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教育研究设计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02 21:02:2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育研究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导入的研究 ——立项论证报告

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906 武冉 2009300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脱离了孩子的母语,使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难度。而且由于是小学生,缺少了一定的家庭英语教育,更别说家庭英语氛围了,而每个星期就只有三节英语课,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上课的四十分钟,其中导入环节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而巧妙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程序之中。它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始,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效果。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发现有部分课堂中的导入部分流于形式,不论新授什么知识,导入都是一成不变的“How are you?What’s this?What date is it today? „”等等,缺乏新意,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是特意设计了一个导入环节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是与本课的新授内容毫无关系,从而失去的导入的意义。针对这些现状,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反用于实践教学,希望能总结出一套简单实用的导入方法,既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水到渠成的引出新授知识,完成无断点的紧密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研究目标

1.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和每节课相关话题的兴趣,扩展学生对相关话题的词汇量,加深对文化背景的了解。

2.为下一环节和整堂课做好铺垫,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3.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

1.现阶段课堂导入的基本状况。

2.课堂导入的途径、内容、方法的探索。

3.课堂导入的推广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为本课题组老师及所在班级的学生既小学一到六年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制定出研究方案,在实验过程中,针对发现的实际问题,实施行动研究,及时改进计划和方法,完善研究目标体系及行动方案,修改、补充、调整研究方案,以获得更真实、科学、有效的材料和数据,使成果更具实效性。即边研究、边行动、边反思、边实践、边总结。

2.观察法

根据要求对

一、

二、

三、

四、

五、六年级学生教育教学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并对材料进行分析,为后面的教学探究做铺垫,也为导入教学提供素材,进行反思。

3.文献法

参阅相关书籍材料,《英语教学法》、《英语新课标》等书籍,从专家学者的文章中采集英语导入教学方法。

三、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一)研究能力保证:

1、课题主持人具备该课题研究所必须具备的理论水平和组织能力:课题主持人曾参与过市级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这些课题都已顺利结题。且课题主持人作为英语兼职教研员,便于联系和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各项活动。

2、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科研力量强:参与课题研究的实验教师都是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和教科研的青年教师,他们既具有小学英语导入教育的经验,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并参与了省、市新课程的培训。他们肯学,肯于钻研,教育、教学的业务素质都较高,完全有能力胜任课题研究。

(二)研究时间保证:徐州市教育局这些年来,一直倡导减负增效,学校英语组为落实此项政策已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为该课题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实践基础;且我们早就在酝酿该课题,为该课题的申报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所以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申报的课题得以通过,就能马上投入研究,确保各阶段研究任务的完成,在规定时间内实现既定的研究目标。

资料设备:图书馆、网络

研究手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具体手段如下:①资料文献法②行动研究法③观察法

四、研究计划

研究时间三年[2014年6月—2017年6月]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第一阶段(2014.6~2014.9)

A.收集信息;

B.论证研究方案;

C.申报课题;

D.成立课题研究组。

第二阶段(2014.10~2015.1)

A.拟订调查问卷方案;

B.准备调查材料,实施调查;

C.收集 整理 统计 分析 调查材料和结果

D.撰写调查报告

E.初步总结前阶段的研究工作,请专家指导。

第三阶段 (2015.2~2017.3)

A.实施实验;探索对策,落实实验对象

B.根据方案,实施实验;

C.收集 整理 处理实验数据和资料

D.总结实验结果,撰写英语导入教学的方法和各种课型运用情况分析论文等。形成阶段性成果。

第四阶段 (2017.4~2017.6)

A.总结研究成果

B.修改总体研究报告

C.申请课题鉴定、验收、准备相关材料。

2、最终研究目标

(1)预计成果形式

1 课题的研究报告

2教师的专题论文集

3课堂导入教学活动特色设计方案集

4个案分析汇编

(2)最终研究成果形式

A.技术型成果

探索出初中英语导入教学的具体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得积极性,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B.理论型成果

撰写教学论文,争取能将教学论文出版。

推荐第2篇:教育研究

1、【开放性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策略】( 中国校外教育期刊)[摘 要]:教学中,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需学生主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作业,有利于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且有利于学生个性化、自主化的发展。【小学英语开放性作业的设计】(教育科研论坛)英语作业是小学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它对于巩固课堂教学、检验学习效果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 ,其作用更加明显。教学中 ,我努力尝试开放性的小学英语作业设计 ,使英语作业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开放性作业的原则。开放性作业的类型。(举例说明)【小学英语开放性作业设计多维探索。】(考试周刊)曾几何时,很多的教师认为给学生布置作业是巩固和消化知识的有效形式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教师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围绕练习册中的笔头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拘于书本、囿于室内的传统的作业形式,限制了学生的活动空间,不利于学生扩展知识视野和发展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作业形式,特别要尝试设计开放性的英语作业,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素质。【注重开放性 ,赋予作业新生命 ——小学英语开放性作业设计的研究】(小学教学设计)

一、注重学生心理 ,设计趣味型作业

二、根据学生差异 ,设计自主型作业根据学生特长 ,设计个性型作业

四、根据学生生活 ,设体验型作业

五、根据所学教材 ,设计课题型作业。

3、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模拟人们在社会!学校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活动\"把语言教学与学习者在今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应用结合起来#任务型语言教学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做的事情细分为若干非常具体的$任务%\"并把培养学生具备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任务型教学途径%下的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种类&一!实践类的作业$任务型教学途径%的倡导者认为\"掌握语言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做事情’当学生积极地参与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尝试时\"语言也被掌握了’ 当学习者所进行的任务使他们当前的语言能力发挥至极点时\"习作也扩展到最佳状态’ $采访%!$写观察记录%!$做调查%等作业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精髓’如在学习完一课后\"可设计这么一份作业&校运会就要开始了\"了解一下其他班的同学们在校运会上的报名情况\"以便$知己知彼%\"争创佳绩’可设计一份采访记录表\"要求学生用英语记录被采访对象的姓名及要参赛的项目名称’要求每人至少采访五个同学\"并在小组交流\"最后统计出结果在全班进行汇报’由于老师设计的这类作业\"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真实的交际\"学生的兴趣被真实大大调动了起来\"同时还与其他同学沟通了感情\"学习了人际交往*培养了观察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热爱家乡等积极的情感’二!创新类的作业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倡导者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习更有效’因此\"教师除了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设计各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创造性能力外\"还应在作业设计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把学习过的词汇!语法结构等重新组合\"来表达以前没有表达过的意思’ (新标准英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歌曲!诗歌!韵律诗!故事等’ 老师课后除了布置读背!表演类的作业外\"还可以设计如$歌词新作%!$小诗新创%!$故事新编%等作业’ 如学了4 5#, 067’ $\"& $%)80&$这首歌后\"老师布置&同学们能自己试着写出新的歌词吗3老师可利用早读!活动课的时间开一个$老歌新唱%演唱会\"学生利用学过的或自学的乐器名称\"编出一首又一首新歌’课上学生边唱边演\"热情高涨’这类作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了创新能力!英语写作能力’一些平时英语学习比较落后的学生也能模仿着$写诗%了\"当他们看到自己创作的作品也能登上班级的$大雅之堂%\"自豪地笑了’ 自信心油然而生\"渐渐地喜欢上了英语’三!制作类的作业在$任务型教学途径%中\"老师经常设计让学生通过完成特定的事情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的$任务%\"让学生享受4 57, -( +$ +, 9,*6+1\"的乐趣’ 这种$任务%更可以延伸到课外’ 如学习完祈使句后\"就可布置学生为校园的各个场所设计英语警示牌的作业’ 学生需留心观察校园的各个角落\"设计出合适的警示牌’ 于是\" 校园的绿树上! 红花旁有了$2(,,$的提示’ 垃圾筒旁树立了? 的警示\"楼梯的转角有了的温馨提醒--又如制作生日!圣诞!新年贺卡\"写上你的真诚祝福’ 这些作业既可以让学生复习和强化所学知识\"变机械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情趣\"体现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四!完成小课题小课题在美国称为0%(@&5$’ 目前\"进行小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教学中作业布置的一个重要趋势’ (新标准英语)的(活动用书)中也有很多的小课题供老师选用’这些小课题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 也可以通过作业形式布置\"要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完成这一作业\"可延续二三天或一周’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完成(活动用书)中提供的小课题\"还可结合教材创造性地布置一些小课题让学生完成’ 如学习完AB C(-)6& D E,+$ F一课后\" 可布置学生完成B ? 学生可通过各种方式收集!查阅!整理资料\"得出结论’课上\"学生展示他们的小课题\"那是一张张手绘的中国地图\"地图上的山川!河流!湖泊!城市!古迹都用英语一一标注出来’ 这样\"在完成0%(@&5$的过程中\"学生深切地感知了祖国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山美水美*培养了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会探索问题的方法\"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完成$任务型教学途径%下的英语作业\"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他们有机会综合运用他们所学的语言\"在交流!展示作业的过程中\"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上\"心理压力降低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更浓了\"逐渐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收到

了很好的效果’ !

推荐第3篇:第七章 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第七章 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一、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

(一)教育问题、课题与选题

1、问题

问题:是客观事物之间的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问题成立必备的三要素:

明显差距:也就是当事人希望的状态和实际的状态之间有明显的差距;

足够重要:这个差距对当事人来说足够重要;

可以解决:相信想办法,这个差距是可以解决的。

要区分真问题与假问题、个别问题与普遍问题、感性问题与理性问题

教育科研课题包括:教育实践问题:教育理论问题。

2、什么是课题

课题:指从研究方向所指示的问题中确立的研究项目,即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或急待解决的重大事项。

教育科研课题:针对教育科学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依据研究目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而确立的研究项目。

课题名称应体现研究对象与范围,展示研究目的与意义。

3、选题

指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包括提出问题和和确定问题。

广义上:

确定研究的方向;

选择研究的问题。

(二)正确选题的重要意义

“有真正研究才能的学生要选一个合适的题目是不困难的,假如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曾注意到知识的空白或不一致的地方,或者没有形成自己的想法,那么作为一个研究工作者,他的前途是不大的。”

(三)课题的来源

1、从教育教学的前沿或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课题

教学理论、德育理论、学习理论问题。 如

教学个性化问题研究

巩固九年普及义务教育

2011版与2001版小学语文、数学课标的比较

学生IQ与EQ(情感智商)的培养;

小学生的理财能力的培养

城市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等。

2、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课题

(1)从教学目的和任务中发现课题。如学科教学中的能力培养问题、差生转化问题、个性特长问题、精讲多练问题、教学效率等;

(2)从调查中发现课题。如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教育教学的影响问题的研究,学习困难生心理研究等。

(3)从教育教学的疑点或困惑中提出课题。如课堂上学习积极性问题;成绩两极分化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研究性学习等。

(4)从教育报刊中发现课题。如学科教学的素质教育实施问题,教法改革与减轻学习负担问题等。

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如果说是由于课业负担重,可以分析负担的现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等等

(5)从班主任日常工作的实际问题提炼出课题。

班主任的批评艺术,班主任的职责与待遇研究等。

(6)从合作课题中确定个人承担的子课题。

(7)从研究者自身成功经验中提出课题。

如教育教学见习的经验总结问题;家教辅导中的心理辅导问题、学习方法指导问题、辅导教师的角色问题,等。

3、从以往文献信息研究中发现问题

(1)从学术空白中选题。

(2)从学术争鸣中选题

(3)沿着前人足迹选题

4、从与专业人员接触中发现问题

经常向同行专家请教

深造:读研(博)、访学、进修

参加有关的学术研究会、学术交流活动。

5、从教育科学研究规划中选取课题。

如何选择研究课题

(1)在矛盾冲突中发现现实问题

(2)在教学情境中捕捉即时问题

(3)在教学研讨中生成共性问题

(4)在理论学习中发现潜在问题

(5)在教学反思中提炼常规问题

(6)在生活细节中挖掘深层问题

(7)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自己的问题

二、教育研究课题选择的原则与评价标准

(一)选题前应注意的问题

1、必须初步查阅有关文献资料。

确定选题前,查出

前人已经做过哪些教育研究工作

取得哪些教育研究成果和经验

有哪些尚未完成需要继续研究的工作

初步查阅资料的目的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参考和借鉴前人的研究与结论;

扩大学术眼界。

2、要尽快地确定选题的方向。

3、必须了解我国教育界当前学术讨论的热点与重点。

如校长负责制、片面追求升学率、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等,各种不同的人都有些什么不同的看法,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4、考虑自己的学科专业与研究兴趣。

(二)选题的原则

需要性(价值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

可能性(可行性)原则

1、需要性原则:首要的基本原则

“需要性”,要面向教育实践、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选题必须考虑其研究价值。研究价值的标准:

方向性:要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发展方向;

针对性:针对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的不良倾向、薄弱环节和突出矛盾;

普遍性:成果的客观规律性和推广的普遍性。

2、科学性原则

选题要以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南,有

事实依据与理论依据;

符合科学原理和教育规律;

有科学价值:如填补空白、有新发现、引发争鸣等。

科学无禁区,但选题有约束。科学实践一再证明行不通的课题就不宜选。

3、创造性原则:研究的灵魂。

创造性:指选择的研究问题要有独创性和突破性。

课题创新的层次:

独创性:创立新的理论体系、教学流派和教学模式等。

再创性:将别人的研究课题加以组装、分解和改造后再生出的新课题;将已有的研究课题运用到新的领域、情境、学科等实践中,又在某方面有所创新。

自创性:对自己是前所末有的,对自我发展是有利的,不要求对社会对别人有什么创新价值。 

4、可能(行)性原则

可能性:指要根据实际具备的和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来选择研究问题,对预期完成问题的主观、客观条件尽可能充分地估计。

客观条件:必要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理论准备和科学上的可能性。

主观条件:研究者本人原有知识、能力、基础、经验、本职工作性质和环境、所掌握的材料以及对此课题的兴趣。

时机条件

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大和小的关系

二是难和易的矛盾

三、选题的策略与方法

(一)选题的策略

1、选择感兴趣的课题。

2、所学专业范围内选题以发挥优势;

3.尽可能选择与教学相关的课题

4、选择力所能及的课题。

直接选定小题目:如初中生精读课文的问题;小学生背诵语文课文的问题;中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等题目,就比较小些。

在大题目中选定小的论证题目。 

(二)课题发现、选择的方法

1、问题筛选

通过问题归类整理,从中选取价值明显、且适合自己研究水平和能力的问题作为课题。 

2、经验提炼

学校管理中“严格要求”、“尊重信任”、“感情投资”等对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教师的作用是不是相同?这些做法有没有理论根据?它们的作用是否相同?有无主次之分?由此而形成了研究的课题。

3、资料寻疑

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比较不同观点,诘问前人的结论,揭露理论与实践的差异等,从中产生研究课题。

4、现状分析

通过教育现状的分析,发现或揭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选择适当的课题。

5、意向转化

教育工作者有时可能突然对教育的某一问题萌发一种探索的意向。

四、课题方案的设计与撰写

课题设计:在课题研究实施前对整个研究活动的通盘考虑。

课题设计的主要内容

确定选题(名称)

确立研究目标——探索什么样的教育规律

确立研究内容——需要收集哪些资料

确立研究方法——用什么方法去收集资料

分析研究条件——人员构成;资料准备;设备条件、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明确研究过程——按时间排出研究步骤

确定预期研究成果——形式与内容

(一)课题名称

二层意思:课题研究题目的确切表述;题目中所涉及的核心概念

内容:包括研究对象、范畴和方法三要素。

要求:常用陈述句型,名称要正确、规范、新颖,句式要简洁,一般不超过20个字。 避免:研究范畴宽泛、研究主题不明;用词不确切,不恰当地使用专业术语 举例

课题的表述

表述要明确(焦点和方向),分析关键因素。

(二)课题依据(课题论证)

1 选题的背景(问题的提出)

背景(问题的提出):一般需从现实问题、教育改革的需要、相关理论研究的支持、个人研究兴趣或个人工作体验等多方面进行阐述。

意义: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论述

2、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回答的问题是通过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表述时句式“通过.......力求能够达到.........”

研究意义:

理论上: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否检验、修正、创新、丰富、发展教育理论;

实践上: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研究过程与结果对现实产生多大的影响?

能具有一方面的价值,就是一个好课题。

四、课题方案的设计与撰写

3、理论依据(理论上的可行性)。可以是:

哲学依据

教育学依据

心理学依据

学科教育法依据

相关学科依据

政策法规依据等

4、文献综述——寻找空白点

文献来源

国内外研究现状(归纳性地论述)

已有研究的评价:相关领域

已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成果

实践方面有哪些做法和主要经验

实践(或研究)还存在什么问题

本研究有什么突破和创新

慎用“迄今为止尚未有同类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目标:几句话解读标题

是对课题研究达到理想的预设,分为三个方面:认识性的、技术性的、实效性的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操作性研究》的三级目标

形成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认识性目标);

构建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操作性样式(技术性目标);

实现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师生双赢。(实效性目标)

(四)研究内容——目标的细化:研究方案的主体

研究内容是目标的落脚点。

目标是研究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可以用一句话加以表述;内容是对研究目标的展开和具体化,通常应该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列出若干子课题。具体回答研究什么问题,问题的哪些方面? “班主任德育素质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研究”:如何细化?

第一,研究并提出¡°

第二,对选为被试的班主任进行¡°德育素质评价¡±,分析当前班主任德育素质的基本情况; 第三,研究、分析

按解决问题的推进思路分解

案例2“在游戏教学中运用„悬念‟ 提高游戏效果的研究” (游戏教学中“悬念”的效果研究),回答问题的思路是:

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悬念”的方法有哪些?

这些方法是怎么会引起“悬念”的?

这些方法的操作要求是什么?

这些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游戏的实际效果如何?

这些方法为什么会产生上面的效果?

相应的内容设计

游戏教学促使产生“悬念”的方法研究

引起“悬念”的心理机制分析

引起“悬念”的各种方法操作要求研究(可以进行案例研究,归纳操作要点)

不同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游戏实际效果作用分析(需要收集来自的各种反馈信息加以说明)

不同方法与课堂教学实际效果关联的理性思考及问题讨论

(五)研究方法

要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要求匹配:用此方法研究什么 细化选择的方法,增强可操作性

常用的研究方法有:

观察法

经验总结法

调查法

文献法

行动研究法

个案(案例)研究法

实验法

(六)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时间)

确定课题;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落实研究任务;搜集资料,组织分析探讨、掌握课题研究的有关动态;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问卷设计等 

2、实施阶段(时间)

开展调查,数据统计处理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具体实施研究,进行阶段小结,调整实施方案;效果调查,整理和分析资料。

3、总结整理阶段(时间)

主要研究工作:归纳总结,解释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

研究工作的基础

外部条件

人员分工

相应的设施设备和研究经费保证

(八)特色创新之处

(九)预期成果形式

论文、研究报告集、调查报告、经验总结、实验报告、专著、教学软件(包括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

(十二)参考文献

推荐第4篇:新一代网络教育教学平台设计研究

【中国期刊库】—最权威的论文发表网站!您身边的论文专家!

新一代网络教育教学平台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诞生意味着人们将全面进入到信息时代,且互联网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使得学生的教育工作将更加地趋于网络化地教育。新一代网络教育教学平台不仅丰富了教师的讲课模式,还提升了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网络教育;教学平台;设计研究

引言

为了更好的顺应网络时代地发展,教育部门开始设立了专门的网络教学平台。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利用这一网络教育教学平台,就要求教师要更好地编写与管理自己的网上课程。这样不仅可以缩短教师研发与管理课程平台的时间,还能辅助教学地顺利开展。

1目前网络教育教学平台的现状

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的平台就可以自主进行课前预习、实现网上做作业与查找学习资料等,同时还可以利用交流软件向教师提出问题。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网络学习的平台,不仅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日常地学习任务,还能对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解答,满足学生地学习需求。网络教育教学平台不仅在学习上对学生有一定帮助,在其他方面也都有涉及,如为学生提供了网络图书馆等,让学生可以进行查找与检索。

网络教育教学平台的各项功能,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远程教学,还能有效地管理学生,让学生更好会更快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现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与特点也在发生着变化,所以目前所使用地教育教学平台已经不能适应教学地发展。例如网络教育教学平台在智能化方面明显不足,不能够为学生提供具有特色地发展;在教学资源地提供方式与类型也比较趋于传统化地发展趋势,不能够达到灵活发展,在管理上也不能够实现多层次与多样化地发展;对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上也显得较差,给学生地学习过程产生孤独感等等,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我国的教育教学正常地进行与发展,所以应当要引起教育部门地重视[1]。

2新一代网络教育教学平台的设计理念

2.1网络教育教学平台要满足多模块与智能化发展地需求

新一代网络教育教学平台的设计理念要满足基本的学习与管理功能以外,还应当要具有一定地扩展与延伸性。

2.1.1实现网上缴费系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到网络消费中,网上消费甚至已经成为很多人最主要地购物模式之一。而在网上实现缴费能让学生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缴费信息,便于学生及时进行缴费,学校也能够快速地收集资金,避免发生学生学费滞留等现象,优化学校财务的优点。现如今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实现了网上缴费,这也成为了今后新一代网络教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也是网络教育教学所应当具备的一项功能。

2.1.2实现在线考试

在传统地考试模式中,教师要进行出题、阅卷与算分等工作,这样就使得一场考试的工作量非常大,教师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随着学生学习科目的不断增多,教师所要面临的工作量也在不断增多,在教师阅卷与算分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误差。而在线考试则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一现象。利用庞大的题库,将适合的题目组合到一起,学生也能够灵活地进行考试,题目也能够通过自动评分系统自动判断,并直接记录成绩。实行网络在线教育教学系统,支持在线考试,不论学生在全国各地,都能够进行在线考试,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校与教师的工作压力,还能够避免学生在考试中地违规违纪现象,从而确保考试的公平合理性[2]。

2.1.3实行系统交换

在运用新系统的过程中,要加强在全国范围内的学习的平台及基础上,创建一个智能与协【中国期刊库】—最权威的论文发表网站!您身边的论文专家!

同合作学习的新模式。实行系统交换就是在学生注册进入系统后,自动为学生提供与个人兴趣爱好相似的在线伙伴,并可以进行组建学习小组。这样所创建地学习小组在遇到问题时,不仅可以获得在线教师地帮助,还能获得权威专家地帮助。

2.1.4实现全方位的督导学习

在学生地生活学习中,使用督学学习系统能够在查询学生学习任务是否达标,在发现未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或者邮件等方式督促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且督学学习系统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实现对学生的督导,实现了智能化管理学生,这也成为新一代网络教育教学所应当具备的一项功能。

2.1.5创建可移动地学习的平台

现如今随着手机的普及,这也为实现可移动的学习的平台提供了基础。学生可以通过手机进行学习,也实现了学生即时学习的梦想。且使用手机上网学习,不仅给学生带来了便捷,也促进了网络教育教学平台地发展,实现了网络教育教学技术地更新与运用[3]。设置可移动地学习的平台前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资源与模块,将学习资源细分成各个小模块,将内容与方法变得减短,也更容易被学生吸收与利用。

2.2网络教育教学平台要满足多角度,可延伸的发展需求

新一代的网络教育教学平台所使用的对象,不再局限于学生与教育工作者了,而是也可以满足远程教育中其他从业者地需求。如教育行政单位可以通过网络教育教学平台进行统计与报名,实行监管等工作。所以在未来网络教育教学发展的过程中所不能被忽视的。要实现不同阶层的人都能够参与到学习中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新型的技术将不断地被运用到网络教育教学上,这也为学生地学习提供了便捷。所以在新一代的网络教育教学平台中,要高度重视对平台地延伸与扩展,增强平台的兼容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网络教育教学平台地发展。

2.3网络教育教学平台要满足个性化地发展需求

新一代的网络教育教学平台应当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地发展需求通过全新的技术手段,为学生创造全新地服务与支持,方便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到自己需要地学习资源,真正做到轻松愉快地学习[4]。

3结语

新一代的网络教育教学平台有着长远的发展意义,通过这一平台,彻底实现优化学习,让学生更加方便快捷的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全面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1]吴飞,吴兵,申志斌等.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特征和技术难点的分析与探讨[J].开放教育研究,2009(15):10-20.

[2]曾海军,范新民.关于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框架的思考——以公共服务、典型应用及公益资源为导向[J].中国远程教育,2007(03):67-68.

推荐第5篇:教育研究03

2003年总目录

总 论

为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王 湛1.3 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推进教育科研创新 ——教育科学界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 座谈会发言摘要„„„„„„„„李连宁等1.7 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 „„„„„„„„„„„„„„„ 高志敏1.7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教育改革„„„„孟繁华等3.3 “两会”代表委员谈教育热点问题

„„„„李连宁 庞丽娟 周洪宇 朱永新4.3 国民能力建设与教育制度创新„„„„„谈松华5.3 中国教育现代化区域聚类与特征分析

„„„„„„„„„„„„„„叶平王蕊7.47 加强教育科研促进教育创新„„„„„„周南照9.3

教育基本理论

关于教育起点观的哲学阐释„„„„„„甘剑梅1.19 论教育的伦理特性„„„„„„„„„„王本陆1.25 面临挑战的教育公益性„„„„„„„„劳凯声2.3 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 „„„„„„„„„„„„„„„„郭思乐2.15 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 丁 钢2.22 主体问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

„„„„„„„„„„„„尹艳秋 叶绪江2.75 教育研究必坚持科学人文主义的方法论„扈中平3.14 现代社会中的知识与教育冲突„„„„„周 勇3.21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新视野„„„„„„薛晓阳3.26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对教育学学科独立性的研究 „„„„„„„„„„„„„„„„侯怀银4.30 论中国教育学学派的创生„„„易连云 杨昌勇4.37 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 ——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吴康宁4.43 学校教育沟通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性策略 „„„„„„„„„„„„张东娇 顾明远5.17 建立数量结构与意义理解的联系

——弗兰德互动分析技术的改进运用

„„„„„„„„„„„„„宁虹 武金红5.23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黄 济6.3 教育理念的反思与建设„„„„„„„„康宁等6.9 中国教育哲学的世纪回顾与展望

„„„„„„„„„„„„„陆有铨 迟艳杰7.3 做一个有理想而脚踏实地的教育科研工作者

——读《胡克英教育文集》有感„„„朱小蔓7.1l 一份宝贵的教育学遗产„„„„„„„„王策三7.14 教育研究原创性探析„„„„„„„„„傅维利7.19 教育理论原创:缺失归因与解决策略

„„„„„„„„„„„„柳海民 李伟言9.13 教育人类学:理论与问题„„„„李复兴 瞿葆奎10.3 教育学的学科反思与重建„„„„„„„项贤明10.14 量子教育学:一百年前“量子爆破”的现代回声 „„„„„„„„„„„„„„„„陈建翔11.3 复杂性视域里的教育研究„„„文雪 扈中平11.11

教育经济学

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新趋向及对策思考„周满生1.38 论教育服务及其价值„„„„„„„„„靳希斌1.44 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制度,促进国家助学贷款 „„„„„„„„„„„„杜秀梅 毛祖桓1.74 税制是规范学校领域中市场行为的有效手段 „„„„„„„„„„„„„„„„覃壮才3.32 政府采购:探索政府与学校关系的新视野

„„„„„„„„„„„„„„„„盛 冰3.36 试论政策性金融手段在教育融资中的作用 „„„„„„„„„„„„„„„„张万朋3.42 大国兴衰与人力资本变迁

„„„„„„„„„„胡鞍钢 熊义志4.11 5.9 从学生视角看大学生贷款的成本----收益

——香港个案研究„„„„„„„钟宇平等6.61

教育心理学

自我尊重: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心理资源

„„„„„„„„„„„„张向葵 吴晓义1.53 关于数学学习心理研究的几个问题„„„黄 翔1.86 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_„„„„姚梅林2.60 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现状及发展趋势„„„华国栋2.65 从师源性心理障碍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高亚兵2.70 培养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王传旭4.86 论学生社会性发展„„„„„„„„„孙杰远7.68 心理健康的定义和特点„„„„„„„„李 蔚10.69 学习不良儿童信息加工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

„„„„„„„„„„„„„„„„俞国良10.76 青少年的科学思维能力研究„„胡卫平林崇德12.19 创造性想象和推理的脑电特征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林正范 丁峻12.24 内隐学习和缄默知识„„„„„„„„„郭秀艳12.31

德 育

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詹万生1.48 论德育的前提性承诺„„„„„„„„„张澍军2.46 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 刘惊铎2.53 论公民教育„„„„„„„„„„„„ 万明钢9.37 心理契约:德育提升的支点„„„„„ 申来津9.44 道德教育的价值始点及其资源性难题„„樊 浩10.40 论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项久雨10.46 中国传统德教方法论及其现代意义„„„沈壮海10.52 “学会关心”——一种重在道德学习的德育模式 „„„„„„„„„„„„„„„„班华12.37

教育政策

公共教育权力的变迁与教育政策的有效性

„„„„„„„„„„„„„„„„刘复兴2.1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教育政策„„„袁振国6.15 公众书信反映教育政策问题的话语特征

„„„„„„„„„„„„„„„李钢 张力7.37 高校办学活动中的主要法律问题及对策研究

„„„„„„„„„„„„„„„„彭宇文10.31 论教育保护„„„„„„„„„„„„„张永华10.82

教育管理

知识管理与学校管理的创新„„„„„„毛亚庆6.55 现代学校制度初论„„„„„„„„„„李继星12.83 学校管理者权威形成的路径分析„„„„魏志春12.87 教育评价

我国教育公平评价指标初探„„杨东平周金燕11.30 中小学课程的改革与评价考试体系的完善

„„„„„„„„„„„„张敏强 刘晓瑜12.62 韩国高考改革的动向及启示„„„„„„徐小洲12.66

教育史

教育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前瞻„田正平肖 朗1.31 新出土简帛佚籍与中国教育史研究„„„米靖3.82 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书简及其现实意义„徐龙年4.90 试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依据

„„„„„„„„„„„„阎广芬 李 忠8.73 论孔子的对话德育模式„„„„„„„„徐朝旭8.78 中国教育财政近代化研究„„„商丽浩 田正平10.56 康德与中国近代教育思想„„„„„„ 肖 朗10.62 东西方视野中的中国近代教育

„„„„„„„„„„„„周谷平季小琛11.44 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过渡„„„„„贺国庆11.50 20世纪西方新史学范式对外国教育史研究的启示 „„„„„„„„„„„„„„„„„傅 林11.57 知今通古看科举„„„„„„„„„„„刘海峰12.57

比较教育

20世纪西方德育理论研究的特征与未来趋势 „„„„„„„„„„„„„„„„范树成1.58 开放、多元、综合的艺术教育„„„„ 罗海鸥1.90 20世纪西方课程试验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

„„„„„„„„„„„„李定仁 胡斌武3.72 20世纪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大学理念的演进

„„„„„„„„„„„„„„„„徐同文4.69 当代英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探析„„陈晓端4.80 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主题的嬗变„„„„戚万学5.28 城市社会中的高校群落现象透视„„„„阎光才5.51 教育投资比例的国际比较„„„岳昌君 丁小浩5.58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比较;美国模式与

日本模式„„„„„„„„„„„„高如峰5.64 教育均衡化的国际比较与政策研究„„„叶玉华11.34 民办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的联姻

——国际经验与我国的道路选择„„邬大光12.3 美国小学德育课程模式历史转型及启示

„„„„„„„„„„„„„„„„冯增俊12.51

教师教育

积极推动师范教育转型 构建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 „„„„„„„„„„„„„„„„韩清林3.54 专业化视野中教师形象的提升与统整„„阮成武3.61 论“同伴探索”式师生关系模式„„„„„范红霞4.48 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师范院校的转型„„„钟秉林6.22 重点师范大学建设与教师教育创新

„„„„„„„„„„„„江秀乐 袁奋光6.28 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郭元祥6.33 教师元认知技能研究及其培训途径

„„„„„„„„„„„„霍涌泉 栗洪武6.38 论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吴惠青6.42 教师专业发展取向的观课活动„邵光华 王建磐9.26 论教师实践智慧„„„„„„„邓友超 李小红9.32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现象学意识„„„„„宁虹11.64 论教师权威的现代转型„„„„张良才 李润洲11.69 从“知识本位”到“德性本位”

——教师创造教育观的整体性与根本性转型

„„„„„„„„„„„„„„„„吴安春11.75

课程与教学

论新课程引发的教学控制问题„„„„„阳 泽2.79 语文课程标准所预示的范型转换„„„„王荣生2.84 新课程改革的文化哲学探讨„„靳玉乐 陈妙娥3.67 “信息素养”新界说„„„„„„张义兵 李 艺3.78 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钟启泉5.71 学习素质与学习型社会„„„„„„„„王光龙5.77 “小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验”研究报告 „„„„„„„„„„„„„„„„陶文中5.82 多维视野中的教学关系„„„„„„„„张广君6.73 课堂研究引论„„„„„„„„„„„„王鉴6.79 论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的关系 „„„„„„„„„„„„„„„„熊梅6.85 简论数学课程改革的活动化、个性化、生活化取向 „„„„„„„„„„„„„„„„郑毓信6.90 课程本体:从符号研究回归符号实践„„„郭思乐7.72 建构主义对科学教育理论的贡献与局限„张红霞7.79 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

„„„„„„„„„„„„叶澜 吴亚萍8.42 综合课程建设与伯恩斯坦的编码理论„„谢雏和8.50 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辜胜阻8.55 关怀普及:淡化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精英化取向 „„„„„„„„„„„„„„„„杨启亮9.69 教学创新:构建师生互为主体的平台„„„华长慧9.75 创新素养与课程开发„„„„„曹红旗 王桂亮9.80 国家级课程改革试验区教学改革调研报告

„„„„„„„„„„„„„„„„余文森11.39 多元文化背景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笔谈) „„„„„„„„„„„„„„„王牧华等12.71 对我国双语教育的几点思考„„„„„„潘章仙12.77

国外教育科学

社会资本对美国少数民族参与高等教育的影响 „„„„„„„„„„„„„„[美]严文蕃4.73 价值观教育与教育中的价值观

„„„„„[英]莫尼卡·泰勒5.35 6.46 7.58 亚太地区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

„„„„[印度]詹德赫亚拉·B·G·提拉克5.41 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学说与制度类型论

„„„„„„„„„„„„„[日]天野郁夫8.61 分析传统与教育哲学:历史的分析

„„„[英]帕特里夏·怀特保罗·赫斯特9.18

基础教育

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余文森4.53 关于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策略的若干思考

„„„„„„„„„„„„„„„„汪 明5.90 建设学习型社会与基础教育创新„„„„都克明8.36 论学校形象的审美设计„„„„„„„„钟以俊9.85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史根东12.44

高等教育

研究型大学的基本要素及其体制和组织满足

„„„„„„„„„„„„„„„„沈 红1.64 发展西部地方社区大学„„„„„„„„程方平1.69 高等教育体制创新与政府行为的调整„„陈维嘉2.28 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轨迹及其走向

„„„„„„„„„„„„„„„„林金辉2.34 从实践的视野看高等教育研究应如何创新

„„„„„„„„„„„„„„„„王伟廉3.18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毕宪顺4.59 论发展地级城市高等教育„„„王保华 张昱琨4.64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进展、问题与前景„„高宝立7.26 院校研究的性质与特征„„„„„„„„周 川7.32 后现代视野中的高等教育„„„方展画 颜丙峰8.68 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韩延明9.50 试析我国高等教育分流中的结构失衡问题

„„„„„„„„„„„„董泽芳 李晓波10.25 高等学校属于第三部门„„„„„„„„王建华10.36 改造大学:大学校长不能放弃的责任„„眭依凡11.16 我国城市化进程与高等教育发展

„„„„„„„„„„„„阎 堃 顾培亮11.21 人文万里 以生为本„„„„„高晓杰 潘懋元11.26 再论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方展画12.9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特殊性分析

„„„„„„„„„„„„„„„„胡建华12.15

职业教育

强化职业教育市(地)统筹管理的理论思考

„„„„„„„„„„„„„„„„„„刘春生2.90 打造“世界制造中心”: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李建求6.68 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李继延9.S7 依托地方优势产业 创建特色高职院校

——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实践的思考

„„„„„„„„„„„„史秋衡 高晓杰9.63

农村教育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农村教育对策探索

„„“小康后农村地区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组4.17 广西农村基础教育调研报告

„“新三片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研究”课题组4.24 在刨新中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笔谈)„„„张德祥等8.3 江苏农村教育现代化调研报告

„“新三片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研究”课题组8.18 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路径探索„史静襄等8.27

民办教育

对民办教育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思考„„贾西津3.47 民办教育的发展模式与制度选择„„„„谈松华10.19 浙江省民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学分析

„„„„„„„„„„„„„„„„朱永祥11.80 社会结构转型视域中的温州民办教育

„„„„„„„„„„„„„„„刘剑虹等11.86 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考察报告„„„„„调研组11.92

教育理论专家治学经验谈

以“有涯”追“无涯” 以“严谨”求“真知” ——瞿葆奎教授谈治学„„„„„本刊记者2.39

地方科研园地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杨宏飞3.88 高中学生主体参与模式的构建与实验研究

„„„„„„„„„„„„„„„卢正芝7.85 中小学理财教育的认识与探索„王卫东 信力建7.91 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教育„ 林金辉8.84 论教师隐性教育观念的更新„„„„„„„王小拂8.88 论教育管理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李帅军9.90 试论地方高校财政拨款体制的多元化结构

„„„„„„„„„„„„„„„刘洪宇等10.87

书 评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评介„„冯建军3,93 让德育从重“教”走向重“学”„„„„„„施光明5.76 新世纪教育的话语„„„„„„史根林 何小忠5.96 审视教育改革中的放权与择校„„„„„李 东9.95 学术动态

第二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所(院)长工作联席会议综述 „„„„„„„„„„„„„„„„„曾天山1.95 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筒述 „„„„„„„„„„„„陈建华 吕 萍2.96 全国主体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第六届学术年会综述 „„„„„„„„„„„„„„„„李小红3.95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4.95 二十年来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概览„„„陈一飞6.95 《胡克英教育文集》出版学术座谈会召开„朱 珊7.96 关注农村发展促进农村教育„„„„本刊记者8.93 “教师成为研究者”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简述 „„„„„„„„„„„„„„„„本刊记者8.94 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研讨会综述

„„„„„„„„„„„„郝志军 全东贤10.93 努力建设学习型城市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刊记者10.95 《教育研究者的足迹》出版座谈会纪要„„武思敏12.92

推荐第6篇:教育研究方法

谈谈你对教育研究方法的认识。

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了解教育研究方法不同类型。

(一)实证方法

实证方法作为自然科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其基本规范就是“用经验材料证明或证伪理论假说”。这些经验材料既可来自研究者的现实观察或实验活动(直接经验),也可来自记录了前人观察或实验结果的历史文献(间接经验);这些经验材料在形式上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非量化的,但都必须是可检验的。

实证方法包括教育测量法、定量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教育实验法、内容分析法。

(二)质性方法

陈向明先生给质的研究方法下了一个定义:“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性研究包括访谈调查法、定性观察法、叙事研究法。

(三)系统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运用体现在研究主体身上,主要表现为系统思维。它的关键特点体现在运用系统科学原理考察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性质,并据此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性方法——既包括实证方法,也包括质性方法,以达到研究目的。

(四)复杂思维方法

复杂思维直面世界或事物本来具有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变化的生动丰富性。它考察事物及其运动变化的思维方式,是以非线性思维、关系思维、过程思维、情境思维为特征的。

(五)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依靠教育专家、学者的帮助,在教育实践中展开科学研究,并以研究的成果指导自身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六)文献法

文献检索是科学研究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它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推荐第7篇:少儿教育研究

传承千年的少儿家庭教学方法—少儿诵读学习法

累积式教育法是著名国学专家赖国全老师首先系统提出的一种科学、简单、高效的教育方法。赖国全老师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结合儿童心理学、生理学的特点,在培养自己的女儿赖思佳学习国学经典时提出,经过不断完善,渐成系统。至今累积式教育法已经影响全球上百万的家庭,成为风靡海内外的著名儿童教育方法之一。 累积式教育法应用在读经上又被称为“137学习法”。

“1”就是每天至少读一遍,最多7遍;一样约十分钟,不超过十分钟; “3”就是一天可以选择读三样,最多读7样;如同时读《论语》、《易经》、《老子》; “7”就是指连续7天重复相同的内容。如从星期一到星期日重复读《论语》、《易经》、《老子》里相同的内容。不管孩子熟记不熟记,背诵不背诵,读完7天就进入下周学习。如此,孩子两年左右就可以熟记甚至背诵《论语》,《大学》,《易经》,《中庸》,《道德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笠翁对韵》等将近十多部经典。

学习量:累积法主张一天的学习量为400字左右。不过学习量是一个参考值,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学习阶段,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可以灵活掌握。学习时间:采用离散教学的原则,一次学习时间约十分钟,一天

二、三次,每天学习时间约为半小时。学习内容(读哪些经典):

A、六经四书:赖国全老师提出,六经四书,是必须学的,是主粮,而且必须先学习群经之首--易经。

六经是指易经,黄帝内经,诗经,孝经,道德经,金刚经。此六经,以儒家为主,涵盖佛家、道家内容。与传统的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有所不同。

四书是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与传统的四书没有区别。 除此之外,可吃些小菜。何谓小菜?如唐诗,宋词,庄子,墨子。

B、经典按功能分类:培养一个人跟建房子一样,要打地基,做结构,最后才是装修。

1、基础类:包含《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也包含《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这一类经典都是教做人的,做人才是基础,学知识学做事都是后面的事。

2、结构类:这就是经。《易经》、《孝经》、《诗经》、《道德经》、《金刚经》、《黄帝内经》等。

3、装修类:先秦的诗、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史记、资治通鉴等。

C、三个线程的学习:培养孩子应该要有一个总体规划:到底怎么样把你的孩子完善地培养起来?“137学习法”中间是3,所以是有三个线程的学习。 第一个线程就是学这些“经”,《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孝经》,这是经类的。

第二个线程是学“典”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这一类,难度也是介于中间。 第三个线程是学装修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成语接龙》+《诗词启蒙》+《文学启蒙》这一类的,装修类的,比较基础的。

遵守这三个线程,用两年时间就可以学得非常扎实,如果担心时间不够,可以学三年,第三年巩固,是可以学得非常好的。这样,我们孩子人生的地基结构,我们用两三年的时间就把他打下。 特点 三大纲领

1、简易性纲领:每天半个小时读经,很容易坚持。方法简单才能做大做长久。

2、周期性纲领:每次读经400字左右,每天读7遍,孩子一个星期就熟读了。

3、多样性纲领:读经可以读多样,只读一样很难做下去,会非常的辛苦,但是多样就变得很简单。这个原则,是从生活中归纳出来的。多样性的实践,通过验证,很有用。

用三年作一个大周期,完成六经四书以及一些辅粮的学习,大周期完成,再进行复习周期。

推荐第8篇:教育行动研究

教师怎样作教育行动研究心得体会

孔艳琼

一听到研究就会联想到专家和学者和支撑研究的的高深的教育理念,其实教育行动研究就在我们每个教师身边,它是指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或者组织中的成员合作,将问题发展为研究主题,进行有系统的研究,以讲求实际问题解决的研究方法。教育行动研究的要义主要归结为三点:(1)教育行动研究的首要目标是提高行动质量,解决实际问题。(2)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研究过程也行动过程的结合。(3)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手段是教师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进行持续的反思。通过阅读本章后我觉得教育行动研究就是我们把平常进行的教育教学写成反思和笔记,收集相关的教育教学案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感悟或领悟。如:如何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变得更贴近学生的需要,更接近新课程的要求。最后要强调的是教育行动研究并不等同于教育经验总结,二者还是有区别的:传统的校本研究常以经验交流或经验提升的方式展开,如观课,说课与评课,集体叙事与案例开发,专题经验的总结等形式,但这些研究的方法同教育行动研究相比较,主要是“规范性”的程度有所不同。从研究的过程来看,(问题的提出)教育行动研究重视理论和课程标准的参照作用,研究的问题感较强,重视对问题的初始调查,而教育经验总结对问题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缺乏理论支持,问题的焦点比较模糊。(问题的归因)教育行动研究重视理论和经验的启发作用,以实证的调查为最终依据。而教学经验总结主要依靠主观推断和臆测。(措施与行动)教育行动研究措施建立在调查归因的基础之上,并体现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日常资料。而教学经验总结措施主要结合在备课和教案中日常资料的收集包括课堂实录,课后小结,教学日记等,行动展示则表现为上示范课,评课与说课等活动。(评估与反思)教育行动研究重视在实证观察的基础的上对措施和行动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与反思,而教学经验总结缺乏实证材料的支持,评价上正面评价居多,反思成份较少。

我觉得不如变个题目更为合适,即:教师为什么要进行教育行动研究?学校工作的改善需要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学校工作的实际问题,改善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通过教育行动研究促进学校工作全方位的改革,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行为、文化建设、课程与教学改革等。

教育行动研究可以改善学校工作:一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如上海一所中学搞的“成功教育”研究旨在使学习困难学生获得诸方面成功的一种教育。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最终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大幅度提高,一些学科统考成绩名列全区前茅。二是促进学校文化建设。我国学者季苹把学校文化比作一棵“生命树”。生命之树的叶子是学校中具有的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状态,生命之树的主干是指学校中大多数人对具体的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态度和方式。生命之树的土壤是指学校所在地区的本土文化和行政文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提出了全新的学校文化要素,就是学习、开放、交往、研究。美国学者提出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一组共享的价值和信仰,主要体现在(1)学校有开放、多向、诚信的沟通形式(2)学校要有一个互助合作的社群观(3)成员间要有持续的对话与深思熟虑(4)每个成员根据计划与实际积极地探讨和解决问题(5)注重个人与团体的反思与行动。三是教育行动研究能广泛应用于学校各工作领

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经过教师的整体教育研究,而且实施的过程一定程度上也是教育研究的过程,为了确保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教师必须自觉地进行课程探究,而这种研究活动对教师自身发展来说也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首先研究活动促进自己的教。教师通过研究自己的教育活动,可以发现和解决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动,提高自己的教育活动水平。此所谓“教研相长”。其次,研究活动也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随着社会与教育实践的发展,教师专业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拓宽。当今社会不仅要求优秀教师具备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而且要具备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职责内容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再者,研究活动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不仅仅在教学活动和教育生涯中体现自己的专业价值,而且使自己在学术研究、学术创造、文化发展上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并能更好地体现教师实践社会责任,使教师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

教育研究中的几个注意的问题:

第一,以行动研究为主。教育行动研究作为教师行动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教师为改进新课程实施的实践,解决新课程实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研究。这意味着:教师在学校中成为教育研究的中心,教师自主地进行探究,成为不断反思的专业人员并且其专业地位得以实质性提高。教育行动研究在西方已经有较长的历史,现在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发展出多种类型,拥有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在当前的中国,教育行动研究也开始受到重视,由于重视教师的参与,重视课程实施过程与研究过程的结合。重视针对新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重视教师对自己的课程实施实践的反思和改进,因而是提升教师的新课程实施水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类型。

第二,以校本研究为主。近几年来。“校本”日益被我国的学者和教师广泛关注,即人们日益关注学校生活,日益关注学校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校本”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校本研究。所谓校本研究就是以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培养更高层次学生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活动的研究活动和实施实践活动的改进。

第三,在研究中加强合作。由于教育研究的复杂性,也由于教师研究能力和经验的不足,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要加强教师与教研员的合作,校内教师的合作,甚至是大学课程专家和研究机构的合作,通过合作寻求一定的理论支撑,并借助各方面的智慧和努力来提高教师的研究和决策水平。为了加强这种合作并使之规范化和有序化,有学者主张,要建立以下三种研究共同体:一是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合作的共同体;二是教研员和教师合作的共同体;三是校内部分教师结成的共同体。

推荐第9篇: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特征

(l)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关于质的研究方法,陈向明的定义是: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由于教育叙事研究属于质的研究方法的范畴,因而具有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如具有自然情境性、研究者的自身工具性、自下而上的归纳性、对事实的解释性和建构性等。

(2)教育叙事研究是行动者直接融入并成为主体的研究。

在教育叙事研究中,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他通过自身长期在教育教学的实际生活体验中,在与对象的直接互

1 动与实际交往中,发生了各种生活故事和教育教学事件,对这些事件,教师们通过观察、分析、反思,而获得一些见解或解释性的意见,这就是行动者自身作为主体并直接介入其中的行动研究。

(3)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事实性、情境性、过程性的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从校园生活出发,从真实教育事实出发,从自然教育情境出发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显著特征在于“实”,它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实事、实情、实境和实际过程所作的记录、观察和探究,从而获得对事实或事件的解释性意见。

(4)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叙事研究的根本特征在于反思。

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离开了反思,教育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会失去它的目的和意义。

(三)如何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l)要勤于学

教师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提高理论素养,是开展研究工作的准备和基础。虽然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进

2 行校本教研,不必像大学教授或教育理论专家那样要求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并直接运用理论开展教育研究,但是不等于说叙事研究不需要理论,理论的价值在任何方式的研究中都是不可忽视的,

因为理论——

可以启迪人们的思维和智慧,

可以熏陶人们的气质和精神,

可以提高人们的洞察力和分析力,

可以升华人们的思想和理念。

因此,中小学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对更好地开展教育叙事研究仍然是很有必要的。

(2)要敏于事

在中小学里,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感慨找不到可说的话题,可做的课题,可写的东西。这种现象是由于教师长期忙于超负荷的教学工作,为各种事务所困,对各种问题缺乏敏感性,甚至变得熟视无睹,麻木不仁的缘故。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教师事事处处留意身边的问题,关注身边的事情,就可以找到很多可以用于开展探讨的话题,比如,教育生活故事、学生成长个案、教师成长记录、教育教学对话、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反思案例,等等。

教育教学活动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可成为叙事研究的话题。

3 (3)要善于思

勤于思考,善于反思是中小学教师在进行叙事研究中的根本要求,因为当教师试图“发现”和“讲述”自己所遇到的某个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时,需要认真的思考:当问题或事件发生后,教师又用什么方式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的思考;对问题或事件的解决过程、解决到什么程度、方式方法如何、总体效果如何等,需要深刻的反思。

因此,思考和反思是叙事研究的灵魂,教师通过叙事研究中的思考和反思,不仅可以深刻地领会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4)要得于法

教育叙事研究的范围甚广,主题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可以说,教师的教育活动范围有多宽,其叙事研究的领域就有多广;

教师的工作有多少种类,其叙事研究的主题就有多少类型;

教师的工作内容有多么宽泛,其叙事研究的内容就有多么宽阔。

这样看来,教育叙事研究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格式、统一的规范和统一的要求。的确,与其它研究方法相比,教育叙事研究更具有弹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正是由

4 于这些特点,教师在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时就更能够体现现实针对性,更能发挥创造性,这种方法也就更能为教师所掌握和运用。当然,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也不是说可以任意妄为,无章可循的,它总是内含一些基本的要素和要求。

有人认为,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要围绕三个事件展开:现场、现场经验文本和研究文本。

现场工作是叙事研究者亲身体验生活和获得现场经验的过程。

现场经验文本是指研究者所获得的现场资料,形成现场经验文本有多种方法,如讲述或撰写故事、研究访谈、日记、自传和传记、书信、谈话、现场笔记等。

研究文本是指叙事研究的格式,叙事研究文本可以用文学、诗歌、科学等各种不同的风格撰写,可以形成描述的文本、解释的文本、讨论的文本、叙述的文本等多种格式。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要素:

第一,有鲜明的主题或引人入胜的问题;

第二,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第三,有解决问题的情境性、冲突性、过程性、复杂性以及师生角色变化等的描述;

第四,有解决问题过程中及过程后的反思;

5

第五,有理性反思中所获得的经验或教训,所蕴含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升华或启发。

教师如果对叙事研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要求,并进一步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并有利于推进校本科研工作。

(四)深入认识和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也就是由研究者本人(“我”)叙述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

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释问题的;

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我”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障碍,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如果问题没有被解决或没有很好地被解决,“我”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新的策略,或者“我”又遭遇了什么新的问题?

当“我”这样叙述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已经在思考或反思,这也就使“我”的经验性教学转化为某种反思性教学。

更重要的是,当“我”这样叙述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我”已经在收集研究资料和解释研究资料。

叙述的内容也就构成了“我”的可供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

6

这种研究报告使以往的“议论文”、“说明文”式的研究报告转换为某种“记叙文”式的、“散文”式的、“手记”式的、“口语”化的心得体会。

它显得更亲近读者或听众,更容易使有类似经历的人通过认同而达到推广。

这样一来,校本教研的基本过程就转换为由中小学教师讲述自己(“我”)的教育故事:

第一,是我讲我自己的故事,而不是他人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行动研究的报告都可以视为一种教师的“自传”。

第二,讲述的是一个过去的、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对未来的展望或发出的某种指令。它所报告的内容是“实然”的教育实践,而不是“应该”的教育规则或“或然”的教育想象。

第三,所报告的内容往往是我参与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真实的教育事件。

第四,所叙述的教育事件具有某种“情节性”。“情节性”显示为某种偶然性节外生枝,使人感觉既突然波折,又真实可靠。

第五,采用的是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法。这种归纳的研究方式使校本教研在提升相关的教育理论时显示出某种“扎根理论”的道路。

7

教师在叙述自己的个人教育生活史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研究、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经历,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到底发生了哪些教育事件。

这种叙述使教师开始进入“研究性教学”的境界。

当教师讲述自己教学研究的过程及其发生的教学事件时,教师可以不必盲目依赖于传统的概念体系和逻辑技术。

教师讲述的教学事件与教师写的教育论文相比将会发生一些变化,将变得有“情趣”、“活泼”、“生机盎然”;变得“日常”、“亲切”、“生活化”;变得更“动听”、“可读”、“可爱”、“令人感动”、“使人受启发”、“俏皮”、“欢快”、“美妙”、“音乐性的”、“有韵味的”、“有灵性的”、“让人心领神会的”、“引起共鸣的”。

如有的地方就抓住共性问题,针对“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课堂教学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等主题,开展群众性的说课、评课、议课,通过“我讲我的故事”,教师们把自己在变革过程中的体会、感悟、思考、变化以讲故事的形式现身说法,并将这些故事作为“叙事研究”的成果加以推广,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写法

8 如何撰写好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如果老师们仅仅停留在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练习模板上,大家的叙事报告就会成为千篇1律的“八股文”。生活之树常青,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体验,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报告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该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给人以启迪和回味。

根据自己的体会,下面是我对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一些经验和建议:

“叙事”型的三类文章:一是关于某一节课或某一教学片段的具体反思,使之成为一份具体的教学案例(可称之为“教学叙事”)。二是关于教师与某个或几个学生交往的生活故事,使之成为一份具体的师生关系或学生生活的案例(可称之为“生活叙事”)。

三、教育研究、论文研究、资源开发实践等过程中的思考体会(“研究叙事”) 日常叙事的长短不限。

好的案例:一个生动的故事+精彩的点评教育。案例区别于教案、教学设计之处在于: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加以反映,写在教之后,是结果。

教育案例区别于教学实录之处在于:根据撰写的目的,对教育情境作有所选择的描述。

撰写教育案例的目的通常是:

9 学习运用理论、总结教改经验和促进交流研讨。 案例的基本要素为:背景、主题、细节、结果、评析。 写好案例的关键是:选择复杂的情境、揭示人物的心理和具有独到的思考。

1、重在思考

(1)教育叙事研究不是简单的“镜像”纪录生活,而是观察与思考生活。

(2)好的教学设计不仅仅是一份好的教案,而是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获得的经验。

(3)思考不是填写模板(模板是供培训时模仿学习),而是创意和灵感的碰撞。

(4)善于思考的人从身边的平常事中也会发现真理。

(5)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教人知识,而是教人思考,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养成思考的习惯。

2、注意观察

(1)观察教学情景的发展变化。

(2)观察当事人的态度。

(3)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学习的结果。

(4)可以借助技术(照相机、录像机、计算机等)记录观察的过程。

(5)注意保存观察的原始资料。

3、能够提出问题

10 (1)明确研究的问题。

(2)清晰地表达问题。

(3)把问题细化,便于处理和研究。

(4)注意随时抓住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5)追问问题。

4、注意学习

(1)从文献资料学习。

(2)从网络上的丰富资源学习。

(3)向身边的同行学习。

(4)向自己的学生学习。

(5)注意从历史经验中学习。

5、研究过程

(1)清晰地说明参与者特征和研究地点的特征。 (2)明确研究的方法和程序。

(3)资料收集的技术与可信度。

(4)现场情景的准确和生动的描述。

(5)如实记录当时的心理活动。

6、交流与讨论

(1)头脑风暴,促进新思想的涌现。

(2)网上交流,吸取和集中更多人的智慧。

(3)对现象和发现的清晰充分的解释。

(4)给出的结论适当、有条理、有证据,(必要时讨论研究的局限性)。

(5)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与建议

12

推荐第10篇:教育研究方法

非正式评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选题

现行的物理教育采用的多是终结性评价, 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在一段学习过程结束以后给予评定, 不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而非正式评价正好能弥补这个缺点。非正式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 将非正式评价融合在物理教学中, 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并根据学生的需要,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并把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态度、建议等反馈给学生, 及时帮助学生调节、改进自己的学习。可见,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非正式评价, 可以优化物理课堂的教与学。

第二部分:研究框架及研究问题

近年来,受到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学术界对教育、语言、学习和认知等概念所采取的观点跟以前有所不同。大家不再视教学为传输,而以其为互动,也不再视学习为被动地接受,而以其为主动地建构。传统的正式评价的非人性化、脱离教学情境化等缺陷,日渐受到各界的注意。纵观世界各国近年来在学生评价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不仅强调评价在教学中的甄别、选拔功能,而且更强调它对教学过程的诊断和反馈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新的评价理念。

一、建构主义科学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教学不是传递科学知识的过程,而是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习者知道什么,更可贵的是要让学习者感受到什么;知识的意义不能直接传递,对知识的感情就更不能传递了。教师不只是关注如何呈现、讲解、演示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促进学生自己主动建构在知识的意义,时刻关注、了解、探知学生头脑中对知识意义的真实建构过程,并适时提供适当的鼓励、辅导、提示、点拨、帮助、支持,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建构活动。

二、建构主义评价观对非正式评价的启示

1.评价应重视过程性。建构主义强调先前知识经验对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强调在评价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实施,随时掌握学生的先前知识经验,从

而更有利于新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同时,建构主义强调评价应该侧重学生在一段学习过程中思想的转变与发展,知识水平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程度。因此,建构主义重视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

2.评价应建立在真实的情境中。建构主义强调,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通过简单“去情境”的对抽象概念的考试是无法真正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要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就应该将评价置于真实的场景之中,让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体现出对知识的理解水平与应用能力。 论文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

1.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的要求

2.当前中学物理学生评价中的问题

3.非正式评价的兴起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的目的

2.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文献综述

一、国外有关非正式评价的研究

二、国内有关非正式评价的研究

第三章非正式评价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

一、建构主义科学教学观

二、建构主义评价观对非正式评价的启示

第四章 中学物理教学中非正式评价的现状调查

一、调研工具的编制

1.问卷的编制

2.访谈提纲、观察提纲的编制

二、调查实施

1.调查对象的确定

2.调查的实施过程

三、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第五章非正式评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非正式评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非正式评价的方法

2.中学物理教学中非正式评价的特点

3.学生对非正式评价的看法

二、非正式评价研究对物理教育的启示

第六章研究总结

1.研究的主要成果

2.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问题:

1.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非正式评价的方法有哪些?效果如何?

2.中学物理教学中非正式评价的特点有哪些?

3.非正式评价研究对中学物理教育有什么启示?

第三部分:收集数据方式

一、访谈法

选取嘉峪关市某普通中学中男、女物理教师各五名,选取时另外考虑了他们的年龄、教龄以及所教年级。

访谈提纲:

1.您认为什么是非正式评价?

2.在日常物理教学中,您常用的非正式评价的方法有哪些?能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法方法简单地说一下吗?

3.您觉得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非正式评价有哪些特点呢?

4.这些特点对您有什么启示吗?

5.您觉得非正式评价研究对中学物理教育的作用在哪?

6.基于非正式评价对物理教育的作用,您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注意些什

么?

二、观察法

观察法一是应用于访谈的过程中,二是应用于真实的课堂观察;均做为对访谈的补充。随意从每个年级各选取一节物理课进行观察。

观察提纲一:

1.该学校中教师、学生的精神状态;

2.受访老师的性格、脾气及行为举止。

观察提纲二:

1.所选班级的教室环境及布局;

2.所选班级中学生的整体情况,如学习氛围、总人数、男女生人数;

3.课堂进行中老师采用的非正式评价的方法有哪些?具体在什么时候用、如何使用?学生的反应如何?评价效果如何?

三、问卷调查法

1.调查对象选取

随机选取该学校中任意两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

2.问卷的编制

问卷的编制主要涉及评价的方法、评价的效果及学生对评价的看法。其中,有关调查评价方法的问题有:

1.日常教学中,物理老师经常和我们有交流和互动;

2.物理老师经常以提问的方式了解我们的学习情况;

3.讨论问题时,我经常进行自我评价并对他人进行点评。

有关调查评价效果的问题有:

1.物理老师对我的看法启发我审视自己;

2.有时候,物理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或一个动作能够对我产生影响;

3.当老师对我的表现进行评价之后,我更加积极的学习。

有关调查学生对评价看法的问题有:

1.我重视物理老师对我的看法;

2.我觉得非正式评价能让我更轻松的学习物理;

3.我希望物理老师给我更多的关注和反馈。

第四部分:反思

看到这个问题,我才意识到这门课程已经即将结束,回想这一学期里自己的表现,确实值得反思,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一开始,这门课程并没有引起我的重视,主要原因是:我一直以为专业硕士是为培养高级的一线教师,我们只需要学习、锻炼如何讲好一节课而已。所以忽视了有关研究方法的学习。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渐渐发现,实践还是需要理论的指导,只有掌握了更深更新的理论,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

我研究的题目是《非正式评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最初的研究设计相比,我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有所进步。现主要介绍一下完善、修改、改进的地方。首先,根据研究题目我查找了更多的文献和书籍,对相关的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并进行了分析、整理。其次,通过认真思考,对自己的研究问题也做了比较大的修改,使自己研究的目的更加明确。接着,我阅读了有关研究方法的书籍,对质性研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对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数据收集方法有所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最初研究设计的数据收集方法等做了修改。最后,我大概整理、分析,列出了论文大体的研究框架。由于能力和时间有限,论文做的还不是很好,存在很多问题,希望老师能够谅解。

第11篇:中美教育研究

中美两国高中教育比较研究

摘 要

应首都基础教育界的邀请,82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爱因斯坦讲座”教授、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杨振宁,近日来到北京教育学院与来自北京及中国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第一线的示范校校长、骨干教师代表进行了座谈。

杨振宁教授以深邃的眼光,富有哲理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分析,对中国基础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就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讲述了他的看法。深刻的分析了当前中美教育差异和不足,为比较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素材。

关键词:杨振宁,中国教育专业团,艾迪留学,中美高考

中美教育研究动态

2007年8月15日~19日全国第四届科学教育专业建设研讨会对中美中学科学教育现状进行了对比研究

一、中美高中科学教育现状

包含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的对比

二、中美高中科学教育的区别 是对中美教育特点的分析

三、借鉴与思考

包含改变教师理念、拓宽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素养等 (摘自兴华科学教育网)

2010年1月中美教育行政组织对中美教育进行了对比研究 包含对研究两国教育差异的意义、目的和方法的具体分析,对两国教育方式与原则方面的对比,对两国交于历史沿革的比对分析,对现在中美教育组织之间的异同讨论,对两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及改革所需要借鉴的问题和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分析。 (摘自百度文库)

中国教育专业团职能为研究中外(中美)的教育改革差异动态为主要工作,及时进行研究分析,促进两国教育的发展 (摘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网)

2011年4月21日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校长访华,进一步加深中美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帮助在美留学生尽快完成毕业的目标。 (摘自MBA智库百科)

2010年12月12日,中美校联盟美国知名大学”中国珠海站”教育交流会在珠海市第二中学举办,促进了两国教育文化的交流。为两国教育的互补优化创造了条件,进一步了解了两国不同的教育。 (摘自天涯博客)

艾迪留学的首席顾问余露的研究 我们来探究中美两国中学的教育分类

在中国,中学阶段已经分成文科班和理科班,学生进入高中之后,就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分班分科,从而进一步强化自己理科或文科的能力,同一个年级的学生所上的课是一模一样的。

而在美国,中学阶段不分文科班和理科班,对学生的数理化基础知识掌握的要求并不高,高中只有代数和几何属于必修课,而且代数不强求背公式,几何也不大教授“如何证明”,三角对许多州更属于选修课,但对英文演讲写作训练的要求较高。学校设有很多的选修课,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同一个年级的学生所选择的课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有可能没有两个学生的课程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基本上能做到因材施教。

我们来了解中美两国高考的情况

2010年12月推出的中国高考新政,再次将闻名海内外的“GAO KAO”推到了风口浪尖,在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校重要录取依据的口号下,我们很难想象中国的高考内容是否也同时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呢?恐怕答案的揭晓还需翘首以待。

而美国的高考,全国性的考试主要为两类,一是SAT考试,二是ACT考试,这两种考试的成绩都被各大学所接受,学生选任何一种考试都可以,目前美国绝大部分高中生是参加SAT考试,其考试内容主要涵盖英文和数学再加上写作。与中国高考不同的是,美国高中生可以在进入高中后的任何一年参加考试SAT或ACT考试,如果成绩不理想可以多次参加考试。

对于学生各学科成绩的评估,并不在SAT或ACT考试中体现。高中开设的主要大学预修课程都有全国性的考试,学生在修完某一大学预修课后就可单独考这一门课,如果成绩达到所入大学规定的标准,这门课在大学就可以免修,并可获得相应的大学学分。美国的高考(SAT或ACT考试)并不是高中生进入大学或名牌大学唯一的通行证,大学录取学生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学生的学业平均成绩、SAT或ACT考试成绩、社区服务表现、领导才能、个人的才艺(如音乐、体育才能等)、推荐信和自我谈上大学的撰文等。 (摘自艾迪留学)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杨振宁教授对中美教育的分析吧

————2004年

中美教育传统区别很大

杨振宁说:“我一直认为,新中国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是在解放后中小学教育大大普及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在原北平念中学时,北平的文盲不少于50%,甚至是百分之七八十;不算外来的人口,今天北京10到40岁的居民恐怕很少是文盲。中国能够有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其中,一个功不可没的大事就是大多数人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印度、巴西、墨西哥都是很大的国家,这些国家的教育普及程度远远没有达到中国这么普及。这是一个有长远意义的历史事实。”

杨振宁接着话锋一转,向在座的校长、教师,提出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他说:“今天美国的科技经济发展遥遥领先于全世界,是不是每个地区都应该抛弃原来的教育政策或教育的哲学,向美国这个方向学习呢?”他说:“这个问题我曾经想过。教育是非常复杂的事。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这些国家及地区的教育哲学深受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跟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教育传统有很大的区别。从中国、韩国、日本到美国读书的孩子,一般都比美国的同班、同岁的同学根基扎实,大学生、研究院的学生也是这样。可是所有的美国中学、大学、研究生院老师,以及美国学生,都有同一个印象,就是中国学生不会做研究。这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呢。那就是中国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的办法,有它的特长。这个我自己就深受其益,我在西南联大读书时,老师都很负责任,教得很深入,我到美国以后发现,一些课我已经念过了;美国教育跟我在国内受到的教育完全不一样。这个现象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的中学、大学学生到外国学习,成绩都很好,可是国外为什么会有中国学生不会做研究的印象呢。原因在于中国训练学生的办法与美国不同,中国学校教出的学生往往认为,所有重要的东西都是前人做过的,怎么能挑战从前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哲人所做的贡献呢。”

他分析其中原因,说:“对此应该讲得更清楚,中国学生是开始阶段不会做研究,在刚做研究工作时,胆子比较小,不敢向新的方向发展。可是到了真正做研究工作后,很多中国学生做的成绩很好,而且,他们很努力。在美国一个大的国家实验室,其中的机器通常是24小时运转,你会发现到半夜12点以后还在继续工作的,一般都是中国学生。到研究生毕业时,往往是中国学生做得很好。到获得博士学位时,中国学生并不比外国学生差。”

他说:“如果问我,是中国的教育政策好,还是美国的教育政策好,我认为这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任何一个简单回答都是错的,因为这关系到千千万万所学校、千千万万个家庭、千千万万个孩子,不可能有一个简单的回答。包括对中学生、小学生、大学生训练的方法,是好还是不好,我想了很久,得出的结论是,对多半的学生,我认为中国政策是好的。因为它可以把这些孩子引导到将来能够发挥他们社会作用的道路上去。要想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到美国看看就知道了。我在美国教过两年的大学一年级物理课,美国的学校不管是非常好的学校,还是不太成功的学校,大一的学生多半还在晃悠,对于世界是怎么回事,自己怎么回事,前途是什么样子都没有想过。这跟美国整个社会结构有关系,教育也占一部分原因。而在中国,孩子们就成熟多了。可是对于天资特别好的学生,中国的政策就不一定好。”

中国要了解美国教育的背景

长期从事物理学研究的杨振宁,非常重视定量分析,谈教育也不例外,他说:“中国按部就班把知识给孩子,平均起来是好的,可是中国的教育制度,从中小学起,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对特别好的,占总数5%的最聪明的学生比较不利。这不利的一面,在美国却做得非常好,孩子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比如,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物理学家,名叫费曼,这个人有非常丰富的想法,做了很多很重要的工作,可是他从小说话做事就是跟别人不一样。我常说他要在中国的话,很难成为大物理学家,因为整个社会不准他这样,不准他那样。

又比如,比尔·盖茨,他在中国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美国成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对这些跟别人不一样的、有特别才能、特别天赋的人,能够给予极大的空间,他们可以发展。这是美国今天在学术上、在经济发展上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美国风险投资办得比较成功。二次大战后,英国在生物工程研究方面得诺贝尔奖非常多,可是总体上生物工程不可跟美国比,这是因为它没有一个好的风险投资制度。这是美国现在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

杨振宁教授说:“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自身有很长的传统,不是一两天能改过来的,教育工作者,包括研究教育体制、教育哲学的人,一定要了解美国的成功背景是什么。”

他说:“在中国,一个显得高傲的人是大家不喜欢的,美国对这种人比较容忍。可以由一件事证明这句话,20世纪最重要的生物学文章叫做《双螺旋》,是1953年一个名叫Wat son的美国人和一个名叫Crick的英国人合写的。他们写文章的时候,一个20多岁,一个30多岁,过了一些年,他们得到诺贝尔奖。我认识他们两位,他们都是讲话不那么客气的人。20世纪六十年代,Watson又写了一篇名叫《双螺旋》的书,翻开这本书就知道他讲话和他做人的口气,其第一句话是有名的,说“我从来没有看过我的同伴不以高傲的态度待人”。这句话说明Crick讲话是非常冲的。Watson说话也如此,很冲。”

他说:“中国学术界对这种人是不喜欢的。国内一些基金会,评委在讨论某某人是否应该得奖时,对讲话比较冲的人往往不喜欢,不愿意投这些人的票。这是中国和西方尤其和美国的传统的一个分别所在。我个人觉得,中国在这方面应该向西方传统多走一点,这会对整个科学的发展有好处。美国对于这样的人比中国宽松一些,它的科技能成功发展是与此有关的。这是值得中国尤其是教育界注意的。”

照搬美国解决不了中国教育问题

杨振宁教授非常关注中国教育当前的热点问题。他说:“现在,中国社会有一个现象,就是一个孩子要考大学,全家人非常紧张,而且很多个家庭都非常紧张使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压力,并在这个压力下出现了一些呼声,觉得中国教育制度有问题,把小孩压傻了。这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他分析说:“一个孩子考大学,全家人都紧张,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学校不够多。今年秋天中国要招收380万大学生,这数目比改革开放之初多了很多倍,但是,拿13亿人口相比,这仍然还是很小的数目。如果中国大学数目大幅度增加,压力会自然减少。可是,办学经费从哪儿来?师资从哪儿来?一连串的问题都来了。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不是把美国的哲学搬过来就可以解决的。”

他说:“中国4亿人口在城市,9亿在乡下,这9亿农民的思维状态,我不敢讲,因为我接触得太少。4亿中国城镇居民今天接受科学的思维,或科学的办法,绝不比美国一般人低。从教育成功率来讲,美国是12年义务教育,可是在纽约市,12年义务教育出来,文盲多得很。他们那里很多的学校认为,孩子在学校是一个祸害,得赶快把他们送出去,不管他们会不会念书,其结果造成两极分化,一边是受过很好教育的人,一边是知识水平、思维方法、素质品位、价值观都不理想的人。从总体看,我觉得不如中国4亿城镇居民的受教育程度高。”

他说:“对小孩是着重启发,还是着重灌输,这是社会的传统,一时不容易改过来。美国小学一年级学生跟中国小学一年级学生不一样,中国学生比较听话,平均起来安静一些,美国的男孩子动来动去的,坐立不安。这是整个社会的结构不一样,社会的价值观不一样形成的。中国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到有这个分别,同时,要知道这很难讲哪个好哪个不好。中国小孩比较静,比较听话,当然容易有效地向他们灌输知识,于是就发展出中国的教育哲学;而美国比较容忍,小孩做奇怪的举动比较多,这有自然的道理,也有很深的社会结构,甚至有遗传因子在里面。不能贸然下结论哪个好哪个坏的。我认为两方面各有短长,不同的小孩也是不一样的,与老师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也有关系,假如一个老师,比较注意鼓励小孩向多方向注意,兴趣广泛一点,这是有利小孩健康成长的。我在美国教了很多年书,发现美国的小孩,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学生,这也喜欢弄,那也喜欢弄,好处是接触东西多,坏处是注意力常常不集中。中国相反,比较集中,比较安静,好处是能好好念书,坏处是不利于向各个方向发展。”

他说:“美国喜欢改革,动不动就出理论。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是说在前苏联卫星上天后,美国人认为美国落后了,并认为主要原因是美国数学教育不对,要有新数学,新数学的办法跟传统的不一样,要把很抽象的观念很早放进去,有很多学校采取了,过了一些年,发现这项改革非常不成功,到六七十年代新数学就没人弄了。还有一个例子,是费曼写了一系列非常好的大学教科书,一些学校负责人说这些书写得非常好,可是一般老师不敢教,因为这些书牵扯的东西太多,内容太深,老师害怕被学生问得回答不出来。我讲这些是要说,中国教育改革要谨言慎行。但不是说不能动。”

他说:“20年前中国科技大学成立的少年班,那时在全中国都很有名,我在美国报纸上就看见了,有十二三岁的小孩被选进去了。这件事搞了20多年,从国家立场讲等于做了20年的试验,就应当认真加以总结。如有一个相当清楚的结论,不只是对于中国的教育,对世界天才儿童的教育也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摘自育儿网)

杨振宁教授的分析深刻而明了,是对中美教育的明确分析,很有借鉴意义。

第12篇: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育叙事研究以其故事性、实践性、反思性的特点,为中小学校的教育科研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它不仅符合中小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迎合了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况且,教育叙事研究也是非常适合中小学教师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它要求教师关注自己的教育实践,关注日常的教育生活,在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的过程中,探索教育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摸索教育规律。显然,这种教育叙事的方式,对于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进教育行为模式以及思维模式等,都有积极的意义。

一、教育叙事与教师的教学实践

教育叙事与教育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教育实践是教育叙事的基础,教育实践不仅为教育叙事提供丰富的素材,而且教育实践本身就是教育叙事不可分割的部分,可以说,没有教育实践,就没有教育叙事。另一方面,教育叙事对教育实践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教育叙事。教师能进一步认识自己教学的真实情况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叙事大多是叙述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生的事件,既是对自己教学实践过程的真实反映,也是对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进行的一种反思。在叙事中,通过观察、访谈、收集资料、录像、回忆等手段,教师可以重新进入事件发生的情景中,把那些当时容易忽视的,但有研究意义的教育细节定格和放大,并进行仔细的审视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能发现一些平时不能发现的问题,也能从中获取一些新的想法,从而能进一步认识自己教育教学的真实面貌。

值得指出的是,教育叙事不是一种“放映式”的故事叙述,而是需要叙事者带着一定的问题进行叙事,需要从某种理论的角度对事件进行分析和解读,需要从平常的教育事件中来透视某些教育问题和教育规律。总之,要求叙事者用研究的目光去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从中认识自己教学的长处和不足,这与教师在平时所谓的教学工作总结截然不同。

2.教育叙事。能促使教师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行为 叙事的前提是做事,叙事实质上就是在研究做事。教育叙事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教育事件的透视来探讨教育问题,改进教育实践行为,提高教育行为的效果。 教师每天都在课堂中实施自己的教育行为,有些行为可能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些行为可能对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如果教师不对这些行为进行细致的分析反思,就不能发现隐藏在自己教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就不能对自己的教育行为有一个清晰而正确的认识,当然也就谈不上有意识地去改变自己以后的教育行为。

教育叙事就是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教育教学方式的过程。“教育叙事也就是一种反思性研究。叙事研究的根本特征在于反思。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

二、教育叙事与教师个人教育理论

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既然教育叙事关注的是实践,叙述的是生动形象的教育故事,那么与教师的教育理论有什么关系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理解:什么是教师的个人教育理论?教师的个人教育理论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于教师的知识体系之中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是怎样运用个人教育理论的?教师的个人教育理论是教师基于自己的教育经历而产生的对教育的看法,是对教育问题的个人解读。教师的个人理论产生于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是在不断的学习交流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是引发个人教育行为的根本因素。所以说,教师的个人教育理论实际上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教师教育观念或教育信念的一种表达形式。每一位拥有一定教育经历的教师实际上都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驱使下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都会有自己对各种教育教学问题的独特想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位教师都拥有个人的教育理论。

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教育叙事是教师个人教育理论的一种“话语系统”,是表达个人教育理论的一种非常合适的方式。“教育叙事研究的本质在于寻找一种合适地呈现和揭示生活经验乃至穿透经验的话语方式,为普通教师、学生以及读者提供一种能让他们参与进来的生活语言风格的研究文本。”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叙事来思考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摸索教育规律,表达自己对有关教育教学的看法;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叙事,可以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提高分析反思能力。同时,教育叙事可以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提供平台。教师通过叙事,可以扩展交流内容,达到教育经验与个人教育理论的共享。

三、教育叙事与教师的经验总结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离不开经验总结的,教师的专业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教育教学经验的反映。离开了教育经验,就无从谈教育专业能力,因此,教师教育经验的总结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谈到教师的经验总结,总是比较多地强调教师要从理论的角度去总结经验,注重理论概括,强调要把经验性的方法上升到理论层面,这种要求对于大部分中小学教师来说,具有较高的难度。过多地强调理论总结,会导致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实例+理论”。即教师在例举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后,加上一段理论,或者先讲一番理论,再举一个例子,而所说的理论与所举的例子往往有脱节的感觉,给人的感觉好比是给具体的教学实践套上一顶理论的大帽子;二是过多空洞的理论叙述,把本来是非常生动、操作性很强的事例叙述得非常枯燥、乏味,使文章变得内容空虚,形式呆板,缺乏可读性。

作为经验总结的方式,教育叙事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具体直观,生动形象。教育叙事是直接记载教育过程,具体反映自己是怎样处理某一件事情的。一个生动的案例,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一个教师如果能经常把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有意义的教育事件记录下来,若干年后,就能汇集成一本教育经验集。一个个生动的教育小故事,可以反映出自己走过的教育足迹。也许当初的一些想法忘记了,但那生动的案例还会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第二,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事实上,教师平时往往把教学中发生的事件作为相互交流的内容,同时,他们也容易从其他教师所讲的具体事例中受到启发,受到感染,引起共鸣。因此,教育叙事是中小学教师熟悉的话语方式。在教育叙事中,教师不仅仅要叙述自己的教育行为以及过程,还要叙述自己的行为意图,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能使他人全面了解教育方式及内心感受,进而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思想。因此,教育叙述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

四、教育叙事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一种有效方法

教师要通过教育科研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就要把课题研究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把目光投射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要关注课堂,关注教材,关注学生,也要关注自己;要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通过研究去解决问题,达到改进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教育叙事研究既区别于以往纯粹书斋式的研究,也不同于单纯凭着思辨和文献得出结论的研究方式。”教育叙事所研究的对象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它要求教师把研究的目光投向实践,用叙述故事的形式来思考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从客观具体的教育现象入手,通过对一个个具体教育故事的剖析,来揭示教育的本质,探寻教育规律。

教育叙事是非常适合中小学教师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这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看: 第一,中小学教师拥有大量的实践素材。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有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教师每天备课、上课,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要经历许多教育事件,这些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叙事的资源,也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实践基础。

第二,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具有叙事的能力。许多教师擅长叙述故事,善于绘声绘色地描述课堂中所发生的事情。在平时工作中,教师互相之间也常常以讲述事情的方式进行交流。可以说,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教学故事,写出自己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这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做也都会做的事。

第三,教育叙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相对于其他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调查法等来说,比较容易操作,教师容易掌握。当然,随着教育叙事方法的逐步娴熟,教师也可以在进行教育叙事的过程中,综合运用观察、实验、调查、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叙事的内容更为丰富,叙事的手段更为多样,从而提高教育叙事的质量;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依次熟悉其他的研究方法,进而逐步掌握其他的科研方法,通过教育叙事的研究逐步走进教育科研的大门。

第四,教育叙事活泼多样的形式和形象生动的内容,能改变以往教育科研给人的严肃、枯燥、刻板的印象,给学校的教育科研增加一些色彩。同时,通过教育叙事,能激发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兴趣,能使教师消除对教育科研的神秘感,提高对学校教育科研的认识。

第13篇:教育研究调查报告

姓名:庞会芳班级:教育系教 育 调 查 报 告08级初等教育

教育调查报告

短短的实习很快就结束了,在这一个月的实习期间,我积极地努力地工作,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顺利的完成实习工作。当然,我在实习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为了深入了解教育教学工作,增加自己对教育理论的认识,也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专门做了一次深入的教育调查,为此我作了一个调查报告。

为了全面、详细地获取材料,我不仅只限于我实习所带班级的调查,而且还跨班级、年级调查,甚至还到其他同学所在的实习学校调查。重要的调查的形式是发放调查问卷。同时,我也积极地找学生谈话,同老师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情况。下面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的结果,谈谈对小学语文教与学的一些看法,其中有些问题可能是前人已经叙述的或者是老师们常谈论到的,但我想这对于我们实习生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和感受,而不仅仅是以前从理论上的认识。希望我的认识能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些效果。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谈一下语文学习的情况。

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存在较多的问题。课下聊天时,都纷纷向我诉苦:“老师,学习语文的时候没什么好学的,但考试的时候好难啊,我们觉得语文课就不怎么重要!”我一边以坚定的语气鼓励他们,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语文课时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是我们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重要工具,语文学习是很重要的,因此你们要咬牙坚持,不断地在平时学习的碰壁中摸索高中的学习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会慢慢地找到学语文的感觉了。给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心,一边在心里苦苦思索着如何去帮助他们尽快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变过来,适应发散性思维的学习。现在的学生是多么有个性,我想学好语文还是有不少好处的。

学生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法一开始还是比较喜欢的,很感兴趣,可是等时间一长也就无所谓了。有的学生告诉我,上课老师用多面体教学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有时太快,记笔记记不下来,有时太慢,学生听起来又感觉到无聊。甚至有的学生说,老师的方法太旧,因此影响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调查中,学生希望老师能关注他们。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后进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一致的。调查中有一个学生问我如何看待老师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

还问我今后要是当老师的话会不会也这样。我回答他们说:老师关注成绩好的学生是因为他们能听老师的话,而一般情况下后进生的自觉性差,经常不听话,自然惹得老师不开心。老师也是人,存在一定的偏差是正常的。但我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发觉,只要能多关注后进生,他们会很感动、进步很大。看来老师要用一种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学生,多鼓励后进生这一点对于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很重要,好的沟通有利于老师更好地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更加爱学习你所教的那门课。

而有的学生说学习语文时有的老师不能补充很多的课外知识,只是讲课本和教案上有的内容,其实这些他们都能看得懂,若老师总是这样的话,他们就会认为这样的老师不怎么样,水平低,进而也就不再理会老师的讲解,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就会有所降低了。他们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讲些和当前社会有关的东西,多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以扩充他们的知识面。

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喜欢那种上课幽默的,不爱批评学生的,能够和学生很好相处的老师,他们都希望老师能够多关注自己,即使是成绩差的学生也这样,这种愿望甚至比其他学生更加强烈。他们希望老师多了解他们的真实的想法,宽恕他们的叛逆心理,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是老师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去对待他们。而且,有的学生还喜欢关注老师,对老师的衣着,对老师日常工作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都感兴趣。看来我们做老师的要好好和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便自己在教学中更好地开展工作。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谈一下语文教的情况。

我调查发现,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正确的,它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很多数学老师在备课时,设计了很多的问题,以便上课时提问学生,达到和学生交流的目的。调查中有的语文老师对我说现在的学生比较懒,对学习不是很重视,尤其对难度大的这门课,认为努力与否考试时得分提高不是很明显,所以信心不断减少,况且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因而,你让他们回家预习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是不看。因此上课要多提问题,这样才能迫使他们课后去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多问个“为什么”,这一方面可以使老师和学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挖掘教材的有关内容。我自己在实习的教学中也采用了此方法,成绩果然不错。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对课堂教学工作要认真、仔细的多,因为语文的教

学课堂很关键,学生很多的学习习惯和兴趣都是在课堂上培养的,还能开发学生的潜质,教会学生思维。因为许多同学在课后根本是知难而退,所以老师提倡他们课堂动起来,留下问题,让他们大脑都动起来,所以对于课后不练习的同学,课堂就是他们的全部。调查中,大部分的教师采用的课堂学生动起来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巩固知识,而且达到练习的效果作用。在调查中我还发现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教学时,课堂气氛相对和谐。老师说本校一些班级学生的纪律较差,自觉性不足,如果气氛过于活跃,课堂就会乱哄哄,难以克制。而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合作能力欠缺,实际效果为达到但花去了大量的时间,从而影响教学进度。

通过以上的调查,我认为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学生对他所学的科目提高兴趣了他们才有可能很快地提高成绩。老师可以多组织一些数学活动课,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叫学生在自己的参与中意识到学语文的重要性。上课时老师可以多举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枯燥理解。对知识的解析要深入浅出,例子最好能贴近生活,把语文的学习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最好是当下发生的,人们关注的事情,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思维,进而使学生兴趣更进一步。

二、在“读”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在初学一篇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读”的世界,同时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读书方式,比如,有感情朗读,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还有快速阅读和默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此外,还有分小组、分角色读,比比看谁读的最好。在读书的同时,也可以无意识得积累一些词句,这对学习语文是很有积极效果的。

三、要正确对待现代多媒体技术。当今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多媒体应用到现在的教学中去确实的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它的直观性、生动性、丰富性对教学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我认为在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同时要把握一个度,过度地使用多媒体可能回引起学生的反感,这一点从上面的调查不难发现。对一些背景的解说,我建议最好能用多媒体教学,在课件中多制作一些图画、flash,这样会一下子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从而带着好奇心去学习新知识,枯燥的文本就会容易让学生感兴趣。

三、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赏识每一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无论学生的成

绩好与差,老师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这也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现在我们讲尊重,不仅仅只是要求学生尊重老师,而且还要求老师尊重学生,作为一个老师要知道,你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能更好地尊重你。另外,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也要积极地鼓励他去学习,这样的学生只要一有进步,就应该及时表扬,表扬是促使差生进步的一种好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少批评学生,以鼓励为主,即使是批评学生时,也要注意方法,语言最好不要尖锐刻薄,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批评错的地方也应该向学生道歉,这一点恐怕老师们很难做到,其实学生的宽容之心并不比老师差,真心地向学生承认错误的老师可能会更加受学生尊重的,我在实和调查的过程中就有这样的感受。

四、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我认为语文老师最好能多参加学生们组织的一些活动。在参与中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走进学生的世界,对学生的组织成果给予肯定,这样能和学生更好地融合。多主动同学生谈心,做学生的好朋友,消除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鸿沟,促进教育、教学更好地展开。

以上就是我在这次实习期间调查的有关情况。其中有些看法也许不尽正确,但毕竟这是我通过实际调查得到的结果,我会从中吸取一些优秀老师的做法,结合自己实际的水平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去。我想只要我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坚持下去,多了解当下的教学情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但愿我的想法能变成现实。

最后对在本次调查中给予支持的老师们、学生们表示感谢!

第14篇:教育法学研究

研究生作业封面

(中学教师硕士研究生班)

业: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名称:教育法学研究 课程类型:专题

开课时间(学期):2009年—2010年第二学期 主讲教师姓名:

田鹏慧 研究生学号:

09 研究生姓名:

时萍 完成时间:

2010.11 成绩:

评阅教师签名:

1

我对教育惩戒的认识

2009级

时萍

现今教育,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提倡赏识教育,让不少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不敢再谈“惩”字,甚至认为“惩”是教育所不容许的事,教育就只能是表扬、赏识。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实践证明,没有‘惩罚’,教育是不完整的。只要我们正确理解教育中的“惩戒”,恰当运用好惩戒教育,则不但不会损伤学生身心健康,而且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一、教育惩戒的内涵

惩戒,其本意据《辞源》解释是通过惩治过错来警戒,即以过去的失败作为教育。从其本意来看,惩治只是手段,警戒才是目的,惩戒是为了教育其不再犯和不违犯。由此可见,惩戒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手段,其内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已违犯规定的行为实施惩治,以帮助过失者认识错误,警戒其本人或他人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二是,为了警戒将来,事先对应该怎样做和不能怎么做的进行必要的规定,其指导性非常明确并告知违犯了规定不能做的事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在事先就有规劝、提醒、告诫、警示的意思。

惩罚,从词意上理解,惩罚是严厉的处罚。一是惩罚所表示的惩戒力度是很严厉的;二是只强调了惩治本身,它并不以“警戒其不违犯”为出发点和必然目的。在一定情况下,虽然也产生一定的教育作用,但这种教育是不具惩戒的积极作用的,而是一种消极的教训。

体罚,他本身就是用罚站、罚跪、撞击等手段折磨和损害人的身体、心理来实施的惩办行为。体罚不具有教育意义,是一种触犯学生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是为当今学校教育所反对、所制止的行为。综上所述,惩戒教育为当前教育不可缺少的教育行为,是维护学生安全,促进其健康成长之所必需。

所以,教育中“惩戒”是不必回避,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所以,在“非惩不可的时候”实施有效的惩处,就是惩戒教育。

二、惩戒教育的内容

惩戒教育的内容涉及面很广,从从教育的角度和过错误行为的性质来看,惩戒教育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涉及违犯法纪的,各类法律法规都有明确的规定,通常以法制教育的形式实施,对违犯了法纪的人,则按现行法纪依法实施处罚。二是涉及违背道德规范的,思想道德教育一直位居学校教育内容之首,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规范,包括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对于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将以道德舆论谴责为主要方式实施惩戒。三是不符合一般生活、学习习惯的,这是小学德育最重要的内容,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后,着重以强制训练其养成良好习惯实施惩戒。

三、惩戒教育的实施

“惩戒教育”同“赏识教育”一样,是教育的一种方式,是策略,就像“赏识”并不必然就是好的教育方式一样,惩戒也并非必然就是不好的教育。和“赏识”乃至所有教育方式一样,“惩戒”也在于遵循教育规律、把握实施的度,

2 研究惩戒教育的方式方法,才能真正发挥其特有的教育作用——通过惩治达到警戒的目的。

1、把握惩戒教育的基本原则

(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惩戒的目的是教育,教育应促进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所以惩戒教育应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基本前提。但有人会说,处罚了人难道不会对人造成伤害吗?又怎能谈得上促进其身心健康呢?初一想,觉得提出这种疑问有道理,如若细想一下,想长远一些,就会明白:温室里培育的花草娇嫩艳丽,毕竟禁不起大自然的风雨,我们一味以“赏识”、奖励来教育学生,至多来一点不关痛痒的批评,不让他们承担因为自己错误而理应承受的责罚,他们不也像那些温室里花草一样么,哪里能适应能者上庸者下的激烈社会竞争呢?所以,我觉得教育者应理智的思考这一问题,用恰当的责罚不仅能帮助其本人改正错误,教育其他人,还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2)遵守法律法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1989)第28条第2款规定:“学校执行纪律的方式应当符合儿童的尊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第8条第5款规定:“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根据其规定,个人认为惩戒实质上是对儿童的一种保护教育,因此,实施惩戒教育要合法,这些法就是要防止因教育中越位处罚,而造成对受教育者的意外伤害。

(3)遵循教育基本原则。首先是坚持正面教育原则,虽然对错误行为进行处罚,有惩的的意思,但仍要坚持正面教育,处罚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处罚是为了让学生认识错误及其危害性,并努力改正。可见,处罚是为了教育学生以此为戒,引导其向好的方面发展,除了让做得不好的努力做得好起来以外,还要让做得好的坚持做得更好,所以必须要做到赏罚分明。其次是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有强弱的差别,违反纪律有惯犯和过失犯(偶犯)之分,心理发展水平有高有低(有早有迟)等等,形成了个体差异,应该根据差异,选择最恰当的方式进行惩戒,才能收到最佳教育效果。

2、讲究惩戒教育的有效性

(1)掌握详细情况。准确了解事实经过,实事求的是划分责任,这是实施惩戒教育的重要前提。也许表扬错了,不会有太大影响,一般学生不会过余计较,但如果处罚错了,影响就大了,学生也绝不会无动于衷。尤其是面临突发事件,可供了解情况、判定错误的时间少,如果单凭所看到的或听到的,而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随意实施处罚,稍有不当,不仅事情处理不好,还很容易引发新的矛盾,就“好心办坏事。要坚持“热问题冷处理”的原则。

(2)选择适当时机。也就是选择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等。比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情绪正激动的时候就不是恰当的时机,当教师心平气和时,学生也意识到了自己错误的严重性,这时进行教育,实施处罚,不仅处罚方式及轻重比较合情理,而且学生了比较容易接受,惩戒的效果就好,相反则不然。一般来说,一是事发当时应当即制止错误行为,而不易当场进行处罚;二是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危害性一无所知时,不适于马上处罚;三是一般不当众处罚。

3 (3)反馈惩戒信息。对处罚后的情况要进行反馈,了解受处罚人的态度及表现,对改正不力的要进一步督促和教育;对于改正得好且有好的突出表现,可视情况取消处分和进行奖励。

3、实施惩戒教育的一般方式

因为惩戒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教育,所以,在此我们所探讨的惩戒教育方式都应以前面所提到的一些基本原则为前提的。

(1)公众处罚。是一种较普遍的处罚方式,因为惩戒的内容大多是公共规则中已经涉及到的,也就是大家都知道违犯了会受到什么处罚。所以对这样的一类错误行为,除较私隐的以外,大家都知道了,在处罚时以公众处罚为宜。比如,乱丢垃圾被发现,除了清理自己丢下的垃圾外,还要打扫规定范围的清洁卫生,并监督管理一段时间。对这类事件的处罚,大家都见得到,有时为了警示大家,还会特意在一定场合公告出来,扩大影响。再如对经常上网吧、游戏厅的,通常在对个人进行教育处罚之外,还要在班内甚至是校内把处罚决议公示出来。既是为了显示公共规则威严得到了保障,也是为了警诫他人。公众处罚突出了集体自律,有利提高制度约束力,能够较好的营造正确的集体舆论。

(2)个别处罚。对于一些比较私隐的的问题,或者心理品质特殊的人,又必要处罚的,适宜采用个别处罚。能够最大限度保护学生自尊,这种方式对特殊问题和特殊学生教育很有必要。

(3)自选处罚。基本上是在学生对错误已经有了较明确的认识,也知道应该受到何种处罚,给予他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处罚方式选择的自由,是处罚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像魏书生老师、李镇西老师在民主管理中都特别注重运用这种自选处罚的方式。

(4)舆论处罚。就是对发生比较普遍的事,或者是发生了尚未具体确定责任人,但又必须惩治的事等,对此可通过大家的讨论进行舆论处罚。在小学生中,随意拿别人物品的事常有,说他是偷窃吧,太重;但若不加教育纠正,必然会发展成偷窃。教育中有老师就采取了虚拟情景进行舆论处罚。教师利用一次班会,让同学列举了自己丢失的东西,然后老师把一个被假设的“小偷”——一把凳子,请到了讲台上,让大家痛诉其行为。这种“斥桑以育槐”的教育策略其结果可想而知。

总之,通过对教育惩戒内涵及方法的探讨,我们要坦然面对惩戒教育,回归教育的本来面目——有奖有惩,并做到赏罚分明,奖惩有术,促进学生心智的健康发展。

第15篇:教育研究方法

一.填空题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按研究目的分为基础研究、____、发展性研究、_______、预测研究五种。答案:应用研究 比较与评价研究

2.教育科学研究存在经验和理论二个层次,表现为四种水平,即_______,探究原因水平、_______、理论研究水平。答案:直觉观察水平迁移推广水平

3.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的基本特点是历史性、_______和以逻辑分析方法为主。答案 具体性

4.教育观察的记录方式主要有_______、取样记录法和_______。答案:描述记录法 行为核对表

5.教育实验按控制程度可分为_______、准实验和_______三种。答案:前实验 真实验

6.定义在形式上一般包括被定义项、_______和定义联项三种。答案:定义项

二.是非题

1.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与科学方法论是息息相关的。( )答案:√

2.科学研究中的选题宜大不宜小。( )答案:×

3.研究假设一般表现为疑问句。( )答案:×

4.一个数量小但代表性高的样本,一般比数量大但代表性较差的样本好。( )答案:√

5.一个测量如果信度高则效度也一定高。( )答案:×

6.从严格意义上讲,行动研究还只是一种非正式研究。( )答案:√

7.事件取样法可以得到关于事件、行为的背景材料,而时间取样则不能。( )答案:√

8.多因子实验是指自变量只能有一个,但可有多个因变量。( ) 答案:×

9.研究者可根据自己的意愿给变量下操作定义,但在下操作定义时,要使操

作定义吻合于概念定义,并能揭示相应的概念定义。( )答案:√

10.实验法离不开观察和调查,它必须建立在观察或调查的基础上。( )答案:√

三.单项选择题

1.在科学史上,首次研究了科学认识的“归纳—演绎”程序及所遵循的方法,

并在形式逻辑之上建立了科学方法论的哲学家、思想家是(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毕达哥拉斯

2.题录、索引、题要、文摘属于文献等级中? )

A.一次文献 B.二次文献 C.三次文献 D.四次文献

3.历史研究法中属于第二层次的研究是 ( )

A.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研究B.史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C.搜集、整理和分析处理史料D.历史事件与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

4.对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鉴别是否善本、“精本”或作者本人的稿本,需要

A.辨伪考证法 B.校勘法 C.年代考证法 D.作者考证法

5.根据观察的方式,教育观察研究可以分为 ( )

A.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B.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C.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D.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6.在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是 ( )

A.访谈调查 B.问卷调查 C.测量调查 D.调查表法

7.根据访谈过程是否有严格设计的访谈提纲,可以把访谈调查分为 ( )

A.一次性访谈调查和重复性访谈调查B.个别访谈调查和集体访谈调查

C.结构性访谈调查和非结构性访谈调查 D.电话访谈调查和网络访谈调查

8.按实验控制程度,教育实验可以分为 ( )

A.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B.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C.因素型实验、反应型实验和函数型实验D.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和轮组实验

答案:CBDBA BCA

四.名词解释

1.测量答案: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事件或物体所具有的某种属性数量化的过程。

2.集中量数答案:是用来描述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在量尺上表现为一个点。

3.特性等级评定法答案:观察者可以带着某种目的,对观察对象进行多次的观察,然后用某种等级评定量表对所要研究的特性加以评定。

4.文献法答案:通过查阅已有的文献和资料去了解研究对象。

5.自然实验法答案:在实际自然情景中进行,只能尽量地,不能完全地控制无关变量能 较长时期地持续进行。

六.论述题

试述科学观察的要求。

(1)安排观察预备期。(2)不干预活动。(3)讲究记录方法。

(4)如有多个观察者同时观察同一情景,需要预先训练,以求得满意的观察者信度。

(5)对同一行为应观察足够的次数或时间,以保证观察结论的可靠性。

(6)了解各种可能的误差来源,有意识地避免或减小误差:

①观察者的期望效应;②观察者放任现象;③被观察者的反应性行为可能因观

察过程中的某些因素而有所改变;④观察仪器设备的干扰。

七.分析与运用题

从浙江、四川两省幼儿中分别随机抽取各 1000 名幼儿进行计算能力测试,浙

江幼儿平均得分为 89.50 ,四川幼儿平均得分为 87.90,若要知两省幼儿计算

成绩有无显著性差异,应该选择何种检验方法,并说明理由。

应该选择乙检验 (或:独立大样本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

理由如下:

(1)两个样本的平均数 (或:均数)是由全然无关的组别随机抽取的样本计算得来的。

(2)N>30(或:样本容量大于 30)

模拟试卷

(二)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连续变量的是 ( )

A.性别 B.感觉刺激C.分数 D.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

2.某特定研究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的程度称为 ( )

A.内容效度 B.结构效度 C.内部效度 D.外部效度

3.区别科学方法与非科学方法最主要的特性是 ( )

A.预见性 B.灵活性 C.准确性 D.客观性

4.如果采用观察法研究幼儿的同情行为,最理想的方法是 ( )

A.时间取样法 B.频率计数图示法C.日记描述法 D.事件取样法

5.下列观察法中,需要记录行为出现的频率的是 ( )

A.清单法 B.时间取样法 C.实况详录法 D.事件取样法

6.“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调查”属于 ( )

A.关系调查 B.现状调查 C.原因调查 D.发展变化调查

7.根据自变量的性质,探讨空间密度与幼儿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的实验研

究称为 ( )

A.验证性实验 B.多因子实验C.S-R 法则实验 D.P-R 法则实验

8.在教学方法实验中,下列无关因素中,可不必加以控制的是 ( )

A.教师的业务水平B.儿童的基础水平C.儿童课外受到辅导的机会 D.师生的心情

9.使用取样记录法,要求观察者在开始之前就确定 ( )

A.观察范围 B.观察目的 C.观察时间 D.观察类型

10.理论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现为 ( )

A.调查报告 B.实验报告 C.经验总结 D.学术论文

11.在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中,考察教育现象的起源、形成、变化发展过程及

其本质,常用的方法是 ( )

A.教育观察法 B.发生学方法 C.教育调查法 D.教育实验法

12.判定定性研究内在信度的主要指标是 ( )

A.研究的差异性 B.研究的一致性 C.研究的多样性 D.研

究的特殊性

13.在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将调查法用于教育研究的是 ( )

A.DeweyB.BoiseC.KendallD.Thorndike

14.以教育事实为主的科学研究成果主要包括 ( )

A.教育观察报告、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验报告等B.学术论文、教育观察报告、教育调查报告等C.学术论文、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验报告等D.学术论文、学术专著、教育观察报告等

答案:CCDDB BCDBD BBCS

二.名词解释

15.教育研究方法答案:教育研究方法就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 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

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16.调查研究答案:调查研究是一种描述研究,是通过对原始材料的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材料从而形成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17.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答案: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是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基础上,运用 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的方式进行加工整理, 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教育的 客观规律。

18.系统方法答案:系统方法是一种将对象作为系统进行定量化、模型化和择优化的研究方 法,包括对系统的分析和综合,建立系统的模型以及系统的择优,从而揭示系统普遍性质和一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系统的合理控制。

19.内在效度答案:内在效度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的真实程度,决定实验结果释。

三.简答题

20.教育研究中历史研究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

1、分析研究课题的性质、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有关的资料条件

2、史料的搜集与鉴别3、对史料的分析研究

21.调查表的基本格式。

(1)总标题(2)横行与横标题,纵栏与纵标目(3)数字资料(4)表尾(5)附录

22.定性分析的适用范围。

1、注重对过程的探讨,而不是十分注重结果

2、个体的发展,随时间推移发生的行为上的演变以及个案研究

3、比较研究中的差异描述4、定性的评价分析5、有关观念意识方面材料的分析

23.元分析的基本步骤

1、确定要进行系统总结和评价的问题;2、尽可能全面搜集有关的研究报告和文献

3、对搜集的文献按记录特征进行分类4、测量效果的大小,并探讨效果大小与情境变的相关情形,从而获得总的 结论

24.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的基本要求

(1)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创新(2)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4)语言文字精练简洁,表达要完整准确

载于:考

模拟试卷

(三)

一.选择题

1.应用归纳法来得出研究结论,这一方法可追溯到 ( )。

A.亚里士多德 B.培根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2.根据加工程度的不同,文献可分为 ( )。

A.一次文献 B.二次文献 C.三次文献 D.四次文献

3.随堂听课是属于 ( )。

A.自然情境中的观察 B.实验室中的观察C.直接观察 D.间接观察

4.教育观察研究的设计包括 ( )。

A.确定观察的内容 B.选择观察的类型C.制定观察记录表 D.训练观察人员

5.首次提出“实验科学”概念的人是 ( )。

A.培根 B.梅伊曼 C.拉伊 D.冯特

6.一个好的教育实验的基本特征有 ( )。

A.有较为明确具体的理论假说B.有合理的控制C.实验的设计、程序较为规范

D.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可望生成一定的模式

7.教育定义的规则要符合 ( )关于定义的基本规则。

A.逻辑学 B.教育学 C.心理学 D.美学

8.在研究中,研究方法及其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程度,指的是 (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9.假设检验分为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属于参数检验的有 ( )。

A.Z 检验 B.t 检验 C.F 检验 D.X 2 检验

10.定量分析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有 ( )。

A.数据描述 B.数据推断 C.数据的综合分析 D.定性研究

BABCACABCDAABCDAAABCABC

二.填空题

1.倒数平均数常用于计算 _________ ,求入园儿童的增加率则可用

_________ 计算。答案:平均速度 几何平均数

2. 选题、查阅文献、提出假设、_________、收集资料、分析资料、_________

和撰写研究报告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答案:制定研究计划或方案 作出结论

3.教育性、可行性、实用性、_________ 和 _________ 是学前儿童发展与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答案:恰当性 准确性

4.由来自同一总体的无数组样本数据而获得的该总体的某种特征,称为

_________ 。答案:参数

5.测量的基本类型按照测量的参照体系,可分为 _________ 和 _________ 。

答案:常模参照测量 标准参照测量

6.统计分析的任务,一般由 _________ 和 _________ 两类统计方法来完成。

答案:描述统计 推断统计 或者:推断统计 描述统计

7.时间取样法中将行为进行分类的方式主要有 _________ 和 _________ 两种。

答案:类别系统 特选系统 或者:特选系统 类别系统

8.置信区间,一般选择 _________ 和 _________ 两个置信水平(显著性水平)。

答案:0.01 0.05 或者: 0.05 0.01

9.科学观察是一种 _________ 的观察,具有客观性、_________、系统性

等特点。答案:有控制 可靠性

10.学前教育实验常在现存班级进行,不能随机分配被试,无法完全控制无关

因素,只能尽量减少误差,这种实验称为 _________ 。答案:准实验

11.观察记录方法中经常运用的是连续记录法、_________、等级记录法、

_________、现代观察技术与记录手段。 答案:频率记录法 符号记录法

三.名词解释

1.科学观察答案:一般指科学研究中的正式观察方法,是有明确目的,有计划安排,有一 定控制,有严格记录的观察。它具有客观性、可靠性、系统性等特点。

2.清单法答案:是一种非正式观察研究方法。所谓清单,是指一系列项目的排列,并标

明关于这些项目是否出现的两种选择,供记录者判断后选择其中之一并作出记号。

清单法就是使用预先制定的清单表格进行观察并作出选择记录的研究方法。 幼儿园

使用的成绩报告单中所提供的信息,也常可用清单法获得。

3.内容分析法答案:是对各种传播内容,包括文字与非文字形态 (声音、图像等)的内容,

进行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

4.报表 (调查)答案:是调查者按一定的组织关系,印发专门的调查统计表格,由被调查单位 或对象根据各种原始记录和资料提供有关调查统计资料 (从而)用来收集调查资料

的一种主要调查手段。

5.图示统计答案:是根据研究所获数据材料,用点、线、面、体、色彩等绘制成形象的

统计图,借此把事物或现象的特征表示出来的一种描述统计方法。

四.简答题

1.简述教育观察研究的特点与功能。

答案:教育观察研究属于科学观察。其基本特点是: (1)教育观察是一种有目

的、有意识的搜集资料的活动; (2)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不加任何干预和控制

的状态下进行的; (3)具有直接性; (4)是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其结果的解释是以有关理论为依据的; (5)教育观察要借助一定的工具。

教育观察的功能有三:一是有利于获得客观充实的事实材料,有利于教育科学

理论的提出;二是检验教育科学理论观点是否正确的依据;三是有助于研究课题的

选择和形成。

2.建立教育实验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答案:(1)要对教育实验目标进行科学分析(2)要了解编制教育实验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程序(3)在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中,要用质和量的方法对每项指标及其指标体系的构 成结构进行检验。在综合分析时,既要

考虑指标系统的因素构成,又要考虑指标系统各因素的关系程度。 (4)要使评价指标有个性特点。

3.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表述的基本要求。

(1)在科学求实的基础上创新。(2)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4)书写格式符合规范,文字精练、简洁,表达准确完整。

模拟试卷

(四)

一.填空题

1.广义的科学方法包括 _______ 与 _______ 两个方面。 答案:科学方法论具体的科学方法

2.根据研究的功能和目的,可把研究分为基本 (理论)研究、_______、评

价研究、_______ 等研究类型。答案:应用研究 行动研究

3.自然数具有区分性、等级序列性、_______、_______ 等特点。答案:等距性 可加性

4.根据课题性质和研究目的的不同,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领域的调查研究,

一般可分为现状调查、_______、发展变化调查和 _______四种基本类型。

答案:关系调查 原因调查

5.行动研究是将改革行动与 _______ 相结合,它与 _______ 的具体行动息

息相关。答案:研究工作 教育实践

6.统计分析要求原始数据 (资料)具有客观性、_______、_______ 。 答案:可比性 完整性

7.推断统计一般包括 _______、_______ 和统计预测等方面的内容。

答案:参数估计 统计假设检验

8._______ 和 _______ 均为检验两个平均数 (或比例、相关系数)的差异显

著性的常用方法。答案:Z 检验 t 检验

9.从原则上讲,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一般应具有正确性、_______、公正性

和 _______ 。答案:客观性 可读性

10. 在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时, 直接引用他人著述文字的, 应当采用 _______、

段落后注 (或篇后注)、_______等方式给予注释说明。答案:页末注 文内注 C

二.是非题

1.科学方法是具体的工作方法或研究方法,是科学思维方式的实践和应用。( )答案:×

2. 观察 (研究)法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来认识研究对象特征的一种研究方法。( ) 答案√

3.因变量是指实验的条件、原因变量。 ( )答案:×

4.随檠幕驹蚴侨米芴逯械拿扛龅ノ桓鎏宥加型鹊谋怀榈蕉晌?nbsp;

样本的机会或概率。 ( )答案:√

5.无关变量是指与实验对象和实验结果没有关系的因素,因而实验过程中无

须考虑对它加以控制。 ( ) 答案:×

6.“ 2 , 4 , 5 , 8 ” ,这一组数的中 (位)数是 4.75 。 ( )答案:×

7.研究假设应当是有根据的推测,也就是说假设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论或事实

的基础上,并需经逻辑推断提出。 ( )答案:√

8.试探性实验无须假设即可施行。 ( )答案:×

9. 幼儿 A 智商 126 , 幼儿 B 智商 84 , 则幼儿 A 的聪明程度是幼儿 B 的

一倍半。 ( )答案:×

10.标准差是最重要、最完善的差异量数,它能较好地表示一组数据的差异情

况或离散程度。答案:√

三.单项选择题

1.区别科学方法与非科学方法最主要的特性是 ( )。

A.预见性 B.精确性 C.客观性 D.系统性

2.由来自同一总体的无数组样本数据而获得的该总体的某种特征,叫 ( )。

A.常数 B.常模 C.参数 D.系数

3.选用某个测验或自编测验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测验的 ( )。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4.下列观察方法中属于正式观察法的是 ( )。

A.轶事记录法 B.日记描述法C.频率计数图示法 D.特性等级评定法

5.研究情景和条件与所研究的对象 (或行为)生活 (或发生)于其中的自然情景

相符合的程度,即为 ( )。

A.生态效率 B.标准关联效度C.外部效度 D.表面效度

6.下列方法中,主观性较强的调查方法是 ( )。

A.重点法、内容分析法 B.重点法、典型法

C.内容分析法、典型法 D.文献法、内容分析法

7.根据自变量的性质,幼儿情绪状态与课堂秩序的实验研究属于 ( )。

A.S —— R 法则实验 B.多因子实验C.验证性实验 D.P—— R 法则实验

8.利用有关数据报告研究成果时,为了形象地表示出事物或现象发展变化的

过程,绘制统计图宜选用的图型是 ( )。

A.长条图 B.次数直方图 C.曲线图 D.散点图

9.统计图、表的标题应写在图、表的 ( )方。

A.上、下 B.下、上 C.上、上 D.下、下

10.下列陈述中不符合报告研究结果的要求的是 ( )。

A.事实与数据相结合 B.定性与定量相结合C.客观与主观相结合 D.一般与典型相结合

CCADABDCBC来源:考试大_教师资格证考试

五.简答题

1.简述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1)选题; (2)查阅文献;(3)提出假设;(4)制定研究计划或方案;(5)收集资料;(6)分析资料;(7)作出结论;(8)撰写研究报告。

2.简述调查访问的注意要点。

(1)事先约定时间、地点,切忌不期而至。(2)衣着适合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使对方感到可近、舒适。 (3)事先准备工作力求完备。如用具、问题先备妥。(4)尊重对方,录音、录相事先征得受访人同意。(5)预先拟好日程计划,再开始实行访问。

3.行动研究法及其主要特点。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教育改革的小范围探索性的研究方法。

其主要特点有:

(1)实践性与参与性相结合;(2)合作性与渗透性相结合;(3)持续评价性与即时反馈性相结合;(4)可变性与适应性相结合。

4.简述检验的用途。

检验用途较广,即可用于参数分析,也可用于非参数分析。具体而言,

它常用于以下情况:

(1)非连续变量的正态性检验;(2)连续变量的正态性检验;

(3)独立性检验。(4)无差异假设的检验。

六.论述题

1.结合课题,阐述建立和检验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构思的基本过程。

答案:回答要点:从选题、文献检索、形成研究假设、研究设计等几方面进行

阐述

第16篇: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

论文关键词: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方法

论文摘要:近年来,教育叙事研究作为质的研究方法的一种运用形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从其兴起背景出发,介绍了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内涵、方式和特点及其实施的过程,并就目前人们对其一些普遍性的误解进行一些澄清。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教育实验法、教育调查法、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量等定量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近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教育科研应该更注重人本主义的质的研究,教育叙事研究作为质的研究方法的一种运用形式,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教育叙事研究兴起的背景及其意义

教育叙事研究最初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教育研究领域内率先兴起,90年代末引起了我国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学者们对已有教育研究方法的反思、教师专业化实现的途径与方法以及教育研究的目的与作用等几方面的研究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

叙事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实现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之一。教育叙事研究还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更注重教育故事所具有的意义,并通过对意义的重构与解读,来反思与提高实践,来丰富与优化理论;它关注教育主体实践智慧与个人理论的形成与优化。叙事研究基于对个体经验与故事情境的关注,降低了教师进入教育科研的理论高度,但并不否定教育理论的价值。它的兴起不仅意味着它是对教育生活探究的有效的研究方法之一,而且也是研究者们的一种生存方式的转变。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内涵

1、理论基础

后现代理论

后现代思想家们关于主体的消亡、元叙事、对差异的颂扬等对叙事研究影响很大。反过来,叙事、故事、语境等词汇也成为后现代思想家们高频率使用的语词。

文学中的叙事学理论

这是教育叙事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叙事学成为文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叙事学中关于叙事的情节、结构、语言以及口头叙事与书面文本间的转换等.都成为当前教育叙事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同时,新时期叙事学研究由“所指之事”向“所用之叙”的重心“转移以及由经典叙事学向多元叙事学或新叙事学的转向,也对教育中的叙事运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现象学和解释学理论

这两派哲学的主张为叙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启示。现象学的意向性、交互主体性和悬置等思想,有助于人们暂时悬置主观判断和先见,尽可能地揭示教育事件本身;解释学则从方法沦角度强调了社会科学的特殊性,主张对经验性文本进行解释和理解理解。

现代知识论观点

现代以来不同类型知识的划分表明了人们对知识理解的深入,尤其是加涅(R.M.Gagne)和安德森(J.R.Anderson)的知识分类观点极大地拓展了传统知识的内涵,并确立了如今日益被广泛接受的一些新的知识观念。如,只有个体积极建构的知识对个体才有意义等。

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理论与方法论

近些年来.随着人类学研究的升温,对人类生存和交往模式的思考及其运用的田野作业法开始对诸多社会学科领域产生影响,同时社会学使用的扎根理论方法、行动研究,以及语言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等都构成了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的一部分。

2、内涵

国内目前对于教育叙事研究基本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广义的,就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另一种是狭义的,专指教师叙事研究,当前似乎基于狭义理解的叙事研究居多。

三、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和特点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另一种是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

教育叙事研究有其本身独有的特点:时间性、情节性和主观性。教育叙事研究所叙述的内容是已经过去的、实际发生的、有情节的相对完整的教育事件;无论是”所叙之事“还是”所用之叙”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能反映参与者的教育信仰、价值观念和理论水平。

四、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

叙事研究的过程是依照叙事研究自身的逻辑和方法所实施的过程,有研究者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1、现场工作。

主要是指研究者进入研究现场对所研究对象的体验。在这一阶段研究者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叙事研究强调研究者要参与到研究对象的活动中去,通过全面深入的了解来获得资料。第二,研究者要从整体上对这一现场所产生的包括历史文化背景在内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考察。

2、从现场到现场文本。

现场文本不仅包括事件的客观记录还包括研究者和参与者的关系,是经过选择、演绎解释的经验记录。它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形成,如口述史、故事、照片、回忆录、现场笔记、文献分析等。

3、从现场到研究文本。

研究文本要回答意义和重要性问题,可以用文学、诗歌、科学等不同风格撰写。

总之,叙事研究在内容与手段上与其它研究方法有着本质的不同,它还要求研究者要具有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敏锐的洞察力、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写作的能力。

五、对叙事研究几种误解的澄清

有人认为叙事研究就是讲故事,就是把自己的经历与体会表达出来。这样的理解是肤浅的,叙事研究是通过行为者对教育故事的叙述,来反思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及重构教育实践的理论意义以优化教育实践规划质量。还有人认为,叙事研究就是不需要理论基础的研究,其实,叙事研究既要求通过叙事来体现理论对实践的解释与洞察力,也要求通过对叙事者个体价值与情感的认可及对故事情境的关注,来丰富理论的视野。更有人认为人人都可以做叙事研究,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实践智慧与个人理论,都具备做叙事研究的可能;但如果只是白描事实,而不反思与重构,不通过重构来丰富个人理论,就不是做研究。

第17篇:教育研究工作计划

教育研究工作计划.txt世上有三种人:一是良心被狗吃了的人,二是良心没被狗吃的人,三是良心连狗都不吃的人。︶﹋丶爱情是个梦,而我却睡过了头﹌

一、指导思想

在市教育工委、教育局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即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服务,为职业学校服务,为职业教育教师发展服务,为职业教育学生发展服务)、全局意识,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研工作的含金量,不断开拓创新,扎实有效开展工作,开创职业技术研究工作新局面。

二、目标任务

(一)、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研究管理机制。在原有11个中心教研组的基础上做好调整、充实、完善工作,进一步明确主持学校、兼职教研员的职责,指导各专业教研组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深入开展教研活动,提高各职业学校的教研水平,确保教研质量。逐步实现职教研究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促进我市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发展。

(二)、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和办学宗旨,职业教育是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数以万计的中等实用人才,所以专业理论和技能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也是与普通教育的区别所在,更是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为此,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理论课的研究和技能课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强化专业课技能训练。一是加强教材和大纲的研究。在教材研究方面,加强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的培训。打破以前的传统实验体系,将新的知识技术和方法融入教材中。二是注重教学过程。在实施专业技能教学时,确定知识体系、工艺体系和实际操作体系。加强每个单元的训练和检测,为任课教师提供一把尺子,为学校提供检查和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提高专业技能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三是指导专任教师采取多种研究教学训练方法。根据专业、设备、内容、训练目标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可以采用竞赛法、演示法和榜样示范法。又如在农学可采用观察法和对比法等。四是综合专业技能训练和技能鉴定。根据每个专业技能鉴定的标准,指导职业学校制定相关的训练科目,使训练和鉴定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有的放矢的训练,在鉴定时能够顺利拿到技能合格证书,为将来的就业铺平道路。

(2)狠抓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生产管理的真实氛围。目前实训基地建设远远跟不上教学的需要,学生多设备少的现象很普遍,职教研发挥理论优势指导学校让现有设备充分利用,更好的为职业教育技能训练服务。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进专业岗位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模拟操作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同时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实际生产。加强校外培训基地的联系,让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工作进行现场培训。大力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有效弥补校内实训的不足,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及时掌握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

炼和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3)强化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最近一段时间,各职业学校的招生都不是太好,生源质量不高,成绩参差不齐,如果教师讲课方法仍按传统的方法进行授课,教学效果不会理想,课改势在必行。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成绩水平进行从备课、讲课和检测方法全面改进。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新影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进一步做好职业教育对口升学工作。11年我市对口升学取得了可喜成绩,本科上线占全省21%。2011年在此基础上职业教育研究室更进一步做好对口升学高考的各项备考工作,考试前精心组织各中心教研组出3~5套模拟试题,帮助学生提前适应考试状况,再创佳绩。

(四)、充分发挥职教学会的作用。通过职教学会加强与政府以及有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引起他们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因为职业教育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油箱”和“引擎”。积极推进学校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招生就业的模式,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来。指导我市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出行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

(五)、规范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专业评估。各职业学校相同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大相径庭,课程编排上千差万别,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明年起要着手大力加强职业学校之间、专业之间、教师之间的横向联系,构建一套适合我市职业教育情况的、具有我市特色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体系和评估办法。

(六)、加强市级以上立项课题的过程管理,发挥职教研究室对课题研究的指导作用和督查作用。加强课题研究的管理和指导,及时推广优秀教研成果。要认真抓好课题的过程管理,对已立项的课题的开题、研究过程要进行督查。对一批有影响、针对性强的课题要进行奖励性资助,要引导教师关注教育的热点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新大纲背景下的学校管理研究和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作为课题研究的重点,让课题研究真实起来,切实解决好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三、工作措施

(一)、抓学习,提素质。加强内部处室人员学习。不断提高人员的政素质和业务理论水平,要求处室认真学习《职业教育法》和新大纲和教材的内容,用以指导职业学校新大纲和新教材的使用工作。建立本处室工作制度和考核办法,调动处室人员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理论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1) (2)

【职业教育研究工作思路】相关文章:

·学生会办公室工作计划 ·2011年机关办公室工作计划 ·2010-2011年第二学期学校办公室工作计划 ·文明办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计划

到 办公室工作计划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二)、抓培训,提能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没有一支高水平的教研员和教师队伍是不行的,为此,要加强教师的政治和业务培训工作。提高教研员教学研究和教师教学水平,结合今年8月份市教育局举办的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新教材、新大纲培训工作和科学发展观等学习内容,组织全市职业学校教研员和教师进行政治和教学业务培训,提高全市职业教育教研员和教师的政治和业务研究水平。

(三)、抓活动,提高水平。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所在,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如何,是要从教育质量表现出来的。教育质量的高低是要从各种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同进教学活动对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明显推动作用。所以,抓好各项教学活动,对提高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1年职业教育研究室要举办教师评优示范课和学生技能比赛,论文研讨、课件展示、说课等教学活动。

(四)、抓落实,提效益。教育教研是细致而长期不懈的工作,对职业学校每年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并将各项任务分解到各单位,列入年度考核目标之内,加强督查、指导,以确保工作目标、任务的落实到位,全面提高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第18篇:教育公平研究

教 育 公平研 究

东至二中温祖山

90年代中期以来的教育发展, 是以教育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长为主要特征, 可以说是“ 发展大于改革” 。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主要是围绕育经费问题而进行的,兴奋点在创收、经营、学校办公司、高收费等方面, 即所谓“单纯财政视角的改革” ,舆论称之为“ 教育产业化” 思路它造成当前教育巨大的反差。一方面, 这是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 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 教育机会极大地增加, 全体人民都从中受益; 但与此同时, 这种“ 产业化” 思路造成对教育的公益性公正性的巨大伤害,造成教育价值、教育品质的严重变异、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学校差距、阶层差距不但没有缩小, 反而显地扩大了。人们在享受增长的教育机会的同时,感受着严重的不公平。

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而社会平等又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教育公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着重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且特别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就表明,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的进程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教育公平不仅是社会公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且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要求。因此,了解教育公平,了解我国教育公平现状及存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对教育公平的开展应更加重视。

一、教育公平的含义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具体来说,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机会”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此外,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还包括: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和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这两个方面。

第一是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

这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受限制、完全意义上的绝对公平,它必然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存在,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教育公平观念的认识程度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原始社会的教育公平是一种涉及全体成员的低层次的公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则成为一种特权被局限于一小部分人中间,广大劳动人们的子女极少有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工业社会以来,教育才逐渐走向大众,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才慢慢经历了从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到结果的公平。因此,教育公平是人们追求的永恒理念,是人类奋斗的方向与目标。第二是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

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往往处于难以兼得的冲突状态。教育发展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但与社会、经济领域不同的是,教育领域的这一矛

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研究表明,在教育阶段,这两者的目标是高度重合的。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教育公平问题的特征和重心是不同的。在发展初期,最重要的是普及教育,保障广大儿童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初步普及之后,追求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公正待遇和更高的教育质量,即对教育品质的追求。因此,在教育权利平等的前提下,我们还必须经过高度筛选、分流的教育制度,着重考虑经济的合理性,要求在资源配置和教学过程中,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享受平等的教育;同时,又以承认个体差异、发展的不平衡为前提,给每一个儿童提供另外不同的教育,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最终保证他们教育过程中的公正待遇和教育质量。

二、我国教育公平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教育公平现状

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在实现教育平等的目标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从文盲率的大大降低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巨大成就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努力把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作为自觉追求的目标之一,其成效也举世瞩目。一是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并一开始就实行一元化课程体制,为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奠定了基础。二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的提出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这在中国追求教育机会均等的历程中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三是我国政府在扫盲问题上表现出的决心和努力。四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的高考制度、免费教育和人民助学金制度都曾是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政府坚持教育机会均等所采取的重大步骤。五是近几年国家对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将对于逐步削弱教育的地区、民族、性别诸差别起到积极的作用。

不可否认,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着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状况。城乡公平缺失,从 2002年全社会 5800多亿元的教育投资来看,当年,占全国总人口 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 23%,而占人口少数的城市却获得了绝大部分,从这个数字可见一斑。地区公平缺失,以矛盾的焦点高校来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的数目、质量远远大于一般的省、市、自治区,这些高校的经费很大程度地依靠的是当地政府的支持,作为回报,在招生政策上表现为向本地区倾斜,划分出很大部分的名额给当地,有些高校甚至大部分在当地招生。阶层公平缺失, 2009年 3月 1日,由杨东平先生主持,北京理工大学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编写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9)》中一份名为“我国城市高中生的家庭背景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 1978年,重点中学来自工人家庭的学生比例高达 37.3%,高居首位,超过了政府、企业管理者和专业人员子女的总和。 1988年开始,来自政府、企业管理者和专业人员家庭的学生人数比例迅速上升,农民、商业服务人员和工人子女比例明显下降。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管理者子女由 1978年的 7.8%跃升至 43%,而产业工人子女比例则由最初的 37.3%猛跌至 16.65%。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政府的不懈努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二)我国教育公平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乡公平缺失,从2002年全社会5800多亿元的教育投资来看,当年,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23%,而占人口少数的城市却获得了绝大部分,从这个数字可见一斑。在很多农村、山区,九年制义务教育根本得不到保障,很多适龄孩子没能力和机会入学,辍学率相当高;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在危房中读书很常见,学校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只能上最基础的几门课。反观,在城市中的学生,却享受着不断升级换代的教育设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在家长的安排下上着各种课外辅导班,接受素质教育。这种公平缺失严重挫伤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对城市,

农村的孩子一直接受着劣等的教育,并将农村居民的低素质持续下去,造成长期性的城乡差异。

2、地区公平缺失,有个对比是典型写照:2003年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宣布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时,称北京市的毛入学率达49%,即为平均数15%的3倍多,而云南省2002/2003学年初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该省2002年的毛入学率仅8.64%。两个数字一对比,发现两个地区的入学率相差5倍还多。以矛盾的焦点高校来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的数目、质量远远大于一般的省市、自治区,这些高校的经费很大程度地依靠的是当地政府的支持,作为回报,在招生政策上表现为向本地区倾斜,划分出很大部分的名额给当地,有些高校甚至大部分在当地招生。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很多高校较少的省市、自治区的学生的升学,为了考上大学,只有拼努力、毅力、体力、精力,严重地影响了这些学生的正常发展。此外,在长期倾斜性的经济政策支撑下,造成了我国较大的地区发展差异,地区间居民的收入差异很大,而我们看到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是按照收入来进行的,你要享受高等教育,你必须支付高额的费用(而且这个费用依然在上升),这种状况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

3、阶层公平缺失,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我国的一个现实是消灭了剥削阶级,阶级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了。但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后,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现实是劳动人民内部出现了分化,很多阶层分化出来。阶层除了所从事工作性质的差异外,另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收入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收入差异逐渐演变为身份差异。收入越高的人,如私营企业主、民营外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自由职业者、各种技术人才在社会中享受更高的身份;而收入越低的人,如进城务工者、个体小商贩、下岗失业人员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逐渐降低,失去了在文明进程中的话语权,沦为弱势群体。由于这些新的变化,新的教育公平问题也应运而生,就是阶层公平缺失。这一点,人人都有切身感受,最明显地体现在合法化的择校费之类“钱学交易”和暗行、半遮半掩、甚至公开的“权学交易”中。有了钱,就能进入比较好的学校就读,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踏入一条宽阔的教育和职业路径;有了权,就能通过权力的运作,让自己和后代享受优秀的教育,甚至是“名义”上的教育,从而更利于权力的扩大。

4、配置公平缺失,前面主要是从教育的消费者角度来看的,从教育的供给者角度来看,也存在着严重的公平缺失,配置公平缺失。而这一点也随着今年“两会”的召开逐渐浮出水面了,并得到了各方的关注。配置公平缺失最突出的表现是各高校对于有限的高等教育经费的肆无忌惮的争夺。前些年,国家出于提升高等教育整体素质,实施了“211”、“985”等一系列工程,对一些高校进行了重点扶植;近几年,又出于建设一批重点高校的需要,对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几所高校提供了大量的经费。但反观其他一些高校,它们担负着“扩招”的重任,面对着迅速发展的需要,其实他们更缺乏资金,而且他们资金的来源渠道更窄。我们不免对国家的倾斜政策提出了疑问,到底是将教育资源倾向于一些尖子生,还是将教育资源合理地分配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三、实现教育公平的几点建议

当代的中国,要建设和谐社会,就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做到这几个统筹,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支柱,而教育公平是一个重要的条件。而在当前这个教育公平严重缺失的环境下,空谈和谐社会无疑是可笑的,甚至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从现有的很多突发事件和群众的呼声可以看出,社会对这种现状的容忍度已经很低,这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矛盾。如果政府不立即采取措施缓解这种矛盾,改变这种现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和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根本方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教育公平的突出问题,才能办好让人民真正满意的教育。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形成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下,形成了“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城乡的教育差距逐渐拉大,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着不合理性。各级政府要按照《教育法》和有关规定保证教育经费持续增长,重点把工作放在解决处理财政性、体制性和结构性的短缺上。教育资源绝对的平均配置,不符合客观规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公平就是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各级政府应建立稳定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真正做到义务教育国家办。对义务教育基础极为薄弱的贫困地区,除应加大中央和省级的财政转移支付外,还应增加专项教育经费投入。

(二)完善教育法规政策,保障公民受教育的合法权益

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的根本保证。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政策以促进教育公平,这是从“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方面讲的。就我国目前来说,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教育法为基本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五部教育法和相关法律,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16 项教育行政法规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近200 项规章等构成的一个比较完备的教育法律体系。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对公民受教育权的保护是各国法制的重要任务。我国应加大对公民受教育权保护的力度,完善法律救济措施,使各个层次的公民受教育权可以得到切实保障。

(三)扎实推进教育改革的深入,为教育公平寻求实现的路径

针对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水平的差异,政府应该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更加有意识地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着眼全局,努力整合各方利益差异,从中寻求折中点。针对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各种不科学的教育方式,从改革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入手,进一步改革教育方式,教学方式,转变教育理念和学习观念。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就是要求建设公平的教育和均衡发展的教育,使全体人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改革的成果。

(四)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在各项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努力建设学习型和谐社会。一方面要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使薄弱学校在“硬件”条件得到改善的基础上,“软件”水平有质的飞跃。另一方面要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义务教育规范化发展,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即是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在发展中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

教育公平是人类的一种教育理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内的反映。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是相辅相承的关系,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发展中求公平,在公平的基础上求发展。教育公平是一个永远逼近“公平”的过程,而不是教育发展的结果。

教育公平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我们只有坚持教育改革的方向,释放教育公平的内在巨大力量,使教育公平不断向纵深化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添砖加瓦”。

第19篇: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研究刊物,是全国教育期刊中创办时间较早、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和高等教育类核心期刊。本刊贯彻“白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刊宗旨。

本刊欢迎有关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国际比较教育、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政策与法律、中外教育史等方面具有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的学术论文,教育改革与试验的研究报告,教育调查,学术动态,研究综述,书刊评介等。

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皆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编辑部的意见。

来稿要求及体例:

1. 本刊要求作者学风踏实严谨,文风朴实清新。文章应有真知灼见,观点明确,论证周密,论据信实。语言合乎语法,活泼生动。

2. 来稿一般不要超过8000字,优秀稿件不受字数限制。稿件应是打印稿,并望提供电子文本。

3. 本刊对拟采用稿件有删改权,也可退请作者修改、补充,不同意者请投稿时说明。

4. 凡向本刊投稿皆视为专投本刊,请勿一稿数投。作者请自留稿底,因人力所限,本刊概不退稿,四个月内未接到录用通知的,可自行处理。

5. 来稿务必附有英文文题、中英文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包括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等)、通讯地址(含城市名、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件等。

6. 引文务必注明出处,注释一律放在文末(尾注)。注释格式如下: 论著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①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20-22. 期刊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② 王英杰,高益民.高等教育的国际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13-16.

参考文献的格式基本与注释相同,序号则以数字加方括号标注。

[3]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来稿请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编辑部(100084)

第20篇: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

横断研究设计:在同一时间对6-15岁1000余名儿童进行思维推理、形式逻辑和辩证思维过成的测查,考察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并加以分析比较。

纵向研究设计:锁定同一个对象即选择10余名6岁儿童进行长达10年的追踪研究,在此期间反复考察其认知的能力发展水平。

交叉研究设计:对四个年级的儿童进行3年纵向研究,考察儿童认知发展水平。 6岁组:789

9岁组:101112

12岁组:131415

教育研究设计范文
《教育研究设计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