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读书与教书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11 15:00:3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读书与教书

读书与教书

古人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若不是如此,司马迁怎能写下著名的《史记》?爱迪生怎 能获得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曹雪芹怎能写出《红楼梦》?正因为他们饱读诗书,不断获得知识,增长见识,才可以有如此巨大的成就。所以说,读书能为知,为己,为人。

可是,实际情况表明:虽然大家都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但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课外阅读尚处于一种消极、盲目、低效的状态。为了改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让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课外阅读,作出正确有效指导的任务势在必行,在我校的快乐读书活动中我和我的学生都有了很大的收益:

(一)、激发兴趣,树立成就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这样说过:“没有任何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就会千方百计去阅读。因此,不断地变换手段来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而成就感往往就是兴趣阅读的动力。

1、设疑诱读法。

主要针对故事性较强的作品,我利用紧张的故事情节,设置悬疑,引起他们迫切阅读的好奇心。例如,在指导阅读完7册语文第三组4篇童话后,我讲了《巨人的花园》的童话故事,趁机激发同学们阅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故事》等。学生在这样的诱引下,情绪高涨,阅读质量很高。这种巧用故事悬念可以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故事学生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精彩的故事情节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令人感动、或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时,教师嘎然收声:后面的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有一次我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精彩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的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竞赛促读法。

主要针对语言美的作品。在阅读之前,我就开展学习竞赛;规定比赛朗读文章的精彩片断,看谁读得最正确、最流利、最有感情;或者指定背诵文章的某一部分,看谁背得快,背得好。把阅读活动转化为一种竞赛活动,在竞争中激发阅读兴趣。这种方法我试过多次,每次效果都不错。

3、追溯扩展法。

主要针对知识性的作品。在阅读前,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中提炼出一个话题,引导学生到课外书中去搜集其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链,而后向全班同学汇报,达到互相交流,提高兴趣的目的。例如:在学生具备了“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一知识点时,我又提炼出一个话题: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发明,分别是谁发明的?学生带着问题,到课外去搜集资料,等到汇报交流的时候,我惊呆了:贝尔发明电话,张衡发明地动仪,爱迪生发明电灯……应有尽有,通过这次交流,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越来越强了。

(4)奖励评价法

两周评比一次,只要能将你两周所看的内容简要复述给同学听就得“一颗星”,学期末写出读书心得被评为“读书小标兵”“课外阅读小博士”、“课外阅读小硕士”、“课外阅读小学生”。。。。。

(二)授之以法,指导阅读

(1)浏览性阅读(趣味性阅读)。

主要针对一些长部头的书籍,例如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民间故事》《童话故事》等。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要求可放宽,只作走马观花的浏览。这种阅读不受时间限制,比较轻松,而且文艺作品故事性强,有很大的吸引力,阅读速度自然加快,读后掩卷而思,也有不少可回味品评的东西。

(2)吸收性阅读。

以获取读物中的知识为目的的阅读称为吸收性阅读。主要针对知识性读物。因为对待此类读物既不能追求快速,不能观其大略,也不是语言优美的篇章,适合背诵积累,而是要理解每个知识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这类阅读要指导学生阅读多个人的作品。鲁迅曾说“只读一个人的书是不好的,这样,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小学生的崇拜心理较强,整日抱着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作品不放。学习了《再寄小读者》,引导学生读冰心的散文集《寄小读者》;学习了《凡卡》,引导学生读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等等。

(3)细品型阅读(精读)。

针对语言精美的读物,要求学生细细品味,感悟语言的优美,并背诵、摘抄来帮助记忆积累,积淀语言,培养语感。

(三)指导写读书笔记,学会批批注注

学生在阅读时常遇到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精辟的语句、名人名言等。要及时做好摘录笔记,写心得笔记,(即读后感)要求可低些,写时只要抓住原文的要点,写出自己的感受、想法即可。

学生在阅读时还要使用常用的符号在书上作批注。如:用“‖”表示分段,“│”表示分层;“ ”表示重点词句,“―――”表示优美词句等。读、写、批、划、注。课外阅读极具个性化,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既因人的习惯而定,也因阅读内容、目的、指向而定。有的课外阅读只限于读,有的要写读书笔记,填写周(月)读书卡,有的需要在上面批一批、划一划,遇到疑难词句,还要在查字典或请教别人后加上注释。在课外阅读中获得语言材料,这是语文课标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尤其,当遇到一些语言优美、内容精彩的句、段、篇时,又需要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将它们反复吟咏甚至背诵下来。

(四).摘录批注法。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及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格言警句、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累进自己设立的“语料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将报刊杂志中的好文章剪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五)课标中必读书目的检测

小学生受童话启蒙的居多,因而,童话类的书一直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最爱,尤其在中、低年级。因此.学校有必要结合各科课堂教学及各种主题读书活动,将优秀的记叙文、诗歌、散文、科普小品、小说、人物传记、旅行记等推荐给学生。如少年版的四大名著;现代作家的小说《草房子》及《五三班的坏小子》等;郭沫若、冰心、泰戈尔等国内外名人诗歌选;毛泽东、林肯、爱因斯坦等伟人及

名人传记。多体裁的课外阅读会让学生在小说的真情世界感受真、善、美,在传记的人物传奇经历中体悟成功的苦与乐,在诗歌的韵律中变得越发灵秀??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要及时了解,学生读了多少?读得如何?教师要了如指掌,以便及时调整,进一步指导。检测方法教师可以根据课标推荐的必读书目,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形式可以多样,如:讲故事式、内容简介式、情况汇报式、表演式、复述式摘抄展评式、书评式,读后感、、、、、、

小学阶段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间,学习语文不能仅限于课堂。语文教师是学习语文的引路人,教师应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这份时光,尽可能地阅读、背诵,在人生的道路上做有意义的准备,积淀,指引学生最终走进语文学习的立体性、综合性的大课堂。

推荐第2篇:《教书·读书》读后感

读《教书·读书》有感

初次看到冷玉斌冷老师这本书时,我被封面深深吸引了。“教”和“学”重叠在一起。正如冷老师书中所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归根到底,决定于两件事。一是学习与汲取,即“读书”,二是实践与反思,即“教书”。一天天读书,一天天教书。

喜欢读书,坚持读书的人,应该是淡泊的人,冷老师是一位憨厚而低调的乡村教师。即便他已经拥有“国培计划”北大小学语文课程开发及教学指导专家的头衔,依然安心自在地在一个宁静小镇生活、教书、读书。这是一种安逸的情怀,不急功近利。也许,很多人不理解这种选择,明明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明明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就连冷老师身边的很多朋友也劝他“赶快出来”,他为什么不为所动?其实,冷老师是富有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亦如俞洪敏在某次演讲中提到的,读书给他带来了情怀、胸怀、和气质。这是一个人能把事情长久做下去的最好的三个动力。由此,读书,成就了冷老师的厚积薄发,滋养了他的心灵,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因为大事的焦虑、烦躁、气恼、悲愁以及一切将他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瞬间烟消云散。所以冷老师即 使身处乡村,依然自得其乐,享受读书的孤独与快乐!

我想,这正是我们年轻教师所应追求的,对于读书的渴望,对于内心平静的渴望。读书,不能“取二三诗文务求滚瓜,铭三五散句惟求烂熟”,不能断章取义、囫囵吞枣。读书,就该像冷老师一样,真读!当今浮躁的社会,心静淡泊者胜出。

喜欢读书,坚持读书,实际是与作者的一次次对话,书中有人,人在书中,汲取书中养分,滋养生命与智慧,在实践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坚持阅读何尝不是终身学习的要求?教师,本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新时代发展下,信息的广泛及快速传播,不断推动教师积极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继承无数教育先贤优秀理论思想的基础上,读书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远。古有孔子杏坛讲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学而时习”,言传身教,一部《论语》成就万世师表。《师说》,去璞存真,用简洁朴实的语言道尽师者使命。《大教学论》班级授课制,不光有理论指导,也有我们沿用至今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走班制,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借鉴的经验?一切教育经验的取得和传承、一切教育方法的发展与改进何尝不是在督促我们——读书、实践!

然而,尽信书不如无书。斜塔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西欧人信奉多年的“真理”在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落地之时轰然倒塌。千年“真理”尚且如此,更何况是面对着有主观能动性的孩子。教育是充满创造性的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用不变的理论来面对变化着的孩子,用千篇一律的方法来面对独具特色的人,那样,教育也只能成为生产机器的机器。因此,青年教师们我们需要用一种审视的眼光和高度来研究教材,做好对教材的多元解读、创造性解读,非照本宣科。同时,秉持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正如冷老师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读书、教书、反思。

冷老师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诠释了教育的真谛、教师的使命与责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引着教师们的前进方向:一天天读书,一天天教书!

一天早晨,捧着这本书在地铁里阅读,被崔永元和教师们的精彩对话所吸引,一不留神竟坐过了站。北京十一学校的教师,确实够有魅力的。

十一学校始终不断地在进行着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将自己的优秀教师遴选出来,为他们举办教育教学思想的展示活动,让更多的人们从不同的视角来了解十一学校的变革,了解教师们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学校将该活动冠名为“课堂里走出教育家”,每次都邀请崔永元来主持,从2014年到2016年,先后有11位教师通过这一平台展现各自的风采。

每位教师的展示基本上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学校为这位教师精心拍摄的大约10分钟左右的视频,生动活泼地再现校园生活、课堂教学、师生活动以及教师在教育改革中孜孜以求的探索和实践;二是教师的主旨演讲,向大家阐述自己的教育观念,遇到的各种难题以及破解难题的途径和方式;三是亲情互动,邀请教师的子女、家属以及学生、同事、老师等来到展示现场互动交流,从更多的细节凸显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崔永元以他一贯的机智幽默、亲切活泼的主持风格,为这一活动增添了不少的色彩。

一、阅读的意义

名师成长的路径各不相同,但还是有一些共性的东西是很值得大家借鉴的。对阅读的重视,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名师所具备的共同特征。

十一学校的这些名师在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的过程中,也不约而同地谈到了阅读。王笃年老师认为,自己能够立志做一名中学教师,就是因为“阅读成就了我”。在上大学期间,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参加工作之后,他在系统研究苏霍姆林斯基重要著作的同时,有进一步研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等系列教育名家经典著作,也因此确立了自己化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在课程教学领域有了相应的基础之后,王笃年老师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皮连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以及加涅、奥苏贝尔等认知科学的相关理论,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闫存林老师更是“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喜欢上阅读,爱阅读的孩子永远是永福的。”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动身阅读的良好习惯,他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包括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在“豆瓣”上创建读书平台,和学生一起聊与阅读相关的话题,在课堂上朗读经典作品让学生从中感受文章所带来的多元理解,带领学生将相关的作品进行改编并演出,在亲身实践中体会作品的韵味„„

教师自己喜欢阅读,并且以身作则,才有可能让学生也爱上阅读。十一学校的这些优秀教师,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身体力行,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表率。

十一学校取消行政班,建立起一个个学科教室之后,学生每人一张课表,可以只有支配的时间多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多了。但时间就像手里的沙子,要想将其抓牢控制住很不容易,如何有效地利用时间、如何提升阅读的质量也是各学科的老师们一直关注的重点。他们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规划,从一节课的规划到一天的规划,从一周的规划到一学期的规划,着力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一个具备自我管理能力的人,自然也会不断调整自己的阅读策略,提升阅读的品质,让自己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人们已经很难用自己所掌握的这些现有知识来面对未来、应对未知世界的挑战。而养成阅读的习惯,其实就是为我们自己、也为学生提供了一把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

二、改变的力量

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如此的熟悉,以至于大家并不觉得它有什么不妥。但这习以为常的教学究竟有多大的效果,是否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多少教师对此做过深刻的反思呢?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坐在教室里,他们有不同的学习基础,有对学科不一样的兴趣和志向,但却要在相同的时间里做相同的事情,这本身就凸显出整齐划一的课程教学管理与风格迥异的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途径,一是小班化,二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开展学习,而不是始终跟着老师亦步亦趋。

十一学校在几年前开始了这样的探索和实践。取消行政班级、学科按照不同程度分层、建立一个个的学科教室„„学校最担心学生在这样的变革中出现混乱和迷茫,并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最终发现最难改变的其实还是教师自己。班级里的学生少了,按理可以因材施教了,但教师们还是喜欢从头讲到尾;有的老师看上去关注到了学生的实际,也做出了相应的安排,但很多都是教师自己一厢情愿的安排,学生并不认帐。

在这样的过程中,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就显得非常关键了。王春易老师在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中,也有很多的迷茫。她33岁就成为特级生物教师,对生物课程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总是能够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学生。但现在课堂不再是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了,改革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踩到脚底下去了,而展示给学生的都是自己不成熟的那一面。面对这样的情况,她哭了很多次,流了不少泪,但她坚信,教育改革的这个方向是对的,我们不能再向过去那样对学生的成长大包大揽,一定要给学生的自我成长搭建更多的平台。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自己必须首先改变。为此,她一次次地问计与学生,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学生的展示需求,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手段和策略。看到学生会阅读了、会做笔记了、会画图了、会反思了、会提问题了,她就觉得是自己获得了新生一般。她的一段演讲让我印象深刻:“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师都要改变,越是爱讲,越是会讲的老师越要改变。为什么?因为教师讲得越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就越少;教师讲得越清楚、明白,学生自主钻研、思考、探究的意识就越弱,到最后,学生也就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曹书德老师在语文课堂上的改变,更是值得老师们学习。遇到非常聪明的学生,你说一件事情他立刻就会给出答案,在课堂上根本安静不下来,这样的境况相信很多老师都经历过,曹老师给他设计单独的学习计划,让他自主学习,通过个别辅导来解决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矛盾。布置同一题目要求学生完成某种类型的作文,是教学的一种常态,到了曹老师这里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有学生不喜欢借景抒情类的文章,但对科幻类的作品非常喜爱,他就鼓励学生科幻作品;有学生非常喜欢推理类的作品,他支持学生的这一喜好,赞同有相同志趣的学生成立读书小组,就推理类作品展开研究,并鼓励他们创作推理类的小说„„改变统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统一的作业要求,这些针对学生实际的变化和处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得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一点点的改变,就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对此,我深信不疑。

三、做事的标准

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衡量的标准很简单,即看是否有利于学生。如果这件事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就要好好去做,如果不利于学生成长那就不能去做。

《翻转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一书的作者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件事情:在他还是一个年轻的物理学教授时,曾经非常努力地讲授了一系列激动人心的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他自己也引以为豪。但有一天,有一位毕业生来到了他的办公室,语气中透出愤怒和悲哀,“你把我的生活给毁了!”“这是怎么回事?”“我上大一时选了你的课。因为你把物理学讲的那么趣味横生,我才决定选物理学作为专业,直到上了高年级我才意识到,自己实际上对这个科目兴趣不大,我得才能和目标在别的方面。就是因为你,我的整个大学都被浪费了。”

如果有学生这样来和你交流的时候,不知道你会怎样想?周志英老师对此曾感慨的说:“优秀的教师更有可能让学生迷失自我。”在很多时候,学生就是因为“亲其师”然后“信其道”的,我们也常以此来评判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但因为很多中学生很不是非常明晰自己的志向,缺少生涯发展的规划,教师也很容易把学生带到他自己并不擅长的发展道路上,会给他今后的发展到来麻烦。学生仅仅“信其道”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要“明其志”,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志向与所信的“道”是否相匹配,让学生避免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弯路,这才是真正的有利于学生,真的在做“以为人本”的教育。

学生在课堂上顶撞了老师,学生不遵守相关规定、经常自说自话自行其是„„李亮老师作为学生的教育顾问,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违反班规校级的孩子。是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给他们批评教育,还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自己通过反思和醒悟,来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或错误?李亮老师选择了后面这条路,也因此成就了一个个孩子。晓峰因为不满意赵老师对班级同学的批评,当场顶撞了赵老师,把赵老师都给整哭了。李亮老师找晓峰谈话,希望他认识错误,向赵老师道歉,没想到李亮认为赵老师错误在先,应该先给自己道歉才是。赵老师自己也逼着一肚子的气,认为自己是在管理班级,没有做错什么。为了处理好这件事情,李亮想了各种招数,也因此而学习了很多知识,前后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将这一问题化解掉。班级学生大志,更是一位“处分8次也不冤的人”,经常旷课迟到,去中关村买耳机,没有付钱就把商家的耳机给带了回来,时不时还会不打招呼将同学的电脑拿走使用,没有入选到化学竞赛班,但非要参加相关课程的学习,等等。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李亮老师和大家关注的不仅仅是这些表面的现象,而是现象背后折射出的大志那个性独特、思考问题不周全的特征。他不是一个存心给大家制造麻烦的人,很多时候是在无意之中导致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孩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积极引导,同时耐心等待。

学校具备处分学生的权力,但是不是一遇到事情就将其高高举起,通过威权的方式来强迫学生“就范”呢?李亮等老师的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真的把学生的成长放在心上,就会发现,面对问题学生,其实还是有别的路径可以走的。

推荐第3篇:潜心读书,静心教书

潜心读书,静心教书

——读《今天如何做老师有感》 此前并不知道知道郑杰,阅读这本书源于基地学校为我们订阅。读了,便喜欢上了这本书,“教师要有生活情趣,教师要远离庸俗,教师对美的事物要保持敏锐,为当教师寻找充足的理由”等等让人耳目一新,他的文字,总会让我抱着强烈的渴望去寻觅心灵的甘泉。我敬佩他能以极大的勇气抛弃那些万无一失却毫无思想创新的“常规”,独自去寻觅一条更具智慧的路。

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处处充满挑战,教师这个行业也不例外。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科学发展观,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是需要点“静气”的。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收起那颗浮躁的“心”:潜下心来读书,静下心来教书。

教师要静下心来工作。“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为年轻教师,有的是满腔的热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确需要静。

静下来,钻研专业书籍,钻研教材,让厚书变薄,让薄书变厚。

静下来,精心准备每一节课,让每一个三十五分钟都有充分的价值。 静下来,批改每一次的作业,鼓励优秀,指出不足。

静下来,和孩子谈话,没有暴风骤雨,而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静下来,反思教育教学行为,记下得失。

静下来,记录下教育教学精彩的瞬间,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蕴藏着无穷的创意和诗意。

静下来,读一读书,给贫瘠的土壤补充营养,为心灵插上翅膀。

教师要静下心来学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着,要教会学生学习,首先自己要会学,乐学。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积极迎接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去完成自我的觉醒,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人生使命。诚如他说的“能胜任你现在的工作,是你继续学习的惟一重要理由。”我们理直气壮地要求学生学习而我们自己却以各种理由远离学习,如果这样怎么会有说服力呢,怎么会让学习吸引学生呢?教师正在从事着精神成果的传递工作,教师自身精神贫乏,那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要静下心来学习,并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

推荐第4篇:教书与阅读

教书与阅读

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切感受到,当一名语文教师不容易,当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更不容易。因为,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征决定了语文是一门直指人心的课程。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应该育人,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精神状况、心灵成长,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教会学生做人。此外,语文的文学性又决定了语文是一门浩瀚无边、学无止境的课程。语文教师面对的不仅仅是一本篇文,更是浩如烟海、广袤无垠的语文知识和文学殿堂。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他学科,比如数学或物理学科,老师的教学任务就是教学生懂得课本上的知识,即传授给学生课本上的公式、定理并懂得运用这些公式、定理解相关的习题就可,而语文教师则大不相同。你不能认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是教学生读懂课本上那非常有限的篇目就算是完成教学任务了。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认识到,语文学习更广阔的天地是在课本之外,在日积月累的广泛储存与积蓄中。而语文课本只是语文学习的一片小小的试验田,它更多的时候只是一扇小小的窗口,语文教师的职责便是引领学生透过这扇小窗口望见文学夜空中满天的繁星,领略这星空绽放的闪烁着智慧的璀璨光芒。

而现实中,我们更多的语文老师,终日埋头于备课中,埋头于教材与教参中,埋头于批改作业中,埋头于搜集习题之中,埋头于对班级的管理中„„根本无暇或无心顾及教材和教参之外的书籍,数十年如一日。这是语文教师的悲哀!

试想,一位语文老师,哪怕他能够把教材和教参背得滚瓜烂熟,他就能教好语吗? 一千个读者的心中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作为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更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有自己深刻的认识和见解,而不应是终日抱着教参死死不放,盲目跟从,人云亦云,生搬硬套的把死的知识强塞给学生。如此下去,只能是限制和扼杀了自己的思考,禁锢了自己个性的思维和智慧,从而失去自我,成为没有主见、没有生气和活力的教死书的教书匠。

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若想引领学生横渡知识的海峡,那么他必须习惯遨游于海洋之中,熟悉水性,深谙水路;那么他必须胸怀大海,容纳大海的博大和深邃。所以,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感情丰富、思想深刻的,应该是富有人性及灵性,不呆板、不教条、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并且是独具个性的。

而一位语文教师如何让自己浑身散发出灵气和个性的魅力呢?那就是阅读。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写到:“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可见读一本好书的价值,我们还能有什么理由远离阅读?

德国诗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在持之以恒的广泛的阅读中,在长年和众多智者、哲人的对话中,我们的视野会日益开阔,我们的学识会日益渊博,我们的感情会日益充沛,我们的思想会日益深刻,我们的内心会日益宁静,我们的生命也会随之日益丰盈和饱满。于是,我们会变成一个强大的人,一个淡泊宁静而富有生命力的人。而这自身的素养和人格的魅力,无形中会流露于我们的言谈举止中,流露于我们对文本的解读里,流露于我们教书育人的课堂里,从而对我们的学生有春风化雨般的潜移默化的滋润与渗透。因此,阅读是每位语文教师一辈子必须去做的事情,阅读对于教师,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更是 关系到学生的事情。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位满腹经纶的语文教师,他站在讲台上必定是气定神闲、从容不迫、潇洒自信的,必定是左右逢源、滔滔不绝、文采飞扬的,这样的教师,这样的课堂,是不是很让学生心驰神往?

时代在瞬息万变,科技在高速发展,知识在飞速更新。一位语文教师,如果不阅读,又怎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一位语文老师如果不阅读,不渴求新知,就会固步自封,成为一潭死水,又怎能培育出繁茂苍绿的栋梁之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书籍犹如生命之活水,源源不断的为我们输送精神的养分。一个把阅读作为终生爱好的老师,一个孜孜不倦于阅读的老师,犹如一泓透亮的碧波,永远散发出鲜活的魅力和迷人的光彩,让人驻足流连。

前苏联著名作家乌皮特曾说:“优秀的书籍就像是一盏神灯,它照亮人们最遥远、最暗淡的生活道路。”愿书籍这盏朴素而通透的神灯能够照亮我们每位语文教师一生美丽的前程

推荐第5篇:《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是吴非老师的一部教育随笔。还没打开书就被封面作者的自序所深深吸引,“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短短的一百多字,读完后居然有些莫名的激动,这是怎样的一本书?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带着好奇与疑惑翻开了它。

这本书一共分为六辑,每一辑都有自己的思想与主题,记录的都是作者见到或者听到的教育现象及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作者针对这些现象与问题分析得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

教师是什么?

从小时记事起,人们对教师的形容与比喻也都是高尚与无私的。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的未来;也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酸甜苦辣;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智慧。 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这份职业决定着我们必须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教师必须成为一个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努力保持自己的教学个性,有自己的教学见解和主张。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教师要坚持读书,让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吴老师在书中谈到“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如若不读书也就没有了知识,联想到自己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虽然课程本身的重要性比不上语文、数学这些主要科目,但教育的意义都是相同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也都是相通的,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在不断发展,不断更新,想到这些,更加觉得对自身的要求不能因此而降低,同样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从书本中吸取新的知识,唯有这样,自己才能站在信息教学的前沿,开拓自己的思维。

合上书,深深体会到基础教育的重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但要传授孩子们书本上的知识,更要以身作则给他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教师自身的修养与魅力,教师的喜怒哀乐,处理问题的方式,甚至一举手一投足都会给孩子们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都需要站着,站着教书。站直腰杆,不仅仅需要底气,更需要的是信念!对学生热爱、对教育事业热爱的信念。

推荐第6篇: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不跪着教书》,看到这个书名就感觉很新鲜,于是就借来读完。书中很多案例都是我曾经经历过,或是正在困惑的。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

尤其读《善良的心是一盏灯》我们首先要培养的是有爱心有同情心的人,教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关心他人、同情弱小。在书中吴非老师谈到了\"*\"前 的\"非人化\"的教育,对\"贫农\"爱,对\"地主\"恨,而且还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毫不留情。当时的教育和社会环境都在孩子心里播下了\"冷酷\"的种子,所以在\"*\"时,老师们首先\"自食其果\"。

看到这里的时侯,我想到了曾经听过看过的一些先进教师的报告,有的教师在子女生病甚至父母病危的时间依然一心在工作上,为了工作放弃了一切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留下了终生的遗憾。每当这时,我总会落泪,不是被先进事迹感动,而是为她的家人感到难过,为做这样的先进感到悲哀。对亲人来说,你才是他们的唯一啊,而这份工作能够胜任的人却很多。这样说并不是因为我不敬业,恰恰相反,工作至今还没有因为私事请过假。我只是很怀疑,这样的先进教师会教会孩子感恩吗?

《不跪着教书》就是要求我们教师有思想、有爱心、有能力,为学生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再教会学生在努力中实现自我价值。

推荐第7篇:《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古蔺县观文中学曾兰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不跪着教书》,我很惊诧,亦很迷惑,不知其意,但同时也被它深深吸引了。书一拿到手的那一刻,我就迫不及待的捧起书来打量它一番。“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封面上的这两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挑灯拜读完一遍后,深深为吴非老师的教育理想所折服,也为他的理想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碰壁,为他的困惑和矛盾所打动。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中国人曾经有着千百年给封建权贵下跪的历史,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历来顺受,从骨子里向外透着奴性。封建主义早已灭亡,可它给中国人带来的精神毒害还不可能说消失就消失。还有人可能还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跪着生活。为了不使我们的下一代继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向吴非老师所说的,得要站直了教书,得要有铁骨!

书中让我最感动的是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这篇文章讲的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小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他很想知道这个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感动着我,并深深地启迪了我。假如是我,会怎么做呢? 我想我可能会对孩子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首先会没收了她的花,更不会再去摘花给她,而是苦口婆心的对小女孩进行一番传统的道德教育,

教育小女孩不要损害公物。小女孩也一定会唯唯诺诺,并从此开始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慢慢根植积累着一条又一条的大道理,但可能会让她缺失了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了同情心和怜悯心。可能今后她知道别人有困难或生病等也会漠不关心了„„

肖川博士指出:“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所以教师要有“心”: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我们首先应该是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通过一些真实的事例,找回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最后我想说:《不跪着教书》真是一本好书。在此我只想好好地感谢吴非老师,他给我带来了触及灵魂的感悟。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希望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

愿吴非老师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境界能给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带来深刻的反思和启迪,愿中国涌现出更多更多的“铁骨教师”,教育出的学生都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推荐第8篇:《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英语李侠

终于放寒假了,很长的寒假,工作的时候没有闲暇时间,去读读书,这回可以洗礼一下我的大脑,接受一下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思想,从那些成长的前辈或后来居上者的教学历程中汲取经验,督促自己不至于被他们甩的太远。因为我已跨过了三十岁这道门槛,却仍觉得自己碌碌无为。放假时校长介绍了一个令我很震撼的书,书名叫:《不跪着教书》,这让我毫不迟疑的将书取下,迫不及待地翻开——因为一种直觉告诉我,可能这许多天一直笼罩在我心里的许多困惑、无奈的情感,会因这本书而消除。

作者吴非老师是50年代生人,因此我觉得在书中他是一个以长辈的口吻,教给我许多道理,或者指出了许多我压根就没有考虑过的问题。

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作为主科教师,身上的担子陡然增加了千斤。书中说道:“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我不禁汗颜,对照自身,我是否能称得上是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好像相差甚远。我常常在教参与个人思想之间举棋不定:要是按照自己认为的来教,万一考试考到这个问题,而标准答案肯定是以教参为准,那岂不吃了亏?斗争的结果,往往是违心地将教参上的答案传授给学生,宁可躲过学生怀疑的目光。而今天我知道了,我只是“授业、解惑“,我更重要的还要“传道”,我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而我首先要是一个思想先进、厚重,不盲从、很自信的人,我的学生才能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

更懂得为人处世,更能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魄力、有高尚品格的人。因为“老师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

这本书还教给我要追求自己的风格。如果说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还可以在模仿名师、教研室以及老教师的基础上来求得进步,那么随着自己教学年限的加长,就不能满足于在他人身后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否则一辈子都不会有进步和创新。

我想为什么必须追求自己的风格,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证明它的正确性,比如教师有了自己的风格,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扬长避短,可以真正地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而不是随意的机械的模仿。那么怎么样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呢?首先要清楚自己的长项和短处,要将自己最擅长的那一面展示出来。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什么都精通,什么都做得相当的精彩(当然不排除有特例)。就拿英语教学来说,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的要求有很多,要思路清晰,要有幽默感,要有播音员标准的普通话,如果再像演员一样擅长表演就更好了。能全部做到这些的人肯定是人中龙凤,可我们大部分只不过是普通的教师而已。即使我们发奋要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但倾尽一生,也不一定能全部做得很优秀。那么,我们就要合理地分析自己的特点,在不违背英语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它发挥到极致。

也许你口才很好,你可以利用你的课堂,天南海北的给你的学生讲很多东西,讲所有对学生有用,而且开阔他们眼界的东西,你的学生会听的津津有味,可能很多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从此会迷恋于这门课程,只要你不要太喧宾夺主,要记得给学生留出很多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如果

你性格内向,不善言谈,那么你的课堂可以变成睿智的、思辩的阵地,你开动脑筋、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在无声之中取得繁华与喧闹永远也无法取得的效果„你总有一技之长,所以你总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你不必抱怨自己不具备做一个优秀英语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种种素质——因为没有人天生下来就是做优秀英语教师的料,但既然我们已经干了这一行,我们就要努力把它做得更好!

写到这儿,我自己也有种豁然开朗之感,那种种压在心头的疑惑与无奈一扫而光。感谢这本书,感谢上天给我这一份富有创造力的工作,让我可以边做边思考,做一个真正有思想的教师。

推荐第9篇:《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读《不跪着教书》心得体会

音乐组:单宏哲

经组长崔老师介绍,向刘向嵘老师借了这本《不跪着教书》。《不跪着教书》是中学语文教师吴非老师的教育随笔。该书篇幅较长,分为六部分,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教育的不同问题。该书收录的是有关教育问题的杂感随笔,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教学的随想,还有的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

书中的一个案例,让我记忆犹新。案例:小A是一个平时少言寡语的小女孩,打扮得却很像一位假小子,非常听话,上课从来不讲话,却也从不发言。可是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她竟然接连好几天没做作业,考虑到她性格内向,开始我让她回家补上就行了,老师不批评。可没想到平时那么听话的她竟然只补了一小部分。问她原因,她一句也不回答。我心想:“这孩子怎么了,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应该问问家长怎么回事?”于是让她请家长来一趟,结果等了三天都没来,而且每一天她都会撒一个在我们成人看来十分可笑的谎。事情更严重了,我于是亲自在放学时到校门口请其家长来谈谈。她妈妈到办公室后,我刚跟她妈妈说了一句:“小A这几天作业一直没有完成。”我话还没说完,她妈妈就冲上前,“啪”地使劲打了小A一巴掌,自己马上也红了眼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小A还只是一个小学生呢。她犯了错误自然不敢跟妈妈承认,老师要请她妈妈来,她为了逃避,自然要撒谎,而为了圆之前的那个谎,她又不得不编出更多的谎,这无疑是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在对儿童实施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校教育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然而家庭教育却起着关键作用,由于这种关系,二者必须有机结合达到和谐统一。教师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反映学生在校情况,了解在家表现,针对情况制定措施。作为家长更应该主动到校了解学生在校表现,配合老师做好工作,限事态于萌芽状态,切实负起家长的职责。

同时,吴非老师还认为,评价一个老师的工作,简而言之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这话虽说简单,做好的还需花一定的功夫。

首先,让学生喜欢你的课。我觉得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然学生听了两三年也说不出对这个老师上课的印象。其次,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说实话,语文是最有灵性的学科,让学生喜欢很难,讨厌也很难,毕竟这是最为基础的学科。所以,让学生单纯的照着课本的知识点梳理,机械记忆,这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是要引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这种思维,理科适用,学习语文同样也合用。从课本出发,学习阅读课外的名著,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我想现在的学生家长,包括大部分老师也是持这样的观点的。关键学生自己是这么认为的吗?如何做呢?老师要有表率作用——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

当然这里只讲了很少的一点,这本书还让我收益颇多,比如让我明白:教师不仅是园丁, 教师自己本身 更 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学生;教师也不仅是春蚕, 其生命在每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教师更不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他本身就应该站着教书。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封面上的这两句话,传达的是一种理想,一种理想的知识分子人格,一种理想的教育,一种有尊严的理性的教育。那么,教师,也是一种尊严,也是一种教育,一种从容的教育。总之,要想实现不跪着教书,必须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底蕴丰厚,智慧不凡,人格伟岸。而达此境界的最根本方法是除了读书,还是读书。

推荐第10篇: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李秀艳

选这本书来读,一是因为作者,一是因为题目,作者吴非,是南京师大附中的教授级语文教师,连年指导高三,成绩斐然,同时他还是一名杂文家,大多文章是抨击社会教育弊端,他的文章我比较喜欢看,我还关注了他的新浪博客。至于题目,初看之下很令人费解,读书、教书,跟跪不跪有什么关系?我期待读完书以后能得到解答。

读的过程非常享受,收获也大。这本书的内容不多,一共200多页,虽然是教育类文章,但是一点不枯燥,里面引述的大多例子都是作者的教学实例,很生动、很有说服力。为什么书名叫不要跪着教书呢?我先引用作者再版序言里的一段话给大家解释一下:我厌恶“驯服工具”之说,那是对人的侮辱;同样,我也不愿做所谓的“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我无法想象人的脑袋上要留个槽口,任凭权势机器拧来拧去。这些,在我从教后,逐渐转为“不跪着教书”的思考与言说。

......教师有独立人格和职业精神,学生跟随他们学习,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教育。简单的说就是:要想学生成为直立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在对令人费解的题目加以解释之后,下面是我的感受:

我们教师经常被冠以各种光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吐丝的春蚕,然后社会要求我们必须按照这样的形象去奉献去牺牲,一旦有几个特例就变成无法容忍,人们往往不肯给我们和其他职业同等的宽容。可是仔细想一想,教师是什么?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了,也会被悲欢离合左右,也为柴米油盐发愁,只不过,我们一定要选择高贵,是因为我们为了自己的灵魂深处的呼唤,而非社会对我们的胁迫、权势对我们的威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年轻教师,平时在学校兢兢业业,不争不抢,但是在学校选派教师去支教的时候,她却主动报了名,学校很为难,平时压根就没注意到她,也没把她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后来一问才知道,这位年轻教师已经默默资助两名山区贫困学生两年了,她支教一年回来后,学校要给她荣誉,社会上的很多部门也听说了她的事迹,纷纷表示要树立典型、进行表彰,这位女教师说,我做的是我自己喜欢做的事,如果我接受了你的表彰,那就好像我是为了得到表彰才做的,还是不要打扰我吧。我想这位年轻教师是想说,我获得荣誉是因为我付出了等量的心血,而不是因为你们需要我成为那个样子。想一想,如果教师自己就是一个能够左右自己的人,不随波逐流、不为追名逐利而放弃内心深处坚守的高贵,那么我们教师就首先是一个直立的人,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思想厚重、充满自信的人,更能够引导学生健康发展,让学生乐于效仿、铭记于心,那么他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可谓不大。

所以,相信我们都愿意做一个对学生有深远影响的有思想的教师,那么怎样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吴非在书里也给了答案: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他说“无论将来的课堂模式怎么变,老师在课堂上还是要和孩子们多说话的,无论如何,不能让孩子看不起你。”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忽然觉得脊背发凉,是啊,如果教师因为不读书而知识匮乏、思想滞后,非但期许的魅力荡然无存,还会让孩子看不起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本来就应该是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是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文学积累、口才、文采、广博的知识储备,哪一样不需要读书?要想不会有一天让孩子觉得你是“老朽”,不会让他们看不起你,要想让孩子们喜欢你,喜欢你的学科,从而树立起终生学习的意识,教师必须有点真材实料。知识的积累、补充、更新,都需要不断地读书学习。一个好学、乐学的教师,一定会有敢于怀疑、敢于创新的追随者。

读了吴非先生的《不跪着教书》,让我明白:教师不仅仅是园丁,她本就是一朵美丽的花,用四季不同的芬芳吸引学生;教师不仅仅是工程师,她还是灵魂的守望者,用全部身心呵护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灵魂。我会不断努力,希望终有一日能成为吴非先生书中所说的独立、自信、勤于学习、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站直了教书的人。

第11篇:不跪着教书 读书心得

读吴非《不跪着教书》有感

张丽

在参加“新上岗教师培训班”的课程中,有一位培训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无非先生写的一本书,名字叫做《不跪着教书》。初次听到此书的名字,我就非常感兴趣,教书和跪着是什么关系呢?后在从事教学的第一年,闲暇时间从网上浏览了此书。书中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而是对教育现象的反思和教学随想,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总有几句回味起来充满哲理与智慧的句子让我深受触动。

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就深深地打动了我,这个故事长久地激励着吴非老师,他说:“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幻想着生活中有这样的美好。”这个故事也深深触动了我,我们老师往往被传统观念束缚,忽略了学生的想法。我想如果是我,我肯定会去批评这个小女孩,然后耐心地教育她应该保护花草树木。那么这个孩子这么善良的行为不是被我给扼杀了吗?我被这么美好的、有爱心的小女孩感动,更为苏霍姆林斯基爱的教育感动。在感动的同时我也感到了沉重,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育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看到这,我不禁问自己:“面对孩子,我是怎么做的?我做好了吗?”当我认为学生犯错的时候,我总是会马上告诉他这样做不对,有时甚至发怒责备,以为严厉的批评可以给他深刻的教训,下次他就不敢犯错了。我想我的“不够耐心”与“不够机智”不仅让我失去了许多教育的契机。

书中多次强调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坚持读书,善于思考。“只要读书,什么都好办”,“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书中的这些话深 1

深地触动了我,让我的心为之一颤,作为一名新老师,我觉得自己有很多不足的

地方,读的书还太少,思考的深度尚浅。我问自己: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准备好

一桶水,甚至源源不断的水源了吗?尤其是书中讲到现在的教师普遍缺乏思考,

只知“埋头苦干”,不知“及时反思”,现在我告诉自己“思考也会成为一种习

惯”,长期的缺乏思考教师就会成为教书的机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必须激励自

己多思考。

还有《读好书如播种》一文,着实让我感动了许久。文中由青少年犯罪的报

道谈起,倡导人们要抓紧让孩子们进行文字阅读。我觉得吴非老师说得很有道理。

青少年的道德养成虽然途径多样,但是通过读书获得文明教养,通过文字阅读净

化心灵世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他建议,让孩子们睁开眼看世界的时候,第

一眼就看到最美好的东西,接触最基本的道德理念,如诚实、友爱、自尊、善良、

正直等等,让爱和美充实孩子的心灵世界,让崇高和尊严引领青春的目光。要想让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从现在起,让我们教师早日

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捧起久违的名著,挤兑有限的时间,阅读文学的经典,享

用人类的文明,希望从此以后真正地告别跪着教书的历史。

不可否认,书中会还有很多篇章,披露了人们熟知的中小学和大学教育的现

状,揭示了这个现状方方面面的社会根源,可以说,大凡与中小学有关的人们:

家长,学生,老师,以及学校领导和社会上的各方人士,都能深切的感受得到,

但又有谁能像吴非老师这样直面现实,直逼人生,鞭辟入里地揭开种种教育问题

的疮疤,并剖析个中原因的呢?由此,就凭这点,我完全可以说,只有站着的人,

才能写就这样一部站着的书。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读完《不跪着教书》,我

想这句话应当成为中国教师群体每个人的心灵拷问。

第12篇:《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09年,我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感觉非常诧异,心里不断的想着:‚不跪着教书,不跪着教书!‛这书会写些什么?带着疑惑,我找到这本书,封面上的一段话让我震撼不已:‚想要学生成为站立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与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要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文字,总的阐述了他的一个思想:‚教师应该是个有思想有理想的人‛。

这段话发人深省,由此也让我不断思考: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扪心自问自己在教学中站直了吗?

带着心中疑虑,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这一篇篇教育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往高处飞》、《实话怎么说》、《在欢乐中沉思》六辑一百篇文章,每一辑都有自己的主题,记录的都是教育随笔及教育问题的思考,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一辑。他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及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面对挫折,学会感恩等等做人的道理。我觉得这些才是对学生这辈子有用的东西,对他一生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捧读着吴老师的力作《不跪着教书》,我被他深邃的思想和精辟的言论所折服,整个身心被这本书‚套

牢‛了。短短两天时间我就把这本书认真地读了一遍,不时为书中的精辟的言论而拍案叫绝。

今年寒假,我又一次捧读,突然之间发现,原来它依旧令我心动不已…… 从书的题目我们就可以知道吴老师是主张做一个有着独立人格和个性风格的教师,这是教师教育生命的灵魂!‚风格即人‛,没有风格就没有自我。所以教师要‚不跪着教书‛,‚像一个人一样站立着。‛

然而,书中对当今教育的剖析,让我颇感压力。教育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被融入了许多的社会因素,这一不断演变,衍生了众多的教育‚奇观‛。我们常常听到或看到,发生在孩子身上一些匪夷所思的事件,要不,是伤害自己,再不然就是危及他人的生命,其中不乏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不禁反问自己,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又在充当什么角色。为何他们会如此漠视生命?会变得如此冷酷无情?作为小学教师的自己更是感触颇深,现在的孩子在家受宠,真的就是骄纵任性、唯我独尊,一些孩子沐浴了学校的集体生活后逐步学会了谦让、奉献,而有一些孩子却格格不入,觉得所有人必须以‚我‛为中心,必须满足‚我‛的所有要求,否则就大吵大闹,发脾气。看到种种,想想身边,我不由得压力倍增……

这种种现象,让我不禁想起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在我的认知里,老师教的不仅仅是知识,还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总的来说就是教育孩子成‚人‛。我一直认为‚人才‛,‚人‛在前,‚才‛在后,先成人,才能成才。所以除知识外,做人的基本道德,是首先应该教给学生的,在他们的潜意识中首先应该要让如何做人深深扎根——为人处事懂得谦让、待人接物要有礼貌,与人不和需要忍让,遇事三思而后行。而正因为这种教育理

念,让家长一再的与我发生摩擦,家长认为,凭什么让我的孩子忍着、让着,别人打我孩子一下,我就要变本加厉都打回来才可以。种种件件,让我疑惑我们的教育最终目的是什么?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理念何时才会在同一个空间中共同努力呢?

书中还有一句话,我记忆犹新:‚我希望自己拥有最出色的学生,所以我必须使自己成为最出色的教师。‛这是吴非转述朱亦磊的一句话,打从我看到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地刻在了脑子里。是的,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关于读书,作者提出应带着‚爱与敬重‛来读书,阅读是一种‚心的教养‛。‚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他就可能始终站立着……‛

我一直以为自己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而吴非老师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却让我认识到自己相去甚远。吴非老师在书中这样说道:‚评价教师的工作,简而言之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看到这里时,我汗颜不已,曾几何时我因为学生的几句话而激动万分:记得那是一次市领导到学校检查工作时,问我学生的一个问题,问他们喜欢哪门学科,四个人中有三个说喜欢语文,另一个学生说他喜欢数学,但爱上语文课。这样的回答让我开心了好久。可在今天看来,我只不过刚刚达到做一个合格老师的第一步,离合格还有着很大的距离。还需努力、努力、在努力!

……

读完整本书,‚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这句话跳到我的脑海中,我是一位语文老师,但我觉得,这句话适用于所有的老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要做到拥有独立思考的意识,要有批判的能力,要敢于说‚不‛,要敢大胆的表述自己想法和观点。还有一句话就是:‚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我觉得这句话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像灯塔一样,在迷茫中指明了我们努力的方向。细想一下,这不就是终身学习的要求吗?活到老,学到老,这不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吗!

第13篇:《不跪着教书》读书报告

《不跪着教书》读书报告

何珊

书名:不跪着教书

作者:吴非

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学科名称主题:教育 理想的

吴非其人

原名王栋生,南京人,著名杂文作家,江苏省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中学教师,南京市名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笔名吴非。1950年出生,1968年下乡插队,1982年春毕业于南京师大中文系,进入南师附中任教至今。主编《高中文言读本》、《初中文言读本》(江苏古籍出版社)、《古诗文诵读》、《现代诗文诵读》(江苏教育出版社)等20多种教学用书,为《中学语文(必修)》(苏教版)、《新语文读本》编委,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篇;1988年起在教学之余从事杂文写作,发表杂文、评论、随笔2000多篇,获杂文界最高奖项林放杂文奖,出版杂文体专著《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的用人术》,杂文集《污浊也爱唱纯洁》等。2004年在《南方周末》上刊发的《不是爱风尘》引发了

社会上对中学教育的大讨论,2005年出版教育随笔集《不跪着教书》,在教育界影响颇大。

内容概要

《不跪着教书》是一本教育随笔,收录了吴非先生近年来的教育随笔一百篇。文章篇幅虽短,但都掷地有声,视角广泛,涉及教师素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阅读教材、品德教育、教育制度问题等,对许多大家都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有见地的犀利分析,洋溢着浓郁的责任意识和人文气息。每一篇随笔都无不体现着作者是一位全面关注人和生命本质,且崇尚独立思考精神的思想者。

《不跪着教书》,这是一个穿梭在理想和现实中的有着良知的知识分子,一个游走在惨痛的历史和冷漠的现实中的思想者,从灵魂深处或者说从骨子里流淌出来的椎心泣血的呼叫。吴非先生作为特级教师, 没有五斗米的忧患。《不跪着教书》对目前教育现状的警示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不跪着教书》传达的是一种理想,一种理想的知识分子人格,一种理想的教育。当这种人格和理想与现实相抗衡时,她又成了捍卫人格尊严和理想大旗的武器。不过,吴非先生仅仅是找出了中国教育的痼疾而已,却没有能开出一副拯救痼疾的良药。

书评

初看到苏省特级教师吴非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的时候,我的心里砰然而动,一开始完全是这本书的题目,这个触及到现行教育的痛处和教师的尴尬的题目吸引了我,使我内心不断做贼心虚地追问自己:我那段教书的岁月是站着,跪着,还是匍匐着?什么叫跪着?跪着,意为教师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意为趋炎附势,意为为名利而失去教师的责任,意为为了迎合上级而折腰,而随波逐流。如果说老师是在跪着教书,那也太可怕了。打开书,看了作者的自序,觉得王栋生老师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魅力的老师,序中有这样一段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想要让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与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要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自序中总的阐述了他的一个思想:‚教师应该是个有思想有理想的人‛。里面有个句子,我觉得说的很对,‚如果一个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教师一旦没有了独立思考,就无从提个人智慧,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正‛,他会立刻

匍匐在地。看到这儿,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为什么作者说如果教师是跪着教书的,那么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

教师是什么?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作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但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在生命的每一个季节,他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更不仅仅是工程师和蜡烛,人类的灵魂不可能通过一个固定的燃烧自己的流程去塑造。

看完本书,我不能说我已经站直了身子了,但我至少认为要站直身子也并不是真有那么艰难。让我们走下神坛摘掉面具,每一个教师本身都是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我想有真正有魅力的教师吸引学生的是他的个性,是人的个性,带有一切人性的优点与弱点,首先是真实的,而且是善意的,因而也是最美的。所以,当老师首先要当回自己,不要你刻意扮演,更不要老想着证明自己,证明自己像个老师;你无需证明,你就是老师,如果你真实,如果你善良,如果你有学问,那么尽情在学生面前表现你自己吧,当你表现自己的时候,在学生心中,尽管你不高大,也不潇洒漂亮,

但是你最美。 做回自己的你自然而然就会‚静气‛。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的态度,任何热闹的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实实在在的一天天的熏陶,一本本的作业,一句句的话语。我们只有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一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静气方能平心,心一平,生活、工作也会是另一番景致;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到那时我们还有必要跪着教书吗?

第14篇:潜心读书 静心教书 清心修养

潜心读书 静心教书 清心修养

薛菲

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处处充满挑战,教师这个行业也不例外。如何紧跟时代步伐,顺应科学发展观,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呢?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收起那颗浮躁的“心”:潜下心来读书,静下心来教书,清下心来修养。

一、潜心读书

职场流行这样一句话:“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书这一行业。要想教好书,首先要学会读书。当今社会上真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读书的人。“初学者——只读一本书的人”“专家——同时会读几本书的人。”教师不仅要多读专业书籍,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同时还要多读些经典文学作品,夯实自己的人文功底和文化素养,争做专家型教师。正如闫学老师所说:“一个教师有没有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深厚的人文功底直接影响这个教师在教育这条路上能走多远。”在这个知识信息更新换代日新月异的今天,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一缸水,甚至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教师要随时给自己“蓄水”,好让给学生的那杯“水”时刻新鲜。

有报纸专门报道了“当前教师不读书令人忧”的现象,讲到许多教师的案头只有几本教参、教辅资料,“许多教师在用过去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再让他们去面对明天的未来。”教师们纷纷抱怨:“太忙,太累!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已让大家疲惫不堪,根本没空读书。”忙碌的确成了读不了书的理由,但不能成为不读书的借口。我们可曾想过,读书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率,效率提高了,不是有更多的时间读书了吗?何必陷入“不读书——效率低,累!——没空读书——效率更低,更累!”的恶性循环中呢?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作为美术教师,在书中,我们可以与众多国家的众多名师进行“心灵对话”:英国的“板式设计、日本的海报设计、法国的服装设计、德国的工业造型设计„„当然,徜徉在名家的作品中,更能让我们见多识广,受益无穷,教起书来,底气更足。

陶行之先生曾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的确,教到老,学到老;不读书,不钻研,哪来创新?怎能与时俱进?

二、静心教书

胡总书记在“8.31全国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提到:“教师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确,在这个充满诱惑的物质世界里,教师是清贫的。如何固守教书育人这方净土?教师惟有“志存高远”,惟有“静下心来”。正如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所说:“中国当前教育所缺乏的正是一大批把教书当作一项伟大的事业,而不是一顶谋生饭碗的教师们。”只有把教书当作一项伟大的事业去追求,教育的崇高地位才得以体现,教师的自身价值才得以实现。

有报纸称:“建国已近60年,改革开放也已30年,各行各业专家人才辈出,惟有教育这一块,堪称教育家的却是凤毛麟角,这是一种奇怪的文化缺失现象。”温家宝总理也曾鼓励教师们说:“在新课改这面大旗下,人人争当教育家,这将是个涌现大批教育家的时代。”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温总理的话:工业时代能产生瓦特,民主时代能催生杜威,那么,新课改时代为什么就不能涌现你我呢?

“不做教书匠,争当教育家。”朴实的话语中蕴含着最朴素的教育理想。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是否也想过这个问题?我们如何让学生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如何达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如何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如何充分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如何真正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每个教师所应想到的。惟有静下浮躁的心来,我们才会找到迷失的教育理想,才会有所思考,有所创造。惟有静下心来,我们才能拒绝诱惑,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三、清心修养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乌申斯基也持相同的观点:“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总书记的“8.31”讲话精神也明确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和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书的目的在于“育人”,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一切都说明,教师惟有清心修养,才能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去教育学生,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清心修养,我认为,首先要“修”的便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需要一颗责任心,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因为我们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因为“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也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语)我们深感肩头担子的神圣,惟有爱岗敬业才能不辱使命。除了责任心,教师还要有爱心。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远离体罚,因为棒槌的敲击敲不出鹅卵石的圆润,唯有水的载歌载舞才能使它们更加光彩亮丽。把学生当“人”看,“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语)

清心修养,除了“修”职业道德素质外,更重要的是“个人素养”。一个心胸狭窄的老师教育学生要心胸宽广,其效果可想而知。古人善以“慎独”来修身,我们不妨试之,在学生面前捡起一片纸屑,需要的是一种智慧,在无人的情况下,捡起一片纸屑,需要的则是一种境界,这就是所谓的“慎独”吧。边远山村,那些老教师们数十年如一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地震面前,那些伟大的教师们完全可以自己逃生,他们却毫不犹豫的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死亡留给了自己。大爱无言,这就是“慎独”的最高境界吧!与他们相比,我们完全有理由告诉自己:“活着,多么幸福。苦点,累点,对自己严格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总之,新时期的教师要有新的形象,那种“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打天下”的时代结束了。我们要时刻把握时代的脉搏,关注教育的前沿动态,远离浮躁,潜心读书,充实自己;静心教书,提高自己;清心修养,历练自己。因为只有这样,当桃李满天下时,当“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时,我们才能轻松的道声:“此生无悔!”

2009.6.15

第15篇:做一个倾心读书的教书人

做一个倾心读书的教书人

孙劼

“腹有诗书气自华”。没有书本的滋润,缺少智慧的阳光,人的精神世界就会干缩枯萎,思想底色就暗淡无光。为人师者,本应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专业化的理论素养,宽厚仁爱的人文精神,独具魅力的人格品质。这一切无不建立在广泛吸收优秀文化精髓和接受名家大师经典洗礼的基础上,对此我深有体会。

我以前是很少读教育著作之类的书籍的,最多读一下他们的教育名言,那是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我只要心领神会地照做就是了。对于新的教育理论,我从来不读,网上书上有的是现成的教案,复制一篇就够了;听听老教师的课,回来讲讲就可以了。可是,几年下来,我自感觉张口全是陈词滥调,讲课只是当教参书的传声筒,上课照本宣科,讲解人云亦云,板着脸孔说教,自己无动于衷却假模假式地抒情,真是面目可憎,令学生生厌啊。

无奈之中,一位老友善意提醒“做一个倾心读书的教书人!”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

我首先读了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我喜欢他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的教育思想与文字。我深深地感觉到这是我们教师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它说出了我们老师想说而又未能说出的心里话。 “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著”„„那一个个直抵人心的话题,那一个个经典的表述,让人感到思想力量的强大。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依据书中的教育理念,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突然发现,其实现实中的很多问题会随着阅读、交流与沟通迎刃而解,进而树立起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我突然觉得自己在教育教学上步履变得轻松了许多。

接下来我读了《魏书生文选》,我做过大量的摘录并用之于班级

管理实践中,很见效果。而最影响我的却是魏书生平和的思想和做人的态度,我一直记得他说过的这样一句话:“我们不能去改变我们所在的时代,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我们不能去做惊天动地的事情,但我们可以做好自己的事,把我们要做的事做深刻,做到位,就做成功了。”这也成为我教书生活中的一个信条。

后来我又读了陶继新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觉得幸福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境界,我们“拥有了健康,再有精神的高贵和心灵的丰盈,就真正走进幸福境界了”——我也深深的被感染了。陶老师能够在四十六岁时开始背论语,每天早上起床后都能坚持背古诗,所以我也要使读书成为我的生活习惯。忙碌过后静下心读上一本书,进入书中境界,体会书中内涵,确实是一种幸福。多读好书,会让自己拥有好的心境!经典为伴,“取法乎上”就是一种幸福。

我还学习陶老师的三个境界。一是要坚持。读书的好处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无时无刻都告戒我们要努力读书,读好书。是呀!读本好书能使人开阔视野懂得更多知识,丰富大脑,更能使你增强自信心。有人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所以,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来,我想,读书贵在坚持!所以,做一个乐学的教师,因为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

第二个境界就是形成习惯。读书,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每天都不可少,但每天都会有收获,有长进。

第三个境界是审美。“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当我们读一本好书, 就好象在与一个个智者交流、探讨、学习,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这样就能促进我们逐渐进行深入的思考,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那是我第一次与教育大师亲近。这位曾经参加过伟大的卫国战争,负过重伤,胸部带着两块残留弹片的英雄,也是后来的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在长期的教学工作和教育研究中,他著有41部专著和小册子,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文艺作品。其中许多著作已经译成30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出版。《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基本包括了他一生撰写的主要著作和论文。在书中,我找到了自己的教育理想,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再后来,我又为自己购买了他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读教育专著是激活教学与科研的最重要的源头“活水”之一,走进大师的心灵,与大师对话,与圣贤对话,去探索理想的教育,去追寻教育的理想。茶可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正是这些书,引领我走出了当年的困顿与迷茫,超越了昨天之自我,在教育教学中也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绽放出思想的异彩。

随着眼界的开阔,陆续地我读了卢梭的《爱弥尔》,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读了《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陶行知教育读本》等等。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多读一些当代文学作品,特别是有关儿童、青少年的文学作品。说来很惭愧,这还是遭受了一次“沉重”的打击后的醒悟,而且是我的学生的一次阅读改变了我的阅读视野。那是2000年的时候,在一次批阅学生的随笔中,我读到了这样的文字:“老师,您对韩寒如何评价?您对他的小说《三重门》怎么看?”当时我就傻眼了,韩寒是谁?《三重门》又是什么?本着谦虚是美德的态度,在没有网络可以查询的条件下,也没有去书店“预习”,而是直接找到了那个学生——向他借阅《三重门》。我刚一开口,他就惊诧不已:“我们班大多数同学都读过了,这是今年最流行的小说呢,

老师,您没看过吗?”一语惊醒梦中人!感谢那个学生,是他让我明白了一点:阅读还应该是“与时俱进”,去阅读学生们喜欢的作品,去思考学生们的所想。

于是从韩寒的《三重门》到张之路的《第三军团》,从肖复兴的《早恋》到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从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到爱斯米﹒科得尔的《特别的女生萨哈拉》„„到后来每每和学生们聊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时,他们会感叹我竟然会侃他们认为老师不会知道的东西,于是越发的接受了我的这种“平民路线”的教法,我想我是真正的走入了学生们的内心深处了。他们喜欢听我的课,他们喜欢与我共读。

最后,我想用《走近教育大师》封底上的文字来结束我的这份稿子:是文字使我们脱离了未开化的状态,因而“我们必须与书一起生活。但生命太短暂,以至于我们只能和那些最伟大的书一起生活”。正如土壤需要它的培育者,心灵也需要教师,而经典著作的意义就在于:它能“按心灵的本性培育心灵,照料并提升心灵的天然禀赋”;能“赠予我们对美好事物的经历”,“将我们从庸俗中解放出来”。

让我们走近教育大师,聆听他们的声音,提升自我的心灵,培育更幼小的心灵吧!做一个倾心读书的教书人,幸福一生,快乐无穷!

第16篇:《不跪着教书》读书推介稿

《不跪着教书》

几年前与这本书第一次邂逅,完全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它,想弄明白“什么叫跪着?谁跪着了?向谁跪着?”越往下读,我反思越多,清醒越多,感慨越多,收获越多,因此,今天我向大家真挚地推荐这本书。 本书作者吴非,原名王栋生,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本书收入了作者近年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有的记录了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有的是教学随想,有的则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书中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也没有什么深奥的理论,读着它,只感受是在与一位长者、智者娓娓而谈,他或扼腕长叹,或抑郁愤慨,或无情讥刺……读罢让人意犹未尽、受益匪浅。比如:

什么叫跪着?谁跪着了?向谁跪着?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使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作者所说的是教育界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不自由的状态:老师失去思想能力和习惯,大脑麻木、长期沉默,常常不自觉地成了照本宣科的机器,成了书本的奴隶;教师屈服于应试教育和奖项、荣誉的获得,成了考试分数或各种比赛的奴隶;教师缺少终身学习、提高专业水平的习惯,不仅思想贫血,而且专业缺钙,成了没水平、没底气、学生看不起的教师。不跪着教书本来是教师的职业地线,现在却成为教师的职业理想。 教师是什么?

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也应该是一朵需要养分和赞赏的花;教师也不仅仅是只会吐丝的春蚕,在奉献的同时也要实现自身的价值;教师不应该是蜡烛,在讲求双赢的今天,让学生的人生道路变光明没必要通过 “燃烧”自己来实现;教师更不应该是工程师,因为一个灵魂没有资格去加工另一个灵魂,每一个人的灵魂都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象做工程一样去塑造,教师只能在塑造自己的灵魂的同时 影响着学生灵魂的自我加工。

教师究竟是什么?教师就是教师,是一个和学生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的生命,是一个有自己独立思想和信念的灵魂,是一个站直的铁骨铮铮的人,所以,真正的教师不会也不能 “跪着教书”。

终身学习的立身之本究竟是什么?

是独立思考精神!“我美丽,因为我有思想”,教师如果没有思想,那么,“学校便只能交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一个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思想者,他才能有充实的内心,才有可能始终充满活力,才能称得上知识分子。一般而言,学生缺乏批判能力,在于教师自身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没有这样的能力背景,教育的"创新"从何而来?我们也应当考虑一下:现今的教学有没有给学生创造"批判的环境"?如果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敢有个人观点,如果学生连校政都不敢评价,把教师、家长的话奉若金科玉律,如果学生对社会灌输给他的任何东西都"坚信不疑",会有什么结果?

教育首先要培养有善心有同情心的人

这是作者的基本观点。教师要有同情心,要有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之心,要教会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同情,学会爱自己的祖国,爱弱小的他人。书中提到有模范教师作报告,讲家人患病住医院抢救,而该教师坚守岗位最终没能见到亲人最后一面,作者愤而质问,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培养这样的没有人性么?”“这样的人,怎么配做教师?”句句在理,掷地有声,言犹在耳。

以上只是我撷取本书中的部分内容,这本书能给予我们的启迪远不止于此。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吴非是这样的一位有着独立人格傲然挺立的教师。我们是站着,跪着,还是趴着?相信读完《不跪着教书》,每一位教师也都会生出这样的内省来。

第17篇:用智慧教书 用温情育人——读书心得体会

用智慧教书 用温情育人

——读书心得体会 鼎新镇小学 张雪

魏书生说:“人生在世一共两件事:第一做人,第二做事。做人认认真真守住平常心,做事实实在在为他人和自己带来快乐。静下心来做眼前能做的事。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事实上,从教生涯有许多悲苦和无奈。但是悲苦和无奈都来自于自己的心态。如果用快乐的态度对待教育,用宁静的心态看待工作,当老师一样也可以活得充实、安宁、幸福。

学期初,刚接上六年级两个毕业班,我确实和学生有诸多隔阂和不适应,也有许多不顺。为了尽快打开良好的教学局面,我调整了被动状态,想了许多办法,在短短的两个半月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各有所提高,我的具体做法就是:

1.用智慧教书。现在大多学生不爱学习,如果老师总是跟在他们的屁股后面逼着撵着赶着他们学习实在太累。如果教学方法总是与时俱进,与生俱进,每天变着花样给学生上课。我再教学中不断思考,不断变换方法,吸引他们的眼球,调动他们的胃口,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变成学习的乐园,学生才会变得爱学习!如开展辩论会,观看名家的演讲视频,观看朗读表演,听唱流行歌等,老师就像个导演,学生就像一个个演员,在课堂这个小舞台上尽情展示。学生兴致勃勃,越来越爱上英语课。

2.把教书当作快乐的事来做。每天上课,我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带着微笑进教室。微笑就像是一缕暖暖的阳光照进了教室,也照到了学生的身上。当设计了一段新颖的导语,表扬了那些进步的学生,憧憬着学生在课堂中激烈的辩论,和学生一起分享上课的感悟,当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釆用各种办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成绩提高了、进步了,家长满意了,我就特自豪,特有成就感、也特别快乐。

3.教书就是为了育人。一个人,最大的美德,不是长得漂亮,也不是拥有很多的财富和很大的才能,而是做人的慈悲,慈悲心才是一个人真正的美德。我见不得他人有难,总会出手相助!我也教育学生有一颗慈悲之心,建议他们每天做件好事,学会赞美别人,欣赏别人。学生有了善良之心,就会乐于助人,乐于助人中既释放了正能量,也快乐了自己,愉悦了心情,学习效率也高。因为老师怀有一颗慈悲之心,我从来不歧视差生,更多地关注、帮助那些弱势学生,贫困学生,不断激励他们进步。所以考试中两班差生的成绩提升非常快。

4.善于学习善于积累善于运用。因为爱学生,所以特别关注与教育有关的文章,网文,此次来提高自己的教学经验,管理办法。学生不爱做作业我就不布置作业,因材施教,采取加分评比的制度,让学生自已或者让家长布置,然后评比,检查作业时学生争先恐后,办公室门都快挤破了,学习最差的学生都变得积极踊跃,热爱学习了!

5.制定合理的评价方案。为了激励学生上课敢说、想说、会说,教育鼓励学生的挑战精神,鼓发学生在思考中敢于质疑权威,热心帮助落后学生进步。我想了好多办法,调整了评价方案。比如,老师提问一次只加1分,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加5分,能够提出不同异议,反驳别人观点、纠正别人的错误加10分,大胆质疑老师的答案、敢和老师争论或者给老师指出错误的同学加15分,敢于上台脱稿展示的同学加20分。给优生和进步学生奖励小礼物,一张自制的小卡片,几块小小的花石头,一个热情的拥抱,学生都喜欢得不得了,以此鼓励了学习积极性,激励了学生,发扬了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刺激了好学生想办法帮扶差学生的能动性,克服了短板问题,保证了教学成绩全面提高。

于永正说:教师的劳动只有闪耀着智慧的光辉,闪烁着五彩的生命原色,这才是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是一个老师最大的成功。教书首先要育人,育好人是教好书的前提。没有罚抄,没有罚站,没有罚请家长,也没有讽刺挖苦,和学生相处很快乐,教学成绩优秀,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用智慧教学,用温情育人,这样的教学工作才会让家长和社会信服,认可,我们的工作才会更圆满。

第18篇:《最好的老师不教书》读书心得

读《最好的老师不教书》有感

苏州国际外语学校

丁晶

最近拜读了王开东老师所著的《最好的老师不教书》一书。这本书展示了王开东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书中没有枯燥难懂的理论,没有长篇大论的说教,只有王老师那朴实的语言轻描淡写地讲述着自己的成长故事和对教育问题的独到见解。其中既有精彩的教育故事,又有生动的教育案例,读后不得不为王老师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智慧所折服。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第二章节我能想到最浪漫的教育。其中很多故事就像一幅幅场景画面深深吸引着我,小狗让小猫猜糖、托尔斯泰的小说《太贵了》,美国的福斯贝里用“背越式”打破奥运会记录,勇夺金牌等等。让我懂得了作为一个老师最重要的是学会宽容。

其中小狗让小猫猜糖的故事仍记忆犹新。小狗对小猫说:“你猜猜我口袋里有几块糖?”小猫说:“猜对了你给我吃吗?”小狗点点头:“嗯,猜对了两块都给你!”小猫咽了咽口水说:“我猜五块!”小狗笑着把糖放到小猫的手里,说:“我还欠你三块!”假如小狗是老师,小猫是顽皮的学生呢?我也像王老师一样被一种润泽的教育迷住了,沉醉不知归路。当小猫没有猜对的时候小狗老师并没有一句话批评小猫,而是笑着说“我还欠你三块”。不害怕错误乃是学习的起点,拒绝错误就是毁灭进步。在快乐的、甜丝丝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更容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容易找到自我,从而更阳光健康地长大。这种润物无声,怀着欣赏,充满爱心的老师不正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吗?正如王老师所说在我看来,真正的爱,就是给所有的孩子一样的阳光和雨水;然后温暖地看着他们成长,而不是期待他们长一样高,结一样的果子。从小狗让小猫猜糖的故事我想到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要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

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他们常被大家称为差生。所谓差生也就是后进生,一种表现为成绩差,一种表现为思想落后及行为习惯差。他们对班级影响很大,令老师们感到头疼。不论在哪一个学校或哪一个班级,后进生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既然“差生”的出现不可避免,那么,我们老师该如何认识“差生”?如何对外“差生”?从王老师的书中,我懂得了没有真正的差生,只有差异性。不能歧视“差生”,人本身就是差生。“差生”是教师存在的理由,是教师的价值所在。

每个人都需要理解和肯定,差生更是需要理解和肯定。老师的关爱和尊重,同学的信任和鼓励都能让差生树立信心,在尝试中学会改变,在肯定中获得快乐。对差生,给他们以同等的爱,甚至是特别的爱,让爱把这朵迟开的花朵浇灌的绚丽多彩。

做为一个老师,应该是让孩子一辈子幸福。教会孩子们仁,义,礼,智。医生的医术是无数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成就的,而老师的教学又是多少个孩子堵上一辈子来成就的,所以我们老师肩上的担子真是沉甸甸的,多少个孩子的幸福就这样紧紧的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教学并不是为了成绩,而是要培养孩子的仁爱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判断力。要学会去启发孩子的善心,存心,去关注他们的德行,培养他们的勇气,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教会孩子做人,教会孩子做事,“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要求孩子做到,首先自己要做到,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孩子们的榜样,坚持原则,没有情绪。《礼记 学记》中提到“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逊,相观而善之谓摩”。在古代教人的方法,在一切邪恶的念头未发生之前,就用礼来教育,来约束禁止,这就是预备,防备的意思。当学生可以教悔的时候才加以教导,就叫做合乎时宜。依据学生的进度,不超出其能力来教导,就叫做循序渐进。使学生互相观摩学习他人的长处,就叫做切磋琢磨,这四种教学方法,是教育之所以兴盛,成功的原因。教育不是淘汰人,也不是选拔人,而是成就每一个来到身边的人,责任的承担就是成长的开始。

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王老师可以和孩子一起过年,一起玩雪,真正融入进学生的生活。我原来认为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要思考一下自己对学生的爱了,当然还需要改进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当学生犯错的时候,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平心静气地去了解他们犯错的原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为爱不仅仅是欣赏优秀的学生,更要关心爱护包容每个孩子,尽可能地把欣赏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

传道、授业、解惑都是教师的职责。一名合格的教师,还必须是一名有思想的老师。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让没有思想的教师去培养富有创造性素质的一代新人,那是不切实际的。回想自己工作之余很少会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工作,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学生。只有有思想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所以做有思想的教师是应该深深根植于每一位教师的心中,成为一种信念和追求。那么落实到行动上,最简单地我们每天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教学感悟,哪怕是课堂上的一些小问题,和学生相处的点滴故事。温馨也好,感动也好,这样日积月累,都会成为弥足珍贵的财富。

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教师!那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那就是要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我认为要做一名好老师,甚至必须有一河的活水。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渊博的文化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书育人的资本,是将学生培养成才的必备条件,是教师必备的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此外,教师更应具有渊博的知识。渊博的知识能有益于增强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是适应现代社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平时应尽可能多的了解各方面的知识,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用自己的知识感染学生,使教学过程逐渐成为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为最好永远达不到,但是我相信可以越来越好,做自己心中最好的教师,演好自己的小角色。远离浮躁与平庸。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教育的发展;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民族的崛起;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会更加精彩。

第19篇:读书 心得体会做安心教书的老师

《做安心教书的教师》心得体会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处于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如果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这是《做安心教书的教师》中告诉我们的。前段时间有幸参与罗易老师的磨课,看着她一次又一次的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重新设定教学活动,大到整个知识线索的重新梳理整合,小到每一张ppt的展示、每一个素材的取舍、每一帧视频的剪辑,细到教态、动作、手势、情绪、语调、表情的调整,都会被反复的推敲,反复的模拟。连最基本的课堂导入和课堂设问,都一而再,再而三的修改,深感教学设计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好的课堂,首要的一环,就是好的教学设计。而如何走好这一步,每个老师都会有适合自己的独门秘籍。结合读书思考和这次宜都的学习,跟大家分享以下几点:

第一,课堂设问简单直接

在课堂上,我们最容易最喜欢的提问方式就是,从这段材料中你得到什么?或者从这段视频中,你获得什么样的启示?这样的提问抽象而模糊,若给到的材料是学生不熟悉的,整个场面就非常的尴尬。若在问启示和收获之前,先引导学生,这个材料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这个视频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先让学生明确课堂素材的内容,再进行启示性或者收获性的提问,效果可能会更好。

第二,教学素材易共鸣,表现方式呈多样

罗老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用素描导入,自己画了几张人物的图像,让学生猜测他们之间的关系(赵本山,小沈阳,郭德纲,小岳岳),引出师生这个主题,她的画功得到学生赞扬,整个课堂氛围瞬间就变得热闹愉快起来,学生的紧张感得到放松,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了引出师生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罗老师放了一段文章,并配上了音频。文章的题目叫做《在父亲节写给我的学生》,主要讲述的是老师在知道学生的父亲因为车祸去世后,遇到有关父爱,车祸等可能引起学生情感的话题和场面,都有意的让学生避开。罗老师把它作为学生讨论的材料,让学生思考,是什么帮助了这个学生走出了失去父亲的阴霾?看着屏幕上一行行的文字,听着耳边围绕的那低沉的声音,我当时就流泪了。可能大家会觉得丢人。但是我觉得,课堂教学过程中,若是在情感上,连自己都感动不了,何以谈影响学生?

远安的周老师在《爱在家人间》的课堂上,播放了毛阿敏的《天之大》:妈妈月光之下静静的我想你了静静淌在血里的牵挂妈妈你的怀抱我一生爱的襁褓有你晒过的衣服味道妈妈月亮之下有了你我才有家......周老师用这样一段音乐做为背景音乐,引发学生的思考,为“妈妈,我想告诉你”这个活动做铺垫。可能是这样的音乐感染了上课的学生,引发了她回忆起与妈妈之间的情感。课堂上,一个女孩子哭了。我听见周老师说,如果可以,我很想抱抱你。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讲台上站着的教师是活生生的人,讲台下面坐着的学生也是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就是要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艺术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知识、思想、见解去影响学生,使得教学过程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交流过程。教师要善于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学生的喜怒哀乐加以沟通,配以默契,教学才有人情味,富有鼓动性,学生听起来有才容易接受。

第三,教学活动多元化。好的课堂绝不是老师讲,学生听,简单的教与学的过程。在赛课现场,每位老师的课堂都包含了三种及以上的课堂活动。小组讨论、视频和音频的交叉播放、并配以文字,自主思考分享,小组评选、情景剧表演、续写故事,互动游戏等活动,不同的活动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体验。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体验分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等;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获得最大量的信息,并学会提炼组织信息;视频音乐的播放,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不同方面,去感受带来的情感体验。一节好课会使人感到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它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乐学好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好的教学设计都是在不断与学生的对话磨合过程中生成的。在不断地对话与磨合中,才会发现,什么样的设问,才能让学生更加明白老师的意图;什么样的课堂素材,才能更深层次的引起学生的共鸣;什么样的课堂语言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什么样的课堂活动,才能让学生领悟其背后的含义。而这一层一层,一环一环,才是课堂的魅力所在。

第20篇:静下心来教书

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听高金英老师泰安讲座随笔

任明谦 暑假期间,我们一行十人,受李校长委派,有幸到泰安参加全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教育思想研讨会。期间,我们认真聆听了两位老师的讲座,并认真做了详细的笔记。其中北京广渠门中学物理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高金英老师的讲座《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让我受益匪浅。在一天的时间里,高老师以豁达乐观的思想,幽默风趣的言语,生动丰富的事例向我们诠释了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人格魅力。

一、做一名快乐的教师

1、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快乐的老师

快乐的教师应是认可和接受教师职业的教师。 快乐的教师必然以对教育、对学生的热爱为前提的。 快乐的教师是不断学习和积累的教师。 快乐的教师应是能正确应对压力的教师。 快乐的教师应是善于自我激励的教师。 快乐的教师应是善于自我控制的教师。 快乐的教师应是尊重学生的教师。 快乐的教师能以快乐感染学生。

快乐的教师能够快乐的教学,能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 快乐的教师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能把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高金英老师说“把学生看做魔鬼,您会生活在地狱里;把学生看做天使,您就会生活在天堂中!”“一颗平常心无时不快乐;一颗满足心无处不幸福。”

2、怎样做快乐的老师

第一是三个正确。一是正确对待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比智更难。二是正确对待他人,心中常有爱心。三是正确对待社会,常怀感激之情。这样在社会交往和事业追求中才能给自己准确定好位。不要自卑不到位,也不要自傲常越位。只要自我定位客观准确,基本上处事就能够比较得心应手,心理压力就小。

第二是三个“既要”。既要全心全意奉献社会,又要尽情享受健康人生。二是既要怀殷殷报国志,在事业上力争一流,又要有颗淡淡平常心,在生活上甘于平淡。三是既要精益求精于专业知识,又要有多姿多彩的休闲爱好。这样人的心境和情绪,认知和感觉才能有深度和广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常“坦荡荡”而不“常戚戚”。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上云卷云舒。忙里有余暇,登高临水觞咏;身外无长物,蔬食布衣琴书。

第三个是三个快乐。一是顺境时要助人为乐。助人是人生快乐之本。“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助人的过程中,自己的人格也得到了升华,心灵也得到了净化。二是要知足长乐。因为幸福本无固定的标准,幸福是一种见仁见智的感受。一位哲学家说过“生活像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三是逆境中要自得其乐,不能气馁。因为世上万物,福祸相依,风水轮流。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都是正常的轮回规律。

高金英老师之所以强调要做一名快乐的教师,是因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大潮中,很多老师迷失了自我。抱怨收入低,抱怨工作累,抱怨学生难管„„做快乐的教师,需要我们除去一些浮躁,除去一些虚荣,静下心来,潜下心来,爱孩子,发自真心地关心他们,付出的是一片真心,收获的就是灿烂的希望。

二、工作中要有阳光的味道

1、高金英老师说:“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人情味,人情味就是阳光的味道,师爱就是师魂。

要“用生命影响生命,尊重赢得尊重”, 要用心去爱学生,对待学生要理解、尊重、宽容、平等、关怀、给与责任。

没有理解——盲目和无知 没有尊重——支配和控制 没有宽容——苛求 没有平等——专制和功利 没有责任——轻薄

没有给予和关怀——空洞和苍白

天下的老师都是一样的又都不一样。一样的是:都有一颗爱孩子的心;不一样的是:好老师会把孩子引上光明大道,不好的老师甚至会把孩子推入深渊。用知识你能赢得孩子的尊重,但用爱你能赢得孩子的心!

2、有阳光的味道要塑造阳光心态 塑造阳光心态的四个因素: (1).不能改变环境你就适应环境 (2).不能改变别人你就改变自己 (3).不能改变事情你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 (4).不能老往上比,要往下比

知足才能常乐。就像魏书生老师所说的:人不管在什么位置,都要静下心来做事,保持平常心。

三、读好书、交高人

1、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成长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败。

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 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消沉; 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 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

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态度决定一切。有什么态度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2、生活中最不幸的是由于你身边缺少积极进取的人,缺少远见卓识的人,使你的人生变得平平庸庸,黯然失色。

有句话说得好,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古有“孟母三迁”,足以说明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原本你很优秀,由于周围那些消极的人影响了你,使你缺乏向上的的压力,丧失前进的动力而变得俗不可耐,如此平庸。不是有这样的观念吗,“大多数人带着未演奏的乐曲走进了坟墓”。

如果你想像雄鹰一样翱翔天空,那你就要和雄鹰一起飞翔,而不是与雏燕为伍;

如果你想像野狼一样驰骋大地,那你就要和狼一起奔跑,而不能与鹿羊同行。

正所谓“画眉麻雀不同嗓,金鸡乌鸡不同窝”

如果你想聪明,那就要和聪明的人在一起,你才会更加睿智; 如果你想优秀,那就要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才会出类拔萃。 俗话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读好书,交高人,

乃人生两大重要事。

四、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不是一句口号,而要老师付诸于行动,有时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安慰的话语、一个简单的动作都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就会对她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许还会改变学生的一生

1、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 静下心来批改每一本作业 静下心来跟每个孩子对话 静下心来研究学问 静下心来读几本书 静下心来总结规律 静下心来认真反思 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

2、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要了解学生,激励学生 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是否能使他们振作? 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 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 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 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 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 你能否察觉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

你能否让学生明白自己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会感受关注?

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 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 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 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奇?

3、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阳光的老师,

会让孩子们的世界里多一份乐观; 耐心的老师,

会让孩子们的生命里 多一份平和; 负责的老师,

会让孩子们的心中 多一份担当; 幽默的老师,

会让孩子们的性格中 多一份豁达; 激情的老师

会让孩子们的世界里 充满进取之光!

有人说,这个世上什么人都可以变坏就老师不能。一旦老师变坏,那么人类社会也就寿终正寝了。我们的学识、我们的人品,我们的态度,直接决定我们的事业的成败;直接决定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的成败。

高老师几个小时的讲座,让我感觉特别短暂。期间,高老师的讲座时而温情感人催人泪下,时而言语犀利发人深省,时而幽默风趣富有哲理。既让我体会到一名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又让我理解到做老师的真谛,是我人生中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会把这种理念贯彻落实在今后的工作中,促使自己不断进步。最后,借用高金英老师的一句话: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 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学习后心得体会

炎夏酷暑,在李校长的全力支持下,在贾校长及各位级部领导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泰安学习,聆听了全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以及全国优秀教师高金英的教育教学思想报告会。学习时间虽然仅有两天,但我还是受到了很多的启发。现在联系我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说一说我的心得体会。

一.走进魏书生,找准人生坐标

8月1号听完魏老师的报告,不少教师赞不绝口。有一位老师说:“以前总觉得魏书生身上罩着神秘的光环,想不到他那么朴素平和亲切,就像在跟你面对面谈心。”他不讲高深的大道理,不用华丽的词语,只是谈一些身边的与生活、工作、学习有关的小事情,幽默有趣,很有一番见地,让人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魏书生的做人哲学最为感人。魏书生说,“做人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把职业当成事业,把平平凡凡的工作看成是宏大事业,去钻研去努力去探索。”听了魏书生的话,我觉得自己不能再见异思迁,得过且过。要像魏书生一样经常想到自己工作的重要,自身责任的重大。只有这样,才能静下心来,排除杂念,认真探索本职工作。 听了魏书生 “做人要多改变自己,埋怨环境”一席话后,我很有感触。魏书生说,只有热爱,才有奉献,人应该广泛地爱他所应该爱的一切。爱他人生的每一段时间,爱他生活的每一个空间。现在,我觉得作为一个教师,真的只有爱他的职业,爱他的事业,才会自觉的去充实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奉献自我,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自己有了成绩,对社会才会有贡献,才会生活得快乐,才会生活得有意义。

可以这么说,“走近魏书生”的教师们开始学会在学校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坐标,在教育教学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在学生中找到了生命的价值。

二.走进高金英,让你保持平和心态

聆听高金英老师的讲座,从中也学习到了高老师幽默的语言、乐观的生活态度、豁达的处事方式和高尚的道德修养。我从中体会到了高老师的人生价值,并激励着与我们的每一位老师。

要想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我们就要用心做事,做成功的事。高老师在培训中说的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可见用心做事的重要性,我们要用心观察、用心倾听、用心思考,做一个学习、工作中的有心人,那样,我们才能走向成功。 高老师积极乐观的心态深深地感染着我。作为老师,对学生、对家长、对学校、对工作,总是有道不完的抱怨。高老师告诉我,宽容是教育的秘诀,宽容比惩罚更有收获,学生犯错是难免的,因为他们无论在心理上,还是行为上,都处于不稳定、不成熟时期,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高老师以一颗宽容的爱心,一步步地走在通往学生心灵的小径上。虽然,她走得是那样的艰辛,但最终,她成功了。她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使他们开始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未来,珍惜自己与老师之间的感情。她以心对心去包容,去化解,使无声的世界变得有声有色。我们为什么不能多一份宽容给予学生呢?

我也非常喜欢高老师提出来的,做为一名教师,应该要带有阳光的味道。阳光的味道就是人情味。我们都喜欢灿烂的阳光,因为阳光总是让人觉得充满希望,让人觉得心情开朗愉快,我深信,给别人带去阳光,阳光也会停留在你的身上,我也相信,学生会更加的喜欢一个充满阳光,充满温暖的老师。高老师说,培养这种“阳光的味道”,需要你精力的投入,时间的投入,情感的投入。我想:只有爱孩子了,孩子才能爱你,师生之间才会产生一种情感的共鸣。“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每一个学生”高金英老师的这句箴言深深的烙在了我的心上„„ 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其实很简单,你希望你的孩子遇到什么样的老师?这样的标准对我们来说真的很好理解,我们希望孩子的老师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么我们就怎么对待自己的学生。

聆听魏书生老师、高金英老师的讲座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幸福。让我们以此次讲座为契机,真正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长,让自己常怀一颗平常心,认真做事,幸福工作,让自己的教育人生丰富多彩!

一颗平常心无时不快乐 一颗满足心无处不幸福

————聆听两位老师的讲座有感 刘红英

首先,再一次感谢李校长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能够到现场聆听到全国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和高金英老师的讲座,实属三生有幸。听过两位老师的讲座,顿时有“听君一堂课,胜教十年书的感觉。”学习回来之后,感觉自己收获颇丰。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以字面形式作以汇报。

让民主与科学走进班级

八月一号我们全天听得都是魏书生老师作的报告。上午九点,魏老师在热烈的掌声中登上了会议室的讲台,他精神矍铄,一连登上两个台阶,是跑步走上讲台的,生怕耽误了大家的时间似的。魏老师一上来就笑容可掬,一看就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好老师。上午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他没有休息一会,更让人敬佩的是他的发言没有任何的讲稿,也不使用多媒体,而是凭借自己的一张嘴在那滔滔不绝的演讲,我感觉他的经验真的是太丰富了,信手拈来的就是活生生的一个好例子。从他的言谈之中我们可以感觉到魏老师的学识也很渊博,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极强。

魏老师说每位老师在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中,都积累了许许多多丰富的经验,建议各位老师,千千万万坚守住自己成功的经验,绝不放弃绝不动摇,一点一点地拓展,那么班级管理的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魏老师说节好过,年好过,平常日子不好过。所以,我们要守住平常心,永远不骄傲。把平淡的事干的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我们就会获得大自在。在谈自己怎样管理班级时,魏老师说他是坚守自己做得对的班主任管理方法,他一直强调,一靠民主,二靠科学,三是领着全班同学练注意力体操。民主分为四段,包括服务、互助、人性、商量;科学分为三段,包括计划、监督、总结;注意力体操就四个字:松、静、匀、乐。

这些年来魏老师一直倡导老师和同学们练注意力体操,“松”即身体放松”,“静”即内心平静,“匀”即呼吸均匀,“乐”即情绪快乐。他喜欢把学生领进一种松、静、匀、乐的状态。上课前,面对锻炼,面对学习,面对活动,进入一种松、静、匀、乐的状态。比如上课同学们精神放松,心情平静,呼吸匀畅,情绪快乐开始上课。做题,松、静、匀、乐地做题,每天行、走、坐、卧、学习、工作,从早到晚,朝朝幕幕,不离这个松、静、匀、乐。

魏老师说我们当老师的也要守住这四个字,只要守住这四个字,我们就能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每天来到校园跟同学们打招呼,松、静、匀、乐;走进教研室,松、静、匀、乐;拿出教材备课,松、静、匀、乐;拿出笔来写备课薄,松、静、匀、乐。这样就会使我们的工作心态积极乐观向上。

魏老师说有时候很多老师在写备课簿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支付了一些不必要的成本,一边写一边生气,“这备课笔记写多少遍了,还有什么写的,不写不行吗”,不写不行,校长还得检查。“糊弄糊弄不行吗”,糊弄糊弄不行,让人查出来怎么办?“哎呀,写吧”。一边写,一边烦,一边写,一边恨,一边写一边怨,实际上这些事还得做,等于什么,增加了许许多多的劳动成本,降低了这个效率,翻过来呢,我们施加松、静、匀、乐的观念。一边写备课笔记,一边身体放松,心情宁静,呼吸匀畅,情绪快乐,多快乐的事情啊,一边上着班,一边工作拿公家的时间,练自己的字,一边上班,一般回忆自己以前上课的时候,最高兴的事情,最成功的情节。回忆这些快乐的事情,快乐的情节,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一边备课,一边想,查找科研资料,用公家的时间搞科研了,看人家的经验,把人家成功的老师上课的经验拿来用到我的备课笔记里,哪一点我可以做得更好,你说这是何等快乐的事情。一边备,一边高兴,一边备,一边快乐,一边备,一边放松,降低成功了,备课结束。走进教室,松、静、匀、乐;组织教学,松、静、匀、乐;和后进学生谈心,松、静、匀、乐;开口讲课,松、静、匀、乐;回身板书,松、静、匀、乐;一天工作,松、静、匀、乐;下班回家,松、静、匀、乐;市场买菜,松、静、匀、乐;讨价还价,松、静、匀、乐;回家洗菜,炒菜,松、静、匀、乐;一天下来,“松、静、匀、乐”加“松、静、匀、乐”等于什么,还是四个字,“松、静、匀、乐”。如此一来,我们就大大降低的生存成本,提高了生活质量,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所以我觉得魏老师倡导的这种注意力体操很有用,咱们自己经常这么做,才会感染学生,相对来说,学生效率高一些,成本低一些,更加爱学习。

注意力体操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适用。魏老师说,在家吃西瓜的时候,都是儿子和老婆吃瓜瓤,他却啃西瓜皮。在外人眼里觉得他肯定不正常,但是他说我就爱吃西瓜皮,据营养学家说西瓜皮要比西瓜瓤要有营养的多。他就这么一边吃一边给自己找乐子,于是越吃越开心,越吃越健康。人在生活中一定要时时处处自己找乐子,这是魏老师在他的讲座中特别提醒我们要注意的。一个人只有具有了乐观的心态,才能够变得豁达,从而积极进取。

关于新课改,魏老师给我们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守住传统知识;

二、守住新中国的经验;

三、守住自己的长处。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有教无类,要因材施教,并且更要寓教于乐,这样,我们最终才能够实现教学相长。最后,魏老师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八个习惯:

一、培养学生给自己制订计划的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适应老师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自己留作业的习惯;

五、培养学生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六、培养学生互相除考试题的习惯;

七、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习惯;

八、培养学生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

静下心来教书 潜下心来育人 八月二号我们悉心聆听了高金英老师的讲座,和魏老师一样这也是一位教育经验颇丰的老师,她的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来的是作为一位人民教师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从她富有戏剧性的人生经历中,我们也不得不为她竖起大拇指。

首先,高老师给我们分析了目前的教育现状:教师专业化水平亟待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亟待进一步增强,教师资源配置亟待改善,教师管理机制亟待完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关系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关系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但是,少数青年教师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个别教师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这种现状着实令人堪忧。为此,她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从各个方面给我们剖析了作为一位人民教师,那真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也打开了在座的每一位老师的心结。

高老师说如今教育专家指出:今天的教师即是工作者,又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应该是具有这三种身份的专家。为此,我们不但要爱岗敬业,而且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更要潜心于教育教学的研究之中。在让学生改变的过程中,也要努力使自己发生更大的改变。高老师说,阳光的老师,会让孩子们的世界里多一份乐观;耐心的老师,会让孩子们的生命里多一份平和;负责的老师,会让孩子们的心中多一份担当;幽默的老师,会让孩子们的性格中多一份豁达;激情的老师会让孩子们的世界里充满进取之光!高老师说我们一定要做一个快乐的老师,因为只有自己快乐了,才能把这种快乐的情绪传染给学生,让学生也快乐起来,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我觉得她的观点与魏老师有共同之处,那就是想要教好书,务必使自己先快乐起来。因为快乐的教师应是认可和接受教师职业的教师;快乐的教师必然以对教育、对学生的热爱为前提的;快乐的教师是不断学习和积累的教师;快乐的教师应是能正确应对压力的教师;快乐的教师应是善于自我激励的教师;快乐的教师应是善于自我控制的教师;快乐的教师应是尊重学生的教师;快乐的教师能以快乐感染学生;快乐的教师能够快乐的教学,能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快乐的教师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能把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把学生看做魔鬼,那么我们会生活在地狱里;把学生看做天使,那么我们就会生活在天堂中!因此,我们要塑造阳光心态,这很重要!怎样快乐起来呢?为此,高老师给我们提出了建议,就是三个“三”。

第一是三个正确。一是正确对待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比智更难。二是正确对待他人,心中常有爱心。三是正确对待社会,常怀感激之情。这样在社会交往和事业追求中才能给自己准确定好位。不要自卑不到位,也不要自傲常越位。只要自我定位客观准确,基本上处事就能够比较得心应手,心理压力就小。

第二是三个“既要”。既要全心全意奉献社会,又要尽情享受健康人生。二是既要怀殷殷报国志,在事业上力争一流,又要有颗淡淡平常心,在生活上甘于平淡。三是既要精益求精于专业知识,又要有多姿多彩的休闲爱好。这样人的心境和情绪,认知和感觉才能有深度和广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常“坦荡荡”而不“常戚戚”。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上云卷云舒。忙里有余暇,登高临水觞咏;身外无长物,蔬食布衣琴书。

第三个是三个快乐。一是顺境时要助人为乐。助人是人生快乐之本。“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助人的过程中,自己的人格也得到了升华,心灵也得到了净化。二是要知足长乐。因为幸福本无固定的标准,幸福是一种见仁见智的感受。一位哲学家说过“生活像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三是逆境中要自得其乐,不能气馁。因为世上万物,福祸相依,风水轮流。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都是正常的轮回规律。

有人说,这个世上什么人都可以变坏就老师不能。一旦老师变坏,那么人类社会也就寿终正寝了。我们的学识、我们的人品,我们的态度,直接决定我们的事业的成败;直接决定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的成败。所以,正人先正己,我们一定要塑造自己的阳光心态。对此,高老师已经给我们指出了塑造阳光心态的四个因素:1.不能改变环境你就适应环境;2.不能改变别人你就改变自己;3.不能改变事情你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4.不能老往上比,要往下比。

“每个人的身上都隐藏着原子能,但只有很少的人能够点燃它;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一个金矿,只是很少有人开采它;每个人的身后都沉睡着一个神通广大的巨人,可是很少有人唤醒它。耶稣、释加默尼和穆罕默德成为万民崇拜的圣明,这是精神能量的发挥;孔子思想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精神支柱,这是道德能量的发挥;比尔.盖茨用windows小小的窗口,获得了疆域远大于成吉思汗的帝国,这是智能的发挥;泰森用自己的一双铁拳打出了世界拳王,这是体能的发挥。苏格拉底说得好:“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太阳,只是要让它发光„„”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撑起整个地球!”学生们的想象与创造能力就是撑起地球的支点,它的能量无法估算。作为学生人生发展直接指导者的教师,我们应该通过完善的教育帮助他们不断认识自己的潜力和发展的可能,牵引出每个孩子内在的潜质,丰腴他们想象的翅膀,并为之铺设好起飞的跑道。 听了两位老师的讲座,我感觉作为一名教师是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用珍贵的青春做赌注,带着希翼与梦想上路,我会努力学习,潜心研究,相信自己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相信我这个小人物会拥有大智慧,最终播撒生命阳光;相信我用低心态会赢得高追求,从而演绎出人生的精彩!

读书与教书范文
《读书与教书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