诗中的“剑气”“箫心”的象征意蕴 龚自珍散文在晚清文坛的地位和影响

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歌 吟到中华以外天

——黄遵宪“新派诗”中的海外诗 始信英雄尽有雌

——秋瑾和他的爱国诗词 魑魅魍魉的世界

——《官场现形记》对晚清官场的写照 揭清官之恶

——《老残游记》的独特视点探析 《老残游记》的景物描写初探

(一)中国戏曲部分

浅析李渔《闲情偶寄》的导演艺术 浅析李渔《闲情偶寄》的编剧艺术 《西厢记》人物新论

元明清戏曲中红娘形象的嬗变 简论郑廷玉的杂剧创作 汤显祖戏曲女性人物论 徐渭“四声猿”新论 关汉卿杂剧新论 马致远杂剧新论

选取某一明清传奇名作,进行文本分析和研究 明代传奇中的实事剧研究 冯梦龙戏曲研究

选取明清时期某一知名传奇(杂剧)作家,论述其剧作成就或其创作编剧方面的风格

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例,论述中国戏曲文化的现代转换

选择一部戏曲理论名著,论述其在理论方面的成就 中国古代戏剧的独特品格初探 李渔戏曲理论研究 论李渔戏剧的美学追求 中国戏剧的审美取向简论 王国维论中国戏曲 清代“聊斋戏”研究

昆曲《牡丹亭》的审美透视 戏剧语言与人物性格 地方戏与传统戏曲的传承

论地方戏的审美特征(自选一剧种) 中国古代戏曲的叙事时空 中国传统戏剧的情感模式 中国古典戏曲结构与东方文化 中国古典悲剧研究 试论元杂剧的平民色彩 中国古典喜剧研究

浅谈传统喜剧的戏剧冲突 论某部剧作的戏剧冲突

关汉卿杂剧中女性形象(清官形象)论 元杂剧某一典型人物分析(或艺术分析) “曲状元”马致远散曲创作论

元散曲中的“叹世”主题(“隐逸”主题“怀古”主题) 元代少数民族散曲家贯云石(薛昂夫)创作论 元杂剧中水浒戏的思想和艺术

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喜剧性猴性与人性)

孙悟空(猪八戒)形象反映的封建社会的农民意识 潘金莲:从《水浒传》到《金瓶梅》

《西厢记》崔莺莺与《墙头马上》李千金形象比较 论《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论《西游记》中的妖魔 孙悟空形象之我见

谈《红楼梦》人物塑造中的衬托手法

杜丽娘•林黛玉•陈芸:明清小说中三个女性形象比较 从晚明社会思潮看《灌园叟晚逢仙女》的思想内蕴 论张养浩的散曲创作 论《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论鸳鸯与晴雯

《水浒传》的传奇性之我见 《桃花扇》人物论

试比较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薛蟠人物形象异同 试论《红楼梦》中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个人情绪 试分析《红楼梦》中人物对话时所伴随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深入功能

试分析《水浒传》中林冲形象的典型性

试分析《水浒传》中三个英雄女性与三个反面女性在写法上的异同

试分析《水浒传》中宋江与李逵的关系及宋江毒杀李逵的悲剧特色

试论《三国演义》中人才与死亡观的冲突

试分析《三国演义》中作者塑造诸葛亮形象所用的创作手法

试分析《三国演义》中关羽性格悲剧及其对蜀汉形势之影响

试论“异质同构”现象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物塑造的典型性

比较分析唐传奇宋话本元杂剧相同题材中女性形象之不同点

试分析《西厢记》中崔莺莺性格中的矛盾冲突及其必然性

试论关汉卿戏曲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化

试分析元散曲创作与元杂剧创作在语言上的异同

试分析李渔“十部传奇九相思”对明清传奇创作题材选择上的概括性

试比较分析《西厢记》中崔张爱情与《牡丹亭》中杜柳爱情之异同

试论汤显祖传奇创作中“生”角的类型化现象

试论《长生殿》中背景描写对人物心理刻画的补充效果 试分析洪升创作《桃花扇》时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手法

试比较分析元杂剧与明清传奇创作中人物道白的特点 关汉卿悲剧艺术特点谈 关汉卿的婚恋观分析 元代戏曲历史剧创作倾向

比较类似于《薛仁贵》和《琵琶记》这样的创作 《牡丹亭》的创新出奇之处

由《十二楼》看李渔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 刘基与柳宗元寓言之比较 徐渭《四声猿》的悲剧色彩

由“三言二拍”看明代的重商思想 由张岱小品文看晚明文人的心态 《聊斋志异》反映的女性意识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婚恋模式“ 试论魏晋志怪小说的结构特点 《任氏传》中任氏形象的创造性 比较霍小玉与李娃形象 璩秀秀形象试析

试谈杜十娘形象(可与其他妓女形象做比较研究)试谈《二拍》小说《青楼市探人踪》的情节艺术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的思想价值 《三言》中具有反抗性的妇女群像 谈史传文学与小说的关系 李渔小说的艺术特点

比较魏晋志怪与《聊斋》中的狐仙形象 李翠莲形象分析

尤三姐形象与李瓶儿形象的比较 王熙凤形象与潘金莲形象的比较 《水浒传》小人物分析 《史记》创作上的科学性 陶渊明的生命与酒 王维山水诗的情感模式 谢灵运思想构成的复杂性 宋代文学对道统观的背离 清代女诗人创作面面观 唐代五言六句古体诗研究 晚唐五代诗人研究近二十年„„研究综述 《清波杂志》的文学思想 《鹤林玉露》的文学思想 某代唐诗选集研究

鸿门宴场面描写的深刻涵义 李广形象塑造过程中的缺陷描写 李斯的历史功过及人品优劣 《史记》个性化语言举例 《史记》叙事中的史笔和文笔 薄命司的象征意义

试论李纨性格二重性的意义 谈梦游太虚幻境的梦幻描写 海棠诗社与桃花诗社的不同 《红楼梦》个性化语言举例 论《倩女幽魂》的艺术特点 《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

《水浒传》的忠义观 《三国演义》的的战争观 猪八戒形象分析

“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描写 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

《金瓶梅》的家庭生活描写 《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 《琵琶记》的悲剧意蕴分析 元代少数民族是人的诗歌创作 元代散曲的情感企向 宋江形象分析

《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 “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 李贽“童心说”的文学价值 论《西游记》的谐趣 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大观园的文化意义

《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及其意义 《长生殿》的爱情观 狐鬼花妖尽世情

《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 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 论林黛玉 论桐城义法

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 花间词的艺术成就

《红楼梦》中的丫鬟群象 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 归有光的散文创作 《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 江西诗派宗社论

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影响 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 论明清小说题材的嬗变

《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 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 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论的影响《琵琶行》

关汉卿的杂剧创作 关汉卿马致远之比较 《西厢记》《牡丹亭》之比较 徐渭的《四声猿》 论唐传中的爱情小说 试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论《水浒》的人物描写(亦可选择某一个人物,如论武松,论宋江,论李逵等)

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试论孙悟空形象) 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 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 论王熙凤形象

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论《红楼梦》整体反映生活的特色 “发愤著书“说综论

《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谈 李渔戏曲理论研究 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

《窦娥冤》的悲剧艺术 《窦娥冤》中的鬼魂问题

《倩女离魂》中的题材流变与形象塑造 《牡丹亭》的心理描写艺术

霍小玉与杜十娘形象比较 “三言二拍”与《十日谈》的比较研究 论《三国演义》和《水浒》人物塑造手 论《聊斋志异》中的冤狱奇案法的异同 《儒林外史》中的名士风度

《金瓶梅》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 《老残游记》的艺术特色

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

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 《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 《水浒传》的忠义观 “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描写

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 《金梅瓶》的家庭生活描写

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大观园的文化意义

《红楼梦》的梦幼描写及其意义 《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

《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 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 元代散曲的情感倾向 《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 《长生殿》的爱情观

试论南戏中的双线结构及其意义 《红楼梦》人物描写中的对比艺术

推荐第9篇:中文系届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计划

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安排

为不断提高我系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水平,切实保证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根据我院《关于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安排意见》,现将2013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安排如下:

一、组织领导

1、2012届系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王玉华

成员:乔丽娜郝世宁孙秋海孟宪华 徐光淼

2、系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

(1)贯彻落实学院有关毕业论文的工作安排意见,制定本系工作计划和实施细则。

(2)审定指导教师资格。

(3)指派各指导教师拟定毕业论文题目,审查、论证毕业论文题目的数量、科学性、应用性。

(4)检查、考核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评阅、答辩、成绩评定和成绩复查。

(5)推荐院级优秀毕业论文。

(6)总结本系部的毕业论文工作。

二、指导教师

1、指导教师必须具有讲师以上职称。

2、指导教师第8学期正常在岗。

3、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教授、副教授、博士一般不超过8人,讲师不超过5人,特殊情况除外。

4、指导教师资格审定后,填写《指导教师情况一览表》并在系存档;如确有特殊情况需变通时,必须写出书面报告,报教务处、主管院长审批。

三、毕业论文题目拟定与选题

1、选题要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结合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发展实际,着眼于解决现实中的突出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要求在社会实践中完成的毕业论文必须占到毕业论文总数的50%以上。1

2、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教师拟定毕业论文选题,经教研室、系审核确定后向学生公布选题指南。教授、副教授、博士拟定16个题目,讲师拟定10个题目以供学生参考。所拟定的题目不能与往年相同。

3、学生从指导教师拟定的选题指南中自由选择,也可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拟题目。选题的难度和工作量要适当,能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确保每生一题,且不得与往年题目雷同。

四、毕业论文质量控制

1、指导教师与学生会面每周应不少于2次,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答疑。

2、学生请假需经指导教师同意,并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手续。学生缺勤累计超过毕业论文工作时间1/3以上,不予评定成绩,须重新补做。

3、在指导论文期间,指导教师因故超过两周不能指导学生,系调整指导教师,并报教务处备案。

4、学生应独立完成毕业论文任务,严禁抄袭,否则作为毕业论文不及格处理,由此引发的后果由本人承担。

五、毕业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一)本学期工作进度

1、第12周,制定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审定指导教师资格,组织教师拟定毕业论文选题,经教研室、系审核确定后向学生公布选题指南。

2、第

13、14周,各系完成毕业论文选题工作,确定指导教师和毕业生分配名单,汇总学生选题情况报教务处。

3、第17周,指导教师应完成毕业论文任务书的填写并下发到学生手中。

(二)下学期工作进度

1、第1周,学生初步搜集资料,撰写并完成开题报告。

2、第2-6周,完成毕业论文的文献查阅、实验或调研、论文撰写、指导及修改等工作。

3、第7-8周,指导教师对学生呈交的论文进行交叉评阅,按要求给出论文的评阅成绩;组织符合资格的学生进行论文答辩,完成论文最终成绩评定。

4、第9-10周,进行毕业论文工作总结,推荐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六、其他事宜

1、学校将于下学期第4周左右组织毕业论文工作中期检查,如发现有学术不端行为,将按有关规定处理。

2、毕业论文工作中所需的各种表格均应按照学校统一格式完成,尤其是“参考文献”的标注,必须严格按照《邢台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管理流程及质量标准》的要求进行,不能擅自改动。

3、本届毕业论文工作相关表格、论文模版见教务处网站“常用下载”栏。

中文系

2012年11月24日

推荐第10篇: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最新)

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最新)

题目名称

《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利夫的双重人格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呼啸山庄》被誉为“最奇特的小说”,成为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绝色异彩的一粒宝石。艾米丽·勃朗特笔下的男主人公希思克利夫更是以他特有的性格和对爱情的追求方式深深的吸引了众多读者。选题的目的在于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角度对希思克利夫的性格进行分析,提出希思克里夫内心中本我,自我,超我的剧烈冲突,以及他内心中复杂的心理状态和由爱为恨的转变过程。研究在疯狂复杂的现实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和复杂的心态,以此展现主人公希思克利夫扭曲的性格,进而阐述人性在扭曲社会中发生裂痕,扭曲和毁灭的社会根源。

通过描述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展现主人公希思克利夫在畸形社会中人性扭曲,进而变得暴虐无情,产生强烈的复仇心理,达到复仇目的以后以自杀告终,它以狂飙般猛烈的情感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从男主人公出走,重归,报复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双重人格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进而提出自己对这部作品深刻的理解,努力发掘人性的现实意义,展现《呼啸山庄》对人物深刻的心理描写所体现出的巨大艺术魅力。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呼啸山庄》出版时并未引起国内外评论界多大的注意,即便是书中的情节和人物所引起的巨大震撼也被认为令人作呕的恐怖,评论界一些人斥之为骇人听闻,荒谬绝伦,毫无意义的作品。近年来人们开始越来越认识到这部书的价值。作品发表一百五十年来,从最初的遭受冷遇,到后来的备受崇拜,评论界从未停止过对这部作品的关注。如今,《呼啸山庄》被公认为一部不朽的传世之作,艾米丽·勃朗特也因此受到了极高的评价,被认为是唯一可以同莎士比亚齐名的伟大作家。但是对小说中的主人公希思克利夫的评价可谓众说纷纭,尽管也有少数评论对他的行为表示理解与同情,认为他的复仇是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后的正常反应,但多数评论家都对他横加指责,认为他的复仇毫无人性可言。

2、在国内,很多学者对《呼啸山庄》也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有的学者从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故事结构上分析它的思想主题,也有的学者对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对婚姻爱情的自我追求进行研究,有的学者对作品所运用的哥特式艺术手法进行分析。但是大多数学者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的心理、性格、形象分析上。通过对男主人公希思克利夫疯狂的复仇计划进行研究,分析其复仇根源,探询他的悲剧人生。

3、在国内有很多研究《呼啸山庄》的作品,如葛志宏的作品《论呼啸山庄中的现代主义因素》,袁翠珍的作品《一个扭曲的灵魂——简评〈呼啸山庄〉的主人公希思克利夫》,黄晓燕的《仇恨与爱情》等等。

三、毕业设计(论文)所用的主要技术与方法:

理论研究法:通过对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的研究分析,增强对作品主人公的了解,并对其形象进行深刻的研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对比分析法:通过作品中男女主人公形象性格的分析对比,对研究对象进行进一步 分析。

文本分析法:通过阅读作品,分析文章的主要思想及精神信仰,价值追求等,充分显示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获得情况:

[英]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杨苡译,译林出版社,1990年。

[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

[美]约翰·霍夫曼:《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王宁译,三联书店,1987年。

黄晓燕:《仇恨与爱情》,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

张厚得:《西方文论精解》,吉林大学出版社,XX年。

方平:《希望在人间——论〈呼啸山庄〉》,上海译文出版社,XX年。

徐光兴:《世界文学名著心理案例集》,上海教育出版社,XX年。

五、毕业设计(论文)进度安排(按周说明)

第10周(5月7日——5月12日)撰写开题报告,整理已有文献资料。

第11周(5月13日——5月19日)撰写论文提纲,确定文章框架结构。

第12周(5月20日——5月26日)完成正文部分,形成初稿。

第13周(5月27日——6月2日)根据指导教师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

第14周(6月3日——6月9日)根据指导教师意见,对论文进行再次完善。

第15周(6月10日——6月16日)论文定稿,装订成册。

六、指导教师审批意见:

第11篇:湖南城市学院中文系毕业论文工作总结

湖南城市学院中文系毕业论文工作总结

取得的成绩:

1、抓得早。我系历来有早作准备的传统。因为专科生都参加了自考,到三年一期课目基本上已考完,要做自考毕业论文,这样便统一把全系的毕业论文提上议事日程,着手准备。2003年9月,特请易健教授开设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生查找资料和写作论文的方法。2003年10月初,成立了毕业论文的负责机构——系学术指导委员会,特聘易健教授作系学术委员会的顾问。2003年10月中旬,系学术指导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毕业论文的管理文件,从制度上保证毕业论文工作的有序进行。2003年11月18日,毕业论文宣传动员大会。让师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学习有关毕业论文的管理文件。

2、抓得紧。2003年11月下旬,学生提供论文写作方向。学生收集感兴趣的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上报毕业论文的拟写作领域。2003年12月上旬,根据学生上报的论文写作方向,结合我系师资的实际情况,按职称、学历优先为专本沟通学生分配指导教师。2003年12月中旬,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初步讨论论文方向及题目,介绍参考书目,指导查阅资料的方法。2003年12月下旬至2004年2月上旬,学生搜集资料,拟出毕业论文的写作提纲,进行论文写作的前期准备。

3、抓得细。系部不仅制定了相关文件,详细规定论文的写作规范,甚至连参考文献要参考多少也有详细规定,而且对写作过程也进行了全过程监控,对何时完成第几稿都有明确规定:2004年3月上旬:学生进行论文写作阶段,教师每周必须与学生见一次面,检查论文写作进度,辅导答疑,指导学生写作。2004年3月下旬:学生提交初稿。教师提出修改意见。系学术指导委员会检查指导老师的辅导日志,确保写作进度如期进行。2004年4月上旬:学生提交第二稿,教师提出修改意见。2004年4月中旬:学生提交第三稿。指导教师对论文做出最后的修改,并将定稿分别送交评阅教师和系里。

4、抓得好。虽然四月才接到师大的通知,答辩要比原计划提前足足一个月,但由于前期工作抓得紧,论文质量依然相当好,不仅专科生报的自考毕业论文在师大全部通过答辩,而且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在师大的审核中也全部获得通过。

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选题过于集中,文学类的题目过多,这样缺乏足够的专业教师来指导,导致了指导老师指导非相关专业的毕业论文的现象大量存在。

2、由于得到的信息太迟,按师大的要求,答辩比原计划提前了足足一个月,对正常的毕业论文写作造成了冲击,使得难以从时间上确保论文质量,也给后面的教学秩序造成了不好影响。

3、学院的相关标准出台得太迟,由系部标准改为学院标准导致了大量的重复工作。

湖南城市学院中文系

2004年6月5日 校外专家对我系毕业论文的评价:

李申龙(教授,本科学历,现任湖南师大文学院副院长):

“你们送来的论文我们都已看了,总的来说,写得还不错,所以,都通过了。湖南城市学院中文系的教学水平是相当不错的,”

罗昕如(教授,博士,湖南师大文学院):

“你们学生的论文观点正确,论据较充足,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表达能力较强,材料比较丰富,数据基本可靠,能较好地进行加工整理。可以看出他们不仅基本功扎实,而且对学术动态也比较了解。”

第12篇:新!中文系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注:1.这些题目只是选题参考,最终的论文题目有待同学们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2.希望同学们在选题时尽可能地避免与其他同学选题雷同,如果出现雷同情况,选题结果公布后,涉及雷同选题的同学要及时与指导老师协商,及时变更选题;3.各班由学习委员负责,在选题公布的一周之内将本班《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登记册》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各交于指定老师一份。)

一、中国古代文学

1.从原始歌谣探讨原始艺术的基本特征 2.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人文关怀 3.《楚词》的神话学价值研究 4.创世神话初论

5.中国和古希腊洪水神话的一些母题比较 6.试论神话中的幻想 7.《诗经》中的爱情诗

8.《诗经》中周民族史诗的文化阐释 9.试论“黍离之悲”的美学价值 10.试论《诗经》大、小雅怨刺诗之异同 11.兴的起源——一个艺术难题的求证 12.《离骚》象征手法探微

13.论屈原在抒情艺术上的开拓与创新 14.屈原与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之比较 15.《离骚》的历史意识与现实忧患 16.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浅析 17.论《战国策》的纵横家形象 18.浅谈《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 19.《战国策》细节描写之艺术成就 20.《孟子》与《庄子》寓言异同论 21.论《庄子》散文的结构艺术 22.《庄子》的神话思维品格 23.幽默的庄子与《庄子》的幽默 24.论《左传》中的妇女形象

25.浅析《左传》中关于“梦”的叙述 26.《左传》的人物描写艺术新探

1 / 19 27.《荀子》的比喻艺术 28.《韩非子》中的寓言论 29.《九歌》的体制与读法

30.宋玉悲秋与中国文人的“季节病” 31.一个现代大学生眼中的宋玉 32.20世纪的先秦文学研究述评

33.从汉赋的特点看汉人的审美观

34.不以成败论英雄——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35.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 36.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

37.《左传》与《史记》的战争描写艺术之比较 38.汉赋审美情趣的演变

39.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 40.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 41.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 42.《孔雀东南飞》刘、焦爱情悲剧初探 43.《诗经》与汉乐府爱情诗异同论 44.论曹植乐府诗歌的创新性 45.曹植诗歌中的神话境界初探 46.曹丕、曹植诗风比较论 47.毛泽东与曹操诗歌之比较 48.“才高八斗”曹植

49.从曹植、庚信等作家前后期文风的转变看生活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50.从蔡琰的《悲愤诗》看其忧患意识与生命意识 51.从陶渊明、孟浩然看隐逸文人的济世情怀 52.试论陶渊明作品中的菊(或酒、鸟等)意象 53.陶谢山水田园诗审美特征比较研究 54.浅议鲍照乐府诗的“俊逸”特色

55.潘岳《悼亡诗》与元稹《遣悲怀》比较研究 56.浅析《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的描写 57.从汉赋的特点看汉人的审美观

58.不以成败论英雄——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59.浅谈六朝志怪小说与神仙道教之关系 60.论玄言诗在山水诗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 / 19 61.论《史记·项羽本纪》中范增形象的地域文化性及成因 62.从《鸿门宴》看西楚霸王项羽的悲剧性格 63.论阮籍《咏怀诗》的朦胧美 64.试论魏晋文人的命运

65.从“桃花源”看知识分子的理想家园 66.浅谈志怪小说与神仙道教之关系

67.论陈子昂诗歌的创新意义与过渡形态 68.王维诗歌的幽静美 69.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谈 70.王维、李白山水诗比较谈

71.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生活与创作 72.李白、杜甫的山水景物诗比较谈 73.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74.从《秋兴八首》谈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75.论白居易新乐府的时代意义 76.论唐传奇中风尘女性的形象 77.论杜牧七言绝句的艺术特色 78.唐代某位诗人的诗歌意象略论 79.宋代某位诗人的诗歌意象略论 80.从高适边塞诗看盛唐气象 81.浅谈韩孟诗派的审美特征

82.论韩愈散文的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 83.论韩愈散文的“气” 84.白居易诗歌理论评价 85.论白居易感伤诗的生命意识 86.论张籍诗

87.论咏史诗/咏物诗/送别诗/爱情诗 88.论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89.论李商隐诗的佛学意趣

90.李颀、白居易、韩愈、李贺音乐诗之比较 91.论李贺诗的怪诞

92.试析想象力在李贺和李白诗歌中运用的同与异 93.浅论传奇《紫钗记》对小说《霍小玉传》的继承与创新 94.论霍小玉形象的塑造

3 / 19 95.论白行简词的艺术特色 96.论“风尘三侠”形象的道德内涵 97.论杜牧史论诗的人文意识 98.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 99.论皮日休小品文的政治意义 100.论王安石咏史诗的翻新与讽喻 101.论张孝祥词的美学特征 102.论张孝祥诗词中的爱国精神 103.论李煜词的“真”

104.论李煜和李清照后期词作中悲剧体验的差异 105.李煜和他的词

106.比较温庭筠、韦庄婉约词风之异同 107.论花间词人的创作傾向

108.浅析唐传奇中的“进士——妓女”母题 109.唐传奇命名浅议

110.浅析《李娃传》的情节艺术

111.从《任氏传》看唐传奇作者小说创作的自觉意识 112.试析唐传奇《离魂记》的情节艺术 113.从《枕中记》看沈既济用世出世的矛盾思想 114.从《霍小玉传》看唐代的婚姻门阀制度 115.从唐传奇看科举制度下的士风 116.范仲淹和他的《岳阳楼记》 117.论柳永词的俗与雅 118.论柳永词中的赋法 119.论苏轼诗歌的理趣美 120.论王安石的词学主张

121.论陆游山水田园诗中的人文关怀 122.论苏洵散文的艺术特色 123.论苏轼散文中的“超然” 124.论苏轼词中的“梦”

125.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 126.论苏轼黄州词的精神境界 127.浅谈苏轼作品的宇宙、人生意识 128.温、韦词风比较谈

129.从黄庭坚诗的创作看江西诗派的创作思想

4 / 19 130.论王禹稱诗

131.论张元干对佛道思想的汲取

132.论欧阳修在宋代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133.论柳永羁旅行役词 134.论李清照的前期词 135.试论易安体 136.试论诚斋体 137.论辛弃疾的农村词 138.论辛弃疾词的立功报国情结 139.论稼轩词的语言艺术 140.陆游作品中的汉唐情节 141.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142.论陆游诗歌在艺术上的继承与创新 143.论辛弃疾婉约词的艺术魅力 144.简论辛弃疾农村词的艺术特色 145.论辛弃疾词风的产生 146.论李清照诗的思想性 147.论李清照词中的女性视角 148.论李清照词中的“愁”

149.试论关汉卿

150.《西厢记》人物形象分析 151.《汉宫秋》主题辨析

152.浅析元杂剧《救风尘》的喜剧色彩 153.试论乔吉杂剧的思想性

154.从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看其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155.试析《赵氏孤儿》的戏剧结构 156.《赵氏孤儿》戏剧冲突浅析 157.崔莺莺、李千金人物形象之比较 158.浅析元杂剧中李逵形象

159.从《张协状元》看南戏的初始形态 160.《琵琶记》主题探微 161.汪道昆《大雅堂杂剧》研究 162.浅析《雷峰塔》传奇的悲剧冲突

5 / 19 163.从蒋士铨的《藏园九种曲》看清代传奇艺术的道德化倾向 164.试析李渔《笠翁十种曲》的喜剧色彩 165.《长生殿》现代精神解读 166.试析《错斩崔宁》的叙事艺术

167.元杂剧水浒戏和小说《水浒传》家庭女性形象之比较 168.奇才 狂士 诤臣——论《三国演义》中庞统形象审美特色 169.由徐庶与姜维的去留论《三国演义》的价值取向 170.《三国演义》的尚理倾向及其成因 171.论《三国演义》中“义”的悲剧性

172.现实精神·浪漫情调·传奇色彩——论《三国演义》的创作方法 173.从《赤壁之战》看《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174.《水浒传》谶言初探

175.金圣叹《水浒》评点的理论价值 176.梁山好汉座次的排定和结构简论 177.《水浒传》梁山好汉绰号的文化审视 178.从武松形象看《水浒传》人物塑造的艺术成就 179.美德与奴性的结合——浅析《西游记》中沙僧形象 180.反叛、反讽、反衬——简析《西游记》中的女妖形象 181.佛光幻影中世俗女性的映象——《西游记》女性形象解读 182.从孙悟空的形象塑造看《西游记》对悲剧和喜剧的超越 183.从《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看明代白话小说的时代内容 184.试论“二拍”中的徽商形象

185.试析《聊斋志异》中爱情故事的现实意义 186.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科举情结与科举批判 187.试论《儒林外史》中的腐儒形象

188.试析《儒林外史》呈现的科举活动与科举观 189.试论《儒林外史》中“科举功名”边缘的女性形象

190.论吴趼人小说的新闻体特征――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例 191.试论《镜花缘》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192.浅析徐渭小品文的个性化特征

193.浅析袁宏道《解脱集》中散文的艺术特色 194.试论袁中道山水游记散文的审美价值 195.浅析陈继儒序跋小品的艺术特色 196.张岱《陶庵梦忆》美学精神阐释 197.论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的艺术价值

6 / 19 198.试论张岱小品文的艺术特色 199.试论南戏中的双线结构及其意义 200.论析《琵琶记》的主题矛盾及其形成原因 201.试论明代文学中的复古思潮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202.《三国演义》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203.试论“尊刘反曹”倾向中的道德内涵 204.试论《水浒》研究中的“市民起义”说 205.试论梁山义军的失败与正统道德的悲剧 206.《西游记》主题论析 207.试论《西游记》的反宗教倾向 208.孙悟空形象的道德审美意蕴 209.《金瓶梅》的道德批判

210.“三言”、“二拍”中的商业意识 211.《长生殿》与洪昇的爱情观

212.试论《桃花扇》中的“国家至上”意识 213.试论《聊斋志异》的反传统倾向 214.试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民族特征 215.试论《红楼梦》的宗教意识 216.林黛玉形象的道德批判

217.《红楼梦》人物描写中的对比艺术 218.《歧路灯》中谭绍闻形象的社会意义 219.桐城派古文理论的功过得失谈

二、现当代文学

1.冰心小诗研究

2.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特征 3.论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 4.论《女神》中的泛神论色彩 5.《故事新编》的反讽艺术研究 6.“革命十恋爱”小说结构模式研究 7.论《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8.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9.论进化论对鲁迅思想的影响 10.论《彷徨》中的农民形象

7 / 19 11.论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12.论林语堂的散文艺术 13.论新感觉派小说艺术风格 14.论“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征 15.论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 16.论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 17.论老舍小说中的幽默艺术 18.《腐蚀》的艺术特征研究 19.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20.废名小说的艺术风格研究 21.《蚀》与《子夜》的比较研究 22.论张爱玲小说的选题特征 23.论《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 24.胡风的诗和诗论 25.路翎小说的艺术特色研究

26.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太阳”意象 27.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征 28.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研究 29.论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 30.论《家》中的文化冲突 31.论《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 32.论赵树理小说的平民化特征 33.论王蒙新时期的小说创作 34.论谌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35.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 36.论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美学特征

37.论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38.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的创作特色 39.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艺术特征

40.论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新突破 41.《平凡世界》中孙少平形象分析 42.论宗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43.论五十年代的“创业者”梁生宝与八十年代的改革者武耕新形象的异同 44.论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的主题特色 45.论茹志鹃小说创作的审美特征

8 / 19 46.论池莉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47.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48.论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49.论“朦胧诗”的源起、成就与不足 50.论徐迟对报告文学的贡献

51.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52.新时期文学中女性散文的美学追求 53.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再认识 54.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村妇女形象 55.论张爱玲小说对女性命运关注 56.论乡土小说中的农村中国

57.论革命历史小说中的“英雄”形象 58.论革命样板戏中的英雄史观 59.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研究 60.沈从文小说与湖湘文化研究 61.论《呼兰河传》的文化意蕴 62.论夏衍戏剧的抒情特色 63.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研究 64.论郁达夫的“忧郁情结” 65.论毛泽东诗词的历史意蕴

66.论当代文学大自然主题的描写形态及审美意蕴 67.论残雪小说的审丑艺术

68.论《白鹿原》对生活的审视与反思 69.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故土情结 70.论新时期女性小说作家的审美追求

三、外国文学

1.论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2.论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特色 3.论莫里哀的喜剧艺术 4.论拜伦诗歌的艺术风格

5.托尔斯泰文学创作中的“心灵辩证法”研究 6.论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7.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复调”艺术

9 / 19 8.从《双城记》来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 9.论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艺术成就

10.从《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谈“悲剧之父”

11.不朽的艺术形象——堂吉诃德的悲剧性与喜剧性探微 12.论唐•吉诃德形象的多面性 13.论《红与黑》的心理描写艺术

14.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谈英雄形象的塑造

15.论陀斯妥也夫斯基的《罪与罚》中主人公的精神人格的成因和变异 16.论易卜生戏剧的现代性 17.女权主义批评视角下的莎士比亚 18.《简爱》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19.安娜•卡列尼娜和娜拉女性意识的比较研究 20.论莫里哀喜剧人物的艺术魅力 21.论哈代小说的女性意识

22.悲剧英雄:论《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形象 23.论《高老头》中父爱的实质 24.论《神曲》的二重性 25.论《死魂灵》的讽刺艺术 26.论古希腊文学中的人本思想

27.论古希腊神话的特质及其对西方文化精神的影响 28.论荷马史诗的时代主题及其艺术成就 29.论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和艺术风格 30.论《巨人传》与法国文艺复兴精神 31.论《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思想意义

32.从《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看拜伦浪漫主义诗歌特色 33.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美丑对照艺术原则 34.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对贵族的态度 35.论《傲慢与偏见》中的简奥斯汀的妇女观

36.论狄更斯前期小说创作中“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 37.论果戈理的幽默讽刺艺术(“含泪的笑”) 38.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形象研究(罗亭等) 39.从《复活》的人物“复活”看“托尔斯泰主义” 40.论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

41.劳伦斯小说的两性关系研究及其文化价值观 42.论《荒原》的后期象征主义艺术特色

10 / 19 43.从《追忆逝水年华》看普鲁斯特的“回忆的诗学” 44.论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的人物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45.川端康成的小说美学及其艺术成就

四、美学、文学理论

1.论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2.论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 3.蔡仪美学思想述评

4.论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5.论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6.论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 7.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 8.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9.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

10.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11.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 12.论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 13.论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

14.贺拉斯《诗艺》与亚里士多德《诗学》比较研究 15.论康德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 16.论泰纳的文艺思想

17.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特征 18.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 19.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 20.\"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

21.毛泽东的《讲话》与马克思主义文论美学的中国化 22.论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 23.论阅读中的审美创造性

24.亚里斯多德文艺思想对后世文论的影响研究 25.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研究 26.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研究

27.论艺术创作中“形似”与“神似”的辩证关系 28.艺术审美中主、客观的关系研究 29.“意象”与“意境”的比较研究

11 / 19 30.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中人物形象的个例研究 31.论以丑为美与化丑为美的区别

32.论作家审美趣味与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美 33.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的问题 34.论艺术直觉在创作中的作用 35.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研究 36.艺术欣赏中的共鸣问题研究 37.论宗教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38.论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39.论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 40.论论艺术创作中的通感与错位 41.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42.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43.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性主题 44.文艺与道德的关系研究

45.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的功利性问题

五、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

1.试论动物(或植物)词语的文化内涵 2.试论人名(或地名)的文化内涵 3.试论惯用语(或歇后语)的文化特征 4.XX作品的修辞艺术研究 5.XX作家(或XX作品)语言研究 6.商品(或牌号)命名的语言艺术 7.网络语言研究 8.广告语言研究 9.营销语言研究 10.广播语言研究 11.主持语言研究 12.叫卖语言研究 13.称呼语言研究 14.新闻语言研究 15.手机短信语言研究 16.流行段子语言研究

12 / 19 17.经济类新词语研究 18.外来新词语研究 19.流行歌曲歌词语言研究 20.校园流行语研究

21.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 22.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 23.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 24.XX方言语音研究 25.XX方言词汇研究 26.XX方言的代词 27.XX方言的连读变调 28.XX方言的子变韵母

29.X方言音韵与中古音韵的比较 30.XX方言重叠词研究 31.XX方言的副词 32.XX方言的本字考释 33.XX方言俗语研究

34.XX方言与XX方言语音比较研究 35.XX民歌语言艺术研究 36.XX民歌或戏曲语言研究 37.试论XX民歌的押韵 38.对立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39.互补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40.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 41.专书被动句研究 42.专书判断句研究

43.先秦“是”的用法及其发展 44.先秦双宾语句的类型 45.《说文解字》玉部字研究

46.《说文解字》女部字(或贝部字或马部字或鱼部字等)研究 47.汉字与文化关系研究 48.阳声韵在XX方言的演变 49.阴声韵在XX方言的演变 50.入声韵在XX方言的演变

51.现代汉语新闻词汇修辞学造句法探究

13 / 19 52.确定语法病句的标准和修改病句的原则 53.中文英文短语简缩比较

54.英语和汉语(专有名称中)音节近似翻译和用字规范问题 55.《儒林外史》方俗语汇释 56.《西游记》语辞考 57.《三国演义》语辞考 58.二程语录俗语辞考释 59.专书的副词研究 60.专书的介词研究 61.专书的连词研究 62.初中文言文的注释问题 63.高中文言文的注释问题 64.中学文言文注释方法研究

65.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所”字结构研究 66.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而”字解析 67.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68.论提高中学文言文教学效果的方法

六、民间文学、民俗学

1.现代传媒冲击下民间故事的传承现状

2.当代民间文化传人、歌王、歌师、民间艺人的调查研究 3.XX民歌节的考察与研究

4.从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审美人类学或者其他相关学科的角度,研究民间文化资源的历史演化与现代发展 5.XX地区婚姻习俗调查与研究 6.XX地区丧葬礼仪调查与研究 7.XX地区服饰文化研究 8.XX地区信仰习俗调查研究 9.XX地区农业习俗调查研究

10.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文化习俗、人文传统、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 11.XX地区称谓语研究

12.XX地区与XX地区丧葬习俗比较研究 13.XX地区与XX地区婚姻习俗比较研究

14 / 19

七、教学论

1.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拼音教学问题 2.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研究 3.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汉字教学问题 4.试论当下语文课堂评价的误区及对策 5.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词汇教学问题 6.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

7.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法教学问题 8.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探微

9.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修辞教学问题 10.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性化教育 11.中学语文教师素质研究

12.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诗歌(或散文或作文或科技文)教学研究 13.新课改背景下的文言文创新教育研究 14.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探索

15.苏教版与人教版(或北师大版或粤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比较研究 16.苏教版与人教版(或北师大版或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比较研究 17.浅谈语文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发展 18.近百年来语文教材内容变化研究

19.阅读教学中XX(例如“优化序列层次设计”)的实践探索或研究

八、广电、新闻

1、浅谈学习型媒体的建构

2、略论我国当前的新闻舆论监督

3、新闻报道与我国政府发言人制度

4、论“新闻审判”现象

5、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

6、风险社会中的大众传媒

7、新闻类博客研究

8、邹韬奋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探讨

9、中西新闻评论风格之比较

10、地方新闻网站的发展策略研究

11、信息时代的公众媒体素养

15 / 19

12、本地报刊市场发行问题研究

13、新传播时代媒体对个人空间的侵蚀

14、浅析如何避免新闻策划中的炒作行为

15、新农村频道如何办出特色

16、对网络著作权侵权问题的思考

17、突发性事件报道策划研究

18、探索会议新闻的创新之道

19、网络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20、论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塑造

21、城市媒体的创意与开发

22、西方媒体的虚假报道与媒体自律

23、跨国传媒公司在中国的市场运营分析

24、国际传媒与国际传播(相关内容)

25、新闻教育改革的紧迫性——从学生的角度谈起

26、与比较研究

27、专栏时评的现状和问题

28、古今民谣的时评性

29、新闻发现力的历史性思考 30、媒体报道与地区形象的塑造

31、新闻摄影实践的困惑与解惑思考

32、新闻影像传播价值探讨

33、图片新闻与电视新闻关系探讨

34、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探讨

35、新闻报道平衡的思维断想

36、新时期典型报道研究

37、论都市报崛起对中国报业的影响

38、论新时期新闻舆论监督的拓展与深化

39、转型期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研究 40、论危机传播中的跨文化误读

41、现代报纸新闻策划浅论

42、试论现场短新闻

43、试论体验式报道

44、试论经济类报道的服务功能

45、企业新闻通稿的写作

46、新闻文体创新与发展研究

16 / 19

47、试论新闻中的数字运用

48、论电视新闻中的声画关系

49、报纸专副刊报道研究 50、解释性报道初深

51、党报新闻标题研究

52、晚报新闻标题研究

53、晚报与都市报竞争的“双赢”之策

54、我国转型时期的都市报研究

55、新闻采访中的“拆墙”艺术

56、新闻从业人员的伦理困境和理性思考

57、新闻娱乐化倾向研究

58、在经济全球化视野中发现新闻

59、都市报民生新闻发展走向探析 60、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写作变革 6

1、试论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倾向 6

2、党报新闻写作改革研究 6

3、主流媒体的品牌建设探析 6

4、教育类新闻报道的问题与改进 6

5、试论大学报的内容创新 6

6、网络新闻报道研究 6

7、大公报新闻报道研究 6

8、通讯的报道创新 6

9、试论娱乐类“八卦新闻” 70、《南方周末》的报道特色 7

1、报网互动中的新闻报道创新 7

2、地市报的改革出路研究 7

3、论新闻媒体“正面报道”为主 7

4、新闻报道“三贴近”的基本路向研究 7

5、改进和加强农村报道研究 7

6、“新闻民工”的成因和对策研究 7

7、《环球时报》的报道特色研究 7

8、浅析时政类新闻周刊的内容竞争策略 7

9、“政治家办报”的现代启示

80、当前我国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7

1、当前弱势群体传播的渠道分析

17 / 19 8

2、党报引导舆论现状及方法 8

3、寻找新闻背后的新闻 8

4、古诗词意境与新闻美感 8

5、古典文学修养与新闻语言

86、古诗词经典语句在新闻标题中的改造性运用 8

7、消费者态度形成和改变过程中广告的作用 8

8、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 8

9、权威信息来源初探

90、试论散文笔法在新闻文体中的运用 9

1、手机媒体的组织传播功能 9

2、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 9

3、手机短息与社会公共安全 9

4、电视节目的构成要素分析 9

5、试论电视栏目策划的成功要素

96、试论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趋势及特点 9

7、论灾害报道的社会功能

98、“虚拟世界”与媒介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9

9、英文报刊的特点分析(或相关研究) 100、学习对消费者态度及行为的影响 10

1、呼唤绿色收视率

10

2、谈采访中提问的技能与技巧 10

3、传媒中健康资讯对女性的负面影响 10

4、访谈节目在我国的发展及走向 10

5、假日报纸”新闻误区浅探 10

6、对报纸版面设计趋势的观察与思考 10

7、论热点难点报道的策划意识 10

8、高卷入商品的情感诉求 10

9、试论都市报言论特色

110、人民网BBS言论选题特征分析 1

11、人民日报“论坛评论”特征分析 1

12、CBS新闻时事栏目《六十分钟》研究 1

13、论调查性新闻的功能

1

14、节目主持人的的文化素质问题研究 1

15、新闻集团媒体经营之探析

1

16、节目主持人与主持人节目的问题研究

18 / 19 1

17、论广电从业者的角色错位

1

18、我国节目主持人素质的现状及发展的方向 1

19、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

120、网络广播与传统广播的比较问题研究 1

21、大众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1

22、广播传播中的文化问题研究 1

23、我国广播节目传播特色及未来趋势 1

24、广播节目编辑艺术的探讨

1

25、试论当代广播媒介中广播节目现代及发展变化 1

26、中外言论写作风格比较

1

27、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现状和问题 1

28、论主持人在名牌栏目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1

29、《百家讲坛》与《世纪大讲堂》比较研究 130、电视民生新闻现象探析

19 / 19

第13篇:中文系届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中文系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1 西方文论/美学中的任一思想、命题或概念研究 2 《暗恋桃花源》研究 3 电影(电影导演、作品或电影美学)研究 4 民族/民间文艺与文化现象研究 5 美学的通俗化阐释 6 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思考 7 关于“文学艺术或社会实际生活中的身体形象”的思考和研究 8 关于“话语”的思考和研究 9 艺术的文化人类学研究 10 关于“文学叙事和图像叙事”的研究 11 新世纪来蔡元培美学/美育思想研究的研究 12 当前文学批评的性质、特征论 13 “全球化”语境与中国文学、文论问题研究 14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研究 15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研究 16 对相关文学(或影视)作品的审美学研究 17 某一文论家、文艺理论学说或美学思想的研究 18 对某城市公共空间中公共艺术作品的研究 19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美学研究 20 中国古代戏曲评点研究 21 梅兰芳的电影美学 22 中国当代美育理论名家研究 23 中国近现代美育思想研究 24 西方心理学家美育思想研究 25 西方教育学家美育思想研究 26 对某城市步行街审美构成的研究 27 十七年时期的美育思想研究 28 第一类:关于新时期文学和21世纪所谓“新世纪文学”中的新潮、先锋作家、作品、文学新现象的研究,可任选一位作家或某一部重要的作品(尤其是小说文本)进行研究,特别是从叙事学角度进行研究。如格非、苏童等最新小说创作研究。 29 第二类:关于20世纪或当下某一位理论家/批评家的理论或批评实践的研究,如残雪小说观研究,格非小说美学研究。 30 第三类:关于某一文学理论或文学批评术语的考察与研究,如“叙事伦理”/“复调理论”/“对话性”等等概念的学术史考察及研究(可集中于20世纪)。任选其一,进行研究。 31 第四类: 关于跨文体的研究。比如,《明朝那些事儿》作为通俗历史著作所包含的文学性研究;当今文化研究新问题研究,如名人故里经济现象的文化透视等。 32 第五类:关于文学传播方式的新发展、新现象的理论思考和研究,尤其是互联网对文学传播方式的影响等方面。 33 80后作家的创作美学研究,比如韩寒等人的创作。 34 今年中国的几部电视剧研究,如《蜗居》、新版《三国》等创作美学研究。 35 宋代大诗人如苏轼、黄庭坚等的重要诗学理论 36 著名文人作品中的某个意象的研究,诸如山、水、梦意象等的研究 37 古代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如刘勰《文心雕龙》、严羽《沧浪诗话》等的研究,可抓住前人未曾论及或自己有独特观点的某个方面展开研究 38 对某部小说作品的解析,如关于主题意蕴、形象、细节描写等的分析 39 运用某种理论分析文学作品,如文本三层次理论对作品的分析 40 论中国古代文人的读者意识 41 金圣叹评点艺术研究 42 某人的书画美学理论研究、如苏轼的 43 从《英雄时代》看“英雄” 44 析《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时代精神 45 《张居正》的当代启示 46 从《秦腔》看全球化时代的地方文化 47 《湖光山色》与“湖光山色” 48 江南歌谣中的山水意象 49 江南山水与中国审美语汇 50 无字处皆其意也----谈《无字》的喻意 51 从《东藏记》看文学的优势 52 《老子》中有多少神话? 53 鲁迅“朝花夕拾”里的儿童世界 54 建国后周作人的散文创作 55 解放区文坛中的孙犁小说 56 萧红的《呼兰河传》研究 57 北京大学“新潮社”研究 58 五四时期浙江一师的文学活动 59 曹禺的“家族世界”——论《北京人》和《家》 60 张承志的“心灵史” 61 命若琴弦——史铁生论 62 宗璞的“野葫芦引”三部曲研究 63 常用汉字字源研究(写任何一组形音义有联系的字皆可)。 64 甲骨文表意方式研究 65 甲骨文表音方式研究 66 甲骨文动物象形字研究 67 形声字多声现象研究 68 形声字多形现象研究 69 《说文》亦声字研究 70 同形字研究 71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今字研究 72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异体字研究 73 单用的“指示代词+量词”。如“我喜欢这位的衣服”中的“这位”。 74 “大多”和“大多数” 75 下象棋活动中的语言 76 “VP+玩”结构 77 “该+指人名词” 78 说“黑”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化历程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面临”和“面对” “然后”的用法探析

网络信息检索中的某个问题 “XP+过人”结构分析

“刚”与“刚才”的比较研究 “其他”和“其余”的比较研究 “或者”与“还是”的比较研究 “行走”类动词的历史发展 介词“打”的形成与发展 总括性话语标记分析

《金瓶梅》中的“名+数量”结构研究 明清汉语中“不曾”的使用特点 钱钟书的通感理论与实践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同分异构词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修辞性词语的释义用语研究

“难道”(“果然、省得、谁料、别提、好像、就是、不料„„”)的语法中学数、理、化学科术语研究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动词研究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形容词研究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副词研究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介词研究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口语题与书面语体的研究 中学语文教材的句式分析

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词类研究 中学语文教材中成语与惯用语区分 语文教学中同义词与反义词的范围分析 新词语理据性研究

近代汉语专书某类语法研究近代汉语专书某类词汇研究 方言某种词汇研究

方言某种语法现象研究 语言学教材对比研究 ×××语言学思想研究 汉语某类固定语研究 网络语言现象研究 ×地名语言现象研究

浙江某地方言语音的描写研究

浙江某地方言某种语法范畴(例如代词、疑问句、介词)的研究 浙江某地方言词汇的研究 浙江方言代词的比较研究

浙江方言某种历史文献(例如明清地方志)的研究 汉语语法化研究

现代汉语教材的对比研究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动+ 动”短语试析 “名+ 名”短语试析

“不外乎”与“无非是”的比较

话语标记语“要说”的形成及其语用意义 “X也好,Y也好”格式研究 话语标记语“别说”的语用意义 汉语话语指示的手段 汉语概数表示方法

“拉倒吧”的语用功能 “X不说,Y”复句研究

××方言的形容词生动形式研究 ××方言的是非问句研究

××民间故事中的方言现象研究 ××民间谣谚中的方言现象研究 ××方言中的“化石类”古语词研究 ××方言中的特殊语法现象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方言传承——兼论原生态地方文化名片设计 方言电视节目的得失利弊调查——以××电视台×××方言栏目为例 实习生课堂教学PPT的使用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 师范生教学口语的律感与像感实践研究

说文水部字研究 说文人部字研究

说文女部字研究

说文刀部字研究

说文玉部字研究 说文示部字研究 说文言部字研究

说文口部字研究 说文草部字研究 说文心部字研究

《楚辞》、《荀子》词汇比较研究 《说苑》若干语言现象研究 中古汉语词语的羡余现象研究 《近代汉语读本》札记 《义府》所录口语词汇考 《明清吴方言词典》商补 李渔小说所见若干吴语词试释 《何典》释词 南戏词汇研究

浙江某地方言词汇研究 浙江某地代词研究

大鹏意象与李白的自我认同 蜀中风物与杜甫诗歌 《木兰诗》真伪问题研究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苏轼贬谪海南与诗风转变 吴越文化与陆游诗 范成大田园诗研究 蒋捷词与晚宋词坛 宋词中的七夕节俗 论黄庭坚的俗词 秦观诗词比较论

论《人物志》与汉代审美精神 论刘向《列女传》中的女性形象

浅议《论衡》中的汉代美学思想 论《新语》与汉代散文的艺术新变 论《越绝书》的传奇故事 从《本事词》看词的传播特点

从《本事诗》看唐代诗歌的现实性 姜夔词中的颜色描写 苏轼词中的时空叙事 陆游诗词中的时空叙事 唐传奇的双重时空叙事 明清小说中的市井空间描写 纪游诗的历史演变

图像时代的《西游记》研究 黄庭坚与寒山诗关系研究 《水经注》中的江南描写 明清江南园林与游记创作 齐周华游记研究 江南游记文献研究

《西游记》李评本研究 徐霞客与江南

江南山水的陌生化与晋室南渡文人的审美发现 寒山拾得与民间文学(化)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左思及其《咏史》诗

《诗经》所反映的贵族妇女生活 论左思与陶渊明咏史诗的异同 明清时代杂剧观念的嬗变

论《西游记》中韵文的叙事功能 论李益的七绝 论王维的边塞诗 论关汉卿的历史剧

论“三言”中江南地域描写的艺术功能 论日记或书信中的卡夫卡形象 论卡夫卡小说中的动物形象 论卡夫卡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奥古斯丁《忏悔录》叙事分析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自辩与忏悔:卢梭《忏悔录》的双重主题 论阿特伍德对《哈姆莱特》的创造性解读 论施林克《朗读者》中的道德探索

从安娜·卡列尼娜(或包法利夫人)的临终心理活动解读其悲剧命运 诺瓦里斯《奥夫特尔丁根》主题初探 论《奥德赛》中的“冥府”形象 厄普代克研究 多丽丝莱辛研究 申博尔斯卡娅研究

西方小说中的乌托邦现象研究

西方小说中的普罗米修斯题材研究 西方小说中的离家和回家现象研究 西方校园小说研究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研究 《荆棘鸟》研究 睡眠三部曲研究

《欲望号街车》布兰奇形象分析

《推销员之死》威利·洛曼悲剧命运解读

尤金·奥尼尔《琼斯皇帝》与曹禺《原野》比较研究 经典的重写研究:以《简爱》续书《藻海深深》为例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犯罪问题 后殖民理论视野下的奈保尔

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当代解读 阿赫玛托娃与李清照艺术世界之比较 普希金与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之比较

浅析俄罗斯女性主义文学中的当代女性形象 试论索尔仁尼琴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从《安娜·卡列宁娜》与《红楼梦》看中俄女性形象的异同 《白鹿原》与《静静的顿河》艺术特色之比较 试析布宁小说《幽暗的林荫道》中的爱情观 浅析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家庭观念 当代俄罗斯作家笔下的“新俄罗斯人”形象 王端淑与《名媛诗纬》

梁端与《列女传校注》 清代闺秀诗话作品考述 清代福建才女著作考述 清代才女的学术著作考述 清代浙江才女著作考述 清代江苏才女著作考述

清代女教文献研究

梁章钜《闽川闺秀诗话》研究 王照园与《列女传补注》 后现代视野中的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中的孤儿形象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儿童文学中的旅行主题 民间童话里的细节 现代童话里的女巫

童话中的分身:影子、镜像或其他 魔幻文学:新神话的演绎方式 林格伦创作研究 彭懿幻想小说研究 汤素兰童话研究

校园流行童谣的调查与研究

地方民间童谣的流传与变异研究——以某某地区为例 圣野与林焕彰儿童诗比较研究 图像儿童诗构成研究 金波儿童诗音韵构成研究 圣野儿童诗意象构成研究 常新港少年小说艺术特色研究 梅子涵儿童小说艺术特色研究 黑鹤动物小说艺术风格研究 熊亮、熊垒图画书艺术风格研究 中外儿童电影的英雄话语比较 中国动画叙事研究 图画书叙事研究

新世纪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研究 新世纪文学民刊研究 新世纪文学的受众研究 新世纪文学史问题研究

“话语”视角的新世纪文学问题研究 韩寒小说的话语研究 郭敬明小说的话语研究

鲁迅小说中的“他者”形象及话语实践 沈从文“乡下人”的定位与生命意识的生成 抗战文学中现实主义主潮的建构

郭沫若诗歌的文化转型题旨与文学史意义 十七年文学中民族国家想象的确证

延安文学中的“土改”主题与合法性建构 余华小说存在命题的建构与文化意义 梁实秋散文创作中的传统文化格致 张爱玲小说中的服饰书写与色彩艺术

先锋小说中“荒谬感”的成因与表现形式

高考作文题(或阅读题、语用题、背诵题)有效性研究 多元解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课件的创新设计(或应用) 构建“儿童为本”的语文教学观

基于“实践取向”的中文师范课程教学(或教材、考核、评价)改革研究 以“终身学习”为目标的语文学法指导 298 语文优秀教师标准研究 299 现行语文教材选文(或注释、练习、导读)质量比较研究 300 高中生(或初中生、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调查研究 301 语文案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02 “文学圈教学模式”的叙事研究(实习课题) 303 课堂“学生提问教学”的叙事研究(实习课题) 304 语文课堂师生的“话语分析”(实习课题) 305 新闻读写教学的叙事研究(实习课题) 306 诗歌写作教学的叙事研究(实习课题) 307 国外教育发达国家阅读或写作教学的特点研究(英法日美德等国多系列) 308 台湾母语教育与台湾社会进步(口语、写作、阅读等多系列) 309 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探讨(教、学、评价等多系列) 310 新时期语文名师成长道路研究(多系列) 311 走向积极语用:基于60年母语教育之反思 312 南洋华语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313 “语文”课程名称的归正 314 高中/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确定研究——以《×××》课文教学为例(可搜集期刊中刊登的同课文教学设计与实录为研究材料进行比较研究) 315 高中/初中古诗教学内容确定研究——以《×××》课文教学为例(可搜集期刊中刊登的同课文教学设计与实录为研究材料进行比较研究) 316 高中/初中新诗教学内容确定研究——以《×××》课文教学为例(可搜集期刊中刊登的同课文教学设计与实录为研究材料进行比较研究) 317 高中/初中小说教学内容确定研究——以《×××》课文教学为例(可搜集期刊中刊登的同课文教学设计与实录为研究材料进行比较研究) 318 高中/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有效应用研究 319 高中/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有效应用研究 320 高中/初中古诗教学中朗读的有效应用的实践研究(以所搜集到的视频教学实例为研究材料) 321 高中/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朗读的有效应用的实践研究(以所搜集到的视频教学实例为研究材料) 322 高中/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朗读的有效应用的实践研究(以所搜集到的视频教学实例为研究材料) 323 高中/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实践研究(以所搜集到的视频教学实例为研究材料) 324 高中/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讨论法的有效应用实践研究 325 高中/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法的有效应用实践研究 326 高中/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实践研究 327 高中/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当堂(片断)写作的实践研究 328 高中/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理答(对学生答问的反馈)的实践研究 329 高中/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结尾拓展的实践研究 330 高中/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作业布置的实践研究 331 艾青诗歌的“土地” 意象及其承载的意义 332 浙东地域文化与王鲁彦的乡土小说 333 丰子恺“居士型”散文的艺术品格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周作人的“地方文艺”观与散文的地域色彩

茅盾长篇小说结构艺术的创造——以《子夜》为例

浙东“民风、民俗” 演绎:许钦文乡土小说的独特价值 西湖“水性”浸染:“湖畔诗人”演绎的浪漫诗风 简论“白马湖散文”的艺术风格 朱自清散文的江南文化意蕴 “非指示性”语文教学研究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 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语文必修课教材问题研究

阅读教学中教师教的时间适度控制的研究 阅读教学中学生学的时间的最大化研究 文本解读的合理性研究

„„„„„„„„„„„„„„„„„„„„„„„„„„„„„ 需要更多内容可与本站联系,联系方式:

QQ:147729230; 12500453 电子邮箱:147729230@qq.com 联系电话:13838243128

更多内容请点击http://lw911.com 历史系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汉密尔顿在美国早期现代化中的作用 美国经济结构转型与后工业社会的形成 浅析罗斯福新政及其评价

美国民主党与人民党的合并及其历史意义 尼克松的新联邦主义

美国的政党分赃制与文官制度改革 美国城市郊区化的环境危害

美国黑人的城市化与民权运动的兴起 城市在美国西部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新左派运动及其评价 中学历史教学与人文精神教育 1848年欧洲革命再认识

19世纪三大思潮研究(可选择其中之一) 欧洲近代政党政治的形成

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欧洲各国的社会政策研究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19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精神文明的形成

从(任何)两种文化的关系来看“文明冲突”命题的真伪 19世纪后期体育运动或休闲娱乐的兴起 国际红十字会的建立、发展与作用 19世纪后期广告业的兴起与发展 中亚史和粟特人研究 唐诗与外来文明

汉唐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研究 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研究 基督教及伊斯兰教研究 佛教和道教文化研究 西亚史研究

古希腊神话研究

中学历史教学问题研究 中非关系史研究

20世纪的中美关系研究

宗教在美国外交中所扮演的角色

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和黑人政策的历史演变 美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分析 美国与东亚的关系

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 国际关系体系演变问题 联合国问题

美国西部开发及对中国的启示 战后中日关系

第一次大战前的俄罗斯经济研究 二月革命后俄罗斯各党派探析 两次大战之间的英国经济 魏玛共和国的政治、经济 意大利法西斯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外交 两次大战之间的集体安全再认识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军事学术研究 美国对东欧的外交政策研究 论谶纬的起源

考西汉谶纬与人物命运 考东汉谣谶的社会影响 论隋代的禁谶和影响 元代民谣与政治 明代浙江歌谣的特点

谈浙东学派代表人物的文艺观(陈亮) 谈浙东学派代表人物的文艺观(叶适) 谈浙东学派代表人物的文艺观(吕祖谦) 60 谈浙东学派代表人物的文艺观(唐仲友) 61 中国古代城市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62 唐宋士风比较研究 63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教育研究 64 明清时期浙东市镇研究 65 浙江古代经济史专题研究 66 浙江古代文化史专题研究 67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研究 68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研究 69 东汉太学与党锢之祸 70 道教茅山派的形成与发展 71 从绘画看唐代服饰 72 王安石变法对科举的改革及其影响 73 元代江浙火葬习俗述论 74 元代官员的考课 75 清代金石学研究及其成就 76 朱熹与浙江研究 77 丽泽书院研究 78 浙江古代瓷窑研究 79 何炳松历史地位研究 80 浙江地方文献研究 81 浙江地名研究 82 吕祖谦研究 83 元代浙江沿海的天妃崇拜 84 元代婺州路的地方教育 85 道教与元代婺州社会 86 明清时期浙江沿海的台风灾害与海神崇拜 87 温州地区的端午龙舟竞渡渊源 88 《温州经籍志》与孙诒让文献学思想初探 89 晚清民国时期循道公会温州传教事业初探 90 中国近现代史上某一重要事件(如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废除科举、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等)的研究 91 中国近现代史上某一特别专题(政治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妇女、地方自治、商会、党团、民间宗教、传教与教案等)的研究 92 对中国近现代史上某一人物的研究 93 对中国近现代史上某一思想或思潮的研究 94 中国近现代史上某一热点问题的研究 95 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 96 中国近代变法维新思想研究 97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研究 98 南下干部调查口述 99 当地地主富农成份家庭调查口述 100 一村或数村的土地改革(南方)

101 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的演变在基层的影响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新加坡马来亚五六十年代归侨 口述 李鸿章与同僚的交谊研究

太平天国对江南文化设施的破坏性研究 太平天国运动与江南的慈善事业近代浙江的维新人物群体研究近代浙江的会党研究

辛亥革命中的浙籍人士研究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浙籍人士研究

人民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教学研究。 《美国1787年宪法》一课的教学研究 历史学科材料解析的方法研究 历史教学的问题设计研究

„„„„„„„„„„„„„„„„„„„„„„„„„„„„„ 需要更多内容可与本站联系,联系方式:

QQ:147729230; 12500453 电子邮箱:147729230@qq.com 联系电话:13838243128

更多内容请点击http://lw911.com

第14篇:09中文系关于撰写毕业论文的通知

关于撰写毕业论文的通知

07级中文函授全体学员:

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是本科函授生

3、有一定特色的鲜明的研究视角(与多角度论证不同)。

五、行文

1、条理性、逻辑性(跟结构有关)

2、语言应简炼、准确。

3、初学者二忌:忌讲义式的文体,忌散文化的笔调(或口语化倾向)。

4、字数:5千――7千字。

六、(语文)教学论文(实验报告)的特点

师范类院校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可以写成教学论文。优秀的教学论文除了具有学术论文的一般共性外,又有其独特性,主要是:

1、实践性:经验提升到理论(或印证理论)。

2、过程性:往往外化为时段性。

3、双向性:既论述教师的教,又反映学生的学。

以上三点,对于初学写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

. .

该方法存在对Visual foxpro 系统的依赖,但不失为解决灵活处理Visual Foxpro6.0报表输出的一个好的方法。望能给Visual Foxpro爱好者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与学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12.

[2]---------

第15篇:中文系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及答辩要求

中文系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要求

一、论文写作规范

1.毕业论文打印

均应采用计算机排版,A4纸,自引言始双面打印,上2.5cm,下2.5cm,左

3.17cm,右3.17cm,行间距为固定值20,页码用五号宋体,居中。中英文摘要和目录均不要页码,按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顺序排列,正文自引言始页码为

1、2„„。英文摘要题目和内容字体均为TimesNewRoman。正文字体要求仿宋体(GB2312)、小四号字,

2、毕业论文装订

按毕业论文的组成顺序:封面、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正文(含引言或绪论(单独成页)、主体部分、结语(单独成页))、参考文献、致谢辞。

3、论文书写要求

(1) 毕业论文内容依次为:

封面:包括题目(小二号宋体加粗居中)。封面头“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几个字是一号黑体字居中,上空2行(一号黑体2行),题目与封面头之间空1行(一号黑体1行),“完成时间”下空4行、学生姓名、所在院(系)、所在专业、导师姓名(职称)及完成时间等(小三号宋体加粗居中)。(详见模板)

中文摘要:论文题目为小三号宋体加粗居中(题目上空一行),“摘要”为小四号仿宋体(GB2312)加粗居中,摘要内容为小四号仿宋体(GB2312)加粗,首行缩进二个字,行距为固定值20;摘要内容后空一行顶格输入“关键词”( 小四号仿宋加粗),其后为关键词(小四号仿宋(GB2312)加粗),各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面无标点符号。

英文摘要:书写格式与中文摘要相对应,论文题目为小三号Times New Roman居中,每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用大写(除介词外);摘要内容字体为小四号Times New Roman,首行缩进二个字(即四个字符),行距为固定值20。

目录:自动生成(在插入“引用”里自动生成)。“目录”为小四号仿宋体

(GB2312)加粗,居中,上空一行,下空一行为章、节、小节及其开始页码(页码自引言始),小四号仿宋体(GB2312)。

引言或绪论:标题为小四号仿宋(GB2312)加粗,内容为小四号仿宋体(GB2312),首行缩进二个字,行距为固定值20。

正文:内容为小四号仿宋体(GB2312),首行缩进二个字,行距为固定值20。 所举例子的字体与正文不同,为楷体(GB2312)。

(2)标题层次

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有条不紊,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表示体例,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应同各自的标题对应,不应有与标题无关的内容。

标题层次用

一、

(一)1.(1)①。各层标题均单独占行书写,末尾均不加标点。一级标题小四号仿宋加粗顶格书写,二级标题序数顶格书写。二级标题小四号仿宋加粗书写,末尾不加标点。一级标题(段前段后空1行),二级标题(段前段后空0.5行)。第三级和第四级标题均空两格书写序数,用小四号仿宋书写。

(3) 注释

毕业论文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注释全部使用文中注,序号采用“1.2.3.”的形式(点击插入“脚注”自动生成,字体是小五号宋体)。

例如:杨珍.汉语广告的语用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5):70.(注释必须写明页码)

(4)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5—10条,标题为小四号仿宋(GB2312)加粗居中,用中括号的数字连续编号,依次书写作者、杂志或书名、出版时间、页次等,小四号仿宋,首行缩进二个字。例如:

[1]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张洁琼.宏观语用学视角下的广告语用研究[J].外语研究,2010,(02).

(5)致谢辞

标题为小四号仿宋(GB2312)加粗居中,正文用小四号仿宋(GB2312),行间距固定值20磅。

4、表格填写及打印要求

有关论文的各种表格的填写,均用五号仿宋(GB2312)字体,行间距固定值20磅。开题报告和指导过程记录表A4纸双面打印,其余表格单面打印。

5.文质量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应中心突出,有创新、有应用价值,内容充实,论据充分,论证有力,数据可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文字流畅,结论正确。并遵守学校及学院毕业论文撰写纪律,确保论文质量,按时完成任务。

二、论文答辩要求

1、指导教师一定要按学院规定把好论文关,不合格的论文不准参加答辩。

2、答辩小组的组长及答辩成员对于写作不规范即不合格的论文不予以通过,应重新答辩。

3、答辩评分严格按照答辩要求来评分,不能出现答辩分数过于集中的现象。

4、各答辩小组的答辩过程记录表、答辩小组意见及总评要填写规范完整。

三、论文提交要求

1、在规定前要把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成绩、评阅教师成绩交给罗艳娟处。

2、指导教师所指导学生论文的材料必须齐全,包括((1)正文文本;(2)课题审核表;(3)任务书;(4)开题报告;(5)指导过程记录表;(6)中期进展情况检查表;(7)指导教师意见;(8)评阅教师意见;(9)答辩记录表;

(10)答辩小组意见及总评;(11)毕业实习鉴定表;(12)学生毕业实习总结;)也就是毕业论文封面上填写的材料。

3、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答辩完一周内要交齐所带学生论文的纸制材料和电子材料。

4、指导教师所指导学生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表及实习鉴定表一定要指导教师签字,指导过程记录表、指导教师意见表和评阅教师意见表必须由指导教师手写。

第16篇: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规定

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规定

论文开题报告时间规定:

1、各教研室必须统一组织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2、开题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

3、开题报告由教研室主任统一交给系教学秘书

毕业论文撰写时间规定:

1、论文初稿提交时间:

第一批答辩的学生论文初稿必须在三年级上学期11月底前交给导师第二批答辩的学生论文初稿必须在三年级上学期结束前交给导师

第三批答辩的学生论文初稿必须在三年级下学期结束前交给导师

2、论文定稿提交时间:

第一批答辩学生论文定稿必须在三年级下学期4月20日前提交到系第二批答辩学生论文定稿必须在三年级下学期5月20日前提交到系第三批答辩学生论文定稿必须在三年级下学期10月20日前提交到系 硕士生毕业论文答辩规定

1、由教研室确定匿名评审论文,系统一送审

2、第一批提交定稿论文在三年级下学期6月5号前完成答辩工作。

3、第二批提交定稿论文在三年级下学期7月20号前完成答辩工作。

4、第三批提交定稿论文在三年级下学期11月20号前完成答辩工作。

5、论文答辩过程中,论文指导老师实行回避制度,不准参加论文答辩会。

6、优秀毕业论文数量不得超过毕业论文总数的15%。

7、严格答辩制度,对不达不到硕士毕业论文水平的论文,要坚持修改通过或不

允通过

8、对发现有抄袭、剽窃的论文,一律不准答辩及通过。

第17篇:中文系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

第一条 基本要求

1、‚高质量、多样化‛原则下的毕业论文(设计)总体要求必须面向更多、更全方位的‚应用型研究‛,以满足‚实用需求‛,毕业论文(设计)必须由文字和作品两部分组成;

2、‚高质量、多样化‛原则下的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在于检验大学生学习能力、学科知识、思维能力、创作能力等各种素质,从而使得学生四年来的知识更系统化;

3、‚高质量、多样化‛原则下的毕业论文(设计)要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爱好、不同能力学生的具体情况,要把影视节目创作策划、剧本创作、分镜头剧本、导演阐述、工作台本(解说词和画面)、刊发文章、评论、拍摄、美术设计、照明处理、音乐音响、后期编辑等影视制作环节纳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考核体系中去,从而减少、避免一些投机取巧的行为,使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落到实处、使其考核模式从单一转向多元化;

4、‚高质量、多样化‛原则下的毕业论文(设计)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和应用能力、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创作态度、善于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和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二条 选题步骤

1、由学生拟订影视节目创作提纲后,提交指导老师确定。为了满足基本教学要求,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确保毕业论文(设计)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及饱合的工作量,避免简单、敷衍、低水平的设计作品出现,指导教师有权部分或全部修改学生的拍摄提纲;

2、选题必须体现专业特色,注重与我系专业课程,特别是和‚实践性环节的对接,使论文(设计)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意义;

3、指导教师要注重选题的新颖性,注意难易程度的适度,原则上要求每生一题,独立完成;

4、按照我系的专业培养要求,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大致分为以下5个方面,各专业及专业方向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目标和实践

—1— 特长,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设计内容:

⑴‚纪实类‛影视作品; ⑵‚文艺类‛影视作品:

⑶‚故事类‛影视作品(影视短剧) ⑷‚戏剧类‛影视作品 ⑸其它类:

①在核心专业期刊上发表理论作品的毕业生,可申请将该作品作为‚毕业设计作品‛,文章应有3000字以上,没有3000字在老师指导下补满3000字,获准后可直接参加毕业答辩;

②在省级以上各类影视比赛中获奖的毕业生,可申请将该作品作为‚毕业设计作品‛(其中‚纪实类‛影视作品,‚文艺类‛影视作品, ‚故事类‛影视作品戏剧类‛),获准后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创作体会》,文章应包含‚创作原因‛、‚创作意图‛、‚作品和同类影视作品比较‛、‚主创人员创作阐述‛、‚作品不足‛、‚致谢‛等,不得少于3000字,获准后可准予参加毕业答辩;

③在正规出版机构出版、发行的各类作品可申请将该作品作为‚毕业设计作品‛, 获准后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创作体会》,文章应包含‚创作原因‛、‚创作意图‛、‚作品与同类作品比较‛、‚ 主创人员创作阐述‛、‚创造体会‛、‚作品不足‛、‚致谢‛等,不得少于3000字,获准后可参加毕业答辩。

凡‚其他类‛作品均须由学生提交书面报告(附发表、获奖、出版作品原件)给系毕业论文(设计)委员会批准后方可执行。

第三条 开题步骤

⑴‚纪实类‛影视作品要求:

1、确定初步方案后以书面形式向指导老师提交《毕业论文(设计)拟拍摄方案》。‚拟拍方案‛应有较为清晰的作品主题、创作意义、拍摄构思、作品定位等,不少于1000字;

2、指导老师在确定学生选题后应拟定《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并下达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任务书的安排认真开展开题工作,并开始创作《毕业论文(设计)具体方案》,‚具体方案‛应有‚创作阐述‛、‚作品构架‛、‚拍摄手法‛、‚作品形式和风格‛、‚拍摄提纲‛、‚解说词‛、‚访谈题本‛、‚分场景的具体拍摄地点

—2— 和内容‛等,文章不得少于2000字;

3、‚毛片审查‛由各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实施,作品长度原则上应在20分钟以上,指导老师审查时必须从政治性原则、影片主题、叙事构思、镜头运用、节奏把握、表演、音乐、音响、色彩运用、道具、灯光等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方案,学生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撰写《毕业论文(设计)修改方案》,文章不得少于800字;

4、作品完成后由指导老师确定,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创作体会》,文章应包含‚创作说明‛、‚编导阐述‛、‚作品和同类影视作品比较‛、‚作品的立意‛、‚作品不足‛、‚致谢‛等,不得少于3000字,通过后准予参加毕业答辩。

⑵‚文艺类‛影视作品要求:

1、最多可由6人共同完成,但6人负责的创作方面不同,确定初步方案后6人分别以书面形式向指导老师提交《毕业论文(设计)拟拍摄方案》,‚拟拍方案‛应有较为清晰的拍摄构思、作品主题、创作意义、定位等,6人共同讨论部分内容协作完成,但‚拟拍方案‛应该更多的涉及各自所负责创作的艺术层面,‚拟拍方案‛绝大部分雷同或毫无特色不予通过,‚拟拍方案‛不少于1000字;

2、指导老师在确定学生选题后应拟定《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并下达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任务书的安排认真开展开题工作,并开始创作《毕业论文(设计)具体方案》,‚具体方案‛应有‚拍摄文本‛或‚分镜头本‛,分场景的具体拍摄地点和内容,意外情况的补救方式等。6人共同讨论完成,但‚具体方案‛中应该完全涉及各自所负责创作的艺术层面,‚具体方案‛部分雷同或毫无特色将不予通过,‚具体方案‛不少于2000字;

3、‚毛片审查‛由各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实施,作品长度原则上应在20分钟以上(广告片、MTV、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等作品酌情处理),指导老师审查时必须从政治性原则、作品主题、叙事构思、节奏把握、镜头运用、表演等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方案,学生各自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撰写《毕业论文(设计)修改方案》,‚修改方案‛中应该完全涉及各自所负责创作的艺术层面,‚修改方案‛部分雷同或毫无特色将不予通过,文章不得少于800字;

—3—

4、作品完成后由指导老师确定,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创作体会》,文章应包含‚创作原因‛、‚创作意图‛、‚作品和同类影视作品比较‛、‚作品的立意‛、‚作品不足‛、‚致谢‛等, 各自完成,整体把握,主要突出各自所负责的艺术层面,部分雷同或毫无特色将不予通过,不得少于4000字,通过后准予参加毕业答辩。

⑶‚故事类‛影视作品要求:

1、最多可由6人共同完成,但6人负责的创作方面不同,确定初步方案后6人分别以书面形式向指导老师提交《毕业论文(设计)拟拍摄方案》,‚拟拍方案‛应有较为清晰的故事概要、作品主题、创作意义、定位等,6人共同讨论部分内容协作完成,但‚方案‛应该更多的涉及各自所负责创作的艺术层面,‚方案‛绝大部分雷同或毫无特色不予通过,‚方案‛不少于1000字。

2、指导老师在确定学生选题后应拟定《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并下达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任务书的安排认真开展开题工作,并开始创作《毕业论文(设计)具体方案》,‚具体方案‛应有‚拍摄剧本‛、‚场景表‛或‚分镜头本‛,分场景的具体拍摄地点和内容,拍摄方案及实施步骤,主创人员创作阐述等。4人共同讨论完成,但‚具体方案‛中应完全涉及各自所负责创作的艺术层面,‚具体方案‛部分雷同或毫无特色将不予通过,‚具体方案‛不少于1000字。

3、‚毛片审查‛由各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实施,作品长度原则上应在20分钟以上,指导老师审查时必须从政治性原则、影片主题、叙事构思、节奏把握、表演、镜头运用等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方案,学生各自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撰写《毕业论文(设计)修改方案》,‚修改方案‛中应该完全涉及各自所负责创作的艺术层面,‚修改方案‛部分雷同或毫无特色将不予通过,文章不得少于800字。

4、作品完成后由指导老师确定,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创作体会》,文章应包含‚既定目标评估分析‛、‚创作原因‛、‚创作意图‛、‚作品和同类影视作品比较‛、‚作品的立意‛、‚作品不足‛、‚致谢‛等,小组成员各自完成,整体把握,主要突出各自所负责的艺术层面,部分雷同或毫无特色将不予通过,不得少于3000字,通过后准予参加毕业答辩。

—4— ⑷‚戏剧类‛作品要求:

1、主要为电视小品或舞台短剧,最多可由4人共同完成,但4人负责的创作方面不同,确定初步方案后4人分别以书面形式向指导老师提交《毕业论文(设计)拟创作方案》,‚拟创作方案‛应有较清晰的故事大纲、表现手法、构思、主题、创作意义、定位等,几人共同讨论部分内容协作完成,但‚拟创作方案‛应该更多的涉及各自所负责创作的艺术层面,‚拟创作方案‛绝大部分雷同或毫无特色不予通过,‚拟创作方案‛不少于1000字;

2、指导老师在确定学生选题后应拟定《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并下达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任务书的安排认真开展开题工作,并开始创作《毕业论文(设计)具体方案》,‚具体方案‛应有完整的剧本、导演台本(含舞台调度)、舞台效果、拍摄方案等。共同讨论,但各自的‚具体方案‛中应该完全涉及各自所负责创作的艺术层面,‚具体方案‛部分雷同或毫无特色将不予通过,‚具体方案‛不少于2000字,确定后组织演出和现场拍摄;

3、‚开拍前审查‛由各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到现场实施,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开始现场创作,作品长度原则上应在10分钟以上。‚开拍前审查‛结束后,指导老师必须从政治性原则、作品主题、叙事构思、导演调度、节奏把握、镜头运用、表演等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方案,学生各自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撰写《毕业论文(设计)修改方案》,‚修改方案‛中应该完全涉及各自所负责创作的艺术层面,‚修改方案‛部分雷同或毫无特色将不予通过,文章不得少于800字;

4、学生实施拍摄,作品完成后由指导老师确定,然后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创作体会》,文章应包含‚创作原因‛、‚创作意图‛、‚作品和同类作品比较‛、‚作品的立意‛、‚作品不足‛、‚致谢‛等,4人各自完成,整体把握,主要突出各自所负责的艺术层面,部分雷同或毫无特色将不予通过,不得少于3000字,通过后准予参加毕业答辩。

第四条

评阅及答辩要求

为了配合‚‘高质量、多样化’原则下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评阅及答辩工作顺利进行,我系成立‚编导与戏剧影视文学系‘高质量、多样化’原则下的毕业论文(设计)评阅专家委员会‛:

—5— 各组根据不同情况制订具体的‚评分标准和细则‛,‚评分标准和细则‛由五个等级评定: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报评阅专家委员会审查批准。

1、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全部任务后,由指导教师和相关专家根据‚评分标准和细则‛进行严肃、认真地评阅,并按要求给出相应的评分和综合评语;

2、若指导教师或评阅专家给出的总评分

3、具体答辩工作参照以往进行。

第五条 成绩评定要求及成绩不合格学生的处理

1、答辩结束后,由答辩委员会参考指导教师评阅、专家评阅情况,结合答辩情况综合评定毕业论文(设计)成绩。成绩按五个等级评定: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建议按指导教师评分:专家评分:答辩评分为4:3:3的比例评定论文(设计)总成绩分数,然后按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

2、对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不合格学生的处理办法: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的必修实践课,不得免修。成绩不及格者,作结业处理。在修业年限内可提出申请,重新修读。

第六条

装帧要求

分为文字部分和视频部分,答辩前均提交5份: 文字部分的装帧:

按照菏泽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有关规定进行。 视频部分的装帧要求:

1、必须上交DVD视频光碟,其中要对碟面进行必要装帧、美化,应有作品名字、作者名名字、所在专业及班级、指导老师名字等信息,字体、字号以美观为宜;

2、建议制作简易碟盒,碟盒上有关于作品和作者的简介及致谢等,并对碟盒进行必要包装,易于存档;

3、统一装袋。

—6— 第七条

工作总结及相关材料归档要求

1、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完成后,系教务管理部门组织做好毕业论文(设计)的总结工作,以书面形式上报系领导和院教务处;

2、各答辩组按一定的比例向系教务办推荐‚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由教务办组织专家评审,遴选出院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并按学院相关要求给予表彰;

3、毕业论文(设计)所有工作结束后,教务管理部门应将相关材料归档,保存期为三年。

第八条 组织管理工作

我系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应在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我系教务管理部门负责全面组织和管理。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指导教师和专家评审要对我系各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组织、管理和质量等全面负责。

第九条 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应有一定艺术创作经验、对课题熟悉的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在校外有关单位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可聘请相当于讲师及以上职称的相关专业人员担任指导教师;

2、指导教师不得以指导毕业论文(设计)为由耽误正常教学工作,否则按教学事故处理;

3、每位指导教师所带一届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人数一般不得超过15人,鼓励部分有创作成果的教师多带毕业论文(设计)。

4、指导教师的职责:

⑴审定学生所报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和下达任务书,制定指导计划和工作程序。

⑵向学生下达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让学生了解课题的任务、目的、要求及工作内容;指定主要参考资料和社会调查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总体方案设计、实验方案和调查方案的选择;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质量,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

⑶一般每周应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进展情况至少

—7— 进行一次检查、指导,并按学院要求及时填写相关记录检查、指导的实际内容。

⑷指导学生按学院的相关规定正确撰写、排版、装订论文(设计),批改每份论文(设计)的全部资料,评阅论文(设计)并写出综合评语。

⑸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和成绩评定。

第十条 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含实践环节),取得规定的学分后,方可参加毕业论文(设计);

2、根据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要求,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论文(设计)创作的全过程。要求勤于实践,敢于创新,按时完成工作任务。遵守艺术创作规范,严禁剽窃他人成果。若发现抄袭现象,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严重者取消答辩资格。

3、勤俭节约,爱护所租用的仪器设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在毕业论文(设计)期间因不听从指导,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所造成的自身伤害,应由学生本人负责,造成国家或他人财产损失,或伤害他人者,应由学生本人和家长承担经济或法律责任。

4、毕业论文(设计)中各位教师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中文戏各部门也在相关工作中提供保障,使其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因此毕业论文(设计)的知识产权由中文系和学生共同所有,未经指导教师同意,学生不得将论文(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向外扩散,也不得将论文(设计)寄出发表、播出,若要刊发或播出必须标明‚指导教师‛姓名,且标注‚菏泽学院中文系‛字样。毕业论文(设计)结束后,所有的论文(设计)资料,应交回我系作为教学资料保存,学生不得自行带走;

5、毕业论文(设计)文字部分和视频结尾部分,均要标明‚致谢内容‛,以表达学生对老师和学院的感激之情。

菏泽学院中文系

2012年6月8日

—8—

第18篇:中文系硕士生毕业论文研究呵呵网友大呼神奇

中文系硕士生毕业论文研究\"呵呵\" 网友大呼神奇

日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12届毕业生汪奎的硕士学位论文 《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突然在网上蹿红。一个网上堪称“用烂了”的词汇,居然成了一篇硕士论文的研究对象,让网友大呼神奇。

作者在论文摘要中叙述了“呵呵”两个字为何能撑起一篇硕士论文的原因:“呵呵”这类词在网络即时会话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功能,还可以实现相应的言语行为。“对汉语日常口语语篇研究以及网络状态下自然语篇变异研究的推进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谣言止于智者,聊天止于“呵呵”。有网友认为,研究这样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词汇,“真是白交三年研究生学费”。

其实,论文研究“呵呵”还不止这一例。网络搜索显示,2011年,厦门大学中文系一位名叫卜源的硕士研究生和该系苏新春教授同样发表过一篇题为 《网络聊天中的拟声应答词 以“呵呵”为例》的论文。现任厦大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的苏新春说,在语言学中,这类论文题目是很正常的——一个语言现象的流传背后都有原因可解释,语言学就是用以描述、解释语言现象。苏新春说,不止“呵呵”,这几年一些流行的语言都成为研究热点,譬如“被代表”、“被捐款”等“被”现象。

学术研究不能急功近利,也许别人觉得无用,但是研究重在方法与过程,以及思维的训练。术业有专攻,不在自己的领域开拓,也是资源浪费。

第19篇:人文学院考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中学语文教学法 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人文学院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中学语文教学法类指南 “以人为本”——教育活的灵魂 “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 谈创新教育的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思考 谈“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中学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 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素质教育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初中语文新教材读解 高中语文新教材读解 构建新的阅读方法 关于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思考 教师如何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论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论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对“语文素养”的思考 怎么样理解新课标中语文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变”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举隅” 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评价方式 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中学生与语文课本如何相互作用 论新课标与语文教师的修养 语文课堂:实现个体生命成长的价值期望 “创造性阅读”的理想思考 初中文言文语法现象梳理 找准话题作文的切入点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传统语文教学的历史积弊 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传统语文教育与现代语文教育的矛盾 传统语文教育与现代语文教育的整合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动因及意义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的积极意义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谬误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改革 新课程新理念氛围中语文教师的形象 听、读、说、写关系辨证 全球化语境下的人文教育 未来语文教育研究 文体教学研究 当下语文教育之弊端 农村教育之现状及对策

 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 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关系之研究

 中学生应具备怎样的语文知识结构

 语文教育与国民素质的形成之研究

 如何在语文教育中科学地使用多媒体

 试论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

 试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

 试论语文教育的艺术性

 如何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 语文教育如何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 试论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 略论知识、能力、智力之关系

 高考作文试题研究

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操作技术

 语文新“课标”的理论谬误

 语文新“课标”的实践困境

 语文教育“现代化”与传统语文教育的矛盾

 语文教学中如何突出汉语文民族特色

 论语文教师的语言

 论语文教师的才艺

 我心中理想的语文教育

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 语文课标下的阅读新理念

 浅析接受美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

 浅析加德纳“多元智力论”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 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 见习语文教育中的多元化倾向

 语文朗读弱化现象的思考

 浅谈情感领域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

2、突破生活的格线,塑造清新充实的自我。

3、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

4、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

5、准确定位职业方向。

6、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

7、发现新的职业机遇。

8、增强职业竞争力。

9、将个人、事业与家庭联系起来。

二、正确的心理认知

1、认清人生的价值

社会的价值并不被所有的人等同接受“人云亦云”并不等于自我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权力价值、回馈价值、审美价值、理论价 值。

2、超越既有的得失每个人都很努力,但成就并不等同。后悔与抱怨对未来无济于事,自我

陶醉则像“龟兔赛跑”中的兔子。人生如运动场上的竞技,当下难以断输赢。

3、以万变应万变

任何的执着都是一种“阻滞”前途的行为想想“流水”的启示“学非所用”是真理

三、剖析自我的现状

1、个人部份健康情形:身体是否有病痛?是否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否有影响健康的活动?生活是否正常?有没有养生之道?自我充实:是否有专长?经常阅读和收集资料吗?是否正在培养其他技能?休闲管理:是否有固定的休闲活动?有助于身心和工作吗?是否有休闲计划?

2、事业部份

财富所得:薪资多少?有储蓄吗?有动产、有价证券吗?有不动产吗?价值多少?有外快吗?社会阶层:现在的职位是什么?还有升迁的机会吗?是否有升迁的准备呢?内外在的人际关系如何?自我实现:喜欢现在的工作吗?理由是什么?有完成人生理想的准备吗?

3、家庭部份

生活品质:居家环境如何?有没有计划换房子?家庭的布置和设备如何?有心灵或精神文化的生活吗?小孩、夫妻、父母有学习计划吗?家庭关系:夫妻和谐吗?是否拥有共同的发展目标?是否有共同或个别的创业计划?父母子女与父母、与公婆、与姑叔、与岳家的关系如何?是否常与家人相处、沟通、活动、旅游?家人健康:家里有小孩吗?小孩多大?健康吗?需要托人照顾吗?配偶的健康如何?家里有老人吗?有需要你照顾的家人吗?

四、人生发展的环境条件

1、友伴条件:朋友要多量化、多样化、且有能力。

2、生存条件:要有储蓄、发展基金、不动产。

3、配偶条件:个性要相投、社会态度要相同、要有共同的家庭目标。

4、行业条件:注意社会当前及未来需要的行业,注意市场占有率。

5、企业条件:要稳定,则在大中型企业;要创业,则在小企业。公司有改革计划吗?公司需要什么人才?

6、地区条件:视行业和企业而定。

7、国家(社会)条件:注意政治、法律、经济(资源、品质)、社会与文化、教育等条件,该社会的特性及潜在的市场条件。

8、世界条件:注意全球正在发展的行业,用“世界观”发展事业。

五、人生成就的三大资源

1、人脉:家族关系、姻亲关系、同事(同学)关系、社会关系。[解决方案]沟通与自我推销

2、金脉:薪资所得、有价证券、基金、外币、定期存款、财产(动产、不动产)、信用(与为人和职位有关)。

[解决方案]储蓄、理财有方、夫妻合作、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能力条件及职位。

3、知脉:知识力、技术力、咨讯力、企划力、预测(洞察)力、敏锐力。[解决方案]做好时间管理、安排学习计划、上课、听讲座、进修、组织内轮调、多做事、反复练习、经常做笔记、做模拟计划。

第20篇:中文系工作总结

中文系2017年工作总结

2017年,在学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系得到实质性发展,现对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科建设情况

2017年,在学院领导支持、全系教师共同努力下,逐步厘清学科建设思路,拟定中国语言文学一级硕士点建设细则,并在学院会议上通过。建设思路和建设细则的确定,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硕士点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未来发展和合格验收奠定了基础。为配合硕士点建设,初步拟出中文系教师岗位绩效工资办法,等待学院津贴分配方案出台,讨论后即可实施。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一旦实施,教师科研积极性便会大大提高,必将丰富科研成果,提升学科地位,在中文系发展史上也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教学建设情况

在教学方面,本系过去取得了一些成绩,有些成绩至今在学院仍然领先:有兵团精品课程2门、大学精品课程4门、大学教学成果奖多项、教改项目多项。但这些成绩影响了教师在教学方面探索的动力,大多教师觉得上升空间有限。为了改变这种衰朽状态,2017年尝试走以科研反哺教学的模式,。

三、师资队伍

师资是学科发展、教学提升的根本,师资队伍建设历来都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在学历层次上,2017年本系教师有所提升,新毕业博士1名,引进1名,博士比例进一步提高。新晋升高级职称1人,高级职称比例已达50%。多人外出参加高级别学术会议。

四、科学研究情况

科学研究是体现学科实力和特色的地方,与教学质量也息息相关,实践证明,没有好的科学研究,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学,注重科学研究是本系的一贯观念。2017年,我系新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这些都是学院内此类项目的零的突破,大大提升了本学科在疆内的影响力,学术地位空前提升。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3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0余篇。

五、学术交流方面

2017年,借助绿洲学者搭建的平台,与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进行了深入交流,同时与河南大学文学院、扬州大学文学院建立联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新科院长来院指导工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在本科教学、研究生指导、教师学历提升、学术交流等方面,都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六、社会服务方面

暑假承担了兵团中小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得到大多数教师的一致好评。组建国学宣讲团队,承担兵团干部管理学院基层干部培训工作。

七、党建、政治思想和学生工作

组织全系教师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陈全国讲话精神等,召开各种政治学习讨论会议8次。组织全体党员召开民主评议党员和迎七一主题活动,学习《党章》,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教工党支部组织党员结合专业开展活动,积极参与中文系学生的诗歌朗诵比赛、诗词背诵大赛、读书报告会、燃尘话剧节、国学堂学术月等活动。 积极开展党员发展工作,共有30余人参加党课培训,发展学生党员4人。

八、2018年工作思路

针对2017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需要,2018年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教学质量建设。建设高质量课程和优良教学团队,注重教学成果类奖项申报;

2.完善师资队伍。稳定、提升文学师资,补充文艺学师资,培养或引进语言师资。一方面鼓动在职教师出外读博,另一方面在“十三五”期间引进10名博士。争取“十三五”末拥有高水平、高学历、有影响的教授15名以上,整体学术实力跃居全疆前三;

3.深化科学研究。促进在研项目结题,为申报新的项目做好准备,并争取获得3项及以上的国家社科项目。为高水平成果打造平台,逐步扩大学术影响力;

4.拓宽学术交流。依托对口高校、友好院校,打造良性学术交流平台。立足西部,放眼全国,进行单位、个人全方位的学术交流;

九、2017年大事记

1.中国语言文学一级硕士点建设正式启动;

2.获石河子大学优秀硕士论文1篇,硕士优秀毕业生1名,发表教学类学术论文6篇;

3.新毕业博士1名,博士比例进一步提高。

4.新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是学院内此类项目零的突破, 5.出版高水平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0余篇;

中文系毕业论文的范文
《中文系毕业论文的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