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村发展历史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01 15:09:4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湾底村发展历史

湾底村发展历史:

湾底村在生产发展方面经历了一个探索时期,从80年代到现在的30多年时间里,正是这种探索历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

从一个被称为“五一烂眼”的穷村发展为一个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国家4A级旅游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省首批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首届浙江魅力新农村,湾底村靠的是持续创业。

湾底村隶属于下应街道,原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村。清朝初年,先人张天瑞从湖南迁来定居,村处河流弯头尽处,取名湾底村。湾底村落分散,全村原有8个自然村:前后湾底、里外许家、西江、大路桥、小张家、陆家,各村之间要么是又窄又弯的泥路,要么就是弯弯曲曲的河流相隔,交通极为不便,向来以种田为生的湾底村人穷得响叮当。

20世纪80年代初,了解到国际市场对手工工具的需求,湾底村白手起家办起了锉刀厂,通过引进技术、资金、设备和人才,几年后产品逐步打入国际市场,利润连年增长。经过多年的发展,湾底村由原来一家工具厂发展到拥有五家公司的天工实业公司,在经济合作社和天工实业总公司的领导下,产品不断升级,业务不断扩大,其产品尤其是手工工具和果酒饮料95%以上出口到欧美各国,农村经济总收入也由2002年的2.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5.5亿元。湾底村是工业反哺农业的典型,将工业带来的收益投入到农业建设之中,积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努力培育农业发展新亮点。1998年,村党总支将目光放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上,开始培育投入低、产效高的桑果种植产业带,经过逐年扩种,截至2008年9月,桑果面积已跨越到周边县市,达13000多亩,成为全国最大的万亩桑果种植基地,并形成了一条全新的以桑果为主线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建立了桑果深加工基地--天工果汁果酒有限公司—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与此同时,湾底村积极推行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愿有偿流转制度,引导村民集约经营,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化、规模化、高效、精品之路。全村农业已形成四个区块:一是建成以桑果为主的高效农业区,兼种植了葡萄、蜜梨等优质经济果木;二是建成农业精品区,建立了50亩大棚基地;三是初步建立起了观赏旅游农业,建立了名优果园、牡丹园、盆景园、苗圃大棚和园林绿化基地等;四是发展生态农业区,种植无公害蔬菜。为了更好的规划发展,2000年,湾底村将全村划分为农业旅游观光园区、居民住宅区和天工工业园区三大区块。2004年,湾底村因地制宜,利用地处近郊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优势,通过旅游规划和资源整合,组建旅游公司,建成了以桑园为主体的15个休闲观光点、三条旅游线及配套的餐饮业,全力打造宁波“都市里的村庄,城市中的花园”。桑果等各类农果的采摘、苗圃观赏、田间垂钓和自助烧烤等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每年还通过举办“桑果节”打响休闲旅游品牌,被授予“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浙江省首批三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浙江省农家乐特色示范村”等称号。截至2008年9月已举办了四次桑果节,2007年游客接待量达到23.6万人次,门票收入229.92万元,旅游收入超过440万元。

推荐第2篇:西城阳村鞋垫产业发展历史

西城阳村鞋垫产业发展历史

我村坐落在西部山区太行山脉中部,是比较贫困落后的村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村村民姚长录大胆走上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让部分人先富起来”“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先明道路,开始了鞋垫产业。

先是手工粘、手工剪、手工砸,鞋垫种类比较单一。他先是从外地买来一些白布,用自制面胶把4片白布粘在一起,再自然风干,风干后用剪刀照鞋底样剪下,这段过程是最困难最浪费时间的,工人(家人)必须要手巧,剪下的鞋底样必须要标准、漂亮。这样鞋垫的大部分工作已做完,最后用家用缝纫机把“鞋垫”砸上美丽的图案,这样一双完整的全手工鞋垫就算完成,整个过程全部手工操作,其运输工具只有自行车。

再生产的过程中姚长录不思进取,他通过走访外地,又想办法,由先前的全手工发展到半机器化生产,从外地引进了一台“冲床”,他是用来专门压制鞋垫的,把风干的毡片放置冲床下,只用手一按就冲下4双完整的鞋垫,省去了大量时间不再用剪刀一双双的剪了,大大提高了工作生产效率。自买来这台机器后,自制毡垫跟不上使用,姚长录大胆雇用村民来制毡片,解决了这一问题。年出产从原来的10万双发展到几十万、几百万······ 。在这一刻令一家村民也生产起了鞋垫,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鞋垫产品发展到供不应求。慢慢的又有几家看到鞋垫行业能为村民带来致富,也投资办起了鞋垫加工厂。目前每家鞋垫厂都是全机器化,从以前的家用缝纫机到现在的电脑绣花机,从以前剪刀剪鞋垫到现在的机器冲鞋垫,从以前的包装简单单调到现在的花样种多。

渐渐的鞋垫由以前的单一种类发展到现在的几十种,鞋垫产业也使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现在,西城阳村有16家正规鞋垫厂,生产出的鞋垫部分出口,产业由小做大,由大做强。目前西城阳村在村书记张增福的带领下正以强烈的热情奔向美好的未来。

推荐第3篇:印刷发展历史

发展历史

唐朝初期,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用梨木或枣木作版材,用刀把图文刻出来,然后在版面上涂上墨,然后将纸张覆盖在着墨的印版上,再用刷子在纸上施加压力刷拭,完成图文的转印。这一时期的雕版印刷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即每一新的图文信息都需要一重新雕刻一块新的木版,而木版的雕刻过程是很费力费时的,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最早也是出现在我国。

宋代,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活字由单个字符组成,可以组合在一起印刷出相关图文信息,用完拆开后又可以重复使用。

随着雕版技术和活字印刷的发展,公元1340年,我国发明了彩色雕刻套印版,即将同一版面的内容,按色彩要求雕刻成几块同样大小的印版,各用一色,逐次加印在同一张纸上,颜色从最初的两色到后来的五色和七色。到17世纪20年代,发明了木版水印版,其印刷品刻工精细、颜色妍丽、浅深适度、鲜丽如生。

活字发展到14世纪,德国人谷登堡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当时印刷技术成果,发展出了铅、锑、锡合金活字,使文字印刷的成本大大降低、质量和速度大大提高,为世界印刷史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谷登堡是首先使用活字印刷的欧洲人,历史关于他的史料记载不丰,目前还不能确定他是否借鉴了东方国家的活字工艺而发展出铅活字还是其独立研究的结果,应该说,谷登堡最重要的贡献不是在使用了活字印刷而是在发展活字的铸造工艺方面。谷登堡并不是最早使用金属活字印刷的人,11世纪初期我国首先发明了胶泥活字,但耐硬度还不十分理想,中国的活字技术发明后较早地传播到今天的朝鲜地区,13世纪中叶朝鲜人使用青铜铸造活字,约一百年后,谷登堡发展出铅合金活字工艺,更容易铸造,印刷效果更加精良,但铅是一种公认具有较高毒性的金属,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产生有害气体,对人体有害。

1845年英国人制成了由重铬酸盐与胶组成的感光液,从而实现了用照相的方法制作铜锌版,这是印刷历史上又一重要发展,结果是由于将摄影的图象引入到印刷,人类复制现实的能力向前进了一大步,尤其是对于历史资料的记录来说,意义重大。

早期的印刷是在手工操作的木制印刷机器上完成的,古登堡的时代就是这一类型,当时要完成200页的印刷品往往需要一整天的繁忙工作,如图:

17世纪中叶,同样是一天的工作时间,则可以印刷出2000个页面的印刷品,效率提高了10倍。今天,海德堡的SpeedMaster(速霸)系列平版胶印机则可以每小时印刷超过1万份单张印品,如果以天计算,效率则又提高了至少百倍以上,如图: 二战后,电子计算机给印前技术带来了一场革命化的变革;文字排版由手动照排机发展到全自动激光扫描式照排机,使文字排版从铅与火时代跃进到电与光时代。70年代,电子分色机的发明使用,使图像处理速度更快、质量更高。

90年代,随着专业领域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的高速发展,在印刷产业技术发达的国家及地区,商业印刷的作业流程逐步实现更加完善的数字化。尤其在印前领域,而彩色桌面出版系统(DTP)的出现给当代印刷业带来了又一次革命。在计算机的控制下,扫描、数码照相机、直接制版、数码打样、数字印刷机等设备实现了数字式联合作业,如图:

印刷业进入21世纪,国际互连网络的普及与高速成长,又使得为跨国际印刷业务的实现成为现实,印刷,这一曾经是古老名词,对于今天每一个相关从业者来说,都将是需要不断地长期学习才能有效驾御的技术领域。

推荐第4篇:茶艺发展历史

茶艺发展历史

茶艺,萌芽于唐,发扬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谓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系统。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赵州从谂禅师曾经以“吃茶去”来接引学人;后来才成为分享茶的仪式。

唐代煮茶,多用姜盐添味,世称姜盐茶,诗人薛能《茶诗》云:“盐损添常戒,姜宜煮更黄。”宋初流行点茶法,把茶叶碾成细末,冲出来的茶汤要色白如乳,《观林诗话》载,北宋苏轼喜欢凤翔玉女洞的泉水,每次去,都要取两瓶携回烹茶。苏轼有《和蒋夔寄茶》一诗:“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苏轼本人很注重茶的养生效果,吃完饭后用浓茶漱口,可解除烦腻。明代起开始流行泡茶。

中国的民族性,自然谦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经,宋代的大观论茶,或明代的茶疏,文中所谈仅是通论,一般人民将饮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没有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兴怎么喝,就怎么喝。饮茶所讲究的是情趣,如「披咏疲倦」、「夜深共语」、「小桥画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环境和时机,「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境界,不但表露出宾主之间的和谐欢愉,而且蕴蓄着一种高雅的情致。

有中国人落脚的地方,就带去饮茶的习惯;汉族人最先发现茶叶,是饮茶的古老民族。当你来到宝岛台湾,可能在一条老街中的寺庙内,看见叁叁两两的老者,悠闲地围坐在一个拳头大小而古可喜的茶壶旁,人手一杯,边谈边饮,那就是中国传统的老人茶。你也可能在台北大都会繁忙的街道上,看见挂有茶字招牌的茶艺馆,迎面一阵天然的茶香扑鼻而来,如果你有兴致驻足品一番,还会有专人为你示范如何泡一壶简单易学的功夫茶。 内涵

第一,简单是“茶”和“艺”的有机结合。茶艺是茶人把人们日常饮茶的习惯,根据茶道规则,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和宾客展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把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提升了品饮的境界,赋予茶以更强的灵性和美感。

第二,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对于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种积极的方式。

第三,茶艺是一种舞台艺术。要展现茶艺的魅力,需要借助于人物、道具、舞台、灯光、音响、字画、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合理编排,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给表演带来活力。

第四,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

第五,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融合汉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汉族茶文化。

第六,茶艺是一门唯美是求的生活艺术,只有分类深入研究,不断发展创新,茶艺才能走下表演舞台,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当代民众乐于接受的一种健康、诗意、时尚的生活方式。

分类

表演型茶艺是指一个或多个茶艺师为众人演示泡茶技巧,其主要功能是聚焦传媒,吸引大众,宣传普及茶文化,推广茶知识。这种茶艺的特点是适合用于大型聚会、节庆活动,与影视网络传媒结合,能起到宣传茶文化及祖国传统文化的良好效果。

表演型茶艺重在视觉观赏价值,同时也注重听觉享受。它要求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可借助舞台表现艺术的一切手段来提升茶艺的艺术感染力。 待客型茶艺

待客型茶艺是指由一名主泡茶艺师与客人围桌而坐,一同赏茶鉴水,闻香品茗。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是茶艺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都直接参与茶艺美的创作与体验,都能充分领略到茶的色香味韵,也都可以自由交流情感,切磋茶艺,以及探讨茶道精神和人生奥义。 这种类型的茶艺最适用于茶艺馆、机关、企事业单位及普通家庭。修习这类茶艺时,切忌带上表演型茶艺的色彩。讲话和动作都不可矫揉造作,服饰化妆不可过浓过艳,表情最忌夸张,一定要像主人接待亲朋好友一样亲切自然。这类茶艺要求茶艺师能边泡茶,边讲解,客人可以自由发问,随意插话,所以要求茶艺师要具备比较丰富的茶艺知识具备较好的与客人沟通的能力。

营销型茶艺是指通过茶艺来促销茶叶、茶具、茶文化。这类茶艺是最受茶厂、茶庄、茶馆欢迎的一种茶艺。演示这类茶艺,一般要选用审评杯或三才杯(盖碗),以便最直观地向客人展示茶性。这种茶艺没有固定的程序和解说词,而是要求茶艺师在充分了解茶性的基础上,因人而异,看人泡茶,看人讲茶。看人泡茶,是指根据客人的年龄、性别、生活地域冲泡出最适合客人口感的茶,展示出茶叶商品的保障因素(如茶的色香味韵)。讲好茶,是指根据客人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巧妙地介绍好茶的魅力因素(如名贵度,知名度,珍稀度,保健功效及文化内涵等),以激发客人的购买欲望,产生“即兴购买”的冲动,甚至“惠顾购买”的心里。

养生型茶艺包括传统养生茶艺和现代养生茶艺。传统养生茶艺是指在深刻理解中国茶道精神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佛教、道教的养生功法,如调身、调心、调息、调食、调睡眠、打坐、入静或气功导引等功法,使人们在修习这种茶艺时以茶养身,以道养心,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现代养身型茶艺是指根据现代中医学最新研究的成果,根据不同花、果、香料、草药的性味特点,调制出适合自己身体状况和口味的养生茶。养生型茶艺提倡自泡、自斟、自饮、自得其乐,深受越来越多茶人的欢迎。

茶艺用具

1.置茶器

①茶则: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壶的用具。 ②茶匙:将茶叶由茶则拨入茶壶的器具。

③茶漏(斗):放于壶口上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散落壶外。

④茶荷:属多功能器具,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还可视茶形、断多寡、闻干香。 ⑤茶擂:用于将茶荷中的长条形茶叶压断,方便投入壶中。 ⑥茶仓:分装茶叶的小茶罐。 2.理茶器

①茶夹:将茶渣从壶中、杯中夹出;洗杯时可夹杯防手被烫。 ② 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 ③茶针:用于通壶内网。

④茶桨(簪):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于通壶嘴。 3.分茶器

①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壶中的茶汤泡好后可倒入茶海,然后依人数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数少时则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产生苦涩味。茶海上放滤网可滤去倒茶时随之流出的茶渣。 4.品茗器

①茶杯(品茗杯):用于品啜茶汤。 ②闻香杯:借以保留茶香用来嗅闻鉴别。 ③杯托:承放茶杯的小托盘,可避免茶汤烫手,也起美观作用。 5.涤洁器

①茶盘: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

② 茶船(茶池、茶洗、壶承):盛放茶壶的器具,也用于盛接溢水及淋壶茶汤,是养壶的必须器具。

③ 渣方:用以盛装茶渣。

④水方(茶盂、水盂):用于盛接弃置茶水。 ⑤ 涤方:用于放置用过后待洗的杯、盘。

⑥ 茶巾:主要用于干壶,可将茶壶、茶海底部残留的杂水擦干;其次用于抹净桌面水滴。 ⑦容则:摆放茶则、茶匙、茶夹等器具的容器。 6. 其它

①煮水器:种类繁多主要有炭炉(潮汕炉)+玉书碨、酒精炉+玻璃水壶、电热水壶、电磁炉等。选用要点为茶具配套和谐、煮水无异味。

② 壶垫:纺织品。用于隔开壶与茶船,避免因碰撞而发出响声影响气氛。 ③ 盖置:用来放置茶壶盖、水壶盖的小盘(一般以茶托代替) ④ 奉茶盘:奉茶用的托盘。

⑤茶拂:置茶后用于拂去茶荷中的残存茶末。 ⑥ 温度计:用来学习判断水温。

⑦ 茶巾盘:用以放置茶巾、茶拂、温度计等。 ⑧ 香炉:喝茶焚香可增茶趣。

推荐第5篇:中国联通发展历史

1.联通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1994---联通成立之初

中国联通:1994年7月19日,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挂牌成立。中国联通的成立是我国电信行业深化改革、打破垄断的重大举措,是中国电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第二阶段:1994年到1999年---联通清理“中中外”项目

中国联通:联通因急需要资金从1995年开始用“中中外”项目方式进行网络,共涉及11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家大型电信商,但这种模式非常不成熟,于是在1999年7月,清理“中中外”工作全面启动。并以此为契机,联通为重组上市理清了产权的基本脉络 第三阶段:1999年到2000年---联通海外上市融资

中国联通:2000年6月,公司在香港、纽约成功上市,筹资56.5亿美圆,进入全球首次股票公开发行史上的前十名。2002年10月,公司又在上海成功完成A股上市,成为国内资本市场流通股最大的上市公司。

第四阶段:2002年联通CDMA商用 开始争霸电信市场

中国联通:2002年1月8日 联通CDMA移动通信网正式开通。这个一期工程投资就达240亿元的系统将改变原来由GSM技术一统天下的局面,使我国的移动通信进入GSM与CDMA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2.企业概况: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联通”)于2009年1月6日在原中国网通和原中国联通的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在国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境外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是中国唯一一家在纽约、香港、上海三地同时上市的电信运营企业,连续多年入选“世界500强企业”。中国联通主要经营固定通信业务,移动通信业务,国内、国际通信设施服务业务,卫星国际专线业务、数据通信业务、网络接入业务和各类电信增值业务,与通信信息业务相关的系统集成业务等。中国联通于2009年4月28日推出全新的全业务品牌“沃”,承载了联通始终如一坚持创新的服务理念,为个人客户、家庭客户、集团客户提供全面支持。

近年来,中国联通的资产、人员、用户和收入规模明显扩大,企业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截至2012年底,中国联通资产规模达到5760.72亿元人民币,全系统从业人员29.48万人。截至2013年3月底,用户总数4.03亿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25,070.8万户(3G用户8,781.6万户),宽带用户6,091.3万户,固定电话(含无线市话)用户9,127.5万户。中国联通的收入规模、用户规模及上市公司市值均位居全球电信运营商的前列。

中国联通拥有覆盖全国、通达世界的现代通信网络,积极推进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的宽带化,为广大用户提供全方位、高品质信息通信服务。2009年1月,中国联通获得了当今世界上技术最为成熟、应用最为广泛、产业链最为完善的WCDMA制式的3G牌照。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中国联通便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WCDMA网络。目前,3G网络已经覆盖了全国所有城市。 面对全球电信业创新转型和我国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中国联通将继续推进企业的创新发展进程,以全业务经营和3G发展为引擎,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加强技术、业务、服务和管理创新,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服务需求,致力于成为信息生活的创新服务领导者,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3.愿景使命:

中国联通将致力于成为“信息生活的创新服务领导者”( “Innovation & Service Leader for Information Life”)。 公司愿景包括四个核心要素,即“信息生活”、“引领创新”、“卓越服务”和“领导者”。 “信息生活”是公司经营的核心领域,是人们社会生活、工作、商务、社交、娱乐等全方位信息服务需求的总称。服务“信息生活”体现了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与客户用心沟通,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助力添彩,做优秀企业公民的愿望。“信息生活”的核心内涵是要为社会提供高品质的信息服务。 “引领创新”是公司长期健康发展的源动力和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必然要求。公司要立足成为影响和引领技术、业务、服务和管理的创新型企业。“引领创新”的核心内涵是要打造一流的创新能力。

“卓越服务”是公司未来作为信息服务提供商的立足之本和实现增长的必由之路。公司要以为客户提供最好的信息服务为己任,建立业界领先的服务体系。“卓越服务”的核心内涵是始终追求为客户提供卓越的服务感知。

“领导者”是公司始终追求的目标。公司要在企业规模、经营业绩、运营效率、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等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领导者”的核心内涵是树立世界一流的信息服务品牌,在核心业务上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领导者。 “信息生活”体现了公司以客户为中心的全新定位;“引领创新”和“卓越服务”突出了公司的核心经营理念;“领导者”展现了公司在发展中持续提升客户信息生活品质的不懈追求和雄心壮志。

4.企业形象:

中国联通的公司标识是由中国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演变而来。回环贯通的线条,象征着中国联通作为现代电信企业的井然有序、迅达畅通以及联通事业的无以穷尽,日久天长。

标志造型有两个明显的上下相连的“心”,它形象地展示了中国联通的通信、通心的服务宗旨,将永远为用户着想,与用户心连着心。

中国红:国旗色,代表热情、奔放、有活力,是中国情结最具代表性的颜色。象征快乐与好运的红色增加了企业形象的亲和力并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与活力、创新、时尚的企业定位相吻合。

水墨黑:最具包容与凝聚力的颜色,是高贵与稳重的象征。红色和黑色搭配具有稳定、和谐与张力的视觉美感。

红色双“i”是点睛之笔,既象两个人在随时随地沟通,突出了“让一切自由连通”的品牌精神,又在竖式组合中巧妙的构成了吉祥穗造型,强化了联通在客户心中吉祥、幸福的形象。

i:发音同“爱”,延伸“心心相连,息息相通”的品牌理念;英文释义“我-i”、“信息-information”迎合“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模式以及“向客户提

供一体化的通信与信息服务”的品牌营销总体思路。

5.服务号段:目前已将发放的号段有:130、1

31、1

32、1

55、1

56、18

5、186其中18

1、183正在积极申请中。另有145号段为中国联通3GWCDMA无线上网卡专用号段。于2009年正式启用。

6.联通品牌:沃品牌

从“沃”品牌的设计理念来看,其中文名称“沃”与英文名称“WO”发音相近,意在表达对创新改变世界的一种惊叹,表达了想象力放飞带来的无限惊喜。整个品牌标识图形设计取自中国联通标识“中国结”的一部分,寄寓了传承与突破的双重含义:明亮、跳跃的橘红色,时尚、动感又兼具亲和力;突破传统的对称设计风格,进一步体现出敢于创新、不懈努力、始终向前的精神理念。

优势:从全球范围看,许多国际电信运营商都采用了这一品牌策略,构建以单一主品牌统领所有业务的品牌模式。这一品牌策略更易于整合传播资源,快速建立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中国联通将实施的品牌策略就是单一主品牌策略,这也是我国通信业首次使用单一主品牌策略。

7.联通3G品牌和全业务品牌策略分析

时间策略:优势与劣势分析。在营销层面上,联通的低调蕴涵着一个后发制人的市场策略,在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纷纷推出3G产品并开始试水时,联通获得了一个观察者的空间和时间,在对竞争对手的实际表现进行分析后,联通有可能针对其发现的市场弱点或空白进行重点出击,从而造成差异化营销的最大效果 演变策略:品牌体系整合求变。联通的品牌历来十分庞杂,此次3G牌照发放对于联通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新联通可以利用这个契机通过对品牌的梳理演变,打造一个清晰、合理的品牌体系。中国联通应通过这次3G品牌发布机遇,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一整套关于品牌的市场调查方案,收集关于原有品牌市场影响力的反馈信息,整理评估分析,将其中符合新品牌定位的原有品牌纳入新体系。客观分析原有品牌的发展潜力,利用3G网络的技术优势,整合提升原有品牌,塑造强势品牌。此外,在客户品牌策略上应拒绝跟随战略。联通在G网战略上明显奉行了跟随战略:新势力对应动感地带,世界风对应全球通,如意通对应神州行。在当时同为GSM网络的运营背景下,采用这一策略未尝不可。但进入3G竞争时代,联通基于具有优势的WCDMA网络,需要给3G用户提供更独特的品牌体验,从而也需要打造出差异化明显的品牌特征。联通在品牌整合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整体品牌形象的独特创新。

价值策略:实力+服务。品牌建设要强调连续性和一致性。

3G品牌背后的价值仍然在于实力+服务,一个创意独特、策划周密、操作良好的品牌,在市场前期很有可能得到部分用户的追捧,形成一时的热潮,但后续的运营、服务、维护以及新元素的有序添加,才是一个品牌不断成长,不断成熟,最终形成号召效应的王道。由于品牌建立具有很强的连续性,所以定位以后的品牌内涵需要坚持,不要轻易地改变。对联通而言,进行品牌延伸可以降低产品推出时的成本和风险,但如果没有长期的跟踪和培育,短线品牌将不适宜建立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

形象策略:抓住代入感。。品牌的区隔性如果不符合消费者对中国联通的品牌认知,就会导致消费者对联通品牌认知的错位和模糊。一旦品牌认知模糊,得不到消费者认可,就会使消费者对品牌产生不信任感,在购买产品时,选择这个品牌的几率就低。

融合策略:塑造全业务特色。

在北方市场,中国联通继去年年底试水全业务运营后,随即又对旗下的手机、固话、宽带等业务进行深度整合,正式推出了针对家庭用户的融合业务“亲情1+欢”。“亲情1+欢”以全业务捆绑吸引用户,其中不乏“手机和固话互打免费”、“宽带赠送3个月”等重磅动作。

联通需要考虑如何把3G品牌的数据服务和移动宽带上网业务融合到全业务品牌中去。而类似共享时长、长话市话合

一、统一账户、统一服务、统一支付、统一通信、同号、统一邮箱、统一悦铃、统一IVR等服务都将是联通3G品牌与全业务品牌统领下,加快推出各项融合业务的必然手段

全业务品牌策略 推动融合业务发展

全业务品牌策略不是放弃市场细分,一方面,全业务品牌“沃”正在向主要的细分市场进行品牌延展,另一方面,中国联通对所有的用户需求进行细分,提供个性化的各种业务产品,包括传统业务和创新的融合新业务。最终,实现全业务品牌推动融合业务发展的目的。 在服务方面,中国联通同样在全业务品牌体系下提升细分市场服务标准。据了解,中国联通将从原来的分品牌分级服务标准逐步过度到全业务品牌下的差异化服务标准,也就是实现两个差异化服务:一是中国联通将在全业务品牌下体现不同客户群的服务差异化,根据个人、家庭、商业的不同,来实施不同的个性化服务。二是在同一客户群内,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相适配的服务标准。 通过全业务品牌策略的整合营销,“沃”品牌将与各类差异化业务一起形成合力,实现最优化的整体传播效应,从而获得新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推荐第6篇:乒乓球发展历史

乒乓球发展历史

上传: 许秀华

更新时间:2012-3-7

阅读: 124 1927年,国际乒乓球联合会(ITTF,International Table Tennis Federation)正式成立,并决定举行第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五十多年来,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初期,运动员使用的球拍虽形状各异,但都是木制的,击出的球的速度慢。力量小,谈不上什么旋转;打法也单调,只是把球推来推去。

1936年,第十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匈牙利布格拉举行,大赛中出现了令人惊叹的局面。男子团体冠军争夺赛,在罗马尼亚和奥地利进行。比赛从星期天21时进行。熟料双方派出三名削球手,由于打法相同,双方水平又接近,且都用了蘑菇战术,不肯轻易挑板,而且企图从对手的失误中取胜。比赛进行到三时还是2:2。当地规定,公共场所必须在3时关闭,惹来了警察干涉,最终耗时31时奥地利才以5:4战胜。

1903年,英国人古德发明了胶皮球拍,有力地促进了乒乓球技术的发展。从1926年到1951年,世界各国选手大都使用表面有圆柱形颗粒的胶皮拍。击球时增加了弹性和摩擦力,可以使球产生一定的旋转,因而出现了削下旋球的防守型打法。这一打法在欧洲流行长久,不少运动员采用这种打法获得了世界冠军。这一时期乒乓球运动的优势在欧洲,其中匈牙利队成绩最突出,在117项次世界冠军中,他们获57项次,占欧洲队的一半。但这种球拍只能以制造下旋为主。人人皆此,磨来守去,即使夺得了冠军也毫无意义。

20世纪50年代初,奥地利人发明了海绵球拍,日本运动员道德在世界比赛中使用,并一举夺取得第十九届世界锦标赛的四项冠军,打破了欧洲运动员的垄断地位。由于日本运动员利用这种球拍创造的远台长抽进攻型打法,具有正手攻球力量大,速度快,发球抢攻威胁大等优点,因而速度慢、旋转弱、攻击力不强的欧洲防守型打法被逐渐取代,使日本夺得了五十年代乒乓球运动的优势。1952年到1959年,在49项次世界冠军中,日本队夺得24次项次,占47%。这是乒乓球运动水平的第一次大提高。

1959年,容国团获得了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后,中国运动员开始登上了国际乒坛。逐渐形成了以“快、准、狠、变”为技术风格的直拍近台快攻打法。在1961年第二十六届世界锦标赛中,中国队既过了欧洲关,又战胜了远台长抽加秘密武器——“弧圈球”打法的日本选手,第一次夺得了男子团体世界冠军。并连续获得第二十

七、二十八届男子团体冠军。中国近台快攻的优点是站位近,速度快,动作灵活,正反手运用自如,比日本远台长抽打法又大大前进了一步。六十年代,中国乒乓球技术水平位于世界最前列,乒乓球运动的优势由日本转移到中国。这是乒乓球运动水平的第二次大提高。

在日本、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同时,欧洲运动员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终于取日本弧圈球技术和中国近台快攻打法之长,创造出适合于他们的先进打法,即以弧圈球为主结合快攻的打法。代表人物是匈牙利的克兰帕尔和约尼尔。以快攻为主结合弧圈球的打法,是以正反手快攻为主要技术,用反手快拨快攻力争主动,以正手拉弧圈球寻找机会扣杀为得分手段。代表人物是瑞典的本格森、捷克的奥洛夫斯基等。这两种打法的特点是放置较强,速度快,能拉能打,低拉高打,回旋余地较大。乒乓球运动又推进到放置和速度紧密结合的新高度。这是乒乓球运动水平的第三次大提高。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交往和学习研究的加强,各种打法互取长短,使乒乓球技术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和提高。比如,我国近台快攻、直拍快攻结合弧圈球、横拍快攻结合弧圈球等打法和技术,均有所发展和创新,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了优良的成绩。现在,乒乓球已发展成为各国人民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国际乒乓球联合会亦已拥有127个会员协会/是世界上较大的体育组织之一。由国际乒联和各大洲乒联举办的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洲际比赛及各种规模和形式的国际比赛不胜枚举。1982年,国际奥委会关于从1988年起把乒乓球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决定,必将激起世界各国对乒乓球运动的进一步重视,推动乒乓球运动更快地发展。

乒乓球运动的产生,纯属偶然。是因两个英国青年玩耍引起的。 19世纪末,一天伦敦两个青年人到一家饭馆去吃饭,在等待侍者送饭时,他们感到无聊,便信手将装雪茄的盒盖拿在手中玩,同时又将酒瓶上的软木塞也拨了下来,两人在餐桌上你来我往,相互打过来打过去,结果,他俩玩得竟入了迷,连吃饭都顾不上了。由此,这项餐桌上的游戏,很快就演变、发展成乒乓球赛,并席卷伦敦,一时形成了一股乒乓球热。 为了纪念发明国,1926年,第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伦敦举行。

早先人们打乒乓球时,大都喜欢在木板球拍上贴一层皮革或软木。胶皮球拍是英国人古德首先发明并使用的。一天,古德赛完球后,在回家途中到药店买药,当药店老板将找回的零钱扔给他时,钱币落在胶皮盘子上弹了起来。古德的眼眼顿时一亮,于是向药店老板买下了胶皮盘子,安在自己的球拍上,精心改革了自己原先的球拍。后来,古德用这块世上第一个粘上胶皮的球拍参赛,并从容地战胜了所有的对手。自此,胶皮球拍便公开问世了。

乒乓球得名的由来及其它

在运动史上,乒乓球运动可以算是一项年轻的体育运动,它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比起田径运动(两千年以上)来,它可算是名副其实的后辈。

1890年,几位驻守印度(India)的英国海军(navy)军官偶然发觉在一张不大的台子上玩网球颇为刺激。后来他们改用空心的小皮球代替弹性不大的实心球,并用木板代替了网拍,在桌子上进行这种新颖的“网球赛”,这就是table tennis得名的由来。

Table tennis出现不久,便成了一种风靡一时的热门运动。20世纪初,美国开始成套地生产乒乓球的比赛用具。最初,table tennis有其它名称,如Indoor tennis。后来,一位美国制造商以乒乓球撞击时所发出的声音创造出ping-pong这个新词,作为他制造的“乒乓球”专利注册商标。Ping- pong后来成了table tennis的另一个正式名称。当它传到中国后,人们又创造出“乒乓球”这个新的词语。

在日语里,乒乓球叫做“桌球”。乒乓球运动的很多用词是从网球变来的。打乒乓球所用的球叫ping-pong ball或table-tennis ball,乒乓球台叫ping-pong table,台面称court,中间的球网称net,支撑球网的架子叫net support。

乒乓球单人比赛一般采取三局两胜或五局三胜制,所谓“局”,英文是set。发球叫serve。

乒乓球起源于英国.欧洲人至今把乒乓球称为\"桌上的网球\",由此可知,乒乓球是由网球发展而来.19世纪末,欧洲盛行网球运动,但由於受到场地和天气的限制,英国有些大学生便把网球移到室内,以餐桌为球台,书作球网,用羊皮纸做球拍,在餐桌上打来打去.

20世纪初,乒乓球运动在欧洲和亚洲蓬勃开展起来.1926年,在德国柏林举行了国际乒乓球邀请赛.后被追认为第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同时成立了国际乒乓球联合会.

乒乓球运动的广泛开展,促使球拍和球有了很大改进.最初的球拍是块略经加工的木板.后来有人在球拍上贴一层羊皮.随著现代工业的发展,欧洲人把带有胶粒的橡皮贴在球拍上.在50年代初,日本人又发明了贴有厚海棉的球拍.最初的球是一种类似网球的橡胶球,1890年,英国运动员吉布从美国带回一些作为玩具的赛璐珞球,用於乒乓球运动.

在名目繁多的乒乓球比赛中,最负盛名的是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起初每年举行一次,1957年后改为两年举行一次.

1904年,上海一家文具店的老板王道午从日本买回10套乒乓球器材.从此,乒乓球运动传入中国. 乒乓球运动大约在十九世纪末期起源于英国,随后传到美国、欧洲中部、日本、中国及韩国等地。乒乓球运动起初被很多人视为娱乐活动,但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主要运动之一。乒乓球运动于1988年获得奥林匹克运动会承认,正式成为比赛项目,其中包括了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及女子双打。

乒乓球术语

第一发展阶段 欧洲全盛期

最初,运动员使用木制球拍,速度慢,旋转也不强,因此打法单调,只是把球挡来挡去。胶皮拍出现后,技术有些变化。因为胶皮拍比木制拍弹性大,摩擦力大,可以制造一定的旋转,于是出现了削下旋的防守型打法。这种打法曾在欧洲风行一时,不少运动员采用这种打法获得世界冠军。如匈牙利的法卡斯(女),英国的伯格曼、李奇,捷克的瓦纳等。这一时期,乒乓球运动的重点和优势在欧洲。世乒赛举行的18届,在七个项目中,先后共有117个冠军(第11届女单无冠军)。除美国选手取得8个冠军外,其余109次冠军全部为欧洲选手获得,其中匈牙利选手成绩最为突出,共得57项半冠军。此时期常被世人称为欧洲的全盛时期。

欧洲选手的基本打法是防守多于进攻,主要靠稳削下旋球取胜对手。他们的指导思想是力争自己不失误,而等待对方失误以取胜。于是在争夺世界冠军的决赛中,曾不止一次地出现打“蘑菇球”的局面,最后有的裁判员不得不用掷钱币的方法来决定胜负。在第11届女子单打决赛中,由于美国和奥地利运动员比赛时间过长,双方又不同意用抽签方法决定胜负,致使这一届女子单打世界冠军成绩表内只好写着“无冠军”。鉴于上述情况, 国际乒联决定修改规则、增宽球台、降低网高,限定比赛时间等,以鼓励积极进攻,加快比赛进程,防止采用消极打法。此后,削中反攻打法有所发展。这是乒乓球运动史的第一个发展时期。

第二发展阶段 优势转向亚洲,日本称霸乒坛

1952年,日本运动员在参加第19届世界锦标赛中采用远台长抽打法,结合快速的步法移动,击败了欧洲的下旋削球,从此使上旋打法占了优势。此外,日本还革新了工具,使用海绵球拍,因而加快了进攻的速度。这种新的打法,比速度慢、旋转弱、攻击力不强的防守型打法先进。日本运动员的远台正手攻球,力量大、速度快,配合威胁性较大的反手发急球抢攻,在第19届锦标赛中一举夺得4项冠军,从而打破了欧洲运动员的垄断地位。

这一时期举行过7届世界锦标赛(第19~25届),世界冠军金牌共49枚,日本选手竟夺走了24枚,占总数的49%。在第25届锦标赛上,日本运动员达到了高峰状态,获得了7项冠军中除男子单打以外的6项冠军。以上是乒乓球运动史的第二个发展时期。

第三发展阶段 中国直拍近台快攻打法崛起世界乒坛

在50年代日本称霸世界乒坛的时候,中国也开始登上世界乒坛。通过参加几届世界锦标赛,总结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在技术上保持了快和狠的特点,训练上狠抓基本功,加强了击球的准确性和变化,提高了对削球的拉攻技术,逐渐形成和创造了以“快、准、狠、变”为技术风格的独特的直拍近台快攻打法。在1961年第26届世界锦标赛中,中国队既过了欧洲削球关,又战胜了远台长抽加“弧圈球”打法的日本选手,第一次获得男子团体世界冠军,并连续获得第

27、28届男子团体冠军,震撼了世界乒坛。中国近台快攻的优点是站位近、速度快、动作灵活、正反手运用自如,比日本远台长抽打法又向前发展了一步。

在第26~28届的3届世界锦标赛中,世界冠军金牌共2l枚,中国运动员共夺得11枚,占总数的52%。这说明,60年代中国乒乓球的技术水平,位于世界乒坛的最前列,技术优势由亚洲的日本转移到中国。这是乒乓球运动史的第三个发展时期。

第四发展阶段 欧洲的复兴和欧亚对抗

在亚洲日本、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同时,欧洲乒乓球选手一直处于探索和动荡之中。他们从失败和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学习并发展了日本的弧圈球技术,吸取了中国近台快攻打法的优点,创造了适合他们的以弧圈球为主结合快攻和以快攻为主结合弧圈球这两种先进打法。经过20年的努力,终于找到了方向,摸索出自己技术发展的道路。前一种打法以匈牙利的克兰帕尔、约尼尔为代表,后一种打法以瑞典的本格森、捷克的奥洛夫斯基、波兰的格鲁巴为代表。上述两种打法的特点是旋转较强、速度快、能拉能打、低拉高打、正反手都能拉弧圈球,回球威胁性较大。他们把旋转和速度紧密地结合起来,把乒乓球技术又推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70年代以来,我国近台快攻打法也有一定的提高和发展,如创新了正、反手高抛发球,发展了推挡技术中的加力推,减力挡和推挤弧圈球,增加了正手快拉小弧圈、正手快带弧圈球等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在历届世界锦标赛中显示了一定的威力。另外,我国直拍快攻结合弧圈球打法,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削攻结合和以削为主打法的选手,较好地掌握与运用了两面不同性能的胶皮,在发球,搓球、削球、拱球与挡球等技术方面,有所发明和创新,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我国横拍快攻结合弧圈打法的运动员,近年来加强了正手攻球的力量和反手技术的基本功,在一系列的国际比赛中,也战胜了不少著名的欧洲选手,取得了良好的绩。在第31~39届的9届世界锦标赛中,中国队共获得42项世界冠军:7次男子团体冠军、7次女子团体冠军、5次男子单打冠军、7次女子单打冠军,3次男子双打冠军,6次女子双打冠军(其中包括1次与朝鲜运动员合作)、7次混合双打冠军,占总数63项的66.6%。

第五发展阶段 进入奥运时代,欧亚竞争更加激烈

1988年,乒乓球被列入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这大大推动了世界乒乓球运动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欧亚乒乓强国,如瑞典、南斯拉夫、苏联、波兰、匈牙利、德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南朝鲜、日本和中国等,更加重视乒乓球的普及和提高。而中国男队在汉城奥运会和第40、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比赛成绩,说明长期处于主宰地位的中国乒乓球选手正在让位。进入奥运时代的乒乓球运动,欧亚竞争将更加激烈。目前正处于乒乓球运动史的第五个发展时期。

推荐第7篇:银行卡发展历史

中国银行卡发展轨迹

截至2004年底,中国国内各金融机构累计发行银行卡7.6亿张,其中贷记卡1000多万张,准贷记卡2300万-2500万张,其余7亿多张均为借记卡。 1979年10月中国银行广东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代理东美信用卡业务协议书,并开始办理此项业务。信用卡在中国出现。 1982年7月-1983年5月中国银行先后与香港南洋商业银行、日本东海银行、日本三和银行、香港汇丰银行、美国运通公司和美国花旗银行签订代理MasterCard卡、Visa卡、发达卡、百万卡、JCB卡、大莱卡和运通卡的直接购货协议。几大国际卡组织由此进入中国。 1985年6月中国第一张信用卡诞生,即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的“中银卡”。 1987年中国银行先后加入MasterCard、Visa,后发行人民币“长城MasterCard卡”、“长城Visa卡”。此后三年左右,中国交通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国内大行分别加入Visa或MasterCard国际组织,并陆续发行银行卡。 1988年6月中国银行发行了“外汇长城MasterCard卡”,这是国内首张在境外通用的银行卡。 1991年9月中国银行西藏分行发行人民币长城卡,标志着银行卡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介入流通领域。 1994年以银行卡跨行联网通用为基本目标的“金卡工程”正式启动,先后建立了18个城市(区域)银行卡交换中心,开通了当地银行卡跨行业务。 1995年3月广东发展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真正实现免担保、先消费后还款功能的贷记卡——广发人民币Visa信用卡及广发美元Visa信用卡。 1996年6月中国工商银行在国内首发双币种国际信用卡,这是国内第一个获得专利的银行卡产品。 1997年金卡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先后在上海、北京、天津、海南、厦门、大连、青岛、杭州、沈阳、广东、江苏、山东、深圳、昆明、福州、武汉、长沙、郑州建立了18个城市(区域)银行卡网络服务中心,并在北京建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初步实现了城市(区域)内的银行卡跨行通用,各商业银行行内系统的建设和整合也在同步进行。 1998年12月至2000年12月全国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建成了异地跨行信息交换系统。此后,各城市银行卡中心和商业银行总行系统逐步开始同总中心联网,银行卡全国联网联合工程逐步深化。但是,网络布局仍存有管理分散、技术标准和业务操作系统各不相同等严重缺陷。 2001年2月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全国银行卡工作会议”上指出:从分散经营到联合经营是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组建统一法人的中国银联,统一规划全国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网络的架构和布局,推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成为明确的任务。 2001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通知,要求中国境内各商业银行(含邮政储汇局、农村信用联社等)发行的具有人民币结算功能的银行卡统一采用“银联”标识,必须符合统一的“银行卡联网联合业务规范”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 2001年12月1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视察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时,提出2002年联网通用工作的“314”目标,即实现300个以上地市级城市各类银行卡的联网运行和跨地区使用,100个以上城市实行各类银行卡的跨行使用,40个以上城市推广普及全国统一的“银联”标识卡。 2002年1月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和深圳五个城市先期推出跨行、跨地区通用的“银联”标识银行卡,之后向全国其它城市逐步推广。 2002年3月26日由国内80多家金融机构的出资折合16亿元,以合并当时18个城市银行卡中心和总中心为基础,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成立。 2002年5月17日国内首家银行卡专业化经营机构——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在北京正式挂牌,掀开了国内各商业银行改革银行卡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序幕。 2002年5月、6月中国银联分别加入Visa、MasterCard国际组织。 2002年12月招

商银行首家开始了信用卡的大规模、专业化、系统化营销运作。自此,也翻开了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规模化发展的新篇章。因而,随后的2003年,也被业界称为——信用卡元年。 2003年1月21日中国银联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等5个试点城市正式开通银行卡ATM跨行转账业务。 2003年5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银行外币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出台,个人银行卡外汇管制政策解禁,具有实际交易背景的个人银行卡账户的购汇额度限制取消,允许个人银行卡海外提现。 2003年8月27日南京商业银行梅花贷记卡在宁发行,这是中国内地第一张使用中国银联国际BIN号—“62”字头的信用卡,银联标准信用卡正式问世。 2003年1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03)第16号《公告》,规定“内地居民可使用内地银行发行的个人人民币银行卡在香港用于购物、餐饮、住宿等旅游消费支付,以及在香港自动取款机上提取小额港币现钞”。 2004年1月18日银联人民币卡在香港地区正式实现受理。 2004年9月8日中国银联开通银联人民币卡在澳门地区受理业务。 2005年1月10日中国银联正式开通银联人民币卡在韩国、泰国和新加坡的受理业务。 2005年4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财政部、信息产业部、商务部、税务总局、银监会、外汇局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出了政府出手改善目前银行卡受理环境的明显信号,这也是政府各部委首度在银行卡领域的联手合作。 2005年5月11日中国银行和中国银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银联标准卡国际化工程

推荐第8篇:中国证券发展历史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

工商管理0801班 王险

1990年12月19日,数百名中外贵宾参加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的庆典。黄浦江畔一声锣响,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正式诞生了。上市交易的有被称为“沪市老八股”的8只股票,“老八股”都是一些集体企业或国有小企业,带有很强的试水性质,试点不成功,也无关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在改革开放的特区隆重地举行了开业典礼。

这两个特殊的日子,已经作为辉煌的起点,载入了史册。沪深两家交易所的正式开业,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的证券市场正式诞生了,也象征着中国证券的历史长河,千折百回,历经险阻,终于汇流成涛天的大潮,即将朝着无垠的大海奔去。

二十年的历史表明,证券市场的诞生顺应了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但为市场经济的运作提供了样板,为深化企业改革提供了动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金融意识,有力地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1991年初,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视察时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活了,全盘皆活。这在理论上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1992年中国证监会成立,开始实行全国范围的证券发行规模控制与实质审查制度。从那之后直至2000年之前,股票发行依靠的是行政审批,投行经历的是“额度制”阶段。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谈话,不仅给“股票市场到底姓社姓资”的争论画上了一个句号,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新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1992年,掀开了新中国利用股票在国际市场上直接融资的历史一页。拉开了深沪证券市场由地方性市场走向全国性市场的序幕,标志着证券市场的监管已进入规范化阶段。

1993年至1995年,国家实行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证券市场受宏观经济形势特别是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十分明显,股市在曲折中艰难发展。这段期间实行的是“额度管理”,即由地方政府或者行业主管部门对企业进行实质性审查,他们想尽量将有限的股票发行规模分配给更多的企业,结果造成了上市公司规模小,公司质量差的情况。

1993年股票发行首次实行额度制,股票发行与上市规模迅速扩大,为支持经济发展筹集了大量资金,其他证券交易的品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证券市场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低迷的股票市场,中国证监会提出了“四大救市政策”和“三大救市政策”,由此引发了股市

8、9月份的牛市行情。但终因宏观形势并未根本改变,股市在维持了两个月的牛市行情后再次滑落。

同时,管理层在证券市场中提出了以债市为主的方针,国债的发行规模迅速扩大,国债期货市场交易异常火爆,出现债市压迫股市的现象。

1995年9月,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和股票市场融资”等政策,则意味着经过5年的探索实践,年轻的证券市场已从试验阶段走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经过前三年的治理整顿,宏观政策已由紧转松,货币政策由“双紧”转变为“适度从紧”。

1996年到2000年进入“指标管理”阶段,实行“总量控制,限报家数”。拟上市企业必须与政府搞好关系,政府手里掌握着有限的发行指标,而拟上市企业又众多,企业不得不花费巨额成本与政府拉关系,以致出现严重的“政府市场”。

由于上市公司规模较小,质量较差,人为捆绑上市等原因,有一部分出现了经营不善的状况,而股市在中国改革中既要向前冲,也要兼顾企业员工的利益和投资人的利益,不能简单地说“退市”就“退市”,最终造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壳资源”。

1996年,被称为中国股市的“准黄金时代”。但火爆行情带来了股市的过度投机。一些不负责任的大户狂炒“概念”,违规行为呈现出速增趋势。管理层连续颁发了“十二道金牌”调控股市,但都未抑制住股市的过度投机。

进入1997年,经过了充分回调的股市又开始得到复苏,深沪股市最终形成了沿着45°角一直向上运行的大牛市行情。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日趋严重。由于我们采取的措施得当,抵御住了境外危机的影响,股市也因为提前进行了调控,没有出现类似东南亚各国股市大幅暴跌的现象。

1998年,国际上东南亚金融危机蔓延,国内长江、松花江洪水泛滥,内忧外患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与股市的发展。面对日益严重的通货紧缩状况,人大、政协两会期间制定出全面松动的金融政策,给股市提供了强有力的基本面支持。沪市指数数次探至千点大关附近,都凭借政策力量最终化险为夷。

这一时期,中国证券市场在制度建设和基础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给中国股市的融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更多的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敞开了大门,为证券市场在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2月《证券法》的颁布,使中国证券市场从此走向了依法“治市”不断规范的新时期。作为新中国第一部证券法典,为证券市场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中国证券市场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是中国证券市场不断发展和逐步规范的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的证券市场经过风雨,走过坎坷,但发展壮大是其主旋律。新世纪的证券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发展和规范仍是证券市场的两大主题。当二十一世纪的帷幕徐徐升起,中国的证券市场正迎着新世纪的曙光,不断走向辉煌。

2001年3开始正式实行“通道制”。通道制下的股票发行额度不直接受总量控制,而是通过发行通道的限制间接受控,企业上市不确定因素增大;通道数额被分配到主承销商,而不再分配给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证券监管部门仍实行实质审核,券商投行开始获得一部分推荐股票发行的权力,同时也承担起股票发行的风险和确保上市公司质量不出问题的责任。

2003年《证券投资基金法》颁布,大力倡导价值投资理念,市场走出了一波反弹行情。

2004年“国九条”的颁布,不仅确立了证券市场的重要地位,而且为证券市场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使得今后市场规模稳步扩大。2月保荐制开始实施,5月,深交所中小板正式开板

2005年5月至2006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的股权分置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2006年下半年,中断近一年多的新股发行恢复,投行业务真正进入了“核准制”下的“保荐制”时代。保荐制的特点是,企业发行上市既要有投行(保荐机构)保荐,还要有两个投行从业人员(保荐代表人)具体签字负责保荐工作。保荐工作分为“尽职推荐”阶段(上市前)和“持续督导”阶段(上市后),其核心内容是强化和细化了保荐机构的责任,尤其是保荐代表人的个人责任。这阶段我国的经济走势与世界经济运行出现共振,在政策的积极配合下,股票市场走上了一轮空前的大牛市行情,并延续到了2007年。

2008年我国的证券市场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进入了空前的调整之中,同时凸显出的是证券市场避险功能的缺失。

2009年3月,创业板正式开板。第一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拉开序幕,股票发行定价完全市场化,要求市场各参与主体归位尽责,买者风险与责任自负。6月,第一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拉开序幕,股票发行定价完全市场化,要求市场各参与主体归位尽责,买者风险与责任自负。

2010年股指期货的推出和融资融券的试点,表明了管理层完善市场功能、提升市场质量的勇气和决心。这些年,我国初步形成了全面系统的证券期货法律体系,为市场规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市场质量和结构的日益改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机制和中介机构在市场的筛选、定价、调节供求中越来越重要,为发挥市场的功能和推进创新发展创造了条件。10月,第二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顺势推出,机构报价将更理性化,主承销商配售权的预演也在进行中。

这一阶段,市场的目光更多地为那些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经营者所吸引,有相当一批优质的、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民营企业进入到资本市场,有效地引导了社会闲置资金流向产业,新股发行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越来越清晰,效用也越来越明显,市场的财富观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投行的核心竞争力更多地体现在挖掘企业的潜在投资价值、理解新兴行业的特点与趋势、分析判断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等方面。同时,由于保荐责任的加大与严格问责机制的建立,平安投行紧跟资本市场改革方向并踏准了改革的每一步节奏,获得长足发展

纵观全局,我国证券市场二十年的辉煌历程充满了荆棘,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我们逐步走进一个全新的时代,辉煌的时代。证券市场带给人们的不只是资金与金钱,还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规则。但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要正确把握证券市场的功能和作用,防止偏离正确的轨道。证券市场今后的改革与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只有逐步解决阻碍市场发展的基本问题,才能使得我国的证券市场与国际接轨、跨向世界,实现国际化的大发展!

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止向前的滚动,而未来的机遇就在不远处等候。我国证券发行的改革方向就是市场化,监管部门将尊重资本市场发展的现状,考虑每一轮改革所取得的实际进展和出现的新问题,有的放矢地设定目标,稳扎稳打地部署推进。

也许未来3-5年,核准制就将过渡至注册制。企业发行股票上市,由保荐机构申报,在中国证监会备案,不受数量限制,券商对投资者负责、对市场负责,证监会专司监管,那时真正考验投行的将是资产估值定价和股票销售能力,券商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全国能做投行的券商可能不会超过30家,投行界将真正进入“剩者为王”和“名誉至上”的时代。

推荐第9篇:GPS发展历史

上周,美国媒体一篇关于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的报道,使这个中国也有参加合作开发的项目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美国一些官员以担心该系统被敌对国家与美国进行战争时使用为借口,威胁在不利情况发生时攻击该系统的卫星。自从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受前苏联剧变影响一蹶不振之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几乎独霸全球卫星定位服务市场,随着俄罗斯国力的逐渐增强,Glona将在未来三四年里恢复使用,而欧盟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也要在2008年投入运营,届时,卫星导航服务将由美国一家独霸转为三国分立,面对这样的局面,美国官员的激进言论也就不足为奇。回顾Galileo此前的筹划历程,处处可以看到美国阻碍该计划的身影,这表明,美国对卫星导航领域可能即将到来的三国时代依然抱着敌视态度,尽管如此,在中欧俄三方的合作下,这一时代也将很快来临。

“欧版GPS”挑战美国

自冷战结束后,美国在空间领域的军事和民用技术开发上逐渐呈现出绝对优势,目前在全球卫星定位和导航服务上几乎独霸全球,美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自投入使用近20年来,不仅为美国本土提供了周到的民用服务,而且为美军军事行动立下了汗马功劳。GPS在军事应用上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在海湾战争时期。在美军攻击伊拉克的一个水电厂时,为了达到立即打击敌人、同时减少损失的效果,美军使用依靠GPS导航的“斯拉姆”空地导弹,他们先发射了第一枚导弹将电厂的围墙炸开一个洞,紧跟着,第二枚导弹像长了眼睛一样穿洞而入,一举摧毁了发电厂的核心部位,而附近的水闸却完好无损。这种“千里穿杨”的功夫着实令世界为之动容。

欧洲的卫星定位服务一直由美国免费提供,但美国出于自身利益长期只为欧洲提供精度百米以上服务,而GPS在美国的民用领域精度可以达到30米,军事用途更达到了10米。内外有别的“二等服务”让欧洲人甚为不满,在这种涉及军事应用以及巨大民用利益的技术上,欧洲人决心打造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摆脱对美国的依赖。

欧洲欲后发制人

在上世纪90年代,欧盟和欧洲航天局已就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进行了长达5年的可行性论证。1999年,他们提出了欧洲版的GPS——“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伽利略”计划的出台是一个争吵不断的过程,欧盟内部一直存在着支持和反对两种意见。以法国为代表的国家强调打造欧洲独立GPS的重要性,而英德等国却认为,既然有美国提供的免费“午餐”,没有必要花巨额资金再打造一个同样的系统。

最终,由于意识到卫星导航服务潜在的巨大军事和商业利益,欧盟和欧洲航天局于2000年初决定建造“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当年6月,在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上,欧盟经过多方努力获得了实施“伽利略”计划所需的无线电频率资源,为顺利实施“伽利略”计划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001年,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的迅速胜利令世界各国震惊,GPS在其中的巨大作用促使欧盟加快“伽利略”计划的脚步。该年11月,欧洲航天局决定拨款5.5亿欧元用于技术开发,并在次年3月的欧洲首脑峰会上获得了一致支持,随后在欧盟运输部长会议上,各国部长仅用不到30分钟的时间,便为“伽利略”亮起绿灯,同意划拨4.5亿欧元研究经费,使该计划启动进入实质操作阶段。欧盟运输部长还以全票通过决议,决定在5年内打造一个可同美国GPS抗衡的欧洲卫星定位系统,打破由美国垄断全球空间定位技术的局面,具体投入市场运营的时间就在不远的2008年。

“伽利略”起步虽比美国GPS晚了20年,但这也同时使它能够根据实际使用经验在设计阶段就对新系统做出改进。它由30颗轨道卫星组成,比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都多出6颗,其精度也得以大大提高。美国GPS的最大精度为3米而且仅限于军用,而“伽利略”可为民用用户提供误差不超过1米的精确定位服务。打个比方说,GPS只能找到街道,而“伽利略”则可找到家门。因此,可以说“伽利略”的用户可根据需要进行更多的精度选择。

模式开放市场广阔

欧洲虽然致力打造自成体系的独立系统,但“伽利略”的设计却能与美国的GPS和俄罗的“格洛纳斯”兼容。另外,它还吸收中国、俄罗斯和以色列等国加入,采用开放的国际合作开发模式也使它具有更大的潜在市场。

中国在空间技术方面具有相当的实力,可以壮大“伽利略”系统研究队伍。另外,中国巨大的市场为“伽利略”计划提供了良好的市场远景。中国上亿手机用户和急剧增加的汽车拥有量,就能使该系统的服务范围成倍扩大。欧盟与中国于2003年5月16日正式开始“伽利略”计划合作谈判,并于今年9月草签合作协议。欧盟表示,在日益增长的定位服务市场中,中国将帮助“伽利略”系统成为全球主要的基础设施。

“伽利略”系统的低成本也使它在建成之后,将在国际的卫星定位市场占据优势。它的基本投资在32亿至36亿欧元之间,这个投资额相当于在欧洲建两个小型机场,或者说建150公里长的高速公路。如果加上启动市场运营的初期投资,总额也就在60多亿欧元。而美国的GPS系统总共斥资120亿美元,是“伽利略”造价的2到3倍。

美国设置种种障碍

欧盟内部的利益争吵虽然曾一度导致计划实施很不顺利,但该计划最大的阻力却来自美国。美国打心眼里不希望欧洲发展“伽利略”系统,在美国人眼里,欧洲根本没必要开发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目前美国GPS向全世界交通运输以及科研机构等民用用户免费提供服务,况且美国已计划再投资10多亿美元在2008年前完成GPS升级,满足用户需求,欧洲另搭灶台,实际上是巨大浪费;另外,“伽利略”一旦投入使用,会对美国GPS军用频率产生干扰,从而影响美国军事通讯,甚至造成泄密。据悉,美国国防部曾就此专门致电欧盟,要求欧盟就未来“伽利略”系统可能对美军用通讯造成的影响进行认真评估。而欧盟的回答十分直接,“伽利略”一定得建,即便对美国人来说,一旦GPS系统遇袭,他们还可依靠欧盟。

“伽利略”系统的建造意味着美国独霸卫星定位天下时代的结束,因此美国近年来一直百般阻挠“伽利略”计划的出台与实施。它不择手段诋毁“伽利略”计划的可行性,千方百计在欧盟成员国中制造矛盾、挑拨离间。美国的这种做法曾一度使得欧盟内部出现分歧。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甚至打起北约幌子,要求欧盟国防部长为“北约的利益”,劝说欧盟的交通部长不要通过该计划。

对“伽利略”计划的费用支出,美国也是加以夸大,认为欧盟所公布的预算不足,而对“伽利略”可能产出估计过高。美国认为,“伽利略”计划是一项很坏的计划。西班牙担任欧盟今年上半年轮值主席国后,美国还派员到西班牙游说,干扰该计划的通过。为了让欧洲放弃计划,美国决定从2000年5月1日起,撤销对为欧洲提供的GPS定位服务信号施加的长期干扰,使民用定位精度由百米提高到了十米。但最终也没有改变欧洲的决心。不过,来自美国方面的干扰在很大程度上拖延了“伽利略”计划的通过与实施。欧洲国家提高戒心

美国的各种“小动作”使欧洲国家提高了对其的戒心。他们认为,美国之所以反对该计划,主要是不希望GPS有竞争对手,其垄断地位受到挑战。更为关键的是,没有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欧洲建立独立的共同防务体系就是一句空谈。而“伽利略”计划给欧洲带来的利益则是不可估量的。

专家估算,在2008年到2020年,“伽利略”将为欧盟创造800亿欧元的利润,每年的经济收益将达100多亿欧元。与此同时,“伽利略”计划还可为欧盟提供15万个从事高科技开发的就业岗位。据估计,15万个就业机会每年将产生90亿欧元的经济效益。仅出售航空和航海终端设备一项,就可收入150亿欧元。此外,“伽利略”是现代科学技术,

特别是空间技术及其应用技术的综合应用,在开发过程中会实现一系列技术突破和创新。随着“伽利略”系统的建设和运作,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俄版GPS”蓄势待发

就在欧盟的卫星导航事业开展的如火如荼之时,俄罗斯版GPS——“格洛纳斯”导航卫星系统(Glona)也随着俄罗斯国力的增加蓄势待发。“格洛纳斯”系统的开发虽然落后于美国,但比欧盟的“伽利略”要早上几十年,今年9月24日,是俄联邦政府总统正式宣布“格洛纳斯”系统开始服役的11周年纪念日。

策略失误落后美国

1960年晚些时候,前苏联军方确认需要一个卫星导航系统用于规划中的新一代弹道导弹的精确导引。1968~1976年,前苏联经过多部门联合攻坚,终于颁布法令建立“格洛纳斯”系统,Glona即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首字母的简写,因此俄罗斯全球定位系统的研究基本上与美国同步展开。“格洛纳斯”的第一颗卫星于1982年发射入轨,原计划1991年建成完整的工作系统,随着前苏联巨变和“冷战”结束,俄罗斯继承了该系统的继续开发,但由于经济因素,该系统的进展一直不佳,而此时美国的GPS已经开始在军民两个市场发挥越来越大作用。

GPS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军民双用政策,实行军民联动,即竭力保持美国在军事上的优势,又谋取经济上的最大利益,而格洛纳斯的应用远不如GPS,既失去了市场又制约了发展,它虽然也是军民两用系统,但由于传统思维模式束缚,军转民过慢过迟,对民用开展不够重视与不够放手。因此,“格洛纳斯”在1993年还只是具备了初始作战能力,直到1996年初才真正实现了完整的星座部署。

技术不足成本居高

技术上的不足也使“格洛纳斯”底气不足。“格洛纳斯”卫星平均寿命短,一般在3年左右,后期增长至5年,因此,该系统前后虽然发射76颗卫星,但由于更换频繁,再加上前苏联解体造成经济困难,致使继续发射导航卫星补网出现困难,系统一度只有8颗在轨卫星可用,不能自己独立组网,因此不能提供实际的卫星定位服务。

直到2001年8月,“格洛纳斯”才有了新的转机,被搁置6年之后的导航系统终于又重获得了俄罗斯政府的财政支持承诺。俄政府计划将“格洛纳斯”最新型卫星的平均寿命增长到7年。2001年12月,俄罗斯成功发射了3颗采用新一代设计的更高精度的补网卫星,以期进一步推动“格洛纳斯”导航系统优化。截止到目前,该系统在轨实用卫星的数

量为9颗。第二代卫星虽然性能可靠,但价格也不菲,约是第一代卫星成本的2倍,继续进行补网发射需要更多的资金,而且随着卫星发射数量逐步增加,系统维护费用每年都将增加,目前每年的维护费就大约需要3900万美元,所以俄罗斯迫切寻求国外合作伙伴,为强大的导航系统奠定良性发展的基础,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俄罗斯才主动向欧盟示好,希望帮助其开发“伽利略”计划。

经济好转又受青睐

近两年,俄罗斯的经济形势大为好转,随着其国内能源经济的逐渐红火,俄政府有了更多的资金可以调用。目前,第三代卫星的设计方案也正在开发研制当中,预计在2005年发射运行,可将该卫星的在轨寿命延长到10年。去年12月10日晚间,俄罗斯成功发射3颗“格洛纳斯-K”卫星,使这一系统的卫星总数已达16颗。俄方设计师表示,当这个系统的卫星达到18颗时,“格洛纳斯”便可发挥导航定位功能;当卫星总数达24颗时,其导航范围可覆盖整个地球表面和近地空间。最新的一份格洛纳斯计划要求在2005年卫星数量增加到18~20颗卫星。据俄罗斯卫星服务开发商称,全实用24颗卫星星座有望在2005~2007年以后实现。

随着“格洛纳斯”系统逐渐恢复“元气”,俄罗斯人不会坐视卫星导航服务市场被美国独占。2001年GPS的业务就超过150亿美元,预计到2015年相关业务将增加到1400亿美元,年增长率超过25%,面对这一庞大的市场,美国、欧盟、俄罗斯三个版本的GPS中,谁将在卫星导航服务中获得胜利,未为可知。

太空也需反垄断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也没有。美国一直声称对全世界免费发送GPS信号,使得它为维持卫星导航服务的垄断地位找到了心安理得的理由,反正不收你的钱,尽管用。美国人讨厌垄断,因此制定了反垄断法,但对于美国占据绝对优势的太空服务领域,美国人从不介意垄断,原因很简单,垄断产生巨利。卫星定位服务市场的蛋糕是美国人做起来的,GPS信号虽然免费,但接收信号总得需要接收设备吧,美国人赚的就是这个钱。1986年,买一台一般精度的GPS定位仪要5万美元,高精度的要10万美元,现在一般GPS定位仪只要不到2000美元,高精度的也只卖3万美元。从中可以想见,美国公司这20年来赚走了多少利润。现在,全球卫星定位服务已是全球公认的八大无线产业之一,年产值达80亿美元,2005年更是将达150亿美元。面对如此利润丰厚的新兴产业,有着先进航空技术的俄罗斯和欧盟自然不甘心让“山姆大叔”独享。

对于卫星导航服务来说,垄断巨利还在其次,更严重的是垄断威胁。目前世界各国使用的美国GPS定位接收设备数以千万计,但美国可以随时找借口中断对某一国或某一地区的GPS信号,这意味着你花几千或者几万美元购买的接收设备将成为废品,就好比你买了手机,但通信公司突然说他们不管给你传送信号。美国在海湾战争时就曾置欧盟各国利益于不顾关闭对欧GPS服务。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一个国家的国防、气象、金融、新闻、通讯、导航、科学实验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高度依赖应用卫星,假如某国被强加“卫星禁飞区”,那结果将是灾难性的。有了第二套、第三套这样的导航服务系统,垄断威胁将大大降低,这也是中国积极参与欧洲“伽利略”计划的原因。

美国对于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无法说三道四,但对于欧洲还是有相当的话语权,从克林顿到现任的小布什总统,挑拨离间和威逼利诱的手段美国都用过,但对于这个有着巨大经济、政治和军事利益的市场,欧洲怎甘心坐失良机。

欧洲Galileo(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

由30颗轨道卫星组成,目前正处于筹划阶段,将在2005年至2008年全部发射后投入运营,基本投资在32亿至36亿欧元之间,投资额相当于在欧洲建一个小型机场,或者说建150公里长的高速公路。伽利略从运营开始就将同时开拓军民两用领域,精度不超过1米。另外,它还可兼容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Glona。

俄罗斯Glona (格洛纳斯全球导航系统)

由24颗卫星组成,1984年初开始发射首颗卫星,1995年前还是拥有24颗卫星的完整系统,由于卫星老化没有资金及时进行新老更替,一度只剩下一个躯干而不能提供定位服务。目前,俄罗斯正逐步进行新老卫星更替,预计在到2005年底完成。

美国GPS(全球定位系统)

由24颗导航卫星组成,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打造,成本在150亿美元左右。GPS最初仅限于军用全球卫星导航和定位服务,因此对民事应用领域有众多限制。GPS的精度可达3米,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国际上开放的民用精度只有30米。鉴于欧洲要建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美国已将民用定位精度提高到10米。(编译 阿 哲)

推荐第10篇:三星发展历史

三星企业文化

三星logo——基础色:青色

基础色体现了三星事业领域的广泛性,给人一种安定感和信赖感,同时也体现出三星人的意志和姿态。

——文字:英文SAMSUNG

用世界通用的英语,体现了三星向世界挑战的意志:文字采用了成熟的标识体,从而强化了追求高新技术的企业理念,并会给人一种高科技企业的形象。

——形体:椭圆形

椭圆形象征宇宙和世界,给人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从而体现三星人富于创造和挑战的性格,勇于革新、励精图治的形象。

——两端字:S和G

以S字开头和以G字结尾,两字都有开口部分,表明三星集团与外界息息相通。为人类社会服务,既是三星集团经营的出发点,又是它的归宿,体现了三星与世界共存亡的理念。

三星集团是韩国最大的企业集团,包括26个下属公司及若干其他法人机构,在近7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近300个法人及办事处,员工总数19.6万人,业务涉及电子、金融、机械、化学等众多领域。三星有近20种产品世界市场占有率居全球企业之首,目前三星90%的产品已经在中国生产,同时,三星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三星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三星每年总营业额接近韩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0%。

三星发展历史:

1938年李秉喆主席在大丘创立“三星商会” ,早期的主要业务是将韩国的干鱼、蔬菜、水果等出口到中国的北京及满洲里,后来建立了面粉加工厂和 糖果厂,自己进行生产和销售。

于1969年三星电子成立

1978年黑白电视机生产量突破400万台(居世界第一)

1983年,三星电子生产出第一台电脑(8 Bit)

1987年,第一台三星笔记本电脑诞生

1987年11月19日李秉喆去世,李健熙继位。

1997年成功开发出世界第一个30\" TFT-LCD

1998年公司TFT-LCD世界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

1999年开发出世界最快的1GHz CPU开发出世界第一个1Gb DDR SDRAM

2001年,三星笔记本正式进入中国市场(NV5000)

2002年三星品牌价值达到83亿美元,年公司价值上升速度位居世界第一,上升为世界排名第三位的手机生产商

2005年6月大型LCD累计生产量超过1亿台 2006年10月开发出世界最薄的0.82mm LCD

2005年三星决定任命企业经营战略专家朴根熙为三星中国总部社长。他曾讲到,三星现在是韩国最大的企业;在中国,三星也将努力成为最优秀的企业,在中国建设第二个三星。切实施行“让顾客满意”的经营方针;并强调“未来5年,在电子消费品领域,谁赢得中国,谁就能够赢得世界。”

2011年1月 三星中国总裁姜皓文正式就任。未来十年将是与过去十年完全不同的变革时代,中国将是主导这一变革的国家

三星理念

1、三星的使命:

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

2、三星的经营理念:

以人才和技术为基础

创造最佳产品和服务

为人类社会作贡献

3、三星人的精神:

与顾客同在

从顾客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与顾客结成利益共同体

通过为顾客创造价值,满足顾客的需求,实现顾客的梦想,达到三星与顾客共同成长的理想状态4三星六大价值观

1) 重视人才

李秉哲曾说过“我毕生用80%的精力去发掘和招揽人才,培养和教育人才”

李健熙担任会长后,继承并发扬了前任会长李秉哲关于“人才第一”的创业理念

那么三星核心人才的标准是什么呢:

具备精湛的技艺和学识,具有专业知识,创出非凡业绩;

具有牺牲精神,关心同事,具有包容心和团队精神,有人情味,品行端正,作风清廉;

具有正确的判断及决策能力,能有效发挥领导才能,最后完成目标;

真正融合到三星企业文化当中并接受三星的价值观。

2) 基于健全的危机意识的自我创新

3) 强调责任的自主经营

4) 合理思考与合理行动

5) 廉洁健康的工作作风

6) 坚持一个方向,实现团队合作

三星电子产品包含:笔记本 打印机 一体机 显示器 影视设备 音响设备 存储产品 手机 家庭音响 三星笔记本从1987年到如今已经走过了25年头,逐步发展壮大成为行业内的领军品牌

三星笔记本与其他厂商的优势

1.三星是全球为数不多的专业笔记本生产厂商。

2.凭借着三星电子在LCD,半导体芯片,硬盘,光存储等配件领域的技术和制造优势,成为全球拥有最

多核心技术的笔记本厂商。

自己生产产笔记本电脑部件

高达75%的部件由三星电子自行生产

三星是全球最大的液晶产品供应商

• 全球最大的内存产品供应商 全球领先的移动通信厂商 硬盘存储制造商 光存储制造商 电池制造商

• 在中国拥有两处大型笔记本研发中心 完全自主研发、设计和制造 超过20年的研发生产经验 产能目前超过400万台/年

作为国际领先的笔记本厂商,三星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身,而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资源,更让三星笔记本的创新步伐一路领先

主生产线,由三星公司自主研发并制造,是全球最先进的生产线之一。可靠的技术,确保每台三星笔记本电脑都拥有世界一流的品质和性能

第11篇:盾构发展历史

3.7我国盾构法隧道的发展历史

3.7.1 20世纪80年代前盾构技术的应用

1953年,东北阜新煤矿用直径2.6m的手掘式盾构及小混凝土预制块修建疏水巷道,这是我国首条用盾构法施工的隧道。1957年,北京市下水道工程采用直径2.0m和2.6m的盾构进行施工。

1962年,上海城建局隧道工程公司结合上海软土地层对盾构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研制了1台直径4.16m的手掘式普通敞胸盾构,在两种有代表性的地层进行掘进试验,用降水或气压来稳定粉砂层及软黏土地层。在经过反复论证和地面试验之后,选用由螺栓连接的单层钢筋混凝土管片作为隧道衬砌,环氧煤焦油作为接缝防水材料。隧道掘进长度68m,试验获得了成功,并采集了大量的盾构法隧道数据资料。

1965年3月,由上海隧道工程设计院设计、江南造船厂制造的2台直径5.8m的网格挤压式盾构,于1966年完成了2条平行的隧道,隧道长660m,地面最大沉降达l0cm。

1966年5月,中国第一条水底公路隧道—上海打浦路越江公路隧道工程主隧道采用由上海隧道工程设计院设计、江南造船厂制造的直径10.22m网格挤压盾构施工,辅以气压稳定开挖面,在水深为16m的黄浦江底顺利掘进隧道,掘进总长度1322m。打浦路隧道于1970年底建成通车。此次所用的网格盾构有所改进,敞开式施工可转换为闭胸式施工。

1973年,采用1台直径3.6m的水力机械化出土网格盾构和2台直径4.3m的网格挤压盾构,在上海金山石化总厂修建了1条污水排放隧道和2条引水隧道,共掘进了3926m海底隧道,首创了垂直顶升法建筑取排水口的新技术。 3.7.2 20世纪80年代盾构法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1980年,上海市进行了地铁1号线试验段施工,研制了1台直径6.412m网格挤压盾构,采用泥水加压和局部气压施工,在淤泥质黏土地层中掘进隧道1130m,1982年,上海外滩的延安东路北线越江隧道工程1476m圆形主隧道采用上海隧道股份设计、江南造船厂制造的直径11.3m网格挤压水力出土盾构施工。

1985年,上海芙蓉江路排水隧道工程引进一台日本川崎重工制造的直径4.33m小刀盘土压盾构,掘进1500m,该盾构具有机械化切削和螺旋机出土功能,施工效率高,对地面影响小等特点。

1986年,中铁隧道集团公司研制出半断面插刀盾构,并成功用于修建北京地铁复兴门折返线。

1987年上海隧道股份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4.35m加泥式土压平衡盾构,用于市南站过江电缆隧道工程,穿越黄浦江底粉砂层、掘进长度583m,技术成果达到20世纪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7.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盾构法技术的发展

1990年,上海地铁1号线工程全线开工,18km区间隧道采用7台由法国FCB公司、上海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工程设计院、上海船厂联合制造的6.34m土压平衡盾构。每台盾构月掘进200m以上,地表沉降控制达-3~+lcm。

1996年,上海地铁2号线再次使用这7台土压盾构,并又从法国FMT公司引进2台土压平衡盾构,掘进24km区间隧道,上海地铁2号线的10号盾构为上海隧道股份自行设计制造。

20世纪90年代,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自行设计制造了6台Ф3.8~6.34m土压平衡盾构,用于地铁隧道、取排水隧道、电缆隧道等,掘进总长度约l0km。

在20世纪90年代中,直径1.5~3.0m的顶管工程也采用了小刀盘和大刀盘土压平衡顶管机,在上海地区使用了10余台,掘进管道约20km。1998年,上海黄浦江观光隧道工程购买国外二手Ф7.65m铰接式土压平衡盾构,经修复后性能良好,顺利掘进隧道644m。

1996年,上海延安东路隧道南线工程1300m圆形主隧道采用从日本引进的Ф11.22m泥水盾构施工。

1996年,广州地铁1号线8.8km区间隧道由日本青木公司建设施工,采用2台Ф6.14m泥水盾构和1台Ф6.14m土压平衡盾构。

1999年5月,上海隧道股份研制成功国内第1台3.8m×3.8m矩形组合刀盘式土压平衡顶管机,在浦东陆家嘴地铁车站掘进120m,建成2条过街人行地道。

2000年2月,广州地铁2号线海珠广场至江南新村区间隧道采用上海隧道股份改制的2台Ф6.14m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在珠江底风化岩地层中掘进。

2001年以来,广州地铁2号线、南京地铁1号线、深圳地铁1号线、北京地铁5号线、天津地铁1号线、先后从德国、日本引进14台Ф6.14~6.39m的土压盾构和复合式土压盾构,掘进地铁隧道50km。

2003年,上海地铁8号线首次采用双圆盾构隧道新技术,从日本引进2台Ф6520×W11120双圆型土压平衡盾构,掘进黄兴路站——开鲁路站2.6km区间隧道。

2004年,上海上中路越江隧道工程引进大直径的Ф14.87m泥压盾构,在黄浦江掘进施工2条隧道,隧道结构为双层4车道。

盾构法隧道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地铁隧道的主要施工方法。以广州地铁为例:1号线采用了2台泥水盾构、1台土压平衡盾构施工;2号线采用了6台土压平衡盾构施工;3号线采用了13台土压平衡盾构、2台泥水盾构施工;4号线采用了10台土压平衡盾构施工;5号线采用了24台土压平衡盾构、2台泥水盾构施工;6号线采用了14台土压平衡盾构、1台泥水盾构施工;2,8号线延长线采用了8台土压平衡盾构、2台泥水盾构施工;3号线北延段采用了12台土压平衡盾构、2台泥水盾构施工;观光线采用了6台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广佛线采用了12台土压平衡盾构、2台泥水盾构施工。

2005年以来,成都地铁1号线、西安地铁2号线、沈阳地铁1号线、杭州地铁1号线等相继开工建设,并采用盾构法施工。武汉地铁、重庆地铁、苏州地铁等也即将开工建设。 于2006年建成的上海翔殷路隧道采用了Ф11.58m泥水盾构施工。

于2004年开工,2006年盾构下井,于2008年4月贯通的武汉长江公路隧道采用了2台Ф11.38m泥水盾构施工。

上海长江口越江隧道工程(也称上海沪崇隧道工程)采用南隧北桥的施工方案,其中于2004年开工的南段隧道于2006年采用Ф15.44m的大直径泥水盾构施工。

2007年,广深港客运专线狮子洋隧道采用4台Ф11.18m泥水盾构施工。 2008年,北京铁路地下直径线采用Ф11.97m泥水盾构施工。

第12篇:ems发展历史

E M S

一、历史:

中国有真正邮政的历史起源于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3月20 日,由北洋政府总理大臣李鸿章奏章光绪皇帝批准,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华大清邮政,由英国人督办。至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全国各地纷纷成立邮务分局,初步形成全国邮政网络。

1912年(民国元年)由丹麦人在中国天津至北京间架设单铁电报线路,首次使用莫尔斯人工报机拍发电报成功;1916年(民国五年)还是由丹麦人通过电报线路使用磁石电话实现通话。至此中国电信有了雏形。

在大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1年的近六十年间,中国境内的邮政和电信各自分属于不同体制,“大清邮政”和民国时期的“中华邮政”一直属于中央直属,而民国年间的电信则属于国民政府交通部。1951年9月25日,人民邮政和电信统一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邮政、电信第一次合并。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全国县以下邮电全部划归当地政府管理,归口交通运输;1967年邮政与电信分家,邮政仍归交通运输口,电信归当地军分区领导;1972年邮电第二次合并,又统一归国家邮电部;1998年11月,邮电第三次分家,但都归信息产业部;2007年,邮政划归交通运输部,电信划归工业与信息化部。

至于你提到的物流、EMS(特快专递)、储蓄银行这些业务,都是从邮政派生出来的。

二、现状:

国内特快中国速递服务公司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直属全资公司,主要经营国际、国内EMS特快专递业务,是中国速递服务的最早供应商,也是目前中国速递行业的最大运营商和领导者。公司拥有员工20,000多人,EMS业务通达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近2,000个城市。

EMS特快专递业务自1980年开办以来,业务量逐年增长,业务种类不断丰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除提供国内、国际特快专递服务外,EMS相继推出国内次晨达和次日递、国际承诺服务和限时递等高端服务,同时提供代收货款、收件人付费、鲜花礼仪速递等增值服务。

EMS拥有首屈一指的航空和陆路运输网络。依托中国邮政航空公司,建立了以上海为集散中心的全夜航航空集散网,现有专用速递揽收、投递车辆20,000余部。覆盖最广的网络体系为EMS实现国内300多个城市间次晨达、次日递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EMS具有高效发达的邮件处理中心。全国共有200多个处理中心,其中北京、上海和广州处理中心分别达到30,000平方米、20,000余平方米和37,000平方米,同时,各处理中心配备了先进的自动分拣设备。亚洲地区规模最大、技术装备先进的中国邮政航空速递物流集散中心也将于2008年在南京建成并投入使用。

EMS还具备领先的信息处理能力。建立了以国内300多个城市为核心的信息处理平台,与万国邮政联盟(UPU)查询系统链接,可实现EMS邮件的全球跟踪查询。建立了以网站、短信(10665185)、客服电话(11185)三位一体的实时信息查询系统。

EMS一贯秉承 “全心、全速、全球”的核心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快捷、可靠的门到门速递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和社会的多层次需求。2005年先后荣获“中国消费者十大满意品牌”、“全国名优产品售后服务十佳”和“中国货运业快递信息系统和服务规范金奖”等奖项。 特快专递

1984年,我国邮政开办了国内特快专递业务。该项业务作为邮政的精品业务,以高速度、高质量为用户

logo

传递国内紧急文件资料及物品,同时提供多种形式的邮件跟踪查询服务。目前,国内已有近2000个市、县开办了此项业务。

同城特快专递

同城特快专递业务是指同一个城市区域内互寄的特快专递邮件业务。同城特快专递业务坚持特快专递\"特、快、专\"的特性,采用特殊服务方式、专门作业组织、确保邮件以最快速度传递。及时准确投交收件人。

国内收件人付费

国内特快专递收件人付费业务是指寄递国内特快专递邮件时,寄件人不需交纳邮费,而由收件人支付相关费用的一种特殊服务,包括分散交寄分散付费、分散交寄集中付费、分散交寄第三方付费、集中交寄分散付费等四种。目前仅办理国内特快专递收件人集中付费业务、国内特快专递第三方付费业务两种。 次晨达特快专递

“次晨达”业务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充分发挥邮政“全夜航”的网络优势,对邮政资源再行整合,推出的高品质业务。次晨达业务包含“区域次晨达”和“跨区域次晨达”

经济快递

经济快递主要定位国内物品类市场。 主要服务对象为批量交寄、价值相对较高、对安全、信息反馈和综合性价比要求较高的大综客户。如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电子通信产品生产厂家或销售商等。

京津当日递

“EMS限时专递-京津当日递”业务,即客户在上午11点前交寄,保证在当日18点前送达到收件人的限时递业务。 适合寄递京津两地对时限要求较高的文件类邮件。 安全、快捷,让您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真正享受EMS卓越的服务品质。

此项服务以自愿为原则。寄件人选择此项服务时,应确定保价金额与每个邮件内件实际价值一致,每个邮件保价金额最高限额为十万元人民币,保价费按申报的保价金额的1%收取,每件最低收取1.00元人民币。未按规定交纳保价费的邮件,不属于保价邮件。

保价邮件如发生丢失、损毁或短少,按实际损失价值赔偿,但最高不超过相关邮件的保价金额;未保价邮件如发生丢失、损毁或短少,按实际损失赔偿,最高不超过所付邮费的两倍;邮件如发生延误,按邮政部门规定的标准予以补偿;对其他损失或间接损失,邮政部门不承担赔偿责任。

国际特快专递

EMS—全球邮政特快专递业务是各国(地区)邮政开办的一项特殊邮政业务。该业务在各国(地区)邮政、海关、航空等部门均享有优先处理权。

中国速递国际快件

中国速递国际快件(简称“中速快件”)是中国邮政与荷兰TNT邮政集团合作办理的一项国际快件业务。中速快件可通达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快件的重量和规格限制方面有较大的灵活性。

国际收件人付费

国际特快专递收件人付费业务简称“国际特快到付业务”。其特点是传递国际特快专递邮件所需的各种费用(如邮资、清关费等)由收件人支付,无需由寄件人承担,只是寄件人在交寄邮件时要填写一份“信誉保证单”,承诺在遇有收件人拒收邮件或拒付费用等情况时,寄件人承担全部邮寄费用及所产生的一切相关费用。

三、发展建议:

经济EMS快递的发展趋势与航空业经济快递的可行性近几年来我国的快递服务行业成为全球增长最为迅速的市场之一,一个庞大的中国市场大蛋糕规模吸引了众多国外投资者与国内民营快递的目光,各快递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的竞争从未停止。中国邮政作为国内快递市场的龙头企业,也正饱受来自国内民营快递企业以及跨国快递巨头的强烈冲击。

邮政快递业务(EMS)是邮政产业中最快捷的信息和实物传递方式,其收入已占邮政总收入的12%左右。但是自1995年以后,由于国际快递公司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中国邮政快递业务被大量分流,年均增长率仅为2%左右,而此间国际快递公司DHL、TNT、UPS快递等的业务年均增长速度均达20%以上,特别是DHL、TNT近几年的业务增长速度已达到40%。目前我国邮政快递国际业务的市场占有率已降到20%左右,竞争力不断下降。从零七年起,我国邮政针对国内经济类速递市场,已开办一种新的邮政速递业务——国内经济快递(E邮宝)业务,主要为批量交寄且量大、邮件内件重和对邮件安全、信息反馈及服务综合性价比要求较高的物品类业务大客户提供服务,其最大的亮点在于收费比原来大大减少。

我们首先对经济快递邮件的发展趋势和市场进行相关分析,同时针对经济快递邮件目前采用全程陆路运输的情况,以及目前国内快递市场的竞争格局,重点对通过航空运输部分陆运经济快递邮件的可行性进行讨论,旨在更大程度实现邮局和航空公司的双赢局面。短期角度分析-长远利益分析,正如前面分析所述,在短期内航空公司承运经济快递邮件,直接就可以带来收入的增加,我们认为这个时间在2~3年内。航空公司与邮局的密切合作使得邮局带来的收入贡献比例趋大。这个时候市场竞争格局已悄然发生变化,一些核心竞争力不够的民营快递企业会逐渐陷入困境。

我们从长期来看,经济快递邮件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市场竞争格局,其直接竞争对手——中国民营快递服务企业,在产品价格特别是运输时限性上不再占有优势,许多民营快递企业濒临破产,仅剩一些竞争力较强的企业,这个时候服务以及品牌的竞争会成为竞争的主旋律。考虑到未来国外快递巨头会大肆进入国内市场,以及《邮政法》存在修订的可能性,市场格局曾现不确定性,但竞争仍会非常激烈。 不管怎样,中国邮政速递的竞争能力会得到很大提升,对邮局的业务发展将起到有力促进。因此,对于邮局而言,在远距离线路上使用航空运输经济快递邮件显得尤为必要,这样通过加快经济快递邮件的时限,很大程度上提升邮政速递的竞争能力,从而促进邮政快递业务的发展。

正是基于此种情况,为了进一步稳定国内市场,中国邮政于2007年推出一种新的邮政速递业务——国内经济快递业务。此项业务一经推出,发展迅速,有数据显示每年增长幅度在20%以上,经济快递因“速度较快、价格较低”受到不少中小企业的青睐,显示了其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据中国邮政速递EMS分析来看,邮政速递EMS经济快递主要定位国内物品类市场,相比国内民营企业圆通快递、韵达快递、申通快递、天天快递等,经济快递的价格较低,同时严格按照国内特快专递邮件(EMS)现行标准执行,利用中国邮政强大的派送网络,服务上面更有保障。由于目前经济快递全程都是陆运,所以在速度上不及民营快递,略有差别,但与民营快递相比,价格上占优势。

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产业,快递业对于我国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外向型经济得到高度重视的今天,我国快递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同时由于巨大的市场需求吸引大量供应者的加入,据估计,未来三年我国快递业市场增长速度将超过33%,年产值达50亿元,并将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经济快递作为国内快递市场具一定竞争力的产品,势必迎来很大的发展空间。 航空承运经济快递邮件的可行性,正如前面所述,我国快递市场正面临国企快递、民营快递、跨国快递巨头三分天下的局面,竞争异常惨烈。快递企业要想做大做强自己,长久利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各个方面苦修“内功”。中国邮政推出的“经济快递”产品,无疑是给整个快递市场注入一剂“清新剂”,关键就在于经济快递邮件在保证服务优质标准的前提下,提供了更为低廉的价格。

经济快递邮件的竞争对象是非邮政快递企业,尤其是民营快递企业,与民营快递相比,经济快递邮件的价格是有一定竞争力的。仅就广西区内而言,目前经济快递邮件采用全程陆路运输,全程时限比现有国内标准特快专递邮件时限略有延长,但其他服务标准一律比照国内特快专递邮件现行标准执行。由于具有价格上面的优势,在近地运输方面对民营快递会产生冲击,而远地运输由于民营快递公司采用航空运输,速度上更有优势,因此经济快递对其冲击不大。由此来看,经济快递邮件要想更具竞争力,就必须在缩短运输时限、提高运输速度上下功夫。

另一方面,对于航空公司而言,货源的稳定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部分陆运航空快递邮件能通过航空进行运输,货物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得到优化,长期的稳定货源使得货运营销工作变得更为主动。所谓经济可行性分析,也就是对于某个项目实施或者营销策略所进行的成本——收益分析。航空货运的成本主要体现在燃油费以及货物地面服务所产生的相关费用,我们认为,货舱在保持稳定载量的情况下,其所产生的额外燃油费用以及地面费用大体上是恒定的。也就是说航班舱位不管是用来运输经济快递邮件,还是用来运输其他普货,成本都是一致的,都是沉没成本。这样,我们讨论的重点就是收益分析。每班航班的收益直接取决于航班货量的多少,根据货物品种的多样性以及其附加值的高低,我们又可以合理配臵舱位,实现每班航班收益最大化。如果经济快递邮件以普货的价格改发航空运输,带来的变化只是普货的货源更加充实了,也提高了货源的稳定性,这里我们是将经济快递邮件完全作为普货来对待。就南宁航空货运市场而言,数据统计显示每天北京方向的经济快递邮件已达400公斤以上,如果这些经济快递由之前的通过火车运输改由航空运输,给航空公司带来的直接收益达近千元。

对于极力想在远程运输中提高竞争力的经济快递邮件来讲,如果航空公司利用南宁——北京、南宁——上海、南宁——西安等航线的空闲运能运输经济快递邮件,确信数据表明可使公司货运年收入增加60万元左右,增加额度占公司全年货运收入4%还多。同时随着经济快递业务的快速发展,数据显示其每年增长幅度保持在20%以上,这样,每年通过航空运输的经济快递邮件带来的收入贡献可以保持一个可信的百分比增长度。 要是统一以普货的价格运输经济快递邮件会带来实实在在的航班收入增加。如果考虑到航班舱位的有限性,运输经济快递邮件的机会成本就是运输其余普货所带来的收益(也就是说对于某一部分舱位,用来运输经济快递,就不能同时用来运输其余普货),我们知道经济快递邮件这类货源具有较高稳定性和持续性,相比其余快递公司的普货货源,其臵信度更高。因此,我们认为经济快递邮件可以带来绝对的收入增加。“以普货价格承运经济快递邮件”这项营销策略也体现了“差别定价”在其中的运用,关键在于航空公司要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这里指标准航空邮件和经济快递邮件),提供不同的舱位服务标准,从而进行差别化定价。“差别定价”实行的条件之一就是市场的各个部分必须有效分割开来,这里我们无法避免会出现此类情况:将附加值高的标准航空邮件通过经济快递邮件渠道运输。这样我们只能通过严格服务标准以及履行航空邮件协议来控制。

总的来讲,航空公司与邮局的合作是长期的发展趋势,邮政速递业务的发展必定带动运量的提高,从而更好地实现双方共赢。

第13篇: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是中国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抗争中创造出来的极为神奇合理的医疗手段。它的发展是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影响力的变化。它发源于中国,现在正向国外流传,当前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作用成部分。

针与灸的起源

针灸术,是由“针”和“灸”两种治法组成的。它是通过针刺和艾灸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针灸这门科学是一门高深的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

据史书记载,针灸学最早见于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原文为“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技术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广为流传,并逐渐传向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上溯至远古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偶然间被某些坚硬的物体,如石头、荆棘等触碰了身体的某些部位,会不经意间出现些意想不到的疼痛减轻的现象。古人由此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挖刺、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器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山海经》中记载:“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有关针石的最早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至秦汉时期,针石已由石针、骨针、竹针逐渐发展成为金属针。金属针发展到现在,经历了铜、铁、银、合金以及不锈钢针具等阶段。针具的改革,扩大了针刺治疗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促进了针灸术的发展。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使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些部位的疼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和解除,继而学会使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

熟的石块、沙石进行局部地热熨,逐步发展至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且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草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草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芬芳、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成为了最重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逐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逐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治疗法的前身。

古代针灸的发展历程

随着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们逐渐发现了很多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的特定腧穴,使其由最早的“以痛为腧”逐渐得以定位和定名,在腧穴不断增加的基础上,根据腧穴的主治作用,结合针刺疗效和古代的解剖知识,古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和认识到人体有一个精气运行的完整结构——经络系统。通过不断总结、实践,将腧穴、经络从理论上系统化,形成了经络学说。经络学说以及其他中医理论的形成使针灸成为中医一门独立的学科。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众多的有关针灸的记载让后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了针灸学并把它发扬光大。《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全面而又系统地描述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腧穴、诊法病机、法疗原则、刺灸方法以及其适用症和禁忌症等。其中尤以《灵枢》所论述的针灸内容尤为详尽,故有《针经》之称。《黄帝内经》为针灸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理论。《难经》在经络、腧穴以及针灸等方面对《内经》做了补充。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论》,成功地把针灸和针药结合治疗得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晋代的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既《黄帝内经》之后,对针灸医学又一次总结,在针灸学发展历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唐代的孙思邈著《千金方》发明了同身穴取穴法,肯定了阿是穴的作用。据《唐书 百官志》记载,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在国家医疗和教学机构“太医署”中设有针博士、针助教、针师等职,专门从事针灸教学和医疗工作。宋代王唯一编撰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圆经》,并铸成针灸铜人模型两个,是世界上最早的立体针灸模型,开创了经穴模型直观教学的先河。明代时针灸学发展的昌盛时期,针灸著作较多,而《针灸大成》是这些著作中的一颗明珠,搜

集了经典著作、历代医家精华及本人经验而写成。该书是继《针灸甲乙经》之后又一次总结性的针灸学著作,至今仍然是针灸临床参考书之一。

可以说针灸学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针灸学的产生以及以后的发展,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它开拓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思路,丰富了医学的内容。对现在的世界医学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近现代针灸的落寞与复兴

鸦片战争以后到明国100多年间,由于反动统治者和侵华帝国主义者的歧视和扼杀,针灸日益衰落,只在民间流传使用。针灸学看似前途灰暗了。其实不然,既然针灸学在过去有那么辉煌的成就,它的未来又怎么会灰暗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促进了针灸医学的复兴和繁荣。针灸教育事业也有了长足迅速的发展。为了便于开展学术的交流,1979年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在临床方面,针灸对内外妇儿等科100多种病症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对心脑血管疾病、胆道结石、细菌性痢疾、乳腺增生等疾病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1958年针刺麻醉开始使用于临床,为麻醉方法增加了新内容,推动了针灸医学的深入研究。由是,针灸学的研究工作也从临床的治疗经验的总结发展到开展实验研究,并在经络现象、经络实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近年来对针刺手法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现在,针灸医学得到了全面复兴、科学飞跃,并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我国的医学科学工作者在继承古代针灸学成就的基础上,还开展了电针、耳针、磁针等疗法,其临床治疗范围不断扩大,可直接治疗病症达300多种。针灸学正在日益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诊疗学。另外,针刺麻醉术的研究以及应用也印证了针灸学的发展与进步。它是在祖国医学经络学说和针灸止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方法首创于1958年,多年来成功应用于100余种大小手术。50年来我国对针灸针麻作用原理的不断研究,促进了我国在生理、生化与形态学的研究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针麻既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又是我国医学科学工作者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提高祖国医学遗产价值的典型例证。

针灸必将走向世界

针灸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东传朝鲜、日本等国,13世纪以前,通过“丝绸之路”逐渐西行,对阿拉伯医学等曾有一定的影响。今年来在国际上掀起一股经久

不衰的“针灸热”。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官员中岛宏宣布:“针灸医学已成为世界通行的一门新的医学学科。”并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成立了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于1984年8月在北京成立,1987年11月在中国举行了成立大会。传统的针灸疗法已经逐渐走向世界,为人类的卫生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国的针灸正在为世界人民造福。

法国是引入、研究、应用针灸最多最早的国家,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可称为欧洲的首位。法国很早就成立了较完整的针灸教学机构和学术团体,并发行多种中医及针灸的刊物。在美国,针灸师过去很受排斥,近年来却发生很大的变化。政府把它列入国家的研究计书之内,并拨款资助。前苏联队针灸的疗效早已确认。前苏联保健部曾发出指令,要义务人员对针刺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要求各地和加盟共和国的诊所以及工业中心的大门诊部,都设立针灸治疗室。并多次派留学生来我国学习针灸疗法。

实际上,在英国、德国、加拿大、奥地利、瑞士、希腊等国,针灸的研究和应用都是十分活跃的。此外,泰国、越南、印度、匈牙利、捷克、波兰、意大利、丹麦、阿根廷等许多国家都有针灸医师或针灸学校,从事针具疗法的研究和应用。

有的外国报刊评论说:“世界已经进入了针灸时代”。目前。针灸医学已经由他的故乡——中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它将和现代医学并驾齐驱,为全人类的健康繁衍做出贡献。针灸的发展与繁荣见证着中国的发展与繁荣,中华民族的复兴与昌盛。让历史告诉未来,我们的国家正在不断地强盛。

第14篇:清明节发展历史

发展历史 ●

融合寒食节习俗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

踏青 踏青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

融合上巳节习俗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

后续发展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9]

假期变迁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早清明,晚寒食)。有些地方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

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时节雨纷纷

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会要》卷八十二),按大历十二年(777)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

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很隆重的全国性节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节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重阳节和年终蜡祭。[10]

宋代的寒食节也放假七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2]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11] ,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为三天。[12] 2014年清明节假期为4月5日至4月七日。[13]

第15篇:清明节历史发展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张泽端的

清明上河图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为三天。一直延续至今。

清明要去扫墓,表示对已故人的尊敬与怀念中国。

第16篇:商业银行发展历史

发展历史

最初使用“商业银行”这个概念,是因为这类银行在发展初期,只承做“商业”短期放贷业务。放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放款对象一般为商人和进出口贸易商。

人们将这种主要吸收短期存款,发放短期商业贷款为基本业务的银行,称为商业银行。中国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

银行是经济中最为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西方银行业的原始状态,可溯及公元前的古巴比伦以及文明古国时期。据大英百科全书记载,早在公元前6世纪,在巴比伦已有一家“里吉比”银行。[3]

考古学家在阿拉伯大沙漠发现的石碑证明,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巴比伦的寺院已对外放款,而且放款是采用由债务人开具类似本票的文书,交由寺院收执,且此项文书可以转让。公元前4世纪,希腊的寺院、公共团体、私人商号,也从事各种金融活动。但这种活动只限于货币兑换业性质,还没有办理放款业务。[3]

罗马在公元前200年也有类似希腊银行业的机构出现,但较希腊银行业又有所进步,它不仅经营货币兑换业务,还经营贷放、信托等业务,同时对银行的管理与监督也有明确的法律条文。罗马银行业所经营的业务虽不属于信用贷放,但已具有近代银行业务的雏形。[3]

人们公认的早期银行的萌芽,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银行”一词英文称之为“Bank”,是由意大利文“Banca”演变而来的。[3]

在意大利文中,Banca是“长凳”的意思。最初的银行家均为祖居在意大利北部伦巴第的犹太人,他们为躲避战乱,迁移到英伦三岛,以兑换、保管贵重物品、汇兑等为业。在市场上人各一凳,据以经营货币兑换业务。倘若有人遇到资金周转不灵,无力支付债务时,就会招致债主们群起捣碎其长凳,兑换商的信用也即宣告破碎。英文“破产”为“Bankruptcy”,即源于此。[3]

早期银行业的产生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中世纪的欧洲地中海沿岸各国,尤其是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是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商贾云集,市场繁荣。但由于当时社会的封建割据,货币制度混乱,各国商人所携带的铸币形状、成色、重量各不相同,为了适应贸易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货币兑换。于是,单纯从事货币兑换业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专业货币商便开始出现和发展了。

随着异地交易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来自各地的商人们为了避免长途携带而产生的麻烦和风险,开始把自己的货币交存在专业货币商处,委托其办理汇兑与支付。这时候的专业货币商已反映出银行萌芽的最初职能:货币的兑换与款项的划拨。[3] 随着接受存款的数量不断增加,商人们发现多个存款人不会同时支取存款,于是他们开始把汇兑业务中暂时闲置的资金贷放给社会上的资金需求者。最初,商人们贷放的款项仅限于自有资金,随着代理支付制度的出现,借款者即把所借款项存入贷出者之处,并通知贷放人代理支付。[3]

可见,从实质上看,贷款已不仅限于现实的货币,而是有一部分变成了账面信用,这标志着现代银行的本质特征已经出现。[3]

现代商业银行的最初形式是资本主义商业银行,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劳动分工的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一些手工场主同城市富商、银行家一起形成新的阶级——资产阶级。[3]

由于封建主义银行贷款具有高利贷的性质,年利率平均在20%~30%,严重阻碍着社会闲置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3]

另外,早期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是政府等一批特权阶层而非工商业,新兴的资产阶级工商业无法得到足够的信用支持,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有大量的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资本。因此,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银行。[3]

据《2013-2017年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前瞻与发展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资本主义商业银行的产生,基本上通过两种途径:

一是旧的高利贷性质的银行逐渐适应新的经济条件,演变为资本主义银行。在西欧,由金匠业演化而来的旧式银行,主要是通过这一途径缓慢地转化为资本主义银行。

另一途径就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按照资本主义原则组织的股份制银行,这一途径是主要的。这一建立资本主义银行的历史过程,在最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英国表现得尤其明显。1694年,在政府的帮助下,英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家资本主义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3]

它的出现,宣告了高利贷性质的银行业在社会信用领域垄断地位的结束,标志着资本主义现代银行制度开始形成以及商业银行的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英格兰银行是现代商业银行的鼻祖。[3]

继英格兰银行之后,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商业银行。从此,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普及。[3]

与西方的银行相比,中国的银行则产生较晚。中国关于银钱业的记载,较早的是南北朝时的寺庙典当业。到了唐代,出现了类似汇票的“飞钱”,这是中国最早的汇兑业务。北宋真宗时,由四川富商发行的交子,成为中国早期的纸币。到了明清以后,当铺是中国主要的信用机构。[3]

明末,一些较大的经营银钱兑换业的钱铺发展成为银庄。银庄产生初期,除兑换银钱外,还从事贷放,到了清代,才逐渐开办存款、汇兑业务,但最终在清政府的限制和外国银行的压迫下,走向衰落。中国近代银行业,是在19世纪中叶外国资本主义银行入侵之后才兴起的。[3] 最早到中国来的外国银行是英商东方银行,其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来华设立银行。在华外国银行虽给中国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破坏,但在客观上也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3]

为了摆脱外国银行支配,清政府于1897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通商银行,标志着中国现代银行的产生。此后,浙江兴业、交通银行相继产生。[3]

商业银行发展到今天,与其当时因发放基于商业行为的自偿性贷款从而获得“商业银行”的称谓相比,已相去甚远。今天的商业银行已被赋予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的“金融百货公司”。[3] 2银行特征

总体来看,估计二季度工业生产有望增长8.8%,增速较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三季度工业生产增速会进一步有所加快,但估计幅度不会太大,预计增长8.9%左右。

具体而言,有三大行业值得关注。一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月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这说明,在劳动力、土地和资金成本持续上升的背景下,多年引领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电子行业似乎已经风光不再。二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成品制造业。5月份,化学原料和化学制成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增速较前4个月回落0.3个百分点;1-5月份,同比增长11.0%,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0.9个百分点。这说明,在环保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两高一低”行业发展前景会越来越黯淡。三是水泥和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5月份,水泥日均产量同比增长3.2%,增速较前4个月回落0.9个百分点;1-5月份水泥日均产量同比增长4.1%,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尽管钢材日均产量5月份环比增速略有加快,但1-5月份同比增速显着回落4.7个百分点。这说明,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产能过剩行业的发展前景依然不尽乐观。因此,商业银行对这些行业的放贷要增强风险意识,严格审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防发生新的不良贷款和不良率显着上升。 3经营模式

从商业银行的发展来看,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有两种。一种是英国模式,商业银行主要融通短期商业资金,具有放贷期限短,流动性高的特点。[4]

此种经营模式对银行来说比较安全可靠。另一种是德国式,其业务是综合式。商业银行不仅融通短期商业资金,而且还融通长期固定资本,即从事投资银行业务。[4]

中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模式。

为了适应中国分业经营的现时特点和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2003年12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的决定》。新《商业银行法》对原来商业银行法不得混业经营的有关规定进行了修改。

第17篇:审计发展历史

审计发展历史

一、审计是什么

审计,是指原来负责提供资料的会计人员以外的会计专家,对企业活动、记录和报表所进行的检查活动

----《新大英百科全书》第一卷 审计,是指对国营企业、单位或个人由财务人员所掌管的账目进行审查,并证明其是否正确的一种行为

-----大英百科全书》第二卷 审计是指为编写证明报告书做根据而进行的检查工作。

-----HF斯泰特格

二、我国的审计发展 1古代审计学

尽管在中国古代审计理论主要表现为一些片断的思想依然能够梳理出古代审计的思想脉络。我国审计思想萌芽于西周,成长于秦汉,成熟于隋唐,具有明显增加的制度性特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审计制度的国家。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审计制度;周朝以后使审计制度日臻完善,即“上计制度”皇帝亲自参加听取财政、会计的报告;秦汉时,设御史,检査监督财政收支;隋唐时,设比部,隋朝时的比部属尚书省,唐朝时的比部属刑部,这就意味着审计机构有直接治罪的权力;宋朝时宋太祖淳化三年,设审计院,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审计正式命名的国

1 家审计机构,比国外以审计命名的国家审计机关要早700多年,在宋太宗后期撤消了审计院,使财政收支发生了很多问题,因此,在宋高宗建炎元年恢复了审计机构,改名“审计司”元、明、清三代均未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大部分审计职能并入御史监察机构。 2近代审计学

A中华民国的政府审计

辛亥革命后,北京的北洋政府在1914年设立审计院,颁布《审计法》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审计院,后改为审计部隶属监察院。国民党政府的审计法几经修改,但由于当时的政治腐败,贪污橫行,使审计制度徒具形式,并没有发挥应有的经济监督作用。

B革命根据地的审计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中,1932年成立中央苏维埃政府审计委员会以后,1934年颁布《审计法》实行了审计监督制度。以后在山东、陕甘宁、晋绥等革命根据地,也建有审计机构,颁布审计法规,实施审计监督工作。革命根据地的审计制度,在战争年代对节约财政支出、保障战争供给、维护革命纪律、树立廉洁作风,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3现代审计学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照搬苏联的模式,没有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政府只能通过不定期的会计检查来进行财税监督。“文化大

2 革命”期间,更不存在独立的审计结构。1982年宪法规定要设立国家审计结构。1983年成立了国家审计署,在县以上的各级政府设置审计厅或局。1985年发布《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198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1944年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国家审计的地位。2006年修订并实施了新《审计法》从1996年至今,国家审计署依据《审计法》制定、修订了一系列政府审计准则,由此中国国家审计进入振兴时期。

三、西方国家的审计发展

西方国家的审计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1851年一批专业人员在威尼斯创立了威尼斯会计师协会,成为世界上第—个会计职业团体。(当时地中海沿岸的商业城市已经比较繁荣,而威尼斯是地中海沿岸国家航海贸易最为发达的地区,是东西方贸易的枢纽,商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由于单个的业主难以向企业投入巨额资金,为适应筹集所需大量资金的需要,合伙制企业应运而生。合伙经营方式不仅提出了会计主体的概念,促进了复式簿记在意大利的产生和发展,也产生了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最初需求。尽管当时合伙制企业的合伙人都是出资者,但是有的合伙人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的合伙人则不参与,所有权和经营权开始分离。那些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合伙入有责任向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合伙人证明合伙契约得到了认真履行,利润的计算与分配是正确、合理

3 的,以保障全体合伙人的权利,进而保证合伙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来源,使企业得以持续经营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客观上需要独立的第三者对合伙企业进行监督、检查,人们开始聘请会计专家来担任查帐和公证的工作。这样,在16世纪意大利的商业城市中出现了一批具有良好的会计知识、专门从事查帐和公证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所进行的查帐与公证,可以说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起源。随着此类专业人员的增多,他们于1581年在威尼斯创立了威尼斯会计协会。其后,米兰等城市的职业会计师也成立了类似的组织。) 2形成于1844年到20世纪的英国,称为详细审计阶段。1844年英国第部《公司法》颁布,标志着西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开端。(1844年英国的公司明确作出会计账目必须经股东中选出的监事进行审查的规定,又规定公司账目液可以聘请有会计职能的会计师协助办理,1853年,在苏格兰的爱丁堡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职业会计师的专业团体,即“爱丁堡会计师协会”。) 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有:审计对象是公司账目、审计目的是查错纠弊、审计方法是详细审计、审计报告使用入是公司的股东 3发展于20世纪初美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称为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1916年成立注册会计师协会,1917年注册会计师全国通考。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审计对象是资产负债表、审计目的是判断信用、审计方法是抽样审计、审计报告使用人是债权人。

4 4成熟于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后,称为全部财务报表审计阶段,1929年经济危机,1933年,美国的《证券法》规定,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财务报表必须接受注册会计师审计。 特点是:审计对象是全部报表、审计目的是合法性公允性、审计方法是由制度基础审计转向风险导向审计并广泛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审计报告使用人是社会公众。

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不仅在审计体制上有了较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审计理论和实务上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即把经济监督和经济管理相互结合,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现代的三E审计、绩效审计方面发展。

四、审计与会计的区别

随着审计的发展,审计和会计的区别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是产生的基础不同会计是为了加强经济管理,适应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核算和分析的需要而产生的;审计是因经济监督的需要,也即是为了确定经营者或其他受托管理者的经济责任的需要而产生的。

二是目的不同。会计目标亦称会计目的,是要求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是评价企业会计工作是否有效合理的标准。会计管理活动的特点是价值管理,是对价值运动的管理。以提高经济效益作为最终目标。国家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最终达到维护国

5 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的目的

三、依据的标准不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有十三条,可以归纳为三类:一类是衡量会计质量的一般原则,一类是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一类是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审计依据是指查明审计客体的行为规范,是据以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的客观尺度。

四是职能不同。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过程的记录、计算、反映和监督;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此外还包括评价和公证。会计虽说也具有监督职能,但这种监督是种自我监督行为,主要通过会计检查来实现。会计检查或查账,只是检查账目的意思,主要针对会计业务活动本身。而审计,既包含了检查会计账目,又包括了对计算行为及所有的经济活动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分析、检验,即含审核稽查计算之意;会计检查只是各个单位财会部门的附带职能,而审计是独立于财会部分之外的专职监督检查;会计检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其检查范围、深度、方式均受到限制,而审计的目的在于证实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审计检查会计资料只是实现审计目的的手段之一,但不是惟一手段。

任何审计都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和审计授权或委托人。审计主体,是指审计行为的执行者,即审计机

6 构和审计人员,为审计第一关系人;审计客体,指审计行为的接受者,即指被审计的资产代管或经营者,为审计第二关系人;审计授权或委托人,指依法授权或委托审计主体行使审计职责的单位或人员,为审计第三关系人。一般情况,第三关系人是财产的所有者,而第二关系人是资产代管或经营者,他们之间有一种经济责任关系。第一关系人—审计组织或人员,在财产所有者和受托管理或经营者之间,处于中间人的地位,这要对两方面关系人负责,既要接受授权或委托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会计资料认真进行审查,又要向授权或委托审计人(即财产所有者)提出审计报告,客观公正地评价受托代管或经营者的责任和业绩。为此,审计组织或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独立性,不受其审计其他方面的干扰或干涉,这是审计区别于其他管理的一个根本属性。

五工作程序和选用的方法不同。会计方法是指用来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执行会计职能,实现会计目标的手段。会计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工作实践中总结创立的并随着生产发展,会计管理活动的复杂化而逐渐地完善和提高的。会计的方法包括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监督、会计预测、会计控制和会计决策等六种具体方法。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为了行使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技术的总称。按审查书面资料的技术,可分为核对法、审阅法、复算法、比较法、分析法按审查资料的顺序分为逆查法和顺查法按审查资料的范

7 围,分为详查法和抽查法。

六机构地位不同。会计部门在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各部门中处于中心位置只有让会计参与到企业管理之中,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企业经济运行规则也发生重大变化,强化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成为时代的使命。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按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行内部审计监督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对本单位领导负责并报告了及其经济效益进规以及本部门、本单位的规章制度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财政、财政收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对本单位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18篇:审计发展历史

审计发展历史

一、审计是什么

审计,是指原来负责提供资料的会计人员以外的会计专家,对企业活动、记录和报表所进行的检查活动。

---《新大英百科全书》第一卷

审计,是指对国营企业、单位或个人由财务人员所掌管的账目进行审查,并证明其是否正确的一种行为。

---《大英百科全书》第二卷

审计是指为编写证明报告书做根据而进行的检查工作。

---H.F.斯泰特格

二、我国的审计发展

1古代审计学

尽管在中国古代审计理论主要表现为一些片断的思想,依然能够梳理出古代审计的思想脉络。我国审计思想萌芽于西周,成长于秦汉,成熟于隋唐,具有明显增加的制度性特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审计制度的国家。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审计制度;周朝以后使审计制度日臻完善,即“上计制度”。皇帝亲自参加听取财政、会计的报告;秦汉时,设御史,检查监督财政收支;隋唐时,设比部,隋朝时的比部属尚书省,唐朝时的比部属刑部,这就意味着审计机构有直接治罪的权力;宋朝时宋太祖淳化三年,设审计院,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审计正式命名的国家审计机构,比国外以审计命名的国家审计机关要早700多年,在宋太宗后期撤消了审计院,使财政收支发生了很多问题,因此,在宋高宗建炎元年恢复了审计机构,改名“审计司”;元、明、清三代均未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大部分审计职能并入御史监察机构。

2近代审计学

A中华民国的政府审计

辛亥革命后,北京的北洋政府在1914年设立审计院,颁布《审计法》;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审计院,后改为审计部隶属监察院。国民党政府的审计法几经修改,但由于当时的政治腐败,贪污横行,使审计制度徒具形式,并没有发挥应有的经济监督作用。

B革命根据地的审计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中,1932年成立中央苏维埃政府审计委员会以后,1934年颁布《审计法》,实行了审计监督制度。以后在山东、陕甘宁、晋绥等革命根据地,也建有审计机构,颁布审计法规,实施审计监督工作。革命根据地的审计制度,在战争年代对节约财政支出、保障战争供给、维护革命纪律、树立廉洁作风,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3现代审计学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照搬苏联的模式,没有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政府只能通过不定期的会计检查来进行财税监督。“文化大革命”期间,更不存在独立的审计结构。1982年宪法规定要设立国家审计结构。1983年成立了国家审计署,在县以上的各级政府设置审计厅或局。1985年发布《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198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1944年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国家审计的地位。2006年修订并实施了新《审计法》。从1996年至今,国家审计署依据《审计法》制定、修订了一系列政府审计准则,由此中国国家审计进入振兴时期。

三、西方国家的审计发展

西方国家的审计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1851年一批专业人员在威尼斯创立了威尼斯会计师协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会计职业团体。(当时地中海沿岸的商业城市已经比较繁荣,而威尼斯是地中海沿岸国家航海贸易最为发达的地区,是东西方贸易的枢纽,商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由于单个的业主难以向企业投入巨额资金,为适应筹集所需大量资金的需要,合伙制企业应运而生。合伙经营方式不仅提出了会计主体的概念,促进了复式簿记在意大利的产生和发展,也产生了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最初需求。尽管当时合伙制企业的合伙人都是出资者,但是有的合伙人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的合伙人则不参与,所有权和经营权开始分离。那些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合伙人有责任向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合伙人证明合伙契约得到了认真履行,利润的计算与分配是正确、合理的,以保障全体合伙人的权利,进而保证合伙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来源,使企业得以持续经营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客观上需要独立的第三者对合伙企业进行监督、检查,人们开始聘请会计专家来担任查帐和公证的工作。这样,在16世纪意大利的商业城市中出现了一批具有良好的会计知识、专门从事查帐和公证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所进行的查帐与公证,可以说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起源。随着此类专业人员的增多,他们于1581年在威尼斯创立了威尼斯会计协会。其后,米兰等城市的职业会计师也成立了类似的组织。)

2.形成于1844年到20世纪的英国,称为详细审计阶段。1844年英国第一部《公司法》颁布,标志着西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开端。(1844年英国的公司明确作出会计账目必须经股东中选出的监事进行审查的规定,又规定公司账目液可以聘请有会计职能的会计师协助办理,1853年,在苏格兰的爱丁堡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职业会计师的专业团体,即“爱丁堡会计师协会”。)

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有:审计对象是公司账目、审计目的是查错纠弊、审计方法是详细审计、审计报告使用人是公司的股东。

3.发展于20世纪初美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称为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1916年成立注册会计师协会,1917年注册会计师全国通考。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审计对象是资产负债表、审计目的是判断信用、审计方法是抽样审计、审计报告使用人是债权人。

4.成熟于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后,称为全部财务报表审计阶段,1929年经济危机,1933年,美国的《证券法》规定,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财务报表必须接受注册会计师审计。

特点是:审计对象是全部报表、审计目的是合法性公允性、审计方法是由制度基础审计转向风险导向审计并广泛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审计报告使用人是社会公众。

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不仅在审计体制上有了较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审计理论和实务上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即把经济监督和经济管理相互结合,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现代的三E审计、绩效审计方面发展。

四、审计与会计的区别

随着审计的发展,审计和会计的区别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是产生的基础不同。会计是为了加强经济管理,适应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核算和分析的需要而产生的;审计是因经济监督的需要,也即是为了确定经营者或其他受托管理者的经济责任的需要而产生的。

二是目的不同。会计目标亦称会计目的,是要求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会计目标是指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是评价企业会计工作是否有效合理的标准。会计管理活动的特点是价值管理,是对价值运动的管理。以提高经济效益作为最终目标。国家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最终达到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的目的

三依据的标准不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有十三条,可以归纳为三类:一类是衡量会计质量的一般原则,一类是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一类是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审计依据是指查明审计客体的行为规范,是据以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的客观尺度。

四是职能不同。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过程的记录、计算、反映和监督;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此外还包括评价和公证。会计虽说也具有监督职能,但这种监督是一种自我监督行为,主要通过会计检查来实现。会计检查或查账,只是检查账目的意思,主要针对会计业务活动本身。而审计,既包含了检查会计账目,又包括了对计算行为及所有的经济活动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分析、检验,即含审核稽查计算之意;会计检查只是各个单位财会部门的附带职能,而审计是独立于财会部分之外的专职监督检查;会计检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其检查范围、深度、方式均受到限制,而审计的目的在于证实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审计检查会计资料只是实现审计目的的手段之一,但不是惟一手段。

任何审计都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和审计授权或委托人。审计主体,是指审计行为的执行者,即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为审计第一关系人;审计客体,指审计行为的接受者,即指被审计的资产代管或经营者,为审计第二关系人;审计授权或委托人,指依法授权或委托审计主体行使审计职责的单位或人员,为审计第三关系人。一般情况,第三关系人是财产的所有者,而第二关系人是资产代管或经营者,他们之间有一种经济责任关系。第一关系人----审计组织或人员,在财产所有者和受托管理或经营者之间,处于中间人的地位,这要对两方面关系人负责,既要接受授权或委托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会计资料认真进行审查,又要向授权或委托审计人(即财产所有者)提出审计报告,客观公正地评价受托代管或经营者的责任和业绩。为此,审计组织或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独立性,不受其审计其他方面的干扰或干涉,这是审计区别于其他管理的一个根本属性。

五工作程序和选用的方法不同。会计方法是指用来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执行会计职能,实现会计目标的手段。会计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工作实践中总结创立的并随着生产发展,会计管理活动的复杂化而逐渐地完善和提高的。会计的方法包括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监督、会计预测、会计控制和会计决策等六种具体方法。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为了行使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技术的总称。按审查书面资料的技术,可分为核对法、审阅法、复算法、比较法、分析法;按审查资料的顺序分为逆查法和顺查法;按审查资料的范围,分为详查法和抽查法。

六机构地位不同。会计部门在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各部门中处于中心位置,只有让会计参与到企业管理之中,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企业经济运行规则也发生重大变化,强化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成为时代的使命。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本部门、本单位的规章制度,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财政、财政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对本单位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19篇:推土机发展历史

推土机发展历史

履带式推土机(track-type tractor,也有称crawler dozer)是由美国人Benjamin Holt在1904 年研制成功的,它是在履带式拖拉机前面安装人力提升的推土装置而形成,当时的动力是蒸汽机,之后又先后研制成功由天然气动力驱动和汽油机驱动的履带式推土机,推土铲刀也由人力提升发展为钢丝绳提升。Benjamin Holt也是美国卡特彼勒(Caterpillar Inc.)公司的创始人之一,1925年5Holt制造公司和C.L,Best推土机公司合并,组成卡特彼勒推土机公司,成为世界首家推土设备制造者,并于1931年成功下线第一批采用柴油发动机的60 推土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推土机动力已经全部采用柴油机,推土铲刀和松土器全部由液压缸提升。推土机除履带式推土机外,还有轮胎式推土机,它的出现要比履带式推土机晚十年左右。由于履带式推土机具有较好的附着性能,能发挥更大的牵引力,因此在国内外,其产品的品种和数量远远超过轮胎式推土机。在国际上,卡特彼勒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公司,其生产的履带式推土机有大、中、小共9 个系列D3-D11,最大的D11 RCD,柴油机飞轮功率达到634kw;日本的小松(komatsu)公司列第二位,1947 年才开始引进生产D50 履带推土机,现在履带式推土机有13 个系列,从D21-D575,最小的为D21,柴油机飞轮功率为29.5kw,最大的为D575A-3SD,柴油机飞轮功率达858kw,它也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推土机;另外

一家独具特色的推土机制造企业是德国的利勃海尔集团(Liebheer),其推土机全部采用静液压驱动,该技术历经十几年的研究与发展,1972年推出样机,1974 年开始批量生产PR721-PR731 和PR741 静液压驱动履带推土机,由于液压元件的限制,目前其最大功率仅为295Kw,型号为PR751矿用。

上述三家推土机制造企业,代表了当今世界上履带式推土机的最高水平。国外其他几家履带推土机制造企业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和德瑞斯塔,其生产技术水平也较高。

我国生产推土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最初是在农用拖拉机上加装推土装置。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大型矿山、水利、电站和交通等部门对中大型履带式推土机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中大型履带式推土机制造业虽有较大发展,但已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自1979 年以来,我国先后从日本小松公司和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引进了履带式推土机生产技术、工艺规范、技术标准及材料体系,经过消化吸收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形成了目前以,20世纪80-90 年代小松技术产品为主导的格局。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国内推土机行业的生产企业一直稳定在4家左右,原因是推土机产品的加工要求高、难度大,批量生产需要较大的投入,因此一般企业不敢轻易涉足。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从“八五”开始,国内一些大中型企业根据自身实力,开始兼营推土机,如内蒙古第一机械厂、徐州装载机厂等,扩充了推土机

行业队伍。与此同时,也有少数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开始走下坡路,有的已经退出本行业。目前国内推土机的生产企业主要有: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宣化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彭浦机器厂有限公司、天津建筑机械厂、陕西新黄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一拖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上述公司除生产推土机外,也开始涉足生产其他工程机械产品,如山推还生产压路机、平地机、挖掘机、装载机、叉车等。

第20篇:收音机发展历史

收音机的发展史

郑州轻工业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工业设计08级2班 200805010223 张威

收音机发展历史

收音机是凝聚着太多的东西,她是一部辉煌的科技史,是一部繁复的社会史,也是一部精美的艺术史......

收音机的出现

在1844年,电报机被发明出来,可以在远地互相通讯,但是还是必须依赖导线来连接。而收音机讯号的收、发,却是「无线电通讯」;整个无线电通讯发明的历史,是多位科学家先后研究发明的结果。

1888年 德国科学家赫兹(Heinrich Hertz),发现了无线电波的存在。1895年 俄罗斯物理学家波波夫(Alexander Stepanovitch Popov),宣称在相距600码的两地,成功地收发无线电讯号。

同年稍后,一个富裕的意大利地主的儿子年仅21岁的马可尼 ( Guglielmo Marconi)在他父亲的庄园土地内,以无线电波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发射。

1897年 波波夫以他制做的无线通讯设备,在海军巡洋舰上与陆地上的站台进行通讯成功。

1901年 马可尼发射无线电波横越大西洋。

1906年 加拿大发明家费森登(Reginald Feenden)首度发射出声音,无线电广播就此开始。

同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 (Lee de Forest)发明真空电子管,是真空管收音机的始祖。

之后,又有改良的半导体收音机(原子粒收音机)、电晶体收音机出现。

收音机发展史上的几件大事

1923年1月23日,美国人在上海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播送广播节目,同时出售收音机,以美国出品最多,其种类一是矿石收音机,二是电子管收音机。

1953年,中国研制出第一台全国产化收音机(“红星牌”电子管收音机),并投放市场。

1956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只锗合金晶体管。

1958年,我国第一部国产半导体收音机研制成功。

1965年,半导体收音机的产量超过了电子管收音机的产量。

1980年左右是收音机市场发展的高峰时期。

1982年,出现了集成电路收音机和硅锗管混合线路和音频输出OTL电路的收音机。

1985年至1989年,随着电视机和录音机的发展,晶体管收音机销量逐年下降,电子管收音机也趋于淘汰。收音机款式从大台式转向袖珍式。

直到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收音机的更新换代也很快。 发展中的第一个阶段

时间:出现到20世纪初 19世纪四十年代,是电气的广泛应用的时代。主要的成果有:第一,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如电力,煤炭等。第二,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长期困扰人类的动力不足的问题。第三,第三,通讯工具的发明。收音机的出现也是关乎于这个时代。刚开始出现的收音机在形态上都是比较大。结构也很复杂。看起来比较笨重。也许当时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所有的厚重感。给我们的感觉就像是个笨重的机器。色彩也比较单一,这也许跟当时的环境有一定的联系。当时的环境是重工业比较发达相比之前来说。这也是我拿我们现在的观点所看。总之,19世纪末收音机刚开始出现,当时由于科学文化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收音机在造型上有一定的限制。 发展中的第二个阶段

时间:20世纪初

20世纪是人类科学文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无线电成为时代的象征,收音机在设计上也逐渐摆脱十九世纪末新古典主义的包袱,开始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发展出了一种介于古典与现代与之间的风格,后人把这种风格称为“艺术装饰风格”(Art Deco)。

摆脱了古典繁复线条,大量运用不同粗细与弯曲线条、几何图形来精饰笔身,让设计展现高雅精致的美感。

Norman bel Geddes(1893-1958)就是早期探索赋予收音机以艺术的工业设计大师之一。这是一种新的造型语言,富丽、豪华与奢侈与家庭高度的溶合、统一成为时尚。

木头是设计师们最喜欢的材料之一。木头所表现的精细和高贵,是很多材料所不能体现的。而在造型上,也是追求与家具和谐的特点,所以当时的收音机不光光是单一的收音作用而已,也有了与家具一样的作用。这在当时是一种很摩登的表现。

发展中的第三阶段

时间:19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 分成 4 个风格 风格1 19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教堂盛行的时期。随着大教堂的出现和盛行,受到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处在这个时期的设计师,所设计出的收音机也跟大教堂有着很多的联系。大教堂的问世是收音机设计史上的里程碑。阿姆斯特朗发明超外差式收音机后,新的内容必将以新的形式来展现,收音机在设计师手中与当时流行的艺术风格得到精美的体现。

在1930年,Benjamin S.Nash(1882-1951)设计的Philco 37。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美国卓越的设计家Edward L.Combs(1906-1941)的Philco 90和Clyde Shuler(1892-1969)的Philco 71。

右边的图片就是Clyde Shuler(1892-1969)和他的Philco 71。

它生动地体现了这一时期的豪华与奢侈。艺术上以其富丽和新奇的现代感而著称。

右边这个就是Clyde Shuler(1892-1969)的Philco 71的立体图。

这种风格既吸收了各种风格,又不落入历史主义的巢穴。

造型上:受到社会的影响,造型的设计与大教堂的形态有很相似之处。在上半部分使用教堂的顶部设计圆顶,而主面给我们呈现的是对称的装饰。这给我们看起来就像教堂的正面。

材料上:继续使用原木来当做最主要的材料,原木便于雕琢的材料在使用上有利于设计师们所需要做到的精细和精致。色彩也是运用木头原本的颜色。 风格2 还有另外一种风格“conso”的设计是早期衣橱式和桌式设计的演变,它是30年代收音机艺术的另一高峰。Edgar F.Haines(1913-1964)在1939年设计的Philc40-180是这个时间最经典的代表。

还有另外一些“conso”风格的设计:

造型上:“conso”风格与大教堂风格有很大的区别,“conso”是延续了早期的衣橱式和桌式设计。

材料上:都是大部分运用原木做材料

功能上:功能性比较单一,只是单单用来当做是收音作用和娱乐作用。

风格3 科技文明日新月异,30-40年代收音机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电子技术的进步,材料科学的发展,使收音机在艺术设计上进入多元化、多风格的发展时间......

“墓碑”是艺术装饰风格的继承与发展,它抛弃了昔日厚重与浮华,风格上更加简洁、美观和富有节奏。

1935年STEWART-WARNER R1262A 顶点 RCA 这一时期,如1933年爱默生的25A,也塑造另一种流行的小型机风格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

造型上:有区别于前几个风格,它的体型更加的小,是一种小型机。发展的过程中,体积形态变小是一种趋势。而且,它抛弃了昔日厚重与浮华,风格上更加简洁、美观和富有节奏。

其他的与前面的没多大区别。 风格4 现代主义的设计

流线型风格。 1935—1945流线型风格在美国出现 。流线型是一种源自于空气动力学的现代美学风格,通过光滑的造型,体现了简洁的美学特点和速度感,是象征速度和时代精神的造型语言。

罗维(Raymond Loeway, 1889~1986) 是美国工业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是第一位被《时代》周刊作为封面人物采用的设计师。我们前面提到的Norman bel Geddes(1893-1958)等都是这场艺术运动的推动都,以他为代表的一批设计大师,他引 入了流线型特征,从而引发了流线风格。

右面这张是工业设计师Robert D.Budlong(1902-1955)和他设计的顶点 6D311:

特点:

造型上:圆润、动感、流动的曲线美是这个风格的最突出点,它大改以前的方方正正的造型,将曲线进行到底。

材料上:它处于两个时期的中间阶段,这个时期是塑料材料萌芽运用的时期。因此。它的材料大多是用木材和小部分的塑料。 欧洲设计的功能主义思想

1933克尔斯汀设计的德国历史上著名的“社区收音机”v301开始大量生产,整机零部件形成一个整体,控制旋钮清晰而简洁,机身朴实无华,没有任何装饰。 欧洲更倾向于现代主义中的功能主义思想。 在英国,出生于加拿大的柯特斯(Wells Coates)和俄国人谢苗耶夫(Serge Chermayeff)也对英国设计产生了影响。他们两人都是由建筑师转入设计的,为依柯公司设计收音机。

特点:

造型方面:以园型刻度盘为主,并逐步向拉线式发展,立式逐步向横式造型发展,浑然饱满的整体形态,对称的直角几何形态显示出构造的严谨性,有利于营造庄严、宁静、典雅、明快的气氛。

功能方面:电眼指示管的运用,刻度盘从圆型向向直线的转变, 运用技术精致的细节关系处理,能体现产品的优异品质、精湛工艺,通过产品整体造型关系,局部典型造型等来体现产品的与众不同。

结构方面:严谨的部局显示温和、大同、包容的概念,有利于营造完满、大气的气氛

塑料的时代

从20世纪初电木流行以来,塑料还从未像现在一样受人喜欢。到40-50年代出现了各种塑料材料,可以做成表面光洁得能够激发出美感的物品,并且发出丝缎一样的光泽,收音机在设计上显得整加美丽动人。

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材料的改变。

优美的造型、斑斓的色彩。 这是卓越设计师为Norman Bel Geddes (American, 1893–1958)设计的爱默生。

发展中的第四阶段

时间:20世纪50年代到六十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社会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设计艺术上,斯堪的纳维亚风格、荷兰风格派等一系列艺术思想的成熟与发展,为包括收音机在内的工业设计艺术提供了良好的氛围。荷兰,意大利和北欧国家的设计风格逐渐受到重视,国际风格逐步成型。

1949年,英国穆拉德公司设计的MAS-276收音机,被设计界视为50年代收音机的基本模式,这种用深色外框把钮、刻度板、喇叭等部件集中到面板中间的设计成为20世纪50年代台式交流收音机的典型。

这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收音机造型语言。

德国的Wega 401,一个典型的实物图。

20世代50年代是电子管收音机最辉煌的流金岁月,是技术性能,设计艺术的顶峰时期,浏览一下当时世界各国的产品,会对当时的设计中有更深的映象。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

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创造了当时流行世界的所谓“斯堪的纳维亚风格”,这种现代风格强调对形式和装饰的克制,尊重传统和自然,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对自然材料的亲和与欣赏等。它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传统的设计文化相结合,既注意产品的实用功能,又强调设计中的人文因素,避免过于刻板和严酷的几何形式。

瑞典1954制造的将军2522 就风格而言,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是功能主义的,但又不像20世纪30年代那样严格和教条。几何形式被柔化了,边角被光顺成S形曲线或波浪线,常常被描述为“有机形”,使形式更富人性和生气。

奥地利

奥地利设计的收音机具有典型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

Minerva Allegro 534W

荷兰

荷兰象著名的飞利浦本身就是一部辉煌的设计史,每一次革命都有它的身影,在它的设计中,可以看到荷兰“风格派”那种简洁的抽象的痕迹,又能看到德国人严谨的功能主义思想。飞利浦是较早走向国际化企业,遍布欧洲,设计上更多的是理性主义的东西,与德国产品一样都具有凝重、雄伟、圆浑、沉穆的特点。

Philips BX750A (1955Philetta BD254U

)

英国

英国在设计上与当时的许多工业产品一样,庄重、典雅,象著名的矮丛树收音机,就继承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设计的一些传统,,就讲究简单、朴实无华、良好功能,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各种古典主义的东西;反对设计上的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趋势

BUSH VHF81

1959的TT33

德国

德国是现代包豪斯设计艺术的故乡,对工业设计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个民族天生的严谨、理性始终贯穿于她的任何文化中,就收音机而言,她不仅是技术上最精密、最实在、高性能的代言人,而且也是艺术设计的大师,可以说包豪斯设计中,应该做到\"产品设计结构合理,材料运用严格准确,工作程序明确清楚\"的三设计最高准则,在产品中有极好的体现,真正达到\"工艺与艺术的结合\"。

Grundig-5040-W(1953) 带双电眼的设计 意大利

瑞士

1953年生产的G132 Zermatt 5323

苏联

苏联收音机设计整体上稳重而豪放、淳朴而厚拙,同时,风格上也深受波罗地海国家艺术风格影响。

里加-10 列宁格勒 法国

法国是现代“艺术装饰风格”的创造者,法兰西民族的艺术灵性是与身俱来的,她所设计的每一款收音机,都是一首浪漫主义的诗篇,每一个造型都是那样动人心魄。

材料上:战后法国设计重视各种新材料的应用,金属、塑料、木材、玻璃钢、有机玻璃等在收音机上进行综合利用,取得非常了得的效果。 设计上:既有新艺术运动的装饰风格,如卷草纹,动植物图案等元素,又有“装饰艺术”风格中重视贵金属、时尚品进行局部装饰的特点。造型夸张、时髦、稼华、文绮,古典与现代有机地结合,体现法国激情的浪漫主义风格。

surcouf2收音机,宛如一位巴黎上流社会奢华贵夫人。造型上曲折起伏的大曲线,鲜艳夺目的斑斓色彩,夸张、时髦、奢华。

镀金的处理、有机玻璃旋钮表现高贵至尊、时尚流行的风格。

Sonora Excellence 203 (1950)

Excelsior 55 (1955) RA26U (1951) Jazz (1954)金属的应用,古典的造型,极具新艺术运动装饰风格的卷草纹图案。

Jazz (1954) reela757 根据这些图片,这个时期的特点是:

材料上:木质机强调大边条的应用,力图通过厚重的木质,表达性能的稳定成熟,几何线和古朴的曲线的对比与应用,增添机器的艺术灵性。

发展中的第五阶段

时间: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

一九五四年,美国德克萨斯公司一款名叫“ Regency”(摄政)-TR- 1收音机的问世,预世着一个伟大时代的到来,半导体登场了,它也改变了收音机设计传统。 摄政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工业设计的严格目标之上,既定的衬衣袋设计曾使原来的6管电路变为4管。

Regency将广播从客厅中带来出来,带进到你的口袋之中, 可以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且带动了音乐的发展,譬如摇滚乐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应该归功于这款产品,在当时如果没有这种便携式的晶体管收音机,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在街头跳舞,这就是科技给人们所带来的改变。

晶体管收音机最初在设计上沿用了电子管便携机那种坤包式模式,从20世纪60年代起,各种塑料,木材、人造革是最广泛地材料。 早期半导体收音机设计

晶体管收音和“硬边艺术”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 半导体收音机深受当时流行的所谓“硬边艺术”的影响。所谓“硬边艺术” (Hard Edge),源于丹麦的工业设计艺术,(材料造型上)在产品设计中强调简洁、有力的的几何形式,并使用工业化的材料,它通常以铝、不锈钢、塑料等材料,表面处理偏爱材料本身的质感,通过简洁的外形和精湛的制作工艺使产品富于高雅的现代感。

Realtone “Globepacer” 塑性、金属的有机结合,强调光洁的平面,不同的平面相互相交、转折、倾斜,常形成刚强、锐利的交线和角度。有意在造型中强调线条的作用,平面用直角过渡,使得线条非常请晰,在立面上有力地呈现出来。

“高技术风格(High-Tech)”

“高技术”风格主要特点是强调技术信息的密集,面板上密布繁多的控制键和显示仪表。造型上多采用方块和直线,色彩仅用黑色和白色。这样就使家电产品看上去像一台高度专业水平的科技仪器,以满足一部分人向往高技术的心理。

战后初期,不少电子产品模仿军用通讯机器风格,即所谓“游击队”风格,以图表现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电子技术。

在晶体管收音机设计史上与各种现代主义设计思想齐名并影响最大的的是“高技术风格(High-Tech)”。

SONY CRF-320A-1980年

这种准军事无线电设计符合电子技术日益发展的需要,成为现代收音机设计最重要的基本手段和审美情趣。

几乎70-90年代的收音机都或多或少地应用高科技和硬边艺术结合,并成为一种国际性的风格。

70年代以来的部分收音机。

B&O现代风格

1967年丹麦著名设计师雅各布〃彦森(Jacob Jensen)为B&O公司设计的Beolab5000立体声收音机。他创造一种能传达出强劲、精密和识别特征。彦森创造性地设计了一种全新的线性调谐面板,其精致、简练的设计语言和方便、直观的操作方式确立了B&O经典的设计风格,广泛体现在其后的一系列的产品设计之中。

雅各布〃彦森的设计很大程度上主要采用了包豪斯Bauhaus)的现代风格,这种风格在整个30年代的产品设计中都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包豪斯的现代主义的风格依然可以在 今天的产品设计看出来,包豪斯不仅仅只是一种风格,而且也是一种质量的体现,对消费者的友好态度和美的哲学。

他的设计趋向\"硬边艺术\"风格,采用拉毛不锈钢和塑料等工业材料制作机身,造型十分简洁高雅,且操作简易,同时他的这种设计又大胆吸收一些高技术风格的东西,特别在集成电路时代,在设计上得到广泛应用。

发展中的第六阶段

时间: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

20世纪80年代,全球的科学技术和信息发展很迅速,数字化是主流。 电子管收音机时代设计者是把收音机作为整个家庭的中心。而20世纪80年的设计者是从另一角度来看待,即把它作为一件高精尖的玩具,这预示着一种个人的而不是共享的体验,多元化的、个性化的产品日益成为时代的需要。

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已经使我们步入信息时代,从收音机的设计而言,人们力求克服各种现代主义设计一味追求功能,忽视人情;一味追求简洁,缺乏装饰;一味追求创新,忽视传统;一味追求统一,忽视多样性等现象,致力于创造出更富有表现力和更有趣味的设计语言来取代纯技术的体现,把“高技术”“高情趣”结合起来。如以所谓“波普”的艺术与设计运动的兴起,无疑会今后收音机的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 各种数字调谐收音机

发展中的第七阶段

时间:21世纪初到现在

现代的设计,科技的发达,便利的通讯和信息的全球化,还有设计对于人的因素越来越至关重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种,人们所追求的是功能性和装饰性。人机工程学也是发展到一定的时间阶段。人们所想的舒适性还有便捷性更显得重要。

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在这一代给人们所带来不只是富裕的生活,在这同时还带来了这个环境的种种破坏和污染。20世纪末的时候,环境保护就是一个趋势,然而在当今,环境保护更是全球都非常关注的一个严重问题。在设计界也是同时设计出很多呼吁保护环境的设计作品。

根据这些,现代的设计可分为: 功能性多样化设计

很多的收音机为了更方便人们的使用,设计师们就想到把收音机的收音功能收纳到其他一些电子产品中。

环保性设计

德生GREEN-88手摇发电环保收音机

专为经常收听广播的收音机爱好者设计,内臵 3节 600毫安时无记忆镍氢可充电电池组,并配备专用交流充电器,充满电后,可用约10 个小时,正常情况下,每组电池可循环充放电500次以上,相当于250付电池的容量,以每天收听2小时广播计算,数年内,您不必购买电池。

经济实惠,为您省钱,为地球少一份污染!

便捷型设计

复古风设计

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信现在很多人都会拿着自己的手机或是mp3收听收音,然而很少的人再会去想到拿个或大或小的收音机去听收音。偶尔有一个也是把它摆在家中当做摆设。

谁也没有办法想象以后的收音机会不会在社会中消失殆尽? 收音机是给人们消磨时间和娱乐人们的业余生活的。 上面的表就说明了现代的收音机的分类。

为了能让收音机不会消失。我们更应该发挥出收音机的最大功能。 我们能很大胆的想象,未来的收音机会流行的风格也许会在材料上的改变。让我们在随身携带的一小点东西都能让我们收听到世界各地的收音。而在能源上,现在和未来都提倡环保型,而今现在的社会正需要。虽然收音功能能在很多产品中体现,但是我们不是应该让它有一定的独特性吗?让这一产品有自己的个性。

收音机被各种数码产品所替代,笔记本,MP3,MP4播放器等等,人们会通过互联网以及电视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在公交车上或者散步的时候,会用时髦的播放器听音乐来放松,打发无聊的时间。而收音机,几乎没有了市场。但是,总有那么一批怀旧人士,不忍改掉自己坚持几十年的习惯。但是,这个时代又驱使人们要有所创新,不至于让人觉得自己太落伍,太老土。 总结

村发展历史范文
《村发展历史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