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太空桥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19 09:02:3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太空旅行

太空旅行

能到太空旅行,一直是我的愿望。

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我穿着又笨又重的太空衣向月球飞去。渐渐地,我的身体越来越轻,有说不出的兴奋。我透过太空船的窗户看见一群小星星在我身边闪过,只要伸手就可以抓住它。太空船越飞越高,下面的建筑物小的像一只只蚂蚁,长江就像一条长长的小溪,太平洋像一个小小的池塘……

不久,太空船在月球上停了下来,月球上坑坑洼洼,一点也不平坦,还有许多环形的小山。我轻轻一跳,跳的好高好高,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我看见月球上的石头很平常,只不过比陆地上的石头亮一些。但是它们所含的各种元素比陆地上同样的矿石所含元素多得多。

我想,如果月球上有家园、学校,该多好,这样,我就可以让爸爸、妈妈来月球上住,让同学们在月球上课,做游戏,下课可以玩猜谜语,捉迷藏,跳皮筋,跳绳,玩的多开心。因为月球引力小,所以不用走路,非常的轻松不费劲。没过一会儿,我们又回到了那艘漂亮的宇宙飞船里去了……不知过了多么长的时间,我们又回到了地球。

我躺在床上回忆刚才的梦,感到十分神奇,虽然是一场梦,但我深信,随着科学的发展,这个美丽的梦一定会成为现实。

河南平顶山新华区新程街小学四年级:程嘉妍

推荐第2篇:太空自行车

太空自行车。京华时报制图杨佳宁谢瑶

去年夏天,女航天员刘洋身穿蓝色运动服在天宫一号蹬“自行车”的场景犹在眼前。如今天宫迎来新一批航天员,用以锻炼下肢肌肉的太空自行车也将再次启用。不同的是,这次它还有一个新角色女航天员王亚平“太空第一课”的新鲜教具。神九女航天员刘洋13日透露,她为王亚平准备的“惊喜”是一份亲手制作的手工制品。

太空授课

自行车将成讲课工具

锻炼身体,是航天员在太空的重要任务。去年神九航天员花10分钟将天宫里的一辆“自行车”组装好。一身蓝色“运动短打”的刘洋,在景海鹏和刘旺的帮助下率先体验了一番在太空骑自行车的滋味。

刘洋两脚蹬车,一手扶墙,一手对着镜头挥手,笑脸洋溢,这是我国航天员首次在太空使用自行车功量计。而据央视消息,这辆太空自行车,即将成为神十女航天员王亚平太空第一课的教具。

相比地面上人们骑的自行车,这辆“自行车”要小巧得多,而且只能在原地运动,并不能骑着它绕天宫一号满处跑。骑车时为防止飘走,航天员还要通过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车座上,也没有把手,他们骑车时需要一手扶墙。

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长期飞行将引起肌肉萎缩,自行车功量计就是用来锻炼下肢肌肉的,它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自主研制。

在备受期待的中国太空第一课中,这辆“自行车”将以怎样的形式和地球上的学生见面?让我们拭目以待。

演示如何回收飘浮的水

在失重环境下,水不能倒进杯子里,航天员在太空怎么喝水呢?别急,有办法。原来航天员在太空中是用吸管喝水的,水装在袋子里,用饮水管就可以喝到水,管子还有开关,一次喝不完就得卡住,以免水跑出来。

一旦跑出来,这些水珠不会掉在地板上,而是飘浮在空气中,航天员不小心就会呛到,也会影响很多仪器设备的安全。而无论是喝水,还是做实验,抑或用水在太空洗澡,都难免把水洒出来,那怎么才能把这些飘浮的水收拾干净?

航天员有自己的办法,能把这些跑冒滴漏的“水球”吸干净,具体怎么吸?答案也将在王亚平的太空课上揭晓。

航天员刘伯明参与策划

在神十太空授课专家组中,有神七航天员刘伯明的身影。自神七飞天返回后,低调的刘伯明很少出现在公众媒体面前。神

九、神十任务中,他主要参与一些技术支持工作。

“毕竟我上过太空,可以就失重情况给他们一些建议”,刘伯明参与了神十太空授课专家组,与其他成员一起讨论策划太空授课的脚本。

世界第一位在太空授课的美国女教师、前美国航天局宇航员芭芭拉·摩根,前日致信即将在“天宫”上授课的女航天员王亚平,提醒她记得遥望地球,并代表全球师生向她表达祝愿。

推荐第3篇:太空探索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探索太空历程”的调查分析

第一部分:有关情况说明及课题研究过程

一、课题名称:《探索太空历程》

二、课题组成员:张玉 张旭 张昊 张杰

三、课题指导师:罗正涛

四、课题的来源与确定:

随着“神舟”五号的飞天,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

这位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以自己的壮举和英姿,赢得了每一位中国 人的尊敬,同时也让全世界为之瞩目。

飞船总设计师高度评价杨利伟的太空飞行:“不是一般的成功,而是非常成功;不是一般的完美,而是特别完美。”

国外媒体和航天员同行也一致认为:这是一次完美的飞行。

杨利伟在太空飞行中的杰出表现,让世界再次对中国及中国的航天英雄刮目相看。

2003年11月7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杨利伟“航天英雄”荣誉称号。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国人民向航天英雄杨利伟学习。

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杨利伟颁发“航天功勋奖章”和“航天英雄”证书。 这是英雄对祖国的忠诚奉献。这是祖国对英雄的最高褒奖。

因为一颗爱国心还有一颗敬佩的心,一颗对宇宙历程发展的好奇心,我们选择了“探索太空历程”的课题。

五、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1、了解航天技术的进程与太空的奥秘;

2、学习科学家们与航天工作者对太空的探索精神;

3、对宇宙的探,学习到更多关于太空的知识,从而开拓我们的视野。意义:

1、学习到了科学家们对太空的伟大发现及他们对科学探索那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航天工作者们对航天事业的贡献,他们克服了内心的恐惧,精神的压力,毅然踏上了探索太空的旅程都是我们以后生命中遇到的困难时可以得到的力量;

2、培养了我们的社会的责任感,提高自已的文化知识水平;

3、学习勇于挑战自我,挑战一切不可能,在研究中,意志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六、课题目标与方案设计

1、课题目标

①培养收集、查阅和整理资料,根据主题进行调查研究和发表见解的能力。 ②学会基本的研究方法、论文写作技巧等。

③拓展视野,培养创新意误解和能力,发展合作精神。

④适应时代需求,培养社会调查研究的能力。

2、方案设计

⑴做好子课题的确定及分工

①人类探索太空历程;

②人类探索太空历程的成功足迹;

③对探索太空历程的感悟。

⑵具体方案设计

①查找资料;

②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③写文章或撰写论文。

七、活动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查找资料。本课题组成员带子课题分头去学校的图书馆或通过网络查找有关资料,若遇到其他同学的子课题内容,也收集过来,及时提供给其他同学,做到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合作。

第二阶段:一个月后,小组成员开会,指导师参加。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整理、筛选有用信息,确定不够、不全的资料。

第三阶段:继续查找资料,补充资料。

第四阶段:对资料进行他细分析、整理、寻找子课题的答案。

第五阶段:写文章或撰写论文。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成果

一、引言。

从17世纪开始,古老的梦想与发轫期的近代自然科学相遇,诞生出一系列具有强烈科学性的幻想小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1634年出版的《梦游》中第一次对月球旅行展开幻想,法国作家贝尔日拉克在《月球之旅》中用近似科学的态度讨论了太空旅行中的各种飞行方法,法国作家凡尔纳更是在其名作《从地球到月球》中大胆地把巨型炮弹作为未来的航空器,并运用大量的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知识,对炮弹和发射装置进行了严格的计算。

科学,如同孕育在幻想中的胎儿,吮吸着幻想的营养一天天成长。1903年,人类飞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那一年,莱特兄弟驾驶着他们在自行车修理车间里制造的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空中飞行。

同样在这一年,双耳失聪的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在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火箭公式”,论证了用火箭发射航天器的可行性。他指出:最理想的推进剂不是火药,而是液体燃料;单级火箭在当时达不到宇宙速度,必须用多级火箭接力的办法才能进入宇宙空间。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开始他们将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去征服太阳系。”齐奥尔科夫斯基说。

正是凭着这位“航天之父”的天才构想,一扇通往太空的科学之门打开了。

二、研究方法

成员分工以网络及图书馆书籍查找有关资料,并对其进行汇总、筛选、加工,成员根据其结果讨论分析。

三、研究结果。

★1957年10月,在哈萨克的大荒原里,前苏联用火箭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号”送上了天。这颗直径580毫米、太空运行仅92天的小卫星,宣告着人类进入到一个空间探索的新时代。

此时,人类东西方的冷战已持续了10多年。今天,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虽然人类纯洁的飞天梦因为承载了超级大国的政治野心而变得有些沉重,但地球上两个强国之间的竞争也让人类积蓄了数千年的能量在瞬间得以爆发。

★1961年4月,在9次无人飞船试验后,“东方1号”飞船载着27岁的前苏联空军少校加加林,进行了108分钟的太空旅行。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加加林也成为人类造访太空的第一人。

★同年,美国启动“阿波罗登月计划”。8年之后的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就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印。在踏上月球的一刻,人类第一位月宫使者由衷慨叹: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一小步,一大步”,人类就是这样一步步地探索着飞上九霄——

★1971年4月,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试验性载人空间站——“礼炮1号”空间站。载人航天活动由此进入到规模较大、飞行时间较长的空间应用探索与试验阶段。

★1975年7月,前苏联的“联盟19号”飞船和美国“阿波罗18号”飞船,在太空中成功对接。通过电视转播,全世界数以亿计的观众目睹了来自两国的两位太空使者相拥的历史画面。

★1981年4月,美国发射了可以重复使用的太空运载工具——航天飞机。6年后,美国邀请欧洲航天局、日本和加拿大参加研制永久性载人空间站计划。1993年,俄罗斯的加入不仅扩大了空间站的规模,而且使这个项目成为一项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计划……

陷入疲惫竞赛的载人航天活动,似乎又找到了人类梦想的初衷。

国际空间站,一个共同探索、和平开发宇宙的平台。从飞船到空间站,人们用不懈的探索搭建起了通往“天宫”的云梯。

然而,通天之路从来充满艰辛——

★1971年6月,前苏联3名宇航员在飞船气压阀失效时因为缺乏航天服的保护而死亡;

★1986年1月,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后凌空爆炸,7名壮志未酬的宇航员、包括一位即将在太空中为几十万美国中学生讲授奇妙太空的中学教师,在万众瞩目中献身蓝天;

★2003年2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它的第28次飞行返程途中突然解体,再过16分钟就能踏上地球的7名宇航员全部牺牲;

★2003年的8月,巴西第三枚VLS型卫星运载火箭在发射前的最后检测中发生爆炸,“咖啡王国”的航天梦再次遭受重创……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33年后的10月15日,“长征二号F”型火箭托举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轰然起飞。

★2005年金秋,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起航。

并且,我组成员对我国的航天做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人类大步迈向太空的旅程中,中国人追梦的步伐一天也没有停止过。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那一年,胡世祥30岁,是按下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火箭点火按钮的操作手;戚发轫37岁,是“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技术负责人。

33年后的10月15日,他们分别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和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的身份,出现在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指挥大厅里。

9时整,“长征二号F”型火箭托举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轰然起飞。浩瀚太空迎来了第一位中国访客——38岁的中国航天员杨利伟。在343公里的高度上,中国人第一次在自己的航天器上看到了人类美丽的地球家园。

这是中国的高度,一个崇尚独立自主的民族以自己的方式叩问天宇的高度。

从这一天起,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在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戚发轫说,梦圆那刻,是他这一生笑得最灿烂、哭得最痛快的一次。

神舟五号的顺利升空,不仅仅使得中国人的千年飞天梦想变为现实,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在人类探索太空的队伍中,又加入了一支强大而富于创造性的力量。

在太空建立实验室的近期目标,以及太空开发的无穷远景,令所有的中国航天人,令所有爱好梦想的中国人,愉快地幻想并热切地期待着。

2005年金秋,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起航。专家一开始就预测,如果这次任务能够顺利完成,下一步中国载人航天的目标将是航天员出舱进行太空行走……

——梦想有多远,我们的足迹就有多远。

四、讨论与分析。

从事太空研究的好处是可激发人类的探索发明精神,刺激高科技技术和工艺的发展,促进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应用,不断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水平与质量。就拿环球飞行来说,正是宇航员在太空才发现我们居住的地球,在浩瀚的太空中显得多么渺小和脆弱。宇航员们用遥控设备发现,是厚厚的大气层和磁场保护了人类免受各种辐射之害,同时地球表面的变化也告诫人类,应该认真保护环境和善待地球。也正是这些发现导致16个国家合作建立了国际空间站,共同开发空间技术,探索宇宙和未来。而有此共识是人类发展和自我意识提高的关键一步。

被人类称作“天堂”的蔚蓝色苍穹是如此的广袤、深邃、神秘和美丽,以致吸引了人类世世代代的强烈关注,也促发了人类生生不息的探索。在人类大步万向太空的旅程中,中国人追梦的步伐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如今,中国有了自己的航天技术——

——中国已形成12个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未来的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将满足不同用途大型卫星和空间站的发射需要;

——中国已初步形成了返回式遥感卫星、通信广播卫星、气象卫星、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地球资源卫星、导航定位卫星等多种类型的卫星系列。将来,中国还要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自主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以及产业化、市场化的空间应用体系;

——中国已启动无人月球探测的“嫦娥工程”,那轮在唐诗宋词里无数次被吟诵过的月亮,就要迎接来自中国的亲密接触……

在跨越式地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目标之后,中国正在稳步走向以交会对接为特征的第二步和更远的未来。中国的航天专家们已经在计划着实现载人航天后,着手建立太空实验室,建立包括永久性空间站在内的“地面——太空综合网”,将大型空间站发展成为空间航天基地……

第三部分:研究性学习的心得

通过这次的研究性学习,让我更深入的了解到了宇宙的浩瀚无穷。

可以说这次的研究性课题的过程是艰维的。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想要探索太空的奥妙、历程,少不了要挥洒辛勤的汗水。这一路上,老师的指导带着我们的努力,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呵,是该觉得庆幸啊!

还记得起初说课题研究的课题是“探索太空历程”时,我们几个都蒙了。天哪!这该怎么办?其实事实就是这样,只要你去走,路就会在脚下延伸,如果你只是停留在原地的话,那事情将永远办不成功。不管是输还是赢,就当赌一把好了。总比原地踏步好。俗话不是说“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便会有希望”,说的不就是这道理吗?是的,我为我们当初没有因一点的困难而放弃感到无比的庆幸。

另外,通过这次的研究课题还使我明白了团结的力量,正因我们当初的团结一心,而使这课题取得了初步的成就,不是吗?团结就是力量!!

以上便是我完成此研究性学习的心得与体会。

许妙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太空的好奇心越来越大,探索未知成为人类进步的动力,而我们所了解的太空知识是少中之少的。因此了解航天技术的进程与探索太空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我也想通过这次研究性课题对这方面问题有所了解,亲学习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这有助于我们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充满着自信与好奇。但毕竟我们都没有研究科学的经验,什么事情都必须虚心请教,再去寻找答案。如我们应该从何研究起,如何搜索答案,如何言简意赅地表达且进行分析总结等。最后在老师的指导和与我们的共同协作下,我们完成了课题。过程是艰维的,但心情是甜美的。因此我们都怀着喜悦耳的心情来庆祝我们的成功。

吴若虹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让我们通过对宇宙的探索、学习得到更多有关的知识,从而开拓我们的视野。而我在参与这项研究性学习活动后确实是有很大的收获,我对太空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知道人们探索宇宙的艰辛,他们要面临各种随时都可能出现的挑战,有时甚至要以生命为代价的。但人们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们克服内心的恐惧、精神的压力,毅然踏上探索太空的旅程。这种通于挑战自我,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是崇高而又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应该认识到宇宙是广阔无边的,对它的探索将是永远无止境的。我们如今对它的认识还只是冰山一角,若想了解得更多,就应该从现在起跟随科学家的脚步,时刻关注宇宙的动态。

推荐第4篇:太空遨游

科技之光

睡梦中,我被一种突然袭来的口渴,并且迫切的想要喝水的欲望所折磨。正在这时,有一股甘泉,缓缓流入我的口中······解渴之后,又觉得身体十分疲劳,我的大脑却十分清楚的感觉到我需要翻一个身,但我只是想了一下,并没有想到会有一个轻柔的力量推我翻身。正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我睁开了眼,四处看了看,吃惊的发现无自己竟然悬空在一间屋子里,而这间屋子里什么都没有,墙壁是浅绿色的,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使我陶醉,完全忘了自己还悬浮在这间屋子里。不一会儿,只见一个身着白色长袍手拿一打资料的长者推门走了进来,Oh!不,与其说是走进来的不如说是飘进来的。仔细端详他,会发现是一个非常和蔼的老人,一进门他就亲切地说:“你醒啦,我是你的主治医师,你可以叫我史密斯医生”他见我点点头于是就翻开手中那打资料读了起来:“XX,女,今年15岁,来自地球518区,因地球上衣恐怖分子引爆大批炸弹而导致全身16%的皮肤被烧伤,经过3天的植皮治疗,已接近痊愈。”说完他又拿出一杯红褐色粘稠状液体给我喝,说我喝了这杯药剂就完全康复了,这时我才觉得身上隐隐作痛。可是待我将信将疑的喝下后,史密斯医生竟然让我把盛药液的杯子给吃掉,我问:“医生,这能吃吗?”医生笑了笑说:“这杯子其实是采用一种高科技手段经过上千道工序制成的的,由于某些药是非常苦的,所以我们想到了这种可以让患者在吃药后减轻苦楚的方法。”于是我将杯子吃下去,顿时感到喉咙里一阵清凉。我问:“医生,我为什么会悬浮在这里呢?为什么我口渴时会喝到甜美的水,想翻身时会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帮我翻身呢?”医生说:“这就是我们这里的特点啊!我们采用生物电流法,首先在患者身上贴上一些生物磁疗片,然后将它们激活,它们会将患者大脑中想要传达的需要发送到指定的自动电脑中,然后电脑会下达相应的命令,自动化机器就会工作,完成患者的需要,我们这间太空站建立在地球与月球之间,由于地球的引力和月球的某些作用力,可以使人悬浮。”我看了看自己身上的皮肤又问道:“您刚才说我被烧伤,可是为什么我却一点也看不出哪里烧伤了呢?”医生从口袋里拿出一个遥控一样的东西一按,我就可以在地上行走了,他不厌其烦的对我说:“走,你可以出院了,我们一边走一边说。”待我收拾好东西,和医生一同边走边说“你刚才问我的问题我来解答给你听,由于传统的植皮效果不好,需要用肉皮来植,这里植好了肉皮那里却又少了肉皮,于是我们改进了传统的植皮方式,采用类似于克隆的方式来培养与原来的皮肤相同的‘克隆’皮肤,需要哪里的皮肤只需要去下这一部分的一些细胞,放在培养皿中培养,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得到需要的皮肤。一点也不担心会浪费”“医生,我是怎样到这里来的呢?”“嗯,好心的群众见你伤势严重就拨通了我们驻地球飞船的号码,把你送到这里来的。好了,到了该回地球的时间了,坐上飞船回去吧,再见。”我坐上飞船依依不舍的告别医生,向地球518区飞去······

推荐第5篇:太空旅行

太空旅行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本第五册中的《太空旅行》

首先,我来说一说我对这一课教材的理解:

主题画教学中的记忆画和想象画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力最好的训练手段,《太空旅行》是关于宇宙太空的想象画。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突破,而孩子们对宇宙的神秘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画好太空旅行应该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在了解浅显的宇宙知识的基础上,拓宽思路,以非凡的想象力把科学幻想中的情景用画笔描绘出来,教学中应该作到以美益智,以美辅,以美增趣,将审美教育贯彻始终。

根据三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以及我对本课教材的理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浅显的太空知识

2.技能目标:能画出想象中的飞行器和太空背景

3.情感目标:发现和体验美的存在,提高审美能力。

4.创作目标:能灵活运用各种绘画工具材料创造性地表现出太空旅行时的奇特场景

我认为最能体现课题目标的部分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部分,而重点与难点往往是密不可分的。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重难点确定如下:

1.重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了解浅显的宇宙知识,拓宽思路,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2.难点:以想象的形式画出太空旅行,并灵活运用各种绘画工具材料进行创作。

下面我来说一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调整和构建师生关系、活动方式的范例,根据教学方式的优化原则和课本内容特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1.直观演示法

美术教学中演示法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往往能给学生更直接有效的启迪,也是解决重难点的有效途径。

2.情境教学法:

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临其境才能触景生情。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创设去太空旅行的情境,让学生在欣赏中体验太空旅行的新奇,体验宇宙的美,激发他们学习和创作的兴趣。

3讨论法:学是主体,在教师的主导下,展开讨论,再进行自由发言,这种方法有利于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3.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导,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创新,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创造力。为了突破难点,我在学生作业之前发动每位同学进行飞行器的造型设计,为太空旅行的创作拓宽思路,打下基础。

另外,本课教学需要准备计算机多媒体设备一套,教学课件一个,以及提供给学生自由选择的各种绘画工具材料。

下面我来说一说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境,导入新课:

一堂课起始的好坏,是整堂课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创设宽松的和谐的教学气氛,我选择了从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一首小诗入手。这堂课一开始,我运用多媒体出示地球的图片。

(*放映*)

并跟学生做了一些简短的谈话,“老师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刚学会了一首关于地球的小诗,写得特别美是吗?谁能念给老师听一听呀?”这时候,每个小朋友都兴奋的举起了小手。然后,我让他们在背景音乐中一起朗诵。这是一首非常有画面感的诗歌,出自小学第五册语文课本,内容是这样的:

我坐飞船到天上,看看地球什么样

地球是个大圆球,浑身穿着花衣裳

那绿色的地方,是河流湖泊和海洋

那黄色的地方,是沙漠里黄沙在飞扬

那白色的是南极北极冰雪白茫茫......

在朗诵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文字中的美感,自然而然地进入审美情境,受到美的熏陶。然后,我再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们知道能看到这些奇妙景象的地方是哪儿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太空\"由此引出关于宇宙太空的话题,从而导入了新课。

(*出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认识太空,体验宇宙的美:

获得知识,意味着发现,意味着解决疑问。从这一点上来看,欣赏教学犹为重要。在学生面前展示出直观的形象,让他们学会去观察现象间的细微差别,并结合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才能敢于去发现,深刻地去理解新事物中存在的美。

在新课教学的开始部分,我安排学生一起欣赏一个关于星球大战的电影片段,使学生受影片中的气氛感染,从而调动他们进一步去认识太空。

(*放映*)

影片结束后,我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自由讨论,讨论的内容是\"看了这段影片你有什么感觉,如果你可以去太空,最想看到的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结合刚才的影片内容,引导他们充分展开想象思维,而采用自由讨论的形式便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让他们在敢于表现自己独特想法的同时,也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讨论结束后,再进行自由发言,答案将是丰富多采的:比如学生感兴趣的外星人,神秘的飞碟,流星,彗星,宇宙中各种美丽的星系......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的时候,我提议:“大家一起去看一看真正的宇宙风光好不好?” 这,课堂气氛显得更加活跃起来。 欣赏教学是使学生直观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我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原则,应该是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尽量让他们采用自主研究的方式去欣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应该是赠予者,而应该起导向作用,引导他们找到自己对美的理解。

因此,新课教学的第二部分,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宇宙的风光,在欣赏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表现空间,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自主感受,自我表述。这时,那些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往往能给其他同学以新的启迪。

在学生兴致高昂的时候,我也加入他们的讨论并提出疑问,这么美的太空你们想去吗,用什么方法可以飞向太空呢?学生马上回答可以插上翅膀,可以坐宇宙飞船....这时候,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飞行器。

(*板画*)

画好后告诉学生,老师想坐着这样的飞行器去太空,你们能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吗?由此进入新课教学的第三个阶段,飞行器的创作设计。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在彩色的小纸片上设计飞行器的外型,完成后自由上台通过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描述一下飞行器的特点和功能,通过自评和互评达到学生之间相互借鉴,相互交流的目的。

美术课不象有些学科那样主要运用聚合思维,寻找单一的答案,如果学生仅靠自身的闭门造车,想象思维只会逐渐枯萎。而那些来自小伙伴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作用不可小看,美术创作呈现的视觉形象丰富多采,当学生置身其中,象见到万花筒,目不暇接。它有时比教师的讲课作用更大。也更益于难点的解决。

另外,学生范画欣赏也是美术教学中的必要环节,这堂课我准备了几副用各种绘画工具材料创作的《太空旅行》学生作品,将它在飞行器创作的基础上进行展示,创设宽松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用简短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对这些作品的感受。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得到启发,从而更具象地明确自己想画什么,可以运用哪些怎样更好地去表现它。紧接着,我提出了作业要求:\"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共同完成一副太空旅行的想象画,自由选择你们喜欢的工具材料,把想象中的奇妙景象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现出来\"

(三)作业练习:在愉悦的氛围中鼓励创新

在明确作画要求后,学生开始进行作品创作,美术课中这一阶段的课堂气氛往往容易显得沉闷,我利用背景音乐创设愉悦的氛围,并安排学生以两人合作的方式参与创作过程。鼓励他们自由选择绘画工具材料,给他们创造自由发挥的余地,有了这个余地,孩子们就能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从中发现有意思的细节,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从而丰富他们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同时也增强了互相商讨,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巡回指导过程中,重视整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随时展示有新意的学生作品,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四)课堂总结:师生讨论与学生自评互评想结合

在这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提议在课堂上办一个小画展。让学生将他们的作品贴在教师四周的墙壁上,并在学生中展开讨论“你最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也鼓励小作者们自由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通过师生讨论和学生的自评互评,形成轻松和谐的交流气氛,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最后正堂课在学生积极主动的讨论声中圆满结束。

水彩风景画——天空与大地的画法

《水彩风景画——天空与大地的画法》演说稿

老师们,城市的喧嚣,是否让您觉得疲惫?孩子们在城市的钢铁森林中已许久未亲近我们的大自然。去聆听、去呼吸,那森林的和声,那泥土的芳香。我多想让自己的学生们重回大自然,象我儿时那样能自由地在丛林里嬉戏、在小溪里捉鱼虾。为此,我设计了这节课,通过“水彩风景画——天空与大地的画法”的学习,让学生们学会绘画技法的同时,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说教材

本课是初级中学美术课本第三册第二单元的教材。本单元是学生在一定水彩画基础上,为进一步熟悉水彩画的技能而安排。根据本课内容和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课件出示)

1、学生初步掌握水彩画天空与大地的画法。

2、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

3、通过鉴赏,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运用水彩画的特点和色彩知识,表现不同天空的美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绘画技能,从着得到感情的升华。 二.教法、学法

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我采取了这样的教学方法:(课件出示)

1、情境教学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景因素,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间,因起情感上的共鸣。

2、以“赏”带“创”法:赏即欣赏、鉴赏;带就是带动、引;创就是对问题有质疑和思考、创新作品。据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考一考”、“说一说”、“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练一练”。除此外,我还综合运用了直观演示、轻音乐欣赏、拍摄鼓励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

在课前需要准备有多媒体设备一套,课件一个,范画若干张,数码相机,学生纸及水彩画用具。 三.教学过程:

(点击音乐)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进入了课堂,为新课的学习作好了准备。我问道:“今天我来考考大家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你们觉得这两张画怎么样?”(展示图片一)这时学生观察后发现缺少了天空。于是我又问:“那你们认为会是怎样的天空呢?”学生纷纷回答:“有蓝天白云的,有夕阳西下时等天空不同的现象。”我便邀请两位同学,让他们大胆将心中对天空的印象描绘下来。他们自信地完成师生共同的作品,在满堂掌声中显得十分自豪。“同学们画得如此棒,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和家乡去欣赏无限风光,去领略它的真正魅力吧!(展示图片二)

当学生们看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不由地发出了惊叹,“真美啊!”于是我问:“天空是一成不变的蓝色吗?”“天空中云朵的形状和颜色一样吗?怎么不一样?”···通过一连串启发性的提问。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中,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这时候学生的思维、情绪和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我就不失时机地揭示出课题:(点击课件)水彩风景画——天空与大地的画法。 在这一环节中,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参与审美活动,提高表述能力,学会了对问题有质疑和思考,并在学会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的扩张、飞跃。

风景如画的自然风光,紧紧抓住了我们的视线,学生急于描绘的心情是多么的迫切啊!可是他们毫无头绪,该如何下笔呢?我及时地在投影仪上直观演示并讲解,让学生了解水彩风景画——天空与大地的绘画技法与步骤:(出示课件)

1、画面构图天空为主,地平线定得底一点;

2、天空的朵朵白云近大远小,变化无穷;

3、画出白云的阴暗面,再自上而下画出蓝天色彩的深浅变化;

4、最后,画出大地的景色。

水彩画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几张特殊技法的水彩画和画家的作品,相信的对你们的创作有很大的帮助。(展示图片三)

做完了一系列的准备与铺垫,学生进入了实质性的练习。(点击音乐)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绘画的感想,“你喜欢怎样的天空”,“为什么这样画”等,并不间断地用相机记录他们的绘画过程并对他们加以指导和鼓励。最后,通过展示作品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反馈和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加深和巩固教学目标,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中国书法—篆书的学习鉴赏与互动》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高中《书法》的第一课内容,在学习当中,介绍书法的五种书体:篆,隶,行,楷,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对书法的五种书体有基本的了解,增加对书法的兴趣,提高对书法的鉴赏能力。 本课主要学习的是篆书的基本知识。 2. 教学目标

① 让学生知道书法的五种书体。

② 让学生能够认识分辨五种书体的具体表现形式。

③ 通过学习篆书,让学生对篆书有基本的了解,从而加强对书法的兴趣,提高对书法的修养和鉴赏能力。 3.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对篆书的发展历程和流派风格以及各种风格的代表作,如何感受篆书作品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气韵美 4. 教学准备

课前了解学生对书法的兴趣程度,收集一些书法的相关资料,包括五种书体的范本,以及自己的书法作品。 二 说教法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高中生对书法的审美认识,采用图片演示,范本讲解以及作品欣赏等,激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互动,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让学生学有所得,从而达到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三 说学法

教学相统一,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的,老师的教学教法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在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下获得知识,得到提高。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引导学生,让学生不断的保持兴趣,与老师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始终在积极性的作用下得到知识,让学生得到提高。 四 说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是学习篆书的发展历程和风格流派,了解篆书的典型作品代表,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的是互动参与为主的教学模式,达到教学目标。 1 提出疑问,激发兴趣

同学们知道有哪些着名的书法家?有哪些书体?每种书体有哪些典型的代表作? 学生相互交流之后,展示我书写的几幅书法作品,引发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本堂课程的学习目标,导出课题--篆书鉴赏,并板书之。 2 结合范本和作品,体验篆书学习之旅

向学生展示篆书作品,让学生轮流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互动。 引入教学内容,结合作品向学生讲解。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经过历史的发展演变,有篆书,隶书,行书,楷书和草书五大类。 ① 篆书的解释

许慎“《说文解字》篆,引书也”,元代盛熙明《法书考》“篆,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篆书保留了许多的象形成分,富有装饰性趣味,可以充分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精神气质,很像先秦时期的文学,包罗万象,取之不尽。篆书的关键是悬腕中锋,有助于增加腕力,又是篆刻必要的书法根底,从篆入手,可二者皆得,从篆书入手易获得中锋和腕力,善提锋。 ② 篆书的发展脉络

篆书是最早的书体,其余四种书体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最早的篆书就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周的金文,甲骨文,石刻,古玺等旧称籀文,钟鼎文,现简称大篆。秦朝,书同文,李斯“罢其与秦文不合者,以秦篆为基础,对六国的篆书整理省改”,此为小篆。汉代,篆书参入隶书体势,后慢慢的被隶书代替,鸟虫篆,蛇龙篆属于装饰性篆书。唐朝,李阳冰创造“玉着篆”,宋元明几乎没有篆书大家,清代碑学大兴,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家。 ③ 篆书的风格流派 甲骨文

河南南阳小屯村殷商遗址出土,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荣,刘鹗发现,后经罗振玉,孙冶让,王国维,搜集考证成为一门显学。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刻在龟甲,牛胛骨上的文字,用以占卜,又称殷墟卜辞。时代大约在商代后半期,从盘庚迁都到商纣灭亡,历时273年。15万片,5000多,1000多,论着3万余人,有王国维,罗振玉,郭沫若,日本的伊藤遂治,贝冢茂树,岛邦男等甲骨文专家,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全集》,5万余字,重要研究资料。 大篆

是古文和籀文的总称,包括石鼓文,金文,商周春秋战国的所有文字,风格多样,用笔特点各不相同,都以圆笔为主,有粗细长短变化,与小篆稍有不同,许多字都有象形成分,字形上大小方圆变化大,疏密虚实变化生动自然,有的整个章法错落不齐却协调一致,同一个字有许多不同结构,可自由选择。 小篆

秦,“书同文”,李斯以秦篆为基础,整理六国篆书而成。传世作品有《泰山刻石》,《琅邪刻石》,《峄山碑》,“二李”一派,“玉着篆”,“铁线篆”。特点:纯正中锋,书写时力量和速度匀平,使转流畅,必须功夫深厚,心平气和,一以贯之。邓石如,清人篆书,线条偏粗,隶书作篆,加强隶书方圆,顿挫,藏锋,露锋粗细变化,字形有所增长,在于起笔较重,稍顿,有时带方笔,收笔重顿,有明显的粗细变化,富有节奏。

秦篆比较含蓄,平静。清篆跌宕,活泼,更富有精神。从大篆而来,但结构比其更有规律,类似楷书,行书的结构特点。

清篆结构特点:1形体长方,字取纵势 2横平竖直,布白均匀 3.上紧下松,时有对称 ④范本代表 大篆

吴昌硕《石鼓文》,以隶法作篆,左低右高,浓墨 《散氏盘》,行草笔意,曲折有致,随字造形,横势 《毛公鼎》,笔法稳健,字形偏长,气势博大,纵势 小篆

邓石如《白氏草堂记》,线条雄浑,隶法作篆 李斯《泰山刻石》,瘦劲圆润,结构平正典雅。 ⑤结束语

书法的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多的时候是在课外做大量的练习,也不仅仅是纯粹的书写,它也是文化的一种传承,反映了我们国家的悠久历史,我们应该从各方面去认识了解并好好的掌握,让我们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五 教学感悟与总结

这是一节注重培养学生对书法课程中篆书的学习和鉴赏课,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学会欣赏书法,提高对书法认识的修养,完成教学的审美教育。学习我们祖国优秀的传统经典的代表--书法,不仅仅是对学生大有帮助,同时对与我们老师也是大有裨益的,这也是教学相长的体现。

第2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2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闸述。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语言有一个简单而完整的了解,这是美术鉴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使用艺术语言上的不同方式,美术作品也由此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式特征和审美意韵。

2、重点: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内容、形态分类。

3、难点:美术语言既是具体的、可分类的,又是包含在整体美术作品之中的,学生理解会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必须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并调动学生既往的美术知识来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手段:课件展示、讲授、练习

三、教学过程

1、探究导入课题

(1)教师活动:展示相关图片,并引出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然后提出问题:A、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B、在美术作品中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 (2)学生活动:A、感受图片信息,领会本课的意图,轻松的接受课题。 B、思考老师设置的问题,进入求知准备状态

2、投放目标:教师活动:立足学生实际,投放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了解学习目标,以良好的状态投入新课的学习。

3、新知探究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1)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美术所专门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其特征就是具体性和形象性。 教师活动:大屏幕展示美术语言的概念

学生活动:标记知识点

(2)美术语言的内容: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语言表现手段:西方绘画: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

中国画:笔墨、章法、皴法

教师活动:A、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

B、提出问题:分析三件作品在形象塑造上运用了那些类型的艺术语言形式

学生活动:A、欣赏绘画作品,并用一分钟的时间思考讨论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B.踊跃回答问题,总结出三件作品都运用了点、线、面、色。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内容

(3)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具象艺术、意想艺术和抽象艺术

教师活动:A、再次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B、提出问题:从作品写实的程度的角度去对比分析三件绘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学生活动:A.欣赏作品,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踊跃回答问题,《捣练图》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真实具体,《泼墨仙人图》看上去似一个人,但又不是十分的具体准确,只是大笔概括。《1954》让人看不出什么具体的现实形象。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

(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具象艺术:目的在于真实的再现现实

教师活动:A、展示顾闲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并以一幅工笔花卉为例演示其绘画技法。

B、提出问题:结合工笔画的绘画技法,总结《韩熙载夜宴图》图中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学生活动:A、结合图示分析工笔画的绘画技法。B、根据工笔画的技法,总结出《韩熙载夜宴图》运用了线条勾勒、随类敷彩的语言表现方式。

教师活动:A、展示达维特的《荷拉斯兄弟宣誓》,指导学生从明暗、空间、透视、构图等几个方面了解具象艺术的其他表现方法。

B、师生共同总结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

学生活动:A、分析并总结《荷拉斯兄弟宣誓》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段。 B、师生共同总结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

(2)意象艺术: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生观的精神世界,其中包括艺术家的感受、情感、观念和审美理想等,为此,艺术家常常采用变形、夸张、重组等语言表现手段

教师活动:A、展示作品达利《记忆的永恒》、杜尚的《走下楼梯的裸女》、德国马尔克的《蓝马》、齐白石的《虾》和宋代梁楷的《泼墨仙人图》

B、提出问题:观察分析以上作品中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语言表现手段?

学生活动:A、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对展示的作品给与鉴赏和分析 B、学生讨论并回答:变形、夸张、重组、概括、提炼

老师总结: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

(3)抽象艺术:主要是在20世纪才开始逐步形成的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 冷抽象:以几何块面构成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冷抽象”或“理性抽象”

热抽象:完全或主要用色彩和有变化的线条来创作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热抽象”

教师活动:A、展示作品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红黑黄兰构成》、捷克画家库普卡的《牛顿色盘》

B、提出问题:我们从这两幅作品中分别着到了什么形象?两幅作品在运用美术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活动:A、鉴赏作品B、讨论问题、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抽象艺术完全排除了现实形象的可辨性,也就是我们什么形象也辨别不出来,完全诉诸美术语言和手段本身。

4、自我评价练习:

教师活动:展示具象、意象和抽象美术作品若干幅让学生来辨别

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回答

5、课堂回顾总结:

教师活动: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B、提问:美术作品的基本语言元素是什么?语言表现手段是什么?美术语言的表现形态分为哪三类?

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复述回答

教师活动: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走进具象艺术”,进一步深入的学习研究具象艺术的有关内容,希望同学们做好预习。

6、板书设计: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美术所专门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特征:具体性和形象性

美术语言的内容: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语言表现手段:西方绘画:明暗、空问、透视、构图、肌理 中国画:笔墨、章法、皴法

(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具象艺术(2)意象艺术(3)抽象艺术

第6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一美术鉴赏第6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①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

②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及其在作品中的主要表现。

2、教学重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并不完全是现实的盲接反映,也不等同于人们一般所说的“漂亮”或“好看”,而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特定语言、手段和法则创造出美术自身的美,而这种美又是多样的,即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由于艺术家所采用的语言、材料、手段等不同而产生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就大异其趣。为了说明这一点,在这里就必须紧紧围绕美术的语言元素和语言规则两个方面来讲解,因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主要就是通过它们来实现的。

3、教学难点:主要在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应特别注意对概念的讲解,并在概念与作品之问建立联系,即注重通过作品来讲解概念,以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认识有形象的依据。

这里的难点还包括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与形式美之间异同的讲解,课文中并没有特别给予说明,只是在课文的第三部分简要地指出了这个问题,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之问既有重合的地方也彼此独立。艺术美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艺术美是由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来实现的。而形式美更强调实现内容的手段,即手段本身的美,其中包括语言的构成关系和所使用的材料的特质。

二、教学方法

1、利用图片展示介绍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图片,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音乐和建筑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全组同学共同讨论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用多媒体展示雕塑图片《欧米艾尔》。

小结: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艺术所特有的美。美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创造出的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第二自然。它的美不同于一般人的“漂亮”或“好看”的审美观念。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仅影响了人们对美术的认识,也有碍于对美术作品的鉴赏。

2、新知探究:

环节

一、什么是艺术美,它有哪些表现?

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不等同现实在的“漂亮”和“好看”,而是通过特定的美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艺术自身的美。艺术美又称第二自然,是相对自然美来说的。

美术形象:指一件美术作品中个别的、具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也是指一件美术作品中由这种个别的、具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所形成的综合的整体的艺术形象

教师活动:投放多媒体图片《艾普色姆的赛马》和《记录马奔跑过程的连续摄影》,结合第三课“艺术形象”这一概念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小组讨论,分析美术作品的艺术美

环节

二、什么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的构成

A、语言元素(点、线、面、色)及其构成的形态变化

B、语言手段(明暗、空问,透视、构图、肌理)及其所构成的审美意象

C、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及其所构成的审美关系。

教师活动:投放潘天寿的作品《雄视》,讲解什么是形式美,指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相互包含、渗透又彼此具有独立性。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理解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三、拓展:提高实践能力

1、以一件作品为例深入分析作品的形式及其形式美。

2、通过具体作品了解艺术美和形式美在形态上的差异

四、要点回顾

1、什么是艺术美?综合了主观与客观、个人审美与时代精神的艺术形象为“典型形象”或“艺术典型”,又根据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而称之为“第二自然”,即“艺术美”。

它有哪些表现?

2、什么是形式美?美术作品除了艺术美之外还有形式所传达出的美,既形式美。

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

五、课堂小结:总结回顾:这一节课我们了艺术美和形式美,了解了什么事艺术美和形式美

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请同学们提前预习

第十四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一一中国现代美术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美术鉴赏第14课《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一一中国现代美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教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①了解中国近代美术概况。②知道中国近代绘画、雕塑的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好在哪里。

2、教学重点:①中国现代绘画呈兼容并蓄、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国画、油画、版画概况,代表画家及其代表作品。②中国现代雕塑迅猛发展,介绍、分析有影响的作品。

3、教学难点:①传统型与融合型的中国画,创作版画,架上雕塑,纪念雕塑等名词。②分析理解作品。

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美术作品欣赏是个体的审美活动,绘画作品是静态的物质形态,如果让学生独自欣赏,比较困难,所以我采用“引导探究法”。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图片,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讲座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交流、引入谈话导入

二、新知探究:

环节一:兼容并蓄的中国现代绘画

教师活动:多媒体课件投放出《蛙声十里出山泉》、《溪山行旅图》。介绍中国画发生的激烈转变。

学生活动:(欣赏、讨论)在欣赏作品时说出作者是谁?他绘画的技巧、风格?

小结:在中国现代绘画艺术中,无论是传统型中国画的代表画家还是融合型中国画的代表画家,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使他们除了在绘画技巧上的发展,还传达出了画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也就是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感深深的感染着我们。

教师活动:投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开《开国大典》、《一湾解冻的湖水》等,介绍西方绘画的引进并迅速发展。

环节

二、再塑民族精神的中国现代雕塑

教师活动:投放图片,介绍中国现代雕塑的迅猛发展,介绍、分析有影响的作品。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讨论中国现代雕塑的成就。

三、联系实际,拓展课题进行练习,巩固学习目标。

1、以作品为例,谈谈传统型中国画和融合型中国画,分析它们的特点,你认为这种融合有意义吗?

2、参观你周围的环境雕塑或雕塑家工作室,说说自己的感受并写下来。

四、课堂小结。

1、兼容并蓄的中国现代绘画

2、再塑民族精神的中国现代雕塑

五、板书设计。(略)

推荐第6篇:飞向太空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学习认真观察图画,初步分清画面上的几类主要内容。

3、了解人类在探索太空奥秘的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太空知识。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太空中有什么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看图认读

指名认读,学习小组内认读、游戏认读。

三、交流学习资料

1、学生之间交流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土星、地球这些星体以及彗星、环形山的资料。

2、认识了解了这些星体、天体、月表地貌特征,你有什么感受呢?

3、学生交流火箭、观测卫星、侦察卫星、宇宙飞船、通讯卫星、飞碟、航天探测器等人造太空物和机器人以及宇航员们的资料。

4、了解了这些知识你有哪些体会呢?

5、关于太空你还有哪些疑问?

四、作业设计学生制作航天手抄报。

第二课时

一、多种方法识字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太空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听老师范读文中的词语,注意听准字音。

2、教师指读词语,其他同学注意听。

二、读一读、写一写

坚贞不屈侦查通讯探测宇宙机器

三、作业设计写生字

推荐第7篇:幼儿太空 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遨游太空之我的航天梦

(一)

姓名:邵瑶(290)

一、设计意图: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科学的进步、信息的发达,幼儿的信息需求量越来越大,兴趣面越来越广,他们的探索欲望日益增强,幼儿对宇宙中的事情充满了好奇。

二、活动目标: 1.知道地球和月球的不同

2.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说出月球、太空飞船、人造卫星、太空站的特点 3.对太空产生求知兴趣

三、活动准备 1.天舟一号飞船模型 2.太空背景图

3.地球、月球、宇航员、神州飞船、太空站图片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做好的飞船模型

出示制作好的太空飞船: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有什么用途?老师这里有一个飞船的模型,这前天我们祖国刚发射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我们来看看它有什么特点?像什么?你们想不想去太空啊?

(二)、乘坐太空飞船起飞前 引导幼儿讨论去太空前的准备

(三)、飞离地球,来到太空

1.出示地球图片,请描述地球的形状、颜色、特点 请幼儿想象描述,教师在出示地球的图片。 2.登陆月球,描述月球特点,模拟跳过陨石坑的动作 教师出示月球的图片,请幼儿描述月球的特点。 介绍阿波罗登月,人类第一个脚印。

教师请小朋友先模拟解开安全带动作,然后起立,教师出示陨石坑图片。教师带领幼儿跳跃(向前跳两下,向左跳两下,向右跳两下,最后跳回自己的位置坐下) 3.飞船再次起飞,请幼儿拿出望远镜(用手模拟)观看窗外 1.教师先请幼儿自由想象

教师再出示飞船图片,请幼儿描述其特点 教师接着出示中国太空站图片 教师简单介绍太空站

(四)飞船返航

1.返回地球,请幼儿描述遨游太空的所见 2.教师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以《我的航天梦》为主题以绘画或手工的方式展示在美术活动区

推荐第8篇:太空授课观后感

6月20日上午十时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中国将首次在天宫一号上进行太空授课。这是我国前所未有的,也是全球第二次太空授课。因此,神十太空授课,举国瞩目,不仅是全中国中小学生的一件盛事,也是全球爱好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学者、朋友的一件盛事。

无独有偶,此次我国同样是由女航天员来进行授课,但授课的难度却比200?年美国女宇航员摩根进行的那次要大得多——此次王亚平主要是展示在失重环境下的一些物理现象,演示的不再是喝水、运动等我们都早已比较清楚的内容,而是科技含量更高的物理概念。

王亚平在此次讲课中主要演示了五个实验,分别是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主要是让广大青少年了解在失重条件下,会有什么奇妙的景象。虽然这五个实验看起来很普通,但其背后蕴藏的物理知识却是令人惊奇而深厚的! 当有同学询问太空中的生活用水是不是循环使用的时候,指令长聂海胜告诉我们,飞船中的用水都是从地球带上来的,飞船上目前还不具备循环利用功能。顿时,我的内心告诉我,一定要加油啊!也许,还有很多太空设施正在等待着我们这一代人来完善、更新与创造呢!我明白,现在的我距离航天专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相信,怀着对祖国的感恩之心,只要我们加倍努力,就一定能梦想成真,祖国的航天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推荐第9篇:太空授课观后感观后感

观《宇航员王亚平太空讲课》有感

作者:崔嘉元

今天,我观看了《王亚平太空讲课》的视频,讲的是一些太空中奇妙的现象,看后让我大开眼界!

在天宫一号里固定一个小支架,支架上有一条长绳子绑着一个小珠子,用手将小珠子拉到一边,放手后,不是像在地球上一样来回摆动,而是悬在空中;只要轻轻一推,就能旋转起来,听妈妈说这个实验是因为小球失重,所以才旋转起来。像这样的实验还有很多,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水膜变水球实验”——

王亚平老师先把一个金属环放到水袋里(宇航员在宇宙喝水的袋子)沾了一层水,金属环上竟然形成了一层薄薄的水膜,别看这层水膜这么薄,它可是能拖住一个很重的东西,中国结放上去都压不破,然后,王亚平老师往水膜里注水,过了一会儿,水膜竟然变成了一个水灵灵的大水球,水球里有一些小气泡,王亚平老师把小气泡吸走,往大水球里注射了红色的液体,最后,原本水灵灵的大水球竟变成了红色的大水球。

太空真奇妙,让我们继续探索下去吧!探索出宇宙更多的奥秘。

推荐第10篇:太空清洁工教案

太空“清洁工”》教案1

作者: 加入日期:12-09-05

一、教学总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太空清洁工的作用。

2、能体会说明文用词的严谨,能正确运用合适的关联词和说明方法。

3、能对航天知识产生兴趣,并愿意进一步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体会说明文用词的严谨。

难点:能正确运用合适的关联词和说明方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质疑

1、你在哪里看到过清洁工?

2、质疑课题

3、归类得出三个问题: 太空“清洁工”是什么样的? 太空“清洁工”需要清洁什么? 太空“清洁工”是怎么清洁垃圾的?

二、解决第一个问题:太空“清洁工”是什么样的?

1、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太空“清洁工”是什么样的?课文中有几句话直接写出了它的样子。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这几句话。

出示:太空“清洁工”的质量只有6千克,制造和发射的全部费用„„能够搜索上下、左右、前后的情况。

2、太空清洁工实际上是什么? (它就是一个人造卫星)

3、解释引号。

4、快速浏览课文,请你从课文中准确找出第

二、三个问题的答案。

5、怎么找到的? 重点探讨设问。

6、拓展2段文字。

开头写一句问句,成为自问自答的设问方式。

三、解决第2个问题:太空“清洁工”需要清洁什么?

1、太空“清洁工”需要清洁什么?

2、学生反馈。

3、课文向我们列举了那么多太空垃圾,可是,你知道吗?太空垃圾远远不止这些呢!请看----出示:补充资料。

(1) 看文字----看图片

(2) 这些太空垃圾有什么危害啊? (3) 拓展资料

读了课文,看了资料,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四、解决第3个问题,太空“清洁工”是怎么清洁垃圾的?

1、那么太空“清洁工”是怎么清洁垃圾的?浏览第4自然段,搞清清洁垃圾的过程,待会请你合上书本,向大家介绍介绍。

(找一找有关句子,想想它工作的过程,再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2、学生反馈后。

(1)学生读课文,准备复述。 (2)请一个学生复述。

(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以及表示先后的词)

3、出示提示语:

一旦„„就„„ 只要„„就„„ 然后„„ 接着„„ 假如„„

既不会„„也不会„„

(1) 运用关联词,通过试说清洁垃圾的过程,可以先自己说一说,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2) 学生反馈 (3) 师评价

4、在你复述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地方写得特别有趣?

5、你从课文中找找还有哪些地方也运用了这样的方法? 出示:

太空“清洁工”一旦看到太空垃圾,就会紧紧抓住这个“捣蛋鬼”、和它“同归于尽”,每清理一个垃圾,就会“牺牲”一个“清洁工”。 (1) 这是一种打比方的用法。

(2) 课文中也有一个打比方的句子,请你比较一下,他们有什么不同。 这些东西失去了地面的控制,就像高速公路上不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横冲直撞。

五、拓展写

1、我们学到这里,解决了三个问题,你觉得这项发明伟大在哪里? (1)保障航天器的工作; „„

2、有没遗憾?依照这个科学设想,未来更高级的太空“清洁工”会怎样处理垃圾呢?今天,我们依照第5段的方式,能否设计未来的太空“清洁工”,将现在的缺点进行改良。屏幕出现要求:

(1)试一试:学着

三、四段的问题,必须提一个问题,引出这段话。

(2)来挑战:“试一试”的基础上,学着课题和文中引号打比方的用法,也在自己的片段中尝试运用多个引号。

3、反馈

4、推荐《航空航天揭秘》

板书设计 太空“清洁工”

设问 打比方

什么样? 怎样工作? 对象?

分层作业:(A必做,B选做) A阅读《航空航天揭秘》

B用设问的方式介绍自己熟悉的一项事物。

第11篇:《飞向太空》教案

《飞向太空》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书本上的图画使学生大致了解太空,通过交流使学生更了解太空的奥秘! 技能目标:运用水粉颜料,硬壳纸,创造表现

让学生在运用自己的巧手,和大脑创造出想象中的物体。在此技术上更加了解太空,到达动手,动脑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学生更了解太空的奥秘!创造出想象中的物体

教学准备:

硬壳纸,剪刀,颜料等。

教学过程:

说起太空,和科幻电影,学生会想起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说起的电影形象。

通过欣赏课本中的飞船,太空堡垒使学生初步对太空作一些了解,然后用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答;太空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我门要去探索太空?

然后由我小结:太空是神秘的,应该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没解开,所以我们需要去探索。 小组讨论

1让大家讨论太空是怎么样的,太空里有什么,让学生说说太空里的事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觉得太空里有那些他们说的东西? 3中国有一位很有名的宇航员,大家知道是哪一位吗? 设计实践

1在硬壳纸上画出你想要的形状,然后剪出来把样子做好,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2用你喜欢的颜色涂在你做的东西上,或用粘贴法也可以 3给你设计的模型起上名字,讲讲它的性能,和用途 展示应用

将所有学生的作品放在讲桌上展示,说说自己的看法。

第12篇:太空一日教案

22 太空一日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过程与方法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难点

学习本文内容的科学性与语言的通俗化相结合的特点。

速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大漠长空,天高地阔,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秋色斑斓。待发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静默在发射塔架。全世界的目光,都跨洋过海穿山越岭,投注在中国西北部这片大漠深处,聚焦在广袤旷野中这巍峨耸立的塔架上。接着,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来为我们讲述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情况。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经历。 2.根据课文的小标题,梳理宇航员的飞行历程。 (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起飞阶段 (2)我看到了什么——太空飞行过程中所见 (3)神秘的敲击声——太空飞行过程中所闻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返回阶段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当时有怎样的反应?

(1)起飞阶段:飞船共振带来的痛苦

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2)飞行阶段:失重、神秘的敲击声

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令人难受,明明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

——靠意志克服。 时不时出现敲击声 ——自己很紧张。

(3)返回阶段:归途险象环生 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说不恐惧那是假话……我的汗出来了…… 左边的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 ——我反而放心一点了。

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向另一边。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对身体的冲击非常厉害。

2.杨利伟最终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从中你看到了杨利伟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有什么感想?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3.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

——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 ——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

——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4)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本文的描述除了科学、严谨之外,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举例说明。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从语言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以及对航天员杨利伟的关切之情。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这句话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亲人战友的爱。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写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

第一部分(1~17),在飞船升空过程中,共振带来的痛苦感受使“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第二部分(18~29),在飞船上,“我”看到的事物。

第三部分(30~39),写“本末倒置”的错觉和神秘的敲击声。 第四部分(40~47),惊心动魄的返航。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惊险迭出。

全文运用四个小标题,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惊险与意外交替出现,扣人心弦。

2.语言准确,生动严谨。

本文语言准确,科学性与人文性巧妙结合,生动严谨。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在太空中一天的所历所感,读来如身临其境;叙事的同时,又用准确严谨的语言向读者普及了航天知识。

太空一日

起飞阶段: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航天精神:太空所见:我看到了什么

太空所闻:神秘的敲击声返回阶段: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坚韧仔细、不怕牺牲、敢于拼搏

对于学生而言,太空是未知的神秘世界。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乐于探索细节,把握课文内容比较容易。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好。通过快速阅读,筛选主要信息,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如何解读标题。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太空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体会航天人的奉献精神。学生也了解了杨利伟的基本情况,感受到了他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的伟大。第一次载人航天的成功,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英雄杨利伟的可贵的品质,并希望今后好好学习,多关注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朝一日也可遨游太空,为祖国争光。

第13篇:太空授课新闻稿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6月20日上午10时,我校组织全体学生收看了央视直播的“神十”航天员在天宫一号进行的太空授课,女航天员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天宫一号也成为中国“最高”讲台。

在天宫一号全程51分钟的讲课中,王亚平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制作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物理原理,并通过视频通话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互动交流。另两位航天员聂海胜和张晓光回答了有关在太空生活、工作和锻炼的问题。

其间出现了好玩儿的一刻,指令长聂海胜表演了“悬空打坐”,王亚平用一根手指轻轻一碰,就把聂海胜推到了船舱后面。看到这里,学生们纷纷发出赞叹。当看到视频中,王亚平做了一个水膜,并向水膜上不断加水,水膜越变越大,最终成了一个“水晶球”后,大家禁不住鼓起掌来。

同学们被太空中神奇的物理现象深深吸引,全神贯注地观看着,仿佛自己正置身于“天宫”之中。这次“太空授课”,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物理知识,还点亮了孩子们的梦想,培养了他们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相信这样一堂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一定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第14篇:新建 太空一堂课

航天员太空授课观后感:一堂太空课能够带来什么

在太空授课的短短几十分钟内,王亚平从一个宇航员变成一个娓娓道来的老师,她的讲解引来现场学生的阵阵掌声:

王亚平:这是一个我们在太空中喝水用的饮水袋,在太空失重环境下水是不会自己流出来的,接下来我要挤出一个小水滴。在饮水袋的后方,水滴出现了。

王亚平: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个可爱的,漂亮的小水滴。为了不让它到处乱飞,我要用独特的方式来收集它。王亚平张开嘴,将小水珠含在嘴里。

今天这堂课大家都非常期待,当然上完这堂课以后,大家也觉得非常的惊喜。记者在人大附中的现场见证了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太空授课的现场一共给大家演示了几个实验:

首先是称质量,其实具体的演示,王亚平给指令长聂海胜称了一下他的体重。

第二个实验是关于失重的单摆运动。在地球上,单摆小球会在一定范围内来回晃荡,但是在太空当中给它一个作用力,它会做圆周运动。现场的同学们见到这个现象,也感到眼睛一亮。

第三个实验是王亚平手里拿了两个我们从小就玩的陀螺,在太空当中,给它一个作用力,它就会朝着一个方向去转动。

第四个实验和水有关,是要验证表面液体的张力,捏出一个水泡之后,形成了一个水膜,后来紧接着的实验就是给一个水膜不断的注水,形成了一个透明的水球。最让大家惊喜的就是王亚平在后来就给这个水球里面用注射器注射进去了一个红色的水滴,这个棉絮状的水滴就蔓延开来,弥漫了整个的水球。

很多同学在实验结束后都久久不愿散去,还在讨论着、相互分享着。 虽然这次太空授课的时间有限,却拉近了普通人与宇宙的距离。在王亚平的家乡——山东烟台市福山区,王亚平的母校张格庄中心小学、福山一中的师生都集中观看了她的太空授课。

今天非常巧,福山一中的物理教学目前正在进行着第六章,而第六章的题目就是万有引力与航天,然后就决定把这堂课就安排在今天上午,结合着王亚平的太空授课进行,记者在现场看到,学生们非常的活跃,一些有趣的太空现象往往让他们哈哈大笑,但同时又非常认真,当王亚平讲到牛顿定律的时候,很多学生翻开课本,然后在相关的地方做了标记。同时课堂上还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王亚平当年的物理老师刘老师,刘老师现在已经不在这里工作了,但是他还是过来跟同学们一块听了这样一堂特殊意义的课,最后刘老师还给现在的学生又上了一堂物理课,做了一下点评。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展太空授课的国家,中国却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完成太空授课的国家。那么说到世界上第一次太空授课,其背后是一个十分悲壮的故事和长达22年的坚持。

1986年美国女教师麦考利夫就被选中参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教师在太空计划,但不幸机毁人亡,此后美国颁布普通民众不得再参与航天飞机任务的禁令,2007年当年一同参加选拔的另一名美国教师芭芭拉·摩根,跟随“飞进号”飞入太空,肩负着航天员教师和麦考利夫的继承者三重身份,弥补了21年前的遗憾,太空中55岁的摩根给孩子上了25分钟的太空课,其他航天员成了她的助教,18名4至8年级学生在地面听讲,除了负责完成部分专业任务外,摩根还开设太空课堂,与地面上的学生天地连线,通过视频向学生们展示了在太空运动、喝水等情景,成了那次任务的最大亮点。

那么我们今天进行的这堂太空物理课讲的如何,学生们才最有发言权。

北京十一学校高一学生:一方面是道具,当然它也是经过了缜密设计的,但实际上那些道具更多的是来自我们日常最普通的东西,所以就感觉真的很奇妙,能够看到这样一堂物理课,还真是觉得很有收获。

梦想可以播种、梦想可以接力、梦想也真的照进了现实,这是一堂物理课、天文课,但对学生而言,这更是一堂激发兴趣、着眼未来的科普启蒙课。青少年的兴趣对太空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一堂太空课究竟能够带来些什么?

天文专家、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我觉得有两方面,一方面对青少年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全体公众的影响,就是大众对于航天事业的关注,对于科学事业的关注,我觉得这都特别重要。

神舟十号航天员20日上午在天宫一号进行的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传递出这样一种理念:向民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科学精神,同样是中国开展航天活动的重要任务。

神十飞行是我国载人航天第一次应用性飞行,太空授课生动体现了“应用性”特色,体现了航天工程直接为国民教育服务的功能。

实际上,太空科普教育活动也是世界航天活动的组成部分。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美国就开始推行“教师在太空”等一系列太空教育计划。

作为载人航天的后来者,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实践刚刚开始,但历次神舟飞行在实现工程目标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了解航天、走近科学的热情。30岁左右的年轻一代已经成为载人航天工程各系统的技术骨干,而他们中的很多人,正是在航天员杨利伟首次登上太空那一幕的激励下走进航天行列的。

正如女航天员王亚平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的,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科学永远是一个国家前行的基石。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热爱航天、投身航天,需要全社会理解、支持这项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航天科普活动中蕴藏着中国航天走向明天的无穷潜力。 神十飞天,太空对接,美女航天员王亚平作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授太空科学知识,她铿锵有力的声音透过云层,传递到全国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地球母亲也不禁为之震撼。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伸出了橄榄枝。

其实,太空授课并不是我国航天员的首创。早在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就曾经制定了“教师在太空”计划,女教师考利夫被幸运选中。然而,事与愿违,不仅考利夫没能顺利实现太空发声,就连“挑战者”号因意外爆炸,成为了太空实验的牺牲品。时隔21年之后,美国教师芭芭拉·摩根再战太空,并在“奋进”号内讲授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太空第一课”。尽管整个过程只有短短的25分钟,但是,它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启了人类太空旅程的新篇章。此次,王亚平作为中国航天员的杰出代表,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

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王亚平的太空授课,王亚平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她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神舟十号的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

他相信,一百年以后,学生和教师都会去到太空中,太空中应该有学校,甚至有一所大学。彼时的太空是人类生存空间的一部分,有城市,有居民区,它的大学和地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太空大学的学科除了集中在太空工程和科研方面,还将开设太空文学和艺术的课程,“这种太空新文化也许将会超越技术,变为太空人类最关注的部分”。

到那时,人们回望这“最原始的”第一堂课,应当是感慨万千的。

戴亚飞向记者介绍说,有许多实验在陆地上是无法完成的,只能通过口头讲述失重的状态进行。但太空授课是在实际中真实地展示,学生能亲眼看见。“例如加速度,就能通过此次实验展示出来。”

观看此次太空授课的学生孙东晨激动地说:“我也想去太空做实验。”在他看来,平时的实验中虽然也有接触到这些实验,但感觉比较抽象,而太空授课的实验跟以前的现象不一样,自己切身感受到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

喜欢自然科学实验课的曙光中学学生石求知表示,这个实验让他看到了太空当中很多奇妙的现象,如果有机会的话他也想去试一下,感受太空的神奇。“我们之前做的实验都是在地球上有重力的条件下进行的,它这个实验是在太空失重的条件下进行,所以很有意思。”

曙光中学校长赵春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一名观众他全程观看了太空教学,认为此次授课确实不错,对学生来讲,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对我们来说这是一节最好的课程。这在地面上是无法做到的事情,让学生开了眼界,长了见识,能够激发学生对太空的求知欲。”

青少年也能参与太空实验

利用失重环境可以为人类造福。例如,在失重环境中混合物可以均匀地混合,由此可以制成地面上不能得到的特种合金;也能制成一种新的泡沫金属。失重时在液态金属中通以气体,气泡不“上浮”,也不“下沉”,均匀地分布在液态金属中,凝固后就成为泡沫金属,这样可以制成轻得像软木塞似的泡沫钢,用它做机翼,又轻又结实;由于液体中密度不同的成分不会发生沉淀和对流,所以在太空采用电泳技术生产的有些产品产量比地面高几百倍,纯度高几倍,成本也更低;可进行无容器的“悬浮冶炼”,消除了容器对材料的污染,获得纯度极高的产品,等等。

吸引青少年参加太空科学实验项目已成为载人航天的重要应用之一。2012年,美国“龙”飞船把全美多所高校学生参与的23项研究运送到太空,后又带回地面。这些学生的研究项目是“学生航天飞行实验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给学生提供机会,设计微重力下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面的研究项目。

我国曾从全国各地征集的上万份提案中,评选出5项由中小学生提出的上天方案。它们是:用胶粘法控制航天飞机舱内垃圾;液态混合物的凝固;微重力环境对草履虫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失重环境中固-液表面间的相互作用;蚕吐丝织茧实验。这5项实验先后登上美国的航天飞机。在前4项实验中除了草履虫实验由于电池工作寿命限制未获得成功外,其余3个方案都取得很好的结果。最不幸的是第5项蚕宝宝实验,由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过程中解体,这项实验也归于流产。为了实现学生们的心愿,我国航天部门让蚕宝宝登上了中国的第22颗人造卫星。太空蚕回到地面后,学生们与科学家一起分析太空飞行对蚕宝宝和它们后代的影响。

开展青少年太空实验活动,不仅锻炼了青少年的独创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而且激发了青少年们热爱航天事业、献身航天事业的热情。例如,被采纳的前4项航天飞机实验的学生在中学毕业后,都免试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有的学生还加盟到中国航天的队伍中。(杭添仁)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于6月20号上午10时举行,神舟十号女航天员王亚平将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实验,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教育部要求各地中学围绕太空授课活动开展主题活动,并以此为契机推动“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教育和中学科技教育的开展。

神舟十号航天员20日上午在天宫一号进行的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传递出这样一种理念:向民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科学精神,同样是中国开展航天活动的重要任务。

神十飞行是我国载人航天第一次应用性飞行,太空授课生动体现了“应用性”特色,体现了航天工程直接为国民教育服务的功能。

实际上,太空科普教育活动也是世界航天活动的组成部分。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美国就开始推行“教师在太空”等一系列太空教育计划。

作为载人航天的后来者,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实践刚刚开始,但历次神舟飞行在实现工程目标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了解航天、走近科学的热情。30岁左右的年轻一代已经成为载人航天工程各系统的技术骨干,而他们中的很多人,正是在航天员杨利伟首次登上太空那一幕的激励下走进航天行列的。

正如女航天员王亚平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的,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科学永远是一个国家前行的基石。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热爱航天、投身航天,需要全社会理解、支持这项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航天科普活动中蕴藏着中国航天走向明天的无穷潜力。

在卖火柴小女孩眼里,梦想是飘香的烤鹅,是奶奶温暖的双臂。在邓亚萍眼里,梦想是坚持心中永不服输的信念,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眼里,梦想是“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梦想是不停地突破和探索,是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创造。在“千手观音”邰丽华的眼里,梦想是聋人可以“听”得到、盲人可以“看”得到、肢残朋友可以“行走”,梦想是从不言弃、努力拼搏的精神支柱。梦想,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

梦想是美丽的,它是心底最美的期望,所以美梦成真也成了我们长久以来的信仰。梦想是阳光的,它使人们由浮躁走向踏实,由彷徨走向坚定,并走向成功。

梦想是有力量的,它是人生前行的动力之源;高远的梦想可以激发一个人生命中所有的潜能。上帝没有给我们翅膀,却给了我们一颗会飞的心,一个会梦想的大脑。于是让我们大家都拥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人生因梦想而高飞,人性因梦想而伟大。从小给自己一个梦想,一个人生的远大的目标,从而让梦想带着自己在人生辽阔的天空自由地飞翔。梦想就是生命的一双无形的翅膀,惟有梦想的力量才能激励和激发我们的生命,摆脱平庸和低俗,克服人性的弱点,走向优秀和杰出。

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有梦想的人生是充满希望的。愿每一个孩子在他们的童年都能够拥有自己的梦想,无论这个梦想是什么,这个梦想有多大。

在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我希望中国变得更加强大。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我国号称这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却不是世界第一强国。而美国人口也不多,却是世界第一强国。我才认识到其实人多力量不一定就大,只有团结力量才是最大的。中国的人口那么多如果团结起来,那我们的力量就会大得惊人,相反如果都各自顾自己的利益,那么那种后果也会令人恐惧 。

21世纪 ,我们要把目光放好 现在不是人多力量大的时候了 而是团结力量大,中国人都要团结起来 ,才能实现国家强大与富强,让人多变为我们的动力 而不是我们的累赘。只要各个民族团结起来 那我们的力量是无坚不摧的 没有人能江我们打败。不要被自己打败。少年强,则国强。祖国的为来就靠我们这些年轻人 这些祖国的花朵。毛泽东曾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年轻人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就想早晨七 八点的太阳。

中国的发展能力是世界上最有潜力的,作为祖国的未来不能把这种能力丢失。我们要继承老一辈的艰苦奋斗精神,我们可以被打死 但是不会被打败的。未来的中国是不可战胜的,我们要为之奋斗。

第15篇:太空授课观后感

太空授课观后感

6月20日上午十时,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国首次在神舟飞船上进行太空授课。这在我国前所未有,在全球来说也是第二次。我置身其中,又一次作为“学生”,上了一堂叹为观止的太空课。

“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随着这一句来自天宫的问候,中国首位太空老师王亚平轻轻一跃,向天宫一号舱内的摄像机镜头缓缓飘来。弯弯的柳叶眉、清澈的双眸、甜美的笑容。我似乎神游太空,亲眼看到了嫦娥、看到了仙女,她飘然而至。如梦如幻。

有史以来内容最神奇、教室最高远、观众最庞大的一课,开始了。

“神仙”聂海胜“悬空打坐”,轻盈地在半空中盘腿如佛,“嫦娥”王亚平使出“大力神功”,用手指轻轻一推,“神仙”摇摇晃晃地飘出很远,形象地展示了太空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的奇妙特性。

“在太空中,我们个个都是武林高手。”王亚平的话引发了地面课堂同学们的欢笑和掌声。“如果诗仙李白在天宫里生活,大概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为,失重环境下水不可能飞流直下。”“同学们,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妙语连珠后,王亚平从饮水包里挤出一个水珠,水珠悬浮在空中,然后被她一口吃掉,“刚好润润嗓子。”

轻松拉开大幕之后,王亚平变起了一出出戏法,圆周运动的单摆、不变轴向的陀螺、晶莹剔透的水膜、红扑扑的水球,中国第一堂太空授课在趣味与惊奇中完美展现。

她用生动趣味的语言和娴熟的操作手法,让中国的太空第一课笑声不断,惊喜连连。

据了解,2007年8月14日,美国人芭芭拉摩根在国际空间站进行了人类首次太空授课,她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在太空运动、喝水等情景。

和芭芭拉摩根进行的太空授课相比,中国航天员的这堂太空授课不仅科技含量更高,难度也更高,“摩根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太空生活,而王亚平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物理概念,所以后者科技含量较高,难度也较大。”

在王亚平和“神舟十号”环绕地球近半圈后,教室里的学生就像和她一起感受了船舱环境——润喉时漂浮的水珠,手里制作的水晶球,还有吸附在薄膜上的中国结——这节距离地表350多公里,时长40分钟的课程注定将被载入历史。

它已经创下多个第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史上第一次发自太空的授课,以及中国学生和我们观众第一次通过直播画面,观看来自太空的多个失重实验。

中国自古就有“日行千里”“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传说,那么在宇航员那里可以得到注解,他们每天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为他们每90分钟绕地球转一圈。

強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为我们能够顺利的观看太空授课提供了坚实的保证。这次太空授課为我們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王亚平那优美动听的授课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們身边每一个人。而我們也期待神舟十号的此次太空历险记將我们帶到更遥远的地方。我相信,能够让神十飞向太空的国家,也最终能带领我们向更美好的“中国梦、太空梦”等梦想的实现而前进!

第16篇:太空授课内容

王亚平太空授课内容主要是使中小学生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

在实验开始,神舟十号指令长聂海胜首先做了一个“太空打坐”

原因:由于没有重力,所以,只需轻轻地用力就可以使人体处于漂浮状态。

实验一:质量测量

在失重的太空,地面的测重不再奏效。“那么,航天员想知道自己是胖了还是瘦了?怎么称重呢?”太空教师王亚平问。

在天宫一号,有一样专门的“质量测量仪”。“太空授课”的助教聂海胜将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将连接运动机构的弹簧拉到指定位置。松手后,拉力使弹簧回到初始位置。这样,就测出了聂海胜的质量——74千克。

揭秘:牛顿第二定律

对这个问题,王亚平就有解释,“其实,就是牛顿第二定律F=ma。”也就是,物体受到的力=质量×加速度。如果知道力和加速度,就可算出质量,“弹簧凸轮机构,产生恒定的力。也就是,刚才将助教拉回至初始位置的力。此外,还设计一个光栅测速系统,可测出身体运动的加速度。”

特级教师骆兴高:用光栅测速装置测量出支架复位的速度v和时间t,计算出加速度(a=v/t),就能够计算出物体的质量(m=F/a)。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在一切惯性空间内普遍适用的基本物理定律,不因物体的引力环境、运动速度而改变,因此在太空和地面都是成立的。实验二:单摆运动

T形支架上,细绳拴着一颗小球。这是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王亚平将小球拉升至一定高度后放掉,小球像着了魔似的,用很慢的速度摆动。随后,王亚平用手指轻推小球,小球开始绕着支架的轴心不停地做圆周运动。

揭秘:太空失重

浙大航空航天学院专家:在地面,单摆的运动周期与摆的长度、重力和加速有关。但在失重的状态,没有了回复力,钢球就静止在原始位置。这时,细绳并没有给球拉力。

手推小球,相当于给了小球一个初始速度,同时细绳又给小球提供了拉力,细绳拉力平衡离心力,小球便绕着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如果没有细绳的拉力,小球就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在地面,空气的阻力使物体的速度越来越慢,重力则使物体向下掉。

实验三:陀螺运动

王亚平取出一个陀螺,用手轻推,陀螺竟然翻滚着向前,行进路线变幻莫测。随后,她又取出一个陀螺,抽动它后,再用手轻推,陀螺沿着固定的轴向向前飞去。

揭密:角动量守恒

特级教师骆兴高:转动的陀螺具有定轴性。何为“定轴性”?就是当陀螺转子以高速旋转时,在没有任何外力矩作用在陀螺仪上时,陀螺仪的自转轴在惯性空间中的指向保持稳定不变的特性,也称为稳定性。转子的转动惯量愈大,稳定性愈好;转子角速度愈大,稳定性愈好。定轴性遵守角动量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矩作用的情况下,物体的角动量会保持恒定。航天员瞬时施加的干扰力不能产生持续的力矩,由于角动量守恒,高速旋转陀螺的旋转轴就不会发生很大改变。而这一点在地面上之所以很难实现,并不是因为角动量守恒定理不成立,而是因为陀螺与地面摩擦产生的干扰力矩等因素改变了陀螺的角动量,使其旋转速度逐渐降低,不能很好地保持旋转方向。

实验

四、五:制作水膜、水球

太空授课模拟图(5张)这是同学们最感兴趣,也是最神奇的实验。

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并抽出后,形成了一个水膜。这在地面,难以实现,因为重力会将水膜四分五裂。那么,这个水膜结实吗?轻晃金属圈,水膜并未破裂,而是甩出了一个小水

滴。再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

更奇迹的时刻:在第二个水膜上,用饮水袋不断注水,水膜很快长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大水球。水球内有连串的气泡,用针筒取出,水球却不受任何破坏。

最后,王亚平注入红色液体,红色慢慢扩散,水球变成了一枚美丽的“红宝石”。揭秘:液体表面张力

浙大航空航天学院的专家:液体表面层内分子间存在着的相互吸引力就是表面张力,它能使液面自动收缩。表面张力是由液体分子间很大的内聚力引起的,在太空与地面液滴产生表面张力的原理以及表面张力大小都是一样的。只是,在失重的状态下,表面张力表现更为明显。失重时,水珠之间没有了重力的挤压,液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都形成了最完美的球形。特级教师骆兴高: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叫做表面层,表面层里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分子间的距离比液体内部大一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导致表面就像一张绷紧的橡皮膜,这种促使液体表面收缩的绷紧的力,就是表面张力。微观表现为分子引力,宏观体现即液体表面的张力。当针尖戳入水球时,水的表面张力依然存在,故水球不被破坏。

老师学生将“天地对话”

为配合此次太空授课活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在今年5月24日至6月10日期间举办了“我问航天员”——太空授课大型问题征集活动,收集中小学生朋友对载人航天科技、航天飞行、空间科学及航天员太空工作、生活等领域的提问。

目前,已经征集到数千个相关问题。这些问题,除了部分由参与过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或航天专家在活动后期以访谈、文字或“微访谈”方式回答外,还将在此次太空授课中提交给神舟十号的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予以解答。此外,还将挑选2-3名热心提问的中学生到太空授课的地面现场,与340公里之外的“太空老师”进行互动。

本次太空授课将持续45分钟,课程内容为展示并讲解太空中的失重现象等。此次授课将通过天链数据“中转站”传送双向实时授课画面,实现天地之间的视频提问和回答。

第17篇:太空授课观后感

陈位庄小学观看太空授课总结6月23日上午, 结合学校“中国梦 我的梦”主题系列活动,陈位庄小学师生利用休息时间,怀着浓厚的兴趣观看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视频。

这次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活动由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和另外两位宇航员在天宫一号里为全国青少年演示讲解失重环境下的基础物理实验。航天员们在天宫一号里分别进行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水膜和水球等试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同时,人大附中作为“地面课堂”,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空中课堂的宇航员们进行了互动交流。授课即将结束时,宇航员们热情鼓励同学们努力学好科学知识,不断探索科学奥秘。

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王亚平的太空授课,王亚平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她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神舟十号的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

此次太空授课活动,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了崇尚科学、探索航天知识的热情与梦想。观看完直播视频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将“我的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爱我中华、心系国防,努力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富强奉献自己的力量。

2013

陈位庄小学 年6月

第18篇:《太空旅行》教案

《太空旅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浅显的太空知识

2.能画出想象中的飞行器和太空背景 3.发现和体验美的存在,提高审美能力。

4.能灵活运用各种绘画工具材料创造性地表现出太空旅行时的奇特场景。

教学重点:

重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了解浅显的宇宙知识,拓宽思路,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难点:以想象的形式画出太空旅行,并灵活运用各种绘画工具材料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境,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出示地球的图片。 (*放映*)

并跟学生做了一些简短的谈话,“老师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刚学会了一首关于地球的小诗,写得特别美是吗?谁能念给老师听一听呀?”这时候,每个小朋友都兴奋的举起了小手。然后,我让他们在背景音乐中一起朗诵。这是一首非常有画面感的诗歌,出自小学第五册语文课本,内容是这样的:

我坐飞船到天上,看看地球什么样 地球是个大圆球,浑身穿着花衣裳 那绿色的地方,是河流湖泊和海洋 那黄色的地方,是沙漠里黄沙在飞扬 那白色的是南极北极冰雪白茫茫......在朗诵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文字中的美感,自然而然地进入审美情境,受到美的熏陶。然后,我再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们知道能看到这些奇妙景象的地方是哪儿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太空\"由此引出关于宇宙太空的话题,从而导入了新课。

(二):新课教学,认识太空,体验宇宙的美:

获得知识,意味着发现,意味着解决疑问。从这一点上来看,欣赏教学犹为重要。在学生面前展示出直观的形象,让他们学会去观察现象间的细微差别,并结合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才能敢于去发现,深刻地去理解新事物中存在的美。 在新课教学的开始部分,安排学生一起欣赏一个关于星球大战的电影片段,使学生受影片中的气氛感染,从而调动他们进一步去认识太空。

影片结束后,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自由讨论,讨论的内容是\"看了这段影片你有什么感觉,如果你可以去太空,最想看到的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结合刚才的影片内容,引导他们充分展开想象思维,而采用自由讨论的形式便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让他们在敢于表现自己独特想法的同时,也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讨论结束后,再进行自由发言,答案将是丰富多彩的:比如学生感兴趣的外星人,神秘的飞碟,流星,彗星,宇宙中各种美丽的星系......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的时候,我提议:“大家一起去看一看真正的宇宙风光好不好?” 这,课堂气氛显得更加活跃起来。

欣赏教学是使学生直观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实现这一目标的原则,应该是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尽量让他们采用自主研究的方式去欣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应该是赠予者,而应该起导向作用,引导他们找到自己对美的理解。

教学的第二部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宇宙的风光,在欣赏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表现空间,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自主感受,自我表述。这时,那些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往往能给其他同学以新的启迪。

在学生兴致高昂的时候,教师加入他们的讨论并提出疑问,这么美的太空你们想去吗,用什么方法可以飞向太空呢?学生马上回答可以插上翅膀,可以坐宇宙飞船....这时候,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飞行器。

画好后告诉学生,老师想坐着这样的飞行器去太空,你们能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吗?由此进入新课教学的第三个阶段,飞行器的创作设计。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在彩色的小纸片上设计飞行器的外型,完成后自由上台通过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描述一下飞行器的特点和功能,通过自评和互评达到学生之间相互借鉴,相互交流的目的。

美术课不像有些学科那样主要运用聚合思维,寻找单一的答案,如果学生仅靠自身的闭门造车,想象思维只会逐渐枯萎。而那些来自小伙伴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作用不可小看,美术创作呈现的视觉形象丰富多彩,当学生置身其中,像见到万花筒,目不暇接。它有时比教师的讲课作用更大。也更益于难点的解决。

学生范画欣赏,准备了几副用各种绘画工具材料创作的《太空旅行》学生作品,将它在飞行器创作的基础上进行展示,创设宽松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用简短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对这些作品的感受。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得到启发,从而更具象地明确自己想画什么,可以运用哪些怎样更好地去表现它。紧接着,提出了作业要求:\"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共同完成一副太空旅行的想象画,自由选择你们喜欢的工具材料,把想象中的奇妙景象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现出来\"

(三)作业练习:在愉悦的氛围中鼓励创新

在明确作画要求后,学生开始进行作品创作,美术课中这一阶段的课堂气氛往往容易显得沉闷,利用背景音乐创设愉悦的氛围,并安排学生以两人合作的方式参与创作过程。鼓励他们自由选择绘画工具材料,给他们创造自由发挥的余地,有了这个余地,孩子们就能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从中发现有意思的细节,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从而丰富他们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同时也增强了互相商讨,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巡回指导过程中,重视整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随时展示有新意的学生作品,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四)课堂总结:师生讨论与学生自评互评想结合

办一个小画展。让学生将他们的作品贴在教师四周的墙壁上,并在学生中展开讨论“你最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也鼓励小作者们自由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通过师生讨论和学生的自评互评,形成轻松和谐的交流气氛,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最后正堂课在学生积极主动的讨论声中圆满结束。

第19篇:太空娃娃教案

诗歌:太空娃娃

作品赏析:

茫茫太空深邃宽广,蕴藏着无数秘密,本来就令人神往,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幼儿来说,尤其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能够到太空中探秘,是多少人渴望而难以实现的愿望啊!在这首诗歌中,幼儿竟然想像着借助楼房不断增加的高度来到天上,平时遥不可及的月亮、星星,此时却任由他触摸、采摘,仿佛做游戏一般简单。这种奇特的经历,不由勾起人们的无限向往,感叹童心世界的奇思妙想、无拘无束。

这首有趣而朗朗上口的诗歌,采用了“顶真”的写作手法,上下句首尾相连,恰似带着孩子们一步步向前深入探索,在局部的重复中,增强了诗歌的可读性。

作者以天真的童心感受、描绘探索太空世界的奇妙与多彩,在满足幼儿好奇心与想像力的同时,引导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启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渴求与探究欲望。

活动目标

1.体会诗歌蕴含的神奇想像和趣味性,会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自己对太空的想像。2.喜欢朗诵诗歌,感受诗歌顶真的表现手法。 3.认读重点字词:高楼、摸、婆婆、太空。

活动准备 1.幼儿准备

小图书人手一册、白纸、水彩笔人手一份。 2.教师准备

大图书、大字卡(高楼、摸、婆婆、太空)、彩色卡纸、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1.联想游戏:①一听到黑板你会想到什么?(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推理原因,并用完整的语言讲述)②一听到白云你会想到什么?

2.谈话:你们知道太空中还有什么?你们想到天上去看看吗?有一个娃娃就到天上去了,你们想知道他是怎么去的、他在天上做什么了吗?老师来说,请你们把听到的画下来。

二、自主阅读

1.听诗歌绘图。教师念诗歌,幼儿结合自己的理解绘图。

2.请1-2名幼儿讲述自己绘画的内容,教师引导幼儿讲述完整。 3.幼儿翻看小书,讲述图画内容。 师:这件有趣的事情也被画家叔叔画到小书里去了,小朋友们想看看吗?画里面还有一首好听的诗歌哦,可以找找你会认的字,和你的好伙伴说一说。

三、理解阅读

1.大声朗读诗歌。 ①打节奏读: ②改错读:高楼楼长长,一长长到树上;天上伸手摸摸,一摸摸到太阳;月亮婆婆接我,接我来到船上;天上到处开满,开满星星点点;我在天上采花,做个可爱宝宝。

③问答读:

2.幼儿念诗歌教师作图解读。(你们都画了好看的画,老师也想画一幅,你们来说,我来画好吗?)

①高楼楼长长,一长长到天上。怎么发现高楼长到天上呢?(加上一些白云) ②天上伸手摸摸,一摸摸到月亮;月亮婆婆接我,接我来到天上;天上到处开满,开满星星花花;(你们觉得星星花花是什么样的?)我在天上采花,做个太空娃娃。(到太空上去的人叫什么?什么人可以到太空上去呢?我们小朋友到太空上去了,应该怎么称呼呢?)

③这首诗歌的名字就叫“太空娃娃”(教师在画纸上书写诗歌名字) 3.自制图书。

师:我们每人都有一幅自己的画了,把它装订起来做一本小书吧!这本小书我们可以把它放在图书角,平时都可以去看看,还可以请爸爸妈妈看哦!

四、字卡游戏:对对对,错错错 师:小朋友你猜猜,它是“**”吗。(答对了就说“对对对,答对了!”同时用胳膊做“对”的手势;答错了就说“错错错,说错了!”同时用胳膊做“错”的手势。)

五、延伸活动:想象太空进行绘画,并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20篇:太空授课情况

马厂中学全体师生观看“太空第一课”情况

时间:2013年6月20日10点地点:各班教室

内容: 我国载人航天史上的首次太空授课今天上午10时04分至10时55分开课,央视进行全程直播。根据教育部昨天下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学妥善调课,组织学生收看神舟十号航天员的太空授课活动。我校组织七八年级学生及所有教师利用班班通办公室电脑观看了实况.具体内容如下:

1、老师学生进行“天地对话”本次太空授课将持续45分钟,课程内容为展示并讲解太空中的失重现象等。此次授课通过天链数据“中转站”传送双向实时授课画面,实现了天地之间的视频提问和回答。

2、太空授课将成全民科普本次听课对象为所有初、高中学生,授课的内容为太空环境下的科学实验。

3、美“太空第一课”等了22年

2007年8月14日,美国女航天员芭芭拉·摩根在国际空间站里完成了人类首次太空授课。从提出构想到完成授课,美国航天人等待了22年。航天专家、《国际太空》杂志社副主编庞之浩告诉记者,美国航天局关于太空授课的构想最早出现在1985年。那一年,小学教师芭芭拉·摩根和另外一名女教师克丽斯塔·麦考利夫被美国宇航局“教师在太空”计划选中。第二年,摩根作为麦考利夫的替补,在地面上仰望同伴搭乘“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却不幸目睹了“挑战者”号升空后不久爆炸的悲剧一幕。

“挑战者”号失事后,美国颁布禁令,禁止“普通民众参与航天飞机任务”。为了不违反这一禁令,美国宇航局于1998年将摩根转为“职业宇航员”。22年后,摩根进入太空,为地球上的学生“上课”,替麦考利夫完成了未尽的心愿。

太空桥范文
《太空桥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