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研究生课程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12 18:01:3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课程论文评语(研究生)

该文选题具有(很强、较强、一般)针对性,具有(重要、较强)的应用价值。总观全文,逻辑结构(强、较强、基本合理),论证(十分、比较)充分,论文技术难度(大、较大、一般),(具有、但缺乏)一定的新思想,研究方法(先进、恰当、一般),总体质量(高、较好、一般)。论文不足之处在于(题目偏大、缺乏数据支撑、对现有文献总结和归纳能力较差等)。

推荐第2篇:知识产权(研究生)课程论文1104

浙江工业大学2016 /2017 学年第1学期《知识产权》课程结业论文

浙江工业大学2016 /2017 学年第1学期

《知识产权》 课程结业论文

论文题目: 华为知识产权纠纷引发的思考及解决途径

学生姓名

班级学号

任课教师

论文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年 11 月18 日

软件工程专业-李斌

浙江工业大学2016 /2017 学年第1学期《知识产权》课程结业论文

目录

要 ................................................................................................................................................1 关键词: ...............................................................................................................................................1

一、华为公司相关知识产权案例分析 .............................................................................................1

(一)2010年摩托罗拉诉华为案 ............................................................................................1

(二)华为、中兴诉小米案 .....................................................................................................2

二、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案件的解决途径 .........................................................................................3

(一)、2010年的摩托罗拉诉华为案 ......................................................................................3

(二)、华为、中兴诉小米案 .................................................................................................3

三、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 .........................................................................................................4 [参考文献] .....................................................................................................................................6

软件工程专业-李斌

浙江工业大学2016 /2017 学年第1学期《知识产权》课程结业论文

近期,中国华为诉韩国三星案引发通信届和科技界的热议,这是国内科技通信企业首次对全球最大手机制造商发起知识产权诉讼,意味着中国企业在专利市场上的被动局面已经开始扭转。但在国内,虽然华为、中兴向小米发送律师函讨伐专利侵权的消息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但事件的三方当事人要么直接否认,要么“不予置评”,让等着看戏的围观者们扫兴不已。华为中兴缘何不起诉小米专利侵权?在此,笔者将通过对华为系列知识产权案例的简要分析,对华为知识产权战略进行总结与反思,从而提出我国企业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有效途径的建议与思考。每年都有大量的科技通信企业因知识产权纠纷遭受巨大经济损失,给自身企业形象和国家海外战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如何妥善应对及有效解决科技通信企业知识产权纠纷对我国科技通信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的海外战略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华为;知识产权;侵权;

一、华为公司相关知识产权案例分析

(一)2010年摩托罗拉诉华为案

双方原来合作十年,摩托对外销售的产品由华为提供。合作过程中华为不可避免地向摩托提供了大量技术和商业秘密。2010年摩托罗拉宣布要把自己的无线

软件工程专业-李斌

1 浙江工业大学2016 /2017 学年第1学期《知识产权》课程结业论文

网络业务卖给华为的竞争对手诺西,然后又在美国把华为公司给起诉了,起诉华为侵犯它的知识产权并索赔。华为想通过利用中国本土的司法保护力量维护合法权益。因为一旦摩托罗拉根据交易协议向诺西进行交割,必将导致华为商业秘密被披露给华为的直接竞争对手。华为想在中国通过司法手段阻止这个交易的达成,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沟通发现在当时情况下,禁令很难拿到。后来没办法,华为远赴重洋,只好去美国反诉,去摩托罗拉总部所在地美国伊利诺伊州北区联邦法院起诉,请求禁止摩托罗拉将华为商业秘密提供给诺西。比较幸运的是美国法官根据提交的证据材料,当天就支持了华为的主张,颁发了临时禁令。后来经过开庭审理,初步禁令也给颁发了。就是说在剥离华为的知识产权财产之前,这个交易不能够进行交割。一年后,和解结案。这个案子一开始,摩托通过诉讼向华为高额索赔,最终结果是摩托向华为付钱了事。这个诉讼我们的体会是,中国一定要有一个比较好用的针对预期侵权的禁令制度,只有有一个好的司法机制,才能保证你的权益不受侵犯。另外,华为在ITC受到越来越多的337调查,在美国的诉讼也非常的多。我们也想运用中国类似的手段来运用我们的专利,发现当前的制度不是特别的给力。

(二)华为、中兴诉小米案

华为、中兴向小米发送律师函讨伐专利侵权的消息上传得沸沸扬扬,但当事人要么直接否认,要么“保持沉默”,让围观者们摸不着头脑。但事实上,这一事件的背后恐怕还有更复杂的原因。简单来说,高通所把持的手机专利垄断权尽管已被华为、中兴一一瓦解,但华为和中兴要像高通一样利用专利去收钱,恐怕

软件工程专业-李斌

2 浙江工业大学2016 /2017 学年第1学期《知识产权》课程结业论文

还并不容易,因为种种因素的制约,两家公司目前还并不具备高通公司那样坐收专利费的能力。

二、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案件的解决途径

(一)、2010年的摩托罗拉诉华为案

在摩托罗拉宣布把无线网络业务卖给华为的直接竞争对手诺西后,想通过国内的司法手段阻止交易的达成,但是发现是不可行的。华为在此时忽略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特性---地域性。在中国注册的专利技术在国外不一定有保护,就算有保护,因为两国法律的差异性往往不能使用国内的司法途径去解决在国外发生的纠纷。最后华为只好去美国起诉并申请禁制令。好在美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法律比较健全,在当天就能同意华为的申请。鉴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的特性,如地域性,时效性等,国内在海外发展的企业都应该熟悉和专研此类法律和案例以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华为、中兴诉小米案

再观国内,华为、中兴向小米发送律师函讨伐专利侵权,但是却未诉之法院,这又是为何?华为和中兴重视知识产权,主要是在和海外对手打交道的过程中慢慢成长起来,这是因为海外知识产权诉讼标的动辄上亿美元,没有知识产权就跟战斗者没有武器一样。目前国内公司重视知识产权都是因为要和海外市场打交道,比如今年3月21日联想就用1亿美元购买了21项专利组合。但是回到国内市场,情况就大不一样,一旦走上诉讼程序,意味着花费很大的精力获得很少的补偿。

软件工程专业-李斌

3 浙江工业大学2016 /2017 学年第1学期《知识产权》课程结业论文

为副总裁宋柳平4月11日在深圳举行的一个知识产权论坛上便表示,中国司法系统平均8万元一件专利的赔付价格,严重影响了专利实际价值,期望今后有上亿元的诉讼判决在国内出现。这其实是因为国内知识产权环境不佳,从上到下对知识产权的价值并无充分认识,诉讼虽然获胜,但是却无法让盗窃者付出代价,这种胜利和失败差别不大。这里看出国内对知识产权的重视远不及国外。专利持有人要维护自己的权利要耗费的精力和财力远远大于最后得到的赔偿。这都造成了国内知识产权维权的难度增加,纵容了违法的发生。要跟好的解决这些侵权案件,需要企业和国家的重视,需要大环境的改观。

三、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

华为在过去这么多年以来的国际化过程中,遭遇过一些挑战和成长。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在不同国家遭遇的各种问题,我们也发现国内制度和环境方面的某些不足。后边的建议也是依据这些具体的案例。在2003年的时候,思科诉华为,据报道这是思科在历史上第一次当原告,这是华为第一次真正的当被告,号称当年通信业第一案。一年半之后双方和解。华为并没有向对方赔偿。而华为应诉所花费的律师费却不菲。这起诉讼是华为迈向国际化过程中的一次洗礼。为什么当时华为在美国的授权专利非常少的情况下,能够低成本解决这么一个大型的国际诉讼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除法院调查所查清的事实之外,可能是一个因素是华为有较多的中国专利。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以及研发制造地,使中国专利有独特的许可价值,这一点对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是非常有利的。而这些案例都引发我们对知识产权的思考。根据国知局网站上公布的截止今年十月份的统

软件工程专业-李斌

4 浙江工业大学2016 /2017 学年第1学期《知识产权》课程结业论文

计数据,中国有效发明专利是六十八万点五件,国外在华有效发明专利是四十八万件,国内超过国外在华近十八个百分点。进一步说明我们的创新主体在中国的优势地位是越来越明显。

中国在全球专利市场上有其独特的地位,指的是中国市场大,制造成本低,是全球最大的市场。这几个独特因素使中国的专利有非常高的许可的价值。不管你所处的是哪个行业,必定有很多竞争对手在中国要么有研发,要么有制造,要么有销售,那么中国的专利能够发挥它应有的许可谈判价值,这使得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是非常有利的。

温家宝总理曾经讲过,未来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知识产权的竞争。讲的再宽泛一点,国家之争就是制度和环境的竞争。谁有一个良好的制度和环境,谁就不愁钱,不愁人才。

灵活的运用交叉许可。单纯的专利申请对于企业来说就是成本,不会给企业创造效益。现在很多企业为了专利而专利,申请大量的专利,花费巨大的投入,但是这些专利申请对公司发展没有支撑作用。在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时候,用不到这些知识产权,那么他对企业来说,就是负担。你可以通过交叉许可,合法地去换取别人的技术来合法地使用,来保障你的技术比你的同行发展的更快。 在日常生活中,去便利店买东西付钱,是顺理成章的;但是为知识产权付费,却缺乏这种意识和习惯。国人要养成为知识产权付费的意识和习惯。要按照国际的规则行事,你才能赢得尊重。付费不是坏事,这不利于中国整个创新环境的发展。

软件工程专业-李斌

5 浙江工业大学2016 /2017 学年第1学期《知识产权》课程结业论文

知识产权保护在国内的发展之路任重道远,尤其是通信行业的现状,侵权,反诉不停的在发生。我们从国家层面来重视才行。跟专利法性相关的,建议采用广义的新颖性宽限期制度,要让中国的创新主体放心地走向国际。要调整当前的专利年费制度,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删除专利法实施细则77-78条关于职务发明奖酬具体比例数额的规定。要完善证据规则,取消法定赔偿,提高侵权赔偿额。只有提高侵权赔偿才能改变国内专利持有人明知被侵权却不愿起诉的现状。

[参考文献]

[1]走出去智库:华为知识产权战略布局分析.和讯名家,2016-05-28. [2]陈寅.《中国企业知识产权海外保护研究》.华南理工大学,2010. [3]陈星星.《浅析我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战略的构建———基于华为案例的引申思考》.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2015年年会论文集,2015-09-19. [4]华为借反垄断实施专利狙击的启示.元器件交易网,2015-12-22. [5]闫新 华为知识产权部北京分部部长 通信人家园

软件工程专业-李斌

推荐第3篇: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课程: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研究生基础课。旨在提高考古专业本科毕业或有一定考古学基础知识的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和理论自觉,熟悉和了解考古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为课堂讨论,也结合一些课堂讲授。讨论和讲授的题目主要包括:什么是考古学、考古学的学科特点、当代考古学理论流派、中国考古学理论的过去与现在、地层学与类型学、聚落与社会、葬仪与社会等。也可以由听课者自行选定讨论题目进行讨论。课程要求每位同学要有课堂发言,事先选定论题,阅读相关文献和资料,准备发言稿或PPT,并提前告知发言的题目和主要参考文献,以便其他同学参考。最后将所选和讨论的论题写成论文作为作业。 参考书:

1、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西安,1997年。

2、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北京,2004年。

3、陈淳编著:《考古学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4年。

4、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北京,1987年。

5、肯·达柯著,刘文锁、卓文静译:《理论考古学》,岳麓书社,长沙,2005年。

6、布鲁斯·崔格尔著,徐坚译:《考古学思想史》,岳麓书社,长沙,2006年。

7、Bruce G.Trigger, A History of Archaeological Though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 1989.

研究生课程: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

教学内容:

文物保护的基本理念;几大类文物的结构与组成、劣变原因、病害种类与分析鉴别、病害调查、病害评估;文物保护基本技术-主动性保护和被动性保护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文物保护科技研究的基本方法;文物保护目前存在的问题、研究动向。

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文物保护的基本知识、技术,以及基本的研究方法,使学生知道如何选择保护材料和保护技术,为将来从事实际保护研究和保护处理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理论授课与实际保护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基本保护操作动及常用仪器的使用。 参考书:

李家驹主编:《陶瓷工艺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年1月。

黄克忠:《岩土文物建筑的保护》,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年10月。

路凤香、桑隆康:《岩石学》,地质出版社。

成俊卿:《木材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年。

贾文忠:《古玩保养与修复》,北京出版社,2000年10月。

张承志:《文物保藏学原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1月。

文物建筑保护及规划实践

先修课程:古建筑构造、中国建筑史、文物建筑参观测绘实习、建筑设计

一、基本目的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大量记录、见证了数千年历史的不可移动文物。这些历史遗产不但是需要守护的精神家园,也是当前中国社会进入可持续和谐发展阶段后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之一,关乎中华民族的复兴,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

1997年,国务院下达的《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正式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乡建设规划、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和各级领导责任制(简称“五纳入”)。近年来,在总结1997年以来“五纳入”工作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建设部、文化部、国家税务总局等联合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政府、各相关省级政府工作部门发出进一步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五纳入”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了文物保护事业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要研究、探索科学的保护手段和保护方式,加强对大遗址的保护”的学科建设目标,并在文物保护的经费落实上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为文物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的政策和财政的基础。

在中国以科学方法保护文物建筑,始于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杨廷宝等中国近现代建筑学的先驱大多在此领域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新中国建立以来,曾经针对古建筑进行了数次广泛的普查和大量修缮工作,确定了40余万处全国各级不可移动保护单位。

但长期以来,因种种主客观原因,文物保护事业遭遇了发展的瓶颈。在学术上,与文物保护相关的学科因文、理、工的学科划分而互相隔离,造成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化,难以适应需要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文物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在财力上,文物保护单位也长期面临着捉襟见肘的困境。因此,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曾长期处于缓慢有时甚至是停滞的状态。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国家确立了对文物保护事业的新认识,文物保护事业在学术建设和实践工作上都出现了蓬勃兴旺的发展态势。其中,较为突出的实例如吐鲁番地区、西夏王陵和高勾丽等大规模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它们昭示了“遗址保护规划”作为文物保护领域新兴的学术增长点的确立。

面对国家对文物保护事业的重视和文物保护事业勃然兴起的发展需要,1999年,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设立了“文物保护”和“文物建筑”的本科专业方向。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上世纪8,90年代,国家文物局曾委托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建筑院校开设过数届的“古建大专班”,以培养古建筑保护修缮人才。显然,1999年国家文物局委托北京大学培养的已经不再是知识结构仅限于“建筑学”的文物建筑保护人才,而是希望培养出具有跨学科的知识背景,能适应新时期文物保护工作需要的人才。同时,人才培养的规格已经从专科提升为本科,彰显出国家对文物保护人才的更高期望和要求。

文物建筑专业方向所培养的人才,担负着日后保护修缮文物建筑和主持编制遗址保护规划的责任,是文物保护工作的总设计师,负责协调组织各有关学科,除需要较强的发现、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需要培养其团队组织、调控和对外联系等项能力。结合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学科特点,本课程的教学强调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具体的设计实践,使本专业的学生将其之前所学的建筑学类课程和文史、考古类课程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逐步掌握研究和实践的综合能力,以面对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需要,为中国文物保护事业贡献才智。

二、内容提要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文物建筑保护及规划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文物建筑保护及规划设计的历史、现状及展望

第二章:城市规划通则

第三章:文物建筑保护及规划设计依据及基本理念

第一节:文物建筑保护及规划设计所需的多学科背景介绍

第二节:文物建筑保护及规划设计的法律依据和理论原则

(结合重点相关法律和国际宪章导读)

第三节:中国文物建筑保护及规划设计中的理念之争

——“完整性”、“真实性”、“假古董”等问题的研讨(结合实例进行课堂讨论)

第四节:中国文物建筑保护现实中的问题与答案(结合有关现实情况作课堂讨论)

第四章:文物建筑保护及规划设计技术

第一节:文物建筑保护与规划设计技术实施规范

(结合重点相关法规导读)

第二节:遗址保护规划

第三节:文物建筑修缮及复原工程(结合体实例,尽可能安排参观)

第五章:文物建筑保护及规划设计实践

第一节:设计与制图基础

第二节:文献研究概述

第三节:田野调查方法与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

第四节:文物建筑修缮、复原设计实践

第五节:遗址保护规划设计实践

三、教学方式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分为授课和实践两大部分,其中,授课部分由课程主持人主讲,并邀请有关专家作专题讲座。实践部分的教学内容以锻炼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主,设计实践内容尽可能争取真实题目。

四、推荐教材或参考书/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现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现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现行)

4、《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现行)

5、《威尼斯宪章》1964

6、《奈良宣言》1994

7、《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2004

8、《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现行)

11、《纪念建筑、古建筑、石窟寺等修缮工程管理办法》(现行)

12、《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2

13、《考古遗产保护与管理宪章》1990

14、《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1987

15、《城市规划原理》 李德华 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16、《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与维修 》 祁英涛文物出版社1986.9

17、《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杜仙洲 台湾 丹青图书有限公司 1984

18、《古迹建筑修护学》 黎小容 台湾树德科技大学

19、《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50165-92

研究生课程: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研究、早期陶器研究、农业起源研究、新石器时代石器、玉器研究、聚落研究、区域考古学文化及文明起源研究等12个专题。教学安排一学期。

本课程的特色是教学内容系对学科前沿课题的探讨及最新的研究成果,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并辅以图片、幻灯、录相等教学手段。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成果及前沿课题有较好的了解,同时在史前考古研究方法与理论水平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训练与提高,为深入进行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书:

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1986。

严文明:《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当代国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三秦出版社,1991。

许倬云、张忠培主编:《中国考古学跨世纪反思》(上册),商务印书馆(香港),1999。 及若干篇论文。

研究生课程:夏商周考古研究

课程简介:

本课重在讲授和研讨夏商周考古最前沿、最热门、最新发现等学术内容,让学生及时把握学术动态,并尽可能地参与其中。在授课过程中,同时注意分析夏商周考古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理论与方法。因此,课程内容有相当部分因年而异,2005——2006年课程主要内容如下:

1、2004年夏商周考古重大发现述评。

2、“夏商周断代工程”述评。

3、古代文献中的夏与商。

4、夏文化研究。

5、早期商文化研究。

6、晚商文化研究。

7、西周文化研究。

每周三学时,平均讲授占三分之二,研讨占三分之一。

参考书: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和2004年。

最新发现报告与相关论文等。

研究生课程:考古文献研读(上)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针对硕士研究生开设的研讨课。研读文献主要是中国考古学不同发展阶段上出版的史前和夏商周时期有代表性的田野考古报告。授课方式为学生在课下仔细精度报告,课堂集体讨论研究,检讨报告在田野工作方法、资料分析处理等方面的特点及问题。本课程试图达到两个教学目的:第一,使学生掌握正确分析、使用考古报告所提供考古资料的方法,为其将来的学术研究奠定技术、方法的基础。第二,通过对学术史上不同阶段发表的报告的分析,梳理中国考古学学术思想发展过程,以及与之相配合的考古学研究技术、方法的发展过程,从而通过对学术发展史的了解把握,理解认识学术发展现状和趋势,为学生将来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做好准备。选课学生需要认真撰写提交读书报告,供课程考核。 参考书:

《梁思永考古学论集》

《李济考古学论集》

《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

伦福儒:《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4年

研究生课程: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

课程简介:

本课程讲授的内容包括什么是玉和玉器;玉器的起源及雕琢工艺,史前时期至明清时期

的玉器及玉文化等几个部分,通过实物及幻灯、录象等教学手段系统而有重点地介绍中国古代各个不同时期玉器及玉文化的特点、功用及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阐明中国古代玉器及玉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以促进对中国玉器及玉文化的深入研究。

参考书:

1.赵朝洪主编:《中国古玉研究文献指南》,科学出版社,2004年。

2.尤仁德:《古代玉器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3.杨伯达主编:《中国玉器全集》(1-6),河北美术出版社,1993年。

4.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15)。科学出版社,2005年。

5.相关考古报告及论文。

推荐第4篇:研究生政治中特课程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刘婧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风景园林

摘要: 关键词:

0引言

党和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并在十七大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只有谋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才能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其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且也成为国内外许多理论工作者学术视野中的热点问题。当前,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既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自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以来,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后,生态文明作为一种重要的治国理念再次成为全国理论界的关注点。因此,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之前,首先应对生态文明的相关理论进行论述。

生态文明是人们在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及其实践成果,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20 世纪60年代以后,关于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开始加速发展,国外生态文明研究也步入正轨。我国生态文明研究兴起于80年代后期,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来的新课题。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推荐第5篇: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封面)

西安理工大学 研究生课程论文/研究报告

课程名称:课程代号:任课教师:论文/研究报告题目:完成日期:2014年4月日 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号:姓名:

成绩:

推荐第6篇:研究生纳米测量技术课程论文

纳米测量技术的研究及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

摘 要

纳米测量技术是纳米科学技术的基础学科之一。纳米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不但给纳米测量技术提出了挑战, 同时也给纳米测量技术提供了全新发展的机遇。综述了国内外纳米测量技术发展的现状, 重点讨论了纳米材料、纳米电子学和纳米生物学等领域所涉及的纳米测量与性能表征的难题和挑战, 论述了纳米科技成果给纳米测量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对纳米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最后介绍了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展历程以及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系统结构。

关键词

纳米科学技术 纳米测量 纳米材料

扫描隧道显微镜

1、引

纳米技术作为当前发展最迅速、研究最广泛、投入最多的科学技术之一, 被誉为21 世纪的科学, 并且和生物工程一起被认为是未来科技的两大重要前沿纳米技术是包括纳米电子、纳米材料、纳米生物、纳米机械、纳米制造、纳米测量、纳米物理、纳米化学等诸多科学技术在内的一组技术的集合, 其目的是研究、发展和加工结构尺寸小于100nm 的材料、装置和系统, 以获得具有所需功能和性能的产品。科技发达国家为抢占这一高新技术生长点、制高点, 竞相将纳米技术列为21 世纪战略性基础研究的优先项目,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纳米技术对许多工业领域已经开始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它不仅将为许多技术难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和思路, 而且会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并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从纳米精度上的机械零件的加工和装配、电子器件的生产制造、扫描探针显微镜( SPM ,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 的发展、微型机电系统( MEMS, 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1 Systems) 的制造, 到纳米结构材料的加工和生物医学系统的制造等, 纳米技术正在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2、纳米测量技术现状

鉴于纳米测量技术的重要地位, 国外, 特别是美、日、欧等国家均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和物力予以重点支持。典型的例子有1982 年发明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美国California 大学利用光杠杆实现的原子力显微镜首次获得了原子级分辨率的表面图像;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NIST ) 研制的分子测量机。日本研制的具有亚纳米级测量分辨率的激光外差干涉仪。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 NPL ) 研制的微形貌纳米测量仪器的测量范围是0.01~3nm;Warwick 大学研制出测量范围在10Lm、nm 精度的X 光干涉仪。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 PTB) 进行了一系列称为1nm 级尺寸精度的科研项目。

我国对纳米测量技术的研究也相当重视, 并取得了一些显著成绩。清华大学研制成功亚纳米级分辨率的激光双波长干涉仪。中国科学院北京电子显微镜实验室成功研制了原子级分辨率的原子力显微镜。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制了用于微位移测量标准的法—珀干涉仪。天津大学研制了双法—珀干涉型光纤

微位移传感器。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对扫描探针显微术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概括国内外的纳米测量方法, 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非光学方法: 扫描探针显微术、电子显微术、电容电感测微法, 另一类是光学方法: 激光干涉仪、X 光干涉仪、光学光栅和光频率跟踪等。总结现有各种纳米测量方法, 它们的单项参数( 分辨率、精度、测量范围) 可达到的指标分别如表1 所示。

表 1 各种纳米测量方法的比较

3、纳米测量技术面对的挑战

现有各种纳米测量方法和仪器的不断涌现, 为从事纳米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效手段, 但是纳米科学技术研究的快速发展对纳米测量技术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作者主要对纳米材料、纳米电子学和纳米生物学等纳米科技领域中面对的挑战和难点进行论述。

3.1、纳米材料的测量与性能表征

纳米材料的测量与性能表征涉及两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一是纳米材料的尺度测量; 二是由尺度效应而导致的纳米材料的性能表征。纳米材料尺度的测量包括:纳米粒子的粒径、形貌、分散状况以及物相和晶体结构的测量, 纳米线、纳米管等直径、长度以及端面结构的测量和纳米薄膜厚度、纳米尺度的多层膜的单层厚度的测量等。适合纳米材料尺度测量与性能表征的仪器主要有: 电子显微镜、场离子显微镜、扫描探测显微镜、X 光衍射仪和激光粒径仪等。

现有纳米测量方法往往测量大面积或大量的纳米材料以表征纳米材料的单一尺度和性能, 所得的测量结果是整个样品的平均值, 因此, 单个纳米颗粒、单根纳米管的奇异特性就被掩盖了。对现有的纳米测量方法来说, 表征单一纳米颗粒、纳米管、纳米纤维的尺度和性能是一个难题和挑战。首先, 因为它们的尺寸相当小, 单一纳米颗粒、纳米管的固定和夹持无法用大尺寸的固定和夹持技术来实现。其次, 纳米结构的小尺寸使得手工操纵相当困难, 需要有一种针对单一纳米结构设计的专门操纵技

3 术来进行操作。因此, 为了准确测量单一纳米结构的尺度和性能, 开发新的纳米测量方法和手段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 现有纳米测量方法仅局限于对纳米材料外观或表面尺度的测量, 而无法实现对纳米材料结构内部的测量。例如, 纳米改性纤维材料、纳米涂料以及纳米油漆等由于掺杂纳米超细粉体以提高或改善其性能, 如何测量与评价这些材料内部纳米粒子的尺度和纳米粒子的团聚过程及其性能的改变是纳米测量技术面临的又一挑战。

3.2、纳米电子学涉及的纳米测量与性能表征

纳米电子学是研究电子在纳米尺度空间中运动的规律, 并利用这些规律制作新型电子器件的一门新型学科。纳米电子器件所涉及的测量与表征技术可分为: ( 1) 纳米电子器件几何尺寸的测量, 如量子点、量子线、量子阱或单电子晶体管等几何尺寸的纳米测量;( 2) 单量子器件性能表征与测量技术, 如量子点、量子线等量子器件的量子能级分布测量, 单电子晶体管、单原子开关等量子器件的电子输运特性的测量与性能表征; ( 3) 纳米电子器件所用材料的性能检测和缺陷测量与控制技术; ( 4) 集成电路中组件尺寸大范围纳米级测量技术和集成电路制造时所需的大范围纳米级扫描微动工作台技术, 现在集成电路芯片尺寸达50mm ×50mm、线宽最小至0.13Lm ( 即130nm ) , 在50mm ×50mm 的范围内实现130nm 线宽的性能检测和测量,好比用1m 的尺子测量500km ×500km 的范围, 可见测量范围之大, 若线宽小至10nm, 则测量范围更大, 确属纳米测量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难题。纳米电子学的另一个重点研究方向是发展具有更高信息存储密度及更快响应速度的超高密度信息存储材料和器件, 现在光存储信息点尺寸达到50nm、磁存储信息点尺寸小于10nm、以及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写入的信息点最小尺寸已达0.6nm[15] 。因此, 光存储和磁存储同样涉及在大范围内进行信息点特征的纳米测量的技术难点, 另外, 如何测量和评价光存储和磁存储所使用的纳米尺度上平整的大面积、高质量的存储薄膜, 亦是摆在纳米测量科学面前的重要课题。

3.3、纳米生物学涉及的纳米测量与性能表征

纳米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纳米尺度的生物大分子、细胞器的结构、功能和动态生物过程。纳米生物学涉及的纳米测量与性能表征技术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 1) 在

4 纳米尺度上测量与表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相互联系; ( 2) 在纳米尺度上直接对生物大分子进行操纵和改性; ( 3) 探测生物大分子在生命过程中的行为和功能, 在纳米尺度上获得生命信息。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种生物大分子是千差万别的生命现象中最本质而又高度一致的物质基础, 因此, 蛋白质和核酸分子结构的纳米测量、蛋白质和核酸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表征, 成为纳米生物测量技术研究的重点和关键。

关于纳米尺度上的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研究, 以前主要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和X 光晶体衍射等方法来实现, 但是它们各有局限之处, 电子显微镜要求有一定的真空干燥制样条件, 而且在观测中电子束对生物样品有损伤; X 光晶体衍射方法要求样品能够结晶, 获得的实验结果是大范围平均值, 而且需经模拟和计算才能得到高分辨的具体图像。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和纳米光镊技术由于具有测量结果直观和纳米级精度等优点, 现在已成为研究生物大分子表面拓扑结构、研究单个生物大分子在生命过程中行为的有效工具。虽然对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研究已有越来越精细的了解, 然而, 要在生物大分子水平上弄清楚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的行为和功能, 这些方法仍有相当大的局限性。

纳米生物学对纳米测量技术提出的要求和挑战是: ( 1) 开发适合于对生物大分子在其自然条件下的测量方法, 更有利于对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的精确认识, 而现在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时, 一般要对样品进行处理, 如将DNA 分子沉积在石墨或云母表面, 或者溶在一定液体中, 限制了对其进行准确的测试; ( 2) 纳米测量技术要实现动态研究单个生物大分子生理条件下的结构, 开展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研究,而现在的测量技术仅局限于对生物大分子结构的静态研究, 涉及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研究甚少; ( 3) 生物大分子运动学特性、动力学特性和电学特性等性能表征技术和方法; ( 4) 探测单分子水平的生物信号是如何传导的, 以揭示活细胞内分子—分子间生物信号传导的动力学机制及生物学效应; ( 5) 研究生物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分子的合成; ( 6) 测量与表征单个生物大分子在生命过程中的个体及其群聚集体的行为和功能, 认识生命过程的本质。

4、纳米测量技术的发展机遇与展望

4.1、纳米测量技术的发展机遇

纳米测量技术的发展机遇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纳米测量技术提出了挑战, 同时纳米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以及新理论的建立, 又为纳米测量技术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有效手段, 例如: ( 1) 碳纳米管具有精细的结构和优异的导电和力学特性, 因此可以用碳纳米管作为扫描探针显微镜的探针, 探测金属膜表面的结构、纳米电子器件的电学特性。

( 2) 单电子晶体管可用于对极微弱电流的测量; 基于单电子晶体管的纳米探针可作为量子器件的电子输运、量子导电效应的测量与性能表征。

( 3) 纳米光镊技术与扫描探针技术相结合, 具备精细的结构分辨能力和动态操控与功能研究的能力, 可用于在纳米尺度上测量与表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探测研究在生物大分子水平上的生命信息。

( 4) 生物芯片具有集成、并行和快速检测的优点,蛋白质生物芯片技术可以实现对蛋白质的探测、识别和纯化, 基因生物芯片技术可以快速分析大量的基因信息, 从而获得生命微观活动的规律。

( 5) 生物大分子用于制作纳米探针是一种全新的探针探测技术, 由于其具有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被用来探测细胞物质、监控活细胞的蛋白质和其他生化物质, 还可探测基因表达和靶细胞的蛋白质生成等。

( 6) 一种用碳纳米管制成的“纳米秤”被用来测量纳米颗粒、生物大分子的质量和生物医学颗粒( 如病毒) , 可能导致一个纳米质谱仪的产生。

4.2、纳米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

纳米测量技术面对的每一个挑战和难点都是纳米测量技术今后应重点突破的研究方向。针对国内纳米测量技术已有基础与现状, 展望未来, 我国纳米测量技术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重点研究: ( 1)、纳米测量和性能表征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有三个重要的途径: 一是创造新的纳米测量技术, 建立新的理论、新方法; 二是对现有纳米测量技术进行改造、

6 升级、完善, 使它们能适应纳米测量的需要; 三是多种不同的纳米测量技术有机结合、取长补短, 使之能适应纳米科学技术研究的需要。

( 2)、纳米测量的溯源问题, 即能按照米定义精确度量纳米尺度, 建立纳米科技标准。

( 3)、大范围超高精度、超高分辨率的纳米测量技术研究。分析当前各种纳米测量方法可知, 现有每种纳米测量方法均存在不能同时实现高测量精度和大测量范围这一矛盾。而实际应用中, 如集成电路芯片表面形貌的测量、光存储和磁存储大范围信息位特征的纳米测量、生物芯片性能表征技术等, 所有这些, 无不均要求在进行大范围测量的同时保证纳米或亚纳米级的高测量精度和超高分辨率。

( 4)、纳米测量涉及的微操作技术研究。无论是对单个纳米颗粒、单根碳纳米管、单个单电子晶体管, 还是对单个DNA 生物大分子、单个细胞等进行纳米测量与性能表征研究时, 都涉及对这些单一纳米结构的探测、俘获、夹持和移动等一系列微操作技术。因此, 开发对单一纳米结构的微操作的新方法和技术是纳米测量技术应重点解决的研究课题。

( 5)、纳米级运动技术的研究。纳米级扫描微动工作台为纳米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一维、二维或三维的纳米级的微运动。在为纳米测量技术和纳米微操作技术研究提供小范围( 指一百微米以下) 纳米级微运动时, 最常见的是以PZT 作为驱动部件的柔性铰链微动工作台。然而, 要为纳米测量技术和纳米微操作技术研究提供大范围( 指毫米量级运动范围) 纳米级精度的微运动时, 现有微动工作台却不能满足要求。因此, 大范围纳米级精度的微动工作台的研制是摆在纳米测量与微操作技术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5、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

5.1、纳米科技与扫描隧道显微镜

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曾说:“人类进入纳米科技时代的重要标志是纳米器件的研制水平和应用程。”,而扫描隧道显微镜测量技术的提高则可以显著提高纳米器件的研制水平,并促进纳米制造技术的发展。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是一门综合技术,它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而发展,为了能够深入研究和改进这一技术,就必须对纳米科技与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关系、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系统结构

7 等理论基础知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纳米科学和技术是在纳米尺度上(0.1-100nm之间)研究物质(包括原子、分子)的特性和相互作用,并且利用这些特性的多学科的高科技。其最终目的是直接以物质在纳米尺度上表现出来的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实现生产方式的飞跃。纳米科学大体包括纳米电子学、纳米机械学、纳米材料学、纳米生物学、纳米光学、纳米化学等领域。

人类仅仅用眼睛和双手认识和改造世界是有限的,例如:人眼能够直接分辨的最小间隔大约为0.07;人的双手虽然灵巧,但不能对微小物体进行精确的控制和操纵。但是人类的思想及其创造性是无限的。1982年,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苏黎世试验室的葛·宾尼 (Gerd BIImig)博士和海·罗雷尔(Heinrich Rohre:)博士及其同事们共同研制成功了世界第一台以物理学为基础、集多种现代技术为一体的新型表面分析仪器—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ling Microscope,简称STM)。STM不仅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横向可达0.1nm,纵向优于0.01nm),能直接观察到物质表面的原子结构;而且还能对原子和分子进行操纵,从而将人类的主观意愿施加于自然。STM使人类第一次能够实时地观察单个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态和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在表面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可以说STM是人类眼睛和双手的延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基于STM的基本原理,随后又发展起来一系列扫描探针显微镜(SPM)。如:扫描力显微镜(SFM)、弹道电子发射显微镜(BEEM)、扫描近场光学显微境(SNOM)等。这些新型显微技术都是利用探针与样品的特殊相互作用来探测表面或界面在纳米尺度上表现出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虽然纳米科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十多年前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在美国物理年会上的一次富有远见的报告,但是“纳米科技”一词还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也正是SPM技术及其应用迅速发展的时期。第5届国际STM会议与第1届国际纳米科技会议于1990年在美国同时召开不能不说明SPM与纳米科技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SPM的相继问世为纳米科技的诞生与发展起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而纳米科技的发展也将为SPM的应用提供广阔的天地。

纳米科技是未来高科技的基础,而科学仪器是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试验手段,STM及其相关仪器(SPM)必将在这场向纳米科技进军中发挥无法估量的作用。

8 5.2、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是基于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对于经典物理学来说,当一个粒子的动能E低于前方势垒的高度V。时,它不可能越过此势垒,即透射系数等于零,粒子将完全被弹回。而按照量子力学的计算,在一般情况下,其透射系数不会等于零,也就是说,粒子可以穿过比它的能量更高的势垒,这个现象称为隧道效应如图1.3所示

图2 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示意图

扫描隧道显微镜是将原子线度的极细探针和被研究物质的表面作为两个电极,当样品与针尖的距离非常接近时(通常小于1nm),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电子会穿过两个电极之间的势垒流向另一电极,形成隧道电流,其大小为:

式中Vb是加在针尖和样品之间的偏置电压,S为样品与针尖的距离,Φ是平均功函数,A为常数,在真空条件下约等于1。

由上式可知,隧道电流强度对针尖和样品之间的距离有着指数的依赖关系,当距离减小0.1nm,隧道电流即增加约一个数量级。因此,根据隧道电流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到样品表面微小的高低起伏变化的信息,如果同时对X、Y方向进行扫描,就可以直接得到三维的样品表面形貌图。

根据隧道电流I和样品与针尖距离S之间的关系,STM主要的工作模式有两种:恒高模式和恒流模式。恒高模式是指保持隧道距离S不变而检测隧道电流I的变化。

9 恒流模式是指保持隧道电流I不变而检测隧道距离S的变化。两种工作模式的示意图如图1.4所示。

图 3 STM的恒高和恒流两种工作模式示意图

5.3、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系统结构

STM仪器一般由STM头部(含探针和样品台)、三维扫描控制器、电子学控制系统、减震系统和在线扫描控制及离线数据处理软件等组成。系统结构如图1.5所示。

图4 STM系统结构图

探针针尖的结构是扫描隧道显微技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尖的大小、形状和化学同一性不仅影响着扫描隧道显微镜图像的分辨率和图像的形状,而且也影响着测定的电子态。如果针尖的尖端只有一个稳定的原子而不是有多重针尖,那么隧道电流就会很稳定,而且能够获得原子级分辨率的图像。目前制备针尖的方法主要有电

10 化学腐蚀法(金属钨丝)、机械成型法(铂一铱合金丝)等。由于钨针尖能够满足STM仪器刚性的要求,因而被广泛地使用。但由于钨针尖在水溶液中或暴露在空气中时,容易形成表面氧化物,因此在真空中使用前,最好在超高真空系统中进行蒸发,在空气中使用前,通过退火或使用离子研磨技术中的溅射等方法除去针尖表面的氧化层。为了得到锐利的针尖,通常用电化学腐蚀法处理金属钨丝。与钨相比,铂材料虽软,但不易被氧化,在铂中加入少量铱(例如铂铱的比例为80%:20%)形成的铂铱合金丝,除保留了不易被氧化的特性外,其刚性也得到了增强,故现在大部分人使用铂铱合金作为隧道针尖材料。为了得到锐利的针尖,通常对铂铱合金丝就用剪刀剪切。

三维扫描控制器的作用是控制针尖在样品表面进行高精度的扫描,用普通机械的控制是很难达到这一要求的。目前普遍使用压电陶瓷材料作为X、Y、Z扫描控制器件,压电陶瓷材料能以简单的方式将1mV-1000V的电压信号转换成十几分之一纳米到几微米的位移。

电子学控制系统使计算机控制步进电机的驱动,使探针逼近样品,进入隧道区,而后不断采集隧道电流,在恒电流模式中将隧道电流与设定值相比较,再通过反馈系统控制探针的进与退,保持隧道电流的稳定。

在线扫描控制及离线数据处理软件主要用来控制STM的整个连续扫描过程以及测量数据的记录显示和后续处理,是整个系统的核心之一。

减震系统也很重要。由于仪器工作时针尖与样品的间距一般小于Inm,同时隧道电流与隧道间隙成指数关系,因此任何微小的震动都会对仪器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必须隔绝的两种类型的扰动是震动和冲击,其中震动隔绝是最主要的。

5.4、扫描隧道显微镜的优缺点

对于任何仪器来说,必然会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与现有的其他表面分析技术相比,STM具有的如下独特的优点:

(l)、具有原子级高分辨率,STM在平行和垂直于样品表面方向上的分辨率分别可达0.Inm和0.olnm,即可以分辨出单个原子。

(2)、可实时地得到在实空间中表面的三维图像,这种可实时观察的性能可用于表面扩散等动态过程的研究。

(3)、可观察单个原子层的局部表面结构,而不是对体相或整个表面的平均性质,

11 因而可直接观察到表面缺陷。

(4)、可在真空、大气、常温等不同环境下工作,甚至可将样品浸在溶液中,并且探测过程对样品无损伤。

(5)、配合扫描隧道谱STS(Scanning Tunneling Spectroscopy)可以得到有关表面电子结构的信息

如上所述,尽管STM具有诸多优点,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如下四点: (1)、能够使用STM进行观察表面形貌的首要条件是样品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导电性,这是源于STM工作原理的缺陷,可以使用AFM弥补这一不足。

(2)、STM对工作环境要求非常高,普通STM只有在真空中测得的数据才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为普及推广STM可通过改进STM的系统结构来适应大气环境。

(3)、普通STM所测量范围较小,一般在几个微米内,也就无法测量表面形貌起伏波长为几个微米或者更大的微纳器件。

(4)、普通STM难以准确测量样品表面上的沟槽,对具有高深一宽比结构的微纳器件更加难以测量。

6、结束语

纳米科学技术已成为本世纪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重点科学, 纳米测量技术是从事纳米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与关键。“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 至少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科学家门德列耶夫高度概括了测量在科学技术上的至关重要地位。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 不仅给纳米测量技术提出了挑战, 而且也给纳米测量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 纳米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将给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全新的发展机遇, 纳米测量技术上的突破, 无疑将导致纳米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推荐第7篇:研究生论文

中文摘要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等都随之改变,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爱、关心、理解、体谅,却仍如以前一样被迫切需要,它被需要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如学校、医院、家庭、企业、工厂、车间等等。关心是由关心者和被关心者以及他们之间的关心行为构成的。它与关怀、关注和关爱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就形式而言,可以分为对事情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然而,教育世界中的“关心”有它的“个性”,这表现为对学生生命整体的关心,具体为对学生的身体、理性和非理性的关心。教师践行关心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智慧:教师要转变学生存在观念;教师要借助教育理论学习,形成浓厚的学生问题意识;教师关心学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关心学生要促进学生关心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 教育;学生存在方式;方法论

Abstract Care is the care and concern from persons as well as their care between behavior. Care, concern and care for not only have connection but also have distinction again already.In the form, it can be divided into about the care and concern for people.However, in the world of education "care" has its" personality", this performance is for students life care, Specific to the student body, the rational and irrational.Teachers' practice of care needs certain conditions and wisdom: teachers should change the concept of teachers to help students; educational theory study, formed a strong student problem consciousne; teachers care for students to "it is somewhat, do not be somewhat"; teachers care for the students to promote student interest in quality formation Key words educational teaching methodology the way of the student’s existence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缘起

目前学校教育仍然遵循认知为本的学科教育,关心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无论学校、教师、家长,都更为注重孩子的考试成绩、学校班级的升学率、孩子能否进入重点中学与大学等等,所有学校以及家庭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些重心展开的。对于孩子真正所需所想所思等心理状况缺少关心,以至于在成长的道路中走入歧途。另一方面,现在的很多孩子,大多数都是独身子女,在家受到亲朋好友的百般呵护,缺少正确的关心,即被溺爱、宠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同时也不懂得关心他人,更加不懂得珍惜其他各种各样的生命体,因此,有必要从小就对学生进行关心教育,使关心在生活中起到作用,培养学生具有关心品质,关心自我他人社会等等。下述的发生在当今我国社会的一些令人震惊的事实,一方面是对上述内容的合理解释及验证,另一方面也引发了我们对“关心”这一问题的深层思考。2001 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金华小学生杀母案,浙江省金华市高二学生徐力,因为母亲总唠叨让他必须考上名牌大学,与母亲产生对立,直至用锤子把母亲活活打死了。2001 年3 月 20 日,汉中市南郑县 3 名初二女生突然服药自杀,其中一人于次日不幸死亡。2005年 7 月,宁夏银川一名 13 岁的学生留下遗言,“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帮父母节约 10万元!”。 2006 年 12 月 20 日晚,陕西洛川县百益乡 3 名小学生竟因为逃学害怕被家长打骂,喝下农药,两人死亡,另一人经两天抢救,病情暂时稳定。2006 年 12 月 24 日,厦门一所中学高二女生,追求一男生遭拒后,竟跑到该男生家顶楼上,给男生母亲发出诀别短信后,服药欲自杀。2007 年 01 月 17 日,楚天都市报报道,一名初二学生只因逃了一天的课,受到母亲的责骂,与母亲发生争执,偷偷喝下几口农药,所幸喝下的农药较少且抢救及时,已转危为安。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2005 年 9 月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约有 9%的中小学生对生活感到绝望,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自杀事件是学生缺少关心的极端反映形式。“现在的孩子脾气怎么这么大?动不动就要死要活的!”其实,在许多父母和教师的眼里,孩子走绝路的选择是难以理解的,他们发出上述的感叹,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他们并未真正了解孩子,也没有认真去关心过孩子。

离婚已经成为中国男人和女人自由的选择。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也造成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单亲家庭在不断增多,单亲孩子数量骤然上升。在今日中国,单亲家庭以及单亲子女教育,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单亲家庭孩子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特殊家庭环境,形成他们较为特殊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不能同时得到父母的爱,不能享受正常家庭的完美、和谐和幸福。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表明,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会因为缺少父爱或者母爱而变得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自

卑、情绪低沉、性格孤僻。这种心态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格的发展,所以他们更需要一份关心,在教学中我们更应该给予他们关心。

青少年犯罪群体的日趋庞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不仅是一个影响社会治安的问题,也给青少年自身和家庭带来灾难和不幸,更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和未来国民素质的大问题,这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究其原因,有青少年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主要表现在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方面。学校教育中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不力,片面追求升学率,疏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缺少对学生长期耐心的了解与关心,特别是对“差生”进行冷落或歧视,或把他们推向社会成为闲散人员,挫伤了他们的上进心,导致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类似的特殊学生群体还有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民工入学子女、有心理疾病的学生群体等等。

对学生来说,爱是阳光,关心和鼓励学生,可以促使其上进,爱就像一缕阳光,照在他们内心黑暗的世界,让他们感到温暖。上述的一些悲剧说明了什么呢?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价格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情感、品德等方面的培养,学生很难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如果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教育孩子与他人竞争,成为一个在社会有金钱、有地位的人,而不懂得关注孩子的交往能力和做人态度,那么,孩子有可能产生非人化倾向。怎样避免孩子的非人化倾向,让孩子成长为健康快乐的人?其答案无疑是:让孩子感觉到父母老师身边的人对他们的关心,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有爱心的人。哲学家海德格尔 (M.Heidegger) 对“关心”进行了生存本体意义上的阐释:“关心既是人对其他生命所表现的同情态度,也是人在做任何事情时严肃的考虑。关心是最深刻的渴望,关心是一瞬间的怜悯,关心是人间所有的担心、忧患和苦痛。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关心之中,它是生命最真实的存在。”5[1]23种种事实和迹象表明,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具有关心能力的人,我们的孩子需要我们的关心。可以说,本文选取“关心”这一主题进行研究,是对当今我国的社会和教育凸现的关心问题的一种回应,阐示教育中关心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以引起教育界同仁的共鸣。

二、概念界定

(一)、关心

关心”一词的英文是“care”,具有留神、用心、照顾、担心和忧虑等意义。[2]“关心”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把人和事物常放在心上,具有“重视和爱护”的内涵。[3]弗洛姆 (E.Fromm) 认为,关心是爱的重要且首要成分,它蕴含于爱之中,表达了爱者对被爱者生命成长的关注,体现在关爱行为之中。[4]吉利根 (C.Gilligan) 认为,关心是表现在道德

践行过程中的一种不同的声音,它的特点是维持关系、承担责任、避免伤害。内尔•诺丁斯 (N.Noddings) 认为,关心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其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在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要使这种关系成为一种关心关系,当事人双方都必须满足某些条件。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1]1-24关心一般通过行为来表达,关心行为就是根据具体情境中的特定个体及其特定需要做出的旨在增进其福祉、有益于其发展的行为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将关心描述为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他认为,“关心既是人对其他生命所表现的同情态度,也是一瞬间的怜悯,关心是人间所有的担心、忧患和苦痛。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关心之中,它是生命最真实的存在。”诺丁斯吸收了海德格尔的观点,强调关心是一种关系性,关心的关系性“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诺丁斯(Nel.Noddings)的关心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新兴的一种德育理论,它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受到西方世界的重视并逐渐产生影响。迄今为止,她的关心理论的专著已经被翻译成五种语言并被介绍到许多不同的国家,成为西方德育理论的强音。她围绕着“教育学生学会关心”这一主题,对教育整个领域的改革提出了建设性的主张。在此主要对其中的教授关心主题这一观点进行分析,阐述教授关心主题的原因、意义、选择和组织这种主题的方法及所需的教育制度上的改进,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德育进行深入的思考,以期对我国的教育工作有所启发和借鉴。诺丁斯强调关心并非美德。她认为,人们倾向于认为关心是一种美德,一种个人品质。关心是一种心理品质,也是一种道德品质。作为心理品质,关心是个人对人、对事的一种态度;作为道德品质,关心是个人对他人,自我对世界的道德态度;。肯定关心是一种关系与肯定关心是一种品质是内在一致的。从狭义上来讲,正如哲学家海德格尔 (M.Heidegger) 对“关心”进行的阐释:“关心既是人对其他生命所表现的同情态度,也是人在做任何事情时严肃的考虑。关心是最深刻的渴望,关心是一瞬间的怜悯,关心是人间所有的担心、忧患和苦痛。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关心之中,它是生命最真实的存在。”[1]23可见,关心是生命的本真,对我们生命体的健康成长乃至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同样,在教育世界中,关心具有同样的作用和意义。然而,在教育学视野中,关心除了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共性”之外,还有其特有的“个性”。寻求和揭示这个“个性”对于教育生活中关心的真正达成起着方法论的启迪。

(二)、教育中的关心

诺丁斯在所著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的前言中写道:我们目前的教育目标并不是培养会关心的人,而是近乎残忍的学术训练。学校对学术成就的强调加深了孩子们对成人们的不满,他们抱怨大人们不关心他们。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我们

[5]

国家的未来取决于在科学上受到良好训练的新一代;如果我们要保持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孩子们必须要努力做得更好;我们美国人不能忍受做第二名等等。可是,有谁在真正关心孩子们的生活?有谁在真正关心什么东西对孩子们才是真正重要的?对我们也是真正重要的?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关心孩子。教育中的关心,实质上,教育促进“人”的成长,就是培养和促进人的生命整体成长。在教育内部世界中,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就是对学生生命整体的关心,而不仅仅表现对学生生命中某个成分的关心。教师关心了学生,要满足三个前提条件,即教师付出了关心,并有关心的行为,同时学生也确实感受和接受了来自教师的关心行为。否则,教师的真正关心就没有达成。

三、文献综述

内尔•诺丁斯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教师进修学院的教授,具有数学和自然科学学士学位,数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哲学与理论博士学位,并且是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约翰•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至 2002 年她独立完成与编著的著作有 14 部之多。其中主要有《关心:女性主义的伦理学和道德教育》(1984)、《妇女与罪恶》(1989)、《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1992)、《培养智慧的信仰和反叛》(1993)、《教育哲学》(1995)、《始于家庭:关心与社会政策》(2002)、《培养道德的人:以关心伦理替代人格教育》(2002)、《幸福与教育》(2003)等。从 1984 年《关心:女性主义的伦理学和道德教育》( Caring : A Feminine Approachto Ethics &Moral Education) 的出版开始,内尔•诺丁斯陆续出版了一系列关于关怀伦理学和关心教育思想的著作,系统地论述了她的关怀伦理学和关心教育思想。关心教育思想是以关怀伦理学为基础的,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中,她论述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她认为要实现这一目的,关心必须主导学校课程,孩子们应该学会如何关心作为物质和精神结合体的自我,如何关心身边的和远在他乡的人,如何关心动物、植物和地球,如何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以及如何关心各种学科知识。同时她认为这一教育模式和发展学生智力是没有冲突的,相反这一教育模式是向教育者们提出这样一个挑战:在引导学生探讨最重要问题(爱)的时候,如何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

近年来国内有很多学者对关心的话题进行了研究:如伦理学者肖巍译著《女性主义伦理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年版);谢登斌著《后现代主义课程范式聚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年版);(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对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进行了详细地论述。如《诺丁斯关心理论的道德教育初探》(赵雪霞,2002 年),详细论述了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的内涵之外,提出了建构以学校为中心的大德育网络,加强学校家庭和

社会的合作;切实提高德育的地位,正确处理德育和智育的关系;加强道德情感教育;要认识到教学生学会关心仅仅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作;教学生学会关心不仅是德育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的任务,它是全校所有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关心学派道德教育思想述评》(张洪高,2004 年)详细论述了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的内涵之外,提出了虽然新课程改革中也注重在其他各育中渗透德育思想,但这种课程设置无疑会使道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我国的课程设置也可以借鉴诺丁斯的课程思想把德育与其他各育有机地融合起来,将教学过程的重点由教书转至育人,从而培养出“关心型”的学生。《内尔•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侯晶晶,2004 年)对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进行了论述,其论文让大家耳目一新的内容是:论述了我国关心教育的特点、问题,针对中国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关心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她认为我国家庭教育中的关心问题有民工等贫困家庭中儿童忽视问题、精英家庭中儿童忽视问题;学校中的关心教育问题有学科教育中灌输、训练和标准化有余,差异性和关心性不足,以及教师所受关心不足。中国教育报 刘权贵和周先进先生写教育学中的“关心”意蕴尤其阐明了关心对于我们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对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它的价值和意义深远。教师践行关心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智慧:教师要转变学生存在观念;教师要借助教育理论学习,形成浓厚的学生问题意识;教师关心学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关心学生要促进学生关心品质的形成。

通过文献和理论学习研究了内尔•诺丁斯“关心教育思想”的独特含义、领域和组成部分等,通过广泛地阅读西方教育理论和心理学著作以及关心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及现行教育政策的深入分析,为试论教育中的“关心” 做了坚实的铺垫的工作。

在该论文的研究中我拿所在学校的教学班作为实验和应用的对象,我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在课堂上我用了实验教学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教育中的关心开展了研究。有更深远的意义,关心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不可缺失的环节,是学生形成正常心理的必要前提,让教育工作者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学生有了更正确的人生方向。

本人对关心该话题有了深刻的理解,总结为事实上,关心的内涵是极其复杂和丰富的。对于人和事物,关心的内涵不是等同的,有时甚至互相矛盾、彼此冲突。关心是由很多环节组成的。首先,关心的达成必然离不开关心者和被关心者。没有关心者,关心的行为自然而然不能成立。同样,没有被关心者,关心者就会没有指向物,关心行为就会成为虚幻之物。关心者一般是指人,是与人、社会和自然发生关系的人。被关心者是指人和事物。其次,关心的构成离不开关心者与被关心者之间的关心行为。这种关心行为是关心形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和条件。缺失其中任何环节,都不能形成关心。关心的形式也是关心内涵的重要内

容,它由人对事物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两部分组成。人对事物的关心,是指人对事物“现状”的忧虑、担心,并付诸行为,期望事物的“现状”朝着“善”的方向发展,并最终为人的自由、幸福的获得提供支持。人对人的关心,是对人的存在问题表现出忧虑和担心,并以一定行为方式作用于被关心者,使被关心者慢慢摆脱困境或问题。人对人的关心可以指向人的某一个方面,也可以指向多个方面。同时,关心与关怀、关注和关爱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关怀是指人对人之间的关心,是指向于人的,一般体现为长者对后辈、强者对弱者、上级对下级的关心。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关怀可以是关心。而关心可以是不平等的姿态,但更多的是一种平等姿态,它可以指向人,也可以指向物。关注意味着人对某人或某事的注意,是人的一种心理态度。它对人或事物而言,没有实质上的行为,只是人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关注任何事,与我们有关的或者无关的,凡是感官注意到了,并且附加一定的心理能量就可以成为关注的范围,而关心的范围相对关注来说要小。关爱与关心十分相似,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感情程度上的不同,关爱的感情程度更深。

第二章教育中关心的个性

关心在教育外部世界和教育内部世界具有不吻合性。在教育外部世界,人对人的关心可以指向人的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甚至人的全部。但在教育内部世界,关心除具有“共性”之外,还有它的“个性”,这是由教育世界性质和使命所决定的。众所周知,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其一切工作都是围绕“人”这个前提来进行的。不管是“社会本位”的教育体制,还是“个人本位”的教育体制,其逻辑起点都是从“人”开始。什么是“人”?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生命。因此,可以说教育促进“人”的成长,就是培养和促进人的生命成长。在教育世界中,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关心,不是停留于学生生命体的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而是对学生生命整体存在状态的审视、忧虑和行动。这种关心是教师教育智慧的表达,是教师用睿智的眼光透视学生生命存在的问题,并主动采取智慧的行为,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促进学生生命整体发展。在教育学中,关心是指向学生生命整体的,那么学生生命整体又指什么?这要对生命整体作出具体诠释。千百年来,“生命”构成学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总体来说,“身心统一说“理性与非理性 (认知与情感) 统一说”“物质与精神统一说”“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统一说”以及“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统一说”是经典的观点。[6]毋庸置疑,这些关于生命构成的看法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合理性,能够部分反映生命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比较为人们所接受。但是,它们的表述和内容却过于宽泛和模糊。笔者认为,在这些观点中,“身心统一说”最令人信服。然而,在该学说中,“心”具体是什么,却表现得模糊、不确定。心理学有关理论揭示,人的“心”主要是心理,它往往是由理性和非理性两种核心成分构成。理性主要表现为知识、技能、逻辑判断、思辨

能力、反思、批判和创新能力等;非理性则主要是指情感、兴趣、好奇心、爱好与态度等。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可以把学生生命整体阐释为身体、理性和非理性的有机统一。相应地,关心学生生命整体,也就是关心学生的身体、理性和非理性。依此逻辑,教育学中关心的“个性”得以彰显。

一、教育中的关心指向学生的身体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身体的涉入是前提。没有舒适与健康的身体作为保障,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全面发展将难以实现。学生的身体除了校外环境给予关注和呵护之外,学校教育更应该承担起促使它健康成长的责任和使命,而不是忽视和规训。防范“身体”的教育教学,其性质上必然是片面的、异化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然而,自从制度化教育以来,教育通常是忽视身体的教育,教育学也常常是忽视身体的教育学,不仅如此,它还无意识中处处暴露出对身体的控制、敌意甚至是摧残,似乎教育只能是知识教育,教育学只能是“知识教育学”,而不是身体教育和“身体教育学”[8]对此,关心作为对学生生命整体的关照,就必然要对学生的身体进行关心。举例说明,现在的教育制度下,各个小,中学,都减少了很多课外活动,只是有节体育课,每天是捧着书本写呀写呀,缺少了好多个性,缺少了好多灵活,身体素质上明显减弱,教育学中的关心指向学生的身体,我们最为教育工作者应在身体上关心学生,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当发现学生身体的“舒展”受到控制时,教师要主动反思自己教学思想与行为乃至整个教学环境,追问为什么学生的身体成长受到限制。正是这种反思和追问,推动教师去改变自己原有的那些阻碍学生身体成长的教学思想,并寻求有利于学生身体成长的教学思想,用它指导教学实践,真正地使学生身体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二、教育中的关心指向学生的理性

理性是人的素质的基本表现,也是人进行任何活动的基本前提,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追求理性、获得理性是人天生的本能。然而,理性并不是天赋的,而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尤其是教育活动对人的理性形成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虽然学生的理性成长十分重要,我们的教育在表面上也很重视对它的培育,并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实际上教育却敷衍了学生的理性进步。长期以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我国教育实践中重要的“思想路线”。应该说,这种教育追求是合理的,有利于学生的理性进步。然而,由于我国教育对知识的认识受到“客观主义知识观”的桎梏,导致灌输式教学盛行,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就是让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法定知识”,学生的成败主要以“法定知识”掌握的多少为权衡标准。这种教学方式无意中扼杀了学生的反思、批判和创新的精神。对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真正关心学生的理性成长,也就是关心学生是否学到了更多的“活知识”,是否形成对

现象和事物的反思、批判和创新的精神。关心身边的人、陌生人和远方之人。关心身边的人,即关心生活圈内之人,这是关心自我的扩展,是持续时间较长的关心关系。一个人学会关心他人,首先要做到关心身边的人,然后才有可能延伸到关心陌生人和远方的人,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被关心者的感受出发,逐渐与其它的人发展出关心的关系。关心陌生人和远方之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会面临很多困难,它是关心自我陌生人和远方之人的进一步延伸。关心动植物、地球。人类与动植物相互依赖。我们生活的质量取决于养育人类和其他生命的自然环境。对动植物的关心不仅可增进园艺的知识,更可能涉及不同的文化、风土、饮食习惯等知识。从动物、植物到没有生命的土壤、水文、自然,鼓舞学生关心地球、关心自然生态,从环境中真实的回应出发,正是道德生活的源头。关心知识。诺丁斯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兴趣,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可以选择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内容,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内容,没有必要要求所有的学生学习同一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建议所有人都学某一种知识,可以邀请,但是没有理由强迫任何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不同的学生提供因人而异的尽可能好的教育。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一个学生如果喜欢文学艺术,我们就不必强迫他去学好几何代数, 在对知识的关心中,在其中也可以发现全神贯注和设身处地,学习者感兴趣于被学习的知识,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反过来,学习者又丰富更新被学习的知识。

三、教育中的关心指向学生的非理性

除了身体和理性是人的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外,非理性也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生的历程中,非理性对人的美好生活和事业的获得以及人类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与理性一样,人的非理性获得也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教育要扮演人的非理性进步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人的非理性进步的阻碍者和毁害者。同时,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与人的理性成长,也需要人的非理性的协助和推进。因此,学生的非理性成长的价值和意义就非同寻常。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非理性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信念以及直觉和顿悟、灵感和幻想等学习思维方式。因此,为了有效促进学生非理性的成长,教师要有意识地关心学生在这方面的获取和发展情况,这是教师真正关心学生的重要举措和关键所在。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历程中,受“工具理性”的浸染和控制,教师在教育现场中更多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等理性成分,而对学生非理性中学习兴趣的培养、情感的关注、意志的锤炼、积极的信念、直觉和顿悟的支持与保护、灵感和幻想的鼓励等显现出漠视或忽视。非理性成分的“淡薄”,就必然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和理性走向“丰厚”。这在我国教育中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教育者对学生生命整体关心,就需要对学生的非理性给予关心,这种关心也是当前教师最为缺失的方面,更是急需改进、加强和建构的地方。

第三章实现教育中关心的条件

揭示了教育中关心的“个性”,并不等于教师践行“关心”就畅通无阻。事实上,教师要真正做到关心学生的成长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智慧。

一、教师要转变学生存在观念

爱是一种伦理, 也是一种理念, 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关爱学生要以转变教育思想为先导, 树立新型的育人观念。关爱学生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 它总是要受到某种教育思想的自觉指导和深刻影响。在“应试教育”下, 一些教师的教育思想完全是围绕“应试”来构建的。因此在这些教师的心目中, 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便都变成了一部应试的机器。在这种 “目中无人”的教育思想支配下, 教师也就可以不尊重学生,可以不考虑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 可以只维护一部分学生而排斥另一部分学生, 甚至可以随意侮辱和打骂学生。更为可悲的是, 由于有些教师对错误教育思想已习以为常, 因此当别人责备他们的上述行为时, 他们还会振振有词地说: “我这都是为了学生好!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不首先冲破教育思想的束缚, 单纯就行为抓行为, 教师的伦理素养不可能得到应有的提高。因此, 要在广大教师心目中真正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由此而产生的正确的育人观念, 即教师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 “人才多样、人人成才”的人才观, 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 努力实现从知识灌输到情感沟通、从独奏者到伴奏者、从关注优生到面向全体的根本转变

毋庸置疑,教育要培养学生,但问题的关键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就涉及到教育视野下学生的存在特征。长期以来,教师总认为自己的教育行为体现了对学生的关心,但是,总有很多学生感受不到来自教师的关心。这主要是由于教师的学生存在观念出了问题。自从学校教育产生以来,学生存在主要是以“道德人”“知识人”“技能人”“情感人”和“创新人”等方式存在,尤其“知识人”是我国教育长时间信奉的学生存在方式。从生存论哲学来看,在教育中,无论践行以上哪种学生存在方式,都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在学生存在方式上的深刻表现。作为受教育者,学生的存在绝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元性的,而且这些存在方式也是彼此影响、相辅相成的。学生存在方式是一个生命整体存在,其身体、理性和非理性的发展都需要教育进行积极反思与回应。因此,教师关心学生,不仅仅是关心学生的知识、技能、道德、情感和创新等,而是对学生生命整体存在的全面审视和关注。学生生命存在有问题的地方,教师就应该及时发现和关心。如果教师仅仅从一隅出发去关心学生,那么就有可能遭到学生的不承认,甚至憎恨。

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力行关心,而不是监督学生实施道德规则。教师关心榜样的重要作用已在上段表述过,这里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关心不只是个人性的美德,而是关系性的美德。

因此,教师要能洞悉学生的需要而给予学生所需的关心;同时教师也不是永动机,学生也负有回馈教师关怀的责任。因此教师与学生必须持续地相处和相互了解。

二、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形成浓厚的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是处于一定的教育文化和制度下的人,教师要认识其在教育过程中的特点和方式,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尤其是生命教育理论,那么要想获得对学生生命整体的全面了解是很难的,而缺失了对学生生命整体存在的了解,教师是不可能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关心学生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并有意识地把它与自己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会较容易地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问题,就等于教师有了问题意识,长期都能够发现学生问题,也就表明教师问题意识浓厚。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越能发现学生问题,就越能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成长,就越能体现对学生的真[9]正关心。所以,教师关心学生的达成,其前提是教师要有发现学生问题的意识,而教师浓厚的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其自觉学习教育理论息息相关。在应试教育影响巨大, 考试成绩、升学率仍被当作考核学校、教师的主要标准的今天, 一些教师迫于考试竞争的压力, 急功近利, 一味追求升学率,习惯于不断地向学生施加压力, 而忽视学生内心的情感需求, 忽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同主体认知发展的规律, 其结果往往是师生关系紧张, 学生的素质得不到全面的发展。在应试的压力之下, 教师关注的多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对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心理素质、脾气秉性较差的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细心与爱心。在现实生活中, 一些教师由于缺乏关爱学生的伦理修养, 视学生为敌人, 用各种办法去伤害学生。师生关系的紧张在一些学校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 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三、教师关心学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教育学中的关心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生命整体的关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对学生生命整体面面俱到,而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所谓“有所为”,就是教师要对学生的生命各组成部分有所侧重。学生需要什么,问题出现在哪里,教师的关心就应该在哪里,而不是随意地关心学生。一般而言,学生作为生命整体,他们所需要的教师关心并不是全面的,而是体现在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教师要善于利用教育智慧发现学生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关心行为。比如,有的学生需要教师对他身体的关心,尤其是残疾学生;有的学生需要教师对他理性的关心,尤其是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有的学生需要教师对他非理性的关心,尤其是那些情商较低的学生。所谓“有所不为”,就是教师不要胡乱地关心学生。学生不需要关心时,你却给予,学生需要关心时,你却不给予,其结果只能引起学生的不安和反感。在当前教育现实中,教师胡乱地关心学生、缺乏针对性的关心现象还大量存在,迫切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调整和修正。长期以来,教师十分“关心”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情况,而对学生生

命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忽视或者忘却,以至于引起学生经常抱怨:“老师不关心我”,“老师不理解我”„„老师们却为此“愤愤不平”,总觉得自己是很关心学生的。然而,他们的“关心”却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或承认。这如同内尔•诺丁斯所说:“大多数教师勤勤恳恳地工作,并且声称他们心里装着学生。教师们也许确实愿意关心学生,这是很重要的。但问题在于,他们无法与自己的学生成功沟通,建立关心和被关心的双边关系。”究其实质,事实上是教师的“关心”出了问题。教师所理解的关心,不一定都是教育内部世界中的关心。教育内部世界中的关心是指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生命整体成长的关心,而不仅是对学生生命部分属性的关心。为什么我们总是听到学生对教师的抱怨,就是因为教师所执行的关心,是一种“残缺的关心”或“片面的关心”。教育内部世界中的关心,是教师对学生生命整体的关心,不仅仅关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而且还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学生生命的其他成分。教师要用生命整体的思维践行关心,让学生沐浴阳光、享受温暖,全面和谐地发展。

四、教师关心学生要促进学生关心品质的形成

教师为什么要关心学生?对于这个前提性的问题,一些教师并没有给予清晰的回答。然而,这又是一个迫切需要而又必须厘清的问题,因为它对于教师坚定关心信念、真正践行关心具有重要作用。不可否认,学生得到教师的关心,对于学生的身体、理性和非理性中的单方面或多方面发展是有益的。但是,教师关心学生还有一个主导性的目的需要强调,即教师关心学生是要促进学生关心品质的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日趋丰富,然而人的精神世界却逐渐凋谢。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枯竭、精神支持的坍塌等人的生存危机问题已经侵袭我们。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人类缺乏关心品质有着紧密联系,人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关心似乎已经“高高挂起”。作为公民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关心品质,使将来的公民能够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等,以拯救人类生存的危机。在教育世界中,教师对学生关心品质的形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更是教师的使命。“以关心培育关心,以关心的灵魂塑造关心的灵魂。”[7]只有教师着实付出关心,学生的关心品质才可能真正形成。

总之,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感到了可敬、可亲、可依赖时,学生才会接受教师的爱,才会把这种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深厚的修养和真诚的爱心,谦虚谨慎。诚实是做人的根本,否则会影响社会和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认可。教师要勇于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虚心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要言行一致,实事求是,时时处处当好学生的表率,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可敬可爱,学生才会接受你的爱,否则学生就会认为你的爱是虚假的,或者

你没有资格去爱他。总之,教师要具有宽阔的胸怀和慈爱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学生的长处,从心灵深处去爱护和关心学生。新时期的教师,要想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调整自己的角色,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和学生管理者转变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关心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和方法。

参 考 文 献

[1]诺丁斯.内尔: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考韦:最新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第4版[M].李振华,杨广育,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214.[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62.[4]弗洛姆 :爱的艺术[M].李建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6.[5]吉利根:不同的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妇女发展[M].肖巍,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前言.[6]周先进:“学会关心”取向的教学价值观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7]班华: “学会关心”:一种重在道德学习的德育模式[J].教育研究,2003(12):37-43.[8]王恩发:《学会关心,迎接21世纪的挑战》,外国中小学教育,1995年第1期 [9]王义高:《跨世纪教育的一个共同主题》,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 [10]张华:《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1期

[11]钱一舟:《学会关心:一种全新的师资素质要求》,学校管理,1996年第2期 [12]杨毅春:《学会关心: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1999年11期 [13]费建良:《突破学校德育难点应从培养学生学会关心入手》,班主任之友,1999第1期

推荐第8篇:级研究生《现代企业管理》课程论文题目

管理学院2009级研究生《现代企业管理》课程论文题目

注:1.以上所列论文题目仅为指导性选题,实际论文题目可以自拟,但应取得任课教师的同意。

2.鼓励1人1题,每个选题,不得超过2人;选题相同时,其内容或视角不得相同。 3.论文完成时间2009年12月25日15时之前。

推荐第9篇: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课程教学大纲…………………………………1-131 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课程教学大纲…………………………………132-19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教学大纲…………………………………191-251 机械工程学院课程教学大纲…………………………………………252-338 信息工程学院课程教学大纲…………………………………………339-438 管理学院课程教学大纲………………………………………………439-544 应用和科学学院课程教学大纲………………………………………545-632 文法学院课程教学大纲………………………………………………633-749 外国语学院课程教学大纲……………………………………………750-783

课程编号:D011201

现代力学与方法

Modern Mechanics and Methods

一.总学时: 54 二.学分:3 三.先修课程:

弹性力学,岩石力学,岩土工程数值方法

四.教学目的:

力学是土木工程和采矿工程的基础学科,本课程主要介绍现代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工程应用,特别是现代力学中的非线性理论、不连续介质力学理论、不确定性分析理论等,为从事以力学为基础的各专业领域的教学、科研和设计奠定宽广的、良好的基础。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专题报告和大型作业(约1.5万字)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弹塑性力学:包括弹塑性力学的基本假定,广义虎克定律和弹性力学解题的基本方程与方法,材料的塑性屈服条件和弹塑性材料的本构关系,增量理论、全量理论,岩土工程中的典型弹塑性问题及其求解方法,各向同性应变硬化材料、粘弹塑性理论,弹塑性大变形理论,岩石的模糊内时本构理论 10学时 2.断裂力学:包括含裂纹物体的强度和裂纹扩展规律,裂纹的起裂条件,裂纹三种基本类型-Ⅰ型裂纹、Ⅱ型裂纹和Ⅲ型裂纹,裂纹在外部载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的扩展过,裂纹扩展诱发物体断裂的过程研究,含裂纹的结构发生破坏的条件及其寿命预测,线弹性断裂力学与格里菲斯裂纹失稳扩展准则,弹塑性断裂力学与韧性材料中的裂纹扩展规律,岩石的损伤理论、断裂理论以及突变论等 10学时 3.流体力学:包括水动力学,环境流体力学工业流体力学,流体和固体界壁间有相对运动时的相互作用和流动的规律,流体力学的实验室模拟、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流体力学在采矿和岩土工程中的应用,渗流对采矿工程和岩土工程的影响及其分析方法,固-流耦合的模拟与分析等 8学时 4.热力学:包括热力学的基本理论,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的三个基本状态函数-温度、内能、熵,各种不同条件下系统状态的热力学特性,非平衡态热力学,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热力学与自组织以及非平衡自组织的研究等 8学时 5.岩石力学:包括岩石力学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现代非线性理论、系统科学理论、不确定性分析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理论在岩石力学与工程中的应用,岩石流变理论与长期强度,岩土数值分析理论,岩土工程开挖过程力学效应分析,岩土开挖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等 18学时

七.参考书目:

1. 郑颖人、沈珠江、龚晓南,岩土塑性力学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于学馥:《岩石记忆与开挖理论》,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年 3. 蔡美峰主编,何满潮、刘东燕副主编:《岩石力学与工程》,科学出版社,2002年 4. 蔡美峰:《金属矿山采矿设计优化与地压控制-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1年 面授学时: 18

其它学时:36

1 课程编号:D011202

多相流体力学

Multiphase Flow Mechanics

一.总学时: 54 二.学分:3 三.先修课程:

流体力学、数理方程、渗流力学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流体力学与工程科学专业博士生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多相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研究方法,具备多相流体力学知识解决流体输运中的有关工程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具备在多相流体力学领域进一步自学深造所需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笔试、学术讨论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绪论(4学时)多相流体力学发展:多相与多相流热物理学是一门以流体力学、热力学、传热传质学和燃烧学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其核心内容之一是两相与多相流动力学。 第1章 气体-液体混合物在管内的流动(4学时)第2章 气-液-固变相态复杂渗流力学理论(4学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多相流问题讨论(4学时)第3章 原油碳源微生物自动寻的提高采收率机理和微观渗流机理(4学时)

1、原油碳源微生物运动规律

2、原油碳源微生物浓度分布规律

3、原油碳源微生物代谢产物分布规律

4、原油碳源微生物提高采收率微观机理第4章 气体-固体颗粒化合物在管内的流动(4学时)

1、气体-固体颗粒化合物在管内的流动

2、湍流气固两相流体力学——理论与数值模拟第5章 多相多元泡沫化学剂复合驱油技术研究(4学时)

1、背景:二次采油进入高含水期;三次采油聚合物比水驱提高10%,三元复合驱比水驱提高20%,仍有大量原油存留地下,难于驱出!新途径:研究一种技术具有:更强的洗油能力,更大的扩大波及体积作用,注入体系能选择性地进入中低渗透层, 更好的开采中低渗透层剩余油。

2、泡沫复合驱油方法

3、泡沫渗流机理和多相流体

渗流数学描述

4、数值模拟

5、现场试验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多相流问题解决方法探讨(2学时)第6章 多相流测试技术激光器(获1964年物理学奖)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仪(CT,获1979年医学奖)核磁共振分析技术(获1991年化学将)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获2003年医学奖)高速摄像技术第7章 流体力学与渗流的发展(4学时)

1、渗流力学发展纲要

2、渗流力学的新发展

3、数值模拟基本方法

4、数值模拟的应用渗流力学研究的前沿和方向: 1)跨尺度渗流力学的研究 2)非均匀复杂介质渗流力学 3)非平衡态的物理化学渗流的研究 4)非达西流、非牛顿流渗流力学的研究 5)复杂渗流流动及应用 6)环境及灾害渗流力学 7)生物渗流力学 8)矿业渗流力学

七.参考书目:

1.车得福、李会雄,《多相流及其应用》,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2.孔珑,《两相流体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 3.力学进展 期刊 面授学时: 28

其它学时:8

2 课程编号:D011203

固体力学现代理论

The Modern Theory of Solid Mechanics

一.总学时: 54 二.学分:3 三.先修课程:

弹性力学

四.教学目的:

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课堂讨论占40%,考试占6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第一章, 量子力学的诞生 4学时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得布罗意物质波、波粒二象性等第二章, 波函数与薛定谔方程 6学时波函数的统计诠释,几率波、测不准关系、力学量的平均值、量子态,叠加原理、薛定谔方程、定态、非定态(含时)薛定谔方程、多粒子体系的薛定谔方程等。第三章, 一维定态问题 6学时有限、无限方势阱,束缚态,遂穿效应,一维散射问题,,一维谐振子等。第四章, 力学量用算符表达与表象变换 4学时共同本征态,力学量完全集,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与表象变换等第五章, 力学量随时间的演化与对称性 4学时力学量随时间的演化,全同粒子,费米子,波色子等第六章, 中心力场 6学时球方势阱,三维各向同性谐振子,氢原子实例。第七章, 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 4学时塞满效应,廊道能级等第八章, 电子自旋 4学时自旋态的描述,自旋算符,电子内禀磁矩等。第九章, 定态问题常用近似方法 8学时非简并态微扰论,简并态微扰论,变分法等。第十章, 量子跃迁 4学时量子跃迁几率,光的吸收与受激辐射等。

七.参考书目:

曾谨言,量子力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面授学时: 48

其它学时:8(讨论)

3 课程编号:D011204

力学研究新进展

The New Progrees about Mechanics Research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弹塑性力学、岩石力学、渗流力学、力学中的数学方法

四.教学目的:

熟悉和了解国内外工程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理论研究新进展,在解决岩土工程、采矿工程、油气田开发现场勘查与试验、计算分析中和工程应用新成果和研究发展动态。为研究生选题提供参考,也为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能够较全面地熟悉现状以及开阔解决问题的思路。 1.课程重点:重点介绍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以及问题,并启发研究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并根据教师的工作经验,与研究生共同探讨,辩论和演讲,以此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 2.课程难点:涉及力学张量计算和高阶偏微分方程解算方法、数值计算理论推导和编程技巧、多场偶合理论、高等渗流力学。 3.能力培养要求:培养研究生对当前力学研究现状、关键力学问题和发展趋势具有及时的认识和实践探索的思想和态度。博士生重点掌握理论体系,硕士生侧重力学应用。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综合平时成绩和撰写、发表综述性报告,平时成绩70,报告3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固体、岩石、混凝土类材料基本力学性质研究,包括泊松效应、超弹性、扩容、应变硬化和软化、强度特性和本构关系、流变特性。

2、似连续介质、非连续介质、散体力学行为和本构关系研究,不连续面的数学描述和生成、裂隙网络模拟方法和定量描述。

3、多孔介质、裂隙介质渗流和多场偶合力学研究,达西流和非达西渗流、稳态和非稳态流,耦合问题的数学求解方法。

4、岩石、岩体在不同应力场作用下的动力学响应,能量储存与释放、岩爆和冲击地压形成机理与控制的力学方法。

5、固体材料的宏观和细观损伤与断裂力学研究,大变形材料的有理力学研究。

6、非线性力学在固体力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建模中的应用。包括分形几何、分叉、混沌、小波变换、孤粒子、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

7、膜、板、壳力学计算与稳定性理论分析研究。

8、数值分析方法在固体力学、工程力学和流体力学中的建模方法与实际应用。本课程将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作有针对性地学术讲座和研究报告,课程梯度成员辅助教学方式。即聘请主讲教师为20个学时,梯度成员为12课时,其余为讨论、自学和测试时间。

七.参考书目:

固体力学学报,工程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与力学和计算相关的英文期刊。 面授学时: 32

其它学时:4

4 课程编号:D011205

力学多场耦合理论

Mechanicalmulti-field Coupling Theory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岩石力学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主要介绍岩石和岩体等孔隙介质,在复杂物理力学环境中的力学行为,包括水、温度、应力耦合作用下岩石和岩体的变形、强度特征和本构关系。介绍耦合作用下岩体力学的分析数值和模拟方法。通过学习,可以进行有关岩体力学耦合分析的试验、理论建模和数值分析等研究工作。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写一篇多场耦合方面的综述性论文,参考文献不少于50篇.考核方式:学术论文(70%)、出勤(3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第1章:耦合问题基础知识(面授2学时)介绍耦合力学的基本概念,涉及研究的领域,在多种力学场作用下,岩体产生耦合作用:流固耦合(HM)、热力耦合(TM)、流固热耦合(HMT)和化学耦合等。耦合问题的解决思路,理论方法,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第2章:孔隙介质的描述方法、本构方程(面授2学时,自学2学时) 讲授岩石孔隙介质孔隙的描述方法,弹性孔隙介质的力学本构关系。第3章:岩体流-固力学理论(面授4学时,自学4学时)讲授岩石孔隙-裂隙介质渗流试验方法,试验取得的基本结果和渗流本构方程。第4章:岩体热力耦合理论(面授4学时,讨论2学时,自学4学时) 介绍热-力耦合的基本概念、实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理论模型第5章:岩体化学耦合方法(面授2学时,讨论2学时,自学4学时) 介绍岩体化学耦合理论,特别是化学作用对岩石腐蚀和渗流的影响第6章:耦合力学数值方法方法(面授2学时,自学4学时) 介绍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工程应用。第7章:总结和答疑(2学时,写综述报告)

七.参考书目:

岩土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Int.J.of Rock Mech.& Min Sci. 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8

5 课程编号:D011206

岩土工程测试理论与监测技术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Testing Theory and Monitoring Technology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普通物理学,电工原理,数理统计,岩石力学,工程力学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主要讲授地应力测量的原理和技术,岩土工程稳定性监测与分析技术,地下和边坡开挖工程诱发动力灾害与地质灾害,包括岩爆、矿震、冲击地压、滑坡、地表沉陷、岩层移动的监测与预报技术;各种测试仪器、测试元件的结构原理及信号处理技术;岩体结构的变形行为及稳定性演化过程与各种非线性特征(包括应力、应变、位移、声发射等)间的相互关系;GIS技术、GPS技术、声发射技术、微震监测技术及地质成像系统等在岩土工程中应用。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专题报告和大型作业(约1.2万字)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 地应力测量原理和技术 16学时(1)地应力的成因及其一般分布规律(2)地应力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直接测量法扁千斤顶法刚性包体应力计法水压致裂法声发射法 (4) 间接测量法套孔应力解除法其他间接测量法(5)应力解除法的主要测量技术和计算方法孔径变形法孔底应变法孔壁应变法空心包体应变法实心包体应变计法 (6) 影响地应力测量结果的主要因素及其改进技术完全温度补偿技术考虑岩体非线性、不连续性、不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的技术和方法 (7) 地应力测量在采矿和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2.岩土工程稳定性监测与分析原理及技术 20学时(1) 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监测与分析围岩表面位移测量—断面收敛测量、水准测量、转角测量围岩内部位移测量—多点位移计地表位移与沉降监测围岩应力监测支护应力监测声发射监测(2) 地下开挖诱发的动力与地质灾害(岩爆、矿震、冲击地压、岩层移动、地表沉陷)的监测、分析与预报(声发射与微震监测技术)(3) 边坡稳定性监测和滑坡预报与防治(GIS技术、GPS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光纤应变监测技术)(4) 主要测试仪器的结构原理及信号处理技术(5) 实例分析

七.参考书目:

1. 蔡美峰:地应力测量原理和技术(修订版),科学出版社,2000 第一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 2. 蔡美峰主编,何满潮、刘东燕副主编:《岩石力学与工程》,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三章,第六章,第七章 3. 蔡美峰:《金属矿山采矿设计优化与地压控制-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二章,第三章 4. 谢谟文,蔡美峰:信息边坡工程学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章~第3章,第7章~第10章 5. 纪洪广:混凝土测量声发射性能研究与应用,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年 §1,§2,§9 6. 夏才初,李永盛:地下工程测试理论与监测技术,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章,第三章,第七章~第十章 7. B.H.G.Brady and E.T.Brown: Rock Mechanics for Underground Mining, Allen & Unwin, London, 1985 Chapter 18 8. E.Hoek and E.T.Brown: Underground Excavations in Rock, IMM, London, 1980 Chapter 11 面授学时: 12

其它学时:24

6 课程编号:D011207

非线性渗流力学

Non-linear Flow Mechan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渗流力学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流体力学与工程科学专业博士生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非线性渗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研究方法,根据地层性质、流体性质和地质条件,选择合理的数学模型,研究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运动规律,进行动态预测。为解决有关能源开发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从事科研工作准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笔试、学术讨论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绪论(4个学时)基本内容和要求:非线性渗流力学的发展状况及其主要内容,非线性渗流力学在能源发展中的作用,本课程的特点及学习方法。本门课程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1、渗流力学发展纲要

2、渗流力学的新发展

3、数值模拟基本方法

4、数值模拟的应用渗流力学研究的前沿和方向: 1)跨尺度渗流力学的研究 2)非均匀复杂介质渗流力学 3)非平衡态的物理化学渗流的研究 4)非达西流、非牛顿流渗流力学的研究 5)复杂渗流流动及应用 6)环境及灾害渗流力学 7)生物渗流力学 8)矿业渗流力学第一章 低渗透储层非线性渗流力学(6个学时)基本内容和要求:

1、低渗透储层特性及孔隙结构特征,低渗透油藏可动流体饱和度,低渗透油藏流体渗流规律实验,低渗透油藏水驱油驱替实验,低渗透储层的开采特征

2、提高微观驱油效率和采收率方法。

3、低渗透基质-压裂缝流体定常流动控制规律研究低渗透基质-人工压裂缝耦合数学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4、低渗透基质-压裂缝流体非定常流动控制规律研究远离人工裂缝的流体渗流规律,裂缝控制椭圆区域内的椭圆不定常渗流,裂缝中的高速非达西非定常渗流,影响因素分析

5、开发井网型式与人工压裂裂缝系统组合下理论模型研究

6、低渗透油藏油水两相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

7、非达西渗流有效驱动理论研究第二章 双重介质渗流(4学时)基本内容:

1、双重介质的基本概念与双重介质模型

2、双重孔隙介质中单相弱可压流体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3、双重孔隙介质中的渗流理论在不稳定试井中的应用第三章 含水气藏复杂渗流理论研究(4个学时)

(一)滑脱效应和启动压力对低渗砂岩气藏流动的影响 1缚水单相气体低速流动下的影响 1)含残余水单相气体低速流动下的影响 2)含可流动水两相时气体低速流动下的影响

2、低渗砂岩气藏三类渗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3、考虑滑脱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产能公式推导 1)气井稳态达西流动产能公式推导 2)考虑启动压力梯度气井稳态非达西流动产能公式推导 3)考虑滑脱效应气井稳态非达西流动产能公式推导

4、同时考虑滑脱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气井稳态非达西流动产能公式推导

5、算例第四章 凝析气液固变相态复杂渗流理论研究(4个学时)

1、凝析气液固变相态非线性渗流规律及影响因素 1)高温高压下凝析气液渗流机理研究 2)高温高压下凝析气液渗流特征研究 3)伴有相变过程的气液两相渗流实验研究 4)气液变相态相对渗透率理论模型及影响因素。

2、蜡沉积气-液-固渗流机理实验研究

3、具有蜡沉积的凝析气藏气液固微尺度相变渗流动力学模型方程研究

4、伴有相变的多相流-固-热耦合渗流数学模型 1)数学模型建立 2)数值模拟研究

5、伴有蜡沉积的凝析气液固变相态多相渗流数学模型研究

6、蜡沉积对凝析气田开发动态和生产的影响

7、具有蜡沉积的凝析气藏开采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第五章 非牛顿液体的渗流理论(2个学时)

(一)流变性的基本概念

(二)非牛顿液体的分类

(三)非牛顿液体的渗流第六章 多元泡沫化学剂复合驱多相渗流理论(4个学时)背景:二次采油进入高含水期;三次采油聚合物比水驱提高10%,三元复合驱比水驱提高20%,仍有大量原油存留地下,

7 面授学时: 28 其它学时:8 难于驱出!新途径:研究一种技术具有:更强的洗油能力,更大的扩大波及体积作用,注入体系能选择性地进入中低渗透层, 更好的开采中低渗透层剩余油。

二、泡沫复合驱油方法

三、泡沫渗流机理和多相流体

渗流数学描述

四、数值模拟

五、现场试验第七章 微生物驱油多相复杂渗流理论研究(4个学时)

1、微生物驱油增产机理微生物驱油随流体注入运移、微生物及化学剂扩散、关井压力传播-弹性膨胀、流体物理化学变化、增产(吞吐)有效时间等,其吞吐效果与微生物作用效果和多孔介质中和多孔介质中流体和孔隙空间环境有关。1)微生物菌生长增值作用 2)微生物生长代谢条件及影响因素

2、微生物水驱驱油输运规律微生物驱油过程中微生物随营养物的变化而变化,微生物的特性、代谢产物影响油的性质,由于微生物的物理化学作用,使油藏的采收率提高。

3、微生物水驱传输组分模型考虑因素:产表活剂、产醇(产酮)、产酸、产气乳化降粘降解产物醇(酮)的降解作用产物酸作用产气调剖作用助剂、稳定剂作用改变界面张力

4、关井压力传播-弹性膨胀

5、产量预测模型第八章 散体渗流规律及其稳定性(4个学时)

1、背景

2、浸堆散体颗粒形态

3、浸堆渗流特性试验

4、浸堆渗流特性的演化

5、浸堆稳定性分析

6、浸堆边坡稳定性

七.参考书目:

1、同登科 等著:《非线性渗流力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年4月

2、翟云芳 主编:《渗流力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

3、葛家理编:《油气层渗流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4、力学进展 期刊

5、石油学报 期刊

8 课程编号:D011208

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

Nonlinear Continuum Mechan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弹性力学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连续介质的变形与运动理论、应力分析理论、连续介质热力学理论、本构理论等基本理论,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力学相关知识及进行科学研究,奠定牢固的力学理论基础。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开卷。总评成绩 = 课堂讨论40% + 读书报告6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如下: 1.绪论(2课时) 固体和流体力学的回顾;矢量和场论;二阶张量及不变量。 2.变形与运动(直角坐标系)(4课时) 变形梯度张量、变形张量主值;极分解;应变张量;线元、面元和体元的变化;变形率、应变率和旋率张量。 3.应力理论和动力学基本方程)(4课时) Euler应力张量;第1类和第2类P-L应力张量;Euler描述法,Lagrange描述法,运动方程;虚功原理、虚功率原理;应变与应力的共轭。 4.连续介质热力学与简单物质的本构理论(6课时) 连续介质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与熵增原理;C-D本构不等式;本构公理(客观性、确定性、局部作用、减退记忆、对称性和相容性等原理 ) 5.有限变形弹性理论 (12课时) Cauchy弹性;超弹性;应变能函数,本构方程;有限弹性边值问题的提法;普适变形解和特殊解;变分原理 6.非牛顿流体力学基础(4课时) 流体动力学问题的提法;非牛顿流体运动分析的简单例子。 7.粘弹性力学基础(4课时)粘弹性体的本构方程;流变体变形与运动分析的简单例子。 本课程主要研究连续介质的变形和运动、连续介质不可逆热力学和非线性本构关系。随着现代科学和技术的高速发展,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扩展到材料的损伤、破坏和宏微观力学,成为近代力学最重要的基础之一。本课程为力学、土木、材料及机械类专业的博士生从事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七.参考书目:

【1】匡震邦,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黄祝平,连续介质力学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3】王自强,理性力学基础, 科学出版社【4】Eringen A.C., Mechanics of Continua,程昌均、俞焕然译。 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0

9 课程编号:D011209

工程力学专题研究

Monographic Study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地下工程、施工技术

四.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国内外工程力学研究与发展动态,工程力学研究工作中的关键技术难题、解决途径,为研究生选题和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读书报告和考勤相结合,其中读书报告考占70%,出勤情况占3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划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总体概述(4学时):该授课内容为4学时:讲解―岩土工程力学概述‖(2学时)和―监测技术进展概述‖(2学时)。岩土工程力学概述主要介绍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研究与进展、地下工程特性与施工方法分类以及岩土工程施工存在问题等内容。第二单元:工程力学分析与支护理论及实践(4学时)。讲解―地下工程稳定性研究思路、方法原理与原理‖(2学时)和―岩体支护的理论和实践‖(2学时)。深入分析目前地下工程稳定性分析和支护设计的理论、技术和关键技术路线,明确了岩土工程数值分析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途径和发展方向。第三单元: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发展与力学分析(4学时)。主要讲解―地下管线施工的拉管施工技术简介‖、―岩土工程施工中的水平定向钻简介‖和―直列无级调压式速卸锚索(LC锚索)简介‖。第四单元:矿山边坡工程力学分析与稳定性评价(6学时)。主要讲解―矿山边坡工程的理论研究‖以及厂坝铅锌露天矿、首钢水厂铁矿边坡、包钢白云鄂博铁矿东露天边坡和抚顺西露天煤矿四个矿山的工程实例与研究报告。第五单元:深部地下矿山稳定性分析研究(6学时)。主要讲解―地下矿床开采灾害分析、研究与进展‖和―金川矿区深部工程围岩支护工程实例‖。第六单元:主要介绍国家973申请报告内容(6学时)。在此介绍了武汉岩土所的973申请书―能源储备地下库群灾变机理与防护理论研究‖、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申请项目―重大工程地质灾害预测理论及数值分析方法研究‖和北京科技大学的申请项目―金属矿山重大灾害诱发机制与防治理论研究‖‖三个项目的立项申请报告。

七.参考书目:

1、地下工程系统分析与设计,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

2、现代岩土施工技术,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

3、地下空间设计与实践,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4、工程岩石力学,科学出版社,2009 面授学时: 30

其它学时:6

10 课程编号:D011210

固体力学专题研究

Special Topic on Solid Mechan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力学中的数学方法,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有限元,非线性有限元

四.教学目的:

了解掌握固体力学一些基本理论和较新的数值方法研究进展。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平时讨论60%,读书报告4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弹塑性断裂问题12学时: (1) 理解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概念及其断裂准则,学会计算Ⅰ,Ⅱ,Ⅲ型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能推导单裂纹基本解并应用基本解求其它荷载下的解答。(2) 了解计算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连续位错模型法以及计算有限裂纹体应力强度因子的边界配置法并能加以应用。(3) 熟悉混合型裂纹脆性断裂的最大周向应力准则;最大能量释放率准则以及应变能密度因子准则。(4) 了解弹塑性断裂的COD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熟悉D-M模型的计算方法;了解弹塑性断裂的J积分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第5章 弹性界面问题,了解理想界面模型及其分类;掌握直线形和圆形弹性界面问题在平面和反平面荷载下的求解方法;了解含裂纹界面问题的分析方法与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了解一般界面断裂模型及其界面断裂准则。非线性有限元的基本理论及其讨论12学时:第一章绪论,有限元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第二章 有限元的基本理论;第三章平衡方程的解法;第四章大变形问题的基本方程,物体运动和变形的物质描述;格林应变和阿耳曼西应变;物体运动和变形的空间描述;欧拉应力,拉格朗日应力和克希荷夫应力;第五章 非线性问题的有限元,大变形问题的物质描述的有限元,大变形增量问题的T.L.方法,大变形增量问题的U.L.方法。第六章材料非线性有限元的法,弹塑性有限元分析;蠕变问题有限元分析;粘弹性有限元分析;粘塑性有限元分析;第七章非线性有限元的应用。非有限元的数值方法基本理论及其讨论8学时专题数值方法报告4学时。

七.参考书目:

力学中的数学方法,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有限元,非线性有限元。

11 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0 课程编号:D011211

流体力学专题研究

Special Topic on Fluid Dynam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流体力学、数理方程、物理化学

四.教学目的:

流体力学专题是流体力学专业和其相关工程应用专业学生的一门拓展性的理论技术基础课程,是在高等数学、流体力学、多相流体力学基础上关于流体力学在相关工程中应用的范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流体力学在工程应用的研究方法和技巧,拓展知识领域,为专业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笔试、学术讨论、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一)绪论(2学时)流体力学研究领域和热点问题

(二)岩穴储气库溶腔水洗理论和数值模拟技术(4学时)

1、盐岩层地质特征、世界一般岩丘盐岩穴储气库建造方法

2、一般水洗腔体形态特点盐矿采卤:不考虑腔体变形、易坍塌, 结果:腔体形态具有随意性、不稳定性,不能保证长期安全性。结论:不考虑水溶控制造腔不可行。特别是盐岩层、多层?具有更多复杂力学问题!能否制造稳定的腔体?! 设计腔体:固体稳定性分析是稳定的。如何实现:如何造腔? 如何水洗? 如何控制?盐岩层水溶造腔腔体形态的受控因素? 盐岩层非均质性:岩性、品位、多层、夹层; 工作制度控制:流体流量、卤水浓度、两口距、油垫位置; 溶蚀速度、管柱位置、循环方式。

3、水溶开采溶腔滤洗理论 流-固溶腔变化影响因素关系 动边界(边值条件)开采控制工作制度稳定溶腔形态所需开采及工艺的主要参数的实时变化规律。

4、盐岩储气库水溶建腔机理盐岩腔体溶蚀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流体动力学和化学动力学过程:物质输运过程中的扩散现象;边界层理论;重力分层现象。 ①岩盐溶解过程中的物质输运包括: 由于流体的宏观流动引起的传递;由于浓度梯度引起的分子扩散;由于流动速度引起的对流扩散。 ②物质输运过程中扩散作用扩散弥散作用包括分子扩散和对流扩散分子扩散:分子扩散是由于浓度变化引起的,由于浓度梯度,分子依靠本身的热运动,从高浓度带扩散到低浓度带,最后趋于平衡状态;对流扩散:对流扩散与流动速度有关,由于流动速度使溶质分子在流体中不断分散。溶腔内不同区域的扩散弥散作用 ③边界层理论 ④―重力分层‖现象 ⑤盐岩溶蚀过程

5、盐岩储气库溶腔数学模型溶腔流体流动、溶质输运、流-固变化溶质对流扩散等各类流体力学模型建立。溶腔数学模型的基本方程: 1)多维非稳态对流扩散方程来描述浓度场 2)Navier-Stokes流体动力学方程描述速度场 3)溶液密度ρ与浓度c之间函数关系 4)溶解速度方程

6、溶腔数值模拟及解的验证

(三)分形介质渗流理论研究(4学时)

(四)不同渗流条件下渗吸机理及数学模型研究(4学时)

(五)工程气固两相流动中若干关键性问题的研究(4学时)

(六)特低渗透两相非线性渗流理论(4学时)

(七)特低渗透基质-裂缝压裂耦合流动两相非线性渗流理论(6学时)

(八)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深度调剖技术研究(4学时)

(九)流体力学的发展方向(4学时)

七.参考书目:

1、《两相与多相流体动力学》郭烈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两相流体力学孔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力学进展,期刊 面授学时: 28 其它学时:8

12 课程编号:D011212

爆破作用原理及应用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工程爆破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为学习过《工程爆破》本科课程或对工程爆破的基础理论和专门技术知识已基本掌握的博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力求使学生基本全面地了解工程爆破国内外发展现状,结合实际研究并掌握爆破过程中的力学作用及其原理,以提高学生工程爆破理论水平和实际开展工程爆破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考查(70%)上机(3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 国内外爆破理论和技术研究最新进展(8学时) ① 爆破作用机理在学生对炸药和岩石(体)的基本特性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介绍爆破过程中炸药能量转换的过程、形式与作用,着重讲述利文斯顿爆破漏斗理论、应力波反射拉伸破坏作用(霍普金森效应)和药量计算原理。 ② 爆破分级在矿岩种类较为繁多的矿山爆破实践中,进行岩体的可爆性分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分类矿岩的爆破技术参数,对实现矿山爆破设计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改善和稳定爆破破碎质量,优化钻爆技术经济指标,具有重要意义。介绍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根据岩石容重、抗拉强度、抗剪强度、岩体完整性系数四个指标作为衡量岩体可爆性判据的可爆性分级方法。 ③ 爆破优化爆破参数优化或爆破优化,是指根据岩体的爆破难易程度确定合理的爆破技术参数,如炮孔深度、孔距、排距、起爆网络的布置、微差时间等等,从而使采矿生产的钻爆铲运破五大工序的综合成本达到最低。介绍工程优化思想及其在爆破领域里的应用。 ④ 控制爆破技术所谓控制爆破技术,是指在爆破过程中采区某些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对爆破破碎效果和/或爆破有害效应进行控制。介绍控制爆破技术的种类、性质、基本特点与原理、适用条件。 ⑤ 爆破测试技术介绍工程爆破实测技术、仪器及工作原理、实验测试技术。 ⑥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⑦ 炸药与起爆器材新型专用炸药,新型起爆器材及其结构、工作原理。 ⑧ 爆破安全与施工工艺结合《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介绍爆破施工工艺的改进。 2) 爆破作用原理(12学时) ① 爆炸应力波及其作用 ② 爆轰气体压力及其作用 ③ 介质性质及其影响爆破介质的物理力学性质,包括其连续性,是影响爆破作用过程与结果的重要因素。重点介绍岩石强度指标和地质结构构造对爆破的影响。 ④ 爆破漏斗(抵抗线的大小及其均匀度)爆破漏斗是药包(柱)爆炸使岩石等固体介质产生破坏的一种基本现象。分析介绍自由面条件对爆破漏斗方向及大小的影响,分析多个药包微差爆破条件下单个药包爆破漏斗的影响因素。 ⑤ 光面爆破作用机理 ⑥ 爆破震动效应及其控制 3) 工程爆破实用技术(16学时) ① 爆破分级 ② 岩体结构构造的作用及其利用 ③ 爆破设计软件介绍国内外爆破设计软件技术发展概况与趋势。 ④ 爆破模拟

七.参考书目:

1 自编讲义.2 Clark,C.,Principles of Rock Fragmentation.Wiley,New York,1985.3 Olofon,Stig.O.,Applied Explosives Technology for Construction and Mining.APPLEX,ARLA,Sweden,1991.4 Langefors,U.and Kihlstrom,B.,Rock Blasting.John Wiley & Sons,New York,1967.5 张志呈编著,爆破基础理论与设计施工技术。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 6 [美]杜邦公司编,龙维祺等译,爆破手册。冶金工业出版社,1993年2月。 7 黄绍钧编著,工程爆破设计。兵器工业出版社,1996年8月。 8 Dick,R.A.,Fletcher,L.R.and D‘Andrea,D.V.,Explosives and Blasting Procedures Manual.U.S.Bureau of Mines Information Circular No.8925. 面授学时: 16

其它学时:20

13 课程编号:D011213

非牛顿流体力学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流体力学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应用力学与工程科学专业博士生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非牛顿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研究方法,具备应用流变学与非牛顿流体力学知识解决流体输运中的有关工程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具备在流变学与非牛顿流体力学领域进一步自学深造所需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笔试、学术交流、课堂讨论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绪论 1学时 流变学与非牛顿流体力学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第一章 非牛顿流体的流动特性 6学时物料的流变学分类、与时间无关的非牛顿流体及其流变方程、与时间有关的粘性非牛顿流体、触变性及其数学模型、粘弹性流体、屈服应力。第二章 非牛顿流体在圆管中的流动 9学时粘性流体在圆管内流动的基本方程,幂律流体、Bingham流体、Herschel-Bulkley流体及Caon流体在圆管内流动的速度分布及压降计算、非牛顿流体在圆管内流动的流态转换及其判别、湍流摩擦因子及压降计算、湍流速度分布及剪切率。第三章 非牛顿流体流变性的测量 6学时管式流变仪、同轴圆筒流变仪及锥板流变仪的测量原理,其它流变仪简介,分散体系流变性测量中的特殊问题。第四章 流变学及非牛顿流体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 6学时含蜡原油及稠油的流变性、评价原油流动性的常用指标及其测量方法、易凝高粘原油改性输送技术简介。第五章 岩石流变理论 2学时蠕变的类型和特点,组合模型及其性质介绍。第六章 聚合物的粘性流动 2学时聚合物粘性流动的特点,影响粘流温度的因素,聚合物流动性的表征,聚合物熔体的流动曲线,影响聚合物熔体粘度的因素,高聚物流体流动中的弹性表现。第七章 可动凝胶体系渗流力学研究及应用 4学时可动凝胶特性、可动凝胶体系流变特征,多孔介质对可动凝胶聚合物体系性能的影响,可动凝胶体系渗流流变特性和流变模型数学描述,可动凝胶体系渗流控制方程描述,可动凝胶体系渗流辅助方程。

七.参考书目:

1.沈仲棠、刘鹤年,《非牛顿流体力学及其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陈文芳,《非牛顿流体力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3.李兆敏、蔡国炎,《非牛顿流体力学》,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8 4.江体乾,《工业流变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5 5.Wilson C.Chin Computational Rheology for Pipeline and Annular Flow 6.液体流变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面授学时: 28

其它学时:8

14 课程编号:D011301

分析力学

Analytical Mechanics

一.总学时: 54 二.学分:3 三.先修课程:

理论力学,高等数学

四.教学目的:

掌握理论力学的另一大体系:分析力学,从一种有别于牛顿定律的视角研究和分析复杂机构的动力学问题。该学科的内容可为多个领域提供有效的工具。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学术论文/报告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分析力学的基本概念;(2学时) 分析力学概述;常用约束; 2.虚位移原理与分析静力学;(2学时) 虚伪移,虚功原理;静力学分析实例; 3.达朗伯原理和动力学普遍方法;(2学时) 理想约束;达朗贝尔原理、虚位移原理和动力学普遍方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4.拉格朗日方程; (4学时) 第

一、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5.质点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2学时) 6.力学的变分原理;(4学时) 变分与微分;泛函变分的极值问题;拉格朗日乘子法;带约束的极值问题; 7.哈密顿正则方程及其积分方法;(6学时) 拉格朗日方程的首次积分(广义动量积分,广义能量积分)哈密顿正则方程;正则变量;泊松括号;哈密尔顿原理;哈密尔顿作用量; 8.有限自由体系的微幅振动理论;(4学时) 结合汽车或其他实例讲解(含振动模态分析的部分内容) 9.分析力学相关方法在车辆振动、稳定性、刚体与刚体系统、控制方面的应用(8学时)根据文献或悬挂系统等讲解。 10.其他学时:习题作业,中英文文献阅读,结合课题的研究报告(22学时) 七.参考书目:

1.陈强顺.分析力学导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2.王光远.应用分析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 3.邱秉权.分析力学.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 面授学时: 32

其它学时:22

15 课程编号:D011302

车辆现代设计理论与技术

Modern Design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Vehicle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汽车构造、汽车理论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现代设计方法发展;掌握车辆现代设计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使用CAD/CAE等相应软件对车辆及其零部件进行设计与分析,为今后产品的研究和设计打下基础。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最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次科研实践占30%,第二次科研实践占60%,平时表现占1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24学时) 1.车辆现代设计理论与技术概述(2学时)通过比较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的不同特点,深刻理解现代设计技术。掌握现代设计方法的主要内容。了解车辆现代设计相关软件。 2.设计方法学(2学时)了解设计方法学的研究内容,理解创造性设计方法和系统化设计方法。 3.车辆计算机辅助绘图 (2学时)软件AutoCAD Mechanical入门,天河CAD入门。计算机辅助绘图在车辆总体设计中的应用。 4.车辆计算机辅助计算(2学时)数学问题的计算机求解,软件MATLAB入门。车辆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的计算。 5.车辆计算机辅助几何建模(2学时)软件SolidWorks入门,掌握模板技术 6.车辆计算机辅助分析(运动学分析)(2学时)软件Solidworks/cosmos motion入门,了解软件ADAMS。 7.车辆计算机辅助分析(有限元)(2学时)掌握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软件ansys/workbench入门 8.车辆计算机辅助分析(多体动力学分析)(2学时)软件ADAMS入门。矿用汽车平顺性仿真。 9.车辆CAE中的优化技术(2学时)了解软件MATLAB和ADAMS中的优化设计方法。 10.车辆计算机辅助建模与仿真(2学时)了解软件MATLAB、AMESim在车辆建模与仿真中的应用。 11.车辆虚拟样机技术(2学时)车辆设计中的虚拟样机技术。多领域协同仿真及实现方法。了解MSC系列软件。 12.车辆性能计算机辅助试验(虚拟仪器)(2学时)了解虚拟仪器技术,软件LabVIEW入门。研讨(6学时)研讨一:矿用汽车车架现代设计方法研讨二:矿用汽车转向机构现代设计方法研讨三:现代车辆用钢铁材料科研实践(6学时)实践一:查阅文献,综述某种现代设计方法在车辆设计中的应用。实践二:自由选择车辆设计中的某个问题(可与导师或师兄讨论),采用本课程所讲的现代设计方法予以解决,完成一篇小论文。

七.参考书目:

1、倪洪启,谷耀新主编,《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1版

2、冯国胜,杨绍普著,《车辆现代设计方法》,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3、李思益,任工昌等编著,《现代设计方法》,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4、余俊主编,《中国机械设计大典1-现代设计方法》,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第1版

5、张国忠主编,《现代设计方法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第1版 面授学时: 24

其它学时:12

16 课程编号:D011303

车辆工程研究专题

Subject Research on Vehicle Engineering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汽车理论,机械振动,车辆动力学,

四.教学目的:

通过对若干车辆研究专题的讲解和讨论,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车辆工程领域科研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技术以及未来车辆工程的研究热点及趋势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每人按照要求提交论文一篇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非线性悬挂系统物理特性与实验研究,以SGA3550,SGA3722,SGA50,S170,belaz75131,SGA92150为例,4学时;车架等结构件的新型工艺与优化设计,以利勃海尔Ti27

4、60吨电驱动铰接车、SG50和S170为例,讨论新型车架结构件的设计思路与发展方向,4学时;液力机械传动系统传动过程控制与传动效率优化,主要包括:发动机功率利用率,传动效率优化,传动系统可靠性,6学时;电传动系统中能量转换控制及其优化,主要包括地下试验台的有关实验设计与实验数据,4学时;车辆系统振动分析与减振设计,主要包括:发动机、发电机等振动源的隔振设计,覆盖件等小型结构件的整体优化设计,4学时;大功率发动机冷却与进排气系统研究,以S170 为例,介绍大型发动机的冷却系统与进排气系统等的研究方法与设计过程,4学时;大型非公路车辆制动系统研究,讨论内容:电制动实现原理与应用,湿式制动制动原理与应用,干盘式制动器原理与应用,各种制动方式的优缺点与发展趋势,4学时。

七.参考书目:

汽车理论,汽车结构,机械振动 面授学时: 30

其它学时:6

17 课程编号:D011401

现代岩土工程技术

Modern Technology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高等岩石力学、高等土力学

四.教学目的:

现代岩土工程技术是岩土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主要任务是讲授目前岩土工程领域的主要工程技术及最新的发展状况,使学生能根据针对不同的工程类型选择合理的处理措施,计算经济合理的参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现代岩土工程技术应用的一套完整思路和方法,能够进行相关的设计计算、分析评价。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平时40%、论文6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主要内容目前我国土木工程建设进入一个持续高速发展时期,高层建筑、跨海大桥、越江隧道、深埋隧洞、城市地铁等工程的开发与建设都大大促进了现代施工技术的改革与发展。同时现代岩土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建设中所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作为博士生,应该全面了解各种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并能够经济合理地加以应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 (1) 了解现代岩土工程技术种类、定义各种特殊施工方法与施工工艺,对现代岩土工程施工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2) 重点介绍现代施工方法的工艺、技术和适用条件,简要介绍各种施工方法的设计、分析及稳定性评价。 (3) 在详细介绍主要施工方法基础上,列举大量的国内重点重大工程施工实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施工方法和工艺的认识和理解 2.课时安排 (1) 2学时,了解现代岩土工程技术种类、定义 (2) 4学时,近年来国内重大工程所涉及的岩土工程技术及其应用过程 (3) 4学时,岩土锚固研究与新进展 (4) 4学时,主要的工程桩施工方法、原理及其新进展 (5) 2学时,主要软基处治方法及其新进展 (6) 4学时,基坑围护技术及其发展 (7) 4学时,TBM及其它隧道工程技术 (8) 其它12学时,结合本人工作实际或学习经历,对现代岩土工程的认识进行讨论并进行学习交流

七.参考书目:

1.高谦等主编,现代岩土工程技术,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年6月 2.史佩栋主编,桩基工程手册(桩和桩基础手册)2008,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3.《工程地质手册》编委会主编,工程地质手册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7月, 4.罗嘉运.岩土工程及路基.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面授学时: 24

其它学时:12

18 课程编号:D011402

土木工程新进展

New Progre in Civil Engineering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岩石力学、土力学、实验测试技术、岩土工程勘察等

四.教学目的:

土木工程新进展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后续课程。课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在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土力学、水力学、岩石力学、土木材料、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了解国际土木工程学科领域在理论、设计、分析方法、实验及测试技术、监测方法及施工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理论与技术成果,从而把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开拓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综合报告。其中:报告占60%,出勤及课堂质疑等占4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 岩土力学基本理论(2学时) 1.1 岩土力学非线性理论 1.2 分形与损伤力学 2. 土木工程新材料(2学时) 2.1 高强钢筋混凝土新材料 2.2 防震隔震新材料 2.3 温度与光感应材料 3.土木工程施工新技术(2学时) 3.1 隧道施工新技术 3.2 建筑施工新技术 4. 土木工程的实验研究方法 (4学时) 4.1 岩土力学的细观力学实验方法 4.2 岩土力学的多场耦合实验方法 5.原位测试与监测技术 (22学时) 5.1 深部岩体地应力测试(2) 5.2 地质雷达与声波探测(2) 5.3 GPS位移监测(2) 5.4 仪器钻进自动采集系统(4) 5.5 AGI高密度电阻率成像系统(2) 5.6 EH-4连续剖面电导率成像系统(4) 5.7 岩土工程界面识别理论与方法(6) 6. 土木工程中的数值分析方法 (4学时) 6.1有限元法 6.2有限差分法 6.3离散元法 6.4流形法 6.5位移反分析法

七.参考书目:

1.陈仲颐, 周景星, 王洪瑾 编, 土力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4, 第一版 2.王希哲 编著, 土力学地基基础,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第二版 3.刘润生, 水力学,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87, 第一版 4.朱伯龙,董振祥 著, 钢筋混凝土非线性分析,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5, 第一版 5.王王思敬 主编,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世纪成就,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6.蔡美峰 主编,岩石力学与工程,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7.谭卓英 著,岩土工程界面识别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8,2,第一版 8.Arpad Kezdi and Laszlo Rethati .Soil mechanics of earthworks, foundations, and highway engineering, Elsevier, 1988, 1st ed.9.Andrew Chadwick and John Morfett, Hydraulics in civil and eviromental engineering, E & FN Spon, 1998, 1st ed.10.Richard E.Goodman, 《Introduction to Rock Mechanics》, John Wiley & Sons, 1989, 2nd ed.11.B.H.G.Brady, E.T.Brown, Rock Mechanics: for underground mining, George Allen & Unwin, 1985, 1st ed.12.L.Muller, Rock Mechanics, Springer Verlag, 1972, 1st ed. 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8

19 课程编号:D011403

灾害风险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Disaster Risk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地质、岩土力学等

四.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将使学生了解有关灾害、灾害损失、减灾策略等基本概念,了解灾害危险性分析及风险预测的最新学术动态,掌握风险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相关模型,具备进行灾害危险性分析、灾害损伤评价及预测、减灾防灾对策的评价等方面研究工作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采用撰写读书报告与综述性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关于灾害的分类、地质灾害的定义和种类、我国地质灾害的分布状况、地质灾害防控的重要性(4学时)(2)关于灾害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的基础理论。包括:危险性及其度量、易损性、危害性、危险性分析、危险性评价等(8学时)(3)关于风险的概念、风险(危险性)分析的基本内容、危险性评价的常用方法(4学时)(4)灾害分析的确定性模型及其应用(4学时)(5)灾害危险性分析及其不确定性模型。(4学时)(6)灾害分析分析的模糊特征及其相关模型(2学时)(7)信息不完备条件下灾害风险分析及其相关理论(2学时)(8)灾害预测的时间、空间、强度的相关理论及其不确定性分析(2学时)(9)滑坡灾害、地裂缝灾害、泥石流灾害等特点及其危险性分析案例(6学时)(a)滑坡灾害及其危险性评价 。包括:滑坡灾害的基本概念、我国滑坡灾害的严重性、滑坡的基本特征、滑坡致灾的相关因素及其预测与控制、滑坡灾害的危害性评价及其预测、滑坡灾害的防治。(b)地裂缝灾害及其危险性评价。包括:地裂缝的成因、我国地裂缝灾害的严重性、地裂缝致灾的基本特征、相关因素及其预测与控制、地裂缝灾害的危害性评价及其预测、防治。 (10)以上学时包括相应内容的文献查询、分析、撰写综述性文章、讨论等。

七.参考书目:

(1)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理论与实践,黄崇福著,科学出版社。 面授学时: 10

其它学时:26

20 课程编号:D011404

岩土工程研究专题

Special Topic on Geotechan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岩石力学、工程地质、土力学

四.教学目的:

培养研究生搜集和阅读相关科技资料的能力和科学研究选题能力、科学技术报告和演讲表达能力、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提高科学研究选题能力、研究生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和水平。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考试60%,发言20%,讨论2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属于岩土工程等专业研究生专业课程,主要任务是学习岩土力学性质、高陡边坡稳定性与控制技术与理论、地下工程稳定性及冲击灾害、岩土工程界面识别理论与方法、岩土材料新型本构关系在数值模拟中的应用等理论和方法。

二、课程的内容、要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学时分配讲授内容(24学时):

1、岩土力学性质(4个学时).

2、高陡边坡稳定性与控制技术与理论(8个学时).

3、地下工程稳定性及冲击灾害(4个学时).

4、岩土工程界面识别理论与方法(4个学时).

5、岩土材料新型本构关系在数值模拟中的应用(4个学时).发言与讨论(12学时):

1、要求与考核:(1)每个同学至少1次上台讲解发言15-25分钟 。课外认真准备好PPT文件,课堂上讲解(20分)。(2)其他同学认真听讲,并参加讨论发言。每个同学至少5次参加讨论发言。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20分)。考试(60分)。

2、准备发言与讨论稿的内容: 有关岩土力学性质、高陡边坡稳定性与控制技术与理论、地下工程稳定性及冲击灾害、岩土工程界面识别理论与方法、岩土材料新型本构关系在数值模拟中的应用等理论和方法。

3、发言与讨论稿的形式: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的。(1)个人学习心得、新的发现、新猜想、新思维。(2)别人研究的新成果介绍。(3)自己研究的新进展、开题报告、论文。(4)重要工程应用实例成果介绍。

七.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以下近五年的相关资料:

1、岩土工程界面识别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8

2、岩土工程学报

3、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4、土木工程学报

5、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6、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7、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8、相关大学与科研单的科技期刊或学报、科研报告;其他相关文献、会议论文集等。 面授学时: 24

其它学时:12

21 课程编号:D011405

防灾减灾研究专题

Special Topic o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土力学,结构抗震

四.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防灾减灾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课程论文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防灾减灾研究专题》是防灾减灾专业的专业课程。该课程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由不同教师分别就某个方向进行介绍,题目涵盖GIS技术、工程抗震、岩土工程探测、矿山灾害、地震及其地质灾害机理、矿震成因及对策、塔桅结构设计特点及风灾分析、工程结构抗爆抗撞技术、桥梁健康监测及预警技术等多个方面,使学生了解该专业领域的研究前沿,拓宽视野,为学生将来研究课题的选择及就业提供帮助。课时安排如下: 1.谢谟文 GIS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4学时 2.宋波 汶川地震震害考察报告(甘肃四川)与防灾减灾的新课题 4学时 3.谭卓英、苗胜军 岩土工程探测新技术新方法 4学时 4.王金安 矿山重大灾害事故调查与分析 4学时 5.乔兰 地震及其诱发地质灾害机理研究 4学时 6.李铁 矿震成因与对策 4学时 7.赵晓阳 塔桅结构设计特点及风灾风析 4学时 8.杨润林 工程结构抗爆抗撞防护技术 4学时 9.黄盛楠 桥梁健康监测及传感预警技术 4学时

七.参考书目:

无 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0

22 课程编号:D011701

采矿理论与技术新进展

Advanced Topics on Mining Engineering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采矿、安全、矿物加工、资源经济、地质等专业基础课

四.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在修完采矿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后,全面了解固体矿床开采的国内外先进理论和技术。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作业主要是查阅资料。每个教师布置1-2个与专题相关的问题,学生经过查阅资料,写出涉及国内外发展现状的评述报告,或者该专题的技术在矿业中的应用研究报告。要求博士生800-1000字,硕士生400-500字。作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占课程成绩的30%。考核采取研究报告的形式,要求每位研究生就课程内容或者相关内容广泛地阅读有关文献,特别是阅读相关学术期刊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就有关问题现状、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深入的文献分析与总结,最好能够结合实际课题研究进行撰写。提交独立研究报告1篇(电子版——MS Word形式)。博士生4000字左右,硕士生2000字左右。报告必须按照规范的引文格式列出报告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包括文献题名、作者、期刊或文集或著作名称、发表或出版年份、卷、期及引用的文字、数据、图表、思想、观点、结论等所在页码,未直接引用的文献,不要列出。要求报告达到一般期刊能够接收发表的水平。要求个人研究和分析的内容多于全文的2/3。研究报告占课程成绩的70%。提交报告日期截止到课程结束后2周内。研究生每推迟1天提交,从其总成绩中扣减1分;推迟超过1周者,按照未提交处理。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课程重点:地应力测量与采矿新技术、复杂性科学在矿业中的应用、金属采矿新工艺、采动灾害监测与控制、溶浸采矿与散体动力学、矿山信息化与数字矿山、矿业经济、海洋采矿与资源评价、矿山特殊施工技术等。 2.课程难点:需要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同时能够在课外查阅大量的国内外资料,才能较好地完成本课程的学习。 3.能力培养要求: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灵活应用学过的各学科知识的能力。 蔡美峰:地应力测量与采矿设计优化 4 蔡嗣经:复杂性科学在矿业中的应用 4 宋卫东:金属采矿新工艺 4 姜福兴:采动灾害监测与控制 4 吴爱祥:溶浸采矿与散体动力学 4 胡乃联:矿山信息化与数字矿山 4 李仲学:矿业经济 4 杨 鹏:海洋采矿与资源评价 4 高永涛:矿山特殊施工技术 4 *:实际执行36-40学时,部分内容可能根据学科发展有所调整。

七.参考书目:

《现代金属矿床开采科学技术》,古德生等,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岩石力学与工程》,蔡美峰主编, 科学出版社,2002 《采矿学》,王青,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 《采矿系统工程》,张幼蒂,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 《安全科学技术》,金龙哲,宋存义,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矿业经济学》,李祥仪,李仲学,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1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马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T.Tietenberg,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姜福兴等,煤炭工业出版社,2004 《安全经济学》,罗云等,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其它参考资料:相关学术期刊和学位论文 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0

23 课程编号:D011702

矿物加工技术新进展

Advanced Topics on Mineral Proceing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四.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及科技大学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及进展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平时成绩100%,各任课老师分别给出成绩,然后取平均值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介绍课程矿物加工学科的最新进展,主要内容及任课教师如下: 倪文 固体废弃物研究方法;镍渣的综合利用; 尾矿高强结构材料;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水淬高炉渣综合利用 矿渣的综合利用;钢渣的综合利用孙体昌 学位论文要求与写作 从尾矿中回收有用成分的进展和特点 矿物加工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肖宝清 煤深加工技术进展一 煤深加工技术进展二孙春宝 黄金冶炼烧渣清洁无废处理工艺的研究 西藏甲玛铜铅锌矿浮选尾矿水回用处理技术 中冶SINO铁矿铁精粉堆存场抑尘防雨试验研究 印度尼西亚东爪哇岛海滨铁砂矿可选性研究报告 昊华能源无烟煤烧结特性的研究及其评价体系的建立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林海 矿物颗粒超细和表面改性技术 矿物加工新技术概论 微生物在矿物加工中的应用王化军 难选铁矿石选矿技术进展 黄金矿石加工利用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 浮选药剂研究与应用新进展校外专家报告 待定

七.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面授学时: 30

其它学时:6,课堂讨论及校外专家讲课

24 课程编号:D011703

安全技术新进展

Advanced Topics on Mine Safety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流体力学

四.教学目的:

使工程专业硕士生和其它专业博士生、硕士生较系统地掌握空气动力学与通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综合笔试(60%)和其它(4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面授学时:4)主要介绍我国空气动力学与工业通风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等问题。重点在地下开采的矿井,其必须具备完善的通风系统,可靠的通风动力设施和风流控制设施,以保证将足够数量的新鲜空气连续供给井下各采掘作业面,并 将污浊空气从矿井中排出,达到防止矿内大气污染,创造安全舒适作业环境的目的。每一矿井至少应有一个可靠的进风井和回风井。按进风井与回风井的相对位置,通风系统分为中央式、对角式和中央对角混合式三种不同布置型式等内容。 第二章 工业通风基础理论(面授学时:4)主要介绍工业通风管网通风压力、风量、阻力的计算方法及其基本定律以及通风能量守衡定律等。第三章 通风网路理论(面授学时:10)介绍通风网路的基本性质、通风网路的拓扑关系、通风网路特征图的矩阵模型等内容。第四章 非定常空气动力学计算方法(面授学时:12)介绍非定常空气动力学基本的约定、Navier-Stokes方程、Euler方程及其初始与边界条件、速度势方程等。专题讨论(其他学时:6)结合实际,运用空气动力学和通风原理,进行相关的工程计算与分析。

七.参考书目:

1、徐瑞龙 编著,通风网路理论,煤炭工业出版社,1992年

2、管德 著,非定常空气动力计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1年

3、潘锦珊 主编,气体动力学基础,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

4、谭国运 主编,矿井通风网络分析及电算方法,1991年 面授学时: 30

其它学时:6

25 课程编号:D011704

资源经济研究专题

Advanced Topics on Mineral Econom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矿业经济学(M011703)

四.教学目的:

使研究生熟悉有关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经济问题与研究方法,包括矿产资源经济、矿业环境经济和矿山安全经济等主要内容,掌握有关资源、环境和安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资源、环境和安全经济研究现状、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为研究生独立地开展资源、环境和安全经济研究或其他相关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课堂考试1次,成绩占总成绩的40%(40分);MS Word独立研究报告占总成绩的40%(40分);PPT演讲报告占总成绩的20%(20分),其中口头报告和Power Point讲稿各占一半(10分)。MS Word报告和Power Point讲稿的提交时间不应迟于课堂考试前1日;研究生每推迟1天提交,从其总成绩中扣减1分;推迟超过1周者,按照未提交处理。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补学基础:《矿业经济学》和《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

2、教师面授:任课教师就有关矿产资源经济、矿业环境经济和矿山安全经济等问题进行讲解辅导。

3、独立研究:要求每位研究生就下列资源、环境和安全经济专题领域,广泛地阅读有关文献,特别是阅读相关学术期刊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就有关问题现状、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深入的文献分析与总结,撰写并提交独立研究报告1篇(电子版——MS Word形式)。报告必须按照规范的引文格式列出报告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包括文献题名、作者、期刊或文集或著作名称、发表或出版年份、卷、期及引用的文字、数据、图表、思想、观点、结论等所在页码,未直接引用的文献,不要列出。要求报告达到一般期刊能够接收发表的水平。专题领域:矿业投资及融资;矿产市场现状;铁矿市场现状;铜矿市场现状;铝矿市场现状;矿业技术创新;矿业法规;矿业城市问题;小型矿山问题;矿山企业发展战略;矿业外部性;资源、环境与安全经济效率;矿产资源耗竭/永续利用;矿山循环经济及模式;资源/环境价值及定价;环境损失估算;资源/环境税费及补偿;排污权交易;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安全经济观;安全法规标准及监管;资源/环境/安全经济政策;其他相关专题领域。每位研究生还需要就独立研究报告内容,借助Power Point形式,做演讲报告1次,时间约10分钟。在讲解、报告过程中,进行研讨交流(此部分内容可能会根据选课人数而做适当调整)。

七.参考书目:

[1] 李祥仪, 李仲学.矿业经济学.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1 [2] 马中主编.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 T.Tietenberg.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4] 阿兰•兰德尔.资源经济学.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9 [5] 李金昌.资源经济新论.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5 [6] 罗云等.安全经济学.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面授学时: 28

其它学时:8:国庆节1周4学时,少安排一周4学时

26 课程编号:D011801

环境学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四大化学、环境学原理、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类专业课程等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为北京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开设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博士生导师讲授指导博士生的经验及其各自擅长领域的独特研究方法,使博士生开阔专业领域的视野,了解博士生开题、中期发表、预答辩、学位答辩等重要环节,掌握查阅文献和专利、撰写科学论文、凝练创新点等方法,学会利用数值模拟、数理统计、现代仪器分析等先进的理论的手段,达到提高博士论文质量的目的。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课程考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出勤情况(3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30%);期末考试(总结报告,40%)。期末考试以学生上台讲述拟定的博士论文研究思路及最后的结课报告为成绩依据。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课程重点:以各导师指导的已毕业博士论文或各领域优秀博士论文为例。介绍如何完成博士论文的经验,及其大气、水、固体废物、环境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方法。 2.课程难点:数值模拟理论在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现代仪器分析在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高水平科技论文的撰写 3.能力培养要求:掌握查阅文献和专利、撰写科学论文、凝练创新点等基本方法,学会利用数值模拟、数理统计、现代仪器分析等先进的理论和手段,达到提高博士论文质量的目的。 周次 学时数 授课内容 1-2 4 如何作好博士论文学校对发表论文的要求, 文献的查阅与管理 3-4 4 科技论文的撰写与投稿,专利的基本知识及申报方法 5-6 4 大气环境学研究方法 7-8 4 水环境学研究方法 9-10 4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研究方法 11-12 4 环境生物技术研究方法 13-14 4 数值模拟理论在环境学研究中的应用 15-16 4 分析检测方法在环境学研究中的应用 17-18 4 学生轮讲:博士课题及其研究思路

七.参考书目:

各老师自定 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0

27 课程编号:D011802

水污染控制研究进展

Development in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水污染控制工程

四.教学目的:

使得研究生对水污染控制技术的最新发展能够有比较全面地了解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撰写论文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专题讲座1 城市水资源管理:主要阐述水资源的现状、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技术和策略等专题讲座2 污水处理技术新进展:主要介绍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和脱氮除磷新技术;专题讲座3 污水处理面临问题和瓶颈:针对污水处理排放标准的提高,介绍污水处理在经济和技术上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专题讲座4 污水分散处理技术:介绍适合于城市社区和农村的污水处理技术和应用实例;专题讲座5 污水好氧处理新技术:介绍新型的好氧活性污泥和MBR处理工艺和技术以及应用实例;专题讲座6 污水生物膜处理技术:介绍新型的生物膜处理工艺和技术以及应用实例;专题讲座7 工业污水处理回用于工业循环水:根据不同工业介绍工业污水处理站出水回用于工业循环水的实例;专题讲座8 污水厌氧处理技术:介绍厌氧技术的发展,新型厌氧反应器的类型,新型厌氧反应器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专题讲座9 雨水利用技术:介绍雨水利用的方式,技术和应用实例;专题讲座10 居住区污水处理技术:介绍居住区污水处理和应用实例;专题讲座11 城市污水处理回用于工业循环水:介绍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回用于工业循环水的应用实例;专题讲座12 污泥处理技术:污泥处理的方法和工艺技术,新的污泥处理和处置技术,工程应用实例专题讲座13 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污泥资源化利用的可能性和应用领域,具体实例介绍专题讲座14 生态卫生技术:介绍生态卫生概念,生态卫生技术,生态卫生的发展和应用实例专题讲座15 特种工业污水处理:焦化污水处理进展和展望专题讲座16 特种工业污水处理:造纸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和发展,具体工程实例介绍专题讲座17 特种工业污水处理:冶金企业含有废水处理技术现状、进展介绍

七.参考书目:

相关专业文献 面授学时: 28 学时

其它学时:8 查阅文献和撰写论文

28 课程编号:D011803

大气污染控制研究进展

Development in Gaseous Pollutant Control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环境工程原理、流体力学、环境学导论

四.教学目的:

加深本专业学生对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的理解深度和知识面广度,对外专业学生主要使其了解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的基本知识。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课堂综合40%,小论文和课堂讨论6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大气方面基础知识,流体力学等方面知识(12学时);

2、烟气净化进展(8学时);

3、大气治理技术(8学时);

4、大气方面相关监测及检测技术(8学时)。1.大气方面基础知识,流体力学(12学时) 大气方面基础知识,包括大气污染的来源、影响、综合防治措施、燃烧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大气污染气象学、大气扩散模式、颗粒污染物的控制、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氮氧化物的污染控制、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控制、城市机动车的污染控制等。流体力学方面,包括介绍流体的基本知识、流体运动的描述方法、流体运动的基本方程、量纲分析及相似原理,气体自由射流、计算流体力学概述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烟气净化进展(8学时) 介绍关于国内外近年来烟气净化方面取得的进展,包括烟气除尘、脱硫、脱销、同时脱硫脱销、脱硫除尘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3.大气治理技术(8学时) 主要介绍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及除尘净化装置,硫氧化物的控制技术,以及氮氧化物的控制技术。其中硫氧化物控制技术包括燃烧前脱硫、燃烧过程中脱硫以及末端烟气脱硫,重点介绍烟气脱硫的湿法、干法以及半干法的各种方法。氮氧化物控制技术主要介绍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及烟气脱硝技术,烟气脱硝技术中包括选择性催化还原法、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吸收法、吸附法。对各种方法进行原理及工艺流程的介绍。 4.大气方面相关检测及监测技术(8学时) 介绍对于大气质量及大气污染的监测技术以及检测大气中各种污染物浓度的方法,另外简单介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七.参考书目: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燃煤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及工程实例 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0

29 课程编号:D011804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研究进展

Development in Solid Waste Pollution Control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为北京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开设的学科前沿课。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博士生导师讲授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使博士生开阔专业领域的视野,了解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及其资源化方面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及最新研究成果。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课程考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出勤情况(3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30%);期末考试(总结报告,4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第9周 4学时 (汪群慧)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医疗废物和持久性有机废物) 第10周 4学时 (汪群慧)农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堆肥和制沼) 第11周 4学时 (倪文)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 第12周 4学时 (倪文)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冶金渣的资源化利用) 第13周 4学时 (王化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矿山开采排岩与选矿尾矿的资源化利用) 第14周 4学时 (王化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赤泥与硫酸渣的资源化利用) 第15周 4学时 (汪群慧)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焚烧) 第16周 4学时 (汪群慧)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填埋) 第17周 4学时 学生讲台: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最新的研究动态(自选某一技术)

七.参考书目:

各上课老师自定 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0

30 课程编号:D011805

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专题

Special Research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四.教学目的:

由导师指导博士生开展相关科研和教学活动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由指导教师打分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通过指导教师的面授指导和讨论,使得博士生能够尽快了解自己相关研究领域的内容。同时,通过本课程增加博士生在第

一、二学期与指导老师的工作交流和相互了解。博士生在本课程中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包括 1.相关文献检索。比如,针对某个专题进行文献检索,并撰写相关文献摘要,根据该课题目前研究现状,提出可能的科研工作方向,寻找更好的科研工作切入点,培养博士生开展科研工作的良好习惯和方法,为后续的学习和开展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相关课程或者研究专题的助研或者助教工作,协助指导导师完成有关研究项目的部分内容,帮助指导教师准备有关教学和可研报告资料等,培养学生教学和研究能力; 3.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安排学生负责某一项具体工作如协助指导本科生和硕士生等,培养学生的工作协调和管理能力; 4.根据学生的特点不同,可以提供不同的内容,达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例如,可以提供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通过参加相关会议,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等; 学时分配因人而异。

七.参考书目:

相关专业文献和书籍 面授学时: 18

其它学时:18

31 课程编号:M011101

热力学在矿物学中的应用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物理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等

四.教学目的: 面授学时: 24 Application of Thermodynamic Equilibria in Mineralogy

其它学时:12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研究生在本领域内能够运用热力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综合笔试(60%)和其它(4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第0章 绪论(2学时)第1章 热力学基础(6学时):(1)热力学基本定律;(2)Gibbs自由能、化学位、平衡、活度;(3)基本热力学数据的获得及其热力学计算;(4)热力学计算及其在矿物学中的应用。第2章 单元系(4学时):(1)典型单元系相图分析;(2)单元相图计算;(3)单元系相图及应用(包括硅砖的生产,硅砖的显微结构)。第3章 二元系(8学时):(1)二元系相图类型;(2)二元系相图分析;(3)常见二元系相图及应用(包括钙长石-透辉石相图、镁橄榄石-石英相图、钠长石-钙长石相图及SiO2-Al2O3相图、CaO-SiO2相图、MgO-SiO2相图、MgO-Al2O3相图)。第4章 三元系(10学时):(1)三元系相图基本规则;(2)三元系相图类型;(3)常见三元系相图及应用(包括钙长石-硅灰石-榍石相图、橄榄石-钙长石-二氧化硅相图、透辉石-钠长石-钙长石相图及CaO-Al2O3-SiO2相图、MgO-Al2O3-SiO2相图、FeO-Al2O3-SiO2相图、Na2O-Al2O3-SiO2相图、K2O-Al2O3-SiO2相图等)。第5章 多元系(2学时):(1)多元系相图基本规则;(2)矿物共生关系及变质作用的分析方法;(3)多元系相图分析(CaO-C2S-C12A7-C4AF系统相图、CaO-MgO-Al2O3-SiO2系统相图)。第6章 相图计算及测定(4学时):(1)相图计算原理;(2)相图实验测定方法,各方法原理、设备及条件。

七.参考书目:

[1]王崇琳,相图理论及其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吉木文平著、张绶床译,非金属矿物工学,科学出版社,1962年 [3]张圣弼编,相图—原理、计算及其在冶金中应用,北京:冶金出版社,1986 [4]殷辉安编著,岩石学相平衡,成都:地质出版社,1988 [5]饶东生主编,硅酸盐物理化学,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 [6]韩秀丽主编,无机材料岩相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7]马鸿文编著,结晶岩热力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2 课程编号:M011102

矿床地球化学

Mineral Deposit Geochemistry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地质学基础,矿床学

四.教学目的:

通过地球化学基础理论和在矿床成因、与成矿有关的岩浆起源、岩浆演化中的应用实例,学习和掌握如何在矿床研究中用地球化学理论解决矿床成因、矿质运移、形成机理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笔试(60%),小论文和课堂讨论(4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基础篇:地球化学基础理论绪论:地球化学和矿床地球化学的概念、发展历史和研究进展(2学时)元素及元素的地球化学分类 (2学时) 地球中元素分布和元素丰度(2学时) 元素丰度的概念、地壳和地幔的元素组成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学时) 高场强元素、第一过渡系金属、其它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元素(2学时) 稀土元素的性质和地球化学特征 稀土元素的丰度和分布和表示方法 自然体系中稀土的丰度和分布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4学时) S同位素地球化学 O同位素地球化学 H同位素地球化学 C同位素地球化学 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 (4学时) U-Th-Pb K-Ar Sm-Nd Le-Os 放射性碳同位素

2、应用篇:地球化学在矿床中的应用 与成矿有关的岩浆起源与演化 (2学时) 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 (2学时) 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 (2学时) 成岩、成矿年龄测定 (4学时)

3、课堂讨论和小论文 (4学时)

4、考试 2学时

七.参考书目:

(1)矿床地球化学,中国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著, 1997 (2)地球化学, 韩吟文,马振东主编,2003 (3)Geochemistry, White, 1997 (4)相关文献 面授学时: 32

其它学时:4

33 课程编号:M011103

应用矿物学

Applied Mineralogy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四.教学目的:

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在理论和试验技能方面,熟悉常见矿物的性质和应用。给出一种矿物,能够熟知这种矿物的用途;需要利用一种性质,可以说出具备这种性质的矿物名称。通过课程学习,也为今后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本课程也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有关非金属矿物利用的知识。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平时成绩:课堂讨论、读书报告等,占40%; 考试成绩:开卷考试,占6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 绪 论(2学时), 2 矿物的化学成分与晶体结构(1学时), 3 矿物的基本性质(1学时) 4 天然非金属矿物与岩石 (22学时) 菱镁矿、镁橄榄矿 白云石 蛇纹石 滑石 海泡石 蛭石 铝土矿 硅藻土 叶腊石 粘及粘土矿物 硅质原料矿物与岩石 蓝晶石族矿物与岩石 石墨与金刚石 石灰岩 云母 沸石 长石 硅灰石 透辉石、透闪石萤石、冰晶石重晶石、明矾石石膏、硫 5 工业废物(4学时) 6 参观中国地质博物馆(4学时) 7 参观考察琉璃河水泥厂(4学时)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并结合学生自学、课外作业及实验课教学做好课程的教与学。由于目前非金属矿物材料发展较快,各种矿物新的用途不断开发,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结合最新的有关成果。然而由于学时有限,对教学内容中的基础部分,以学生自学为主。另外,由于矿物种类繁多,不少矿物的性质和用途不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因此需要学生查阅资料,可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加以归纳、总结。

七.参考书目:

[1]潘兆橹,万朴,应用矿物学,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2]付师汉编译,非金属矿产品应用指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陶维屏,张培元,中国工业矿物和岩石,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4]S.J.莱方德,工业矿物和岩石,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5][日]吉木文平著,张绶庆译,非金属矿物工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6]《非金属矿工业手册》编委会,非金属矿工业手册,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2 [7]任允芙,钢铁冶金岩相矿相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2 [8]《工业矿物与岩石》,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 面授学时: 28

其它学时:8

34 课程编号:M011104

矿物学、矿床学研究进展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矿物学、矿床学等

四.教学目的: 面授学时: 26

Advances on Mineralogy and Ore Geology

其它学时:10

― 矿物学、矿床学前沿‖是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为今后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平时成绩 40%, 大作业(开卷笔试) 6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 基础矿物学前沿 (6学时) 2 量子矿物学前沿 (4学时) 3 环境矿物学前沿 (4学时) 4 材料矿物学前沿 (6学时) 5 矿床成因及成矿学研究进展 (4学时) 斑岩型矿床、VMS型矿床、造山型矿床、浅成热液矿床等研究进展;成矿学的重要理论观点;成矿学研究发展的若干趋势等 6 区域成矿学研究进展 (6学时)区域成矿学、壳幔成矿学、造山带成矿学;造山带类型及其构造演化;成矿环境与控矿要素;构造、成岩、成矿年代学;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造山带中成矿规律以及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等 7 成矿作用地球化学前沿 (4学时)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研究进展;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应用及进展;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8 综合(机动) (2学时)

七.参考书目:

[1] Putnis A.Introduction to Mineral Sciences [M] .Cambrige : Cambrige University Pre , 1992 :457.[2] Redfern S A T ,Carpenter M A.Transformation procees in minerals [J ] .Reviews in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 2000 , 39 : 361.[3] Redfern S A T.Mineral transformations [J ] .Mineralogical Magazine ,2000 , 64(2) : 155 - 156.[4] Klein C , Hurlbut C S Jr.Manual of mineralogy (after James D.Dana) ,21st edition ,Revised [M] .New York : John Wiley &Sons Inc., 1999 :681.[5] 倪文、李建平、方兴等,矿物材料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6] 饶东生主编,硅酸盐物理化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1 [7] 曾荣树,雷加锦.环境科学新的增长点———环境矿物学[A] .孙枢.地质环境系统研究[M] .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8 : 93.[8] 戴永定.生物矿物学[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4 :572.[9] 李高山,李英堂.量子矿物学概论[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192.[10] 侯增谦, 韩发, 夏林圻, 等.2003, 现代与古代海底热水成矿作用.北京:地质出版社, [11] 陈衍景, 张静, 赖勇.2001, 大陆动力学与成矿作用.北京:地质出版社, 12-24, 216-230 [12] Goldfarb, R.J., Groves, D.I., Gardoll, S., 2001, Orogenic gold and geologic time: a global synthesis.Ore Geology Review, 18, 1-75 [13] Groves, D.I., Goldfarb, R.J., Gebre-Mariam, M., et al., 1998, Orogenic gold deposits.Ore Geology Review, 13, 7-27 [14] Groves, D.I., Goldfarb, R.J., Robert, F., et al., 2003, Gold deposits in metamorphic belts: Overview of current understanding, outstanding problems, future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significance.Economic Geology, 98, 1–29

35 课程编号:M011105

岩相学

Petrography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岩石学

四.教学目的:

晶体光学、光性矿物学、岩石的偏光显微镜鉴定是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通过该课程学习,使研究生能够熟练掌握应用偏光显微镜鉴定常见透明矿物和三大类岩石,以便解决科研工作中相关的问题。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笔试开卷(60%),实验报告(4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 晶体光学基础(偏振光、光的折射、光率体、光性方位)、偏光显微镜 (2学时) 实验1 偏光显微镜的使用(2学时) 2 单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解理及解理夹角测定,颜色,多色性,吸收性, 边缘,贝克线,糙面,突起) (2学时) 实验2 解理、多色性、贝克线、突起观测 (2学时) 3 正交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干涉色及其级序、双折率、消光类型等)(4学时) 实验3 干涉色及其级序、双折率、消光类型 (2学时) 实验4 消光角、延性符号、一轴晶干涉图 (2学时) 4 锥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2学时) 实验5 二轴晶干涉图,垂直Bxa、垂直一个光轴切面、斜交光轴切面等(2学时) 5 透明矿物薄片系统鉴定 (4学时) 实验6 光性矿物学,主要造岩矿物鉴定(1) (2学时) 实验7 光性矿物学,主要造岩矿物鉴定(2) (2学时) 6 典型岩浆岩种类的薄片鉴定(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辉长岩等)(2学时) 实验8 岩浆岩种类的薄片鉴定(1) (2学时) 7 典型变质岩种类的薄片鉴定(石英片岩、云母片岩、片麻岩类等) (2学时) 实验9 岩浆岩种类的薄片鉴定(2) (2学时)

七.参考书目:

林培英.晶体光学与造岩矿物.地质出版社, 2005 常丽华, 陈曼云, 金鑫等.透明矿物薄片鉴定手册.地质出版社, 2005 岩浆岩岩石学,地质出版社 变质岩岩石学,地质出版社 面授学时: 18

其它学时:18(显微镜岩石鉴定实验课)

36 课程编号:M011106

Mineral Materials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矿物学、晶体化学

四.教学目的: 面授学时: 28

矿物材料学

其它学时:8

― 矿物材料学‖是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理论和实验技能方面了解和熟悉矿物材料的制备、性质和应用,为今后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本课程也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有关非金属矿物材料方面的知识。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平时作业40%,期末考试6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 绪论: 矿物材料的概念、分类、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2学时) 2 熔融结晶材料:物理化学基础、熔融结晶材料的生产过程、熔融结晶材料分述(2+2=4学时) 3 玻璃:传统玻璃的生产及性质、实用玻璃与新型玻璃 (2+2=4学时) 4 釉料:釉料的配制及施釉工艺、乳浊釉及彩色釉 (2+2= 4学时) 5 耐火材料:耐火材料基础、Al2O3—SiO2 系耐火材料、碱性及尖晶石耐火材料、氧化物特种耐火材料、非氧化物耐火材料(2+2= 4学时) 6 陶瓷材料:传统陶瓷的生产及应用、精细陶瓷的生产及应用(2+2+2=6学时) 7 保温材料:传统保温材料的生产及应用、超级绝热材料简介(2+2=4学时) 8 无机胶凝材料:硅酸盐水泥、其他品种的水泥、水玻璃(2+2=4学时) 9 天然矿物材料:天然粉体功能材料、天然石材及其它天然矿物材料(2学时) 10 讲座或参观(2学时) 课程内容,是以传统的矿物材料为基础。根据课时情况,适当安排讲座,参观。

七.参考书目:

[1] 倪文、李建平、方兴等,矿物材料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 韩跃新等,矿物材料,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李家驹主编,陶瓷工艺学(上、下册),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4] [法] J.扎齐斯基主编,干福熹、侯立松译,玻璃与非晶态材料,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 周玉主编,陶瓷材料学,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6] 胡彭生主编,型砂,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7] 王维邦主编,耐火材料工艺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 [8] 西北轻工业学院,玻璃工艺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1 [9] 饶东生主编,硅酸盐物理化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1

37 课程编号:M011107

岩矿测试技术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结晶学与矿物学,岩石学

四.教学目的: 面授学时: 30

Test Methods for Minerals and Rocks

其它学时:6

岩矿测试技术是为地质类专业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和现代测试技术是地质科研工作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知识和方法,基本原理与主要应用相结合,有利于深入地进行岩矿研究。其内容适合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地球化学与岩矿材料等方向的学生选修,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打好专业基础。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平时作业(40%), 期末论文(6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绪论:岩矿测试技术的内容、意义及与其它科学的关系。(1学时)第一篇 成分测试分析: (2+4+2=8学时) 1.湿化学法; 2.光谱类分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 3.电子探针显微分析; 4.热分析(热重、差热和示差扫描量热分析);5.数据分析和处理软件第二篇 结构测试方法(6+2+2=10学时) 1.X射线衍射分析; 2.红外光谱; 3.拉曼光谱; 4.穆斯堡尔谱; 5.顺磁共振和核磁共振;6.透射电子显微镜;7.数据分析和处理软件第三篇 形态测试方法 (4+4=8学时) 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扫描探针显微镜; 3.矿相显微镜;4.数据分析和处理软件第四篇 性质测试方法 (2+2=4 学时) 1.性质分析第五篇 仪器参观 (2+4=6 学时) 1.到校重点实验室参观; 2.大型仪器操作指导

七.参考书目:

[1]廖立兵等编,岩矿现代测试技术简明教程,地质出版社, 2001 [2] 王汝成等编,地球科学现代测试技术,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3] 岩石矿物分析编写组,岩石矿物分析 第一分册(第三版),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4] 岩石矿物分析编写组,岩石矿物分析 第二分册(第三版),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5] 张振儒等编,近代岩矿测试新技术,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87 [6] 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岩矿测试研究所,岩矿测试,地质出版社,1986.[7] 黄新民,解挺,材料分析测试方法,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8] 马礼敦,杨福家编,同步辐射应用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8 课程编号:M011110

结晶学与矿物学研究专题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普通地质学,地球科学概论,无机化学

四.教学目的:

结晶学与矿物学是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质勘查、矿物加工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结晶学和矿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会用肉眼鉴定矿物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了解各类矿物的一般通性,在矿物各论中,要求按照大类掌握和学习70~80个矿物种(其中要求重点掌握30~40种)。本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为32学时,实习课为4学时。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平时成绩+标本实习40%,期末考试6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第一部分 晶体学 1 晶体及其基本性质 (1学时)主要内容:晶体的定义,从晶体结构中抽象出空间格子的方法,理解空间格子要素及其性质。晶质、非晶质和准晶态的区别。理解晶体的基本性质。 2晶体的测量与投影(1学时)主要内容:面角守恒定律及其意义,晶体测量的方法。介绍接触测角仪。极射赤平投影的原理,利用吴氏网进行晶体投影,绘制主要对称型的对称要素和单形投影。 3 晶体的宏观对称(2学时)主要内容:晶体对称的特点,对称要素:对称面、对称轴、对称中心和旋转反伸轴。对称定律及对称要素的组合定律。常见的对称型,晶体对称分类体系。 4 单形和聚形(2学时)主要内容:单形的概念及推导方法,47种几何单形,单形在各晶系中的分布。聚形的概念及聚形相聚的原则,各晶系晶体的聚形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5 晶体定向与晶面符号(2学时)主要内容:晶体定向的原则、各晶系晶体定向方法和晶体常数特点;根据晶体模型上确定对称型、晶系后进行晶体定向。对称型的国际符号及其与对称型的习惯符号的转换。晶面符号、晶棱符号的表达,整数定律,晶带定律。 6晶体内部结构的微观对称(2学时)主要内容:空间格子、空间格子要素,平移轴、螺旋轴和滑移面。空间群、等效点系、晶胞的概念。各晶系晶胞参数的特点、四种格子类型(P、C、I、F)和十四种空间(布拉维)格子。空间群的国际符号的书写和含义。晶体结构的表达。 7晶体的规则连生 (2学时)主要内容:晶体的规则连生(平等连晶、双晶、浮生与交生)。 双晶的概念、双晶轴、双晶面、双晶接合面、双晶类型、双晶律。不同矿物的双晶的形成方式和双晶律,以及双晶名称。 8晶体化学部分(2学时)主要内容:最紧密堆积原理,六方和立方最紧密堆积,四面体空隙和八面体空隙、配位数和配位多面体。化学键、晶格类型和鲍林法则在晶体结构分析中的某些应用。理解类质同象、同质多象、多型现象和有序--无序结构。 第二部分 矿物学矿物学通论 1矿物及矿物学,矿物的分类与,命名(1学时)主要内容:矿物的概念。矿物学的发展及其与其他科学的联系。矿物种及其命名,矿物的分类。 2矿物的成因 (1学时)主要内容:形成矿物的地质作用,内生,外生、变质:岩浆作用、伟晶作用、热液作用、风化作用、沉积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域变质作用。 矿物的变化:时空关系,形成顺序,矿物的世代,矿物的组合、共生和伴生矿物的标型性,矿物中的包裹体 3矿物的宏观鉴定特征(1学时)主要内容:矿物单体,集合体的形态与描述。光学性质:矿物的颜色(自色、他色和假色)、条痕、光泽和透明度。力学性质:矿物解理、裂开、断口、硬度、比重。 其他物理性质:弹性、挠性、脆性、延展性、磁性、导电性、压电性、热电性、介电性、发光性和放射性等。 4 矿物的化学组成(1学时)主要内容:矿物的化学组成,地壳中化学元素的丰度及离子类型在矿物学中的意义。矿物成分变化、矿物中―水‖的类型和矿物的晶体化学式的书写原则,计算方法。矿物各论 1 自然元素大类,卤化物大类 (2学时) 自然金属:**自然金、铂族矿物 自然非金属:自然硫、**金刚石、**石墨自然半金属:

39 面授学时: 32 其它学时:4 自然铋萤石族(*萤石),石盐族(石盐) 2 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大类 (2学时) 简单硫化物:方铅矿族(**方铅矿),闪锌矿族(**闪锌矿),黄铜矿族(**黄铜矿),磁黄铁矿族(*磁黄铁矿),辉锑矿族(辉锑矿、辉铋矿),辰砂族(辰砂),雌黄族(*雌黄),雄黄族(*雄黄),辉钼矿族(**辉钼矿),斑铜矿族(斑铜矿),辉铜矿族(辉铜矿)。 复硫化物:黄铁矿—白铁矿族(**黄铁矿),辉砷钴矿—毒砂族(*毒砂)。 3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大类 (2学时) 氧化物:赤铜矿族(赤铜矿),刚玉族(**刚玉、**赤铁矿、钛铁矿),金红石族(*金红石、*锡石、*软锰矿),石英族(**α—石英及其异种、β—石英,*蛋白石),尖晶石族(尖晶石、**磁铁矿、*铬铁矿),,黑钨矿族(*黑钨矿)。 氢氧化物:镁的氢氧化物(水镁石),铝的氢氧化物(**铝土矿),铁的氢氧化物(**褐铁矿),锰的氢氧化物(**硬锰矿)。 4含氧盐大类

(一)---硅酸盐类 (4学时) 硅氧骨干形式,硅酸盐矿物的晶体结构、晶体化学、形态、物理性质等,铝在硅酸盐晶体结构中的特殊作用。 岛状结构硅酸盐:锆石族(*锆石),橄榄石族(**橄榄石),石榴子石族(*钙铝榴石系列与钙铁榴石系列),红柱石(*红柱石、*蓝晶石),黄玉族(黄玉),十字石族(十字石),榍石族(榍石),符山石族(符山石),绿帘石族(绿帘石),绿柱石族(**绿柱石、堇青石),电气石族(*电气石)。 链状结构硅酸盐:辉石族(顽火辉石、紫苏辉石、*透辉石—钙铁辉石、**普通辉石、硬玉、锂辉石、霓石),硅灰石族(*硅灰石),角闪石族(*透闪石—阳起石、**普通角闪石、角闪石石棉),夕线石族(夕线石)。层状结构硅酸盐:高岭石族(**高岭石),蛇纹石族(*蛇纹石),云母族(**白云母、**黑云母、金云母、锂云母),滑石族(*滑石、*叶腊石),蒙脱石—皂石族(蒙脱石),蛭石族(蛭石),绿泥石族(*绿泥石)。 架状结构硅酸盐:长石族(碱性长石亚族:透长石、*正长石、**微斜长石;斜长石亚族:**斜长石),似长石:霞石族(霞石),白榴石族(白榴石),*沸石族。 5 其他含氧盐大类

(二) (2学时) 碳酸盐:方解石族(**方解石、菱镁矿、菱铁矿、*白云石),文石族(文石),孔雀石族(*孔雀石、蓝铜矿)。 硫酸盐:重晶石族(*重晶石、天青石),石膏—硬石膏族(*石膏、硬石膏)。 磷酸盐:磷灰石族(磷灰石)。 钨酸盐:白钨矿族(白钨矿)第三部分 实习晶体的宏观对称,木头模型实习(2学时)主要内容:认识晶体的各种单形,以及常见聚形。 找出全部对称要素,对不同晶系的晶体进行定向。矿物的鉴定特征实习(2学时)主要内容:选择不同矿物大类中代表性的矿物30种,进行集中的宏观鉴定实习,学会肉眼鉴定的基本方法。 能够描绘出不同大类典型矿物的物理性质,并进行区分。

七.参考书目:

1.课程教材秦善编,晶体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秦善, 王长秋编,矿物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主要参考书 [1] 潘兆橹主编,结晶学及矿物学(上、下册),地质出版社,1993 [2] 罗谷风等编,基础结晶学与矿物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3] 王根元编,矿物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4] 罗谷风编,结晶学导论,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5] 陈武、季寿元编,矿物学导论,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6] 矿物学,北京地质学院结晶矿物教研室,中国工业出版社,1964 [7] 结晶学,北京地质学院结晶矿物教研室,中国工业出版社,1961 [8] 结晶学与矿物学,南京大学地质系岩矿教研室,地质出版社,1978 [9] 赵珊茸主编,结晶学及矿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 Putnis.A., Introduction to mineral science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 1992

40 课程编号:M011201

岩石力学 Rock Mechan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岩石力学,工程力学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主要讲授岩石力学的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岩石力学的新概念和理论,工程岩体的力学行为,节理岩体的强度理论,岩石开挖工程力学效应动态分析,岩石开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岩石工程优化设计,流变力学、断裂力学、非连续介质力学、非线性理论和不确定性分析等在岩石工程中的应用等。通过本课程学习,为从事岩石力学与工程的研究与设计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提供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专题报告和大型作业(约1万字)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岩石力学的基本概念 2学时岩石力学的定义岩石力学研究的特点及与其它力学学科的根本区别 2.岩石力学的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 2学时初始阶段经验理论阶段经典理论阶段现代发展阶段 3.岩石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学时研究内容(岩石、岩体的地质特征,岩石的物理、水理及基本的力学性质,岩体及结构面力学性质、原岩应力分布规律及其测量技术,工程岩体稳定性及其维护技术,工程岩体的模型、模拟试验及原位监测技术,各种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岩石力学中的应用)研究方法(工程地质研究方法,科学实验方法,数学力学与分析方法,整体综合分析方法) 4.岩石工程研究的主要问题 6学时水力水电建设采矿工程铁道和公路建设工程土木建筑工程石油工程海洋勘探与开发工程核废料处理工程地热开发工程地震预报 5.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试验研究 8学时孔隙度密度渗透性声波速度非限制性压缩强度试验点荷载强度试验三轴压缩试验拉伸强度试验剪切强度试验全应力-应变曲线及破坏残余强度试验岩石的各向异性岩石的流变性 6.岩石的本构关系与破坏(强度)准则 4学时岩石的弹性本构关系岩石的塑性本构关系莫尔-库伦准则经验破坏准则格里菲斯破坏准则各项异性岩体的破坏 7.岩体分类与质量分级 2学时 8.工程应用实例 10学时

七.参考书目:

1. 蔡美峰主编,何满潮、刘东燕副主编:《岩石力学与工程》,科学出版社,2002年 2. 于学馥:《信息时代岩土力学与采矿设计初步》,科学出版社,2002年 3. 于学馥:《岩石记忆与开挖理论》,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年 4. 蔡美峰:《数值方法和人工智能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 5. 蔡美峰:《金属矿山采矿设计优化与地压控制-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1年 6. 周维垣:《高等岩石力学》,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年 7. R.E.Goodman: Introduction to Rock Mechanics,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980 8. B.H.G.Brady and E.T.Brown: Rock Mechanics for Underground Mining, London, 1985

面授学时: 28 其它学时:8

41 课程编号:M011202

爆破理论与技术

Applied Science of Engineering Blasting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工程爆破

四.教学目的:

《爆破理论与技术》是工程力学方向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讲授爆破理论的发展、现代爆破理论的原理及其常用的爆破技术,使学生了解现代爆破理论的发展沿革概况,掌握现代爆破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爆破技术的应用技能,开阔和启迪新的研究思路。课程将从专业实际出发,使学生掌握爆破理论的研究方法;结合工程实例,掌握爆破技术应用的技巧,将来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爆破理论与技术》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涉及爆炸动力学、工程爆破、岩土工程和采矿工程等学科,理论与工程实际联系性紧密。授课特点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工程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例,启迪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掌握爆破理论的研究方法,熟悉爆破技术的应用途径,掌握工程应用的基本技巧,为将来更好地从事理论研究和工程建设服务。 1.为了培养工程力学方向(特别是爆炸动力学)的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研究素养,加强在学术研究中的实际能力培养; 2.通过对于传统爆破理论的发展沿革讲解,培养学员在实际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解爆破技术在工程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采用平时作业+结业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平时占20%;考试占80%,采用开卷考试。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课程重点: 1.1 爆破理论基础部分: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了解爆破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会从具体的实验现象来概括和抽象到系统的理论观点,具体的理论观点发展中相关学科成果的交叉影响等,熟悉现代爆破理论的基本观点,掌握现代爆破理论的研究方法和途径,明确爆破理论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1.2 工程爆破技术应用部分:这是本门课程与其他学科交叉应用的内容,通过具体工程实例讲解使学生了解爆破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方法,爆破技术在岩土、采掘业中的不可替代作用。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爆破理论应用的程序、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工程爆破在隧道、岩土和采矿工程中的应用,熟练掌握工程爆破设计的编制方法和要领。 2.课程难点: 2.1 现代爆破理论的体系:现代爆破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对于学生而言,难度来自两方面。其一,由于爆炸过程的高速、动态和不可逆性,观察和理解爆炸现象、冲击波、应力波和作用介质的复杂相互作用过程,特别是荷载的作用机制;其二,爆炸载荷在不同作用区的理论描述,本构方程的建立,数值计算的逼真模拟。 2.2 爆破技术的工程应用:爆破作为岩土、采矿和隧道工程不可替代的手段,因此本课程在爆破技术应用方面仍然占有重要份量。讲解中将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分析爆破方式的选择、方法和技术参数的确定,培养学生工程爆破熟悉应用程序,掌握基本技巧。 1. 第一章 早期的爆破理论(4学时) 1.1 炸药量与岩石破碎体积成比例理论 1.2 C.W.利文斯顿爆破漏斗理论 1.3 流体动力学理论 1.4 对早期爆破理论的评述 2. 第二章 冲击波拉伸破坏理论(4学时) 2.1 基本观点 2.2 日野熊雄的论点 2.3 冲击波拉伸破坏的依据 2.4 对冲击波拉伸破坏理论的评述 3. 第三章 爆炸气体膨胀压破坏理论(6学时) 3.1基本观点 3.2 U.兰格福斯的论点 3.3 村天勉的论点 3.4 爆炸气体膨胀压破坏理论的依据 3.5 对爆炸气体膨胀压破坏理论的评述 4. 第五章 冲击波和爆炸气体综合作用理论(8学时) 5.1 基本观点 5.2 Φ.A.鲍姆的论点 5.3 伊藤一郎的论点 5.4 P.A.帕尔逊的论点 5.5 L.C.朗的论点 5.6 T.N.哈根的论点 5.7 试验研究及对联合作用理论的支撑 5.8 现代爆破理论的要点 5. 第六章 裂隙岩体的爆破理论(4学时) 6.1 概述 6.2 岩体破碎的主要因素 6.3 岩体结构面对爆破的影响控制 6. 第七章 岩石动载特性及其对爆破效果的影响(4学时) 7.1 动载荷的分类 7.2 岩石动载特性的试验研究方法 7.3 高速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岩石特性 7.4 岩石动载特性对爆破效果的

42 面授学时: 20 其它学时:16 影响 7. 第八章 计算机模拟爆破(3学时) 8.1 概述 8.2 计算机模拟爆破的阶段步骤 8.3 典型爆破数学模型的介绍 8.4 计算机模拟爆破的成果与发展 8. 第九章 爆破技术的工程应用(3学时) 9.1 爆破技术在隧道工程的应用 9.2 爆破介绍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9.3 爆破介绍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 考试2学时

七.参考书目:

教材 U.兰格福斯著,《岩石爆破现代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1983 参考书 1.于亚伦 主编,《工程爆破理论与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2.J.亨利奇 著,《爆炸动力学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1987年 3.A.H.哈努卡耶夫著,《矿岩爆破物理过程》,冶金工业出版社,1980年

43 课程编号:M011203

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

Damage Mechanics for Concrete and Rock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弹塑性力学

四.教学目的:

掌握断裂损伤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学会运用断裂损伤理论来分析岩石混凝土等工程材料和结构的破坏现象,提高研究生分析和解决岩石混凝土力学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考查。 课堂讨论:30%,文献总结报告:7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断裂力学16学时,损伤力学16学时。 1.断裂损伤力学与其它力学的联系和区别,工程中常见的断裂损伤问题,断裂损伤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断裂力学问题的提出,Griffith 能量准则。(2学时) 2.断裂力学经典问题,能量释放率的概念及断裂准则,复应力函数方法,线弹性断裂力学,三种裂纹的定义及分析方法,阅读文献讨论。(2学时) 3.线弹性裂尖场的概念,能量释放率与断裂因子的关系,应力强度因子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应力强度因子断裂准则。(2学时) 4.线弹性断裂力学小范围屈服K理论,小范围屈服条件,确定塑性区尺寸的Irwin理论,应力松弛修正,考虑塑性修正后的K,材料的断裂韧性及其测试方法。复合型断裂准则,最大环向应力、最大能量释放率和应变能密度准则,界面准则。(4学时) 5.裂纹扩展稳定性分析,弹塑性断裂力学,DB 模型和COD理论。小范围屈服条件下III型裂纹的弹塑性解和J积分 ,J积分的物理意义。J积分与应力强度因子、能量释放率的关系,J积分准则及其工程应用。(4学时) 6.HRR场与扩展裂纹尖端场,断裂动力学与界面断裂力学。文献讨论。(2学时) 7.损伤力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损伤的基本概念,损伤程度描述方法,损伤测量方法,连续介质损伤力学及其基本方程:物性和发展方程。损伤力学理论基础,连续介质力学基本定律,热力学定律,损伤力学的热力学基础,耗散势与损伤本构方程。(4学时) 8.损伤力学理论,各向同性弹性损伤,各向异性弹性损伤,延性塑性损伤,蠕变损伤,疲劳损伤,含损伤结构定解问题的求解方法。文献讨论。(4学时) 9.岩石损伤力学。岩石的损伤机理和特征,Sidroff损伤模型,岩体损伤力学模型,岩石统计损伤模型。(4学时) 10.混凝土损伤力学。混凝土的破坏机理和力学性能,各向同性弹性损伤,各向异性弹性损伤,各向同性弹塑性损伤。(4学时)

七.参考书目:

1.D.Gro, T.Seelig, Fracture Mechanics,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Micromechanics, Springer, 2006.2.范天佑。断裂理论基础,科学出版社,2003 3.谢和平,王景华。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8 4.杨卫,宏微观断裂力学,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 5.庄茁,蒋持平。工程断裂与损伤,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6.余寿文,冯西桥, 损伤力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0

44 课程编号:M011204

现代渗流力学

Permeation Mechan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流体力学、多孔介质渗流物理

四.教学目的:

渗流力学是流体力学专业和其相关工程应用专业学生的一门主要理论技术基础课程,是在高等数学、油层物理和流体力学基础上关于多孔介质中油气水多相流动的基础科学,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渗流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拓展知识领域,为后续专业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课堂试卷成绩占60%,其他相关科学研究前沿领域探讨、作业占4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绪论(2学时)

2、油层中流体渗流特点和基本渗流规律(2学时)油藏中流体静态分布;驱油能量类型及驱动方式;渗流基本规律(达西定律),达西定律的局限性;非线性渗流规律描述方法。

3、单相不可压缩液体的稳定渗流理论(4学时)平面平行流动(单向流),平面径向流,球形径向流稳定渗流特点及渗流公式;稳定渗流基本微分方程建立及求解的基本方法;井的完善性;电解模型的原理及应用。

4、多井干扰理论(4学时)多井干扰的物理现象及实质,叠加原理;镜像反映基本方法及应用,流场的概念;等值渗流阻力法。

5、水驱油理论(6学时)活塞式与非活塞式驱油的基本概念;基本数学模型和求解方法;见水前与见水后的驱油过程计算。

6、微可压缩液体的不稳定渗流理论(6学时)微可压缩液体不稳定渗流的物理过程;微可压缩液体不稳定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及定解条件;无限大地层中向一口井的不稳定渗流问题及叠加原理;有限封闭地层中向中心井渗流的拟稳态解;弹性渗流条件下井的干扰理论及其应用。

7、裂缝油藏中的渗流(4学时)裂缝油藏中的渗流特征;双重介质中单相微可压缩液体的基本渗流方程;双重介质中单相微可压缩液体不稳定渗流的典型解。

8、溶解气驱方式下的油气两相流(4学时)溶解气驱方式下的油气两相流动物理过程;油气两相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油气两相渗流问题的近似解法。

9、物理化学渗流(2学时)带传质扩散作用的渗流理论;非牛顿液体的地下渗流理论。

10、渗流力学的发展(2学时)

七.参考书目:

1、渗流力学,翟云芳,石油工业出版社(第二版),2003年。

2、渗流力学实验讲义,石油大学(北京)采油教研室,1993年。

3、油气层渗流力学,葛家理等,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年。

4、地下水气动力学,陈钟祥、郎兆新译,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年。

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

45 课程编号:M011205

粘性流体力学

Viscous Fluid Mechan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数理方程、普通流体力学

四.教学目的:

粘性流体力学是流体力学专业和其相关工程应用专业学生的一门主要理论技术基础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在流体力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讲授粘性流体的各种模型方程、Navier-Stokes方程的精确解和近似解、量纲分析方法、层流边界层理论、湍流初步以及湍流边界层理论。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渗流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拓展知识领域,为后续专业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笔试占成绩60%,相关前沿学科讨论和作业及考勤20%占4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1、第一章 绪论(2学时)流体力学的概念与发展简史、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

2、第二章 粘性流体的基础知识(4学时)粘性流体的力学性质、粘性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

3、第三章 粘性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6学时)质量守恒定律:连续方程(质量方程)、粘性流体的运动方程一动量守恒定律、粘性流体的能量方程一能量守恒定律、粘性流体力学问题示例、粘性流体动力学方程组的封闭性问题、NS方程的适用性。

4、第四章 边界层理论基础(6学时)边界层的概念、边界层微分方程式、边界层几种厚度的定义、平板边界层动量积分方程、平板边界层、边界层的分离、压强阻力。

5、第五章 流动稳定性及转捩(6学时)前言、流动稳定性、二维平行流的小扰动方程、稳定性理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转捩。

6、第六章 湍流(6学时)前言、湍流的基本特性、拟序结构、雷诺方程、模式理论。

7、血液循环中的生物流体力学(4学时)生物流体力学基础:呼吸系统、血液循环、血液流变学;心脏中的流动:心脏中的流动、心脏瓣膜;血管中的流动:非定常管流、非定常的动脉流动、动脉支。

8、粘性流体力学展望(2学时)

七.参考书目:

1、陈懋章 编著 ―粘性流体动力学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版

2、H.欧特尔 等著,朱自强等译 ―普朗特流体力学基础‖ 出版社,2008年版

面授学时: 32 其它学时:4

46 课程编号:M011206

力学中的数学方法

Mathematical Methods on Mechan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或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

四.教学目的:

本课程要求了解力学和工程科学中的典型数学问题,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常用的数值、半解析-半数值、近似和精确解析等求解方法。了解力学和工程科学中的现代非线性问题及相应的分析方法。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期末考试形式:开卷、笔试;总成绩=平时作业成绩X15% + 读书报告成绩X15% + 期末考试成绩X7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本课程从力学和工程科学中的典型数学问题出发,介绍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常用的数值、半解析-半数值、近似和精确解析等求解方法,并介绍对应用科学中的现代非线性问题及相应的分析方法。 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如下: 1.引论(2课时)(1)回顾已学数学方法;(2)介绍力学和工程科学中的数学问题和研究方法。 2.数学模型的建立(4课时) (1)力学实例的常、偏微分方程的初值和边值问题提法;(2)积分方程提法;(3)变分提法。 3.数值解法和近似解析解法(14课时)(1) 差分法;(2)传递矩阵法;(3)积分方程数值解法;(4)变分近似解法( 里兹法、伽辽金方法、加权残数法等)(5)有限元方法。 4.力学和工程科学中的非线性问题(6课时)(1)分形;(2)分岔;(3)突变;(4)混沌;(5)孤立子。 5.非线性问题的迭代法与摄动法(8课时)(1)迭代法;(2)正则摄动法;(3)奇异摄动法(PLK法、多重尺度法、匹配法、边界层理论等) 6.考试(2课时)

七.参考书目:

【1】钱伟长,变分法与有限元,科学出版社【2】奈佛,摄动法及其应用,(中译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0

47 课程编号:M011207

实验力学

Experimental Mechanic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弹性力学,大学物理

四.教学目的:

掌握用电测和光测的方法进行实验应力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总成绩=平时成绩(实验)×40%+考试成绩×60%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一、电测部分 (20学时)

1、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6学时);

2、应变测量电路(4学时);

3、实验(实验一:电阻应变片的粘贴与焊接;实验二:测应变片的灵敏系数;实验三:测应变片的横向效应系数;实验四:电阻应变片在应变电桥中的各种连接方式;实验五:复杂应力状态下的电阻应变测试;实验六:动态应变测量演示。)(10学时)

二、光测部分 (14学时)

1、光学原理基础(平面偏振光、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圆偏振光的形成条件)(2学时);

2、光弹性力学的基本光路(平面偏振光场明场、平面偏振光场暗场、圆偏振光场明场、圆偏振光场明场)、各种光场的削光条件;(2学时)

3、等差线、等倾线及其生产原理和测试光路;(2学时)

4、材料的条纹值的计算;(0.5学时)

5、平面光弹性原理;(0.5学时)

6、三维光弹性;(1学时)

7、实验(实验七:材料条纹值的测定及各种光路的布置;实验八:简支梁的光弹性实验;实验九:高梁的光弹性实验;实验十:三维光弹性实验演示)(6学时)

三、考试部分 (2学时)

七.参考书目:

实验应力分析(清华大学 张如一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光弹性实验原理(天津大学编 科学出版社出版)

面授学时: 18 其它学时:18

48 课程编号:M011208

连续介质力学基础与张量分析

the Fundamentals of Continuum Mechanics and Tensor Analysis

一.总学时: 36 二.学分:2 三.先修课程:

工程弹塑性力学,有限元基础,

四.教学目的:

掌握张量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张量进行推导数学方程。了解非线性弹性理论及固体的本构理论。

五.考核方式:(请注明各种类型所占比例)

1.考勤20%,2 平时作业30%,3 期末考试50%(开卷)。

六.课程主要内容:(请注明学时分配)

使研究生能基本了解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原理。重点掌握连续介质力学的一般理论,以及一些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的示范性示例。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简明阐述理性力学理论基础。 第一章 张量基础知识 (14课时) 求和约定 直角坐标系中的基矢量 张量的定义及代数运算 二阶张量的逆转、转置、迹、二阶张量的主值、主轴和不变量 二阶张量的加法分解、极分解、各向同性张量介绍、张量场的微分与积分运算( Hamilton 算符的应用, Gau 公式) 。 第二章 变形和运动 (6课时) 连续体假定、运动的两种描述、两种构形和两种坐标 形变张量的定义 微元线、面、体的形变 形变张量的主值 Green 应变张量与 Almansi 应变张量 物质导数 速度梯度张量及其加法分解 输运定理 小变形的分解 小应变张量的性质 相容条件 。 第三章 基本定律及应力理论(8课时) 基本定律(质量守恒、动量平衡、动量矩平衡、能量守恒、熵定理)的积分形式 Cauchy 应力矢量 Cauchy 应力张量(定义,符号规定,主应力和主方向) * 其它形式的应力 基本定律的微分形式(连续性方程,运动方程,剪应力互等定理,能量方程, C-D 不等式)。 第 四 章 本构关系 (8课时) 本构关系的意义和一般原理简介 线弹性体的本构关系 线弹性力学的封闭方程组 牛顿流体的本构关系 牛顿流体的封闭方程组 * 超弹性体的本构关系简介 * 粘弹性体本构关系简介 * 非牛顿流体简介。

七.参考书目:

匡振邦,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面授学时: 36 其它学时:0

49

推荐第10篇:英国研究生课程

英国研究生课程

“短小精悍”的英国硕士课程是很多留学生的不二之选,但是在申请中还是不乏疑问的,有的学生就担心课程只有一年,回中国就业的话学历不被承认,还有就是对英国硕士高昂的学费不解,真的值得斥巨资吗?英国权威留学机构英国优越教育总结了大家的问题向大家介绍下英国的硕士课程;

优越教育的资深顾问老师就从分类、课程、申请时间和申请资料几个方面来介绍英国硕士课程;

英国硕士分类

熟悉英国硕士研究生制度的同学应该知道,英国硕士分为两种:一种是研究式(Research Degrees);一种是授课式(Taught Course)。如果以文凭来分可以分为1年制研究生文凭课程(DIPLOMA)和1年制硕士学位课程 (DEGREE)。以学科来分可以分为:MSC 理学硕士、MA 文学硕士、MBA 工商管理硕士、LLM 法学硕士。授课式和研究式硕士课程有什么区别

这两种硕士课程都是1年制的研究生课程。授课式以授课、讲座、论文等为主,多为实用性专业。研究式的申请较授课式较难,因为它是以某一研究课题作为主要目标,需要申请人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方向或研究成果。研究式课程通常是博士前的一年学习,所以希望继续读博(或硕博连读)的学生可考虑申请,一年后获得MasterofResearch的学位或MasterofPhilosophy学位。何时开始准备

建议不太清楚流程的学生先做咨询或是让留留学帮助你规划学习雅思的时间,学业成绩的提升,制定留学方案等的一个时间规划表。据了解,已经有少数大三学生在10月、11月份就开始咨询,有些学生也已经开始早早的进入准备流程,这样尽早的准备,对学生申请名校的成功率会加大。总之,因为英国大学录取采用先到先得的原则,所以越早申请越好。

如何选择大学和专业

希望通过读硕士继续深造本专业的学生,可以参考英国泰晤士报专业排名,并参考综合排名。一般来说,前50位的大学都是很好的大学。各大学都有自己的强项专业,专业名称和课程安排也不太相同。申请者要具体考虑哪一个专业是真正喜欢,不能单看排名、选择热门。

何时开始入学申请

英国硕士课程每年9月底正式开学,提前一年开始接受申请。建议申请者在

每年的9月到第二年的3月递交学位申请。但是,也建议学生要留意个别大学或专业特别提出的申请截止日期。大学处理申请速度通常为4到8周,有些重点大学或热门专业需要10到12周,所以申请者要预留出学校审理即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时间。

需要准备哪些申请材料

大学非常看重申请者的自述信、推荐信、简历及成绩单等材料。他们希望看到申请者经过精心准备后提交的申请材料。如果大部分申请材料雷同、乏味,就很难体现申请者的特点,也难看出申请者具备哪些独特的素质。特别是自我陈述环节,更不能敷衍了事。

此外,英国优越教育也为大家如何申请英国硕士课程“支招”;

1、专业定位-选择适合的

中国学生申请的硕士课程集中在金融类、管理类、理工类等专业。一般来说,英国前50位的大学都是很好的大学。各大学都有自己的强项专业,专业名称和课程安排也不太相同。

留学申请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方向结合起来选择硕士的专业,特别是要具体考虑哪一个专业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不能单看排名,选择热门。热门专业的竞争激烈,无疑增加了录取风险。要知道,你是和来自全球的佼佼者们竞争!不要拿自己的弱势和别人的优势进行竞争。

专业选择是一个很精细的工作,要仔细阅读大学专业说明及录取要求,成绩要与留学申请学校“门当户对”,达不到具体要求最好不要抱侥幸心理。同学们可以利用暑假集中查询学校和专业的信息,加以比较和选择。如果仍有困惑,与其浪费时间茫然无绪,不如尽早咨询专业的顾问老师。

2、成绩定位-雅思和GPA齐头并进

英国大学没有统一的硕士课程入学考试。一般来讲,主要以留学申请者的本科背景和大学平均成绩来先申请硕士课程,随后补充英语水平考试成绩(如雅思成绩)。

大学在审批学生留学申请时,首要看的是GPA 以及相应专业课的成绩。在专业课水平达标的基础上,通过雅思分数来评估该生能否能够听懂课程以及能否顺利毕业。

各大学对雅思和GPA的要求没有统一标准。大部分英国名校要求学生本科毕业成绩达到85分以上,雅思6.5分以上,个别院校和专业需要7.0 分甚至是

7.5分。

名校对雅思分数的要求一般都高于其他院校,比如华威的Marketing 要求雅思达到7.5。所以很多学生为了进名校恶补英语,而忽视了自己专业课的学习。实际上,GPA 和雅思成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雅思分数再高只能说明学生的英文水平。平均成绩60分、雅思8.0 ,被名校录取的希望仍然是很渺茫的。对成绩的准备有两种建议。一是如果大二大三时就明确留学意向,那么雅思考试的准备越早越好,在大学三年级就可以着手准备,考试的时效为两年,如果成绩不理想还有机会重考。同时切莫忽视GPA的提高,平均成绩最好保持在80分以上,并积累良好的学术背景。

如果时间稍显紧张,建议可提前了解学校和具体专业对语言及平均成绩的要求,若GPA达到要求,提交留学申请后着力准备雅思成绩。雅思和GPA齐头并进,才能为顺利申请做好铺垫。

3、材料定位-申请材料完整且有针对性

完整的留学申请材料是高质量申请的必要条件,只有在留学申请完整的情况下学校才会审核;当然,留学申请材料的针对性也是不可忽视的。除了成绩单、奖学金证明等硬性材料外,审批者在考量学生情况时,所能参考的依据就是个人陈述、推荐信等软性材料,以做出最终的评估。所以留学申请材料一定要精心准备。

以上就是英国本地权威留学品牌英国优越教育带来的所有关于英国硕士课程的信息了,如果想要更深入的了解英国硕士课程的内容可以前来咨询优越教育专家老师。优越教育同时拥有英国外交部与驻伦敦伦敦中国大使馆认证、中英联合办公以及强大的顾问团队和文案处理中心和英国化高标准服务,位居“2013十大留学中介”第一;优越教育的高录取率和高签约率都是你信赖的保障,丰富的海外资源和资深顾问是你选择的基础,选择优越留学,选择成功未来。

第11篇:课程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绚丽多彩的中华酒文化发展历程以及研究现状、并由中华酒文化所演绎发展的酒吧文化,研究酒的社会功能,并结合消费者行为学相关的理论内容分析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针对这一系列消费行为提出了相应的营销对策。

[关键词]中华酒文化、酒吧文化、社会功能、消费者行为分析、营销对策

1.绪论

1.1国内基本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在酒文化研究领域成就颇为显著的是萧家成先生,《升华的魅力—中华酒文化》这部专著就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酒文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具有开创性。弥补了过去对这一方面的研究空白。同时,我国民族学界也有部分研究者写过这方面的文章,都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酒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结构与功能、心理与行为等理论问题。酒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关系还会越来越密切,同时酒文化又与宗教、礼仪、婚姻、待客,乃至政治、军事、法律等多种文化现象紧密相连,渗透到这些文化领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酒文化的影响是愈来愈大,由此所带来的是前景更广阔的酒市场。据《华夏酒报》报道,在这种传统酒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白酒市场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尤其是在注重传统的农村,白酒在农村依然是主流消费品,由于“少喝酒,喝好酒”观念的逐渐深入,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前提下,高端酒的销售额,在白酒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再加上一些人情消费、节日习俗、婚庆喜宴、甚至旅游消费等所带来的一系列白酒消费,中国白酒市场一路走好。然而,不同地区的酒文化带来人们不同的消费行为,有地域差异,有风俗习惯带来的差异,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酒类消费市场呈现千姿百态的现象。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资料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法、调研分析法和归纳法,来研究中华传统酒文化下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2正文

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2.1发展历程

中国酿酒业具有悠久的历史,酒文化可谓源远流长,至今大约有9000年左右的历史。它品种多,品质各异,各具独特的酿造技术,受到人们的广泛好评。从古至今,我们对酒一直都是情有独钟,我们各族人民大都喜欢饮酒(除回族、撒拉族等)民族由于宗教信仰的原因不饮酒外,其他民族大都饮酒,今天,市场上的酒品种更为繁多,有黄酒、葡萄酒、白酒等。例如青海市场上青稞酒正在名扬省内外,甚至已经名扬海内外。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越来越强,商家抓住商机,致力于新产品的研发,目前,我国市场上最有知名度的“黄金酒”成为人们保健酒的首选,这将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酒市场。因此伴随着人类历史文明,绵延数千年而长盛不衰,并在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将成为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发扬光大。 2.2演绎文化

随着酒文化的不断发展,又逐渐演绎出在酒文化下的新的文化现象——酒吧文化,酒吧代表了一种新型的娱乐文化,它作为西方的一种洋文化,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20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中国大都市的一个个角落。北京、上海、深圳的酒吧品种最多,据我观察,在青海西宁这样偏远的城市,酒吧也正在成为人们追求时尚的场所,最有名的是西宁的“苏禾”酒吧,这说明人们在新兴文化的影响下,正在追赶时代的潮流。酒吧的兴起于红火与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酒吧的步伐始终跟随着时代。

在酒吧里,消费者无需考虑社会地位,等级礼仪等问题,相反,举止得体才是基本的交往准则。在这里,人们可以不考虑出身,等级和地位进行交流,尊重彼此的看法。但是在中国,酒吧的消费不是平常大众所能接受的,所以,一般市民的闲暇消费是很少与酒吧挂上钩的,再有一个就是酒吧的消费群体现阶段主要由年轻人构成,他们追求时尚,享受生活,另外,知识分子也慢慢加入到行列中来,为酒吧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3、酒文化的社会功能

3.1在社会组织和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的工作及生活方式正在改变,现代人对社交需求越来越渴望。于是,人们会寻找各种机会相聚,而在相聚过程中,只要喝酒的人大部分都会以酒交友,酒成为社交的纽带,友谊的载体,承载着显著的社交功能。 尤其是在我们的营销领域,酒更是“无事不能”的神奇武器,许多商业往来,业务的进行等,也许在谈判桌上谈不成,但在酒桌上是最有可能成功的,因此,这也彰显了酒文化的神奇之处。 3.2文化艺术功能

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美酒的著述,成就了历史上一代代的文人骚客,留下了饮酒、写诗、作画、等酒神佳话。酒文化的艺术价值是通过酒礼艺术,酒令艺术,包装艺术及品牌文化等各方面体现出来的。而中国的酒令艺术更是叫人眼花缭乱,饮酒行令,它既是一种烘托,融洽饮酒气氛的娱乐方式,又是一种文化存在。

4、传统酒文化下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对酒的消费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历史的沉淀形成了我国独有的酒文化,在独有的酒文化熏陶下形成了特定的消费行为模式,表现出不同的消费特点,并且以消费行为为载体,传递着不同的价值观念。根据《消费者行为学》相关理论知识对该文化下的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 4.1具有明显的社会群体性需求特征

大多数消费者饮用白酒多在聚饮场合,在欢庆,祝贺等时段内,体现了\"众乐\"的社会心理,所以,饮酒是一种群体性行为。尤其受我国民间风俗习惯的影响,比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一些传统节日,往往一家团圆,而酒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再如,朋友聚会,酒也是联系彼此之间情谊的纽带,因此,饮酒一般具有群体性特征。 4.2消费需求动机不同

一般的消费者购买酒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理需求,但由于白酒消费的群体性、从众性等特点,表明了大部分消费者对白酒的消费并非只因自身的生理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尊及自我实现需求,有的消费者甚至会将高档酒消费当作显示其地位,身份的手段,是一种炫耀性消费。还有些消费者,是为了人情消费,以实现自己的消费需求,更有一些消费者喜欢珍藏,把珍藏酒作为自己的一种爱好,总之,消费需求因人而异,多种多样。 4.3层次性

由于个人收入差别较大,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表现在酒类消费行为中各阶层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层次性。如高档酒类一般是高收入阶层或为主,而中低档酒类则是一种大众化,家庭化的产品。根据资料显示:月薪在800元以下者非常在意产品价格,认为白酒价格越便宜越好,而月薪在2000元以上的消费者则比较倾向于中高档白酒,特别是作为礼品时,一般会选择价格比自己消费时高许多的产品。 4.4 地域差异性

受地域文化的影响,酒消费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特征。一般而言,消费者往往出自于强烈的本土感情,对本地酒了解的深刻,大多数人对\"本地酒\"既熟悉又有一定的偏爱。例如,在青海白酒市场上,本地产的青稞酒倍受大家的青睐,这是因为受高寒地区几千年的特有酒文化的熏陶和影响。由于生存环境不一样所处文化千姿百态所,所以,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对消费者行为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4.5消费体现文化价值

几千年的中国酒文化,实质上是酒消费者在各个时期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酒消费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地理亚文化,民族亚文化及宗教亚文化几个层面上。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表现在白酒消费行为上尤为明显,如东北人饮酒豪放,南方人饮酒礼让,不同民族饮酒的时间、方式、礼俗礼仪等都体现着各自的民族文化。因此,不同的消费体现着不同的酒文化内涵和价值。

5.针对传统酒文化的影响所采取的营销策略

白酒,作为中国传统消费品中销量仅次于烟草的消费品,始终是消费品领域中倍受关注的行业。而白酒的营销策略也经历了从\"好酒不怕巷子深\"到\"好酒也需要吆喝\"的品牌营销甚至文化营销。因此,只有采取独特的营销策略,才能在中国的白酒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针对我国目前的白酒市场状况,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5.1稳抓产品质量树立品牌形象

为了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市场扩张的需要,企业应该根据用户需求和其他市场信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彰显产品的核心层和附加层。并且通过各种宣传,促销活动是终端客户和消费者实实在在得到实惠,从而树立起该品牌产品在人们心目中的良好的品牌形象,培养顾客的品牌忠诚度。由于市场中会出现假冒伪劣产品,因此,企业在树立好自身的品牌形象时,更要注重品牌的管理,保护好自身的无形资产。 5.2文化营销策略

秉承中国几千年的酒文化,企业应该顺应市场发展转变营销模式,创造一种属于自身品牌的酒文化。例如企业产品除了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外,更应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推行一种先进的文化理念,可以从产品的美誉度、使用的方便性、使用过程的情感满足等方面去传播和演绎一种历史的,民族的或现代的文化,或者是去培养消费者的一种全新的消费习惯,创造一种文化氛围。现在白酒行业中的一面旗帜“金六福”的福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营销策略,把中国传统的“福文化”融入到里面因此深受大众的喜欢。因此,企业应该从文化着手,无形中树立企业形象。 5.3情感营销策略

随着消费者消费意识不断的加强,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越来越理性化,消费者需求层次愈来愈高;消费者不单追求产品需求更重视情感的需求。如: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的优劣,能否传递给消费者某种情感等等,因此在营销策略的制定中紧紧抓住消费者的某些需求,一方面在产品包装和广告中去营造情感氛围,另一方面从营销过程中去让消费者体验这种情感,例如,企业可以给消费者满意的服务,让消费者有愉快的购买过程等,从而培养消费者的心理体验。 5.4加强关系伙伴营销

5.4.1伙伴营销策略:现在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单打独斗可能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企业还要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可以寻求好的经销商,共同宣传,相互促进,实现双赢。

5.4.2关系营销策略:企业还要与当地的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个体等搞好关系,能充分利用良好的关系,实现营销目标和计划。5.5开拓市场新领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近几年,在酒类市场上,葡萄酒、保健酒、啤酒、黄酒、果酒等酒类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对保健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其中的保健酒市场很是看好,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市场状况,考虑扩大产品组合,开发新产品,从而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总结

中华酒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酒文化更是渗透到各个角落,在白酒市场中的影响越来越深,基于此,企业只有深入研究中华传统酒文化,顺应时代的发展,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才能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上站稳脚跟,相信中国的白酒市场发展前景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 萧家成.升华的魅力—中华民族酒文化 北京:华龄出版社,2007.【3】 丁敬波 华夏酒报2009-7-8 【4】 吴健安.市场营销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由于我准备的不太充分,有写的不妥之处还请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老师! 陈红培

第12篇:课程论文

1、浅析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浅谈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3. XX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4. 农业机械化规划的作用是什么

5.分析提高农机作业机组生产率的主要措施

6.浅谈农业机械化规划的作用及制订农业机械规划的步骤 7.试述农机化服务体系的作用

8.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分析 9.试述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原则、程序和方法。 10.试述乡镇农机站的管理和服务内容以及类型。 11.试述农业机械监理服务体系组织结构和功能 12. 试述农机化服务体系的作用 13.浅谈提高农机作业机组生产率的措施 14.浅谈农业机器选型 15 农业机械化管理体系组成

16.降低机组作业过程中油料消耗的途径 17.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18.分析农业机器的磨损形式及补偿措施

19.影响机组作业生产率因素分析 20.浅析农机作业收费标准 21.浅谈提高 农机作业质量的措施 22

农机作业成本核算

23.农业机器保管措施探讨

第13篇: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专业年级:学 号:学生姓名:论文题目:成 绩:指导教师:

[键入文字]

交通运输项目可行性分析

二零一一级交运二班

20111833

龙 漭

交通运输业实行增值税可行性分析

曾 铮

2014 年 6月 3 日

交通运输业实行增值税可行性分析

作者:龙漭 指导老师:曾铮

摘要: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交通业是基础于社会生产和消费中间的一个产业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转中起着纽带的作用,与现行增值税所涉及的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阐述两税并存的弊端;交通运输业改征增值税的可行性,改征增值税对交通运输业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增值税

交通运输业

可行性

根据我国8年来增值税的实践,如何扩大增值税的实施范围、进行增值税转型,已成为目前我国流转税税制优化与完善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交通运输业是介于社会生产和消费中间的一个产业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转中起着纽带的作用,不将交通运输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必将影响我国增值税税制的整体机制。而交通运输业由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关键,在于税收类型的选择与税率的确定。

一、交通运输业改征增值税后税负的总体分析

增值税与营业税的最大区别是,增值税纳税人在以销售收入为依据计算缴纳增值税应纳税额的同时,可以获得以成本为依据的进项税额的抵扣。为此,增值税的税收负担不仅与纳税人的收入水平有关,还与纳税人成本中可以获得抵扣的项目有关。

成本中可抵扣项目所占收入、成本比重的高低直接决定交通运输企业改征增值税后将承担的税负。从被调查企业提供的资料看,交通运输企业外购的货物主要有燃材润料、修理用材料、备品配件、通讯导航器材、轮胎和低值易耗品等;外购劳务主要有修理费、港口费;新增固定资产主要有[键入文字]

公路交通运输的场站、车辆,水路交通运输的码头、船舶等。根据调查分析可以看出:

(1)外购货物方面

从交通运输业总体看,主要是燃料、润料和备品配件,外购货物占收入比总体水平是20.36%.这说明,如果被调查的交通运输企业改征增值税,按现行规定,企业成本中仅有外购货物所含税款可以抵扣,税率从原来营业税的3%改为增值税的17%,可抵扣成本为收入的20.36%,实际缴纳增值税税基为收入的79.64%,根据增值税不含税的计算方法,企业实际税负将达到11.57%的水平,运输企业税负将大大加重。

(2)外购劳务方面

从交通运输业总体看,主要是港口费、修理费和外购装卸费,外购劳务价款占收入比总体水平是9.22%.综合被调查交通运输企业外购货物及外购劳务的情况,如果被调查企业改征增值税,按现行规定,企业成本中外购货物和外购劳务所含税款可以抵扣,则可抵扣税款的外购货物和劳务约为收入的29.58%,增值税的计税基础是收入的70.42%,企业实际税负将达到10.23%,企业仍不能承受。

(3)新增固定资产方面

从交通运输业总体看,主要是船舶、车辆等运载工具与港口码头泊位等基础设施。如果将被调查企业固定资产也列入增值税可抵扣范围,外购固定资产占收入比平均为23.22%,外购货物和外购劳务以及新增固定资产合计占收入比为52.80%,可抵扣税款的外购货物、劳务及新增固定资产占收入比为47.20%,企业实际税负也将为6.86%,仍高于目前交通运输业的税负。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交通运输企业固定资产价值较高,不同类型企业固定资产在全部资产中的比重有所不同,把固定资产所含税款纳入抵扣范围,企业实际承担的税负将随新增固定资产数额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键入文字]

(4)新增固定资产折旧方面

由于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比较长,折旧占收入的比重也就较低,例如被调查企业折旧占收入比总体水平仅为1.23%.实质上,在企业正常经营活动过程中,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即固定资产处于正常营运、正常报废和增加的情况下,忽略残值,企业每年计提折旧额就相当于企业每年新增固定资产价值。也就是说,企业以年所计提折旧为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的依据,相当于以企业年新增固定资产为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依据。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对于交通运输企业,如果将现行适用的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单从税负的角度看,将加大企业的实际税负。从交通运输企业外购货物、劳务和新增固定资产占收入比分析,如果交通运输业改征增值税,而且为了保持与工商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链条相连接和吻合,也适用17%的增值税税率,以目前交通运输业的税收承担能力,只能采用“消费型”增值税,允许交通运输业当年增加的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额从增值税销项税额中全额抵扣。而且,由于不同交通运输企业年新增固定资产价值相差较大,相当部分企业即使按17%的“消费型”增值税征收也会加大企业的税收负担。

当然,不同类型运输企业的收入成本构成有所不同,为了能更具体地说明转换税种对交通运输企业的影响,下面将分别不同类型企业实行不同的增值税税率测算,以寻求一种合理的税负。

二、交通运输业改征“生产型”增值税的税负分析

与现行适用的营业税相比,交通运输企业如果改征增值税,企业的税负将与企业外购货物及劳务的数量相关。为了能更清楚地说明测算的结果,这里将根据表1所列被调查的61家交通运输企业各项外购货物、劳务占收入的比重为测算的基本依据。由于我国现行增值税基本税率为17%,优惠税率为13%,对于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一些项目多采用10%的增值税抵[键入文字]

扣税率,表2所示的是根据这3档税率测算分析的交通运输业改征“生产型”增值税的税负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交通运输企业如果执行17%的“生产型”增值税税率,实际税负将大大超过目前的营业税税负,企业的平均实际税负将达到10.23%;如果执行13%的优惠税率,企业的平均实际税负将达到7.21%;如果执行10%的低税率,企业平均实际税负也达到4.79%.3种不同增值税税率的测算结果表明企业的实际税负都超过目前交通运输企业实行的3%的营业税税率。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本文的测算是以企业提供的营业收入为基础的,而实际上,企业由于纳税调整等税收的优惠政策,实际的计税收入将会小于财务指标上的营业收入,所以改征“生产型”增值税的实际税负将比测算的更高。所以,仅从税负上来分析,如果交通运输业改征增值税,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不可行。

三、交通运输业改征“消费型”增值税的税负分析

“消费型”增值税是最彻底的增值税,其根本点在于企业的所有购进货物和劳务以及新增固定资产所含已纳税额在当期都可以得到抵扣。因此,企业当期新增固定资产的价值也就成为了“消费型”增值税税收负担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对“消费型”增值税的测算,可以在“生产型”增值税测算的基础上进行。根据被调查的交通运输企业提供的信息,改征“消费型”测算结果表明,如果将新增固定资产纳入增值税进项税额可抵扣的范围,那么,在执行17%增值税税率情况下,包括公路运输、内河运输、沿海运输、港口装卸在内的被调查的交通运输企业的平均实际税负仍高达6.86%;在执行13%的优惠税率情况下,企业的平均实际税负为3.83%;在执行10%的低税率情况下,企业的平均实际税负为1.42%.其中与交通运输企业目前实行的营业税税率较为接近的是13%的增值税优惠税率。如果执行13%的增值税优惠税率,公路运输企业的实际税负为4.39%,内河运输企业的实际税负为4.18%,[键入文字]

沿海运输企业的实际税负为3.11%,港口装卸企业的实际税负为4.33%,企业将承受的税负都超过目前的税负水平,只是超过目前税负的程度不同。

目前,交通运输企业运输业务适用的营业税税率是3%,劳务适用的税率是5%,一部分销售和修理业务适用6%的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也有部分适用17%的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说明问题,这里将所测算的不同“消费型”增值税税率下的实际税负与被调查的交通运输企业流转税占营业收入比的比较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如果交通运输企业改征13%的“消费型”增值税,企业的实际税负将有所上升,上升的幅度为32.07%,各运输业务类别之间上升的幅度比较均衡。公路运输企业比流转税占营业收入比提高28.73%,内河运输提高37.05%,沿海运输提高37.61%,港口装卸提高24.43%.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企业固定资产的增加并不像企业存货的增加那样较有规律可循,在各年度均衡发生,特别是对一些金额较大的新增固定资产,选择3年的数据也许并不具有完全的代表性。这里是在假设1998~2000年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情况为企业固定资产的正常均衡增加为前提的,如果企业在1998~2000年间处于新增固定资产较多时期,统计分析的结果将表现为实际税负较低;如果企业在1998~2000年间处于新增固定资产较少时期,统计分析结果将表现为实际税负较高。

四、总结

由于“生产型”增值税只能抵扣外购材料和劳务所含已纳税额,交通运输企业与生产企业具有较大的差别,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主要是运用一定的基础设施(如公路、场站、码头泊位)、运载工具(如车、船)或装卸设备实现被运送对象空间上的位置转移,不必要像直接生产产品的企业那样将资金垫支于劳动对象,为此使得能够被抵扣的材料和劳务所占比重小,按照现在的营业税税负水平,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是交通运[键入文字]

输企业无法承受的。所以,要将交通运输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增值税的转型势在必行。

“消费型”增值税可以抵扣外购材料、劳务和新增固定资产已纳税额,使资本有机构成较高、固定资产价值占企业资产比重较大的交通运输业获得更多的抵扣,从税负的测算上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从测算的结果看,如果实行13%的优惠税率,企业的实际税负略高于现在的营业税实际税负,而且由于流转税与所得税之间有互动影响作用,如果企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由于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不含税而减少了企业同期计入的折旧费用,结果是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相应增加,应纳所得税额会相应增加,为此企业的总体税负也将会增加。

综合交通运输企业由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税负测算,应该说,以目前交通运输企业的实际情况,无论改征何种类型的增值税,都将增加企业的流转税负担,除非对交通运输业实行10%的低税率“消费型”增值税。但税收制度的改进不仅要考虑税收负担的改变,也要长远考虑国家的整体税制的发展趋势,考虑税收征管的效率,考虑企业经营管理的经济效益及企业的发展前景。从国家整个经济领域看,将交通运输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使之成为增值税征收环节中的一环,有利于我国增值税制度的完善;从企业本身看,增值税对纳税人的经济核算体制有较高的要求,如果交通运输业改征“消费型”增值税,能使企业的核算体制更规范,将能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率。当然,如果由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交通运输业的流转税制将发生根本性的调整,具体的税收政策并不仅仅是通过税负的测算就可以解决的。

综上所述,对于交通运输企业实行13%的“消费型”增值税,同时配以合适的优惠政策,交通运输业将不会因为由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而增加税收负担。

[键入文字]

主要参考资料

(1)陆 炜、杨 震《中国增值税转型可行性实证分析》(载《税务研究》2000年第9~12期)。

(2)汤贡亮、阮宜胜《我国增值税类型的选择》(载《税务研究》1999年第6期)。

(3)周克清《生产型增值税是我国增值税类型的现实选择》(载《税务与经济》1999年第2期)。

(4)李林根《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载《税务研究》2001年第11期)。

(5)郑备军、夏海舟《增值税的国际比较与借鉴》(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9期)。

(6)李剑宝《完善我国增值税制度的几点意见》(载《税务研究》2000年第10期)。

(7)艾伦。A.泰勒(美)《增值税——国际实践和问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第1 版)。

(8)邓力平《经济全球化、WTO与现代税收发展》(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第1版)。

(9)各国税制比较研究课题组《增值税制国际比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第1版)。

[键入文字]

第14篇:课程论文

论太阳能电池基本特性及应用 作者:任婷 摘要:太阳能是一种新能源,对太阳能的充分利用可以解决人类日趋增长的能源需求问题。太阳能电池又称光电池或光生伏特电池,是一种根据半导体光生伏特效应(光伏特效应)将光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器件,现主要有硅、硒硫化镉、砷化镓等半导体材料的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能够吸收光的能量,并将所吸收的光子能量转换为电能。目前,太阳能电池除了广泛应用于人造卫星和航空航天领域之外,已应用于许多民用领域,如太阳能电站、太阳能电话通讯系统、太阳能卫星地面接收站、太阳能微波中继站、太阳能汽车、太阳能游艇、太阳能收音机、太阳能手表、太阳能手机、太阳能计算机等。 关键词:太阳能,PN结,伏安特性,光照特性,负载特性,光谱特性,温度特性。 引言:早在1839年,科学家们已经开始研究光生伏特效应,二十世纪50年代,太阳能利用领域出现了两项重大突破:一是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出6%的实用型单晶硅电池,二是1955年以色列Tabor提出选择性吸收表面概念和理论并研制成功选择性太阳吸收涂层。这两项突破既是太阳能利用进入现代发展时期的划时代标志,也是人类能源技术又一次变革的技术基础。 正文:

一、实验原理

1.太阳能电池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太阳能电池是用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多数为面结合PN结型,基本工作原理就是PN结的光生伏特效应,即PN结在光照时结两端会产生光生电动势的现象。因为半导体PN结器件在太阳光下光电转换效率最高,所以通常把这一类器件称为太阳能电池,也称光电池或太阳电池。

硅光电池实质上是以N型硅为基底而生成的PN结。光照面为P型硅,其上面镀有抗反射膜。P区为硅光电池的正极,N区为负极。如果PN结与外电路连接,在光照射下,就成了个能够持续提供电能的电源,构成一个电池——光电池。

2.太阳能电池的基本特性与主要参数

(1)光照特性

在没有光照时太阳能电池可视为一个理想二极管,其正向偏压U与通过电流I的关系式为:……当负载短路时,输出短路电流……。当负载开路时,输出开路电压……则光电池的内阻……由输出电压、电流、功率与负载电阻的关系,可得最佳负载电阻与最大输出功率……。填充因子定义为……,填充因子表示了在一定光照条件下太阳能电池的最大输出功率,是代表太阳能电池性能优劣的一个重要参数。Ff值越大,说明太阳能电池对光的利用率越高。

(2)温度特性

在一定光照范围内,短路电流随温度升高略有升高,但开路电压随温度升高而明显下降。

(3)光谱响应特性

光谱响应的定义是:检测器输出电信号的大小和某个波长入射光功率之比。如把不同波长的光谱响应按波长排列,并画成曲线,这就是光谱响应曲线。

二、实验内容

1.测量太阳能电池无光照的伏安特性

2.测量太阳能电池有光照的伏安特性

3.测量太阳能电池的光照效应与光电性质

三、实验结果分析

无光照时,I随U的增大而增大,且增长越来越快;有光照时,I随U的增大而减小,且减小越来越快。随负载电阻增加,电压变大,电流变小,功率先增大后减小,存在最大输出功率和最佳负载电阻。通过填充因子的计算得知,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并不高。开路电压随短路电流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势先快后慢。

通过分析得知,应用太阳能电池时应先计算其主要参数,确定其最佳负载电阻,以使其光电转换效率达到最高。

四、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前景

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不远的将来会占据世界能源消费的重要席位,不但要替代部分常规能源,而且将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的主体。预计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将占到30%以上,而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世界总电力供应中的占比也将达到10%以上;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总能耗的5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占总电力的20%以上;到21世纪末,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将占到80%以上,太阳能发电将占到60%以上。这些数字足以显示出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及其在能源领域重要的战略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太阳能电池市场前景广阔。 结论: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优良的新能源,它的开发和应用前景都是非常广阔的,在不久的将来它必将会逐渐应用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中来,使我们的能源使用更加科学和环保。 致谢:本论文的完成与一年来各位大物实验老师的悉心教导是分不开的,各位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影响,在此衷心感谢各位老师! 参考文献:

第15篇:课程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参考选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到实践的发展

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何处

5、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及其关系

6、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价值

7、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关系

8、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9、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0、从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看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

11、试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市场经济模式的选择

12、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与任务

13、试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

14、论加强我国文化建设的意义与举措

15、论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

16、论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

17、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8、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本质

19、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党建工程的创新

20、论公平正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要求:

1、字数不少于3000字,手写,首页须有标题、姓名、专业、学号、摘要、关键词,可不用英文翻译,参考他人成果请注明文献出处,参考文献放文末。

2、要求观点正确、有理有据、逻辑清晰、行文流畅,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

3、遵守学术规范,严禁抄袭他人成果,若发现抄袭和雷同者记0分。

4、上交时间:11月27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组

第16篇:课程论文

探讨学习型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实践 内容摘要:为了适应科技的迅速发展及知识信息的不断更新,学习已经成了全民的终身需要。大学作为人生中汲取各类认知的重要阶段,学习更是其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愈加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从构建大学生的引导机制、组织机制和运行机制三个方面着手,就不断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实践机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自我教育;意义;引导机制;组织机制;运行机制

一、学习型社会和自我教育的概念

在信息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与知识的急剧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创新的频率加快,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提高,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增加,学习就成为了个人、组织、以及社会的迫切需要。在这个背景下,学习型社会的概念就应运而生。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其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生学习。而大学作为人生当中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自我学习及自我教育更是起着重要作用。而对自我教育概念的理解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自我教育主要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领域的自我教育,即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之上,个体根据自我发展的需要和要求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自觉的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对自我设置任务,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调控而达到提高和完善个体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水平的目的。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只是整个自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我教育的价值日益凸显的今天,真正的自我教育应该是对广义方面自我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即作为教育主体的个体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将自我作为教育对象,并按照社会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求教,是自身在品德、才智、审美、体质等方面得到发展,从而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实践活动。它是自教和自学的统一体,与他我教育相对应、互为依存。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注重社会要求和自身发展要求的统一以及自我教育与他我教育相结合;第二,把自我教育作为自我教育的对象,并根据社会价值要求,重视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人的主体性或主体的能动性,体现了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第三,把自我教育扩展到了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第四,自我教育的目的是自身素质和技能的提高或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这些特点既突出了自身发展需要,又强调了自我教育,即将社会价值纳入到自我教育的轨道中来,又重视他我教育在自我教

育中的意义。

二、发展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价值意义

1.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空前增强,能自觉能动地投身学习、生活、社会交往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理想。这种主体意识主要体现个人对周围事物的独立思考,个人对自我的设计和选择,以及个人的自我负责精神上。他们越来越不愿意使自己处在行为客体的位置,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支配和强制灌输的教育,他们希望能将自己的需要、行为目标及行为反应内在地统一起来,以表现出自己在行为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他们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希望自己的意志和人格受到外界的尊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恰恰满足了他们的这种心理愿望,在教育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增强了教育的效果。

2.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是加强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我国由于诸多原因,应试教育模式一时难以改变,这给教育带来很多弊端,从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大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成长,并且受应试教育的制约,中学教育往往偏重于学生的智力培养,而忽视或放松了学生基本文明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的养成教育,使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成为“智力上的强者,道德上的侏儒”,这些都与学习型社会倡导的达成个人完满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的目标相互矛盾着。面对大学独立生活的考验以及学习型社会提出的种种能力要求,他们明显的表现出能力上的不足,依赖性强,习惯于苛求他人为自己服务,却很少想到要自己积极主动的通过学习达到一个大学生应达到的标准。为此,大学生自我教育将起到巨大的补充作用。

三、构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实践机制

(一)构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引导机制

自我教育既是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动态过程,又是将他人教育如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觉自主的实践行为的过程。因此通过建立引导机制逐渐改变大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利于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良性发展。在这个过程不能对大学生进行强行灌输和强制执行,而是引导其去自觉遵守。

1.榜样引导

为大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榜样,对于激励大学生、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发展进而调动大学生的内在动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除了可以自觉加强自我修养外,还可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觉悟。事实证明,当个体意义和社会价值越大时,个人对需要的迫切程度就会越高,对自我的意识教育也会越紧迫和自觉,因此,教育者

要根据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用榜样方法示范学生,使学生行为做事都有先进思想、模范行为为标准,使其中的感召力和说服力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同时将抽象道理形象化,引起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使其自觉自发的提高自我教育的发展程度。

2.目标引导

大学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已经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其自我意识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滞后性。由于这些偏差的存在,因此就有必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向,端正他们的目标,使其理想更加贴近现实。并且在纠正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与方向的同时,还要主注意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不断对自己的实际能力进行反馈,满足其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价值引导

大学生虽然具备了较为完善的价值观,但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刺激,这种不稳定的个性会极大地影响自我教育的正确选择,也不利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朝着学习型社会和教育主体期待的方向发展,因此,科学的价值体系引导、有选择的内化自我教育才能为大学生自我教育实践提供一条恰当的道路,才能提高其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选择的正确性。

(二)构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组织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能否进行自我教育和在什么水平上进行自我教育,是衡量教育能否成功以及在什么程度上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好的自我教育也需要集体环境的保障,班集体、大学社团、青年志愿者组织等的充分发挥,对于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及自我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1.班级管理

班集体是高校最小同时也是最灵活的组织,同时班集体作为大学生最长期、最经常性的活动组织,与培养学生的学习生活、素质发展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建立一个有着良好的文化氛围、精神风貌的班集体,同时又具有规范性的常规工作的班集体,是养成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寓道德于内化的行为规范的重要前提条件。

2.同辈互助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严格的说,自我教育是从这里开始的:让一个人去关心另一个人,力求看到自己身上的好的东西在另一个人的身上表现出来。因此好的自我教育的实现,需要借助同学间的力量,并且个体无法脱离集体而存在,只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既完善个体又提高集体,形成大学生同辈群体之间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和谐氛围,对于消除大学生的不良情绪、消极态度也有很大的助益。

3.社团建设

大学社团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个最鲜明的存在了,因为参加社团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的甚至可以为他们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五彩缤纷的社团生活为大学生带来了进行良好自我教育的契机,而学校应该给予大学生更大的自由度,有大学生自主管理、运作这些大学生组织,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班集体以外的发展空间。

(三)构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运行机制

对自我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及时做出引导和回馈可以为自我教育的科学化提供依据。引导大学生正确、健康地开展自我教育的基础和契机就在于调整、改变外部环境对大学生内心刺激的方式及其强度,科学的监督和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践,为此,学校要根据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进一步完善自我教育的运行机制。

1.合理规划

对于大学生自我教育方向的引导要长期坚持,因为自我教育是一个包含计划、准备、目标、方法、执行、回馈、补救和总结等内在要素的过程结构。从某种程度而言,自我教育的合理性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自我教育实施的关键性前提,因此,教育者应该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不断激励大学生积极追求、不断进取,以推动自我教育的持续性和健康型发展。

2.活动体验

自我教育不仅是个存在于个人内部的思维活动,它还是个现实的实践活动和体验,实现自我教育的关键就是引导大学生自觉主动的采取自我教育行动,并将生活、娱乐、学习等寓于自我内化与学习的过程中,自主选择和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教育内容,并同时加以改进和完善。除此之外,还要开辟自我教育的新途径,比如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有利性,通过网上的在线交流与他人进行沟通,逐步实现自我完善。

3.多元评价

评价体系是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和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而科学的评价体系也可以全面了解和衡量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效率、发展水平。为了发挥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学校的自我教育评价体系应该遵循客观性和全面性的原则,采取多元的评价体系,为激发和改进大学生自我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不断努力。

四、结语

学习型社会需要的是人的终身学习,而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自我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能为其从事未来人生的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同时也为终身学习的执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将这种学习的精神延续,同时也是学习型社会真谛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连玉明,学习型社会[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

[2]吴明烈,终身学习指标的范畴与内涵[J],成人教育(台湾),2003年

[3]周学红,浅谈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J]. 中州学刊,1997年

[4]力保梁,当前我国社会生态的变迁及其治理[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2期

[5]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

[6]邢宝军,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践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11期

[7]汤秀云,浅谈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1994年第4期

[8]潘柳燕,现代自我教育探析[J],广西大学学报,2006年8月

[9]丘林、黄雪亚,自我教育——教育应有之义[J],成人教育,2009年10月

第17篇: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新闻学概论

2011 年 12月17日新闻学概论

新闻学概论

摘要

在现代社会,人们一谈到新闻,总是联想到报纸、广播、电视。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总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称为大众传播媒介或新闻媒介。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它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边陲山寨,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通过这些传播工具来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事件。 但是,我们只要稍稍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在社会生活中,除新闻事业外,人们还通过其他各种途径来相互传递新闻。在茶坊中,在车船上,在亲戚朋友聚会的时候,人们总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互打听新闻。信件、传真和电话中也有新闻。现在,手机短信正成为人们相互传递新闻的重要途径。另外,我们开会、听报告、研究工作,同样可以了解到不少新闻。

这说明,在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中,相互传递新闻的活动在普遍地、持续地进行着。 因此,我们说,了解和传播新闻这样一种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当然,新闻媒介一旦获得新闻自由权,能否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那另当别论。事实上,有不少新闻媒介阻碍了大众行使新闻自由的权利。在当今的西方各国,新闻媒介已形成一种垄断局面,一批巨型媒介集团垄断了各国新闻市场,旁人难以插足。尽管西方各国宪法都明确规定每个公民有出版自由。每个公民,不论穷人富人、小公司大公司都可以平等地出版报刊,可以申请创办广播、电视。但是,面对那些拥有几十亿、几百亿甚至几千亿美元资产的媒介巨人,那些只有几千、几万美元小资本的个人或小公司怎么可能与之竞争?所以,出版自由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只不过是纸面上的权利。

在现代社会,公众深深地依赖着新闻媒体。而新闻媒体却常常有意或无意地会掩盖、歪曲事实真相,误导受众,侵犯受众的知晓权,侵犯公众

新闻学概论

的名誉和隐私权,等等。 为了保护公众的各种权利,也为保护国家利益,就必须对新闻媒介实行有效的社会控制。

关键词:新闻事业,传播新闻,新闻活动社会现象,媒介巨人,新闻自由权

新闻学概论

第1章 绪 论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发展新闻学,曾是国际新闻界的重要话题。好几本著名的新闻传播理论专著,像1981年美国学者威廉?哈森的《世界新闻多棱镜——变化中的国际传媒》,论述世界上“五种新闻理念”;1983年英国学者丹尼斯?麦奎尔的《大众传播理论》,归纳全球的“六种理论”;1984年美国学者赫伯特?阿特休尔的《权力的媒介》(有华夏出版社黄煜、裘志康中译本),划分“媒介交响乐三乐章”;均把“发展理念”、或“发展媒介理论”或“进步中世界(第三世界)理论”,与“西方理念”、“自由主义论”、“社会责任论”或“市场经济世界理论”并列,作为不同于它们的一种新闻传播理论。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几本书都在修正或挑战久负盛名的《报刊的四种理论》,认为旧的“四种理论”不足以说明变化了的现实,“发展理论”已经崛起。

1.1 中国发展新闻学概论

发展新闻学后来走得不顺,甚至一度相当沉寂。究其原因,一是发展中国家遍及亚非拉,意识形态与文化差异极大,基本学理形成共识较难;二是各国的发展阶段不同,相应的新闻理论也就不同;三是各国对其他几种新闻理论,如“自由主义论”、“社会责任论”与发展新闻学的关系的理解或处理不同。因此,我们认为,构建“一般”的发展新闻学理论体系,时机远未成熟。

然而,发展新闻学毕竟是生长于发展中国家的、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新闻理论,作为“一个世界、多种声音”中能够进入前三或前六种的世界级声音,它在中国迄今缺乏回响,倒是颇令人吃惊的。惊讶之余我们开始研究,发现它于中国有特殊意义。首先,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中国的“第一要务”、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这就需要从新闻传播角度来研究中国的发展;其次,发展新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新闻传播如何促进国家发展?——前者是现实需要,后者是学科专长,把发展新闻学同国别研究相结合就能找到学科生长点,我们首先要建

新闻学概论

设中国发展新闻学。后者的中心问题是:新闻传播如何促进中国发展?这主题一厘清,就可看出其中蕴含多么巨大的学术潜力。

1.2 实现中国新闻理论的现代化

我认为,发展新闻学要回答一个别的地方不能回答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在存在比你强、压着你的发达国家的前提下,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比发达国家发展得更好更快——这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研究”的首要问题;而新闻媒介如何服务国家发展,同时实现自己的迅速发展——这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新闻学研究的首要问题。

只要思考这个问题,发展新闻学就会几乎自然而然地萌芽。我们建设中国发展新闻学不是空穴来风,其源头,可追溯到毛泽东新闻思想。不仅其对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无人可比,而且它的一些基本命题,几度隐没又顽强出现,仍然高屋建瓴地指导着现实:政治家办报;新闻工作要为生产建设这个中心服务;宣传典型推动工作;舆论一律又不一律;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种牛痘”增强免疫力;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这些命题的生命力,在于穿透乱七八糟不规则的表层,深入媒体与社会的宏观逻辑,入木三分直指中国发展新闻学的首要问题:以新闻传播服务国家发展,主动参与全球传播竞争。它上承梁启超的“报馆有益于国事”,下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新闻思想,下启业界学界对新闻传播如何促进中国发展的各种研究。这一思想源流,是中国发展新闻学直接的理论传统。建设中国发展新闻学,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实现中国新闻理论的现代化。

1.3发展新闻学理论

放眼全球,不算那些一时眩目如焰火,后来基本没留下痕迹的新闻理论,有持久生命力,产生了大面积影响的新闻理论,实际只有两种:西方理论、苏联理论。

这两种理论我们都曾持续地大规模引进,略作回顾。苏联理论的基本范式由列宁奠定,其名言:新闻工具是“集体的宣传员、集体的鼓动员和集体的组织

新闻学概论

者”,也曾是我国新闻事业的指导方针。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把这理解得愈发狭窄和极端,以至形成桎梏:新闻传播≌意识形态宣传。西方理论的基本范式由弥尔顿奠定,其名言: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至今被不少人奉为圭臬,以至形成新的图腾:新闻传播≌信息自由流通。且不说它在西方也受到质疑,搬到发展中国家更行不通:信息富国与信息贫国之间信息流通不平等;信息暴力、信息恐怖、垃圾信息能让其自由流通么?一个“艳照门”就足以让香港警方花容失色!

按托马斯?库恩的说法,范式是一群科学共同体认为值得研究的一组概念和变量,以及对其如何运作的专门看法,包括定理、理论和应用等等。大面积流行于世界的两大新闻理论,也来到或驻留中国,既带来域外的新鲜养分,也有不合国情。关键是,这两种理论的现代形态更适合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有其特殊性,特殊性呼唤理论创新。再看世界,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初,走向崛起的不只是一个中国,而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崛起群”,特别是当今世界的“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与巴西,发展中国家就占了三个。那么,曾经沉寂的发展新闻学,会不会再度世界性地复兴,成为与苏联范式、西方范式鼎足而三的“发展范式”?汇成赫伯特?阿特休尔所谓“交响乐三乐章”,天空中似乎响起命运的敲门声„„

毛泽东说,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邓小平说,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就是对人类的最大贡献。30年来,中国的迅速发展,使世界不得不关注“中国经验”。中国经验,正在改写现代化和全球化理论,因为现存理论既没有总结、也不能解释一个有5000年历史、面积近乎欧洲大陆的国家的又好又快发展。以新闻传播促进中国发展,是中国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理论抽象与建构,是为中国发展新闻学。以中国这样的历史规模、文明规模、发展速度、受众与媒体变迁极大而影响多方面,中国发展新闻学是中国新闻学者能对全球新闻传播研究做出真正新贡献的一个领域。

新闻学概论

第2章 第三步战略部署

2.1基本实现现代化

普列汉诺夫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中心一环。21世纪初,我国进入发展新阶段,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基本实现现代化,首先是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那么,进入特定语境,中国发展=中国现代化。发展新闻学的中心问题:新闻传播如何促进国家发展?就转换成中国发展新闻学的中心问题:新闻传播如何促进中国现代化?一代有一代之学术,时代只能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新闻传播促进中国现代化,不仅是研究视角的转换,更是新的研究平台的搭建。这平台包括三大研究领域:一是新闻传播促进中国现代化研究;二是中国新闻现代化研究;三是中国传媒现代化研究。这都是极宏大的题目,远非一本书、少数人所能回答。本书作为《概论》,仅重点研究了三个方面:上篇研究“基础理论”;中篇研究“新闻现代化”;下篇研究“传媒现代化”。

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已成为国家目标;如果没有意外中断,到21世纪末,将是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几代人的追求和梦想,泥水里滚过、血水里趟过、盐水里煮过,从一袭青衫到五星红旗行走在茫茫太空,终于到了最后100年的加速冲刺阶段。整个21世纪,没有比现代化更大的时代主题了!这时候,才有建设中国发展新闻学的必要,因为新阶段需要新理论。不是现有理论不正确,而是关注的焦点不同,答案也就相异。

2.2 研究发展新闻学对新闻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的新闻事业和新闻传播实践处于发展之中,发展是一种普遍性的渴求。研究发展新闻学可以使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更好地解读中国当代新闻实践的历史,把握其规律,服务于新闻传播实践。如怎样在新闻中反映发展主题,怎样围绕经济建设、重大科技进步、文化建设等突出发展主题,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我们过去在新闻报道中对这些关系的理解一定程度上存在误区,如关注

新闻学概论

物质生活和财富积累偏多,人文关怀不够;对经济建设成就宣传偏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认识不够;对技术进步的崇拜偏多,对技术伦理问题关注不够(如医学技术、通讯技术的进步引发的伦理问题,媒体并没有恰当地关注和思考);对“精英”的宣传偏多,对困难群众的关注不够等等。新闻工作者应该正确理解发展报道的形式和内涵,在选题、策划、报道过程中,要深化发展意识,不仅要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更要促进发展。要反映硬实力的增强,也要促进软实力的培育。 另外,发展报道要超越简单的正面、负面报道思维。一般认为发展报道是正面的,而负面报道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其实,发展报道也可能是负面报道,也可以从促进发展和进步的立场上揭示问题,促进问题的解决。从发展的角度看,正面、负面的关系完全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我们应该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在新闻报道原则上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主流,不回避发展中的问题。

新闻学概论

第3章 结 论

通过对新闻学概论的学习,我知道了新闻价值是新近事实或相应作品所含新闻构成要素的总和。其含义包括,新闻价值是对的本质及其特性的量化把握,它衡量新闻事实或相应作品在多大程度上是新闻。把新闻本质及其特性加以量化,就可以成为衡量新闻事实或新闻作品的标准和尺度,实现新闻观点向操作方法的转化。在此,我也了解到了“事实在先,新闻在后”的含义: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承认事实是新闻本源,其含义大致有如下几点: A是有事实才有新闻。

B是有什么样的事实写什么样的新闻,要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世界,不能按主观愿望改变和制造新闻事实。

C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才能成为新闻,尚未变为现实的猜测和设想不是新闻。

承认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承认事实对新闻的决定作用,并非否定传播主体在新闻形成过程中的地位。新闻是客观事物在传播主体头脑中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镜子式的被动反映,而是自觉接近和进入客观事物的主动反映;不是有闻必录,而是有取向有选择的能动反映。

就我国的情形而言,新闻学与传播学当下总体看来,还是合的态势大于分的趋向。因为单纯的新闻学尤其是传统的新闻学,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急遽变化的现实,所以需要传播学的滋养;而纯粹的传播学从人才培养到学科建设不少还悬在空中——尚未完全落地,故需要新闻学的支撑。

新闻学属于人文学科,而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讲究人文性,其主要体现着人对人自身的终极关怀,重点探讨人的存在价值和人的精神表现,把诸

新闻学概论

如信仰、情感、道德和美等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立场是主观性的,其研究结论无可证伪。传播学的导入,可以增加新闻理论的客观性,减少主观性。所谓客观性主要指资料的收集、数据的解释都以事宍 ?为依据和归宿,切忌研究人员带进个人偏见。

我认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当是“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指一种组织精良、内外协调、左右逢源、上下有序的状态。在西方哲学中,“和谐”是事物之间精致的结合,是无与伦比的均衡与协调。换言之,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可谓携起手,齐头共进并相得益彰。落实到学科理论建设上,新闻学应该汲取传播学的学术精髓,而传播学须具有新闻学的人文关怀。

新闻学概论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2]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612-617.[3]马丁•沃克。《报纸的力量——世界十二家大报》,新华出版社,1987年。 [4]沈莉.《从传播学的引入看中国新闻学科的理论建设》.《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学者访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12.[5]齐爱军.《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特质比较分析》.《国际新闻界》,2006,(7).[6]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

[7]郑贞铭.《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28-36.[8]郭镇之、赵丽芳。《聚焦〈焦点访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9]胡正荣.《我所认识的中国传播学》.《传播学在世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10]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司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第18篇:研究生论文自我鉴定

研究生论文自我鉴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四年的大学时光和两年半的研究生学习转眼就要成为过去,十多年寒窗苦读的生活将随着研究生生活的结束而暂时告一段落,研究生论文自我鉴定。回首那些拼搏的历程,酸甜苦辣,成败得失一齐袭来,使我不得不静坐下来,用足够的时间整理自己这些年学习生活中的得与失。

释对这一事业的喜爱。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我都以一个准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

学习上,我努力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汲取人类文明的精华。我深知,要想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做得更好,必须使自己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为此,我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还选修了多门课程,如《心理学》、《教育学》、《邓-小-平理论》、《台湾五十年》等等。“工夫不负有心人”,这是我始终不变的信条,我辛勤的努力换取了丰硕的回报:大学四年,我年年获得二等奖学金,获得“校优秀实习生 ”,获得校“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获得“校优秀毕业生”等多项荣誉称号。除了努力学习,我还不放弃一切锻炼自己的机会,于是我参加社团,竞选班长,并出色地完成了领导和老师布置的任务,获得师生的一致好评,获得了“校社团先进个人”、“优秀班干”等荣誉称号,研究生自我鉴定《研究生论文自我鉴定》。此外,我还在思想上加强改造自己,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认真学习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在大学毕业前,我被推荐为入党积极分子,并获得了“优秀团员”的荣誉称号。

所有成绩的取得都已经成为过去,我清醒地意识到,知识的不完善和思想的不成熟是我发展道路上必须铲除的桎梏,于是,在工作之前,我选择了读研以继续对自己加以思想上的改造和学习上的提高。

研究生对我而言是一个神圣的字眼,在我正式成为研究生的那一刻,我暗下决心,一定要用自己的努力来圆满完成自己两年半的研究生学习和生活。

研究生是本科阶段学习的继续,也是一个转型,是专业知识的再提高和学术研究的新开端,一切都很新鲜,却又那么陌生,面对这一切,我选择面对:主动向同学请教不懂的问题,积极与导师探讨新的学术动向,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向其他老师请教的机会,一有时间就钻进图书馆,资料室。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不辜负两年半的研究生时光。付出总有回报:期末考试,我平时的努力换来的是优异的成绩,同时,科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与其合作发表论文三篇。最让我欣慰的是,在即将毕业的时候,我还被评为校“文明学生”。“文明学生”的评得,与我时刻对自己加强思想的改造是分不开的,因为读研期间,我依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参加了党校学习,通过了党校考试,被推荐为党员发展对象,成为中共-党员等等。这些都是对我努力的肯定。

人常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对此,我相信。但这决不是我用来掩饰自己缺点的借口,而是用来审视和正视自己不足的信条。不论是学习、生活,还是思想,有待于提高的地方还不少,但我不会逃避,我会努力向着一个21世纪合格的毕业生而前进

第19篇:研究生论文写作

论文修改意见:

1.要按照下面提供的“论文的基本结构”组织你的论文框架。

2.论文一般就按照下面的五个部分安排。

3.已经做的文献综述放在应有的位置。

4.做好问卷设计、调研、数据分析与呈现形式的工作。

5.仔细阅读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写作要求,应该按照规范写作。在师大网页研究生院的相关位置可以找到相关要求。

论文的基本结构

题目

摘要

关键词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与条件

(一)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研究的可行性条件

三、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现状调查数据分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解决问题的实践策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五、总结与反思

第20篇:研究生论文评语

该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习刻苦认真,工作细致踏实,已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在科学研究中,能积极跟踪国内外前沿学术论文,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数据测试分析工作,现已公开发表1篇具有一定价值的学术论文,表明该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研究生课程论文范文
《研究生课程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