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科学技术史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2 21:36: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从中国哲学对中国科学史的影响看“李约瑟难题”

摘要: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这与中国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中国哲学中强调伦理与实用性是很重要的原因。一个没有成熟的哲学的国家,显然是不会产生近代科学技术的。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 中国哲学 逻辑思维模式 中国科学史

虽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列举了26项发明,可纵观这些发明,有多少是世界性的发明呢。在写《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时,他站在世界科学史、比较科学史和中外科学交流史的高度,把中国科学文明置于世界史中应有的地位,从而纠正了西方过去对中国科学文化的各种错误看法、误解和严重低估。 但一直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李约瑟博士的脑海中: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希腊,其根基就是始于2500年前米利都的哲学和科学传统。而提出普遍性又是哲学与科学的开始。在哲学中,重要的不是给出答案,而是要提出问题。这种背景下的哲学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而中国的哲学长期局限在儒家思想下,相对是框架枷锁很强的。实际上仔细思考一下,中国的哲学还是有致命的缺陷的。 中国的哲学缺陷在于中国没有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强调伦理与实用性,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中西方哲学的差异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是独立发展的哲学类型之一。1封建时代的哲学有比较充分的发展。中国哲学始于先秦,历史悠久,与同时期世界其它地区的哲学相比,属于少数达到较高水平的哲学形态之一。2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主要同经学相结合,而不是同神学相结合。在中国封建社会,宗教神学虽比较活跃,但未能占据统治地位。中国哲学一直以儒学为正统,儒学虽因袭了传统的天命观念,但着眼于现实社会,不注重彼岸世界;强调道德教育而非宗教说教。3传统哲学与伦理学联系密切,本体论、认识论同道德论相互渗透,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4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倾向于整体性、有机性与连续性。中国哲学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维传统,许多哲学家运用不同的术语表达了他们的辩证思想。西方哲学有如下的特点:1体系化。在尼采之前西方哲学家基本伤势用体系描述自己的哲学,例如德国古典哲学。2理性化。理性化贯穿西方哲学。就算是非理性主义,也是为了重建一套理性,例如《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3宗教特点明显。西方哲学受宗教影响很明显,把宗教问题当做很严肃和核心的哲学问题。例如黑格尔体系最终得出上帝——绝对精神。4逻辑概念化。逻辑条理,用概念推理是西方哲学区别于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最重要的特点。东方哲学也有概念,但是概念都是需要化掉的。5流派众多。它们门派概念差,容易另立门派。例如胡塞尔、海德格尔、伽德莫尔三人是师徒三代,但是却属于不同流派。从中西方哲学的特点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差异。哲学差异是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差别导致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产生。整个西方哲学可以说是来源于古希腊文化,其中的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的“是什么、为什么”的提问模式,为后来的西方哲学奠定了基本的研究方法,因此刨根问底的学习、思考方式成为了西方人的习惯。中国哲学观念也使得中国人失去了刨根问底的学习精神。 “中庸”、“过犹不及”的思维模式影响着以后的中国人。

二、中国哲学的缺陷对中国科学史的影响

1、没有严格的逻辑思维模式和形而上学

天论是中国哲学的逻辑起点 ,“天人关系论”是中国哲学的基本主题 ,人论是中国哲学的价值追求 。对“人”作为终极价值的追求,正是中国古代哲学致命缺陷之所在,因此中国哲学发展不出严格的逻辑思维模式,仅以经验的堆砌为智慧的表现,博闻强记备受追捧,历史记载长篇累牍显荣耀;因此,我们也发展不出完备的社会法律体系,因为人情构成社会秩序,重于对普遍社会价值追求的热情;我们也发展不出引导社会向前的理想或者是规划,因为中国哲学的价值核心是“和”与“谐”,这些静态的体现社会秩序的理念,而这一核心价值的实现是不需要发展的,仅需要社会教化与人的归化,俯首听命成为中国人的民族特性并非偶然。而且中国古代不具备产生形而上学的条件,也不具备形而上学的思维特征,那种认为孔子、孟子、董仲舒是古代形而上学代表人物的传统看法,是不能成立的。结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没有形而上学思维方法。我们知道伟大的科学家一般同时是哲学家,因为他们对其所在领域有深刻的洞见。如果一个科学家缺少哲学中的严密的逻辑推理与形而上学的思想,我想这个科学家是不会得出重大发现的。中国哲学缺少严密的逻辑思维模式以至于中国科学家的思考只是根据某些经验,通过不完全归纳、简单类比等思维方法得出,其结论往往是不真实的。过多的类比说明一些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不善于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论证,离开了明显的形象,他们便不会思考;不用类比,他们便不知道如何去说明一个道理。

2、注重伦理

我们都知道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关于道德的科学。伦理学中最重要的是道德与经济利益、物质生活的关系、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中国哲学注重伦理这与我们的社会是分不开的。传统中国社会或儒学社会是一个伦理关联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所决定的。首先,儒学社会的主导精神是儒学精神,或者是儒学精神是儒学社会的集体意识的一种表达,而儒学精神的内在规定性是伦理理性。伦理(宗法)理性决定了儒学社会的社会关联形式采取伦理关联的形式。第二,以伦理组织社会、国家生活。第三,儒学社会的伦理关联的维系手段或集体意识的修复方式是儒学社会的儒家伦理法。正因为这些因素,中国社会注重伦理,同时也影响到哲学理论,导致中国哲学太注重伦理。哲学注重伦理本来不是一件坏事,可太注重伦理就会适得其反。我们可以看到其的弊端所在,比如:伦理控制窒碍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普遍主义、一元主义的形成;伦理控制只讲义务(下对上、卑对尊等)不讲权利,制约了人对自身权利的认知;伦理控制过分注重安的意义,缺乏对进步动力的深刻认识。这些弊端必然会对中国科学产生一定不利的影响。中国人的道德关爱天地万物,关心个人社会国家的命运,而且非常强调个人修身,因而在对技术活动的约束机制上也有自己的特色。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以道驭术思想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被滥用与曲解。以道驭术的含义是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驾驭和制约,这里的科学技术关系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而“奇技淫巧”不在其中,“奇技淫巧”指的是容易使帝王“玩物丧志”,或使百姓耽于享乐而不做“正事”的技艺,所以以道驭术思想并不是鄙薄科学技术,而是在近代被滥用,由于重重阻挠,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步履艰难,直接导致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缓慢。

3、强调实用性

与西方特别是古希腊相比较 ,我国古代哲学家们更重视实践 ,关注现象 ,面向现实。对实践经验的重视 ,强调实用性,首先表现为对于实践优越价值的认识 。这也影响了中国哲学,使得它倾向于实用性,中国哲学的思考只是源于以前的经验而不理论的创新。这就是说中国的哲学更注重实践而轻视理论的建立与创新。科学发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把重心放在实践经验上显然是不对的。没有理论做基础,科学是不可能蓬勃发展的。

实用性强这一特点并不排除中国古代在自然观(中国哲学的一个研究方面)的研究上,具有较高的理论性,也并不排除各门科学技术中都有的理论性的探讨。但从总体上、从主导方面来看,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基本上属于经验科学。其实用性主要是同经验性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同理论性相联系的。较多的经验形态,理论知识的相对不足是经验自然科学的一大特征,它表现在中国科学发展中真正形成定律、原理的学说不多。实用科学注重经验描述而分析不足,关心效益而对原因甚少追究,知识的水平常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这种实用性却是它没有对大量的经验材料进行理论概括,长期停留在经验形式上,这一缺点在中国古代实用科学体系终于走到了经验科学形态的尽头之后便暴露出来,它使中古代科学迟迟难以过渡到近代科学形态。

三、结论

“哲学是人类精神的最高成就,最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心态与精神面貌。” 哲学是高度概括了的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使命,就是要寻求天人之道,通过一系列修身的内在调养与致用的外在建设,从而实现个人在社会世界中的定位,最终提升自我的境界,获得智慧的滋养。只有在哲学层面思考问题,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你的工作。哲学和自然科学无法割裂看!中国要有自己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就应该形成自己完整的哲学理论体系,完善现存哲学中的缺陷,并形成一种环境,让哲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罗素,西方的智慧[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1.[2]罗素、何兆武、李约瑟.西方哲学史[M]. 商务印书馆1977.01.[3]王伟萍.中国哲学的逻辑体系[J].学理论THEORY LEARNING2009年第19期.[4]宫哲兵.中国古代哲学有没有形而上学──中国哲学史新探之四[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5]祝娟.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6]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科学技术史论文

科学技术史论文

科学技术史论文

科学技术史论文[优秀]

科学技术史

科学技术史

科学技术史资料

《科学技术史》学习心得

《科学技术史》读后感

科学技术史书目

科学技术史论文
《科学技术史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