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体制机制创新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23 15:09:0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体制机制创新

体制机制创新

大力度削减行政审批项目,下决心清理调整行政事业性收费,2008年,市权范围内仅保留行政审批项目11个、核准事项49个、告知承诺事项10个,保留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162个。积极创新土地利用方式,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促进城乡土地资源的科学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努力破解用地难题。全市共新增挂钩周转土地11861亩,占全省的1/4以上。全力深化金融改革,市区信用联社组建为民丰农村合作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宿迁市分行及3家县支行挂牌营业,沭阳县成立了全省首家村镇银行。4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运营、3家获批筹建。全市注册资金亿元以上的担保机构达到3家。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49.7亿元、比年初增长26%,贷款余额323.6亿元、增长28.2%,其中工业贷款余额61.4亿元、增长51.1%。农业政策性保险为农户减少损失1862万元。改革招投标管理体制,建立统一规范的招标投标交易平台,工程开标、评标资金平均节约10.5%,政府集中采购资金平均节约16%。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在全省率先实行农民工工资支付专用账户制度,从源头上解决农民工工资支付难题。不断完善民主决策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注重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作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主动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民生议题邀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企业和基层干群代表参加,并通过《网上宿迁》进行网络视频直播,促进了政务公开,提高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建立市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增强依法行政能力。

推荐第2篇:体制机制创新

荣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管理创新工作情况

荣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政务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管理创新工作精神,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通过加强组织和行政效能建设,推进机制创新,激发工作活力,围绕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促进政务服务工作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加强领导,制定方案

政务中心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定期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管理创新工作,成立了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中心书记张伯君同志担任,全面负责管理创新工作;副组长由中心副主任朱亚夫担任,分管该工作,具体抓落实;成员:许清华、严棣枢、虞俊华,负责管理创新工作的实施落实,办公室具体承办。结合政务服务工作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筹集落实了相关工作经费。

二、抓好结合,突出重点

政务中心作为窗口单位,紧紧围绕“依法、高效、廉洁、便民”的服务理念,将管理创新与政务服务有机结合,突出重点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一)在考核激励上创新

公平公正的考核机制是肯定职工成绩,奖勤罚懒,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一是每年修订考核方案,使之更加合理。中心考核方案条理清楚,涵盖全面,规定明确,

1 量化准确,操作性强的特点;二是考核公平透明,可信度高。政务中心通过楼层互评、楼层推荐、考勤公示、考核小组评议等方式得出窗口及工作人员考核分值,评出每月红旗窗口、优质服务窗口、优质服务明星;三是考核结果运用有力。月度考核得分将作为年度考核评优、窗口及个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四是设立示范岗,建立向先进看齐的机制。政务中心设立了党员示范岗、巾帼示范岗、普通话示范岗等19个示范岗,达到了学先进赶先进的目的。

(二)在“两集中两到位”上创新

政务中心按照省、市、县的统一安排,加大了“两集中、两到位”的工作力度,对全县所有入驻窗口单位的审批和服务事项进行多次清理,特别是机构改革和“三定”方案调整后,政务中心再次对“两集中两到位”情况进行了清理,调整了窗口布局,加强了与县级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实现了国税、地税、新合、医保、工商、惠民帮扶等的整体入驻。目前入驻窗口、工作人员、办理事项均居全市区县首位。

(三)在标准化建设上创新

政务中心制定了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及村社区代办点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详细规定了场地、设施、进驻事项、人员配备、软件名目、完成时限,在全市率先采用统一大厅布局设计、统一标识标牌尺寸式样、统一施工指导验收、统一补助标准的“四统一”方式推进,率先在全市完成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目前全县27个乡镇、345个行政村均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代办点),实现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全覆盖。

(四)在电子政务大厅建设上创新

在电子政务大厅建设中,政务中心按照省市的要求,创新工作思路,建立符合中心实际的新机制,收到显著成效。政务中心一边报批设备采购计划,一边进行工作人员培训;一边进行设备安装调试,一边进行行政审批(许可)事项相关信息录入。政务中心比规定时间提前2个月,于2011年11月初率先在全市开通运行电子政务大厅,实现网上审批。

(五)在审批流程上创新

政务中心代拟了重大项目并联审批及绿色通道实施意见,牵头对重大项目进入绿色通道,实施并联审批,精简了审批程序,大大缩短了审批时限。大佛景区建设、“两所一庭”建设等均是受益项目。

三、成效显著,受到表彰

政务中心通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严格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一次告等运行制度,统一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完善大厅接待,优化全程代办、延时办理、预约办理、特别通道、上门办理,网上办理等服务,收到显著成效。入驻部门达43个,办理事项383项,窗口工作人员137人,月均办件量12余万件,现场办结率、群众满意率100%。2011年在市政务服务中心组织的政务服务工作考核中我中心名列全市第一,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评为标准化建设先进单位。

四、存在不足,亟待解决

县政务中心在运行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阻碍了政务服务的发展,亟待从体制机制

3 上进行解决。

一是由于职能职责所限,对窗口工作人员的管理乏力。中心只有管理、协调、监督职能,没有人事权、财务权,就连年终考核,部分单位及窗口工作人员都不理解支持。

二是部分单位窗口工作人员更换频繁,没有按照至少2年才能更换的要求调整工作人员,致使个别工作人员摸索业务时间长,业务不熟练,影响办事效率。

三是部分单位未按照业务精、年纪轻、电脑熟的标准,选派工作人员进驻政务服务中心,致使窗口工作人员整体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五、迎接挑战,早作谋划

1、深入学习文建明工作法,在管理的精、深方面狠下功夫,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2、加强学习培训,强化队伍建设。政务中心要继续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传达市县管理创新文件和会议精神,践行“依法、高效、廉洁、便民”的服务理念,提高管理干部和窗口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做到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

3、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牢固树立服务理念,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努力探索实施并联审批和“绿色通道”审批的新方法、新途径,为招商引资提供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为我县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二〇一二年三月八日

推荐第3篇:关于体制机制创新

怀仁县中医院文件

怀中医学组发[2009]15号

关于体制机制创新

方面的意见、办法和规章制度

一、意见方面:

(一)、是对医院科学发展认识不足,思想解放不够,发展质量不高,发展速度不快;

(二)、是医疗服务中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服务行为不规范,对患者权益维护不够;

(三)、是学科建设不健全,各专业学科发展不平衡,重点学科建设滞后;

(四)、是学科带头人培养制度缺乏,中坚技术骨干储备不足,住院医师培训;

(五)、是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医院发展;

(六)、是党性不强、执行党纪不严,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采取的办法

(一)提高思想认识。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使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在什么是医院科学发展、现在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统领医院工作。

(二)解决突出问题。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医院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思路、政策、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党员领导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医院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完善医院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党员领导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三)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创建有利于医院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医院制度建设,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扎实推进医院建设和发展。

(四)促进科学发展。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在领导班子和中层党员干部中,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强

- 23

3、贯彻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充分发扬民主。吸收群众全程参与,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虚心向群众学习,真诚接受群众的监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

4、坚持正面教育。正面教育是充分调动党员干部主观能动性、激发党员干部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是实现党员干部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一种有效形式。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组织广大党员深入学习实践,实事求是查找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查找和剖析问题既要严格要求,又不搞人人过关,注意保护党员、干部的积极性。

三、规章制度建立

(一)、我院理论学习要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医院改革和发展,专题学习不少于3次。组织党员集中学习的时间不少于20学时。

(二)、要采取个人自学、集中交流、主题征文、邀请专家作辅导报告等多种形式,创新学习方法,组织党员干部进行学习。

(三)、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在思想动员、学习提高的基础上,院班子成员分专题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把思想认识从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克服满足现状、因循守旧等思想,开创思想解放的新境界,树立正确政绩观。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医院改革的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

(五)、查找个人和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查找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原因,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分析查找自身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既要严格要求,提高质量,又不搞人人过关。

(六)、认真查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形成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确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路和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等。

(七)、对科学发展观及体制机制创新的认识深不深、查找的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得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可行不可行等方面要认真分析,群众提出的正确意见要得到充分体现。

(八)、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按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要提出创新目标、方式和时限要求,明确分管领导、分管科室,使机制创新工作有章可循。广大干部职工要积极建言献策;同时,努力转变作风,改进工作。

(九)、完善体制机制。从促进医院科学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保障医院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努力解决制度缺失和体制障碍等突出问题。广大党员要认真落实制度建设推进年活动中完善的各项制度。

(十)、提高执行力,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加强医师业务知识培训,按照《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严格考核,强化医务人员“三基三严”训练,提高应急能力。要强化业务科室的管理意识,提高其执行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尤其是医疗核心制度的自觉性。定期召开专门工作会议,研究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措施,确立质量与安全工作的重点目标,组织开展经常性专项检查,保证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十一)、狠抓行风建设,树立医院良好形象。行风建设要从生存危机考虑,从塑造形象出发,主动地把行风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自觉行为。尽快把转变行风作为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把行风建设作为创建现代化医院的龙头和抓手,把行风建设的过程作为不断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的过程,在医院内部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以行风建设的成果,向社会展示医院的良好形象。

(十二)、明确职责任务。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各科室的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带头深入学习,带头调查研究,带头解放思想,带头分析机制体制的不完善之处。

(十三)、接受群众监督。要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虚心向群众学习,真诚接受群众监督。医院要把扩大群众民主参与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广泛听取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的意见,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十四)、搞好舆论宣传。各支部、各科室也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方式开展活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扩大学习实践活动的社会效果,进一步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

(十五)、坚持统筹兼顾。医院要统筹兼顾、周密安排,把体制机制创新与推动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与加强效能建设结合起

- 8

推荐第4篇:园区机制体制的创新

对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考

南川工业园区管委会综合办公室

开发区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是招商引资和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有效载体,是当地投资最活跃和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发挥着地区经济示范、带动、辐射和促进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特别是近年来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开发区原有的政策优势和体制优势已明显减弱,而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则显得至关重要,对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在克服陈旧的思想观念,实现跨越式发展上有所创新。首先,要克服中国几千年传下来的“小富即安”的观念和心态,树立“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的战略意识。其次,要从战略高度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规律性。要不断地为生产开拓新的领域、新的产业、新的路径;不断提高社会生产、生活质量,为生产、流通、消费提供新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激发新的需求,从而牵引生产力的发展;在原有自然资源匾乏、枯竭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开发和提供新的资源,包括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和劳动力资源;在生产力诸要素配置及其运行中科学技术还能提供管理调控的功能。再次,要发挥后发性优势,充分利用我省资源优势,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整体追赶,局部跨越”的发展思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要在我省有优势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以及有利于解决园区经济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产业领域,优选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取得突破。

二、在完善软环境体系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上有所创新。一是健全有利于创新的制度体系。包括与创新直接相关的技术标准、风险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奖励制度、评价体系、科技咨询和服务体系、税收制度以及不直接相关的分配制度等。园区应根据国家创新系统的思路,健全制度框架,防止制度缺口导致的系统失灵,并通过制度的建立,促进市场的发育,使各种相关的政策互相协调,为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园区管委会各部门及派驻机构,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水平,带头严格遵诺守信,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加强法制观念、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廉洁自律、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态度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完善政务公开,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公信力,以优良的工作业绩取信于园区各企业,做诚信的表率。三是努力建设最优惠的政策服务环境。对园区企业中的重点企业、纳税大户和出口创汇大户实行跟踪服务,建立和完善以政府财政贴息、资金融通、信用担保为内容的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完善公共行政服务体系建设,营造最优质的服务环境。

三、在完善硬环境体系建设,优化发展物质环境上有所创新。2 实施技术创新,推进新能源企业发展壮大,基础性的工作是要营造高新技术成长的特定发展环境。园区要不断加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抓好配套功能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坚持以城市建设的理念,积极做好园区内各类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抓紧建设一批当前企业生产、工人生活所急需的基础设施。按照“引进一家,配套一家”的思路,不断完善工业园区供排水、电力、道路、天然气、电讯等基础配套设施,加强科技进步中心、物流业、劳动力市场、文体设施、购物场所、金融网点、公交站点等配套功能建设。并积极配套失地农民生活住宅和发展高档专家住宅楼,有效解决企业高管和专业技术人员及失地农民的居住等问题,全面提升园区的开发档次和服务水平。积极做好各类协调和服务工作,推动项目建设进度;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平安园区建设工作,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治安环境。同时,要按照精简、统

一、高效的原则深化机构改革,理顺管理体制,提高办事效率,建立起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四、在拓宽融资渠道,缓解园区和企业资金压力上有所创新。制约园区产业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投入不足、投资来源单一和融资渠道不畅。而园区建设所需资金的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政府的财政投入;二是银行融资;三是园区土地出让收入;四是园区企业的留现税收返还。但就园区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3 由于园区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园区的建设资金来源更多地依靠前面两种途径来解决。因此,为加快园区开发建设进程,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坚持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作用,对重点项目进行支持和引导。同时,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并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支持信用好、产品销路好、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银行为后盾的资金投入体系。

五、在积极探索发展中介服务上有所创新。园区的服务机构应包括创业中心、风险投资、要素市场(人才市场、项目市场)、信息网络、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上市推介服务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及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要建立高效的支撑服务体系,为各类企业在融资、人才引进、技术开发、培训、企业战略等方面提供咨询、创业服务,必须做到:一是努力办好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形成一个创业服务平台,为技术创新提供集中高效服务,促进各类企业创新与发展;为企业提供共享空间和共享服务,想方设法降低各类企业创新成本与风险;为企业提供创业咨询和管理咨询,帮助各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运行机制;架起管委会与各类企业之间的桥梁,为技术创新申请政府专项资金。二是努力培育现代市场体系,形成生产要素交易平台,逐步建立起包括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并不断健全、规范市场行为,使企业所需要的 4 资源都可以通过市场得到优化配置。三是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社会保障平台,促进市场经济所必需的人才流动。

六、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有所创新。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园区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每个个体都影响着园区发展的每一个细节。全面实施人才战略,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着力改善人力资源结构,提供能为人才发挥创新潜能的制度保障,让人才脱颖而出。园区的开发建设,归根结底要靠人才,相关材料表明,经济强大的美、日、英、德等国主要是占有人才优势。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家的高科技人才有八成不是坐在办公室,而是活跃在企业中,与生产联系密切。中国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但与生产、经济结合不紧密,造成极大的浪费。开发区在开发建设的同时,一方面要积极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打破公务员和招聘人员身份界限,严格实行绩效考核及末位淘汰制,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形成以岗定酬,按绩定酬的分配机制,要采取多种分配形式,逐步拉开分配档次,切实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以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加大干部轮岗交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实行轮岗制,发展全方面人才,提高干部职工的各方面能力,体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小环境,使开发区既出“建设成果”,又出“人才成果”。

七、在园区的资源整合上有所创新。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窗口、产业集聚的高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典范、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要积极推进园区资源整合,努力把园区打造成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排头兵。一是不断优化空间布局。不断完善产业空间规划,在园区内根据产业定位和布局实行科学地功能分区,合理进行企业布点,有效促进企业集中、集聚发展。二是积极推进产业升级。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依托青藏高原丰富的畜牧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围绕建设国际性藏毯生产集散基地,努力把南川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世界羊毛地毯制造中心,做大做强特色毛纺织产业;利用青海省丰富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石油、天然气、盐湖等优势资源和水能、风能、光热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以青海泰丰先行锂能科技有限公司、青海佛照锂电正极材料有限公司、深圳德方纳米科技和成都黄铭锂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以福建三安集团公司、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青海风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利用青藏高原特色动植物及昆仑玉资源和地域民俗文化,发展农畜和旅游商品精加工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走块状经济向簇群经济发展的路子。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加快现有传统产业自我培育和优化升级,在原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产业链的延伸,做长、做深、做细、做大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 6 同时,要注重借力发展和产业选择,做好选商引资工作,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进一步增强产业、企业之间的关联度,提升产业竞争力。

推荐第5篇: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

摘要:人才工作是强军兴国之重要战略,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机制,体制机制创新对于人才工作至关重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重在创新,难在实用。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更好实施人才强军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

关键词:人才工作 机制创新 创造活力热情

一、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的现实背景

长期以来,人才工作从属于人事管理,没有成为管理者议事的中心。人才工作机制受到旧管理体制限制,受到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事管理模式影响,以致我国人才工作累积呈现出一些问题。

1.人才现状不符合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事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我国人才问题已逐渐成为约束国家发展的软肋。

2.人才工作机制制约人才工作开展

现有的人才工作缺乏统筹协调机制,没有充分把握宏观,缺少计划性,没有真正将人才工作纳入党政工作的要务

中。

二、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的热点与难点分析研究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的目标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探索实践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新路子、新方法、新途径。

1.转变观念,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要牢固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目标,用优秀人才工作机制、人才服务体制、人才管理体制吸引人才,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没有好的机制,是吸引不了优秀人才的,坏的不全的机制只会吸引畸形人才。

2.解放思想,推进体制内外人才的整体性开发和学习运用

改革开放30年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形成共识。但是,在人尽共才、才尽其用上,缺失和漏洞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必须以创新发展的思路,用实际效能检验标准,打破不适应新时期军队国家人才开发模式,打破陈旧的人才开发思维模式,打破体制内外人才整体性统一模式,使各类人才的活动迸发,潜能涌流。

三、创新人才开发机制,重在培养、任用与激励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把人才找出来,用好,激励他们充分发挥潜能,为国家、社会和军队发展做出最大贡献,这才是人才工作的最终目标。

1.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拨任用机制。

2、创新人才分配与激励机制

一是要建立以专业技术为主体,多元化为辅的人才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二是要建立人才成果业绩的奖惩机制。三是要完善人才保障机制。马斯洛需求层次讲到“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满足各项基础需求上的”。四是以事业成就 激励人才。真正使人才在对社会贡献和事业成功中获得成就感,赢得尊重,体会归属感。

科学发展要靠科技,科技发展要靠人才,人才发挥作用要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要结合人才发展规划,深入研究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部队是所大学校,培养人才也培育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完善人才培育工作新格局,按照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要求,重点抓好党管人才、强军兴国战略思想的研究、总体规划的制定、重要政策的统筹、重点人才的培养、先进典型的宣传。

要进一步加大对人才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全社会

和各级部门单位方方面面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保护人才的积极性,不断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推荐第6篇:如何创新工业园区体制机制

如何创新工业园区体制机制

www.daodoc.com 2011-12-05 09:2

5阅读:29770次

作者:黄良望

编辑:谭宜

来源:百色政协网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是构建国际竟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目前,各国都致力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区各工业园区更视之为“新宠”,甘当“主战场”和“试验田”,正集人力物力财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随着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园区发展格局的变革,园区逐渐暴露出基础设施滞后,服务跟不上,产业竞争能力不足,投融资难度加大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工业园区的正常开发、建设和管理。针对园区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创新园区体制机制,对进一步做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促进园区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思想观念。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区内一些工业园区经济依然快速发展,固然有其区位、资源和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客观优势,但与之相比,最大的差距主要反映在思想观念上。必须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洗脑”。一是破除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观念和心态,树立勇立潮头、只争朝夕的观念。要增强忧患意识,努力向先进学习,奋起直追,把发展的步子迈得更实、更快些。二是破除闭关自守、坐井观天

1 的思想,树立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观念。改变过去遇上机遇不主动去抢,不想方设法谋出路,守株待兔,指望天上掉馅饼,甚至怕人来抢“蛋糕”的思想,敢于拿出最好的项目、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去吸引客商,寻求共同发展。三是摒弃怨天尤人,无所作为的思想,树立开拓创新,永不懈怠的观念。不能因发展面临的问题多、困难大而心存疑虑,信心动摇,无所作为。要用改革的办法消除发展中的障碍,依靠用市场的管理和法律的途径去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四是破除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想,树立与时俱进,科技超前意识。要坚定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园区各项工作,做到求真务实,超前谋划,不断提升园区发展竞争力,努力实现思想观念、管理模式、服务水平等方面与时俱进,与国际惯例接轨。

二、创新管理体制。目前,我区工业园区大多数为市、县级工业园区,基本实行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即由工业园区管委会全面负责园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工业园区管委会隶属于市、县政府管理的一个部门。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现已逐渐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管委会融资困难、无行政审批权、经济指标考核权和社会事务管理权,协管非园区事务很多,定位类似于协调机构,不能很好地行使相应的经济管理职能,已制约了当前园区的发展,更不适应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需要。对此,有必要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政府要高度放权,授予管委会行政审批权、经济考核权和社会事务管理权,工业园区内实行封闭式管理,未经市(县)委、市(县)政府同意,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到工业园区检查、评比;工业园区年度目标考核

2 由(县)委、市(县)政府直接下达指标,市级部门和单位一律不再向工业园区布臵工作任务和下达考核指标。除园区专题会、经济工作会等特别重大的会议外,一般不要求工业园区负责人参加,确需工业园区负责人参加的会议,须报(县)委、市(县)政府主要领导同意,确保工业园区管委会能有更多的精力来搞好服务。

三、创新服务机制。当前我区工业园区基本实行“一站式”服务机制。但是,实施过程仍然存在部门相互推诿、拖延不办或失信等现象,严重影响到园区的行政效能。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地”和“试验田”,工业园区必须革新服务模式,完善服务制度。一是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平台支撑等多种形式,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资金、技能、用工等方面现实困难。二是构筑诚信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园区管委会及各职能部门,要不断改进方式、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水平和办事效率,以优良的工作业绩取信于园区企业,做诚信的表率。三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包括与创新直接相关知识产权制度、科技咨询和服务体系等。园区应根据国家政策的调整,及时完善相关制度,防堵制度缺漏。四是努力构建各种服务平台。充分利用政府宏观调控的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针对园区企业服务需求,构建“科技实验中心”、“产业研发中心”、“人才培训基地”等服务平台,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革新生产技术、人才培训等需求,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智力、人力支撑。五是维护园区企业合法权益,严肃查处破坏投资环境,扰乱经济秩序等违法行为。田东县与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结成战略合作关系,委托该机构指导和帮助田东县石化工业园

3 建设产业孵化园区,并开展项目中试、产业孵化、联合申报自治区和国家级科研课题等活动,就是创新服务平台的一种尝试。

四、创新“硬环境”建设体制。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好坏程度影响到园区的形象和招商引资的效果。一定要把它放在改善投资环境“第一要务”的高度来抓落实。一是遵循园区规划布局,超前完善工业园区给排水、电力、道路、廉租房、消防、供气供热、通信等基础设施。二是要坚持以城市建设的理念,加强科技实验中心、产业研发中心、物流业、劳动力市场、文体设施、购物场所、金融网点、公交站点等配套功能建设,并积极建设配套失地农民生活住宅、工人廉租房和发展高档专家住宅楼,有效解决企业高管和专业技术人才及失地农民的生活起居问题,全面提升园区的开发档次和服务水平。三是要创新以技术和资本为纽带,加快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金融信贷为支撑,以社会投入为辅助,多渠道、全方位的投入机制。四是创新建设模式。在资金困难情况下,可以采取BT、BOT建设模式来缓解建设资金不足的压力。

五、创新招商引资机制。一是要围绕园区产业定位去招商。重点在园区企业的配套上下游产品、配套产业上下功夫,着力引进环保、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二是创新招商方式。开展大批人马外出招商、定点招商这些传统的招商方式,相对经费有限的工业园区而言,是不切合实际的,不仅起不到作用,还造成资金浪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形势的变化,创新实施以商招商、企业招商、网上招商

4 等方式,这不仅节约招商成本、而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注重招商宣传工作。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网站等媒介,以举办各种境内外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加大园区宣传工作,旨在宣传园区建设成果、投资政策和投资环境,为投资者提供形式多样、方便快捷的投资信息。四是加强项目策划研究,做好项目的开发、包装、推介工作。要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从对接产业转移、产业链延伸中生成项目;从发挥资源优势、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中生成项目;从推进企业改造升级、加速工业化进程中生成项目;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中生成项目;从科研成果中生成项目。五是积极鼓励引导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发展转移。要继续鼓励企业通过合股、抱团等形式进军新兴产业。同时,要大力促进相关研究机构的新兴产业化项目落户园区。六是充实和优化招商队伍。七要制订完善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对引进项目的有功人员由政府给予资金奖励。田东县石化工业园区实施企业招商方式取得显著成效。通过锦盛化工这个龙头企业,先后引进新特化工、锦华化工、盛亚科技、金盛工贸等6家化工企业,延伸氯碱产业链。

六、创新资源整合机制。一是整合空间资源,不断优化空间布局。根据产业定位和布局实行科学地功能分区,合理进行企业布点,有效促进企业集中、集聚发展,实现资源共享或互补,达到互利多赢的目的。二是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加快现有传统产来自我培育和优化升级,在原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做大、做长、做深、做细产业链,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三是注重借力发展和产业选择,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竟争力,培育经济增长点。

5 田东石化工业园区在创新资源整合机制上走在前列。园区规划出氯碱化工区、精细化工区、生物化工区、石油化工区、新材料新能源区等,全部实现同类产业集聚开发,园区仅氯碱化工区企业已达6家,年产值约30亿元。

七、创新融资平台体系。在园区的发展建设过程中,资金困难是制约园区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而园区建设所需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投入、银行投资和园区土地出让收入。在当前国家宏观调控银根地根偏紧的形势下,解决园区建设资金问题办法,需要创新融资渠道。一是“筹”资金。充分利用国家财政支持园区经济发展的政策,主动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二是 “贷”资金。要积极与金融部门沟通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不断创新合作方式,争取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要通过对现有资产整合运作,增强筹融资担保能力。三是“争”资金。盘活现有土地存量,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获得项目建设资金。四是“保”资金。成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努力缓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八、创新协调机制。工业园区范围内行政主体过多,如果相互缺乏有效衔接,必然因各自的工作定位不同,造成事实上的主体缺位、权责不清。目前日常工作中实行的联席会议、现场办公会、专题报告会等遇事协调机制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相关问题,所安排工作的实效与领导的重视程度、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有着必然联系,如果不能从管理体制上给予保障,很难保证工作部署能够迅速落实。应本着提高效能、减少摩擦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现有工业园

6 区协调领导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落实部门负责人和服务事项。由市(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主持召开不同层次联席会议,形成例会定期研究工业园区重大决策:每月由分管领导召开有关部门工作联席会、每季度召开市(县)长现场办公会、每半年召开市(县)委书记现场办公会,分析建设情况,统筹协调解决工业园区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安排部署推进落实各项工作。田东县石化工业园区每月召开一次由县长或分管副县长主持的工业园区协调会,有效地解决了园区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这样的协调机制值得借鉴。

九、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工业园区的发展核心是靠人才及人力资源的开发,特别是在工业园区发展到一定规模,外延开发难度愈来愈大的情况下,人才的支撑作用愈益明显,人才战略应作为今后推动工业园区发展的首要战略。实施人才战略要重点放在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着力改善人力资源结构,提供为人才发挥才干的平台上。一是创新机制,激活现有人才。推行干部制度改革,打破公务员和招聘人员身份界限,大力推行竟争上岗、形成以岗定酬,按绩定酬的分配机制,要采取多种分配形式,逐步拉开分配档次,切实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以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要出台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到园区企业,用下派、挂职锻炼等方式培养工业人才队伍。三是建立人才“洼地”,吸纳各方英才。要公开从社会上招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开发建设一线。鼓励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在不影响国家安全和重大科研项目的前提下,以多种方式参与工业园区建设和管理。四是

7 建立健全人才服务保障机构。在管委会设立人才开发部,专门负责人才的引进、知识产权界定、人才政策的制定落实、信息发布等,为人才资源的引进和开发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服务。

十、创新宣传工作机制。重点在园区招商、形象、产品、重大活动上作宣传文章。一是构建园区网站、简报等媒介宣传平台,并协调各类媒体资源,加强媒体宣传。二是策划制作工业园区宣传画册、投资指南、音像品,加强纸质、音像宣传。三是请知名广告公司为园区作整体形象设计,在交通要道或黄金地段上设立立柱广告牌,加强户外宣传。四是在园区适当的位臵建设地标性建筑物,加强感观宣传。五是举办经济论坛、项目招商推介、文体活动等盛会,邀请名人、影视明星、政府高层领导参加,加强人气宣传。六是组织园区企业参加广州交易会、东盟会等大型集经济论坛、产品交易的盛会,加强产品宣传。建设才四年时间的田东石化工业园区转眼间成为区内外耀眼的工业园区,其知名度与吴邦国委员长两次到园区视察及各大媒体大力宣传是分不开的。

推荐第7篇:改革创新党的领导体制机制

改革创新党的领导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决定党的建设的成效、决定党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正确估价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现状,从中找出改革创新的对策,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一、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党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宏伟目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来改善党的领导。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探索,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的领导体制机制,但由于领导体制机制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当前领导体制的一些缺陷和不足需要继续克服。

在领导职能方面,当前的领导体制中领导职能划分不清比如党委、政府、人大这三个机构,它们之间的职能究竟应该如何区分,长期以来没有一个科学严格的说法和做法。再如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问题,这些年在体制上一直是似分不分,以至于时至今日我们一方面大力倡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对企业负责人的任免,还仍要以代表党委政府的组织人事部门认可为准。

在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方面,一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理论水平不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的本领不大;一些领导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少数领导干部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腐败问题等,这些不足和问题都与党所肩负的重任和使命不相适应和不相符合。

在权力实施方面,领导权力过于集中。领导权力是领导体制的核心,权力实施以权限划分为前提。权限划分包括党政权限的划分、国家机关横向与纵向权限的划分,以及政府与企业、事业和其它社会组织之间的划分等。当前,领导权过分集中于领导机关和领导部门,在领导机关和领导部门中,又过于集中在为数很少的几个主要负责人身上。由于权力下放不足和过于集中,使基层单位和基层群众缺乏工作上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也由于权力过于集中,经常出现掌权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象。

在机构设置方面,领导机构高度膨胀。领导机构是实现领导职能的组织实体,是领导体制的组织表现形式,机构设置合理,领导工作才能完整有序地运转,达到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统一。长期以来,我国领导机构尽管历经多次精简,但每一次精简过后又迅速膨胀。因此可以说,在当前,机构臃肿仍然是我们当今领导体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顽症。在对领导者和领导机关的管理方面,严重滞后。当前的领导体制一直缺乏对领导机关、尤其是领导者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领导者一手遮天、唯权为大的情况在不少地方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由于领导管理制度严重滞后,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权力异化现象时有发生,涉及领导者的各类刑事案件无论在职务级别上、案件数量上还是案件影响上,这几年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

在干部人事改革方面,缺乏活力。干部人事制度是我国领导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工作活力,提高工作效率,离不开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然而在目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效果远远不能满足于社会各领域的要求,尤其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还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公开、公平、公正这些现代用人思想和观念在人事制度上仍然有待成为基本的操作行为。可见,领导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任重而道远,大力进行领导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不仅是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需要。

二、改革创新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的对策。

改革创新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必须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给党带来的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坚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而不是削弱、放弃党的领导的基本原则,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稳妥地进行。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完善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工作机制。换届后的工作形势对加强和改善党委领导提出了新要求,党委必须更加注重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能作用,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方向、议思路、定决策上,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加强党的领导,协调好与同级人大、政府、政协之间的关系,提升班子整体功能。

二是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机制。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目标出发,达到真正靠民主与法制来执政,真正靠法治而不是靠人治来执政,真正实行民主集中制而不是高度集权制来执政的境地。为此,一要理顺三种关系。首先是党委与人大的关系。这是一种领导关系,也是一种工作关系,党的各项决议和政策要按科学的程序提交人大讨论和建议实施,坚决克服过去那种不讲程序,不尊重人大,使人大仅仅成为“举手机器”“、橡皮图章”的情况。其次是党委与政府的关系。这是一种分工负责的关系,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党不要过多地干预政府工作,而应在如何充分发挥监督和保证作用上下功夫。在当前,要通过改革,逐步改变由党组织直接代替政府作决定、发指令的现象。再次是人大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本质上这是一种决策和执行的关系,政府对人大定期报告工作应成为一种制度,人大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与检查不能流于形式。二要合理设置党政机构。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减少领导职数,规范各类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一般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三要善于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把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法律,并依据法律和程序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

三是完善党委决策议事机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党委工作规则,对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方针政策、工作总体部署等重要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决定,常委分工职责内的具体问题则由个人决策,常委对个人决策行为负责。进一步修改完善党委议事决策的相关制度,规范常委会和全委会的议事范围、程序和规则,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进一步抓好决策调研、民主决策、决策执行和执行监督等环节,进一步提高常委会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扩大全委会的决策内容,对于事关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议题和推荐干部等重要活动,进行全委会投票表决,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

四是完善党委领导经济工作机制。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此,必须把领导经济建设作为党委的中心工作和核心职能。党委在领导经济工作时,要从全局角度合理划分工作层次,明确党委常委会与政府常务会在经济工作决策上的不同职责。党委领导经济建设的重点是:把握方向、搞好决策、用好干部、优化环境、形成合力、狠抓落实。对事关全局的工作,要由党委牵头抓,对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任务,党委提出总体目标要求,由政府和相关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对日常事务性工作,党委加强督促检查,给予支持指导。

五是完善社会管理机制。①民生保障机制。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优化产业与增加就业统筹好,实现充分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②分配机制。通过政策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机制,逐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公平地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③社会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应对紧急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健全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把矛盾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况。切实加强对各种社会组织、中介组织的依法管理,使它们在服务群众、促进和谐中发挥积极作用。④维护社会稳定机制。依法打击各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活动,严防敌对势力利用人民内部矛盾、生产安全事故等兴风作浪,正确处理民族、宗教问题,坚决打击各种邪教组织,从而保证我们的社会充满活力而又安定有序。⑤利益协调机制。要充分发挥中央政策、决策在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方面的调控功能,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

六是建立健全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保障机制,对于切实保护群众利益,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在建立权益保障机制方面,要突出解决在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等工作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七是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建立诉求表达机制,努力疏通、拓宽民意诉求、表达渠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大力推行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八是建立健全发现问题预警机制和应急事件处置机制。许多社会不和谐问题都有一个萌芽、发展、爆发的过程,建立发现问题预警机制,对各种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苗头、问题和隐患,早发现、早处置,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要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九是建立健全矛盾调处机制。解决当前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关键是建立矛盾调处机制,及时化解。要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推荐第8篇: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改革之文化篇

在文化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改革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而此次改革气魄更大、步子更稳,涉及面更宽、更有深度。全会关于文化的论述与党的十八大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一脉相承,对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作了重要论述,这体现了中央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全会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要点一: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决定》对完善文化管理体制进行了重点部署,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确立了目标。亮点1:体制改革思路明晰,文化行政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决定》提出,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办”向“管”转变,“管”什么,主要是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向面向全社会的转变。要更加注重依法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不断提高管理效能。

亮点2:改革措施到位,文化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决定》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有许多亮点和新意。《决定》强调要“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对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体现了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的要求;强调“鼓励非

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体现了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要求。

亮点3:推动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自觉而清晰

全会公报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同志一定要处理好„魂‟与„体‟的关系,把坚持导向与产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正是我们文化生命力之所在。”可以看出,我们推动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自觉而清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向全世界宣示了我们党攻坚克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表明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有更加清醒坚定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亮点4:文化工作者在改革中大有可为

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但仅有数量是不够的,还要更注重质量,要思考为群众生产怎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去满足群众的需求。全会公报中提出要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就是很好的导向。一个健全的现代文化市场的基本要求是优胜劣汰,让优秀的产品脱颖而出,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还要求把文化市场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掌握好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营造好让作品不断涌现的环境,激发全社会的创作热情,才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公报还提出,要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些具体的部署,让文化界人士大有可为,对于我们文化工作者而言,要主动通过文艺的手段,遵循创作规律,真实记录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艺术地弘扬改革的精神,以文艺的力量为改革的伟大进程鼓与呼,创作出一批精品力作,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

要点二:关于“两个体系”的关系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代表了我国文化建设顶层设计的基本布局。两个“体系”的提法,是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个方面发展的全面、系统的制度化保障,也是中央在文化领域既强调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又强调民生保障的充分体现。

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意味着国家财政在文化方面的投入将不断增加,会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行更大规模的政府采购,这对文化产业是一个利好。不仅不会分流文化市场,反而会刺激人民群众更多的文化消费需求。例如,农家书屋

提供的图书会逐渐提升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使其产生更多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购买更多文化产品。此外,如果文化企业跟政府协同,配合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上,一定会有提供增值服务的机会。这也将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益处。

要点三: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特点是:以政府为主导,以人民为主体的服务理念;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公共文化服务的实现方式应该有更多市场化手段;构建现代传播体系。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必须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导致的城乡文化差距和知识鸿沟,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当下首要任务是增加农村文化资源和服务总量,做大农村文化蛋糕。另外,要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决定》强调,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前的提法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上“现代”两个字,这是一大亮点,突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特征,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决定》强调“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是为了解决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九龙治水”的现状,加强协调,形成合理的布局与管理。要点四:关于建立竞争有序、开放统一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决定》提出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标志着要多层次、多方面、全方位地打造文化市场,不再单方面关注产业规模、GDP比重和发展速度,而是更加注重发展的制度化保障和市场化规律,以更加开放的政策措施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将在文化产权交易、资本市场运作、信息消费网络设施建设等方面带给民营企业更多机会。

《决定》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具体阐述中有三大亮点:一是继续强调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鼓励文化产品市场继续向非公有制企业开放;二是更重视资本要素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三是“文化经济政策”的提法表明,今后政府对文化市场建设的扶持将更多采取制度化的经济手段,明晰了政府在文化市场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市场,纵观十几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基本只管导向,把具体的创作生产问题交给创作者和生产者,条条框框减少了,人们的

创造活力得以释放。在这一过程中,从业者获得了合理收益、观众大饱眼福、政府得到了税收、国家增强了文化软实力——市场使所有人都从中获益。

对文化而言,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还有另一层意义。文化依赖于人的创意,如果社会和经济制度过于严苛,压抑或者阻碍了创意的发挥,文化就会凋敝;反之,社会和经济制度鼓励和褒奖创意,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欲望得以充分涌流,文化就会繁荣。说到底,政府自身不会创造文化作品,但政府可以也应当创造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

要点五:关于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决定》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出发,把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任务,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这反映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崇高的文化追求,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

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三十多年来,我们坚持对外开放,打开国门搞建设,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可以说,没有对外开放,就没有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没有对外开放,也就没有当代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现在,我国文化建设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正朝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迈进。实现这个目标,要求我们树立宽广的世界眼光,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坚定不移地走对外开放之路,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中实现文化新跨越、创造文化新辉煌。

要点六: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党的十八大特别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我们党最为重要、最具有核心意义的文艺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必须更加生动深刻地表现人民群众建设新生活的伟大创造;必须更加生动深刻地表现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愿望,表现中华民族的价值选择;必须以文学的力量更加坚定地推动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之中,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患难。历史证明,优秀的文化作品,不是书斋中造出来的,也不是连古缀今“穿越”出来的,而是从生活的深处开掘出来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需要文化工作者重心下移,扎根沃土,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挖掘创作素材,提炼诗情画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历史的经验,也是时代的呼唤。创作只有接地气,沉进生活,以人民为创

作对象,及时把握社会变化,善于因势利导,文化产品才能由更多更好向更好更多跨越,赢得人民大众的关注和喜爱,实现价值和意义。

推荐第9篇:创新机制体制 提高引导能力

创新机制体制 提高引导能力

谢国明

《新闻战线》2006 年 第 09 期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社会多样化和思想多元化的新形势,如何壮大主流舆论,提高引导能力,是一个十分现实和迫切的课题,也是党的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回顾人民日报社近几年的办报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办报实践,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三贴近”要求,科学把握党中央机关报的办报规律,认真研究符合人民日报实际的办报思路,积极创新办报机制和管理体制,实行编采分开,做大做强社属报刊,大力拓展网络舆论阵地,深化报网互动,形成以人民日报为主体,多层次、多媒体、多功能的主流媒体集群,是人民日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壮大主流舆论,增强吸引力、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努力把握新形势下党中央机关报的办报规律,提出符合人民日报实际的办报思路,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前提

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既是党的政治机关,又是面向社会的新闻媒体;既要承担宣传任务,又要做好新闻报道。办好人民日报,既要严守政治纪律和宣传纪律,又要具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既要遵循宣传规律,又要遵循新闻规律。人民日报社编委会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三贴近”要求,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办好人民日报的方针原则和工作要求,研究新时期新形势下党中央机关报的办报规律,提出了符合人民日报实际的办报思路:坚持“一个导向”,实现“两个统一”,落实“三贴近”要求,做到“四个结合”。坚持“一个导向”,就是要始终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和动摇。这是党赋予人民日报的最重要的政治责任。

实现“两个统一”,就是要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思想性政治性和知识性可读性统一起来。前一个“统一”表明了这样一种认识,人民日报是党中央机关报,也是人民的报纸,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后一个“统一”表明又一个认识,要把思想性政治性寓于知识性可读性之中,通过知识性可读性吸引读者,达到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的目的。

落实“三贴近”要求,就是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是十六大以后党中央提出来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指导方针,是宣传思想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必然要求。人民日报落实“三贴近”要求,就是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同时,面向基层,服务群众;要通过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满足读者意愿,适应市场需求,使报纸更好地与时代要求相适应、与实践发展相结合、与人民心声相一致。

做到“四个结合”,就是要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实现“两个统一”、落

实“三贴近”要求具体体现在报纸的宣传报道工作中,做到导向性与新闻性相结合,指导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权威性与群众性相结合,思想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2005年初,在人民日报社年度工作会议上,社长王晨代表编委会提出这一办报思路以后,在全社干部职工,特别是编采人员中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统一了思想,为人民日报顺利推进编采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进行了思想准备。

二、积极稳妥地创新编采机制,实行编采分开,释放新闻生产力,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途径

人民日报编委会在明确办报思路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编采机制创新,实行编采分开,进一步释放新闻生产力,提高人民日报的核心竞争力。

编采分开,或者编采合一,都是一种具体的办报机制,各有长短。从人民日报的实际出发,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编采合一属于过去,比较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编采分开属于未来,比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行编采分开,编辑与记者在稿件的采写和编辑方面,互相激发,互相制约,既可以从两个视角观察事物,调动两种积极性、两种智慧,又可以有效地防止有偿新闻和劣质稿件。

由于人民日报一直实行编采合一的办报机制,编委会对于编采机制的改革创新既积极又慎重,紧烧火、慢揭锅,实行编采分开的准备过程比较长。早在党的十六大结束后不久,2002年底,王晨同志亲自主持筹备创办视点新闻版,对视点新闻版的指导思想、版面原则、栏目设置和报道的写法(角度、层次、笔法)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是人民日报第一块实行编采分开的新闻版。视点新闻版创办之际,正逢非典疫情突如其来,全党全国人民经受了严峻考验。视点新闻版积极发挥编采分开的优势,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抗击非典的报道,特别是整版推出“护士长日记”,报道广州医务界人士面对疫情英勇无畏前赴后继的感人事迹,鼓舞了全国人民战胜非典疫情的勇气和信心。

在视点新闻版成功实行编采分开的基础上,2004年,体育新闻版实行编采分开。这一年夏季,全国新闻界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人民日报社编辑部进行全员培训,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化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同时,开展业务研讨,对进一步办好人民日报进行了广泛充分的讨论。根据编采人员讨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编委会召开宣传报道工作务虚会,形成共识:要进一步办好人民日报,必须实行编采分开。

2005年初,人民日报社编委会决定在新闻版全面实行编采分开,编辑部各专业部门不再编辑新闻版,全部移交给总编室编辑。总编室负责编辑要闻版和新闻版(不含国际要闻和国际新闻),不再承担采访任务。编委会还要求仍由各部门负责编辑的专版周刊,在主办部门内部实行编采分开。

为了保证编采分开工作顺利实施,编委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调整版面结构,组织编辑队伍。在实行编采分开的同时,进行了版面结构调整,人民日报形成了要闻、新闻、专版周刊三个板块。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2003年创办的《新农村》周刊于去年11月由两块版扩大为三块版。版面结构调整以后,要闻版加强编辑力量,新闻版新建编辑队伍,专版周刊由各主办部门按照编采分开的要求确定相对固定的编辑人员。编委会对这三大板块提出了不同的办报要求:要闻版讲重,新闻版求新,专版周刊做深。强调重、新、深,是强调各版要着力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说各版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要闻版讲重,不能偏废新和深;新闻版求新,不能偏

废重和深;专版周刊做深,不能偏废重和新。只有抓住重点,三者兼顾,全面协调,才能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提高质量、提高引导能力。

强化新闻策划,调动两个积极性。编采分开以后,编委会要求在确保完成指令性报道任务特别是重大报道任务的同时,坚定不移抓新闻,坚持不懈抓深度,坚韧不拔抓创新。编辑部门根据各自的版性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作方式。采访部门要求记者深入实际,争抢独家新闻,没有第一手材料不写稿,不到现场不发稿。

要闻版做“课题”。凡遇重大报道任务,要闻版都进行专题研究,瞻前顾后,准确把握,出色完成了全部重大活动的报道,多次受到中央领导机关的表扬。对于指令性报道,编辑部提出要用让石头开花的精神,做到出新出彩。今年1月初,中宣部要求报道去年12月中旬逝世的“模范护士”———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丁艾梅的先进事迹。年仅34岁的丁艾梅,参加工作以来对待病人胜过亲人。但是,她最感动人的是逝世前的最后四天。值班副总编辑指令编辑记者大胆创新,采用电影分镜头剧本的形式,一天一天写丁艾梅最后四天的工作情况,配上3张大幅照片,以《2005年12月11日至14日———护士长的最后四天》为题在四版头条位置刊出。由于形式新颖、篇幅简短、内容具体、细节感人,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宣传效果。

新闻版重策划。坚持当日抓新闻,抓当日新闻。编辑部门建立了新闻策划会制度,每天寻找线索,分析选题,议定报道方案,布置记者采写。记者发现新闻线索也及时向编辑部门通报,经过编辑部门分析策划,决定报道规模、角度等等,甚至调动其他地区或部门的记者配合采写。在这样一种机制下,编辑的主导地位得到了强化。这是符合新闻生产规律的。编辑主导记者,不是编辑个人主导记者个人,而是编辑部集体经过研究策划,主导记者采访报道。当然,编辑在组织策划报道的时候,也要充分听取记者的意见。编采分开,不是编采分离,更不是编采对立。实行编采分开以后,编采之间要强化沟通,深化互动,互相激励,互相制约,调动编辑和记者两个积极性。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运行,新闻版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独家新闻增加了,可读性增强了,兄弟媒体的转发转播率提高了,读者的好评猛增。国家环保总局宣布13个重大建设项目没有通过环保审评必须停工、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松花江污染导致哈尔滨停水等报道,有的是我们率先报道的,有的虽然与兄弟媒体同步,但是我们的报道信息量更大、可读性更强。关于伪书、黄金书、舞台奢侈风、商业贿赂、黄金周景点门票涨价等报道,则体现了我们的深度和影响力。

记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用独特的视角去发现新闻。很多记者抢着去危险艰苦的地方,如印尼地震海啸灾区,我们报社好几位记者到了现场,有的是从国内出去的,有的是驻当地或邻近国家的记者,发回来很多第一手报道。本报驻南非记者不辞辛劳,不畏艰苦,踏访东非海岸,寻访郑和在非洲的足迹,发回系列报道,有力地配合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宣传报道工作。去年6月初,本报记者参加中宣部组织的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的报道,不仅出色完成了任务,而且顺道拍摄了一张当地农民春耕的照片《大山里的微笑》,刊出以后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

发挥品牌优势,制定发展规划。2003年5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关于人民日报发表任仲平文章《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论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的简报上做出重要批示,要求人民日报的优势“品牌”发挥更大的作用。人民日

报编委会认真落实胡锦涛同志的批示精神,在实行编采分开的同时,推进品牌建设,制定品牌发展规划。按照人民日报这一主品牌的总体要求和读者的不同需求,确立不同的品牌定位,形成合理的品牌结构,建立保障品牌建设的长效机制,争取在保持原有知名品牌的基础上,在未来三五年内形成一批新的知名品牌。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全面实行编采分开的一年多以来,人民日报的品牌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社论”、“评论员文章”、“任仲平”等传统知名品牌继续保持良好的声誉。“年度特稿”、“声音”等品牌一推出,就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人生境界》、《人民时评》、“国纪平”等新栏目或署名文章开始崭露头角,有望成长为知名品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思想以后,人民日报迅速组织系列评论员文章、署名言论、“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家谈”和专题报道,并且率先用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提法,体现了人民日报的高度概括能力和权威地位。2005年推出的《人生境界》专栏,以普通人的“感动人生”为报道对象,切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很多由这个专栏率先报道的人物,如王顺友、王书田、白芳礼等,后来成为中央有关部门组织的重大先进典型。今年要闻版推出的《劳动者之歌》,复制了《人生境界》专栏探索的人物报道经验,篇幅简短,内容具体,形象生动,细节感人,获得了有关方面的好评。

三、坚定不移地创新管理体制,做大做强社属报刊,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主流舆论集群,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补充

人民日报社拥有《环球时报》、《京华时报》、《中国汽车报》、《证券

时报》等23种社属报刊,形成了聚集在人民日报社旗下,多层次、多功能的主流舆论集群。

2004年,人民日报编委会大胆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成立了报刊管理部,把原由各编辑部门主办的报刊全部划转到报刊管理部,实行统一管理。管理体制改革是报社一项重大改革,由于编委会部署周密,工作细致,这一改革得到了报社绝大多数同志的理解和支持。报刊管理部成立近两年来,在加强管理和领导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表明,这种新的管理体制能够切实加强和改进对社属报刊的管理和领导,有利于管好导向,有利于促进发展,有利于增强社属报刊的影响力和引导力。

《环球时报》从周一刊、周三刊,发展到今年出版周五刊。这份以报道国际新闻为主的报纸,以中国人的视角解析重大国际新闻,及时准确宣传党的政策尤其是党和国家的外交政策,努力实现导向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和外交部门的重视。

《京华时报》以“北京人的都市报”定位,面向北京,服务百姓,成为具有较大影响的都市报之一,多次受到北京市领导和市委宣传部的表扬。

《中国汽车报》努力改革,勇于创新,是我国汽车行业的权威媒体,也是我国发展最快的行业报之一,受到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

《大地》杂志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今年上半年连续三期推出关于甘肃省民勤县积极治理荒漠化的报道,得到温家宝总理的肯定,亲自致信,希望《大地》办成一份有社会责任感,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刊物。

这些社属报刊为多方面、多层次地延伸人民日报宣传阵地,增强党报影响力和引导力做出了贡献。

为了调整报刊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编委会提出了“面向市场,整合资源,优化结构,科学定位,培养人才,做大做强”的管理方针,将一些定位不准、

内容重复、宣传影响力弱的社属报刊进行了果断的调整,《时代潮》杂志已经在今年初改为《环球人物》杂志。同时,积极利用《环球时报》那样发展势头较好的平台,帮助其聚集资源,促使其率先发展。去年初,《讽刺与幽默》划归《环球时报》管理,办报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发行量大幅度增加。

四、创建网络媒体,深化报网互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方向人民日报是国内媒体拓展网络舆论阵地的先行者。

早在1996年1月,人民日报综合数据库经过三个月的调试,正式进入了国际互联网平台,向全世界网友提供当天的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和社属报刊市场报全部内容的24小时检索服务。这是第一份进入国际互联网的中国报纸。1997年1月1日,人民网的前身人民日报网络版正式进入国际互联网。目前,人民网用中文(简体、繁体)、英文、日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阿拉伯文等7种语言,采用文字、图片、动漫、音频、视频、短信、博客等方式,向全世界发布信息。依托人民日报社的采编力量,人民网拥有记者千余名,遍布全球的记者站70余个,合作媒体超过1000家,日更新信息量6000条左右,到目前为止拥有7700多个栏目,3万多个新闻专题,2000多亿汉字的资料库。1999年5月创办的中国网站第一个时政论坛———《强国论坛》,目前注册用户40多万个,日均上帖量超过1万条,被称为“最著名的中文论坛”,每逢重大事件发生,《强国论坛》是网友发表意见建议的首选场所。

人民网坚持“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的办网宗旨,唱响主旋律,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去年与中宣部、中组部合作共建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官方网站———先锋网,引起热烈反响,成为先进性教育网络宣传的“龙头”网站。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信息中心联合创办的“中国人大新闻”专题网站,已经成为了解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窗口和沟通人民群众与人大的重要桥梁。

人民网与人民日报及所属报刊的报网互动向纵深发展。在人民网主页突出位置添加了人民日报一版版面以及各版次和主要所属报刊的链接,推出“本报今日评论”等板块,将人民日报的宣传优势和影响力拓展至网络空间。去年4月涉日问题发生时,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人民网等报网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取得了良好的舆论引导效果。有的言论,由人民网先行推出,听听网友的反应以后再决定是不是在人民日报上刊出;有的言论,先在环球时报上发表,再由人民日报转发。人民日报组织系列署名文章后,人民网在显著位置推出,社属报刊纷纷转载,形成了主流媒体的大合唱,宣传引导效果很好。

(作者是人民日报总编室主任)

推荐第10篇: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

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

高新区建筑节能发展应用

高新区贯彻落实《合肥市促进建筑节能发展若干规定》和《合肥市建筑节能“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文件要求,充分利用“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的独特优势,围绕明确工作任务,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技术支撑,加强监督管理,建筑节能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高新区建设发展局成立了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建筑节能领导小组,加强源头管理,确保建筑节能推广。在工程报建阶段,严格审查施工图审查意见书和审图合格证,对涉及建筑节能设计的审查意见尤为关注,确保从源头把关,严格监督管理,确保任务完成;在建筑节能质量管理方面,突出工程建设过程控制与产品流通使用环节监管两个重点,完善管理机制,包括施工图专项设计与审查、节能产品备案管理、节能施工专项资格认证与人员持证上岗、节能工程专项验收、节能建筑测评标识与信息公示等制度。高新区建设发展局还积极响应新文件要求,在财政性投资项目优先推广应用节能产品和技术,积极推广应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2012年新建拆迁安置小区6个(161万m2)和新建保障房项目3个(16.9万m2),在初步设计审查时就要求严格按照《关于加强保障性住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合建[2012]39号)文件要求,进行太阳能一体化设计,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应用,并拿出3500套近20万m2的公租房采用住宅装修一体化,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先进住宅产业化技术。

高新区率先垂范,大力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高新区作为合肥市“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西部组团的核心区域,是首批“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科技工业园区”、全国首批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在建筑节能保温产品及体系、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方面加大示范工程推广力度,特别是对财政投资的公共建筑,要求尽可能的采用可再生能源、新型建筑材料,起到率先垂范作用。在项目规划设计条件中,明确对不符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项目不予审批,同时积极倡导项目单位应用可再生能源、新型建筑材料,鼓励项目申报绿色建筑。现有可再生能源如下:

1、地热应用。目前,高新区“合芜蚌试验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9.1万m2)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已较好的观感较高的质量投入运行,取得明显的节能效果,减少能耗近50%,获得国家、省、市补贴资金400余万元。新建的大型公共建筑,在提供规划设计条件时要求按照《若干规定》,鼓励和推广该项技术,在建的安医附院高新医院,正在进行该技术的设计论证阶段。

2、金太阳工程。高新区作为国家首批13个金太阳工程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之一,全区共有赛维、晶澳、阳光电源、3M、中建材等太阳能光伏制造、研发企业30余家,构建了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2011年全区光伏产业实现工业产值75亿元。力争到2015年,全区集聚光伏企业10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光伏产业研发、生产和应用示范基地。目前,金太阳示范工程一期装机容量13.59MW,预计年发电量1481万KWh,总投资2.18亿元,二期计划装机容量10.13 MW,预计年发电量1104万KWh,总投资1.89亿元,三期计划装机容量30.81MW,计划总投资4.37亿元。

3、屋面太阳能发电系统及其他。已实施项目5个,建筑面积14万m2,在建建筑屋面拟利用太阳能发电面积30余万平米。LED灯、风能、太阳能灯等新型节能灯大量运用到园区道路照明中,

既有效节约了电力消耗,又提高了节能型照明光源应用率。

4、绿色建筑。高新区将从土地利用条件等方面入手,加大项目创建绿色建筑引导力度,加强政策支持,为实现合肥市建筑节能“十二五”规划做出更大贡献。

第11篇: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

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

推进农业体制机制完善创新,是激发生产经营活力、保障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之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在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和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和要求,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农业部门的重大任务。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抓紧研究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推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扩大登记试点范围,用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逐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服务。深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准入和监管制度,确保农户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遏制土地经营的“非粮化”、“非农化”倾向。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加强调解仲裁能力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引导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

二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大对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扶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家庭农场登记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扶持政策。推动相关部门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家庭农场健康发展。扶持农民合作社加快发展,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增加合作社发展资金,支持合作社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增强发展能力,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加快建立部门联合评定发布示范社机制,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落实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支持建设原料基地、节能减排、培育品牌。

三是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方向是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总体要求是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

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重点是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在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上下功夫,使公益性服务机构真正做到全覆盖、有保障,切实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关键是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的生力军作用。着力点是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积极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发展多种形式、便捷有效的服务模式。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通过探索服务模式、总结典型经验、树立推介典型、研究扶持政策,从基层入手务实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

四是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是法律赋予农民的神圣权利,是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根本体现,也是农民进退有据的重要保障。要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的具体办法,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保障农民对集体资源和经营性资产的收益分配权。强化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建设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加快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进程。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创建活动,大力宣传示范县先进经验。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加大农村审计监督力度。建立减轻农民负担长效机制。

(来源:农民日报评论员)

第12篇:改革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改革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把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作为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通过建立合理的农业用水机制,调整灌区种植结构和优化灌区管水方法,调整农业与生态之间不合理的用水现状,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做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加快推进节水型农业建设步伐;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首先要规范管理、合理配置。严格执行自治州“总量控制,限额供水,超引加价、节本增效”的引配水原则,在全县各灌区、协会推行水票制、用水申请制和预警制。推广统一种植、统一灌溉、统一管理的集体灌溉模式,实行“供水管理单位+农民用水者协会+用水户”的管理体质,形成政府调控、民主协调、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新的水利管理体制。制定合理的引、配水计划和渠道轮灌秩序,坚决杜绝“人情水、关系水”和无故浪费水现象,确保公平、公正灌溉,保证按需供水。继续做好年度水量、水费的核算工作,在各村组设置水费公开栏,及时公布用水情况和收费情况,做到水量公开、水价公开、水费公开。

继续推进农民用水者协会建设,村级用水管理及水费征收工作由农民用水者协会进行全面管理,并建立了相应的农民用水者协会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用水管理和水费征收工作的积极性。依托用水者协会,灌前编制用水计划和配水计

划,灌中合理安排水轮,做到灌前有管理,灌后有预警。为自治

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水资源保障。

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进一步做好工程管理体制建

设。自治县境内的水利工程的管理和保护范围已根据自治区土管

局、自治区水利厅[1993]18号文件规定进行确权划界,人人都

有管护的职责和义务,水利工程由水利部门和各受益单位共同进

行管理维护。根据自治县《焉耆回族自治县水利管理办法(试行)》

第四章第十三条规定,水利供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维护以支渠为

界,支渠以上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由水利部门负责筹资、建设和

维修养护;支渠以下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由村(组)受益单位负

责筹资、建设和维修养护,村(组)受益单位在筹资建设上坚持

“一事一议”原则。各灌区四级渠道(干、支、斗、农)的清淤

工作由乡镇(场)人民政府(管委会)组织农牧民负责实施。

建立工程管护制度,工程规模较大且位置远离耕地及居民点

的派驻专门管护人员,居民点附近在耕地内的工程由村民进行看

护,保护工程不被人为破坏。对年久失修、已经损毁的工程进行

重新修建,对部分损坏的工程进行局部维修,保证工程尽快恢复

并发挥效益,维护正常的水利基础建设环境。

随着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必须寻求多种投资渠

道和水利工程经营管理模式,保障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立

良性运行机制,确保已建成的水利设施正常发挥效益,在积极争

取国家项目的基础上,自治县财政也应逐年增加对水利的投入。

组织农民用水者协会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积极引导农牧民参

与水利工程建设,同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进行水利基础设施建

设。积极开展经营权转让,股权转让或资产拍卖等融资手段,引

进先进的管理手段,盘活水利存量资产。大力发展民营水利经济,

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理顺供水成本,确保投入有回报,为民

营水利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增强水利对民间资本的吸引

力度。

稳妥推进水价综合改革,发挥水价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促

进节约用水和可持续利用,提高用水效率。实行供水到户,加快

水价改革。实行供水到户可以杜绝农业用水混乱局面,促进节约

用水,减轻农民用水不合理负担,促进水价改革,提高水费的计

收率。各用水者协会在供水到户的基础上,要加强末级渠道的管

理,实行用水户最终结算水价制度。供水到户工作应不断完善和

改进,提高供水质量,没有推行供水到户的用水户协会,应加强

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在辖区实行供水到户。按照“一次定

价,分步到位”稳步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合理确定水价,各级财

政承担的公益性岗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不

计入供水成本。各地州核定农业成本水价,县确定执行水价,报

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核备案,“十二五”力争达到水成本价的70%,

“十三五”基本达到水成本价。末级渠系维护费有农民用水合作

组织按照民主协商的原则自行确定。农业供水推行终端水价制

度,建立并完善计量合理、规范管理的水费计收体制。制定工业

水价指导意见,明确工业水价构成,按照工业供水类型和区域水

资源平衡稀缺程度核定水价。实行差异化的水价政策,区分水资

源公益性和商品性,农业及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实行超定额累进加

价制度。对农村二轮承包地、牧民定居饲草料地和粮食生产之外

的耕地、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加收资源水价,拉开高耗水行业水

价价差。资源水价由县级以上政府根据水资源的稀缺程度核定。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逐步实行成本水价供水,没有达到成本水价供

水的差额部分由当地财政补贴,对于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自来水

厂由自治区财政给予用电费用补助。稳步推进城市居民生活用水

阶梯式水价制度。由自治区发改、财政和水利等部门提出自治区

水价综合改革的具体实施意见。

加强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完善基层

水利服务机构,加强日常工作制度建设,从乡(镇)、场水利管

理站到局属各股室,严格工作纪律,大力提倡生活节俭、工作有

效、廉洁自律、热情文明的作风,再创文明服务示范窗口。牢固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服务观、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加

强对新技术、新节能产品的培训学习力度,以适应国民经济建设、

效能建设、节能环保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各级水利服务机构

的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

性职能。充实基层水利服务人员,确保基层一线工作的水利技术

人员的比例及专业性质。支持县乡建立农村基层水利专业应急服

务组织,提高抗旱、防洪等应急服务效率。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

系,加强水利科技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快以工程技术和节水

技术为重点的水利科技成果转化,扩大以膜下灌溉技术为代表的

高效节水技术应用范围。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电子

办公进程和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已为驻各乡(镇)、场水利管理

站配备电脑、打印机等电子办公设备。根据水管人员量、测水以

及工程建设需求,更新一批测量仪器设施。对局属各股室老旧电

脑进行更换,根据工程建设需要,新建一套远程自动化控制滴灌

系统设备,更新水利建设档案管理室,增配摄像机、照相机等档

案管理设备,以满足现代水利建设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强水利队

伍自身建设。大力支持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提高工程维护、

用水管理和水费收缴等自我管理水平,增强自我服务能力。充分

利用市场机制,积极推进经营性水利服务项目走向市场。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制定

相关政策制度,编制规划,组织保障实施。制定节水办法,编制

节约用水发展规划。总量控制,逐级分配,定额管理。根据全县

用水的实际情况,严格控制用水指标,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

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制度。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优化配置。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并按

照水资源条件调整现有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

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强节水工程建设,深入进行节水技术改造,

提高节水增效能力。开展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全面推行各种节水

技术、设备和器具。完善节水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以取水许可

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核心的,包括水资源管理、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等在内的水资源和节水管理制度体系。建立稳定的节水投入保障机制和良性的节水激励制度。确立节水投入的专项资金。从水资源费、超计划、超定额加价水费等收费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节水管理专项资金。通过节水专项奖励、财政补贴、减免有关事业性收费等政策,鼓励和支持节水建设长期稳定发展。通过制度建设规范用水行为,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全面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

第13篇:关于北区机制体制创新建议

关于北区机制体制创新建议

一、健全机构。目前,北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已成立,主要职能是征地、拆迁、土地平整。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镇城建规划分局负责,项目的引进和落地建设及后续服务有镇招商分局承担,征地拆迁所涉及的杆线迁移等有镇党政联系领导协调处理。因此,开发区办公室职能不全,建议成立相应的内设办公机构,如征迁办、规划办、工程办、劳保办(负责劳资纠纷)、财务办(园区资金管理),完善职能,统一服从开发区办公室管理。

二、升级规格。建议开发区办公室升级为副科级建制单位,提高开发区办公室的领导水平和协调能力,有利于园区工作协调更加通畅。

三、建立机制。为加快推进园区扩容升级,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重点出台园区建设发展的奖惩制度,严格执行兑现,奖励先进、鼓舞干劲,以制度管人,以制度推进工作。

四、下放权限。根据项目建设需要,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务和服务环境,必须下放项目审批权限,对符合乡镇产业政策的项目最大限度下放审批权。

第14篇: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体制机制

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体制机制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基层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积极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体制机制,不断提高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成为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创新农村党组织的组织设置模式,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

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一般都是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的。这种单一的模式,已难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成分和经济主体多元化,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流动的需要。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应当在总结一些地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模式进行大胆创新。

适应农业专业化生产的要求,打破原有行政村建制局限,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正在从单一走向多元,由区域型向产业型、功能型转变。所以,要根据农村阶层分化后的现状,围绕农业产业化目标,把党组织建立在产业链上,按照区域经济布局,建立具体产业的党组织。

可以采用村村联建模式,即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将相邻的两个或几个村的党组织合并归一,联合建立党组织。可以采用村企联建模式,即将乡镇或村集体骨干企业的党组织与行政村党组织合并联建,由企业党员厂长(经理)或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党组织的书记,在组织上实行村企统一领导,推进以工补农、以工促农。还可以采用涉农部门与村联建模式,即由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林业站、兽医站等服务部门与行政村联合建立党总支,既强化了涉农部门的服务功能,也给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在行业协会中设立党组织。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党员就业形式日益多样化,农村涌现出了大批产业基地和行业协会。可以依托这些基地、协会设置党组织。如“支部+基地”、“支部+协会”模式。主要以产业基地、行业协会为载体,把分散在广大农村和城镇的党员,按行业分工组织起来,建立相应的行业党组织。这类“支部+基地”、“支部+协会”的形式,顺应了农业专业化、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把党的方针政策通过基地、协会这一枢纽贯彻到千家万户中去。

针对务工农村党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地域设置党组织。随着农村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外出务工的党员越来越多,有的地方务工党员相对比较集中,形成了农村党员的特殊群体,如何将这些人组织起来,发挥更大作用,成为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要特别加强对本地务工农民党员的管理,以乡、村或联村为单位建立务工流动

党员党组织,构建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为主,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双向互动、共同负责的流动党员管理体制。要根据农村党员的流动态势及特点,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经济组织或行政组织中,设置流动党员党支部,确保党员走到哪里,党组织的覆盖面就延伸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

创新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体制,努力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必须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基层自治制度,从体制机制上理顺村党组织的领导和村委会的自治之间的关系。

一是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解决以“制”办事的问题。要进一步规范党支部权力运作,实行民主管理,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当前,尤其要注重建立完善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会、村民议事会或村民代表会议事制度,凡涉及村里重大事务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都要经过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会、村民议事会或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

二是完善村“两委”班子协调配合的工作体制,正确处理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要积极推行“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党政兼职,精简职数,提高效率。要建立村“两委”班子联席会制度。明确在村级组织中,村党组织处于领导核心位置,农村党支部书记是村级班子的“一把手”,是村里各项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村委会等其他村级组织必须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围绕自身职能,依法照章开展工作。对村内重大问题,未经“两委”班子联席会研究,不得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要建立健全党组织与村委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村委会向党支部请示汇报制度和党支部定期向村委会通报制度等。

创新农村党组织开展活动的有效形式和载体,提高农村党组织推动经济发展的本领

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保障。“自己不会富、不配当干部”,“光顾自己富、不算好干部”。通过创新农村党建工作体制机制,改进农村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致富、带富能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农村基层组织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积极探索抓党建促发展的有效形式和载体。

要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大力推进“双培双带”工程(即:“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党员带领群众共同发展,党组织带领致富能人不断进步”。)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是将农村

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创新工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双培双带”工程,应抓住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这个根本,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目标,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把“培”向提高素质、注重效果、增强能力上转变,把“带”向建立经济利益纽带、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拓终端市场、减少流通中间环节上转变,不断探索丰富“培养”和“带动”的方式和途径。

要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的本领,在带领群众闯市场、搞营销、增收致富中体现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在全国第一个建立农村党支部的安平县台城村,党支部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不忘党的光荣传统教育,注重党员意识和党员能力的培养,以实际行动体现党的先进性,带领农民群众不断前进。在台城村,村干部人人都是致富能手,个个都有致富门路,干部的表率作用带动了党员,党员也要带头致富,同时带领群众家家户户致富。农村党员干部只有不断提高带头致富的本领,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创新农村基层党员管理模式,切实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是党的细胞,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如何,直接取决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情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实抓好。

不断完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吸纳更新机制。针对一些地方存在的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致富本领不强、先进性作用发挥不突出等问题,做好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工作,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高党员队伍素质。与此同时,要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疏通不合格党员出口,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形成党的肌体自我纯洁机制,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从保证农村党员权利入手,完善农村党组织的党内监督机制。要对党员进行党性观念和监督意识的教育,增强监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敢监督和会监督。要建立健全党内监督制度,通过完善民主生活会、党组织参与重大决策、民主评议等制度,规范监督程序,健全监督机制。要提高监督质量,定期召开党员民主生活会,在党内开展深刻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向党员通报,接受监督。要通过建立民情恳谈会、社区党员民情走访制度等工作机制,发挥好农村党员的模范作用。要建立村支书、村主任年度述职述廉制度,建立纳新党员公示制度,建立基层党委与村委领导、党员谈话制度。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党员干部的个人行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建立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对农村一般党员,要根据其自身情况,结合村工作目标,设置合适的岗位职责,规范上岗程序,使无职党员能够积极参与“两委会”

工作,使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基本做法是:自我认岗、支部定岗、公示明岗、引导履岗、考核评岗。抚宁县英武山村从抓党组织自身制度化建设入手,对支部成员和每个党员实行了职责化管理,走出了一条靠制度、靠程序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的有效路子。他们量化支部工作和干部职责,与报酬、奖惩挂钩,落实追责制,完不成任务就辞职,然后依规重新选举;规范农村党员的岗位职责,每个党员都要上岗担责(党支部根据村里的工作任务和党员的条件素质状况,细分出8类党员岗位,每个党员至少领认一项)。除因身体原因外,凡不上岗或失责的均视为不合格党员,按管理规定予以追究。这种农村基层组织职责化管理,彻底改变了过去存在的基层无职党员“无权管事、不会理事、无法办事”的状况,使每个干部、党员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明确了所应担负的具体责任,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心,调动了工作积极性,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15篇: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产业活力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产业活力

**镇蔬菜产业示范带地处镇宁自治县**镇西北部,距黄果树瀑布10公里,距离镇宁县城20公里,是**镇重点打造蔬菜产业示范园区。近年来,**镇积极响应中央、省、市、县有关要求,以农民增收为立足点,突出我镇蔬菜产业特色,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坚决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并结合脱贫攻坚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继续深化“三权”促“三变”改革,通过产业扶贫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一、立足优势,精准定位产业发展

**镇地处黄果树5A级旅游景区和夜郎洞4A级旅游景区之间,沪昆高速、六镇高速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耕地多处于山槽之间和河流沿线,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有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小气候。镇党委、政府通过研判,确定把蔬菜和精品水果作为主打产业,并聘请贵州省农科院果树所为我镇编制蔬菜产业和精品水果发展规划,规划在可布河沿岸、夜郎洞公路沿线发展蔬菜种植和精品水果种植,打造集采摘体验、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产业示范带,逐步形成现代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格局。

二、筑巢引凤,完善生产销售链条

2017年5月至今,**镇政府采用“筑巢引凤”的方式,通过申报产业扶贫、一事一议、土地整治、石漠化治理等项目,建设机耕道53.5公里、整治土地8000余亩、配套配管设施1000亩,修复灌溉排洪沟渠13公里、整治山塘1个,疏通河道3条8公里,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园区建设环境,切实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

两年来,**镇政府已成功引进贵州新润园林有限公司、贵州惠农达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贵州盛泰绿源农业科技发有限公司、镇宁同康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镇宁粤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五家农业发展龙头企业,分别对全镇流转的15000余亩土地进行农业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并利用企业人脉和资源优势,把农产品直销贵阳、重庆、长沙等地农产品交易中心,解决农产品市场销售、价格和生产风险等问题,增强群众种植信心。

三、整镇推进,规模发展农业种植

由镇级平台公司统一流转土地,龙头企业负责经营管理,农户土地入股,村集体组织协调,采取“公司+企业(合作社)+农户+村集体”合股联营、合作生产的方式,实施现代山地特色生态农业园和蔬菜产业示范带建设,整镇推进蔬菜、精品水果规模化、规范化种植。

四、利益联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镇大力推行“土地统一流转、产业统一规划、生产统一管理、成本统一核算、按股保底分红”的发展模式,与农户建立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农户以土地入股可获得保底租金,在扣除生产成本后利润按比例分红,同时可以“返租倒包”的形式发展产业,也可在蔬菜产业园区内务工,实现了“生产投入零成本、经营管理零风险、劳动就业零距离”,有效解决了农户就近就业和增收问题。

五、产业转型,打造扁担亮点

一是实现土地资源向市场资本转变。**镇政府平台公司对分散在农户手中的土地集中流转,并与第三方企业合作统一进行经营、管理,为规模化、节约化、集约化、现代化种植提供了用地保障,使**镇以前零星低效益耕作和撂荒的土地,焕发出无限生机。二是加速农业结构深度调整,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镇实施“筑巢引凤”工程,通过在流转的土地上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成功吸引了一大批龙头企业把社会资本投向农业产业发展,山地高效农业园区及蔬菜产业带的建设,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三是探索建立多种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土地统一流转、产业统一规划、生产统一管理、成本统一核算、按股保底分红”的发展模式,示范带动引领当地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整镇推进蔬菜、精品水果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四是实现了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有效破解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通过采取“平台公司+企业+农户”的模式规模化生产后,农民不仅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还在园区学到了现代农业耕种技术,实现了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一方面增加了收益鼓了腰包;另一方面还能照顾家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空巢老人问题、土地闲置问题、脱贫增收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

加强政策宣传,转变群众观念。加大对群众的政策宣传力度,在做深做细群众工作、打消群众思想顾虑、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引导群众将土地流转发展产业,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提高群众收入水平。

(二)狠抓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及资源优势,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农业经济资源,加速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优化结构,向一村一业、一村一品方向发展。

(三)依托农业园区建设,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依托我镇资源禀赋,加大力度扶持优质蔬菜、精品水果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为主体,实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建立农产品交易市场,推进**镇农产品精深加工,扩大产业链条。

(四)夯实基层基础,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执行力,依靠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带动示范作用,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挖掘培养农村优秀人才和致富带头人,培育农村经济自身“造血”功能,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成效。

第16篇: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党的十七大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度,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改革司法保障体制„„2008年底,中共中央转发的《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部署了4个方面、60项改革任务。

自上而下,先易后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统一部署下,各政法机关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攻坚克难,呈现出整体推进、扎实有序、举措频出的良好态势。

这是一场波澜壮阔而又复杂艰巨的改革——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为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法治保障,向着“公正高效权威”的目标砥砺奋进。

第17篇:完善体制机制

完善体制机制

———三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

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需要把握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同时,也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产生这些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根源,就是经济体制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

改革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天发展的大好局面。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既是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生产力发展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的迫切需要。

应当看到,我国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深化改革,涉及面广,触及深层次利益调整,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加大。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攻坚、锐意进取,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大改革力度,着重推进体制创新,争取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上取得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证。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求我们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我们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实行有利于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能源资源节约的财税制度。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要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改革向纵深推进,改革的成效就愈益充分显现,发展的活力愈能得到增强。把深化改革同贯彻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不断取得重大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我们就一定能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

第18篇:社会工作体制机制

首先,应当制定相应的社会工作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有计划、分步骤地推动社会工作在儿童服务、青少年服务、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家庭服务、社区建设、矫治服务、医疗卫生等各领域的发展,实现社会工作的多元化和专业化。

其次,建立包括资格认证、从业规范、登记管理、继续教育、评估监督等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工作职业制度,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 第三,设置相应的行政管理机关,构建社会工作的行政管理体制,统筹协调社会工作的发展。

第四,增加“政府购买服务”等用于社会工作发展的财政预算,创建有利于社会工作发展的财政体制。建议在每年财政支出的公共服务项目的预算中,划拨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社会工作事务的固定投入。并根据社会的发展情况,参考GDP的增幅,按比例提高社会工作的经费投入比率,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财政保障。 同时,应积极探索建立现代社工制度,将社工岗位服务购买纳入政府采购体系,使社工服务成为社会建设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社会工作的快速发展。

2.实践和确立社会工作运行机制。以社区为平台,以各类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为载体,以专业社会工作者为抓手,创建“社区、社团、社工”三社互动和“社工、义工”两工联动机制,确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间运作、社工引领、义工服务、群众得益”的社会工作运行机制。打破“自上而下”的行政性传统工作模式,采取一种科学化、专业化、人性化、大众化的方法开展公共事务的管理,逐步理顺社会工作与政府、社区、机构、居民间的关系,形成运转流畅、资源共享、和谐互动的工作运行机制,促使政府转变职能,降低管理成本,整合人力资源,扩大社会参与,推动社会民主法制的进程。

3.建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设立配套的社会工作激励机制。设置专职社工岗位,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薪酬制度,以“体现专业人才价值”为指导思想,设计及实行一套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工作激励机制。在薪酬设计上,采取学历、资历、资格、业绩、岗位等多种指标相结合的方案,“以岗定薪、以绩定奖、按劳取酬”,设立合理的社工薪酬标准,使其高于同等工作的一般从业人员,合理体现社工的专业人才价值。对于业绩突出、能力卓著的社工及机构,可设立各级各类灵活的表彰奖励措施,采取嘉奖、评优、培训、保险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社工队伍。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路径 ( 一) 建立领导机制, 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专业的社会工作, 是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制度, 是现代社会的“安全阀”。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和“减震器”, 社会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必须加强社会工作。

1.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大力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和社会工作人才内涵和标准的宣传教育工作, 澄清模糊认识, 普及社会工作知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之后, 培养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进入了全国规模的实质性的推进阶段。社会工作作为现代职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职业, 它是一种以助人自助为宗旨, 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 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 整合社会资源, 协调社会关系, 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 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 促进社会和谐的专门职业。社会工作人才, 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 是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家人事部、民政部联合颁布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中的解释, 狭义的社会工作者是以助人为宗旨, 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 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分布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保障、社区建设、司法矫正、教育卫生等领域。社会工作人才的外延包括三个方面:包括长期从事社会工作实践, 并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工作者;包括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评定, 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高级社会工作师的专业技术人员; 包括专门从事社会工作管理、教学和研究, 且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其他人员。对于这些社会工作知识, 要调动一切宣传机器,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大力宣传, 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多种形式, 认真总结社会工作发展取得的成绩、经验和不足, 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工作人才, 努力营造适合社会工作开展、适应社会工作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2.加强组织领导。将社会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按照中央统一要求,结合各地实际, 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职业体制, 科学规范地确定社会工作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 大力培育和扶持依法建立的各类社会组织, 从政治思想、组织建设、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 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要建立在党委领导下, 组织部门综合协调、牵头抓总, 人事、民政、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职能部门具体负责, 司法、卫生等有关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 形成工作合力。要认真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 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纳入人才工作建设大盘子, 纳入年度组织和人才工作重点, 与党政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新农村建设实用人才一起明确为人才工作的重点内容, 整体推进, 通盘考虑, 一起规划, 一起研究, 一起检查, 一起考核, 加强宏观指导, 优化创业环境, 狠抓项目落实, 务求开发实效。

3.健全工作机构。地市一级成立社会工作管理局, 建立市、县( 市、区)、乡镇( 街道)、社区( 村委会) 四级联动机制, 合理设岗定编, 统筹社会人才工作。以市级社会工作管理局为依托, 以乡镇社会事务办公室为基础, 建立市、县、乡镇、社区(村委会) 四级上下对口衔接的社会工作办公机构, 完善职能, 明确职责。筹建期间, 市、县(市、区)社会工作管理局可以与人才办公室合署办公; 乡镇(街道) 社会工作办公室与社会事务办公室合署办公; 社区( 村委会) 可以借鉴香港的做法,由现有的治安调解委员会主任专任或者兼任社会事务福利员。加强社会工作办公室工作机构和服务能力建设, 发挥社会工作办公室在社工人才开发、活动开展等方面的作用, 积极协调社会和行政资源, 整合民间社会工作资源, 大力开发社会工作服务特色项目; 积极争取党政有关部门支持, 引入社工人才发展项目, 确保社会工作办公室有效运转。

4.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各地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调查, 研究有关政策措施, 探索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有效途径。重点在城市社区确定1—2 个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试点,以社区为平台、以社区建设为突破口、以社区队伍为抓手、以社团为组织载体, 实现社区、社工、社团“三社”的良性互动, 努力探索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新经验和新方法。 ( 二) 建立培训机制, 促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1.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结合各地实际, 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工作者职业标准》、国家人事部和民政部《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有关规定, 制定出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规划, 健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 明确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方法步骤, 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工制度框架, 完善包括职业资格认证、注册管理、职业规范、薪酬标准、继续教育、岗位设置等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工作职业制度, 积极推进社会工作职业规范化建设, 增强人才培养的系统性、计划性和可操作性。

2.大力开展专业培训。依托有关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各级自学考试办公室和其它培训机构, 有计划、分层次地对现有社会工作人员进行大规模专业培训, 鼓励他们通过参加进修、实习、短训、函授、自学考试等多种途径和多种形式, 尽快提高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 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引导社工人才牢固树立服务观念、奉献意识和敬业精神, 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

( 三) 建立服务机制, 为社工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平台

1.完善岗位设置。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要求, 积极开发社工岗位, 充实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 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员, 通过多种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 提高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将社会工作岗位分为如下四类: 在民政、工青妇等行政部门、人民团体的主要业务部门, 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才, 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 在公益服务类的事业单位, 如各类社会福利服务机构、社会救助机构、优抚安置机构等提供社会服务的机构大量设置社工岗位; 在社区, 包括街道和居委会两个层次, 结合本社区特点, 在社会工作机构, 如社区服务中心和社会工作站等大量设置社工岗位, 使用社工; 在大量民办的公益性、慈善性社会团体、民办社会服务机构, 如养老机构、助残机构、青少年服务机构等, 配备必要的专职社工人员, 提供专业服务。 2.完善社会服务机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 改进公共服务方式, 促进社会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农村基层、城市社区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相协调, 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加强社会服务机构建设, 制定完善扶持政策, 大力发展公益性社会团体和民办社会服务机构, 拓展社会工作人才施展才能的空间和舞台。

3.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积极推进建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 为社会工作人才发挥作用提供资金支持。在各民政领域, 特别是具体提供社工服务的领域, 通过向民间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获得社工服务。实行市场竞争和双向选择, 确保社工服务质量。

4.完善社区基础建设。按照“十一五”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要求, 进一步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居务公开、社区居民会议、听证会和财务管理等制度。通过列入建设规划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无偿拨付、地方自筹、中央和省相关部门补助投资等多种途径筹措资金, 全面完善办公用房、绿化、公用设施等社区基础设施, 以此带动社区基础建设, 合力打造平安和谐的社区工作环境, 筑巢引凤, 集聚社工人才。推进社区社会服务工作改革, 设立社区低保、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专干, 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福利待遇, 稳定社区职工队伍; 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福利及服务机构, 吸纳社会工作人员, 为全面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 四) 建立激励机制, 打造社会工作人才“洼地” 1.营造激励氛围。建立健全政策措施和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 是顺利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针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打破传统做法, 创新工作机制, 通过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 通过具有足够吸引力的激励政策, 通过落实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待遇留人的要求, 提高社会工作人员的地位和待遇, 使社会工作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 引导大 中专毕业生、退伍转业军人、离退休干部投身到社会工作中来, 吸引一切热心社会事业、熟悉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优秀人才集聚到社会工作中来, 共同为和谐社会建设作贡献。

2.推进资格准入制度。依据《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 科学规范地设置社会工作岗位, 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 认真组织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和社会执业资格评定。通过职业资格评定,依法评聘一批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和高级社会工作师, 把那些长期从事社会工作实践并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工作者, 把那些专门从事社会工作管理、教学和研究且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汇聚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中来,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3.推进地方立法工作。在社会工作成熟的国家及地区,均有完备的社会工作法律制度体系。从长远看, 我国专业社会工作要得到长足发展, 必须加快社会工作立法进程, 通过法律确立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地位, 维护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要依法进行地方立法工作, 规范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保障社会工作人才的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形象和职业尊严, 降低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成本和职业风险。 4.建立经费保障和合理薪酬制度。积极探索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投入机制, 建立可靠的社会工作经费保障体制。制定出台社会工作人才薪酬指导政策, 完善奖励政策, 切实改善社会工作人才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 确保社工人才的工资报酬不低于同等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水平。

第19篇: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创新体制机制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陈安丽

2012年第4期 ——社会建设

教育公平是最重要的社会公平。促进教育公平,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的科学发展、均衡发展。近年来,我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保障受教育者权利、努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出发,把推进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来抓,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势初显,正在向优质均衡目标迈进。

一、完善制度安排,建立统筹推进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关系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在起跑线上的公平,而且事关民生的改善、社会的和谐。从2008年起,省委、省政府连续几年在一号文件中或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社会事业建设的重要内容。2011年7月,省政府与教育部签订《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形成均衡发展合力。省政府成立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小组,形成齐抓共管、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

——强化省级统筹。2010年初,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两个机制”、“三化目标”、“四项工程”的政策框架,即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和督导评估机制,实现基础设施标准化、师资配备均衡化、教学质量一体化的目标,实施好“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义务教育关爱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在实施步骤上,我们坚持“省级统筹、以县为主、试点带动、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将全省112个县(市、区)分为三类,分三批进行改革。每一批都确定20个左右的县(市、区)为省级试点单位。省里整体推进,同时又分类指导,确定了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实行联动推进。实行项目联动,各级政府将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纳入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各级教育部门统筹实施教育系统内“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工程”等项目。实行部门联动,各地统筹使用县域内宣传、文化、体育、扶贫等部门的项目经费,切实发挥经费和项目的最大综合效益。实行奖惩联动,对于推进均衡发展工作进度快的地方,省教育厅在安排新项目时优先考虑;对工作进度滞后的,暂停、调减项目资金。设立“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鼓励改革创新。

二、创新发展模式,建立共建共享机制

——推进武汉城市圈义务教育改革。以部省共建武汉城市圈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以圈内义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突破口,启动了“武汉城市圈基础教育对口交流合作计划”。组织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和城市圈内的8个县(市、区)签订“合作协议”,从互派干部挂职任职、教师定期交流任教、学生互访交流学习等6个方面,促进城乡教育的统筹和互动。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治理结构改革。推行“联校走教”、“教育发展协作区”、“一校制”等多种办学模式改革,促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校走教”,即学校联合、教师走教,以一所完小为主体,将临近的农村初小、教学点作为其分部,整合为一个集人事、财务、管理于一体的联合办学实体。“教育发展协作区”就是打破乡镇行政区划界限,通过教育资源的统筹来布局教育区划,协作区内教师统一管理调配。“一校制”,就是以中心小学为龙头,其他学校加入,共同组成“一个法人代表、一套班子、一张课表、一本账簿”的“一校多区”教育联合体。通过改革学校治理结构,试点地区整体提高了义务教育质量,有的试点县市的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大体持平、更趋均衡。

——推动建立全社会共同关心和保障困难群体教育权益的机制。围绕关注和满足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这个核心和重点,建立联系卡制度、结对帮扶制度、心理咨询制度、课外生活管理制度以及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交流机制,努力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立体网络。落实“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纳入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考虑。武汉城市圈实行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全纳入”。

三、加强师资建设,建立均衡配备机制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关键的是要均衡配备教师资源,重点是加强和改善农村教师队伍。

——以实施国家“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和“特岗计划”为载体,建立农村教师补充机制。2004年,我省启动“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采取政府出资购买阶段性服务的做法,每年遴选一批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到乡镇学校任教,服务期三年,为农村学校补充高素质师资。先后出台每人每年奖励5000元、三年服务期内免费培训、选送服务期满扎根农村学校任教的优秀资教生出国培训等12项优惠政策。到2011年底,有2万多名“资教生”和“特岗生”到全省83个县(市、区)的1300多个乡镇学校任教,60%以上服务期满后自愿留在农村中小学校继续任教。2011年底,“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获得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举办的“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的最高奖——特别奖。今年1月12日,温家宝总理在我省资教教师来信上作出批示:“来信收读,非常高兴,也深受鼓舞。扎根基层,毕生从教,十分光荣,也会大有作为”。从2012年起,我省将在继续实施“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建立省级统筹的中小学教师补充新机制,落实“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管理制度。

——以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和“国培计划”等项目为载体,建立教师培训机制。2005年,我省启动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采取政府招标购买培训服务的模式,每年安排2000万元,组织2万名农村中小学教师、校长到武汉高校免费集中培训。7年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和校长14万人次,占农村教师总数的42%。此外,我们还积极组织实施“国培计划”,免费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93295人次;实施“楚天中小学教师校长卓越工程”,培训优秀中小学教师校长1110名;实施“湖北省中小学教师海外培训计划”,选送500多名中小学教师、校长赴海外培训。同时,加大市、县、校三级培训力度,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农村教师培训体系。

——以实施“城镇教师援助农村教育行动计划”为载体,建立教师交流机制。为破解城乡教师优质资源配置不公等难题,2006年,我省启动实施“城镇教师援助农村教育行动计划”,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政策引导、整体推进”的策略,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采取组织特级教师讲学团赴农村县(市)巡回讲学、建立中小学校长定期交流和城镇教师定期支教制度、城镇学校管理干部到农村和薄弱学校任职、农村学校校长到城区或其他教育发达地区挂职等措施,加强城乡教师的双向交流。

——以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为载体,建立教者从优的条件保障机制。2007—2010年,省级财政共投入资金1.1亿元,争取中央试点经费6000万元,推动全省投入资金近5亿元,新建和改造教师周转房57万平方米、近2万套,免费提供给城乡交流教师、特岗教师和无房教师使用,未来四年将再建2万套。建立教师与当地公务员津补贴联动机制。建立农村教师津补贴制度,各地按高于城区教师绩效工资12%以内的水平确定农村教师津补贴标准。

——以实施“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工作为载体,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规范评价制度。以“围绕新目标、建立新机制、实施新课改、提高新技能”为宗旨。2011年,我省在全省中小学强力推动“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工作。以课内比教学为载体,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以课外访万家为载体,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截至2011年底,全省42万名中小学专任教师参与率达100%。最近,国务委员刘延东作出重要批示:“湖北在中小学开展教师家访活动,拉近师生感情,提升师德素质,是教师职业规范化建设,推进学校—家庭合作办好教育的好方式,应在全国大中小学中大力提倡推广。”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培养教师典型。我省师德典型层出不穷,先后涌现出了何家坤、胡安梅、桂希恩、郑琦、范献龙等一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代表。汪金权、桂贤娣老师先后被授予第

一、二届“全国十大教书育人楷模”称号,湖北是唯一一个连续两届获得这项荣誉的省份。去年,谭定才老师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强烈反响,被评为“中国网事感动2011年度人物”。

四、完善保障措施,建立目标管理机制

——加大经费投入。省委、省政府强调,要把教育投入作为财政第一投入,近五年来,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2217.72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119.12%。2011年省筹措安排预算内教育资金1.88亿元,年度投资额超过了过去五年累计投资总额。湖北省地方政府债券累计安排中小学校舍改造资金6亿元。在今年预算中,省本级财政预留教育经费39亿元。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为我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加强督导评估。经省政府同意,省政府教育督导室、省教育厅制定了《关于建立县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价制度的意见》和《湖北省县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价实施方案(试行)》。确定20个试点县(市、区)作为教育质量观测点,定期公布监测结果,并逐步扩大到全省。

——实行目标管理。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县(市、区)党政领导基础教育工作责任目标考核方案》,将县(市、区)党委、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效作为重要考核内容。省政府要求县级政府要履行制定规划、调整布局等6个方面职责,承担22项具体任务。今年起,我省将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

根据《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要求,到2015年,全省所有112个县(市、区)将全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时间紧迫,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继续把推进均衡发展作为战略性任务,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体适龄儿童少年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让全省所有适龄儿童“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作者系湖北省教育厅厅长)

第20篇:李克强:体制机制创新本身就是红利

[键入文字]

7月15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学者座谈会。会上,6位专家学者分别从各自角度对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提出建议。巧合的是,几乎每位专家的建议,都涉及“体制机制创新”。

李克强总结说,体制机制创新本身就是红利。就像知识产权属于企业的资本一样,政府的体制机制创新仍有巨大空间,创新得好,可以释放出更多红利。

中国经济仍有较高速的增长潜力,公共消费性投资是新的增长点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的发言,主要围绕公共消费投资展开。他分析说,中国经济仍有较高速的增长潜力,公共消费性投资是新的增长点,但需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他建议,发行国家建设债,加快地方债改革,有效化解金融风险。

“你讲得很好,我还想问一下。”李克强说,“提高国债比例涉及赤字率的问题。按你的计算,我们的赤字率多少合适?”

李稻葵回答:“我的想法是,可以设立国家信用担保的资本账户,用国债支撑国家公共消费性投资。”

李克强鼓励他“研究一套可操作的技术性办法”:“公共消费产品确实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需要加快建设。在这方面,我们传统的投资体制有弊端,而你提出了新思路。怎样把新思路和体制机制创新结合起来,请你继续研究,提出更加深入的建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用PPT展示了一组统计数据。他对天津、宁波、北海、昆明4个港口城市的560家外贸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后得出结论,中国目前实际出口增长形势正渐趋改善,外部有利因素有所增加,但外贸企业转型压力巨大,下一步的政策着力点应放在促进外贸企业转型升级上。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宋国青通过对金融领域的分析提出,扩大股权融资比例是缓解杠杆率上升的唯一办法。他建议,要增强金融市场竞争,加快利率市场化。

政府要明确自己在市场中的“中性化”身份,要不断进行自我革命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提出,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必须要改善制度环境。政府要明确自己在市场中的“中性化”身份,要不断进行自我革命。他同时建议,要进一步破除行政垄断,放开民间资本进入一些领域的行政壁垒,给市场资金更多出路。

“混合所有制改革非常有必要,但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对混合所有制还存有顾虑。”刘胜军说。

“什么顾虑?”李克强马上问。

“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拿出什么东西来混合?二是民营资本能占多大比例?三是混合‘联姻’后会不会受到干预?”

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的发言,集中聚焦于民营经济。他建议,政府要改革财政收支方式,把更多自主权让给企业,从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秘书长柴强对房地产市场形势进行了分析判断。 “房价再像过去那样单边过快上涨,肯定不可持续,上下双向波动才是房价的常态。”柴强给出判断,“但房价总体上不会大跌,也不会崩盘。现在的房价形势不是拐点,而是正常波动。”

定向调控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滴灌”、“喷灌”,是定向发力

针对专家学者的建议,李克强作了总结。他特别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必须是有质量、有效益、节能环保、去除水分的发展,通过发展要让人民有就业、收入有增长。

李克强系统梳理了国务院“定向调控”的基本思路。他说,定向调控的内涵是保持定力、有所作为、精准发力、统筹施策,是此前“区间调控”的深化。

“有人认为,定向调控就是‘降准’,这是一种误解。”李克强纠正道,“定向调控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滴灌’、‘喷灌’,是定向发力,抓住关键环节、重点领域、薄弱地带来进行调控。”

他列举了定向调控的三大措施:简政放权、有效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大力支持实体经济。 李克强坦率承认,虽然新一届政府取消下放了大批行政审批事项,但目前各级政府职能仍存在一些“错位”:“不该管的管得过多,该管的又没管到位。”有些审批事项还没有完全取消、下放到位;一些官员不同程度存在“不作为”现象,有时甚至“找不到盖章的人”。

“政府一旦不作为,改革就落不到实处。”李克强说,“而定向调控的目的,就是让政府一方面简政放权、一方面放管结合,从而更多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

在谈及有效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时,李克强说,当前中国公共产品供给仍是“短板”,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铁路、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卫生、养老保险等基本服务都很匮乏,在这方面,投资的潜力十分巨大。

“但投资的钱从哪来?我认同你们讲的,不能单靠政府。”他说,“必须要改革投融资体制机制,让社会资本充分进入,政府也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来增加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李克强强调,中国经济发展最终要靠实体经济支撑。今年以来,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定向降准、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免范围、放宽民营经济社会资本准入等政策,把更多资本引向实体经济。

他总结道:“目前来看,定向调控的三方面措施,既补上了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的‘短板’,对经济也起到了支撑作用。事实上,这些举措本身就是在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

中国经济要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中高速发展,就须实现价值链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李克强强调,中国经济要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中高速发展,就须实现价值链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必须依靠创新驱动。

“中国经济走到今天,不能再仅仅依靠速度,更要提升质量和效益。”他说,“我们过去长期依赖低附加值出口,把产品廉价卖出去,赚的仅是苦力钱。今后必须要依靠创新驱动,

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

李克强说,创新不仅是科技创新,也包括体制机制创新。中国的体制机制创新空间很大,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我们过去有一种老观念,动不动就说放多少钱,觉得有多少钱才能办多少事。”他说,“事实上,比钱更重要的是‘体制机制’创新。”

李克强最后说:“就像知识产权是企业的资本一样,体制机制创新本身就是红利。政府的体制机制创新仍有巨大空间,创新得好,可以释放出更多的红利。”(肖楠)

体制机制创新范文
《体制机制创新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