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秦腔作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27 18:05:0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秦腔

《秦腔》第1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技能

1.体会文章的大气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3.习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以及文化生活的有机结。

4.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5.体会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从而对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民间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播放几段秦腔的段子,让学生对秦腔有感性的认识。

2.简介秦腔

——秦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它的覆盖面极为广阔,流行遍及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及西南的西藏、四川;中原的晋西、豫东、河北;东北大庆、东南的广东、福建,宝岛台湾

等地以及吉尔吉斯坦共和国,同时也是我国最大地方剧种,对许多剧种都有很大的影响。它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目前,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

秦腔的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秦腔演出地点最好是选在露天的场所,那样才能有秦腔的味道,更体味到秦腔的精髓。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看秦腔时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摇的时候,你才会此刻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是秦人的血性。

3.介绍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

小说奖;《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还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贾平凹在散文领域颇有建树,早期的《月迹》、《一棵桃树》,书写儿童眼睛中美丽单纯的世界,注重诗意境界的酝酿。在80年代中期,他转而写陕西的风土人情,展示当地的人文风景和生活情态。贾平凹的散文无论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还是

语言表达上,都倾向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崇尚简单古朴的风趣和静虚境界的营造。

《废都》是一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问题,因而遭到很大毁誉参半的巨大争议的奇书,《废都》中,贾平凹写出了一部社会风俗史,以主人公庄之蝶为中心巧妙地组织人物关系。围绕着庄之蝶的四位女性——牛月清、唐宛儿、柳月、阿灿是小说中着墨最多的。她们分别是不同经历、不同层次的女性,每个人的际遇、心理都展示着社会文化的一个侧面。1993年,由北京出版社推出《废都》,下半年即遭禁。17年间,关于《废都》的话题从未间断。2009年7月28日,《废都》解禁了,它将与贾平凹的《浮躁》、《秦腔》组成《贾平凹三部》。

《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二、速读课文,把握内容,疏理结构

1、识字辨音

2、初读课文,划分段落,并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通过比较道出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指出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只有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

3、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秦腔的有关内容?

三、研讨课文

(一)第一部分研讨

1.读第

一、二段,分别概括秦地、秦腔、秦人的特点。

秦地----空旷平坦,厚重实在

秦腔----高亢激昂,沧桑悲凉,

秦人----“二愣”粗犷,朴实豪放

2.思考讨论: 请你找出课文第一部分中最能表现秦腔与秦地秦人关系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⑴ 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维妙维肖的一统!

秦腔高亢响亮、震撼人心,秦川大地辽阔、厚重而悠长,二者在粗犷豪放方面达到了“妙维肖的一统”。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

的命运之声。正如西方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指出的那样,“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一个地方的自然风光、人文地理、乡俗民情导致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

⑵ 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籁”本指古代一种三孔乐器,后引申为从空穴中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音。此处“天籁”“地籁”指的是自然环境,“人籁”则是指第3段提及的秦人的说话方式乃至喊人方式等,正是这些条件孕育了秦腔。

⑶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

秦腔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是秦人“最高的艺术享受”。

⑷ 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运用了夸张,把唱秦腔“快板”所流露来的高兴狂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用比喻和移就的修辞手法,极为形象地表现了秦腔“慢板”对秦人心灵的抚慰作用,增添了语言的情趣。

3.文章开头极力描写秦川大地用意何在?

目的是想说明秦川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 4.为什么说秦腔是“是非最汹汹者”?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5.秦腔没有被淘汰或沉沦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 答,并对其中的因素作简要的解说。 6.为什么说秦腔是秦川人大苦中的大乐?

秦川的农民是世上最苦的人,秦腔给他们辛苦劳累而刻板的生活带来了无比的乐趣。

7.在第五自然段里,作者为什么“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作者漫游在秦川大地上,联想到它悠久而雄壮的王朝历史,耳闻目睹了秦腔秦人,深深地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补充简介:13个王朝建都在此,历史悠久,气势雄壮,政治文化厚重。

8.请简要概括秦腔的艺术特点与作用。特点:粗犷、震撼

作用:增添生活的乐趣,释放心中的苦闷,给人美的享受。

《秦腔》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技能

1.体会文章的大气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3.习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以及文化生活的有机结。

4.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5.体会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从而对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民间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教学过程

(二)研讨第二部分

1.梳理第二部分的内容分成四个层次,并归纳大意。

——第一层次:写戏班排演的情景,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爱。

——第二层次:写看戏演戏的情景,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痴迷。

—第三层次:写秦腔演出的同时也在演出秦人生活中的悲喜剧。

——第四层次: 写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人们在去西安旅游时,曾听导游这样介绍秦川:“八百里秦川尘

土飞扬,三千万老陕□□秦腔。”根据你对文的理解,说说□□中应该是一个什么字?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

A.都唱

B.全喊

C.齐吼

D.均演

2.秦川的风俗与秦腔里的风俗是否一样?各是什么? 3.第6段主要描写秦腔的什么?作用是什么? 环境描写,表现秦腔演员对秦腔的无比热爱。

4.试分析“未等戏开,台下做的,站的人头攒拥”中“攒用”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人多得就像用簸箕推豆子一样。

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喜爱秦腔的当地人人数之多,喜爱程度之深。 5.有人说,文中描写观众“根不动,头身一会儿倒西,„„哭声一片”有损秦人形象,对此你如何认为?请说出你的理由。

不是。这里是间接烘托的手法。写观众的人多烘托热闹、拥挤,这样更能烘托出秦腔在秦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和人们对秦腔的喜爱至极。 6.“全场人头也矮„„也全拉了起来。”这个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动作和神态描写。

揭示人物心理和产生栩栩如生的画面感,把人们沉醉在秦腔里的神态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

作为一篇侧重民情风俗的文化性散文,在场面细节描写上可谓出神入化。

场面描写的主要技巧有:

⑴点面结合。⑵多种描写结合,以言行描写为主。⑶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7.举例说说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8.小结:在第二部分,作者以悠游、流丽的笔触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地人民喜怒哀乐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从中凸现出的蓬勃的生命力。秦腔,就是秦地人民享受生活的五大要素之一。从秦地人对秦腔的拥护,到听戏时的痴迷,以及对善唱秦腔者的尊重„„秦腔生于斯,正是因为它以浓烈的曲调抒发了老百姓的悲情与欢快,所以才会如此让人人心入骨地迷恋,它就如陕北的信天游一样,秦腔就是秦地人民酣畅表达自我、抒发悲苦的抒情渠道。

(三)第三部分研讨

1.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能不能交换位置,为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

——不能。“只有”表示必需的条件,“只能”指惟一的办法或出路。先说“只有”,再说“只能”有一种层层递进的作用,更好地突出了秦腔对于秦人的重要性

2.结尾一句有何作用?

——再次点明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强调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呼应了开头,强化了主题。

(四)归纳主题。

——《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

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五)总结艺术特色:

秦腔生长的地方是苍凉、辽远、空廓和悠长的,它是贾平凹的文字底色,这种浑厚的文风作用于《秦腔》便形成了本文大气厚重粗犷震撼的艺术特色。

作用:增添生活的乐趣,释放心中的苦闷,给人美的享受.

推荐第2篇:《秦腔》

上课内容:粤教版语文选修4《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五单元 吟咏文化 传承精神 第十六课《秦腔》阅读教学,教案正在完善中。授课人:湛江一中 胡兴桥 高级教师。

《秦腔》教学设想、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

湛江第一中学

胡兴桥

524038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选修4——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是极具地域文化色彩的一篇美文。上好这节课,旨在结合本人所主持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研究》子课题”——“文化作文与岭南文化研究”(注:这项研究2009年刚刚获得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来展开,通过本人对该册教材的整体梳理,初步确立了以“文化阅读与写作”为基点的教学思路。比如:《五猖会》:民俗文化;《想北平》:京都文化;《碗花糕》:饮食文化;《命名记》:中西文化;《汉家寨》:历史文化;《听听那冷雨》:中华文化;《道士塔》:宗教文化;《秦腔》:地域文化,等等。以“文化”的视角切入这些名家名篇,一则可以弥补南粤学生文化底蕴的不足,二则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人文特质,三则可以充实粤派语文的基本内涵。

《秦腔》一文编排在第五单元,实际上,我们“文化作文与岭南文化”研究课题组从第一单元就在进行课文阅读教学与文化作文的写作教学的重构,将现代散文的文化因子和文化作文的写作视角有机结合,在学生语文学习和教师研究双方面实现双效提升,取得了极大的课题效应。所以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秦腔》,呈现我们课题组的阅读课教学与写作课教学融合的基本理念,借课题促教学,借教学促学生,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水平的升级。

根据“新课标”对于“选修课程”的阐述,是鼓励学生“尝试散文创作”的,并且可以进一步“展示成果”、“交流体会”,同时,要求学生进行一些“文化论著的选读”,充实文化积淀,形成文化心态,体现语文的人文价值。有鉴于此,我将本节课的主标题大胆设计为“探究文化散文的写作方式”,副标题为“精读《秦腔》”,以期以更灵活的方式,去开掘文化美文带给我们的写作本领,进而举一反三,能让学生在课外写出与岭南文化相贴近的文化作文来(实际上:我们湛江一中课题组已经组织学生围绕“岭南文化”,在授之以法的基础上,写出了《文化叙事散文》、《文化抒情散文》、《文化传记散文》等三本作文集,超过100万字),真实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当然,作为一节选修阅读课,也是允许教学内容的自由安排的。在此前提下,充分遵循新课标教学的三维目标和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重点。可以说,本节课最突出的亮点即是“以教材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践行新课标”,这个“三维目标”达成,可以给年轻教师在“教材、教学、教研”三者的统一上做一点示范作用。

【教学实录】

师: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做一点深度探究,课题是“探究文化散文的写作方式”,呵呵,是一个很大不着边际的课题,别急嘛,我们还有一个副标题呢,(“精读《秦腔》”,教师放投影。)《秦腔》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文化力作,原文较长,我们的课文是节选,大家课外预习了没有?(生齐答:没有)呵呵,也别急,来来来,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教师接着放投影。)

显示:

一、玩游戏,加定语。“秦腔是

„„的戏剧艺术形式。”大家先翻开课文,迅速浏览全文,尝试着给“秦腔”加定语。

生速读课文3分钟左右。 师:好,大家的定语时什么呢?

生1:我加的是:历史最悠久,文武最正经,是非最汹汹。第一段的第三行。 生2:我的是:产生于秦地 生3:由秦人创造的

生4:说“秦地”太宽泛,准确地说是“秦川的西府”,主要是第三段。(掌声) 师:说的好,还有吗? 生5:高亢响亮 生6:悲凉 生7:震撼人心„„

师:从秦腔的“唱腔”和“情感”角度去归纳,好! 生8:深入人心

生9:最受当地老百姓欢迎

师:从秦腔的影响去思考,好。老师把大家的定语整合一下,我们可以这样给秦腔下一个定义:秦腔是产生于八百里秦川、由当地劳动人们创造的、历史最悠久、文武最正经、是非最汹汹、高亢响亮、沧桑悲凉、震撼人心、最受当地人欢迎的戏剧艺术形式。(投影)大家齐读一遍。

师:现在的问题出来了,上面我们归纳的是“秦腔”的文化概念,那么,贾平凹是怎样将这一文化概念演绎生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文化美文的呢?换句话说,作者贾平凹,围绕“秦腔”这一极富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着重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呵呵,大家看看课文,再分组讨论一下。看看大家是否可以看出来。(学生再读课文,讨论)

生1:我们小组觉得,贾平凹在写秦腔的时候,主要写了产生秦腔的“陕西这块土地”,可能作者认为“这块土地”很重要。(笑声)

生2:“这块土地”很辽阔厚实,应该是在强调秦地“厚重的空间”。

生2:我们觉得土地上的“秦川公牛、叫驴”、“白杨、苦楝、紫槐”都极富象征意义。 生3:有句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我突然想到“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热烈掌声) 生4:这种水土的特点是生机、苦涩、厚重、粗犷的,很特别。(掌声)

师:我归纳一下,大家说的是不是“环境很重要”呢,我也突然记起美学家丹纳的一句 2

话:“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大家说对不对呢?(掌声)

生5:我们小组认为,贾平凹在写秦腔的时候,还着重写了“秦地的人”,这些人很有特点,特“二楞”,也很丑!(笑倒一片)

生6:我们不这样认为,其实“高个、眼与眼间间隔远、手脚粗大、肌肉结实、蹲着卧着吃饭”,其实很酷很帅呆!(笑声、掌声)

师:我提示一下,文中有“演员出来骂一声:谁说不好滚蛋!”(第六段);第七段中“宪兵”如“凶神恶煞”一般,也很酷吗?

生7:文化程度低,不文明,很垃圾!(嘘声一片)

生8:应该可以这样理解:作者贾平凹笔下的秦川人,是和秦腔这种戏剧艺术形式的特点一脉相承的,这里的秦人,应该要理解成“豪爽、敦厚、粗犷”,不能贬义的理解!(热烈掌声)

生9:我们还注意到,秦人“生时落草在黄土坑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等等内容,应该说秦人还具有“质朴、苍凉”的一面!(掌声)

师:同学们通过讨论,发现了“人的环境”非常重要,这正如大作家茅盾所说:“如果作品涉及到的地点是世界上实有的地方,作家就应该写出该地方的个性,该地方人物的个性”。人事有创造力的,精神文明产品离不开人的创造!同时,我们通过讨论发现,什么样的人就会创造什么样的艺术!

生10:老师,我突然发现,文章的第

6、第

7、第8三段写得特别精彩,但不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师:呵呵,你想到老师前面去了,大家看看这三段,精不精彩?(生其答:精彩),那为什么作者会不厌其烦地来展开呢?

生1:因为写秦腔,怎么排戏,人们怎么热情,读者是很想知道的。(师板书:排戏) 生2:盼望演戏也是读者所期盼的,作者很详细地描绘秦腔开演前的场面,最能体现秦地人对秦腔的狂热程度。(笑声)(师板书:盼戏)

生3:在演戏的时候,观众对“慧娘”的态度,栩栩如生地传达了秦地人对秦腔的痴迷!(笑声、掌声)(师板书:观戏)

生4:老师,通过您的板书,我发现,作者是按照一定顺序来写秦腔的,这样读者就可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师:对啊,原来贾平凹煞费苦心啊!(笑声)大家能不能用四字短语来形容这三个环节? 生1:排戏:全家出动、全心投入 生2:废寝忘食 生3:用心经营 生4:盼戏:望眼欲穿 生5:人潮涌动 生6:争先恐后

生7:啼笑皆非 生8:一波三折 生9:观戏:如醉如痴 生10:物我两忘 生11:全神贯注„„

师:(微笑)大家的归纳能力非常强,这些词语归纳得都很好,大家发现了没有,刚才我们所有的词语都指向一个词语(师板书:爱戏),土生土长的文化之所以得到延续,原来作者简洁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文明的延续在于人的精神渴求。多么简单却又多么深奥的道理啊!(掌声)

师:通过分析与讨论,我们同时又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一个文化概念要演绎生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思考:(教师放投影)文化概念怎样生成文化散文?

1、付诸于自然环境;

2、付诸于人的环境;

3、付诸于细节描写。这就告诉我们,写一篇文化散文,先要在头脑中形成文化概念,然后要善于抓住自然、人、细节等环节去演绎,如此,我们就可以(故意拖长声调)„„生接:写一篇优秀的文化散文啦!

师:呵呵,不全对呢,大家想想,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呢? 生1:可能是文化的感受吧。 生2:可能是生活的体验。 生3:可能是百姓的情怀吧。 生4:可能是作者。

师:大家的思路非常开阔,对,我们认为一个最关键的因素是“作者”,那么,大家讨论一下,结合课文后面的“思考·探究”内容和本单元的结束语“交流平台”里的“文化与散文”和“问题拓展”,说说贾平凹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生动的文化美文来?

生阅读,讨论。发言。

生1:贾平凹这篇文章是一篇侧重民情风俗的文化性散文,说明他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状态,真正地走进了大众生活,具有深厚的百姓情怀。

生2:我在课外也读到过贾平凹的《白鹿原》、《商周初录》和《黄土高原》,发现他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以家乡商周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历史现实为创作的背景,并且越来越广阔、深入地表现着时代剧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心理、个人命运的变迁,刻画着乡里人的性格与灵魂。他散文创作中的地域文化意识,主要是秦汉文化意识!(长时间掌声)

3、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贾平凹是从个人体验出发,将诗性、理趣、学识与历史感进行有机结合,思想性与学术性兼备,不仅充满了文化意味,显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而且具备了可贵的自由开放的精神向度。(掌声)

生4:我们还注意到,文化散文要有“大境界”,应该从“小”处着眼,对人事进行精细和鲜活的叙述描绘。在描绘中,应该体验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掌声)

师小结:大家的发言非常精彩。说明同学们对文化散文越来越有见地了!刚才我们讨论的作者贾平凹,我归纳了一下,同学们的发言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放投影):

1、4

故园情结;

2、文化视界;

3、百姓情怀;

4、艺术表现。这四个方面,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的加以磨砺与提升。这样说来,要将一个文化概念演绎生成为一篇文化散文,还要加上一条“付诸于作者内心”。(教师补充,放投影)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秦腔》,大家知道了怎样写文化散文了,那么,老师在本节课结束之前,想问问大家,假如要你写一篇文化散文,你会怎么写呢?

生1:我想先了解了解南粤文化,嘿嘿。

生2:我最喜欢粤剧、粤菜、还有我们湛江的舞狮、飘色、雷州的石狗。 生3:我想先去采访一下我们湛江的民间艺人。 生4:我想写写我家的爷爷,他有一手绝活,闻名乡里。 生5:我想写中国的京剧还有麻将。(笑声)

生6:我还是先上网查查,看看有哪些我感兴趣的,呵呵,我的爱好太多太泛,一下子想不好写什么呢?(笑声)

„„

师:大家的想法的都非常好,其实,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这是一个极难界定的概念,但它并不令人生畏,相反却与我们的成长发生着一衣带水的联系。我们的吃饭、穿衣、居住、出行,都有文化因子;我们的节日、盛典、仪式,活动,差不多都有当地的民风民俗;在大街上,我们可以看见做年例的、舞龙的、踩高跷的、赶庙会的;在剧场里,我们看见有雷剧、粤剧、京剧、皮影戏;打开电视,刘心武正在讲《红楼梦》研究、于丹正在讲《论语》心得、易中天正在讲《三国演义》;翻开报纸,黄山正在筹备文化旅游节、广东的开平碉楼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登陆网络,港台文化、中西放文化充斥眼球,还有网民自己炮制的种种“网络文化”;我们背着书包去上学,接受的是校园文化,把书本往课桌上一放,发现还有课桌文化,中途去洗手间,甚至还发现有厕所文化„„(笑声)这些文化,只要我们掌握了写法,懂得用心去表达,一定会写出锦绣文章!(长时间掌声)

而就我们这本《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材而言,很多篇目都与文化有关,比如:《五猖会》:关联的是民俗文化;《想北平》:体现的是京都文化;《碗花糕》:反映了饮食文化;《命名记》:体现了中西文化;《汉家寨》:表现了历史文化;《听听那冷雨》:传达了中华文化;《道士塔》:反映了宗教文化„„这些文章,文化底气十足,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文化散文范本!

最后,请允许我将我们学生所写的文化散文目录展示给大家,希望大家拿起手中的笔,像这些同学一样,以文化的视角去关注我们的社会与人生,这仅仅是因为,我们都是文化人!(长时间掌声)

老师放投影,出现目录和音乐。

文化散文目录 前言:让我们的笔头真实地切入文化„„„„„„胡兴桥/4

第一章 文化叙事散文

姜糖

„„„„„„„„„„„„„„„„„„„„„„„谢仁宁/7 奶奶·年糕

„„„„„„„„„„„„„„„„„„„„„„„符培威/10 白米乙

„„„„„„„„„„„„„„„„„„„„„„„„„„陈晓川/13 秋哥和财哥

„„„„„„„„„„„„„„„„„„„„„„„张文君/15 暖暖杂鱼汤

„„„„„„„„„„„„„„„„„„„„„„„杨

婕/18 又是清晨海螺响

„„„„„„„„„„„„„„„„„„„„„吴富业/20 清明时节雨纷纷

„„„„„„„„„„„„„„„„„„„„„谭靖川/22 难忘雷剧

„„„„„„„„„„„„„„„„„„„„„„„„谢日野/24 元宵夜花灯节

„„„„„„„„„„„„„„„„„„„„„„徐静玮/26 海魂

„„„„„„„„„„„„„„„„„„„„„„„„„„吴一智/29 香芋葱饼

„„„„„„„„„„„„„„„„„„„„„„„„秦盛艺/32 天盖地

„„„„„„„„„„„„„„„„„„„„„„„„„全天飞/34 幽幽菠萝香

„„„„„„„„„„„„„„„„„„„„„„„李

晶/38 那一碗清茶清

„„„„„„„„„„„„„„„„„„„„„„李

虹/40 忆中秋

„„„„„„„„„„„„„„„„„„„„„„„„„梁艳芬/42 沉甸甸的记忆

„„„„„„„„„„„„„„„„„„„„„„李云宇/44 端午情

„„„„„„„„„„„„„„„„„„„„„„„„„黄文辉/47 奶奶的煎堆

„„„„„„„„„„„„„„„„„„„„„„„张斯柯/50 荔枝红了

„„„„„„„„„„„„„„„„„„„„„„„陈华梅/53 萝卜田艾米乙 „„„„„„„„„„„„„„„„„„„„„„„郑贝祺/55 吴川姜饭

„„„„„„„„„„„„„„„„„„„„„„„何世杰/57 功夫小子 „„„„„„„„„„„„„„„„„„„„„„„„黄春强/59 二爷子 „„„„„„„„„„„„„„„„„„„„„„„„„戴子浩/61 悠悠艾草香 „„„„„„„„„„„„„„„„„„„„„„„李木兴/63 木担子 „„„„„„„„„„„„„„„„„„„„„„„„„方贵斐/66 酸酸甜甜 „„„„„„„„„„„„„„„„„„„„„„„„林俊贤/68 萝卜糕 „„„„„„„„„„„„„„„„„„„„„„„„„莫羡俏/70 那一条河 „„„„„„„„„„„„„„„„„„„„„„„„张

倩/72 年例 „„„„„„„„„„„„„„„„„„„„„„„„„„黄莹莹/74 一碗白粥 „„„„„„„„„„„„„„„„„„„„„„„„卢

拉/76 那迷人的珍珠 „„„„„„„„„„„„„„„„„„„„„„黄绿茵/78 妈妈的手 „„„„„„„„„„„„„„„„„„„„„„„„林冬萍/80 田艾米乙

„„„„„„„„„„„„„„„„„„„„„„„„林丽丽/83 那些令我怀念的

„„„„„„„„„„„„„„„„„„„„李欣桐/85 客家豆腐 „„„„„„„„„„„„„„„„„„„„„„„„叶蔚君/88 抬阁 „„„„„„„„„„„„„„„„„„„„„„„„„„林铁铮/90 6

雷州守护神——石狗 „„„„„„„„„„„„„„„„„„„陈俞安/92 草龙舞 „„„„„„„„„„„„„„„„„„„„„„„„„黄丹燕/94 这个人,那些事 „„„„„„„„„„„„„„„„„„„„„李宜徽/96 走西口 „„„„„„„„„„„„„„„„„„„„„„„„„陈

智/103 机粽 „„„„„„„„„„„„„„„„„„„„„„„„„„何

谋/105

第二章 文化抒情散文

客家飘香 „„„„„„„„„„„„„„„„„„„„„„„„黄国强/108 穿越千年的苦味 „„„„„„„„„„„„„„„„„„„„„钟尚桦/111 论书法 „„„„„„„„„„„„„„„„„„„„„„„„„吴一智/114 感受英伦 „„„„„„„„„„„„„„„„„„„„„„„„霍震南/116 听那琴弦 „„„„„„„„„„„„„„„„„„„„„„„„杨

捷/118 古墓记忆 „„„„„„„„„„„„„„„„„„„„„„„„许

悦/121 打破千年的沉静 „„„„„„„„„„„„„„„„„„„„„陈俊君/124 感受古铜镜之美 „„„„„„„„„„„„„„„„„„„„„周耀政/127 剑魂 „„„„„„„„„„„„„„„„„„„„„„„„„„李

晶/129平凡之处见差异 „„„„„„„„„„„„„„„„„„„„„陆洋宇/131 听那来自自然地声音 „„„„„„„„„„„„„„„„„„„詹以森/133 永不消失的中医 „„„„„„„„„„„„„„„„„„„„„周昕炜/135 汉字,我想对你哭 „„„„„„„„„„„„„„„„„„„„陈晓川/137 高山流水 „„„„„„„„„„„„„„„„„„„„„„„„朱小元/139 感受旗袍文化 „„„„„„„„„„„„„„„„„„„„„„徐静玮/141 护民神将 „„„„„„„„„„„„„„„„„„„„„„„„谢仁宁/143 论茶 „„„„„„„„„„„„„„„„„„„„„„„„„„李木兴/145 竹韵悠悠 „„„„„„„„„„„„„„„„„„„„„„„„李国勋/147 心灵的洗礼—听泉 „„„„„„„„„„„„„„„„„„„„李云宇/150 感受武侠 „„„„„„„„„„„„„„„„„„„„„„„„吴富业/152 蜀锦 „„„„„„„„„„„„„„„„„„„„„„„„„„秦盛艺/154 青花瓷 „„„„„„„„„„„„„„„„„„„„„„„„„林莹倩/156 行走在生命的荒原 „„„„„„„„„„„„„„„„„„„„李

庆/158 卒—人生 „„„„„„„„„„„„„„„„„„„„„„„„凌鸿儒/162 白族 „„„„„„„„„„„„„„„„„„„„„„„„„„李欣桐/164 玫瑰之魂 „„„„„„„„„„„„„„„„„„„„„„„„李振宇/166 斗拱 „„„„„„„„„„„„„„„„„„„„„„„„„„李宜徽/168 变脸文化 „„„„„„„„„„„„„„„„„„„„„„„„林文昊/171 曲阜孔庙 „„„„„„„„„„„„„„„„„„„„„„„„劳小婷/173 7

楼兰远去 „„„„„„„„„„„„„„„„„„„„„„„„陈

智/176 活像启示 „„„„„„„„„„„„„„„„„„„„„„„„李汉东/178 随感 „„„„„„„„„„„„„„„„„„„„„„„„„„何

谋/180 南粤韵曲 „„„„„„„„„„„„„„„„„„„„„„„„叶蔚君/182 羊城记 „„„„„„„„„„„„„„„„„„„„„„„„„陈泰东/184 客家文化 „„„„„„„„„„„„„„„„„„„„„„„„陈文博/186 雷剧 „„„„„„„„„„„„„„„„„„„„„„„„„„陈肖珲/188 华山 „„„„„„„„„„„„„„„„„„„„„„„„„„李月晖/190 中国结 „„„„„„„„„„„„„„„„„„„„„„„„„杨

怡/192 再见布达拉 „„„„„„„„„„„„„„„„„„„„„„„黄丹燕/194 佛心禅意 „„„„„„„„„„„„„„„„„„„„„„„„林冬萍/196 广东话 „„„„„„„„„„„„„„„„„„„„„„„„„陈俞安/198 茶的战争 „„„„„„„„„„„„„„„„„„„„„„„„黄莹莹/200 (完)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以《秦腔》为载体,帮助学生掌握文化散文的基本写法为出发点的创新课。根据教学设想,一是在精读《秦腔》的基础上进行课文解读;二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写法解读;三是在写法的基础上进行课外拓展。这节课的“三维”目标,也一并得到落实。体现了在教学研究基础上课堂的生成,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创新性。

本节课师生双边互动活跃,体现了新课标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问题的提出和学生的讨论配合比较自然,对相关问题的挖掘比较深刻,教师对教材、对文化作文有教深刻的见解,视野比较开阔,能够针对单元、甚至针对整册教材提出自己的教学视角,体现了较强的文本驾驭能力和教材驾驭能力,能够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体现了大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课有些地方还需进一步完善。

一是基础知识的落实。选修课不是架空基础知识的纯文学化的选修,至少在这篇文章中,教师对于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的理解等),落实强调不够。

二是老师将学生引入了文化作文写作的教学视角中,老师具有很强的抓手,大部分学生也感到特别新颖,但是还是没有很好地兼顾学生学习散文的其他知识,如果能够在兼顾散文教学的其他知识,或者采用另外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其他知识,比如文体知识,选材,中心等等,那么,在进行文化散文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必将具有相得益彰之效!

【市教研员评述】

该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把握准确,并能够创造性理解和编辑教材,将文化散文的阅读教学与文化散文的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该课最大的亮点是以课题研究促教学,以教学丰富课题研究。胡老师主持的“文化作文与岭南文化研究”子课题属于国家级课题,起点高。本节课内容丰富,将课文讲得深入浅出,师生双边活动轻松有效,将课 8

文的精彩充分挖掘出来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的教学,值得推荐!

湛江市教育局教研室

教研员:陈卫东

推荐第3篇:秦腔(张)

《秦腔》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的大气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3.习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以及文化生活的有机结。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2.体会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从而对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民间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播放京剧、越剧、秦腔,让学生体会地域对文化的影响以及地域文化的区别。

一、简介秦腔

秦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它发源于三秦大地(陕西),流行遍及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它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目前,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

秦腔的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秦腔演出地点最好是选在露天的场所,那样才能有秦腔的味道,更体味到秦腔的精髓。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看秦腔时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摇的时候,你才会此刻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是秦人的血性。

二、介绍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

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

贾平凹在散文领域颇有建树,早期的《月迹》、《一棵桃树》,书写儿童眼睛中美丽单纯的世界,注重诗意境界的酝酿。在80年代中期,他转而写陕西的风土人情,展示当地的人文风景和生活情态。

三、分析课文

同学们喜欢听秦腔吗?原因是什么?

明确:秦腔大喊大叫式的唱法不容易不令人接受,秦腔的唱法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吼”。 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在吼秦腔?

明确:秦人: “二愣”,粗犷,朴实豪放,生气勃勃,敦厚,乐天安命,

(楞娃,作为一种性格特点或人的精神气质,包含了诸如特别勇敢,特别果决,埋头苦干,认准了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决不回头,有狠劲,有韧性等多重意思。) ——何西来《关西大汉说》3.这群秦人在什么样的地方吼秦腔?

明确:秦地:贫瘠,空旷平坦,苍凉辽远,厚重实在4.为什么秦腔是吼出来?秦人为什么如此喜爱秦腔?

明确:秦川的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秦腔给他们辛苦劳累而刻板的生活带来了无比的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是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出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秦腔是秦川人大苦中的大乐。

四、练习

人们在去西安旅游时,曾听导游这样介绍秦川:“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愣娃□□秦腔。”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说□□中应该是一个什么字?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 A.都唱 B.全喊 C.齐吼 D.均演

五、归纳

1.秦腔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明确:高亢激越,浑厚粗犷 2.秦腔与秦地、秦人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秦腔高亢响亮、震撼人心,秦川大地辽阔、厚重而悠长,二者在粗犷豪放方面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统一”。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秦腔承载了秦人的喜怒

哀乐,是秦人“最高的艺术享受”。

六、思索与探究

《秦腔》这篇文章是不是仅仅给我们介绍一个地方剧种?还有没有其它的思想内涵? 明确:《秦腔》是一篇浑厚深重的文化散文,其中不仅濡染了秦地的民情风俗,而且传神地展现了秦地百姓的精神风骨。《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七、延伸拓展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具有强烈秦川特色的《秦腔》,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咱们的家乡宁夏川蕴育了什么样的特色文化?同学们能想到哪些具有宁夏特色的文化事物呢?

八、研讨第二部分

1.梳理第二部分的内容分成四个层次,并归纳大意。——第一层次:写戏班排演的情景,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爱。 ——第二层次: 写看戏演戏的情景,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痴迷。 ——第三层次: 写秦腔演出的同时也在演出秦人生活中的悲喜剧。 ——第四层次: 写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作为一篇侧重民情风俗的文化性散文,在场面细节描写上可谓出神入化,请你仔细朗读品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场面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及其表达作用。——场面描写的主要技巧有:

⑴点面结合。⑵多种描写结合,以言行描写为主。⑶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3.小结:在第二部分,作者以悠游、流丽的笔触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地人民喜怒哀乐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从中凸现出的蓬勃的生命力。秦腔,就是秦地人民享受生活的五大要素之一。从秦地人对秦腔的拥护,到听戏时的痴迷,以及对善唱秦腔者的尊重„„秦腔生于斯,正是因为它以浓烈的曲调抒发了老百姓的悲情与欢快,所以才会如此让人人心入骨地迷恋,它就如陕北的信天游一样,秦腔就是秦地人民酣畅表达自我、抒发悲苦的抒情渠道。

推荐第4篇:秦腔读后感

偶尔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读了贾平凹的《废都》,竟然喜欢上了他充满魅力性的独创语言,得知他的《秦腔》获得矛盾文学奖之后,我就迫不及待的又去买了本回来,因为矛盾文学奖毕竟是中国文学奖的最高奖项。用了二十余天时间,断断续续的,终于在今天下午把贾平凹的《秦腔》看完了。

贾平凹是平民作家,出身农村,他这部作品并非讲述的是戏台上的《秦腔》,而是以农村清风街为题材,以凝重的笔触,讲述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新时期农民的生存状态,解读了中国农村二十年的历史。刻划了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农村的变迁,通过新老支书,夏家家族,秦腔曲艺团以及其它村中人物,形象生动的展示了农村的巨大改变。老支书为农村无私奉献了一辈子,他深刻的爱着脚下的土地,认为农是根本,天道酬勤,但新支书与他观念不同,领导方法也不同,在对待土地问题上,对待发展商品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最终老支书看着人们越来越不重视土地,安心务农的越来越少,劳动力越来越流失而形成了很大的心里落差,刻划了时代发展带来的必然,是农村生活变化的一个缩影。小说中还有一个主要的情节,就是夏风和引生对待白雪的态度上,也反映了不同生活环境带给人们观念的极大不同,夏风是从农村走出去的才子,在省城是个很知名的耍笔杆子的,而引生是家里极为贫穷又没有什么文化只知出蛮力耍蛮横的一个地道的农村人,在对待长的漂亮而且又有才艺会唱秦腔无异于在农村是金凤凰的白雪的态度上,夏风是拿的起放的下,即使和白雪结了婚最终觉得感情不和,用夏风的话来说没有共同语言而主动提出了离婚,但在引生眼里,白雪就是他的天使,他的爱神,深爱着白雪但却得不到白雪,反而因为爱白雪却作出一些低俗的事情来。环境带给人的思想是如此不同,影响是如此之大,而这在现实中是真实的。农村的变迁是一种必然,不会以某个人的态度而停滞不前的。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有较强的农村生活体验,所有人物的语言、动作及对待事情的态度,不仅各不相同,诩诩如生,而且极符合农村的实际,读了如同走进了真实的农村,就如生活在他们之中,这要靠作者长期的生活积累及很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一部优秀的作品绝不是仅用花丽的词藻和惊险的情节就能达到的,相反,如果在读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这些外在的形式而能够使人深入的读下去并最后给人以启迪,反过来还愿意细细的品味这些外在的形式,这样的作品才应该是优秀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欣赏性。

另外,我始终要对贾先生的语言功力大加赞赏,正是这种充满魅力性的独创语言吸引了我,这对他写农村题材无关,而与他多年的创作实践及母语感悟有关。有些人写了一辈子文章,还是那不咸不咸淡不淡的通行语言,形不成自有的风格。贾先生则不然,他的语言是中国式的、土的、然而鲜活。其好处真是难以说的清楚,只可意绘,不可言传。

推荐第5篇:评论《秦腔》

评论《秦腔》

平凹先生在《秦腔》后记中说:“我终于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中离开了故乡,那曾经在棣花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记得我背着被褥坐在去省城的汽车上,经过秦岭时停车小便,我说:„我把农民的皮剥了!‟可后来,做起城里人,我才发现,我的本性依旧是农民,如乌鸡一样,那是乌在了骨头里的。”正是在这样一种矛盾的状态下,作者完成了一个城市农民的讲述。

故事以贾平凹生长于斯的故乡棣花街为原型,通过一个叫清风街的地方近二十年来的演变和街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生动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清风街有两家大户:白家和夏家,白家早已衰败,因此夏家家族的变迁演便成了清风街、陕西乃至中国农村的象征。作品语言细腻平实,书面语言与陕西方言结合,很有俏皮感又富有生活气息,采用“密实的流年式的书写方式”,没有具体情节,基本以大白话方式,书写着这群人的爱恨悲欢,极为朴实,但文字里又分明包含着“大智若愚”式的沉默,是举重若轻的又一个典型,应该说,贾平凹对这熟悉的一切有太多感想了,但他选择了沉默,让书中人物尽情演绎着人间喜剧。就像最出色的演员是本色演员一样,最出色的作家是本色作家,贾平凹在这片领域里,依然是最精彩的,中国那么大,农村那么广博,题材取之不尽,我们不用感叹中国的好作家那么少,是我们的眼睛欺骗了我们。《秦腔》正是用这样一种手法,以一个农民的朴素视角,以一种“密实的流年式的叙写”,以一个“疯子”引生的穿插讲述,真实地记

录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一些琐事和变化: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到户,解决了温饱问题;税费增加,农资涨价,农民负担逐渐加重;农民开始背离土地,农民工成为他们新的选择;选举的斗争;给孩子结婚;给老人送终;造一座房子……鸡零狗碎,鸡毛蒜皮,在旁人看起来是小事,在农民看起来却是大事。而这正是农村的本来面目。社会发展必然在矛盾中行进着,农村也不例外。比如观念的斗争,书中以君亭为代表的有着新的农村发展理念的新一代管理者和以夏天义为代表的老一辈管理者的斗争;以陈星为代表的喜欢流行音乐的新一代年轻人和以夏天智为代表的喜欢秦腔艺术的老一辈的斗争;以翠翠等为代表的脱离土地出走的新一代和以夏天义为代表的固守土地的老一辈的斗争;以夏天智等为代表的铁饭碗思想和以光利为代表的闯世界的新一代的斗争。在矛盾斗争中,国家发展了,富裕了,而农村却更穷了,农民的负担却越重了;路变宽了,农田却减少了;集贸市场是发展起来了,农田却变荒芜了;人是走出去了,也开始有钱了,但本性却不再纯朴了;流行歌曲开始受到年轻人的追捧,秦腔等古老艺术却遭受了灭顶之灾,没有了生存的土壤;农村仿佛又开始慢慢的发展了,但却不是以土地为依托实现的发展。这一切的矛盾都是在农村的发展中逐渐显现出来的,那么“这条老街很快就要消失吗?土地也从此要消失吗?真的是在城市化,而农村能真正消失吗?如果消失不了,那又该怎么办?”是的,农村的出路在哪?作者试图以他自己的视角来回答这个问题,但他却没能回答。其实作者一直在问自己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农村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是以抛弃传统,以全

新的理念实现发展还是以保留和继承传统并实现发展?那么如何保留传统并加以发展?又是一个问题,老一辈能接受,年轻人能接受吗?是以背离土地为出路还是以土地本身为突破?是以城市化取代农村还是实现农村本身的现代化的方式?作者自己也不能回答。他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农民的视角来思考这些问题,但其实农民本身是不知道答案的,他们也没心思考虑这个问题,他们能做的只是脚踏实地的劳作,这些问题是那些国家的管理者应该思考的东西,但真正了解农村的人却不在其中,闭门造车反而不能造出好车。所以作者能做的只是记述,没有答案的记述。这正是作者的迷惘和辛酸,正如作者自己说的:“我不知道该赞歌现实还是诅咒现实,是为棣华街的父老乡亲庆幸还是为他们悲哀。”对于这个问题,看来只有在今后的发展中才能得到回答。所以:《秦腔》只能是时代的纪录,而不是历史的经验总结;只能是乡村变革的脉象,而不是治病的良药;只能是民间文化的挽歌,而不是流行风尚的赞美。我想这也是《秦腔》的意义所在吧。那么:至于谁主盛衰,只能天、地、人相互对质那就忍观沉浮,去让命、运、势彼此角力……

推荐第6篇:秦腔对联

秦腔“戏联”集锦

凤县张家尧城隍庙戏台对联:试看开场权势可畏;须知结果报应不差。 南郑王皇庙戏台对联:忠义侠,全家福,鸳鸯楼上春秋配;和氏壁,玉如意,麒麟阁下文武升。

留坝马道戏台对联:文成武就金榜题名虚;男婚女配洞房花烛假。

城固药王庙戏台对联:戏演双台,两边各擅胜场,把往事今朝重提起;河扎九曲,一人便消劫运,破功夫日月早些来。

西安枌榆社戏台对联:当地韦北,城南鼓吹,休明共效讴歌来日下;人在枌榆,社里风流,君虞恍携丝竹到阴山。

山阳城隍庙戏台对联:上悬钟以复古;下演剧以燕祥。

三原城隍庙戏台对联:假貌写真,情莫闲看镜花水月;新声传旧,事莫认作暮鼓晨钟。

紫阳城隍庙戏台对联:紫阳千首民歌大有;阳春一曲神听和平。

紫阳蒿坪河梨园会馆对联:天下一家,三圣老郎;梨园起教,前传后继。

凤县介寿台戏台对联:大起楼台,藉宣时潮兼演戏;宏开乐府,漫研艺术更藏书。(毋石涵撰)

城固青苗会戏台对联:偷姜四五担,只说全家福,谁料乾坤报;罪戏两三天,这是苦节传,不是富贵图。

合阳线戏戏台对联:一线牵成国家事,事事应知贤愚至理;双手拨动古今人,人人且看善恶下场。

合阳行家庄跳戏戏台对联:击鼓鸣金不及大铙以惊众;装生扮净莫若小旦而宜人。

城固文昌会戏台对联:趁兹二月芳辰,大舞台听两句秦腔,同流日化;历经八年战役,松花会上饮几杯鲁酒,共适乡风。 (寇陈钢撰) 华县皮影戏台对联:三根杆子且文且武;一片牛皮乃贤乃圣。

永寿戏台对联:乾坤一场戏,请君更看戏中戏;俯仰皆身鉴,对影莫言身外身。

长武戏台对联:不大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寻常人物,能文能武能神仙。

洋县戏台对联:儒为戏,生旦净丑外副末,呼十门脚色,同拜一堂,重道尊师大排场,看破世情都是戏;学而优,五六工尺上四合,添两字凡工,共成七调,擅歌善唱小伎俩,示论文行皆为理。

大荔县戏台对联:做戏何如看戏好;下场更比上场难。 筑台演戏,发台上一片技巧;旧事重演,戏中都是实情。 演革命英雄,艰苦创业,历历在目;唱改革人物,乘风破浪,栩栩如生。

洛南戏台对联:乱世见英雄,开创江山,治国安邦定天下;谈论通古今,振兴社稷,文韬武略定乾坤。 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永寿戏台对联:悲欢离合前代即如后代;功名富贵古人就是今人。

宝鸡戏台对联:古事比今事,要知今事通古事;戏情即世情,欲晓世情看戏情。

大荔商会戏台对联:桑梓同恭敬,伐木歌诗求我友;波涛仗忠信,涉川占卦利同人。 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演戏对联:有头有尾合情合理;有说又唱红火热闹。(马健翎撰)

戏曲剧目对联:一捧雪,二度梅,三元征北,四进士,同进五福堂;六月雪,七星庙,八仙庆寿,九莲灯,悬挂十王庙。 提起春秋笔,描写富贵图,白老卖画;拿来折桂斧,砍倒鸳鸯树,秋莲检柴。 麟骨床上鸳鸯被,惠风扇下吊玉虎坠;忠义侠藏和氏壁,春秋笔描绘八义图。

(秦腔八大本) 刘备招亲九江口;郭瑷拜寿五福堂。 荆轲刺秦搜索府;王翦灭楚战长沙。 昭君出塞送寒衣;平贵回窑访白袍。 赵巧送灯三家店;刘全进瓜十字坡。 软玉屏送亲锦绣图观画龙凤配;夺锦楼考试春秋笔醉写日月鉴。 闹书馆传讯红梅阁,燕子笺上鸿鸾禧; 入洞房醉打梨花酒,蝴蝶杯中人月扬艺术文明;看戏娱乐,树立社会新风。 麟游圆。 赞演员对联:世出奇才四长趋古今;俊由天赋一笑倾国城。(赞安世俊,毋世涵撰) 秦腔十四韵对联:东西过来麻小姐;南北走来陈姑娘。(封至模撰) 装男亦好,扮女亦好,举起刀枪剑戟,但愿排演抗日戏;蒲剧也好,秦腔 秦腔“戏联”集锦秦腔“戏联”集锦 ------------------ 凤县张家尧城隍庙戏台对联:试看开场权*可畏;须知结果报应不差。 南郑王皇庙戏台对联:忠义侠,全家福,鸳鸯楼上春秋配;和氏壁,玉如意,麒麟阁下文武升。 留坝马道戏台对联:文成武就金榜题名虚;男婚女配洞房花烛假。 城固药王庙戏台对联:戏演双台,两边各擅胜场,把往事今朝重提起;河扎九曲,一人便消劫运,破功夫日月早些来。

西安枌榆社戏台对联:当地韦北,城南鼓吹,休明共效讴歌来日下;人在枌榆,社里风流,君虞恍携丝竹到阴山。

山阳城隍庙戏台对联:上悬钟以复古;下演剧以燕祥。

三原城隍庙戏台对联:假貌写真,情莫闲看镜花水月;新声传旧,事莫认作暮鼓晨钟。

紫阳城隍庙戏台对联:紫阳千首民歌大有;阳春一曲神听和平。

紫阳蒿坪河梨园会馆对联:天下一家,三圣老郎;梨园起教,前传后继。

凤县介寿台戏台对联:大起楼台,藉宣时潮兼演戏;宏开乐府,漫研艺术更藏书。(毋石涵撰)

城固青苗会戏台对联:偷姜四五担,只说全家福,谁料乾坤报;罪戏两三天,这是苦节传,不是富贵图。

合阳线戏戏台对联:一线牵成国家事,事事应知贤愚至理;双手拨动古今人,人人且看善恶下场。

合阳行家庄跳戏戏台对联:击鼓鸣金不及大铙以惊众;装生扮净莫若小旦而宜人。

麟游戏台对联:文唱武打,台上一片技巧;旧事重演,戏中都是实情。 演革命英雄,艰苦创业,历历在目;唱改革人物,乘风破浪,栩栩如生。

洛南戏台对联:乱世见英雄,开创江山,治国安邦定天下;谈论通古今,振兴社稷,文韬武略定乾坤。 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永寿戏台对联:悲欢离合前代即如后代;功名富贵古人就是今人。

宝鸡戏台对联:古事比今事,要知今事通古事;戏情即世情,欲晓世情看戏情。

大荔商会戏台对联:桑梓同恭敬,伐木歌诗求我友;波涛仗忠信,涉川占卦利同人。

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演戏对联:有头有尾合情合理;有说又唱红火热闹。

(马健翎撰) 闹书馆传讯红梅阁,燕子笺上鸿鸾禧; 入洞房醉打梨花酒,蝴蝶杯中人月圆。

赞演员对联:世出奇才四长趋古今;俊由天赋一笑倾国城。 (赞安世俊,毋世涵撰) 秦腔十四韵对联:东西过来麻小姐;南北走来陈姑娘。

(封至模撰) 装男亦好,扮女亦好,举起刀枪剑戟,但愿排演抗日戏;蒲剧也好,秦腔也好,无论生旦净丑,大家齐唱爱国歌。 (姚文蔚撰) 也好,无论生旦净丑,大家齐唱爱国歌。(姚文蔚撰)

推荐第7篇:秦腔读后感

秦腔读后感

(一)

南瓜

读《秦腔》是因为一个朋友的推荐,这个特别的朋友是我的前同事,一起工作了大概一年,她就辞职去了自己梦想的城市。两三年来,大概早就过上了和我不一样的人生。

读完《秦腔》给人的第一印象还是挺压抑的,农村鸡零狗碎的生活少不了骂骂咧咧的泼妇,以及标志性的女人之间打架总是扯头发,夫妻之间生气之后女骂过嘴瘾男打过手瘾(这样的例子我小时候在村里见过很多,以至于有了心理阴影了,唯愿每个家庭都能和平的解决纠纷),以及偶尔会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往往成为夫妻以及第三者之间打架的直接原因),也有一些少儿不宜的画面,但这对于快30岁的我来说也不必刻意惊讶,因为这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食色,性也,老祖宗传下来的,那本是人的天性啊。

夏天义,我想先说这个人物,“义”字概括了他的一生,作为夏家天字辈的老二,他用一生诠释了有情有义,作为清风街的老支书,他从未有过私心,一切都是为村民们谋福利,他深深的热爱着土地,也曾因为村民们外出打工土地荒废而心痛不已,甚至于给村民粮食作为报酬承包了村们的地自己去种(那时候可是还要另外交粮税的呀!)看到谁家孩子上不了学他便出资帮助,看到二儿子盖房子多占公家一点地,他便一脚踢了砌好的墙基。卸任以后他心心念念七里沟没有於地成功,天天带着哑巴、引生去人工搬石担土,最终在山体滑坡中被深埋在他心爱的七里沟内,故事到此戛然而止,好多人的命运都没有后续的交代,我想这两张截图应该是作者借了阴阳先生的嘴说出了一切......写夏天义还想再插一句,家族按辈分取名字这一古老的中华传统估计到我们这一代也已经消失的差不多了.....另外,夏天义养了5个算不上孝顺的儿子。

夏君亭,夏天仁的儿子,书中没有交代他有没有别的兄弟姐妹,应该算上是夏家的长子长孙了,夏天义是他二叔(夏家长一辈是按仁义礼智取得名字),他是新接任的支书(不过先当的村长,后来和秦安支书对调工作,秦安我没打算写,在这里交代吧,因为政治斗争被君亭举报赌博后闭门不出,生了闷气病的瘫痪,要真如阴阳先生所说活到67,对他媳妇来说真是一辈子的拖累),即使如村支书君亭也没能离了打媳妇的俗,不提也罢,说起他只是想说基层工作太不容易了,村长村、村支书说不大是个官,可是说起来还不是跟百姓们打交道,一句话,基层的工作不好干啊,像他那样文绉绉的、一本正经的念文件的作风就干不好村支书,村官是需要丰富的工作经验的,可是他基本上不听二叔的劝告,也是,时代进步了,也许老一套没用了,可是我们也不知道新方案怎样才是对的。我应该也算得上在基层工作了,工作中文件层层下压,任务层层分解,你永远不知道在职责范围外还要承担多少额外的活儿。

夏风,夏天智的儿子,通过学习走出农村的代表,也算是作者的化身,应该是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的人,虽然外表、工作脱离了农村,但是内心还是一直纠结着,在都市里应该也找不到自己的心灵归宿吧,在书中也是大作家,省里的名人。他喜欢着白雪,但却从来没有平等的看待白雪的工作,结婚的时候就一门心思的想把在县秦腔剧团工作的白雪调到省城,可他并不了解,白雪想珍爱生命一样爱着秦腔,爱着秦腔艺术,她是不可能舍弃秦腔的,这一对生活节奏不搭调的一对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那美如仙子一般的白雪终究像花一样春过凋零,那郎才女貌的神话也只是南柯一梦,让人扼腕叹息。

爱情是以理解和尊重为基础的,爱的就是那个人,他(她)有缺点,也有优点,你享受了他(她)优点,自然要接受附带的缺点,而缺点又不是一朝一夕能更改的,抱着他(她)要是把什么什么改掉就更完美的想法是不行的,因为即使对方愿意改,你也会变本加厉,要求越来越高......以至于到不可理喻的地步。

生活中人们总是追求门当户对,似乎两方的条件摆一摆,放在天平的两端一称,平衡了就登对了,就该像王子公主一样幸福的生活下去,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因为人是不断变化的,也是不断学习的,即使再登对,如果一方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而另一方止步不前,再坚贞的爱情也经不起岁月的磨洗,爱情又是脆弱的,就像家具会落灰染尘,爱情也会蒙尘,需要人去经营,时时的去和另一半去沟通,给爱情洗个澡。真的爱不是把对方宠的一事无成,而是尽自己的努力让对方在喜欢的事情上不断提高,有自己的成就,有自己独处的方式,有进可攻、退可守的位置,不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家庭上。

夏风对于村民是热心的,帮了村民不少的忙,也给家乡做了很多贡献,可他为人父、为人夫的所作所为让人愤恨,也许他也有自己的苦楚需要我们理解和包容吧。

白雪,那美丽的白雪,我不忍心写下关于她的任何一个字,因为痛心,那样美丽的好像神一样存在的她并没有伤害任何人,我不知道为什么她有那样的命运。当她生下孩子的时候我真的为她感到幸福,当看到几个婶婶为她的孩子赛压岁钱的时候我哭了,因为远嫁的我带着孩子回老家时奶奶、大娘、婶婶也是那样的塞钱,一下就触动了我伤感的小神经。当看到她孩子有残疾时,我愤怒了,因为老家骂人的时候才会诅咒对方生个孩子没屁眼儿,难道她上辈子刨了谁家的祖坟了......后来孩子手术造肛门不太成功,发生了感染,孩子遭罪,大人痛心,她们夫妻也因为经常争吵而离婚,夏风远走省城再也没有回来(除了夏天智的丧礼)。书中没有交代她后续的命运,但愿这个美丽而又苦命的女人能找到让自己坚强走下去的方式,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引生,从头到尾只爱白雪一个人的二傻子,说是傻子,他比谁都清醒,就像别的书友写的那样,书中虽然没有交代他的工作,但他似乎也从来没有缺过钱,他做事儿的观念也很超前,这个人物也是全文的引线,好多故事凭他连接在一起......也许他是作者的另一个化身,谁又说得清楚呢......别的还有很多,计划生育,野蛮收缴粮税,青壮年劳力的出走,农村土地的荒芜......太多太多东西 ,贾平凹老师想为农村、为清风街实际中的棣花镇立一座丰碑,()可是笔调太凄凉,提出问题太多,却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现在,2017年了,书中的好多问题已得到国家层面的解决,比如粮食税收早就停了,农村还是种粮补贴,计划生育还在,只是已经开始鼓励生育了,有关三农问题连续十多年成为中央的一号文件,虽则如此,我们还是要不断的努力,全社会齐心协力,只有把百姓关切的问题解决好了,和谐社会、幸福社会才会名副其实呀。

秦腔读后感

(二)

我是第一次读贾平凹的小说,以前读过他的《丑石》,可惜已经忘光了。如今拿起这本小说读起来,觉得很亲切,至少我看的时候,每每读起都感觉发生在身边,感觉像在自己村子里。《秦腔》是倾贾平凹的几年之力写成的,三易其稿,批阅数次。\"是贾平凹痛苦分娩的孩子,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贾平凹将其认为是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最为完整的写农村与农民的作品。我很佩服贾平凹用白描的手法,写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看似平淡,可是读起来相接的是那么自然,特别是他用的是家乡话,他的家乡话就是我的家乡话,读的时候,我就想笑。贾平凹自己说,他要为家乡立一块碑。他做到了,这让我想起了,夏天义那块无字碑,也许他自己都不知道这块碑到底立的是对还是错。这些都是评论家的事,与我无关。

《秦腔》也许没读过的以为写的是秦腔这个传统戏剧,想起了一句话: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怒吼秦腔。这句话可谓是大气磅礴,正好总结了秦腔的魂。我喜欢秦腔,也喜欢听秦腔,那是因为我爷爷在我小时候耳濡目染的结果。我想这本书之所以以《秦腔》,不仅仅是说明秦腔这个传统文化在没落,更多的是转型中的农村农民与土地的纠葛,所以此书被誉为“当代描写中国农村终结性的作品。”我觉得不为过,我记得以前农村种地过年,那时候可热闹了,互相串门打牌,现在都是躲在自己家里,大部分人都出外打工,我相信,很多农村人都感同身受。

说说这本书吧,这本书一条线索写的是秦腔,秦人之声,秦人之腔,小说从两个人物体现,名旦白雪,由于结婚,丈夫夏雨要把她调回县城,由于自己的坚持,自己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自己热爱的秦腔也在走向没落,不得不组团给过丧事的过过场,另一个是夏天智,是一个十足的秦腔戏迷,唱秦腔,画秦腔脸谱,还为此曾专门出过一本书,最后死的时候用这本秦腔脸谱书籍当枕头,盖的是自己画的秦腔脸谱,由此足以见得他对秦腔的热爱。但他的死,同时也暗示着秦腔这一农村传统文化的没落,有时候我就莫名奇妙的想听秦腔,也许这里面有我爷爷的影子,回来就打开电脑听会儿,感觉很舒服。我希望这样好的精粹能够一直传承下去。另一个线索就是写的是用疯子引生的自诉,讲述清风街的一切琐事。我只想说处在目前的这个社会,疯子的爱情比正常的人更纯洁,首先会被引生的爱情感动,谁能为心爱的人挥刀自宫,因为产生了邪念,我看到这儿的时候,我很震惊,我们有时候不能理解一个人对爱情的取舍,因为活着,得必须顾虑,可是疯子不用顾虑,张引生被作者安排在清风街最清醒人的位置上,可谓是用心良苦。清风街的故事世事沉浮着,各有各的喜剧与悲剧,引生活得自在却,得不到他的白雪;白雪得到夏家的眷顾,却得不到夏风的爱;夏风赢得清风街的一致称赞和功名利禄,却在最后失去了自己的根;夏天义是清风街的“毛主席”,却因为固执己见,在晚年受到家庭和政治的冷落;夏天智在夏家一言九鼎,却没能安享晚年;夏天礼爱钱也死于金钱,夏君亭掌管了清风街,却不能阻止它的衰败……秦腔如烈酒,五味杂陈,不可一饮而尽,可是秦腔也在没落。想想有些事我们的确无法改变,可是是否要随波逐流,这也是一种很煎熬的选择。

生活在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这个世界只有你疯了,才能看清丑恶,才能清醒的认识到身边所发生的事和人,正常人永远活的很累,最后用作者的话结尾:清风街的事,要说是大事,都是大事,牵涉到生离死别,牵涉到喜怒哀乐。可要说这算什么呀,真的不算什么。太阳有升有落,人有生的当然有死的,剩下来的也就是油盐酱醋茶,吃喝拉撒睡,日子像水一样不紧不慢地流着。这也是我们的人生写照。贾平凹是陕西的作家,路遥也是,能真正写农民的很少。他们是作家,肩负了太多使命,我希望可以多读几本他的书,也希望他能够写出更多的好书,逝去的人也是不朽的,《平凡的世界》是不朽的,《秦腔》也是……

秦腔读后感

(三)

秦腔简介:在一个叫清风街的村庄里演变着近代的历史。清风街有白家和夏家两大户,白家早已衰败,但白家却出了一个著名的秦腔戏曲演员白雪,白雪嫁给了夏家的儿子,夏家家族两代人主宰着清风街,而两代人在坚守土地与逃离土地的变迁中充满了对抗和斗争。

三十年里,清风街以白,夏两大户以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大转型给农村带来的激烈冲击和变化,给农民带来的心灵惊恐和撕裂!

秦腔,刚开始阅读时。感受不了矛与盾!也有可能我现在的阅读经历,或文化情度不够~在读了三分之一的时候,慢慢有感觉了~夏天义与君亭的意见不附。产生了矛盾,让整本书的中心内容展开。

天义叔,坚守着土地,坚守着七里沟!到最后,也死在了七里沟。而君亭主张的是,开发土地。以经济为目标。一代的主张坚守,一代的主张逃避。哪时候的中国,发展重心在城市。而农村呢?贫穷~

我们现在这一辈,只体会不到的~我妈妈这一辈,听她说,真的真的很贫穷。肉,甚至只有新年,才能碰~现在的我们,有过这样的经历~

读了这本书,也让我知道!开放的女性,什么时代都有~偷xxoo,中国近代,很平常~只是我们不知道!你看不到,你不知道,哪只会得出没有。真没有?你猜~

全书围绕着土地而写,农民不能没土地?我个人认为,是不能没有~我,是在农村长大了。我知道我的根是在农村。我想我以后,也是会在我的县城上,进行发展。我的情怀,在哪里!成就多大,哪里始终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始终记得,我以前是个农村人,现在也是,别以为走进了大城市。就忘却自身的身份~

文中,夏天义的固执,让我像是看到了自己的身影,老了的身影。支引生是令我最深刻,真疯,还是假疯?有些时候,他能比常人的思维强大。只是偶尔受到刺激而精神彷徨,羊癫疯~他为了白雪,什么事都能做,爱一个人,能爱到如此深刻。我们能吗?反正现在的我,是不能的。我认为白雪最好的归宿是支引生~但这样就没法写了~

这是我第一次认认真真看完的一本长篇小说,有些感受,因为我的知识有限,而无发进行编写。现在知道了自己的缺点了。也为了让知识更加丰富,我得继续努力~继续阅读,增强~感谢懂懂老师以前的推荐书籍~

这一次阅读,也终于明白了。阅读一遍好的文章,你得搞清楚中心内容,这遍文章,主要,次要是说什么的,不然,就是瞎看~看到最后,只会放弃!

继续努力,有句话说得对!学到老,活到老~

推荐第8篇:《秦腔》读后感》

《秦腔》读后感

最近,拜读了贾平凹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秦腔》,这部书可谓声名远播,2005年荣获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论家们普遍给予了较高的赞扬。初读这本书,感觉就是费力气,贾平凹先生采用了书面语言与陕西方言结合的表述方式,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加之人物众多,初步算了下大概有150多个,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确需下一番功夫。而随着对作者表述方式的熟悉,可读性越来越强,随着故事的深入,作品的内涵越来越清晰。作品虽然没有具体情节,基本以大白话方式,书写着这群人的爱恨悲欢,但字里行间又分明包含着“大智若愚”式的沉默。个人认为这部作品除了对传统文化的象征秦腔的关注和精神关怀外,最大的贡献是展示了广大农村的生活全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观,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可以说这部作品为“三农”问题专家提供了许多社会学意义上的经验和材料,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农村面临的这一重要时期的面貌和变迁。

一、农村应该重农还是重商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说了一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引起了广泛共鸣。因为,这是懂得中国社会的肺腑之言。翻看历史,只有把握了农村,理解了农民,

才能真正读懂中国。

《秦腔》中的两位主人公,夏天义和夏君亭既是叔侄又是前后两任支书,夏天义是老一代农民的代表,他在土地上劳作一辈子,他觉得一个农民就应该本本分分地种地,其他都是歪门邪道,看见别人家土地荒芜,他觉得可惜,能够不完全出于经济原因而承包土地耕种,他以老迈之身,还要去改造七里沟,淤地,造田。书中描述他吃土的细节以及最终死于七里沟地震,隐喻了夏天义这老一代农民与土地与乡村有着割舍不掉的情感,他们热爱土地,保护土地,是农村传统的坚定捍卫者。而夏君亭是新一代农民的代表,他认为土地并不是根本,土地仅够维持温饱,从现实情况看,种再多的地,也不能使农民真正富起来,当务之急不是淤地种地,而是怎么从事商业经营,只有走商业化的道路,农民才有可能富裕起来,农村才可能繁荣起来。他不顾夏天义为首的老一辈农民的反对,在村里建起了农贸市场,并且生意很兴隆,实现了他的发家梦。在大人的影响下,孩子们的土地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走向城市,经商的经商,打工的打工,任家里的土地荒芜。老少两代人土地观念的冲突,表明了传统的农业文明正在走向没落,眼前看,夏君亭带领农民致富,得到农民认可。但从深层次看,进城的农民“干活在城市,根基却一直在农村”,从未真正融入城市,农村空心化,留守儿童等等问题也日益凸显。长远看,农民不种地,

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对13亿中国人来说,可能是个灾难。

二、农村应该固守传统文化还是接受新兴文化

在《秦腔》中,传统文化表现为秦腔戏曲,秦腔是秦人生命力的体现,是秦地人的文化象征,却遭到了新一代农民的抛弃,夏天智作为传统文化的捍卫者,有事没事高兴不高兴都要听秦腔,当听说县长要去看他的秦腔脸谱,竟然连饭都不吃,静候领导到来,与其说敬畏权势,不如说期待上层重视秦腔,认可他这个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夏中星组织剧团下乡演戏,热热闹闹地敲锣打鼓去了,没想到每到一个地方,人却很少,甚至没人看,有时只剩一个演员,一个观众。与秦腔的以前受欢迎相比,今天的秦腔可谓是前景黯淡。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城市在日新月异,农村也被现代化一点点地侵入,传统的文化被人看作是糟粕,新兴的文化则成为宠儿,爱听秦腔的夏天智最后患癌症死去,昭示了以秦腔为代表的乡村文化在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但衰落不等于灭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当下,陕北民歌等传统文化的复兴,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三、农民应该“鼓口袋”还是应该“富脑袋”

传统文化逐步衰败,新兴文化难当重任,导致了乡民们精神的迷失,精神的迷失,助推了道德的沦丧。夏家的老人—夏天义和夏天智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勤劳俭朴,重情

重义,受人尊重,某种程度上是乡民们道德的楷模,而夏天义的儿女为赡养老人,闹的不可开交,农民富裕了,却没有形成健康的生活情趣,男人除挣钱外,沉迷于赌博嫖娼,而女人一改中华妇女贞洁贤惠的品性,做小姐、打牌、烧香拜佛,这与夏家老人的名字“仁、义、礼、智、信”背道而驰,与老一辈农民的期望越走越远,农村作为中国的最后一块净土不再干净。

《秦腔》以一个农民的朴素视角,以一个“疯子”引生的穿插讲述,真实地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一些琐事和变化,深层次、全方位的映了农村社会的重大变革。改革开放,解决了温饱问题;农资涨价,农民增产却不增收。国家繁荣富强,农村却更相对加贫困、落后;道路变宽,农田却不断减少;集贸市场繁华,农田却变荒芜;农民步入城市,开始富裕,但本性却不再纯朴。而我们党和国家近几年直面中国的“三农”问题,并采取了行之有效的举措。取消农业税,推行种粮直补贴等惠农政策,拉开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序幕。面对农村的贫困,乡村人精神价值的混乱,党和国家提出了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总体要求的新农村建设;面对农田的减少,国家要求地方政府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面对农村的空心化,青壮年外出打工,妇幼留守的现状,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要从根本上逐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优秀的

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往往优秀作品的现实意义远远大于作品本身。

先进与落后、开放与闭塞,甚至幸福与煎熬,往往同时呈现在“希望的田野”上,放下《秦腔》,不仅要想 “清风街很快就要消失吗?土地也从此要消失吗?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怎样才能真正融入城市?农村也会消失吗?如果消失不了,那又该怎么办”。

推荐第9篇:秦腔读后感

《秦腔》读后感

—— 清风街上的那些人那些事

我是在朋友的建议下才开始读《秦腔》的,当时他说:“你看看吧,挺不错的,看完了写点儿东西。”于是我用了一星期的时间将《秦腔》看完,但现在,却又羞涩于不知说什么,写什么。

读完这部四十多万字的长篇后,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叹服于贾平凹的写作能力,他将这部宏篇,几乎用白描的手法叙写下来,着实令人钦佩。另一个让人叹服的是他的写作触角和对生活的敏感不是一般人能够望其项背的:他抓住了一个微观的,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农村转型时期的农民、农村和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的现状。通过清风街上的农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鸡皮琐碎泼烦”的事件,自然而真实地述说着自身的情感体验。之所以说“自身的情感体验”是因为我在读了这部小说的后记后了解到:贾平凹写这部小说实则是在追忆自己逝去的故乡,清风街的原型就是他的故乡棣花镇棣花街,清风街上的人和事在棣花街大都能找到枝枝蔓蔓。作者在棣花街生活了十九年,这里有他童年和少年的回忆,而人的一生细分的话也不过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而已。一个存有自己童年和少年回忆的地方,在自己心中必定是举足轻重的。不管是快乐还是忧伤,是富裕还是贫穷,是顺风还是逆流,但它终究是单纯的,是真实的,是幸福的。所以,最后作者说要以这部书为故乡树起一块碑子。

《秦腔》不仅是作者对故乡的追忆,也更是对处在农村转型、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民与土地的纠葛、农村传统文化将何去何从的思考。

清风街上最有出息的两个人就数夏风和白雪的堂兄了,而这两个人,一个在省城工作,一个去了新疆,这两个人的共同特点就是都脱离了土地(这里是说不直接参与耕作)。还有夏天智死后为其抬棺材时,因东街大部分近亲外出务工而出现的缺乏劳动力的尴尬局面,到最后夏天义去察看七里沟,因土塬坍塌被埋的悲剧命运,等等这些都在一一述说着农民与土地的纠葛。虽然农村老话说:“农民是土命,土命就该以种地为生。”但当社会处于一个特殊的转型时期,在一个个尴尬和悲剧面前,农民固有的观念是否应该随之改变,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有该怎样去处理,这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秦腔》小说的其中一条主线是秦腔这一古老而传统剧种的发展现状。而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到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清风街上最漂亮的女人”白雪了。白雪是县剧团的台柱子,唱秦腔的名角,后来因为结婚生子和多种变故不得不离开了剧团。而白雪在剧团时的团长是夏中星,夏中星在时,剧团还隔三差五到周边乡镇村庄演出,后来夏中星被调离去当宣传部部长,剧团从那之后也就日益衰败了,凑在一块儿唱秦腔也就更难了。有戏剧就会有戏迷,白雪的爹夏天智就是一个十足的秦腔戏迷,唱秦腔,画秦腔脸谱,还为此曾专门出过一本书,由此足以见得他对秦腔的热爱。但他的死,同时也暗示着秦腔这一农村传统文化的没落,体现了作者贾平凹在小说中对农村传统文化的危机感。而我个人还曾荒谬地认为这本小说的名字为什么是《秦腔》,而不是《清风街》之类的,或许这正是贾平凹所要突出的以“秦腔”为题,更加体现了他对农村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关心。

不管是置身于作者还是作品,我都认为这部小说是值得品读的!

推荐第10篇:《秦腔》读后感

听说《秦腔》这本书在前阵子火了一把,所以也买了一本,仔细地拜读了一下。

匆匆匆匆读过,闭目掩卷,书中的人物分明鲜活,故事的片段仿佛发生在身边。长篇小说《秦腔》由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沉寂3年、历经4次增删而成,以贾平凹生长于斯的故乡棣花街为原型,通过一个叫清风街的地方近20年来的演变和街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生动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小说采取疯子引生的视角来叙述,但真正把所有情节穿起来的是一个个秦腔唱段。

《秦腔》并非写戏台上唱的秦腔,而是以凝重的笔触,讲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新时期农民的生存状态,解读中国农村20年历史。,书这本书通过秦人自导、自演、自观、自评秦腔的痴醉迷狂的传统风俗的描述,揭示了秦腔与秦人在日常生活中血肉联系,秦腔根植于当地浓厚的传统文化,与秦人精神意识密切相连,而秦人离不开秦腔,及生存精状态和秦腔昔息相关,作者生动地展示了八百里秦川人潜藏于意识深层的刚烈、粗放、忍耐的民族气质和精神上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呈现出一个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完整的自然的人文景观。

在作者笔下,秦腔不仅是传统民俗,而是一种民族气质的载体和象征,因此作品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充满生命气息。首先,作者不仅生动呈现秦腔的底蕴特点,而且突出人的意义,把秦腔与人的生存状态紧密联系,有这样的人,才有如此的秦腔,有这样的秦腔,才有如此的人,生动挖掘传统风俗和民族气质的联系。作者对传统风俗描绘时,与人民的情感世界相连,秦腔舞台成了人性的舞台,情感的世界,秦腔是人生的艺术升华。作者表达出对这种传统风俗与民族气质熔铸一体的人文景观的独特理解,其中有着苦难的超越意识,苦难生活造就了秦腔,所以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表现作者仁道主义的精神。

《秦腔》是一部“反史诗的乡土史诗”,有史诗般庞大的规模和厚重的质地。贾平凹用文字还原和营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是对将要成为绝唱的农村生活作的“挽歌”。是对传统乡土的一种“回归与告别的双重姿态”。

就像作者讲的那样:“如果你慢慢去读,能理解我的迷茫和辛酸。”

第11篇:《秦腔》读后感

小说以切身的体验、散漫的叙述和细微的描写展示了作者的家乡在近几十年的人生百态。其中“秦腔”是小说中的一条隐性线索,它始终贯穿于小说的整个系统。 “秦腔”一方面是作者所关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它在当今的发展的工业文明中被分解甚至消亡,另一方面也象征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着“秦腔”的失落和它的忠诚守护者夏天智的下葬而被抛弃。在现实的生活层面,秦腔已经变成了乡下宴席上的文化点缀和出版社文物发掘的对象而已,在夏家老一辈那里,秦腔几乎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唱呀,乐呀,秦腔给予他们太多的精神慰藉,他们既有的一种生活方式也因此得以维持。而新一辈却并不喜欢,尤其是经现代文化教育出来的新型知识分子夏风,不仅不喜欢秦腔,甚至认为那是一种落后的文化形态而远离它。抛却了原来的生存方式,新的生存方式却没有建立起来,在这个新旧交

替的时代,清风街的人们无所适从了。而作者自己也感到了迷茫,故乡一直是贾平凹思想和情感依恋的对象,如今他说“我清楚,故乡将出现另一种形状,我将越来越陌生。我决心以这本书为故乡树起一块碑子。”故乡从此以后将不再是他的精神家园,他的故乡情结将就此结束。

在当代文学中,能够以如此艺术手笔刻画出中国农村现实的困境的,秦腔是唯一的,它必将以其独特性增添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厚度。这部小说与他以往的小说有所不同,明显是作者的一种新的尝试,是他自我超越的一种努力的表现。他用原生态叙述,流连式的画面展现了故乡的千姿百态。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完整的、圆熟的故事情节,有的是生活的琐碎和人生的悲欢离合。

今天文学受到冷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说受到了来自电视、电影、网络等的视觉文化的冲击,曾经的小说读者,转移了阅读阵地,都去阅读那更直观、更刺激的视觉文化了。那么,以故事为依托的小说究竟还能走多远?我们知道,一部小说是很难去与一部电影、电视连续剧更能讲述故事!电影、电视可以轻而易举是编造出许许多让人流连忘返的人生故事,并且通过声色高体验性的图象来传输,让人们感受到阅读的快感。

面对这种冲击,我们是否还坚定地认为只能是有完整、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的小说,才是我们所认可的优秀的小说吗?当然不是。恰恰相反,依赖于故事建构起来的小说究竟还能走多远,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西方现代的许多小说,就有突破小说故事性、建构一种新的小说叙述的趋势,这也是他们的一种有意识的创新和突围,力图找到一种新的适合于时代的小说叙述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秦腔》的出现是很有意义的一种尝试。

第12篇:秦腔观后感

《秦腔》观后感

火红色的封皮,两个苍劲有力的黑色大字“秦腔”,让我立时感到它的厚重。在众多灰白色的书影中,红色的《秦腔》仿佛一位迎接新年的老人带着他沧桑的历史吸引我去读黄土高原的故事:我隐约看到了舞台上身着颜色夸张的戏服的各种人物在唱着古老的秦腔,看到了黄土高原上的古老民风。

《秦腔》并非写戏台上唱的秦腔,而是以凝重的笔触,讲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新时期农民的生存状态,解读中国农村20年历史。读这本书不可以在充盈着整台阳光的窗下,而是一定要在叆叇的日子里坐在暖暖的“土炕”上细细地、慢慢地品,静静地嚼。无数细小、琐屑的寻常事,在反复的品读中越来越生动起来,就像咀嚼馒头,要咀嚼过几十次才能够发现原来还会有甘甜的存在。他不清新,容不下一丝阳光的隙入;可他浓郁,浓得抹不开的民风民俗渐渐袭入心田。自己称这本书是“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的贾先生,丝毫不吝情地在字落之间,给予自己对那清风街的热爱。

对于生活,更是不恨只爱,“疯子”的人生两大 最丢人的事,却都是因为自己爱的那个白雪,那个夏天义。可在“疯子”的眼里,却从来没有恨过他们。也许,在“疯子”的眼里从来就没有分清过“爱”与“恨”。无爱无恨,也许就是作者想要的,他只是想把故乡最原始的东西呈献给我们,他的故乡生活充满着依恋。

“疯子”对秦腔艺人白雪的“爱”,也许只是因为那“秦腔”,字里行间参杂着各种“秦谱”,那是作者最喜欢听的故乡的腔调,我却

唱不出来。

《秦腔》中,清风街的人们,每个人都有一张极富秦地特色的脸谱,或善良、或质朴、或狡诈、或浅薄……正是这些小人物,让我们感受到《秦腔》中民间古朴的土。夏天义,把土地看做自己的根的人;夏天智,一位痴迷于民族民间艺术的呐喊者;村干部们,为了让村里人能用上水和电而耗费心思的当家人;还有那个 “疯子”引生,他不是不是真的疯子,他的思路比较清楚,还可以写东西。但他又有灵性,对色彩和形状等的外界感觉特别敏感,他处于正常与不正常之间,类似于所说的“人精”。……他们操着带点土气的富有个性的语言,唱着秦腔,把作者的乡土情结展露无遗。

用“水尺兴波,纵横捭阖”来形容这本书最适合不过。在秦腔的平仄意韵中,分明能感受到清风街的古韵,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分明蕴含着自己的小时代。《秦腔》中描写的清风街,在最初就像世外桃源一样,但最终它还是要解体,跟秦腔这种戏曲一样不可挽回地没落了,只留下无奈感伤的记忆。字里行间更是倾注了作者对故乡的一腔深情和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现状的思考。

对故乡的爱,温暖了整部书。

第13篇:秦腔唱词

白逼宫唱词

叹汉多不幸权奸当道, 卓莽诛又逢下国贼曹操, 私赏罚擅生杀不向朕告, 杀国舅弑贵妃凶焰日高, 伏皇后秉忠心为国报效, 叹寡人不能保她命一条, 二皇儿年纪小正待管教, 她死后靠何人行此劬劳, 哭贤后不由人心如刀铰, 哭贤后不由人血泪双抛, 恨曹贼气的我牙关紧咬, 欺寡人霸朝纲下压众僚, 欺寡人每日里心惊胆跳, 欺寡人好一似猫追鼠逃, 欺寡人好一似众推墙倒, 欺寡人好一似囚犯坐牢, 欺寡人好一似金鹿遇豹, 欺寡人好一似霜打花凋,

欺寡人好一似乌云遮月海水流天地昏昏星光惨淡日月颠倒 ,欺寡人好一似鸠占雀巢 欺寡人好一似浪里孤舟飘飘荡荡荡荡飘飘

上下颠簸左无依来右无靠, 欺寡人好一似雪压青松

日晒雪消嘀嘀嗒嗒嗒嗒嘀嘀 犹如珠泪往下抛,

咱父子好比那笼中之鸟, 纵然间有双翅也难脱逃, 眼看着千秋业寡人难保, 眼看着大厦倾风雨飘摇 忆往昔思将来忧心如捣, 作天子反落无有下梢 放饭唱词

听我妻赵景棠细讲一遍 好一似刀割肠剑把心剜 恨西地黄龙贼越律造反 打来了连环表要主江山 万岁爷把圣旨传下金殿 郭元帅拔壮丁我家门前 我叔父身无疾他假装有患 朱春登替叔父应名当先

黑夜晚我宿在公关神殿我婶娘差宋成要我命还放饭

唱词

朱春登走上前好言相劝汉

才哀告那宋成转回家园 幸喜得到那里一马平乱 灭黄龙震国威凯歌回还 还朝来郭元帅拿本参见 官封我平西候站立朝班 奉王命回家来兴坟祭奠 耳听得席棚外叫苦连天 我将她唤上前细问一遍 口口儿讲的是我的家园 人既亡决不能死而重现 却怎么她还在阳世人间 莫不是我夫妻梦里相见 又莫非是我夫妻梦里相见 又莫非想娘亲我头昏目眩

夜逃唱词

夫妻们死人世至痛,

一月来 把悲情 积压在心中。 今夜晚月朦胧四野寂静,冷萋萋荒郊外哭妻几声。 咱夫妻结发来相爱相敬, 为周仁可怜你 受苦终生。 初结缡愁衣食 凄凉贫境, 失皇饷 你为我 奔走西东。 处患难重恩情 全我信用, 替嫂嫂舍性命重义轻生。 虽说是著青史千秋名重, 难道说殒青春能不伤情。 死别一月未入梦,衔恨泉台鬼吞声。 夜寂寂风冷冷,孤魂在西还在东。 衰草萧萧 寒林静, 霜花惨惨哀雁鸣。

哭娘子 哭得我神魂不醒,何一日诛严贼再把冤明。

葫芦峪.祭灯唱词

后帐里转来了诸葛孔明有山人在茅庵苦苦修炼 把兵书和圣经尽都看完怨师兄他不该将亮推荐 深感动刘皇爷三顾茅庵

下山来吾凭的神枪火箭 直烧的夏候敦叫苦连天曹孟德领大兵八十三万 他一心下江南虎灭孙权孙仲谋听一言心惊胆颤 宣来了江南地文武两班江南地文要降武将要战 降的降战的战议论不安孙仲谋砍去了公案半片 那一家若言降头挂高杆有一个小周郎奇才能干 差鲁肃过江来曾将亮搬过江去我也曾用过舌战 三两句问的他闭口不言为江山我也曾草船借箭 为江山我也曾六出祁山为江山我也曾西城弄险 为江山把亮的心血劳干土台回我得下失血染患 大料想亮的病难以保全行来在中军帐用目观看 见童子身穿青站立两边桃木弓柳木箭摆在桌面 朱沙笔五雷碗摆在中间见孤灯闪悠悠欲灭复燃 他好比亮的命气息奄奄又好比汉室的江山不安

金陵搬兵唱词

听花嫂讲罢了来路情, 不由我洪武王大放哭声。 哭一声御侄孤难见, 再哭声花卿将先行。 背地里怨声陈友谅, 你不该把王御侄伤。 为王不哭三五句, 诚恐冷淡文武心。 为王越哭越伤痛, 忽听得殿角婴儿声。 问花嫂抱的谁家子, 报上名来王知情。 听说花门有了后, 王一阵喜来一阵愁。 喜的先行有了后, 愁的何日报父仇。 常随官抱上花门后, 无父的孩子抱怀中。 你父为国把命丧, 再听为王把你封。 常随官抱下花门后, 花嫂转身受王封。 你一手能掌两颗印, 再赐你一对龙凤灯。 宫娥差女来侍奉, 赐你四名老公公。 花嫂金銮莫久停, 我君臣还要议军情。

《》(选段)听花嫂讲罢了来路情 朱元璋(唱)

第14篇:读秦腔有感

这几天在沉重的心情中读完了贾平凹先生的《秦腔》,心情沉重而且压抑,书中的人人物物,事事非非总是困绕着我,读这两本书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也是来自农村,虽身在校园,却无不时刻关注着故乡的风风雨雨.

《秦腔》讲述了农民经过曲折的道路走出了土地.清风街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农村的一个缩影,书中以一个疯子独特视角描绘了现代农村生活的琐事,看杂乱无章,然而真实的反映了转型期中国农村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农村土地减少,大量劳动力流失,农民看不起病,体制治理松弛,等无一不是现代农村生活的困境,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提到当国家实行改革,社会发生转型.首先在农村开始,它的伟大功绩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可在解决了农民吃饱饭后,国家的注意力转移到城市,农村怎么办呢?农民不仅仅是吃饱肚子.有限的土地在极度地发挥它的潜力后,粮食产量不可能提高,儿化肥,农药,种子等的价格迅速上涨,农村又成了一切社会问题的泄洪池,体制治理发生了松弛,旧的东西稀里哗啦的没了,新的东西迟迟没再来,来了也抓不住,四面八方的风方向不定的吹,农民是一群鸡,,羽毛翻皱,脚步趔趄,无所适从,他们无法再守住土地,他们一步一步从土地上出走,这就是现代农村的真实写照,所幸的是,国家已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政策,三农问题已成为政府会议的主要议程.农业税取消了,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障体系已建立,(尽管还不是很完善,)我们期待着国家根多的惠农政策,相信农村出现的问题得到圆满地解决,

第15篇:高中语文《秦腔》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章的大气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3.习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以及文化生活的有机结。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体会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从而对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民间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播放几段秦腔的段子,让学生对秦腔有感性的认识。

2.简介秦腔

——秦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它的覆盖面极为广阔,流行遍及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及西南的西藏、四川;中原的晋西、豫东、河北;东北大庆、东南的广东、福建,宝岛等地以及吉尔吉斯坦共和国,同时也是我国最大地方剧种,对许多剧种都有很大的影响。它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目前,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

秦腔的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秦腔演出地点最好是选在露天的场所,那样才能有秦腔的味道,更体味到秦腔的精髓。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看秦腔时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摇的时候,你才会此刻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是秦人的血性。

3.介绍作者:

,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获奖中篇小说集》、《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还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在散文领域颇有建树,早期的《月迹》、《一棵桃树》,书写儿童眼睛中美丽单纯的世界,注重诗意境界的酝酿。在80年代中期,他转而写陕西的风土人情,展示当地的人文风景和生活情态。的散文无论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还是语言表达上,都倾向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崇尚简单古朴的风趣和静虚境界的营造。

二、速读课文,把握内容,疏理结构

1、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通过比较道出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指出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只有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

三、研讨课文

(一)第一部分研讨

1.读第一、二段,分别概括秦地、秦腔、秦人的特点。秦地----空旷平坦,厚重实在

秦腔----高亢激昂,沧桑悲凉,秦人----“二愣”粗犷,朴实豪放

2.思考讨论:请你找出课文第一部分中最能表现秦腔与秦地秦人关系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⑴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维妙维肖的一统!

秦腔高亢响亮、震撼人心,秦川大地辽阔、厚重而悠长,二者在粗犷豪放方面达到了“妙维肖的一统”。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正如西方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指出的那样,“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一个地方的自然风光、人文地理、乡俗民情导致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

⑵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籁”本指古代一种三孔乐器,后引申为从空穴中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音。此处“天籁”“地籁”指的是自然环境,“人籁”则是指第3段提及的秦人的说话方式乃至喊人方式等,正是这些条件孕育了秦腔。

⑶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

秦腔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是秦人“最高的艺术享受”。

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运用了夸张,把唱秦腔“快板”所流露来的高兴狂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用比喻和移就的修辞手法,极为形象地表现了秦腔“慢板”对秦人心灵的抚慰作用,增添了语言的情趣。

3.在第五自然段里,作者为什么“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作者漫游在秦川大地上,联想到它悠久而雄壮的王朝历史,耳闻目睹了秦腔秦人,深深地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补充简介:13个王朝建都在此,历史悠久,气势雄壮,政治文化厚重。

(二)研讨第二部分

1.梳理第二部分的内容分成四个层次,并归纳大意。

——第一层次:写戏班排演的情景,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爱。

——第二层次:写看戏演戏的情景,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痴迷。

——第三层次:写秦腔演出的同时也在演出秦人生活中的悲喜剧。

——第四层次:写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人们在去西安旅游时,曾听导游这样介绍秦川:“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秦腔。”根据你对文的理解,说说□□中应该是一个什么字?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

A.都唱B.全喊C.齐吼D.均演

3.作为一篇侧重民情风俗的文化性散文,在场面细节描写上可谓出神入化,请你仔细朗读品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场面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场面描写的主要技巧有:

⑴点面结合。⑵多种描写结合,以言行描写为主。⑶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4.举例说说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5.小结:在第二部分,作者以悠游、流丽的笔触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地人民喜怒哀乐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从中凸现出的蓬勃的生命力。秦腔,就是秦地人民享受生活的五大要素之一。从秦地人对秦腔的拥护,到听戏时的痴迷,以及对善唱秦腔者的尊重……秦腔生于斯,正是因为它以浓烈的曲调抒发了老百姓的悲情与欢快,所以才会如此让人人心入骨地迷恋,它就如陕北的信天游一样,秦腔就是秦地人民酣畅表达自我、抒发悲苦的抒情渠道。

(三)第三部分研讨

1.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交换位置,为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

——不能。“只有”表示必需的条件,“只能”指惟一的办法或出路。先说“只有”,再说“只能”有一种层层递进的作用,更好地突出了秦腔对于秦人的重要性

2.结尾一句有何作用?

——再次点明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强调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呼应了开头,强化了主题。

(四)归纳主题。

——《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在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五)、总结艺术特色:

秦腔生长的地方是苍凉、辽远、空廓和悠长的,它是的文字底色,这种浑厚的文风作用于《秦腔》便形成了本文大气厚重的艺术特色。

四、习题解说

1、第一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本题的命题意图是为了训练学生梳理文章的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参考答案:作者通过绘形绘色描写秦地的风土人情,传递了作者对秦文化的领悟,并在文化的把握中透视民众的生存状态与生存哲学。①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固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秦腔与他们,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②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志哀,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恶的夸张其丑,善的凸现其美,善使他们获得了美的教育,恶的也使丑里化作了美的艺术。

2、第二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本题的命题意图是为了训练学生如何把握场面等细节描写的魅力,如何把握作者的写作神采。

⑴点面结合。⑵多种描写结合,以人物言行描写为主。⑶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3、第三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本题意图旨在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在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中,把握地域文化散文的不同魅力。参考答案:秦地的厚重、朴实、生机勃勃跟秦腔的粗犷、豪迈、充满血气的声音在生命底色上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秦腔》表现的是陕西西部地区粗犷、豪迈、乐天安命的地域文化。

《胡同文化》表现的是老北京隐忍、中庸、大气的北京文化。

《白发苏州》则吟咏了苏州江南风流俊逸、柔媚又向上的吴地文明。

第16篇:自编秦腔快板

自编秦腔快板《学戏》

刚上台,未开言,猛然间想起我的童年。童年的时间我真调皮,光爱玩耍不学习。我爸的脾气真够大,连打带骂我就不怕。我妈的脾气还算温柔,骂我时间我低着头。我爷我奶可不一样,谁敢骂我我就告状。在我爷面前我不走路,经常背我去吃羊肉。我爸一见眉毛皱,让我下来我动都不动。我爷就骂你快走远,背着孙子我情愿。少给我孙子找麻烦,我爸无奈的把我看。瞪我一眼不敢言传!我奶一直受我骗,我要钱从来不弹嫌。俺爸一看没法管,赶紧送我进学前班。学前班刚一年,混了个奖状贴炕边。一至三年级很顺利,门门功课刚极格。四年级,题太难,加减乘除真麻烦。要乘你就不要减,要除你就不要加。谁知加减乘除在一达,不知道该先算那一家。从此之后倒了霉,各门功课考地雷。老师给我施加压力,我爸见我拿脚踢。我也没办法光着急,交了朋友叫马世奇。这个马世奇,真牛皮,外号就叫小李奎。他可是学校第一霸,打架斗欧谁都不怕。他习惯带我去耍钱,输了欠帐就不还。就从那我把心变,不学习来光捣蛋。偷东瓜,偷西瓜,打人全当不犯法。初中二年级没念完,又一心学戏进剧团。所有的家人把我拦,我拿绝食和他染。二老一看没法办,才把我送进戏曲院。刚进剧团有新鲜感,为炼功我还是起早睡完。这个时间不到二天半,提起炼功我腿发颤。最后也没有把功炼,只跑龙套两边站。如今你看我啥条件,想唱个折戏都不粘边。想唱武戏没身段,唱个文戏去调都不粘。想唱个须生脸太短,想唱个花脸斌太扁。唱旦去咱的腰不软,想唱生角还没地板。想拉胡胡去指头太短,想敲鼓去怕麻烦。坐到那尿急了都不敢去小便,两眼睁大把演员看。演员放屁他都把鼓敲上一边,伴奏就是他的战场前线。你不敲你就没钱吃饭,我才不想在哪受做难。只好来把丑角演,没嗓音你就把道白来练。阎振俗的道白就很是缠惯,樊新民也没跑到后边。他俩的嗓音都不齐全,还是艺术界的好演员。乔慷慨的条件更不全面,内外行都爱把他戏看。所以我没回头就争取煅炼,在大家面前好展现。刚才给大家说了一段,希望你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干啥事你都要坚持不短,不要做啥事都随心愿,说的好了你多多称赞,说的不好甭埋怨,甭埋怨

 

 

 

第17篇:秦腔教案最新

秦腔教案 教学要点:

1、体会文章的大气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3、习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以及文化生活的有机结。

4、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5、体会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

6、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从而对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民间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课时 导入课文:

俗话说:五千年地上文明看山西,五千年地下文明看陕西。提起陕西,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秦始皇兵马俑、黄土高坡、陕北民歌信天游,以及陕西特色风味羊肉泡馍。黄土地不仅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秦腔”就是灿烂民族文化中的一株常春藤。

一、秦腔作者简介

又名秦声, 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是我国最早形成于秦地的一种梆子声腔剧种,它发端于明代,是明清以来广泛流行的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声腔之一。秦腔(Qinqiang Opera),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

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带

介绍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贾平凹的散文无论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还是语言表达上,都倾向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崇尚简单古朴的风趣和静虚境界的营造。

二、速读课文,把握内容,:

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1-5):通过比较道出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指出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6-11):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 梳理第二部分的内容分成四个层次,并归纳大意。 第一层次: 写农民唱秦腔,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爱。 第二层次: 写演戏的情景,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痴迷。

第三层次: 写看戏的场景,秦腔演出的同时也在演出秦人生活中的悲喜剧。 第四层次: 写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部分(12-13):总结全文,强调只有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

三、课文分析

1、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与秦腔有关的内容? 明确:——与秦人一样死不离窝的秦腔 ——与八百里秦川地理构造一统的秦腔

——与秦地百姓息息相关,抒发秦地人民喜怒哀乐的秦腔(村村有戏班,人人会清唱,听戏时的痴迷……)

2、从文中找出能表现秦腔特点的语句,并加以概括。

①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 ②评论说得委婉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正面表现) ③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侧面) (言下之意是:秦腔粗犷、朴实) ====>秦腔:高亢激昂,朴实粗犷。

3、在文中,作者认为秦腔高亢激昂,朴实粗犷的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作者认为,秦腔的形成与秦地的风土人情(秦地的地理构造和秦人的特点)密不可分。具体内容有: ①几百年来,秦腔没有被淘汰……其解是有的,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 ②这里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秦腔与秦地的关系) ③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秦腔与秦人的关系)

4.秦地有什么特点?它与秦腔如何“惟妙惟肖的一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概括。 “一抹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迎风正反翻覆……” ====>秦地:空旷平坦,厚重实在。

秦地与秦腔,二者在“粗犷豪放”方面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5.秦人有什么特点?秦人又如何与秦腔达到“惟妙惟肖的一统”? “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的人群是多么‘二楞’的民众!” ====>秦人:二楞粗犷,朴实豪放。

秦人与秦腔,二者在“朴实粗犷”方面达到了“惟妙惟肖的一统”。

6、( 读1—4段)分别概括秦地、秦腔、秦人的特点。 明确:秦地:辽阔、厚重、生机勃勃 秦腔:高亢响亮、震撼人心 秦人:粗犷、朴实、豪放

7.作者贾平凹也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那么,作为一位作家,他对秦腔又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情呢?这说明了什么?(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并加以理解和概括。

作者将从高高的土屋窗口飘出的雄壮的秦腔叫板,置于“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饿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的背景之下,使得秦腔充满了苍凉而厚重的历史感,难怪作者由此感叹:“猛然发现了自己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叹?因为在作者看来,“秦腔”不仅仅是秦地的剧种,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持久不衰的生命力的象征。

8、作者为什么“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作者漫游在秦川大地上,联想到它悠久而雄壮的王朝历史,耳闻目睹了秦腔秦人,深深地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补充简介:13个王朝建都在此,历史悠久,气势雄壮,政治文化厚重。

9.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也可以这么说: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的文化。那么,作者笔下的秦人对秦腔又有着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①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

②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③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痛苦了……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一句话:秦腔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所以,秦人对秦腔的热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我们可以用“痴迷”来加以概括。

10.那么,文章是如何来表现秦人对秦腔的那种痴迷的呢?举例说说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阅读文章第6——第8自然段的场面和细节描写,并略做分析。) ①戏班排演 ②搭建戏台 ③看戏时的盛况④来客看戏招待

⑴点面结合。⑵多种描写结合,以言行描写为主。⑶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11、作者以悠游、流丽的笔触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地人民喜怒哀乐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从中凸现出的蓬勃的生命力。秦腔,就是秦地人民享受生活的五大要素之一。从秦地人对秦腔的拥护,到听戏时的痴迷,以及对善唱秦腔者的尊重……秦腔生于斯,正是因为它以浓烈的曲调抒发了老百姓的悲情与欢快,所以才会如此让人人心入骨地迷恋,它就如陕北的信天游一样,秦腔就是秦地人民酣畅表达自我、抒发悲苦的抒情渠道。 12.结尾一句有何作用? ——再次点明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强调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呼应了开头,强化了主题。

第二课时

四、归纳主题。

——《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五、总结艺术特色:

秦腔生长的地方是苍凉、辽远、空廓和悠长的,它是贾平凹的文字底色,这种浑厚的文风作用于《秦腔》便形成了本文大气厚重的艺术特色。

《秦腔》的字里行间充溢着散文的大气,试举例分析之。

——如作者写自己听到土屋的窗口飘出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由于这一情景置放在“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这样一个背景下,便使得飘出的秦腔充满了苍凉和厚重的历史感,难怪作者由感而发:“猛然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六、黄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产生过灿烂的民族文化,这“文化”当然也包含了秦腔在内,那么“秦腔”象征了什么? ——象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持久不衰的生命力

第18篇:秦腔阅读答案

秦腔,中国西北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小编收集了秦腔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秦腔阅读答案

秦水岭村,方圆几百个村落,没有人不认识秦天奇的。

秦天奇,说白了也就是一个民间的戏子,一个走乡串户演皮影戏,吼秦腔的艺人。

说着说着,秦天奇也老了,还是先说秦天奇的女儿香伶吧。

那个严寒的冬天,天刚蒙蒙亮,16岁的香伶就开始偷偷在院子中练功了。正练到火侯时,西屋里传来了老爹急促的咳嗽声,她翻身起步,急步跑向父亲炕头前。她不想让父亲知道自己在偷偷地练秦腔。

秦天奇看到女儿绯红的小脸,喘着粗气问道香伶啊,你,你这么早在院子中踢踢踏踏做什么呢?

香伶躲闪着父亲的目光说:爹,我在侍弄花草呢。老爹爱怜地拉过香伶的手说:闺女啊,怨老爹没本事,唱了一辈子秦腔,演了一辈子戏,到头来仍然是一个高级叫花子,去学一门手艺,千万别学你爹去演戏啊!香伶流着眼泪没有言语。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爹演了一辈子秦腔皮影,日子却过得相当凄苦。直落到如今病入膏肓了,也没钱医治。当年,爹的皮影戏班,吼着秦腔辗转南北,曾经名名噪一时,威震八方啊。

可是,香伶两岁时,娘受不了日子的清苦,扔下香伶和吼秦腔的爹,跟一个南方养蜂人走了。

自从娘走后,慢慢长大了的香伶,几次三番的让爹教自己唱戏,爹都不肯。爹说了,闺女,爹吼秦腔已经走火入魔了,不能再让你受这份罪了,干点别的吧。

香伶没有听爹的话,爹在演戏时,香伶就趴在后台看,她好像从小有演戏的天分和灵气。一样的台词,刚学戏的演员都要十遍八遍的记,香伶却能脱口而出。

爹临走前,眼睛仍然盯着炕头的两只大箱子,那里面是爹一生的全部家当皮影人。爹说了,将它捐赠给县文化馆吧。爹一辈子都生活在民间,捐了,爹也心安了。

爹走后,香伶将两只大箱子送到县文化馆。文化馆的老师怜惜地说:闺女,秦老前辈是我们秦腔艺术界的一朵奇葩,他临走时,还有什么要求吗?有什么要求,你尽管提,我们一定满足你。

香伶说,我只有一个愿望,我想进县剧团吼秦腔。

老师面露难色地说:闺女,秦腔艺人的路艰辛啊。

香伶斩钉截铁地回答:再难我也要走,我爹走了一辈子,我也要继续走下去,我忘不了爹临走前望着箱子不忍的眼神。

老师说:那明天来团里考核吧。

考核中,在场的秦腔界老艺术家们都以为,这个小巧玲珑的姑娘,那准是闺阁旦的好角儿。谁知,灵秀的香伶一声大吼,王朝马汉喊一声,包相爷手下不留情高亢激越的唱腔,吼得地动山摇。台下的评委们个个惊呆了,大家都拍手叫绝。这样,香伶的吼秦腔生涯便拉开了序幕。

生活中的香伶,总是生活在戏中,有时候她自己也搞不明白,是自己在台上演绎生活呢,还是生活中她在将戏剧演绎呢?

女儿刚生下来第三天,本来正是静养的时侯,香伶却开始在家中吼秦腔了。孩子刚满月,香伶不顾老公的劝阻,毅然走上了秦腔舞台。穿起了黑蟒袍,戴起了长须,将一个黑脸包公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在台上激情洋溢的香伶,做梦也没有想到,回到家时,老公却和人在家谈一场交易。

香伶发怒了,几次三番劝老公,可老公非但没有听她的,还痛骂她穷戏子。香伶没有言语,她清楚,生活中的她只有走进戏里,她才能忘却诸多不快乐。

如今,这种不快乐已经像毒蛇一样吞噬着她的心。她不能容忍剧里剧外自己的双重性格,她在矛盾中犹豫徘徊着。

一向将包公演得活灵活现的她,突然间却像一把断了线的二胡,发出了呜呜的声音。一上台,香伶脑海里总是出现老公将那笔希望工程款装进自己口袋中那副贪婪的面孔。

香伶演砸了,台下一片喝倒彩的声音。从此,香伶拒绝饰演包公,她觉得自己不配。

香伶做了生活中的包拯。她一纸诉状,将老公送入了监狱。香伶又何尝不知道,将老公送进监狱,意味着她和女儿要受苦的。可她必须这样做,她要让戏中的她和戏外的她融为一体。她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重新上台后的香伶,奇迹般的又开始演包公了,而且比以前演得更形象,更生动。

夜深人静时,香伶望着灯光下酣睡的女儿,她轻轻地说,女儿啊,长大了当一个好妻子吧,别再像娘一样吼秦腔了,娘已经离不开秦腔了。

可她又怎么能知道,女儿会不会又是另外一个自己啊?

1.小说题目秦腔吼起来中的吼有什么深刻合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2.香伶爹去世前,眼睛仍盯着坑头的两只大箱子。这个细节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3.参加剧团考核时,为什么香伶的一声大吼使评委们惊呆了?(2分)

4.闺女,秦腔艺人的路艰辛啊。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5.仔细阅读小说的结尾,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

(1)另外一个自己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概括。(2分)

(2)你认为香伶的女儿会不会成为另外一个自己?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3分)

答案:

1.吼既能表现秦腔高亢激越的唱腔特点,又能展示秦腔艺人刚正耿直的精神特质。(4分)

2.表现了香伶爹对秦腔艺术的热爱与不舍,以及他对秦腔艺木传承的担忧与朔望。(4分)

3.一是因为一个小姑娘却扮演了包公的角色;二是因为小姑娘的唱腔高亢激越,非同寻常。 (2分)

4.既是对香伶爹一生艰辛的总结,又为下文写香伶因秦腔忍受身心的煎熬埋下伏笔(作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3分)

5.(1)热爱秦腔,执着,充满正义感。(2分)

(2) (3分)[示例一]会变成。香伶对秦腔的热爱、高尚的人格以及秦腔自身永恒的魅力都会影响女儿,让她走上秦腔艺术之路。[示例二]不会变成。秦腔艺人的生活太艰辛,他们对艺术和人格的追求往往不被世俗社会所理解。在越来越功利化的社会,女儿不会变成另外一个自己。

第19篇:秦腔兴趣小组活动

红沙河小学“快乐校园”活动

秦腔小组活动计划

秦腔是我国古老的优秀剧种之一。在红沙河当地更是深受喜爱和传承的一门艺术。近年来,由于受陕西电视台举办的“秦腔大叫板”活动的影响,进一步受到广大秦腔爱好者的喜爱。今年以来教体局实施了“快乐校园”活动,结合我校实际,为了发挥秦腔艺术独特的教育作用,使这一门古老的艺术得以传承,我校组织开展“秦腔”小组。现就活动计划制定如下:

一、活动目标

由于学生对秦腔的发音、强调还不太熟悉,再加上教师的水平有限,在教唱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要求教师和学生要积极配合,才能使学生秦腔水平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1.初步了解秦腔发音方法,做到吐字清晰、声音宏亮。 2.懂得“板”“眼”的节奏。(“板”是强音,“眼”是弱音。) 3.懂得“过门”在演唱中的作用。

4.训练学生演唱的基本功。(嗓音、动作、表情) 5.初步了解“喜怒哀乐”的思想情感。

二、活动内容及安排

1.了解秦腔剧情,熟悉唱腔。因为各个唱段反映着各种人物不同侧面的内心活动,而且彼此有着内在的联系。所以,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深刻了解剧情,对全剧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关系等有一个比较全面了解,以期达到演唱的效果。

2.培养学生在演唱中的发音方法,区分高低音的唱法。

3.训练初步的感情色彩和面部表情。 4.初步掌握简单动作手势。

5.初步学习演唱简短的“二六板”和“慢板”唱腔。

红沙河小学

二○一○年九月

第20篇:《秦腔》读后感1000字

《秦腔》读后感1000字

老字 晚上10点读小说

就在刚刚读完了《秦腔》这本贾平凹先生的书,嘴中吐着粗气,大呼过瘾,有点像吃辣椒的爱好者却吃了最好的辣椒,心中填满了辣味,幸福感爆棚,接下来我要对你说一说,这部小说带给我的幸福感,希望能让你的心中充满热气。

《秦腔》讲述贾平凹先生出生,长大成人的家乡,儿时的贾平凹先生,看着刘高富的土木设计,毛笔字写得宽博温润的贾毛顺,百庆锅黑画出24孝图,下雨天听五林叔口述《封神演义》,这些活生生的人就是小说的原型,小说中的赵宏声替村子每家的婚事,丧事写着对联,陈星拿着吉他唱着流行的情歌,夏天智画着脸谱,唱着秦腔,小说中的他们有血有肉,跃然纸上,每读到引生犯下的蠢事,我会咧开嘴大笑,脑中全然忘记其他烦心事,清澈的跟一涓泉水,我好像站在引生旁,看着这一切,引生也回过头对着我说:“笑球呢”。我们翻开书,一行行的字穿过我们的身体,身子血液流缓了,身子放松了对世人的警惕,书中迎面扑来的一股熟悉感,这样的情节,就是我小时的情节,这样的街道就是我儿时的街道,这样的人就是我儿时捡到的人,当然这样的人与人之间的故事也是我面对的故事!

贾平凹先生是一位好的作家,作家会不停扪心自问自己内心灵魂,叩问世人的人性,通过文字对人性的表达和关怀,小说中你会看到瞎瞎摔碗的愚蠢,你会嘲笑他的愚蠢,人之常情,对别人我们总是先放下一句:“那人傻x,那人2.”可不知自己通过另一种方式演绎着小说人物的愚蠢,小说中夏天义的5个儿子算计着自己的老父亲,仇恨自己的父亲,夏天义一面为村民利益鞠躬尽瘁,一方面怀有歧视,或者说愚昧,就是这样的夏天义血和肉结合,才成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就像每个村中或者组织中都会有一个人他有很多缺点,但他在一点点努力,让这个组织家庭变得好一点点,他对此坚信不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他把最后的生命也献给了七里沟,他希望感化自己的子女,让他们变得泰山石敢当,但是面对村中年轻人的出走,子女的愚昧,他在小说中已没了生的气息,只追求自己的梦想,吃饭为了七里沟,其他没什么追求了,夏天义死在泥沙中,被七里沟泥沙活埋了,成为七里沟一座碑。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人性格的百科全书,红楼一梦,朝廷局势转变,贾府落寞,这个大悲剧通过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悲剧淋淋尽致体现出来,《秦腔》中的清风街在国家局势的巨变下,农村人离开家乡,来到城市,捡垃圾,工地打工,农村常常会有去城里做生意赔了,工地干活摔断了腿,回到农村的都是缺胳膊少腿的青年,农村空洞化,空巢老人自杀,每分每秒发生的惨剧,春风又绿江南岸,这股风气就是黑风,席卷到山区农村中,老人被黑风迷了眼,泪水是浑浊的,没了生活的意义,选择了自杀,都说大城市机会多,我每次去餐厅吃饭,看着20多岁的服务员,她们的机会在哪?她们是普通的小女孩,离家打工,都是为了机会来的,来的人越多,拉低了大家的工资,大家生活都不好,机会,却没看到。他们在家乡找个工作,找了情郎,日子也会美滋滋的,大城市的服务员根本剩不下钱,钱是资本,越有钱越有钱,但他们是真的没钱,我不是反对去城市,只不过去城市需要成本真的很大,义务教育没教会成本的概念,贾平凹先生的《秦腔》喊出第一嗓,希望国家给了深圳高楼大厦,别忘了乡村里的倒塌的土房。

秦腔作文范文
《秦腔作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