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传承与创新作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21 09:00:1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传承与创新

传承与创新

——浅谈民间体育游戏在班级活动中的开发与运用

如皋市下原镇中心幼儿园 洪 洁 邮编:226543 摘要: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让我们的幼儿有意无意地疏远着民族文化的根的教育。民间体育游戏可以巧妙地在“传统”与“现代”间架起“娱乐教育”的桥梁。本文尝试借鉴与创新古朴有趣的民间体育游戏,将其有机地渗透到班级课程活动中。我们从巧用民间体育游戏的游戏性、凸显民间体育游戏的文化性、增强民间体育游戏的时代性和创新性等几方面探寻民间体育游戏在班级活动中的开发与运用。我们结合民间体育游戏蕴含着的丰富的现代教育价值和发展潜力,充分挖掘民间体育游戏的精华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内涵,是开展班级课程研究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民间体育游戏 传承与创新 班级课程

正文:专家认为以班级为基点的课程研究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在课程建设中,资源的挖掘与科学利用是重要内容。《纲要》中指出:幼儿体育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民间体育游戏作为班级课程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所赖于生存的农村是幼儿生活的主要环境,与幼儿的成长息息相关,对幼儿的作用是时时刻刻的。

在《纲要》精神的指导下,我们依托本园现实的环境和条件,充分挖掘本地民间文化作为班级的课程资源,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班级课程,对孩子们的发展施加影响是很有意义的。

本文尝试从巧用民间体育游戏的游戏性、凸显民间体育游戏的文化性、增强民间体育游戏的时代性和创新性等几方面探寻民间体育游戏在班级活动中的开发与运用。

一、巧用民间体育游戏的游戏性。

《纲要》也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可见游戏是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丰富多彩的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能增长幼儿的知识,发展智力。民间体育游戏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这一特点使得孩子在自发的状况下也乐于游戏。许多民间体育游戏配有琅琅上口的儿歌和口令,孩子在这其中边玩边吟唱,情绪积极,始终处于欢乐之中。

为了使民间体育游戏资源能与班级活动有机结合,我把收集到的民间体育游戏的材料投放在班级的一日活动中,开展相应的民间体育游戏活动。

在教学游戏活动中:中班上学期促进幼儿动作发展的目标之一为“跑”,在一定范围内四散地追逐跑。教师在制定活动时按班级的实际情况分别选择《老狼老狼几点了》、《地雷爆炸》等民间体育游戏,它们能基本实现在一定范围内四散地追逐跑的目的,且游戏的形式活泼有趣,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发展跑的动作,达到目标的要求,我们对所选择的民间体育活动课,每周安排两课时,并坚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保证游戏的质量。

在户外分散游戏中以玩运动器械、小型体育玩具和小游戏为主,这期间我们安排一些活动量适宜,或者培养幼儿交往、谦让、合作精神的民间体育游戏,例如:《跳皮筋》、《炒黄豆》、《猜拳跨步》、《丢手绢》等,幼儿可以根据意愿自由寻找伙伴,自选玩具,自选玩法或者自己商量制定规则改变玩法。

一日活动中有许多零散的时间,如幼儿来园后、离园前、饭前、饭后、各环节过度时,我们选择一些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玩具携带方便,便于收拾器械的民间体育游戏,穿插在零散时间中进行。如:《石头、剪刀、布》、《顶锅盖》、《虫虫飞》、《木头人》等,这样不仅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过渡自然,同时减少了排队等待的时间。

此外,还建立民间体育游戏玩具展示区,在展示区里摆放一些毽子、梅花桩、高跷、跳竹竿、独轮车、风筝、风车等游戏玩具。这样一来,既可以方便幼儿认识民间体育游戏,又可以让幼儿随手可取,进行活动。

在民间体育游戏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相互交往,他们逐渐懂得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美好的。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交往,幼儿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看自己,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逐渐学会克服自我中心,以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性行为。幼儿也在游戏中玩出趣味,玩出健康,可谓玩中有乐,玩中有学,玩中有得,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凸显民间体育游戏的文化性。

民间体育游戏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部分,蕴含着民族的民间的气质和文化素养非常浓厚。它反映了民族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精髓。它有约定俗成的规则,蕴含着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这让幼儿在游戏的假想、反复感受、实践中,社会道德知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等社会性的发展不断得到扩大、巩固、升华。

如我们南通地区,属于江淮文化的范畴,但又长期受到吴文化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节庆、婚嫁、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幼儿园开展民间体育游戏,理应体现、利用和开发这些文化资源,凸显民间体育游戏的民族性与地方性。使孩子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文化。

如《放风筝》这项民间传统体育游戏,非常吸引孩子们,从中体验到民间传统游戏的无限乐趣。我国南鹞北鸢两大流派的风筝在世界上久负盛名,我们南通是南派风筝的主要代表,在品种纷繁的南通风筝中,哨口风筝(又名哨口板鹞)最具特色。哨口板鹞的制作可融雕、扎、书、画、绣等多种工艺于一体。让孩子参与一些简单的制作过程,直接感受这种民间文化的生命气息,而风筝的放飞又成为一种很有技巧的传统体育运动。

三、增强民间体育游戏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在如今多元文化教育背景的下,我们的幼儿教育一定要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又不能一味固守“传统”,更不能固步自封,我们还要善于吸收其现代文化的先进内容,这样才能使民族传统文化不断焕发生命的活力,不断发扬光大。

在民间体育游戏的开发与利用上,我们重点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传统的东西也要体现时代的脉搏”持着这样的观点,我们在继承发扬幼儿民间传统游戏玩法和意义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教育思想,结合所处地域特点、生活环境以及幼儿的兴趣点,对游戏的活动材料、场地布置、玩法规则等进行了大胆的改编与创新,使其更符合当代孩子的发展所需。

1、游戏活动材料的创新。民间体育游戏具有就地取材、简便易行的特点,我们坚持“办低成本,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办园理念,在游戏材料上注重当地自然乡土、废旧材料的合理利用,努力做到“变废为宝、一物多用”。在游戏“玩沙包”中,我们在沙包的大小、质地、样式上进行了创新,沙包的种类达10种以上,最大的边长为50厘米,最小的边长仅5厘米左右,利用大沙包孩子们可进行蚂蚁搬豆豆、滚沙包、跳沙包等游戏,小沙包在孩子们手里花样迭出,他们可以将沙包藏在隐蔽处让伙伴猜谜,也可以将沙包抛向空中玩抛接球,还可以玩“炒黄豆”。在不同的沙包内有的装入棉絮,有的装入种子、沙粒,不同质地和重量的沙包就会创生出不同的游戏玩法。有的沙包缝制上绳线,孩子们便可做踢沙包、抡沙包的游戏,有的沙包扎上长尾巴变成流星球,供孩子们练习投掷。材料的创新丰富了游戏的玩法,也开启了教师和幼儿的智慧之门,使得民间体育游戏更具生命力。

2、游戏玩法的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预设与生成的相互交融,很多玩法是教师和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凭心血来潮和灵感挖掘出来的。如在大班幼儿玩“踩竹高跷”时,开始不满足于在平地上稳步前进,他们想寻找新的挑战(这是教师故意抛给幼儿的球),当看到其他班幼儿玩顶沙包的游戏时,一幼儿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地说:“我们在头上顶着沙包走,看谁走得又快又稳!”大家高声叫好,这个提议得到了认同。在这样的互动中,踩竹高跷有了多种玩法:蛇形走、跨椅子走、跨轮胎走、走独木桥„„孩子们也在不同难度的挑战中获得体能、智能的发展;我们还将古诗文唱诵融入跳皮筋游戏,让孩子们伴随着古诗文特有的韵律,在皮筋间穿梭跳跃,进一步增强了传统游戏的民族文化教育功能。玩法的不断创新给幼儿带来了此起彼伏的刺激和挑战,他们在一次次的尝试和超越中,得到锻炼和满足。

3、游戏场地布置的创新。民间体育游戏不受空间、场地的限制,需要规划场地的游戏并不多,如跳房子、占四角、撅大脚等。但我们仍尝试着通过对场地进行创意性的布置,来增强民间体育游戏的吸引力和教育价值。由于“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具有较强的故事色彩,小班幼儿尤为喜欢,在传统玩法基础上,我们对场地进行了设计和布置,创设了钻山洞、跨小河、采山果的情景,这样不但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而且锻炼了幼儿钻、爬、跳的能力;占四角游戏中,我们在场地上划上五边形、六边形、不规则图形以及大城堡,让幼儿做占五角、占六角、占城堡的游戏,孩子们乐此不疲。

创新赋予民间体育游戏以新的生命力,使民间体育游戏具有了时代色彩,增强了对幼儿的吸引力。但我们并不是一味地体现一个“新”字,而是遵循一定原则加以创新,即以孩子为本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幼儿发展为本)、实践性原则(实践中创新、实践中验证)和适宜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具有实效性)。让游戏在传统与现代相融合中得到升华,让游戏在创新与原则相兼容中更具科学性。

面对作为我们民族文化传承标识的民间体育游戏,我们要用现代文明的精神加以认真对待,坚持科学发展观,合理地开发利用,使传统优秀的文化得以传承、创新,让它们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我们也希望,我们的民间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身上得到很好的继承。

参考文献: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民间体育游戏与竞技 中国社会出版社 郭泮溪 论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与利用 重庆师范大学 左瑞勇 让民间游戏丰富孩子的生活 幼儿教育 尤彩霞

推荐第2篇:创新与传承

创新与传承

工匠,一种信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什么是工匠精神?核心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或者说是一种情怀,是把一件工作、一项事情、一门手艺当作一种信仰,一丝不苟把它做到极致,做到无可替代。对于工匠来说精益求精是态度,就是干一行爱一行,高度负责,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是目标,就是不做则已,做就做到一流,做到极致,力求尽善美。传承弘扬是方法,既有一代代的积淀,又有一代代的创新。专心专注是保障,就是心无旁骛,把名利放到一边,一心扑到事业上。

30年间,何世良从一位初中毕业生成长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岭南民间雕刻工艺大师,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奉献了不少大型的作品,体现的不正是我们当下弘扬的工匠精神吗?

走进何世良工作室,记者目光立马被一幅砖雕作品所吸引。作品构图疏密有致,密处叶果层叠,疏出大量留白,颇富中国画意蕴。最诱人的是细节,每处细节都栩栩如生、巧夺天工,在青砖上表现如此精妙细节需要何等功力。感叹之余,不禁好奇,是什么让他对砖雕艺术如此痴迷。

何世良说;‘生于斯长于斯’,自己从小就‘流窜’在村中大大小小的祠堂中,放眼所见皆是在少年眼中充满神秘感的砖雕、木雕、灰雕。让他从小滋养了一种古典情怀、雕刻情结。从16岁初中毕业到今天,从木雕到砖雕,从家具到大型砖雕作品,从个人到团结协作,从默默无闻到行业翘楚,他一直在坚持,未离开过半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之’‘乐之’,方能不改初衷,一以贯之。那些杰出工匠一辈子,甚至一个家族几代人都做一件事,如清代负责宫殿、皇陵修缮。正是有这样一种信仰,一种耕耘不辍的愚公精神,才铸就了工匠的精神。

创新,一种品格‘不敢越雷池一步并不是工匠精神’,何世良说 1 ‘如果师傅教会我雕荷花,我一辈子只会雕荷花,雕一朵牡丹都不行,那有什么用呢?’一辈子都不能超越师傅,机械式传承意义不大。师傅教你的是技法,你用技法去创新,这才是徒弟的使命。 工匠精神不是因盾守旧、因陋就简,不是不能超越前辈,否则技艺就不会进步。当传统工艺遇上新工艺、新技术。让新技术变成艺术,让劳动成为一个‘匠心筑梦’的旅程。 传承与创新有机融合便成为一种必然,或许可以称为新工匠精神吧!在‘中国制造2025’中,创新是勾勒蓝图的一条主线。其战略任务和重点,第一项就要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这表明,创新是提升中国制造的基础,没有创新带来的活力和动力,中国制造只能原地踏步。

让‘工匠精神’渗透进各个行业中,培养出更好的大国工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人观念的更新,更需要国家战略、国家意志,如提升职业教育地位、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提高工匠福利待遇、重点扶持某些行业,使工匠安心在自己的领域里追求极致、精益求精,并将技术与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一个优秀工匠可以带动一群人,一群工匠可以带动一个明星企业,一群明星企业可以提升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工匠精神重要精神可见一斑。被何世良的事迹深深触动后,在一次偶然机会,我观看了大国工匠这一档节目。高凤林、宁允展、胡双钱等是奋斗在生产在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的代表。他们从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谱写了‘德技双馨’的大美,无人不会叹服。

我国杰出的大国工匠的高超技术和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让人鼓舞与兴奋。大国工匠们出身一般家庭,却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创造出非凡的业绩。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在追求职业技能上严格要求自己,追求的是技术技能的完美和极致,为我 2 们在世界上树立大国的中国制造和世界创新大国的名牌,做出了杰出的榜样。

作为00后的我们,我们以后一定努力好好学习,学习他们的刻苦认真精神,把这些精神应用到我们的专业课学生中来,刻苦扎实的学习专业课知识,在实训时积极认真参加实训,多练习,以创造出一个优异的成绩而努力。让更多的中国老一辈手艺在全球市场释放更耀眼的光芒!

推荐第3篇:传承与创新

传承与创新

“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那么他必定会走入一条死胡同。因为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不可无一”,是肯定了“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真理。正如贾平凹在信中对小妹所说:“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

“板桥体”与“扬州八怪”的其他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在那个压制人才发展、摧残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扬州八怪”用一种不合乎世俗审美标准的艺术风格,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于权贵的蔑视和抗争。可以说,“板桥体”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是挣脱束缚,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的象征,这也便是郑板桥作品的韵味所在。后人如果模仿“板桥体”,只能有其形而无其神。这样的作品,当然“不可有二”。然而,许多人并不信奉这个原则。当文学与时尚产生了关联,似乎文学创作也能产业化发展,作家也能按一个模子批量生产了。书店里,占据“畅销书架”的一会儿是悬疑小说,一会儿又是通俗哲理。花样总在翻新,却大都千篇1律。那些书虽畅销一时,不久却被遗忘在角落,蒙上尘垢,挂上蛛网。一位名人说过:“所有的价值最终都只剩下时间。时间会滤去所有跟风的作品,最终只留下一部或几部体现时代精神,关注人类和人生的作品。”

这么说,我们是否就不要学习他人的作品了呢?当然不是。那些肤浅的跟风之作,正是因为对文化艺术传承、研究不够,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落于俗套。因此,传承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不仅艺术创作如此,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许多方面,都要传承与创新并重。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频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尝到了甜头。但是现在,我国的创新实力却比较薄弱。前几日的《文汇报》上说,上海的服务业管理照搬制造业管理模式,阻碍了服务业起舞。在此,制造业管理模式也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吧。有变通与创新,才有突破。

不论从事什么行业,我们都要广泛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充分认识自身特点,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勇于创新。传承与创新并重,是科技和文艺等发展的根源。

[点评]“传承与创新”话题的归纳,把握住了材料的精髓。论述中的逻辑性和思辨色彩也让人称道。文章首先诠释“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内涵,这既让论题明确而集中,巧妙地揭示板桥体的“独特”和“不可重复”,又让阅卷者能很快抓住作者的思路和见解,在自己与读者(阅卷者)之间找到对话的基点。接着,文章采用追根溯源的写法,一针见血地指出“板桥体”的精神实质是“挣脱束缚”,让“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这就使立意显得厚重。同时,作者将思维转向现实社会,显示出可贵的“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意识。当然,最值得称道的是对“传承与创新”的辩证论述。考场上有这种思辨色彩的论述,难能可贵。 如果文章继续深挖传承与创新的方法,则会更有深度。 上海师大附中高级教师 谭荣生

继承弘扬创新【2014高考作文素材库】

一、理由:

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轮子。继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创新民族文化,是永不过时的话题。

二、立意角度: 1.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与创新 2.创新需要勇气和智慧

3.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4.固守精神家园

三、素材积累:

1、闻一多——舍生取义的弘扬者

当日寇的铁蹄跨过了长城,当锦绣的山河遍遭蹂躏,当祖国各地哀鸿遍野,当无情的地火将人们灼烧,幽静的书斋再也压不住你心中的怒火。你——闻一多,拍案而起,孤愤高吟。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点的着火,突然晴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样的《一句话》,震撼了多少麻木的心,这样的《一句话》点燃了多少熄灭的灯。

你高举《红烛》照亮漆黑的夜空,你低吟《七子之歌》穿透漫漫碧海。面对日寇来袭,面对国民党的专制与迫害,你从未低下高昂的头颅,不惜以一篇篇锋芒毕露的檄文去抗争,以一场场激情澎湃的演讲去怒斥。犹记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大会上,你发表了生命中最后一场演讲,是什么最后的奏唱。 臧克家先生曾说:“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的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而于我心中,闻一多先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是舍生取义的弘扬者。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2、王国维——用生命树起民族文化的大旗

厦之将倾,方显英雄本色;国难当头,彰显赤子真魂。

他曾是指点江山,吞吐日月的国学大师,也曾是挥戈漠北、千骑逐虏的英武将才,却终于投水颐园,含恨而去。他以渊博的知识推开国学文化之门;他以文人的坚守传递文化传承之火;他以不屈的脊梁支撑文化将倾之厦。他把生命中的力量化为一缕星光,想要点亮文化的黑夜,他把古籍中的精华化为一只舟楫,想要横渡国难的海洋。 他就是王国维,国学大师,文之大者,人之至伟。 一部《人间词话》,百代诗词高峰。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面对中华文化的颓势,他却无法力挽狂澜。是他对文化的不懈追求成就了他,却也是他对文化的炽热眷恋毁灭了他。“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他,只想徜徉历史文化,愿意用生命为文化献祭。面对破碎的山河,他用生命向历史叩问;面对文化的覆灭,他用生命向古人探求。他在清水湖泊的纵身一跃,激起来自历史深处的声声呜咽。

3、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余秋雨

静坐寒窗苦守,动辄行者无疆。他是长江边的艄公,溯流而上行一段苦旅;他上高山下的愚叟,舞起双臂铲除文化的劣根;他是高明的外科医生,剜除传统中的千年病灶。九万六千平方公里,满满的是他探求文化根源的脚印。游历欧洲十国,不变的是他永无止境的文化反思。千万里溯源之路,十余载文化苦旅。秦汉烽烟、魏晋霜雪,在他的笔下再生;唐诗平仄,宋词韵律,在他的手里跳动。

静看历史千层浪,最是智慧余秋雨。

“不临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他一直在行走,走遍中国,又走向海外。为深刻理解中华文化,他追根溯源;为全面剖析传统思想,他游历世界。他结束了中华文化盲目自信的历史,他为国人打开了真正的开放之门。

4、梅兰芳­——将京剧艺术引向世界 从生命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华丽的出演,他的一生就像一场永远听不到尽头的京剧。幼年的苦练,青年的继承,壮年的弘扬,成就了这位将我国的京剧艺术引向世界的第一人。

有的人被流放到贫瘠的土地,他的灵魂却愈加丰盈;有的人被禁锢在闭塞的山村,他的歌喉却可以飞跃千山万水。他没有出生在京剧世家,也无天赋可作径,他的生命中本无乐符,可他却用勤勉继承了中华戏曲文化的精髓,唱响了京剧的大美。

他倾其一生在弘扬京剧的土壤上耕耘,终于收获了丰硕的果实。曾赴日,赴美,赴苏,将京剧艺术引向了世界。创作如歌,弘扬作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

5、当年明月

敢于突破,才能在平凡中创造非凡。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大胆突破,在平凡的生活中作出不平凡的努力,真的不容易。然而,当年明月做到了。一位非科班出身的写史高手,以《明朝那些事儿》将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清晰深刻、丰润圆满的还原在大家面前。当年明月,以其生动犀利、幽默诙谐的文字,使人性之善透过历史灰霾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他大胆突破经典史书的呆板生硬,写出了令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著作,也正因如此,他仅用一年时间便成功跻身“中国作家富豪榜”,创造了辉煌的事业。

当年明月曾说过:我其实是个特别平凡的人,我只想做个有勇气的人。人生只有在不断的突破与迎接挑战中,才能凸现人生的意义。

四、例文导引:

《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

鲁迅先生有言: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进步。

国魂,就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惟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才能让中华民族永葆生命力。 总有一些人,将国之魂魄永存心间,光耀历史。 “红楼痴儒”周汝昌,一生只做一件事。

研究红学就是乐,不用浮名伴此生。遥望苍穹,他是最亮的星。他一生都在文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一生都在默默的传递着知识的薪火。

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你,独坐于简陋屋舍,笔起笔落,涌起层层墨香。曹雪芹为一部红楼,“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三百年后,你为一部红楼,目盲耳聋,穷六十载光阴,建起红学“四支”,使红楼之光华,粲然世间。如今,你的名字便与红楼一道,铭刻在时间的轨道上,流芳百世。

周汝昌太爱红楼,这一爱,就是一甲子时光。六十年,他从一个出入学府和贵公子门庭的青年学子,到成为红学研究的巅峰和大du。他于红楼,更像一位母亲,一手拉起传承,一手拉起创新,在红学研究的道路上,愈行愈远。 印度古谚有言: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只有弘扬和继承中华文化,才能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巅。

一代国学大师,黄裳,风华正茂之时已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是开拓者。姜桂之性,老而弥新。他在字里行间燃烧激情,点亮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心灵的大门。他一生藏书无数,在知识的海洋里恣意挥洒;他打破文体的规范,在文学的草原上任意驰骋。他的文字是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播近土壤就会长成一颗颗橘树,一茎茎绿荷,一兜兜灵芝,一朵朵兰花„„带着他襟袖间跨越上下五千年的遥远芬芳,弥漫于天地之间。

黄裳的文字,融合了二周文字的精髓,既有鲁迅的激愤、犀利,又有知堂的雍容、闲致;既有情趣和情调,又有观点和见解。他的一生宛如年轻的斗士,却又用人生的阅历沉淀了文章的气质。在继承与弘扬之间,他找到了人生最完美的坐标。

反观现实,多少人为物欲、贪念拘縶,甘愿舍弃民族文化与道德,纵意轻视。杜甫先生再次被我们纪念,却是以亵渎的方式,谁也无法预料还有多少文化名人被戏谑;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为迎合低级趣味,肆意改写历史文化。所以,在继承与弘扬之间,我们必须要把握好其中的“度”,为迷惘的世人敲响警钟。 2013-07-31 | 深蓝

推荐第4篇:作文押题 传承与创新

2015高考作文考前押题

(五)

继承与创新

【思路点拨】

文化是在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中发展的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创新需要对传统有所突破,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 创新需要勇气和智慧 继承不等于盲目守旧,创新是对传统的扬弃 【名人名言】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皆是创造之人。——陶行知 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李可染 推陈出新是我的无上诀窍。——莎士比亚 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着别人的眼睛。——罗丹 我创造,所以我生存。——罗曼·罗兰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托尔斯泰 【经典素材】

1.书法家的创新故事(艺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贵在不断推陈出新,在学习与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的新作品。晋代的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学习书法时,不但刻苦认真,而且博采众长,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据说他起初向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又借鉴秦汉以来众多的书法佳作,像秦代大书法家李斯,汉代大书法家蔡邕,三国大书法家钟繇,以及被称为“草圣”的张芝等许多名家作品,他都泛览博识,然后才独创出一种俊逸妍美的新书体。前人高度评价他的书法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他的代表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楷书《乐毅论》则被誉为“千世楷法之祖”。

书法艺术从晋代至唐初一直是继承“二王”的传统,追求姿媚瘦硬的书风。盛唐的颜真卿,独树一帜,开创了浑厚雄强、刚劲肥壮的新书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颜体”。自唐以后,许多著名的书法家都从他那儿吸取过营养。据说他曾经跟张旭学习笔法并且向“二王”、褚遂良以及当时民间的书法作品多方面借鉴,才能承前启后,开创一代书风。

米芾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年轻时学习书法很刻苦,他借了很多晋代和唐代名家真迹来临摹,当他把古人的真迹和自己临摹的作品一道归还原主时,连主人也分别不出真假来。别人对他说:“你写字太像古代的人,惟独没有自己的面貌,这样是不会有成就的,希望你要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能食古不化。”他听后慢慢冲破古人的束缚,发扬自己的长处,到晚年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相声界的子承父业(传统艺术需要继承)

在中国的相声演员中,子承父业的有好几位。马三立出生在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是有名的评书艺人,以擅说《水浒》著称;父亲马德禄是著名的“相声八德”之一,而且是相声名家恩绪的宠徒与门婿,马三立初中毕业后就子承父业说起相声,成为一代大师。而今他的二儿子马志明又子承父业,在马三立的口传身教下,学会了大量的传统相声段子,并在海内外演出中赢得好评。侯耀文继承了父亲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先生的事业,2002年接任了中国铁路文工团的艺术指导和说唱团团长的职务。

3.历史上的改革(国家只有改革创新才能发展) 管仲改革: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管仲为相。管仲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他打破井田制,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发展经济;重视人才选拔。这些措施,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使齐国在短短的几年内国富兵强,夺得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主地位。管仲的改革思想和措施,对后世起了积极的影响。

1 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中叶, 明治天皇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废除封建领地,划分直属中央的政区,统一货币,鼓励工商,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等等。这些改革措施虽并不彻底,但却是日本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日本的经济和国力渐渐强盛起来,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也免于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彼得大帝改革:17世纪晚期,俄国还是个很落后闭塞的国家。彼得大帝即位以后,先到欧洲各先进国家考察,回国后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改革虽遭到了激烈的反对,但彼得大帝力排众议,采取强制的手段,使改革取得了成功,从而巩固了俄罗斯中央集权的统治,国力大大增强,成为欧洲强国。

4.转换一种哲学(科学理论创新需要哲学思维的创新) 在19世纪末,整个经典物理学——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已经相当完善。科学家们认为辉煌的物理学大厦已经竣工,剩下的只有一些修修补补的小工作了。 然而20世纪初,物理学的两大突破——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却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领域。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第一次提出了相对论的理论。

狭义相对论打破了古老哲学中的绝对时空观念。速度的变化(观察者的运动)使时间具备了伸缩性,所谓“现在”的概念并没有绝对性。1915 年,爱因斯坦完成了他的广义相对论,突破光速极限的时空弯曲甚至可能导致时光倒流,从理论上人们可以走向未来,也可以回到过去。 量子力学则打破了人们认为存在一个“客观”世界的观念,让科学重新变成了“形而上学”。西方科学就是建立在观测、归纳和验证的基础上的,如果第一环节都会因“测不准”(“不确定”)而人言人殊、见仁见智,后续的归纳和验证当然也就会彻底失去基础。

【经典例文】

传承与创新

“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那么他必定会走入一条死胡同。因为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说“不可无一”,是肯定了“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真理。正如贾平凹在信中对小妹所说:“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 ”

“板桥体”与“扬州八怪”的其他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在那个压制人才发展、摧残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扬州八怪”用一种不合乎世俗审美标准的艺术风格,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于权贵的蔑视和抗争。可以说,“板桥体”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是挣脱束缚,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的象征,这也便是郑板桥作品的韵味所在。后人如果模仿“板桥体”,只能有其形而无其神。这样的作品,当然“不可有二”。然而,许多人并不信奉这个原则。当文学与时尚产生了关联,似乎文学创作也能产业化发展,作家也能按一个模子批量生产了。书店里,占据“畅销书架”的一会儿是悬疑小说,一会儿又是通俗哲理。花样总在翻新,却大都千篇1律。那些书虽畅销一时,不久却被遗忘在角落,蒙上尘垢,挂上蛛网。马克思说过:“所有的价值最终都只剩下时间。时间会滤去所有跟风的作品,最终只留下一部或几部体现时代精神,关注人类和人生的作品。 ”

这么说,我们是否就不要学习他人的作品了呢?当然不是。那些肤浅的跟风之作,正是因为对文化艺术传承、研究不够,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落于俗套。因此,传承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不仅艺术创作如此,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许多方面,都要传承与创新并重。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频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尝到了甜头。但是现在,我国的创新实力却比较薄弱。前几日的《文汇报》上说,上海的服务业管理照搬制造业管理模式,阻碍了服务业起舞。在此,制造业管理模式也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吧。有变通与创新,才有突破。

不论从事什么行业,我们都要广泛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充分认识自身特点,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勇于创新。传承与创新并重,是科技和文艺等发展的根源。

推荐第5篇:文化传承与创新

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 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检测1 学习目标:

1、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地位、表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

2、为什么要以及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3、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原因及要求。

4、传统文化的地位、特征。

5、为什么要重视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6、文化创新的原因及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7、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题目训练:

1.天人合一,顺时而食。”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在这一古老智慧的启发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推出了清明的青团、谷雨的椿芽酥、立夏的青梅饼、芒种的乌梅酥、大暑的荷叶饼等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时令点心,这表明

①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③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影响 ④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漫画《老树发新芽》体现了 A.传统文化具有绝对稳定性

B.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D.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3.在城镇化的浪潮中,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中“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人们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原因是

①乡村承载传统文化,乡村衰落是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然现象 ②乡村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生活选择 ③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有利于增强人们认同感和归宿感 ④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2015年7月14日发布的《2014—2015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4年数字化阅读方式的阅读率为58.1%,超越传统纸质阅读率。“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中国人传统阅读模式。数字化阅读方式 :①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 ②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④是社会生活中最方便、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5年7月18日,“三孔”古建筑彩绘保护工程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正式开工,这是自清末以来首次对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建筑彩绘部分进行大型修缮。“三孔”古建筑启动最大规模彩绘修复,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古建筑

A.是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具有不可再生性 C.其经济价值远远高于现代建筑 D.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影响深刻

6.针对时下的古诗文教学,有专家指出,古诗文入课堂,留给学生的核心,显然不应是那些分崩离析、可以量化和默写的“知识点”,而该是对传统文化的更多了解与热爱,对民族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自然认同。该观点强调

A.古诗文不应成为知识传授的载体 B.古诗文应该影响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 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 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C.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应该具有强制性

D.古诗文教学不应抹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7.近年来,全国上百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官方微博及行政官方微博相继亮相,旅行路线、民族风情、出行攻略、地方美食„„这些过去在网站论坛上经常讨论的话题,如今在微博上聊得热火朝天。材料告诉我们

①大众传媒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②互联网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③互联网技术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④现代传媒的出现必然取代传统传媒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8.《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众多娱乐节目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创造了收视佳绩。这两档同属汉字知识竞赛类的栏目打破了不少传统文化节目曲高和寡的怪圈,在具备较高文化品质的同时,获得了可喜的收视和良好的社会反响。上述材料表明( ) ①文化创新离不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文化创新需要将传统文化赋予时代精神 ③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所在 ④文化创新应推陈出新,博采众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将于2015年10月18日在福州举行, 这届运动会的主题口号是 “福之州,青之运” 。“福之州”点出中国唯一一个“与幸福同名”的省会,“福之州”也可表述为幸福的神州大地;“青之运”则暗喻年轻一代将在此集聚能量,展示力量,以新的姿势与节奏,领跑中国。这体现了 ( ) ①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举办运动会可促进文化交流 ③各地文化渐趋融合又各具特色 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活力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10.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提及,“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材料表明钱钟书先生主张 ( ) ①世界各国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②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创造了人类优秀文化 ③文化是民族的,要守住民族文化鲜明特色 ④尊重各民族的文化成果,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11.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各地中秋节的过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南京人中秋除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等。这表明

①传统习俗世代相传 ②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现 ③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 ④文化的丰富多彩反映了经济的繁荣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2.“第五媒体”是人们对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以即时为传播效果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的称谓。关于“第五媒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大众传媒 ②在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③表明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④它的出现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 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 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3.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她通过冷浸法提取青蒿素的灵感来自东汉药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 ③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社会和人起积极的作用 ④传统文化都是财富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4.湖南卫视《爸爸回来了》、《爸爸去哪儿》受到观众狂热追捧,这是湖南卫视借鉴韩国《爸爸,我们去哪儿》的经验,结合中国人更加注重亲情的传统,推出的亲子互动节目。这告诉我们

①必须立足于观众需要进行文化创新 ②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前提 ③文化创新必须尊重传统关注生活 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5.当今世界,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不同文明之间持续开展对话、交流,最终融汇成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这表明 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源泉 ②文化交流使得各民族文化趋向统一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庄子·列御寇》载:“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这则寓言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启示是 ①文化传承要适应社会实践的要求

②提高文化修养要着眼于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 ③个人的文化素养是在后天的教育实践中培养的 ④提高文化修养应当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17.“义”是我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为民族大义舍生取义、为人民幸福追求公平正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不辨是非的“侠义” “江湖义气”,则会使人误入歧途。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

A.彻底地改造 B.全面地肯定 C.全盘地否定 D.批判地继承 18.全国政协委员梁晓声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转向非虚构写作,从社会小切口观察、思考转型社会的生态。他说:“作家应该手握两支笔,一方面写文学作品,一方面对社会发言”。这说明: ①文学创作要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②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③文学创作要增强社会责任感 ④非虚构作品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9.比较新旧“二十四孝”内容,可以看出

①对“孝”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 ②对“孝”文化既要克服又要保留 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 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③传统习俗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④传统思想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2015年10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开始访英之旅,中英建交40多年来,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和而不同”“以和为贵”,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在中英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不少佳话。这启示我们要

①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③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 ④在文化交流中自觉消除外来文化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1.央视网根据青少年网友多使用移动端上网的特点,创作了《动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孔融让梨》、《精忠报国》等部分优秀片目进行二次剪辑、精加工,推出时长4分钟以内的动画小短片。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要 ①注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融合 ②基于传统文化这一精神根基 ③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④避免出现与过去重复的东西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2.我们今天丰富多彩的文化离不开对前人的继承,文化的继承性主要体现在 ①传统文艺 ②传统建筑 ③传统思想 ④传统道德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3.2014年,在日内瓦万国宫举办的“画说汉字”的展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图解汉字,讲述汉字历史演变,传递汉字中蕴含的文化理念和哲学思想,激发了参观者对中华文化的强烈兴趣。“画说汉字”的展出表明

A.中华文化正在领导世界文化 B.文化交流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C.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包容性 D.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4.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传统中医药多年来一直服务中国和亚洲人民,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中国传统医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①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有助于增进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②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有利于展现文化多样性 ③应注重继承和保护,进一步发挥中医的作用

④要保护更要开发,文化的价值在于能否创造经济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5.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能集中展示民族文化和表达民族情感的是

A.语言文字 B.民族习惯 C.民族遗产 D.民族节日 26.“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形象地说明了 A.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B.世界必须要统一文化 C.要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D.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7.丝绸之路的开辟,遣隋使、遣唐使大批来华,法显、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远洋„„中华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这句话强调了 ①文化因交流而多彩 ②文化在批判中继承 ③文化因互鉴而丰富 ④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8.瑞典文学院8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女作家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瑞典文学院秘书萨拉·达尼乌斯这样评价道:“在过去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 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的三四十年间,她一直专注于描写苏联和苏联解体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她的作品并不是关于那些历史事件本身,而更多地将目光投向普通人的情感历程。”这说明

A.文化是人创造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B.丰富的情感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动力 C.作者的灵感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D.文化是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29.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

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 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0.“一月一镇一场”“一月一镇一赛”“一镇一演”是海南省某县着力打造的群众文化活动模式,县政府积极为群众搭建表演舞台,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鼓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参加演出的群众越来越多。县政府的做法 ①体现了政府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用 ②激发了群众文化创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其精神力量 ④扩大了群众文化权益,让群众广泛享用文化成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1.美国一华裔男子因为给10岁的女儿洗澡被剥夺抚养权,最终因抗警被击毙。在此之前,加州圣塔蒙尼卡的一对华人夫妇由于平时爱吃榴莲,做饭时喜欢煎煮炒炸,因而被要求搬出公寓。

纽约华人大妈6月起在日落公园排练节目而被多次投诉,其领队还收到了法院的传票。文化差异虽然会带来一些摩擦,但是其本身并不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不能和谐共处。各国之间无论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发展道路还是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都存在着差异,各有自己的特性和优点,应彼此尊重,和睦相处,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创造一个不同文化和谐共处的多姿多彩的世界。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32.材料:一股传统文化的热潮正在中国涌流。从《百家讲坛》吸引数亿观众到《于丹〈论语〉心得》狂销300多万册,从古装影视剧热播到历史题材图书畅销,从人大成立国学院到北大、清华等开设“国学班”,从各地恢复祭孔到海外孔子学院遍地开花,从私塾重现到儿童读经„„这一切都表明,曾经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正在回归。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探究我国传统文化如此之“热”的原因(9分)

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 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33.材料:某出版企业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他们调查发现在飞机、火车上很多人在用电脑、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市场开发潜力巨大。该企业从传统的纸张印刷、人工渠道发行跨越到全数字出版发行,把图书、期刊、报纸等传统出版物在第一时间传送给读者,而读者阅读的工具是手机和平板电脑。他们还研发了很多适用于教育方面的数字化产品,比如“寒食帖”,读者既可以欣赏诗词的内容,也可以了解作者苏东坡的概况以及所涉及的地方的人文、历史背景,还可以对书法进行临摹。开发民族新漫画《四大名著》并向10个国家输出版权,与日本动漫企业合作为日本文部科学省提供的《三国演义》漫画本,让日本这个动漫大国的中小学图书馆,第一次有了来自外国的漫画书,目前,该公司资产已达到118亿元,开始在全球范围跨区域、跨行业谋篇布局。

问题: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该出版企业为什么能实现不断发展(12分)

34.海南黎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黎族苗族的歌、舞、服饰是我国灿烂民族文化中绚丽的艺术奇葩,凝聚着黎族苗族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心血。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2014年9月23日,海南省民族地区中小学校传统文化“民歌、民舞、民服进校园”活动启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客观、科学地认识民族文化,使学生在了解各民族历史、民情民俗、语言文字、民间工艺等知识的同时,深刻理解祖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进民族团结,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推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黎族苗族传统文化?(10分)

35.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充分肯定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提出了推动社会 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新要求,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材料二 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及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必须加快深化为话题之,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发展我国文化。(10分)

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 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检测1试卷答案

选择题:DDCBB DCABC BCDDB BDACA BCBCD ABACC

31.(1)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文化具有多样性,各种文化之间,应当相互尊重、相互交流。(2)由于世界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这样就使得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3)对待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4)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2.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我国传统文化“热”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特征的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思想契合了现阶段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人们希望从传统文化中寻求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 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专家学者走出书斋,借助电视等大众传媒对传统文化作通俗的解读,对传统文化热潮起到了推动作用。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培育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构建社会共同价值体系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促使各级政府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每点3分)

33.(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从传统的纸张印刷、人工渠道发行跨越到全数字出版发行,在实践中推动文化创新。3分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开发民族新漫画《四大名著》,立足传统,推陈出新。 3分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与日本动漫企业合作为日本提供《三国演义》漫画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分

(4)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把握了阅读的发展新趋势,创新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 3分

34.(1)我们对待黎族苗族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5分)

(2)面对黎族苗族传统文化,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和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黎族苗族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其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5分)

(3)我们要把握好黎族苗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分)

35.①立足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保持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②尊重文化多样性,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③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既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同时也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④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⑤不断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注:从其他角度回答可以酌情给分

推荐第6篇:传承创新

传承创新 成绩卓越 内涵发展 再创辉煌学校隆重举行庆祝建校十五周年系列活动刘勇、闫小培及社会各界代表等出席国内外230多家单位发来贺信贺电全校师生与来宾欢度校

庆 4月28日是学校十五周年校庆。为迎接这个特别的日子,学校积极筹备,以促进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为总体目标,通过举办系列校庆活动,加强软件硬件建设,共同追忆发展历程,集中展示办学成果,积极谋划未来发展。校庆日当天,学校在新校区隆重举行了中心广场工程竣工揭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果展、第六届科技文化节开幕式暨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国家示范校建设阶段成果交流汇报会和各界代表答谢会等系列活动,学校近三万名师生员工与海内外来宾一同庆祝这个喜庆而特别的日子。

嘉宾云集

出席校庆活动的领导和嘉宾有:深圳市委常委、深圳警备区刘勇司令员,深圳市人民政府闫小培副市长,市政府办公厅黄国强副秘书长,深圳市教育局张宝泉局长,深职院老领导俞仲文教授,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教授,深圳警备区刘胜标参谋长,共青团深圳市委刘燕书记,深圳市科信局周路明副局长,深圳市财政局伍秀琼副局长,深圳市劳动保障局许少英副局长,深圳市发改局社会处叶秦处长,日本大阪滋庆教育集团事务局长桥本胜信先生,英国文化协会广州办事处主任吉姆•霍林顿先生,香港职业训练局总办事处二科中国事务组项目何慧贤主任,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基宏院长,中共深圳市委党校杨朝仁副校长,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史守旭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党委书记刘文煌副院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张敏院长,深圳大学城管委会张儒林副主任,南方科技大学筹建办梁北汉主任,深圳虚拟大学园培训部戎雪亚副部长,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高仁泽党委书记,深圳市标远汽车有限公司杨富强董事长,海王集团有限公司钱建农总裁,海德堡印刷设备(深圳)有限公司谭浩辉总经理,出席校庆活动的还有我校全体校领导、师生代表以及兄弟院校代表、家长代表及校友代表。

竣工揭幕

上午10点整,校庆活动正式开始。学校党委副书记苗丽芬主持仪式。首先进行的是新校区中心广场工程竣工剪彩揭幕仪式。我校新校区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自2001年开始建设,经过近7年的努力,目前已建成教学大楼、实训大楼、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行政楼、学生公寓等21栋建筑,建筑面积达到21.2万平方米。中心广场工程(校门、人工湖、校名墙等)的竣工标志着新校区建设已基本成形。出席校庆活动的领导、嘉宾以及师生代表通过剪彩和揭幕仪式,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历史时刻。

刚刚落成的新校区校门和校名墙古朴素雅。中心广场大气而宽阔,人工湖碧波荡漾,新校区呈现出一派全新景象,欣欣向荣,美不胜收。在礼炮齐鸣、管乐协奏以及来宾和观众的热切期盼中,28位领导及来宾为新校区校门剪了彩。刘勇、闫小培、刘洪

一、黄国强、张宝泉、俞仲文、章必功等为校

名墙揭幕。

硕果累累

剪彩揭幕仪式结束后,各位领导和来宾拾阶而上,在校领导和师生代表的陪同下来到新校区第一教学楼大厅参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果展。在各专业展板前,刘洪一校长向来宾介绍了我校办学十五年来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育实用性高技能人才等方面所作的积极探索以及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在海德堡公司合作案例以及思科公司合作案例展板面前,刘勇司令员和闫小培副市长等来宾对学校能与世界顶级企业建立如此紧密联系并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发出由衷的赞叹。各位来宾也都在各展板面前驻足观看,流连忘返,大家非常钦佩我校长期坚持和贯彻工学结合理念,并牢牢把握其精髓和主旨,取得了显著成绩,大家禁不住称赞我校在工学结合方面是“改革先锋”,育人之树结下“累累硕果”。

科技创新

随后,各位领导和来宾出席了在新校区图书馆举行的第六届科技文化节开幕式暨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科技文化节是我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科技文化节为载体,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活动,是我校学生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我校学生中已有90人通过美国思科公司CCIE认证,成为国际顶级的“网络专家”;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机器人对抗赛等国家、省、市大赛中屡创佳绩,仅2007年就获得市级以上奖励360余项。

领导致辞

在庆祝十五周年校庆暨第六届科技文化节开幕式上,刘洪一校长发表了精彩的讲话。他代表学校3万余名师生员工向一直关心支持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的领导、朋友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了衷心感谢。刘洪一指出,经过15年的建设与发展,深职院已经成为全国同类院校中办学实力最强、办学水平最高的示范校,被誉为中国高职教育的“一面旗帜”,在中国高等教育和深圳特区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洪一强调,总结学校15年的办学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着力突出学生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将乘全省上下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的东风,秉持改革创新的深圳精神,努力构建“官学企行”四方联动、“产学创用”立体推进办学体系,不断强化办学特色;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办学理念,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构建规范、高效、精致的大学内部管理体系,激发办学活力;坚定走国际化发展之路,提高深度与广度,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职业技术大学。

闫小培副市长在科技文化节开幕式上代表市委市政府发表讲话。闫副市长向学校全体师生员工致以校庆的热烈祝贺和亲切慰问,并向关心支持深职院以及深圳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了感

谢。闫副市长说,深职院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吹响思想大解放号角的直接产物。建校15年来,学校秉承特区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深圳高等教育的一张名片和全国高职教育的排头兵,为深圳赢得了荣誉。

闫副市长指出,深圳人口的总体素质不高,高端人才、技能型人才缺乏。深职院有责任为深圳新一轮的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此,她对全校师生提出了几点希望。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勇于创新。二是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在质量和特色上下功夫。三是要坚持走国际化之路。四是希望同学们珍惜学习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精彩纷呈

在科技文化节开幕式上,刘勇、闫小培、刘洪

一、黄国强、张宝泉、俞仲文、章必功等共同启动了象征着科技与创新的水晶球,本届科技文化节正式开幕。各位来宾随后参观了我校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这是一场全体学生献给校庆的校园文化盛宴。各项展品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我校学生在科技文化创新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各位来宾不停的驻足观看,并仔细询问作品的创作思路和应用前景,“作者们”思路敏捷,有问必答,来宾们不住地点头,交相称赞学校的“第二课堂”办得好,办得实。来宾们还乘坐校园巴士参观了北校区,了解了北校区教学楼、学生公寓等建设进展情况。最后,大家前往麒麟山庄,出席了深职院十五周年校庆各界代表答谢会。当日下午,学校在西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了国内论坛:国家示范校建设交流研讨会,在东校区图书馆东厅举行了国际论坛:日本职业教育及医疗技术教育现状。当晚,学校还在东校区中心广场举行了校庆电影晚会,在西校区篮球场举行了历届校园歌手演唱会,为节日的校园增添了一抹温馨的气氛。(本刊将陆续报道有关详情,敬请读者关注)

深情祝福

为期一天的活动圆满结束了。时光美好,惹人怀念。新的一天即将来临。回忆过去,关注当下,展望未来。少年深职院在过去的15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中国高职教育目前的发展态势已成万马奔腾、你追我赶的局面,面对这样的外部竞争环境,全体深职院人应该只有更加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以十五周年校庆为契机,同心同德,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努力拼搏,我们才能信心百倍地去创造二次创业新的辉煌,开创学校更加美好的明天!(本 刊)

推荐第7篇:传承与创新作文教学简案公开课

“传承与创新”作文评讲教学设计

玉林师院附中

姚春宇

一、学习目标:

1.学习引述材料,说清楚自己的观点;

2.学习使用论据,说得有理有据;

3.练习旁批,从论点与论据角度去点评他人作文,尽可能提一些切实可行的修改建议。

二、导入:播放《叮咚咙咚呛》中尚雯婕与李谷一争论的视频片段。

三、学习引述材料,明确观点;

1.提取材料中的关键词,用自己的话概括材料,既不能照抄,也不能只字不提材料。如:

在央视《叮咚咙咚呛》节目中,歌手尚雯婕将传统与时尚结合,将花腔渔鼓《要荆州》与《夜之缪斯》结合,这样的做法得到了主持人的点赞,也引起了评委李谷一老师的不满,更引得广大网民围绕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这个话题争论不休。

传承与创新似乎是最有争议的一个话题,对于主持人和李谷一的看法,我更倾向于前者。

今日央视的一套节目中歌手将法语和渔鼓结合,这引起评委的争论,网上更是热烈讨论,我认为外国文化适当融入中国元素还是有利的。

2.评讲作文的审题立意,列举错误的立意,此题正确的立意应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间的关系”。

此文可从“主持人”“李谷一”“我”三个角度进行审题,角度不同,立意不同。

“李谷一”:我赞同李谷一的看法,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就需要保持其原汁原味。为什么?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文化更自信。如果为迎合他人而丢失自己,那永远登不上世界舞台。

“主持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真的只应恪守本分,时时遵从传统,不能有一点点的改变吗?

不,应该要创新!为什么?因为文化也像生命体一样,需要不断补充新鲜的血液来维持活力,这血液便来自创新。中西结合,古今结合,中国元素与外国元素相借鉴,现代艺术元素与古典文化底蕴相融合,是能取得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的,所以我赞同尚雯婕的做法。

1 “我”:死守传统文化一定好吗?虽有继承,没有创新,好比有水而无鱼,不过一潭死水;一味地创新就好了吗?只是创新,抛弃继承,好比有鱼而无水,不过是涸辙之鲋。所以,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是鱼与水的关系,两者都不是简单的“拿来”,粗暴地“拿来”尽管可能博得一时的眼球,可却也会落下或肤浅与无聊的骂名,这样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难以有长久的生命力的。

四、学习使用、积累论据。

1.交流分享:小组谁的论据比较好?他的观点是什么?用了什么论据来证明他的观点,再次问,此论据能不能证明此观点?

2.师生点评、展示优秀论据,引导学生要养成善于积累素材的好习惯,多读书,多关注时事新闻„„

五、教师点评学生范文,教会学生旁批点评;让学生练习旁批,对教师“下水”作文进行点评。

六、今天,你学了几招!

第一招:引述材料,提出观点。

第二招:从阅读、课堂、时事新闻中积累素材,用做论据。 第三招:假设有一个人在听你讲,说服他! 第四招:常用议论文结构模式。 第五招:多问“为什么”“怎么办”!

七、作业:

1.练习旁批,从论点与论据角度去点评他人作文,尽可能提一些切实可行的修改建议。

2.我的作文升格,使用2个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重写本次月考作文。

3.可采用议论文结构模式来写。

引简洁(简引材料、提出观点、褒贬分明) 议充分(正反对比、假设因果、点面层进) 联紧扣(明析原因、直指危害、阐明意义) 结点题(寻找对策、倡议劝勉、呼吁号召)

推荐第8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 高考语文作文——吴志瑶

亲爱的老师们,我现在想问你们,当敦煌的瑰宝出现在大英博物馆;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的读者越来越多的是外国人;作为华夏子民,我们应该为此欣喜还是悲哀?当我们的经济实力受到世人的瞩目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在悄然流逝,我们该喜还是该优?想必你们心中已有答案,的确我们应该担忧。我们应该继承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在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中,我们也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才能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才能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使我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正如托尔斯泰所言;“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虽然传统文化不尽是好的,难免有一些糟粕,但其精华大大超过流毒。不然中华文明何以在其他几大文明都已折经断脉时候依旧熠熠生辉。当最可悲的是,我们漠视的传统文化却被外人视作珍宝。当初韩国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列入它的文化遗产名录时,国内一片哗然,其中一篇标题为《“去传统文化”将文化遗产拱手让人》的文章这样写道:“中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去传统文化”运动并未导致中国富强 ,它只造成断裂的一代——对传统文化无知失落的一代,而韩国江陵市的“端午祭”无疑将给我们很深的刺激,江陵从异国引进的文化经过本土的历程,成为本地不可缺少的文化遗产。由此,我们更应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正如齐白石先生所讲:“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们不能一味的继承,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应加以创新,这样才能有所进步。一向善于学人长处的日本人恰好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我们在弘扬本国文化同时,也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加以创新。想当初,我们崇尚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后来猛攻外语,再后来狂学经济,MBA泛滥成灾。我们做事太过一窝蜂,仿佛打太极飘忽不定。缺乏文化根基的巩固,而盲学习外文化。因此,我们只有在吃透自身文化同时,然后吸收外国先进文化,从而在新时期建立中国的新文化。只有这样的文化才符合当今乃至以后的中国发展先进性文化。

甘地所言:“我希望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风都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巩固本国文化之基,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我们中国的文化之路才能越走越远!

推荐第9篇: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而独特的民族,它拥有悠久的历史;曲折的发展历程;顽强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它拥有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第一次大变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对推进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文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远古时代便有的是最早的图画文字。之后随着文字的发展开始出现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和隶书以及与隶书同时并行的楷书、行书和草书。在文字领域中国有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柳宗权等。这些书法家的字体被现在很多人临摹和学习。

字画是不可分割的,有字便有画,有画便有字。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 ,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

中华传统文化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诗歌、词曲和戏剧。最早的诗歌是人们的口头创作,靠口耳流传,可以不依赖文字。诗歌的起源和劳动有关系。公元前6世纪,我国就编成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它实际上是中国诗歌的源头。至战国时代,各国政治、文化交流频繁,楚国开始大量接受中原文化,但仍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楚辞便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诞生的诗歌体裁,其创始者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存在的时间很短,几乎没有诗歌留下来。继秦以后的两汉(西汉、东汉)存在约400年,留下了价值很高的诗歌遗产,其中主要是乐府歌。唐代诗歌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和中晚唐几个阶段。初唐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唐代诗歌的样式,在初唐时期已经齐备,到盛唐时期就出现了诗歌创作的高峰。到公元8世纪初,唐王朝出现了所说的“开元盛世”,经济、文化发展到鼎盛。诗歌创作领域也出现大批优秀诗人,写下内容异常丰富的诗歌。其中田园山水诗和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占相当比重,李白、杜甫也出现在这时。唐代中后期,王朝的鼎盛期已过,但诗歌创作仍未衰歇,先后出现了韩愈、柳宗元、张籍、李贺、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杜荀鹤等等风格不一的杰出诗人。他们的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唐帝国走向衰落过程中的危机和民间苦难,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也很大。我们经常说唐诗宋词。唐朝最著名的是诗,而宋朝最著名的则是。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此人为李清照、柳永最为著名。豪放派的著名词人有苏轼和辛弃疾等。戏曲中的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京剧也为世界其他民族所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还有很多,我并不能一一详细叙述。文化的深厚内涵需要我们在逐渐的了解过程中去体会。文化的精华固然很多,金无足赤,文化也不例外。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容。

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之称。《弟子规》是传统礼仪的很好阐释。还有我们所知道的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束缚了古代众多人的思想,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绊脚石。古代的重男轻女思想至今在落后的农村地区还根深蒂固。这种思想给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带来很多的麻烦。忠孝思想固然可贵,然愚忠愚孝则并不可取。在我看来诸葛亮是愚忠的,他的忠诚并没有带来蜀汉的兴荣。如果他取阿斗而代之或选举有能力之人统治蜀汉,也许历史将是另一番景象。《二十四史》中有很多愚孝的典例。如为了孝敬父母而将自己的孩子活埋。父母是该孝敬,但孩子也是生命,这种行为在我看来便是愚孝。

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发展的基础。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的过程中发展。推陈出新,革古典新。发展过程需要创新。是否创新是一个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重要标准。

文化的创新需要在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立足点上吸收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在创新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不能抛弃传统文化而空谈文化创新;不能全盘肯定外来文化,也不能全盘否定外来文化。

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东方与西方的交汇点上,积极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历史悠久,特点鲜明、内容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领先地位。

推荐第10篇:传承与创新(修改稿1)

传承与创新

【主题阐释】

继续做前人没有完成的事业就是传承,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就是创新,它们彼此形影不离。世界上不存在无创新的继承,也不存在无继承的创新。传承为创新提供了依据,正如没有土地,草木就没有了根基,一切的枝繁叶茂,春华秋实便无从谈起。创新则为传承提供了动力,正如没有浪花,就没有大海的波澜壮阔,一切的急流勇进,劈波斩浪都会茫然失措在一丝风也没有的平静里。传承告知人们前人走过的路,当眼前已山穷水尽时,你已熟谙行路的技巧。这时,创新便是你的指南针,在人生这块未知的土地上将道路延伸。我们需要传承,我们呼唤创新,我们只有传承,我们学会创新。创新是对以往继承的终结者,又是未来创新的启蒙家。继承与创新才统一起来,人生也因其而丰富多彩。

事物应该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传承。近年来的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关注传承,关注创新。例如04年的“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北京卷的“时尚”话题,浙江卷的“人文精神与发展”,05年北京卷的“城市符号”,07年浙江卷的“行走在消失中”,09年上海卷的板桥体的看法,江苏卷的“品味时尚”,广东卷对常识的看法等。

今后这个主题的作文围绕“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反对僵化因袭,固步自封”来思考问题,涉及到“创新与个性”,“教育与创新”,“创新与发展”等话题。作文题有“请君包容”“我手写我心”等。 【新题设计】

题目1 老字号焕发新活力 “全聚德”、“东来顺”、“成亨酒店”等是全国知名的中华老字号,这些百年老店,历经沧桑,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久不衰。这些老字号除致力于结构调整、制度更新外,还注重在老字号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优秀的文化,如“包装文化”、广告文化和经营理念等,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形成“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文化链”。老字号在新时期持续焕发着新的活力。

请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老字号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创新必须立足现实,把握时代精神,体现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华老字号正是在继承老字号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实现了企业文化的创新。文化创新要不断学习、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中华老字号就是在融合其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题目2 如何面对经典著作通俗化

北京一家出版社日前推出一套“西方经典通读”系列丛书,并请网友投票,从徐静蕾、于丹、易中天、濮存昕、韩寒等12位明星中,选取一位最适合代言“经典通读”的人。据了解,该丛书精选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一批影响世界的西方思想巨人的学术经典,包括《资本论》、《社会契约论》等20部。出版社想通过缩短冗长句子,删减拗口词汇,加入通俗事例,从而使经典著作通俗化。有关负责人称,一旦人选确定,出版社就将与其洽谈代言费用,与一般商品的代言一样,也包括电视广告、平面广告以及签售等。 一个沉重的话题摆在我们面前:如何面对经典著作通俗化?

请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出版商看好西方“经典著作通俗化”的市场,组织力量适时推出,找明星代言,从畅销书到经典著作,图书运营方式娱乐化的形式愈演愈烈,我们不禁发出由衷地感慨:思想巨人经典著作通俗化也染上了庸俗化的色彩。每一部经典学术名著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都是一座学术丰碑。一方面,我们佩服出版社宣传策划的一厢情愿;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佩服某些娱乐明星的“无知者无畏”的大无畏气概。图书终究不是化妆品,经典也不是方便面,不能靠庸俗化解决问题。此种非理性的大众文化泡沫应该不会持久,浮躁、急功近利的学术风气应该被遏制。经典著作传播的广度与深度,依靠的还是它本身的思想力度,否则欲速则不达。为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经典著作通俗化绝不等同于庸俗化。

题目3 刘谦的裁决

湖南卫视大型魔幻情景互动秀开播。节目开始不久,评委刘谦就把一个照搬美国魔术师的参赛选手“毙掉”,随后又以“特色不够”把一个女魔术师“毙掉”。有表演者当即反问:魔术界何时规定不能模仿?一些人对刘谦的裁决也有些议论’,但总导演给予刘谦极大的支持。他表示刘谦是这个节目专业评判组的核心,拥有绝对的权力。

请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这则材料有两个角度,一是从模仿与创新的角度来看,无论做什么事,拾人牙慧者永远不会形成自己的风格。模仿是必要的,但一味的模仿,哪怕是模仿大师,你也不可能成为大师,因此可以立意为;不要“邯郸学步”;同时也可反向立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东施效颦”无可厚非。 二是从权力与制衡的角度来看:刘谦是权威,我们究竟怎样对待权威,由此可以立意为“权力必须制衡”“权力制衡的利与弊”“决策高效与权力制衡”“权威不等于真理”等。

【素材链接】 [名言警句]

1、我希望能在真正的自我中,始终保持不断创造新事物的创造性和为人们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社会性.在平凡的生活中仍能发现新鲜的感动和喜悦的人,可以说是使自己的生活富有创造性。

——池田大作。

2、不去探索更新的道路,只是跟着别人的脚印走路,也总会落后别人一步,要赶过前人,非有独创精神不可。——华罗庚

3、创造,不论是肉体方面的或精神方面的,总是脱离躯壳的樊笼,卷入生命的旋风,与神明同寿。——罗曼•罗兰

4、要成长,你必须要独创才行。——[德]歌德

5、我们要获得现有的一切,而且要创造现在还没有的新事物!——高尔基《智者》

6、天底下什么样的乐趣最高尚?天底下什么事最令人感到得意?新发现!晓得自己走的路,是旁人从未走过的;晓得自己看到的东西,是凡人从未见过的;晓得自己呼吸到的空气,是人家从未吸过的。——马克•吐温

7、希望在烧毁“旧事物”的火焰顶上出现光辉灿烂的“新事物”。——泰戈尔

8、新生物总在替代垂死的、消逝的。死亡,同时也就是新生命的萌芽。——高尔基

9、师古人,师造化,师创新。

——张大千

10、推陈出新是我至上的责任。

——莎士比亚

11、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 托尔斯泰

12、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李可染

13、“人闲居时,不可一刻无古人;落笔时,不可一刻有古人。平居有古人,而学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袁牧

14、“学诗者不可忽略古人,亦不可附会古人。忽略古人,粗心浮气,仅猎古人皮毛。”

——叶燮

15、阐前人所已发 扩前人所未发。

——刘熙载 [报章材料]

1、“春晚”植入广告引争议

2010虎年年央视“春晚”上,赵本山的小品《捐助》中不仅详细地介绍搜狐、搜狗,还安排赤贫的寡妇送上国窖1573,更大提三亚旅游。被植入广告的品牌名称在小品中数次被明显提及,获得巨额的广告收入。“春晚”广告植入太明显,外界批评的声音很大,观众更是不满,甚至有网民调侃,“看的不是春晚,看的是广告”。

精要点评:广告植入是央视春晚举办26年来的首次,它顺应了广告主对其的需求,春晚的发展离不开广告。“春晚”节目组的做法是大胆的尝试,改革体制,是对传统的大胆传承与创新,植入广告还要承担外界的批评,需要很大的勇气。 适用话题 :批评、纳谏、责任、体制、勇气等

2、刘海粟谈自己的创作 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说:“在一定程度上,我感到有塞尚、高更、凡高、莫奈、蓬那等强烈的色彩和简练线条的影响。我在中国画里吸收这些东西,并不是一定要把它搬下来,也不是故意做作,而是在有意无意中就在笔墨中出来了。受别人的影响,但又要有自己的东西,这非常重要。各人应该要有自己的面目。”

精要点评:就艺术而言,传统一方面表现为财富,另一方面又是巨大的保守力量。我们需要的是对传统的反思和反思后的扬弃,创新需要勇气和智慧。刘大师的话告诉我们:文化创新既要博采众长又要保持特色。

适用主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创新、个性等。

3、别让文化都流失了

尺八是一种源于中国古代的乐器,可现在在中国却已经“濒临”失传。日本人多年来不承认中国还在演奏这种乐器,事实上,音乐研究者在中国也没有发现古代那种五孔尺八继续在使用的例证。日前,日本当代尺八演奏大家冢本松韵来中国演出,这已经是他连续十年到中国演奏尺八并传授学生。他所做的这一切,是完成对一个中国杭州笛子演奏大师赵松庭的承诺。冢本松韵曾向赵老学习笛子演奏循环呼吸法,赵老临终寄言,希望冢本松韵将源于中国但却失传的尺八传回中国。于是,连续十年,冢本松韵每年都到中国来演奏并授徒,这应该算是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不仅是尺八,从中国传到日本去的许多文化,作为原生地的中国,都因对其精神原旨的违背、荒疏和改造而不被次生地日本承认,比如书法,再比如茶道。而作为中华文化次生地的韩国甚至更绝,干脆说许多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就是韩国。 精要点评: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居然看都没看住,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悲哀。文化是一个软性的东西,不用就会灭亡,保留我们文化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地使用它们,使之发扬光大。 适用主题:文化保护与传承;继承与创新;用与废;诚信;友谊等。

4、老舍不是一块肥肉,可以随意切割添佐料

新版《四世同堂》刚播完,《龙须沟》又粉墨登场。老舍先生曾说:“在我二十多年的写作经验中,写《龙须沟》是最大的冒险。”同时,他又说《龙须沟》“须是部短剧,至多三幕,因为越长越难写。”如今,李成儒执导并主演的电视剧《龙须沟》铺排成了34集,肯定是对老舍先生怀有感情,并且是知难而上。电视剧里的几位重要人物与老舍先生的作品相去甚远,肆意的编排,远离了老舍先生对时代的认知和对艺术的把握。电视剧《龙须沟》置老舍先生的文本于不顾,把老舍先生当成一件光鲜的衣裳披在自己自以为是的身上,但这已经不是老舍先生本人了。

对老舍先生的尊重,首先是对其作品的尊重,改编其作品尤其要体现这种尊重。老舍先生不是一块肥肉,可以任我们由着性子随意切割,然后猛添辅料和佐料,烹炒出适合我们自己口味的一道杂和菜,还非得报出菜名说是老舍先生的。

精要点评:改编和另起炉灶似乎不是一回事,但有些时候二者往往混而为一。但不管怎样,既然打着别人的旗号,就得有对别人起码的尊重。近几年不少的“新编”、“改编”剧可是大倒观众胃口的。

适用主题:尊重、文学的注水、短篇与长剧、借名人说事儿、发扬还是糟蹋、对经典的态度等。

5、许麟庐牢记恩师教诲,终成大师

在跟随齐白石学艺的过程中,盛行聪慧的许麟庐渐渐得到了老师的真传,“东城齐白石”这个美誉让许麟庐非常得意并多少有些飘飘然,这时候白石老人的一句话点醒了他:“学我者生,似我者亡。”许麟庐牢记恩师的教诲,博采众长,悟出了“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的八字心得。齐白石作画如写楷书,古朴凝重,许麟庐反其道而行之,以狂草笔法入画,形成了今天独特的大写意画风。 精要点评:创新是一个艺术家的生命之所在,也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后继动力和立身之本。许麟庐牢记恩师齐白石的教诲,博采众长,经过创新,在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寻门而入,破门而出”这两句话结合起来,则给我们这样的启示:重视前人,继承传统;但是,技艺和学问、个人与集体、国家与民族又总是要向前发展的,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半步,只会使之失去生命力。 适用主题:专与博、说与做、权威、个性与创新等

6、创新要勇于否定权威

1900年,著名的物理学教授普朗克和儿子在自己的花园里散步。他神情沮丧,很遗憾地对儿子说:“孩子,十分遗憾,今天有个发现。它和牛顿的发现同样重要。”他提出了量子力学假设及普朗克公式。他沮丧这一发现破坏了他一直崇拜并虔诚地信奉为权威的牛顿的完美理论。他最终宣布取消自己的假设。人类本应因权威而受益,却不料竟因权威而受害,由此使物理学理论停滞了几十年。

25岁的爱因斯坦敢于冲破权威圣圈,大胆突进,赞赏普朗克假设并向纵深引申,提出了光量子理论,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随后又锐意破坏了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论,创立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一举成名,成了一个更伟大的新权威。

精要点评:创新就是不迷信权威,坚持科学与真理。只有敢于否定前人,才能超越前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普朗克不敢否定牛顿,他只能是普朗克,敢于否定牛顿,那么你就是爱因斯坦。

适用主题:创新、否定、勇敢、权威、

打破原有的禁锢、科学无极限等。

7、郑板桥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他自幼爱好书法,立志掌握古今书法大家的要旨。他勤学苦练,然而开始时只是反复临摹名家字帖,进步不大。后来被妻子激怒后,他才猛然醒悟:书法贵在独创,自成一体,老是临摹别人的碑帖,怎么行呢?从此以后,他力求创新,摸索着把画竹的技巧渗在书法艺术中,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板桥体。 精要点评:“板桥体”的创立正说明:人各有一体,每个人都是上帝独一无二的创造。艺术、书法亦然,只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才能别具特色。因循守旧、亦步亦趋者永远不可能成功。

适用话题:张扬个性、传承与创新、独创等。

8、从小沈阳的走红看草根文化

小沈阳的一夜走红是缘于传承与创新,但如果我们的舞台或荧屏一窝蜂似的都是小沈阳式的搞笑,那也会如同小品、相声一样走人死胡同。就是小沈阳本人,虽在春晚中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此后的演出中不断重复以前的段子和笑料,如果不及时创新,不注重思想内涵,很难想象他还可以红多久。

精要点评:若全都是小沈阳式的搞笑则大大削减了其新意,还大大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只有真正的扎根于民间,才能让作品更有贴进生活的元素,人们才会真正的喜欢,那些靠着噱头活着的艺人们会随着民众文化修养的提高而淡出人们的视野。小沈阳要想有持续性还需要注入新的活力,比如注重思想内涵,缺少价值观念。 适用主题:创新、雅与俗的辩证、源与流的关系等。

9、题目4

圆明园举办首届皇家庙会 圆明园要举办首届皇家庙会的新闻传出后,网上质疑声一片。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3日做客人民网文化频道,他说举办皇家庙会圆明园最直接的想法就是基于两点:第一,在春节这样一个重要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作为我们一个文化遗产单位。文化机构,怎么更好地为大家奉献一道精神文化大餐,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发挥我们的社会功能。第二,圆明园既然在历史上做过,有这种文脉,为什么我们不在新时期把这个历史文化发掘出来,让更多的人来感受?这也是传承文化。在内容方面,我们尽可能地把文化味做足一点,让大家感受到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期间传统文化的魅力。圆明园本身是一个品牌,也是寄托了大家特殊情感的地方,我们通过举办文化活动,这其实也是更好的发挥我们社会公益的功能。”

精要点评:圆明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是我们永远的历史耻辱。它是否适合举办这种娱乐性很强的庙会,圆明园举办庙会是否有利用民族情绪和民族伤疤赚钱的嫌疑。圆明园是皇家园林,它的文化是否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适用主题:原则、底线、民族精神、铭记与忘记等。

10、相声界的子承父业

在中国的相声演员中,子承父业的有好几位。马三立出生在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是有名的评书艺人,以擅说《水浒》著称;父亲马德禄是著名的“相声八德”之一,而且是相声名家恩绪的宠徒与门婿,马三立初中毕业后就子承父业说起相声,成为一代大师。而今他的二儿子马志明又子承父业,在马三立的口传身教下,学会了大量的传统相声段子,并在海内外演出中赢得好评。侯耀文继承了父亲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先生的事业,2 0 0 2 年接任了中国铁路文工团的艺术指导和说唱团团长的职务。杨议继承了父亲杨少华的事业,并且和父亲一起,同台表演,成为一对有名的父子搭档。

精要点评:传统艺术需要继承,需要大师的口传身教,更需要继承者的刻苦努力,只有努力学习传统艺术,才能理解、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 适用主题:时尚与经典、环境与成材、成功等。

11、不怕跟马车赛跑

1 8 1 4 年,英国人斯蒂芬孙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新生的火车丑陋笨重,走得很慢,当时有人驾着一辆漂亮的马车跟它赛跑,火车落在了后面,而且火车把路基都震坏了。然而,斯蒂芬孙并没因此而灰心,他坚信火车具有马车无法媲美的前途,不断改进机车。许多年过去了,马车仍按原来的速度转动着轮子,而火车却在飞速前进。今天,高速火车奔驰在铁轨上成为人类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

精要点评:新生事物在诞生时尽管很不完善,但由于它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光明的前途,斯蒂芬逊的成功启迪我们对新生事物要有信心。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顽强奋斗、坚韧不拔的品格对于创造发明的重要性。或者从人们的认识角度,阐述应如何看待新生事物。

适用主题:失败与成功、坚韧、自信、我能等。

12、每天半个对的想法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是这样描述评价他的导师、美国氢弹之父泰勒的成功的:泰勒几乎每天都有十个想法,其中有九个半是错的,但他不在乎。然而,他就凭着每天半个对的新思想的积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说:“创新有两点:一是不要囿于前人的成就,二是不要怕犯错误,这两点都需要胆量。”

精要点评:科技在进步,只有不断深入探索,不断提出新问题,提出新想法,才能不断地将科技推向前进。当然,提新想法需要勇气,而新想法不一定都是百分之百的正确,需要接受检验与挑战。

适用主题:探索、勇气、执著、成功与失败等。

13、重庆“鸳鸯火锅”的来历

一次,几个重庆人宴请北京客人,鲜嫩的毛肚让人馋涎欲滴,但麻辣的“红汤”让客人难以忍受,主人只好用清水把烫熟的菜洗了再待客,而客人又忍不住想尝尝“红汤”中的美味。于是,一下子触动了店主廖长光的灵感,何不在一个火锅中调出两种汤来?他就在火锅中间加了一道弧形隔板,并起了一个动听的名字———“鸳鸯火锅”。小小的点子,使他的饭店声名鹊起,一年赚了100万,如今他的饮食集团总资产已达1.6亿元。

精要点评:创新不等于发明,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在任何形式的变化中都可能包含着小的技术进步或者重大突破。

适用主题:创新源于新思维、这也是一种美、探索与突破等。

14、创新不等于拼凑

《想象和拼凑》介绍了作者的经历:很久以前,一位哲学教授厉声斥责我:“你毫无想像力,你将一事无成!”我觉得他太不公道,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就和他顶撞起来。教授微笑着,叫我到黑板前面去,画一头想像的野兽。我拼凑了一头野兽:教授的头,猪的身子,鹰的翅膀,鱼的尾巴和鹿的腿。同学们嘻嘻哈哈地笑起来。教授对我的大作却不屑一顾。“你看,”他说,“你并没有想像出任何东西。你所画的只不过是把看到过的东西凑合起来而已,这种玩意儿谁都会画。只有杰出人物才懂创造,平庸之辈只会拼凑。”

精要点评:拼凑只是组合,是模仿,而创新创的就是新思想、新思路、新方法,创新就要打破旧思路、旧框框。如果从历史与现实结合上,把创新提升到哲理的高度,认识创新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创新永恒的道理,自然又掘进一层了。

适用主题:创新精神、对待前人成果的态度、敢于尝试等

15、不拉马的士兵

一位年轻有为的炮兵军官刚上任,到下属部队视察操练情况。他在几个部队发现相同的情况:在一个单位操练中,总有一名士兵自始至终站在大炮的炮管下面,纹丝不动。军官不解,询问原因,得到的答案是:操练条例就是这样要求的。军官回去后反复查阅军事文献,终于发现,长期以来,炮兵的操练条例仍因循非机械化时代的规则,而现在大炮的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很高,已经不再需要这样一个角色了,而马车拉炮也早就不存在了,但操练条例没有及时调整,因此才出现了“不拉马的士兵”。军官的发现使他获得了国防部的嘉奖。

精要点评:这是一个思想创新的典范。要保持战斗力,思想观念必须创新。要像那位有为的军官那样善于发现和勇于刷新不合时宜的陈规陋习,以新的理念引导实践,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适用主题:传承与突破、思想与行动、革新与束缚、突破陈规陋习等。

(湖北枝江一中

卞锦周

编写)

第11篇:传承与创新教师版(推荐)

主题四:传承与发展

(2014年北京卷)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新闻聚焦】

央广时评:莫让“洋节热”冲淡“中国风”

2017-08-29 12:30:00来源:央广网

昨天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起源于汉朝,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人们常在这天祈求爱情顺利、长久。(中国网 8月28日)作为中国人的“情人节”,本应该过出“中国节”的味道,但很多地方却过成了外国情人节,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鲜花、巧克力这类主打礼品,西餐成为年青人的首选,看一部爱情片也成为必定节目„„最终成为外国情人节的简单复制,难觅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种洋节日逐渐被国人所熟知且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有些洋节的隆重程度甚至超过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可否认,我们在过好传统节日这方面,还做得不够。一方面“洋节”过热变成了走马观花。中国人过“洋节”已经成了很平常的事情,这些“洋节日”被年轻人冠以与玩耍有关的主题,而并非关系到文化内涵,只是一个时间点上的过场罢了;另一方面,“节庆日”过成了“消费日”,成了购物、旅游、休闲的乐子。这些现象的存在,冲淡了节日氛围,也让我们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渐行渐远。

“洋节日”成为商业的宠儿,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往往是一种主动的融入。不可否认,各种节日的商机无限,在拉动经济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成为人们追捧的生活模式。但是从文化角度来看,我们却需要警惕和警醒。

文化的淡漠、传统的流失,“中国味”越来越淡化,国人的节日成了商人赚钱的手段,成了人们消费的唯一途径,长此以往必然是对五千年文化的漠视和毁灭。当我们的传统节日被他国办的热热闹闹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该好好想想问题到底出在了哪?

是时候做好功课了,让“中国节”不再成为只是挂着商业噱头的外在存在,而是有着文化气息的内涵形式。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要好好保护,中国的节日就要好好过。七夕就得主打“中国风”,增加传统文化元素,相关部门要深入挖掘七夕节的传统文化,把一些失传的东西“找回来”,宣传出去,特别是在七夕前后,要在氛围营造上下功夫,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装扮,让传统节日韵味更浓;商家要多动动脑筋,多开发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七夕商品,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在先机、收获利益。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秉承传承,七夕、中秋、端午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一定能够受到大家的热捧,走出国门发扬光大。

与其抵制洋节不如丰富传统节日内涵

2017-11-02 00:04:58

近日,朋友圈被万圣节刷了屏。网络上明星网红们发布万圣节妆容来取悦粉丝,街头不时出现打扮骇人的乘客,商店中南瓜、僵尸等元素随处可见,不少学校也举办了相关的活动。万圣节俨然成为了一场全民狂欢。近年来,愚人节、万圣节、圣诞节,各色的西方节日进入到越来越多的国人生活中。然而抵制洋节的声音也不绝于耳,过洋节仿佛成了一种崇洋媚外、盲目跟风的行为,甚至有些学校对过洋节的学生给予处分。笔者认为,抵制洋节没有必要。

首先,洋节能在中国广泛传播必然有其原因。中国传统家庭中,直接的感情交流比较少,而洋节强调的开放式的情感表达,给含蓄的国人带来了一个情感出口。聚餐,互送礼物,一起装扮房间、做游戏,亲情和友情也在节日中得以凝聚。国人过洋节其实过的是一种气氛,很多节日的内涵在传入中国后也发生了改变,比如圣诞节的宗教含义就被冲淡,成为一个购物、约会的节日。在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下,偶尔放松心情,排遣压力,符合国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并无不妥。

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吸收外来文化的例子比比皆是,东汉时期吸收佛教文化,丝绸之路带来了伊斯兰文化,近代吸收西方文化,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多种文化的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这才有了多元而深刻的中华文化,闭关锁国的后果我们也深刻地体验过。中国传统节日有着其深刻的内涵,在国人的生活中 1 仍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惧怕自身文化流失而保守地拒绝洋节,既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不自信。

中国传统节日具有特有的文化传承与厚重历史,注重家庭观念,对维系亲情具有重要意义,而洋节更注重个人性格的张扬与个人情感的表达,自由、无所束缚的观点符合年轻人的追求。只要在参与洋节的同时不丢弃中国文化,不过度崇拜,过洋节未尝不可。事实上,过洋节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矛盾的。我们在享受洋节带来的欢乐时,同样可以继承传统节日的内涵。

不可否认的是,当今越来越多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而不重视中国传统节日,中国古老的伦理观念与他们崇尚自由的心理相违背,要改变这种现象,应该从我国传统节日本身入手,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其能符合时代潮流,适应当下社会的需要,而不是成为一代代人的心理负担。

过不过节是个人的选择,也是应有的权利,抵制洋节来减少中国传统节日的流失不过是治标不治本,自我安慰罢了。我们不应该拘泥于洋节给传统节日带来的冲击,而应该去思考,如何将自己的节日发展好,与时俱进,从而让国人从心底里充满对传统文化的爱,提升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在全球化的浪潮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过起了中国节日,我们也应该采取包容的态度对待洋节,展现大国风采。

过洋节是我们不自信的表现吗?

2017/11/02 11:15:47

导读: 不要否认那些抵制洋节的人,其实抵制的过程,恰恰是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探究,从不自信的否定,到后来的研究,再到最后的自信,这一过程更是中华文化魅力的表现。

11月1日,万圣节开始,但是最热闹的,是前一天夜里,10月31日,瞬间感觉到所有的妖魔鬼怪都出现了,见过的没见过的,东方的西方的,如果真的有妖魔鬼怪,我不知道他们此时是如何做想的...同时,网上又再一次出现了声音,如何看待这些洋节?

很大的焦点聚集到了对待洋节是否是我们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我们如何看待呢?其实就笔者个人观点认为,洋节并非我们不自信。

我们大部分人是如何过洋节的?

什么人过洋节?大部分是年轻人;年轻人怎么过洋节的呢?买买买...玩玩玩...约约约...;大部分人知道洋节内容是什么吗?呃,参差不齐吧。说白了,这些洋节年轻人基本上就是图个乐子,就两个字,好玩儿。

对于商家而言,企业的根本目标就是盈利,只要不违法,任何能够带来收益的促销模式都会被商家发挥到淋漓尽致。而洋节,必然地成为了商家们做文章的地方了。上面两类人是洋节最大的参与者。

那么这种现象应当被重视吗?需要,什么时候需要呢?当这些节日的目的指向变成了政治性的和干扰人们正常生活的时候,那绝对需要注意。

东西方文化下的节日有什么不同?

东方文明中的节日带有浓重的东方色彩,大多数都有祭祀、团聚、缅怀等色彩,这些色彩在农耕文明时代下的中国是非常重要的。春节的辞旧迎新和全家团聚不仅是古代中国人的追求,到了今天依然是我们的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并未将这个节日冲淡,相反大家更多的是在寻找如何更有“年味”。

西方文明中的节日,多带有宗教色彩和人物、事件的纪念性。这与西方曾经强大,现在依然有影响的宗教影响有很大的原因,更与航海文明下对于个性追求有很大的原因。

两种节日的土壤是不同的,这种不同的土壤会让这种节日在不同的地区展现不同的模样。对于我们而言,洋节就是吃喝玩乐;同样,对于西方而言,春节就是看并且跟着中国人吃喝玩乐。为什么要强调“土壤”呢?东方文明,尤其是中华文明,对于鬼神的敬畏目的是在于自身生活更好,西方文明,对于神灵的态度在于内心的追求。都可以算作广义的宗教,但对于现实的指导完全不同。关公关帝圣君可以是道教的还可以是佛教的,而天主教是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

这样的土壤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面对节日的时候,往往最大的公约数是“有好吃的吗,有好玩儿的吗,放假吗,能赚钱吗?”

中国文化自信吗?

文化,其传承方式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和“否定之否定”。

中华文化自信与否,取决于我们的国家实力。这句话听起来假大空,实则不然。自信不是追求来的,而是自身发展到了一定阶段自然而然就会出现的一种心态。比如中华文明发展最为繁荣的阶段就是中华盛世阶段。大唐时期对于外来文化十分包容,允许其存在并发展,非但没有冲淡大唐的中华文化,反而在这一阶段中华文化开始向周围不断扩散,文化一旦交流,就互相有所借鉴,而受众群体的态度,取决于对这个文化背后实力的态度。

我们是否觉得西餐、日本料理很有品位高大上呢?是否在吃泰国料理、韩国料理的时候更加关注于他们本身好不好吃呢?西餐和食我们会带着仪式感,泰国料理我们更多带的是舌头。

2 而后一种更纯粹,恰恰后一种更是基于我们对于对方文化的一种态度,即中国比泰国强大,我们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吃爽为主。因此,脱离了实力谈自信恰恰是不自信,更没有力度。

现在中国强大了,我吃牛排甚至可以说我要吃八分熟的,也可以点沙拉的时候说“服务员,点凉菜”,而当对方指出我的问题后,我不会脸红。这个不脸红远比吃什么重要,怎么吃重要。

对于节日,也是如此,我们的自信来自于国家的强大,强大了以后就不会有崇洋媚外的心态了,对于传统节日的传承会逐步成为我们愿意主动去做的事情,对于洋节,我们也会狂欢,更会允许其存在,因为我们知道,这种东西,根本动不了中国的根。

文化自信会允许多种声音的存在。有支持洋节的声音,同样更要允许反对洋节的声音存在。我们的自信不是允许洋节存在而打死反对的声音,更不是宣扬反对的声音而打死支持者的声音。因为中华文化本身就不是单一的存在,而是在“扬弃”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当我们去反对洋节的时候,是否要考虑我们文化里面多少是吸纳进来的呢?简单来说,中国原来吃饭是分餐制的,一个人一个小桌,跪坐在塌上吃。现在中国人吃饭都是高桌大椅,最开始用这种吃饭方式的是胡人,那么我们如何对待?是摒弃?还是继续传承?

文化是为人服务的,因为为人服务,所以就会不断发展,而正是因为文化最大的参与者是人,文化本身就会被带入很深的人的色彩。

因此,我们要允许两方声音存在,洋节在强大,参与者始终是年轻人,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强大之处在于能够让人从小根植,能够让人自觉靠拢。

恰恰这个自觉性,是中国最为柔软也最为坚韧的原因。多种文化的存在恰恰会丰富我们自身的文化,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中华文化始终在不断发展,生生不息数千年,到了今天,中华文化更是基于中国的发达与强大走出了国门。

更重要的,中国人对于自身文化的重视已经出现,这种现象有多种形式表现,而文化本身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更在新时代通过经济的手段变得大放异彩,更通过对历史的研究让文化更加具有内涵,可以说,中华文化更加繁荣了。

最后,不要否认那些抵制洋节的人,其实抵制的过程,恰恰是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探究,从不自信的否定,到后来的研究,再到最后的自信,这一过程更是中华文化魅力的表现。

洋节日:与其抵制不如“拿来”

新华网 ( 2016-12-27) 一年一度的圣诞节,让无数年轻人狂欢和亢奋了一回,也让无数的商家狠狠的赚了一回,同时还让很多的人陷入了“洋盛土衰”的深深忧虑之中。

洋节日为何受到国人的欢迎?大抵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些年一些学校忽视了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加上全球化的影响,追捧洋节日是情里之中的事。一些学校为了吸引家长和学生,把学校冠以“外语特色学校”之名,斥巨资修建语音室,要求外语教师举办诸如圣诞节之类的联欢晚会以资营造学习外语的氛围。而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除非有上级的行政命令,否则无人过问,甚至包括春节、端午之类的重大传统节日,主题探讨课可能都被一些教师无端的忽略了。

二是洋节日搭载上了商业化的列车。有人认为,洋节日是西方宗教文化的体现,将其传播视为一种文化的 “入侵”。这种看法,是忧虑过度了。君不见,洋节日前夕,各大商家使出浑身解数,兜售着各种各样的打折商品,可以这样说,洋节日在中国徒有节日名称。换句话说,洋节日的热闹是商贸往来的热闹,是商家借节日之机,大势炒作商机,把过洋节说成是时尚。

三是洋节日迎合了人们追求新鲜、刺激的心态。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一个以商业文化为根基,一个农耕文化为根基。以商业文化为根基的注重氛围的营造、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希望在热闹中带给人们希望和未来;以农耕文化为根基的更多的强调精神层面的内涵,围坐在家里“团聚”。对于今天生活在快节奏中的人说,在节日中释放压抑已久的情绪,何尝不是一种好事呢?而洋节日正好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如何对待洋节日?笔者以为,大可用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用其合理的因子,弘扬我们的传统民族节日。一是强化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让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走进课堂、走进师生的心灵,很有必要在中小学开设普及型的文化课。二是丰富传统节日文化的载体,将精神层面的内涵外化于形,通过欢乐、有意义的形式来吸引民众参与积极性,让民众从传统节日中获得最大的欢乐体验。三是借鉴商业化模式,让传统节日流行起来。政府或相应的文化主管部门,应扶持和引导各类文化传播和开发主体着力于深入挖掘、开发、利用传播节日的文化价值和消费价值,在传承节日文化内涵和深刻寓意的同时结合时代特点、融入现代理念、创新形式和载体,大力开发迎合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心理需求的节日文化产品。

鲁迅先生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诚然,没

3 有拿来,仅靠一两个“法定” 节假日,传统的文化节日也很难发扬光大。 【同类链接】

创意创新,传统文化换发新生命

最近,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有三档同为央视推出的节目迅速蹿红,这便是《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中国成语大会》推广了在生活中渐渐淡化的成语,带动新一代的人去重新认识它;《朗读者》呼吁每一个人慢下脚步,多体会与感悟生活的美好,这两档节目都带给人们无限的正能量,然而不少人更看好的却是《中国诗词大会》,它与《中国成语大会》类似,却又不尽相同,一句句诗词带我们遇见时间,这是最隽永,最曼妙的精神营养,令人有无穷无尽的回味。从汉字到成语,再到诗词,深挖传统文化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再度掀起热潮,成为荧屏新风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创新,传统文化才能具有生机和活力。 【经典回放】

《拿来主义》

---------------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名句速递】

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李可染 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着别人的眼睛。——罗丹 我创造,所以我生存。——罗曼·罗兰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托尔斯泰 何谓保守?不就是因循守旧,反对新生事物吗?(林肯) 陈旧的眼光感受不了任何新景像(萨克雷)

现在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再闭关自守了。(惠特尼) 不学古人,法无一可;全似古人,何处着我?——袁枚

人言不足惧,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圣贤不足师。——王安石

文章必自成一家,然后传不朽。若依规画圆,准方作矩,终为人之臣仆。——魏庆之 大师之词也,创意造言,皆不相师。——李翱

【训练题目】(2017安徽省安庆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1 6岁小姑娘武亦姝最近成了网络名人,在2月7日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比赛决赛中,她以最高成绩摘得桂冠。她的出色表现不仅赢得了大赛评委的赞誉,更被网友夸赞为“满足了我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摘自《中国文化报》

每值圣诞节来临,商场、饭店、宾馆摆放起圣诞树,网络、报刊、电视、电台充斥着各种圣诞信息;平安夜里,人们聚众狂欢,流连忘返——凡此种种,表明我们社会正在逐渐演变成一个被西洋文化主导的社会。——摘自《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请根据上述两则材料,针对近年来社会上一边是国学热、一边是洋节热的现象,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立意分析〕中西文化比较是当代中国热门话题。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文化软实力、确立中华文化自信的时代大背景下,探讨此话题无疑具有现实意义。虽说崇洋媚外、全盘西化不是当代中国

4 文化建设的选项,但墨守陈规、畏葸不前也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唐诗宋词等国学是中华文化的名片,继承国学文化遗产,当代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自然责无旁贷。然而,唐诗宋词等国学再好,也不可能替代现代化建设。圣诞节等洋节是西方文化的表征,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与魅力,它被当代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热捧似乎也无可厚非。可是,热捧不问初衷,崇拜因为赶潮,那就失去了追随的意义。由于中西文化并存交织、乱象丛生,如何对待就势必成为现实关切。而新课标要求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倡导文化批判精神,因而让学生针对国学热、洋节热现象发表见解,是践行新课标写作理念。

一类立意:分析传统与时尚、国学与西方文化等辩证关系。如:①让传统文化融入时尚生活;②可以洋为中用,改造文化传统;③在坚持国学传统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④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⑤国学与西方文化兼容,传统与时尚共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等等。

二类立意:只片面强调传统、国学或时尚、西化等重要性。如:①弘扬文化传统,反对追求时尚;②时代在发展,时尚是必然;③月亮不是西方圆,文化还是国学好;⑤坚守国学是故步自封,大胆西化是与时俱进等等。

三类立意:只就事论事评论武亦姝或圣诞节。如:①武亦姝用唐诗宋词点亮了人生;②背诵唐诗宋词可增进文化修养;③背唐诗宋词不能让中国现代化;④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过圣诞无可非议;⑤圣诞节是西方人节日,中国人过圣诞是崇洋媚外等等。

第12篇:传承 创新 超越

传承 创新 超越

在瑞升工作已有一个月,一个月的适应,一个月的自我调整。万事开头难,一份新的事业的开始会伴随着无限的思考,思考做什么,思考怎么做,思考做是为了什么。突然一封邮件,一段富有诗意的文字让我释怀了,我找到答案了——传承,创新,超越。

自我发展,传承先行。我觉得这是我应该立刻去做的。俗话说的好,来的早,不如来的巧,529瑞升十周年庆典如同一幅长卷画册展示给我的是瑞升创新十年的辉煌成绩,活动筹备期间让我体会到了无数瑞升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一个瑞升新人,我为此而感动,感动之余我也默默铭记,铭记瑞升的风雨历程,铭记瑞升精神。

价值创新,做事核心。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在想自己应该怎么做事?有很多词语在我的脑中不断涌现,努力?认真?但是当我看到瑞升十年的发展,十年的创新历程,我找到答案了,我明确了创新就是我的做事之本。在不断创新中,积极学习各项基本技能,更深层发掘自己的内在潜力,寻求自身的业务方向。

目标明确,超越自我。当今社会,每个人都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曾让我迷失过,找不到生活的动力。在瑞升的一个月里,我不断接受着一种全新的思想,这让我有些清晰地认识到了生活的意义所在,甚至生命的意义所在。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开启心智之门,体悟生命智慧,忘却一切烦恼,小小的收获让我尝到了活着的精彩。是的,人都会有现实压力,但是在内心我们应该有一块小小的绿洲,一块让我们在现实中体会生命智慧的绿洲。

传承优秀,我要向各位瑞升人学习,学习你们的博大,学习你们的无私奉献;创新做事,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创新自己的工作思路,为瑞升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超越自我,我要不断进取,在越过一座一座山峰的同时,体悟生命智慧带给我的快乐与激情。

最后借此机会我想感谢下在我刚来昆明最无助的时候帮住过我的领导和同事,谢谢你们。

第13篇:传承创新,继往开来

传承创新,继往开来

——浅议“疾控精神”

疾控精神是疾控之魂,是所有疾控人的共同信念凝聚而成。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托马斯·彼得曾说:“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期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和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信念对组织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 疾控精神,自疾控的一点一滴凝聚而成,同时又指引所有疾控人前行的方向,更迸发出强大的力量,推动疾控事业顺着时代潮流一并前行。

曾经的防疫站

中国的疾控事业始于1949年,中长铁路设立中国首个卫生防疫站,紧接着各地区按行政区划建立卫生防疫站,这标志着中国公共卫生体系正式建立。随着防疫事业的发展,疾控人的队伍逐渐壮大,但是开展工作的条件却艰苦。当时有一首打油诗深入人心:有女莫嫁防疫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转,捧回一堆破衣裳。短短四句话,生动刻画出当时防疫人员收入少、工作累、社会地位低下的窘迫形象。人们常说,吃一行恨一行。期盼好的生活,追求物质享受是人的天性,捱不住艰苦的同志纷纷转行,留下的同志组成一支“铜头,铁嘴,橡皮肚,飞毛腿”的防疫队伍。他们的工作琐碎繁杂,大肚能容天下事,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大气。经费不足,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旁人不解甚至嘲讽。面对种种困境,这支坚韧的队伍紧咬“累得、饿得、说得、忍得”的“四得”精神,要求自己吃得起苦,捱得住饿,说得动人心,忍得住寂寞。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在意旁人眼光,扛起了新中国的卫生防疫工作。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明建设日益增长。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公共卫生逐渐为政府所重视。度过痛苦的转型期后,曾经的防疫站已经脱胎换骨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经的“铜头,铁嘴,橡皮肚,飞毛腿”是否已陷落在记忆长河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现在的疾控中心

2003年,SARS疫情,造成危机四伏。

2004~2005年,人禽流感危机,让人闻鸡色变。 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防疫刻不容缓。

2009年,甲流爆发,竭尽全力将灾祸拒之门外。

此外,严重威胁幼儿健康的手足口病数度来袭,以及2011年日本核辐射事件给民众造成巨大的恐慌„„

细细数来,自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经历的磨难着实不少,只靠双腿走天下的防疫队伍已不能应对日益严苛的突发卫生事件,迫切需要一支装备精良、快速响应的应急队伍作为公共卫生应急工作的核心力量。讲究苦干狠干硬干的“四得”精神攻不破新世纪变幻莫测的种种疫情。在SARS、人禽流感和甲流等重大传染病流行和地震、各种极端气候的自然灾害威胁的情况下,疾控队员随时随地即刻出击。他们在行动中磨练自己,在磨练中提升队伍,时刻以“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准则要求自己。

曾经,人们对公共卫生的全部认识仅停留在定期灭鼠灭蝇,核发健康证,给孩子打预防针之类的闲杂琐事。长期以来,由于疾控工作不能立竿见影,即使耗尽心力,疾控人也只是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民众对公共卫生的重视度亦随之下降,但是作为新时代的疾控人,我们不能安然得当着幕后健康卫士,而要走到台前,唤起人们对公共卫生的重视。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我们需要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更要学会反思,钻研外国的先进理念,汲取其中的精华,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并将其化为自身特色。

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大背景下,服务意识正是其核心价值观组成。经过几年的努力,疾控中心改变服务模式,注重服务的实效性,强化自身的品牌特色,开展各类宣传活动,例如在社区分发控盐勺,编制以预防肿瘤为主题的“肿瘤宣传周专刊”, 及时跟进“核辐射”、“塑化剂”事件相关的食品监测项目,积极推行控烟日活动等。这一系列的目的都归于一处,即将民众“有病治病,大病大治,小病小治”的陈旧观念,改造成“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新理念。中心内部则开展对“预防为主”方针的研究学习。我们不再等着疫情找上门,而是面对疫情主动出击,力争将大病治于未病。同一张铮铮铁嘴,从“劝人治病”转为“劝人防病”,真可谓是一种质的飞跃。

在公共卫生的范畴内,并不尽然是蛇虫鼠蚁痛苦病痛,让我们将时间拨回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世界人民的节日。对于疾控人来说,亦是一次甜蜜的“危机”。试想一次活动历时184天,涉及246个国家和地区参展,更需面对7300万参观人员。整个疾控中心组成一支超规模的应急队伍,参与到世博保障这项宏大的工程中。多少次错过饭点,随手泡碗方便面充饥;多少次困得和衣而眠,醒来后只是拢住衣裳继续工作;多少次„„ 新时代的疾控人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喊出“舍小家,顾大家”,“5+2,白加黑”的口号,渴望着为公共卫生事业无私奉献,燃烧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对于闻所未闻的世博安保工作,上海的疾控队员们全无头绪,但是他们不畏惧不守旧。利用头脑风暴等新形式,调动每一个队员的聪明才智,集众人之长,合群体之力,最终力保世博顺利闭幕。世博会7300万的参观人流来自五湖四海各个群体,中外语言、文化、观念的差异对世博保障工作造成极大的阻碍。上海疾控中心通过四轮风险评估,开创了国内大型活动健康干预的新模式,10万余册中英文对照《履行健康提示手册》覆盖了全市所有的三星级及以上宾馆,确保将所有中外人士在进入上海的刹那,已经被纳入世博保障的监测体系。未发生一起急性传染病流行事件。首次推出的世博双语健康指示手册,得到国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可见,公卫事业的核心亦是创新,与中国发展的潮流一致。唯有创新才能前进,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前辈们的“四得”精神,继承先辈的关荣传统,但不被前人规划所局限。新时代的疾控人欣然接受之余,更要有“来得快,战得动,赢得酣”的风范。

疾控中心的未来„„

近十年来,我国各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尤其是公共卫生方面,从被人们淡忘的角落里走到台前,唤起人们对“治未病”的意识。但是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两者的差距还不小。早在80年代初,美国就对疾病预防控制引起重视,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物力,建立起一个相当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相较之下,我国的疾控事业起步晚,投入少,重视度也不够。若我们一叶障目不知窗外事,盲目自大的享受发展成果,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最终从世界这个大舞台上黯然落幕。

如今的上海正处于建设“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机遇期,疾病预防控制及城市发展对公共卫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对身处第一线的疾控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疾控的发展势在必行,但是我国的财力物力有限,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花在最紧要的刀尖上?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而是全世界的问题。套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论述的“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的道理,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唯有人才开创事业,而事业亦能造就人才,事在人为,业在人创;人是成事之基,人是发展之础。如何求发展求创新?先储备人才方为上策。

对于人才的把握,上海市疾控中心主任吴凡自有她独特的见地。她深知科研力量的创新发展,学科体系的建设完善和合格公共卫生人才梯队的培养是实现政府公共卫生职责,创建一流疾病预防队伍的保证。过去几年中,吴凡主任鼓励科技工作者们要敢于创新,勇于开拓。在她的牵头带领下,上海市疾控中心与美国CDC开展双边合作,建立现场流行病学上海中心,先后执行20余个合作项目;与WHO合作开展EXPO、老龄化、气候变化等项目;与欧盟CDC合作开展舆情监测;与美国Hamner中心签约共建SCDC-Hamner国际健康与安全研究院„„这些科技成果化成数以百计的学术论文公开发表。

在这种良好的学术氛围中,中心的科技力量得到大幅提升。交流过程中,西方国家的超前意识和完善制度更是让疾控队员们受益匪浅,卯足劲要将国外的先进理念运用在自身的常规监测工作中。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我们不能循着前辈的足迹原地踏步,必须认清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准方向主动出击,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加强我们的学术修养,为将来更艰巨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要学习,要学得好,更要学得精。将所学到的先进科研知识与现有的技术能力融会贯通,形成具有我们自身特色的知识体系。

在公共卫生领域里,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疾控人的身影,我们始终奋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前线;在灾后防病防疫的工作中,这支疾控队伍抢时间抢进度,不顾小家顾大家日日夜夜得奋斗着;在疾病控制这片战场上,疾控人凭借满腔热血,运用所有的智慧披荆斩棘,为民众筑起一道生命的防线。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疾控人,我们不能忘记前辈们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在传承老一辈疾控人优良品质的基础上,新时代的疾控人要把握“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行动准则,新时代的疾控人更要 “学得精”才能踏进中国发展的步伐,跟上世界前进的规律。做一个“来得快,战得动,赢得酣,学得精”的“新四得”人才,为明天的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出一份绵薄之力,是每个疾控人永恒的追求。

第14篇: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

蔡毅强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戏曲。

传统文化中的戏曲

传统文化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经史子集》。经,指的是四书五经;史,指的是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子,指的是老子、孟子那些;集,指的是汉乐府、小说。以前主要是通过口头传颂,文字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主要通过文字、语言、舞蹈呈现与传播。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五千多年前的字,现在还在传颂,不得不感慨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戏曲,正是结合了剧本、服饰、唱腔等传统文化的元素。“戏曲是以故事、人物、情节为核心,重新组织运用了歌唱、道白和动作等。”中国艺术研究院王宁宁说。

在早些年,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当时各地农村都有自己的戏班子来固定排一些戏,表演给当地的农民,这些农民自己也唱。于是,从早期临时的民俗戏剧表演到之后有固定场所的演出,久而久之各地就形成了固定的戏班子为当地农民演出。单纯靠口口相传非常难得,在传承的过程中,各个地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逐渐发展成为各种地方戏。这是传统文化中早期戏曲的呈现、传播与生存。自元明清以来,传统诗乐舞一体的乐舞形态又进一步变化,演绎成为戏曲形式。明清时人们认为,戏曲是“古歌舞之变”,明代人认为周代《韶》《武》之乐是传播圣人事迹的一本戏曲。

谈及传统文化中的戏曲,首先会想到京剧,想到梅兰芳先生的京剧与昆曲。但在当下,提及京剧与昆曲的现状,会发现当年梅兰芳先生最爱的昆曲的传播力度远不及他的京剧。

提到现状就不得不提到京剧与昆曲的起源。

京剧非常年轻,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中期(乾隆末,嘉庆初)四大徽班入京,得到了当年清政府的支持。当时,宫里纷纷学唱,形成了一股热潮。最早进京的徽班是“三庆班”,随后又有“四喜”、“春台”、“和春”诸班陆续进入北京,徽戏也就在北京扎下了根。“四大徽班”进京后,又融合了汉调、昆曲、秦腔等地方戏的唱腔和表演,逐渐发展成了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京剧。

昆曲起源于元末明初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很多地方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像晋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蒲剧、上党戏、

湘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曲多方面的影响。昆曲唱腔柔美,载歌载舞,无声不歌,无动不舞。但曲高和寡的“百戏之祖”——昆曲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线,“痛追年少乐,不许俗人知。”唐寅的诗句,恰恰了表达昆曲的态度。到了20世纪中叶,这个古老而优雅的艺术形式濒临了最大的困境。1956年,由政府出资组织编排了昆曲《十五贯》。起初主要是演给官员看,随着演出的进行,慢慢唤起一部分人对昆曲的注意,周恩来讲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就是指《十五贯》这出戏,若是当年没有这出戏,昆曲命运难测。众多老一辈戏曲艺术家大多是从昆曲开始学起的,他们在昆曲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梅兰芳先生也是如此。在梅兰芳先生那个年代里,京剧以其更丰富的表现方式以及更直观的感染力受到更多人的喜爱,这也就是大多数人听过梅兰芳先生的京剧多于昆曲的原因。

传统戏曲的创新

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同样需要思想创造,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先需要繁荣的是哲学社会科学。当下,不断有古典戏剧融入当代新元素,笔者为此登门拜访了著名媒体人,海航集团艺术总监、海航新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杨浪。当谈到在古典戏剧中融入现代元素是否逐渐成为戏剧流行的新趋势时,杨浪说:“戏剧一直在创新,古典戏曲也是如此。”

梅兰芳先生就是一位勇于创新的艺术家。30年代梅先生赴美国演出,就作出了一个很大胆的改变,他表演的“圆盘舞”让当时的美国人十分惊奇。梅先生在戏台中央放置了一个电机带动的转动的大圆盘,自己则站在转动的圆盘上逆向跳舞,这是80多年前的美国前所未有的演出,在座的观众无不被梅兰芳先生的优美唱腔、柔美身段以及大胆创新所吸引。

中国的戏曲一路走来,无时不刻不在改变,在新的文化中继承优秀的部分,并且予以弘扬。在古典戏剧中融入新的元素是有“度”的,这个“度”便是不能改变传统戏剧的“魂”。“我与一些国家大剧院的老艺术家谈过,其中有林兆华导演,大家一致认为,戏可以改,但是不能失了传统戏曲的原貌,唱腔不能变,身段不能变,这也正是京戏的‘魂’。京剧回到老的传统戏这一套传统不能变的,传承瑰宝。甭管苏白、京白、韵白,因为语言是当中反映生活的语言。”杨浪说。所以,现在的戏曲中也渐渐有网络语言的植入。

目前传统的戏曲主要集中在国有院团演出,比较熟悉的像梅兰芳大剧院、国家大剧院、长安大戏院等等,老的艺术家以优美的唱腔,精湛的技艺吸引了众多酷爱戏曲的戏迷票友们的注意力。通过在这些剧院与正乙祠戏楼看戏,对比可以看出,往往这些国有剧院的观众都是年龄偏大,年轻人占的比例相对较少。而年轻人则喜爱有年轻人特色的东西,正乙祠戏楼的戏恰恰就是在保持传统艺术精髓的前提下,做了适合当下观众欣赏的改变,推出了新观念京剧。新观念京剧恰是相对传统京剧而存在的概念,是根据京剧自身的艺术特点,运用全新表现手法诠

释京剧本质形态的艺术形式,旨在使古老的国粹艺术在当今时代能得到更多的审美认同和情感交托。“我敢说,虽然正乙祠戏楼中没有名‘角’,但是排出的戏受到了咱们票友以及更多年轻人的认可。也算是用咱们自己的方式将梅先生的京剧、昆曲带给了更多观众。同时也用自己的方式抓住了当下的流行趋势,适应了更多观众的需求。”杨浪说。

戏曲文化的现状

“2012年北京市演出市场统计与分析”中戏剧类观众仅为57.9万人,其中京剧类观众40.6万人,地方戏类观众17.3万人,仅占2012年全市113家营业性演出场所观众总人数1100万人的5.26%。可见现代人新的审美体系受到了众多因素的影响。

戏曲类观众少,与剧场限制因素有关。同时,戏曲与相声、二人转等演出形式不同,观众数量有限。现在观众大多被好奇心吸引,演员中不乏“一脱成名”者,这当然吸引观众的眼球,但是传统文化中的戏曲从来就是一腔一调讲究“把式”。“越是受众少,越是曲高和寡,越是要做精,越是要做细,越要做尖端。”杨浪说。

正乙祠戏楼是300多年的老戏楼,不过才200多个座位。梅兰芳大剧院不过才2000多个座位,长安大戏院也是2000多个座位,北大的剧场也只有2000多个座位,国家大剧院把所有的场子的座位加起来不过才6000多个。中国传统的戏曲,限于场地要求,没法像电影那样通过院线在同一时期场场放映,咱们的戏曲,都是通过每位艺术家、每个“角”亲身演绎出来,而亲身到现场欣赏的,不得不受到剧场的座位限制。

2013年我们迎来了新一届两会、新的国家领导人,建设文化强国的基本方针,政府报告中和代表委员参政议政中不断提到文化“走出去”如何走、艺术应百花齐放、高雅艺术如何走进百姓等议题。

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更需要有新发展、培养新观众。可能大家会觉得现在在年轻人中间不流行了,年轻人不喜欢戏曲。但毕竟中华民族的戏曲是流传了几百年的东西,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年轻人喜欢、热爱这门古老的艺术。“现代人精神压力较大,年轻人往往欣赏重金属的节奏性强的音乐,所以大多数年轻人追流行音乐去了,这个没有错,流行音乐我也喜欢,接受一个多元的文化要比单一的只接受一种文化要好。”杨浪说,“但是,咱们的国粹,咱们的戏曲始终会有人喜欢,会有人传承。现在在地方,都有自己的戏曲学校,近几年都升为戏曲学院了,专门教授地方戏,都是些老艺术家,自己唱不动了,到高校里去教学生了。他们的学生,渐渐地活跃在舞台上,继续弘扬咱们的传统文化。”所以说,观众比例少,并不奇怪,接下来戏曲类观众依然会少。但是,咱们的文化,咱们的传统,始终都在被传承着。当然,这与咱们的国策有关系,尤其是十八大之后,文化强国成为了一项重要国策,传统文化更加得到了弘扬,成为了文化软实力。

传统戏曲有了新观众

看过梅兰芳大剧院的昆曲《西厢记》、正乙祠戏楼的京剧《梅兰芳华》和《凤戏游龙》,仔细对比,不难发现传统京剧、昆曲与新观念京剧、昆曲受众并不一样。而当代的新观众更加倾向于新观念戏剧。杨浪说:“正乙祠里一定要原汁原味的重现梅大师传统的唱腔、身段、服饰。”

梅葆玖先生非常喜欢正乙祠戏楼里的戏,当然不仅是因为正乙祠戏楼是当年梅兰芳先生驻场演出的地方,而且是个300多年的老戏园子,是北京唯一保留至今基本完好无损的纯木质戏楼。有学者称它为“中华戏楼文化史上的活化石”,的确纯木质的正乙祠戏楼适合古香古色的演出。“你提到的《凤戏游龙》,《梅兰芳华》,这是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新观念京剧。《梅兰芳华》正是原汁原味的还原了当年梅兰芳大师的经典选段,一招一式都是当年梅兰芳先生的样子,中间加入了‘念白’贯穿所有剧情;《凤戏游龙》则是将传统京剧《梅妃》和《游龙戏凤》结合在一起,通过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的重新设置,讲述了一对唐朝的抱憾恋人在明朝重新相会的续缘故事,颇有‘穿越’的意思。”(杨浪)

梅葆玖先生来到正乙祠戏楼,第一眼就说:“这就是我父亲的(京剧演出舞台上缎面绣花的那个大帘子)”。其实正乙祠戏楼正是将梅兰芳先生最喜爱的戏服、场景一比一地重现出来。演员们穿着梅先生当年的戏服,唱着梅先生当年的曲子,再加上戏曲开场前那段无声的短片,声光电结合,既秉承了传统的服饰、唱腔、舞蹈、身段,又融入了的现代元素,从而吸引了大批年轻人以及外国人来欣赏京剧、昆曲,能让初次接触到京剧昆曲的人很快接受梅兰芳先生的戏。杨浪说:“接下来我们还要在正乙祠戏楼做昆曲版的《梅兰芳华》,要让更多人了解到咱们中国传统的昆曲。”

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将文化传承列入政府工作的考核中,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得到了全社会的认识与重视。从梅兰芳先生的京剧与昆曲中能够看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地在创新中传承与弘扬。“文化强国”的内涵正是提升国民文化素质,旨在塑造良好的民族和国家形象,形成强劲的文化创造力、吸引力、渗透力与影响力。

(作者蔡毅强,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

第15篇:论廉政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论廉政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发布时间:2011-08-25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陈春江

廉政文化以崇尚廉洁、鄙弃贪腐为价值取向,以廉洁从政法规制度为支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既是党中央立足加强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特别是反腐倡廉建设做出的重要决策和部署,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正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地廉政文化建设蓬勃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明显成效。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还需深入思考有待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文化自信:对于中国传统的廉政文化要充满自信,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廉政资源

这些年,随着反腐败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一批大案要案被曝光,一批党政领导干部被查处,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为中央坚定的反腐败决心拍手叫好;另一方面,社会上又不时出现“腐败是不是越反越多”的疑惑。有些人看到社会上拉关系、走后门、送红包的现象,就感觉腐朽没落的习俗不但没有走远,似乎还愈演愈烈。再加上西方敌对势力总是别有用心地把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在一些领域和环节发生的腐败问题描绘成一团漆黑,还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腐朽思想肆意放大,说成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不治之症。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自卑情绪,一说到反腐败,就觉得西方比我们好,好像只有西方式民主文化才是反腐败的唯一良方,仿佛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就只有特权思想、人治、官本位等糟粕。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有一个科学理性的态度。

事实上,只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科学考证,就会发现,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周礼》就曾经提出,对官员的考核有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根据欧阳修的《廉耻论》,公正清廉,乃“士君子之大节”,也就是说清廉是官员必备的政治品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曾涌现出很多两袖清风、廉洁奉公、清贫自爱的清官,他们中有的名垂青史,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灿若星辰,比如包拯、海瑞等。还有的虽未至名满天下,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清廉故事在今天读来仍然感人至深。明代有个官员叫姚文,主管当时全国的粮食调运和储藏。一次他生病后,有很多百姓去探望,但他吩咐下人不准收任何东西。有一个人送了一条鲜鱼挂在姚文家的门壁柱上,等下人看到的时候,鱼已经腐烂了。姚文知道以后,就嘱咐下人将一串铜钱和烂鱼一起挂在柱子上,请人去认领。姚文病逝后,百姓集体来到他家门前,朝着柱子上的烂鱼,失声痛哭。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不久就制定了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等,引领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廉洁自律、防止腐败。诸如此类鲜活事例,都闪耀着廉政文化的光芒,这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并不罕见。

完全有理由坚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一座丰富的廉政文化资源宝库,我们应当自豪地对待它。今天,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挖掘和提炼其中的廉政精神和进步思想,并且不断将它发扬光大,作为新形势下建设廉政文化的丰富养分。不仅如此,在反腐败国际合作日趋频繁的背景下,我们还要敢于和善于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阐述独具中

国特色的廉洁思想和传统文化。

遵循规律:建设廉政文化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文化发展自身的客观规律

廉以养德,文以化人。文化就像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无时无处不在,并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建设廉政文化必须遵循这些规律。当前,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被人们诟病的现象,正是违背文化建设规律所导致的。比如,有的地方习惯用行政强制命令推动廉政文化建设,看上去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纷纷出席会议并讲话,口号提了一大堆,但是始终难以渗入干部群众的生活和心灵深处。时间久了,人们就认为,廉政文化很空虚,离自己较远。有的地方搞廉政文化,方法简单,形式单一,千篇1律,千人一面,年年都是听报告、读文件、写心得。群众听着那些枯燥无味的说教都厌烦了,有的甚至说,老百姓无职无权,想腐败也没机会,要教育就去教育领导干部,别弄得“领导生病、群众吃药”。还有的地方这些年经济发展很快,对市场经济的运作很熟悉,这些地方搞廉政文化有时商业气息过于浓厚,如搞廉政知识有奖竞赛活动设置不菲的奖金等,群众意见很大,认为这样搞廉政文化,不但起不到净化社会空气的作用,反而铺张浪费,劳民伤财。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在塑造人的灵魂、引导人的精神世界时,是悄无声息、潜移默化的。文化建设必须符合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简单照搬经济建设的做法去搞文化建设。遵循客观规律建设廉政文化,首先要以人为本。廉政文化建设发挥作用主要靠“以文化人”,必须着眼于尊重人、理解人、培养人、教育人。以人为本还包含着一层意思,就是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让群众喜闻乐见的廉政文化。特别要注意结合地方发展实际,不断挖掘乡土资源,把乡土文化融入廉政文化建设之中。这是由于乡土文化非常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老百姓容易理解,易于接受。乡土廉政资源的挖掘还有利于激活人民群众的创作热情,培养一支廉政文化建设的骨干队伍。其次,要重在建设。“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廉荣贪耻、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也不可能指望通过听几场报告,唱几首廉政歌曲,读几本廉政书籍就形成。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复杂的任务,需要做很多深入、细致的工作,着急不得,也浮躁不得。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普及廉政文化的方式和渠道要做到灵活多样、注重实效,避免脱离群众、远离实际。比如,推动党风廉政宣传教育从“文件”走向“文化”,从“会场”走向“广场”,从“机关”走向“社会”,不断拓展和延伸廉政文化的触角和领域。第三,要注重形式。既要广泛运用传统形式宣传廉政文化,又要善于利用新的传播方式扩大廉政文化的影响面和渗透力。近年来,各地结合本地特色和优势,在丰富廉政文化传播载体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尝试,不少地方以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建设为契机,深入挖掘当地红色资源,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扩大了廉政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廉政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弘扬时代主旋律、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优秀廉政文化作品不断涌现。实践证明,廉政文化完全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变得更鲜活、更生动、更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喜爱。

开拓创新:既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更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应当传承和发扬。但是,今天我们建设的廉政文化毕竟不同于古代的“清官文化”,需要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时代特征。首先,廉政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政文化建设的根基打牢了,才能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其次,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全面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大课题。有人说,美国靠“三片”影响全世界,即好莱坞大片、麦当劳薯片、英特尔芯片。实际上,“三片”附着的就是文化的强大渗透力和影响力。当今时代,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竞争更趋激烈,文化已经被视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提高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对于正面临难得发展机遇的中国来说,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在新世纪和平崛起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这是时代赋予廉政文化建设的崭新意义。第三,“清官文化”的历史局限性,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过分依附于个人的品质和道德,不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今天的廉政文化建设要克服这一弊端,必须与制度建设相得益彰。我们知道,廉政文化一旦形成和固化,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约束力,往往比正式制度更有力度,更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但是,廉政文化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并没有明确清楚的条文,对人的思想意识是否发挥作用,作用发挥到什么程度,不容易为外人所察觉。同时,廉政文化发挥作用,对人的素质和能力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而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提醒我们,如果片面强调廉政文化的自律作用,而忽视了廉政制度的他律功能,那么反腐堤坝不堪一击的情形就会发生。因此,一方面要在不断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同时,以刚性的约束力规范党员的行为;另一方面,要着力培育风清气正的廉政文化氛围,以柔性的感召力筑牢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如此,方能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

建设廉政文化,在思想意识上要敢于创新,在实际工作中还要善于创新。其实,创新并不神秘,日常工作中每个理念的提出,每个方式的改进,每个活动的延伸,都需要创新思维,但创新也绝不空泛,更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些表面形式的变化。当前廉政文化建设的创新,要重点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必须把廉政文化建设融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中。必须紧跟时代脉搏,紧贴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用创新的思维、统筹的观念、科学的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告别廉政文化与中心工作“两张皮”、不相干的尴尬现象,使廉政文化的软实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二是创新必须突出廉政文化的特色。从全国来说,廉政文化建设要突出中国特色,是中国的,不是照搬西方的,要突出时代特色,是属于当今这个时代的,不是原封不动吸收传统的,也不是超越现实条件的。就各地而言,也要结合当地实际,创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廉政文化。三是要创新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目前,廉政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方向、主要内容、工作部署等比较明确,但还缺少有效的评估体系。一段时期过去以后,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广大人民群众的反腐倡廉意识是否比以前更强,“廉荣贪耻”的社会文化氛围是否比以前浓厚,这些情况需要一套科学的廉政文化评估体系去给出具体的标准,避免靠人们单纯的主观感受去评价。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必然伴随着廉政文化的蓬勃发展。我们要以更加广阔的视野,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着眼于历史和未来,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吸收现代文明的养分,建设一种与市场化、民主化、法治化发展方向相一致富有中国特色的廉政文化,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作者系中国纪检监察报社总编辑)

第16篇:“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班会

主题: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年级XX班主题班会 活动名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题班会

活动时间:2012年6月XX日(6月份期间,7月1日之前) 活动地点: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

活动主体:商学院09,10级全体同学

活动口号:文明文化共传承,和谐校园齐共建

活动目的: 引导广大学生学习借鉴国内外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同时,要大胆创新,积极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努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纪意识,敢于与不文明、不守纪、考试作弊等行为作斗争。

活动意义:加深同学们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让同学们在接受新鲜的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做到以创新积极的态度去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同学们通过了解学习优秀文化,从而做到修身,自律,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增强自身的法律道德意识,为文明社会,和谐校园,贡献出一分力量。

嘉宾:辅导员,导师,导生 等(人数不限)

活动流程:

根据各班策划情况而定,但必须留有一定时间让辅导员或

导师发言总结

活动内容: 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结合校园文化与校

园文明建设的要求,从加强校园管理和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修身工程的需要出发,组织学生学习讨论:

1、中华民族有哪些优良传统与文明习惯?

2、当代大学生如何传承与创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与文化?

3、如何在遵纪守法、克己奉公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文明养成?

以以上的问题和要求作为基础来开展这次主题班会。各班要深入研究如何搞好该班的主题班会,开班会前各班

委务必要一起讨论策划班会活动,并组织好本次活动(温馨提示:需要用到课室的班级需提前三天去借课室),要求各班级的设计方案及活动内容必须紧密切合该次活动主题及精神内涵,鼓励各班大胆创新,设计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展现班级风采。

活动要求:

1、各班级务必要邀请一位老师(辅导员或导师),若导生在校,则可邀请导生到场观看。

2、各班级要根据自身情况,由班长、学委负责组织,深入把握该次主题活动精神所在,拟定好方案。并且务必在举行主题班会前提前知会秘书处和学习部的系负责人,及时通知他们主题班会开展的时间地点。

3、各班级的班干部要积极参与主题班会的各项组织工作,做好考勤、场地、议程安排和讨论记录等工作。

4、活动过程注意时间,纪律等方面的控制。推荐活动时间为60分钟。

5活动2天内,请各位班长将此计划书与总结书以电子版形式发到秘书处系负责人处.逾期不候.总结书的要求(400字以上):

总结内容包括:总结本次主题班会的优缺点、以及工作建议等等。总结是主题班会的成果体现,请班级给予充分重视。

班长签名:

班会结束后2天内,请各位班长将此计划书与总结书以电子版形式发到秘书处系负责人处.逾期不候.

第17篇:中国书法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书法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文化和艺术之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奇葩,犹如一只常开不败的鲜花怒放在世界艺术的百花园中。然而面临浩如烟海的书法文化,群星璀璨的传统书法艺术宝库,如何衔接传统与创新、创新与流行之间的关系,这是书法文化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书法的历史演变

经过夏、商、周、春秋战国至秦汉王朝,共计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这~时期的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的发展。从开始的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的出现至篆体、隶体、楷体等书体.在数百种杂体中筛选淘汰逐步定型。

从秦始皇统一大业后,丞相李斯在大篆基础上创造的秦篆到魏晋时代的篆、隶、真、行、草诸书体日渐完善。在这段时期内更是有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再看唐代书法家将草书之狂放不羁、篆书之圆润瑞丽.行书之风骨清婉推向极致和宋四家苏、黄、米、蔡,行草、楷皆备。在之后的元、明、清时期,中国书法都有自己的特色。当时的书法代表人物有赵孟颛、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唐寅、朱耷等等。

二、传承是最好的保护,创新是最好的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书法终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值得所有关心书法的人欣慰的事情。它表明,中国书法,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书法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今天依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庞大的参与者及受众,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当代书法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文化土壤正在弱化、变异,书法创作外在形式的张扬与内在文化的萎缩是不争的事实。对此,我们应怀有一种忧患意识,保持传统,坚守文化,使古老的书法艺术在新的时代得以传承与发展。

繁荣书法艺术,首先要正确对待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古人将书法的技巧创造得几乎尽善尽美,今天的书法艺术远没有达到历史上的高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实现书法创新,继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手段。继承为创新找到根据、把握方向,创新为继承展示成果、注入活力。一方面,我们要研究经典,继承传统。书法要继承传统技法,坚持书法本源,克服美术化倾向,提升书法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要合理创新。所谓合理,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而不是打着创新旗号,任意丑化汉字。所以我们要确立书法艺术标准,净化书法创作环境,加强学术研究和理论研究,抓好书法教育,在中小学,结合汉语教育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识、读、写能力,培养对书法的兴趣,涵养学生文史方面的知识。 另外还可以以孔子学院为载体,从普及汉语入手,吸引世界各国更多的人学习书法。使中国书法艺术走向世界并影响世界。同时,也要以书法为纽带,搭建两岸文化交流的平台。加强两岸书法的交流,增强民众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每当我拿起《玄秘塔碑》的时候,我既感受到自己对书法的喜爱,也感到了肩上的重任。中国书法这在世界艺术的百花园中常开不败的鲜花,一定有它更美丽夺目的一天。

参考文献:

·由“ 狂飙突进” 到“ 重温经典\"——改革开放 3 O年中国书法发展回顾与思考

刘宗超 ( 河北大学 艺术学院, 河北 保定 0 7 1 0 0 2 )

·论传统书法艺术演变 王学俊(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培养书法思维,传承中华文明----黄循龙

第18篇:传承(作文)

传承(作文11篇)

传承(作文11篇)

九五班 段星

在这少雪的冬日里,迎着阵阵凛冽的寒风,春节的脚步悄悄然地走近,新年的憧憬与期盼掩埋了去日的遗憾与惆怅。对着墙上的挂历掰弄手指,细算着春节到来的时间。喜悦激动之余,不禁感叹岁月匆匆。平淡而忙碌的日子流转交替,传承着人们对幸福的期待。

掸尘

“二十

四、扫房子。”传统观念中,“扫尘”是为了感激“灶王爷”消灾赐福的恩情,而母亲是一个愿守旧制的人,自然对节日习俗分外重视。腊月二十四这天,在母亲的驱使下,家中可谓“全民皆兵”,翻箱倒柜,扫灰除残,忙里忙外。母亲使唤我搬来梯子,她则面戴口罩,头上裹着方巾,俨然一位虔诚的伊斯兰妇女。母亲手持系着鸡毛掸子的长竹竿,踩着梯子,仰着头,眯缝着眼睛,对天花板上的尘垢蛛网挥舞着手中的“除尘利器”。天花板可谓“山高皇帝远”,长期不经打扫,蜘蛛蛾虫便毫不客气地在这里安家落户,给天花板添上一张张细密的蛛网,一层层厚厚的尘埃。这可忙坏了母亲,一遍遍刷扫后,又用毛巾耐心擦拭,我则将母亲掸下的灰尘清扫干净。一阵忙乱后,屋子里亮堂了许多,阳光远远照进,整个家焕然一新。劳碌而欢快的掸尘,掸去旧一年的疲惫,迎接新一季的幸福。

春联

春节一日日临近,可家门上的对联还没有更换,去年的春联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了整整一个春秋,已经有些破旧,积满了灰尘,实在有碍观瞻。母亲打算出门采购,我们便一齐来到广场上,挑选几幅年画和今春的对联。佳节未至,可年味甚浓,大街上人头攒动,欢快的乐曲声、行人的谈笑声不绝于耳,随处可见高挂的红灯笼,小孩子饶有兴趣地玩弄着买来的爆竹,年壮者手中大包小包,不顾疲倦地往家中赶。我和母亲来到一个售卖春联的地摊前,精心挑选后,母亲拿了一副,不想零钱不够,而整钱又找不开。母亲无奈地向摊主说明了情况,摊主却十分爽快地收下了母亲手头不足的零钱,我们连声感谢,摊主只微笑着点点头。回到家,我们共同换上了这幅新对联,它传承着悠久的文化习俗,还有一份美好的质朴人情。

时光清浅,岁月静美,素雅流年的风轻轻吹过,送来新春的温馨与祥和,传承着生活的美丽与明媚。平淡生活,努力成长——这是一份执著,对青春生命的执著;这是一种情怀,被光阴浸润的情怀;这是一场传承,对淡然心境的传承。轻倚岁月的转角,守望生活的传承。

传 承

九六班 胡子文

昨天,今天,明天。时间在锯齿轮上飞快地流走,将所有的对美好的希冀化为机械化的润滑油,一并传送到了未知的未来。今天是农历中国2015新年的第一天,我推开门,想与这福气撞一个满怀。靠在门框上,静候客人们的到来。屋内屋外连绵不绝的脚步声和贺喜的吉祥话,早就像达到了油温的油锅,沸腾起来。

今年对我们家来说是非同寻常的第二年。今年,我们又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辈的长辈从遥远的深山接到相隔几十千里的县城来过年。那路程崎岖而遥远,背上沉重的担子,很难想象,年近古稀的老人如何成功地抵达乡村的公路上。偏偏天公不作美,阴雨的天气让人的心里都蒙上一层厚厚的翳。爷爷奶奶腿脚不好,不知道是否能接受长途路程对他们的轮番折磨。父亲早就起床,披上厚厚的大衣,赶往车站去迎接他们的到来。我从他并不年轻却挺直的背影中看到了一丝激动与期待。因为他做事从来谨慎小心,不会轻易把东西落在家里,这次,他失误了。他果真仓促地打开门,将东西一拿便不假思索地跑向门外。看起来,他竟变得邋遢许多。我坐在家里,啜着水,静静地观望这一切。细细掐一下表,约莫也有半个小时了吧,怎么步调如此之慢。我这样想到。突然爬到窗子边,发现外面早已人声鼎沸。车流声,鸣笛声,以及市场里络绎不绝的人群,在穿梭马路时小心却又快步的步伐。他们满心都是期待,我看得出来。因为,他们每个人都面露微笑。

父亲将他们接回来了。他们踏进门槛,揶揄着脚,竟不知道该往哪里放。母亲细心地将拖鞋放在他们脚边,他们面露几丝尴尬与羞涩之意,只得仰天笑笑解除这短暂的尴尬。我观察到他们亦步亦趋的脚步,一顿一顿地,在地板上,发出并不悦耳的声响来。像几只笨重的企鹅。等他们挪步到客厅,母亲吩咐我去泡茶,我接过滚烫的开水,在泡茶的间隙,我听到了奶奶粗重的喘息声了,爷爷有老胃病,奶奶有老肺病,这多年来,总是咳嗽不停,于是定时服药,也没见多么显著的疗效。我正在担心他们是否能与长途跋涉与恶劣的天气作斗争,不过幸好,他们并没有染上风寒等顽疾。茶水泡好了,我端到二老面前,他们欣慰地接过茶水,“一切都还好吧?”“今年上初几了”等关切的话语淹没了路途上的不适。

吃饭时,带有花色字样红包总会适时地被递过来,我小时候是很愿意接过红包,然后乐呵呵将它塞进口袋里。但现在,我竟对这等事变得不甚自然起来。我总是羞于接过长辈的钱,却没有能力还给他们等同数量的钱。就如同席间拿起筷子时,总会被人推搡着,轻轻在我耳边说:“让长辈先吃。”我于是不甚扫兴地放下筷子。那时一些没心没肺的快乐总会被总结成教训与教诲的不言而喻的守则里慢慢演变成习惯。它是扎根在人们心底的东西,毕竟,百善孝为先。

奶奶嘱咐我过来,然后我过去,她让我坐下,摸摸我的额头道:“又长了一岁。”我喏喏道:“嗯。是的。又长了一岁。”这时早已过了睡觉的时间,不多时,爷爷已经靠在沙发上,睡着了。父亲过来,想为他盖上被子。不料他竟像个孩童一样,从睡梦中惊醒过来。父亲关切地问道:“爸,去床上睡吧。”爷爷不知是点头还是哼哼了一声,从沙发上缓步爬起来,父亲的洗脚水早就在他脚边放着,看来,是要放凉了。爷爷想端起洗脚水去倒,不料父亲阻止他,从他手中夺过了那一盆快要溢满的水,他定在原地,思考了几秒钟,听到水倒掉之后,才挪动笨拙的步子,一顿一顿地迈进卧室。

零点的钟声敲响了,鞭炮声,烟花的爆炸声一齐响起。然后化作一道明亮而刺眼的光辉直冲上天空,绽放出璀璨无比的花朵来。我趴在窗口,痴痴地看着它们高调地绽放。奶奶感叹道:“真美啊。”这正如他们老一辈坚强而倔强的生命一般,短暂却耀眼。什么都会变的,韶华易逝,烟火一瞬,唯有留在人们心里的那种倔强而美丽的灵魂不变。就像代代驻扎在人们心底的孝,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就能将它得以更好地传承。孝并不是并非要执行的死命令,而是抵达人们心里道德底线的一道无形的防线,一直考验着世代传承下来的精髓。我望着奶奶,应和道:“是啊,真美。”只见她笑了,悠长而欣慰。

我看着窗外的烟花,总把新桃换旧符。是的,春天不远了吧。天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痕迹,在心底的某个角落,这样的场景终会代代交替,生生不息。

传承

九五班 张搏一

年关将至,新年的气息也一点一点接近,人们对年的期盼心情却一年比一年更淡。

家中一年一度的大扫除,我并没有参与,腊月里的家人的忙碌,我还没有觉察,自己已经坐在电视前等着吃年夜饭。家中因爷爷过世,曾经挂着的小红灯早已清除,没有什么东西挂着显得格外落寞,卧室门口还贴着马年的剪纸。家中一切似乎一如既往,少了几许的喜庆感。

晚上我并未选择看春晚节目,但压根也没想过下院子去放炮玩。院子里飘落着零星的炮皮,和往年那厚如地毯的情景形成很大的落差。我望着窗外,向一片寂静的远山瞅去。我有点想不通为什么越来越不像过年了,年味怎么这样的淡。

过春节是华夏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习俗,直接根深蒂固的成为中化民族的传统。从古至今,每一年的春节都很热闹和特别。从古代君王设宴举国同庆到父辈幼时玩灯,不论日子好不好过,过年总是让人期盼的一件事情。现在全世界很多国家都开始庆祝中国新年,而中国的炎黄子孙却不断在冷漠。固然放烟花产生了雾霾,爆竹有可能产生火灾。但缺少了这些,还叫过年吗?正好烟花爆竹也很浪费钱索性也不买了。于是除夕少了烟花的点缀,少了热闹的气氛也就宁静了很多。

微信抢红包的人确实很多,会用智能手机的人大概都在除夕夜摇手机,年味淡了人情也淡了。我国乃礼仪之邦,传承下来的礼数却渐渐的少了,到了我们这辈更是知之甚少了。以前还群发贺年短信,现在直接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一上句:“亲们!过年快乐”!还省了不少话费。

过了几天我发现很多传承已经被变了味。就拿压岁包来说,长辈给晚辈发红包,晚辈应该给叩头答谢。但现在谁遵循了呢?先是死活不肯要,然后就像打架一般拉来扯去,最后仿佛万不得已收下红包。自己家长还要同样做并且给压岁包要大于等于人家给的钱才行。送礼是一堆东西送过去,人家回过来,又送别人去。这又把礼尚往来给扭曲了。

中国人传承下来的精神品德不是遗失就是变味了。都说中国人好客,其实很多还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谁请你吃饭必须得回请,但过分攀比谁出钱最多那就坏了根本。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所积累传承下来的思想财富更是珍贵。虽然很多早已遗失,不少已被改变,但我们要积极去守护,去端正,那些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传承。

传承

九六班 王玮一

候车站里摩肩接踵的乘客神情急促而兴奋,集市上忙着购置货物的人们的脸上洋溢满了喜悦,这一切只因为一个简单却厚重的理由:回家,过年。

走在街上,一向单调的街道上都是铺天盖地的红色:红对联、红鞭炮、红灯笼„„这儿是红的,那儿也是红的,与葱翠的行道树相得益彰。嬉戏的广场成了年货的海洋,走一步路都得小心翼翼,生怕踩到了谁的货摊;三五个人围在写对联的师傅身边,只见那师傅蘸了蘸墨汁,便在红纸上笔走龙蛇般的写下对来年的希冀,红底黑字更显得霸气十足;一些清冷的坚果摊现在也是红红火火,甚至把机器搬到了摊子前头,叫价声,机器翻炒瓜子的声音,街头三五成群的妇女的讨论声,一齐奏响了过年的乐章。在平时,这一切的拥挤和吵闹也许会被人们批评说教,现在却因为一个简单而厚重的理由这一切都应当了——过年!外公常说:“瓜子在地上被踩的“嚓攃”声,那才是过年的声音。”

我一直惊异于过年的力量,它可以让中国人在同一时间做着同样的事。这是五千年来的深厚凝结起来的信仰才有的力量。

从古至今,每一代中国人都在过年,过年在每一代中国人的手上传承。应该没有人叮嘱过:你要记得过年。这是一种无形的约定,这个时候,中华儿女的血液便在沸腾。

回家过年。这四个字好简单,书写起来就两秒功夫。回家过年,这件事却也不那么简单,总会有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法回家过年,但每一个人都在拼尽全力的完成——回家过年。没有太多复杂的理由,因为这是我们的传承,因为团聚,因为爱。

回家过年,不仅仅因为这是我们一代代的习俗文化那么生硬。它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多了对家人的爱,对来年的期待。

回家过年像是一个碗,装载了满满的人情和对美的向往,并且这只碗,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相传,承接,构成一道闪着光的不断地纽带,联系着过去、现在与将来。

传承

九五班 张雅斓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注重的便是“孝”。“孝”也在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传承下来,成为中华民族最引以为傲的优秀品质。

今天在家看电视,无意中翻到了中央台,电视里正在播201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我的目光被吸引了过去。有一位给我印象很深的女士,听的主持人介绍,她叫朱晓晖。本是一位老师,结了婚,生了子,生活过得很是幸福与甜蜜。可2002年她的父亲却被告知得了脑梗,她辞掉了工作,卖掉了房子,开始一心一意照顾父亲。她的丈夫因忍受不了烦琐和贫困的生活,她们协议离了婚,丈夫带走了孩子。此时,她已是心力交悴,可她依然没有对命运妥协,她选择了继续照顾父亲。租了一个十八平方米的车库,每天就着咸菜馒头度日。十几年的操劳使得才是四十出头的她头上已有了缕缕白发,看起来甚是苍老。朱晓晖只不过是芸芸众生中再普通不过的一员,她没有漂亮的外表,没有华丽的藻饰,可她的孝老爱老与坚强担当赢得了满座贺彩。

朱晓晖对我的触动让我陷入的无尽的回忆之中„„

父亲生在农村,爷爷和奶奶都是地道的农民,家里并不富裕,可爷爷没有让父亲放弃读书,父亲着实吃了很多苦,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中专,出来做了一名老师;母亲也是农村女子,后来学了手艺,自己开了个小店。通过父母的努力,日子开始好过起来。可在那时,爷爷却患上了重病,父亲带爷爷去十堰做了手术,手术很成功,医生告诉爷爷要多休养,不能做重活。可回到家之后,或许是因为爷爷种了一辈子的地,闲不下来,一年多后,爷爷的病又复发了。可医生检查了爷爷的身体状况后,说爷爷现在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好,做手术有很大风险,还是要靠吃药维持。在此后的日子中,父亲一边工作,一边细心照料爷爷。爷爷住的地方从我家开始算起,走路需一个多小时,交通不便,路况很差。父亲常常是下午放了学去照顾爷爷,天还没亮便出发赶下来开学校早会。就这样,日复一日,风雨无阻的照顾爷爷,或许能够留住爷爷,与爷爷共享这最后的时光便是父亲最大的心愿吧,可是,事不如人愿,父亲依然没能够留住爷爷。半年后,爷爷与世长辞。爷爷的离世让父亲无比悲痛。父亲所做的一切在我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如今父母日渐苍老,传承孝道的接力棒,已在我的手中,但愿我所做的一切不会让父亲失望。

传 承

九五班 常安承

奶奶搬家了,这是上个月的事了。

爸爸妈妈在安康买了新房,把爷爷奶奶接去享福,并在我上高中时照顾我。房间不大,却也舒适,正值过年之际,是要预备年货的,而爷爷奶奶习惯了用煤炉卤肉,这里却限制了他们。加之对这里的不熟悉,儿女也不在身边,更不知在哪里买到自己称心如意的食材,爱钓鱼的爷爷难以忍受这样的寂寥,爱跳舞的奶奶也是如此,这样一来,原本想让爷爷奶奶安享天伦,却适得其反,只有老人不住的牢骚和埋怨。

爸爸也是烦闷至极的,好心孝顺,却是这样的结果。爸爸先安慰爷爷奶奶,尽力让他们感到舒适,在身边陪伴、帮忙,这才让事情有所好转。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爷爷突发奇想,想要装修旬阳的老房子,爸爸不知如何是好,新房子总不能空着不住,老房子实在太旧,住不成。爸爸曾告诉我:“孝顺,本质在于‘顺’,只有顺从老人的心意,他们才能幸福快乐。”爸爸也真这么做了,一口答应爷爷的要求,准备开年就开始装修。

爸爸的言传身教也是希望我能将其传承下来,谨记孝顺。而这样的传承对我而言有很多,爸爸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我铭记太多道理,像“吃一堑,长一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等。

过年是要吃包子的,我从小就爱吃奶奶包的包子,肉馅的、豆沙的、油渣的、白糖芝麻馅儿的都很美味。今年我就主动让奶奶教我如何包包子。说是学吧,其实也就是打打下手,从擀皮儿到捏花儿,在奶奶的指导和我的一次次实践下便学会。这是种手艺,虽然只是简单地包包子,却也凝聚奶奶的谆谆教导和我的次次尝试。奶奶的鼓励,妈妈的赞扬,和出炉时包子的香味让我真正尝到包子的软嫩鲜香和回味悠长。

走在街上,听妈妈讲述她那时过年的欢乐:一群孩子们穿着新衣,提着纸糊的花灯,成群结队地在街上游窜,淘气的男孩子嚷道“娃娃儿灯,娃娃儿灯,一哈烧个大窟窿”,女孩子就忙熄了蜡烛,等四下寂静,就重新燃着;还有正月十五的灯会,一大群人拉着绕成圈的绳子,走街串巷,观看舞龙闹狮,彩船社火,四处张灯结彩,充满了年味。那时虽然没有手机电脑,但也确实是比现在热闹得多。而我不禁想问:何不将这些满是年味的传统习俗传承下来?

我们无时不在传承,从小时的拿筷到吚吚呜呜地讲话,从学习一门爱好到积累无数知识;传承是责任,我们应传承先辈的智慧与经验,应当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千百年来积淀的民族文化。传承还是一种创新,我们不能固执地守旧,要敢于向权威挑战,要善于改进落后的过分传统的不正确的思想。 传承很小啊,小到父母和孩子间的血缘,小到老师和学生间的传授;传承却又很大,大到国家的申遗,大到自然的生生不息和源远流长。传承是传递,是承接,是把一项美好事物延续并发扬光大;是牛顿站在巨人的肩上,遥望和探寻那更深层次的学问;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传承基础和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的传承态度;是泥人张的栩栩如生,是变脸艺术的“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是朗朗上口的孔仲尼,是精通法治的韩非子;是笔走龙蛇的毛笔字,是婉转高雅的北京opera„„

爸爸的言传身教是一种传承,这传承让人刻骨铭心,让人受益无穷。我的亲身实践也是一种传承,这传承让人手到擒来,让人触类旁通。传统佳节的习俗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这传承应当原模原样,让人难以忘却,让甜蜜的记忆永远刻在人们心头。

传 承

九六班 刘杪

我喜爱那些浸染了漫长岁月带着时间痕迹的古物,每一件背后都有一个喜或悲的故事,为后人传诵或遗忘。

时代的发展变迁是迅速的,它以最理智而也是最为残酷的方式将落后的旧物淘汰出局,用走在最前沿的高端技术将其更替。那些沾染了厚重尘土经历了沧桑岁月的古物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从往昔的辉宏顶峰跌入了黑暗无际的谷底,陷入了无休止的沉睡之中。而愿意将他们重新拾起加以珍惜的不是年轻健壮的人,只有那些垂暮老人才会视它们为挚友。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几千年的繁华是否只是一场虚无的旧梦?我想,这不是人们希望得到的结局。无论是早已重见光明的抑或是仍沉睡于地下的,都不仅仅是一件工艺品,有人说它们是价值连城的死物,这样的说法是不是过于不近人情了?“价值连城”不应该仅用黄金、钞票衡量,更重要的是这件古物本身是皇家御用,也许只是平民百姓人家的日常用品。但无论如何,它的创造者和使用者都曾倾注了一段感情,伴随着不同人的希望和不同时代的色彩奔波流离,即使变成一块丑陋的小碎片,在时光的洗礼下,依然会绽放一种光明——那是新物无法替代的光明。

而我所说的,不仅仅是古物,技艺的传承也是如此,曾在电视上看过一则公益广告,那些从古传至今日的技艺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不同于古物那般只要精心养护就可以维持原本的形状,一直存在着,它们的传承只能通过一代代的学习发扬而得以延续。可随着时代的变化,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去学习这些久远的记忆,便利且可以赚更多钱的工作才是更好的选择,广告上的每一门技艺传承人越来越少,数字由最初的十位变成了一,这种现况使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与难过。一门技艺的失传不仅仅意味着失去,我们祖辈的优秀文化精神也离我们远去。这不只是一代人的损失,它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只能成为回忆中一道永不褪去的痛苦伤疤。

我不愿面对这终将来临的一天。古物也好,技艺也罢,它们的财富价值如果只是一时的,那我宁愿它从没出现过。可既然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定有出现的意义,传承是保护它们最好的方式,是对它最好的尊重,如果我们只会一味的前进更新,而忘记了传承延续,那么一个国家的未来,一个民族的复兴又该从何谈起?如何实现?

传承

九六班 周琪琪

“时光时光慢些吧,我不想让你变老了„„”一首简单而朴实的歌打动了许多人,道出了我们的心声。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父亲的头发不知从何时染上了白色,时而不时总会叫我去给他拔,每拔一次,我的心仿佛被揪一次,或许是岁月它想告诉我“该来的总会来”。是的,有些事谁也阻止不了。在我的记忆里,自从2014年10月他外出工作后我就再也没给他拔过白发,每一次的命令都让我用各种理由推迟或是拒绝,我不想面对,也不敢面对。今天,是2015年(农历)正月初五,父亲从厕所出来很严肃地说:“AB,这都多久没给我拔白发了,快来!”面对一屋的亲戚我甚是感到尴尬,无从选择的我只好安安宁宁地走去他跟前拿起工具开始执行。“这儿好像挺多,还有这儿„„”听着他这样低落而深沉的嗓音,心中真不是滋味儿,思绪万千交织在我心头让我很难缓过神。我不知道已经过去了几分钟,但好似半天时间没有了。“怎么样了,还有没?”忍无可忍之下,我停止了,告诉他:“嗯差不多了,也没多少啊。”说完便转身进了房间。老师常说“时间不等人”,确实,时间总在人们不经意间悄然逝去,当你发现时,“白发”就是种见证。

当你老了,走不动了。高龄九十岁的外爷一直都是能干要强的人,在别人口中外爷“定能活百岁”。可是现实却是残酷的。今年,当我回去踏进门槛时,看到的却是贪睡在火炉旁,蜷缩一团的病人。据说是由于吃坏再加上天气突变引起感冒等症状,虽说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对于这样的老年人,亲戚难免会有些担心。“去床上睡啊爸。”看着母亲一脸忧愁的样子说道,不由得被感动了。母亲将外爷拉去卧室,此时望着他们父女的背影眼睛渐渐变得模糊起来。弯腰驼背的外爷没有以前那样坚定的步伐,只是艰难的一小步又一小步。

一个残忍的事实——人总会变老。我明白谁都不想让自己的父母变老,谁都想让时光慢些流淌,可谁又会想到父母一路走来的艰辛,他们将我们拉扯大的过程中自己却在慢慢变老。想回报他们,唯一的方式便是“孝”。

“孝”也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美德,而如今,我们作为“传承孝道”的接手人,就该努力去做到不负众望。

传 承

九五班 杨庚庚

时间带走了人,留下了孝道去传承。

-----题记

“爷爷去世了”,母亲这句话犹如无数根铁钉直插我的心脏,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浸湿了我的衣服和正在练习的习题本。脑海里,有着爷爷的生活片段像电影一样播放。可是,电影也在播放中一点一点走向终结。我没能留住什么,就像我留不住爷爷的生命罢了!

车子使出了自己的全身力气与崎岖的山路做着斗争,轰隆隆的发动机声在霹雳啪啦的鞭炮声中安息。下了车,来不及呼吸一阵自然纯净的天然空气,一路飞奔至老屋。来到了院子,踏进那离开多年的老屋。爷爷的遗照安静地在八仙桌上放置,那乌漆的棺材像一个吃人的妖怪将爷爷紧紧得束缚在它的体内。看着爷爷那曾经和蔼可亲的面容,眼泪再一次狂涌而出。我后悔,我自责,为什么没在爷爷生命的最后关头陪伴他老人家,我开始大声呼唤着爷爷,我一次又一次地叩首,一遍又一遍呼唤,可是,什么都无法改变。

我被父母拖到奶奶的身边,奶奶早已哭成泪人,我擦干泪转而安慰奶奶。奶奶说父亲是村里出了名的孝子,爷爷得的是癌症,父亲为了给爷爷治病,花光了屋里所有的积蓄,但没能挽救爷爷,在爷爷癌症晚期的那段日子父亲天天守候在爷爷的身旁,为爷爷洗脸、洗脚、端水喂药。虚心接受爷爷的各种抱怨,父亲孝敬爷爷,我敬重父亲。

头七已过,给爷爷烧完纸钱便恋恋不舍地回到家里,坐在床头,脑里回想着爷爷叮咛我照顾好奶奶,孝顺好奶奶的话语,眼泪又一次不由地湿润了眼眶„„

古有汉文帝刘恒为母亲尝汤药,今有孟佩杰带着瘫痪的养母上大学。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个孝子,中国的孝文化也因他们而闪耀在光辉的历史中。从现在起,我要接住他们递给我的接力棒,弘扬中国孝文化,将这生生不息的孝道,传承下去。

传 承

(五)班 陈昶元

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讲究忠孝治国,所以古语说“百善孝为先”,把孝作为一个好人的第一条件,实在是太深刻不过了。“孝”是一个人是否可以被称为“人”的重要标准。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不曾停下他们奔跑的脚步,教我们吃饭、说话、走路,伴我们一步一步前行,渡过难关,越过险阻。父母是我们的人格榜样,精神导师,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创造世界,却从不企求一丝一毫的回报。

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每个汉字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正在接受方方面面的教育,但凡稍微细心一点不难发现,“教”是由“孝”和“文”两个字组成的。可我们的父母往往只看重这个字的右半部分,而忽略了左半部分,这样的教育是完整的吗?在父母眼里,好像只有做父母的义务,只关注孩子的未来,为了孩子,似乎没有什么是不能舍弃的。于是乎,我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虫生活。每次,母亲总是笑着将我们堪比猪窝的卧室打扫干净,顺手拿走又脏又臭的袜子;每次,父母总是未等你进门就迎上来嘘寒问暖,怕你饿着冻着;每次,父亲骑着车风里来雨里去准时准点接送我们去学校。我常想,父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我们操劳,他们怎么不知道疲倦,他们是铁人吗?我们理所当然地过着皇上般的生活,心无半点愧疚,享受这些的我们心安理得吗?

若干年后的我们又能否像他们对待我们一样令他们“老有所依”呢?现在,我们都拍着胸脯说:“爸妈,以后等你们老了,我一定好好孝敬你们。”以后,以后是什么时侯呢,要多久呢?中国有句古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不是一定要等到失去才幡然醒悟?才痛苦流涕呢?

所以,孝敬父母,要从现在开始,从点滴做起。

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然而没有“孝”,我们空有一肚子墨水又有什么用呢?我们丧失了“孝”就等于丧失了人性,即便拥有更高的文凭,更聪慧的头脑,也只能是一头“斯文禽兽”,注定是遭人唾弃的,被人瞧不起的。

当然,“孝”也要讲究方法。不少学校举行这样类似的活动教育学生;“为父母洗一次脚,送一束花,给父母过生日„„”等等,做到这些就是尽孝吗?父母通过一次这样的活动就能感受到孩子们的孝心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孝不是完成作业的应付,不是短暂的行为表现,它更多的是情,是人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的一种深情,是对中华亲情的完美传承。“孝”便是“教”的最高水准,否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如果不默守内心最底的一道防线,我们古老而优秀的文化将毁于一旦,我们面临的将是人性与文明的荒芜。

乌鸦尚能反哺,何况人乎?百善孝为先,该从小事做起了,拿起拖把,干活吧,该把这两千年来的优秀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了。

传承

九六班阮可馨 二月南乡迎春盛放,二月北国大雪纷扬。我那只习惯旬阳和风细雨的关节,都在榆林一波一波的寒风中冻得发痛。我对北方的一切情怀和向往,都在寒冻里灰飞烟灭。

终于坐上火车,被暖气团团抱住,渐渐暖和起来。那晚倒也幸运,夜车并没有春运时分该有的可怕的拥挤,归家的人没有以往那样多。

开车时已是深夜,车厢里也很是安静。我让妈妈先睡一会儿,自己看着行李。其实我们的行李并没有很多,我们一致觉得回家过年,若大包小包如同逃难岂不坏了兴致。我们随身的各样物品中,除却手机钱包之外,最重要的是一个圆鼓鼓的灰色的无纺布袋了。

前一阵子在西安时,妈妈有天起了个大早,吃完早饭便出门去,直到红日西垂时才手拎几个购物袋回到家。不胜好奇,我打开那些购物袋,发现里面竟都是衣物,且无一例外都是保暖性能极好又实用轻便的,有男式也有女式,都是老年款。把几张发票上的数字加起来一算,竟超了两千。问过她之后,我得知这些都是买给外公外婆的,没有一件是为她自己买的。

列车在山野间不知疲倦地爬行,送疲劳的游子归家。大山里不见星垂平野,借明月可见有孤鸟绕树三匝,它是不是也想归家。我看向过道另一边,一位穿着单薄的中年人靠在靠背上睡着了。他的眉头先是紧锁着,又渐渐地舒展开了。他的座位下,似乎有一个大纸箱,不知装着什么。

次日早晨,我们赶到了老家。妈妈帮外婆穿上羽绒背心,外婆满脸的皱纹中盛满了笑意与欣慰,却又怪妈妈多花了钱。

在返程的火车上,我们又添了些行李。有衣物,有特产。或许那些不是最好的,但沉甸甸的温暖就在手上拎着。

窗外,红砖垒起的旧矮墙上,迎春花像一条金色的瀑布,静静地流淌。生命本是宇宙中一瓣微薄的睡莲,终有偃旗息鼓闭合的那一天,但花的精魂却代代传承,光彩熠熠。孝道、爱心,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其实并不像大家所说的那样宏大。它们其实很小,小到我们每个人都做得到,每个人都理应将它们传承。时光荏苒,朝代更迭,但这些美好的品质像永不干涸的河流,在代代人之间流淌,任凭彼此相隔万里也传承下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呼吸间细小的温情,像花的精魂,永不磨灭。

第19篇: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综合测试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综合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如图漫画中的“和而不同”告诉我们(

)

①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需要交流、借鉴与融合 ③文化应具有包容性,在文化交往中应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一切文化 ④在文化交流中需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广州亚运会会徽是“一只火凤凰顶着一个火红的太阳”,核心理念是“五羊圣火”,会徽设计融入了中国文化特色和岭南文化元素,为广州、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贡献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这表明(

) A.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B.要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差异和个性

C.不同区域的文化有各自的特色

D.世界各国的文化逐渐走向趋同

3.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于2009年8月18日至8月26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举办。据了解,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以“吉祥草原,祝福亚洲”为主题,目的是向世界展示出全新的、整体的亚洲文化形象,为亚洲各国的不同艺术形式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并促进中国和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举办十一届亚洲艺术节有利于(

) ①使中国文化成为世界性文化 ②增进亚洲各国对蒙古文化的了解 ③繁荣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 ④增进亚洲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侗族大歌是一种“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的音乐,须由三人以上进行演唱。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侗族大歌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与侗族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这表明侗族大歌(

) ①是侗族文化的表现形式 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③源于侗族人民的生活实践 ④是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十一届全运会主会场在济南奥体中心,中心分东西两部分,总体呈“东荷西柳”布局。东边是体育馆、游泳馆、网球馆,这三个场馆总体呈“荷花”状,西边是“柳叶”状的体育场。柳树是济南的市树,荷花是济南的市花。济南奥体中心可以被称为(

) A.传统习俗

B.凝固的艺术

C.民族精神的火炬

D.传统思想 6.“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送元宝,烧纸钱,这是古人留下的方式,而今,一些地区出现了鲜花祭祖、植树祭祖,在祭祖扫墓追思先辈的同时,为山野增添了一片新绿。这启示我们在对待

1 传统文化时更应该(

)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B.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D.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7.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民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启示我们(

) 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 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8.“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和谐理念是对《道德经》主张清净和顺、谦下不争、反战尚和等思想的继承。这指的是(

) A.传统习俗的继承

B.传统建筑的继承

C.传统文艺的继承

D.传统思想的继承 9.被誉为“媒体奥林匹克”的世界媒体峰会于2009年10月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在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媒体要担当起应尽的社会责任。以下关于世界媒体说法正确的是(

) A.文化是政治的反映,充当统治阶级的喉舌是媒体的唯一使命 B.媒体企业应该只讲社会效益,不要追求经济效益

C.媒体都应该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D.媒体应该如实地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担负起社会的历史的责任

10.下表是几届世博会的主题,我们从中即可以看出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既继承了关注自然这个主题,又鲜明表现了生活更美好这个新的创意。这体现了(

) 1998 葡萄牙 里斯本 海洋—未来的财富

1999 中国 云南 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

2000 2005 2008 2010 德国 汉诺威 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日本 爱知县 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西班牙 萨拉戈萨 水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 上海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世博会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③文化创新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 ④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形同村落,不管怎样变化,经济全球化都不可能消除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个性差异,这是因为(

) A.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B.经济全球化是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保证 C.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D.尊重民族文化的差异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12.“实事求是”一词源自班固所著的《汉书》,本意是一种治学态度和方法,毛泽东把它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变成一个意义重大的哲学命题,赋予了新的境界。“实事求是”一词源自《汉书》说明(

) A.文化继承就是全部承袭

B.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要前提

C.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D.我们要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13.澳门是一个国际性城市,其主要特点在于它具有中西合璧的文化——教堂与牌坊、基督与天地(神),使澳门呈现出非常独特的文化景象。澳门文化独具特色说明(

)

2 A.只有保持文化的独立性才能保存本民族文化 B.文化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

C.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

D.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果

14.2008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与IBM合作历时3年开发的“超越时空的紫禁城”正式启动。今后,无论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只要轻点鼠标就能足不出户免费“游览”虚拟故宫全貌。这一事实说明(

) ①中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②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来自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③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是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 ④现代大众传媒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一曲富含现代音乐元素的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红遍全国。而这首灵感源自童瑶的歌曲是用中国古代宫、商、角、徵、羽五调式谱写,“歌曲中流淌的全是中国DNA”;这主要说明(

) A.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B.优秀文化具有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C.社会实践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源泉

D.文化创新必须实现传统和现代的融合

16.北京奥运期间,羌族刺绣、徽墨制作技艺、歙砚制作技艺、厦门漆线雕技艺、苏绣、无锡精微绣、藏族唐卡、泉州提线木偶等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现场演示。这体现了(

) ①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②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③传统文化的先进性 ④文化的区域性特征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7.2009年10月9日,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致辞指出,世界各种形态媒体,不分文化异同、水平高低、规模大小,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相处,求同存异,交流互鉴。这主要表明:(

) A.要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B.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C.世界媒体峰会是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

D.民族文化无论优劣,都应相互交流借鉴

18.近年来人们从各种新的角度、采用不同风格来描绘西藏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作品有《尘埃落定》、《藏地密码》等。这些作品激起了人们探究西藏历史渊源和神秘文化的极大兴趣。这表明(

) A.书籍是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B.保护文化历史遗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前提和源泉 C.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D.要通过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 19.眼下网络风行一种称为“火星文”的语言,它杂糅了繁体字、错别字、中文偏旁、符号等,如“囧’,字,可以代表郁闷、悲伤、无奈、无语、很好很强大等等意思。对“火星文”正确的态度是(

) A.应予以取缔,因为它破坏了语言的规范性,不利于文化交流 B.应大力推广,因为它是在实践基础上的文化创新

C.应正确引导,因为它是在特定区域里与特定对象交流时使用的工具

D.应让其自生自灭,因为文化发展具有条件性和时代性 20.昔日风光无限的“晕”字如今逐渐淡出了网络舞台,“雷”、“躲猫猫”、“打酱油”、“俯卧撑”等通过网络一夜走红。这说的是(

)

3 A.中华文化发展离不开网络的进步

B.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C.网络文化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D.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 21.“不知道过去什么情况,就不懂得现在要干什么,更没法展翅未来。”从文化的角度,这句话启示我们(

) ①对待传统文化必须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漠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2.简单的就是美丽的。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下图为例)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抓住各种体育运动最主要的特征,巧妙运用黑白对比的效果,使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显示出鲜明的运动特征、优雅的运动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达到了形与意的和谐统一。该图标以篆字结构为基本形式,结合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表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和体育的活力与激情。诠释了人文奥运的理念。这体现了(

)

①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②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共荣共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③打破常规思路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基础 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23.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澳门,保存着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东西方风格共存建筑群。这表明(

) ①建筑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④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融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4.2009年10月13日,中俄建交60周年庆祝大会暨中国“俄语年”闭幕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俄建交60年来,中俄加强文化交流,互办“国家年”和“语言年”,使两国传统友谊深入人心。从文化的角度看,互办“国家年”和“语言年”是两国(

) ①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扩大了各自文化的影响 ②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标示着两国文化的趋同 ③文化上相互学习、借鉴,以实现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 ④文化相互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的具体体现 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

25.2009年正值建国60周年,一位新闻工作者游长安街时赋诗“长安古道,百里接云霄。李白还魂早,定重赋,清平调。焉醉饱?全聚德、麦当劳。地铁天桥,斜倚谁家女?牛仔旗袍。”这反映了(

) A.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B.文化生活选择多样化

C.外来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D.文化发展需要全面继承传统文化

二、非选择题(26题10分,27题12分,

28、29题各14分,共50分) 26.第十一届全运会会徽图案是“和谐中华,活力山东”。该会徽创意以11个“竞技人形”为主要构成元素,整体结构创意来源于古汉字小篆繁体“中华”的“华”字;造型语言借鉴中国传统吉祥饰物“四喜人” “同心结”的手法,寓意第十一届全运会“和谐中华,全民全运”的理念。同时以“运动人形”作为会徽主形态,昭示“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会徽设计中巧妙地融入了具有山东文化传统特色的特征元素:其中的几何形构成元素来源于山东济南出土的战国时期“错绿松石铜豆”上的“几何勾连雷”纹饰。色彩将山东传统木版年画中的颜色与奥林匹克五环色彩融合为一体。构图文字应用了中、英文和阿拉伯数字。会徽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也进行了创新,表现手法轻松、活泼、现代,既体现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又表现出现代山东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新形象。

27.2009年10月4日《文汇报》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30日在阿联酋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据悉,本次申报的端午节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

5 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第十一届全运会会徽设计是如何实现文化创新的?

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认识。 28.2009年10月13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第61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演讲,他指出:“文化的影响力是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交融而多彩。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不同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正是不同文化的彼此交流,才使我们这个星球的生活日益精彩纷呈、充满生机活力,也才让不同国度的人们知道了中国的孔子、德国的歌德、英国的莎士比亚等等。推动世界各国文化进一步交流,不但是各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他还指出:“文化的交流既需要理解和尊重,也需要超越偏见和误解。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代世界的基本特征。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积极维护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对话交流,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在坚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将一如既往地兼收并蓄,博采世界各种文明之长,借鉴各国有益文化,进一步丰富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是什么?

(2)我国在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文化创新?

6

29、在奥运会开幕式后的第二天,奥委会主席罗格欣慰地表示:“自己特别注意到一天前的奥运会的开幕式上,首先播报的是法语,其次是英语和中文。虽然中国不是一个法语国家,但8日晚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上都给予了法语突出的地位。”

有专家指出:现今,全球一体化正使英语语言文化趋于主导,推广语言多样性对于反对单一化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意义,在奥运会上使用多种语言播报对发扬奥林匹克精神有着重大意义,它推动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开放与对话,并确保了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从尊重文化多样性角度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7 30.始于春秋时期的清明节至今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扫墓是最早的清明祭拜的形式,这种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更多的形式。2002年,共青团中央发起了“清明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民族魂”活动。6年来,参与人数从最初的100万跃升到目前的1000万左右。将祭奠先人的文字和音像放在互联网上,让所有的亲人和故友都能在不同的地方同时或随时祭拜,这种文明和科学的祭拜方式,让逝者安息,于生者有益。

试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回答: (1)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什么特点?

(2)你是怎样看待清明祭拜形式的演变的?

8 第二单元答案

1—5DABDB 6---10 DADDD 11---15CCDDD 16--20 AADCD 21---25DCDDB

26、(1)立足于社会实践。十一运会徽设计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十一运会徽设计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时代精神,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实现了文化创新。(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十一运会徽设计博采众长,在东、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实现了文化创新。(4)积极创新内容和形式。表现手法轻松、活泼、现代,既体现了深厚的齐鲁文化底蕴,又表现出现代山东充满活力的新形象。(巧妙融入了具有山东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合区域文化特色,实施创新,也可适当给分。)

27、(1)表明我国重视保护民族节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给予保护。(2)“端午申遗”是我国对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贡献。民族节日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端午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端午节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3)“端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④“端午申遗”是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端午申遗”成功,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若答:“端午申遗”,有利于提高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或综合国力,也可。)

28、(1)①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②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2)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借鉴各国有益文化,进一步丰富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在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的过程中,要克服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29、(1)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文化的多样性可从语言的多样性体现出来。 (2分)

(2)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在奥运会上使用多种语言播报,既能弘扬本民族文化,也会加深对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理解,推动民族间的对话,丰富和繁荣世界文化。(3分)

(3)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和保存其他民族的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材料中北京奥运会的做法既弘扬了中华文化,也是对世界其他文化的尊重,共同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3分)

30、(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2)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清明节祭拜活动集中展示了人们对先烈和先人的尊重和怀念情感。②对待民族节日应该在继承中发展。我们对传统节日的继承不但要注意其形式的变化,更要注重其蕴含的文化精华的内容,不断为传统的民族节日丰富新形式,增添新内容,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③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网络方式对先烈、先人进行文明科学的祭拜,值得大力提倡。

第20篇:《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设计方案[推荐]

《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设计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的作用

2、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教育学生说明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做文化传播的使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确在保持自己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共同构筑新世纪的多元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互相交流、共同发展。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交流、传播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表现了文化在人的交流中,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一、丰富精神世界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涵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4-35页内容,并思考: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2、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从世界文化交流史看,印度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在很大程度上靠印度商人,古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古希腊商人功不可没。

(2)人口迁徙。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3)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6-37页内容,并思考文化传播手段是如何变化发展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看到,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

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如今,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从汉代张差事出使西域到晋朝法显的南亚之行,从唐朝玄类西行到明代郑和下西洋,历代志士仁人、学者高僧、工役商贾不远万里、不避艰险的文化之旅,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8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文化传播活动的启示?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便捷。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手段,知道了文化在各种交往活动中传承、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文化的传承有重大作用,要推进全球文化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

四、布置作业

分组收集材料,探究、讨论加强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对高中思想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我的教学故事 对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我的教学故事以下几点:

一、明确了关于教学目标

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创造物质财富,政治生活的主题是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文化生活的教学应始终以情感和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目标,着重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领悟传

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从而自觉促进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二、明确了关于教学内容

中学生对生活中的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有所了解。然而,熟知并非真知。当前,盲目崇尚西方文化,忽视本土文化的现象在青少年中渐成风气。他们追逐着麦当劳、“苹果”(手机)和情人节,对传统、历史已日渐淡忘。英语成为晨读的专利,四六级英语考试轰轰烈烈,除了黑头发黄皮肤,炎黄子孙与西方人的区别究竟在哪里?这种对民族传统文化强烈认同感的缺失,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深思。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大部分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着积极取向,青少年需要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仍然是主流。对待传统文化,他们既不会一味接受,也不会全盘否定。

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文化现象,引导学生在诸多的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引发学生由点到面扩散思维,全面正确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

三、明确了关于教学策略

(一)适当拓展教程资源,以当地文化传统为载体,使教学内容具体化,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这是学校进行文化建设的丰富资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内容。因此,我们在文化生活的教学中,就应该从新课程理念出发,适当拓展教程资源,以当地的文化传统为载体。通过情景设置,使教学内容具体化,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从而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思考,进而探讨在现代社会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例如,我们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地,如甘肃、兰州乡土的传统文化和最熟悉的生活事例相结合,这样,既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又使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例如,我们还可以将教学内容与重大文化热点相结合,这方面的事例很多。有近年创办的各类文化节活动,还有文化创新的重要事件,也有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我国文学艺术、影视作品。用重大文化事件来说明文化创新应坚持正确的方向,说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等等。

(二)科学调整教材的逻辑结构

教材只是教学的工具,而不是唯一的依据,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教材而不是单纯地教教材。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和需要,对教材的逻辑结构进行调整,使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更加清晰,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可以适当增加必要的知识,使内容更加完整。

(三)广泛开展体验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

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调查探究,组织学生调查地方特色的民俗、工艺、艺术、民间传说等文化传统,并开展分组探究活动。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将教学延展到课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和体验中感悟文化。但是,组织开展课前调查探究活动,必须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规划。

总之,教师应该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文化,思考文化。让我们都认识到不能永远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分享祖先的荣光。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仅凭借其古老而价值不衰。文化也不是文物,可以只强调其考古价值。文化需要在发展和传播中获得持续的生命力。

传承与创新作文范文
《传承与创新作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