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历史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07 21:01:4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历史学毕业论文选题

历史学本科论文及调查报告选题指南汇编

论文参考题目:

1、梁漱溟与民国山东乡村建设运动

2、试论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时代价值

3、何思源与山东教育近代化研究

4、1930年代自由知识分子视野下的乡村建设运动—以《独立评论》为例

5、20世纪30年代“独立评论派”现代化思想探微

6、20世纪30年代“独立评论派”的大学教育思想探析

7、《独立评论》与1930年代的中国文化出路之争

8、《独立评论》与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思潮

9、20世纪30年代“独立评论派”的乡村建设思想及其现代意蕴

10、民国报刊与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化运动—以《大公报》和《东方杂志》为中心

11、龚自珍经世思想述评

12、康熙朝密奏制度探析

13、传教士与近代山东的中西文化交流

14、西学东渐与中国伦理价值观的近代嬗变

15、陈序经全盘西化思想论析

16、科举骄子的乡土情怀—菏泽历代状元研究

17、菏泽古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18、试论菏泽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19、试论地理环境和气候变迁对菏泽历史文化的影响

20、断裂的桥梁—试论清季科举制度停废的社会影响

21、墙里开花墙外香—试论魏源《海国图志》的启蒙价值及其在中日两国的不同命运

22、林则徐与魏源经世思想异同论

23、清季民族政策与开疆拓土关系述论

24、试论明清时期山东的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25、郑观应“商战”思想发微

26、试论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27、论清代满汉文化的对立与融合

28、西学东渐与晚清服饰文化之变迁

29、明清之际科举制度语境下的娼妓文化研究

30、科举停废与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

31、袁世凯在清末新政时期的功过评析

32、试论传教士与清末女子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33、近代驻外公使出使前后思想变化研究

34、近代山东的灾荒及其民间救助研究

35、试论近代绅士的转型及其对近代社会变革的影响

36、从近代军事变革看督抚专政局面的形成

37、论乾嘉学派的兴起原因及其历史功绩

38、李鸿章外交思想探析

39、试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理论与实践

40、试析满族文化的特征及其对汉族文化的影响

41、清代八旗科举评析

42、试论闭关政策对近代中国国民心态的影响

43、张之洞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转型

44、论林则徐的军事思想

45、论清朝的新疆政策及措施

46、清末新政时期禁烟运动探源

47、试论晚清军事思想的近代化

48、从民族心态看清季的文化高压

49、试论科举制的废除与近代教育的产生

50、从婚姻状况看近代妇女的社会地位

51、晚清科举制式微原因考辩

52、论庚子赔款与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53、东北移民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

54、浅谈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李鸿章的对日外交思想

55、试论甲午战争对中国国民心态的影响

56、曾国藩和张之洞人才思想异同论

57、明清时期的山东书院教育研究

58、试论魏源的社会改革思想

59、试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国家观的形成

60、自由主义视域下的乡村现代化—《独立评论》时期自由派学人乡村建设思想解读

61、中国古代“以德治国”学说的内容与作用

62、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的措施及历史启示

63、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停滞的原因

64、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历史评价与未来中国政治模式的思考

65、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

66、古代科举制度对当代考试制度的启示

67、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和谐社会论述的研究

68、从人到神:对诸葛亮神化历程的考察

69、勿以成败论英雄:项羽永垂史册原因探讨

70、近代黑人奴隶贸易对西欧发展的影响。

71、近代两次科技革命比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72、19世纪美国托拉斯垄断组织的形成及其作用。

73、近代英国殖民帝国主义的形成

74、拿破仑战争对当时法国社会的影响

75、世界历史分期的模糊性

76、试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俄关系

77、试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霸权

78、土耳其走向现代国家道路的启示

79、苏俄新经济政策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启示

80、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当代世界的启示

81、试析20世纪30年代国际关系的特点

82、二战初期法国败降后苏联的战略演变

83、试论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

84、试析中国远征军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86、东周时期秦国势力的发展

87、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

88、西汉前期社会风气的转变

89、北宋初的军事政策

90、评富弼

91、宋朝的武学教育

92、论宋朝的海上贸易

93、王安石新法实施中的弊端

94、宋代茶政

95、略论自然地理环境对古代文明的影响(古代文明含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古代罗马、古代希腊等)

96、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之比较

97、试论古代埃及文化对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98、试论斯巴达城邦的特征

99、浅析雅典的公共生活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

100、古印度的种姓制与印度教思想之间的关系

10

1、古罗马共和宪制探析

10

2、冲突中的发展——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与贵族斗争影响之分析

10

3、屋大维与元首制

10

4、试析早期基督教与古罗马帝制之间的关系

10

5、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探微

10

6、论秦始皇执政理念

10

7、《春秋》笔法对后世史学发展的影响

10

8、诸葛亮治国思想探析

10

9、试论孟良崮战役所凸显的沂蒙精神

110、浅析俾斯麦的大陆均势政策

1

11、浅谈重商主义在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作用

1

12、浅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结合第二次科技革命)

1

13、浅析

17、18世纪欧洲开明专制的作用。

1

14、五四精神再认识

1

15、陈独秀在中共的创建中的作用

1

16、第一次国共合作形式的认识

1

17、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启示

1

18、共产国际与中国大革命

1

19、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作用

120、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1

21、抗日战争时期的湖西根据地

1

22、刘邓大军激战鲁西南

1

23、美国的对华政策(1945——1949)

1

24、简析西汉初年“和亲”政策的实施。

1

25、汉武帝晚年用人政策简析。

1

26、试析汉匈对峙汉朝最后取胜的原因。

1

27、从地理角度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

28、清代国内移民方向及晚期移民政策变化的原因。

1

29、建国后我国公民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130、中苏关系恶化起因探析

1

31、对中苏对朝鲜战争的态度探析

1

32、对中苏美三国在朝鲜战争中的作用的探析

1

33、对建国后中朝关系演变的探究

1

34、对近现代中国海洋意识发展的探究

1

35、对建国后中国领土纠纷现象的探究

1

36、对香港某任港督的分析评价

1

37、《唯识阿赖耶识研究综述》

1

38、《唯识论心理机制探析》

1

39、《论王安石对宋代经济体制的变革》

140、《科举制度渊源考》

1

41、《从看禅宗对心学的影响》

1

42、《从看玄学的思辨特征》

1

43、《从看魏晋玄学的特征》

1

44、《从看唐代法律的儒化》

1

45、《心理机制探析》

1

46、《宋代“不抑兼并”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1

47、青岛开埠对腹地经济变迁的影响

1

48、土改后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

1

49、咸丰年间黄河改道与菏泽社会变迁

150、巨野教案与近代民众反教斗争

1

51、《钦定宪法大纲》与清末政治博弈

1

52、五四时期知识精英对“民主”“科学”的认识

1

53、晚清科举制度改革动因探析

1

54、梁启超与中国“新史学”的创立

1

55、辛亥革命时期建都之争

1

56、科举制度改废与清末阶层分流

1

57、浅析维也纳均势体系的特点

1

58、齐文化的形成及对齐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

59、试论儒家思想在鲁国产生的历史渊源

160、汉高祖称帝官堌堆原因初探

16

1、试论春秋战国时期生态保护思想

16

2、当代灾害应急研究

16

3、民国时期的赈灾救荒活动

16

4、建国初期的赈灾救荒活动

16

5、建国初期的移风易俗活动

16

6、集体化时期的农村医疗研究

16

7、建国以来的丧葬习俗变迁

16

8、王韬的史学思想研究

16

9、刘师培的历史思想研究

调查报告参考题目:

1 菏泽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现状调查

2 聊城运河旅游文化开发现状调查

3 曹县食文化开发现状调查

4 黄河旅游文化开发现状调查

5 菏泽红色旅游文化开发现状调查

6、太平军北上路线调查报告

7、以泰安为中心大汶口文化分布调查报告

8、菏泽市庄子活动遗迹调查报告

9、菏泽市(某市)明初移民调查报告

10、清代菏泽市黄河决口泛滥的调查报告

11、关于×地×历史景观、×文化现象的调查报告。

12、关于×地×历史人物的调查。

13、对×正史《儒林传》《高僧传》或其他类传中同类人物出生地的考察,来分析该地出这些人的原因

14、某地农村基础教育社会科课程改革调查

15、某地农村基础教育历史科课程改革调查

12、战国齐长城遗存现状调查报告

13、新时期的农民生活调查

14、当代宗教信仰调查

推荐第2篇:历史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提纲

历史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提纲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文学部零九级历史专业一班魏艳双2009515735QQ号:496599492 题目;近代以来中国农村婚姻的演变

引言:

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中国农村经历了辛亥革命、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自然灾害、“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的确立,“四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等一系列的重大变革。每次变革对农村都是一次不小的冲击。其中对男女青年的择偶观、姻形式与礼仪都产生着怎样的影响,就是本文着重分析的问题。

一、近代以来农村男青年和女青年择偶观的演变

自1912年以来,社会各界纷纷呼吁要求妇女解放,要求将妇女从封建桎梏中解放出来,女人的小脚被放开了,女子学堂也春笋般地建立起来了,妇女也可以像男人一样读书、学习、从政、经商。近代婚姻自由观念也经历了引入、发展、顶峰三个阶段。但在农村却是另外一片光景。从近代以来农村男女青年择偶观的演变可以明显地体现出封建观念对农村妇女的压迫。

1.近代以来农村男青年择偶观的演变。

2.近代以来农村女青年择偶观的演变。

3.封建因素对农村男女青年择偶观的影响。

二、近代以来农村结婚步骤和婚姻仪式的变迁

以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纸防乡油坊村为研究地点进行分析。

1.比较考察当地的结婚步骤和婚姻仪式的变。

2.分析农村婚姻变迁的原因,并就婚姻变迁提出相应的对策与举措。

3.通过这种变迁来说明封建礼仪对农村婚姻的影响。

三、近代以来农村婚姻离婚现象的演变与分析

1.分析不同时代男女双方离婚的不同原因。

2.分析不同时代当地村民对离婚的不同看法。

3.分析不同时代离婚后男女双方的生活。

推荐第3篇:历史学毕业论文参考题目(全文)

历史学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中国古代史

1、春秋战略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2、试论战国时期商业发展

3、韩非的社会发展观

4、秦朝的思想统治政策

5、浅析秦汉经济的特点

6、试析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

7、汉代的思想统治政策

8、两汉时期匈奴败退的原因探讨

9、试论王莽的私属改制

10、评价诸葛亮

11、曹操的用人政策

12、隋文帝、隋炀帝研究

13、隋代的历史地位

14、试析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

15、试析长安城的历史演变过程

16、试论唐代官府手工业发展的原因

17、唐宋城市类型与新型经济都市——镇市的建立

18、唐代宦官问题研究

19、唐代的童子科 20、唐代的县尉考

21、中国佛教的平等观

22、唐代妇女的信仰

23、唐代河东道县令的出身

24、五代时期南中国经济发展及条件

25、《太平广记》中的再生观念

26、南宋能长期坚持抗蒙(元)的原因

27、南宋的武举制度考

28、宋代的监察制度

29、对朱元璋的评价 30、明代的军事制度

31、明代督抚制度研究

32、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因素

33、试论历史上交通运输与经济都会发展的关系

34、略论明代盐商资本的形成与发展

35、明代的倭寇

36、十五世纪至十六世纪、十七世纪中叶的中国流民

37、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38、明清时期的科举制

39、如何看待清朝前期的“盛世” 40、乾嘉学派的史学成就及其影响

1

41、礼仪制度问题的探讨

42、古代文化史中所蕴涵的古典美学思想

43、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44、儒家学说的现代意义

45、明代的重典问题

46、清代儒学研究

47、清政府对“龙兴之地”的管理

48、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49、王安石变法研究

50、明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

51、张居正及其改革成败

52、清朝前期几个帝王的评价(康熙、雍正、乾隆)

53、清朝民族统治政策研究

54、王阳明教育思想述评

55、明代皇庄经济对社会的影响

56、明代宦官专权的阶段性论述

57、中国古代宰相开府辅政制度

58、明清时期人口迁移情况初探

59、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与教育内容 60、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述评 6

1、唐代少数民族的科举状况述评

62、中国古代谪官群体对古代文化的影响 6

3、明代谪官的影响论述

中国近现代史

64、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对俄关系史的作用 6

5、试论郑观应的“商战”思想 6

6、论清末新政

67、试论近代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特点 6

8、试论近代洋务企业的性质

69、试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特点 70、试评价戊戌变法运动

71、试论近代西方文化的传播对中国的影响 7

2、试评析中国近代的历次文化论争 7

3、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7

4、辛亥革命与孙中山 7

5、梁启超的思想评价 7

6、梁启超的外交思想 7

7、梁启超的外交思想

78、康有为的对日外交思想 7

9、郭嵩焘的外交观

80、洋务运动期间的思想研究

81、戊戌变法后的中国思想动向

82、1919年至1931年间东北的移民问题研究 8

3、日本政府对中国辛亥革命的态度

2 8

4、关于1927年东方会议的内幕 8

5、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的反战活动 8

6、关于“九一八”事变的若干问题研究 8

7、甲午战争中日本为何取胜

88、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8

9、甲午海战和日本的军事冒险 90、盛宣怀与日本

91、《海国图志》对日本的影响 9

2、中国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 9

3、孙中山与日本

94、满铁在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地位与作用 9

5、张学良与日本

96、田中义一及其对华侵略的“积极政策”

世界古代史 9

7、西欧中世纪城市的起源 9

8、马基雅维里政治思想研究

99、13-16世纪英国农业与纺织业

100、近代早期意大利农业经济的兴起与衰落 10

1、西欧城市的兴起及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10

2、中世纪时期的英国乡绅向贵族的转变 10

3、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解析

10

4、清教与北美早期殖民地的建立

10

5、11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与市民精神的萌发 10

6、英国的圈地运动与早期现代化 10

7、早期佛教的兴起与发展

10

8、中世纪晚期英国乡村工业的兴起 10

9、霍布斯政治思想述评

110、六十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述评 1

11、阿登纳外交思想研究

1

12、二战后美国南北方黑人运动比较 1

13、马丁·路德· 金,黑人运动思想研究 1

14、试论英国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

1

15、试论北约的作用和性质的演变

1

16、七十年代中、美、苏战略大三角的形成 1

17、肯尼迪“箭与橄榄枝”外交战略的形成 1

18、托克维尔“美国民主”思想初探 1

19、摩根索现实主义理论中的国家利益观

120、浅析丘吉尔的英美特殊关系思想及其外交实践 1

21、霍布斯鲍姆的帝国主义思想初探 1

22、门罗主义演变初探 1

23、凯南外交思想研究

1

24、美伊战争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1

25、基辛格在中美缓和中的积极作用

1

26、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于国际关系发展的开创性意义

3 1

27、意大利统一过程中的民族主义研究

1

28、兰学在日本近代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

29、十九世纪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130、美国西进运动与领土扩张

1

31、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 1

32、美国内战、美西战争与日俄战争 1

33、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1

34、十月革命评述

1

35、德国赔款问题研究

1

36、德意志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与英法美的妥协绥靖 1

37、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战场开辟问题研究 1

38、美国对盟国的援助问题研究

1

39、联合国问题研究

140、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1

41、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1

42、战后初期日本的民主改革 1

43、战后美国对外军事战略的演变 1

44、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 1

45、第三世界的兴起问题研究

1

46、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对外战略问题研究 1

47、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理论前提与社会前提 1

48、苏联解体、德国统一与东欧剧变 1

49、十月革命

150、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 1

51、罗斯福“新政” 1

52、德、日、意法西斯专政 1

53、第二次世界大战

1

54、三十年代的国际关系

1

55、地理大发现和商业革命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影响 1

56、波尔时期英国的经济政策评析

1

57、《威斯特发里亚和约》与《维也纳会议总决定》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之比较 1

58、英法“七年战争”与美国独立战争

1

59、雅各宾派恐怖政治政策与〈〈拿破轮法典〉〉出台的关系 160、小企业(或小农经济)大量存在对法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16

7、西进运动对美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影响 16

2、国家干预对德、意、日工业革命的影响 16

3、俾斯麦与的国的对外政策 16

4、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科学价值

历史学教学论

16

5、研究性学习的背景、起源探讨 16

6、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探讨 16

7、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影响 16

8、教师终身教育的研究

16

9、新时期需要什么样的中学历史教师

4 170、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17

1、课堂教学技能的探讨(导课、授评课、结课) 17

2、基础教改中的中学历史教学 17

3、教学方法的研究

17

4、做科研型的历史教师

17

5、启发式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17

6、关于中国素质教育问题研究

推荐第4篇: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文,毕业论文参考选题表

毕业论文参考选题表

1.论红军长征过云南时的民族政策及影响(字数:12680,页数:15128)

2.论浦在廷在宣威火腿业发展中的作用(字数:8503,页数:11118)

3.论宣威“龙潭”的文化内涵(字数:11621,页数:15128)

4.论改土归流对壮族文化变迁的影响—以云南广南侬氏土官的存废为例(字数:12768,页数:15128)

5.论丽江古城建筑风格中的儒家美学思想(字数:15554,页数:19128)

6.论曾国藩的人才战略观及当今启示(字数:12117,页数:14128)

7.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意义(字数:11729,页数:14128)

8.论清代云南的邮驿制度(字数:10869,页数:13118)

9.论朱德对客家精神的传承及启示(字数:13217,页数:15128)

10.论六朝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当今启示(字数:13955,页数:15128)

11.论罗斯福新政的就业与社会保障政策及其启示(字数:9993,页数:12118)

12.论太平天国在安庆战役中失败的原因(字数:8030,页数:10118)

13.论纳西族的殉情现象(字数:11962,页数:14118)

14.试析澶渊盟中的宋真宗(字数:11830,页数:14128)

15.论宋代科举制度的变革及其启示(字数:14908,页数:17128)

16.论战后日本教育改革及启示(字数:8818,页数:11118)

17.论朱元璋的法律思想及当代启示(字数:11233,页数:12118)

18.唐太宗执政中的和谐思想(字数:16859,页数:19128)

19.论滇缅公路对云南经济发展的影响(字数:9754,页数:12118)

20.论施甸契丹文化的演变与保护(字数:11223,页数:13118)

21.王阳明与朱熹童蒙教育思想之比较(字数:12870,页数:15128)

22.论宋代书院教育的人文精神及启示(字数:10485,页数:13118)

23.论民国初年妇女婚恋观(字数:14732,页数:17128)

24.论宋代茶馆业的兴盛(字数:10110,页数:12118)

25.论唐代妇女的服饰风貌与个性解放(字数:15387,页数:17128)

26.论文山州富宁县壮族祭祖活动(字数:10070,页数:13118)

27.论宋人生态意识的强化(字数:10491,页数:12118)

28.孙中山“让位”袁世凯的原因(字数:12965,页数:15128)

29.基督教在我国西南边疆传播的原因分析—以德宏景颇族地区例(字数:8350,页数:11118)

30.论清代改土归流对黔东南苗族的影响(字数:10436,页数:13118)

31.对比中美两国政治权力运作的差异(字数:8130,页数:10118)

32.论“雍熙北伐”对北宋政局的影响(字数:9690,页数:11118)

33.论腾冲人民在滇西抗战中的贡献(字数:11523,页数:14128)

34.论亚太地区的战略形势与中国国家安全(字数:11147,页数:13118)

35.论朝鲜战争与台湾问题形成的关系(字数:6860,页数:0998)

36.论二十世纪中叶盐源彝族社会走向(字数:11823,页数:14118)

37.论儒家精神在协调人际关系中作用(字数:10982,页数:13118)

38.论商鞅仕秦变法及其对企业任人与管理的启示(字数:17982,页数:20128)

39.论雍正的养廉制度(字数:9587,页数:13118)

40.清朝前期皇族婚姻的特点(字数:11529,页数:16128)

41.张献忠在明末农民起义中的历史作用(字数:10667,页数:13118)

42.论汉代“孝治”的影响及当今启示(字数:14885,页数:18128)

43.论宣威火腿文化(字数:9648,页数:16118)

44.论朱元璋的民本思想及实践(字数:10877,页数:16118)

45.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开发意义(字数:11151,页数:15118)

46.孙中山的社会保障思想及评析(字数:13116,页数:17128)

47.“东南互保”与江南经济的发展(字数:11335,页数:15118)

48.论唐宋茶文化的勃兴与佛教的关系(字数:9183,页数:13118)

49.清代东北流人的形成以及对东北文化发展的贡献(字数:12251,页数:15128)

50.论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的环境问题(字数:13967,页数:17128)

51.浅论清代绥远城将军的职能(字数:8822,页数:0990)

52.“激进”与“保守”:林纾社会变革思想新探(字数:10606,页数:15128)

53.浅析近代福州海洋航运业的发展(字数:11981,页数:17128)

54.当代福州海外新移民的移民历程(字数:9637,页数:14128)

55.福州十邑之乡屏南际头村历史文化资源刍议(字数:13328,页数:18128)

56.竹枝词中的明清福州社会风情(字数:16910,页数:23128)

57.福州螺洲陈氏科举家族初探(字数:17069,页数:23128)

58.“驰”与“禁”——1927~1937年福州政府的娼妓政策(字数:13264,页数:19128)

59.福州孔庙进士题名碑清代进士辨误(字数:15773,页数:30128)

推荐第5篇:历史学名词解释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禅让制

层累地造成古史说 武丁中兴 成康盛世 共和执政 分封制 宗法制 井田制 武王伐纣 少康中兴 《诗经》 合纵连横 长平之战 上计 管仲改革 李悝变法平籴法 商鞅变法 城濮之战 三家分晋 初税亩 稷下学宫 五经三传 《春秋》 《左传》 《战国策》 《法经》 文景之治 七国之乱 算缗令 告缗 均输法平推法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五经博士 推恩令 巫蛊之祸 宣昭中兴 王莽改制 度田 编户齐民 算赋口赋 《史记》 《汉书》 党锢之祸 轮台罪己诏 八王之乱 占田令 都督制 租调制 九品混通 赤壁之战 北府兵 夷陵之战 贞观之治 三省六部制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南衙北司之争 二王八司马 甘露之变 牛李党争 两税法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律令格式 大索貌阅 输籍法 铨选 永业田 勋格 常举 制举 释褐试 折冲府 马嵬驿之便 泾原兵变 《耒耜经》 神策军 杯酒释兵权 王安石变法 绍兴和议 宣政院 青苗法 圩田

《三朝北盟汇编》 投下军州 租佃制

《资治通鉴》 南北面官 胡蓝之狱 八股取士 文字狱 三法司 张居正改革 争国本 三藩之乱 金瓶掣签制 内阁 卫所制 京察大计 考满 粮长制 黄册 鱼鳞图册 里甲制度

议政王大臣会议 南书房 军机处 理藩院 改土归流 八旗制 绿营制 养廉银 耗羡归公 行商制度 考据学 十三行 三饷加派 开中法 票拟 密建皇储 五军都督府 鸦片战争 虎门销烟 中法战争 马尾之战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 东南互保 南京条约 望厦条约 黄埔条约 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烟台条约 藏印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亚罗号事件 征讨清国策 海蓝泡惨案

《筹办夷务始末》 蒲安臣使团 天朝田亩制度 湘军 淮军 辛酉之变 义和团运动 永安建制 天京变乱 《资政新篇》 总理事务衙门 海关税务司 同文馆 扶清灭洋

师夷长技以制夷 官督商办 公车上书 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 百日维新

五大臣出洋考察 预备立宪运动 皇族内阁 钦定学堂章程 临时约法 三民主义 宋教仁遇刺 二十一条 丁巳复辟 护国运动 筹安会 府院之争 少年中国学会 整理党务案 中山舰事件 戴季陶主义 西山会议派 四一二政变 七一五政变 宁汉合流 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 广州起义 改组派 查田运动 法币

陕甘宁边区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冀察政务委员会 瓦窑堡会议 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 台儿庄战役 卢沟桥事变 百团大战 东北抗日联军 八一宣言 双十协定 制宪国大

币制改革和限价政策 共同纲领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土地改革 三反五反运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化三改 论十大关系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中共八届三中全会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七千人大会 五一六通知 一月风暴 二月抗争 中共九届二中全会 九一三事件 反击右倾翻案风 两个凡是 四项基本原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国两制 中共十三大 中共十二大 中共十四大 邓小平南巡讲话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863计划

汉莫拉比法典 巴比伦之囚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改革 大流士改革

埃赫那吞(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 法老 亡灵书 涅木虎

波克霍利斯改革 佛教 吠陀 首陀罗 婆罗门 刹帝利 四谛 种姓制度 婆罗门教 梨俱吠陀 瓦尔那制度 耆那教 顺世论派 阿育王铭文 阿什斐加派 孔雀王朝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荷马时代 希腊城邦制度 来库古改革 梭伦改革 僭主政治

克里斯提尼改革 提洛同盟 陶片放逐法 荷马史诗

毕达哥拉斯学派 米利都学派 《解负令》 斯多噶学派 犬儒学派 伊壁鸠鲁学派 十二铜表法 格拉古兄弟改革 马略军事改革 元首制

基督教(中国名称) 伊斯兰教(中国名称) 三世纪危机 戴克里先统治 四地共治制 罗马法

《米兰敕令》 奴隶制

李锡尼和绥克斯图法案 霍腾西阿法案 民族大迁徙 封君封臣制 农奴制 议会民主制 经院哲学 七项圣礼 汉萨同盟 丕平献土 诺曼征服 神圣罗马帝国 金玺帝国 庄园制度 马儿克公社 加洛林文艺复兴 阿维农之囚 自由大宪章 采邑制度 克吕尼运动 卡诺沙事件 三级会议 哥特式建筑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 三田制 商人公会 希吉拉 什叶派 逊尼派 阿拔斯王朝 哈里发 哈尼夫运动 古兰经 圣训

米勒特制度 清真寺

圣象破坏运动 伊凡雷帝 莫斯科公国 伊凡。卡里打 军区制 马其顿王国 保罗派

普罗尼亚制度 罗斯法典 金账汉国 巴斯哈制度 胡斯运动

卢布林合并合约 班田收授法 幕府 印度教 阿克巴政策 圣德太子改革 江户幕府 柴明达尔制 大化改新 部民制 德川家康 三世一身法 镰仓幕府 室町幕府 摄关制度 院厅政治 幕府政治 应仁之乱 幕藩制度 锁国令 扎吉尔制度 曼萨布达尔制度 玛雅文明 地理大发现 君主专制制度 反宗教改革 重商主义

《九十五条论纲》 耶稣会 人文主义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 教皇子午线 好望角 伊拉斯谟 百科全书派 开明君主制 启蒙运动 美国独立战争 拿破仑帝国 工业革命 巴黎公社 第一国际 第二国际 德雷福斯事件 彼得一世改革 拿破仑法典 掘地派 克里木战争 光荣革命 莱克星顿枪声 法兰克福会议 黑人法典 俾斯麦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航海条例

波士顿倾茶事件 谢思起义 清教运动 权利请愿书 短期会议 长期会议 大抗议书 骑士党 圆颅党 帮民运动 普特尼辩论 普莱特清洗平等法 权利法案 海上马车夫 荷兰东印度公司 英国东印度公司 大觉醒运动 列举商品法 主要商品法 第一届大陆会议 独立宣言 制宪会议 八月法令 1791年宪法 1793年宪法 热月政变 1795年宪法 雾月政变 大陆封锁令 百日王朝 西进运动 密苏里妥协案 彭德尔顿法 黑幕揭发运动 进步运动

共产主义者同盟 巴枯宁主义 布朗基主义 修正主义 浦鲁东主义

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 大西洋奴隶贸易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明治维新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门罗宣言 佩德罗二世 米达制 海地革命 门户开放政策 江华条约 印度国大党 埃及祖国党 坦志麦特 自由民权运动 泛美主义 普拉特修正案 维也纳会议 神圣同盟 三皇同盟 施里芬计划 凡尔登战役 三十年战争 卢布林合并 波兰萨克森问题 希腊绥靖公约 圣斯特凡诺条约 东方问题 三国同盟 地中海协定 三国协约 波斯尼亚危机 二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 苏联新经济政策 共产国际 四月提纲

1905年俄国革命 和平法令 土地法令 布列斯特合约 远东共和国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 斯巴达克团 第二半国际 巴黎和会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联盟 委任统治 十四点原则 圣日耳曼条约 纳伊条约 特里亚农条约 色佛尔条约 洛桑条约 英日同盟 四国条约 五国海军条约 九国公约 斯大林模式 甘地主义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凯末尔主义 卡德纳斯改革 魏玛共和国 年鉴学派 道威斯计划 纳赛尔 卡普暴动 啤酒馆暴动 亚拉丁联盟 洛伽诺条约 农业调整法 拉特兰协议 杨格计划 洛桑协定

全国工业复兴法 全国劳工关系法 国会纵火案 授权法 军财抱合 阿姆利则惨案 食盐长征 德里协定 英法绥靖政策 敦刻尔克大撤退 不列颠之战 莫斯科战役 反法西斯同盟 斯大林格勒战役 阿拉曼大捷 中途岛之战 瓜岛之战 开罗宣言 开罗会议 德黑兰会议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霍尔—赖伐尔协定 雅尔塔体系 铁幕演说 冷战

马歇尔计划 北大西洋公约 共产党情报局 经济互助委员会 华沙条约组织 戴维营会议 古巴导弹危机 不结盟运动 七十七国集团 万隆会议 柏林墙 两伊战争 亚非会议 杜鲁门主义 盟国管制委员会 第四点计划 布鲁塞尔条约 蒙巴顿方案 克什米尔问题 自由军官组织 非洲独立年 欧佩克

布雷顿森林体系 尼克松主义 撒切尔改革 布莱尔主义 戴高乐主义

勃兰特新东方政策 欧洲煤钢联营协议 凯恩斯主义 舒曼计划 欧盟

小石城事件 水门事件 尤里卡计划 滞胀

哈尔斯坦主义 苏联解体 布拉格之春 苏共二十大 厨房辩论

西周分封制的背景、目的和作用 战国时期的政治特点

春秋到战国社会变迁原因、背景、结果 中国古代思想界的发展趋势 秦国统一的意义 秦汉的民族关系

汉武帝平准玉均输,盐铁政策的利弊 文景之治的措施

九品中正制设立的背景及其影响

评述从汉代到东晋南朝经济状况的变化及其原因和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隋唐清前期的国家制度及措施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改革措施利弊情况 宋政府对外贸易的政策及其影响 北宋前期职官制度有哪些特点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结果及评价 明清加强皇权的举措 清代改革措施

明清科举考试与唐代区别 清政府变革科举的措施 康乾盛世的基础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对资本主义的政策及影响 二里头文化对于华夏史的意义 武丁中兴的各项内容

平王东迁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主要原因 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西汉时期的诸侯王国问题 汉代对于西域地区的经营

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及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 西魏府兵制的建立及特点 北周武帝改革

士族门阀制度的兴衰过程,原因及影响 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

唐代时期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兵制制度的演变,主要趋势和原因 隋唐商业繁荣的原因

西汉到唐代的赋税制度变化、土地制度变化 元代的行省制度及意义 宋元时期政治、经济政策 南宋的经济状况

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措施 明代一条鞭法改革 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影响 明朝党争的概况

明清社会经济与生产方式的变化 明代的特色制度

天京事变前后太平天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政策及主要变化 资政新篇的评价

鸦片战争之后的社会变化

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程度 简述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简述16世纪到17世纪传教士来华的背景、主要活动及影响 简评天朝田亩制度

试评义和团的扶清灭洋的口号 论述湘军、淮军的崛起及其影响 论述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论述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论评辛酉政变与北京政局的变化 略述晚晴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的措施

试述戊戌变法微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意义及其失败原因

简述中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状况,并分析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特点 简述清末新政的影响

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如何评价

1908年中国同盟会领到了哪些武装起义,有什么特点 中华革命党是怎么建立的,反袁斗争中的作用如何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兴起的,五四运动前新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有了什么新的变化和发展?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美英对五四运动各持什么态度和原因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意义 对南京国民政府的评价

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 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的原因

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功绩是什么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领导的三次著名的武装起义及其意义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武装政权的道路,这条道路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论述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 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简述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那个共产党同国民党反动势力进行斗争所面临的政治形势,中共怎样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的?结合中国有关情况分析说明为什么必须走这条道路? 论述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对中国政治、经济和国际地位的影响 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实现的 如何看待国民党的抗战

简述中共在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简述抗战时工业的内迁及西南大后方的建设 简述中共七大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谈谈战略反攻首选中原的原因

1949年中国发生了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什么,为了迎接伟大转折的到来,中国共产党做了怎样的准备,有什么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的外交方针是什么,含义是什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

试评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改造的运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政权做了哪些斗争

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的外交政策 简述《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简述新中国初期的三大运动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在建设中国方面的方针政策,有何意义 1956年-1966年,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方针的认识和实践有哪些成功和失误?经验教训?

中共八大的主要成果及其意义 评价大跃进运动

对1956年-1966年十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评价及认识 *的实质发生和持续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简述批林批孔运动

简评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 谈谈*对中国的影响

怎样认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及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 两个凡是的实质是什么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中共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对国内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认识及变化的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怎样进行的?改革的实质 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 概述八大以来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判断的变化过程,并分析每次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叙述中共历史上三次重心转移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谈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简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怎样形成的 谈谈一国两制的认识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简述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改革的主要内容 论述波斯帝国在地中海文明史的地位 概述古代埃及的文化成就

论述埃赫那吞改革的背景、内容、实质及失败的原因 简述古代佛教的产生及其影响 简述亚历山大东征及其影响 简述雅典民主政治

简述伯里克利的主要事迹

简述公元2世纪初罗马帝国境内基督教的发展状况 罗马帝国政府对于基督教的政策

简述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罗马的扩张及其影响 分析雅典民主政体和罗马共和政体的异同

论述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与贵族斗争的原因、经过、性质和意义 概述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3世纪亚欧大陆三大古典文明的中心思想 概述马略军事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论述中世纪西欧的政教之争

概述日耳曼人大迁徙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论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成就与影响 简述拜占庭文化的特征和历史影响

简述早期殖民主义强国葡萄牙、西班牙两国衰落的原因 论述15世纪以后美洲作物在中国和欧洲的传播及影响 论述地理大发现的背景、显示条件和历史影响 论述14世纪到16世纪西欧历史的发展趋势 1844年以前英国政体演变的特点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

论述拿破仑三世玉法兰西第二帝国 简述光荣革命及历史意义 论述工业革命的社会影响

维新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及成效的异同点 论述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历史背景、性质及影响

概述20世纪初欧洲在世界上优势地位的主要表现,并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这种优势的影响

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并加以评价 新经济政策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凡尔赛体系在民族问题上的历史影响 评价凡尔赛体系

简述《国际联盟盟约》的主要内容并加以评价 非暴力不合作的效果及评价

1901-1939年间美国历届政府在国内经济中职能作用的演变 简述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评价 简述凯末尔主义并加以评价 评价罗斯福新政

简述甘地主义的内容并加以评价

简述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根源和严重后果 一战后到20世纪20年代末,协约国对德政策有何变化,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其具体表现以及由此造成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美德两国为摆脱经济危机所选择的道路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试分析促成两种不同选择的原因 论述1931-1941美英远东政策的变化及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的大战爆发前后,轴心国同盟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是怎样形成的?二者斗争的最终结果如何?试分析出现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 杜鲁门主义的特点和评价

概述19世纪以来全球民族国家的简历的四次浪潮 比较雅尔塔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 从二战后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素关系变化的趋势如何、试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这种变化导致了什么样的国际格局?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

说明20世纪50-80年代苏联在同美国争霸的各个阶段的战略意图及美苏对华的特征和原因 第三世界兴起和崛起的标志是哪些?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二战期间及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和影响

简述并评价二战后美国几任总统,杜鲁门、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的主要政策 简述欧共体建立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列宁到赫鲁晓夫时期对于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的演变及其实践效果 简述赫鲁晓夫的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并加以评论 二战以来,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曲折发展历程,试从社会发展模式的角度加以概括,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东欧国家各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及其原因。从中给我们的启示

推荐第6篇:历史学学科

历史学学科:历史学类

历史学类:历史学、世界史、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

历史学:

统计信息 (数据统计截止日期:2012年12月30日)

1、该专业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12000-14000人

2、该专业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性别比例:男38%:女62%

3、该专业2012年全国高考招生文理科比例:文科99%:理科1%

4、该专业近几年全国就业率区间: 2010(80%-85%)2011(80%-85%)

5、该专业全国报考硕士较集中的专业:中国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中国古代史

核心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概论、历史文献学、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地理、考古学概论、中国史学史、中国社会生活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政治制度史、西方文明史、西方政治制度史、国际关系史、历史影视剧创作与评论、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以及古今中外史学名著选讲等。就业方向:毕业生可适应策划、咨询、管理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大部分毕业生在各类学校、文博科研单位、党政机关、新闻出版部门、著名企业就业,有将近一半的本科生在本校、国内重点科研院所及国外著名大学继续深造。

推荐第7篇:历史学简介

历史学专业始建于1984年,2010 年被遴选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现为山东省名校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专业。“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为山东省高校省级精品课程。拥有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运河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

现有教职工36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0人。教师中有曾宪梓教师奖获得者1人、“齐鲁文化英才”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山东高校十大师德标兵1人、省校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及跨世纪人才培养对象9人。

本专业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获省级以上教学科研一等奖6项,二等奖9项。现已初步形成了运河文化研究(以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为依托)、20世纪华北乡村社会治理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依托)和南太平洋岛国研究(以世界史为依托)等3个教学、科研、学科三位一体的师资团队,在省内外确立了独具特色的教学科研优势。

本专业现有一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世界史)、三个二级学科(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一个招生方向(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和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学位招生权,以及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培养资格。

本专业培养具有丰富人文素养和扎实的历史学专业基础,博学多才、视野宽广、踏实肯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以及胜任文化及相关产业、党政机关等单位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主要开设史学概论、中外通史、断代史及区域国别史专题研究、史学前沿动态、论文写作指导等基础课及运河文化、乡村社会治理、南太平洋岛国研究等特色课。同时结合理论教学开展文物考察、田野调研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专业兴趣。

本专业实施“三二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第三学期开设,根据个人潜质、就业意向、学习成绩等遴选部分学生按“外国语与外国史”专业方向培养,打造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毕业后进入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深造或到相关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

推荐第8篇:历史学书单推荐

历史学书单推荐(茅海建老师与王奇生老师)

茅海建老师所列书单:

课堂讨论书目(每周一本)

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王庆成:《太平天国的文献与历史——海外文献的刊布和文献史事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

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54,台北,197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

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裴宜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施坚雅:《中国农村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相及相关问题1368-1953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朱荫贵:《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轮船招商局与三菱?日本邮船会社的比较研究》,东方出版社,1994年

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89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巨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

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顾潮:《顾颉刚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史景迁:《**——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进一步扩大阅读的书目

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1989年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戴逸:《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言卷》,辽海出版社,1999年

蔡鸿生:《俄罗斯馆记事》(增订本),中华书局,2006年

吴义雄:《条约口岸体制的酝酿:19世纪30年代中英关系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

魏斐德:《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孔祥吉:《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

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

张启雄:《外蒙主权归属交涉1911-1916》,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之77,台北,1995年 戚其章:《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50年》,重庆出版社,199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有新版) 吕一燃主编:《中国近代边界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

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之49,台北,1985年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陈永发:《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98年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

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

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黄宗智:《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滋贺秀三等:《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1998年

郑振满:《明清福建家庭组织与社会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度

从翰香编主编:《近代冀鲁豫农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李明珠:《中国近代蚕丝业及外销1842-1937》,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陈慈玉:《近代中国茶叶的发展与世界市场》,中研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探讨丛书〉第六种,台北,1982年

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樊百川:《中国轮船航运史的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清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人民出版社,1983年

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陈方正:《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李天纲:《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与意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与西方——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与大同思想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

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民国八年至十八年》,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之71,台北,1994年

罗志田:《近代中国史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杨国强:《百年嬗蜕——中国近代的士与社会》,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 墨子刻:《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艾恺:《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与现代中国的困境》,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桑兵:《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以1815年至1911年西方地理学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阎国栋:《俄国汉学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

王奇生老师所列书单:

政党研究

[英]伦纳德•夏皮罗:《一个英国学者笔下的苏共党史》,东方出版社1991年。

[美]易劳逸:《流产的革命》、《毁灭的种子》,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

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台北近史所专刊1985年,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

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3年。

[日]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陈永发:《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上、下),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

闻黎明:《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阶级研究:

[美]彼得•盖伊:《施尼兹勒的世纪:中产阶级文化的形成,1815-191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美]约翰•斯梅尔:《中产阶级文化的起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英]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译林出版社2001年。

人物研究:

[法]雅克•勒高夫:《圣路易》,商务印书馆2002年

[美]萧邦齐:《血路: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玄庐)传奇》,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城市与乡村:

[美]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

[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

民众抗争

[美]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商务印书馆2007年。

[美]裴宜理:《上海罢工》,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美]白凯:《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王冠华:《寻求正义:1905-1906年的抵制美货运动》,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4年

文化史: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2007年。

[英]彼得•伯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东方出版社2007年。

[英] 彼得•伯克:《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彼得•盖伊:《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社会史

[美]罗伯特•达恩顿:《启蒙运动的生意》,三联书店2005年。

[法]勒华拉杜里:《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小山村》,商务印书馆1997年。

[日]兹贺秀三等:《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1998年

黄宗智:《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黄宗智:《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

杨念群:《再造“病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经济史:

[美]曾小萍:《州县官的银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

[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

[法]雅克•勒高夫:《钱袋与永生:中世纪的经济与宗教》,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

思想史:

[美]浦嘉珉:《中国与达尔文》,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美]阿里夫•德里克:《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军阀研究 陈志让:《军绅政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齐锡生:《中国的军阀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事件研究:

相蓝欣:《义和团战争的起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理论、方法: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英]帕拉蕾丝-伯克:《新史学:自白与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推荐第9篇:《历史学是什么》有感

读《历史学是什么》有感 永嘉中学 王恩妹

作者简介:葛剑雄,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12月出生于浙江吴兴县(今湖州市),历史学博士,教授,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并任国际历史人口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等,从事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研究。 主要著作:

《西汉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台湾锦绣出版公司1992年、三联书店1994年)

《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商务印书馆1997年)

《中国移民史》(主编、

一、二卷作者、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未来生存空间·自然空间》(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等。 本书目录: 阅读说明:人格健康、心态开放、温文尔雅、博学多识

总序:自然科学强调的是“是什么”的客观陈述,而人文学科则注重“应当是什么”价值内涵。不学习人文学科就不懂得什么是真正意义的,就不会成为有价值、有理想的人。我们应该重视人文学科的教育,高扬人文价值。(许智宏) 引言:„„《中国历史学是什么》 1.历史的来历

1.1“历”和“史”

1.2从日耳相传到结绳记事

1.3图画与历史

1.4文字与历史

1.5遗迹遗物与历史

1.6神话与历史

1.7民间故事与历史

1.8历史还是新闻

1.9历史信息(总结2-8消息载体,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新载体将会更多的被发现和应用。)

1.10未来的历史

1.11历史学是什么 2.历史的类型

2.1时间系列

2.2空间系列

2.3内容系列

2.4人物系列

2.5另类历史 3.为什么要了解历史

3.1董狐的力量

3.2《春秋》笔法

3.3太史公的地位

3.4《资治通鉴》:历史的“资治”作甩

3.5古为今用

3.6影射史学及其遗风

3.7走出庐山

3.8历史的智慧

3.9从历史看未来 4.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

4.1有没有真实的历史

4.2要不要真实的历史

4.3能不能获得真实的历史

4.4了解历史

4.5复原历史

4.6认识和把握历史 阅读书目 后记 读《历史学是什么》三点感悟

一、严谨规范又通俗易懂的诠释与叙述

《历史学是什么》作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之一,普及历史知识,提高人文素质,塑造文明、开放、民主、科学、进步的民族精神,是它的根本宗旨。《历史学是什么》一书,以中国本土学术资源的挖掘为基础,从历史的来历、历史的类型、为什么要了解历史、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等四个方面,用相对通俗的语言,把较为深奥的史学理论和史学史方面的知识传授给了普通受众。

例如,关于“历史”的来历。“历史”这个名词来自日语,尽管者两个中文字在中国已经用了至少3000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大量引入西方的科学概念,其中包括history历史)繁体字历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人脚穿过一片树林,表示时空的移动;《说文解字》“历,过也,传也”。《礼记》中将“过也”对应为日月星辰的移动,用来确定年月和季节。有了名词“历法”。史在甲骨文表示一种特殊身份的人或特殊的职位。《说文解字》中说“史,记事者也,从有持中。中,正也。”即保持中正的态度用右手记事。19世纪末之前“历”与“史”关系密切,但属于两个系统。“历史”作为一个固定的词汇开始使用(1901年,梁启超主持的《清议稿》),实际上日语是借用了汉语古籍中已有的固定搭配。这种严谨规范又易懂的解释有助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工作,尤其启迪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学。如必修三专题六。

又如,今天,“学历史有什么用”这样的话题仍然是不少青年读者想提的问题。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历史学不应当热衷于民族主义的编造(民族主义是常常应当受到谴责的),也不应当只沉湎于人文主义(尽管人文主义是我所偏好的),重要的问题在于,如果历史学消失,国民意识也将因此不能存续,而如果丧失了这种国民意识,法国也好,意大利也好,都不可能存在有独立的文化和真正的文明。”我以为说到了历史学最高和终极的作用。试想,如果没有我们先辈史学家留下的浩如烟海的史籍和史学著作,今天的中国人就不知道三皇五帝、秦皇汉祖、唐宗宋祖、唐诗宋词等等,也就不知道我们为什么是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新西兰人,世界上更没有所谓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在《历史学是什么》一书中,作者引述了近代史学家梁启超《新史学》中的一段话,也表述了同样的意思:“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作者辟出了《为什么要了解历史》一章,从“董狐的力量”“春秋笔法”“太史公的地位”“《资治通鉴》:历史的资治作用”“古为今用”“影射史学及其遗风”“走出庐山”“历史的智慧”“从历史看未来”九个方面,娓娓道来,阐发了学习历史的意义。从中我们了解到,早期的史家像董狐、齐太史四兄弟为了秉笔直书历史,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前赴后继;司马迁“隐忍苟活”,为的是写出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记》。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传承,有赖于这样一批史家的贡献。

历史学这些年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降低,商品经济发展大潮的冲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与“*”期间登峰造极的影射史学的泛滥有关。作者在书中批评了混淆研究历史与运用历史之间的界限,脱离历史事实,一味强调古为今用,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作者认为,古为今用本身并没有错,“正确的古为今用,只是在历史所提供的范围里做一些主观的选择,对历史事实进行取舍,但绝不会歪曲、篡改事实”。

作为把成为“史学通人”当作努力方向的史学家,作者运用多年来研究历史积淀的智慧,旁征博引,使我们感受了“历史的来历”“历史的类型”“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读完后,相信每个读者都能明白“为什么要了解历史”。

二、客观的“历史”与主观的“历史学”

有人说过去的事实都是历史。但能不能真正成为历史,还要取决于后人如何记录。从这个角度讲,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历史,都有其主观性,因为它都是人所记录的。既然是人所记录的,就不可避免地受记录者本人的思想感情、方法手段的影响。历史事实没有改变,但是记录的人变了,记录的观念变了,记录的手段变了,历史重心就会发生转移。但是无论如何,过去一切的事实都成为历史是绝对不可能的。

人们都希望穿越时间隧道,能够回到过去,但到现在为止这还只是个科学幻想,我们真正能做到的主要还是阅读历史文献,通过这种方法了解过去。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历史事实,都已经经过历代历史学家或者历史记载者的选择、加工。

说到底,历史究竟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想,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说,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简称为史学,也可以称之为历史科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P72) 众所周知,作为戊戌变法的亲历者,康有为、梁启超等后来再面对这段历史时,都有意放大真迹,攻击政敌,拔高自己,甚至以后见之明进行讳饰作伪,修正自己在当时的思想和言行,使得历史真相扑朔迷离,难辨真假。

一般认为,戊戌变法是一场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良运动,提出开议院、兴民权的主张,动摇了传统的君主政体。但其实不然,根据茅海建著《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期间主张君权,反对开议院。他在进呈《日本变政考》时,以按语向光绪帝表明态度,并在《国闻报》上发表《答人论议院书》,也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虽然,康有为多次提及的制度局被认为是所谓的西方议会雏形或过渡机构,而他代别人所拟的奏折中也不乏“立议会”、“设上下议院”等建议和主张,但他此时期的议会概念,与当时欧美及日本等的代议制度有很大的差别(第707页)。实际上就是在今天,对于议会、代议制等西方民主制度,我们还不敢说完全了解,更何况一百多年前的康有为呢。再说康有为的西学知识也很有限。他是1882年参加顺天府试后路过上海,才开始接触西学的。他不懂外文,获知西学主要通过阅读美国传教士林乐知所办的《万国公报》以及上海广学会所出版的西学译作。胡汉民就挖苦说:“康有为未尝研究政治的学问,单就当时李提摩太、林乐知所译一二粗浅西籍,管窥蠡测,以为民族是要分别的,民主政体是这样的,实则似是而非,一知半解。”(第136页)

通行的历史教科书都认为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设计师,他本人及其代人起草的变法奏折大部分为光绪帝所采纳,并以上谕的形式颁行天下。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据茅海建先生检阅军机处档案,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被直接采用的奏议只有七份,分别是“请以爵赏奖励新艺新法新书新器新学设立特许专卖折”、“请将优、拔贡朝考改试策论片”、“请改直省属员为中学堂乡邑淫祠微笑学堂折”、“请立商政以凯利源而杜漏卮折”、“为恭谢天恩条陈办报事宜折”和“请定中国报律片”、“上请帝第六书”之设立专局、“请开农学堂地质局以兴农殖民折”。而戊戌时期的上谕共有二百零五道[根据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史料丛刊《戊戌变法》

(二)所辑录的上谕统计],虽然不全与变法相关,但从变法所涉及的政治、经济、文教、军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来看,有关变法的上谕一定不少,其中最具亮点的裁汰闲衙冗员方案却是采用岑春煊的奏折。可见,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并无多少真正付诸实施,成为戊戌期间的变法举措。

大多数中国人都熟悉甲午英雄邓世昌与他这只“义犬”的故

事。以往史料大致是这样记载的: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军主力 在黄海大东沟附近爆发激战,北洋舰队旗舰“定远”不幸舰首中弹, 燃起大火,烟雾笼罩整个舰首,导致主炮无法瞄准射击,日本军舰乘 机围攻旗舰“定远”号。在万分危急之时,邓世昌指挥“致远”冲到“定远”号之前,为旗舰保驾护航。“定远”号转危为安,“致远”号则不幸重创,舰体严重倾斜。这时,邓世昌下令“致远”号冲向日方的舰队,决意与日舰同归于尽,然而途中中炮,不幸沉没。邓世昌既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念头,因而落水后,随从游近递去救生圈,邓世昌却用力推开,“左一”号鱼雷艇抛来救生绳,这位刚烈的管带亦不应。就在邓世昌即将随波沉没的一刻,爱犬竟游来咬住他的手臂,“公斥之去,复衔其发”,这只通人性的动物也不忍让主人下沉。最后,邓世昌毅然抱住爱犬,一起追随“致远”号而去。甲午黄海战役结束不久,邓世昌和这只通人性的太阳犬的故事便在国内流传开来。当时著名的新闻风俗画报《点石斋画报》即用画作加以渲染。在各界悼念邓世昌的挽联中,也出现了“不济以死继之至今毅魄如生问逃溃诸军能勿頳颜惭义犬”、“臣为国死弟为兄死仆为主死大节萃一门更能义感灵獒力挽颓波留正气”等述及邓世昌爱犬的内容。正因为如此感人故事的流传,使得这只太阳犬与邓世昌的高大形象一起为世人所缅怀,并赋予它“义犬”的美誉。

以上关于邓世昌与其“义犬”的感人故事一直令国人深信不疑,我也不例外,直到最近华东师大历史系杨彪教授在课上给了我们一份完全不同的史料记载。该史料记载出自当时在北洋舰队做教习的美籍军官马吉芬所著的《鸭绿江外的海战》(the battle of the Yalu )。关于邓世昌与他的太阳犬落水的过程,该著作中是这样记述的: “Captain Tang had a large dog of a most vicious temper, unruly at times even with his master.After the ship sank Captain Tang, who could not swim, managed to get to an oar or some small piece of wood — enough to have supported him had not his dog swum to him, and, climbing up on him, forced him to release his grasp and thus miserably drown, the brute sharing his fate — perhaps the only case on record of a man drowned by his dog.”

这段英文史料大致的意思是说邓世昌落水后,抱住一小块碎裂的甲板求生。这时他的那只狗向主人游来,并爬到他的身上,迫使他松开了所抓住的东西,结果人和狗就一起沉下去了。相信这段史料公布于众,肯定会令世人哗然。虽不能说完全颠覆邓世昌英勇无畏的光辉形象,至少也使我们意识到邓世昌可能并不像此前所传言的那样伟大。

这段史料是否真实呢?我们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可以推测一下其可信度。马吉芬(Philo Norton McGiffin)(1860-1897),美国人,毕业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中法战争期间来华,之后进入北洋海军任教习。其先后在天津水师学堂,威海水师任职。甲午海战期间,被任命为“镇远”号大副。他与当年北洋舰队的将士一起参加了惨烈的“大东沟海战”,并身负重伤。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后,他回到美国,著书《鸭绿江外的海战》。他为“中国舰队”在西方遭受的不公正的舆论待遇所愤慨,到处演讲,述说中国舰队英勇作战的事迹。1897年2月11日,也就是丁汝昌在刘公岛自杀的2周年纪念日,马吉芬在美国一家医院愤恨自杀。从他个人的这段经历来看,马吉芬应该不会,也没有故意编造这段史料的动机。因此,史料可信度还是很高的。相反,我们一直所熟知的邓世昌和“义犬”的故事倒很有可能是不真实的。试想一下,当时战斗很激烈,战情那么危急,船沉了,肯定都乱成一团。将士落水了,救人要紧,有谁会有闲工夫仔细观察“义犬”救主的细节,而且还会用“公斥之去,复衔其发”这样字句描述得如此形象生动,感人至深呢?显然这极有可能是后来人们追忆邓世昌的事迹,为了突出他的光辉形象而杜撰的。当然,这也只是我们就现有的史料所作的推测而已,并不能说是言之确凿。既然是推测,难免也带上了个人的主观臆断。

由此,我不禁思考起了“历史”和“历史学”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胡适先生几十年前在他的演讲稿《实验主义》中说过“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样一句话,听起来似乎有点“唯心”。无独有偶,西方史学家克罗齐则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他的理由是历史不可重现,今天的人们去追溯和了解历史都不可避免地带上当世之人的主观色彩。胡适和克罗齐在这里所说的“历史”其实是“历史学”,而不是“历史”本身。历史是一门过去了的“时间学”,一切都已经既成事实,且早已时过境迁,它本身是客观的。但历史被人记载成为“历史学”后,就成了主观的了。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动机和目的,或者仅仅是因为对历史遗留下的各种“痕迹”主观认识的不同,就会对历史的感知大相径庭,甚至作出完全不同的解释,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人们认为历史总是充满悬念和不确定性的,理由可能就在于此吧。

至此,我又想到了史学工作者的使命。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所说:“历史实际,是客观的,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学家对历史客观的认识,即历史学,是主观的。历史学家要不断改进自己的‘照相机’即认识能力,使历史学逐步接近、更接近客观历史实际。不要满足于路途中所认识的假相,更不要说历史像个少女,任我打扮,打扮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要追求好的照相机,更好的照相机,照出相来,能更好地反映客观历史真实,更接近客观历史实际。”作为一名历史学领域的工作者,我们虽然不能将“历史”本身原原本本地重现,但也要朝着无限接近“历史”本身的目标去努力,要让“历史学”尽可能地相对客观。

4·1 有没有真实的历史

„„尽管唐太宗要求史官修改实录,但并未否定其杀死兄弟的事实,否则,他尽可以宣称建成、元吉是暴病而亡,修改一切记录,所以让千余年后的我们还能从有限的史料中窥出当时的些许真相。

尽管在很多情况下,要复原历史的真实确实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障碍,但我还是深信,这都没有改变这样一个前提:历史本身是真实的,是客观存在过的事实。无论我们今天是否还能了解,或者我们了解了以后是否愿意承认。

4·2 要不要真实的历史

既然历史本身是客观存在过的事实,那为什么总有一些研究者要故意隐瞒或曲解这些事实呢?就我所知道的原因,无非有以下这样几种:一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二是为了符合某种理论或主义。„„三是强调为政治服务,或为了维护所谓的“国家利益”。

至于要说这种种原因是不是值得考虑,或者说是不是应该作为一个历史学者求真求实的前提,我想只能从历史研究的目的来认识。我认为,历史研究的基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在复原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探索以往的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就像任何一门科学都是为了探索该学科的内在规律一样。„„无论出于何种动机,用伪造的所谓“历史事实”作附会迎合,只能是助纣为虐、为虎作伥。

4·3 能不能获得真实的历史

必须承认,绝对的真实历史是永远无法获得的,就像绝对真理一样。而且历史科学有其自身的局限,它的研究对象只能是过去,而不是现在或将来。历史既是全人类的活动,又是一个个具体人的活动,而人的生命与历史相比是极其短暂的。一个人,无论多么伟大,只要没有留下记载,他的行为和思想就会随着他生命的结束而永远消失,而即使留下了记载,也会随着时间不断消失。„„但是,真实的历史依然是历史学家永恒的追求,因为离开了真实,史学就没有任何价值,就不成其为科学。如果我们把真实理解为相对的、可以逐步接近的,对真实的追求就是可行的,并且会不断取得进步,使我们越来越靠近它。

„„这样的追求还是一个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史学家在探索的过程中很可能作出了错误的判断,或者误信了虚假的史料,或者受到相关学科的制约,因而会背离真实,甚至可能倒退。但一旦发现了,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回到正确的方向,而且对致力于求真的史学家来说,这样的过程只能更坚定自己的信念。

4·4 了解历史

了解历史是学习和研究历史最基本的要求,但要全面了解历史就并非那么容易了。„„了解历史,第一步是阅读史料。对于史料,读通文字当然非常重要,以前由于史料的字词、句读等曾引起句意的分歧。„„对原始文献的解释不同,结论无疑也会不同。但是我们同时也要注意,今天见到的历史文献,绝大多数都已经过后人的传抄、翻印、甚至改窜、增补,通行的本子就未必是原貌。„„还有一些史料因残缺过多,或错得十分离奇,至今还解读不出来。

但是,即便读通了文字,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即使是原始资料,如古人的日记,也需要鉴别。前人的日记,一部分是记给自己看的,另外相当一部分是记给别人看的,生前就准备公开发表,这是明清以来文人的习气,其真实性就要大打折扣。„„中国的史料往往过于注重伦理道德,精神生活,现实生活实际的记录很少。很多史料中连篇累牍都是政治套话或空泛议论,而真正实质性的内容很少。即便一个忠实的记录者,由于受到观察的限制,受到自身素质的限制,也可能走样,更何况连这样的忠实记录者也很少。

„„了解历史并不是简单地拿本史书来看就行了,大部分历史的真相是不可能直接从史书上看到的,而需要我们透过这些文字看到历史的真相。对于离我们不太远的阶段,还可以通过实际调查加以印证,纠正记载中的错误。„„但对更早的历史就无法通过调查来验证或纠正,也未必能找到新的史料,那就要深刻地理解史料背后蕴含的内容,透过史料的表象逐步接近于历史真实。至少也可以发现其中的矛盾,去伪存真,作出可能的推测。„„

4·5 复原历史

绝对的复原历史当然不可能,但是相对的复原还是可以做到的。尽管复原历史的过程,其实已经加入了复原者主观的判断、主观的意识,这是不能避免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后人撰写的历史,都是这样一种主观的过程。所以对复原的历史就应该有一种谨慎的态度,要作认真的分析。„„任何复原都不可能超越主观意图,因为百分之百真实的过去既不可能恢复,也完全没有必要。

„„我们现在所说的复原历史,一般还只是大致的、粗略的、局部的、阶段性的、无论在时间、空间、人物、现象、过程、程度等方面都有很大局限性。如果连起码的复原也做不到,那只能证伪,即指出现有叙述中的错误或疑点,却无法说明正确的应该如何。我们能做的,无非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重要的是阅读史料。分析主要史料的来源,弄清我们目前所依据的史料是怎样产生的,出于何人之手,站在何种立场,与所叙述的对象关系如何?由此发现矛盾,判断史料的可信程度。„„

其次就是所谓“外证”,即在史料本身以外寻找证据。„„如果找不到外证,就只能找“内证”,即在现有史料本身寻找矛盾,发现问题。„„当然,找内证时也要防止穿凿过分,随意附会,异想天开,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些毫无意义又根本无法证实的问题上。

„„必要的计量分析也是复原历史的有效途径。中国古代的史料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缺乏必要的数量,或者虽有数量却不可靠。

„„最后一种途径其实就是考察历史的遗存,不过未必是直接的、等同的,所以一般只能作为一种参照物或参照系。人类学家想了解原始社会的情况,虽然无法回到那个时代和环境中去,但可以设法到世界上残存的原始社会或保留原始残余较多的地方去。„„但是,尽管通过实地考察来复原历史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也是有局限的。一般来说,现在能够看到的只是今天的状况和过去的不完整的遗存,不能无止境地向上回溯,终究不能代替文献研究。„„

让主观的“历史学”尽可能无限地接近客观的“历史”,这是史学工作者最重要的一项历史使命!

三、精彩分析历史学三方面,独到深刻

笔者以为,书中对于历史研究、历史应用和历史哲学方面的分析精彩独到,对于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和一般的专业历史学工作者来说,则有着更为深刻的启迪意义,本文将就此做以解读。

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他们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增加知识、满足兴趣、陶冶情操,既没有必要也不应该让他们把时间花费在非常琐碎的历史细节和有重大争议问题的讨论上,只要告诉他们一些基本史实或学术界公认的观点就可以了。在此,葛剑雄教授认为,对于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来说,历史教育采用“古为今用”的方式是必须的。在他看来,一位中学历史教师,作为一个历史运用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历史研究的全部内容传授给学生,尤其是目前尚有很大争议的问题,对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中学生而言,反而容易引起思想的混乱,当然就应该选择最适合、最重要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这个时候,历史运用者通过其主观意识选择、剪裁史料就不可避免了。

对于专业历史学工作者来说,一味片面强调“古为今用”,将是否符合现实需要作为评判历史研究价值的惟一标准,历史研究就会变成为某些利益集团或观念服务的工具。为此,葛剑雄教授主张,应该把历史研究和历史应用区分开来。他认为,现在很多人往往习惯于用历史运用者的目的来要求历史研究者,这是完全错误的。在他看来,其实历史研究不存在有用与否的问题,即便有一些研究在可预见的将来确实找不到实际用处,但这种研究的过程可能会形成或验证一种历史研究的方法,或者是一种逻辑思维懂得训练。例如,某个历史细节和某人生卒年月的考证,本身可能并无多大意义,但是考证的过程却训练了研究者挖掘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葛剑雄教授进一步指出:第一,历史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在复原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以获得历史的真实。离开了历史的真实,史学就没有任何价值,也就不成其为科学了。而且我们必须把历史的真实理解为相对的、可以逐步接近的,这样我们对于历史的真实的探索就是可行的,并且会不断取得进步,越来越靠近它。更为重要的是,对历史的真实的探索还是一个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史学家在探索的过程中,或误信了虚假的史料、或受到相关学科的制约,很可能会背离历史的真实。但是,一旦发现了这样的背离,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回到正确的方向上来。第二,无论哪一方面具体的历史应用,坚持历史的真实性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有益的。在宣传教育方面,根据受众的不同,可以对历史的真实做出不同的选择和不同的侧重,但是这一切均应以不违背历史的真实为前提。如果为了达到宣传的目的歪曲甚至伪造历史的真实,尽管当时可能有效,但是一旦受众了解了历史的真实,就会连符合历史的真实的正确的宣传也不在相信了。在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信息方面,必须严格尊重历史的真实。如果在历史的真实找不到有利的论据,可以保持沉默,也可以用别的方式来为现实服务,而决不应该为此而歪曲甚至伪造历史的真实。

历史除了研究的层面和应用的层面之外,还有哲学的层面。历史哲学是历史研究的最高境界,也是认识历史和把握历史的最难阶段。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历史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区别只是在于研究水平的高低。应用历史也是同样,大家都可以做,区别也只是在于应用的是否得当。但是,历史哲学是要真正从本质上、总体上认识历史的规律和把握历史的过程,就不是人人能做到的。

史学大师和历史哲学家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葛剑雄教授认为,要将历史观念提升到历史哲学还有一个常人无法逾越的过程。要完成这个过程,固然离不开历史本身,但又必须超越历史;不仅需要对历史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拥有历史以外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知识。与史学大师相比,历史哲学家更需要拥有天赋,而不仅仅是个人的努力。正因为如此,他告诫有志于研究历史哲学的人应该有自知之明。历史哲学研究者是人人可以做的,但是能够成为得到后世承认的历史哲学家的人只能是凤毛麟角,甚至是绝无仅有的。 葛剑雄教授坦言,就像从来不奢望能当什么大师一样,他从来没有成为历史哲学家的企图。就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做一个史学通人,是葛剑雄教授一直以来不懈的追求。

推荐第10篇:历史学专业考察报告

历史学专业考察报告

10 历史艾娟100200002

考察时间:2012 年 4 月 22日—2011 年 4 月25日

考察地点:福建省( 长汀县,培田村,古田镇,厦门市)

考察对象:历史遗迹以及相关博物馆

考察方式:参观

考察报告: 2011 年 4 月 22日早上七点40分左右,由文旅学院组织的10级历史学专业考察由朱钦胜老师的带领下拉开帷幕。本次考察我们先后参观了瞿秋白纪念馆、杨成武纪念馆、客家博物馆、辛耕别墅,培田古村,古田会议纪念馆,红军司令部,日光岩,鼓浪屿景区,华侨博物馆,普陀寺,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鲁迅纪念馆)等历史景点,历时4天,期间虽有劳顿奔波之苦,但仍被这些充满文化气息、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地方所深深吸引、折服震撼。 4 月 22 日上午参观了瞿秋白纪念馆,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革命先烈瞿秋白,肃立在塑像前。尔后,参观了瞿秋白的生平事迹,深深的被他的革命精神所吸引,受到深刻的教育。接着参观了杨成武将军纪念馆,被他的英勇的革命气魄所震撼,下午参观了客家博物馆和辛耕别墅,展现了客家人的生活风貌和革命的艰苦历程。 下午三点左右我们乘车前往中国十大最美丽的村庄之一的培田古村,培田客家古村位于福建省闽西山区连城县宣和乡境内的培田村,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其精致的建筑,精湛的工艺,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堪与永定土楼、梅州围龙屋相媲美,是客家建筑文化的经典之作,人称“福建民居第一村”、“中国南方庄园”,有“民间故宫”之美誉。培田村保存着30幢大宅、21座祠堂、6处书院、1条千米古街、2座跨街牌坊、4处庵庙道观,总面积达到7万平方米。全村建筑的博大、保护的完好、珍藏品的多、文化底蕴之深,为外界所叹服。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走遍了培田古村各个角落,被其古朴,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在这里人真切地感受到已经远离我们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是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漫步于古村落之中,我们的思绪会飘向遥远的时代。第一天的考察在次告一段落,我们乘车前往古田住宿。

4 月 23日,八点左右参观了古田会议纪念馆和红四军司令部革命遗址。1929年12月28至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上杭召开古田会议,古田会议是我党我军建设史上的伟大里程碑。会议通过了毛泽东同志亲自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提出用无产阶级思想建设党,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和政治工作,建设一支真正的人民军队,解决了党和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建党学说。古田会议决议由此成为建党、建军的纲领性文献,古田会议精神由此成为我党、我军的一面旗帜。循着先辈的足迹,怀着敬慕的心情我们参观了古田会议会场和毛泽东、陈毅曾经工作的办公室,简朴的陈设告诉了我们昨日的艰难,斯人已去,但风范永存,正是因为伟人们那种志在必夺,舍我其谁的大无畏精神才成就了共和国的千秋伟业。此时此刻,我们站在这片红土地上,面对古田会议旧址,更加深切地感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巨大贡献,必须永远铭记;更加深切地感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更加深切地感到,党的建设十分紧要,必须始终加强;更加深切地感到,人民是革命胜利的力量源泉,必须紧紧依靠。古田会议精神是革命先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其精神对当今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午一点乘车前往最早的四大经济特区之一的厦门,厦门不仅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城市,也是著名的华侨华人城市,在这里我们将有两天的时间来领略这座城市的美。4月24日上午,乘船前往鼓浪屿景区参观,在岛屿上我们分别参观了日光岩及郑成功纪念馆,不仅感受了大海的辽阔,还体验了岛屿的历史痕迹。下午三点去了黄金海岸,这在里,游玩沙滩,还可以观赏厦门海岸美景。

4月25日,是4天考察的最后一天,上午前往厦门大学,在学长的带领下,我们先后参观了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和鲁迅纪念馆,厦门大学不愧是有九十多年历史的综合性的大学,沉淀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深深的被它的美所吸引。下午参观了华侨博物馆,也是我们此次考察的最后一站,华侨博物馆中陈列了许许多多的华人华桥的生活足迹,也有许多的华人华侨的爱国是事迹,真的为之感动,为之骄傲。

同学们的恋恋不舍下,下午2点我们开始返程赣州。 考察虽然结束了,但却是值得回味的。以前在网络、电视、书本上也很多 的了解过这些历史遗址和

名胜,但是亲眼看过后才发现身临其境的美妙。很珍惜这次考察的机会,在对历史方面的学习上有很大的帮助。这次考察将成为每个人宝贵的记忆。

第11篇:历史学专业考察报告

历史学专业考察报告

班级:11历史班姓名:刘金娟学号:1103015136 考察时间:2014年4月20日 ——2014年4月25日

考察地点:四川省成都

考察对象:武侯祠、锦里、杜甫草堂、宽窄巷子、春熙路、都江堰、青城山、三星堆博物馆、青羊宫、四川博物馆

考察方式:参观各个景点,通过导游的讲解和网上查阅资料而积累的,了解每个景点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气息。

考察报告:2014年4月20日下午,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文化系11历史班全体学生在余林老师、王孟懿老师和董桂花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为期六天的省外考察活动。先后参观了蜀汉英雄纪念地---武侯祠(汉昭烈庙)、锦里民俗区---锦里、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杜甫草堂、清朝古街道遗留---宽窄巷子、热闹繁华的春熙路、旅游胜地---都江堰、被誉为“天下第五名山”的青城山、集文物收藏保护、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多功能于一体的三星堆博物馆、四川博物馆、川西第一道观---青羊宫。

这是一次收获很大、意义非凡而且值得珍惜的教学实习和实地考察活动。说收获很大,不仅体现在同学们参观考察了该地区几乎所有著名的历史文化,深化了自己几年来从课堂和书本上所学的相关历史知识。重要的是同学们身临其境,极大地增强了历史感,产生了浓厚的学术兴趣。说值得珍惜,主要是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历史学的本科生教学实习都没有进行。但这次是我校历史学专业的第一次考察,所以校领导和院领导都给予了很高的重视。这次考察的目的是让我们不再局限于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通过外出实际实践来让我们切身地感受历史文化的气息,进一步深化我们对现有的历史遗存(文物与古迹)的认识,开阔我们的视野。这次考察虽然有劳顿奔波之苦,但我们都被这些充满文化气息、历史气息的地方深深吸引和震撼。

虽然这次的考察活动同学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我个人感受最深的是:这次的考察是专业考察,但体现的专业性不强。尽管考察目的地历史气息浓厚,但同学们大都是带着旅游、游玩的态度。这就使得实习的主要功效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不管这次的教学实习有什么样的缺陷,但实习的主要收获和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一、“三国圣地”-----武侯祠

4月21日上午,刚下火车,我们就乘着导游的车来到位于成都市武侯区三国遗迹博物馆及武侯祠(汉昭烈庙),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

武侯祠是坐北向南,布列在一条中轴线上的。在这条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西侧及为刘备陵园。我们也是沿着这条中轴线来一一进行考察的。

一进武侯祠,导游就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今天要游览的是武侯祠,但大门上挂的却是“汉昭烈庙”的横匾。汉,是刘备政权的称号,史称“蜀汉”。昭烈,是刘备死后的谥号。这是祭祀蜀国皇帝刘备的庙宇。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又称之为武侯祠呢?导游告诉我们说:民国年间的邹鲁写的一首诗道出了其中

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到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说,虽然这里挂着刘备的招牌,但是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过了刘备,人们就不顾君尊臣卑的礼仪和这座祠庙本来的名称了,而将这里称为武侯祠了。

随后导游又着重向我们介绍了大门内东侧碑廊内的一通石碑,原来是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因为文章、书法、刻技俱精被称为“三绝碑”。碑文对诸葛亮的一生做了重要的褒评,竭力赞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励唐代的执政者。碑文还特别褒奖了诸葛亮的法治思想。 除了“三绝碑”,导游还介绍了明碑,明碑着重介绍了祠庙的历史沿革。在明碑的下面有一个整石雕成的动物。他就是传说中“龙生九子”的第六个儿子赑屃。它形似乌龟,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关于他,还有一个传说: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后,大禹又担心霸下会到处干坏事,于是就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的治水功绩,叫霸下驮着,由于石碑太重,霸下一驮上它便再也不能随便行走了。

沿着中轴线便来到了二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上面挂着的一块匾联:上联:是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下联:历齐楚幽燕吴越秦蜀艰难留祀庙;横批:上下一堂共千秋。上联指出了武侯祠里面祭祀的人。“祖孙”指的是刘备和他的孙子刘谌;“父子”指的是诸葛亮和他的儿子诸葛瞻以及关羽和他的儿子关平关兴等人;“兄弟”指的是刘备、关羽和张飞这三兄弟;而“君臣”指的当然就是刘备和他的满朝文臣武将了。下联说的是刘备在汉末黄巾起义后起兵,从山东、湖南、湖北、河北、北京、江苏、浙江、陕西、打到了四川,最后在成都建立了政权。立国是非常艰难的,后人修了祠庙,让他们上下一堂千秋传颂。

在二门上还有一块让人印象深刻的,写着“明良千古”的牌匾。“明”指的是明君,“良”指的是良臣。刚让我疑惑的是“明良千古”中的“明”字的左边写成“目”字。原来它本是一个错别字,但这个错别字也有它深刻的含义。这里的“明”用“目”作偏旁,是作者清人吴英想要与“明朝”的明区分,以免文字狱;此外,这句“明良千古”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只有用德与贤才能使人心悦诚服。而刘备就是以三顾茅庐显示出他的德和贤, 从而求得诸葛亮安邦定国的天下大计的。刘备与诸葛亮情同鱼水,君臣均为典范,昭示后世,上下一堂享受人们的祭祀。

在刘备殿里,殿中供奉的是刘备,两侧的偏殿供奉的便是关羽、张飞等人。这里同样有一块牌匾值得我们研究。这块牌匾上写着“业绍高光”四个大字。“业”指汉室的统一大业;要特别注意的是“绍”,它指的是继承;“高”当然指的就是汉高祖刘邦;“光”指的便是东汉第一个皇帝光武帝。这两个皇帝都是汉朝最有代表性的帝王。“业绍高光”便用来称赞刘备继承了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的帝业,可以与他们相提并论,蜀汉是汉朝的延续和一个新的阶段。这里强调了刘备为汉室后裔,蜀汉为三国正统的观点。

同样,在诸葛亮殿的门楣的楹柱上挂满了前人留下的匾联。其中最有名的是悬挂在诸葛亮殿正中的一联,即“能功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简称为“攻心联”。这幅对联是清末云南剑川人赵藩撰书。上联说的是,诸葛亮在打仗中能用“攻心”战术,如南征时七擒孟获,使其心悦诚服,以此称赞诸葛亮是真正懂得用兵打仗,而不是好战的军事家;下

联说的是要对当时形势作一个正确的考察判断,否则不论制定的政策是宽是严都会有偏差,收不到好的效果,提醒后来治理四川的人要从中吸取教训。整副对联对诸葛亮的用兵和施政做出了客观评价,称颂诸葛亮能审时度势、当宽则宽、当严则严、赏罚分明。

二、传说中“离浪漫最近的地方——锦里”

离开了武侯祠,我们便跟着导游的脚步来到了与武侯祠相连的有“成都版清明上河图”之称的锦里民俗一条街。

导游并没有给我们讲解有关锦里的一系列历史文化,而是让我们自由观赏。因此我只能用我自己原先对锦里的了解来审视锦里。

据我对锦里的了解,“锦里”二字应该是某位英雄的称号。那为什么他要叫“锦里”?有人说:所谓“锦里”,就是“锦上添花,里有乾坤”之意。但我在锦里的一块石碑上得到了正确的答案。锦里及锦官城。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州夺郡文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起文学,有女墙,其道西城,故锦宫也。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后即以锦里为成都之代称。

在锦里街上走过,我发现了它的独特的建筑风格: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仿古建筑,以三国文化和四川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这条街布局严谨有序,酒吧娱乐区、四川餐饮名小吃区、府第客栈区、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错落有致。

锦里是完全草根的,本土的,家常的。 商店里卖的些是筷子、茶叶、灯笼、蚕丝被和土特产。餐厅里的 美食 有张飞牛肉、三大炮、肥肠粉等,人们都是冲着它的味道去的,不花俏,没有噱头,讲究的是实惠。还有手艺人的玩艺儿,捏个橡皮泥人,转个糖画,玩个皮影,买张剪纸,都是锦里充满乐趣的事情。一条街色彩缤纷的花灯和幌子,是大俗,图的是个热闹。而街上最吸抓眼球的,还是那些让人热烈思慕的成都粉子。

以上就是我参观完锦里后自己的发现和想法了。

三、杜甫草堂

吃完午饭,顾不得一夜火车上的劳累,就直接奔赴我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草堂 了。它是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在朋友的帮助下而修建的一个草堂。现在的杜甫草堂还完整保留着清代嘉庆重建时的格局,是非常独特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

一靠近草堂正门,就可以看到正门匾额上的“草堂”二字,据导游介绍,这两个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书写。再往里面靠近,就看见一条波光粼粼的河流从门前环流而过,原来这就是杜甫诗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导游还向我们介绍了浣花溪这个名字的由来。原来它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传说浣花夫人是唐代浣花溪边一个农家的女儿,她年轻的时候,有一天在溪畔洗衣,遇到一个遍体生疮的过路僧人,跌进沟渠里,这个游方僧人脱下沾满了污泥的袈裟,请求替他洗净。姑娘欣然应允。当她在溪中洗涤僧袍的时候,却随手漂浮起朵朵莲花来。霎时遍溪莲花泛于水面。浣花溪因此闻名。其实,浣花溪的得名与任氏无关。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因为当时沿溪居住者多以造纸为业,他们取溪水来制十色彩笺,“其色如花”,溪因此而得名。

史诗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堂内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正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停下脚步仔细观察,不难看出他那饱经沧桑的脸、浓郁的眉毛和忧伤的眼,表现出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堂内东、西两侧,分别置放有民间艺人所塑的杜甫和李白泥

像,表达了他们的友谊。在铜像的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柴门是杜甫草堂曾经有过的建筑,它不过是茅屋的篱笆门,应该是很简朴的,远不是我这次所看到的样子。尽管如此,但可以想象出当年诗人在这里迎送客人或凭栏垂钓的情景。

在草堂正中的堂屋里有一张小桌子,上面还放着杜甫当年看书的蜡烛,堂屋的左边就是杜甫的房间,房间里摆放着一张矮小的梳妆桌,一张宽大的床和衣柜使房间显得更加的窄小和昏暗,只有那张临窗而放的古旧木桌,透过木栅栏式的窗子,满眼的翠竹芭蕉,逗引诗情。

现在的草堂并不能让我亲眼目睹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那座茅屋。据说现在的杜甫草堂在修建过程中还曾、受到成都文物局的批评,就是因为它没有呈现出“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那种破烂之感,相反的是屋顶修的很厚实。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四川的人民对杜甫的崇拜和热爱而舍不得让他遭罪。

四、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可以说是最能体现成都人对于休闲生活的理解和表达的地方,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有规模的清朝古街道。它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三条平行的巷子组成。此外,宽窄巷子也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

宽巷子是三条巷子里面最繁华,商铺最多,也是唯一一个还保留了一点昔日宽窄巷子风情的巷子。它体现的是老成都的“闲生活”。以精品酒店、私房餐饮、特色民俗餐饮、特色休闲茶馆、特色客栈、特色企业会所、SPA为主题的情景消费游憩区。

窄巷子的特点则是老成都的慢生活,是以各西式餐饮、轻便餐饮、咖啡、艺术休闲、健康生活馆、特色文化主题店为主题的精致生活品味区。

井巷子定位的是成都人的新生活,是以酒吧、夜店、甜品店、婚场、小型特色零售、轻便餐饮、创意时尚为主题的时尚动感娱乐区。

五、都江堰

睡眼朦胧中就被同伴叫醒,说今天的目的地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收拾完一切琐碎后就跟着导游来到了我一直向往的都江堰了。

在从成都前往都江堰的路上,我们看到沿途许多纵横交错的河渠,河水奔腾着流淌进附近的田地,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两千多年以来,古堰把滔滔东泻的岷江水引到广袤的成都平原,造就出“天府之国”的富饶和美丽。而真正把岷江引进平原,缔造了“益州天府”的大功臣,则是公元前三世纪的蜀郡太守李冰。是他带领人民群众建造了举世无双的都江堰工程,非常科学地实现了导江、防洪、引流灌溉的一系列功效。

都江堰的主要枢纽是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的。鱼嘴用于分水,让灌溉的水进内江,多余的水走外江;飞沙堰用于溢洪排沙;宝瓶口用于引流入渠。就是这三部份工程的巧妙配合,奠定了都江堰千古长存的“不坏金身”。今天我们站在这里看都江堰的鸟瞰可能会觉得它看起来是那样的简单,甚至觉得平凡。其实正印证了—句“伟大出于平凡”的格言。它的渠首工程蕴涵着极大的科学性和它的设计与建造所体现的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水平之高,即使是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称之为最高水平的成就。

来到二王庙,自然就会疑惑二王是谁?原来二王是指李冰父子,但历史专业

的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的李冰是没有儿子的,那二王中的其中一王来自哪里?原来李冰的儿子李二郎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在封建时代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李冰倍受蜀人尊敬和崇拜,自然人们都希望他有一个英雄的儿子,能替他传宗接代,所以李二郎这个人物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由二王庙就可以看出当地的人们对李冰是多么的尊重和热爱了,也可以看出李冰当时为四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都江堰的别的地方我们还可以看出成都人民对李冰是充满感激和热爱的。如:用来唱戏给李冰看的戏楼、用来烧纸钱的“字库”等等。

宝瓶口是都江堰系统工程的关键环节,它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像瓶口一样严格控制着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流量,不管岷江发生多大的洪水,宝瓶口也会把它阻挡在“口”外,从而稳定进水量,对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防洪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都江堰的分水工程“鱼嘴”,因它的形状像鱼嘴而得名。它把汹涌的岷江分成了内外两江,西边的是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这次我看到的鱼嘴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但根据导游的介绍,古代的鱼嘴是用竹笼装卵石垒砌而成。

移开视线,看向另一个方向就看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个主体工程----飞沙堰了,它看上去十分平凡,但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它是李冰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而修建的。

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都江堰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曾经为捍卫祖国的疆土做出了贡献,而都江堰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都江堰的文明则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都江堰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老妈妈,只知贡献„„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参观完都江堰后,我便深深地被她的默默无闻震撼了,一种豁然开朗和自豪、振奋之感油然而生,不禁地佩服李冰的聪明才智。更难怪成都人民如此敬爱他了。

六、天下第五名山——青城山

带着对李冰的崇拜之情和对都江堰的震撼之感离开,转而来到青城山脚下。青城山对于我们班的人来说应该具有很大的纪念意义的。因为我们并没有借助任何上山工具,仅仅凭借自己的意志力和双脚爬上山顶的。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边拍照边感受青城山沿途的道家文化。登山途中,大家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如果有哪位同学累了或走不动想放弃了,大家就一起鼓励劝说,最终大家都登上了山顶,在山顶欢呼。在回程的车上大家虽然身体上累,但都为自己今天的勇气感到自豪。

登山途中虽然没有老师和导游的带领与讲解,但今天青城山的古建筑、古遗址、历史传说、饮食习俗,乃至林木花草还是使我们还是感受到了青城山那浓厚的道家文化。

首先,山上保存的一块唐碑诏书全文向我们道出了青城山的得名。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点水偏旁,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微,天帝所居”,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来,道教创始人东汉的张陵张天师创立天师道以清城山为基地,道教主张“清虚自持”“返朴归真”的教义,与

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无变化。唐初佛教发展很快,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间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书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道家胜利了。可是诏书把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了没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亲判的威力收回地盘,也就将清城山改称青城山了。

其次,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三清殿了,它是天师洞景区最宏伟和最值得欣赏的道教宫观建筑。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殿前通廊以九级石阶接托,前檐以六根大石圆柱支撑,石柱又分别立于高1.2 米、精雕奇兽图案的石础上面,显得庄严而又十分气派。楼上是“无极殿”,楼正中有八角形楼井,用于采光通风,还可卸去游人压抑之感,正中悬有康熙御书“丹台碧洞”匾额。殿内供奉道教至高无上的三位尊神:元始天尊,象征洪元世纪;灵宝天尊,象征混元世纪;道德天尊,象征太初世纪。这位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三位天尊合称“三清”,所以这里叫“三清殿”。

上清宫是我们登上山顶的唯一见证了。上清官主殿供奉的是太上老君,也就是道教的教祖老子。,它位于高台山之阳,是青城山现存38处宫观中位置最高的一座道观,宫门上有门楼,上清宫三个大字是蒋介石手书,两旁联文:“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说青城山的草木都得到了道家仙气的沾染,自古这座名山就等待各位朋友的光临。殿的右侧南楼前有两井并列,称为鸳鸯八封井。两井—方一圆,其泉源相通,但一浑一清,一浅一深,井旁刻有国画大师张大千手书“鸳鸯井”三字。殿右侧厅有楠木板壁刻《道德经》全文。殿左侧有长廊通向配殿,内祀孔子和关羽,取名文武殿,两旁有张大千所绘麻姑、王母、三丰祖师、花蕊夫人画像石刻。文武殿右下为麻姑池,传为麻姑浴丹处,形如半月,深广数尺,水色碧绿,长年不竭不溢。

七、青羊宫

这次我们参观的另一处道教宫观就是川西第一道观——青羊宫了。它的主要建筑有山门、三清殿、混元殿、唐王殿等。

三清殿是青羊宫的主殿,它的外檐柱上雕刻着六合童儿、双狮戏球等艺术木雕,还有一副贴金对联“福地卧青牛石室烟霞万古,洞天翔百合蓬壶岁月千秋”。殿前的左侧还放着一个钟,叫“幽冥钟”,是明朝是铸造,重约三千多公斤。右侧还配有一鼓,每逢初

一、十五和吉庆大典就击鼓鸣钟,晨钟暮鼓,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在三清殿中的两只铜质青羊是青羊宫的象征,其中左侧的独角铜羊十分奇特,引人注目。他拥有十二属相的特征,有羊胡、牛身、鸡眼、鼠耳、龙角、猴头、兔背、蛇尾、猪臀、狗肚、虎爪、马嘴。俗传摸青羊可求福祛灾,而且触摸青羊也有一定的规定,即自己的生肖是什么就触摸哪个部位。

混元殿是青羊宫的第二重大殿,里面供奉的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的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殿内正中供奉的就是“混元祖师”,老君面容慈祥,手持混元乾坤圈。将圈拉伸便是“一”字,故它展示着世界的本原还处于混沌状态,而老君开天辟地,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后殿供奉的是“慈航真人”,佛教称“观音大士”。她本是道教十二金仙之一,传说中的“慈航道人”是一位男仙,后因见世界苦难重重,女子却没有出家修行之路,于是便转世为女身,修奉道法,为女子开了不二法门,从此才有女子出家修行之路。真人端坐莲台,容貌秀丽慈祥,遍洒甘露普渡众生,故道教和佛教都供奉这位慈爱的“女神”。

在青羊宫我们还学会了如何走八卦图,如何拜里面的道家人,这些都是我们

平时所不知或容易忽视的。

除了以上的几处景点外,我们还参观了三星堆博物馆和四川博物馆。

三星堆博物馆集文物收藏保护、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多种功能于一体,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实施管理,集中收藏和展示三星堆遗址及遗址。内含

一、二号商代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器、玉石器、金器以及陶器、骨器等千余件珍贵文物。三星堆遗址揭示的是过去根本没有文字记载的古蜀文明,同时也表明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多元性。向我们展示了辉煌的三星堆文明。

四川省博物馆是收藏和展出四川省文物的重要场所。现有馆藏文物30万件,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巴蜀青铜器、张大千绘画作品、四川汉代画像砖和陶塑等。共有10个展馆,分别是万佛寺、陶瓷馆、书画馆、名族文物、四川馆、张大千、藏传佛教文物馆、汉代陶石艺术馆、工艺美术、青铜馆。

以上就是我们这次考察的所有行程,六天行程,十处景观,我一步一景,却也移步移境。历史向我展示了它的神奇的同时也告诉了我它的痛苦和磨难。考察虽然结束了,但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回味的。虽然以前在网络、电视、书本上也了解过这些历史遗址和名胜,但亲眼看过后才发现身临其境的美妙,才有身临其境的震撼之感。作为学习历史、思考历史、感悟历史的人,要从其中知道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并不是我在上面所写的那些就能记录完的,有一些还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或许这就是实地考察的真谛所在吧。

第12篇:历史学必读书目

人文学院历史专业本科教育实践环节“经典阅读”指导书目

1.[美]摩尔根:《古代社会》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77

2.希罗多德:《历史》商务印书馆1985

3.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78

4.阿庇安:《罗马史》商务印书馆1976

5.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商务印书馆1995

6.[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

7.韦尔斯·H·G:《世界史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8.[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

9.[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山版社

1992

10.[美]威廉·麦克尼尔:《西方文明史纲》新华出版社1992

11.塔西陀:《日耳曼尼亚志》商务印书馆1959

12.艾因哈德:《查理大帝传》商务印书馆1975

13.[英]比德:《英吉利教会史》商务印书馆1991

14.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1—4卷商务印书馆1987

15.[法]基佐:《欧洲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98

16.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1987

17.[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上、中、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8.[德]斯宾格勒:《西方的衰落》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63

19.[意]马基雅维里: 《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85

20.[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下商务印书馆1963

21.伯特兰·罗素:《权力论》商务印书馆1991

22.[美]沃尔克:《基督教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1

23.[美]穆尔G.F《基督教简史》商务印书馆1981

24.[英]丘吉尔·温斯顿:《英语国家史略》上、下册新华出版社1985

25.[英]阿·莱·莫尔顿:《人民的英国史》上、下三联书店1958

26.[法]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1—3卷三联书店

1992

27.[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商务印书馆1979

28.[美]坚尼·布鲁克尔:《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 三联书店1985

29.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30.[法]伏尔泰:《风俗论》共三册商务印书馆1995

31.[德]洛赫:《德国史》三联书店1976

32.丁建弘:《德国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3.[美]希提:《阿拉伯通史》商务印书馆1979

34.郭应德:《阿拉伯中古史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5.刘祖熙:《斯拉夫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36.[美]费希尔:《中东史》商务印书馆1979

37.[苏]扎波罗夫:《十字军东征》三联书店1959

38.[苏]斯克伦尼科夫:《伊凡雷帝传》商务印书馆1986

39.萨拉夫:《印度社会》商务印书馆1977

40.[奥]米特罗尔·西德尔:《欧洲家庭史》华夏出版社1978

41.[意]波罗:《马可波罗游记》福建科技出版社1987

42.[日]井上清:《日本史》三联书店1957

43.王立达:《日本幕府政治》商务印书馆1962

44.马克尧:《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85

45.马克尧:《英国封建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6.马克尧:《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

47.朱寰:《亚欧封建经济形态比较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1996

48.金观涛,唐若昕:《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49.李平晔:《人的发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50.张树栋,刘广明:《古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51.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52.庞卓恒:《人的发展与历史发展》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53.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

54.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

55.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56.陈寅恪:《唐代政治制度史述论稿》

57.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

58.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59.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60.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61.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62.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

63.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

64.严耕望:《治史三书》

65.严耕望:《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史》

66.严耕望:《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史》

67.吕思勉:《白话本国史》

68.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69.吕思勉:《先秦史》

70.吕思勉:《秦汉史》

71.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72.吕思勉:《隋唐五代史》

73.陈垣:《史讳举例》

74.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

75.王国维:《观堂集林》

76.钱穆:《国史大纲》

77.钱穆:《先秦诸子系年》

78.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79.葛洪:《抱朴子》

80.房玄龄:《晋书》

81.释慧皎:《高僧传》

82.法显:《佛国记》

83.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84.顾炎武:《日知录》

85.(春秋)左丘明撰,(晋)杜预集解:《春秋左传集解》,江苏凤凰出版社2010年

版;

86.(吴)韦昭注:《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87.(汉)刘向集录:《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88.(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89.(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90.(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91.(宋)司马光撰,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92.(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93.(唐)杜佑撰:《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

94.(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95.(英)崔瑞德、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96.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7.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8.柴德赓:《史籍举要》,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99.汪学群:《清代学问的门径》,中华书局2009年版;

一、阅读书目:

由专业教师列出本领域重要的经典著作,学生根据兴趣特长自由选择,鼓励中西结合,古今兼收。(书目附后)

二、时间:

大一短学期开始,持续整个暑期,至大二上学期期中,为阅读经典提供足够的时间,保证阅读效果。

三、阅读:

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对经典著作进行泛读与精读,泛读保证足量,精读保证深度。泛读著作不少于十本,精读著作应达到原著的二分之一。

四、考核:

实践环节结束之前,学生应该提供两份材料:纸质读书报告和幻灯片。纸质读书报告用以考核泛读部分,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书目清单,选择理由,相关评述,阅读收获。幻灯片立足于学生精读的经典著作,介绍选择该书深入阅读的原因,该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相关的评述和研究,阅读的感悟和发现。纸质读书报告一份,字数不少于四千字,幻灯片不少于十张。

五、成绩:

历史系根据学生选择的书目,安排教师,组织考核,给出分数。

六、链接:

“经典阅读”环节最好与后面的学年论文,乃至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结合起来,形成读书、思考、教学、指导、写作的良性链条。

第13篇:历史学院团委工作计划

历史学院2011年度团委工作计划

2011年是历史学院全面贯彻学校学生工作精神,继续推动学生工作开展的重要一年,同时也是我院面临新形势、新挑战,促进我院各方面工作再上新台阶的关键之年。在新的一年里,历史学院团委将在学校学生工作总体思路的指导下,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继续坚持“以稳定为前提、以学习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以成才为目标、以管理为手段”的工作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工作的管理,并计划在新学期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创建优秀集体,争当优秀个人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后,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以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为“十二五”时期发展提供强大政治动力和坚强组织保证。我院将组织开展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活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迅速在全院的广大团员青年中掀起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热潮。

我院通过听取相关报告会、座谈会、举办主题读书会、知识竞赛、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不同层次、内容丰富的学习活动,全面、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实质,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同时进一步增强党的意识、机遇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在吃透精神的基础上,全院各级团组织切实利用宣传舆论阵地,掀起学习、宣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热潮,引导广大团员青年自觉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完成“十二五”时期的目标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重视学生人文关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1、继续坚定不移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相结合,并与学生组织建设和学生团员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重视平时生活中对学生思想状况的引导,鼓励广大同学关注国家时事,用思想政治教育这条主线贯穿于我院学生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同时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以增强我院学生工作的安全、稳定因素。

2、提高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以集体团队精神和个人核心价值为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在广大学生中大力开展诚信宣传和道德教育。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全院的学习风气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不光在书

本上汲取知识,更要在实践中广泛积累经验,培养我院学子深厚的学识与底蕴。

3、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新学年,我院将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我院的院风、班风、学风建设,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多种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在学习上自主,行为上自律,人格上自尊,以广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来带动和谐校园文化的创建。

三、积极开展素拓工作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1、不断完善我院素质拓展的管理工作。积极与学校素质拓展中心联系,主动向素质拓展中心学习相关知识,努力配合素质拓展中心的各项工作部署。严格遵守工作程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时在网络上进行我院的素拓认证和立项申请工作。同时,加强对班级素质拓展管理,对班级素拓工作及时进行跟踪,以确保对每位学生的素拓认证更加公平、公正、如实地进行。

2、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新学年,我院将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业、艺术、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为广大同学提供展现自我、锻炼能力的宽阔平台,引导和帮助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

3、进一步加强对课内外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视程度。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眼点,不断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工作项目。认真细致地完成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工作环节,进一步引导和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素质拓展。

四、推动宿舍文明建设,创造良好学习环境

1、进一步完善公寓管理体制,推进学生宿舍精神文明建设。新学期,我院将继续实行学院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学生宿舍管理模式,以寝室为单位,加强我院学生宿舍文明建设。要求班级辅导员参与学生公寓文化建设,能经常深入宿舍,耐心细致的为学生做思想工作,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困难,作同学的良师益友。同时,大力推进学校实行的学生党团组织进公寓、学生政治辅导员进公寓、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安全保卫工作进公寓、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进公寓、校园文化进公寓等工作,力求在新学年使我院在宿舍园区的文明建设取得更高的成绩。

2、继续严格的执行我院 “宿舍卫生值周制度”,并在每周通报上公布卫生

成绩。鼓励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活动,切实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3、提高学生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本学年,我院将更加严格的执行这一系列的管理条例,建立“班级安全管理办法”并由班委会组织进行适时的安全教育。及时召开安全会议,积极采取措施,配合学生处生活园区管理办公室共同进行宿舍全面检查,切实做好我院学生生活园区的安全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学习环境。

五、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为传承历史传统,展示国学魅力,丰富广大同学的课余生活,同时进一步锻炼同学们综合能力,展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我院将举办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1、着眼于广大学生的全面成长与长远发展,我院将在新学年里广泛开展以“读一百本好书、写一百篇文章、练一笔好字”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一工程”活动,以提高我院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业务知识水平,进一步推进我院素质教育的深化与发展,从而达到将我院学生培养成具备多元文化和多种知识的整合能力、具备更新知识和可持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型人才的最终目的。

2、贫困学子一直是我院关注的重点,新学年,我院将举办“自强励志”大型讲演活动,邀请成功人士为广大贫困生作励志演讲,同时由心理专家为他们作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大家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心态,激发同学们的拼搏意识,引导广大贫困学子自强自立、成就自我。

以上各点即为我院在本学年中的基本工作计划,其出发点均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空间及环境。在新的一年里,我院将继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部署,力争将学院的学生工作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我们相信在学院领导老师的大力支持与亲切关怀下,人文学院今后的学生工作一定会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再创辉煌佳绩!

历史学院团委

2010年12月24日

第14篇:历史学教研工作总结

在2009学年度,历史组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和科研工作中团结协作、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取得了和不错的教学科研成果。但是我们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路,也对未来教学建设和改革工作提出了设想甚至具体步骤。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首先,在学期之初,我们就制定了较好较详尽的教研组计划、确立了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并明确提出:要在过去取得的一些成绩的基础上,再创佳绩,再攀新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时时刻刻注意修正、提高、完善我们的计划和目标,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非常的努力,发挥了集体和个人的多重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最后,我们还对本年度的工作作了全面的、系统的、深刻的总结,决心发扬我们的成绩,克服我们的缺点,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争取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的进步。

总结这一年来的工作,我们组有如下特点:

一、团结协作、乐于奉献

在历史教研教学工作中我们发挥传帮带团结协作的精神,经常互相听课,评课。对于新授课老教师总是手把手的教新教师如何上好课,如何编写好复习讲义,如何批阅试卷,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在教师设计和指导下,本学期制作了许多多媒体课件,为我们历史教学直观性、趣味性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很多学生在课下也主动向我们请教,都得到了很好的答复。

二、不断学习、更新理念

“要倒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准备一桶水、一缸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历史学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加上历史课刚开始启用新教材,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查阅资料,充分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实施,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为了赶上时代步伐,还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历史学新成果、新观念,并进行下载,做好记录,结合教学内容,印发给学生,

对于教学上的疑难要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做到每节课都先听后讲,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并注意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积极写好教后感、读书笔记等。常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做好个别差生的辅导工作,从不马虎。

在教学中,认真学习教学理论,努力使课堂教学素质化落到实处,“课外不占课,作业少而精”已成为历史教研教学标准,对印发的每一份讲义、每一份练习,备课组长都认真把关,在做到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的前提下,提倡“特色”教学,努力使形成独特的风格。

三、其他方面

如每周业务学习、备课组、教研组活动都能正常进行,黑板报按时按质完成,并做到互相听课。服从分工,严格遵守纪律,不迟到、不早退,提前上班、推迟下班,注意办公室及周边环境卫生,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

历史专业教学计划的修改、调整和执行是一项系统工作,这个系统中所有因素的变动都将带来全局的变化。以系统方法论为指导,采用非线性的设计和开发思维,不断进行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估,以“整体-局部-个体-局部-整体”的综合集成方法开展修改和执行工作,螺旋式前进,促成历史学科建设和专业办学在物质、人力和事理上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把学科建设好,把专业办好,为社会培养更高标准的人才,为学科体系建构贡献学科的力量,创造出历史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教育技术学科和一个结合社会需求与个性化学生需求的教育技术学专业。

总之,历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总结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路,并着手进行了解决。也对未来教学建设和改革工作提出了设想甚至具体步骤。所以我说组在过去的一年中,精诚团结,在教育教学及学校其他工作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争取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成绩。使我们学校的历史教学得到更大的发展和进展。

第15篇:历史学必读书目

南师大社会发展学院学生必读书目

第一部分

历史学

一、基本阅读书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2.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3.陈鼓应译注《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 4.杨伯峻译注《左传》中华书局 5.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6.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点校本 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

8.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9.严耕望《治史三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10.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11.卡尔(英)著、陈恒 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8年 12.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13.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

1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5.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6.张之洞《书目答问》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多种版本 17.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三联书店本 18.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 19.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 20.《剑桥中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1.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2005年版 22.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3.戚其章《甲午战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4.柯文《历史三调:作为经历、事件和神话的义和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5.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1991年版

26.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 27.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上、下)台北综合月刊社197

3、1974年版 28.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3卷)人民出版社198

5、1990、1993年版 29.费正清(美)《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30.费正清(美)《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1.《圣经》(和合本)

3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 商务印书馆 33.尤尔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34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吴寿彭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 35.柏拉图(古希腊) 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 36.希罗多德(古希腊) 徐松岩译注《历史》新译本 上海三联书店2008 37.修昔底德(古希腊) 徐松岩、黄贤全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8.俾斯麦(德)《思考与回忆》东方出版社1985年版 39.伏尔泰〈法〉《风俗论》商务印书馆 上册(1996)、中册(1997)、下册(1997)

二、提高阅读书

1.《诗经》 2.《楚辞》

3.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 4.胡云翼选注《宋词选》

5.萧统编《昭明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6.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 7.刘勰《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 8.刘知几《史通》上海古籍出版社 9.章学诚《文史通义》中华书局

10.顾准《顾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年

11.秦晖《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6年 12.徐弘祖《徐霞客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13.《马可·波罗游记》

14.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中华书局2002年 15.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年 16.黄仁宇著《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年 17.《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 18.王正平主编《论历史唯物主义》,上中下三册,北师大出版社1983年 19.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0.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

2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2.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3.郑友揆著、程麟荪译《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

24.丁长清、慈鸿飞《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近代中国农业结构、商品经济与农村市场》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5.盛邦跃《卜凯视野中的中国近代农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6.黄宗智(美)《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 27.弗兰克(德)《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28.小科布尔(美)、蔡静仪译《江浙财阀与国民政府 1927-1937年》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29.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0.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1.F.A.哈耶克《资本主义与历史学家》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32.弗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3.伊曼纽尔 ·沃勒斯坦《美国实力的衰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4.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抉择:美国站在十字路口》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5.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6.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 1998 37.保罗 ·肯尼迪(美)、陈景彪等译《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 38.亨利·基辛格(美)《大外交》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39.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美)《现代世界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2000 40.安德烈·冈德·弗兰克、巴里·K、吉尔斯主编《世界体系:500年还是5000年?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三、扩展阅读

1、陆建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

2、何兹全《爱国一书生:八十五自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

3、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4、何兆武《上学记》三联书店2006年

5、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

6、《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6、陈寅恪著 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讲演录》黄山书社1988年

7、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8、张广达《张广达文集》三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9、房龙《人类的故事》三联书店1988年

10、房龙《宽容》三联书店1985年

11、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要略》三联书店2008年

13、《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

14、《最新中国考古大发现——中国最近20年32次考古新发现》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

15、(美)孔飞力 著 陈兼 等译《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 1999年

16、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17、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8、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三联书店1983年

19、《唐律疏议》中华书局1983年

20、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

21.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22.苏萍《谣言与近代教案》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23.齐锡生〔美〕、杨云若、萧延中译《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4.易劳逸〔美〕、陈谦平、陈红民等译《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流产的革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

25.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李伯重著 王湘云译《江南农业的发展:1620——185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27.马若孟著 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8.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29.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30.林语堂《吾国与吾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1.吴于廑、齐思和主编《世界史》六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32.刘家和,廖学盛主编《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3.霍华德·津恩《美国人民的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4.梅列日科夫斯基〈俄〉《宗教精神:路德与加尔文》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35.克拉克(英)主编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译《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36.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37.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美) 阎学通等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38.吕万和著《简明日本近代史》天津人民出版社 39.鲁思·本尼迪克特(美)《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务印书馆 40.俞辛焞《日本近代外交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第二部分

文物与博物馆学

一、必读书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考古工作手册》文物出版社1982年 2.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 3.俞伟超《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文物出版社1989年 4.格林·丹尼尔[英]《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87年 5.柴尔德[英]《远古文化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6.杨建华《外国考古学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杨泓《美术考古半世纪》文物出版社1997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

9.白寿彝总主编、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0.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 11.戈登柴尔德《考古学导论》上海三联书店2008 12.伦福儒、巴恩《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 13.苏秉琦《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文物出版社1984 14.陈淳《考古学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5.冯恩学《田野考古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16.李文儒主编《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文物出版社 2002 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中文版)南京译林出版社200

6、2007 18.文化艺术出版社《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王文章 2006 19.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20.巴恩《考古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二、提高书

1.列·谢·瓦西里耶夫《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文物出版社1989

2、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3、李 济《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

4、苏秉琦《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

5、邹

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6、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

7、张光直《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8、郭宝钧《商周青铜器群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年

9、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

10、夏

鼐《夏鼐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1、张忠培《中国考古学——走进历史真实之道》1999

12、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13、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 1986

14、俞伟超《古史的考古学探索》文物出版社2002

15、杨楠编《考古学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6、卫聚贤《中国考古学史》商务印书馆1998

17、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版

18、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9、乔治·弗兰克尔《心灵考古》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20.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三、拓展书

1、李泽厚《美的历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杨泓《逝去的风韵——杨泓谈文物》中华书局 2007

3、李峰《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5、张光直《古代中国考古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6、伊恩·霍德《阅读过去》岳麓书社2005

7、马修·约翰逊霍德《考古学理论导论》岳麓书社2005

8、布鲁斯·崔格尔《考古学思想史》岳麓书社2008

9、巫鸿《礼仪中的美术》北京三联书店2005

10、汤惠生《青海岩画——史前二元对立思维及其观念的研究》科学出版社2001 第三部分

社会工作、社会学

一、基础阅读

1、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商务印书馆1996

2、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 1987

3、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5

4、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三联书店2005

5、齐尔格特·鲍曼《通过社会学去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刘易斯·A.科塞《社会思想名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英克尔斯《社会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8、齐美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出版社2000

10、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二、提高阅读篇

1、冯钢编选编《社会学基础文献选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刘易斯·科塞《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北京三联书店1999

4、威廉·福特·怀特《街角社会》商务印书馆 1994

5、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6、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译林出版社2001

9、弗兰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远方出版社1998/海南出版社2001

10、林耀华《金翼》三联书店1989

1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2、乔治·里茨尔《社会的麦当劳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1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

14、弗雷泽《金枝》新世界出版社2006

15、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世纪出版集团2006

16、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7、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8、阿兰·图海纳《行动者的归来》商务印书馆2008

19、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三联书店1999 20、莫斯《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形式与理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三、扩展阅读篇

1、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张静《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3、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世纪出版集团,2007

5、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发展型社会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萧功秦《中国大转型》新星出版社2008

7、莱斯特·M·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8、秦晖《传统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9、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人民、上海三联1999

10、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1、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管理之道》上海三联1999

12、劳伦斯·纽曼,、拉里·克罗伊格《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质性和定量方法的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3、David Bornstein《 如何改变世界》新星出版社2006 14.Malcolm Payne(英)《现代社会工作理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5、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6、周晓虹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名著菁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7、乔纳森·波特、玛格丽特·韦斯雷尔《话语和社会心理学:超越态度与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8、格兰德等《社会问题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6

19、赛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新华出版社2005 20、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人民、上海三联2001

第16篇:历史学必读书目

1.通史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 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 吕思勉 华东师范大学1992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 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通史》 白寿彝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 《中国史研究》编辑部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黄仁宇 三联书店1997年版

《剑桥中国史》 崔瑞德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断代史部分 (1)先秦部分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 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 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 巴蜀书社1992年版

《古史新探》 杨宽 中华书局1965年版 《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 三联书店1999年版 《殷商史》胡厚宣 胡振宇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西周史》杨宽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 三联书店1994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秦汉部分

《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

《先秦两汉史论丛》,韩连琪,齐鲁书社1986年版

《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高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文史考古论丛》,陈直,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3)魏晋南北朝部分

《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中华书局1985年版

《魏晋南北朝论丛》,唐长孺,三联书店1955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三联书店1959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中华书局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读史集》,何兹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拓跋史探》,田余庆,三联书店2003年版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隋唐部分

《金明馆丛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隋唐史》,岑仲勉,中华书局1982年版

《隋唐五代史》,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隋唐五代简史》,吴宗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宋辽金部分

《宋史》,陈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邓广铭治史丛稿》,邓广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宋史丛考》,聂崇岐,中华书局1980年版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邓小南,三联书店2006年

《宋朝阶级结构》,王曾瑜,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转向内在》,刘子健,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谢和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余英时,三联书店2004年版 《辽金简史》,李桂芝,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辽金史论》,刘浦江,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元明清部分

《元朝史》上下册,韩儒林主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元代史》,周良霄、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元史三论》,杨志玖,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传记与研究》,余大钧,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元代社会阶级制度》,蒙思明,中华书局1980年版 《行省制度研究》,李治安,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明清史讲义》上下册,孟森,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明史》上下册,汤纲、南炳文,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朱元璋传》,吴晗,三联书店1965年版

《明代国家机构研究》,王天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中华书局1982年版 《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谢国祯,中华书局1982年版 《满族的部落与国家》,刘小萌,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 《明清易代史独见》,陈生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南明史》,顾诚,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清代全史》第一至六卷,王戎笙等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高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清代皇位继承制度》,杨珍,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袁森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版 《乾隆帝及其时代》,戴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美)孔飞力,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3.专题史部分 (1)政治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白钢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三联书店,2001年版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吴宗国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1984年版

《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阎步克,三联书店2009年版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

9、1996年版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版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乙部,严耕望,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0年版

《二十等爵制》,西嶋定生,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1991年版

(2)经济史

《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隋唐社会生活史》,李斌城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郑学檬,岳麓书社2003年版 《宋代经济史》,漆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朱瑞熙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李伯重,三联书店2003年版 《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傅衣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思想文化史

《中国思想史》第

一、

二、三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汉代思想史》,金春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汉代政治与春秋学》,陈苏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郭象与魏晋玄学》,汤一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张仲礼,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明代思想史》,容肇祖,齐鲁书社1992年版

《走出理学: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姜广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梁启超,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利玛窦与中国》,林金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中古文学史论》,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4.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秦汉史研究概要》,周天游,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二十世纪唐研究》,胡戟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张国刚,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方建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宋晞,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年版 《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续编》,宋晞,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2003年版 《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刘浦江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元史学概说》,李治安、王晓欣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元史研究》,刘晓,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明史研究备览》,李小林、李晟文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清史史料学初稿》,冯尔康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清史论文索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5.工具书

《辞源》(修订版) 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甲骨文编》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 中华书局1965年版

《金文编》 容庚编 中华书局1985年版

《金文诂林》周法高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1974—1975年版

《说文解字》【汉】许慎撰 中华书局1963年版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 中华书局1956年版

《词诠》杨树达著 中华书局1978年版

《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等编 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

6.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

《中国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办

第17篇:历史学教研工作总结

历史学教研工作总结

在2009学年度,历史组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和科研工作中团结协作、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取得了和不错的教学科研成果。但是我们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路,也对未来教学建设和改革工作提出了设想甚至具体步骤。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首先,在学期之初,我们就制定了较好较详尽的教研组计划、确立了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并明确提出:要在过去取得的一些成绩的基础上,再创佳绩,再攀新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时时刻刻注意修正、提高、完善我们的计

划和目标,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非常的努力,发挥了集体和个人的多重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最后,我们还对本年度的工作作了全面的、系统的、深刻的总结,决心发扬我们的成绩,克服我们的缺点,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争取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的进步。

总结这一年来的工作,我们组有如下特点:

一、团结协作、乐于奉献

在历史教研教学工作中我们发挥传帮带团结协作的精神,经常互相听课,评课。对于新授课老教师总是手把手的教新教师如何上好课,如何编写好复习讲义,如何批阅试卷,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在教师设计和指导下,本学期制作了许多多媒体课件,为我们历史教学直观性、趣味性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很多学生在课下也主动向我们请教,都得到了很好的答复。

二、不断学习、更新理念

“要倒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准备一桶水、一缸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历史学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加上历史课刚开始启用新教材,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查阅资料,充分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实施,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为了赶上时代步伐,还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历史学新成果、新观念,并进行下载,做好记录,结合教学内容,印发给学生,

对于教学上的疑难要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做到每节课都先听后讲,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并注意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积极写好教后感、读书笔记等。常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做好个别差生的辅导工作,从不马虎。 在教学中,认真学习教学理论,努力使课堂教学素质化落到实处,“课外不占课,作业少而精”已成为历史教研教学标准,对印发的每一份讲义、每一份练习,备课组长都认真把关,在做到统一备课、

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的前提下,提倡“特色”教学,努力使形成独特的风格。

三、其他方面 如每周业务学习、备课组、教研组活动都能正常进行,黑板报按时按质完成,并做到互相听课。服从分工,严格遵守纪律,不迟到、不早退,提前上班、推迟下班,注意办公室及周边环境卫生,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

历史专业教学计划的修改、调整和执行是一项系统工作,这个系统中所有因素的变动都将带来全局的变化。以系统方法论为指导,采用非线性的设计和开发思维,不断进行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估,以“整体-局部-个体-局部-整体”的综合集成方法开展修改和执行工作,螺旋式前进,促成历史学科建设和专业办学在物质、人力和事理上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把学科建设好,把专业办好,为社会培养更高标准的人才,为学科体系建构贡献学科的力量,创造出历史在国

际国内有影响的教育技术学科和一个结合社会需求与个性化学生需求的教育技术学专业。 总之,历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总结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路,并着手进行了解决。也对未来教学建设和改革工作提出了设想甚至具体步骤。所以我说组在过去的一年中,精诚团结,在教育教学及学校其他工作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争取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成绩。使我们学校的历史教学得到更大的发展和进展。

第18篇:历史学科组工作总结

历史学科组工作总结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即将结束,现将历史学科组工作总结如下:

一、具体安排和完成的工作

1、组织学科组全体活动七次,按时组织各备课组认真召开备课组会议,并承担一次学习橱窗的布置工作;

2、四位老师参加“电信杯微课教学大赛”,并上传了参赛作品;

3、三位老师承担并按期举行了校级高效课堂示范课活动;

4、配合学校圆满完成了高一“交互式智能平台”优质课大赛;

5、对新分配进入我校的三位历史老师多次进行了课堂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

二、取得的成绩

1、学科组、备课组活动相比以往更加务实和扎实有效;

2、对年轻教师加大培养力度,特别是三位新分配教师成长很快,基本能适应高中历史教学工作;

3、校本教研取得了初步成果,编写了《河西走廊的民族变迁》为课题的校本课程

三、存在的问题

1、备课组活动形式还略显单一;

2、学科组还未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大型活动;

3、老中青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的传承和衔接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四、对未来工作的设想

1、集思广益、创新思维,使学科组活动更加扎实、非富多彩,进一步增强学科的凝聚力;

2、力争举办几次能彰显学科特点的大型活动,增强历史学科的魅力;

3、加强本学科内部,以及与周边强校的交流,以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

张掖二中历史学科组

2015年1月6日

第19篇:大学规划(历史学)

大学规

作者:徐振戎 划书

第一节 对就业问题的认识

大学是我们在走向社会之前最后一次系统的接受教育,因此大学的学习从对升学的关心转变为对就业和将来对适应社会能力的关注上,职业和就业成为每个大学生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一份好的职业基本上就等于一个好的将来,因此在职业选择上必需慎重。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在就业问题上压力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尤为突出,而具体到我们来说就是面对这巨大而残酷的就业和职场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对我们的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市场再卖方,所以出于被动地位的我们应该通过对自身的个人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改变来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对于我来说重视就业问题更为重要,第一:作为来自农村的我,通过大学学习然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几乎是唯一捷径。第二:家庭和亲人对我的未来寄予很大的希望,当然这种希望更多的也是一种压力,加上作为孩子我必须报答家人尤其是父母多年来的养育之恩,因此重视就业是很必要的。第三:就业本身就是对国家和社会的一个贡献,努力学习并拥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可以更好的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第四:就业和职场竞争的加剧是鞭策我去重视就业问题的外在压力。以上就是我对就业问题的认识,如有不足请老师指正。

第二节 对历史专业及其就业的认识

历史专业是基础性的学科,在国家的“基础学科计划”中被列为与数学及语文并列的基础性学科,可见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历史学的核心在于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和总结并从中得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最终回到现实,服务于现实,为人类和单个人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提供可以参照的经验和规律,而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任何进步都是来源于对历史的继承和创新,所以历史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作为人文性学科和研究对象脱离时代的学科,历史学本身没法产生经济价值,因此在目前的中国人才市场,历史学专业的需求不是很高,主要集中于各学校对历史教学的需求,以及部分文化企业、政府部门对历史学人才的需求。可喜的是近年来由于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历史学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这也在潜在的增加了对史学人才的需求。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了解到在中国开设历史学的高校是比较少的,因此在历史学方面的从业人员也是比较少的,一定程度上能实现了供需平很衡。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也在相对条件下减轻了历史学就业市场的压力。再说作为历史学专业的我们,真正学好历史的人是具有远大的眼光和深邃的智慧的。因为在长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独特把握,能对事物发展有个清醒的认识,在西方社会学习历史是很多政治家和企业家的挚爱,就是因为他们能通过历史学习来探寻自己的从政和经营之道,这也是历史上很多伟人的成就之道,诸如毛泽东、拿破仑等都是对历史深有研究的。因此对于我们来说虽然不能像伟人一样,但是却可以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应用来提高我们的社会应变能力,比如创业、经商、从政等。总之历史是一个可以创造很多机会的专业。以

上便是我个人对历史学和其就业的认识。

第三节 对自己的认识

我对我的认识不是很全面,希望老师考察。我对事情的思考比较全面,对事情比较谨慎,没有百分的把握不会轻易冒险。我对生活持积极的态度,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我是个比较外向的人,喜欢与人交往。文科思维较强,喜欢寻找与现状不同的东西。但是我比较懒,动手能力比较差。以及有时看问题比较固执。我很喜欢历史和政治,因为家里人对这些比较感兴趣。

第三节 就业规划

经过对就业问题的了解的对将来的就业等问题做了初步的规划,可能会随情况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但是基本的框架还是不会变的,我的原则是:以考研为目标,但也做就业的准备。因为我希望在将来在从事历史方面尤其是史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所以我希望通过考研进一步深造为搞研究打下基础,而且更高的学历也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对于历史专业来说一方面时代的发展要求具有更高的学识,另一方面历史专业考研不考数学,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因为我在初高中期间对历史和政治具有极大兴趣,因此具有较好的基础,在考研上就只有英语可能会对我产生影响,而且在对考研试卷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试题比较简单。因此我首先考虑的是考研。现在初步的目标是国内在历史学方面较好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这几所学校。不过如果将来能从事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并兼从事研究是我最大的愿望,我希望为国家的文化和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基于可能出现的考研失败,我又必须做好就业的准备,现在随着用人单位对人才本身素质的重视,单凭文凭就可以实现就业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因此在大学学习中真正的去学到一些东西就显得很重要了,而且现代社会人和人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重要,因此对于我们来说社交能力的培养也显得很重要,加上师范生的本质决定更应该加强这方面,就我自己来说一方面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尤其是英语的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参加一些必要的活动来加强对自己社会实践能力的训练。为可能的就业做准备。

第四节 学业规划

针对就业和考研的要求我对学业做了初步的规划,第一:加强对考研科目的学习,主要指历史,政治,和英语,同时又要突出作为专业的历史学习的核心地位,首先加强对通史的学习,即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掌握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基本史实,建立一个系统性的历史发展脉络。其次加强对历史学工具性学科如文选,古汉语,以及即将学习的考古,文献学的学习为以后可能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再次加强对历史理论的了解和学习,接触当今史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系统认识,形成一定的历史观,并努力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历史观念的创新。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就必须在学习好本身开设的课程同时加强对必要的课外历史学知识(主要是依靠书籍)的学习。我计划的历史学考研方向主要是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以及东亚史等,所以要加强对相关内容的学习。第二:针对可能的就业,我觉得有必要加强对一些实用技能的学习,比如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计算机等,这些学习有利于加强我们的社会竞争力未就业能力增加砝码。

附:说明:全文的修改主要是增加了学业规划的部分。同时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规划只是目前情况下的规划,也仅仅是大约的规划,是否实现一方面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受形势变化的影响,所以在今后可能有一定的调整。

第20篇:历史学考研资料

历史学考研是全国统考的,北京师范大学的历史学专也在全国排名第一,北师大的古代史应该好考一点,因为北师大的世界古代史是专长。

关于参考书,我给你介绍:

1、朱绍侯的《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正版的,印刷质量很差,但是公认最好的;两本好像50多元

2、李侃的《中国近代史》;不到20元

3、吴于瑾,齐世荣编《世界史》(古代卷、近代卷、现代卷)

4、此外,买一本综合的专业基础知识书,推荐山东人民出版社仝晰纲编《历史学专业基础》好像40多元啊。

考研也是大的投入,该花钱就得舍得花啊!准备专业课时,我的经验是一边看教材,一边对照《历史学专业基础》,把《历史学专业基础》上没有而课本上有的记在《历史学专业基础》相对应的地方,对完一遍后把课本一扔,只看《历史学专业基础》就好了。我2009年考研,华东师范大学的晚清史方向,专业课230分。我2008年、2009年、2010年都有师姐、同学考过去的,200

8、2009年都是世界史,2010年是历史文献。

把历年的统考真题看一下,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千万不要买,网上都能搜到的。教材不要看得太烂了,固定几本就是那几本了,不要看了这几本又觉得那几本好。考研要坐住,稳住。英语也是关键啊。祝你考研成功!加油

历史学毕业论文范文
《历史学毕业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