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作文多读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25 15:03:4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作文教学多读多练

作文教学多读多练

时间:2011年11月9日

地点:苏溪三小报告厅

主讲人:滕苏仙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要完成这项教学任务并非易事,而要提高农村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难上加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个“读写”结合的强化训练方针,促使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鲁迅先生在《给赖少奇》的信中说:“文章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多看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与方法的。”“看”即“阅读”,“练”即“写”,可见多读多写是培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一门学问,当代人董味甘著有《阅读学》一书,曾祥芹、韩雪屏两位教授主编的《阅读学丛书》有五册,共200万字,因目的不同,每个人读什么书,怎样读,各有差异。所以学生阅读也要讲究方法。欲从阅读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让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广泛阅读。学期初,语文老师带头(自费)多订几本有关作文方面的报纸杂志,诸如《中学生阅读》、《作文》、《教育信息》等等。供学生阅读,让学生看看别人是如何认识世界的,在充实自己,增长知识的同时,久而久之在自己的头脑仓库里自会增多词汇及语言方式。

写文章,就是用书面语言记叙、议论和抒发自己的感情,应尽可能地写得生动活泼,让人喜欢读,有好效果。文章写作时作者的语言、观察、思维、想象以及知识、思想等多种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运用,而以运用语言为基本要素,所以高尔基在《和青年作家谈话》中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可见掌握足够词语的重要。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看报刊、读小说或其他什么读物时,就要求他们不放过每一字、词、句。把好的字、词、句用摘抄、剪报、记卡片的形式把它积累下来。这样,阅读后随批、随记、随收集,不但可以积累语言,也可以积累材料,积累“思想”,为今后的写作增添了源泉。

在学生积累的同时,老师也把积累的材料,收集来的美文、佳作,不断读给同学们听,课前五分钟读,早自习读,作文提示时读„„,读来读去,同学们不但不烦,反而眉飞色舞,跃跃欲试起来。同学们也分班编组,轮流读自己的习作,展示亲手收藏的“珍宝”,每天读、听两、三篇,一学期下来就有三位数字了。

二、有重点地选取文章细心地阅读

学生写作文大都从“模仿”开始。在每写一篇或一类作文之前,让学生从作文杂志上选取类似题材的文章认真细读一遍后,分析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取的中心是什么?写的是什么材料?

2、它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大体分析一下文章的结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3、有何语言特色?

4、文章有什么优缺点?(自己应学习哪些长处?)

细读范文以后,再考虑自己所要写的文章须从哪个角度下手,如何写作。这正如鲁迅先生在《不应该那么写》中有这么一句话:“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

不应该那么写,恐怕最好是从同一作品的未定稿件中去学习了”,这样取长补短,不是做每件事都需要的吗?

“多读”还是个准备阶段,关键还在于“多练”上。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多同学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得到的材料付之东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

“只读不写尤如纸上谈兵”,只有“多写”才能理论联系实际,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反复摸索,练习,才能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如何审题,如何选材,如何构思谋篇,尽管老师说得头头是道,不厌其烦,可照样有同学写读后感,除了复述之外,“议论”“联系”寥寥无几。写记叙文如记流水账,干巴巴,老生常谈,让人不堪入目„„纸上谈兵不行,必须带他们下水,老师多做示范,定目标,定形式,让他们多练。

首先进行小练笔,鼓励学生们记日记,建立日记检查制度,把观察到的情况天天都记上一笔两笔,注意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焦点问题,让学生学会关注现实、立足现实思考问题。这样老师可以经常出一些关于生活琐事方面的题目,逼同学去写,如《课间十分钟》、《热闹的菜场》、《去学校的路上》、《早饭后》、《家庭趣事》、《乡里人》等等,即使学生写得不成功,也入了“观察”的道。在练笔的同时,学会了观察,不怕得不到应得的东西。

其次进行针对性练笔。

词汇掌握不足,我们就多练习解词、造句、收集比喻句、歇后语、收集成语典故。

“引用”有增添文章色彩的作用,我们就让学生比赛收集名言警句,组织格言摘登活动,每天由两位同学在黑板两端书写格言、名人名言,装饰花边,既展示了同学们的能力,又学习了知识,还美化了学习环境。

学生不善于选材,把握不了详略,就进行专题片段练习,如:《上学路上》、《校园内的一角》、《月夜》、《花圃》、《小议„„》等等,二三百字就行,这样费时不多,收效甚大。书面练习与口头练习结合,每天抽出10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进行5分钟口头即兴作,针对事件发表议论或描写景物,叙述事情都可。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不放过每个节假日,在鼓励学生参加节日活动的同时,要求学生写下随想,这样既丰富了课外生活,又提高了写作水平。

最后每周一作训练。

每周一篇在作文本上写,老师认真批改,点拨。同学们讨论互改,想同学推荐佳作,细细讲解各类作文的优缺点,适当进行表扬、批评,鼓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通过读练结合的强化训练,学生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一学年下来,同学们经过反复探索,练习,写作能力不断提高,整体不入门的现象克服了,许多同学作文有了闪光之处

推荐第2篇:多读“无用”之书

陈平原号召学子多读“无用”之书

陈平原号召学子多读“无用”之书 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致辞中,著名作家王安忆对复旦的同学提出三个嘱附,希望他们“不要尽想着有用”、“不要过于追求效率”、“不要急于加入竞争”。

这篇致辞以《教育的意义》为题于8月5日在《东方早报》刊载,旋即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掀起了一场关于教育的目标与意义、大学生的价值与追求等议题的讨论。

与之同时,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的新书《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也在毕业季面世。

在这本明显以大学生为对象的文集中,陈平原从“读书”、“大学”、“人文学”三个角度切入,以平和而明晰的语言,与读者讲述读书的心得与喜悦,探讨大学教育的意义与得失,语气谆谆,心意切切。

与王安忆一样,陈平原号召学子多读“无用”之书,警惕与远离主流价值观,养成独立的趣味和广博的审美。有感于当今大学教育的急功近利,陈平原重提,大学的目标,“是培养有文化、善交流、注重精神生活的读书人。”

【人物简介】

陈平原 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散文小说史》等影响甚巨的学术专著。与此同时,关注学术的流变与大学教育的成败,著有《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与《大学何为》等。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

为自己而读书

新京报:如今我们到了一个书籍很多的时代,像你书中说的“书到用时方恨多”。在这样一个时代,其实读书的方法更重要了。

陈平原: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层次的经典。有两千年的经典,有两百年的经典,有五十年的经典;在我心目中,能够在读书人的书架上长期站立的,就算是经典。换句话说,经典的定义及含金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命运,以及是否值得你我认真品鉴,是有时代性的。

但不管怎么说,“好读书”与“读好书”,二者应该有一个结合。这就带出另一个问题: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坏书。林语堂说过,他喜欢读极上流的书和极下流的书。“极上流的书”好说,那就是我们常说的经典;“极下流的书”为什么也值得阅读?不说超前的著作被打压,即便沙里淘金,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这比整天背诵、引述名人警句更值得夸耀。

在噪音铺天盖地的当代社会,建立并坚持自己的阅读趣味,是很难的。相信你自己的立场、视野及趣味,不受周围各种声音的诱惑,用胡适的话说,即除了传统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外,还得添上一句“时髦不能动”。周围的人都说好,都说“非读不可”,都说不读就OUT了,你还能坚守自己的趣味,这就很不简单。

作为中国人,除了《论语》、《诗经》等几十种经典著作,你确实非读不可,不读说不过去;其他的书,其实都是两可的。只是请记得一点,阅读可以消闲,但“消闲”不一定是“阅读”。越是时尚的东西,越容易过时。假如这个时尚碰巧是你个人的趣味,那我不反对;如果不是的话,需要保持一种警觉。读自己喜欢的书,为自己而读书,这就是我的基本立场。

找到你信任的读书人

新京报:要怎样建立自己的趣味和标准?

陈平原:在我的新书《读书的“风景”》中,有一篇《人文学的困境、魅力及出路》,提及如何重建人文学的自信,选择怎样的读书策略,以及“尚友古人”的好处。其中谈到金克木的经历,他在北大图书馆当馆员,认准几个著名教授,人家来借书,他抄书单;人家还书,他就跟着读。读得懂读,读不懂也读。 几年下来,金先生也成为一个眼界颇高的“学者”了。还有就是林语堂的故事。林语堂的中国文化底子原本很薄,经周作人指点,迷上了晚明文人袁宏道,并以此为基点,左冲右突,上挂下联,很快理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读书线索。日后撰《四十自叙诗》,有这么两句:“近来识得袁中郎,喜从中来乱狂呼。” 不管是追随五百年前的古人,还是结交现实生活中的师友,找到你信任的读书人,跟他/她们一起阅读、思考,就可以事半功倍。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交朋友、谈读书,会决定你的视野和趣味。

新京报:对一个普通读者来说,什么样的书是他最应该读的?

陈平原:这很难说。阅读最最基本的经典著作,这上面已经说了。别的,那就取决于你的阅读目标,是希望借此建立一种公民立场,还是完善自家的审美趣味;是祈求良好的生活态度,还是促成专深的研究方向,这都影响你的阅读策略。 所以,很难说哪一本书是一定、一定要读的。另外,时代变化了,知识在更新,阅读视野也在转移,上一代人觉得必读不可的,下一代人不见得这么认为。除非是在大学讲专题课,否则,我不敢、也不愿意给人开书单。

寻觅阅读的乐趣 新京报:你在书中提到你很欣赏“爱美的”学问家,即“业余”的学问家,为什么?

陈平原:晚清西学东渐以后,我们整个教育制度都变了,世人对于“学问”的想象,也跟以前大不一样。过去说,读书人应博学深思,“一物不知,儒者之耻”。现在呢,专业分工这么细,人家问你什么问题,回答“不懂”,这很自然,也很正常。好处是大家都“术业有专攻”,任何一个稀奇古怪的问题,都能找到专家来解答。

可作为具体的“读书人”,你一辈子就从事一个小小的专业,就精神层面而言,未免有点可惜。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高深的专业研究之外,保持对于宇宙、对于人生的广泛兴趣,这是一种值得欣赏的生活态度。过分学科化与专业化,导致知识之间的明显隔阂、人们对世界理解的不完整,以及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之间的巨大鸿沟。这不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欣赏“爱美的”学问家,就是主张专业之外的读书。为专业而读书,这不必你强调,任何一个接受过学院训练的人都会这么做。缺的是专业以外的阅读。是的,从专业角度,天文我不懂,地理我不懂,考古我不懂,宗教我也不懂,可我有兴趣,会阅读我能找到感兴趣的相关书籍。

不满于封闭的专业小圈子,穿越各种学科的边界,不是希望从事“跨学科研究”,而纯粹是出于求知的欲望。前者如今成了另一门“学问”,而我想说的是个人的“修养”,一种无关学位与学历,不能拿来评职称、报课题的“阅读的乐趣”。

构建丰盈的精神生活

新京报:在今天学科分工化越来越细的条件下,尤其是你读到博士,以学术为业,好像路确实越走越窄。这好像是一种普遍的困境,很难打破。

陈平原:是困境,但不是不能打破。看老一辈学者的学养及趣味,就不是这个样子,那是他们小时候所受的教育决定的。走到今天这一步,跟最近二十年中国的教育体制有密切关系。中学文理分科,大学突出实用性,人文学日渐边缘化,这决定了一代人的学养及趣味。

人家问我,关于“读书”有什么建议,我常回答“读文学书”。为什么?因为“文学”没用。在一个以赚钱为第一要务的时代,连大学教授都以赚钱多少来决定认不认自己的学生,你还能说什么?如何赚大钱,不归人文学者教;编写“商战手册”或“股市指南”,那也不是大学教授的责任。我们能做的,是培养有文化、善交流、注重精神生活的读书人。

作为中文系教授,我谈《人文学的困境、魅力及出路》,或者撰写《“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关于重建“大一国文”的思考》(2012年5月9日《中华读书报》),很容易被嘲笑为“自我保护”。可母语教育的滑落、人文修养的缺失,长远看,危及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是个迫在眉睫的大问题。民众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这完全可以理解;可本该成为“精神圣地”、“指路明灯”的大学,也都变得如此急功近利,不能原谅。

新京报:你更提倡博雅而非专深,这是不是你认为中国大学不应盲目学习国外大学的原因?

陈平原:不对,今天中国大学的教学理念及课程设计等,之所以过分实用化,并不是学习欧美一流大学的结果。人家不管是综合大学还是文理学院,都注重博雅课程,要求大学生对人类、对历史、对艺术、对人生有比较好的了解,然后才进入专业研究。我们过早地专业化,小小年纪,就划了一条红线,把很多知识排除在外,并贴上标签,注明“这不归我管”。这样的教育是有问题的。从制度上说,除了中学的文理分科,再就是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过分侧重技术性知识,美其名曰“与市场对接”。我再三提醒,“职业培训”不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修养、眼界、趣味。当然,如果你认定,我们的“大学”本来就应该是“职业培训学校”,那我没得说。

推荐第3篇:多读无用之书

多读无用之书——与陈平原教授对话

时间:2012年8月17日 作者:吴永熹 来源:新京报

关键词:

陈平原号召学子多读“无用”之书 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致辞中,著名作家王安忆对复旦的同学提出三个嘱附,希望他们“不要尽想着有用”、“不要过于追求效率”、“不要急于加入竞争”。

这篇致辞以《教育的意义》为题于8月5日在《东方早报》刊载,旋即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掀起了一场关于教育的目标与意义、大学生的价值与追求等议题的讨论。

与之同时,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的新书《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也在毕业季面世。

在这本明显以大学生为对象的文集中,陈平原从“读书”、“大学”、“人文学”三个角度切入,以平和而明晰的语言,与读者讲述读书的心得与喜悦,探讨大学教育的意义与得失,语气谆谆,心意切切。

与王安忆一样,陈平原号召学子多读“无用”之书,警惕与远离主流价值观,养成独立的趣味和广博的审美。有感于当今大学教育的急功近利,陈平原重提,大学的目标,“是培养有文化、善交流、注重精神生活的读书人。”

【人物简介】

陈平原 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散文小说史》等影响甚巨的学术专著。与此同时,关注学术的流变与大学教育的成败,著有《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与《大学何为》等。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

为自己而读书

新京报:如今我们到了一个书籍很多的时代,像你书中说的“书到用时方恨多”。在这样一个时代,其实读书的方法更重要了。

陈平原: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层次的经典。有两千年的经典,有两百年的经典,有五十年的经典;在我心目中,能够在读书人的书架上长期站立的,就算是经典。换句话说,经典的定义及含金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命运,以及是否值得你我认真品鉴,是有时代性的。

但不管怎么说,“好读书”与“读好书”,二者应该有一个结合。这就带出另一个问题: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坏书。林语堂说过,他喜欢读极上流的书和极下流的书。“极上流的书”好说,那就是我们常说的经典;“极下流的书”为什么也值得阅读?不说超前的著作被打压,即便沙里淘金,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这比整天背诵、引述名人警句更值得夸耀。

在噪音铺天盖地的当代社会,建立并坚持自己的阅读趣味,是很难的。相信你自己的立场、视野及趣味,不受周围各种声音的诱惑,用胡适的话说,即除了传统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外,还得添上一句“时髦不能动”。周围的人都说好,都说“非读不可”,都说不读就OUT了,你还能坚守自己的趣味,这就很不简单。

作为中国人,除了《论语》、《诗经》等几十种经典著作,你确实非读不可,不读说不过去;其他的书,其实都是两可的。只是请记得一点,阅读可以消闲,但“消闲”不一定是“阅读”。越是时尚的东西,越容易过时。假如这个时尚碰巧是你个人的趣味,那我不反对;如果不是的话,需要保持一种警觉。读自己喜欢的书,为自己而读书,这就是我的基本立场。

找到你信任的读书人

新京报:要怎样建立自己的趣味和标准? 陈平原:在我的新书《读书的“风景”》中,有一篇《人文学的困境、魅力及出路》,提及如何重建人文学的自信,选择怎样的读书策略,以及“尚友古人”的好处。其中谈到金克木的经历,他在北大图书馆当馆员,认准几个著名教授,人家来借书,他抄书单;人家还书,他就跟着读。读得懂读,读不懂也读。

几年下来,金先生也成为一个眼界颇高的“学者”了。还有就是林语堂的故事。林语堂的中国文化底子原本很薄,经周作人指点,迷上了晚明文人袁宏道,并以此为基点,左冲右突,上挂下联,很快理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读书线索。日后撰《四十自叙诗》,有这么两句:“近来识得袁中郎,喜从中来乱狂呼。”

不管是追随五百年前的古人,还是结交现实生活中的师友,找到你信任的读书人,跟他/她们一起阅读、思考,就可以事半功倍。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交朋友、谈读书,会决定你的视野和趣味。

新京报:对一个普通读者来说,什么样的书是他最应该读的?

陈平原:这很难说。阅读最最基本的经典著作,这上面已经说了。别的,那就取决于你的阅读目标,是希望借此建立一种公民立场,还是完善自家的审美趣味;是祈求良好的生活态度,还是促成专深的研究方向,这都影响你的阅读策略。

所以,很难说哪一本书是一定、一定要读的。另外,时代变化了,知识在更新,阅读视野也在转移,上一代人觉得必读不可的,下一代人不见得这么认为。除非是在大学讲专题课,否则,我不敢、也不愿意给人开书单。

寻觅阅读的乐趣

新京报:你在书中提到你很欣赏“爱美的”学问家,即“业余”的学问家,为什么?

陈平原:晚清西学东渐以后,我们整个教育制度都变了,世人对于“学问”的想象,也跟以前大不一样。过去说,读书人应博学深思,“一物不知,儒者之耻”。现在呢,专业分工这么细,人家问你什么问题,回答“不懂”,这很自然,也很正常。好处是大家都“术业有专攻”,任何一个稀奇古怪的问题,都能找到专家来解答。

可作为具体的“读书人”,你一辈子就从事一个小小的专业,就精神层面而言,未免有点可惜。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高深的专业研究之外,保持对于宇宙、对于人生的广泛兴趣,这是一种值得欣赏的生活态度。过分学科化与专业化,导致知识之间的明显隔阂、人们对世界理解的不完整,以及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之间的巨大鸿沟。这不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欣赏“爱美的”学问家,就是主张专业之外的读书。为专业而读书,这不必你强调,任何一个接受过学院训练的人都会这么做。缺的是专业以外的阅读。是的,从专业角度,天文我不懂,地理我不懂,考古我不懂,宗教我也不懂,可我有兴趣,会阅读我能找到感兴趣的相关书籍。

不满于封闭的专业小圈子,穿越各种学科的边界,不是希望从事“跨学科研究”,而纯粹是出于求知的欲望。前者如今成了另一门“学问”,而我想说的是个人的“修养”,一种无关学位与学历,不能拿来评职称、报课题的“阅读的乐趣”。

构建丰盈的精神生活

新京报:在今天学科分工化越来越细的条件下,尤其是你读到博士,以学术为业,好像路确实越走越窄。这好像是一种普遍的困境,很难打破。

陈平原:是困境,但不是不能打破。看老一辈学者的学养及趣味,就不是这个样子,那是他们小时候所受的教育决定的。走到今天这一步,跟最近二十年中国的教育体制有密切关系。中学文理分科,大学突出实用性,人文学日渐边缘化,这决定了一代人的学养及趣味。

人家问我,关于“读书”有什么建议,我常回答“读文学书”。为什么?因为“文学”没用。在一个以赚钱为第一要务的时代,连大学教授都以赚钱多少来决定认不认自己的学生,你还能说什么?如何赚大钱,不归人文学者教;编写“商战手册”或“股市指南”,那也不是大学教授的责任。我们能做的,是培养有文化、善交流、注重精神生活的读书人。

作为中文系教授,我谈《人文学的困境、魅力及出路》,或者撰写《“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关于重建“大一国文”的思考》(2012年5月9日《中华读书报》),很容易被嘲笑为“自我保护”。可母语教育的滑落、人文修养的缺失,长远看,危及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是个迫在眉睫的大问题。民众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这完全可以理解;可本该成为“精神圣地”、“指路明灯”的大学,也都变得如此急功近利,不能原谅。

新京报:你更提倡博雅而非专深,这是不是你认为中国大学不应盲目学习国外大学的原因?

陈平原:不对,今天中国大学的教学理念及课程设计等,之所以过分实用化,并不是学习欧美一流大学的结果。人家不管是综合大学还是文理学院,都注重博雅课程,要求大学生对人类、对历史、对艺术、对人生有比较好的了解,然后才进入专业研究。我们过早地专业化,小小年纪,就划了一条红线,把很多知识排除在外,并贴上标签,注明“这不归我管”。这样的教育是有问题的。从制度上说,除了中学的文理分科,再就是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过分侧重技术性知识,美其名曰“与市场对接”。我再三提醒,“职业培训”不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修养、眼界、趣味。当然,如果你认定,我们的“大学”本来就应该是“职业培训学校”,那我没得说。

推荐第4篇:多读一本好书

多读一本好书,多活一个人生

同学们,早上好!

很高兴有机会在这样一个明媚的清晨和大家来谈一谈读书的事情。可能有同学觉得,在这样一个大家都追求潇洒的年代里和你们探讨读书这样一个话题,会被你们认作不合潮流,但是,我相信大家都不希望以后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那么,反言之,书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呢?

首先,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人类要发展,必然离不开知识。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同学们如果从小不会读书,没有知识,文化底蕴不足,长大以后就很难立足于这个时代。正如高尔基所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前苏联巴甫连柯说:“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马克思说:“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感到不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其次,读书可以塑造人生。读书对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具有重要意义,书籍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等世界名著曾激励了多少有志青年投身于革命与建设事业之中。正如歌德所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凯勒说:“一本好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总之,多读一本好书,多活一个人生。

再次,读书可以陶冶情操。读书其实是一种享受。古人读书讲究环境的清静,在闲情逸致中以求养心益德,有超凡脱俗之感。现代社会丰富多采,充满了烦躁与诱惑,能静下心来读点自己喜欢的书,养养心,益益德,不是很好的精神享受吗?读书也是一种休息,一种解脱,是人类精神上的营养剂。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他还说:“读书越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

最后,读书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唐代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也一再强调:“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孔子也说:“不学诗,无以言。”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多读课外书。读书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没有“吸收”哪来“表达”呢?苏轼就说过:“厚积而薄发”,这“厚积”就是要大家多读书。所以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主要是靠平时“多读多练”。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作为学生,你在读书过程中有收获的喜悦吗?很多同学总希望自己成绩能名列前茅,特别在语文方面,都非常羡慕那些作文写得好的同学。大家也都知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你若问那些作文写得好的同学有什么秘诀时,他们几乎都会不约而同地将功劳归之于多读课外书。的确,不少语文教育方面的专家如叶圣陶、张田若、于永正等都积极鼓励中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如何读书?在此我给大家几个建议。

首先,有点实力的人都应该学会多看一些经典原著,少看一些别人的“品读”。一则,品原著的人,往往把原汁原味的真正韵味、真正内涵等给品掉了!二则,

那些品原著的人,其理论、见识、阅历、经验等等方面都与自己的不一样,还不如自己好好去品。吃别人吃过的东西,精华与营养就都没有了!

其次,学会广泛地读书

鲸类中的庞然大物是以海里的小鱼小虾为主食的,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了鲸的胃。读书也应该学习鲸的吃法,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如果没有广泛的读书,知识是强壮不起来的。

从量变才能到质变,读书也一样,先有量,后有质!书要多读,才能够博大精深。然而在广泛的基础上,并不是对所有的书籍都是持走马观花的态度,即对于好的书籍,读时不仅要仔细,还要讲究精确,也就是真正领会其精气神,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选择自己认为经典的或者对自己帮助大的书来精读。

再次,要读书,更要悟书

读书再多,也仅仅只是书海之一粟。书海无涯,如何事半功倍?书要读,更要感悟。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过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也就是读书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读书的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读书的第二境界;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读书的第三境界。

王国维所述的“三种境界”,形象而生动地道出了一条读书求知的规律。经过“千百度”的苦读,探索、钻研与思索,努力地“悟”,你得到的将是物欲私念的超脱、人生哲理的顿悟、精神境界的升华、创造灵感的激发。如果我们遵循这一规律,就可以使自己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

然而,光读和悟还不行,还要写。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所以在读书的过程中,还要能够及时的做好读书笔记,要把精华摘录出来,把自己的灵感也随时记录下来。

总之,读书应成为同学们生活的一部分,多读书,读好书,终身读书。让我们与书为伴吧!希望大家学习古人“孙康映雪”“江泌照月”的精神,挤时间读书,多读一本书,多活一个人生,多一份智慧,多一份力量。在读中学,在读中乐,与书为友,天长地久,共同营造一个书香校园。也希望大家能够养成终身读书的好习惯,要能活到老学到老。

推荐第5篇:发言稿:多读课外书

发言稿:多读课外书

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5年级陈炳任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多阅读课外书〃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不仅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量〃还会给我们带来许多乐趣。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呀〃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比普通的人智力要高达好几倍〃知识自然而来也是十分渊博的。我国著名诗人杜甫〃也在他的诗中提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啊〃读书读多了〃读久了〃写下的诗词、书籍〃就可以将别人吸引。凡是作文好的同学〃读书量一定不会少〃他们会将书上的好词好句给画下来〃用心记在脑子里〃写作时就可以“大显身手”了!

“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就是这样的人。毛主席读书〃每本书都要看到3到4遍〃遇上好书〃甚至要读上7到8遍〃他每读一遍〃就在封面上画一个红圈圈〃时间久了〃有些好书封面已经被红圈圈所覆盖。毛主席读书时〃会画下好词好句〃再抄下来〃存放在一起〃时光飞逝〃他的好词好句本〃已经有整整一堆了!

但是读书也要讲究方法的:一要合理安排读书时间〃不要为了看书〃从而耽误学习;二要在合理的地方看书〃千万不可以在阳光下马路上看书;三不可以总盯着一类书看〃这样会了无生趣。要各类书多读〃扩大阅读面才能陶治情操〃增添乐趣;四要学会略读与精读〃略读就是粗略地看〃精读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研究。五要坚持每天都要读书。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天坚持一小时读书〃可以让我们陶冶情操〃增长对历史文学的见识。

谢谢大家!

推荐第6篇:多读一点书

多读一点书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们演讲的题目是《多读一点书》。

合:书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古今成大事者,皆以勇气和智慧之高为最甚。我们需要拥有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人生美丽的境界,人生最快乐的境界。只有读书能使我们拥有这一切。

女领:你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结识世界上所有的伟人、大师。 女合:但通过读书,就有可能。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男领:你不可能回到过去,也不可能提前进入将来。

男合:但书籍可以把你带到过去和未来。不读书的人只生活在现在,而读书人是同时生活在三个时代——过去、现在和未来。

合:你不可能走遍世界各地,但书籍可以把你带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女合:人生的快乐在于不断的追求,独立于天地、自然之间,徜徉于书的海洋,独享拥有整个世界的乐趣。

男合:拥有了书,就像拥有了良师益友,享受他们的无穷快乐! 合:多读一点书,因为它让我们更成熟;多读一点书,因为它让我们更智慧;多读一点书,因为它更能让我们体会什么是人生。同学们,生命不能复制,生命不能重生,让我们都拥有一次不后悔的生命!

推荐第7篇:多听、多说、多读

多听、多说、多读,打造英语达人

Listening:从听力突破口语、语音

陈旧的英语学习方法是重视英语语法、应付考试,在大学英语四六级等考试中取得高分。不可否认重视英语语法可以让初学者打好英语的基础,但事实上,很多取得了四六级证书的大学生依然无法开口说英语,很多人把这种现象戏称为——“哑巴英语”。我不太同意这种说法,我认为造成哑巴英语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出了问题,那就是在语言初期学习阶段我们忽略了英语听说训练而已。在尝过了英文电影学习的甜头之后,我又开始了从听力突破口语语音方法的创新。后来的学习证明这个方法也是很有个性化和实践提高的。

练习听力的技巧:

1、一定要选取一套比自己的实际水平略高些的听力教材进行强化训练。

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选取合适的学习教材极其重要,这套教材可以是一个系列或上下两册,但难易程度必须和学习者相结合。如果难度太大,则会打击英语初学者特别是自学者的学习信心,如果过于简单则容易给英语初学者造成错觉,以为自己短期的学习取得了极大的成绩。我曾经自学很多英语听力教材,比如,Step by step, College English, Listen to this, Crazy English等等,经过长时间的比较,我发现Listen to this(又名英语初级、中级、高级听力)这套教材深入浅出、从简到难、循序渐进,最适合于英语自学者进行强化训练。

自学小贴士:建议自学者从英语初级听力开始,必须买学生用书(练习)和教师用书(答案),初级部分含九盒磁带。

2、固定每天不少于1个小时,精听加泛听。

古人云:“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讲的就是让我们无论是在做事还是学习的时候都得把功夫做到位,否则一事无成。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最简单的是一切可以从头再来,但最难的莫过于坚持二字。所谓精听就是根据学习的进度每天固定听一个小单元,尽最大努力把句子和文章的意思都听懂。泛听是指随时随地用外放的录音机听一些英文歌曲、英文电影对白或英语新闻等,实际上是给初学者自己制造一定的英语学习环境。

自学小贴士:记住一个原则,我们的听力不好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以前练的听力太少,不然就是我们自己的耳朵存在听力障碍!

3、手拿铅笔作记号并提前预读猜测。

在听力练习的最初阶段最好养成手拿一支铅笔对听力内容进行短暂时间的预读的良好习惯。在英语考试中,考试者都会提前拿到考卷,考官一般建议考试者写下姓名、准考号码等,不许答题,但可以预览考卷。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

如果利用这一短暂时间对听力内容进行预读则可以获得很多的考试信息。对于填空题,可以通篇读完,获得概意,对部分填空进行猜测;对于选择题,读选择项有助于提高正确率;对于问答题,则直接看提问部分,在听力过程中尤其注意精听提问部分即可。

自学小贴士:手拿铅笔可以在预读中对重点单词、句子轻轻划出相应记号以配合听力。但在考试结束前尽量擦掉,保持卷面整洁,否则可能会扣分的。

4、对于极其优美的篇章进行听写训练。

听写一直是我极力推荐的学习方法。表面上看每一个学习者在精听一段听力材料后似乎都听懂了全部意思,但不尽其然,对于一些优美的篇章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是有必要的。听写则是最急需最有效的方法。

自学小贴士:尽量用外放的录音机进行听力训练,在做听写训练时,可通过按暂停键自我控制时间。如此反复之后,你会发现两个结果:

一、听写的错误很多;

二、听写后对于听写的内容印象极其深刻,甚至难以忘掉!

Speaking:我们在日常交流中的真正法宝

有很多的英语爱好者经常会在学习若干年英语过后会陷入一个怪圈,那就是无法用英语和美国人进行日常交流。自己很难用英语把想说的内容表达出来,而且最要命的是几乎听不懂美国人说的流利英语,就算是美国人说得再慢,在我们几个“pardon”之下他又重复无数遍,我们依然听不懂。

为什么我们会掉入进退两难的境界?原因只是两个:

一、我们没有学习过真正美国人说的真正日常应用口语;

二、我们缺少专门的演讲训练。如果你想开口说流利英语,必须首先打破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传统障碍。美国人强调从小就应该学会在大众面前表达自己,用语言去说服别人;中国从古到今讲究为人要谦虚,出言慎重,沉默是金,多听少说,言多必失。如果你也想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你已经知道应该从何处入手了。那就是要抛弃以前中国人那种处处要求严谨的表达理念而从这一刻开始大胆地虚心地向美国人学习真正的人话!

练习口语的技巧:

1、多开口说英语,少沉默不语;

2、多模仿经典对白,少一点思考语法;

3、多用心用笔记下好句子,少一些无谓的篡改写作;

4、多与高手或外国人交流,少去口语角重复了千百遍的话。

Reading:提高英语词汇和写作双刃剑

古人广为流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造就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无不从读书中汲取了成就功名或事业的思想源泉。我自幼喜欢读书,自信“读什么书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读英语书的技巧:

1、有所选择地去读好书,不读炒作书或所谓的畅销书;

理由:回顾过去,你会发现一些所谓的畅销书已经在今天销声匿迹了。

2、多读中英文对照的中外名著,有助于突破文化理念;

理由:读纯英文版本的书可能会让你不知所云,因为你就不是美国人。

3、精读和研究优秀的外国演讲名家或总统竞选的文章;

理由:读书的目的在于吸取人物事件背后的思想精华,引起你的思考。

4、读好书后及时写出一篇随意思考的读后感修改保存;

理由:创作的灵感只会留在一瞬间,稍纵即逝,写作可以让你更聪明。

看英文电影和看书的学习技巧

1、尽量选取一些著名的英文大片进行观赏;

2、随时记录一些好句子,进行中英文比较;

3、参考剧本和场景自我模仿角色练习发音;

4、反复观摩一部影片分析人物性格及思想。

自学小贴士:在观看英文电影时最好先听英文再看中文字幕,刚开始时几乎听不懂,坚持两三遍就会出现效果。尤其是在观看同一部英文电影多遍之后此效果最佳。

推荐第8篇:读课外书好处多

读课外书好处多

多读多看课外书对我们学习有帮助吗?有人会说“有”,也许有人会说“没有,好好做功课,多做练习就行了,老看一些闲书没有用\"。你们可千万别这样想啊!因为多读多看课外书对我们可是大有帮助的!

“太阳从西边升起啦!”妈妈吵着说。从前回到家里连课本都不愿意去翻的我,有一天,却拿起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津津有味地读起来了,从书中,我明白了许多现实中的不解之谜,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难题。之后,我也变得喜欢看课外书了,每天我都从中吸取知识的营养。我看了很多书,从中也懂得了许多道理。读完《白雪公主》,我知道了好与坏。白雪公主心地善良,七个小矮人乐于助人,金碧辉煌的皇宫里却有一个心狠手辣,不择手段的皇后。皇后为了要白雪公主死,绞尽脑汁想办法整死白雪公主,最终得到了惩罚。

现在让我们总结一下读课外书的好处吧:

一、多读多看课外书,可以增长见识,丰富知识。

二、多读多看课外书可以让我们的作文从一个字一个字的说,转变到出口成章。让我们多积累词汇,为我们的写作打基础。

三、多读多看课外书可以让我们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民族习俗。

四、多读多看课外书,可以增强我们对各门学科的了解,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并了解这门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睢,多读多看课外书这么好,何乐而不为呢?

推荐第9篇:多读“无用”之书

陈平原号召学子多读“无用”之书

陈平原号召学子多读“无用”之书 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致辞中,著名作家王安忆对复旦的同学提出三个嘱附,希望他们“不要尽想着有用”、“不要过于追求效率”、“不要急于加入竞争”。

这篇致辞以《教育的意义》为题于8月5日在《东方早报》刊载,旋即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掀起了一场关于教育的目标与意义、大学生的价值与追求等议题的讨论。

与之同时,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的新书《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也在毕业季面世。

在这本明显以大学生为对象的文集中,陈平原从“读书”、“大学”、“人文学”三个角度切入,以平和而明晰的语言,与读者讲述读书的心得与喜悦,探讨大学教育的意义与得失,语气谆谆,心意切切。

与王安忆一样,陈平原号召学子多读“无用”之书,警惕与远离主流价值观,养成独立的趣味和广博的审美。有感于当今大学教育的急功近利,陈平原重提,大学的目标,“是培养有文化、善交流、注重精神生活的读书人。”

【人物简介】

陈平原 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散文小说史》等影响甚巨的学术专著。与此同时,关注学术的流变与大学教育的成败,著有《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与《大学何为》等。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

为自己而读书

新京报:如今我们到了一个书籍很多的时代,像你书中说的“书到用时方恨多”。在这样一个时代,其实读书的方法更重要了。

陈平原: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层次的经典。有两千年的经典,有两百年的经典,有五十年的经典;在我心目中,能够在读书人的书架上长期站立的,就算是经典。换句话说,经典的定义及含金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命运,以及是否值得你我认真品鉴,是有时代性的。

但不管怎么说,“好读书”与“读好书”,二者应该有一个结合。这就带出另一个问题: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坏书。林语堂说过,他喜欢读极上流的书和极下流的书。“极上流的书”好说,那就是我们常说的经典;“极下流的书”为什么也值得阅读?不说超前的著作被打压,即便沙里淘金,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这比整天背诵、引述名人警句更值得夸耀。

在噪音铺天盖地的当代社会,建立并坚持自己的阅读趣味,是很难的。相信你自己的立场、视野及趣味,不受周围各种声音的诱惑,用胡适的话说,即除了传统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外,还得添上一句“时髦不能动”。周围的人都说好,都说“非读不可”,都说不读就OUT了,你还能坚守自己的趣味,这就很不简单。

作为中国人,除了《论语》、《诗经》等几十种经典著作,你确实非读不可,不读说不过去;其他的书,其实都是两可的。只是请记得一点,阅读可以消闲,但“消闲”不一定是“阅读”。越是时尚的东西,越容易过时。假如这个时尚碰巧是你个人的趣味,那我不反对;如果不是的话,需要保持一种警觉。读自己喜欢的书,为自己而读书,这就是我的基本立场。

找到你信任的读书人

新京报:要怎样建立自己的趣味和标准?

陈平原:在我的新书《读书的“风景”》中,有一篇《人文学的困境、魅力及出路》,提及如何重建人文学的自信,选择怎样的读书策略,以及“尚友古人”的好处。其中谈到金克木的经历,他在北大图书馆当馆员,认准几个著名教授,人家来借书,他抄书单;人家还书,他就跟着读。读得懂读,读不懂也读。 几年下来,金先生也成为一个眼界颇高的“学者”了。还有就是林语堂的故事。林语堂的中国文化底子原本很薄,经周作人指点,迷上了晚明文人袁宏道,并以此为基点,左冲右突,上挂下联,很快理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读书线索。日后撰《四十自叙诗》,有这么两句:“近来识得袁中郎,喜从中来乱狂呼。” 不管是追随五百年前的古人,还是结交现实生活中的师友,找到你信任的读书人,跟他/她们一起阅读、思考,就可以事半功倍。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交朋友、谈读书,会决定你的视野和趣味。

新京报:对一个普通读者来说,什么样的书是他最应该读的?

陈平原:这很难说。阅读最最基本的经典著作,这上面已经说了。别的,那就取决于你的阅读目标,是希望借此建立一种公民立场,还是完善自家的审美趣味;是祈求良好的生活态度,还是促成专深的研究方向,这都影响你的阅读策略。 所以,很难说哪一本书是一定、一定要读的。另外,时代变化了,知识在更新,阅读视野也在转移,上一代人觉得必读不可的,下一代人不见得这么认为。除非是在大学讲专题课,否则,我不敢、也不愿意给人开书单。

寻觅阅读的乐趣 新京报:你在书中提到你很欣赏“爱美的”学问家,即“业余”的学问家,为什么?

陈平原:晚清西学东渐以后,我们整个教育制度都变了,世人对于“学问”的想象,也跟以前大不一样。过去说,读书人应博学深思,“一物不知,儒者之耻”。现在呢,专业分工这么细,人家问你什么问题,回答“不懂”,这很自然,也很正常。好处是大家都“术业有专攻”,任何一个稀奇古怪的问题,都能找到专家来解答。

可作为具体的“读书人”,你一辈子就从事一个小小的专业,就精神层面而言,未免有点可惜。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高深的专业研究之外,保持对于宇宙、对于人生的广泛兴趣,这是一种值得欣赏的生活态度。过分学科化与专业化,导致知识之间的明显隔阂、人们对世界理解的不完整,以及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之间的巨大鸿沟。这不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欣赏“爱美的”学问家,就是主张专业之外的读书。为专业而读书,这不必你强调,任何一个接受过学院训练的人都会这么做。缺的是专业以外的阅读。是的,从专业角度,天文我不懂,地理我不懂,考古我不懂,宗教我也不懂,可我有兴趣,会阅读我能找到感兴趣的相关书籍。

不满于封闭的专业小圈子,穿越各种学科的边界,不是希望从事“跨学科研究”,而纯粹是出于求知的欲望。前者如今成了另一门“学问”,而我想说的是个人的“修养”,一种无关学位与学历,不能拿来评职称、报课题的“阅读的乐趣”。

构建丰盈的精神生活

新京报:在今天学科分工化越来越细的条件下,尤其是你读到博士,以学术为业,好像路确实越走越窄。这好像是一种普遍的困境,很难打破。

陈平原:是困境,但不是不能打破。看老一辈学者的学养及趣味,就不是这个样子,那是他们小时候所受的教育决定的。走到今天这一步,跟最近二十年中国的教育体制有密切关系。中学文理分科,大学突出实用性,人文学日渐边缘化,这决定了一代人的学养及趣味。

人家问我,关于“读书”有什么建议,我常回答“读文学书”。为什么?因为“文学”没用。在一个以赚钱为第一要务的时代,连大学教授都以赚钱多少来决定认不认自己的学生,你还能说什么?如何赚大钱,不归人文学者教;编写“商战手册”或“股市指南”,那也不是大学教授的责任。我们能做的,是培养有文化、善交流、注重精神生活的读书人。

作为中文系教授,我谈《人文学的困境、魅力及出路》,或者撰写《“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关于重建“大一国文”的思考》(2012年5月9日《中华读书报》),很容易被嘲笑为“自我保护”。可母语教育的滑落、人文修养的缺失,长远看,危及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是个迫在眉睫的大问题。民众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这完全可以理解;可本该成为“精神圣地”、“指路明灯”的大学,也都变得如此急功近利,不能原谅。

新京报:你更提倡博雅而非专深,这是不是你认为中国大学不应盲目学习国外大学的原因?

陈平原:不对,今天中国大学的教学理念及课程设计等,之所以过分实用化,并不是学习欧美一流大学的结果。人家不管是综合大学还是文理学院,都注重博雅课程,要求大学生对人类、对历史、对艺术、对人生有比较好的了解,然后才进入专业研究。我们过早地专业化,小小年纪,就划了一条红线,把很多知识排除在外,并贴上标签,注明“这不归我管”。这样的教育是有问题的。从制度上说,除了中学的文理分科,再就是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过分侧重技术性知识,美其名曰“与市场对接”。我再三提醒,“职业培训”不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修养、眼界、趣味。当然,如果你认定,我们的“大学”本来就应该是“职业培训学校”,那我没得说。

推荐第10篇:作文技巧:重在积累 四大名著宜多读

作文如何获得高分?对此我们请教了作家丁丽梅。丁丽梅,中高考热点作家,多篇文章被设计成中考、高考语文阅读题。在扬中树人南门街校区的读书讲座上,我们见到了这位经常在试卷上读到她作品的神秘作家,和她畅谈中学生写作。

写作重在积累

丁丽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读者》、《青年文摘》等畅销杂志签约作家,多篇文章被设计成中考、高考语文阅读题,比如《爱的语言》被选作2005年南通市中考现代文阅读,《蔷薇几度花》被选作2009年南京市中考现代文阅读。在平时的语文测验中,丁丽梅的文章更是屡见不鲜。

谈起自己的多部文章成为考生考试素材,丁丽梅有些“无奈”:“我不主张应试做题,硬要学生提炼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

如何才能读懂文字获得高分,丁丽梅表示,自己从不命题写作,都是见人见物有感而发随笔创作。对于中考、高考命题、话题作文,丁丽梅认为一定要多写多练,“中高考作文的主题都是具有正能量且有一定的思想,只要平时多积累多训练,都能从容应对。”

四大名著可多读

那么学生们究竟该读什么书,如何积累呢?丁丽梅认为,中学生应该多读一些正面、积极向上的书目,那些大气沉重的书可以留到成年以后再读。她举例说,实在不知道读什么,可以看点名著,四大名著都可以,它们在通俗易懂的形式中压缩了无穷的智慧,承载着人类无法遗传的精神和智慧,在时间的冲洗中脱颖而出,从不会有“过时”之说。不过最合适中学生读的当数“红楼梦”,这里面多数人物都是中学生的同龄人,以青少年的角度理解这本书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以上是由明师教育编辑整理

第11篇:多读多写是写好作文的秘籍

多读多写是写好作文的秘籍

自从有了九七年那次辍学经历后,我便立志要做一名人民教师。呵呵,好幸运!最终我实现了梦想。不过,在梦途中我遭遇了各种考验:坎坷、挖苦,甚至生死抉择。

我的理智和毅力帮我战胜了困难。我胜利了:在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多参加户外活动”的教育指示下,于2003年,我以“第二课堂”为名自办了小作家特训营,地点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老艺术楼。

后来,受家长朋友的委托,根据学生的需要,增加了数学和英语两门学习课程,于是把“第二课堂”易名为“羽翼学堂”。

在“羽翼”生活的日子里,我是“边教边学、边学边探、边探边悟、边悟边教”。在“教、学、探、悟”中,我明白了:要想把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成绩提上去,首先要“投其所好”,即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就是要让他们当“主要演员”,即懂得和学生互动;再次就是把他们塑造成“弹簧”,即对待他们既要有亲和力又要严肃认真;最后就是视他们为“冬青树”,即该肯定要肯定该修剪要修剪。

所以的所以,我又把“羽翼学堂”更名为“灵感书院”。“灵”,即灵气,意为积极的学习态度;“感”,即感悟,意为发动思维、巧学活学;“书院”则是知识的聚集地。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作文这东西在不知不觉中竟成了同学们的眼中钉、肉中刺。绝大多数同学无不对它恨之入骨。有些同学宁可跑操场、不吃饭,也不愿意写作文,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坐在桌前想不出怎么写是件十分头疼的事情,长痛不如短痛,还不如去跑操场。可是,坐下来仔细想一想,作文真有那么难吗?难道它还不如跑操场、绝食?答案是否定的。可有些同学为什么不愿意写呢?他们不是不会写,而是不想写。说实话,写一篇好的文章的确很麻烦,它需要观察、思考、动手、动脑。但这些一定是懒人的想法,正因为他们懒,才写不出好作文,因而对作文越来越厌倦,便产生了前面的状况。

其实要我说,作文并不难。像三四年级的入门作文再简单不过了,比如写一件事,就把这件事叙述清楚,再在作文开头和结尾加上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就行了。但这只是三四年级的入门作文,如果你用同法写五六年级的作文,那么别人一定会说你是“菜鸟”。那五六年级的作文该怎么写呢?其实说简单也不简单,说难也不难。随着年龄的增长,写作能力也该高一个水平。五六年级的作文,除了要把事例叙述清楚之外,在开头还要注意环境描写,文章通篇能点明中心,最好能前后照应,再适当运用一些修饰词汇、优美语句就再好不过了。

不过,这些优美的词汇语句哪里来呀?读书。这不,我就吃过这方面的亏。小时候,当我写了一篇好作文之后,就感觉作文呀,也就那么回事儿,于是便不怎么看书了,什么《三字经》呀,什么《作文选》呀,全在书架上睡大觉。由于当时条件差,名著对于我们来说简直就是天上的星星,想得到就是白日做梦。

记得我四年级上学期的一次测试,我语文只得了87分,光是作文就扣了9分,课外阅读也扣了3.5分。其原因不就是没读过多少课外书吗?考试那天,我坐在窗户边,正在写作文,但不知怎么了,面对作文我就是束手无策,怎么也写不出来,想了二十多分钟却一个字也不会写。我扭头看了看表,呀,只剩不到40分钟了,我赶紧动笔“乱写”一气。我依然按照过去写日记的方法去写,于是写的十分快,我写了勉强够300字,作文有不少病句、错字不说,还没有突出中心。

第二天,卷子发下来了,我瞅了瞅卷子,气的眼泪汪汪,心想:老师也太毒了吧,我后面那位都写跑题了,而且只写了200字,才扣6分,而我„„于是,我便去找老师评理,谁知,语文老师刘少荣当场批评了我,使原本以为会加分的我感觉像是泼了一盆冷水,很没面子。刘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嘎子(因为当时电影《小兵张嘎》演的正火热),你的作文平常可不是这样呀!而且我们都高了一个年级,可你的作文还是原来的水平,班里有不少以前落后于你的同学,现在都超过了你,你要努力呀。我知道你是一个不会轻易服输的孩子,老师相信你,你一定会把作文写好的!”“嗯。”我点了点头。其实,我的心里明白的很,过去我作文好,都要归功于三个同学的三本书:刘建平的《小学生作文选》,钟玉群的《三国演义》,孙阳的《新华字典》。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写的作文让不少同学“流口水”,有的请我帮忙写作文,有的建议我往《萌芽》投稿,还有的出主意让我去参赛。我开始骄傲了,于是导致我五年级的作文写得一般般。想到这,平时狂妄自大、不可一世的我自愧地以泪洗面。

说起阅读课外书,只看是绝对不行的,最重要的还是积累,积累大量的词汇,优美语句、文章中心,文中历史资料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等。为了便于整理,我建议同学们最好找一个摘记本,把看到的作文材料收集起来,抄到摘记本上,需要看时就拿出来看,最好平时也看看,这样的话作文就好写多了。

全世界有60多亿人,其中难免会有些人相似,或姓名相同,或年龄相仿,但却不能有两篇相同的作文,因为作文忌讳抄别人的。要是我,宁可作文写得很垃圾,也不愿抄别人的。

写作文并不是要去攀比,去为谁的作文能够获奖、出书而挖空心思。我觉得,作文只是锻炼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这一点异常的重要,因此抄的作文实在是一点意思都没有,就像吃妈妈嚼过的东西一样无味、没意思。另外,作文讲究一气呵成。古人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作文也是这样。

说到作文的感觉,我认为,它好比是吃饭团。大家可能都没吃过,一般80年代前出生的人都吃过,当然我说的是在南方长大的朋友。那时的米饭都是用大铁锅蒸,先把洗好的大米放到锅里煮个七成熟儿,再捞起来蒸。像这样做出来的米饭团,通常是没有人吃的。我说的是,洗好直接在锅里蒸的那种有锅巴的饭团,还有就是糯米饭团,那个香呀绝对不亚于如今的汉堡。不过吃饭团有个讲究,就是要把锅巴或糯米饭抓结实了,否则影响口感,甚至跟吃平常的米饭没什么两样。

抓饭团时要用心,只有用心才能抓的结实;吃饭团时要细嚼慢咽,只有这样才能品出味儿。作文也是如此,有心加细心。这个细心恰恰是认真思考。 同老师做朋友

★原莎莎(金明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

2008年感恩节那天,妈妈早早就把我从暖被窝里拉了起来,让我带上花生和蒸菜去看吕老师。可我实在太困了,所以不论妈妈怎么唠叨,我仍装作没听见呼呼大睡起来。

就这样,拖到今天,我才拎着书包到了“吕府”。“请问刘德华在吗?”吕老师喜欢我这样呼唤他。“哪位?刘某不在。”“俺是沙子,您的女儿。”我撒起娇来。

吕老师开了门,“呵呵,哈哈”一阵后,吕老师给我让座,给我递来一杯开水,还神神秘秘地掀起床板翻弄着,后来我晓得,他是准备往我开水里添蜂蜜。嘿嘿,他总是这样,每次都会给我一个惊喜,就像父亲上街回来总不忘给孩子带最好吃的果子。 我还真有口福。素有“铁公鸡”之称的吕老师,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喝,今天竟然给我准备了一大盆羊肉。“吕老师,您真好!”我不客气地端来羊肉,生火,串肉,为烤正宗新疆羊肉串做准备。吕老师却在他的“富士通”旁飞舞。我凑过去一看,原来是在编辑作文。于是,我随口说了句:“别忙了!这点小事情让本姑娘代劳。”

谁知,吕老师还真“自觉”,啪啪,一存一关,盖上电脑,忙活起羊肉串来了。这时,我才明白:老师也不是圣人。可老师却以给我“锻炼”的机会为借口,让我不得不欣然接受这个艰巨的任务。

说到“锻炼”,记忆的日历马上翻到了2003年。那年,我跟父母刚从农村老家来到开封,我连声母和韵母都分不开,更别说“s”和“sh”了。后来,一纸广告让我认识了吕老师,并有幸坐在他的讲台下听他讲课。

那时的吕老师只信奉“严师出高徒”,修理了不少捣蛋的同学,包括我也被他修理过。说实话,当时,我们所有的同学都想“罢学”,为他的“不留情面”。后来,学习委员肖敏不经意间看到了吕老师落在讲台上的日记,在日记的扉页写道:“我不委屈谁委屈,宁可生骂我不愿我毁生。”看罢,在场的28个同学无一没有掉“金豆豆”,也许是为自己错怪了老师,也许是为老师的胸怀和责任心,更也许是因为吕老师只是“临时老师”。

后来,我们的怨声少了,把心思都花在了学习上。奇怪的是吕老师批评我们的次数也少,我们突然觉得想得到吕老师的批评成了一种奢侈。 后来的后来,我们结束了为期40天的暑期学习生活,回到了各自的学校。再后来,我们接受月考、期中测试、月考、期末检测,最后我们凭自己的本事各自考上了心中的理想初中。在后来的聚会中,我得知,在28位同学中,有20位分别入学于金明中学、河大附中、十四中和求实中学,还有3位在二十七中,其余5位到了八中。

我们不再埋怨吕老师了,也许正像吕老师所说,他只是我们的引路人,可他也功不可没。“子不教父之过。”至少吕老师这位父亲是称职的。他经常告诫我们,要自主学习,要用逻辑思维去解数学题,要用愚公精神攻克语文,要日夜兼程永不懈怠。他还说,论传授知识,他远不如从事小学教育的老师,但讲学习方法、培养兴趣,他不比小学老师逊色。当时,他给我们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我们不要去向老师所要鱼,而要想办法从老师那里学到捕鱼的方法。”

我的妈哟,闪了!厨房里的羊肉串用香气“招呼”我啦。

“不行。你不能倚老卖老!”我跟吕老师抢起羊肉串来了。“哼哼!你先问问我手里的铲子。”吕老师像小孩般蹬鼻子上脸。

“抓阄。谁抓到‘吃’谁就可以吃一口。”“不行。要来就来点高智商的,来石头剪刀布!”我们争得面红耳赤,并趁机咬上一口香喷喷的羊肉串。 我的运气还不错,我每回都抓到“吃”,我正为自己的幸运得意之时,我发现所有的纸条上都写着“吃”,我这才明白,吕老师为啥总让我先抓纸条。我突然觉得好对不起吕老师,我这才不得不相信“姜还是老的辣”。

不过,想想挺好玩的。如果吕老师不跟我争,我的胃口可能就没那么好。吕老师是用“苦肉计”让我一吃再吃。真是“老奸巨猾”!

肚子填饱了,休息了一会儿,我打开电脑,点击《晨露》,从头至尾简单浏览了一下。事后有感叹,也有担心。感叹的是,小弟弟小妹妹们的写作技法各有千秋,尤其是范子晴、范崔婷小妹妹,还有许健、王书远等,他们有的想象大胆,有的句子优美,有的结构严谨,每一篇都是一盘美味佳肴。

这时,我开始怀疑吕老师的说法,他说:“目前还是2003年的同学比较有作文感觉。”我对自己出书的想法有点动摇了。范崔婷小妹妹的文章显然不及范子晴、许健等的“老道”,但潜力不得了。

当然,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如果你积极,那么事情将朝我们想要的方向走,反之,就会叹息声不断,甚至留下遗憾。

好了,不啰嗦了。我得“战斗”了,命好苦哟,“孤军奋战!”本想把我的同学、本书专栏作家崔晓阳拽过来“开夜车”,可吕老师没那魅力,终究没能把他请过来。哎!只能委屈吕老师陪我通宵了。还好,我和吕老师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喜欢熬夜。

作文“成长”记

★范子晴(求实附小6年级学生)

以前我总觉得写作文是一件让人头痛的事,不知道怎么写,就像挤牙膏一样,每写一句话就拿计算器在那里算,一点一点的把老师规定的字数凑够。还好当时写作文的字数要求不高,比如字数上只要达到100多字就可以了。在我的作文中,写得好一点的作文都是在妈妈的辅导下完成的,渐渐的有了一种依赖性,每次写作文都去问妈妈。后来,妈妈对我说:“小雨(我的乳名),你要自己练习写作文,在家我可以辅导你,可是在考场上我怎么帮你呢?我相信,只要是你自己动脑写出来的作文,一定很棒。”

不管我怎么绞尽脑汁,总也写不出好作文。到了四年级,我的作文水平还是不太理想,但我觉得自己尝遍了作文中的酸甜苦辣。

首先是苦。开头是最苦的,我常为不知道怎么开头而感到苦恼,为了让自己有头绪,我常用凉水洗脸,冬天也是这样。那种感觉特苦,不信你也可以试一下。

然后是酸。写作文当中有些句子写得很不通顺,但又不知道怎样修改,甚至把所有作文书都搬出来,找出和这个句子意思相同的句子。在修改时,我觉得自己像吃了一个还没有熟的柠檬。 接着是辣。文章收尾是我的弱点,也是我比较头痛的。我通常在结尾处都很不理想,草草结尾,有时干脆不写结尾。随着年级的增长,作文要求越来越高,可我的结尾仍原地踏步,把我急得面红耳赤。可谓是:哑巴吃辣椒(有辣说不出)。

不过,俗话说得好:先苦后甜。在经历那些“磨难”而我却坚持练笔后,我的作文水平提高了,开始品尝甜头了。我的作文中,句子里不再有老师的“大问号”,字词间不再出现老师的“改正号”,评语也出现了“好”“棒”“优”之类的词句。呵呵,我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滋滋的。

现在,我的作文水平提高了,虽不能说是“行云流水”,但不至于“半天放不出一个屁”了。不过,我深知,今天作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我小学生涯中每位教过我写作的老师,他们是我写作道路上最坚固的基石。

一位母亲的心声

★孙米芹(小作家崔文杰的母亲)

孩子,你这次又没考好。你可知道离小升初考试的时间越来越近了?难道你没有听到它向你逼近的脚步声?

卷子我看了。那些题不是太简单,但也谈不上特难呀!像这种难易程度适中的题你都考砸,你让妈妈咋不心疼?

孩子,你可别忘了你是一名6年级的学生了,在我们的人生中也只有一次念6年级的机会,你怎么不好好把握呢?妈妈知道,上学辛苦,尤其面对那一堆堆学习任务,精神上是紧了点儿,但这生活充实呀。你不妨调整心态用心去感受一下。感受的方法很简单:制定计划,按计划一步一步地踏踏实实的做下去。这样肯定乐趣无穷。

可怜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或成凤。你能否给妈妈争口气呢?拜托了!

孩子,你应该能体会妈妈的良苦用心吧?妈妈平时省吃俭用都是为了啥,不都是为了让你过得好点吗,不都是为了尽量给你创造一个好一点的学习环境吗?天冷了,给你买厚衣服;天凉了,给你买短袖衬衫。学习上需要的妈妈都尽最大能力尽量满足你。

孩子,你不能再稀里糊涂下去了,否则它会葬送你的前程,还可能让你永远告别学堂。

6年级是小学阶段最关键的学习时段,也是小升初的重要阶段、收尾阶段。如果你不努力,先不说你将来不能在好中学学习,就是你迷迷糊糊上了初中,学习也会很吃力。

孩子,好好学吧。在这冲刺的关键时刻,妈妈会陪你一起面对学习中的“沟坎”,并帮你树立攻克学习中所有难关的信心。

孩子,好好学吧。妈妈希望你以积极的心态去为迎接“小升初”做准备,争取打一个漂亮仗。 孩子,好好学吧。妈妈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你的身上。所以,你一定要争气,争取“小升初”考出个好成绩,争取拿到进重点中学的那张“门票”,争取将来做一个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

加油!妈妈相信你。

第12篇:多读多写是写好作文的秘籍

多读多写是写好作文的秘籍

自从有了九七年那次辍学经历后,我便立志要做一名人民教师。呵呵,好幸运!最终我实现了梦想。不过,在梦途中我遭遇了各种考验:坎坷、挖苦,甚至生死抉择。

我的理智和毅力帮我战胜了困难。我胜利了:在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多参加户外活动”的教育指示下,于2003年,我以“第二课堂”为名自办了小作家特训营,地点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老艺术楼。

后来,受家长朋友的委托,根据学生的需要,增加了数学和英语两门学习课程,于是把“第二课堂”易名为“羽翼学堂”。

在“羽翼”生活的日子里,我是“边教边学、边学边探、边探边悟、边悟边教”。在“教、学、探、悟”中,我明白了:要想把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成绩提上去,首先要“投其所好”,即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就是要让他们当“主要演员”,即懂得和学生互动;再次就是把他们塑造成“弹簧”,即对待他们既要有亲和力又要严肃认真;最后就是视他们为“冬青树”,即该肯定要肯定该修剪要修剪。

所以的所以,我又把“羽翼学堂”更名为“灵感书院”。“灵”,即灵气,意为积极的学习态度;“感”,即感悟,意为发动思维、巧学活学;“书院”则是知识的聚集地。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作文这东西在不知不觉中竟成了同学们的眼中钉、肉中刺。绝大多数同学无不对它恨之入骨。有些同学宁可跑操场、不吃饭,也不愿意写作文,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坐在桌前想不出怎么写是件十分头疼的事情,长痛不如短痛,还不如去跑操场。可是,坐下来仔细想一想,作文真有那么难吗?难道它还不如跑操场、绝食?答案是否定的。可有些同学为什么不愿意写呢?他们不是不会写,而是不想写。说实话,写一篇好的文章的确很麻烦,它需要观察、思考、动手、动脑。但这些一定是懒人的想法,正因为他们懒,才写不出好作文,因而对作文越来越厌倦,便产生了前面的状况。

其实要我说,作文并不难。像三四年级的入门作文再简单不过了,比如写一件事,就把这件事叙述清楚,再在作文开头和结尾加上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就行了。但这只是三四年级的入门作文,如果你用同法写五六年级的作文,那么别人一定会说你是“菜鸟”。那五六年级的作文该怎么写呢?其实说简单也不简单,说难也不难。随着年龄的增长,写作能力也该高一个水平。五六年级的作文,除了要把事例叙述清楚之外,在开头还要注意环境描写,文章通篇能点明中心,最好能前后照应,再适当运用一些修饰词汇、优美语句就再好不过了。

不过,这些优美的词汇语句哪里来呀?读书。这不,我就吃过这方面的亏。小时候,当我写了一篇好作文之后,就感觉作文呀,也就那么回事儿,于是便不怎么看书了,什么《三字经》呀,什么《作文选》呀,全在书架上睡大觉。由于当时条件差,名著对于我们来说简直就是天上的星星,想得到就是白日做梦。

记得我四年级上学期的一次测试,我语文只得了87分,光是作文就扣了9分,课外阅读也扣了3.5分。其原因不就是没读过多少课外书吗?考试那天,我坐在窗户边,正在写作文,但不知怎么了,面对作文我就是束手无策,怎么也写不出来,想了二十多分钟却一个字也不会写。我扭头看了看表,呀,只剩不到40分钟了,我赶紧动笔“乱写”一气。我依然按照过去写日记的方法去写,于是写的十分快,我写了勉强够300字,作文有不少病句、错字不说,还没有突出中心。

第二天,卷子发下来了,我瞅了瞅卷子,气的眼泪汪汪,心想:老师也太毒了吧,我后面那位都写跑题了,而且只写了200字,才扣6分,而我„„于是,我便去找老师评理,谁知,语文老师刘少荣当场批评了我,使原本以为会加分的我感觉像是泼了一盆冷水,很没面子。刘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嘎子(因为当时电影《小兵张嘎》演的正火热),你的作文平常可不是这样呀!而且我们都高了一个年级,可你的作文还是原来的水平,班里有不少以前落后于你的同学,现在都超过了你,你要努力呀。我知道你是一个不会轻易服输的孩子,老师相信你,你一定会把作文写好的!”“嗯。”我点了点头。其实,我的心里明白的很,过去我作文好,都要归功于三个同学的三本书:刘建平的《小学生作文选》,钟玉群的《三国演义》,孙阳的《新华字典》。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写的作文让不少同学“流口水”,有的请我帮忙写作文,有的建议我往《萌芽》投稿,还有的出主意让我去参赛。我开始骄傲了,于是导致我五年级的作文写得一般般。想到这,平时狂妄自大、不可一世的我自愧地以泪洗面。

说起阅读课外书,只看是绝对不行的,最重要的还是积累,积累大量的词汇,优美语句、文章中心,文中历史资料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等。为了便于整理,我建议同学们最好找一个摘记本,把看到的作文材料收集起来,抄到摘记本上,需要看时就拿出来看,最好平时也看看,这样的话作文就好写多了。

全世界有60多亿人,其中难免会有些人相似,或姓名相同,或年龄相仿,但却不能有两篇相同的作文,因为作文忌讳抄别人的。要是我,宁可作文写得很垃圾,也不愿抄别人的。

写作文并不是要去攀比,去为谁的作文能够获奖、出书而挖空心思。我觉得,作文只是锻炼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这一点异常的重要,因此抄的作文实在是一点意思都没有,就像吃妈妈嚼过的东西一样无味、没意思。另外,作文讲究一气呵成。古人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作文也是这样。

说到作文的感觉,我认为,它好比是吃饭团。大家可能都没吃过,一般80年代前出生的人都吃过,当然我说的是在南方长大的朋友。那时的米饭都是用大铁锅蒸,先把洗好的大米放到锅里煮个七成熟儿,再捞起来蒸。像这样做出来的米饭团,通常是没有人吃的。我说的是,洗好直接在锅里蒸的那种有锅巴的饭团,还有就是糯米饭团,那个香呀绝对不亚于如今的汉堡。不过吃饭团有个讲究,就是要把锅巴或糯米饭抓结实了,否则影响口感,甚至跟吃平常的米饭没什么两样。

抓饭团时要用心,只有用心才能抓的结实;吃饭团时要细嚼慢咽,只有这样才能品出味儿。作文也是如此,有心加细心。这个细心恰恰是认真思考。 同老师做朋友

★原莎莎(金明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

2008年感恩节那天,妈妈早早就把我从暖被窝里拉了起来,让我带上花生和蒸菜去看吕老师。可我实在太困了,所以不论妈妈怎么唠叨,我仍装作没听见呼呼大睡起来。

就这样,拖到今天,我才拎着书包到了“吕府”。“请问刘德华在吗?”吕老师喜欢我这样呼唤他。“哪位?刘某不在。”“俺是沙子,您的女儿。”我撒起娇来。

吕老师开了门,“呵呵,哈哈”一阵后,吕老师给我让座,给我递来一杯开水,还神神秘秘地掀起床板翻弄着,后来我晓得,他是准备往我开水里添蜂蜜。嘿嘿,他总是这样,每次都会给我一个惊喜,就像父亲上街回来总不忘给孩子带最好吃的果子。 我还真有口福。素有“铁公鸡”之称的吕老师,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喝,今天竟然给我准备了一大盆羊肉。“吕老师,您真好!”我不客气地端来羊肉,生火,串肉,为烤正宗新疆羊肉串做准备。吕老师却在他的“富士通”旁飞舞。我凑过去一看,原来是在编辑作文。于是,我随口说了句:“别忙了!这点小事情让本姑娘代劳。”

谁知,吕老师还真“自觉”,啪啪,一存一关,盖上电脑,忙活起羊肉串来了。这时,我才明白:老师也不是圣人。可老师却以给我“锻炼”的机会为借口,让我不得不欣然接受这个艰巨的任务。

说到“锻炼”,记忆的日历马上翻到了2003年。那年,我跟父母刚从农村老家来到开封,我连声母和韵母都分不开,更别说“s”和“sh”了。后来,一纸广告让我认识了吕老师,并有幸坐在他的讲台下听他讲课。

那时的吕老师只信奉“严师出高徒”,修理了不少捣蛋的同学,包括我也被他修理过。说实话,当时,我们所有的同学都想“罢学”,为他的“不留情面”。后来,学习委员肖敏不经意间看到了吕老师落在讲台上的日记,在日记的扉页写道:“我不委屈谁委屈,宁可生骂我不愿我毁生。”看罢,在场的28个同学无一没有掉“金豆豆”,也许是为自己错怪了老师,也许是为老师的胸怀和责任心,更也许是因为吕老师只是“临时老师”。

后来,我们的怨声少了,把心思都花在了学习上。奇怪的是吕老师批评我们的次数也少,我们突然觉得想得到吕老师的批评成了一种奢侈。 后来的后来,我们结束了为期40天的暑期学习生活,回到了各自的学校。再后来,我们接受月考、期中测试、月考、期末检测,最后我们凭自己的本事各自考上了心中的理想初中。在后来的聚会中,我得知,在28位同学中,有20位分别入学于金明中学、河大附中、十四中和求实中学,还有3位在二十七中,其余5位到了八中。

我们不再埋怨吕老师了,也许正像吕老师所说,他只是我们的引路人,可他也功不可没。“子不教父之过。”至少吕老师这位父亲是称职的。他经常告诫我们,要自主学习,要用逻辑思维去解数学题,要用愚公精神攻克语文,要日夜兼程永不懈怠。他还说,论传授知识,他远不如从事小学教育的老师,但讲学习方法、培养兴趣,他不比小学老师逊色。当时,他给我们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我们不要去向老师所要鱼,而要想办法从老师那里学到捕鱼的方法。”

我的妈哟,闪了!厨房里的羊肉串用香气“招呼”我啦。

“不行。你不能倚老卖老!”我跟吕老师抢起羊肉串来了。“哼哼!你先问问我手里的铲子。”吕老师像小孩般蹬鼻子上脸。

“抓阄。谁抓到‘吃’谁就可以吃一口。”“不行。要来就来点高智商的,来石头剪刀布!”我们争得面红耳赤,并趁机咬上一口香喷喷的羊肉串。 我的运气还不错,我每回都抓到“吃”,我正为自己的幸运得意之时,我发现所有的纸条上都写着“吃”,我这才明白,吕老师为啥总让我先抓纸条。我突然觉得好对不起吕老师,我这才不得不相信“姜还是老的辣”。

不过,想想挺好玩的。如果吕老师不跟我争,我的胃口可能就没那么好。吕老师是用“苦肉计”让我一吃再吃。真是“老奸巨猾”!

肚子填饱了,休息了一会儿,我打开电脑,点击《晨露》,从头至尾简单浏览了一下。事后有感叹,也有担心。感叹的是,小弟弟小妹妹们的写作技法各有千秋,尤其是范子晴、范崔婷小妹妹,还有许健、王书远等,他们有的想象大胆,有的句子优美,有的结构严谨,每一篇都是一盘美味佳肴。

这时,我开始怀疑吕老师的说法,他说:“目前还是2003年的同学比较有作文感觉。”我对自己出书的想法有点动摇了。范崔婷小妹妹的文章显然不及范子晴、许健等的“老道”,但潜力不得了。

当然,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如果你积极,那么事情将朝我们想要的方向走,反之,就会叹息声不断,甚至留下遗憾。

好了,不啰嗦了。我得“战斗”了,命好苦哟,“孤军奋战!”本想把我的同学、本书专栏作家崔晓阳拽过来“开夜车”,可吕老师没那魅力,终究没能把他请过来。哎!只能委屈吕老师陪我通宵了。还好,我和吕老师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喜欢熬夜。

作文“成长”记

★范子晴(求实附小6年级学生)

以前我总觉得写作文是一件让人头痛的事,不知道怎么写,就像挤牙膏一样,每写一句话就拿计算器在那里算,一点一点的把老师规定的字数凑够。还好当时写作文的字数要求不高,比如字数上只要达到100多字就可以了。在我的作文中,写得好一点的作文都是在妈妈的辅导下完成的,渐渐的有了一种依赖性,每次写作文都去问妈妈。后来,妈妈对我说:“小雨(我的乳名),你要自己练习写作文,在家我可以辅导你,可是在考场上我怎么帮你呢?我相信,只要是你自己动脑写出来的作文,一定很棒。”

不管我怎么绞尽脑汁,总也写不出好作文。到了四年级,我的作文水平还是不太理想,但我觉得自己尝遍了作文中的酸甜苦辣。

首先是苦。开头是最苦的,我常为不知道怎么开头而感到苦恼,为了让自己有头绪,我常用凉水洗脸,冬天也是这样。那种感觉特苦,不信你也可以试一下。

然后是酸。写作文当中有些句子写得很不通顺,但又不知道怎样修改,甚至把所有作文书都搬出来,找出和这个句子意思相同的句子。在修改时,我觉得自己像吃了一个还没有熟的柠檬。 接着是辣。文章收尾是我的弱点,也是我比较头痛的。我通常在结尾处都很不理想,草草结尾,有时干脆不写结尾。随着年级的增长,作文要求越来越高,可我的结尾仍原地踏步,把我急得面红耳赤。可谓是:哑巴吃辣椒(有辣说不出)。

不过,俗话说得好:先苦后甜。在经历那些“磨难”而我却坚持练笔后,我的作文水平提高了,开始品尝甜头了。我的作文中,句子里不再有老师的“大问号”,字词间不再出现老师的“改正号”,评语也出现了“好”“棒”“优”之类的词句。呵呵,我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滋滋的。

现在,我的作文水平提高了,虽不能说是“行云流水”,但不至于“半天放不出一个屁”了。不过,我深知,今天作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我小学生涯中每位教过我写作的老师,他们是我写作道路上最坚固的基石。

一位母亲的心声

★孙米芹(小作家崔文杰的母亲)

孩子,你这次又没考好。你可知道离小升初考试的时间越来越近了?难道你没有听到它向你逼近的脚步声?

卷子我看了。那些题不是太简单,但也谈不上特难呀!像这种难易程度适中的题你都考砸,你让妈妈咋不心疼?

孩子,你可别忘了你是一名6年级的学生了,在我们的人生中也只有一次念6年级的机会,你怎么不好好把握呢?妈妈知道,上学辛苦,尤其面对那一堆堆学习任务,精神上是紧了点儿,但这生活充实呀。你不妨调整心态用心去感受一下。感受的方法很简单:制定计划,按计划一步一步地踏踏实实的做下去。这样肯定乐趣无穷。

可怜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或成凤。你能否给妈妈争口气呢?拜托了!

孩子,你应该能体会妈妈的良苦用心吧?妈妈平时省吃俭用都是为了啥,不都是为了让你过得好点吗,不都是为了尽量给你创造一个好一点的学习环境吗?天冷了,给你买厚衣服;天凉了,给你买短袖衬衫。学习上需要的妈妈都尽最大能力尽量满足你。

孩子,你不能再稀里糊涂下去了,否则它会葬送你的前程,还可能让你永远告别学堂。

6年级是小学阶段最关键的学习时段,也是小升初的重要阶段、收尾阶段。如果你不努力,先不说你将来不能在好中学学习,就是你迷迷糊糊上了初中,学习也会很吃力。

孩子,好好学吧。在这冲刺的关键时刻,妈妈会陪你一起面对学习中的“沟坎”,并帮你树立攻克学习中所有难关的信心。

孩子,好好学吧。妈妈希望你以积极的心态去为迎接“小升初”做准备,争取打一个漂亮仗。 孩子,好好学吧。妈妈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你的身上。所以,你一定要争气,争取“小升初”考出个好成绩,争取拿到进重点中学的那张“门票”,争取将来做一个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

加油!妈妈相信你。

第13篇:话题作文写作技巧多读多思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话题作文写作技巧

多读多思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因此我们提倡大家要博览课外读物,常咀时文英 华,并注意

消化吸收,为我所用,使自己的作文既有深度又新颖别致。那么,平时的阅读 所得怎样灵活应用于考场作文呢?

我们不妨看几段材料:

[材料一]

集中营里的孩子们(节选)

一个叫做玛莎的小孩在死前不久这样写道:

这些天里我一定要节省。

我没有钱可节省;

我一定要节省健康和力量,

足够支持我很长时间。

我一定要节省我的神经、我的思想、我的心灵

和我的精神的火。

我一定要节省流下的泪水。

我需要它们很长,很长的时间。

我一定要节省忍耐,在这些风暴肆虐的日子。

在我的生命里我有那么多需要的:

情感的温暖和一颗善良的心。

这些东西我都缺少,

这些我一定要节省。

这一切,上帝的礼物,我希望保存。

我将多么悲伤倘若我很快就失去了它们。

(摘自《一个犹太人的一天》)

[材料二]

送一轮明月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 他突然开悟了自性的般若。

他喜悦地走回住处,眼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 要离开的时候才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 ,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错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 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走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 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第二天,他在阳光温暖的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室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 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 他一轮明月!”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

如果你在平时的阅读中积累了上述素材中的某一则,那么,面对2002年高考全

国卷作文题“心灵的选择”,你将如何运用它呢?读者朋友不妨先认真思考一下 ,再细细品读下面三篇考场佳作。

[文一]

诗意地栖居

江苏考生

“你选择了什么,你就成了什么。”哲人在淡淡地微笑着。于是,有了负 重一生的小蜗牛,也有了逍遥一世的沙鸥。

在二战集中营里,一个叫玛莎的小女孩写了一首诗:我要节省/我没有钱 可以节省/我要节省力量和勇气/使它们可以支持我很长时间/我要节省我的生 命,我的灵魂,我的精神的火/我还需要它们很长时间/在这风暴肆虐的日子里 /这些上帝的礼物/我将很快死去,一旦我失去了它们。

每当我想起这首诗,鼻子总忍不住发酸。当潘多拉打开罪恶的盒子,一切 灾难向人类袭来时,一个朝不保夕的脆弱的小女孩,她选择了坚强,选择了活的 希望。

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人生的确不可能是一条坦途。悲伤 与灾难的黑乌鸦时时在你头上盘旋,绝望的死水常常挡住你的去路。是躺下来哀 叹命运的不公,还是选择摆渡自己的渡船?史铁生折了一只“写作”的渡船,霍 金打造了一条思考的渡船,他们选择了摆渡苦难,因此他们又踏上了繁花似锦的 人生大道。

有人说:“一个人不可能既侍奉金钱,又去当上帝的仆人。”它揭示了一个道 理:在许多情况下,人要么选择物质上的富有,要么选择精神上的高尚,这两者 不可得兼。比尔·盖茨从哈佛中途退学经商,成为世界首富,世人顶礼膜拜的榜 样。可他想参加哈佛校友聚会,却遭到了部分校友的拒绝,原因是他中途退学, 不配称作哈佛人。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更需要精神上的一块净土,供我 们诗意地栖居。哈佛校友选择了精神上的高贵,这也应该是我们的选择。

既然必须得选择,那么就让我们选择一栋精神上的小屋,用希望、坚强、勇敢、自信„„这些人间的美德来装饰它;选择泊在小屋边那摆渡苦难的渡船, 使我们的灵魂可以在这功利的世界里,有一处诗意的栖息地。

这位考生在论及“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时,把“诗意地栖居”作为自己文章 的主旨,

提倡“选择一栋精神上的小屋„„使我们的灵魂可以在这功利的世界里,有一 处诗意的栖息地”,让人看到了一片恬然澄明的心灵。

文章不但立意高远,而且论证精当,集中营里小女孩的事例尤其富于动人的魅 力。在作者笔下,小女孩的诗句的引用与对诗本身的解悟紧密相连,给读者以新 鲜丰富的感受和相当深刻的印象。

[文二]

他们都选择了明月

浙江考生

佛典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关于心灵选择的故事:有位老禅师住在深山中。一日他 很晚才踏着月光回家,到家时发现有个小偷正在光顾他家。老禅师初见之时起了 些微嗔怒之意,想将小偷抓住,但佛法的教诲令他放弃了这个念头,他选择了仁 慈与宽容:脱下身上的长袍,静静地候在门外,等小偷出来之时,老禅师对小偷 说:“你大老远来看望我,可我实在穷,没什么好让你拿的,就把这件长袍送你 吧。”说着便将长袍塞在小偷手中。小偷有些惊慌,抓着长袍跑了。老禅师看着

小偷远去的背影,又看看头上的明月,叹了口气:“但愿我能将这轮明月送给他 。”第二日,当老禅师打开门时,发现他的长袍整整齐齐叠放在门口,老禅师庆 幸自己选择了仁慈,说道:“我终于送了一轮明月给他。”

是的,他们两人都选择了明月,同时也得到了明月。老禅师选择的明月,叫宽 容,于是他让一个心存恶念的人变得善良,在佛教看来,等于施了无量功德;小 偷选择的明月,叫悔悟,由一个步入歪道的人重新变得正直,在佛教看来等于“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生命中,太需要这种拥有明月光辉般的心灵选择。

孟子在生和义的选择中,毅然选择了后者,于是我们说他选择了正义的明月。 俞伯牙在钟子期过世后选择了永不弹琴来纪念友人,于是我们说他选择了象征友 谊的明月。孙犁在富贵与艺术之间选择了过清贫的生活以磨炼自己的文学艺术, 于是我们说他选择了不断追求进取的明月。他们,都在心灵的天平上,选择了美 好,选择了光辉。也因此,他们的选择成为了天上的一轮明月,永远照耀人们的 心灵。

试想我们正捧着一轮皎洁的明月,她温柔、宁静的光华正笼罩着我们,连我们 的心灵,都披戴上了祥和平静、无怨无悔的纱衣„„那么,所有的金钱、地位、权利、名望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我们心中包孕了一轮明月,我们便已有了无价 的心灵财富。

因此,在越来越纸醉金迷、利益至上的社会里,我们更要摆正心灵的天平,用 理性和智慧的砝码去称量物欲的卑微,去体量明月的可贵,作出正确的、对得起 心灵和神明的选择。也许,这谈何容易。但在面临这种选择时,请想想老禅师, 想想故事中的小偷,想想孟子„„他们或成千古佳话,或彪炳于世,因为他们都 选择了明月,他们都极其富有。

佛典故事“送一轮明月”的含义隽永而深远——这里的“明月”,是一轮照亮 良知的皎洁“明月”,是使误入迷途者感到惭愧进而走向光明的“明月”。作者 对此的解读是:“老禅师选择的明月,叫宽容”“小偷选择的明月,叫悔悟”。 这种解读无疑是准确的。

可贵的是,作者并未止步于此,单论选择“宽容”或选择“悔悟”,而是由“ 宽容的明月”“悔悟的明月”生发出“正义的明月”“友谊的明月”“进取的明 月”,表现出一种过人的敏捷与机智,这样的划分也使文章思路浑然连贯而又出 人意料,具有了创新气象。随后,作者又把“明月”的意象进一步抽象,论述“ 只要我们心中包孕了一轮明月,我们便已有了无价的心灵财富”。最后联系现实 ,指出我们应该“摆正心灵的天平,用理性和智慧的砝码去称量物欲的卑微,去 体量明月的可贵,作出正确的、对得起心灵和神明的选择”。文章立意之深刻, 思路之畅达,让人不能不动容。

[材料三]

浙江省唯一的脑外科博士郭品正,在工作期间有两个课题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因反对为拿高额回扣而滥用药等,年度考核被评为最差,且被“优化组合” 而下岗。以后其他大医院想用他,又因听说他不会做人而放弃。最后美国加州大 学医学中心派人到上海面试,以优厚待遇聘用了他。博士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祖国 。

(根据新闻报道缩写)

2002年高考北京卷的作文话题是“„规则‟(或„规则与……‟)”。同样地

,如果你掌握了郭博士下岗并被迫出国的材料,你打算如何借用于这个话题中呢 ?下面一篇金牌作文,是创造性地运用这段材料的典范。

[文三]

一个人的战争

北京考生

现在已经午夜两点了,我坐在桌前,没开灯,黑暗像水一样无声无息地在我周 围散开,

缓慢而坚定。明天应是—个好天气,飞机会准时起飞,然后降落在加州的大地 上。

我已经很长时间没像现在这样平静了,报纸上的话太过于矫情,我也爱我的国 家,爱我的病人,但当我为人的原则,我行医的规则被人耻笑时,我不得不选择 离开。

我这几个月的遭遇,大多数人已经知道。我因为拒拿黑钱而在医院年终评比中 评为最差,被“优化”下岗了,我无法忍受在白大褂的掩护下握着金钱来来回回 伸缩的手,无法忍受在病人的呻吟中卑鄙的窃窃私语。他们玷污了医生这个崇高 而圣洁的名字,他们违反了这个社会的规则,违背了自己的良心。当我拒绝与他 们同流合污时,他们笑着对我说:“嗨!人生不就是一场游戏吗?”可是他们忘 了,游戏也是有规则的,谁也无法逃避。于是我决定用我还未嘶哑的喉咙,发出 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我将事情告诉了领导,但我太天真了,我的一腔热血撞 在现实的铁壁上,徒然淋漓罢了。我,从一个国内著名的脑外

科医生,变成了社会最底层的一份子。

就这样,我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这场战争是被动的,是力量悬殊的,是看不 见硝烟的。我因为捍卫人生游戏的规则,捍卫我为人的原则而被迫打响了这场艰 苦卓绝的战争的第一枪。没有医院愿意要我,我过着失业的生活,我实在很失望 ,因为这一切,使这场战争看起来如此可笑,像我一个人的自我慰藉。直到有一 天,美国加州一所大学医院聘我任职,我才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我一直信奉规则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的尊严,是一张 在社会中行走的通行证。失去规则,丑恶将到处滋生,善与爱将迅速枯萎,人们 将会活得盲目而惊慌。

我,叫郭品正,人品的品,正直的正,一个脑外科专家,我打了一场一个人的 战争,结果输掉了。

但,我不后悔!

以上,是我在临行前的自白。

部分考生也了解郭博士下岗的材料,但只是把它用作一个例证而已。本文作者 则不同,他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冷静发挥,精心构思出一篇郭博士离开祖国前 的内心独白,形象而透彻地阐明了“规则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精神支柱,是 一个人的尊严”的道理,具有很强的警世作用。

很明显,此文决不是对新闻材料的直接照搬,而是以材料为背景的真正的创作 。文章写得“深刻”而“有文采”。“一个人的战争”,这标题就很醒目,“我 ”一个人跟谁作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战争?问题显示得很有深度。再如开头 一段:“午夜两点”,为何仍不能安眠?“黑暗”“散开,缓慢而坚定”——此 时此刻,在“我”的心里,仅仅是自然的黑暗吗?为什么会有黑暗“缓慢”之感、“坚定”之感?“明天应是—个好天气”,仅仅在说天气吗?离国远去,是喜 是忧?一切的一切,都包含在简洁的叙述中,让读者去体会,去咀嚼。这就叫有 涵蕴,有文采。

综上所述,活用报章材料,至少有如下几种方法:

1、用作例证,为文章增加

一个亮点(如《诗意地栖居》)。

2、从材料中提炼出一种思想,并以材料作为开 启文思的由头,层层深入地拓展出深刻的意旨(如《他们都选择了明月》)。

3、利用材料为背景,大胆地进行联想、想象,创造性地补充细节,巧妙地构思出全 新的篇章(如《一个人的战争》)。

第14篇:亲子共读好处多

亲子共读好处多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第一重要因素,是其他教育不能替代的。家校结合能促进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家长配合参与学校的阅读教育活动,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情感,更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全面成长发展。研究表明,儿童时期促使孩子智力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便是亲子阅读。亲子阅读不仅是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一把钥匙,而且根更有利于促进亲子关系。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亲子共读的好处。

1、亲子共读能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从而带动识字。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越早开始效果越好。不要担心孩子看不懂。读得多了,孩子会逐渐增加识字量。识字多了,孩子会更早地开始独立阅读,扩大知识面。一旦孩子爱上阅读便欲罢不能,他们会不停地阅读,越读越多,越读越好。有大量的名人为证,如胡适两岁时就已识字一千多。

2、亲子共读能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发展孩子想象力,提高写作能力与交往能力。喜爱阅读的孩子的语言能力特强,在听、说、读、写方面较不爱阅读的孩子高,孩子从书中领悟复杂的意念,欣赏语言的美妙。阅读使孩子知识面扩大。书中的世界无限广阔,充满想象、好奇,给孩子带来无限的创意,会终生受益。

3、亲子共读能让孩子树立伟大的理想,从中熏陶优秀品质。爱阅读的孩子视野远大,心胸广阔,因为他们在书中古往今来的生活实例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感悟,因此能从多角度看待问題,学会如何做人。

4、亲子共读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孩子能在阅读中边读边吸收,边分析边理解,让孩子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喜爱阅读的孩子会自得其乐,使阅读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一种愉悦的享受过程.5、亲子共读有利于亲子之间的沟通,让父母更多地了解孩子。亲子阅读会让家长更容易了解孩子。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难题。他们或是年纪太小,不懂如何表达;或是踏入尴尬年龄,宁愿跟同辈朋友分享,总之就是不向父母倾诉难处,以致父母与子女之间生出难以逾越的隔膜。假如父母从小就跟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在分享故事过程中,便能深入了解孩子。

另一方面,孩子读书时发现书中人物的际遇与自己的相似,心中困惑便解开。譬如《托托成长系列》里的小乌龟托托,怕黑、爱玩、霸道、做事慢吞吞……那根本就是许多小孩子的化身!这样的书是最好的辅导材料,亲子共读,父母就能了解孩子小小心灵的需要,适时疏导孩子的情绪。亲子阅读让父母与子女自然地建立起亲密关系,有了这种关系,不论孩子年幼年长,都可以跟爸妈达到无所不谈的境界。

孩子的心灵也需要父母的慰问,“亲子共读”就是以阅读为纽带,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使孩子的心灵得到更多的关爱。因此,父母应该每天都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读书,这样既营造了和谐的亲子关系,又让孩子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同时还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为了孩子的发展,让我们加入亲子共读的行列吧。

第15篇:小学生演讲稿:多读课外书

小学生演讲稿:多读课外书

小学生演讲稿:多读课外书

亲爱的同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说。你对看课外书有什么看法呢?我觉得看书也是我们人生中的一部分。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一篇课文,作者说如果你周游世界,书将会是你最好的伴侣。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书对你中是不离不弃,当你对它感兴趣的时候,你会觉得它是你人生中的一部分,但如果你对它不感兴趣的话,那么它就是一本普普通通的书。每一次地翻开它,每一次地朗读它,你都会在它身上发现新的东西,或者是温故而知新。尽管它不会说话,但它往往是你最好的老师。

有时候,我就是个“挖财宝”的人,只要我拿起“斧头”,不停地“挖”,就会有无穷不尽的“宝”被我挖到,所以,我总会目不转睛地看着书,寻找更多的“宝”,你找我找,你挖我挖,写作时候用上它,老师夸你小作家,你的心里就乐开花。你看是不是一举两得呀!可以学到知识,又能得到老师表扬。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名言已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没有谁是不想变聪明的,我就是其中一个,我恨不得让妈妈把那几个字刻在我的背上,但那种痛你懂得,不是一般人可以克服的了的。所以,记在脑海里,已经足够了。我建议大家”多读书,多看报,少吃零食多睡觉。“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做到那一点。

最后,祝大家多读好书,做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第16篇:多丽,我读懂了多丽

多丽,我读懂了多丽

——读《伊索寓言》有感

红红火火的寒假,我沉静在古希腊寓言大师编织的摇篮里。静静地看,静静地想,不知不觉被一个挤牛奶的小姑娘吸引了。

多丽是一个普通的小女孩,靠挤牛奶为生。有一天,她终于挤出了一桶满满的牛奶,鲜香四溢。她可高兴啦!她梦想着把牛奶卖出去,就可以获得价值300个鸡蛋的钱了。她用这些钱可以买足够漂亮的连衣裙、帽子等修饰品啦。她越想越开心,越想越兴奋„„“咣”得一声,一大桶牛奶全洒在了地上,可怜的多丽,所有的梦想都泡汤了„„

我真为多丽揪心,这一桶牛奶似乎就眼睁睁地洒在我的脚下,惋惜,痛苦,甚至绝望,唉,怪谁呢?是该怪多丽那美好的幻想吗?可是这幻想曾带给多丽多么幸福的时光啊?可是如果用这一桶牛奶去换一个幻想又是多么不划算啊„„

也许,我们应该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吧,也许,也只能也许,如果多丽就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把牛奶保护好,把牛奶卖掉,也许多丽所有的梦想就能成为现实了,这样的结果多好啊!

生活中又有多少个这样的多丽呢?是你,噢,是我„„是我们所有怀有许多梦想,就不抓住眼前的人。我想成为一个模特。当然,做一个模特一定要有端庄秀丽的外表。这一点得感谢我的父母,因为我具有这样的潜质。另外,妈妈告诉我,还一定要有挺拔的身姿。可是,我却无动于衷,写字做不到三个一,就变得弯腰、驼背;喜欢躺着看书,眼睛都能贴着书本啦„„现在,我真的越想越害怕。因为妈妈还告诉我,一个优秀的模特还必须有一个高尚的灵魂,只有智慧的人才能更显现出自己的气质。所以,我还应该做到与书为友,博览群书呀,可是,我

却常常把时间以拖沓的方式浪费掉了„„

我就像是那个活脱脱的多丽!噢,感谢多丽,让我照出了自己的影子。感谢《伊索寓言》,让我开启了智慧的生活!

第17篇:放下手机多读一本书

放下手机多读一本书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放下手机多读一本书》。为什么要放下手机多读一本书呢?在这里,首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1911年,沈阳东关小学的教室里,老师问:“你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有的同学说为了当官,有的说为了发财,也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而年仅13岁的周恩来回答的却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语惊人,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图书馆,他专心致志,如饥似渴;旅行途中,他争分夺秒,不知疲倦;通过读书,周恩来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为以后的革命工作打下了竖实的基础,也让他更坚定了他的共产主义信念。

踏着伟人的足迹,回首历历往事,我们激动不已,而面对现实,我们又不禁感慨万千。时下,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快节奏的生活,使我们慢慢将读纸质书的习惯抛到脑后,改用手机、平板电脑阅读带着双引号的“书籍”。在那些发达国家的地铁里,火车上以及一些其它交通工具上,很多人都在静静地看书。而在中国的这些场合,人们要么是在高谈阔论,要么是在打瞌睡,更多的人是在低头看手机,鲜有看书的人。这些人,他们跟年少的周恩来相比,真是相差太远了。

大家都清楚,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均收入、综合国力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应当成为我们共同的理想。 然而,中华之崛起、民族的强大,光靠理想是不够的,要科技、要文化、要一大批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的建设者,而这些,要靠读书来实现。

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会思考、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书籍给人以知识和力量,见识和修养,甚至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与生活。同学们,你有多久没读书了?你是否也常常徘徊在网络中、沉溺在手机里,与书本渐行渐远呢?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放下手机,读一本好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建设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

第18篇:小学生多读散文好处多

小学生多读散文好处多

湖北省秭归县实验小学 乔德智 王琼

今年教师节那天,上初一的小婉莹回母校看我,她是我的高足——去年的语文课代表。在与她交谈的过程中,她说她现在同学们的语文成绩都很优秀,竞争十分惨烈,她现在在班上勉强可以排进前十。她还告诉我,他们班上很多同学的口才都很好,读的很多书我连书名都没有听说过。这不禁让我大吃一惊,因为我向来是比较注重海量阅读的,我们班也是这么多年以来唯一一个一次不落的“书香班级”呀!我俩进一步交谈,才知道她说的很多书都是散文系列的。我恍然大悟,这恰恰是我在指导阅读时存在的一个盲区。

在小学阶段,我和很多语文老师一样,低年级时侧重拼音读本、蒙学读物;中年级时侧重于叙事性强故事书、古诗、童话、科普类读物;高年级侧重于小说、诗歌、文言文。的确,我在散文的阅读与指导方面是做得不好的,对于语言的感悟是肤浅的。 细细想想,阅读散文的好处真的很多。

多读散文,能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学生通过阅读各种风格的散文作品,除了对名人大家的语言风格有鲜明的感受外,或大气、或婉约、或细腻、或质朴、或清新、或智慧„„更多的是品味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之处,这正如品美酿,唇齿留香,增强了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这对理解能力的提升不无裨益。

多读散文,能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遇到两大问题:“不知道写什么”和“不知道怎么写”。散文的素材皆来自于生活,甚至是很多不为人留意的生活琐事,在读散文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习得了这些观察、感悟、表达的方法,从而,学习语文的综合素养就得到了整体提升,这两个问题就消化于无形了。

多读散文,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很多的诗人、小说家、作家都写得一手好的散文,孔子、鲁迅、朱自清、王蒙„„都是成功的散文学家。因为散文的笔法,它是写好任何一类文章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它可以使学生将在课内学到的写作方法,灵活地运用到日常的习作中,从而积淀成写作功底。写好了散文,就有可能写好散文诗,也就有可能写好现代诗。同时,这也大大降低了六年级学生在学习《诗海拾贝》时创作诗歌的难度。

阅读散文的好处还有很多很多,各位不妨从自己做起,多读读散文、那些平平谈谈的字句能轻轻松松地将你带入很美的意境。坚持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自己有不吐不快的冲动,你的语文教学也会因此如鱼得水。如果你能加强对学生的散文阅读的指导,你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19篇:多读课外书的好处

多读课外书的好处

不少家长甚至部分老师都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总觉得学生看课外书是看\"闲书\"。 这种想法,其实还是应试教育衍生出的怪胎。

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级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

有专家研究证明: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的时候,才会形成语文能力。在这个方面,特级教师窦桂梅堪为典范:她所带的一个班自小学一年级开始,至六年级毕业,学生积累了100多个寓言,200多条古今中外名言警句,300多首古今诗辞,1000多条成语,因而她的学生文笔流畅,出口成章。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也就是说,多读书,不仅能使人变得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而且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执着的追求。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 生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的确如此,我们从各种课外书中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 事情。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和各种名人对话。不仅如此,多读课外书还能提高你的作文能力。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这样说,凡是作文写得好的同 学,都是喜欢课外阅读的,因为我们可以从课外书中学到一些好词佳句,可以学到一些写作的方法,可以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当然,读课外书的好处还有好多,我 想喜欢课外阅读的同学都能深切地体会到。

总之,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那就会终身受益。一个人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才会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才会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他还会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的人。如果一个人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他就是一个很容易寂寞,很容易烦躁的人,是一个眼界不宽的人。

第20篇:多丽,我读懂了多丽

多丽,我读懂了多丽

——读《伊索寓言》有感

红红火火的寒假,我沉静在古希腊寓言大师编织的摇篮里。静静地看,静静地想,不知不觉被一个挤牛奶的小姑娘吸引了。

多丽是一个普通的小女孩,靠挤牛奶为生。有一天,她终于挤出了一桶满满的牛奶,鲜香四溢。她可高兴啦!她梦想着把牛奶卖出去,就可以获得价值300个鸡蛋的钱了。她用这些钱可以买足够漂亮的连衣裙、帽子等修饰品啦。她越想越开心,越想越兴奋„„“咣”得一声,一大桶牛奶全洒在了地上,可怜的多丽,所有的梦想都泡汤了„„

我真为多丽揪心,这一桶牛奶似乎就眼睁睁地洒在我的脚下,惋惜,痛苦,甚至绝望,唉,怪谁呢?是该怪多丽那美好的幻想吗?可是这幻想曾带给多丽多么幸福的时光啊?可是如果用这一桶牛奶去换一个幻想又是多么不划算啊„„

也许,我们应该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吧,也许,也只能也许,如果多丽就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把牛奶保护好,把牛奶卖掉,也许多丽所有的梦想就能成为现实了,这样的结果多好啊!

生活中又有多少个这样的多丽呢?是你,噢,是我„„是我们所有怀有许多梦想,就不抓住眼前的人。我想成为一个模特。当然,做一个模特一定要有端庄秀丽的外表。这一点得感谢我的父母,因为我具有这样的潜质。另外,妈妈告诉我,还一定要有挺拔的身姿。可是,我却无动于衷,写字做不到三个一,就变得弯腰、驼背;喜欢躺着看书,眼睛都能贴着书本啦„„现在,我真的越想越害怕。因为妈妈还告诉我,一个优秀的模特还必须有一个高尚的灵魂,只有智慧的人才能更显现出自己的气质。所以,我还应该做到与书为友,博览群书呀,可是,我

却常常把时间以拖沓的方式浪费掉了„„

我就像是那个活脱脱的多丽!噢,感谢多丽,让我照出了自己的影子。感谢《伊索寓言》,让我开启了智慧的生活!

作文多读范文
《作文多读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