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范文义周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18 06:01:4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周易

作业题目:

用本課所介紹的任意一種方法為自己占一卦,詳細記錄起卦的過程以及你對此卦的斷占。

作业要求:

1.使用廣東工業大學公選課平時作業樣板 2.與期末論文分開裝訂,第八講課後交

论文题目:自由选择课程中你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发表见解,有个人创见者为佳.

论文要求:

1.3000字以内 以A4紙5號字雙面打印

2.格式比照學位論文要求 引文標明出處及參考文獻 不要求列出關鍵詞及摘要 3.考試序列號位于論文封面右上角

4.不得使用訂書釘 可用膠水在左上角粘貼裝訂 5.第八講課後交

推荐第2篇:周易

1被誉为“大道之源”的《周易》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典籍。它包含融汇了儒道思想精华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蕴藏着丰富的生命哲学和朴素经典的思想。《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是古代思维方式的生动体现,支撑了整个中华文明。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以最简单的阴、阳两个符号来概括和演绎万事万物,体现辩正统一的思想。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之所以能够走过那么的风风雨雨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明能够经过五千年的冲刷仍能保存得那么完整,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和创造性的诠释息息相关的。因此,我想当一个在大海上捡拾贝壳的小孩,从《周易》这本博大精深的典籍里拾取一点智慧,在文中简单谈谈《周易》中的几点哲学意蕴。 首先,自然是“自强不息”的精神。提起《周易》,大家在想到算卦、风水之余,最先想到的定然是那句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的广为流传不仅在于它深刻地揭示出我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在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它成为了全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的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语出《周易·乾·象》,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天地运行,周而复始,永不停息。从“天道”讲到“人世”,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天行健”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永恒的运动和变化,自强不息也就意味着永不满足现状,不断进取。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历代圣贤身上也得到了贯彻落实,如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还有不少为人们所熟稔的诗词佳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等等不胜枚举。这些提倡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意志的观念,追溯到其源头,都可以说是来自《周易》,可见其提供的精神财富影响有多么地深远。而在今天的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需要《周易》中的“自强不息”精神,在面对人生挫折和考验时,仍然要有《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人生的困境,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其次,是“厚德载物”。我们刚刚提到清华大学的校训,一部分是“自强不息”,另一部分就是“厚德载物”。这也是从《周易》中提炼而来的,在原文中载于《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土地地势厚广,可以承载万物,君子取法地,要积累道德,方能承担事业。在《周易》的理念中,所以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德”都是首要具备的素质。在《周易》里,还有不少地方都提到了君子需要加强道德修养,如《恒》卦卜辞就警告世人,“不恒其德,或承之羞”,《系辞下》中又说,“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 而后求。君子修其三者,故全也。”这也就是在提醒世人要注意“修德”,可见《周易》把道德修养放在了多么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现在所谓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公民道德规范,说到底,也是在秉承着《周易》要求人们“厚德载物”的精神理念。这或许也就说明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是一脉相承的吧。 再次,是“物极必反”。提到“物极必反”,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不会是《周易》,而会是老子,是他最早说出一套“福祸相依”的理论,是他宣扬事物发展到一定的极限就会向相反方向发展。但我们现在要来看看《周易》是怎样诠释“物极必反”的思想,除了我们表层知道的阴阳转变之外,还有什么另外的阐述呢?其实《周易·序卦》就有“泰否”,(我们现在“否极泰来”的成语应该就是出自《周易》)“剥复”(事与物的盛衰消长)的论断。其实,整个六十四卦皆处于极反转化之中,并认为应当利用这些必然规律:“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夫”,“困于上者必反下,放受之以井”。日月寒暑之往来屈伸也是这样:“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这个理念,给我们的启示是不难领悟到的,这就在提醒我们为人处世要讲究一个“度”,做事或言语要讲究分寸,给别人和自己预留一些发展的余地。另外,这个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很有指导性意义的,它提醒我们不能过度开发自然,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否则必然会遭受到自然对我们的报复,现在全球频发的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就已经是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我想,现在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得益于《周易》“物极必反”思想的启发吧。

最后,我想谈谈《周易》中“防微杜渐”的思想。防微杜渐,是指在坏思想坏事情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生。打比方来说就是要把坏的事情扼杀在摇篮里。《易经》非常注重预测思维,注重见微知著。《坤卦》第一爻“初六:履霜,坚冰至”,意即“初六,脚下踏着霜,坚冰将会到来”。当脚下踩着霜的时候就知道坚冰,也就预示着冬天快来了,表明任何结果出现之前都是有一定征兆的。《系辞》有“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用一句更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刘备死前对儿子刘禅的嘱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话说得十分警醒。退一步讲,不积“小善”,可能暂时无害于自身。但如果放松警惕,放任“小恶”的日积月累,终将酿成大祸,追悔莫及。只有预防了“小时偷针”,才能阻止得了“大时偷金”。 以上是我对《周易》哲学意蕴的一点浅见,所列其实只是《周易》博大哲学意味的冰山一角。也许并不是其中最光辉的,但确实都有其深刻意义在,这也证明了《周易》的伟大吧。

2 《周易·系辞下传》云:“古者包羲氏之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样看来,《周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究天人之际,探索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大原理;通古今之变,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以为人类行为的规范;这一天理即人道的天(这里的天指的是人类所处的宇宙自然)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称作“天人之学”。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一切学术的根源。

⑴《周易》的阴阳变易思想:

《易·系辞》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即宇宙的一切现象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的作用。例如:天与地、明与暗、刚与柔、强与弱、男与女等,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界限虽明确,但必须相互会合,才能成立。 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意在阐明《周易》的阴阳观是鲜明的,这是《周易》的核心理论,既是《周易》的哲学基本原理,也是六十四卦结构的基本原则。“一阴一阳”体现了阴阳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周易》的经文中虽有“—

”(叫阳爻)与“- -”(叫阴爻)的两种符号,却没有以文字形式出现的阴阳范畴。如《系辞下传》解释八卦的性质时说:“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这是以乾?为阳,以坤?为阴,并按阴、阳数量的多少,确定其它卦的阴阳性质。坎?,一阳二阴,则为阳卦;离?,一阴二阳,则为阴卦。可见《周易》不仅把卦画、卦象阴阳化了,而且也把这种阴阳理论推演到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去了。

《周易》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观点,实际上点明了阴阳两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变化就是宇宙间最广泛、最普遍的基本规律。《易·系辞》云:“刚柔相推而生变化”,“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其刚、柔,乃阴阳之义,皆说明阴阳是一切变化的根源。又云:“阴阳不测之谓神”,此明确指出阴阳两个对立方面的同时存在、相互依存、彼此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是宇宙运动的根本。亦是《周易》的“变易”之义的最好诠释。

《周易》在研究、演示事物的的变化的过程中,无不时刻遵循着“变易”这一思想。即从变化的角度来考察一切事物的运行规律,并力图演示、遵循其内在的自然法则,试图来解释、认识、指导中国古代先民的一切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创造文明的生产实践与社会实践之中。如《易·大过》九五象曰:“枯杨生华,何可久也。”《易·离》九三象曰:“日昃之离,何可久也。”又如《易·系辞》云:“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又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序卦》云:“物不可穷,故受之以未济终。”

可见,《周易》的变易观是贯穿于所有“—

”(叫阳爻)与“- -”(叫阴爻)的两种符号组合的六十四卦的始终的。故《易论》曰:“变易”。而《周易·咸?彖》有云:“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可以说,正是阴阳刚柔的相互交感而“变易”,所以天地万物方能生生不息。 ⑵、《周易》的宇宙整体观与本体论:

《易·系辞》曰:“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是《周易》的宇宙观。这里的“生”,不是产生,而是演变的意思。《周易》的这一宇宙观给予当今宇宙学的发展以很大的启示。 由此,可以这样认为:《周易》之所以一直追求着演示宇宙变化,进而实现预测未来、决断凶吉的功用。就是源于它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蕴育整个宇宙的妙理,是一个各部分之间全息关联的统一整体。即《周易》的演卦过程就是宇宙演化的缩影。从这个意义上讲《周易》是在探讨宇宙发生、演变、全息、形态、本体的古老学说。如:《系辞》有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亦是《易论》中:“易简”之意的注释。

由《周易》提出的“太极”是什么?这一命题,引发中国古代哲学家深入而广泛的大讨论。即魏晋时期以王弼为代表的“无本论”;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理本论”;南宋以杨简为代表的“心本论”;另亦有以北宋张载和明清之际王夫之为代表的“气本论”。

虽然,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学术上各抒己见,观点各不相同,但在对于宇宙自然的认识过程中,却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与思维方式,这就大大的丰富了人类的哲学思考与探索自然的智慧,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⑶、“天人合一”的思想: 《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疆(古同“彊[qiáng]”即强,强大)不息。”又《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告诉人们要效法天地之德性,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亦容民畜众,包纳一切。《易·谦·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谦·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这是要求君子效法“地中有山”的自然现象,时刻保持一种谦逊的美德而行于世,就会不断地取得成功。

显而易见,《周易》是把世间万物通过归纳、概括、抽象之后,以天、地、人为坐标量并融入时空的变量做参照来系统的考察,即把天地人皆视为一个整体,纳入宇宙系统中考量之。《周易》不仅认为天地人的整体性,而且还承认它们的各自呈现出自身的具体规律性,并称其为天道、地道、人道,即三才之道。故《易·系辞》云:“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即用《周易》的法则仰观天上日月星辰,俯察大地山川原野,能明白幽隐无形和显明有形的事理。能追朔事物的初始,推求事物的终结,能知晓人事物生死的规律。又云:“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意思是:明白了悟易理,就能正确遵循天地之道(言行举止与天地之道相符),为人处事立世就不违背天地之道。学易悟易可知易道周遍于万事万物(在一草一木一石一沙中察觉自然之道),这样,可让道匡济天下(让普天之下的人知晓这个道理)。因而观念、行为就不会有错误。《小畜·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就是说君子要效法“风行天上”的自然现象,以道德教化天下,蓄积美德。 可以说《周易》认为衡量人们行为的正确与否,就是看他是否与天地之道相符合。即主观认识符合于客观实际。也可以说,人类的一切行为必须符合于自然规律。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从而才能实现改造自然之目的。这应该是贯穿人类实践活动始终的恒常不变的真理。正如《系辞》有云:“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宋代程颐曾说:“天地人只是一道。”而张载则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从这个角度来审视《周易》,我们就不难理解《易论》中:“不易”之意了。

3 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之浅谈 内容提要:

对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其主要是从哲学的辩证法出发进行 阐释,并且分析了易经中所体现的深刻思想内核。 导言

《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文: {一}

易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哲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最高概括,其内涵最小,外延最大。《易经》中乾卦说明了事物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初九爻:“潜龙勿用”,潜在水里的龙自然是未成气候。“飞龙在天”才是事物发展的成熟时机。如果过于狂妄自大,必乐极生悲,正是“亢龙有悔”。又如《彖传》中:“‘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说明了“得道多助”的道理,有民心才能王天下。《周易》以“神道设教”,接过一般民众都迷信的筮法,装进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内容。将卜筮与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对哲学不感兴趣的民众也易于接受。正如《春秋》的“微言大义”一样,《易》学中也包括许多看似浅显,但内涵十分丰富与深刻的哲学道理。

二、《大象传》在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周易》之正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精神。细读这两句话,会发现这其中有可贵的涵义存在。如今,中华民族的子孙仍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规勉着自己,鞭策着自己。由此可见,《周易》中的哲学精神对人本身的教化作用之大。

《周易》蕴涵着关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学《易》能修身养性,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易》,对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孔子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然后力行”。我认为学习周易,便能使人向着这一个方向走去。

{二} 《易经》作为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从表面看是一部占卜、预测之书,但是,从卦序、卦名、卦象、卦辞、爻序、爻辞、爻象、断辞以及其推演过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所有思想和原理。 它早于老子、孔子

而成书,成为老子、孔子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

一、《易经》包含着“道非常道,有无相生”的宇宙观 “道非常道,有无相生”是中国道德哲学对自然界本质的深刻揭示,是对自然规律的高度总结。不仅包含着西方现代哲学唯物观、发展观、联系观更重要的是创立了西方哲学一直未重视的终始观。 《易经》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自然界这些发展变化规律渗透到自己的预测理论体系之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置于正确的、科学的宇宙观指导之下,为其预测的科学性,准确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追溯《易经》中包含的哲学原理,有助于我们对《易经》的理解,准确的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也有助于我们驳开《易经》的神秘面纱,纠正唯心主义的不全面、不客观认识。 《易经》通过卦名、爻名立论,通过卦辞、爻辞论述事物的发展变化,通过断辞指导人们吉凶趋僻。哲学原理就包含在卦序、爻序、卦名、爻名、卦变、爻变之中。 ( 一)《易经》中包含终始观。终始观是中国道德哲学对哲学原理的巨大贡献,其深刻程度、影响广度和对立统一一样可以称之为规律。

自然界的万物从那里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产生以后,无一不是无条件的走向死亡,西方哲学偏重于论述从生到死的过程,没有注意从死到生的过程。 终始观和发展观相比较终始观居于其上,终始是发展的终始,发展是在终始的总原则下的发展。

(二)《易经》中包含唯物观。

世界是物质的,这是西方哲学唯物论的最基本观点。中国道德哲学认为世界是由道生成的、组成的,二者同质而异名。《易经》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方法独特而且实用,全面而且深刻。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离代表太阳和火,坎代表月亮和水,艮代表山,兑代表泽,其它五十六卦各有其名,其卦名的字义虽然不完全显示具体物质,但其所代表的内容离不开物质现象。

另外,中国的文字属象形组合文字,每一字都是由代表不同的物质的笔划或部首组成,所以每一卦都带有物质的烙印。如乾有日,坤有土、解有刀、困有木、等等,六十四卦全部立足于唯物论。 有人怀疑,文字本身就是物质及其现象的代名词,这样分析还有什么价值,其实这正说明《易经》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是立足于唯物论的。

(三)《易经》包含发展观。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遵循“道非常道”的发展观。《易经》对物质的发展变化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

六十四卦的编排顺序就充分体现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如上经三十卦,始于天(乾)地(坤),终于日(离)月(坎)。

把事物的变化寓于其中,屯代表初生,蒙代表幼稚,需代表饮食、讼代表争执,师代表示抢夺,比代表和平,小畜代表积蓄力量,履代表从前慎后„„,剥代表消落,复代表回归,颐代表舒坦„„.大过代表过分强大,其本未己弱,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己”《道德经》。

(四)《易经》中包含联系观。

《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分别代表着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论从那一卦那一爻开始变起,都可变出所有六十四卦。

通过这种联系,把本爻所代表的事物,和天(乾)地(坤)日(离)月(坎)、山(艮)泽(兑)、风(巽)、雷(震),及其它各卦爻所代表的事物普遍联系在一起。 《易经》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充分体现了自然界普遍联系的观点。

二、《易经》中包含着“遵道重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观 正确的人生观源自于正确的宇宙观(世界观),具体体现为终始观、唯物观、发展观、联系观。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就要求我们按照自然规律和原理去办事,这就是中国道德哲学的遵道重德观念。 宇宙观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人生观则揭示人与人关系的本质,实质是遵道重德。 人与人的关系不分民族、国家,不分历史朝代,自始至终表现为君臣(上下)关系,父子(先后)关系,夫妻、兄弟、朋友(左右平等关系) 儒学称为“五典”关系。

上下、先后、左右类似于宇宙空间,因而人生观也类似于宇宙观。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的品德,坚持用正确的人生观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以自我为原点、履盖全人类的科学的人生观(类似于宇宙观,宇宙观是以观测者为原点的时空无限,天地四方之谓宇、往古来今之谓宙)。 4 《周易》是我国留传至今的最早的典籍之一。但一提起它人们就与占卜、算卦、封建迷信联系起来。“算卦”成了《周易》的代名词。其实这是对《周易》的曲解。《系辞》讲“《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可见《周易》作者也不认为它是纯卜筮之书,而是更多地包括了其他内容。当今不少学者认为《周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集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于一身的百科全书。进而从不同层面深入研究,揭示该书中丰富的内涵。正如《系辞》所言:“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关于《周易》的哲学思想,先哲们多有论及。本文旨在先哲的基础上谈一点心得,也算“见仁见知”之一端!

一、《周易》具有哲学的性质、特点和功用。“哲学”是近现代用语,判定古代学说和思想是不是哲学,不能用今天的名词去框定,而只能从它的内容和实质上去分析。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其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其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周易》研究的是天地之源的“太极”,万物之变的“大道”。而且认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引文未注出处者,均见《系辞》)从研究的对象看,《周易》具有哲学的性质。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最高概括,其内涵最小,其外延最大。《系辞》讲:“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名小类大”是《周易》的特征,也是哲学的特征。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对人们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都有指导作用。《周易》的功用除了占卜的微观预测外,也有宏观上的方法论的指导作用。《系辞》讲:“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与天地相似,故不违,旁行而不流,乐知天命,故不忧„„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意即人们只要按《易》所揭示的自然规律办事,就不会出现过失。从而才能做到“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如果能把易理用活,“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能对天下事情都有指导作用的当然是哲学的方法论,这是任何具体方法都不可比拟和替代的。《系辞》在评价《易》之指导作用时也指出了这一点。“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于此哉!”“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于此。”书中连续出现四个“其孰能于此”,可见当时人们就认为《周易》对人的行为的指导作用是同代的任何学说都不可比拟的。后世将《周易》列为群经之首,盖与它的这一不可比拟的功用密切相关。

二、《周易》坚持了古朴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是什么?这是任何哲学都要首先回答的问题。《序卦》讲:“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万物是怎样产生的呢?它说:“天地因蕴,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地又怎样产生的呢?它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即天地),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凶,吉凶生大业。”可见“太极”是万物之源。太极生天地,天地生万物。这一宇宙发展模式竟与当代科学的宇宙“大爆炸说”惊人的相似。

由江泽民题名,宋健主编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一书中提及到“太极宇宙模式”,肯定了宇宙“大爆炸说”。认为:宇宙发端于100亿年前的大爆炸。那时物质被压缩为极高密的状态,没有天体,也没有粒子和辐射。在大爆炸后的一秒钟之前还是一种由质子、中子、光子、电子等混合而成的“宇宙汤”。但《周易》只用“太极”两个字就高度概括了这种天地未开、阴阳不分的混沌状态。大爆炸三分钟后才有轻元素的合成及微波背景辐射。70万年后才形成了稳定的原子。几十亿年后形成了原始星云和星系。50亿年前产生了太阳系。47年前产生了原始地球。在冲击、压缩、衰变等作用下物质分流,形成了地核、地幔、地壳及大气圈。这一“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的漫长演化过程,《周易》用“太极生两仪”一句话简单概括了。地球绕太阳公转便产生了春夏秋冬“四象”。在雷风、水火、寒热等,即八卦所象征的各种物质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了万物。可见“太极宇宙模式”虽然古朴粗略,但在总体上却正确反映了宇宙的生成与演化。明显地体现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思想。

三、神秘主义与唯物主义交织的认识论。《周易》的占卜方法是用蓍草揲蓍成数,以数定卦,以卦定象,以象定吉凶。蓍草本是一种自然植物,却认为是“天生神物,圣人则之”。数字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量”的反映,却认为能“成变化而行鬼神”。每次占卜所得之数是偶然不定的。但将偶然性的得数与卦象爻辞联系起来却变成了预示吉凶的必然性。何以如此,至今仍是不解之迷。这就使其思维方式带上了神秘唯心主义的色彩。这也是人们斥“占卜”为迷信的根据。但从八卦的产生、发展、运用的过程来看却又明显地体现出朴素的“观物取象”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系辞》讲:“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可见八卦的产生既不是神灵的启示。也不是人们的主观臆测。是圣人对察天观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效法天地万物的实践经验概括总结的结果。文中有一段历史记述值行一提:“古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以为耒„„盖取诸益。日中为布„„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一记述说明了《易》之思想不是一人一时完成,是千万年群实践经验的结晶。这一结晶已达到了“通神明之德”、“知幽明之故”的规律性认识。进而对人们的实践又有指导作用。能使人“以类万物之情”,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前进。

四、古朴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主观辩证法是人们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从总体上看古今所处的是同一个世界,人们感知到的是同一种客观辩证法。古今的差异仅在于人们的实践水平,思维能力,科学水平,语言概念及反映方式的不同。从而人们对客观辩证法认识的广度、深度及表达方式也不同。但基本点应该是致的。《周易》虽未用现代的语言概念,象现代人那样深刻、系统而逻辑地表述辩证法,但其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方式揭示了辩证法的基本点是不应该被抹煞的。

首先反映了普遍联系和无限了发展的思想。《周易》宇宙模式是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384爻——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以当万物之数。这是一个以太极为起点,以八卦为核心的整个系统。其中又包含层层的小整体、小系统。层层联系,步步发展。太极是宇宙尚未展开的统一体,宇宙是太极层层展开的万事万物。代表万事万物的卦形纷繁复杂,但其构成要素却是极其简单的“- -”“—”两个符号。阴爻、阳爻按照不同的的次序、位置排列组合,形成不同的结构形式,即卦象。从而代表不同的事物及事物不同的性质和功能。爻变卦变,卦变象变,象变物变。正所谓“牵一爻而动全卦”。事物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六十四卦是个大循环。《序卦》将“未济”卦放在最后正说明这个循环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式的无限发展。“生生之谓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正是作者对“新陈代谢”这一宇宙发普遍展规律的最古朴、最简炼的表述。

其次,认为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周易》是以对立统一的概念为基础构建起来的体系。太极生两仪,为天地、为阴阳、为男女,为日月,为昼夜。由此产生的万事万物无不两两对立统一。春夏秋冬四象,天地、水火、山泽、雷风八卦两两对立。乾父对坤母,震长男对巽长女,坎中男对离中女,艮少男对兑少女。通篇之中如刚柔,动静,屈伸、往来,进退,大小、上下、吉凶、祸福、寒暑„„对立统一的概念随处可见。“一分为二”是《周易》的根本观点。

事物都是对立双方的统一体。对立的双方既相互依存、包含,又相互对立。“一阴一阳之谓道”,缺一不可。“阴卦多阳,阳卦多阴”相互包含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由此产生的万事万物无不相互区别、对立面又相互统一。

对立统一的双方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易”,就是变。“生生之谓易”。《周易》通篇都是讲变化的。《易》“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那么什么是“变化”呢?“变化者,进退之象也。”“阖户为之坤,辟户为之乾,一阖一辟为之变。”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天地因蕴,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很明显,事物变化的原因不在外部。也不是什么神秘力量的创造,而是在内部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同时还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或只动不静的东西。文中说:“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广生焉。”动,是乾的属性,但其也有动的方面。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总之,这种由事物对立双方“相推”、“相荡”、“相搏”、“相射”、“进退”、“屈伸”、“往来”、“阖辟”的矛盾运动而行起的事物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只能遵循“唯变所适”的法则去适应和改造世界。不可拘泥不变,“不可为典要”。

《周易》还认为事物的变化并非杂乱无间,而是遵循“物极必反”的向对立面转化的规律。《文言》讲:“坤,至柔也,而动也刚。”“否极泰来”更是典型的一例。

再次,还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基本思想。《坤卦》初六爻辞讲:“履霜,坚冰阴始凝为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文言》讲:“坤至柔也,而动也刚。”坤为阴,初六爻为阴之始。阴气始,发展下去,微而积渐,以致坚冰。俗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曲此而来。水变冰,柔变刚,是量变引起了质变。

占卜,本在于以物象而明人事。《文言》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来者渐矣,由早辨之不早辨也。”这进一步包含了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必须有量的准备的思想。这一规律或趋势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只有“早辨”、“不早辨”之分。“早辨”,才能因势利导,趋吉避凶。《系辞》讲:“善不积不是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进一步阐明了这一哲理对人生的指导意义。《太过》上六:“过涉灭顶,凶。”《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噬嗑》初九:“履校灭趾,无咎。”也都包含着量变引起质变的哲理。

最后,体现出万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周期性规律。太极生两仪,为天地或阴阳,用“--”和“—”表示,由此生万物。因此万物都含有阴阳对立的双方。即都含有肯定或否定两种因素。从而决定了事物发展有两种趋势:或肯定自身,继续量的发展;或否定自身,向对立面转化。如“--”肯定自身量的发展变为太阴,向对立面转化成为少阳。“—”向两方面发展则成为太阳和少阴。继续发展,太阴变为坤和艮;少阳变为巽和坎;太阳变为乾和兑;少阴变为震和离。这八卦中乾坤是由量的积累而引起两次质变的否定。艮和兑是先由量的积累引起质变后再向对立面转化的否定,巽和震则是先向对立面转化后又由量的积累引起质变的否定。坎和离则是两次向对立面转化的否定,即否定之否定。这不仅体现了八卦的生成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周期,还表现出否定形式的多样性。从八卦发展到六十四卦,每次变化都是一次否定。向对立面转化无疑产生了新事物。按原方向发展也不是原样不变,而是由数量的增加引起了质变。正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谷粒变成了“谷堆”。滴水变成了“大海”。

《周易》对条件决定论、因果关系、社会历史的演化、人的道德价值、自强不息的主观能动性等许多哲理也都有所论及。其中不乏有价值的观点和思想。如《序卦》讲:“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这一记述一是肯定了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二是大体正确地反映了人类社会是由母系群婚制到父系一夫一妻制;由原始氏族制到阶级国家的产生,而后又产生了等级制度下的礼仪等上层建筑这一历史发展过程。受篇幅所限,余当另论。

推荐第3篇:周易

《周易》阅读文献

主讲人:燕连福

一、《周易》的命名

(一)“周”,

1.指周代

《易经》有三个版本:《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分别形成于夏、商、周三代,其中《连山易》最早,《周易》最晚。《周礼·春官·太卜》:“掌三《易》 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2.指周普

“连山者,像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 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

今天所说的《周易》,实际上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二)“易”,

关于[易]字的解释有很多,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易者,日月也。”“日 月为易,刚柔相当。”

2.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

3.蜥蜴变化为易。“易,即蜴。蜥蜴因坏境而改变自身颜色,曰之易,取其 变化之义。”

4.化繁就简则为易。《简易道德经》:“简则简,易则易。简则简之易,易则 易之简,万物皆在一简一易中矣。”

5.《系辞》则说:“生生之谓易”。也就是说因为日月轮转,寒暑交替才有 了生生不息的世界景象。

6.清代的陈震著《周易浅述》则将“易”的定义分为两种:

⑴交易:阴阳寒暑,上下四方之对待是也。

⑵变易:春夏秋冬,循环往来是也。

7.此外,“易”历来有一名含三义的说法:

⑴ 简易,即“易”虽包罗万象,但有一个最简化的公式或“定理”,一切

事物和现象都可以装进这个“定理”里,都可以用这个“定理”来释解。即“大 道至简是也”。

⑵ 变易,即“易”是讲变化之道的,也就是讲“辨证法”的。

⑶ 不易,即“易”虽讲变化,但这变化之“道”却是永恒不变的,也就是 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三)周易既是自然科学,也是人文科学

易经是群经之首,群经之始,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它是诸子百家的开始。

但是,不能过分扩大易经。如果说“潜水艇”、“原子弹”的思想来自易经,并以 六十四卦通解元素周期表和 DNA,这就有点过分夸大易经的作用。也不能完全贬 低易经的作用,杨振宁曾批评“易经影响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何祚庥说“易 经还影响了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这需要辩证地看。

要实事求是地看到易经的作用,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百姓日用而不知”,2

易经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确实是巨大的,它无形中塑造了中国人的七观:

中华民族与时偕行革故鼎新的革命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的 道德品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对立统一”的世界 观,“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利用安身”的价值观,以及阴阳爻就是 0 和

1、使思维与数发生联系的科学观。

(四)学习周易三个意义

第一点,纠正似是而非的观念

比如:自信。人应不应该有自信,这种话不能用有或者没有来回答,《易经》 里面“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是包括自信在内,但是我们中国人只讲自,只讲 自觉、只讲自反、自省、自律,我们从来没有讲过自信。现在年轻人太自我、太 自信,恰恰缺少一些自省和对他人的观照。

第二点,理解神秘性道德性

现在我们科学发达了,我们可以把《易经》里面的神秘性(风水、算命、择 日、起名、符咒、八字、命理、预测、铁板神数),整个把它用现代化来诠释。 但是它的道德性,你是没有办法取代的,所以《易经》的道德性在二十一世纪还 会得到很大的发扬。

第三点,求同存异

全球化是必然的趋势,谁也挡不了。可是现在大家看到,凡是全球性的活动, 都有人很激烈的抗争,这是为什么?就是缺乏对差异性的尊重。而《易经》,四 个字就解决了:求同存异。我们会尊重每个地区的文化,但是我们会在这当中找 出一个最大公约数,变成大同的基因,这个只有《易经》做得到。

二、《易经》的基本内容

(一)“经”,指六十四卦的卦形和卦辞、爻辞

卦形:包括六十四卦、八卦和爻。

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而成的;八卦的构成基础,是阴(— —)和(——) 的符号,古人用这两种符号三叠为八种不同形状的三划线条组合体,其卦名、卦 形及象征物的对应关系是:

1、八卦:周礼称为“经卦”

2、六十四卦:

八卦两两相重,出现 64 种不同形状的六划线条组合本,即六十四卦,周礼称 为“别卦”。六十四卦各有其名及所喻示的象征意义。

如两乾自重仍名乾卦,取天体运行不止之象,喻示开创万物的阳刚之气;坤 下离上为晋卦,取火在地上,如日升起之象,喻示事物晋长的情状。其他诸卦无 不如是,均以特定的象征形象,喻示各种事物、现象的发展情态。

3、爻

六十四卦的每一卦,皆有六条线形,称为“爻”,阳爻(——)均以数字“九” 代表,阴爻(— —)皆以数字“六”代表。每卦诸爻自下而上,各有位次,称初、

二、

三、

四、

五、上。因此,各卦凡阳爻居此六位者,分别称初

九、九

二、九

三、九

四、九

五、上九。凡阴爻居此六位者,分别称初

六、六

二、六

三、六

四、六

五、上六。

4、卦爻辞

在六十四卦符号下撰系文辞,揭明各卦各爻的寓意,即为“卦爻辞”。

卦辞每卦一则,总括全卦大义。爻辞每爻一则,指示该爻寓旨。这样《周易》 共有六十四卦 384 爻,故相应地系有 64 则卦辞,384 则爻辞。(乾、坤两卦分别 多出一则用

九、用六文辞)。 卦爻辞阐说哲理,多用“假象喻意”的譬喻方式,使隐含在“卦形”背后的义理 较为具体、生动地显示出来。

5、编卦次序

六十四卦有一定的编排次序,(详见《序卦传》) ,前三十卦为上经,后三十

四卦为下经。早期文献所称周易者,特指“经”部分。因此,当卦爻辞撰成之后, 一部兼具卦形和文辞两大要素的独特的古代哲学专著——《周易》,终于以完整 的面目,严密的体系出现于世,流传不衰。

六十四卦:

7、读易要例

(1)卦时

64 卦表示 64“时”,即塑造出 64 种特定背景,从不同角度喻示自然界、人 类社会中某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理。如“泰”卦象征通泰之时的事理,“讼”卦 象征争讼之时的事理,“未济”卦象征事未成之时的事理,余可类推。

每卦六爻的变化情状,均规限在特定的时中反映事物发展到某一阶段的规律。 阅读 64 卦,不能不把握卦时这一概念。

(2)爻位

64 卦每卦各有 6 爻,分处六级高低不同的等次,象征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处 的或上或下,或贵或贱的地位、条件、身份等。六爻分处的六级等次,称为“爻 位”。

六级爻位的基本特点:

初位:象征事物发端萌芽,主于潜藏勿用;

二位:象征事物崭露头角,主于适当进取;

三位:象征事物功业小成,主于慎行防凶;

四位:象征事物新进高层,主于警惕审时;

五位:象征事物圆满成功,主于处盛戒盈;

上位:象征事物发展终尽,主于穷极必反。

古代六位分别象征:初为士民、二为卿大夫、三为诸侯、四为三公近臣、五 为天子,上为太上皇。

(3)三才 6

把六爻位序两两并列,则体现三级层次,前人认为:

初、二:象征“地”位。

三、四:象征“人”位

五、上:象征“天”位。

合天、地、人而言,谓之三才。这是从另一种角度观察爻位,亦可表明六爻 的高低等级区别。

“系辞下传”: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

“说卦传”: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书而成卦。

《三字经》:“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在中医中药里三才为“天冬”、“地黄”、“人参”。

(4)当位与不当位

六爻位次,有奇偶之分:初、

三、五为奇,属阳位;

二、

四、上为偶,属阴 位。

六十四卦 384 爻,凡阴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均称“当位”、得位、得正; 凡阴爻居阳位、阳爻居阴位,均称不当位、失正、失位。

当位就象征着事物的发展遵循规律,具有合理性;不当位就象征着偏离或者 背离了正道违反了规律。当位不是意味必然吉,不当位也不是意味着必然凶;因 为当位可能转化为不当位,不当位也可能转化为当位。

(5)中

六爻所居位次,第二爻为下卦中位,第五爻为上卦中位,两者象征事物守持 中道、行为不偏,周易称“中”。

凡阳爻居中位,象征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象征柔中之德。若阴爻居二位, 阳爻居五位,则是既中且正,称为“中正”,在易爻中尤具美善的象征。

中和正相比:中德优于正。因为正未必中,而中则无不正也。六爻当位者未 必皆吉,而二五之中,则吉者独多。

与先秦儒家中庸思想,正相吻合。

(6)乘、承、比、应

上爻乘凌下爻谓之乘。

下爻紧承上爻谓之承。

诸爻相连并列者谓比。

下三爻与上三爻两两交感对应。

(7)二体

64 卦中每卦均含两个八卦符号,凡居下者称:下卦、内卦、贞卦。凡居上 者称上卦、外卦、悔卦。

上下体可象征事物发展的两个阶段,下为小成阶段,上为大成阶段;又可象 征事物所处地位的高低、或所居地域的内外、远近等。

三、《易传》的思想

《易传》包括《文言传》、《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 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七种十篇。诸传的内容要点如下:

1、《文言传》,共两章,分别阐发《乾》、《坤》两卦的意义。可能因为两卦 为周易哲学入门之根本,故专为衍释。

2、《彖传》,随上下经分为两篇。每卦均有一则,共六十四则,分别解释六 十四卦的卦名、卦辞及一卦要旨。 7

3、《象传》亦随上下经分为两篇。包括《大象传》和《小象传》两类。前者

每卦一则,共 64 则,分别阐述 64 卦卦形的取象原理及其象征意义;后者每爻一 则,共 384 则。(乾坤两卦各多一则用

九、用六文辞,故小象传也相应多了两则) 分别解释诸爻象旨。

4、《系辞传》,因其篇幅较长,自分为上下。主于通说《易》理,兼论周易

作者、创作方法、成书年代、占筮原则等问题。并穿插解说 19 则爻辞的意义。

5、《说卦传》,先说八卦起源、八卦方位等问题,然后集中说明八卦的取象 特点,并广引众多象例,是今天探讨易象的产生及推展的重要资料。

6、《序卦传》,分析 64 卦的编排次序,并揭示诸卦前后相承的意义。

7、《杂卦传》,另外把 64 卦分为三十二组两两相举,以精要的语言说明卦义。

四、易的四种方法

易经看世界,有四种方法:

1、象

“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任何复杂的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范畴、特定层次、特定位置上都会表现出其形象,天文、地理、人相,都是象;如果能 够直观感觉到事物的形象,就可以进一步分析、体会、总结、归纳,并了解事物 发展变化之规律。《易传.系辞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在 易经中,象就是卦和爻体现出来的。人们常用象的方法来认识事物,所谓心随相 转,是说人的象是由心决定的,心决定相貌的转换,心正、则舌头正、则五官正、则相正。

2、数

《易经》节卦有“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系辞上》“极数知来谓之占”,; 《说卦传》有“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 体现出周易用数来理解和把握世界的特征。数,是《周易》特有的符号和数量形 式;所谓数者,尺度分寸也。有条不紊、进退有据、乘势而起、顺势而为、借势 而雄,皆为数也。易经的数,不是数学,数学是死的,易经的数是活的。这个数 是定数,是状态、是结果,是我们把握事物的依据。

3、理

《易经》坤卦有“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 业,美之至也”;《系辞上》有“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 乎其中矣”;《系辞下》有“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说卦传》有“和顺 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 之理。”理即对象数以哲学上的阐述,跟科学相近。一个人按照道理去推,他就 可以未卜先知,不需要占卜就知道结果。

4、占

《易经》革卦有“大人虎变,未占有孚”;《系辞上》有“是故君子居则观 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系辞下》有“象事知器,占事知来”。 占是象、数、理在社会生活,人生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易经里有很多吉凶,那就 是占卜的用语。占出来的有可能是吉,有可能是凶,这并不是宿命论。

易经用的最多的一个字:如。假如,如果的意思。如果这样,你会怎么样, 如果那样,你会怎么样。易经的吉凶是有条件的,可以变动的。所以,不要铁口 直断。

推荐第4篇:周易

一维的时间在《周易》中的双重含义

概要:

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时”, 和大自然的核心之物“日”连在一起, 充分说明“时”的重要性, 表明中国人的时间观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周易》之“时”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刻画自然界中时间流转, 取春夏秋冬四季之义; 一类是对人事活动的概括。“时”之辞句及其所体现出的“时”之观念, 贯穿于《周易》经、传之全部, 其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而这也正是其哲理内涵丰富性的显露。

关键词:

《周易》,时间观,自然,人文,科学,风水,变化

正文

一、《周易》中的“科学时间观”

《周易》书名中的“易”字,尽管历来有很多解释,但其根本意旨,应指阴阳变化、生生不已; 孔颖达《周易正义·论易之三名》曰: “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既义总变化,而独以‘易’为名者也。

在《易经》中,用八卦来定分四时,我们知道,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自转和公转,公转一年十二个月,这样太阳给地球的能量和信息随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变化,东方得天气之先。一年十二个月分四时八方,与八卦的关系:震卦为东方,春二月之令,太阳东升,普照万物生长之期。巽卦为东南方,

三、四月之令,太阳已经升起,照耀万物而鲜明。离卦为南方,五月之令,正是太阳当空,明显地看到万物生长的情况。坤卦为西南方,

六、七月之令,坤为地,养育万物,物之成熟之时。兑卦为西方,八月之令,正是果实累累,喜庆丰收之时。乾卦为西北方,

九、十月之令,秋冬相交,太阳西沉,明与暗,阴与阳发生争斗之时。坎为北方,十一月之令,坎为水,不停止地流动,是劳苦之义。太阳在这一方位,完全沉没,万物劳累,应该休息之时。艮为东北方,十二月、正月之令,正是冬春之交,黑暗即将过去,光明立刻来临,万物到此,既是一天的完结,又是新的一天开始之时。后天八卦恰好弥补了先天方位的不足,从方位上起了补充作用。一个揭示了天体的运行方向,一个则揭示了地球本身的运转方向——主要是从接受太阳能量和信息而对地球本身的影响和作用来说。这都符合自然的“道”。尽管先天方位和后天方位有明显的不同,但它们都从方位来揭示自然的本质内涵,破译宇宙的神奇,使后人能认识宇宙天体的神秘。无论是先天方位,还是后天方位都是科学的,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古人能从不同角度而制订二种方位,真正的绝顶智慧!

《周易》还同时把六十四卦分为八宫对应天象,从而更细详地划分宇宙时间。古人在六十四卦中拿出十二个特殊的卦形,即是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卦,配合一年十二个月的月候,以分四时(古代历法,五日为一候,一月共六候。十二消息卦,一卦当一月,一爻当五日即恰当一候,而一月六候,故十二消息卦共有七十二候)。十二消息卦和十二个月的配合情况如下:复卦,一阳息阴,建子,十一月。临卦,二阳息阴,建丑,十二月。泰卦,三阳息阴,建寅,正月。大壮卦,四阳息阴,建卯,二月。夬卦,五阳息阴,建辰,三月。乾卦,六阳息阴,建已,四月。 姤卦,一阴消阳,建午,五月。遁卦,二阴消阳,建未,六月。否卦,三卦消阳,建申,七月。观卦,四阴消阳,建西,八月。剥卦,五阴消阳,建戍,九月。坤,六阴消阳,建亥,十月。其中泰、大壮、夬卦代表春季;乾、姤、遁卦代表夏季;否、观、剥卦代表秋季;坤、复、临卦代表冬季。这称为“十二消息变通而周于四时”。《易经》如何用卦来表示二十四节气?它用震、离、兑、坎四卦分别与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相配,和这四个卦的二十四爻分别与一年的二十四节气相配(这叫卦气)。震主春,离主夏、兑主秋,坎主冬。每卦六爻,一爻主一节气,四卦各主六节气:

— —惊蛰 — —芒种

———雨水 — —小满

— —立春 ———立夏

坎 — —大寒 震 — —谷雨

———小寒 — —清明

— —冬至 ———春分

———白露 — —大雪

— —处暑 ———小雪

———立秋 ———立冬

离 ———大暑 兑 — —霜降

— —小暑 ———寒露

———夏至 ———秋分

至于卦的六爻如何与地支、十二月份相配来看时间?这从爻辰可看出。爻辰就是用重卦的六爻与地支即月份相配。六十四重卦,每卦六爻,而每一爻的爻性均有阴阳两种可能,这样六爻共有十二种可能,即六个阳爻和六个阴爻。这十二种性质和爻位不同的爻,正好配一年的十二个月。六爻和地支月份的配合有两种方式:一是按月份排列:正月(寅)——九二爻;二月(卯)——六五爻;三月(辰)——九三爻;四月(巳)——上六爻;五月(午)——九四爻;六月(未)——初六爻;七月(申)——九五爻;八月(酉)——六二爻;九月(戍)——上九爻;十月(亥)——六三爻;十一月(子)——初九爻;十二月(丑)——爻。二是按爻的性质和爻位排列:初九爻——十一月(子);九二爻——正月(寅);九三爻——三月(辰);九四爻——五月(午);九五爻——七月(申);上九爻——九月(戍)。初六爻——六月(未);六二爻——八月(酉);六三爻——十月(亥);爻——十二月(丑);六五爻——二月(卯);上六爻——四月(巳)。由依爻的性质和爻位排列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这里是有规律可循的,即:凡阳爻皆配单月,其对应关系是初爻至上爻六爻分别配从十一月至九月六个月;凡阴爻皆配双月,其对应关系是从初六爻至上六爻分别配从六月至四月六个月。上面是乾、坤卦的爻辰,其它六十二卦可依此类推。古人以十二卦来表示一年十二个月和四个季节,同时还另抽出四卦即震、离、兑、坎来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和由这四个卦的二十四爻分别与一年二十四节气相配,再者以六爻来与一年十二月份配合看时间,把卦纳入时间来认识宇宙时空,从而更有效地破译宇宙时空的神秘。

二、《周易》中的人文时间观

开创中国文化先河的《周易》( 或易学) 是人文型时间观的缔造者。《周易》的“时”观显示出“人文性”、“时势性”和“应因性”等等特质。然而, 多年来的《周易》研究中并未对易学“时”观的基本特质做出应有的发掘, 基于此, 本文尝试透视易学“时”观, 并进而阐释其基本特质。

一、《周易》之“时”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时”, 和大自然的核心之物“日”连在一起, 充分说明“时”的重要性, 表明中国人的时间观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周易》之“时”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刻画自然界中时间流转, 取春夏秋冬四季之义; 一类是对人事活动的概括。“时”之辞句及其所体现出的“时”之观念, 贯穿于《周易》经、传之全部, 其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而这也正是其哲理内涵丰富性的显露。通过对《周易》“时”观的探讨, 我们可以发掘出其鲜明的特质, 现阐述如下:

1.人文性。易之“ 时”, 从“ 天时”、“ 四时”、“ 时成”、“ 对时”、“时变”、“不失其时”, 到“时乘”、“与时偕极”、“与时偕行”、“时中”等, 无一不是以人之此在作为其时间观的出发点。其“时机”无一不是相对于人而言的时机, 它强调人应该顺应天时, 与时俱进; 它主张人的行为也要适中, 不要废事,不适宜时势的也要及时“弃时”或“舍时”。《周易》正是通过对当下的宇宙人生及其未来流变的境遇的揭示, 以“明时适变”, 为人调整自己的行为提供依据。[5]所以说易学的时间观或“时机”论, 绝对不是西方科学主义的、实体性的、物理学的、直线的和不可逆流的时间观, 而是人文性的时间观。

2.变易性。易之六十四卦表示六十四个天、地、人的时空场, 每卦中六爻的变化及情状, 都体现着人、事、物在特定的“时”中的变化与发展规律。“夫卦者, 时也; 爻者, 适时之变者也”( 王弼《周易略例》) , 显然,“卦时”是指卦所处的时位、时机, 也即每卦卦义的特定背景。变易在方法上可用错、综、移、互来说明: 错是相反; 综是相对; 移是上下转移; 互是内部的重新组合。在形式上可以表现为渐变与突变。如水之凝霜乃渐变的阶段, 到了成为坚冰, 就是突变的阶段。前者为量的变化, 后者为质的变化。“变”为“化”之始,“化”为“变”之成。在变的过程中, 如未成形, 则必要防患于未然; 如已成形, 则要设法补过。我们称变之始为“生”, 变之中为“感”, 变之成为“通”。

3.创造性。宇宙之动态的、自然的发展过程构成其时间性。时间实际上是宇宙的生命力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活动力。周易的时间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体的并具有创造性。“生生之谓易”,“生生”意味着“不停的活动”,“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里的“天”( 代表“乾”和“阳”) 和“地”( 代表“坤”和“阴”) 象征着“易”的两极———即创造者与容纳者, 它们共同构成了宇宙的场特征。《易经》中的天地之“道”决定着“易”的场序, 也就是其创造性动作的方式(“道”) 。《易经》中的“易”同时蕴“变易”与“不易”于其含义中。因此如果仅仅把“易”单纯解释为“变化”是极不准确的。《易经》与其说是一部“变化的书”, 倒不如说是一部“创造的书”。既然易的符号系统所象征的是一种动态的宇宙本体论系统, 根据其生生不息的原理, 那么宇宙万物就皆会在“时间”之流中变迁与发展, 因此其时间性就是其创造性的表现。

4.时序性。在易符号的宇宙世界中, 春夏秋冬终始相续,绵延不止, 周而复始, 循环有序。而对于易占来说, 每占一次,均具有不可重复性与不可再现性的“此在”性, 易占之后, 对于求占者不可再求易占( 即“不二问”) 。所以蒙卦卦辞:“初筮告, 再三渎, 渎则不告”, 正在于说明: 时不可失, 失不再来。显然, 对于虔诚而又庄严的易占者而言, 每一次占筮, 都得显示出占卜本身的“客观实在性”来, 即不脱离卜者主观的心理状态, 所以在心境与情境恰相应合时, 此之占当是唯一的应合机遇, 占卜是某种不可重复性的解答。等机遇一逝, 主客另成新序时, 偏执于旧境的自我已经不可能再从“神物”中获得有效的启迪。

5.时机性。子曰:“知几其神乎? 君子上交不馅, 下交不渎, 其知几乎? 几者, 动之微, 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 《系辞下》第五章)“机”指“时机”而言。何以释“几”呢?“生命将生之时, 称为几。圣人按照易的变化之道而研几。”[6](p110)严灵峰教授认为“研几的目的也就是知道吉、凶、悔、吝的微兆, 然后才可以防微杜渐。”[7](p9)因为掌握良好的时机, 才可能防患于未然, 才可能成功在望。

6.时势性。表示时态的形势。例如, 坤卦初六:“严霜, 坚冰至。”其象曰:“严霜坚冰, 阴始凝也。”时可分为顺势与逆势, 前者因同类的凝聚力, 其功能在于造势, 团结势力; 而后者是因“异”成分的增加, 导致分化势力, 呈现瓦解之势。因此, 做事要懂得“同”能凝聚力量的道理, 随势而利导, 始能化险为夷。

7.随时性。在易之中, 每一卦或一爻的“位”之不同, 所遇的时也不同, 卦因时而推移, 爻因时而变化。程颐认为易随时而取义, 因为《周易》是变易之易, 变易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由于阴阳不测, 事物的发展变化本来就具有随机性, 这样, 也就可以说, 周易取义的过程只能是语用推理, 六十四卦作为六十四种时态, 其中每一爻都是一种不同的时位, 因而卦辞的解释也是不固定的。

8.应因性。易之符号的创造与应用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 与西方思维方式之间的区别是———机械性与应因性之别。当代华裔美籍中国哲学家唐力权先生认为, 从中国哲学的观点看来, 语言的使用是一种生活样式, 易符号的使用, 易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中国人的实践方式。这是因为在中国人看来, 生活本来就是一种因应事态而非机械性的事态, 它受之于存有的脉络性关联脉络。的确,“易之为书也不可远, 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 周流六虚, 上下无常, 刚柔相易, 不可为典要, 唯变所适”( 《系辞下》第八章) 。因此易所提供的示范, 不可作死板的教条, 一切都要因时而变化, 因时制宜, 以适应天道流行。

9.行动性。易之大过卦, 预设阴大于阳所出现的险情, 但也正是因为阴大于阳所造成的高强度反差态势, 才便于积蓄巨大的能量和动力, 营造出一种特殊的境域, 有利于产生“大人”, 创造新物类, 成就大事业。《大过·彖》:“利有攸往, 乃亨”, 是说应该立即采取行动, 尽快脱离原状态, 否则就会有危险。此之时, 行方亨,“与时偕行”、“顺乎天而应乎人”( 《革·彖》) , 因此易绝不会主张固守某种状态而停滞, 更不会放弃一阴一阳之道, 而是强调人应该应时而变化, 审时度势: 时进则进, 敢于“用时”, 敢于“取时”, 敢于付诸行动, 取得实效; 时退则退, 敢于“弃时”, 敢于“舍时”, 善于韬光养晦, 以待时机。

10.同时性。从现代心理学来看,《易经》中的占卜是“同时并发性”概念。同时性是指在一定的心理状态下通过占筮得出与实践情况相符合的结论。这在人类“交际”( 或沟通) 情境中是常有的事, 因为正规的占筮活动可以将人的潜意识以象征的形式展现出来, 从而显示出心理世界与现实世界奇妙的对应性、巧合性与平行性, 这就是不同于西方科学之因果律的———同时性原理。占筮得出的结论与实际情况是处在“同时性”并行的各不相同的两个事物, 在各不相同的情境中以不同的方式各自演进而又同时出现, 这种同时性标志着二者有某种必然的因果联系。“ 天垂象, 见吉凶, 圣人象之”( 《系辞上》第十一章) , 圣人从“ 天象”、“ 事象”或事件的“ 征兆”去预测人事的吉凶, 因为圣人之高明的智慧就正在于, 他们能够在不同的系统、不同的世界之间找到这种“同时性”之间的关联。因此在易的时间观里———同时性是对事物之间“同气相求、同类相动”相互感通关系的自觉把握。

结语:

《易经》是古人对自然界的破译,用形象的语言揭示了自然界最深刻的内在本质。 同时,它又用不同的方式来感悟天地万物,为我们展现出人类行为的种种规律,这本伟大的哲学书籍无疑是迷人的。

参考资料:

王船山.周易内传[M].台北: 广文书局, 1981.黄黎星.与时偕行趣时变通———《周易》“时”之观念析[J].周易研究, 2004,( 4) .楼宇烈.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释[M].台北: 华正书局,1983.张文智《周易集解导读》.济南: 齐鲁书社,2005

推荐第5篇:周易

《周易》的人文伦理精神

“周易”是中国人最早的一本道德行为训诫,它提出了人生最高的道德境界和人文伦理精神,也提出了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的最低的行为规范“底线”。

1、自强不息

常听人说“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这一成语人们并不陌生,陌生的是这一成语的出处,当人们知道清华校训“自强不息”是出于《周易》时,非常惊讶,为什么惊讶呢?第一,原认为《周易》是一本算命的书,是巫术,怎么会有如此深刻体现民族精神的语言?第二,原认为《周易》是一本于天文历法有关的书籍,怎么会有如此深厚的人文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确实很耐人寻味。“君子以”是君子应当的意识,君子应当自强不息,为什么?因为天行健。中国伦理的基础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的道是什么?天道是“健”,何为“健”?健即刚。《周易》用纯阳来表示“刚健”。天之所以有这种刚健之性,是由于它周流运转,没有停息的时候;生生相续,没有衰竭的时候。三国时期的刘表真阳描述天的刚健:“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故云天行健,此为天之自然之象。”古人是以天文学意义上的天作为根据,解释乾卦“刚健”之性的来源的。“崇效天,卑法地”是《周易》八卦的起源,“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易大传》的精华,《象传》几乎全是为提升人类的德性而作;天地的品格是人类完善自我的榜样力量,它不是宗教意义上的顺服,而是凭主体自觉在道德实践中不断实现着天人之间的德行互动。

在《周易》中与“刚健”之德有关的品格出了“自强不息”之外,还有“日新精神”、“拼搏精神”、“浩然正气”。 自强不息是努力向上,积极进取,自我肯定,自我勉励,矢志不渝。坚持独立的人格尊严和意志,对自己充满信心。“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些古代名言,都表现了刚健自强的人格魅力。

2、厚德载物

乾与坤分别从不同方面表现了宇宙的基本品格,与对乾——天道的认识一样,古人对地道——坤的认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找到了提升民族德性的道路。“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心里的核心内容,在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坤的德性是“顺”,地势坤即地势顺。坤卦六爻皆阴,为纯阴之卦,坤也是阴柔的代表,“柔顺”构成了阴爻的品性。

对于一个以农业立国的民族来说,土地意味着生存的根本。中国古人把大地比喻为母亲,对其赞美及其独特的情感是不言而喻的。《易传》作者对坤卦的特性这样赞美:美德至极啊,配合天开创万物的大地!万物依靠大地而生长,大地顺从秉承天的志向,大地深厚而能普载万物,德性广合而能久远无疆,大地含育一切是指发扬光大,万物亨通畅达遍受滋养”。

周易从三个方面诠释厚德载物,一是宽大能容,二是敦厚能载,三是以柔济刚。

宽容是大地的品格之一。宽即广博,容即无所不包,上没有辽阔天空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下没有宽广的大地就不能承载万物;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动能容纳,所以泰山形高体大;江河对细流不加选择都能吸收,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浩瀚。君子要像天地那样气魄宏大,才能使万物齐备;要像山海那样涵养宽广,才能使国家富强。“宽容”历来被视为一种美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则得众’;”君子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周易》·《师卦·象传》云:“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蓄众。”

敦厚能载也是大地的一种品格,人们折服于大地载育万物的能力,并从大地的品格和能力中体悟出了任劳任怨、吃苦耐劳、慈悲忍让的德性诉求。对于“厚”的美德,《易》认为:“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柔而济刚是大地最突出的品格,也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品格。只柔不刚结果是:金刚则折,革刚则裂;人君刚则国家灭;人臣刚则交友绝。夫刚则不和,不和则不用,是故四马不和,取道不长;父子不和,其世破亡;兄弟不和,不能久同;夫妻不和,家室大凶。《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在人的道德实践中,除了培养刚健有为的性格外,同时还要善于培养柔顺的品格,发挥柔顺的作用,以求收到互济互利的效果。

柔弱克刚强也是由大地的品格引申出来的一种人生攻略。人在起步的时候,在开创天地的时候,要以柔顺的品格与强大的对手共处,窥视对手的短处,寻找恰当的时机,打败对手。

3、忧患意识

所谓忧患意识,指居安思危。忧患意识内化于民族主体的德性自觉之中,成为一种心理定势及处世方法。《周易》本身就是一部趋吉避凶、防患于未然的书,在其卦象和爻辞中:“明忧患与故。”《系词传》说:《周易》这部书,是包含处世之道的哲学宝典,人们是须臾不可远离的,它所警示给人们的是:变化没有休止,变化不拘于一定的形式,哪怕是上下不同的方向、刚柔不同体性之间,也是周游运动的。所以它不拘泥、不知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另外它还能使人们出入行藏谨慎有度,行为处世心存戒惧,并能使人认识忧患所在及忧患之因。可以说有了《易》,虽然没有实保的教训引导,却好像时刻有父母在身边督促监护一样。整部《易经》都是由吉凶悔吝组成的,这中间体现了古代先民的生存智慧和经验的总结。通过占噬的形式,它要求人们对自己的处境和言行时刻保持警惕,有忧患意识,以自省和改过,改善自己的处境,从而化凶为吉,避免不幸。也正因为此,《易传》才特别强调它的“明于忧患与故”的作用,并视为“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的宝典。

忧患意识是人主体自身潜藏的一种意识,它不是尊天法地而得出的人的品质,而是根植于人本身的,是人之为人的责任意识的扩充与彰显。只有自己创业或担当责任时,才会有这种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实际是蕴藏着一种坚强意志和奋发精神。

《周易》的忧患意识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慎初的、趋吉的、补过的。这三个层面,大可以指国家,小可以指自我。积善之人必有余庆,积不善之人必有余殃。臣杀其君,子杀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出现苗头之后不补其过,其结果必然是凶。在《周易》这部书中,认识判断包含价值判断、二者共同在主体忧患精神中发挥着作用。

孔子晚年喜读《易经》,并说五十读易,少犯错误。孔子认为,凡是危险的事情发生,都曾自恃万事整治。因此君子居安而不忘倾危,生存而不忘灭亡,整治而不忘败乱,这样才可以自身安全而国运常新。所以《周易》说:心中时时自警;在将要灭亡的时候,就能象系结于丛生的桑树一样安然无恙。这段话是孔子阐发“否卦”九五爻辞时提出的见解。孔子是一位忧患意识十分强烈的思想家,他告诉人们要时时刻刻以失败灭亡的经验教训为“反面教材”提醒自己,以便“终日乾乾”而免于咎祸。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患是一个磨练自我、修养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荆棘和痛苦,需要人们用百倍的毅力和勇气去面对、去克服,并在生存的勇气中砥砺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境界,完善自己的德性。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忧患意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是一种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又是一种关心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意识,同时它又是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愤图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天地之道作为基础,“优患意识”则为人的主体自觉意识,然而人道与天地之道是合二为一的,处忧患而不悲,效法天道自强不息,效法地道,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优患意识”三者构成了《周易》的精髓,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4、中道而行

“中正”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大特色,中正来自《周易》对“中位”的重视。“中位”是卦

二、五之位,二位是阴爻,五位是阳爻,又中又正(即偶位阴爻,奇位阳爻)。“尚中正”成为人的行为准则。常言说:悟道,道曰中庸,中庸之道是行为之道,中庸之道讲“居两用中”。凡是居于中间的东西,在发展中都会走向壮大。事实也是这样,中道而行,只有中道能行,只有中道才能存在和发展。

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是按中道而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处世之道也是中道而行。中庸之道是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的中正之道。相传周庙中有一器皿,注满水就要倒下来,把水排空就要倾斜,恰到好处就能端正。孔子右坐之器,悟出保持盈而不溢的方法是:“身居高位而能善待下人;盈满而能虚己;富足而能节俭;尊贵而能处卑贱;机智而能自甘愚拙;勇敢而能自居怯懦;雄辩而能自甘木讷;博大而能自居浅薄;贤明而能自居暗弱。要而言之,减损一点,不让它达到极致。

在《周易》的卦爻辞中,二爻、五爻当位,即阴爻居二,阳爻居五,其爻辞大都为吉。六爻、三爻其爻辞都以警示、告诫语词,最著名的是乾上九爻辞:“亢龙有悔”。尚中正,也是一种忧患意识的表现。

5、和合之道

中国哲学有些流派对矛盾的认识是一分为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抛掉一些中间状态,最后达到的终极目标是以而不是多。

和合之道是《周易》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思维形态;它不同于一方消灭一方、一方打倒一方的单一法、唯一法;而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互补法、多赢法。在市场经济深刻影响到人们的生存状态的今天,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竞争的结果,不是一方吃掉一方、一方打垮一方,而是一方或多方并育并行、共同促进市场的发育,互动互补、相得益彰。单育单行的竞争最终导致垄断,走向衰落和灭亡。

和合之道的核心是并育并行,遵循的原则是“不害”、“不悖”。不害不悖就能互补,双赢地创造共赢局面。相害相悖地不断斗争,只能两败俱伤,有百害而无一利。

和合之道一旦成为我们的行为反方式和道德准则,市场上的恶性竞争减少,公司内部协同一致,国家走向统一,世界趋向大同。

《周易》这部书蕴含的到的理论和人文精神很多,几乎每一卦都体现一种人文伦理,望各位读者在读易时细心体会。

推荐第6篇:周易

《周易》的人文伦理精神

“周易”是中国人最早的一本道德行为训诫,它提出了人生最高的道德境界和人文伦理精神,也提出了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的最低的行为规范“底线”。

1、自强不息

常听人说“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这一成语人们并不陌生,陌生的是这一成语的出处,当人们知道清华校训“自强不息”是出于《周易》时,非常惊讶,为什么惊讶呢?第一,原认为《周易》是一本算命的书,是巫术,怎么会有如此深刻体现民族精神的语言?第二,原认为《周易》是一本于天文历法有关的书籍,怎么会有如此深厚的人文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确实很耐人寻味。“君子以”是君子应当的意识,君子应当自强不息,为什么?因为天行健。中国伦理的基础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的道是什么?天道是“健”,何为“健”?健即刚。《周易》用纯阳来表示“刚健”。天之所以有这种刚健之性,是由于它周流运转,没有停息的时候;生生相续,没有衰竭的时候。三国时期的刘表真阳描述天的刚健:“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故云天行健,此为天之自然之象。”古人是以天文学意义上的天作为根据,解释乾卦“刚健”之性的来源的。“崇效天,卑法地”是《周易》八卦的起源,“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易大传》的精华,《象传》几乎全是为提升人类的德性而作;天地的品格是人类完善自我的榜样力量,它不是宗教意义上的顺服,而是凭主体自觉在道德实践中不断实现着天人之间的德行互动。

在《周易》中与“刚健”之德有关的品格出了“自强不息”之外,还有“日新精神”、“拼搏精神”、“浩然正气”。 自强不息是努力向上,积极进取,自我肯定,自我勉励,矢志不渝。坚持独立的人格尊严和意志,对自己充满信心。“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些古代名言,都表现了刚健自强的人格魅力。

2、厚德载物

乾与坤分别从不同方面表现了宇宙的基本品格,与对乾——天道的认识一样,古人对地道——坤的认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找到了提升民族德性的道路。“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心里的核心内容,在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坤的德性是“顺”,地势坤即地势顺。坤卦六爻皆阴,为纯阴之卦,坤也是阴柔的代表,“柔顺”构成了阴爻的品性。

对于一个以农业立国的民族来说,土地意味着生存的根本。中国古人把大地比喻为母亲,对其赞美及其独特的情感是不言而喻的。《易传》作者对坤卦的特性这样赞美:美德至极啊,配合天开创万物的大地!万物依靠大地而生长,大地顺从秉承天的志向,大地深厚而能普载万物,德性广合而能久远无疆,大地含育一切是指发扬光大,万物亨通畅达遍受滋养”。

周易从三个方面诠释厚德载物,一是宽大能容,二是敦厚能载,三是以柔济刚。

宽容是大地的品格之一。宽即广博,容即无所不包,上没有辽阔天空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下没有宽广的大地就不能承载万物;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动能容纳,所以泰山形高体大;江河对细流不加选择都能吸收,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浩瀚。君子要像天地那样气魄宏大,才能使万物齐备;要像山海那样涵养宽广,才能使国家富强。“宽容”历来被视为一种美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则得众’;”君子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周易》·《师卦·象传》云:“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蓄众。”

敦厚能载也是大地的一种品格,人们折服于大地载育万物的能力,并从大地的品格和能力中体悟出了任劳任怨、吃苦耐劳、慈悲忍让的德性诉求。对于“厚”的美德,《易》认为:“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柔而济刚是大地最突出的品格,也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品格。只柔不刚结果是:金刚则折,革刚则裂;人君刚则国家灭;人臣刚则交友绝。夫刚则不和,不和则不用,是故四马不和,取道不长;父子不和,其世破亡;兄弟不和,不能久同;夫妻不和,家室大凶。《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在人的道德实践中,除了培养刚健有为的性格外,同时还要善于培养柔顺的品格,发挥柔顺的作用,以求收到互济互利的效果。

柔弱克刚强也是由大地的品格引申出来的一种人生攻略。人在起步的时候,在开创天地的时候,要以柔顺的品格与强大的对手共处,窥视对手的短处,寻找恰当的时机,打败对手。

3、忧患意识

所谓忧患意识,指居安思危。忧患意识内化于民族主体的德性自觉之中,成为一种心理定势及处世方法。《周易》本身就是一部趋吉避凶、防患于未然的书,在其卦象和爻辞中:“明忧患与故。”《系词传》说:《周易》这部书,是包含处世之道的哲学宝典,人们是须臾不可远离的,它所警示给人们的是:变化没有休止,变化不拘于一定的形式,哪怕是上下不同的方向、刚柔不同体性之间,也是周游运动的。所以它不拘泥、不知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另外它还能使人们出入行藏谨慎有度,行为处世心存戒惧,并能使人认识忧患所在及忧患之因。可以说有了《易》,虽然没有实保的教训引导,却好像时刻有父母在身边督促监护一样。整部《易经》都是由吉凶悔吝组成的,这中间体现了古代先民的生存智慧和经验的总结。通过占噬的形式,它要求人们对自己的处境和言行时刻保持警惕,有忧患意识,以自省和改过,改善自己的处境,从而化凶为吉,避免不幸。也正因为此,《易传》才特别强调它的“明于忧患与故”的作用,并视为“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的宝典。

忧患意识是人主体自身潜藏的一种意识,它不是尊天法地而得出的人的品质,而是根植于人本身的,是人之为人的责任意识的扩充与彰显。只有自己创业或担当责任时,才会有这种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实际是蕴藏着一种坚强意志和奋发精神。

《周易》的忧患意识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慎初的、趋吉的、补过的。这三个层面,大可以指国家,小可以指自我。积善之人必有余庆,积不善之人必有余殃。臣杀其君,子杀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出现苗头之后不补其过,其结果必然是凶。在《周易》这部书中,认识判断包含价值判断、二者共同在主体忧患精神中发挥着作用。

孔子晚年喜读《易经》,并说五十读易,少犯错误。孔子认为,凡是危险的事情发生,都曾自恃万事整治。因此君子居安而不忘倾危,生存而不忘灭亡,整治而不忘败乱,这样才可以自身安全而国运常新。所以《周易》说:心中时时自警;在将要灭亡的时候,就能象系结于丛生的桑树一样安然无恙。这段话是孔子阐发“否卦”九五爻辞时提出的见解。孔子是一位忧患意识十分强烈的思想家,他告诉人们要时时刻刻以失败灭亡的经验教训为“反面教材”提醒自己,以便“终日乾乾”而免于咎祸。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患是一个磨练自我、修养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荆棘和痛苦,需要人们用百倍的毅力和勇气去面对、去克服,并在生存的勇气中砥砺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境界,完善自己的德性。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忧患意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是一种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又是一种关心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意识,同时它又是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愤图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天地之道作为基础,“优患意识”则为人的主体自觉意识,然而人道与天地之道是合二为一的,处忧患而不悲,效法天道自强不息,效法地道,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优患意识”三者构成了《周易》的精髓,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4、中道而行

“中正”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大特色,中正来自《周易》对“中位”的重视。“中位”是卦

二、五之位,二位是阴爻,五位是阳爻,又中又正(即偶位阴爻,奇位阳爻)。“尚中正”成为人的行为准则。常言说:悟道,道曰中庸,中庸之道是行为之道,中庸之道讲“居两用中”。凡是居于中间的东西,在发展中都会走向壮大。事实也是这样,中道而行,只有中道能行,只有中道才能存在和发展。

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是按中道而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处世之道也是中道而行。中庸之道是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的中正之道。相传周庙中有一器皿,注满水就要倒下来,把水排空就要倾斜,恰到好处就能端正。孔子右坐之器,悟出保持盈而不溢的方法是:“身居高位而能善待下人;盈满而能虚己;富足而能节俭;尊贵而能处卑贱;机智而能自甘愚拙;勇敢而能自居怯懦;雄辩而能自甘木讷;博大而能自居浅薄;贤明而能自居暗弱。要而言之,减损一点,不让它达到极致。

在《周易》的卦爻辞中,二爻、五爻当位,即阴爻居二,阳爻居五,其爻辞大都为吉。六爻、三爻其爻辞都以警示、告诫语词,最著名的是乾上九爻辞:“亢龙有悔”。尚中正,也是一种忧患意识的表现。

5、和合之道

中国哲学有些流派对矛盾的认识是一分为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抛掉一些中间状态,最后达到的终极目标是以而不是多。

和合之道是《周易》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思维形态;它不同于一方消灭一方、一方打倒一方的单一法、唯一法;而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互补法、多赢法。在市场经济深刻影响到人们的生存状态的今天,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竞争的结果,不是一方吃掉一方、一方打垮一方,而是一方或多方并育并行、共同促进市场的发育,互动互补、相得益彰。单育单行的竞争最终导致垄断,走向衰落和灭亡。

和合之道的核心是并育并行,遵循的原则是“不害”、“不悖”。不害不悖就能互补,双赢地创造共赢局面。相害相悖地不断斗争,只能两败俱伤,有百害而无一利。

和合之道一旦成为我们的行为反方式和道德准则,市场上的恶性竞争减少,公司内部协同一致,国家走向统一,世界趋向大同。

《周易》这部书蕴含的到的理论和人文精神很多,几乎每一卦都体现一种人文伦理,望各位读者在读易时细心体会。

推荐第7篇:感悟周易

余萌读《易》之念时日久也。无奈彼时余之文底浅薄,且不能悉心于其浩然之精神,而唯恐弗能解其深邃,心犹未决也。或时亦手持《易》卷,默然翻阅,虽付之以殷勤,然则余之心弗能静,神弗能定,终不能有所成也。固郁郁然似有所失。

今岁暑期,余无心于它,寻陋巷以供读书之所居。简而狭隘,暗而阴敝。为余之书斋也。是时也,终日足不出户,以书为友,乐而忘蜀,清静自然。前十日阅《道德经》一书,亦颇以为然也,然并未以此而自足矣。乃后,余聚精会神,一丝而不苟,始读《周易》,凡二十余日,身临其间,不胜惬意。其中自有以吾之所学不能解其意,晓其理者,不可胜数矣!然则以余之所学,而幸能解其一二者,吾亦不胜欣喜也。何为欣喜以至此焉?曰:“《易》之时义大也哉!弗可违也,吾辈之所能窥者,唯其脊项也,虽此,余之受教,毕生用之而不可穷尽矣,大哉《易》也!”

《易》之成书今不可详也,其年代,可追及成王之时。溯其作者,今之众言不一,唯信伏羲氏始画八卦,文王推演至六十四卦,其中续作者不可详及也,及至仲尼作十翼,由是以成。然而各执一词者多矣,余亦疑之。

《易》之其书若何?或曰,龟蓍之物,鬼神之书,迷信之篇,非也。自古至今,成大德,立大业而未有不读《易》者。余虽不才,学识浅薄,愿谓之曰“古今经典之鼻祖,华夏文明之精髓”而胜似者未之有也。奈何有谓之为谶言鬼神之书者,其心何其偏邪。余曾言曰“若为一事,其志不同,则为事之得失亦自异也”读书亦然,心志存异,悟必存异。以此而观谶言鬼神之说者,自明乎其理也,则君子不屑以顾。

自《易》之于世也,君王贤者莫不倍崇之。其意利于世也,然亦非利于世欤!利君王之治世,利贤者之修身,利庶民之明理,亦利人之观天象四时万物之变也。余性愚钝,比于贤者而不及其万一也。吾之读《易》诚与贤者同,修身而已矣。见利忘义吾不敢有,见贤思齐吾必奉之而行之也,未敢稍有亵怠。《易》之情也博大,之神也精深,之意也中正,之理也深邃。《易》也,巍巍如泰山乎!皑皑似红日乎!迢迢如江河乎!滔滔似大海乎!然也,其如泰山之巍然而不偏不倚;似红日之广怀而普济众生;如江河之坚贞而不声不息;似大海之浩瀚而容纳百川。故曰,《易》之情大矣!

今余不才,然读《周易》,虽不能深解其意,或亦有感而发者数言,吾不及贤哲诠《易》之深远。然亦有余以为可取者也。吾之读《易》而有感者,斯有八矣,一曰;“持守中正”二曰“谦逊得体”三曰;“外柔内刚”四曰;“诚德待人“五曰;”知足常乐“六曰:”慎始至终“七曰;凡事有度,八曰,”未雨绸缪“此八则,余今试以一一而述之,虽纰漏之言,然亦肺腑,余之笨拙,抑或斯有可取者也。

其一曰:“持守中正,不偏不倚”。人之于世,必立于德行,然德中而行正者,夫唯心秉中正也。何为中正欤?中者,中庸不极,益损有节,正者,刚正不阿,曲直有则。二者贯于心,汇于神,而诸于行,是谓中正。夫四时是以为则,庶人是以为则,天地万象是以为则。抑或有声色犬马之享不及于人者,君子终无悔也。

其二曰;“谦逊得体,不骄不躁”。谦逊者,夫人神之所共奉者也,心谦逊者可为学,为学方知礼仪,知礼仪则举止大雅,君子之风也。何为得体?顺而不骄,逆而不躁,持而不有,功而不伐矣。固曰“人之于居也谦逊,唯谦逊可戒轻浮,轻浮戒乃弗为骄躁也”。夫人也,其

有所好,亦有所恶,好谦逊者明也,然好谦逊而能戒轻浮骄躁者,智也,仁也,通达也。

其三曰;“外柔内刚,不卑不亢”。外柔以谦和,平易以近人,虽好勇而有方也,穷兵黩武则不处。自内以刚健,之于心于己也,阳刚以束己之言行,虽困境而不屈,虽强权而不畏。近于於泥而不污,几于声色而不为之所动也。有言曰“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亦此之谓也。外柔平和以待人,内刚强健以律己。如是,则可不卑于己,不亢于人也。

其四曰;“诚德待人,不欺不悖”有言曰“与人交而信乎”信既诚,诚于心也,以诚处事,事竞成矣。以诚待人,人亦以诚待之,为世以德,德莅于人,莅于事。其自感恩而戴德,必涌泉而报之。然君子既施于人则无望人报之也。固诚德与人处,唯吾不欺于人,不悖于人而已矣。或人有悖于吾,予亦不尤人也。退而思己之不足,曰“予之于人诚乎”。

其五曰“知足常乐,不奢不欲”。知足者常有,知足者常乐,知足者不殆,何谓知足欤?然知足之义也大矣,简言之曰“窒欲”,人恒无所欲乎?非也。“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此皆人之所欲也。所欲有让人意乱神迷,致万劫不复者。君子知其乱志惑心,而节之,窒之。夫唯不奢,而后无欲,夫唯无欲,而能知足,夫唯知足,方能无咎。是以贤者,箪食壶羹,曲肱而枕,虽居陋巷,不改其乐。其知足无所欲也。无所欲则不与人争,夫唯不与人争者,人莫能与之争,是以不殆。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其六曰;“慎始至终,不浮不切”。慎也者,曷?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是也。其始也慎,终也以慎,而无后忧也。然何以为慎焉,而无忧欤?人立世也,恒能顺而安哉,尚天阳而不以阳,地阴而不为阴。乾坤即有不测,况人乎!君子处之则泰然。无它,其心不急,不切,不倨傲,沉稳细腻以应之。其行不躁,不浮,不虚华,端庄持重以应之。是以君子处泰然矣,故曰:“慎者知也”。

其七曰:“凡事有度,不盈不益”。行有度,欲有度,情有度,无不持之以度,天之于四时以月度之,则人之于七情以中度之。水满则溢,月满则盈,是以持之以度也。何为度,度者无过矣,莅中正也。虽有利不苛得,阖乎义吾取之;过之则邪,邪则不正,不正则失道,失道者其必殆。故曰;凡于事者,不使其过甚,能而谦让之,不使盈溢者,其无咎矣。是以君子无不以微明处之,其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四时如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其八曰:“未雨绸缪,不驰不懈”昔有言曰,居安而思危,居富而思贫。人之于世,无不有防范于未然也。月有阴晴圆缺,人亦有旦夕祸福,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此之谓也。然人之处于安乐,惛惛乎终日,飘飘然也,不知其极。失意则消沉迂隳,得志则目空万物,不知恭谨俭悫,恣意妄为,肆无忌惮,此人之通病也。其唯不知,乐在其中,祸已渐至。是故未雨绸缪之意深矣,唯能弗弛懈其言行举止者得免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者是也。

凡此八则,余之以为至臻也。

余之处于世也浮夸,为学也急躁。余自幼至今,过不可胜数。究其源,唯余之不学无术也。不学而不知礼义是非曲直,不分忠信廉耻仁爱。荒诞二十余载,而不知己之荼毒已深。及今痛惜之情不可溢矣,悲哉!吾之过甚也,昔时浑然而不知,罪莫大矣。

吾闻先贤之言曰“过而改之,善莫大焉”故余之于此而抉学,自《易》始。余所举《易》者,唯上之八则也,今吾以此为铭,当毕生奉行之,终而不渝。

誓此。

推荐第8篇:周易心得

周易与中国文化学习心得

说到周易,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易可以用来算命,也就是占卜。对于易与占卜的关系,把易作为算命的书来看,是不正确的,易的作用也不在于占卜。最近,在重新对易进行了思考后,突然想到了这样的一个观点,易的很有可能是说明事物的各种不同的发展规律的书,每一卦都是一种事物的发展方向,因此,易的作用不在于占卜,而在于人生哲理。

易经不能当作一种占卜的书来读,因为其本身也不是一用于占卜用的书,原书的作者创作此书的初衷相信也不是简单出于占卜儿创作此书的。同时,易经也不能完全当作一种推断的技巧来学习,虽然它有这样的作用,但它带给我们的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揭示了人生或事物的各种不同的发展规律,为我们画出了各种人生或事物发展过程的轨迹,也就是说,我们按照易所描绘的轨迹,按照易的选择而选择,就可以清楚的看到明天,看到未来,就可以把命运或事物把握在自己的手中,随自己的想法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或事物。随着学习这么长时间的周易与中国文化,感受颇深。

首先,对于现在日益变化的社会,要想保证自己不被社会的进步而淘汰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要主动地适变、应变。“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要能预测到所做的事情有没有远大的前途,若前途渺茫,就要主动生变,减少损失的机会成本,要有打破既有时局的胆识与魄力,去营造另一番洞天!这样的,才有可能做到“一览众山小”。易经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如“亢龙有悔”,当一个人的成就发展到颠峰时,也就隐藏着晦气了,当一个人到了“贵而无位,高而无民”的地步,也只有一个人享受寂寞了。也就是说,任何事情到了绝对的地步,都不会长久的,都隐藏着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反映在方法论上就是要坚持“执两用中”,即做事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适宜的方法。做事情掌握适度原则,避免绝对化,要统筹兼顾,进退自如。于是我们就可以为自己保证足够的发展空间,适应自己的本身的发展。

同时,学习易经让我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我的将来指明了方向。人安身立命,要关爱自己,善待他人。人是社会中的人,是被镶嵌在社会中的,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生存,任何人要有所成就必须借力于社会环境和其他人,所以就要与人为善,努力地帮助别人,因为没有人能独自一个人完成任何一项工程,这个社会讲求的就是合作团队精神。独立者,必定被人弃之。所以我们要尽自己所能营造一个适合个人发展的社会环境;要

厚德载物,要用宽广的胸怀对待别人的失误与不足。吹毛求疵只是给你自己找麻烦,多相信别人一点,人都是知恩的动物,以怨报德总是少数,怀着宽广的心去对待他人,你自然会受到别人的亲睐;要耐得住寂寞,“初九,潜龙勿用”。如果时机不到,好静以待时,修养学问,稍安勿躁,等待时机,厚积薄发。

其次,周易揭示和描述了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这个规律最通俗最本质地说就是生老病死的规律.万事万物都有生有死,没有永恒的生,亦没有永恒的死。周易揭示和描述了这种规律,根据它就可以大体上对万事万物进行预测了,当一个人其身体或事业达到最旺盛的时候,就要开始走向衰败,最后死亡,这是不可抗拒无法改变的规律,我们祖先清楚地知道这一点,因此古时候古人功成身退的人屡见不鲜。而团体、社会亦如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旦达到鼎盛时期,就要开始走向衰败。因此不要怕别人强大,越是强大越是接近了衰败的边缘,不要认为自己弱小,就觉得需要臣服于强者,其实正因为弱小,才有发展潜力,这个世界没有永远的强者,任何强势只能强势一时,不能永远强势。弱小总会强大的,这是宇宙的必然规律。

宇宙的原则之一就是均衡,均衡的原则之一就是“此消彼长”。人们对当前所处于的物质层次的一切越接近,那么离宇宙的其他层次就越疏离。我国的古代文明与当代的西方科技最大的区别正在于此:以易经为代表的古代文明都是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只是宇宙中的一个组成,人要服从宇宙规则,要对照宇宙规则不断约束自己放逸的欲望、不断改进自身问题。而不是用不停地掠夺周围世界的方式来满足自己不断恶性膨胀的欲望。 所以当中国被他国列强鱼肉的时候,国君才知道原来自己曾经是多么的仁慈与和善得对待临近国家与远洋国家。中国国民自古就深受儒家与道家思想的洗礼,人性中充满的大多是和谐与安详,这么多朝代中,除了元代有过大肆扩张土地领土权的貌似是侵略的行径,几乎再就没有过与侵略沾得上边的政策,我们总是忍,忍,忍。的确,我们不能说没有错,我们的错就错在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国君,我们民族以前的统治者们太过夜郎自大,盲目的认为自己的天朝圣国,即使与世界隔离也会走在时代的前列,民族的祖先们,错了。即使我们的民族有着让世界其他民族瞠目结舌的智慧结晶,历史产物,但是我们总是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是死守就能万世相传的。曾经仁慈与鼠目寸光是我们民族有着如此屈辱历史间接原因。即使我们曾被人近乎蹂躏的掠夺,但是我们总是正义的一方,最后新中国的完美成立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且我们民族的文明是永远不朽的,不管国外的博物馆中陈列有多少非正

当手段获得的中国国宝级文物宝藏真正伟大的文明都是崇尚和谐的、共存共荣的,这也是真正智慧的文明。西方文明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表面上看来是“唯物”的,而实质上却是“唯”自己!极端的自私自利带来的就是金钱之上和疯狂享受。强者掠夺弱者的资源,让弱者难于生存甚至无法生存。弱者无法生存的结果就是大系统失去平衡,最后毁灭的就是包括“强者”在内的所有人。所以这种文明是短视的、愚蠢的文明。

作为现代最受欢迎的国际性哲学书籍,周易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是中国学术思想的渊源文化的枢纽亦是中国文学上的珍贵宝藏,我们要对其继承与发扬,充分的吸收其中的精华,丰富自己文化素养,从内心的最深处认识到易得深刻含义,帮助自己养成成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推荐第9篇:周易心得

《周易》中阴阳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信息学院10C班 104100207 杨顺国

[摘要] 《周易》是先秦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关于人类思想和宇宙本质规律的学问,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西方文明有《圣经》,东方文明有《周易》。周易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与源头,对中国后代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中国的建筑、医学、音乐、绘画、日常生活等也都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

《易经》由六十四卦组成,它通过讲占筮、遇见吉凶成败,阐明了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和立于天地间的“人”如何顺应天道、居安思危,趋吉避凶,兴利除害以得功成的智慧,表达了我国古代朴素又独特的辩证主义哲学思想。

《易传》则主要是对《易经》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进行阐发,以揭示六十四卦的内在根据与联系,更明确地解释了《易经》中阴阳互相作用的内涵与实质。

——林之满,2007.周易全书,北方文化出版前言 《周易》乾卦的思想是其主导思想,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心理学思想,包含对人生、自然、社会的探索和思考,有指导现实人生的作用,教人如何在人生各阶段的各种情形下灵活调整自己的策略和心态,以致达到人生理想的目标。《周易》乾卦的思想对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启示有:要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内心刚强,外表从容;要把握事物演变历程中每一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策略,以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事物发展历程要有大局观。

[关键词]周易;阴阳;人生

《周易》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思想巨著,在思想表达最突出的特点是象征。作为宇宙大道,它借助八卦及其相萤而成的六十四卦和诸爻符号组成的卦象,把自然界复杂的变化概括地予以表现。然后让人根据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去认识自己目前的处境,调整策略和心态,设计自己应该采取的行动,从而达到相对理想的目标。人与社会也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和人世阁的许多事情,冥冥中与自然界的许多事物和现象存在共同的规律,可以用共同的道理解释,让人不得不猜想甚至相信有一种神秘力量在操纵着整个自然界。大多时候这种力量决定着日升日落,月圃月缺,潮起潮落,冬去春来,等等,不可逆转。简单来说就是凡事都有始有终盛极必衰。有时这种力量并不可以决定事情的结果,而只是潜在地影响事物变化的方向,人采取何种策略和态度往往能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个时候我们如能有意识地借力发力,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朱熹说:“凡《易》一爻具两义,如此吉者,不如此则凶。如此凶者,不如此则吉。然究竟是吉还是凶则在于行,行可以具体同答卦爻之提醒,是在事物发展必然性上提醒人们当如何,不当如何的道理一样。这也是《易经》的魅力所在。作为儒道经典,《周易》是一部融卜筮、宗教及哲学为一体的典籍,其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

根。从古至今,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都能从《周易》中找出国家之乱振兴,个人生死得失的解释,决定“当为”抑或“不当为”,以便趋吉避凶,得到事业的成功。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得益于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深刻影响。当今世界,虽然受到金融危机、气候变暖、恐怖威胁等各种问题的负面影响,但经济全球化仍然在曲折中不断发展。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现代化转型的关键阶段。而当代中国大学生又是这个关键阶段的关键群体,他们具有群体人数众多、整体素质较高、年轻易接受新鲜事物等特点。大学生要为国家乃至人类世界的发展贡献力量,不仅需要高学历高能力,更需要提高修养,提高品德,掌握行为处事的正确理论方法。所以,《周易》蕴含的丰富精神资源和珍贵人生智慧,是我们必须学习和汲取的精神食粮。

一、要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象传•乾》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天道本是刚健,星辰变化,四季交替,永不停息。 《周易》认为君子必须健行不息、言而有恒、身居中正而守礼,不断地增进美德、营修功业,才能顺应天道,获得成就。如果说已经在社会各个岗位上工作的人们是“飞龙在天”的话,还呆在校园中学习的大学生就是“潜龙勿用”了。那我们该怎么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提高自己呢?《周易》说:“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意思是不被污浊的世俗改变操守,不迷恋与成就功名;远离尘世而不感到烦恼,所作所为不被世人称道也不感到苦闷;称心如意的事情就付诸实施,深以为忧的事情则坚决不做,意志坚定而不动摇。又有“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意思是谈吐平凡却能说到做到,行为平常却能严谨有度;凡邪恶之事都能防微杜渐而使中正之德更加充实,为世人做善事而从不自我夸耀,其美德广泛传播于世,人人均受到感化。诚然,不可能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君子,也只有很少部分的人能够成就功名事业,但是我们就以此不去自高自身品行吗?不是,“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我们需要遵守社会规章制度、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

围内不断提高自身修维,才能让我们以及我们身边的人生活得更好!—个人的事业发展也不会永远处于一劂哽的状态,由于它偶然的、必然的、内在的或外在的原因,有时会遭遇失败,这就要求人在困难时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可以被消灭,但绝不可以被打败的坚强意志。要善于在危机中寻找机会,捕捉机会转败为胜。据调查和心理咨询所反映的问题,部分大学生对一些社会不良现象有强烈不满,进而影响了自己的心态,感觉对前途无鼋,得过且过,甚至沉溺于网络世界无法自拔,这些都是十分危害自己的行为。进入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机会的,但机会只会垂青那些准备充分的人,尤其在这个特殊时期,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得不到保障了,我们更需要一种不屈的精神,一种高尚的人格,一种踏踏实实肯干的心态,来为自己争得一口饭。

二、要把握事物发展历程中每阶段的特点

乾卦中著名的六爻辞,取象于龙。从龙隐子地,见于田,跃于渊,飞于天,悔于过高的历程,来比喻人一生所处的阶段及发展成就。对我们大学生把握整个人生大局,有很好的启示警醒作用。现逐—研读此六爻辞。初九,潜龙勿用。初九是乾卦六爻中的最下爻位。龙在地下,故称为潜龙。潜而隐,属于积蓄力量阶段,象征着—个人还处于充实提高,未被社会注意和承认的阶段。在能力有限、客观环境不具备的情况下,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君子观此象,应隐忍待机,不妄动。很显然,我们在校的大学生正处在此阶段,即求学阶段,一定要懂得如何去积蓄力量,这个力量不仅包括渊博的知识,也包括过人的智慧,为以后闯荡人生积累资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此阶段是踏踏实实积累的时期,切不可好高骛远,去做一些不切实际或图有其名的事情。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此爻意为潜龙开始有所行动,小心翼翼出现在田野上,这时见到大人可以进一步得到栽培与磨练。这一爻比喻要成就自己的事业,必须寻求能够帮助自己的人,即恩人。人的一生当中,能否遇到恩人是关系到人生能否升华的关键。譬如,舜当年在田间耕作、捕鱼时,他的过人表现便受到尧的赏识,从此便受到栽培,得到好的历练,为以后统领天下打下基础。也并不是所有的能人都能得到大人的赏识。大家熟悉的《马说》,其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此一语道破了这世间的诸多遗憾与无奈。这就要求我们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不仅要成为千垦马,还要做会展现自我的千黾马,不要将来“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此阶段可以展露才华,以期得到贵人的赏识。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此爻是说君子要刚健正直,终日勤奋努力,夜晚也要警惕着,虽然危险,也不会发生灾祸。九三爻是处在下卦的顶端,龙形毕现,却不是天位,所以不算尊贵。初创业者在此阶段,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已经进入梯队,但是还没有稳定的位置,随时都有被人取而代之的危险。处在这种位置,要克骄克躁。过于高调,实力不济,容易受到猜忌、打击;太过沉潜,则聪明才智又无法发挥作用,所以九三之位一方面努力不息,一方面又必须沉默观望不敢大意。此爻居人生最痛苦的阶段,许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深有体会,前途不明朗,一切不稳定,经济基础也极其薄弱,经不起任何风浪,但却是人生必须要过的坎。此阶段只要我们小心翼翼地低调工作生活,不期望过高,踏实积累经验,掌握行事的分寸,还是不会有什么闪失的。九四,或跃在渊,无咎。“或”,是可以前进,也可后退。不论是腾空而起,还是深潜水底,选择权和自由度较之前一阶段更大了。这一爻说明,龙已经到了跃跃欲试的地步,这是一条充满生机,跃跃欲试的龙,它的内心是极其不安分的,时时刻刻都在寻找机会,也具备了最初的自信心。比喻一个人在这一阶段已经羽翼渐丰,进入这个阶段,就可以大胆尝试做一些事情,不要怕失败,因为此时已经有了退路,即使失败了,也可重新潜回于水,再伺机捕捉机会。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此爻是说,龙已经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最好时机,自由飞腾于天空;又如日中天,象征一个人一生最辉煌的时期。此时,拥有了较为通达的社会人际关系,便可以利用积累的经验和智慧,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人生的理想。此时要随机而处,应时而变,中正而行。子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则各从其类也。”此威猛之时若遇到赏识自己的大人,便可随其飞黄腾达,一展宏图。此爻的“利见大人”和“九二”爻的“利见大人”有着一定的时空区别和性质区别,前一爻只是利于出现,取得历练积累的机会,行事还是要慎之又慎。此一爻则为极盛时期,取得提拔重用的机会,当为大展宏图,建功立业之时。上九,亢龙有悔。意思是说当一个事物到了它的登峰造极时期,也就接近r衰退期。也就是盛极必衰,这是谁也扭转不了的自然规律。六爻是乾卦最高也是最末的一爻,已经到了极点,根据“物极必反”的原理,六爻的位置虽然在五爻之上,却还不如五爻好。“亢”是极高的意思,龙飞得过高,再没有上升

的空间,不知收敛,以至于后悔。人生或事业处在这种地位,应该居安思危,否则必将乐极生悲。有些大人物事业达到如日中天之时,心中的傲气也与日俱增,自我膨胀持续不断,乃至忽视了很多问题,忘记了本我,容易导致犯一些错误。此阶段应时刻提醒自己,防范不要过早或意外向衰退的方向发展,并为一定要出现的衰退局面做好心理准备。以便从容进入晚年期,安然享受生命落幕前的平静生活。

三、要对事物的发展历程有大局观

纵观六爻之龙,皆已具圣人之德,只所处之位不同。各龙顺时而变,顺位而成,为一个整体,没有首尾、本末、先后、上下之分,所以可谓群龙无首。乾卦另加用九爻,群龙无首,吉。此爻是—个旧事物开始灭亡,新事物开始涎生的交替时期。这时若从混乱局面讲,好像是灾祸,若从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来讲,则意味着吉祥。《周易》把这种“群龙无首”状态归结为新旧事物的更替。此爻可以理解为万物闵而复始,盛衰交替,此为天道,不可逆,目前大学教育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衰退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读书无用论又一次被公众所屡屡提及。这个时候。也是教育改革的好契机,我们多年前就开始呼吁的素质教育,已经到了可以实际实施的好时机。我们大学生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接受磨练,培养出一种阳光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来迎接挑战。《周易》乾卦,阐发了深刻的人生智慧。它体现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及心理学鼠患,包含对人生、社会的探索和思考,对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都具有指导作用,它教人如何把握人生各阶段的处世策略和心态,来帮助我们达到一个理想的人生目标。整个乾卦,从初爻到上九乃至到用九,充满了辩证思维,充满了真和善的动机,充满r忧患意识,同时也贯穿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伴随整个乾卦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人心智成熟的过程,对我们大学生,有一种很好的教育启示作用。尤其是当前到了自谋职业的时候,社会更需要人格健全,智慧过人,能力突出的人才。自古以来,都是危机与机会并存,福祸相依,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只要我们能够把握分寸,做到勤奋谦卑,顺势而为,很多时候还是可以化祸为福的,从容地在危机中捕捉到稍纵即逝的发展机会。

四、阴阳兼行,刚柔并济

“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

素是阴“--”和阳“—”,《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意思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阳盛阴随”、“内柔外刚”“否极泰来”“居安思危”,《周易》思想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方法,反映了事物的发展是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表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其给我们的启示是,任何事情都包含着两面性,我们需要持中和之道,行为处事保持一个平衡的状态,切勿偏颇其一,否则容易导致物极必反。《周易》的阴阳观我感觉是非常深奥的,其中包含着阴阳对立观、阴阳互根观、阴阳消长观、阴阳转化观、扶阳抑阴观等等,其所强调的顺应规律、抓住矛盾、保持平衡的思想,对我们正确处理勤奋与方法,学业与爱情,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等当代大学生较为关注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新.易经新考[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

[2]傅佩荣.傅佩荣解读易经[M].北京:线装书局,2006,

[3]郑剑虹,黄希庭.自强意识的初步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3):528—530.

[4]史少博.《周易》中蕴含做人之道[J].社会科学论坛,2007,(1):10—12.

[5]苏鑫。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建构[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74—275.

推荐第10篇:周易读后感

周易之我见

信院电子系

12测控技术与仪器

《周易》是中国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最先对《周易》的认识,是认为它是一本卜筮之书,与算命、看风水有关。后来通过对《周易》的研读以及翻阅有关方面的著作,才发现自己对《周易》的认识仅仅是表象上的,没有深刻的了解它的内涵。当然,作为五经之一,《周易》的博大精深远远不是我所能读懂的,只能说,在读《周易》及一些相关著作时,对《周易》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在没有真正接触《周易》的时候,我认为《周易》就是《易经》,两者都是指的同一本著作,只是叫法不同而已。然而通过更深入的了解,对《周易》与《易经》二者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原来,易经指的是“上古三易”,及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周代的《周易》三本著作的总称;《周易》只是易经的一种,两者为种属关系。因为《连山》与《归藏》早已失传,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易经》其实是《周易》本篇及为其释名解义的传等的合篇。

《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即《周易》本篇,含六十四卦的卦形及卦爻辞,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包括前三十卦(自《乾》至《离》),后三十四卦(自《咸》至《未济》)为下经。传部含《文言》、《系辞》、《彖》、《象》、《说卦》、《序卦》、《杂卦》,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六十四卦每一卦又由六爻组成。爻是组成八卦的基本符号,分为阴爻

(- -)和阳爻(—)。

《周易》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有人认为《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卦爻辞是卜筮记录,也有人认为《周易》是一部哲学著作,还有人认为《周易》是华夏民族特有的一部思维工具书。我更加赞同第二种说法。吕绍纲先生认为:《周易》实质上是一部讲思想的书,“

一部哲学著作,卜筮只是它的表面躯壳,而且如同化石一般的躯壳,是死东西,躯壳里面包着的思想才是它有生命的活的灵魂。”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周易》的卦爻辞,在对卦象进行例说的过程中,也透漏了对自然、社会中事物的属性及变化发展规律的朴素辩证的认识,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唯物世界观:尊天道,重人谋。《周易》卦爻辞中对于天道即自然规律的尊重是十分强烈的。

例如:《坤》初六:“履霜,坚冰至。”当脚踩到秋霜时,冰冻的寒冬也将来临。事物的生长消亡有其必然的规律可循。这是不一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泰:“小往大来,吉,亨。”弱者离去,强者到来,顺应了自然规律,所以吉祥、亨通。

由于对天道的尊重,人世间的吉凶祸福的决定因素,也就必然是人谋,也就是说人是这个社会活动的主体,如何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措,创造或改变环境条件,使之符合自然规律。从《周易》的卦爻辞中可以看到,人的品德修养,往往可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其实人生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困难与挫折。如果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不能做到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以乐观的心态待之,那么我们将无法跨越障碍,获得成功。所以,在各种活动中,我们应该

积极进取,自强不息。

《周易》认为人之处世,第一要义是要找到自己应处的位置。“守正”这是《周易》推崇的为人处世的第一法宝。按照《周易》的观点:“天地万物各有其位。”人不例外。每个人都应在世界上找准自己应处的位置,如若这样,世界就是有序的了就不会有祸乱产生了。《周易》推崇的处世法宝第二当是“中孚”。“孚”:诚信的意思。“中”:在这里表示出自内心的意思。因为只有真情才能换取真情,只有挚信才能换取挚信。这个世界的维系并不完全靠金钱、权势,也要靠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同情、信赖和相互帮助。而这些属于人的精神生活方面的东西又往往不是用金钱可以买得,用权势可以掠取的。《周易》推崇的处世第三法宝是“和”。“和”在《周易》中是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与“中”常常联系在一起,号称“中和”。“中”要求做事不走极端,要适度“和”则要求与他人关系要谐调、要顺畅。“中”是讲个体所处的位置,“和”则是讲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和”的思想体现在《周易》的整个体系之中而整个《周易》体系就是一个生命通达、循环不息的和顺的整体。这是《周易》作者从其对生活的深刻体察中所总结出来的处理人事关系的三个基本法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去实践的人生哲学。

《周易》文字简约,其中蕴含的意义抽象难懂,所以,要读懂它是很难的,可是,只要用心领会,总会有所收获。《易》道广大,无“

所不包”,所谓学者得思,商者得富,兵者得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第11篇:周易读后感

《周易》读后感

《周易》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全世界都在研究与讨论。这本书包罗万象,天文,历史,军事,哲学等等都有涉及,就象我们现在也有很多人在研究《红楼梦》一样,世界观不同,造成研究结果的不同。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谈不上研究,但是书中的文字与哲理,我认为是很值得我们一看和把玩的。

古人云:不看《周易》,不能为将相,这话自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纵观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几个谋略家,像姜子牙、张良、诸葛亮,包括近代伟人——毛主席,这些人对《周易》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

我看《周易》,虽然没有看懂什么,也感悟到了其中有些为人的道理。象书中第一卦,“乾”卦,乾为天,说的是君子要效仿天的美德以“自强不息”,这是告戒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自始至终,不要半途而废;还说‘潜龙勿用’是说万事不要强出头,能办的就办,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千万不要去做,通俗的解释就是说,枪大出头鸟。包括古时候说皇上是“九五之尊”,这是对乾卦第五爻(发音:遥)的总结和概括,爻辞“飞龙在天”,所以用这个来形容皇上。

“坤”卦,坤为地,是要我们效仿大地的美德“厚德载物”。这是教我们做人要有博大和宽广的胸怀,做人不要斤斤计较;“恒”卦,孔子在《周易》的系辞中说“夫妻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授之以恒”,这是教我们知道,怎样做一对好夫妻,夫妻的形成,就要持之以“恒”;“姤”卦,一阴五阳,有一女侍五夫之象,也有老男娶少女之说,这不是正配。卦中一说女人的淫荡,二让我们“勿娶此女”;还有“否极泰来”这个成语,也是来自源于《周易》;《周易》里有“否卦”和“泰”卦。是说世间的事物“不能终否”,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要往好的方面转化。“阴极必反,阳极必至”的道理,是告诉我们,任何事只要持之以恒,就有成功的希望。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事物的量变,必然要达到质的变化。对于做人或做事而言,都要掌握“度”的含义,万事都不要过“度”,过“度”后,一定要引起反方向的变化。

在《周易》这本书中,全书都在贯穿着一个“位”的概念。尤其是孔子为之作的系辞,对“位”的关系,有更多的阐述。主要是说天尊地卑,君有“君”位,臣有臣“位”。包括每一个卦,都有“位”的关系。虽说这是我们所批判的封建思想,但在今天的社会来说,每时每刻,无处不在的都有对“位”的要求。所说的做人要在“位”不越“位”,该说的要说,该做的要做,不该说的千万不要胡说,不该做的千万不要去做,那样就会适得其反。这是我们做人和做事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现在的企业都讲团队精神,假如做人能把握好“度”与“位”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能处理的很好,团队也一定会团结。

如果有人把《周易》单纯的看成算命的书,我认为就是大错特错了。不错,《周易》涉及了算命,但算命或预测,对于这本书来讲,它只是一个极小的方面。我不反对算命,但做人不能全部信命。现在有时我也算着玩,那是在对某件事情,举棋不定或很迷茫的时候,我自己就算一下,当卦上说的好时,我会信心百倍的去把事情作完,当算的不好时,我就要冷静的考虑事情的过程与结果,理智的还是要去把事情办完。不要认为算得不好时,就不办事情了,那样是不对的。有很多的事情,我们是“贵在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学到很多的东西。

还有很多,很多,在此就不一一的例举了。总之,《周易》能位于我国的五经之首,一定有它的道理和根据。

第12篇:周易读后感

《周易》读后感

古人云:不看《周易》,不能为将相,这话自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纵观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几个谋略家,象姜子牙、张良、诸葛亮,包括近代伟人---毛主席,这些人对《周易》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

我看《周易》,虽然没有看懂什么,也感悟到了其中有些为人的道理。象书中第一卦,“乾”卦,乾为天,说的是君子要效仿天的美德以“自强不息”,这是告戒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自始至终,不要半途而废;还说‘潜龙勿用’是说万事不要强出头,能办的就办,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千万不要去做,通俗的解释就是说,枪大出头鸟。包括古时候说皇上是“九五之尊”,这是对乾卦第五爻(发音:遥)的总结和概括,爻辞“飞龙在天”,所以用这个来形容皇上。

“坤”卦,坤为地,是要我们效仿大地的美德“厚德载物”。这是教我们做人要有博大和宽广的胸怀,做人不要斤斤计较;“恒”卦,孔子在《周易》的系辞中说“夫妻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授之以恒”,这是教我们知道,怎样做一对好夫妻,夫妻的形成,就要持之以“恒”;“姤”卦,一阴五阳,有一女侍五夫之象,也有老男娶少女之说,这不是正配。卦中一说女人的淫荡,二让我们“勿娶此女”;还有“否极泰来”这个成语,也是来自源于《周易》;《周易》里有“否卦”和“泰”卦。是说世间的事物“不能终否”,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要往好的方面转化。“阴极必反,阳极必至”的道理,是告诉我们,任何事只要持之以恒,就有成功的希望。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事物的量变,必然要达到质的变化。对于做人或做事而言,都要掌握“度”的含义,万事都不要过“度”,过“度”后,一定要引起反方向的变化。

在《周易》这本书中,全书都在贯穿着一个“位”的概念。尤其是孔子为之作的系辞,对“位”的关系,有更多的阐述。主要是说天尊地卑,君有“君”位,臣有臣“位”。包括每一个卦,都有“位”的关系。虽说这是我们所批判的封建思想,但在今天的社会来说,每时每刻,无处不在的都有对“位”的要求。所说的做人要在“位”不越“位”,该说的要说,该做的要做,不该说的千万不要胡说,不该做的千万不要去做,那样就会适得其反。这是我们做人和做事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现在的企业都讲团队精神,假如做人能把握好“度”与“位”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能处理的很好,团队也一定会团结。

如果有人把《周易》单纯的看成算命的书,我认为就是大错特错了。不错,《周易》涉及了算命,但算命或预测,对于这本书来讲,它只是一个极小的方面。我不反对算命,但做人不能全部信命。现在有时我也算着玩,那是在对某件事情,举棋不定或很迷茫的时候,我自己就算一下,当卦上说的很时,我会信心百倍的去把事情作完,当算的不好时,我就要冷静的考虑事情的过程与结果,理智的还是要去把事情办完。不要认为算得不好时,就不办事情了,那样是不对的。有很多的事情,我们是“贵在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学到很多的东西。

总之,《周易》能位于我国的五经之首,一定有它的道理。

面对一本如此博大精深的书,没有一个人敢说完完全全的理解了《周易》一书的精髓思想所在。所以,接下来我讲的一些感悟,可能有些结构松散,可能有些错误的地方,这基本是在所难免的。而我也会尽力用最准确的语言,来解读这中华千年文化传承的瑰宝。有关乾卦

先说说乾卦的三个深刻的思想内涵:

第一,乾卦论述了一个成功人士的各个阶段之过程,大家都知道,事物的发展都要有一定的阶段性,决不是以下子就可以如何和怎样的,在《易.文言传》里不是说:“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者渐矣。”做恶都要有一个逐渐的过程,况且是好事善事呢?获得成功即使是都要一个过程,成功人士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乾卦用龙的形式演

绎了这个过程,既潜龙,出现,跳跃,飞腾等,其过程性,形象地描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第二,乾卦的两点论:乾卦告诉我们,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事物没有绝对的有利或无利,有利的里面,其实包含着不利。同样,胜利中孕育找失败。因此无论在什么条件下,也要“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的小心行事,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无往而不胜。

第三,乾卦的转化论。乾卦告戒我们,事物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就有可能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也就是过犹不及和物极必反,在上九爻辞的:“亢龙有悔”就是最好的警示语句。 我们知道和理解了这三个思想内涵,就不难理解乾卦的四个要件,当然,人才也是要创业人士的要件,既乾.元,亨,利,贞。一,元:就是大的事业和很好的开始。二,亨:表示在有元的基础上的通达与顺利。三,利:有适宜与合适的含义。四,贞:正确与坚固的意思。当有了伟大的事业和很好的开始,还有正确与坚固的毅力,再有了适宜与合适的机会能不通达和顺利吗,因此说元,亨,利,贞是〈易经〉的四种德行,是成功人士的必须具备的四个要件。

有了四个要件还有有从小做之大历程既乾卦的:初九:一爻的“潜龙勿用”你是有才华有理想的人才(龙),但你刚出道是羽毛未丰,根基尚浅,也没人(大人)赏识。那你就要潜入水中不能动,你是要等待时机的龙,否则你跳出来,必然要遭到打击与失败。九二:二爻的“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当你在一爻潜龙潜到了一定时机,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也有了相应的社会位置,但还是不够。那也只是在田野里的龙,舞台和历练还不够,如果有行动最好有个靠山或者说是伯乐(大人)就会好起来而有利了。(3九三:三爻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有了靠山和地位还是不够,还有白天自强不息,更要晚上反省警惕,只有这样才不会有灾难与失误。九四:四爻的“或跃在渊,无咎”,有了以上三爻的历程,这个人才(龙)是要具有了一定大的空间与舞台,可以大干一番了,因为以上的历练,大干起来是不能有灾祸的。九五:五爻的“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哈哈,这个时候是人才(龙)具有了更好更大舞台的时候了,这次见到的大人可不是和以前的大人一样了,而是和自己有同等水平或更高的人交往和会晤了,他们能使自己的事业更加辉煌与有利。上九:六爻的“亢龙有悔”人才的做大与做强,就很有可能脱离了群众,也要自做主张而武断。不免要有不利和后悔的事情了。这就《易经》辨证的特点。还有用九的“见群龙无首,吉。”人才多了,最好不要比大小,要各发挥自己的才干,那是非常吉利的事情。不是吗,相互比较与比拼大小,必定要有伤害而不吉利的。

因此说〈易经〉之乾卦是一部人才成功的秘籍与经典好书,他告戒我们人要时刻自强不息,还要居安思危,更要有随时随地以零为。无论是潜龙,田龙,渊龙,飞龙,亢龙都要永不停息,还有首尾如一,善始善终,才可以成为有用有作为的人才。

《周易》博大而精神,每个人心中的易经,都有属于自己一份独到的见解。这也正符合了前面我提到的周易的精神,由一而生万象。而我个人也由衷的希望,易经这中华文化的瑰宝,能被更多的人了解,认知。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于是,有网友问我,你懂周易啊?言下流露出无比钦佩之意,我通常含糊其词地说,有点兴趣而已。其实我不懂。周易这门学问,穷一辈子之力,并不容易学懂,也不需要学懂。不学懂,永远追求不到,是懂非懂的那个样子,其味无穷,一辈子有事消遣,老了也不寂寞。古人云:“夜读〈易〉”,如果夜里读《易经》,鬼神都受不了。我的经验是,夜里读《易经》,保证睡不着觉。刚读入门去,看出一点名堂,便想弄个清楚,继续看下去,等告一段落再睡,结果一段接一段,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可谓“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一整个春天何时溜走了都不知道,何况一个晚上呢?这种味道很好。

《周易》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时候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我们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一切中国的文化,都是从周文王著作了这本《易经》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事实上还有两种《易经》。一种叫《连山易》,《连山》是神农时代的易,所画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位置是不一样的。黄帝时代的易为《归藏易》。《连山易》以艮卦开始,《归藏易》以坤卦开始,到了《周易》则以乾卦开始,这是三易的不同之处。现在的人讲《易经》,往往只囿于《周易》。因此,有人说《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遗失了,绝传了。事实上有没有呢?这是可是一个大问题。可以说现在我们中国人讲的“江湖术”中的这一套东西,如医药、堪舆、还有道家这方面的东西,都是“连山”、“归藏”两种易学的结合。

正如博友“商界第三者”在本博的留言里提到的,《周易》这门学问中,有一个原则叫作“三易”,就是变易、简易、不易。研究《易经》,先要了解这三大原则的道理:

第一所谓变易,是《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譬如我们坐在这里,第一秒钟坐下来的时候,已经在变了,立即第二秒钟的情况又不同了。时间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非变不可,没有不变的事物。所以学《易》先要知道“变”,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变而且能适应这个变,这就是为什么不学《易》不可以为将相的道理。

第二是简易,是说宇宙万事万物,有许多是我们的智慧知识没有办法了解的。听大师讲,天地间有“有其理无其事”的现象,那是我们的智慧不够。换句话说,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慧不够、经验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罢了。而《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平凡,而且非常简单。我们看影剧里的诸葛亮,伸出几个手指,那么轮流一掐,就知道过去未来。有没有这个道理?有的,是有这种方法。古人懂了《易经》的法则以后,把八卦的图案排在指节上面,加上时间的关系、空间的关系,把数学的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事情来。这就是把那么复杂的道理,变得非常简化,所以叫作简易。

第三为不易,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可是却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那就是能变成万象来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那是永恒存在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呢?宗教家叫它是“上

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萨”;哲学家叫它是“本体”;科学家叫它是“功能”。

我以为,活得简单就是快乐。所以,最好不要去碰《易》这门学问,如果钻进去了,可能会爬不出来。如果一定要学,也最好只学一半;如果真把《易经》学懂了,做人就没有味道了。譬如要出门了,因为《易经》学懂了,知道这次出门会跌倒,于是不敢出门了,甚至一步都懒得动。像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思?所以说学《易》最好只学一半,觉得奥妙无穷,如黑夜摸路,迷迷瞪瞪,蛮有趣的;天完全亮了走路,眼前有一个坑,会掉下去,看得清清楚楚,于是就不走了。既然学懂了《易经》变得非常乏味,何必去学呢?学几个名词,到少不更事的粉丝面前卖弄几下就好了,显得你学识渊博,让人家崇拜得不得了。

新近请行政办做了一个牌匾,不敢随便挂,昨天打电话给在福州的董事长,请他翻翻挂在他办公室墙上的那本特大的日历,定个黄道吉日再行其事。可见我是真不懂。还是那个叫“商界第三者”的博友厉害,看过我的文章,能说出变易、简易、不易来。了不得。

下不过来,一点没感觉,你自己写吧,不想看了,烦了就这样了.

第13篇:《周易》读后感

《周易》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在不经意间,我便经历一又一场成人礼之后的思想熏陶。她默默无闻地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变迁;她慢条斯理地向我展示中国瑰丽的文化;她她语重心长地教我做人的道理。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它是“五经”之一,以占卜为形式,涉及哲学思想,认识宇宙,人类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

《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是或《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周易》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今天,我们都还会说道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而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

犹忆中学时代,语文老师要求没人找一句名言。我当时交上去的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遇到问题了就要试图改变,改变了问题就可以解决,解决了就可以长久的保持下去。年少的我殊不知这句话就是出自《周易》。浅读《周易》之后发现,作为群经之首,它的博大精深远远不是我所能读懂的。在这里,只能粗略的谈一下我的鄙见。

象书中第一卦,“乾”卦,乾为天,说的是君子要效仿天的美德以“自强不息”,这是告戒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自始至终,不要半途而废;还说‘潜龙勿用’是说万事不要强出头,能办的就办,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千万不要去做,通俗的解释就是说,枪大出头鸟。

“坤”卦,坤为地,是要我们效仿大地的美德“厚德载物”。这是教我们做人要有博大和宽广的胸怀,做人不要斤斤计较;“恒”卦,“阴极必反,阳极必至”的道理,是告诉我们,任何事只要持之以恒,就有成功的希望。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事物的量变,必然要达到质的变化。对于做人或做事而言,都要掌握“度”的含义,万事都不要过“度”,过“度”后,一定要引起反方向的变化。 古人云:不看《周易》,不能为将相,这话自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纵观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几个谋略家,象姜子牙、张良、诸葛亮,包括近代伟人---毛主席,这些人对《周易》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

时代发展至今,虽日新月异,勿庸置疑,人类的发展所依赖的最基本的要素是人力资本。西方经济学家卢卡斯更是归结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其实,这也就是强调人力素质的重要性。通俗地讲,人力素质就是指知识结构,我们常常把知识结构分为广度和深度两种,所谓深度是指具有某方面专长、术业有专攻的人;所谓广度是指一种综合素质,一种综合能力的运用。

如果我们要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以一个成功者的姿态俯仰人间今古,那么首先,应具备极强的自信心。其次,我们应当赖得寂寞,学习一种昆虫——蚕的精神,蚕不断地吃食桑叶,摄取营养,再把自己裹覆起来,在不经意间,咬破茧壳,长出翅膀。再次,我们应当正确分析前进道路上个人的差异性,如何不断调整与环境的适应性,与外围空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关系,把握并借助环境的力量,从而缩短到达目标的距离。最后,我们在前进中尚需不断改变和调整目标的方向性。只要我们朝着目标不断努力,自强不息,终会有所得也!

特别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关注国家时事新闻,引领时代前进的潮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沉淀已久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在祖先积淀下来的经验和教诲中,接受现代的科技知识,立志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14篇:周易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能够在书中提升自己,那么关于周易的读后感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瑞文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周易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周易的读后感范文一

以前只是听说过《周易》,有人说它是用来算命的,也有的说计算机的发明缘于《周易》的思想,反正在我心目中《周易》是深奥的,是很玄的学问。最近聆听了《周易》的精彩讲解,感触颇深,也对《周易》有了初步的了解。

《周易》的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周易中哲学思想也尤能给人以启迪,“满招损,谦受益”、“祸福相因”、“过刚则折、以柔济刚”等哲学思想颇多,尤其是其中“祸福相因”辩证思维对我有很大启发。

想起我一朋友发生的事情,觉得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应常常思考这一道理,居安思危,困难的时候也要充满希望。我有一友,住在一县城,家庭条件很好,家有别墅、轿车,拥有娇妻和可爱的儿子,工作条件很好,收入不错。我友也好交往,有很多朋友,经常相聚,生活很有滋味。但我这个朋友也有弱点,就是平时经常和朋友在一起喝酒,常常喝醉,酒后还喜欢开车。我也常常告诫,但收效不大。

去年年底,我友酒后驾车出事,致人死亡,被刑事拘留,后赔偿20余万元才免去牢狱之灾。事故后,我友常常自责,闭门不出。但经多位朋友劝导,人生之路很长,遇到挫折后还应振作,不能就此沉沦,我友才逐步走出这段灰暗日子,但此事带来的影响可能一生中也很难忘怀。

正如《周易》中体现的“祸福相因”思想,人在顺境时要考虑今后还会面临的困难,否则,“乐不思蜀”,真的遇到困境时可能就难以承受了。我友在平时就犯了这个错误,人活太好了,太顺了,未能居安思危,结果呢,就出了这样的事故,于已于人都是极大的创伤。我友在困境时,开始也灰心丧气,此时也应理解《周易》的“祸福相因”的哲学思想,应对未来存有希望,切不可就此不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我友在今后人生之路上能谨记教训,也许会有更好的生活。

《周易》的确是一本天书,深奥难懂,但领会其中做人做事的思想,会终生受益。用心学习,用心领会,从《周易》中寻找人生的道理,用《周易》的哲学思维指导生活和工作,人生之路也许会平坦许多。我在以后也将更多的学习《周易》,也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周易》。

周易的读后感范文二

《周易》的来历很古老,古老的东西总会给后人留下很多猜不透的谜,《周易》的来头也太大,本来很大的经典就有很多人神化它,于是谜就越发神秘。《周易》本是一部占筮之书。本来只有卦、卦辞和爻辞,但后来却成了一部哲理之书,被附益了很多道德、政治的解释和宇宙、人生的哲理,于是成了指导古代中国人思想与行为的“群经之首”。历代都有对《周易》的解释,但有三个时期的解释最为重要。第一个时期是战国到秦汉,这一时期的人在解释《周易》时已经离开了占筮而大讲道理,大概是因为这一时期哲学和科学思维的能力比较发达,对宇宙起源与结构的兴趣较浓厚的缘故。第二个时期是汉末魏晋,这个时期玄学盛行,人们一方面体验人生的短暂与宇宙的永恒,充满了语言难尽的悲凉感,一方面希望从哲理中找到对宇宙与人生的根源,因而讨论的主题多围绕着“有”与“无”,究竟何者为宇宙、人生根源这一本体论中心。第三时期是宋代,宋代是中国人理论思维最深刻的时代,这时的思想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重新整合被佛、道等各种思潮搅的七零八落的思想,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解释一切的理论框架与思维模式。这三次对《周易》的解释当然都不吻合《周易》的本意,当它们都丰富了《易》学,也丰富了中国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周易》认为人之处世,第一要义是要找到自己应处的位置。“守正”这是《周易》推崇的为人处世的第一法宝。按照《周易》的观点:“天地万物各有其位。”人不例外。每个人都应在世界上找准自己应处的位置,如若这样,世界就是有序的了Ь筒换嵊谢雎也生了。《周易》推崇的处世法宝第二当是“中孚”。“孚”:诚信的意思。“中”:在这里表示出自内心的意思。因为只有真情才能换取真情,只有挚信才能换取挚信。这个世界的维系并不完全靠金钱、权势,也要靠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同情、信赖和相互帮助。而这些属于人的精神生活方面的东西又往往不是用金钱可以买得,用权势可以掠取的。《周易》推崇的处世第三法宝是“和”。“和”在《周易》中是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与“中”常常联系在一起,号称“中和”。“中”要求做事不走极端,要适度А昂汀痹蛞求与他人关系要谐调、要顺畅。“中”是讲个体所处的位置,“和”则是讲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和”的思想体现在《周易》的整个体系之中Ф整个《周易》体系就是一个生命通达、循环不息的和顺的整体。这是《周易》作者从其对生活的深刻体察中所总结出来的处理人事关系的三个基本法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去实践的人生哲学。

《周易》中充满了辩证思维,充满了真和善的动机,充满了忧患意识,同时也贯穿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也是一个人心智成熟的过程,对我们大学生,有一种很好的教育启示作用。尤其是当前到了自谋职业的时候,社会更需要人格健全,智慧过人,能力突出的人才。自古以来,都是危机与机会并存,福祸相依,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只要我们能够把握分寸,做到勤奋谦卑,顺势而为,很多时候还是可以化祸为福的,从容地在危机中捕捉到稍息即纵的发展机会。我们应当正确分析前进道路上个人的差异性,如何不断调整与环境的适应性,与外围空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关系,把握并借助环境的力量,从而缩短不断改变和调整目标的方向性。只要我们朝着目标不断努力,自强不息,终会有所得也!特别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关注国家时事新闻,引领时代前进的潮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沉淀已久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在祖先积淀下来的经验和教诲中,接受现代的科技知识,立志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同时物极必反,凡是都有个度,我们自己要掌握好这个度。同时任何人在主客观条件不成熟时,要想担任某项工作,都会遇到需要耐心等待的时期,这就是需的阶段,它是人生道路的必经阶段。如何度过这个阶段,真是我们要去探索、思考的。面对自己的人生,我们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度过这阶段,好好的准备,面对更强的挑战。

周易的读后感范文三

我想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四书五经”,而《周易》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儒家经典都是孔子编修的,其中的儒家思想更是深深的扎根于国人心中,至今被奉为经典。有人认为《周易》很神秘,不仅因为它能用来预测个人前景吉凶,还因为它的内容是极其简单的“─”和“--”型符号的排列组合,虽然单调,但高度抽象。正因为高度抽象,所以常人难以揣测它象征的具体事物极其含义。而正是这些高度抽象的文字却能定吉凶,测前景。其实,把《周易》当成一部纯粹的占卜书是把它浅薄化和庸俗化了。毫无疑问,《周易》是一部高深的哲学著作。说他高深,是因为它既有简单而神秘排列的符号,又有很多明了和晦涩相间的对符号的文字说明。它经过几千年文化的洗礼,至今让人津津乐道,必然有其高明之处。

说《周易》是占卜的书也好,是高深的哲学著作也好,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是对事物的认识及与认识相适应的人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周易》是伏羲氏、周文王、周公、孔子等古代大思想家对天、地、人的认识和人如何顺应事理法则的经典。伏羲氏画八卦,文王演绎八卦并作“卦辞”,周公作“象词”,孔子等人作《十翼》等。《周易》不是一个人的作品,而是集体智慧。《周易》的集体创作说明:文化的承传和创新性;在思想认识上的同一性,也即是说,对事物根本规律的理解,这些哲人们的认识是一致的,至少都认同了一致的方向。毋庸置疑,《周易》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这个经典著作被太多的人研究了,传道了,我深知自己对它理解不深,谈不上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只能就我所看到的,谈谈由它而起的一些想法。

现在有一种观念,认为这素有“众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易经》好像是万能的,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很多人甚至藉着它的幌子以达到各种私人目的。最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书,探察如今的中国图书市场,关于《易经》的书可以说已到了泛滥的地步,有关《周易》的图书则大约相当于其他十二经的图书总和。“《周易》搭台,钞票唱戏”的专谈预测、风水、占卜、医法的“运用型”图书纷纷问世(这其中包括大量的非法出版物),城乡各地与网上的指引百业、点拨万家的“易学大师”与“易学文化公司”层出不穷。由于《周易》在大多数中国人头上有着既神圣又神秘的光环,所以这些欺世盗名、恐吓无知的江湖骗子就得以大售其奸。

对于《周易》,我没有深入的研究,但是我知道它是我们文化的瑰宝。我也知道,它并不玄妙,并不是不能读懂,更不是金庸笔下的《易筋经》。我们作为祖宗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不能沉浸在前人的成就中,更不能无中生有,夸夸其谈。我想我们不能只是简单的停留在解梦,起名这样的事情上。应该负起《易经》的使命,除去浮燥和浅薄,方能避免文化颓势。

周易的读后感范文四

在现代科技发展的今天,封建的制度在不断的废除,但是有一项文化却是与时代潮流相反——易经文化,随着现代人思想上的进步,开始探索老祖先留下来的精神食粮。朱熹说过:不知易,无以习。老子得易之体,孟子的易之用。但对于这本集中代表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的书,我们还存在着太多的疑问,若没有曾老师的指导,我也许无法体,也无所用了。

首先,我澄清了多年在心中的误解,以前,总以为易经是用来算命的,但是曾老师给了我很好的解释:易经里的说词只是给你参考用的,并不是算准你的是非祸福。算的命有事都是:真作假时假作真。有时都是不可信的。算出来的是上天给你的参考工具,用不用都是可以的,根据自己的切身环境去使用罢了。

易经告诉我们凡事都有阴阳两方面,为人处世如此,思考问题亦如此。所谓阴阳就是相对的正反两方面,你不能太阴,也不能太阳。因为物极必反,万物都讲究平衡。万物既是对立又是统一,互生互换。

曾老师说学习易经的意义一个是纠正似是而非的观念,第二个是具有神秘性道德性第三个是求同存异。何为道?道就是自然规律,万物都是在自然规律中生长成熟,而易经就是根据自然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所以现在我们心中的善与恶,美与丑,只有在用自然去比较是最合适的。

曾老师讲到过天地人三才。易传里有张三才图,上阳为天,下阴为地,人在天与地阴与阳之间,图像边框是圆的,所以又称为天人合一,意为人与宇宙互为协调。

系辞里讲过八卦变化的问题: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意思是:八卦排成阵列,天地间的万物变在其中了;八卦重叠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便尽在其中了;刚爻柔爻递相推移,变化之理便尽在其中了。从中可以看出周易是多么的广大以及它深怕的哲学思想。

然而,曾老师也讲到过,每一个人只讲对一部分,很难把它讲的很全,所以要研究易经一定要比较宽广的包容性,要彼此尊重……以上只是一点新的和感悟,不成完美。更何况易经还要人更三圣,世立三古呢,眼下自己的感悟又能算什么呢?无非献丑罢了。

第15篇:《周易》读后感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周易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篇一:《周易》读后感

在现代科技发展的今天,封建的制度在不断的废除,但是有一项文化却是与时代潮流相反——易经文化,随着现代人思想上的进步,开始探索老祖先留下来的精神食粮。朱熹说过:不知易,无以习。老子得易之体,孟子的易之用。但对于这本集中代表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的书,我们还存在着太多的疑问,若没有曾老师的指导,我也许无法体,也无所用了。

首先,我澄清了多年在心中的误解,以前,总以为易经是用来算命的,但是曾老师给了我很好的解释:易经里的说词只是给你参考用的,并不是算准你的是非祸福。算的命有事都是:真作假时假作真。有时都是不可信的。算出来的是上天给你的参考工具,用不用都是可以的,根据自己的切身环境去使用罢了。

易经告诉我们凡事都有阴阳两方面,为人处世如此,思考问题亦如此。所谓阴阳就是相对的正反两方面,你不能太阴,也不能太阳。因为物极必反,万物都讲究平衡。万物既是对立又是统一,互生互换。

曾老师说学习易经的意义一个是纠正似是而非的观念,第二个是具有神秘性道德性第三个是求同存异。何为道?道就是自然规律,万物都是在自然规律中生长成熟,而易经就是根据自然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所以现在我们心中的善与恶,美与丑,只有在用自然去比较是最合适的。

曾老师讲到过天地人三才。易传里有张三才图,上阳为天,下阴为地,人在天与地阴与阳之间,图像边框是圆的,所以又称为天人合一,意为人与宇宙互为协调。

系辞里讲过八卦变化的问题: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意思是:八卦排成阵列,天地间的万物变在其中了;八卦重叠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便尽在其中了;刚爻柔爻递相推移,变化之理便尽在其中了。从中可以看出周易是多么的广大以及它深怕的哲学思想。

然而,曾老师也讲到过,每一个人只讲对一部分,很难把它讲的很全,所以要研究易经一定要比较宽广的包容性,要彼此尊重……以上只是一点新的和感悟,不成完美。更何况易经还要人更三圣,世立三古呢,眼下自己的感悟又能算什么呢?无非献丑罢了。

篇二:《周易》读后感

《周易》这本书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有听说过了,不过它比《论语》这些书要神秘得多,我还记得是从外公那里第一次看见这本书的。正是过年,淘气的表弟不知道从哪里翻出来了一本发黄而且还没有封面的书,结果外公很宝贝地拿过这本书,不让表弟玩。外公就说这是《易经》,然后叔伯们,姑丈们都说这本书很好……因为年纪太小,记不太清楚,不过,《易经》是一本好书,我从小就知道。

渐渐长大,还是没有拜读这本书,我心中有小小的疑问:这本书不是很有名吗?怎么都没有怎么看到同学看呢?

大学后,专业的原因我正式有机会阅读了这本书,而且知道《易经》也叫《周易》。

看了才知道,这是一本关于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包括六十四卦卦形及卦辞、爻辞的书。简单一点说,就是类似于看风水,算命的书。难怪外公会读它——我外公的业余兴趣是帮人家楼房看风水。

不过,虽然是关于算卦的书,不过我还是怀着浓厚的兴趣读下去,因为我得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名言居然是出自于《周易》,我想,这本书不会那么简单,应该是一本充满哲学的书。

作为四书五经中的一本,《周易》在古代是专门用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也讲述了怎么处理自然与人,人与人的关系。在我看来,这其中不免包含着一些不科学的理论,但是在文化方面,还有在讲述人与自然,人应该怎么才能成功的方面,我觉得有它精妙之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再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这是出自《周易》的第一卦《乾》。大概的意思是: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在潜伏时期还不能发挥作用,必须坚定信念,隐忍待机,不可轻举妄动;时机未到,如龙潜深渊,应藏锋守拙,待机而动;龙飞到天上,是预示着天下万民都会因此得到福泽;君子应该自强自立,终日努力不懈。当积极选择之意,当退则退,当跃则跃,可上可下,跃就跃进九五之位,退则退往群众之渊,才能够没有错。这里面,包含着高深的哲学意味。多少年来,这些话一直支持和鼓励许多人为成功而努力。这些话教会我们,要有所作为,就要自强不息,有博大的胸怀,然后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怀着坚定的信念,等待时机成熟,最后勇敢,坚毅地走向成功;而且要果断,做错了立刻改正。

《周易》中的哲学道理还有很多,例如“阴极必反,阳极必至”说的是凡事不要太过,必须有分寸;“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则告诉我们,既要注意天时,把握自然变化,更要注意人和,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是取得成功的极为重要的一步。

《周易》是我国古代寓意极深的巨作,即使到今天,它依然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产生深刻的影响。我看《周易》,也只能看懂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知识,哲学道理潜在书中。不过,仅仅是这么一部分,我都受益匪浅,它教我很多人生或者是处事的道理。在休闲的时候,拿起《周易》,细细品读,相信你会有所收获!

篇三:《周易》读后感

当电子书取代了纸质书籍,当浅阅读充斥社会,不禁感叹:经典,你在何方?其实,经典常在,只是知音觅矣。暑假时,我品读了群经之首——《周易》,其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甚为经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所在,因此,引起了我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书中说道:天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应像天一样,不断运行,不断努力,发愤图强。经过一番思考,不禁发问:君子是不是只需不断努力就能成功?我以为不一定。在我看来,这句话应该是“天健行,君子以之自强不息”,天上的日月星辰在不断运行,君子通过顺应这种规律,根据环境与自身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是自己变得强壮,生生不息。《逍遥传》中也提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人生于天地间,应顺天而行,遵循事物的正确规律和方法,而不是只让君子埋头苦干,不松干劲。在我身边,不发努力刻苦之人,却为何有些成绩普普通通?爱因斯坦说过:“成功=艰苦劳动十正确方法+少说空话”他们缺少正确的方法而埋头蛮干,没有遵循客观规律,才会如此。所以说,君子不仅要努力刻苦,还需顺应天道,才能使之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应效仿它来增厚美德,客载万物。古德之心,泱泱中华之传统。仁、义、礼、智、信五德修身,方可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孔子“志士仁人,无求生意害人,有杀身以成仁”的德之师;义之忠,成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德之将;礼之谦,成孔融“三岁让梨,尊长尚礼”的德之贤;智之慧,成孔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德之臣;信之守,成季布“一诺千金,千金难买”的德之志。道德之心,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对道德的关注和讨论,是一个民族的道德自觉。如今,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最令国人尴尬的是老人倒地无人扶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德消失不见,但深入观察,是因为“助人为祸”导致好人难做,不禁发笑: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还有像广场舞的音乐声变成了扰民声,共享单车乱象跌出,更有为制止“中国式过马路”而在街道安装了智能过街的交通闸门,看到这里,我认为这些道德陋习应从思想意识上纠正,而不是靠不必要的科技产物来进行约束。老子说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真正有道者,其德行是自觉主动的,出于自然,所以表面上没有“德”的痕迹,而那些被动的,刻意地去做已不是有道德的表现,这种道德已经变质了。现代的物质文明,呼唤着道德精神的指引。“不义富且贵,于我与浮云。”社会竞争,不应该忘记我们身体里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为师者,以袁文婷为标,传道授业,德诲桃李;为官者,以沈浩为标,廉政爱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商者,以海尔为标,先义后利,商场竞争不忘道德操守。为国者,更应该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规范法律法规,弘扬传统美德。日本地震,我们以德报怨,积极的救援,才是一个国家应该有的道德风范。

品读经典,我读懂了自强不息,正如梁启超所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见义勇为,不避艰险。”面对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当代的君子们要不断为社会输送正能量。读懂了厚德载物,正如梁启超所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面对各种现实问题,当代的君子们肩负着提高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责任,让人们的生存环境更加美好。不仅是个人,社会中也需要为政以德,政者正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国家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富强民主。如此,才能启道德之心,重振尚德之邦,展华夏雄。

品读经典,含英咀华,你会发现,经典的力量,从未远去。

第16篇:周易全文

周易全文

乾.元亨利貞.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愓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初六.履霜.堅冰至. 六二.宜方大.不習無不利.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括囊.無咎無譽. 六五.黃裳.元吉. 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

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

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六三.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

如舍.往吝.

.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無不利. 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 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

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 .困蒙.吝. 六五.童蒙.吉.

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1 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初九.需于郊.利.用恆.無咎.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終吉.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需于血.出自穴. 九五.需于.酒食貞吉. 上六.人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訟.有孚窒.愓中吉.終凶.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 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無眚ㄕˇㄥ. 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或從王事.無成. 九四.不克訟.復即命渝.安貞吉. 九五.訟.元吉. 上九.或錫之帶.終朝三榹之.

師.貞丈人吉.無咎. 初六.師出以律.否藏凶. 九二.在師中.吉.無咎.王三錫命. 六三.師或輿尸.凶. .師左次.無咎. 六五.田有禽.利執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貞凶. 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比.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後夫凶. 初六.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終來有他吉. 六二.比之自內.貞吉. 六三.比之匪人. 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 上六.比之無首凶.

小畜.亨.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初九.復自道.何其咎.吉. 九二.牽復.吉.

九三.輿說輻.夫妻反目. .有孚.血去愓出.無咎. 九五.有孚攣如.富以其鄰.

上九.既雨既處.尚德載.婦貞厲.月幾望.

君子征凶.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初九.素履.往無咎.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六三.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

人為于大君.

九四.履虎尾.愬愬終吉. 九五.夬履.貞厲.

上九.視履考祥.其旋元吉.

泰.小往大來.吉亨.

初九.拔茅茹以其彙.征吉.

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

中行.

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勿

恤其孚.于食有福.

.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上六.城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初六.拔茅茹以其彙.貞吉亨.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六三.包羞.

九四.有命.無咎.疇離祉.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上九.傾否.先否後喜.

2 同人.同人于野.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初六.幹父之蠱.有子考.無咎.厲終吉. 初九.同人于門.無咎. 六二.同人于宗.吝. 九三.伒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上九.同人于郊.無悔.

大有.元亨. 初九.無交害.匪咎.艱則無咎. 九二.大車以載.有攸往.無咎.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九四.匪其彭.無咎.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上九.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謙.亨.君子有終.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六二.鳴謙.貞吉. 九三.勞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無不利.撝謙.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豫.利建侯行師. 初六.鳴豫.凶. 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六三.盱豫悔.遲有悔.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六五.貞疾.恆不死. 上六.冥豫.成有渝.無咎.

隨.元亨利貞.無咎. 初九.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 六二.係小子.失丈夫. 六三.係丈夫.失小子.隨有求得.利居貞. 九四.隨有獲.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九五.孚于嘉.吉. 上六.拘係之.乃從維之.王用亨于西山.

蠱ㄍˇㄨ.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九二.幹母之蠱.不可貞.

九三.幹父之蠱.小有悔.無大咎. .裕父之蠱.往見吝. 六五.幹父之蠱.用譽.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臨.元亨利貞.至于八月有凶. 初九.咸臨.貞吉.

九二.咸臨.吉.無不利.

六三.甘臨.無攸利.既憂之.無咎. .至臨.無咎.

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 上六.敦臨.吉無咎.

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

初六.童觀.小人無咎.君子吝. 六二.闚觀.利女貞. 六三.觀我生.進退.

.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九五.觀我生.君子無咎. 上九.觀其生.君子無咎.

噬嗑.亨.利用獄.

初九.屨校滅趾.無咎. 六二.噬膚滅鼻.無咎.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無咎. 九四.噬乾胏ˇㄗ.得金矢.利艱貞吉. 六五.噬乾肉.得黃金.貞厲.無咎. 上九.何校滅耳.凶.

賁.亨.小利有攸往.

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 六二.賁其須.

九三.賁如濡如.永貞吉.

.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 六五.賁于丘園.束帛戔戔.吝.終吉. 上九.白賁.無咎.

3 剝.不利有攸往. 初六.剝床以足.蔑貞凶. 六二.剝床以辨.蔑貞凶. 六三.剝之.無咎. .剝床以膚.凶. 六五.貫魚以宮人寵.無不利. 上九.碩困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

復.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 初九.不遠復.無祗悔.元吉. 六二.休復.吉. 六三.頻復.厲無咎. .中行獨復. 六五.敦復.無悔. 上六.迷復.凶.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無妄.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初九.無妄.往吉. 六二.不耕穫.不菑畬.則利有攸往. 六三.無妄之災.或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 九四.可貞無咎. 九五.無妄之疾.勿藥有喜. 上九.無妄.行有眚.無攸利.

大畜.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初九.有厲.利巳. 九二.輿說輹. 九三.良馬逐.利艱貞.曰閑輿衛.利有攸往. .童牛之牿.元吉. 六五.豶豕之牙.吉. 上九.何天之衢.亨.

頤.貞吉.觀頤.自求口實. 初九.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凶. 六二.顛頤.拂經.于仕頤.征凶. 六三.拂頤.貞凶.十年勿用.無攸利.

.顛頤.吉.虎視耽耽.其欲逐逐.無咎. 六五.拂經.居貞吉.不可涉大川. 上九.由頤.厲吉.利涉大川.

大過.棟橈.利有攸往.亨.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

九二.枯楊生梯.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 九三.棟橈凶.

九四.棟隆.吉.有它吝.

九五.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

譽.

上六.過涉滅頂.凶無咎.

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 初六.習坎.入于坎窞.凶. 九二.坎有險.求小得.

六三.來之坎坎.險且枕.入于坎窞.勿用. .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無咎. 九五.坎不盈.祗既平.無咎.

上六.係用徽纆.寘于叢棘.三歲不得.凶.

離.利貞.亨.畜牝牛.吉. 初九.履錯然.敬之無咎. 六二.黃離.元吉.

九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

嗟.凶.

九四.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醜.無

咎.

咸.亨.利貞.取女吉. 初六.咸其拇.

六二.咸其腓.凶.居吉.

九三.咸其股.執其隨.往吝.

九四.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九五.咸其脢.無悔. 上六.咸其輔頰舌.

4 恆.亨.無咎.利貞.利有攸往. 初六.浚恆.貞凶.無攸利. 九二.悔亡. 九三.不恆其德.或承之羞.貞吝. 九四.田無禽. 六五.恆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凶. 上六.振恆.凶.

遯.亨.小利貞. 初六.遯尾.厲.勿用有攸往. 六二.執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 九三.係遯.有疾厲.畜臣妾吉. 九四.好遯.君子吉.小人否也. 九五.嘉遯.貞吉. 上九.肥遯.無不利.

大壯.利貞. 初九.壯于趾.征凶.有孚. 九二.貞吉. 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 九四.貞吉.悔亡.藩決不羸.壯于大輿之輹. 六五.喪羊于易.無悔. 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艱則吉.

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初六.晉如摧如.貞吉.罔孚.裕無咎. 六二晉如愁如.貞吉.受茲介福.于其王母. 六三.眾允悔亡. 九四.晉如鼫鼠.貞厲. 六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無不利. 上九.晉其角.維用化邑.厲吉無咎.貞吝.

明夷.利艱貞. 初九.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馬壯.吉.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貞.

.入于左腹.獲明夷之心.于出門庭.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後入于地.

家人.利女貞.

初九.閑有家.悔亡.

六二.無攸遂.在中饋.貞吉.

九三.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 .富家.大吉.

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 上九.有孚威如.終吉.

睽.小事吉.

初九.悔亡.喪馬勿遂自復.見惡人.無咎. 九二.遇主于巷.無咎.

六三.見輿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無初

有終.

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厲無咎. 六五.悔亡.厥宗噬膚.往何咎.

上九.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

弧.後說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

蹇.利西南.不利東北.利見大人.貞吉. 初六.往蹇來譽.

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九三.往蹇來反. .往蹇來連. 九五.大蹇朋來.

上六.往蹇來碩.吉.利見大人.

解.利西南.無所往.其來復吉.有攸往.夙

吉. 初六.無咎.

九二.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 六三.負且乘.致寇至.貞吝. 九四.解而拇.朋至斯孚.

六五.君子維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

利.

5 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 初九.巳事遄往.無咎.酌損之. 九二.利貞.征凶.弗損益之. 六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損其疾.使遄有喜.無咎.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 上九.弗損益之.無咎.貞吉.利有攸往.得臣無家.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初九.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亨于帝.吉. 六三.益之用凶事.無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 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上九.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夬.揚于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初九.壯于前趾.往不勝為咎. 九二.號.莫夜有戎.勿恤. 九三.壯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獨行遇甫.若濡有慍.無咎. 九四.臀無膚.其行次且.牽牛悔亡.聞言不信. 九五.莧陸夬夬.中行無咎. 上六.無號.終有凶.

姤.女壯.勿用取女. 初六.繫于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凶.羸豕孚蹢躅. 九二.包有魚.無咎.不利賓. 九三.臀無膚.其行次且.厲無大咎. 九四.包無魚.起凶. 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隕自天. 上九.姤其角.吝.無咎.

萃.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

牲吉.利有攸往.

初六.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為

笑.勿恤.往無咎.

六二.引吉.無咎.孚乃利用禴.

六三.萃如嗟如.無攸利.往無咎.小吝. 九四.大吉無咎.

九五.萃有位.無咎.匪孚.元永貞.悔亡. 上六.齎咨涕洟.無咎.

升.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 初六.允升.大吉.

九二.孚乃利用禴.無咎. 九三.升虛邑.

.王用亨于岐山.吉.無咎. 六五.貞吉.升階.

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貞.

困.亨.貞.大人吉.無咎.有言不信.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歲不覿. 九二.困于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亨祀.征

凶.無咎.

六三.困于石.據于蒺蔾.入于其宮.不見

其妻.凶.

九四.來徐徐.困于金車.吝.有終.

九五.劓刖.困于赤紱.乃徐有說.利用祭

祀.

上六.困于葛藟.万臲.曰動悔.有悔.征吉.

井.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廿廿.汔

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 初六.井泥不食.舊井無禽. 九二.井谷射鮒.甕敝漏.

九三.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用汲.王明

並受其福. .井甃.無咎. 九五.井洌.寒泉食.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初九.鞏用黃牛之革.

6 六二.巳日乃革之.征吉.無咎. 九三.征凶.貞厲.革言三就.有孚.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 上六.加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凶.居貞吉.

鼎.元吉.亨. 初六.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無咎. 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 上九.鼎玉鉉.大吉無不利.

震.亨.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心鬯. 初九.震來虩虩.後笑言啞啞.吉. 六二.震來厲.億喪貝.躋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六三.震蘇蘇.震行無眚. 九四.震遂泥. 六五.震往來厲.億無喪有事. 上六.震索索.視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鄰.無咎.婚媾有言.艮.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 初六.艮其趾.無咎.利永貞.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 .艮其身.無咎.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 上九.敦艮吉.

漸.女歸吉.利貞. 初六.鴻漸于干.小子厲.有言.無咎. 六二.鴻漸于磐.飲食衎衎.吉. 九三.鴻漸于陸.夫征不復.婦孕不育.凶.利禦寇. .鴻漸于木.或得其桷.無咎.

九五.鴻漸于陵.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

吉.

上九.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吉.

歸妹.征凶.無攸利.

初九.婦妹以娣.跛能履.征吉. 九二.眇能視.利幽人之貞. 六三.歸妹以須.反歸以娣. 九四.歸妹愆期.遲歸有時.

六五.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

袂良.月幾望.吉.

上六.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無攸利.

豐.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

初九.遇其配主.雖旬無咎.往有尚. 六二.豐其蔀中見斗.往得疑疾.有孚發

若.吉.

九三.豐其沛.日中見沬.折其肱.無咎. 九四.豐其蔀.日中見斗.遇其夷主.吉. 六五.來章.有慶譽.吉.

上六.豐其屋.蔀其家.闚其.戶闃其無人.

三歲不覿.凶.

旅.小亨.旅貞吉.

初六.旅瑣瑣.斯其所取災.

六二.旅即次.懷其資.得童僕貞. 九三.旅焚其次.喪其童僕.貞厲. 九四.旅于處.得其資斧.我心不快. 六五.射雉.一矢亡.終以譽命.

上九.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後號咷.喪牛

于易.凶.

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 初六.進退.利武人之貞.

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紛若.吉無咎. 九三.頻巽.吝.

.悔亡.田獲三品.

九五.貞吉.悔亡無不利.無初有終.先庚

三日後庚三日.吉.

上九.巽在床下.喪其資斧.貞凶.

7 兌亨.利貞. 初九.和兌.吉. 九二.孚兌.吉悔亡. 六三.來兌.凶. 九四.商兌未寧.介疾有喜. 九五.孚于剝.有厲. 上六.引兌.

渙.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 初六.用拯.馬壯吉. 九二.渙奔其機.悔亡. 六三.渙其躬.無悔. .渙其群.元吉.渙有丘.匪夷所思. 九五.渙汗其大號.渙王居.無咎. 上九.渙其血去逖出.無咎.

節.亨.苦節不可貞. 初九.不出戶庭.無咎. 九二.不出門庭.凶. 六三.不節若.則嗟若.無咎. .安節.亨. 九五.甘節.吉.往有尚. 上六.苦節.貞凶.悔亡.

中孚.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 初九.虞吉.有他不燕. 九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六三.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 .月幾望.馬匹亡.無咎. 九五.有孚攣如.無咎. 上九.翰音登于天.貞凶.

小過.亨.利貞.可小事.不可大事.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初六.飛鳥以凶. 六二.過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無咎. 九三.弗過防之.從或戕之.凶. 九四.無咎.弗過遇之.往厲必戒.終不可長也.

六五.密雲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

穴.

上六.弗遇過之.飛鳥離之.凶.是謂災眚.

既濟.亨小.利貞.初吉終亂. 初九.曳其輸.濡其尾.無咎. 六二.婦喪其茀.勿逐.七日得.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繻有衣袽.終日戒.

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

其福.

上六.濡其首.厲.

未濟.亨.小狐汔濟.濡其尾.無攸利. 初六.濡其尾.吝. 九二.曳其輪.貞吉.

六三.未濟.征凶.利涉大川.

九四.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

于大國.

六五.貞吉.無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上九.有孚于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

是.

第17篇:周易解读

解读《周易》

------------------

发表日期:2004年12月23日

出处:网络

已经有263位读者读过此文

几年前,有感于国外《周易》热,而有些同胞却误解《周易》,在继承上存椟弃珠,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的学术上缺文少辞,一直想写篇关于对《周易》看法的文章,由于自身的惰性也实因工作繁杂而没能提笔。如今,当我触及这颗闪耀着绿色灵光的神奇瑰宝时,不禁被一道博大精深的智慧源泉所沉醉,深感这是一部伟大的圣典,是一座有待开发的神秘的精神宝藏。

几千年来,《周易》一直被认为文字古怪、深奥难懂。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 “《周易》是一座神秘的殿堂。因为它自已是由一些神秘的砖块------八卦------所组成。这座殿堂一直到现代都还发着神秘的幽光。”《周易》之所以神秘,是因为人们还没有最终破译它所包含的巨大的精神魔方。

其实,《周易》并非突然横空出世的天书,最初是源于农事和军事的需要,朝庭专门设置一批官员,研究和捕捉天文、地理、自然、社会、文化的各种异常征兆,预测其发展变化的大规律、大法则和大趋势,历经夏、商、周三个朝代上千年的总结、归纳、分析、类比、抽象、演译、验证,最后由《夏易》、《商易》升华成《周易》。即“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连山》、《归藏》和《周易》有很大差别,后世易学主要是指《周易》。

虽然我们的先哲们生活在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各个方面极不发达的古代,然而,他们凭借着自已朴素、直观而又敏锐的眼光,利用着自已在那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下铸成的灵感力量和理性力量,在探索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力量的奥秘方面闪现了耀眼的智慧光芒。他们的这种能力和行为,就是拿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来,也无不为之赞叹。可以说《周易》是我国先哲们创造的一种精神和智慧的珍品。它表现出的一种在总体上把握宇宙规律和世界发展模式以及探知物质世界未来发展的神奇性,给我们现代人留下了一连串不尽的思索和不竭的启示。

《周易》的精华所在在于其思想,而其思想则主要寓于64卦的结构之中。

一、《周易》的辩证思维

《周易》处处展示的辩证法的风彩是无比绚丽多姿的,只要翻开《周易》,其中辩证的警句、名言、寓句、喻句、词句随处可见,信手摘取如下:

“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物极必反,阴盛阳衰,盛极必衰”;

“祸福相袭,居安思危”;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友,发于事物,美之至也”;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倾后,先否后喜”;

“无为而治,天地无为而无不为之”;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寒暑相推而岁生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生利焉”。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也崇德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也”;

“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结,其要无咎,此之谓道也”;

“君子以制数度”;

“推而行之存于通”;

“儒其首,厉”。

以上所列之言,无不体现了辩证法的精髓。这些辩证思想贯穿于《周易》的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及其先后相继相演的整个过程之中,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至今仍使人们惊叹不已。

二、《周易》的管理思想

《周易》的思想是全息的和全方位的,笔者简要列出其中几十条,就可感受《周易》管理思想的高智慧含量。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简则易从,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

“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旁行不流”;

“乐天知命”;

“曲成万物”;

“通变之谓事”;

“崇德广业”;

“观其会通”;

“以其功下人”;

“知变知神”;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唯深能通天下之志”;

“变通趣时”;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成器而动”;

“危者安其位”;

“无交而求则民不与”;

“明于忧患与故”;

“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三、《周易》的整体论

《周易》系统而显明地揭示了事物往往是以整体的形式而存在的规律。太极的每一卦,每一爻,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反映了整体要求,太极八卦图似一动态整体:显示了阴阳相合、负阴抱阳之势;而六十四卦图呈两图相合,外圆内方之态,并显示了一个和谐而有序,变动而又完整的易图,这幅构思精巧,蕴含万千的易图宛如织网,相互交错,构成了一幅精美的序列整体。整体思想是《周易》的一个基本思想。

四、《周易》意言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云雷屯, 君子以经纶”。

“山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云天需,君子以待阴阳结合”。

“天水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地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水地比,君子以建万国,亲诸侯”。

“风天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天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安民志”。

“天地泰,君子以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天地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天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火天大有,君子以竭恶扬善,顺天休命”。

“地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雷地豫,君子以作乐崇德”。

“泽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山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泽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风云观,君子以省方观民设教”。

“电雷噬嗑,君子以明罚敕法”。

“山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山地剥,君子以明盈虚消长之律”。

“雷地复,君子以静致动”。

“天雷无妄,君子以动机纯正赢得四方”。

“山天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山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泽风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水洊至,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明作离,君子以继明照于四方”。

“泽山咸,君子以虚受之”。

“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山天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雷天大壮,君子以非礼勿履”。

“火地晋,君子以自昭明德”。

“地火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风火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火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山火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雷雨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山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泽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天风姤,君子以施命浩四方”。

“泽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下虞”。

“地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泽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水风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泽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火风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山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雷泽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

“雷电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火山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随风巽,君子以申令行事”。

“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风水涣,君子以享于上帝立庙”。

“泽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风泽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

“雷山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

“水火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

“火水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古往今来,这些至理格言,激励和孕育了成千上万中华民族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政治家,成为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五、《周易》确为神明之典

当我们翻开《周易》这部宝典,那些珍贵的思想就犹如一个人走入一座宝藏见到了耀眼的光芒一样:

“天地之大德曰生”;

“天施地生其益无方”;

“天地相遇品物咸章”;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九成”;

“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味”;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来徐徐,志在下也。虽不当位,有兴也”;

“君子以言有物,行有恒”。

--------

这些思想,难道不值得人们永远学习吗?

以上所述,都是《周易》向我们展示的思想,毫无疑义,这些思想具有超时空意义,具有永恒的价值。

六、《周易》之神

《周易》之易传中多处涉及 “神”,过去不少学者据此直言神鬼,而断言《周易》是唯心的,实则不然。在先秦哲学中, “神”除了指神灵和精神作用处,还有指微妙变化。《周易》之神有四种含义:其一,“神”是控物体与生物演化的,人们只能感知,而不可确见的东西和力量,即 “神无方而易无体”;其二,“神”是人们对尚难以认识的变化规律及神秘奥妙现象的一种称谓,即 “阴阳不测之谓之神”;其三,“神”是对实践中达到高度智能领域的一种称谓,即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利咸用之谓之神”;其四,突发事件发生之前,通过微观、隐蔽的征兆、信息,能预感或预测未来的谓之神,即 “知几,其神乎”。总之,《周易》之 “神”是对客观世界观察到深处而体验出的真实存在,是透过事物表面现象而探寻其本质的思索。

七、《周易》与科学

作为一种世界观,《周易》曾经广泛地影响了中国古人的思想,当然也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思想。由于把现代科学发现和《周易》相联系,一些人把《周易》奉为我国古代科学的渊薮和发展动力。然而也有说,《周易》乃是我国科学落后的原因。实际上,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因为哲学的过错不足以构成科学发展或停滞的主要动因。科学发展历史表明,新的科学发现,不是逻辑导出的结果,主要靠科学实践。

中国古代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创造,其中也包括《周易》。不论《周易》是否包含现代科学的内容,也不论《周易》对古代科学是有益还是有害,它都有自身的价值。除了科学的价值还有理论的价值;除了现实的价值还有历史的价值;除了实用的价值还有审美的价值,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价值就应存在于各个方面。

从内容来看,《周易》是我国集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于一身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它对我国古代的文化、哲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可以说,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思想方面多数重要成就,如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天文历法、中医、兵法、地理等的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周易》都有密切联系,是它们的理论源泉之一。《四库总目提要》指出: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

八、国外的《周易》

自然科学家莱布尼茨曾提出,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应当相互学习,他还意料不到他发现的二进制会在中国《易经》六十四卦图中早有表述和使用。他在钦佩之余,还写信给当时的康熙皇帝,要求加入中国籍。

哲学家黑格尔在自传中说自已曾根据中国的《易经》阴阳消长的道理,阐明了正、反、合的辩证逻辑定理。

著名物理学家玻尔是量子学说的创始人,认为《周易》的太极反映了互补的思想,当他因科学成就而被封为爵士时,他选中了太极图作为他的盾形纹章的主要图案,以此象征中西文化的融合。

欧洲哲学权威C.G捷恩YU说: “谈到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吟诗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廷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颇多相同的地方”。

美藉华人李政道博士曾说: “从哲学上讲, ‘测不准定律’和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颇有符合之处,所以近代物理学有关看法,和中国太极和阴阳二元的学说有相似的地方------”。

英国生化学家李约瑟(J。Needham)说: “中国传统科学的成果已经注入到西方近代科学中,在现代科学中将发挥出更为杰出的作用。”

美国卡普拉(F。Capra)把《周易》一些基本概念与现代物理学中基本概念进行比较后,认为: “《周易》是人类最古老的一本智慧的书------ ”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普里高津指出: “现代科学的发展,近十年物理和数学的研究,如托姆的突变理论,重整化群,分支点理论,都更符合中国《易经》的哲学思想”。可逆与不可逆、对称与非对称、确定与不确定论、简单与复杂、进化与退化、稳定与不稳定、有序与混沌等,都无法在西方自然观中容纳。然而,以《周易》的观点来看,都是很自然的。

九、《周易》是什么?

《系辞》曰: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周易》固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周易》仍享有 “群经之首,万道之源”的崇高地位,依然当之无无愧应被视之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无与伦比的精华。

《周易》是一座智慧的宝库。

《周易》是一部辩证哲学的经典。

《周易》是人类崇高的道德典范。

《周易》是宇宙精神展示的伟大作品。

《周易》是一部神奇的未来学著作。

《周易》仍然留下了无数难解之迷-------

1、赵四小姐从十六岁开始跟张学良。跟一年,属奸情;跟三年,算偷情;跟六十年,便成为千古爱情!

此事的重要启示:很多事情不看做不做,而看你做多久。

2、民国初名妓小凤仙,如果跟了民工,就属于扫黄对象;她跟了蔡锷,则千古留芳了;倘若她跟了孙中山,那便可能成为**。

此事的重要启示:不在于你干什么,而看你跟谁干。

3、女浴室起火,里面人乱作一团,赤裸身体往外跑,只见大街上白花花一大群,一老者大喊“快捂住”,众裸女突然醒悟,但身上要紧部位有三处,手忙脚乱捂不过来,不知所措。这时老者又大喊:“捂脸就行,下面都一样!”

此事的重要启示:在特殊情况下抓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

4、少妇报案:“我把钱放在胸衣内,在拥挤的地铁内被一帅哥偷走了…”警察纳闷:“这么敏感的地方你就没觉察到?”少妇红着脸答:“谁能想到他是摸钱呢?”

此事的重要启示:“让客户的钱在愉快体验中不知不觉地被摸走,是商业模式的最高境界

5、组织几个人收保护费,那是黑社会。朱元障组织几百万人抢下王位,就是伟大的皇帝。武则天睡了公公睡儿子,虽属乱伦,但乱的够大,故成为女皇。 此事的重要启示:不在你干没干坏事,而在于干多大!

6、一公司在小便池上贴上条:“往前一小步, 文明一大步”,结果地上仍有许多尿渍。后来公司认真吸取教训, 重新设计成:“尿不到池里说明你短;尿到池外说明你软”,结果地上比以前干净许多。

此事的重要启示:给客户的投资建议一定要具体,确切,中要害.

7、某日,女秘书神色凝重地说:王总,我怀孕了。王继续低头看文件,然后淡淡一笑:我早结扎了。 女秘书楞了一会媚笑道:我和您开玩笑呢! 王抬起头看了她一眼,喝了口茶说:我也是。

此事的重要启示:在江湖上混的人,遇事不要慌,先让子弹飞一会。

8、男子去提亲,女方家长:请自我介绍。A说:我有一千万;

B说:我有一栋豪宅,价值两千万; 家长很满意。就问C,你家有什么?

C答:我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孩子,在你女儿肚子里。 AB无语,走了。

此事的重要启示:核心竞争力不是钱和房子,是在关键的岗位有自已的人。

9、[中~央~党~校教学案例]一男干部怕吃苦不愿援藏,谎称眼睛突然失明。领导闻听,出面让一美女脱光站在他面前,问“看见了吗”?答:看不见。领导飞起一脚给他臀部:狗日的,老二都直了还看不见?收拾行李,明天进藏。

此事的重要启示:1.人性化才能真正了解人。2.组织比个人高明。3.本能会出卖你

第18篇:周易术语

⊙三易 ⊙太极 ⊙四象 ⊙三才 ⊙太极八卦图 ⊙爻 ⊙六爻 ⊙当位 ⊙爻题 ⊙爻象 ⊙爻变 ⊙应爻 ⊙卦主 ⊙卦时 ⊙卦象 ⊙卦画

⊙卦辞

⊙上卦 ⊙下卦 ⊙本卦 ⊙恶卦 ⊙反卦 ⊙不反对卦 ⊙内互卦 ⊙互卦 ⊙变卦法 ⊙变占法 ⊙坤 ⊙巽 ⊙艮 ⊙霞 ⊙兑 ⊙八宫图 ⊙游魂卦 ⊙消息卦 ⊙十二辟卦 ⊙十二公卦

⊙十二大夫卦

⊙数

⊙几

⊙顺 ⊙贞

⊙利 ⊙吉 ⊙无咎 ⊙无誉 ⊙吝 ⊙悔 ⊙眚

[易]

①上古筮书的泛称。如《周易》。易的含义一说为\"简易\",认为筮法是一种较龟卜简易的占卜方法;一说为\"变易\",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②专指《周易》、《易经》,不但经文可称《易》,传文也可称。③筮官名。《礼记·祭义》:\"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虽有明知之心,必进断其志焉。示不敢专,以尊天也。\"郑注:\"易抱龟,易官名。\" [三易]

据《周礼·春官·太卜篇》载,易有三种:\"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连山》为夏代之易,据传,夏易以艮卦为首卦,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故称《连山》。《归藏》为商代之易,据传以坤为首卦,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即万气图 物都以大地为根源,始发端于大地,终又归藏于大地。因其坤为首卦,第二卦为乾卦,故又称《坤乾》。周代之易叫《周易》,夏、商之易今已失传,仅周易传承至今,即今天所见的《易经》。\"三易\"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其经卦皆人,其别(卦)皆六十有四\"。

[太极]

系《易经·系辞传》首先提出的哲学概念,又称太

一、大一。大即太,太,至高无上的意思;一,整体或绝对唯一的意思。\"极\"的本义是房屋的最高处,这里引伸为至高的东西。《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系辞传》对《易》的宇宙生成图式及《易》的制作过程的描述,即说明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天地阴阳,天地阴阳产生四象即四时,四时又产生出天、地、雷、风、火、水、山、泽八种自然物(以八卦为象征)。太极是一种阴阳未分的原始混沌状态。《王注》:\"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称之称。\"以太极为\"无\",体现了王弼\"贵无\"的哲学思想。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认为阴阳五行均自太极而来,并制定了\"太极(无极)--二气--五行--万物\"的宇宙生成图式。后世对太极的解释众说不一,但一般用来作本体论探讨。太极的符号见上图。

[两仪]

①《易经》中用以指天地。《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即认为在《周易》成书之前,先有混元未分的太极,太极产生天地两仪、《集解》:\"虞翻曰:太极,太一;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正义》:\"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又谓混元即分,即有天地,故曰\'太极生两仪\',即《老子》云\'一生二\'也\"。②综合历代易学家理论,有七种说法,即指阴阳、天地、奇偶、刚柔、玄黄、乾坤、春秋,多数指阴阳。两仪的符号为爻,图形为:阳爻—,阴爻--。

[四象]

语见《周易·系辞上》: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系辞传》对《周易》宇宙生成图式及成书过程的描述。两仪,天地,四象,四时。天地两仪产生春、夏、秋、冬四象,四象产生八卦。 《周易乾凿度》:\"孔子曰:《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夏 秋冬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从卦形上来看,即两仪的一极阳爻上分别再生一阳或一阴,形成\"\"即老阳(又叫太阳), \"

\"即少阴;另一极阴爻上再分别生出一阳一阴,形成\"

\"少阳, \"\"老阴(又叫太阴)。按同样的原理,四象生八卦。这一过程如下图所示:所谓\"四象\",或象征春夏秋冬,或金木水火,或东西南北,或阴阳刚柔,实际上是在阴阳的基础上生出新的阴阳,象征阴阳的进一步变化。

[三才] ①以八纯卦之初画、中画、上画分别象征地、人、天,谓之\"三才\"。《周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②重卦六爻位序两两并列,以初爻、二爻象征地,三爻、四爻象征人,五爻、上爻象征天,合天、地、人,谓之\"三才\"。

[八卦]

亦称\"经卦\"、\"单卦\"或\"八纯卦\",是《周易》中的八种基本符号。由最基本的构成单位\"—\"阳爻和\"--\"阴爻组成卦形,每一卦各有卦名,即乾、震、坎、艮、坤、巽、离、兑。又每一卦各由三爻组成,故又称。\"三画卦\"。其卦形则是(依上列顺序):

、、、、、、。《易传》认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每卦又可象征多种事物。关于八卦的起源,有种种传说和猜测,如:\"伏羲作八卦说\"、\"男根女阴说\"、\"原始文字说\"、\"龟卜说\"、\"结绳说\"、\"竹筹蓍草说\"、\"天地说\"、\"土圭测影说\"、\"日月星象说\"、\"宫室建筑说\"、\"筮数说\",等等。八卦的上述排列出于《说卦》。以乾坤为父母卦,各统率三男三女,前四卦为阳卦,后四卦为阴卦。每一卦又叫一宫,每一宫又统帅七卦,各卦中所属之卦,各有自己所处的地位,前五个卦分别称为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第六卦称为\"游魂\",第七卦为\"归魂\"。八卦象征八类事物,《说卦》云:\"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 艮为手,兑为口\"。

[太极八卦图]

将太极图形和八卦图形画在一起,便为《太极八卦图》:图中白为太阳,黑为太阴,白中之黑为少阴,黑中之白为少阳。八卦按伏羲先天方位次序排列。此图又称为\"天地自然之图\",其黑白两部分正好把一个圆等分为两半。关于其寓意,清人胡渭曾广采众说,于《易图明辨》中说: \"其环中为太极,两边黑白回互,白为阳,黑为阴。阴盛 于北,而阳起薄之:震东北,白一分,黑二分,是为一奇两偶;兑东南,白二分,黑一分,是为二奇一偶;乾正南全白,是为三奇纯阳;离正东,取西之白中黑点,为二奇含一偶,故云对过阴在中也。阳盛于南,而阴来迎之;巽西:南,黑一分,白二分,是为一偶二奇;艮西北,黑二分,白一分,是为二偶一奇;坤正北全黑,是为三偶纯阴;坎正西,取东之黑中白点,为二偶含一奇,故云对过阳在中也。坎、离为日、月,升降于乾坤之间,而无定位,故东西交易,与六卦异也。\"

[六十四卦]

由八卦排列组合而成,分上、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名称依次为: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很、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以上上经);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尖、姬、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以上下经)。《事物纪原·经籍艺文部》:\"《帝王世纪》曰:\'炎帝重八卦之数,究八八之体,为六十四卦。\' 《史记·周本纪》曰: \'西伯囚羞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王弼以为伏牺,郑玄以为神农,孙盛以为夏

[爻]

①《易》卦的基本构成单位。由\"—\"和\"--\"两种符号组成。\"一\"称阳爻,代表阳性事物,\"一\"称阴爻,代表阴性事物。阳爻又称刚爻,用九表示。爻题中阴爻又称柔爻,爻题中用六表示。八卦、六十四卦均由这两种爻组合而成。三爻合成一卦,是为八卦,八卦两两相重,即以六爻为一组,可以排列组合六十四种不同的图像。八卦传为伏羲所画,六十四卦传为文王所作。爻还有交错变化之义。《说文解字》:\"爻,交也,象《易》六爻头交也。\"后人注曰:\"交者,交错之义,六爻为重体,故作重爻象之。\"②爻辞的省称。《周易·系辞上》:\"爻者,言乎变者也。\"\"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正义》:\"谓爻下之辞。\"(参见[爻辞]条) [六爻]

《周易》六十四卦均由八卦(三画卦)两两相重合成,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均含有两个八卦(两个三画卦),则有六画,故称为\"六爻\"。《周易乾凿度》:\"易气从下生\"。谓六爻位次的排列顺序象征事物生长变化的规律,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六爻所居位次自下而上依次称为初、

二、

三、

四、

五、上。前人还把六爻的位序两两排列,以初、二两爻象征\"地\"位,以

三、四两爻象征\"人\"位,以

五、上两爻象征\"天\"位,合天、地、人谓之\"三才\"。同时,六爻位次还有阴阳、奇偶之分,即初、

三、五爻为奇,

二、

四、上爻为偶,奇居阳位,偶居阴位。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凡阳爻居阳位,凡阴爻居阴位,则称\"当位\"或\'得位\"、\"得正\";凡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则称\"不当位\"或\"失位\'、\"失正\"。六爻所居位次,第二爻居下卦之中,第五爻居上卦之中,《易》例称\"中\"。凡阳爻居中谓之\"刚中\",阴爻居中谓之\"柔中\";凡阴爻居二位,阳爻居五位,是即\"中\"且\"正\",称为\"中正\"。由于六爻在卦中所处等次不同,所以其象征意义也各不相同,一般是:初爻象征事物发端萌芽,主潜藏勿用;二爻象征事物崭露头角,主适当进取;三爻象征事物功业小成,主慎行防凶;四爻象征事物新进高层,主警惧审时;五爻象征事物圆满成功,主处盛戒盈;上爻象征事物发展终尽,主穷极必反。还有\"二多誉\"、\"四多惧\"的说法。《易经·系辞传》:\"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主要是由于二爻是阴位,居于下卦之中,中而位正,故多誉;四爻位是阴位,但居上卦之下,位正而不中,故多惧;三爻位是阳位,又居下卦之极,阳刚而不处中,所以多凶,五爻位是阳位,又居上卦之中,中而位正,所以多功。此处还有以六爻之位分贵贱等。

[中位]

六爻所居位次,第二爻处下卦中位,第五爻处上卦中位,称为\"中\",象征事物守持中道,行为不偏。凡阳爻居中位,象征\"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象征\"柔中\"之德。在一般情况下,即使爻不当位,但如果居二爻、五爻之位即中位,仍然吉利;若阴爻居于二位即中位、阴位,阳爻居于五位即中位、阳位,则既中且正,称为中正,这在《易经》中尤具美善象征。

[当位]

《易经》一卦六爻,各有其位,位又有阴阳、奇偶之分,初、

三、五为奇,属阳位,

二、

四、上为偶,属阴位。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凡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均称\"当位\",也叫得位、得正。反之,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则称不当位。当位之爻,象征事物的发展、变化遵循正道,符合规律;不当位的爻则象征事物的发展变化背逆正道,违反规律。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当位则吉,不当位则凶。但当位与否也不是判断吉凶的绝对标准,有时,当位不当位间亦有转化之可能。所以,爻辞中常有提醒当位者守正防凶,不当位者趋正求吉之语。

[爻题]

六爻的每一爻都有自己的名称,即爻题。爻题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六爻在卦中的位次名,即\"初、

二、

三、

四、

五、上\"爻;二是阳爻或阴爻的别名即数名,阳爻称\"九\",阴爻称\"六\",两者结合,即是爻题。如\"上六\"、\"九五\"等。爻题说出自高亨,其《周易古经今注》云:\"《周易》有爻题是客观存在,但爻题的名称是我所加的。\" [爻辞]

说明《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各爻要义的文辞。六十四卦每卦六爻,每爻有爻题和爻辞。如乾卦初九:\"潜龙勿用。\"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皆为爻辞。

[爻象]

爻象亦称爻位之象,是指每卦的六个爻画分别代表某种具体事物。卦由爻组成,每爻为卦的一部分。卦有卦象,爻有爻象。爻象包括爻的阴阳和位次所体现的具体事物的意义。阳爻象征阳刚之物,雄性之物,高亢之物,动态之物;阴爻象征阴柔之物,雌性之物,低弱之物,静态之物。如以初爻为\"庶民\",以二爻为\"士人\",以三爻为\"大夫\",以四爻为\"公侯\",以五爻为\"天子\",以上爻为\"太庙\"。六个爻位中,以第五爻为最重要。封建社会中称天子为\"九五之尊\"即源于此。然而这套\"爻位之象\"多用于占筮,对解释《易经》经文并汉有什么特殊意义。

[爻变]

占筮时由于所筮的卦某一爻或几爻发生性质的变化,或由阴之阳、或由阳之阴,卦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一卦而变成了另一卦,其过程称为爻变。《周易》筮数有六(老阴)、七(少阳)、八(少阴)、九(老阳)四种,

七、八为不变之数,

六、九为可变之数。筮数为

九、六的爻,便需变化,爻变便是九由阳变阴,六由阴变阳。爻变思想是占易的核心内容。唐明邦《汉代{周易)象数学的思维模式剖析》:\"占筮就是通过偶然的爻变,求得爻辞,因以指导言行。\" [变占] 根据所得卦的爻变情形断占的方法。爻变是《易》占求得确定爻辞的重要依据。爻变共有七种可能出现的情形:(1)六爻皆不变;(2)一个爻变;(3)两个爻变;(4)三个爻变;(5)四个爻变;(6)五个爻变;(7)六爻全变。占断时,对不同情形要予以区别。\"凡卦六爻皆不变,则占本卦彖辞,而以内卦为贞,外卦为悔;一爻变,则以本卦变爻辞占;二爻变,则以本卦二变爻辞占,仍以上爻为主;三爻变,则占本卦及三卦之彖辞,而以本卦为贞,三卦为悔,前十卦主贞,后十卦主悔;四爻变,则以之卦二不变爻占,仍以下爻为主;五爻变,则以之卦不变爻占;六爻变,则《乾》《坤》占\'二用\',余卦占之卦彖辞。\" [应爻]

具有\"应\"的关系的爻。凡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阴阳相应者,均称应爻。清李光地《周易折中·纲领》:\"又或兼取应爻。\" [卦主]

每卦六爻中,有为主之爻,称之为\"卦主\"。卦主有两种类型:一种指卦之所由以成者,即不论其爻位高下,其德善否,只要卦又因之而起,则皆为卦主,这种类型的称为\"成卦之主\",如《》卦(),一阴极于上而决之,即成为成卦之主。第二种类型称\"主卦之主\"。此爻必

)然要德美善,得位得时者才能当之,故取五爻为多,其他位也时有所取。如《乾》卦(第五爻阳刚健美,即为主卦之主。诸卦《彖传》之义,往往反映出卦主之所在。由于各卦情状不同,对卦主的认识也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周易折中》揭示出四种情况,可供参考:\"若其卦成卦之主,即主卦之主,则是一主也;若其卦有成卦之主,又有主卦之主,则两爻皆为卦主矣;或其成卦者兼取两爻,则两爻又皆为卦主矣;或其成卦者兼取两象,则两象之两爻,又皆为卦主矣。亦当逐卦分别观之。\" [卦气]

汉代易学术语。以《易卦》与四时气候相配,故叫卦气。此说始于西汉孟喜,孟喜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主四时;其爻主二十四节气,其余六十卦,主六日七分,其爻主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内自复至乾,自媚至坤另为十二月消息卦,主十二辰,其爻主七十二候。京房后来又发展了孟喜之说,提出\"八卦卦气说\"和\"六子卦卦气说\"等不同形式,或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配一年之日数,或将六子卦配以二 十四节气。刘歆又以乾坤两卦十二爻配十二月。尽管在具体配法上诸家有种种不同之处,但其实质都是把《易》卦与天文历法相配合,或以历释易,或以易衍历,对后来的易学和天文历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至于用以讲阴阳灾异、占验吉凶,则是其弊端。清惠栋《易汉学》曾对此进行了详尽的阐发,作《卦气六日七分图》。

[卦时]

《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各象征某一类事物、现象在特定背景下产生、变化、发展的规律。伴随卦义而存在的这种\"特定背景\",称之为卦时。六十四卦表示六十四\"时\",即从不同角度喻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中某些有典型意义的事理,塑造出了六十四种\"特定背景\"。如泰卦象征\"通泰\"之时的事理,讼卦象征\"争讼\"时的事理,未济卦象征\"争未成\"之时的事理,等等。每卦六爻的变化情状,都规定、限制在特定的\"时\"中去反映事物发展到某一阶段的规律。 [卦象]

也叫卦体。《易经》古经的内容分符号和文字两部分,其符号部分即六十四卦卦象,文字部分即卦爻辞。构成卦象的基本要素是爻象\"—\"与\"--\",这两种符号的不同排列而组合成的卦画,就叫卦象。如三阳卦的卦象:震

、坎、艮;三阴卦的卦象:巽、离、兑。从 卦象可知,三阳卦均为一阳两阴,故有\"阳卦多阴\"之说,而三阴卦则为一阴二阳,故称\"阴卦多阳\"。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具体八卦象:\"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軎(音fu,花朵),为大涂,为长子,为决躁,为苍莨(音lang)竹,为萑苇,其于马也,为善鸣,为异(音zhu),左腿白色的马)足,为作(迅快)足,为的颡(音sang,白额的马),其于稼也,为反生(果实在根部),其究为健,为蕃鲜。\"\"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 \"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鞣,为弓轮,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血为红色,故称),为赤,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音ye,水摩地而流),其于舆也,多眚(音sheng,凶),为通,为月,为盗,其于木也,为坚多心。\" \"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鳖,为蟹, 为蠃,为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枝干枯槁之木)。\" \"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果蔬(音luo,瓜类果实),为阍寺,为指,为狗,为鼠,为黔啄之属,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其于地也,为刚卤,为妾,.为羊。\" [卦变]

《周易》六十四卦中,各卦间的互变的关系。如《彖传》中的\"自上下下\"、\"柔变刚也\"、\"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柔来而文刚\"、\"刚上而文柔\"等语即是对卦变现象的描述。系统阐述《周易》卦变说,始于东汉人荀爽、虞翻,宋人李之才、朱熹、朱震、苏轼、程颐,明末清 初的顾炎武,他们皆提出过各自的卦变说,其中以苏轼、程颐、顾炎武之说较为醇正。

[卦画]

《周易》中象征自然界各种现象和人类社会中各种变化的符(号。它由阴爻--和阳爻—相配合而组成。由三爻组成的卦有八个,《周礼》称之为\"经卦\",通称为八卦。由六爻组成的卦有六十四个,《周礼》称之为\"别卦\"。

[卦辞]

《周易》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义\",用来说明卦义的文字叫卦辞。每卦卦形下皆有卦名和卦辞。如旅卦卦形下有\"旅小亨,旅贞吉\"之语,即是卦辞。大过卦卦形下云:\"大过:栋桡,利有攸往,亨。\"晋卦卦形下云:\"晋:康侯用锡马藩庶,昼日三接。\"这里的\"晋\"即卦名,余为卦辞。

[别卦]

又称重卦,即六画卦,由三画的经卦\"因而重之\"而成,故称。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是别卦。如乾卦 [上卦]

六画卦由两个三画的经卦组成,上卦即六画卦的上一个经卦,指从第四爻至上爻的三爻。由于爻画位次是由里而外、由下而上,故又称为外卦,古人又称为\"悔\"。

[下卦]

六画卦由两个三画的经卦组成,下卦即六画卦的下一个经卦,指从初爻至第三爻的三爻。由于爻画位次是由里而外,由下而上,故又称为内卦。

[二体]

六十四卦由八卦两两重叠而成,每卦之中都含有两个八卦符号,成为六画卦,如《乾》卦,就为。人们把六画卦的初爻至三爻这三爻即居下者,称为下体,由于爻画位次是由里而,一共六爻,由上、下两经卦乾所组成;泰卦,由上坤

下乾两经卦组成。

外,由下而上,又叫做下卦,内卦,《左传》谓之贞卦。又把六画卦的第四爻至上爻这三爻,即居上者称之为上体,也叫做外卦、上卦, 《左传》谓之悔卦。这就是所谓的\"二体\"。上下体(或上下卦、内外卦)既可以象征事物发展变化的两个阶段,即下卦处于\"小成\"阶段,上卦为\"大成\"阶段;又可以象征事物所处地位的高低,或所居地域的内外、远近,等等。

[本卦]

筮时所得的卦称为\"本卦\"或\"正卦\",所变的卦称为\"之卦\"或\"变卦\"。本卦又称为\"贞\",变卦又称为\"悔\"。《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观卦为本卦或正卦,周史本是筮得观卦,其第四爻发生爻变,由阴之阳,变成了否卦,否卦为之卦、变卦。又《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公曰: \'筮之。\'筮之,遇《大有》之《睽》。\"大有卦为奉卦或正卦。其第三爻发生爻变,由阳而阴,变成睽卦,睽卦为之卦或变卦。

[恶卦]

又称凶卦。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古者, 卜以决疑,今人生疑于卜,何者?守道信谋,欲行一字, 卜得恶卦,反令拭试,此之谓乎?\" [错卦] 易学术语。晋韩康伯《系辞注》指\"以异相明\"的对立卦,即同一爻位上的爻象性质互相对立的两卦,如《乾》与《坤》

,《坎》

与《离》

。明来知德《周易集注》将《周易》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错卦,而且将范围由重卦扩展到经卦,认为错卦之间寓有相同之象,以此来解释《周易》的卦爻辞。如乾卦与坤卦为错卦,依《说卦》乾为马,而坤卦卦辞则云\"利牝马之贞\"。《履》卦上乾下兑,兑错艮,艮为虎,卦辞即以虎言之。《革》卦上兑下离,兑错艮,艮有虎象,故革卦九五爻并以虎言之。来氏进而认为伏羲之卦主于错, 《六十四卦方圆图》之《伏羲圆图》的卦序是有规律的,即从坤向左至垢的卦,与从乾向右至复的卦是错卦。这三十二对四组错卦,每组八对之间的变化有一定规律性。

[反卦]

两卦之间,下卦和上卦正相反对的卦。清惠栋《易例·反卦》:\"有卦之反,有爻之反。卦之反,反卦也;爻之反,旁通也。\"《易·杂卦》:\"否、泰反其类。\"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否反成泰,泰反成否,故 反其类。终日乾乾,反复之道。\" 《易·明夷》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夷,伤也。临二之三,而反晋也。\"均以反卦为辞。六十四卦中共有二十八对反卦,除八个原卦外,每卦都有自己的反卦。每对反卦都有两象易关系。它们的卦辞往往具有一定的联系,如泰卦辞中有\"小往大来\",其反卦否的卦辞即有\"大往小来\"。

[不反对卦]

也叫\"不易之卦\"。李之才《变卦反对图》中有《乾坤相索三变六卦不反对图》。不反对,指一卦之卦象颠倒后其卦象不变,即呈相对相反之卦象,如《小过》象不变。不反对卦包括《乾》、《坤》、《中孚》

,虽颠倒过来,但卦

、《大过》

、《颐》、《小过》、《坎》、《离》。按李氏之说,其中颐、小过、坎、大过、中孚、离六卦为乾、坤两卦三次相交索而变出。

[正卦]

指卦体颠倒而卦形不变的卦。《乾》《颐》、《小过》、《中孚》

、《坤》

、《坎》

、《离》

、《大过》

八卦,即为正看倒看无别的反复不变之卦。《易·颐》:\"贞吉。\"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反复不变,与乾、坤、坎、离、大过、小过、中孚同义。\"宋黎清德《朱子语类》:\"三十六宫都是春, 《易》中二十八卦翻成五十六卦,惟有乾、坤、坎、离、大过、颐、小过、中孚八卦反复只是本卦,以二十八卦凑此 八卦,故言三十六也。\" [内互卦]

互卦的一种。互卦有

二、

三、四爻组成的与

三、

四、五爻组成的两种,由

二、

三、四爻组成的称内互卦。如《屯》(的内互卦。

)卦,其

二、

三、四爻组成的卦为坤()卦,这个坤卦即《屯》卦[互体]

①又称互卦或互象。指一卦中的上下卦交互组成的新卦象。《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郑玄注:\"《易》之为书,六爻皆有变象,又有互体。圣人随其义而论之。\"孔子颖达疏:\"二至

四、三至五四体交互各成一卦,先儒谓之互体。\"如《屯》,下卦为震(),上卦为坎(),二至四爻可组成互体坤(),三至五爻可组成互体艮(),一卦六爻便可以生出四种卦象。②专指互体中的二至四爻所组成的卦象。王应麟《困学纪闻》:\"京氏谓二至四为互体,自三至五为约象。\" [断卦]

依据卦推断吉凶祸福。其法大体是:(1)根据占问对象的易卦归属,取对象所属之卦的卦象、卦辞进行占断; (2)根据占问对象的爻性、爻位归属,分析此爻与他爻之间的乘、承、比、应、据等关系,是否得位,是否得中,并进而依据相应的爻辞进行占断;(3)根据占问对象所属易数推断相关数据进行占断;(4)根据占问对象的五行归属,分析对象所属五行以及五行之间的生克等关系进行占断。总之,要寻找卦中与所占对象有联系的各种因素,如卦象、卦辞、爻象、爻辞、易数等等,联系越多,对诸因素间的关系分析越透彻,推断出的结论就愈具有准确性和可信性。然而实际断卦时,并无不变的法则,须视具体情况而定,但应遵循两个原则:综合性和灵活性。如运用卦辞断卦:秦穆公接纳了流亡的晋国公子重耳,并表示愿意帮助他重返晋国。后董因迎接重耳返晋做国君,并占一卦,预测能否成功,遇到《泰》卦(),未变。董因先释泰卦卦象,说是天地相配,上坤下乾,天在下而欲升于上,地在下而将降于下,为天地交通之象;然后又根据《泰》卦卦辞\"亨,小往大来\",说明重耳将失去小的,得到大的。董因遂据此断定重耳要走亨通之运,必定反得晋国。如运用卦象占断:晋成公原客于周,晋赵穿杀晋灵公而迎立成公。成公由周归晋时,晋人为此占卦,得《乾》卦(),其初

九、九

二、九三爻皆变,便成《否》卦(

)。筮人根据二卦的卦象解释:乾为天为君,坤为地为众,天在上君在下(《乾》卦上卦乾为天,下卦乾为君),有国君配天之象。但是《乾》的下卦由乾变坤,坤又为臣,有天变地,君变臣之象,所以说国君做不到头,且《乾》卦的下卦三爻由阳变阴,所以君主有三次出走的可能。常用的还有用爻象断卦、爻辞断卦等。

[变卦法]

占筮时,通过揲蓍法先求得\"本卦\",再通过可变之爻去求得\"变卦\",以占断所问事物吉凶的一种方法。用揲蓍法求得的爻或七或八或九或六,

七、八为不变之爻,

九、六为可变之爻。古人以

七、八象征春、秋,

九、六象征夏、冬,分别为老阳、老阴,物极必反,阴阳盛极必变,故为可变之爻。其变即为逢九变六(逢阳变阴),逢六变九(逢阴变阳),这里前面一个\"九\"或\"六\"为\"本卦\",后面的\"六\"或\"九\"为\"变卦\"。要求可变之爻,其法是用五十五(大衍之数)减去六爻之和,用余数自初爻往上数,数到上爻,如果余数尚来数尽,再从上爻往下数,数到初爻,仍未尽,则如此往复直到余数数尽为止,所停止的那一爻即为可变之爻。如:六爻都是六,其和为三十六,五十五减去三十六,余十九,用十九自初爻往上数,再从上爻往下数,正好在上爻把十九这个余数数尽,上爻即为可变之爻。如果六爻为

七、八,此卦即为不变之卦,只能以本卦卦辞占断。如果每爻都为九或六,此卦为全变之卦,若都为九,即用乾卦的\"用九\"爻辞占断,若都为六,即用坤卦的\"用六\"爻辞占断。若有九又有六,也是全变之卦,即九变六,六变九,以得变卦,再用变卦爻辞占断,而不必求可变之爻。总之,不变之卦用\"本卦\"卦辞去占断;全变之卦用\"变卦\"卦辞占断(乾坤二卦例外);如果应变之爻与可变之爻相等,用\"本卦\"应变之爻的爻辞去占断;应变之爻与可变之爻的数目不相等,可变之爻少于不变之爻,用本卦卦辞占断,可变之爻多于不变之爻,用\"变卦\"卦辞去占断;可变之爻等于不变之爻,用\"本卦\"与\"变卦\"的卦辞去综合占断。

[变占法]

朱熹在《易学启蒙》中讲到七种不同情况的变卦。通过揲蓍将一卦推演成之后,根据六爻的爻性(阴阳)确定可变之爻。有无可变 之爻,无非有七种情况:(1)六爻都不变;(2)有一个可变之爻;(3)有两个可变之爻;(4)有三个可变之爻;(5)有四个可变之爻;(6)有五个可变之爻;(7)六个爻全都可变。遇到这七种情况,按以下六条原则办:(1)凡卦六爻都不变(即无可变之爻,又叫静卦),即用本卦的卦辞去占断,不过在解占时应以内卦为主,外卦为辅;(2)一卦之中有两个可变之爻,就用本卦两个可变爻的爻辞去占断,但要以上爻为主;(3)一卦中有三个可变之爻,用本卦卦辞并结合变卦卦辞去占断,以本卦卦辞为主。而六十四卦中,有三个阴爻三个阳爻的卦有二十个,都是从泰、否二卦变化 而来的,这又可分为前十卦和后十卦(初爻不变者为前,变者为后)。若变卦在前十卦中,以两卦卦辞解占时以本卦卦辞为主,否则以变卦卦辞为主。(4)一卦之中有四个可变之爻,用变卦的两个不变之爻的。爻辞去占断,以下爻之爻辞为主;(5)一卦之中有五个可变之爻,用变卦的不变之爻的爻辞去占断;(6)六爻全变,除乾、坤二卦用\"用九\"或\"用六\"去占断外,余者用变卦卦辞去占断。按此六条原则去占断的方法叫\"变占法\",也叫朱熹变卦法。

[乾]

①《周易》八卦之一,卦形为

。《说卦传》:\"乾,天也。\"\"乾,健也。\"乾象为天,阳性,

。乾卦与坤卦同为六十四卦之首,两者有刚健义。②六十四卦之一,乾下乾上,卦形为相互作用,不可分离,但首乾次坤的卦序又明确表明乾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是作用的主要方面。这也是今本《周易》和《归藏易》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彖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谓盛大无极的乾阳元始之气,开创万物,统领自然。《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谓乾卦下体上体都是天,天的运行刚劲强健,君子观此卦象则不断激励自己,愤发图强。③《说卦传》:\"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谓乾卦是象征西北的卦(西北为阴地),宜于阴阳交配结合。《正义》:\"以乾是西北方之卦,西北是阴地,乾是纯阳而居之,是阴阳交薄之象也。\"《说卦传》又以乾象征多种事物和属性,如君、马、首、父、玉、金、寒、冰,等等。

[坤] ①《周易》八卦之一,卦形为。《说卦传》:\"坤,地也。\"\"坤,顺也。\"坤象为地,阴性,有顺承义。②六十四卦之一,卦形为三,与乾卦同为六十四卦之首,两者互相作用,不可分离,但坤处于次要地位。《彖传》:\"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谓大地生养万物,其德美善至极,并顺承天的法则运行。《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谓坤卦下体上体都是地,其气势厚实和顺,君子观此卦象则增厚自己的美德,容载万物。③《说卦传》: \"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日致役乎坤。\"《正义》:\"以坤是象地之卦,地能生养万物,是有其劳役,故云\'致役乎坤\'。郑云: \'坤不言方者,所言地之养物不专一也。\"\'《说卦传》又以坤象征多种事物和属性,如藏、腹、地、母、布、吝啬、均、子母牛、大舆、文、众、柄等。

[巽]

《易》卦名。①八卦之一。卦形为,为阴卦。 《易传》以巽代表顺服、谦逊,象征风,象征长女。《易·说卦》:\"巽,人也。\"\"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②六十四卦之一。申八卦之巽重叠而成,卦 形为三。《易·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彖》曰:\"重巽以申命,刚巽乎中正则志行。\" 《易·序卦》: \"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旅客无所容身,另入于一处,故《旅》卦后为《巽》卦。

[坎]

《易》卦名。①八卦之一。卦形为,阳卦。 《易传》以坎代表陷坑,象征水,象征中男。《易·说卦》:\"坎,陷也。\"\"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糅……\'\'②六十四卦之一。由八卦之坎重叠而成,卦形为三。《易·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彖》曰:\"习坎,重险也。水 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维心亨,乃以刚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易·序卦》: \"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人不可以终有过行,有过行,则将遇坎坷,遭险难,所以《大过》卦后为《坎》卦。

[艮]

《易》卦名。①八卦之一。卦形为,阳卦。 《易传》以艮代表静止,象征山,象征少男。《易·说卦》:\"艮,止也。\"\"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②六十四卦之一。由八卦之艮重叠而成,卦形为三;《易·艮》: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易·序卦》: \"《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 《艮》者,止也。\"事物有运动,也有静止,所以在《震》卦后即为《艮》卦。

[震]

《易》卦名。①八卦之一。卦形为

,阳卦。 《易传》以震代表运动,象征雷,象征长子。《易·说卦》:\"震,动也。\"\"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軎,为大涂,为长子……\"②六十四卦之一。由八卦之震重叠而成,卦形为主,《易·震》:\"亨,震来虢虢,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象》曰:\"游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易·序卦》:\"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鼎为宝器,为国、邑权力的象征,一般由长子继承,所以《鼎》卦后为《震》卦。

[离]

《易》卦名。①八卦之一。卦形为,为阴卦。 《易传》以离代表附丽,象征火,象征中女。《易·说卦》:\"离,丽也。\"\"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②六十四卦之一。由八卦之离重叠而成。卦形为三。《易·离》:\"利贞。亨,畜,牝牛。吉。\"《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柔丽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易·序卦》: \"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人遇坎坷,遭险难,必附丽他人以为援,所以《坎》卦之后为《离》卦。

[兑]

《易》卦名。①八卦之一。卦形为,为阴卦。 《易传》以兑代表喜悦,象征沼泽,象征少女。《易·说卦》:\"兑,说也。\"\"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②六十四卦之一。由八卦之兑重叠而成,卦形为三。《易·兑》:\"亨,利贞。\" 《彖》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易·序卦》:\"人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也。\"旅客人于一处,所得栖宿,则喜悦之,故《巽》卦之后继之以《兑》卦。

[八宫图]

《易经》的基本卦象是八个单卦,分别取象于八种自然现象,即乾为天,坤为地,离为火,震为雷,坎为水,艮为山,兑为泽,巽为风,于是全部六十四卦就都可由两种自然现象合成。从宋代流传至今的《分宫卦象次序》即为便于人们熟记六十四卦的卦象而编制。所谓分宫,即将八卦按照卦象阴阳不同的性质分为阴四宫和阳四宫,便形成了八宫卦。阳四宫四卦是:乾、震、坎、艮(它们的卦画为三或五,奇数,故为阳),阴四宫四卦是:坤、离、巽、兑(其卦画为四或六,偶数,故为阴)。八宫卦是按照特定规律编排的六十四卦次序。其要例按\"文王八卦次序图\"中的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的次序排列八个纯卦,并以此八纯卦为纲,每卦沿初爻到五爻依\"一世\"至\"五世\'及\"游魂\"、\"归魂\"的变化规则演成八卦,为一宫;八纯卦各主一宫,合八宫则六十四卦具备,即为八宫卦。八宫图如下: [归魂卦]

《易》卦的一种。京房《易传》以八经卦的重卦为\"八宫\",每宫统率七卦,各宫所属之卦,凡游魂卦的下卦恢复本宫卦的下卦象,或者游魂卦的下卦变为相反的卦所生成的卦,称为归魂卦。如乾宫中的《大有》(

),系游魂卦的《晋》(

)的下卦恢复本宫卦《乾》(

)的下卦乾()象所生成,是为乾宫归魂卦。其余各宫的归魂卦分别为:震宫的《随》、坎宫的《师》、艮宫的《渐》、坤宫的《比》、巽宫的《蛊》、离宫的《同人》、兑宫的《归妹》。京房《易传·比》: \"归魂复本,阴阳相成。万物生也。\" [游魂卦]

京房《易传》以八宫卦各统率七个卦,其第六卦称为\"游魂\"。它们包括晋、大过、明夷、中孚、需、颐、讼、小过八卦,皆从五世卦变来。五世卦中的第 四画恢复本宫卦中的第四卦爻象,或者五世卦中的第四画阳爻变阴爻,阴爻变阳爻,即为\"游魂卦\"。如乾宫中的五世卦剥爻变为九四爻,则为游魂卦晋卦,或者剥卦爻恢复乾卦九四爻象,即是晋卦,余皆类此。

[消息卦]

乾、坤二宫的十二个世卦刚好反映了六阴爻与六阳爻的渐次消息,故称为消息卦。十二消息卦依次为:《复》(壮》(,一阳息阴),《临》(

》(

,二阳息阴),《泰》(

,三阳息阴),《大

,一阴

,,四阳息阴),《,五阳息阴),《乾》(,六阳息阴),《垢》 (消阳),《遁》(,二阴消阳),《否》(,三阴消阳, 《观》(,四阴消阳),《剥》(五阴消阳),《坤》(,六阴消阳)。京房《易》说并且以十二消息卦为辟卦,统帅其余各卦。《汉书·京房传》:\"然少阴倍力而乘消息。\"注: \"孟喜曰,房以消息卦为辟,辟,君也,息卦曰太阴,消卦曰太阳,其余卦曰少阴、少阳,谓臣下也,并力杂卦气于消息也。\"宋宋祁曰:\"注文当作息卦曰太阳,消卦曰少阴。\"

[十二月卦]

又称\"月卦\",即以十二辟卦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其顺序如下:《复》卦,十一月中,冬;《临》卦卦》,十二月中,冬;《泰》卦

,正月中,春;《大壮》卦

,二月中,春;《,三月中,春;《乾》卦,四月中,夏;《垢》卦,五月中,夏;《遯》卦,

,八月中,秋;《剥》卦,九月中,六月中,夏;《否》卦,七月中,秋;《观》卦秋;《坤》卦,十月中,冬。此十二卦代表一年节气中的中气。十二卦共七十二爻,代表七十二候。所以选此十二卦代表十二月,因为其中刚柔二爻的变化,体现了阴阳二气的消长过程,前六卦,从复到乾,表示阳爻逐渐增加,以下往上增长。复卦一阳生,临卦二阳生,泰卦三阳生,大壮卦四阳生,

为五阳生,乾为六阳生,表示阳气极盛,此为阳息的过程,也为阴消的过程。后六卦,由媚而坤,表示阴爻逐渐增加,阴气逐渐增长,姤卦一阴生,避卦二阴生,否卦为三阴生,观卦为四阴生,剥卦为五阴生,坤卦为六阴生,表示阴气极盛,此即为阴息,亦为阴消的过程。这十二辟卦又象征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的变化,因而又被称为\"十二消息卦\"。复卦初九爻表示阳气始动,为十一月冬至次候;到乾卦六爻皆阳,表示阳气盛极,为四月不满次候;姤卦初六爻表示阴气始动,为五月夏至次候;到坤卦六爻皆阴,表示阴气极盛,为十月小雪次候。有《十二消息图》表示。

[十二辟卦]

孟喜以四正卦主管四时,其他六十卦则配以七十二候。此六十卦,则按辟(君)、公侯、卿、大夫五等爵位,分为五组,每组十二卦。十二:复、临、泰、大壮、、乾、姤、遂、否、观、剥、坤十二重卦。古人以这十二个特殊的卦形,配合一年十二月的月候,指示自然界万物\"阴阳消息\"的意义,故又名\"月卦\"、\"候卦\"、\"消息卦\"。十二辟卦的来源甚古,其说首见于《归藏》:\"子夏、丑临、寅泰、卯大壮、辰

、巳乾、午姤、未逐、申否、酉观、戍剥、亥坤。\"\"辟\"字之义,犹言\"君\':言\"主\",谓此十二卦为十二月之主。阳盈为息,阴虚为消。自复至乾为息卦,如《复》卦一阳生,《临》卦卦四阳生,《》卦

五阳生,至《乾》卦

二阳生,《泰》卦三阳生,《大壮》

则六阳生;自《垢》至《坤》为消卦,如

三阴消,《观》卦

四阴消,《剥》《姤》卦卦一阴消,《遁》卦二阴消,《否》卦五阴消,至《坤》卦则六阴消。而《乾》、《坤》两卦又为消息之母。十二辟卦之义,自西汉孟喜、京房,东汉马融、郑玄、苟爽、虞翻,以迄清代汉学家,莫不采用,影响较大。

[十二公卦]

指中孚、升、渐、解、革、小畜、咸、履、损、贲、困、大过十二重卦。

[十二卿卦]

指六十四卦中的睽、益、晋、蛊、比、井、涣、同人、大畜、明夷、噬嗑、颐十二卦。

[十二大夫卦]

指谦、蒙、随、讼、师、家人、丰、节、萃、无妄、既济、蹇十二个重卦。

[文王后天方位图]

北宋邵雍后天易学的图式之一。《说卦传》第五章:\"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合万物之结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坤也者,地也。\"\"兑,正秋也。\" \"乾,西北之卦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 \"艮,东北之卦也。\"因此,方位图起震终艮,离南坎北,震东兑西,坤西南,乾西北,巽东南艮东北,以坎离兑震为四正卦,以乾坤巽艮为四维卦,实际上是汉易中的八卦卦气图。邵雍认为此图把伏羲八卦图的乾由南退向西北,坤由北退居西南,结果是震居东北,即长男用事,主生物。巽居东南,即长女代坤而长物,坎离得位,兑艮为偶。他说:\"乾坤纵而六子横,易之本也。震兑横而六卦纵,易之用也。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这是认为伏羲八卦是易之根本,文王八卦是伏羲易的发展和应用。文王后天方位图如右上所示。

[六十四卦方圆图]

又叫大圆图,六十四卦圆图。北宋邵雍的先天图之一,见于朱熹《周易正义》和《宋元学案·百原学案》。此图将伏羲八卦方位图加以推行,即以八卦交相配合成六十四重卦所得之图。它以乾坤离坎为四正卦,左半圈自复至乾共三十二卦,阳爻共112,阴爻共80,阳爻占优势,故称阳;右半圈自媚至坤,亦三十二卦,阴爻112,阳爻80,阴爻占优势,故称阴。乾坤为诸卦之祖,乾坤相交生复媚二卦,其它卦皆生于复媚,故又称为\"复媚小父母说\"。《复》卦为一阳生,《乾》卦为六阳生;左半圈从复至乾阳爻由少到多,为阳长阴消的过程,

为一阴生,《坤》卦

为六阴生,右半圈从媚至坤阳爻由多到乾为阳之极盛。《姤》卦少,是阳消阴长的过程。此图实际上仍以邵雍卦气说为内容,用以说明一年节气变化与阴阳二气互为消长的运动过程的关系。邵雍并以此图说明天道消长与人道兴废的关系:\"天地之气运,北而南则治,南而北则乱,乱久则复,北而南矣。天道人事皆然。推之历代,可见消长之理也。\"(《皇极经世·观物外篇》)从北而南,即由复至乾,阳气用事,故世道治;从南而北,即由垢而坤,阴气用事,故世道乱。如此以卦气推断社会治乱,则具有主观与神秘的色彩。此图的理论意义在于表明宇宙间的事物总是处于阴阳推移的变化过程,其以圆图示之,则表明这种过程是循环不穷的。

[六十四卦相生图]

北宋李之才作。其内容是:乾卦与坤卦首次相交生出姤与复两卦,复卦是五阴一阳之卦,其一阳爻逐步上升,五变而生出,五卦;媚为五阳一阴之卦,其一阴爻逐步上升,五变而生出五卦。乾、坤第二次相交,生出避、临两卦。临为四阴二阳之卦,从明夷至艮卦,阳爻逐步上升阴爻逐步下降,五,变而生出十四卦,皆四阴二阳之卦;避为四阳两阴之卦,从讼至兑卦,阴爻逐步上升而阳爻逐步下降,五变而生出十四卦,皆四阳二阴之卦。乾、坤第三次相交,生否、泰两卦。泰为三阴三阳少卦.三变而牛九卦;否为三阳三阴之卦,三变而生出九卦。泰卦所生九卦从归妹到丰,到恒,表示三阳爻逐步上升。第

一、三变,指归妹卦一组从归妹到损三阳中一阳逐步上升的变化过程。第二复三变,指丰卦一组从丰到贲,三阳,爻中二阳逐渐上升的变化过程。第三复三变,指恒卦一组从恒到蛊三阳爻逐渐上升的变化过程。否卦所生九卦之变化体例亦同,体现了三阴爻逐渐上升的过程。此图是对虞翻卦变说的发展,将虞说系统化、逻辑化,对象数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后邵雍的《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及其\"复媚小父母说\",均与此图有渊源关系。

[八卦卦气图]

此图反映京房\"八卦卦气说\"的内容。京房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配一年之日数,坎主冬至,当十一月;离主夏至,当五月;震主春分,当二月;兑主秋分,当八月;乾主立冬,当十月;坤主立秋,当七月;巽主立夏,当四月; 艮主立春,当正月。 \"阴从午,阳从子。\"故以坎配子,离配午。\"子午分行,子左行,午右行。\"故以子午相对。

[伏羲八卦次序图]

又称《伏羲始画八卦图》、《小横图》,北宋邵雍所传《先天图》之一,见于朱熹《周易本义》。此图说明八卦的形成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过程,亦即\"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皇极经世·观物外篇》)的过程。太极为一,一分为二而为阴一,阳--;阴

一、阳一又各一分为二,即阴--、阳一之上分别生出一奇一偶而为老阳、少阴少阳、老阴四象,四象又各一分为二,分别各生出一奇一偶而为与、与

、与、与八卦。朱熹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者。此乃易说纲领,开卷第一义,然古今未有识之者。至康节(邵雍)先生始传天之学而得其说,且以此为伏羲氏之易也。《说卦》天地定位一章,生天图乾

一、兑

二、离

三、震

四、巽

五、坎

六、艮

七、坤八之序皆本此也。若自八卦放此而生之至于六画,则八卦相重而成六十四卦矣。\"(《朱文公集》卷五十四《答虞士明书》)。此图与《大横图》、《小圆图》及《大圆图》的排列方式及所含理论,于易学史上有很大影响,为后世象数学家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伏羲八卦方位图]

又叫《小圆图》。北宋邵雍所提出的《先天图》之一。见于朱熹《周易本义》。此图所含内容是:乾坤始交为震,震为阳生,表示阴消而阳生。巽为阴生,表示阳消而阴生。兑为二阳生,表示阳长,艮为二阴,表示阴长。左半圈表示天始生万物,有交泰之义,所以震兑两卦象,皆阴爻在上,阳爻在下。右半圈表示地成万物,所以巽艮两卦象,皆阴爻在下,意味着阳尊而阴卑。乾上坤下,离左坎右,即乾南坤北,离东坎西。乾为天,左半圈自下而上,表示阳气生长,辟户而施万物;坤为地,右半圈由上而下,表示阴气增长,阖户而收藏万物。离为日, 日起于东方;坎为月,月生于西方。天地辟阖,形成四时运行,日月出入形成昼夜长短与晦朔玄望。此图将八卦方位与四时变化相联系,主要是以此说明天时与节气变化的规律性,即其理论意义在于说明一年四季变化是阴阳二气互为消长的过程。如图所示。

[数]

人筮常用语,筮数、数理。《周易》的数把自然之数和天地人时空体系结合在一起考察和研究,形成了独特的易经数理哲学。大衍之数为五十,是用来演绎起卦的蓍草数目。先取一根在旁不用表示太极。任取左右两份象征两仪。取一策悬左手小指间象征天地人三才,每束四策地揲算以象征四季,把右边揲算剩下的策夹在左手无名指间象征闰月,五年出现两个闰月,所以再把左边算剩的夹在左手无名指间,而后别起一卦反复揲算。天的数字象征有一三五七九,五个奇数,地的象征有二四六八十,五个偶数。天数之和二十五,地数之和三十,天地之数为五十五。故又有人(如金景芳《易通》)以五十五为大衍之数。

[象]

卜筮用语,有现象、意象、法象、象征等含义。《系辞上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ze,精微,深奥),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 故谓之象。\"《系辞下传》:\"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这就是说,\"易\"的产生是从对宇宙间万事万物形象的观察提炼人手,而通过抽象性的卦爻象,概括为宇宙图式,以表达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而卦爻辞正是根据爻象来写的;\"设卦观象\"、\"进退之象\"等则是指人通过自然社会现象而进行的由此及彼的意会、想象等思维活动,称意象;通过现象、意象而进行的取象比类的抽象思维活动,即法象。几者之间的关系可理解为:通过观察各种现象,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概括出用、以分析事物的一个类概念,它借卦爻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进行取象比类的思维。每一卦象一经产生,即不再是具体物象,而是用以象征各种思维,是进行抽象思维的象征。即\"《易》者,象者,像也\"。

[几]

事物出现前预示事物即将出现的细微征兆,有\"机\"的含义。《易经·系辞下传》:\"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孔颖达注:\"几是离无入有,在有天之际,故云动之微也。\"\"离无入有\",就是从无过渡,转化到有;\"有无之际\"指事物将要出现而尚未出现时的状态。《易经》即通过卜筮预见事物出现前的征兆,以趋吉避凶。它盛赞这种预见力:\"知几其神乎!\"强调\"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经》的象、数、理、占融为一体,归纳于一个\"几\"字,可说《易经》中的全部信息,就是\"几\"。

[顺]

《易传》描述《易经》卦、爻象,卦、爻辞及事物性质的常用词之一,也是《易传》所崇奉的事物性质和规律之一,有顺从的含义,与逆相对应。《周易》中出现五十多处,全部见于《易传》。在《易传》看来,倾贯穿于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之中,\"天地以顺动\",\"圣人以顺动。\"且顺的表现形式、种类更是多种多样,如\"内健而外顺\"、\"顺天\"、\"顺命\"、\"顺德\"、\"顺以从君\",等等。

[承、乘、比、应]

《周易》六爻因所居位次、性质、距离的不同,有着\"承\"、\"乘\"、\"比\"、\"应\"的关系。凡下爻紧承上爻谓之承。阴爻上承阳爻,象征卑微、柔弱者面顺承尊高、刚强者,求获援助。此时爻义须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以阴阳当位的相承为吉,不当位的相承为凶。凡阳爻居于阳爻之上谓之乘,或乘刚,往往象征弱者欺凌强者,小人乘凌君子,爻义多不吉善。凡逐爻相连并列谓之比;如初与二比,二与三比,三与四比,四与五比,五与上比即是。凡卦的下卦三爻与上卦三爻之间两两交感对应的则叫应,如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称作\"应爻\",即对应之爻。对应之爻为一阴一阳则可交感,谓\"有应\";若俱为阴爻或俱为阳爻,则不能交感,谓\"无应\",有时亦作\"敌应\"。

[贞]

①动词,占问之意,即以筮卦形式占问吉凶。 \"贞X\"即占卜X事,\"利贞\"即利于占卜。《周易·乾文言》:\"贞者事之干也\",\"贞固足以干事。\"《周易口诀义》:\"贞者正也,于时配冬,冬以物之终,纳干正之道。\"《周易古经今注》:\"贞皆贞卜之贞。\"②指内卦或下卦。《尚书·洪范》:\"七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孔安国传:\"内卦曰贞\"。《左传怯公十五年》:\"蛊之贞风,其悔山也\"。按《蛊》卦上艮下巽,巽为风,故知贞为下卦(即内卦)。③指本卦。 《国语·晋语》: \"公子亲筮之,曰:\'尚得晋国!\'得贞屯、悔豫,皆八也。\"得贞屯悔豫,犹云遇屯之豫,本卦为屯,贞即本卦。 [亨]

通达顺畅的意思,卜筮常用术语。《周易·乾文言》:\"亨者,嘉之会也。\"唐史徵《周易口诀义》:\"亨,通也,于时配夏,夏以通畅合其嘉美之道。\";近人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亨皆享祀之享。\"《易经》中共出现三十余处,如\"小过,亨\";\"既济,亨\";\"旅,小亨\"等。个别地方爻辞中\"亨\"字用作\"享\",是通假,并非占语。元亨,大为通达之意。

[利]

利益,有利于,卜筮常用术语。《周易·乾文言》:\"利者义之和也。\"《正义》:\"利,和也。\"《周易口诀义》:\"利者义也,于时配秋,秋以成实得其利物之宜。\"《周易古经今注》:\"利皆利益之利。\"《易经》中共出现40多处,如:\"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豫,利建侯行师\";\"贲,亨,小利有攸往\"。

[吉]

吉祥,福祉,卜筮常用语。《说文》:\"吉,善也。\"《广雅·释诂》:\"吉,善也\"。事有善果为吉,故吉训善。善果者,福祥也,故吉可称吉祥。《周易》中\"吉\"字共有七十五处,其用法有\"吉\"、\"中吉\"、\"终吉\"、\"贞吉\"、\"大吉\"、\"元吉\"、\"引吉\"等。

[有孚]

一般指心怀诚信,卜筮常用语。《易经》中使用十三处,如\"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另一说,则指俘,捕俘。

[无咎]

免遭咎害,无灾祸,卜筮常用语。如:\"或跃在渊,无咎\",\"需于郊,利用恒,无咎\"等。《易经》中共用九十余处。

[无誉]

不获赞誉,或没有好名誉。如:\"括囊,无咎无誉\",\"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失,无咎无誉。\" [勿恤]

毋忧,不必忧虑。 卜筮常用语。《易经》中共用六处,如:\"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惕号,莫夜有戎,勿恤\"等。

[吝]

\"遴\"字假借,为艰难、难于实行之意,卜筮常用语。尚秉和《周易尚氏学》:\"《说文》\'口\'部引作\'吝\',云\'恨惜也\';\'辵\'部引又作\'遴\',云\'艰难\'。\"\"凡言\'往吝\'者,宜从\'行难\'义;只言\'吝\'者,宜从\'恨惜\'义。\"\"恨惜\"犹言\"憾惜\",\"行难\"必生\"憾惜\",故\"吝\"可释为\"憾惜\"。《周易》中用\"吝\"共十三处,\"小吝\"两处,如:\"往吝\"、\"吝\"、\"小吝\"、\"终吝\"、\"贞吝\"等。

[悔]

①悔恨,《周易》中常用占休咎之语。《说文》:\"悔,恨也。\"《广雅·释诂》: \"悔,恨也。\"悔恨之情较悲痛为轻,悔恨之事不如\"咎\"、\"凶\"之重。《系辞上传》:\"悔吝者,忧虞之象也。\"\"悔吝者,盲乎其小也。\"《周易》中\"悔\"字的用处有\"悔\"、\"有悔\"、\"悔有悔\"、\"无悔\"、\"悔亡\"等。②指外卦或上卦。孔安国《尚书·洪范》传: \"外卦曰悔。\"《左传·僖公十五年》:\"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按《蛊》卦 上艮下巽,艮,为山,故知悔为上卦(即外卦)。③指之卦或变卦。《国语·晋语》:\"公子亲筮之……得贞屯,悔豫,皆八也。\"按得贞屯悔豫,犹云遇屯之豫,之卦为\"悔\"。

[厉]

危险,卜筮常用语。《周易》乾卦\"九三\"爻辞:\"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周易·乾文言》:\"子曰:君子进德修业,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训\"厉\"为\"危\"。《周易》中共十六处,如\"央,扬于王庭,孚号有厉\"。

[眚]

灾祸。《周易》小过卦\"上六\"爻辞:\"上六,弗遇过之,飞鸟离之,凶,是谓灾眚。\"《周易》复卦\"上六\"爻辞: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释文》引郑玄曰:\"异自内生曰眚, 自外曰祥,害物曰灾。\"《程传》:\"灾,天灾,自外来;眚,己过,由自作。\"

第19篇:《周易》名言

《周易》名言名句

1.潜龙勿用。《乾·初九》

2.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九三》

3.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乾·彖》 4.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 5.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坤·象》

6.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乾·文言》 7.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乾·文言》 8.庸言之行,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乾·文言》 9.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乾·文言》 10.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乾·文言》 11.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乾·文言》 12.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乾·文言》 13.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乾·文言》 14.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乾·文言》

15.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乾·文言》 16.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乾·文言》 17.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乾·文言》 18.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乾·文言》

19.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乾·文言》 20.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乾·文言》 21.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坤·彖》 22.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坤·彖》

23.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坤·文言》 24.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坤·文言》 25.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坤·文言》

26.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坤·文言》 27.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小畜·象》

28.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履·象》 29.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泰·彖》 30.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否·象》 31.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同人·彖》 32.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大有·象》 33.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大有·上九》 34.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谦·彖》 35.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谦·初六象》 36.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蛊·上九》

37.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彖》 38.不远复,无祗悔,元吉。《复·初九》 39.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大畜·象》 40.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咸·彖》 41.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恒·彖》 42.君子以立不易方。《恒·象》 43.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恒·九三》 44.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遁·象》 45.君子好遁,小人否也。《遁·象》 46.君子以非礼弗履。《大壮·象》 47.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晋·象》

48.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家人·彖》 49.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家人·象》

50.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彖》 51.君子以同而异。《睽·象》 52.君子以反身修德。《蹇·象》 53.负且乘,致寇至。贞吝。《解·六三》 54.君子以惩忿窒欲。《损·象》

55.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益·彖》 56.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益·象》 57.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夬·象》

58.其行次且,位不当也。闻言不信,聪不明也。《夬·象》 59.君子以慎德,积小以高大。《升·象》 60.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困·彖》 61.君子以致命遂志。《困·象》 62.君子以劳民劝相。《井·象》

63.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彖》 64.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革·象》 65.君子豹变,小人革面。《革·上六》

66.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彖》 67.君子以居贤德善俗。《渐·象》

68.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丰·彖》 69.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旅·象》

70.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兑·彖》 71.君子以朋友讲习。《兑·象》

72.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节·彖》 73.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节·象》

74.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中孚·九二》 75.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既济·象》 76.君子以慎辨物居方。《未济·象》 77.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系辞上》

78.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系辞上》 79.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系辞上》 80.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系辞上》 81.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系辞上》 82.安土敦乎仁,故能爱。《系辞上》

83.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系辞上》 84.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系辞上》 85.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系辞上》

86.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而应之,况其迩者乎。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而违之,况其迩者乎。《系辞上》

87.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系辞上》

88.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系辞上》

89.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系辞上》

90.德言盛,礼言恭。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系辞上》 91.慢藏诲盗,冶容诲淫。《系辞上》

92.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系辞上》 93.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系辞上》

94.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系辞上》

95.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其利,鼓之舞之以尽其神。《系辞上》

96.形而上者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系辞上》

97.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系辞上》 98.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趋时者也。《系辞下》

99.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系辞下》

100.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 101.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系辞下》

102.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系辞下》

103.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系辞下》 104.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系辞下》 105.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系辞下》

106.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系辞下》 107.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系辞下》 108.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系辞下》 109.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系辞下》

110.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系辞下》 111.天地絪縕,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下》

112.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系辞下》 113.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系辞下》 114.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系辞下》

115.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系辞下》

116.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自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系辞下》

117.《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系辞下》 118.苟非其人,道不虚行。《系辞下》

119.《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系辞下》

120.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系辞下》 121.惧以终始,其要无咎。《系辞下》

122.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系辞下》 123.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说卦》 124.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说卦》

125.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序卦》

(专为文管专业学生选辑,请注意保存,不挂网络)

第20篇:浅谈周易

浅谈我对《周易》的认识 (2012105444238曾莹媛)

选报这门课程之前,我对周易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唯一有概念的理解那就是直接把“周易”翻译成“算命”,基于对预知未来的好奇心理和对风水之说的一贯兴趣,我按下了申请的字样。 等到进入课堂,听到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述它的博大精深,引领我开始走进周易精彩的世界后,我发现再单纯的把周易理解为算命,实在是泯灭了它那历经数千年之沧桑,辉煌四海天下之灿烂。我惊异于其中蕴含的博大理念与浑然一体的庞大系统。总之,我是被它的魅力所吸引了,于是课后空余时间我又多出了一项新的爱好,了解周易,体会周易。

毕竟是刚刚接触一段时日,我不可能一下子把那么深奥的学问了解得一清二楚,就简单的就我的理解谈谈我眼中的周易。

周易卦易系统中所提到的最基本的概念上有阴阳,进而重叠演变成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可以以此判定相应的人事吉凶。这种运用八卦预测信息的方法,正好符合了我国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某些理念,如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并推动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

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后来才知道,原来在五千年文明史上,周易的地位高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它的贡献远不止局限在文化层次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一脉传承,自强不息,繁荣至今是与易道精神息息相关的,那并不是迷信上天神助,而是通过运用八卦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做到对一切心中有数,有备无患。

《周易》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和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不过我认为这倒不需要我去重点了解,由于专业的缘故,我觉得周易中蕴含的管理思想这是非常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周易》的核心讲究“三易”,即“简易”、“不易”、“变易”。如今中国企业管理理论是朝着简单管理的方向发展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普及化,走的是“简易”的路径。只有了解企业组织的基因密码结构、基因代谢规律、基因进化规律,才有可能实现“简单化”。而《易经》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数学模型和理论模型可供借鉴。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其产生、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寻的,构成其有机生命的基因密码DNA基本规律是相对不变的。也就是说探索社会基本成员和组织系统,是当代管理学面临的主要课题。而易学的“阴阳、太极、五行、八卦、河图、洛书、六十四卦”等准数学模型,为此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可广泛应用于所有社会科学领域的普适性规律。

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变易”是易经研究的主要内容,《易经》以“全息”、“系统”、“变易”的哲学观和独特的符号系统,为我们提供了“变易”的类数学模型,为研究企业、团队等组织系统的生命周期,组织DNA代谢、遗传变易和生存竞争,如何更好地把握变革管理,提供了科学的路径。

易学的实质就是管理哲学,易学的自然法则、结构决定功能定律和全息结构模型,在今天仍然具有高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我所学过的现代管理学元素在易学思想中也均有体现。我们坚信并预言,易学将会从历史的失忆中醒来,以其丰富的自然哲学和辩证哲学的元素和宇宙全息属性,能够为中国和谐哲学的建构提供战略平台,也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重塑和崛起提供精神理念和价值指导。

它并不只是译本占卜之书这么简单,它的精髓,或者说,它的实质,是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哲理性的思考,它赋予人们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它可以说是影响中国人最深最广的一本哲学著作,是它成就了我们整个的中华民族,唯它,能装下我们整个的中华民族。

云:不看《易经》,不能为将相。《易经》是群经之首,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测又简单易懂的书,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易经》广大精微,无所不包,内容涵盖了 哲学、政治、历史、军事、民俗等诸多方面。从伏羲八卦到现如今的六十四卦,生生不息,它是一个很复杂的哲学系统!

最感兴趣的还是《易经》里的太极图。当伏羲上观天文,下察地理,思索很久,终于一画开天地,这一画,就是太极,一切便从这里开始。

阴阳这一说,只是孔子加进去的。这告诉我们,每种事物含有不同的东西,这个我们很容易了解,就好像那正反、上下、高低、轻重……就是相对的两种。很多人一想到相对,就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实际上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我们说世界上的一切一切都是相对而言的,绝对没有绝对,我想这句话本身就非常绝对。凡事都有例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在《易经》里,已经诠释的很核心。实际上只要把这个搞清楚,采取一定的互补措施,动态平衡,我们就能完全了解了。所以我们把《易经》排在群经的第一位,是非常有道理的,但还不够,其实,它是诸子百家共同的起源,叫做群经之源。

太极阴阳,互补也。就像两种互动的力量一样一正一反,一上一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种原始的阴阳循环力量让我们震撼。一阴一阳之谓道,但并不是说一个阴一个阳,合起来就叫道,而是说自然的变化。世界上万事万物不外乎四个字——自然孕育。但是自然孕育背后有一个道理,那个道理是永恒不变的。如果那个道理会变,那就每天出不同的花样,社会还有什么秩序?我想这种道理离不开阴阳之道吧。

周易阴阳和合思想,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阳爻和阴爻代表事物运动的两个相反相成的要素,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阴阳交感共同发展。卦由最初的“乾,坤”二卦慢慢演变发展,经历了八卦到最后的六十四卦。卦中包含的发展理论在今天也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事物之间只有交流才能发展。

一切均有阴阳之道,太极是我们的共性,一个人再大不过是个太极,再小也还是一个太极。就像一种潜意识的单位一样,人人都是太极,甚至于汉字里面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太极,一字一太极,万物皆太极。可是,事物交替,万物都是会变化的,变化就有阴阳交替。同一个人,有时候很讲信用,有时候却非常不讲信用;有时候很守时,有时候却不守时;有时候很振奋,有时候却很沮丧。人有情绪的变化,同一个人有不同的情绪,有时候感觉世界真是光明,充满了希望,有时候又觉得到处都是坏人,自己很倒霉。殊不知一直在交替着。同一个人,也就是同一个太极,有阴阳之分。坏人是不是一定坏?不一定,坏人偶尔也会做好事。好人是不是一定不会做坏事?也不一定,好人也经常是好心做坏事,当然也可以做坏事。可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不分离,息息相关。如果问西方人,阴阳是两个东西还是一个东西,我保证他的答案是——两个东西。西方人认为阴就是阴,阳就是阳,阴阳是两码事。可是中国人会告诉你,阴阳是一个东西,只是这一个东西里面含有两种成分,一种叫做阴,一种叫做阳,合起来就叫太极,太极分出去就叫阴阳。这是一种很神秘的合体。

太极图其实给我们的是“一内含二”的思维。也就是一分为二。然而这一种观念就产生了中西冲突。其实西方也有生的事实,只是他们太重视分了,西方人看地球,看到最后就看出一个结果,就是一分为二,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二分为四,两个细胞就分成四个,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这样无穷无尽就产生了万物。我们就不能说这种观念不对,但是偏偏中国人的看法就不太一样,我们认为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下面就不讲了,因为不需要讲了,万物都产生了,还讲什么?表面上来讲,一分为二,一生为二,这两种都对,但是分析起来就有很大的差异。一生二,很简单,太极生两仪,分阴分阳,而分就是分开,一块地它分分分,分出来的若干份,越来越小。而如果我们一直是生,则生生不息,越来越多。

有阴有阳,现在谁都知道,但是阴阳如果不互动,就什么都没有,就一个阴一个阳,能有什么用?用《易经》的思维来解释,一就是太极,是一切变化的根源;二是阴阳;三是阴阳互动的过程。如此一来,自然就可以衍生出万物来。这整个的思路影响到我们民族的发展!中国是合中有分,我们怎么分都离不开要合,合是最重要的,为了合而分,可以;为了分而分,我们认为不好,就像中国朝代一样分合更替,这样才造就了纷呈的历史文化。《易经》告诉我们,世界是由一所构成的,可是这个一如果是单纯的一,那就一到底,就不会变化了,更不会有万物了。光是有阴有阳,如果阴阳不互动,也不能发生作用,所以我们就知道,阳一定会跟阴碰在一起,阴会跟阳化合在一起,这样才会产生万物。世界上的东西本是有阴有阳,而且阴阳是分不开的。

所以我们知道阴阳不但是相对的、变动的,而且也是不可分割的。《易经》的奥秘远不止这么一点,作为一个人,我们要学习只是一种修身养性,从它里面源源不断的吸取精神食粮,让我们从内心强大起来。

《周易》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期中国古人的人生和社会决策。一方面它是几千年中国古代先贤人生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结晶,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它不可避免地带有迷信色彩,这就是使人们对《周易》产生了哲学与迷信的两种诠释。而一班江湖术士们披着周易的外衣,用其卜卦算命。没有学过周易或略知皮毛的算命先生们,批“八字”,摇麻钱,用虚妄的低级手法预测吉凶,制造玄妙,它只在文化程度低下的民间百姓中流行,从从未登过大雅之堂。

当今我们所读《周易》,一定要汲取精华,剔除糟粕,运用《周易》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正确地把握人生,使古代哲学思想为现代经济建设服务。

六十四卦每封中的六爻,由下至上都象征着事物的萌芽、成长、发展、鼎盛、衰败以至灭亡,转化为另—种事物或现象的历程。也正象卜筮者说的“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暮、绝、胎、养”—祥。阴、阳又的错杂变化反映着事物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各因素间的相互转换、影响及变化。

学习《周易》首先就是在理解的卦爻的同时,总结、揭示人生和社会规律,教导给人们,使之从中得到启迪,各卦所总结的指导方针,更有巨大的实用价值。故与其说《周易》有着预测功能不如说《周易》是人生决策指南,人生决策的百科全书,因为决策比预测更有现实意义,有更高的价值。

《周易》这部天书,就象—个智慧的老人,引导着我们前进。它象一座灯塔,将智慧之光穿过漫长的岁月,照亮了我们暂短的人生旅途。今天在我们手上的着本书,是千年前的智慧。它古老,却依旧富有美丽,依旧闪烁着耀眼的智慧之光。与千年前不同的是,它,显得更伟大,更神秘。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对我们的祖先表达一下由衷的钦佩。我以身为炎黄子孙为荣!

《周易》以其丰富的内容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并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即使在今天也仍有其研究和指导意义。

目前,我国的易学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理论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乱,实际应用容易趋向神秘主义。上述状况严重歪曲了易学的学术地位,阻碍了中华易学良性化发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学的真正价值。所以我想从正确的思想观出发,更进一层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更好的学习周易。

范文义周易
《范文义周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