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本人对错误的认识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14 06:04:40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对服务的错误认识

对服务的错误认识

我们都知道服务很重要,但为什么我们接受的服务总是有好有坏,不能尽如人意呢?事实上,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跟人的心态,许多人虽然具备了服务意识,但是心里仍然存有误区。这使他们的服务总是差强人意,阻碍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也影响了他们成为企业中优秀的员工。

误区一:只有卑微的人才为他人服务

大多数年轻人,尤其是那些刚刚迈出大学校门,怀里揣着各种证书的大学生,他们踌躇满志,满怀信心地步入社会。此时的他们,对工作有一种单纯的理解,认为工作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几乎成了他们选择工作时的唯一的标准。

“我的目标是进入广告业、金融业或是什么其他的不错的行业,薪水一定要高,不用加班,夏天要有冷气,最好是一年两次假期。”这是绝大多数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想法的生动写照。

思想决定行动,如果你认为自己正在做着琐碎、无意义,而且自认为身份低微的事情,那么你可能在工作中表现得缺乏耐心,容易迁怒别人,得过且过。

调查显示,有近60%的人不满意自己现在的工作,其中不乏一些中产阶级以及出入高档写字楼的白领们。在外人眼里,他们的工作十分的“体面”,可是他们自己认为自己还是在为他人服务。“这并不是我应该做的事啊!”是他们的口头禅。比起那些职位低下的小职员们,他们更觉得这份工作刺伤了他们的自尊心,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如果有机会,他们一定要“跳”出“服侍”他人的圈子。

然而事实上,在那些成功者的眼里,服务绝不是一件只有身份卑微的人才会去做的事。

曾有人问石油洛克菲勒:“当世界首富的感觉怎么样?”洛克菲勒轻轻一笑,说“我做过矿工,当过卡车司机。有了这些经历后,我想,即使我有一天什么都没有了,我也不怕,我还可以当工人。”洛克菲勒并没有看不起那些普通工人。

“服务为人而产生”,没有不重要的服务,只有轻视自己工作的态度。服务不会因身份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无论是企业的最高领导者,还是最底层的小职员,服务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 误区二:服务就是按规定办事。

在生活中,你是否经常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到一家商店去购买一件东西。在走到一个柜台询问时,可是店员却告诉你说:“对不起,我们这没有你想要的东西。”再去银行申请一项个人贷款时,其中一个窗口的服务员告诉你:“这个窗口只负责取款,不负责贷款。” 有位女士十分喜爱某家服装店的粉色连衣裙,可是这件衣服有一点瑕疵,于是女士要求服务小姐降低一些价钱,服务小姐的回答是“按照本店的规定,服装不能降价”。结果,这位女士的这次购物没有成功。

对于他们的回答,本没有什么可说的,从工作内容上来讲,他们并没有错。但是,服务并不是简单地按规定办事。如果将服务简单地理解为按规定、按制定的制度做好这件分内的事,死板地按程序一步一步完成,那么就违反了“服务为人而产生”的重要原则。让我们再看看下面的例子:

杨华在一家外资公司办公室从事打字工作。一天中午,同事们出去吃饭了。这时,一位董事经过他们部门时停了下来,想找一些信件。按规定,这并不是杨华分内的工作,但是她依然回答道:“尽管我对此信一无所知,但是,我十分愿意帮助您处理这件事情。”我会尽快找到这封信并将它放在您的办公室里。”当她将他所需要的东西放在他面前时,董事显得格外高兴。

随后怎么样了呢?后来杨华被提升到了一个更重要的部门工作,并且薪水提高了30%。不错,是哪位董事推荐她的。再一次公司管理会上,有一个更高职位的工作空缺,他推荐了她。

员工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是一个向他人服务的过程,作为公司的一员,不管你的工作有多么的“困难”,你都应该能够清楚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有作为公司员工的骄傲感和归属感。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定的工作权利,只有这样,服务才能更完善。 误区三:这和我无关。

人们总是喜欢将工作于服务划分开,“我是在工作,不是在为别人服务。”这种错误认识,不仅会降低你的工作效率,更会影响到你未来的职业生涯。

一家商场的一名年轻售货员抱怨,“我在这家商场服务已经三年了,但由于老板‘目光短浅’,我的服务并未受到赏识。因此,我正在寻找其他工作,准备跳槽。”事实真的如此吗?让我们看看他是怎样为顾客服务的:

有位顾客走到他面前,要求看看帽子。这位年轻店员对这名顾客的请求不理不睬,仍然继续和其他同事谈话。虽然这位顾客以已经显出不耐烦的情绪,但他还是不理。最后,他把话说完了,这才转身对那名顾客说:“这儿并不是帽子的专柜。”顾客又问,帽子专柜在什么地方。这位年轻人回答说:“你问那边的管理员好了,他会告诉你怎么找到帽子专柜。”

3年多来,这个年轻人一直有一个很好的机会,但他却不知道。他本来可以和他所服务过的每位顾客成为好朋友,而这些顾客可以使他成为这家商场最有价值的人,因为这些人都会成为他的老顾客,会继续回来购买他的商品。但是,对顾客的询问不理不睬,或是冷淡淡地回答一声,是抓不住任何顾客的。

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名员工,从根本上讲,都是服务性质的,这就决定了企业中的任何人在整个工作中都是进行服务。如果你没有这个意识,并将工作与服务坚决对立起来,那么,你的老板一定会因为你缺乏服务行为,而不得不将你的工作终止。可能到了那时,你会发现工作于服务是多么的密切。

误区四:服务是对顾客,不是给公司的人。

无论你的工作职责是什么,你所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的过程,都是一个向他人服务的过程,无论工作的对象是顾客,还是公司里的员工,还是一个陌生人,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

在工作中,你如何对待你的同事,你的工作伙伴,甚至是你的下属?许多人在工作中都会不自然流露出“高人一等”的感觉,轻视公司其他人的劳动,服务不受重视的现象在许多企业当中存在着。 一家企业的总经理询问他的培训主管,“最近员工反映培训效果并不是很好,要求加入新的培训内容,你清楚这件事吗?”

主管回答说:“我认为员工最主要的是掌握熟练的工作技能,这样才能适应公司未来的发展要求。他们要求的文化素质培养,我觉得并不是很重要。”

“我很理解你的想法。可是你要知道,他们有什么要求,一定要考虑,因为你是在为他们服务!”

虽然这位培训主管接受了经理的建议,加入了员工文化素质培训的内容,但是在他的心里始终想不通,“培训员工这是我的工作。这和服务有什么关系?”

如果你也认为服务是对顾客,与公司其他人无关,那么请认真想一想,你是否接受过同事的服务?如果接受过,那么你又有什么权利蔑视他们的劳动呢?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资料没有复印,没有打字员,送水工又请了病假时,你是否还会觉得他们的工作是微不足道,毫不重要的呢?

不要忽视身边的同事为你做的任何事情,哪怕是为你冲一杯咖啡,买一份午餐。同时,你也要竭尽全力地为他们服务,如果你无法为同事、朋友或是最亲近的加入服务,那么你如何能够服务好顾客?服务是相互的,付出总是会有收获,只要你尊重他人的劳动,并回报他为你的服务,那么,你的回报才会更大。

推荐第2篇:对企业文化的七个错误认识

文章出自MBA巴巴商学网,转载文章难免残缺,建议到MBA巴巴下载完整资料

企业文化传入中国虽已近30年,但由于国内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管理理论比较散乱,没有一个能取得共识的案例和学术研究,导致中国企业到现在在导入企业文化时,还对企业文化有很多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是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拿来主义的全盘西化,认为企业文化建设要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企业文化虽然缘起于西方,并在西方企业中得到很好的发展,企业文化在中国落地以来便伴随着对西方优秀企业文化的学习。但学习固然是必要的,很多企业却全然不顾自身的本土特色,认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引进西方式的企业文化。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企业文化虽然在西方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善于学习其优秀的成果,但这绝不等于简单地移植和照搬西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一定要尊重中国企业的特点和中国的文化传统,只有将西方的企业文化理念加以本土化和中国化,才能形成真正的文化力,不然只能是东施效颦。早年的实达电脑就是盲目的进行纯西化的改造,结果导致了企业破产的结局。

第二,把企业文化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思想灌输和说服教育。中国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企业文化建设大多由政工部门负责,这就给广大员工一种错误的认识,把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混淆起来,认为企业文化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员工进行管制。其实,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功能是“政治导

向”,是要用先进的意识形态,提高企业职工认识世界及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而企业文化偏重于体现企业的风貌,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艺术,其目的在于引导企业员工形成一种集体观念和共同价值取向,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满足职工的精神需求。因此,我们的一些企业光靠请一两个党支部书记、指导员,成立党支部、团支部,这并不是企业文化的全部。

第三,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文体活动,认为通过举办文艺演出或者体育活动等就能够达到塑造企业精神的作用。很多企业由于看到文化活动能够陶冶员工的情操并增强凝聚力,就用举办文化活动来代替文化建设,这种观点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许多企业管理者在谈到企业文化建设时并没有抓住企业文化的精髓,只是把举办几场球类比赛,放几场电影,搞几次文艺演出以及组织什么运动队、宣传队等一律称为企业文化建设,于是,上行下效,以讹传讹,导致许多员工说起企业文化就是文体活动。

第四,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标语口号。许多企业到处都悬挂或张贴诸如“团结”、“拼搏”、“进取”、“奉献”、“效率就是生命,顾客就是上帝”之类的标语口号,这些口号看起来颜色鲜艳、赏心悦目,念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因而大家都认为这就是企业文化。然而这种空洞的口号脱离了员工,更是背离了企业文化的本质,这是当今很多企业文化失败的重要原因。它把从企业理念到企业行为的企业文化系统建设工程,变成了简单、花哨、空洞的口号,这对企业来说,几乎是没有意义的行为。许多企业的实践证明,形成真正的企业文化远非提出几个口号那样简单和容易,建设企业文化是要经过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花费很多心血,经过较长的时期才能逐渐巩固下来。因此,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企业文化被干部、职工承认、接受并真心实意自觉实行的过程,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深化过程。

第五,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标志,把企业文化等同于CIS设计,热衷于搞标志,对精神层面的建构漠然处之。CIS仅是企业文化的外显部分,如冰山露出海面的一角而已。CI系统的作用在于,让公众通过该系统辨别企业身份,使之脱颖而出。CIS所侧重的是企业信息的传播与企业形象的塑造,而企业文化建设是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使职工万众一心共创事业,它的作用重在建设与铸魂。你很容易买一本CI手册,但是你却很难买来真正的文化,正如你很容易买来最高档的名牌,但是这种名牌却未必真正符合你的身形气质。所以,我们一些企业在重金聘请专家进行包装的同时,还不能忘了如何让包装的东西融入自身企业,让全体职工自觉接受并付之行动。

第六,认为老板文化就是企业文化。许多中小型的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所以老板的意识、思想和文化对企业文化有很大的影响,甚至企业文化被老板的文化所代替。但老板文化不等于企业文化,每个老板都想将自己的个人文化转变成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创业初期,老板文化的确在企业文化的形成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老板文化的作用会逐渐减小,企业文化应该逐步走向民主与开放。只有企业所有员工认可的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员工的价值观趋于一致,所以这时企业文化一定是广大员工的企业文化。

第七,没有把企业文化看成管理的一部分,认为企业文化是务虚行为,其实企业文化是管理学的范畴,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制度是管理的一部分,文化也是管理的一部分,有时文化比制度更重要,中国老子的无为而治就是文化管理的结

果,一个没有文化的公司就是一个管理不完善的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管理再造的过程。

综上所述,诸如此类的认识偏差还有许多,很多企业或只看到了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或只看到了企业文化的载体,因而实际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进了认识的误区,对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作了片面的理解,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对实际工作也是十分不利的。只有走出这些认识误区,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够健康发展。文章来自MBA巴巴商学网,转载文章容易出现文章误删,段落打乱等情况,建议到MBA巴巴去浏览权威的第一手信息.

推荐第3篇:对计算机的一些错误认识

对计算机的一些错误认识

不知是什么原因,逐渐出现了一些有关计算机的荒唐说法。不幸的是,这些荒唐说法已给不少人产生了一些错误的印象。这种错误印象给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和应用造成了不必要的障碍。

□“计算机失误造成的过错”

几乎每一周都有一些报纸或杂志刊登醒目的标题:“计算机失误造成的过错”。把过错归因于计算机,计算机完全成了替罪羊。我们知道,计算机是无生命的、无知觉的。然而很遗憾,这种无知的遣责竟然还占有一席之地。

计算机会造成错误,但采用适当的系统保护或重新修改程序就可以避免。计算机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程序错误,而程序是由人编制的,所以归根结底是人造成的错误。例如,某一程序的逻辑错误在过去的五年多时间内还未检查出来,可是在某一情况下却暴露了,这种事故应当由设计者负责。计算机只能做人类要求它做的事情。

□“计算机会导致失业”

虽然计算机替代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繁琐的工作,但是,从事这部分工作的人必将获得更多的重新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并改变工作岗位,从这一点来看,计算机是能创造就业机会的。□“计算机太复杂了”

固然,不能过低地估计计算机通讯网络设计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复杂性,但是,这些对用户管理人员来说是不用考虑的,或者只需要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许多人不愿意去了解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生怕自己力所不及。为了能与信息服务人员进行有效的联系,用户管理人员只需要有一般性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对能胜任管理工作的人来说是轻而易举的。

有关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是由若干层次组成的,用户管理人员最好是具有信息服务各方面的基本知识,然后,依靠专家来达到特定的目标。

□“只有信息服务专业人员才能开发信息系统”

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信息服务专业人员只有和用户相结合才能开发信息系统。信息服务专业人员和用户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各起一半作用。有些用户喜欢在与信息服务专业人员初步交换意见之后就马上决定着手开发,这样的决定太轻率了。有些信息服务专业人员开发的成果并非令人满意,但还顽固地限制用户参加。实践证明,一个高质量的信息系统是用户和信息服务专业人员双方连续不断地互相帮助、共同努力的结果。

最近的趋势是鼓励越来越多的用户参与信息系统的开发。一些公司还正在力图使用户管理人员起到信息服务管理人员的作用。

□“使用计算机意味着程序设计”

从系统开发的实际情况来看,程序设计只占系统开发工作量的15%~30%。从整体上考察信息服务系统,程序设计的重要性就显得更低了。教育部门对于所谓“使用计算机意味着程序设计”这种荒唐说法并未加以制止。商业系的学生在学习一门计算机课程时,95%的精力用在学习COBOL和BASIC程序设计上,而对于系统的使用期限、硬件和软件的选择,和对计算机的有效利用及有关许多重要的问题很少或根本不重视,这种现象司空见惯。□“对数学的擅长是了解计算机的前提”

还有一个荒唐的说法是:一个人想要通晓计算机,他必须是一位数学家。这种荒唐的说法早在60年代就有了,那时既不承认计算机科学也没有信息系统课程。因此招工者一开始就指望学数学专业的毕业生担任数据处理的程序设计员。这是非常可笑的,因为数学家的首要任务总是研究计算原理。

具有逻辑综合和思维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通晓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者、设计者。音乐家、工程师、社会学家以及各行各业的专门人员都能成为信息处理的积极开拓者。

□“计算机是灵丹妙药”

某一中等规模公司刚上任的一位从事经营和财务的副总裁惊讶地发现,他的前任实际上没有给他留下预算信息。在他试图把现有的预算数据进行分类,并为来年建立预算的一切努力都成为徒劳之后,他放弃了这种努力。他似乎发现了灵丹妙药,立刻求助于计算机,当预算最后期限只剩两个月时,该副总裁把希望完全寄托于信息服务系统和他的计算机上,以为它能帮助他和他的职员摆脱困境,然而这也是徒劳的。因为建立一个符合他最低要求的基本系统至少也需要三个人用八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计算机能够为公司的每一方面工作服务,但时间总是一个约束条件。计算机不是短期见效的灵丹妙药。

推荐第4篇:对工作中错误认识的纠正的意见

对工作中错误认识的纠正的意见

因进期来,感到工作中有很多错误的认识,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或是导致公司的利益爱损,所以我有些大胆的提意,如有不敬或是错误,望领导勿怪。

一、工作中出现加班做不出事,或是效率不高,或是事迹不明显的现象。那是因为很多人错误的认为,加班总不是有加班费的,做不做事或是慢慢做事或是对工作不以为然或是玩玩打打的做事。纠正这种错误认识,我有两种意见:一是在调度提出加班或是保管员提出加班时,写一个加班申请表,表中填写有加班的目的、工作安排、工时,并要相关管理人员签收字,以控制加班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来达到加班申请的目的;二是指派一个监督人员,此人不公开,以免受抱负,此人对所有加班人员的工作进行评点,如评点迟到早退、工作态度等等,对工作不认真的同志进行公开或半公开的批评,让他在群人面前因面子受损而下次不再犯,或是进行罚款,让他认识到工作不认真是不对的,还会丢工资。对那些工作认真的人进行表扬,让所有人向他学习,他也会以此后更会认识工作,最终达到纠正那些错误认识的目的。

二、工作中出现因对工作抱怨或是不认真或是有错误认识影响他人,导致工作无法如期完成或是管理人员无法指令工作,我的意见是主动出击,不管有无学历的人,我相信每个人都是有良心的人,所以可以找那些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态度良好的人,一个一个的谈谈,让他们去感化那些有错误认识的人,而并不是认同那些错误认识,并让他们带动或劝导那些有错误认识的人,或是让那些有正确认识的人用行动告诉别人,不是抱怨就有回报,不是抱怨就能解决问题,更不是抵抗就能一了了之。

三、工作中有对工具的使用或是对公共财产并不保护的现象,他们错误的认为:反正不是自己家的东西,用坏了,也不用自己去购买,或是公共财产丢失,也与自己的利益没有损害。他们缺少公共意识,只是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针对这种现象,我的意见是对某种工具指令到由某一个人使用权,他人去领用,不得领用,领用后由这一个人保管,如由个人原因造成损坏,先教育,再犯可以罚款,如领用后借予他人使用,因个人原因损坏,也由领用人赔偿,以引起人们注意不得随意使用;对公共财产损坏的现象,我的意见是如有人发现某人对公共财产损坏,及时向领导反应,对损坏人罚款,对举报者奖励,每个月开一次会,强调公共财产的损坏也系到个人利益,强调公共与个人的关系及联系,随时呼吁人们要保护公共财产。

推荐第5篇:读书笔记(对自主学习的错误认识)

对自主学习的错误认识

“自主学习概念像其他流行观念一样,遭到一些人的强烈反对。其实,人们之所以持这种态度是因为他们误解了自主学习的定义和内涵。最普遍的误解是,自主学习就是自学,不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对自主学习持错误看法的人还认为,自主学习意味着教师丧失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主动地位,放弃课堂的导向作用。这种看法有两个根源:一是认为,在自主学习的模式中,教师成为多余的角色。这种观点与前面列举的对自主学习的第一种错误认识有紧密联系。二是认为,老师的干预会破坏学习者的自主性。”

“另一种与课堂学习有关的错误观点是:自主学习模式只是教师针对学生所采用的一种新的教学法。这种看法并非完全错误,因为没有教师的积极鼓励,学生无法达到自主学习的目标。但是,自主学习模式的培养并非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计划就能实现。”

“第四种错误观点是:自主学习是一种简单而又容易描述的行为。虽然我们可以根据学习者的行为来辨别自主学习者,但是由于年龄的差异、学习进度的不同以及对直接的学习目标有不同的理解,自主学习的方式会呈多样化。换言之,自主学习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体现。”

“第五种错误观点和第四种有紧密联系。人们有时错误地认为,自主学习是某些学习者达到的一种稳定的学习状态。一些教师夸耀说他们的学生都是自主学者,把自主学习者与普通学习者完全区分开来。事实上,实现自主学习需要花费很多功夫,而且无法保证这种状态能永远延续,并且自主学习者可能在某些方面自主性很强,但在其他方面中能缺乏自主性。”

2011-7

推荐第6篇:纠正体制外人对公务员的错误认识

纠正体制外人对公务员的错误认识

生活在内陆一个小城市,家世很简单,算不上官二代,只能算体制内的。(楼主认为,直系级别在正厅以上才算官二代)爷爷县委书记(90年代退休),老爹是县级市某局局长,从小到大就是家里一路安排,毕业之后放弃了家里安排好的公务员道路,毅然选择了去职场打拼。国企、私企、外企都混过,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每天被老板 剥削的很辛苦,不过不靠家人一分钱赞助,也还是买车买房。看看自己和身边的朋友走过的路,还是很有感慨,突然想起来发这么一个帖子,也算是对很多想要进公务员队伍的同学一个扫盲帖吧。

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公务员这个职业是个旱涝保收的行业,但是并不代表收入一定都是很优越的,甚至有些地方连中等都算不上。天朝的公务员收入是与地方财政密切相关的,财政收入高的地方,例如北上广,作公务员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性价比来说,是很吸引人。但是在内陆很多城市,财政收入非常窘困的,在那样的区域,作公务员是没有太大意思的。当然,也有很多同学从安逸的角度愿意回家呆体制内混饭吃。也有很多人会说,当公务员不是为了那么点死工资,是为的权利寻租。我只想说,有这样想法的同学,真的是把官僚机构想的太弱智了。天朝的官僚机构继承了先秦两千多年的文官体制和苏联的集权体制,再加上土行孙未完成的政治体制改革,这个制度本身是为官僚阶层服务的。但是,在你自身掌握起码的权力级别之前,你是很难享受到寻租的。

当年毕业不愿意回家作公务员的原因也很简单,公务员太TMD没钱途了。那个城市,70%的财政收入来自于土地拍卖。几任领导为了装点门面,透支了未来十年的财政收入搞市政工程,因此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可想而知。现在都实行阳光工资,大学生进来一个月才一千多,刚刚够吃饭。老爹每个月的实发工资也才两k多,因此经常调侃老爹说,“我一年交的个人所得税和你的工资一样,你的工资实际是我这个纳税人发给你的”。当然,老爹的工资相对于福利来说就是浮云了。每年1个月出国考察(就是公费旅游)指标,国内旅游则是无时间和经费限制,在局里当了十几年的一把手,分了三套房子。但是,如果是作为新毕业进来的大学生,这样的福利待遇想都别想。领导安排你出差纯粹是当劳动力,不用想旅游。福利分房也不用想,最近几年听说市里公务员唯一的福利分房就是市委统一修了一批别墅分给市直各个单位的一把手二把手,市场价100万,得花50万买。

有很多人说公务员奖金发的多,话说这个真的和一把手的性格和偏好有关,阳光工资是没有奖金的,奖金的发放属于单位内部小金库的分配。有些单位领导敢捞钱,也舍得给下属分钱堵别人的嘴,奖金就会不错。有些领导敢捞钱,但是不舍得分钱,你就只能干瞪着领导吃肉自己喝粥。假如你分在我老爹这样的单位,就不要指望了。家世可以说非常的清廉,爷爷属于那种一心为人民服务类型,就只说一件事,他前几年因病去世时,要我奶奶把他的存折拿出来分一半交党费,存折一共才二十来万。老爹继承了这个光荣传统,不刻意弄小金库,每年小金库的来源就是几十万行政罚款神马的,分摊在百把人的单位里,也就是组织下属去旅游吃饭,没啥实际奖金发的下来。

先谈了小地方公务员的现状,再谈一下发达地区的公务员。

前面有说到,公务员是吃财政饭的,是纳税人养活的,中国税收收入增幅貌似是GDP的两倍,因此也说明了为什么神马每年那么多人想进体制内分这个红利。天朝的现状一直都是农村反哺城镇,小城市输血大城市,体制内的优越性在经济不那么发达的城市并不明显,在发达地区才能够显示出来。拿京都来说,它是很早就实施三五八一工程的(普通科员月薪三千,科长五千,处长八千,局长一万),但是他们的实际收入是不止这个的,发达地区由于财政的充裕,打着消费高的幌子,单位会有各种各样的福利奖金购物卡下发。这个隐形福利不好估计,前文说的单位一把手性格是直接相关的。我认识有几个朋友分别在某直辖市几个市直机关工作,有一个在纪委工作的兄弟由于之前领导站错队被双规了,双规的名义确是私分小金库。新上来的领导想搞政绩上位,狠抓小金库,于是他几年下来毛的福利都木有,拿着3k死工资在大学城群居。另外一个在民政工作的哥们由于领导是太子党,天不怕地不怕,除了老婆,神马都敢给员工分,几年下来房车都有了。

另外再说一点,中国的现行公务员体制。越往上的机构,升迁越容易,位高权轻,实际权力寻租能力很弱。越往小的机构,升迁很困难,位卑权大,实际寻租能力很强。比如在中直机关里,毕业的大学生进去,如果为人处世比较机灵,四十岁前混到处级没什么问题,再往上就要看造化。但是中直机关里,处局级别的官员骑自行车上班的大把,很多并不是如影帝一样作秀,他们那是真没多少钱。按三五八一的薪资来说,一个处长一年也才十来万。京城里官多了去了,很多清水衙门的处局级干部也没油水可捞。京都里面分房子的单位并不多,即使分房子一个处长也很难排到位。京城米贵,京官难做,这是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的。如果是在地方呢,处局级的官员有着很大的权力,三年清书记,千万雪花银。但是如果久在地方呆,不打通天地线,是一辈子升迁无望的。对仕途有野心同学,理想的状态是先在中直机关熬几年,提拔到处级然后申请下放地方,捞够钱和政治资本后,再由地方转回中央。

所以,综合来说,刚毕业的同学要是想考公务员,一定要慎重,一定要考财政收入好的地区的公务员才有意义。要是考神马内陆不发达地区,还不是你的家乡,还是不建议报考。去了之后你才会发现,每月拿着一k多的死工资,毫无灰色收入可言,呆上几年学校学的专业知识完全废掉,那个时候你想辞职就会发现根本没企业愿意要这样的人,你的一生就毁了。

======================

前面说了这么多,也谈谈哪些类型的人适合去体制内混。

1.家里有点背景,回家去当公务员无疑是很好的选择,工作清闲,待遇虽然不高,不过熬年龄还是可以慢慢混上去,不过如果没七窍玲珑的机灵劲,熬到科级就到头了。现在地方上行政机构内部越来越讲血统论,虽然有着表面上的回避制,不能在自己直系亲属任职一把手的机构里任职(旁系亲属可以的,老家有两个远房亲戚的孩子大学毕业,去一线城市混了半年发现果真不好混,于是都被老爹塞进单位了。话说帮亲戚这种忙真的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后面会慢慢讲到的。),不过这年头讲究的是共赢。可以互相照顾。张三安排李四的闺女在自己手下任职,李四就得安排张三的儿子。日后小字辈们熬资历升职,自然也是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罢了。

我有个发小,是世交,上的也是同一所大学。大四时本来也一起去参加招聘会,想先去外面闯闯,不想回老家宅着。结果被那种气氛给吓到了,晃了两个月没一个企业看上他,于是回家参加公务员考试,分到了我老爹的单位。每天工作确实相当的安逸,年年进步先进也少不了。家里给他留了两套房子,用车的话他老爹单位的司机随叫随到,虽然工资不高,一个月还不到两K,他也根本不在乎这个钱。每次去他家吃饭,他老爹就会说,你在外企工作太辛苦了,什么时候想回家了,叔叔这还给你留着位置。很多时候看着自己每天工作这么辛苦,也还是经常想着要不要回家,现在每年20万的收入在魔都也只是工薪一枚。(不回家的原因后面会慢慢写到,从中学开始就不打算进体制内混饭了)

2.觉得外面竞争太激烈,想进体制内避雨的同学。还有很多体制外的同学从小就认定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把考公务员作为就业的唯一目标。公务员相对于企业来说,确实要轻松很多,这是一个严进宽出的机构。只要你不是干了当面扇你们领导巴掌的蠢事,你可以一辈子呆在这里。除非,你们部门被改制掉(不要认为不可能,以家里六十多年的天朝官宦史告诉你,这是在未来很可能发生的事,后面慢慢讲)。另外,公务员在社会上的地位还是不错的,虽然刚毕业的学生根本就是个体制内跑腿的,一般人起码不愿意得罪你。

这里也另外说一个故事,现在有很多人神话公务员,认为人生唯一目标就是考公,觉得并不是那么回事。老实说,公务员只是个中等就业的选择。拿自己来说,身边家世差不多的朋友,最能读书的都考取公费去国外留学并移民了,最有生意头脑的都利用家里的关系经商作生意了,不愿意靠家里关系的都这样去北上广漂着了,老实说,只有最没有能力想安逸生活的才回家去作公务员。有个中学同学,就是个考公迷,大学毕业了回家连续考了四年,去年才花钱进了地税。话说此君考上公务员之前一直抑郁不得志,进了地税就犹如范进中举一样,洋洋自得。春节回来同学聚会,此君席间一脸指点江山的架势,好像进了政治局一样,而且很藐视我这样的外飘一族,(上学时很低调的,中学同学里除了几个要好的死党都以为我父母是普通职员)很容忍的笑了笑,没理他。过了几天我家在外面吃饭时,恰好同学单位聚餐也在那个餐厅,他们单位的头曾经是我爸的下属,进来餐厅时看见我老爹坐在二楼,特意过来敬酒,让那位范进同学花颜失色。

3.属于人精那种,而且还很有政治野心的,名牌大学毕业,有丰富的学生干部政治经验。(班长神马的不算,至少也得是学生会主席)同学,你如果属于这样的类型,去公务员混吧,这是你最好的舞台,没有家庭背景也没有多大关系。如果这些不具备也不要紧,你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一样能够混得好,例如文章写得好(可以帮领导写公文),酒量好(可以帮领导挡酒)。

有个大学同学,羽毛球特招生,大学里除了打打球,典型混吃死宅男一枚。毕业了考上了公务员,在机关一直干打杂的事。临到年末的时候,全市机关开运动会,新上任的市委书记喜欢打羽毛球,结果他一路轻松过关斩将拿了冠军。书记一看,小伙子还不错,直接要了过来作秘书,现在生活滋润异常。

屁股决定脑袋,身处不同的环境,自然要为自己所处的阶层说话,所以开这个帖子本来也无意和别人辩论什么,因为当年要是回家当公务员,也会拿这样的理由为自己加薪辩护,不过尽量从客观的角度来谈几点。

1.按照普世价值观和天朝一直宣传的教义理论,政府是服务性政府,并不是管理型政府,公务员是公仆,也就是社会公共服务者,并不是社会管理者。拿企业和社会作一个对比,纳税人就相当于市场部研发部,是创造直接效益的,公务员相当于行政部门,不创造效益,是通过建立和运营平台来支撑企业运作的。因此,公务员理应和企业的行政部门一样,只能享受中等工资,不应该拿高收入。实际上,绝大部分国家,公务员也就是中等收入水平。

2.高薪养廉其实是个伪命题,目前运作的最良好的就是新加坡和香港,但是天朝在宣传这个的时候往往没有说,高薪养廉的前提是精简的政府机构和完善的监督体制,缺少这些前提的话高薪根本养不了廉。赞成高薪养廉,认为这一前提是至少裁减70%公务员以及相应机构(包含事业单位,这一比例数字是家人根据一个城市的运营情况得出的结论,并在很多同僚那里也得到认可),将裁减部门的收入可以补偿一部分给留任的公务员,不过这个实施短期之内更不太可能。我国目前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是赶不上公务员体制的增长速度,所以高薪养廉是做不到的,财政是要因此破产的。

3.貌似列宁说过,一个政府官员的工资不能高于一个8级钳工的工资,我国的公务员薪资标准是按照苏联的模式来的,这个也是马教教义的基础,土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工人阶级的代表。因此虽然社会现实早已和理论完全脱节,但是这个教义是不可能更改的,否则土共就没有了合法执政权。

现在公务员都实行阳光工资了,公开的工资都不太高,隐性工资详见前文,这个是没有统一标准的。老实说,作为正式行政编制的一个公务员,在当地收入基本是在中等及以上,基本生活是没问题的。涉及到买房这个话题就很复杂了,吴仪曾经公开说自己年薪12万,靠她自己工资是一辈子在北京都买不起房子。有些单位是可以集资建房,自然有房分,而那些不集资建房的,也只有自认倒霉,高房价是一个社会问题。楼主仔细算算身边认识的朋友,完全不靠家里赞助能自己买房的,好像这个比例还不到5%。

======================

前面都谈的是公务员,现在讲一讲企业的一些情况。毕业了先在伪外企混了一年,又去某垄断央企混了几年,作到部门经理了又跳槽去了外企,对这几种企业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谈国企,早先时候国企并不是那么炙手可热的香馍馍,记得自己大四招聘时,外企的受欢迎程度还是超过国企的。前几天居然在职场板块看到有人发帖说宁可作国企看门狗也不作外企领头羊的帖子,实在感叹世事变化之无常。

九十年代推行国企改革,三千万人集体下岗。不过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包袱都被强制下岗推给了社会,又通过行政之手在很多领域设置了门槛限制,因此国企最近几年又火热起来。特别是年薪十万抄表工、天价天花板等热门事件,仿佛给国企这两个词带上了无尽的光环。想说的是,真相,不止一个。国企不但不同行业间的收入水平相差大,同一个企业内部收入也是非常高。

国企,顾名思义,它的资产是属于国家所有,以自己的职场经历来看,国企的竞争力是远落后于私企与外企的,它的盈利能力来自于垄断。按照行业划分简单把国企划分为绩优股、温吞股和垃圾股三种。

我认为的绩优股为电力、烟草、能源、通讯、传媒、金融、地产,温吞股为汽车、机械制造、钢铁、医药以及其余的央企,垃圾股为轻工、物流、以及众多市属国企。从排名很容易看出,国企的盈利能力与该行业的垄断水平是成正比的。

有很多同学可能要问,国企和公务员以及外企,如何抉择的问题。我认为,你需要了解你收到offer的含金量,然后再进行比较。同样是国企,电力和轻工的收入相差很大,电力行业内部,供电局与电厂相差也非常大,不要被国企这两个字迷惑了。

最后谈一下自己对国企未来的看法吧,我认为国进民退在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持续下去(时间大致为10年),未来私企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困难,只能在国企不涉及的领域寻求发展。外企将会两级分化,垄断性外企将一直保持优势(其实央企一直都在寻求同行业垄断外企的管理技术与资本投资),小型外企将会逐渐福利本土化。但是不看好国企的未来,因为靠政策扶持的企业,是没有市场竞争力的。国企和公务员差不多,严进宽出。过去的十年是国企改制后,国企的疯狂扩张期,在未来的十年,当政策给予的扶持到达顶点后,国企将面临极大的财政压力。伴随着九十年代国企改制的那批既得利益者退休,国企将会再爆发一次改制下岗潮。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这回事,在天朝已经是屡见不新了,天朝没有什么新鲜事。四十五十年代初知识分子受尊重,(我爷爷抗日参军时高小文化就算是知识分子了),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反右*全部被打成臭老九;七十年代末随着恢复高考以及286提倡科技是生产力,知识分子重新受到尊重。八十年代流行起倒爷,又开始全民讨论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过去的六十年中,曾经独领风骚的那些个职业:供销社售货员、食堂炊事员、屠夫、出租车司机等等,早就在历史的长河中化为浮云了。

=======================

前面谈了这么多宏观方面的,下面来谈一下很多同学心向往之的体制内的贪污腐败特权。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官场现形记》,这本书上的内容虽然过了一百来年,却毫不过时,可以作为有志于贪污的同学用作教科书。

看过一个数据,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续下降,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在全世界貌似是排名最低的国家之一。但是居民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貌似是劳动报酬的一倍,这个数值之间的差异,官方统计数据一直说这是个体劳动者的报酬,未纳进劳动报酬。我不这么看,我认为,这个差异数字的80%,就是大家俗称的灰色和黑色收入。

事实上,在天朝,收入的构成主要来自于4部分:阳光工资(工资单的收入)+福利收入(不列入工资单,但是合理的收入)+灰色收入(不合理的收入,违反道德和规章制度但不违法,或者法律角度很难去判罚)+黑色收入(不合法的收入)。

阳光工资和福利收入无论体制内外的劳动者都能够享有,根据企业盈利水平和政府部门的财政预算,会有不小的差别。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主要体现于政府机构和企业的领导层,以及拥有权力寻租能力的政府机构或者企业里的关键部门(例如政府里的公检法、工商,企业里的采购部、市场部)。

根据公开的数据显示,不同行业的收入差距是15倍,这个是仅计算前两部分的收入,这个数字已经很触目惊心了。如果把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统计进来,统计非常困难,依稀记得看过一个财经数据,这个比例在50倍左右。

就企业里的灰色和黑色收入来说(只包括私企和外企,相当多的国企由于财政是要为之买单的,所以归类到政府机构一类),由于企业领导层自身就是企业规章的设定者,所以先天就拥有享有灰色及黑色收入的优势;要害部门的监管和审计受限于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缺陷,是消除不了的。事实上,任何国家的企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中国并不显得突出,企业里的灰色和黑色收入群体,数量并不大。毕竟企业是需要参与市场竞争而获取利润的,这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这个群体可以忽略不谈。

在目前来看,灰色收入以及黑色收入主要还是来自于体制内成员,来自于他们对公共权力的寻租。当前之所以公务员大热,主要还是因为大家看到了这个,其实这个收入真的没那么容易拿,简单谈谈自己知道的吧。

先谈灰色收入吧,灰色收入主要是指那些不合理的收入,但是又够不上违法的范畴,很难有一个具体的衡量标准。灰色收入主要有这么几种形式:

1.发票报销假账,主要包括餐饮、油票、礼品发票等等等等。这个是广大群众最耳熟能详的灰色收入了,鹿特丹的橱窗女郎都会对着东方面孔的恩客说:“发票,报销”用来招揽顾客,证明地球人都知道这个。每年的三公开支上万亿支出,估计其中至少30%都是花账进了个人的腰包。很多政府机构,阳光工资就只那么一点,福利收入也还是要受审计的,那么发票报销假账就成了心照不宣的一件事,员工按照级别享受报销额度,这个也都成了福利的一部分。另外,财政拨款的机构,每年在年初都会作一个预算,这个预算一般都是按照远高于实

推荐第7篇:企业对绩效管理的八种错误认识

企业对绩效管理的八种错误认识

1、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与业务部门无关

2、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核,绩效考核就是挑员工毛病

3、重考核,忽视绩效计划制定环节的工作

4、轻视和忽略绩效辅导沟通的作用

5、过于追求量化指标,轻视过程考核,否认主观因素在绩效考核中的积极作用

6、忽略绩效考核导向作用

7、绩效考核过于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控制

8、对推行绩效管理效果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能持之以恒

推荐第8篇:浅谈个体户对税收错误认识的对策

文章标题:浅谈个体户对税收错误认识的对策

一、个体户对税收的错误认识:从目前个体管理形势看,由于个体工商户户数多,分布广,流动性大,经营不稳定,纳税户变动频繁,加之纳税户自身素质参差不齐,个别纳税户税法意识不强,使得个体税收征管难度较大,征管环境还是比较严峻的,再加上税法宣传不到位,个体经营业者长期拒缴税

款和拒不办理税务登记现象还时有发生,也有的国地税共管户办理国税税务登记、缴纳增值税,却不按规定办理地税税务登记、也不缴纳地方各税,突出表现为税收知识、税收常识的缺乏,主要表现有:

1、国地税不分。某长期拒缴地税税款的个体经营业者面对税务人员振振有辞:“办理了营业执照或者国税税务登记,交了国税(增值税)就可以了,什么地税不地税,《征管法》是国家制定的,只适用于国税局,不适用地税局”。

2、税费不分。某个体经营业者面对上门催缴税款的税务人员,说“怎么还来收钱,税都交过了!”,问交的是什么税,说“工商管理税、市容税”,怕税务人员不信,还拿出工商管理费、市容城管卫生管理费收据来证明。

3、税率不分。不少个体经营业者,缴税时只看交多交少,不看适用税率高低,管你开歌舞厅税率为20,开餐馆5的税率,还是零售业缴纳附加的城建税,只看左邻右舍缴多少,而不问为什么自己缴这么多,别人缴那么少,一味要求“公平”。

4、不赚钱不缴税。税务人员征税中听到最多的话就是:“生意不好做,不赚钱唉,还要缴税?!”相当多的个体经营者以房租高、地段差、生意不好、不赚钱甚至亏本作为“讨价还价”少缴或不缴税的理由,不懂流转税和所得税的区别。

5、下岗不缴税。不少人对税收减免一知半解,很多下岗职工开店搞经营,以为不管做什么都可以免税,有的还言之凿凿的表示:“你不要糊弄我,我知道,报纸上都登了,下岗工人自谋职业不用缴税,全免的!”,税务人员不得不耐心的解释:下岗职工享受减免税优惠是有条件,只有文件规定范围内的场地、行业才可以享受一定年限免征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的优惠,而且享受优惠也是要办手续的。

二、针对错误认识的对策:上述种种现象,除少数故意扰乱税收秩序,意图浑水摸鱼、偷逃税款的人外,根源还是个体经营业主对税收知识缺乏了解,再加上税收宣传不到位,使个体户有较多的税收误区。1、强化税法宣传,规范税收征收管理。增强纳税人依法纳税的意识是税务机关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税务部门应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使税法宣传由税务机关独家宣传向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宣传转变,税法宣传由纳税人被动参与向全民主动参与转变,税法宣传由传统模式向有声有色转变,税法宣传由仅仅宣传税法强调依法治税向倡导诚信纳税融入社会转变。要使个体户知道自已应纳什么税,如何认识税费区别,要通过表扬依法纳税的好人好事,曝光偷税漏税的违法案件,增强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意识。其次,通过规范的征管手段,科学的管理方法,帮助纳税人掌握税法和有关优惠政策,引导纳税人正确、及时地履行纳税义务,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

2、提供优质服务,加强税收监控。要以“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保质保量为国家收好税”为宗旨,竭诚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真诚服务,耐心服务,实效服务,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提升“文明办税、优质服务”质量,树立税收经济观,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通过换位思考,改善为纳税人服务的条件,努力取得领导放心、党政支持、纳税人满意三赢效应。要牢固树立依法治税就是对纳税人最高层次服务的思想,做到在执法中服务。在服务中执法。把优化服务体现到依法治税之中。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治税环境。培养良好的协税护税意识。调动全社会维护税法尊严的积极性。3、加大稽查处罚力度、维护税法尊严。税务稽查职能的转换对强化税收征管,堵塞跑冒滴漏起了很大的作用。税务部门要集中人力、集中时间,逐村逐组、逐街逐巷、逐户逐摊进行拉网式清查,大力清理漏征漏管户,边清理,边登记,边定额,边征收。要在全面摸准户籍的基础上,分类造册,建立个体户税收税源台帐,输入计算机进行管理,使之成为固定的地方税源。对拒不办理税务登记证、不按规定申报纳税的个体户,要加大检查处罚力度,以查促收,以查促管,促进公平竞争。

《浅谈个体户对税收错误认识的对策》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谈个体户对税收错误认识的对策。

推荐第9篇: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错误认识的批判

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错误认识的批判

耿有权

(东南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6)

摘 要:本文对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八个理念误区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提出了如何看待这些理念问题的想法,希望有助于人们纠正错误认识,形成重要共识,进而对我国在21世纪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实际行动有一个科学的评价。

关键词:一流大学;理念误区;评价

在我国政府1998年正式提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之后,国内高校特别是入选“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少数全国重点大学就开始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并实施实际的冲刺行动。它们比较一致的战略提法是,把自己的学校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开放式)的大学,并各自为实现奋斗目标设定了一定的期限。但是在经过几年之后,一些大学在实践中发觉自己原初拟订的发展目标和规划过于乐观,于是再次对自己的战略规划或行动策略进行了研究和调整。可以说,到这个时候我国高校创建一流大学的行动迎来了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理念问题困扰着大家,如校名内涵、办学规模、投资力度、一流标准等。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理念问题,我们在创建一流大学的行动中就难以大踏步地迈进,也难以获得理想的成果。有鉴于此,本文对其中比较突出的理念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期望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关注。

一、认为校名问题影响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建设

在我国,不少人认为,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校名很重要,因此,如果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就应该叫“大学”。于是在高教领域内,出现了“升格风”“换牌风”,如大专类学校变成本科类院校、专科类院校变成综合型大学、系所升格为学院、研究室升格为研究所甚至研究院,原本一般性大学,偏要冠以“研究型大学”“高水平大学”等称号等等,不一而足。那么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不是必须具备这些条件呢?其实我们只要看看当今的一流大学就不难鉴别了。

在美国众多的名校中,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加州理工学院(CIT),前者有1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后者有1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它们的校名仍然叫作学院。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劳伦斯实验室已经涌现了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成为核物理的重要学派,可是它依然叫实验室。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造就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如开创生物学新纪元的微生物学家马斯德、生命哲学的创立者柏格森、存在主义哲学先锋萨特以及许多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政治家,可它还是保持原有校名不变。[1]

这些校名看似“小的”,但并没有降低它们在人们心目中的世界一流水平的地位,相反,由于其小而有名气,更令人钦佩和仰慕。可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并非由校名决定,而是由学校自身的实力决定,说到底是由它培养的重量级人物的影响和规模来决定。因此,我国高教领域中曾经兴起的“更名风”,是看错了创建一流大学问题的本质,如此反而不利于大学的发展。

二、认为不扩大办学规模就难以实现创建一流大学的目标

在我国确立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校合并的政策出台后,曾经流行一股论调,认为在今后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大学的发展规模是越大越好或者至少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小了肯定是要吃亏的”的。理由是规模较小的学校在高教市场上竞争力肯定减弱,不利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或“巨型大学”。

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我相信只须从国外举几个一流大学的典型例子就可以辩明白的。如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是闻名世界的一流大学,可自创建以来,历任校长始终保持该校只能拥有2000名左右学生的办学规模,然而它却拥有63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5名美国国家

工程科学院院士(1990年数据)。

从1923年以来,有21名教师和校友获得诺贝尔奖。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它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只是一所学生不过几百名的袖珍高校(现时也不过千名左右),但始终是世界顶尖大学,无人否认。[2]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在最近几年的美国最佳大学排行榜中,门类齐全、规模巨大的美国众多名校却落后于只有理工文等少数学科的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

可见,世界一流大学并不是以规模决定其高低或名气的,而是以自己的内涵和人才的质量来决定的。当然这并不是说,规模就不重要,美国和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多一流大学的规模都比较大,他们确实比一些小的学校拥有更强的竞争优势。但那是自然发展的结果,不是刻意合并而成。

因此,我们万不能以此作为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客观标准。否则,将走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认识误区,从而不利于我国高水平大学或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

三、认为建校历史不够长的学校难以冲刺世界一流大学

确实,在当今的世界一流大学中,绝大多数学校都拥有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如英国牛津大学有800多年历史,美国哈佛大学有300多年历史;斯坦福大学也有100多年历史,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有240多年历史,日本东京大学有130年历史,等等。但是历史不长的学校中也有跨跃式发展成为世界知名高校的。如我国的香港科技大学,她建校也仅10多年,但由于扬长避短,重点发展纳米材料研究,取得了国际瞩目的成果而大大提升了该校的学术地位和国际知名度。

另外,历史长短也是相对的。例如,当美国哈佛大学举世闻名的时候,斯坦福大学还没有建立,然而建校后她奋起直追,终于成为驰名全球的世界一流大学,并带动了美国相关产业的大发展,为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之所以成功,其关键在于该校首先抓住学科建设不放松,并在其中又选择了容易攻破又具有自身特长的化学、物理和电子工程学科,使她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历史性的飞跃,最终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之列。这些事例表明,拥有悠久的历史当然会给学校的发展带来好处,但是“白纸一张也可以绘出美丽的画卷”。人类在众多领域的成就无数次证明了这一真理。鉴于此,中国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不必为历史是否悠久背包袱。而要认清形势,面向未来,奋勇直追,在发展中证明中国人的勇气和智慧,就象历史上制造“两弹一星”那样,坚信只要拼搏就能出成就。

四、认为投资达到美英水平时才能谈得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据说,哈佛大学过去15年的捐款达到190亿美元,每年开支20亿美元。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每年的科研经费都是2亿英磅,相当于10亿多人民币。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分校的一个行为科学系每年的经费为2.4亿美元,比我们的一个重点大学的经费还要多20倍。我国的重点大学——北京大学每年的经费仅是香港一所普通大学的百分之一。[3]从这些数字看来,我国的重点大学在资金上与发达国家大学的差距非常之大。

有人据此认为,我国在最近若干年里都无法成功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其推理很简单,“你的钱没有人家多”。笔者认为,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或者说只是一个重要方面。资金的充足确实可以提供发展的条件,可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创造较高的资金平台。

但是让我们翻看一下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历次创举,如六七十年代的“卫星上天”“两弹爆炸”,还有刚刚发射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等等,哪一项成就不是国际一流水平?但“卫冕上天”“两弹爆炸”等成就的取得,都是在国力相当虚弱的时候。

因此,在改革开放、经济获得巨大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综合国力已经大为增强,虽然资金仍然不足,但创建几个世界一流大学,是完全有可能的。

美籍华人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纵观中国大学的科研发展实力后,

曾乐观地预言:中国离诺贝尔奖“只差一步之遥”。其实,即使没有名人鼓劲打气,中国人也应该对创建几所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学有充分的信心和决心。

五、认为在国内排行榜前若干名的大学才有望冲刺一流大学

现在,有一种比较普通的看法是,位居世界或发达国家大学排行榜前列的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因此,在国内民间几家研究结构排定的高校排行榜后,即依据这些排行榜,特别是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和网大的排行榜,排定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备选学校。但是问题并非如此简单,目前已经有众多的学者对眼下的排行榜及其理论依据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其中的利弊得失。其中普遍的共识是,这些排行榜使用的方法一般是将大学的若干项目进行量化打分,如经费情况、教学情况、教师情况、学术声誉情况等,然后把他们的分数相加,即形成国内高校排行榜。然而,我们清楚地知道,一所大学的内容十分丰富,有的可以用数据进行硬性分析,有的却不能。例如对一流大学的建立起相当重要作用的软指标,如校风、凝聚力、社会声望等就难以量化。例如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等,虽然在硬性指标上不够有力,但是她却很有办学特色,仍不愧为世界一流大学。

如果以片面的标准对大学进行排行,那么势必导致一些有特色但总体实力靠后的大学的无奈。换言之,有些本来富有特色的著名大学,因遭到片面的评估而不能获得合理的排名,这不仅是个别学校的名誉损失,且会造成误导,把人们引入迷途。譬如,看到国内排在前列的大学都是规模较大的合并院校,自己因此效仿而走上片面扩大规模之路。这是值得教育界同仁提高警惕的,也是国家须通过教育政策加以引导的。因此我们万不可随心所欲,片面追求一流水平,否则,不久的将来,必定自吞苦果。

六、认为中国大学永远跟不上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

持这种观点的人确实不少。他们的理由是,目前的世界一流大学,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等等,都是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投入巨资并选准突破口才发展到今天的一流水平的。有专家在分析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后认为,目前在世界前100所大学中,大陆至今尚无一所,排在200-300名之间的也仅仅只有一所。很显然,如果我们不能进入50强,至少也要进前100名,否则就不能说我们建成了世界一流大学。[4]再说,如果设定以上这些名列前茅的大学现在的水平为世界一流水平,那么等我国高校赶上他们之后,他们也发展到一个新的台阶上了。这就是说,你发展,别人也在发展;你追赶,别人也在再超越,因此,他们将始终站立潮头。应该说,这种观点很时髦,也很有市场,但显得过于悲观。在这个方面,我们要向世界体育界人士学习。在过去多年的世界体育盛事中,其中总有少数打破世界纪录的,但他们往往并不是来自实力巨大的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等,而是来自小的国家、弱的国家,让人“看不上眼”的小将,但是他们照样为自己的祖国捧回奖杯,赢得世界级的荣誉,为全世界所瞩目。有言道:万事相通。体育界的竞争精神和发展策略确有值得我国教育界、科技界学习的地方。因此,我们要适应未来高等教育的竞争形势和新要求,不停地适时地调整发展战略和发展策略,谋求在科技领域“称雄一方”或“占有一席之地”。这样,世界一流大学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在中国早日实现,甚至可以在某些重要领域超越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七、认为只有获得诺贝尔奖才算建成合格的世界一流大学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设有医学、生物、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类奖项,还设有诺贝尔和平奖、文学奖等。显然我国比较看中的诺贝尔奖倾向于前者,当然也包括后者中的和平奖。对文学奖,认同度不是很高。如果以是否获得自然科学奖来评判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与否的话,那么,中国的大学追逐的主要目标必然是自然科学奖项了。但是,世界上除了这个大奖之外,还有许多大奖类同于诺贝尔奖,如在数学领域的菲尔兹奖即是。大家知道,2002年世界数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法国年轻的数学家拉佛阁获得了相当于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据说,他对世界重大难题——“朗兰兹纲领”,埋头研究了七年,功夫不负有心人,

他终于取得了成功。近10年来,法国已经出现了4位菲尔兹奖得主。正是由于这些出色的数学研究,法国才成为公认的世界数学大国。值得一提的是,在菲尔兹奖设立以来的70年中,没有一位中国大陆数学家获得。[5]在我国高水平大学竞相追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这类大奖。因此这些奖项的获得,同样是世界一流水平的象征。也就是说,在我们设定的争取一流目标之中,不能漏掉与诺贝尔奖齐名的世界级大奖,因为它们也是衡量世界级水平的“标尺”之一。特别是,我国在这个领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和杰出人才的记录。

八、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标准的制定操纵在国外人手中

当中国政府提出创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时,很多人自然想到的是,我们要向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看齐,实际上是以它们的办学模式作为我们奋斗和成功的参照系。于是将它们的评判标准所具有的内涵与数据加以量化,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归纳成几条而形成一个“硬指标”,并要求中国的大学以此为奋斗目标。其实,这是很不正确的认识,是一大误区。我们评价世界一流大学,不能完全以西方的标准为标准,我们需要带上“中国的有色镜”,即需用中国自己的标准评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这并不是否定现今世界一流大学那些共性的量化指标,如师资、学生数、留学生数、设备、图书、杰出校友、声誉等等,而是说,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而且必将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杰出的贡献,就象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一样,为它们所在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进步作出非凡的贡献。这就是说,既要有国外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还要有中国自己的个性。因为只有拥有个性的大学,才能拥有更多的光彩,正如在文化方面越有民族性就越有世界性一样。历史上中国人在发展教育方面是得到赞誉的,例如杜威就说,从专业知识的角度看,蔡元培比不上牛津或剑桥大学的校长;但从教育上讲,牛津剑桥的校长比不上蔡元培,因为后者改造了一个大学,使得北大成为中国第一所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而且推动了整个社会的改造与进步。[6]因此,只要我们的发展适应社会前进的方向,赢得发展的主动权,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是可以嵌入“中国特色”四个字的。

综上所述,任何一个新事物都会有一个适应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一些误区和问题是正常的,有时甚至是难以避免的。但最关键的是,我们不要回避或受困于这些误区和问题,而要客观地正视和对待这些误区和问题,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我们中国未来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还要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既要看到世界范围内创建一流大学的共性特征,也要看到体现国别特点的个性特色。也就是说,我们要始终辨证地看待世界一流大学,进而辩证地看待我们自己所要创建的世界一流大学,并在行动中随时纠正各种错误的倾向和不足之处,从而使世界一流大学在我国表现出一流的国际水平和优秀的中国特色,并为世界高等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推荐第10篇:错误认识剖析材料

错误认识剖析材料

基本情况:

XXX年至XXX年几年间,中央大力实施惠农政策,对农民购置农机(水稻联合收割机、甘蔗提升机等)实行资金补贴。几年来,XXX农机局为使上级下达的购机补贴资金及购机任务能顺利完成,多次召开乡镇农机管理员会议,下达任务。当时,县局只布置工作任务,没有任何工作经费,为促进各乡镇农机管理员工作积极性,由县局领导与XXX农机营销有限公司取得联系,该公司承诺给予各乡镇农机管理员下村宣传发动、下村加油、办公用品费、与村干部就餐费、到县局开会的路桥费、接待厂家人员餐费等工作经费,公司还承诺,群众购买水稻联合收割机每台劳务费XX元、甘蔗提升机每台劳务费XX元给本人,本人共计收取公司给予的XX台水稻联合收割机XX元、XX台甘蔗提升机的补劳务费XX元,共计XX元。在工作中,本人已正常使用这些费用,共计XXX元。由于县农机局及公司承诺给劳务费给本人,因此本人没有把此项资金存入农业服务中心账户,XXX年XX月,本人收取公司给予的劳务费受到检察院、及县、乡纪委的调查,本人积极配合,并在XXX年X月X日把收到的劳务费XXX元上缴县检察院。

错误剖析:

一是平时疏于学习,我总认为,只要把工作做好,学习无关紧要,殊不知,学习和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就该项工作,公司虽然承诺给予我劳务费,县局领导也没有反对我拿公司的劳务费,自己却没有认真思考,没有站好立场,没有深入地、系统地、全面地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放松夯实理论基础,导致犯了不该犯的错误。

二是为民意识不强,宗旨观念淡薄。没有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想问题不能从群众利益出发,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没有把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放在首位。认为收取这点劳务费是理所当然的,是自己付出劳动应该得的,殊不知,作为一名基层农机工作人员,就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群众排除万难,不该拿不是自己的东西。1

三是主观世界修养不够,思想素质不高。由于自己平常学习不够,没有注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修养。总认为社会风气在变化,自己也应有所变化,促使了自己工作作风和纪律涣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思想树立不牢,没有完全经得起退化变质思想潮流的冲击和社会丑恶现象的腐蚀侵袭。

改进措施:

第一,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按照“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学习要求,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树立良好的作风,以提高学习效果。加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充分认识理论成熟是政治成熟的前提;其次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以适应新形势对我们的挑战,力求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有较大提高。在学习态度上,做到变不自觉为自觉学。在学习方法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善于把所学的科学理论运用于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紧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深入分析新的实际情况,积极贯彻执行党委政府的要求,开展好自己的各项工作。

第二,牢记宗旨,勤政为民,加强纪律,切实改变作风面貌。针对自己的不足,通过学习,提高认识,彻底改进自己工作和思想不相适应的环节,切实加强自己的纪律观念,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要做到多调查研究,多为群众办事,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多为群众排忧解难,严格执行好各项纪律,强化自我约束,始终经受金钱的考验和诱惑,模范遵守各项纪律。

第三,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消除不思进取。树立创新思想,摆脱陈旧观念的束缚,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推陈出新,工作有起色。做到上级要求我做的,我要积极主动地去做,变外力驱使自己认真工作为自己主动地、积极地工作,把上级交给的任务完成好,工作做好。

XXX年XX月XX

第11篇:党校专家指出对选举的五个错误认识

党校专家指出对选举的五个错误认识

作者:飞飞文章来源:阳光网站点击数:273更新时间:2007-6-19

党内民主选举是体现党员意志、保持党的蓬勃生机和活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选举中存在的诸如“党管干部就是党定干部”、“选举选举,多此一举”、“丢票就是丢脸”等错误、模糊的认识,直接影响、制约着选举的健康、顺利进行―― 热点话题

目前,省、市、县、乡四级党委集中换届工作已陆续在全国展开,这是我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确保换届工作圆满成功,组织好民主选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衡量换届工作民主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但目前选举中存在的一些错误、模糊、落后的认识,却影响着我们选举的健康、顺利进行。一问:“党管干部”就是“党定干部”、“党选干部”吗?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沿用了“任命制”的党管干部模式,这种模式虽曾有过其历史合理性,但不可否认是的,也对部分领导干部产生了根深蒂固的负面影响。个别领导干部从思想上已习惯于任命制的模式,认为党管干部就是“党定干部”,由党来选择干部,党内民主选举是与党管干部的原则相背离的,对党内民主选举从感情上难以接受,从认识上难以接茬,认为“任命制”干部比公开考选的干部身份上更加“正宗”,政治上高人一等。其实,党内民主选举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也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起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就明确规定,党的各级领导机构,从基层到中央,都必须自下而上地选举产生,而且可以随时撤换。列宁在领导俄共(布)建设中,更是把一切职务经过选举作为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条件。我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从建党之初就明确规定要以选举方式产生各级领导机关,并把选举制度载入了党章,对之做了制度上的明确规定。只是由于民主革命时期党所处的艰难环境和面临的革命战争的艰巨任务,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又受“左”的思想影响,党内选举制度并未得到很好的实行。

近年来党内选举发展的实践证明,民主选举是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渠道和措施,是党内民主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决定

着党的生机和活力,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

当然,也要认识到,一方面,我们的党内民主选举是有别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的选举的,也不同于某些资产阶级政党内部以派系为基础的选举,我们实行的是循序渐进的、符合当前党情国情的党内民主选举;另一方面,党内民主选举是与党管干部的原则相一致的,我们要求党内民主选举既要充分体现党员的意志,以焕发党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又要保证全党的集中统一以实现党的纲领和目标。可以说,党内民主选举是党管干部原则的具体体现。

二问:“选举选举”,是“多此一举”吗?

当前,由于党内选举制度还不完善,实行过程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使一些党员干部对党内选举产生了一些模糊认识和做法,有的认为,选举选举,“多此一举”,认为选举中谁当选、谁落选都是组织早已内定了的,特别是“一把手”大多是等额选举,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党内选举即便不是形式主义,也是仅仅走个必须的程序而已,因而放弃了自己的民主权利;有的认为即使认真投票,但结果未必如自己所愿,根本左右不了“大局”,以至于选举时表现出极端不负责的随意性,“掐头去尾留中间”就是这种思想的真实写照,因而浪费了自己的民主权利;还有的本想认真投票,但由于选举过程中保密措施不够,众目睽睽之下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因而保留了自己的民主权利。

鉴于这些情况,调动好、保护好广大党员干部参与党内民主选举的积极性,是选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三问:“丢票”就是“丢面子”吗?

选举就是选择性的推举,有选择必有取舍。但在个别领导干部的思想中,却从来没有“落选”的概念,在他们看来,只有赢得百分之百的选票才是一次成功的选举,“丢票”就是“丢脸”、“丢面子”,就无法向上级党组织交代。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其根源在于有对上级党组织的“依赖”思想。他们总认为有上级党组织作“担保”,自己不以全票当选是不可能的,上级党组织也不会答应。有的党组织在组织选举中的一些不妥当做法也进一步加重了个别领导干部的这种错误认识。有的把体现组织意图、选举圆满成功理解为“该当选的一定要当选、该‘差

额’的一定要差下来”,为确保不发生“意外”的跑票、丢票现象,往往在候选人名单排列顺序、选举人的座次安排、投票方式等环节上做文章,例如在可能“丢票”的重点选举人旁边安置可靠的人变相监督,在等额选举中规定“同意的不作任何标记”,等等。这显然是与党内民主选举的原则相违背的。作为民主选举的组织者,各级党组织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为所有候选人提供一个公开公平的选举环境,因为通过层层的推荐、提名、考察等多个环节,参加正式选举的候选人都是经过了组织严格把关和群众公认的,都是比较优秀的,谁当选谁落选都很正常,党组织对所有候选人必须一视同仁,决不能厚此薄彼,误导选举人的意志。四问:“差额”就是“陪选”吗?

由等额选举逐步发展到差额选举,是党内民主制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但在实际操作中,个别领导干部和党组织担心差额选举的竞争会“影响”团结,于是有的在等额选举的基础上指定一个“差额”作为“陪选”,对于“陪选人”的角色,不但“陪选人”自己心知肚明,即使在选举人中也是不公开的秘密,而且“陪选人”也是一种政治待遇,只要确保自己“落选”,组织肯定另有安排,这在一些地方已成为不成文的规矩,以至出现了“陪选人”积极做选举人的工作拒绝选票的现象,使“差额”实际成了变相的“等额”。我们知道,无论从民主的内容来说,还是从保障党员的权利来看,竞争性选举都是党内民主不可或缺的内容,现代社会管理对领导干部才华和素质的要求,只有在一个有压力、有竞争、有比较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检验,竞争性的差额选举为此提供了一个舞台,各级党组织要组织好、利用好这个舞台,在严格遵守党内民主选举各项制度规定的前提下,通过积极探索、不断改进候选人介绍方式等形式,为候选人提供展现才华的渠道,把选择权真正交给选举人,把差额选举带来的竞争引导为有利于加强党内团结的竞争,引导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

五问:“落选”是“不称职”的代名词吗?

据某地组织的一次换届干部心态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党委成员落选的认识,认为“大大损伤积极性”的占84.3%,“不能接受”的占12.1%。这一情况促使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落选”干部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仍有少数群众甚至党员干部对在差额选举中落选的干部存在种种猜测和议论,甚至把落选的干

部与不称职干部等同起来;有的落选干部也感到脸上无光,压力很大,担心影响今后的使用,有的甚至意志消沉,从此一蹶不振。这种情况如不及时加以引导,势必会影响党内民主的深化和发展,也不利于调动和保护好干部的积极性。对此,我们必须对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实行差额选举,“落选”是很正常的事情,要落选不落志,差额选举不是优胜劣汰,而是优中选优。有的时候,一些优秀、合适的人选,由于各种原因落选了,也是可能的,这都属于民主选举的正常结果,都应正确对待。文章录入:彭超责任编辑:彭超

第12篇:本人对信访工作的体会

本人对信访工作的体会

近年来,随着我县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快,国家土地政策宏观调控的影响,涉及违法占地、土地征用、征地补偿、权属纠纷等方面的问题也相对突出,涉及土地方面的信访事件也相对增多,这些矛盾若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和及时解决,往往会引发一些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及部门形象、政府声誉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近几年来,我们注重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回顾和反思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也有很深刻的体会。

体会一:认识到位,思想重视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在处理信访事件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感觉到,每一起信访事件的发生,都是因一些小事、具体的事和单个的事得不到及时公正和妥善的处理而引发的。所以,思想上的认识到位,重视到位,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分析和研究处理这些信访问题中,始终给大家灌输一些思想,始终绷紧这根弦,抛开大道理不说,我们觉得:

1、处理好信访事件,能够更好地提升单位和部门的形象,增强单位的荣誉感。

2、处理好信访事件,能够更好地节省财力、物力和精力办其他的事,不影响和耽误单位的工作。

3、处理好信访事件,能够更好地增进感情、加深沟通,增强开展其他工作的群众基础,增强群众的信任感。

4、处理好信访事件,能够发现和找出我们部门工作的不足和差距,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增强大家对信访工作的高度重视,“信访无小事”,耽误不得。

体会二:掌握信息,及时处理,讲求方式是解决信访问题的有效途径。

1、抓住一个“早”字。就是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注重了解和掌握群众对国土工作的反映,及时捕捉信息,化解矛盾,真正立足于“抓早、抓小、抓苗头”,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如:为了控制住我县黑土坪村非法开采腐植酸资源的势头,

1

我局在接到群众举报后,及早行动,制发了《关于严禁乱挖滥采腐植酸资源的通告》作为宣传,事后虽有个别人偷偷开采,但我们即刻现场制止。又如04年,在每周的土地巡查中,发现壶泉镇镇稻地村个体村民占用农田违章建房的案件,刚开始动工下基础,我们及时进行了查处,恢复了原状。

2、突出一个“快”字。就是变久拖为速决,能快则快,决不拖拉。我们做到:上午接访,下午赶到现场,下午接访,第二天就赶到现场。对于群众上访,真正做到接访后要做到快调查,速处理,快结案,尽管《条例》上有时限15日答复,60日处理结果,但若能做到一个“快”字,不论是从感情上、态度上,都能给上访者带来宽慰,减少和避免重复访和越级访的发生。

3、体现一个“公”字。大凡上访者,都是因自身的利益问题受侵害,或不公平,或主张正义而举报等,寻求的就是一个“公”,如何依照政策,依据法律作出公正的处理,是解决信访问题的关键,在处理这些问题上,我们牢牢把握“三关”:

一是查清事实,把好事实关。如壶泉镇个别信访户,多次要求对一宗有权属争议的土地给予发证,利用关系,但我们尊重事实,告知政策,公正予以答复,坚持不予办证。

二是依据法律,把好政策关。如国家在“托安”输电线路建设中,依照政策征用农民土地,绝大多数农户理解支持,但仍有个别农民多次上访,我们按照程序,依据政策,释疑解惑,使该户最终表示理解。

三是有错必纠,把好处理关。在信访中,确实有不少是我们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未做好而造成。对此,我们的态度很明确,有错必纠。如九几年壶泉镇北道岩村两户村民,对同一宗地申请进行权属登记,由于我们的工作人员的疏忽,对两人都颁发了土地证,事后我们发现,便及时进行了改正,及时把矛盾控制在初级阶段。

4、务求一个“实”字。这个“实”是工作踏实的“实”。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踏实地去做,要贯穿始终,一旦某一环节不实,出了差错,就会前功尽弃。如我们在为县糖酒公司发土地证的时候,由于工作人员工作不踏实,简化了工作程序,误

2

将县糖酒公司南邻的居民用地划入县糖酒公司界内,结果在旧城改造中,引发了县糖酒公司与个的权属纠纷,教训很是深刻。

5、注意一个“巧”字。我们常说,干工作要苦干实干加巧干,信访工作也是如此。在处理信访中,除苦干实干外,针对个案,适当“巧”干,也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体会三:加强自身建设,强化责任,是确保信访工作有序开展的基本保障。

做好信访工作,关键在于人,只有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依法办事,就能妥善处理矛盾和纠纷,为群众排忧解难。我局在认真抓好信访工作的同时,对内注重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一是结合本职工作,重点举办了多起相关法律法规及专题讲座。二是积极参加省、市、县级组织的各类法律知识培训班学习,领导带头,全员参加。有的干部在学习《信访条例》后,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在处理违法案件和土地信访纠纷中,严格按法律程序操作,坚持做到有问必答、有访必接、有信必复、有查必果,有效避免了过去“不作为”或“乱作为”的不正常现象。

信访是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了解和掌握群众的呼声以及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从而推动整体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我局积极做好信访工作,建立规范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信访工作制度。一是把信访工作列入局领导和各股室的岗位责任制,实行信访工作一票否决制。把信访办结工作纳入各业务股室的工作考核计划。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强化责任,分解责任,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执法部门及各股室各负其责。做到组织、机构、办事人员三落实。三是建立信访工作分析报告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信访工作情况分析会,及时通报信访形势,分析矛盾纠纷隐患,研究排查整改意见及措施。四是实行首问负责制及局领导接待日制,同时,热情接待来信来访群众,做到“五个一”,即“一张笑脸、一句问候、一声请坐、一杯茶水、一份满意”。

体会四:加大宣传,按章办事,严格执法,是取得群众信任做好信访工作的关键环节。

3

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抓好国土信访工作就要想方设法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使群众对信访问题有正确认识,从而避免群众因对法律、政策的误解越级上访,重复上访,有效降低上访的“成本”。

几年来,我局除了利用每年的“宣传日”进行土地、矿产资源法律法规宣传外,还针对信访工作策划了一些宣传活动。如2002年,专门编印了《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汇编》共1000本;2003年,结合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工作,强化自身制度建设,专门编印了《依法行政规范土地市场制度汇编》,所涉及到的各项制度达33项。2004年,编印了《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2005年,编印了《国土资源管理法规》汇编。通过广泛的宣传,广大群众对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有了基本了解,有效配合了政府的各项中心工作。近年来,我局共受理办结群众举报违法用地案件达18起。如,有一私立学校,为了选择新的校址,私自与某村民委员会协议征用土地,20多万元征地补偿费已给付村民组,我们接到群众举报后,依法进行干涉,制止了一起违法用地的发生。

国土资源信访工作,既要按照政策法规宣传说服群众,又要切实保护群众及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保护国家的土地矿产资源不受侵害,做到严格执法。对基层群众反映强烈,影响面广的信访案件,我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及时组织力量,调研,查处,决不拖延。例如2006年, 对望狐乡村民的集体上访案件,及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宣传,答复及查处工作,保护了当地矿产资源。

总结我局前些年来的信访工作,我们确实感受到收到一些成效,在某些方面已明显感觉到信访件在逐年减少,但在农村土地权属争议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权属上访还时常发生,隐患还不能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从客观上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政策变化较大,土地价值不断提升,一些群众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总想通过上访获取各自利益。从主观上分析,基层村委会和相关组织调解不力,政策宣传还不到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贯彻《信访条例》,切实抓好信访工作,不断加强国土资源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依法管理国土资源的 4

水平,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13篇:本人对魅的定位

本人对魅的定位

一、不赞成完全控制这个钻牛角尖的思想,完全控制是不公平的。

二、不赞成强控制却没有血防抗性的魅。群战之中,强控制是必要的,但是没有血防的魅会是昙花一现。控制到一部分对方之后,自己也就一命呜呼了,所以完完全全没什么用。

三、不赞成全敏捷魅。全敏捷魅会提高魅的一定生存能力,但是这样就成了一个路人。你现在是可有可无,控制瞬间消失,就像是个旁观透明人。

四、我写的是【经济魅】,有钱大婶自觉绕道。

五、群战中的魅具备的条件:血防、命中、强控、抗性、高技能等级。输出可有可无,群战的时候,魅是个完全辅助。

【经济魅打造】

装备选择:

装备所有强化10~15左右装备是生存必备,血防的关键。但是魅与其他职业不同,没选择装备的时候要控制、命中、血防兼顾。而且我们还要经济实惠,那么我们选择装备的时候可以,这样来选择。

武器:不用多说,必须选鬼,加攻击速度和所有技能等级是关键,能打孔的话【石之灵】首选是【无妄想】大家都知道,魅的无妄想是最便宜的。不能打孔就不说了。

衣服:鬼或者当前等级蓝色逆天,对于经济上来说,鬼装比较容易获得,但是在开孔上算下来预算没有蓝色逆天容易。因此要根据个人等级阶段来选择衣服。在109之前,我个人认为鬼装是必须的。开孔积分相对简单,6

9、89的钻头更是相当便宜。但是129之后积分相对花的要多一些,看个人能力选择(蓝色逆天开孔简单就是难得遇到,鬼装开孔比较漫长)。衣服决定好之后,尽量打上【了生死】或者【识本心】。这样的衣服预算不高,而且血气防御都有了。

护腕:这是一个相当特殊的装备。它是元素抗和格挡的主要来源,也是血防的一部分来源。我建议尽量选择鬼装(属性稳定,基础保证),洗双、三大幅度难度不大,还能保证防御的跟进。若开孔建议打【格挡】百分比的石之灵。

帽子、鞋:这两个装备是防御的一部分来源,不推荐蓝色逆天,那些属性一般不适合魅使用。如果选择鬼装,尽量洗敏捷,是盗版紫色固定强控,洗敏捷必须,且要保证属性数量,这样才能保证基础。能打孔的话,帽子打上加血气石之灵,鞋子只有一孔,直接打翡翠。腰带、手套:这两个装备是血气的主要来源,保证属性条数和基础,手套还可以洗根骨。戒指、手镯、项链:这一共是5个装备,也是体现魅的特色的装备。建议完全选择强控装,输出对魅来说没什么意义,可以选择娓娓强控套装或者红、紫强控装备。若每个装备都是强混,那么每条是12点,一共60点,在不济也有55点左右。项链选择某控制技能加5以上的娓娓比较划算,至于是哪个控制要看个人喜好,我选择的是【迷仙引+6】,经济魅都这样。

抗性搭配:

大家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其实魅和医生一样,是一个高抗职业医生的【护心】和魅的【清平乐】性质有共通之处,所以魅一样可以拥有和医生差不多的高抗性。在你要控制对方的时候,是否想过对方的魅也会控制到自己。所以魅必须有抗性,当然不会像医生那样高抗,但是至少可以增加自己的生存能力。

一、元素抗:元素抗是减少自己伤害的,保证自己不是个脆皮的必备。元素抗的来源主要是【护腕】。三大幅度的护腕一般在45点左右,其他防具会加一些,然后就是【纹饰】,我建议魅打上一排【电抗纹】和一排【毒抗纹】,5个装备打下来一排是60点左右,然后点修炼。

二、控制抗:因为我选择的防具都是鬼,这样装备抗性很固定,用帮会功勋吧45点控制抗性全部点满。再有【清平乐】对固有抗性的加成,魅的控制抗不会很低。,然后加上一排【抵挡类纹】,我选择的是两个【混乱抵挡】两个【沉默抵挡】一个【眩晕抵挡】。技能修炼:

血防、强控、输出和抗性加强必备(该点什么自己都知道,防御、强控、抗性有什么是不需要的?)技能:魅的主要控制技能要保证有一定高度,这样命中和控制时间会大大提高,技能等级比任何强控还有敏捷要来的实在在这里说明:强控点满一项加40点,结合收拾上的55点就有95点左右首项强控和40点二项强控综合控制:保证魅的敏捷、强控的主要因素以上的血防(双防8300+到9500,血气2W5+)和技能(至少两个控制技能到50级包含传家宝:混乱或者沉默)已经让魅有了基础的控制强度和生存能力,但是魅要在别的职业里体现突出就需要在另外因素上下功夫。

法宝:

我选择的是三排强混+3(一共36点强混),两排敏捷+6【玲珑心】,所以我的强混加附体的11点有142点,强沉默40,不过我会换下一两个强混手镯,换成强沉默,于是我的强混120+点,强沉默60+点。

基础属性:

为了提高敏捷,吃技能点的书《新唐书》、《三国志》等,然后洗点,一本能洗出5点敏捷。这样加上两排法宝还有装备带的敏捷,在620左右的敏捷是有保证的。战斗习惯:

我在战斗的时候是先沉默起手,然后混乱,针对职业来说,方士、艺人都是混,医生就沉默、定身、束缚,甲鱼(一个狐狸足够解决之),侠客、刀客能杀就杀,不杀尽量远离(踩到陷阱就悲剧了)结束语终上所诉,这样的魅在群战之中的生存能力很强,至少能控制同战场的80%左右的对方玩家,并且保证对方很少有人能杀死自己。而且这样选择搭配的魅花的钱不多。就是在强化和修炼上花上多一些,其他地方花的对于别的职业来说不算多。魅是最有可玩性的职业。

第14篇:本人对家庭贫困说明

本人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的说明

尊敬的哈尔滨银行、华安财产保险公司:

感谢您们能够受理我的贷款申请,以下是我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的说明,本人确保真实!

我来自农村,从小就生活在大山里,这里经济落后,我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我凭借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来到了哈尔滨理工大学,在这我将完成我的大学梦。

天有不测风云,上天捉弄了我那风雨飘渺的家,原本不富裕的家,遭到城中的打击,父亲于今年正月初七不幸遇难,再一次加重家里的经济负担,生活的重担落在了母亲的肩膀上,而母亲没有正式的工作,在家以种田为业,家中的经济只能靠那几几亩田地,而我和弟弟上学那几亩天地的收成是远远不够的,生活窘迫就可以看到了。

我的父亲是一位老实的农民,为了我和弟弟读书,去南方打工,每年我都盼望能和父亲在一起过个好年,然而父亲为了我们的学费,过年很少回家,别人家快快乐乐过年,而我家总在期盼着父亲,8年呢,父亲只在家中过过一次年。然而今年却是一场噩梦,原本父亲今年可以和我们过年的,为了我过完年上学有生活费,父亲决定晚回来,然而除夕夜父亲不幸从楼梯摔伤与头部,头盖骨断裂,又被耽搁了一天,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母亲大年初一去了广州,见了我父亲最

后一面,我父亲与初七早上抢救无效身亡。父亲就这样离开了我们,生活的重担落在母亲那单薄的身上。父亲生前看病花光了家中仅有的那点积蓄,还欠下了不少外债,我和弟弟上学又有这麽高的学费,仅靠那几亩田地是万万不能够的。母亲很无奈地说:“就是你父亲去世,咱这日子也要好好的过,你们的学习不能耽搁。”看着母亲觉得他力不从心。

我成了单亲,为了暂时减轻母亲的负担,为了我能完成我的大学梦,我很希望得到你们的帮助,我会努力拼搏,努力去实现我的梦想。感谢你们!

学生:

第15篇:本人对青年团的认识

本人对青年团的认识

共青团员,一个光荣而神圣的称号!作为第一批团校的学员,我既兴奋又感到光荣.在团校学习过程中,我了解了共青团的光辉历程和优良传统,对共青团组织有了更广泛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团章》及上团校,我对团有了如下的深刻认识:从共青团的先进性方面:我认为共青团不是一般的青年组织,而是先进青年组织,它的先进性表现在政治上:实现中华人民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在思想上:我们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在组织上:共青团有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在工作上:以党为中心,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认为作为一名共青团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青年群众协助党做好各项工作。

共青团组织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团结全国各族青年,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从共青团的奋斗目标来讲,我认为共青团主要是以共产党为中心,拥护共产党的纲领,团结青年,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共青团的基本任务------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努力为党输送新鲜血液。

从共青团的基本任务来讲,我认为共青团的团员都应是先进青年,四有青年。我们要在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上多加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总体来说,我的认识是: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青年,了解青年的桥梁,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的组织。

最后,我认为入团宣誓词很好的表达了我对团的认识及感想:我将积极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中去,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团的章程,执行团的决议,严守团的纪律,勤奋学习,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

第16篇:本人对鉴定的意见

本人对鉴定的意见

转眼间,我已经跨入大三的第二个学期,本人对鉴定的意见。时光飞逝,在校团委的教育和关心下,我懂得了一个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品质。总结半年的工作学习经验,我对自己有如下的评价和认识: 首先,团学习和工作中,我身为一名普通团员,能够积极配合团总支的各种工作,努力宣传团的知识和精神,能够以身作则,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到了坦诚、自信、乐观、处事冷静,人际关系良好,争取成为优秀的中国共青团员。在此期间,我注重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积极的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我深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做事认真负责,热爱生活,能帮助别人, 在各项工作中,能把同学们团结到一起,善于与他人协同“作战”,社会实践能力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快,乐观向上,爱好广泛,并能努力做好每一件事,鉴定意见《本人对鉴定的意见》。能够积极上进并主动挑战一些困难。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我深深地体会到,共-产主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和坚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的过程。惟有不断地学习,用理论来武装头脑,努力在掌握理论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用理论来指导实际上下功夫,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注意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其次,但做为一个大学生,我们的天职就是学习,最主要的任务和根本目的就是学习,新学期正式上课后,老师都对我们将如何学习做出规划,帮助我们调整学习方法。让我们借鉴学长和同学门的长处,来克服自己的短处,使我们很快进入新的更有挑战性的学习生活中来,让我们少走了许多的弯路。也让我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教师的引导下,我们更注重了学习方法和思维的调整,用一种开放的思维去思索。我做到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记笔记、课后系统复习,独立完成作业。自己已经不是一颗青涩的苹果,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在加上有老师的教导,我对未来有了信心。在这个班集体中,其实我不是将军也不是矮子,大家都一样,努力的,充分利用时间的就是将军,不努力的虚度光阴的永远都只是弱者。让我知道了我最应该做的就是充分利用时间,不骄不躁,脚踏实地的去学习知识,为以后的人生达下坚实的基矗

我深知,在个人成长的路上,我们不但要敢于创新,而且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作为团员必须具有积极的心态,乐观的精神,和敢于向困难挑战的精神,而且骄不躁,败不馁,能发扬团结友爱,关心他人,具有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去年图书记带领教师队伍一起检查教室卫生,号召所有同学能够以身作则,爱学校就如爱家。我懂得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含义。良好的道德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长期的养成过程。我从我做起,管好自已。只有这样才不会违背于作为新一代光荣的共青团员的精神。当然人无完人,我也有缺点,相信在不断反省自己的同时,我会尽量做到有错则改,无则加勉。虽然参加团的时间也很长了,但是政治思想觉悟还有待提高;对学习的规律仍需进一步适应,方法也尚需改进;在工作中,也要弥补不足,尽最大的努力为同学们服务。新的一年里,我一定认真要向老团员学习,勤勉敬业,在平凡的工作和学习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相信未来组织的建设,因有我们的拼搏而更加富有活力,因有我们的努力而更加精彩,因为有我们的成绩而更加灿烂。

第17篇:“学校对本人的政审意见”

该生在校期间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于20xx年x月递交入党申请书,如果已经递交入党申请书,加上此句。并于20xx年x月x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如果已经入党,加上此句),能够按照(本科教育规范群众/团员要求团员/党员要求党员)严格要求自己,遵纪守法,无违法违纪行为,能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心帮助他人。努力学习,成绩(优异前茅的/优良中间的/良好靠后的,毕业困难的不写成绩情况),积极参加科技竞赛活动(未参加过任何活动的不写),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未参加过任何活动的不写),(能够适应相关专业进一步深造,并要上研究生的写)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能力和作用。

第18篇:核电站事故概率的错误认识

每座核电站在设计运行期事故发生概率为百万分之一堆年。有人就说,一台电站寿期50年,那么核电站建造多了,比如全世界建2万座核电站,事故率就成1/50了。也就是五十年肯定有一次事故,

这样理解不对。不是说核电站多了或者运行年份久了,单台事故率就从百万分之一堆年降低为五十分之一堆年。

单台的事故率不因为电站数量变多和运行年限而有变化。

百万分之一堆年不应该理解为1座核电站在1百万年运行期会发生1次事故,应该理解为1座核电站每年出事的概率是百万分之一。

即使一台机组运行百万年,期间肯定至少出一次的概率也只有63.2%,而不是我们想象的100%。

1.1台机组寿期50年运行期至少会有1次发生事故概率为:

P=1-(1-0.000001)^50=0.00005,约2万分之1 2.2千台机组寿期50年运行期至少会有1次发生事故概率为:

P=1-(1-0.000001)^10000=0.0952,将近十分之一,概率还是很小 3.2万台机组寿期50年运行期至少会有1次发生事故概率

等同1百万台机组运行1年至少会有1次发生事故概率 等同1台机组运行1百万年至少会有1次发生事故概率为: P=1-(1-0.000001)^1000000=0.632,即63.2%,并非肯定发生

可见,那种说事故率为百万分之一堆年,全世界建2万座核电站,事故率就成1/50了。也就是五十年肯定有一次事故是错误的?

一台机组100万千瓦,2000台是20亿千瓦,中国2013年装机容量约12亿千瓦。 从目前世界装机容量来看,暂时还不会超过2000台机组,整个寿期每年出事故概率约10%

第19篇:学生对概率和统计的错误认识及教学对策

学生对概率和统计的错误认识及教学对策 2.1、部分

初中学生在统计的学习中,对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掌握还是不错的。但不能利用它们做出决策。在利用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做出决策时也充分暴露出学生语言表达的贫乏。特别在概念的理解上学生有较多的错误认识或理解不全面。这些认识需要弄清抽样在实践中的意义才能对样本的概念有更完整的理解。

在概率的学习中,学生总是认为比统计部分难学。概念的理解还是有许多错误认识,特别表现在定性或定量地说明机会上。虽然绝大部分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的学生都能区分必然事件,可能性事件和不可能事件,但以为”不太可能”就是”不可能”,”很有可能”就是”必然”、以及”有可能发生”与”必然发生”之间的混淆是两种普遍存在的错误。

教学中可采取以下对策进行教学:

1、用活动的方法有效开展概率与统计的教学。概率与统计内容是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在收集处理数据以及利用数据进行预测、推断和决策的过程中包含大量的活动,完成这些活动需正确统计思想的指导,在活动中渗透统计思想,建立统计观念。另外,教师应重视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学生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或理解偏颇。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活动的组织者与合作者,学生通过交流合作,主动探究,从事收集和处理数据的活动,有效改变教师常规的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尝试使用问题教学、发现法教学等。在概念讲解中多采用样例的方式来介绍,学生便于理解。还有,要指导和影响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来。

2、给学生更多练习实验的时间。首先内容上必须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安排,这样安排不仅符合概率与统计的特点,也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数学中仅用口头教授的方式很难改变学生直觉,虽多次纠正错误概念,但还是可能出现。教师应创设环境,鼓励学生在较多的时间内用真实的数据、活动以及直观的模拟实验先核查、修正或改正他们后来的错误认识。让学生走出课堂,自己利用时间合作深入调查生活中的事例,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做出合理估计与统计。老师教学中,应不断收集从学生那儿得出的新认知成果,并融合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3、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通过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时进行的优点,直观动态演示,强有力地吸引学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统计与概率实验室》CAI 课就强调实验操作性、学生参与性和知识重组性,在模拟实验中完成知识构建。当然,广大教师也可以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制作一些更实用的课件,然后通过现场演示促进学生的认识改变,发挥出特别的作用。这样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或理解上偏颇的认识,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

先进的计算器不仅可以处理繁杂的计算,有的还具有强大的统计功能,比如随机数的产生等。因此在处理统计内容时强调使用计算器,尽量使用计算器处理数据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将学习重点放在理解统计思想和从事统计活动上来,避免将这些内容变成单纯的数学计算。

总之,只要在教学中多联系学生的现实,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或理解偏颇制定有效合理的教学对策,发展学生认知结构,这样学生才能从中获益,才能有效培养初中学生的统计观念,为高一级知识的传授提供旧知辅垫的”踏板”。

王老师说的很对。概率与统计内容是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在收集处理数据以及利用数据进行预测、推断和决策的过程中包含大量的活动,完成这些活动需正确统计思想的指导,在活动中渗透统计思想,建立统计观念。另外,教师应重视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学生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或理解偏颇。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活动的组织者与合作者,学生通过交流合作,主动探究,从事收集和处理数据的活动,有效改变教师常规的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尝试使用问题教学、发现法教学等。在概念讲解中多采用样例的方式来介绍,学生便于理解。还有,要指导和影响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来。

李老师说的错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出现,我也很困惑。我想只要在教学中多联系学生的现实,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或理解偏颇制定有效合理的教学对策,发展学生认知结构,这样学生才能从中获益,才能有效培养初中学生的统计与概率的知识观念,减少错误的出现。

第20篇:本人对高中生物学习的几点建议

本人对高中生物学习的几点建议

(只限于新课改地区)作为一个过来人,就个人观点,对于生物学的学习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生物学的性质而言,稍微的偏向文科,在学习中有很多的知识点要牢记,尤其有一些细微的知识点,比方说在细胞的结构,以及不同的呼吸作用进行的不同场所和各个反应及其生成物的不同等等都是细微的知识点,属牢记的。 高中生物的难点在于遗传学,对于遗传学的学习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首先要熟练掌握的就是孟德尔的两大定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而后边的伴性遗传等等都是以他们为基础的,对于自由组合定律的学习就本人的以前学习经历来说,记牢棋盘式表格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哦。还有在后边的多对形状的分离中都是可以根据棋盘式表格而做出来的,这种方式就很适合那些对遗传知识掌握得不太好的同学,对于那些掌握的较好的可直接记住那些比例就可直接套用。

对于光合作用的学习,重点就是卡尔文循环,及其同位素示踪法的实验,都是高考的热点与难点,是必修二的重点之一,还望看到的同学加强记忆,则会事半功倍。

对于细胞分裂的学习,又要结合起来他的各个时期的特点及物质的转换等等。

对于稳态的学习要联系必修一的知识,充分的联系起

来,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他们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比如讲到细胞外液,讲到神经调节,体液调节,都和必修一的知识是紧密相连的。

此外,学好生物学的一个方法就是将知识系统化,比方建立树形图,将各个知识点找到相应的位置,非常利于记忆,也适合将个知识点联系在一起。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兴趣爱好,对于课程的学习如有兴趣爱好的成分在里面,学起来就会相当轻松,但是综合现在国情来看教育不会有太多变化兴趣爱好的成分会被削弱。还望各位同学努力奋斗,考取自己心仪的大学,完成自己的梦想。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说的不周的地方,还望读者细心指出,当感激不尽。

本人对错误的认识范文
《本人对错误的认识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