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示范区建设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04 06:00:4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廉洁示范区建设

支部着力创建廉洁示范区

廉洁文化建设是国有企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强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实践,也是提升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水平,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做为股份公司的一份子,每年的物资采购量达三个多亿,是花钱、管物的重点部门,廉洁文化建设是该部门的重头戏。物资装备处党支部以“廉洁”为主题,围绕“防范”做文章,从形式到内容起到了未雨绸缪,同唱倡廉正气歌;防患未然,共筑反腐防护堤的效果。

狠抓教育壮根基

处党支部通过形式多样的廉洁教育,让清廉之风吹遍处里每一角落,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和熏陶,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引导支部党员和重要岗位员工树立“淡泊名利,忠实履职”的自律理念、“真诚接受监督,实行阳光操作”的他律理念、“严明纪律,刚性约束”的律他理念,使党员干部和重要岗位人员清醒认识到“自律是宝,他律是爱,律他是责”,树立“廉洁是业绩也出生产力”、“廉洁是进取之本、作风是个人名片”,“腐败就是自毁,监督是最大关爱”等廉洁从业价值理念。

处党支部在廉洁文化建设方面大胆探索,初步形成了“一二三四”廉洁教育模式,一就是按照公司党委要求每年一个主题教育。二就是两项教育内容,包括党性教育、正反面典型教育。三就是推进廉 1

洁教育进支部班子、进业务班组、进家庭。四就是四种教育方式,即集中教育、环境教育、节前教育、活动教育。

以廉洁教育模式为基础,广泛开展廉洁警句征集活动,共征集廉洁警句28条。建立优秀改善提案、合理化建议奖励制度,出台绩效考核方案,每季评选廉洁明星,让先进员工讲述生活中鲜活的事件,把廉洁理念传递给每一位员工。

专门设计了廉洁文化“敬廉崇洁”标识,意境深远、韵味无穷。开展了廉洁文化“上台面、上桌面、上画面、上墙面”活动,在办公区、走廊悬挂廉洁文化漫画、警句;在会议室悬挂廉洁从业操守、规章制度、阳光采购等牌匾;在办公室配发印有廉洁格言的台历、水杯等。时刻提醒员工廉洁自律、清廉自守,以针对性、直观性、震撼性强的警示教育,形成了廉洁文化的视觉冲击和感官影响,构筑了“廉洁从业面貌新、廉洁务实人心和”的视觉环境。

充分利用“三会一课”、业务例会、主管会等联动培训阵地对党员和员工进行廉洁文化相关内容培训和熏陶,使廉洁文化从目标认识变成了思想认识。

这些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浓郁的尊廉、崇廉、倡廉的文化氛围。 健全制度固大提

廉洁文化本质上是种约束力和执行力文化,是保证企业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的一种制度“防火墙”和文化“方向盘”。物资装备处党支部将制度建设作为推进廉洁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着力使廉洁文化融入日常业务管理之中,建立“透明规范、勤廉高效”的工作秩序。

制定《采购员行为规范》,进一步规范采购人员作业行为,与供应商签定《廉洁从业责任书》121份以合约的形式强化了业务人员和供应厂商的责任意识,使工作有章可循,减少了人为因素,规范了权力的运行,约束了各方的行为。

实行“六公开”制度,即计划公开、价格公开、制度公开、程序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集中力量将物资计划编制、审核、订单下达全部搬到网上进行,公开操作、审核过程,提高了编制工作效率和采购工作的透明度;主要生产物资实行以“框架协议采购”为主要形式的采购模式,零星物资实行“集合批量、规模采购”模式,大大提高了采购工作效率,推动采购业务由操作型向管理型转变;健全完善内控体系,梳理各项管理业务流程,修订和完善设备选购流程、车辆使用流程、采购资金支付流程、合同管理流程和设备、配件、新品工装、急用料采购进度信息收集、反馈流程。对执行过程中存在漏洞、操作性不强的进行补充、修订和完善,提高了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加大制度执行力度,不定期进行内控检查,共查出问题14项,已整改11项,3项需与其他部门沟通、配合整改。逐步形成“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的管理机制,做到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进一步推进了全处的廉洁从业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强化监督抓关键

建设廉洁文化,构筑惩防体系,重在监督制约。物资装备处党支部认真贯彻公司党委要求,加强对党员和关键岗位的人员的监督,按

照《廉政合约八不准》、《采购员行为规范》、《中石化治理商业贿赂六条禁令》等要求,经常性开展班组长以上干部以及重要岗位人员任职廉政谈话,同时抓好党员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等制度的贯彻落实。

针对采购、委外修理等业务易滋生腐败的情况,物资装备处党支部着力将计划、采购业务和委外修理的各个环节纳入全员监督之下,对于达到公司规定金额的业务公开招标、谈判,并邀请纪检、财务、价格管理等相关人员参与定价,实行过程监督。每个月对其计划、价格、渠道、过程、结果等经营活动项点进行分析,通报计划实施进度、完成情况,对问题进行梳理、整改,促进了采购、委外修理业务管理规范化,堵住了管理漏洞,提高了经济效益。截止八月份,节约采购资金586万元。

将廉洁文化建设和优质服务相结合,开展不定期的明察暗访,走访车间、生产现场、供应商,对损害企业和员工利益的行为,认真核查,努力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截止8月份,开展现场办公126人(次),走访供应商27人(次)。

适时开展“三送”活动,即送廉洁理念进家、送助廉方法进家、送监督措施进家,筑牢内部防线。给党员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的家属发倡议书,引导他们树立家庭廉洁观念,管好自家人、当好廉内助。以家庭助廉座谈会等形式推广“助廉六要”等优秀助廉方法,即要勤学习、要常沟通、要细观察、要敲警钟、要把好门、要正家风。有30名关键岗位的员工家属在《物资装备处家庭助廉倡议书》上签了

字。这些监督措施使家庭助廉达到制度化、规范化。

如今,通过廉洁文化建设,物资装备处呈现出了风正、气顺、心齐的良好局面,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保护和调动,心系前线、热心服务的热情空前高涨。涌现出廉洁明星、服务明星12人。今年面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形势,结合公司党委的“团队建设年”“创新年”的活动要求,支部一班人,克服困难,积极探索降低成本新途径,带头大胆创新,实施钢材战略采购,低价大量屯积钢材,仅此项预计可节约采购资金700余万元。通过《中华商务网》等网站强大的信息资源,建立部分物资如甲醇、丙烷、钻头脂、焊粉等价格模型,在采购行为发生时与供应商议价、钢材战略采购、刀具外包项目、扩大招标范围、严格控制消耗等五项降本创新措施,预计全年可降低采购成本1000万元。今年前9个月,采购量达2.5亿元,吞吐量达4亿元,安全服务270天。物资装备处党支部的廉洁文化建设,为江钻的和谐和健康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推荐第2篇:支部建设示范区

检修队党支部关于“支部建设示范区”活动方案

为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经检修队党委综合评审,决定在检修队党支部设立“支部建设示范区”,这对我们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支部领导班子和全体党员都充分认识到“双示范”创建活动的重要性,加强示范岗、示范区的日常管理工作,积极组织开展活动,以钳工班和调试班为重点,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通过认真研究检修队党支部各个班组在工作中的共性和个性,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1.加强党员理论学习,加深党员之间的交流。要求每位党员以创先争优活动、“双示范”创建活动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理论素养,同时要求撰写学习心得和思想汇报。

2.提高职工素质和服务意识,做到职工之间互帮互助、热情服务。党员要求以礼待人,同时要带动群众共同文明创建。每个班组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为民服务措施,主动沟通,为职工排忧解难。

3.深入学习先进党员事迹,遵纪守法,清廉做人。党员带头,严格履行各项规章制度,遵守职业道德。

4.开展技术比武活动。每个班组根据自身业务特点,从2012年5月开始,开展专项技术比武活动,通过学习行业新技术,展示专业技术能力,评选优秀技术能手,将检修质量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同时加强各班组的宣传、教育活动。

5.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引导普通群众立足本职发挥作用,同时在活动当中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和培养。

检修队党支部将以示范岗、示范区创建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激发广大党员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为创建集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效能型、廉洁型的基层党组织而全力以赴。

检修队党支部

2012-6-13

推荐第3篇: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地理标志产品——大方天麻”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今年1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指出贵州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建设毕节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区。贵州天麻产量高,质量好,而大方天麻又是贵州天麻中的佼佼者,是“上品特产中的上上品,地道药材中的真地道”。大方县种植天麻有悠久的历史,目前,大方有从事天麻种植、加工、营销的企业6家,全县天麻种植2万亩,种植农户6000余户,年产天麻干品800余吨,产值上亿元。天麻产品有礼品干天麻,天麻酒,天麻饮料、天麻颗粒、保鲜天麻系列产品等,市场前景均较好,供不应求。大方天麻品牌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大方县已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的“中国天麻之乡”称号。大方天麻地理标志产品已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并发布公告。

为进一步贯彻国发[2012]文件的精神,落实2012年3月29日,省委书记、省长赵克志同志在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调研时提出的“标准化建设的实施,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十分重要”和“要在标准化的推广上要有新的突破”的总要求,为了不断加强我县标准化建设工作,促进大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我县农业产业实际情况,因此,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大方天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编写大方天麻种植规范,规范大方天麻品种、制种、种植、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技术,确保大方天麻品质,对全县天麻

- 1作组,满足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需要。

(二)制定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参照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地方标准,制定完善示范农产品的产地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投入品使用技术、种植技术、包装技术、储运技术和产品质量标准,使示范农产品在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都有相应的标准可遵循。

(三)建设核心示范片。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办好若干个核心示范片,以点带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核心示范片建设规模不小于示范区总规模的三分之一。

(四)加强技术培训。将制定编写的技术标准简化为通俗易懂的简明技术手册或操作卡,发放到农户,并对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

(五)提高装备水平。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设施装备和农业机械,提高示范区的装备能力和机械化生产技术水平。

(六)加大财政支持投入力度,建立专款专用的工作机制,确保资金专项使用率达到100%。

(七)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协调会议制度,对标准化建设项目中重大、重要问题采取召开协调会议的方式进行研究和解决,实现沟通机制运行良好,保障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

(八)组织专家进行标准体系的论证的审定,并发布实施。

四、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大方县“地理标志产品——大方天麻”农业标准化示范

- 3开发有限公司和技术依托单位贵阳中医学院等部门抽调技术业务骨干力量组成“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技术领导小组”,项目技术领导小组由科技办主任李云龙任组长,大方县九龙天麻开发有限公司文平任副组长,聘请贵阳中医学院魏升华教授任技术顾问。

(二)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中心

由大方县科技办支持大方县九龙天麻开发有限公司与中科院昆明分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贵阳中医学院联合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作为项目实施中的主要技术力量。主要进行大方天麻品种选育、良种繁育、丰产栽培新技术、仿野生天麻GAP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等技术创新与规范化工作。

(三)示范区建设保障措施

该项目由大方县科技办负责,大方县九龙天麻开发有限公司协作进行实施,有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贵阳中医学院、毕节市药检所作技术依托单位,由毕节市药检所海市、汪勋和薛朝京负责天麻标准的编写。具体实施进度如下:

1、2012年6日-2013年6月:对大方天麻产地、环境、土壤、种植面积、品种进行调研,示范种植天麻100亩,按要求进行种植和加工工艺试验,培训天麻种植农户200人次。

2、2013年7月-2013年11月:按《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天麻质量标准对试验的样品进行分析比较,编制地理标志产品大方天麻种植规范,征求各方面意见,组织专家进行讨论评审。

六、示范区建设经费保障

- 5区建设工作经费,保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六日

推荐第4篇:兴海县示范区建设方案

第三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第四章建设内容及规模

一、建设地点

2014年生态畜牧业国家可持续发展区建设项目在我县两个园区和三乡两镇实施。其中包括兴海县高原生态农牧业科技示范园、河卡有机农牧业科技示范园、桑当乡、唐乃亥乡、子科滩镇、河卡镇。

二、主导产业或主推技术

生态畜牧业以藏系羊养殖、有机畜产品生产、及乳产品生产加工为主导产业。

三、支撑项目或整合项目

该项目的实施依托我县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整合各类农牧项目和各级支农资金、江苏援建项目。

四、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一)兴海县河卡有机畜牧业科技示范园:

1、在河卡白龙村诺金玛有机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传统游牧文化观光

体验园1处,主要建设道路、太阳能发电设施、围墙等基础设施60万元;

2、牧宝有机饲草料基地基础建设扶持30万元;

3、有机肥生产及加工;

4、新建河卡白龙村两处家庭牧场。

(二)兴海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1、藏族农耕文化、餐饮展示区1处;

2、新建库容400吨蔬菜保鲜库一座;

(三)永强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项目:建设高标准畜棚960平方米、贮草棚200平方米、业务用房100平方米、围墙350米、净道硬化360平方米、饲料房100平方米、消毒房10平方米、大门3个。

(四)子科滩镇日干村噶伦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项目:建设高标准畜棚2000平方米、贮草棚200平方米、业务用房100平方米、围墙350米、消毒房10平方米、大门3个。

(五)兴海县桑当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项目:改建畜棚500平方米,修建贮草棚300平方米,购置饲草料加工设备1台套。

(六)兴海县龙曲村念青山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项目:改建畜棚500平方米,修建贮草棚300平方米,购置饲草料加工设备1台套。

(七)子科滩镇雪域、温泉乡扎西切岗两个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项目:购置乳产品加工设备及包装、业务用

房100平方米、围墙350米、消毒房10平方米。

(八)子科滩镇泉曲村团结社牛羊育肥养殖场建设项目:引进300只生产母羊、改扩建畜棚600平米,道路硬化500米。

(九)河卡有机中藏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在河卡地区种植有机中藏药材50亩。

(十)为配合全县科技示范园区工作、扩大示范带头作用计划在全县范围内由农牧系统组织实施培训110人次。

1、农牧民技能培训100人次。

2、园区管理人员培训10人次。

五、预期效益

1、通过项目实施,建立以本品牛种为基础的选育繁殖基地,逐步淘汰退化区牦牛种群,使我县牦牛品种形成较完善的繁殖体系,项目经过5—7年的发展,形成牦牛品种生产基地,全面替代当地退化种群。

2、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县蔬菜种植面积及蔬菜自给率,改善蔬菜种、产、销等环节的良性循环;提高农民蔬菜种植积极性和种植技术,在带动示范方面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

3、本项目采取示范辐射发展思路,以科技手段进行选育和繁殖,有计划向周边辐射,带动项目区牧户逐步整体淘汰现有退化牦牛群,同时县财政从农业扶持资金中每年有计划地进行扶持,将选育地和繁殖地形成规模化繁育模式,加

速产业结构大幅度调整。

4、该项目的实施,推动我县地方特色产品发展,对我县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效益。

推荐第5篇:食品安全示范区建设方案

食品安全社区共建行动方案

为让食品安全监管走进社区,贴近群众,服务百姓,不断提居民食品安全意识和社区食品安全整体状况,营造人人关注食品安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根据市民生办2012民生工程工作安排并结合我市食品安全监管、社区工作的具体情况制定《市食品安全社区共建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食品安全社区共建是在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地发挥和延升监管队伍的作用,如何充分地调动社区基层组织和居民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和风险防范工作的一种探索食,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2012年在我市选择两个社区进行试点,在取得成功的经验基础是再全面推广。

食品安全社区共建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障居民饮食安全,构建和谐社区,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开展“食品安全监管走进社区,贴近群众,服务百姓”为主旨的各项活动,不断提高居民食品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水平;开展餐饮业整改达标活动和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提高业主及从业人员的卫生意识和守法意识,严厉打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为社区居民营造良好的饮食卫生环境。

二、工作任务

(一)、举办社区食品安全论坛

分别于春秋两季邀请食品安全和营养专家来社区举办社区

食品安全论坛活动,向社区居民讲授食品安全状况、食品安全

政策、食品安全对策以及食品安全知识和营养方面的知识。

时间安排:2012年4月及10月。

责任单位: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邀请有关专家授

课);社区(负责活动现场安排和组织居民参加)。

(二)举办食品安全工作座谈会

举办由食品安全执法部门、社区、居民、食品生产经营者

参与的座谈会,听取社区、居民、食品生产经营者对食品安全

监管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不断地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水平。

时间安排:2012年4月。

责任单位: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各区食品药品监督管

理局。

(三)、建立社区食品安全宣传阵地

为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工作,将在每一个参与活动的社区内

主要路口和居民主要活动场设立8-10块宣传栏,宣传食品安全

知识,要求每两月更换一次宣传内容。

时间安排:2012年4月。

责任单位: 各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宣传栏的设置,

负责宣传内容的更新),各社区(负责协同做好宣传栏设置工

作)。

(四)、建立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制度

为提高食品安全监和管频次,及时发现问题,将地每个社

区工作人员工聘用两名食品安全协管员,定期对辖区内食品生

产经营单位进行巡查督促经营者守法经营并及时向监督管理部

门反馈有关信息。

时间安排:2012年4月。

责任单位:各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协管人员的培

训和协管工作考核);各社区 (负责协管人员工作安排)

(五)、开展社区内餐饮业整改达标和从业人员培训

通过开展达标专项整治和从业人员培训活动,使辖区餐饮

行业经营者的守法经营意识和卫生知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证

照齐全,并亮证经营;主要卫生设施配备基本符合标准,功能

区域布局合理,管理制度健全,环境整洁;占道经营和店外店

现象得到有效改观,饮食摊点经营更加规范。

时间安排:2012年10月前。

责任单位: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各区食品药品监督管

理局 (负责管辖的餐饮业整改达标和从业人员培训)各区行政执法局 (负责占道经营和店外店现象整治、规范饮食

摊点经营行为)。

三、保障措施和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为加强对食品安全社区共建工作的领导,统一指挥、调度、指导共建工作。成立由市政府各区政府分管领导,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正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协调办公室(设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任办公室主任:成员:

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共建工作中所出现的突出问题。

办公室负责共建工作的实施,协调各部门严格按照各自职能按时完成各项任务。

2、明确职责,加强协作。食品安全社区共建活动是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延升的一种探索,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在实施过程中肯定会存在不少问题,食品安全社区共建活动涉及到的部门较多,各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增强责任感,落实责任制,共建活动要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既要明确职责分工,又要加强协作,要确保活动按时完成,确保活动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3、强化服务、依法行政。食品安全社区共建活动主旨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怎样服务于基层、怎样服务于居民,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开展活动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参加餐饮业整改达标的执法人员要认真学习,准确把握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行政,科学指导餐饮单位整改,要切实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4、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宣传工作是否深入细致,是否能做到家喻户晓关系到食品安全社区共建活动的社会效果,因此要高度重视。一是要充分地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面向社会的宣传活动,营造人人关注食品安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要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生动活泼宣传活动,提高居民的食品安全知识和风险防范水平。

推荐第6篇:邛崃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

邛崃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

前 言

2001年6月5日,经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1]88号文批准邛崃市正式列为全国第六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之一。

邛崃地处我国三大地形中的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的过渡带,东部为成都平原,西部背靠青藏高原,西高东低,成为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境内山丘坝齐全,具有多种多样的生态景地;同时又是典型的生态过渡脆弱带,具有生物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优势,又具有脆弱性、敏感性的特点,加上特殊的区位,使邛崃市的生态环境变化,不仅影响着本区域的生态安全,还影响着成都平原乃至四川盆地的生态安全。邛崃市的生态环境变化既与青藏高原和全球环境变化紧密联系,又与天府之国的成都经济圈命运攸关,因此,建设邛崃市生态示范区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由于长期依赖,本区经济采取了粗放经营为特征的高速度、低效率传统发展模式,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造成了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同程度的破坏,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邛崃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积极探索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顺利进行,邛崃市人民政府成立了生态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委托西南交大环境学院开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本规划编制依据是: (1)国家环保总局,《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2)国务院国发[2000]38号文,《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1年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考核验收指标》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1]88号,《关于第六批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的批复》 (5)成都市人民政府成府发[2001]117号文,《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6)邛崃市人民政府邛府发[2002]126号文,《邛崃市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7)成都市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到2015年长远规划 (8)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

(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10)邛崃市统计年鉴(2000年)

邛崃的生态示范区建设,围绕“绿色邛崃”的主题,以 “一山一城一镇”为主要内容,重点建设领域在于:利用“千亩有机茶基地”带动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生产,立足于本地特殊的地域条件,发展粮、油、林、竹、茶、桑等基础和特色农业;培植绿色企业,鼓励瑞云集团等企业积极通过ISO14000等国际认证,充分发掘本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打响几个有影响力的品牌;通过新城区的建设打造生态城镇品牌,提升邛崃形象,带动小城镇发展;通过建设天台山环线“绿色走廊”开发旅游亮点,立足本地美丽的农林山水特色和历史文物古迹,发展生态旅游,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新村扶贫工程的实施,帮助革命老区人民改善生活条件,发展经济,带领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规划的最终目标把邛崃市建成高产、优质、低耗的生产系统,高效、稳定、合理的生态系统,全面提高邛崃市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邛崃市的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近期建设目标为:到2005年,邛崃知名度大大提高,成为山清水秀、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的生态城市;到2010年,社会、经济、环境稳定协调发展,邛崃成为特色产业鲜明的经济强市、历史底蕴丰厚的文化名城、自然环境优美的生态新区。 1 基本概况 1.1 自然条件 1.1.1 地理位置

邛崃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邛崃山东麓,距成都市区78公里,介于东经103°08′—103°46′,北纬30°12′—30°33′之间。东连新津和彭山,南与眉山、蒲江、名山毗邻,西同芦山、雅安接壤,北界大邑。全市东西长68.6公里,南北宽33.15公里,幅员面积1377.8平方公里。 1.1.2地貌

邛崃地处川西高原向成都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具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貌结构。最高海拔在南宝乡玉林山主峰,高2025米;最低海拔在羊安镇永商河心,高453.3米。 1.1.3 气候与气象

邛崃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6.3°C。年平均日照1107.9小时。年均降雨量1117.3mm,无霜期285天。雨、热、光照自东向西随地势上升而变化的规律,具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变化特征。 1.1.4 植被

邛崃森林覆盖面积 19 %,境内植物类型多,植物资源丰富,特别是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特产资源、药材资源和牧草资源种类极为丰富。境内木本植物共计93科438种,其中,裸子植物门9科33种,被子植物门的双子叶植物纲81科391种,单子叶植物纲3科14种。邛崃市境内有不少珍稀古树,如水杉、桢楠、红豆杉、珙桐、桫椤等。

邛崃有野生动物3纲22目43科51种,有较多属于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野生珍贵动物,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牛羚、小熊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毛冠鹿、麝、猕猴、大鲵、红腹角雉、白腹锦鸡、斑羚、苏门羚、红腹锦鸡;国家三级保护动物兰马鸡。另外,还有多种哺乳类动物、鸟类、鱼类和两栖动物等。 1.1.5 土壤

邛崃境内的土壤可以分为两大类:冲积土和山地土壤。平原地区为冲积土,现已为人类开发利用而成为水稻土,并零星分布有潮土。山地土壤主要为黄壤土和紫色土,前者为地带性土壤,后者为紫色岩系母质发育的非地带性土壤。1984年土壤普查时水稻土、潮土、黄壤土和紫色土面积分别占农业土壤总面积的69.6%、3.55%、10.2%和16.6%。 1.1.6 河流水系与水文特征

邛崃境内有南河、出江河、斜江河、蒲江河、玉溪河5条河流,全长207.15公里。南河作为岷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市境内的天台山、正西山,其上游有文井江、白沫江两条支流,水资源丰富,水能资源居全市各河之冠。市内5条河流年径流总量为9.91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5.328亿立方米。全市地下水可利用量为1.06亿立方米。 1.1.7 土地资源

邛崃土地面积207.6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7.18万亩,占32.35%,林业用地面积61.98万亩,占总面积的29.85%,城镇基础设施、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9.38万亩,占4.62%,其它用地59.12万亩,占28.47%。 1.1.8旅游资源

邛崃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境内历史文物古迹众多: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什邡堂邛窑遗址、南宋石塔寺石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为多位诗人所讴歌的“卓文君当垆,司马相如涤器处”、全国第二高塔——回澜塔、精美绝伦的石笋山、千佛岩唐代摩岩造像;风景名胜区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天台山、南方丝绸之路古驿道遗址,川西佛教胜地白鹤山等;还有人类最早开采天然气的临邛火井遗址,有冶铁遗址、宋代造纸遗址,另外还有金华山、卢沟风景区以及花置寺、石笋山、磐陀寺等。邛崃还是成都市唯一的革命老区,至今仍然保留有着多处当年红军长征建立的苏维埃旧址。

1.1.9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有金、黄铁矿、铜、煤、天然气、石油、卤水、钙芒硝等,尤以天然气和石油储量丰富闻名,早在西汉年间就有记载“邛崃有火井,深六十余丈”。南河、孔明、夹关等乡镇粘土质量高,可塑性强,很早就被开采做陶器、砖瓦,邛窑、邛三彩在国内外美名远播。 1.2 社会经济状况及其评价 1.2.1 行政区划

邛崃是隶属四川省成都市的县级市,辖20镇(临邛、羊安、固驿、牟礼、桑园、平乐、夹关、火井、水口、前进、高埂、冉义、回龙、泉水、石坡、卧龙、临济、天台、高何、宝林),13乡(南君平、茶园、兴贤、孔明、石头、下坝、道佐、太和、银杏、南宝、油榨、马湖、大同)。 1.2.2 人口状况

全市人口2000年末为63983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0322人,人口密度为465人/平方公里,市区人口密度1785人/平方公里,镇乡人口密度为411人/平方公里。 1.2.3 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评价

邛崃市

一、

二、三产业比例为17.40:42.10:40.50,

二、三产业发展迅猛;工业以酿酒、化工为主,重点突出,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国内生产总值在成都市11个县中排位第5,人均财政收入占第9。工业企业科技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外贸企业少;农业中以耕作为主,工农业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全市有77个村共20612户74770人,人均纯收入仅983元,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大部分贫困人口集中在山区及丘陵地区,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扶持脱贫。 1.2.4 社会基础设施现状

(1) 交通:国道318线贯穿全境、成雅高速、省道成温邛路和蒲新路经过境内。全市公路总长度1541.9公里,乡乡通油路,村村有机耕道。但总的来讲,邛崃市公路建设还是落后于成都市其它地区,通达情况、路面质量等有待进一步改善。

(2) 邮政通讯: 2000年全市邮电业务量3938万元(不包括移动业务量),固定电话用户43450户。移动电话机站20个,移动电话覆盖率90%以上。

(3)市政建设:200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10.6平方公里,拥有日供水能力10万吨的现代化水厂一座,全年发电量13728万千瓦?时,用电量20484万千瓦?时,城区人均绿地面积5.5平方米。 1.2.5 文教卫生

(1) 文化教育:邛崃基础教育体系健全,2000年全市有185所学校,其中普通中学47所,在校学生人数7824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升学率47.69%。另外还有各类成人教育和各类技术培训。全市现有公共图书馆1个,影剧院2个。

(2) 卫生事业:全市有卫生机构76个,其中医院44个,拥有卫生机构技术人员1692人。全县每万人拥有病床位19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6人。 1.3 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评价 1.3.1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邛崃土地资源大部分已得到有效利用。东北部属成都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集,99%以上的土地都已被开发为农耕地、城镇、工矿、道路用地,是全市的主要粮油产区。西部和南部的山地和丘陵区则地形起伏,地势陡峻,是全市林地集中区域。水资源已用于农业灌溉、旅游和发电,天然气成工业规模开发利用,除满足本市需要外,还向成都市及周边地区输出。 1.3.2 生态破坏 (1)土壤肥力减退,抗灾能力减弱。全市多年来重种轻养,作物单一,造成土壤中有机肥与无机肥的比例失调,氮、磷、钾之间的比例不合理,农田的基本肥力下降。而工业污染的危害和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天敌种群减少,自然生态失衡,导致抗灾能力减弱。

(2)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严重。资料表明,解放初期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至七十年代中期全市森林覆盖率下降到14.06%。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实施了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关闭严重污染环境的工业企业等工作措施,全市森林覆盖率已经由改革开放前的14.06%,恢复到现在的19%。但是由于历史欠帐太多,全市目前有水土流失面积(轻度及其以上)310.88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的22.5%。全市轻度及其以上流失面积平均侵蚀模数达到每平方公里每年2488吨。

(3)水资源出现短缺,水质下降。山地是河流的发源地,森林涵养着水源,森林锐减使境内河流旱季水量明显减少,春灌水源严重短缺,地下水水位下降,城市供水水源严重不足。水量的减少和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加剧的双向作用,使水质明显下降。 1.3.3 环境污染

(1) 废气:邛崃工业废气主要产生在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饮料制造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业。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烟尘、粉尘, 200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723吨,烟尘排放量为2728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2010吨。2000年工业废气治理率为82%,其中烟尘去除率37.41%,二氧化硫去除率60.23%。

(2) 废水:用水大户分布在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及饮料制造业,2000年邛崃市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156万吨,其中化学需氧量11364吨,悬浮物1800吨,为主要污染物。全年共处理924万吨工业废水,处理率为92%。另外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生活污水排放量也逐渐增加,由于缺乏城市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污染已日趋严重。

(3) 固体废物:2000年邛崃市固体废物产生量为8.65万吨,固体废物处理达到92%。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生活固废、工业固废的产生量逐渐增加,现有卫生填埋场已接近饱和,需要尽快建新的填埋场地。 1.3.4环境质量评价分析

邛崃市环境污染以临邛镇为最典型,故以下监测布点均以临邛为主。 ⑴ 大气环境

在空气质量例行监测中设SO2、NOX、TSP 监测点位4个,自然降尘监测点位4个,降水监测点位2个。

监测结果表明,邛崃市SO2、NOX、TSP全年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全市未出现酸雨。 ⑵水环境

地面水以南河为主要监测对象,共设3个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饮用水源水质监测断面1个。 各监测结果表明,南河水质以桑园断面最好,宝林断面最差,桂山断面次之,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生化需氧量。饮用水源水质整体状况良好,以白鹤为主要监测断面,达标率为100%。从“八五”和“九五”监测结果比较,随着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南河污染呈下降趋势,水质得到一定的改善。 ⑶ 市区噪声

2002年邛崃市城区面积由1995年的5.90平方公里增加到10.6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减至1785人/平方公里。城区环境噪声分布在43.6dB(A)~63.2dB (A)之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2.7dB(A),优于城市环境居住区区域声环境要求。在影响区域环境的五类噪声源中,以城区交通噪声影响强度最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机动车数量正逐年增长,道路交通治理的任务还比较艰巨。 总体而言,邛崃市生态环境问题已日渐突出,已对未来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从现在起抓好生态建设,不仅可以杜绝环境退化,而且可以节约投资,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否则,忽略环境问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率,必定会付出巨大代价。 1.4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1.4.1 环境保护

邛崃市委、市政府对于生态环境建设历来十分重视,近年来,各级领导的生态环境意识大大提高,生态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1)环保管理机构健全: 邛崃市最早的环保机构成立于1978年,后来经过迅速的发展,于2001年正式成立环保局,是一级局,下设环境监测站和环境监理执法大队,负责分析、监督全市环境现状和污染排放、治理情况。

(2)环保工作不断增强:“九五”期间,总投资4750万元用于污染治理,圆满完成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工作。完成占工业污染负荷80%以上的造纸、化工、建材、食品、生化制药、热电等六大行业的“一控双达标”工作,全市40家重点工业污染源达标率为100%;关闭了严重污染文井江、白沫江水质的20家“十五小”企业,使饮用水水源达标率达到100%;投入数万元用于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综合利用秸秆23万亩;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改造生活燃煤设施。经过综合治理,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III类水域水质标准,整个城区环境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1.4.2 生态建设取得可喜进展

(1)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重点工程成效显著。1989年全市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1991年被评为“全省速丰林基地建设先进县”,1996年实现全面绿化达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已退耕还林55000亩;人工成片造林(成林)近13万亩;坡改梯8550亩;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近50平方公里;关闭了夹关河、火井河两岸的全部造纸厂。全市森林覆盖率已经由改革开放前的14.06%,恢复到现在的19%。

(2)生态农业:根据全市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开展了以粮食为主、多种经营相结合的“三高”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增强农业发展的实力。已有了万亩成都市无公害茶叶基地,千亩有机茶基地项目已正式立项,优质蚕桑、三木药材、花卉、干鲜果、秋淡季蔬菜等农业产品也正朝着生态农业的方向发展。

(3)城镇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通过推广清洁能源,开展噪声达标区、烟尘控制区建设及“一控双达标”工作,降低城市噪声和汽车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取得明显成效、新村扶贫工作深入开展,使环境优美小集镇创建工作方兴未艾。

(4)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天台山已经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旅游环线的建设带动了周围景区的发展。临邛古镇、平乐古镇、南方古丝绸之路等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也已被列入生态旅游重点建设项目。 1.5 生态经济区域划分及评价 1.5.1生态经济区划的指导思想

划分建设区域,突出各区域重点,充分考虑该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情况、经济发展情况、农业发展现状、行政区划等因素,既不影响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又能使示范区生态环境类型与经济类型相协调,生态经济区内环境、经济、资源状况基本一致。 1.5.2 生态经济区的划分

按照邛崃市环境现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以及行政区划,邛崃市生态示范区分为以下三个建设区域:

(1)平原生态农业经济区:该区位于市境东北部,共8个镇乡,共219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15.8%。该区属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是全市最主要的粮油、生猪、奶牛、肉牛、波尔山羊集约化养殖、花木苗圃生产区。

(2)丘陵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经济区:该区位于市境中部和南部,共13个镇乡,共527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8.1%。

(3)山地丘陵生态旅游经济区:该区位于市境西部,共12个镇乡,共638.1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46.1%。该区是南河的发源区和主要水源涵养区,区内经济以种养殖业为主。该区以国家级森林公园天台山风景区为中心,各种自然、人文历史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1.5.3 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问题评价 (1)平原生态农业经济区:该区位于境内东北部,属成都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集,99%以上的土地都已被开发为农耕地、城镇、工矿、道路用地,是全市的主要粮油产区,区内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雨季多种植水稻,总体来看水土流失较轻微,但洪水冲涮和护坡垮塌也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

由于江河水质污染,灌溉用水水质下降,加之化肥、农药施用量的不合理施用,农田污染较重;秸秆还田尚未全面普及,土壤中有机质减少,肥力呈下降趋势。

(2)丘陵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经济区:区内丘陵起伏、林木稀少,地势不及山区陡峻,坡耕地坡度不如山区大,但人口密度大,土地垦植程度高,坡耕地量大面广,地表植被稀少,土壤裸露严重,中、轻度流失面积量多面广,且受更大的人口增长压力影响,水土流失呈现出加剧趋势。区内现有水土流失面积83平方公里,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26.7%。由于地处南河干流旁侧,洪水直接泻入南河干流,泥沙淤积对河道行洪的危害直接而明显。

该区工业发展迅速,区内临邛镇为川西南重镇,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经济的发展,“三废”排放总量逐渐增加。虽然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治理成效显著,但是由于缺乏城市污水处理厂,生活废水的处理率为零,另外卫生填埋场处理量逐渐饱和,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形势不容乐观。

(3)山地丘陵生态旅游经济区:西部和南部的山地和丘陵区地形起伏,地势陡峻,是全市林地集中区域。但解放后人口增长快,林木砍伐过度,大量荒山荒坡被垦为耕地,植被破坏严重。特别是在夹关河和火井河两侧(沿公路)的带状地区内,受人口增长压力的影响,大片林地被垦为农耕地。由于坡耕地面积大,集中成片,坡度大,形成大面积水土流失,全市绝大部分强度流失面积都分布于此,是全市水土流失的重灾区。由于全市地势自东向西呈坡状急剧上升,夏季东来的暖湿气流在这里被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雨,该区年降水则达1700mm左右,且夏季多暴雨。陡峻的地形、裸露的地表、丰沛的降雨导致了西部和南部山丘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 2 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邛崃市的社会生产力、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为邛崃实施现代化建设部署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距可持续发展仍有一定距离。 2.1 人均耕地减少,土壤肥力减退,农业持续增长困难

人口基数大、耕地总量少、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大,人地矛盾较突出,特别是受人口进一步增长的影响,人多地少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大。目前,邛崃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低于全国、全省和成都市的平均水平(全省人平土地8.7亩,人平耕地1.23亩);尤其是近几年,城镇、公路建设和城乡建房热的兴起,大量优良农田被占用的现象比较严重。仅1996年至1999年,全市共减少优质耕地4755亩,但人口仍然增长0.27万人。人口的压力同时也使就业矛盾日益尖锐。

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突出。化肥农药的质量监督不力,市场还存在着劣质产品,农民缺乏科学意识,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大超过标准使用量,造成土壤的肥力减退,农产品产出率下降。人口增长、耕地减少、耕地肥力减退的矛盾突出。此外,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经营粗放,竞争力小,农产品科技含量低,整体效益不高,农业持续增长困难大,农民增收压力大,直接对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2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

全市森林覆盖率只有19%。林种、树种结构不合理,残次林比例大,森林涵养水源、保护水土资源能力弱,荒山荒坡面积大,水土流失较严重,直接影响到岷江,影响长江流域和成都平原生态系统。目前应作为林业用地的68.25万亩面积中,有林地(郁闭度≥0.3)只有39.45万亩,仅占林业用地的57.8%,低矮灌木和疏林等低效林(郁闭度

全市目前有轻度及其以上水土流失面积310.88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的22.5%,平均每年侵蚀量达131万吨以上,平均侵蚀模数达到每平方公里每年2488吨。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的大幅度下降,使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解放初,市境内尚有虎、豹、熊、猴等动物繁衍生息,如今这些动物都已基本销声匿迹。 2.3 生产方式较粗放,环境污染较严重

农业结构单一,开发强度不够。农业生产主要是以种植粮油为主的单一型农业经济,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投入大、产出低。近年来,通过开展“三高”农业的建设,状况有所改善,但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土地“养用”结合未能有效进行,土壤肥力下降,直接影响土地资源的长期开发利用。

工业企业生产方式粗放,集约化程度低,高科技含量较低,布局不尽合理,技术开发能力弱,资源利用率不高。

工业企业结构性污染导致“三废”排放量大,加上面源污染,全市环境污染有恶化趋势,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些均已成为制约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4生态环境意识不强,政策倾斜不够

全市部分干部和群众生态环境意识不强,存在着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重近期效益,轻远期效益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和宣传工作。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全市还没有真正意义上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的资金投放还不足,项目缺乏保证;开发建设中,往往没有注意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规划,或规划后在建设中落实工作滞后。 2.5科技、教育普及程度不高

科技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邛崃教育水平提高很快,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升学率98.07%,初中升学率47.69%,较1999年增加8.51%,但是还存在个别地方的学校教学条件较差。

科技创新能力弱,人才资源不足。企业要实现清洁生产,通过ISO9000、ISO14000等国际认证,还需要大量的专门技术人才、现代化营销管理人才。同样,由于农村科技水平较低,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开垦土地的依赖性较强,农村缺乏大量的“土秀才”、“农状元”。 3.建设示范区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3.1 未来15年本地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目标概述和有利条件分析 3.1.1有利条件分析

邛崃市具有的优越的自然条件,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在政策扶持上,社会、经济和生态建设受到市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从2001年6月起,以保护环境、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为主要宗旨,在农业、工业等各部门围绕“项目、工程、活动”的主题开展一系列的建设,现今已经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

(1)发展生态农业潜力大。邛崃属于粮食生产基地县,主要农产品优质率在50%以上,气候条件好,适宜从事大面积粮食生产。并且由于境内地质地貌复杂多样,微域差异明显,具备独特的发展多种经营生产的小气候,为全市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特色的名优农产品和引进各种高技术效益新品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2)生态工业发展初见成效。邛崃经济开发区是省级经济开发区。在如今的市场条件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逐渐为企业所接受。如今,许多企业都在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以绿色为标志,力争通过ISO9000、ISO14000、GMP等国际认证,增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旅游资源丰富。邛崃市的旅游资源可谓得天独厚,有着多处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自然风景名胜区。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双休日、黄金假日旅游路线的开通,邛崃市的旅游收入逐年增加。

(4)林业机构健全,林业发展基础较好。现已完成第一期、第二期速丰林基地建设、世行贷款造林、平原绿化等林业工程建设,1998年率先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如今已取得初步性成果,为实现邛崃生态良性循环奠定了基础。

(5)城镇建设成绩喜人。县城新城区规划建设已经启动,夹关、高埂、前进、平乐等12个城镇被列为国家级、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城镇建设沿着生态城镇的方向逐渐走向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6)体育、文化场馆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邛崃市体育中心位于市中区文庙街,常年开展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棋类、健美训练等各类活动。位于市区东星大道的邛崃市图书馆,于1997年8月建成正式开放,1999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一级图书馆”,藏书15万册,其中有珍品《四库全书》、古籍书,杂志500多种,可供近300人同时阅览。另外还有十方堂“邛窑遗址”文物陈列馆、红军长征邛崃纪念馆等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场馆,大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3.1.2 未来15年本地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目标

根据邛崃市未来15年发展预测,到2015年,邛崃经济与沿海等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良好效果,工农业经济效益、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人口素质大大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3.2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指导思想

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为中心,以在谋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基本出发点,以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为主要内容,通过统筹规划, 充分发挥邛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依托现有资源,实行分区开发,实施生态工程,建设生态走廊,建立生态园区,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实行政策引导,依靠科技驱动,立足综合发展,强化整体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基本实现山川秀美和自然生态系统良好循环,最终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3.3 “十五”期间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目标及分区规划目标 3.3.1 总体规划目标

“十五”期间邛崃市生态示范区的主要目标是:

一、

二、三产业的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实现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逐渐加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取得较大改善,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邛崃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为:“十五”末期,城市空气质量稳定在II级,主要河流达到国家II类水域要求。 3.3.2分期目标

2005年总体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8亿元,人均达到16600元,以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为重点,改善人居环境和提高人民收入,无公害农业、特色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得到有效发展,城市化水平达到3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6%,县城燃气普及率达到90%,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搞好绿色生态屏障,加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4%,邛崃的知名度大大提高,邛崃成为山青水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生态城市。

2010年总体目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5亿元,人均达到26100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森林覆盖面积大大提高,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防灾抗灾能力大大加强,城市化水平达到40%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人民生活质量大大提高,邛崃发展成为特色产业鲜明的生态经济强市,历史底蕴丰厚的文化名城,自然环境优美的生态新区。 3.3.3 2005年分区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

(1)平原生态农业经济区:增强科学种田观念,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建无公害粮油、蔬菜基地,争取获得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发展生态农业。完善水利设施,利用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积极发展瘦肉型猪生产,根据市场导向发展特色产业,引进和推广优质、高效新品种,依靠科技,走“公司+农户”、“基地带农户”的道路,使种养殖业走集约化经营之路提高效益。 在成温邛、新邛路沿线应重点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

(2)丘陵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经济区:搞好县城向南发展的规划建设,通过绿化、美化建设,改善邛崃整体形象,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使人均绿地面积达到8.0m2;全区工业增加值要达到3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例达到30%,科技贡献率达到55%,引进环保项目,加大科技投入,在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的观念,增加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的产生。严格实行达标排放,增加固废、污水的处理程度,大大减少对环境影响。 在该区重点发展生态工业、立体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3)山地丘陵生态旅游发展区:该区以天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中心,以发展生态旅游为重点。加强天台山及其环线旅游建设;该区还是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护重点区域,调整林业结构,加强速产林和速丰林建设,调整经济林比重;该区气候独特,森林牧草丰富,具有发展种养殖业的有利条件,应积极发展优质茶叶、竹、水果等生产,发展以猪、奶牛、波尔山羊等效益较高的生态养殖业。

在西路、南路沿线实施退耕还林建设绿色生态旅游长廊。 4.生态示范区主要建设领域和重点任务

邛崃的生态示范区建设,以“营造绿色环境,创办绿色产业,建设绿色家园”为建设目标,把生态建设融入各个部门的建设内容中,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构建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生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态工业、生态能源、生态旅游、生态人居环境、生态城市和生态文化等生态产业平台,把邛崃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良、区域特色显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4.1 生态农业

应从发展现代化持续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入手来增加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传统农业又以种植业为主向以畜牧业为主转化,种植业由粮食作物为主向以经济作物和生态养殖业为主转化。主要建设目标:一是建立良好的农田生态系统;二是农田物质良性循环(如秸秆综合利用);三是鼓励畜禽粪便资源化,确保养殖废水达标排放;四是严格控制氮、磷严重超标地区的氮肥、磷肥施用量;五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为建立无公害食品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有机食品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在坝区建成优质粮油、生猪产业带,山丘区建成优质茶、果、桑、蔬菜产业带,山区建成优质林、竹、药、肉牛羊产业带。到2005年,力争农业增加值增长到11.6亿元,平均增长3.5%,乡镇企业农产品深加工收入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4%以上,农民人均村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 4.1.1有机食品生产工程

有机食品在国外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市场,随着我国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有机食品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生产无污染高质量的农产品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出路,有机茶叶作为生态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建设项目,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秸杆等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和技术水平、增强当地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等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另外,有机茶叶基地的建立还可带动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等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生产,促进全市生态农业发展。

茶叶是邛崃农业的主要支柱产业,“邛茶”早在唐代就以品种优良著称,全市现有茶园5万亩,年产2000余吨,拥有二十多个系列、上百个品种,产品畅销国内十余个省市,远销日本、美国、泰国、新加坡等地。本规划拟在夹关镇的西南部边缘山区建千亩有机茶叶基地,该区气候条件好,具有得天独厚的适宜茶树生长的优势环境,区内无工业污染,水质纯净,空气质量优于国家II级标准,有着有机茶叶生产需要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另外,山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区内茶叶种植面积多,其中成都市无公害茶叶基地已经挂牌,茶农已具有较好的种植、采摘水平,适应有机茶叶生产对劳动力的数量和技术要求。

市委市政府、环保局、农业局等单位要积极配合基地建设,加大基地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吸引更多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运用现代化发展的手段,搞好茶叶种植、有机加工、销售服务的农工商一体化模式,促进茶叶实现产业化,带动生态工业、商业的发展。 另外,要以“优质、营养、安全、无污染”为目标,建好商品粮基地,生产优质粮油,充分利用气候、山地、水源等资源优势,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名优茶叶、蚕桑、林竹、水果、蔬菜、中药材、优质肉羊牛等优质农产品生产,鼓励和支持申领“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标志,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发挥邛崃的地域优势,积极培育实施“种子种苗”工程,以市场为主导,因地制宜发展秋淡季蔬菜、山葵、花卉等特色农业,利用邛崃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发展无污染、无公害、天然的绿色食品——野生蔬菜。注重科技攻关,实施技术更新工程,提高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要素的比重,增加农产品的产出率,搞好农副产品的储藏保鲜和深度开发,充分发挥文君茶叶、平乐竹编、崃山纸业等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以大带小,形成“公司+农户”“基地”带动农户等经济配合体。

除夹关千亩有机茶基地外,其它建设规划有:1)平坝、丘陵地区优质水稻及优质油菜生产基地;2)以南宝、道佐、兴贤、高何等镇乡为主的优质10000亩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3)在石坡、大同、夹关、水口等镇乡扩建10万亩优质蚕桑基地;4)道佐、银杏5万亩楠竹、1万亩笋用竹生产基地;5)以下坝、夹关、天台等镇乡为主的3万亩无公害优质茶叶基地;6)以孔明乡为重点的5000亩黄桷兰生产基地;7)以油榨、水口、火井、南宝等镇乡为主的万亩猕猴桃基地。 4.1.2畜牧及其加工业

畜牧业要在重点发展生态猪、牛、羊、鱼等优质生态农牧渔产品的同时,逐步实现以草食畜牧家禽为主转化。结合种草养畜,在山丘区建“优质的观光草原、高效的都市牧场”。

主要建设规划包括:1)1.2万头奶牛及乳品厂、草场及草产品加工厂;2)年出栏3500头优质肉牛示范基地建设;3)年出栏30万头优质肉羊生产基地建设;4)畜禽改良体系建设,改良牛7万头,羊20万头,母猪3.5万头;5)200亩畜产品批发市场;6)年出栏200万头生猪示范建设基地;7)千亩鲶鱼基地。 4.1.3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

在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同时,要搞好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通过资源化利用,一方面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料,降低化肥施用强度,增加土壤肥力,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条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规划:对于六兴等大型畜禽养殖场等重点农业污染源,通过建立沼气处理站等有效措施,实施粪便无害化处理,生产有机肥料。 4.1.4农田生态工程

严格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依法制止乱占滥用耕地现象,建设“两高一优”的梯、坝、滩基本农田,重点以抓千亩河滩改造工程,建设川西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为示范点,推动荒山、河滩的改造利用。

提高退化土地治理率,建设排涝功能齐全的稳定高产粮田,综合治理和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产,推广秸秆还田、加工为饲料和建筑材料等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市场条件,以抓紧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动员各方面力量,进一步完善现有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和维修工程建设、管理,维修好村、组当家堰塘,形成水利灌溉体系,增强防洪、抗旱、排涝能力。

主要建设规划有:千亩河滩地改造工程、喻坎村500亩河滩地改造工程、盘砣寺千亩荒山苗木基地;火井河水土保持工程、红旗水库整治等。 4.1.5建设生态走廊、发展沿线观光农业、休闲农业

在建立生态农业大基地,实施生态工程的基础上,发展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沿线观光农业、旅游农业。

观光旅游农业同时兼容农业与旅游两种功能于一身,游既提高了农业的附加值又扩大了农副产品直销市场的作用。其开发方式可通过观赏田园风光、参与农事活动、采购农副产品,品尝乡村风味等各种形式。成温邛线上的临邛、桑园,邛新线上的前进、高埂、泉水、羊安等镇,在现有基础上适当改造,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建立以休闲、娱乐为主的既具有农业产业特色又可以提供旅游观光的观光农园生态经济模式。如:建大田作物为主的观光农园,以果树为主的观光果园,以蔬菜为主的观光菜园,以花卉生产为主的观光花园,以水产养殖为主的观光养殖场和以饲养禽畜为主的观光饲养场等。

主要建设规划有:1)临邛城北生态绿化示范基地;2)以临邛为主的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4.2 生态工业

发展生态工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根本手段。一方面,从产业布局、产业政策和产业技术上调整不符合生态建设要求的项目,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产业、产品按计划逐步退出;另一方面,主动调节产业结构,加快传统产业的生态化进程,提高生态产业的比重,构筑生态经济的产业平台;再一方面,培育、延长现有生态产业链,推动生态产业、产品,迅速成为邛崃新的经济增长点。把现代企业、现代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让产业与生态相容,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拟在邛崃建立以下三个生态工业园区:一是西郊工业区,主要发展医药、丝绸产业;二是城南高科技产业园区,主要发展医药、生态食品、饮料产业;三是羊安化工建材工业区,主要发展化工、建材产业。

4.2.1建立生态工业基地,培植绿色企业

绿色企业指采用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进行绿色管理,实行绿色包装,通过绿色认证,获得绿色标志的企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贡献,培植绿色企业是生态工业的建设重点,也是支撑示范区建设的重要项目。

邛崃市的民营企业很有特色,其长足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其中,瑞云集团、临邛集团、春泉集团、川池集团、峨塔集团、高宇集团和永高科农、六兴集团等企业有建绿色企业的良好基础,若通过ISO14000等国际认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大大加强。各企业要积极在其内部推行生产经营的绿色管理,做好宣传、培训工作,把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融入整个的经营管理中,并纳入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和决策中。加强员工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推行清洁生产,力争“零污染”和“最小污染”,做到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破坏环境质量,从而带动全市食品饮料业、医药化工等行业向着绿色环保型企业发展。要利用邛崃化工企业相对集中优势,在羊安、冉义镇建环保型化工新区,统一规划、集中治理,增加邛崃生态工业新亮点。

各企业之间要加大有效联系,相互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集中资金、人才、技术、资源优势,培育邛崃知名品牌,塑造 “领头羊”,走规模化的道路。 4.2.2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是区域经济的活力所在,是该地区宝贵的无形资产,是区域经济的“品牌”。要依托生态农业和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兴建“中国西部生态食品饮料基地”,以精湛的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经济。邛崃市的特色产业有良好的基础,2001年4月,中国食品协会授予邛崃“食品工业强县”称号。粮食加工、食用植物油、茶叶加工、肉及肉制品、调味品等产值名列四川省、成都市区市县前茅。

邛崃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白酒原酒生产基地,酿酒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丰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传统工艺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赋予了邛酒优良的品质:酒质淳厚、甘甜上口。要增加邛酒的竞争能力,充分发挥邛崃优质基础酒、调味酒的优势,看准市场发展动向,积极调整产品结构,适当发展果酒及其它饮料,减少在白酒市场逐渐萎缩时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通过政策和市场机制,淘汰一批没有竞争力的小规模企业,创造知名品牌,培育几个在国际国内市场都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影响力。要依靠高新技术来改造邛酒,同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开发,利用生物技术生产酒精纯度低,对人体影响小的科技母液。

另外,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重点抓好茶叶加工、缫丝、果品保鲜、储藏和深加工,以及油菜籽、肉类深加工、中药西制。 4.2.3 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附加值的特点,是未来经济竞争的重点。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到“九五”末,邛崃工业经济已突破传统行业为主的局面,食品饮料、现代轻工、机电等新兴行业得到了发展。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上邛崃的实际情况,传统行业的比重仍然较高,技术设备落后,产品档次不高,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因此,在生态示范区建设中,应该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掌握同行业的最新动态,引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逐步建立邛崃绿色硅谷中心。

利用邛崃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天然气化工。成都市天然气开发综合利用工程属于成都市重点工业项目。利用这一良机,加强与科研机构的联系合作,搞好天然气的进一步开采利用,争取高效、无污染开发。

加快发展制药产业,重点是天台山制药、升和制药,加强技术改造,2005年建成全省重要的生物制药基地和中药西制生产基地,抓好生化药和中成药生产。加强与药物研制单位联合或购买新药生产专利,利用本地丰富的中药材,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新特药品。

依托托普集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建托普科技园,通过在家庭、企业、机关中应用、推广计算机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了解最新动态、建立、发展各种政府、企业、机关网站,增加透明度和宣传力度,建“数字邛崃”。

主要建设规划有: 1)锶偏硅酸矿泉水;2)20万平方米豪华竹地板;3)以白酒为主的食品饮料开发生产;4)旅游产品生产扩建;5)环保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4.3生态旅游

邛崃要以发展邛崃“天台风光、文君故里、千年酒城、革命老区”自然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生态旅游为主题,通过生态旅游,使人们在走进自然、欣赏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充分领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谛,激发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感。 4.3.1打造天台山旅游环线绿色生态走廊

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同时要结合山区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搞好自然生态保护,并和当地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开发,加快发展与旅游配套的服务业,以满足广大游客行、游、娱、购、食等多方面的需要,推动旅游购物、旅游商贸、食品加工业、旅游娱乐业、传统手工艺、交通运输与旅游人才培养等全面发展,形成旅游综合生产力, 4.3.2天台山及其环线景区内生态旅游的主要建设内容

(一)景区基础建设工程

完善旅游景区的道路建设、景点建设、人文设施、卫生环境、餐饮住宿、文化娱乐场所等的建设,加强景区管理,编制旅游手册、导游讲解、树立标牌等手段,搞好配套服务工作。

(二)景区环境污染整治工程

建设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污水处理设施;景区内清洁能源改造;引进绿色巴士,建立绿色公交运营线路;实行废弃物分类管理;使用可降解的旅游快餐具和包装物;开展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场建设。

(三)景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结合生态屏障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治理工程,恢复景区植被覆盖率和切实保护原始森林、天然林不再被破坏;实施旅游线路两条视野范围绿化工程;景区内严禁破坏植被的矿产资源开发。开展旅游管理、经营和服务人员生态知识专业培训,并通过编制旅游手册、导游讲解、树立标牌等手段,向游客宣传生态保护知识,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

(四)人文景观生态环境保护

保存完好的邛窑遗址、宋代造纸遗址、古火井遗址、古丝绸驿道遗址等,都是邛崃宝贵的财富,要充分做好这些珍贵文物的保护工作,使邛崃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对已残旧和破坏的文物要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实施有效的修缮、保护;收集整理有关历史、文物,并形成系列;对古树实施必要的保护,保持古镇、古刹寺庙特色;对人文景观,尤其是古刹寺庙新建、改扩建必须符合景区性质、特色,与景区历史、文化背景协调一致,充分体现古朴、凝重特色。

(五)实施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把生态环境建设渗透入景区开发建设全过程,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篇章必须纳入项目审批内容,一切旅游开发项目必须有相应的环境保护规划设计方案,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措施必须与主体项目实行“三同时”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

主要建设规划有:1)100公里天台山环线绿色生态走廊建设;2)天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开发、保护;3)竹溪湖、九里泮、白鹤山、平乐古镇、文君井等旅游景点和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开发;4)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4.3.3加强旅游宣传工作

大力营造千年古城、千年酒乡、诗词名人故里的文化特色,努力做好古城文化、邛酒文化、南方古丝绸驿道、革命老区等文章,建名胜古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区,营造邛崃生态旅游的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以生态为主题,积极开发生态工业观光游、生态农业观光游、天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态游、古镇生态游等特色生态旅游项目推介宣传。 4.4 生态城镇建设

生态城镇是融精神、物质于一体的特殊生产力,良好的城镇环境可以吸引人、凝聚人、激励人。生态城镇建设是社会、自然、人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合体系,而不是简单的防治环境污染破坏问题,必须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形成以邛崃新城为中心,以特色城镇、生态村为基础的生态城镇体系。 4.4.1做好邛崃新城建设规划,建设优美生态新区

市区建设代表着邛崃市的整体形象,是城市的第一张名片。优美的环境,完善的配套服务,不仅为当地的居民带来舒适和愉快,同时,也会吸引更多投资者的目光。新城区作为邛崃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重要项目,要以建“天府五彩城”为主题,把握邛崃作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特色,立足于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以实现城市景观良性发展为目标,建设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市。 新城区建设要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建设见山、见水、见森林的绿色家园。新城区力争达到40%的绿地率目标。绿化以种植高生物量的多年生乔、灌木为主,注重点线面的结合,美化城市环境,突出城市特色。统一规划供水、供气、供电、通讯、广播电视、排污管网等基础设施,完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工程,做到污染最小化,注重环境、功能和质量的统一。

邛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保护邛窑遗址、文君井、瓮亭等国家级、省级、市级历史文物古迹,营造历史文化名城氛围,邛崃新城应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融“生态、文化、智能”于一体,将历史文化融入到现代化建设中,突出鲜明的邛崃特色。 到2010年,邛崃新城将建设成为体现生态、文化、科技水乳交融,凸现现代文明风采,城区面积达2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20万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4.4.2小城镇建设

在生态示范区建设中,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编制或修订乡镇环境规划,并认真实施。同时要抓好平乐古镇争创国家级环境优美小城镇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创建环境优美的小城镇为载体,加大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化肥、农药、农膜污染和秸秆焚烧污染防治力度,推动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4.4.3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重点建设一批城镇道路、供电、通讯、防洪、供水、排水等重要基础设施,为生态城镇建设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建设中要充分利用文物价值资源,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镇,恢复历史街区的原始风貌。 4.4.4搞好城镇绿化,加强城镇环保建设工作

要高度重视住区建设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搞好点、线、面的绿化,动员全民绿化、美化,倡导单位、住户养花种草,搞好房前房后、楼台房顶以及道路、沿河、沿边绿化,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实现“城在绿中,绿在城中”。以临邛镇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创造精品”的原则,实施市区内道路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实施“一街一树、一街一景”。完成鹤鸣大道、河滨大道、西郊路的配套绿化建设工程。对重要道路开展环境整治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建立城市综合管理示范街。

4.4.5搞好招商引资,促进生态工业建设

借助邛崃天台风光、古丝绸驿道、革命老区的优势,搞好绿色邛崃招商宣传,招商引资,强化产业集聚,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调整不合理布局,逐渐淘汰能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产业和产品,为城镇发展提供符合环境要求的产业支撑,形成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以城镇化拉动工业化的互动机制。 4.5新村扶贫及现代文明示范新村建设

邛崃市作为成都市唯一的革命老区,2001年列入四川省万村扶贫计划中新村扶贫项目的有夹关二龙村、道佐沿江村等77个山村。其中革命老区73个,临邛、卧龙4个。凡列入农村扶贫开发对象的的人均村收入要实现平均增长15%的速度。由2000年人均纯收入983元,到2007年达到2500元以上。此外,还规划在非老区镇乡再建20个“文明示范新村”,从而树立农村发展的典范,推动全市农村工作

围绕上述奋斗目标,今后几年要突出重点,实现四项目标,狠抓一个关键,发展四大产业。一个重点即: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改善老区人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四项目标是实现“路通、水清、房新、人精神”;一个关键即以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为关键,促进老区人民增收致富;四大产业是畜牧业、茶叶、蚕桑和竹业。 4.5.1 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生态文明村

小城镇和村庄环境整治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邛崃要结合新村扶贫和现代文明示范新村建设规划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饮用水及其水源地保护、农村能源建设、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农业有机废物处理、村容镇貌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全国环境优美小城镇(村镇)的创建工作。 基本要求是:

(一)镇(乡)、村领导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环保机构和专职人员。镇(乡)村建设环保目标责任制。

(二)镇、村按照《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国家环保局、建设部[2002]82号)文,编制环境规划,并认真实施。

(三)认真贯彻和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辖区内无滥耕、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近三年内未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

(四)镇(乡)、村布局合理,管理有序,街道整洁,村镇建设和当地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协调。

(五)镇村结合部及村庄主要道路平整,两侧无暴露垃圾、无乱搭乱建、无露天粪坑、无污水横流现象,基本做到垃圾定点堆放,绿化美化好,有良好的感官和视觉效果。“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即无一次性餐盒、塑料包装袋、废弃农膜随意丢弃现象。严禁向公路两侧和水网倾倒建筑垃圾、工业废料、生活垃圾和焚烧秸秆。

(六)镇(乡)、村环境保护社会氛围浓厚,群众对环境状况满意。4.5.2改善教学基础条件

做好教学基本条件的改造工作,包括中小学危房改造、拆迁扩建、希望学校的创建等,解决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使教学点做到“一无五有”,即无危房、有教室、有木质课桌凳、有旗杆、有活动场地、有厕所。基本普及初等教育,积极扫除青壮年文盲,开展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培训畜牧、农业、林业、沼气池实用技术,建立科技示范户,积极推广先进技术,使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学到一到两门实用技术。提供优惠条件,鼓励优秀人才到贫困地区主持工作,带动当地人民脱贫致富。 主要包括:改、新建中小学校舍34所,建立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中心4个,实施培训9.76万人次。实施帮扶工程,通过减免学费等方式,帮助、鼓励贫困地区儿童入学。 4.5.3.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建设

实现“路通、水清、房新、人精神”四项目标。实施先抓试点地区,再逐步推进的策略,要进一步扩大以工代赈规模,修建乡村公路、饮水设施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改善交通卫生条件。 主要任务有:对老区361公里的乡村公路进行改建;新建1916处微水治旱工程,新建、完善人畜饮水工程150处,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用水条件;实施海拔800米以上农户搬迁工程,改善300户贫困人口的居住条件;改、扩建镇乡卫生院6所,建村级卫生站77个。 4.5.4 组织劳务输出

邛崃市现有劳动力30.35万人,现有剩余劳动力2.5万人,大部分集中在农村,而且贫困山区占大多数。要积极稳妥地扩大贫困地区劳务输出,力争用5—6年时间实现劳务输出2.06万人,实现户均一人外出务工,增加农民收入。 4.6发展商贸流通与饮食娱乐服务业 4.6.1建产品贸易市场和批发市场

充分发挥邛崃作为川西物资集散地,且位于成都边界,东连新津和彭山,南与眉山、蒲江、名山毗邻,西同芦山、雅安接壤,北界大邑,且位于老川藏路上的优势,建设特色商贸城镇、商贸市场,建农畜产品集散基地,同时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根据邛崃市城市规划和具体条件,建立邛崃市贸易区、农产品贸易市场和工业品批发市场,建立辐射川西地区,集百货、五金、电器、食品、服装、鞋帽、家具、装璜装饰等门类齐全的综合性贸易区。其中:邛崃市贸易区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以配送、储运为主,集中规划了邛酒、邛茶交易,藏区物资配送,农副产品批发,水果专业交易,建材交易,花木盆景交易等几大功能。 对有污染的畜禽产品市场和客运中心等防治污染设施要与主体工程的同时设计、同时投产使用。同时,利用产品优势,搞各种产品交易会,如酒文化节、茶文化节。 4.6.2 饮食娱乐服务业的环境保护

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同时也需要饮食娱乐服务业的配套支持,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1.新建、改建、扩建的饮食、娱乐、服务企业,有涉及污染项目的,应按环境保护法及有关行政法规,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环境影响申报登记或审批手续,实现环保“三同时”。 2.饮食企业要设置收集油烟、异味的装置。燃煤锅炉必须使用型煤或其它清洁燃料,烧煤的炉灶必须配装消烟除尘器,禁止原煤散烧。

3.严格限制在无排水管网处兴办产生和排放污水的饮食服务企业。已建的应安装隔油池或采取其它处理措施,其产生和残渣、废物,不得排入下水道。 4.在人口集中区内兴办娱乐场点和排放噪声的加工厂,必须采取相应的隔声措施,并限制夜间经营时间,达到规定的噪声标准。宾馆、饭店和商业等经营场所安装的空调器产生噪声和热污染应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5、禁止在居民区内兴办产生恶臭、异味的修理业、加工业等服务企业。

主要建设规划有:1)川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占地70亩的文昌宫贸易区;3)200亩畜产品批发市场和信息体系建设。 4.7生态文化建设

邛崃是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文化建设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把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充分发掘邛崃深厚的历史底蕴,繁荣生态文化,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在全社会树立起爱护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景观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让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 4.7.1 开展文化交流

深入挖掘邛崃历史文化,采用多种方式表现历史文化名人如卓文君、司马相如等在邛崃的历史故事及其著名作品,举办文化艺术交流的活动,开展诗琴书画的交流,利用红军亭、长征路等,向世人展示前辈艰苦奋斗的革命历史,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方面丰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让投资者、旅游者感受邛崃良好的文化氛围,充分展示邛崃的历史文化。 4.7.2改建、扩建或新建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

展示邛崃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介绍现有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宣传生态环境保护,以贯彻落实“蒲公英计划”和“农村文化发展纲要”为契机,在各镇乡创办儿童文化园,建各种环境保护科普教育生态园,对青少年进行普及培训,推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7.3加强环保宣传,促进公共参与

介绍生态示范区建设目标和成果,利用这一大好时机,让全民了解、参与到示范区建设中来。依托瑞云集团,加大青少年绿色环保教育基地建设力度。在向青少年传授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牢固树立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社会公德、环境法制、环境价值观念、爱国主义思想,逐步树立热爱环境、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人生观。

在社会中开展创绿色企业、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庭园、绿色社区等活动,在领导干部中开展可持续发展讲座,利用广电、报刊对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宣传,建四川省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开展全民生态环境教育宣传活动,推动绿色消费。

4.7.4 在群众中开展各类体育活动,改变群众的精神面貌

通过体育中心和艺术馆等各类体育设施的建设,积极发展竞技体育和多种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推动全民健身的普及和深入,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4.7.5为示范区建设培养技术人才

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通过组织科技大会、“绿色证书”培训班等形式,组织现代化农民教育讲师团巡回宣讲,努力培养“土秀才”、“农状元”;加强企业与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的联系,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交流会,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管理、营销人才。 4.8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4.8.1森林保护和植树造林

继续抓好重点林业工程建设。以预防为主,坚决贯彻水土保持法,做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天保工程工作,防止水土流失。对25度坡以上的耕地必须退坡还林,对15~24度坡必须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增加森林植被。禁伐天然林,管好人工林,封山培育中幼林。购置一批森林病虫害防治机具和森林防火设备,建造一批森林保护设施,对南宝、高何、天台、水口等重点治理区内原始天然林和次生林实施保护17.21万亩,封山育林23.47万亩。利用退耕面积造林5.72万亩,荒山造林7.92万亩,合计13.64万亩,改缓坡地为梯台地2.27万亩,到2005年,全市森林覆盖面积达到24%,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面积达到30%。 4.8.2水利水保工程

邛崃地质起伏大,坡耕地多,人口密度较大,水土流失面积广,特别是夏季暴雨多,地表土壤被冲涮严重,山体易滑坡、甚至发生泥石流,全市每年流失土壤130余万吨。水土流失不仅严重削弱了耕地生产能力,而且淤塞河道、影响泄洪,缩短水利工程寿命。为了保证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增强防洪御灾能力,提高退化土地治理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结合坡耕地治理,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4.8.3农村新能源工程

目前农村生活用燃料主要依靠采集野生草木和秸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非常不利。一是大量采伐柴禾严重削弱了草木对地表土壤的庇护能力,引发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二是本应还田的秸秆被燃烧后,土壤有机质长期得不到补充,烟尘也污染了环境。另外,对家庭养殖中产生的畜禽粪便也需要资源化处理。在农村普及使用沼气、天然气、电等新能源,可以推动上述突出问题的解决,保护环境。

新能源工程建设的任务是:在茶园、石坡、马湖等重点治理区发展沼气用户2600户,平乐、道佐、下坝等天然气主管道沿线镇乡人口集中居住区,要逐步普及使用天然气。 4.8.4污染防治

实现清污分流,建邛崃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及其相关管网建设,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对重点工业污染源重点治理,严格实行达标排放制度。鼓励企业达到ISO140000、ISO9000等国际标准,实施清洁生产,将产生废物减少到最低程度。 加强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实施清洁能源工程,改善能源结构,推广民用燃气,减少烟尘排放,推广燃气汽车,减少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

实行垃圾分类管理,定点倾倒,搞好垃圾的收集、储运工作,扩建垃圾处理场,对农业废物、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到废物利用。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和对危险废物的妥善管理和处置,开展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严格控制交通噪声、建筑噪声、工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等环境噪声污染,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噪声防治管理办法,根据城市功能分区实行噪声分类管理,确保各环境功能区环境噪声达标。 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通过培育一批生态农业示范村、示范户,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确保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4.8.5生物多样性保护

开展生物多样性系统调查和研究,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和监测网络,以天台山景区为重点,搞好珍稀植物、动物的保护工作。对珍稀植物实行挂牌保护,在天台山风景区划定珍贵保护动物管理区,在社会中大力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特别在每年4月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搞好各类活动,宣传野生动物和环境的保护。 5.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生态示范区建设的中心环节是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是以群众参与为基础,领导决策作为基本保障,以高新科技和人才为助推器等各方面的配合,以保证规划的各项建设任务和重点项目得以贯彻实施,达到预定目标。 5.1 将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5.1.1 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参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生态示范区建设应该和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十五”经济的发展计划同步进行,建立正常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把生态环境质量纳入国民经济的指标中,参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并安排专项资金。增强示范区建设宏观指导与组织实施能力和各部门配套服务能力,健全财政金融、公交通讯、科技教育等服务机构,明确职能,理顺利益关系,搞好协调统一,为示范区建设的资金来源、建设方向、基础装备能力、发展速度、信息传递以及群众素质的提高等多方面提供保障。 5.1.2采用积极的政策引导

(1)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条件下,允许承包方在承包期内,对承包标的依法转包、转让、互换、入股,保障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保障。

(2)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特别对荒山荒地开发、退耕还林还草,实行谁退耕、谁造林种草,谁经营、谁拥有土地使用权和林草所有权的政策。鼓励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依法申请使用国有荒山荒地,进行恢复林草植被等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3)进一步扩大投资领域。鼓励各种经济组织投资农业、水利、生态、交通、能源、市政、环保、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 5.1.3建立社会共同参与机制

生态示范区建设涉及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需要全市人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由政府总体规划,地方各级部门实施具体操作,同时要扩大宣传力度,加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使个人、社会团体及各级政府共同努力,为生态建设做贡献,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5.1.4 生态工程项目纳入地方基本建设和技改项目计划

示范区生态建设是一种地方为主的政府行为,因此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和工程纳入地方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计划中去,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城市及工业污染防治与地方基础建设相结合,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加以保障。 5.2 加强对生态示范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5.2.1 成立领导机构,统一领导

生态示范区建设成立领导机构,由三套领导班子组成: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的第一套班子,督促示范区建设项目的实施和阶段性任务的完成;由建设、农业、计经、旅游、扶贫办、畜牧、水电、国土、交通、财政等部门领导的第二套班子,积极配合由环保作为牵头单位的第三套班子工作的正常开展。领导机构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为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组织保障。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环保局,落实办公经费。其主要职责是: (1) 全面负责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规划、实施协调及组织工作;

(2) 颁布示范区建设计划,制定有关政策和管理办法,检查、监督、考核生态建设指标完成情况;

(3) 组织、落实、管理生态建设项目资金; (4) 负责示范区建设的人才培训和经验技术交流;

(5) 整理、收集有关示范区建设的各项资料,建立示范区建设档案。 5.2.2 成立专家工作组

专家工作组作为生态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的顾问班子,由中科院、西南交大、四川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有关生态、环保、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专家、教授组成。专家组在市生态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工作,其具体任务是:

(1) 负责评审论证本生态示范区生态建设项目; (2) 负责指导实施生态建设中的有关问题; (3) 参与生态建设的技术和政策研究;

(4) 负责生态示范区建设的人才培训、日常咨询工作; (5) 参与生态示范区的检查、验收。 5.2.3抓好部门协调,实行政府目标责任制

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工作成效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把生态示范区规划的建设任务列入政府一级网络目标,分解到各行各业,使各项建设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与各行业部门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示范区建设成为单位、部门制定计划、指导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内容。主要领导要经常抓,分管领导亲自抓,项目实施和推广机构直接抓,各级政府要协调和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齐心协力支持生态建设。

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成绩要作为政府领导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并成为干部任免和晋升的条件之一。

5.2.4 加强人大和政协的监督作用

生态示范区建设还要充分发挥人大和政协的监督作用,增加建设项目规划和实施的透明度,确保示范区规划内容顺利进行。

5.3 加强科技开发与管理,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5.3.1加强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省内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了解最新信息和技术,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农业科技成果,因地制宜,进行组装配套和大面积推广,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规模效益。 5.3.2增加科技投入

应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科技、高新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提高生态建设技术要素的比重。提高科研和推广投入密集度,到2005年,要让全市农机服务站达90%。同时,要提高在食品饮料、天然气化工等领域的科研投入,增加科技含量,加强完善科技试验示范体系和技术市场建设,到2005年,要争取使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 5.3.3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使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制定和争取优惠政策,扶植培育新的发展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良性循环。 5.4 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

5.4.1 积极争取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支持。邛崃境内河流位于三峡库区上游,搞好邛崃市生态建设项目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要争取国家、省、市资金的投入。 5.4.2 地方财政也要增加对生态建设的投入,给予生态示范区建设以资金扶持。要保障环境保护投资的及时到位,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民安居乐业。 5.4.3 继续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和多方互助”的方法,积极引导社会闲散资金和农民群众投工投劳。采用合资合作、独资、BOT、BTO等方式进行投资建设与经营。

5.4.4加强国际合作与经验交流,吸引海外财团对邛崃生态建设项目的投资,争取国外资金。利用西部大开发的优势,积极宣传邛崃,利用优势项目,吸引国外资金的投入。另外,还要争取世界银行、世界环保组织对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贷款和赠款,从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为搞好生态建设服务。

5.5 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 5.5.1 控制人口规模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实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

邛崃1999年末总人口为64.09万人,到“十五”末,总人口控制在65.2万人,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计划生育率控制在95%以上。 5.5.2 提高人口素质

(1)加强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提高教师教育水平,培育实践能力,提高后备人才的素质。重点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科学技术水平。 (2)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教育。结合生态工程项目的进行,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岗位培训和技术培训,提高国民的知识、技能和科技水平,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为生态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3)提高全民生态环境意识

利用各种有效宣传途径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以广播、电视、报纸等公众广泛接触的手段、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公众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广电局、报社等新闻媒体要设立“邛崃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市”宣传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形成全市人民积极参与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市的舆论氛围。

有计划地聘请有关专家、学者举办各种技术知识、环保知识讲座,为生产中环境保护问题提供咨询。特别要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减少农业生产、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

在学校中开设环保知识讲座、知识竞赛等各类有益的环境教育活动,提高儿童和青少年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还要提高决策层的环境意识,更新决策层的观念,使之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主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战略。 5.6 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增强监督管理的有效性 5.6.1 加强执法力度

生态示范区建设要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的综合协调、监督管理作用,实施生态和自然保护。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污染严重的“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要执行关、停、并、转、迁。 5.6.2 健全环境管理法制

在制定产业政策和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时,把资源和环境影响作为重要因素考虑,严格限制能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发展,制订一系列具体的、合乎实际的环保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进行。

扩建和新建、改建、技改项目,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管理规定,做到防治污染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在农村建立和健全环境管理机构,加强对农业的污染防治,种植业要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发展牛、羊、土鸡等农副产品时注意综合利用,把污染排放量减少到最低。 5.6.3加强与省内外生态示范区经验交流

与省内外示范区经常进行经验交流和考察,互相学习,互为补充,确保生态示范区建设达到较高水平。

5.6.4 强化各级行政领导的环保责任制形式

实行市长负责制,把环保任务层层落实到各政府部门,强化各部门的环保责任制;在乡镇一级设立环保管理员,落实市环保执法机构的自主权。生态示范区建设中要严格执行工程建设项目的“三同时”制度,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补偿等行政措施。 5.6.5 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动态监测与评估

建立生态示范区建设的信息网络,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及时对示范区生态环境情况进行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其发展规律,预测发展趋势,及时改进和调整宏观调控措施,强化监督和管理手段,减少对环境不利的影响;及时了解最新的技术和政策发展动态,寻求一种最佳发展模式。

6.项目费概算与效益分析 6.1 经费概算

根据生态示范市建设目标及重点展示领域的要求,本规划拟建生态项目20个,预计项目全部实施需要投资资金约31.55亿元。 6.2 资金来源

6.2.1有效利用环保资金

搞好生态建设,要有效利用邛崃市的环境保护投资。首先要保障环保资金及时到位,还要坚持环保资金专项专用的原则,充分发挥其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另外,还要有效利用排污收费、环保补助等用于生态示范区建设。估计有约1亿元可用于示范区建设。 6.2.2 争取国家及省、市的资金投入

以生态建设为旗帜,搞环境保护、环境治理、提高人居条件,是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要优先发展环保的原则。邛崃位于三峡库区上游,搞好邛崃示范区生态建设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地方财政拿出部分资金,同时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生态建设专项基金和贷款的支持,预计由此渠道可筹集资金约4-5亿元。 6.2.3 扩大招商引资

除了依靠国家投资和地方财政,还要制定行之有效的优惠政策,吸收企业、集体、个人投资,积极引导社会闲散资金和农民群众投工投劳,采用合资合作、独资、BOT、BTO、租赁、参股等方式进行投资建设与经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立投入和收益挂钩机制,运用必要的市场经济激励手段,吸引区域内外企业投资生态建设项目。对于生产潜力大,经济效益较高的生态项目,还可通过银行贷款大大拓展资金渠道,预计由此方式可筹集资金约10亿元。 6.2.5争取国外环保资金

加强国际合作与经验交流,争取国际上对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贷款和赠款,扩大渠道筹集资金,为搞好生态建设服务。另外,还可利用开发直接见经济效益的项目,扩大宣传,吸引海外财团对邛崃生态建设项目的投资。预计由此方式可筹集资金1-2亿元。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邛崃自筹资金与搞好示范区建设所需资金还有一定距离,还需要扩大宣传力度,招商引资,通过对外交流与合作,争取国内外更多的援助和支持。

在资金不能一步到位或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还可考虑采用滚动开发的方式来建各生态项目,即先建效益高、资金回笼快的项目,用赢利来建其余的生态项目。 6.3 效益分析

生态农业的各项建设,有效利用了自然资源,增加了农业产出,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农民跳出了传统农业的思维模式,开始科学地构建农业生产方式,通过支持和推广“公司+基地+农户”、“五专带农户”、“科技示范基地带农户”、“责任部门示范基地带农户”、“干部示范基地带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科技含量,加速了农业的产业化进程;第

一、

二、三产业的比例得到逐步调整,以邛酒为支柱的工业企业,逐渐把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品牌效应观念引入企业管理中,以市场为导向,带动了生物医药、天然气化工的发展,并且在改造传统工业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得到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不仅带来有效的经济效益,同时适应了邛崃中等城市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生态城镇、生态旅游向人们充分展示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临邛古文化,展示了青山绿水、文明进步的新邛崃。到2005年末,国内生产总值可达108亿元,年平均递增12%,人均GDP达到16600元。 6.3.1 经济效益

(1)生态农业的实施,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一种、二养、三加工”,搞农工商综合经营,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和富余劳动力,使物质在系统内多次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不但有利于实现农业的清洁生产,还节约了大量农业投资。商品粮基地、无公害蔬菜和水果基地、优质茶叶基地、三木药材、优质畜禽养殖等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大量优质食品,还将增加近8000-10000万的年收入。

(2)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农业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有效地治理了水土流失,使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业产量逐年增加。种植的大面积的林木除了起到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同时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十五”末森林覆盖率达到24%,林业总产值年均增加8200万元。 (3)企业逐渐接受绿色环保的管理理念,更加注意产品的品牌效应,产品的竞争力逐渐增加。生态工业的建设,对环境的污染大大减少,并逐渐加大了企业之间的联系,食品工业和医药工业的产品研发和推广策略越来越适应市场,急功近利现象逐渐减少,市场秩序逐步规范。项目的实施壮大了以邛酒为代表的食品工业,带动了医药、天然气化工两个支柱产业,积极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4)随着生态旅游建设和旅游宣传的加大,加上群众经济生活的改善,到2005年,预计游客数可达200万人次以上,旅游产业占全市GDP的7-8%,到2010年,年游客量达到300万人次,旅游产业占全市GDP的9-10%。

(5)城市污水处理厂修建,将有效减少水质污染,减少自来水运行费用,使工农业用水得到有效保障。城乡废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将促进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固体废物危害,减少资源浪费,并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6.3.2 生态环境效益

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同样也能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示范区建设将使该地区内的生态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并且优化其营养结构和空间结构,使其相互协调,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

(1)结合退耕还林开展植树造林种草,绿化荒山荒地,使森林覆盖率在2005年达到24%,2010年达到30%,既起到涵养水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成为成都市可靠的生态屏障,又增强了农业产出和效益,水土流失逐渐减少,农村生态系统的抗灾能力得到提高。预计到2005年,水稻、油菜优质品率达到80%以上,蚕桑茧、中药材优质率超过90%。

(2)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的实施使生产布局更加合理,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多业并举,协调发展,提高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化肥的施用量不断减少,优质有机肥生产量和使用量不断增加,土壤养分还原率不断提高,逐渐恢复生产的良性循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 生态城镇建设促进了城市绿化、美化建设,生态住宅区建设让环境清洁优美,人民生活环境条件舒适。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有效地控制了新污染的产生。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的修建,将对水污染治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产生很大作用。

(4) 生态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各种珍稀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生存环境得以维持,同时又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旅游景点,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 6.3.3 社会效益

(1)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实施增加了农民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科学种田的思想观念逐渐被农民所接受。生态农业为社会提供大量的优质农业产品,丰富了市场,促进了蔬菜、水果、茶叶、畜牧为主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和发展;

(2)邛崃市新城区的建设,将有利于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与城市的功能配置,并提升城市形象,充分发挥了县城的中心辐射作用,促进邛崃经济的发展。加快小城镇城市化进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农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同时促进城乡交流,形成城乡一体、优势互补的经济发展格局,使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3)公共参与

文化教育、环境保护宣传,使更多的群众积极参与到生态示范区建设中来,群策群力,为邛崃全方位发展出谋划策。

(4)医疗卫生事业、精神文明建设

医疗卫生条件得到很好的改善,人民对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崇尚科学、追求学识的观念深入民心,人们越来越讲究生活质量、文化质量、生活情趣,越来越追求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健康生活方式。

7 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分析

衡量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应包括:社会稳定、经济发达、生活方便、文化丰富健康、医疗保险系统健全、教育普及并具有相当水平、生态平衡、环境洁净优美等多方面。邛崃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较好的发展潜力,已在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只要将规划的各项措施贯彻落实,加强组织管理,到2005年能够达到实施目标中的各项指标,社会、经济、环境状况将得到极大改善,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快速发展。 7.1协调发展分析

判断社会、经济、环境各体系内部的指标之间是否协调发展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适宜于采用遗传算法得出分类指标的发展指数普适公式,将确定分析和不确定分析相结合,再分别采用对比加权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每类中的单项指标的发展指数和分类综合分指数加权,得出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公式。

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和孟德尔遗传学的一种全局优化搜索法,特别使适用于公式中参数的优化。GA优化求解问题包括: 1) 对给定的优化问题,设立目标函数; 2) 设置被估参数变化区间; 3) 对被估参数进行二进制编码; 4) 随机产生初始种群;

5) 计算种群中每个个体的适应度,并进行评价; 6) 被估参数父代个体的交叉; 7) 被估参数子代个体的突变;

8) 反复迭代,直到满足特定指标或一定遗传代数停止;

以邛崃市2000年、2005年作为研究对象,共选择社会、经济、环境27个评价指标。 7.1.1 分类指标的发展指数普适公式和综合分指数 1)单项指标的发展指数普适公式

社会、经济发展一般经历缓慢、快速和饱和3个阶段;而环境保护指标从低到高变化对环境的保护作用也由较弱、迅速增强和趋于饱和的类似情况。因此,描述社会、经济和环境各类单项指标的发展程度,均可采用S型生长曲线指数公式来表示: PIj = (1)

式中:xj为j指标值;aj、bj为与指标特性有关的待估参数。

若对每类中的各项指标的单位,分别选取适当的aj因子进行扩大或缩小规范处理,使规范处理后因同级标准的各指标的数值差异不大(一般不超过1个数量级),则可用GA将指数公式中不同指标的参数优化成公共值a、b,从而指数公式可表示为: PI= (2) 2) 广义对比加权协调发展综合分指数

将分类的单项指标发展指数用广义对比加权协调发展综合分指数表示,采用下面公式计算: PI(B)= (3)

式中:PIj为由式(1)计算中的j指标的发展指数;Wj为j指标的广义对比归一化权值;n为每类中的指标数目。考虑到将单项发展指数综合成综合分指数时,应适当增强指数PIj较小的指标的作用,宜适当削弱PIj较大的指标的作用,宜采用指数所属等级对比加权公式计算权值: Wj’ = (4) 指数PIj与uj的映射关系式如下: uj =uk +(u k+1 — uk) (5)

式中:PIk和uk分别为k级标准的发展指数和相应的映射值。

对划分为3级标准,当PIj分别属于I、II、III级时,分别取uj 为0.3,0.5和0.7;当超过III级取0.9。代入式(3),计算出 Wj’ 分别为0.3873,0.5,0.6127和0.7764。求出Wj’后还需归一化为Wj 。

3)层次分析加权和可协调持续发展综合指数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相对重要性,根据AHP判别原则,通过每2类之间的重要性程度比较,组成判断矩阵。求出判断矩阵的主特征值相应的主特征矢量元素的大小作为各类权值WC PI(C),从而获得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 PI = (6)

根据邛崃市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各项指标的规范化后的数值及指标规范化后的3级分级标准值如下表所示。各类目标函数均构造为: min f(x)= (7)

式中:PIkj为由式(2)计算得到的j指标的k级标准的发展指数值; PIk为由式:

PIk=I0 (I9 / I0)i/9 (8)

计算的k级目标值,其中,I0=0.01 , I9=0.99。当i=4,6,8时,得到3级标准相应的目标值分别为 PI1 = 0.077, PI 2 = 0.214, PI3 = 0.594。

分别将表中的各类指标的分级标准值和目标值代入式(2)和(7),用GA优化得出3级标准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分类单项指标的发展指数普适公式分别为: PIj(C1) = PIj(C2) =

PIj(C3) = (9)

用AHP法对社会、经济、环境进行两两重要性比较,构成判断矩阵: C1 C2 C3 R = (10)

采用几何均值法,得出3类之间相对重要性的归一化权值为 WC = 0.3019 , WC = 0.3323 WC =0.3658 根据式(3)~ (6)和式(9)计算出分类指标发展指数和综合指数。 7.1.2 结果分析

邛崃市2000年综合协调指数为0.2038,属于弱持续发展。各分类综合分指数只有社会子系统值最高,经济、环境保护子系统较弱。表明从整体上讲,同示范区标准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按照2005年社会、经济、环境保护发展状况,得出综合协调指数为0.2822,属于基本可持续发展。各分类综合分指数值都较2000年有稳定提高,表明从整体上讲社会、经济、环境保护已经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7.2 可持续发展分析

到2005年,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等各方面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邛崃社会、经济、环境保护呈稳定、协调发展趋势,逐步走向良性循环的道路。 7.2.1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全面进步

到2005年,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观念逐渐推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普遍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 初步建成社会化、多层次的素质教育和文化教育体系。小城镇建设效果显著,全市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2005年末达到30%以上。城乡医疗卫生水平和设施,城镇职工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得到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6%,各种益智益趣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人民安居乐业。区域内人民的文素质普遍提高,保护生态环境、节约使用和保护资源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7.2.2结构调整取得成效,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合理的产业结构,应该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能保持社会、环境、经济间的协调和相互促进,保持适当发展规模速度的平衡,使资源和经济条件充分利用,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示范区建设项目的实施,邛崃的农业产业结构得到逐步优化,生态农业模式逐渐形成,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生态工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工业经济对GDP和财政收入的贡献增加。1997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44.44亿元,人均达到695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09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885元;2000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56.7亿元,人均达到884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1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10 元,到200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108亿元,人均达到16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3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886元。 7.2.3环境功能逐渐加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005年工业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日处理5万吨的城市生活污水厂建成,生活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河流达到国家II类水域要求,清洁能源逐渐在全市得到推广,城市空气质量稳定在II级,小城镇试点镇乡实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一些主要水利水保工程建成,抗灾防灾能力加强,化肥的使用逐渐减少,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的使用量相对增加,使农业面源污染逐年减少,土地退化和土地侵蚀问题将有效缓解,并逐步进入生态的良性循环中。结合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滩涂利用,荒山荒坡、河滩治理的生态效益渐出成效,林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4%,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推荐第7篇:花椰菜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汇报

天门市鑫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花椰菜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情况汇报

我们鑫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6年来,在狠抓以花椰菜为主导的产品质量建设方面,坚持以农业标准化实施项目指南为蓝本,以花椰菜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致力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技术培训与推广、农业投入品的规范管理,使花椰菜为主导的蔬菜生产达到了产地环境无害化、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过程规范化、质量控制制度化、生产经营产业化标准。公司在19个花椰菜示范村、210个花椰菜示范组、8500个花椰菜示范户建设了总面积为4.5万亩的花椰菜生产示范基地,在尹港、彭湖二村建立了花椰菜栽培核心示范区。2007年8月公司被批准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同年12月,公司的主导产品“和玉牌”花椰菜,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2008年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确定为“全国第六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花椰菜栽培标准化示范区”。为了切实把示范区建设成一流的特色产业化基地,我们狠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一、建立和完善了花椰菜标准化经营体系。公司按照目标市场要求,依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建立起花椰菜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技术和管理标准。产前,在花椰菜播种前期,我们着重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将花椰菜标准化栽培技术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操作手册,打印成宣传资料,分发到全镇8500个花椰菜种植户每户一本。二是统一到上海购进650公斤花椰菜良种,根据需求分发到每个农户。在产中服务方面,我们重点抓了播种育苗、大田移栽、浇水施肥和科学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指导。产后服务的重点我们放在大田采收和按订单收购方面,认真辅导农民细心采收,确保花椰菜形态和鲜度不受损伤,确保订单以内的产品不被滞留。

二、花椰菜核心示范区全面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张港全镇花椰菜示范规模面积为4.5万亩,商品率为99.5%。其中,花椰菜栽培核心示范区分布在尹港、彭湖2个村,共有1800亩规模种植面积。尹港村位于汉水河畔,全村耕地总面积2312亩,90%的土地属灰油沙土,其耕层质地全剖面为轻壤,耕层厚17—20CM,速效养份N66.97PPM,P6.07PPM,K89.09PPM,有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水气养分配较适当,土壤宜耕期长,发苗快,宜种作物广,是种植花椰菜的首选土壤。且该村引汉江之水灌溉,土壤无重金属,无废水废气污染,是建设花椰菜栽培标准化核心示范区的理想地块。自2008年春确定尹港村为花椰菜栽培标准化核心示范区后,全村花椰菜种植面积即从2007年的850亩增加到1220亩,2008年花椰菜产量高,价钱好,菜农们都获得了实打实的收益。以平均四口人之家种植4亩地花椰菜为例,一般每亩单产为2500公斤,每公斤均价按1.2元计算,亩平收入3000元,总收入为12000元。除去每亩开支400元,可获纯收入10400元。加上前两季油菜与黄豆纯收入6000元,该农户人平纯入可达4100元。尹港村农家楼房从2007年的85%上升到2009年的95%,也给花椰菜至富的论点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三、建立了花椰菜标准化技术培训规范。公司每年都要对花椰菜生产、经营和管理人员进行标准化培训3—4次。目前,对花椰菜示范基地的农户培训率已达到100%。培训方式主要分四种,一是室内培训,参加对象主要是种植大户,培训内容是坐下来学理论,研讨生产和营销策略;二是田间培训,参加对象是示范区每户一个明白人,方法是请专家教授进行现场示范传授栽培技术;三是会议培训,参加对象主要是村组干部和农户代表,培训内容以如何对花椰菜栽培标准化进行管理引导为主;四是电视培训,将花椰菜栽培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内容通过电视台在黄金时间广告间隙进行滚动播放,使之达到全民受训的目的。

四、建立了花椰菜标准化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一是建立了农药、肥料等投入品监管制度。对花椰菜示范基地实行投入品定点销售,建立投入品档案管理,有效地杜绝了违禁药物的使用,为张港花椰菜的质量安全提供了保证。二是建立了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对花椰菜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及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质量安全实行档案记录和农产品标识管理,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经营档案管理,形成了产销一体化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三是建立种子引进监测制度。花菜品种的好坏,是制约花菜产业化生产的瓶颈。我们鑫天公司始终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凡引进一个新的花椰菜品种,必首先请专家论证,再由核心示范区试种成功后,才实行全面推广。只有把好种子引进关,把好质量安全关,把好市场准入关,才能确保农民获得最大的利益,才能卓有成效地推进花菜产业化稳步发展。2002年以来,公司每年都将从外地引进的各类蔬菜新品种进行定点示范种植,经公司试种获得高产的上海申花、荷兰圣雪等30多个优良品种已于2006年开始在全镇推广;四是建立和完善了标签、标识制度。对上市花椰菜实行分等分级,加工清洗,预冷保鲜,精细包装,粘贴商标产地标识,有效地扩大了张港花椰菜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五、加快步伐建设天门市张港蔬菜产地批发市场。2008年5月8日,张港镇人民政府向市政府递交了建设张港蔬菜产地批发市场的请示,市长张爱国于5月11日即批示:“张港建蔬菜产地交易市场很有必要,请相关部门给予支持。志鹏同志加强协调。”批示下达近一年来,王志鹏副市长多次到我镇指导市场筹建工作。我们鑫天公司在张港镇委、镇政府的领导下,现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申报选址等前期工作。现已完成征地62亩,计划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拟定第一期工程10月底竣工,主要建设蔬菜产品技术研究发展中心,蔬菜产品检测中心,蔬菜信息服务中心,蔬菜产品加工冷藏中心;第二期工程从2009年11月1日起至2010年10月底竣工,主要建设交易服务大楼,交易行,交易大棚,电子结算中心以及停车场等配套设施。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建成后,一可过市场与张港辖区内及全市各乡镇乃至周边各县市乡镇蔬菜产地联姻,全方位展开蔬菜营销业务;二可启用本公司与国内各大中城市蔬菜批发市场联合经营的优良环境,将本地以至周边区域内的优质蔬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三可通过摊位招租、门面招租,将以路为市的个体收购点吸纳进场,解决收购秩序混乱的问题。同时也可通过市场统一监测,保证收购质量的一致性。

二○○九年五月十二日

推荐第8篇:双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双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与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建设的有益尝试,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加快推进我市现代化大农业进程的重大举措。开展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对于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性和示范作用,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业整体素质,加快农业功能性开发,引导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我市“十二五”农业重点工程,按照扩大规模、提升标准、争创一流、打造亮点的基本要求,为了切实提高园区建设水平,提升辐射带动能力,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打造国家级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区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粮食产能为目标,以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化、农业科技化、经营规模化、农业产业化为重点,转变经营理念,创新发展机制,整合资金项目,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服务体系,率先在我市建设一处高标准、大规模、装备精良、设施齐全、管理先进的现代化农业精品示范区,全力助推我市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步伐。

二、建设规模 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以标准化种植为主体的园区,总体规划面积为50万亩,主要选址在农业基础较好、区位交通优势明显的东部乡镇,形成以102国道为中轴、横纵延展的现代农业园区布局,包括新兴乡、幸福乡、五家镇、东官镇、联兴乡、双城镇、朝阳乡、单城镇和同心乡等9个乡镇、38个行政村。

三、建设内容

现代农业示范区主要包括玉米、水稻、大豆、高粱、烤烟、露地菜和设施观光农业七大类精品园区。重点包括七个核心示范区和两大配套服务中心。

(一)玉米模式化栽培示范区。项目建设地点在幸福乡庆城村,示范区面积1000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玉米保护地通透密植栽培、通透密植栽培和小垄密植栽培,亩保苗4500株以上。其中,保护地通透密植栽培500亩,配套灌溉方式为膜下滴灌;通透密植栽培4500亩,配套灌溉方式为平移式喷灌;小垄密植栽培5000亩,配套灌溉方式为卷盘式喷灌。示范区平均单产900公斤,亩效益1000元。(责任部门:农业局、幸福乡)

(二)设施观光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地点在幸福乡庆城村,示范区面积100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集棚室生产、果蔬加工储藏、园艺会展和休闲采摘于一体的设施观光农业。其中,建设标准化温室500栋,标准化大棚500栋。(责任部门:林业局、幸福乡)

(三)烤烟标准化栽培示范区。项目建设地点在幸福乡幸福村,示范区面积100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烤烟标准化栽培,配套软管滴灌技术。示范区单产230公斤,纯效益1200元。(责任部门:市烤烟办、幸福乡)

(四)大豆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项目建设地点在幸福乡庆城村,示范区面积100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大豆大垄密植栽培展示,亩保苗2.5万株,配套应用软管滴灌技术。示范区亩产300公斤,亩效益600元。(责任部门:畜牧兽医局、幸福乡)

(五)高粱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项目建设地点在双城镇中兴村,示范区面积100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绿色高粱模式化栽培,配套应用节水喷灌技术。示范区亩产1300斤,亩效益1200元。(责任部门:商务粮食局、双城镇)

(六)有机水稻模式化栽培示范区。项目建设地点在单城镇和朝阳乡,示范区面积为5000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有机水稻模式化栽培示范,配套建设育秧工厂和水稻农机合作社。示范区亩产1100斤,亩效益2000元以上。(责任部门:农机办、单城镇、朝阳乡)

(七)优质蔬菜生产示范区。项目建设地点在同心乡同德村,示范区面积200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其中叶菜1000亩、果菜1000亩,配套应用软管滴灌设施,全部按绿色食品操作规程生产。示范区亩效益5000元以上。(责任部门:水务局、同心乡)

(八)市农机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地点在幸福乡庆城村,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为库棚(办公室)2500平方米,农机敞棚500平方米,维修保养间、零件库、培训和管理用房300平方米,油料储备库150平方米。装备大型农机具50台,配套农具200套。(责任部门:农机办)

(九)市农作物航化中心。项目建设地点在幸福乡庆城村,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为航站及办公室200平方米,停机坪(棚)500平方米,地下油料库30平方米,材料库50平方米,拌药池2个,水泥跑道1000平方米,引进轻型固定翼喷药飞机5台。(责任部门:农业局)

四、重点工程

按照先进性、超前性的建设要求,示范区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装备,并在经营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重点加强五大工程建设。

(一)农机化工程

在示范区内整合5个大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新建3个大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配备国内外先进的大马力拖拉机及全套农机装备。使示范区从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实现全程机械化。装备265马力拖拉机10台,配套整地机械10套,210马力拖拉机20台,配套整地机械20套,180马力拖拉机5台,配套整地机械5套;按照新“三·三”轮耕制要求,对示范区耕地每三年深松一次,深松深度达到35公分以上;配套210马力拖拉机播种机械20套,180马力拖拉机播种机械5套,实现玉米单粒精量点播,节约间苗定苗人工成本;装备液体追肥机5台,加油车5台,种子处理机5台。采用一次性施肥、机械覆膜、封闭灭草、机械中耕等方式,实现科学管理;示范区玉米全部采用机械化收获方式,收获过程中直接进行秸杆粉碎还田,装备玉米收获机20台。

(二)水利化工程

示范区要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结合地下水源、地形特点和种植作物,因地制宜地选择平移、指针、卷盘和软管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全面提升示范区农田建设标准。

示范区节水灌溉面积要达到30%以上,核心区覆盖率要达到100%。玉米示范区以平移式和卷盘式为主,露地瓜菜以指针式和滴灌为主,大豆和棚室以滴灌为主。

示范区新打抗旱机电井80眼,装备平移式喷灌8套、指针式喷灌5套、卷盘式喷灌15套、滴灌设施500套。

(三)科技化工程

示范区大力普及测土配方施肥、生物有机肥(包括沼肥)、病虫害生物防治等十项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栽培技术,全面推广模式化栽培技术,普及率要达到100%,其中玉米以大双覆、大双植和小垄密三种栽培模式为主,大豆以大垄密为主,瓜菜和烤烟以优质高产栽培模式为主。示范区重点普及先进的病虫害飞防技术,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示范区平均亩增产20%以上。

(四)规模化工程

要活化经营主体,积极引导企业、合作社、协会和大户共同参与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规模经营形式。示范区全部实行集中连片经营。示范区内千亩以上规模经营比重要达到30%以上,其中核心区要实现全覆盖。

(五)产业化工程

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和对外协作力度,着力引进大型企业、大集团涉足农业领域,从事农业开发,负责产品加工转化和市场销售,探索企乡、企村等共建模式,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引导农产品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建立产业基地,开发生产专用农产品品种或特色产品,实现企业与基地、基地与农户的有效对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示范区订单农产品覆盖率要达到60%,核心区覆盖率要达到90%。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组织,加强示范区领导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示范区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投入资金多、工作难度大的示范工程。为确保农业示范区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市级主管领导为副组长,由农业局、发改局、财政局、水务局、林业局、畜牧兽医局、水产局、商务粮食局、农机办、供销联社、国土资源局、农业开发办、烤烟办、气象局、信用联社、农业银行和项目区乡镇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现代农业示范区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具体负责示范区的综合协调工作。示范区建设采取市级部门包乡镇、抓重点工程,乡镇包项目、抓具体落实的办法,切实建立起上下贯通、反应快捷、保障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协调沟通,把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示范区建设列入经济发展规划,全力打造具有科技引领功能、辐射带动功能、示范推广功能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示范区。

(二)整合项目资金,拓宽投资渠道

各有关部门都要以示范区建设为已任,从部门职能实际出发,大力争取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支持,整合各渠道涉农资金和项目,集中向示范区建设上投入。一是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各项惠农政策,充分发挥政策资金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做到资金早安排、早拨付,确保在示范区建设中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放大政策效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粮食生产投入。二是整合现有农业开发、农田水利、土地整理、良种化工程、科技推广、绿色食品等方面的专项资金,集中投向示范区建设,尽可能将各级财政给予的支持政策向示范区倾斜。三是涉农金融部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发挥优势,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和物资支持。切实形成以农民投入、政策性补贴、财政资金、金融贷款等为支撑的多元投入体系。

(三)出台政策,调动示范区建设积极性

为充分调动农民、企业、合作社及农业生产大户参与经营及服务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示范区的积极性,在市宏观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相关优惠政策。一是对自愿统一耕作的,集中规模经营面积2000亩以上的农户,给予每亩5元的种子补贴。二是新整合大型农机作业合作社,固定资产超过1000元的,市财政给予5万元的专项补贴。三是建立大型农机服务中心,固定资产超过2000万元的市财政给予20万元的建设补贴。四是对规模经营面积超过1000亩的独立经营农户,给予20万元贷款贴息。五是对土地流转协会或农村经纪人组织土地流转2000亩以上的,给予1万元的奖励。六是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户优先享受支农惠农项目支持。七是示范区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先招聘示范区所在乡村劳动力。八是核心区规模经营农户,以户为单位,由市财政统一缴纳农村合作医疗费用。

(四)强化服务指导,提高示范区建设标准

市农技部门要结合示范区建设的乡镇实际情况,制定玉米三大高产栽培模式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细化各项技术措施,针对不同乡镇、不同地块的实际情况,确定种植模式和投入标准。在生产的各个关键时段,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对农民实施全程技术指导服务,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同时,借助场县共建、校县共建的有利契机,依托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农垦系统等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建立技术支撑体系,不断对示范区的建设模式、技术标准进行探索、实践,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示范区建设水平。

(五)创新管理机制,加强项目建成后设备管护

建立市乡村上下沟通、协调共管的项目管理机制,成立市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管理办公室,根据建设内容,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开始到项目建成,详细制定出各项制度,包括资金管理制度、拨付制度、现金开支制度、施工招投标制度、施工管理制度、验收检查制度、固定资产采购及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并落实到实处,落实到人头,明确责任人的职责。项目建成后,项目区所在的乡村都要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项目的长期管理和设备管护。

(六)加强宣传引导,扩大示范区的辐射效应

充分发挥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现场培训、观摩考察等活动,推广先进的发展理念、经营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扩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推广运用。要借助示范区的先进设施和经营能力,为示范区周边农民提供农机、农资、病虫防治等服务,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推荐第9篇: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文章标题: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年,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珠江三角洲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战略决策,在宝安区公明镇和光明农场建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农业厅等有关部门和咨询专家组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市认真落实《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实施方案》,抓好规划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强化项目管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创建文明村镇,基本实现了“五年全面建成”的目标,达到了“五高六化”的标准。

一、示范区建设概况

深圳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分为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名优水果生产和畜牧业三个现代化功能区,占地面积1万亩,投资概算为18758万元。经过五年的建设,示范区已成为集现代化生产、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科普教育及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基地。

(一)农业设施日臻完善,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示范区实行山、水、田、路、村综合治理,基本达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1999-2003年,我市在示范区建设中累计完成投资1.98亿元,建设了标准农田(菜地、果园)7500亩,建成1900亩设施农业(包括温室大棚、育苗温室、菜地遮阳网、菜地露地喷灌、菜地微喷灌、温室水肥自动灌溉和荔枝微喷灌),修建硬底化渠道49.9公里,修建机耕路37.4公里(其中水泥路15.7公里),基建厂房(冷库、加工车间、养殖舍、办公室、宿舍)面积4.78万平方米,新增产值28194万元。到2003年,示范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值95.94分,比示范区建设前的1998年的得分值提高18.6分,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二)三大效益稳步增长,示范作用十分显著

随着示范区农业设施的完善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示范区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稳步增长。

1、经济效益显著,农民收入提高。2003年,示范区种养项目总产值17081万元,每公顷种养面积产值25.6万元,比1998年(下同)增长36.6;产品销售总额71165万元,增长54.7;加工销售总额50704万元,增长93.4;利润7351万元,增长22.5;出口创汇3930万美元,增长70.9;农民人均所得13687元,增长77.1。

2、社会效益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到2003年,示范区累计培训管理干部、技术员1.11万人次,引进新品种30个,注册商标2个,通过ISO9000系列认证1个,参与制定深圳市农业地方标准6个,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3个。受示范区辐射带动的乡镇超过280个,农户9万户,耕地面积12万亩。

3、生态效益突出,农业生态环境良好。在蔬菜功能区和水果功能区建设中,加强了农业环境控制,治理菜地、果园环境,实施土壤改良,改善耕作条件,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禁止使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危害的农业投入品,实现蔬菜、水果的无公害生产。在畜牧功能区建设中,高效、综合利用农业资源,构建“白-黑-绿”(牛奶、白鸽等畜禽养殖-粪便处理-牧草、果树或生态旅游)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农牧生产的良性循环。

二、示范区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五年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严格实施《深圳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总体规划》和三大功能区建设的《实施方案》,着重抓好项目建设,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完善管理体系,高质量完成了示范区建设的目标任务。

(一)抓好项目建设,确保规划项目按计划完成

经过五年建设,示范区规划建设的项目已按计划完成,三大功能区建成蔬菜、水果、畜牧生产与加工示范项目19个。另外,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基地、鲜活优质农产品批发市场、村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没有列入实施方案,由示范区所在地的镇村或企业另行实施,同步推进。

1、蔬菜功能区建设项目

蔬菜功能区占地面积2000亩,是目前全市面积最大的连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蔬菜功能区按照基地田园化、生产技术科学化、综合管理规范化、上市产品无公害洁净化的要求,进行菜地田园化建设,建成现代化农业生产设施、加工设施,建立蔬菜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

(1)菜地田园化建设。对菜地进行了全面的整治,分片平整了2000亩菜地,修建了高标准的水泥路6.4公里、机耕道9.9公里、硬底化排水沟24.9公里,整治排洪渠2.7公里。为了保证灌溉用水的质量和需要,共挖深水井18个、蓄水塘1个(占地面积21.74亩),并配套建设了泵站12座、水塔3个、蓄水池8个和引水管道6公里。

(2)无土栽培温室。建成温室面积50亩,其中宝安区农业科技推广中心温室面积20亩,成套引进了法国菲勒克莱公司设备,安装了自动控制的温室通风系统和水肥灌溉系统。2002年,温室进行了改造,加装了适应广东气候特点的避雷系统和外遮阳网。

公明镇农业发展公司温室面积30亩,采用了深圳绿鹏公司研制的适合华南地区的大型连栋温室,安装了以色列“肥滴佳”水肥灌溉控制系统,水肥灌溉作业完全实现了计算机管理。

(3)育苗温室。建成育苗温室面积1亩,成套引进法国菲勒克莱公司的连栋温室,安装了外遮阳网、风机水帘降温系统、加温系统和移动喷灌设备,是当今国内装备较为完善的育苗温室

,可为蔬菜功能区2000亩菜地提供育苗服务。

(4)菜地露地喷灌基地。建成了1170亩的全市面积最大的菜地露地喷灌基地,既降低了劳动强度,又节约了水资源。

(5)菜地遮阴棚微喷灌基地。在441亩菜地安装了遮阴棚和微喷灌设施,是目前全省连片面积最大的遮阴棚。遮阴棚启闭机构部分为电动的,部分为手动的;遮阳网部分为进口的金属网,部分为国产的黑纱网。微喷灌系统采用悬挂式旋转微喷头,供水系统由多台水泵及变量泵组成,应用德国西门子编程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水压,为具国内先进水平的菜地灌溉设备。

(6)蔬菜保鲜加工厂。建成面积2000平方米的蔬菜加工包装车间、容积1200立方米的冷库和真空预冷保鲜装置,每天可加工蔬菜100吨,保证了出口蔬菜的保鲜效果和产品质量。

(7)无公害蔬菜检测和配方施肥指导中心。建成中心办公楼,建筑面积806平方米。无公害蔬菜检测中心由宝安区无公害农产品监督检验站负责建设,已建成农药残留检测实验室,配置了美国菲尼根公司气质联用仪,对示范区生产的蔬菜产品实施农药残留检测,确保上市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配方施肥指导中心由寰通公司与广东省土壤研究所合作建设,已建成土壤分析实验室,购置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可定期分析土壤肥力,实施土壤改良,指导菜农合理施肥。

2、水果功能区建设项目

水果功能区占地面积5500亩,是目前全市面积最大的连片水果生产基地。水果功能区按照建成集科技示范、科学普及、现代化生产、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果园的要求,完善水果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建成长乐亭中心区、荔枝大观园、水果烘干加工厂和保鲜冷库。原规划建设的10亩荔枝保护地栽培(大棚),经专家认证不适宜建设,项目被取消。

(1)水果生产现代化示范园。建成5个荔枝示范园小区、龙眼示范园及明星果场,面积5200亩,修建了水泥路7.5公里、机耕道11.4公里、硬底化排水沟20.3公里、灌溉管道54.5公里、山顶蓄水池4个和泵站4座。示范园的道路系统由主干道、环山路组成,主干道铺水泥路,园区道路通达各生产小区。管道灌溉系统由位于山脚的抽水泵站、山顶的蓄水池和铺设到各生产小区的管道组成,灌溉用水从山脚水库抽到山顶蓄水池后,通过管道自流到园区。

(2)荔枝微喷灌基地。在240亩荔枝园安装了果树微喷灌设施,每棵荔枝树上安装折射式雾化微喷灌喷头3个,中央控制系统采用美国进口的多功能自动化控制设备,通过计算机控制定时定量分片喷灌,并可以喷药、喷叶面肥,是目前全省最先进的果树灌溉系统。

(3)长乐亭中心区。修建了长乐亭、观景亭、长廊、广场、玻璃钢制作的“荔枝王”主题雕塑和反映荔枝文化的花岗岩浮雕,种植各种花草树木,使改造后的长乐亭中心区成为荔枝生产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荔枝示范园。

(4)荔枝大观园。修建了园区道路2780米、硬底化渠道3000米以及人工湖、湖心亭、九曲桥、花架廊、门楼等观光休闲设施,并种植从全国各地收集到的荔枝品种50个,建成集开发保护、种植示范、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于一体的荔枝主题公园。

(5)水果烘干加工厂及保鲜冷库。建成了面积1500平方米的加工包装车间、容积1500立方米的冷库和2条烘干生产线。每天可加工鲜果100吨,基本解决了示范区及周边地区荔枝、龙眼的销售难问题。

3、畜牧功能区建设项目

畜牧功能区占地面积2500亩,按照实现畜禽生产及食品加工现代化的要求,对大宝鸽场实施了现代化改造,新建了晨光酸奶加工车间、光明现代化奶牛示范场、光明猪配套系育种中心。

(1)光明现代化奶牛示范场。按照生产和观光相结合的要求规划建设,引进了世界先进水平的丹麦STRANGKO公司鱼骨式挤奶设备、奶牛管理系统及意大利STORTI公司的饲料搅拌车,电脑系统可根据每头奶牛的产奶量自动控制饲喂量,实现精确饲喂,是目前国内设施最先进、环境最优美的奶牛场。作为旅游项目推出后,深受游客欢迎。

(2)光明猪配套系育种中心。建成了研究实验中心和种猪舍14栋,引进美国OSBORNE公司的种猪测定设备,安装新型种猪生产线,年产种猪2万头。光明猪配套系被科技部列为2001年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向全国推广。

(3)大宝鸽场改造。按照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对鸽场基础设施进行更新改造,修建新鸽舍15栋、水泥道路779米、门楼、围墙、焚化炉等设施,大大改善了生产条件和环境。同时,实施品种改良项目,成功完成了“肉鸽高产品系选育及其改良杂交”科研项目,培育出新一代优质、高产、高效的大宝鸽。

(4)酸奶加工车间。引进了瑞典利乐公司酸奶发酵设备和德国Haia公司饮料塑杯灌装机,年加工发酵型酸奶1.3万吨。整套设备从原料奶到成品产出的全过程由计算机控制自动完成,是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乳业加工设备。

4、综合性项目

(1)农业信息化。示范区已在深圳农业信息网和宝安农业信息网上设立网页,详细介绍示范区规划、建设情况;通过深圳农业信息网、宝安农业信息网两个政府网站以及光明集团、寰通公司两个企业网站,为示范区经营者、生产者提供信息服务。

(2)农业机械化。除了在菜地、果园和畜牧养殖场中安装了大量的先进自动化生产设备外,专门安排资金购置小型农业生产机械,如耕作机、消毒机、除草机、包装机、抽水机、运输车等。

(3)房屋建设。示范区建设中,共建设了4.79万平方米的各类建筑物,其中加工厂房、冷库、养殖舍、仓库等工业化农业厂房3.48万平方米,办公楼0.43万平方米,宿舍0.88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示范区的生产、办公和居住条件。

5、其他配套项目

(1)农产品流通中心。位于公明镇将石村的深圳市(公明)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中心是为示范区配套建设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48万平方米。工程建设分两期进行。其中一期工程建筑面积为2.23万平方米,主体工程已完工。一层主要以无公害蔬菜、水果、粮油、花卉、鸡、水产、冷冻制品七大产品经营为主;二层为信息中心、农产品配送中心、质量检测等辅助机构;

三、四层为饮食、办公等场所。二期工程建筑面积为2.25万平方米,将作为大型商业中心、购物广场。

(2)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基地建设。光明集团大力发展生物工程产业,卫武光明生物有限公司已成为广东省最大血液制品生产基地,产品有血液制品、疫苗制品、胸腺肽注射液和绿慕安制剂等,新产品“乙肝免疫球蛋白”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国家“十五”“863计划”重大项目“非典型肺炎防治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制”第一批课题清单的48个项目中,卫武公司申报的“特异性非典型肺炎免疫球蛋白”榜上有名。

(3)村镇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公明镇、光明街道办按照农村城市化的要求,加紧完善市政、交通、环保、供水、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新城镇,全面提升“两明”地区城市化水平。两镇(街道)积极开展文明镇(街道)创建活动,获得了“国家卫生镇(街道)”、“省级教育强镇(街道)”等称号。光明街道所有学校跻身等级学校的行列,全部学校实现了宽带“校校通”,所有的教师配备了电脑,生均电脑4人1台,超过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两镇(街道)还强化文化建设工程,建立了镇(街道)有线电视台、广场、公园、图书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村村建有村级公园、图书馆、活动室、体育活动场所。

(二)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确保示范区建设资金按计划落实

市政府根据示范区建设资金投入大的情况,采取了市、区、镇(企业)按4:3:3的比例分摊投入的办法筹集建设资金。其中市、区投入资金由市、区财政安排解决,镇(企业)资金通过银行贷款、招商引资、分摊青苗补偿费等办法解决。五年来,我市共投入了建设资金19790万元用于示范区建设。

1、省财政2000-2003年共补助110万元。其中2000年补助50万元,2001-2003年各补助20万元。

2、市级资金共安排7800万元用于示范区建设。

(1)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安排7300万元。其中1999年安排3000万元,2000年安排1000万元,2001年安排1700万元,2002年安排1600万元。

(2)市小农水建设资金安排100万元用于整治长圳排洪渠。

(3)市蔬菜基地建设资金安排400万元用于蔬菜功能区主干道水泥路工程建设。

3、区级资金安排3067万元用于示范区建设。

(1)宝安区政府投资项目安排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1600万元,其中1999-2001年每年安排400万元,2002-2003年每年安排200万元。

(2)宝安区政府投资项目安排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专项资金1200万元(1999-2001年),其中安排给示范区建设项目的共772万元。

(3)宝安区政府2000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安排资金200万元,用于水果烘干加工厂建设。

(4)1999-2003年宝安区农业综合发展资金、支农资金安排给示范区建设项目的资金共495万元。

4、镇、企业自筹资金8813万元用于示范区建设。

(1)光明农场自筹资金6660万元。其中:酸奶加工车间建设自筹资金3045万元,鸽场改造自筹资金341万元,现代化奶牛场建设自筹资金1218万元,育种中心建设自筹资金2056万元。

(2)公明镇自筹资金930万元。其中:水果烘干加工厂和水果冷库建设自筹资金510万元,落实青苗补偿费420万元。

(3)寰通公司自筹资金1063万元。其中:蔬菜基地的菜农宿舍、办公楼、配电房、加工棚等附属设施建设自筹资金567万元,退化地土壤改良项目资金496万元。

(4)宝安区农科中心自筹资金160万元,主要用于农科中心长圳温室无土栽培示范场的试验基地建设和项目研究。

(三)完善管理体系,确保“五高六化”目标按计划实现

五年来,我市围绕“五高六化”目标,认真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业标准化生产与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及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值逐年提高。到2003年,示范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值达到95.94分。“五高六化”达标情况如下:

1、劳动生产率指标。该项指标标准值为劳均农业总产值(现价)达到5万元。按公明镇、光明农场范围测算,劳均农业总产值(现价)达到6.8万元,达标率100,得分10分(满分)。

2、土地生产率指标。该项指标标准值为每公顷种养面积产值(现价)达到8.5万元,每公顷粮食播种面积产量达到6500公斤。我市示范区没有种植粮食,只取第一项计算。按公明镇、光明农场范围测算,每公顷种养面积产值(现价)为10.1万元,达标率100,得分10分(满分)。

3、投入产出率指标。该项指标标准为投入产出率达到150。按宝安区范围测算,农业投入产出率为128.1,达标率85.4,得分8.54分。

4、农业科技进步贡献指标。该项指标标准值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据省农科院情报所测算结果,光明农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1,公明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2,以农业总产值所占比重进行加权平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1.1,达标率87.3,得分8.73分。

5、农民收入指标。该项指标标准值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按公明镇范围测算,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687元,达标率100,得分10分(满分)。

6、农田标准化指标。该项指标标准值为标准化农田占水田面积的比重达到80。示范区2000亩菜地和5000亩果园经过整治,水利、灌溉、道路设施完善,地块整齐,符合标准农田的标准,达标率100,得分6分(满分)。

7、操作机械化指标。该项指标标准值为劳均拥有农机总动力达到4千瓦,水稻生产机耕机收率达到80。我市示范区没有种植水稻,用劳均拥有农机总动力反映操作机械化水平。据测算,劳均拥有农机总动力为3.57千瓦,达标率89.3,得分8.04分。

8、服务社会化指标。该项指标标准值为农业综合服务健全率达到100,农副产品加工率达到60。目前,示范区农业服务体系较为完善,健全率为100。示范区农产品加工体系也较为完善,农副产品加工率达到71.2。两项综合达标率100,得分7分(满分)。

9、管理科学化指标。该项指标标准值为农业经营规模化综合率达到90,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达到70。据测算,示范区农业经营规模化综合率为100,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68.9,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为65.2。三项综合达标率97.2,得分8.75分。

10、生态良性化指标。该项指标标准值为生态良性化指数达到100。按公明镇、光明农场范围测算,示范区的耕地保有量占上级政府下达的耕地保有量的比重为100,森林覆盖率为42.2,菜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35;Ⅴ类以上标准的地面水占全部地面水的比重为100,综合评定生态良化指数为98.5,达标率98.5,得分为7.88分。

11、城乡一体化指标。该项指标标准值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5,享有一项以上社会保障人口比重达到100,农村文化站(室)健全率达到100,农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据测算,公明镇和光明农场的城镇人口(含暂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95.2,享有一项以上社会保障人口比重达到100,农村文化站(室)健全率达到100,深圳市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6.6岁。四项综合达标率100,得分为11分(满分)。

三、主要成效和体会

(一)主要成效

五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区位、体制、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推进了示范区建设。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成效:

1、高标准改造农业生产基地,广泛应用先进技术、设备,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对菜地和果园进行了高标准改造,完善园区道路、水利、灌溉、供电系统,建设现代化的温室大棚、遮阴棚、喷灌、微喷灌等生产设施及农副产品加工、贮藏、流通等方面的配套设施,加大品种改良及技术创新力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示范区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宝安区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依托示范区建设优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开展了番木瓜抗耐病品系选育,培育了抗耐病番木瓜新品系华-12;引进试种了矮晚柚,经过三年试验,已在省内外逐步推广;引进种植了国内外高档温室蔬菜品种,开展无公害蔬菜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温室智能化肥水控制研究、温室基质栽培筛选试验、荔枝远程无线生理监测及营养诊断研究和蔬菜果树病虫害测报等,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光明集团公司依托示范区开展中国南方耐热高产优质荷斯坦牛品系研究,建立了适合南方湿热地区的奶牛科学饲养管理体系,提高奶牛受胎率、产奶总量和单产水平,达到了国内较高水平;通过对引进的美国“落地皇鸽”改良,培育出新一代大宝鸽。寰通农产品有限公司开展退化地土壤改良项目研究和蔬菜病虫害生物防治工作,建立配方施肥指导中心,探索有机种植和农产品保鲜加工技术,在蔬菜生产、加工环节广泛应用了先进技术。

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了农业龙头企业。

示范区的建设带动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光明集团公司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寰通公司被评为“国家园艺产品出口示范企业”。光明集团按照产业化经营和规模经济的要求,发展乳业、生物制药、食品加工、高科技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多元化经营,组建了晨光乳业总公司、光明鸽饮食发展公司、光明德兴果蔬公司、光明农业高科技园有限公司等专业化经营公司,扩展公司主导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实现跨越式发展。

寰通公司以示范区蔬菜基地为核心,构建蔬菜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出口创汇体系,做强做大蔬菜加工和出口贸易业务,公司经营蒸蒸日上,还带动其他地区农民发展蔬菜生产。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创立品牌,带动了农产品销售。

示范区建设注重发展农产品加工项目,先后安排酸奶加工车间、水果烘干厂及保鲜冷库、蔬菜保鲜加工厂等项目建设,加上示范区建设前已建成的鲜奶及奶饮料加工、光侨西式肉制品加工、乳鸽冷藏及加工、卫武生物制品等项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并创立了“晨光”牛奶饮料、“光明鸽”、“光侨”西式肉制品、“卫光”血液制品等一批名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声誉。光明集团的供港鲜奶、乳鸽分别占香港市场60和40;示范区蔬菜、荔枝等产品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香港、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仅寰通公司的农产品出口创汇额就达到了4000万美元;以水果烘干加工厂、保鲜冷库为龙头,以每年举办一次的深圳(公明)荔枝交易会为纽带的水果加工流通体系的建立,彻底地解决了荔枝、龙眼销售难的问题,大大提高果农的收益。2002年荔枝龙眼大丰收,水果烘干加工厂、寰通公司和光明集团收购荔枝、龙眼5000多吨,其中烘干处理鲜果3000吨,直接出口鲜果2000多吨。

4、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检验监测体系,提高了农产品竞争力。

示范区特别重视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光明牛奶公司负责起草的《中国(深圳)成年奶牛饲养规范》、《新鲜生牛乳质量管理规范》通过审定,作为深圳市农业地方标准颁布实施;宝安区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等单位参与制订了《无公害蔬菜》、《无公害蔬菜生产环境》、《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蔬菜检测技术规范》等深圳市农业地方标准。晨光乳业公司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标准认证;寰通公司按照标准组织蔬菜生产、加工、包装,确保了蔬菜产品质量符合国际市场的要求。农业标准化的推行,使示范区农产品质量日益提高,光明集团公司的荔枝、龙眼和晨光牌饮料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寰通公司的蔬菜及光明集团肉猪、乳鸽获得了广东省“无公害农产品”标志。

示范区还以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契机,加强农产品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建立生产基地自检与农产品监督检验机构抽检相结合的检测制度。区无公害农产品监督检验站在示范区设立检测站,开展农药残留检测,对企业的自检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蔬菜生产企业配置了农药残留速测仪,配备无公害蔬菜检验员,对上市蔬菜进行自检,保障了上市蔬菜产品质量安全。

5、注重农业观光旅游设施建设,美化生产环境,发展了观光旅游农业。

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注意把农业现代化生产与观光旅游结合起来,使示范区成为农业生产旅游观光基地。在今年启动的宝安乡村一日游项目中,示范区成为主要旅游景点。如蔬菜功能区的温室及喷灌基地成为市民、学生认识了解农业的参观实践基地;长乐亭中心区环境优美,建成的“荔枝王”雕塑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充分展示了“中华荔枝第一村”(公明镇楼村)的风采;畜牧功能区注意突出项目的旅游功能,酸奶加工车间、大宝鸽场专门修建了参观道供游客游览;大宝鸽场在整治环境的同时,推出乳鸽美食,营造出乳鸽文化的氛围;现代化奶牛示范场把生产、科普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开业一年多已接待游客10万人次。

6、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促进了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示范区所在地公明镇是深圳市农业重镇。该镇在全省率先设立了村务管理中心,全面推行联村会计制度、会计选聘制和农村财务管理电算化,实现农村财务电脑联网,利用网络传输汇总财务数据和报表,农村财务和集体资产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市、区、镇有关部门还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强化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抓好农村财务公开,落实发展农业产业化政策,搞好社会化服务,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2002年,公明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64亿元,比1998年增长了20.8;农村集体资产总额25.73亿元,增长了30.2;农民人均所得13687元,增长了77.1。

7、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速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示范区从开始建设起就把村镇精神文明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公明镇和光明街道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与经济工作、村镇规划、环境改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等结合起来抓,使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城市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示范区不仅树起了一面物质文明的旗帜,还树起一面精神文明的旗帜。

8、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探索道路。

示范区充分利用农业园区这个平台,把农业项目、资金、人才集聚起来,增强辐射力和带动力,在发展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和园区农业方面为全市乃至省内外提供了样板,成为代表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的“窗口”。深圳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建设同时也造就了“两明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深圳宝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两个国家级的产业园区以及“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以示范区为基础的两明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全面启动,一批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和生态农业项目入园建设。在示范区的带动下,光明集团在清远连山兴建了年产1万头种猪的生产线,与宝鸡市农牧良种场共同出资组建的奶制品生产线在陕西杨凌投产,与日本日光株式会社合资兴建的光明果蔬菜保鲜加工厂生产线通过验收,与美国维生公司合资兴建的光明维生种苗工厂落成。光明集团还通过销售种牛(1000头/年)、种鸽(10万对/年)、种猪(2万头/年)等种畜禽以及以技术为主的社会化配套服务,辐射全国二十几个省市和香港地区,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畜牧业。寰通公司创办了北京大兴蔬菜生产基地,面积1100亩;采用技术入股和联营的方式,在广西、云南、福建、甘肃等省(区)和广东的番禺、阳春、阳山、翁源、新丰、仁化等地经营蔬菜生产基地2万亩;在全国十几个省市建立蔬菜采购网点,与当地客户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供销关系。公明镇政府依托示范区创建了千亩花卉产销基地,建成了兰花繁育、培植、销售一条龙的兰花产销基地。据不完全统计,受示范区辐射带动的乡镇达200多个、农户9万多户、耕地面积12万亩。

(二)体会

我市示范区建设工作能取得一定成效,我们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强领导,政府重视,是搞好示范区建设的关键所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农业厅等有关部门和专家咨询组对我市示范区建设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经常到我市检查指导工作,严格把关,有力地推动了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把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市、区政府连续四年把示范区建设列入重大建设项目,安排足额的政府配套建设资金;示范区还被纳入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带,示范区范围内从事高新技术活动的企业享受国家、广东省和深圳市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

2、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增加投入,是搞好示范区建设的根本保证。我市明确规定示范区建设资金由市、区、镇(企业)按4:3:3的比例分摊投入。其中,市、区政府投入资金主要用于非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镇和企业配套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生产经营性项目的建设。由于各级资金基本到位,保证了项目建设的需要。

3、搞好规划设计,认真组织实施,是搞好示范区建设的必要前提。示范区总体规划和功能区建设实施方案由省农科院有关专家负责起草,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进行了论证。建设项目由有资质的专业设计单位负责设计,较大项目则由多家单位提供设计方案进行选择,确保项目规划设计的高起点。同时,抓好规划的实施工作,对每一个项目严格要求,力求做到生产设施先进,工程质量优良,生态环境优美,使示范区真正成为代表深圳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的示范基地。

4、认真抓好工程、资金管理,是搞好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措施。示范区严格执行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审查项目设计,由造价咨询机构编制预算,通过造价评审部门的评审。建设项目按照政府有关规定,采用议标、投标的办法确定施工工程队,聘请监理公司负责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组织工程竣工验收,确保项目建设的高质量。同时,严格管理项目建设资金,财政安排的建设资金设立专用帐户进行管理,采用分期分批拨付办法,定期检查资金使用和配套资金落实情况,确保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和配套资金到位。

四、存在问题

我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达到了“五高六化”标准,但是对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示范区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用现代手段管理农业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示范区建设不改变土地所有权、使用权,造成经营管理单位分散,一些经营单位管理力量薄弱,使部分先进设施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今后的设施维护更新也存在困难。另外,农业从业人员以外来人员为主,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偏低,不利于接受新技术、新信息,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未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二)示范区科技含量仍然偏低,特别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示范区实施的项目中属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比较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更少。在农业机械化方面,除了畜牧生产中机械化生产手段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在蔬菜、水果生产中的耕作环节机械化水平比较低,整地、修剪、收获环节的农业机械还很缺乏。

(三)示范区村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不够。示范区建设管理以农业部门为主,侧重于农业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生产设施建设,虽然也把村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进行了道路改造、环境绿化美化、农民培训等工作,但实施力度不够。

五、今后工作的设想及建议

适应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要求,深圳加快了都市农业建设步伐。深圳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必须调整定位,创新建设与管理模式,推动建设与管理上新水平。

(一)优化结构,不断增强示范区的产业优势。今后,畜牧功能区要充分利用畜禽种苗培育、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各种资源,发展单位面积产值高、投入产出率高的种苗农业,扩大种猪、种鸽及种牛的规模和产量;蔬菜功能区要强化蔬菜生产的监督,加强蔬菜设施的管理,引进推广优新品种和先进适用的栽培技术,提高生产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水果功能区要抓好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先进管护技术的推广以及品种改良,进一步提高优质荔枝、龙眼的产量和效益。

(二)扩展功能,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原则,建设集科研、生产和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把示范区建设成为鲜活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农业产业化展示基地。严格把好入园项目关,选择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示范作用大的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尤其是生物技术项目入园,特别是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生物技术项目,突出项目的技术优势。

(三)大胆探索,创新园区建设与管理模式。借鉴国内外农业园区管理经验,尝试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并以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进行技术引进、产业配置和市场开发,走出一条政府大力扶持建设、企业积极参与的路子。

(四)培育龙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扶持,继续培强培壮龙头企业,力争其在经营规模、科技进步、国际竞争等方面取得新成效,使他们成为园区带动战略的核心和中坚。引导龙头企业按照“发挥资源优势、突出本地特点、符合市场需求、形成生产规模”的原则,合理选择和确定主导产业,建设农业项目,发展特色农业、特色产品,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加快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完善技术和信息服务为突破口,为农业企业和经营者提供多渠道全方位的服务。

(五)增强辐射,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深圳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具备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要加紧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建立跨地域的农业基地,把示范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带出去,扩大示范区的外延。

《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推荐第10篇: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经验交流

夯实基础 强化服务 倾力打造新型城市“和谐”社区

中共XX区委组织部

XX区是“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沈阳市城市社区体制改革试点区,全区下辖17个街道,100个社区。社区组建党委98个,支部2个,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676人,社区委员会班子成员417人,直管党员22616名。可以自豪的说,走进XX区,无论是漫步在繁华似锦的广场,还是徘徊在清新和谐的社区,无论是久居此地还是匆匆过客,都能够使人切身感受到这方土地无比蒸腾的活力。几年来,区委始终坚持把社区党建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龙头”工程来抓,坚持把构建和谐社区作为社区党建的“点睛”之笔,健全完善党建保障体系、科学构筑和谐发展格局、不断创新活动载体机制,注重发挥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强区的资源优势,区域性党建工作与社区建设同频共振,初步形成具有“XX”特色的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倾力打造文明祥和、共建和谐的新型城市社区。

一、健全完善党建保障体系,夯实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基础

自1999年社区体制改革以来,区委始终把加强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重点来抓,积极构建功能健全、干部到位、保障有力、运转有序的社区党组织体系,努力夯实社区党组织在建设和谐社区中的服务基础。

1、加大投入,全面加强社区党组织硬件建设。硬件建设是社区党组织开展工作,发挥作用,服务群众的物质保证,我区多法并举,采取积极措施,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党建活动阵地能较好地承载社区的服务功能。

建设高标准的社区党建用房。几年来,区委、区政府有计划地逐步改造、改善社区的基础设施。从2003年起,区委区政府要求各街道每年从本级财政超收分成中拿出40%用于社区建设,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的投入。2006年,区委区政府又投资1000万元,强化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专门用于社区办公用房改造。几年来,累积共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目前,通过区、街、社区三级投入及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我区100个社区办公用房面积平均达到467平方米,不仅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均已达到较高水平。

建设高质量的社区党建阵地。2005年,区委提出全面实现社区阵地建设“一二三四”目标,即一坛、两站、三地、四室。要求每个社区在开展社区党建论坛的同时,建立在职党员联络站、流动党员管理站;建立党员教育基地、党员培训基地、党员活动基地;建立阅览室、医疗室、健身室、活动室。区委还以加强标准化社区党员活动室建设为切入点,每年从区管党费中拨出20万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党建阵地专项建设。在省、市委组织部投资建设的同时,加大区街两级投入,既做到“锦上添花”,又做到“雪中送碳”。几年来,共投入资金近180万元,建设省级标准化社区党员活动室6个,市级23个,区级70个。2006年,区委区政府投资300万元,为太原街道正大社区建成1200平米的综合社区服务设施,并建成沈阳市第一家社区再就业电子显示屏幕。

建设高效率的社区党建网络。为进一步提高社区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效率,2005年,区委从区管党费中划拨专款50余万元,为100个社区全部配备了社区党建专用电脑和移动硬盘,建立完善党组织和党员信息库,社区的基础资料、数据统计及信息传递等均采用微机操作,充分借助“XX党建”网络平台,高效率完成上情下达及下情上报工作。区委还分期分批为各社区配备了电视、VCD、投影仪等电教设施,努力实现社区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党内统计的系统化、党建信息的网络化和工作办公的自动化。

2、充实力量,选好配强专职党务工作者队伍。区委在十届三次全会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党组织的职能,不断充实社区党组织的力量,发挥好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一,深化改革,首创建立社区专职党务工作者队伍。为大力推进社区党务工作职业化、专业化进程,200*年,我区在全市首创建立一支社区专职党务工作者队伍,区财政每年专项拨款近百万元,为全区100个社区的党组织配备了专职副书记,主抓社区党建工作,其待遇与社区副主任等同,此举为今后社区工作者向职业化方向发展树立了良好的范例。

第二,积极探索,全面推进社区党政“一肩挑”领导体制。为从根本上理顺社区党组织与自治组织的关系,进一步增强党组织在社区事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区委在**街道进行成功试点的基础上,于****年在全区全面实行社区党组织书记和社区委员会主任双向任职、“一肩挑”领导体制,履行法定选举程序,把那些德才兼备,年富力强,即熟悉城市基层管理又有较丰富党务工作经验的人才及时选拔到社区领导岗位上来。全区现职社区书记平均年龄47岁,比上届下降了3.5岁;大专以上学历97人,占社区书记总数的97%,比上届提高了17%。

第三,内选外聘,不断优化社区领导班子结构。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向全社会择优聘用近500名社区工作者,先后选派300名机关干部到社区任职,2005年又抽调230名教师到社区一线工作。同时,注重改善班子的整体结构,规定社区主要负责人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社区委员会班子成员中党员比例要达到60%以上。通过采取“选、派、聘、育”办法,优化结构、合理搭配、增强活力,极大地改善了社区工作者年龄偏高、素质偏低、身体偏差状况。

第四,强化培训,切实提高社区干部队伍素质。区委坚持每年举办为期*天的教育培训,以党校为主要阵地,以街道为单位,对各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基层党支部书记,特别是社区党务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强化其理论及业务素质,突出服务群众这一重点,着力增强社区干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本领,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特别是到南京、大连等地参观学习城市社区管理和基层党建工作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拓展视野,开阔思路,全面促进我区社区党建工作水平的提高。

3、专款专用,建立健全社区党建资金保障体系。2004年,

区委召开社区党建工作会议,制定下发《关于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建立健全社区党建资金保障体系。

首先建立社区党建专项资金。区、街每年为各社区划拨党建专项资金1万元,其中,区财政拨款100万元,各街道每年为每个社区拨社区党建专项资金3000元;加大区管党费对社区党建工作的投入,每年不低于15万元。

其次完善社区党建统筹资金。区委科学预算,合理统筹,区财政每年用于社区党建工作的阵地建设、专职党务工作者生活补贴、平安社区建设等项支出不少于500万元。

再次协调各方补充资金。区委积极协调各驻区单位共同开展党建工作,为社区党建工作提供物质帮助和资金支持。通过驻区各单位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社区党建活动经费从原来的每年每个社区600元增加到现在的*万元,为推动社区党建工作提供了有益支持。

二、和谐构筑共驻共建格局,凝聚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合力

为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区委区政府组织、协调各方,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以提高人居生活质量,维护发展、稳定良好环境为目的的共驻共建、相互协作。

1、科学构建区域性党建工作新格局。全区各街道、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内696个党组织建立紧密联系,定期召开街道党建协调会、社区党建联席会,共商社区建设和党建工作规划。同时,坚持以党建带动工会、共青团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内群团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作用。全区38个区直党(工)委所属的90%以上党总支、支部与社区党组织签订联建协议,充分利用机关的人才资源和政策资源,组织开展百个支部帮扶百名特困党员、启动百个扶贫项目活动,使社区中的困难群众都得到了关怀和帮助。各社区党组织从实际出发,和区直党组织紧密配合,合理配置和开发社区资源。如区委党校与社区联办社区党校,义务培训社区党员****人次,提高其政治素质;区工会与社区联建流动务工人员工会,积极为其维权服务;区教育局所属66所中小学与社区联创社区教育体系,在砂山地区创办全省第一家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子弟学校,解决其后顾之忧。

2、合理利用驻社区单位有益资源。社区建设要靠驻区单位的共同努力,实现社区与驻区单位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对涉及社区建设及共同利益方面的重大问题和重要决策,社区党组织注重调动社区内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无党派人士和居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征询其意见和建议。各社区党组织主动与驻社区696个单位党组织取得联系,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和配合,积极探讨和研究社区党建工作及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有力地推动社区党建工作。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二○二医院凭借其专业优势帮助我区建立8个医疗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医疗卫生、疾病防治服务;沈阳铁路分局几年来出资近300万元,为我区8个街道10个社区解决了14栋近1000平方米的社区办公活动用房。区委区政府还动员社会其它组织开展了与下岗职工、特困人员结对子帮扶活动,使弱势群体得到妥善、有效的安置。

3、不断挖掘社区党组织自身潜力。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社区建设不是单纯的政府行为或民间活动,而是各类社区主体、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过程,只有不断挖掘社区自身潜力,才能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自身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努力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区委区政府要求街道和相关区直部门各尽其能,加大社区基础设施投入,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组织开展楼道整治,2005年为全区1090栋旧楼进行了楼道粉饰;积极实施“小巷工程”,改造街路119条,新增绿地面积近百万平方米;加快拆迁改造进度,改造棚户区57块,新建胜利大桥、罗士圈和沈水湾公园;成功举办“韩国周”、“皇寺庙会”和“邻居节”,提升社区品位和形象,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促进了和谐社区进程。

努力创造便捷的服务环境。区委按照“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思路,积极组织指导建设社区服务体系。全区共建立社区服务中心100个,开办家政服务公司312个,便民服务网点3000余个,以此为依托广泛开展面向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面向全体居民的便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

努力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全区普遍建立了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将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积极协调驻区单位挖掘岗位资源,开辟就业基地,沟通就业渠道,定期发布用工信息。近两年来,全区社区党组织共推荐安置下岗职工党员3200人次,同时,通过积极发挥下岗职工党员带头再就业、带领再就业的“双带”作用,使5.4万名下岗职工走上新的就业岗位。

努力创造和谐的“双赢”环境。区委积极倡导各类社区主体、各种社会力量在与社区的共建、合作中互惠互利,取得“双赢”。遂川街道电信社区在与沈阳卷烟厂进行充分民主协商后,用企业品牌命名社区,电信社区正式更名为“蓝翎”社区,卷烟厂每年出资2万元用于社区建设,既为社区注入了新鲜动力,又为“蓝翎”品牌做了物超所值的成功宣传。吴淞街道原北八社区更名为宁大社区,宁大宾馆每年出资2万元用于社区建设,同样提高了知名度,取得了良好的“双赢”效果。

三、不断创新活动载体机制,搭建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平台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说到底是要服务于民,造福于民。区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为民服务、构建和谐社区的有效途径。通过不断创新载体活动,搭建服务平台,使每一名社区党员都能够受到熏陶,得到教育,增强党性。

1、深入开展自我教育,全力打造“小红帽”党员志愿者服务工程。区委在社区党组织中广泛开展“党员工程”,不断深化社区党员自我教育,在全区成立了约有7600余名党员参加的100支“小红帽”志愿者服务队,组织社区广大党员以连民心、谋民事、解民忧为宗旨,广泛开展“党员‘小红帽’志愿者奉献在社区”活动。

一是立足服务。“小红帽”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以服务群众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倾听居民的“呼声、心声、叹息声”,关注百姓的“大事、小事、家务事”,切实满足解决党员群众的基本需求和实际困难。身患偏瘫的居民李兰英,渴望有人陪她唱歌,渴望天好的时候有人扶她下楼晒太阳;丧失自理能力的中年居民孙武,热切希望人废了思想不能废,渴望学习;空巢老人吕长珍夫妇,渴望有人陪他们唠家常、打理家务。“小红帽”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应声而至,李兰英在轮椅上学唱了“党旗心中飘”,当她在“小红帽”的搀扶下,沐浴在阳光中的时候,老人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孙武躺在床上,每周都有“小红帽”为他送党刊念报纸,说起当前的天下事,孙武滔滔不绝,兴趣盎然;吕长珍夫妇满脸欢笑,“小红帽”你走他来,空巢老人从此心不空,家里的难心事有人想有人帮。

二是树立典型。区委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让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通过先进党员个体形象的示范来推动党员群体形象的提升,让更多的党员旗帜“树”起来,称号“响”起来,形象“亮”起来。吴淞街道民族社区是我区“小红帽”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的起源地,“小红帽”志愿者先进事迹层出不穷。73岁的退休党员周淑华,退休不离岗,退休不退色,二十年如一日,义务为老同志服务,促成千余对百发婚姻,被誉为“中国第一红娘”;残疾人党员李文君,下岗失业不失志,身残志更坚,以顽强的毅力开创光彩事业,先后创办了家政公司、米业公司,又于2005年创办了敬老院,时刻不忘弱势群体,先后捐款捐物4万余元,成立了XX区残疾人再就业基地,先后安排千余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青年党员葛秀萍视双残公婆为亲生父母,为生病的公婆接屎接尿,为手残的婆婆织衣做饭、嘘寒问暖,被评为全国敬老之星。

三是打造品牌。区委坚持创建“小红帽”精品服务品牌,融管理教育于为民服务之中,融党建工作于为民排忧解难之中。“小红帽”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以随叫随到的服务和不烦不躁的作风深入居民心中,成为XX区社区党建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现在,“小红帽”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已经走出XX,相关经验已在全市得到推广。辽宁电视台、沈阳日报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04年,沈阳日报在报道中指出:“‘小红帽’,作为XX区党员奉献社区的‘品牌’形象已深深地印在广大居民的心中”。2005年,沈阳日报在《我市第六个“党员社区奉献日”活动剪影》一文中的开篇,再一次对“小红帽”给予肯定和赞扬。

2、积极搭建服务平台,率先开展社区新型协会试点工作。区委立足于和谐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率先在全市开展了社区新型协会试点工作,努力创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城市社区。

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为加强社区党组织与社区中各级各类行政组织和自治组织、经济组织、社团和社会中介组织及广大群众的联系,不断增强社区党建工作合力,于2005年末,率先组建南湖街道保安寺社区“教育资助协会”、新兴街道中兴东社区“医疗救助协会”和砂山街道砂山新村社区“单亲家庭协会”。随后,于今年3月4日和17日,在南湖街道文安路社区相继成立了全国首家业主委员会协会和业主委员会协会党支部。区委研究决定,社区新型协会试点工作首先在南湖街道全面铺开,其所属的10个社区分别成立了涉及教育、卫生、环保、民政、治安五个方面的“教育资助协会”、“助残基金协会”、“治安巡防协会”、“老年健康医疗协会”、“业主工作者协会”、“意外灾害救助协会”、“环境保护协会”、“助老协会”等八大类协会。随着新型协会在南湖街道各社区的深入试点和全面普及,进一步推动了南湖街道及社区的党建工作,区域内的政府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群众民主自治机制不断完善,居民群众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得到增强。

规范运行,稳步推进。在南湖街道社区新型协会成功进行试点的基础上,区委在全区十五个街道广泛开展专项调研,针对各自特点,对部分社区有选择地科学地进行了试点推广工作,分别为试点单位投入1万元新型协会启动资金,同时加强业务指导,要求操作程序规范。召开协会成立大会,负责制作规范的资格证件,对协会成立的背景、目的以及筹备工作情况做详细说明,审议并通过《协会章程》,选举产生协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理事会理事长、理事;制定详细规范的年度工作方案、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协会议事规则。例如南湖街道保安寺社区“教育资助协会”制定了细致的“教育资助等级认定标准”和规范的“教育资助认定程序”,按照困难或突发事故程度,将需要资助人员划为三等四个类别进行资助;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目标,控制辍学率,初中年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小学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筹集救助资金,年度争取筹集救助资金10万元(含上拨经费);规范救助管理工作流程,完善救助资金申报、审批、使用、审计程序。

迅速行动,凸显作用。各试点单位社区新型协会行动迅速,围绕居民群众的需求和实际生活需要,规范运行,党员不计报酬、甘当“义工”,效果明显。南湖街道保安寺社区“教育资助协会”成立后,多方筹集资金,资助特困户子女,通过社会各界不同形式的支持、帮助,解决贫困学生在顺利完成学业中存在的困难。低保户家庭贫困学生廖齐接过保安寺社区“教育资助协会”捐赠的200元资助资金和新英汉大词典,他激动地说:“这些东西对于我来讲真是雪中送炭呀!”。新兴街道中兴东社区“医疗救助协会”以早救助、多救助、救助好为服务根本,积极努力的拓宽渠道,通过精神上的关怀和资金上的救助方式,尽力使更多的弱势人群得到救助。86岁的低保户李玉春老人于2006年1月患脑出血,家庭生活极其困难,无力承担医疗费用。社区“医疗救助协会”评议委员会决定及时进行救助,解决其燃眉之急。

3、创新突破载体活动,着力抓好社区党建“十大”特色工程。根据2004年区组工会议精神,区委以实施社区党建“十大特色工程”为载体,全面提升社区党的建设水平。探索抓好社区党建的新途径、新方法,结合实际,塑造一批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高标准社区党建典型,将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重点在新兴街道实施堡垒工程。立足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核心作用,规范电业社区实施班子建设龙头工程、支部建设堡垒工程、党员管理细胞工程“三项”工程。重点在太原街街道实施富民工程。科学经营开发城市,大力发展经济,规范正大社区在社区工作者中广泛开展做社区的带头人、做居民的贴心人、做百姓的排忧人的“三做”活动,大力实施服务居民尽心尽力、服务驻社区单位尽职尽责的“双向服务”。重点在马路湾街道实施阳光工程。拓宽渠道、凝聚区域共建网络,规范202医院社区建立社区生活服务、家电维修、文化活动、美发洗浴、幼儿教育、缝纫浆洗、招待所等“八中心”服务体系。重点在吴淞街道实施康乐工程。立足构建少有所养、残有所助、困有所帮、老有所乐和谐社区格局,规范民族社区实施“党员活动进家庭”活动,做到“孩子不闹心、家长不操心、邻里不烦心”。重点在砂山街道实施民心工程。立足红旗社区建设,规范砂山新村实施发挥核心作用,凝聚人心;扶贫帮困,感动人心;服务群众,贴近人心;注重教育,鼓舞人心的“四心”工程。重点在遂川街道实施凝聚力工程。加强和谐社区建设,规范蓝翎社区开展党旗在我心中、约束行为在自觉中、表率作用在群众中的“三中”活动。重点在集贤街道实施平安工程。规范开展“思想工作联作,共育四有新人;城市卫生联管,共创优美环境;社会治安联防,共保社区平安;社区服务联办,共享社区资源;计划生育联抓,共同落实国策;科学文化联教,共促素质提高”的“六联六共”活动。重点在八经街道实施绿色家园工程。深化八经街道在社区开展党员“带头拓展社区服务,带头繁荣社区文化,带头美化社区环境,带头加强社区治安,带头遵守社会公德”的“五带头”活动。重点在南湖街道实施先锋工程。强化社区党建,发挥“两委”合力,建设全国青年文明示范社区,健全党委建在社区、支部建在大院、党小组建在居民楼栋的“三建”网络体系。重点在南市场街道实施夕阳红工程。立足关注老年人需求,关爱老年人健康,关怀老年人情感,深化邮局胡同社区“相认、相知、相助”及“爱心牵手、爱心承诺、爱心奉献、爱心共建”活动。全区通过实施“十大特色工程”,在服务群众中拓展功能,发挥作用,真正体现了“一名党员一面旗、一名党员一盏灯”。

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区社区党建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积累了一定经验,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面对未来发展进程中社区党建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不断巩固已取得的工作成果,不断完善适应改革进程的工作机制,不断创新满足和服务于广大群众的工作载体,打造与“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与构建和谐社区和争创“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区”目标同步发展的党建工作品牌,实现“全国社区党建示范区”的奋斗目标。

第11篇:建设慢病示范区工作方案

建设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方案

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主要疾病,同时也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疾病。国内外实践表明,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和社区行动是防控慢性病的有效策略。为落实《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卫疾控发【2012】34号)文件精神,推进我县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建设,根据《湖南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湘卫疾控发„2011‟1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建设目的

通过建设湖南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在我县形成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并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早诊早治、疾病规范化管理,减少慢性病负担,遏制慢性病快速上升趋势,保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建设目标

(一)通过示范区的建设工作,逐步完善我县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在2015年建设成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并进一步达到国家级示范区标准。

(二)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与体制。

(三)进一步完善慢性病综合监测体系和网络。

(四)完善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规范开展慢性病综合干预、评估和管理工作。

(五)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控工作体系,加强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工作指标

(一)知识知晓率:人群慢性病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人群体重、腰围知晓率达到70%以上;35岁及以上人群血压和血糖知晓率分别达到70%和50%。

(二)健康行为形成率: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9克;成年人吸烟率降低到25%以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2%以上;成人肥胖率控制在12%以内,儿童青少年不超过8%。

(三)慢性病早期发现率:高血压、糖尿病登记率不低于我县患病率;干预人群重点癌症早诊率不低于50%。

(四)慢性病管理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不低于60%。

(五)慢性病控制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不低于40%和35%。

四、工作内容

(一)开展我县慢性病社区诊断。收集、整合并分析我县基础信息和资料,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开展基线调查工作,分析我区主要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流行情况,确定重点目标人群和优先领域,明确主要策略和行动措施。

(二)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监测系统。慢性病监测系统涵盖我县全人群,包括慢性病死因监测、肿瘤登记、心脑血管

2 事件报告、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信息等基本内容。建立慢性病信息管理平台,定期发布慢性病预防控制相关信息。

(三)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在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突出地方特色,围绕控制烟草消费、推动合理平衡饮食、促进健身活动等重点内容,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四)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面向全人群,推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积极营造运动健身环境,开展群众社区健身活动,推广简便技术和适宜工具,提高居民自我管理健康的技能。

(五)重视慢性病高危人群,加强慢性病高风险人群的检出和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首诊测血压制度,建立健康指标自助检测点,对发现的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监测和随访,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

(六)规范基层慢性病患者管理。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相关细则,加强慢性病患者规范化管理,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管理率。建立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开展慢性病管理效果评估。强化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作用,开展“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等模式,试点推广,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康复期等慢性病人,以社区(村)为单元,组织患者学习慢性病知识,交流防治经验,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五、组织机构

(一)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直相关部门负

3 责人为成员的“**县建设湖南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主要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管理和督导检查,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工作会议,落实各部门解决慢性病防控措施。建立多部门工作协调制度,县直相关部门要指定联络员,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至少组织召开一次联络员会议。

(二)成立由临床、公卫、健康教育等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专家组,负责建设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技术指导、效果评估和决策咨询,对示范区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每年度4次及以上的技术指导等工作。

各责任单位要把示范区建设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将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工作列为改善民生、巩固和提升卫生发展成果、推进医疗卫生改革、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重要内容。县卫生局要进一步明确县疾控中心、综合医院和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慢性病防治专业机构的职责,分工协作,形成配合密切的工作团队,共同抓好慢性病防控工作。

六、部门职责

根据《湖南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将我县建设省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任务分解到区直相关部门和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各责任单位要按照任务指标并对照《湖南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评价工作手册(试行)》要求,认真落实各项工作。

宣传部:参与制定全县慢性病预防控制宣传教育有关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协调新闻单位通过广播、电视、

4 报刊、互联网等形式开展慢性病防治基本知识、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公益宣传教育,大力报道我县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成果、经验和重大主题活动。协助相关部门进行慢性病防控宣传教育,制定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的媒体宣传计划,每半年在电视台宣传慢性病防治知识1次及以上。

发改局:负责将慢性病综合防治规划纳入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统筹兼顾,把慢性病防治机构基本建设纳入基本建设计划,对慢性病防治项目予以倾斜。

财政局:将慢性病综合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中央投入提供1:1或1:2配套项目经费,并根据经济发展和财政增长情况逐年增加示范区工作经费,专款专用,并规范管理。

教育局:结合素质教育工作,将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列入学校正常教学计划,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习,每学期课程不少于2学时。督促各类教育机构开展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活动,利用家长会等形式,每年至少举办2次合理膳食、口腔保健等慢性病防控相关内容的健康知识讲座。

民政局:将慢性病防治工作纳入社区建设中,协助搞好社区卫生服务的推广和普及工作,对患有严重慢性病的贫困人群实行救助;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慢性病防治工作,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做好社会组织参与慢性病防治的管理工作和居民死亡登记工作。

人社局:负责城镇慢性病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障工作,将相关防治费用纳入医保范畴,将具备条件的慢性病防治机构纳入医疗保障范围。

5 文体新局: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制定全民健身计划,组织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乡镇开展体育健身活动,落实工作场所职工工间操健身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慢性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开发、制作慢性病防治宣传节目、作品,在辖区内网吧、电影院、卡拉OK等公共场所开展健康知识的宣教活动。

卫生局:做好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负责制定工作规划,统筹管理示范区创建相关具体工作。完善慢性病防治机构的资质审核与管理,规范人员执业准入,负责技术培训、指导、健康教育和慢性病的诊断、治疗、康复,配备必要的人员和器材,组织成立慢性病预防控制专家技术指导小组,负责技术指导、质量控制和决策咨询。开展社区诊断,完成社区诊断报告。负责完善慢性病综合监测体系和网络,进一步加强慢性病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高慢性病高危人群发现率、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继续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积极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城管局(爱卫办):协助卫生部门每年在公共场所设置2块及以上慢性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户外广告牌、电子显示屏等。组织开展辖区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全面禁烟工作,并积极开展卫生系统外无烟单位创建活动,逐年提高无烟场所覆盖比例。

食安办: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开发和生产低糖、低脂和低盐等有利于健康的食品,推广食品营养标签。

工 会:负责制定相关制度,积极督促各机关、企事业

6 单位每2年1次为职工提供体检,确保覆盖率不低于50%。

规划分局:负责规划、建设社区健身场所,设置健康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等健身场所。

公安分局:提供全区人口及死亡情况资料,协助卫生部门做好居民死亡登记报告工作。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广泛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在辖区中大力推广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配合开展全民健康生活行动方式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范食堂等项目创建工作;协助开展慢性病防控工作,落实慢性病综合防控措施。

七、保障措施

(一)完善制度,大力宣传。县直相关部门要出台包括方便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患者早诊早治和双向转诊的措施,制定对生活困难的慢性病患者实施医疗补助相关的政策。要定期对慢性病的危害与防治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推动合理膳食,低盐饮食,烟草控制等健康生活方式。

(二)加大投入,夯实基础。按照每年国家级、省级安排的创建工作经费标准,县财政按不低于1:1的比例予以配套,作为慢病综合防控工作的专项经费,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支持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使我县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培训,提高质量。建立指导和培训制度,县卫生局负责对全县建设工作开展系统培训,使我县的建设工作符合《湖南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方案》的有关技术要求和标准。通过建设工作,在我县形成县、

7 乡、村三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网络。

(四)强化督查,抓好落实。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建设工作的督查和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各项工作及时落实到位,按时完成分解的指标任务。对工作拖拉,办事不认真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予以纠正并通报批评。

(五)认真总结,充分准备。各责任单位要根据本部门、本单位的职责分工,认真总结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工作的成功做法,形成具有长沙县特色的健康管理和慢性病综合防控模式工作经验。

各责任单位要做好资料收集、归档工作,按月将建设工作进展汇报材料报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根据督导检查的情况,按月编印工作动态,通报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第12篇:建设慢病示范区工作总结

慢性病防治干预管理工作计划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的加速,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慢性病的防治干预显得尤为重要,而慢性病的防治的重心则在社区,慢性病的社区预防是慢性病防治最有效的手段,社区慢性病的防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慢性病防治的效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充分认识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性,将慢性病防治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考核目标,创造支持性的环境,走“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道路。根据山阳区慢性病防治相关文件的要求,特制定今年慢性病防治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1、建立慢病基础信息系统,利用现有网络对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的新发的首诊病例进行网路直报工作,制定慢病网络直报工作制度,由领导分管此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人。

2、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和组织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

3、加强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患者的随访管理,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提高

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知识和技能,减少或延缓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4、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从群体防治着眼,个体防治入手,依靠区疾病控制中心技术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站随访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管理模式和机制,成立慢性病管理组织。

5、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定期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专题知识讲座及大众宣传,普及社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提高 人群的健康意识。

6、利用居民健康档案系统对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慢性病进行动态管理。

二、建档工作目标

1、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至2012年底全民建档达到85%以上。

2、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等慢五病及精神病患者的健康档案,完善应有随访记录、治疗记录及健康教育记录。

三、高血压工作目标

1、35岁以上首诊测血压率达到90%及以上;

2、每2年1次为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提供体检单位覆盖率达到50及%。

3、建立健康指标自助检测点,实施社区主动筛查高危

人群,干预人群重点癌症早诊率达到50%及以上。

4、高危人群标准知晓率逐年递增30%,体重知晓率达到70%及以上,腰围知晓率达到70及%以上,血压知晓率达到30%以上。

5、高血压患者登记率达到当地调查患病率或全国平均患病率的60%及以上,糖尿病登记率达到60%及以上。

6、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率达到35%以上,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达到30%及以上。

7、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达到30%及以上,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达到25%及以上。

五、实施计划

建立慢病报告系统和工作制度;对社区一般人群、高血压糖尿病和精神病患者开展预防控制工作,在社区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慢性病综合防治机制。

(一)、利用现有的网络系

统,对新发的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精神病病例进行规范建档。建立慢性病报告工作制度,责任落实到人。

(二)、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 1、高血压、糖尿病的检出

利用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健康体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社区免费测血压、血糖、主动检测、首次测血

压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2、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患者的登记 将检出的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慢性病患者所有信息录入健康档案系统,进行规范随访、微机化管

第13篇:着力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

着力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 ——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调研与思考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16:16 作者:洛桑·灵智多杰

发展生态经济,是生态脆弱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一条重要途径。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黄河及其主要支流洮河、大夏河的发源地,长江主要支流岷江等河流的上游地区。面积4.4万多平方公里,占甘肃省总面积的10%;平均海拔高达3000米,是高寒低温、阴湿多雨、雷暴等灾害性天气多的大陆性气候地区,也是江河源生态环境脆弱区。州内地广人稀,天然草地、森林、湿地资源丰富,水域面积达47.55万亩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0.8%。其生态变化对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将产生跨区域的重大影响,事关中华民族的生态安全。其中,黄河在州内玛曲县流经433公里,径流量增加108.1亿立方米,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184.13亿立方米的58.7%,占黄河流域总径流量的1/6,被誉为“黄河蓄水池”。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口增多和草原过牧超载、乱采滥挖等掠夺式生产,使本来就十分脆弱且极不稳定的生态环境急剧退化。目前,全州已有90%左右的草地不同程度退化,20世纪四五十年代风吹草动、牛羊肥美、没有一点沙化的玛曲县草场平均沙化率达21.8%;森林覆盖率已由解放初的48%下降到目前的19.85%;水土流失面积20世纪80年代初仅为0.8万平方公里,现在已达到1.18万平方公里;黄河干流年平均流量20世纪70年代是472.6立方米每秒,2000年降到303.0立方米每秒。

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加剧了该州高原气候的干旱、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导致近年来黄河在玛曲县的水源补给量减少15%左右、长江上游支流白龙江流量下降20.6%、黄河支流洮河流量下降14.7%、大夏河流量下降31.6%,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草地、森林、湿地水源涵养的生态功能,容易引发黄河、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和河口断流。这种严峻的生态状况,已经非常迫切地摆到我们面前。

令人欣慰的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将生态保护列为重点工作之一,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促使我们根据甘南州的实际,认真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出路。该州地处藏汉民族交流的前沿地带,具有衔接内地、辐射藏区的特殊区位优势;境内资源丰富,交通又较其他藏区便利;经过建国50多年的发展,在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现实经济实力和未来发展潜力都有一定的优势,并且积累了一些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互动发展的经验。因此,我们认为可以把甘南州建成民族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以保护江河源区的生态平衡,对周边其他地区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发展重点。这是建立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关键。2004年,甘南州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为47.83%,第三产业贡献率为41.64%,第一产业贡献率为10.54%。很明显,作为传统的畜牧业地区,农牧业贡献率偏低,

二、三产业也存在结构不合理、层次水平低、牧业不优、工业不强、特色少和服务滞后等问题。单一的经济结构是支撑不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财政的,要适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畜牧业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生态经济的突破口在于发展特色经济,有特色就有优势,就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甘南州各县市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关键是要从全州、全省和临近省份分工体系中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利用当地资源,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及时打破“小而全”、“大而全”的常规发展格局和自我平衡的思想模式,使县域经济在更大的范围内参与资源优化配置,打造特色产业体系。要立足于草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州情,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畜牧业作为主要任务,努力繁荣农牧区经济,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要向农牧林业生产的深度发展,打好绿色牌、特色牌,积极发展农畜产品的基地化、专业化生产,优化农牧林业布局,全面提升农牧林产品的质量。加快草业发展,建立草地培育体系。通过恢复更新天然草地,培育高产优质人工草地,建立饲草料储备基地;发展现代化草产品加工业,包括干草加工、草粉、草块、草颗粒加工和青贮及半干贮、秸秆氨化等,实现草业产业化。发展生态畜牧业及其加工业,通过发展养殖大户、专业村和专业乡,集中连片搞育肥,建设牛羊肉、鲜奶、绒毛、育肥等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以牦牛、藏羊、鹿等为主的特色畜牧业,紧紧围绕增加农牧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做大做强特色畜牧业,走以科学饲养、市场化取向、集约化经营为主的舍饲路子,改变靠天养畜、借场放牧的传统做法。改造、兴建和引进一批畜产品加工骨干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同农牧民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基本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牧户的产业化结构。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促进城乡联动、工牧对接,推动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转变。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不断优化畜种、畜群结构,扩大报酬率高、效益好的优质牲畜品种的养殖,实现牧区畜牧业和农区畜牧业的优势互补与快速发展。实施禁牧、休牧、轮牧等合理利用草地措施,促进草原休养生息,逐步把甘南草原建成我国西部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

要正确处理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牲畜生产能力与调整产业结构的关系,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通过封护、保护现有天然林的生长条件、物种资源,使残次林尽快恢复成林。全力管护、经营好现有的天然林,以天然林资源为核心的甘南原始森林肩负着促进本州可持续发展乃至保障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安全的双重使命。作为经济有效的营林策略和手段,实施封山育林有助于尽快恢复和扩大本区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综合效能。应积极发展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基地建设,发挥其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积极培植和适度发展以食用山珍、野生药用资源等植物资源为原料的特色林副产业以及森林旅游业。部分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后,种植条件较好的农业区应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扩大优质粮食、油料、药材、蔬菜和优质牧草的种植比重。切实加强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发展小型水利工程,加快农牧村人畜引水工程的建设和改造。

甘南州工业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作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靠工业经济的振兴来带动。应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采金业、金银首饰加工业及建材业。黄金开采应加强管理、提高采选的技术含量,以减轻采选业造成环境破坏。对一些效益低而对草原破坏大的采矿业要限制发展。优先发展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水电、藏医药、农畜产品加工、优势矿产品开发等先导产业。甘南州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61万千瓦,可利用量215万千瓦,目前仅开发利用6.566万千瓦,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优势还不明显,应进行一江三河(白龙江、洮河、大夏河、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水电梯级开发,加快水电开发的步伐。利用现代先进的光热、光电转换技术,在边远山区和牧区大力推广太阳房、太阳灶、太阳能光伏电源、太阳能暖棚、太阳能温室,进而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太阳能开发产业。加快中藏药新产品的开发及研制,做大做强藏医药业。大力发展食用菌、红景天、人参果等高原特色资源加工业以及矿泉水、植物保健饮料等具有高原特色的系列饮料产业。加快新技术产品开发,开发血清蛋白等生化制品及食用干酪素等产品,采用多种形式,同境外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联合进行新的生物、生化产品的开发研究。

甘南州宗教文化浓郁、自然风光奇异、民俗风情独特,发展生态旅游业得天独厚,应积极开发民族风情草原风光旅游,以甘南州丰富的牛羊骨角、树根、林区剩余物、洮砚石等为原料,发展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和旅游纪念品;积极引导鼓励不同经济形式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组建旅游开发服务集团公司,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同时,搞好商贸流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以各县(市)城以及区位、交通、物产等条件优越的乡镇为重点,分层次建设一批规模不等、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专业化市场和商业网点,鼓励发展适应牧区生活方式的“流动商店”,加强城乡交流和商品交换,盘活牧区商贸流通;鼓励和扶持个体、私营运输业的发展,为城乡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大力发展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法律服务、会计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为产业转换、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构建支撑生态经济的骨干体系。甘南州各个县域都有不同的区位特点和资源禀赋,都有自身的比较优势,要认真加以分析,充分挖掘利用,科学构建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点。一是构建自然资源梯次转化的支撑点。甘南州具有水力、旅游、矿产、畜牧、山药及山野珍品等五大资源优势,关键是把资源优势经过复合式梯次转化,变成经济优势。二是构建农牧业经济的结构支撑点。农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整个经济发展的走向。要在完善和实施农牧优势互补试点工作基础上,确立龙头企业在农牧业产业化建设中的先导地位,重点扶助华羚、首曲、草原兴发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尽快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牧户”的大农业发展体系。三是构建生态型工业经济的结构支撑点。工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解决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工业发展了,才能反哺农业,繁荣第三产业,推进经济发展。生态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传统农业主导向新型工业主导转变的过程。要坚持走“夯实基础、扩大规模、增加总量、提升质量”的工业发展之路,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产业化。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县市,要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传统农牧业比重大的县市,要积极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提高农牧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四是构建生态经济市场体系的支撑点。市场体系不完善是制约甘南州经济发展的又一痼疾。要构筑以县城、建制镇为依托的专业市场、特色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体系。重点培育粮食、蔬菜、禽畜、物资的物流市场以及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产权交易的生产要素市场。市场建设要依照与地方产品相结合的原则,发展特色农牧业,增强市场与地方经济的关联度,构建特色市场与特色经济相互促进、联动的产销一体化格局。五是构建生态经济骨干基地支撑点。甘南州经济要实现大的发展,必须有一批龙头集镇和经济强村来引领和拉动。要按照经济关联程度、经济辐射和带动能力大小以及现有产业规模等实际情况,对经济强镇和经济强村进行经济功能规划与定位,予以重点扶植。通过它们带动周边村户,形成某种特色产业规模经济小区,进而形成若干经济发展的骨干基地。

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充分调动民资民力,把非公有制经济培育成发展生态经济的增长点。民营经济是一种成本低、见效快,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经济类型,民营企业家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引领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之一。要出台鼓励政策,营造良好环境,引导民营经济和民营资本进军当地优势产业,发展科技型、规模化、公司化的水电业、畜牧业和种养业。甘南州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存在着规模小、布局散、水平低、质量差、污染重、管理水平和市场意识跟不上等问题。要把扶持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为其发展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政府部门应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建立权威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帮助其做出正确的决策减少失误。同时,要加强对民营企业主的教育和引导,增强纳税意识和法纪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以鼓励民营经济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要唤醒广大群众强烈的发展意识和市场主体意识,鼓励个人去寻求就业机会,去办企业,搞实业,创造财富,增加收入。

把牧民定居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牧民定居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主要途径。要制定牧民定居、生态移民住房、牲畜暖棚建设资金的倾斜政策;建立饲草料基地,解决牧民定居后的生产自给问题;加快牧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结合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牧区的实用增产技术示范推广和普及力度,为舍饲圈养提供技术保障。通过这些措施,把牧民定居、生态移民的产业选择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推进牧民定居的进程,建设生态小城镇。

优化发展环境,健全政策和资金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诸系统的协调,同时不断地进行内部与外部的变革,以保证人类社会发展的和谐和有序。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健全环境与资源、经营与管理、经济发展与市场机制、就业环境与城镇建设、技术与信息、制度与法律等支持系统的政策体系建设;加快能源、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甘南州是欠发达地区,建立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最大障碍是思想障碍。当地政府部门特别是干部职工,要彻底解放思想,用科技知识武装农牧民,转变当地农牧民的思想观念。群众是发展经济的主体力量,要唤起广大农牧民的主体意识,把建设美好家园和自己健康富裕作为一种社会责任,一种公民义务,切实从“靠山吃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中走出来,人人都来保护生态环境,人人都来发展商品经济,做生态保护、市场经济的主人。

(作者:中共甘肃省委常委)

第14篇:住宅示范区建设表态发言

文章标题:住宅示范区建设表态发言

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战略,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入手,深入实践,与时俱进,努力推进和谐新农村建设,在实际建设工作中,立足乡情,发挥优势,选准载体,不断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提升村屯建设

档次,并以实施“康居工程”、建设农村住宅新区为突破口,加快全乡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群策群力,突出重点,明确“康居工程”建设目标***乡党委、政府为实现“切实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农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生活差距”的建设目标,在县委、县政府新建住房给予每平方米补贴50元的政策的基础上,配套出台了在小区内建房给予补贴每平方米10元,无偿提供宅基地、沙石免费、统一专人购买木材的政策。优惠的政策调动了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年初,全乡计划新建住房113栋,10170平方米,新建住宅新区1处,小区内建房15栋。实际落实新建住房160栋,18070平方米住宅新区3处,小区内建房42栋。截止目前,全乡所有村屯全部开工建设,已建起房屋大框143个。住宅新区开工建设一处,小区内硬化、亮化工程也已开工建设。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调动村民建设新区积极性建设住宅新区是美化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有效形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前期工作中,为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提高农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乡党委、政府通过宣传标语、村民会议、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在建设住宅新区工作中的各项优惠政策,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不断提高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认识,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我乡丰林村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村内人均收入低,住房砖瓦化率只有33。为了改善村里的居住环境,村“两委”班子决定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广泛宣传康居工程建设的意义和改善住房条件的意义,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取得了广大村民的支持。确定了新建住宅新区一处22栋1760平方米,小区内建设水泥路3000平方米,安装路灯10盏,帮扶单位组织部投资3.5万元修建标志性小区门脸的建设项目。小区建成后,将达到小城镇住房建设标准。村民由衷的说:这住宅新区让我们跟城里人过上了一样的日子,是党和政府为民建的幸福房、连心房。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打造农村住房新亮点建设好住宅新区,规划是前提、是基础。在前期工作中,乡党委按照布局统

一、美观实用的原则,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协调,并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已完成全部规划图纸设计。并根据部分村屯房屋建设杂乱的现状、对全乡所有新建房统一划分宅基地,彻底改变了以往住宅小区、养殖小区、工业小区混杂的状况,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对小区内部设施进行详细规划,重点在小区内道路硬化、亮化、净化上做文章,统一建设厕所、仓房、大门达到小区内住房户户统

一、家家齐全的标准。同时,将在新区的基础设施上下功夫,大力推行“一建三改”措施,把建房与沼气入户有机结合起来,使新区成为新农村建设各项工程的示范典型。

三、抢前抓早,超前运做,加快农村住宅社区建设进程建设住宅新区,是直接涉及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是全乡农民关注的一件大事,也是全乡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试点。抓好工程质量,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乡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为最大限度的节约资金,实现“慎用钱建好房”的建设目标,乡党委政府从建设物资筹备上想办法,从大范围招引开发商、到组建运输车队,统一购进物资。最大限度的降低建房成本,为建房户节约资金20余万元,并通过招引有实力的建设公司与农户联建方式来保证工程质量。采取公司承建,个人自建的措施,以公司加农户的建设形式签定建房合同157栋,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把黄鱼卧子、王家店两个小区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抢前抓早,超前运作,不等不靠,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联系协调,争取在县委、县政府验收前,新区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新区建设顺利进行为保证住宅新区建设工作顺利推进,我乡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层层落实的责任机制。首先,建立完善以村“两委”班子为主体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对住宅新区建设工作牵头抓总。其次,完善责任机制,将小区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和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每个人头,每个农户,形成分工负责、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总之,我们要以坚韧不拔、苦干实干的作风,扎实推进住宅新区建设,努力把住宅新区建设成全县的示范。

《住宅示范区建设表态发言》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住宅示范区建设表态

发言。

第15篇:示范区建设论文环境承载力论文

示范区建设论文环境承载力论文:

合肥市皖江示范区建设中环境承载力研究

摘 要: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被批复的背景下环境因素成为合肥发展的短板,将对当前合肥环境承载力进行测算,由此对如何实现皖江示范区在不超过环境承载力的情况下实现“超常规发展”和合理规划皖江示范区的产业布局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承载力;环境纳污能力;生态服务能力;社会支持能力;资源供给能力

1 问题的提出

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在皖江城市带产业示范区中,合肥处于核心地位,在示范区规划中合肥地区生产总值将由2009年的2102亿力争在2015年突破6000亿元。如果说体制机制、区位交通、科教创新、产业配套、成本资源五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是合肥处于皖江城市带核心地位并完成规划任务的保证,那么环境因素(在本文中环境主要是指自然环境)就是合肥经济大发展的制约因素。合肥市空气质量为三级,属于轻度污染,合肥市水污染严重,地表水体除瓦埠湖、高塘湖水质较好,其余河流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深层地下水水质也较差,合肥的噪声在55.0~60.0 dB(A)之间属于轻度污染(2008年《安徽省环境状况公报》)。所有的这些都反映了合肥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作者将对当前合肥环境承载力进行测算,由此对如何实现皖江示范区在不超过环境承

载力的情况下实现“超常规发展”和合理规划皖江示范区的产业布局提出合理的建议。

2 环境承载力概念、计量模型及指标体系

2.1 概念

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来源于力学,由承载力的概念派生而来的,是指物体在不产生任何破坏时的最大荷载。在我国,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叶文虎教授于1991年最先明确提出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他将环境承载力定义为“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阀值”。在本文中将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分解为四个方面,一是资源供给能力,是指在维持环境系统不发生不利变化的前提下,一定时空范围内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自然资源的能力极限。它是环境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的基本功能之一,反映了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某区域的自然资源最佳可开采利用量。自然资源种类较多,实践中侧重研究易形成区域发展瓶颈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 暂不考虑流通性强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以及其它资源。 区域的资源供给能力可主要考察水资源可利用量和适宜建设土地资源量。二是环境纳污能力,是指在维持环境系统不发生不利变化的前提下,一定时空范围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等为人类活动提供的消纳污染物的能力极限。它包括对污染物的扩散、迁移和转化能力,通常可用环境容量表达其大小。区域环境研究中大气环境和水环境最为重要,因此本文中环境纳污能力将用大气环境纳污能力和

水环境纳污能力来表征。在大气环境中主要的污染物是SO

2、可吸入颗粒物、NO2。三是生态服务能力,在环境承载力组成中,生态服务能力生是指一定时空范围的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生态调节、生态支持和生态文化等服务的极限,它不包括环境净化和资源供给服务。其大小决定于生态系统的类型、面积和特征等。在实际管理中,多用植被、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用地的面积及其比例来表达生态服务能力。这里采用森林面积(或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两项指标考察生态服务能力。四是社会支持能力,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人类社会所能提供的改善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提高资源供给、环境纳污和生态服务等的支持极限,它是环境承载力的外生变量通过作用其它内生变量来改变环境承载力,是最活跃、最易调控的变量。人类社会的支持行为包括研发更多的资源、跨区资源调配、污染治理、环境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建设等,其支持能力取决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对环境的支持程度。在本文中社会支持能力用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例、单位GDP能耗两个指标来表达。

2.2 指标体系和量化模型

本文将根据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四个方面:资源供给能力、环境纳污能力、生态服务能力、社会支持能力的不同特点分别设置指标体系和量化模型。其中资源供给能力、环境纳污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地区特点,短期内不可改变因此属于限制指标而生态服务能力、社会支持能力的大小则能够调节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一地区的生

态服务能力、社会支持能力越强则该地区环境承载力越大属于发展性指标。整个指标体系如下表1所示:

森林覆盖率C1森林覆盖率C1森林覆盖率c1森林覆盖率理想值ce1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C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C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c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理想值ce2

社会支持能力D

单位GDP能耗D1单位GDP能耗D1单位GDP能耗d1单位GDP能耗理想值de1

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例D2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例D2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例d2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例理想值de2

在量化模型方面本文将根据资源、生态环境、社会支持力及指标层次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方法。

在指标因子层方面,资源供给力指标因子层将采用资源与需求的差量方法,用不同地区现有各种资源(aei)与当前发展模式下社会经济对各种资源需求量(ai)之间的差量关系(如Ai=(aei-ai)/aei)入手衡量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王中根等)在这个函数中数值越接近1说明该地区的资源相对于需求量来说越丰富的因此该地区的自然资源承载力越大。

环境支持能力指标因子层将采用单项指标环境承载力相对环境

剩余容量:B=(bei-bi)/bei式中bei为环境标准值,可视为一地区的环境资源(表1);bi为环境监测值可视为一地区环境资源的利用量。

在生态服务能力指标因子层生态服务能力C=ci/cei式中Ci表示生态服务观测值,Dei表示生态服务能力标准值,若ci大于cei,即C值越高说明生态服务能力越强对环境的调节能力越强。

社会支持能力指标因子层中Di将采用D1=dei/di的方式表达,D1值越高说明社会支持能力越强对环境的调节能力越强。D2将采用D2=d2/de2的方式表达,D2值越高说明社会支持能力越强对环境的调节能力越强。

在指标层次中将采用矢量累加的分析方法计算即A=[√(A12+A22)/2]。

根据上文描述可知,自然资源供给能力和环境纳污能力体现了环境的固有的被动方面,那么生态服务能力和社会支持力则体现了生态环境和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综合模型中本文将分别对环境承载力的限制方面和发展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权重,再综合计算为E=[√(C2+D2)/2]×[√(A2+B2)/2]。

3 合肥市环境承载力现状

(1)自然资源。

根据《安徽统计年鉴2009)、《长江三角洲城市年鉴》(2006年)

以及安徽环保厅发布的相关数据,本文分别计算了合肥市自然资源承载力(目前能够为人类开采利用的河流径流和地下淡水一般只能达到40%。因此水环境限制值为合肥市水资源总量的40%)。

在资源供给力方面由表可知,在目前状况下合肥市的水资源供给力较力相对较大(还有62%的水资源没有利用),而土地资源供给力力则相对较小(只有25.1%的可建设用地未被利用)。

(2)环境支持能力。

在水环境支持方面,由表可知只有22%地表水达标绝大部分的水质已被污染,合肥市的水环境支持力不容乐观,在大气环境支持力方面合肥市的SO2和NO2的环境支持力较好,而可吸入颗粒物则环境支持力较小。

综合大气环境承载力为B2=[√(0.852+0.232+0.812)/3]=0.69;

综合环境承载力为B=[√(0.222+0.692)/2]=0.51。

指标单位指标值限制值(或理想值)承载力

(3)生态服务能力。

在生态服务力方面,合肥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超过理想值,对净化合肥的市区环境有很大作用,而森林覆盖率则离理想值较远,减小了生态系统对环境的净化能力,从而降低了合肥市的环境承载力。

生态服务能力C=[√(0.3872+1.052)/2]=0.79。

(4)社会支持力。

在社会支持力方面,合肥市的人均GDP单位GDP能耗两个指标较好,基本达到甚至超过理想值,而环境保护投资

承载能力不容乐观,成为合肥市经济发展的障碍。

4 建议

(1)严把环境准入关,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保部门要严把环境准入关,凡是不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建设项目,不得审批各类开发建设规划,要依法进行环评,对影响环境的重大决策必须实行环境论证,从源头遏制污染的排放。

(2)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增加环境保护投入。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例较小,与理想值相差甚远,需加大环境保护投资。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政府要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增加环保投入。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设施有偿使用、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社会投融资体制。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治理的运营管理机制。把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保证环境保护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3)规范环保产业市场,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加强政策扶持和市场监管,完善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支持环保科技产业园区建设。根据生态省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需求,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构筑面向市场的环保技术服务体系和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 陈新凤.山西省大气环境承载力初探[J].经济问题,

2006,(2).

[2] 彭再德,杨凯,王运.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初探[J].中国环境科学,1996, (1).

[3]石月珍,赵洪杰.生态承载力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人民黄河,2005,(3).

[4]唐剑武,叶文虎.环境承载力的本质及其定量化初步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8,(3).

第16篇:金融扶贫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金融扶贫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银发〔2016〕84号)、《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展金融扶贫示范区创建活动的复函》(银函〔2017〕33号)要求,创建全国以省为单位的金融扶贫示范区,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全面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瞄准脱贫攻坚重点人群和重点任务,综合施策,多措并举,以创新金融服务体制机制为动力,以发展普惠金融为根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坚持超前探索、重点突破、县为基础、先行先试,加大金融扶贫产品和模式创新,加快金融扶贫工作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加大金融投入,优化融资结构,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集中金融资源和力量助推脱贫攻坚,探索以“信用+产业+金融”三位一体的金融扶贫新路子、新模式,从“输血式扶贫”走向“造血式扶贫”,从“救济式扶贫”走向“产业式扶贫”,力争金融扶贫在全国走在前列、成为表率,为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统筹兼顾,先行先试。对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部署的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工作任务,统筹资源率先加快推进。抓住牵动全局的工作和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先行先试,重点突破。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注重市场化运作,以引导社会资源配置为着眼点,改变财政支持产业发展方式,建立政府投资资本化制度,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放大财政资金效应,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

产融结合,激发活力。注重产融结合,注重支持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带动农户增收效果明显的龙头骨干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激发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

创新提升,扶贫为本。以金融服务便利化、系统化为重点,以促进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为突破口,对试点项目进行不断巩固和总结提升,增强持续发展动力,形成更加管用、更加便利、更加有效的支农惠农便农金融服务长效机制。

优化环境,防控风险。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行政推动作用,把农户信用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依托金融机构建立健全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坚持底线思维,在用活用足金融工具的同时,全面防控金融风险。

典型带动,全面推进。优先选择农村金融基础较好、带动作用强的盐池县、彭阳县、平罗县等开展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助推脱贫攻坚主体作用,加大对扶贫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

(三)主要目标。通过开展金融扶贫示范区创建活动,力争用2年—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精准扶贫金融服务电子化档案“一档一户”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信用评级全覆盖、有贷款意愿贫困户小额信贷基本全覆盖、“扶贫保”全覆盖、手机使用全覆盖、行政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全覆盖,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符合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金融扶贫政策体系更加高效,金融可获得性显著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金融服务满意度明显提升。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到2020年达到1万元以上,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贫困人口稳定实现“三不愁、四保障”,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二、主要任务

(一)做服务器,把金融工具拿在手上。利用“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以移动终端为载体,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夯实金融精准扶贫信息基础。

1.建设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将普惠金融、智慧金融与智慧城市建设结合起来,依托相关部门信息数据平台,构建覆盖全区的精准扶贫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提供可视化、实时、动态信息查询、展示和智能分析服务,为实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提供服务、保驾护航。(牵头单位:自治区扶贫办、金融工作局;配合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信息化建设办,人行银川中心支行;完成时限:2017年底前)

2.建立精准管理机制。对接人民银行金融精准扶贫信息系统、金融扶贫贷款统计制度和金融精准扶贫政策效果评估系统,实现对对象识别、致贫原因、帮扶责任、脱贫措施、基础设施、项目资金、资源配置及退出跟踪等方面的精准管理,做到事先预警、事中监控、事后评估,推动金融扶贫工作由“粗放管理”向“精准管理”“数字化管理”转变。(牵头部门:自治区扶贫办、人行银川中心支行;配合部门: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完成时限:2017年底前)

3.开发“宁夏精准扶贫APP系统”。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形势、新业态,开发APP系统,打造集融通、融资、融智、融商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通过统筹发展物理网点、自助银行、金融综合服务站和电子银行“四位一体”等服务渠道,向贫困户提供基础金融服务,普及金融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缓解农民“融资难”问题,改善农民生活品质。(牵头部门:自治区扶贫办、金融工作局;配合部门:自治区信息化建设办、财政厅、经济和信息化委,人行银川中心支行、宁夏银监局、宁夏证监局、宁夏保监局;完成时限:2018年底前)

4.向建档立卡贫困户推广应用APP。通过现场讲解、现场注册、现场指导、媒体宣传等方式,辅导贫困户使用APP,向贫困户提供科技、气象、就业、金融服务等信息。重点培养贫困户使用移动金融工具的习惯,增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风险意识。针对建档立卡户提供微利通话、流量套餐,使贫困群众买得起、用得上,尽快摆脱贫困、富裕起来。(牵头部门:自治区扶贫办、金融工作局;配合部门: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宁夏通信管理局,宁夏电信公司、宁夏移动公司、宁夏联通公司及有关企业;完成时限:2018年底前)

5.扎实推进“金惠工程”以及金融知识宣传和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全面实施“金惠工程”项目,运用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加快金融知识普及,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系统。长期、定期开展消费者金融素养情况调查,动态掌握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和需求,提高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加大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发挥12363投诉咨询热线作用,完善金融消费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及时有效解决金融消费争议。健全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联席会议机制,形成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多方联动的协调机制。(牵头单位:自治区金融工作局、人行银川中心支行;配合单位:宁夏银监局、宁夏证监局、宁夏保监局,自治区扶贫办等;完成时限:长期实施)

(二)编普惠网,做到金融机构覆盖乡镇,基础金融服务覆盖村。充分发挥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型业态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引导各类型机构和组织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各自优势,构建接地气、普惠型的服务网络,为所有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全覆盖的金融服务。

1.发展政策性担保网络。注重建立政府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分级负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四级伞状担保体系,打造与银行合作、支持实体经济、广覆盖的担保网络。有条件的地区组建政府出资为主、独立的、专注于农业的全区农业信贷担保机构。鼓励各市、县(区)多渠道整合各类资金建立“担保资金池”,大力支持、积极指导各市、县(区)担保公司(平台公司)业务工作,确保良好运行,充分发挥各类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牵头部门:自治区金融工作局、扶贫办;配合部门:自治区财政厅、农牧厅、国资委,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完成时限:2017年底前)

2.培育村级互助担保基金。以村为单位,以适当整合的涉农财政资金为引导,以农户自愿出资为主导,以接受社会捐赠资金为补充,培育发展村级互助担保基金。发挥村级领导班子熟悉当地村民情况的优势,成立由两委班子代表、党员代表、大学生村官、“两支一扶”人员、村民代表等组成的管理小组,负责基金筹措、日常管理及风险防控。行政村将互助担保基金存入合作金融机构,与银行合作根据市场具体情况确定放大倍数,为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发展产业提供信贷支持。(牵头单位:自治区金融工作局、财政厅、扶贫办;配合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完成时限:长期实施)

3.充分发挥贫困村互助资金的平台作用。总结全区各地互助资金试点经验,推进贫困村互助资金增资扩面,保证贫困村互助资金规范管理。利用互助资金平台,探索提高贫困村互助资金的使用效能,使其成为现有农村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为贫困地区贫困农户提供最直接、最基础的金融服务。(牵头单位:自治区扶贫办、财政厅;配合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完成时限:长期实施)

4.推进行政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全覆盖。全面推广彭阳县实现每个行政村建立村级金融综合服务站的做法,按照“大村建服务站、小村建便民点”的基本原则,加快行政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点)建设,完善取款、汇款、转账、缴费以及金融知识宣传等基础服务,到2018年,行政村金融综合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具有惠农、支农、存贷一体功能的银行卡,提高农户银行卡使用率;加大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力度,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和同城票据清算系统,畅通资金汇划渠道。(牵头部门:自治区金融工作局,人行银川中心支行、宁夏银监局;配合部门:宁夏证监局、宁夏保监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各金融机构;完成时限:长期实施)

5.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在贫困村增设网点和电子机具力度,加大对老旧ATM机、POS机的淘汰和新型智能设备的投放,提高单点服务能力,着力构建“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对已解决基础金融服务的行政村,进一步改进完善金融服务功能。鼓励涉农金融机构以流动营业网点、流动服务车等多种形式,为金融服务空白行政村提供服务。(牵头部门:人行银川中心支行、宁夏银监局;配合部门: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各金融机构;完成时限:长期实施)

6.提升金融机构科技运用水平。鼓励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客户提供信息、资金、产品等全方位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扩展电子支付渠道,丰富小额、快捷、便民支付服务。加快金融IC卡非接触式受理环境建设。鼓励商业银行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安全单元、支付令牌等创新技术,提升金融IC卡近场支付非接触式交易的便捷性和安全性。(牵头部门:人行银川中心支行、宁夏银监局;配合部门: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各金融机构;完成时限:长期实施)

7.提高现金服务水平和国库服务基层水平。扩大基础现金服务覆盖面,加大反假货币宣传力度,探索开展人民币防伪反假宣传的新途径,建成各金融机构内部统一的冠字号码查询系统;加强残损人民币兑换服务,实现小面额现金供应主办网点覆盖所有乡镇和重点行政村。拓展国库直接支付政策惠农资金的种类和范围,开办“财政+国库+助农取款点”的惠农资金“直通车”业务。组织开展“送国债下乡、助农民理财”等活动,将国债销售额度适度向市、县(区)、乡(镇)、村倾斜,延伸国债现售柜台,提升农民购买国债的便捷性。(牵头部门:人行银川中心支行;配合部门:自治区财政厅,各金融机构;完成时限:长期实施)

8.扩大农村保险服务网点覆盖面。引导保险机构大力发展县域和农村地区保险经营网点,持续加大对农村保险服务网点的资金、人力和技术投入。支持保险机构与基层农林技术推广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各类农业服务组织和农民合作社合作,促进农林技术推广、生产管理、防灾防损、家庭经济安全等与农业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相结合。发挥农村集体组织、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基层机构的作用,组织开展农业保险和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业务,完善农业保险协办机制。(牵头部门:宁夏保监局、自治区金融工作局;配合部门:自治区农牧厅、林业厅,各金融机构,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等;完成时限:长期实施)

(三)建立交桥,把农村产权推到市场上。按照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以农村产权确权、分置、活化为核心,以落实农村土地的用益物权、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为出发点,引导农村各类产权有序流转,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金、资产,增加农业生产中长期和规模化经营的资金投入。

1.设立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在每个县(市、区)设立事业法人的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为农村产权流转服务提供专业化、一站式服务,形成集各项功能为一体的为农服务综合平台。自治区金融工作局指导县(市、区)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监督委员会,完善相关制度,做好风险预警和处置工作。农村产权流转实行免费服务。(牵头部门:自治区金融工作局、农牧厅;配合部门:人行银川中心支行,自治区林业厅、国土资源厅,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完成时限:2018年底前)

2.探索流转农村各类产权。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依托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探索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四荒”地使用权、集体林权、草原承包经营权、水域滩涂养殖经营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含土地)、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农业设施使用权、小型水利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经登记备案的大型农机具所有权、农业类知识产权等各类农村产权的流转业务。本着“先易后难、先少后多、稳步推进、逐步增加”的原则,妥善安排好进入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的流转品种及数量,逐步覆盖全部农村资产、资源。(牵头部门:自治区农牧厅;配合部门:自治区金融工作局、林业厅、水利厅,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完成时限:长期实施)

3.推进农村改革试点工作。积极稳妥推广平罗县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经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稳妥推进金凤区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总结完善青铜峡市叶盛镇五星村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经验,探索形成“保底股金+打工收入+盈余分红”的农民增收新模式。加快推进草原确权登记试点,扩面推开。围绕优质粮食、草畜、瓜菜、枸杞等特色优势产业,深入开展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在服务组织、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和服务机制上实现创新突破。结合产业精准扶贫,选择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开展农业项目资金投改股试点,有效提高农业项目资金使用效率,增加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牵头部门:自治区农牧厅;配合部门:人行银川中心支行、宁夏银监局,自治区金融工作局、扶贫办、林业厅,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完成时限:长期实施)

(四)筑信用魂,把信贷支持落到户上。通过深入开展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创建活动,塑造良好农村信用环境,抓好信用示范市、示范县(区)及示范村建设,培育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提升农村社会风气,增强贫困户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可及性。

1.完善扶贫开发主办银行制度。深入推进《金融助推宁夏脱贫攻坚行动计划》项目的有效开展,规范扶贫开发主办银行筛选、管理、激励、考核等环节,完善支持配套措施,有序增加扶贫开发主办银行数量,发挥扶贫开发主办银行牵头服务和协调沟通作用,充分调动各类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扶贫的积极性。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研发推广“养殖通宝”“网络通宝”“益农贷”等专项信贷产品,探索向全区范围推广实施。(牵头部门:人行银川中心支行、宁夏银监局;配合部门:自治区金融工作局、扶贫办,各金融机构;完成时限:长期实施) 2.做好建档立卡户评级授信工作。以县(区)为单位,制定建档立卡贫困户评级授信方案。各市、县(区)政府牵头,成立由县(区)扶贫部门、乡镇、村级组织、驻村工作队以及县域内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评级授信小组或村级信用协会,充分发挥熟人社会信息优势,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信用评级。对于信用级别符合授信条件的贫困户,银行按信用评级等级对应的授信额度给予相应授信。(牵头部门:人行银川中心支行,自治区扶贫办;配合部门:各金融机构,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完成时限:2017年底前)

3.加快扶贫小额信贷扩面增量。大力支持金融机构向有发展能力、发展意愿、贷款需求、收入保障、诚实守信和生产经营项目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内、3年以下,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财政全额贴息的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对已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3年内继续享受5万元以下扶贫小额信贷基准利率贴息政策,避免出现边脱贫、边返贫现象。对以前进入信用“黑名单”的贫困户进行认真识别,分类释放。对不属于恶意拖欠,逃废银行债务的农户,采取减息收本等措施,在清偿贷款本金后,重新评级授信。对担保人进入“黑名单”的,本人愿意偿还担保责任应承担贷款的,先解除黑名单贷款限制,放宽参考不良信用记录贷款标准,重新评级授信。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正向激励机制。(牵头部门:自治区扶贫办、人行银川中心支行;配合部门:自治区金融工作局、宁夏银监局,各金融机构,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完成时限:长期实施)

4.进一步深化“扶贫保”工作。坚持贫困户自愿投保,扶贫资金保费补贴,提供“一站式菜单化”服务,用商业保险的办法,兜住因病、因灾、因意外返贫的底线。做好重要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农业收入保险等保险创新产品的试点和推广工作,把农业保险作为支持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品种、降低保险费用、提高风险保障水平和贫困户保险意识。建立政府、银行、保险多方参与,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发挥保险增信作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逐步降低政府补助比例,引导鼓励农户自行购买商业保险。(牵头部门:宁夏保监局,自治区扶贫办;配合部门:自治区财政厅、农牧厅、林业厅、金融工作局、葡萄产业发展局、妇联、残联,各保险公司,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完成时限:长期实施)

5.完善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鼓励支持市、县(区)根据本地脱贫攻坚任务需要,设立一定规模扶贫产业担保基金,部分可用于风险补偿。自治区分3年筹集10亿元扶贫产业担保基金,补助到地级市,市本级可安排相应配套资金,以扩大扶贫产业担保基金规模,增强担保实力,撬动银行信贷资金,支持贫困县(区)、贫困人口迁入区后续产业发展。健全完善扶贫产业担保基金使用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基金放大倍增效应,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良性运行。(牵头部门:自治区扶贫办、财政厅;配合部门:自治区农牧厅、金融工作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完成时限:长期实施)

(五)打组合拳,把金融工具链接在产业链上。坚持以金融工具支持产业发展,发挥好“区、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功能,打好财政、银行、证券、保险、担保“组合拳”,引导金融资源向产业集聚。

1.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用足用好扶贫再贷款资金,健全挂钩机制,优先和主要支持带动贫困户就业发展的企业和建档立卡贫困户。鼓励金融机构围绕“扶贫小额信贷模式” “互助资金创新模式” “互助担保基金模式” “东方惠民小贷公司微贷业务模式” “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模式” “商业保险保障模式” “蔡川模式” “农机具租赁”等创新经验,开展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支持金融机构围绕农产品存货、畜禽活体开展仓储抵质押业务。发展订单农业融资、产业链融资和保单质押融资。引导金融机构围绕“1+4”特色优势产业,综合运用直接补贴、贷款担保、贷款风险补偿、贷款贴息、实物租赁、农业保险等方式,创新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方式。(牵头部门:人行银川中心支行、自治区金融工作局;配合部门:宁夏银监局、宁夏证监局、宁夏保监局,各金融机构,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完成时限:长期实施)

2.全面提升和推广金融扶贫“盐池模式”。以产业支撑、信用评级、财政引导、担保跟进、银行支持、保险护航、风险防范和党建保障为主要任务,把行政资源、金融资源和市场资源有效衔接互动起来,对金融扶贫“盐池模式”进行不断巩固和总结提升,增强持续发展动力,形成更加管用、更加便利、更加有效的支农惠农便农金融服务长效机制。(牵头部门:自治区金融工作局;配合部门:人行银川中心支行、宁夏银监局、宁夏证监局、宁夏保监局,自治区扶贫办、财政厅、农牧厅、林业厅、国土资源厅,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各金融机构;完成时限:长期实施)

3.深化移民搬迁金融服务。支持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做好扶贫专项金融债募集资金与扶贫搬迁融资需求对接,完善信贷管理,优化贷款审批程序,合理确定贷款利率,严格贷款用途,确保贷款支持对象精准、贷款资金专款专用。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对安置区贫困人口直接或间接参与后续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借助不断深化的闽宁东西合作机制,加快金融资源倾斜配置力度,放宽来闽宁创业企业融资准入门槛,积极支持闽宁产业园区建设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金融支持闽宁脱贫攻坚示范。(牵头部门:自治区扶贫办、金融工作局;配合部门: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农牧厅,人行银川中心支行、宁夏银监局,各金融机构,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完成时限:长期实施)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自治区金融工作局会同扶贫办建立由财政厅、发展改革委、农牧厅、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政策协调、定期协商、信息共享和风险防控。各地、各有关单位要切实强化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组织领导,切实把实施方案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主要工作原则上要在2018年3月份完成。2018年4月份之后,要巩固扩大经验成效,将示范区建设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形成长效机制,确保示范区建设有头有尾、有始有终。(牵头部门:自治区金融工作局;配合部门:各牵头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完成时限:长期实施)

(二)加大政策支持。支持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在宁夏设立区域性总部、法人机构或分支机构以及数据库、营运、研发、灾备等后援服务中心。支持符合条件的出资人在宁夏设立地方性保险公司、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第三方支付等法人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加大对宁夏的扶贫再贷款、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等倾斜支持力度。充分利用信贷、债券、基金、股权投资、融资租赁等多种融资工具,支持宁夏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支持宁夏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涉农龙头企业上市挂牌。支持黄河农村商业银行在保持市、县级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独立法人地位的基础上,按市场化原则,强化对辖内机构的服务和协同发展能力建设。鼓励大型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增设市、区和县域分支机构,积极参与金融扶贫工作。支持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规范网点建设和完善网点功能,稳步发展涉农和扶贫小额贷款业务。(牵头部门:自治区金融工作局;配合部门:人行银川中心支行、宁夏银监局、宁夏证监局、宁夏保监局,自治区扶贫办、财政厅,各金融机构,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完成时限:长期实施)

(三)建立监测机制。建立健全脱贫攻坚金融服务统计监测制度,完善涵盖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效果、信贷投放、信贷产品、利率和基础金融服务信息的监测体系,动态跟踪监测各地、各金融机构脱贫攻坚金融服务工作情况,为实施政策效果评估提供支撑。要运用信息技术完善地方金融信息动态收集、报送、发布和成果运用制度,建立地方金融统计分析、形势研判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为全区金融扶贫工作提供及时、准确、便捷的统计监测分析数据,提高金融风险重大事件应急反应处置能力。(牵头部门:人行银川中心支行、自治区金融工作局;配合部门:宁夏银监局、宁夏证监局、宁夏保监局,自治区扶贫办,各金融机构;完成时限:长期实施)

(四)开展定期评估。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和相关领域专家对示范区创建进行评估,对评估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及时进行调整,提高示范区创建的系统性和均衡性。制定《宁夏回族自治区推进金融扶贫示范区建设考核细则》,对每项重点任务、每个试点项目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成效和存在不足,进行考核验收和评价。发挥信息中介和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市场化、动态化、专业化的信用评价机制建设,确保示范区创建工作顺利实施。(牵头部门:自治区金融工作局、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自治区扶贫办;配合部门:各牵头单位,各金融机构,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完成时限:长期实施)

(五)强化政策宣传。依托金融有关双向评价奖励活动,大力开展新技术创新产品和服务,推动开展诚信创建活动。积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以及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等公共宣传栏,大力开展金融扶贫政策宣传,增进贫困群众对政策的了解。强化对县、乡、村干部金融知识的培训,提高各级干部金融扶贫意识。要及时梳理、总结金融扶贫工作中的典型经验、成功案例、工作成效,加强宣传推介和经验交流,营造良好的金融扶贫工作氛围。

(牵头部门:自治区金融工作局;配合部门:自治区金融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金融机构,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完成时限:长期实施)

(各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农业发展银行宁夏分行、工商银行宁夏分行、农业银行宁夏分行、中国银行宁夏分行、建设银行宁夏分行、交通银行宁夏分行、邮储银行宁夏分行、华夏银行银川分行、民生银行银川分行、浦发银行银川分行、中信银行银川分行、光大银行银川分行、招商银行银川分行、宁夏银行、石嘴山银行、黄河农村商业银行、盐池汇发村镇银行、原州津汇村镇银行、同心津汇村镇银行、红寺堡汇发村镇银行、西吉汇发村镇银行、隆德六盘山村镇银行,人保财险宁夏分公司、人保寿险宁夏分公司)

第17篇: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2011年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及2012年度工作计划

(XXX市道路运输管理处)

一年来,我处认真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X市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百政发„2011‟11号)和主管部门《关于印发XXX市加快推进城市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以公共交通行业管理相关法规及国家、自治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相关政策为依据,以加快推进我市城市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建设为主题,努力打造“绿色公交、智能公交、优先发展公交”品牌,建设生态文明城区,实现公交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理清思路

城市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我市城市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打造“绿色公交、智能公交、优先发展公交”品牌,是提高道路交通资源利用效率、缓解交通拥堵、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区的重要手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城市化进程、保障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优化调整公交线路、加快车辆更新、应用新能源、推广节能驾驶培训、建设智能调度系统,加快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等措施,构建绿色、和谐、城乡公交一体化体系,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安全舒适、方便快捷、节能环保的公交出行服务,打造XXX生态化宜居城市。

二、加强组织协调,确保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建设顺利进行

为加快推进本市城市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我处班 1

子、各科室负责人、各公交企业负责人加入了主管部门成立的绿色公交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协调绿色公交体系建设有关事项,为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建设顺利进行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工作措施及开展情况

(一)扎实开展绿色公交体系建设宣传动员、布臵工作。一年来,我处先后5次召开会议开展绿色公交体系建设宣传动员和布臵工作,督促公交企业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安全优质型绿色公交传达到广大从业人员,同时通过公共汽车上的LED电子显示屏向社会公众宣传。

(二)加强绿色公交体系建设教育培训工作力度。由我处组织城区各公共汽车、出租汽车企业从业人员开展公共交通节能环保、安全优质服务培训工作,分期分类分批对在岗的从业人员进行绿色公交体系建设培训,使公交行业各类从业人员都能接受不同层次和不同内容的节能环保、安全优质服务培训,提高节能环保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由处机务管理科牵头,培训管理科、公交管理科配合,编制培训大纲,重点对从业人员进行绿色驾驶与维修培训,大力推广绿色节能驾驶技术,组织实施绿色维修工程。同时,在公共交通车辆驾驶员资格培训或岗前考核中增加节能驾驶内容、在保修人员资格培训考核中增加绿色保修考核内容。今年12月份,完成了城区公共汽车驾驶员和维修人员(共200多人)的绿色公交体系培训工作。

(三)开展智能公交管理系统建设。

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认真贯彻《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平台技术要求》和《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技术要求》行业技术标准的通知精神,筹建全市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总平台。该平台拥有强大的附加功能,在出租汽车行业中可实现“电招”、营运数据统计、违章协查、安全监控、失物查找、路线查询、自动报警、拍照等服务和管理功能,解决出租汽车“营运盲目性”的问题,提高里程利用效率,降低燃油消耗和经营成本;在公共汽车行业中实现智能化信息化调度和自动报站,及时掌握各条线路及车

辆、站点的营运动态信息,对各条线路上营运的车辆实施自动调度和人工指令调度。通过应用智能公交管理系统,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及时获取真实、可靠的营运数据和客流信息,为线路优化调整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升公交服务档次和品位。2011年度,城区市鼎诚公交公司已将GPS监控调度系统普及应用到公共汽车上,实现了智能化调度和自动报站,及时掌握各条线路及车辆、站点的营运动态信息,派出到各条线路上进行监督管理的人员全部“下岗”;新都出租汽车公司已对现有GPS监控平台进行了升级,为接入市级监控平台作准备。

(四)优化调整XXX城区现有公交线路网。

本着“优化城区,拓展外围”的原则,进一步调整(改线或新开通)市区内线路,逐步消除市区线网盲区;开通新线路或延伸现有线路,扩展线网覆盖面,形成快线、干线、支线衔接合理,换乘方便的公交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区大公交格局。2011年度按规定程序完成了XXX城区公共汽车优化化调整方案,但由于XXX城区部分路桥新建、改建尚未竣工,导致部分线路至今无法调整或开通。

(五)加快推进城乡客运协调发展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组织人员从今年3至4月份开展全市客货运输及公共交通行业调研工作,调研内容包括各县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存在问题、改进意见或建议以及短途客运公交化改造、城乡客运协调发展可行性探讨等。今年来,根据XXX城区公交线路优化调整方案,城区2月份已完成XXX至XXX小镇线路公交化改造工作,即将公交线路延伸至XXX小镇,10月份完成延伸公交线路至塘兴村工作,延伸公交线路至四塘镇工作正在筹备当中。

(六)推广应用先进科技和新装备,加快调整公共交通运力结构,提高运营效益和服务质量。

从2011年起,全市新增或更新的公共汽车须符合“四低”标准,即低地板、低噪音、低排放、低能耗,装用电控高压共轨高效节能环保的柴油发动机或混合动力新装备,尾气排放达国三以上,从根本上解决城区公共汽车尾气排放黑

烟问题;更新的出租汽车须具备“双燃料”功能,尾气排放达国三以上。督促公交企业做好运营车辆的检修保养工作,确保车辆技术状况良好,油耗和尾气排放符合国家标准。同时,督促供气企业年内完成中心城区出租汽车加汽站(油改汽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出租汽车行业油改汽工程。

2011年XXX城区和平果县新增或更新的65辆公共汽车全部按“四低”标准配臵。因征地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计划2011年完工的XXX城区出租汽车加汽站(油改汽工程)不得不延缓施工。

(七)指导驾培机构积极实施教练车辆“油改电”改造 2011年末共有29所培训机构的58辆教练车完成了\"油改电\"技改项目并投入使用。该项目的应用及推广,教练车的尾气排放达到了零排放,有效缓解燃油紧缺、气体排放及噪声污染等问题,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四、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由于资金、办公场地尚未解决等原因,本市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总平台建设没有完成。

(二)各县公共汽车线路网优化调整工作滞后,营运调度、运力调配等工作有待改进和提高;城区公共汽车线路网优化调整工作、营运调度、运力调配等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三)绿色公交体系建设宣传和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2012年工作计划

(一)争取在资金、技术、建设场地等方面得到市人民政府和上级管理部门的大力扶持,尽快完成全市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总平台建设任务,完善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基础设施。充分发挥GPS系统总平台的监控调度作用,加强运营组织和运力调配,方便乘客乘车和查询遗失物品,最大限度发挥公交资源优势,提高公共汽车实载率和出租汽车里程利用率。

(二)督促、指导各县开展公共汽车线路网优化调整工作和加快推进城乡客运协调发展工作,进一步构建绿色、和

谐的城乡公交一体化体系。择机开通XXX至四塘公共汽车线路;年初完成平果至太平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任务。

(三)加强绿色公交体系建设宣传和节能减排培训工作 广泛开展公共交通节能培训工作,使公交行业各类从业人员都能接受不同层次和不同内容的节能培训,提高节能意识、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尤其要对驾驶员进行节能驾驶技术培训,并在公交车辆驾驶员资格培训考核中增加节能驾驶考核的内容。拟在2月底前分期分批完成城区在营出租汽车驾驶员绿色公交体系培训工作。

(四)开展节能减排评比活动,在公共汽车企业内部开展同一线路同一车型平均每1000车公里油耗评比,对优胜者(前三名)给予奖励。

(五)若条件成熟,立即推进公共交通车辆“油改气”等能源改造工作。

第18篇:青岛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

青岛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行动计

(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推进我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到2017年全市示范区建设主要指标基本达到现代化水平,根据《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农计发„2009‟33号)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办法(试行)》(农办计„2013‟97号),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依托城镇、服务城镇、城乡一体的发展思路,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创新发展,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协调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坚持绿色发展,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开放发展,构建国际化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共享发展,扎实推进农村改革,让农民更多分享现代化建设成果,把青岛市打造成为“产城一体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规划引领。坚持在城市发展大局中全域规划、整体布局,以《青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依据,搭建“一轴三片、四区多点”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总体框架。

——坚持产业导向。坚持把地产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作为示范区建设的首要任务,重点发展粮食、特色园艺、蓝色渔业、都市型现代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主导产业发展水平。

——坚持生态优先。实施《青岛市耕地质量提升规划》,通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农业资源向节约、集约、循环和永续利用转变,促进环境明显改善,实现农业由生产向生活、生态转变,提高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科技创新。充分发挥青岛科技资源集中、技术人才聚集的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结合,实现农业产业跨越式发展。

——坚持产城融合。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与

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依托大沽河流域、滨海沿线和丘陵山区等区位优势,把拓展多种功能作为青岛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在示范区建设中着力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产城融合。

二、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7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产业集聚布局基本形成,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农村改革实现突破,全面通过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验收。具体目标为:

(一)主要农产品供给保持稳定。通过建设农业功能区,持续提升农业产业,主要农产品保持自给有余。到2017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20万吨左右,全市口粮自给率、谷物自给率分别维持在100%和90%以上。蔬菜总产量达到800万吨左右,花生总产量达到35万吨以上,果品总产量达到80万吨;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10万吨以上;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40万吨。

(二)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追溯、执法、应急处置和品牌培育机制,实行最严格的产地准出制度。到2017年,“三品一标”农产品总量超过90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超过90个,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超过90个。“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产量比重达到70%以上,蔬菜、果茶等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程度提高到80%以上,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5%以上。

(三)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基本建成。到2017年,重点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70%,玉米机收率达到9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达到65%左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3,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例达到45%;设施农业面积达到70万亩以上;重大病虫害预报准确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显著提高,达到70%以上,猪鸡等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渔业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四)农业产业经营体系日趋完善。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3.5:1以上;农户参加合作经济组织比重达到40%以上;种植业适度经营规模比重达到70%以上,粮油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85%以上。主要畜禽规模化养殖和渔业养殖工厂化、标准化水平达到85%以上。远洋渔业年产量超过3万吨,发展8处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加工基地。

(五)农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和环境得到较好保护,土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到2017年,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化肥施用强度降低到374千克/公顷以下,林木覆盖率稳定在40%以上,林木蓄积量达到1082万立方米以上。

(六)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到2017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3%左右,农业增加值达390亿元,劳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7万元/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5万元左右。农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初中以上比重)达到85%以上。

三、主要任务

按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要求,围绕青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重点实施十大工程。

(一)农业基础装备水平提升工程。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耕地保有量不低于国家批复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的指标数。建设高标准农田100万亩,设施蔬菜、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水肥一体化推广示范面积10万亩,完成基本农田整理50万亩,建设保护性耕作工作示范区135万亩,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50处、标准化水产养殖场2万亩。积极推进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和农业全面机械化,实施深松整地普惠制,实现适宜耕地全覆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力推广管道输水、喷微灌等先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各区市选择1-2个基础装备条件好、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城乡一体发展较好的镇(街),集中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

(二)彩色粮仓建设工程。推动粮油、高效设施、现代畜禽、沿海现代渔业四大现代农业功能区建设。通过耕地数量与质量保护工程,实现粮油稳定增产,稳定金色粮仓。通过实施蔬菜良种基地建设项目、高效设施蔬菜产业带建设项目和蔬菜市场体系建设项目,打造具有青岛品牌特色的绿色粮仓。推进都市型高端特色现代畜牧业建设项目,稳定生猪、家禽、奶牛养殖,突出发展肉牛、肉羊、肉兔养殖,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推进“蓝色粮仓”建设,打造远洋渔业生产基地、水产健康养殖基地、渔业资源养护基地、水产冷链物流基地、水产加工出口基地、水产良种繁育基地,提升蓝色经济发展。继续实施十大绿化工程,打造南北平衡、东西互补、城乡一体的生态间隔新格局。

(三)农产品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健全覆盖主要农作物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创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市。加快“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强化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开展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实行最严格的产地准出制度,把重点生产基地、示范园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全部纳入监管范围。完成15家以上养殖企业产品二维码追溯试点,实现地产农产品生产可监管、售后可追溯。规范生猪定点屠宰,开展肉牛、肉羊、家禽定点屠宰场试点,落实检验检疫同步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收储运环节的监管,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有效衔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和装备建设。

(四)实施种业振兴工程。以建设种业强市为目标,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开展现代种业企业培育工程,大力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示范推广能力和市场监管服务能力。积极引进规模大、技术领先、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型种子企业,带动青岛种业实现蜕变式发展。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新品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供种保障能力。在花生、蔬菜、蓝莓等优势作物和特色苗木花卉上打造全国一流的种业科研创新中心,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到90%以上。

(五)产业融合发展工程。促进农业与加工业融合发展,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建立密切合作,在全市创建200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支持屠宰加工企业一体化经营,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促进农业与流通业融合发展,建设15个档次较高的农产品批发流通市场,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展网上交易、定单交易和电子统一结算业务,推进订单生产和“农超对接”。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培育农旅、林旅、文旅融合、农村社会养老等新业态,培养一批高素质从业人员。重点培育20家星级休闲农业企业,建设50个精品休闲农业观光园、10个生态农业科普园、20个渔耕体验活动园,5条山地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构建起更加完善的“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园游网络,满足不同层次、规模和群体的旅游消费需求。

(六)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建立市级示范农户家庭农场和市级示范合作社名录。创建2000家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加快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行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制度,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突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等三类重点,每年分类培训3万农民,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支持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优秀人才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

(七)“互联网+现代农业”工程。推进“互联网+生产”行动计划,建设现代农业物联网应用园区500个、智能农机合作社200家,100万亩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实现智能控制,完善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互联网+经营”行动计划,培育年交易额1000万元的农业电商企业100家,规模化智能化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500家,农业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以上。实施“互联网+服务”行动计划,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信息进村入户、农业技术推广,实现农业信息服务站全覆盖。实施“互联网+管理”行动计划,加强农业政务系统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互联网+创业”行动计划,培育10万农业创客,促进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加快催生农业新生业态,构建“互联网+农业”生态圈。

(八)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工程。加强农业科研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科研攻关,突出农机农艺配套、膜下滴灌、快速诊断检测等稳产增产和抗灾减灾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和商业化育种和应用技术研究。完善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建立小麦、玉米、花生、果品等十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广“1+1+N+N”(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技术服务模式,形成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加强基层技术培训体系建设,每年建设100处社区学校或田间学校,基本构建起覆盖全市农村的基层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健全村级“四员合一”队伍,有效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九)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改善农业灌溉水水质。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农药、化肥利用率提高10%以上。大力推广以秸秆还田覆盖,免耕或少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全市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主要蔬菜、果品、茶叶、食用菌生产基地绿色防控全覆盖。全面实施农作物秸秆禁烧,建设运行一批除机械化还田外的秸秆多元化综合利用项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650万亩,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达到400万亩,绿色防控面积达到200万亩。

(十)生态保护和提升工程。大力推进造林绿化,积极开展河道涵养林、山体修复林、重点通道林、农田防护林、沿海基干林、万亩生态林、森林公园、石坑生态修复、湿地修复、中幼林抚育、封山育林等林业建设工程,推进生态重建,打造南北平衡、东西互补、城乡一体的生态间隔新格局,构建起优良的国家级森林城市生态体系。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为重点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和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名单附后),全面协调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具体负责制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和支持政策,统筹推进示范区建设。各区市也要建立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区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制订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协同工作机制,确保示范区建设项目扎实推进。

(二)完善支持保护体系。突出农业生产资源要素、技术要素、产业发展等要素集成,以功能导向整合资金使用,扩大“绿箱”支持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加强涉农资金整合,支持示范区项目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青岛农业担保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探索政银互动、银企合作、银农对接等农业金融服务新模式,吸引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支持示范区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实施政企联保、扩大农保范围,提高政策性农保覆盖面。

(三)压实工作责任。将示范区建设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区市、镇街政府,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实行全市示范区目标督查考核全覆盖,将示范区建设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对资金落实情况、项目建设进度和效果,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等各项工作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建立“月调度、季通报、半年督导、年度总结”制度,确保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四)深化农村改革。在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基础上,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构建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推进村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镇级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继续完善农村“四权”抵押贷款制度,赋予更多农村产权融资权能。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开展各项改革试点。

(五)搞好宣传发动。利用各种渠道和媒体,做好本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宣传工作,营造各方重视、条块结合、合力推进本市示范区建设的氛围,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把示范区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及时总结宣传建设过程中涌现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例,夯实我市示范区建设的群众基础。

第19篇:发挥政协优势,助推示范区建设

发挥政协优势,助推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当前,我省举全省之力推进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政协应该发挥自身独特优势,积极作为,一方面要利用全国政协、省政协这一平台,通过提案、社情民意、联合调研视察等方式,把示范区建设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和地方发展的要求,向中央、省有关部门反映,紧紧围绕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向国家部委、省直有关部门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的支持,另一方面加强在政策制定等方面调研,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一是在深化金融改革创新中发挥作用。争取相关部门支持东湖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在非上市股份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的试点中首批挂牌转让,支持在武汉设立区域性的场外交易中心等。尽快启动信用贷款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增加科技保险险种,发展科技再保险,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行集合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促使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建立风险投资引导、融资租赁、贷款担保风险补偿等机制,设立中小企业贷款互助合作基金和“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商业银行在

示范区成立服务科技企业的专业支行,抓紧筹备设立光谷银行,启动中小科技企业征信评级体系建设,申请建立全国低碳经济试验示范区,并在高新区设立低碳产品认证中心。

二是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上发挥作用。湖北省是科技大省,但是大量的科技成果并没有在本土转化。改善东湖示范区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建立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参与产业化基地的建设,为企业的产业化提供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如呼吁相关部门支持华工科技、武大有机硅、武汉理工新能源等一批在汉部署院校所属企业、启动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改革试点。积极推动有关企业将研发机构设在东湖示范区内,将生产基地建在武汉城市圈及省内其他中小城市,有效发挥东湖示范区对周边区域及我省其他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在推动产学研结合上发挥作用。加大政府支持产学研结合的力度,通过投入引导和政策激励并举的方式加大对产学研联合创新的支持,鼓励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项目或课题为纽带,开展合作创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机制。目前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正在北京中关村开展4项税收优惠政策试点,希望相关优惠政策在东湖示范区进行试点,进一步激励示范区内的企业以及吸引更多创新创业项目。创新产学研结合的组织模式和运行

机制,鼓励涉足同一产业的企业与科研、技术开发、人力资源培育单位结成共同利益联合体,企业出资金、出题目,高校出人力出智力,以需求为导向,联合研发共性技术,联合建立研发平台。

四是在引进人才、服务人才上发挥作用。发挥政协为企业、为委员服务的作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做好牵线搭桥等各项服务。推动建立高层次创新型企业家培养平台,重点培养有发展潜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企业家,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加大奖励力度和政策优惠,努力在示范区聚集一批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推动制定和规范科技人才兼职办法,引导和规范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支持企业为高等院校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吸引优秀博士到企业从事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实行股权、期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落实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科技奖励、职称评聘等人才激励政策。以邮科院、中冶南方、华工科技等企业为重点单位,务求在股权激励试点上有重大突破,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股权和分红权激励改革,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

五是引导示范区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具有独特的创新优势,能够提高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有助于企业通过相互学习来改进技术及服

务。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要充分利用先行先试权,综合考虑自身的科教资源、发展基础、配套条件和优势产业,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力争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有所突破,引领、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20篇:农机化五大示范区[点]建设工作汇报

2006年,我局根据州农机局继续抓好农机化“五大示范区(点)”建设的通知精神,按照《农机化五大示范区点建设的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的要求,积极开展农机化“五大示范区(点)”建设工作,现就我县2006年上半年农机化五大示范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daodoc.com 找范文,到xiexiebang.com]

一、加强对五大示范区(点)建设的组织领导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我县十分重视农机化“五大示范区”的建设,始终把农机化“五大示范区(点)”的建设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点来抓,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我县示范区建设工作,成立了以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农机局和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农机化五大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示范区建设的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示范区建设的具体事务,还成立了由负责推广工作的局领导任组长,推广站及示范区乡站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负责示范区建设的技术指导工作,制定了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为把工作落到实处,在今年的农机化工作会议上县政府分管领导与示范区建设乡签定责任书,将责任落实到乡、村、户,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

二、结合实际,合理选项,高标准,严要求做好示范区的规划建设工作

在示范区的选择上结合我县的种植业结构和产业化现状,确定了粮食优质高产机械化示范区,特色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牧草收获加工机械化示范区,农机经营者协会示范点。在示范区的建设上,严格按照“五大示范区建设实施细则” 的标准,做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提高科技应用率,高标准,严要求,努力把示范区建成优质高效的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今年我县重点抓了以**村为主的特色农业生产机械化示范区1500亩(示范田500亩)及**村为主的粮食机械化高产示范区1000亩(示范田150亩) 。年初,县农机化工作会议上,分管农业的县领导与各乡签定了农机化“五大示范区”和“科技兴农机”责任书,由农机局负责制定了“粮食和特色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及示范区农机作业要求,将责任落实到了村、户。

一是做好对农机户和示范户的培训工作,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农机化新技术的优越性,提高其应用农机化新技术的积极性和科学种田意识。根据土地墒情县农机局分别于4月1日,4月20日在 *******村举办了亚麻种植机械化作业、玉米机械化作业培训班,农机局领导和农机农艺技术人员为参加培训的农民讲授了建立农机化示范区的目的,农机作业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的突出作用,大马力拖拉机耕整地作业,专用亚麻播种机作业,机械收获,亚麻种植农艺要求等内容,从而引起了广大农民参与示范区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了科学种田意识。

二是为确保示范区的作业质量提高新技术的应用水平,通过示范区乡、村和领导小组协调,组织最先进的农业机械投入到示范区的生产作业中。在特色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上,严格建设标准,采用了目前我县最先进的大马力拖拉机(东方红-1204型)、整地机械(动力旋转耙)等机械设备,同时,为了保证播种环节也能达到示范作用,在州农机局的协调下从新源县调用了一台专用亚麻播种机,从机械作业上保证了示范区建设的规范化。

三是示范区建设技术指导小组成员分工负责,在生产作业的各个环节进行技术指导服务,为示范区农户解决技术难题。为了保障示范区各个作业环节按建设标准进行,县农机局成立了*农机化示范区技术指导小组,在县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从调配先进机具、选择地块、统一种子、按标准耕地整地、按时播种、田间管理等方面为示范区乡的建设工作给予了积极指导和配合。

四是对示范区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作法及时进行宣传报到并通过召开现场会进行大力推广提高示范区辐射度,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除了宣传培训种植户和农机户外,县农机局分别于4月14日和28日在***村,***村召开了现场作业演示会。在选择良种、药剂拌种、统一耕作、精少量播种、田间管理等一系列管理措施上与农艺技术人员一起跟踪服务,掌握真实数据,规范了档案建设。同时,为了规范示范区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解决当地农机化薄弱的现状,使示范区建设正常运作,县农机局从业务经费里拨出3000元用于示范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为进一步扩大示范区面积奠定了基础。

通过实施农机化“五大”示范区建设项目,给农牧业生产带来了明显变化。一是带动了我县农牧机械装备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快速发展。去年,全县引进各种新型农机具205台,其中大马力拖拉机54台,联合整地机15台,动力驱动耙1台。今年通过中央购置补贴引进动力驱动耙7台。二是提高了农牧机械科技在农牧业生产、农牧民增收中的贡献份额。仅去年全县完成农机经营总收入7080万元,机械化带动农牧民增收达40元。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示范区的建设经费不足,影响了示范区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是有个别乡村领导对示范区建设的认识不足,工作进展较缓慢。

2006年6月2日

示范区建设范文
《示范区建设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