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初中物理小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24 18:07:3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初中物理小论文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有一次,我在厨房帮助妈妈煮菜,没想到忙没帮成,还帮了倒忙——把胡椒粉和盐混在了一起。哎,这下可完了,盐和胡椒粉颗粒都这么小,现在只有三个办法了:一是耐心地把它们一点一点地分出来;二是把盐和胡椒粉倒入有孔的小盒子让胡椒粉漏出来;三是借助科学的手段来把它们分离。

说干就干,我先采用了第一种方法。

我拿来了两只干碟子.带上一次性手套,一点一点地分。可是才不到两分钟我已手脚发麻,看看碟子,才几个盐巴。我顿时像一只泻了气的皮球,对这一招失去了信心。

第一招不见效,我只好采取第二招。

我把胡椒粉和盐巴一起倒入小盒子,使劲的摇晃,我原先是这样想的:盒子中有小孔,胡椒粉比盐巴的颗粒小,胡椒粉通过小孔漏下来,而盐比胡椒粉大,所以不会掉下来。可是我错了,这种方法也不能使他们很好地分离,不是孔太小了胡椒粉和盐都没有漏下来,就是孔太大胡椒粉和盐都漏下来了。

我们何不用摩擦起电的方法来分离盐和胡椒粉呢?于是我找来了要用的小塑料汤勺,小盘子。

这一次,我拿着小塑料汤勺在衣服搓了又搓,使它能够产生静电,因而达到把胡椒粉吸起来的效果,等到摩擦了一定的时间后,我将汤勺放在盐巴与胡椒粉的上方,果然不出我所料,胡椒粉像着了魔似地沾在了汤勺的底部,最后感觉胡椒粉被牢牢地吸在了汤勺上。这真是一个奇迹!我迅速将胡椒粉放在了事先准备好的小盘子里,一边大叫“我成功了!我成功了!”原来塑料汤勺在衣服上摩擦产生了静电,因为胡椒粉比盐巴轻,所以就吸起来了!我终于发现怎样将混合在一起的胡椒粉和盐巴怎样分离了!

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推荐第2篇:初中物理小论文

初中物理小论文范文

要: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物理 渗入 人类生活 各个领域

存在 物理学家 同学们 身边

科学意识 科学学习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光是找找汽车中的光学知识就有以下几点:

1. 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

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

2. 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

它是利用凹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

3. 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

汽车头灯由灯泡、反射镜和灯前玻璃罩组成。根据透镜和棱镜的知识,汽车头灯玻璃罩相当于一个透镜和棱镜的组合体。在夜晚行车时,司机不仅要看清前方路面的情况,还要还要看清路边持人、路标、岔路口等。透镜和棱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所以灯罩通过折射,根据实际需要将光分散到需要的方向上,使光均匀柔和地照亮汽车前进的道路和路边的景物,同时这种散光灯罩还能使一部分光微向上折射,以便照明路标和里程碑,从而确保行车安全。

4. 轿车上装有茶色玻璃后,行人很难看清车中人的面孔

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须要从面孔反射足够强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于车内光线较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

5. 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

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国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大型客车较大,前窗离地面要比小汽车高得多,即使前窗竖直装,像是与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现在这个高度,所以司机也不会将乘客在窗外的像与路上的行人相混淆。

再如下面一个例子:

五香茶鸡蛋是人们爱吃的,尤其是趁热吃味道更美。细心的人会发现,鸡蛋刚从滚开的卤汁里取出来的时候,如果你急于剥壳吃蛋,就难免连壳带“肉”一起剥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诀窍,就是把刚出锅的鸡蛋先放在凉水中浸一会,然后再剥,蛋壳就容易剥下来。

一般的物质(少数几种例外),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质受热或冷却的时候,伸缩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密度小的物质,要比密度大的物质容易发生伸缩,伸缩的幅度也大,传热快的物质,要比传热慢的物质容易伸缩。鸡蛋是硬的蛋壳和软的蛋白、蛋黄组成的,它们的伸缩情况是不一样的。在温度变化不大,或变化比较缓慢均匀的情况下,还显不出什么;一旦温度剧烈变化,蛋壳和蛋白的伸缩步调就不一致了。把煮得滚烫的鸡蛋立即浸入冷水里,蛋壳温度降低,很快收缩,而蛋白仍然是原来的温度,还没有收缩,这时就有一小部分蛋白被蛋壳压挤到蛋的空头处。随后蛋白又因为温度降低而逐渐收缩,而这时蛋壳的收缩已经很缓慢了,这样就使蛋白与蛋壳脱离开来,因此,剥起来就不会连壳带“肉”一起下来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对我们很有用处。凡需要经受较大温度变化的东西,如果它们是用两种不同材料合在一起做的,那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它们的热膨胀性质,两者越接近越好。工程师在设计房屋和桥梁时,都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就是因为钢材和混凝土的膨胀程度几乎完全一样,尽管春夏秋冬的温度不同,也不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十分坚固。

另外,有些电器元件却是用两种热膨胀性质差别很大的金属制成的。例如,铜片的热膨胀比铁片大,把铜片和铁片钉在一起的双金属片,在同样情况下受热,就会因膨胀程度不同而发生弯曲。利用这一性质制成了许多自动控制装置和仪表。日光灯的“启动器”里就有小巧的双金属片,它随着温度的变化,能够自动屈伸,起到自动开启日光灯的作用。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

谈到物理学,有些同学觉得很难;谈到物理探究,有同学觉得深不可测;谈到物理学家,有同学更是感到他们都不是凡人。诚然,成为物理学家的人的确屈指可数,但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生活走向物理,你就会发现:其实,物理就在身边。正如马克思说的:“科学就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物理不但是我们的一门学科,更重要的,它还是一门科学。

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勤于观察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做礼拜时,悬挂在教堂半空中的铜吊灯的摆动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后来反复观察,反复研究,发明了摆的等时性;勇于实践的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认清“天神发怒”的本质,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日子,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司空见惯的风筝将“上帝之火”请下凡,由此发明了避雷针;敢于创新的英国科学家亨利 阿察尔去邮局办事。当时身旁有位外地人拿出一大版新邮票,准备裁下一枚贴在信封上,苦于没有小刀。找阿察尔借,阿察尔也没有。这位外地人灵机一动,取下西服领带上的别针,在邮票的四周整整齐齐地刺了一圈小孔,然后,很利落地撕下邮票。外地人走了,却给阿察尔留下了一串深深的思考,并由此发明了邮票打孔机,有齿纹的邮票也随之诞生了;古希腊阿基米德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研究身边的琐事并有大成就的物理学家的事例不胜枚举。

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学了测量的初步知识,同学们纷纷做起了软尺。有位同学别出心裁,用透明胶把制好的牛皮纸软尺包扎好,这样更牢固。然后,用大大卷泡泡糖的包装盒作为软尺的外壳,在盒的中心利用铁丝做一摇柄中心轴,软尺的末端固定在轴上,这样一个可以收拾并反复使用的卷尺诞生了。同时,这位同学受软尺自作的启示,用实验解决了一道习题:用软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把软尺拉长些,测量值是偏大还是偏小?他做了这样一个模拟实验: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标上刻度,然后用透明胶粘贴,再扯下来,便做成了“软尺”,用“软尺”不仅找到了上题的答案,而且还清楚地看到分度值变大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学了电学的有关知识后,同学们对蚯蚓能承受的最大电压进行了探究:当给它加上1.5V的电压时,蚯蚓迅速分泌粘液,且奋力挣扎,从瓶内跳出瓶外。当给它加上3V的电压时,蚯蚓被电为两截;有同学在测量“2.4V、0.5A”的小灯泡的功率,并研究其发光情况时,不满足于给灯泡加上2.4V的电压,而是用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小灯泡做破坏性实验,不断加大灯泡两端的电压,直至电压高达9V、灯泡灯丝烧断,才停止探究;有同学在学习蒸发的知识时,不厌其烦地座在桌旁观察相同的两滴水(其中一滴水滩开),进行聚精会神地观察,然后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影响蒸发的因素;……同学们捕捉身边的琐事进行探究的事例屡见不鲜。

身边的事物是取之不尽的,对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的物理学科来说,更是时时会用到的,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物理规律,学生听起来熟悉,接受起来也就容易了。只要时时留意,经常总结,就会不断发现有利于物理教学的事物,丰富我们的课堂,活跃教学气氛,简化概念和规律。新课标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今天,人类所有的令人惊叹不已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克隆羊、因特网、核电站、航空技术等,无不是建立在早年的科学家们对身边琐事进行观察并研究的基础上的。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教育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邢红军:《论科学技术发展与中学物理课程改革》《中学物理教考》1998年第4期

李荣明 张云生:《用原型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物理教学探讨》2000年第8期

[美] L.爱波斯坦

[美] P.哈威特

《趣味物理寻答集》

推荐第3篇:物理小论文。初中水平

从物理角度浅谈环境保护

环境,一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近年来,环境的问题似乎变得更加严峻。如不久前曝光的“PM2.5”“毒雾天气”,就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身体健康。时下兴起的“节能减排”,更是让人对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有了新的认识。

人类的不合理使用是环境破坏的罪魁祸首,尤其是在科技发展迅速地今天,人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少不了热机的工作,固然就有有害气体的排放。除了能产生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未燃烧完全的一氧化碳对环境造成破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在空气中与雨水反应,形成亚硫酸等酸性物质,也就是酸雨,给全球多地区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热机的使用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力。“蒸汽机发明后的一百年间,人类所做的的工作量相当于以往几千年工作量的总和”。但是众所周知,热机效率并不是很高。从蒸汽机仅有的10%开始,一次次的改进到了燃气轮机的40%,有些喷气式飞机的发动机效率达到了50%~60%。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机械转动克服摩擦力消耗热量、机械传热、废气带走热量等等——热机的效率一直低迷,科学家们也一直尝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减少热机工作中的能量损耗和机械对能量的消耗、改进发动机、或者使用催化装置(如将排放的一氧化碳进行再收集、燃烧),来提高热机的效率从而将燃料使用充分,减少浪费。

从燃料方面而言,人类使用的化石能源占所使用的能源总量的80%。但是大部分化石燃料都会对环境造成或多或少的污染。尤其是煤,热值偏小而且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很大,如酸雨。这一弊端其实是可以通过减少煤种的含硫量的方式解决的。但热值较高的汽油和煤油,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依然存在,如不完全燃烧残留的一氧化碳和可吸入颗粒物排放。而较为清洁的能源如乙醇等,热值却远比不上汽油煤油等化石燃料。热值大的甲烷也容易产生温室效应。要寻找完美的燃料,没有有害气体排放并且热值高,的确是难上加难。值得一提的是,可以有效提高燃料利用和减少尾气的车用乙醇汽油正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是目前最实用的环保汽车燃料。

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氢气,仿佛就是科学家苦苦寻找的那种完美燃料。氢气本身无毒,极易燃烧,燃烧产物是水,热值大,是汽油的三倍,并且可以再生。被视为是最有前途的能源之一。如神州八号火箭的燃料使用的就是液氢,但是唯一不足的一点就是氢气收集成本昂贵。另一种前途无限的资源就是核能,至今人类并不能完全掌握核技术。

总之,对于曾经对环境的大肆污染,我们人类不得承担“过错”,从热机的改进,燃料的制选开始,逐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符合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同时,肩负起对自然的责任,这也是我们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

推荐第4篇:初中物理小论文[1]

科学思维方式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光是找找汽车中的光学知识就有以下几点:

1. 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

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

2. 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

它是利用凹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

3. 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

汽车头灯由灯泡、反射镜和灯前玻璃罩组成。根据透镜和棱镜的知识,汽车头灯玻璃罩相当于一个透镜和棱镜的组合体。在夜晚行车时,司机不仅要看清前方路面的情况,还要还要看清路边持人、路标、岔路口等。透镜和棱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所以灯罩通过折射,根据实际需要将光分散到需要的方向上,使光均匀柔和地照亮汽车前进的道路和路边的景物,同时这种散光灯罩还能使一部分光微向上折射,以便照明路标和里程碑,从而确保行车安全。

4. 轿车上装有茶色玻璃后,行人很难看清车中人的面孔

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须要从面孔反射足够强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于车内光线较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

5. 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

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国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大型客车较大,前窗离地面要比小汽车高得多,即使前窗竖直装,像是与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现在这个高度,所以司机也不会将乘客在窗外的像与路上的行人相混淆。

再如下面一个例子:

五香茶鸡蛋是人们爱吃的,尤其是趁热吃味道更美。细心的人会发现,鸡蛋刚从滚开的卤汁里取出来的时候,如果你急于剥壳吃蛋,就难免连壳带“肉”一起剥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诀窍,就是把刚出锅的鸡蛋先放在凉水中浸一会,然后再剥,蛋壳就容易剥下来。

一般的物质(少数几种例外),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质受热或冷却的时候,伸缩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密度小的物质,要比密度大的物质容易发生伸缩,伸缩的幅度也大,传热快的物质,要比传热慢的物质容易伸缩。鸡蛋是硬的蛋壳和软的蛋白、蛋黄组成的,它们的伸缩情况是不一样的。在温度变化不大,或变化比较缓慢均匀的情况下,还显不出什么;一旦温度剧烈变化,蛋壳和蛋白的伸缩步调就不一致了。把煮得滚烫的鸡蛋立即浸入冷水里,蛋壳温度降低,很快收缩,而蛋白仍然是原来的温度,还没有收缩,这时就有一小部分蛋白被蛋壳压挤到蛋的空头处。随后蛋白又因为温度降低而逐渐收缩,而这时蛋壳的收缩已经很缓慢了,这样就使蛋白与蛋壳脱离开来,因此,剥起来就不会连壳带“肉”一起下来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对我们很有用处。凡需要经受较大温度变化的东西,如果它们是用两种不同材料合在一起做的,那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它们的热膨胀性质,两者越接近越好。工程师在设计房屋和桥梁时,都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就是因为钢材和混凝土的膨胀程度几乎完全一样,尽管春夏秋冬的温度不同,也不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十分坚固。

另外,有些电器元件却是用两种热膨胀性质差别很大的金属制成的。例如,铜片的热膨胀比铁片大,把铜片和铁片钉在一起的双金属片,在同样情况下受热,就会因膨胀程度不同而发生弯曲。利用这一性质制成了许多自动控制装置和仪表。日光灯的“启动器”里就有小巧的双金属片,它随着温度的变化,能够自动屈伸,起到自动开启日光灯的作用。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

谈到物理学,有些同学觉得很难;谈到物理探究,有同学觉得深不可测;谈到物理学家,有同学更是感到他们都不是凡人。诚然,成为物理学家的人的确屈指可数,但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生活走向物理,你就会发现:其实,物理就在身边。正如马克思说的:“科学就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物理不但是我们的一门学科,更重要的,它还是一门科学。

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勤于观察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做礼拜时,悬挂在教堂半空中的铜吊灯的摆动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后来反复观察,反复研究,发明了摆的等时性;勇于实践的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认清“天神发怒”的本质,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日子,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司空见惯的风筝将“上帝之火”请下凡,由此发明了避雷针;敢于创新的英国科学家亨利 阿察尔去邮局办事。当时身旁有位外地人拿出一大版新邮票,准备裁下一枚贴在信封上,苦于没有小刀。找阿察尔借,阿察尔也没有。这位外地人灵机一动,取下西服领带上的别针,在邮票的四周整整齐齐地刺了一圈小孔,然后,很利落地撕下邮票。外地人走了,却给阿察尔留下了一串深深的思考,并由此发明了邮票打孔机,有齿纹的邮票也随之诞生了;古希腊阿基米德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研究身边的琐事并有大成就的物理学家的事例不胜枚举。

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学了测量的初步知识,同学们纷纷做起了软尺。有位同学别出心裁,用透明胶把制好的牛皮纸软尺包扎好,这样更牢固。然后,用大大卷泡泡糖的包装盒作为软尺的外壳,在盒的中心利用铁丝做一摇柄中心轴,软尺的末端固定在轴上,这样一个可以收拾并反复使用的卷尺诞生了。同时,这位同学受软尺自作的启示,用实验解决了一道习题:用软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把软尺拉长些,测量值是偏大还是偏小?他做了这样一个模拟实验: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标上刻度,然后用透明胶粘贴,再扯下来,便做成了“软尺”,用“软尺”不仅找到了上题的答案,而且还清楚地看到分度值变大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身边的事物是取之不尽的,对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的物理学科来说,更是时时会用到的,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物理规律,学生听起来熟悉,接受起来也就容易了。只要时时留意,经常总结,就会不断发现有利于物理教学的事物,丰富我们的课堂,活跃教学气氛,简化概念和规律。、

今天,人类所有的令人惊叹不已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因特网、核电站、航空技术等,无不是建立在早年的科学家们对身边琐事进行观察并研究的基础上的。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推荐第5篇:初中物理小课题论文

初探“创设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难度的生活化情境,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1、当前物理课堂教学现状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太紧密,阻碍着学生自主、投入地学习。究其原因,一是学生问题意识较弱,对生活环境中的物理现象不太注意观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探究内容。二是学生应用意识薄弱,学习知识时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实际。

2、创设生活化情境理论依据

其一,物理课程标准中教学理念第一条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新教材竭力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物理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物理问题提炼出来,再将物理知识回归生活。

其二,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其主体就是“生活即教育”,它为我们指明了物理教学活动的方向。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的实践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的原则

创设生活化情境应符合生活性、探索性、适当性、开放性、生成性等原则。

1、生活性: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到物理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因而使学生具有探究的能动性。

2、探索性: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应当具有较强的探索性,能启发学生思维,它要求学生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见解、判断力、能动性和创造精神。

3、适当性:设置的情境要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更要与学生的知识范围、能力标准、认知程度相一致,即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4、开放性:创设的生活化情境既要学生课前进行探究活动又要有课后延伸的余地。

5、生成性: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问题情境中,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由于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可能会产生出更有趣、更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及时调整原有的部署,使创设的情境沿着学生发展的方向迈进。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的方法

1、阶梯法:是在学生已有知识难以理解有关问题时,将问题化整为零,层层深入设置一系列问题的教育情境。如在讲轮轴时,我先设置了一个用圆形饮料桶提水的情景,然后,进一步提问,如果水桶过重,可以借助哪种简单机械省力呢?学生能想到杠杆,那我就在上面插一只铅笔充当杠杆提水,但很快发现转到一定角度,就没法用力了,学生们马上想到再插一根铅笔,此时我就加以引导,以此类推,可以插任意数量的铅笔,甚至形成一个面,这样形成一个新的简单机械——轮轴。这样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层层深入的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知识,学生们更易接受,理

解起来更深刻,甚至学生们通过改进该装置制成了打水用的辘轳,学生的应用意识显著增强了。

2、重组法:指将原来几个单独的情境进行组合,使呈现的情境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引言课中为了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把沸水和活鱼重组成一个新的情境,在原来装水的试管底部放一条小鱼,然后用酒精灯对试管的上部的水进行加热,当上部水已沸腾了,下部水中的小鱼却安然无恙。这种现象完全出乎于学生的意料之外,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

3、虚拟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围绕虚拟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探究。如在解释惯性现象时,播放模拟车祸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讨论探究,加深对惯性的理解。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的策略

1、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创设生活化情境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具有强烈的采新猎奇的心理倾向,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创设新奇的生活化情境,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如在讲大气压强时,先拿出玻璃瓶对学生说,我的瓶子与众不同,它喝过热水后就会饿,能把鸡蛋吞进去,有的学生表现出不相信,有的同学表现出期待,接着就做了瓶吞鸡蛋实验,(如果想让此实验视觉效果好,可以把鸡蛋换成大小适合颜色鲜艳的水气球)。当鸡蛋慢慢进入瓶中时,学生发出了阵阵惊叹,马上有学生小声说,能出来吗?我进一步引导,学完这节课,你们自己想办法让它出来,结果学生真的设计出了可行方法。创设这些情境使学生既觉得新奇,又倍感亲切,即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又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创设生活化情境

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平衡不断遭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在物理教学课堂中应善于利用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来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产生要努力通过新的学习活动达到新的更高水平的平衡的冲动。在讲浮力时,我拿出乒乓球问学生,乒乓球放入水中会怎样,学生根据生活常识都回答会浮起来,我就进一步提问:乒乓球在水里一定浮起来吗?有没有例外呢?学生都陷入思考,但都想不出来。这时,我开始演示实验:将乒乓球放入去了底的饮料瓶的瓶口处,然后向饮料瓶中倒水,水渐渐的装满了饮料瓶,但乒乓球一直在瓶底没有动,学生们惊奇的看着,我趁机用手把瓶口堵住,乒乓球突然蹦了起来,浮在了水面上,学生们发出了惊叹声,然后我进一步引导,想自己解释这一现象吗?认真学好这节课吧。可想而之整节课的效果都特别好。现象与学生的想象出现了差异,从而造成了悬念,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自始至终带着这个问题主动的学习。

3、利用学生的实验活动创设生活化情境

物理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投放足够的实验设备,让学生围绕某个专题展开实验探究,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就像科学家一样探究问题验证假释,体验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例如在讲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一节时,我提前布置了学生每人准备两个吸管,一瓶水,两张白纸,

一枚硬币,两个乒乓球一个去了底的半个饮料瓶。上课时我先让学生做向两张纸中间吹气的实验,然后就实验现象对纸进行受力分析,猜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都能想到纸左右的压强不同可能是流速不同引起的,然后我进一步引导,这是你们的猜想,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吗,怎么办?学生们开始利用课前准备的器材进行实验验证,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活动。这样使学生既掌握了物理概念或规律,又从中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精髓,体验成功的喜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初步的成效

(一)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

1、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在生活化情境教育实施之前,学生往往满足于教材及教师提供的结论,不能较好地表达自己观点;做实验一般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实施之后,往往会问几个为什么,人云亦云的状况明显减少,所提出的问题深刻性明显增强,善于思考的习惯增多了,学生基本上能根据教学情境形成自己的观点;实验探究问题时学生间通过讨论合作能设计出方案,并能归纳出结论。

2、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活化情境教学使学生了解了生活中的许多物理现象,学会了观察与思考,并能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通过学习电路学生能较好地按要求设计电路,安装简单的家庭电路,并能分析处理电路中出现的一般故障。

3、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生活化情境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有趣的物理情境,开放的教学氛围,合理的教学程序,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的、积极的思考和学习,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高涨,主动参与每一个学习过程。极大部分学生反映这样的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乐在其中。学生成绩明显提高。

(二)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1、教师的教学观念实现了转变

经过几年的生活化情景教学,教师意识到,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尖端产业日新月异,而这一切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物理知识,虽然青少年缺乏生活实际经验,但作为一名教师,理应当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在日常的生活中。

2、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

经过多年教学研究,自己教学水平有了明显进步,平日已经习惯于从创设生活化情境进行备课和实施教学,使课堂教学活动的气氛热烈,师生之间的认知和情感交流和谐,我的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在连续几年所教的班级的学生成绩遥遥领先。

推荐第6篇:初中物理小论文(最新原创)

飞越太平洋的小鸟

初二(3)班 邓宇

有这样一个励志故事,有一只小鸟能够飞行几万公里,飞越太平洋,而它需要的只是一小截树枝,飞行时它将树枝衔在嘴里,累了就将树枝扔到水面上,然后会落到树枝上休息,困了就站在树枝上睡觉,饿了站在树枝上捕鱼,最终完成太平洋的跨越。

这个励志的故事成了许多人作文的经典素材,但如果我们从物理的角度上看,这个故事却不一定是真实的。

首先,在自然界中,鸟的飞行方式主要有两种:滑翔飞行与鼓翼飞行。滑翔飞行以鹰为代表,体型较大,在高空中利用“流体压强”而得到上升力,就像普通飞机一样,这样的鸟儿适宜长途飞行。而鼓翼飞行以蜂鸟为代表,体型较小,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定理,反复拍打翅膀获得上升力,直升机就是由这个原理制成的,不过这样地飞行方式会消耗大量的能量。而那只小鸟想要飞越太平洋,一定是使用滑翔飞行,所以它的体型应该相当于鹰的大鸟。

其次,问题出在木头上了。假设小鸟站在木头上休息时,那么这块木头的利用率是非常高的(木头全部浸入水中),即:V排V木,因为是漂浮状态,所以G木G鸟F浮水gV排,即:G木G鸟水gV木,假设这只小鸟幸运地找到了自然界中的一种轻木,其密度仅为0.2g/cm2,那我们就可以忽略G木。长途飞行中的小鸟还应是肌肉健硕,密度不小于人体,我们可以近是看做等于海水,所以上面的公式就变为水gV鸟水gV木,得:V鸟V木,所以小鸟至少需要一块等于它自身体积的树枝。鸟带着那么大的体积树枝快速飞行时,会产生很大的空气阻力,小鸟会消耗大量体力,因此它难以飞越太平洋。

最后,小鸟休息时,放在水中的树枝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小鸟停在它上面,树枝的运动状态不固定,很容易发生翻滚,那么鸟儿重心就不稳,就像一个人站在一个篮球上一样,所以这只小鸟不得不拍打翅膀调节平衡,而这样的休息已经没有意义了。

由此看来,这个故事机有可能是虚构的,但一切都不是绝对的,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称:一种名为灰水薙鸟的海鸟,每年都要飞越太平洋,两次穿越赤道。不过人们至今不知道它是如何寻找水源与食物,如何抵挡风暴与天敌。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们在飞行时,肯定不携带任何物品。

蝴蝶飞不过沧海,鸟儿却有可能飞越大洋,我们不能否定这种鸟儿的存在,也不能肯定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只能将它作为一个有趣的物理问题来研究。大千世界,有太多的生命奇迹;物理领域,有太多的未解谜题,让我们从一只飞越太平洋的小鸟,开启我们探索物理的有趣征程吧。

推荐第7篇:初中物理论文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初中物理论文,欢迎查看!

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创新

【摘要】提高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重视,对于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注重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不仅要基于现状,更要对课堂实际教学需要和教学大纲认真探索,只有这样初中物理教学水平才能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初中物理教学

1前言

初中物理学科的重点在于需要学生培养较强的计算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因此这就给物理学科教学增加了许多困难。正所谓学遍数理化,走遍世界都不怕,由此可见物理学科的重要性。初中物理知识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初中物理知识,可以发现我们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奇妙。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终身学生对物理的认识,我们就要基于学生实际情况,对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创新,唯有这样才能提高物理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

2以培养自主式教学模式为起点,开创全新初中物理教学模式

基于初中物理学科所学内容的特点,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教师、社会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多采用填鸭式教学,通过大量的做题来提高物理成绩,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大大打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所以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兴趣,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认真研究学生

研究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也包括初中生心理特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了解清楚学生的物理知识基础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调整,建立一套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2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初中物理学科既有深度难度,又充满了生活趣味,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能力,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积极主动的学习物理知识。

2.3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意识的培养直接关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的重要性,教师在为学生提供良好氛围的同时,积极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自主学习的模式,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形成,而且只有学会自主学习的学生才能够积极迸发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能够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中能够取得较大的进步。

3以探究式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为导向,打破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物理教师通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向学生传达物理知识。而探究式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科学教学模式,是一种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而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应当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3.1注重学生探究精神

所谓“教学”,就是简单的“教”与“学”。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学生对探究精神的培养,努力的发掘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精神是学生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兴趣与欲望。

3.2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

教师在以探究式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为导向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制定合理的探究式方案,为学生合理的安排探究方法。教师在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同时使学生自己的探究精神与探究意识不断得到提升,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3.3注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

物理教师在探究式活动中,应当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意识的激发,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意识,不仅有利于物理教师的日常教学,而且有利于学生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独立思考意识是使学生拥有特立独行的见解与培养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的前提。

4以科学技术、科学知识为基础,对物理教学方法实施本质创新

科学技术的进步直接关系这各行各业的发展,在初中物理教学方法与模式上也同样适用。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物理实验,而这些物理实验都与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只有从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中,才能从本质上对初中物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一方面,教师应当注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的运用,在学生学习物理学习方法的同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物理实验不仅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物理老师在确保学生的安全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实验,有利于学生在充分掌握所学物理知识的同时感受学习物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与物理知识的可实践性。教师也可以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物理实验知识,使学生能够在家就能完成物理实验,使学生看到物理现象无处不在,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借助多媒体现代信息设备展示物理过程与现象,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氛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物理实验中存在一些高危实验,学生不能自主进行实验,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法,通过PPT的途径播放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实验知识的同时,充分理解物理实验中的实验现象与内容。物理教师只有充分借助科学技术与知识,才能提升物理教学的整体质量。因此,物理教师应当自主学习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以丰富传统的教学课堂。

5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不仅与物理教师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学生息息相关。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注定被科学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所淘汰,物理教师只有充分转变教学观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提升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浩.浅谈如何创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J].成才之路,2010(33).

[2]刘益森.启动探究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教研),2010(06).

[3]李乐民.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12).

[4]严斌.纲要导学,自主建构———浅析初中物理自主型课堂教学模式[J].知识窗(教师版),2009(09).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设疑”解析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物理教和学中“设疑”应该注意的问题,同时阐述了“设疑”的有效方式,最后总结了“设疑”对初中物理学习的重要性,旨在促进这种教学方式的推广,使学生学习不断进步。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和学;设疑

1初中物理教和学“设疑”应注意的问题

1.1创造设疑的情境

对于初中的物理,逻辑思维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初中的学生往往会受到奇特新颖的事物的影响,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研究表明,一定的问题情景能够促进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根据教学的目标设置一定的问题情景。同时,老师还要清楚学生的爱好习惯,使得设疑的情景更加独特新颖,吸引学生参与进来。设疑还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应该主要围绕教学的内容展开,不能与所学的知识不相关,实现促进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

1.2创造民主的课堂气氛

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角色的转换,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往往是老师一个人在进行知识的讲授,没有注意到设疑的重要性,长时间的教学中没有向学生提出问题,形成很好的互动,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降低。因此,要想在教学中设疑能够有良好的效果,就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有心理安全感,从而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老师还要对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鼓励,通过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学习主观性的发挥。

1.3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

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因此,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教学中,老师要带动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训练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质疑精神。同时,老师也要注意提出问题的难度和提出问题的方式,不能设置太难或太多的问题对学生不断追问,这样会给学生形成很大的压力,要通过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思维。

2初中物理教和学“设疑”的有效途径

2.1“设疑”的情境要合适

设疑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但是,设疑的情景要具有趣味性和探索性,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惯性的知识点时,老师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引导:如果不小心踩到西瓜皮,身体会想后倾倒,但是如果在坐车时突然刹车,身体会向前倾倒。通过这两个常见事例的对比,学生就会在心中产生疑问,求知欲就会促使学生有效进入到对惯性这一知识点的思考。再比如,在学习能量转换的知识点时,可以创造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不同的能量是如何产生与转换的,能量的合理利用等问题,通过情境的激发,促进学生知识的延伸。

2.2“设疑”的目标要明确

从教育的目标来看,我们希望设疑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引发学生思维的活力,教学应该是活的,学生才能够灵活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学生要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因此,设疑的取材也要尽量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例如,在学习热现象时,老师可以用实际的生活进行引导:开水冒出的“白气”和冰块冒出的“白气”有什么差异,二者是否都是由于热现象导致的。在没有学习知识之前,学生可能会对这两种想象有一定的误解,通过设疑的方式能够纠正学生的错误,让学生知道,一种是由于热想象产生,一种是由于空气中的水分受冷液化产生。

2.3“设疑”的时机要合适

在物理的教学中,设疑的时机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正确把握,就容易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如果在课堂开始之前进行适当的问题导入,引导学生产生思考进入到学习状态,例如,在学习动能这一章节时,可以提出问题,水沸腾时,水壶的盖子会发生跳动,是什么导致这样的现象发生的。学生一旦激发了好奇心,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2.4“设疑”的方式和适当

在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中,老师应该要重视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学生在具有规律性的知识结构中往往更容易掌握和记忆。因此,设疑还要具有归纳性,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反思。同时,设疑还要具有创新性,在一个问题结束之后,可以适当地提出新问题,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例如,在学习滑动摩擦力时,老师也可以进行设疑:在同样的情况下,拉空车会比装满货物时更加轻松;在推箱子时,将两个箱子并排放置会更难推动,这是为什么?通过问题的分析和对比,学生就会发现,滑动摩擦力和质量、接触面积有关。这些设疑的难度不大,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就能解决,在思考的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

3结束语

“设疑”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合理运用“设疑”的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志军.浅谈物理思维程序的训练[J].学周刊,2015,18:163.

[2]赵晋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赵鑫.初中物理教师课堂提问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4]黄海旦.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赤子(中旬),2013,10:1.

微课下初中物理教学的应用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微课可以与常规教学相得益彰,共同为学生的教学服务。微课这一形式打破了时空限制,有着不能替代的高效性、便捷性的特点。结合初中物理教学的特点,微课可以完成很多的教学目标。在师生关系促进,班级教学氛围打造方面,微课也有互动性强,交流沟通顺畅等优点。

关键词:微课;物理教学;教学流程

一、注重教学设计,将微课的教学流程融入整门课程的教学中

教学需要提前的教学设计,通过设计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的布局,使得时间和内容可以优化,做到高效化。将微课引入到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整体上明确微课会在哪个环节或知识点的学习中应用,做到重点突出,特点鲜明。从学习流程上来看,微课的环节并不是教师就让学生自己学,自己练习,老师就没事干了。在微课录制好投入应用后,教师还要将微课教学融入自己的教学体系,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让学生结合微课进行自主的学习,对知识点进行初次认识,在对知识点进行理解的基础之上进入下一个阶段,那就是与老师进行交流探讨的阶段。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阶段,学生可以将自主学习阶段中的难点或者不理解的知识与老师在课堂上一起讨论研究。老师也应该通过一些测试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教师特别要注重教学反思,因为对于很多老师来说,微课教学还是新生事物,并不会感觉到非常熟悉,所以教学反思中要不断对已有的教学加以调整,使之更加科学高效人性化。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借助微课进行新知识导入,效果显著

一个好的开头会让学生接下来更加专注,兴趣高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传统初中物理教学,新课导入常常采用“语言式导入”和“演示实验”导入。语言式导入,如介绍相关科学家或物理学史,讲述相关的小故事,讲解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等。演示实验导入,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借助物理实验适时导入新课。这是较为常见的两种导入方式,常用而且效果较好,可是如果用的太多了,学生们会感觉单调,甚至会有学生感到太浪费时间却做了一些好像没有多大用处的安排。为了解决这些弊端,教师可以考虑用微课的方式来进行新课的导入。

例如,教师可以用微课来代替语言式导入,也就是将本来教师口头叙述的故事通过微课呈现出来。这比较容易实现,而且很受学生的欢迎,声音、画面再加上音乐,讲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物理学故事用更加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当然需要老师在课前进行视频的制作和剪辑工作,看起来非常耗时耗力,但微课是可以反复使用的,因此,教师们要在这个环节多下一些功夫,争取多出精品。好的微课还可以跟其他老师分享,这是一件惠及更多学生的行为。所以,很多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都表明,微课这种教学形式,在课堂导入的环节使用,可以更直观、准确、生动、高效的达到教学目的。“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而吸引学生的最好时机,就在一堂课刚刚开始的时候。教师要转换思维,用更加灵活的思维去看待教学过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

三、借助微课教学解决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往往成为教师教学中耗费心力和时间较多的环节,方法运用不当还可能效果甚微。教学具有过程性,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反馈,使得教学过程不断优化。如果将微课巧妙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拓宽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渠道。微课的录制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教师要充分估计学情,做好预设,并注重学生知识的生成。新授课是教师指导下的课程,因此必然存在着问题的预设。

这要求在制作微课前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前充分调研,通过作业、同步训练、随机访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不过,如今新的教学理念也提醒各位教师,课堂教学并不完全是教师提前预演的实现,伴随着师生的互动,课堂教学具有了生成性的特点。这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的思想碰撞中实现的。教师面对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要认识到其在培养创造力和持久的物理兴趣方面的长远意义,不可以为了完成自己设计的目标放弃或者忽视这些问题的解决。所以,教师要加强课堂的应变能力,与学生保持密切的沟通,课堂上学生提出的疑问或出现的状况,尽可能在课堂之上加以解决,如果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耗时较多,那就需要放在课下,总之要保持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可以有更多自主的感觉,学习的效果提升。总之,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发挥自身很多的功能,然而这些功能更多需要教师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和教学经验来进行实现。微课将会与传统教学一起为学生的初中物理学习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赵旭升.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物理教学探讨,2016,(11):64-65+72.

[2]马振华.以微课为载体精心设计初中物理课堂[J].中学物理,2016,(06):55-56.

推荐第8篇:初中物理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逐步过渡到创新型社会,这就要求学校把教育的重点放在把学生培养成自主创新的学习者,让学生能够不断更新和超越自已,才能迎接现实社会挑战。那么在物理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呢?

一、要重视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物理现象,若学生多观察、多分析,对学习和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很有帮助,且不容易忘记,自然界中的闪电,雨后的彩虹,光的色散现象,烧开水时冒出的“白气”,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倒影的形成,筷子变弯,池底升高,池水变浅,都离不开物理知识。如果让学生多观察,多联系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物理现象,学生若能主动探究其中的道理,这既能让他们掌握物理知识,又能让他们增长见识,还能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所能应从这些方面多培养和要求。

二、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想法和观点教师应持包容的态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有问题不可能都回答正确,也会经常与老师参考答案不一样。对此,我通常是先肯定他们回答正确的地方,然后再帮他们分析不足的或错误的方面,或者通过小组学生讨论共同分析学生为何错的那部分,而不会一味地否定他们的回答。这样,他们就有信心回答其他的问题,积极参加到老师的教学中来,让学生不懂就问。教师做到课堂上随和但不随意,这些学生也能在教师的肯定和赞扬中自觉学习,就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通过物理教学中物理情景的创设来实现。在认识事物方面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是从感性到理性这样一个过程,从具体形象的感觉到抽象思维的过程,教学中如果要更好地适应这个过程,就必须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例如:在学习“功”这一章过程中,学生对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三个 物理知识经常混淆。要让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设计一节比赛形式的 物理课;比一比哪位同学做的功最多,哪位同学的功率最大,哪位同学的机械效率最高。让每个同学都把三个相同的物体以最快的速度从一楼跑到三楼,通过数据估测出自己做的功、做功的功率和机械效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进行测量、记录、计算、设计表格填数据。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亲身感受和记录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多数同学会明白三者之间的联系。我想采用这种方式肯定比我们在课堂自己演示的效果要好很多。通过这种方式,在教师演示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去操作,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容易达到。

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是实验。若教师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会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就会把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这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这样的创新设计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启发,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实际上教师也可采用多种多样的实验形式去激发学生的思维。教材中设计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从器材的使用到实验步骤以及表格设计都由教材按一定的格式制定,这样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不利的。如果对于较好学生的分组实验,教师可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在引导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作为教师应允许学生经过思考,采用不同的器材、采用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和得出结论。

五.可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续,因为它的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多数学生很喜欢,非常愿意参加。多开展课外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另外教师还可以在班上建立各种物理兴趣小组。这些活动就必须让学充分体现出体验的价值的目标就是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些活动不仅要求师生有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还要有把思路变成现实的能力。这样通过各种有趣的物理比赛和针对性练习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参加各种比赛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重视对创造性思维培养,也提供了一个让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大量事实说明,要培养出创新人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探索出一套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才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初中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是在课堂之外,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有组织地安排地各种物理教学活动,是物理教学工作计划的组成部分。它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并且与现代生活、科学技术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为建立认识概念规律打好一定的基础,为他们巩固、深化和灵活运用知识创设新的学习乐园,还能通过各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虽然课外活动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但又不完全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它要求面向大多数学生,却不要求每个学生从事一样的活动,而是从各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体验和创造的机会,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活动,从而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思维主动性,创造出新的产品,如科技小论文、科技作品、小发明等,使他们在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创新思维也能得到更进一步提高。

所以,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但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老师减轻了许多负担,改变了教学中那种常见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未来社会的创新型人才。

推荐第9篇:初中物理实验科技小论文4

科技小论文

物理知识趣味无穷,我学了光学知识后的一点介解。 简单照相机

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概略地说是应用光学成像原理,通过照相镜头将被摄物体成像在感光材料上。下面将粗略地介绍摄影光学成像原理: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光线的传播及透镜成像原理。 下面叙述几何光学的几个基本定律——光线的传播规律:

(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即在均匀介质中光线为一直线。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如物体被光照射而成影,小孔成像等。光的直线传播引出了光线这个概念。

(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光的传播是独立的,当不同光线从不同方向通过介质某一点时,彼此互不影响。当两支光线会聚于空间某一点时,它的作用为简单的叠加。光线的这一性质,使被拍摄物体各点的光互不影响地进入照相镜头,在成像面上成像。照相机就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推荐第10篇:初中物理实验科技小论文2

物理科技小论文

物理学是一种以试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对物理的学习很有帮助。就这学期学的“物态变化”,通过本章的学习我谈谈关于灯泡的问题

灯泡这个东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照明工具。是爱迪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发明的。是通过两个高压电极,使其中的空气电离产生电弧,然后电弧再使灯泡内的稀有惰性气体(也有延缓电极的氧化的作用)变成激发态,而电子的跃迁就会产生各种不同波长的辐射光(老师指导讲解),其中就有可见光。

灯泡的结构非常简单。在它的底部有两个金属接触点,是用来连接电的。金属接触点有两条接触到一个薄金属灯丝的线。灯丝坐落在灯泡的中央,由一个玻璃支撑住的。线和灯丝都包在充满惰性气体的玻璃灯泡的里面。

灯泡的灯丝是由钨丝制成的,用长时间后,灯丝会变细,是因为钨丝长时间发热发生了升华现象。也就是物态变化的一种现象,灯照的外壁变黑,是因为升华的钨丝又凝华在外壁上。如果时间再长,那么灯丝就更细,最后就会被烧断,所以如果我们家里面的灯用时间长了最后坏了使很正常的一种物理现象,没有什么奇怪的,不能怪生产厂家生产的灯质量有问题,我们学了知识就要知道用科学的观点去看问题。

第11篇:初中物理小知识

1、运动的自行车刹车后会停止运动,自行车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运动的自行车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是滚动摩擦,刹车后,车轮不易转动,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变为滑动,滑动摩擦比滚动摩擦大的多,所以自行车会停下。

2、知识点:测量长度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植的下一位。

3、知识点:水银柱的高度是从玻璃管内水银柱的上表面到水银槽里水银面的竖直距离,因此,当玻璃管倾斜时,水银柱长度变大但高度不变。

4、物体在长度相等但粗糙程度不同的两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光滑段上做的功为W1,粗糙段上做的功为W2,求W1与W2的大小关系。答案:W1=W2

5、一小球放在光滑的车厢底版上,当车厢受到水平向右的力F时,车厢由静止开始做加速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小球对地的运动情况是?答案:静止。

6、甲乙两实心圆柱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甲底面、高度都比乙小),求甲乙密度谁大,重力谁大?答案:甲大。甲小。

7、刻度尺测得一物体长3。50CM,求这把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答案:0.1CM

8、知识点: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而沸腾在表面及内部同时进行,蒸发较平和,沸腾较剧烈,蒸发可在任何温度进行,而沸腾在达到一定温度才能发生,蒸发自身及周围温度降低,沸腾温度不变。

9、知识点:温度——内能(一定) 内能——温度(不一定) 内能——热量(不一定) 热量——内能(一定) 温度与热量正反都是不一定

10、知识点:做功冲程特征:火花塞点火,活塞向下运动,转轴向左运动,不进气,不排气。

11、知识点:凸透镜: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时,物距减小,像距减小,像也减小。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也减小。物距为一倍焦距时,不成像。

12、在并联电路中,只要多并联上一个电阻,不论大小,总阻值一定减小。串联电路中,串联上一个电阻,不论大小,总阻值一定增大。

13、如何用两跟长度相同但粗细不同的电阻线研究导体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

答案:用一跟电阻丝,将导线一端固定,另一断在电阻丝上滑动,比较电阻大小。

14、一人两手各执火线,零线站在干燥木凳上,用测电笔测他双手及皮肤,氖管均发光,而此人无事,原因是什么?答案:有人将零线断开了。

15.某地看见鱼在天上飞,鸟在水中游,原因是什么?

答案:鱼是光折射形成的虚象,鸟是光反射形成的实像。

16、航天员在完全失重的情况下可以做的运动?

答案:例:用弹簧测力器健身。跑步机上跑步、引体向上均不可。

17、静止在水平面上的汽车,汽车的重力与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是相互作用力还是平衡力?答案:平衡力。

18、知识点:连通器是只上断开口底部相通的容器。原理:当连通器中只有一种液体且不流动时,各容器液面相平。

19、做托里拆利实验时,测得的大气压强植比真实值小,原因是?

答案:玻璃管内混入少量空气。 20、一下粗上细的容器中装有水,水对容器地面压力为15N,再把一重2N的蜡块放入容器中,蜡块漂浮,水不溢出容器,放入蜡块后,水对容器地面压力与17N大小关系?

答案:大于17N。

21、一冰块放入等温的水中,露出液面且重力大于浮力,当冰完全融化后,水位如何变化?答案:上升。

22、知识点:做功必须满足: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23、某人想把5N的物体提高1M,做功最少的是?

1、徒手

2、动滑轮

3、斜面

4、定滑轮?答案:徒手。

24、自然伸展的弹簧具有什么机械能?答案:无。

25、场景:云南过桥米线。找出物理现象并作解释。

答案:1不冒热气:油减缓了水的蒸发2形成油膜:油的密度比空气小。

3、肉被烫熟:汤与肉发生了热传递。

26、知识点:做功与热传递在增加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27、小刚用照相机拍一水底美景,水排掉后,小刚不动,他应将镜头前伸还是后缩?

答案:后缩。

28.一苍蝇停在照相机镜头前,拍出照片会怎样?答案:没苍蝇但会暗一些。

29、小刚想验证自己的橡胶球弹性好,还是小明的好,他可以?

答案:将两球在等高处落下,反弹高的弹性好。

30、通电罗线管中插入铁芯与钢芯有什么区别?答案:断电后铁可立即退磁,钢不能。

31、电磁波主要用作?答案:传播信息。

32、核能来自太阳吗?答案:不。

33、公路上有一辆汽车(汽油)和一辆拖拉机发生故障,经检验都是蓄电池坏了不能启动,这时有人建议把它们推动后,什么车可以开行?答案:拖拉机。

34、知识点: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的附近,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的附近。

35、一木块A漂浮在水面上,在它上面放一铁块B,木块部分及铁块都露出水面,木块浸入的体积为V1,将铁块从A上取下,放入水中,木块和铁块共排水体积为V2,已知V1-V2=4立方分米,A的体积为8立方分米,则铁块放入水中后,容器底部对它的支持力为?

答案:40N

36.用竖直向上的力,拉一个放在水平面的100N物体,其底面积为200平方厘米,物体受到合力为?地面受到压强为?

答案:0。3000Pa。

37、做托里拆力实验时,一同学将水银管向上提了3mm,管口未离开液面,对实验结果有影响吗?若实验时管内有残留的空气,竖直放置时测得大气压P,那么管倾斜测得的大气压植与P的大小关系?

答案:没有。小于。

38、知识点: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39、跳伞运动员离开飞机后,若立即张开伞在空中下落,已知下落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随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在整个下落过程中,运动员机械能变化情况是?

答案:势能减小,动能先增加后不变,机械能减小。

40、情景:拔火罐。找出物理现象并作出解释。

答案:火罐扣住皮肤:大气压。 把火罐时先松动罐口使少许气体进入:内外气压平衡。

罐口扁平: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41、准备接大功率的插座常常在插座的火线上装一根熔丝,而不是在火线零线上各装一根,这样做不是为了省一根熔丝,而是为了更安全,为什么?

答案:如各装一根熔丝,那么电流过大时,火线零线上熔丝熔断的概率相同,如果零线上的熔丝熔断,那么这时电路中没有电流,但人跟插座接触时仍有触电的危险。

42、小刚到外婆家,晚上,他把一个开关断开的台灯插入插座,结果室内电灯全部熄灭,保险丝熔断,原因可能是?

答案:台灯的插头处短路。

43、在桌子正上方悬挂一盏台灯时,桌子中间还是边缘亮?

答案:中间亮。

44、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物体重力时,错将物体挂在拉环上,当物体静止时,读数为4N则物体重力?

答案:一定小于4N。

45、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至沸腾时,撤去酒精灯,沸腾会立即停止吗?

答案:不会。因为石棉瓦温度很高,可以维持水一段时间的沸腾。

46、在太空中做实验,天平,水银温度计,密度计,水银压强计,什么可以使用?

答案:水银温度计。

47、为了保证宇航员在不穿宇航服的情况下生活和实验,舱内充有人造空气,你认为这种气体的压强大约是?两名宇航员能否在舱内交谈?理由是?

答案:大气压。能。人造空气可以传声。

48、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桌面照射,则从侧面看上去?

答案: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49、在做验证电磁感应的实验时,闭合开关,选择电流表适当的量程,发现电流表指针并未明显偏转?

答案:感应电流太小。(答与导线相关的答案不对。)

50、在匀速行驶的火车中,坐着一位乘客,他发现自己正上方有一滴水要下落,这滴水将落在哪里?

答案:该乘客的头上。

51、知识点:物体受到的合力为0,它的运动状态一定不改变。

52、知识点:热机每4个冲程做一次功,转2R。

53、一电路中电阻R0与滑动变阻器R’串联,电压表测R0两端电压。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示数分别是10V,5V,滑动变阻器的功率分别是10W,7.5W,求电源电压,R0电阻?

答案:20V。10Ω。

54、生活场景,开灯后,灯先暗,0。5S后灯正常发光,这样做是在灯正常发光前串联一个电阻从而保护灯,原因是什么?

答案:与电阻串联,电阻分压,电灯电流较小,0。5S时间灯丝发热温度升高,电阻增大,0。5S后,电流不会太大,所以能防止灯烧坏。

55、在研究并联电路时,用并联电路的总电阻代替两个并联的电阻。这是用了什么物理方法?

答案:等效法。

56、某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是7.81dm,7.84dm,7.83dm,此物体长多少米?他使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

答案:0。783米。1cm。

57、如图所示,开关闭合后,电流表无示数,经检验连接无断裂,测得a.d两点及c.d两点间有电压,a.b两点间及b.c两点间电压为0,则故障可能是?

答案:开关接触不良。(灯的灯丝断,灯丝短路,灯的接线处接触不良都不对。)

58、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放一物体A,A上又放一物体B,如图,A、B间有摩擦,现一水平向右的力F作用于物体B,使B相对桌面向右运动,这时物体A相对与桌面怎样运动?

答案:向右运动。

59、一个装水的试管放入装水的烧杯中(不与烧杯壁接触),用酒精灯加热烧杯,试管和烧杯中水的沸腾情况为?

答案:烧杯中水沸腾后,试管中水不会沸腾。

60、挑选西瓜时,用手指弹几下。如果声音清脆,就知道是生瓜。这是用声音的哪个特征判断的/ 答案:音调。

61、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冰棒粘着白粉是什么物态变化现象?

答案:凝华。

62、小孔成像的实验中,说法错误的是?像与物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物体做顺时针转动,像做逆时针转动 物体离的越远像越小。

答案:物体做顺时针转动,像做逆时针转动。

63、知识点:互相垂直的两个平面镜组成的角反射器,射入光线与射出光线平行,当角反射器转动时,射出光线不偏转,仍与射入光线平行。

64、皮鞋擦过油后,还要用软布擦,越擦越亮,原因是?

答案:增加表面光滑程度,增加镜面发射效果。

65、桌面上竖一玻璃板,板前放了一根蜡烛,但无论怎样调节另一只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原因是?

答案: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66、知识点:测量某液体密度时不必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67、知识点:当太阳月亮地球三点一线地球在中间时,可能发生月食。

68、知识点: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相似。 6

9、知识点:物质有固液气三态,同一物质在不同状态,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70、常识:一个中学生双脚站立时对水平面的压强接近10000Pa。

第12篇:初中物理减负论文

浅谈物理作业如何做到有效“减负”

“减负”一词无论是口号还是政策已提出好多年了,从小学到中学一度都曾轰轰烈烈地执行过,课后作业没了,书包轻了,负担减轻了,然而效果如何呢?学习效果也跟着减了,小学也许还好,但中学可就完全承受不起这样的瘦身了。于是乎为了升学、为了成绩,回归“填鸭”、回归“超载”,减负早已抛之脑后,学生继续着繁重投入低效产出的学习。面对这样的局面,教学者也很无奈。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升学压力是巨大的、学科知识的难度要求又很高,仅靠课上的听讲是根本不够的,课后的巩固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九门功课的轮番轰炸学生如何能承受得了,光完成量已足够,岂能再要求质的提高?而对于我们物理这门学科就更为难了,物理本身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思维强度就是最大的,虽然数学对思维要求也不小,但学生通过大量练习还是基本能胜任的,物理不光要练习更重要的是理解,所以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是最大的。九门功课,同样的时间,文科作业是最容易完成的,其它理科也是能做一做的,但物理常常是只能完成一题半道的甚至完全没有思路。这促使学生将物理留置最后,有时间做一下,没时间草草了事甚至采取抄袭,这样一来想要用最少的时间学好最困难的学科当然是不可能的。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通过课后作业来巩固学生的物理知识呢?这就要求提高物理作业的有效性,即量的“减负”,质的“加正”。

我认为主要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做到:

一、明确固定的作业时间

作业要起到巩固作用,首先要确保学生花时间去做。明确固定的作业时间,可以避免上面所提到的,学生将物理作业推至最后无暇顾及的情况;同时,定时作业还可提高作业效率,防止有些学生遇到难题就一直卡住磨时间,耽误其它做题时间不说,还养成拖沓习惯,考试时总觉得时间不够 ,久而久之做物理的兴趣也没了。

确定的作业时间要适量,不可过短,时间太少根本来不及做,起不到训练作用;也不可过长,太长了首先会增加学生负担,增加厌烦情绪,另一方面也没必要,物理并不是做得越多就能掌握得越好的,有效作业时间与作业总时间并不成正比关系。一般时间定为35分钟左右即可,对于理科班学生可适当延长一些。当然,对应的时间要有对应的作业量,确保大部分学生在这段时间内可以完成而又不至于剩余很多时间,否则与没定时间一样。

二、分层作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的基础,掌握度是不同的,同样的一道题,对于尖子生来说也许只要5分钟,而基础差的学生或许10分钟都完成不了。这样如果制定统一的作业、统一的时间,那么照顾前面的学生,后面的学生就很困难;如依后面的学生,好学生就会有太多时间多余得不到提高。

对此,作业分层是最好的解决方式。正如现在很多倡导的教学分层一样,作业分层也是针对学生不同的基础,不同的掌握度,制定不同的作业量、不同的难度、甚至不同的作业形式,从而使作业对每个学生都起到不同的作用,但尽量达到相同的教学效果——各部分学生都有提高。

我常做的作业分层是这样的:将作业安难易分成基础型、巩固型和能力拓展型,每次作业分必做和选做部分。基础题作为必做,一视同仁;基础好的学生选做拓展题、中层学生选做巩固题,这也是必须完成的;对于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可视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些巩固题练习、中层学生也可尝试做一下拓展题,这些作为提高部分,自愿原则。

三、作业形式多样化,多渠道提高知识理解

提到作业形式多样化,很多教师可能实践过,如采用课后收集资料、小制作、小实验等形式,可以提高兴趣、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但这些对于寄宿制学校来说基本是不可能的,我们无法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条件。笔者针对现状,做过以下一些尝试:

1、课后做“笔记”,巩固消化新知识

一般来说笔记是课堂上做的,但实际上我们常看到很多学生,尤其是一些女生一味忙于抄笔记,忽略了老师的讲课,也无暇思考,一堂课下来什么也没搞懂。但如若不做笔记,又带来另一个问题,知识点很快就遗忘了,等到复习时也无从下手。

所以我将笔记安排在课后作为作业的一部分来做:课后学生先根据自己的记忆概括总结一堂课的大致内容,再通过“放电影”的形式回顾每部分内容下的具体知识点,然后补充一些自己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注意事项或者提出疑问。

这样安排,课上学生就有时间认真思考,思维随着老师走,提高课堂听课效率;课后通过回顾形式自己整理知识点,复习知识的同时又可消化理解;能够提出自己观点的学生更是对知识有了深入的思

考,提高物理学习的层次。

2、单元复习整理知识点,构建清晰知识框架

我们的学生常有学完一章不知道学了些什么的情况,但提到一些知识点他知道。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知识有,但很杂像一锅粥,以致到用时常找不到用哪一个,或者知道用哪个知识点,但对其注意点常遗漏。如果我们的学生头脑里有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脉络体系,就像书架一样,分区分列,那么寻找起来就很方便了。

为此,我认为每当一单元或一系列结束时,可以由学生自己来总结构建知识框架:先罗列大的标题内容,再针对每一部分补充知识点。这与课后笔记类似,不同的是构建框架要求较高,需要对知识有整体的把握,还要对各知识之间的联系非常清晰。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学生学通、学透物理。

3、作业“纠错”,纠正错误理解

理解上存在偏差,作业发生错误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如果错了仅是听讲一下修改一下就置之不理,那么错误依然存在、没有改正,下次我们的学生再遇到这类问题依然会犯错。就像污渍很容易沾上、除去却要反复搓洗一样。有必要每隔一段时间安排学生对这段时间内的错题进行纠错。但实际操作中纠错本常常是变成了形式,本子很漂亮,里面也很工整,错题、正确解答、理由很详细,结果呢束之高阁、照错不误。纠错的关键不在于笔头上的纠正,而在于错误的反复。随堂订正是第一遍,课后笔头纠错是第二遍,阅读错误是第三遍,考前复习是第四遍,如此反复才是真正纠错。

四、小组合作,习题讲解

作为理科,练习是必须的,每次练习之后多多少少总会有做错的情况,针对大面积出错可以增加习题课来讲解。但若出现各个错题不一样而人数又相对较少,或着同样题型已讲过多次,设置专门的习题课就没什么效果了,不设的话光靠老师课后答疑很难一一解决。新课程教学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主要是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将学生分组,每组里有学得好的和学习困难的分别作为主要帮助者和被帮助对象。教师定期安排小组错题答疑时间和讨论范围,答疑前每位学生准备好自己的问题。小组集合时先摆出问题解决共性问题、再互相帮助讲解个别问题,期间教师必须加入各个小组解答小组无法解决的疑问。如此,既可解决后进生困难,又可加深尖子生的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互帮互助精神。

我通过以上一些措施,收效还是明显的,基本上不存在有学生抱怨物理作业多、也不存在作业交上来大片空白的情况。但要想达到理想的量的“减负”,质的“加正”还是存在差距的,主要是实施过程中要彻底做到

张江波 2011-11-27

第13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这几年来,我一直担任初三毕业班的物理教学,如何教会学生学好物理,如何进行初中物理的总复习,是我们备课组、教研组一直在探索的问题。现将我们的一点经验介绍如下:

一、注重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反映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所以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搞好实验教学,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我们是从以下几方向来做的:

1、确保所做的实验现象清晰,提高成功率。课本要求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在课前我都要反复地做几遍,认真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排除干扰。例如:在“摩擦起电”一节的实验中空气的湿度,器材的干燥程度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例如碰到阴天、雨天,早上的前两节或是下午的后面两节课(此时的空气湿度较大),实验的现象很不明显甚至很可能失败。课前就要考虑好上课时,空气的湿度是否会影响实验现象。在实验前最好把毛皮、绸布、玻璃棒、橡胶棒、验电器等实验器材进行晾晒。如果天气不佳,就要考虑用强光照射或者用电炉烘烤。实验过程中最好不要直接用手去接触毛皮和绸布,尤其是在做毛皮与玻璃棒相互摩擦,毛皮也带了电荷这个实验中可以把它们绑在木棒上进行摩擦。排除了这些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实验的现象非常明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非常鲜明。容易使学生信服,对于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备的效果。

2、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改进实验。例如“导体和绝缘体”一节中,我先是让学生思考设计一个电路来检测哪些物质是导体哪些物质是绝缘体,当检测到水、人体、铅笔芯(较长的)时,小灯泡不发光,于是先把它们归为绝缘体。之后,我指着那堆导体问:这些物体一定都是导体吗?(是)又指着那堆绝缘体问:这里面一定都不能导电吗?马上就有学生说:不一定,有可能是电流太小了,小灯泡不会发光而已。此时我就给学生介绍了我自己去买的发光二极管的特点,发光二极管被作为各种用电器的指示灯,学生很容易理解只要很小的电流就可以使它发光。于是我又用发光二极管检测了一遍,学生自己得出了人体、水、石墨是导体。也体会到了导体的导电能力是不同的。

3、利用课件把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或是物理过程展现给学生看。例如: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由于发生弹性形变和恢复形变的时间非常短,学生不易观察,课件就能够让学生较好地观察这一过程。再比如:日食、月食的成因,分子的运动,导体容易导电与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等都可以通过课件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努力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见度。例如:在演示实验时,升高实验台,实物投影仪的利用,利用一些手段把微小的实验现象进行放大都是提高实验现象可见度的好办法。

二、注重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导入学习新知识。

多采用对比教学,归类教学,使学生即能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又能够复习旧知识,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辨别事物间更加细微的差异的能力。增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炉子效率和热机效率时,我先让学生去思考这两个概念的差异,接着让他们与机械效率进行比较,与班级考试中学生考试成绩的及格率和优秀率进行比较。与功率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比较讲解清楚功率、机械效率、炉子效率、热机效率的概念,物理含义。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几个率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就不会认为功率与机械效率之间有直接关系了,也不会认真有用功越大机械效率越高了。所以在新课的教学中,采用以旧导新,新旧对比,即可以帮助学生更系统,更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够节省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和培养。

三、教会学生学习和总结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

帮助他们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初中物体教材中并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但又可以说整本教科书都在讲述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教材在讲述物理概念、定律、公式时,就是按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步骤在进行。即一般是先提出问题再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分析、概括总结等步骤进行的。在教学中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体会学习物理的方法,体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发展过程,体会前人的思维成果,在学习继承前人思维成果的同时,锻炼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在总复习中,要时刻注意“信息反馈”。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有效行为必须由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看它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最简单的反馈是检验任务的成功或失败。”通过反馈信息来了解已设计的教学内容与预期目的是否符合,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所以我在每个阶段复习教学中,除了注意来自学生方面各式各样的反馈信息外,还特别重视每次测验和考试的信息反馈。坚持做到按时、按量、按评分标准,科学分析试卷,评价试卷,并注意各层次的学生学习状况和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求学生对测验情况进行知识点、面、掌握情况及学习上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存在不足的原因。教师做好统计工作,找出教学上的弱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对不足之处立即查漏补缺。这样才能使实际掌握情况与预订的教学目标更吻合,尤其要对后进生加强辅导、关心、鼓励,及时表扬他们,哪怕是一点滴的进步,充分肯定他们。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大面积地有质有量地提高学习成绩。

五、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

初中物理虽然需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但同时也要重视记忆,不要死记硬背绝对不是不要记,不要背,而是更加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的规律,我对学生进行了如下的要求:每节课要认真听讲,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课后留出几分钟的时间进行记忆。上午的课,中午的课要重温一遍,下午的课傍晚要重温一遍,作业前要重温一遍。睡前再一遍,每周要对本周的知识进行一次回顾,再以后是一个月,三个月。这样学到的知识基本上在大脑里扎下了根,想忘记都很难。记忆时要注意找规律、找特点,要准确记住各种定义,定律的文字表达和各种物理量的单位,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物理计算公式与数学计算公式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公式的每一项都有物理意义和单位,在记忆物理表达式时,一定要记住各项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通过我们备课组老师的团结协作,相互分工,步调一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总结。

第14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关键词:发挥新教材的优势、疏通教材、排除难点、了解学生,信任学生

初中物理入门阶段的教学效果如何,不仅影响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而且还会影响到高中阶段分科学习的取向.教学实践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个阶段第一学期的前半期尤为重要.

初二学生拿到物理课本后,一般都显得很好奇,想学好物理的求知欲很迫切.但是很快又发现,他们因受“物理难学”说法的影响,对物理学习产生了一种害怕、畏难心理,而且女同学占多数.因此,为使初二学生能自然地、比较平稳地踏上学习物理的轨道,入门阶段的教学应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消除畏惧心理上下功夫.

一、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

1、初二学生一开始的那种好奇心和迫切情绪毕竟是短暂的,当他们进入课程教学后,能否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他们能否学好物理的关键.2002年秋季使用的新教材较原教材能比较容易达到这一目的.新教材采用先进的印刷技术,色彩丰富,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编排形式新颖;内容顺序的重新安排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课题的引入既有趣又通俗易懂,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教师能充分重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就能比较容易达到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2、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时我们发现,学生对课本上那些具有现代气息、形象直观的插图看得很投入,我们就因势利导,让他们看图回答问题,通过观察指出那幅图说明课文中哪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印象深了,便产生了学习兴趣.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中的“阅读材料”“科学世界”看得很仔细,减慢的课堂节奏,我们可暗示他停止,但在下课前要提示学生课后去阅读,并把“阅读材料”中的内容稍加宣染,引起学生的普遍重视和兴趣,让学生拓展知识面.

3、新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小实险较原教材多.认真做好这些实验,既能清楚地引入概念,顺利地得出规律,启发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前半学期的实验,一定要认真做、全部做、帮助学生做,而且要做得成功.这样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更加投入.

如“引言”中的演示实验:

1、趣味性很强.在演示这个实验时,为使实验效果好,烧瓶离开火焰后要迅速塞上瓶塞,当教师用用冷水向倒置的瓶底浇时,前排的一个学生不自由主地用手做挡的架势,他担烧瓶可能会对他造成危险.当冷水浇下去,不但没有危险,而且看到烧瓶中的水又沸腾起来,学生一阵紧张后又兴奋起来.又如“引言”中的演示实验

2、用硬纸皮把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台上一个可爱的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又例如“引言”中“想想做做”的小实验

3、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吹气,并把手移开,乒乓球会下落吗?所有人都知道只要物体离开手,它一定会掉下来,如果加上用力吹气,物体掉得更快.但实验现象恰好相反,学生的求知欲又被激起,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会进一步提升,效果显著.

4、不仅教师的演示实验要做好做成功,还要帮助学生把实验做好.如上面所说的“引言”中“想想做做”的小实验2,学生的手一放,乒乓球一下就会掉下来,或者气一吹就会使球加速掉下来,学生开始时可能会多次失败,但只要老师让学生了解它的原理,学生

也会很容易成功,那他们立即获得成功感,这样他们会更渴望学习,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又如第三章第三节分组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若按书上图的顺序排列器材,学生开始实验时可能无论怎样移动,光屏上不会出现像,这样操作既吃力又不容易测出准确结果.对于一个初学物理做实验的初二学生来说,如果不全面了解实验细节很难做好.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后,和学生一起动脑筋,找出原因:可能是蜡烛的火焰、凸透镜和光屏没有在同一直线上;也可能是学生使透镜跟光屏一起移动等.学生掌握实验要点后就能轻松自如地进行测量.学生高兴地笑了,对后面的实验充满了信心.

二、疏通教材,排除难点

新教材注意联系实际,适当降低了难度.但由于初中学生刚刚起步,在这段适应期里,学习中还是会感到有困难的,他们一遇困难一般都会产生为难情绪.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钻研新教材,备好课,力求讲得简洁、浅显、容易理解.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疏通教材,使他们不感到物理知识难学,同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现在初二学生对新教材中声、光、热和电等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都感到很亲切,不觉得它深奥.但也不排除他们在学习中有为难之处.如第一章第二节最后的一个条目“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学生在记录数字时,总写不正确,可以说是个小难点.教师在这里不必花很大力气讲解举例,否则适得其反.最好的方法是简化些,就讲一种目前学生普遍使用的、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结果的记录方法,然后在黑板上画图:用刻度尺测一木块的长度,让学生写出结果就行了.这样疏通教材,使学生不觉得这个地方有困难.另有

第三章第四节的“眼睛和眼镜”,以前的教材一直把它作为选学内容,新教材是必学内容.按理说这是个难点,但由于新教材写得好,简洁明了易懂,教师就不要再拓宽加深了,学生一般学习都较平稳.而且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和实际情况,学生会觉得物理很实际有用.至于眼镜的度数这方面的定量计算,在这一阶段只限于在“科学世界”里讲解解题方式和物理量单位的问题.这样处理教材,使已经降低难度的新教材显得更平坦了,学生踏上这个轨道就会感到轻松自如.

三、了解学生,信任学生

初中物理教学从一开始就应注重了解学生,充分信任他们,给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这样不但能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而且也能使教师自己看到希望.

对学生的了解,一方面从课堂教学、书面作业去进行,另一方面通过接近、谈话来进行.初二学生开始学物理犹如小学生启蒙时的情景,只要老师接触他们,就特别爱说、爱问.他们问得最多的话是:“物理好学吗?”“物理怎样学?听人家说,物理难学,是吗?”那种迫切要求学好物理的愿望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及时给他们解释,积极给他们鼓励,并且要认真回答问题,不能敷衍他们,要让他们有信心学好物理.

开始几周的课堂教学和书面作业,学生往往因语文水平有限,口头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不高,对说理题的回答总感到力不从心.觉得有话写不出,有理讲不准,口罗口罗嗦嗦.教师对这种现象首先要理解学生初学物理时的困难,然后作出示范性的答题.开始几周不作过高要求,只要他们答题时能用“物理语言”回答清楚就行,以后慢慢引导,要求也逐步提高.这样学生回答问题时胆子就大了,脑子也开动起来了,即使学生回答得不尽人意,也要鼓励他们,肯定他们能动脑筋的一面.有位学生在回答第三章第二节“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用什么办法可以减弱这些噪声?”时说:“把教室里的空气抽了,噪声就没有了.”还有位学生问:实验室的温度计为什么不做成和体温计一样,离开被测液体仍能读数呢?教师对学生这样的回答和问话,应表扬肯定他们动脑筋的一面,同时给他们予以纠正和解释,学生们高兴得不得了.

初中物理入门阶段,应着重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消除害怕心理上下功夫,不必担心这样做会降低标准,影响教学质量.只要我们不放松要求,坚持目标,随着学生思想品质、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深层次变化,不但不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反地可以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稳固扎实的基础.

第15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入门阶段的教学效果如何,不仅影响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而且还会影响到高中阶段分科学习的取向.教学实践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个阶段第一学期的前半期尤为重要。

初二学生拿到物理课本后,一般都显得很好奇,想学好物理的求知欲很迫切.但是很快又发现,他们因受“物理难学”说法的影响,对物理学习产生了一种害怕、畏难心理,而且女同学占多数.因此,为使初二学生能自然地、比较平稳地踏上学习物理的轨道,入门阶段的教学应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消除畏惧心理上下功夫。

一、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

初二学生一开始的那种好奇心和迫切情绪毕竟是短暂的,当他们进入课程教学后,能否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他们能否学好物理的关键.2002年秋季使用的新教材较原教材能比较容易达到这一目的.新教材采用先进的印刷技术,色彩丰富,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编排形式新颖;内容顺序的重新安排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课题的引入既有趣又通俗易懂,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教师能充分重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就能比较容易达到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时我们发现,学生对课本上那些具有现代气息、形象直观的插图看得很投入,我们就因势利导,让他们看图回答问题,通过观察指出那幅图说明课文中哪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对

课本内容的印象深了,便产生了学习兴趣.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中的“阅读材料”“科学世界”看得很仔细,减慢的课堂节奏,我们可暗示他停止,但在下课前要提示学生课后去阅读,并把“阅读材料”中的内容稍加宣染,引起学生的普遍重视和兴趣,让学生拓展知识面。新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小实险较原教材多.认真做好这些实验,既能清楚地引入概念,顺利地得出规律,启发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前半学期的实验,一定要认真做、全部做、帮助学生做,而且要做得成功.这样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更加投入。

二、疏通教材,排除难点

新教材注意联系实际,适当降低了难度.但由于初中学生刚刚起步,在这段适应期里,学习中还是会感到有困难的,他们一遇困难一般都会产生为难情绪.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钻研新教材,备好课,力求讲得简洁、浅显、容易理解.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疏通教材,使他们不感到物理知识难学,同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现在初二学生对新教材中声、光、热和电等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都感到很亲切,不觉得它深奥.但也不排除他们在学习中有为难之处.如第一章第二节最后的一个条目“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学生在记录数字时,总写不正确,可以说是个小难点.教师在这里不必花很大力气讲解举例,否则适得其反.最好的方法是简化些,就讲一种目前学生普遍使用的、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结果的记录方法,然后在黑板上画图:用刻度尺测一木块的长度,让学生写出结果就行

了.这样疏通教材,使学生不觉得这个地方有困难.另有第三章第四节的“眼睛和眼镜”,以前的教材一直把它作为选学内容,新教材是必学内容.按理说这是个难点,但由于新教材写得好,简洁明了易懂,教师就不要再拓宽加深了,学生一般学习都较平稳.而且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和实际情况,学生会觉得物理很实际有用.至于眼镜的度数这方面的定量计算,在这一阶段只限于在“科学世界”里讲解解题方式和物理量单位的问题.这样处理教材,使已经降低难度的新教材显得更平坦了,学生踏上这个轨道就会感到轻松自如.。

三、了解学生,信任学生

初中物理教学从一开始就应注重了解学生,充分信任他们,给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这样不但能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而且也能使教师自己看到希望。

对学生的了解,一方面从课堂教学、书面作业去进行,另一方面通过接近、谈话来进行.初二学生开始学物理犹如小学生启蒙时的情景,只要老师接触他们,就特别爱说、爱问.他们问得最多的话是:“物理好学吗?”“物理怎样学?听人家说,物理难学,是吗?”那种迫切要求学好物理的愿望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及时给他们解释,积极给他们鼓励,并且要认真回答问题,不能敷衍他们,要让他们有信心学好物理。

开始几周的课堂教学和书面作业,学生往往因语文水平有限,口头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不高,对说理题的回答总感到力不从心.觉得有话写不出,有理讲不准,口罗口罗嗦嗦.教师对这种现象首先要

理解学生初学物理时的困难,然后作出示范性的答题.开始几周不作过高要求,只要他们答题时能用“物理语言”回答清楚就行,以后慢慢引导,要求也逐步提高.这样学生回答问题时胆子就大了,脑子也开动起来了,即使学生回答得不尽人意,也要鼓励他们,肯定他们能动脑筋的一面.有位学生在回答第三章第二节“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用什么办法可以减弱这些噪声?”时说:“把教室里的空气抽了,噪声就没有了.”还有位学生问:实验室的温度计为什么不做成和体温计一样,离开被测液体仍能读数呢?教师对学生这样的回答和问话,应表扬肯定他们动脑筋的一面,同时给他们予以纠正和解释,学生们高兴得不得了。

初中物理入门阶段,应着重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消除害怕心理上下功夫,不必担心这样做会降低标准,影响教学质量.只要我们不放松要求,坚持目标,随着学生思想品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深层次变化,不但不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反地可以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稳固扎实的基础。

教师:李晴

第16篇:初中物理实验论文

初中物理实验论文

永兴中学

徐家福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研究,在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中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许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定律的教学发表了自己颇有见地的教学见解,并且得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时,我们发现,确实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献中所述的预期效果.然而,当我们设计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决问题时,令我们十分吃惊的是: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却又非常之差.这使得我们困惑不解.为何对同一教学策略教学的结果的评价出现如此之大的偏差?是教师教的原因,还是学生学的原因,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促使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进一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对这一规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 通常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一般是按教材编排顺序,先进行演示实验引出课题,然后通过讲解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错误观念,进一步通过做斜面小车实验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最后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为了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情况,我们曾用这样一道题目来检测学生.题目如下.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上抛,问当钥匙落下来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全班56名同学在试卷上皆答:落在手后面.问其原因,皆曰:汽车在走,而钥匙抛出后不再向前走了.

2 怎样更好地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使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真正是实实在在意义上的令人满足.我们认为,囿于一般形式上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已是隔靴搔痒,而必须深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考察学生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所形成的错误,常常是由于其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

所谓前科学概念,是指儿童在学习物理课程以前的生活实际中,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反复建构所形成的系统的但并非科学的观念.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学中,那种认为只需要“正面”传授知识,学生就能接受,如果他们仍不理解,可以多讲几遍就能达到目的的想法,实践证明是过于天真了.因为在有些学生的经验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这样,当他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就可能把定律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成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代名词.让他们解释用手推车、用脚踢球等一些不易暴露错误观念的生活实例时,他们也能解释得头头是道.但当解释用手抛钥匙、飞机扔炸弹的例子时,他们却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去解释,其错误观念暴露无遗.这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所在.

3 研究和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应当了解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特点.

第一,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是自发形成的.

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误认为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其头脑如同一张“白纸”,教师可以在上面任意涂画,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看法.他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而在力停止作用时物体静止,于是主观地断言:有力,则物体运动;无力,则物体静止.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

第二,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隐蔽性.

由于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学生并没有有意识地思考并形成“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学概念平时并不表现出来,但往往在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比如前述测验表明,许多有10多年教龄的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也存在着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念,然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道.

第三,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顽固性.

由于前科学概念是儿童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概念,且长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观察又加强了这些概念.因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慨念是非常顽固的.

国内外物理教育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科学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极其困难的.尤其那些在人类科学认识史上经历了曲折历程的前科学概念,更是如此.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学生认识什么和如何行动,主要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认知图式(思维模式),而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他们按照自己已有的图式吸收和排斥信息.在有错误认识存在的情形下,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和正确信息极不相同的东西.

第17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10篇

1、把握复习要点

1.1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物理课程内容都是从生活出发,解答生活中出现的现象.所以在复习的时候就要把握这样的思想,因为考题往往就是那些最常见的生活现象.例如:剪刀的杠杆、自行车的力学等等都可以作为考题的素材.通过这几年的中考题目就可以总结出这些题目的出处、以及解答技巧.通过平时的积累,多观察、多思考.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握这样的题目要点,将实际问题转化成自己熟悉的物理知识,并作出准确的解答.

1.2把握开放性的题目

现在越来越多的能力拓展题都是针对学生开放性解题思路的训练.首先学生应当不要对这类的题目产生惧怕心理.仔细的分析和观察,在平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方面来分析解答问题,这样在中考的考试当中就不会手足无措了.

1.3将知识总结联系起来

在复习的时候,很多教师都会进行模块的复习,这样会让学生记了这一块忘了那一块,复习效果欠佳.所以,在复习的时候,应当把知识点总结成专题,然后将前后的知识充分串连起来,寻求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将物理知识编织成一个知识点网,这样一来,就可以充分掌握每一部分的知识,不会有盲点.

2、关注热点问题

这几年各地的中考试卷都还是包含很多现阶段的热点问题,从这些问题入手,进行物理知识的梳理和分析,可以有效押题,通过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分析和总结,让学生不至于在考试的时候无从入手.同时,平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的思考能力,根据试卷上给的内容和材料,可以自己分析得到试题涉及的知识点.近几年的热点问题仍旧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最新的科学技术现状,例如:嫦娥一号奔月实验、磁悬浮列车等等. (2)时事新闻当中出现的奇闻奇事.

(3)通过一张图片或者漫画,让学生从中找到涉及的物理知识,并作出相应的解答.

3、分析题型结构 只要把握题型结构,学会分析,就可以掌握.中考比较困难的题型就是简答题,这样的题目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并不是用公式等作出解答就可以的,而是要求学生从概念的分析和理解出发进行解答.这样一来.学生往往不容易抓住重点,很容易跑偏,导致失分.所以,在复习这样的题型的时候就不要总是想着要死套概念和公式,要掌握解答的要领,灵活地解出答案.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法来进行分类解答: (1)知识类型.例如:运动问题、光的问题、力的问题等等,这样的题目都有各自基本的答题模式,可以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分析解答.

(2)题目类型.按照题目的不同来分类,例如:直接叙述题、公式解答题、图表解答题等等.这样的踢门就要认真分析,以回答要点为答题重点.

4、注意复习中的误区 4.1不要盲目地使用复习资料

很多学生都会喜欢在考前买一大堆的复习资料,这样虽然可以大量的练习,但是却有着很大的缺陷:很多资料的内容和题型都不是最新的,学生没有判断能力,这样复习的结果就是找不到真正考试的重点.所以学生一定要在教师的帮助下选择好的复习资料,准备好与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相对应的习题册.

4.2不要总是做新题

很多学生都觉得物理跟数学一样只要不断地做题就可以考高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物理题目一定要做得精,掌握每一道题目的解题方法往往比做了十道题更有效果.从解题类型入手来做题,可以找到自身不熟悉,掌握不足的部分,从而进行重点突破,不要反复大量的做新题,既费神又达不到很好的复习效果.应该做一道就落实一道,才能把握复习的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有针对性的习题,不宜自己随便找题目.进入总复习阶段,各类型题已做过多次,应当熟悉的内容略过,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有疑问的问题上.把握物理的中考复习,应当是系统地突破,掌握复习的方法,不要盲目地使用题海战术,往往不能达到很有效的复习效果还浪费时间.所以要把握复习的重点、难点知识点,系统地复习.把握考试的热点问题,掌握热点问题的解决手法,善于分析不同题型的解题手法,从题型结构突破.最后认真听教师的讲解,把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上要求的内容充分掌握,不要走入复习误区.

作者:韩霞 单位:江苏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

第二篇

一、把教师教的过程设计成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时为学生提供许多生活中的、趣味性的、有争议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取材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的还是他们感到迷惑的东西,学生会主动去观察、猜想、实验、合作探究,其内容往往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认真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实践中去。如:在“液体的压强”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在提出“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后,应当组织学生先进行假设猜想,学生的猜想是“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深度、容器形状、液体的种类有关,方向都认为是向下的”。接着参照课本,设计实验验证。用微小压强计测定同种液体在容器形状相同但不同深度的压强值,认真记录数据,分析后得出结论,原先的猜想是正确的;再用压强计测量相同深度只是容器形状不同的液体的内部压强,观察、记录数据,发现压强的大小无变化,从而否定了猜想;再用压强计演示液体内部同一点各个方向的压强,测定后发现各个方向都有,并且压强值相等。这样,通过探究实验既否定了原来的猜想又总结出了正确的结论;最后再设计深度相同、容器形状相同的不同液体的实验,通过测定发现,此时压强是不相同的。在完成实验探究之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液体内部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环节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要利用多种途径充分激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之间讨论;师生之间的相互探讨等。恰当利用网络媒体、远程资源等现代信息技术为问题的探究创设恰当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同时教师要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实验设备、资料信息等。

2.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物理课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因素是要求学生能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探究,最后通过分析思考得出结论。这个阶段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阶段,它包括以下两个因素:根据已有的认知、经验或通过搜集资料信息得出的结论,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假设并设计恰当的探究方案。学生要带着问题和已设计好的实验方案,通过多种途径,包括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师预先设置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实验探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也可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汇总。

3.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这一阶段主要是合作探究,具体内容包括:对实验收集的数据或查找资料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通过归纳、思考得出结论;针对实验得出的结论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各小组分析讨论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每个组员的分析结论,小组之间要团结协作,开展好合作学习。每个小组可通过网络信息的帮助,将各自的猜想、假设、实验方案等相关信息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要关注各小组的探究过程,提醒学生从讨论交流中总结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使自己的思维判断更趋于合理,提高自己实验探究的能力。 4.总结交流,测试提高。各小组学生派中心发言人对各自的探究过程进行小结,讲解自己的实验过程或实验现象及结论,同时对各自的实验探究过程及结论进行评价和总结。小组成员对他人的探究过程及结论要进行反思和评价,并提出合理化的意见或建议。教师要对本节课学生的小结交流进行总的评价和总结,并让学生填写实验报告,以小论文的形式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测评,完成预先设计好的测试题,测试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物理教学过程是物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交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教师通过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让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比较大的提高。

作者:潘寿权 单位:湖北省咸丰县尖山乡民族中学

第三篇

一、构建物理图景的意义

要对知识有直观形象的理解知识,物理图景的建构是不能缺少的.物理图景更具有形象性,这就弥补了物理知识抽象的这一个缺点,所以有了物理图像能通过语言描述和解释让问题变得直观,易懂,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解决问题,并且及时掌握这些问题.

二、物理图景如何建构

1.我们这边所说的物理图景不是单单说的简单的图景,这样的物理图景应该是和基本的书本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用概念和规律作为依据,而且能够是与物理过程相关联的清晰准确的动态图,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能够正确认识和解决物理的概念问题,学习自己分析问题.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们自己主动积极去构图,并且正确的将图案在脑海中呈现出来.

2.物理课,物理实验可以说是少不了的一项程序和模式,也是将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的感观的一种方式.物理可以说是离不开实验的,实验可以证明概念、规律和过程,让课本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和有趣,可以更加直观的认识物理问题,同学们就会对物理更加有兴趣,对物理的学习更加充满信心,有信心才会更加学的深入.我们可以从实例中可以看出来,就拿《牛顿第一定律》中提到的,一开始学生们一定会觉得,运动是离不开力的,这时就需要学生们,在实验中自己看出真理,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对比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光滑的地面上,即使再有阻力,也会行驶很远,阻力消失,那么车子将永远行驶下去.所以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3.我们除了可以在实验中构建,生活中对于学生就是最大的课堂,所以在生活中构建图景是更重要的一种的方式.在学习之前,学生们脑海中已经存在了一定的物理知识,这些知识的认识将成为新的认知的基础.生活情境就是接受新的知识的基础.就比如,声音一直存在我们的周围很熟悉,但是这样的声音是怎样出现的呢?这就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和思考,当然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来体会.比如蟋蟀的翅膀断了,就无法发出声音,用手按住鼓面就不能有声音,当人讲话时摸喉咙时会有震动的感觉,这些都是生活中对声音最直白的描述.这些更加直白,并用自己的感官自己体会出来,就会明白声音是由震动的方式产生的.

4.再说压强,我们只知道压力到处都存在,有重量都会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一定的压力作用,但是压强却很难让人们想象和体会其中的奥秘,但是如果用构建图景的方式来展示的话就会变得很容易.在教学中行我们可以将学生带到泥土的空地,让学生们自己感觉穿着鞋直接站着,泥土陷入的深度,我们在同样的地方,让学生站在木板上,看看这时候的陷入深度.作出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这时候的有木板的相对直接站着的,要深一点.这就说明了相同的压力下,受力面积越小,压强就会越大.这时老师再在课堂上,用重物做实验,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更直观更明白其中的原因了.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画图做研究,让同学们自己思考如何才能算出最大的压强来,让学生们自己得出结论,这么来说学生们会对这样的结论更加记得牢固,对概念的理解也会变得很容易和记得深刻.从这个经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老师还可以将社会实践和课堂的实践相结合,会起到事半功倍效果.经过一番的研究,我们可以感觉到要想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初中的物理知识,老师可以说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作为一个指路明灯,引导学生们在物理的学习中找到方向,很好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好,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启发他们学习的物理的逻辑和抽象思维,将物理图景更好的构建起来,处理难的问题就会变得很容易,将这样的思维模式掌握并且很好的运用起来,将良好的思维模式也成为自己知识财富.这样学生们理解起物理概念、规律起来也会轻而易举,学生们的智力也会被开发出来.所以老师们要注重利用构图来进行有效的学习.

作者:孙吉涛 巩会洁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桓台世纪中学

第四篇

1、新课程改革体系内容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这就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应放下高姿态,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根据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开发学生所具备的的能力特长,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位学生创造塑造自我、提升自我能力的机会。新课程追求时代性、多元性以及可操作性的目标,新课程改革贵在一个“新”字:一是观念的创新。教学观的创新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积极互动,不仅要有信息的交流,更要有情感的交流;教师观的创新要求教师明确自己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学生观的创新指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形式还是思想学生都有独立性;教学质量观的创新指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改变“以分数为标准”传统评判学生质量的法则,转变为“以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与个性发挥为标准”的新型法则。二是学习方式的创新。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物理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用新型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方式代替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三是评价方式的创新。传统的评价方式内容单

一、形式单调,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不仅要考察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在物理实验中的实际动手能力,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素质考察,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2.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负责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在教授物理知识时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杜绝在课堂上长篇大论的重复课本知识,尽量将课本知识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整体建构的原则

建构原则包括课堂结构的建构和课堂内容的建构。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的过程,物理课堂结构的建构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方式,按照教学环节依次进行。初中物理教学需要重视课堂教学方法和学法的指导,一堂课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内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将课本知识结合学生活动、实验等等,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物理老师应将本节课所有要学习的内容以及每个知识点嵌入在整体知识的适当部位,而并非是将各个知识点孤立、分割开,使它们成为独立的个体,相互之间不产生联系,如此学生便会产生困惑,无法将相互之间有联系的物理知识合理的联系起来理解和掌握。此外,物理教师应尽可能的将课本中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确该知识点在生活中如何应用,学生才能学得明白、学得主动。

2.3模拟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物理课程的改革,初中学生的物理课时数相应地也被减少了,这无疑也增加了任课教师的教学难度,物理老师需要在短而珍贵的课堂40分钟将大量的知识传授于学生,然而这只是完成了物理教学的一部分,学生能否在这短短的40分钟内将所有知识掌握是最为关键的。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是首次接触物理这一门学科,对其陌生又好奇,此时学生有兴趣去探究物理这一陌生的学科,此时物理老师需要用有趣的物理知识出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打开物理知识的殿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模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种是实物情景,一种是语言情境。在实物情境教学中,物理老师可带领学生一起做一些小型试验,探究浮力的原理、阿基米德定理、以及小孔成像的奥妙。尤其是小孔成像这一节,教师可让学生提前准备好试验所需的工具:蜡烛、小孔屏和毛玻璃屏,并一步一步指导学生。首先让学生点燃已准备好的蜡烛,然后调整蜡烛和屏的高度,使蜡烛的火焰、小孔和毛玻璃屏的中心大致在一条直线上。蜡烛和小孔屏的距离不宜过大。调整后,可以在毛玻璃屏上看到蜡烛火焰倒立的实像。学生们移动蜡烛或毛玻璃屏的位置,可以看到,蜡烛距小孔越近或毛玻璃屏距小孔越远,得到的像越大。

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3.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实现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倘若学生对某位物理老师存有抵触心理,便会对物理这门课程极为排斥,不能以平常心对待老师的教学,从而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老师应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方面或是知识方面的问题,引领学生探索新的知识,师生间的良好互动能够带动课堂的生气,进而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依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加工与处理,将生涩难懂的知识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加以结合,转化成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此外,教师在课下备课时应针对学生实际接受能力,明确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哪些内容应删除,哪些内容应从略等等。如此,教师才不会被教材束缚,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易于学生消化。

3.3优化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提倡探究式教学,摒弃传统的灌输式、顽固式教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创设现实情境和实验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对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提出疑问,经过团队合作和交流顺利的解决问题,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3.4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不能过度依赖于老师,需要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直观地把握教学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堂中接触各类物理实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制作、发明一些生活小工具,学以致用,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4结语总而言之,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的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广大师生的通力协作,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求策略,改善问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

作者:贤良才 单位: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第四中学校

第五篇

一、简析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教师向学生询问实验结果是如何得出时,前排的学生能够很快且准确的回答出来,但是后面的同学却不能及时精准的说出,这便充分表明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的带动全班学生的参与,教学效果缺乏良好的互动.同时,为了尽可能较快的达到预期实验结果,很多学生在实验事急于求成,对于很多相对重要的实验步骤便自动的进行了简化甚至取消,导致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大大削弱.例如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速度这一实验,教师通常只是将一滴红墨水分别滴入热水和冷水中,这种简单的实验并不能对分子运动理论进行很好的解释和论证,导致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二、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1.演示实验法 (1)引入课题

引入课题这种实验教学法主要是用于物理课堂教学之前,通过这种实验教学法,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忱,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即将研究的课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大大增强.引入课题具有引人入胜以及令人思考的优越性,例如讲授“大气压强”时,可以在引入的过程中适当的进行覆杯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维和视觉震撼,一张纸难以独自漂浮在空气中,但是由于大气压强的的作用,竟然能够将一杯水托住,使学生感到十分矛盾,更加渴望去探索其中的奥妙,对接下来的讲解将会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起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2)对实验概念和规律进行构建

对新的物理知识进行讲述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提供教学所需的实验器材和材料,以便能够形象地促成概念的形成,对规律进行完整的建立.演示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这种实验教学法不仅具备明确的实验条件,能够突出观察对象,而且还具有十分清晰的演示层次,收到广大物理教师的充分认可并被广泛应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比如演示“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中,由于该实验的具有极为重大的物理意义,实验中所阐述和应用的“理想实验”这一科学的思想对于科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感性材料进行了提供,为“惯性”这一物理概念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著名物理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认为运动物体如果失去力的作用将会最终停止运动,但是伽利略通过实验,证实了亚里士多德这一观点是错误的,运动物体在没有受力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继续运动.但是这一实验仍然可以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向该物体运动的状态等更为深入的方向去研究和探索,会使学生更明显实验的目的,进一步明确实验观察对象.

(3)对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深化和巩固

对新的物理知识进行讲授之后,还可以进一步对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深化和巩固,以便强化学习效果.通过再次对物理和规律进行演示,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刻的理解物理概念和相关规律,并能够强化记忆,促进物理知识的进一步扩展和推广.例如在“连通器这一课时,演示船闸模型便是对连通器概念和规律的进一步深化和巩固.

(4)演示应用物理知识

对应用物理进行演示,对新课讲授之后或者是进行复习的时候均可进行演示.通过演示应用物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的梳理和检查,以便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及时的检查和核对,一旦发现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应该及时的补充和完善,构建系统的物理知识体系.

2.学生实验教学法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验中去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对物理知识进行实验和操作,并不断在实验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和分析,熟练的应用实验仪器对实验数据进行测量、记录和处理,并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科学的实验结果,论证相关物理观念和原理.通过不断的动手实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大大提高,而且还对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有了更为清晰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学生实验教学法得到了学生的喜爱,物理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实验,对于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精神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除了进行一定的物理课堂实验外,对于学生的实验也不必单单拘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实验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适当的给学生安排课外实验项目,让学生利用自制的实验工具和简单器材进行实验.这种课外实验活动可以极大地补充和延伸课堂所学物理知识,并且课外实验通常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很少受到课堂时间和教学进度的约束,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不断的挖掘和深入,进行各种各样的小制作,使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培养的实验能力和独立思考精神.

作者:薛春亮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第六篇

一、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 1.通过提问发现学生学习中的欠缺之处

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班往往有好几十个学生,教师不可能一个个的了解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之处.教师在不了解学生的长处和短处的情况下,教学往往没有足够的根据,所以教师应该设法改变这一局面.其实,换一个方式这一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那就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慢慢了解.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物理概念,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大致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不过,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从不同层次中选取学生进行回答,切记不可只提问成绩好的学生或成绩差的学生.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中、差全面进行提问,整体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2.在提问中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跟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分不开的,有不少的学生学习成绩不错,但是一旦跟别人交流起来却比较费时费劲,表达不清楚,这对学生的整体发展是不利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首先就应该掌握问题的全局,从问题的始端到结论都要归纳好顺序、组织好语言进行回答,长时间的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升.一道题的完整回答,更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给学生带去更大的动力,长久地锻炼学生才能比较熟练的掌握这些技能.

二、注意提问时常出现的误区及应对方法 1.课堂提问的误区

教师讲课时满堂课都一个人讲,不跟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什么问题都问,简单模糊、肤浅重复,只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只提问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或只提问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所提的问题与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内容不相符;提问语言不精练,复杂啰嗦;不能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随机应变,很多看似细小的问题都需要注意.教师授课时一定要注意到这些误区.

2.提问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教师要注意“点与面”的关系,所提的问题应当有较大的辐射面,以点带动面,考虑到一个问题包含的多个知识要点;第二,适度掌握问题的难易程度.上课提问时一定注意所提问题的难易度,太难的问题会给学生带去心理上的压力,使学生怯于回答问题,而过于简单的问题又没有什么意义,达不到理想中的成效;第三,提问的频率一定要适当.教师千万不可过多或过少的提问问题,要掌握好一个度,合理安排提问的频率.

三、课堂提问需遵循的原则 1.围绕课堂主题,合理有层次提问

提问的核心要围绕课堂主题,所提的问题可以有随机性,教师应该根据课堂讲课内容,在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提问.不少教师会在课前就准备好要提问的问题,这一方法并不错,但是却不能不分时机的把问题生硬的插入到课堂中去,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讲课进程和需要对学生进行提问.所提的问题,仅仅围绕课堂主题展开,紧扣重点和难点以及关键点,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不可主次颠倒.

2.提问学生问题,思考自身的教学方式

教师对学生提问,其目的不仅仅只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更应该以此来反省自己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的回答中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或自身教学的不当之处,不断根据具体情况改进教师的教学策略.这一点往往被不少教师所忽视,教师一定要深刻认识提问与教学策略的关系,通过提问一举多得,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更可以发现问题,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

3.提问要有目的性

若是物理教学课堂中有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堂氛围不很融洽等不利于教学的现象,教师应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为目的对学生进行提问.也有一种情况:学生被教师抽到回答问题的时候不知所措,没有头绪,这时教师就应该将原本的问题分段化,减轻问题的难度,一层一层的将学生带入到最终的问题中,以启发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难免会漏掉一些问题的关键点,这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补充式提问,将问题答案完整化.此外,明问和暗问、正问还反问以及虚问和实问等等一些细小但有效的提问方式都是教师需要掌握的.提问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并积累提问技巧,千万不能忽视提问这一有效性教学法.希望以上内容可以给大家带去一些帮助,也希望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艺术得以升华.

作者:张旭东 单位:江苏省射阳县第二初级中学

第七篇

一、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具备扎实深厚的物理专业知识。一名合格的物理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扎实而深厚的物理专业知识。如果在教学中许多物理知识点教师并不了解,那么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当然也并不是教师要能够解决学生所有的问题,而是教师要对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点能够全面而准确地掌握,同时还要深入挖掘探索,要将物理教学与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尽量充实自身的物理知识,展现学者型教师形象。

2.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向学生展现独特的人格魅力。教师要向学生展现出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工作充满热情、对他人充满爱心的教师形象,要乐观处世、快乐生活,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活力与魅力。这样更能吸引学生,赢得学生的喜爱,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进而使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引入生活素材,增强教学时代感

物理学科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物理教学生活化,物理教学要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物理学习中来,展开主动探究活动,就要在物理教学与现实生活间找准最佳结合点,引入丰富的生活素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入手教学物理知识,同时指导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样更能增强教学的真实性与时代感,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与探究欲望。如“纸锅烧开水”的小实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用什么材质的用具烧水,学生回答铁锅、铝壶等。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我要向大家展示的是纸锅烧水,你们觉得用纸锅可以烧水吗?能烧开吗?”这样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避免了教学的枯燥乏味,使教学更加具有真实感、熟悉度,增强了教学的时代感。而当生活经验与新知学习产生矛盾时,就会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探究动机,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动下,会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此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通过亲自操作实验,会发现纸锅里的水烧开了,纸锅却安然无恙。这样的教学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将教学与生活、知识与操作结合起来,学生不仅学得愉悦主动,而且学有成效。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教学现代化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这既是实现教学现代化,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重要方法。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具有化无为有,化静为动的特点,可以将那些抽象深奥、枯燥无味的物理概念与定理寓于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之中,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这样能使学生从中获取大量丰富而直观的感性信息,丰富学生的思维表象,从而促进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提取、加工与分析,展开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在探究中达到对抽象物理知识的本质性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帮助学生的理解枯燥的物理知识。如在学习《回旋加速器》时,尽管教材中配备了插图,以图片与文字说明它的工作原理,但这些毕竟是静态而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动态而直观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到周期性变化的电场与粒子运动之间的时间对应关系,此时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对应关系。这样便可以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新知的学习上,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建立起粒子旋转与交变电场“同步”的概念。

四、设置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全程参与探究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重要的学习内容,更是主要的探究方法。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改变以往的背实验、画实验,学生根本没有动手操作机会的教学方式,而要设计更多的探索性实验,让全体学生主动动手与动脑,进行一系列主动而积极的探究,让全体学生全程参与到实验的设计与操作中来,给学生提供更宽广的探究空间。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到器材的准备,从实验的具体操作到实验现象的记录与结果的分析,全部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主动探究,再现真理的形成过程,真正参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再是机械地记忆,而是真正理解。这样的探究活动实现了学生的再创造学习,不仅让学生真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究意识,让学生学会了探究,掌握了方法,学会了自主学习。这正是现代教学的具体要求,是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与不懈追求的目标。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先进教学理念,为学生构建富有活力与魅力的课堂,引入生活的活水与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作者:张艳杰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马圈子中学

第八篇

一、合作学习的组织

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要按照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合理的分组,分的小组要方便学生之间开展合作,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可以是四人到六人为一组,人数不易太多,这样能使每位成员都能分到学习任务,否则就会有人“闲着”,或因为人多就依赖别人.并且,在成立学习小组的时候,教师要考虑每个小组里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每个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要大体相等,不能将所有学习好的学生组合在一个小组,其他学习小组中只有中等生或学困生,因为没有了优秀生充当领头羊,这一小组在学习上就会滞后,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每个学习小组里,尽量包含动手能力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强的,钻研能力强的学生,学困生也平均分配或自动组合到各组,优秀生可以帮助带动学困生,而有的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在实验动手能力上却比他人强,这样小组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好,关注各小组的学习探究进程,特别关注小组学习中保持沉默的学生,适时地指点和鼓励他们.

二、合作学习的开展 1.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问题的情境中,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使合作探究学习得以顺利地开展.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多样的,一般以实验或者联系学生的生活为主.比如,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时候,可以先做一个筷子斜插入水中,看到筷子弯折的实验,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筷子为什么会弯折?蕴含了哪些物理原理?也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来创设教学情境:平时看见小河的时候,感觉水并不深,但真的下河的时候,发现水还是很深的,为什么看上去却比较浅呢?再如,在探究水沸腾特点的时候,问学生:水沸腾的时候,大量的气泡是从哪里来的?在学习物体颜色的时候,问学生:世界是五光十色的,物体的各种颜色是怎么决定的呢?让学生置身真实的情境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探究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

2.合作设计并进行实验

学生有了问题,就会猜测问题的结论,但猜测的是否正确,需要进行实验验证,有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包含的物理原理并不那么容易探究出来.比如,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学生是很容易猜测,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猜想电压大,电流也会大;而电阻是导体阻碍电流的作用,猜想电阻大,电流会小.但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是不是肯定成正比或者反比,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探究的时候,需要设计实验,设计表格,这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还不能完全独立完成,可以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对于多个变量的探究,采用什么方法研究?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的时候,需要控制什么物理量不变?如何来控制?同样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需如何设计实验的步骤?接着教师组织讨论各小组的方案,共同确定好最佳实验步骤,然后每小组分工合作,有的负责连接器材,有的画设计的表格,共同操作观察时,有的负责记录数据等等.

3.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不一定能一眼看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得到合理的、科学的结论.比如,研究物质密度的时候,学生得到了几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量,不一定立即能总结得到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代表物质性质的物理量,需要大家一起讨论、分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标新立异的观点.

4.做好评价工作

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有鼓励、促进的作用.新课程教学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可以是教师评价,也可以由学生互评、自评.教学中我还建立了小组间竞赛的评价制度.学期初每小组基础分一百分,各组成员平时积极回答问题、实验设计巧妙、作业优秀等均可获得加分,每阶段哪一组学习成绩总体有进步的加分更多,期末时比一比哪组得分高.这样小组内成员学习时斗志高昂,还互相督促,不甘落后于其他小组.学生常自发地去解决物理学习的障碍,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的潜力也被挖掘出来了.总之,新课程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开展合作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它能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作者:邱全华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横水中学

第九篇

1、调整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

“电能表与电功”一节,教材的呈现顺序是先讲电能表后讲电功.笔者在上课前对学生进行了调查:“每户都有一只提供收电费依据的表,你见过吗?如果知道它的名称,请写出.”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2﹪的学生见过电能表,写出名称的只有5%.调查结果显示,如果用电能表引入本节内容不会有好的效果.所以笔者通过演示用电动小车提升重物,利用学生熟悉的机械功引入电功,由电功的测量过渡到电能表,这样的安排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更好地体现了能量转化与电流做功的主线,更好地突出了电功的重点,学生更容易理解,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本节内容。

2、适当调整补充教学内容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物化形式,尽管教材编写者力求选用最新的素材,但当今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新发现、新成果、新技术层出不穷,静态的教材不可能将它们全部展现出来,因此,教材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滞后性.同时教材中的一些例子,不可能兼顾到所有地区、所有学生.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实际,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提供学生熟悉的、鲜活的事例,增加实验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电能表与电功”一节,在讲电能表的技术参数时以感应式电能表为例进行讲解,而当前几乎所有家庭使用的都是电子式电能表.所以,笔者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就以电子式电能表为例进行教学,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理念.又如,在做“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的实验时,不管是研究电功与电压的关系还是研究电功与电流的关系,教材所给都是用2节干电池做电源,笔者课前通过实验发现,在研究电功与电压关系时,由于电源电压较小,两个灯泡均较暗,实验现象不明显,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将教材所给图示中的实验电路进行了改进,研究电功与电压关系时用3节干电池做电源,研究电功与电流关系时用2节干电池做电源,由于这样的改进,学生在实验时两个灯泡的亮度差别较大,实验效果明显,确保了实验的成功.

3、适度整合教学方式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研究影响电功的因素时,教材中使用的教学方式是进行科学探究.而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如果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探究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在初中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让学生提出猜想更是困难.为什么影响电功的因素只能是电流、电压、通电时间,而不是电流、电阻、通电时间或电压、电阻、通电时间?通常电流、电压不是彼此独立的变量,又如何来控制变量?实际上,对于纯电阻电路(电热器),影响电功的因素就是电流、电阻、通电时间或电压、电阻、通电时间,当揭示焦耳定律后,可以推导出W=UIt.而对非纯电阻电路,电功中还包含了电流克服反电动势做功的因素.由于这种困难,对于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再让学生探究就不合适了.笔者在教学中,用电器消耗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消耗电能表明电流做功,直接介绍电功的大小与电流、电压和时间有关,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两只灯泡亮暗来比较电流做功的多少,验证电功与电流、电压、通电时间有关,再让学生由实验现象总结电功与这些因素的定性关系.这样的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实际、更有效.我们要加强探究,但不可能让每一节课和每一个课题都按归纳探究的模式进行,要从大视角和大范围来考虑教学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内容目标、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案.教师要站在学科的高度研究教材,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探究式学习要和接受式学习结合起来,不要搞形式化的探究.

4、增加学生体验的机会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应用于实践,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体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产生情感、建构知识、生成意义和发展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当让学生充分的体验时,就能帮学生建立起有效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桥梁,就能为学生的学习注入“源头活水”,就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本节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电流通过台灯所做的电功作为电功向电能表的过渡,在学生提出测量电流、电压、通电时间后用电功公式进行计算求电功,这时笔者提出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再用台灯接入实物电路板,让学生观察电能表,了解电能表的技术参数,再用大功率的电水壶接入实物电路板,与接入台灯时进行比较,通过观察体验,加深对电能表技术参数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课后布置学生利用电能表对家庭用电情况进行分时段统计,再结合查阅资料,探究分时段定电价的意义.这样的设计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5、丰富教材呈现方式

平时教学中,利用实物、图片、视频等素材,可以丰富教材的呈现方式,使物理情境、动态过程在课堂上再现,这些形象化的素材,表达形象直观,说理简单明了,具有激发学习兴趣、创设物理情境、展示物理过程、表达物理规律和化解教学难点的功能.如在讲解电能表时,学生通过观察指示灯闪烁的次数来比较电流做功的多少.这样的设计将教材中静态的图片变成动态的实物,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再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变得很容易了.总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是随意增删教材,也不是轻视教材,重视教辅,而是要求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要结合教学实际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发展和丰富教材,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洪从兵 单位: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

第十篇

一、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实验探究意识

作为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其实和科学家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们是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探究要简单一些罢了.所以在问题情境的创设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的质疑,敢于说出自己的困惑.如学习《看不见的运动》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现有两个相同的量杯,一个盛了500mL的水,一个盛了500mL的酒精,若把它们倒在一起是不是1000mL?学生都说一定是.这时我缓缓的将水倒入酒精中,让学生上来读数,结果发现不足1000mL.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就开始了探究,并设计了不同的实验,如换成同样的液体呢,把酒精换成汽油等.这些问题通过学生探究后的回答,都一一得到了解决.可见让学生融入到实验探究的环境中,给学生营造成出探究的氛围,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二、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实验探究方法

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学生是主体.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探究过程中得到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

1.教学思想需更新

长期以来,教学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学生的练,造成教师天天“满堂灌”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天天做”累得不知所措.给学生的只是理论的灌输,而没有让学生真正动手去做一做,即使需要实验,也只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忽视了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一切包办代替,学生成了一个知识的容器,而得不到能量的发酵.

2.教学主体需明确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去实验、探究和交流,并指导其对规律进行把握和掌握,不失时机的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智慧,让学生在探究中得到成长,在掌握探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的再探究.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升实验探究能力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手段,需要教师认真备好课,做好准备工作,确保演示中的万无一失.教师在演示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中得出结论.同时要注重让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设计实验的步骤,这样能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如在《电磁感应》教学时,我采用边演示边讲解的方式,给学生发放实验器材,实验中让学生先观察电流方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然后再观察原线圈的电流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讨论、研究、对比,总结出电流所引起的磁场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并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叙述出来.学生能认真操作,准确地描述,实验效果比老师直接演示要强的多.由此可见,演示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共同参与,给学生提供实验的机会,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领悟物理学的思想.

四、自主尝试实验,实现实验的探究功能

实验是提升初中学生物理科学探究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让学生在分组实验中收获成功,是提高学生物理素养的关键.不管是科学家还是学生的科学探究,基本过程是雷同的,都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评估、交流与合作”这几个步骤.怎样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呢?以《阿基米德原理》为例,阿基米德原理是他在洗澡时得到的灵感,我们怎么进行探究验证呢,下面就试试吧.

1.提出问题

一艘巨轮在大海中航行,海水对它的浮力有多大? 2.猜想与假设

浮力的大小和谁有关呢?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讨论.总结为这么几个方面: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可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可能与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于是作出了这些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对于假设是否成立,分别制定计划并选用所需的材料,并设计出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分别进行实验验证,并收集得到的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的正确性.5.评估通过实验数据可知,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的体积的关,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但是它们之间有一个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学生仍按上面的步骤继续实验与探究.

6.交流与合作

学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探究可得出浸在液体里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排开水所受得重力相等,由此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总之,物理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力和求知欲,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最重要的还是在动手中提高探究的精神和科学思考的方法,这对学生来说是受益终生的.

作者:韩贤波 单位:江苏省丹阳市界牌中学

第18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论文范文|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摘要:物理课堂教学是一个富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中获得进步。多媒体技术是当代教育发展有效的促进工具,代表着教育变革的方向。物理教学的发展逐渐与多媒体技术联合在一起,形成了高效的多媒体物理教学模式。由于物理教学形式的不同,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有得有失。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多媒体条件下的物理教学具有广泛性、实效性。

关键词:物理教学

多媒体技术

演示实验

探究性实验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在虚幻的空间中寻找自己,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教育是一种社会责任,教育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教育的方方面面都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当教育和信息技术联系起来,教育的新模式出现了,借助多媒体技术,教育正向着更高更远的空间发展。物理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快速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物理是中学阶段锻炼学生思维模式的有效课程,物理思维决定着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物理课堂传递着物理知识,物理课堂教学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专业性的教学模式。物理课堂教学最有效模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演示引导为辅,课后巩固为补充。相继经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改革性的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教学尝试;应用多媒体的开放性的以实验探究为主题的教学改革,最后发展成为借助多媒体技术,灵活实用的实验探究型教学模式。物理教学的每一次变革,都是物理教学认知水平的一次提升,都是物理教学认识的升华。物理教学过程中,博学多才的教师与追求真知的学生密切配合,物理的教学不断进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升。

一、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教师在课堂上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没有任何的发言权。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学生在座位上小心翼翼地听着,手中的笔不停地写着。我们通常称为“填鸭式”教学。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思路,一步步将知识塞给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加以强化。学生花费很大的气力来背诵、理解知识,模仿教师的解题思路。通过“题海战术”取得一定的成绩。学生是解题的能手,模仿的高手,但是在知识的社会应用中,却成为知识的“傻子”,不能精确有效地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传统的教育方式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物理知识只存在于课本中,课本外浑然不知有物理。例如:学生熟练地记住水的比热容比沙子、泥土的比热容大,但是不能有效解释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很大,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的生活现象。学生把物理的学习完全作为一种学习,忽略了物理是来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的本质。传统教学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忍耐力,提升学生的定力,学生的课堂纪律性好,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不适合新教学发式的转变。

多媒体技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基本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教师用word、PPT等手段制作了简单的物理知识框架,配备大量的例题、习题。教师省掉了板书知识框架和抄例题、习题的时间,教师的教学进度加快了,讲述的题目更多了,学生抄的知识点更多了,这是一种“包袱”式的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毫无讨论交流的机会,受到了更加严厉的“迫害”。

2、教师的教案、例题、习题直接通过展示台投影在屏幕上,学生面对密密麻麻的整版教师的“真迹”,毫不思索的做笔记,教师讲授的知识点更是汹涌澎湃,学生唯一言语是“老师等一下了,还有几行没有抄完”。

3、教师讲课不使用多媒体,作业、考试时疯狂的使用,屏幕上投影着满满题目,学生不停地抬头低头,哪有时间思考,最后还是相互抄袭占多数。

二、改革性的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教学尝试。物理学科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各阶段物理是有不同的特点。初中是趣味性物理,高中是推理性物理,大学是深究性物理。教育的每个阶段都会对学生进行一次筛选,学生终究会适应物理的特点。物理的起始阶段是初中,针对学生喜欢观察社会现象的特点,在知识允许的条件下,教师创设与物理知识相关的演示实验,通过教师的现场动手操作,学生的观察,最终得到实验数据,教师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进而有效地推出实验结果。讲述大气压存在时,马德堡半球实验是最好的例证。教师携带实验器材:马德堡半球、抽气机,在教室进行现场试验。教师利用抽气机逐渐的抽取马德堡半球里面的空气,学生在教室进行多次的对拉,以此来验证大气压的存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参与了教学,教师的进行了有效的演示,最终有效地证明大气压的存在。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这无疑是一种提高。演示性的教学尝试对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是有限的,学生只是教学中活动的帮手,没有真正的去思考实验的原理,也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忽略了学生探索性思维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在改革性的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教学中的应用如下:

1、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从网络上下载物理课程相关的视屏或Flash,直接投在屏幕上,组织学生观看,进而说明知识内容。这是一种“裹足”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学生听听声音,凑凑热闹,毫无动手经验,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2、教师象征性地摆出实验器材,讲述实验的步骤,陈述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郑重地打开多媒体,将事先准备好反映实验现象的视频或Flash播放。这是一种“造假”式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物理知识的严谨性、科学性被学生否认,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好假呀,好假呀。

三、以实验探究为主题的教学方式。物理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学生。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重视物理的实验教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迅速有效地发展起来。教师充当知识的引导者,学生是知识的追求者。教师提出主题,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总结。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实验的设计者、操作者、决定者,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动手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一个物理人,能遵循社会的规律,将物理知识应用在生活,从生活中总结出物理规律,这就是物理素养锻炼人思维能力的明证。例如初中电学学习之后,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图,装饰自己的房间。串、并联知识轻而易举地被理解,电路图整洁美观、横平竖直特点,学生容易接受。家庭电路的零、火线的区分被应用在电器的安装上。

实验探究型的教学模式促进了物理教学思维的改变,引起了物理教学的进步。探究实验要求学生、教师都有一定的知识底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一定的自我监控能力和创新能力。现代初中阶段物理教学压力增大,教师在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效开展探究性实验,容易造成教学实践中教学进度的仓促,全国同科类的交流平台缺乏,优秀的资源和成功的方案短缺,实验探究型教学是大范围内推广,在小范围内交流,阻碍了物理教学方式的真正改革。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弥补了物理教学改革中的难题,有效地促进了物理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的应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制作或借鉴相关的实验课件,通过实验步骤的逐步推进,注重知识的汇总,提高实验探究课的效果。学生顺着实验步骤,纠正偏差,理顺过程,总结物理规律。

2、学生提出探究问题,设计探究方案。教师将有效的探究方案投在屏幕上,邀请学生来评价和修正,并促使探究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学生有收获知识的成就感、快乐感,教师感受传递知识的轻松感。这是我们渴求的“互补”性教学方式,促使整个物理教学的改革。

纵观整个物理教学的模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人类物理教育技术的提升,借助多媒体技术,灵活实用的实验探究型教学模式是物理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多媒体技术丰富的素材,顺畅的教学程序,知识的地区无差异性,促进了物理课堂教学的进步。多媒体灵活应用的实验探究型教学方式弥补了单纯教学方式的缺陷,开拓了实验探究新方式,节省了探究时间,提高了探究效果。多媒体技术在新课改的发展中,必定具有优越的广泛性、实效性。。

第19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余干县杨埠初中洪艺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源于创造性思维。创新性思维需要培养和激发,也是可以培养和激发的。在物理教学中,利用课外时间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一定的扩散思维或创新技法的训练,开展创新活动,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性思维,这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最基本形式,应当成为开展创新性活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最有利和最重要的途径。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呢?下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创新性思维的前提

在一个死气沉沉,处受到拘束、压抑的物理课堂中,是很难谈得上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和激发的。创新性思维的激发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气氛,需要一个适宜的心理环境。如在讲《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时,我采用与学生一块做实验的方法。我给学生准备了烧杯、水(里面放了点奶粉)、激光灯、小玻璃块后,告诉同学们一块做探究游戏,全班同学顿时情绪高涨。刚开始有的同学不知所措,在同组之间相互研究讨论之后,有几个组的学生一下子把小玻璃扔到杯子底,点出了明显的实验方法,体现了创新性思维的结果。接下来鼓励每一个组选一名代表上台说明实验方法,结果每一组都抢着发表看法。在这种物理课堂中,师生相互信任,彼此尊重,民主平等,融洽相处,有一个大胆自由的发表见解的学风,这对创新性思维的激发是十分重要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是引导、激励创新性思维的外部条件

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设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常处于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创新的愿望,激发认识兴趣和学习动机,这是极为重要的。例如:在压力和压强的教学中,教师在糊纸的框架上平放、侧放、竖放一块砖。学生们刚开始时都提心吊胆,害怕砖掉下来,但只有最后一次纸破砖落,然而平放时加五块砖纸才破。把实验结果及有关的压力、受力面积让学生填入表格里,引导学生分析: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产生的效果越明显;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产生的效果越明显。然后提出:一块砖能使纸破,五块砖也能使纸破,我们怎样比较他们产生的效果呢?学生积极思考后得出结论。在这个演示实验里,教师首先用有趣的实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适时提出问题,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出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能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形成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向学生设问起疑。在探索解决这类问题时,有更为强烈的认识兴趣和更大的主动性。例如:我在讲“运动和力”一课时,有一位同学举手提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我用一个小力推桌子,桌子怎么还静止呢?”对于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是一个“静摩擦的问题”,这本已超出了初中物理的范围,我首先表扬了他善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接着就讲了点静摩擦的知识,并课下让学生们一起讨论一下静摩擦的特点。类似这样的问题,我遇到过多次,如有问:冬天从嘴里呼出的水蒸气液化成“白气”,问什么不凝华成小冰雹呢?固体加热能熔化成液体,可是木头放在锅上加热怎么会变焦变黑呢?液体蒸发吸收热量,可是开水蒸发吸收热量吗?等等,对于天真幼稚或一时不易说清的发问,都应当热情鼓励,耐心解释,鼓励他们继续探索,不能简单否定或置之不理。

四、面向全体学生,能产生“共事效应”,实现创新性思维的全面激发

面向全体有两重意思:

(一)是要为全班学生提供大致相等的学习和训练机会,不出现

训练的“死角”。尤其是对中下游的学生,要注意提供更多的训练机会,否则会使他们产生心理压抑感,丧失学习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很难萌发创新思维的;

(二)是要重视全班各成员之间相互的思维激励作用,群体中存在着一种叫“共事效应”的心理现象,这是指许多人在一起共事,可以促进个人活动的效率,出现活动的增量、增质情况。教学中如重视这种集体的相互作用,而不限于

三、五个好学生提问作答,将大大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后,我改变教师讲例题,学生做练习的老路子,而从演示实验开始,用测力计量出一块形状不规则的铅合金在空气中、水中和汽油中的物重,然后提出如何求铅合金和汽油的密度,让学生各抒己见,把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都写在黑板上,结果学生思如潮涌,想出大量的解法,在这基础上,发动大家评议,在扩散、聚合;再扩散、再聚合反复的思维中,不仅深刻地领会了知识,而且实现了创新性思维的全面激发。

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有多种形式和做法,以上只是一点多年的教学体会,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总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创设创新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精心设计,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第20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物理课堂教学创设情景一议

桂阳二中陈春保

2013.12.28

课堂教学精心创设情景,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这不仅有利于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下面试举几例说明之。

一、创设导入情景

一般用于授课开始。方法以教师提问、实验观察或习题解答为主,内容多有基本概念复习,定理定律应用,公式运用解题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入新课。如讲“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师可先做一演示实验:将一木块浸没水中;将一铁块浸没水中;将一石腊浸没水和酒精混合液中,并提出物体沉浮条件是什么。三种情景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课题思考。

二、创设递进情景

用于讲授过程。目的是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使学生掌握概念,学习探求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此情景的创设要注意层次清楚,要符合解疑推理的逻辑性。

如在“透镜”一节中,第一次创设情景: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经(凸、凹)透镜方向怎样?经实验得出答案后,再创设第二次情景:不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射入(凸、凹)透镜后又会怎样?又经实验得出答案。创设情景:非平行光线射入(凸、凹)透镜后又怎样?再次实验证明。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对透镜的认识就较为明确。

三、创设随机情景

这是用于讲授过程,为扩大学生思路,使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方法。

但要注意,随机创设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如“压强”教学,可就液体压强P=ρgh,固体压强p=F/s的物理含义的挖掘,在习题练习上创设情景:一定质量的水装入不同容器,容器底部压强;人站立、行走对地面压强;手对图钉帽的压强和图钉尖对墙壁的压强,通过对

四、创设求异情景

学生对物理问题往往只从某一角度理解,若变换角度,理解物理概念就显得困难。为此,就需从不同角度创设对同一物理问题的情景。如在讲究连通器内只有一种液体且静止流动时液面总保持平衡的问题后,可提出设问:不同液体液面相平吗?学习漂浮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后,设问:一条船从海里开到河里是浮起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物理概念作全面分析的思考。

五、创设强化情景

目的是为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公式的理解。例如:在讲完物体的重力和压力的联系和区别后。可创设如下情景加以巩固。就重力大小和方向,对支面压力大小和方向讨论回答。这对理解压力的产生及大小和重力有关或无关很有效果。课堂创设情景应注意:

1、教师要依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学生接受水平以及教材前后的关联而选用创设情景方式。

2、教师要把握时机适时创设情景,而且必须巧妙解决创设情景所涉及的物理问题。

3、创设情景应有利于教师“搭桥”,学生“过桥”,符合学生认知结构梯度。

总之,创设情景必须把需要解决的课题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知识基础的事物之中,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达到掌握本质,领悟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这些情景问题的辨析,强化对压强这一物理概念本质的理解和掌握。

初中物理小论文范文
《初中物理小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