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人物纪录片影评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30 09:08:2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纪录片影评

至亲至爱的伟大亲情

_____评纪录片《俺爹俺娘》 摄影师焦波用朴实无华的镜头,拍摄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片子主要记录的是几十年来,摄影机下俺爹俺娘容貌、境遇、生活的变迁。正如焦波自己所说:“这可以表现责任制以来农村生活的变化。然而,我想焦波没有说出来的是,不管岁月如何流转,不管儿女流落何方,父母永远牵挂,在家盼望着游子的归来。

一开始,传入耳朵中就是回荡在山村中的声声鸟鸣和鸡叫,平和安宁的氛围和浓浓的乡音使我倍感亲切。一点点看下来,不得不说影片把最普遍不过的父母与儿女之情以及老夫妻相濡以沫的感情像抽丝剥茧般呈现在观众眼前,触碰到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唯有泪千行。

本片的线索很明显。表面上看是以给父母亲拍摄的照片为线索,每一张照片都引出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而实际上,影片是以时间向前推进的,来推动故事的发展。三十多年的时间里,随着时间一点点推移,爹娘一点点变老了,儿子越来越大了,日子也越过越好了,这条时间轴把三十多年里爹娘的生活点滴串了起来,更以一个农村家庭为着眼点折射出了整个社会的大变化。虽然凌乱但不松散。

影片中父亲背诗的场景反复出现了几次,一次是《登鹳雀楼》,一次是过年时的《元日》,还有一次是跟小孙女一起背的《静夜思》,这既刻画了一个受过一定教育的渴求知识的父亲形象,与父亲对儿子求学寄予厚望想呼应,同时也透过诗篇的内容展现出老父亲经历种种磨难,最终能感受时代新生活,安享天伦之乐。

影片在镜头处理上非常灵动,照片的选取和镜头的渲染搭配得非常得当。印象非常深刻的其中有一张母亲站在田地里的照片,母亲年纪大了总还是要上田干活,母亲觉得活着不干活就失去了意义。母亲小小的身躯站在大片空旷的田地里,那种强烈的对比冲击着每一个孩子的神经,让人感觉到就是这样渺小而又伟大的母亲养育儿女一生,就是这样平凡又伟大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新生活。还有当焦波去大姐家看望母亲时,在临走时母亲渺小的身躯又站在了窗户前,对他挥手告别,身躯变得越来越小,母亲的那种对儿子依依不舍的真挚情感也在这镜头中被延伸到每个人心里。纪录片中也大量出现了空镜头,没有具体的人物,只有运用的照片和一些乡村的景,这种镜头的渲染反而给人一种淡淡的美感体验。

声音的处理也是不得不提的,应该说基本全程都是同期声录制,大量运用自然音响,这就把乡村生活的原貌给展现了出来,更加贴近生活,更为真实亲切,也使人物形象更易走入人的心中。影片中的旁白解说也给影片增色不少。一般性的话语却在情节发展和感情抒发 1 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平静而温和地彰显了神韵和情思。 这刻骨铭心的爱,是焦波对爹娘深深地牵挂,这种至亲至爱的情感正是伟大的亲情的体现,正如影片当中,俺爹对俺娘评价的一句话“又溜溜,又勾勾”,这一种亲情就是像俺娘的美一样又溜溜,又勾勾”。

纪录片分析

(一) 要做的记录 1.片子的开头、高潮

以及结尾的内容。 2.片中关键性镜头以及重点表现段落的内容: (塑造人物形象) 3.片中的人物特点 文化形态特点 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 历程等 4.音乐在重点段落的起落以及音乐的风格 特点等 (声画对立) 5.重要的光线影调特点, 6.重要的字幕内容。 7.片子的标题、编导名称等。 8.片中的重要细节 9.镜头的总体风格以及总体特点。 10.对于重要人物采访的重点说话内容 以及非重要人物的说话内容 11.重要的解说词语言。 12.片中空镜头的使用以及镜头内容。(没有人) 13.片中使用的特殊电视处理手法。

(二)记录的原则 1.涵盖以上所有内容、尽量详尽。 2.经过过滤,寻找重点记录(与主题 塑造人物相关的) 3.以片子播放的时间顺序逐条记录

五种低分影评 复述故事型 观后感型(泛滥抒情) 主次不分型(面面俱到) 主题不明型 专业词汇型

纪录片分析的元素 一.揭示主题 要求: 简洁 深刻 (对片子深刻理解的高度浓缩)

二、选题特点和结构特点:

1.纪录片的选题特点 关注时代变迁 关注主流人群 关注民众 弱势群体 关注自然环保

2.纪录片的结构特点: 顺序式结构: 以时间为顺序 最常见 最容易被观众接受

交叉式结构; 同一主题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的对比 作用:深化主题

板块式结构: 由几个顺序式结构的板块组合到一起,但表现的都是同一主题。 l??? (《沙与海》) l??? 纪录片《沙与海》的结构表现形式上是呈交叉式的,是将生活在沙漠里的一户牧民和生活在海岛上的一户渔民的生活交叉展开描述,然而从本质意义上说,它们是一种板块式的结构形态,因为两户人家并不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结,只不过是依据创作者的意图把他们整合在一起,用来展现人的生存意识的主题的。这个目的如果采用把两户人家的生活用两个板块结构加以串连同样可以实现。

2

三、人物形象 讲人还是讲故事? 孟金福是鄂伦春族最后的一位萨满,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一种朴实,坚强,善良又带着一点原始气息的老人。守护者民族文化,并在保护本族文化传承上,不断坚持,为鄂伦春文化奉献了自己的一身。

四、细节表现 包括:动作、语言、物件、环境、非重要人物的语言细节―――“人走了,不会来了。”――最后的山神

五、声音的分析: 同期声、解说词、音乐、音响。

同期声:在拍摄画面的同时被记录下来的现场声。 同期声是现场事实的一部分。给片子带来无穷的真实感。 同期声的使用增强了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同期声交代事实发生的背景和气氛,甚至可以把某些文字难以勾勒描绘的信息原原本本地传递给观众,有助于刻画描写人物的心理,增大信息量。

解说词: (1)风格:大气 恢弘平实 自然 生活化等。

(2)作用:是解说型纪录片的结构框架,使纪录片具有完整的叙述能力,有助于电视叙事方式更加精炼集中,客服画面的局限性,揭示深层次主题,使画面更加真实、自然,也可以使零散的镜头形成一条主线。 音乐 作用:展现一种地域文化的特色时代特征;起到段落间的连贯链接作用(承上启下);渲染气氛、营造氛围; 反应主人公的内心感受以及内心情感。 注意: 如果有音乐一定要留意音乐内容。

音响: 1 再现时空的真实感、交待环境; (2)突破画面局限,扩大信息量;、(3)反衬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六、重点镜头以及重点段分析。光线、构图、景别、角度、空镜头以及其他对表现主题相关的镜头。 注意:要从镜头的外部结构分析到内部结构。 空镜头的寓意 : 昏暗的光线是落日的余晖,预示着鄂伦春民族的文化的星光点点,跳舞,表现出一种伤感。 即将消失的文化。 神秘的宗教色彩

七、总体风格特点、优缺点: 长镜头 运动镜头 摇晃镜头 相同景别 画面色彩等

八、社会价值或艺术价值。

纪录片的景别.

远景:表现广阔的场面,交待环境,展现气势。 全景:展示主体全貌,表现人与环境的关系。

3 中景:人物膝盖以上或者场景局部画面, 既表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又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既表现人物的外部动作,又能适当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和人物间的情感交流。

近景:人物胸部以上或者物体局部画面。

特写:表现拍摄手法的某一局部,起突出强调作用。

沙与海

1.主题揭示。本片用写实主义的镜头,记录了牧民刘泽远和渔民刘丕成两个人的生活,从而说明“人这一辈子在哪活着都不容易的事”,无论生活在什么环境下都要去命运、与自然抗争,歌颂了人在恶劣环境下顽强的生存意志。

二、选题特点。关注民生,紧扣坚忍不拔的人性之美,顽强的生存意志,使片子传递出人文精神。

三、结构特点.板块式结构,选取“沙”和“海”两个板块。通过对比展示共性:不屈不挠 坚韧执着 对比家庭成员以及对所处环境的看法。 冷暖色调的强烈对比中,在让观众区分两个环境的同时,又可成强烈的冲击感,形成视觉节奏。 沙与海有不同也有相似,同样的浩瀚、广阔、无法掌控,同样具有流动感。

四、人物形象 刘丕成 刘泽远 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镜头配合采访:“打死再种”的段落;近景镜头的运用,让我们看到生活给刘泽远留下的沧桑印迹,满脸的皱纹,粗糙的大手,塑造出朴实勤劳的牧民形象。谈到打死再种时,脸上没有任何哀伤之情,而是一种平静来 承受大自然的肆虐,以一种顽强来与大自然抗争。这种顽强,直透刘泽远精神深处,已不仅仅是刘泽远个人的精神,而是所有在大自然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作品抓住这种精神使刘泽远这个人物有了个性,从而鲜活起来。

《龙脊》 主题的揭示.使用了写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偏远的村落中人们的精神状态,全篇张扬了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存意志和赞美了一种面对贫苦却奋发向上的抗争精神,呼唤人们对贫困偏远山区孩子教育问题的关注,透漏出来了一种人文关怀。

二、选题特点。关注民生,刻画孩子的精神品质。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学习的细腻记录,阐述对普通人的关怀。

三、结构与线索。顺序式结构,以传播潘能高一家人为主线展开,以静观的方式记录点滴。 副线:潘纪恩,通过他的活动来反映山村基地其他孩子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望。

四、主题人物形象。潘爷爷:山村中开明家长的代表。 潘能高:勤劳 刻苦 懂事。 以点带面说明贫困山区求学需要比普通人付出多倍努力。 孩子们普通且平凡,但他们朴实和坚韧的品格像龙脊的山脉一样给人以坚实的力量感,透过生活状态感受孩子们改变命运的力量。

五、声音的处理。

(一)同期声的使用再现了时空的真实感。1.在开篇出现了山泉悦耳的流动之声,画面转自梯田和山林,出现了鸟鸣声,交代环境――――一个远离城市的偏远村落,开篇并没有用大气的音乐压住观众,而是自然地将观众带入了环境。 2.失学女童的童谣:唱出心声,声音干净而明亮, 编导有意将课堂孩子读书声与其对剪,没有刻意说明却隐约透露着算出。

(二)声音传递地域文化。潘妈的山歌:1.传递地域文化;2.起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3.时间的间隔符号;4.设置悬念。

六、重点镜头分析。1.开篇以及结尾镜头。 2.空镜头的象征意义:山坡上的反复出现的一棵树,不同景别(远 全 大远) 不同时间(清 白 黄 夜)、不同光线(顺 逆 雷电) 是编导主观情感的外化。 托物言志: 人像树一样倔强,一样的在艰苦的环境中挣扎,拼搏,生存着。 孤独,与世隔绝。 3.失学女童的镜头:构图特点 意味深远。打扫卫生的孩子们为前景,倚在树旁的潘井妹为主体,形成动静强烈对比吗,动是因为快乐,快乐的原因是可以回学校读书,静是因为悲伤,悲伤的原因是因为无法回课堂上课,以乐衬托悲哀,使得悲伤更悲伤。 4.镜头中的色彩传递主观意图:

绿色为主色调(绿色梯田,绿色秧苗 绿色大树) 象征生命的希望。 * *

推荐第2篇:纪录片影评

影评写作的角度

一、思想评论: 思想评论: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 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 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 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见《银海珠光》)。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 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 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 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 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 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二、人物评论。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 爸上学》的 4 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 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 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 《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 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 1.艺术样式评论。如《不庄不谐 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屏幕涌动纪实潮

》从纪录片美学特 色分析纪了优秀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 2.艺术风格评论。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 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诗电影的意象美》从电影风格和创新的 角度给予肯定。 3.审美特性评论。《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 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枣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的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四、电影特性的评论。电影特性的评论。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 评论。试举例如下: 1.电影语言评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起点和成功之路》。 津战役>的结构艺术》。 法赏析》。 2.电影结构评论。《复合交融 巧织经纬枣 3.电影修辞评论。电影修辞包括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如《中的象征手 5.电影悬念评论。《悬念迭设扣人 7.电影 4.电影节奏评论。《满怀深情的韵律美枣谈电影<周恩来>的节奏艺术》 心弦枣谈美国片<碟中碟>的悬念技巧》

6、电影音响评论。《摹声会音皆有情枣<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音响》 色彩评论。《张艺谋为何偏爱红色》《在“形式”中强化“意味”》。 闪光的项链》。 9.电影表演评论。《眼之魅》 10.电影音乐评论。 8.电影细节评论。《耐人寻味的“纳银密账”》、《一串 以上评论角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交*、兼容的。评论的视角可以是复合的,如评论人物,除了上述的评一个人,评一类 人,或对立人物的对照分析,也可以就几部影片或某一类影片中同类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或对某种创作倾向进行评论。如《忧患意识 与英雄主义》对美国影片普遍性的主题的分析;“新时期军人银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员为什么不能长青”、“何必都往浴缸里 跳”、“丑星为什么走红”等论题是综合某类影片创作倾向选的。 电影评论的文体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论文体为主,也可以用书信体、对活体、问答体、随感录。近年也有散文体,散文体 多以抒发情感为主,轻灵活泼、文笔优美,但一般缺少严密的论证,较少逻辑力量,理论色彩较单薄,在影评百花园中应当允许各种

种 文体样式存在。

四、影评写作要求

一、紧扣“电影”与“评论”。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二、总体把握,细部突破。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目前各类报刊包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效, 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介,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 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 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 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 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四、注重思辩、讲究文采。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人人都明白 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 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 感与动情力量。 《黄河绝恋》主要情节与场景 1.海空大战。先声夺人,以快节奏的战斗场面调动观众情绪。 迫降遇险。继续以惊险场面吸引观众,小孩救人;悬崖坠机;小孩被炸。 7.黑子家中。三炮唱歌,见花花捉蝎治伤;欧文见花花红肚兜,引出闪回镜头:日寇毒气杀人,哥哥出窗被枪杀。 8.山寨受困。过河被民团俘;狱中欧文“光荣的投降”与黑子“只要有一口气绝不停止抵抗”的争论;三炮对寨主谈“外人、亲 人、仇人”的关系。三炮看黑子,“赵家害得我丧了男儿身”;闪回:械斗。 9.刑场脱险。刑场行刑在即,安洁救人,鬼子枪杀安洁――寨主梦醒(内心斗争);安洁出窗奔刑场,拉手榴弹威胁父亲,救人。 10.古庙栖身。花花放蝎子咬日本军官;古庙,东方文化神秘气氛,营造相爱氛围;欧文学汉语

“我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我是 ANGIEL 的最好最好的朋友”,“YES”。群山夕照,古烽火台上“你们……都有许多爱”,初步理解,相爱的开始。 11.屈辱回忆。黑子夜访寨主,晓以大义(讲述安洁的不幸,促使寨主转变);芦苇丛中,安洁痛苦回忆;波尔明白“一个弱女 子宁可放弃生命,不能放弃人的尊严”。 16.祭奠忠魂。一张张照片――小孩、花花、父亲、黑子、安洁的照片放入激流中,“让生命还归黄河”,信天游的叶哨响起, 闪回:匕首、手榴弹、黄河留影…… 评论角度

一、评主题:

1、抗日斗争,揭露日寇罪行,歌颂人民不屈精神、博大胸怀、崇高人性;

2、生命价值与民族命运;

3、对和平和期 呼唤与社会的发展的期望;

4、在人类之爱基础上不同文化观念的撞击与交融。

二、人物评论:

1、单一人物;

2、某类人物;

3、对比性人物;

4、从人物关系评析,如中外、父女、民族与宗族等关系入手。

三、场景细节:几次争论;手榴弹的出现;小刀的运用;几个人物对死的选择;照片的作用。

四、悬念设置:人物命运为主线,将人物经常处于生死关头,环环紧扣。

五、矛盾冲突:

1、进步与反动、民族解放与法西斯专制;

2、东西方观念;

3、宗族。

六、叙事线索:三种时态,现在时着眼于战争与和平的对比,调节情绪、深化主题,给作者一个自由的叙述时空;过去时表现矛 盾冲突与情节发展的主线;过去完成时重点在揭露日寇罪恶。

七、情节与节奏:战斗高潮与抒情段落的设置;紧张与舒缓情绪的起伏;镜头节奏快与慢的转换。

八、中外影片比较:与《拯救大兵雷恩》相比,同是以回忆形式讲述拯救生命与回归家园,但《黄河绝恋》避开为什么救人的争 论,避免说教,容纳更多内涵;多种矛盾冲突;群像式人物各有鲜明个性;战争与爱情两条线索推进,更富有抒情色彩。

九、与《红河谷》比较:文明冲突的合理性;叙事特色强化故事性;人物塑造在对比中展现性格的发展,注意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有很多人认为看电影就看电影呗,评什麼?论什麼?但事实上,在你写影评的同时,也是让自己回溯在这一个半小时中,你到底 看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再烂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员,他们又是用什麼眼光来看?没人愿意制造一部人人唾弃的大烂片, 那麼大家口中的烂片是否有可取之处,是否制片.导演.演员们用著不同的想法来拍摄? 这些,当你开始用心写影评时,你的思路会愈来愈清明,想的范围愈来愈广大 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体会,也能将你的体会带 给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评中,你将会发现自己的文

推荐第3篇:纪录片影评

影评写作的角度

一、思想评论: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见《银海珠光》)。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二、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

1.艺术样式评论。如《不庄不谐 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屏幕涌动纪实潮》从纪录片美学特色分析纪了优秀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

2.艺术风格评论。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诗电影的意象美》从电影风格和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

3.审美特性评论。《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枣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的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四、电影特性的评论。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试举例如下:

1.电影语言评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起点和成功之路》。 2.电影结构评论。《复合交融 巧织经纬枣的结构艺术》。 3.电影修辞评论。电影修辞包括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如《中的象征手法赏析》。 4.电影节奏评论。《满怀深情的韵律美枣谈电影<周恩来>的节奏艺术》 5.电影悬念评论。《悬念迭设扣人心弦枣谈美国片<碟中碟>的悬念技巧》

6、电影音响评论。《摹声会音皆有情枣<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音响》 7.电影色彩评论。《张艺谋为何偏爱红色》《在“形式”中强化“意味”》。 8.电影细节评论。《耐人寻味的“纳银密账”》、《一串闪光的项链》。 9.电影表演评论。《眼之魅》 10.电影音乐评论。

以上评论角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交*、兼容的。评论的视角可以是复合的,如评论人物,除了上述的评一个人,评一类人,或对立人物的对照分析,也可以就几部影片或某一类影片中同类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或对某种创作倾向进行评论。如《忧患意识与英雄主义》对美国影片普遍性的主题的分析;“新时期军人银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员为什么不能长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为什么走红”等论题是综合某类影片创作倾向选的。

电影评论的文体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论文体为主,也可以用书信体、对活体、问答体、随感录。近年也有散文体,散文体多以抒发情感为主,轻灵活泼、文笔优美,但一般缺少严密的论证,较少逻辑力量,理论色彩较单薄,在影评百花园中应当允许各种文体样式存在。

四、影评写作要求

一、紧扣“电影”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二、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目前各类报刊包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介,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

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 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四、注重思辩、讲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

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黄河绝恋》主要情节与场景

1.海空大战。先声夺人,以快节奏的战斗场面调动观众情绪。

迫降遇险。继续以惊险场面吸引观众,小孩救人;悬崖坠机;小孩被炸。

7.黑子家中。三炮唱歌,见花花捉蝎治伤;欧文见花花红肚兜,引出闪回镜头:日寇毒气杀人,哥哥出窗被枪杀。

8.山寨受困。过河被民团俘;狱中欧文“光荣的投降”与黑子“只要有一口气绝不停止抵抗”的争论;三炮对寨主谈“外人、亲人、仇人”的关系。三炮看黑子,“赵家害得我丧了男儿身”;闪回:械斗。

9.刑场脱险。刑场行刑在即,安洁救人,鬼子枪杀安洁――寨主梦醒(内心斗争);安洁出窗奔刑场,拉手榴弹威胁父亲,救人。 10.古庙栖身。花花放蝎子咬日本军官;古庙,东方文化神秘气氛,营造相爱氛围;欧文学汉语“我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我是ANGIEL的最好最好的朋友”,“YES”。群山夕照,古烽火台上“你们„„都有许多爱”,初步理解,相爱的开始。

11.屈辱回忆。黑子夜访寨主,晓以大义(讲述安洁的不幸,促使寨主转变);芦苇丛中,安洁痛苦回忆;波尔明白“一个弱女子宁可放弃生命,不能放弃人的尊严”。

16.祭奠忠魂。一张张照片――小孩、花花、父亲、黑子、安洁的照片放入激流中,“让生命还归黄河”,信天游的叶哨响起,闪回:匕首、手榴弹、黄河留影„„

评论角度

一、评主题:

1、抗日斗争,揭露日寇罪行,歌颂人民不屈精神、博大胸怀、崇高人性;

2、生命价值与民族命运;

3、对和平和期呼唤与社会的发展的期望;

4、在人类之爱基础上不同文化观念的撞击与交融。

二、人物评论:

1、单一人物;

2、某类人物;

3、对比性人物;

4、从人物关系评析,如中外、父女、民族与宗族等关系入手。

三、场景细节:几次争论;手榴弹的出现;小刀的运用;几个人物对死的选择;照片的作用。

四、悬念设置:人物命运为主线,将人物经常处于生死关头,环环紧扣。

五、矛盾冲突:

1、进步与反动、民族解放与法西斯专制;

2、东西方观念;

3、宗族。

六、叙事线索:三种时态,现在时着眼于战争与和平的对比,调节情绪、深化主题,给作者一个自由的叙述时空;过去时表现矛盾冲突与情节发展的主线;过去完成时重点在揭露日寇罪恶。

七、情节与节奏:战斗高潮与抒情段落的设置;紧张与舒缓情绪的起伏;镜头节奏快与慢的转换。

八、中外影片比较:与《拯救大兵雷恩》相比,同是以回忆形式讲述拯救生命与回归家园,但《黄河绝恋》避开为什么救人的争论,避免说教,容纳更多内涵;多种矛盾冲突;群像式人物各有鲜明个性;战争与爱情两条线索推进,更富有抒情色彩。

九、与《红河谷》比较:文明冲突的合理性;叙事特色强化故事性;人物塑造在对比中展现性格的发展,注意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有很多人认为看电影就看电影呗,评什麼?论什麼?但事实上,在你写影评的同时,也是让自己回溯在这一个半小时中,你到底看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再烂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员,他们又是用什麼眼光来看?没人愿意制造一部人人唾弃的大烂片,那麼大家口中的烂片是否有可取之处,是否制片.导演.演员们用著不同的想法来拍摄?

这些,当你开始用心写影评时,你的思路会愈来愈清明,想的范围愈来愈广大 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体会,也能将你的体会带给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评中,你将会发现自己的文笔进步了,看电影时能看到更多的细微末节,能感动到心灵的深处,那麼,你成功了。

当然,没人是一蹴可矶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学创作者外),当我自己回顾一开始写的文章,也觉得自己的文笔生涩,眼光不够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发现自己很自然的就长篇大论了起来,当然,现在依然不够好

最好的一句话是---- “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

不是一定要中规中矩的写影评,正面.反面.侧面的见解都是很独到化简为繁,化繁为简,字字都是精采。

分析记录片表现现实的方法,其实和故事片影评大同小异,因为记录片也要有悬念、剧情,所以也就有讲故事的方法,分析这个讲故事的方法就行了

四、影评写作要求

(一)紧扣“电影”与“评论”。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二)总体把握,细部突破。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目前各类报刊包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介,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 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 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四)注重思辩、讲究文采。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 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

那么,下面我们就详细讲讲。首先,什么叫影评 具体概念?有人会说,那不就是看完电影对影片的评价吗?错!你说的观后感,观后感与影评最大的区别:前者是人主观上的感受,而后者是客观专业的分析;前者强调他的思想内容和教育意义,后者是从专业的角度:比如从结构,画面,色彩,表达方式,剪辑是否流畅,拍摄手法,同期声表现等等更加深层次的分析,凸显现实意义和成功之处! 影评通常评什么类型的片子?如果影评是编导的重点的话,那么纪录片就是影评的重中之重 。但总体范围归为三类,记录片,专题片,艺术片。前两者可以归为一类,在国外,前两者统称为纪录片,因为他们具有很多共性,真实时间真实环境发生的真人真事。而国内由于诸多原因把它分开,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由上述分析,我们就可以理解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纪录片的本性应当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集中反映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坚持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并不排斥可以拥有其他属性,如艺术性 政论性 文学性 哲理性等,但他们都服从于纪实性,而且通过纪实性来表现。通俗点说,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 环境 事件真实 真实反映生活的新片种,客观反映 极少有编导主观色彩。但是无论这部电影反映的一系列属性,前提必须真实。 那么该怎么评纪录片呐?在这里向大家讲一个固定格式套路:结构——真实性——画面——色彩,如果你按这个套路走的话,即使你语言不够华丽,分数也差不到哪去,不会看着很乱,没有条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纪录片的分析中,把握长镜头是非常重要的,长镜头伴随纪录片至始至终,通过长镜头记录特写画面,用中景全景对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烘托气氛,从而阐述现实意义,比较成功之处。 而艺术片因为不是重点(不是重点不代表不会考)在这里不多说了。但在大致套路跟记录片差不多:结构——画面特点——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个真实性。除了上述,艺术片需语言优美,词汇华丽才能体现其艺术性。

范例 在评价《意志的胜利》之前,我不得不先介绍这部电影的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当代艺术史上的传奇女子。莱妮·丽芬斯塔尔因为拍摄了《意志的胜利》这部宣传纳粹第三帝国的著名电影,带给她世界性的名声。作为艺术作品,《意志的胜利》无疑是成功之作,具有非凡的震撼力,但同时也带给她无穷的麻烦,为此她三次入狱。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在一次采访中,她说:“生活是美好的,要热爱生活,要投身到生活中,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和困难,永远不要放弃生活,放弃努力。”这个女人让我感动,她没有轻过这一生。她成功过、失败过、努力过、痛苦过、幸福过、精彩过,每一步都是自己的脚印。

《意志的胜利》曾获得巴黎电影展金奖,被评为世界上最有力量、最有影响力的纪录片。电影讲述的是1938年的纽伦堡纳粹党党员大会,主要是歌颂希特勒、纳粹党,宣传色彩很浓厚。抛开这个事件的背景来说,导演的拍摄手法很高超,电影的艺术手法也十分精湛,后人至今都在模仿。

里芬斯塔尔以神话的视野去拍摄希特勒,一开篇是有大朵大朵的云的天空,就像当时的社会背景,坎坷又充满希望,接着就是所有人欢迎希特勒的到来,希特勒犹如“神”般从天而降,向神一样来到这里拯救德意志民族。导演从希特勒的角度去拍群众,之间穿插某些群众的特写,还有从群众角度去拍希特勒,将观众强制的拉入导演的思维中,跟随群众去崇拜元首。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仰角镜头,仰角镜头的运用能使被拍摄者显得高大,所以主要用来拍摄希特勒,这让镜头下的希特勒气宇轩昂、孔武有力,被群众围绕的他亲和力十足而又颇有威严,军队面前的他慷慨激昂而又不失儒雅稳重。

这部纪录片没有采用画外解说,而是让画面自身和从现场采集来的讲话、声音和音乐来说明问题。音乐也只有纳粹党党歌和德意志的民族歌曲,但是把整个影片定在了激昂、振奋的基调,整个片子确实渲染力很强,振奋人心。影片结构上并没有采用起承转合的方法,例如在表现六大会议时,导演把散文化的事件转化成诗的电影,把会议分成几个部分,依靠对情感的推进来完成。导演用这种独特的手法来拍摄,使一场很枯燥乏味、带有浓重政治意味的会议染上了艺术的气息。

影片中大量运用隐喻手法,例如影片中出现大量孩子的镜头,军营中孩子的笑脸,游行中争先恐后观看的孩子,儿童军乐中努力表演的孩子。。。丽芬斯塔尔拍摄孩子们对希特勒的喜欢比拍摄一个成年人的崇拜更有说服力,因为孩子们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他们对纳粹、希特勒的支持,才是希特勒永远统治下去的重要力量。影片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无处不在的纳粹旗帜和纳粹标识,配上希特勒激昂的讲演,时时刻刻、潜移默化的宣传着纳粹。

里芬斯塔尔对纪实镜头的迷恋以及她富于激情的工作方式,使得我们不得不承认她是一个维尔托夫意义上的电影眼睛人,里芬斯塔尔这个天才的电影眼睛非常善于捕捉历史事件中本质性的要素,哪怕是邪恶的要素。《意志的胜利》在宣传上获得了巨大成功,迷惑了许多人,但是,迄今为止,没有哪一部影片能够如此广泛地为对手所用,对希特勒持反对态度的国家也都把《意志的胜利》中的大部分内容借用到本国的反战宣传影片之中;也没有哪一部影片把希特勒恶魔般的本质和把人类自制力丧失殆尽的情况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对这种奇特现象的惟一解释是:里芬斯塔尔的摄影机不撒谎,它所揭示的真相永远使人不寒而栗。

推荐第4篇:纪录片《幼儿园》影评

姓名:郭筱枫学号:201010103****班级:广告学1006班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

——对孩子的思考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记录了在湖北一所幼儿园里发生的故事。即便只是在讲述一帮小孩子的故事,却从中让我们对这些孩子产生的思考,同时一些社会现象也在这些孩子身上隐隐约约的体现出来。整部片子结构清晰、主题深刻,将纪录片最大的特色——真实,体现的淋漓尽致。影片开始时画面出现“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简单的点出了主题。结束时“袁老师孩子生下来了,三年后也会上幼儿园,”照应了开头“或许是我们的孩子。”

一、对结构、画面和音乐进行分析

结构:整部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室内纪实、采访纪实和户外活动纪实。室内纪实采用实像,画面始终以绿色的墙为背景,给人以沉重的感觉,但孩子的衣服却是以鲜艳的红色、黄色为主,与绿色衬托对比,在冷色调的沉静中又多了些许温暖,同时地板、桌子和床的颜色选用了暗红色,虽是暗淡的暖色,但也可以遇绿色进行对比。绿色是希望都颜色,也许也体现着编导对孩子们未来的一种美好愿望吧。采访纪实运用了复古红对画面进行处理,没有出现采访者的形象,大背景下始终只有被采访者的半身像,与室内纪实作区分,在全片中做了完美的切换。户外活动都是虚景,编导没有将活动进行记录,却让人从花花绿绿的模糊画面中产生无限的遐想,给人以更大的思考空

间。影片最成功的地方,也就是这部影片最大的亮点,就是整个空间镜头的运用。镜头近景、中景配合镜头的摇、拉等手法,成功的将房间给人的压抑感和户外给人的释放感表达出来。让人们充分的感觉到了,这幼儿园真的如同牢笼,如同监狱。不仅束缚着孩子们的自由,而且束缚着孩子们的天性。

画面:开片时,一个大人带着一帮小孩向前行进着,背影用了模糊效果,把人带入了故事,接着是“幼儿园”三个字的出现,从雪花状的模糊慢慢拼成了完整的字,从雪色变成蓝色胖字体,有点调皮,又把人从虚拟带入了现实。小托班入学的第一天,一个小男孩尖叫着喊着“不要抢我”,真实体现了孩子第一次独立于家庭以外的情感世界。第一顿饭时,孩子的鼻涕流了很长却没人帮忙擦,只是邋遢的嗅了两下鼻子,看到这样的画面让我们想到自己小时候妈妈喂饭的场景,也许孩子们也在怀念吧。一个小女孩吃饭时饭泼了,却没有人帮忙打扫,眼神里充满了无助,只好一遍一遍的喊着老师。第一个午觉,穿绿色衣服的孩子大声哭闹着,只是片刻间,墙角的那张床上,他安静的睡着,也许是哭累了,这时出现了他脚部的特写镜头,更突出了安静。片中多次出现这样一个画面:夜晚两棵大树间的那个窗户。透过窗户,孩子们在熟睡,老师防止孩子们尿床,一个个的抱下床尿尿,原本老师可以很安静的睡觉,为了孩子,他们辛苦着。有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小男孩算着日期“今天星期四,明天星期五”,还拉着小女孩一起笑,这是孩子对看见家人的一种兴奋,星期五他们可以回家了,也是他们对家的的一种想念。又有一个穿着桔黄色裙子的女孩扒着

门,门打开了她却不敢出去,体现了孩子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幻想也充满了陌生与恐惧。有一个叫陈志鹏的小男孩,他通常是最后一个被接走的孩子,活动室有两个相通的门,他焦急的等待着,拍着桌子哭着,瞻前顾后的等着妈妈,看着其他孩子都被接走,他焦急越来越体现出来。在他妈妈出现的时候,那种喜悦的眼神让观众也与他一起开心起来。此处出现了妈妈给他穿新衣服的慢镜头,是幸福,是温馨。 但有画面有一处美中不足,那就是在采访一个个小朋友时运用与记录时不同的底色。不知道是为了让人感觉与记录时不同还是为了增加访问时那种特殊的气氛。但是我认为在纯真的小朋友身上运用这种色彩本身就掩盖了他们特有的“神”。

音乐:影片在音乐上也很有特色,温馨的口琴音乐和熟悉的童声合唱《茉莉花》交替出现,没有编导的配音和介绍,给人思考空间。片中多次配以《茉莉花》,播放的时间不同所带来的效果也不同,刚开始会让人觉得充满了欢乐,让人觉得孩子们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但越到后来,特别是有个小朋友苦苦等待家人来接自己时所放出来,让人心痛!并且深深的感到,对于孩子感情的漠视。而茉莉花的纯洁与访谈时的孩子们显露出大量成人化的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让观看影片的人们从自身出发体味自己与纯白之间的差距。

二、对影片主题进行分析

其实影片的主题多是在采访纪实时体现出来。有这样几组让人记忆深刻的镜头:(镜头一)有这样一段采访:孩子说交警可以收很多钱,记者问孩子收到的钱给不给领导,孩子天真地回答“当然要给,

要不领导没钱”,体现了孩子的天真,也折射了社会贪污现象的严重。利禄、官阶、奴性这些词我本不应该表现在稚嫩的孩子身上,画面冷色调在此时的运用更像是一种无声的批判。(镜头二)记者还问孩子关于爱的问题,孩子都似乎不理解这个词,当记者问道孩子有没有爱的人时,孩子却说没有,这不但是孩子身上人性的冷漠,也反映了现在社会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不信任,从而产生的一道道难以打破的厚重的隔膜。(镜头三)当孩子被问到为什么被送到幼儿园全托时,答道“爸爸忙房地产妈妈要去美容院做美容没时间管我”。此时孩子眼中隐隐透出的失望我们能否理解?影片并没有华丽的场景也没有造作的台词,导演所要表达的主旨借着孩子之口让我们自己去明白。(镜头四)当被问起“钱、旅游、快乐”三个词选择一个时,孩子不假思索的就回答了“快乐”,孩子是真诚的、质朴的,他们要求的并不多,只是简单的快乐就好。(镜头五)当被问起9.11事件时,孩子充满着同情,这是孩子善良的本性的体现。足球赛时中国的表现并不好,但孩子激动的喊着“中国加油”时,让我们的爱国热情顿时更加强烈起来。影片对上课有一个全面的记录,一直重复的训练这简单的动作,是希望孩子们进入社会后也要有秩序的做事,同时也隐隐的突出了现在中国的应试教育对孩子的束缚。

影片结尾,孩子们毕业了,袁老师的孩子也即将诞生。“可能是我们的孩子,可能是我们自己”,黑色荧幕上的这句画龙点睛的结束语警示意味十分浓厚。孩子们一代代诞生、成长,但他们的命运又是否相同?被教育扼杀了天性的孩子会有着怎样的未来?被铁丝网禁

锢在笼中的鸟儿怎么能展翅高飞?影片集中想表达的,是现代教育制度的落后以及父母对孩子爱的禁锢。伴随着这部影片的结束,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孩子们透过画面想要诉说的思想感情,感觉到了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对我的灵魂的救赎,感受到了这个世界上出去为了生计奔波,为了养家劳作之外还有那一块净土,就是孩子们的心灵。但是也深知,如果我们继续如此扼杀天性,继续将他们送进“监狱”,那么不知道最终的时间是否会有阳光。我们污浊的灵魂是否有人救赎。影片对教育现实的拷问透露出导演的深深担忧,其主题寓意如一记响雷敲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上,发人深思。

推荐第5篇:纪录片影评写作方法

那么,下面我们就详细讲讲。首先,什么叫影评 具体概念?有人会说,那不就是看完电影对影片的评价吗?错!你说的观后感,观后感与影评最大的区别:前者是人主观上的感受,而后者是客观专业的分析;前者强调他的思想内容和教育意义,后者是从专业的角度:比如从结构,画面,色彩,表达方式,剪辑是否流畅,拍摄手法,同期声表现等等更加深层次的分析,凸显现实意义和成功之处!

影评通常评什么类型的片子?如果影评是编导的重点的话,那么纪录片就是影评的重中之重 。但总体范围归为三类,记录片,专题片,艺术片。前两者可以归为一类,在国外,前两者统称为纪录片,因为他们具有很多共性,真实时间真实环境发生的真人真事。而国内由于诸多原因把它分开,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由上述分析,我们就可以理解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纪录片的本性应当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集中反映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坚持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并不排斥可以拥有其他属性,如艺术性 政论性 文学性 哲理性等,但他们都服从于纪实性,而且通过纪实性来表现。通俗点说,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 环境 事件真实 真实反映生活的新片种,客观反映 极少有编导主观色彩。但是无论这部电影反映的一系列属性,前提必须真实。

那么该怎么评纪录片呐?在这里向大家讲一个固定格式套路:结构——真实性——画面——色彩,如果你按这个套路走的话,即使你语言不够华丽,分数也差不到哪去,不会看着很乱,没有条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纪录片的分析中,把握长镜头是非常重要的,长镜头伴随纪录片至始至终,通过长镜头记录特写画面,用中景全景对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烘托气氛,从而阐述现实意义,比较成功之处。

而艺术片因为不是重点(不是重点不代表不会考)在这里不多说了。但在大致套路跟记录片差不多:结构——画面特点——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个真实性。除了上述,艺术片需语言优美,词汇华丽才能体现其艺术性。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

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二)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

1.艺术样式评论。如《不庄不谐 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屏幕涌动纪实潮》从纪录片美学特色分析纪了优秀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

2.艺术风格评论。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诗电影的意象美》从电影风格和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

3.审美特性评论。《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枣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的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四)电影特性的评论。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试举例如下:

1.电影语言评论。《 红高梁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起点和成功之路》。

2.电影结构评论。《复合交融 巧织经纬枣平津战役 的结构艺术》。

3.电影修辞评论。电影修辞包括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如《 开天辟地 中的象征手法赏析》。

4.电影节奏评论。《满怀深情的韵律美枣谈电影的节奏艺术》

5.电影悬念评论。《悬念迭设扣人心弦枣谈美国片的悬念技巧》

6、电影音响评论。《摹声会音皆有情枣中的音响》

7.电影色彩评论。《张艺谋为何偏爱红色》《在"形式"中强化"意味"》。

8.电影细节评论。《耐人寻味的"纳银密账"》、《一串闪光的项链》。

9.电影表演评论。《眼之魅》

10.电影音乐评论。

以上评论角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兼容的。评论的视角可以是复合的,如评论人物,除了上述的评一个人,评一类人,或对立人物的对照分析,也可以就几部影片或某一类影片中同类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或对某种创作倾向进行评论。如《忧患意识与英雄主义》对美国影片普遍性的主题的分析;"新时期军人银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员为什么不能长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为什么走红"等论题是综合某类影片创作倾向选的。

电影评论的文体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论文体为主,也可以用书信体、对活体、问答体、随感录。近年也有散文体,散文体多以抒发情感为主,轻灵活泼、文笔优美,但一般缺少严密的论证,较少逻辑力量,理论色彩较单薄,在影评百花园中应当允许各种文体样式存在。

四、影评写作要求

(一)紧扣"电影"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二)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目前各类报刊包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

料摘编的综合评介,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

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

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四)注重思辩、讲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

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PS:

有很多人认为看电影就看电影呗,评什么?论什么?但事实上,在你写影评的同时,也是让自己回溯在这一个半小时中,你到底看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再烂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员,他们又是用什么眼光来看?没人愿意制造一部人人唾弃的大烂片,那么大家口中的烂片是否有可取之处,是否制片.导演.演员们用著不同的想法来拍摄?

这些,当你开始用心写影评时,你的思路会愈来愈清明,想的范围愈来愈广大

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体会,也能将你的体会带给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评中,你将会发现自己的文笔进步了,看电影时能看到更多的细微末节,能感动到心灵的深处,那么,你成功了

当然,没人是一蹴可矶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学创作者外),当我自己回顾一开始写的文章,也觉得自己的文笔生涩,眼光不够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发现自己很自然的就长篇大论了起来,当然,现在依然不够好

最好的一句话是-

"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

不是一定要中规中矩的写影评,正面.反面.侧面的见解都是很独到

化简为繁,化繁为简,字字都是精采

推荐第6篇:纪录片《幼儿园》影评

放飞心灵

——浅评纪录片《幼儿园》

新时代的中国正飞速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高度膨胀的当今,我们是否应放慢脚步,停下来审视一番。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一昧的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追求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成长世界。

该片以人性化的方式拉开了全篇的序幕,片头打出的字幕—“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其实,孩子就是微型的成人,就是成人世界的一个缩影。而影片通过幼儿园真实的生活场景,贯穿着儿童的访谈对话,对话内容的不切实际,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巧妙的喻讽了当今大人对小孩禁锢的思想和天性。现代化的社会,深度高端顶级的优秀人才,他们的圆滑与智慧和正处幼稚,懵懂的小朋友,有着一种强烈的对比。成人化的世界每天都在一点一点的腐蚀着幼儿园这个微妙的个体,对孩子的束缚,对孩子的思想灌输,俨然让他们的言行举止,使幼儿园这个特殊的场地成为社会的一个缩影。对于孩子,我们可能不能要求太多,但对于大人的以身作则,却是所必要的。幼儿园折射出成人世界的价值观与束缚感,从另一角度上讲,却也是对当今物欲横流,红灯酒绿,糜烂奢华的生活现实的一种暗讽。

看不见的真实—虚化

本片的外景镜头皆以虚化。孩子们的纯真烂漫,与窗外赤裸裸的世界,有着一种鲜明强烈的对比。教师窗外的大树,笔直的挺立在操场,画面中模糊的树干与树叶,透露着绿意,被曝光的现实,被虚化的外景,在创造一定意境的同时,也映衬了幼儿园生活的环境之实,使孩子这一主体元素越发突出,越发醒目,更加烘托出孩子们的思想行为的真实。契合了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感觉之实,却又是他们眼中朦胧真实的世界,通过虚化的处理,为“幼儿园”形成了一个相对透明的空间,并不受干扰的演绎他们的故事。更为影片深刻沉重的主体思想,起到了对比,渲染的作用。

运动的真实—镜头

空间镜头的运用,结合摇,拉镜头等手法,采用近,中景的景别。成功的将幼儿园内的房间,给人的压抑感和户外给人的释放感表现出来。到了午睡的时间,孩子们熟睡在床上,镜头从左至右的摇摄,从下往上的拉摄,在展现房间内部环境结构真实的同时,阴暗的光线与孩子们可爱,无邪的脸庞,更让人们充分的感觉到幼儿园真的如同牢笼,绑住了孩子们的天性和自由。而纵览全影片,全片的镜头节奏较缓慢,这对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创造的节奏风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体现孩子们的心里特征,也采用了大量采用的“特写镜头”。熟睡中伸展的小手,与同伴吵架后哭闹的眼睛,清澈却又不失童真,展现出了孩子们活泼,可爱,率真的一面。

说出来的真实—对话

说出来的话语,往往更让人倍感真实。尽管“童言无忌”但在其身后却是在用另一种声音在说话。影片中不时穿插着儿童的访谈,而每一个访谈的色彩皆为黑白影像,也给人一种真实感和一种悲凉的意味。而孩子们的回答,大多都是以其别人的主观色彩在回答。其中,有位小朋友说:“如果我收到交通罚款,我会分一半给我的领导”。如此稚幼的孩童,竟会说这样一番人情世故的话语,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孩子成人般的思想,而深沉,成熟思想的表达,是人们想象概念中单纯,简单的孩子大相径庭。从另一个层面,也折射出了成年人的童年岁月。

现实残酷的生活会让大人们的思想压力变沉重,但请保留孩子们最后的一点童真,不要一错再错,周而复始。他们是社会未来的希望,是改变社会现实的希望。

一部充满着人性关怀的纪录片,导演“张以庆”以一种极具个性的手法,对其现今的社会进行了巧妙的抨击。视听与主题的结合,都让观众有着深刻而又触动内心的震撼。孩子是最美好,幸福的,放飞他们的心灵,才能更好的使这个社会,有着一种健康,积极,和谐的状态。而《幼儿园》恰恰是这个问题的一个揭示者,一个引路人。

2011,12,18

BYWANGXUAN无修改版

推荐第7篇:纪录片大明宫影评

纪录片大明宫影评精选

(一):

最后在下线的前夕看了《大明宫》,由大明宫遗址公园投资金铁木导演的剧情纪录片。国庆前最后一个周末的电影院里空空荡荡,一共只有五个人。

唐朝,又是那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唐朝。虽然大明宫已经变成了一片连地基都找不到的废墟,仍然值得让人哪怕在废址上修公园评logo地把它铭记。那是中华民族在全盛时期的标记,也是一千年来再未超越的悲哀。占地五百个足球场的大明宫,花了高宗年间十五个州税赋收入和百官一月薪俸的大明宫,拥有中国到目前为止最宏大单体建筑麟德殿的大明宫,从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到延英殿的大明宫,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大明宫,那一个后宫的太液池,就能比得上多少个明清故宫后花园的规格。含凉殿上的飘飞裙角,太液池中的春雾秋风,梨园舞台上的太白豪饮,明皇月宫,此刻都只但是是中华民族再未复制的完美。我们只能听听辛酸的《梦回唐朝》,想象世界中心的长安的八方宾客海容百川,

纪录片大明宫影评精选

(二):

纪录片《大明宫》观后感2000字幻城经典语录

大唐,这一个在国人心目中最为神圣的朝代,这一个令世人最为景仰的朝代,这一个造就了无数传奇的朝代,如今或许只能在那泛黄的纸上依稀地探寻出往日的盛世气象。

繁华落尽,一切已烟消云散。那充满着诗人慷慨情怀的唐诗,而今只能在学堂里听着稚童读诵出来,诗中那激扬的气魄已不复寻;那罗衣飘飞的曼妙舞蹈,那盛世丝竹管弦的美妙交响,却早已经湮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或许残留了一丝的吉光片羽;那威严宏伟的皇家建筑,那玲致精巧的宫阙楼阁,都已成断壁残垣,在风吹日晒之中铭刻着世间变迁。

大明宫,那盛世大唐所最雍容大气的皇宫,那象征着大唐气度的皇宫,如今只是在西安北部残存着过往岁月的一些遗迹。三倍于凡尔赛宫,五倍于故宫,十二倍于克里姆林宫,十三倍于卢浮宫,大明宫这座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砖木结构宫殿群落,我们只能透过这些具体的数字和抽象的比较在脑海中想象那恢宏的气势,那庄严的气魄。励志短文

但是由著名导演金铁木执导的大型纪录片《大明宫》透过声色影像把我们带回了那一个美丽而奢华的朝代,那一个一去不复返的盛世帝国。

历史总是记录在那泛黄的书画之中,画纸上那滚滚烟尘的金戈铁马,那罗衣飞扬的美丽仕女,那身着奇装异服的众多使节,那轻歌曼舞、丝竹管弦齐响的热闹筵席,那满布着皎皎梨花的瑰丽春景,使世人一下子就置身于那神奇的大唐气象中。纪录片《大明宫》就在那一幅幅充满着沧桑历史气息的泛黄古画的交错展现中开始讲述了那一段盛世繁华梦。

影片精要浓缩了大唐自太宗玄武门之变到黄巢之乱近三百年的历史,也清晰地交代了大明宫从设计、建造,完工到被毁的整个过程。大明宫这座充满着大唐记忆的宫殿,这座与大唐命运细细相关的宫殿,在现实中已难觅其往昔的惊艳景象。但影片透过精良的特效技术,用一种近乎还原真实的方法,向我们展现了那一场史诗般的盛宴。《夜宴》的美术班底,《赤壁》的特技团队,来自美国好莱坞的特技专家,我国最负盛名的古建专家,把大明宫的恢弘气象展现地淋漓尽致。仿航拍做出来的特效镜头,全方位清晰地展示了大明宫的各个布景和位置,让观众从画面中形象地感受到大明宫的磅礴气势和盛世大唐的雍容气度。

大明宫以及其内的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麟德殿、三清殿、太液池等亭台楼阁和殿宇厅堂都有各自的特色,但建筑已消失,单纯地透过文字和语言描述又不直观,影片运用特效真实还原了各个宫殿的具体形象。朝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官员们进入那大明宫的正门丹凤门,庞大的宫门与渺小的官员构成鲜明的比较,那带着一点金色的阳光投射在丹凤门上更添一种神圣与威严。在说含元殿这个大明宫的主殿时,特效镜头运用地更是令人赞叹。虽然不是真实拍摄,但真的让人有种置身于盛世大唐的幻境之中。含元殿全景的展现,仰拍视角的特效的运用,更加烘托了含元殿的庞大和雄伟。含元殿栖凤阁画面上的移镜头、推镜头与特写镜头的交替使用,把栖凤阁的高大和造型的独特都完美地呈现了出来。

画面上的精彩展现是影片的一大亮点,但是演员与剧情上巧妙地融合,也使影片增色不少。不一样于金铁木曾执导的《圆明园》中的演员设置,只是作为影片的陪衬,而《大明宫》里的演员主角的安排更是有血有肉。影片没有从明星中选角,但正是这样,反而保证了盛唐人物的精神风范。霸气而妩媚的武则天,睿智开明的唐太宗,精通音律乐舞的杨玉环,文采横溢的李白,片中大多数人物,大至帝王皇后,小到宫娥士兵,都能反映出盛唐的风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个性是杨贵妃这个形象的塑造,十分有突破性。导演打破了人们一贯认为的环肥燕瘦,找了苗条的白雨饰演杨玉环。她那浓郁的古典美的外表与清秀娟慧的气质让人耳目一新,美妙的舞蹈更是让人赞叹不已。导演突出了杨贵妃的能诗善舞的诸多方面的才艺以及聪慧伶俐、善解人意的性格。玄宗与臣子下棋时陷入困境,贵妃以猫和局,挽救了玄宗的败局。这个细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真让人拍案叫绝。演员扎实的表演功底,编剧对历史严谨的考证和还原,导演对真实历史的注重,使得影片讲述的资料既有了历史的依据,避开了瞎编乱诌之嫌,同时又有了鲜活生命力,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斗转星移,辉煌与荣耀总是像那一江春水般渐渐消失与远去。大明宫像一个人,从婴孩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寿终正寝,它证明了大唐最辉煌也最落魄的时候。当那影片中响起那沉闷,忧伤,哀婉的音乐声,当长安的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四处逃窜,当大明宫被残暴的农民军洗劫的时候,当看到贪婪的官军争货相攻,纵火焚烧,宫室里坊,十焚六七的时候,一种无缘由的苦涩不由地涌上心头。在昏黄的夕阳下,残破的宫殿附近杂草丛生,日落大明宫,或许也意味着大唐的国运将近。

金碧辉煌的宫殿,万国归附的气势,海纳百川的气度,百花齐放的礼貌随着大明宫的消失,大唐帝国的覆灭,这一切也俨然成了历史中那虚无缥缈的尘烟。

盛世大唐梦,梦落大明宫,回望大唐,回望大明宫,其实这份泱泱大国的情节一向萦绕着我们,这是我们历史记忆深处最绚丽的一笔。大唐,留给我们的实在是太多太多。

纪录片大明宫影评精选

(三):

回望盛世,展现唐朝盛况,让你看到从未见过的唐朝盛景。一部西安人不能不看的电影!导演金铁木如是说。

昨晚,大型纪录片《大明宫》在西安交大放映。整个宪梓堂座无虚席,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个个热情高涨,跟着荧屏与解说一步步走进大唐,那个让我们魂牵梦萦的时代。

金戈铁马,滚滚烟尘,玲珑宫阙,迢迢大道,罗衣飞扬,轻歌曼舞,丝竹管弦,奇珍异宝,诗词歌赋,皎皎梨花,众多使节,辽阔疆土大唐,一个美丽而奢华的朝代,一个一去不复返的盛世帝国。金铁木导演的这部《大明宫》为我们再现了大唐,那个神奇瑰丽,那个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光彩的朝代。

这部纪录片值得称道的地方很多,我感受最深的可能就是其中厚重的文化蕴藉。看的过程中,觉得从头到位都置身于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忍不住要惊叹那个时代为我们留下的丰富的礼貌。总体上看,这部影片对所反映的文化在密度上说是很大的,让人应接不暇。从中国的封建政权到与外国的往来,从汉民族到少数民族,从文学到音乐,从瓷器到丝绸,从古代的建筑到古代的服饰置身于大唐神奇瑰丽的文化海洋,坚信每个人都甘心做它的俘虏,怀着一颗好奇心一步步走进它那博大的怀抱。

《大明宫》的另一个亮色,我觉得是它真实的反映了大唐兴衰的历史,影片整体布局严谨,情节发展尊重史实,同时又不乏想象,有较强的可观性。金铁木导演表示:其实这部片子定位确切的说就应是历史文化大片。正因影片的资料无杜撰,完全是当年历史的真实资料,能够说是透过一部电影去为300年历史做了一个形象的广告。看了电影,觉得确实如此。玄武门兵变,武后当权,玄宗登基,安史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有条不紊的逐步展开。围绕大明宫讲述了整个大唐的兴衰。影片所动用的人员之多,所模拟的历史场景之逼真,确实给人以强烈的震撼。看着影片,如置身大唐,耳边是金戈铁甲碰撞的声音,是战马幽幽的嘶鸣,是盛世丝竹管弦的美妙交响,是歌女清澈婉转的歌唱;眼前是泛着寒光的盔甲,是威武严整的军队,是飞扬的尘土,是沾满鲜血的宫廷杀戮,是威严宏伟的皇家建筑,是玲玲精巧的宫阙楼阁,是罗衣飘飞的曼妙舞蹈大明宫为情节的发展带给了重要线索,围绕大明宫大唐的历史一步步展开。影片交代了大明宫兴建的原因,大明宫兴建的始末,以及大明宫所证明的大唐的兴衰。大明宫像一个人,从婴孩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寿终正寝,它证明了大唐最辉煌也最落魄的时候。正因大明宫本身就是规模宏伟结构复杂的建筑,想以

它为围绕点对历史事件进行精当而有条不紊的叙述,又不惹观众厌倦并不是太容易,而《大明宫》这部电影就较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在影片中我们不仅仅看到了令人震撼的大明宫建筑,而且也看到了生动的历史故事。金导接收采访时说他透过电影展现出来的60%是根据史料,40%是根据想象。这样一来,影片所讲述的资料既有了历史的依据,避开了瞎编乱诌之嫌,同时又有了鲜活生命力,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特技的运用能够说是《大明宫》的又一亮色。电影与纸质媒介,收音机等传播方式相比本来就具有集声音,图像,文字等于一体的优势,特技的运用更是使电影如虎添翼。《大明宫》的制作集中了全国在此方面最好的专家顾问和古建专家,以及美国好莱坞的技术专家,因此从技术层面上,《大明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透过电脑特效展现了大明宫的宏伟气魄,把大唐博大、自容、包容的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人物的塑造上,可谓是别出心裁,让人眼前一亮。比如以挽救马球比赛的败局引出李隆基的出场,塑造一个英姿飒爽胆识过人的男儿形象;又用歌舞塑造了大唐的女子。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杨贵妃这个形象的塑造。首先在外观上打破了人们一贯认为的环肥燕瘦,找了苗条的白雨饰演杨玉环。我查了白羽的相关资料甚至看了她的博客,觉得这样的女子饰演杨玉环确实很适宜。她具有浓郁的古典美的外表与清秀娟慧的气质让人耳目一新,美妙的舞蹈更是让人赞叹不已。我觉得她是我最喜爱的杨贵妃。导演突出了杨贵妃的能诗善舞的诸多方面的才艺以及聪慧伶俐、善解人意的性格。玄宗与臣子下棋时陷入困境,贵妃以猫和局,挽救了玄宗的败局。这个细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真让人拍案叫绝。

看过《大明宫》后心里很高兴,同时又有些失落。高兴地是我们以前有一个那么辉煌的朝代,给我们留下了那么丰富的文化遗产,而这部影片又生动的再现了梦般美妙的大唐;失落的是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而现代人又很少对自己目前所处的文化状态有所警觉。静下心来,觉得有必要进行深刻的反思。为什么我们的文化走到这天失去了以前那种强大健康的发展势头了呢?政治上的教训且不论,文学艺术上,我们这天很难找到堪称优秀的作品,充斥耳目的是大众文化的滥觞,低级趣味不断抬头;建筑上,更是千篇1律的疯狂复制,使城市一天天变得丑陋不堪这样下去,民族最精粹的文化最悠久的礼貌又怎能健康的延续并发展?

拍摄历史纪录片有其现实的好处,《大明宫》让我们了解大唐,同时也务必对我们此刻的文化有所反思。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则是创造文化,利用现代科技为我们带来的一切便利来繁荣文化。

推荐第8篇:纪录片《圆明园》影评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是我国第一部票房过千万的纪录片电影。电影不仅再现了一座遍及繁华的皇家园林,更是再现了一部近代中国盛极而衰的历史。电影中对圆明园修建的描述是巧妙地通过宫廷画师、意大利人郎士宁的视角进行讲述,展示了清皇室的私密生活,并且微妙地比较出中西方的差异。本片画面精致华美,战争场面气势磅礴,处处彰显用心。电影除复原了规模宏大、精艳绝伦的圆明园以外,还通过表现宫廷生活的宫灯、红烛、绿柳、朝云暮色等营造出一种古典的氛围。

细细品位片中的幕幕镜头,你不禁为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所折服,真可谓叹为观止。惊世骇俗的设计理念在巧匠们的雕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圆明园》是一部兼具“国产主旋律”和“大场面”拍摄的纪录片,为了获得完美的艺术效果,在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使用三维仿真动画技术,在影片中累计运用达35分多钟,并且第一次创造了将实景和三维动画相合成的艺术氛围。在特效应用上,显然已经毫无争议地站在了国内纪录片创作的前沿,而且其重新拍摄、演员扮演配合旁白、独白穿插讲述历史的方式,也非常容易被观众接受。此外,影片在动用各种高级影视设备的同时,还采用了当下比较先进的数字中间片技术,从而创造了非常独特的影象效果,保证了本片一流的制作水准。

影片一开始就给我们再现了清王朝的宫廷画师所作的圆明园设计图,但这些几百年前的设计图纸在我们现代的人看来好像就是一幅山水与建筑现结合的国画。在这些‘设计图’上的建筑基本上符合当时圆明园的真实建筑物,也就是说古人就是依靠这些‘设计图’来建设圆明园。在设计图上可以看到这些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很协调,与环境相融合,这也就是古代人追求的一种‘和谐美’,可以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的古典主义美学在美的形态上就主张和谐美,这也与儒道两家思想密切相关,两家思想的融合为共同的和谐美的思想。三代帝王对圆明园进行规划时就特别注意和谐,圆明园在整体上本身也就是一个帝国版图的缩影,在园中的西北方向,有一座假山就喻为‘昆仑’,还有仿庐山景色的‘小匡庐’等,建筑物再置身其中。在影片中也讲到这种和谐性直到乾隆帝时才慢慢消失。 影片巧妙地通过两个情节的凸显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也为圆明园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西方传教士郎世宁来到东方这个文明古国后,想进入清朝皇家画院,就以西方绘画技法画了一幅小孩的肖像,以博得皇帝的欢心,结果失败了。原因很简单,就是皇帝不喜欢他的绘画技法。另一个就是皇帝想要建一个西方水法,而在当时就只有传教士郎世宁懂得西方的建筑,于是郎世宁成为了设计师。由于皇帝的极度关注,郎世宁的设计都要由皇帝过目后才能行。这位东方的主宰看到郎世宁的设计的水法后一度在改,他认为‘裸身的人’不能出现在他的‘视线’内。更进一步的看,这些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当时的东方审美追求的是‘神’,神似而形不似。西方审美追求的则是‘写实’,真实的写照。难怪皇帝会说小孩的脸上怎么能有阴影呢!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在清朝又达到了历史鼎盛时期,未出嫁的女子足不出户是当时所谓的道德规定,更别说会出现‘裸体的人’了。而在西方人们的思想则是较开放的,他们更喜欢去追求为当时不知的一些东西。在影片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国人与西方人对待科学不同的态度,西方人对科学是执着的追求,而在当时的中国人眼里更本就没有科学这个概念,清朝的统治者也认为学习西方的技艺就是玩物丧志。我想文化也是影响一个民族进程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正是这些文化的差异,导致了火烧圆明园的悲剧。

圆明园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当我们在缅怀圆明园的时候,纪录片拍摄者在利用现代技术还原圆明园那美轮美奂、恍如人间仙境的景观的时候,恐怕难免都会对“古代人民的智慧”充满敬意和叹服。我们似乎早就形成了一种审美习惯与思维惯性,就是历史上那些存留至今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自豪与骄傲,我们应该因为这些惊人的艺术品而凭生所谓的民族自豪感。尽管如此,但我们在赞叹它的美好的同时一定要铭记住这美好的代价,它是当时统治君主的意志体现,是他们私欲的实质化,这些美好的代价是无数人民流尽的血汗,以及无数血汗汇集成的税银。

在看纪录片的时候,对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控诉印象极为深刻,尤其是最后那句充满正义感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做英吉利,一个叫做法兰西”,足可以令我们对雨果凭生敬意。雨果在这一历史场景中的表现之所以为人称道,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他所表现出的仗义执言的正义感,更在于他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自己的祖国。也就是说,尽管他同样是一名法兰西公民,却在法国军队犯下恶行的时候丝毫没有护短之意,反而旗帜鲜明地指责自己那些犯罪的同胞。我想我们不能不深究雨果此举能够带给我们的思索。

如今,圆明园已是一片焦土废墟,但它曾经的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不会被人们忘记,更不会被历史忘记。最后,在各大论坛上看到很多的观后感,眼光大多锁定在“不能固步自封”,“落后就要挨打”之上,更有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气人物。能得到这样的影响,恐怕足以说明《圆明园》这部纪录片的目的是达到了的。

推荐第9篇:纪录片幼儿园影评

心灵的微光

--------评纪录片《幼儿园》

现在的社会一切发展的都那么快,在这浮华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记不起最初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好像单纯、自由和精神的享受离我们也越来越远。但是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和渴望也越来越严重,尽管我们需要那些东西可还是不能让物质生活代替了我们对于精神的追求。导演张以庆从记录一群幼儿园孩子的成长历程的视角为我们寻找答案。

该片一开始用一行“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是我们自己”拉开了片子的序幕。幼儿园是每个孩童接受外界的第一个地方,对他们来说自己离开父母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和事是一个挑战。影片中多次出现幼儿园的室外景物,都是通过将画面虚化的方式来表达。将室外老师带领孩子们在玩耍的画面虚化,这与孩子们在教室的活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导演淡入淡出的手法不仅可以组接画面还有舒缓过渡的作用。它连接了情节段落的发展,给观众一种看几个小短片的感觉,更轻松更容易融入影片中。

该片的主要拍摄地点是幼儿园的室内。幼儿园教室里绿色的墙壁和红色的桌椅展现了孩子们在一个漂亮的地方快乐成长,也是为了突显孩子们五彩斑斓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他们身上穿的衣服也是五颜六色,红色带有花纹的小褂子、黄色带有动物图案的T恤衫,给观众一种孩子活泼可爱的感受。孩子们睡觉的床上铺着蓝色白条的床单,蓝色偏冷色调。奠定了该片淡淡的忧伤感情基调。影片中多次出现对孩子们的采访,采访时的色调是近似黑白色,暗示导演所问的问题有一种压抑感。这与幼儿园的五彩的教室颜色形成对比。

影片多采用近景、中近景和全景。一个嘴里嚼着糖的小男孩正在往自己的脸上贴胶布,他忍着疼痛把胶布又从脸上撕下来;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在伸着指头数日期等都采用近景。两个小男孩在打架,老师过来后被打的孩子没有哭,反而打人的那个孩子先哭了起来。这里采用全景表现孩子打架的动作和神态,反映出孩子的调皮和天真。片子多用特写和长镜头来表现孩子的滑稽的表情和动作。如:孩子午睡的时候,有睡意朦胧时候自然伸展小指头的动作、孩子玩耍后被弄脏的小脚、睡着流着口水的脸庞、两只小手睡着后还依然牵着等等。这种特写镜头能表现出孩子们熟睡后安静、温馨的环境,显然与在上课、吃饭、玩耍时吵闹的环境形成对比。也可表现孩子们天真无邪、可爱率真的一面。画面也多次出现定格。如:马玉兰被老师点名后发愣的表情、孩子午睡醒来自己穿衣服按钮扣等。增加了影片的技术含量。

该片还采用了同期声,孩子们在教室打闹、哭喊、吃饭时勺子和碗相互碰撞的声音。这种做法给观众一种真实的感受。为了填补孩子们午睡后没有吵闹的声音,该片加入了一首由童声合唱的主题曲《茉莉花》。歌曲清新、婉约,声音清纯、响亮,表现孩子们在幼儿园是快乐与艰辛并存的。

导演在对孩子进行采访的问题逐步深入,从最开始的加法计算、才艺展示到询问家长的工作、孩子对爱的理解和对中日关系的看法。看似简单的对话,可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中成人的思想、话语和处事方式对孩子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越来越活跃和超前。

一部真实与人性化共存的记录片,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孩子应该是单纯、天真的,他们不应该被大人不好的东西所影响。给他们一个相对单纯的环境,他们不仅是家庭的希望更是国家的希望。

推荐第10篇:纪录片影评写作

一.评论角度 1.主题的揭示 利用背景(时代、家庭、社会) 利用情节以及整体架构(开头 矛盾点 高潮 结局 人物关系 线索) 利用片名 2.人物(角色) 主要角色 次要角色 利用矛盾(人物心理矛盾 人物的关系矛盾) 利用人物性格以及性格差异 主要人物内心的矛盾变化分析(根据缺陷 包括性格转变 根源 导演的塑造意图 导演的塑造方式) 3 .塑造方式(论据) 细节动作 神态动作 物体细节 环境细节 空间设计 符号 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 (人物符号 意向 动作语言符号 声音符号等) 4.镜头形式与镜头剪辑 色彩光鲜 语言 声音 电视纪录片 概念: 关注人、着重表现人的本质力量,认得生存状态,人的性格与命运。 注重揭示深层次的主题,有较为完整的过程和情感的积累,注重情感的共时性和体验性,几乎没有艺术塑造的部分,讲究真实性。并且重在传达一种情感或者引发某种社会思考,客观、普遍,不追求画面的美感。 纪录片的主题:人 纪录片的本质使命:真实 纪录片的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有人的特征行为 思想的动物。 (由小及大 由局部到整体 有个体到群体)

二、纪录片的类型 解说型: 以丰富的解说词配合画面来表现主题,可适当穿插对主要人物的采访: 如《最后的山神》 《西藏的诱惑》 视听型: 完全以镜头和同期声配合简短字幕来完成对真实事件的记录和表达,也可以适当穿插对主体人物的采访。如《英与白》《幼儿园》

三、纪录片分析

(一) 要做的记录 1.片子的开头、高潮以及结尾的内容。 2.片中关键性镜头以及重点表现段落的内容: (塑造人物形象) 3.片中的人物特点 文化形态特点 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 历程等 4.音乐在重点段落的起落以及音乐的风格 特点等 (声画对立) 5.重要的光线影调特点, 6.重要的字幕内容。 7.片子的标题、编导名称等。 8.片中的重要细节 9.镜头的总体风格以及总体特点。 10.对于重要人物采访的重点说话内容 以及非重要人物的说话内容 11.重要的解说词语言。 12.片中空镜头的使用以及镜头内容。(没有人) 13.片中使用的特殊电视处理手法。

(二)记录的原则 1.涵盖以上所有内容、尽量详尽。 2.经过过滤,寻找重点记录(与主题 塑造人物相关的) 3.以片子播放的时间顺序逐条记录 五种低分影评 复述故事型 观后感型(泛滥抒情) 主次不分型(面面俱到) 主题不明型 专业词汇型 纪录片分析的元素 一.揭示主题 要求: 简洁 深刻 (对片子深刻理解的高度浓缩)

二、选题特点和结构特点: 1.纪录片的选题特点 关注时代变迁 关注主流人群 关注民众 弱势群体 关注自然环保 2.纪录片的结构特点: 顺序式结构: 以时间为顺序 最常见 最容易被观众接受 交叉式结构; 同义主体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的对比 作用:深化主题 板块式结构: 由几个顺序式结构的板块组合到一起,但表现的都是同一主题。 l??? (《沙与海》) l??? 纪录片《沙与海》的结构表现形式上是呈交叉式的,是将生活在沙漠里的一户牧民和生活在海岛上的一户渔民的生活交叉展开描述,然而从本质意义上说,它们是一种板块式的结构形态,因为两户人家并不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结,只不过是依据创作者的意图把他们整合在一起,用来展现人的生存意识的主题的。这个目的如果采用把两户人家的生活用两个板块结构加以串连同样可以实现。

三、人物形象 讲人还是讲故事? 孟金福是鄂伦春族最后的一位萨满,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一种朴实,坚强,善良又带着一点原始气息的老人。守护者民族文化,并在保护本族文化传承上,不断坚持,为鄂伦春文化奉献了自己的一身。

四、细节表现 包括:动作、语言、物件、环境、非重要人物的语言细节―――“人走了,不会来了。”――最后的山神

五、声音的分析: 同期声、解说词、音乐、音响。 同期声:在拍摄画面的同时被记录下来的现场声。 同期声是现场事实的一部分。给片子带来无穷的真实感。 同期声的使用增强了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同期声交代事实发生的背景和气氛,甚至可以把某些文字难以勾勒描绘的信息原原本本地传递给观众,有助于刻画描写人物的心理,增大信息量。 解说词: (1)风格:大气 恢弘平实 自然 生活化等。 (2)作用:是解说型纪录片的结构框架,使纪录片具有完整的叙述能力,有助于电视叙事方式更加精炼集中,客服画面的局限性,揭示深层次主题,使画面更加真实、自然,也可以使零散的镜头形成一条主线。 音乐 作用:展现一种地域文化的特色时代特征;起到段落间的连贯链接作用(承上启下);渲染气氛、营造氛围; 反应主人公的内心感受以及内心情感。 注意: 如果有音乐一定要留意音乐内容。 音响: 1 再现时空的真实感、交待环境; (2)突破画面局限,扩大信息量;、(3)反衬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六、重点镜头以及重点段分析。光线、构图、景别、角度、空镜头以及其他对表现主题相关的镜头。 注意:要从镜头的外部结构分析到内部结构。 空镜头的寓意 : 昏暗的光线是落日的余晖,预示着鄂伦春民族的文化的星光点点,跳舞,表现出一种伤感。 即将消失的文化。 神秘的宗教色彩

七、总体风格特点、优缺点: 长镜头 运动镜头 摇晃镜头 相同景别 画面色彩等

八、社会价值或艺术价值。纪录片的景别.远景:表现广阔的场面,交待环境,展现气势。 全景:展示主体全貌,表现人与环境的关系。 中景:人物膝盖以上或者场景局部画面, 既表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又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既表现人物的外部动作,又能适当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和人物间的情感交流。近景:人物胸部以上或者物体局部画面。 特写:表现拍摄手法的某一局部,起突出强调作用。 沙与海 1.主题揭示。 本片用写实主义的镜头,记录了牧民刘泽远和渔民刘丕成两个人的生活,从而说明“人这一辈子在哪活着都不容易的事”,无论生活在什么环境下都要去命运、与自然抗争,歌颂了人在恶劣环境下顽强的生存意志。

二、选题特点。关注民生,紧扣坚忍不拔的人性之美,顽强的生存意志,使片子传递出人文精神。

三、结构特点.板块式结构,选取“沙”和“海”两个板块。通过对比展示共性:不屈不挠 坚韧执着 对比家庭成员以及对所处环境的看法。 冷暖色调的强烈对比中,在让观众区分两个环境的同时,又可成强烈的冲击感,形成视觉节奏。 沙与海有不同也有相似,同样的浩瀚、广阔、无法掌控,同样具有流动感。

四、人物形象 刘丕成 刘泽远 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镜头配合采访:“打死再种”的段落;近景镜头的运用,让我们看到生活给刘泽远留下的沧桑印迹,满脸的皱纹,粗糙的大手,塑造出朴实勤劳的牧民形象。谈到打死再种时,脸上没有任何哀伤之情,而是一种平静来 承受大自然的肆虐,以一种顽强来与大自然抗争。这种顽强,直透刘泽远精神深处,已不仅仅是刘泽远个人的精神,而是所有在大自然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作品抓住这种精神使刘泽远这个人物有了个性,从而鲜活起来。 《龙脊》 主题的揭示.使用了写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偏远的村落中人们的精神状态,全篇张扬了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存意志和赞美了一种面对贫苦却奋发向上的抗争精神,呼唤人们对贫困偏远山区孩子教育问题的关注,透漏出来了一种人文关怀。

二、选题特点。关注民生,刻画孩子的精神品质。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学习的细腻记录,阐述对普通人的关怀。

三、结构与线索。顺序式结构,以传播潘能高一家人为主线展开,以静观的方式记录点滴。 副线:潘纪恩,通过他的活动来反映山村基地其他孩子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望。

四、主题人物形象。潘爷爷:山村中开明家长的代表。 潘能高:勤劳 刻苦 懂事。 以点带面说明贫困山区求学需要比普通人付出多倍努力。 孩子们普通且平凡,但他们朴实和坚韧的品格像龙脊的山脉一样给人以坚实的力量感,透过生活状态感受孩子们改变命运的力量。

五、声音的处理。

(一)同期声的使用再现了时空的真实感。1.在开篇出现了山泉悦耳的流动之声,画面转自梯田和山林,出现了鸟鸣声,交代环境――――一个远离城市的偏远村落,开篇并没有用大气的音乐压住观众,而是自然地将观众带入了环境。 2.失学女童的童谣:唱出心声,声音干净而明亮, 编导有意将课堂孩子读书声与其对剪,没有刻意说明却隐约透露着算出。

(二)声音传递地域文化。潘妈的山歌:1.传递地域文化;2.起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3.时间的间隔符号;4.设置悬念。

六、重点镜头分析。1.开篇以及结尾镜头。 2.空镜头的象征意义:山坡上的反复出现的一棵树,不同景别(远 全 大远) 不同时间(清 白 黄 夜)、不同光线(顺 逆 雷电) 是编导主观情感的外化。 托物言志: 人像树一样倔强,一样的在艰苦的环境中挣扎,拼搏,生存着。 孤独,与世隔绝。 3.失学女童的镜头:构图特点 意味深远。打扫卫生的孩子们为前景,倚在树旁的潘井妹为主体,形成动静强烈对比吗,动是因为快乐,快乐的原因是可以回学校读书,静是因为悲伤,悲伤的原因是因为无法回课堂上课,以乐衬托悲哀,使得悲伤更悲伤。 4.镜头中的色彩传递主观意图:绿色为主色调(绿色梯田,绿色秧苗 绿色大树) 象征生命的希望。 * *

第11篇:纪录片《照片》影评

发展永恒的主题

评纪录片——《照片》

影片《照相》是一部反映时代发展的纪录片。通过讲诉的是刘英青照相生活的点滴,从而更多的向人们展现了中国各时期科学文化的发展进程。编导在影片中运用微妙的细节和不同时期的音乐背景、照片诠释影片时代发展进步的主题。

影片由照片开始。编导黑太明站在一个公正客观的角度用镜头将过去个个时代的照片串连在一起,使画面在荧幕上生动起来同时使影片更真实更具有说服力。一组反映农业发展的照片从“1958年大丰收”到“田间地把政治”再到“科学种田”等将农业的发展进程用照片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加强人们了对农业史的了解。编导还通过“婚照”反映了时代的发展,从40年代单一的婚礼到70年代繁华的婚礼,通过这些照片的重现编导要反映的不仅是一些普通中国人的故事,还探讨了历史的发展和国家于人民命运的关系,照片的窜连再现同时也使影片更有真时性。

编导不仅运用了相片表现了时代的进步,还善于运用音乐的描绘功能结合相片展示影片的时代背景。在片子的多处编导都别具匠心的设计了反映当时年代的背景音乐,使画面更贴进现实生活。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背景音乐为歌颂毛主席的《北京有个金太阳》,它反映的是当时人们盲目崇拜毛泽东的社会现象。在三中全会时期以《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为背景音乐,反映着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时期的中国就像一个迷路的孩子一样失去了真确前进的方向,三中全会就是天是的太阳指引中国走向真确的希望,三中全会就是使人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

细节的运用也是这部片子的一大亮点。编导讲述刘英青每年都会去壶口瀑布照相,从漂流到走钢丝再到骑车飞跃黄河使得壶口瀑布一年不如一年年。这样的细节不仅仅放映了刘英青对黄河和照相的热爱,还反映了在时代发展的同时引发的一系列的坏境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发展的进一步思考。时代的发展不只是使坏境发生了变化也必然会引起文化的差异,编导将大女儿刘红英的叙述,|小伙子来相管拍照对刘英青照相技术的怀疑“这老头拍?可别把我怕坏了”这个细节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矛盾,但发展带来的并不是只有矛盾。刘英青教孙女画画、学快板、一起照相编导将两个代表不同时代文化背景的人和谐的放在一个镜头里,先人们探讨着发展这个永恒的话题。

《照片》还原了许多中国人在不同时期的生活经历,运用细节、音乐成功的向人们反映了发展中一些引人思考的问题。

第12篇:影评VS纪录片

【纪录片评论】 一。叙事风格

1~纪实性:纪实性的叙事方法,首先在表现生活时尽量不加过多的修饰和强调,而是选择大量的生活细节,细致详尽的展现生活和人物。

2~丰富性:在表现生活时,也不是单纯的从事件出发,只表现光溜溜的生活,而是表现生活的丰富性。 二.叙事角度

1 心理化:很多纪录片都采用大量访谈,让拍摄者对着镜头讲出自己的感受。另一种使用大量内心独白和写意镜头来唤起观众的心理体验。 2 理性化。

三.叙事结构形式 1 单线结构:

特征;①有明显线索贯穿始终,有头有尾,段落层次分明,强调事件发展有明显因果关系。

②时空发展顺序进行,内容安排按时间的过程步步推进,环环相扣直到结果。

③整体布局严谨规整,注重头尾的照应 高潮的处理 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转换过渡。形成独立体系。 2 复线结构

概念:有两条或以上内容线索同时发展,构成影片的总体框架,几部分内容相互撞击,相互加强,在内容的队列或对比中加深影片主题的含义。 3 板块结构

概念:特征是整个影片有几大块内容串联而成,内快内容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内容之间的连接线不是实物而是主题或情绪。

【电影评论】

电影评论在我看来是最简单的,也是拿高分最不容易的~ 首先要确定你要评论的方向,比如评主题,人物形象,道具,镜头语言,舞美设计等等。一般大家会选择评论主题或人物,但是要注意并不是每一部电影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许多电影是多主题的,在这个时候本人建议选择评论人物形象。评人物形象是最保险的,但也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得高分的可能不大(当然要是提前找过人的就无所谓啦~~)

若没有特殊要求,最好立副标题。一是让阅卷老师明白你评论的角度,二是可以多占一行格子~嘿嘿~ 比如我们看【黄河绝恋】标题可以这样写

主标题(这个你自己想)

——评影片《黄河绝恋》的主题

下面要说的是正文。大多数的评论都采用总——分——总的模式。开头点明你的总论点,后面阐述分观点,一个论点一段,最好在一段的开头就把自己的分论点提出。一定不要大篇幅的复述情节!!阅卷老师都是看过一遍那部电影的,要做到夹叙夹议。

不要用第一人称(比如:我想,我觉得,我认为,我很激动等等)。第一人称的使用会让人觉得你不是在写一篇评论,给人一种观点不明确的感觉。老师们可不喜欢模棱两可的答案。

三个分论点就差不多啦,最后一段总结性的话说一些,给你的观点一次升华,好啦~结束。

【还有还有

看电影的时候要做得记录】 导演(这个必须知道!!)故事发生的背景 地点 。 主角的名字得知道吧~ 重要的情节。 色调。音响的运用。注意一下特写镜头吧~一般的特写镜头都有一定的含义~~

差不多了吧~ 对!最后

好好写字啊!

总算打完啦~好好感谢我吧~哦哈哈

第13篇:恐龙灭绝纪录片影评

生命的最后挣扎——浅谈纪录片《恐龙灭绝》

随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类一直在努力为自己争取更多,但是,在政治、经济、文化高度膨胀的社会,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角度,停下来审视一番,好好想想,我们所付诸行动的一切与大自然是否不相违背,在大自然面前,与之最亲近的动植物也显得十分微不足道,而人类,可想而知,就如一粒尘土,无关痛痒。

人类通过高技能处理技术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既逼真又发人深省的纪录片。片中,恐龙是当时世界所谓的“主宰者”,是动植物世界的“霸主”,其实恐龙生活的时代可以进一步推进,我们可以把其看作是当今时代的一个缩影,用类比的手法,巧妙地讽刺人类的发展为自然添加的麻烦最终会让人类走向灭亡。纪录片中展现的是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后,短短一个小时的时间,灾难蔓延全球,引起十一级大地震并造成海水瞬间升温,海中生物死绝,大陆上的恐龙惊慌失措,急忙逃生,可是最终抵挡不了全球蔓延性的灾难,恐龙家族无一幸免。

《恐龙灭绝》折射出来的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将会与恐龙家族一样,无可奈何地灭绝!

运动的真实——镜头

镜头恰当的转移运用以及恰到好处地选择近景、中景等景别,加之恰当的剪辑,真实地记录了灾难的蔓延情况以及蔓延速度,成功地展现出灾难将要来临时那让人窒息的气氛,成功地展现出恐龙家族求生欲望的强烈。

纵观全影片,全片的镜头节奏紧凑,这对影片所要塑造的紧急的氛围起重要作用。为了更突出全影片的中心主题,还采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翼龙在天上飞,翅膀上全是窟窿;恐龙被毒死在水边;最后一只某个类别的恐龙,这一切都展现出灾难的严重性、恐龙等动植物的最终灭绝。

画面的真实——动作

在我看来,纪录片其实就是一个个画面连接在一起的片子,因此,画面的真实至关重要,而画面的真实其实倚靠的是画面中动作的真实。恐龙,我们都没有见过切切实实的恐龙,我们对恐龙的了解都是意念上的,自我意念的构建,所以《恐龙灭绝》中的动作画面是最具难度的,也是最能体现真实性的。而片子中的动作都是十分连贯的,在恐龙奔跑逃亡的画面中,我们总能联想,假若人类也到达灭绝的那一天,逃亡的情景有将是如何?而最终人类还是会输给大自然,生命埋葬在那一片废墟中,那将会是多让人痛心的场景!

听出来的真实——音效

常言道:说出来的话语,往往更让人倍感真实。在我看来,自己感受的、用心倾听的“声音”更让人深刻,各容易让人融入其中,所以,听出来的更加真实!全影片充斥着时而急速,时而渐缓的音乐,更易牵动观看者的心,让人更加容易感受灾难来临的迫切,更易把握全片的发展套路,为恐龙的灭绝提前进入深思。

恰到好处的音效配合刚柔并重的光效、饱和度适中的色效,让整部片子都充满真实感,而片子中的音效、光效、色效的合理运用,追求重点都不是在画面的美感上,而是画面的真实感,在片子中,要的就是纪录的质感、纪录的质量和纪录的感觉。

《恐龙灭绝》,它给予我们一个触动内心的震撼!我们应该深思,在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刻,人类与恐龙都会是一样的吧?两大类恐龙为了生存,互相厮杀,难道在涉及个人利益的情境下,除了自私的选择伤害同类外就别无他法?

第14篇:纪录片《生活在别处》影评

纪录片《生活在别处》影评

去年下半年,导演张扬在人民路的九月酒吧举行了一场小型的首映会,放映他的新作《生活在别处》。在介绍这部作品时,主持人用了“纪录片”这一标签。影片十分流畅,观影过程说不上惊喜,也谈不上失望,但作为一个纪录片从业者,将此片标榜为“纪录片”的行为让我耿耿于怀。

不久后,《生活在别处》在互联网上线,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不少年轻人都为之触动,说产生了来大理生活的冲动。诸多对大理以及《生活在别处》赞美、羡慕的声音频频出现在优酷、微博等平台上。在许多没有真正来过大理的人心中,《生活在别处》成了他们对大理生活的印象。但影片所展现的,是否就是实实在在大理生活呢?

我们从影片本身出发。首先,影片的时长很短,只有18分钟。而在这短短的18分钟里,导演张扬展现了二十几个人物。影片开场,导演把镜头对向了美

优热网youre123.com 丽的洱海和他在洱海边的豪华别墅。“我来大理十几年了,终于在洱海边有了自己的家。”张扬用旁白介绍着。画面中出现了他独自在洱海边豪华别墅里休息的背影。随后,他又用画外音为结尾埋下了一个伏笔:“为什么想把家安在大理?当然是因为这里能看到苍山的落日,能看到洱海的波光粼粼,这些东西带给我无数次的震撼。”紧接着,张扬以“游泳池”承上启下,将镜头移向了MCA客栈和MCA客栈的老板尼玛。张扬导演一边用镜头展示MCA客栈其乐融融的景象,一边亲自用旁白介绍着老板尼玛。

直到这里,影片才进行了一分多钟,已经介绍了两个人物。随后的将近二十个人物也都以不到一分钟一个的频率出现。张扬导演用编导的技巧将每个人物串连起来,非常自然地由一个带出另外一个。MCA老板尼玛正跟人介绍画家叶永青的作品,叶永青恰巧就在玻璃外头喝酒。叶永青带学生采风,采着采着就采到了台湾画家韩湘宁家。韩湘宁来到大理一中,正在一中讲课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出门迎接。奚志农在苍山拍照,那么巧就拍到了亚当夫妇在攀岩。亚当夫妇抱着孩子去了猫猫果幼儿园,遇见法国老师Pascal。Pascal骑着车去了新鸟吧,鸟吧主人荣洁早就准备好似的在二楼打招呼。荣洁让家豪去发海报,海报发到了了曼陀罗的小弟、坏猴子酒吧的英国老板、在坏猴子卖首饰的奥地利夫妇手里。家豪骑着车来到了九月酒吧门口,街头艺人正在表演。酒吧内流浪诗人汪勇在念诗,念完诗,又大半夜地赶去了双廊。汪勇刚在双廊摆摊,玉矶岛村长八旬就乘船而来,汪勇亲切地说:“诶,亲爱的八旬!”随后八旬又见去了上海艺术家沈见华„„

每一个人物的切换都那么连贯,而在一部纪录片中,这样的连贯其实更多地让人感到蹊跷。很显然,整部影片是经过精心安排的,甚至可以说是有剧本的。而纪录片的意义,是纪录真实的影像,导演不应该对事件的发生加以干预。但在此片中,导演不仅仅干预了正在发生的事,并且设计了将会发生的事。纪录片之所以有价值,正是因为它的真实性造成的在创作方面的局限。导演在一个纪录作品中不再掌控全局,而是要为事件和人物服务。成片的流畅、故事的趣味、镜头的优美固然重要,但这要是要建立在牺牲纪录影像真实性的基础上,那么这是否

优热网youre123.com 是对纪录工作的亵渎和对职业道德玩忽。如果写一个剧本,让一群人以他们的真实身份来陪着演一场戏也能叫做纪录片,那么纪录片行业可以说危在旦夕。

再谈人物本身,其实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十分有趣并且富有个人魅力的,但对于他们的展现,导演张扬通通采用旁白加影像的公式。所有人物都由张扬口述介绍,人物几乎连自己说话的空间都没有,仅有的几句稀疏台词也只是为了转换下一个人物而设计的。仿佛张扬的寥寥数语就能准确地概括一个独立个体。要知道,片中的人物都是性格鲜明的,但在片中,导演没有展现他们的性格,只展示了他们做的事。仿佛讲那么多人,只是为了告诉观众:“看吧!我们在大理的人都很牛逼。”片中多次有意无意地提到杨丽萍,连介绍八旬的妻子时也不能好好介绍,非要冠以“杨丽萍的妹妹”,这一点更加验证了导演吹牛逼的动机。

最让人大跌眼镜的一点在于,导演在影片7分钟时就开始进行了一个铺垫,那就是荣洁对家豪说的“双廊开海节”。在8分钟时,画面中又出现了“开海节倒数48小时”的字样。10分30秒汪勇说要去双廊后,镜头彻底从大理古城转移到了大理双廊。八旬对沈见华又提了“开海节”。13分45秒,出现第二次倒计时“开海节倒数24小时”。这样的铺垫让人预感到开海节将会是全片的一个高潮。一个黑场叠化标志着情感段落的结束,激情澎湃的音乐响起,画面中出现洱海延时摄影的镜头,高端洋气的航拍中,主角们正驾驶着越野、摩托、单车等坐骑奔向双廊开海节,紧接着几段开海节的画面,然后„„然后就没有了„„结束时,导演张扬拿着红酒杯和朋友们谈笑风生,画外音再次响起:“为什么会选择住在大理?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有苍山洱海,对我来说,更重要的,可能是因为这里有这么多有意思的朋友吧!”一段小学生作文式的首尾呼应独白在意料之中出现,主角们一一闪过,画面中出现了“KCC城建股份”、“凯悦酒店”、“苍山小院”的LOGO。在鸣谢的过程中,主角们才有了每人几秒钟的说话时间。

其实,如果张扬导演能够对公众坦诚地说:“这是一部大理的宣传广告。”那么这可以说是一部优秀且有新意的宣传片,但既然将此片冠以“纪录片”的类别,那就要对其真实性和输出的价值观负责。张扬宣扬的人物大多对物质要求淡薄,但其中也不乏揣着钱来的有头有脸的人物,穿着名牌、喝着红酒、住着洋房„„这其中就包括张扬自身。不管导演多么极力地掩饰,也难擦去片中与生俱

优热网youre123.com 来的成功学影子。这样的《生活在别处》,其实只能让身居北上广从未体验过自由生活的人惊呼羡慕,而经不起时间的积淀和生活的推敲。因为生活不仅仅是看洱海的微波粼粼和苍山的落日,也不仅仅是和朋友们开Party,更是柴米油盐、做饭洗衣和种种琐碎„„揣着钱来这里的大款,自然是不用担心这些的。艺术家们大可不必把大理描绘成一个世外桃源,事实上,这里跟世界上任何一个城镇一样充满了世俗的气息。而俗和雅一样,都是艺术,也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刻意地将世俗从生活中剥离,那么这样做的动机是十分可疑的。在大理,有更多这样的故事:年轻人拿着从父母那里来的钱去到丽江,来到大理,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最终无法重回城市,又无一技之长,不知如何做活,于是问家里人要了更多的钱,开了一间客栈或者酒吧,开始了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的生活。在这过程中,年轻人除了学到了好吃懒做之外,一无所获。而更多类似故事的结局是,年轻人并没有经营好一家客栈或酒吧的能耐,大量亏损后,无奈将自己的店铺转让,拿着一笔钱,要么灰溜溜地去找父母,要么继续去下一个古镇行混。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大理是个好地方,但无论在什么样的好地方,我们依然需要为生活劳动,依然会有喜怒哀乐,依然会失去并且收获。看上去过于美好的东西,大多都存在问题。娑婆世界里,如果执着于寻找天堂,那么走进的往往会是地狱。每个人眼中都有着一个不同的大理,想要知道大理究竟是什么样子,那就来看看吧。 (来自:陈小雨)

优热网youre123.com

第15篇:纪录片《归途列车》影评

A. 从画面造型和声音造型两个方面分析本片的纪实风格是如何体现的?

画面造型:本片拍摄采用平视的拍摄角度,画面中角色的和观众处在同等心理的位置,是本片更具客观性。片中长镜头的应用排除了一切作假的可能性,使本片具有一种不可置疑的真实性。自然光线的应用也使本片显得真实自然。

声音造型:片中大量的人物对话,现场声凸显本片真实性。 B. 分析本片中矛盾冲突的作用。

《归途列车》中的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张琴和她的父母之间,在张琴和她父亲的那一场打斗中,使冲突达到高潮。体现了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反应生活本质,揭示影片主题。

C.

本片中塑造人物的手段。

不同人物不同的性格

人物之间关系的确立

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第16篇:纪录片专业影评怎么写

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纪录片的本性应当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集中反映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坚持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并不排斥可以拥有其他属性,如艺术性 政论性 文学性 哲理性等,但他们都服从于纪实性,而且通过纪实性来表现。通俗点说,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 环境 事件真实 真实反映生活的新片种,客观反映 极少有编导主观色彩。但是无论这部电影反映的一系列属性,前提必须真实。

那么该怎么评纪录片呐?在这里向大家讲一个固定格式套路:结构——真实性——画面——色彩,如果你按这个套路走的话,即使你语言不够华丽,分数也差不到哪去,不会看着很乱,没有条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纪录片的分析中,把握长镜头是非常重要的,长镜头伴随纪录片至始至终,通过长镜头记录特写画面,用中景全景对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烘托气氛,从而阐述现实意义,比较成功之处。

而艺术片因为不是重点(不是重点不代表不会考)在这里不多说了。但在大致套路跟记录片差不多:结构——画面特点——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个真实性。除了上述,艺术片需语言优美,词汇华丽才能体现其艺术性。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二)人物评论。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1.艺术样式评论。如《不庄不谐 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屏幕涌动纪实潮》从纪录片美学特色分析纪了优秀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2.艺术风格评论。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诗电影的意象美》从电影风格和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3.审美特性评论。《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枣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的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四)电影特性的评论。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试举例如下:1.电影语言评论。《 红高梁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起点和成功之路》。2.电影结构评论。《复合交融 巧织经纬枣平津战役 的结构艺术》。3.电影修辞评论。电影修辞包括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如《 开天辟地 中的象征手法赏析》。4.电影节奏评论。《满怀深情的韵律美枣谈电影的节奏艺术》5.电影悬念评论。《悬念迭设扣人心弦枣谈美国片的悬念技巧》

6、电影音响评论。《摹声会音皆有情枣中的音响》7.电影色彩评论。《张艺谋为何偏爱红色》《在"形式"中强化"意味"》。8.电影细节评论。《耐人寻味的"纳银密账"》、《一串闪光的项链》。9.电影表演评论。《眼之魅》10.电影音乐评论。以上评论角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兼容的。评论的视角可以是复合的,如评论人物,除了上述的评一个人,评一类人,或对立人物的对照分析,也可以就几部影片或某一类影片中同类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或对某种创作倾向进行评论。如《忧患意识与英雄主义》对美国影片普遍性的主题的分析;"新时期军人银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员为什么不能长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为什么走红"等论题是综合某类影片创作倾向选的。电影评论的文体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论文体为主,也可以用书信体、对活体、问答体、随感录。近年也有散文体,散文体多以抒发情感为主,轻灵活泼、文笔优美,但一般缺少严密的论证,较少逻辑力量,理论色彩较单薄,在影评百花园中应当允许各种文体样式存在。

四、影评写作要求(一)紧扣"电影"与"评论"。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二)总体把握,细部突破。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目前各类报刊包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介,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四)注重思辩、讲究文采。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PS:有很多人认为看电影就看电影呗,评什么?论什么?但事实上,在你写影评的同时,也是让自己回溯在这一个半小时中,你到底看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再烂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员,他们又是用什么眼光来看?没人愿意制造一部人人唾弃的大烂片,那么大家口中的烂片是否有可取之处,是否制片.导演.演员们用著不同的想法来拍摄?这些,当你开始用心写影评时,你的思路会愈来愈清明,想的范围愈来愈广大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体会,也能将你的体会带给大家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评中,你将会发现自己的文笔进步了,看电影时能看到更多的细微末节,能感动到心灵的深处,那么,你成功了当然,没人是一蹴可矶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学创作者外),当我自己回顾一开始写的文章,也觉得自己的文笔生涩,眼光不够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发现自己很自然的就长篇大论了起来,当然,现在依然不够好最好的一句话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是一定要中规中矩的写影评,正面.反面.侧面的见解都是很独到化简为繁,化繁为简,字字都是精采。

28%写影评,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听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 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本质,发掘影片本身所包括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剖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剖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要实事实是地剖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倘若论文,最好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剖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电影《花季,雨季》时,在一片叫好声中,有同学冷静地认为编导将银幕中的学生形象给拔高了,就很有思考。 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剖析。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低进行剖析。这种剖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观赏优秀影片来解决。每年的美国奥斯卡电影大奖评选,世界各国的影展都给我们供给了这样的机遇,虽不能亲临其境,但通过多种媒体一样能懂得动态,捕捉到世界电影发展的最新信息。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能、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剖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发掘,连缀成篇。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电影最直观可感的,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剖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设计好影评的标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它由正副标题构成。正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须简明扼要,而又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它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副题——点明评论对象,交待片名或评论角度,它是正题必要的补充。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如:《历史和时代的搏击者——评银幕上的111ttt.com员形象》,《悲剧在红色中渗透——评电影<红高梁>》。

我们在写影评的进程中,要不断总结学习他人的写作经验,丰盛自己的写作实践,在日积月累的基本上,通过影评的写作,不断促进我们知识结何的完善,提高我们的颀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第17篇:纪录片《圆明园》纪录方法影评

纪录片《圆明园》影评

纪录片《圆明园》详细讲述了从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皇家园林的演变过程。从皇家园林的由来到圆明园的兴建再到圆明园经历的一个世纪的扩建直到圆明园最终的毁灭该纪录片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同时,《圆明园》也记录了在园中皇家生活的点点滴滴从侧面记录了整个大清王朝的兴衰历程。《圆明园》贯以纪录片之名,实际上与传统的纪录片有相当的差异。对于一个不复存在的建筑群体,人们无法以写实的风格来进行叙述。为此,影片灵活将剧情片的多种叙事方式与纪录片进行“联姻”。采用演员演绎宫廷帝王生活与修筑、毁灭圆明园的历史,采用数字技术以虚拟的方式再现历史上“真实的圆明园”,再配以展示绘画、档案文献和圆明园遗址的纪实手法拍摄,讲述了圆明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辉煌到毁灭的整个过程。在“三朝天子齐聚牡丹台”、“雍正炼服仙丹”等故事桥段加入了趣味、幽默、轻松的情节,增添了影片的观赏性。这种现实与虚拟、历史与演绎多种表现手法的交叉运用,是对历史纪录片的一种大胆尝试,发展了纪录片的表现方式,可以称之为一部记录历史的故事片。

作为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而言《圆明园》的纪录方法是丰富而又精致的,就如同乾隆年间的建筑奇观圆明园一样挤时间园林之美于一身,却又和谐而典雅。

一、大量3D复原景观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片中大量出现的3D复原的圆明园景观。没有什么能比复原这些精美绝伦的建筑更能带给我们视觉上的冲击、心灵上的震动。当这一幕幕动态的美轮美奂的景观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仿佛置身其中充分感受到那被世人称道的圆明园的魅力。在影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西合璧的欧洲式水法,它的规模之大与它的神奇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叹为观止。并且大清的皇帝还可以用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去取悦一个自己喜欢的女子,为她建立它喜欢的草原与建筑。它的富丽堂皇就不言而喻了。似乎任何一个建筑都是美的化身。该片为我们重现了辉煌的建筑,也使我们更加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甚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虽然这一切都成为了历史的画卷。其实火烧的又哪只是圆明园呢,他烧的其实是精细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要比圆明园大得多。然而焚烧的又何止是建筑呢?焚烧的是一个个中国人的骄傲,世界的奇迹。

二、形象生动的人物扮演

影片中形象而又生动的再现了历史的情境。这不仅使我们更加形象的了解了几百年前的皇家所发生的任何事同时也为厚重的历史增加了几分生活的情趣,让更多的观众能够愿意观看下去。此外,片中人物的服装、造型、所处环境置景、道具设计无时无刻不在细节上体现着大清王朝的历史文化。实景拍摄的场景中,场景光效非常生动,仿佛回到了繁华的时代,如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人在牡丹花丛中其乐融融的场景,给人印象深刻。尤其是片中说到皇帝喜欢扮演各种文人角色时,扮演皇帝的演员便换上了各种服装在不同的场景里做不同的事,再与典藏的画卷交相出现着实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

三、大量中国历史典藏的画卷、史料、圆明园的施工设计图及模型以及西方画作、资料

片中大量的中国历史典藏画卷、史料都为历史作出了充分而有力的证明。片中的画作、奏折、史书都大量记载了皇家的历史以及圆明园的历史。一张张画卷、一张张图纸、一份份资料不仅让我们共同见证了历史同时也为片中大量的3D复原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据和资料。

除了大量的中国历史典藏画卷、史料片中还引用了大量西方画作资料。片中的第一人称讲述着就是当时在京王朝的外国画师郎世宁,所以片中随着他的讲述就伴随着大量西方的画作资料。这些画作从另外一个角度再次证实了那一段厚重的历史。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在他致巴特雷上尉的信中写道。当时他的小说《悲惨世界》正接近完成,该军官来信大吹大擂,述说英法联军在北京的战果。雨果拍案而起,愤怒指责:

“然而,这个奇迹已经不复存在了。……在历史面前,有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格兰。”

片中多处引用雨果的原文来表达对圆明园的内心感受很具说服力。当然,雨果并未到过中国,他对圆明园的印象,完全源自于他的想象。对现在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雨果当时代表了一种主持正义的力量。当然,他的想象和迷恋也在于:1989年中国某作家拜访雨果的故居时,发现雨果收藏的中国珍宝,都来自圆明园。这也证明了,为什么与国会对圆明园的毁灭如此心痛。

四、大量具有纪实性、代表性的西方人的记录

片中大量具有纪实性、代表性的西方人的记录也为该片打下了坚实的纪实基础。主要以外域人土为视角,以当时传教士和英、法军人的通信、日记作为切入视点,其中尤以作为外国宫廷画师的朗世宁为主要叙事线索。以朗世宁和英法联军的随军牧师麦吉的旁白作为贯穿全片的画外音。这种表述有别与传统的以“己方”为视角的手法,以“他方”的言语讲述圆明园的建筑历史与遭际命运,避免了历史评判的“主观性”,增加了揭密历史的“客观性”。如此,以全新的“他方”视角阐述一段历史,任何人企图否认这段历史的真相都是徒劳与无意义的。

五、圆明园现今遗址影像、图片记录

通观全片,导演采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将数字化还原的原明园与今天真实的圆明园遗址进行大量的交错展示,激起人们阵阵的痛息之情。曾经金碧辉煌的宫殿化作灰烬,唯有一段段残垣断壁映射出它的富丽与苍凉。曾经盛极一时的东方博物馆已是荡然无存,唯有一件件散存世间的艺术珍品见证着她的与尊贵与悲痛。痛定思痛,《圆明园》化作一段真切的盛世危言,让生活在莺歌燕舞和平时代的人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经过血与泪的洗礼,我们拒绝历史悲剧的重新上演。

六、不同情感基调的场景画面色调的变化配上音乐所带来的1+1>2的效果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全片运用的整体冷色调给人庄重严肃真实之感,仿佛使人历览了圆明园所有兴衰过程。

片中很多表现圆明园的镜头极富动感,能够产生一种美的视觉冲击效果。在圆明园的修筑过程中,影片笼罩在夕阳黄金般的色调下,伴随的是悠长、舒缓的音乐,恬静而又富有生机。在圆明园的历劫时,主导荧幕的是传统黑白的青灰色彩,伴随着深沉、悲怆的音乐,流露出一种令人几近窒息的绝望与悲凉。这些无疑有助于将观众融入影片讲述的历史之中,与创作者做心灵的沟通,激发内心的民族情感。

七、带有西方发音的普通话第一人称旁白叙述

多处使用郎世宁而或外国人的角度平静而真实的描述历史事件。从郎世宁进宫开始展开的故事,将圆明园与大清帝国的命运紧紧联系。从爱好科学的康熙到勤政冷酷的雍正再到热爱写诗而又自负的乾隆,三位皇帝的更迭描述中夹杂了许多对于圆明园美景的描绘,用郎世宁旁观的眼光,平静但深刻的突出了圆明园即使是狂想也难以形容的美好。它明确告诉人们那段历史到底都发生了哪些事,历史的事实,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最后,我想以雨果的话也是《圆明园》这部纪录片开端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解说词来结束: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

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圆明园对于当时的雨果来说是一场美丽梦,然而对于现今的我们却是一场悲愤的梦。《圆明园》这部纪录片则是希望将这场对于今人始终处于想象梦用声画的方式带到现实中来,并将他的兴与亡都放在了这场梦里。笔者所罗列的不过是建造这场视听梦宴的几个方式,只是梦的冰山一角罢了。

第18篇:关于海洋纪录片的影评

整部电影很花心思,许多视角真的是很美,给人的感悟也很多,其中某些景像,也许会一辈子映在脑中.真的是好片子

这里有我们平时很难看到的海洋动物的生活,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在地球某些远离人类的宁静角落中的安详愉快的生活

我不知道该把此部影片划分到哪个类型中去,是记录片?公益片?环保片?还是纪实片…但无论《海洋》是归属于哪一种类型中的电影,其内容永远都值得人们去反省。

或许从影片的开篇来看,你获得到的是流畅的画面,优美的配乐,安逸的海洋生存环境…但藏在它背后的绝不止这些,它还埋藏着人类麻木不仁的侵略。

电影的开篇通过一个纯洁的少年的提问引入,“海洋,什么是海洋?”而整部影片没有过多的人为视角,没有评论,导演只让镜头自己来说话。而导演雅克.贝汉(Jacques Perrin)通过此部影片向人们介绍了部分濒临消亡的海洋生物,并希望能够通过影片促进人们对濒危海洋世界的保护。或许正是由于整部影片大部分都已纪实的镜头为主要“人物”,所以才彰显出了影片是多么的纯洁。

寂静终究是会被打破的,沉寂了成百上千年的海底世界,被一群毫无人性的devil所打乱,这个种群被称作为人类。这些披着羊皮的狼群,为了自己能够生存,打破了安逸的食物链,漫无目的地随意捕杀。写到此,我想向那些捕猎者质问,“你们有没有想过,有多少物种是因为我们而消失的呢?还有多少物种已经濒临灭亡?而又有多少物种正受到我们的威胁?如果我们再这样继续的麻木不仁,那最终将是动物灭绝的同谋犯,即便最后想悔改的时候也将为时已晚。”醒醒吧,人类,现在的所作所为,不仅仅是在屠杀着各种活生生的海洋生物,同时也是在屠杀着我们以后的未来。

散播在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想一窥海洋的中心,他们怀着敬意去探索,去感悟这个可以实现的梦想,探索这个镜子的另一面…

但随着世界的飞速发展,工业已在整个世界的格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正是由于大力发展工业生产的缘故,那些只为经济而忽略环境问题的商人,肆虐地破坏着海洋的颜色,破坏着海洋的纯净。而海洋以前也从来没有被这样探索过,也没像如今这样如此的多灾多难。

或许只有在地球的深处,那座洁白的圣所,动物们才能远离人类而生活,这就像是世界的黎明一般。而在地球的另一端,另一座避难所,同样是一块人类未曾涉足的处女地。在人类强大的好奇心地引导下,很快,这样的冰雪圣地将为航行者开放,为了贸易,他们懒得去操心那些极地动物将会是何去何从。这些极地上的物种,也从不会为他们的生存来做筹划,而那些受到威胁的物种惨痛的尖叫声,也从来不会有人甘心为它们去聆听。

如果要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就要做好准备去迎接一个人造地球,那里每个物种都会有代表性地被保留存活下来,可能会是在水族馆里,也可能会在动物园。即便我们还在探索着宇宙世界,去找寻着下一个能够生存的星球,但到目前所知的宇宙界限,地球是唯一一个可以孕育生命的星球。而地球绝不是我们人类所独有,它是生存在这里的每一个生物所共享的。所以,请爱护它吧,它并非永久的坚不可破,而从现在开始,一切都还不迟…

第19篇:纪录片《俺爹俺娘》影评(推荐)

爹娘,至高无尚的生命雕像

——评纪录片《俺爹俺娘》 有一种感动是发自内心,有一种感动是质朴无华,有一种感动叫亲情。“平平凡凡的爹娘您是儿子心中至高无尚的生命雕像。”纪录片《俺爹俺娘》让每一位观众感动落泪,焦波让每一位观众深深敬仰。纪录片《俺爹俺娘》记录了一个鲁中山区平凡而伟大,平凡而高尚的一对老人相濡以沫、磕磕碰碰的生活点滴,以摄影师焦波为第一人称记叙讲述,以别出心裁的照片为线索,以编导精湛的创作手法、独特的艺术视角展现了一个人性最美好的情感,亲情、爱情的真实故事。

无论生活如何改变,无论世界如何变迁。依存于我们心底的那份真挚的情感一旦被触碰必将让我们心灵震颤。亲情,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感,必将伴随我们走完人生,爱情人性最美的童话,不分国度、不分贫富。一旦爱情升华为亲情那便是一辈子的相依相守。纪录片《俺爹俺娘》,就是这样一部以真实故事反映真实情感,以真情流露反映人性本质。编导以真实生活的艺术给人以强烈的视听冲击,以特殊化的艺术视角给人以内心的震颤。纪录片的主题看似简单却极为深刻,该片取材于真真切切的生活片段,是创作者对生活选择并深入挖掘并予以重大展现。对生活的艺术再度创作,以饱含哲理、发人深省进行铺叙讲述。

纪录片以其无比感人的主题动人,这种感人的主题离不开编导耐人寻味、值得深思的艺术手段。纪录片以摄影师焦波手持摄像机对准家乡鲁中山区的镜头开始讲述,客观的视角将观众带入片中。通过景别的交替使用将故事展开。

纪录片《俺爹俺娘》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编导以全景交代了故事地点,这种景别的选择足以交代了影片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全景的叙事性,交代事件的场景或全貌,介绍环境并表现当时气氛,在纪录片的结尾同样以全景收尾,这种收尾呼应的连贯性改变观众的视点并适应和满足人们的审美心理要求。特写镜头是影视艺术中视觉审美的重要表现手法,在纪录片《俺爹俺娘》中,编导讲“俺娘”的小脚展现给观众,这种汇聚观众注意的注意力让观众体会到母亲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细心的观众还会发现俺娘比俺爹年长,在那个年代这种爱情是难得的,是令人倾慕的。特写交代事物本质,并可以透过特写洞察出人物的情感和心里,在画展中,编导将深受感动的观众面部特写展现给观众,一些人留下了热泪, 特写刻画出人物内心思念父母、感恩父母的情感,创造出亲情温暖的情绪氛围。

景别的使用是编导独到的手法,镜头的变换同样是精彩的手段。影评多处使用推镜头来介绍环境、突出重点。开片将远景推至近景,改变观众视点,展示巨大的空间,产生唯美的纵深感,交代了父母生活一辈子的山区景象。儿行千里母担忧,在焦波离开家去北京工作时,娘的不舍只能通过挥手表达、只能通过嘱咐表达。娘在大姐家向焦波挥手,编导用拉镜头予以很好的展示,将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让观众感动,拉镜头交代了环境的同时最主要的是刻画了俺娘的高大形象。

纪录片的专场过渡自然和谐,片中多处使用空镜头的景物转场,故事讲述了两个地点北京和鲁中山区,在地点变化时使用了空镜头转换。这样的过渡符合逻辑、并起到了很好的连接效果。影片构图也很有讲究,家乡的自然风光迷真切迷人,画面构图上简洁优美,把导演的情感清晰的传递给观众。

视觉元素的运用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和感染效果,听觉元素的使用对主题的体现更是功不可没。音乐是表达主题思想,抒情状物,刻画人物思想感情,渲染气氛,深化视觉效果 加强戏剧性的重要作用。在抒情的时候通常配合画面感染观众,在母亲手持手电筒送我的时候背景音乐配合焦波的自述让观众感动,渲染了当时的气氛。片中同期声也是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段,家乡人民革命歌曲的同期声将观众带入影片,并自然声音的同期声我们走进了鲁中山区爹娘的生活。纪录片的解说更是不容忽视,以客观叙事者的角度,直接用语言来交代说明并予以评论,以其节省不必要的画面语言,并丰富、引申画面的表现力的重要手段起到了无法比拟的手段。

《俺爹俺娘》以朴实的画面,感人的情节称为了本世纪最伟大的情感纪录片。该片让观众感动的情节太多太多,足以见得编导别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父母医院最后离别的场面感人至深,那是爱的离别、亲情的最后分别,这一别成为了永远,七十多年的点滴生活的终结,让观众为爱情的美丽而感动。影片最后焦波对山崖的呼喊,震颤了观众,我们为亲情落泪。

纪录片《俺爹俺娘》让我们又一次体味亲情的伟大和温暖,又一次让我们感悟相濡以沫的爱情。我们拷问自己对父母的情感,我们会有太多后悔,不要让我们的后悔称为遗憾。未来的人生,今后的生活我们对于亲情、对于爱情,应该作何态度呢?这是人生观、价值观深刻意义的优秀纪录片。

作者:李海涛

第20篇:纪录片赏析之《帝企鹅日记》影评

《帝企鹅日记》影评

以前就挺喜欢记录片的,后来看到学校的选修课有纪录片赏析,我就毫不犹豫的选了这门课!前两次课老师让我们欣赏了由吕克·雅克特导演拍摄的记录片《帝企鹅日记》,后来我又专门到网上查去看该片的影评,许多人总是以“爱,生命,永恒与真实”来描述它。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部励志影片!影片实际上并不能完全说是一部记录片,因为故事情节完全在导演手中,描述了爱的故事。之所以说它是一部励志片,因为非常敬重他们为了孩子那种牺牲的精神,它们可以为了一个生存可能性不大的下一代可以付出那么多,这种爱是多么的神圣而又可敬!

影片的开篇是茫茫的白色世界——南极。巨大的冰山漂浮在海上,仿佛一个个孤岛。天空中日月同辉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开篇音乐空灵、柔情的女声,冰冷、清脆的电子配乐,飘荡在孤寂又壮美的南极大陆上,极好的烘托了这部冰雪中的童话。给人一种极难名状的空灵感,感觉该片的音乐配合的很好。本片纪录的是在南极大陆上生活的帝企鹅的生存和繁衍的故事,帝企鹅们经过长途跋涉来到目的地,结婚生子,冒着凛冽寒风、鹅毛大雪、饥饿还有敌人的袭击,把孩子抚养大,等待春天的来临。该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通过企鹅父亲、母亲、儿子三个角色的内心独白和对白,表现帝企鹅勇敢、顽强和抗争,传达出一份严寒中的动人温情。影片对白设计的如诗一般,非常的感人。

再后来老师又让我们看了时代华纳拍的《快乐的大脚》,虽然是动画,但逼真的画面和宏伟的音乐将我深深地震撼了。里面有很多帝企鹅的真实生活写照,例如结伴前行到“圣地”去生殖繁衍;通过歌声来寻求配偶;在风雪中拥成一团用自己厚实的背朝向风雪,将肚皮紧紧贴在别人的背部,为的只是迎接孩子的出

生等等。在看《帝企鹅日记》时,也没对他们的这些行为有太多的感触。当我看完了《快乐的大脚》后,回头再想想《帝企鹅日记》中他们的这些行为才发现,其实我把帝企鹅的那种最最珍贵的特征遗忘了——它们对后代的爱。每年的二月,南极的夏天接近尾声,气温开始降低,帝企鹅们在此时,反而选择离开温暖的海洋,成群结队的迈向冰原的深处——那是帝王企鹅们出生的故乡。配对后的帝企鹅开始交配,母企鹅只会产下一个蛋。刚产蛋后的母企鹅,因她们已经近两个月沒有吃东西,加上产蛋消耗的热量,必须马上回到海洋觅食。她们不但要补充体力,也要储存喂食之后孵出的小企鹅。孵蛋其实是公企鹅的责任,孵蛋是一段艰辛的过程。暴风雪时常来袭,帝企鹅们虽然有厚重的皮下组织保暖,可也只有公企鹅们发挥团结的力量,才能度过难关。他们聚在一起并将身体紧紧贴近,而且在群体中间的公企鹅会定期的移到群体的外圈,一方面是避免睡著,另一方面是轮流的抵挡风雪,好让同伴也能享受到在內圈温暖的体温。在浩瀚的暴风雪中,帝企鹅家族组成一道生命之墙,这种生活与自然的关系多么令人震惊。

当然,影片里面也有些让人很温暖开心的镜头。虽然在水中企鹅活动灵活,但上了岸他们就变得笨呼呼的,走路的姿势很滑稽可爱。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们到繁殖地期间,有些地方坡度较陡,它们就贴在地面上,用后腿推着地往前走,感觉很俏皮可爱。

影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关于生存的艰辛,以及对责任的坚守。虽只是纪录片,但其中的故事同样充满了曲折的情节,饱含悲伤、欢乐、死亡、再生。画面非常漂亮,每一个镜头都很追求视觉之美。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这每组镜头后所花费的时间、精力,没有反复的重拍,没有听话的演员,每一个成功的镜头之后是无数被摈弃的胶片。大量的等待和拍摄后所精选出最美的部分剪

辑成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不仅是纪录片而已,加上音乐、独白,这完全是一部再创作再加工的艺术作品。正是影片所散发出的那些艺术感召力才使我们对这样一部没有人物的纪录片动情不已,同样这一切更是源自于真实的力量。

人物纪录片影评范文
《人物纪录片影评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