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科学技术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13 09:06:20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科学技术论文

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技术的任务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科学技术论文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科学技术论文 第一篇

【论文摘要】一种能够提高使用者工作效率的多功能尺规,它是将教杆、圆规、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的功能集于一身,减少使用者在工作时对于各种尺规的替换,通过功能转换提高使用者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尺子;圆规;多功能

1 多功能尺规研制背景及意义

在我们的课堂学习中,有时老师需要带着圆规、多个三角板等去上课,使用和存放十分不方便;圆规的定心针暴露在外,危险系数比较高;很多的时候老师基本不带教杆,会用很大的三角板或圆规来充当教杆,不仅长度不够,而且使用不方便;老师的一堆教课工具,对学生不具有吸引性,很难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们设计出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操作、体积小巧、使用携带方便、安全系数高的多功能尺规。

2 多功能尺规整体的结构和功能

2.1 多功能尺规的直尺和教杆功能

如图1所示,多功能尺规包括相互铰接连接的第一尺板1和第二尺板2,以及用于连接第一尺板1和第二尺板2的斜尺板3。在第一尺板1和第二尺板2的外边缘均设置有刻度,在斜尺板3上设置有角度刻度。第一尺板1和第二尺板2可以在铰接部位对齐,使第一尺板1和第二尺板2变成一根长的直尺或者教杆。为了在第一尺板和第二尺板2对接后能够固定,在第一尺板1的前端设置有连接插销13以及放置插销13的插销孔,插销可在插销孔内滑动,在第二尺板2的前端设置有与所述连接插销13对应的插销孔21。当第一尺板1和第二尺板2对接后插销13的前端插入插销孔21后将第一尺板1和第二尺板2固定连接。如果多功能尺规的第一尺板1和第二尺板2均设置为50cm,在测量50cm长度内的物体,可以直接测量,当物体大于50cm时,可以将第一尺板1和第二尺板2打开成一条直线,然后推动旁边的连接插销,就可以固定出一个长为100cm的长尺。作短教杆时,第一尺板1和第二尺板2叠在一起可直接使用,当需要指远处的物体时,可以用打开长尺相同的方式,把作品变成长教杆。

2.2 多功能尺规的三角板功能

为了能使斜尺板3能够滑动,在第一尺板1上设置有滑道11,在滑道11内设置有滑动块12。斜尺板3的一端铰接连接在所述滑动块12上。在斜尺板3的另一端设置有凸钮,在第二尺板2的中部设置有与凸钮对应的定位孔。在不使用斜尺板3组成三角板时,斜尺板3位于滑道11内,当需要组成三角板时,将斜尺板3的凸钮按入第二尺板2的中部设置有与凸钮对应的定位孔即可。凸钮和定位孔采用衣服上使用的字母按压扣结构。把多功能尺规的斜尺板推到不同的位置固定起来,不仅可以形成30°、45°、60°、90°的传统三角板,还可以形成部分整10°的角的三角板。会计毕业论文在斜尺板上我们每10°做了一个标志,也就是说可以形成30°到90°不同大小的三角板。然后就可以做出想要的图形。

2.3 多功能尺规的圆规功能和隐藏式定心针的设计。

在第一尺板1的末端设置有定心装置4(图2)。定心装置4包括板体

41、位于板体41侧面的方形凸钮42和位于板体41底部的定心针43。如图所示,在第一尺板1的底部为两个平行板,板体41位于两个平行板中间。在至少一个平行板上设置有条形通孔14,且在条形通孔14上设置有圆形通孔15,方形凸钮42穿过条形通孔14。当方形凸钮42位于圆形通孔15内时,板体41可以以方形凸钮为中心转动。平时定心装置的定心针43藏于第一尺板1内,当需要时,后拉板体41,当方形凸钮42位于圆形通孔15内后转动板体180°,使定心针43转向外侧,然后将方形凸钮42推向条形通孔14即可,其使用状态如图3所示。

在第二尺板2的末端设置有粉笔夹持装置(图3)。粉笔夹持装置包括两个半圆弧型弹性片51,且两个半圆弧型弹性片51组成一个前端张口大后端小的喇叭形,且在一个半圆弧型弹性片51的上方设置有一个顶紧螺栓52,在第二尺板2上设置有滑道22,顶紧螺栓52可以沿着滑道22滑动,顶紧螺栓52向前推,则顶紧螺栓的底部下压半圆弧型弹性片51,使其夹紧粉笔6。还可以在画圆时借助斜尺板的固定,防止画圆过程中圆规的两臂距离改变造成的半径变化。

2.4 多功能尺规的量角器功能

若把多功能尺规的第一尺板1和第二尺板2用斜尺板3垂直固定,就可以成为一个量角器,斜尺板上的角度刻度是在斜尺板相对于第一尺板和第二尺板铰接处为圆心每1°画一个点;每5°画一个中长线;每10°画一个长线;每20°标一个数字。这样小于90°的角可以一次性画出、读出。也可用测量余角的方法来测量钝角的角。

3 结论

本文设计的多功能尺规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功能齐全集圆规、量角器、直尺、教杆多功能于一身,定心针回转到内部安全系数高、长方体结构外形美观,更有利于在全国各类院校的授课学习使用,既方便老师携带、使用、高效快速的教学,使课堂更加具有吸引力;又能提高同学们对科技的认识,以及他们对机械的向往,提高学习积极性。容易受到社会和学校的认可和重视,具有很好的市场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福昌,张寒凝.折叠及折叠家具[J].科学技术,2002(04).[2]孙成通.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03.

科学技术论文 第二篇

论文摘要:RTK技术,是GPS测量技术中的一个重大突破。本文阐述了RTK的原理、系统的组成以及应用范围特点,并对应问题分析。

关键词:GPS、RTK、城镇测量、控制

一、引言

RTK(Real 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测量系统,是集计算机技术、数字通讯技术、无线电技术和GPS测量定位技术为一体的组合系统。它是GPS测量技术发展中的一个新突破。RTK定位精度高,它可以全天侯作业,每个点的误差均为不累积的随机偶然误差。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快速发展,RTK测量技术也日益成熟,逐步在测绘中得到应用。RTK测量技术因其精度高、实时性和高效性,使其在城镇测绘中应用愈来愈广泛。

二、RTK技术原理

RTK测量技术是以载波相位测量为依据的实时差分GPS 测量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定位技术。原理是在基准站上设置1台GPS 接收机,对所有可见GPS 卫星进行连续地观测,并将其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实时地发送给用户观测站。在用户站上,GPS 接收机在接收GPS卫星信号的同时,通过无线电接收设备,接收基准站传输的观测数据,然后根据相对定位原理,实时地解算整周模糊度未知数并计算显示用户站的三维坐标及其精度。通过实时计算的定位结果,便可监测基准站与用户站观测成果的质量和解算结果的收敛情况,实时地判定解算结果是否成功,从而减少冗余观测量,缩短观测时间。 RTK测量系统由以下三部分组成:GPS 接收设备、数据传输设备、软件系统。数据传输系统由基准站的发射电台与流动站的接收电台组成,它是实现实时动态测量的关键设备。软件系统具有能够实时解算出流动站的三维坐标的功能。RTK 测量技术除具有GPS 测量的优点外,同时具有观测时间短,能实现坐标实时解算同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的优点,因此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三、RTK技术的应用范围

1、城镇地籍测量

采用GPS RTK 测量技术在地籍测量中测量界址点坐标,以GPS 基准框架网点为基础,架设GPS 基准站,可以同时使用 1+ 2 工作模式,用两套RTK流动站进行测量。流动站在第1 次测量时,在一已知点上作RTK 测量,其测量结果与已知点进行比较,从而检查RTK 系统是否工作正常及基准站坐标输入是否正确,将RTK获得的所有界址点数据处理后直接录入计算机,可及时地精确地获得界址点图形信息,准确地制作宗地图、地籍图,计算宗地面积等,建立地籍数据库。

2、城镇土地勘测定界测量

在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测量中,RTK技术可实时地测定界址坐标,确定土地使用界限范围,计算用地面积,在土地分类及权属调查时,应用RTK技术可实时测量权属界限、土地分类补测,提高了测量速度和精度。并且可以与电脑软件连结,金融学论文建立数据库,随时调整用地面积。

3、市政线路工程放样

RTK测量技术用于市政道路工程中线或电力线路中线放样,放样工作只需把基准站架好,移动站一人就可操作完成。将线路参数如线路中线起终点坐标、曲线转角、半径等输入无线电蓝牙手薄中即可放样。放样方法灵活,也可按中桩号进行坐标放样,并可以随时互换。放样时按屏幕上箭头指示偏移量和偏移方位,便于前后左右移动,直到误差达到要求为止。

4、航测外业中的像控点测量

像控点测量是航空摄影测量外业主要工作之一,传统的方法要布设大量的导线来测量部分平高点,内业再进行空三加密。采用RTK技术测量,只需在测区内或测区附近的高等级控制点架设基准站,(若测区内或测区附近无高等级控制点,可先加密) ,流动站直接测量各像控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对不易设站的像控点,可采用手簿提供的交会法等间接的方法测量。像控点的精度要求对于RTK测量来说是不难达到的。与传统作业相比较,它不需要逐级布设控制点,缩短了作业时间,因而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5、城镇建筑规划红线放样

建筑物规划放线,放线点既要满足城市规划条件的要求,又要满足建筑物本身的几何关系,放样精度要求较高。使用RTK进行建筑物放样时需要注意检查建筑物本身的几何关系,对于短边,其相对关系较难满足。

在放样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测量点位的PDOP值,如果PDOP值大于1.5的情况下,强制测量则有可能带来较大的点位误差。在PDOP值小于1.5情况下,用RTK进行规划放线一般能满足要求。必要时,用RTK在建筑周围放适当的控制点,配合全站仪和钢尺来完成。

6、城镇控制测量

为满足城镇建成区和规划区测绘的需要,城镇控制网需要控制面积大、精度高、点位多。城镇中的等级导线网控制点大多设立于地面,随着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这些点常被破坏,影响了工程测量的进度,如何快速精确地提供控制点,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效率。常规控制测量如用全站仪布设的导线测量,要求点与点间必须通视,大致等距,费工费时,且精度不均匀。GPS 静态测量,点间不需通视且精度高,但需观测结束后进行内业数据处理,不能实时知道定位结果,如内业发现精度不符合要求则必须重测。应用RTK技术无论是在作业精度,还是作业效率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随时知道测量成果是否符合要求。

7、其它方面的应用更加广泛

RTK技术还可用于大比例尺地形测量、水域测量、城镇管线测量、地籍测量、矿山测量等方面。用RTK测地形时可不用布设图根控制,仅依据少量的基准点,即可直接测定地形地物点坐标,用专业测图软件,通过电子手簿记录和现场草图绘制,由电子机算机即可实现数字化测图。在矿山测量中可进行勘探线剖面测量,地质工程放样与联测,为地质普查和详查矿区提供及时可靠的资料,避免以往因视线不通影响的大面积砍树带来的工作效率低下,费时费力的麻烦。

四、RTK的精度分析

RTK技术是采用求差法降低了载波相位测量改正后的残余误差及接收机钟差和卫星改正后的残差的影响,使测量精度达到厘米级,一般RTK标准精度为:平面位置10mm+2ppm,高程为20mm+2ppm,通过对此仪器的实践和应用,完全能达到此精度。

1、平面精度:在5半径公里的范围内,观测结果能达到较高精度,(用全站仪检查其中误差在5厘米之内),只要接收的卫星达5颗以上,获得固定解就能达到标准精度。

2、高程精度:当卫星个数超过5颗,精度因子在2以下时,观测精度最好,在2与4之间时,略有误差,但能达到标准精度。

五、RTK测量中应注意的几点

RTK在控制测量以及施工放样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比传统的测量仪器的相比,它有着省时省工且精度高等特点,但其在碎部测量中的还有一定的限制。应注意:

1、作业过程中, 基准站选择要在比较中心、位置空旷开阔的至高点上,且周围无磁场的影响。

2、对于一些要求高精度的点位,必须使用三脚架或快速对中支架,提高对中点精度。

3、为确保精度的可靠性,移动站和基准站距离不能太远,应控制在2公里之内。

4、在作业区应避开建筑物密集,大面积水面、高压线等观测信号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严小平,GPS RTK 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分析[J] ,城市勘测,2003,3。

[2] 王国祥, 梅熙 ,GPS-RTK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四川测绘,2001.5。

[3]闫志刚,张兆龙, GPS-RTK作业模式原理及其实用技术,2001。

科学技术论文 第三篇

【摘 要】科技馆作为非正规教育场所,绝大部分展项为可操作动态展品。除了展厅现有的辅导讲解、实验表演等教育活动外,在展厅工作的辅导教师可以将展厅展品作为依托,开发探究式教育活动,让观众在操作展品的同时能从中获取直接经验,体会科学带给自己的乐趣。

【论文关键词】科技馆;非正规教育;探究;直接经验

如今,我国的科技馆事业较从前有了飞速发展。“公众理解科学”的逐渐渗透,以及越来越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宽了中国科技馆人的思想和视野。中国的科技馆不再仅局限于常规教育展览,临时展厅、特色主题教育已成为常态化的展览、展示教育手段。随着观众对科学知识的渴求程度的逐步提升,在辅导讲解、各类表演之外,也可改变教育活动的形式,让参与者从中获取直接经验,有所感悟和收获。

1 科技馆内开展探究教育活动的目的

在大多数观众眼里,科技馆是一个休闲、游览、甚至娱乐的场所,带着学习目的前来的观众并不在多数。此外,展品数量多、展厅面积大,观众的参观经常是随机无序的。因此,科技馆需要开展一些教育活动与常设展览并行,由活动组织者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参与者提供学习的条件,并令他们从中获取知识和心得。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各个博物馆、科技馆中都采用了这种展览和教育并存的模式。科技馆内的动手参与展项较多,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有必要在教育活动模式上进行更多探索和改进。

探究式学习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在1960年左右提出的[1]。早在20世纪初期,教育家杜威便提出了探究学习的初始观念。在美国,学生从幼儿园时期便开始体验探究式教学。美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2061”计划以及科学素养导航图,更是为美国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非常完备的理论依据。在温·哈伦编著的《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一书中,着重写到了科学教育应致力于的几方面:“理解科学的大概念(包括科学概念、关于科学本身和科学在社会中所起作用的概念);收集和运用实证的科学能力及科学态度。”它强调了学生获取的科学知识中应该至少有部分是从不同形式的科学探究经验中获得的。美加地区的很多科学馆都是提倡让观众进行亲身“动手”与“参与”。让观众在亲自动手,获探究式学习时代。博物馆策划、设计、制作具有观众参观性的陈列展览或其他活动项目,使人们不仅可以亲自参与动手操作,同时还要用脑思考,从而对有关内容获得真正的认知。经过多年发展,欧美非正规教育场所的探究式活动已经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在非正规教育场所(如科技馆、博物馆等)尝试推广探究式教学法有其积极意义。科技馆作为非正规教育场所,有必要在探究式学习方面做出尝试和贡献;并具备让学生亲身操作体验、还原实验情境、获取直接经验的硬件资源和条件;代写本科论文此外,带领学生展开探究学习可以提高科技馆辅导教师的教学水平。

2 探究式教育活动开展实施

2.1 选定恰当的展品

在探究式教育活动的开发前期,展品范围的选定十分重要[2]。在科技馆展厅中的展品往往分为几大类:以图文版、模型等形式为主的静态展示展品;将核心科技原理提炼出来,并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动态演示型展品(如双曲隧道、伸缩的线圈等展品);实现原理展现的同时,还可以模拟再现科学实验场景,为观众营造体验科技、了解科技情境的参与体验型展品(如法拉第实验、手蓄电池等展品)。

由于展厅内观众流动性较大,参与体验型的展品往往能让观众深入其中,并有兴趣了解展品背后的人文历史故事。辅导教师应该选定参与体验型展品为活动依托,并对展品展示内容通过模拟再现科学实境的形式,引导观众操作、观察、体验展品,把展品看作是科学实验装置,让参与者进行相关探究实验,并与同伴展开交流、讨论,通过展品所展示的科学现象,自己发现和得出结论,从中获取直接经验。参与者通过这样一个有系统的探究式活动,不仅可以对现有定理、结论有一定的掌握,还能够通过科技发展的进程更直观地加深对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并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实践探索的科学精神,使教育活动的效果由“知识与技能”上升到“过程与方法”乃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面”。

2.2 聚焦活动参与对象

来科技馆参观的观众年龄层次分布较广,在活动设计的前期,要对观众的年龄层和需求进行系统分析。

通过统计,观众主要分为五类:

通过表1不难看出,观众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因此在探究式教育活动策划初期,需要特别聚焦在某一个群体,再针对选定群体的特性进行活动主体设计。由于10岁以上的青少年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并有学校老师来做系统组织,因此,展厅内的探究活动更主要侧重于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

2.3 活动内容设计

2.3.1 明确活动内容的主题和探究目的。

要做一场真正的“探究”式活动,首先要明确“探究”的定义。与传统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参与者需要自己去搜集例证、得出结论并进行验证。在选定适合的展品和确定面向对象(中学生为主)之后,还需要确定本次活动要达到的目的。例如,“让同学们对原电池的构造有更形象化的认识”,辅导教师需要把活动针对的目标作为基础,筛选具有探究性质的展品进行分析和内容设计。

2.3.2 充足的准备、测试工作

每一个较为成熟的教育活动实施前,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预演、试讲工作。探究式教育活动更是如此,让参与者进行探究活动之前,辅导教师需要针对活动的流程进行反复测试,以中国科技馆探索与发现A厅的活动《手蓄电池探究式学习》为例,辅导教师在活动前期,对吸水纸蘸盐水、肥皂水、醋、洗衣粉等均进行了反复测试并记录数据。最终选定了与最初伏打实验中一样的盐水作为活动材料。与此同时,辅导教师尝试了多种正确或错误的伏打电堆搭建方法,站在参与者的角度进行思考、比对并分析,为活动开展的顺利进行付出了大量努力。

2.3.3 有趣的活动开场

【参考文献】

[1][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探究附属读物编委会.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教与学的指南[M].科学普及出版社,2010,9.

[2]朱幼文.科技馆教育的基本属性与特征[Z].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2014.

[3]张云飞.馆校结合中展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Z].

[4]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R].2011.

推荐第2篇:科学技术哲学论文

科学技术哲学(论文)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自然理论的基本特点和其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来挖掘马克思自然理论的现代性意义。通过解读马克思的自然理论,探讨马克思自然理论对现代社会理论和社会实践产生的重要影响,寻求马克思自然理论所蕴含的生态哲学对当代社会发展的现代性启示。

关键字: 马克思 自然观 人与自然对立统一 生态意蕴 现代性启示

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在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坚持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这种自然观所蕴涵的生态哲学意蕴在于:要解决和克服自然异化问题不能从自然界中找原因 ,而应从人类社会找出路;突破了人与自然之间要么是征服、要么是服从的思维倾向,确立了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促成的认识基点。

一、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的自然观汲取了哲学史上自然观的优秀成果 ,实现了自然观上的革命,其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生态哲理。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一) 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

马克思总结和概括了19世纪中叶科学的新成果,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于实践之中进行考察,突破了以往把人同自然界对立起来的自然观念,把对自然的理解融入对历史、对社会实践的理解之中。他认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 1 ] 一方面 ,自然是社会的基础,承认自然界的先在性是考察生态问题必须坚持的原则立场。马克思的自然观确认自然界先于人、先于人类社会,而且明

1 科学技术哲学(论文)

确地把人类社会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指明了“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社会产生、发展于自然界而不是置身自然之外。另一方面,自然界受到了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人类活动影响下的自然越来越表现出“人化自然”的特征。马克思自然观的特点在于:第一,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性质。自然的人化不简单等同于自在自然的生物进化,而是具有社会的特点。只有在人化自然过程中,自然界才能成为人类生存资料的来源,也才能成为人与人联系的纽带。如果自然环境被破坏,就等于割断了这一纽带。第二,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马克思强调:“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2 ] 。第三,人与人的异化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相互制约。前者是在后者中产生的,但后者又加深和制约着前者。

这种自然观所蕴涵的生态哲学意蕴在于: 要解决和克服自然异化问题不能在自然界找原因,而应从人类社会找出路。

(二) 在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人在改造自然时,既有主动的一面,也有被动的一面。人类活动的每一步成功都意味着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人越是主动地去改变自然,越是受制于自然规律,实践愈深入,受制愈深刻;而受制愈深刻,认识的难度就愈大。正因为如此,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 3 ] 。

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是以对受动性的认识和控制状况为前提的。人类实践史表明,实践活动之所以未取得合乎目的的结果,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只看到人的能动性而忽视了受动性。对受动性的充分认识是能动性充分发挥的基础。在人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实现着人与自然的双向交流,自然不断被人化 ,人也不断被自然化,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被解决。正因为二者的辩证统一,人的受动性并不意味着人类

2 科学技术哲学(论文)

只能消极地受制于自然界,而是意味着人类能够通过正确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化受动性为能动性。在人与自然这对矛盾中,人是主导性的一方,在何种程度上解决这一矛盾,取决于人的实践水平。

这种全新的认识视角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突破了人与自然之间要么是征服、要么是服从的思维倾向 ,确立了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促成的认识基点。

(三) 在实践活动中,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坚持人的尺度与物 的尺度的统一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满足与被满足、需要与被需要的价值关系。在二者的这种关系中,人是价值主体,自然界是价值客体。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体的价值需要才能被满足。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永恒主题,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原则。这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体现为必须坚持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所谓物的尺度即人的活动的外在尺度,就是物的本性和规律,是指自然界自身的内在联系和运行的规律,人只能遵循它而不能违背它,也就是说人类活动必须坚持真理原则和科学精神;所谓人的尺度即人的活动的内在尺度,就是人的本性和要求,是指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即人类活动必须坚持价值原则和人文精神。

二、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

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在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坚持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这种自然观所蕴涵的生态哲学意蕴在于:要解决和克服自然异化问题不能从自然界中找原因,而应从人类社会找出路;突破了人与自然之间要么是征服、要么是服从的思维倾向,确立了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促成的认识基点。

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科学考察的基础上,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异化导致自然界物质正常循环被扰乱,造成人与人社会关系的扭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利润驱动下的生产,以对自然的征服为价值追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对自然界的破坏

3 科学技术哲学(论文)

性突出地体现在人的劳动异化中,资本主义劳动表现出反自然的一面。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因为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 4 ] 。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条件相异化,劳动过程同时成为破坏劳动赖以存在的条件的过程。当劳动背离了人的发展方向时,对人所造成的危害是深刻的。马克思强调,要立足于社会关系去认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5 ]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根本不能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要完全解决生态危机,就要变革社会制度,实现共产主义。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使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有机结合,实现自然的人道化和人道的自然化,从而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意蕴的现代性启示

生态问题是当代的全球性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现实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直面的一个理论课题。在讨论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时,必然涉及自然观的深层问题。由于所处历史时代的限制,马克思虽未形成自觉的生态文明理论,但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已经为其所觉察。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对未来社会进行预见的过程中,马克思将自己的自然观建立在实践基础上,正确表述了人与自然应有的关系,昭示了一幅社会发展生态向度的理论图景,它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阐明了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了解决生态问题的社会化思路,这些充满生态智慧的光辉思想,在全球生态危机日趋恶化的今天,是解决当代生态问题的指南。

(一) 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源于西方的工业革命,使主体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长,同时也使人对自然的破坏力加强,人们在享受现代生产所带来的物质繁荣时,不得不面临环境退化、生态失衡的严峻现实。痛定思痛,人类开始对自身的文化价值进行反思,对发展战略进行重新选择,对自身的生产行为进行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自身生存环境的关系,在马克思自然观的导引下,人类进一步理解自然、尊重自然、亲近自然。

4 科学技术哲学(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的生态目标,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6 ] 。我国应汲取西方国家工业化道路的教训,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生产发展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务,为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服务。这一目标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体现了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自觉认识及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符合人民愿望和国际潮流的抉择。

(二) 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以人与自然生态的统一为基础,以人为核心的发展 ,它所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其最终价值取向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解。这一发展模式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

近代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常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种发展方式是以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扭曲为前提,不符合持续发展的要求,限制了生产力发展的空间,制约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和谐共生与占有是统一的,这就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和谐图景,从一定意义上而言,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处理、调控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人类生产活动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基础上才是有意义的。

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做到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人占有自然的能力,在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科学理解基础上的积极思考,它克服了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拥有者,人的使命就是征服和占有自然的价值取向,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衷共济的全新发展观。选择这种发展观不仅是对解决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而且是对马克思自然观的自觉运用。马克思自然观强调整体和谐的思维方式,强调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自身的价值,这些真知灼见是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5 科学技术哲学(论文)

(三) 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为进行生态教育提供了理论准备

生态教育是在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依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围绕环境、生态问题的出现及解决,传播环境知识、培养环保意识,促进公众对国家环境政策的理解与认同,促使人们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它所传递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对环境负责任的理念,就是要说服人们把自己的所得与环境的所失,把环境的所失与他人、后代的得失相权衡,纠正片面的物质追求倾向,以生态美的观念引导公众。

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是一个自然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表面上,环境问题是由某些生产技术引起的,但深层次上,人们所追求的目标,社会所倡导的价值取向以及人对自然不断扩张的物质欲求,人对自身征服力、驾驭力的盲目崇拜等,才是导致环境问题的社会文化根源。因此,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人的问题,要摆脱危机,不仅需要技术上的努力,还应充分调动人的环境责任意识,促使人们对自身的价值观进行反省,对自身生产、生活方式进行调整,促成人自身的转变,这是环保教育的根本任务。马克思自然观蕴涵的生态思想则为环保教育作了最好的理论注解,环保教育的最高层次是文化观念层次,这就需要运用马克思自然观对公众进行教育,促使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培养人们自觉的环保意识。

6 科学技术哲学(论文)

结 论

在解读马克思自然理论过程中, 我们获得了重要启示。历史经验证明: 今日的生态环境效益, 就是明日的生产力基础;破坏了今日的生态环境,就等于剥夺了后代人赖以安身立命的支持系统。我们不应该把生态问题推给自然,更不应该不负责任地把生态问题全部推给我们的后代。作为当代人我们应该有所作为,在生产发展中寻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社会的发展中寻求人与自然的长期和谐发展。

致 谢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开阔了眼界,对哲学这个领域充满了兴趣。尤其是课上老师讲解的方法论对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影响很大,受益匪浅!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再次感谢李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同学们精彩的演讲!

参考文献

[ 1 ] [ 4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78 ;97 ;120.[ 2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6.[ 3 ] [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83-384;385.[ 6 ]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

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R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20.

推荐第3篇:科学技术史论文

科学技术史论文

400年前,现代科学还不存在,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技术和现代医学显然也不存在。当时的世界与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完全不同。

400年前,我们现在使用的得益于现代科学的一切东西尚不存在。没有电对琥珀吸引力的科学研究始于1600年,直到19世纪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和麦克斯韦,人类才能产生、理解和计算电流。人造光只能来自蜡烛或火把。没有投影仪,没有麦克风,也没有由塑料制成的一切东西这是19世纪末的一种化学产品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头、石头等天然材料构成的。没有汽车、火车甚至自行车。即使有少数人经过童年成功地幸存下来,其寿命一般也不会超出45岁很多。

这样的例子永远也举不完,但我想我的意思已经很明确。现代科学是我们今天生活的先决条件,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祖先的生活迥然不同。

中国古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中国现代文化生活的影响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长期的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有着惊人的辉煌历史,并处于当时那个时代的世界最前列。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不仅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对东方各国乃至西方各国科技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古代科学的各分支中,未被近现代科学所融汇,且至今仍有强烈生命力的,唯有传统的中国医药学。其所以能够如此,原因之一是它拥有自己的理论、方法和内容,即形成为一个完善的科学体系。中国古代科学的其它分支,虽然也各具鲜明的中国特色,也可说是各有体系,但与中医药学相比较,都不如它那么完整和完善。

中医,自古远的夏商开始问世,一直延续至今,取得重大成就,成为神州大地灿烂古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商和西周时期,已有较丰富的医药学知识,在甲骨文中所见的疾病有数十种。战国时期我国医学就有很高成就,有了医学分科。战国时的扁鹊,创造了四诊法,成为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位伟大的医学家。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东汉末年的张仲景编写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华佗发明的麻醉药也给中医带来巨大发展。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581--682)著的《千金方》,记录了八百多个药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颇具创见。明朝的李时珍用了27 年的时间,对中国古代医学进行了一次完美的总结,写成巨著《本草纲目》除了之外,在中国医学还有诸如种痘、司法检验及营养疗法等领域的创见和成就,也列居世界之显位。故有人说:中国除了“四大发明”外,中医药应是对世界的第五大贡献。从医学发展史和现状看,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夸张。

医学不仅仅是一门自然科学,医学关注的不仅仅是疾病本身,医疗活动背后还具有文化、政治、经济、伦理等各种社会因素,疾病也不仅是身体的疾病,而是致病因子使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交互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和环境因素参与的结果。这就要求临床医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外,还应深厚的人文素质底蕴,具备关注人类生存价值与精神的能力,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优良的医疗服务。因此现代医学教育在加强医学业务知识和临床技能培训和学习的同时,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

众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科技成果越来越迅速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中,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方式。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新的科学发现,新的技术突破以及重大集成创新不断涌现,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发展,科学与技术不断更新,科学传播,知识转移和规模产业化速度越来越快,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之大日益凸显。 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现在诸多方面,有利亦有弊。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为人类提供新的认识外部世界和自身的途径,带来巨大的利益和效益,为人类提供了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载体,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破除迷信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丰富人类的物质生活,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电脑、电话、汽车等现代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无疑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人类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众多便利的同时,也深刻的认识到科技对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给我们带来的问题似乎同样越来越让我们难以承受,越来越让我们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生存困境,甚至不得不让我们付出成倍的代价和加倍的回补,才能平复那些提高和改善提高背后的塌陷和毁损。

回首人类走过的漫长岁月,纵然充满苦难,没有高质量的现代生活,没有方便的通讯工具,没有先进的电脑设备,可我们人类还是富有诗意地走出了自己的生存之道:一匹白马,游历尽绚烂多娇的山水;一封家信,传递着情意浓浓的问候;一卷竹简,记载了博古通今的智慧„„简单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过得温情,活得精彩。不过,历史总是得前进的,人类的步伐也在向着现代化的时代迈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有时给我们带来方便,有时却让我们烦恼不已。

社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崭新的科技成果也得到广泛应用。高科技覆盖了地球,把世界连在了一起。电子科技的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纳米技术的开发,为人类探求微观世界奠定基础;大型机械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这些成果为人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更节约了人类的时间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

现代科技的确为人类创造了惊人的财富,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可是,当你遇到以下的状况:在谈一个重要的电话时手机突然没电,在做一份紧急的文件时忘了保存而电脑正好死机,在乘车前往面试地点时汽车突然抛锚„„你会作何反应呢?而你又是否察觉自己或多或少地已被现代科技所支配、束缚着,上课时,你会频繁查看手机有否漏接的电话;当手机来电次数减少时,你会产生不安的疑惑情绪,甚至是郁郁寡欢;当手机没电、电脑中毒死机时,你抓狂焦虑、脾气暴躁;当要离开这些高科技产品生活时,你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不知道生活该如何继续下去„„

正是那种类繁多的高科技设备,让我们逐渐丧失一些基本能力。习惯了在键盘上的敲打,那些曾经在方格纸上耕耘的思绪便消逝了;习惯了在电视前的久坐,那些对于事件保持怀疑与探究的精神便黯淡了;习惯了在车厢中的闲适,那些跋山涉水、寻幽探秘的激情也便褪色了„„还有更多人类独有的东西都在被现代科技所吞噬。依赖科技,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的另一种隐疾。它不易被察觉,却悄无声息地让自制力不够的人群感染。

再想想我们的祖先,他们没有手机、电脑,没有先进的科学仪器,仍能创作出流芳百世的经典著作,仍能做出震惊世界的实验,仍能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仍在工作、生活、学习中推动社会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人心,少一份束缚,多一种想象;生活,少一份奴役,多一种自由。在那个简单的世界里,先人们用智慧营造了一种淡定从容、知足常乐的生活。 高科技只是一种手段,问题不在于高科技本身,而在于你如何去运用它。”所以,我们所需要思考的是该如何平衡高科技与工作生活的关系,该怎样尽量减少对高科技产品的依赖,保持自我。

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电脑、手机只是我们一种通讯与工作的工具,没有了这些高科技产品,生活仍能继续下去。”法学院陈同学如是说。会计3班的黄淑芳同学说,要搞清楚机器与人的关系,机器是服务我们而存在的,不能让自己成为机器的奴隶。其次,大家要调整好心态,克服对高科技产品的依赖性,有意识地去使用它们。同时,要丰富自己的生活,让有益的活动填补因没有思考而空白的记忆。多与人交往,多思考人生。只有这样,你才能掌握生活的主动权,减小高科技产品对你的消极影响。

推荐第4篇:科学技术概论论文

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众所周知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享用着科学所带来的众多方便时,也越来越了解了科学所带来的消极的影响。如今,现代科技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类作为追求新事物和尝试新生活的主体,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得人们对生活中的科技发展愈加关注。科技也在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未来发展状态。

从人类发展历程来看,人类所经历的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每一次都是生产力发生巨大的飞跃:

第一次科技革命:以纺织技术的改进为开端,以蒸汽动力技术达到实用为标志,形成了一个以机器技术为主导技术的技术体系。使得人类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传统的农业革命向近代工业社会跃进,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气化技术为主导技术,推动了工业的电气化进程,使社会生产力又有了一次新的飞跃。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极其产业为标志。

第三次科技革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二战后出现了一个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生产大发展时期。

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对经济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使信息传递更快、更便捷,促进了全球经济协调机制的形成。当前国际分工的资源基础不断削弱,技术基础大大增强,科技进步的水平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依据。对经济全球化起巨大推动作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2.对生活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科技产品使用的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道风景线,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科技密切相关,科技产品已逐渐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代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现代飞机、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大大提高了运行的速度,使人们不仅旅途舒适而且节约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电视、音响、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科技家用电器的使用,满足了生活的需要。

3.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提高了人类的身体健康水平。人类基因工程的业已完成,使得科学家对于人类的遗传基因人类借助生物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等高科技技术生产的药品,可以治疗许多常规疗法不能治疗的疑难疾病甚至过去被认为无法治疗的不治之症;治愈疾病,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

4.对人类认知的影响:极大地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和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水平。正如伟大导师恩格斯指出:日益发展的工业使一切传统的关系革命化,而这种革命化,又促使头脑革命化。科技是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成果,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最高成就。例如,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的研制成 功,可以使人们看到几十亿光年乃至更遥远的太空,从而为探索人类所不知的太空的奥秘提供了方便。 5.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一位西方哲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正是科学给予我们对一个永恒世界的信念。对于科学,我们可以用阿基米德的话来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推动宇宙。在变动不居的宇宙中,科学思想确立了支撑点,确立了不可动摇的支柱。”这位哲人的话睿智地说明,科学不但作为一种物质文明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它还作为一种精神文明影响着人们思想意识的发展。当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精神文明影响着人们思想意识的时候,它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精神力量。对于这种精神力量的需要,就构成了科学技术的精神价值。科学技术的精神价值独立于、有时甚至高于科学技术知识的物质生产力价值,它可以直接介入和作用于人的精神生活,也可以通过其生产力价值的实现,改变人的物质生活,进而影响和改变人的精神生活。所以,我们不但应当从生产力的角度认识和关注科学技术,还应当从精神价值的角度去关注和认识科学技术。

以上只是科学技术对人类影响的其中的一部分,实际上科学对人类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当然科学为人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了许多不良的后果。

一、环境污染。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工业生产的急剧增长,环境污染日益显出全球性,对整个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威胁,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核放射污染是具体的一些环境问题。

二、生态危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特别是利用科学技术向自然无限索取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和瓦解,从而危害人类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森林毁坏、物种灭绝加快、土地荒漠化是具体的一些生态问题。

三、战争和恐怖活动及犯罪活动。战争中,交战双方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制造各种武器,人类之间互相残杀。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以远远不是以前可比.人身安全越来越没保障,现在平均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犯罪行为发生,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与时下的新科技相关,如短信诈骗、电话诈骗,网上诈骗等。

四、资源短缺。长期以来,人类有一种错误的看法,认为地球上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随者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已经面临自然资源短缺的局面,如矿产资源匮乏、能源危机、水资源精湛等。

五、人口和健康问题。人口问题好似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恶果之一,它又为成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粮食紧张等全球问题的重要根源。其中人口膨胀、人口老龄化、粮食危机等问题日益严重。各种新兴病菌不断出现,很多病菌的杀伤力已经远远超过以前的病菌的破坏力。.这是由于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加快了病毒的变种,以至于科技的发展速度已经跟不上病毒的变种速度,或许有一天人类会灭亡于某一场大的瘟疫。

科学技术是中性的工具,它本身无所谓善恶,即它是价值中立的。每一门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都要伴随大量弊端的出现,大到可能危害人类生存安全的核武器、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等,小到我们日常应用的网络,都如同一把双刃剑。科技进步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打开了装有各种灾难和祸患的“ 潘多拉魔盒”,像火一样,既具有照亮自我的功能,也具有毁坏自我的力量,它给我们带来光明的恩赐,也给我们带来破坏的威胁。科技所带来的后果的好坏依赖于使用科技的人,好人可用它为善,坏人则可用它为恶。因此,科学造成科技与环境、能源等方面的矛盾的内因决非科学技术本身,恰恰是人类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人类能对其加以好好的利用,定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福音,但要是使用不当,就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灾难和痛苦,所以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不断实践中,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设法限制和克服科学技术带来的消极作用。我们要全面把握科学技术的两重性,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要多去研究科技发展带来的弊端,同时各国政府间应该加强合作,成立专门机构立法并监督实施来规范科技成果的应用,减少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作用。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质和核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解决好科技发展与人类、环境关系问题,创造出一个相对和谐的人类生存环境,使科技发展能更好地服务人类、造福人类。

推荐第5篇:科学技术史论文

宗教人士如何如何做科学研究?

People who believe in some kind of religion can still do scientific work, if they can separate religion effects from scientific or natural problems.Let’s take Thales as an example.Thales was the first one to study natural phenomenon and gave much more reasonable explanations.At the same time, this great philosopher also believed in God.He thought that the world was divine and full of gods.However, when he was thinking about the natural phenomenon, such as what caused the Nile flood.He did not consider God as the maker of those traumas.Instead, he thought that people should separate those traumas from the divine, and this kind of attitude made him a great scientist.

进化论能否应用与人?

It is sure that evolutionism can be applied to human being for several reasons.First of all, all species are equal to each other and if we apply evolutionism to other animals, we should not say no to the application to human beings, because of some kind of species superiority.Next, evolutionism is supported by many evidences indeed.For example, Mendel’s experiments on plant hybridization shows that heredity is not a blending proce but maintains traits in discrete units.Of course, the study of DNA also gives evolutionism more powerful support.Human beings should not deny this kind of theory.We should put down our sense of superiority and consider evolutionism in a much more reasonable way.

论文:什么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在金字塔社会中)

In ancient China, there are many magnificent inventions and creations and it seems that this orient country will have a good future.However, the developing steps suddenly stopped beyond many historians’ expectations.Compared with the Hellenic civilization, there is one explanation which seems to be close to the correct answer and it will be discued and elaborated in this paper.it is the pyramid-shaped society that prevents the ancient China from continuously developing.In the following part, the whole paper will discu this puzzle in three aspects.First of all, this kind of society produced a kind of science which is more empirical.Secondly, this special science’s development relied more on the government’s patronization rather than private interest or curiosity.Finally, the aim of this kind of science focused much more on service for the king or their people, instead of meeting the curiosity of natural problems.

First of all, this pyramid-shaped society appeared because of people’s respect for those who were good at making or doing some special work.In return, the seed of empirical science in people’s mind at that time started to bud.Finally, empirical science appeared and dominated the ancient China for thousands of years.There are many obvious examples that can support the idea above.

The first example is familiar to almost every modern Chinese.Da Yu, who is the first king of Xia dynasty.This great man spent a large amount of time in flood controlling.As a result, he got many people’s praises and supports.Finally, he became the king and many stories (may be true or not) about him were left behind.It is clear that Da Yu becomes the king because of his ability in controlling flood.Another example is about Shen Nong who tasted an aortment of herbs to make use of them and recorded them in a book.In ancient China, many doctors or pharmacologists considered Shen Nong as a very important frontier in pharmacy, because of his great contribution.However, the doctors behind him seemed to do little but using this frontier’s achievements.It is empiricism that results in this kind of phenomenon and this phenomenon gives its feed-back to empirical science to make it much stronger. Actually, here were two critic peaks in China’s long history whe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ached to a unprecedented height.The first one appeared in Han dynasty, and the second one was in Song dynasty.However, when it came to Ming dynasty, the proce began to slow down in a disappointing speed.[1] The proce of China’s develop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ust like a roller-coaster, although it remains continuous, it can not have great achievements and is doomed to fade away.At the same time, the patronization from the country also spoiled this kind of science and made the ancient China walk much more slowly in the path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The patronization from the royal families seemed to help the science develop, but actually many scientists or so-called scientists tried their best to serve their kings rather than studying natural problems out of curiosity.There are also many apparent examples to support this kind of idea.One of the great creations is iron making, which started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 period.This period has two parts in fact.To be more precise, the study of iron making started from the end of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eriod.People of that time focused on cemented steel’ melting.When it came to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period, people began to melt white iron.[1] The creation of these iron making technologies was a remarkable break-through.However, after the inventions of so many kinds of irons, the steely science stopped its steps and the so-called profeors in iron-making changed their direction.They began to make weapons for the king or fight rather than keeping on their study in iron.

Another example is also obvious that king’s demand is always in the first position.it is medical achievements.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history, the first great “doctor” or “pharmaceutical experts” was sure to be Shen Nong.This legendary man used his own body to taste an aortment of herbs, and tried his best to find the useful herbs as well as to affirm the harmful herbs.It can be called the very beginning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hen Nong’s findings were recorded in a famous book, and this book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medic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However, the pharmacists after him just began to study elixir in order to meet the king’s demand, and their profeion was also changed into alchemist.The study in medicine was also stopped and trapped into mire.This kind of aim may arouse a wave of learning for a short period, but it is sure that the future of empirical science is not so bright as many people think.Gradually, these smart people all make up their mind to be the servant of the king instead of the pursuer of the right answer of the natural puzzle.Although the aim to serve the country and people is not a mistake, this kind of aim prevents the science of the ancient China from developing much better.The agricultural or pyramid-shaped society produces the empirical science.In return, empirical science gives its feed-back to this kind of society and makes the rights of the king become much stronger.At the same time, people’s life condition is also improved.However, this kind of science which aims to meet the need of the kings and people is doomed to come to an end instead of reaching a much newer and brighter future.Empirical science do help the ancient China to lead in the whole world at that time.During a long period, many Chinese, even foreigners believed that China was a strong and rich country.However, this status quo did not last forever.

[1] 袁运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概貌及其特征》,《历史教学问题》 2002年第6期

推荐第6篇:科学技术概论论文

科学技术概论论文

一. 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科学技术是指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总和,这里的生产力是指由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类自身生产力综合构成的社会一般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它已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当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科学技术的起源可以说是与人类的进化同步进行的,各种原始工具尤其是石器的出现,火的使用与保存,最终把人与动物作了彻底的划分。人类经过了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内燃机与电气化时代、原子能时代而进入到现在的科学技术时代;人类社会亦从与之相对应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进入到当今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存的多极化社会。显然,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一个基本要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最本质的含义是” 科技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力和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整个生产力的提高依靠科技的发展;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对社会的教育,经济,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越来越成为教育,经济和文化前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反之,教育,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科技的革新,同时促进科技的不断更新和变革。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1) 本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且成了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成了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每个人时时处处都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及带来的恩惠。很难想象,我们社会离开了科学技术将会是什么样子!

(2)18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先后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使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工业迅速兴起,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政治关系、国际关系,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把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进步性充分体现在历史发展的趋势中;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使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模式日渐成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第三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所以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而我国也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以适应新历史时期的挑战与机遇.三。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技推动发展,而生产力则是推动着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时期,世界的科技技术总是在不断变化,让我们来透过历史,看一下科学技术的起源看一看它的变迁。 (1)、古代科学技术形成生产力的源流及世界首次生产力高潮

1、最初的科学劳动:人们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中,不断地寻求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的客观规律,这种劳动过程中寻求规律的思考是脑力劳动,也是科学劳动的开端。认识事物、寻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这是由个别到一般,由局部到整体,由实践到理论,由现实到规律的思考过程,正是这个过程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

2、人类的“第一发明”:人类早期社会是靠群体力量进行狩猎活动来维持生存的社会。

3、第一次技术革命:弓箭的推广,导致人们产生利用弓弦绕钻杆来打孔的想法,使往复运动变成回转运动,从而发明了钻具。人增加了生产手段,发明了“制陶”技术。从此,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革。“钻木取火”是人类最早的一项技术革命。

4、金属时代:以金属农具为代表的整套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形成了人类史上“第一次浪潮”,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转折点。

(2)、世界第二次科技发展——产业革命

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出现飞跃,是科学革命;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技术的飞跃,就是技术革命。而科学、技术革命又引起全社会整个物质生产体系的变革,即产业革命。

1、四大发明是催生剂

2、文艺复兴运动是产业革命的先导

3、人类进入“科学实验时代”

4、第二次科技中心的转移发生在17世纪到1830年,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由意大利转移到到英国,发生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形成世界第二次生产力高潮。

5、蒸汽机改变了世界: 英国纺织工业的机械化,带动所有工业部门的机械化。工作机的技术革命,大机器的运转,需要超人力的驱动力。动力机成为机械前进最大障碍,研制动力机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大事。

(3)世界第三次科技发展——化工技术革命

世界第三次科技发展,也是第三次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发生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英国与德国之间,这次转移使德国成为世界科技与经济的中心。是什么原因使德国发展起来的呢?

(4)、世界第四次科技发展——电力技术革命

世界第四次生产力高潮,也是第四次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大致发生在中国清朝光绪到中华民国这段时间,即世界兴起电力技术革命的1879年到1930年。这个时期,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由欧洲转移到美国,美国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1.从抓机械技术创新开始。

2.电力技术革命使美国后来居上。电力革命起源于欧洲,完成在美国。1866年,维·西门子发明电机,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这三大发明照亮了人类实现电气化的道路。1882年,爱迪生建成世界第一个发电厂,发电能力为900马力,供7200个灯泡使用,完成了电力工业技术革命。尔后,爱迪生的助手制成了交流发动机和变压器。美国于1886年建成最早的交流发电厂并提供使用。电力技术的成功,使美、欧、日纷纷把电力建设作为国家承建工程的重点,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电气化热潮,使人类迎来了“电气化世纪”。

3.大规模生产方式,使工业进入历史新阶段。美国机械工业取得领先地位,重要原因之一是实现了元部件的标准化、系列化生产。

4.产业技术革命带来了经济繁荣。首先,美国完成和完善了欧洲的钢铁、化工和电力“三大技术”。1889年,美国的一流技术使钢铁产量超过欧洲,达到400多万吨,占世界第一位,美国的石油化工技术,除化肥工业以外,全部夺得冠军,成为“石油化工技术王国”。 其次,美国完成和发展了汽车、飞机和无线电技术这“三大发明”。 (5)、信息高速发展期

上世纪下叶,世界进入一个综合创新的高技术时代。随着电脑、信息技术的普及,世界的科技发展进入了新的科技发展时期,将世界发展带入了高速的轨道。未来,我们的科技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让我们一起期待

四.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正面影响

1,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提高经济发展。

人类由于使用了科技,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使生产工艺趋于现代化,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它低污染、低消耗、低能耗,技术含量高,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质量。科学技术为一个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使其经济文化的发展摆脱了衰退和危机,继续保持繁荣。 2,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

首先,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科技产品使用的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道风景线,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科技密切相关,科技产品已逐渐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代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现代飞机、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大大提高了运行的速度,使人们不仅旅途舒适,而且节约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电视、音响、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科技家用电器的使用,满足了生活的需要。

其次,提高了人类的身体健康水平。人类基因工程的业已完成,使得科学家对于人类的遗传基因人类借助生物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等高科技技术生产的药品,可以治疗许多常规疗法不能治疗的疑难疾病甚至过去被认为无法治疗的不治之症;治愈疾病,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

再次,极大地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和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水平。科技是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成果,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最高成就。例如,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的研制成功,可以使人们看到几十亿光年乃至更遥远的太空,从而为探索人类所不知的太空的奥秘提供了方便。

3、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现代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有力地促进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迅速发展。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促进社会的科学化,这是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人类的奋斗目标。

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出现的人口科学、现代医学、遗传科学、生理科学、心理科学等,能够帮助人类把握人口增长的规律,协调人口与经济、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相互关系,确立人口发展 战略,科学地控制人口增长,实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有效而合理地开发人力资源,使人口与社会进步很好地协调起来。

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还能改善人类的衣、食、住、行、身体健康、精神面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状况,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有效地增强人民的体质,提高社会成员的品德素质,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

(2)科学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1.“白色垃圾”大量产生。

先进的科技研制出了方便人民生活的塑料,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的用量与日俱增。目前,废塑料在垃圾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大大增加了垃圾处理的难度和费用。 “白色污染”已成为当前危害我国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空气污染以及噪音污染严重。

现代科学技术致使人类工业和交通的无限扩展,烟尘、工业气体、汽车尾气的排放已经超过了自然自我净化的界限,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和体温调节等,长期处于噪音中,会使人的大脑皮层维持亢奋状态,失去自我调节功能,条件反射异常,更严重的会使人精神错乱。

3、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冲击。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关于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问题和隐患。“试管婴儿”这项技术的成功,是人类在生命科学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克隆技术的成功再次将生物技术推向人类生命伦理的极限,一旦将克隆技术应用于人类自身,改变人类以往的繁衍模式,必将引起诸多灾难性的伦理问题。

4、科学技术让我们的个人信息不再安全。

电脑及网络等新的通讯方式的出现,将我们带入信息时代,与信息资源共享相伴而生的是信息的安全问题。四通八达的信息网很容易就可以致使我们的个人隐私泄露。

总之,科技并不是单向地决定着社会,它同样也受社会的影响,我们要正确认识科技同社会的关系,要使科技和社会同时进步。只有对科学技术有了清楚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好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要合理开发、利用环境,充分、有效地使用能源,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建立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五。学习科学技术发展概论的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教兴国”已被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战略,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存亡兴败的重大决策;科教兴国的意义不仅在于必须以科学进步带动技术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防能力,还在于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牢牢地站稳脚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增强全民的现代科学意识,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群体的基础条件。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宣传,广泛传播科技知识,提高人们的高科技意识和科学文化水平。新的时期即将到来,科学技术又经历着新的变革,人们正在迎接未来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时期,知识经济的大发展将是世界潮流,科学技术将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

科学与人文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人文的科学是跛脚的,没有科学的人文是盲目的;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开始就有着深厚的人文基础。创新能力与开拓精神更多地来源于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碰撞与交流。在21世纪多元价值并存、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中,科学技术教育的精神与人文精神渗透于专业教育之中,为学生建立价值定位,把握科技为“人”的本真属性,使当代大学生成长为新时代有科学理性与远见的知识分子。

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应当具有某一个专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他们还要具有根据经济结构变化而改变工作类型的能力和熟悉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多方面知识。关键是通过各种渠道,使不同科学之间发生联系,在相融、共处和合作中相得益彰。我们要整合传统与现实、历史与未来、人文与科学、理论与经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我们获得全面、系统的知识和技能。

在生活中应该从根本处做起,即从人自身做起——科技革命和人自身的革命。我们应该在学好掌握科学技术的同时,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正确认知科学技术,利用科学技术去完成一些对社会对国家有利的使命,这样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而不是为人社会造成更深的伤害。通过掌握和科学应用技术来回报社会,回报祖国,利用它来造福人类。

推荐第7篇:科学技术史论文

西南石油大学

科学技术史论文

题 目: 钱学森给我的启示

学生姓名: 刘 伟

院: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专业班级: 测绘工程101 完成时间: 2012-04-10 学 号: 1008030134 钱学森简介:

钱学森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

六、

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部分典型事迹: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10多年的辛勤准备,终于到了报效祖国的时候。他向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

1950年,钱学森同志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自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忠诚话语: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1块美元也不存 。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我在美国前

3、4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各种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

“Nothing is final !!!”(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 “Knowledge was boundle”(学无止境)。

高等学校的学习,是打基础的时期,应该强调学好基础课程。 丢掉了毛泽东思想和公有制,中国就完蛋啦.我的认识和启示:

我们都知道,钱学森在国外年了几年书,在国外工作了十几年,可是他一点儿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始终坚定自己学成回国,为自己的祖国做贡献、为祖国人民造福的信念。在国外学习,是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让自己能有学术能力做自己的研究;在国外工作也只是为了学习和熟练自己的技术,为自己回国做出贡献做准备。

钱学森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党的高度忠诚,不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都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他始终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以敏锐的政治眼光,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科学和理论研究工作。他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愧为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同志具有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精神。他对科学执着追求,青年时代就已成为世界知名科学家,回国后勇敢承担起创建我国航天事业。

钱学森的身上有着丰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的奉献精神,他的民族气节,他的坚强毅力,他的艰苦朴素,他对父母师长的缱绻情怀,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有力地显示了他的品格、情操,无不令人景仰。但其中给我最突出印象和强烈感动,是其爱国主义者的情怀。作为爱国主义典范的钱学森,爱国主义是贯穿他整个生命的主旋律,当他身在异国、羁縻难归时,在美国法庭上以黄钟大吕般的恢宏声音宣告:“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我的根在中国。”他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囚禁,终于踏上了祖国的热土后,他顾不上洗去一路的风尘就投身到了新中国的科技建设中,这位享有国际威望的大科学家,以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的姿态,穿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荒漠,成功研发了“两弹一星”,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钱学森的业绩对于我——一个普通的国家公务员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但从他身上使我对“爱国”这两个字的理解由模糊变得逐渐清晰,爱国,就是要把祖国放在心间,以祖国利益至上;爱国,就是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奋发向上,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爱国不仅是一种心情,在落实为实际行动的过程中更需要一种坚定的信念。

在研发“两弹一星”的过程中,条件非常艰苦,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国家又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天灾人祸,但他始终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为新中国军事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我也从一次次的尝试中明白了坚定就是一种信念,在动摇时鼓励自己坚持下去。现在,从钱学森的故事里我更体会出坚定这个词语的新解:执着地做事、为民族做事、为祖国做事!有了爱国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如何将它转换成生产力呢?钱学森28岁时就与导师一起完成“卡门钱近似”公式,创立火箭与航空领域中的若干重要概念,开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两门学科,不仅为中国人的科学创造留下闪光足迹,对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也作出重要贡献。或许缘于此,时任美国海军副部长的金贝尔就认定,钱学森“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上3-5个师的兵力!”这就是科学的力量和科学家的价值。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一个国家和民族真正实现崛起,主要表现在文明创造,反映在科技发展上。一个伟大的民族只有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大量创新成果,方可证明自己、成就自己。所以,正在崛起的当代中国,弘扬钱学森的科学创新精神,对于引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走向极其重要。而对于我们普普通通的一员,我们的工作可能没有什么高科技,但是我们也一样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任何事情,只有创新才能有发展,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总结:

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流着中国人民的血液,

推荐第8篇:科学技术发展史论文

成都理大学

科学技术史论文

题目: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

彭静

201206020228

核自学院

指导老师:周世祥

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 分。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之时,大家是否会感受到,人类经历了一个多么漫长而伟大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一. 古代科技发展概况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人类由石器时代跨入青铜器时代,并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文字。在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人类不断推动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不断丰富,科学技术的萌芽不断成长起来。

世界文明发端于中国,埃及,印度和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十分辉煌,但主要在技术领域。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古代中国科技文明的主要支桂有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四大学科和陶瓷、丝织、建筑三大技术,及世界闻名的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生活在尼罗河和两河流域的古埃及和巴比伦人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创造了杰出的成就,埃及金字塔名垂史册,印度数学为世界数学发展史大侠光辉的一页。

古希腊是科学精神的发源地,古希腊人创造了辉煌夺目的科学奇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毕达哥拉斯,希波克拉底,以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都是那一时期的解除代表人物。公元前3世纪,进入希腊化时期的古希腊获得更大的发展,出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托勒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使得古代科学攀上三座高峰。

公元最初的500多年中,欧洲的科学技术持续衰落,5世纪后进入黑暗的年代,并且延续了1000多年,科学一度成为宗教的婢女。但是科学精神在14世纪发出自己的呐喊,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逻辑尔-培根像一颗新星,点亮了欧洲的天空。

在整个古代,技术发展的水平不高,科学也没有达到系统的程度,不同地域的人民之间还未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经济、文化联系, 但许多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 如阳历和阴历, 节气、月、星期和其它时间单位的划分, 恒星天区的划分和名称,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十进制记数法、印度——阿拉伯数字、轮车技术、杠杆技术、造纸术、印刷术等等,都已深深镶入了整个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础。

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停留在描述现象,总结经验的阶段,个学科的分野并不明确,因而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和双重性,但它给近代科学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2.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世界由运动的物质构成。物质有丰富的、多层次的内部结构和相互作用。研究不同层次上物质的结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和在相互作用下产生的运动形态和运动规律,始终是基础科学无止境的追求。在科学技术近现代史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1)科学方面的发展

从15 世纪起, 欧洲首先从中世纪进入近代, 科学的发展逐步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 并在20 世纪成为一种具有世界性特色的全球文化。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天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日心说、行星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对太阳系的进一步认识、对银河系的初步认识、对太阳发光发热机理的解释、关于恒星和太阳系乃至宇宙演化的假说、射电天文学等。在地学方面从考察岩石的成因开始, 产生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的学说, 直到建立了关于地壳结构的板块构造理论。在力学方面从自由落体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开始, 产生了理论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等分支学科, 并且还产生了给力学带来革命的相对论力学。物理学方面探究了热的本质, 发现了热力学的三个定律; 研究了电磁现象, 发现了电和磁相互转化的关系, 并探讨了光的特性和本质。

由于对热辐射和光电效应的研究导致了量子说的提出, 并最终建立了量子力学。另外,对电子和放射性的研究导致了原子核物理学乃至基本粒子物理学的产生。近代以来化学研究方面提出了元素的概念, 认识了燃烧现象, 并用原子-分子学说解释了化学现象, 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的放射性衰变, 有机化学和量子化学得到了发展和应用。生物学在个体研究方面从认识人体结构开始, 发现了血液循环、细胞, 进而发现了基因、染色体和生物大分子, 认识了核酸的结构, 发现了遗传密码, 并开始了对脑的研究。

可以说,近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增加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的同时也揭示了科学与人本身的相对关系,否定着人类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形成的某些观念,也否定着人类认识自然界终极真理的可能性, 表明探索自然之谜的科学前进的结果便是面对新的自然之谜。正是由于科学发展过程中这种始终面对新的自然之谜的境况, 才使人类的智慧受到了不断的挑战。

(2)技术方面的发展

18 世纪30 年代之后, 首先在英国发生了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革命, 热能被通过蒸汽机应用到机器工业之中。

19 世纪以来,随着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浪潮先后在欧洲大陆、北美乃至全世界的扩展, 世界性的贸易市场、铁路和轮船航运逐渐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在经济、技术和文化等方面的相对隔绝状况, 电力作为一种崭新的二次能源被广泛应用到工业之中。

20世纪以来, 航空技术, 航天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雷达、电视、卫星和其它通讯技术将全球变成了所谓“地球村”;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智力劳动和联系的 方式; 核技术在发电、尤其是在军事方面的应用,使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和平与战争„„

总的看来,近现代以来进步着的技术已经全面改变并在继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一些价值观念, 而且, 创造技术的人类本身似乎并不能完全确定进步着的技术最终会将人类引向何方。

3.现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现代化立国的基础,是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进入新世纪之后,新的科学发现、新的技术突破以及重大集成创新不断涌现,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发展,科学与技术不断更新,科学传播、技术转移和规模产业化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了更加明显的基础性和带动性作用。世界科学技术正在酝酿着新的突破,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之中,在未来30—50年里世界科学技术会继续出现重大原始性创新突破,很有可能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以及脑与认知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乃至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领域形成新的科学前沿,发生新的突破。

(1)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目前人类已进入信息化社会,人们已开始认识到信息是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可以再生的资源。信息既可压缩、扩散,也可以光速传播,并渗透到各个方面。它在时间和空间上,使世界变小、科学变大,为人类共享精神财富创造了客观条件。信息技术把传统产业从扩大外延推向增加内涵的发展道路。由于数字化革命已使信息技术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必将成为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同时,以数字革命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将引发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大战。因此,信息技术将成为各国竞争的关键领域。

据美国官方估计,21世纪初叶,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实现,美国工业部门每年可多创造3000亿美元的销售额,生产效率将提高20-40%。银行的收入将4/5来自由信息,只有1/5来自存贷利差。科学家们可在网络上如居一室地合作研究开发,创造出更加丰硕的成果。学生们可以学习分布在各地的最好教师的课程,并可节省40%的时间和30%的费用。病人可通过远程的名医会诊和遥控治疗,得到最好的医治。信息技术将为人们提供一个方便、多样、舒适、协调的生存环境。

(2)先进材料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人类历史发展证明,先进材料是人类文明的阶梯。21世纪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重点将向具有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微型化及与环境相协调等特征的方向发展。

新材料中最具活力的是信息功能材料、高温、高比强度、高比刚度的结构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能源材料和生物材料等。美国计划2003年将每升油行程从目前12公里提高到35公里,主要靠新型结构材料来实现。新型结构材料对航空航天事业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从1986年高温超导体电缆2010年内半会达到工业化水平,2020年世界产值可达1220亿美元。纳米材料具有很多异乎寻常特点,纳米技术已成为先进材料的前沿技术。例如近年发现的乙烯球,不仅就材料本身,也为新材料合成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3)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逐步进入实用化阶段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被认为是解决人口、粮食、环保、健康等新的最有利的技术手段,是创立新产业的基本技术。目前,它已获得迅速发展,并逐步达到实用化水平。

2000年,国际联合科技小组绘制“人类基因组图”,大大促进了各国发展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积极性,各国都在实施“后基因组”计划,着重解析和应用基因和蛋白的功能,以进一步探索生命之谜和开发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基因芯片技术、基因疗法、基因制药技术、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等将得到迅速发展。

(4)科学技术一体化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日益交融成为科技发展主流

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交叉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学科间、门类间的交叉与融合是普遍现象;科学技术系统、人类社会系统、全球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生命系统、脑与神经系统,地球系统等都是多元化、多层次、综合的复杂大系统;科学技术研究的对象,理论与方法、应用目标与转化形式等均呈现多样化特征。在21世纪,科学技术有能力逐渐攻克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极其复杂的难题。

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是21世纪科学技术的鲜明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正在变成技术。同时,21世纪也将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性融合的时代。科学和技术更加接近,各种不同科技领域之间发生共鸣作用和共振现象,随时有可能产生爆炸性的波及效果。

(5)科学技术活动日趋社会化、规模化和全球化

21世纪,科学技术将成为庞大的社会建制,研究与发展将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职业,科学共同体出现了由政府间转向民间的新的国际组织形式。科学技术活动更是社会化的实践活动,许多项目往往是由国家组织的。而一些特别重大的基础科学命题,如物质的基本结构、宇宙的起源、清洁的核能、生命和认知的本质等研究,甚至成了跨国乃至全球化的科学探索活动。国际间的科技合作领域将日趋扩大。

4.科学技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科学技术通过对人的认识能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思维模式等等的影响来对人的全面发展发生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科学技术影响人们的认识能力。人类为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知识,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科学技术影响人们的世界观。第三,科学技术影响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技术对于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有着重大的启蒙作用。第四,科学技术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第五,科学技术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文明,不管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是同人类开化程度,同人类思维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和科学理性的充分发展,世界科技革命将向更高的阶段迈进,新的科技浪潮蓄势待发。社会经济、政治和人类文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推荐第9篇:科学技术史论文

从中国哲学对中国科学史的影响看“李约瑟难题”

摘要: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这与中国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中国哲学中强调伦理与实用性是很重要的原因。一个没有成熟的哲学的国家,显然是不会产生近代科学技术的。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 中国哲学 逻辑思维模式 中国科学史

虽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列举了26项发明,可纵观这些发明,有多少是世界性的发明呢。在写《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时,他站在世界科学史、比较科学史和中外科学交流史的高度,把中国科学文明置于世界史中应有的地位,从而纠正了西方过去对中国科学文化的各种错误看法、误解和严重低估。 但一直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李约瑟博士的脑海中: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希腊,其根基就是始于2500年前米利都的哲学和科学传统。而提出普遍性又是哲学与科学的开始。在哲学中,重要的不是给出答案,而是要提出问题。这种背景下的哲学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而中国的哲学长期局限在儒家思想下,相对是框架枷锁很强的。实际上仔细思考一下,中国的哲学还是有致命的缺陷的。 中国的哲学缺陷在于中国没有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强调伦理与实用性,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中西方哲学的差异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是独立发展的哲学类型之一。1封建时代的哲学有比较充分的发展。中国哲学始于先秦,历史悠久,与同时期世界其它地区的哲学相比,属于少数达到较高水平的哲学形态之一。2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主要同经学相结合,而不是同神学相结合。在中国封建社会,宗教神学虽比较活跃,但未能占据统治地位。中国哲学一直以儒学为正统,儒学虽因袭了传统的天命观念,但着眼于现实社会,不注重彼岸世界;强调道德教育而非宗教说教。3传统哲学与伦理学联系密切,本体论、认识论同道德论相互渗透,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4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倾向于整体性、有机性与连续性。中国哲学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维传统,许多哲学家运用不同的术语表达了他们的辩证思想。西方哲学有如下的特点:1体系化。在尼采之前西方哲学家基本伤势用体系描述自己的哲学,例如德国古典哲学。2理性化。理性化贯穿西方哲学。就算是非理性主义,也是为了重建一套理性,例如《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3宗教特点明显。西方哲学受宗教影响很明显,把宗教问题当做很严肃和核心的哲学问题。例如黑格尔体系最终得出上帝——绝对精神。4逻辑概念化。逻辑条理,用概念推理是西方哲学区别于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最重要的特点。东方哲学也有概念,但是概念都是需要化掉的。5流派众多。它们门派概念差,容易另立门派。例如胡塞尔、海德格尔、伽德莫尔三人是师徒三代,但是却属于不同流派。从中西方哲学的特点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差异。哲学差异是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差别导致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产生。整个西方哲学可以说是来源于古希腊文化,其中的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的“是什么、为什么”的提问模式,为后来的西方哲学奠定了基本的研究方法,因此刨根问底的学习、思考方式成为了西方人的习惯。中国哲学观念也使得中国人失去了刨根问底的学习精神。 “中庸”、“过犹不及”的思维模式影响着以后的中国人。

二、中国哲学的缺陷对中国科学史的影响

1、没有严格的逻辑思维模式和形而上学

天论是中国哲学的逻辑起点 ,“天人关系论”是中国哲学的基本主题 ,人论是中国哲学的价值追求 。对“人”作为终极价值的追求,正是中国古代哲学致命缺陷之所在,因此中国哲学发展不出严格的逻辑思维模式,仅以经验的堆砌为智慧的表现,博闻强记备受追捧,历史记载长篇累牍显荣耀;因此,我们也发展不出完备的社会法律体系,因为人情构成社会秩序,重于对普遍社会价值追求的热情;我们也发展不出引导社会向前的理想或者是规划,因为中国哲学的价值核心是“和”与“谐”,这些静态的体现社会秩序的理念,而这一核心价值的实现是不需要发展的,仅需要社会教化与人的归化,俯首听命成为中国人的民族特性并非偶然。而且中国古代不具备产生形而上学的条件,也不具备形而上学的思维特征,那种认为孔子、孟子、董仲舒是古代形而上学代表人物的传统看法,是不能成立的。结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没有形而上学思维方法。我们知道伟大的科学家一般同时是哲学家,因为他们对其所在领域有深刻的洞见。如果一个科学家缺少哲学中的严密的逻辑推理与形而上学的思想,我想这个科学家是不会得出重大发现的。中国哲学缺少严密的逻辑思维模式以至于中国科学家的思考只是根据某些经验,通过不完全归纳、简单类比等思维方法得出,其结论往往是不真实的。过多的类比说明一些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不善于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论证,离开了明显的形象,他们便不会思考;不用类比,他们便不知道如何去说明一个道理。

2、注重伦理

我们都知道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关于道德的科学。伦理学中最重要的是道德与经济利益、物质生活的关系、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中国哲学注重伦理这与我们的社会是分不开的。传统中国社会或儒学社会是一个伦理关联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所决定的。首先,儒学社会的主导精神是儒学精神,或者是儒学精神是儒学社会的集体意识的一种表达,而儒学精神的内在规定性是伦理理性。伦理(宗法)理性决定了儒学社会的社会关联形式采取伦理关联的形式。第二,以伦理组织社会、国家生活。第三,儒学社会的伦理关联的维系手段或集体意识的修复方式是儒学社会的儒家伦理法。正因为这些因素,中国社会注重伦理,同时也影响到哲学理论,导致中国哲学太注重伦理。哲学注重伦理本来不是一件坏事,可太注重伦理就会适得其反。我们可以看到其的弊端所在,比如:伦理控制窒碍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普遍主义、一元主义的形成;伦理控制只讲义务(下对上、卑对尊等)不讲权利,制约了人对自身权利的认知;伦理控制过分注重安的意义,缺乏对进步动力的深刻认识。这些弊端必然会对中国科学产生一定不利的影响。中国人的道德关爱天地万物,关心个人社会国家的命运,而且非常强调个人修身,因而在对技术活动的约束机制上也有自己的特色。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以道驭术思想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被滥用与曲解。以道驭术的含义是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驾驭和制约,这里的科学技术关系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而“奇技淫巧”不在其中,“奇技淫巧”指的是容易使帝王“玩物丧志”,或使百姓耽于享乐而不做“正事”的技艺,所以以道驭术思想并不是鄙薄科学技术,而是在近代被滥用,由于重重阻挠,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步履艰难,直接导致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缓慢。

3、强调实用性

与西方特别是古希腊相比较 ,我国古代哲学家们更重视实践 ,关注现象 ,面向现实。对实践经验的重视 ,强调实用性,首先表现为对于实践优越价值的认识 。这也影响了中国哲学,使得它倾向于实用性,中国哲学的思考只是源于以前的经验而不理论的创新。这就是说中国的哲学更注重实践而轻视理论的建立与创新。科学发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把重心放在实践经验上显然是不对的。没有理论做基础,科学是不可能蓬勃发展的。

实用性强这一特点并不排除中国古代在自然观(中国哲学的一个研究方面)的研究上,具有较高的理论性,也并不排除各门科学技术中都有的理论性的探讨。但从总体上、从主导方面来看,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基本上属于经验科学。其实用性主要是同经验性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同理论性相联系的。较多的经验形态,理论知识的相对不足是经验自然科学的一大特征,它表现在中国科学发展中真正形成定律、原理的学说不多。实用科学注重经验描述而分析不足,关心效益而对原因甚少追究,知识的水平常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这种实用性却是它没有对大量的经验材料进行理论概括,长期停留在经验形式上,这一缺点在中国古代实用科学体系终于走到了经验科学形态的尽头之后便暴露出来,它使中古代科学迟迟难以过渡到近代科学形态。

三、结论

“哲学是人类精神的最高成就,最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心态与精神面貌。” 哲学是高度概括了的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使命,就是要寻求天人之道,通过一系列修身的内在调养与致用的外在建设,从而实现个人在社会世界中的定位,最终提升自我的境界,获得智慧的滋养。只有在哲学层面思考问题,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你的工作。哲学和自然科学无法割裂看!中国要有自己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就应该形成自己完整的哲学理论体系,完善现存哲学中的缺陷,并形成一种环境,让哲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罗素,西方的智慧[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1.[2]罗素、何兆武、李约瑟.西方哲学史[M]. 商务印书馆1977.01.[3]王伟萍.中国哲学的逻辑体系[J].学理论THEORY LEARNING2009年第19期.[4]宫哲兵.中国古代哲学有没有形而上学──中国哲学史新探之四[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5]祝娟.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6]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推荐第10篇:论科学技术利与弊论文

论科学技术利与弊 —以唯物辩证法看待

20世纪是人类发展史中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人类的智慧在科学与技术上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人们利用技术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然而,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技术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舒适、高效、快捷和财富等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事故和核战争威胁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以辩证的思想来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马克思曾经说过,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正是科技的发展才推动了人类的进程,是科技的发展才使人类有着这崭新又美好的生活。[1]纵观千古,哪朝哪代不是重视科技的发展?回首过去,看四大发明,独具鳌头;观天文历法,为之惊叹;览赵州拱桥,设计精妙;窥《本草纲目》,东方巨典;瞻圆周率值,七位小数;眺丝绸之路,发展经济;端青花瓷器,扬名海外。科技发展是强国之路,科技发展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第一动力,没有科学,我们哪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科技,我们哪来的舒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没有科技的进步,我们哪能吃到杂交二号?我们哪能穿上全棉衣服,我们哪能住进高楼大厦?人类从茹毛饮血原始生活学会利用或烧熟食物,从依靠自然到繁殖饲养,从手无寸铁到冶金炼石,这不都是进步,这不都是发展?毋庸置疑,科技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具体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国家更加繁荣、富强,人民更加富裕、幸福。科学技术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武器,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飞跃,都是人类征服自然、征服自身的划时代的胜利。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正是由于青铜器的铸造和铁器的使用,才使得社会财富成倍增长,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中,正是由于蒸汽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才使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而使资本主义世界的财富翻了一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正是由于以使用电器为主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才极大地促使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复苏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大幅度增长,促使了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的根本改善。

然而,在科技发展的路程中,一次又一次历史性的灾难从天而降,给人类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害,因此技术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身安全越来越没有保障,现在平均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犯罪行为发生。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与当下时新科技相关,尤其是枪械犯罪。而且,人类身体素质大不如前.随着科技发展,气车,火车,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类的日常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人类已经不再总是依赖自己的两条腿,因而现在的人类的身体素质和以前相比已经是不能相提并论。目前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政治、经济、安全与和平的大命题。近年来,特别是美国“炭疽感染事件”后,生物安全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生物安全术语也经常见诸于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文件,见诸于各类媒体。SARS的全球流行无疑会使全世界各国更加关注生物安全问题,并将其作为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

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引起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也带来另一个问题:塑料的用量与日俱增。塑料在垃圾中占的比例若以体积计算,已达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大大增加了 垃圾处理的难度和费用。 由于废塑料几百年都难以降解,若丢弃在自然环境中,会给蚊子、苍蝇和 细菌提供生存繁育的温床;若埋藏在地下,则容易污染地下水,妨碍植物根 系生长,破坏土壤品质,影响作物收成;若用火焚烧处理,将产生多种有毒气体。“白色污染”已成为当前危害我国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严重阻碍了我国 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砸烂愚昧和落后,另一方面也可能带给人类无尽的灾难。这个时候我们强调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与灾难正是为了这把双刃剑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它的正面作用造福人类而不是相反。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这是因为对于科技理性而全面的思考才能够使得科技始终在人类的掌握之下不会反过来祸害人类。例如:原子物理理论的发展使得人类掌握了核能技术但是也带来了广岛和长琦的核灾难,带来了人类五十年的“恐怖的和平”,人类第一次具有了自己毁灭自己的能力;另外还有层出不穷的核事故,以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最有名;化学的发展使得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我们的火药和炸药也伤害了数千万计的人类同胞;我们的化学合成技术使得我们造出了自然界本不存在的东西,可现在我们也被白色垃圾所困扰,被化学污染所毒害,为什么我们国家现在有那么多的小孩罹患白血病,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装修中使用的化学粘结剂,还有破坏臭氧层的氟利昂;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我们已经能够以超过音速的速度飞行了,可是这也带来了太多的战争太多的纷扰,也使得地球开始感冒发烧。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具备了以前由上帝垄断的创造生命的权力,可是在这也带来了伦理的紊乱。总之,科学的进步总是伴随着相应的弊端危险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这些负面影响,否则我们人类可能最终会毁灭于自己的手中。

通过对灾难的分析我们知道,灾难的发生要么是因为对技术本身的自然属性没有真正完全的了解,要么是因为技术的社会价值内部之间的关系没有协调。一方面,我们知道技术的基本价值是指技术本身所具有的效用价值,它是技术长期演化的产物,不受或很少受外在因素的作用与影响。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技术本身,掌握其自然属性,遵循客观规律,做事不要主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犯愚蠢的错误,避免大多数的灾难的发生。技术上不成熟,设计上的失误便将大大增加。

我们人类虽说不能杜绝科技的负面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人类可以通过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减少科技的负面影响。如:人们可以通过发明清洁生产技术,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上各种灾难的善后工作,如果要是没有现在的技术,那么切尔诺贝利的核辐射还在笼罩乌克兰,科威特的石油大火还在燃烧。所以,技术是掌握在我们手里的,我们要尽量减少技术负面影响的发生。只要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我想我们人类还是可以和自然协调发展的。

在回首灾难的同时,我们要牢记血的教训,杜绝下一次同样事件的发生。我们绝不可因为这几点灾难而畏手畏脚,犹豫不前。虽然科技的负面影响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灾难,但毋庸置疑的是,技术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阶梯,技术进步让人类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因此我们需要正确地、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科学技术。

第11篇:纳米科学技术概论论文

《纳米科技概论》公选课

课程考查论文

学院名称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地质工程 学生姓名张鼎

学生学号201403100512 选课序号

2016年4月17日

纳米科技的应用

纳米,这是一个十亿分之一米的尺寸单位的物质而已。是人类首次用单个原子、分子自由排列物质的科学技术。它包括纳米生物学、纳米材料学、纳米电子学、纳米机械学、纳米化学以及纳米医学、纳米信息学等学科,已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前沿科学,它蕴藏着超乎人们想象的巨大商机。

纳米科技是尖端科技,却早就存在身旁。举例来说,荷叶表面的细致结构和粗糙度大小都在纳米尺度的范围内,所以不易吸附污泥灰尘。这种荷叶表面纳米化结构,自我清洁的物理现象,就被称作荷叶效应。

微小性的持续探究以使得新的工具诞生,如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等。结合如电子束微影之类的精确程序,这些设备将使我们可以精密地运作并生成纳米结构。纳米材质,不论是由上至下制成,或由下至上制成,难度在于宏观上要达到高效稳定的质量,都不只是进一步的微小化而已。物体内电子的能量量子化也开始对材质的性质有影响,称为量子尺度效应,描述物质内电子在尺度剧减后的物理性质。这一效应不是因为尺度由巨观变成微观而产生的,但它确实在纳米尺度时占了很重要的地位。物质在纳米尺度时,会和它们在巨观时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不透明的物质会变成透明的(铜)、惰性的物质变成可以当催化剂(铂)、稳定的物质变得易燃(铝)、固体在室温下变成了液体(金)、绝缘体变成了导体(硅)。

纳米科技的神奇来自于其在纳米尺度下所拥有的量子和表面现象,并因此可能可以有许多重要的应用和制造许多有趣的材质。

它不是可望不可及的技术,它可以结合中国现有的国情利用纳米功能开发出许多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纳米功能产品。什么是纳米功能应用产品呢?就是利用纳米材料采取不同的制备方法,使纳米材料变成有特异物理功能的特征,用这种物质研制成的产品,具有纳米技术的四大效应的特征。利用这四大效应的某些特异性,可改变某些物质的原有特性或结构。如纳米功能水杯、纳米功能卡、纳米功能酒等,这些产品可通过纳米功能的四大特征实现了改变水分子团的结构,激活人体细胞;改变了酒中甲醇酒精的分子团结构等复杂机理,从而产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止疼、养生、排毒、健体,抗感冒、抗疲倦。真正的纳米功能水,就是这样产生的,是以上述特点为科学基础的。

纳米技术它究竟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变化呢?我们不去探讨尖端的纳米技术,仅以最朴实、通俗的案例讲述一下纳米技术已给人们或将给人们带来的实惠,这些纳米技术的应用,是真真切切的,与当今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仅举几个纳米技术运用的例子:

一、纳米“导弹”:纳米级的“导弹”具靶向作用,可自动攻击癌细胞,并可“消灭”癌细胞。事实上,纳米技术可对癌症,产生较好的疗效,已经有成功的报道案例。近期又有报道,纳米技术可抗病毒性感冒。其实,何止有抗感冒之效用,还有更多的新发现。如北京宇天能纳米技术有限公司发明的TN863纳米母粒研制的纳米功能水杯,经10-30分钟处理后的自来水,具多种有趣的现象。如饮用处理过的自来水后,一些人反映不易感冒了,精神旺盛了,睡眠好多了,小孩不厌食了,老人四肢有力了,这只是因为纳米的四大效应改变了水的分子团结构,并且使水产生了大于普通水60%-84.7%的活性能量,可称为富含营养,能养生保健、理疗的活性水。由于是纳米功能所致,因此称为纳米功能水。实现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化,这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的事。

二、纳米功能汤锅、餐具:纳米功能的生命之光能量可迅速使廉价的白菜汤改变本质结构及特性。这种纳米功能白菜汤可使人们享受到比“人参汤”更好的效果,同样有迅速的抗疲倦、排毒、养生、久服延年益寿之功效。其实,古时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为水专门著有一篇“水部”之论,明确指出“水疗”法。

三、纳米功能饮水机:它的特征是用自来水替代矿泉水。人们再也不为买水票操心。远离搬运及灌装水桶的烦恼,今后,只需轻松打开一下家里的自来水龙头,仅十几分钟,自来水就已改变了水分子团结构,使大分子团水变成了小分子团结构的养生功能之水,喝了这种水,一般人都会迅速感觉消除疲劳,并对一些病症有意想不到的排毒祛病的神奇效应,称之为将长寿村的水搬回家,人人可实现长寿的追求愿望。不过有的人会不高兴,那就是一些生产感冒制药厂的厂家或销售商,因为到那时得感冒的人可能会减少80%,当全民普及饮用纳米功能水后,预计感冒药将减少50%以上。感冒药市场因此大大减少。建议经常吃感冒药的人,可尝试天天喝纳米功能自来水,肯定会有改变,如果您远离了感冒,请不要忘记“纳米”比大米要高级一些。

四、纳米功能省油器:一只小小的纳米功能棒放入油箱三年不管它,它会自动地为您效劳,不停地将汽油裂变为优质节能油,节油可达7%-20%,不同于现在的一些节油办法,需一天或几天加一次添加剂,即麻烦又耽误时间。因此,纳米省油器让人变懒惰一些,让汽车变“勤劳”一些。

五、纳米功能酒:一瓶几元一瓶的二锅头酒,被迅速地无声无响的变成了犹如几十元、几百元一瓶的柔和、甘醇的美酒,而且相对而言,因为酒精被分解,使人喝了不易醉、不上头,有护肝之功效,还有益肾等特殊的保健作用。

六、纳米自洁表面处理和涂料:如果将透明、疏油、疏水的纳米材料颗粒组合在大楼表面或瓷砖、玻璃上,大楼就不会被空气中的油污弄脏,瓷砖和玻璃也因不会沾上水蒸气而永远透明。任何粘在表面上的物质,经阳光的照射,都会在纳米涂料的催化作用下,变成可以蒸发的气体或者容易被擦掉的物质,建筑物不再总是脏乎乎的,家庭里的卫浴设备也不必每天清洗了。将这种纳米颗粒放到织物纤维中去,做成的衣服不会沾上灰尘,省去不少洗衣服的麻烦。氧化物纳米颗粒最大的本领是在电场作用下或在光的照射下迅速改变颜色。平常人们戴的变色镜的变色速度较慢,用纳米材料做成的变色镜就不一样了,变色速度很快,用它做士兵的防护激光镜是再好不过了。

七、纳米高强度材料:如果把金属纳米材料颗粒粉体制成块状金属材料,它会变得十分结实,强度比一般金属高十几倍,同时又可以像橡胶一样富于弹性。人们幻想在下一个世纪,总有一天会制造出如此神奇性质的纳米钢材和纳米铝材。用这种材料制造汽车、飞机或轮船,会使它们的重量减少到1/10。到那时,一辆摩托车的重量会变成只有20~30千克。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陶瓷材料具有硬而脆的特点。硬是指它可以当做刀具用来切削金属,脆是指它经不住冲击。陶瓷的另一个长处是耐高温,在10000℃的高温下也不变形。用纳米陶瓷粉制成的陶瓷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塑性。这个问题一旦被彻底解决,会在汽车发动机上大显身手,彻底甩掉发动机的冷却系统,使发动机工作在更高的温度下,汽车将跑得更快、飞机会飞得更高。

八、纳米单电子元器件:把自由运动的电子囚禁在一个小的纳米颗粒内,或者在一根非常细的短金属线内,线的宽度只有几个纳米,就会发生十分奇妙的事情。由于颗粒内的电子运动受到限制,原来可以在费米动量以下连续具有任意动量的电子状态,变成只能具有某一动量值,也就是电子动量或能量被量子化了。自由电子能量量子化的最直接结果表现为,在金属颗粒的两端加上电压,当电压合适时,金属颗粒导电;而电压不合适时,金属颗粒不导电。这样一来,原来在宏观世界内奉为经典的欧姆定律在纳米世界就不再成立了。还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当金属纳米颗粒从外电路得到一个额外的电子时,金属颗粒具有了负电性,它的库仑力足以排斥下一个电子从外电路进入金属颗粒内,这就切断了电流的连续性,这使人们联想到是否可以发明用一个电子来控制的电子器件,所谓单电子器件。单电子器件的尺寸很小,一旦实现,把它们集成起来做成电脑芯片,电脑的容量和计算速度将提高上百万倍。

上述几项纳米技术,一旦开发应用,毫不夸张地说可以为亿万人民带来真正的实惠,具有数

十、百亿元的市场价值。

为了纳米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应用,首先要能按照人们的意愿在纳米尺度上对材料进行自由地剪裁和安排,这一技术被称为纳米加工技术。实际上,一方面纳米加工技术是纳米材料应用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纳米加工技术中也包含了许多人们尚未认识清楚的纳米科学问题。比如说,在一个粗细为几纳米的孔或线里,原子的扩散就与宏观世界里的扩散大不一样。一般而言,原子运动的自由程为几个微米。在这个长度上,原子发生碰撞、进行热扩散的作用可忽略不计。可是在纳米孔或线内,原子的扩散主要是靠与孔壁的碰撞来完成的。再举一个例子,一般认为物体之间相互运动时的摩擦力主要来源于物体表面的不平整性,即物体表面越光滑,它们之间的摩擦力越小。在纳米世界里,材料表面很小,相互之间距离很近,以至于两块材料表面上的原子会发生化学键合而产生对相互运动的阻力。因此,在纳米世界内,所有的加工技术都必须在原子尺寸的层面上考虑。

目前,全球纳米技术的收益已达500多亿美元,预计未来5-10年内将达到1440万亿美元。有人预言,最富有的人将再也不是比尔·盖茨,而是拥有纳米技术的人。

纳米技术究竟能给人什么呢?给人梦想、给人健康、给人长寿。“纳米长寿、千寿之神”甜蜜的微笑只是献给热爱它的人,只要善待纳米科技,并善良地拥抱纳米技术,你将获得快乐与幸福,也将获得长寿,也可能获得巨大的财富。

纳米技术能使人长寿几百岁吗?答案是:能!当然,那只是尖端纳米技术的任务。比如,人老了,换一个18岁小伙子的纳米材料做的心脏、肾等,或者纳米细胞活能代谢机,5年一个周期,衰老细胞被清除掉,诞生十

八、十九岁的充满生机的新生细胞。使人能如此活上200岁、300以上,这些并不是神话,随着纳米技术的研发运用,迟早有这么一天。

第12篇:科学技术史论文[优秀]

从中国哲学对中国科学史的影响看“李约瑟难题” 虽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列举了26项发明,可纵观这些发明,有多少是世界性的发明呢。在写《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时,他站在世界科学史、比较科学史和中外科学交流史的高度,把中国科学文明置于世界史中应有的地位,从而纠正了西方过去对中国科学文化的各种错误看法、误解和严重低估。 但一直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李约瑟博士的脑海中: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1、注重伦理

中国人的道德关爱天地万物,关心个人社会国家的命运,而且非常强调个人修身,因而在对技术活动的约束机制上也有自己的特色。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以道驭术思想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被滥用与曲解。以道驭术的含义是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驾驭和制约,这里的科学技术关系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而“奇技淫巧”不在其中,“奇技淫巧”指的是容易使帝王“玩物丧志”,或使百姓耽于享乐而不做“正事”的技艺,所以以道驭术思想并不是鄙薄科学技术,而是在近代被滥用,由于重重阻挠,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步履艰难,直接导致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缓慢。

2、强调实用性

与西方特别是古希腊相比较 ,我国古代哲学家们更重视实践 ,关注现象 ,面向现实。对实践经验的重视 ,强调实用性,首先表现为对于实践优越价值的认识 。这也影响了中国哲学,使得它倾向于实用性,中国哲学的思考只是源于以前的经验而不理论的创新。这就是说中国的哲学更注重实践而轻视理论的建立与创新。科学发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把重心放在实践经验上显然是不对的。没有理论做基础,科学是不可能蓬勃发展的。

实用性强这一特点并不排除中国古代在自然观的研究上,具有较高的理论性,也并不排除各门科学技术中都有的理论性的探讨。但从总体上、从主导方面来看,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基本上属于经验科学。其实用性主要是同经验性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同理论性相联系的。较多的经验形态,理论知识的相对不足是经验自然科学的一大特征,它表现在中国科学发展中真正形成定律、原理的学说不多。实用科学注重经验描述而分析不足,关心效益而对原因甚少追究,知识的水平常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这种实用性却是它没有对大量的经验材料进行理论概括,长期停留在经验形式上,这一缺点在中国古代实用科学体系终于走到了经验科学形态的尽头之后便暴露出来,它使中古代科学迟迟难以过渡到近代科学形态。

第13篇:信息科学技术导论论文

信息科学技术导论论文

作者:学号:单位:指导老师:

摘要:信息是21世纪的支柱,信息将取代物质和能量成为创造财富的重要来源。我们身边无时无刻都充满了各种信息,正是这些信息,让我们了解了大千世界:国内外时事要闻、各种打折促销、我们想要了解的知识等。在获取这些信息中,我们使用了很多信息设备,这些设备有的是传统媒介,有的是现代高科技产物。信息科学技术让我们都生活在地球村之中,足不出户便知晓天下事。本文介绍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信息设备和获取的信息,还详细地介绍了信息科学技术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信息 设备 教育 生活 影响

1.引言

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最终是由社会生产力所决定,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日益凸现,信息科学技术作为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前导要素,它所引发的社会信息化则将迅速改变社会的面貌、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2.生活中的信息

生活中充满了信息,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撒在我们的脸上,我们看看表,知道了时间,然后拿出手机,看看新闻,了解下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和各种新闻。学习工作时看看书,或者坐在电脑前,利用互联网查询相关的资料,学习相关的课程。在闲暇时,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信息充斥在我们的身边。现在足不出户,我们就可以通过电视或电脑看到地球另一端发生的事:美国大选、海地地震、冰岛火山喷发等,还可以看到美丽的极光、可爱的北极熊、呆呆的企鹅……

美国《商业周刊》这样描述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的生活:乔治无须去办公室,他的雇主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找到他,乔治悠然自得地收看第六终端的节目。他的一个孩子在收看500个频道的有线教育电视节目。他的另一个孩子正在准备人体解剖课程的考试,他轻轻敲打键盘,屏幕上出现了三维立体图案,显示出人体内部器官的运行情况。他的妻子将一天的销售情况以及将要做的项目全部存入笔记本电脑中,然后,她下达指令,让电脑把办公室的电子信件以及备忘录统统存储起来。随后,她与乔治一起进行了30分钟的实地旅游,他们戴着耳机和特制的眼镜,坐着“移动式的椅子”,随着“电脑电视”开始了尼罗河之行。

3.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从微电子技术看,自从1948年晶体管被发明以后,1958年第一块集成电路问世,引发了一场微电子革命,微电子技术使得越来越复杂的电子系统可以集成在一小块硅片上,使电子设备和系统的微型化、低能耗成为可能。集成电路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逐步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并实现了平均每18个月集成电路芯片上集成的电子器件数翻一番,而价格却保持不变甚至下降,这就带动了以集成电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创造了信息技术产品性能不断提高,而价格不断下降的奇迹。

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看,从19世纪上半叶莫尔斯发明电报至20世纪下半叶初第一部程控交换机的诞生和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应用,使通信技术开始向数字化发展。卫星通信、称动通信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更是开拓了通信手段,进一步扩展了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而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笨重的庞大的、高电能耗的计算机问世以后,随着集成电路和软件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存储容量和能力不断提高,其功能也从单一的计算功能发展成能处理数字、语言、图像等多种信息,其应用的领域也覆盖了社会各个方面。

从网络技术看,1969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ARPANET,然而它仅连接了四个大学实验室,这是计算机互联网(因特网)的前身;因特网的

真正起点是1986年建成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而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则是在进入商业应用的1991年,从此因特网的发展迅速膨胀,给信息产业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从电子邮件到电视会议,从因特网传真到因特网电话、从网上浏览至购物等等丰富多彩的服务,不仅方便了消费者,为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有利的机会,而且带动了同因特网有关的一批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彻底改变传统工业的面貌,信息技术进入消费领域,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加速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因特网的兴起,更是空前地加速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渗透,掀起了全球的信息化热潮。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引发了社会信息化,\"每9个月互联网用户增长一倍,信息流量增加一倍,线路带宽增加一倍\"。这一事实被称为新摩尔定律。电视、手机、电脑和互联网更是成为人们日常获取信息的主要通道,手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21世纪,我们的周围更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子产品的平均淘汰时间不断缩短,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历史的任一时期,人们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秀才不出门,竟知天下事”。这一切,都在极大程度上归功于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

4.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人们将广泛地利用信息网络,自觉或不自觉地使日常生活便捷化。比如:

居家上班。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将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家上班。在家可以随时与上司取得联系,请示汇报工作,进行理论探讨等等。在家办公省去了上下班在路上浪费的时间。

网上购物。消费者不必到商店,只需利用遥控装置从屏幕“货架”上选购各种商品,还可以将镜头推近商品,阅读其用途说明等。坐在电脑前,可以自由地从国内外购买商品,使购物更方便。

远程医疗。医生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使用“虚拟现实”技术,给远在千里之外的患者进行诊断,使病人在家里便能及时得到医治。

网上交友。信息网络把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连成一体,形成“地球村落”,通过计算机,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会晤亲友,交流谈心。

信息科学技术所引发的社会信息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社会的形态、经济增长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4.1 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在工业社会中,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是靠资源投入的方式来实现,工业化加工资源的方式是一种高消耗、高污染的实现方式,这种方式必然会引起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工业污染的加剧、环境退化的失控。而信息科学技术引发的社会信息化,为各国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技术可能。信息化的开展开创了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即依靠科技进步,而不是高资源、高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目前发达国家中,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率已达60%-80%的幅度。

4.2对人类社会时代的影响

由于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时代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已经从以物质能量为主的生产力转换到以信息知识和技术为主的生产力,从工业经济转到知识经济,从读写为主的时代转换到视听为主的时代,即虚拟时代、数字时代。虚拟,就其本身来说,是数字化方式的构成。它首先是人类中介系统的革命。人类第一次中介系统的革命,是语言符号系统的发明,它创造了人类思维空间和符号空间,导致了人类文明的长足发展。而虚拟则是在思维空间中

发生的革命,它在思维空间中又创造出了虚拟空间、数字空间、视听空间和网络世界,使不可能的可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一种真实性。虚拟这场中介革命,使人类由以前的语言符号文明进入到更高级的数字文明。其次,虚拟性激发了人们的创造能力的巨大发展。对于虚拟而言,现实只是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可能性,在虚拟空间中,还有别的可能性,虚拟使现实中的不可能在虚拟空间中复活、再生、创造发展,从而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信息科学技术影响下,虚拟时代、数字时代即将到来。

4.3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思维方式是一定时代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按一定结构、方法和程序把思维诸要素结合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思维运行样式。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中介系统三者社会历史地结合,构成特定时代的思维方式。在大机器生产为主的工业社会,思维主体以个人为主、以人脑为主,思维客体受思维主体及社会关系的影响,主要以现实世界为主,思维中介主要由工业技术中介系统和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各种物化的思维工具构成,这标志着工业社会时人类的思维方式的发展状况和水平。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思维主体则由个人为主发展到以群体为主,以人脑为主发展到以人-机系统为主,思维客体由现实性为主进入到虚拟为主,思维中介系统由工业技术中介系统和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各种物化的思维工具构成转变为网络技术中介系统和信息技术所产生的各种物化的思维工具构成,从而实现思维方式由现实性转换到虚拟性思维。

4.4 对教育方式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学校教育将只是人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已,每个人只有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人们要“活到老,学到老”,接受终生教育。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我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教育将呈现出现代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教育方式带来巨大影响,表现在:第一,教育投资的重心将由物质资源转向信息资源。工业社会中,教育以消耗物质资源如校舍、桌椅、粉笔等维持,因此教育投资的重心主要是物质资源的投入。而信息化社会,由于信息具有无损使用、无损分享、不可分割、公平性等特点,使其将取代自然资源、资金、人力等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投资的重心也将转变为信息的开发上,因为信息产业是开发费用高、使用费用低的产品,其低廉化使用是建立在高投入开发的基础上的。因而,教育一旦依赖于信息资源,则其开发问题将制约网络化教育发展,教育的投资由过去重在物质条件的扩充转向信息资源的开发也成为不言而喻的事情。第二,单一的\"班级授课制\"将为多样化的网络授课取代。\"班级授课制\"这种曾大大提高过教育效率的教学组织形式将被信息技术打破,互联网络应用于教育,改变了传统的固定师生关系,使异地授课,网上学习成为可能。利用互联网可以十分便捷的得到世界各地的教育资料,实现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使无法进入学校读书的人获得必要知识成为可能;学生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有网络计算机终端设备便可上网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奠定了基础。第三,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功能的优势,通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调动学生多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4.4.1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正在走向普及。传统的课堂教学,表现手法单一,填鸭式的教学束缚了学生的主观思维活动。而现代教育通过多媒体技术,传递文本、图形、声音、动画等信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手眼耳的协调动作,刺激大脑兴奋,从而强化记忆。因此,多媒体技术使人类获得一种与自己的自然本性和自然状态更加一致的信息积聚与交流的方式。

4.4.2 个性化、远程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师生必须在同一教室进行教学的教育状况,为个性化、远程化的教育方式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证。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从计算机网络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服务,即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学校、最优秀的老师,学习任何感兴趣的课程,因材施教得到更好的体现。同时,学生能够非常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学生不离开教室,就可以身临其境地参观博物馆、科学馆,使学生学习费用降低,学习时间减少,但是,能多学到更多的知识。

4.5 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由于信息化建立了一个规模庞大、四通八达的网络通讯系统,从而信息作为最有效、最有价值的资源,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第一,通过网络体系,人类的观念大大地流通、渗透、互相影响,这将有利于人们按照共同利益协调行为。第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工作方式发生很大变化,由以前的按时定点上班变为可以在家上班,通过网络体系处理各种资料和信息。第三,人们的访友、购物、会议、娱乐等许多事情都可能通过网络进行;在不远的将来,人们还可能通过住网络住宅、使用网络冰箱、乘坐网络汽车等,进入科技家庭的生活模式,体验科技带给人们的便利。

5.总结

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是人类在科学上取得的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就之一,人类文明将越来越多地通过信息技术被创造和发展。信息网络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渗入到社会各个角落,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电子出版以光盘、磁盘和网络出版等多种形式,打破了以往信息媒体纸介质一统天下的局面。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交互式界面的采用为文化、艺术、科技的普及开辟了广阔前景。网络等新型信息介质、为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传播,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提供了崭新的可能性。网络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就必然会对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种新的适应网络时代和信息经济的先进文化将逐渐形成。 参考文献:略

第14篇: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论文。。.

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

学号:2012418603 专业:财务管理姓名:高鸣

摘要: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进步,在满足人类生存、保证生存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质量,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尤其是进入20世纪,人类开始遇到了人口增长、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的威胁。为使人类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人们比以往更加关注科技与自然、科技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科学技术发展,人类社会,第一生产力,进步

一、21 世纪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之一,是从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发明,到转变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进程的速度越来越快。但并不是说,今天有了科学发现,明天就会有技术发明,后天就可以直接变成生产力。它还取决于发现和发明的性质,以及科学技术的成熟程度、市场需求、发育和发展的水平,还有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其它影响因子的制约作用,所以转化速度不完全一样。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指出: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过去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我孤立,这对社会主义有什么好处呢?历史在前进,我们却停滞不前,就落后了。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为此就必须开放。否则,不可能很好地坚持社会主义。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

“科学发展观”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念的认同与超越,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科学发展观”是把作为手段的科学技术与作为目的的人与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统一起来,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与时俱进地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重大发展。

另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光是指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也转化为人们对客观世界发展规律更加科学的认知。比如过去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协

调发展不够重视,但由于包括环境、生态、生命科学和医学等在内的多门学科的研究,都发现了人与环境协调问题的存在。如果人与环境不协调,即使生产力规模一时发展很大,也是不可持续的。比如敌敌畏,当时效果很好,后来发现杀了害虫,也杀了益虫,破坏了生态平衡。另外,敌敌畏通过土壤和水,通过食物链沉积在动物和人体里,后果很严重。虽然发明敌敌畏的人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敌敌畏后来还是被停止生产。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光要看它当时的作用或者直接的转化,还要看到它对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人类全面辨证认知客观世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人类总体生产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提高所带来的贡献。

因此,我们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以世界眼光,迎接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纵观全球,许多国家都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并超前部署和发展前沿技术及战略产业,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着力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面对国际新形势,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相互促进作用

现代文明的基本特征在于科学文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文明的基石,是社会发展取之不竭的源泉。科学技术将使人类进一步系统地、深入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破除迷信,扫除愚昧和贫困,将进一步树立起人与自然协调、人与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相应的知识体系和技术,将从根本上解决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公正、公平分配使人类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上的经济,是以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直接依据的经济。知识经济就是以科学知识为资源基础,

以高科技手段为中介,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经济;是知识、技术和经济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即以智能为核心的社会生产力系

统。因此,科学技术是支撑知识经济的基础科学技术创新将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创新人才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最宝贵的动力和资源。传播和发展知识、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将成为培育提高国家和民族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根本。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将成为人类生存和生活不可取少的一部分。

三、科学技术的双面性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科学既可以通过技术作用于人类的物质生活,也可以以意识形态的方式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精神生活;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造福于人类社会即科技产生正面效应,也可有害于人类即产生负面效应。全球巨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预计到2025年,全球总人口从现在的65亿增至85亿。全世界对能源的的需求将日益增长。亚洲与拉丁美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但可能将给世界更大地区带来空气污染、水质污染与废弃物处理等一系列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

21世纪的关键任务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环境保护与发展统一起来,即消耗资源的速度不要超过资源再生速度、释放污染物的程度不要超过自然的净化能力。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包含人类(现在和未来生存、生存质量和生存安全三方面的内容。

因此,科技创新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其源泉将主要缘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创新不断地突破“增长的极限”,使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科学技术社会化的理性选择的发展方向正在成为全人类关注的重要问题,科学家个人的自由探索也必须在日益完美的法规与科学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框架中实现。

总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基础和支撑,是国家安全能力的保障;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石,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更是人类文明永不枯竭、不断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评价

科学创新的价值,也就不能仅仅看其科学的理论意义及其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更应该看其对人类经济社会进步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修渝.自然辩证法概论(修订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9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

第15篇: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论文

题目: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

学生姓名:李潇 学

号: 20100702295 学

院:机械工程学院

业:工业工程

1 摘 要: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进步,在满足人类生存、保证生存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质量,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尤其是进入20世纪,人类开始遇到了人口增长、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的威胁。为使人类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人们比以往更加关注科技与自然、科技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科学技术发展,人类社会,第一生产力,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进入21世纪,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将深刻地改变经济和社会的面貌。同时,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对科技发展提出巨大需求,也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有待提高。在扩大劳动就业、理顺分配关系、提供健康保障和确保国家安全等方面,有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对其有很大的改善作用。

一、21 世纪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之一,是从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发明,到转变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进程的速度越来越快。但并不是说,今天有了科学发现,明天就会有技术发明,后天就可以直接变成生产力。它还取决于发现和发明的性质,以及科学技术的成熟程度、市场需求、发育和发展的水平,还有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其它影响因子的制约作用,所以转化速度不完全一样。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指出: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过去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我孤立,这对社会主义有什么好处呢?历史在前进,我们却停滞不前,就落后了。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为此就必须开放。否则,不可能很好地坚持社会主义。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 2 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 “科学发展观”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念的认同与超越,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科学发展观”是把作为手段的科学技术与作为目的的人与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统一起来,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与时俱进地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重大发展。

另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光是指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也转化为人们对客观世界发展规律更加科学的认知。比如过去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不够重视,但由于包括环境、生态、生命科学和医学等在内的多门学科的研究,都发现了人与环境协调问题的存在。如果人与环境不协调,即使生产力规模一时发展很大,也是不可持续的。比如敌敌畏,当时效果很好,后来发现杀了害虫,也杀了益虫,破坏了生态平衡。另外,敌敌畏通过土壤和水,通过食物链沉积在动物和人体里,后果很严重。虽然发明敌敌畏的人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敌敌畏后来还是被停止生产。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光要看它当时的作用或者直接的转化,还要看到它对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人类全面辨证认知客观世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人类总体生产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提高所带来的贡献。

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科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未来社会里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将更加密切。社会的各个方面如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艺术、宗教、伦理等要受到科技的影响。大量事实表明,科技将日渐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要素。科技发展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各国在全球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全球科技格局的“一超多强”是政治、经济“一超多强”格局的重要基础。

而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信息科学和技术发展方兴未艾,依然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将为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发挥关键作用;能源科学和技术重新升温,为解决世界性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开辟新的途径;纳米科学和技术新突破接踵而至,将带来深刻的技术革命。基础研究的重 ①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

3 大突破,为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了新的前景。科学技术应用转化的速度不断加快,造就新的追赶和跨越机会。

因此,我们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以世界眼光,迎接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纵观全球,许多国家都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并超前部署和发展前沿技术及战略产业,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着力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面对国际新形势,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相互促进作用

现代文明的基本特征在于科学文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文明的基石,是社会发展取之不竭的源泉。科学技术将使人类进一步系统地、深入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破除迷信,扫除愚昧和贫困,将进一步树立起人与自然协调、人与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相应的知识体系和技术,将从根本上解决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公正、公平分配使人类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上的经济,是以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直接依据的经济。知识经济就是以科学知识为资源基础,以高科技手段为中介,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经济;是知识、技术和经济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即以智能为核心的社会生产力系统。因此,科学技术是支撑知识经济的基础科学技术创新将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创新人才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最宝贵的动力和资源。传播和发展知识、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将成为培育提高国家和民族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根本。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将成为人类生存和生活不可取少的一部分。

三、科学技术的双面性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科学既可以通过技术作用于人类的物质生活,也可以以意识形态的方式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精神生活;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造福于人类社会即科技产生正面效应,也可有害于人类即产生负面效应。全球巨变给人类带来了巨 4 大的挑战。预计到2025年,全球总人口从现在的65亿增至85亿。全世界对能源的的需求将日益增长。亚洲与拉丁美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但可能将给世界更大地区带来空气污染、水质污染与废弃物处理等一系列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

21世纪的关键任务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环境保护与发展统一起来,即消耗资源的速度不要超过资源再生速度、释放污染物的程度不要超过自然的净化能力。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包含人类(现在和未来)生存、生存质量和生存安全三方面的内容。

因此,科技创新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其源泉将主要缘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创新不断地突破“增长的极限”,使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科学技术社会化的理性选择的发展方向正在成为全人类关注的重要问题,科学家个人的自由探索也必须在日益完美的法规与科学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框架中实现。

崭新的21世纪,科技将在各个领域全面加速地发展,并将在若干前沿领域取得革命性的突破,这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同时,科技哲学、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的发展以及对生态环境危机的警觉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标志着人类对科技活动理性认识的新发展。由此在环境革命以及绿色革命中,环境化学和绿色技术将是未来科技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方向,也是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在新的100年里,我们期待并努力使得科学技术不但为人类创造更加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为人类创造美好祥和的精神家园。

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下的科学技术的支撑地位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工业经济时代,机器、设备和原料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虽然使有些问题得到缓解,但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生态环境还在恶化,资源枯竭势头没有得到抑制,发展中国家在重复发达国家过去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等。知识经济时代“资源” ②③

③②安吉拉·门克尔 科学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1994, 刘大椿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 的内涵被大大地扩展,即有实物资源,也包括知识和信息资源。知识和信息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进行独特的生产,形成独特的产业即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知识和信息成为经济活动的主导资源、甚至是主体资源。高新技术产业由于其高附加值有力地支撑着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决定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及应用的能力和效率,通过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投入,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使高新技术产业无可非议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第一支柱产业,从而改变了工业经济时代下经济发展从萧条、复苏、繁荣到衰退的周期性,使经济可持续增长成为可能。因此,只有更加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用,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知识信息成为主体资源,实现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升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总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基础和支撑,是国家安全能力的保障;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石,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更是人类文明永不枯竭、不断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评价科学创新的价值,也就不能仅仅看其科学的理论意义及其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更应该看其对人类经济社会进步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修渝.自然辩证法概论(修订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9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 [3] 安吉拉·门克尔.科学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1994 [4] 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 路甬祥.科学技术的百年回顾与展望.学会月刊, 1999 [6] 庞维荣.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7]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2007.10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9] 李质勇.知识经济与科学技术.商业现代化,2007.3 6

第16篇:科学技术哲学论文全解

从数学史浅谈科学技术理念问题

摘要:本文从哲学、科学、数学之间的关系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研究与实践以及几位伟大数学家的范例,阐述和分析了科学技术中数学环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举例说明了科学数学与自然哲学之间的关系,同时讨论了工程技术人材应该的树立正确的科学理念。接着讨论了工程技术人员应该秉持的科学哲学理念。最后讨论了高科技技术人员的道德伦理问题。

关键字:哲学、科学、科学理念、道德伦理

18世纪,康德提出:科学是一种知识系统的见解:“每一种学问,只要其任务是按照特定原则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的话,皆可被称为科学。”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起源》 科学和哲学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科学用于构筑关于世界的模型;而科学哲学建构关于科学的模型。科学一词拉丁文Scientia表示知识或学问。科学是以世界的各种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的问题为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为对象;科学提供关于世界的不同领域或不同方面的“特殊规律”,哲学则提供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 。因此,哲学理论思维较之科学理论思维来说在对世界的把握上就具有最高的概括性和最高的解释性。在此意义上,哲学是科学之帅。由于人类理论思维形成的过程首先是逻辑思维的形成过程,而古希腊时代的三位伟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殚精竭虑地思考和追究过思维的逻辑问题,他们对概念和思维规则的探索和认识,使人类理论思维的能力逐步走向成熟。在此意义上来说,哲学是科学之母。因此,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都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哲学世界观的指导和哲学思维特性的影响。当然,科技工作者并非学了哲学才会思维,但学好了哲学,通晓思维的形式和规律之后,有助于他更正确地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下面我们将首先从数学史上的伟人着手,分析科学哲学的基本理念。

一、科学探索需要灵感,灵感来源于长期的思维碰撞摩擦

“假如别人和我一样深刻和持续地思考真理,他们会作出同样的发现。”

——高斯 高斯是一对贫穷夫妇的唯一的儿子。母亲是一个贫穷石匠的女儿,虽然十分聪明,但却没有接受过教育。他的父亲曾做过园丁,商人和一个小保险公司的评估师。当高斯三岁时便能够纠正他父亲的借债账目的事情,已经成为一个轶事流传至今。

14岁时,布伦兹维克公爵卡尔·威廉·斐迪南召见了高斯。这位朴实、聪明但家境贫寒的孩子赢得了公爵的同情,公爵慷慨地提出愿意作高斯的资助人,让他继续学习。 1796年高斯年仅19岁, 就用一晚时间就解决了自欧几里德以来悬而未决的一个难题,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图法。同年,发表并证明了二次互反律。这是他的得意杰作,称之为“黄金律”。

1801天文界正在为火星和木星间庞大的间隙烦恼不已,认为火星和木星间应该还有行星未被发现。当年元旦,一位意大利天文学家在西西里岛观察到在白羊座(Aries)附近有光度八等的星移动,这颗如今被称作谷神星(Ceres)的小行星在天空出现了41天,它便隐身到太阳后面去了。因此无法知道它的轨道,也无法判定它是行星或彗星。但高斯利用天文学家提供的观测数据资料,自己独创了只要三次观察,就可以预测行星位置的方法,极准确地预测了谷神星的位置。这个方法--虽然他当时没有公布--就是如今在系统辨识与滤波等工程应用中广泛使用的“最小二乘法”。

他在《天体运动理论》(1809)中叙述的方法今天仍在使用,只要稍作修改就能适应现代计算机的要求。高斯在小行星谷神星方面也获得类似的成功。考虑到其他行星对谷神星轨道的摄动,高斯改进了他的计算。 这时他的声名远播,荣誉滚滚而来。自那以后,行星、大行星(海王星)接二连三地被发现了。1807年他成为格丁根大学的天文学教授和新天文台台长,直到逝世。

高斯的信仰是基于寻求真理的。作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他相信“精神个性上的不朽,像是个人在死后的持久性,还有最后命令的东西,以及永恒的、正义的、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能的上帝。”高斯也坚持宗教的宽容,他相信打扰其他正处在他们自己和平信念中的人是不对的。

高斯不仅对纯粹数学、应用数学作出了意义深远的贡献,而且对20世纪的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和电磁学的实际应用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爱因斯坦曾评论说:“高斯对于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对于相对论的数学基础所作的贡献(指曲面论),其重要性是超越一切,无与伦比的。如果把19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条条江河,那么其源头就是高斯。”

人们一直把高斯的成功归功于他的“天才”,他自己却说:“假如别人和我一样深刻和持续地思考真理,他们会作出同样的发现。”高斯的神童故事虽然有趣,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神童。即使是身为神童的高斯,其勤奋也是出名的。可以说凡有大成就的数学家必有大勤奋。科学探索需要灵感,而灵感并非无中生有,它来源于长期的思维碰撞摩擦。

“哲学是科学的皇后,数学是自然哲学的皇后。”——高斯

二、科学哲学需要严格的逻辑体系

科学或科学的指具有严格、精确或客观等特性的过程或信念。古代科学一词适用于任何具有严格和精确性特征的信念体系因此又称为自然哲学。

系统性是科学知识的一般特性,即科学以系统理解的方式来追求真理性知识,在描述解释世界,表达上,扩展知识,提出预言等方面都有系统性;科学尽力消除概念与命题中的不一致性,保持强的逻辑一致性,科学语言具有高度精确性与专门性,科学追求解释的普遍性,由此导致科学表达的抽象性。[2]

伴随着人们科学理论与实践认识的提高,十七世纪几乎在同一时期,微积分这一锐利无比的数学工具为牛顿、莱布尼兹各自独立发现。这一工具一问世,就显示出它的非凡威力。许许多多疑难问题运用这一工具后变得易如反掌。但是不管是牛顿,还是莱布尼兹所创立的微积分理论都是不严格的,理论并非像今天这样完备。两人的理论都建立在无穷小分析之上,但他们对作为基本概念的无穷小量的理解与运用却是混乱的。微积分学产生伊始,迎来的并非全是掌声,在当时它还遭到了许多人的强烈攻击和指责,原因在于当时的微积分主要建立在无穷小分析之上,而无穷小后来证明是包含逻辑矛盾的。就无穷小量在当时实际应用而言,它必须既是0,又不是0。但从形式逻辑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矛盾。第二次数学危机就源于微积分工具的使用,当时由于微积分理论的无穷概念不清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悖论。因而,微积分从诞生时就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与攻击。其中攻击最猛烈的是英国大主教贝克莱。作为其中一个很知名的悖论,就是公元前5世纪,芝诺发表的阿基里斯悖论:他提出让乌龟在阿基里斯前面1000米处开始,并且假定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当比赛开始后,若阿基里斯跑了1000米,设所用的时间为t,此时乌龟便领先他100米;当阿基里斯跑完下一个100米时,他所用的时间为t/10,乌龟仍然前于他10米。当阿基里斯跑完下一个10米时,他所用的时间为t/100,乌龟仍然前于他1米…… 芝诺认为,阿基里斯能够继续逼近乌龟,但决不可能追上它。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就是柯西。

柯西对数学的最大贡献是在微积分中引进了清晰和严格的表述与证明方法。正如著名数学家冯·诺伊曼所说:“严密性的统治地位基本上由柯西重新建立起来的。”在这方面他写下了三部专著:《分析教程》(1821年)、《无穷小计算教程》(1823年)、《微分计算教程》(1826一1828年)。他的这些著作,摆脱了微积分单纯的对几何、运动的直观理解和物理解释,引入了严格的分析上的叙述和论证,从而形成了微积分的现代体系。在数学分析中,可以说柯西比任何人的贡献都大,微积分的现代概念就是何西建立起来的。

使分析基础严密化的工作由法国著名数学家柯西迈出了第一大步。柯西于1821年开始出版了几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与论文。其中给出了分析学一系列基本概念的严格定义。如他开始用不等式来刻画极限,使无穷的运算化为一系列不等式的推导。这就是所谓极限概念的“算术化”。后来,德国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给出更为完善的我们目前所使用的“ε-δ ”方法。另外,在柯西的努力下,连续、导数、微分、积分、无穷级数的和等概念也建立在了较坚实的基础上。柯西的极限理论结束了数学中暂时的混乱局面,同时也带来了第二次数学危机的彻底解决。柯西也因此被称为“数学英雄”。

根据柯西的无穷级数理论,就可以解释芝诺悖论。通俗一点讲,我们都知道一条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但这个“无数个点”并不能说我们画出了一条无限延长的线。也就是说就是芝诺偷换了概念,无穷级数不一定不收敛。(1+0.1+0.01+……)t其实是一个有限的时间,但他认为这个时间是无限大的,只要时间超过(1+0.1+0.01+……)t 阿基里斯就追上了乌龟。人们认为数列1+0.1+0.01+…………是永远也不能穷尽的。这只不过是一个错觉。我们不妨来计算一下阿基里斯能够追上乌龟的时间为 t(1+0.1+0.01+…………)= t (1+1/9)=10t/9。芝诺所说的阿基里斯不可能追上乌龟,就隐藏着时间必须小于10t/9这样一个条件。由于阿基里斯和乌龟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对时间是没有限制的,时间很容易突破10t/9这样一个条件。一旦突破10t/9这样一个条件,阿基里斯就追上了或超过了乌龟。人们被数列好像是永远也不能穷尽的假象迷惑了。你的假设就是距离的无限小,这个就关系到极限了。这只是无穷小的一种分割方法,而并非真正地追不上。

三、科学探索需要知识积累与勤奋

拉格朗日(1736—1813),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力学家、天文学家,变分法的开拓者和分析力学的奠基人。他曾获得过18世纪“欧洲最大之希望、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的赞誉。

拉格朗日出生在意大利的都灵。拉格朗日父亲是法国陆军骑兵里的一名军官,后由于经商破产,家道中落。据拉格朗日本人回忆,如果幼年时家境富裕,他也就不会作数学研究了,由于是长子,父亲一心想把他培养成为一名律师。然而,拉格朗日对法律毫无兴趣,偏偏喜爱上文学。直到16岁时,拉格朗日仍十分偏爱文学,对数学尚未产生兴趣。16岁那年,他偶然读到一篇介绍牛顿微积分的文章《论分析方法的优点》,使他对牛顿产生了无限崇拜和敬仰之情,于是,他下决心要成为牛顿式的数学家。

在进入都灵皇家炮兵学院学习后,拉格朗日开始有计划地自学数学。由于勤奋刻苦,他的进步很快,尚未毕业就担任了该校的数学教学工作。20岁时就被正式聘任为该校的数学副教授。从这一年起,拉格朗日开始研究“极大和极小”的问题。他采用的是纯分析的方法。1758年8月,他把自己的研究方法写信告诉了欧拉,欧拉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从此,两位大师开始频繁通信,就在这一来一往中,诞生了数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变分法。 1759年,在欧拉的推荐下,拉格朗日被提名为柏林科学院的通讯院士。接着,他又当选为该院的外国院士。1762年,法国科学院悬赏征解有关月球何以自转,以及自转时总是以同一面对着地球的难题。拉格朗日写出一篇出色的论文,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获得了科学院的大奖。拉格朗日的名字因此传遍了整个欧洲,引起世人的瞩目。两年之后,法国科学院又提出了木星的4个卫星和太阳之间的摄动问题的所谓“六体问题”。面对这一难题,拉格朗日毫不畏惧,经过数个不眠之夜,他终于用近似解法找到了答案,从而再度获奖。这次获奖,使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1766年,拉格朗日接替欧拉担任柏林科学院物理数学所所长。在担任所长的20年中,拉格朗日发表了许多论文,并多次获得法国科学院的大奖:1722年,其论文《论三体问题》获奖;1773年,其论文《论月球的长期方程》再次获奖;1779年,拉格朗日又因论文《由行星活动的试验来研究彗星的摄动理论》而获得双倍奖金。在柏林科学院工作期间,拉格朗日对代数、数论、微分方程、变分法和力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最值得一提的是,拉格朗日完成了自牛顿以后最伟大的经典著作——《论不定分析》。此书是他历经37个春秋用心血写成的,出版时,他已50多岁。在这部著作中,拉格朗日把宇宙谱写成由数字和方程组成的有节奏的旋律,把动力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并把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这两个分支统一起来。他利用变分原理,建立起了优美而和谐的力学体系,可以说,这是整个现代力学的基础。伟大的科学家哈密顿把这本巨著誉为“科学诗篇”。

1813年4月10日,拉格朗日因病逝世,走完了他光辉灿烂的科学旅程。他那严谨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影响着每一位科学家。而他的学术成果也为高斯、阿贝尔等世界著名数学家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可以说,在此后100多年的时间里,数学中的很多重大发现几乎都与他的研究有关。

四、树立正确的工程技术观念

1948年钱学森发表了“工程与工程科学”的论文,提出了工程科学的概念,论述了工程科学的思想。工程科学的学科特征具有系统科学的特征、复杂性科学的特征、交叉科学的特征及综合科学的特征。

工程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就是创造能够满足人类所需要的新存在物,工程活动作为一项具有科学内涵和技术内容的人类活动,不同于一般的人类满足生活需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工程技术是工程活动中所运用的技术或者为工程活动服务的技术,是具体地研究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的原则和方法,是工程和技术的统一体。 工程与技术同属于改造世界的实践范畴,二者既相互联系由相互区别。工程一般强调的是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尤指有较大规模且有复杂的组织系统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而技术虽然也指技术活动,但对技术活动的规模没有要求,而且往往强调的是技术活动中的手段和方法。任何一项工程都包含了若干数量的技术活动。技术与工程不可分离,没有不依托于工程的技术,也没有不运用技术的工程。技术是工程的支撑与基础,工程是技术的载体和应用。工程的发展大大扩展了技术的使用范围,推动了技术的革新和进步。可以说,科学活动的核心是科学发现,技术活动的核心是技术发明,而工程活动的核心则是工程建造。

讨论到这里,形成了“哲学—科学—技术—工程—生产力” 的一条知识链,哲学指导及影响科学,科学推动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实践转化为工程,最终工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反过来生产力的需求推动工程和技术的发展,从而促进科学的进步,科学反作用于哲学,影响人们的哲学观和哲学逻辑思维,于是各个单元有机统一,形成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良性循环。其中,“科学、技术、工程”这三者相互联系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从科学理论到工程技术实践的飞跃,体现了科学理论经过技术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

首先必须明确工程的辩证观。在工程创新与工程活动过程中,人们会遇到各种不同领域的客观规律的相互作用,工程设计中,就存在如何辩证的处理不同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如何辩证处理不同规律之间围绕着一个或者多个工程目的的相互支持、相互限制、相互抵消、相互促进的有机联系,也是工程辩证法研究的重要内容。

此外,要有工程的系统观,就是要用系统的眼光去处理工程上的问题。钱学森的现代工程科学观本质上是一个工程系统观:宏观谋划过程,总体设计与运筹过程,工程研制过程,工程整体性能扩展过程,研制全过程的质量、风险管理过程,研制成果的转化过程,工程运用与需求的再确定过程。所以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研究工程系统的组成、运行、创新、建构、管理,形成科学的工程系统观,是从事工程创新与工程建设的理论条件[4]。

最后,要有工程创新观。工程是直接生产力,工程创新是创新活动的主战场。各种类型的创新成果、知识成果的转化,归根结底都需要在工程活动中实现,并据此检验其有效性与可靠性。工程创新的目标就是通过工程理念、工程决策、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和生产运行、控制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努力寻求和实现在一定边界条件下的集成和优化。多数工程创新并不依赖于基础科学层面的原始创新,而是通过知识、技能的渐进性积累、综合集成、逐步改进和加以完善来实现;[4]这类创新通过积累效应和集成效应同样可以产生重大的经济社会效果和历史性影响。

五、高科技技术人员的道德伦理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身就伴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和伦理道德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伦理道德并非仅仅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枷锁。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双方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既相互限制又相互促进。

20世纪40年代,高科技出现并在70年代后走向成熟,现在已经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科学前沿和社会需要的结合点上,高科技及其产业的蓬勃发展,改变了国际社会的整体面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变革,为社会全面进步,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困难,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了福利;另一方面,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人类历史进程处于一个新的转折点上,科技进步在本质上是一种革命力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科技进步。高科技通过创新不断发展,我们要关注和研究它所引起的一系列新的伦理问题,关注科技进步可能对传统伦理带来冲击的方方面面,以避免或减少这种冲击造成的社会混乱。

当前,高科技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力的质变与社会文明向高层次的发展。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当前,高科技的发展,更加提高了人类对自身本质和自身价值、个体价值和社会伦理道德的认识,改变了传统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产生了新的伦理道德观和伦理道德规范。所以,我们应把握高科技对伦理 道德的促进作用。[5]

同时,高科技研究要注重公共利益优先,不能为一己之私利而危害大众。高科技应该是一项增进人类公共福利和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以人类的幸福和世界的和平为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关心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一切危害当代和后代人的公共福利,有损环境的高科技活动都是不道德的。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做为当代人应有的态度是:不是以陈旧的道德规范去限制或束缚科技发展,而是让高科技最新的成就冲破过时的伦理规范,并与此相适应,恰当地提出符合适宜的新的伦理规范,以代替过时的伦理规范,并发挥新的社会伦理调节功能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到高科技伦理建设的重要性,把高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稳定,环境保护等人与自然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促进高科技的健康,正确的发展,为人类的和谐进步发挥更好的作用。

[1] 孙剑.《数学家故事》.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2] 那日苏.科学技术哲学概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3] 王强.哲学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关系[J].理论前沿,2003,(19).

[4] 夏 劲,涂 晶,《高科技的伦理问题对策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5] 陈登源,《促进高科技发展的伦理问题研究》,福州大学

第17篇:科学技术哲学课程论文安排

科学技术哲学课程论文安排:

1.请在研究生院培养办网站下载课程论文模版 2.围绕以下选题方向,自拟题目,攥写论文:包括题目、中英文关键词(3-5个)、中英文摘要(150字左右)、正文(3000-5000)、注释、参考文献(具体行文格式亦可参照学术期刊《自然辩证法研究》) A4纸双面打印 3.选题如下:

具体议题(注意:需要围绕以下议题自己拟定论文题目)包括: 1.绿色制造的基本理论

2.绿色制造与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 3.“一带一路”与绿色制造 4.再制造的基本理论 5.绿色发展的基本理论 6.国内外绿色科技发展研究 7.技术范式创新与社会制度变革 8.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思维变革与方法 9.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思维与企业创新

10.重庆大学与中国现代新材料、新能源技术(建议选取案例,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

11.重庆城市规划史(选取自己有兴趣的一个时间段来做,可加入史料,讲述故事) 12.重庆工业史(选取一个时间段来做,可加入史料,讲述故事) 13.科学哲学家安德鲁芬伯格的社会、技术理论批判,技术与民主

4.可以参考网络资料,注名出处,杜绝抄袭 5.请于本学期最后一次课交论文,带到教室统一收,且提前发送电子版至:2572470935@qq.com,邮件主题:姓名+题目

第18篇: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论文

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现代化立国的基础,是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科学与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科学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现象、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系统理论知识。科学还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态度和方法,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处世的科学精神。技术是在科学的指导下,总结实践的经验,得到在生产过程和其他实践过程中,从设计、装备、方法、规范到管理等的系统知识,技术直接指导生产,是现实的生产力。

科学产生技术,技术推动科学,这两者互相促进,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相互促进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和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更是越来越明显。

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

“相信上帝,太阳绕地球转;相信科学,地球绕太阳转。”过去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我们说:“科学就是力量。”科学是智慧的历程和结晶。从人类期盼的最高精神境界讲,朝朝暮暮沿着知识的历程,逐步通向科学的光辉圣殿,是许多有志于自我发展的年轻人晶莹透明的梦想!然而,今天的科技之果并不是瞬间得来的。

从“四大文明古国”到丰富多彩的现代文化;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科学启蒙和西方中世纪时期科学与宗教的猛烈碰撞到现在博大雄厚的科学知识: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现在的载人飞船上天;从伽利略和牛顿给近代物理学带来的革命性的变化到现在物理学的飞速发展;从第一次技术革命到现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从细胞的发现、进化论的提出到遗传工程的产生,无疑经过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几千年的发展。

1、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原始社会以来, 古代世界相对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知识先后分别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地中海沿岸的希腊和罗马地区、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东亚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产生。

公元7世纪在亚洲西部开始扩张的阿拉伯人也曾迅速掌握了古代世界的先进科学技术,沟通了欧亚大陆的西方和东方。

1 在整个古代,技术发展的水平不高,科学也没有达到系统的程度,不同地域的人民之间还未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经济、文化联系, 但许多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 如阳历和阴历, 节气、月、星期和其它时间单位的划分, 恒星天区的划分和名称,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十进制记数法、印度——阿拉伯数字、轮车技术、杠杆技术、造纸术、印刷术等等,都已深深镶入了整个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础。

2、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世界由运动的物质构成。物质有丰富的、多层次的内部结构和相互作用。研究不同层次上物质的结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和在相互作用下产生的运动形态和运动规律,始终是基础科学无止境的追求。在科学技术近现代史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1、科学方面的发展

从15 世纪起, 欧洲首先从中世纪进入近代, 科学的发展逐步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 并在20 世纪成为一种具有世界性特色的全球文化。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天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日心说、行星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对太阳系的进一步认识、对银河系的初步认识、对太阳发光发热机理的解释、关于恒星和太阳系乃至宇宙演化的假说、射电天文学等。在地学方面从考察岩石的成因开始, 产生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的学说, 直到建立了关于地壳结构的板块构造理论。在力学方面从自由落体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开始, 产生了理论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等分支学科, 并且还产生了给力学带来革命的相对论力学。物理学方面探究了热的本质, 发现了热力学的三个定律; 研究了电磁现象, 发现了电和磁相互转化的关系, 并探讨了光的特性和本质。

由于对热辐射和光电效应的研究导致了量子说的提出, 并最终建立了量子力学。另外,对电子和放射性的研究导致了原子核物理学乃至基本粒子物理学的产生。近代以来化学研究方面提出了元素的概念, 认识了燃烧现象, 并用原子-分子学说解释了化学现象, 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的放射性衰变, 有机化学和量子化学得到了发展和应用。生物学在个体研究方面从认识人体结构开始, 发现了血液循环、细胞, 进而发现了基因、染色体和生物大分子, 认识了核酸的结构, 发现了遗传密码, 并开始了对脑的研究。在生物群体研究方面确立了分类体系, 提出了进化论, 探讨了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另外, 由于微生物的发现, 诞生了微生物学。近代以来数学的主要成就是微积分、非欧几何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和运筹学, 以及对数学基础的新认识。

另外,20世纪产生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新的科学学科以及材料、能源、环境等

2 应用性学科和若干非线性系统的理论学科。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描绘了自然界的图景, 它们的发展反映着人们对世界和自然界看法的改变和进步。

现代科学在提出新概念、新理论的同时否定了许多旧理论, 如天文学中的地心说、热力学中的热质说、化学中的燃素说和元素不变的观念。现代科学在不断推出新定律、新原理时又不断重新界定着已有定律和原理的适用范围, 如相对论对牛顿力学中时空、质量、能量等概念的界定, 耗散结构理论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界定, 非线性力学对牛顿经典力学体系适用范围的界定。然而, 最重要的一点是:近现代科学发展的过程似乎表明, 科学探索既是一个不断破译自然之谜的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发现新的自然之谜的过程: 正是由于人们对光本质认识的步步深入, 才导致今天无法用一个统一的理论来描述光这种现象。在量子力学中我们遇到了测不准原理, 在核物理学中则遇到了夸克禁闭。在宇宙演化中我们碰到了时空分割所导致的无法确定的宇宙界限, 还碰到了所谓无法直接探测到的黑洞。在生物学领域, 我们也无法仅仅用进化论或者灾变论和基因突变的理论来描述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生命演化过程。在追求精确数量和体系严整的数学领域, 我们一方面可以构造三维以上的人类思维不能想象的空间, 一方面又遇到了揭示数学的形式系统本身不完备性的哥德尔定理。

可以说,近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增加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的同时也揭示了科学与人本身的相对关系,否定着人类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形成的某些观念,也否定着人类认识自然界终极真理的可能性, 表明探索自然之谜的科学前进的结果便是面对新的自然之谜。正是由于科学发展过程中这种始终面对新的自然之谜的境况, 才使人类的智慧受到了不断的挑战。

2、技术方面的发展

18 世纪30 年代之后, 首先在英国发生了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革命, 热能被通过蒸汽机应用到机器工业之中。

19 世纪以来,随着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浪潮先后在欧洲大陆、北美乃至全世界的扩展, 世界性的贸易市场、铁路和轮船航运逐渐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在经济、技术和文化等方面的相对隔绝状况, 电力作为一种崭新的二次能源被广泛应用到工业之中。

20世纪以来, 航空技术, 航天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雷达、电视、卫星和其它通讯技术将全球变成了所谓“地球村”;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智力劳动和联系的方式; 核技术在发电、尤其是在军事方面的应用,使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和平与战争……

3 总的看来,近现代以来进步着的技术已经全面改变并在继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一些价值观念, 而且, 创造技术的人类本身似乎并不能完全确定进步着的技术最终会将人类引向何方。

二、21世纪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现代化立国的基础,是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进入新世纪之后,新的科学发现、新的技术突破以及重大集成创新不断涌现,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发展,科学与技术不断更新,科学传播、技术转移和规模产业化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了更加明显的基础性和带动性作用。世界科学技术正在酝酿着新的突破,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之中,在未来30—50年里世界科学技术会继续出现重大原始性创新突破,很有可能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以及脑与认知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乃至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领域形成新的科学前沿,发生新的突破。

1、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目前人类已进入信息化社会,人们已开始认识到信息是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可以再生的资源。信息既可压缩、扩散,也可以光速传播,并渗透到各个方面。它在时间和空间上,使世界变小、科学变大,为人类共享精神财富创造了客观条件。信息技术把传统产业从扩大外延推向增加内涵的发展道路。由于数字化革命已使信息技术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必将成为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同时,以数字革命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将引发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大战。因此,信息技术将成为各国竞争的关键领域。

据美国官方估计,21世纪初叶,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实现,美国工业部门每年可多创造3000亿美元的销售额,生产效率将提高20-40%。银行的收入将4/5来自由信息,只有1/5来自存贷利差。科学家们可在网络上如居一室地合作研究开发,创造出更加丰硕的成果。学生们可以学习分布在各地的最好教师的课程,并可节省40%的时间和30%的费用。病人可通过远程的名医会诊和遥控治疗,得到最好的医治。信息技术将为人们提供一个方便、多样、舒适、协调的生存环境。

2、先进材料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4 人类历史发展证明,先进材料是人类文明的阶梯。21世纪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重点将向具有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微型化及与环境相协调等特征的方向发展。

新材料中最具活力的是信息功能材料、高温、高比强度、高比刚度的结构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能源材料和生物材料等。信息功能材料的指用于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显示及处理有关的材料,品种多、涉及面广。其中由于单晶硅片直径愈来愈大(目前直径300mm,2010年将达到450mm)、线宽度小、得率高、性能好、价格低,成为发展最快的先进信息材料。目前占硅集成电路中的95%,下世纪上半叶仍将占主导地位.专家测算汽车每减轻100公斤则每升油可多行0.5公里。美国计划2003年将每升油行程从目前12公里提高到35公里,主要靠新型结构材料来实现。新型结构材料对航空航天事业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从1986年高温超导体电缆2010年内半会达到工业化水平,2020年世界产值可达1220亿美元。纳米材料具有很多异乎寻常特点,纳米技术已成为先进材料的前沿技术。例如近年发现的乙烯球,不仅就材料本身,也为新材料合成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纳米碳管的强度比钢高100倍,密度仅为钢的1/10,可增强剂。其导电性超过铜,有可能成为下世纪纳米级电子线路的主要材料。用于诊断、治疗、修复人体器官或组织更换的生物材料和称为绿色材料的环保材料等,都将成为有发展前景的新材料。

3、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逐步进入实用化阶段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被认为是解决人口、粮食、环保、健康等新的最有利的技术手段,是创立新产业的基本技术。目前,它已获得迅速发展,并逐步达到实用化水平。

2000年,国际联合科技小组绘制“人类基因组图”,大大促进了各国发展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积极性,各国都在实施“后基因组”计划,着重解析和应用基因和蛋白的功能,以进一步探索生命之谜和开发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基因芯片技术、基因疗法、基因制药技术、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等将得到迅速发展。

4、科学技术一体化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日益交融成为科技发展主流

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交叉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学科间、门类间的交叉与融合是普遍现象;科学技术系统、人类社会系统、全球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生命系统、脑与神经系统,地球系统等都是多元化、多层次、综合的复杂大系统;科学技术研究的对象,理论与方法、应用目标与转化形式等均呈现多样化特征。在21世纪,科学技术有能力逐渐攻克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极其复杂的难题。

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是21世纪科学技术的鲜明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正在变

5 成技术。而越是新技术,包含的科学知识越密集。科学的进步依赖于最新复杂技术装备的支持。在一些领域中,出现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并行不悖,同时并进的现象。科学发现推动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又促进科学研究。这就缩短了科学发现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时间间隔,加快了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同时,21世纪也将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性融合的时代。科学和技术更加接近,各种不同科技领域之间发生共鸣作用和共振现象,随时有可能产生爆炸性的波及效果。

5、科学技术活动日趋社会化、规模化和全球化

21世纪,科学技术将成为庞大的社会建制,研究与发展将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职业,科学共同体出现了由政府间转向民间的新的国际组织形式。科学技术活动更是社会化的实践活动,许多项目往往是由国家组织的。而一些特别重大的基础科学命题,如物质的基本结构、宇宙的起源、清洁的核能、生命和认知的本质等研究,甚至成了跨国乃至全球化的科学探索活动。国际间的科技合作领域将日趋扩大。

三、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技术之所以成为社会最高的革命力量,是因为其不仅可以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而且能使生产力得到不断的加速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使生产关系发生变革,进而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必然要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1、信息社会的来临

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标志世界信息社会的到来。最近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我国的金桥工程也在建设中。信息网络将把国家、地区、单位和个人联成一个整体。世界上任何地区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的事件都会立刻产生全球影响。世界上已经没有独善其身的乐土。

实时观测和信息反馈系统,使集中调控、市场监视和灾害预警成为可能。利用信息网络的并行工程将设计、试制、生产、销售一体化;在新产品开发中实行并行工程,达到和超过这些功能,将在设计的过程中不断反馈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的意见,设计出来的东西用虚拟现实,送到消费者面前加以评价和选择,然后改进和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这样将大大缩短新产品上市的时间。一部分工厂将实现远距离电脑控制,全自动化、无人现场操作的生产。所以,以机器部分代替脑力劳动将开辟生产力大发展的新产业革命,其 6 意义和影响将大于以机器代替体力劳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2、科技发展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影响

科技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强大的精神力量,科学不仅提供关于客观世界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性知识,而且提供了系统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提供了在社会中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和处世立身的科学精神。恩格斯在《英国状况》中说,“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今天在社会上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态度的基本要求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科学方法则基本上就是毛主席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所论述的方法的具体化。

科学精神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它的要点可以概括如下:科学要求认识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因此客观、求实是科学精神的首要要求;科学要追求真理,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不把偶然性当做必然性,不把局部看作整体;科学认为具体的真理都是相对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因而是可以突破的;科学又认为,相对真理是不断逼近绝对真理的,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在每一具体真理适用的范围和条件之内,它是不能违反的,新发现的真理必须包含原有的真理内容。

科学已成为社会三大实践活动之一,是社会有组织的群体活动,因此团队精神、民主作风、百家争鸣都是科学精神的组成部分。科学不仅是认识世界客观规律,创造新技术和新知识,而且要参与社会的变革,促进社会的进步,要从理性的认识发展到变革的实践。

3、科学技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科学技术通过对人的认识能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思维模式等等的影响来对人的全面发展发生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科学技术影响人们的认识能力。人类为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知识,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科学技术影响人们的世界观。第三,科学技术影响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技术对于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有着重大的启蒙作用。第四,科学技术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第五,科学技术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文明,不管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是同人类开化程度,同人类思维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和科学理性的充分发展,世界科技革命将向更高的阶段迈进,新的科技浪潮蓄势待发。社会经济、政治和人类文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19篇:自然辩证法论文 科学技术的一体化

科学技术的一体化

在小组讨论中,我们组所探讨的“李约瑟难题”中提到,中国古代只是在技术上远远领先于西方,而在科学上我们其实要落后于西方。重技术轻科学是致使我们落后的一个原因。大马士革学者阿尔珈兹在公元830年所说:“奇怪的是,希腊人对理论颇感兴趣但又不为实践所累,而中国人对实践兴味盎然但对理论则多有忽视。”这其实正是在说科学与技术没有结合的问题。

整个近代,虽然科学技术发展日益迅速,但科学和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脱节的。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常常落后于技术的发展,以致在科学理论上尚未搞清楚的东西,在技术上却可以首先实现它,如18世纪发明的蒸汽机,作为其理论基础的热力学直到19世纪中叶才建立。另一方面有时科学因矛盾运动而出现新理论,但却迟迟不能转化为生产技术。如1831年发现电的磁感应定律,直到1867年才制成可供生产使用的直流发电机。

随着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与技术越来越趋向一体化。在近几十年表现为:一.科学与技术产生的时间距离越来越短,即科学向技术转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据研究,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的时间,二十世纪下半叶已缩短至5年左右,并且今后会越来越短。 二.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譬如,蜂窝移动电话系统的建立,离不开无线移动通讯原理的提出;又如进行粒子物理科学研究就不能没有回旋加速器这一技术产品。三.在生产的目的下,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了。不论是科学还是技术,最后都要落脚于生产这一目的。像软件研制等,就既要提出原理,又要考虑实施这一原理的技术和方法。 科学技术一体化,使得科学的深化越来越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和保证,并且向技术转化的速度愈来愈快;同时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科学的突破和指导,科学含量愈来愈高。科学与技术衔接后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致融合成连续的整体。科学和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上发生了全面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

在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当下,我们在科研学习中要学会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它为我们探索未知和创造新的知识提供了钥匙和方向。同时要不断积累技术,这将有助于我们个人能力的提高,而且使我们更开阔的去看待问题,这样我们可以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且试图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始的成果可能是技术的革新,后来则可能为科学的发展做出一定的帮助。总之,我们要学会用辨证的眼光正确看待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特征,充分发挥科学与技术的作用,促进自身和社会的发展。

第20篇: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论文

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意义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彼此都需要依靠对方的发展来实现自身的发展。一方面,科学技术社会化。当今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已经从分散的个人活动转向社会化的集体活动,即从小科技到大科技,日益复杂的研究工作需要大规模的集体协同和高度的社会化协作。而且,科学技术要进一步发展,需要社会的大量投入,并协调科学技术研究与社会生产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化。科学技术已经渗透进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科学技术作为人的一类社会活动,和其他类型的社会活动,如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军事活动、教育活动、思想文化活动之间,无不存在着互动关系。互动,是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其涵义是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作用和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双向作用:一方面是科学技术能对其他社会活动产生的影响作用户称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则是其他社会活动对科学技术的制约作用,这类作用构成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联系日益密切,人类遇到的已不再是单纯的科技或经济问题,许多问题很难依赖单一的学科独立解决。我们正处在一个要用人文精神支撑整个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时代。

科学技术始终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进步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提高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和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方面。

科学技术对人类战胜迷信、愚昧,提高认识能力,对文化教育的发展,对改变人的精神和道德面貌,都能起到促进作用,这些就是科学技术认知功能的体现。首先,科学是自然界本来面目的反映,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观现律,从它诞生起,与迷信和愚昧就是不相容的。从近代欧洲支艺更兴起,自然科学成为了人们批判宗教迷信和旧的习惯势力,宏扬理性、解放思想的有力武器。人们通过学习、掌握和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自己认识自然界的理性思维能力,不断探索新的认识领域。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文化教育的内容,不断为教育提供先进的设备和手段,并且往往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从而为全面提高人类智能状况,开发人类的智力资源创造了条件。再次,在科学研究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尊重实践、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晋级,对整个社会精神面貌和人们的道德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影响,大大推进了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

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资产阶级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19世纪中叶,马克思作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的精辟论断,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逐步成为了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继承马克思的思想,极其深刻地指出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阐

明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科学技术变革社会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对生产力的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本身就是社会变革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且它还是其他社会变革的前提和基础。其次,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或迟或早会引起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近代欧洲科学技术的采用,仅使得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且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当然,社会制度的变革不可能仅仅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在这里,科学技术的作用就在于给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奠定物质技术基础。再次,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得以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日益巩固。随着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将由初级阶段逐步上升为更高级的阶段

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但同时也出现了盲目使用这些能力,造成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的趋势。现在,全球性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短缺已成为人类必须正视的严重问题。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提供了认识这种严重后果,并自觉控制人类活动,之朝着不危害人类生存的方向进行的可能。科学技术的生态调节功能,就是在掌握自然规律、正确认识人类对自然过程干预不当所引起后果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调节和控制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应用科学技术防止和消除有害后果,有效地、充分地、经济地利用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创造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当然,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生态调节功能的同时,加强社会的改造和管理、严格立法、执法,实行综合治理,才可能有效地解决。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在由各类社会活动和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的社会大系统内进行的。因此,在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应当研究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各种社会条件。这些条件可以概括为三方面,即社会生产、社会制度和社会思想文化。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其它社会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是产生原始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的源泉。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是由社会生产的需要所决定的,如18世纪的蒸汽技术革命,就是在英国大规模的世界贸易已发展到以人力为动力和手工劳动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时候发生的。在现代社会中,生产实践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不但促使了科学技术在20世纪突飞猛进,还导致科学技术研究成为独立的社会事业和社会部门,研究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由个人研究、集体研究转变为国家规模甚至国际规模。社会生产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决定作用,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第一,生产实践为科学技术提供研究课题和认识材料,同时科学技术成果的真理性和实用性也必须通过生产实践来检验。因此,社会生产是科学技术最根本的认识基础。第二,从一定意义上说,仪器设备和各种物质技术手段,标志着科学技术发展的

水平,决定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而科学实验所需的这些物质技术手段是通过社会生产活动创造出来,是由工业生产所提供的。因此,社会生产是科学技术最重要的物质保证。第三,科学技术的研究经费也要靠社会生产提供。一个国家和社会能够筹集多少资金用于科学技术,固然与认识水平和其他社会因素有关,但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社会生产发展的状况和水平。因此,社会生产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资金来源。科学技术存在于社会环境之中,同社会相互作用而向前发展,因此,科学技术必然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主要反映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在历史上,科学技术成果总是被当时的统治阶级所占有、掌握和利用,并为巩固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服务。一些国家的政府和财团,或者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物质条件和经济支持,或者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干涉甚至遏制某些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应用,其目的无非都是为了让科学技术满足他们的经济和政治的需要,而不危及他们自身的利益。因此,尽管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但它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可以被不同地利用,用来达到不同的目的。忽视科学技术受社会制度、阶级关系的制约,认为科学技术可以与社会制度相脱离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的制约,还突出表现在社会制度的变革往往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扫平前进的道路。英国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英国成为近代科学革命的中心,以及18世纪的产业革命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近代日本在科学技术上的崛起,不能不说是同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导致的社会制度变革密切相关。而中国古代科技文明走在世界前列,到近代却大大地落后于西方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腐朽而又顽固的封建制度桎梏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思想文化主要是指哲学和宗教思想、伦理道德观念以及文化教育等。这些社会因素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起着相当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历史上,先进的哲学思想指导、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落后保守的哲学思想却常常起阻碍作用。比如17世纪英国培根和18世纪法国狄德罗等人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就对近代欧洲的自然科学提供了进步的世界观和有效的方法论,大大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明清时期的传统的儒家哲学为核心的文化专制主义,是导致中国科学技术衰落的重要社会原因。宗教本质上是与科学不相容的,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黑暗统治使科学技术停滞几百年,近代科学正是在与宗教势力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的。但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也有复杂的一面,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对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客观上又起过一定的促进的作用。伦理道德观念对科学技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如果一个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良好道德风尚,那么就能有力地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反之,如果是鄙薄科学技术,像中国传统观念中视之为\"奇技淫巧\"的社会风尚,那就不利于发展科学技术。其次道德对科学技术的作用还表现在通过影响科技工作者的行为而实现。在长期的科学研究的历史过程中,科学家在践履社会道德的同时,形成了一套科学道德规范。科学道德是用以调整科学家之间、科学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它还能激励科学家克服困难,勇攀科学技术高峰,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有赖于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教育具有着传授文化和科技知识以及培养人才的职能,科学技术研究所需要的研究人才和管理人

才,要依靠教育部门培养和提供,教育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社会因素。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规模、发展速度和水平,反映着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同时也直接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

基于上述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独立的研究方向,通常简称为STS。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研究简称为STS研究,它探讨和揭示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其目的是要改变科学和技术分离,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科学技术论文范文
《科学技术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