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甲秀楼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18 18:02:3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导游词】甲秀楼

【导游词】甲秀楼

【欢迎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导游,免贵姓X,大家可以叫我X 导,欢迎来到甲秀楼旅游观光。

【概述】

甲秀楼是国家AAA 级旅游景区,位在贵州省贵阳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而建。始建于明,后楼毁重建,改名“来凤阁”。清代甲秀楼多次重修,并恢复原名。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1909 年)重建的。楼上下三层,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 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

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原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

甲秀楼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浮玉桥;第二部分甲秀楼主体建筑;第三部分翠微园。浮玉桥头立有石木牌坊,牌坊中央设有“城南遗迹”四个大字,桥上建有“涵碧亭”。主体建筑甲秀楼飞甍翘角、石柱托檐、雕栏环护。翠微园是一组由拱南阁,翠微阁,龙门书院组成的明清古代建筑群。同时新建的贵州少数民

族传统服饰陈列院,收集收藏了贵州省苗族、侗族、彝族、水族、革家、土家族、布依族等民族传统服饰、手工刺绣品、民间蜡染数百余件,令人叹为观止。该馆所陈列展示的民族传统服饰和民族工艺品,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体现,也是贵州各少数民族的骄傲。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6 年,也就是公元1598 年,至今已有400 多年的历史。

最先倡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很重视文化教育,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秀甲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挺秀”,人才辈出。自此之后,贵阳确实出了一些名人:例如《康熙字典》首席修撰官周起渭(渔璜),戊戌变法中保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李端芬,清朝的两个状元,文状元赵以炯和武状元曹维城。在甲秀楼里你还可以看见贵州的许多名人以及他们的生平介绍。所以说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石牌坊】

抬头便是石牌坊,上面题词“城南胜迹“,大家往下看,就可以看到牌坊前后共有8 个石狮子,它们不是通常见到的坐狮或卧狮,而是从高处俯冲下来的雄狮。在贵州的古建筑中您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下山狮,显得虎虎生气,好不威风。游客朋友们,有兴趣的不妨去留个影,做个纪念。

【浮玉桥】

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它可以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和扬州瘦西湖上的五亭桥相媲美。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杨柳依依,十分美丽。它原先有九个桥孔,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桥上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清晨和傍晚,有人从桥上悠然走过,从远处观看,仿佛是在水上行走,诗人用“水从碧玉环中流,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了它的神韵。

浮玉桥上的甲秀楼是三层三檐九角攒尖顶,高约20 米,九个角上刻有珍禽异兽的图案,底层有12 根石柱托檐,四周是雕花汉白玉栏杆,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感。现在我们走进甲秀楼中,过去这里是文人雅士的云集之所,其中以清人刘玉山的长联最为著名,全联一共174 字,凝结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

【翠微园】

现在我们游览的是贵阳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明代建筑——翠微园。

走进大门,耸立在台阶上的大殿是南明时期永历王朝修建的拱南阁,明代时期所留下的横梁至今仍完好无缺地保存在里面,大梁上“永历己未孟秋月吉旦”的字样还清晰可见。拱南阁右侧的“澹花空翠“园林内有花墙、洞门、长廊、水榭、楼阁,是典型的江南庭院,昔日的翠微阁临水而建,“半面山楼,半面水楼”,

显得颇有诗意。拱南阁内陈列着贵州的各种民族工艺品,可供游客自由选购。翠微阁内还开辟了肖娴书法作品陈列馆,肖娴是贵阳人,她是康有为的弟子,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书法家。她的手迹在气势宏大的笔触中显出隽秀,“清风待客,明月留人”,表达了贵州人民殷勤好客的情怀,欢迎天下游客来贵州,到甲秀楼做客。

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香,景区外高楼林立,入夜后灯火辉煌,人影晃动,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聚焦点,在现代文明中闪烁着历史的光芒,昂扬着“甲秀天下”的精神风貌,引导人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结束语】

各位游客朋友们,XX 导讲解到此结束,希望这次甲秀楼之行能给您留下美好回忆,谢谢大家!

推荐第2篇:甲秀楼导游词

甲秀楼

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贵阳著名风景区——甲秀楼。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南部的南明河上,是市内的一座人文景观,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一样,它是贵阳市的市徽和标志。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6年,也就是公元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先倡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很重视文化教育,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秀甲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挺秀\",人才辈出。自此之后,贵阳确实出了一些名人:例如《康熙字典》首席修撰官周起渭(渔璜),戊戌变法中保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李端芬,清朝的两个状元文状元赵以炯和武状元曹维城。在甲秀楼里你还可以看见贵州的许多名人以及他们的生平介绍。所以说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简介,介绍了甲秀楼的由来,抬头便是石牌坊,上面题词\"城南胜迹\",大家往下看,就可以看到牌坊前后共有8个石狮子,它们不是通常见到的坐狮或卧狮,而是从高处俯冲下来的雄狮。在贵州的古建筑中您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下山狮,显得虎虎生气,好不威风。游客朋友们,有兴趣的不妨去留个影,做个纪念。

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它可以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和扬州瘦西湖上的五亭桥相媲美。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杨柳依依,十分美丽。它原先有九个桥孔,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桥上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清晨和傍晚,有人从桥上悠然走过,从远处观看,仿佛是在水上行走,诗人用\"水从碧玉环中流,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了它的神韵。

浮玉桥上的甲秀楼是三层三檐九角攒尖顶,高约20米,九个角上刻有珍禽异兽的图案,底层有12根石柱托檐,四周护是雕花汉白玉栏杆,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感。现在我们走进甲秀楼中,过去这里是文人雅士的云集之所,其中以清人刘玉山的长联最为著名,全联一共174字,凝结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

现在我们游览的是贵阳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明代建筑——翠微园。 走进大门,耸立在台阶上的大殿是南明时期永历王朝修建的拱南阁,明代时期所留下的横梁至今仍完好无缺地保存在里面,大梁上“永历己未孟秋月吉旦”的字样还清晰可见。南阁右侧的\"澹花空翠\"园林内有花墙、洞门、长廊、水榭、楼阁,是典型的江南庭院,昔日的翠微阁临水而建,“半面山楼,半面水楼”,显得颇有诗意。拱南阁南阁内陈列着贵州的各种民族工艺品,可供游客自由选购。翠微阁内还开辟了肖娴书法作品陈列馆,肖娴是贵阳人,她是康有为的弟子,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书法家。她的手迹在气势宏大的笔触中显出隽秀,“清风待客,明月留人”,表达了贵州人民殷勤好客的情怀,欢迎天下游客来贵州,到甲秀楼做客。

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香,景区外高楼林立,入夜后灯火辉煌,人影晃动,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聚焦点,在现代文明中闪烁着历史的光芒,昂扬着\"甲秀天下\"的精神风貌,引导人们走向美好的未来。游客朋友们,我们的行程即将结束,欢迎大家再聚贵阳。

推荐第3篇:甲秀楼导游词

各位旅客:

甲秀楼是贵阳著名风景区。甲秀楼,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昆明的大观楼都是这些城市的标志一样,甲秀楼是贵阳的标志,是贵阳的徽章。

甲秀楼始建于明朝万历26年(1598),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最先昌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很重视文化教育,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秀甲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挺秀\",人才辈出。

自此以后,贵阳果然出了许多著名人物。例如:明末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杨龙友,被江南文士誉为\"天末才子\"的谢三秀,《康熙字典》首席修撰官周起渭(渔璜),戊戌变法中保举康有为、梁后超、谭嗣同等人的李端芬,名噪京华的文化名人姚华,近代文学家、新闻学家谢六逸,著名地质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土)乐森寻,著名土壤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熊毅,著名数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秦元勋等。清代还出了两个状元,一个是武状元曹维城,另一个是文状元赵以炯。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游客最先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石牌坊,上面题词\"黔南胜迹\",游客们都会在这里留影。牌坊前后有8个石狮子,它们不是通常见到的坐狮或卧狮,而是从高处俯冲下来的雄狮。在贵州的古建筑中;您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下山狮,显得虎虎生气,好不威风。

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盲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建筑家在此煞费苦心,因两岸地势高低不同,于是在对岸建起一个大拱,形成一条曲线,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

桥的两端,前面有拱南阁、观音阁、翠微阁,后面原有武侯祠。河中有一巨大礁石矗立,名为鳌矶石。河水到了这里,形成了一个漩涡,称为涵碧潭。河边有沙洲,绿草茵茵,名为芳杜洲。一桥飞架南北,把这许多景点连成一气,造成了\"烟雨楼台山外寺,画图城郭水中天\"的美景。

在全国的风景桥中,浮玉桥是有名的,它可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相媲美。虽说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比它长,比它雄伟,但这种桥型出现的时间比北京的玉带桥要早两百多年。作为风景桥,重要的是桥型与周围景观的协调组合,点缀衬托。

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翠柳烟笼。它原先有九个桥孔,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桥上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清晨和傍晚,有人从桥上悠然走过,从远处观看,仿佛是在水上行走,诗人把这种感受写成了一幅楹联,用\"水从碧玉环中流,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它的神韵。

甲秀楼巍然屹立在桥边的鳌矶石上,把人带入了\"宛在水中央\"的诗情画境。从远处眺望,半圆形的桥孔与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刚好是个正圆。桥、亭、楼的影子一齐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甲秀楼建在蓬矾石上,还有深一层的意思,意在\"独占鳌头\",人才出众。清人刘玉山写了一幅《甲秀楼长联》,共174字,凝结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

过楼抵南岸可游览贵阳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距今560多年的明代建筑\"翠微园\"。这里原先是一片寺庙和园林,王阳明普经游览过的南庵便在这里。他在《南庵次韵二首》诗中写道:\"松林晚映千峰雨\"\'\"渔人收网舟初集\"。近年来改建为翠微园,把寺庙建筑与园林庭院合为一体。

走进大门,耸立在台阶上的殿,是南明时期永历王朝修建的拱南阁。永历王朝,最初建都在广东肇庆,以后辗转迁到贵州,在安龙驻了4年。拱南阁就是这一时期所建,大梁上至今还保留着\"永历己未孟秋月吉旦\"的字样。己未年即永历九年,也就是公元1655年永历王朝的建筑,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都毁坏、消失,惟有贵州还保存了一些遗迹,除了拱南阁而外,在安龙还有\"十八先生墓\"和几个小皇子的坟冢。

供南阁内陈列着贵州的各种民族工艺品,可供游客自由选购。在它的右侧,翠竹请幽,从前在此建有\"龙门书院\"。\"龙门\"二字寄托了一个良好的愿望,希望学生们有朝一日能够像鲤鱼跳龙门一样,高中举人、进土。

拱南阁右侧的\"澹花空翠\"园林内有花墙、洞门、长廊、水榭、楼阁,是典型的江南庭院。昔日的翠微阁,临水而建,\"半边山楼,半边水楼\",颇有诗意。倚楼远眺,明月清风,两岸烟柳,有看不完的美景,道不完的情思,文人雅土经常在此咏诗作赋。

如今的\"澹花空翠\"园林,展出各种奇石,有两亿多年前的恐龙化石和海百合化石,有各种形状怪异、能引人遐迩的石头,集中展现了贵州的石文化。盏景和根雕,也是贵州山地文化的一角。

翠微阁内,开辟了萧娴书法作品陈列馆。萧娴是贵阳人,她是康有为的弟子,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书法家。请看她的手迹,在气势宏大的笔触中显出售秀,\"飞檐甲天下,落影秀寰中\"的条幅,诗句中隐言\"甲\"与\"秀\"的意思。\"清风待客,明月留人\",运笔飞动,词意清雅,表达了贵州人民殷勤好客的情怀,欢迎天下游客来贵州,到甲秀楼乍客。

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香,景区外高楼林立,入夜后灯火辉煌,人影晃动,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聚焦点,在现代文明中闪烁着历史的光芒,昂扬着\"甲秀天下\"的精神风貌,引导人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推荐第4篇:甲秀楼导游词

甲秀楼 各位团友:

大家好!今天我们参观的是甲秀楼,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南部的南明河上,是市内小型人文风景区,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昆明的大观楼一样,甲秀楼是贵阳的市徽和标志。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6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最先倡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以河中的一块形状像鳌的巨石作为基础,修建一座桥连接两岸,并筑一楼用以培育风水,取名“甲秀楼”。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甲秀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竞秀”,人才辈出。

自此以后,贵阳果然出了许多著名人物,如明末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杨世友,清代的两个状元,文状元赵以炯和武状元曹维城。所以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石牌坊,上面题词是“城南胜迹”,各位朋友可以在这里留影。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在全国的风景桥中,浮玉桥是有名的,它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可以媲美。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杨柳依依,非常美丽。

浮玉桥上的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高约20米,四个角上刻有珍禽异兽的图案,底层有12根石柱托檐,四周护以雕花汉白玉栏杆,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感。浮玉桥原先有九个桥孔,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桥上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从远处眺望,半圆形的桥孔与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刚好是个正圆,桥、亭、楼的影子一齐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诗人更把这种感受写成了一幅楹联,用“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了它的神韵。 甲秀楼为贵阳主要名胜,素有“小西湖”之称,历代文人墨客往来于此,触景生情,留下很多墨宝,其中尤以清人刘玉山所撰长联最为著名,洋洋洒洒174个字,凝结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 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香,景区外高楼林立,入夜后灯火辉煌,成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聚焦点。甲秀楼欢迎您下次再来。

推荐第5篇:甲秀楼导游词

(1)甲秀楼

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南部的南明河上,是市内小型人文风景区,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昆明的大观楼一样,甲秀楼是贵阳的市徽和标志。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6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最先倡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以河中的一块形状像鳌的巨石作为基础,修建一座桥连接两岸,并筑一楼用以培育风水,取名“甲秀楼”。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甲秀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竞秀”,人才辈出。

自此以后,贵阳果然出了许多著名人物,如明末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杨世友,被江南文士誉为\"天末才子\"的谢三秀,《康熙字典》首席修撰官周起渭(渔璜),戊戌变法中保举康有为、梁后超、谭嗣同等人的李端芬,名噪京华的文化名人姚华,近代文学家、新闻学家谢六逸,著名地质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土)乐森寻,著名土壤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熊毅,著名数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秦元勋等,还有清代的两个状元,文状元赵以炯和武状元曹维城。所以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石牌坊,上面题词是“城南胜迹”,各位朋友可以在这里留影。牌坊前后有8个石狮子,它们不是通常见到的坐狮或卧狮,而是从高处俯冲下来的雄狮。在贵州的古建筑中;您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下山狮,显得虎虎生气,好不威风。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建筑家在此煞费苦心,因两岸地势高低不同,于是在对岸建起一个大拱,形成一条曲线,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桥的两端,前面有拱南阁、观音阁、翠微阁,后面原有武侯祠。河中有一巨大礁石矗立,名为鳌矶石。河水到了这里,形成了一个漩涡,称为涵碧潭。河边有沙洲,绿草茵茵,名为芳杜洲。一桥飞架南北,把这许多景点连成一气,造成了\"烟雨楼台山外寺,画图城郭水中天\"的美景。在全国的风景桥中,浮玉桥是有名的,它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可以媲美。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杨柳依依,非常美丽。

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翠柳烟笼。它原先有九个桥孔,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桥上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从远处眺望,半圆形的桥孔与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刚好是个正圆,桥、亭、楼的影子一齐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清晨和傍晚,有人从桥上悠然走过,从远处观看,仿佛是在水上行走,诗人更把这种感受写成了一幅楹联,用“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了它的神韵。

浮玉桥上的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高约20米,四个角上刻有珍禽异兽的图案,底层有12根石柱托檐,四周护以雕花汉白玉栏杆,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感。甲秀楼为贵阳主要名胜,素有“小西湖”之称,历代文人墨客往来于此,触景生情,留下很多墨宝,其中尤以清人刘玉山所撰长联最为著名,洋洋洒洒174个字,凝结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

过楼抵南岸可游览贵阳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距今560多年的明代建筑\"翠微园\"。这里原先是一片寺庙和园林,王阳明普经游览过的南庵便在这里。他在《南庵次韵二首》诗中写道:\"松林晚映千峰雨\"\'\"渔人收网舟初集\"。近年来改建为翠微园,把寺庙建筑与园林庭院合为一体。

走进大门,耸立在台阶上的殿,是南明时期永历王朝修建的拱南阁。永历王朝,最初建都在广东肇庆,以后辗转迁到贵州,在安龙驻了4年。拱南阁就是这一时期所建,大梁上至今还保留着\"永历己未孟秋月吉旦\"的字样。己未年即永历九年,也就是公元1655年永历王朝的建筑,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都毁坏、消失,惟有贵州还保存了一些遗迹,除了拱南阁而外,在安龙还有\"十八先生墓\"和几个小皇子的坟冢。

供南阁内陈列着贵州的各种民族工艺品,可供游客自由选购。在它的右侧,翠竹请幽,从前在此建有\"龙门书院\"。\"龙门\"二字寄托了一个良好的愿望,希望学生们有朝一日能够像鲤鱼跳龙门一样,高中举人、进土。

拱南阁右侧的\"澹花空翠\"园林内有花墙、洞门、长廊、水榭、楼阁,是典型的江南庭院。昔日的翠微阁,临水而建,\"半边山楼,半边水楼\",颇有诗意。倚楼远眺,明月清风,两岸烟柳,有看不完的美景,道不完的情思,文人雅土经常在此咏诗作赋。

如今的\"澹花空翠\"园林,展出各种奇石,有两亿多年前的恐龙化石和海百合化石,有各种形状怪异、能引人遐迩的石头,集中展现了贵州的石文化。盏景和根雕,也是贵州山地文化的一角。

翠微阁内,开辟了萧娴书法作品陈列馆。萧娴是贵阳人,她是康有为的弟子,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书法家。请看她的手迹,在气势宏大的笔触中显出售秀,\"飞檐甲天下,落影秀寰中\"的条幅,诗句中隐言\"甲\"与\"秀\"的意思。\"清风待客,明月留人\",运笔飞动,词意清雅,表达了贵州人民殷勤好客的情怀,欢迎天下游客来贵州,到甲秀楼乍客。

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香,景区外高楼林立,入夜后灯火辉煌,人影晃动,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聚焦点,在现代文明中闪烁着历史的光芒,昂扬着\"甲秀天下\"的精神风貌,引导人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推荐第6篇:甲秀楼导游词

各位朋友: 贵阳风景区甲秀楼导游词

欢迎来到避暑之都贵阳!我是你们导游小张,大家也可以叫我张导,只是此张导并非彼张导。

咱们今天要游览的甲秀楼是贵阳著名风景区。甲秀楼,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昆明的大观楼都是这些城市的标志一样,甲秀楼是贵阳的标志,是贵阳的徽章。

甲秀楼始建于明朝万历26年(公元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最先倡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很重视文化教育,建楼的用意十分深远,不但刻意点明了贵阳山水秀甲黔中,而且激励学子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挺秀”,人才辈出。

此后,贵阳果然出了许多著名人物。例如:明末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杨龙友,被江南文士誉为\"天末才子\"的谢三秀,《康熙字典》首席修撰官周起渭(渔璜),在戊戌变法中保举康有为、梁后超、谭嗣同等人的李端芬等。清代还出了两个状元,一个是武状元曹维城,另一个是文状元赵以炯。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各位朋友,甲秀楼到了。我们看到的是甲秀楼的“城南胜迹”石牌坊。牌坊前后有8个石狮子,它们不是通常见到的坐狮或卧狮,而是从高处俯冲下来的雄狮。在贵州的古建筑中;您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下山狮,显得虎虎生气,好不威风。

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面上的玉带。建筑家们真是匠心独运,因两岸地势高低不同,于是在对岸建起一个大拱,形成一条曲线,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在全国的风景桥中,浮玉桥是比较有名的,它可以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相媲美。虽说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比它长,比它雄伟,但这种桥型出现的时间比北京的玉带桥要早两百多年呢。

河中有一巨大礁石矗立,叫做鳌矶石。河水到了这里,形成了一个漩涡,称为涵碧潭。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亭子就叫作涵碧亭了。清晨和傍晚,有人从桥上悠然走过,从远处观看,仿佛是在水上行走,诗人把这种感受写成了一幅楹联,用“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它的神韵。一桥飞架南北,把这许多景象连成一气,造就了“烟雨楼台山外寺,画图城郭水中天”的美景。

各位朋友,这屹立在河中鳌矶石上的就是甲秀楼了!这是一座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这种构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它高约二十米,石柱托檐,护以白色雕花石栏杆。登楼远眺,四周景致,历历在目。

甲秀楼建在鳌矾石上,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古代主宰文运的神是魁星,魁星的画像是右手执笔,左手持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踩在海中大鳌的头部。而甲秀楼正独立于这鳌矶石上,意在“独占鳌头”,人才出众。清人刘玉山写了一幅《甲秀楼长联》,洋洋洒洒174字,凝结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充分展示了它的地位。

各位朋友,现在是翠微园了。这是贵阳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的园林,距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了。大家请看,这台阶上的殿,是南明时期永历王朝修建的拱南阁。永历王朝,最初建都在广东肇庆,后辗转迁到贵州,在安龙驻了4年。拱南阁就是这一时期所建,大梁上至今还保留着“永历己未年孟秋月吉旦”的字样。己未年即永历九年,也就是公元1655年永历王朝的建筑,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都毁坏、消失,惟有贵州还保存了一些遗迹,除了拱南阁而外,在安龙还有“十八先生墓”和几个小皇子的坟冢。

拱南阁内陈列着贵州的各种民族工艺品,可供游客自由选购。在它的右侧是翠竹清幽,从前在此建有“龙门书院”。“龙门”二字寄托了一个良好的愿望,希望学子们有朝一日能够像鲤鱼跃龙门一样,金榜题名。

拱南阁右侧的“澹花空翠”园林内有花墙、洞门、长廊、水榭、楼阁,是典型的江南庭院。昔日的翠微阁,临水而建,“半边山楼,半边水楼”,颇有诗意。倚楼远眺,明月清风,两岸烟柳,有看不完的美景,道不完的情思,文人雅土经常在此咏诗作赋。

如今的“澹花空翠”园林,展出各种奇石,还有两亿多年前的恐龙化石和海百合化石,有各种形状怪异、引人遐迩的石头,集中展现了贵州的石文化。

翠微阁内,开辟成了萧娴先生的书法作品陈列馆。萧娴是贵阳人,她是康有为的弟子,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书法家。请看她的手迹,在气势宏大的笔触中显出隽秀,“飞檐甲天下,落影秀寰中”的诗句中隐言“甲”与“秀”的意思。“清风待客,明月留人”,运笔飞动,词意清雅,表达了贵州人民殷勤好客的情怀,欢迎天下游客来贵州,到甲秀楼做客。

今天游览就到此结束了,大家赶紧拿起手中的相机记下这美好的时光吧!

推荐第7篇:贵阳甲秀楼导游词

贵阳甲秀楼导游词3篇

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南明区南明河鳌矶石上,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六年,被认为是贵阳市的一个象征。下面是贵阳甲秀楼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1:贵阳甲秀楼导游词

各位旅客:

甲秀楼是贵阳著名风景区。甲秀楼,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昆明的大观楼都是这些城市的标志一样,甲秀楼是贵阳的标志,是贵阳的徽章。

甲秀楼始建于明朝万历26年(1598),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最先昌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很重视文化教育,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秀甲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挺秀\",人才辈出。

自此以后,贵阳果然出了许多著名人物。例如:明末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杨龙友,被江南文士誉为\"天末才子\"的谢三秀,《康熙字典》首席修撰官周起渭(渔璜),戊戌变法中保举康有为、梁后超、谭嗣同等人的李端芬,名噪京华的文化名人姚华,近代文学家、新闻学家谢六逸,著名地质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土)乐森寻,著名土壤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熊毅,著名数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秦元勋等。清代还出了两个状元,一个是武状元曹维城,另一个是文状元赵以炯。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游客最先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石牌坊,上面题词\"黔南胜迹\",游客们都会在这里留影。牌坊前后有8个石狮子,它们不是通常见到的坐狮或卧狮,而是从高处俯冲下来的雄狮。在贵州的古建筑中;您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下山狮,显得虎虎生气,好不威风。

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盲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建筑家在此煞费苦心,因两岸地势高低不同,于是在对岸建起一个大拱,形成一条曲线,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

桥的两端,前面有拱南阁、观音阁、翠微阁,后面原有武侯祠。河中有一巨大礁石矗立,名为鳌矶石。河水到了这里,形成了一个漩涡,称为涵碧潭。河边有沙洲,绿草茵茵,名为芳杜洲。一桥飞架南北,把这许多景点连成一气,造成了\"烟雨楼台山外寺,画图城郭水中天\"的美景。

在全国的风景桥中,浮玉桥是有名的,它可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相媲美。虽说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比它长,比它雄伟,但这种桥型出现的时间比北京的玉带桥要早两百多年。作为风景桥,重要的是桥型与周围景观的协调组合,点缀衬托。

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翠柳烟笼。它原先有九个桥孔,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桥上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清晨和傍晚,有人从桥上悠然走过,从远处观看,仿佛是在水上行走,诗人把这种感受写成了一幅楹联,用\"水从碧玉环中流,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它的神韵。

甲秀楼巍然屹立在桥边的鳌矶石上,把人带入了\"宛在水中央\"的诗情画境。从远处眺望,半圆形的桥孔与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刚好是个正圆。桥、亭、楼的影子一齐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甲秀楼建在蓬矾石上,还有深一层的意思,意在\"独占鳌头\",人才出众。清人刘玉山写了一幅《甲秀楼长联》,共174字,凝结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

过楼抵南岸可游览贵阳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距今560多年的明代建筑\"翠微园\"。这里原先是一片寺庙和园林,王阳明普经游览过的南庵便在这里。他在《南庵次韵二首》诗中写道:\"松林晚映千峰雨\"\'\"渔人收网舟初集\"。近年来改建为翠微园,把寺庙建筑与园林庭院合为一体。

走进大门,耸立在台阶上的殿,是南明时期永历王朝修建的拱南阁。永历王朝,最初建都在广东肇庆,以后辗转迁到贵州,在安龙驻了4年。拱南阁就是这一时期所建,大梁上至今还保留着\"永历己未孟秋月吉旦\"的字样。己未年即永历九年,也就是公元1655年永历王朝的建筑,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都毁坏、消失,惟有贵州还保存了一些遗迹,除了拱南阁而外,在安龙还有\"十八先生墓\"和几个小皇子的坟冢。

供南阁内陈列着贵州的各种民族工艺品,可供游客自由选购。在它的右侧,翠竹请幽,从前在此建有\"龙门书院\"。\"龙门\"二字寄托了一个良好的愿望,希望学生们有朝一日能够像鲤鱼跳龙门一样,高中举人、进土。

拱南阁右侧的\"澹花空翠\"园林内有花墙、洞门、长廊、水榭、楼阁,是典型的江南庭院。昔日的翠微阁,临水而建,\"半边山楼,半边水楼\",颇有诗意。倚楼远眺,明月清风,两岸烟柳,有看不完的美景,道不完的情思,文人雅土经常在此咏诗作赋。

如今的\"澹花空翠\"园林,展出各种奇石,有两亿多年前的恐龙化石和海百合化石,有各种形状怪异、能引人遐迩的石头,集中展现了贵州的石文化。盏景和根雕,也是贵州山地文化的一角。

翠微阁内,开辟了萧娴书法作品陈列馆。萧娴是贵阳人,她是康有为的弟子,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书法家。请看她的手迹,在气势宏大的笔触中显出售秀,\"飞檐甲天下,落影秀寰中\"的条幅,诗句中隐言\"甲\"与\"秀\"的意思。\"清风待客,明月留人\",运笔飞动,词意清雅,表达了贵州人民殷勤好客的情怀,欢迎天下游客来贵州,到甲秀楼乍客。

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香,景区外高楼林立,入夜后灯火辉煌,人影晃动,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聚焦点,在现代文明中闪烁着历史的光芒,昂扬着\"甲秀天下\"的精神风貌,引导人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篇2:贵阳甲秀楼导游词

著名古楼阁甲秀楼位于贵阳市滨河路与西湖路交叉处,南明河中的一块巨石--万鳌头石矶之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楼高约20米,为三层三檐攒尖顶,这种构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画甍翘檐,红棂雕窗,白石巨柱托檐,雕花石栏相护,华丽宏伟。12根石柱托檐,护以白色雕塑花石栏杆,翘然挺立,烟窗水屿,如在画中。登楼远眺,四周景致,历历在目。楼下浮玉拱桥飞架南北,桥下清流回环,形成涵碧潭。入夜,华灯齐明,楼桥亭台映现其中,恍若仙境。

此楼为贵州巡抚江东之所建,取名\"甲秀楼\",意为\"科甲挺秀\"、人才辈出之意。

甲秀楼内,古代真迹石刻、木皿、名家书画作品收藏甚多,其中清代贵阳翰林刘玉山所撰长联,比号称天下第一长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还多26个字,洋洋洒洒206字入联,长短相见,妙语连珠。

甲秀楼长联: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衢;迢速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那中原半壁。却好把猪拱箐扫,乌撒碉隳,鸡讲营编,龙番险扼,劳劳缔造,装构成笙歌闾,锦绣山川。漫云竹壤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数千仞高凌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滚滚惊涛挽住。忆秦通棘道,汉置戕河,唐靖且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销磨了旧迹千秋。到不如成月唤狮冈,霞餐象岭,岗披凤峪,雾袭螺峰,款款登临,领略这金碧亭台,画图烟景。恍觉蓬州咫尺,频呼仙侣话游踪\"。

南明河入贵阳城后,至大南门外,出霁虹桥下,曲折而西,澎湃之势大减,积流成潭,此即涵碧潭。潭中有巨石如鳌,平坦广阔,是为鳌头矶,或称鳌矶石。甲秀楼,被誉为贵阳市徽,就建在鳌矶石上。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8年),贵州巡抚江东之在鳌头矶上建阁,名曰\"甲秀\"。后人续修一带九孔白石桥于楼下,贯通南北两岸,名曰\"江公堤\",后改称\"浮玉桥\"。桥上又建一方亭叫做\"涵碧亭\"。甲秀楼屡遭兵燹,在明末和清代多次增修或重建。

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高约二十米,石柱托檐,护以白色雕花石栏杆。浮玉桥为九孔,称\"九眼照沙洲\"。解放后临河修公路填埋二孔,现能见七孔。楼基和桥虽经多次洪水冲击,历近四百年,仍然砥柱中流。楼前原竖有铁柱二根:一为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鄂尔泰镇压古州(今榕江)苗民,收聚兵器,铸铁柱标榜功绩;二为嘉庆二年(1797年),勒保镇压兴义布依族王囊仙起义,收聚兵器又铸铁柱立于楼下。解放初,政府维修甲秀楼,拆除铁柱,移存省博物院。十年*中,楼危亭毁。1981年,按原式样重修,楼基部分,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重建涵碧亭,重修过程中,发现楼阁底层石墙中嵌有诗碑,重修后有八块诗碑复嵌于底层楼壁。楼额\"甲秀楼\"三字,系宣统年间谢石琴所书。十年*中散失,后寻回刻有\"秀\"、\"楼\"二字的两块,另据过去照片,配写\"甲\"字,按原式样悬挂楼顶层外面。

自明清以来,甲秀楼就是贵阳人游宴之所。登楼眺望,众山环抱,近者为观风台,林木茂蔚;远者为黔灵山,青山一发。栖霞、扶风、相宝、南岳诸峰,罗列左右,如笑如妆,令人心旷神怡。下视城郊,早午炊烟飘散,数十万人家饭熟时。四时朝暮,风景无限,山城气象,历历可观。所以文人雅士题咏甚多。刘春霖(字雨三,贵阳人,同治戊辰进士,官江西布政使)仿昆明大观楼长联,作甲秀楼长联共一百七十字,概述了贵阳市的地理形势及历史变迁。该联胸襟开阔,气魄雄伟,甲秀楼美景于眼前。许芳晓《芳杜洲》:\"芳杜洲前春水生,碧潭相映数峰青。盈盈细草裙腰色,随着游人绿进城\"。

漫步河滨,垂柳轻拂,花色撩人。入夜,灯光水色交相辉映,人影散聚楼桥,游艇飘荡波心。舞厅传出的音乐,如夜雾一般,撒在碧波古楼之上。

翠微园,与甲秀楼相毗邻,是一组较大规模的古建筑群,占地4000多平方米,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前身为南庵,后改名为武侯祠,观音寺,1993年经维修后改名为翠微园。园内拱南阁造型敦朴生动;翠微阁端庄秀丽;清花空翠园修竹婆娑;龙门书院浓荫幽静。整个古建筑群古朴雄伟,庭院幽雅,不愧为建筑珍品、游览胜地。

篇3:贵阳甲秀楼导游词

著名古楼阁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从古到今甲秀楼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修葺。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而仍旧矗立不倒,它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

甲秀楼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6年(1598年),到如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万历年间(1573—1620)巡抚江东之于此筑堤联结南岸,并建一楼以培风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有浮玉桥衔接两岸。

天启元年(1621年)焚毁,总督朱燮元重建,改名\"来凤阁\"。清代多次重修,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抚田雯重建,并恢复原名。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的。楼上下三层,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 \"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原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现已拆除。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1]

清代贵阳八景之一的\"鳌矾浮玉\"即为位于贵阳南明河鳌矶石上的甲秀楼,楼系贵州巡抚江东之所建。建楼以前,王阳明的再传弟子马廷锡曾在此建栖云亭讲学传道。楼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开始兴建,当时先在沙中垒台作\"奋鳌状\",名\"鳌头矶\",再于台上建阁,名\"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楼曾几毁几建,1981年维修一新。重修中,发现楼阁底层石墙中嵌有诗碑,后有8块诗复嵌于底层楼壁。甲秀楼前原竖有铁柱二根,一为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云贵总督鄂乐泰镇压古州(今榕江)苗民,收聚兵器,铸铁柱标榜功绩;二为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云贵总督勒保镇压兴义布依族王囊仙起义,收聚兵器所铸,两柱皆有铭文。二根铁柱现存省博物馆。

明清以来甲秀楼便是文人骚客聚集之处,高人雅士题咏甚多。现楼内古代真迹石刻、木皿、名家书画作品收藏中,清代贵阳翰林刘玉山所撰206字长朕为一绝,比号称天下第一长联的昆明孙髯翕大观楼长联还多26个字。

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高22.9米,石柱托檐,护以白色雕花石栏杆。浮玉桥为九孔,称\"九眼照沙洲\"。解放后临河修公路填埋二孔,现能见七孔。楼基和桥虽经多次洪水冲击,历近四百年,仍然砥柱中流。楼前原竖有铁柱二根:一为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鄂尔泰镇压古州(今榕江)苗民,收聚兵器,铸铁柱标榜功绩;二为嘉庆二年(1797年),勒保镇压兴义布依族王囊仙起义,收聚兵器又铸铁柱立于楼下。解放初,政府维修甲秀楼,拆除铁柱,移存省博物院。十年*中,楼危亭毁。1981年,按原式样重修,楼基部分,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重建涵碧亭,重修过程中,发现楼阁底层石墙中嵌有诗碑,重修后有八块诗碑复嵌于底层楼壁。楼额\"甲秀楼\"三字,系宣统年间谢石琴所书。十年*中散失,后寻回刻有\"秀\"、\"楼\"二字的两块,另据过去照片,配写\"甲\"字,按原式样悬挂楼顶层外面。[2]

甲秀楼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这种构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大家可以在这一特色上大做文章,来提高此楼的知名度和可鉴赏性,以吸引广大的旅游爱好者和建筑专家来观光、考察。楼高22.9米,飞甍翘角,12根石柱托檐,护以白色雕塑花石栏杆,翘然挺立,烟窗水屿,如在画中。登楼远眺,四周景致,历历在目。浮玉桥如白龙卧波,全长90余米,穿过楼下,贯通两岸。桥上有涵碧亭,桥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桥南有翠微阁,遥相呼应。

甲秀楼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浮玉桥;第二部分甲秀楼主体建筑;第三部分翠微园。浮玉桥头立有石木牌坊,牌坊中央设有\"城南遗迹\"四个大字,桥上建有\"涵碧亭\"。主体建筑甲秀楼飞甍翘角、石柱托檐、雕栏环护。翠微园是一组由拱南阁,翠微阁,龙门书院组成的明清古代建筑群。同时新建的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服饰陈列院,收集收藏了贵州省苗族、侗族、彝族、水族、革家、土家族、布依族等民族传统服饰、手工刺绣品、民间蜡染数百余件,令人叹为观止。该馆所陈列展示的民族传统服饰和民族工艺品,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体现,也是贵州各少数民族的骄傲。

甲秀楼边,有贵阳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距今560多年的明代建筑\"翠微园\"。这里原先是一片寺庙和园林,王阳明普经游览过的南庵便在这里。他在《南庵次韵二首》诗中写道:\"松林晚映千峰雨\"\'\"渔人收网舟初集\"。后改建为翠微园,把寺庙建筑与园林庭院合为一体。

翠微阁内,开辟了萧娴书法作品陈列馆。萧娴是贵阳人,她是康有为的弟子,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书法家。请看她的手迹,在气势宏大的笔触中显出售秀,\"飞檐甲天下,落影秀寰中\"的条幅,诗句中隐言\"甲\"与\"秀\"的意思。\"清风待客,明月留人\",运笔飞动,词意清雅,表达了贵州人民殷勤好客的情怀,欢迎天下游客来贵州,到甲秀楼乍客。

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香,景区外高楼林立,入夜后灯火辉煌,人影晃动,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聚焦点,在现代文明中闪烁着历史的光芒,昂扬着\"甲秀天下\"的精神风貌,引导人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推荐第8篇:甲秀楼英文导游词

Ladies and Gentlemen, welcome to jiaxiu pavilion .I am your tour guide of this visit.Now please follow me, I will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Jiaxiu pavilion .Jiaxiu pavilion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city of Guiyang Nanming River, which is the city\'s emblem and the logo.It was built in Ming Dynasty and has been more than 400 years of history.The name of “Jiaxiu” not only point out the beautiful landscape of Guiyang, but also encourage people to study hard.So Jiaxiu also means kejiajingxiu in Chinese.Actually, Guiyang really appeared many famous people after that , such as the poet Zhou Qiwei,the politician Li Duanfen, and the scholar Zhao Yijiong and so on.The first person who advocated to build Jiaxiu pavilion at that time was Guizhou Provincial Governor Jiang Dongzhi.Jiaxiu pavilion was based on a huge stone.Building a bridge link the two sides in order to cultivate Fengshui, which is named \"Jia Xiulou\" in Chinese.What we are seeing now is a stone arches gate, which is named\" ChengNanshengji\" and there are eight bend lions under the gate.At the foot of us is FuYuqiao, it\'s not straight but ups and downs, like a jade belt floating in the water,so we call it Floating Jade Bridge.In the national scenic bridge, Floating Jade Bridge is famous for its jade, it can be compared with Hangzhou \"LiuQiaoFengYu\", Slender West Lake of Yangzhou bridge.Besides it there is a small pavilion built on the bridge which is called Hanbi pavilion.A poet describe this in one of his couplets like this , \"Water flows through the jade rings and people walks through the green lotus petals.\"Go through the bridge we are arriving at the main building of Jiaxiu pavilion, which is three layers ,three limbs and four corners about 20 meters high.

Jiaxiu pavilion is the main scenic spots of Guiyang, known as \"little West Lake\", some more literatures and writings from this which produced by a lot of calligraphy, especially in Qing Dynasty written by Liu Yushan is most famous, copious and fluent 174 words, condensation of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Guizhou.Adjacent to Jia Xiu pavilion is Cuiwei Garden.The garden is composed of a group of ancient buildings covering about 4,000 square meters, which were first built in the Ming Dynasty.The Gongnan pavilion in the garden shows simplicity and liveline in layout and Cuiwei Garden displays beauty and dignity.\"ZhanHuaKongCui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garden there are tracery wall, corridor, waterside pavilion, pavilions, and it is typical of the South Garden.There are lots of beautiful scenery, so literati often chant poems here.Today\'s “Zhanhuakongcui\" garden displays all kinds of stones which have more than two hundred million years ago.Crinoid foils and dinosaur foils are also displayed.Opening up a calligraphy exhibition of Xiao Xian ,China\'s famous contemporary female calligrapher from Guiyang .She is the disciple of Kang Youwei.Seeing her handwriting, we can not only feel its grand, but also feel beautiful, expreing the feelings of the guizhou people\'s hospitality and welcome all visitors to Guizhou.Jiaxiu pavilion is a rare quiet place in the city.But now our wonderful trip is almost over now .I hope you all have had a good trip in my hometown.And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see you again soon.Thank you!

推荐第9篇:游贵阳甲秀楼

甲秀楼在贵阳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而建(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始建于明万历26年,也就是1598年,巡抚江东之于此筑堤联结南岸,并建一楼以培风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后楼毁重建,改名“来凤阁”。清代甲秀楼多次重修,并恢复原名。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的。楼上下三层,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原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2006年,甲秀楼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它名副其实的成为了贵阳的标志。

清人刘玉山所撰206字长联: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衢;迢速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那中原半壁。却好把猪拱箐扫,乌撒碉隳,鸡讲营编,龙番险扼,劳劳缔造,装构成笙歌闾,锦绣山川。漫云竹壤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数千仞高凌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滚滚惊涛挽住。忆秦通棘道,汉置戕河,唐靖且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销磨了旧迹千秋。到不如成月唤狮冈,霞餐象岭,岗披凤峪,雾袭螺峰,款款登临,领略这金碧亭台,画图烟景。恍觉蓬州咫尺,频呼仙侣话游踪

我于9月8日晚上逆南名河去的甲秀楼,南明河穿贵阳城而过,岸两边修有人行道,河道设有拦水坝,是贵阳人早晚休闲的公园,南明河边,习习的凉风、轻扬的垂柳、摩肩接踵的游人。从远出看甲秀楼巍然屹立在桥边的鳌矶石上把人带入了“宛在水中央“的诗情画境。从远处眺望半圆形的桥孔与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刚好是个正圆。甲秀楼建在蓬矾石上,还有深一层的意思,意在“独占鳌头”,人才出众。晚上华灯初上,夜色中,甲秀楼观赏灯齐开,金碧辉煌,远远看去,像是九华山上万佛塔的夜景。从远处眺望,半圆形的桥孔与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刚好是个正圆,桥、亭、楼的影子一齐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诗人更把这种感受写成了一幅楹联,用“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了它的神韵。走过一九八一年最近的一次修葺时建造的牌楼,就踏上了浮玉桥,前行约20米就到了著名的甲秀楼。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高约20米,石柱托檐,护以白色雕花石栏杆。

过楼抵南岸可游览贵阳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距今560多年的明代建筑“翠微园“。

推荐第10篇:甲秀楼——贵州省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爽爽的贵阳,西安有大雁塔,武汉有黄鹤楼,成都有望江楼,昆明有大观楼一样,而我们贵阳有甲秀楼,甲秀楼是贵阳的市徽和标志,现在我们去参观贵阳市的标志。

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南部的南明河上,是市内小型人文风景区。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6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最先倡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以河中的一块形状像鳌的巨石作为基础,修建一座桥连接两岸,并筑一楼用以培育风水,取名“甲秀楼”。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甲秀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竞秀”,人才辈出。

自此以后,贵阳果然出了许多著名人物,如明末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杨世友,清代的两个状元,文状元赵以炯和武状元曹维城。所以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石牌坊,上面题词是“城南胜迹”,各位朋友可以在这里留影。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在全国的风景桥中,浮玉桥是有名的,它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可以媲美。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杨柳依依,非常美丽。

浮玉桥上的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高约20米,四个角上刻有珍禽异兽的图案,底层有12根石柱托檐,四周护以雕花汉白玉栏杆,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感。浮玉桥原先有九个桥孔,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桥上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从远处眺望,半圆形的桥孔与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刚好是个正圆,桥、亭、楼的影子一齐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诗人更把这种感受写成了一幅楹联,用“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了它的神韵。 历代骚人墨客对甲秀楼题咏甚多,其中清人刘玉山所撰206字长联脍炙人中,此联比号称天下第一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还多26字。它概括了山城贵阳的地理形势及历史变迁。

集山光水色为一体的甲秀楼有一种独具魅力的美。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到此一游又是一番别有情趣的享受。

甲秀楼长联: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衢;迢速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那中原半壁。却好把猪拱箐扫,乌撒碉隳,鸡讲营编,龙番险扼,劳劳缔造,装构成笙歌闾,锦绣山川。漫云竹壤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数千仞高凌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滚滚惊涛挽住。忆秦通棘道,汉置戕河,唐靖且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销磨了旧迹千秋。到不如成月唤狮冈,霞餐象岭,岗披凤峪,雾袭螺峰,款款登临,领略这金碧亭台,画图烟景。恍觉蓬州咫尺,频呼仙侣话游踪。”

甲秀楼为贵阳主要名胜,素有“小西湖”之称,历代文人墨客往来于此,触景生情,留下很多墨宝,其中尤以清人刘玉山所撰长联最为著名,洋洋洒洒174个字,凝结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大家更上一层楼,眼界开拓。”

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香,景区外高楼林立,入夜后灯火辉煌,成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聚焦点。甲秀楼欢迎您下次再来。

第11篇:八年级说明文:甲秀楼(资料)

① 著名古楼阁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有浮玉桥衔接两岸。这一传统的中式建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贵州巡抚江东之创修算起,到一九八一年市人民政府拨款维修为止,该楼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修茸。

甲秀楼与九孔浮玉桥相连,数百年来,明清诸多雅士前来观景,楼中留下许多匾联书法刻石,尤以清人刘玉山撰写的长联最为著名。楼前建有九孔浮玉桥,有两孔埋于路面下,桥比阁楼建得稍晚,先称江公堤,后改名为浮玉桥。桥头建有涵碧亭,桥下水流循环。

九孔浮玉桥(解放后因修路填掉二孔)全长90余米,贯通两岸,如白龙卧波,似玉带流水,桥上有涵碧亭,桥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桥南有翠微阁,遥相呼应,景色娟秀。登楼远眺,远观黔灵横黛,苍翠逶迤;近观城郊气象,烟窗水屿,生机勃勃,独具特色,如在画中。入夜,华灯齐明,楼桥亭台映现水中,恍恍漾漾,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恍若仙境。 ② 建成于明万历二十六年,为贵阳八景之“鳌矶浮玉”。因桥为九孔,长100多米,像一条玉带浮在水上,因而名为“浮玉桥”。浮玉桥为贵阳城区最长的桥,后因修公路和占去两孔,现在桥长是七孔92米。

贵阳城内最长的桥是浮玉桥,全长92米,甲秀楼就在桥中鳌矶石上。康熙《贵州通志》记载:“浮玉桥,在府城南堤,所谓‘鳌矶浮玉’是也。”桥上有亭名涵碧。浮玉桥在建造上有其精湛的工艺和造型美。近四百年来,经历贵阳大小洪水的冲击,特别是1996年的特大洪水,上游河滨公园桥被冲断,下游水口寺桥被冲垮,而它仍屹立江流中,我们不得不折服造桥者的高超建筑设计和技艺。

③ 浮玉桥连接南明河两岸,关于浮玉桥的建立还有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明朝年间,贵阳这个地方出了一位状元②。官府为了讨好他,愿出巨资修一座藏书楼,作为他读书游艺的地方。为此,知府大人请了三位风水先生,在全城察看了一番之后,认为南明桥那里是块风水宝地,回来向知府大人禀报,确定就将藏书楼修在南明桥上,并且取名叫“甲秀楼”。 地点确定后,知府大人又请来了本地最有名的一位石匠和二位木匠,带着他们来到南明桥上看一回,便下令选个黄道吉日动工修建。 知府走后,石匠师傅打了一壶酒,把木匠师傅请到家里,两个人喝了三盅之后,石匠叹口气对木匠说;“兄弟,知府大人下令造楼,哪个敢违抗。只是这南明河上,眼下就只有这一座桥贯通南北,桥上要是再修了藏书楼,这桥就成了状元公的地盘,交通要道不就成了一块禁地吗!日后哪个还敢从桥上经过?有钱的倒可以坐船摆渡,没钱的呢,就只好望河兴叹了。尤其是那些进城卖菜的、推车挑担的,就更不方便了。 木匠说:“大哥说得有道理,这南明桥确实是个交通要道;只是知府大人已经画好了圈圈,你我兄弟二人又怎敢不照办呢?” 石匠说:“顾不得知府大人了。我们还得替百姓着想,不然,日后你我世世代代都要背骂名。” 木匠说;“听大哥的意思,这藏书楼不修了?” 石匠说:“当然要修,只是换个地方就是了。” 木匠问:“换在哪点?” 石匠说:“沿河下去一百二十步,就是块好地方。” 木匠觉得这主意好,就决定这样办。 当天晚上,贵阳城内阴云密布,大雨瓢泼。这两位能工巧匠把自己的师兄师弟,徒子徒孙召集到南明河边,连夜拦河修桥,凿木造楼。远近的居户人家本来就担心知府大人在南明桥上造藏书楼,断了日后过河的通路,现在听说两位匠人另选了一块地方造楼,一个个都冒着风雨,赶来相助。那天晚上,也不知道有多少男女老少在河岸边担石挑土,架梁立柱,只听到人声沸腾,惊天动地。等到东方发白,大雨停了的时候,一座精巧玲珑飞雕梁画柱的楼阁已经矗立在碧波荡漾的南明河新桥的鳌矶石上了。 当“甲秀楼”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出现在楼阁上之后,知府大人才闻讯来到南明河边。他见藏书楼没有建在南明桥上,十分恼怒,立刻传令叫两个匠人来回话。衙役们四处寻找,就是找不到那个石匠和木匠的踪影。知府大人没有办法,只好将就拿这座九眼新桥上的藏书楼给状元公了。 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两位匠人因为害怕官府追究,造完楼后,就带着妻子儿女远走他乡了。所以直到今天,人们一直不知道修造甲秀楼的两位匠人倒底姓什么,叫什么。 注: ①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城南,南明河中鳌矶石上。初修于明代,后经多次改建和重修。 楼与浮玉桥相连,柳岸堆烟,风景十分秀丽,是贵阳一大风景名胜。 ②贵阳在清光绪年间出了个赵状元。所谓明朝年间出了状元,实系讹传

走过牌坊,就踏上了浮玉桥。 没走几步,便到了涵碧亭。 此亭最具特点之处,就是四根柱上的两副对联,第一副是“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 ”第二副是“银汉浮空星过水,玉红托雨雁横秋。 ”也十分精美,每一根柱都像是一朵洁白欲绽的莲花。 可不要小瞧了浮玉桥的桥栏,这还有一段往事呢。 记得是1992年,贵阳市发了大水,南明河暴涨,漫过了浮玉桥。 为了保住桥身,有关部门当机立断,将其桥栏全部推倒以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 大水过后,浮玉桥桥身完好无损,可桥栏却已不知去向。 现在看到的这些桥栏都是后来重修的,以前的桥栏虽已不复存在,但这段往事,人们还是时常想起。 再往前行,就是甲秀楼了。过了甲秀楼,便是浮玉桥最大的一个拱,它使桥面耸起,形成一个坡。 为了行人的方便,便把此坡修成了阶梯式。 13个台阶一过,浮玉桥的全程就结束了。 浮玉桥不长,不宽,也不算雄伟;但却小巧玲珑,清丽秀美,别有一番风韵。 它与涵碧亭、甲秀楼、桥栏以及下边流淌不断的南明河一起,构成了一幅精美绝伦的古朴画卷。 为贵阳市的风光增添了秀丽的一景。 走上浮玉桥,便觉耳目一新。平素看惯了高楼林立的城市风光,视觉突然转向这古朴凝重的建筑,心中不禁充溢一种难得的宁静。 我想大概是因为这里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文化气息吧。 浮玉桥洁白如玉,横跨于南明河上。 远远望去,如浮在水中一般,因此得名。 浮玉桥属拱桥,由五个小拱和一个大拱组成。 每个拱均为半圆形,都有很宽大的基座。在桥头上立有一块牌坊,飞檐与牌坊上的龙凤图案相映生辉,活灵活现,支撑牌坊的四根大柱的基座为四个方墩。 方墩上饰有石狮。 这些狮子不是端坐其上,而是倒立着玩耍:有的正在把绣球往上抛;有的大狮子揉着小狮子的肚子同小狮子逗乐;有的口含绣球摇头晃脑„„ 显得十分可爱、顽皮,为浮玉桥增添了观赏的情趣。

第12篇:贵州著名景点—甲秀楼导游词

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南部的南明河上,是市内小型人文风景区,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昆明的大观楼一样,甲秀楼是贵阳的市徽和标志。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6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最先倡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以河中的一块形状像鳌的巨石作为基础,修建一座桥连接两岸,并筑一楼用以培育风水,取名“甲秀楼”。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甲秀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竞秀”,人才辈出。

自此以后,贵阳果然出了许多著名人物,如明末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杨世友,清代的两个状元,文状元赵以炯和武状元曹维城。所以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石牌坊,上面题词是“城南胜迹”,各位朋友可以在这里留影。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在全国的风景桥中,浮玉桥是有名的,它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可以媲美。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杨柳依依,非常美丽。

浮玉桥上的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高约20米,四个角上刻有珍禽异兽的图案,底层有12根石柱托檐,四周护以雕花汉白玉栏杆,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感。浮玉桥原先有九个桥孔,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桥上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从远处眺望,半圆形的桥孔与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刚好是个正圆,桥、亭、楼的影子一齐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诗人更把这种感受写成了一幅楹联,用“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了它的神韵。

甲秀楼为贵阳主要名胜,素有“小西湖”之称,历代文人墨客往来于此,触景生情,留下很多墨宝,其中尤以清人刘玉山所撰长联最为著名,洋洋洒洒174个字,凝结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

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香,景区外高楼林立,入夜后灯火辉煌,成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聚焦点。甲秀楼欢迎您下次再来。

第13篇:在甲秀楼当志愿者的总结

在甲秀楼当志愿者的总结

资环学院地信091何希跃0908100003

第九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刚刚闭幕,在贵州省贵阳市团市委的带领和举办下,我们手联手形成了青年志愿者。

我们的形式是利用每天空闲时间即无课时间来履行志愿者,一日三班倒,工作时间的范围是8:00—20:00,服务内容是提供一切我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帮助对象是一切贵阳市民及外来游客,上到老人,下到小孩,服务的性质是免费的,服务区域是甲秀楼片区,工作地点是甲秀楼门口的微笑小屋。

甲秀楼是一个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文化遗迹,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是来贵阳旅游的必经之地,所以吸引了大批的外省游客,在我们工作期间,我分别遇到了来自贵州,北京,上海,云南,湖北,河北,陕西,四川,山东,山西的游客,这里的人流量比较大,交流也比较拥挤,所以要维持好这一片区的秩序和卫生以及提供良好的帮助相对困难,刚进入微笑小屋时难免有些紧张,但是内心告诉我,既然穿上这件志愿者衣服,挂上了这块志愿者胸牌,猪我就必须做到当之无愧,不能丢学校的脸,不能丢贵州人的脸,更不能丢自己的脸,于是我慢慢的习惯了,在为游客们提供帮助时我沉着,冷静。

在这几天工作中,我们遇到了很多有意思的情况,有一次,有位叔叔问我,你是志愿者吧?我就说是的,然后他说那我问你几个问题好吧?我说当然可以,很高兴为您服务,于是他就问我贵州有多少人口,贵阳有多少人口,当时我就傻了,怎么还问这个问题啊,这个问题难倒了我,另外一个叔叔接着又问,这门口边那颗会开会的树叫啥名字呢?这个…..

事后我仔细想了想,我是个贵州人,这些基本问题我应该是需要事先掌握的,我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努力为他们提供帮助,但我明显感到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对贵阳的地形不是太清楚,对周边饮食分布情况等等等等,所以我觉得我如果想作为一个合格的志愿者,我需要

第14篇:贵阳甲绣楼导游词

贵阳甲绣楼导游词3篇

甲秀楼在贵州省贵阳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而建。始建于明,后楼毁重建,改名\"来凤阁\"。清代甲秀楼多次重修,并恢复原名。本文是贵阳甲绣楼的导游词,仅供参考。

贵阳甲绣楼导游词一: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爽爽的贵阳,西安有大雁塔,武汉有黄鹤楼,成都有望江楼,昆明有大观楼一样,而我们贵阳有甲秀楼,甲秀楼是贵阳的市徽和标志,现在我们去参观贵阳市的标志。

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南部的南明河上,是市内小型人文风景区。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6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最先倡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以河中的一块形状像鳌的巨石作为基础,修建一座桥连接两岸,并筑一楼用以培育风水,取名\"甲秀楼\"。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甲秀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竞秀\",人才辈出。

自此以后,贵阳果然出了许多著名人物,如明末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杨世友,清代的两个状元,文状元赵以炯和武状元曹维城。所以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石牌坊,上面题词是\"城南胜迹\",各位朋友可以在这里留影。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在全国的风景桥中,浮玉桥是有名的,它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可以媲美。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杨柳依依,非常美丽。

浮玉桥上的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高约20米,四个角上刻有珍禽异兽的图案,底层有12根石柱托檐,四周护以雕花汉白玉栏杆,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感。浮玉桥原先有九个桥孔,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桥上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从远处眺望,半圆形的桥孔与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刚好是个正圆,桥、亭、楼的影子一齐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诗人更把这种感受写成了一幅楹联,用\"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了它的神韵。 历代骚人墨客对甲秀楼题咏甚多,其中清人刘玉山所撰206字长联脍炙人中,此联比号称天下第一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还多26字。它概括了山城贵阳的地理形势及历史变迁。

集山光水色为一体的甲秀楼有一种独具魅力的美。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到此一游又是一番别有情趣的享受。

甲秀楼长联: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衢;迢速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那中原半壁。却好把猪拱箐扫,乌撒碉隳,鸡讲营编,龙番险扼,劳劳缔造,装构成笙歌闾,锦绣山川。漫云竹壤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数千仞高凌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滚滚惊涛挽住。忆秦通棘道,汉置戕河,唐靖且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销磨了旧迹千秋。到不如成月唤狮冈,霞餐象岭,岗披凤峪,雾袭螺峰,款款登临,领略这金碧亭台,画图烟景。恍觉蓬州咫尺,频呼仙侣话游踪。\"

甲秀楼为贵阳主要名胜,素有\"小西湖\"之称,历代文人墨客往来于此,触景生情,留下很多墨宝,其中尤以清人刘玉山所撰长联最为著名,洋洋洒洒174个字,凝结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大家更上一层楼,眼界开拓。\"

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香,景区外高楼林立,入夜后灯火辉煌,成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聚焦点。甲秀楼欢迎您下次再来。

贵阳甲绣楼导游词二:

各位朋友:

欢迎来到避暑之都贵阳!我是你们导游小张,大家也可以叫我张导,只是此张导并非彼张导。

咱们今天要游览的甲秀楼是贵阳著名风景区。甲秀楼,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昆明的大观楼都是这些城市的标志一样,甲秀楼是贵阳的标志,是贵阳的徽章。

甲秀楼始建于明朝万历26年(公元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最先倡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很重视文化教育,建楼的用意十分深远,不但刻意点明了贵阳山水秀甲黔中,而且激励学子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挺秀\",人才辈出。

此后,贵阳果然出了许多著名人物。例如:明末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杨龙友,被江南文士誉为\"天末才子\"的谢三秀,《康熙字典》首席修撰官周起渭(渔璜),在戊戌变法中保举康有为、梁后超、谭嗣同等人的李端芬等。清代还出了两个状元,一个是武状元曹维城,另一个是文状元赵以炯。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各位朋友,甲秀楼到了。我们看到的是甲秀楼的\"城南胜迹\"石牌坊。牌坊前后有8个石狮子,它们不是通常见到的坐狮或卧狮,而是从高处俯冲下来的雄狮。在贵州的古建筑中;您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下山狮,显得虎虎生气,好不威风。

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面上的玉带。建筑家们真是匠心独运,因两岸地势高低不同,于是在对岸建起一个大拱,形成一条曲线,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在全国的风景桥中,浮玉桥是比较有名的,它可以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相媲美。虽说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比它长,比它雄伟,但这种桥型出现的时间比北京的玉带桥要早两百多年呢。

河中有一巨大礁石矗立,叫做鳌矶石。河水到了这里,形成了一个漩涡,称为涵碧潭。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亭子就叫作涵碧亭了。清晨和傍晚,有人从桥上悠然走过,从远处观看,仿佛是在水上行走,诗人把这种感受写成了一幅楹联,用\"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它的神韵。一桥飞架南北,把这许多景象连成一气,造就了\"烟雨楼台山外寺,画图城郭水中天\"的美景。

各位朋友,这屹立在河中鳌矶石上的就是甲秀楼了!这是一座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这种构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它高约二十米,石柱托檐,护以白色雕花石栏杆。登楼远眺,四周景致,历历在目。

甲秀楼建在鳌矾石上,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古代主宰文

运的神是魁星,魁星的画像是右手执笔,左手持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踩在海中大鳌的头部。而甲秀楼正独立于这鳌矶石上,意在\"独占鳌头\",人才出众。清人刘玉山写了一幅《甲秀楼长联》,洋洋洒洒174字,凝结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充分展示了它的地位。

各位朋友,现在是翠微园了。这是贵阳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的园林,距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了。大家请看,这台阶上的殿,是南明时期永历王朝修建的拱南阁。永历王朝,最初建都在广东肇庆,后辗转迁到贵州,在安龙驻了4年。拱南阁就是这一时期所建,大梁上至今还保留着\"永历己未年孟秋月吉旦\"的字样。己未年即永历九年,也就是公元1655年永历王朝的建筑,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都毁坏、消失,惟有贵州还保存了一些遗迹,除了拱南阁而外,在安龙还有\"十八先生墓\"和几个小皇子的坟冢。

拱南阁内陈列着贵州的各种民族工艺品,可供游客自由选购。在它的右侧是翠竹清幽,从前在此建有\"龙门书院\"。\"龙门\"二字寄托了一个良好的愿望,希望学子们有朝一日能够像鲤鱼跃龙门一样,金榜题名。

拱南阁右侧的\"澹花空翠\"园林内有花墙、洞门、长廊、水榭、楼阁,是典型的江南庭院。昔日的翠微阁,临水而建,\"半边山楼,半边水楼\",颇有诗意。倚楼远眺,明月清风,两岸烟柳,有看不完的美景,道不完的情思,文人雅土经常在此咏诗作赋。

如今的\"澹花空翠\"园林,展出各种奇石,还有两亿多年前的恐龙化石和海百合化石,有各种形状怪异、引人遐迩的石头,集中展现了贵州的石文化。

翠微阁内,开辟成了萧娴先生的书法作品陈列馆。萧娴是贵阳人,她是康有为的弟子,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书法家。请看她的手迹,在气势宏大的笔触中显出隽秀,\"飞檐甲天下,落影秀寰中\"的诗句中隐言\"甲\"与\"秀\"的意思。\"清风待客,明月留人\",运笔飞动,词意清雅,表达了贵州人民殷勤好客的情怀,欢迎天下游客来贵州,到甲秀楼做客。

今天游览就到此结束了,大家赶紧拿起手中的相机记下这美好的时光吧!

贵阳甲绣楼导游词三:

贵阳甲秀楼导游词资料

著名古楼阁甲秀楼位于贵阳市滨河路与西湖路交叉处,南明河中的一块巨石--万鳌头石矶之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楼高约20米,为三层三檐攒尖顶,这种构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画甍翘檐,红棂雕窗,白石巨柱托檐,雕花石栏相护,华丽宏伟。12根石柱托檐,护以白色雕塑花石栏杆,翘然挺立,烟窗水屿,如在画中。登楼远眺,四周景致,历历在目。楼下浮玉拱桥飞架南北,桥下清流回环,形成涵碧潭。入夜,华灯齐明,楼桥亭台映现其中,恍若仙境。

此楼为贵州巡抚江东之所建,取名\"甲秀楼\",意为\"科甲挺秀\"、人才辈出之意。

甲秀楼内,古代真迹石刻、木皿、名家书画作品收藏甚多,其中清代贵阳翰林刘玉山所撰长联,比号称天下第一长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还多26个字,洋洋洒洒206字入联,长短相见,妙语连珠。

甲秀楼长联: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衢;迢速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那中原半壁。却好把猪拱箐扫,乌撒碉隳,鸡讲营编,龙番险扼,劳劳缔造,装构成笙歌闾,锦绣山川。漫云竹壤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数千仞高凌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滚滚惊涛挽住。忆秦通棘道,汉置戕河,唐靖且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销磨了旧迹千秋。到不如成月唤狮冈,霞餐象岭,岗披凤峪,雾袭螺峰,款款登临,领略这金碧亭台,画图烟景。恍觉蓬州咫尺,频呼仙侣话游踪\"。

南明河入贵阳城后,至大南门外,出霁虹桥下,曲折而西,澎湃之势大减,积流成潭,此即涵碧潭。潭中有巨石如鳌,平坦广阔,是为鳌头矶,或称鳌矶石。甲秀楼,被誉为贵阳市徽,就建在鳌矶石上。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8年),贵州巡抚江东之在鳌头矶上建阁,名曰\"甲秀\"。后人续修一带九孔白石桥于楼下,贯通南北两岸,名曰\"江公堤\",后改称\"浮玉桥\"。桥上又建一方亭叫做\"涵碧亭\"。甲秀楼屡遭兵燹,在明末和清代多次增修或重建。

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高约二十米,石柱托檐,护以白色雕花石栏杆。浮玉桥为九孔,称\"九眼照沙洲\"。解放后临河修公路填埋二孔,现能见七孔。楼基和桥虽经多次洪水冲击,历近四百年,仍然砥柱中流。楼前原竖有铁柱二根:一为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鄂尔泰镇压古州(今榕江)苗民,收聚兵器,铸铁柱标榜功绩;二为嘉庆二年(1797年),勒保镇压兴义布依族王囊仙起义,收聚兵器又铸铁柱立于楼下。解放初,政府维修甲秀楼,拆除铁柱,移存省博物院。十年*中,楼危亭毁。1981年,按原式样重修,楼基部分,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重建涵碧亭,重修过程中,发现楼阁底层石墙中嵌有诗碑,重修后有八块诗碑复嵌于底层楼壁。楼额\"甲秀楼\"三字,系宣统年间谢石琴所书。十年*中散失,后寻回刻有\"秀\"、\"楼\"二字的两块,另据过去照片,配写\"甲\"字,按原式样悬挂楼顶层外面。

自明清以来,甲秀楼就是贵阳人游宴之所。登楼眺望,众山环抱,近者为观风台,林木茂蔚;远者为黔灵山,青山一发。栖霞、扶风、相宝、南岳诸峰,罗列左右,如笑如妆,令人心旷神怡。下视城郊,早午炊烟飘散,数十万人家饭熟时。四时朝暮,风景无限,山城气象,历历可观。所以文人雅士题咏甚多。刘春霖(字雨三,贵阳人,同治戊辰进士,官江西布政使)仿昆明大观楼长联,作甲秀楼长联共一百七十字,概述了贵阳市的地理形势及历史变迁。该联胸襟开阔,气魄雄伟,甲秀楼美景于眼前。许芳晓《芳杜洲》:\"芳杜洲前春水生,碧潭相映数峰青。盈盈细草裙腰色,随着游人绿进城\"。

漫步河滨,垂柳轻拂,花色撩人。入夜,灯光水色交相辉映,人影散聚楼桥,游艇飘荡波心。舞厅传出的音乐,如夜雾一般,撒在碧波古楼之上。

翠微园,与甲秀楼相毗邻,是一组较大规模的古建筑群,占地4000多平方米,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前身为南庵,后改名为武侯祠,观音寺,1993年经维修后改名为翠微园。园内拱南阁造型敦朴生动;翠微阁端庄秀丽;清花空翠园修竹婆娑;龙门书院浓荫幽静。整个古建筑群古朴雄伟,庭院幽雅,不愧为建筑珍品、游览胜地。

第15篇:甲秀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材料

村级基本情况

德溪街道办事处甲秀村,座落于七星关区城效东北部,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主要以山地为主,土地贫瘠。全村共有7个村名组,居住着汉族、苗族等共有520户1863人,中共党员26人,耕地面积1200亩,荒山、林地3000余亩。近年来,在甲秀村村“两委”的领导下,依托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和德溪新区城市建设的发展机遇,结合本村实际积极引导村民近创业致富,村容村貌和村民收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气象。截止2014年底,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6000元。

村级发展思路

一是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甲秀村地处城郊结合部,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清新、交通便利,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村集体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利用远教站点加强宣传,通过周末、假期等空闲时间,邀请技术专家、旅游开发人才对群众进行系统的培训,共计培训100余人次。抓住当前休闲旅游经济蓬勃兴起的有利时机,依靠丰富的旅游资源,鼓励和支持村民开办农家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等,不断壮大村级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发展规模化种养殖业,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鼓励沙石坡组、文家湾组等有条件的农户扩大养殖规模,规模化发展养鸡、养鱼、养猪等产业。重点培育养殖大户,发挥其带头作用,引领其他农户发展种养殖业致富。逐步培育经果林种植大户10户,种植规模达到200亩以上。主要种植核桃、樱桃、杨梅、板栗、葡萄、大白萝卜等,办争为群众增收每年达

1

50万元以上。

三是合理运用村级发展预留用地,在辖区花园组月亮湖旁修建一所敬老院,预计占地20亩,让辖区村民“老有所依、老有所盼、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利用辖区倒天河三期河道改造治理的机遇,采取(村民自愿入股+村管理)的方式,修建一个大型的餐饮、娱乐、住宿一体化的休闲山庄;在辖区沙石坡建设一个村级公益性墓地,预计占地60亩;在辖区合理位置建设一个弃土场,预计占地200亩,最大限度地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力争年收入达100余万元。

四是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以竭力打造“一站式服务”为目标,加强村级办公基础硬件建设。“便民服务大厅”实行开放式窗口、阳光式办公、透明化运行,里面配制了休息椅、柜台、服务转椅、公用饮水机、纸、笔、微机等服务设施,并在醒目位置设立公示栏、办事流程和服务项目等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涉身处地的感受到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

2

第16篇:贵阳市甲秀小学新理念、新知识培训讲稿

贵阳市甲秀小学新理念、新知识培训讲稿

主讲:代丽敏

时间:2012.3(4学时) 主题:新课程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新课程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的职业关注 (1)情境导入,引发思考

(2)教师职业关注的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3)新课程中教师关注学生些什么? 关注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价值观 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 关注学生的需求 关注学生的个性学习关注学生的尊严

(4)教师的关注表现了教师专业化程度

知识关注阶段:师范生学到学科知识,将来能传递教材。 技能关注阶段:管理好课堂,把这节课维持下来。

任务关注阶段:熟练技能之后,关注教学,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职业阶梯的升迁和更高的外在评价。

学生关注阶段:教师真正达到自我更新、自我发展,才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关注。 2.课堂上的行为

将对新课程的理解转化为行动,并在教学行为的层面上,呈现出了新课程的理念和方式。

问题:在课堂上,谁在表现?在表现什么?谁在影响?影响着谁?

课堂中教师的表现:教师站在哪里?

新课程中,教师的位置会发生转变,成了课堂中的流动者,这时就不再以知识传授为主了,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亲近地接触学生、融入学生,要从讲台上走下来。虽然这只是一步之遥,但这一步之遥是角色的重大变化,为适应这一步之遥,我们必须从专业化的角度解决教师行为的重塑问题。

现象分析:教师在教室里为什么不能处于流动状态?要处于固定的讲台上?

我们为什么要站在讲台上?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其最受人注目的地方就是讲台,这里有教科书、教参、事先埋伏好的种种答案。教师如果完全游离讲台了,可能会很尴尬。讲桌两个回合),问:为什么答应了走下来却做不到?老师回答:"我一离开讲台就找不到当老师的感觉"。

3.成为研究者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传统传授知识,而且要全面的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为此,教师要探讨育人规律、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而成为教育的研究者。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

教师不仅处于最佳的研究位置,而且还拥有最佳的研究机会。教师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教室,从实验研究的角度看,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来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这使教师拥有了研究机会。从自然观察的角度看,任何外来研究者都会改变课堂的自然状态,如要想既达到观察目的,又不改变原有的气氛与状态,就只有依靠教师,教师是最理想的观察者,因为教师本来就置身于教学中,对于教学活动,他不是一个局外人,他可以是掌握观察的方法、了解观察的意图而又不改变原来课堂教学情境的最佳人选。

改变教师的职业形象,使教师不仅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而且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只有当学习被镶嵌在运用该知识的社会和自然情境时,有意义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

2.提供真实的情境和活动,反映应用的方式; 3.提供对教学进行观察与模拟的机会;

4.使隐性知识转变为明显知识,从而实现批判性反思。

贵阳市甲秀小学新理念、新知识培训讲稿

主讲:代丽敏

时间:2012年3月30日(4学时) 主题:新课程对教师观念转变的要求

一、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主导着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课程资源的选择以及学校课程的开发等方面,体现着教的主体。而学生是学的主体,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尊重学生的主题性,学生的学习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就课程、教师、学生的关系来说,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解释者,通过学校广大教师的实施和解释,课程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因此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由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的职责是教书,是把课程(教学材料)忠实的传达给学生,教师被看作是课程的推行者。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教师从来就不关心课程的问题,认为从事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是课程专家或学科专家的事情。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就忠实的执行教学计划,充当传声筒、录放机的角色。而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在思维方式、素质发展、品格形成等方面大都比较相似,存在求同存异的特点;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成为被教师遗弃的对象,其个人素质得不到开发、个人潜力得不到挖掘、个人得不到足够重视而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放弃的情绪。因此教师不能再把学生看作是消极知识的容器,是缺乏创造性的只能接受知识的客体,是被动学习的个体,而应该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积极构建着、拥有创造潜力的、有着不同的兴趣和不同的爱好的活生生的具有可塑性的个体,是一支支期待点燃的火把。我们每一个教师不能再用老一套的单项度信息传得的方式去教育学生,要改变教师的教和指导学生的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采用个别化、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身的经验的基础上去学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身心和谐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基本特征表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方面,而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的指导,所以,教师必须认识并认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转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做法。

三、教师角色意识上的转变。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作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积极的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钻研课程结构、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努力投身与教育实践。(1)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自身形象,成为学习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中间,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而开发活动课程并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还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不同的需要,特别要重视班级的弱势群体,尤其要尊重班级的智力发展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学生。(2)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转变学生的过于注重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状况,倡导学生的主动的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有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就要逐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探究,这种探究活动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包括研究题目的选择、探究活动开展的计划、具体研究活动的进行、研究结果的处理等,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发展极为重要。(3)我们要清楚的知道:研究并不是科学家、理论工作者所专用,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为了提高教学实践的质量和深入的认识自身的专业行为,有必要进行研究。研究可以使教师更加关注具体的教学情景,把教育教学理论应用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研究可以是教师对教学过程和课堂行为进行必要的反思与研究,把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为教育理论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要逐步的重视教育教学的研究。(4)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是这次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教师自身处在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前沿,是最了解学生的现状,最明白学生的需求,最清楚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要逐步的树立从课程开发活动的外围逐步走向其核心地带,以课程开发者的姿态承担课程开发的权责,达到消极的课程的实施者的角色。(5)随着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所要面对的不仅是学生,还要面对学校、家长和社会,因此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意念,以社区型开放性的好老师来严格的要求自己,积极的投身与教育教学改革,做改革的先行者、时代的弄潮儿。

四、教师职责认识上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师的职责不在仅仅是韩愈的诠释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范围内,还要在于帮助学生:(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学生,确立并完成学习的目标。(2)帮助学生不断的寻找、搜集、利用学习的资源。(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使用的学习方式。(4)帮助学生并指导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习的知识的意义。(5)积极的营造和维持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和学生一起共同成长的因此教师要促进并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使之逐步达到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融合,使结论的获取同学习过程经历一样的重要,因为知识经验是能力发展提高的基础,有时过程比结论更有意义,它能唤起学生探索与创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学习。

教师观念转变的同时还要增强课程改革意识,要充分的认识到参与课程变革是专业职责的组成部分,还要在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课程结构以及开发课程资源特表示在课程的实施的过程等方面通过积极的努力,自觉的培养实施综合课程的能力,严格的要求自己。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着必须切实的改变以原有的观念看待新课程,必须要避免以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的思想,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要有清楚的认识。

第17篇:甲秀小学学籍信息化管理工作做法及经验交流

甲秀小学学籍信息化管理工作做法及经验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

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甲秀小学分管学籍工作的教导副主任黄苏娅,今天对各位领导能来到甲秀小学指导我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我省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作为全国试点,自2012年11月启动,2013年3月1日正式运行。一年多来,我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在我区教育局基教科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的相关文件规定,以严谨的态度,规范的管理,不断提高学籍管理质量,确保学籍管理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今天受我校汪校长的委托,就我校学籍管理方面的一些做法与各位领导进行交流,恳请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一、做法

作为教育系统最小的基层单位,为全面积极的完成上级教育部门提出的关于做好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的相关要求,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明确要求把该项工作做实做好。因此,学校在学籍管理工作开展前期,主要“把好2关”:

一把好信息数据采集关。所有学生纸质表格采集的全覆盖是系统信息真实可靠的重要保证。我校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明确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各班主任是直接责任人,通过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让班主任们了解学籍系统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严肃性、紧迫性。同时,按照省厅提出的“一次采集、防止造假”的原则和“一

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要错”的要求,通过召开家长会,要求学生家长到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开具学生户籍证明,确保学生纸质表格采集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在一周之内就完成全校2千多名学生学籍信息的采集和核对工作。从2013年1月至今,各班级“学生基本信息采集表”学校都做到完整留存,以待备查。

二把好录入审核上传关。学生信息的录入审核是保证系统数据准确有效地关键。我校在完成学生纸质信息采集后,随即开展数据录入审核工作。各班主任作为学生数据审核第一责任人,加班加点,辛勤工作,按照我区教育局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了我校2千多名学生信息录入审核工作。为了做好保密工作,我校还专门制定了“甲秀小学学籍保密制度”,并与各班主任签订了“甲秀小学学生学籍管理工作承诺书”,严格防止学生信息外泄、丢失。同时,我区学籍管理员杨晓龙老师在发现各校面临数据上传过程中出现错误率较高这一严重问题,设计开发了一套“全国中小学生学籍模板检测软件”, 这套软件不仅在操作上简单方便,大大减轻了学校上传数据难的问题,而且查重功能极强,进一步确保上传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另外,在学校学籍管理整个过程中,我校还重点“做到5抓”: 一抓学籍管理员培养。学籍管理员的业务素质是支撑系统运行的关键。因此我校把对学籍管理员培养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一校领导十分重视对学籍管理员的挑选,要求学籍管理员不仅业务能力强,责任心更要强,学校在保证有一名学

籍管理员的同时,做好后备学籍管理员的培养。第二,学校对学籍管理员外出培训给予积极支持,我校学籍管理员通过多次培训在区级学籍管理培训考核中,取得了上岗聘任证,为我校学籍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第三,我校领导严格按照上级教育部门下发的文件要求,专门为学籍管理员建立了学籍工作室,并且配备工作必须的硬件设备(数码相机、专用电脑、扫描仪等)。第四,学校为进一步规范学生学籍管理工作,经研究制定了“甲秀小学学籍管理制度”“甲秀小学学籍管理员工作职责”,保障了学校日常学籍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抓问题学籍的处理。由于信息采集录入时间紧、部分学生填写不完善、硬件设施落后以及操作和数据传输误差等原因,我校去年7月份在系统中发现59个 “问题学籍”。这一数据的暴露,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分管学籍领导、学籍管理员积极发动相关班主任与问题学籍学生家长取得联系,请学生家长到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开具学生户籍证明,及时在系统中进行佐证,正是由于校领导的重视、学籍管理员的恪守职责、班主任的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籍管理工作的宣传到位、家长对当下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建设工作意义的认识、了解,所以我校在短时间内把问题学籍逐一处理完毕。目前,我校系统中的 “问题学籍”为零。

三抓系统数据真实准确性。根据省提出“四对账、四一致”的工作要求。为确保系统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我校领导在日常学籍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视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第一我校按照《南明区教育局关于规范“贵州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排查报告制

度(简称《排查报告制度》)”工作流程的通知,始终坚持晨检制度,做好学生晨、午检记载,要求各班班主任每天早上10点前向教导处上报当天未到校学生名单,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未到校原因及掌握学生去向。第二我校利用每学期开学初召开家长会的机会,向家长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对家长进行义务教育法的宣传,让家长了解国家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并与家长签订“控辍保学”目标责任书,让家长明确知晓作为家长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第三我校严格执行《贵州省中小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实施细则》相关规定。为帮助学生家长清楚地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转学、休(复)学办理程序,我校专门制作了转学、休(复)学流程图的展板,放臵于我校三号教学楼一楼大厅,便于家长浏览,同时学校以家长通知书的形式,向学生家长进行全面宣传,旨在引起每一位家长对学生学籍管理工作的关注与重视,保障每一位适龄儿童都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让一个学生流失。第四严格“整班移交制度”。我校近两年要求毕业生在每年9月份前将升入中学开具的就读证明返回学校,之后学生才能在回执单上获取自己的学籍号,学校采取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清楚地了解毕业生去向,从而真正落实整班移交制度。由于我校领导在日常学籍管理工作中做到了精细化,从而有效地保证我校2千多名学生无一流失,因此我校辍学率为零。

四抓系统数据更新维护。我校学籍管理员严格按照上级教育部门下发的文件要求,坚持每天登陆学籍系统,做好系统数据的监控,一旦发现问题就会及时进行处理。另外,对于每年新生入

学和毕业生升级,我校学籍管理员都会按照区教育局要求提前安排好新生录取和毕业升学操作,同时随时更新学生信息,做到学籍系统中学生姓名、年龄、性别、家庭情况等系统信息与公安户籍实际信息相一致,切实发挥学籍信息系统的管理功能。

五抓对兄弟学校学籍管理的帮扶工作。我区教育局为进一步加强、建立对民办学校学籍信息化建设工作长效监管机制,采取“一帮一”的帮扶形式,即一所公办学校帮扶一所民办学校,保证全区学生学籍信息及时上报。为此我校针对学区化建设中的新华路小学和山水小学学籍管理开展了“一帮一”的帮扶工作。前期在对两所学校进行学籍管理工作帮扶过程中,我校主要采取“五统一”原则,即:统一培训、统一召开家长会、统一采集学生基本信息、统一审核、统一上传。在学校领导、学籍管理员、班主任的共同努力下,保证了两所学校共1千多名学生的信息及时上报。当两所兄弟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逐步形成常态化管理之后,我们校际间更多的是借助于区级建立的学籍系统建设QQ群、电话等联络方式进行工作上的沟通、交流。今天这两所学校学籍系统中的待办业务、问题学籍、辍学率均为零。

二、体会

甲秀小学学籍管理工作在经历了一年多的风风雨雨之后,如今取得这一点点的成绩

首先领导重视是关键。我校领导认识、工作、行为三到位。亲自过问,具体部署,系统操作,并在经费上给予倾斜,解决好

设施设备更新、人员培训等经费需求。

其次责任落实是根本。校长作为学校学籍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承担领导责任。为了严控学生流失,每学期开学初区教育局与学校、学校与班主任、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就会签订“控辍保学”目标责任书,明确规定对于不负责任造成差错或者弄虚作假的,必须严肃处理,追究直接责任人和分管领导的责任。

最后制度措施是保障。一是建立学籍管理员工作职责,明确管理员的权利义务,根据省教育厅文件要求,把对学籍管理员工作量的考评纳入学校年终考核,学校领导做到奖惩分明,人文关怀,并且为他们提供必要工作条件。二是建立工作监管协调机制,学校学籍分管领导、学籍管理员每天要登录系统密切关注学生数据动态,了解“控辍保学”情况,核对学生人数,及时协调处理相关问题。三是建立保密机制,确保个人隐私、数据统计等保密内容不外流。

在工作过程中,我校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恳请在座的各位领导能够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帮助和指正,提出宝贵意见。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认真学习贯彻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相关文件及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做好我校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

再次感谢各位领导莅临我校指导工作,谢谢大家!

贵阳市甲秀小学

黄 苏 娅

2014年6月25日

第18篇:关于白云路西里甲12号楼消防系统问题说明

关于白云路西里甲12号楼消防系统问题说明

房产基建处:

白云路西里甲12号楼于2000年交付使用,我同心物业负责物业管理。2005年

5、6月份发现消防系统压力不能保证,同时四门的退休老干部发现4门一层地面往上冒水,马上会同房产基建处和设计院若干人联合检查,经分析,怀疑在墙体内或者夹层内的消防管破损。目前,消防系统没有水,由于夹层内有电缆接头,同时考虑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再加上承重结构,不敢贸然开墙破肚。敬请房产基建处联合设计院拿出方案,尽快解决此问题。同时转送保卫处一份备案。

北京同心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二00五年十月八日

于2005年10月8日送达房产基建处

第19篇:方楼小学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方案

方楼小学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方案

为加强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工作,有效地防止甲型H1N1流感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儿童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拟订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方案。

一、加大对儿童甲型H1N1流感知识的宣传力度。

二、对受到甲型H1N1流感学生及其它人员采取隔离措施。

三、严格履行上报制度。

四、每班坚持搞好晨检和午检并做好记录。

五、教师实行全天上班,随喊随到,时刻观察学生情况和询问学生有无接触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人。

六、对发烧学生或有疑似甲型H1N1流感的学生按程序进行处埋。

七、切实加强对来访、来校人员的监控管埋。

方楼小学 2009年9月

方楼小学甲型HINI流感防控工作方案

第一章

一、目的

有效预防和及时控制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校园内发生与流行,提高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水平和应对能力,指导和规范甲型H1N1流感疫情应急处置工作,最大程度减少疫情造成的危害,保障全校师生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校园稳定。

二、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有关预案,制定本方案。

三、工作原则

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联防联控,依法科学处置。

第二章 组织领导

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组长:方玉堂

副组长:王勤芝及各班班主任 成员:方建永、方莉莉、方秀梅。

第三章 工作职责

一、加强防病知识宣传教育。

搜集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相关知识和预防常识,通过校园广播、张贴宣传材料、各科室各班主任召开防病知识宣传会议等方式增强员工和学生的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全校师生员工解疑释惑,维护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秩序。

二、鼓励师生员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免疫能力。加强早操检查力度,保证各班主任每天第

七、八节课训练的时间和强度。

三、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搞好环境卫生、教室卫生、宿舍卫生、食堂卫生,校园内不留卫生死角。

四、对教室、图书馆、办公室等重点场所定期消毒,保证空气流通。

六、加强学校饮用水的安全卫生管理。

七、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对有发烧症状的师生员工及时就医,并保持密切跟踪,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八、加强宣传工作,正确把握舆论导向。

九、加强安全保卫工作,门岗严格检查,控制外来人员随意进入校园。

十、加强与卫生部门的联系和协作。第四章 疫情监测、报告和公布

一、疫情的监测 各班主任负责开展甲型H1N1流感的日常监测工作,及时、准确预警预报疫情。对因病缺勤学生要跟踪调查,查明病因,作好记录,保持联系。若发现疑似病例,迅速救治和报告,隔离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第一时间切断病源在学校内的传播。

二、疫情的报告

实行逐级报告制度。

任何人发现发生或疑似甲型H1N1流感时,必须立即向领导小组报告,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赶往现场了解情况,并按要求向上级报告。

三、疫情报告形式:

1、各班主任书面向办公室上报;领导小组负责向上级报告。

2、自疫情初步诊断之日起,应每天上报一次疫情;最后一个病例处理后,疫情后续进展情况每周上报一次以上,直至封锁令解除。

3、任何人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阻碍他人报告疫情。

4、对处理疫情的全过程必须做好完整的详细记录,以备检查。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物资保障

必须对甲型H1N1流感的疫苗、消毒药品和防护用品等应急物资进行合理储备,建立应急防疫物资库。

二、人员保障

领导小组建甲型H1N1流感预备队并对其进行动物疫病知识和动物疫病防治知识等进行系统培训;预备队随时准备紧急出动。

三、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方楼小学 2009年9月1日

第20篇:思南县塘头镇甲秀大道合伙开发协议(定稿)

思南县塘头镇甲秀大道合伙开发协议 合伙人:尹东平吕建华

合伙人本着互惠互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经协商一致决定,共同出资贵州思南县塘头镇甲秀大道项目的百分之十股权,为明确责任,格守信用,特立本协议共同遵守。

一、合伙期限:本合伙期限自2010年5月8日至本项目终结清算完毕为止。

二、项目投资:本项目原始共十股总投资2400万(贰千肆百万元整);本合伙人(二人)占总股份的十分之一即240万(贰百肆万元整)其中:吕建华出资177万(壹百柒拾柒万元整),尹东平出资63万元(陆拾叁万元整)。

三、合伙方式:二人采取平均投资平均分益的方式,如一方资金不足,另一方按银行贷款的方式补齐另一方投资额。利率按1%结息,利息按年结息,如不能支付利息按资金滚动下一年,在项目分利时优先偿还多投方多投部分资金及利息,再进行均分的形式,如项目追加投资,投资不足一方负责追加部分的资金。

四、本合伙为终极合伙人,不再新增或变更合伙人。

五、本协议一式两份,二人各执一份签字有效。

备注:2011年11月追加投资,尹东平14万(壹拾肆万整)吕建华2万元(贰万元整)。

合伙人:

2010年5月8日

甲秀楼范文
《甲秀楼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