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描写乌力格尔的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1-17 09:03:4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音德尔镇茂力格尔

扎旗音德尔镇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

活动座谈会

为扎实做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茂力格尔嘎查于2月28日上午,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人员有有嘎查“两委”班子成员、监督委员会成员以及群众党员。参会人员各自对茂力格尔嘎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如何起草、“四风”问题如何制止、怎样能为村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怎样让茂力格尔走在全旗、全镇的先例提出建议,为茂力格尔嘎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做好前期工作。

推荐第2篇:科尔沁地区蒙古族乌力格尔曲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科尔沁地区蒙古族乌力格尔曲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摘 要】乌力格尔曲艺文化植根于科尔沁草原,对科尔沁地区蒙古族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蕴涵着浓厚的科尔沁地域文化精神,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蒙古族乌力格尔曲艺文化正面临着日益边缘化的生存危机。如何在理解其文化内涵与价值的基础上,传承与保护这一优秀文化遗产,使之在当下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不失本色,同时得到发展,是破解蒙古族乌力格尔曲艺文化在当代生存与发展危机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科尔沁地域文化;蒙古族乌力格尔曲艺;乌力格尔曲艺文化的价值;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I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3-0094-02

一、科尔沁地区蒙古族乌力格尔曲艺文化及其价值

(一)科尔沁地区蒙古族及其地域文化

“科尔沁”蒙古语意为“造弓箭者”,起初作为蒙古政权的军事机构而存在,后演变为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后裔所属各部的泛称,即蒙古部落中著名的科尔沁部。科尔沁部原居住在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和呼伦湖一带,后来哈萨尔所属各部落不断繁衍、迁徙与分化,形成的部族分支中以嫩科尔沁部最为著名。清对蒙古部族实行盟旗制,嫩科尔沁被编为十旗,统归哲里木盟管辖。“历史上的嫩科尔沁十旗为:科尔沁左翼中旗(俗称达尔罕旗)、科尔沁左翼后旗(俗称博王旗)、科尔沁左翼前旗(俗称宾图旗)、科尔沁右翼中旗(俗称图什业图旗)、科尔沁右翼前旗(俗称扎萨克图旗)、科尔沁右翼后旗(俗称鄂公旗)、郭尔罗斯前旗、郭尔罗斯后旗、扎赉特旗和杜尔伯特旗”。[1]建国后经改制,十旗分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与黑龙江省。如今的科尔沁地区,多泛指地处内蒙古东部,从大兴安岭到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的科尔沁草原地区,也即本项目所涉及的科尔沁地区。

“草原人的宽容源于草原的博大。草原辽阔无际,自然环境自由;草原人逐水草而居,生活方式自由;人文环境宽松,局限人的因素少。”[2]科尔沁地域文化因此以珍爱自然、崇尚英雄、自由乐观、开放包容、信义为重的价值观念为主。

(二)乌力格尔曲艺文化的类型与价值

乌力格尔,蒙古语意为“说书”,是科尔沁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口头传唱艺术,最初产生于清朝康熙年间,三百余年来一直活跃在科尔沁草原。

乌力格尔曲艺分为只唱故事而无伴奏的雅巴干乌力格尔、以潮尔伴奏说唱的潮仁乌力格尔、以四胡伴奏说唱的胡仁乌力格尔三种。到了今天,潮仁乌力格尔逐渐被胡仁乌力格尔取代,三者之中胡仁乌力格尔最为流行、分布最为广泛,“胡尔齐”(说唱艺人)手持四胡,自编、自拉、自唱,其说唱内容丰富、幽默、诙谐,塑造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百年传承与发展使得乌力格尔拥有丰富且完善的曲谱,并以特定的情绪或情节归类命名,主题指向明确,具体而言,有《开篇》、《上朝》、《赞小姐》、《山河颂》、《招魂》等五十余篇;在唱词方面,乌力格尔所用语言属于科尔沁土语,一些人名、特定的名词用汉语词汇,表演以叙述为主、抒情为辅。

乌力格尔曲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百年传承,也不仅仅在于曲谱和唱词,最为重要的是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乌力格尔曲艺具有口语性、音乐性、兼容性、独创性及宗教性等特点,对于蒙古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来说是重要的切入点。一方面,乌力格尔曲艺真实反映着民族地区社会生活,比较全面和到位地表现着科尔沁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另一方面,对于研究近百年来的蒙古族区域文化发展及蒙汉民族文化交融互动历程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科尔沁地区蒙古族乌力格尔曲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科尔沁地区蒙古族乌力格尔曲艺的传承流派

1.扎鲁特旗的传承流派

“扎鲁特旗‘胡仁乌力格尔’艺术划分为三个流派。一是以毛依罕为代表的好来宝说唱流派;二是以琶杰为代表的以叙事故事为主的说唱流派;三是以扎那为代表的叙述传统故事为主的流派。”[3]这三个流派的基本情况及特点,经实地调查及整理,如下:

毛依罕派,集中分布在扎鲁特旗南部地区。多以即兴“好来宝”形式进行表演,有少量叙事诗,故事情节较为起伏,语言和情节比较有创造性;惯用以心理描写为主的演唱方法展现人物个性;多以高亢有力的曲谱进行配乐,并且在表演中重视弹弦和打弓;擅长运用蒙古族民间文学的形式反映现实生活,如:《韩秀英》、《呼和浩特颂》等。

琶杰派,主要集中分布于扎鲁特旗北部地区。艺术手法多样,演唱语速均匀,听来清晰,常用衬词;善从多方面进行人物形象塑造;多用富于变化的曲谱,感染力较强;不同于其他流派的一点是,该流派的表演多为蒙汉民族文化中的当代小说,如:《婚姻自由》?p《杨根思》?p《两只羊羔的对话》等。

扎那派,集中分布于扎鲁特旗东部,但主要还是在发源地科尔沁右翼中旗北部境内传承发展。创始人扎那,原为科尔沁右翼中旗西杜尔基苏木人,后迁至扎鲁特旗居住传艺,该流派始终坚持传统的风格,以传统的古代历史演义题材为主,叙事宏大,描述细致,真实反映日常生活以及人物内心世界的感情变化;语言上保持着传统流派沉稳有力、语言精粹的特点;包含对汉蒙民族古典诗歌的解释,并且带有科尔沁“博”曲韵律,有着浓厚的科尔沁文化特点。

2.科尔沁右翼中旗的传承流派

科尔沁右翼中旗作为传统“嫩十旗”的重要组成,乌力格尔在此流传、发展,长盛不衰。通过对照日格图、包双成等几位胡尔齐的采访,我们了解到乌力格尔曲艺在科尔沁右翼中旗传承至今,形成了三大流派鼎立的局面。

北部流派,又称上派,由胡尔齐乌日塔那斯图创立,自著名艺人扎那下传,代表人物为额尔顿朱日和。流派演唱风格鲜明,故事结构严谨,曲调悠扬,感情细腻,旋律和谐。传承人为韩福林,代表作《女武士伍红英》、《大别山》。

中部流派,又称中派,自胡尔齐金宝山始,代表人物为布仁巴雅尔。中派善于运用蒙古族听众熟悉的谚语、俗语、警句和习惯语来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该派系传承代表人:甘珠尔,代表作《薛仁贵征东》;照日格图,现任科尔沁右翼中旗乌力格尔协会主席,代表作《罗通扫北》、《党的好干部、人民的亲人牛玉儒》;额尔敦础古拉,代表作《颂春香》、《梁、唐、金》;吴双河,代表作《北山剿匪记》;包双成,代表作《程咬金出杀》。

南部流派,又称下派,自胡尔齐孟根高力套始。这一流派讲述故事严谨,表演层次分明,语言运用恰当,人物塑造鲜明,曲调错落有致,韵律和谐优美,令听众感觉十分愉悦。现今的传承人主要有:海青,代表作《兴唐传》;吴祥,代表作《呼延照》;敖特根,代表作《卢保雄》。

(二)科尔沁地区蒙古族乌力格尔曲艺的保护

在乌力格尔曲艺文化的保护方面,调研地扎鲁特旗与科尔沁右翼中旗都有着较为丰富的保护经验。

科尔沁右翼中旗在1993年便已承办了自治区首届乌力格尔、好来宝大赛,1995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授予“蒙古族曲艺艺术之乡”称号。自2002年来该地固定举行全旗乌力格尔大赛;广播电视台也已设置蒙语广播专门频道、录制乌力格尔专题节目进行播出与播放;当地政府还认定了若干乌力格尔传承人,建立了有130人加盟的科尔沁右翼中旗乌力格尔艺术协会和“乌力格尔保护基金”,组织了部分专家、学者对乌力格尔艺术进行深入研究,并注册“乌力格尔”商标,积极发展与乌力格尔活动相关的文化产业。

(三)科尔沁地区蒙古族乌力格尔曲艺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从艺人员薪酬微薄,缺少保障。根据我们的调查,科尔沁地区乌力格尔艺人的生活普遍苦难,常被称为“一等困难户”。乌力格尔艺人没有工作编制,属于自由职业,志愿演出。在科尔沁地区,乌力格尔艺人多不是职业艺人,表演均为第二职业,其第一职业多为打工者或牧民,虽然录制节目视频有一定政府补贴,但除去路费和食宿,已然所剩无几。目前,科尔沁右翼中旗等地乌力格尔曲艺的相关机构从性质上来说仍是民间组织,广大胡尔齐在政策、编制、资金等方面都需要更为有力的支持。

2.城镇化进程加快与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乌力格尔曲艺作为一门科尔沁民间艺术,根植在当地半农半牧的文化生态背景下,在过去农牧区娱乐生活少的情况下,广受大众欢迎。如今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其文化生态根基受到很大冲击,在传承与发展中出现了受众逐渐减少且呈老龄化趋势的问题。且互联网时代社交网络覆盖极广,相比日新月异的网络讯息和综艺形式,传统的乌力格尔曲艺已经失去了像过去一样强大的吸引力。

3.人才培养需要转变思路。自古以来,胡尔齐大多出身贫寒,文化水平有限,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如今多数地方已经设有乌力格尔培训班、人才培养基地等机构,由传统的一对一传授发展为课堂教育,这对表演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良好作用,但在理论研究人才及系统整理人才体系的构建方面却收效甚微,人才队伍产生了失重现象。

4.乌力格尔曲艺文化需要尽快完成现代化转型。乌力格尔曲艺在清代中叶通过吸收汉民族文化完成了近代化转型,如今却面临着现代化进程的考验。虽然乌力格尔在传播上已经适应了现代化的广播电视及网络等新媒体手段,也不乏《神奇的手机》、《网恋悲剧》等反映当代生活且富于教育意义的曲目,但胡尔齐的身上依然带有较为浓重的传统气息和江湖习气,艺人的知识储备与自身素质都需进一步提高;并且胡尔齐依然在大量使用传统艺术表现手法,这对于展现近现代历史画卷、反映当代生活来说已经十分吃力。无论是在内容还是艺术构成因素上,乌力格尔曲艺都越来越难跟上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完成现代化转型迫在眉睫。

针对以上问题,当地政府及相关机构可以尝试在保护人、保护作品、保护文化三方面进行保护。在保护传承人方面,坚持保护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从青少年传承人抓起,形成文化自觉,并大力培养研究型人才及具有现代文化意识和素养的胡尔齐,改变人才队伍失重和艺人文化素质较低的状态,从根本上推进乌力格尔曲艺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在保护作品方面,可以着手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档案记录,系统整理和分析百余年来的乌力格尔曲目,并在现有基础上完善现代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保护文化方面,政府需进一步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可尝试拟定乌力格尔曲艺保护与发展的“五年规划”,以坚守民族精神、扎实根基,稳步发展乌力格尔曲艺文化;而最为基础的一点则在于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努力解决乌力格尔艺人的编制及生活保障问题,着力提升艺人的社会地位,解决其后顾之忧,激发其创作欲望与热情,为创作符合时代精神的曲目、开创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提供足够的空间与动力。

参考文献:

[1]额尔德木图.科尔沁文化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2]王亚男.浅谈对蒙古族文化传承的几点思考[A].内蒙古党委宣传部,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

[3]格日勒图,陈文斌.论科尔沁文化及价值观[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

作者简介:

金世超(1994-),女,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人,大连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12级学生。

本论文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科尔沁地区蒙古族乌力格尔曲艺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和科尔沁右翼中旗为调研中心”(X201408151)阶段性成果。

推荐第3篇:土谢图地区胡仁乌力格尔保存和发展现状

秀 云

(赤峰学院 蒙古文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摘 要:本文在对土谢图地区额尔敦楚古拉胡尔奇艺人进行深度采访所获得资料基础上,经过搜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总结和归纳出土谢图地区胡仁乌力格尔保存和发展现状概况。

关键词:土谢图地区;胡仁乌力格尔;额尔敦楚古拉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8-0204-02 胡仁乌力格尔被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受到各方的关注和保护。2011年8月18日本人对土谢图地区额尔敦楚古拉胡尔奇艺人进行了深度采访,历时3个小时。

额尔敦楚古拉是土谢图地区较有名气的胡尔奇艺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他非常热情豪爽,我就设法得到他的电话与他联系。打通电话,简单自我介绍,并说出自己采访的意愿,他果然爽快地答应了我。

额尔敦楚古拉,男,1972年出生在艺人世家,他的爷爷是著名的艺人布仁巴亚尔,父亲也能拉四胡说故事,但是由于*的影响没有继续学艺,母亲是唱民歌能手。他从17岁开始单独说胡仁乌力格尔,已经有了22年的说胡仁乌力格尔经历。额尔敦楚古拉是土谢图地区较有名气的胡尔奇艺人,慕名而来拜师的有6位(其中包括他自己的儿子),他招了4位艺人,大徒弟斯琴巴特尔是2002年拜师学艺的。

通过历时3个小时的访谈,本人主要从造就新时代胡尔奇艺人的新的素质要求和土谢图地区胡仁乌力格尔保存和发展新景象等两个方面初步认识了土谢图地区胡仁乌力格尔保存和发展现状。

一、造就胡尔奇艺人的素质要求

说唱胡仁乌力格尔的技巧中有“三个要素”,即曲调要符合情节、语言要符合故事、故事要服务听众。曲调要符合情节是指曲调因故事情节而定,胡仁乌力格尔有很多曲调,每个艺人掌握的曲调都不同,额尔敦楚古拉掌握并常用的曲调大概有40曲。运用曲调因故事情节的不同而不一,用在悲伤的故事情节,如妻离子散或战败兵残时需要拉哀伤的曲调,使听众的情绪随琴声低落下来。语言要符合故事是指在说唱故事中所运用的语言要符合故事。胡仁乌力格尔是语言艺术,其中语言的恰当运用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艺术效果。额尔敦楚古拉艺人说,成为一名优秀的胡尔奇艺人不仅会拉会唱,而且一定要头脑灵敏,记忆能力超强。说唱胡仁乌力格尔除了要记忆很多如赞美山川、将军上朝、行军等等程式化的语言之外,还要记忆大量的民间谚语、俗语等。巧妙地运用所记忆的语言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同一种情节、同一种心情可以用很多种记忆中的语言来体现,但是不能把所记忆中的能够描述此情节或此心情的全部运用在描述此情节或此心情,一定要有所保留。保留着以后说唱过程中出现类似的情节或心情等的描述,带给听众新鲜感。额尔敦楚拉艺人说,艺人应努力学习文化,尽力多阅读书本,查阅资料,并深入民间,体会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

情节结构安排上,注重逻辑。有些情节可以清楚交待每个情节的安排,故事随每个情节的安排循序发展。比如,要说唱两国征战时可以分别说明各个军队的军队力量以及采取的战术,这样的说唱能使人清晰了解故事发展脉络。另一种情节安排的方法叫埋伏笔。也用前面两国征战为例,埋伏笔是在征战过程中或胜负已定时追溯胜利一方或失败一方军队力量或战术等等,埋伏情节安排使听众触目惊心。

胡仁乌力格尔是一门舞台艺术,融汇了说、拉、唱和表演等艺术,因此除了听觉影响之外视觉影响也很重要。说唱因表演语境不同其表演的注意事项侧重点而异。现在主要有3种表演语境,其一,比赛或演出语境。随着胡仁乌力格尔的保护和发展政策逐步实施,各地区组织着各种主题的胡仁乌力格尔比赛。参加比赛的艺人在走上比赛舞台到坐下开始说唱都必须注重各种举动和表情等细节。艺人走近舞台坐下后避讳东张西望或低头下看,既要保持庄重严肃也不能表现矜持,要目视前方,表现泰然。除此之外,也强调衣着装干净利落、容貌洁净等等。其二,电视台录音:电视台录音播放的视频效果传播面广,因此要注意以上事项之外还要特别注意语言的运用。虽然胡仁乌力格尔语言是蒙汉语言夹杂在一起运用的,但是不能使用土谢图地区日常生活语言,否则会影响接收群体的理解能力,出现误解或不理解的情况。其三,电台录制:电台录制时对艺人要求,相对上两种表演语境较松。电台录制播放的只是听觉效果,因此艺人在录制的过程中把故事情节、故事发展顺序、人物以及结局等写在纸上、放在前面看着记录来说唱,这对艺人来说很轻松。

二、土谢图地区胡仁乌力格尔新景象

额尔敦楚古拉为首的艺人们为保护和发展胡仁乌力格尔做着多方的努力。

胡仁乌力格尔是蒙古族独有的艺术,但是在内蒙古地区流传分布并不均匀。由于历史、艺术环境造成了西部蒙古听众以及喀尔喀蒙古族听众很难听懂蒙汉参杂说唱的胡仁乌力格尔,它在内蒙古东部流传广而在西部流传范围狭窄。据统计,全国蒙古族总人口为500万,其中西部蒙古有140万、东蒙古有360万人口。虽然西部人口比例少,但西部蒙古族听众能接受胡仁乌力格尔的话,前途可观,为此艺人们在说唱时尽量使用纯蒙语,推广听众范围。

除此之外,艺人们尝试着采用新形式说唱胡仁乌力格尔。新形式胡仁乌力格尔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一起说唱同一胡仁乌力格尔,如额尔敦楚古拉艺人和照日格图(土谢图小有名气的胡尔奇艺人)艺人合作说唱《楚郭相争》。两个人说唱同一故事,需要几种基本要求。首先要求说唱风格相同,其次要求嗓音高低相同,不能一高一低,最后要求艺人们要合作密切,说唱故事的情节结构安排、曲调选择、词语的运用等等诸多地方都需要密切合作。新形式胡仁乌力格尔最显著的特点是形式上的新颖。艺人们探索出把单人拉琴单人说唱的胡仁乌力格尔说唱形式改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一起说唱同一胡仁乌力格尔,希望新形式的胡仁乌力格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吸引人的眼球,目前新形式胡仁乌力格尔只是在尝试的阶段,仍需进一步提炼和推广。

据所知,胡仁乌力格尔曲目中以汉族历史故事题材的曲目较多,而真正以本民族历史为题材的胡仁乌力格尔曲目为数不多。艺人们以发展胡仁乌力格尔并为蒙古族听众讲述蒙古历史传授蒙古族文化传统为目的,尽力创作蒙古族题材的胡仁乌力格尔,但是困难重重。额尔敦楚古拉艺人正在创作胡仁乌力格尔《达延汗传》,创作过程中也遇到很多困难。由于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虽然故事情节大体不变,但需要加工润色,例如,需要赞美原著中出现的草原、河流等。蒙古草原的赞美与艺人记忆中的汉族历史故事曲目中出现的山川赞美不同,蒙古草原的赞美应该有蒙古草原特色,如需赞美一望无际的原野上牛羊成群等,行军途中也不能出现汉族历史胡仁乌力格尔中出现的行军描述,蒙古族胡仁乌力格尔应该用勒勒车,描述蒙古族人民生活应该有奶酒奶茶、手扒肉、炒米等等。艺人们想要了解蒙古族民俗民风需要下大功夫查阅很多资料。讲好战争过程还需要地图,在地图上查阅每个发生战争的地方,弄清楚战争地点和路线、每个军队进攻方向等等。

额尔敦楚古拉胡尔奇在旗文化馆非物质文化研究室工作,与他共事的还有甘朱尔胡尔奇和照日格图胡尔奇,3位胡尔奇艺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传研究室的骨干力量,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演出和搜集整理民间口头文学。甘朱尔艺人主要搜集整理土谢图地区传说,照日格图艺人主要搜集整理土谢图地区好来宝,而额尔敦楚古拉主要搜集的是土谢图地区民歌。除了搜集工作之外,胡尔奇艺人们还培训胡尔奇学员,口耳传授胡仁乌力格尔艺术,3位胡尔奇艺分别传授给几名学员,等学员技艺到了单独说唱的水平之后,要每个人轮流说唱为时20小时的胡仁乌力格尔,分10个晚上说唱,每晚说唱2小时,并有传授的老师听学员的说唱,等到第二天要评点。说书馆为喜欢胡仁乌力格尔艺术并有说唱天赋的艺人们提供了平台,在说书馆里,学员们相互学习,提高技艺,扩大了胡仁乌力格尔的流传范围。近几年胡仁乌力格尔在旗政府领导下,在文体局的直接指导下,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实施步骤,保护计划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保护工作仍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 注 释:

①土谢图旗,也称科尔沁右翼中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隶属兴安盟;全旗呈西北向东南狭长状,南北延伸540公里,东西宽60公里,总土地面积15613平方公里。全旗辖3个旗、16个苏木(乡)、186个嘎查(村)、465艾里(屯)、5个国营林场。

推荐第4篇: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教案

课时:1课时

课型: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名画的艺术特色。

2、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一幅世界名画,《格尔尼卡》,格尔尼卡既是这幅画的名字,也是也是一个小镇的名字,大家可以先想像一下这幅画大概会是什么样子。(出示格尔尼卡图片) (出示多媒体,毕加索自画像及简介)大家初观这幅画有什么感受?(恐怖、压抑、凌乱、看不懂)大多数同学说看不懂, 今天我们就来解读一下这幅画,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节奏来欣赏。

二、讲授新课:

(一)我们先了解一下这幅画的作者: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

1 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1999年毕加索被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油画《格尔尼卡》就是他的代表作。

(二)、历史背景:1937年4月26 日发生了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镇上的无辜居民惨遭屠杀。毕加索义愤填膺,随即拿起画笔,进行构思,终于以此事件为题,画了这一幅震撼画坛的《格尔尼卡》。

(三)、内容分析:

出示《格尔尼卡》,同学们找出画面中出现了一些什么形象? 抱孩子的母亲、牛头、马、灯、断臂倒地的战士、举灯的女人、奔跑的人、求救的人„„,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各自的内涵:

1、牛的表情怎样?代表什么?

恐怖的牛头露出残忍的狞笑,它代表了法西斯的残暴。

2、马代表什么含义?

被刺伤的马昂着头张嘴发出哀鸣,据画家本人说,这匹马象征受苦受难的西班牙人民。

3、母亲发出了怎样的声音?这一切都说明什么?

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喊。表达内心的痛苦。

4、战士的手里拿着什么?他的表情是怎样的?

战士右手握着折断的剑,剑旁有一朵鲜花,这是对死

2 去战士的悼念。

5、灯在这里象征什么?

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的射向四周,画家用这些象征性的揭露,将这一切罪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让全世界人民都明了战争的罪恶。

6、举灯的女人象征什么?

从窗子里探出身体的妇女,右手举着一盏灯,灯的左上方有一盏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画家以此向全世界揭露这一切罪恶和黑暗。

7、跳楼的人发出怎样的喊声?

一个女人从楼上跌下,她举手抬头向上呼救,充满了悲剧气氛。

8、奔跑的人造成怎样的气氛?

她的眼睛里充满了迷惘与渴望。

四、合作探究:

画家是怎样去表现这幅画的?

这幅画运用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1、构图:饱满—画面上有什么?—(感觉到处都是奔跑的人、呼救的人、痛哭的人„„场面非常混乱),以至于我们的眼睛不得不在画面上看来看去。为什么要这样画?

——突出战争带来的“动荡”和“不安”

2、造型:画中马头、牛头与平时所见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画? ——破碎、夸张、变形。更能打动每一个观众的心

3、色彩:画上面出现了些什么色彩?为什么画家不用彩色呢?画家的用意又是什么?

——黑白灰为主色调。突出了恐惧、哀痛的气氛

4、表现手法:象征,立体主义

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例如,中国的龙就是一种象征,《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具有象征意义。

立体主义:立体主义(Cubism)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

五、小结:

通过对这幅画的赏析,请同学总结一下,这幅画表达了什么?控诉了什么?

——表达了画家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和抗议,控诉了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幅画曾到挪威、英国、美国各地展出,反响非常强烈。现在珍藏在马德里苏菲亚王妃艺术中心。

六、欣赏毕加索作品

毕加索一生的美术创作极其丰富,早期以写实为主,以后逐渐转向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探索,在现代西方美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研究者把他的创作画法和风格大致分为:

蓝色时期 玫瑰红时期 黑人时期 立体主义时期 古典主义时期

4 超现实主义时期 抽象主义时期

七、自由作业:

借鉴学习毕加索立体主义风格中的变形、夸张,概括的艺术手法,选择一日常生活形象进行艺术创作加工。

要求:充分联想概括,可设计成卡通创意形象或其他形式。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推荐第5篇:江格尔公司简介

江格尔公司简介:

内蒙古江格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2006年成立,由内蒙古东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张雄、孙海荣、张伟共同出资500万元成立的一家以高科技、艺术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公司。是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在内蒙古自治区设立的“微软技术中心”,是“内蒙古动漫游戏协会”的主要发起单位。

内蒙古江格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注与支持下,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的具体指导下,公司整合国内外先进资源,搭建技术传递、技术交流、技术人才培养的平台,承接内蒙古自治区重大动漫影视项目的制作。联合内蒙古自治区各大高校,联合北京知名动漫制作公司,促进内蒙古自治区动漫产业的蓬勃健康发展。提供高端MAYA技术培训、咨询和技术服务。二维、三维动画电影、电视剧制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传播蒙古文化和草原文化做贡献。同时,借助微软全球的制作开发、运作经验,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品的在全球推广提供有力保障。

公司以董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任命管理委员会对公司的运营进行监督和指导。内蒙古文化厅、内蒙古发改委、内蒙古新闻出版局、内蒙古信息办、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内蒙古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内蒙古教育厅等作为管理委员会成员。

公司2008年全面进军文化产业,经股东会讨论决定:公司从事动漫电影、电视剧的创作与制片。同时,为了培养人才,收购“内蒙古

能源化工学院”更名为“华北传媒学院”。为公司及本地文化产业公司输送优秀的人才。公司与韩国、日本动漫公司及内蒙古师范大学合作,从北京招聘多名业内资深人员,迅速组建了区内一流的制作班底。

公司创作定位:以草原题材为方向,蒙古族人文故事为基础,向世界宣传优秀蒙古族文化作为使命。

2009年公司制作的《国家的孩子》获得内蒙古“五个一工程奖” 2010年公司组织、赞助“第三届“内蒙古动漫节”。

公司确定做一部《江格尔》三维动漫电影。《江格尔》是我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之一,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蒙古族语言艺术的海洋,古代游牧部族乐天思想和理想主义的峰巅,畜牧文化哲学伦理的宝藏,草原文化艺术的综合性博物馆。我们全体员工信心十足,工作热情极高。

公司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的支持下,打造《江格尔》三维动画网络游戏,全球推广。

公司正在筹建“江格尔文化主题公园”。

内蒙古江格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11-5-4

推荐第6篇:母亲涨格腾尔

母亲菜

八(6)班张格腾尔

我的母亲不像孟母那样爱在同一件事上下没完没了的功夫去改变什么,但是除了做菜。

人们总是说,婆婆看儿媳就认准一手好菜,可我的母亲似乎并不是这样。奶奶和爷爷生活在一起,许多老家的长辈都说她是活了一辈子清闲,爷爷年轻时在吕河教书,工资拿着每天还得给奶奶做饭。说白了,是因为奶奶压根儿做不来饭,虽说烙的一手好饼,可顿顿不能只吃饼吧。就这样,奶奶也学着爷爷做会了不少菜。说来也怪,母亲当时嫁给爸爸照样在做菜这方面一窍不通,奶奶因此不太待见母亲。时日久了,在爸爸和书籍的磨合下,我们家的餐桌上时不时都会换几道新菜,奶奶也因此对母亲温和了些。

要说厨艺,母亲还依旧不及父亲,只不过敢于在平凡的材料上变着样子做出怪怪的菜。

菜单(1):瞌睡凉粉

凉粉大家肯定都吃过,可它是怎么做的你知道吗?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只亲眼见过母亲做瞌睡凉粉的过程。首先把红薯粉用凉水浸住,用手将粉面捏成糊状,等到锅里的水开始沸腾,立即将碗里的糊汁倒进去,此时千万不能等,用小擀杖在锅里不断地顺时针搅拌。若稍微歇息一会儿,就会产生一些硬的疙瘩,吃起来口感很不均匀。若是糊汁不太多,3~5分钟就可倒入凉水中冷置。它的透光性比买来的要好很多,形状也是不规则的,切出来大都是条状,一片趴在一片上,用筷子夹一片,下面的也会弹几下,很想瞌睡的状态。因此,我便给它起名为“瞌睡凉粉”。

菜单(2):猪肚子炒腌菜

腌制品一直受到绝大多数人的青睐。母亲会在每年春季尾声腌一些新鲜的青芥菜,撒上盐用水封口,一个星期后就可食用。母亲很爱干净,所以她是绝对不会买市场上的熟牛肚子,而是宁愿买生的,再经过繁琐的卤制,这样吃起来,她

才放心。每次做米饭,母亲就会用清油炒上一盘牛肚子腌菜,劲道十足的肚皮与酸辛可口的腌菜碰上白米饭,美味可口。若是觉得有些噎口,还能用开水泡些腌菜搅匀,有点儿搅团的感觉。我在饭店也点过这道菜,可所谓的腌菜几乎都是酸菜的味儿,这算什么腌菜呢?

还有金黄的藕饼,油亮的肉糕,都是母亲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菜肴。虽说不是山珍海味,却蕴含着心底的熟悉的味,也能溅起心头上一丝细微的不同的荡漾。

推荐第7篇:《格尔尼卡》教案

《格尔尼卡》欣赏教案

广丰县壶峤镇中学

郑殿菊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作品内容形式的分析,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白作品的内涵,从而接受《格尔尼卡》并与之产生共鸣。

2、通过对作品的解读,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教学重点:

如何让学生真正读懂作品并与之产生共鸣。 教学过程:

一、观察作品提出问题 播放利比亚战争引出课题。

出示《格尔尼卡》图片问:知道这幅画的题目吗?见过这幅画吗?你能从这幅画中看出哪些形象?面对这样的一幅画,你能提出一些问题吗?

小结:

1、画家为什么要画这幅画,想表达什么情感?

2、画家为什么只用黑白灰三种颜色来创作?

3、画中的形象觉得有些杂乱难以看懂,画家为什么要这样表现?

设计意图:如果按欣赏的教学的常规步骤,从作者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依次介绍,易使学生产生一种盲从心理。所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先从造型入手,再介绍背景,学生就会在一种陌生化的情景中交流探讨,所有的质疑声会在欣赏过程中逐一呈现。

二、感知造型产生共鸣 分析画面内容:

1、仰天狂叫的求救 :绝望 惊恐

2、号啕大哭的母亲: 愤怒 死亡 悲痛

3、仰天长啸的战马:痛苦,仰天长啸 象征饱受创伤的西班牙国家。

4、狰狞的牛头:麻木 无情 凶残

象征法西斯的残暴和黑暗。

5、断臂倒地的战士:支离破碎 死不冥目

6、奔逃的女人:仓皇的逃命

7、持灯的女人:象征自由和希望

8、和平鸽…象征和平

2、欣赏3D的《格尔尼卡》

再次感受画面的气氛。并思考:想一想作者试图通过这幅作品来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三、背景链接超越体验

1、播放二战短片 出示课件:

1937年4月26,那本应该是“人间四月天”美好日子,但德国法西斯却出动了43架轰炸机,对西班牙历史名城——风光旖旎的小镇格尔尼卡进行了连续3小时的狂轰滥炸,格尔尼卡几乎被夷为平地。当时恰逢集市,小镇2000名无辜平民在轰炸中丧生。这一事件震撼了西班牙,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憾了一位画家毕加索。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他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了这幅巨作,画中表现的正是德国法西斯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对法西斯战争暴行的谴责和抗议,这幅伟大的作品就命名为《格尔尼卡》!《格尔尼卡》问世后曾在一些国家巡回展览,引发了全世界热爱自由,热爱和平,拥护民主人士的共鸣。

四、引领探究 读懂经典 分析:

1、构图形式:金字塔式的构图 均衡饱满

2、画面色彩:黑白灰(震撼,恐怖)

3、表现手法: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五、走进画家 感受创新

资料1: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不断创新。先后经历了蓝色时期、玫瑰时期、立体主义时期以及后来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梦的分析时期。(创新的高手) 资料2:在毕加索创作的作品中,不仅有油画、素还有版画、陶瓷、水墨画、木雕… …可以这么说,在毕加索生活的那个时期,只要能用来进行创作的材料,几乎都被他尝试过。(多面的能手) 资料3:毕加索一生完成了近37000件作品,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6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勤奋的画家) 小结: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毕加索为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毕生的努力。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毕加索的勤奋与追求创新的精神和伟大的艺术成就。 六、鉴赏评述 各抒己见

现在如果让你再来评价这幅画,你会有着怎样的评价?

小结:正如毕加索说的那样,其实在你不懂得什么是美的时候,美照样存在。美绝对不会因为你的不懂而消失。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鉴赏力会得到提升,也许几年后你就会慢慢喜欢上它的。

推荐第8篇:格尔发产品特点

格尔发产品特点

一、格尔发驾驶室

①结构安全

☆ 驾驶室本体依据欧洲最新安全标准,对驾驶室的结构进行优化,增加侧面和正面的“吸能区”,驾驶室本体板材

1.5mm,在驾驶室的各个“碰撞区”使用3mm厚的板,极大增强驾驶室的安全性。

☆ 进口焊装机器人,程序化控制操作,保证驾驶室本体焊接可靠和制造精度。使驾驶室前部和后端能承受一吨重的物

体从三米高处落下时的猛烈撞击,而不会发生严重变形,确保驾乘者的安全。

☆ 四点悬浮的驾驶室减震系统(H系采用气囊减震结构),可以有效的减轻动态碰撞过程中的冲击力。碰撞时驾驶室

整体可后移200mm,保证了驾驶员的生命安全。

☆ 格尔发新型视镜——根据国外最先进车型参考设计,车门两侧安装了防眩目后视镜,大视野后视镜、右侧路面镜和

前部下视镜视界开阔,使驾驶员全面掌握驾驶环境。除了每侧各一个可调节的后视镜和广角镜外,还有一个视野超大的下视镜。当向右转向时,驾驶员不仅能看到车辆正前方的区域,同时还能看到潜在的危险区域,有效减少了视角盲区。

☆ 全新设计的时尚一体化的水晶大灯,大灯配合前保险杠的风格,与驾驶室整体和谐统一。

②舒适性

☆ 格尔发驾驶室采用四点悬浮减震装置,可在任何路况下,达到最佳减震效果(M系为弹簧、H系为气囊)。

☆ 驾驶室座椅可选装气囊座椅,全软化面料,可调式手臂把手,充分体现了人体工程学;座椅的靠背使腰曲的弧线处

于正常的曲线状态,设计最佳舒适状态;人体在坐垫表面的压力分布应适应人体臂部结构特点。

☆ 轿车化的转向盘可调角及伸缩式,可以满足不同体形的驾驶员,转向柱角度可前后+-7.5角度调节,上下80mm

高度调整,长时间使用不易疲劳,因此非常适合长途运输。

☆ 鳃状导流孔——位于车头两侧的鳃状导流孔不仅美化了外观,更重要的是它能将正面气流导向两侧门把手的下方,

即使在雨天行驶时前轮溅的泥水便不会粘到门把手上,保持了车门的清洁。

☆ 双层国内最大的卧铺,保证用户有一个舒适的休息环境。驾驶室阅读灯多位置布置,设计豪华,灯光亮度好,为阅

读书刊和随车办公提供了极大便利。

☆ 轿车化的制造工艺,确保驾驶室密封性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使驾驶室内噪音最小化。

☆ 采用韩国万都变排量冷暖空调系统,16孔个出风口可有效调节出风量和空气流向,制冷制热效果非常好,为高档

轿车化配置,采用轿车形式的旋转式开关改善了操纵便利性,可选装电动操纵,自动控制温度。

☆ 驾驶室通风系统有效保证驾驶室内空气循环状态好,可有效除尘、除异味。

☆ 发动机舱采用特殊防护措施,密封性好,因此驾驶室内噪声极低,已达到80dB以下的水平,享受安静空间,使驾

乘人员的心情更加舒畅。

☆ 驾驶室翻转,使发动机维修方便性,手动式液压(可选装电动)翻转,考虑到维修人员的操作方便性和整车的实际

情况,最大翻转可达50度,维修、例行检查方便、可靠,可任意停在任何位置进行维修。

③节油性

☆ 格尔发驾驶室为空气流线型设计,使风阻系数达到最小,更省油。

☆ 导流罩根据空气动力学的原理设计长度与宽度,其设计线条与车身线条完全的结合,一定的车速下每百公里可省1

-2L燃油。

二、格尔发车架真正的专用重卡车架

☆ 秉承以车架著称的欧州戴-克公司的深厚底蕴,优化车架结构设计前宽后窄;对车架的强度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校核,

从设计源头保证了底盘的高品质。确保在高承载、高速行驶的过程中,底盘的承载力能保证整车的动态安全性。 ☆ 采用新型高强度汽车大梁专用板材QSTE700,其具有强度高、硬度大,在全面满足客户承载需求情况下,车辆自

重大大降低。

☆ 工艺:纵梁采用国内独有的日本川崎6000吨油压机,车架主梁一次冲压成型,工作跨度可达到15米,避免了因分

段式冲压产生内应力集中从而造成车架易断裂的现象。

☆ 格尔发纵梁:超强的双层纵梁结构,主副梁一次性冲压成型,完全无间隙贴合,解决了国内目前主、副梁分别冲压

再焊接,中间有间隙,受力不均,车架易变形的问题。

☆ 目前格尔发车架经过阴极电泳处理,使其车架具有涂膜的附着力强,耐腐蚀性强,耐盐雾实验能达到1000小时以

上,涂膜均一稳定,可以提高工件内腔的防腐蚀性,涂膜外观好,烘干时有较好的展平性,确保格尔发车架长期使用不会生锈。

三、格尔发动力总成

凭借江淮公司多后底盘动力匹技术优势;根据不同车型和使用情况的不同挑选国内外性能优异、可靠发动机来匹配。目前格尔发上所用的发动机主要有:中国重汽牌发动机、潍柴、锡柴、玉柴、日野等。

※ 中国重汽牌电控EGR系统国III发动机的优势:

⒈完全满足国III排放标准,通过技术升级也可达到国IV

⒉燃油喷射系统和EGR系统均采用ECU电控,可灵活控制喷油压力、喷油定时、喷油量、EGR阀,使发动机的排放、动力和油耗得到最佳匹配。

⒊燃油经济性突出,节油效果显著,运营成本大大降低。

⒋使用国II油品就可能达到国III排放要求,适合国情;配件价格低。维护和维修费用低,大幅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 ⒌电控系统具备完善的limp home(跛行回家)功能,可在系统发生故障时运行到服务站进行维修,降低抛锚风险。 ⒍故障诊断系统功能完备、操作简便,可实现电控系统故障的准确判断,简化维修过程。

※ 潍柴电控共轨蓝擎国III发动机-WP12的优势:

1、WP

12、WP12(N)系列发动机是联合AVL、BOSCH公司,与世界优秀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全球协同同步开

发,具有动力强劲,在中低转速范围内扭矩提高,对应的整车动力强劲,起步、加速性能优秀。

2、蓝擎系列发动机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而开发,开发中充分考虑到国内的油品和中国用户的使用情况,做到不因辅

料如柴油、润滑油的质量水平影响柴油机的可靠性。

※ 锡柴电控共轨国III发动机优势:

1、吸收奥地利AVL和德国FEV技术,使燃油经济性和废气排放得到了大幅改善;

2、采用高耐热和抗震性能的蠕墨铸铁缸盖;

3、增压器布置有多种位置,能满足不同客户配套要求;

4、配套继承性好,设计更优化,排放全面达到国III,功率覆盖180~240马力,主要用在格尔发L系。

四、变速箱产品简介

目前格尔发H系、M系上用的变速箱主要是法士特产品,L系上用的是一汽伊顿和六齿变速箱。

格尔发变速操纵系统

☆ 在选、换档系统,采用了国际上目前流行的软索操纵结构,配以气助力换档机构,操纵灵活、档位清晰,有效的避

免了挂不上档、挂错档的现象,选、换档操纵方便、使用可靠。

☆ 强化变速器辅助支撑,提高发动机抗仰俯振动能力,增加稳定性、舒适性。

五、采用国内技术先进的前桥

工字梁、转向节、轮毂等主要承载制动部件为进口数控机床加工而成,生产工艺上保证了前桥制造的精确性。

1、工字梁:采用美国SURT公司进口的工字梁(前轴)加载频次试验台,可以保证前轴在一定承载能力下完成设计所

需要达到的弯曲次数。

2、转向节:转向节加工中心是从德国引进的数控加工机床,为车、铣一体化的尖端设备。

3、前轮毂:前轮毂加工中心采用精良的西班牙数控加工机床,充分保证了加工的同圆、表面精度和动平衡度。

4、前轴:引进意大利TSDE公司的前轴总成数控加工机床,专用于加工重卡前轴总成,可以充分保证了加工精度。直、

弯臂清洗设备,清洗效果极好。

六、性能优越可靠的安凯后桥

格尔发后桥主要有安凯专供的斯太尔系列后桥、东风153后桥基础上加强的安凯153后桥和江淮车桥公司在HD 系列基础上开发的468后桥,吨位覆盖10T~13T级,自卸车采用斯太尔专用铸造桥。因此所有车型匹配的后桥承载性和经济动力性远远高于国内同级别的车桥。其中13吨级的轮边减速桥,高承载性、高离地间隙。同时对后桥结构进行了加强和优化,安全系数高达2.5。合理的分配了后桥速比,降低了齿轮传递时的能量的损失,节能省油。

1、设计优化:后桥在设计过程就充分考虑与发动机、变速箱的相互匹配性,使整车在运输过程中的油耗较低。

2、优良的通过性能:安凯斯太尔驱动桥采用轮边减速机构,使中央主减速机构大大减少,整桥最小离地间隙可达

298mm;根据整车系统匹配,使整车具有良好的通过性。

3、后桥电子束焊:这些设备分别来自奥地利和法国,价值都在1000万元以上,在真空条件下实现焊接,可以保证焊接

的牢固性和均匀度等焊接要求。

七、成熟可靠的格尔发悬架系统

※ 引进欧美先进技术对底盘系统进行强化,在成熟可靠的斯太尔后悬架结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设计,加强型前后板簧,

保证整车具有超强的承载能力。

※ 悬架系统的骑马螺栓采用价格昂贵的博世组合螺母拧紧机保证了装配精度,提高了悬架的强度。

八、传动系统

☆ 独特的传动轴连接方式:十字轴端面法兰表面增加锯齿结构联结,独特的传动轴带设计,保证发动机动力的平稳、

可靠传输。

☆ 端面齿:可靠的传动性能,在十字轴端面法兰表面增加锯齿,改变了目前国内传统的止口螺栓连接传递的方式。 ☆ 超大直径:传动轴直径Φ104,传递扭矩平稳、可靠。

九、制动系统高安全性

☆ 采用110L大容量储气筒,保证系统压力安全、恒定、可靠,同时进一步加大前后制动的储气量,相对降低驻车储

气量,按照使用来看,气量的分配比率优于同类竞品,提高了整车的安全性;

☆ 在制动系统中配有低气压报警器,保证制动气压的恒定,让您无后顾之忧!

☆ 后桥制动管采用橡胶软管外加护簧结构气流量大,反应灵敏坚固,经久耐用,安全可靠。(为降成本竞品一般使用

尼龙管,易老化、易磨损,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 二级继动阀控制系统提高制动响应速度排气迅速消除制动拖磨现象减少轮胎磨损延长轮胎寿命,整车配备了排气辅

助系统可选配ABS防抱死系统及ASR防侧滑系统使整车的安全可靠性达到最佳。

十、格尔发仪表及电路

A、控制元件及仪表盘方面:

☆ 组合开关上把驾驶员常用到的各开关键都放在了方向盘两边的控制手柄上,并且标识清晰,驾驶员容易识别和操作,

提高了驾驶员操作的方便性。

☆ 仪表设计合理、外形美观,产品可靠、质量稳定。表盘上指针指示的刻度驾驶员容易识别,可以立即判断各设备是

否正常。

☆ 仪表采用使人感觉舒适的柔和光线,不宜使驾驶员产生疲劳,并且仪表上大部分具有提示作用的报警指示灯装置都

伴随有蜂鸣器,以便更好的起到提示司机的作用。

B、线束方面:

☆ 线束的导线采用薄壁线,不仅减轻了导线本身的重量,而且减小了导线的总体积。

推荐第9篇:格尔尼卡观后感

看了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说实话是真心的看不懂,画面上左边我看到了公牛,妇女怀里抱着婴儿,在往右边来点底下躺着像是白骨的人,手里拿着类似于匕首的东西,还看见了一个马,往右边一点我看到了一个女性的脸和男性的脸最右面看见了一个人双手举起来,头也抬的很高,长着大嘴,我看不出作者究竟想要表现的是什么?但是看以我这个外行看来这幅画给我的感觉就是纠结,整幅画除了公牛外都是很纠结的表情,看起来很悲惨,好像正在经历生死的折磨一样,公牛看起来很凶猛,高傲的甩着尾巴,而且整个牛的颜色不一样,只

有头部和尾部是白色的,其余都是黑色的,是很凶残的象征,作者可能用公牛来比喻当时凶残悲惨的社会现状,紧接着妇女怀里的婴儿,看婴儿头都耷拉下来了,肯定不是睡觉,应该是死了,而死因可能是社会的黑暗和悲惨的结果,而妇女哭的死去活来,在抱怨社会的不公平或者

是残暴,仔细看躺在地下的白骨的头部好像掉下来,是死去了,死相很难看长着大嘴,不用想刚刚肯定经历的很残酷的搏斗,不过最后还是失败了死去了,因为这会真的残暴,很残忍。看见那个马,跟人一样的表情很纠结,痛苦的嘶声嚎叫,很悲惨的情形,

接着女性的脸好像很惊慌的逃跑,手里好像拿着油灯,右边一个男子举起双手,仰天哭号的,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在牛头和马头之间好像有一个鸟,白色的。

整幅画感觉就是很随意的话的,很乱乱的,可能是我真的不会欣赏,但是仔细一看,整幅画从左到右除了部分人的部分是白色的其余大部分都是黑色的,还有一部分是灰色的,暗示着人们的悲观社会的黑暗,作者好像在说些什么?是对社会的惨状黑暗的描述或者是想抱怨一些什么,整幅画都表现出他们的现状的悲惨的不无接受,给人一种绝望的感觉,

总结一下怎一个悲惨了得!!一些不能说的话在画中表现出来的了,但是表现的并不是很明显,因为画似乎很抽象,从这点看出来作者不算够大胆。

作者这幅画是我们感到极端的恐惧,我们看到悲剧与诙谐,痛苦和绝望,生命的颤动与死亡的静止,让人不禁有心痛的感觉!!!“怎一个悲”字了得!!

推荐第10篇:毕力格巴特尔先进事迹

毕力格巴特尔同志先进事迹

毕力格巴特尔,蒙古族,镶黄旗巴音塔拉镇巴嘎达布苏嘎查嘎查长,1968年3月出生,2004年7月入党,高中文化。

毕力格巴特尔同志是土生土长的镶黄旗草原牧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草原上,近年来,镶黄旗的气候十年九旱,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草场日益恶化、退化、沙化,牧民养畜成本逐年增加,仅靠传统畜牧业生产已经无法维持家庭生活,看到牧区现阶段的生产生活情况,毕力格巴特尔清醒地认识到一味地追求牲畜头数的经营模式只会导致草场退化日益严重,要想得到长久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靠天养畜的饲养模式,发展效益性畜牧业,走科学养畜之路。2001年,他经过考察和学习,决定带头饲养西门塔尔牛,当时,在镶黄旗饲养西门塔尔牛还没有先例,况且饲养西门塔尔牛投资大、见效慢、风险大,家里的人不支持,牧民老乡也等着看他的笑话。在这种情况下,他力排众议,毅然出栏部分饲养的绵羊,又和亲戚朋友借钱,筹款五万余元从赤峰买回20头西门

塔尔牛,牛买回来以后,就成了他的命根子,他认真学习西门塔尔牛的饲养知识,努力实践,尽心饲养,甚至多次睡在牛的圈舍中,经过精心饲养,到出栏的时候每头牛赚到了一千多元,效益十分可观。看到毕力格巴特尔养“洋牛”效益好,牧民老乡们纷纷主动找上门来请求他帮助大家养牛致富,他不计前嫌,主动分享养牛经验和技术,帮助牧民群众成立了镶黄旗巴嘎达布苏嘎查巴音锡勒牧民养殖合作社,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已吸收会员18户,截至目前,合作社良种牛发展到300多头,良种羊发展到5600只,参加牧民合作社的牧民人均年增收4000余元。随着牧民群众收入的稳步增加,毕力格巴特尔在牧民中的威信也越来越高,2006年他当选为巴嘎达布苏嘎查嘎查长,以一村之长的身份带领牧民群众共同致富。当选巴嘎达布苏嘎查嘎查长以后,他不计报酬、不辞劳苦、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带领大家实施巴嘎达布苏嘎查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工作,在建设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成果卓著:一是他身体力行,积极响应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号召,坚持抓棚圈建设,截至目前

已累计新建标准化暖棚3700平方米,加上原有砖木结构畜棚畜圈,现已超过了户均一处100平方米的标准;二是他依靠广大牧民群众,带头自筹资金,结合国家投资项目,克服重重困难,架通了草原深处10个浩特用电线路,实现了全嘎查牧民盼望已久的村村通电、户户用电的愿望;三是为改善嘎查交通条件,投资50万元(个人出资5万元),历时2年修筑了巴嘎达布苏嘎查至文贡乌拉苏木全长5公里的砂石路,结束了草原深处牧民群众行路难的历史。巴嘎达布苏嘎查至文贡乌拉苏木砂石路是多年来巴嘎达布苏嘎查人民的期盼,他积极争取到项目后,全程参与项目的实施,参与占用牧民草场补偿工作,多次组织嘎查牧民群众召开砂石路修建进度会议,多次走镇里、跑旗里,在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砂石路的修建工作于2009年完工,方便了嘎查200余名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四是全力促成了牧民活动中心的建成,为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夯实了基础。从项目的立项争取到最后的活动中心的落成剪彩,再到活动中心的日常运转与维护,毕力格巴特尔都参与其中,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安排部署,殚精竭虑,为了项目的成功实施累病过多

次,家人和亲戚朋友都劝他歇一歇,他却说“我们嘎查基础设施起点低,牧民老乡艰苦了一辈子,有点儿小病都要到镇上旗里那么远的地方去看,从来没有看书看报参加娱乐活动的场所,养的牲畜出问题了也没有办法,却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帮助我,现在我有机会了,一定要把这个活动中心建成建好,不辜负广大牧民群众的期望,决不能懈怠。”他的话掷地有声,牧民活动中心如期完工,投入使用,为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地方便;五是大力发展草产业。毕力格巴特尔在担任巴嘎达布苏嘎查长以后,他认真考察嘎查畜牧业的问题,由于天然草场面积有限,再加上连年干旱天气,所产牧草的数量质量不能满足正常的畜牧要求,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每年都需要购入大量草料,浪费了大量的精力资金,有些牧民群众甚至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积极探索解决办法,身体力行,筹资20万元,打深水机井,对160亩高产饲草料基地实现灌溉,此外,还种植了900多亩青贮玉米,2010年喜获丰收,基地的青贮饲料能够满足嘎查大部分牧民的生产需求,每斤0.12元价格的青贮饲料大幅度降低了嘎查牧民的饲养

成本,同时高产饲料为嘎查的集体经济带来了三余万元的收入。毕力格巴特尔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严格要求自己,从不为个人谋取私利,时时处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身为嘎查长,他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确定了“发展现代畜牧业、增加牧民收入、民主管理嘎查事务”的工作原则。工作中抓好牧民的思想教育工作,组织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在毕力格巴特尔同志的辛勤付出和努力工作下,巴嘎达布苏嘎查的嘎查经济、草原生态、牧民收入等各项指标都在镶黄旗的评比中名列前茅。

毕力格巴特尔同志2004年被评为镶黄旗青年带头人,2005年被评为镶黄旗先进工作者,2006年当选为镶黄旗第十一届党代表,2007年被评为镶黄旗劳动模范,2007年当选镶黄旗人大代表,2008年被授予锡林郭勒盟科技技术示范户称号。

第11篇:格尔尼卡教案

格尔尼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法西斯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场面。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格尔尼卡》一画激起了国际舆论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初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少,缺乏一定的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用像不像来评价作品,加上欣赏时不会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还认为“难看”。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把对《格尔尼卡》的欣赏更多地围绕在美术创作的本意上来,即毕加索是怎样创造性的应用立体主义这一形式来充分表现战争这一主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品《格尔尼卡》,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结合的表现形式。认识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时代、生平以及主要的美术作品。

2、能力目标: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象征性绘画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方法: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分组讨论法,体验教学法,充分运用课件,不断采用欣赏、质疑、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格尔尼卡”课件、影视资料、准备铅笔、图画本、课本。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初步欣赏作品---作品背景介绍---作品分析---画家简介并欣赏其它作品----深入感知作品---小结评价---拓展学习。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空袭格尔尼卡的视频,让学生聆听是什么声音?看到了什么?能联想到什么样的场面?

学生回答:飞机轰炸声、人惨叫声、建筑倒塌声、战争场面等。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幅和战争有关的美术作品,这幅画出自一位二十世纪“最伟大、最杰出、最富创造性、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手,谁能猜猜看,这位艺术家是谁? 学生: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大屏幕显示毕加索的照片和名字。我们一起走进毕加索和《格尔尼卡》这幅作品。

画家简介:毕加索,西班牙画家,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代表作有《梦》、《哭泣的女人》《亚威农少女》,还有今天我们要赏析的《格尔尼卡》。

教师提问:仔细观察《格尔尼卡》给你的第一印象和总体感受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乱 怕 繁 灰 美 丑等(作品给人混乱、恐怖的感觉等)

(二)学习新课: (1)、初步感受《格尔尼卡》

师:刚才大家都讲得很好,说明我们同学的欣赏水平还是很高的,大家的第一感觉都很准,那么有关于这幅画的一切,现在大家在头脑中一定有了很多的问号了吧?

教师抓住“乱”提问:画面是因为什么显的“乱”呢?“看不懂”又是因为什么看不懂呢?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色彩主要是黑白灰来表现的,画家为什么创作了一幅这样的作品?引入下一个环节。 学生谈感受:(是因为画中的形象乱) (2)介绍作品背景

毕加索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作品呢?它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

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镇上的无辜居民惨遭屠杀。毕加索义愤填膺,随即拿起画笔,进行构思,终于以此事件为题,画了这一幅震撼画坛的《格尔尼卡》。

(3)、深入欣赏分析《格尔尼卡》:

画家仅用了6周时间便创作了长7.8米,高3.5米的作品,用艺术方式记录了这场战争,那么画中有哪些形象?他们又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1、牛的表情怎样?它代表什么?

牛:呲牙咧嘴,恐怖的牛头露出残忍的狞笑,它代表了法西斯的残暴。

2、马代表什么含义?

被刺伤的马昂着头张嘴发出哀鸣,据画家本人说,这匹马象征受苦受难的西班牙人民。

3、战士的手里拿着什么?他的表情是怎样的? 右手握着折断的剑,肢体残缺,死不瞑目,剑旁有一朵鲜花,这是对死去战士的悼念。

4、母亲发出了怎样的声音?这一切都说明什么?

发出哀鸣,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喊。表达死去孩子内心的痛苦。

5、灯在这里象征什么?

灯:在混乱中这只像眼睛一样的灯发出耀眼的锯齿状的光芒,强化了扭曲的痛苦和悲痛的气愤。(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的射向四周,画家用这些象征性的揭露,将这一切罪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让全世界人民都明了战争的罪恶。)

6、举灯的女人象征什么?

从窗子里探出身体的妇女,右手举着一盏灯,灯的左上方有一盏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画家以此向全世界揭露这一切罪恶和黑暗。象征人们渴望和平与自由。

7、跳楼的人发出怎样的喊声?

一个女人从楼上跌下,她举手抬头向上呼救,无助,充满了悲剧气氛。

8、奔跑的人造成怎样的气氛?

她的眼神里充满了迷惘与渴望。惊慌失措、惊恐。

师总结启发:画家用这些或压抑,或恐惧、或痛不欲生的形象,来表现战争悲惨的场面,传达着人类对战争的痛斥,对和平、美好的向往,这是不是一种美呢? 生: 是!

师: 而这种美的传达,画家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语言来表现的呢?接着我们深入学习这幅画的艺术特色。

四、艺术特色分析

1、色彩:黑、白、灰

师:整幅画用什么色调描绘?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色调?(生:黑白灰) 师:回答的很好,整幅画是用错宗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阴郁、恐怖的效果。

2、构图:饱满、均衡

师引导:画面上有什么——感觉到处都是奔跑的人、呼救的人、痛哭的人。。。场面非常混乱,以至于我们的眼睛在这幅画面上看来看去——为什么要这样画呢?——突出战争带来的动荡和不安。这种杂乱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仔细观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方形的画面空间里,所以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

3、造型:夸张、变形

师: 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左手,和画面左下角士兵的手作对比,发现有什么不同?

生1:他的手变形了。生2:他的手画的很夸张。 师: 对!画面中主要用变形、夸张的方法来表现对象。

4、表现手法:象征、立体主义

师:画家用这些夸张、生动的形象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抗议和对受难民众的同情,这种借物传情的表现手法叫什么? 生: 象征。

师: 画家是怎么刻画人物的呢? 生1:很破碎。生2:用几何形体表现

师:观察的很好,是一用些亮度不同的几何形体重叠、堆砌而成。这种绘画风格就是立体主义的风格,

1、多角度描绘物体,并重新组合在一起;

2、几何形体重叠、堆砌、重新组合。(板书:立体主义) 师: 请看这几幅画,哪一张是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 生: B 师: 非常正确!大家学习能力很强。

师: 通过前面我们从画家简介、创作背景、画面内容和艺术特色四个方面对《格尔尼卡》赏析后,相信现在已经改变了同学们对它的最初印象。那以后再遇见大师画作的时候是不是也要从这几方面去欣赏呢? (PPT展示) 生齐答:是!

这幅画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了悲哀和同情。这幅画曾到挪威、英国、美国各地展出,反响非常强烈。20世纪40年代借给美国纽约现代博物馆,1981年归还西班牙,现在珍藏在马德里苏菲亚王妃艺术中心。

(三)毕加索生平、作品、风格。

了解毕加索生平和艺术成就。----立体主义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时期的作品和风格。(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代表作)。

(四)小结评价,谈欣赏感受(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收获) 这节课我们主要对《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和艺术特色作了赏析,明白了立体主义描绘的对象并非如我们所见一般。真正的艺术,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

(五)知识拓展

毕加索一生都致力于艺术风格的创新,那么他每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和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一下资料或上网查询。

第12篇:《格尔尼卡》赏析

七年级《格尔尼卡》赏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名画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一同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评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课型】:欣赏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

生:课前收集《格尔尼卡》相关资料;铅笔、剪刀、双面胶、黑白灰三种颜色的卡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起立问好,集中学生精力。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大家坐在安静宽敞的教室上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还有些地区正在承受着战争带来的灾祸,人都向往和平,艺术家们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控诉战争!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介绍这样一位画家-----毕加索

多媒体出示图片:播放一组毕加索作品(配合音乐)

★请了解毕加索的同学简介毕加索。(出示多媒体,毕加索

简介。)★毕加索:毕加索是西班牙杰出画家、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一个美术教师的家庭,1904年定居巴黎。他最初的画比较写实,绘画的主题主要是对乞丐、流浪艺人、演马戏者等人物的深切同情;后来他从形式上求奇异,成了立体派的代表人物。所谓立体派,是把物体分割成各种几何形体,然后再重叠、堆砌在一个平面的画幅上,因此完全改变了物体原有的形态,油画《格尔尼卡》是他的代表作。

注:什么是立体主义?什么是象征?(出示多媒体)

★立体主义——由毕加索和勃拉克在20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以出抽象的几何状态呈现作品,并描绘真实的形体。是一种通过二维空间诠释物体的新颖方式。这种创新重新确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

★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例如,中国的龙就是一种象征,《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具有象征意义。

三、讲授新课。

(一)多媒体出示图片《格尔尼卡》,(349.3cm×776.6cm)★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1937年4月26日,那本应该是“人间四月天”,德国法西斯空军恣意轰炸了西班牙历史名城——风光迤逦的小镇格尔尼卡,当时恰逢集市,2000名无辜平民丧生,格尔尼卡被夷为平地。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撼了毕加索。愤怒的画家毕加索,挥笔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

板书:

★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画是什么感受?——乱、看不懂、支离破碎...★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感觉很重要,但是我们也要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这幅画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对于这副画,大家现在心里一定有很多问号,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解析这位大师的作品吧!

(二)出示视频

★这段视频反映了什么为主题?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请有准备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

有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于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不速之客受到的却是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副他的油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一位德国军官指着这幅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面色严峻的说:“不!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师:为什么毕加索说“这是你们的杰作?”——一切尽在不言中,正是法西斯的暴行,才造成了《格尔尼卡》中的人间悲剧。

(三)内容分析

1、(出示3D视频)通过3D的效果让大家更直观的去感受一下这幅画的氛围,让大家认真找一找里面出现了一些什么形象?

★师:看完象? 板书: 3D版的《格尔尼卡》,再配合上音乐,老师想知道同学们有着什么样的感受?画面中出现了一些什么形生:抱孩子的母亲、牛头、马、灯、断臂倒地的战士、举灯的女人、奔跑的人、求救的人……。

2、分析一下`它们各自的内涵:

(1)马的表情怎样?代表什么? —被刺伤,发出嘶鸣。象征苦难的西班牙人民。

(2)牛的表情是怎样?它代表什么? —龇牙咧嘴,象征着法西斯的残暴和黑暗。

(3)抱孩子的母亲发出了怎样的声音?表达了什么?

—发出哀鸣,表达死去孩子内心的痛苦。

(4)灯——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

画家用这些象征性的揭露,将一切罪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

(5)奔跑的女人——造成了什么气氛?

(惊慌失措、惊恐)

(6)跳楼的人——向上呼救。无助。

(7)断臂倒地的战士——死不瞑目。(手边的花的用意?——对死难者的哀悼)

(8)举灯的女人——可以联想到什么?(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象征自由。)

3、教师补充:

通过我们的分析,大家知道它是反映了战争题材的一幅画,在这画里,没有飞机炸弹,却充满了死亡、恐怖和呐喊。画的背景布满了黑暗,那盏光明的灯照射着这血腥的场面,好似一个冷酷而凶残的梦魇笼罩全画。而画家之所以这样来表现,也跟他儿时的经历有关:1884年,毕加索3岁的时候,在西班牙马拉加发生了地震,那天晚上的尖叫、惊恐、毁灭、火焰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爸爸背着他走出房间,母亲举着灯照路,那场自然灾害带来的印象,成为他描绘战争灾难的基础。

四、合作探究(5分钟)

出示多媒体,现在大家4人一组探讨这样几个问题,然后请几位同学上来当老师。 (1)构图:饱满-画面上有什么?——(感觉到处都是奔跑的人、呼救的人、痛哭的人......场面非常混乱)以至于我们的眼睛不得不在画面上看来看去-为什么要这样画?

——突出战争带来的“动荡”和“不安”。

(2)造型:画中马头、牛头与平时所见有什么不同? ——破碎、夸张、变形

画面完整吗?为什么要这样画?

——更具有震撼力,更能打动每一个观众的心。

(3)色彩:画上面出现了些什么色彩? ——黑白灰为主色调

为什么画家不用彩色呢?画家的用意又是什么? ——突出了恐惧、哀痛的气氛。

(4)表现手法:立体主义——表现手法是:打散——叠加、拼贴、重组——新形象(举例:牛头)

五、创作体验:

★师:同学回答得非常好,那么大家对于这幅画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果现在我们重新再来看这幅画,大家还觉得乱吗?

小结:通过对这幅画的赏析,请一位同学起来总结一下,这幅画表达了什么?控诉了什么?

——表达了画家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和抗议,控诉了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

真正的艺术,从来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战争是可怕的,我们需要和平,大家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好好的学习,将来才能为自己的幸福打下基础。

六、创作体验

★师:在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了什么事件?

资料:

“9·11事件”又称“911恐怖袭击事件”、“美国911事件”等,指的是美国东部时间2001年9月11日上午(北京时间9月11日晚上)恐怖分子劫持的4架民航客机撞击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的历史事件。包括美国纽约地标性建筑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在内的6座建筑被完全摧毁,其它23座高层建筑遭到破坏,美国国防部总部所在地五角大楼也遭到袭击。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以《9.11》为主题,模仿《格尔尼卡》象征手法的创作方式进行创作,要求画面能充分体现当时人们的心境,构图完整,有一定的感染力

七、本课结束,同学们,再见!

第13篇:格尔尼卡教案

格尔尼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法西斯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场面。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格尔尼卡》一画激起了国际舆论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初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少,缺乏一定的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用像不像来评价作品,加上欣赏时不会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还认为“难看”。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把对《格尔尼卡》的欣赏更多地围绕在美术创作的本意上来,即毕加索是怎样创造性的应用立体主义这一形式来充分表现战争这一主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品《格尔尼卡》,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结合的表现形式。认识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时代、生平以及主要的美术作品。

2、能力目标: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象征性绘画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方法: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分组讨论法,体验教学法,充分运用课件,不断采用欣赏、质疑、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格尔尼卡”课件、影视资料、准备铅笔、图画本、课本。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初步欣赏作品---作品背景介绍---作品分析---画家简介并欣赏其它作品----深入感知作品---小结评价---拓展学习。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空袭格尔尼卡的视频,让学生聆听是什么声音?看到了什么?能联想到什么样的场面?

学生回答:飞机轰炸声、人惨叫声、建筑倒塌声、战争场面等。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幅画和战争有关的美术作品,这幅画出自一位二十世纪“最伟大、最杰出、最富创造性、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手,谁能猜猜看,这位艺术家是谁? 学生: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大屏幕显示毕加索的照片和名字。

教师提问:仔细观察《格尔尼卡》给你的第一印象和总体感受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乱 怕 繁 灰 美 丑等(作品给人混乱、恐怖的感觉等)

(二)学习新课

(1)、初步感受《格尔尼卡》 教师抓住“乱”提问:画面是因为什么显的“乱”呢?“看不懂”又是因为什么看不懂呢?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色彩主要是黑白灰来表现的,画家为什么创作了一幅这样的作品?引入下一个环节。 学生谈感受:(是因为画中的形象乱) (2)介绍作品背景

毕加索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作品呢?它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

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镇上的无辜居民惨遭屠杀。毕加索义愤填膺,随即拿起画笔,进行构思,终于以此事件为题,画了这一幅震撼画坛的《格尔尼卡》。

(3)、深入欣赏分析《格尔尼卡》:

画家仅用了6周时间便创作了长7.8米,高3.5米的作品,用艺术方式记录了这场战争,那么画中有哪些形象?他们又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1、牛的表情怎样?它代表什么?

牛:呲牙咧嘴,恐怖的牛头露出残忍的狞笑,它代表了法西斯的残暴。

2、马代表什么含义?

被刺伤的马昂着头张嘴发出哀鸣,据画家本人说,这匹马象征受苦受难的西班牙人民。

3、战士的手里拿着什么?他的表情是怎样的?

右手握着折断的剑,肢体残缺,死不瞑目,剑旁有一朵鲜花,这是对死去战士的悼念。

4、母亲发出了怎样的声音?这一切都说明什么? 发出哀鸣,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喊。表达死去孩子内心的痛苦。

5、灯在这里象征什么?

灯:在混乱中这只像眼睛一样的灯发出耀眼的锯齿状的光芒,强化了扭曲的痛苦和悲痛的气愤。(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的射向四周,画家用这些象征性的揭露,将这一切罪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让全世界人民都明了战争的罪恶。)

6、举灯的女人象征什么?

从窗子里探出身体的妇女,右手举着一盏灯,灯的左上方有一盏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画家以此向全世界揭露这一切罪恶和黑暗。象征人们渴望和平与自由。

7、跳楼的人发出怎样的喊声?

一个女人从楼上跌下,她举手抬头向上呼救,无助,充满了悲剧气氛。

8、奔跑的人造成怎样的气氛?

她的眼神里充满了迷惘与渴望。惊慌失措、惊恐。

小结画面内容:这幅画运用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喊;恐怖的牛头露出残忍的狞笑,它代表了法西斯的残暴;被刺伤的马昂头张嘴发出哀鸣,据画家本人说,这匹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人民;一名倒下的战士右手握着被折断的剑,剑旁的鲜花表示对死去战士的哀悼;一个女人从楼上跌下,她举手抬头向上呼救,充满了悲剧气氛;从窗子里探出身体的妇女,右手举着一盏灯,灯的左上方有一盏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画家以此向全世界揭露这一切罪恶和黑暗。

小结:这些形象在作品中有着丰富的象征含义。整件作品充满了悲伤、痛苦、恐惧,控诉了法西斯的冷酷和残暴。 (4)整幅画用什么色调描绘?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色调?这幅画的画面内容看上去显得比较凌乱,画家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绘画形式表现战争题材?

整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阴郁、恐怖的效果;不规则的线条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支离破碎和*的感觉。画面沉重又压抑,充满了悲剧气氛。

这幅画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了悲哀和同情。这幅画曾到挪威、英国、美国各地展出,反响非常强烈。本世纪40年代借给美国纽约现代博物馆,1981年归还西班牙,现在珍藏在马德里苏菲亚王妃艺术中心。

(三)毕加索生平、作品、风格。

了解毕加索生平和艺术成就。----立体主义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时期的作品和风格。(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代表作)。

(四)小结评价,谈欣赏感受(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收获) 引导学生谈感受。(作品形象、内涵、背景谈。可以看出毕加索是一个热爱祖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人。)今后我们欣赏抽象作品时不能用像不像来评定了,要结合作品背景及绘画风格来理解作品内涵。

(四)知识拓展

毕加索一生都致力于艺术风格的创新,那么他每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和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一下资料或上网查询。

第14篇:毕力格巴特尔先进事迹

毕力格巴特尔同志先进事迹

毕力格巴特尔,蒙古族,镶黄旗巴音塔拉镇巴嘎达布苏嘎查嘎查长,1968年3月出生,2004年7月入党,高中文化。

毕力格巴特尔同志是土生土长的镶黄旗草原牧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草原上,近年来,镶黄旗的气候十年九旱,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草场日益恶化、退化、沙化,牧民养畜成本逐年增加,仅靠传统畜牧业生产已经无法维持家庭生活,看到牧区现阶段的生产生活情况,毕力格巴特尔清醒地认识到一味地追求牲畜头数的经营模式只会导致草场退化日益严重,要想得到长久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靠天养畜的饲养模式,发展效益性畜牧业,走科学养畜之路。2001年,他经过考察和学习,决定带头饲养西门塔尔牛,当时,在镶黄旗饲养西门塔尔牛还没有先例,况且饲养西门塔尔牛投资大、见效慢、风险大,家里的人不支持,牧民老乡也等着看他的笑话。在这种情况下,他力排众议,毅然出栏部分饲养的绵羊,又和亲戚朋友借钱,筹款五万余元从赤峰买回20头西门

塔尔牛,牛买回来以后,就成了他的命根子,他认真学习西门塔尔牛的饲养知识,努力实践,尽心饲养,甚至多次睡在牛的圈舍中,经过精心饲养,到出栏的时候每头牛赚到了一千多元,效益十分可观。看到毕力格巴特尔养“洋牛”效益好,牧民老乡们纷纷主动找上门来请求他帮助大家养牛致富,他不计前嫌,主动分享养牛经验和技术,帮助牧民群众成立了镶黄旗巴嘎达布苏嘎查巴音锡勒牧民养殖合作社,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已吸收会员18户,截至目前,合作社良种牛发展到300多头,良种羊发展到5600只,参加牧民合作社的牧民人均年增收4000余元。随着牧民群众收入的稳步增加,毕力格巴特尔在牧民中的威信也越来越高,2006年他当选为巴嘎达布苏嘎查嘎查长,以一村之长的身份带领牧民群众共同致富。当选巴嘎达布苏嘎查嘎查长以后,他不计报酬、不辞劳苦、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带领大家实施巴嘎达布苏嘎查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工作,在建设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成果卓著:一是他身体力行,积极响应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号召,坚持抓棚圈建设,截至目前

已累计新建标准化暖棚3700平方米,加上原有砖木结构畜棚畜圈,现已超过了户均一处100平方米的标准;二是他依靠广大牧民群众,带头自筹资金,结合国家投资项目,克服重重困难,架通了草原深处10个浩特用电线路,实现了全嘎查牧民盼望已久的村村通电、户户用电的愿望;三是为改善嘎查交通条件,投资50万元(个人出资5万元),历时2年修筑了巴嘎达布苏嘎查至文贡乌拉苏木全长5公里的砂石路,结束了草原深处牧民群众行路难的历史。巴嘎达布苏嘎查至文贡乌拉苏木砂石路是多年来巴嘎达布苏嘎查人民的期盼,他积极争取到项目后,全程参与项目的实施,参与占用牧民草场补偿工作,多次组织嘎查牧民群众召开砂石路修建进度会议,多次走镇里、跑旗里,在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砂石路的修建工作于2009年完工,方便了嘎查200余名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四是全力促成了牧民活动中心的建成,为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夯实了基础。从项目的立项争取到最后的活动中心的落成剪彩,再到活动中心的日常运转与维护,毕力格巴特尔都参与其中,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安排部署,殚精竭虑,为了项目的成功实施累病过多

次,家人和亲戚朋友都劝他歇一歇,他却说“我们嘎查基础设施起点低,牧民老乡艰苦了一辈子,有点儿小病都要到镇上旗里那么远的地方去看,从来没有看书看报参加娱乐活动的场所,养的牲畜出问题了也没有办法,却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帮助我,现在我有机会了,一定要把这个活动中心建成建好,不辜负广大牧民群众的期望,决不能懈怠。”他的话掷地有声,牧民活动中心如期完工,投入使用,为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地方便;五是大力发展草产业。毕力格巴特尔在担任巴嘎达布苏嘎查长以后,他认真考察嘎查畜牧业的问题,由于天然草场面积有限,再加上连年干旱天气,所产牧草的数量质量不能满足正常的畜牧要求,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每年都需要购入大量草料,浪费了大量的精力资金,有些牧民群众甚至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积极探索解决办法,身体力行,筹资20万元,打深水机井,对160亩高产饲草料基地实现灌溉,此外,还种植了900多亩青贮玉米,2010年喜获丰收,基地的青贮饲料能够满足嘎查大部分牧民的生产需求,每斤0.12元价格的青贮饲料大幅度降低了嘎查牧民的饲养

成本,同时高产饲料为嘎查的集体经济带来了三余万元的收入。毕力格巴特尔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严格要求自己,从不为个人谋取私利,时时处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身为嘎查长,他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确定了“发展现代畜牧业、增加牧民收入、民主管理嘎查事务”的工作原则。工作中抓好牧民的思想教育工作,组织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在毕力格巴特尔同志的辛勤付出和努力工作下,巴嘎达布苏嘎查的嘎查经济、草原生态、牧民收入等各项指标都在镶黄旗的评比中名列前茅。

毕力格巴特尔同志2004年被评为镶黄旗青年带头人,2005年被评为镶黄旗先进工作者,2006年当选为镶黄旗第十一届党代表,2007年被评为镶黄旗劳动模范,2007年当选镶黄旗人大代表,2008年被授予锡林郭勒盟科技技术示范户称号。

第15篇:内蒙古巴林右旗格斯尔庙

内蒙古巴林右旗格斯尔庙

格斯尔庙:格斯尔庙位于右旗北25公里处,是蒙古《格斯尔学》里在蒙古地区遗留下来的唯一的一座庙。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76),由巴林右翼旗第八世札萨克多罗郡王巴图创建。整体建筑由格斯尔大殿、格斯尔神像、格斯尔文化中心以及环境绿化等四个部分组成。草原人民为感激格斯尔大汗降妖造福于草原,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到格斯尔庙祭祀。届时,附近牧民们带上羊乌叉、黄油、奶豆腐等前去祭祀,以祈求大汗保佑草原兴旺、风调雨顺。1993年,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沙巴尔台苏木(乡)政府在自治区格斯尔工作办公室和各界专家、学者和广大牧民的热心关注帮助下,在原《格斯尔》庙遗址的东侧巴罕宝力格处重建了格斯尔文化中心——格斯尔庙。从此,格斯尔庙在巴林草原重现,重建的格斯尔庙占地面积为九百平方米,由主殿、门殿、围墙组成。主殿中供奉格斯尔宝格德骑马戎装、腰佩弓箭、手握神枪,乘坐四蹄蹬云、腾空而行的赤兔马塑像。当年,格斯尔文化中心——格斯尔庙建成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沙巴尔台苏木政府隆重举办了格斯尔文化中心落成典礼,北京、呼和浩特、锡林浩特、阿拉善、赤峰以及全旗各苏木乡镇万余人参加典礼、祭祀活动。从此每年都举办一次隆重祭祀活动,与当地的那达慕同时进行。

2004年,巴林右旗沙巴尔台苏木党委、政府斥巨资在清代《格斯尔》庙遗址上重建。新建《格斯尔》庙,占地面积为二百三十八平方米,主殿为三十平方米。殿中供奉《格斯尔宝格德》塑像一尊。

格斯尔文化是巴林草原蒙古族习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巴林草原书香文化起点,流传至今,是巴林草原文化的重要支脉。《巴林格斯尔传》是巴林文化的产物,起源于巴林文化繁荣时期。国际格斯尔文化研讨会,曾两次在巴林右旗召开。2008年巴林右旗为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格萨尔文化之乡”。

第16篇:中国江格尔研究会工作总结

在中国江格尔研究会2009年度年会上的讲话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会长 浩·巴岱

各位理事、常务理事、专家学者、朋友们:

在这绚丽多彩,景色怡人的美好季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来临之际,在首都北京召开了中国江格尔研究会常务理事扩大会暨第九届学术年会。值此,我代表中国江格尔研究会向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理事和常务理事们致以亲切的慰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为这次会议的召开所做出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中国江格尔研究会的组织情况和近年来工作状况及学会今后工作打算。

一、学会组织情况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是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全国性学术团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1991年1月8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正式成立,其宗旨为促进中国江格尔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业务范围为理论研究、学术交流;活动地为全国范围。中国江格尔研究会的业务主管部门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团登记管理机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本团体原挂靠单位为新疆文联,自1998年开始挂靠新疆师范大学。

——我会有坚强的领导班子。学会成立至今先后聘请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铁木尔·达瓦买提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相关领导担任名誉会长,由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主席浩·巴岱任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学者仁钦道尔吉任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担任副会长的,还有若干孚有众望的著名学者和领导干部。他们都是热心于江格尔事业的领导同志和资深专家学者。他们多方面关怀指导学会工作,为发展繁荣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江格尔事业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我学会有一支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江格尔研究会现有会员近200名,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北京、甘肃、青海等省市有关教学、科研、出版、新闻等单位。这是一之以蒙古族学者为主,由蒙、汉、维、哈、回、锡伯等民族学者组成的老中青结合、高中级职称者居上的学术队伍。这之队伍是推动和发展我国江格尔学研究的基本力量。可以说,我们这只研究队伍是高层次的,一支充满活力,充满升级的颇有影响的队伍。

二、学会活动及成果概况

我学会会员研究成果引人瞩目。中国江格尔研究会是在我国江格尔学研究蓬勃发展、后来居上的基础上成立的,对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政领导的关怀与支持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江格尔研究会成立以来,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积极联合和组织国内外同仁,主要开展了如下几项学术活动。 —1991年1月,在乌鲁木齐在乌鲁木齐成立中国江格尔研究会,举行成立仪式并召开第一届学术年会;

—1993年6月,在北京举行七十章文学本《江格尔》汉文全译本第

一、第二卷的首发式,召开第二届学术年会;

—1995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江格尔研究会常务理事第二次扩大会议暨第三届学术年会;

—1996年8月,在北京召开中国江格尔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88年8月在乌鲁木齐召开);

1 —1998年12月,在乌鲁木齐召开著名江格尔奇加·朱乃命名大会暨第四届学术年会;

—1999年9月,在乌鲁木齐举行庆祝国庆50周年座谈会;

—2000年7月,与中国蒙古文学学会联合,在新疆巴州召开“中国西部蒙古文学研讨会” 暨第五届学术年会;

—2002年7月,与新疆蒙古族文化促进基金会联合,在新疆巴州召开工作会议暨第六届学术年会;

—2003年8月,与青海蒙古族研究会联合,在西宁召开 “全国第四届卫拉特蒙古历史文化研讨会”暨第七届学术年会。

—2006年9月,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吉纳旗联合,在额吉纳旗召开 “全国第五届卫拉特蒙古历史文化研讨会”暨第八届学术年会。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江格尔研究会历届学术会议共收到近三百篇学术论文。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宗教学、文学、美学、文化人类学等等多学科角度探讨史诗《江格尔》,触及到《江格尔》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渊源与交流以及政治、经济、法律、民俗、文学艺术、舞蹈、体育、语言等多层面的问题。尤为令人欣喜的是,《江格尔》研究方面的十余部学术专著相继问世。主要有:仁钦道尔吉的《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和《江格尔论》;贾木查的《史诗〈江格尔〉探渊》;扎格尔的《江格尔研究》;朝戈金的《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程式句法研究》;斯钦巴图的《江格尔与蒙古族宗教文化》;齐.艾仁才的《江格尔研究》;塔亚转写整理的《周乃手抄本江格尔》;萨仁格日乐的《史诗江格尔与蒙古文化》;布.孟克的《史诗江格尔生成的地理环境与社会历史渊源》等。有些论著和研究成果已达到国内外同类学科领域的领先水平,前景十分广阔。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的还有一个重要学术活动是史诗江格尔文学本、资料本的出版和汉译出版工作。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与自治区文联民研会联合,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抢救性工作,采访了百余名江格尔奇,录制了一百八十七盒《江格尔》演唱录音磁带,搜集到了《江格尔》章节及变体共一百五十七个篇章,二十三万诗行。此外,还搜集到了一部分江格尔奇传略。在调查过程中,除了口头流传的《江格尔》外,还找到了珍贵的《江格尔》手抄本资料。在此基础上,现已相继出版了七十章、十九万诗行的三卷《江格尔》文学本胡都木、托忒两种文两种文本,其汉译本六卷也陆续面世。另外还出版了为学术界专门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的《江格尔资料本》十二册。这些已取得的喜人成果,引起国际史诗界的注目和赞赏。

三、努力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社会团体

近年来,我学会围绕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这个重点,不断深化学会改革,提高学会自主活动、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学会为广大会员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学术活动日趋活跃。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学会发展的体制机制约束仍未打破,对会员的凝聚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学会作为国家级学术团体的作用还未充分展现。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学术团体发展规律、具有学术影响力、会员凝聚力、社会公信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现代学术社团,充分调动全国江格尔研究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充分发挥学会的重要作用。

这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联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江格尔研究会工作会议” 是我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这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为了适应时代

2 发展的要求和今后工作的需求对本会领导机构进行必要的局部调整和增补,对此,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并提请大家审议。

1、改选工作要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36号)中提出的 “禁止党政机关在职领导干部在各类学会、协会、研究会任(兼)职”的要求,本届理事会不予考虑党政机关在职干部。

2、要贯彻“学术化、专业化、年轻化”的方针,体现“去行政化”的思路。

3、以北京、新疆专家为主,兼顾内蒙古、甘肃、青海等省市区专家;适当考虑上届成员;先少安排,后逐步补充。

4、由于条件和经费限制而不能专门召集举行全体会员代表大会的情况下,有本会会长(法人代表)提出调整人员建议名单,由本会常务理事会审议讨论并选举通过;

5、建议实行两家挂靠模式,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和新疆师范大学作为挂靠单位,形成多元支持体系。

民族文学研究所的主要负责:学会及其分支机构的筹备申请、成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前的审查;年检初审;重大业务活动的审批;捐赠、资助的监督;依据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监督、指导;协助登记管理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查处社团的违法、违规行为,会同有关机关指导社团的清算事宜。

新疆师范大学的主要负责:学会办事机构的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建设、学会财务监督;支持、指导和协调学会开展工作,赋予适合学会承担的相关职能,支持学会建设和发展;提供办公场所和办公设施;为学会办事机构日常工作和学会开展活动提供经费支持。

为更好地联系和支持学会工作,挂靠单位负责人一般应进入学会的领导机构,或明确本单位一名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分管学会。

6、建立学会分支机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学会内部结构,建立起适合形势发展、工作效率高、发挥作用大、结构合理的分支机构,更好地服务于学科建设、社会发展。

7、调整优化会员结构。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科研人员分布、流向和就业等方面出现的多样性趋势,学会应提高开放度,加强与相关新生组织和国际相关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增强学会的生机与活力;应注意吸纳不同所有制的组织或单位作为单位(团体)会员,扩大组织覆盖面;应积极发展高知识层和归国创业的中青年人才及企业、农村和社会各阶层中高技能人才、特别是民营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中的相关人员入会,增加学会新生力量。

8、调整优化理事会结构。理事会应由热心学会事业、支持学会工作、学术造诣较深、在本学科领域有较高威望等方面的人员组成,要注意老、中、青相结合。对不能发挥作用的理事应及时进行调整,建立起有广泛代表性、团结、民主、办事高效的理事会机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注意吸收既在学术上有造诣,又热心支持学会事业的企业家进入理事会。

9、建立分类分层次的会员管理模式。应当根据会员的不同层次、需求和作用,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单位(团体)会员,学会应根据其不同性质、不同体制、不同需求以及在学会建设和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区分管理;应当区别会员与非会员,确定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服务内容;对于个人会员,根据其会龄、资历、水平、贡献等,可划分为荣誉会员、高级会员、普通会员、学生会员、外籍会员等不同的层次或类别,实行分类、分层次管理。

10、建立完善会费收缴制度。会费收入是学会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会员应尽的义务和检验会员对学会是否认可的重要标准。学会要高度重视会费收缴工作,按照民政部、财政部有关调整社会团体会费政策的通知精神,依据业务范围、工作成本等因素,合理制定适合本学会实际的会费标准,并制定会费收取、使用、管理办法,通过会员代表大会讨论形成决议,按规定报送有关部门备案。会费收入不属于政府收入,其支出应主要用于为会员提供服务和开展各项业务活动,不纳入国家收支两条线管理范围。

11、开辟多元化经费渠道。学会要高度重视理事单位的作用,通过制定办法或签订协议等方式,争取每个理事单位根据能力和条件,每年向学会提供一定数额的活动经费或其他资助。积极争取企业、其他部门、单位和社会有关方面的赞助,争取国内外组织或个人的捐赠,多渠道开辟经费来源。

12、大力推进民主办会。要确保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真正依法行使学会章程规定的职权;正确处理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学会办事机构之间的关系,按照学会章程开展工作;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要及时修订和完善学会的民主决策制度、理事会会议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会费收缴制度、分支机构管理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接受捐赠公示制度、考核奖励制度等基本规章制度,从领导体制上、工作机制上、规章制度上、办事程序上切实保证民主办会原则的落实,体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学会各项工作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有章可循、管理规范。

13、推动学会信息化建设。学会应配备与工作、活动相适应的现代化办公设备,努力改善办公条件和手段。要逐步建立本学科、本专业领域的专家、文献等数据库,对会员、理事会建设、日常工作等实行计算机管理,尽早实现办公自动化。逐步建设数字学会,单独建立自己的网站,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展网上学会业务,为会员提供网上服务平台。

要充分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在国际江格尔研究领域中的优势与功能,把开展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促进自主创新作为主要任务,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促进学科群建设,培育创新人才,增强学会学术影响力,提高社会公信力。

第17篇:1.《格尔尼卡》赏析

七年级美术下册 参赛教案一 赏析《格尔尼卡》

教师 :李晓光

单位:汤阴县瓦岗乡第一初级中学

1

赏析《格尔尼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名画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一同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评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课型】:欣赏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

生:课前收集《格尔尼卡》相关资料;铅笔、剪刀、双面胶、黑白灰三种颜色的卡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起立问好,集中学生精力。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大家坐在安静宽敞的教室上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还有些地区正在承受着战争带来的灾祸,人都向往和平,艺术家们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控诉战争!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介绍这样一位画家-----毕加索

多媒体出示图片:播放一组毕加索作品(配合音乐)

★请了解毕加索的同学简介毕加索。(出示多媒体,毕加索简介。)★毕加索:毕加索是西班牙杰出画家、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一个美术教师的家庭,1904年定居巴黎。他最初的画比较写实,绘画的主题主要是

对乞丐、流浪艺人、演马戏者等人物的深切同情;后来他从形式上求奇异,成了立体派的代表人物。所谓立体派,是把物体分割成各种几何形体,然后再重叠、堆砌在一个平面的画幅上,因此完全改变了物体原有的形态,油画《格尔尼卡》是他的代表作。

注:什么是立体主义?什么是象征?(出示多媒体)

★立体主义——由毕加索和勃拉克在20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以出抽象的几何状态呈现作品,并描绘真实的形体。是一种通过二维空间诠释物体的新颖方式。这种创新重新确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

★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例如,中国的龙就是一种象征,《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具有象征意义。

三、讲授新课。

(一)多媒体出示图片《格尔尼卡》,(349.3cm×776.6cm)★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1937年4月26日,那本应该是“人间四月天”,德国法西斯空军恣意轰炸了西班牙历史名城——风光迤逦的小镇格尔尼卡,当时恰逢集市,2000名无辜平民丧生,格

尔尼卡被夷为平地。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撼了毕加索。愤怒的画家毕加索,挥笔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

板书:

★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画是什么感受?——乱、看不懂、支离破碎...★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感觉很重要,但是我们也要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这幅画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对于这副画,大家现在心里一定有很多问号,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解析这位大师的作品吧!

(二)故事

★有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于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不速之客受到的却是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副他的油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一位德国军官指着这幅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面色严峻的说:“不!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师:为什么毕加索说“这是你们的杰作?”——一切尽在不言中,正是法西斯的暴行,才造成了《格尔尼卡》中的人间悲剧。

(三)内容分析

1、通过让大家更直观的去感受一下这幅画的氛围,让大家认真找一找里面出现了一些什么形象?

★师:看完《格尔尼卡》,再配合上音乐,老师想知道同学们有着什么样的感受?画面中出现了一些什么形象? 板书:

生:抱孩子的母亲、牛头、马、灯、断臂倒地的战士、举灯的女人、奔跑的人、求救的人……。

2、分析一下`它们各自的内涵:

(1)马的表情怎样?代表什么?

—被刺伤,发出嘶鸣。象征苦难的西班牙人民。

(2)牛的表情是怎样?它代表什么?

—龇牙咧嘴,象征着法西斯的残暴和黑暗。

(3)抱孩子的母亲发出了怎样的声音?表达了什么?

—发出哀鸣,表达死去孩子内心

的痛苦。

(4)灯——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

画家用这些象征性的揭露,将一切罪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

(5)奔跑的女人——造成气氛?

(惊慌失措、惊恐)

楼—助。

(7)断臂倒地的战边的花的的哀悼) 了什么

(6)跳的人—向上呼救。无士——死不瞑目。(手用意?——对死难者

(8)举灯的女人—

—可以联想到什么?(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象征自由。)

3、教师补充:

通过我们的分析,大家知道它是反映了战争题材的一幅画,在这画里,没有飞机炸弹,却充满了死亡、恐怖和呐喊。画的背景布满了黑暗,那盏光明的灯照射着这血腥的场面,好似一个冷酷而凶残的梦魇笼罩全画。而画家之所以这样来表现,也跟他儿时的经历有关:1884年,毕加索3岁的时候,在西班牙马拉加发生了地震,那天晚上的尖叫、惊恐、毁灭、火焰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爸爸背着他走出房间,母亲举着灯照路,那场自然灾害带来的印象,成为他描绘战争灾难的基础。

四、合作探究(5分钟) 出示多媒体,现在大家4人一组探讨这样几个问题,然后请几位同学上来当老师。 (1)构图:饱满-画面上有什么?——(感觉到处都是奔跑的人、呼救的人、痛哭的人......场面非常混乱)以至于我们的眼睛不得不在画面上看来看去-为什么要这样画?

——突出战争带来的“动荡”和“不安”。

(2)造型:画中马头、牛头与平时所见有什么不同? ——破碎、夸张、变形

画面完整吗?为什么要这样画?

——更具有震撼力,更能打动每一个观众的心。

(3)色彩:画上面出现了些什么色彩? ——黑白灰为主色调

为什么画家不用彩色呢?画家的用意又是什么? ——突出了恐惧、哀痛的气氛。

(4)表现手法:立体主义——表现手法是:打散——叠加、拼贴、重组——新形象(举例:牛头)

五、创作体验:

★师:同学回答得非常好,那么大家对于这幅画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果现在我们重新再来看这幅画,大家还觉得乱吗?

小结:通过对这幅画的赏析,请一位同学起来总结一下,这幅画表达了什么?控诉了什么?

——表达了画家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和抗议,控诉了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

真正的艺术,从来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战争是可怕的,我们需要和平,大家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好好的学习,将来才能为自己的幸福打下基础。

六、创作体验

★师:在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了什么事件?

资料:

“9·11事件”又称“911恐怖袭击事件”、“美国911事件”等,指的是美国东部时间2001年9月11日上午(北京时间9月11日晚上)恐怖分子劫持的4架民航客机撞击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的历史事件。包括美国纽约地标性建筑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在内的6座建筑被完全摧毁,其它23座高层建筑遭到破坏,美国国防部总部所在地五角大楼也遭到袭击。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以《9.11》为主题,模仿《格尔尼卡》象征手法的创作方式进行创作,要求画面能充分体现当时人们的心境,构图完整,有一定的感染力

第18篇:格尔尼卡教学反思

格尔尼卡教学反思

鄢家初中

罗心验

本课内容为介绍西班牙现代绘画大师毕家索的代表作《格尔尼卡》的一个专题,属于欣赏。评述范畴。

针对此教程,我的教学设计包括了三个流程:

一、是《格尔尼卡》的欣赏:

1、作者简介;

2、创作背景;

3、作品赏析;

4、创作手法。

二、是和作者毕加索同时期画家的作品欣赏:

马蒂斯《红色的和谐》、米罗的《自画像》、勃拉克《弹吉它的女人》、达利《内战的预感》、康定斯基的《即兴30》、蒙特里安的《红黄蓝构成》、克利的《死与火》。

三、是毕加索不同时期艺术作品欣赏:

《丑角家族》(1905年)、《亚威农少女》(1907年)、《工厂》(1909年)、《山丘上的房子》(1909年)、《吉他与啤酒瓶》(1913年)、《三乐师》(1921年)、《坐着的浴者》(1930年)、《玛丽。泰瑞斯。瓦特的肖像》(1937年)、《斜倚着阅读的女人》(1937年)、《朵拉。玛尔的肖像》(1937年)、《哭泣的女人》(1937年)、《朝鲜大屠杀》(1951年)。

安排《格尔尼卡》之外的其它作品的欣赏,目的是进一步深刻了解毕加索的表现技法。

课堂上,大部分同学表现出对毕加索的喜爱和了解,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当我要学生谈一谈他们所了解的毕加索时,好多同学都能够做到侃侃而谈,并准确说出毕加索的其它作品和他主要的绘画特点。教学过程显得非常顺利。

但是还有个别同学对这个世界知名画家表现得一无所知,对他的技法特点和作品形象特征表现出不解。我对他们适时引导,鼓励他们多读书、多看报、多了解美术。

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好多同学心里明白说不出来,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是不利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以重视。

第19篇:《格尔尼卡》说课稿[1]

《格尔尼卡》说课稿

学号20085171001 姓名刘金峰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1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格尔尼卡》(板书)。 今天我的说课将从五个部分来进行: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教学辅助设计。

对教材的准确定位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我首先来看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在教材分析中主要分为三点:教材定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教材定位。本节课格尼尔卡,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七年级上册,本课是一节欣赏课,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2、教学目标。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能初步了解毕加索和立体派艺术,感受艺术大师的魅力。通过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而了解作品背后所蕴藏的历史,形成公正的审美观,反思战争,珍惜和平.

3、重点与难点。重点:教学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地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二、学情分析

1、心理特点。七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希望在得到老师在课堂上的肯定与表扬,那么我就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丰富我的课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通过鼓励与表扬来更好的凝聚课堂注意力,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2、知识基础。初一学生的理解力是有限的,我发挥了“视觉艺术”可以给人直观感受这一特点,把这些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把深奥的作品用“深入浅出”的方法解读出来,让学生理解、接受。

3、认识能力。七年级的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好的接受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基础,但面对“象征主义”作品,还是感觉到晦涩难懂。因此,解读“象征主义”的意义,明白怎样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是本节课学生的应知点。

三、教法学法

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而我的教学方法则是源至于我的教学理念,我以新课标当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于课堂的其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重视他们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并且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那么根据我这样的教学理念,那么我将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结合教材与学情具体分析设计如下,他们分别如下:欣赏法和讨论法,而与之相结合的是尝试、感受、自主探究以及小组之间的合作方法。

那么无论多么先进的教学理念、多么多样的教学方法,最终都会落实在我的教学过程当中。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部分:引入新课、传授新知、实践体验、拓展延伸、以及最后小结作业。先来看引入新课。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节课的导入是相当关键的。在此我也特别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上喜欢多媒体。就首先播放一段视频《格尔尼卡大轰炸》,简单了解一下历史。直接触动学生的神经,并问学生看了之后有什么感想?下面是传授新知。

2、传授新知

在传授新知的过程中,首先请我的学生欣赏这幅画。在图片的欣赏过程中,让学生不仅去看,而是在看中思考、在看中发现。那么在这样的欣赏过程中,要切实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自我知识与情感上的反馈。那么在欣赏过后我会提出问题:“同学们,试试看,能看到画中都有什么吗?”然后再对毕加索和立体主义做一介绍,就让我的学生在此根据课前分好的小组进行激烈的讨论,而在讨论过后,则进行小组间的畅所欲言,表达大家的观点和想法。在表达过后,教师则总结学生的分类情况,并且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表扬。在这样的具体小结过后我会进行再次的提问:“再来讲一讲你的第一印象和第一感受是什么?”这个时候我会进一步介绍格尼尔卡的历史。通过这样的具体学习,使学生对这幅画有了进一步的学习与掌握。而到此,我则完成了我的传授新知过程,我则由课堂先前的引导者退位为课堂的参与者,把课堂充分让位给我的学生,让他们进行接下来的拓展与延伸。

3、拓展与延伸

为了更好的丰富我的课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此我则引入了视频教学再次集中课堂的注意力。首先会提出三个问题:“问题1:毕加索是否一直是画超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画?问题2:《格尔尼卡》一画现存于何处?问题3:格尔尼卡小镇现在怎么样了?”然后我们一起来看这段视频《南京!南京!》,在欣赏过程中,让同学们不仅去看,而是在看中思考、看中发现,积极的去引导学生观察,对此我们可以联想另一法西斯暴行:南京大屠杀。同样都都发生在1937年,格尔尼卡被世界铭记,而南京却被人肆意否认,世界上其他国家对这一时间也并不了解。那么,如果当时同样有像毕加索一样的画家创作出与《格尔尼卡》一样的作品,来揭露这一暴行,是否会不一样呢?那么在最后则是小结与作业。

5、小结与作业

本节课的小结,我以学生的自我总结为主,教师则是画龙点睛的点评,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遗失补缺,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一个积极的反馈,从而再次点题。

最后则是作业的设计,对于欣赏课就布置学生们课下欣赏与法西斯暴行相关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让学生们能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第五大部分则是我的教学辅助设计。

五、教学辅助

首先板书设计,本节课我以直观性板书,简洁明了、概括重点。

而最后则是我的教学手段,在整堂课中,我都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活动为手段,以多媒体教学为载体,来完成我的整个教学过程。

好的,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20篇:格尔尼卡说课

美术课《格尔尼卡》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七年级的美术教师***。首先介绍一下在我的课堂上实施的教学理念。

快乐教学: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寓教于乐,轻轻松松,润“美育”于无声中。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格尔尼卡》,选自人美版第13册七年级上,属于“欣赏·评述”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与设计、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与设计

新课标实施以来,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中学美术教育方面的锐意改革。它改变了以往重视美术技能、技巧的灌输,转而向美术的情感素养方向发展,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和水平,以激发其终身追求美的情感。

怎样去实现这一目标呢?美术作品欣赏——就是一个最好的解决途径。通过欣赏课,可以教会学生怎样欣赏、理解艺术作品,从哪个角度去体会美、感知美,从而达到美育素养的积累。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的作用很重要,它好比开启初中美育的一扇门,让学生能了解初中美育的特点——那就是“直观感受美,深层挖掘美”。

本节课的作品《格尔尼卡》是毕加索的名作,属于“象征主义”的代表作,是一幅世界名画。因此,在教学设计这一块,我做了如下安排:

教学目标: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而欣赏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把眼睛所接收到的信息,大脑所反映出的情感,用语言表述出来,简单点说就是说出自己的直观

1 感受。我从三个方面设立了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作品的仔细分析,让学生了解《格尔尼卡》,明白毕加索创作的根本思想和目的,达到欣赏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 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认知作品的历史背景,体会“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并体会毕加索的艺术作品带给人心灵的震撼,认识到战争的残暴性,让学生的思想情感上升到“爱护世界和平”的高度。

教学重点: 作品局部赏析,分析理解人物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

1、能够分析出《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 象征艺术,让学生理解它的独特意义。

2、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暴性,产生“爱护世界和平”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基础,但面对“象征主义”作品,还是感觉到晦涩难懂。因此,解读“象征主义”的意义,明白怎样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是本节课学生的应知点。但是初一学生的理解力是有限的,我发挥了“视觉艺术”可以给人直观感受这一特点,把这些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把深奥的作品用“深入浅出”的方法解读出来,让学生理解、接受。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我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这一有利条件,设计了多种教学方法:“音乐、视频创境法”、“深入浅出分析法”、“内心独白朗诵法”、“行为艺术再现法”。

在学生的学法上我采用了:自主探究性学习法、手绘线条情感表现法、师生互动法、生生互动法、游戏参与法。

这样以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效率,使我的课堂成为一个真正的“快乐课堂”。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三觉触动说导言:

导言犹如一节课的风向标,好的导言可以直接引领学生入境,激发学习兴趣,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导言部分的时间只用1—3分钟,而我的这节课导言部分设计用了10分40秒。这不是言之无物的拖沓,而是精心设计的教学铺垫。

我用了听觉、视觉、触觉三个部分完成了导言的引入:

1、音乐引领入境 我先用了一个刺耳的警报声,让学生产生惊恐的紧张的情感,为下面教学中出现的“战争让人产生的恐慌感”进行铺垫。接着,我播放了《在松花江上》这首歌,问学生听了有什么感受?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想到了日本鬼子,想到了战争,感到有害怕、惊恐的感觉。”

2、视频直观触动 我截选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南京大屠杀》的记录片放给学生看,直接触动学生的神经,并问学生看了之后有什么感想?学生说:看到了帝国主义的残暴,看到了无辜百姓的凄惨,感受到了愤怒、悲伤的情感。

3、线条表述情感 情绪被煽动到这里,我接着问学生:能不能把这种情感用简练的线条表现出来?在3分钟之内,先画完的同学有机会把作品粘到黑板上,刺激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这种情绪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很快完成了作品,我还让学生讲解自己作品的意义。

这一切都是为了顺利引出本课的内容,让学生于无形之中接触到“象征主义”,通过阐述自己的画,解释线条象征的意义,色的象征含义。其实,这就是“象征主义绘画”的最基本的定义。

自主探究、层层分析、真情告白说内容:

1、初次赏析说感受: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所有的艺术作品都会给我们一个直观感受,也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第一眼感受谈出来,这样好带这一问题进入下一个环节。

2、师说背景生讨论: 教师把《格尔尼卡》这幅作品的历史背景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相互讨论,解读为什么观看之后有这种感觉,体会作品传达给我们的动荡、害怕、紧张的象征情感。

3、再次赏析细分析 教师把作品中的每一个形象利用课件放大,采用师生问答,讨论分析,层层剥茧的方式理解作品中的形象处理方法和意义,明白“象征主义绘画”。同时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沟通情感。

4、真情告白与再现 这一部分的设计是本节课的高潮所在,是发挥“主体性教学”模式的体现,真正让学生作到了课堂教学的“主体”,老师只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我是分两部分完成的:

①内心独白 我让学生把自己比拟做作品中的形象,以话外音的形式,配上恰当的音乐,分别扮演角色,进行朗诵——内心独白。进一步入情入境,让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象征性。

②情景再现 行为艺术——是美术领域当中的“现代艺术”,它可以用肢体语言夸张的表述情感,传达一定的思想意识,它可以是深层的,也可以是浅显的,只是在于观者的人文素养,但传达给人的感官刺激却是直接的。在内心独白创设的情境中,我让学生按画面中的形象扮演静止造型——情景再现,整个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的表演非常有激情,很有想象力,得到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

5、回头再说深分析 经过了上一段的分析,引领学生再看画面的色彩为什么是灰色的?学生很自然的就能回答出来:因为它象征着悲愤、恐慌的情感。再结合同学的手绘线条的作品与刚才的分析过程,同学们总结出来《格尔尼卡》的艺术手法——象征主义,并且理解了“象征主义绘画”的艺术特点。

6、轻描淡写说作者 我分了两个部分介绍作者——毕加索,一是从他的品格介绍,二是从他的代表作品介绍。

①小插曲《谁的杰作》 二战期间的法国举办了一个象征主义艺术展,德国纳粹军官去观看,询问一个年轻人:这是谁的杰作?年轻人说:是你们的杰作。 我询问学生:猜猜看,这个年轻人是谁?你能感受到他什么样的品格?学生马上就猜出来了:是毕加索,感受到了毕加索的不畏强暴的正义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②、代表作品简介 毕加索一生的作品非常多,而且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变化,我只是选取了几幅,并且以战争为主,让学生简略了解。

7、再放作品重观看 重新观看作品,学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情感升华说小结

课堂小结就是一节课的总结与概括,但是好的小结却可以把一节课的情感升华到一定的高度 ,并使学生产生深刻的理性情感。本节课的小结部分,我在课件里插入了和平鸽的图片和一些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片,并配以歌曲《让世界充满爱》,让学生不能忘记历史,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类制造的灾难的回顾,体会到和平的重要,让每个学生的心中装满和平的种子,让这个世界充满爱。

出其不意说板书

一般来说,板书的设计应放到导言之后,而我这节课的导言部分却放到了课的高潮部分,在学生与老师一起细腻的分析作品之后,老师询问:我们今天

5 欣赏的这幅作品叫什么?作者是谁?是什么派别的作品?在学生齐声回答下,我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完成了本节课的板书。这样,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能够利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并把这一理念渗透到我的教学中来,使得课堂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爱学,师者乐教,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目的。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

描写乌力格尔的范文
《描写乌力格尔的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