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故乡记忆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26 15:04:3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故乡的记忆

故乡的记忆

懂事之后,我只回过一次故乡,故乡之景,如泡沫般涌起在记忆之中。

我的故乡在一片群山之中。那里的夏季来的特别早也特别热。山上的热,是一种闷热。四周像是被水雾一般,多少冒起着点白雾,淡淡地溶在一片田地里,像轻纱似的梦。田地里最多的是玉米,包裹着绿色的皮,如新生的婴儿般,躲在襁褓中安静地成长。

在这片山村中,最常见的动物就是狗。虽然我对于狗是颇有些厌恶的,但在这片土地上,狗呈现出的是欢快的景色。小路上到处跑的是狗,它们乐颠颠地行走在石子路上。却不不会去践踏农田中的一颗苗,因为这里的狗与人们之间的和谐已经达到一种境界。向山村深处走去,走一段很远的路,便可看到一个巨大的水库。水库的名字我已记不太真切,唯有满库的蓝色深水使我无法忘怀。水库水面上能呈现“沉鳞竟跃”之景。特别到黄昏时分,无数条40公分左右长的鱼浮跃在水面上,远远望去犹如一条条闪光的飘带,绵延几十米,波光粼粼,使人迷恋。

既然说故乡是在群山之中,那么围绕山村的那一片灰色的连山就更要谈谈了。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说“那一片树林将荷塘重重围住”,而在这里则是“一片群山将山村围住”.山是清一色的灰,不能见一些绿色。树林在山脚下围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因此上山显得十分困难。也是因为山上人迹罕至的缘故,山上被保持了一种青春的常态。

村中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弯弯曲曲。路两边的房子,高高低低,纵横交错。衬托出一份寂静与安详,山村的人们在这里过着安详和谐的生活。

故乡之景,我只依稀记得这些。它们是我童年记忆中永远涌动的青色浪花。

续写《孔乙己》

又是一年隆冬季节,酒店外白雪皑皑,凛冽而刺骨的寒风令人只打哆嗦。

“去,把这一坛上好的女儿红送到郑大人府上去。”掌柜将一坛温好的美酒放到我手里,打发我去送酒。

刚到店外,我就不禁打了个寒战。看着渐行渐远的我的身影,掌柜还不忘在我的身后大喊什么小心,不要把坛子打碎了之类的嘱咐的话 。

郑大人的宅邸坐落在远离城镇中心的地带。越往那走,就越显得荒凉。再赶上这隆冬季节飘着大雪,街上更空无一人,只回荡着我的鞋踩进厚厚的积雪里发出的“吱吱’声。

我的脸早已冻得通红,而双手也已渐渐麻木。坛中酒的温度降得很快。我担心没到郑大人府上酒就凉了,那样的话掌柜会罚我的,想到这,我加快了脚步,而“吱吱”声在一片寂静中更显得突兀了。 突然,在远远的街道拐角处,一个小黑点出现在我的视野,与那白皑皑的一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会是什么?好奇心的驱使我加快了步伐。渐渐,那个“黑点”清晰了,是一个卷缩成一团,瑟瑟发抖的人。

我上前仔细端详后,不禁轻声叫出声来“孔乙己?”就是他。他更消瘦了,如骷髅般干瘪恐怖。身上仍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使人不忍再看下去。

当他听到我的叫声之后,缓缓地抬起头,“是-------你阿”,他几乎说不出话了,如果不仔细听压根就听不到

突然,他的眼里放出一种光芒,紧盯着我手中的酒坛,还伸出干瘪的手指指向酒坛,“酒-----酒------”

我明白了他的用意,心中升起一种恻隐,从口袋中取出一只黑白小花碗,倒了一碗酒,递给他,而他在将手伸出接碗的那一刻,却又缩了回去,低下了头------- 我疑惑不解,“你-----你怎么不喝?” “无功----不受-----禄!”他几乎用尽所有的力气说出这句话。

“无功不受禄?当初你偷别人笔墨时怎么不说这句话?”我冷冷地说道。随即,他不做声了。

我觉得自己不应该在这种时候刺激他,于是便立刻说道:“这样吧,你喝了这碗酒,你教我(茴)字的四种写法!”

“好?---好!----”他用劲挤出一个笑容,接过碗一口一口将酒喝尽。我给他找了一段树枝,随之,他开始在雪地写字。 “茴”、“囘”、“囬”、“ 艹”

“最后一个字怎么这么怪?”我不禁问道,然而孔乙己却不作声了。

“孔乙己?孔乙己!”

他却再也不做声了。漫天白雪渐渐覆盖了他-------- 多年之后,我成了掌柜,也知道了还有一个“茴”字的写法是“ ”,然而孔乙己却没能再告诉我。

又是一年漫天大雪的隆冬时节,店外的雪,静静地下着。

从那一刻开始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大街上,广告牌发着彩色灯光 ,光彩夺目。汽车飞驰而过,汇成一条车的河流.我赶紧逃离宣闹的人流,来到幽暗寂静的公园.路灯发出柔柔的光.一旁的长椅静静的卧着.密密的林子把整个公园包围着,.大街上的喧闹声和霓虹灯的彩光无法透过林子.只有在这里,我才能感受到心灵的静静平和。我们还要坚持吗? 我是父亲的儿子,而我却认为父亲的处事过于圆滑。父亲总是说:“别和XX玩了,他成绩太差了。”父亲,你错了,分数并不代表人的品性。我是我老师的学生,数学老师过于刻板,“这题必须选C,你应该改过了!”老师,您错了,这是唯一的答案。我理解父亲的期盼,我尊重老师的劳动。但“真理只有一个。”我只能选择者唯一不让我感到心疚的东西。于是父亲说我不思进取,老师说我自以为是,我还要坚持吗?

我无法想出头绪,索性不想了。突然发现今晚的夜黑的出奇,抬头仰望天空,星星寥寥无几,这应该是月明星稀的时候吧,我却无法找到一颗星星,也找不到月亮。只有漫天的乌云,但仔细凝望,似乎有着微弱的光。是星星,它没有消失,只是微弱的存在,微弱闪烁着自身的光芒,乌云被风吹得四处飘散,遮住了星光,遮住了那发光的一切。

我等了很久很久,乌云再次被风吹远了。星星也渐渐显现出来,虽然只有一点微弱的光芒,但它依然为自己闪亮。闪亮属于自己的光芒。

从那一刻开始,我不再犹豫,乌云终究挡不住光亮。那一刻是,我将永远坚持自己,即使有千难万险在前,我依然毫不犹豫的向前,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痛

从一个人诞生开始,他就要成长。成长多美丽,在这过程中,我们收获着幸福、快乐、本领、知识、能力。但成长时,也伴随着痛。就像毛毛虫在变成美丽的蝴蝶之前所经历那样。我们总是在得到中不懂得珍惜,在不珍惜中失去,在失去中感到痛。在痛钟变得坚强,学会成长。

曾记得,在放假时,与父母一同去乡下。我带上了我的新自行车,准备在乡村开阔的土地上好好学习一番。到了目的地,我们休息了一晚,第二天早晨,就带上自行车到了房子前面的麦场上,父亲告送我大概的注意事项,就让我上车体会、尝试。一天下来,这过程我无法用语言形容,我记得,当我连人带车整个翻到时手臂和膝盖带来的突然的剧烈的疼痛。当因为我的疏忽和胆小,让车子无法停下来时脑子的一片空白和随即而来的恐惧,都让我们嗓子中时常有样东西堵着,总是不消失。可当我知道我终于可以绕着这个麦场骑上一圈、两圈、三圈甚至四圈时心中的喜悦,当我摔倒、无助地望着父亲时,他眼神中的鼓励和肯定,让我重新鼓起信心,充满勇气。

最后,我学会了骑自行车,虽然过程中充满了疼痛、泪水、难受,但我学会了一样东西,还懂得了坚持真的可以成功。这是一件多么美丽的事。即使它让人感到痛。

在我很小的时候,奶奶就去世了。当她走了,永远的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心中有种说不出的痛苦与难受。泪水不由得悄声滑落,现在想想也许是不舍。后悔当初奶奶在世时总是跑去玩,总是很少去看她。如今,再也看不到她的慈祥笑容,亲切的呼唤。这件事后,我总是一个人悄悄地不说话,父亲告诉我,奶奶是去了一个很美丽的地方,她会很想念我们。我们也要常常祝福她。要争气,不可以总是想不开。人总是会离开的,有时只是一段时间,但有时却是永远。当我们失去的时候,只能有哀痛,不可以是后悔。

成长要经历很多事而在很多时候,并非所有的经历都像美味的糖果一样让人快乐,幸福。更多时候,它常常给我们的是创伤,痛苦,但却是绚烂的,美好的。这是让我们学会怎样面对,怎样承担,往往让我们变得更成熟,有担当。可以说,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痛。

推荐第2篇:故乡的记忆

故乡的记忆

我的家乡是在充满山间水情的斗门五山。那是一个鸟语花香,风和日丽的农村。那里没有城市的喧哗。却拥有乡间的幽静。

一年四季,我的故乡五山都有不同的变化。春天春风得意春日融融。夏天晴空万里,云霞满天。秋天稻浪翻滚,果熟飘香。冬天静谧深沉,寒天刺骨。而我却喜欢春天的故乡。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冬天刚过,春天的脚步悄悄。她来到了田野,田野披上了绿装;她来到了枝头,树枝长出了绿色的长发。春天,她像一双充满艺术灵感的巧手,默默地为我的故乡画一幅又一幅美丽的画卷。

鸟语花香,天高气爽,我独自走在田野边长龙般蜿蜒曲伸的小路上。向北面的田野放眼望去满眼都是葱郁。田野上成片的禾苗仿佛是五山美丽的标志。田野边的小河与禾苗绿白相间,一直向东延伸,轻轻伸入云际,就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颜色搭配是那么和谐爽目。这时,吹来一阵温柔的春风,它像母亲用那温柔的双手抚摸着我的脸,使我从身上到心里都觉得无比舒畅。

我在这样美丽的景色中,无忧地奔,无虑地跑,亦无顾虑嘻嘻哈哈地欢笑。

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我静静地躺在绿而柔的小草上,仰望着蓝蓝的天空。蓝天上飘着丝丝游云,似碧海上的白帆,在不停地做远行的梦,眼前时而飞过啾啾的鸟雀,呢喃的春燕。看着看着,我就像是躺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在母亲哼唱的催眠曲中渐渐入谁。“唧”的一声鸟叫驱走了我的谁意,我翻身俯卧,将脸面贴在嫩嫩的,绿绿而又软软的小草上,把头埋在草里,我的脸觉得舒服极了。

像是闪眼间,蓝蓝的天空不见了,温柔的阳光不见了。皓白的月光出现了,闪闪的星星出现了。明月留给夜晚是美丽的梦幻,小河留给远方是无私的奉献,春天留给秋季的是喜悦的丰收。而童年留给我的则是多姿多彩的记忆。在温柔的春风里,幽幽的黑夜中,我遥望远空,看到一只彩色的风筝,在寻觅,在思索,该像春风一样给明天的叶子添一丝的色彩,该像朝霞一般给朝夕增一份记忆。

我爱春天的故乡。

推荐第3篇:故乡的记忆

故乡的记忆

岁月在墙上剥落,时光淡化了记忆,但总有这样的时刻,像红玫瑰的藤,紧紧地缠绕在心里,枝枝蔓蔓……

还记得,小时候在故乡时那些美好的记忆,犹如夜空中的星,闪耀在我的脑海里。

故乡的夏夜,是迷人的。

人们在吃完晚饭后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和一两个板凳,还有一把由香蒲叶制成的扇子,在家门口坐下,和邻居们谈谈生活,唠唠家常,而孩子们则在月光下奔跑,跳跃,追逐……充满了欢声笑语。无需路灯,皎洁的月光倾洒下来,照亮了整个世界。

哦,对了,还有夏夜的风,是迷人的。它不及春风的妩媚,秋风的萧瑟,也不如东风的刺骨。它是温暖的,轻柔的。不错,犹如母亲的手抚摸过你的每一寸肌肤,叫你挪不开步子。

故乡的秋天,是开心的。

在秋天,瓜果飘香,五谷丰登,到处都充满着人们丰收时的喜悦。那一个个玉米,那一颗颗的大豆,都折射出青春岁月的缩影,都沉淀着农民们辛勤的汗水。

故乡的冬天,是有趣的。

每当雪覆盖了大地,为它披上“白色嫁衣”时,孩子们的快乐也就到达了。孩子们结伴走出家门,滚雪球,打雪仗,玩得不亦乐乎。或是跟随大人们去扫雪,享受被人夸赞勤劳时的喜悦。孩子们的脸上红扑扑的,眼神明亮,充满着童真。 这些零星的碎片,拼凑起了我对故乡的记忆,更加深了我对故乡的怀念。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推荐第4篇:故乡的记忆

故乡的记忆

瑶山民族中学九(1)班 何德双指导教师:蒙重燕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想起我那可爱的故乡,笔尖流泻出一段段记忆,故乡最美的时光透过岁月,又浮现在我的面前。

我的家乡是一个没有灯红酒绿,远离城市喧嚣,生活自然淳朴的小山村。她始终悠闲自得地依偎在群山的怀抱中,用甘甜清凉的山水养育者在这里生活了祖祖辈辈淳朴的人们。

春风吹醒大地,和煦的春天正是农忙的季节。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放眼望去,农民伯伯们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在肥沃平旷的田野上忙着播种,累了,倦了,便坐在田间垄上,点燃起一杆烟斗,眯着眼满意地看着自己劳作的成果。将近傍晚时,他们起身锤锤腰,拍拍身上的泥土,便乐融融地回家去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

夏,是我最喜爱的季节。在这个季节,天气虽算不上炎热,但也能让人汗流浃背。所以每到夏季,山村里凉爽的地方便是我们的乐园,白天我们总是跑到小山坡上尽情地玩耍,打滚,翻跟头,跳皮筋„„玩累了便躺在草地上数着天上的云朵。晚上,夜色如墨,蝉的鸣叫声,青蛙的呱呱声,打破了夜的沉寂。成群的萤火虫提着一盏盏的灯笼,仿佛是夜的守护者,布满了整个小山村,淡绿色的光芒点缀了黝黑的夜色。我和小伙伴们便用纸折成小灯笼,把萤火虫装在纸灯笼里,它们便成为了我们夜行的夜明灯。

秋,是一个充满了喜悦的季节。农民伯伯们又忙着收获这一年的喜悦,金灿灿的稻子,沉甸甸的玉米,红彤彤的苹果„„便是他们一年中生计的依托。秋天秋高气爽,漫山遍野都是金黄色的,这时,我会带上一本书,拾起一片枫叶来在书本的扉页,然后坐在新打的稻草上阅读,便能领略到“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的那份悠然。

冬天来了,但家乡的冬天并不算冷,也很少见到雪,偶尔下雪的时候,积雪也不够厚,不能像北方那样堆雪人,打雪仗。但每当下雪时,小伙伴们都会兴高采烈地跑到雪地上玩耍,用纸板或者泡沫板做成各种各样的动物,把泡沫板放在雪地上,第二天这些模型就变成了各种各式各样的冰雪小动物,然后我们便背着大人,用口红,眉笔给这些动物们化妆,不一会儿,这里简直就成了一个动物园,而这些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异常耀眼,熠熠生辉。 年复一年,现如今的家乡,渐渐地走进了小康生活,人们安居乐业,但原来淳朴的风貌从未改变,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依旧勤劳朴实。

推荐第5篇:故乡记忆征文

故乡记忆征文

童年的记忆本已远去,然而在我心底总有些难忘的痕迹。故乡的那份情感早已侵渍在心房的角落,时而浮现,时而潜藏,幻化成纷呈的影像映韵出淡然的清爽。时光可以流走,岁月可以更替,但故乡的一切永远扎根在我的记忆里,成为我记忆中的永恒。

晨雾

故乡傍山依水,风景幽雅秀丽,空气清新湿润。大多时候,早晨起来推开窗,便见有雾气慢慢升腾,而后渐渐弥漫开来,犹如天宫漂浮着的仙境,似真似幻,亦幽亦雅。被晨光描绘出黛青色轮廓的远山,眨眼间变得迷蒙。有时候,淡淡的雾霭会变得越来越浓,淹没了整个视线,清新美妙的胜境被浓雾慢慢的吞嚼,若隐若现,扑逆迷离,犹如走进一个飘渺的梦幻世界。

晨雾满载着诗意,以缭绕缓慢的节奏,悠然自得地描画着家乡的每一处难以忘却的景色。凝固在绿叶之上的水滴,似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微风拂过,水滴滚动在绿叶之上,连缀着与雾的丝丝情缘。晨雾中的故乡似梦中的新娘,款款走来,带着神秘的面纱,娇羞而妩媚,娇羞中带着宁静的温情,只要你看上一眼,就会陶醉在她含情脉脉的笑靥之中。

云在雾中流,雾在云中飘。故乡的晨雾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是浸透在骨髓里的美丽,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气息。晨雾中似乎有一种禅意的胜境,玄幻神秘。只有独守一片清净,用一颗清澈的心,才能领悟。

炊烟

故乡的炊烟,总是最早迎接黎明,最后送走黄昏。

被群山搂在怀里的故乡,就像一座祥和恬静的庄园,宁静而妩媚。早晨,站在高高的山坡上放眼望去,那高低不一的屋脊上升腾起一缕缕乳白色的炊烟,你追我赶,拉拉扯扯,裹满饭香和菜香,飘过田野,越过丛林,直到天际深处。若遇天边有白雾,炊烟与白雾交融在一起,便是一片烟雾的海洋。

特别是临近黄昏之时,天边的彩霞像是给故乡涂抹了一层厚厚的胭脂,处处流光溢彩。伴随着黄昏的到来,一缕缕炊烟袅袅飞升,不紧不慢,自由自在,优雅如絮。淡蓝色的炊烟在彩霞的映衬下,意蕴无限。

弯弯的山路,小小的乡村,淡淡的炊烟,总将我尘封的思念点燃。我思念故乡的炊烟,它是我在故乡生活的剪影,它常常萦绕在我的心头,圈住了我的记忆和生活。如今,我已经离开故乡走进城市,无法从袅袅的炊烟中品尝出记忆中故乡的原汁原味。于是,我把故乡的炊烟珍藏在记忆深处,小心翼翼的呵护着,让它在我灵魂的天空中继续飘荡。

小路

记忆最深的就是雨后的乡村小路,一汪汪大大小小水洼,泛着黄黄的泥土颜色。湿漉漉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稻草香味。躲雨的鸟儿,此时也站在了枝头,悠闲自得的跳跃着、鸣叫着,像是在表演一出完美而梦幻的舞蹈,但更像是在释译生活的安享细节。

这些熟悉于心的乡村味道和情节,以及这条浓情满怀的乡村小路,曾千百次的飘落在我的梦里。曾几何时,那些劳碌的身影,来来往往穿梭在这条小路;曾几何时,那些肩挑背扛的丰硕,把这条小路撒满了金黄;曾几何时,那些温情的叮嘱,附满了这条牵盼的小路。

是的,故乡的小路铺垫出来的是一条生命的行程,尽管带有泥土一样卑微的颜色。今天,我虽然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繁华里抒写着岁月的痕迹,但故乡的那条小路,却永远延伸到我心灵的最深处。

柳笛

柳笛是故乡春天里的一个快乐音符,也是儿时寻欢取乐最好的玩具。

故乡的村前有一条小河,河两岸长满了柳条,盘根错节,枝叶交错。春天一到,河边的柳树就开始喷黄吐绿了。每天放学,小伙伴们欢呼雀跃地蹿进溪边的柳林,折下几枝笔直顺溜细柔的柳条儿,用随身携带的小刀轻轻划一个圆圈,两端对齐截断,用两手分别捏住枝条两头,向相反的方向轻轻拧动,慢慢揉捏,当感到柳皮和柳骨分离时,柳皮就会在柳骨上滑动,等把柳皮全拧松动了,就用嘴咬住粗端柳骨,两手握住柳皮,缓缓抽出光滑的柳骨,手里便留下柳皮筒;再把柳皮筒的细端捏扁成鸭嘴状,用小刀刮去约一厘米长的青皮,露出鹅黄的肌肤,这样就做成了一支支长短不一的柳笛,含在口里,还没吹,那悠悠清香便在口里回荡,久久不肯散去。笛声响起,伴着春风在故乡的原野上跳跃。于是,故乡的春天就从一声声快乐悠扬的柳笛声走了出来,成为最诱人、最有朝气的季节。

小草

小草满世界比比皆是,但我却独钟故乡的小草,总是觉得故乡的小草顽强勇敢,韵味无穷。它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和扎根大地的奉献精神,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对故乡小草的钟爱,缘于一次与一棵小草的偶然相遇。那是我离开家乡那年的冬末,残雪犹未消融,在积雪稀疏的山间小径上,我蓦然看见一株从石缝中钻出来的小草,它在寒风中微微摇曳着,鲜活地张望着这个世界。我不禁怦然心跳,蹲下身子,睁大眼睛,默默地凝视着这株坚强的小草。它刚从冰冻坚硬的石缝中昂起头颅,浑身闪烁着嫩绿的光泽,犹如一朵绿色的火焰在荒凉的大地上跳动,烛照于冬与春之间。

我常常怀念那株小草,它不畏严寒,傲立雪中,呼唤着春天;它是春天的精灵,从不与花木争艳,只是默默地为故乡奉献一抹绿色,把清香留在大地。

落日

我对故乡的落日情有独钟。记忆中故乡的落日瑰丽淡雅,温馨恬静,深沉含蓄,温柔平和,拨人情愫,勾人魂魄。

每当黄昏的时候,我爱独自静静地坐在绿草芊芊的山坡上,看着挂在树尖上的太阳慢慢地沉下去。这时的太阳由白炽渐渐变成鲜红,再变成桔红;缓缓地由小而大,远远地看上去,就像被峰峦擎在半空,显得那么温润,那么平和。

在没离开故乡之前,我时常伫立在习习晚风中,凝视着夕阳被山峦吞没,山色由桔红而桔黄而苍黄。当整个太阳滑下山脊,万道霞光霎时渲染了整个山野,小山村也笼罩在一片金色之中,显得是那样地优美温馨,是那样地安详愉悦。故乡的落日美轮美奂,无与伦比,震撼心灵。

我由衷的感谢故乡的落日,它使我体味到了一种灵魂的快乐与幸福。这种灵魂上快乐与幸福,是蜗居在城里的人永远感受不到的。

推荐第6篇:故乡记忆征文

童年的记忆本已远去,然而在我心底总有些难忘的痕迹。故乡的那份情感早已侵渍在心房的角落,时而浮现,时而潜藏,幻化成纷呈的影像映韵出淡然的清爽。时光可以流走,岁月可以更替,但故乡的一切永远扎根在我的记忆里,成为我记忆中的永恒。

晨雾

故乡傍山依水,风景幽雅秀丽,空气清新湿润。大多时候,早晨起来推开窗,便

见有雾气慢慢升腾,而后渐渐弥漫开来,犹如天宫漂浮着的仙境,似真似幻,亦幽亦雅。被晨光描绘出黛青色轮廓的远山,眨眼间变得迷蒙。有时候,淡淡的雾霭会变得越来越浓,淹没了整个视线,清新美妙的胜境被浓雾慢慢的吞嚼,若隐若现,扑逆迷离,犹如走进一个飘渺的梦幻世界。

晨雾满载着诗意,以缭绕缓慢的节奏,悠然自得地描画着家乡的每一处难以忘却的景色。凝固在绿叶之上的水滴,似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微风拂过,水滴滚动在绿叶之上,连缀着与雾的丝丝情缘。晨雾中的故乡似梦中的新娘,款款走来,带着神秘的面纱,娇羞而妩媚,娇羞中带着宁静的温情,只要你看上一眼,就会陶醉在她含情脉脉的笑靥之中。

云在雾中流,雾在云中飘。故乡的晨雾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是浸透在骨髓里的美丽,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气息。晨雾中似乎有一种禅意的胜境,玄幻神秘。只有独守一片清净,用一颗清澈的心,才能领悟。

炊烟

故乡的炊烟,总是最早迎接黎明,最后送走黄昏。

被群山搂在怀里的故乡,就像一座祥和恬静的庄园,宁静而妩媚。早晨,站在高高的山坡上放眼望去,那高低不一的屋脊上升腾起一缕缕乳白色的炊烟,你追我赶,拉拉扯扯,裹满饭香和菜香,飘过田野,越过丛林,直到天际深处。若遇天边有白雾,炊烟与白雾交融在一起,便是一片烟雾的海洋。

特别是临近黄昏之时,天边的彩霞像是给故乡涂抹了一层厚厚的胭脂,处处流光溢彩。伴随着黄昏的到来,一缕缕炊烟袅袅飞升,不紧不慢,自由自在,优雅如絮。淡蓝色的炊烟在彩霞的映衬下,意蕴无限。

弯弯的山路,小小的乡村,淡淡的炊烟,总将我尘封的思念点燃。我思念故乡的炊烟,它是我在故乡生活的剪影,它常常萦绕在我的心头,圈住了我的记忆和生活。如今,我已经离开故乡走进城市,无法从袅袅的炊烟中品尝出记忆中故乡的原汁原味。于是,我把故乡的炊烟珍藏在记忆深处,小心翼翼的呵护着,让它在我灵魂的天空中继续飘荡。

小路

记忆最深的就是雨后的乡村小路,一汪汪大大小小水洼,泛着黄黄的泥土颜色。湿漉漉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稻草香味。躲雨的鸟儿,此时也站在了枝头,悠闲自得的跳跃着、鸣叫着,像是在表演一出完美而梦幻的舞蹈,但更像是在释译生活的安享细节。

这些熟悉于心的乡村味道和情节,以及这条浓情满怀的乡村小路,曾千百次的飘落在我的梦里。曾几何时,那些劳碌的身影,来来往往穿梭在这条小路;曾几何时,那些肩挑背扛的丰硕,把这条小路撒满了金黄;曾几何时,那些温情的叮嘱,附满了这条牵盼的小路。

是的,故乡的小路铺垫出来的是一条生命的行程,尽管带有泥土一样卑微的颜色。今天,我虽然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繁华里抒写着岁月的痕迹,但故乡的那条小路,却永远延伸到我心灵的最深处。

柳笛

柳笛是故乡春天里的一个快乐音符,也是儿时寻欢取乐最好的玩具。

故乡的村前有一条小河,河两岸长满了柳条,盘根错节,枝叶交错。春天一到,河边的柳树就开始喷黄吐绿了。每天放学,小伙伴们欢呼雀跃地蹿进溪边的柳林,折下几枝笔直顺溜细柔的柳条儿,用随身携带的小刀轻轻划一个圆圈,两端对齐截断,用两手分别捏住枝条两头,向相反的方向轻轻拧动,慢慢揉捏,当感到柳皮和柳骨分离时,柳皮就会在柳骨上滑动,等把柳皮全拧松动了,就用嘴咬住粗端柳骨,两手握住柳皮,缓缓抽出光滑的柳骨,手里便留下柳皮筒;再把柳皮筒的细端捏扁成鸭嘴状,用小刀刮去约一厘米长的青皮,露出鹅黄的肌肤,这样就做成了一支支长短不一的柳笛,含在口里,还没吹,那悠悠清香便在口里回荡,久久不肯散去。笛声响起,伴着春风在故乡的原野上跳跃。于是,故乡的春天就从一声声快乐悠扬的柳笛声走了出来,成为最诱人、最有朝气的季节。

小草

小草满世界比比皆是,但我却独钟故乡的小草,总是觉得故乡的小草顽强勇敢,韵味无穷。它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和扎根大地的奉献精神,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对故乡小草的钟爱,缘于一次与一棵小草的偶然相遇。那是我离开家乡那年的冬末,残雪犹未消融,在积雪稀疏的山间小径上,我蓦然看见一株从石缝中钻出来的小草,它在寒风中微微摇曳着,鲜活地张望着这个世界。我不禁怦然心跳,蹲下身子,睁大眼睛,默默地凝视着这株坚强的小草。它刚从冰冻坚硬的石缝中昂起头

推荐第7篇:故乡记忆征文

故乡记忆征文(精选多篇)

童年的记忆本已远去,然而在我心底总有些难忘的痕迹。故乡的那份情感早已侵渍在心房的角落,时而浮现,时而潜藏,幻化成纷呈的影像映韵出淡然的清爽。时光可以流走,岁月可以更替,但故乡的一切永远扎根在我的记忆里,成为我记忆中的永恒。

晨雾

故乡傍山依水,风景幽雅秀丽,空气清新湿润。大多时候,早晨起来推开窗,便

见有雾气慢慢升腾,而后渐渐弥漫开来,犹如天宫漂浮着的仙境,似真似幻,亦幽亦雅。被晨光描绘出黛青色轮廓的远山,眨眼间变得迷蒙。有时候,

淡淡的雾霭会变得越来越浓,淹没了整个视线,清新美妙的胜境被浓雾慢慢的吞嚼,若隐若现,扑逆迷离,犹如走进一个飘渺的梦幻世界。

晨雾满载着诗意,以缭绕缓慢的节奏,悠然自得地描画着家乡的每一处难以忘却的景色。凝固在绿叶之上的水滴,似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微风拂过,水滴滚动在绿叶之上,连缀着与雾的丝丝情缘。晨雾中的故乡似梦中的新娘,款款走来,带着神秘的面纱,娇羞而妩媚,娇羞中带着宁静的温情,只要你看上一眼,就会陶醉在她含情脉脉的笑靥之中。

云在雾中流,雾在云中飘。故乡的晨雾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是浸透在骨髓里的美丽,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气息。晨雾中似乎有一种禅意的胜境,玄幻神秘。只有独守一片清净,用一颗清澈的心,才能领悟。

炊烟

故乡的炊烟,总是最早迎接黎明,

最后送走黄昏。

被群山搂在怀里的故乡,就像一座祥和恬静的庄园,宁静而妩媚。早晨,站在高高的山坡上放眼望去,那高低不一的屋脊上升腾起一缕缕乳白色的炊烟,你追我赶,拉拉扯扯,裹满饭香和菜香,飘过田野,越过丛林,直到天际深处。若遇天边有白雾,炊烟与白雾交融在一起,便是一片烟雾的海洋。

特别是临近黄昏之时,天边的彩霞像是给故乡涂抹了一层厚厚的胭脂,处处流光溢彩。伴随着黄昏的到来,一缕缕炊烟袅袅飞升,不紧不慢,自由自在,优雅如絮。淡蓝色的炊烟在彩霞的映衬下,意蕴无限。

弯弯的山路,小小的乡村,淡淡的炊烟,总将我尘封的思念点燃。我思念故乡的炊烟,它是我在故乡生活的剪影,它常常萦绕在我的心头,圈住了我的记忆和生活。如今,我已经离开故乡走进城市,无法从袅袅的炊烟中品尝出记忆中故乡的原汁原味。于是,我把故乡的

炊烟珍藏在记忆深处,小心翼翼的呵护着,让它在我灵魂的天空中继续飘荡。

小路

记忆最深的就是雨后的乡村小路,一汪汪大大小小水洼,泛着黄黄的泥土颜色。湿漉漉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稻草香味。躲雨的鸟儿,此时也站在了枝头,悠闲自得的跳跃着、鸣叫着,像是在表演一出完美而梦幻的舞蹈,但更像是在释译生活的安享细节。

这些熟悉于心的乡村味道和情节,以及这条浓情满怀的乡村小路,曾千百次的飘落在我的梦里。曾几何时,那些劳碌的身影,来来往往穿梭在这条小路;曾几何时,那些肩挑背扛的丰硕,把这条小路撒满了金黄;曾几何时,那些温情的叮嘱,附满了这条牵盼的小路。

是的,故乡的小路铺垫出来的是一条生命的行程,尽管带有泥土一样卑微的颜色。今天,我虽然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繁华里抒写着岁月的痕迹,但故乡的那条小路,却永远延伸到我心灵的最

深处。

柳笛

柳笛是故乡春天里的一个快乐音符,也是儿时寻欢取乐最好的玩具。

故乡的村前有一条小河,河两岸长满了柳条,盘根错节,枝叶交错。春天一到,河边的柳树就开始喷黄吐绿了。每天放学,小伙伴们欢呼雀跃地蹿进溪边的柳林,折下几枝笔直顺溜细柔的柳条儿,用随身携带的小刀轻轻划一个圆圈,两端对齐截断,用两手分别捏住枝条两头,向相反的方向轻轻拧动,慢慢揉捏,当感到柳皮和柳骨分离时,柳皮就会在柳骨上滑动,等把柳皮全拧松动了,就用嘴咬住粗端柳骨,两手握住柳皮,缓缓抽出光滑的柳骨,手里便留下柳皮筒;再把柳皮筒的细端捏扁成鸭嘴状,用小刀刮去约一厘米长的青皮,露出鹅黄的肌肤,这样就做成了一支支长短不一的柳笛,含在口里,还没吹,那悠悠清香便在口里回荡,久久不肯散去。笛声响起,伴着春风在故乡的原野上跳

跃。于是,故乡的春天就从一声声快乐悠扬的柳笛声走了出来,成为最诱人、最有朝气的季节。

小草

小草满世界比比皆是,但我却独钟故乡的小草,总是觉得故乡的小草顽强勇敢,韵味无穷。它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和扎根大地的奉献精神,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对故乡小草的钟爱,缘于一次与一棵小草的偶然相遇。那是我离开家乡那年的冬末,残雪犹未消融,在积雪稀疏的山间小径上,我蓦然看见一株从石缝中钻出来的小草,它在寒风中微微摇曳着,鲜活地张望着这个世界。我不禁怦然心跳,蹲下身子,睁大眼睛,默默地凝视着这株坚强的小草。它刚从冰冻坚硬的石缝中昂起头

故乡记忆征文

童年的记忆本已远去,然而在我心底总有些难忘的痕迹。故乡的那份情感早已侵渍在心房的角落,时而浮现,时

而潜藏,幻化成纷呈的影像映韵出淡然的清爽。时光可以流走,岁月可以更替,但故乡的一切永远扎根在我的记忆里,成为我记忆中的永恒。

晨雾

故乡傍山依水,风景幽雅秀丽,空气清新湿润。大多时候,早晨起来推开窗,便见有雾气慢慢升腾,而后渐渐弥漫开来,犹如天宫漂浮着的仙境,似真似幻,亦幽亦雅。被晨光描绘出黛青色轮廓的远山,眨眼间变得迷蒙。有时候,淡淡的雾霭会变得越来越浓,淹没了整个视线,清新美妙的胜境被浓雾慢慢的吞嚼,若隐若现,扑逆迷离,犹如走进一个飘渺的梦幻世界。

晨雾满载着诗意,以缭绕缓慢的节奏,悠然自得地描画着家乡的每一处难以忘却的景色。凝固在绿叶之上的水滴,似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微风拂过,水滴滚动在绿叶之上,连缀着与雾的丝丝情缘。晨雾中的故乡似梦中的新娘,款款走来,带着神秘的面纱,娇羞而妩

媚,娇羞中带着宁静的温情,只要你看上一眼,就会陶醉在她含情脉脉的笑靥之中。

云在雾中流,雾在云中飘。故乡的晨雾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是浸透在骨髓里的美丽,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气息。晨雾中似乎有一种禅意的胜境,玄幻神秘。只有独守一片清净,用一颗清澈的心,才能领悟。

炊烟

故乡的炊烟,总是最早迎接黎明,最后送走黄昏。

被群山搂在怀里的故乡,就像一座祥和恬静的庄园,宁静而妩媚。早晨,站在高高的山坡上放眼望去,那高低不一的屋脊上升腾起一缕缕乳白色的炊烟,你追我赶,拉拉扯扯,裹满饭香和菜香,飘过田野,越过丛林,直到天际深处。若遇天边有白雾,炊烟与白雾交融在一起,便是一片烟雾的海洋。

特别是临近黄昏之时,天边的彩霞像是给故乡涂抹了一层厚厚的胭脂,处

处流光溢彩。伴随着黄昏的到来,一缕缕炊烟袅袅飞升,不紧不慢,自由自在,优雅如絮。淡蓝色的炊烟在彩霞的映衬下,意蕴无限。

弯弯的山路,小小的乡村,淡淡的炊烟,总将我尘封的思念点燃。我思念故乡的炊烟,它是我在故乡生活的剪影,它常常萦绕在我的心头,圈住了我的记忆和生活。如今,我已经离开故乡走进城市,无法从袅袅的炊烟中品尝出记忆中故乡的原汁原味。于是,我把故乡的炊烟珍藏在记忆深处,小心翼翼的呵护着,让它在我灵魂的天空中继续飘荡。

小路

记忆最深的就是雨后的乡村小路,一汪汪大大小小水洼,泛着黄黄的泥土颜色。湿漉漉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稻草香味。躲雨的鸟儿,此时也站在了枝头,悠闲自得的跳跃着、鸣叫着,像是在表演一出完美而梦幻的舞蹈,但更像是在释译生活的安享细节。

这些熟悉于心的乡村味道和情节,

以及这条浓情满怀的乡村小路,曾千百次的飘落在我的梦里。曾几何时,那些劳碌的身影,来来往往穿梭在这条小路;曾几何时,那些肩挑背扛的丰硕,把这条小路撒满了金黄;曾几何时,那些温情的叮嘱,附满了这条牵盼的小路。

是的,故乡的小路铺垫出来的是一条生命的行程,尽管带有泥土一样卑微的颜色。今天,我虽然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繁华里抒写着岁月的痕迹,但故乡的那条小路,却永远延伸到我心灵的最深处。

柳笛

柳笛是故乡春天里的一个快乐音符,也是儿时寻欢取乐最好的玩具。

故乡的村前有一条小河,河两岸长满了柳条,盘根错节,枝叶交错。春天一到,河边的柳树就开始喷黄吐绿了。每天放学,小伙伴们欢呼雀跃地蹿进溪边的柳林,折下几枝笔直顺溜细柔的柳条儿,用随身携带的小刀轻轻划一个圆圈,两端对齐截断,用两手分别捏住枝

条两头,向相反的方向轻轻拧动,慢慢揉捏,当感到柳皮和柳骨分离时,柳皮就会在柳骨上滑动,等把柳皮全拧松动了,就用嘴咬住粗端柳骨,两手握住柳皮,缓缓抽出光滑的柳骨,手里便留下柳皮筒;再把柳皮筒的细端捏扁成鸭嘴状,用小刀刮去约一厘米长的青皮,露出鹅黄的肌肤,这样就做成了一支支长短不一的柳笛,含在口里,还没吹,那悠悠清香便在口里回荡,久久不肯散去。笛声响起,伴着春风在故乡的原野上跳跃。于是,故乡的春天就从一声声快乐悠扬的柳笛声走了出来,成为最诱人、最有朝气的季节。

小草

小草满世界比比皆是,但我却独钟故乡的小草,总是觉得故乡的小草顽强勇敢,韵味无穷。它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和扎根大地的奉献精神,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对故乡小草的钟爱,缘于一次与一棵小草的偶然相遇。那是我离开家乡那

年的冬末,残雪犹未消融,在积雪稀疏的山间小径上,我蓦然看见一株从石缝中钻出来的小草,它在寒风中微微摇曳着,鲜活地张望着这个世界。我不禁怦然心跳,蹲下身子,睁大眼睛,默默地凝视着这株坚强的小草。它刚从冰冻坚硬的石缝中昂起头颅,浑身闪烁着嫩绿的光泽,犹如一朵绿色的火焰在荒凉的大地上跳动,烛照于冬与春之间。

我常常怀念那株小草,它不畏严寒,傲立雪中,呼唤着春天;它是春天的精灵,从不与花木争艳,只是默默地为故乡奉献一抹绿色,把清香留在大地。

落日

我对故乡的落日情有独钟。记忆中故乡的落日瑰丽淡雅,温馨恬静,深沉含蓄,温柔平和,拨人情愫,勾人魂魄。

每当黄昏的时候,我爱独自静静地坐在绿草芊芊的山坡上,看着挂在树尖上的太阳慢慢地沉下去。这时的太阳由白炽渐渐变成鲜红,再变成桔红;缓缓地由小而大,远远地看上去,就像被峰

峦擎在半空,显得那么温润,那么平和。

在没离开故乡之前,我时常伫立在习习晚风中,凝视着夕阳被山峦吞没,山色由桔红而桔黄而苍黄。当整个太阳滑下山脊,万道霞光霎时渲染了整个山野,小山村也笼罩在一片金色之中,显得是那样地优美温馨,是那样地安详愉悦。故乡的落日美轮美奂,无与伦比,震撼心灵。

我由衷的感谢故乡的落日,它使我体味到了一种灵魂的快乐与幸福。这种灵魂上快乐与幸福,是蜗居在城里的人永远感受不到的。

故乡的记忆

“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语文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着什么。只有这句我听得真切,听得明白。又是思乡的诗人,又是浓浓的乡愁!家乡,那是什么?我的家乡在哪里?家乡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词语,它太陌生,太遥远了??

我5岁便离开了我所谓的家

乡――东北。在我屈指可数的记忆里,那只是个贫穷落后的地方。然而难得的是在记忆的长河里,我还能搜罗处一些关于“它”的美好回忆??

家,东北的家,破旧的土房,铺草的房顶,宽敞的院子,还有一个不大的菜园,这便是我的家,我的家乡。

在破旧的土房里,有我的回忆,温欣又美好的回忆??在太阳刚刚露头的时候,院子里的大公鸡便开始了它的高歌。那可能还在我三四岁的时候呢吧!一定很可爱!我翻起身,爷爷穿着蓝外套,把炉子烧得劈啪响,爷爷当时真的很英俊??不知道是爷爷抽的烟,还是从炉子里冒出的,整个屋子朦胧一片,我站起身,哭着叫着:“奶,奶!尿尿!尿尿!”雾里确实来了个人,应该是某个大哥哥吧,我不记得了??

铺草的房顶,那是我去过最高的地方??也许是房子漏了吧!叔叔把着梯子,三下两下,便上了房。他好高大,好威猛??房顶对我充满了诱惑,终于有一天,

我费尽力气,不只怎么竟也爬上了梯子,也许那时有5岁吧,正是充满好奇的年龄!就在我准备将胜利的脚步走完时,我被一把抱了下来。“这小子,够淘!”呵呵,孩童,我还对事物充满了好奇。

宽敞的院子,那是我嬉戏的地方。但似乎这里对我来说充满了危险――那只健壮的大公鸡。似乎这家子里他就能欺负我,不管我怎么躲避他的视线,在我迈出大门的第一步以后,回过头来,他便总要站在我的后面,一副很凶猛的样子,接下来,便是我又哭又嚎的奔跑??而奶奶,这时候总要助我一臂之力的,只见几棵包米瓤子,嗖嗖地飞过来,总是正中红心,他便要吓得跑回窝里去,如今我再也见不到那只公鸡了,连鸡都很少见??

菜园,这是爷爷一家收入的惟一来缘。那里有条大黄狗,有鸡进去他便咬,但他不欺负我,对我很好,可后来不知道怎么不见了,我也没有关于他更多的记忆。一到灌水的时候,便是我最开心

的时候,冰凉刺骨的地下水源源地被送到地面上来,在地里回旋着滋润每一方土地,在这里我知道了李子是长在树上的,西瓜是在地上爬的??

家乡里,除了爷爷的房子,我还记得那铺在地上的毯子和成片的小树林,依然那么亲切,那么怀念??

是的,家乡有很多草,人们都养着牛,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放牛的时候,各家的牛都赶到草地上,一群一群的,现在是看不到了。记得

我小时候懒,走累了便要不干的,一屁股坐在草地上,现在想起来,那草还真扎人,那天还真蓝??

家乡那里到处都是小树林,据说是为了防风沙,每家都要种的。树是那样高,那样茂盛。下着雨,走在树林里是感觉不到的,非要等雨停后,树上的叶子承受不住了,才会掉下来的??下完雨,没多久,我便要陪奶奶去林里采蘑菇,现在有的地里雨后也有蘑菇,但远没有故乡的大,故乡的好吃??

一个个家乡的片段涌进我的脑海,原来我的童年这么美好。我不是个城里人,我有故乡的记忆,我有属于我的故乡,那片只属于我记忆里的土地??原来,我离家乡并不遥远??

故乡的记忆

瑶山民族中学九班 何德双指导教师:蒙重燕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想起我那可爱的故乡,笔尖流泻出一段段记忆,故乡最美的时光透过岁月,又浮现在我的面前。

我的家乡是一个没有灯红酒绿,远离城市喧嚣,生活自然淳朴的小山村。她始终悠闲自得地依偎在群山的怀抱中,用甘甜清凉的山水养育者在这里生活了祖祖辈辈淳朴的人们。

春风吹醒大地,和煦的春天正是农忙的季节。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放眼望去,农民伯伯们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在肥沃平旷的田野上忙着播种,累了,倦了,便坐在田间垄上,点燃起一杆烟

斗,眯着眼满意地看着自己劳作的成果。将近傍晚时,他们起身锤锤腰,拍拍身上的泥土,便乐融融地回家去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

夏,是我最喜爱的季节。在这个季节,天气虽算不上炎热,但也能让人汗流浃背。所以每到夏季,山村里凉爽的地方便是我们的乐园,白天我们总是跑到小山坡上尽情地玩耍,打滚,翻跟头,跳皮筋??玩累了便躺在草地上数着天上的云朵。晚上,夜色如墨,蝉的鸣叫声,青蛙的呱呱声,打破了夜的沉寂。成群的萤火虫提着一盏盏的灯笼,仿佛是夜的守护者,布满了整个小山村,淡绿色的光芒点缀了黝黑的夜色。我和小伙伴们便用纸折成小灯笼,把萤火虫装在纸灯笼里,它们便成为了我们夜行的夜明灯。

秋,是一个充满了喜悦的季节。农民伯伯们又忙着收获这一年的喜悦,金灿灿的稻子,沉甸甸的玉米,红彤彤的苹果??便是他们一年中生计的依托。秋

天秋高气爽,漫山遍野都是金黄色的,这时,我会带上一本书,拾起一片枫叶来在书本的扉页,然后坐在新打的稻草上阅读,便能领略到“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的那份悠然。

冬天来了,但家乡的冬天并不算冷,也很少见到雪,偶尔下雪的时候,积雪也不够厚,不能像北方那样堆雪人,打雪仗。但每当下雪时,小伙伴们都会兴高采烈地跑到雪地上玩耍,用纸板或者泡沫板做成各种各样的动物,把泡沫板放在雪地上,第二天这些模型就变成了各种各式各样的冰雪小动物,然后我们便背着大人,用口红,眉笔给这些动物们化妆,不一会儿,这里简直就成了一个动物园,而这些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异常耀眼,熠熠生辉。 年复一年,现如今的家乡,渐渐地走进了小康生活,人们安居乐业,但原来淳朴的风貌从未改变,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依旧勤劳朴实。

我的故乡在河南邓州一个不起眼

的村庄,这两天看了梁鸿作家的中国在梁庄,心中感触颇深,关于农村现状分析深入人心,每每回到故乡,那种期盼,那种担忧,那种纠结,让我想起就痛彻心扉,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在为饥饿发愁,不在担心今年春天这些孩子们怎么长身体啊,因为家里没米没粮,都是半打拉的孩子,可怎么生活啊,新的楼房盖起来了,邻里之间也没那么多纠葛矛盾,因为口袋里有钱了,也不在乎谁多占谁一点便宜就打的头破血流了,但是孩子们精神是贫乏的,爸爸妈妈不在身边,兄弟姐妹们都少,他们不知道承担责任,不知道怎么爱人,因为他们没从别人那里得到过爱,或者他们那种得到的是虚无的不着边际的一些关怀,对这些寂寞的少年来说,这些算得了什么啊

我记得幼年时候,我是个调皮的女娃,那时候农村没电 ,最盼望有月亮的晚上,因为皎洁的月光能照亮回家的路,

有时候下了学拿着篮子跟着比我大的女孩去河边割草,割到太阳下山,我们才匆匆回家,有时候因为怕割的少被妈妈骂心里就自责不已,吃了晚饭和我们同龄的孩子一起玩打架游戏,谁是领队就听他的,玩的可疯了,有时候放了学不回家直接到村子南头同学家里玩,玩的天黑了也不知道回家,妈妈就扯着嗓子喊,娃,回家吃饭了,听到母亲的喊声,我就往家里跑,但是不敢应声,这么晚了,全家人等着吃饭,也怕责怪,妈妈等不及他们就吃完洗碗睡觉的时候,我才偷偷的爬进门里上床睡觉,因为老家有个习俗,睡着的孩子不能打,打打就打傻了,我闭着眼睛,其实肚子里啥没有,但是也不能说,怕妈妈责骂,,那时候的

那种开心是真的,也有隐隐的担心,我家老屋因为年久了,有裂缝,父母就住东间,我整天担心,如果墙塌了,砸着我的父母可怎么办啊,想着赶快长大挣钱盖个新楼让父母住,有时候担心

的眼泪就出来了,想着赶快睡觉,睡着了就不想了,多年后还常常回想这段少年时候的经历,我二哥家盖了第一栋房子,我记得又是一个下雨的夜里,外面的雨特别大,二哥从新屋过来说要不今天晚上不让父母住老屋了去他家住,每每想起这些,心里很温暖,至少我们兄妹心里是一样的,对父母的那种爱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母亲是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村妇女,一辈子厉害要强,不管那个孩子有错,他都打,就连大哥结婚了和大嫂吵架他也打大哥,但是她对孩子的爱我这辈子都不能忘怀,她也是恨铁不成钢啊,这么坚强的一个女人老了老了得了中风,半身不遂,说话也不清楚了,有时候我们不知道她嘴里说什么,我们理解不了就气的直哭。时间长了,她也知道可能说话孩子们也听不懂,就不说了,长时间的沉默,心里的那种不甘,那种落寞,只有母亲自己知道,离家这么多年,午夜梦回总是母亲的音容笑貌,我

初中离开家在镇上读书,每次回家不管多晚,妈总是给我做第二天走要带的饭菜,包水饺给我吃,每次只要回家晚上总是撑的睡不着,这个人就是妈,我记得要交学费的日子,家里没钱,爹说你先去学校,等凑到钱了给你送去,那时候那个小小的女孩自尊多强啊,怕人瞧不起,就不去,妈说,你等着,等妈去去就回来,没一会她回来了,从三老婆那里借来了钱,不管别人说三老婆怎么样对媳妇坏,但是妈从不说,因为妈心里老记得是她借钱给她闺女上学,

所以离家多年,每次见三老婆也有一种莫名的亲近,因为这就是最初的最原始的感恩吧。

父亲是我一生中最敬重的人,他个子不高,但是文化程度高,据说就是现在的高中生,也算是知识分子一枚,我记事起,从没发过脾气,给子女的就是关爱,他没什么本事,特别爱说,我妈老说他就是喷家子,像我爷爷,不干什么事老说,因为人家家里种地都丰收,

但我家的地老贫瘠啊,我就想是恶性循环,你想想大半拉子的三个小子,天天睁开眼就要吃饭,再丰收也抵不住这样的饭量啊,不够吃吧还要交公粮提留款,就没钱买化肥,地就不长庄稼,所以每到春天的时候,就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我家里就只能靠我妈给我们用玉米和萝卜樱子活吧活吧蒸蒸给我们当干粮吃,谁家有个白面馒头,我就觉得真想给人家当闺女去,但是就是想想,因为我爹是个好父亲,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家家的闺女都出门打工去了,我爹不让,他觉得他的闺女必须考大学,就是这样的信念,我才一路走来,从没畏惧过什么,因为有父亲给了我勇气和信心,我记得有一次放学路上碰见我爹,对面走着也不打招呼,现在想来很可笑,但是我那个时候就觉得也没啥说的,因为他每天要耕作,要让几个孩子穿暖吃饱,他顾不了孩子们长了没长,心里需要个啥,不过对父亲还是畏惧,记得有一年过春节,家里报了羊肉水饺,那时候羊

肉挺贵的,我就嫌羊肉太有味了,就不吃,还和父亲顶了嘴,现在想来还是后悔,这是唯一的一次和父亲顶嘴,我考上了大学,那时候我家三哥还没找媳妇,我们家也没新房,我妈心里那个急啊,就想着闺女你别上了,但是就是因为父亲的坚持

和执着才有了今天的我,他说一个女孩家家的不上学在农村还要出力气,她上这么多年的学有啥力气,以后不是要遭罪吗?最终说服了俺妈,我第一次走出了我们的那个县城上了大学,是父亲送我去报到的,每每想到这里对父亲就是感激。我妈唠叨了他一辈子,母亲没有病倒前的日子,父亲变的爱絮叨了也爱喝酒了,跑我们老师家里两个人对着喝也不要菜啥的就能喝一大杯酒,只要我爹晚了还没到家,我妈就拿着手电筒去老师家里接他,妈就说了一句话,你爹啊喝了酒就怕他不知道倒哪里摔着了咋办?那是相濡以沫多年的感情啊,就是因为这样的感情,我妈病了这么久

全靠我爹伺候她啊,假期回家,看着母亲对父亲的依赖,我潸然泪下,核桃的爱情啊,夫妻是什么,老了有了皱纹了,我们还能扶持还能相守这就是爱情。

~ 26 ~

推荐第8篇:故乡的记忆

故乡的记忆

“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语文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着什么。只有这句我听得真切,听得明白。又是思乡的诗人,又是浓浓的乡愁!家乡,那是什么?我的家乡在哪里?家乡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词语,它太陌生,太遥远了„„

我5岁便离开了我所谓的家乡――东北。在我屈指可数的记忆里,那只是个贫穷落后的地方。然而难得的是在记忆的长河里,我还能搜罗处一些关于“它”的美好回忆„„

家,东北的家,破旧的土房,铺草的房顶,宽敞的院子,还有一个不大的菜园,这便是我的家,我的家乡。

在破旧的土房里,有我的回忆,温欣又美好的回忆„„在太阳刚刚露头的时候,院子里的大公鸡便开始了它的高歌。那可能还在我三四岁的时候呢吧!一定很可爱!我翻起身,爷爷穿着蓝外套,把炉子烧得劈啪响,爷爷当时真的很英俊„„不知道是爷爷抽的烟,还是从炉子里冒出的,整个屋子朦胧一片,我站起身,哭着叫着:“奶,奶!尿尿!尿尿!”雾里确实来了个人,应该是某个大哥哥吧,我不记得了„„

铺草的房顶,那是我去过最高的地方„„也许是房子漏了吧!叔叔把着梯子,三下两下,便上了房。他好高大,好威猛„„房顶对我充满了诱惑,终于有一天,我费尽力气,不只怎么竟也爬上了梯子,也许那时有5岁吧,正是充满好奇的年龄!就在我准备将胜利的脚步走完时,我被一把抱了下来。“这小子,够淘!”呵呵,孩童,我还对事物充满了好奇。

宽敞的院子,那是我嬉戏的地方。但似乎这里对我来说充满了危险――那只健壮的大公鸡。似乎这家子里他就能欺负我,不管我怎么躲避他的视线,在我迈出大门的第一步以后,回过头来,他便总要站在我的后面,一副很凶猛的样子,接下来,便是我又哭又嚎的奔跑„„而奶奶,这时候总要助我一臂之力的,只见几棵包米瓤子,嗖嗖地飞过来,总是正中红心,他便要吓得跑回窝里去,如今我再也见不到那只公鸡了,连鸡都很少见„„

菜园,这是爷爷一家收入的惟一来缘。那里有条大黄狗,有鸡进去他便咬,但他不欺负我,对我很好,可后来不知道怎么不见了,我也没有关于他更多的记忆。一到灌水的时候,便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冰凉刺骨的地下水源源地被送到地面上来,在地里回旋着滋润每一方土地,在这里我知道了李子是长在树上的,西瓜是在地上爬的„„

家乡里,除了爷爷的房子,我还记得那铺在地上的毯子和成片的小树林,依然那么亲切,那么怀念„„

是的,家乡有很多草,人们都养着牛,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放牛的时候,各家的牛都赶到草地上,一群一群的,现在是看不到了。记得

我小时候懒,走累了便要不干的,一屁股坐在草地上,现在想起来,那草还真扎人,那天还真蓝„„

家乡那里到处都是小树林,据说是为了防风沙,每家都要种的。树是那样高,那样茂盛。下着雨,走在树林里是感觉不到的,非要等雨停后,树上的叶子承受不住了,才会掉下来的„„下完雨,没多久,我便要陪奶奶去林里采蘑菇,现在有的地里雨后也有蘑菇,但远没有故乡的大,故乡的好吃„„

一个个家乡的片段涌进我的脑海,原来我的童年这么美好。我不是个城里人,我有故乡的记忆,我有属于我的故乡,那片只属于我记忆里的土地„„原来,我离家乡并不遥远„„

推荐第9篇:故乡的记忆(一)

终于又踏上了故乡的土地了,虽然我从心里不想承认这是我的故乡,但是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童年的欢笑,少年的忧伤,青年的泪水都在这里流淌过,它其实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不论我喜不喜欢它,爱不爱它,多少次魂牵梦萦里,都有它的身影出现,那些熟悉的黄土地,那些淡淡的青草香,那些荒凉的戈壁滩,那些漫长的机耕田,那些破旧的土块房,还有那些清凉的小渠水,都时常出现在我的梦境里和我的记忆中,这,就是我的故乡。

阳光很浓烈,很刺眼,宽阔的柏油路上,空荡荡的,一个人影也没有,路边的树还很小,不足以遮荫,阳光晒的人心焦,没有一丝丝清凉。这不是我记忆中的故乡。我记忆中的故乡路,是黄土飞扬的车马路,但是路边有参天的白杨树,我常常记得,很小的自己,走在树林带里,高大的白杨树遮天蔽日,我仰起小小的头,怎么也看不到杨树的树梢,心里好羡慕树的高大,我什么时间也能长大啊。当我长大以后,白杨树逐渐的少了,那种遮天蔽日的感觉没有了,我也可以轻轻松松的看到树梢头了,我反而怀念起小时候在林带中穿行的凉爽感了。

路边有一排排的院落,都是红顶的房子,整齐的小院,大门紧闭,每个门上都是一把将军锁,紧紧锁住大门内的风景。有一些冷漠的味道。故乡在我小的时候,在我青年的时候,都不是这样的。小的时候,我们住在一个叫大院子的地方,顾名思义,是一个很大的院子,像北京的四合院,但是很松散。住户有十几家,都没有院子,家家户户房门紧挨着,出门抬脚就进了别人家的门。一条弯曲的小渠从院子正中穿扬而过,渠水清澈见底,可以看见水底的细沙淤泥和水草,偶尔,会有几条小鱼活泼的游过。白天大人们上班,孩子们上学,家中只有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却也不甚冷清。最喧闹的是傍晚,家家炊烟袅袅,大人呼,孩子叫,人声鼎沸。晚饭时邻居们都凑在一起,边吃边聊。孩子们更是猴劲十足,匆匆扒几口饭,就聚在一起打闹玩游戏,或在渠里踩水,或在院里跳皮筋,打沙包,男孩子们都在和尿泥,或是打水仗,呼来喊去,热闹非凡。邻里关系都很密切,你家做点好吃的,就东家送西家送的,他家有个什么事情,一声招呼。邻居们都来帮忙。最热闹的是过年杀猪,一家杀猪,周围邻居的男人们都来了,捉的,杀的,放血的,煺猪毛的,站在边上看的,说着笑着,热热闹闹。女人们则早早烧好了开水,帮助男人们褪毛,煮血块,然后是做饭,照例,杀完猪后大家聚在一起大吃一顿丰盛的杀猪宴,家家如此。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亲切和谐,似乎从来都没有矛盾。

到我青年时期出去上学后,家里也盖了新房子,有了自家的独立的院子,也是个大院子,有一个很大的菜园子,周围邻居也都如此,当然家家都有一个气派的大门,盖着门楼,铁皮大门。但是铁皮大门几乎没有关闭过,邻居们仍然是一抬脚就走进别人家里串门。孩子们仍然是东家串西家串的聚在一起玩闹,过年杀猪的时候,男人们依然聚了一院子忙活着,邻里的关系也依然是亲密和谐的。吃过晚饭后,就开始了大串门,或者就在哪家的大门门洞里坐着侃大山,女人们纳着鞋底,男人们抽着莫合烟或者卷烟,天南地北闲谝着,一派祥和的气氛。

可是现在我看不见闲聊的人们,闻不到熟悉的乡村味道,听不见喧闹的人声,此时应该是农忙季节,多数人都下田干活去了,田地里应该是人头攒动,但是我一路走来,田地里也看不见一个人影,炽热的阳光下,田里空荡荡的,只有油绿的庄稼和路边新种的小树在微微吹过的风里轻轻摇曳。这,真的不是我熟悉的故乡。

远远地看到了我家的楼房,很陌生,我的两条腿总是不由自主的想往老房子的方向迈步,脑海里仍然是低矮的土坯房和种满了碧绿的蔬菜的菜园子,以及院子周围高大的白杨树。可是,现在呢,崭新的楼房整齐划一,楼前是平整的水泥地,草坪还没有种上,只有黄土,小树苗才齐膝高,阳光照在水泥地面上,更觉灼热刺目,没有一丝凉意。楼房四周没有一个人影,有几家楼边停着小四轮和摩托车,暴晒在太阳下,楼房的阴影也遮不住阳。不禁又想起老院子来。几乎家家院子里都搭有凉棚,有些勤快的人家,种的葡萄,院子里搭成葡萄架,夏季乘凉,果实熟了的时候还有甜甜的葡萄吃。也有些人家菜园子的院墙是砖砌的,上面放满了花盆,种着各色鲜艳美丽的花,微风吹过,满园花香。菜园子的边边角角很多人家种的有各色花和果树,初夏苹果树开花的时候,一树洁白,而刺玫开的时候,则是鲜艳的玫瑰红色,还有节节高,粉的,黄的,红的,凤仙花,有玫红色,桃红色,深红色,粉红色,争奇斗艳,园子里的蔬菜开花了,紫色的茄子花,白色的豆角花,黄瓜和葫芦瓜的花则是黄色的,南瓜的话是橘色的,各色花从春天一直美丽到秋天。秋天,树上结满了黄色的小苹果,走进了还能闻到淡淡的苹果香。菜园子的菜也都结满了果实,紫色的茄子,绿色的豆角和辣子,黄色的葫芦和南瓜,红色和黄色的番茄总是最诱人的,那酸酸甜甜的滋味,红色的汁液总会不小心从嘴角流下来,惹得看见的人也都不自觉的咽咽口水,馋涎欲滴。从六月到九月,农民们不用买菜,自给自足,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吃不完的蔬菜,都被女人们用大大小小的坛子腌渍起来冬天吃。日子虽然有些清贫,但是大家还是过得有滋有味。

但是现在,很多人家的菜园子没有了,只有一楼的人家,楼下有几平方的小菜地,稀稀落落的种着几根大葱和小白菜,紫色的茄子和红色的番茄是看不见了,南瓜和葫芦那些占地的蔬菜更是无影无踪。“一畦春韭绿”现在又何曾见到。

我已经认不出我的故乡了。那些傍晚在天空中袅袅上升的炊烟,那些农闲时在路边人家聚谈的邻居们,那些农忙时欢声笑语在田间地头的农人们,那些上房爬树掏鸟窝,戈壁滩上冶游抓兔子的,浑身上下灰土泥水满身却仍嬉笑打闹的孩子们都哪里去了?那满园的鸡鸭,满圈的猪羊也看不到了。干净整洁的楼房,却没有了生活的气息,舒适温暖的方寸之地却阻隔了邻里的到访,再也吃不到自己种的新鲜蔬菜,再也吃不到自己喂养的猪羊,没有了鸡鸭的咯哒声,没有了青菜和果蔬的清香,空气似乎也缺少了土地的清新气味,阳光也似乎没有了往日的温暖和煦,只剩下炽烈灼人。这,是我曾经的故乡吗/?

走进家门,房间里干净明亮,但是眺望窗外,只看见前面的楼房,挡住了远望的视野,也挡住了我回忆的目光。

推荐第10篇:记忆中的故乡

记忆中的故乡

故乡,我们的根;故乡,我们的童年乐土;故乡,久别的你。我记忆中的故乡,一条延伸远处的小河,河岸边柳荫下 那两只船我们曾划过,我,一群农家小孩。

记得故乡我多年没去了,但还清楚记得;那夜似的好戏,那夜似的同乡农家小孩的好豆。

春节前几天,因为家里有喜事,我迫不及待的奔向回乡之路。坐车,我觉得是一件难受的事——我常晕车。不知咋的,我那次坐车可能是车对我的优待,晕车不会,只是到站时,浑身无力,我的行李还要叫售票叔叔帮忙提。只记得我下车的一刹那,一群等待已久的消耗向我冲过来,沉重的行李立刻被“抢”光的。恍然大悟一看清楚才知道,是我家的邻居小孩年龄同我差不多。他们个个看着我的目瞪口呆样,笑得像朵花。这般年轻的小孩个个都骨瘦如柴,而我却是他们眼中的“少爷”,除了吃饭和耕地,就是同我黏在一起,打鞭炮,挖野菜,捉小鱼等,我们都跟着我,我不会的他们教,他们没看见过的,我帮他们说明用处,这也算是互帮互助吧!

那一夜,天空的星星特别的明亮,月亮也不甘示弱,同星星一起争光斗亮。我真想用用望远镜,把月亮放大,把月亮旁边的星星摘下来,送给这群可爱童真的小孩。

我们约好了七点到戏台下集合,可我准时到达时,他们已经等待了片刻。他们蜂拥而至的对我说“戏要开始了,我买给你留了个位置一起看吧”。刚坐下不久,只闻唱戏声,不见唱戏人。只是为什么呢?大概是假唱。只见唱戏人匆忙走上台,手里摆弄着,嘴里念叨呢。这可使得得台下的听众们又擦眼泪又大笑。那时也知道是假唱,我的耐心随之而去,这是我提出了:别看戏了。只听见他们异口同声的道好。他们跑向小池塘边,招手让我过去,越走近越闻到一股莫名奇妙的香味。只见他们挖开一个不大的土堆,几个黑色的东西,其中一个小孩利索的掰开了皮,金黄色的东西出现在我眼前。他们拿给我吃,在这寒冷的冬天里吃热的东西,那是相当的爽,而且这东西是相当的好吃。他们个个看着我吃,而我看见他们个个黑着的手,笑着的脸。

要开学的缘故,我要回家读书了,离别的一群农家小孩。从那夜起,我就没吃过那夜似的好豆,没看过那夜似的好戏。

第11篇:故乡,童年的记忆

彩霸团队是一个专业的时时彩团队,彩霸团队免费给会员提供计划软件和人工精准计划!联系QQ:3909003

当雾霭逐渐散去,眼眸渐渐清晰。痛定思痛,我透过岁月的瞳孔,洞悉着捱过生活的斑驳记忆。倘若回忆只是回忆,我又何须回忆?——题记

残垣的墙壁,透过夏日的烈光,斑驳尽显。不知是风带走了辉煌,还是雨腐蚀了锋芒。

我趟过田埂,穿过曾经热闹的村庄,站在高高的山岗上,俯视着一望无际的田野。犹新的记得------背着挂包的我,奔跑在鸟语花香的田梗上。

竹子,栀子,李子,紫云英,菊花,美人蕉„„„,这些伴随我走过童年的记忆,漫漫浮现于脑海中,也许是时光走的太快,忽视了我的等待,抑或是我不愿去畅想童言无忌的快乐,以面对现在过的并不如意的我。

门前的那棵老槐树,守卫着夏日少有的清凉。只是当时年幼的我,并不知它所孕育的内涵。待多年以后,我驻足而立,顿时觉得无比空旷,心中莫名的感伤油然而起。庆幸的是,我还清晰的记得坐在它下面拿着蒲扇带着满脸慈祥笑容的老人。

竹林,还是那片竹林,只是少了很多曾经留下的脚印,多了些安静和荒芜。缭绕的炊烟沿着并排整齐的瓦砾缓缓苒起,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略显孤单寂寞。

掉漆的门楣,泛黑的橱窗,印证着岁月带来的沧桑。而我,仍然不忘,每当风起云涌,电闪雷鸣时,它们所发出令我惊恐的咯吱声。

白色的墙壁已泛起岁月留下的泥黄,经过风吹日晒、寒暑交替,终究是变了模样,唯一不变的是它一如既往的矗立于此,恪守着自己的职责。

所有的这一切,一如朦胧的记忆,在流年的回廊里徘徊。

一首久违的“我心中有个太阳,我心中有个月亮„„„”,把我带回了儿童时的记忆,亦把我带回了魂牵梦绕的故乡。

忘不了牙牙学语的发音,亦忘不了琅琅的读书声;忘不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黑白电视机,亦忘不了掺杂着噪杂声的收音机;忘不了清越的晨钟声,亦忘不了起早贪黑的父母;忘不了淌过村庄的那条沟渠,亦忘不了每当暑假它即将干涸时一起抓鱼抓虾的小伙伴;忘不了在天空划出美妙弧线的的纸飞机,亦忘不了满载着爱心和童真随波逐流的纸船;忘不了微风拂过河面泛起的涟漪,亦忘不了雨后五颜六色的彩虹。忘不了绵延起伏的山脉,亦忘不了满山遍野的映山红„„.

只是这一切的一切,随着时光的流逝,已经风化了原有的模样。一如长大后的我,一步一步远离了儿时的梦想。

零散的记忆,怎么也拼凑不出儿时完美的画卷。但我仍念,仍念那一抹穿过岁月的洗礼无忧无虑的童真。

第12篇:记忆中的故乡

记忆中的故乡

杜汶峻

我的故乡,就在成都。世间任何事物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而我那记忆中的故乡,便再也回不来了。

当我还很小的时候,外婆的家在成都郊区的一个村落里,是一个有着大院坝的三合院,院子后面是一片茂密的、幽深的竹林,那里总是非常凉快,出门是一条小巷子,有几户人家,都友好。再走出去,便是外公外婆的林地,也是幽幽的,各种不同的树木沉默地插在滑润的泥土里,那些被年岁轻抚的树干,被光阴笼罩的阴凉,在天地间吞吐,沉稳而平静。

门前还有一片油菜花地,到了春日,那耀眼的金黄便有半人高,妈妈说我总是在田野上追着在前方举着风筝的爸爸,一边跑一边叫,两只手还举在头顶,而她却在后面追,拾起不断落下的风筝。其实,四川是盆地,很少有风,即便如此,却也总是乐此不疲。

还记得,那三米余宽的沙石路便是我挥刀打仗的场所。只要哥哥姐姐都回来了,一定卸了那扁担,不分轻重地乱挥,有时还能对打上几下,“啪啪啪”地,偶尔不小心屁股上就挨了几下,忍不去便哇哇大哭。最后又在哥哥姐姐的安慰下破涕为笑,又开始嬉笑打骂。

印象最深的便是那条狗。外公养的,看上去凶巴巴的,却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土狗,半人高,全身灰黑,额头上有两个黄色的点。名字也很土,大黄。最开始我还有点怕它,但在了解它对我摇尾吠叫是喜欢我后,便与它打成了一片。每次相遇,它只是围着我转,用头蹭我的小腿,从不似其它狗那样对我用舌头到处舔,有时它的忠诚、活泼让我觉得它是否是一条尚未被发现的贵族狗。

在当地政府来人商谈拆迁的相关事宜时,大黄一直在吠叫,立在它自己窝前,如一个捍卫者,额头上那两个黄点此时显得不可撼动。我在一旁看着他,它一直叫着,单调而又偏执,直到那群人离开。

狗是通人性的,我从不怀疑。

可我却没能有再次见着它的机会。

听外公说,因为没有办理饲养证,那群人说要对它们进行集中枪毙。它跑了,也不知道在什么时侯走的,带着它的几个小崽子。

夜里,外公的烟芯一明一暗的。

三合院、黄土路,竹林都变成了现在的砖瓦。当年的郊区也成为了如今寸土寸金的土地。哥哥姐姐们都被繁重的学业缠身,即使见面也没法攀谈几句。而那里,我的故乡正在成为一片国际社区。

现在的成都,纵然繁华,但那朴素,已经渐渐消失。

记忆中的故乡,是我的静土,每当我在这浮华中迷失自我时,心中坚信,浮光散去后,便是人生了吧。

第13篇:故乡茶的记忆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4 故乡茶的记忆

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饮。据《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足见中国饮茶历史的悠久,真可谓是悠悠茶香,古来之。中国的待客之“道”:有亲朋好友光临,泡上一杯好茶,大家品茶夜谈,追古溯今,从天文地理,到人情世态,缀一口,清香淡苦,似人生纷杂,回味起来又是满口的甘甜,道出了苦尽甘来的人生哲学。

我童年的时光是在凤庆新华砚田山头度过,那是个很小且被青山环抱的村子,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村边树丛藤蔓下流过,可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不是青山,更不是绿水,而是那记忆里飘来的缕缕茶香。因为当地气候温润,适合种植茶树,从而茶产业成为了农家主体经济支柱。而我喜欢饮茶,始于5岁,每每与小伙伴们玩得大汗淋漓,精疲力竭时,便会端一碗满满的清茶学长辈样,双目微闭,将茶杯轻置于鼻尖,然后再深吸一口气,那泌人心脾的茶香便深入五脏六腑,让人品味,引人遐思。家乡的长辈都喜欢喝茶,尤爱自己栽种的粗犷大叶茶。闲假时,一家人聚在一起,烤上一罐茶,各斟一盅,慢慢地啜饮。尤其是冬日的午后,围坐在桌前,守着暖暖的一罐茶,在茶香弥漫中谈家常,论世事,觉得身心俱暖,其乐融融。

我们村里的人很勤劳,天曚曚亮就起床,女人准备早饭,男人到附近山上挑柴。八九点左右光景,就吃“早饭”。然后就带上劳动工具、米饭和咸菜,到茶山上干活。约一点多钟,劳作过后在田间地头就着咸菜吃午饭,称之为“吃晌午”。在一个叫“沙坝田”的地边,我和大人们散坐在地边,地上披上油布,搬几个石头围坐一起吃过几次“晌午”,简单的饭食,但在充盈着绿色的天地间,却别有一番滋味。山野间遍地都是野菜,如猪鼻子草、鱼腥菜、大刀菜……随手掐一把,在清澈的小溪水中洗干净,和着一种叫“腌姜豆腐”的咸菜一起嚼到嘴里,又脆又新鲜。再喝上几口用山泉水泡的“茶水”,那滋味真是美不可言,山美水美,饭菜可口,茶最香。

每当黄昏时分,炊烟袅袅升起,健美的农家大姑娘扬着一张张如蜜桃般粉扑扑的脸,与健壮的小伙们惬意而轻松的相互追逐打闹,开着我听不懂的玩笑,似乎劳动一天后的疲劳也随之淡去。我每到这时都会背着大篓绿色的猪草,和着叮当叮当的牛铃声进村,这时我总喜欢站在村头岔路口的桃树下张望,一边看着大家嬉闹,一边期待着哪一个小伙子为我带回一只七彩的野雀或者几串多汁甘甜的野果。站在村边,呼吸着山上飘来的阵阵茶香,慢慢的就沉醉了。只有依稀听见爷爷一声一声带些焦急呼唤时,我才猛然回神一溜烟跑回去吃饭。

晚上,在这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小村里,农户家都有“火塘”, “火塘”上的火一般不灭,就算出门到田间地头劳作或晚上睡觉,也要用火灰把燃烧着的木柴捂上。待用火时,加点碎柴,用一种叫“火通”吹一吹,如精灵般的火苗一窜一窜的就燃起来了。家人坐在一起,煨上一壶茶,各斟一碗或一盅,慢慢地啜饮。

在我的印象中,整日抬着小茶罐的是爷爷。爷爷有一个外形古朴,遍体漆黑、不知年代的小茶罐,据说是祖上传下来的。拳头大小,棕黑色,大大的肚子,尖而细小的嘴巴,倒出来的茶汁细细的,像一根线。茶罐还带一个小耳朵,那个小耳朵却不是人人都能“摸得”,只有像马锅头和爷爷那样有着厚厚的茧而不怕烫的手,才能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悠悠倒出一线亮汪汪的茶来。茶极浓酽,在白色的松鹤茶杯里,说不大清楚是红是黄甚或是黑,像极了药,味道也像药,苦和涩在舌头上扭打起来,最后成为不尽的回味。

每天天曚曚亮,爷爷扒开头夜埋在火炭上的灶灰,红红的火炭苏醒,盖一把松毛,青烟升起,凑近了鼓起嘴巴在“火通”对着火炭吹三五下,火苗腾地窜起,架一把烧得漆黑的铜壶烧水。水滚了,提在火塘边,挨着火继续慢慢涨着待用。这时,爷爷就会拎过小茶罐,拿出自制的砖茶或大饼茶,扳一块放在手中使劲儿揉搓,把里面的茶棍子挑掉,将茶轻轻放到茶罐里。“谷花茶,簸三簸,百十年的茶罐泡茶,不放茶叶味也真。”爷爷边哼唱着边把小茶罐轻轻簸着,来回反复地翻烤茶叶,直到略带糊味的茶香扑鼻而来,就放下茶罐,提起铜壶,高高地把滚水冲到茶罐中去。那快乐得打滚的滋滋声最是让人惬意,那样一冲一叫,仿佛所有生活中的不快都在一瞬间痛快了。茶水翻滚,水花四溅,茶沫聚满小茶罐边缘。爷爷嘘着嘴从右到左又从左到右地用头划着弧线,把茶沫茶渣吹掉。本来就小的茶罐去掉沫子,只剩罐底浅浅小半杯茶汤了。城里人是不喝第一道茶的,滗掉,续上水煮沸了再倒出来才开喝。爷爷倒不在意,从小茶罐里滗出浓黑的茶汤,嘴巴左右在茶杯边沿快速移动着喝滚烫的茶,边喝往小茶罐里续水,续了喝,喝了续,直到太阳出来,喝够了茶水就拿着刀去割草,回来喂养家禽。喝茶的当儿,爷爷还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戴上我们任何人都不知从什么时候弄来的老花镜,随手翻开那些厚厚的古书或者战争故事书籍,如《西游记》或《铁道游击队》什么的,盯着蚊子大小的字研读一番,然后恋恋不舍地出门干活。

吃过早晚饭,爷爷又拿出茶罐来,用它来煨茶吃。每当这时候,儿孙总要抬一个小木凳坐到火塘边观看。爷爷先在火塘中拨出一堆火红的木炭,然后把小茶罐放在上面,待小茶罐烫得发红,就撮上一把茶叶放到小茶罐里,手握小茶罐柄匀速抖动,茶叶在茶罐中发出“嘁嚓嘁嚓”快乐的脆响,空气中弥漫起一股炒茶奇妙的香气。炒一会儿,爷爷便把小茶罐放到地上,提起火塘上一把同样是遍体漆黑的大铜壶,把里面烧得滚烫的山泉水注入小茶罐中,只听“唰”的一声响,小茶罐上方腾起一片水雾……爷爷把黄褐色的茶水倒在洁白的瓷盅里,就着升腾的热气,美滋滋的抿上一口,那份惬意,让他眉间的皱纹都舒展开了。这时,他会给儿孙们讲故事。一大伙人围在火塘旁,爷爷就笑呵呵地给每个大人倒一杯茶,小孩子们自然喝不了那么浓酽的茶,他们是冲着故事来的。鬼故事一律是美丽温柔的女鬼,深夜陪伴穷书生读书。巧媳妇故事中一定有一个憨姑爷,憨到把翻滚的河水当成沸水,啪啪啪直往里倒鸡蛋。还有封神、三国、马锅头、杨家将等等……夜深些,孩子们睡了,那些大人们就讲哪家的女人漂亮,如此那般……

年月太久,许多故事都已成为模模糊糊的记忆碎片了,我只记得爷爷曾讲过一个与茶有关的传说。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请缨南征,平息南中诸郡叛乱。 有一次,诸葛亮率兵离开西洱河,沿哀牢山南进途中,军士来到桃花江畔的桃叶渡口,因触江水瘴气中毒,纷纷晕倒于沙滩。在万分危急之时,得到当地蛮濮人相助,送姜茶汤解毒而康复。用茶叶含在口中避染瘴气,才得以渡过桃花江作战。诸葛亮看到茶叶如此神效,即命王平、吕凯率军士以当地蛮濮人为向导,到哀牢山中采购茶子。赵云、魏延大将率兵过江后,分兵两路围歼蛮兵,于盘蛇谷再擒孟获,押往塔郎甸诸葛亮帐前。诸葛亮仍以仁义相待,令解去绳索,问孟获今服不服?孟获跪于帐前说:“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过,安得不服乎!天公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诸葛亮请孟获入帐,设宴庆贺,委任孟获照旧掌管南中事务,所攻占之地尽皆退还。孟获及所胁从的部族酋长、蛮兵无不感恩戴德,欢呼跳跃。

至此,南中已平定,副将王平、永昌郡高士吕凯受命在哀牢山中向蛮濮人采购的数10驮茶子已驮运到,诸葛亮于7月亲率一支军队继续南进,深入裸濮、乌蛮、金齿、锅搓、羌尼人居住的地方,察看山川河流,体察民情,安扶民心,赠送茶子和礼物,传授农耕技术,教民预防瘴毒。所到之处无不深受各族酋长、族人的欢迎,并以丞相赐物和地名为荣。

诸葛亮经过一月的艰苦跋涉之后,回到斑鸠峰下的坝子安营扎寨。数月来不毛之地的长途征战之后,看到这里青山绿水,景致诱人,便触景生情,思念起翠竹掩映的隆中茅庐,于是在帐中挥毫写下“思茅”二字。次日邀约各酋长会盟,诸葛亮坐在轮椅上,右手持鹅毛扇,左手拿着书写的“思茅”二字说:“此地就称思茅吧!”接着他倡导各族团结,广植茶园,发展生产,共谋生计。当地一酋长跪拜双手接过写有“思茅”的绸绢,众酋长深感荣幸,欢呼丞相赐地名。由于部族语音的原故,欢呼中喊的都是“思茅”的谐音,有的喊思摩!有的喊思么!有的喊西卯!诸葛亮在思茅小憩数日,让军士们在坝子边的小河洗澡、洗马后,班师返回。8月底“遂至滇池”,在滇池边受到孟获及当地酋长土官的热烈欢送,诸葛亮就此作出部署,留王伉、吕凯守四郡。吩咐孟获勤政驭下,善抚居民,勿失务农,即回蛮邦。安排完毕即起程返回成都。

诸葛亮回到成都后,云南各郡各部落每年都有“象齿矩狗、丹漆茶蜜纳贡”。为筹划北伐中原再兴汉室,诸葛亮拨出银两,派得力将校和军士随纳贡的云南部族人到滇西南采购、驮运茶叶,以备军需和商贸之用,从而促进了滇西南各地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

千百年来,不管历史怎样沿革变迁,诸葛亮在各族人民心中的崇高形象,总是无羁无束地传颂着。在当年诸葛亮路过的地方有孔明山,洗战马的小河称洗马河,诸葛亮扎营处建有“诸葛故垒”。云南很多地方塑有诸葛亮及琴童、武将的雕像。诸葛亮还被尊为茶祖,百姓开始种茶以祭祀孔明兴茶的功绩。从此,人们开始培育、种植大叶茶,并加工、交易茶叶。

在小村的日子,我沉浸在爷爷给我讲的许多故事和传说里,感觉到乐趣与充实。现在想回去,那些民间自编流传了不知几代人的传说故事中有很多是劝人为善的,其中也有唯心主义的封建思想,但我从中受到的启蒙教育和培养的对文学的兴趣是朴素而纯粹的。

时光荏苒,我耳闻目睹,懂了一些村中喝茶的礼节,村里有一句俗语:“一茶苦,二茶涩,三茶四茶好看客。”这句话其实不能按字面理解,村里人都善喝,喜喝酽茶。头一遍冲水倒出的茶叫“头茶”,最酽,一般要敬给长辈,贵客。待长辈喝了,晚辈再喝第二次冲水煮沸的称之为“二茶”的茶水。第三次冲水煮沸的茶水称之为“三茶”,一般冲三次水后就要换掉茶叶,要喝就再炒一罐。爷爷常教育我要先把茶端给老人、客人,而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那时侯农村没有公路,没有车,出门靠步行,我们小村是到更远处村子的必经之路。他每天总要以他矮小单薄的身躯,担一对大大的水桶,跑上几趟到山泉水槽边挑水,把大水缸挑满,再加柴把水烧滚,以便为过路歇脚的路人端上“头茶”解渴驱乏。有时路人过意不去,硬要送给爷爷点东西,每当这时候,爷爷总是故意装出生气的样子,大家相视一笑,气氛更加融洽了。爷爷以一碗淡淡清茶,为我幼小的心灵诠释了人生的真义。每当我看到满头汗珠的路人喝了爷爷备下的茶水,蓄足精神,告辞继续赶路的情景,矮小的爷爷便在我心里逐渐高大、伟岸起来。

记得烈日炎炎、蝉声嘶竭的午后,我家的屋檐下总是坐满了路人,走了一群,又来了几个……他们歇歇脚,聊聊在城里看到的新鲜事。日子就在不经意中一天天流逝,爷爷更加显出老态了。我也开始喝一点点茶,但我只喝“三茶”。一是“头茶”、“二茶”太酽,也由于爷爷关于尊老敬客的教导,我常端起茶盅,双手递给长辈。他们总是以山里老人特有的笑容对我,这笑容如此坦荡、如此自然,令我到现在忆起仍觉舒服。长辈们喝下茶水,我连忙接过茶盅,再注满,再双手奉上,博得一声“真乖”的称赞。每当此时,爷爷会自豪地用他满是老茧的手抚摩我的头,令我心底涌起一阵阵的暖意,同时盼望着长辈们快喝完“头茶”、“二茶”,我就可以喝到那略苦却回味的“三茶”了。

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在那个偏远的小山村,值得一提的是煮过的茶叶,并不倒掉,而是收集起来在太阳底下晒干,在放回竹筒里,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9岁那年秋天,我患了眼疾,村里俗称“害火眼”。爷爷还用茶为我治病。爷爷连忙用新的茶叶和竹筒里二次晒干茶叶掺在一起煮,煮好后叫我吃下肚去,说是解毒,然后再用“三茶水”为我冲洗眼睛。冲洗过后,顿觉清凉,疼痛也减轻许多。每天冲洗几次,过了几天,我的眼睛竟然好了。还有一次,我在树林里和小伙伴玩耍,忽然胳膊上不知为何又痛又痒。哭喊着去找爷爷,他把一撮茶叶嚼碎,敷在我的胳膊上,一会儿,疼痛消失了,洗去碎茶叶,红肿也渐渐消退了。

我长大了,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我离开了他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山村工作。由于失落、伤心、无助、孤独、或是水土不服的缘故吧,终于病倒。[莲山课 件 ]远方的爷爷知道后,邮寄来了一包茶叶,在电话里告知一个药方,煮飞盐茶喝,用来去毒。切一小块盐巴,埋在火炭里烧得像炭一样红后,用火钳或筷子夹出,飞到煮沸的茶汤里,喝了能解热。头痛或者重感冒时,就要煮苦茶鸡蛋了。调好鸡蛋,一手从小茶罐往土碗倒飞盐茶,一手用力调拌鸡蛋,调出大朵大朵的蛋花,喝一大碗,蒙头睡一觉,发一身汗,什么病都好了。我忙去一试,病情有所好转。

一个多雨的盛夏,爷爷以及他的小茶罐在我大滴大滴的泪珠中离去,闻讯从外匆匆赶回的我未见到爷爷最后一面。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可当时面对摇曳在微风中坟头上的几朵小花,真有一种远远超出泪水所能蕴含的莫大悲痛让我闷闷不乐许久,梦中偶尔还会浮现出爷爷炒茶时快乐的情景、品茶时惬意的神态。梦醒后却只剩下惆怅、失落以及对爷爷和爷爷泡的茶的回忆。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4

第14篇:故乡,珍藏在记忆!

故乡,珍藏在记忆!

在我的心里总有两个亲切的字眼:故乡。美丽、清秀,记忆中它们总是归故乡所有,儿时的故乡盛载着我的欢笑,盛载着我难以忘怀的童年。

故乡的美不单单在于它的清秀脱俗,更多的是它充满了我儿时的欢笑,还有一张张熟悉的、热情的面庞。

记忆中的故乡是多情的。小的时候,每次回到故乡,总是老远就看到那条密密的林荫小道,雾气朦胧的清晨,父亲骑着车,载着我在小道上穿梭,我伸出小手,轻轻掠过树梢,冰冰的雾气沾湿我的指尖,深吸一口气,故乡那淡淡的土香混着湿湿的水气钻进我的喉咙,凉透我的心田。屋后的那棵桂花树总是在淡淡的放着清香,等到八月一过,它便绽放出一张张金灿灿的笑脸,静静的把醉人的香气送到千家万户,于是整个故乡都如痴如醉,如梦如幻

记忆中的故乡是善良的。每次回故乡,都有一张张笑脸对着你绽放,邻居门前的大黄狗总是把尾巴翘的老高老高,走在离老家门口不远的小路上,抬起头,家门口爷爷奶奶早已笑盈盈地站在了石阶上,每每这时,心里便忍不住涌上一股想回家的冲动,暖暖地在全身散开起来和大哥哥们一起打弹子,他们总是让我,于是每次回家,我的口袋都是鼓鼓的,发出叮叮当当的好听的音乐声。

记忆中的故乡是水汪汪的。屋前屋后的小河总是静静的流着,两岸的水草随着微风轻轻地摆动,一到夜前午后便热闹起来,笑声,吆喝声在河边也荡漾开来,门前那小土路总是混漉漉的,好久都干不了。清晨打开屋门,雾气一下子涌进屋,整个故乡就成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朦胧得甚至可以把你的心也一起融化了,等到阳光慢慢拨开雾气,树叶上便落了一层水珠,又是一个水灵灵的故乡。

记忆中的故乡总是让我沉醉。十几年一晃就过去了,偶尔空暇,骑着车回故乡,找不到林荫路,却看到那一截截树根无奈,孤单单的立着;闻不到桂花香,只有漫天的尘土;一座座早已人去楼空的老宅上,红红的拆字让我心痛,那石阶上的身影只单单剩下一个了,没有了笑脸,神色黯然地看着远方这才发现,故乡已离我远去了

我站在故乡的土地上,伤感,失落,我的故乡,美丽的故乡,只珍藏在记忆

第15篇:故乡的记忆诗歌

有一只鸟在窗外鸣唱

这是来自故乡的讯息

自从十六岁离开那个小小的村庄

岁月就在脸上一天天变老

儿时的玩伴渐渐离去

故乡的记忆越来越远

那是关中平原上的一个小村

没有河流没有山谷没有喧嚣

没有大棚没有果园没有工厂

唯有小麦的清香和玉米织成的

青纱帐

将离别的思念带进睡梦中的故乡

梦中仍然是儿时的村庄

往事如烟云般飘散

故乡的黎明却时常浮现在眼前

那是雪花飘落的黎明

连声犬吠打破夜的沉静

土坯房歪斜的窗户上透出昏暗

的灯光

催促孩子上学的声音此起彼伏

厚重的棉衣棉裤带着炕头的温热

套在身上跟着兄弟姐妹去上学

在漫天的飞雪中走过湿滑的乡间土路

书包垫在屁股下滑过一段土坡

冻得黑红的手指擦一擦嘴唇上的鼻涕

呼喊着打着雪仗连蹦带跳到小学门口

校园的钟声敲破黎明

稚嫩的歌声穿过风雪

故乡的记忆只有这一路的欢腾

回不去的故乡渐行渐远

亲人的背影在脑海里千回百转

故乡的记忆只在犬吠的黎明

第16篇:记忆中的故乡

记忆中的故乡

我的故乡陈坑村,也叫陈村,这是一个没有一户陈姓人家,却叫陈村的小山村。也许你很好奇,为何没有一户陈姓人家的村落,却叫陈村。其实我也一样,很想弄清这里面究竟有什么来由。可能是有人发现了这一问题吧,于是又把“陈村”改作“澄清”。这样又多了一个叫法“澄清”。“澄清”这一似是而非的叫法,应该是外来人的首创,就据我所知,在当地方言里是没有“澄清”这个词的,比如说“这条河里的水很清”,当地人不叫“清”,叫“鲜”,“河水很鲜”,村里人把碗里没有几粒米的稀粥叫做“鲜粥”,鲜即鲜明也,就是清澈见底的意思,只是到了解放前后“澄清”这个词才从外面传入,这大概是第一批革命干部都来自北方的缘故吧,听音记字,“陈村”便成了“澄清”,“澄清村”就成了官方的叫法,民间还是习惯于叫陈村。我查过古籍,原来这“陈村”还是古谱里一直流传的叫法,自古就这么叫。这在通讯靠书信的年代里,可难为了邮递员,信封上写的是“陈村”,官方的地址簿上却没有“陈村”这个地名,这信就不知往哪里送了,好在收信人一般都是“周XX”,通计若大一个镇,姓周的都集中在这个村,且占了这个村人口的半数以上。我时常想,不管村庄的名字怎么变,它都有一个名不变的名字,那就是-----故乡。

对于一个游子来说,故乡,是一无法割舍的字眼,它是游子的牵挂。这是粤东北群山万壑中的一个小山村,小到你在地图上找不出来,但她在我心底里却是实实在在的温暖的故乡,沉甸甸的家。这里除了山高林密,好象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对我来说她却比世上任何东西都来得珍贵,值得用心去珍惜和眷恋。无论身在何处,只要稍稍合上眼睛,你就能感受到故乡自然的美,这里有清凉的山风,淙淙的泉水,和月下的群山,还有那善良的人民,尽管他们中也有一些自私的人,但这种人不多,也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只是作为一种善良的反衬物而存在着,且我一向认为国民素质与国民教育是一脉相承的,有什么样的体制,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国民,很显然,这么大的时代逆变,不能简单地“归功于”农民,所以我相信,我心中的父老乡亲其本质都是善良的,相隔多年,他们仍然能够和蔼地叫出你的名字,他们会拿出最好的东西来招待远方的客人,他们的心灵就象这里的山水一样,有一种自然而纯朴的美。如果你有心去亲近大自然,那你真该去这里走一走,在这片天地里,六月无夏,四时有春,春天繁花似锦,夏天凉水潺潺,秋天又是另一番景致----梯田金黄,而到了冬天,这里的世界仍然是绿油油的,这是一种令人陶醉的,惊心动魄的绿。

事实上,故乡的美是无法用文字来描绘的,说再多,不如亲自走一回。这是一个绿色城堡似的村子,四面都是高山,只留东南面一个小小的缺口,象个坚固的城门,四周的高山就象高高的的城墙,爬上城墙,可以远眺万里群山;关起门来,又可以安然入梦。千百年来人们就在这神话般的城堡里安宁自得的生活着,过着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每天,随着第一声开门声响起,整个村子便都活跃起来了,一直热闹到傍晚才停下来。这里离城镇不近也不远,她就夹杂在黄陂和罗岗两镇之间,她离黄陂和罗岗一样远,或一样近,小村寂静,白屋掩映。从黄陂进来是一条弯弯曲曲,逆水而上,时而在夹谷间穿行的石板路,据说这曾经是一条古道,北接江西,南连汕头,南来北往的商客,用他们的草鞋,把路面的石板磨得光亮圆滑。古道两边尽是高山,也有飞瀑,风景秀美。山是青青的山,水是山上流下来的泉水,走路的人困了渴了,可以随便掬来洗脸或解渴,还有供人歇息的古茶亭。若是遇上赶集的日子,这条路更是热闹非凡,邻近几条村也都盛产果木山货,勤劳的村民们,天不亮便挑着自种的土产,早早到黄陂圩去交易,晚上打着火把回来。脚程远,时间紧,往往卖不了什么好价钱,不卖又只能烂掉,或重新挑回家去,浪费了人工还换不到家里需要的东西,只好将货物贱卖给那些圩霸和奸商,匆匆出手,换到钱,再匆匆去置办点油盐,以便天黑前赶回家,天一黑,这路就摸不着了,所以这也是一条艰辛的路。几经变迁,古道式微,现在已经是一条比较平坦的乡村公路,有很长一段路干脆就与山下水库的水面一样平,但这条路,走人的不多,特别是四望嶂煤矿下马后,走的人就更少了,因为这个村虽跟黄陂、黄槐四望嶂山水相连,但她不属黄陂管辖,罗岗才是行政中心。

从罗岗到陈村,隔着一座高高的大山,爬过这座山,穿过那个高高的山坳,地势突然下沉,展现在你脚下的,就是陈坑村,只有到了这里你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你站在这高山上,远远望去,你的对面仍然是一望无际的高山和一些流云,还有盘旋的苍鹰,而就在你的脚下却是一条村庄,仿佛一不留神只要一伸脚就有一种踏空的感觉,山高村沉,这村庄就象一座沉没在绿色海洋里的龙宫,峰隐龙潜,沉沉深藏,所以我有时也不免怀疑,“陈坑”是“沉坑”的口误,这或许也就是“陈坑”这个名字的由来吧,“沉坑”“陈坑”,口口相传,便成了陈坑,又因其山清水秀,政府便给了她现在的名字“澄清村”,但老一辈的人还是按***惯叫陈坑村,远近的人都这么叫,一个坑字,尽显山村地貌和纯朴民风。这里虽是闭塞,但历史上比较富足有余,饭甑饭和釀黄粄远近闻名,加之这里近代出过一二个万户侯,这事村里虽没什么记载,或者早已风流云散,被人遗忘,倒是外乡人,近百年里,一提到陈坑村,便会提起他们的名字,可见当时的光景了。

只要是山村,总会有河流,这村子的中间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嫩绿的河水象飘逸的缎幅,蜿蜒曲折向东流去,沿途又汇入溪流,在天地间日夜流淌,百转千回。到了村口,原本向东的河水,便突然拐了个弯,记忆中,就在这拐弯的河段上面原来有一棵又高又大的圆栗树,树是斜生的,高大的树干稍稍倾向路边,如一株迎客松立在村口向人们频频挥手,这树太高了,在我的记忆里,没有一个人能攀爬上去,正因如此,常有鸦鹊在这老树上面安然做窝。小时候,一到冬天,我和小伙伴们就在这树下争抢树上掉下来的果子吃,那个果子很象栗子,但要小得多,只有花生米那么大,果肉也象花生米一样香甜,可惜,这树后来被村里砍去凿成榨油坊了,一道风景就此消失,只有那树下的岩石仍然屹立在那里,迎送着千年不断的河水。河水就在这岩石的指引下改道向南流去,哗啦啦的水流从山口石壁间飞奔而下,水流撞击着石壁,形成千万朵白莲似的水花,水声如歌,昼夜不停。这飞流下面是一个水清见底的小石潭,水流在这里清潭稍作停留,便继续前行,从一段开阔的径地里流过,前面又是石潭,一个接一个,在这段小河上,这样的瀑布潭就有好几个,小时候我很喜欢玩水,用芦粟(高粱)秆做过水车,这小河两边的田坎上到处都是流水的落差,水车在水流的冲击下就会欢快的转个不停,我也喜欢在这潭上垂钓,对这些河潭是颇为熟悉的了,就象对自己家里的鱼塘一样熟悉,径口潭、磨石潭、官财潭、石壁潭,潭下还是潭,多到数也数不过来,清澈的水流从上一潭注入下一潭,形成动态万千的瀑布群,是的,我们生于兹,长于兹,童年的记忆总是河水一样清晰,玩累了,这河两岸有无数的花生地和红薯田,花生成熟时,拔一二眼花生,或挖一二条红薯,在河水里洗洗就可以充饥了,大人们是不会责怪的。后来我读书应试离开了家乡,见过许多大江大河和无边瀚海,心里却总忘不了故乡的那一弯河水,正所谓弱水千里,只取一瓢,不是某人自私,而是生于斯长于斯,养育之恩不可断绝。这些年,人们舍近求远,向往青山外的世界,理想就是离乡,把自家门前的美景良田都忽略遗忘了,留下满村的困惑和荒芜,人们不禁要想,我们真的要抛弃曾经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乡村了吗。但从积极的一面看这也不必杞人忧天吧。这大概也是没办法的事,时代在变,人和自然各自发展,人们无奈的背井离乡出门谋生,留下野草替人坚守着自己的故乡。河道两岸绿草疯长,小时候可没这般冷清,特别是冬天里,河套两岸到处都是我们这些孩子们放火烧荒留下的斑斑痕迹。现在是一片青绿,清溪流水,掩蔽在青藤密萝之下。你站在岸边,只能从沙沙的流水声中去想象这些精致的瀑布,这也许又是一种神秘的美。沙沙的河水穿过高山峡谷,在你眼皮底下奔腾出山,汇入翁公水库,就象各路诸侯在这里会齐,整装待发。正是这千年不断的河水灌溉了农田,农田养育了我们。

是的,这小河的两岸是大小不一的农田,有水就有田,这是客家人世代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客家人的生存态度。这村里百多户人家,十多座围龙屋,早期的居民却是个迷。在村里的庄稼地底下现在还残留着一些神秘墙基,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人留下的,从这依稀难辩的墙其来看,这里古代可能有过大户人家,这些墙基有几处的规模还非常大,人口应该不少,后来这些人都迷一般消失了,不知去向,只是偶尔听一些老人不确切地说,那是王屋,那是„„。难解的是,现在村里却找不到一户王姓人家,只有那燕子还在飞,似乎应验了那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那些大户人家却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翻过一本从*乱火中保存下来的族谱,这是一本周姓族谱的现抄本,原件是邻近镇一户周姓人家,*时埋在菜园里的,*后才挖了出来,因上面有本村周姓的记载,周姓族人便把它抄录过来,有一点幸运的是,上面有这样记载的:“公(指本村周姓始迁祖)原居龙归洞窑湖塘(即今黄陂陶古塘),后迁罗岗官庄堡陈坑村,凭中人石孔丘买得王仕奇妻巫氏、男王保先宅场一所,田种一石,价银一百两正。”推算起来交易的时间大约是在明朝成化年间,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村历史上确实有过王姓和其他人家,只是后来消失了,只留下断壁残垣。毫无疑问,这深埋土下的断壁残垣,也曾是某人的故乡,只是荒芜了,我时常想,不论它是谁的故乡,没人去珍惜,去爱护,今天的故乡就是明天的荒草残墙,哪怕你雄伟如阿房宫,也经不起楚人一把火,“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面对断壁残垣,面对这段消失的村史,我总觉得,任何文字记录都是有价值的,只是缺少有心人,或者多了有心人,就象*一样,把族谱古籍烧个精光,徒留遗憾,为我不愿多想。可喜的是,现在这个九姓杂居的村庄,张周何刘和睦相处,互通有无,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虽是异姓,大家都兄弟相称,过着和和睦睦的生活,炊烟袅袅,鸡犬相闻,活脱脱的一个世外桃源。

自然,故乡的美与景区的美,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喧嚣浮躁,一个是厚重无华,景区的美只要用眼睛去看就行了,故乡的美,须要敞开心扉去发现,去感受,感受她的爱,感受她的情怀,一穹星月,一泓秋水,甚至是一缕炊烟,一声鸡鸣,都是风景。

山村里,最迷人的莫过于梯田,这里的梯田又有点特别,一层一层,重重叠叠,象一朵玫瑰花,一瓣一瓣围绕中心向四面展开,又象平湖细浪,由中心起皱,围绕村子中心,一浪高过一浪,一直延伸到山脚,这一段的梯田还算比较平坦,到了山脚以上,才是真正的梯田,象阶梯一样,一级一级,层叠而上,一直到山腰。从这层层重叠的梯田再往上便是山地了,山地上面还有一望无际的大森林,树林里野果很多,无人采。这里的特点就是山多田少,我们的祖辈都非常珍惜耕地,为不占用耕地,保护耕地,他们都把房子建在山边,甚至放出谣言,说村中间的田地有风煞,告诫后世子孙不要在那盖房子,可谓用心良苦。我们看到的古民居无一不是建在山边的。蓝天白屋,翠竹掩映。有很多过去的影像仍然存留于记忆中,春天田里,禾苗还没长好,阳光透过叶缝照射到梯田的水面上,水面反射着白光,象海面上的波光那么耀眼,又象夏天里的繁星一样迷人。到了秋天,更是一片金黄,在这干爽而又丰收的秋天里,农民收割着喜悦,这时田里的水已经晒干,山沟里,地无三尺平,只有这收割后的稻田是平坦的,在整个冬天里这片天地就归我们孩子们了,我们就在收割后的旱田里互相追逐,这里也便成了我们喜逐的天堂,可以烤红薯,可以打盘车(翻筋斗),还可以打仗,在干涸的梯田间冲锋喊阵,上下追逐,要是打不过别人,或打了别人,没地方逃,便象猫一样嗖的一声爬到高高的树上去,迎着万里东风,高呼:“狗崽子们,东风吹战鼓擂,这个世界谁怕谁,你们谁敢爬上来,我就一脚把他踹下去”„„不说了,再说,你又会说这孩子真够野的。你不是农村人,你不懂那时农村孩子的欢乐。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躺在稻草堆上,看天上飘过的悠悠白云,想未来的世界。这是一幅金色的画卷,一曲童年的歌谣,有时候总想写一些优美的诗句,谱一曲动人的乐章,去赞美记忆中的故乡,和故乡的灿烂星空。我喜欢故乡的星空,和那檐前明月,整个山村都融化在月色中,月浸群山,大地流光,你走进月光下,万籁无声,夜风会偶尔送来几声蟀蟀的叫声,使月光下的山村显得更加宁静祥和。城里只有浮躁的灯光,所谓的不夜城,只是虚伪的光明,看得见星星的地方才是真正的故乡,才会懂得真正的光明,我就爱故乡布满星星的天空,那里有星星一样多的萤火虫,在梦里飞翔。这些都还不能算是记忆中美丽的故乡,故乡对于我,就象一个梦,写不尽记不完,故乡在,梦就在,情有多长,梦就有多长。

第17篇:故乡的记忆2—花事

桃花是迷离的,也是难啄摸的。崔护写“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满怀惆怅;唐寅呤《桃花坞》诗,独占风流;李青莲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深得温馨。然而家乡的桃花却来得平淡迤逦。三月韶华极盛时,平塘畈地绽着绵绵桃红,如烟如雾。春事烂漫得难收难管,极尽妍态。胡兰成在《今生今世》的开篇写道: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它的静。自有见地。

我小时侯见邻居家的阿蓝姐姐折一些柳枝插入泥中,来年竟是绿柳成荫。于是照葫芦画瓢,也折了一些桃枝插在前庭后院,满心祈盼着来年春事来得更加芬芳多姿。结果却发现没过几天那些插在泥中的桃枝竟相继枯萎了,留都留不住,呵都呵不着。哀伤一回后,才知道:美丽的事物是丝毫勉强不得的。亦如破茧的蝴蝶,虽然有梦幻般的美丽,但活不长久。它只有无奈的等待着下一个生命的轮回才能重现风华。

梨花是经不起风雨的,亦如爱情般经不起波澜。在那白衣胜雪的年代,我曾经暗恋过一个女孩。女孩长得明眸皓齿,眉目如画,温婉如大家闺秀。自她转学进我们班起,她的一举一动莫不牵动着我的眼神。钱钟书先生当年在清华读书时,曾给班上一位正追求一个女生的许姓同学画过一张“许眼变化图”。我当时的情形,大概就和这位许姓同学有些雷同。那时侯只觉得人世如同那平畴远畈上的桃花林,美妙绝伦。然而,过了不久,女孩的父母又有工作调动,她又不得不面临再次转学。我清楚的记得她走的那天正好下雨,校园中雪白的梨花落满一地,她站在梨花树下,落花人独立,泪眼澜潸。我不知道当时我是什么神情,只知道从此以后,我便不喜欢那摧花折叶的春雨。

映山红在乡下是最多的。当二月春风剪过,平畴丘豁上会开满了粉红色深红色的杜鹃花。那花迎风招摇,仿如晚风中飞扬的红裙角,又如同那雨后斜阳下的丹霞,娇艳得不可方物。畈上人家是极喜爱这个物事的。早些年,乡人多以渔樵为谋,但樵者是忌斫杜鹃花的,要也只是折几枝放入担中,挑回家用泥土养着。我小时侯就经常看到樵夫担上插着山花,哼着无名小曲,傍着斜阳回家,惟觉得天地间竟是如此悠悠,如同这闾阎人家的炊烟般散漫无方。大了后,偶回乡下,便想重寻那夕阳下樵夫悠悠的身影,却是再也不可复得。母亲告诉我,现在已没有人愿意上山砍柴了。

我知道兰花,是从阿蓝姐姐那晓得的。阿蓝姐姐喜欢养花,如金钱菊,芷草花,梅花等等,但养得最多的还是兰花。那时侯没有专门的花盆,她就把它们栽在院子里墙角的空地处。她的闺房就正对着这些花草。花开季节,只要推开窗户,便能盈进满屋芳香。阿蓝姐姐呵护兰花时,是禁止我们打闹的。我便静静的看着她的兰花,看着那碧玉般的叶子,看着那氤氲的花朵,渐渐的就感到有一种远意就像远山衔云般的悠悠荡荡,正如李义山所云:“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心里只是怅然。

如今,我离开故乡已经十多年了,诸多花事皆已随云天海鹤般远去,只是不知道故乡的那片桃花林是否开得更欢了?

第18篇:故乡端午的记忆(推荐)

故乡端午的记忆

离端午还有那么几天,街上卖粽子的大姐、大哥老伯们已经开始忙活了,唯恐耽误了端午节,也让我想起我年幼时在家过端午的情景。

我家在农村,端午的时候也正是农忙的时候,虽然是农忙时节,却从不因为农忙而忘了庆贺这传统的节日。虽然那时不像现在有政府的硬性规定.条条款款等必须要放假,但是老师还是会给我们放一天假,是出于私还是公咱也没有必要追究了,但正是因为有了这点小福利才让我们有了这珍贵的回忆。

一大早父亲已起床,同时也会叫上我,带上镰刀,跟着父亲的脚步,去离家不远的小山坡和小河沟去割艾蒿。偶尔还会遇到青蛙,这时父亲就会说:嗬,在这儿躲端午呢!在我们家乡,传说癞蛤蟆和蛇是要躲端午的,这一点和《白蛇传》是一致的(青蛙和癞蛤蟆应该有亲戚,只是癞蛤蟆长坏了而已吧)。割好了艾蒿,运送工作就落在了我的肩上咯。当然,我只是搬一小部分,父亲会捆俩小捆,用木棍穿起来,我则担起它晃晃悠悠,屁颠屁颠的搬回家。帮父亲将艾蒿插在门头上,剩下的则挂在屋檐下晒干,以便等到夏夜里熏蚊子。

晴朗的夏夜里,村里人都会睡在自己家的打麦场里,夜风习习,月朗星稀。人们都会感觉到说不出的惬意和舒畅,点上一点艾蒿足以对付讨厌的蚊子。到了阴雨天气里,没有办法睡外面了,一到傍晚家家户户就会飘起雾白色的轻烟,氤氲着浓郁的艾蒿味。艾蒿的味道有点苦,有点涩,可是人们却都喜欢闻,仿佛产生了烟瘾的人一样,还觉

得特别好闻。蚊子傍晚被熏出去,往往后来还会回来。夜里,我总会被蚊子叮醒,这时候,奶奶就会拿着蒲扇,拍打着蚊子。那个场景,成为我记忆里特别温馨的细节。如今,家里封闭得很严,很少有蚊子。即使有,也有蚊香、灭蚊剂、电蚊拍……哪还有蚊子的立足之地。可是,依然有许多人在夏夜里失眠,不知什么原因。

我们那的端午节没有粽子,没有艾叶蛋,但永远少不了雄黄酒和老腊肉。上午母亲会炒上盘竹笋老腊肉,另加两盘时令的蔬菜,打壶雄黄酒,我也被破例的让喝上两杯。杯底沉淀的雄黄则抹在我的耳朵,鼻子,眼睛和额头上,用来辟邪和克制蛇、蝎等百虫。我不知道到底有没有这些功效,但是到现在我还是深信不疑。它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多的是母亲对子女的祝福和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吧。那顿酒即是因为端午节,也有另外一个原因。也是为了庆祝丰收,过了端午节麦子要不了几天也就该收割了,麦粒也该归仓了,麦草也该垛上垛了,秋庄稼也该种上了,作为农民没有什么比这更值得庆贺的了。

现在的端午节,不会因为农忙而耽误,而是因为人们快节奏的生活而被遗忘。人们坐在有空调的办公室电脑前,有几人还记得端午的艾蒿、雄黄、青蛙。纵然有谁想起了白蛇,恐怕还想着她的性感和美丽吧?青蛙因人们贪嘴快被赶尽杀绝了;就连粽子也都是些速制食品,早已失去了竹笋叶的味道;住在汨罗江畔的人们也不用往江里扔粽子了,江里的鱼虾已经濒临灭绝了;白娘子也不用担心了,甚至还可以喝两杯了,雄黄和酒等伪劣产品太多了,喝不醉人的。

现如今端午已经被列为法定节日,但愿更多人在放假的时候,会想

起故乡的艾草,想起田里的青蛙,想起家乡的雄黄酒,想起善良的白娘子吧、、、

李振山

第19篇:我记忆中的故乡

我记忆中的故乡

我的家乡在一个山村里,我至今最难以忘怀的就是过去那些留在我儿时记忆中的故乡,那时的山和水,那时的田埂与小路,那时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它们恰似一大幅活的画,又抑或是一首婉转悠扬的乡间轻音乐,令我倍感恬静和夹带着小小的浪漫和幸福。

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奶奶和大妈家的鸭子就会在屋前的小河里游水嬉戏,它们就像一群活泼淘气的小孩子一样,时而你追我赶,时而嘎嘎地哈哈大笑,又时而一头扎进水里,然后又从心里出来,摇晃着脑袋,它们是在水里抓小鱼还是逮着了一只虫子?

屋前的小河的河堤上栽了一堤的柳树,我发觉到春天的到来也正是从柳树发芽时才开始的。也不知什么时候,堤上的柳树就吐出了新芽,并且在我的印象中,柳树生长的特别快,尤其是一阵春雨过后,先是一棵树上稀稀拉拉的长出嫩芽,然后用不了多久,堤上所有的柳树都开始长出了嫩绿的芽儿,就像赶集似的聚拢来,令我确认万物复苏的春天已经悄然而来了。是谁把春天送到了人间?这不正像一首诗所说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么?春风的魅力何止是吹来了姹紫嫣红的春季,这春日里焕然一新的一切不都是春风的杰作吗?正所谓“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啊!

等柳叶全部长齐了的时候,我会看到那柳树居然也会有白色的花,蓬松的,软软的,一阵微风吹来,就像小片小片的雪花瓣儿从天而降,缓缓飘落。又像一只只轻盈的蝶儿翩翩起舞。更像是一个个可爱的小姑娘在

跳着轻巧的芭蕾舞。倘若想伸出双手捧着,会感觉一不小心触到就会破裂似的,它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风一吹柳絮便四海为家,到处传播着自己的种子。

可是如今,生活变了,那条河已经被填埋了一半,因为要扩建路,先前的路太小,之前家家户户只拉板车,牵水牛耕田;而如今老黄牛已经被“铁牛”代替了,辛勤的农民都用收割机收稻了,那条路再也承受不了重型农用机械,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早已经迈进了家乡。一家人也不知是什么时候把那岸堤上的柳树给砍倒了,幸运的是还留下了最南头的一棵。现在只有那一棵还歪曲着身子在小河南头守护着,似乎就像是一位老妇人在遥想着那遥远的过去的事情,也仿佛在等着什么归来似的,神色是那么安祥又那般怅惆。那向河面倾斜着身子的柳树,不正向两个老人在喃喃私语吗?小河和老柳树之间正在一起回忆着过去的幸福时光。

时至今日,我也还是忘不了那条河,那条河边的小路,河堤边的柳树和满天飞舞的柳絮,以及在河水里游着的那一群小鸭,我曾经在那里见证它们所有人的长大。可如今,往事如烟,弹指一挥间,又是一个“春风又绿江南岸”之时,可“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20篇:故乡的记忆乡村素描

故乡的记忆-------乡村素描

故乡农村的生活 是简单 简朴无华的平实生活 同村的男女老少,几百户人家几千口子 你你我我在一块生活,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 ,纯朴的村民也免不了的回出现很很多多乱七八糟的事情,记忆中的事情,邻里家为鸡毛蒜皮的事情打打闹闹,亲兄弟为了庄子 出路(豫东方言就是庄子--就是自己盖房的院子,出路--就是从家到外边的路,通常是拉架车和排泄污水通道)反目为仇,不答腔,甚至是很多年不来往,还有谁家的闺女 谁家的媳妇 同村东头的谁谁跑了(豫东方言就是私奔)这实在是正常不过了。

我们这个家族有30多户人家,在我们村里几百户人家中 显然不是太多 但居住在村子中央,估计也能说明 我们在这里也是有几百年的历史或者更久。据年长的老人家讲,北宋时代我们村西有条东京汴梁城通往杭州的一条官路,(豫东方言官路就是相当于现在的高速公路)汴梁城到我们村有60-70km,也恰恰是古代人两日的路程 那个时间小村子中心很是热闹,有小旅馆,药铺,小饭店,驴马店,店铺密密麻麻,街上行人穿梭,叫卖声不绝,到了明清的时候有了官府的驿站,建起了寨墙,东西宽400米,南北大约600米距离长,东西南北有4个寨门 ,南来北往的客商,很是热闹,那时候,显然是北方繁华小镇子的典型了。儿时的记忆中还恍恍惚惚能想到高高的寨门和瞭望楼,不过那些东西都在多年来的战火中慢慢消逝匿迹了,儿时的记忆寨墙已成了一条行人过往的道路,但不是那种平常的路,如果今天人们对下游的黄河叫天河,叫地上河的话,我们不妨夸张的就叫天路吧,她毕竟高出地面很多,加上两边都是灌满水的壕沟,更感觉到她不同于常规的路。估计把城墙或寨墙当做路其它地方还是有很多很多吧。

在这里历史的长河里 我们村没有什么名人,不像村东南15里的那个小镇,出现过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女诗人蔡文姬等历史名流。默默无人知道的小村子但在抗日战争期间,却做出不少贡献,村子西北位置 到现在还有那些为革命牺牲的烈士的纪念碑,烈士的纪念碑建在北寨墙墙的内侧一个差不多四面环水的高岭上边上,高岭有40平米见方 都是些树木,树木虽然说不上高大,但每到夏季,还是感觉有些郁郁葱葱的感觉,纪念碑大约有5到6米高,成三角棱形,除了刻录了烈士名册和事迹意外,正面仿刻了毛泽东为刘胡兰亲笔写下的那句-----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小时候每年到清明节时。学校会带上我们学生到那里去扫墓,缅怀先烈!

以我们家乡名字 应该是很美的的地方,湖岗湖岗,有湖水和岗丘,历史的长河中,估计在平原地带 算上是美景一片了,那个叫湖的地方,差不多在村子中央偏北一些,小时候我们经常去那里玩耍,不过那个时候我们已经叫她叫做坑了(豫东方言,坑就是有水的洼地),水面已经不是太大,但远远比得上,现代都市房地产开发商在小区内挖上个洼地 放进去些水 就叫着湖的湖。时代再发展,商业炒作是市场的必然,浮躁的心态下,也许那一天 空气也会成为商品在销售,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原始和朴素 看不到任何华丽,记忆中的湖边 有些很古老的的房子,虽然有些是些残垣断壁,但可以品味到小村的古老与苍凉,品味到那古老与苍凉的美!岗丘是在寨墙的南部 位置是沿南到东然后向东北方向走势,有2km长的距离 对于有多高 有多么大,我看不到她的容颜,只能在书中记载---杞县南十八岗中,这句话感悟到她的存在,可惜的是这片土地在60 70年代 生生被勤劳的人民,把她一点一点的消化掉了 ,有时间的话 当你看我们村那35米的烟囱 就能够感觉到当年砖窑厂的规模之大 。

村子的布局 没有抛开中国城镇传统的棋盘格式的布局,东西大街,南北大街各连两个寨门,大街相交叉的地方 也是我们村的中心,若果用现代人比较时髦的话语那叫广场 ,毕竟那里承载了小村几百年来的文化,不过一切都成为了历史,印象中,也仅仅是小的时候 那里还经常放些露天电影给人带来的欢乐,沿着这条街 南新300米 差不多就到了小村的南门了,不得不提的是,南门了里住着十几户回民,我们通常叫马家mei(实为门),估计是应为他们都是姓马的缘故吧,具体何年何月来到这里,那就无可考据了。小时候的南门外,是现实中可以看到的热闹和繁华,每月农历逢单有集,逢农历 3,6 ,9 有geng(方言不知道如何拼写)年初3月和年尾都有庙会,这些日子小村子的热闹就不用言表了。

如今的村庄已有了很大的变化 高楼 商店 工厂 硬化的路面等等这些,那就有故乡的年轻人去描绘她美好的前程吧!

故乡记忆范文
《故乡记忆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