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化学教学评价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27 09:03:2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化学教学作业的评价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作业评价

上传: 方文超更新时间:2012-5-18 20:55:34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作业评价

摘要: 经济决定上层建筑,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评论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新课标下,新的教学评价应时而生。笔者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及初中化学教学的实际,对教学评价进行了大胆的的探索与实践。实践表明,综合的教学评价标准,能比较科学地考察学生初中阶段化学学习能力及学习效果,体现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思想,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和正确导向功能,发展和发现学习者的多方面潜能。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评价

知识经济的到来催生新课程改革浪潮, 它要求我们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化学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化学成绩的评定和解释,对学校化学教学效果、质量和水平进行定量地、客观地以及科学地判定的过程。”[1]在新课标的实施中,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标准,面对具体的教学实际,教学评价应该评什么,怎样评,如何把教学评价作为课程改革的导航器、助推器,如何利用教学评价引导教师主动接受新课程理念、自觉改革教学思想及策略等,都是需要探讨的新问题。本文仅就新课标下,初步探索初中化学教学评价及在教学中的实践。

一、化学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新课改的主阵地。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引导教师更新观念, 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课堂教学行为, 使新课程的改革目标真正得以落实。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课改的成败。而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导向性,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因此, 在一定意义上说, 课堂教学评价关系到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新课标中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目标。新课标提出“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 [2]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与目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为,对课堂教学评价及实践中要关注几点: (1)对教师本身的教学方法评价[3]

在课堂教学评价除了关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目标外,同时也要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评价教师自身在课堂教学上对章节知识的理解是否深透, 能否抓住重点、难点及各章节知识之间的联系, 并采取有效措施, 使之为学生所理解和掌握。教师的教学设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备好课,除了按照新课标备好教材,还要备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各项指标,适时改变课堂教学策略。当前存在这样情况:一些教师为了继续追捧应试教育,一味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育。关注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教学内容, 适合教学对象, 要做到既实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目的, 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反对单纯地强调教学形式的变化而不追求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片面做法。要关注教师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是否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 不搞生硬的思想教育, 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要多反思,进行自我评价,在自我评价中提高教学效果。下面结合我自己的课堂教学谈一下,我对课堂教学的自我评价: 如:在初三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元素教学,我是这样设计课堂教学的。首先我在课余时间同学生的交流及平时的教学效果中我发现:我任教的班级的学生的情况:少看书,懒动笔,学习欠主动,学习兴趣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作出了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第一步:课前预习:把这课题的学习重点及结合课本对重点的阐述以填空题及问答题的形式,用电脑多媒体展示: 课前预习

1、元素是()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课本图4-4地壳含量相对较多的是()。

3、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4、元素符号的意义有:表示()还表示()。学生根据这题目有目的的看书,通过这样的一种形式促使学生进行阅读。现在的学生一般对看书都没有多大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我立刻播放了“有关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动画”这个动画比较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动画中的人物是卡通人物,符合学生的口味,声音效果上也是一个特色,这个动画的播放,学生的兴趣就突然上升,在这种气氛下,我引入了课题。我对我自己的这种教学方法作出的评价就是: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驶进学生的心灵港湾去开展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较明显。

(2)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评价

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扮演辅助、引导角色。那么如何对学生的课堂效果评价呢?传统的测量方式有;口头方式、实验方式与书面方式等,通过测量对学生的课堂效果进行评价。口头方式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谈话和口试,前二种已被广泛应用。所以现在很多教师,包括我在内,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格式: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再评判对还是错。教师扮演一个权威,而学生会等待老师的正确答案,不愿意多思考。这样的教学不但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而且效率也不高。学生处于被动的被评价者的地位,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应有的体现,所以在新课标中,提出三维目标。那么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就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目标开展。在这三个目标当,如果出于应试制度来说则重于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但从学生的人生发展来说,我个人认为除了从这三维目标评价外,应该更加则重于对学生探究能力及解决实际能力的评价。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能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把学到的知识利用到实际当中,那教育成功了,教育的目标最终也就达到了,学是为了用。

如:

1、在康泰克等以前是治疗感冒的常用药,因含PPA对人体有较大副作用而被禁用。PPA的化学式为C9H13ON,它由()种元素组成,每个PPA 分子中共有()个原子,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有这样的一则广告:国际首创:优质化肥:硫酸氢铵(NH4HCO3)氮含量全球最高:24.1%,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碳酸氢铵里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2)每个碳酸氢铵分子中有( )个原子,其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3)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该广告宣称其氮含量是( ),因此这是一则( )填(“真实”或“虚假”)广告。 这几道题主要是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生活情境,通过这几道题,让学生学以致用,明白每个知识点的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通过这些问题去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其实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完元素后,能根据元素的知识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探索世界。所以对学生的课堂效果评价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实现三大培养目标的整合。

二、学生考试成绩评价

传统的化学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化学成绩的评定和解释,对学校化学教学效果、质量和水平进行定量地、客观地以及科学地判定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测,我认为多元化评测不应该让成绩占主导,不能单凭一张试卷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及其它综合能力。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有关初中化学评价标准。通过探索,在实践中我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制定了如下教学评价标准: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及课堂讨论等)占20%,单元测试占5%,月考成绩占10%,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25%,平时探究及解决能力占15%,然后再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上面标准中,课堂表现指一节课中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及学习效果的反馈情况,包括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及课堂讨论等。通过提问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通过学生对实际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来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表现出的情感可以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及价观是否达标。总的来说课堂表现主要是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及结合现时最新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评价的。

而单元测试、月考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主要是对学生阶段学生的一种笔试考查,属于传统的考试形式,由于这几种考试的试题是教师自己命题的,所以在考试内容上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动。在考试导向上应注入这样思想:鼓励学生主动、灵活地探索知识、获取新知、运用已知去解决新问题,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及最新的教学理念。因此,命题多一些能力题,少一些死记题;多一些开放题,少一些传统题;多一些实际题,少一些理论题等。特别是主观题,要多留给学生一些自由发挥的余地。

平时探究及解决能力包括平时的作业情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我认为对学生的能力的真实评价是最实在的,这是任何一种笔试都无法比拟的。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力,通过教育让学生达到某种能力。因此要注重对学生平时这种能力的考查。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是这样考查的:布置实验探究题,学生设计方案,然后去实验室里验证,或者回家做小实验通过他们的实验方案及结果来评价他们的在这方面的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评价呈现出多样化特点: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管是教学的哪种评价,教师作为教育的研制者和实施者,都必须体现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思想,关注评价的教育功能和正确导向功能,发展和发现学习者身上多方面潜能。

推荐第2篇:化学听课评价

实验高中化学听课反馈意见 优点:

1.教师基本功扎实,上课讲解清晰,注重实效,层次清晰,思路流畅,板书条理,有条不紊渗透化学科学知识。

2.教师非常敬业,课下时间积极辅导,对学生的作业面批面改。

3.教师的教学设计非常用心,上课有激情,问题设计明确, 问题设计有梯度,课堂气氛活跃。 建议:

1.试题将评课要明确目标,试题讲评前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答题情况,哪些需要讲,哪些不需要讲,哪些需要精讲,那些需要对知识进行整合,做到心中有数。讲解时抓住关键点提高效率,注重变式训练。

2.学习目标的设计要依据课标上的相关要求、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三方面来确定。3.评价设计要先于教学设计,评价内容要紧扣学习目标,最好在学案上注明评价哪一个目标的达成度,评价方式应多样化,注重过程性评价,学习的过程也是评价的过程,学生即是受评者也是评价者。

4.课堂讨论环节的问题设计要具体,要具有针对性,讨论前要学生要有所准备。

5.教学设计要依据目标,让学生写、记、说、讨论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重在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推荐第3篇:化学教学实验的设计与评价

化学教学实验的设计与评价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教学丰富的素质教育功能,常常需要设计一些新的化学教学实验.对化学教学实验的改进实际上亦属实验设计的范畴———对原有的实验进行重新设计,设计化学教学实验是一个化学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教研能力.评价化学教学实验,也是一个化学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教研能力.

在实验教学研究活动中,评价化学教学实验与设计化学教学实验同样重要,可以这样说,不懂得评价,就难以做到精益求精,也就难以设计出优秀的化学教学实验.

因此,如何设计和评价化学教学实验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若干实例就此提出一些看法,与各同行共同研讨.

设计和评价化学教学实验应遵循以下几个共同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

从应用场合和教学目的来看,化学教学实验可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外活动实验三大类,各类实验都有各自的特点.演示实验大多是密切联系课堂讲授内容而进行的化学实验,具有实验装置简洁明快、实验操作严格规范、实验现象鲜明易察、实验过程耗时较少等特点.安排演示实验的目的是配合课堂讲授内容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帮助阐明科学概念和化学原理,同时向学生示范规范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实验则具有安全性高、操作难度小、容易成功的特点.安排学生实验的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动手能力.课外活动实验的特点是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内容丰富新颖,趣味性强.安排这类实验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类实验中,前二类具有更多的共性.在设计化学教学实验时应考虑到它们的共性和差异.例如,设计前二类实验时,不应过分地为突出趣味性而附加一些不必要的、能产生声光色效果的装置,以避免实验时声光色效果喧宾夺主而影响教学效果.

2.科学性原则

化学教学实验的科学性是指整个实验(装置、操作步骤、说明)符合物理学和化学原理,能够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简言之,就是合理性.一个优秀的化学教学实验,应该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忽视科学性是化学教学实验常见的问题之一.

例如,高中化学课本《化学》第二册(必修)关于溴与乙烯加成的演示实验,把溴水的褪色完全归因于溴与乙烯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其科学性就不够严谨.事实上,即使不存在生成1,2-二溴乙烷的反应,溴水也会褪色,因为乙烯与溴水可发生下面的反应:

这是一个可用于制备邻溴乙醇的反应,不能认为是一个可忽略的副反应.若将实验中的试剂溴水改为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其科学性就严谨得多.

下面再以《化学教学》1997年第9期第10页“乙烯与溴反应的拓宽实验”为例作一分析.不难看出,这个实验的设计思路源于文献记载的实验事实:溴蒸气对乙烯的加成必须借助于极性物质.„在容器上分别涂以石蜡、十六碳醇、硬脂酸,则反应速度随涂料的极性变大而相应地变大.„在涂以石蜡中的速度只有在普通玻璃容器中的速度的1/17[见高振衡《物理有机化学》下册,高教出版社,251(1983)]:„反应在非极性溶剂中进行时,极性物质如极性的容器壁,极性的溶剂如氯化氢、水等使反应速度加快[见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89(1997)];乙烯与溴在干燥的四氯化碳中几乎不作用,若加一点水后,反应就顺利发生,说明烯烃加卤作用需要极性条件[见沈阳药学院《有机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36(1978)].作者想通过此实验说明器壁物质的极性大小和溶液中极性物质对烯烃加溴速度的影响,深化、拓宽学生对烯烃加溴反应的认识.因此,实验中设置了无涂层(2)、有石蜡涂层(3)、有硬脂酸涂层(4)、无涂层(5)等4支试管(各序号为原文所注),(2)、(3)、(4)号试管各装2毫升溴的无水四氯化碳溶液,(5)号试管装溴水和四氯化碳.

按设计意图,(5)号试管由于有极性物质水和试管壁极性物质的共同影响,反应最快;(2)、(3)、(4)号试管的溶液不含极性物质(水),它们的反应速度取决于试管壁物质极性的大小,而试管壁物质极性大小的次序是硬脂酸(4)>玻璃(2)>石蜡(3),因此这三支试管对应的反应速度具有(4)>(2)>(3)的次序.

这个实验在设计上有多处缺陷:其一,上述4支试管装的是溴的四氯化碳溶液,(3)号和(4)号试管的涂层没有意义.因为石蜡和硬脂酸均易溶于四氯化碳,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一注入试管中,石蜡涂层和硬脂酸涂层便迅速溶解,液面以下的管壁均无涂层存在.然而,实验却使学生相信:(3)号和(4)号试管是有涂层的.可以预料,如果没有其它因素的影响,(2)号和(3)号试管内溴溶液的褪色速度肯定没有差别.其二,作为对比试验,原文(5)号试管中“装有2毫升溴水的四氯化碳溶液”是何意令人费解,按一般的理解,应该是指装有2毫升溴水和2毫升四氯化碳,若是这样,(5)号试管内的液体便是一个二相体系,与(2)、(3)、(4)号试管的均相体系显著不同,因此,对比试验的意义不大.其三,在乙烯的发生装置与(2)号试管之间没有设置阻隔乙醇(气)和水(气)的装置,这将导致大量的乙醇(气)和水(气)进入(2)号试管并冷凝下来,(2)号试管中的溴溶液因此而含有大量的极性物质水和乙醇,试管中溴溶液的无水条件亦因此而失去意义.其四,从催化剂表面所能达到的温度、乙醇蒸气与催化剂表面的接触面积较小和接触时间较短、实验操作等几个方面综合分析,实验中的乙烯发生装置不可能产生足够的乙烯供对比试验用,大量的乙醇气化后将直接进入(2)号试管.

总而言之,该实验的科学性有失严谨,不能圆满地实现作者的设计意图.3.安全性原则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化学教学实验中,如果发生燃烧、爆炸或中毒事故,不仅会给教师和学生造成人身伤害,而且还将严重地影响到学生今后学习化学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还会永远给学生留下“化学实验很危险”的潜意识.因此,设计化学教学实验时,对实验的安全性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做到万无一失.从近年发表在各种化学教学刊物上的实验设计看,实验设计者对化学因素可能引起的安全问题都非常注意,但对物理因素可能引起的安全问题却常有忽视.后种情况主要反映在对实验装置中密闭的玻璃容器内的气压大于外压时所存在的“爆炸”隐患认识不足.例如,《化学教学》杂志1997年第1期第11页“加热硫酸铜晶体的封闭装置”一文的实验、1998年第7期第5页“中学化学实验的简约化方向”一文中将氧化铜与氢气封闭在安瓿瓶内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化学教育》杂志1987年第4期第23页“一种可控制污染的演示实验装置”一文的实验,都存在内压过高时会发生爆炸的潜在危险.

物理性事故隐患之所以容易被忽视,主要是因为设计者不了解普通玻璃容器的抗压特性.实验用的玻璃容器,外形大多呈凸曲面形,这种几何形状使玻璃容器尽管玻壁很薄,却能抵抗强大的外压,但是,对来自容器内部的压力,玻壁的抗压能力却很弱,可谓“不堪一击.”因此,设计实验中的封闭装置时,为了消除因内部高压所产生的潜在危险,一般是通过设置液封装置或使用弹性材料(如气球)来封闭,使容器内的压力与大气压力不至于相差太大.

如果反应必须在高压下进行,那么就要使用高压釜或耐压的玻璃封管.有关这样的实验,已超出了中学化学和大学基础化学课程的范围,本文不赘.4.简易性原则

这个原则中的“简”是指实验装置要简洁、实验操作要简便、实验原理要简明.“简”原则对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尤为重要.一般说来,符合“简”原则的实验将有利于突出重点,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和操作要领.

原则中的“易”是指实验仪器、药品和其它材料要常见易得,实验装置要易装易拆,实验要容易成功.

显然,符合简易性原则的实验将更易于推广应用,因此也更有价值.

《化学教学》杂志1996年第3期第12页“可控式喷泉实验装置”一文的演示实验就是一个很好地体现了这个原则的成功实验.而1996年第1期第10页“二个实验的改进”一文中“加一次氨水可演示喷泉10-15次”的实验,作为演示实验,相比之下,就显得太复杂.但是,若作为课外活动实验,后者则更好,其装置的工作原理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将更有帮助.

《化学教学》杂志1997年第10期第9页“把水加入H2SO4使水沸腾的实验”也是一个很好地体现这个原则同时又能很好地体现安全性原则的实验,这个实验最大的优点还在于它可以让学生在这个“危险”的实验中以“想多近都可以”的距离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5.创新性和优越性原则

化学教学实验设计属于应用研究,像其它科学研究工作一样,贵在创新.创新程度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创新实验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准.一个优秀的实验设计,一定具有较高程度的创新性,但是,一个创新程度较高的实验则未必是一个优秀的实验,还要看它是否比已发表的同类实验更加优越.为此,在设计一个实验之前,必须掌握尽可能全面的关于同类实验和相关实验的文献资料,在深入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经反复试验、比较、优化,获得肯定的效果后,再付诸应用和交流.不要片面地为了“创新”而设计,只“新”不优的实验是没有多大价值的.更不要在未查阅过同类实验的有关文献资料的情况下进行盲目设计,这样常会重复别人已做过的工作,设计出与别人相同的实验,与别人相同的设计成果一旦公开发表,就有掠美、抄袭或剽窃之嫌

推荐第4篇:化学教学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

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二、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

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

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3、量筒的使用

A、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可用量筒量取。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底。

B、量取液体体积操作: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

注意: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作为反应的容器。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

C、读数时,若仰视,读数比实际体积低;若俯视,读数比实际体积高。

三、酒精灯的使用

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平,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

四、洗涤仪器:

1、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止试管损坏。

2、仪器洗干净的标志是: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四、活动探究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P7—P9

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探究:P10—P12

六、绿色化学的特点:P6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基本概念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

一、基本概念

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 O2 CO2 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 O2 S 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 KClO3 SO2 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 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 ==AB

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 ===A +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P23 问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耗尽氧气)

(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

2、空气的成分:

N2 :78% 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4、氮气的用途:P24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P25

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1)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如:SO2 CO 氮的氧化物等。

三、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

参加反应物质与氧气反应的条件与氧气反应的现象生成物的名称和化学式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硫 S + O2 ==SO2 (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 铝箔 4Al + 3O2 ==2Al2O3 碳 C+O2==CO2

铁3Fe + 2O2 == 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磷 4P + 5O2 == 2P2O5 (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四、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水+氧气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P

34、P35

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P37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五、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氮。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构成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2、一正氧、二负氢 实验现象表达式

电解水验电极上有气泡,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负极气体可燃烧,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水氧气+氢气(分解反应) 2H2O 通电 2H2↑+ O2 ↑

3、水的组成: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4、水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没有味道的液体,沸点是100℃,凝固点是0℃,密度为1g/cm3,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

(2)化学性质: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反应。

二、氢气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可燃性。

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淡蓝色,唯一的生成物是水。 注意:氢气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验纯。(验纯的方法:收集一试管的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瓶口向下移进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再收集,再检验;声音很小则表示氢气较纯。)

三、分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也就越快。

(3)分子间有作用力和间隔。不同的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通常不等于几种液体的体积简单相加,就是因为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和间隔。(热胀冷缩)

3、解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这些现象::

a:路过酒厂门口,并未喝酒,却能闻到酒的香味? b:在烟厂工作,虽不会吸烟,身上却有一身烟味?

c:衣服洗过以后,经过晾晒,湿衣变干.那么,水到那里去了? d:糖放在水中,渐渐消失,但水却有了甜味.为什么? e:半杯酒精倒入半杯水中,却不满一杯.怎么回事?

四、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分化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3、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原子分子备注

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一定比分子小吗?

相似性小,轻,有间隔。 同种原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小,轻,有间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相异性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在化学反应中,分裂成原子,由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相互关系原子可以构成分子,由分子构成物质。如:氧气,氮气等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无数多个同种分子构成物质。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几种?

五、物质的分类、组成、构成

1、物质由元素组成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3、物质的分类单质纯净物化合物混合物

六、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1)、加入絮凝剂吸附杂质(吸附沉淀)(2)、过滤(3)、消毒(加氯气或一氧化二氯)

2、活性炭的净水作用:具有多孔结构,对气体、蒸气或胶状固体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色素而使液体变无色,也可以除臭味。

3、硬水和软水

(1)区别:水中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多少。 (2)硬水的软化方法:煮沸或蒸馏

七、物质的分类方法

1、过滤:分离可溶性与不溶性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注意:“一贴” “二低” “三靠”)

2、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八、爱护水资源

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P57—P59

2、我国的水资源情况及水资源污染:主要水体污染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3、爱护水资源——节水标志

(1)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约用水,一方面要防止浪费水,另一方面要通过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2)防治水体污染的办法:A、减少污染物的产生B、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C、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妙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

不带电电子(一)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二: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的实际质量/(碳原子实际质量×1/12) 注意:

1.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它的单位是1,省略不写。 2.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 kg。

三、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各元素含量顺序:O Si Al Fe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元素、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原子

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义。即讲种类,有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举例如: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联系元素的最小粒子

元素=================================原子 一类原子的总称

4、元素符号的意义:A.表示一种元素.B.表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O的意义: N的意义:

5、元素符号的书写:记住常见元素的符号 金属元素

6、元素的分类

非金属元素液态固态气态稀有气体元素

7、元素周期表

四、离子

1、核外电子的排步——用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A、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稳定结构,性质稳定。 B、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

C、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

4、离子的形成:原子得或失电子后形成的带电原子 原子得电子—带负电—形成阴离子 原子失电子—带正电—形成阳离子

5、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离子符号表示式Xn+或Xn-,X表示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化学式,X右上角的“+”或“-”表示离子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n”表示带n个单位的电荷。例如,Al3+表示1个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3SO42-表示3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五、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意义:

(1).表示一种物质;

(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3).表示各种元素原子的个数比;

(4).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例如:HO2的意义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六、化合价

1、O通常显-2价,氢通常显+1价;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化合价有变价。

2、化合价的应用: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3、书写化学式时注意根据化合价的正负,按左正右负氨特殊来书写。

4、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七、

1、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 2N

2、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 2H2O

3、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

4、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Mg2+

5、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

6、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分子所含有的某原子个数 H2O

八、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如: H2O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8 CO2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2=44 NaCl的相对分子质量=23+35.5=58.5 KClO3 的相对分子质量=39+35.5+16×3=122.5

根据化学式,也可计算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如:在 H2O 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16=1:8 CO2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12:32=3:8 如:计算化肥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1先计算出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14+1×4+14+16×3=80 2.再计算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色散性好,坚硬)

2.石墨(软,有滑感。具有导电性,耐高温) 3.C60(由分子构成) 性质:1.常温下不活泼

2.可燃性C+ O2==(点燃) CO2 2C+ O2== 2CO 3.还原性C+2CuO==2Cu+ CO2 4.无定形碳 1.木炭和活性炭吸附性 2.焦炭炼钢 3.炭黑颜料

二、CO 2的实验室制法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与水反应CO2+ H2O== H2+ CO3

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 H2O 2.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3.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4.实验装置:固液常温下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5.检验:(验证)用澄清石灰水(验满)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6.用途:灭火,做气体肥料,化工原料,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及做制冷剂

三、CO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2CO+ O2== 2CO2 还原性CO+CuO==Cu+ CO2 毒性:使人由于缺氧而中毒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作用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和空气

3.是温度降到着火点一下

三、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

化石燃料对空气的影响:煤和汽油燃烧对空气造成污染

四、清洁燃料:乙醇和天然气

五、能源1.化石能源 2.氢能 3.太阳能 4.核能

这些能开发和利用不但可以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金属活动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依次减弱

二、金属材料1.纯金属铜铁铝钛

2.合金定义:在金属中加热和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就可以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合金。

3.常见合金:铁合金,铝合金,铜合金。

三、金属性质

1.物理性质:有光泽,能导电,能导热,延展性,弯曲性

2.化学性质:金属与氧气反应4Al+3O2==2Al2O3 ;3Fe+2O2==Fe3O4 ; 2Mg+O2==2MgO ;2Cu+O2==2CuO 金属与酸反应Mg+ 2HCl==MgCl2+H2↑ Mg+ H2SO4==MgSO4+H2↑ 2Al+6 HCl== 2AlCl3+3H2↑

2Al+3H2SO4==2Al2(SO4)3+3H2↑ Zn+2HCl==ZnCl2+H2↑

Zn+2H2SO4==ZnSO4+H2↑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金属与溶液反应2Al+3CuSO4==Al(SO4)+3Cu Cu+ Al(SO4)==Cu(NO3)+2Ag

四、金属资源的利用

1.铁的冶炼:1.原料:铁矿石,焦炭,空气,石灰石 2.原理:Fe2O3+3CO==2Fe|+3CO2 3.设备:高炉

2.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1.铁生锈的条件与氧气和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变化 2.防止铁生锈地方法:1.干燥,2.加一层保护膜3.改变其内部结构

3.金属资源保护措施:1.防止金属腐蚀;2.金属的回收利用;3.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矿物;4.寻找金属的代替品

推荐第5篇:化学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有哪些改变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只有让学生活动起来,课堂才具有生命活力。 自任教初中化学以来,本人一直在研究化学教学法,按照新课标的理念进行化学教学,效果甚好,新的化学课程改革,不但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更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样才促使教师主动的采取新的教学方法,使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化学教师的观念转变是前提,观念转变关键是要从实际出发,联系实际,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 我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总结出化学教学的几点变化:

一、教师与学生方面的改进

首先,教师的角色由原来化学知识的传递者、知识生产线的操作工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面对新教材,我们的化学教师也不再唱独角戏了,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更注重教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做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新课程理念打破了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其次,注重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有效地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注重激励、表扬学生,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求降低,同时多介绍一些与生活有关和有趣的化学知识,有利于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以表扬和鼓励等多种方式,让他们建立起信心,相信自己能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教材认识方面的改进

首先,初中化学新教材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逻辑关系,改变了学科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注重了科学与生活的有机整合,加强了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新教材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课题,编入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实际联系密切的内容。如空气和水、燃烧和灭火、化石燃料和新能源、金属材料和金属资源保护,化学与生活等。在具体内容中编入了如何防止空气和水体污染、如何灭火、如何防护钢铁锈蚀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使学生通过化学学习,能够初步解决一些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实际问题,能从切身感受中体验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化学学习价值观。

其次,更注重实验探究。在化学课程改革中,化学实验的改革是关键的一部分,以往的实验是教师按着教材的要求准备好实验仪器和药品,学生按着实验台上的实验用品和教材上的实验步骤进行照方抓药式实验操作。课改后的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过程中坐到学生中间,和同学平等交流讨论,有时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尝试教师的角色,离开座位,走上讲台,这些改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恰当地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它可以把知识的学习融入娱乐形式中,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树立“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新理念。在教学中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真正领会课改的理念,真正实现理念向行动转化,本着为学生服务,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而继续努力!

推荐第6篇:第七章化学教师教学评价复制课后习题

一、教师教学评价依据

评价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价值判断,它存在于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之中。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教育过程,自然离不开对其实施的各环节及其结果和目标实现程度的价值判断,这种判断过程就是教育评价。

教师教学评价的理念:发展性评价,多元性评价,多极性评价。

现代教师教学评价呈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特点:教学评价价值取向、主体、方法多元化。评价活动中人们的价值标准是多元的,除对真理的追求外,还应注意价值方面—特别是道德义务方面的追求。评价主体多元化,就是在选配参评人员上注意相关性,注意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选配参评人员。评价方法多样化,就是采用现代化评价手段,在收集评价信息方面,利用录音、摄像、照相、网络等手段,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广泛收集、分析信息;评价模式由评议判断到互动建构。

(王后雄主编.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91-315)

二、化学教师教学评价基础

评价标准的确立不再依赖于某一团体或阶层的价值观,而是要在教学评价有关各方的交往互动中,在多种价值观的碰撞中融通寻求教学各方都能接受的多元性标准。当教学评价关注的是如何促进每一个教师个体全面发展的时候,教师个体的多样化教学必然需要标准的多元化。

作为新的评价理论的倡导者,明确指出:价值是多元的,标准也是多元的,评价标准也应该是多元的,而评价的关键是对评价中存在的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差异进行协调。我们可以通过李克特五级量法来测定被评价者本人的感受,通过教学对象——学生的感受来检查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通过设置若干评委现场观察教学状况进行赋分评价,最后再通过教学反思,形成本人对教学存在的问题的态度以及改进的措施。 化学教师教学评价的一般过程

一、对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的评价

为了对可是教学设计评价操作的方便,可以建立一个评价量表,在表中列出评价的项目、要素,通过评价得出结论。评价结论的得出主要用于横向比较和发展性的纵向比较。评价的概括性描述要关注教师个性和发展,要建立在搜集和分析有关证据、样例和数据的基础上,不能凭主观想象,更不能用若干固定词组的简单搭配来代替生动的、人性化描述。概括性描述要明确地表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改进的要点。 课时教学设计与组织评价量表

1.学习目标指向与教学情景创设

项目等级 (1)学习目标指向

优 良 中 差 (2)问题情境设计

优 良 中 差 (3)教学氛围营造与调解

优 良 中 差 (4)学习目标在教学中的体现

优 良 中 差 2.教学内容把握与教学素材选择

项目等级 (1)基础知识理解

优 良 中 差 (2)基本技能的掌握、示范与应用

优 良 中 差 (3)知识形成过程的了解与剖析

优 良 中 差 (4)学习方法的介绍与揭示

优 良 中 差 (5)情感态度的熏陶与价值观的启迪

优 良 中 差 3.学习活动设计与活动组织指导

项目等级 (1)探究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优 良 中 差 (2)验证性实验与技能训练的组织指导

优 良 中 差 (3)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的组织指导

优 良 中 差 (4)调查与报告的组织指导

优 良 中 差 (5)课内练习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优 良 中 差 4.教师活动设计与师生交流状况

项目等级 (1)教学媒体选择与使用

优 良 中 差 (2)答疑与解惑活动状况

优 良 中 差 (3)课外练习作业设计与布置

优 良 中 差 (4)师生情感交流状况

优良 中 差 (5)学生学习行为观察与处置

优 良 中 差 (6)偶发事件处理

优 良 中 差 5.教学效果

项目等级 通过学生访谈、测验、课堂学生活动的观察评估

优 良 中 差 6.总评(等级与评语)

(杨承印编著.化学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7-38)

二、对化学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 通常用活动表现性评价。该种评价方式是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被评价者在各项教学活动中表现所进行的全方位的评价。 1 教师行为(50分)

1.1 教学理念及教学目标(10分) 1.1.1 新课程理念(4分)

学生全员参与,并且作为主体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民主、合作、自主、体验、探究意识到体现。

1.1.2 教学目标的全面性(2分) 目标包含“三维”,并体现于整节课之中。 1.1.3 教学目标的可行性(2分)

依据课标和学生实际,具体准确、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确定教学的深度、广度和层次要求。 1.1.4 教学目标的引导性(2分)

重难点确定和处理妥当,学生学习过程受目标导引。 1.2 教学内容及教学程序(15分) 1.2.1 课程资源开发运用充分(5分)

教师利用教材、社会、生活、学生经验及动态的教学中生成性的教学资源等各种素材,符合生认知规律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 1.2.2 内容选择科学恰当(5分)

知识连贯,承前启后,教师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教学深广度、密度、容量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实际。

1.2.3 内容组织有序及探究性适当(5分) 教师按一定主线组织相应素材,引导学生学习,层次分明,逻辑性强。教学设计富有探究性,重在导出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因疑问思考,因思考而理解和掌握。语言精炼,详略得当,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说话”时间总计不超过20分钟。 1.3 教学方法(15分)

1.3.1 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习动因(5分)

师生共创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和学习情感。 1.3.2 问题意识强烈,重视学法指导(5分)

学生学习受高质量问题驱动,有问题就有学习的动力,过程中体现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学生在试验、合作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等多样化且有效的学习方式。 1.3.3 方法灵活多样,媒体运用恰当(5分) 合理地运用有效媒体及实验教学全面育人的功能,以学生探究实验为主,引导学生设计、操、观察、思考、互动构建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品质,进而形成学科素养。 1.4 教学素养(10分)

1.4.1 教师教学基本素质(5分)

学科专业知识扎实,STS知识积淀丰富,学识宽博,较好的语言表达、板书、演示、体态、态自然,精力充沛。

1.4.2 积极的激励与期待(2分)

学生的表现能得到及时的强化,意见被尊重,信心更充足。 1.4.3 合适的课堂管理(3分)

课堂学习时间利用率高,学习问题行为得到恰当处理。引导点拨得法,教学机制,善于处理意外情况,不拖堂。作业量适合且有特色。 2 学生行为(50分) 2.1 学习情感(10分)

2.1.1 学习的兴趣、动机(4分) 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 2.1.2 主动参与学习的广度(3分) 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2.1.3 民主和谐的氛围(3分)

学生能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阐释自己的奇思妙想,学得愉快,学得轻松,知识的构建水到渠成。

2.2 学习习惯及方法(15分) 2.2.1 学习的习惯(5分)

学生有良好的读书、动手、思考、探究等习惯,善于观察,主动积极质疑及提问答问等与人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习惯。

2.2.2 学习方法和规律运用(5分)

学生会获取信息,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等方法得出结论,善于将知识进行前后联系、融会贯通。

2.2.3 认知调控学习(5分)

学生学习具有一定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意识与能力。 2.3 学习活动及过程(10分) 2.3.1 自主性学习(4分)

自主阅读、实验、体验、练习、质疑及自我探究学习等。 2.3.2 合作学习(2分)

组内、班内的讨论与交流、反思,组间竞争评价方法,小组合作,分组实验,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2.3.3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4分)

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联系原有认知结构的接收学习。总之,学生智力参与程度高,基础掌握好,学科思维品质得到锻炼,效果良好,各种能力得到提升。 2.4 学习效果(15分)

2.4.1 预期教学目标达成度(10分)

学生普遍具有热忱的学习探究情绪,思维、实践活动充分。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产生自信,获得成功体验,基础较好的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得到展示,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特长得到发展,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倾向得到纠正,教学设计的“三维”目标得以实现。 2.4.2 检测结果(5分)

学生发炎、答问、练习、实验等过程中反应快,正确率高。

(王后雄主编.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12-314)

三、对化学教师教学反思的评价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对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思考,在思考过程中,能够发现、清洗表征所遇到的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1.科学评价与人文评价的统一 科学评价意味着:一是严格把握评价标准和尺度;二是最大限度降低评价手段等方面的主观因素,努力排除个人感情和价值观等的影响;三是确定合理的评价程序。但是,在不适合客观评价的环节方面,教学反思评价必须采用人文评价。人文评价特指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融为一体的评价,这种评价不仅依赖客观事实,而且允许被评价者或评价者的主观因素(师生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等)融入其中,在特定的时空环境及形成的背景脉络中去评价。在有客观事实作基础的前提下,这些主观因素往往不是人们想象的那种可随心所欲的因素,而是反映着主体的理智程度与客观精神的主观因素。比如反思日记、随笔及教学后记中的教学案例一定是真实地,绝不可以胡编乱造,因此,人文评价也是有客观性的。 2.定量评价与质性的多元评价的统一

由于受技术理性及自然科学学科背景的影响,化学反思教学评价同样对自然科学坚持的定量的评价方法比较推崇,容易忽略了教学中的“人性”,因而很难说明一些复杂的教学现象。因此,对于反思教学中比较复杂的情况,除了定量评价外,还要采用反思活动表现评价、反思作品分析及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质性的多元评价方式,注意使用客观、中肯、亲切、激励的评语描述。

推荐第7篇:浅谈化学课程标准对教学评价的要求

浅谈化学课程标准对教学评价的要求

(大连教育学院自然科学部,辽宁大连116021)

摘 要: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2001年秋已在试验区进行试验,化学课程标准已取代了化学教学大纲,其教学评价在评价目标、评价功能、评价标准、评价类型、评价方式

等方面都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宗旨。

关键词:化学;课程标准;评价;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按照教育部的部署,2001年秋全日制义务教育新课程已在全国38个试验区进行试验。2002年要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试验。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它规定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和评价建议。本文拟就化学课程标准有关教学评价的特点作一探讨。

一、评价目标

传统的对学生化学学习的评价是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为方向,以成绩衡量学生优劣。尽管近年来作了一些改进尝试,但仍没有脱离考试为尊的怪圈,这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充分发展。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则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目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化学课程要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课程标准》规定的五个学习主题的课程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化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载体。对学生学习成就的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化学学习的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也就是测评或诊断学生是否达到化学教学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程度。测评的内容应严格依据《课程标准》,杜绝偏题、怪题、难题。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在探究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如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等。要注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意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

二、评价功能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评价的功能包括导向激励功能、监督检查功能、筛选择优功能和诊断改进功能。从评价的功能来看,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使评价陷入极端化。《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选拔与淘汰功能;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外在诱因与压力作用。评价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也就是说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激励、诊断与发展,而不是鉴定、选拔与淘汰。它是为改进和提高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而不是给学生分三六九等。评价应以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积极的眼光来看学生,使之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帮助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一步步地做得更好,使学生在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通过评价,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学生形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

三、评价标准

从评价的标准来看,传统的评价标准主要是成绩,即学生的考试分数。这显然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不相适应的。而《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评价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积极主张制定综合标准,综合地、积极地、真实地评价每一位学生,提出要改变过分追求评价的标准化和客观化的倾向,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我们不但要制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标准,而且要制定评价探究能力、实验技能、兴趣爱好、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差异等方面发展的标准,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

四、评价类型

从评价的类型来看,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强调的是终结性评价,通过一次性的评价来决定学生的优劣。《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充分运用多种类型的评价,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小组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其目的在于诊断学习问题、评价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预示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等。运用多种评价类型,尤其重视过程评价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学评价的突出特点。

五、评价方式

对于评价方式,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强调考试和“百分制”的评价方式,将笔试作为评价的惟一手段,侧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的结果进行评价,过分注重等级,过分注重量化。在这一过程中只有极个别学生学习优秀,因而也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大大地损伤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要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对于评价的方式,《课程标准》在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1.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可采用建立化学学习档案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录的资料包括单元知识总结、疑难问题及其解答、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收集化学学习的信息和资料、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等。学生针对学习档案的内容进行自我反思,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由外在的压力逐步转向内在的需要,从而提高学习质量。教师通过学生的学习档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进步,并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2.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活动表现评价是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通过活动表现评价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初中化学在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4“爱护水资源”的教学后,给出调查与研究的课题(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55 56页)。学生在完成课题的同时,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信息,借助已学的知识和各种教育资源(如图书馆或互联网),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的过程的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判断方案的可行性和结论的合理性的过程,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评价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要考查和记录学生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从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信息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数据处理的能力、报告的合理性、学生交流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情况作出综合评价。在新课程标准的教材中类似的调查与研究、活动与探究的课题很多,应充分重视。

3.在纸笔测验中注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纸笔测验是常用的评价方式,应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作出相应的改进。测验要设置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实际问题情境。通过具有实际背景的、综合性和开放性的书面考核,既了解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程度,又体现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考核。在联系实际考核学生能力时,应根据内容标准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

4.评价结果可以采用定性报告与等级记分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评价结果的呈现可以是分数或等级,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建议采用评语和等级结合的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水平,明确要克服的弱点和发展方向。另外,传统的教学评价收集信息主要采用的工具是考试,关心的主要是分数的高低。而《课程标准》教学评价则主张采用多种可行的技术和工具来收集评价信息,比如成绩测验、问卷、谈话、行为观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个案分析、作业分析等等。针对获得的反馈信息,采取相应科学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总之,以学生发展为本,依据《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构建适应《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推荐第8篇:如何评价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如何评价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1.化学教学质量测评应以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注重学生发展的进程,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测评体系。应积极采用笔试、口试、实践操作、成长记录和综合表现等多种方式,质量测评的内容应全面。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评价要从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实际出发,注意适度性和科学性。

2.对化学学习的测评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化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化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3.质量测评的试题编制应以教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并参考所选用的教材。注重对化学“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考查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并突出重点。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适度加强对化学应用意识和用化学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考查,适当体现对动手实践能力的考查,试题应有层次性,但容易题(难度系数0.8以上)应占70%,试题表述力求科学、规范、简洁、无歧义。

4.科学选择测评方式和方法,恰当安排单元检测和期末考试。认真做好单元检测,期末考试的组织、批改、成绩记载,以及试卷分析等各项工作。每学期单元形成性检测不少于5次,要全批全改,并有讲评与订正。及时对检测的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反思与反馈,使学生了解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使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进一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5.建立学生、教师共同参与的质量测评体系,让学生、教师能多渠道获取信息,以利于反思、调整,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6.建立学生数学学习成长档案,并及时予以记录,教师每学期写一份所任教班级的质量分析报告

新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强调把学习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和运用;让学生能通过学习增加实现理想的希望,增加对学习的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得到尊重和发展。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是依据课程标准,以教材为范例设计教学,参照任教班级学生需要、发展方向和可能性予以指导、帮助,创设学习情景、提供学习工具、组织学习活动,参与学习过程,因此要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和个性,注重培养学生产生问题的意识,激发积极探究兴趣。学生是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接受学习的同时尝试探究与发现、学会交流与合作,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角地位能获得发展。 因此我们对课堂教学评价应侧重:职业道德评价、教学行为评价和专业发展水平评价三个重要内容。教学行为评价的主要部分是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教师工作评价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专业发展水平评价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使评价科学、公正、客观、全面,要研究制定评价标准和实施方法,要以教师自评为主,要有教学同行、教学研究和管理人员、学生和家长的参与。可使用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通过若干次评价结果的分析、综合,力求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较客观的评价,促进教师积极探究,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导向、调控、激励的作用,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因此,在实施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首先要把握好评价的方向,否则,就会失去评价应有的作用。从总体上看,创新学习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应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教学指导思想, 把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放在重要位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求知;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具体来看,课堂教学还应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科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等,还应渗透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等因素。

(二)有效性原则

现代教育评价在方法论上一个重要变革就是追求评价的有效性。有效性评价是评价赖以进行的基础,否则,即使评价再客观、再准确,但其实效性差,最终也很难达到评价的目的。因此,评价除了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发展规律外,还应符合人的个性,其中包括教师本人的个性和班级集体的个性。它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能力,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生命力,并根据学生的个性考虑整个班集体的特点,使评价更有实效性。

(三)全面性原则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以“导”与“学”两大方面进行。在“导”方面,强调变“教”为“导”,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更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服务者。而导要导得有法、导得有理、导得有效。在“学”方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学生能自主学习,读、思、疑、议、创有机结合,并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导”与“学”的全面评价,使得评价既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真正形成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

(四)开放性原则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这门艺术水平的高低又是与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创造和努力分不开的。中外教育史上有一大批优秀教师,他们所创造的每一次成功的教学几乎都与他的本人丰富的个人特征有密切的联系。从这个角度来说,课堂教学有着极强的个人依赖性,对它的评价不可能用划一的标准来框定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因此,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只能是开放的,在评价过程中应为受评者在评定尺度方面留有一定的余地。

(五)创新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问题”和“思考”,因此,评价应紧紧抓住“问题”和“思考”这两个关键。通过“问题”去激发学生“思考”,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创设“问题”的情境;其次是学生应敢于质疑问难,学会思考,解决疑难,见解独特,有新意;再者是在解决问题中相互合作,积极探讨,拓宽思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就能在“问题”和“思考”中得到培养。

三、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其评价标准应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创新原理和学习规律,结合本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建立的标准应具备如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要体现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现代学习非常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群体交往活动和合作学习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合作、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使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在充分尊重人格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要体现学生能自主学习、尊重差异、鼓励创新

现代学习非常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通过学生自我选择、自我探究、自我调控,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同时,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不强调“填平补齐”,只要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承认学生的独特性,不追求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平均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分类指导、分层教学,不能按统一模式去塑造学生。此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发现学生的聪明才智,尽力捕捉学生的内在潜质,努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迸发出创新火花,促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学习的能力。

四、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形式

各地、各校根据现代教学评价的价值观:重视评价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重视评价对当事人的服务功能,建立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一)评价形式之一——优课评比

着重于学生、教师在教学的准备、实施、收获三个阶段来进行评价。 1.准备阶段

对于学生来说,评价关注的应是学生的个性特点、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方式。具体的问题有:是否做好学习新内容的心理准备;是否做好相关知识的复习准备;是否准备好课本、学习辅助材料等等。 对于教师来说,评价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意向、教学观、教学策略和对教学效果的预期。具体的问题诸如:是否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教学准备;教学观念是否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并符合实际;对教学的设计和预期的目标是否合理;能否正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学习方式和已有知识;对课程的理解分析是否正确、资源准备是否充分、评价手段是否合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是否正确,分析是否合理等等。

从教学内容的维度看,评价关注的是教师对预设的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安排。具体的问题可以是:预设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是否科学、准确;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间是否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是否预留给学生有思考的空间等等。

从教学环境的维度看,评价关注的是环境资源能否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具体的问题包括:教室、器材和网络是否适合即将展开的教学需要;教科书和辅助资料是否恰当等等。

2.实施阶段

由于学生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内容产生互动来建构知识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应关注: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程度和水平,包括:是否进行大量内涵丰富的对话;能否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是否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就相互之间在教学中产生的冲突进行协商;是否存在积极的情感交流等等。

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互动,包括:是否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能否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是否善于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能否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等等。

从教师维度看,评价关注的主要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地位和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包括:课堂上呈现的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科学性、合理性;课堂氛围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否使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保持平衡;能否灵活并创造性地应付各种事件;能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能否组织协作学习并对之进行引导;能否运用有效的提问技能;能否聆听学生的不同意见;是否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信息;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主动精神和兴趣;能否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能否与学生一起讨论疑难问题;能否鼓励学生正视和克服眼前的困难;能否对学生解决困难给予帮助等等。

从内容的维度看,评价关注的是实际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包括:内涵是否丰富;能否把学生引向学习的深处;实际教学内容是否得到灵活处理和合理利用等等。

3.收获阶段

收获阶段评价的是教学是否收到了应有的效果。其主体是学生和教师。

学生在学习完一节课后应该得到相应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又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意的发展。所以对学生收获的分析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是否理解所学内容;是否懂得所学内容在生活中的运用;对所学内容是否有兴趣;是否觉得所学的知识有价值;是否掌握思考的角度和方法等等。

对于教师来说,判断的标准包括:能否有效地评价每位学生的学业成就;是否让学生获得机会报告他们的学习效果;能否通过反思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并制定改进的措施;通过教学反映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如何,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等等。(具体的评分细则可参见附录)

(二)评价形式之二——公开课

立足于教师间互相听课评课,相互学习与促进的角度上,提出教师间互促型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它强调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评价氛围,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都能在听课与评课过程中得到专业素质的互相促进。

1.评课即品课

对于听课者来说,评课重在一个“品”字。所谓“品”就是品味、评品。“品课”就是要对一堂课进行入微的观察、思考,对教学情景与事件进行适当的描述与解释,并作出价值判断:欣赏或批评。在听课的过程中学会鉴赏,把听课与评课过程自觉地作为一个学习的过程。

2.评课即交流切磋 听课者与授课者都是评价的主体,双方是平等互惠,互相学习的友好关系。在积极创建的平台上双方都有交流沟通,协商研讨的机会,进行专业上的切磋。互促型课堂教学评价强调“理解”、“阐释”、“移情”、“交流”, 把评价作为一个发现问题、实施改进、促进发展的过程, 作为一种不断协调各种观念分歧, 最后达成共识的手段。

3.评课即校本培训, 为评、教双方的专业发展服务

这种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宗旨在于:以评促教,评教相长,专业互促。在开展听评课的活动过程中,把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行动研究的主战场,把听评课的过程作为校本培训的一种形式,是高效率和高效益的。它能使听课者与授课者都能同时得到实惠,都能同时得到发展。一方面授课者通过听取反馈意见和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激发教改的内驱力,自觉调整教学行为和心理状态,积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听课者通过利用这一教学观摩的机会,找出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获取更多成功的经验,在观察与比较、思考与欣赏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三)评价形式三——家校开放课

学生和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家长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十分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情况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家长参与课堂教学的评价,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和反思能力的提高。

推荐第9篇:化学有效作业的评价

化学有效作业的评价既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师生知识互动实现反馈与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不断深入,完成有效作业的动力。因此,对化学作业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其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化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评价的结果不仅具有激励导向作用,更应体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应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作业评价方式,根据学生学情、作业类型及作业目标等要求,选择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实现有效作业的教育功能。

1、“等级—评语”式作业评价,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等级—评语”式作业评价是描述学生作业水平,并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这种评价具有很强的激励性、导向性,评价时重在激励,贵在引导,旨在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进步与不足,不断明确努力方向,提高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对于以巩固知识、技能为目标的书面作业,可采用这种评价方式。评价时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尽量从积极的方面,在鼓励时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指出其不足时,肯定其进步的一面。尤其是对于一些学困生的作业,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批阅,从中寻找点滴的闪光点,用赏识的语言进行激励,评语要渗透对学生的关怀和期盼,使学生读后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更会激起他们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因,获得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2、“学生互批”式作业评价,促进学生交流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对于难度较小、基础简单、容量较大、批改耗时、内容繁琐的化学作业适合采用学生互批的作业评价方式。教师先给出正确的参考答案,然后同桌之间交换批改,要求学生帮助同学指正错误,并给出等级评价和评语,这样不仅有助于他们进行反思,潜意识要求自己避免和犯类似错误。同时可以有效地促进相互交流,合作学习。

3、“学生自批”式作业评价,促使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促进学生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

对于一些当堂检测可适当采用学生自批的作业评价方式。化学作业完成后,教师先给出正确答案,让学生自己先行批改,打上等次并对错误处用符号注明。教师再进行二次批阅时,只需浏览一下,重点放在学生出错原因的分析上。这样,教师成为学生作业自批后的评判者与点拨者,学生自批一旦获得教师的肯定与赞许时,学习的信心与动机将会得到强化。若有出入时,学生心理上将会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其进一步反思、反省。

4、“成果展示”作业评价---趣味型作业

对于有化学日记、手抄报、课外观察、调查等趣味型作业,往往采用“成果展示”的作业评价方式,通过教师与同学们的给出的反馈,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并从中获得信心,也利于其他的学生从中发现自己缺少的,找到自己的优点,更好的完成其他的化学作业。

5、竞赛型作业---形成教师、小组、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对于化学概念、定律、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需要学生理解并且熟练掌握的知识,应充分利用学生渴望获胜的心理,组织适当的比赛形式,促使他们主动记忆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变被动为主动,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和尊重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激励好胜动机。 教师和学生既是参与者也是评价者,充分重视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形成教师、小组、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应激励学困生积极参与活动、侧重辅导学生正确使用化学语言。

实践型作业---重视学生体验、形成积极性评价

学习化学是为了服务于生活、生产,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现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家庭小实验、探究实验等实践型作业,由于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无论实验的成功与失败,分析实验的过程都是学生理解知识的绝佳机会。教师的评价应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即使最后没有得出所谓的“科学”结论,只要学生经历的活动过程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获得了实践的体验和经验,就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通过肯定其活动价值,促使学生养成动手、动脑学化学的习惯。

推荐第10篇:化学专业毕业生自我评价

或许外表给人的感觉是这个女孩有点文静,其实不然,生活上我比较乐观积极,热爱体育运动篮球、乒乓球,喜欢文学作品和看电影,喜欢涂鸦,能够和身边的同学朋友打成一片。大家说我看起来每天都充满热情和活力,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够慢慢成为一个有独立见解的人,所以当有想法时,我就会周密计划,然后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也给自己多增添一份经历。

虽然团支书的工作不轻松,但学习上我不敢松懈, 累了上课还是要坚持,一份手写实验报告有时就像一本《读者》那么厚,周末就泡图书馆,微格一站就是大半天,生活很充实。我一直告诉自己:凡事尽力而为!很幸运,大二没有落下学习,绩点专业第一,有幸获得校一等奖学金“优秀学生标兵”的殊荣。唯一遗憾的是我的科研半路被我抛弃,如果可以重来,我不会为其他的事情而放弃科研,其实那曾经是我的梦想啊!那就在实验室中圆自己的研究梦吧,每当我穿上那身白大褂——实验服,呈现给大家的是我的另一面:沉稳、严谨、细心。其实事无巨细,只要用心,都能得到历练!

第11篇:党海红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及评价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及评价

【摘要】有效的化学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教学。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评价也是化学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评价,能够获得大量系统、有效的反馈信息。化学教师据此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程序,以利于实现化学教学目标;学生可以据此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进度,进一步促进有效教学。

【关键词】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评价

现代化学教学不是无目标的信马由缰,应该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思路,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应该做到胸中有数,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要从传统走向现代,给课堂赋予更多的灵活性、生成性,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只有教师教得轻松,学生才会学得愉快;只有教学效率高、教学过程严谨,才有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气氛融洽。

有效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有所收获,同样能使教师的专业得到发展。此外,“有效教学”还体现在教师对各种教学策略的理性选择和灵活运用上,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境界,体现着教学主体对教学的执着追求和永恒超越。其意义是为现实教学产生动力、牵引和导向作用。它不同于肤浅的有效教学只着眼于教学的现实,也不同于一般的有效教学着眼于教学的背后,它的有效性着眼于教学的未来。在这一观点上,“有效教学”的内涵表现为积极倡导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并追求多元智力发展,也强调整合、弹性、参与等。

一、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针对化学课堂教学的特点,有效教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有效的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巧。一个选准切入点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一个缺乏质量和效度的问题,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例如: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专题知识时,可以设计:能源危机中,谁是我们的未来能源?让学生在以某种具体化学思想指导下的案例中进行探究。引导学生谈论他们熟悉的话题,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一定的反应,尽可能多的向学生提供各种机会,促进生生、师生间的交流。不轻易告诉学生答案和结论,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探讨、研究。在“问题情境”的思考过程中,形成化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有效的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化学实验通常具有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启迪思维、培育品德等功能。化学实验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它通过提出实验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的

解释等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反应原理,透过现象看清物质的性质,并且可以掌握化学学科特有的研究方法,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有效的实验要突出探索性,如:在学习Cl2的性质时,我们从Cl2的制备、收集、溶解性、氧化性、Cl-的检验主义进行探究,循序渐进,采取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3.借助直观教具,变抽象为形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有助于教师创设生动逼真的问题情景,提高全体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和空间。例如:讲解自来水的生产流程时,多媒体可以方便地将水泵取水、沉淀、过滤、曝气、消毒等流程用视频、动画、声音等媒体整和在一起,从而优化教学的呈现方式,给学生直观的认识和感受。

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积极参与智力活动和积极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建立终身学习态度的教学。

二、化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然而,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有无数个起点和无数个终点。只有每次的课堂学习都是建立在有效教学及评价的基础上,才能唤起学生后续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探究、延伸学习。化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是指:以一节化学课的教学为研究对象,以化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化学教学原则为依据,对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给予价值判

断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所以,化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发展性原则

有效教学评价具有导向、诊断、鉴定、改进、激励、监控等功能 。其中有效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应该是促进发展。把是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评价的根本标准是有效教学评价的一个基本原则。强调评价标准的选择不再单纯以学生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的内容、项目要综合化,既重视科学素养的发展评价,又要重视和促进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注重学生的未来发展。所以应克服单纯智力导向,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表现的评价不应排名次,而要采取个体内差异和非数量化的评价方法 。

2.和谐性原则

和谐性主要是指有效教学评价要关照生命的整体性 。有效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认知发展,同样也要关注人格的发展。而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其规律、特点与表现形式都是不相同的。因此,有效教学评价方法不能是一元的,而应该是多元的。而且整体大于部分,有效教学必须遵循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与和谐这一基本规律。有效教学评价不能仅仅是“教”的评价或者是“学”的评价,也不能仅仅是“人”的评价或“物”的评价,要兼顾系统的各种因素,或是主要因素。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人员、教育专家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交流评价模式,以体现和谐性。

3.激励性原则

学生的活动总是有一定的动机作为内部动力的,化学课堂教学评价要以激励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例如探索几种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时,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最后让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古人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愤”。化学课堂有效教学必须尽力诱发学生的积极动机,增强学生前进的信心。

4.开放性原则

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开放性特征,这里的开放性指的是内容的开放、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开放抑或是答案的开放。例如在探索原电池形成条件的学习中,鼓励学生设计出很多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生日卡片、水果、废电池等组成原电池。这样的解决方法不具有唯一性,它能够克服学生的从众心态,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进行思考,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5.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不仅要评价教学结果,也要评价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理解以及应用,还要评价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活动等几个方面[5]。由于化学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因此它决定了化学教学评价要实施多样性的评价方案。过去只重视认知目标的评价是不科学的,有效的教学评价要从课堂的实际出发,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课堂教学。目前教学目标分类法是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所以教学评价应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才具有全面性。

总而言之,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转化过程,是师生在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尊重教学活动双主体的成长与发展,在实现合理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而进行的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学。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评价原则的确定取决于评价的目的,依据不同的课堂评价目的必然会采用不同的评价原则,对于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评价,在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到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化学教学的特点,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化学课堂有效教学及评价更具针对性。

第12篇:九年级化学教学

为了我的教学梦

2012--2013学年我担任的是九年级

一、

二、

三、四四个班的

化学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我把加强实验教学

作为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实验,根

据需要恰当进行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

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

识,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化学的

兴趣,逐步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

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具体特

点,进行分层教学。在备课方面,我注意钻研教材,钻研教法,翻阅

大量的相关资料,努力把课备好、背精。在教学过程中,把新课改理

念运用到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和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

小组,让学生有表白自己看法和观点的空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

析能力、表达交流和合作能力。我还注意恰当利用评价进行教学反馈

与调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辅导学生方面,我注意单独辅导,

和学生面对面交流。这样,容易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迅速提高成绩。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让学生在自主探索、

实践、合作交流、快乐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

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 的学生,这就是我的教学梦。

2013年7月

第13篇:化学教学感悟

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高栋

谈不上有什么经验,要说感受可能会有一些。按我的理解,数学课的有效教学就是让学生听懂,学会,做对。

首先,老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为“预设”打好基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形式,每一位老师都要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内容和考点,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样才能体会教材,备出高质量的教学教案。

其次,变“教案”为“学案”。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配合。离开了“学”,再精心的“设计”也没有意义,教师要充分考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即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一种有准备、有意识的准备,灵活教学。

有效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中,依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面对各种情况,教师要做好倾听者、提升者的,能跟学生更好的交流是关键。在课堂上,要扮演老师的角色,课下又会是很好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走入学生的内心,让他们更好的来接受知识,从而来改变提升自己。

有效的教学不仅在老师这边要这样,学生的配合更是有效教学的一个保证。学生九年级才开始接触化学,一年的时间内要学的都是化学中基础的部分,知识点比较零散分散,所以很多学生都会觉得化学像文科一样需要很多记忆,确实,很多最基础的东西需要学生先记住,但更多的东西需要学生多理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做不到这一点的学生也可以在记忆的基础上去理解,也就是先记忆再理解,只有这样,在学生的配合下,教学才能是更有效的。

就我感觉,化学这门学科我们不去谈它的难与易,更确切的定义为它是一门容易学会的学科,它涉及的大部分知识都跟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生活常识息息相关,学生学习过程中,多联系生活,把学习化学当做常识知识科普知识来学,提升其趣味性,了解化学物质给生活中带来的便利及危害,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多练习做做实验,这样更能感受化学的魅力所在,这也是学化学实际的意义所在。

第14篇:化学教学设计

化学教学设计的定义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的过程。现代教学设计突出以学生为本,重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和研究,依据学生化学学习规律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努力构建能促进学生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习成为一种自主建构的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简言之,“教学设计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而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所作的系统化安排”。由此可见,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在对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各种要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合理规划的活动过程。它应当包括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内容的选择、课堂实施的调控策略、学习过程、结果的评定及课后反思等。也就是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所进行的系统策划。

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一解决怎样教的问题。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

1.2教学设计的作用及重要性

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向教学技术转化的桥梁。首先,教学设计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在对有关教育教学、学生学习、能力与品德的本性以及学习规律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教学设计的灵魂,也是衡量某种教学设计效能的尺度。教学理论作为改进教学工作的原理或原则,只有通过周密而详细的设计,才能转化为方法或技术。其次,教学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必须与学校实际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来,而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正是通过教学设计来实现的。

2.“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

2 .1 “以学生为本”基本理念的涵义

“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是中央根据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出的一个重要执政理念,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长远的指导方针,也是我们实际工作中必须落实的重要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同样指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学生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以学生为本”,简单地说,包括二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第二层含义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中“以学生的学为本”是基础和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归宿和目的。学生是自身发展的直接动,中学化学教育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评价,从而形成自主发展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能力。 “以学生为本”

的教学就是把学生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全面发展。

(1) 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发展观念。

传统的教育往往把学生定位在被教育的对象,学生被普遍当作教师传授知识的瓶颈,把“学生发展”仅仅置于各种考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增加与熟练的程度中,学生变成了学校考试的工具。这种应试教育的手段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这种专注于工具价值的发展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内在的、自然的本体价值的实现。大家知道,学生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是内在地统一于其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之中的。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几乎任何人都认为学生是人,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却这涉及一个如何看待人的问题。这次课程改革无疑给我们教师树立了新的学生发展观。第一,由于学生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不成熟,在学校的环境条件下,学生必然具有“被决定”的一面。因此,新课程必须具有必要的统一性、规范性,这一点在课程标准中得到了体现。第二,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在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蕴藏着重要的人力资源,而且为了充分发挥课程在学生全面发展上的作用,这次课程改革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学生发展观,即除了在课程结构、教学过程、课程评价方面作了调整之外,还强调各科的课程标准都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因此,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

(2)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学为本位。

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而学校往往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技能培养。知识之所以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知识已经成为了学生深造与就业的敲门砖。因而在学校里,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学校教育必然会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因此,这次课程改革坚持了实践的观点,并吸纳当代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复杂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认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这次课程改革要求在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3) 改变以教材为本的教学方法,建立“学生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往教学组织的过程通常是:熟悉教材标准与要求(有时是考试标准与考试要求)→确定授课目的→制定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反馈评价。其教学的出发点(逻辑起点)是教材,教学的组织过程是由教师在这一出发点上演绎出来的,固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强调“因材施教”、“备课要备两头”(备教材与学生),但实际上教师大部分是立足于教材规定的要求,想方设法“启发”“诱导”学生去适应教材的规定。学生只是在教师考虑教学策略时,作为授课对象被思考。其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学生总是处在被动的适应中学习,抑制了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为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不匹配,远离了学生的

实际生活。因此,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这一模式,建立以“学生本位”的教学模式。“学生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当是:教学材料—学生背景→学生发展问题→教学目的→制定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反馈评价。

2.2 “以学生为本”设计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2.2.1 “以学生为本”教学设计基本理念的涵义

以学生为本的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新课程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构建设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的特征表现在:

第一,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第二,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究化学世界,是一自主过程。

以学生为本化学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的价值观上,它倡导“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始端,又是教学过程的终端,始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从教学的伦理观上,它要求“高度尊重学生”,把其看成是教育的本质和原则,看作是实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从教学的行为观上,它主张“全面依靠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设计不是为“教”而进行的设计,是一种真正地为被教育者的“学”而设计。

2.2.2 “以学生为本” 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1)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优化课堂结构,创造学生自主学习条件,建立主体性化学教学模式,避免教师“一言堂”, 激发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提高化学课堂学习的吸收率。鼓励和发动学生向老师大胆提问,对于胆小、腼腆的学生,任课教师应主动接近他们,给他们壮胆,打消顾虑;其次对于那些经常主动地提问的学生给予全班公开表扬,给他们的平时成绩加分奖励,对于从不提问的学生,给予善意的批评和鼓励。

①问题启发式: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探寻。

②学导式: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释疑解惑。

③反馈式:注重反馈,逐步强化。

(2)重视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

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直接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对老师按课堂预设进行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起着十分有效的导向作用。注意设计问题的层次性,启发性,注意适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鼓励性评价。

(3)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的主体性发挥,是主体性教学的关键所在。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和科学探究精神,是化学教师教书育人、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①变一般“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②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师生共做实验,或让学生实验表演,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实验中来。 ③改进实验方法,变更易找材料,将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分组实验,增加学生动手动脑 的机会。

④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创意化学实验设计活动。

(4)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 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能创造性地学, 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具体而言:

①强化第一印象,上好序言课。

②重视课题引入、创设化学情境。

③把握好教学内容是发展兴趣的关键。

④通过不断设疑求思发展学习兴趣。

⑤重视学习成果的反馈,激励学生进步。

⑥激发学科情感,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

(5)注重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要精心创设学习情境,积极提供学习资源;要学会微笑、弯腰、倾听、点头和夸奖,想方设法保护学生萌发的勇气,为学生营造一个友好民主、安全祥和、充满活力、心情愉悦的心理环境;要鼓励和指导学生质疑问难、真诚交流或发表不同见解;要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灵活调整教学设计。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6)利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恰当地运用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扩大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空气》这节教学中,除了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有关空气污染的画面及文字材料供学生阅读、讨论外,还可以布置了这样一道课后作业:“从网上收集我国治理空气污染情况的信息,供下节课与同学们交流。”这种作业,既可以让学生熟悉网上学习的方式,又可以培养起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的社会责任感,相信它的作用绝不是过去那种做几道填空题、选择题的书面作业可以比拟的,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以学生为本化学教学,既继承了传统化学教学的精髓,又突出了学生学习主体的能动参与,强调教学合一及教学信息的双向传递。这样,主体能动,自觉性和创造性得到尽可能的发挥,必然地促教学内容更好地向学生学习成果转化,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真正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第15篇:化学教学反思

化学教学反思

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

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化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择空间。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挖掘各自的潜能,制订各自的化学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化学课程模块;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对学生选择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

2、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化学课程是由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化学

1、化学2课程模块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注重整体性,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讲解时应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紧密联系学生己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与知识,尽可能通过化学实验或引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模型、图表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喷泉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

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4、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觉得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尤为重要,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实验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并发展学生喜欢化、赞赏化学的个性。所以,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多开展一些有趣的小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化学实验的教学和活动形式必须更多样和多元化,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除上述之外,我觉得还可以发挥活动课和化学史教育的作用。开展课外化学实验和家庭化学实验活动,都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5、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第16篇:化学教学论

以德为主

1在任何一种有组织的教育中,四种“知识支柱”是 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2 课程是为学生有目的的学习而设计的内容,他与教学的起点(课程目标)教学的过程(课程观念 课程内容 教科书)和教学结果(课程评价)密切相连,课程实施就是将预期的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化学课程是为实现化学教育目标所设计的全部内容。

3 公众的科学素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二是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三是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了解。公众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一是理解科学本身;二是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4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要素以及要素之间形成的关系,是国家教育意志,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的载体,课程结构的革新与实践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础和前提。

5新的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构成。必修课程模块有2个,化学1,化学2;选修课程模块有6个。每个模块2学分,学生高中阶段最低必须修满6学分。

6 高中化学课程总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7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特点

·构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

·确立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人文性

·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倡导多样性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积极开展和利用课程资源,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采用学分管理模式,兼顾各类学生的需要

建议理工类修至8个学分,化学类修至12个学分。 8 教材概念和形式(什么是教材呈现的形式)

在传统观念中,化学教材就是学生学习的化学课本,即教科书,教科书是唯一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源泉和主宰。现代观念认为,电子的,纸质的,视听的学习材料均可称为教材。 9 栏目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名实相副 整体自洽 数量适当 便与运用 10 化学教学设计的逻辑发展

教学设计经历了设计意识由朦胧到清晰,理念由自发到自觉,操作由经验到规范的发展过程。根据其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可以把教学设计划分为四种不同的水平。

1直感设计——设计者通常是教师,主要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或者直观感觉来进行的教学设计。(设计质量较差,实践效果没有保证)

2经验设计——设计者通常是教师,以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为主要依据,以过去教学的经历为模板进行的设计。(设计效果受设计者已有经验和概括水平的影响,教学效果难以稳步发展)

3试验(辅助)设计——设计者先根据某些理论或假说进行验证性教学试验,然后在总结试验情况,形成实践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设计。(设计质量有所保证,加快了经验的积累过程,也对理性认识起到了检验,修正,完善,发展的作用,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成熟)

4系统设计——依据比较完备的教育理论,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的教学设计。(系统教学设计使教学设计提升到行的层次,代表了当今教学设计的最高水平)

试验(辅助)设计的系统设计都属于现代教学设计。

11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中,首先需要树立的新理念

1 化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人为主旨

2化学教育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 化学教学活动是化学教学系统运用过程中,施教主体,学习主体分别作用于其他要素,以及两主体双向互动所采取的有意识行为的总称。化学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施教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和构建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

13 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层次

设计准备

1 学习,研究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主张,结合化学教学实际进行选择,整合,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

2调查,研究学习主体。

3了解,研究教学任务。

4研究并掌握教学内容。

5 调查,研究教学条件和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设计教学目标

1 制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重要的和必要的

2制定教学目标是, 还要注意教学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各教学要点的教学目标不一定都要达到最高层次。

3 要注意各类教学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把它们组织成协调,和谐,自然的教学目标体系。

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学策略的形成需要逻辑思维参与,但它不只是逻辑思维的结果,常常还需要进行创造性思维。

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教学活动的情境设计。

设计教学媒体

化学教学媒体是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用于负载化学教育信息,传递化学教育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通常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两大类。

设计整合,运用和反馈环节

设计总成与编制方案

14 教学语言的基本提点和要求

1遵守语言,逻辑规律

化学教学语言应该准确,鲜明,生动。 书面语言规范,严谨,详略得当。口头语言简短

2 适应教育教学要求。 讲课语言声音清晰洪亮,流利,发音标准,语速适当, 善于运用实验,板书, 声情并茂,有感染力。

3符合化学学科特点。正确地应用化学术语,确切的表达化学概念和命题。 15 板书的内容,要求,注意事项

内容:课题名称

授课提纲,

教学要点和难点

补充材料和其他内容

要求:要有计划,准确,简洁,富有启发性,示范性和艺术性,能对学生有较大的帮助。

考虑板书的形式的版面设计

16 化学教学媒体

17探究式教学的构成要素

18 学习方法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识取向。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 19 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策略

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

联系—预测策略

20 教师的素质有哪些结合经验谈谈

21化学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

1化学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

化学教师必须具备系统,扎实,广博二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实施注意知识的更新和发展,只有如此才能胜任化学教学工作。

2化学教师的试验教学能力

化学教学能力包括进行演示实验教学,设计和改进化学试验的能力及指导学生实验的能力。

22教师进行反思的意义(理解)

第17篇: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君山区良心堡镇中学

本学年来,我担任了初三19

1、192三个班的教学任务,为了能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二、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三、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今年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比如化学素质教育系列材料对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四、加强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研讨。

怎么样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本学年我们学科经常组织集体备课,统一学案,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和研讨。

五、加强实验教学,增加探究性和研究性实验。

在初中,由于受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限制,通过简单现象来验证结果、对于过程和方法照方抓药的验证性实验过多,没有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改进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索、研究性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及复习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因而这一部分相对得分较高。

六、进行了反转课堂教学模式尝试,建立了化学学习QQ群,多了一种学习方式供学生选择。

七、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教学,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要经常调整教学的进度和知识的难度。比如在本学期发现学生的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不强和重点率偏低。我们加大了基础知识的过关训练,没有上下册的内容,在练习中加强考点的渗透,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效果比较明显。我们反思一学期来的教育教学的得与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值得反思的问题有:

①对探究实验的考查怎样体现与新课标教材素材的有机的结合?

②初三化学教师面对四个教学班180余个学生,化学教学与学生心理辅导如何协调同步进行?

③下学期复习备考期间如何提高有效性和针对性?

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如何具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2017年1月

第18篇:化学教学网络资源

化学教学网络资源

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出现及其迅猛发展,使当今世界跨入了真正的信息时代,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在这个信息的海洋中,人们能够以空前速度在网上索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和知识。网上的化学资源具有分布广泛、数量巨大、互动性强、更新快等特点,已经成为化学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

1.互联网上化学教学资源的类别

互联网上的化学教学资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别: (1)化学教学参考资料

化学教学参考资料包括化学史、化学与社会、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科技、化学与生活、趣味化学、化学游戏、化学谜语、化学练习题、测试题及其参考答案和其他资料等。

(2)化学软件、化学教学课件素材

网上有丰富的化学课件和课件素材,其中课件可以直接或者根据需要稍作修改后在课堂上使用;课件素材则需要按照一定的意图设计成课件之后才能用于课堂教学。此外,网上还可以下载一些化学软件。

(3)化学教研活动信息

这些资源反映开展化学教研活动的情况,提供学习、考察和交流的线索。

(4)化学教学优秀教案

互联网上提供有大量的教案实例,可为教师备课提供参考。 (5)化学教育论坛

登载行内和行外人士的文章或意见,是社会各界(包括教育界)交流化学教育教学观点和思想的场所。

(6)化学图书、杂志、期刊、报纸

互联网上提供了很多有关化学专业的站点,用户可以很方便地访问查阅自己需要的化学资料和文献。此外,在Internet上出版化学杂志(E-journals and E-publishing)已经成为互联网上化学资源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2.化学资源的获取方法 (1)使用通用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是一种搜索工具,它的主要任务是在Internet中主动搜索其他网站的信息并对其自动索引,其索引内容存储在可供查询的大型数据库中。当用户利用搜索引擎查询信息时,它会提供包含该信息的相关网址及相应的链接。

常用的搜索引擎一般具有分类主题查寻和关键词查寻两种功能。前者是将搜索引擎收录的网址、文件,依据其内容、动态归档,点击分类名称,查看不同类的网址,也可以点击各网址上的标题,进入相应的网页去浏览更详细的信息;后者搜寻到的网页不是很多,但通过关键词可以查寻到更多更准确的信息,可以在输入框里填写关键词,然后提交查寻,这时系统将显示出检索到的与它们相关的网址、主页和简要信息。

常用的英文搜索引擎有: Yahoo! (http://www.daodoc.com) ChIN(International Chemical Information Network)是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计算机化学开放实验室建立和维护的Internet重要化学化工资源的导航系统。

② 北京大学化学信息导航(网址:http://cheminfo.pku.edu.cn) 由北京大学化学信息中心设计维护,主要内容有北大化学论坛、化学软件、化学信息导航等,并提供国内化学院系、实验室及科研机构的链接,内容丰富。

第19篇:化学教学论

化学课程的含义(掌握)

a.化学课程是为了实现化学教育目标所设计的全部内容(刘知新,化学教学论)

b.化学课程是指学生通过与化学教学有关的有目的的活动所主动获得的全部经验。(郑长龙,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掌握)

1.学科课程是指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所组成的课程。重视学科的系统性,重视间接经验的学习是学科课程的重要特征。

2.活动课程是指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主动获得,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各种经历、体验、感受和感悟,是活动课程的重要特征。

3.“学科”与“活动”不是对立的。学科课程中包涵着学生的观察、调查、实验、讨论等大量的活动,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离不开学科的思想和原理的应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本理念(掌握)

(1).让每个学生以轻松的心情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2).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发展。

(3)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4)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 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5) 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 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 (6)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 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 “三层次”高中化学新课程

学习领域 科目

模块

“三阶段

义务教育→高中必修→高中选修”

目标:提高科学素养

化学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记)

自然科学方法论 (记) 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理论。自然科学方法的基本步骤:

(1)观察 (2)实验 (3)实验条件控制 (4)测定 (5)数据处理 (6)分类 7)科学抽象 (8)建立思考模型

(9)提出假说

(10)验证假说

(11)得出结论 实际应用

(ppt) 中学化学教学的特征(掌握)

(1)以化学实验为基础

(2)以化学用语为工具

思考: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哪些教学活动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特征? 教学原则体系

具体层次原则(掌握、理解)

(1)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的原则; (2) 归纳共性与分析特征相结合的原则; (3)形式训练与情境思维相结合原则;

(4)年龄特征与化学语言相适应原则。 教学设计的两项任务(aignment) 一是通过特殊的认知活动形成具体的教学理念(point views) 二是通过技术设计把具体的教学理念转变、物化成教学工作方案(project)。 现代化学教学的理念(掌握)

(1)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人为主旨

(2)化学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化学教学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注意跟其他学科相联系

(4)要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重要位置,既要注重学习结果,也要重视学习过程。 (5)要努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增长发展潜力 (6)教学评价要帮助学生增强发展的信心,追求更好的发展 简述新课程提倡的新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的功能

指导化学教学内容与化学教学方法的选择。 为化学教学过程提供依据。 为化学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指引学生化学学习。

化学教学目标既是化学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重点)

教材内容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依据 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照顾到学生、学校条件等因素

制定教学目标的最直接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依据是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

准备工作:分析课程标准;阅读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基础 确定教学目标的深广度

准备工作:考虑教师自身特点、教学资源情况,初步设想教学活动处理情况; 确定教学目标的维度 陈述教学目标

后续工作:根据教学效果更正教学目标 你觉得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有什么关系? 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

课程内容是确定教学内容的最重要依据,它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了最基本的范围; ·教科书内容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但不是惟一来源; ·教学内容的选择,还应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 ·教学条件也是影响教学内容选择的重要因素。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内容的容量、深度和广度要恰当,重难点要突出。

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

 按照学习者获取信息的来源,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 按照学习者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来划分,可分为被动学习(让我学)和主动学习(我要学) 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自学汇报) 常见的化学学习活动

(1按照学习过程。学生的化学学习也是一种学习,也要运用一般学习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学习活动。

这些学习活动主要有:预习、听课、记笔记、回答问题、练习、复习、做作业、考试等。

(2)按照认识过程

·收集资料和事实阶段的活动——观察、实验、调查、查阅。

·整理资料和事实阶段的活动——表格化、线图化、符号化(化学用语化)。

·得出规律和结论阶段的活动——科学抽象(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建立模型、提出假说和验证假说。 (3)按照完成活动的方式。

根据完成活动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将化学教学中的学习活动分为实验类活动、调查类活动和交流类活动。

常见的三种 化学教学方式

注入式

启发式

探究式 化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

化学学习活动的引发→化学学习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化学学习活动的总结与评价

化学教学行为的类型

语言行为

讲授

提问

讨论等操作指导 直观行为:展示

演示

播放

板演

指导行为:阅读指导

讨论指导

练习指导

新课程中科学探究内容的构成

科学探究(1)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2)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3)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探究式教学的基本阶段(应用)

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引发→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引导→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总结与评价 化学实验的过程

准备阶段

科学性原则

绿色化原则

可行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

简约型原则 实验方案的优选标准

效果明显

绿色化,操作安全

装置简单

易操作、用药少

步骤少、时间短 化学实验的新变化——化学实验及其教学改革 化学实验内容的变化

(1)注重化学实验的生活化

(2) 注重化学实验的趣味化

化学实验设计的变化

(1)注重化学实验的探究化

(2)注重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化学实验陈述的变化

(1)以人性化的实验探究情景导入实验

(2)以人性化的称谓陈述实验内容 教学情境的呈现手段 利用语言呈现教学情境素材

利用化学实验呈现教学情境素材

利用实物、模型、标本、图片等来呈现教学境景

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情境素材

提问的目的 在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有计划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的学习动机。(提携思路)

提问过程是提示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通过矛盾的解决,使学生逐步认识事物,抓住问题的本质。(引领学习过程)

问题的设计一般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它可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旧知识,并把新知识联系起来,系统地掌握知识。

通过提问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中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对化学教师来说,能及时了解学生情况,获得调控教学进程的反馈信息。

提问技能的构成要素

(1)引入提问 (2)提出问题:陈述问题,提示说明

(3) 停顿

(4) 分布 (5) 探查指引(6)反应评价 讨论法的核心技能

提问

倾听

回应

教师可采取多种回应方式

表述观点

沉默

辅助性的身体语言

肯定、鼓励

互动 关于肯定、鼓励:要有新意、有实际内容

互动回应的几点做法:(1)老师向学生提出质疑,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

(2)让其他的学生回应刚刚讲述的观点进行生生之间的互动 沉默,等待其他学生回应 化学课堂学生行为参与的基本形式

师生谈话

分组讨论

实践活动

独立探究

板书的作用

 脉络清晰、明快醒目的板书,不但可以突出知识的重点,还可以使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清楚地把握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 对比较抽象的知识,对一些化学反应的规律、化学概念和原理的分析,教师配合板书进行说明,就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同时也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 精心设计的板书能给学生美的享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帮助学生书记教学的程序和内容。  通过教学板书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书写和运用化学用语、绘图和解题格式的示范 板书的功能(记)

 一是配合讲解陈述,向学生提供学习内容的视觉通道的信息,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化;  二是提供学习内容的要点和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  三是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路,为识记、保持、再现学习内容提供线索;  四是为师生将注意力集中于共同内容提供了现实载体。

 五是可以随时将师生、生生交往产生的素材转化为全体同学共同关注的学习内容。 板书的形式(教材)

 提纲式

图解式

表格式

网络式

综合式 说课堂教学程序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2、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3、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

4、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5、说明板书设计。

说课和教案、说课与上课之间的关系

从目的上讲“说课”和“教案”都是为了上好一堂课,“说课”和“教案”都要求教师要掌握和吃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都要求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和目的,并根据教材内容,安排正确的传授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从内容上讲“说课”和“教案”都离不开教材,但它们的侧重点是截然不同的,“教案”侧重于对某一 教学目标实施过程的安排和某种教学手段的实现,而“说课”则侧重于对某一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施的理论依据的说明,“说课”要求教师能理论联系实际,从理论上阐述对某一教学目标安排的理由。

“说课”与“上课”也有许多不同点,“上课”是对教案的实施,对象是学生,是教师在课堂上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教师根据备课的结果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实践过程。而“说课”的对象往往是同行教师、教研员或上级领导,是对经备课后写成的说课稿的实施。“说课”是同行互相进行学习的教学活动,它侧重于理论的阐述,主要说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来“上课”就行了。

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课程的开发者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反思的意义体现在:

1、反思有利于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

2、反思有助于教师的自知和自我理解

3、反思能有效促进教师决策能力的发展

1、反思的过程:确定关注的内容——观察与分析——建立理论假设,解释情景——实际验证。

2、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1)写教学日志(2)观摩与交流(3)专题研究 (4)再现反思(5)行动研究 教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选定课题

查阅文献

研究设计

收集资料

分析资料

撰写论文 教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

实验法

文献分析法 思考: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

思考:分科课程与学科课程是什么关系? 综合课程是学科课程吗?

第20篇:化学教学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

教学是一个塑造人类灵魂的过程,教学工作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下一代人的成长,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所以我们要以“三个面向”为政治导向,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时代,并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超越时代,真正能够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去实践“三个代表”,去做学生的贴心人,积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去,将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争取将教学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我们的学生状况

本期我所任教的几个班级中,112班学生相对基础较好一些,学生的学习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习惯,班级学风较为浓厚,大多数学生都有很强的上进心和学习积极性,有极强的求知欲,这就为本期的教学提供了较好的教学素材,也对老师的教学工作提出较高的要求;但相对来说,113却是全校里较差的一个班,有的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有的是因为在生理上有一定的不足,而导致这些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这就给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对于不同这样差距比较大的学生,我们只能因材施教,对寄宿班和普通班做不同层次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各取所需,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又能轻松适应较园生活,做到真以人为本。

教材分析

九年级的化学教材为新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其中上册为本期的教学内容,它由七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将学生带入化学的殿堂,从而很自然地接受这门新的课程,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首先从学生最熟悉的物质空气着手,研究了空气的组成,学习了空气中与人生命息息相关的一种气体——氧气,并探究了氧气的实验与工业制法。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从水的组成,导入到微观世界,了解了分子和原子,为使书本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又对水的净化与水资源的保护进行了分析。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这一单元抽象地向学生介绍了物质的微观构成,使学生学会去理解物质是怎样构成的,为今后的探究打下基础。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这一单元让学生懂得物质不生不灭的道理,学会写化学方程式,并初步引入了化学计算。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碳元素组成的一些物质着手,对形成物质最多的一种元素进行学习,并探究了二氧化碳的制取。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从燃烧的现象开始,去探究燃烧的条件,同时得出灭火的方法。让学生从身边去发现化学知识,了解燃料的种类以及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学习方法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注重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要使得学生能在实验中用探究的方法去学习,领会知识的内涵,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学会去发明创造。

教学目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领域内的探索成果关系到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初中化学的教育,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变化规律,加强学习化学深层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锻炼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与理解能力,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做到学一行,精一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课时安排

走进化学世界 5小时

我们周围的空气 6小时

自然界的水 7小时

物质构成的奥秘 8小时

化学方程式 6小时

碳和碳和氧化物 6小时

www.daodoc.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燃料及其利用 5小时

复习5小时

计算机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政治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地理教学工作计划范文2010—2011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教改教学工作计划三年级语文级段教学工作计划【返回 教学工作计划 栏目列表】

化学教学评价范文
《化学教学评价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