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猴山观猴看图写话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16 15:06:2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二年级上看图写话观猴山

二年级上看图写话《观猴山》

——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次看图写话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安排的第—个写话训练。看图写话的画面上画的是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动物园参观,假山上姿态不同的可爱的小猴子正吸引着他们。为此,如何在写话指导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孩子们的目光“聚焦”到这一方面上来,是教学的重点。同时,考虑到这是学生第一次写以“生活情景”为主题的画面,我应先引导学生把话说明白。还要关注教学中两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一是激发、唤醒学生写话的积极性;二是写话过程中养成学生语言表达的基础习惯,譬如:开头空两格,标点符号独立占格的书写习惯等。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鼓励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按“四素句——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基本要求写几句完整、连贯的话。

2.巩固学过的标点符号,即逗号、句号、叹号、问号的用法引导学生养成“开头空两格,标点符号独立占格”等基本的写话习惯。

3.在写话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观察、乐于表达的欲望。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参观动物园时的有关照片或图片。 2.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

1、导言:同学们,每逢节假日,你们的爸爸妈妈带你们去过动物园吗?下面请同学们把各自准备好的照片拿出来,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照片上的故事。

2、请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照片故事。

3、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师:这节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到动物园看一看可爱的猴子。

过渡语:小猴子的样子可真有趣!瞧,一群有趣的小猴向我们跑来了!比一比,谁的眼睛亮,都看清楚这些小猴正在做什么。 1.教师逐一出示画着各种姿态猴子的图片。 2.指名说说画面的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按“小猴正在 ”的句式逐一说画面的内容。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2)教师引导学生按“小猴子的样子可真有趣! 有的在 ,有的在 ,有的在 ,还有的在 。”句式连贯地说说几幅画面的内容。 3.小结。评比“眼睛最亮”的小朋友。

三、看图、说图。

过渡语:小朋友的小眼睛真亮,小猴子在做什么都被我们看得一清二楚。老师这里还有一幅画,看一看,哪位小朋友不但能看清楚画面的内容,还能说清楚。让我们来赛一赛,谁的小嘴棒!

1、课件出示教材文本插图。

2、学生四人小组自由说。

3、(全班交流)指名说,其他同学注意倾听,了解说话内容。

4、评价:说说谁说得好,好在哪里。

5、师生互动,梳理图意。

人物:老师和同学 动物:小猴子

景物:假山、猴子、大树和天上的云彩。 地点:动物园的猴山。 时间:一天下午(或星期二下午、、、、、、) 事情:老师带同学们到动物园参观,假山上姿态不同的可爱的小猴子正吸引了大家。

四、从说到写,“看一看,谁的本领大”

1、巧设情境,牵手童心,扣响写话的门环。

(1)“小朋友,马上就要看一看,谁的本领大,谁能把图画的内容写下来。在写之前,我们复习几个标点“标点娃娃” 。(投影出示在下面的句子中给 “逗号( ,)、句号( 。 )号( ?)”找到家。

动物园里的孔雀真漂亮! 动物园里,孔雀很多。

动物园里有孔雀吗?

(2)把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通顺的话。

( )这些猴子真有趣!有的在吃东西,有的躺在妈妈的怀里,让妈妈挠痒痒,还有的在玩游戏。 ( )星期一下午老师带着我们到动物园观看猴子。 ( )假山上姿态不同的可爱的小猴子正吸引了大家。 ( )四点,老师带着我们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3)画面导入,唤醒童趣,推开写话的门扉。引导学生认识写话“开头空两格,标点符号独立占格”等基本的写话习惯。

2、说话 。老师发现,小朋友不但有双明亮的小眼睛,还有张能说会道的小嘴呢!请同学们用几句话把我们“参观动物园猴山”这件事说清楚。

3、写话。把你刚才说的“参观动物园猴山”这件事,用几句话写下来。可以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也可以写想象到的。能加上自己的认识和感想更好。 4.学生写话,教师巡回指导。

五、展评“写话”,体验成功

1.指名几位写得好的同学进行交流,交流后让其他同学说说好在哪里。

2、评比颁奖:谁写得话既有具体内容又有条理,就可以获得“优秀小作家”称号得到“优秀小作家”奖章。

3、总结:写得好的是成功,有进步的也是成功,“写话”中有一句、两句精彩的同样是成功。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写作指导要突出趣味性,让学生乐写愿写。为了体现写话的趣味性,本设计把学生感兴趣的动物生活情境带进课堂。为了增强写话的趣味性,整个指导过程以观看为主线,以说为手段,让学生在“说”中练写,在“写”中悟法,在“赛”中表达,在“比”中体会。这样,学生在享受游戏的乐趣的同时,也在享受作文的乐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级的写话教学应遵循从说到写的规律。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介绍可爱有趣的猴子,如模仿说、自由说、游戏说、比赛说、交流说,同时,教师也及时评点引导,让学生在说中悟写,在悟中练写,使学生真正达到“乐于表达、易于动笔。

推荐第2篇:《观猴》看图写话教学设计

看图《观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细致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词写句,并连成段。 2.根据具体的情境,先说后写。 教学重点:

根据情境恰当地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动物园吗?都看到过那些可爱的小动物?(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生提到动物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说说可爱的地方)

师:这节课,我们和其他小朋友就一起去动物园看看可爱的猴子吧。板书:看图写话 观猴(穿插回顾“猴”字的写法)

二、比一比,谁的眼睛亮

过渡语:小猴子的样子可真有趣!瞧,一只只有趣的小猴向我们跑来了!比一比,谁的眼睛最亮,看清楚这些小猴正在做什么。

1、教师逐一出示各种姿态猴子的课件。学生仔细观察。

(1)教师引导学生按小猴正在 “ ”的句式逐一说画面的内容。(课件出示)

(2)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说给自己的同桌听一听)

2、小结。

三、赛一赛,谁的小嘴最棒

过渡语:小朋友的眼睛真亮,小猴子在做什么都被我们看得一清二楚。老师这里有一幅画,看一看,哪位小朋友不但能看清楚画面内容,还能说清楚。让我们来赛一赛,谁的小嘴棒!出示画面(本节课的图片),组织小朋友仔细的看一看。

1、画面上的小猴子都在做什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每一只猴子,用不

同的语言表达出来。---指名说(预设)

师:孩子们真棒,不仅会看,说得也很好,把小猴子的各种姿态也说出来啦,老师忍不住要表扬表扬大家了。

师:你们能用 “有的„有的„还有的„„ ”说一句完整通顺的话吗? 出示: 你看,它们有的„„,有的„„ ,还有的„„。

自己练说-----指名说-----互相说(板书)

师:我们还可以把“有的” “有的”换成“一只” “一只”,把“还有的”换成“还有一只”,谁愿意再来说一说呢?(表扬)

师:我们说了半天猴子了,那我们再来看看,图上除了可爱的猴子们,还有一些什么呢?(假山、绿树、老师、同学以及其他人)

师:我们怎么把这些事物或人,与我们刚才说的猴子连在一起呢?聪明的小脑袋瓜,快想想办法吧!

随机出示:

有一天,_________带着_________去_________看猴子。

师:这句话中,告诉了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发生的事件(四要素)。你能对应地说说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各是什么吗?(板书: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师:一般,我们写一件事时,以这样的句子作为开头。(

2、你觉得动物园里的小猴子怎么样?(要让别人知道已经写完了或者可以表述一下自己的心情,通常这是文章的结尾,谁愿意来给文章加个结尾呢?)

3、你今天玩得怎么样? 过渡语:老师发现,小朋友不仅有双明亮的小眼睛,还有张能说会道的小嘴呢!孩子们知道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那你们知道哪里是经过吗?(对,就是小猴子千姿百态的样子)那么,老师想请小朋友认真思考,把刚才看到的画面用几句话写下来,不知大家有没有信心?

出示写话要求:开头空两格,标点符号独立占格。用准词语,写通句子。(聪明的孩子可以用开头、经过、结尾写出来)

四、学生写话,教师巡回指导。

板书设计:

观猴

开头: 时间 地点 人物(谁) 事件

(有一天,_________带着_________去_________看猴子。) 经过: 有的_________,有的_________,还有的______________ 结果: 心情

推荐第3篇:二年级看图写话《观猴》教案

二年级《观猴》看图写话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鼓励学生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基本要求写几句完整、连贯的话。

2、引导学生养成“书写题目,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且独立占格”等基本的写话习惯。

3、在写话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观察、乐于表达的欲望。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写几句完整连贯的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去过动物园吗?都看到过哪些可爱的小动物?(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说一句完整话。)

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动物园看看可爱的猴子吧。板书:看图写话 观猴

二、比谁的眼睛亮

过渡语:小猴子的样子可真有趣!瞧,一只只有趣的小猴不仅吸引了我们,还有谁也跑来看了呢?比一比,谁的眼睛亮,看清楚这些小猴正在做什么,小朋友们在做什么。不过小猴子这么多,你准备从哪里看起呢?引导学生说观察顺序。

教师课件出示画面图片,学生仔细观察。 指名说说画面的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按“小猴正在___________”的句式逐一说每个小猴的样子。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2)教师引导学生按小猴子的样子可真有趣!有的在________,有的在_________, 有的在___________,还有的在_________ 的句式说说画面的内容。

(3)小朋友们又是在做什么呢?看了猴子,觉得猴子怎样?

3、小结。评比“眼睛最亮”的小朋友,为下一阶段学习保持学习兴趣。

三、赛谁的小嘴最棒

- 1

推荐第4篇:《观猴》看图写话教学设计

《观猴》看图写话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四 流芳小学 方毅

【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是小学

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要根据所提供的情境图,因地制宜地创设写话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角色,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看图写话。教学中采用层层深入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图片的方法,并为学生提供小组交流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大胆开展与人交际,从而形成多向互动的场景。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规范学生的语言,使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为写话作好铺垫。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图片,能写几句完整、通顺的话。

2、掌握写话的基本要求:开头空两格;写完整的句子;会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3、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有序观察画面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观察重点部分比较突出的图片,能用几句完整、通顺的话写出画面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园吗?谁来说说你见到了哪些小动物? 师述:是啊!很多小动物都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好好爱护它们。

2、这节课,我们就跟着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去动物园游玩吧,你们想去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中喜欢的事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指导观察图片

(一)、第一轮指导观察:整体观察。

1、出示课文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老师引导学生说说图的大意。

师述:看看哪个同学的眼睛最亮,最会发现,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说。

3、指名汇报。

(引导:这是什么时间?天气怎么样?谁在哪里干什么?)

4、能不能连起来说一说呢?连起来说时,要注意说清楚哪几方面呢?(复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并板书)

5、师小结:对了,我们要注意要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

6、自由练说——汇报。

7、师用上好词示范说。(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老师也想说说。)

课件出示框架:(什么时候) ,(天气怎样) 。(谁) 来到(什么地方) (干什么) 。

8、学生评价老师说的如何。(师:同学们,老师说得怎么样?好在哪里?)

9、那请同学们也用上一些好词再练习说说。

(板书出示好词:风和日丽、阳光灿烂、高兴极了、开心极了)

10、再次汇报,要求用上好词。(师:说得真好!都能运用好词语了!)

【设计理念:在看图写话的教学中,根据情境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交际情境以后,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在师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教师的示范说和出示的好词,能让学生明白运用平时所学到的词语可以使话表达得更清晰、更优雅,从而激发学生说的兴趣、说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有效地在双向互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第二轮指导观察——局部观察。

1、同学们,我们再细细地看看图片,画片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

2、师述:这幅图中大面积地画了猴山,所以猴山中的情景是这幅图的重点部分,特别的引人注目,那么现在,我们就从最显眼的地方看起。

3、出示重点图,学生观察,画上的小猴子在干什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只小猴子。

4、指名说。

(注:指导学生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小猴子。)

5、指导学生练习说话,要求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6、动物园的小猴子们怎么样?

7、同学们,如果你是这群小学生的一员,你今天玩得怎么样?

【设计理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图片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观察图片时要按一定顺序观察;同时,引导学生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使话说得更有条理性。】

(三)、第三轮指导观察:整体说。

1、师述:同学们,你们的观察真仔细!看,每只小猴子的一举一动都被你们看得清清楚楚。那你们可以完整地把整幅图说一说吗?

2、四人小组内说一说。

要求:当一同学说图时,其他同学要仔细听,听完后要进行评价,小组内比一比,看谁说得好。

(注:小组内自由交流,师巡视指导)

3、指名汇报说,师生共同评价。

【设计理念:提供小组内自由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尽情发言,大胆开展与人交际,使全班学生在双向互动过程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也参与学生的小组交流中,与学生一起互动,在互动中发展和规范学生的语言,使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为写话作好铺垫。】

三、指导写话。

过渡语:同学们说得很好,你们有信心当一名小作家,把这些话写下来吗?

(一)、提示写话格式。

1、写话之前,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吗?

2、复习标点符号。

(1)、师:那我们一起来复习标点符号。我们学习了哪些标点符号? (2)、指名回答。

(3)、师讲标点顺口溜,学生接着说。

句中有停顿,蝌蚪跟后边。[,逗号]

说完一句话,莫忘画小圈。[。句号] 命令与欢呼,滴水下屋檐。[!感叹号] 疑问与发问,耳下垂小圈。[?问号]

(二)、学生写话,老师巡视。

课件出示框架:

(什么时候) ,(天气怎样) 。(谁) 来到(什么地方) (干什么) 。小猴子们在假山上玩耍,有的 ,有的 ,有的 ,还有的 ,它们玩得 。

同学们今天玩得 。

【设计理念:给学生建立当小作家的信心,激发学生写话的动力;适当的复习标点符号可保证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率。同时,给出的写话提示能照顾全体学生的水平,让学生在遇到不会写时有个适当的指引。】

五、交流评价习作

师:谁愿意把你写的话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请你们认真听:看看他哪个词用得好或你特别喜欢他的哪个句子。

学生读——学生点评(你觉得哪个词特别好?)——师点评

【设计理念:建立多种评价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去,学习他人写得好的地方,以促进自己的不足。】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通过今天看图写话的学习,大家肯定从中认识到,想要把看图写话写好,首先要细心观察,把画面内容讲清楚、说具体,进行书写时要注意写话格式,注意运用学过的好

4 词好句写完整的句子,以后我们再写动物或人物时,也可以用上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 【设计理念: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温故而知新。】

七、作业:

回家把你写的话读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理念: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写话的兴趣。】

【板书设计:】

时间 :星期六早上

地点:动物园

人物:老师和同学们

事情:游玩

【设计理念:板书简洁,突出写话的四要素,能对学生起到提醒作用。】

推荐第5篇:人教版二年级看图写话《观猴》教案

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观猴》看图写话教案设计

常晓 畅园学校

- 12

2、出示上等材料作文,(低年级习作讲评应该先选好的材料进行交流,给更多同学示范。)这一环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表扬“表达规范或者有个性表达” 的学生。

3、出示中等材料例文,指导修改。(找出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予以指导。)

3、课堂总结:评比“亮眼睛、巧嘴巴”以及“小作家”等,以激发学生今后的写话兴趣。

附:板书 看图写话 观猴 方法:看

想 说 写

推荐第6篇:人教版二年级看图写话《观猴》教案

二年级《观猴》看图写话教案设计

教材解读

本次看图写话的画面上画的是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动物园参观,假山上姿态不同的可爱的小猴子正吸引着他们,可以判断,画面的主体是猴子的千姿百态。为此,如何在写话指导过程中把孩子的目光聚焦到这一方面来,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同时,考虑到这是学生第一次写以“生活情景”为主体的画面,我们应先引导学生吧话说明白。我认为“说明白”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们看到了些什么。然而,学生的能力是有差异的,为此,我们引导写生说话或写话,既要考虑上述几个要素的“底线要求”,又要鼓励和培植学生的“个性要求”。

教学目标

1 通过引导学生细致的观察,鼓励学生按“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基本要求写几句完整、连贯的话。

2 引导学生养成“开头空两格,标点符号独立占格”等基本的写话习惯。

3 在写话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观察、乐于表达的欲望。初步培植学生勇于个性表达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写几句完整连贯的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去过动物园吗?都看到过哪些可爱的小动物?(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老师也去过动物园,还给我喜爱的一种动物拍了很多照片呢.

2、(课件展示)比一比,谁的眼睛亮,看清楚这只小猴正在做什么。教师逐一出示各种姿态猴子的课件。学生仔细观察。(板书:看)

指名说说画面的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按小猴正在 “

”的句式逐一说画面的内容。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3、看了这些照片你们觉得小猴子怎样?想不想去看更多的猴子?那么今天老师就领着同学们到动物园去看一看机灵可爱的小猴子吧。板书课题:看图写话:看猴子 (穿插回顾“猴”字的写法)

4、小结。评比“眼睛最亮”的小朋友,为下一阶段学习保持学习兴趣。

5、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坐上了汽车,汽车开动了,在路上我们看到了南飞的大雁,看到了千姿百态的菊花,看到了漫山遍野的枫叶,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目的地。(睁眼) 出示画面观察:看,我们来到了哪儿?(说完整的话:我们来到了动物园的猴山

二、观察画面,看图说话,启发想象.

1.初步看图整体说.(对画面内容有一个整体了解) (1).请孩子们认真看图,你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

(2).你能试着用 什么时候 谁 来到

什么地方 干什么 这个句式说清楚图画内内容吗?让我们来赛一赛,谁的小嘴棒!

出示: , 来到 。(指名说) 2 局部观察重点说(创设想象的空间,边观察边想象.使学习过程富有童趣.)

(1)再看图,画面上最显眼的地方画的是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师: 这幅图重点部分是猴山,它占的面积大,画的很详细,特别突出,

我们就从最显眼的地方看起。

(2) 画面上的小猴子都在做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按顺序来观察图。

从上到下顺序观察,我们先说在假山上面的吃桃子的猴子,接着说半山腰爬山、荡秋千的猴子,最后在说躺在妈妈怀里的猴子。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每一只猴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指名说可以选择这些词语来说:钻来钻去 扭 跳 摘 戴 爬 坐 撕 逗 指 伸直 钩 挂 (板书:说)

我看到一只猴子坐在假山上一边吃,一边看着前面。 还有一只猴子挂在山上,一只手拿着一个大苹果…… 那两只猴子好像在做游戏,可能在说悄悄话,它们在说:我们躲起

来,别让那边的小朋友发现……

你能用 “有的…有的…还有的…… ”说一句完整通顺的话吗? 出示: 你看,它们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自己练

说-----指名说-----互相说

- 31互读互改.(欣赏他人的习作,学习同伴的长处,启发学生修改习作

的方法)

同桌互读互改----全班点评

2多种形式激励.(激发学生对写话的兴趣.)

(1)评选“小小作家奖” (2)评选“最佳句子奖” (3)回家读给爸爸妈妈听.

附:板书 看图写话 观猴 方法:看

推荐第7篇:二年级看图写话《观猴》教学设计

二年级《观猴》(看图写话)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引导学生细致的观察,鼓励学生按“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基本要求写几句完整、连贯的话。

2 引导学生养成“书写题目,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且独立占格”等基本的写话习惯。

3 在写话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观察、乐于表达的欲望。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写几句完整连贯的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你们觉得看图写话难写吗?(指名回答)师(那是你们没有掌握方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看图写话。

师:你们去过动物园吗?都看到过哪些可爱的小动物?(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动物园看看可爱的猴子吧。

课件展示图

二、比一比,谁的眼睛亮

1.师:看图先取题目(题目写第一行中间) 师引导:先找图中的主角,再给主角加上合适的词语。

师指名取题

2.看图写第一段(开头空两格)

师:第一段写时间(什么时候),人物(谁),地点(什么地方)、事情(干什么)。

师指名说说。

3.看图写第二段(提醒:开头仍要空两格)

师:第二段写图上的主角怎么样?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可以由上而下,由近及远,由内到外;可以先主后次;按事物发展先后顺序观察,那你们觉得这幅图按什么顺序观察最好写呢?观察什么呢?(师:动作,心理活动,语言,表情等)

师:比一比,谁的眼睛亮,看清楚这些小猴正在做什么,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我们可以把观察到的动作词说出来。如:钻来钻去

伸直

师:当我们看到图中出现多个主角时,可以用上什么样的句式来说话呢?(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4.看图写结尾

师:结尾就是写出心理感受。如,心情:高兴、开心等。

三、赛一赛,谁的小嘴最棒

过渡语:老师发现,同学们不仅有双明亮的小眼睛,还有张能说会道的小嘴呢!那么,老师想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把刚才看到的画面来说一说(指名说)

四、比一比,谁的书写能力强 师:学生动手写话。看谁写的好?

师: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写出“四要素全的话”,即交待清楚时间、人物、地点、事情,教师巡回指导。

五、评一评,谁写得完整、词语准确。

- 2

教学反思:

这是学生第一次写以“生活情景”为主题的画面,他们虽然已有过写话的经验,但大都是写一两句而已,要想完整地写出几句话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还未能正确掌握“,。!”等标点符号的书写断句作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从图入手,引导学生观察。

首先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在动物园里,孩子们最喜欢的莫过于猴山了,以画面引入写话教学,让他们在具体的画像面前把看到的说一说,孩子们立刻能说出一些与图相关的词,或说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句子。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台。

二、从词到句,引导学生说写

通过引导学生把想到的与图相关的词串理成句,再指导学生学习有序地观察后,把无序的词串成有条理的、四素齐全的句子描述画面,接着引导学生把句子进行扩展——把图中人物的表情、猴子的动作、当时的天气等写得更具体、生动。我在指导时特别注意把握好以写出“四素齐全”的几句话为最低要求,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创作。一堂课下来,学生们的作品中有不少“意外惊喜”!

三、从严规范,引导正确写话

学生们第一次学习写几句话,也是作文的初步接触,因此必须从起始阶段就要严格把好规范书写的要求。如标点符号的运用与正确书写、占格,开头空两格、认识冒号、双引号等,其中有些不是二年级小朋友能接受的知识(冒号、双引号)。在指导下笔前,我先演示范例,让学生说说发现其中的规律,再小结。最后才让学生起笔练写。这样交来的“看图写话”错误比较少了。

这节课,从词到句、从句拓展,规范书写,辅导层层渐进,学生学得扎实,有效。相信只要持之以恒,一定能为将来的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推荐第8篇:人教版二年级看图写话《观猴》教案

《观猴》看图写话教案设计 康中实小学 万桂蓉

教材解读

本次看图写话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安排的第一个写话训练。从这个意义上来解读这次的写话训练,我们应有“把好头,开好局”的意识——不仅要让学生能看图写几句话,更应关注教学中两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一是激发、唤醒学生写话的积极性;二是写话过程中养成学生语言表达的习惯等。

本次看图写话的画面上画的是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动物园参观,假山上姿态不同的可爱的小猴子正吸引着他们,可以判断,画面的主体是猴子的千姿百态。为此,如何在写话指导过程中把孩子的目光聚焦到这一方面来,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同时,考虑到这是学生第一次写以“生活情景”为主体的画面,我们应先引导学生吧话说明白。我认为“说明白”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们看到了些什么。然而,学生的能力是有差异的,为此,我们引导写生说话或写话,既要考虑上述几个要素的“底线要求”,又要鼓励和培植学生的“个性要求”。

综上所述,本次看图写话的教学目标不妨做如下定位: 教学目标

1 通过引导学生细致的观察,鼓励学生按“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基本要求写几句完整、连贯的话。

2 引导学生养成“开头空两格,标点符号独立占格”等基本的写话习惯。

3 在写话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观察、乐于表达的欲望。初

- 11.初步看图整体说.(对画面内容有一个整体了解) (1).请孩子们认真看图,你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

(2).你能试着用 什么时候 谁 来到

什么地方 干什么 这个句式说清楚图画内内容吗?让我们来赛一赛,谁的小嘴棒!

出示: , 来到 。(指名说) 2 局部观察重点说(创设想象的空间,边观察边想象.使学习过程富有童趣.)

(1)再看图,画面上最显眼的地方画的是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师: 这幅图重点部分是猴山,它占的面积大,画的很详细,特别突出,

我们就从最显眼的地方看起。

(2) 画面上的小猴子都在做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按顺序来观察图。

从上到下顺序观察,我们先说在假山上面的吃桃子的猴子,接着说半山腰爬山、荡秋千的猴子,最后在说躺在妈妈怀里的猴子。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每一只猴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指名说可以选择这些词语来说:钻来钻去 扭 跳 摘 戴 爬 坐 撕 逗 指 伸直 钩 挂 (板书:说)

我看到一只猴子坐在假山上一边吃,一边看着前面。 还有一只猴子挂在山上,一只手拿着一个大苹果……

- 3用几句话写下来,不知大家有没有信心?(板书:想 写) 出示写话要求:开头空两格,标点符号独立占格。用准词语,写通句子。

2、学生写话,教师巡回指导。

五、评一评,谁的能力强

四、全班评议 交流作品 5` 1互读互改.(欣赏他人的习作,学习同伴的长处,启发学生修改习作

的方法)

同桌互读互改----全班点评

2多种形式激励.(激发学生对写话的兴趣.)

(1)评选“小小作家奖” (2)评选“最佳句子奖” (3)回家读给爸爸妈妈听.

附:板书 看图写话 观猴 方法:看

推荐第9篇:二年级《观猴》看图写话教学设计(材料)

《观猴》看图写话基于标准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内容来源】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看图写话 【主

题】看图写话 【课

时】2课时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 计者 】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写话目标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本课内容是是二年级学生第一次的写话练习,本设计在教会学生细致有序观察的基础上,注重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说,以说促写,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想象力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在说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图画产生合理的联想,使静止的画面鲜活起来。

2、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写以“生活情景”为主题的画面,本次看图写话的画面上画的是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动物园参观,假山上姿态不同的可爱的小猴子正吸引着他们。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已有过写话的经验,但大都是写一两句而已,要想完整地写出几句话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本次的看图写话,需要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内容进行整合,再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四要素”进行写作的一件事情。这对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应先引导学生把话说明白。我认为“说明白”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们看到了些什么。所以,在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充分看图、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及时进行启发和指导,让学生充分地说,说了再写,以降低写话的难度。并且,在说话、写话的过程中,要运用各种手段,以评语与肢体语言的形式,随时激发孩子们说话、写话的欲望,唤起孩子们说话、写话的热情。

3、教材分析

本部份内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这是低年级第一次正式写话,而写话又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能力主要方式与途径。写话教学中,教师只有贴切学生实际,通过多种渠道授予学生“渔”之法,学生才能从中品出写这“愉”。 教学目标

1 通过引导学生细致的观察,鼓励学生按“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基本要求写几句完整、连贯的话。

2 引导学生养成“开头空两格,标点符号独立占格”等基本的写话习惯。

3 在写话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观察、乐于表达的欲望。初步培植学生勇于个性表达的心态。 教学重点

1、能够通过细致有序的观察,完整、有重点地写出几句话。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能够按照顺序细心地观察图片,抓住猴子的动作、表情,展开合理的想象写几句话。评价任务

任务一:能够连贯的用句式说出猴子的各种形态。 任务二:能够运用句式具体的说出图画主要内容。 任务三:能够展开合理想象,完整的写出几句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小朋友们,去过动物园吗?都看见过哪些可爱的小动物?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2.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师:这节课,我们要跟随编辑叔叔去动物园看一看可爱的猴子。(穿插回顾“猴”字的写法)

二、“比一比,谁的眼睛亮”

过渡语:小猴子的样子可真有趣!瞧,一群有趣的小猴向我们跑来了!比一比,谁的眼睛亮,都看清楚这些小猴正在做什么。 1.教师逐一出示画着各种姿态猴子的课件或图片。(要求:一幅图片上出现小猴的一种姿态:可以是“正在吃桃子的”,可以是“正在假山上休息的”,可以是“正在与别的小猴玩耍的”,还可以是“正在眺目远望的”„„需要说明的是:所选的图片应尽可能与课文中看图写话上的相近。) 2.指名说说画面的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按“小猴正在 ”的句式逐一说画面的内容。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2)教师引导学生按“小猴子的样子可真有趣!有的在 ,有的在 ,有的在 ,还有的在 ”句式连贯地说说几幅画面的内容。

3.小结。评比“眼睛最亮”的小朋友,为下一阶段学习保持学习兴趣。(完成目标一和目标三)

三、“赛一赛,谁的小嘴棒”

过渡语:小朋友的小眼睛真亮,小猴子在做什么都被我们看得一清二楚。老师这里还有一幅画,看一看,哪位小朋友不但能看清楚画面的内容,还能说清楚。让我们来赛一赛,谁的小嘴棒! 1.出示课文中的画面。

假山上的猴子不但多,而且千姿百态呢!你最喜欢山上的哪只猴子呀?现在我们一起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猴子!那我们就从假山最上面的这只猴子开始吧!

(课件出示猴1图):仔细观察它的姿势,想想它在干什么?

2、这一姿势好熟悉啊,在哪见过?我们一起来读读《黄山奇石》里描写猴子的一个好句:“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 (课件出示片断)

(1)你喜欢这段中哪些描写猴子的好词?(板书:动作:抱、蹲、望)

(2)你能用上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向我们介绍假山上的这只猴子吗?趁机把学生说的好词写进“好词园”里。

3、(课件出示猴2图):我们继续往下看,假山左边这只猴子在干什么?

(1)生边说师边指图,引导学生边听边观察 师:我们来观察它的手,怎么样?

(动作:左手抓着假山,右手捧着苹果。)

师:除了手,你还看到它的什么动作?(攀 摇晃 翘) 师:它脸上有什么表情呢? (表情: 眯 咧 弯)

师:从它那得意的表情,想象一下它可能在想什么?或说什么?(相机板书:想象:想什么 说什么)

(2)谁能用上这些好词,并加上你的想象完整地介绍这只小猴子呢?

师:指导学生观察其余猴子的姿态,按“有的在_______,有的在______,有的在______,还有的在_______”句式连贯地说说几幅画面的内容。(完成目标二和目标三)

四、“看一看,谁的本领大”

过渡语:老师发现,小朋友不但有双明亮的小眼睛,还有张能说会道的小嘴呢!那么,老师想请小朋友把刚才看到的画面用几句话写下来,不知大家有没有信心? 1.写话前,引导学生回顾写几句话的基本要求,譬如:开头空两格,标点符号独立占格的书写习惯等。可以这样组织这一环节的教学:

“小朋友,马上就要看一看,谁的本领大,谁能把图画的内容写下来。在写之前,你有没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 2.学生写话,教师巡回指导,也为讲评环节准备。(完成目标一,二,三)

五、“评一评,谁的能力强”

1.指名几位写得好的同学进行交流,交流后让其他同学说说好在哪里。这一环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表扬“表达规范或者有个性表达”的学生。

2.出示下列段落,组织学生评一评,是否还需要帮助下面这位小朋友改一改。

例文:“老师带领小朋友去动物园游玩。动物园的小猴子真有趣啊!今天,我玩得十分开心。” 教师读上述例文。

引导小朋友说说自己的想法。(先安排学习伙伴间的讨论,再进行指名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修改上述例文。目的在于帮助小朋友把“画面重点——猴子姿态万千,十分有趣”写出来。 3.组织小朋友修改自己写的话,并认真地誊写。

4.课堂总结:评比“亮眼睛、巧嘴巴”以及“小作家”等,以激发学生今后的写话兴趣。

推荐第10篇:看图写话,小猴吃苹果

看图写话 小猴吃苹果

一天,有两只小猴子来到一条小河边,它们看到河对岸有一棵苹果树,树上挂满了红红的大苹果,看得两只小猴直流口水。但是怎么才能到河对岸去呢?两只小猴子想啊想,一同想了一个好办法。它们准备自己造船过去。它们找来了一只木桶,用树枝做了两支浆,不一会儿小船就造好了。它们开心地坐到了船上,划着小船顺利地通过了河。两只小猴通过自己的努力,吃到了甜甜的苹果。

第11篇:观猴山好词好句

万里无云

天气晴朗

阳光明媚

秋高气爽

迫不及待

唧唧喳喳

机灵可爱

活蹦乱跳

东张西望

抓耳挠腮

金鸡独立

摇头晃脑

不甘示弱

津津有味

引人注目

得意洋洋

荡来荡去

手舞足蹈 兴高采烈

依依不舍

哈哈大笑 光秃秃的假山上

翻滚的云海 活泼可爱的小猴子

蔚蓝的天空 大口大口吃起来

一声不响的坐着

第12篇:《观猴》(看图写话)教学设计 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观猴》(看图写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本次看图写话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安排的第—个写话训练。我们应有“把好头,开好局”的意识——不仅要让学生能看图写几句话,更应关注教学中两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一是激发、唤醒学生写话的积极性;二是写话过程中养成学生语言表达的基础习惯,譬如:开头空两格,标点符号独立占格的书写习惯等。因此,根据课程标准及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习认知发展规律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细致的观察,鼓励学生按“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基本要求写几句完整、连贯的话。

2、引导学生养成“书写题目,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且独立占格”等基本的写话习惯。

3、在写话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观察、乐于表达的欲望。初步培植学生勇于个性表达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写几句完整连贯的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去过动物园吗?都看到过哪些可爱的小动物?(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说一句完整话。)

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动物园看看可爱的猴子吧。

板书:看图写话 观猴

二、比一比,谁的眼睛亮

过渡语:小猴子的样子可真有趣!瞧,一只只有趣的小猴不仅吸引了我们,还有谁也跑来看了呢?比一比,谁的眼睛亮,看清楚这些小猴正在做什么,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三、赛一赛,谁的小嘴最棒

1、过渡语:老师发现,小朋友不仅有双明亮的小眼睛,还有张能说会道的小嘴呢!那么,老师想请小朋友认真思考,把刚才看到的画面用一些词或一句话说一说

2、学生自由地运用学过的词语描述画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或让学生出黑板写)

四、比一比,谁的书写能力强

1、让学生随意地读,请学生体会,这样别人能清楚地知道你要表达的是什么吗?

2、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写出“四要素全的话”,即交待清楚时间、人物、事情、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3、复习“,。!”等标点符号,引导学生学习正确运用、正确书写。评一评,谁写得完整、词语准确。

4、引导学生说观察顺序。

教师出示画面图片,学生仔细观察。(板书:看) 指名说说画面的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按“小猴正在___________”的句式逐一说每个小猴的样子。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2)教师引导学生按小猴子的样子可真有趣!有的在________,有的在_________, 有的在___________,还有的在_________ 的句式说说画面的内容。

(3)小朋友们又是在做什么呢?

五、小结。

评比“眼睛最亮”的小朋友,为下一阶段学习保持学习兴趣。

六、评一评,谁的能力强

1、优秀材料讲评,这一环节教学过程中,要突出表扬“书写题目,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且独立占格写得完整”的写话。让学生将改好的写话再读一遍。

2、出示上等材料作文,(低年级习作讲评应该先选好的材料进行交流,给更多同学示范。)这一环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表扬“表达规范或者有个性表达” 的学生。

3、出示中等材料例文,指导修改。(找出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予以指导。)

4、课堂总结:评比“亮眼睛、巧嘴巴”以及“小作家”等,以激发学生今后的写话兴趣。

板书设计:

看图写话 观猴 方法:看 想 说 写 改 《观猴》(看图写话)教学反思

这是学生第一次写以“生活情景”为主题的画面,他们虽然已有过写话的经验,但大都是写一两句而已,要想完整地写出几句话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还未能正确掌握“,。!”等标点符号的书写断句作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从图入手,引导学生观察。

首先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在动物园里,孩子们最喜欢的莫过于猴山了,以画面引入写话教学,让他们在具体的画像面前把看到的说一说,孩子们立刻能说出一些与图相关的词,或说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句子。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台。

二、从词到句,引导学生说写

通过引导学生把想到的与图相关的词串理成句,再指导学生学习有序地观察后,把无序的词串成有条理的、四素齐全的句子描述画面,接着引导学生把句子进行扩展——把图中人物的表情、猴子的动作、当时的天气等写得更具体、生动。我在指导时特别注意把握好以写出“四素齐全”的几句话为最低要求,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创作。一堂课下来,学生们的作品中有不少“意外惊喜”!

三、从严规范,引导正确写话。

学生们第一次学习写几句话,也是作文的初步接触,因此必须从起始阶段就要严格把好规范书写的要求。如标点符号的运用与正确书写、占格,开头空两格、认识冒号、双引号等,其中有些不是二年级小朋友能接受的知识(冒号、双引号)。在指导下笔前,我先演示范例,让学生说说发现其中的规律,再小结。最后才让学生起笔练写。这样交来的“看图写话”错误比较少了。 这节课,从词到句、从句拓展,规范书写,辅导层层渐进,学生学得扎实,有效。相信只要持之以恒,一定能为将来的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13篇:人教版二年级看图写话《观猴》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第四单元 《观猴》(看图写话)教案设计

天河区旭景小学 赖雪苑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写以“生活情景”为主题的画面,本次看图写话的画面上画的是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动物园参观,假山上姿态不同的可爱的小猴子正吸引着他们。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已有过写话的经验,但大都是写一两句而已,要想完整地写出几句话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本次的看图写话,需要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内容进行整合,再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四要素”进行写作的一件事情。这对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应先引导学生把话说明白。我认为“说明白”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们看到了些什么。所以,在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充分看图、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及时进行启发和指导,让学生充分地说,说了再写,以降低写话的难度。并且,在说话、写话的过程中,要运用各种手段,以评语与肢体语言的形式,随时激发孩子们说话、写话的欲望,唤起孩子们说话、写话的热情。

教学目标:

本次看图写话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安排的第—个写话训练。我们应有“把好头,开好局”的意识——不仅要让学生能看图写几句话,更应关注教学中两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一是激发、唤醒学生写话的积极性;二是写话过程中养成学生语言表达的基础习惯,譬如:开头空

- 1

2、学生自由地运用学过的词语描述画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或让学生出黑板写)

四、比一比,谁的书写能力强

1、让学生随意地读,请学生体会,这样别人能清楚地知道你要表达的是什么吗?

2、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写出“四要素全的话”,即交待清楚时间、人物、事情、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3、复习“,。!”等标点符号,引导学生学习正确运用、正确书写。评一评,谁写得完整、词语准确。

4、引导学生说观察顺序。

教师出示画面图片,学生仔细观察。(板书:看) 指名说说画面的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按“小猴正在___________”的句式逐一说每个小猴的样子。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2)教师引导学生按小猴子的样子可真有趣!有的在________,有的在_________, 有的在___________,还有的在_________ 的句式说说画面的内容。

(3)小朋友们又是在做什么呢?

五、小结。评比“眼睛最亮”的小朋友,为下一阶段学习保持学习兴趣。

六、评一评,谁的能力强

1、优秀材料讲评,这一环节教学过程中,要突出表扬“书写题目,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且独立占格写得完整”的写话。让学生将改好的写话再读一遍。

2、出示上等材料作文,(低年级习作讲评应该先选好的材料进行交流,给更多同学示范。)这一环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表扬“表

- 3

说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句子。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台。

二、从词到句,引导学生说写

通过引导学生把想到的与图相关的词串理成句,再指导学生学习有序地观察后,把无序的词串成有条理的、四素齐全的句子描述画面,接着引导学生把句子进行扩展——把图中人物的表情、猴子的动作、当时的天气等写得更具体、生动。我在指导时特别注意把握好以写出“四素齐全”的几句话为最低要求,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创作。一堂课下来,学生们的作品中有不少“意外惊喜”!

三、从严规范,引导正确写话

学生们第一次学习写几句话,也是作文的初步接触,因此必须从起始阶段就要严格把好规范书写的要求。如标点符号的运用与正确书写、占格,开头空两格、认识冒号、双引号等,其中有些不是二年级小朋友能接受的知识(冒号、双引号)。在指导下笔前,我先演示范例,让学生说说发现其中的规律,再小结。最后才让学生起笔练写。这样交来的“看图写话”错误比较少了。

这节课,从词到句、从句拓展,规范书写,辅导层层渐进,学生学得扎实,有效。相信只要持之以恒,一定能为将来的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14篇:看图写话:知错的小猴作文

星期天,小猴约小熊一起去公园。小猴和小熊来到公园,公园边有一座桥,桥下流水潺潺。小熊很小心地走在桥上,小猴却站在石头上。小熊劝道:“不要站在石头上,上面很危险。”小猴说:“没事的,你看多好玩呀!”这时,天空飞来两只小鸟,对小猴说:“在石头上玩很危险,不小心会掉下去的。”小猴这才很不情愿的从石头上跳了下来。

小猴和小熊在公园尽情玩耍。它们一起玩水,一起上山,一起嬉戏。前面有座小亭子,进了亭子,小猴想这里景色太美了,我要让人们都知道我游过这里。小猴想着就用腿勾住柱子,在它的兜里掏出毛笔,在另一个柱子上写下了:“孙小圣到此一游!”小熊看到了,就说:“这里是名胜古迹,你会破坏这里的美景的。”小熊把小猴拉了下来,并和小猴一起把写的字擦了。 回家的路上,小熊归小猴说:“破坏名胜古迹是不文明的,你说是不是呀?”小猴惭愧地低下了头,说:“我知错了!”太阳公公看见了,高兴地笑了。

第15篇:看猴山

在一个星期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动物园里看动物。

来到动物园里,首先看到的是猴子。有两只小猴子在挠痒痒;有的倒挂在树上,象荡秋千一样摇来摇去;有的一只手抓着猴山上的石头,另一只手拿着苹果在吃;有只特别大的坐在山顶,拿着一个大苹果在吃,也许是“猴王”吧。 小猴宝宝们在山上顽皮的爬上爬下,有的爬上山望着远处,象是在站岗。还有的小猴子在给小朋友们打招呼。最有趣的是吃香蕉的那一只小猴子,它吃完香蕉,把香蕉皮当成帽子扣在头上,冲着同学们做鬼脸,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你看它们玩得多开心啊!同学们也都高兴极了。

有一天,老师带着同学们来到动物园里,参观他们最喜欢的猴子。同学们来到假山边看到,小猴子在假山上玩耍。有的在山顶上不停地吃苹果,看上去真贪!有的把香蕉皮顶在头上,真顽皮。有的用自己的尾巴挂在树上,荡着秋千,真过瘾。还有一只猴妈妈在给小猴子挠痒痒,小猴子一动也不动,可能是舒服极了吧!这些猴子真像有趣的演员。小朋友们看得津津有味,一个同学跳了起来,说:“小猴子真有趣。”同学们笑了,老师也笑了。

今天,老师带我们去公园看猴子了。猴山上的猴子真多!我看见一只猴子腿半蹲着,手摸着脑袋,它好像在说:“他们在干嘛?”还有一只在山顶上吃我们给它的苹果。还有一只在树上荡秋千。另外两只躲在山后挠痒痒,他们大概是猴妈妈和猴宝宝,看他们多亲密呀!除了这几只猴子,山上有几只更调皮的猴子:有一只吃完香蕉后,把香蕉皮当作帽子戴在头上,好像在说:“我是不是很漂亮?”并且得意的跳起舞来,在它的下边不远处,还有一只爬山的猴子,一边爬一边向上看,好像在说:“你慢点吃,给我留一点。”还有最调皮的一只猴子一边吃苹果一边荡秋千,看得我们心惊肉跳的,可它却不在乎。

这些小猴子真可爱!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老师决定带我们去猴山看猴子,大家一听,高兴极了,真希望长上一对翅膀,马上飞到那去。我们兴冲冲地走在去猴山的路上,我们一蹦一跳地,老师说我们就像一群顽皮的小猴。

我们终于来到了猴山,看见几只小猴正在大口大口地吃着水果,走近一看,一群小猴子飞跨树枝相互追逐,你来我往,如履平地。

一只小猴特别淘气,从游人手里抢来一根香蕉,迫不及地剥开香蕉皮,三口两口地把香蕉肉吞进肚里,把香蕉皮倒扣在头上,像戴着一顶皇冠,还不时地向游人做鬼脸,逗得游人捧腹大笑。

有只小猴子左望望,右瞧瞧,看着游人,摸着小脑袋,心想:“这是我们的家呀!你们来这做什么呢?”正在这时,游人扔了一个大苹果,小猴纵身一跃,把苹果接住,心里美滋滋地想:“原来是给我们送好吃的。”

有一只小猴半天没接住游人扔的食物,急得挤眉弄眼,两个黑玻璃球般的眼珠在眼眶里滴溜地打转,好像在想什么“鬼点子”。忽然,小猴跳到了秋千绳上,荡起秋千来,还不时地做一些动作,游人的目光立刻被吸引过来,把食物扔向它,小猴接住食物,得意地吃了起来。

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老师叫我们集合、回家,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猴山,我多么想抱一只回去呀,我真喜欢这些机灵、聪明又可爱的猴子。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在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们(2)班排着整齐的队伍,准备去中山公园看猴子。我们一边走一边唱着欢乐的歌,我想到马上就能看见那些可爱的小猴子了,心里真是别提有多高兴了啊!

一走进公园的大门,只见人山人海。游客们脸上挂着微笑,静静的享受着春天的美景。路旁摆放着一盆盆鲜花,它们好象在比美呢!

第16篇:观猴有感

观猴有感

永春

今年4月中旬,我到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景区,观看那里的猕猴群。这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第五次到那里观看猕猴群。

济源市位于太行山南麓,分布着十多个野生猕猴群,被称为“太行猕猴”,是我国纬度最北的猕猴群。原来这里只有1000多只猕猴,现在已发展到3000多只。上世纪90年代初,济源市为发展旅游业,开发了以看猴观景为主要内容的五龙口景区。之所以称为五龙口景区,是因为明清时期,人们开挖了广惠渠、甘霖渠、广济渠、永利渠、利丰渠等五条河渠,引沁水灌溉农田,形成了五龙分水的态势。景区管理部门聘请匡书明老人来调教猴群,供游客参观。前几次去的时候,都是由“猴司令”匡书明老人陪同介绍。他是河南南阳人,是五龙口风景区的驯猴“鼻祖”。南阳人素有养猴、驯猴的习俗,不论是过去走街串巷的耍猴人还是现在海南岛猴岛的驯猴员,大多来自南阳。这次我到五龙口景区,得知匡书明老人已不在人世,听后不胜唏嘘。让人欣慰的是,他的儿子匡三傲已经接过了父亲的班,继续驯化和照料这里的猕猴群。通过几次近距离的观察,以及匡氏父子的介绍,我对猕猴的习性和组织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在动物分类学上,猴子与人类同属灵长类动物,是动物界中与人类血亲比较相近的一个物种。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来看,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人类进化早期必然会呈现出与猴子等灵长类动物相似的某些行为特征。因此,观察猴群的生活习性,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早期人类社会的认识。通过多次观猴的启发,一直在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愿请读者赐教。

关于原始社会平均分配食物的问题

对于原始社会的分配问题,学术界普遍认为,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没有剩余产品,没有私人占有制,没有剥削,社会成员平均分配劳动果实,于是得出了“原始社会平均分配食物”的观点。这一观点,最早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该书写道:“当时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极低,微少的食物是平均分配的,别的办法也不可能。因为劳动产品只能勉强满足最迫切的需要。假如原始公社有一个成员分得多些,超过每人平均应得的份额,另一个人就会饿死,因此,平均分配共同劳动的产品是不可避免的。”[1]该教科书被翻译成中文后,这一观点被国内学者广泛接受,成为描述原始社会分配状况的主流观点,并被当作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国内不少经济学方面的教科书一直沿用这一观点。但通过对猴群的观察,对这一观点很难苟同。在济源观看猕猴群时,匡书明老人曾经向我介绍,太行山的野生猕猴群,原来冬天没有食物可吃,躲在山洞中过冬。后来开发成旅游区,为便于游客近距离观猴,开始用红薯、花生等食物吸引猴群下山,并用哨声训练猴群,每次提供食物时都要吹哨。经过观察发现,每一次进食,都是猴王大摇大摆地下山先吃,其他猴子不敢靠前,等猴王吃足离开后,才敢上来拣吃剩余的食物。如果发现哪只猴子不懂“规矩”,猴王就会对它进行严厉惩罚,其“特权”意识非常明显。因此可以说,在猴群中并没有产生公平正义的意识,更不可能形成公平正义的分配机制。通过这一现象可以推测,原始社会初期,在生产力低下和食物极为短缺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也很难遵从公平正义的原则分配食物,

只能靠强力来解决食物分配问题。即便是出现公平地分配食物的情况,也仅限于家庭或有血缘关系的氏族之中。关于原始社会的分配问题,恩格斯曾明确说过:“在实行土地公有制的氏族公社或农村公社中(一切文明民族都是同这种公社一起或带着它的非常明显的残余进入历史的),相当平等地分配产品,完全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成员之间在分配方面发生了比较大的不平等,那么,这就已经是公社开始解体的标志了。”[2]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承认在原始社会存在着“相当平等地分配产品”的情况,但又认为,这种分配方式只存在于家庭或有血缘关系的氏族内部,不同部落之间不仅不会共享劳动产品,相反还经常为了争夺食物而发生战争。恩格斯说:“部落始终是人们的界限”,“凡是部落以外的,便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在没有明确的和平条约的地方,部落与部落之间便存在着战争,而且这种战争进行得很残酷,使别的动物无法和人类相比。”[3]生产力发展水平越低下,生存条件越艰苦,人们之间的生存斗争就越残酷。当时普遍存在的食人之风,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马克思说:“在蒙昧期,俘获的敌人是被吃掉的,在饥馑的时候连朋友和亲属也会被吃掉。”[4]这表明,不仅在不同部落之间无法实现食物分配上的公平,即便是在同一部落之中,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人吃人这种弱肉强食的现象,根本谈不上公平问题。只有在物质财富相对丰富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觉悟才能有较大的提高,才有可能树立公平意识,才有可能实现所谓的“平均分配食物”。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把“平均分配食物”作为原始社会的普遍分配原则,而是将其严格限定在家族或有血缘关系的氏族内部,不能扩展到社会范畴。所谓“原始社会平均分配食物”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后来的研究者们附加给马克思恩格斯的。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之间辩证关系的原理来看,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社会生产的水平决定着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5]在食物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生存是第一需要,人们总是为争抢食物而争斗,很难形成公平分配食物的机制,更难具有相互礼让的道德素质。因此,不论从猴群的状况来看,还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看,在人类社会早期,是否真的存在一个平均分配食物的原始社会阶段,值得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去思考和研究,特别需要进一步加强考古实证工作。 关于母系社会问题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人类社会早期,曾经存在过母系社会,女性的地位高于男性,在社会中占优势地位,掌握着管理社会的权力。但通过对猴群的观察,觉得这一观点有待商榷。在五龙口猕猴群中我们发现,猕猴的社会属性很强,每个群体由一百多只猴子组成,并有一个猴王。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就是担任猴王的无一例外都是公猴,它在猴群中地位最高,拥有至上权威。这从猴王的产生办法就很容易理解了。猴王每四年换届一次,参与竞争的也只有几只强悍的公猴,通过剧烈的厮杀,胜者为王。据匡书明老人介绍,从来未发现雌猴参与猴王争夺的情况。这是因为,一个猴群要维持其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占有一定的地盘和资源,就必须在强有力的猴王的带领下与其他种群进行争斗,与其他猴群争夺资源,与各种自然灾害进行斗争。野蛮时代,是靠惨烈的拼杀产生群体领袖的。在这种情况下,雌性受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在厮杀中获胜,更无法承担起保护族群的责任,因而也就无法成为族群的领袖,甚至不可能参与竞争猴王的拼杀。这就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妇女的解放必须以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为前提。在弱肉强食的野蛮时代,在搏击厮杀的强力时代,是根本谈不上妇女解放的。只有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妇女解放。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更加准确地认识母系社会问题。我认为,母系社会的原则可能仅局限于家庭或血缘氏族范畴,很难扩散到整个社会领域。因为,原始族群的首领担负着带领大家与自然作斗争,与其他种群作斗争,守住领土,保护生存资源的责任,只有强悍的男性才能胜任。而在家庭中,由于当时实行的是群婚制,子女只认识自己的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在这种情况下,妇女的家庭地位会比男子高,出现以老祖母为家长的家庭组织形式是完全可能的。但要把母系家庭扩展到整个社会范围,认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以女性为领袖的母系社会状态,则是值得商榷和探讨的。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使用过“母系社会”这一概念,也未曾把母系原则扩展到整个社会。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中认为,在原始社会早期,由于实行群婚制,曾经出现过母系家庭形式。他说:“只要存在着群婚,那么世系就只能从母亲方面来确定,因此,只承认女系。”[6]母系具有两个功能:一是确定家庭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二是确定财产继承关系。但是,恩格斯认为,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剩余的财产可以继承,因此,母系的功能只局限于血缘关系的确定上,超出这个范围来使用母系就“不大恰当”了。他批评巴霍芬[7]说:“他把这种只从母亲方面确认世系的情况和由此逐渐发展起来的继承关系叫做母权制;为了简便起见,我保留了这一名称;不过它是不大恰当的,因为在社会发展的这一阶段上,还谈不到法律意义上的权利。”[8]可见,恩格斯本人也是把母系限制在家庭之内,认为只是一种“家庭形式”,并未将其扩展到整个社会。同时,恩格斯通过对北美易洛魁人的研究发现,即便在母权制时代,担任部落首领的依然是男性而不是女性。他说:“由于易洛魁人奉行母权制,因而酋长的儿子属于另一个氏族,所以从不选举前一酋长的儿子做酋长,而是往往选举他的兄弟做酋长,或者选举他的姊妹的儿子做酋长。”[9]因而,在“母权制”时代,妇女并未承担部落的管理责任。所以,认为母系社会女性主掌社会管理的大权,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和研究的。

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问题

过去,在传统生物学课程中学到的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具有思维能力,而动物则没有,动物只是靠条件反射来作出反应,即巴甫洛夫[10]提出的第一条件反射和第二条件反射理论。也有一些西方哲学家认为,理性是人类所独有的,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11]等。通过对猕猴群的观察,人和动物在有无思维能力上不存在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只是思维发达程度的问题。比如,四年一次的猴王换届,过去人们以为公猴争夺王位与争夺交配权是一回儿事。但实际上,争夺交配权是在猴群发情期,一年一次,是生理行为,而争夺猴王四个寒暑为一个周期,属于“政治行为”,二者截然不同,后者已经超出了单纯的生理需求,体现出公猴的思维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在换届时,参与猴王竞争的公猴将尾巴翘起来,以此方式报名,表示向王权挑战,每次报名的有三四只强悍的公猴,经过激烈厮杀,胜者为王。挑战失败了的公猴,便垂下尾巴,表示臣服,而猴王则时刻翘着尾巴。如果猴王被打败,将被逐出猴群,猴王地位被新的胜利者占居。在猴群中,尾巴象征着“权杖”,翘起尾巴就是在宣示权威,这也是一种高级的行为。可见,毛泽东同志讲要夹着尾巴做人,其寓意是多么深刻。猴王地位确立之后,拥有无上的权威,猴群成员都要听从猴王的指挥。以上事例说明,猕猴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思维能力,只是我们人类所知不多而已。因此,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别,是思维能力大小、思维层次高低的差别,而不是有无的差别。很多高级哺乳动物,已经发展出比较高的思维能力,甚至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从事一些活动。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动物中,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作出有意识有计划的行动的能力也相应地发展起来了,而在哺乳动物中则达到了相当高的阶段。”[12]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在于,动物仅仅利用自然资源来满足自己需要,而人则可以通过改造自然界来为自己服务,创造性劳动是人从动物界脱离出来的根本标志。人与动物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都有生存发展的权利,我们应该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高度,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

以上是我茶余饭后的一点思考。如果能给对此问题有兴趣的人一些启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进一步正本清源,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自身的认识,则吾愿足矣。

注释

[1]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6页。

[2]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4页。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页。

[4]马克思:《路易斯·亨·摩尔根一书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4页。

[5]《史记·管晏列传》。

[6]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7]巴霍芬(Johann Jakob Bachofen,1815—1887年),瑞士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进化学派主要代表之一。曾在其主要著作《母权论》一书中,论证群婚制和母权制的存在,以及从群婚制到对偶婚的过渡形式。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对他的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8]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9]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0页。

[10]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1849—1936年),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1904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提出人有第一和第二两个信号系统,认为人除了有第一信号系统——对外部世界的映象产生直接反映之外,还有第二信号系统,即引起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发生重大变化的语言和符号反映功能。

[11]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年),古希腊哲学家。18岁进入柏拉图学园求学。公元前343年任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教师。前335年在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系统总结了古希腊哲学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哲学命题,代表了古希腊哲学思想发展的最高水平。同时,在伦理学、政治学、逻辑学、物理学、心理学、生物学、历史学、修辞学等领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后世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方向。

[12]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页。

第17篇:观猴有感

篇1:观猴有感

今年4月中旬,我到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景区,观看那里的猕猴群。这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第五次到那里观看猕猴群。

济源市位于太行山南麓,分布着十多个野生猕猴群,被称为“太行猕猴”,是我国纬度最北的猕猴群。

原来这里只有1000多只猕猴,现在已发展到3000多只。上世纪90年代初,济源市为发展旅游业,开发了以看猴观景为主要内容的五龙口景区。之所以称为五龙口景区,是因为明清时期,人们开挖了广惠渠、甘霖渠、广济渠、永利渠、利丰渠等五条河渠,引沁水灌溉农田,形成了五龙分水的态势。景区管理部门聘请匡书明老人来调教猴群,供游客参观。前几次去的时候,都是由“猴司令”匡书明老人陪同介绍。他是河南南阳人,是五龙口风景区的驯猴“鼻祖”。南阳人素有养猴、驯猴的习俗,不论是过去走街串巷的耍猴人还是现在海南岛猴岛的驯猴员,大多来自南阳。这次我到五龙口景区,得知匡书明老人已不在人世,听后不胜唏嘘。让人欣慰的是,他的儿子匡三傲已经接过了父亲的班,继续驯化和照料这里的猕猴群。通过几次近距离的观察,以及匡氏父子的介绍,我对猕猴的习性和组织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在动物分类学上,猴子与人类同属灵长类动物,是动物界中与人类血亲比较相近的一个物种。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来看,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人类进化早期必然会呈现出与猴子等灵长类动物相似的某些行为特征。因此,观察猴群的生活习性,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早期人类社会的认识。通过多次观猴的启发,一直在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愿请读者赐教。

篇2:观猴有感

今年4月中旬,我到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景区,观看那里的猕猴群。这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第五次到那里观看猕猴群。

济源市位于太行山南麓,分布着十多个野生猕猴群,被称为“太行猕猴”,是我国纬度最北的猕猴群。原来这里只有1000多只猕猴,现在已发展到3000多只。上世纪90年代初,济源市为发展旅游业,开发了以看猴观景为主要内容的五龙口景区。之所以称为五龙口景区,是因为明清时期,人们开挖了广惠渠、甘霖渠、广济渠、永利渠、利丰渠等五条河渠,引沁水灌溉农田,形成了五龙分水的态势。景区管理部门聘请匡书明老人来调教猴群,供游客参观。前几次去的时候,都是由“猴司令”匡书明老人陪同介绍。他是河南南阳人,是五龙口风景区的驯猴“鼻祖”。南阳人素有养猴、驯猴的习俗,不论是过去走街串巷的耍猴人还是现在海南岛猴岛的驯猴员,大多来自南阳。这次我到五龙口景区,得知匡书明老人已不在人世,听后不胜唏嘘。让人欣慰的是,他的儿子匡三傲已经接过了父亲的班,继续驯化和照料这里的猕猴群。通过几次近距离的观察,以及匡氏父子的介绍,我对猕猴的习性和组织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在动物分类学上,猴子与人类同属灵长类动物,是动物界中与人类血亲比较相近的一个物种。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来看,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人类进化早期必然会呈现出与猴子等灵长类动物相似的某些行为特征。因此,观察猴群的生活习性,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早期人类社会的认识。通过多次观猴的启发,一直在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愿请读者赐教。

关于原始社会平均分配食物的问题

对于原始社会的分配问题,学术界普遍认为,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没有剩余产品,没有私人占有制,没有剥削,社会成员平均分配劳动果实,于是得出了“原始社会平均分配食物”的观点。这一观点,最早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该书写道:“当时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极低,微少的食物是平均分配的,别的办法也不可能。因为劳动产品只能勉强满足最迫切的需要。假如原始公社有一个成员分得多些,超过每人平均应得的份额,另一个人就会饿死,因此,平均分配共同劳动的产品是不可避免的。”[1]该教科书被翻译成中文后,这一观点被国内学者广泛接受,成为描述原始社会分配状况的主流观点,并被当作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国内不少经济学方面的教科书一直沿用这一观点。但通过对猴群的观察,对这一观点很难苟同。在济源观看猕猴群时,匡书明老人曾经向我介绍,太行山的野生猕猴群,原来冬天没有食物可吃,躲在山洞中过冬。后来开发成旅游区,为便于游客近距离观猴,开始用红薯、花生等食物吸引猴群下山,并用哨声训练猴群,每次提供食物时都要吹哨。经过观察发现,每一次进食,都是猴王大摇大摆地下山先吃,其他猴子不敢靠前,等猴王吃足离开后,才敢上来拣吃剩余的食物。如果发现哪只猴子不懂“规矩”,猴王就会对它进行严厉惩罚,其“特权”意识非常明显。因此可以说,在猴群中并没有产生公平正义的意识,更不可能形成公平正义的分配机制。通过这一现象可以推测,原始社会初期,在生产力低下和食物极为短缺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也很难遵从公平正义的原则分配食物,

只能靠强力来解决食物分配问题。即便是出现公平地分配食物的情况,也仅限于家庭或有血缘关系的氏族之中。关于原始社会的分配问题,恩格斯曾明确说过:“在实行土地公有制的氏族公社或农村公社中(一切文明民族都是同这种公社一起或带着它的非常明显的残余进入历史的),相当平等地分配产品,完全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成员之间在分配方面发生了比较大的不平等,那么,这就已经是公社开始解体的标志了。”[2]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承认在原始社会存在着“相当平等地分配产品”的情况,但又认为,这种分配方式只存在于家庭或有血缘关系的氏族内部,不同部落之间不仅不会共享劳动产品,相反还经常为了争夺食物而发生战争。恩格斯说:“部落始终是人们的界限”,“凡是部落以外的,便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在没有明确的和平条约的地方,部落与部落之间便存在着战争,而且这种战争进行得很残酷,使别的动物无法和人类相比。”[3]生产力发展水平越低下,生存条件越艰苦,人们之间的生存斗争就越残酷。当时普遍存在的食人之风,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马克思说:“在蒙昧期,俘获的敌人是被吃掉的,在饥馑的时候连朋友和亲属也会被吃掉。”[4]这表明,不仅在不同部落之间无法实现食物分配上的公平,即便是在同一部落之中,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人吃人这种弱肉强食的现象,根本谈不上公平问题。只有在物质财富相对丰富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觉悟才能有较大的提高,才有可能树立公平意识,才有可能实现所谓的“平均分配食物”。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把“平均分配食物”作为原始社会的普遍分配原则,而是将其严格限定在家族或有血缘关系的氏族内部,不能扩展到社会范畴。所谓“原始社会平均分配食物”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后来的研究者们附加给马克思恩格斯的。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之间辩证关系的原理来看,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社会生产的水平决定着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5]在食物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生存是第一需要,人们总是为争抢食物而争斗,很难形成公平分配食物的机制,更难具有相互礼让的道德素质。因此,不论从猴群的状况来看,还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看,在人类社会早期,是否真的存在一个平均分配食物的原始社会阶段,值得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去思考和研究,特别需要进一步加强考古实证工作。

篇3:观猴有感

最近不少理论学术界人士乐于谈论永春先生的《观猴有感》一文,并且做了很多不同的解读,尤其在海外。我是好奇心比较强的人,社会热评的作品我往往会找来看看。我从凤凰网上找到了原来刊登在河南《大河报》的《观猴有感》,仔细拜读了一遍,形成了一些感想,现做一点评说。

按海外网友的猜测,《观猴有感》作者应该是工科出身,但他社科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显然相当好。其表现是,作者对相关问题的学说史十分熟悉,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着作过去的中文译本下过工夫,对其最新的中文版也一直关注和学习。

猴与人在物种上是近亲,现代的猴社会与远古的原始人社会之间,相似程度应该是很高的。结合猴社会研究人类社会初始时期的情况,今天仍然是一种有价值的研究方法。这个方法很实证,重视事实和经验观察。用这个方法得出的结论,比老在故纸堆里翻或只在网上查点材料,然后就想当然写一通,写出的东西要可信得多。

《观猴有感》一文相当好地贯彻了实事求是精神,敢于怀疑旧说,并有根据地提出和证明了一些新观点,或局部改进了前人的学术观点。作者论证或经其改进的观点包括:1.在人类社会早期,可能并不存在一个“平均分配食物的原始社会阶段”;2.人类社会早期不大可能有一个“女性主掌社会管理的大权”的母系社会;3.“创造性劳动是人从动物界脱离出来的根本标志”;“人与动物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都有生存发展的权利,我们应该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高度,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

《观猴有感》体现出作者具有浓厚人文关怀和现实关怀,但更透露出作者养成了研究和思考的兴趣。社会科学也好,人文学科也好,总得要解决一些问题,差别只在于有的解决短线的问题,有些解决长线的问题,有些适应经济民生等“实际”需要,有些满足人在精神心灵和文化方面的需要。《观猴有感》表现的现实关怀是明显的。不过,海外不少人过多从比附现实和暗示的角度谈论此文,难免有些对之过度解读的成分。我个人特赞赏的,还是文章表现出的作者心里总装些问题,时刻结合所见所闻有所思考、有所研究的习惯。

不过,读永春先生这文章,我也有几点不很理解或不完全同意的地方,希望获得赐教。

1.为什么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既有的结论,就不能按实事求精神予以必要否定或批评、修正呢?永春先生怀疑和挑战了不少旧说,但他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任何观点,却不愿意有一点点正面的否定或质疑。如果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当科学,就完全可以对其具体观点有所否定或质疑。任何人都有局限性,至少有历史的或时代的局限性,后人对前人的学说有所否定或质疑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可是我注意到,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所有观点,几乎都刻意加以维护,有意不说半个不字。其实,有些地方作者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表达的观点,是完全可以甚至应该说些些不同意见的,如在谈到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或人的本质特征的时候就是如此。实际上,永春先生在这方面对恩格斯的观点是有所修正的。

我以为,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关键是解放思想,这方面理论上的关键,是要敢于突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一些过时的具体结论。永春先生的文章在这方面要是做出榜样就好了。

2.《观猴有感》作者观察猴群的“政治行为”,联想和感悟应该是比较多的,可是文章这方面谈得太少。永春先生了解到,争夺猴王的“政治行为”四个寒暑为一个周期,“猴王每四年换届一次,参与竞争的也只有几只强悍的公猴,通过剧烈的厮杀,胜者为王。”为什么必须有侯王?为什么不能是几只实力相当的猴共同行使统治权而只能是一只猴?为什么“换届”4年一次,而不是一两年一次或七八年一次?4年一次主要是什么因素决定的?通过竞争获得“领导”职位是不是反映了某种生物界发展规律的要求,诸如进化和优选的自然需要?这些都是有讨论空间的问题。

另外,“换届”这个词不太准确,在中国化方面稍微显得过头了一点点。

3.作者在谈论猴王时若能顺便对我国历史上的个人专制独裁有所批评,文章社会效果会更好。永春先生注意到,“挑战失败了的公猴,便垂下尾巴,表示臣服,而猴王则时刻翘着尾巴”;“在猴群中,尾巴象征着‘权杖’,翘起尾巴就是在宣示权威”。永春先生接着评价道,“毛泽东同志讲要夹着尾巴做人,其寓意是多么深刻。”可是,我查看毛泽东关于“夹着尾巴做人”的讲话背景,他都是要他的同志、部下和子女“夹着尾巴做人”,从来未表示过自己也同样“夹着尾巴做人”。毛其实是把自己当作专制猴王,要别人都无条件臣服他。这很不好,不宜肯定,要有规则面前一律平等的精神。再说,毛把人比作猴子,要别人“夹着尾巴做人”,说法有些侮辱人格。

总体上看,永春先生这篇文章思想性强,言之有物,贯彻着实事求是学风,值得今天的理论宣传和新闻出版部门的官员好生学习。现在理论宣传和新闻出版部门有些领导者思想太过僵化保守,所找的笔杆子理论学术水平往往都比较差,尤其缺乏实事求是学风,常常令人生厌。

第18篇:观猴有感

观猴有感 在线投稿记者博客联系记者

永春

今年4月中旬,我到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景区,观看那里的猕猴群。这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第五次到那里观看猕猴群。

济源市位于太行山南麓,分布着十多个野生猕猴群,被称为“太行猕猴”,是我国纬度最北的猕猴群。原来这里只有1000多只猕猴,现在已发展到3000多只。上世纪90年代初,济源市为发展旅游业,开发了以看猴观景为主要内容的五龙口景区。之所以称为五龙口景区,是因为明清时期,人们开挖了广惠渠、甘霖渠、广济渠、永利渠、利丰渠等五条河渠,引沁水灌溉农田,形成了五龙分水的态势。景区管理部门聘请匡书明老人来调教猴群,供游客参观。前几次去的时候,都是由“猴司令”匡书明老人陪同介绍。他是河南南阳人,是五龙口风景区的驯猴“鼻祖”。南阳人素有养猴、驯猴的习俗,不论是过去走街串巷的耍猴人还是现在海南岛猴岛的驯猴员,大多来自南阳。这次我到五龙口景区,得知匡书明老人已不在人世,听后不胜唏嘘。让人欣慰的是,他的儿子匡三傲已经接过了父亲的班,继续驯化和照料这里的猕猴群。通过几次近距离的观察,以及匡氏父子的介绍,我对猕猴的习性和组织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在动物分类学上,猴子与人类同属灵长类动物,是动物界中与人类血亲比较相近的一个物种。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来看,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人类进化早期必然会呈现出与猴子等灵长类动物相似的某些行为特征。因此,观察猴群的生活习性,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早期人类社会的认识。通过多次观猴的启发,一直在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愿请读者赐教。 关于原始社会平均分配食物的问题

对于原始社会的分配问题,学术界普遍认为,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没有剩余产品,没有私人占有制,没有剥削,社会成员平均分配劳动果实,于是得出了“原始社会平均分配食物”的观点。这一观点,最早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该书写道:“当时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极低,微少的食物是平均分配的,别的办法也不可能。因为劳动产品只能勉强满足最迫切的需要。假如原始公社有一个成员分得多些,超过每人平均应得的份额,另一个人就会饿死,因此,平均分配共同劳动的产品是不可避免的。”[1]该教科书被翻译成中文后,这一观点被国内学者广泛接受,成为描述原始社会分配状况的主流观点,并被当作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国内不少经济学

方面的教科书一直沿用这一观点。但通过对猴群的观察,对这一观点很难苟同。在济源观看猕猴群时,匡书明老人曾经向我介绍,太行山的野生猕猴群,原来冬天没有食物可吃,躲在山洞中过冬。后来开发成旅游区,为便于游客近距离观猴,开始用红薯、花生等食物吸引猴群下山,并用哨声训练猴群,每次提供食物时都要吹哨。经过观察发现,每一次进食,都是猴王大摇大摆地下山先吃,其他猴子不敢靠前,等猴王吃足离开后,才敢上来拣吃剩余的食物。如果发现哪只猴子不懂“规矩”,猴王就会对它进行严厉惩罚,其“特权”意识非常明显。因此可以说,在猴群中并没有产生公平正义的意识,更不可能形成公平正义的分配机制。通过这一现象可以推测,原始社会初期,在生产力低下和食物极为短缺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也很难遵从公平正义的原则分配食物,

只能靠强力来解决食物分配问题。即便是出现公平地分配食物的情况,也仅限于家庭或有血缘关系的氏族之中。关于原始社会的分配问题,恩格斯曾明确说过:“在实行土地公有制的氏族公社或农村公社中(一切文明民族都是同这种公社一起或带着它的非常明显的残余进入历史的),相当平等地分配产品,完全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成员之间在分配方面发生了比较大的不平等,那么,这就已经是公社开始解体的标志了。”[2]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承认在原始社会存在着“相当平等地分配产品”的情况,但又认为,这种分配方式只存在于家庭或有血缘关系的氏族内部,不同部落之间不仅不会共享劳动产品,相反还经常为了争夺食物而发生战争。恩格斯说:“部落始终是人们的界限”,“凡是部落以外的,便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在没有明确的和平条约的地方,部落与部落之间便存在着战争,而且这种战争进行得很残酷,使别的动物无法和人类相比。”[3]生产力发展水平越低下,生存条件越艰苦,人们之间的生存斗争就越残酷。当时普遍存在的食人之风,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马克思说:“在蒙昧期,俘获的敌人是被吃掉的,在饥馑的时候连朋友和亲属也会被吃掉。”[4]这表明,不仅在不同部落之间无法实现食物分配上的公平,即便是在同一部落之中,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人吃人这种弱肉强食的现象,根本谈不上公平问题。只有在物质财富相对丰富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觉悟才能有较大的提高,才有可能树立公平意识,才有可能实现所谓的“平均分配食物”。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把“平均分配食物”作为原始社会的普遍分配原则,而是将其严格限定在家族或有血缘关系的氏族内部,不能扩展到社会范畴。所谓“原始社会平均分配食物”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后来的研究者们附加给马克思恩格斯的。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之间辩证关系的原理来看,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社会生产的水平决定着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5]在食物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生存是第一需要,人们总是为争抢食物而争斗,很难形成公平分配食物的机制,更难具有相互礼让的道德素质。因此,不论从猴群的状况来看,

还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看,在人类社会早期,是否真的存在一个平均分配食物的原始社会阶段,值得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去思考和研究,特别需要进一步加强考古实证工作。

关于母系社会问题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人类社会早期,曾经存在过母系社会,女性的地位高于男性,在社会中占优势地位,掌握着管理社会的权力。但通过对猴群的观察,觉得这一观点有待商榷。在五龙口猕猴群中我们发现,猕猴的社会属性很强,每个群体由一百多只猴子组成,并有一个猴王。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就是担任猴王的无一例外都是公猴,它在猴群中地位最高,拥有至上权威。这从猴王的产生办法就很容易理解了。猴王每四年换届一次,参与竞争的也只有几只强悍的公猴,通过剧烈的厮杀,胜者为王。据匡书明老人介绍,从来未发现雌猴参与猴王争夺的情况。这是因为,一个猴群要维持其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占有一定的地盘和资源,就必须在强有力的猴王的带领下与其他种群进行争斗,与其他猴群争夺资源,与各种自然灾害进行斗争。野蛮时代,是靠惨烈的拼杀产生群体领袖的。在这种情况下,雌性受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在厮杀中获胜,更无法承担起保护族群的责任,因而也就无法成为族群的领袖,甚至不可能参与竞争猴王的拼杀。这就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妇女的解放必须以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为前提。在弱肉强食的野蛮时代,在搏击厮杀的强力时代,是根本谈不上妇女解放的。只有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妇女解放。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更加准确地认识母系社会问题。我认为,母系社会的原则可能仅局限于家庭或血缘氏族范畴,很难扩散到整个社会领域。因为,原始族群的首领担负着带领大家与自然作斗争,与其他种群作斗争,守住领土,保护生存资源的责任,只有强悍的男性才能胜任。而在家庭中,由于当时实行的是群婚制,子女只认识自己的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在这种情况下,妇女的家庭地位会比男子高,出现以老祖母为家长的家庭组织形式是完全可能的。但要把母系家庭扩展到整个社会范围,认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以女性为领袖的母系社会状态,则是值得商榷和探讨的。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使用过“母系社会”这一概念,也未曾把母系原则扩展到整个社会。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中认为,在原始社会早期,由于实行群婚制,曾经出现过母系家庭形式。他说:“只要存在着群婚,那么世系就只能从母亲方面来确定,因此,只承认女系。”[6]母系具有两个功能:一是确定家庭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二是确定财产继承关系。但是,恩格斯认为,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剩余的财产可以继承,因此,母系的功能只局限于血缘关系的确定上,超出这个范围来使用母系就“不大恰当”了。他批评巴霍芬[7]说:“他把这种只从母亲方面确认世系的情况和由此逐渐发展起来的继承关系

叫做母权制;为了简便起见,我保留了这一名称;不过它是不大恰当的,因为在社会发展的这一阶段上,还谈不到法律意义上的权利。”[8]可见,恩格斯本人也是把母系限制在家庭之内,认为只是一种“家庭形式”,并未将其扩展到整个社会。同时,恩格斯通过对北美易洛魁人的研究发现,即便在母权制时代,担任部落首领的依然是男性而不是女性。他说:“由于易洛魁人奉行母权制,因而酋长的儿子属于另一个氏族,所以从不选举前一酋长的儿子做酋长,而是往往选举他的兄弟做酋长,或者选举他的姊妹的儿子做酋长。”[9]因而,在“母权制”时代,妇女并未承担部落的管理责任。所以,认为母系社会女性主掌社会管理的大权,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和研究的。

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问题

过去,在传统生物学课程中学到的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具有思维能力,而动物则没有,动物只是靠条件反射来作出反应,即巴甫洛夫[10]提出的第一条件反射和第二条件反射理论。也有一些西方哲学家认为,理性是人类所独有的,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11]等。通过对猕猴群的观察,人和动物在有无思维能力上不存在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只是思维发达程度的问题。比如,四年一次的猴王换届,过去人们以为公猴争夺王位与争夺交配权是一回儿事。但实际上,争夺交配权是在猴群发情期,一年一次,是生理行为,而争夺猴王四个寒暑为一个周期,属于“政治行为”,二者截然不同,后者已经超出了单纯的生理需求,体现出公猴的思维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在换届时,参与猴王竞争的公猴将尾巴翘起来,以此方式报名,表示向王权挑战,每次报名的有三四只强悍的公猴,经过激烈厮杀,胜者为王。挑战失败了的公猴,便垂下尾巴,表示臣服,而猴王则时刻翘着尾巴。如果猴王被打败,将被逐出猴群,猴王地位被新的胜利者占居。在猴群中,尾巴象征着“权杖”,翘起尾巴就是在宣示权威,这也是一种高级的行为。可见,毛泽东同志讲要夹着尾巴做人,其寓意是多么深刻。猴王地位确立之后,拥有无上的权威,猴群成员都要听从猴王的指挥。以上事例说明,猕猴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思维能力,只是我们人类所知不多而已。因此,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别,是思维能力大小、思维层次高低的差别,而不是有无的差别。很多高级哺乳动物,已经发展出比较高的思维能力,甚至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从事一些活动。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动物中,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作出有意识有计划的行动的能力也相应地发展起来了,而在哺乳动物中则达到了相当高的阶段。”[12]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在于,动物仅仅利用自然资源来满足自己需要,而人则可以通过改造自然界来为自己服务,创造性劳动是人从动物界脱离出来的根本标志。人与动物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都有生存发展的权利,我们应该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高度,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

以上是我茶余饭后的一点思考。如果能给对此问题有兴趣的人一些启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进一步正本清源,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自身的认识,则吾愿足矣。

注释

[1]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6页。

[2]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4页。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页。

[4]马克思:《路易斯·亨·摩尔根一书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4页。

[5]《史记·管晏列传》。

[6]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7]巴霍芬(Johann Jakob Bachofen,1815—1887年),瑞士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进化学派主要代表之一。曾在其主要著作《母权论》一书中,论证群婚制和母权制的存在,以及从群婚制到对偶婚的过渡形式。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对他的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8]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9]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0页。

[10]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1849—1936年),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1904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提出人有第一和第二两个信号系统,认为人除了有第一信号系统——对外部世界的映象产生直接反映之外,还有第二信号系统,即引起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发生重大变化的语言和符号反映功能。

[11]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年),古希腊哲学家。18岁进入柏拉图学园求学。公元前343年任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教师。前335年在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系统总结了古希腊哲学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哲学命题,代表了古希腊哲学思想发展

的最高水平。同时,在伦理学、政治学、逻辑学、物理学、心理学、生物学、历史学、修辞学等领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后世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方向。

[12]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页。

第19篇:猴山观猴小学生日记50字

1.10月1日上午学校组织去动物园玩,老师带我们来到猴山。猴子好多啊!有的在打秋千,有的在晒太阳。看!还有一只小猴在顶香蕉呢!小明指着山顶说:“快看!坐在山顶的那只是不是猴大王啊?”大家说:“对呀!肯定是猴大王。它正美滋滋的吃着大桃子呢”下边的小猴肯定是它的猴宝宝吧?它正千方百计的往上爬好像要给它爸爸抢大桃子呢!在猴山后边还有猴妈妈在给猴宝宝捉虱子。大家说:“猴山真好啊!我们喜欢猴子”。 ——王海玥

2.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老师带同学们去动物园里看猴子。瞧,多么可爱的猴子啊!它们有的在观赏风景,有的在说悄悄话,有的在顽皮地顶着香蕉,有的在挠痒痒,还有一只小猴子像“猴子捞月”中的猴子一样倒挂在树枝上。咦,那是什么?仔细一看,原来是猴王,它正威风凛凛的坐在假山的最高处。猴王旁边还有一只小猴子,它正在给猴王要苹果吃呢!今天真是快乐的一天。——王祺越

第20篇:二年级看图写话训练及:小猴小猫做游戏

二年级看图写话训练及范文:小猴小猫做游戏

星期六,小猫给小猴打电话说:“邀请上你的好朋友到我家玩吧。”小猴说;“好的。”

不一会儿小猴、小猪、小熊就都齐了,可是中间有一条河怎么过去呢?小猴说:“砍一棵树当小船不就行了吗。”小猪飞快的跑回家拿了一把斧子过来,小熊使劲的砍,不一会就砍好了。大家分了分,小猴先扛的木头到了河里,把木头当成小船它开心坐在上面。小猪紧跟着,小熊落了一大段。不过,一会儿他就赶上了。

朋友都到齐了唱歌、做游戏真开心。

猴山观猴看图写话范文
《猴山观猴看图写话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