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两型社会的瓶颈

发布时间:2020-03-02 09:38: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建设两型社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保护资源、节约资源,而应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

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建设两型社会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涉及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涉及发展战略选择、观念更新、制度变革等因素。培育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需要政府、企业、居民、非政府组织等行为主体的积极作为与协作,需要各领域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制度保障。然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拥有资源不足、资源利用率不高、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技术水平不高、经济增长效益有待提高以及法制和体制不完善等相当严峻的问题和困难。这对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形成了困扰建设两型社会的瓶颈。

一、科技瓶颈

随着建设两型社会的全面推进,人们意识到了科技在建设两型社会过程中的重大作用。一方面科技是解决生态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紧缺问题的最有力的手段。另一方面科技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保证。但我国科技发展现状与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一)科技总体竞争实力不强,企业技术开发缺乏动力

2005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仅为0.76%,开展科技活动的仅为38.7%,有研发机构的仅占全部企业的23.7%。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8.6%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

(二)科技体制还未理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原因,我国的技术开发成果不足,特别是产业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我国的科技体制还不适应市场的要求,科技和经济的结合不紧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三)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比较低我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0%,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20世纪80年代国际水平的只有20%,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的也只有22%,其余多为六七十年代的水平。每年开发的6万件新产品中,达国家先进水平的只占2.5%。

(四)R&D经费投入过低,投资结构失调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但水平仍然偏低,R&D经费占GDP比重不高。且在结构上还存在是政府投入与企业投入比例失调、投资主体错位和科技投入内部结构失调。

二、教育瓶颈

从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由于我国经济较为落后,人口众多等原因,我国教育事业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办学渠道单一,经费短缺。我国的民办、私立学校,较之公立学校偏少。而且,我国的学校

大部分办学经费来源于教育投资,所以办学渠道单一,经费短缺是长期困扰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大难题。并由此带来了办学条件差,学校规模小,招生人数远远不能满足人们上学需求的矛盾。

其次,教育个人成本分担制度的负面效应。教育个人成本分担制度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家的负担,但它对教育事业带来了负面效应。有些人认为只要能花钱,就能让孩子去满意的学校读书,导致了教育投资的超前性和盲目性。一部分人(特别是农村住户)“望学兴叹”。据资料显示,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的教育费用大约是2.5-3万,远远超出我国很大一部分家庭的全年收入。当接受教育需支付的费用超出了自身可以承担的范围时,人们只能空有上学的意愿,却丧失了上学的能力。

再次,教育缺乏创新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从整体上看,我国学校创新增长率改革的步伐还是比较迟缓,仍然沿着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仅仅沉溺于扶着或带着学生走,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且缺乏综合素质,对社会发展适应不强,这些情况最终导致他们“社会适应期”延长,发展受到限制。

目前存在的教育问题导致人们缺乏创新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生态文明”理念,限制了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又一瓶颈。

三、经济瓶颈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但与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实际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经济相对落后,且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的国民总产值,国民收入和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在不断的提高。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起点低,国家的经济实力还是比较落后,1998年全国还有698个国家或省级“贫困县”的“区域性”贫困人口有5000万之众,发达的中等农村地区的“阶层性”贫困人口至少有400万,而且按国家统计局的贫困标准,1996年城镇贫困线为人均年收入1671元,据此推算,1996年城镇贫困人口为1176万人,贫困户为306.3万户,户贫困率为3.5%,人口贫困率为4.2%。另外,我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东部和西部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差距,城乡居民的收入也有较大的出入,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不一样,其中东西部1997年和1998年人均GDP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分别为3150元、2.5倍和3468元、2.56倍。

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居民收入增幅下降。进入“九五”时期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经济增长速度从1992年14.2%的高速度逐步回落到1998年7.8%、1999年的7.1%。据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2月第25次居民储蓄调查,认为未来收入不变”的人较上年同期上升2.8%。建设两型社会离不开发展,其内在要求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含义在于发展,发展的指标很大程度体现在经济指标,所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可持续发展课题的核心内容。经济发展出现了问题(也就是说经济上不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了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制约生态、人口、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形成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的经济瓶颈。

四、人口瓶颈

人口问题是全球最关注的两大问题之一,且在我国尤为突出。人口问题是我国建设两型社会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基础瓶颈。

首先,我国人口众多,人口素质低。我国政府虽然将计划生育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在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国民素质的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人口到目前还不断剧增。到1998年底,我国总人口达12.5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2%。世界人口密度为36人/km2。虽然我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教育,且不断加大教育的规模和投入,但由于我国的教育水平、教育规模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的教育需求,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总体受教育不高,综合素质较低。每10万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为2065人,受高中教育的为8282人,初中教育的为27283人,小学教育的38441人,平均学历是初中学历。全国的文盲人口为14505万人。

我国人才的地域分布很不平衡。在才方面的地域分布尤不平衡,东部平均每100人拥有科技人员18名,乡镇领导学历在大专以上的为64%;西部平均每100人拥有科技人员只有2名,乡镇领导学历在大专以上的不足20%。

我国失业人员增多。一方面,伴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减员增效”的思想的贯彻,下岗人口增多;另一方面,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国家机关、事业机关单位将裁减大量人员,也促使下岗人员的增多;此外,高校盲目扩招,失业大学生也越来越多。

过多的人口必然造成很大的就业压力、经济压力、环境压力和技术压力,这些压力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两型社会建设的顺利实施;人口的地域分布不平衡(特别是人才的地域分布不平衡)严重制约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整体化实施;失业人员过多会增加许多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因素,由此限制了两型社会建设的实施。

五、自然资源瓶颈

相对于人类发展的需求来说,自然资源总是稀缺的。且对于世界上人口最多,较长时间走一条高耗费、高投入、低效率、低产出的经济发展道路的我国来说,自然资源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了。

(一)人均资源量少,自然资源紧缺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很少,许多方面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造成了我国自然资源严重紧缺。我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3位,人均仅及世界人均1/3,耕地面积列世界第2位,人均排在世界的第67位,淡水资源量居世界第5位,人均在世界上排第88位,是世界人均的1/4;森林和草原的覆盖率为14%和23%,人均林、草地分别是0.1公顷和0.2公顷,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15和1/5;人均粮食产量是加拿大的1/4,人均钢产量为53千克,是世界人均的2/5,日本的1/14;原油人均12.5千克,是世界人均(575千克)的1/50,是加拿大的1/226;原煤人均865千克(世界人

均904千克),是美国的1/4;人均发电量463千瓦,世界人均为1957千瓦。

(二)自然资源的品位不高且分布不平衡我国的矿产资源总量很大,有许多品种的储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绝大部分都贫矿,富矿只占有低小的比例,空间上分布是不平衡的,并且与生产力的分布不完全匹配,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自然资源储量相对较少工(特别是矿产资源),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另外,即使在资源总量相当丰富的地区,也存在着自然资源在时间上分布不平衡,水资源表现最为突出。

(三)自然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我国资源利用率不高,采选回收率低,综合利用水平不高,而且在生产过程中资源浪费十分严重。据有关部分统计,全国煤炭平均回采率仅为32%,铜矿平均回采率为50%,钨矿的平均回采率为28%,普遍低于世界水平;据有关部门对1845个国营综合矿山进行抽查,75%的综合矿山有益组合的综合利用率不到2.5%,只有2%的矿综合利用率达70%。另外,我国在开采、生产等过程中的管理不完善,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大量浪费。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严重的自然资源问题限制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来源,对我国两型社会建设起了很大的负面效应。因而,自然资源问题成为困扰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最明显瓶颈之一。

六、生态环境瓶颈

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全球问题,我国的环境污染也非常严重。

大气污染严重,大气环境日趋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社会视野的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

水污染也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据统计,1995年全国废水一半不能达标排放,而且生活污水的处理率也很低,大量污水直接排入水管,造成大范围的污染。另外,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使水污染进一步加剧。

我国固体废物产量很大,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超过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4000万吨,每年产生的城市垃圾约1亿吨,这样就形成了严重固体废物污染。此外,生活垃圾、核辐射、放射性等污染也常常发生。

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增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崇拜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的阶段,以致今天全球的生态危机,我国的生态环境的恶化状态也十分突出。

森林面积锐减。据我国林业部门统计,建国初期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3%,在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为12%。“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为11.1%。有关资料显示,现在的林林覆盖率更低了,我国长白山地区,20世纪50年代初的森林覆盖率为82.5%,现在已降到14.2%。

沙漠面积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以来沙漠化和荒漠化土地面积几乎扩大一倍,我国北方沙漠面积达17万平方公里,占北方地区面积的10.7%,有16亿亩土地,包括约5900万亩农田、2400万亩草场和

2000多公里铁路受到沙漠化威胁。北方干旱地区沙漠化面积由1983年的17.6万平方公里扩展到2000年的25.13万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6,每年流失的泥沙达50亿吨,黄河两岸的土壤每年随水冲走16亿吨。近年来,长沙上游水土流失也十分严重,每立方米江水中平均含沙量1公斤,排世界河水含沙量的第4位,每年冲走泥沙达5亿吨。

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质量下降。我国现有耕地由于水土流失,建设占地和三废污染,面积在逐年下降。而且,由于对耕地的接手式经营,土地肥力减弱,土地质量大幅度下降。

生物资源减少。不少物种濒临灭绝。我国地域辽阔,生活种类繁多,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其丰度居全球第8位。但由于人口剧增,森林砍伐,工业污染,许多野生物、植物的栖息和生长环境遭到破坏,加上滥捕乱捕,滥采乱伐,生物的物种和数量遭到严重的破坏,近50年来有10多种珍贵鸟兽相继在我国绝迹,还有20多种珍贵动物濒临灭绝。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导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总的趋势仍是局部有所改善、整体继续恶化。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正在迅速向农村蔓延,全国的生态环境污染负荷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问题已开始制约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出现了困扰两型社会建设的生态环境瓶颈。

七、法制瓶颈

社会主义法制伴随社会主义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不断完善,但随着经济转型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就暴露了一些问题。

首先,法制不健全。这个问题在建国以来一直存在,加入WTO后显得更加尖锐和突出。特别是经济领域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和法规离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其次,执法不力。由于有关人员碍于情面,或者贪赃枉法,在执行法律和法规的过程中徇私舞弊,偏袒了不少的违法乱纪分子。目前,在我国,仍有许多乱砍乱伐森林,违法胡乱占有土地、耕地、违法胡乱开采有矿产现象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有关人员的执法不力。这些方面执法不力,导致了我国森林锐减,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自然资源紧缺。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困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再次,执法难。这个问题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国国民的法制观念淡薄,在待人处事时更愿意用情去代替法,这样就增加了司法机关的执法难度。二是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现在存在许多这样现象,涉及不同省、市、县之间的案件,虽然法院方面早就对案件审判了,但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案件的判决很难执行,有的甚至执行不下去。

法制是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是阻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保障,是经济高速、持续、

健康地发展的保障。我国现在面临的法制问题,使建设两型社会失去了根本保障,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瓶颈。

八、体制瓶颈

社会主义制度十分优越,但社会主义体制还不够健全,还不能完全适合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经济体制方面,有前面提及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不够健全和“两个根本转变”不够彻底的问题,还有许多在财政体制、金融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在政治体制方面,官僚作风比较严重,严重地破坏干群关系,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突出的是政企不分还广泛存在,主要体现在:一是企业领导不由企业职工选举产生,由上级主管部门委派。二是政府参与企业经营较多,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有较为浓厚的政府味儿(主要是国有企业),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也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

管理体制方面,目前管理体制不适应可持续发展集中在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护部门”与“发展部门”远远脱节,而且“保护部门”太软,“发展部门”太硬,这表明我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还处在前者随着后者搞“末端治理”“事后弥补”阶段。二是国家各部门间名为分工实为分家,部门利益大于国家利益,各自为政地发生互相矛盾或者互相重叠的政策和条令,使基层苦于应付,又大有漏洞可钻。三是地方割据,地方权利大于国家法律,国家政策屡遭封杀,跨行政地区的规划大多被瓦解。四是越是事关全局和长远利益的事,越少人负责。

目前,存在的体制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生态沿着正确、高效、健康的方向发展,直接影响着两型社会建设的顺利实施,是在建设两型社会过程中必须解决的瓶颈之一。

以上建设两型社会的八大瓶颈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我们在建设两型社会过程中,应该从全局出发,找出八大瓶颈产生的缘由,采用加强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深化教育改革和体制改革、增强技术创新和促进技术进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等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为建设两型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倡议书

两型社会演讲稿

两型社会演讲稿

武汉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的瓶颈
《两型社会的瓶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