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1 18:55: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隆尧县双碑中学张永霞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构成物理知识的基本元素,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物理科学内容主要是指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若学生物理概念模糊不清则寸步难行。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准确牢固的建立起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所以探索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是物理教学的永恒话题。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物理概念教学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物理概念的引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枯燥无味的概念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可以利用各种直观材料、演示试验、创设物理情景,提供感性认识让学生对所学概念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观察、比较、分析、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概念。

案例一:《光的折射》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学

多媒体演示1:(模拟“海市蜃楼”自然奇观。)

师:在这里,大家再来看一个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真实而惊险的事例:

多媒体演示2:模拟小孩溺水惊险情景(故事情节: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有两位小学生一起回家,路经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他

们看见水好象很浅,就准备趟过去,一下水才发现河水很深,由于不会游泳,就出现了溺水事件。)

师:为什么看上去很浅的河水实际上很深呢?难道我们的眼睛会受骗?请同学们来做两个实验。

学生实验1:在碗中盛满水,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象向上弯折了。

学生实验2: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的向杯里倒水,随着水面的提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

师:上述实验中,你们看见水中“弯折”的筷子和“升高”的硬币,这些现象能用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吗?

经过情景设置调动学生进入一种研究型的学习状态,“任务驱使”和“渴盼成功”的心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所学的知识中来,然后水到渠成的学习折射的概念和规律。

二、物理概念的形成

物理学借“物”求“理”,物理概念的形成首先应该给学生呈现足够的感性材料,(如生活中熟悉的实例、或观察模型、实物、示意图、或进行实验等等)然后启发诱导,让学生观察、思维、分析、比较“现象”的共同属性,概括抽象出本质,得出物理概念的定义。概念的形成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利用实验,探究概念和规律的内容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转化,从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物理是一个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也是揭示物理概念和规律最直接形象的方法。初中物理适合实验探究的内容很多,一定要注意实验的新颖性、趣味性、准确性。如: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得出实验结论。

(二)分析归纳形成概念

案例二:力的概念的教学,力的概念是物理学的一根主线、一条大动脉,然而,由于日常生活中学生受“力气”、“劲”等生活用语的干扰,在形成力的概念时,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往往感到费解,在学习这一概念时,为了促进这一概念的形成,上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实验,让学生搬自己的书桌,搬桌子时,人的肌肉会紧张,同学们能感觉人的手对桌子用了力,。再用一绳子把一重物挂起来,比较绳子没挂重物和挂重物时的不同之处,(没挂重物前绳子较松弛,挂上重物后绳子被拽紧)然后问学生绳子对物体是否施加了力?再通过多媒体出示马拉车、人推车的图片,通过分析这些共同的现象,引导学生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并深刻的理解作用的含义。

(三)运用比较形成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可通过概念比较的方法,例如:在初中物理中重力和质量两个概念容易混在一起,在学习质量和重

力时可列表让学生对质量和重力加以区别,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学习蒸发和沸腾、压力与重力、功率和机械效率、电功和电功率时都可以采取比较的教学方法。

(四)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规律比较抽象,即使学生理解了概念是怎样形成和建立的,在较短的时间内也很难记住,所以为了帮住学生记忆概念和规律,要教给他们方法,用多种方法记忆规律和概念,如在学习光的折射规律时,我把折射规律编成“空气饺(角)大于玻璃水饺(角)”学生很快就记住了折射规律,又如在学习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时,我把总电阻编成积和,即R 总 =R1 R2∕ R1+R2学生记得非常牢固。

值得注意的是,形成概念的前提是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的有助于形成这个概念的感性材料,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上的飞跃,这个过程只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如果教师包办代替,在罗列一些现象后就简单给出概念的定义,学生理解的不充分,就会对概念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所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实验,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

三、物理概念的巩固

概念和规律呈现以后,就必须及时加以运用,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根据每个概念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应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概念,看他们能否回答概念是怎样引出来的?怎样形

成概念的?与其它概念有何联系?

2、初步的直接运用阶段,如: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运用概念和物理规律对物理性质进行判断等,这一内容一般在新授课时进行,以对新学知识作初步巩固。

3、编撰适当例题,在概念易错的地方编撰适当的例题,变化条件、多方设问。

4、利用其它知识为本概念、规律提供条件,运用本概念为其它知识、规律供条件。

案例四:电功率的教学后,第一阶段先引导学生回顾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即电功率是怎样引出来的,再回顾电功率的定义,即概念是怎样形成的,然后明确电功率与电功的关系。第二阶段让学生运用电功率公式 P=UI 和 P=W/t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分辨电功和电功率。第三阶段,实际功率的计算,特别是由于开关的断开和闭合引起电功率变化或由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引起电功率变化的题目。

这一阶段的教学,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注意题型的设计要典型,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教给学生方法,要求他们领悟运用知识要点,联系实际多选择学生熟悉的现象或事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物理概念的内化

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掌握,不能只停留在这一知识本身的运用上,对这一知识而言,应形成这一知识本身的系统并将它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这样才能说是对概念和规律的全面掌握,所以说对概念和规律的整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阶段。

对概念和规律教学要求整理的内容主要有:

1、概念规律的内容(准确精炼)

2、概念和规律的应用条件(牛顿第一定律的不受力是指两种情况:理想化下的不受力或受平衡力)

3、在练习中总结的规律(如运用多种方法设计实验测密度)

4、物理概念和规律综合的教学(功和能的关系教学后,有能的转化是判断做功的条件,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有物体移动方向与力的方向一致时才做功)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且教无定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概念教学的水平。但是,无论教师讲课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学生的知识主要靠他们动脑感知,动脑思维,动手实践获得。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探求知识。“不要教死的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去掌握各门学科的规律。”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探微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