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社会评论型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03 06:03:3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社会评论

三伤一死的教训

江门日报报道:16日上午,蓬江区大地里前面的河堤路上,一处污水管网建设工地正在施工。一名工人在污水井下作业时,因吸入沼气而昏迷,另外4人接连下井营救,其中1人自行爬上井接受治疗。事故中,共有4人被困井下,消防部门接警后,展开生死大营救,成功将4人救出,其中3人在五邑中医院接受治疗,另外1人死亡。

在中秋万家团圆前夕,出现了3伤1死的工业意外,不能不说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也不能不说工业意外其实并不意外。首先,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安全生产的监管有问题,工人的防护措施不足,甚至可以说监管不到位,一些特殊性的工种根本没有防护设施;其次是安全生产意识不重视,工人缺乏相应的安全生产常识,那些什么部门的职业培训被不经意中撕破了假面具。值得欣慰的是公安消防部门成功挽救了3条生命,遗憾的是电视镜中却见不到安全生产监督那些制服的身影。

现实中,外来工(哥不愿称他们是农民工,此词带有明显的身份象征性,因为哥和大多数的劳动者也是农民出身)的劳动地位和劳动权利和其他劳动者的并不对等,缺欠公平,得不到社会其他成员的尊重,工会对他们的关心和指导远远未尽事宜。一些脏、累、苦的工作岗位,工资低、福利少,如垃圾清运工、环卫工、公路养护员、渠道清洁维修工、建筑工等一线工人,他们背井离乡,为城市的绿化、美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却享受不了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处于生活的低层。他们的工作多为临时性工作(临时工也算是一种特色,先进国家的临时工是极其罕见的),得不到应有的劳动保障。“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是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庄严承诺。只有有尊严的劳动才能有尊严的生活。

关于渠道的管理问题,今年以来广州城由于暴雨,多次水漫城区,造成居民、商家财物损失惨重;同时涉及到的沙井盖问题,一次又一次夺去了年轻的生命,并威胁到汽车司机的交通安全。会城河的问题我们也不得不重视,被钢筋混凝土覆盖会城河里面可能也存在大量的沼气、毒气,发生爆炸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渠道的管理、沙井盖管理、会城河治理等城市综合管理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并随时有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可能性,建议有关部门:一是要分清其管理主体、明确其权利与义务;二是要对其开展经常性的专项检查,杜绝隐患;三是居安思危险,研究解决覆盖了的会城河综合治理问题,确保中心城区安全。

(公司职员:陈吉)

以此为准

推荐第2篇:如何写社会评论

如何写社会评论

社会评论 顾名思义,评就是评判是非、真伪、美丑;论就是议论、说理;评论就是以议论、说理为手段,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进行评判和议论。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社会现象纷纭复杂,同学们在接触社会过程中,难免会有所触动,会就某些社会问题或现象提出看法,把这些看法写成文章,就是社会生活评论。评论有多种,如时事评论、思想评论、经济评论、文学评论等等,社会生活评论不能与它们并列,它只是确定一种写作范围。这种评论,可以是洋洋数千言的大块文章,也可以是廖廖数百字的短文。一部分杂文、随笔、漫谈也可以归入此类。它针对人们的思想、作风以及认识等,或表扬,或批评,用以引导人们的行为,具有实效快,针对性强,说服有力的特点。

评论社会生活现象,一要真实,二要具体。要在对材料作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避免离开事实泛泛而论。写作时要注意下面两点:

一、积极关注和投身社会生活,要有社会责任感。写社会评论,不是为写而写,要对社会 有用。社会生活有积极的方面,比如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也有消极的方面,比如不正之风、封建迷信。同学们要多观察、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学生,无论是升学还是走向工作岗位,都应对周围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和敏锐感,明确自己对社会的一份责任。要善于创造性地发现和提出问题。一则新闻报道,一场体育比赛,一项科技发明,都可能触发写作的灵感。很多时候,从生活中激发写作的愿望和动机,酝酿写作 的情绪和感受,往往比单纯了解一些写作技巧更为重要。这是写好社会评论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主要是选好评论的对象,确立论题 。

二、严密结构,巧用评析方法。社会评论属于议论文,所以议论文写作的常规方法仍使用。比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正反对比,比喻说理,辩证论理等论证方法都可以灵活运用。写作评论容易犯的毛病,一般是就事论事,仅停留于摆问题,罗列现象,没有分析,缺乏推理,往往是观点+论据,论据与论点之间缺乏推理过程;或者是认识片面,失之偏颇,往往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绝对化、极端化,把握不住评论的分寸。这些都需要注意克服。

1、撰写社会评论文稿,一般采用“开门见山”式开头,目的为了吸引眼球;

2、文章内容最好一事一议,切忌贪多嚼不烂;

3、提出问题要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一万年都碰不上一回的事情不说也罢;

4、原因分析注重以小见大,力争见人心、见精神、见社会、见未来。1

推荐第3篇:社会调查报告评论

社会调查报告评论

长阳公众对社会治安状况评价的调查报告

(主题比较明确,可以再具体为:长阳公众对长阳地区社会治安状况评价的调查报告)为了准确客观地掌握人民群众对当前社会治安状况的反映以及对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秩序的真实感受,进而找出影响当前群众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受县政法委委托,长阳统计局农调队于2010年3月组成四个调查组同时对县城所在地、龙舟坪镇、高家堰镇和磨市镇的社会治安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调查的范围和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选点随机访问登记调查的方式进行,3月2日确定调查组带队领导及人员车辆,并进行调查业务培训,4-5日四个调查组同时对县城所在地、龙舟坪镇、高家堰镇和磨市镇等地的社会治安进行了专题调查。本着客观公正、随机抽样的原则,在每个调查乡镇分别选取政府所在地、农贸市场、学校、厂矿企业周边和农村居民集中地的5个调查点,每点随机抽选10个调查样本户,进行入户访问登记调查,全县共选取20个调查点200个样本户。

(调查的地点、分工、时间、样本等交代都很清楚。

调查方法只有粗略的说明,并未进行具体解说。并且,加上资料收集分析会更好。)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1、在目前的社会治安环境下,您感觉安全吗?有88人占44%的居民感觉安全;感觉基本安全的有95人,占47.5%;认为不太安全的有17人,占8.5%。居民群众感觉安全和基本安全的达到91.5%。

2、您认为今年您所在乡(镇)的社会治安状况如何?有75人认为当地社会治安好,占37.5%;认为一般的有120人,占60%;认为较差的有5人,均占2.5%。

3、您认为您今年所在乡(镇)的社会治安状况与去年相比怎么样?有94人占47%的居民认为所在地区的社会治安变化很大;认为变化不大的有98人,占49%;认为没有变化的有8人,仅占4%。

4、您觉得您所在乡(镇)宣传发动群众参与社会治安工作的力度大不大? 有41人占20.5%的居民认为较大; 有96人占48%的居民认为一般; 有63人31.5%的居民认为不大。

5、您所在地的政法机关对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大不大?有59人占29.5%的居民认为较大;97人占48.5%的居民认为一般;44人占22%的居民认为不大。由此反映出群众要求政法机关加大对违法犯罪活动打击力度的愿望。

6、您认为你所在地的政法机关作风和执法质量如何?26%的居民认为好;66%居民认为一般; 8%的居民认为较差。在一个乡镇走访了50个农村居民户,调查显示:居民“不了解”21人占42%,“效率不高”共16人占32%,“工作推诿”共4人占8%,“态度生硬”共4人占8%,“执法不公”共3人占6%,其它2人占4%。大部分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我们的调查对象大部分是农民,和这些部门很少甚至没有打过交道。

7、您认为在本地增加群众安全感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调查显示,认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由高到低顺序排列,分别是“公正执法”占28%;“加强青少年教育”占23%;“提高警察素质”占14%;“迅速破案”占12%;“加强巡逻”“加强外来人口管理” 各占7%; “增加街面警力”

1占5%;“改善警民关系”占4%。

8、您认为在本地存在社会治安隐患的主要表现是:75.5%的居民认为是盗窃;63%的居民认为是聚众赌博;50.5%的居民认为是民间纠纷;28.5%的居民认为是打架斗殴; 20.5%的居民认为是恶势力犯罪;11%的居民认为是抢夺抢劫;7%的居民认为是家庭暴力;2.5%的居民认为是交通管理和执法。(问题都根据主题而定,围绕主题观点明确。

但是,这些问题问的基本上都是主观的,看法类的问题,虽然是访问式调查,但有些也会让人难以作答。

第1题问题带有倾向性,应该问“在目前的社会治安下,你觉得安全不安全”

前面

2、3题的问题问到认为社会治安怎么样的问题,概念抽象。社会治安是指社会在一定的法律、法规及制度的约束下而呈现的一种安定、有秩序的状态或状况。如果调查员不多家解释,被调查者可能不能客观作出评价。)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隐患

调查结果表明,2009年长阳的社会治安总体形势较好,治安环境比以往有了较大的改善,群众安全感评价较高。县委、县政府在开展“平安长阳、和谐社会”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调查结果也同时表明,长阳在社会治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待今后改善和提高。一是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流动人口犯罪有上升趋势,外来“三无”闲散人员对我县的治安稳定造成一定影响,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亟待加强;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深层次问题的影响,人民内部矛盾也呈多发态势,企业改制、房地产开发、医患纠纷、拖欠工资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引发不稳定事件。

二是刑事犯罪总量仍处上升态势。刑事犯罪总量仍在高位徘徊,多种类型犯罪特别是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盗窃、抢劫、抢夺等侵财类案件犯罪呈上升趋势,打架斗殴、伤害等犯罪仍时有发生。三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待加强。一些地方、单位的防控措施还有待加强,各类社会治安综治力量有待进一步效整合,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仍需健全。

四是公安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少数公安干警执法为民观念还不够强,执法水平还不够高,对群众的合理诉求不能及时办理。少数公安干警作风不够端正,业务外的活动自我约束不够,群众对此有所反映。

(如果列一些图表进行综合比对,具体地分析问题,会更有说服力。发现的问题也更全面有效。)

四、对策建议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社会公共安全感,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地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切实加强领导,深入普法宣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县政法委要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的力度,各部门、单位要严格按照县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抓好落实。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一

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担负起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政治责任。要正确估价当前社会治安面临的形势,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和“一票否决”制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政法、综治工作的内在联系,花大力气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公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起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激励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加强文化娱乐场所的管理,坚决打击利用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大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力度,努力铲除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保护和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二)注重矛盾排查,调处矛盾纠纷。随着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的进一步调整,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将进一步凸现,对社会治安稳定必将产生一定影响和冲击。矛盾纠纷给社会稳定带来一些隐患,务必充分估计出现矛盾的复杂性和工作的艰巨性。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重点排查调处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和可能转化成刑事案件的矛盾纠纷;密切掌握社会动向,依法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及时解决因资源二次整合,拆迁、改制等利益调整所产生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要快速反应,冷静处置,做好教育疏导工作,有效化解和消化矛盾。要加大社会保障工作力度,努力维护社会弱势群体和人员的利益,认真分析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的成因,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依法予以调处和疏导,把纠纷和矛盾解决在当地,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实行长效管理,保持“严打”态势。实现社会治安根本好转,必须实行长效管理,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只有“严打”才能震慑犯罪,伸张正义,树立广大人民群众维护社会治安的信心。对于某些社会治安混乱地区和某些猖獗一时的犯罪活动,应及时开展集中整治和专项斗争。对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必须露头就打,决不能让其形成气候。要进一步提高“110”快速反应能力,加大案件侦破的力度。继续把“扫黑除恶”作为“严打”整治斗争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除恶务尽,不留后患。要以重点整治为突破口,对顶风作案分子,要狠刹其嚣张气焰,从重、从快打击。要实行“人性化”管理,寓监督于服务之中,确保我县社会治安的稳定。

(四)强化治安防范,完善防控体系。建议在县委、政府直接领导下,在人大的监督下,由县政法委、综治办统一协调,建立以公安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社会面、居民区和单位内部的防范为基础,以案件多发的人群、区域、行业、时段为重点,以社区为单位,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专业防范与群众防范相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增强全社会预防和控制犯罪的能力。

(五)加强基础建设,坚持群防群治。建议加强对社区治保、保安队伍,调解等基层综治工作队伍的管理和教育。坚持专门机关工作和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广泛动员和组织国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工、学校学生等,建立健全群众性自防自治的治安保卫组织,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治安防范活动。充分发挥村委会和居委会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作用,确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得到全面有效落实。切实加强对群众性治安保卫组织的指导和监督,建立完善的工作和保障机制,确保群防群治队伍工作的顺利进行。

(解决问题的办法到底是什么?不能光是口号,不能是空洞的话。这几个建对策基本上一直都是本身就有的,而文中具体讲的也没有真正的把实际做法列出来,所以依然还比较空。

如第一项“切实加强领导,深入普法宣传”中的“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公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没有具体措施说明如何加强宣传,如何提高公民素质;第二项“注重矛盾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中的“要加大社会保障工作力度”,具体社会保障力度加到那哪里呢?„„基本没有提到几项具体措施,大多数都是“加强”、“加大„„力度”、“进一步„„”等等。)

总的说来,本调查报告各项内容基本符合调查报告的形式要求,需要的各项内容都罗列出来了,语言表达清晰。但还有一些小的漏洞需要改进:问问题的方法,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提出建议的具体化。

动画0902 万佳丽 5202090213

推荐第4篇:社会评论素材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2012新作文素材

社会热点与作文素材深度解读

【素材】

一只改变世界的苹果——乔布斯

2011年10月5日,美国苹果公司前CEO、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因癌症辞世,享年56岁。他的离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乔布斯改变了这个世界,值得我们铭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作一下简单的梳理:有三只苹果改变了世界,一只诱惑了夏娃,一只砸醒了牛顿,还有一只就握在乔布斯手中,他有改变世界的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们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全国的亿万观众。这样的评选3让“道德”这个抽样的词语更加立体而形象。 【深度解读】

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培根说:“如果没有德行,人类就是一种忙碌、有害和可怜的生物,不会比任何一种渺小的害虫更优越”。这些都是对“道德”最好的注解。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无论是“三省吾身”还是“兼济天下”,无论是“精忠报国”还是“舍生取义”,无论是“言而有信”还是“一诺千金”,无论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还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些妇孺皆知的道德典范,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内化为全社会的共同操守。今年评选表彰的全国道德模范,无论是敬业奉献、诚实守信,还是见义勇为、助人为乐,都用自己朴素的言行为全社会筑起精神的灯塔,引领我们从自身做起,见贤思齐,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适用话题】道德、精神境界、榜样、人性的光辉。

【素材】

没有狮子,羚羊也活不好

在2011年9月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去。而死掉的沙丁鱼味道不好销量也差,倘若抵港时沙丁鱼还存活着,鱼的卖价就要比死鱼高出若干倍。为延长沙丁鱼的活命期,渔民想方设法让鱼活着到达港口。后来渔民想出一个法子,将几条鲶鱼放在运输容器里。因为鲶鱼是食肉鱼,放进鱼槽后,鲶鱼便会四处游动寻找小鱼吃。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会自然地加速游动,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此一来,一条条沙丁鱼就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这种被对手激活的现象在经济学上被称作“鲶鱼效应”。马云的一席话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提醒着那些凭借垄断的优势维持着现状的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没有危机意识,总有一天会有危机悄悄地来临。 【适用话题】竞争、危机感、活力、对手、鲶鱼效应。

【素材】

“二代”的狂与“名爹”的纵

在海淀区西山华府小区门口,一对业主夫妻在开车要减速拐入小区南门时,遭到后面一辆无照宝马和一辆牌照为晋O00888的奥迪司机殴打,夫妻头部被打流血。事发后,经核实,宝马司机年龄15岁,无驾照,系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李天一;奥迪司机系山西一公司老总之子苏楠。公安机关依法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将李天

一、苏楠刑事拘留审查。李、苏对上述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条之规定,公安机关决定对李某由政府劳动教养1年,已送交执行;另决定依法对苏楠提请逮捕,其父涉嫌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被刑事拘留审查。 【深度解读】

“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发生后,引起了网络的热议。人们之所以愤慨,不是因为无证驾驶,不是因为动手打人,也不是因为年少轻狂,而是因为这两个滋事者的父亲,一是名人,一是富人。这些成功的父亲正在生产“不成功”的二代。凭借自己养尊处优的背景和高人一等的心态,恣意挑战社会公德,狂妄践踏社会公平,已成为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不定时炸弹”。“二代”的狂和“名爹”的纵都成为一种社会之痛。那些没有出事的“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的父母们,如果照样的溺爱、照样的骄纵、照样的享受优越、照样的滥用特权,说不定哪一天就会断送家庭的幸福。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适用话题】家庭教育、溺爱、道德、社会之痛。

【素材】

心中没有信仰,社会必然相互伤害

2011年9月13日,中国警方全环节破获特大利用“地沟油”制售案。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摧毁了涉及14个省的“地沟油”犯罪网络,捣毁生产销售“黑工厂”、“黑窝点”6个,抓获32名主要犯罪嫌疑人。随着一起特大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案件的告破,人们发现地沟油已形成了一条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六大环节的黑色产业链,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300万吨,也就是说,我们每吃10顿饭,就有1顿可能碰上地沟油。长期食用可能会引发癌症,对人体的危害极大。 【深度解读】

地沟油所以让人害怕,原因是地沟油中含有剧毒的黄曲霉素,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化学致癌物质。浙江卫视的评论员舒中胜说:食品问题,最初咱们叫食品质量,后来叫食品卫生,接着叫食品安全。现在正在考虑叫食品犯罪,预计很快就要改叫食品杀人,最后将发展成食品武器。那些坑人的家伙,你自己一定就能幸免吗?你吃不到地沟油,你难道就可以保证自己吃不到毒豆芽,吃不到瘦肉精?每个人心中都没有信仰,社会必然相互伤害,无一可以幸免。 【适用话题】食品安全、商业道德、信仰、社会互信。

以下几个也是社会热点,你针对题目,自己构思下怎么写: 1.“郭美美”事件2.食品打黑,重拳出击3.北师大教授的成功哲学观4.娱乐,请放开历史5.“拆迁”与城市的文化6.“草根”上春晚7.坚强自信“铁娘子”当选巴西第一位女总统8.“虎妈”育儿法引发中西家庭教育争论9.山东等地删减经典引争议10.中国国家形象片在美国播出11.时代文化现象令人堪忧12.谭胜军老师向学生下跪13.瓷器爱国主义14.网络热词“给力”登上《人民日报》15.中学生集体不让座事件16.陈树菊现象17.北大才子出家事件18.“中国首善”陈光标承诺“裸捐”19.“打假斗士”方舟子遇袭事件20.开学“万元”装备PK打地铺家长21.“伪娘”之争22.“断臂钢琴师”刘伟夺得“中国达人秀”冠军23.校规禁看湖南卫视事件24.“我爸是李刚”事件25.上海世博会闭幕26.“非诚勿扰”节目“拜金女”事件27.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根叔”演讲受热捧28.汕头大学移植“牛顿苹果树”事件 29.新《红楼梦》“黛玉裸死”引争议30.“打工皇帝”唐骏身陷“学历造假门”

31.世博会历史上首次设立“志愿者主题日”32.青岛“100年后的备件”事件33.“80后”宣扬“父母皆祸害”事件34.郭德纲徒弟打人事件3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推荐第5篇:社会调查报告评论(推荐)

社会调查报告评论

----对《泰州市公共医疗服务城乡一体化的社会调查报告》的评论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泰州市城乡医疗服务,深入了解和分析该地区公共医疗服务城乡的异同及现状产生的社会背景,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措施建议。该文很明显的是应用性调查报告。

首先看调查报告的标题,作者采用了陈述式,即直接在标题中陈述了调查的对象----泰州市公共医疗服务和调查的问题----是否一体化。而且该标题与其文章内容对应一致。再看导言部分。显然该文的导言部分不是很成功。导言部分只说明了调查的目的而且调查目的并不清晰,而其他的调查情况并没有给出。

再看调查的主体部分。在该部分作者主要写了四个部分:泰州市公共医疗服务城乡一体化政策发展和改革成效,泰州市城乡医疗服务城乡一体化的社会调查情况,泰州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与管理一体化现状的社会背景及渊源,关于推进泰州市公共医疗服务城乡一体化的想法。首先我认为此处的结构不是很合理,社会调查情况应该放在第一部分,然后是调查结果的分析社会背景及渊源,最后以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即关于推进泰州市公共医疗服务城乡一体化的想法作为小结结尾。而政策发展和改革成效则是多余。

文章在调查情况中对调查得来的数据和结果安排的很合理,结构很清晰。先是城乡之间的相同点,再是不同点。

文章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调查情况与对调查问题的解决方案之间没直接联系。调查情况只说明了泰州市公共医疗服务需要改进城乡之间尚有不足。而对调查问题的解决方案则是基于对泰州市公共医疗服务一体化的社会背景及渊源得出的。

总的说来该文是一篇很不错的应用性调查报告。调查情况清晰明了,对调查问题的解决方案精辟独到,有实用性。

推荐第6篇:两型社会

关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08金融 叶璐 200801102139

武汉城市圈位于湖北中东部地区,是以武汉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9个城市组成,,面积达6万平方公里,是湖北乃至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

“两型社会”是通过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建设“两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占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型社会”的核心是资源有效配置、高效和循环利用,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代理念,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建设“两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管理、技术、体制和机制等方面做出创新。

1 武汉城市经济圈两型社会建设的现状分析

1.1 经济发展不平衡

武汉城市圈内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存在差异,其开放开发的步伐参差不齐,其中武汉是湖北省内经济基础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原因在于武汉处于国内大陆腹地中心“九省通衢”之地,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两大“金三角”(武汉—香港—上海,武汉—北京—上海)的关键交汇点和重要经济支点,是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黄石是湖北省发展基础较好的老工业基地。天门、仙桃、潜江、鄂州四市处于中游水平,孝感处于一般水平,咸宁、黄冈由于山区、老区多,处于相对落后水平。

二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均衡。

在武汉城市圈中,武汉市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加速发展阶段,黄石、鄂州、仙桃、潜江处于工业化中期起飞阶段,孝感、咸宁、黄冈、天门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由于区域范围较大,特别是包括了相当一部分经济较落后的山区,明显地存在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比重偏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较为突出等问题。作为第二产业主体的工业,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且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工业对农业的支持与带动作用不强;第三产业仍以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其发展受工业和城市化滞后的瓶颈制约。

三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问题。武汉市及周边部分城市属于老工业

基地,产业结构偏重型化,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能耗较高,排污压力较大,节能减排的任务很重

关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现提出如下建议:

1、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其实质就是要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针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现状的不足,既要从区域整体的角度解决社会、经济、资源环境问题,又要根据城市圈地域差异显著,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各不相同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建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方面的条件有待改善;城乡卫生状况较差,人居环境不优;社会矛盾较多,人们的安全感有待提高等等。促进社会和谐,就要努力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求富裕、求安康、求和谐的美好愿望。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要针对重工业比重较大、耗能相对较高的特点,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逐步实现发展经济与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两者的“双赢”。一方面要推进矿产资源、水资源、废弃物以及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深化循环经济试点,扩大循环经济规模。另一方面要坚持技术进步与淘汰落后相结合,积极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设备和技术,以节能降耗和减排为突破口,加快冶金、石化、电力、建材等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与升级。

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科技创新活动在投入强度上总体不足,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整体较弱,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科技转化能力不足。因此,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提供更多的平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产出效率,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推动各城市经济科学、快速、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企业尤其是那些高耗能、重污染企业要进一步拓宽视野,转变经营理念,将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联系起来,努力走节约型、环保型发展道路,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谋求发展的旧思维。倡导采用节能、节水、节材新工艺、新技术,大力削

减污染物排放。对高消耗、高污染企业,进行传统技术改造和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转型,从而达到建设的推进速度和质量的和谐统一。

4、增强武汉辐射力,带动圈内经济全面发展

尽管武汉城市圈近年来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由于圈内各市基础条件不一,综合实力差别较大,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武汉一市独大情况比较突出。要实现圈内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武汉市的龙头作用和辐射力。武汉市在继续扩大自身优势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与圈内8市的合作和协调。要依托武汉大市场,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依托武汉大交通,加快构筑人流、物流、休闲旅游圈,按照一小时经济区的理论,统筹好区域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联动发展机制,促进圈内经济全面发展,提升武汉城市圈总体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推荐第7篇:两型社会

它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和环境的支撑。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保护环境和生态。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使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相协调,就是要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有环境作保障。中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解决中国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能够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推荐第8篇: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两型社会建设就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简称。

一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理念转变和创新,关键在于领导思维的不断提升。从大局出发,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跳出局部利益的思维模式,将思想统一到“两型”社会的决策和整体部署上来,提高认识,切实做好本地区的节能、环保工作。相关行业和企业尤其是那些高耗能、重污染企业的领导,更要进一步拓宽视野,转变经营理念,将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联系起来,努力走节约型、环保型发展道路,避免陷入到争夺能源资源和破坏环境的恶性循环中去。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谋求发展的旧思维。这就要求我们以“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在投资政策、财税政策、土地政策、资源政策、生态补偿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试。

二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速度和质量,关键在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正处于高速成长期,量的扩张还有待充分释放。但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又好又快的发展路子。

三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激情和动力,关键在于惠民宗旨的不断深入。科学发展至少应该包含三个主题词:生态、节约和惠民,“两型”社会建设同样如此。能源、环境,是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两大基础性要件,而这一切归结为人民和谐幸福的生活。现实告诉我们,以大量消耗有限的能源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是得不偿失的,也是人民群众所不愿意看到的,只有将“两型”社会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只有将“两型”社会建设和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才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终极追求。

推荐第9篇:两型社会

论“两型”社会及现行发展状况

什么是“两型”社会,怎样发展“两型”社会,如何实现“两型”社会,“两型”社会的意义在哪,这种种的问题都是我们要研究课题。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探索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新路”,改革试验的依据是“科学发展观、自身实际、国家关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动力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要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目标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圈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实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 针对长株潭城市圈“两型”社会,我搜集了些资料,并且实地做出了些调查。在“两型社会”绿网中找到了些近年改革的数据:

第一:实验区对湖南省经济的拉动。在城市科学规划,精心布局推动下,全省产业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增长迅速,2006湖南省全年GDP总量7688.67亿元,2008年GDP总量突破万亿元达到11555.03亿元,2009年增长到13059.69亿元,2010持续增到16037.96亿元,

2012年湖南省GDP首次突破两万亿大关,达到22154.2亿元,同比增长11.3%,增幅比全国高3.5个百分点,继续稳居全国前十。其中,全省粮食总产量增长2.3%,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4.6%,第三产业得到平稳发展。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推进,低碳经济蓬勃发展。湖南省发改委副主任张银桥介绍,湖南高度重视低碳发展。近几年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负责控温减排、应对气候变化重大工作的决策与协调,还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强化低碳技术开发与推广,2012年12月7日,召开全省十大清洁低碳技术推广工作会议,推广的十大清洁低碳技术共八百多个重点项目,总投资800亿元。随着工作的扎实推进,湖南万元GDP能耗已由“十五”期末的

1.4吨标准煤下降到1.2吨标准煤以下,相当于累计减少二氧化碳6000多万吨。能源结构得到优化,同时林业用地1284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0%以上,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成果突出。

第三:大力开展湘江的整治建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湘江对于湖南人来说就是母亲河,湖南省提出将湘江打造成中国莱茵河的构想,大力开展治理湘江的水环境的活动,取缔污染严重的工厂和企业,发展度假休闲的湘江风光带。目前,长株潭三地湘江空气指数达标率远超国家平均率。

第四: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目前,长沙拥有国家重点学科30多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65个。科技成果有“超级杂交稻研究”“高性能碳制备”等等。

在取得一些成果的情况下,现在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在调查的过程中,有许多市民不知道,或者不知道“两型社会”的概念,在农村,村民完全不清楚这是什么概念。所以在宣传的力度上,需要大力加强,要让人民参与进来,“两型社会”才会发展的更好。另外,在发展过程中,环境的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在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存在这一定的矛盾。科研的投入不足,与发达地区相比,科技成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是很强。

谈到长株潭“两型”社会,看到这的经济,环境的改变,作为山西人,我想谈谈家乡。山西作为产煤大省,119个县(市、区)有94个产煤县,资源型经济在全国最有典型性。长期的煤炭开采带动了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但是随着资源的耗尽,山西的资源型社会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2011年,全省转型声急《关于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初步研究》上报国务院,建议将山西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试验区”.我希望我的家乡可以成功的转型,在经济,和生态上同时发展。

“两型”社会是我国迫切需要的,迫切成为的社会。在这道路上,需要全国的人民共同努力。中国梦,是你我的梦,“两型”社会是你我共同的社会。

推荐第10篇: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宣传栏

1.什么是“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其核心内涵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2.“两型社会”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两型社会”是在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来的,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据统计,中国的GDP占全球4%,而煤、铁、铝等资源的消耗占世界的30%以上。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给环境与资源带来很大压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有助于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3.“两型社会”包括哪些内容?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努力做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产权制度、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制订和完善战略性资源的中长期开发和利用规划、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工作。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强调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4.具体内容

资源节约型包含了探索集约用地方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深化资源价格改革;环境友好型则囊括了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定评价指标、生态补偿和环境约束政策和完善排污权有偿转让交易制度等。两型社会建设就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简称。一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理念转变和创新, 二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速度和质量, 三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激情和动力。

5.实施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国家经济结构要面临转型,即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全国来说显得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中部的改革试验区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考虑。两个中部试验区的获批,将成为“两型社会”的重要示范基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

第11篇: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全社会都采取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全面推行节约措施,以较少的资源、能源消耗,谋取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尊重自然规律,倡导生态文明,减少环境破坏和各种污染,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第12篇:人民日报社会管理系列评论

重大的战略任务 小康的基本条件

——一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一项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任务,刻不容缓地摆在各级党组织和各地政府面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是我们党深刻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必须把握好的重点工作。

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等为基本任务的社会管理,始终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社会管理不断打开新局面,为中国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胡锦涛总书记不久前在全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联系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刻阐述了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明确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思路和方向。今年的全国两会也提出,“十二五”期间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党心民意所系,治国方略所在,充分显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都应当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力谋之、鼎力为之。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适应我国发展新特征新变化的时代课题。今天的中国,社会变革日新月异,阶层分化,流动加速,利益多元,社会转型犹未完成,社会活力蓬勃迸发,新老矛盾叠加交织。我们用30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道路,也让西方国家百年来不同阶段产生的矛盾在我国短期内集中呈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任务之重、挑战之大、难度之高,举世罕有。这就迫切要求我们的社会管理,必须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政治制度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条件。我们发展的主线是科学发展,建设的目标是全面小康,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实现统筹兼顾、公平正义、和谐有序。未来10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意义的关键期,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这就迫切要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以社会管理的创新为推手,在重要时期取得重大突破,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确保小康宏伟目标如期达成。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途径。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领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解决不好,必将影响甚至干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这就迫切要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始终牢记执政为民的思想,妥善处理好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民生问题,在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中不断增强执政能力。

13亿人口,发展中国家,我们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社会变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为实现“十二五”目标凝聚强大力量,这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神圣责任,是对民生期待的积极回应,更是中国发展的崭新契机。

用不断创新回应时代新课题

——二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是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一些基本特征。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时代发展给我国社会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新课题,只有用不断创新回应时代新课题,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才能在更高层面上实现社会和谐。

概括起来,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有这样四个层面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在经济层面,如何妥善解决伴随经济发展产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在社会层面,如何妥善解决由社会领域深刻变化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在思想文化层面,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引导,更好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打下牢固思想基础。在工作层面,如何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提高社会管理能力。

回应这些新课题,首先要有清醒的认识。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这为我们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打下了重要物质基础。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们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长期努力。

回应这些新课题,最关键也最管用的办法就是加强社会管理的创新。我国社会管理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在今天难以完全适应。社会管理创新,首先就是理念思路的创新。只有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社会管理才能进一步与开放、动态、信息化社会环境相适应。

回应这些新课题,还必须有创新的体制机制作保障。比如,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建立一套能够覆盖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体系。在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设管理方面,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协商机制。在社会组织发展管理方面,建立分类发展、分类监管机制。在社会矛盾化解方面,建立主动依法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在社会治安方面,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市场经济秩序维护方面,建立社会诚信制度。在精神卫生方面,建立监测、预警、疏导、救助机制。这样,我们就能进一步推动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时代总是在发展变化,社会矛盾问题的发生有其特点,社会管理也有其规律。只要我们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用创新的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就一定能够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在“最大限度”中增强社会凝聚力

——三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要求。

在民生、幸福、稳定成为“十二五”热词的语境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从社会活力、和谐稳定的战略高度审视社会管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理论的丰富深化,也是对我们党新时期群众工作的一大创新。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在于,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价值理念已经或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城乡、地区、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群众利益诉求呈现差异化、多样化的特征,利益矛盾日渐突出;随着经济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进步,随着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使得形成社会共识的难度加大。如何主动适应这种深刻变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使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和谐稳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时代命题。

一些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国民收入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提升的时期,往往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人们心理容易失衡的时期。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避免落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凝聚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它不仅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实现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也是我国现代化顺利推进的必要保证。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主体。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的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今天,面对人民群众的不同利益诉求和多元思想文化,通过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就能够不断实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增强社会凝聚力。

握指成拳,众志成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让群众收入更多一些,安全感更强一些,幸福指数更高一些,就能够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积聚强大力量。

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民的创造力量;党的全部执政活动,离不开强有力的群众工作。我们干事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明了社会管理的实现路径和根本遵循。

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保证社会管理的正确方向;只有始终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不断开创社会管理的新局面。

现实中,一些社会管理之所以得到群众的支持,根本原因是群众工作做得好;一些社会管理之所以得不到群众的理解支持,甚至引发矛盾冲突,根本原因是群众工作没有做好。比如,有的社会管理,出发点就不端正,不是真诚为群众谋利益,而是掺杂着部门利益、少数人的利益;不是考虑怎么让群众方便,而是考虑自己管起来怎么省事。有的社会管理,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引起群众反感。

实践表明,任何一项社会管理任务,如果没有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离开了富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就很难取得良好效果。当前,社会管理在新形势下面临新挑战,出现了思想舆论统一难、各方利益协调难、矛盾纠纷化解难、流动人口管理难、突发事件处置难、基层基础建设难等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才能在新形势下富有实效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如何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这八个“进一步”,是当前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重点,围绕的是一个中心词“群众满意”,指向的是一个目标“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它要求我们必须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贯彻于社会管理始终,把群众工作渗透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讲,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使群众利益得到充分保障,群众意愿得到充分尊重,群众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就一定能够始终保持社会管理主动性、创造性,并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不断夯实根基、充实血脉、壮大力量。

在“新格局”中做好大文章

——五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艰难而创新的实践探索——这些重要判断,真实反映了我们正在进行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任务的基本属性,也深刻提醒着全党和全国人民:加强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既不能单兵突进,也不能因循守旧,更无法一蹴而就。只有依靠全党努力,整合管理资源,才能破解“复杂”“艰难”,促进社会和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61年新中国建设,32年改革开放,十六大以来社会建设的加速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格局。这一格局是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统一。实践证明:切实抓好社会管理,党的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关键,社会协同是依托,群众参与是基础,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四种作用不可替代。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更加注重“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的执政理念,更加注重发挥社会各方的协同作用,更加注重拓宽群众参与的渠道路径,在体制机制创新中锻造更加适应时代需求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新的形势,对我们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社会管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是一次全面考验和提升。社会管理工作点多面广、涉及量大,加之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多样多发,流动人口和特殊群体管理问题突出,信息网络建设面临挑战,这既是社会管理的薄弱环节,也是党和政府加强社会管理的创新空间。加大前瞻性、系统性和持续性研究,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科学制定社会管理大政方针;不断提升党和政府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才能统筹调度社会资源,切实维护人民利益;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才能回应民生期待、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公平正义。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力量在基层,基础在群众。社会管理的新局面,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非但不能缺少社会力量,相反,还要高度重视并善于调动,积极导入社会管理与服务中。只有既强化党政领导又重视社会合力,让社会发育和发展同步前进,拥有强大群众基础的社会管理,才会更具针对性,体现有效性。事实证明,当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得以强化,当各类社会组织的服务社会能力得以增强,当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得以健全,才能有效协调利益群体的各种关系,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天地交,而后能成化育之功;上下交,而后能成和同之治。”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巩固,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只有在社会管理新格局中,各种力量协同作战,才能创造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也只有全党共同努力、狠抓落实,才能切实完成这项重大战略任务。

第13篇:高中生如何写作社会评论

高中生如何写作社会评论

广东肇庆中学谭庆娟

在中华文化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主流位置。儒家文化主张“入世”,即知识分子要积极参与世事,申张正义,即便是在病态的社会,也要积极为之开出药方。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曾手书过一副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关注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在青年时代就立下大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找出路。李大钊可谓青年人的楷模。当今中国正在高速崛起之中,即便是高中生,也不可能置身于象牙塔中不问世事。高中生一方面要关注社会,了解时事新闻,追踪热点、焦点问题;另一方面,要掌握社会评论这种短平快的写作方式,通过社会评论写作来表达思想,有的放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引导高中生写好社会评论大有好处。

评,就是评议、评点。论,就是辩论、说理。社会评论,就是用议论说理的方式, 评判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就自己的观点展开分析,阐明其中的道理所在。社会评论的篇幅可长可短,在高中阶段一般以二三百字的小作文的形式出现。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世事错综复杂,高中生初涉人世,必然对世态人情有许多的感想和慨叹,形诸文字,就成了社会会议论。高中生已经开始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有一定的自我判断能力,渴望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并得到他人的认同。但高中生毕竟因社会阅历有限,生活经验不足,视野较狭窄,且感情较冲动,容易偏听偏信,他们的观点和想法有时会出现偏差,需要以师长引导、同伴劝勉、自我觉悟等方式来纠正。近年来,我们学校在社会评论的写作指导和评改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

首先是引导学生“选读新闻”。每个星期,师生一起收看新闻周刊,开展网络阅读,读书看报,从纷繁复杂的社会新闻中挑选出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例如“小悦悦事件”、“公交车上的座位之争”、“城管眼神执法又有新招”、“保钓爱国不是打砸抢”等等,剪贴或摘录其中的重要信息,积累相关的素材资料,利用周末的固定时间,交流阅读,从中挑选出贴近时代生活、适合高中生评议的新闻事件,进行集体评议。形成共识之后,各学习小组成员将组员搜集的资料整理成文,放进自己的积累本中,作为写作素材备用。老师从同学们搜集的资料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新闻事件,布置写作社会评论的任务。在每周一的固定时间,打出新闻评论题目。要求在30分钟内,根据给出的一则新闻报道,写作二三百字的新闻评论。

然后是“范文引路”。 模仿是学生学习写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范文引路也是作文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范文引路,贵在适宜。老师开设相关的指导课,给出几篇典型的范文,讲解社会评论的入门模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待问题,并选好一个最合适的切入点,使用多种论证方法,以简洁有力的语言集中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老师鼓励学生要“入乎其内,出乎其中”,在正确把握材料的基础上,可进行自由和有创意的表达。学生有了可供模仿的范本,一般都能很快掌握常见的社会评论的写法,并形成自己的风格。

接着是对新闻信息进行“先述后议”的个人解读。“述”就是的“摆事实”,“议”就是“讲道理”。概述新闻是社会评论的第一步。先摆出事实,作为批判的靶子。学生搜集的新闻报道以叙述为主,生动而集中地再现场景与人物,还有

不少渲染与烘托气氛的文字。而社会评论要求以评析某种社会现象为主,对社会现象要高度概述。学生在“摆事实”环节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语言不够精炼,甚至以叙代议,喧宾夺主。至于“讲道理”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则是评论不够充分、深刻,缺乏自己的见解,人云亦云。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是从学生作品中采样点评,帮助学生认清问题所在,理清写作思路,学习借鉴他人好的方法和技巧。

某周的社会评论题目给出了以下材料:“8月23日,杭州公交车上一名坐在照顾专座上的小伙因为未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被与其同行的男子连扇5个耳光,鼻血直流。8月25日,湖北公交车上一老人要一男子让座,男子不让,两人争吵起来,男子对老人动手。8月26日,一名残疾男子占座后未给一名中年妇女让座遭掌掴。”有些同学照抄全部材料然后再评议,有些同学则用“材料中反映的问题令人深思”等令人不明所以的语句,有些同学对材料有一定的提炼但语言不够简洁。老师选择了概括得比较好的一些文字呈现给学生看,例如整体概述三则材料的:“近日发生的一系列公交车打人事件,皆因不让座而起,在社会上引起热议。”又如选择材料中最突出的事件集中点评的: “近日在杭州一公交车上,一小伙因未能及时让座被连刮五个耳光,鼻血直流。这样的事件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令人深思:这究竟是道德的觉醒还是道德的压迫?”学生看到这些语言精炼、高度概述的文段,恍然大悟,在后来的新闻评论写作中,就能巧妙地借鉴这些写法,有效地控制好叙述事件的篇幅。接下来学生写作评论文字,主要存在论证方法的单一化问题和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问题。老师可给出学生作品中运用了各种论证方法的优秀语段让学生赏析,学生借助老师的点评或是同伴间的相互评析,明白到其中妙处,多次训练之后,就能很好地借鉴范文,有意识地学习、仿写。

学生独立写作完成后就进入“评点激活” 环节。新闻评议的深广度,与学生的思想认识密切相关。高中生看待问题的角度有时很特别,有的学生对于上例中被连扇5个耳光的小伙深表同情,认为打人男子并不是为了捍卫正义而出手,而是出自私心和个人欲求,否则为什么不自己抱小孩而让同行妇女抱,可见是对座位早有预谋;有的学生则认为不让座也无可厚非,小伙也买了票,按理就该拥有座位权,让是美德,不让是权利,更何况小伙也有累了、病了的时候,也可能小伙本身就是残疾人;有的学生更视打人男子为“真汉子”、“道德英雄”,以正义之手打醒了公众沉睡的公德心。以上的观点不乏可贵的独立思考的闪光点,但都存在有偏颇之处,未能以辩证的眼光全方位地看待问题,评价人物。解决思想偏差的最好办法就是辩论,让学生在激烈的争辩和思想的交锋中辨是非,明对错。“石本无光,相击乃发灵光;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语言的争锋带来思想的火花,点燃智慧的火焰。讨论交流之后,绝大多数学生明白到不占老弱病残孕座位是规矩问题,主动为有需要的人让座是道德问题,动手打人则是借道德名义实施的野蛮行径,后果严重者则构成违法行为。有的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灵感,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公交车的管理人——司机及其他不让座的乘客,有的学生则从小伙的角度引出新的观点——倘若坐在照顾专座上的小伙有特殊理由不能让座,应以礼貌用语及时、有效地作出解释,并帮忙抱小孩的妇女向其他乘客提出让座的要求,避免误会的发生;有的学生甚至借丰富的阅读积累,提出向西方国家学习,将特殊座位设置为不同颜色的好主意。可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辩论,就能让学生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辩论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获得真知灼见。

“评点激活”之后是“精细加工”的修改步骤和“分享佳作”的传阅活动。

这个过程中,学生重新修改自己的习作,往往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分析,同时将从辩论中获得的思想精华和从同学佳作中学到的好词好句创造性地融入自己的文字中,锻造生花妙笔。例如有同学将原本平实的表达修改为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段落,例如:“‘让座’首先得自愿,其次要考虑其合理性。一个工作了一整天的年轻人未必比一个出来散心的老人更有精神,一个晕车的女孩未必比一名孕妇更活力充沛。任何‘需要’都要提供给真正有需要的人,让座也是如此。”又如:“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糕。美英两国的军队因与中东国家的纠纷至今仍未能全军返回,就像孩子之间为一个娃娃而打架争夺,最后得到的只是一个被撕烂的娃娃。丧失理智的拳头并不能平息战火。中华民族应以和平、理智的方式解决问题,体现中华之‘仁’。”又如:“为有需要的人让座本是优化社会风气、传递爱心的行动,若被利用作为伤害他人的借口,不仅社会风气会因之恶化,爱心火炬就算被点燃,那也只是无意义的、苍白色的火焰。讲爱心是行善积德的本钱,不是为非作歹的把柄。若人人都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对他人的关怀,相信悲剧不会重演。”又如:“如果说掌掴者是在‘惩罚’他人,那么试问有谁有这个资格站在道德的高度去教训别人?随意扇他人耳光,本身就是不道德的行为,它甚至比不让座影响更坏。这种行为一旦扩大,将会有更多的人披着‘道德’的外衣去伤害他人,侮辱他人,所以说‘扇耳光’只是一种‘抢座位’的‘强盗逻辑’,暴力根本不是维护道德的手段。正如泰戈尔说:‘让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我们应更多地用公民教育、社会舆论等较理智的方式去维护道德,弘扬社会新风。”这些闪耀着理性之光的思想和经过锤炼的文字被编辑成一张小报在班中传阅,学生在分享佳作的同时也深感叹服,对社会评论的写作热情在与学习伙伴的交流和分享中越来越高涨,从而对每一次社会评论的写作都能认真地思考,自觉地修饰文句,不断地提升自己写作水平。

东林书院有一副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与李大钊手书的对联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旨在唤醒青年学子参与社会、推进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现代中学生已不再是旧书斋里的读书人,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里,青年人拥有更发达的资讯,更开阔的视界,比父辈更多更丰富的人生体验。从写作社会评论开始,我们的高中生,将逐步形成可贵的独立思考精神和自主判断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个性化的思想和开放的姿态向世界传达自己的声音。

第14篇:两型社会倡议书

港下中心幼儿园创建“两型社会”倡议书

亲爱的家长,你好!

港下中心幼儿园正在创建“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幼儿园。“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园充分认识到建设“两型”幼儿园的重要意义,积极承担起建设“两型”社会,宣传和实践“两型”理念的重要职责,创建节能校园,培育环保人才。幼儿园通过创建“两型”学校示范校,广泛培养节约意识和资源意识,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消费理念,形成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良好风尚,让每个师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上与“两型社会”建设倡导的价值观产生共鸣,主动将“两型社会”建设责任内化为真正的发展觉悟和自觉行为。我园珍惜资源、崇尚节俭的氛围初步形成,广大师生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有所增强,创建学校也在积极创新机制,寻找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新方法。

在这里我们也发起倡议:希望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创建活动,在家庭中树立环保节能、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

无锡市港下中心幼儿园

20

11、5

第15篇:两型社会演讲稿

建„两型‟社会,做„两型‟青年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我是来自六(2)中队的肖穂卿,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建„两型‟社会,做„两型‟青年。21世纪的我们是社会的接班人,21世纪的我们有着火一样的青春,21世纪的我们更有着阳光般的生机,面对着全面建设两型社会的步伐,努力的为全中国伟大复兴而奋斗拼搏的社会主义人们。我们青少年更应该为我们的校园,为我们的家庭,为我们的社会做出贡献,携手创建两型校园,创建两型社会!开创美好的未来。我们共同努力。

一、创建和谐社会从学校开始,和谐校园,两型校园是我们21世纪的学校主题作为溁湾路小学的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不失为人的尊严。所以我们必须从学习、生活、德育方面来构建两型校园。对于学习,我们要投入百分之百的信心和永不退步的拼搏。学习是一个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拥有知识的21世纪的我们才能在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全部,对于生活,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常有人说任岩松的生活设备都是低级别的,当然我们不容否认从艰苦中走出来的学子是最强的,永远不会被任何生活的困难打倒;对于德育我们要全面发展,对于自己我们也要全面发展。只要我们拥有信心,拥有打不到的意志,我们终将成功。

二、创建两型社会从家庭开始。有人说:家庭是最重要的成才环境,同时也是一个人价值的体现。对于我们来说,在家中都是爸爸、

妈妈的“宝宠”,父母亲们为了我们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然而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我们要接受他们的爱,不要排斥着他们用心良苦的爱,我们要知道,他们是很不容易的,为了一个家庭,为了我们,白发爬上他们的头,无情地剥夺了他们的青春……而我们要的一个字“孝”,百行孝为先。

三、创建两型社会,从国家开始。从古到今,有多少志世仁人为了民族的生存为了人民的安危,抛头颅、洒热血。但是我们最起码要知道,今天的幸福是由多少人的牺牲,是多少人的鲜血换来的,作为炎黄子孙,没有任何理由叫我们忘记那耻辱的过去,坚信自己的爱国理念,才能把一个真正投入到和谐的社会中,建设祖国未来。

所以。。。。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16篇:两型社会演讲稿

XX年4月7日,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与铁姆肯(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在湖南湘潭设立合资企业“铁姆肯湘电(湖南)轴承有限公司“,这标志着世界上最大的圆锥滚子轴承和无缝合金钢管制造公司铁姆肯公司正式落户湘潭。

铁姆肯公司是全球第三大、北美地区最大的轴承制造企业,也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铁姆肯公司在湘潭的合作项目将产生1亿美金的出口额,同时也有助于中国加强风能等可代替能源的利用。据悉,这是湘潭市获批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首个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我市。铁姆肯缘何对长、株、潭三市中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湘潭情有独钟?余爱国市长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的话可谓一语中的。

“全球视野下的湘潭‘两型社会’正凸现活力。如今,全球的目光正聚焦长株潭,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客商正关注‘伟人故里’,参与投资湘潭的发展。 湘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沉淀着共和国的记忆,现在的‘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又把湘潭推到了现代工业改革的前沿和潮头,成为新的感动、新的聚焦。”

曾几何时,湘潭一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领袖家乡,红太阳升起的地方,前来参观的人们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湘潭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几大厂矿奠定了湘潭的工业基础,使湘潭成为著名的工业基地,享誉海内外。但到了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大型企业每况愈下,雄风不再,甚至成为湘潭发展的累赘和包袱。与此同时,东部沿海,凭借区位优势和国家优惠政策实现跨越式发展,西部内陆,乘着国家开发西部的强劲东风,也迅速崛起。湖南向何处去?湘潭路在何方?湖南人在思考,湘潭人在忧虑。

历史再一次垂青于湖南,垂青于湘潭。XX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湖南之大幸,湘潭之大幸。建设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是国家协调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更是我省我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和重大历史使命。

历史把机遇赐给了我们,我们怎样书写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呢?我们责无旁贷,我们别无选择。

时不我待,从现在做起。机遇稍纵即逝,时间就是效率。作为湘潭的青年一代,我们没有理由袖手旁观,没有时间等待观望。只有从现在开始,助推新型城市化,争当两型排头兵,积极投身到这场攸关湘潭发展的战斗中,为谱写21世纪湘潭新的篇章,贡献自己的青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振兴湘潭,从我做起。我,一个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深感任重道远。建设两型社会,关键是人。我们可以创建“两型学校”,教育学生从小注重节约、保护环境;教育学生与自然和谐共处,为湘潭持续健康发展输送合格人才。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两型社会,须得从小事做起。如果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注重小节,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不乱丢乱扔,不踩踏草皮,讲文明、懂礼貌,“两型社会”何愁不能实现,湘潭发展何愁没有时日?!

同志们,朋友们,湘潭需要我们,需要我们添砖加瓦、献计出力,需要我们开拓进取、无私奉献;我们需要湘潭,她是我们耐以生存的家园,她是我们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舞台。

“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我们坚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不久的将来,一个新的湘潭就会展示在世人面前,就会矗立在湖南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她释放的魅力不仅仅是人杰地灵,更会是“两型社会”的佼佼者。

第17篇:武汉两型社会

应城网讯: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抢抓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机遇,以改革为先导,以汉应合作项目工作为着力点,以产业对接为核心,以项目为支撑,强化措施,加大力度,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和“两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保持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加快产业对接,引进武汉项目成效显著。加大与武汉的产业对接力度,以汉应合作项目为重点,立足资源和产业优势,着力引进符合环保要求、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投资规模大的项目,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应城。市开发区引进的武汉新龙医药集团公司,投资1亿元,建设医药生产与物流项目;引进的武汉回盛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为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企业,投资为7000万元,生产微生态制剂、生物制药和氨基酸等高新产品。9月中旬,市开发区为包括这3家企业在内的5家武汉企业集中举行开工仪式,打造武汉工业园。长江埠办事处引进的武汉凯马仕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投资5700万元,生产农药中间体,产品出口欧美,正在试生产;引进的武汉康润公司是中南地区唯一一家生产改性沥青添加剂的企业,投资4000万元,厂房基本建成。东马坊办事处引进的十三香彩印包装项目是十三香集团应城麻辣鲜厂与武汉合作的一个独立生产区,该生产区占地60亩,投资5000万元,已进入安装设备阶段。武汉双马树脂厂等一批项目正在洽谈中。2009年,全市引进武汉投资项目30个,总投资15.7亿元,到位资金5.6亿元,其中投资亿元项目4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9个,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狠抓基地建设,与武汉配套能力加强。一是农副产品在武汉市场份额提高。农副产品以地产品入超、校地对接等形式,扩大在武汉的市场份额。2009年全市输出武汉农副产品销售收入9500万元。二是城市旅游功能增强。推进旅游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建立完善城区旅游道路、服务场所、景点景区的标识标牌,设立4处旅游服务中心,成立安吉旅游应城分公司,开辟应城旅游网,城市的旅游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全年来应城旅游总人数突破100万人,其中武汉游客60多万人;旅游总收入超过6亿元,其中武汉游客收入超过3 亿元。三是两地科技合作成效显著。狠抓与武汉科研院所的项目及技术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恒新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开发的新型锂盐电解材料,产品科技含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在电动汽车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恒天公司5月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共建辐照交联研发中心,新上2500吨/年输液用非PVC多层共挤膜项目,总投资6300万元,完成投资5000万元。该多层共挤膜是当前医药包装行业最先进的产

品,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高,具国际竞争优势,可年创产值1.5亿元,上缴税金1000多万元。2009年,全市新增孝感市级技术创新中心3个,有3家企业正在组建校企共建实验室和科技成果转化中试车间。与武汉市开展科技合作项目13 项,项目投资额近1.3亿元,到位资金8000万元。四是人力资源培训与输出取得新进展。市人力资源培训基地建设各单位狠抓培训、输送两个重点,采取多种灵活方式,积极向武汉及周边用人市场培养和输出高素质劳动力。2009年,全市培训劳动力9000多人,向武汉输出6000人。

寻求重点突破,“两型社会”改革试验进展顺利。一是加快推进城南新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坚持规划先行,编制《应城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示范区规划》,于7月完成初稿,示范区正抓紧建设,完成投资1亿元。二是推进盐化工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引导盐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盐化工业“两型”化。宜化双环公司被批准为湖北省循环经济第二批试点单位,规划建设21个循环经济项目,已建成盐硝联产等19个项目,正抓紧建设净化系统酸气循环利用等项目。新都公司、中盐长江公司等骨干企业也相继启动和实施循环技改项目,实现了废物排放综合利用。三是加快示范园产业发展。赛孚工业园是承接武汉化工产业转移的示范园区,2009年引进投资3000万元以上武汉项目5个,总投资2亿元。

强化项目支撑,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一是全力抓好汤池温泉二期工程建设。汤池温泉二期工程总投资15亿元,于12月动工,计划新建五星级酒店、高端温泉会所等项目,规划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完成投资7000万元。二是积极推进华能应城热电联产项目的实施。项目总投资56亿元,一期投资26亿元,10月获国家能源局正式批准,取得建设“路条”。三是抓紧建设应城国家矿山公园。项目总投资10亿元,一期投资3亿元,已通过省级评审验收,正申报国家级矿山公园,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合作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

加大工作力度,节能减排成效明显。通过实施技术改造项目,促进重点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积极向国家发改委申报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项目,双环公司合成氨系统优化项目、广盐华源公司锅炉改造项目作为2009年第一批实施计划下达,两个项目总投资1.59亿元,实现节能量4.98万吨标准煤。积极推进重点企业污染减排,全市全年安排COD减排项目6个、二氧化硫减排项目7个,COD净减排量200吨,二氧化硫净减排量280吨。投入6000万元,对9家企业进行污染治理,依法关闭2家落后水泥生产企业,关闭拆除6家小型炼钒厂。

2010年,应城市委、市政府将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武汉城市圈中等城市目标,认真落实重点产业(行业)倍增计划,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

重点加强东部循环经济示范区、中部高新技术产业区、西部旅游经济区建设,进一步推动汉应合作,加快实施一批“两型”项目,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一体化,进一步提升应城在城市圈的地位和竞争力。将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全面推动试验示范区建设。以试验示范区建设为先导,建设“三大板块”, 着力打造全国盐化产业基地、华中能源储备中转基地、全省一流温泉度假基地。

建设东部循环经济示范区。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示范区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尽快完善东城工业园和赛孚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工业园区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企业成长上统筹安排。抓住华能热电联产、天然气地下储备库等重大项目建设机遇,引导现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着力引进和开发上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增加资源附加值。同时,加大工作力度,紧盯全球化工企业500强,积极开展招商引进,力争在引进大企业、大品牌上有突破;着力引进与现有企业配套的项目,围绕盐化工、精细化工、调味品产业招商,打造全国盐化产业基地、华中能源储备中转基地和“中国味谷”,发展壮大精细化工产业。力争今年盐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

建设中部高新技术产业区。按照“工业新城、城市新区”的发展定位,以武荆高速公路应城连接线为轴线,以市经济开发区、民营经济园为载体,凝聚全市力量,汇聚优质资源,投资3亿元,加快推进城南新区30平方公里“两型社会”建设试验示范区建设,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向园区聚集。重点在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大品牌上下功夫,力争今年引进投资额过亿元项目3个以上,过5000万元项目10个以上,把园区打造成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产业转移的示范区。

建设西部旅游经济区。以建设华中旅游名城和区域性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整合区域旅游资源,高起点、高标准编制西部旅游产业开发总体规划和五年发展规划。以“一泉一园”(汤池温泉和国家矿山公园)为主导,以八汤路旅游专线为轴线,重点抓好汤池温泉二期开发和应城国家矿山公园建设,配套建设白杨农家乐、松林岗生态观光、五龙寺宗教文化园、渔子河山水休闲等景区,培育八汤线旅游休闲产业带。抓好旅游商品开发及旅游餐饮、购物和文化娱乐建设,加强旅游营销,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健全旅游服务体系,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打造全省一流温泉度假基地。

进一步推动汉应合作。以产业对接为核心,加大与武汉的合作力度,把承接武汉产业转移的重点放在引进质量高、成长性强、效益好的大项目上,推进产业转型。2010年力争引进武汉企业(项目)15个,总投资额4.5亿元。加强汉应两市政府及部门的联系与互动,建立两市合作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强与武汉科技

合作,加大武汉科技成果在应城的转化力度。加快与武汉的交通接轨,推动孝(孝昌)仙(仙桃)高速、孝(孝感)应(应城)一级公路立项,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加大与武汉的物流、人流、信息流,全面推进与武汉的同城关系。

全力推进“两型”项目建设。以“两型”项目建设为支撑,集中精力抓好一批重大产业化龙头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能源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加大华能应城热电联产、城镇集中供热管网工程、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应城储气库等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力争近期开工建设。加快应城市新都化工有限责任公司“2改6”、鸿祥油品城二期、应城国家矿山公园、汤池温泉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力争早日竣工。积极策划包装一批“两型”项目,向上申报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对外招商引进,确保项目建设的可持续性。

着力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切实抓好“五小”企业治理整顿工作,依法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石膏粉加工企业,全力支持企业节能减排,对重点企业实行跟踪监测管理,落实“一票否决”。大力支持湖北双环科技公司实施循环项目建设,在节能减排、回收废物上有新进展;全力招商引进治污企业,对东城工业园和赛孚工业园的化工企业排放的污染物进行集中治理,实现废物排放综合利用、环境零污染,促进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

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东部循环经济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加快道路、供水、排污、电力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规划建设一座10万吨(首期5万吨)自来水厂,集中解决东部居民和园区工业企业给水问题;调整园区土地利用规划,进一步做好园区环评工作,增强承接武汉产业转移的承载力。加快推进城南新区30平方公里“两型社会”建设试验示范区建设,集中财力,今年投入资金3亿元,加大城南工业园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加快武荆高速应城连接线建设,争取5月建成通车。

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以打造全省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市)为目标,切实抓好汤池、东马坊、长江埠等一批重点城镇建设,增强城镇聚集辐射功能。坚持把建设新农村与促进城镇化结合起来,以杨岭镇被列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镇为契机,继续采取群众主体、部门帮扶、财政“以奖代补”等办法,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整治镇村环境,重点抓好20个试点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积极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建立全市统一的就业、社保、医疗、户籍管理等制度,促进农民有序转移、城乡协调发展。(

第18篇:两型社会建设

中国的循环经济建设的提出和具体成就

骆梅

(湘潭大学 外国语学院 10级对外汉语班 2010310119)

摘要: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及我国建设两型社会工作的提出过程。循环经济的定义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我国循环经济的具体实施。

关键词:两型社会资源节约 资源问题 循环经济 中国特色循环经济 企业 个人 正文:

1.两型社会的定义

我们所说的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其中“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两型社会建设就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简称。[1]

2.建设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我国在清朝是就自诩为“天朝上国”,土地广袤,资源丰富。然而,自二十世纪以来,或者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致使人口迅速增长。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2](其中不包括港澳台的人口)。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政府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还会对居民的就业、住房、交通、医疗等方面造成极大困难;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等构成的巨大压力,那么未来几十年后的生态和环境恶化将不可避免,这无疑危及人民起码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在中国出现的那些资源短缺现象及事故,无不昭示着这一认识的正确性。如2010年中国西南大旱,是西南五省市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重庆的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这一水荒给当地的人民带来了生存的极大威胁,也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再如近几年的黄河断流、长江断流及众多内陆湖泊的萎缩枯竭都给我们敲响了一警钟。我们的母亲河的生命都遭受了威胁,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再来就是各大城市的水荒、电荒、油荒等等问题,都迫切需要我们及时解决。

从1995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后。针对中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系列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消耗的改革措施相继出台。2005年6月27日下午,胡锦涛指出,“节约能源资源,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2]此后,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通知》,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进行了部署。至此,中国开始全面进入建设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建设对我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资源节约问题首当其冲。我国资源禀赋较差,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而在2005的《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必须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

境的关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损失浪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3]因此,我国必须首先解决资源问题。而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4]

3.我国建设循环经济的成就

我国一直在进行循环经济的探索,并在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试点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各个省市都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建设循环经济的相关的政策。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大背景下,发展属于自身的中国特色循环经济。各个企业甚至个人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下面我列举了一些具体成就。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泰格林纸集团公司总裁王祥就是其中的一位不可忽视的典范。1998年7月,王祥临危受命,正式出任岳阳造纸厂厂长。当时的纸厂因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艰难转变的冲击而濒临。而过去的造纸方法与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有着极大的冲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和工人们提出了“林纸一体化”思路。“林纸一体化”就是打破过去传统林木和造纸分离的管理生产模式,将制浆造纸企业与营造造纸林木基地有机结合起来,既发展造纸企业,又建设原料林木基地,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纸结合产业化新格局,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这一具有循环经济发展思想的方法不仅拯救了濒临倒闭的工厂还为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们人民都在积极地为建设循环经济而奋斗,我国的企业当然也不甘落后近年来。济南钢铁集团公司坚定不移地走低资源耗用、低污染排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早在1999年,济钢节能降耗、挖潜增效的经验就在全行业得到推广。斗转星移,目前济钢已形成了以“创新中循环,循环中高效”为主要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是企业成功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案例。

此外,广东省更是提出了绿色广东的口号。广东省省委书记张德江在2004年年底首次提出之后,人们对这一构建和谐广东的高瞻远瞩的战略目标与构想的认识越来越深刻。2005年2月,广东成为全国绿色GDP试点的十个省市之一,表明建设绿色广东已进入实践探索。据专家介绍,广东的循环经济具体体现在经济活动的单个企业、共生企业群和全社会三个层面。在单个企业层面,广东省经贸委、省科技厅和省环保局从2003年开始组织企业进行清洁生产试点,22家企业被命名为“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在共生企业群层面,广东在南海建设了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计划滚动投资50亿元,将建设成为面向珠三角,辐射华南的体现循环经济的第三代工业园。 在社会层面,广东初步形成资源回收及综合利用体系。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等地建设了垃圾焚烧发电系统,充分回收生活垃圾中的热能。积极发展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行业,目前,广东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持证单位每年综合利用回收危险废物已达80万吨以上。

除此之外还有安徽铜陵的对铜水淬渣、硫酸渣、磷石膏堆这些昔日的铜、硫酸、化肥和水泥等主导产业形成的当地的结构性污染源的合理的再利用;河南三门峡市下辖的河南省煤化工基地,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循环经济试点义马市,它制定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到2010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到15%,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基本构建

起以电-煤-铬为主导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湖南省农村的林业和农业方面循环经济已经走出了一片新天地;湖北鄂州的循环经济也渐成气候。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5]积极建设循环经济以推动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进程,以推动我国构建和谐的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了历史进程。

注释:[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04-28

[2]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7日下午进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2005-06-27

[3]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的通知 2005-07-06

[4]曲格平.《循环经济———21世纪发展的趋势》[J]

[5]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上的讲话2005-03-05

第19篇:两型社会调查报告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社会调查报告

八院一队 刘庆松

背景现状

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包含了探索集约用地方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深化资源价格改革;环境友好型则囊括了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定评价指标、生态补偿和环境约束政策和完善排污权有偿转让交易制度等。

十七大之后,长株潭城市圈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这方面集工业、能源、农业和交通优势于一体的长沙城市圈,无疑具有很高的试验价值,以“两型社会”试验为突破口,将全面提高城市圈的整体素质,长沙与周边城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经济发展结构差异,东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发展梯度差。长株潭拥有良好产业基础和科教研发实力,周边城市腹地则拥有较为宽松资源和较低开发成本。 构建“两型社会”契机下,长株潭城市圈旅游业发展宏观措施

坚持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旅游业发展中

这是我们发展旅游业、建设“两型社会”的基础。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是对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概括,这同样适用于旅游业的发展。早在1992 年,联合国里约环境发展大会通过的《21 世纪议程》中就正式提出了“环境友好”的理念。不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都要注重建立人与自然、环境之间良好的关系,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同时,要以最低的能耗去获取最大的利益,这是“资源节约”所要求的。反之,必将违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本质,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

“变废为宝”、多元发展,大力发展工业旅游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当引起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的不平衡是引起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在现实中要创建“两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是硬道理。循环经济主要有三大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再利用”的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也就是说,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

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当能源消耗殆尽,工业发展就走到了尽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要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在发展工业生产的同时,也可进行工业旅游。黄石的矿山公园给长株潭城市圈树立了典范,而早在20世纪50年代,法国雪铁龙汽车公司组织客人们参观其生产流水线,引起许多厂家的效仿,一些厂家开始收取一定费用,逐步演化为工业旅游项目。后有海尔集团、上海宝钢、新飞集团、双汇集团等等都加入了发展工业旅游的行业。长株潭城市圈内有众多工业产业企业,如武钢、长航、顶新、丝宝、东风等,大可发展工业旅游。一方面使居民了解生产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促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发展乡村旅游

农业是我国的根本,我国大多数人口都在农村。媒体上宣扬的“大众旅游”的时代真的到来了吗?如果农民不能实现出游,就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旅游”时代,更称不上是和谐的“两型社会”。建设“两型社会”不仅只是关注工业、关注城镇,更要关注农民这一群体。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扩展其就业渠道,增加其年收入,更能使他们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事实证明,凡是旅游业发达的农村社区、少数民族社区,当地居民更关注环境保护,并在实际行动中复兴已经在历史长河中渐渐消失的优秀传统,不再以砍伐森林、填湖造田等愚昧手段来换取眼前利益。这些改变正是建设“两型社会”所需要的。不仅是城镇,还包括农村社区在内的整个社会实现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两型社会”。

合理适度利用自然资源,开展生态旅游

长株潭城市圈内自然资源丰富,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毫无顾忌的去摄取,因为它总有枯竭的一天,如果利用不当更会导致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的灭亡。这些不符合建设“两型社会”的初衷,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去发展生态旅游,以促进人们去了解生态,了解自然,关爱自然环境,营造人与环境和谐的氛围,进而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但是不能忘记的是在利用同时,更要注重对它的保护。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

长株潭循环经济的发展对策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以绿色GDP为核心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绿色GDP是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对现行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胡锦涛同志2004年在全国人口资源环境中央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并将资源耗减、环境损失、环境效益纳入到资源评价体系中。长株潭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时决不能以传统GDP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点,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而应坚持科学发展观,淡化单一对GDP总量和速度上增长的追求,在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同时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注重区域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对长株潭经济发展效率、能源资源消耗速率、区域生态质量与环境污染治理情况、清洁生产水平等诸多方面的考核,有机的结合传统GDP指标,构建具有“两型社会”特点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总协调。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长株潭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完善区域内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制度保障体系,加快立法进程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根据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支持体系与监督保障机制可以有效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长株潭作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应在制度建设上有一个大的突破,加快制定与区域内循环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各项法规制度,在法律层面上推动长株潭循环经济的发展,明确区域内各级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在促进循环经济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并要依据我国现行的4部环境法律、8部资源

管理法律、20多项环境资源管理行政法规,充分参考长株潭自身的具体自然条件和环境问题,切实贯彻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加强各项法律法规的在实际工作中的可操作性,为长株潭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支持与保障。在逐步完善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立法工作的基础上,应由长株潭建设领导小组牵头,以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为核心,积极探索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制度保障体系,协调城市圈内相关政府机构,着力建立政策支持与综合协商机制,从政策层面和保障体系上为区域内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以科学技术为先导,合理规划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一个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性庞大工程。长株潭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整体发展战略,因此在制定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对长株潭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发展等对战略制定密切相关的数据进行客观详尽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株潭的远期规划,邀请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进行科学严密的论证。同时长株潭循环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先进技术的促进,只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速相关科学的研究开发,努力建立区域内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才能保证循环经济深入持续的发展。通过优先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生态科学技术,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示范性项目,充分利用智力资源高度集中,高校与科研院所密集这一地域优势,使循环经济的发展能更好的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达到较低投入、较高产出、降低污染的目的。营造循环经济发展的和谐社会氛围,积极引导NGO发挥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自身的着力推动,以正面积极的宣传引导,通过加强包括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的宣传,鼓励公众参与,大力调动民众的参与积极性。并结合循环经济知识普及教育和绿色消费观的倡导,适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评比活动,使湖南市民牢固树立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习惯。同时长株潭领导机构可尝试建立与NGO的定期对话协商机制,主动引导NGO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通过加强组织机构建设、规范规章制度、提升组织人员素质等方式提高活动质量与效果。可由财政资助部分经费,鼓励NGO举办循环经济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民众签名等公益性活动,以从不同范围和不同层次推广普及循环经济理念,积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公众力量,形成浓厚的循环经济发展氛围,实现发展循环经济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统一。

第20篇:两型社会材料

定义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包含了探索集约用地方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深化资源价格改革;环境友好型则囊括了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定评价指标、生态补偿和环境约束政策和完善排污权有偿转让交易制度等。

“两型社会”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两型社会”是在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来的,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据统计,中国的GDP占全球4%,而煤、铁、铝等资源的消耗占世界的30%以上。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给环境与资源带来很大压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有助于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两型社会”包括哪些内容?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努力做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产权制度、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制订和完善战略性资源的中长期开发和利用规划、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工作。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强调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哪些地方正在进行“两型社会”建设试点?

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发改委在《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的通知》中称,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从各自实际出发,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投入各个领域的改革。同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两型社会”建设对集工业、能源、农业和交通优势于一体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具有很高的试验价值。以“两型社会”试验为突破口,将全面提高两 1 大城市圈的整体素质,对湖北、湖南两省探索如何按主体功能区要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条件进行科学合理开发、综合利用、集约使用资源,把中心城市发展同周边城市腹地开发与保护生态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提供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都位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极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中部的改革试验区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考虑,它对中部地区和全国其他区域需解决类似的问题有着积极的示范意义。

十七大之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这方面集工业、能源、农业和交通优势于一体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无疑具有很高的试验价值,以“两型社会”试验为突破口,将全面提高两大城市圈的整体素质。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湖北、湖南均以湖泊众多闻名,东湖、梁子湖、洪湖以及大别山地区是武汉城市圈两大生态板块,环洞庭湖地区和湘西地区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大生态板块,两地共有近900公里的长江防洪堤。长株潭城市群南北之间以及武汉与周边城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经济发展结构差异,东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发展梯度差。比如,武汉与黄冈人均GDP相差近5倍,武汉拥有良好产业基础和科教研发实力,周边城市腹地则拥有较为宽松资源和较低开发成本。

如何按主体功能区要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条件,进行科学合理开发、综合利用、集约使用资源,如何把中心城市发展同周边城市腹地开发与保护生态结合起来,如何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既是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需要及时面对、寻求突破性破解的重大问题,也是湖北、湖南两省乃至中部地区和全国其他区域需要共同探索的重大问题。湖北湖南被确定为两型社会的优先试验区,湖南湖北毗连一区,有丰富的资源优势,经济发展方式相同点众多,互补性强大,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一系列的国家改革政策的制定更加确立了湖南湖北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均根据区域发展现状、发展要求及承载能力,按主体功能区要求划分禁止开发、限制开发、远景开发、规划期内可建设和已建成五类区域进行有序开发,按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进行分类管理。

强调集约

如长株潭摒弃了传统的摊大饼模式,按照紧凑布局、生态隔离的组团式、友好型、集约化发展的新理念,将核心区规划为以长沙为主,株洲、湘潭为副,相关地区保留大片绿地的“一主两副环绿心”结构,构成组团特色鲜明、内在联系紧密的大都市区。

追求和谐

按照城乡统筹、人地协调的和谐理念,突出了城市生态和城市环保,提出了一套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的指标体系。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武汉、株洲等均属传统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偏重,节能减排压力大、任务重,工作比一般城市更难,也因此更具试验价值。

成功案例

2007年12月14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短短两年间,圈内城市积极主导,地方政府倾力推动,中央部委殷切支持,大型企业激情投身,先行先试的武汉城市圈建设,在荆楚大地呈现勃勃生机。

2 2008年8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建设总体方案。从重大项目到部省合作,从一体化探索到体制机制创新,短短两年间,武汉城市圈按照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总体要求,在“两型”道路上迅速起步。

机制创新 ,奠定可持续发展根基

两年间,武汉城市圈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大东湖生态水网、梁子湖生态保护等工程为重点,率先在中部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创新环境保护机制;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

两型社会

一体化,迈开对接脚步

两年间,城市圈九城市主动融合,圈域产业优化整合风生水起,从武汉出发,4条城际铁路全面开工,一小时经济圈呼之欲出;商业企业上山下乡,农超对接,连锁经营,城乡现代流通一体化,科教文卫资源联动共享,武汉城市圈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建设、区域市场、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全力推进。

重大项目, 托起城市圈建设新景

两年间,在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公司这个崭新的投融资平台上,政府部门、大型国企、民间投资共同奏响城市圈建设的新乐章,以此为依托,城际铁路、武汉新港、大东湖生态水网、花山生态新城等一个个响当当的大项目纷纷启动。在全国7个综改区中,武汉城市圈重点项目投资额度之大、投资节能环保产业项目之多、投资项目进展之快可圈可点。

部省合作, 在全新平台上聚合能量

两年间,先后有67个国家部委与湖北展开省部共建,密集签订的协议表明,国家力助武汉城市圈走“两型”道路。

湖北省武汉城市圈综改办专职副主任 王培锦:\"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全面展开,在重大项目全面开工,在五个一体化方面,城市的融合度进一步提高,这个就为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乃至全省经济的发展,推进“两圈一带”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重视规划。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均根据区域发展现状、发展要求及承载能力,按主体功能区要求划分禁止开发、限制开发、远景开发、规划期内可建设和已建成五类区域进行有序开发,按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进行分类管理。

二是强调集约。如长株潭摒弃了传统的摊大饼模式,按照紧凑布局、生态隔离的组团式、友好型、集约化发展的新理念,将核心区规划为以长沙为主,株洲、湘潭为副,相关地区保留大片绿地的“一主两副环绿心”结构,构成组团特色鲜明、内在联系紧密的大都市区。

三是追求和谐。按照城乡统筹、人地协调的和谐理念,突出了城市生态和城市环保,提出了一套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的指标体系。

四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武汉、株洲等均属传统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偏重,节能减排压力大、任务重,工作比一般城市更难,也因此更具试验价值。

意义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那么这样的“综改区”,也就是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为核心要素的改革试验区。在这方面,武汉城市圈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已经很好地体现了这个核心。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

3 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源利用的效率依然十分低下。据统计,中国的GDP占全球4%,而煤、铁、铝等的消耗占世界的30%以上。而近年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带给地方环境的压力相当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两型社会”的定义于房地产行业而言,同样意味着几个发展方向的衍生:住宅节能标准将被加强,节能建筑将成为楼市发展主流;七成用地集中于民生的土地政策,或将得以有效推进,即包括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限面积房)、普通商品房等开发速度和比重将逐步加快、加大;高档别墅用地将受到一定限制,高档别墅供应将逐步放缓;土地浪费等问题将被摆上政策战略性位置;住宅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将从严,建筑成本或将随之上涨。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国家经济结构要面临转型,即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全国来说显得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中部的改革试验区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考虑。两个中部试验区的获批,将成为“两型社会”的重要示范基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怎样建设

一、把握实质、深化认识,将“两型社会”建设摆上更加突出、重要的战略地位

本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党中央从人类文明转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总体布局的角度,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从社会发展模式的角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难看出,资源环境问题既是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理念提出的起因,又是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建设的主线,也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建设“两型社会”,首先要把握中央提出建设“两型社会”的精神实质,提高对“两型社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水平。

(一)“两型社会”建设是我国全面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首先,从人类社会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进程看,建设“两型社会”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最新认识成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产物。

其次,从环境问题背后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根源来看,建设“两型社会”是全面解决环境问题的整体性方法。环境问题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多因素、非线性的复杂问题,是自然的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和技术问题,是文化观念问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我们全面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综合平台,又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技术等多角度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

(二)“两型社会”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平台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指导思想。要妥善处理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和“需要什么样的环保、怎样环保”这两大问题,促进环境与经济的高度融合,实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两型社会”由人民共建,为人民共享。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协调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就是要总揽和筹划“两型社会”建设的全局,兼顾和协调各方关系,妥善处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资源环境等之间的重大关系,做出适当安排,搞好平衡。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使“两型社会”建设沿着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三)“两型社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方式和形态

如果说生态文明的理念、观念是一种远大理想的话,“两型社会”则是现阶段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结果和外在体现,是具体的实现方式和形态。实际上,生态文明理念在生产体系、生活体系、经济体系、技术体系、金融贸易体系、分配体系和民主体系等方面的不断展开就是实现“两型社会”的过程。

二、在“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要率先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

率先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须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

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不断推进历史性转变。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同时部署;要积极推进科学民主决策,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历史性转变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困扰本区域环境保护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生机、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历史性转变的体制机制。

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制定与本地基本情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须把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融入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与经济结构调整、城乡建设等重大的战略任务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环境问题,切实建立本区域的宏观环境战略体系。

正确处理预防和控制的关系,建立健全“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要从再生产的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将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环节。要将保护环境的要求体现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服务等各领域,落实到政府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社区、家庭等社会组织的各方面,建立起全面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保护体系。

正确处理成本和效果的关系,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要从根本上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运用自然规律,给予江河湖泊和重要的生态系统人文关怀,让其休养生息。同时,要实施高效的环境治理,科学地修复和改善自然,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完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政策法规标准制度体系。必须全面分析本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势,通过适时调整和完善环境政策法规和标准,保护先进的生产能力,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使环境保护真正成为引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航标。

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关系,构建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要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综合管理、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管理体系。

三、在“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要深入研究,积极创新,提升水平

(一)要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和体制

要积极推行绿色新政,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两型社会”建设全局中的主线地位和带动全局的作用,逐步形成“两型社会”建设的新体制,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相互合作和共同行动的环境保护新格局。通过市场机制完善和推行环境经济政策,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企业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要充分发挥环评制度的宏观调控作用。以国务院发布的规划环评条例为契机,率先积极推进区域环评、规划环评和战略环评。

(二)深入研究“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第一,要积极探讨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有效途径。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不

5 断研究将休养生息政策全面渗透到重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各环节的具体措施,推动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努力让江河湖泊焕发生机和活力。

第二,要研究主要污染物减排与环境质量改善的关系。积极探索减排目标着眼环境质量、减排任务立足环境质量、减排考核依据环境质量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

第三,研究统筹推进区域与城乡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尊重自然规律,进一步研究制定区域环境管理的政策,落实全国生态功能区划配套政策措施,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把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作为有机的整体,坚持城乡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城乡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三)抓住应对金融危机的历史机遇,提升“两型社会”建设的水平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为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倒逼机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要有全球视野和未来的战略眼光,要紧紧把握住国际绿色潮流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规律,结合当地实际,抢占先机,培育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综合竞争力,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为我国“两型社会”建设探索出能长期管用并可广泛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这是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到“生态文明”理念,报告并把以建设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为核心的生态文明作为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对“绿色”发展路线——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强调,将有利于着力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保护资源、节约资源,而是应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

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建设“两型”社会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涉及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涉及发展战略选择、观念更新、制度变革等因素。培育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需要政府、企业、居民、非政府组织等行为主体的积极作为与协作,需要各领域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制度保障。

建设“两型”社会,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中国长期以来遵循了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就要求我们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战略,走人力资本密集化的发展道路,以此引导政策层面的调整。

建设“两型”社会,离不开政府的政策驱动。由于资源环境问题存在外部性,完全依靠市场无法达到资源配置最优状态。解决资源环境问题,需要将负外部性的社会成本内部化,以降低污染排放和资源滥用;将正外部性的社会收益内部化,使具有正外部性的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达到社会最优的供给水平等等。由于传统市场机制无法通过看不见的手解决外部性问题,因此,在“市场失灵”情况下,我们必须依靠政府的制度安排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解决 6 资源和环境外部性可供选择的政策工具有很多,既有强制性法律法规,如排污费、碳税、燃油税、排污标准和强制性技术标准等,也有市场化导向的排污权交易、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绿色电力)、生产者延伸责任制等政策工具。

建设“两型”社会,要加强制度能力建设。所谓制度能力是一个社会有效实施法律、规定或政策的能力,制度能力是推行资源和环境政策的保障。现实生活中,许多好的政策在实施后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这与我们缺乏将此类政策推行下去的制度能力有很大关系,因制度能力贫弱而导致资源或环境管制失败的案例并不鲜见,如废电池回收、垃圾分类等。因为资源环境问题综合复杂,单纯依靠政府,难以应对为数众多、分散甚至是流动的管制对象。对此,要重视把市场和社会力量引入管制体系,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结成伙伴关系共同应对挑战的治理结构,为此就有必要改变弱市场与弱社会现状,一方面,动员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管制,另一方面,也要靠提升民众的生态意识,促使其自觉遵守各种生态规则,积极配合各种生态政策的实施,从而降低各种生态友好制度的运行成本。

转变发展观念、设计出各种生态友好的政策,并借助强大的制度能力推行下去,才能使人们正确感受到资源和环境的稀缺性,越来越多地用人力资本替代自然资本来创造产值和效用,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与发展方式,引导可持续消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部“两型社会”试验区五问

中国政府近日批准位于中部腹地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探索在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趋势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中部经济的崛起打造新引擎。

一问:国家对中部建设“两型社会”的部署,赋予试验区怎样的历史使命?

深圳是我国最早的改革试验特区,刚刚从深圳市委书记之职调任湖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李鸿忠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行了一番说文解字的全面解析。

李鸿忠(湖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是其根本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就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网上很多朋友称之为“新特区”。新在哪里?就在于其内涵是科学发展。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八个字里面,“综合”是指全面,比如区域经济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产业布局等都要考虑,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发展。“配套”是说不能单向推进,内容涉及产业、体制、机制、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武汉城市圈建设就提出了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城乡发展、生态环境“五个一体化”。“改革”两个字价值万金,这是试点最深刻、最根本的内涵。机遇、挑战摆在眼前,要实现综合配套试验区的目标,我们唯一的道路,就是改革;要改革就要解放思想,这是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的逻辑起点,也是推进机制体制创新的逻辑起点。“试验”,这是给我们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最大的“权力”。只要有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体制机制,我们就要大胆试验,率先突破。

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来湖北视察时,特别嘱托湖北要加快发展,要在中部崛起中起到战略支点作用。这次中央把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两型社会”试点的平台给了 7 湖北,就是要让湖北起到这个战略支点作用。

二问:建设“两型社会”,在试验区有何现实针对性?

国家发改委给国务院的关于设立“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建议指出,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将成为承接发达国家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中部地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能否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路,对“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的落实至关重要。

龙正才(武汉市发改委主任):面积不到全省1/3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6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自2003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武汉城市圈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已经形成。

武汉城市圈发展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是要跃上“两型社会”的发展轨道,还面临一些体制机制的困难。武汉城市圈进一步发展面临着差异性大、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趋同,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体制机制性障碍尚未实质性破除的严峻挑战。在产业发展方面,由于地方政府考虑到GDP、财政收入及担心税收流失等等,城市圈内存在一定的低水平竞争,产业结构上既重复布局,又缺乏配套性、延伸性。在自主创新方面,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教资源整合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风险投资机制,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促进机制,都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武汉市及周边部分城市属于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偏重型化,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能耗较高,排污压力较大,节能减排的任务重。

这些问题,除了归因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外,更主要是由行政区划经济导致的。通过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借助国家层面的力量化解“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体制机制瓶颈,将为我国以城市圈建设带动“两型社会”建设的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积累经验。

三问:试验区构建“两型社会”,重点应在何处发力?

与以往的改革试验区都在同一个行政区划范围内进行不同,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改革试验都将在若干个不同行政区划范围内进行,因此要突破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土地使用、财政、税收、投资等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寻求解决市场体系建设难以统

一、社会资源难以整合、教育科技以及基础设施的区域共建共享的机制难以形成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这项改革试验将比以往更为艰难和复杂。

赵凌云(湖北省社科院院长、经济学教授):“两型社会”建设意味着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意味着告别“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寻求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新路。

目前湖北已初步提出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整体协调,完成“七个探索”,包括探索建立统筹区域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探索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公共资源合理配 8 置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探索节约和集约用地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机制。这“七个探索”就圈定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着力点。

更重要的探索是传统城市化发展模式向新型城市化的转变,这是对试验区的根本要求。所谓“新型城市化”,与传统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有四点不同:第一,传统城市化道路是以制造业等第二产业为龙头;新型城市化更强调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龙头。第二,传统城市化吸附周边农村的优质资源,如劳动力、资源和环境,却没有带动农村发展;新型城市化是要带动农村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第三,传统城市化是单体城市化,不注重城市之间的协调、分工、合作;新型城市化要力图在城市之间建立以产业链和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共同发展。第四,传统城市化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的发展,而新型城市化则为节约型、内涵式的发展。

四问:建设“两型社会”会不会付出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代价?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具有“双刃剑”的效应,它扩大了城市圈的改革空间,但在现有的体制框架、发展模式下,客观上也约束着湖北的发展空间,比如东部地区很多产业特别是双高产业不能承接。

李鸿忠(湖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在资源拥有、发展阶段方面不平衡,这是客观实际。但是,无论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要实现科学发展,不能有例外。如果说东部沿海地区走的是由粗放到集约的路子,中西部地区则必须在科学发展上一步到位。

当前,全党、全国都在按“两型社会”的要求,谋划发展的思路和举措。我们无法再像当年沿海地区那样,从数字上看GDP增长,而要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必须转变发展的观念和方式。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要转变政绩观。打个比喻,假如我们能够实现50%的增长,但走的是粗放型的老路,那就不如科学、集约地实现15%的增长。科学的发展,才是真发展;粗放的发展,必然以资源破坏为代价,最终正负相抵,得不偿失,得到的结果可能是负数。

五问:建设“两型社会”,一方百姓会得到什么样的实惠?

袁善腊(武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的宗旨,会让城市圈内广大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目前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总投资100亿元的8条出口快速路基本建成,武汉和8个城市可在1小时内通达。在产业布局优化方面,城市间错位发展、共同发展的局面已经初显。在城乡统筹方面,在武汉市务工的农民工达到100多万人,其中近半数以上来自周边8市,在武汉市就读的农民工子女享受了平等受教育的待遇。

可以预见,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城市之间、城乡之间户籍、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体制障碍也将逐步得以清除,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就业、社保、教育、卫生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等等,将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半月谈记者 皮曙初)

9

节约型社会内涵的再认识

学术界有关节约型社会内涵问题的研究,基本可归纳为两类:一种观点认为节约型社会更应强调的是消费型节约。如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指出节约型社会包涵两个内容,一是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二是全体社会成员要有新型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他认为人们有花钱的自由,但是任何人都没有随意浪费社会公共资源的权利,建议制定奢侈品的标准,开征购买奢侈品的高消费税,在经济上限制奢华的不良风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认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行为模式,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节约型消费模式。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余源培认为构建节约型社会除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还需要倡导消费观念的转变,应当扼制人无尽欲望的膨胀,引导并确立合理、文明的消费观。如上例举的观点侧重于消费型节约,反对奢侈性消费,并认为这种不良消费倾向有扩大和蔓延的趋势,应积极制止。

另一种观点认为节约型社会应强调生产型节约。如经济学家梁小民认为节约型经济的实质不是消费的节约,而是生产的节约,认为开个排气量大的车,甚至点两只龙虾,吃一只扔一只,都算不上什么巨大浪费,最大的浪费是在生产中。有学者甚至认为“一个铜板掰两瓣花”的理财方式,是一种在物质财富匮乏,生活水平低下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不得不采取的生活态度或者说是生存方式,因而,那种节约是产品的节约,是对消费的限制式节约;如今,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传统的节约精神仍然需要,但节约的重点不再是产品,消费不仅不应限制,反而应该受到鼓励。认为比起窝头、咸菜和补丁衣服,餐饮业、服装业以及家电、住宅、汽车等产业不断扩大的生产和消费,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更符合人的本质需求。

纵观理论界对节约型社会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多地集中于“为什么要构建”以及“如何构建”节约型社会,而对节约型社会的相关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仍显不足,比如在节约型社会的概念界定、内涵、特征等方面,令人信服的系统研究就显得明显不足。

笔者对前面述及的两类观点均不完全赞同。我认为,强调消费型节约似乎符合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但可能会影响经济持续增长;而强调生产型节约似乎有深厚的经济学根据,但又有可能滋长消费主义。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击碎了“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他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有效需求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流动偏好等原因总是不充足的,市场机制又偏偏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他建议通过政府干预来扩大有效需求。近几年,我国政府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也运用了“需求管理”。无论是扩大政府投资支出,还是多次降息刺激消费需求,对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都发挥了一定作用。于是,刺激消费的舆论一浪高过一浪。但这种消费需求的膨胀一定要严防“商品拜物教”性质的奢侈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即消费主义。如果说消费可以带动经济增长,那么,消费环节的浪费同样会助长生产环节更大的浪费。这样的经济增长难道就真可以救世济民吗?

笔者认为,节约型社会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节约,通过采取市场、行政、思想政治工作等综合性措施,提高包括人、财、物在内的全要素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使人民享受到最优的社会福祉,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经济形态。

10

首先,节约型社会在节约的范围上,是全部再生产过程的节约,而不是特指某一环节的节约。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节约型社会在其节约范围上要求社会再生产全过程节约,即生产领域节约、交换领域节约、分配领域节约和消费领域节约,尤其是消费领域的节约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方面。因此,“节约”不只是生产型节约或消费型节约。如果只偏重某一领域的节约,而忽略了其他领域的节约,势必会事倍功半,达不到节约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里讲到的节约消费也不是不消费,而是提倡一种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合理健康的消费模式。我国当前真正应刺激的消费是尚未得到满足领域里的需求倾向,比如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严重不足等,而非那些奢侈性消费、炫耀性消费。

其次,节约型社会在节约的内容上,是全部生产要素的节约。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都属于生产要素,其中企业家才能是灵魂性的要素;人们通常从自然形态理解的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技术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一般被通称为人、财、物;迈克尔·波特“钻石体系”理论中的第一个关键性要素即“生产要素”,分为基本生产要素、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三个层次。基本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等内容;高级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现代通讯、信息、交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研究机构等内容;专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高级专业人才、专业研究机构、专业技术、专用软、硬件设施等内容。通常情况下,高级和专业生产要素的培养获得的周期长,需要在人力资源和资本上大量而持续地投入,所以很难从外部获得,必须立足于自己来创造、培养。无论从哪一种生产要素概念来理解,节约的内容都应是广义的全要素的节约。既包括自然资源的节约,还应包括人力资源、货币资本的有效使用;既包括对基本生产要素的节省,还包括对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的开发和保护。“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生产要素是财富的源泉,生产要素又普遍稀缺,两方面的结合导致了人们迫切地占有生产要素的强烈欲望,拥有的同时就更加要求节约生产要素。

第三,节约型社会在节约的目标上,是要形成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节约型社会的终极发展目标应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社会,即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生态环境优化、人民生活福祉最大。其近期目标与我国“十一五”期间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国家已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落实节约的具体指标,既要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又要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4-5倍;如果要进一步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8-10倍。指标的具体落实是为了保证真正做到“物尽其用、财尽其利、人尽其能”。

第四,节约型社会在节约的路径选择上,是要构建循环经济系统。实现节约型社会,在路径选择上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构建循环经济系统。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已指明必须转变现行的发展模式,走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以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运行为目标,强调“资源利用——清洁生产——资源再生”的循环发展,最终实现“最优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节约型经济系统的构建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当前必须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经济,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发展。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调整财税政策,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11

社会评论型范文
《社会评论型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