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汪曾祺文学鉴赏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1-17 18:00:2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文学鉴赏

奇幻的文学漂流之旅

杨竺鹏201142265

大三上学期,我们开设了文学鉴赏课,这对于文学知识十分匮乏的我们无疑是必需和及时的,这次课程,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李干事带领我们,进行了一次奇幻的文学漂流。这次漂流中,我们既领略了西方的文学风情,也感受了中国的文学韵味,从安娜卡列尼娜,到王尔德,再到楚辞离骚,我觉得我的视野开阔,我看人、看世界的视角变了,再也不是只有我一个人的小圈子,世界上生活着那么多各形各色的人,每个人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都不一样,而我们也从文学这个视角,看到了这个大千世界。

记得开课之处,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开这门文学鉴赏课,对于我们来讲有多大的意义,我想当这门课结束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收获。我觉得对我触动很大的是关于真实和虚无问题的讨论,李干事用她独有的锐利眼光,一步一步引导我们进入更深层次的理论学习和思考,她和我们的年龄差不多,交流起来没有任何的障碍,也知道我们喜欢什么,所以她的讲授总是那么的灵活多变,第一次带我们去小礼堂看电影,我想对于我这样一个从来没有在电影院里看过电影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激动的,看了电影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安娜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更加深刻、鲜活和让我不断地想要思考这个小说人物,我也曾经读过一些西方文学,《茶花女》《傲慢与偏见》《飘》等,我觉得西方文学人物的表现都非常具有张力,耐人寻味,正如安娜,选择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要么爱,要么死,也许这就是她的人生信仰,也正是这样一位敢爱,生命中只有爱的女人无数次的征服了世界各国人的心,因为每个人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的不同,让我对安娜还是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的。我觉得,人,离开爱是无法在这个社会上存活的,但不要狭隘的理解爱这个定义,我想她包括亲情、爱情、和友情,不要认为只要爱情就够了,或者没有爱情就活不了,世界上有会一直爱你的父母,有你的家人,有你的朋友,生命的意义那么多,不要认为爱情是生活的全部,我始终觉得人生的的意义要靠自己去寻找,不断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就会觉得豁然开朗,阳光明媚。通过文学鉴赏课的学习,我还更加了解了王尔德,知道了他的《快乐王子》、《夜莺与玫瑰》等。还有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学思想,楚辞《离骚》中书写了屈原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对祖国的热爱,采用比兴的艺术手法,来烘托是人高尚的人格和对腐朽势力绝不妥协的顽强精神。

这样的一次奇幻的文学漂流,我是玩的非常开心的,同时也加入了自己很多的人生思考,处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我想是这样的一个文学鉴赏课让我的心静下来,思考更多,领悟更多,收获更多。

推荐第2篇:文学鉴赏

文学鉴赏一般不包含创造新形象的目的,主要是沿着作品的形象所暗示的轨迹,展开再创造性想象,根据作品语言所描述的人物、场景来想象他们的状态和命运,在自己的头脑中重新构造审美意象。因此,文学鉴赏的活动是内在的,它主要凭借语言文字作为外在的物质材料,借助一种大体上定型的文学形态和艺术形象。在文学鉴赏中它主要表现为鉴赏者的思想感情随作品情境而变化的一系列不定型的心理活动。

紧扣题目,结合背景,知人论世,把握诗意 2统涉全篇,找准意象,体会意境,领悟情感 3咀嚼词句,品味语言,把握特点,感悟风格 4掌握技巧,明辨手法,结合全篇,精心推敲

表达技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主要指抒 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

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

宿命”是贯穿《俄狄浦斯王》的重要线索,被神谕缠绕的命运,即使躲避和挣扎也是徒劳的,英雄也不能逃过悲剧的结局。

“报仇”带动影片《老男孩》的发展。这使它似乎符合结构主义文学的特点,贴合恋情,囚禁,放逐,潜返,侦察,斗争,决胜的情节点,但它没有拒绝传统的“感情”的概念。同时它又像是《俄狄浦斯王》的繁衍,主人公不断在与命运做着无谓的斗争。

说《老男孩》是《俄狄浦斯王》的繁衍,因为两者有共通之处。

。鲁迅创作的《 狂人日记 》、《阿Q正传》、《祝福》、《药》等富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的小说及大量杂文,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最伟大的里程碑。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以他的作品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狂人日记》 鲁迅

启蒙小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1918年5月)

2、《两个家庭》 冰心 问题小说短篇,冰心的第一篇小说。(1919.9)

3、《超人》 冰心

短篇,“问题小说”以及冰心早期的代表作。(1921)

4、《沉沦》 郁达夫

自叙传小说这是开创五四时期“自叙传小说”文风的代表作品,在小说后附录作家简介及作品分析。(1921)

5、《或人的悲哀》 庐隐

二十年代心理问题小说的代表作。(1921)

6、《莎菲女士的日记》 丁玲

张扬女性个性主义的中篇小说代表作,其中的表达令今天的人也为之惊讶。

7、《潘先生在难中》 叶圣陶

作者的代表作,描写军阀战乱之中知识分子的窘状。1924,11.8、《二十年代诗歌选》

胡适 冯乃超 李金发 梁宗岱 刘延陵 穆木天 沈尹默 汪静之 王独清 刘半农 刘大白 俞平伯

第二个十年(1928~1937)

《雨天的书》 周作人

13、《志摩的诗》 徐志摩

14、《寄小读者》 冰 心

15、《彷徨》 鲁 迅

16、《野草》 鲁 迅

《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秋夜》、《天狗》、《荷塘月色》、《死水》、《再别康桥》、《子夜》、《家》、《骆驼祥子》、《边城》、《雷雨》、《雨巷》、《我爱这土地》、《小二黑结婚》、《金锁记》、《围城》、《白毛女》、《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百合花》、《“锻炼锻炼”》、《茶馆》、《永远的尹雪艳》、《小狗包弟》、《致橡树》

《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鲁迅这篇作品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在思想上,《狂人日记》可谓五四新文学的一篇“总序”,它体现了文学上的彻底反封建的总体倾向

《错误》是郑愁予广被传诵的名诗。评介赏析的文字很多。其中,香港著名诗论家黄维梁博士在《怎样读新诗》一书中谈到对此诗的读解方法,很有启发性。

水晶先生认为诗中的女子和“我”两人交臂错过,而“错误的形成,只因为少女的心扉紧掩;或者,她另有所盼,另有所期,诗人遂在交臂错过惊艳的一刹那,在少女眼中,不是归人,而„是个过客……‟了。”从这段分析看来,水晶先生显然认为错误是因女子而起的;换言之,她在诗中采取了主动。

《骆驼样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红与黑》是一部充满着魅力的作品。西方关于研究司汤达的作品数量足以与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红学\"等量齐观。的确,作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红与黑》中对于19世纪上半期法国风起云涌的各方斗争和矛盾都展现得颇为深远,贵族、大小资产阶级、教会人士一个个的粉墨登场,潜伏在表象下的实力的交战刻画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朽和虚伪。

整体阅读不仅仅指了解文章大意(情感、观点、主旨)方面;还包括文章的结构思路、写作技巧、语言特色等。回顾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对现代文阅读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已从对文章内容整体理解的表层,过渡到对文章的艺术技巧、语言揣摩、综合评价的深层,更关注考生对文章的文化底蕴、哲理思辨、人文精神等把握。

现代文整体阅读复习要重在阅读思维方法的掌握、阅读能力的提高,培养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即理解、筛选、分析、概括、归纳、评价能力。因此,复习的重心应该是过程性的,着眼于文章的理解、信息的指向、设问所在的语境,重视问题思考的周密性、准确性。要让每一个同学都掌握多种复习方法,让每一道题目都有解决的具体思路和途径。

榨菜如何走向全国

据史料记载,涪陵榨菜18世纪开始在涪陵广泛种植,当时只是作为一种蔬菜食用,直到清末(1898年)有人仿以大头菜全形腌制法,将其制成咸菜。所以,就年代而言,榨菜只能

算是“小老弟”。但是,年岁的差距对于产品来说毫无意义,或者说恰巧是这一差距映衬了襄樊大头菜发展的滞后。榨菜的发明,使善于经营的涪陵人从消费者的喜好中,看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迅速将其推而广之。到1935年,榨菜作坊己遍及四川沿长江一带,年产45万坛,其中涪陵榨菜占25万坛。1946年,有人瞅准榨菜的发展势头,组织生产营销合作社,欲将整个四川榨菜纳入一体经营,但未形成气候。解放以来,榨菜在四川省内己发展到30多个市县,在全国14个生产榨菜的省市中遥居榜首,涪陵榨菜又是其中的佼佼者。目前,只有100多年历史的涪陵榨菜,己与德国甘蓝、法国酸黄瓜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名腌菜。年加工量超过10亿吨,除笑傲全国各地市场外,作为传统出口商品,还远销日本、东南亚、欧美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推荐第3篇:文学鉴赏

“一切都好,一切顺利”催泪的方式竟如此平淡

——看《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

皇家工程学院一年一度的成绩公布榜单又揭晓了,第一名兰乔赫然在目。伴随着他的种种与规章制度格格不入的行为,再看那“毒药”的歇斯底里,我竟莫名催生感动。如此强烈的感动。

印度片的歌舞一直是我观看印度片的掣肘,因为那种悠远幽深的音乐总是让我的神经变得迷离,于是我总喜欢直接跳过那一段冗长烦闷的乐曲,直接欣赏电影的叙事,这是习惯港产片的思维,就比如在观看《低俗小说》(Pulp Fiction)时喜欢把文森特和密尔的兔子舞快进,或者在《两杆大烟枪》(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中把艾迪赌输时晕眩的音乐剔除,抑或是在《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ive)一路狂进。在遇到没有精彩刺激内容的电影时我总会显得有些迫不及待,甚至大声诅咒影评人和奥斯卡,就像我第一次看《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一样茫然。

然而这一次的歌舞片,我一秒钟都舍不得快进,是的,舍不得,甚至连一向厌恶的印度歌舞,那一曲曲以前令我无比蛋疼的悠扬听来也使我思绪万千,勾引出我点点泪花。我如动了情的女人,泪眼婆娑地看着这部神作,我不知道是感同身受还是为何,无论在任何电影中如何催泪的桥段,在其他电影中我总是显得茫然,然而在这一部电影中总是能恰到好处地抓到观众的心灵。

影片的主人公是兰乔,这个特立独行的兰乔有个口头语叫“一切都好”(Aai izz well),影片中一段恰到好处的歌舞充分诠释了这种乐天派心态的关键——就算不能解决问题,至少可以平复心绪,打败恐惧,增加直面问题的勇气。我非常佩服导演拉库马·希拉尼(Rajkumar Hirani)在这段歌舞前后的调度安排,每段超现实的舞蹈暂告一段落后镜头都切回故事进程,轻松推进情节发展;整个狂欢结束后再突如其来一个巨大的对比,让观众的情绪从轻松惬意的云端直坠沮丧遗憾的谷底,既增加了剧情本身的跌宕起伏,又给本来轻飘飘的“一切都好”加入了对比及深度。宝莱坞的叙事技巧实非虚名。

比起通常的好莱坞喜剧片,《三傻大闹宝莱坞》几乎长出一倍,小包袱小笑料层出不穷,种种小片段事无巨细,但却并不考验观众的耐心。我觉得这跟情节安排的前后呼应及影片整体所维系的“严肃的调侃”基调分不开关系。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在介绍拉杜的家庭环境时,画外音一边自嘲地说“就像五十年代黑白电影的翻版,狭小昏暗的房间,瘫痪的父亲,咳嗽的母亲,尚未成婚的姐姐”,一边自动将画面饱和度调低,故意弄成黑白老电影的粗糙颗粒质感。以后只要一演到拉杜的家,电影就自动彩色转黑白。而不管是“一切都好”,还是“病毒电力转换器”,只要前面有所铺垫,后面的桥段就必然用到,包括兰乔所臆想的“骑摩托新娘”,工整得近乎精致。

但我觉得影片最值得嘉奖的还是其不吝自嘲的精神。没有那些调侃与歌舞,剩余的便只有干巴巴的励志。自嘲也使得影片脱离了现实主义的调子,不会变成义正言辞的空洞鼓噪,要不然,这个纯理想主义的空谈还真难于自圆其说。人人都知道兰乔说得极对,却也都知道他那一套在现实生活中将处处碰壁。理想面对现实为什么总是撞得粉碎?这可不是简单归类为缺乏激情或充满恐惧便能解释一切的,更多的时候,再高歌“一切都好”也只不过是阿Q精神的自我麻痹。长辈的期许、同侪的压力、生存的必须、机会的稀缺,天赋的不可求、一次又一次向理想主义证明特立独行者们的悲惨命运;而死记硬背的模范学生“消音器”才是大众意义上的成功典范。这个“典范”也许毫无人格魅力,缺乏创新精神,充其量只能当个打工皇帝;但在一个贫富分化严峻,大部分人尚在为温饱奋斗的第三世界国家里,不先孕育出适合理想成长的土壤就空谈理想的实现是多么幼稚啊,那根本就是一条不成功即成仁的血路!要超越生存阻碍,披荆斩棘义无反顾地追求理想当然可歌可泣,但这其中必须跨越的灰色地带可比电影一笔带过十年的笑谈残酷得多,不一定白骨涔涔,可至少也血泪斑斑。已经浪漫化了的好莱坞影片《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yne)都还得展示主人公带着年幼的孩子无家可归,经过睡厕所、吃救济的低谷才能抓住机遇,终于奔向成功;《三傻大闹宝莱坞》将一个独行者的奋斗艰辛干脆忽略,重点完全放在理想主义的理论之上,没有调侃,不搞自嘲肯定行不通。

尽管电影终究是一场理想主义的美梦,但它依然触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包括印度的高自杀率、人才流失、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会分工的单一和就业选择的匮乏。印度所面对的这些社会问题和中国颇有交集,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个也曾深切体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升学压力的中国观众会颇感共鸣。影片将近结尾还有一处令我很是意外:一直对兰乔深恶痛绝的校长“病毒”在暴雨积水中语重心长地劝戒他“你不可能总是对的”。尽管影片不可能真正走向现实主义的方向,但起码,这一点恳切的诚实颇为难得。 特立独行的兰乔是个只能生活在电影里的虚拟人物,但他所代表的那份理想主义的勇气与执着依然令人敬畏。他就是叶芝在《当你老了》中所全心热爱的“朝圣者的灵魂”。我愿意看到他成名成家,终于抱得美人归,哪怕这一切真的只能是梦。

虽然这只是一场梦。但是梦后总会有眼泪沾湿我的眼睛,因为现实终归是现实,像兰乔最后的归宿,又有多少人被制度扼杀的天真和青春?在这部电影中,青春,残酷得几近完美,也许导演最后环境设定的用意也在表明,理想主义永远是干净的,我们不要去碰它,可以流泪,可以泪干眼泪,但为了心中的圣洁,我们只有回味。

推荐第4篇:文学鉴赏

北京爱情故事 壹:爱情的路上,没有人会在原地等你。当你选择放弃的时候,就该意识到可能会永远的失去。

小猛对沈冰的放弃看似无奈:一个在北京无根无底的“凤凰男”,被卑鄙无德的老板一再利用和陷害,买不起一套38平米的房子,甚至当着深爱的女孩面,连一个季度的房租都交不起、连一次计程车都搭不起时,他的自尊心被摧残的一点不剩。

小猛性格中阴暗和残缺的一面,注定了他在利益之前放弃爱情的举动并不意外。他自卑,从云南偏僻乡村里走出来,每天挤公交车上班,为省路费大学四年只回一次家,不舍得给自己添置一件衣服,当哥们儿花天酒地之时,他拼命工作努力攒钱只为买一套38平的房子,在他心目中,只有这小小的水泥盒子,才能保障他与沈冰的爱情。当然,这都没错,反而说明小猛是个极有责任感的男人。但他又敏感,杨紫曦与吴狄的分手事件对他影响很大,当小曦放弃吴狄上了安迪的车后,小猛崩溃了,他对吴狄大喊“如果今天你开的是法拉利,杨紫曦她绝对跟你走!”声音里带着无限的悲愤和辛酸。他只是替吴狄气愤吗?自然不是,他也联想到了自己,从这句话中更可以看出,在爱情中物质至上的观念已经深入他心。他多疑,在知道程峰喜欢上沈冰之前和之后,都曾对自己如果一无所有沈冰还是否愿意跟他一生一世表示怀疑,尤其在看到程峰开车送沈冰回来后情绪失控,大声的质问沈冰“是不是宝马车坐的很爽”。他对沈冰的信任度始终不够。

我觉得,小猛决定放弃沈冰,从一开始就是个赌局。当程峰的父亲找到小猛谈话,让他放弃沈冰并给予大量优惠条件时,小猛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他对有钱人连感情都要买的行为举止感到厌恶,但在北京生活了7年的他又清楚的知道,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如果你想不被人打,不想受人侮辱,想挺直了腰板做人永远不再卑躬屈漆,就必须先要变得强大,变成一个有钱有势的人!所以他想赌一把,他也许觉得可以暂时放弃爱情,得到金钱和事业后再追回所爱的人,这样就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把他们分开。

可惜他错了。

推荐第5篇:挪威的森林——文学鉴赏

回念逝去的青春——《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我现在哪里?我不知道这里是哪里,全然摸不着头脑。这里究竟是哪里?目力所及,无不是不知走去哪里的无数男男女女。”——村上春树

渡边活的那个年代,和我们现在的社会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在现实中,作为年轻人来讲,我们心理状态是一样的。我们在现实中迷失自己,对未来感到迷惘。每个人灵魂深处都是寂寞的,所以我们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拼命地去寻找爱人,我们爱的,和爱我们的。我们想要一个跟我们自己一样寂寞的人,两个人、两个寂寞的灵魂,在一起取暖。直子和渡边就是典型的代表,他们共同经历了木月的死,他们都是寂寞的,直子一直活在阴影里走不出来,渡边想用自己的爱去拯救她,可是直子还是用死亡的方式寻求解脱。以至于经历了两次死亡的渡边也迷失了自我。但是我们又很矛盾,怕自己受到伤害,我们每个人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不敢与人交往。就像渡边跟绿子刚认识的时候,绿子问他是不是喜欢孤独,他的回答那样,“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乱交朋友罢了。那样只能落得失望。”是啊,我们怕失望,所以我们不对别人敞开心扉,同时我们又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有多孤独多寂寞。我们就是这样矛盾着的,而且还会一直矛盾下去。

除了那些迷茫的人们,不可避免的还有那些目标明确的人们。永泽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永泽说他和渡边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自己想什么、自己感受什么、自己如何行动,除此之外对别的没有兴趣。所以才能把自己同别人分开来考虑。他喜欢渡边也无非喜欢他这一点。永泽天生具有领袖魅力,成绩突出,气质非凡,风流倜傥,女朋友初美也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女人。这似乎就是我们口中所谓的“成功人士”,可是他就没有烦恼了吗?看似没有,可是他的烦恼在更深的层面。因为他目标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直坚定不移地为目标在努力,所以他忽略了身边最美好的东西,而他也因此付出了代价。当他得知初美去世的消息时,我想他的内心是倍受煎熬的,就连他自己都说“由于初美的死,某种东西消失了„„”倒不是说追求理想不对,我只是希望我们在一路坚持下去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沿路的风景。就像村上春树在《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中说的,“追求得到之日即其终止之时,寻觅的过程亦即失去的过程。”结果固然重要,但是没有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我们又怎么能体会到成功给我们带来的喜悦呢?

我们都不想被现实腐蚀的没有了棱角,没有了当年的热血,忘记了原本的理想。但是我们却必须活在现实世界里,融入不了的,不属于这个世界的——直子,找到了她最好的解脱方式。现实的社会不是她所在的医院,不是象牙塔,更不是乌托邦。她让我想起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让人怜惜,可惜。而提到绿子,我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宝钗,是鲜活的,乐观的,积极的。个人认为她曾多次在渡边伤心难过的时候陪在渡边身边,帮助渡边忘记那些不美好的回忆。而类似贾宝玉的渡边,一直在直子的温柔缠绵和绿子的灵动有活力中徘徊,不敢向前。绿子和直子也代表的生与死这两种象征意义。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本来就已经包含在“我”这一存在之中。所以绿子和直子也不是对立的,直子死后,渡边在铃子的帮助下走出阴影,重新回到这个世界。最后的那个电话,

绿子问他“现在在哪里?”,其实他已经走出了历史,走向了绿子,走向了未来。

村上春树的文字看似阴郁沉重,实则蕴含了积极向上的主旨,让我产生了一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感觉。他通过抽象化、符号化、片段化、寓言化的笔法,和到处充满隐喻的段落,道出了现代人的无力与哀愁,却又不得不站起来面对现实、面对明天的无奈。作品虽然看似轻松,不过在一番深思熟虑后,却另有一番味道。

我想起自己在过去人生旅途中失去的许多东西——蹉跎的岁月、死去或离去的人们,以及那无可追回的后悔莫及。有些人离开就是离开了,渐渐地,生活会变得没有什么不同,仿佛那个人不是消失了,而是从未曾出现过。这是我们所希望的,也是必需承认的。原来我们没有那么重要,原来我们并非不可遗忘,面对时间,我们都一样。记忆这东西真有些不可思议,实际身临其境的时候,几乎未曾意识到那片风景,可在多年后,那情那景却会越发的清晰。在我们还年轻的时候,我们用力去追求爱,大胆地爱,我们爱过,错过,不希望老了以后会后悔,会叹息着说:“如果当初„„”,而是骄傲和自豪地说:“我经历过,精彩过„„”

最后就拿村上春树在《舞!舞!舞!》中的一句话结束这篇文章吧——“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个中滋味,还是自己慢慢体会吧!

推荐第6篇:文学鉴赏教学大纲

《文学鉴赏导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B21015025

2、课程英文名称:Guide to Literary appreciation

3、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4、课程总学时:32( 其中:理论学时32;实践学时0)

5、学分:2

6、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

7、考核方式:考试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是文化素质教育课。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专业素质是骨干,心理素质是保障。我们所进行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主要是通过加强大学生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加强高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本课程即致力于培养并巩固学生对于文艺作品的审美能力,通过对文学作品深层次的解构分析,提高学生对文学活动、文学审美的敏感度,从而达到将来对文学文本的建构。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文学活动,包括文学的诸多要素及其形成过程,从而完成对中外经典文学得以延绵发展的初步认识;应使学生理解关于文学鉴赏的基本原理,包括文学鉴赏这一活动的性质及其心理过程,完成所谓文学鉴赏即具体文本的鉴赏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使学生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本课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掌握对文学以及文学鉴赏基本术语及具体文本的示例性分析,从而能独立完成具体文本的解构和建构。

四、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

导论(2 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文学鉴赏基本内容的学生,应使学生了解文学鉴赏的性质、过程、要求等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文学鉴赏的性质、文学鉴赏的过程、文学鉴赏的要求 (2)重点内容:文学鉴赏的过程与要求 (3)难点内容:文学鉴赏的要求 基本要求:

(1)了解文学鉴赏这一术语名词及其属性; (2)理解文学鉴赏的性质; (3)掌握文学鉴赏的要求。

第二章

诗歌鉴赏(4 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诗歌鉴赏基本知识的概述,方法的介绍,部分范例的解读,完成对诗歌鉴赏的认识与把握。 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诗歌、诗歌鉴赏基本知识概述,诗歌的鉴赏方法,经典作品解读;

(2)重点内容:诗歌的鉴赏方法; (3)难点内容:古今中外经典诗歌鉴赏。 基本要求:

(1)了解诗歌的性质、类别以及特点; (2)理解诗歌语言、意境、情感.; (3)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

第三章

散文鉴赏( 4 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散文、散文鉴赏基本知识的概述,散文鉴赏的基本方法,部分范例的解读,完成对散文鉴赏的了解与掌握。 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散文、散文鉴赏基本知识概述,散文的鉴赏方法,经典作品解读;

(2)重点内容:散文的鉴赏方法; (3)难点内容:经典散文鉴赏导读。 基本要求:

(1)了解散文基本知识及特点;

(2)理解散文的情感美、含蓄美、构思美、语言美.; (3)掌握散文鉴赏基本方法..。

第四章 小说鉴赏( 4 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小说基本知识的概述,小说鉴赏的方法介绍,部分范例的解读,完成对小说鉴赏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小说、中外小说发展历程概述,小说的鉴赏方法,经典作品解读;

(2)重点内容:小说的鉴赏方法; (3)难点内容:经典小说鉴赏导读。 基本要求:

(1)了解小说基本知识及其发展历程;

(2)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和结构、作品主题、语言特色艺术.; (3)掌握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

第五章

戏剧鉴赏( 4 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戏剧基本知识的概述,戏剧鉴赏的方法介绍,部分戏剧的解读,完成对戏剧鉴赏的了解与理解。 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戏剧、中外戏剧基本知识概述,戏剧的鉴赏方法,经典戏剧文本解读;

(2)重点内容:戏剧的鉴赏方法; (3)难点内容:经典戏剧鉴赏导读。 基本要求:

(1)了解戏剧基本知识;

(2)理解戏剧冲突美、人物性格美、戏剧结构艺术.; (3)掌握戏剧鉴赏的基本方法。

第六章 影视文学鉴赏( 4 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影视文学的基本特性、性质和特点、分类,影视文学鉴赏的方法介绍,部分作品解读,完成对影视文学鉴赏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影视文学基本知识概述,影视文学鉴赏方法,部分影视文本解读;

(2)重点内容:影视文学的鉴赏方法; (3)难点内容:经典影视文学鉴赏导读。 基本要求:

(1)了解影视文学基本特性、性质和特点以及分类;

(2)理解影视文学中的画面造型美、情节和矛盾冲突,个性化的人物性格、影视文学作品的结构节奏特点,表现手段; (3)掌握影视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第七章

网络文学鉴赏( 4 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网络文学的基本特点、审美特点,网络文学鉴赏的方法介绍,部分网络文学作品解读,完成对网络文学鉴赏的了解与掌握。 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网络文学的基本特点、审美特点,网络文学鉴赏方法,部分网络文学作品解读;

(2)重点内容:网络文学的鉴赏方法; (3)难点内容:现有经典网络文学鉴赏导读。 基本要求:

(1)了解网络文学的基本特点、审美特点;

(2)理解网络文学调动感官系统全方位感受、欣赏与创造相结合的艺术; (3)掌握网络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第八章

通俗文学( 2 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通俗文学、通俗文学基本知识概述,鉴赏方法的介绍,部分作品的解读,了解通俗文学的鉴赏路径与意义。 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通俗文学概述、通俗文学鉴赏方法,部分通俗文学鉴赏导读; (2)重点内容:通俗文学的鉴赏方法; (3)难点内容:部分通俗文学文本鉴赏导读 基本要求:

(1)了解通俗文学;

(2)理解通俗文学故事选材、情节、人物形象、主题选取与构造的艺术; (3)掌握通俗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五、实践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基于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关于文学素养的铺垫,而面向后续的影视相关类课程以及编剧类课程,亦又是其它课程的重要基础储备课。

七、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贺明亮.文学鉴赏.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参考书:杨毓敏等.经典文学鉴赏.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八、其它说明

本课程部分章节课时随着教学进程可能会做出相应调整。

执笔人:何英 审核人:

院(系、部)教学主任:

制订时间:2013年9月5日

推荐第7篇:英美文学鉴赏

英美文学鉴赏

——从人物的语言角度赏析

鉴赏一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而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就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角度。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一段精彩的语言描写可以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作品中出现的独白是人物心理活动的表现。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独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父亲突然死亡,叔叔继位并且娶嫂为妻,与此同时,一个深夜,父亲冤死的鬼魂出现,让他复仇,之前精神的痛苦已使哈姆雷特的精神颓唐,而鬼魂揭露的真相又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在这样的情况下,哈姆雷特的内心才有这样一段独白。这段独白反映了当时哈姆雷特内心的痛苦与纠结,他既希望可以可走出黑暗,但又摆脱不了对死亡的恐惧。语言描写不仅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而且还预示并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从这段独白来看,我们不难看出接下来哈姆雷特会不惜一切代价复仇,而最终以悲剧收尾。

相比于独白,以对话形式出现的语言描写更常见。从这些对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物的一些性格特征。在马克•吐温的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喂,汤姆,让我来刷点儿看看。”汤姆想了一下,正打算答应他;可是他立刻又改变了主意:“不,不行,本,我想这恐怕不行。要知道,波莉姨妈对这面墙是很讲究的,这可是当街的一面,不过要是后面的,你刷刷倒也无妨,姨妈也不会在乎的。是,她对这道墙是非常讲究的。刷这墙一定得非常精心。我想在一千,也许在两千个孩子里,也找不出一个能按波莉姨妈的要求刷好这道墙的。”“是吗?哎,就让我试一试吧。我只刷一点儿,汤姆,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会让你试试的。”“本,我倒是愿意,说真的。可是,波莉姨妈,唉,吉姆想刷,可她不叫他刷,希德也想干,她也不让希德干。现在,你知道我该有多么为难?要是你来摆弄这墙,万一出了什么毛病„„”本来是一件谁都不想干的苦差事,可是经过汤姆这么一渲染,就有人傻傻地上当了,自愿帮他刷墙。从这一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汤姆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并且善于利用他的智慧。马克•吐温在这个地方就为下文汤姆带领小伙伴们去历险并取得一定的成功做了铺垫。

语言描写时加入了说话者的语气、动作和神态,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让读者有亲临现场,亲眼目睹此番情景的真切感受,更符合生活的真实。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描写,我们可以去了解一个人,从而去理解整部作品。

110204218 王磊

推荐第8篇:第二章 文学鉴赏

第二章 文学鉴赏

【考点剖析】

文学鉴赏在近几年的对口升学考试是每年必考的内容,要求初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诗歌内容大都为唐宋诗词。题型均为选择题,指向在于寻找错点,即要求选出‚解说‛或‚赏析‛不恰当的选项。在考点方面,错误一般体现在词句理解,思想感情的分析及表达技巧的运用上。从试题干扰的设计看,多为曲解古义、故意反说;以偏概全,此外还有架空分析、自相矛盾、褒贬不当、定势思维等。

【解题技法指导】

一、正确理解词名

回顾历年对口升学考试,诗歌鉴赏设题其中一道题就是 要求选出词语或语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可见,正确理解词句是诗歌鉴赏的一项基本要求。要想正确理解词句,首先要求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境,背景分析原则,其次要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和词性,有时还要注意词句的修词。

【例1】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中的‚客‛指的是谁?‚低‛字意是什么?

1 [解析]‚客‛应指诗人自己,如误为其他人,就说明未能准确抓住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诗人作客异地这一背景。‚低‛字为动词,意为‚使旷野之中的树显得低矮‛,若解为‚天的低矮‛,就是词性判断错误,也是未能分析前后对仗结构的结果。

【例2】

偶成(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对诗的理解和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少年‛指青年,‚一寸‛言极短。

B.‚觉‛,睡觉。‚未觉‛、‚梦‛、‚已秋声‛,形容时间宝贵。

C.‚池塘春草攀‛,比喻青春期的欢乐生活,写得含蓄有味。

D.全诗旨在勉励青年人刻苦学习,不要只图眼前快乐而浪费青春。

[解析]‚觉‛读jiào,是‚醒‛的意思,解为‚睡觉‛明显误解了。

二、准确把握形象

诗歌形象通常是指诗中的景物和人物,形象中常常蕴涵着作者的情感。准确分析形象意味着我们应该能分析诗中的景物特征和人物特征。对诗歌景物特征的分析,首先要明确诗人所写的景物对象、景物组合所体现的氛围特征,再分析 2 其相互关系和传情效果,还要能分析写景方法。人物形象的分析往往由整体界定和具体分析两个步骤组成。整体界定时要能有效地从原诗撷取信息,它往往表现对人物的年龄、外貌等外部特征和身份,性格等内部特征及社会阶级属性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具体分析则要求能够结合原诗信息对整体界定中的定义来源作出阐释。

【例3】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目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燕然:内蒙古的燕然山。汉和帝永元元年,大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曾采燕然山石,勒石记功而返。

【解析】试简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所写景物的特点。

该句以‚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组合成一幅富有层次的塞下秋景图,渲染出一种开阔苍凉的气氛,这里注意的就是景物的组台及传情效果。

三、鉴赏表达技巧

(一)抒情手法 1.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重要标志。借景抒情,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 3 比如马致远的《秋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再如:

【例4】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其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无边落木萧萧下‛,让人联想到一年将尽,韶华易逝,平添乡愁。‚不尽长江滚滚来‛,让人联想到不尽的愁绪、飞逝的时光、历朝历代的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杜甫此处明为写景,实为抒发人生的感慨。

2.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

【例5】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其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4 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用典来抒发情感:这就是间接抒情。‚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直接抒情。

(二)描写手法(渲染、衬托、抑扬、动静、对比等) 1.以动衬静。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2005年广东高职考试题梅尧臣的《鲁山山行》中的颈联与尾联都是写动,用动衬鲁山的幽静。

2.以静衬动。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三句都直接从动态的角度展现瀑布奔涌而下、气势磅礴的动态之美,惟第二句则从静态的角度惟妙惟肖地表现出瀑布倾泻喷涌的动态之美,尤其是动词‚挂‛字更为传神,偌大的瀑布,谁能有这样的伟力将它挂起呢?显然,这正是化动为静带来的奇效,远远望去,那倾泻的瀑布不正像一条巨幅的白练挂在山问吗?真可谓以静衬动,一字居耍,更显瀑布之冲天直下的动感和气势。

3.动静结合。

【例6】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巧的一项是 ( )

兰溪棹歌(唐 戴叔伦) 琼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A.全诗以清新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渔家的欢乐之情。

B.首句‚凉月‛既写月色的秀朗,又点出春雨过后凉 5 爽宜人的气候。

C.‚镜中看‛启发读者去想象幽雅的兰溪山色,在溪水的倒影中摇曳生姿,朦耽而飘渺,使人如八仙境一般。

D.从诗的结构看,前二甸是写动景,后二句是写静景。 【解析】该诗写了在溪水的倒影中摇曳生姿,朦胧而飘渺,如在仙境中一般。后二句是动景,写出T春雨过后,‘‘半夜鲤鱼来上滩‛,渔家的欢乐之情表现得一览无余。故选D。

(三)修辞手法的分析

诗歌中常考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等几种。我们不仅要能准确地识别判断,而且耍能分析其效果,如1997年高考题《望洞庭》与《题君山》的比较鉴赏中就涉及了比喻修辞格的判定与效果分析问题。

【例7】

谒金门(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处觅。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明尘吹得去,东风候万户。

【解析】这首词描写了战争中家国破败的景象,表现作者对南宋统治者的斥责和对国事的忧虑。全首词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三四句运用了拟人,五六句运用设问和对比,七八旬运用借代和拟人。这就要我们准确地识别判断,而且要能分析其效果。

四、把握思想感情和主旨

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主旨往往依附于诗歌所写的景物与 6 人事,所以我们在分析时,不仅要注意诗歌所写的景物和人事性质,把握情由景出,情由事出等普遍性规律,而且还要注意诗歌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等手法的运用情况。如《渔家傲》中‚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蕴涵的思想感情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诗中的景物环境氟围,还要注意‚白发‛、‚泪‛、‚家万里‛、‚燕然未勒‛、‚人不寐’’等词句,这样我们就能明确该句蕴涵了诗人久戌边疆而战功未成、边患犹在的遗憾以及久在边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感情深沉而悲壮。 【考题解析】

【例1】(2010年湖南省对口招生考试试题)诗歌赏析。

明君词 陈昭

跨鞍今永诀,垂泪别亲宾。 汉地随行尽,胡关逐望新。 曼河拥塞雾,睨日暗沙尘。 唯有孤明月,犹能连远人。

【注】①明君即王昭君。 (1)这首诗中对仗的两联是 ( ) A.首联 颔联 B.颈联 尾联 C.颔联 颈联 D.首联 尾联

【解析】答案为C。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律诗的有关知识。

(2)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①A.第三联通过‚拥‛‚暗‛写出了边塞早晨雾气弥漫,大漠黄昏落日暗淡之景。

B.第四联赋予明月以人情,抒写出昭君对汉地的无尽思念和在胡地的孤寂哀愁。

C.诗中流露出作者对民族融合的真诚向往。 D.这首诗歌咏的是王昭君初别汉宫远赴塞外的悲怨离情。

【解析】答案为C。解此题,用对比法就可以了。C项与B、D两项意思相对立。

【例2】(2011年湖南省对口招生考试试题)诗歌赏析。

晚 睛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扰清。 天意怜幽草,人问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1)这首诗中对仗的两联是 ( ) A.首联颔联 B.颈联尾联 C.领联颈联 D.首联尾联 【解析】答案为C。李商隐是唐代诗人。唐代律诗共八句四联,中间两联讲究对仗。

(2)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点明在清和的初夏时节,作者居处的幽僻。 B.‚怜幽草‛饱含作者对仕宦经历和人情冷暖的诸多感叹。

8 C.颈联描写出凭高览眺极目所见的雨后晚晴景色。 D.‚重晚晴‛隐然表达出一种对美好而短暂事物的珍爱之情。

【解析】答案为B。《晚晴》一诗,虽咏叹黄昏,却没有消颓之态,反而洋溢着乐观的情愫,流露出对自然造化的欣悦感恩之情。

【例3】 (2012年湖南省对口招生考试试题)诗歌赏析。

江楼旧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案依稀似去年。

(1)对这首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诗的体裁属于七言律诗。 B.诗作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C.第三句由上句绘景转入怀人。 D.本诗语言浅近,意境开阔。

【解析】答案为A。本诗是一首晚唐诗,属于七言绝句。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点题,既写出诗人所处的地点,又抒写了情怀。

B.第三句写友人未如约归来,表露出诗人的遗憾和谴责。

C.‚同来‛与‚独上‛相对比,表现出了诗人落寞的感受。

D.本诗既描绘了月夜所见的美景,叉抒发了怀人的情 9 感。

【解析】答案为B。B项‚谴责‛明显与A、c、D三项语意矛盾。

【例4】(2013年湖南省对口招生考试试题)阅读下面唐诗。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对这首诗的

一、二句写作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 ) A.对比的手法诗人颂秋与前人悲秋对比。 B.拟人的手法,将秋天当做一个人来描写。 C.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秋天比喻成古人。 D.运用了对仗的手法,词义词性两两相对。 【解析】答案为A。一‚悲‛一‚胜‛对比鲜明。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人盛赞秋天的美好,反映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镜。 B借托鹤飞云宵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 C.既描绘了秋高气爽,鹤飞云宵美景,又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情怀。

D.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以秋自喻,以春喻人,表达了强烈的自信。

【解析】答案为D。此题及上一题都是把修辞手法作为了考点。D项不是以秋自喻,而是以鹤自喻,以鹤喻人。诗 10 人借鹤的形象束表现自己的乐观豁达的情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例5】(2014年湖南省对口招生考试试题)阅读下面的唐诗。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①讶:惊讶。

(1)下列对这首诗描写角度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衾枕冷‛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夜雪的。 B.‚窗户明‛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夜雪的。 C.‚知雪重‛是从味觉的角度来写夜雪的。 D.‚折竹声‛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瘦雪的。

【解析】答案为C。C项‚知雪重‛是从主观想象的角度来写的,是通过听‚折竹声‛得出的结果。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下列各项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讶‛‚见‛二字,从侧面描写了夜雪的情景。 B.从‚夜深‛‚时闻‛可以看出诗人长夜无眠。 C.诗歌第

三、四句采用了先果后因的写法。D.诗歌通过对夜雪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雪的赞美之情。

① 11 【解析】答案为D。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巩固练习】

1.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弁勺一项是(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D.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2.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赴北庭度陇思家 (岑参) 西向轮回万里余,也知乡信日应疏。 脆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

A.首句写作者到北庭赴任,一路西行,离家越来越远。 B.第二句中的‚乡信‛。意为‚家乡的信件‛。 C.第

三、四句是虚想,希望鹦鹉能够说话,让家人多 12 写信来。

D.全诗抓住细节,进行心理刻画,想象奇特而又自然。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两题。

梅花(陆游) 闻道梅花坼晚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听说梅花被早上的风吹开。坼,chè,裂开。 B.次句写观赏已开的梅花。

C.第三旬的‚何方‛,是‚什么地方‛之意。 D.束句希望每株梅树都有个放翁,以便尽情欣赏梅花之美。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点出‚梅花‛,有点题之妙。 B.次甸写出红梅盛开,画面广阔。 C.第三句提出问题,表达愿望。

D.第

三、四句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作者对梅花的喜爱。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 去年花里连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喜愁黯黯独成眼。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13 A.首联一个‚已‛字,显示时光流逝迅速。 B.颔联中‚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指个人的前途。

C.颈联‚愧俸钱‛是指为自己俸禄微薄无法接济贫困的乡民而感到惭愧。

D.尾联中‚西楼望月‛不是单纯的望月,而是表达了诗人盼望与朋友相聚的心情。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即景生情.以开花作衬,景美情欢。 B.颔联以情叹景.表达自己的烦恼苦闷。 C.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 D.尾联写期盼好友的来访。

5.阅读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江南春绝句(杜牧) 千里莺唏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A.这首诗的前两句作者从江南的广阔境界着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春色,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江南春景图。

B.有评论家认为这首诗中的‚千‛应作‚十‛,说千里迢迢,既听不见也看不着。这种评说是错误的,因为‚千里‛是夸张,并非实指。

C.这首诗的后两句实现江南历史陈迹,借写抒情,南朝帝王大修寺院,鸽信佛教,召集只剩下一片烟雨楼台而已。 14 唐代帝王应引以为鉴。

D.诗中作者将‚莺啼绿映红‛与‚楼台烟雨‛对比,‚水村山郭‛与‚南朝寺院‛对比,将现实与历史对比,暗示了诗人怀念过去不满现实的心情。

6.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夜雨寄北(牵商臆)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A.这首诗的前两句,回答了亲友对归期的询问,展现了一幅巴山夜雨的凄清画面,表达了寿人客居巴山蜀水间的孤独惆怅心情。

B.这首诗的后两句,诗人神思飞越,设想异日北归与亲人团聚,在秉烛夜话促膝倾谈之时则今宵的思念将化作来日的回忆。

C.时空的距离,幻想的欢乐,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但是,‚何当‛一词分明告诉我们,这一切不过是假想,它使诗人心中产生的只是无限的孤独与惆怅。

D.这首诗描述了如下一种心理历程:现实——梦想——梦境一现实——梦想。这就是这首诗构思的特点,其妙处在于制造虚幻的审美距离。

7.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 ( ) 被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目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曼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15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人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C.

三、捌两句由描写转人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8.对贺知章《咏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作者把自然景物与人联系起来,使人想到景,从而使读者增添了对景物的眷恋之情。

B.诗人以‚碧玉妆成‛写柳身,以‚绿丝绦‛写柳枝,以春风剪裁写柳叶,全用比喻,用语新鲜、贴切、生动。

C.诗中先写柳身之向上,次写柳枝之垂下,后写枝叶在春风中摇曳,全诗给读者以玲珑秀美之感。

D.‚碧玉‛又可以理解为拟人,诗人把碧绿的柳树,拟人化为出身小户人家而又年轻貌美的小家碧玉‛.虽不及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的‚名门闺秀‛,却也有楚楚动人的绰约风姿。

9.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北陂杏花(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阳碾成尘。

A.前两句写花开。‚影‛指杏花在池中的倒影。杏花临水,岸上杏花和池中倒影都占尽春光。

B.后两句写落花。意思是杏花被春风吹落,如雪飘飞,坠人清池,也绝对胜过委身泥中而任人践踏。

16 C.前两句主要写景,用的是比喻,后两者主要是抒情用的是拟人,后两句写落花如人一样失意,表现落花那种失意时,宁肯受贬斥也决不甘心受屈辱的品格。

D.这是一首咏物写志的诗。诗人借咏杏花,含蓄地表现自己志洁行芳,义不可辱的高贵品质。

10.闻凄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色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来可知。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注】乌江亭在安徽和县东北乌江浦。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及自刎。

(1)关于这两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杜诗第一句中‚事不期‛的意思是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能预料。

B.杜诗第二句强调只有‚色羞忍耻‛才能算做‚真男儿‛实际是批评项羽不应该灰心丧气。含羞自刎。

C.王诗第一句中的‚壮士‛和第四句的‚君王‛都是指乌江自刎的项羽。

17 D.王诗第二句中‚势难回‛指的是项羽垓下失败之后,根据当时形势,再也难以回到江东了。

(2)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诗一开始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为前面提供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有积极意义。

B.王诗先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再针对杜诗的说法.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

C.这两首诗都是咏史诗,都采用议论的方法对项羽乌江自刎一事发表看法,两人观点针锋相对.但都能言之成理。

D.杜诗高屋建瓴,一气呵成,颇有气势;王诗论据坚实,击中要害,末句以设问出之,含蓄而有力。从艺术性来说王诗胜过杜诗。

11.对下面一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以南,和朱雀桥相近。东普时代,大贵族王导、谢安都住在这里。贵族子弟皆著乌衣,因称乌衣巷。

A.‚花‛、‚斜‛都作动词,即‚开花‛、‚斜照‛之意。一个‚野‛字给景物增添了荒凉的色彩。

B.昔日朱雀桥和乌衣巷的车水马龙与眼前夕阳残照下的野草闲花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内心探处的历史感与沧桑感 18 则不言而喻。

C.作者没有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而是通过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去分辨就连熟悉旧巢的燕子也误人了寻常人家,可见乌衣巷已今非昔比了。

D.飞燕形象的设训,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像力。诗人抓住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性.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突出了今昔对比。

12.对下面选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暮过山村(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来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A.首联先写听觉再写视觉。数里外不能听见山涧流水,映入眼帘的人家稀稀落落。诗人用拨墨勾勒出一幅荒凉萧索的山村远景。

B.颔联描摹山区凄冷阴森的情景。旷野荒凉,夕阳西下。行人孤单,再加上怪鸟啼鸣-声色骇人昕闻,境界幽深险僻。

C.颈联写夜景。诗人惊惶不安地走过旷野,此时,初升的月亮在天空,却又燃起了边境有事的烽火,诗人急忙靠近山村。

D.尾联写接近山村的喜悦。诗人历经惶恐与艰辛,终于来到山村宅边,桑柘树与袅袅炊烟使人感到欣喜与亲切。

19 1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心。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黄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圈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2)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结论,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14.对下面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20

江上(王渔阳)

萧条秋雨夕,苍茫楚江晦。 时见一舟行,蒙蒙水云外。

A.诗的前两句描绘长江秋雨之夕的景色,‚秋雨‛、‚楚江‛是这幅画的时空背景。

B.‚萧条‛、‚苍茫‛点染出一派烟雨迷蒙的景观,将空间模糊化,给人以朦胧之感。

C.后两句是一艘航行船的特写,与艨胧的背景相映衬,开成对比鲜明的画面层次。

D.诗将眼前之景臵于雨雾溟漾的空间,产生广阔无垠之感,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

回家(政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摆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鸡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注】赛,早时祭襟祀酬报神恩。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句写葱翠碧绿的山川平野景色。

B.第二句描写祈祷后载歌载舞,笑语喧天的欢乐场面。 C.第三句勾画了江南农村孟春季节特有的自然景色。 D.末句写太阳当空,经春雨滋润的杏花,在阳光照耀下格外娇艳。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人以‚绿‛字开篇,突出了浓浓的春意,勃勃的 21 生机。

B.第一句、第二句在势态上动静相应.在色调上浓装相宜,搭配得非常协调。

C.第三句‚歇‛字巧用拟人手法,与李清照‚应是绿肥红瘦‚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D.全诗以独特的笔触,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乡春景力,情景交融。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域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飑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扰自音书浠一乡。

【注】漳、汀、封、连口州刺史:指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烨、封州刺史陈谏和连州刺史刘禹锡,他们和柳宗元一样都是被贬谪的官员。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大荒‛,指登楼所见的景象,荒僻的郊野辽远无边。 B.‚飚‛,风吹使颤动;‚芙蓉水‛,水中的芙蓉(荷花)。 C.‚薜荔墙‛,用薜荔的枝蔓作为院墙,言居地之荒芜。 D.‚文身‛,在身上刺花纹,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习俗。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二联写登楼远望所引发的幻觉.暗喻仕途多坎坷, 22 但诗人如风雨中的芙蓉和薜荔一样临变不惊。

B.第三联状写实景,岭上树荫蔽目,城下江流曲回,诗人借景抒发谪居荒蛮之地倍感压抑的情怀。

C.诗的最后,诗人联想到几位好友的艰难处境,他们都遭贬谪,各滞一方,难通音讯,诗人只得遥寄思念。

D.全诗以登楼所见的景象为主体,但寓情于景,对友人的惦念,对现实的不满和批评,皆在景语之中。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两题

和述古拒霜花(苏轼) 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句写树木禁不住晚秋霜寒的袭击,绿叶很快就变成黄色。‚扫作‛,很快变作;‚千林‛,言林木之多。

B.次句是说,在肃杀的晚秋时节,草术凋谢摇落,只有木芙蓉花独自昂然开放,吐着芬芳。

C.第三句是说,抗拒寒霜而盛开的花卉绝非芙蓉一种,所以唯把它叫作‚拒霜‛,未必适合。

D.末句是说,仔细思量,木芙蓉花不惧怕霜冻的威力,开得十分艳丽,所以也最适宜叫作‚拒霜‛。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中的木芙蓉花,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表现了诗人‚最宜霜‛的坚强品质和旷达胸怀。

B.‚只有芙蓉独自芳‛句,表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却意 23 志弥坚的自豪感,而‚唤作拒霜知未称‛句,却又表现了诗人的一点自卑感。

C.这首诗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领悟,情志邈远,富有哲理,能给人启示和力量。

D.这首诗的起、承、转、合很得法:起句反衬承句,转句宕开一笔,合句画龙点晴,道出木芙蓉花的特点。

18.读下面的诗,完成两题。

红梅(苏轼)

怕愁贫睡独开迟,自恐冰客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技。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 24 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己的节操。

,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25 (五)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晏子长其夫为相御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烈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偷看) .B.其夫为相御(相国、宰相) .C.拥大盖,策驷马(鞭子) .D.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2.下面句中‚御‛字的意思,和‚其夫为相御‛中的‚御‛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 B.乃为人仆御 C.御以实对 D.晏子仆御 3.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二组是 ( ) A.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其妻请去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C.夫问其故 既克,公问其故 ..D.然子之意 宾客意少舒 ..4.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后,夫自抑损。

26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这篇文章正面写晏子的品行,侧面烘托车夫知错能改的品质。

B.这篇文章正面写车夫知错能改的品质,又从侧面反映了晏子的修养。

C.这篇文章叙述晏子劝说自己的车夫改错的事情,反映晏子谦虚的品质。

D.车夫之所以能知错就改,主要归功于他的妻子。

文言文综合练习(一)

(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以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争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涓(uān)人:指在君主左右担任洒扫的人,也指素近的侍臣。 ②市:买。 ③期(jī)年:一周年。

1.选出加点词的意思正确的一项 (1)君遣之 ( ) .

27 A.打发 B.派遣 C.使 D.送 (2)反以报君 ( ) .A.返回 B.反而 C.回家 D.谋反 (3)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 ) .A.何必 B.安全 C.怎么 D.安定 (4)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A.因为 B.所以 C.凭借 D.用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 3.这位侍臣五百金买下马骨,其目的是 。 4.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 。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成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 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持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泰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 28 而王之。‛诸特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

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臵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被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祗益祸耳。‛项王从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报告) ..B.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在北面) ..C.关中阻山河,四塞(指崤山,函谷关) ..D.天下初发难时(起义) ..2.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 ) A.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B.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C.必欲烹而翁 D.故当分其地而王之 ..3.项羽为什么不愿建都咸阳?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4.项羽以杀刘邦的父亲逼他投降,刘邦是怎样应付的?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5.本文写了项羽的几件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29 (四)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甲)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中肉,似甚涎垂;步亦步,尾行数里。屠惧,示以刀,则稍却;既走,又从之。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即径归。日未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之,则死狼也。仰首审视,见狼口中含肉,钧刺狼腭,如直吞饵。时狼革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乙)一屠暮行,为稂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剖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自之以归。

【注】①欻(xū)忽然。 ②逡(qūn)巡:徘徊。 ③苫(shān)指草房的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有屠人货肉归(货物) B.诸树而蚤取之(早) ..C.直十余金(值) D.有小刀不盈寸(满) ..

① 30 8.把下列语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建文四年六月乙卯,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复兴。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计,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孝孺被执下狱。先是,成祖[朱棣dì]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二十四史》

9.把下列语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语。

子曰:‚贤哉,(颜)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

31

推荐第9篇:文学鉴赏作业

文 学 作 品 欣 赏系别: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系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班级:电工3班

学号:12360313

姓名:易丽

日期:2013年5月10日星期五

赏析《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

初读这本书,是被她的书名所感染,《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确实太具诗意。翻开书便被这本书细腻的文字,和缓的言语,轻柔的感情所折服。“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撒在花前。”

这是林徽因,即书的主人公《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的诗句,隔着时空,如今的我们依然能够感觉到这位令人敬佩的女诗人内心的柔软和温婉。作者白落梅这样写到“几场梅雨,几卷荷风,江南已是烟水迷离。这个季节,许多人都在打听莲荷的消息,以及茉莉在黄昏浮动的神秘幽香。不知有多少人记得有个女子,曾经走过人间四月天,又与莲开的夏季有过相濡以沫的约定。后来才知道,那一袭素色白衣的女子已化身为燕,去寻觅水乡旧巢。她走过的地方,有一树一树的花开,她呢喃的梁间,还留着余温留存的梦。有人说,她是个冰洁的女子,所以无论人世如何变迁,她都有着美丽的容颜。有人说,她是个理智的女子,不管面临怎样的诱惑,最后都可以全身而退。林徽因,是许多人梦中期待的白莲。”

我非常敬仰那些有思想的女性,她们可能桀骜,可能沉静,可能疯狂,可能„„可是在这么多的女性中我觉得林徽因是最成功的一个,他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色的男子都仰慕了一生。我想一个女人能做到这样必是有她的过人之处,不仅仅是因为她是一位漂亮的女子,一位温柔的女子,更多的是因为她绝世的才情。她的才学让男子仰慕,更让女子敬畏。

这本书一共有六卷,分别是:第一卷 梦中期待的白莲;第二卷 那场康桥绝恋;第三卷 爱真是一场修行;第四卷 漫步红尘烟火里;第五卷 你是人间四月天;第六卷 人生聚散两依依。每一卷都含着作者对林徽因的喜欢与敬意,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林徽因的生活点滴,如同泡制一杯淡雅的香茶,在不经意之间将主人公的一生融进了优美文字当中,让读者如同走近了这位美丽而淡雅的女子。她的童年,是快乐和悲伤交集的,一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得到父亲的宠爱;可是,另一方面,她又总是受到被冷落母亲无休止的数落。小小的她,内心背负着许多沉重,让人怜惜。少女时的她,出落得婷婷玉立,让人可以一见倾心,

她的爱情其实很浪漫,好像一部情节让人陶醉的小说,让人跟着她的所遇所闻而心情起伏。每个时期,她都会有更高的升华,从少年到青年再到老年,一点一点,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波浪,可正是这样的波澜不惊,才更让人感到钦佩。一个人需要有多么强大的内心才可以做到此种地步啊。难怪这位优雅的女人会得到如此多的爱,因为她值得!

她是一朵白莲,在白落梅的笔下越发鲜艳。尽管,相距着时光的距离,受到了岁月的阻隔,我们依然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林徽因的力量。作者的文笔特别优雅,这和林徽因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吻合,仿佛白落梅和林徽因活在同一个时代,她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一起爱,一起悲哀,一起经历了人间冷暖,世间真情。两位才华横溢的女子在精神上已然融为一体,以至于作为读者的我一时间觉得自己是多么渺小,只能稍稍浅尝这本书的冰山一角。她的意蕴需要读一遍又一遍才能慢慢领悟,现在这样浮躁的社会里,能好好静下心来品味这份精神的甘露,欣赏一位才女的风华,是难能可贵的。而白落梅的书正适合在恬静的午后,安谧的夜晚,静下心来,细细赏读。

《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多美好的书名,让我爱不释手,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发现她的美!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推荐第10篇:文学鉴赏论文

文学鉴赏

系别:经济与管理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班级:09国专1班 姓名: 刘倩

学号:20090578

4春光流逝,花落知多少

——浅析三毛与郭敬明的两部不同作品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梦里花落知多少》两个文本的解读,对作品的忧伤风格进行了赏析,从而对三毛以及郭敬明的作品内容风格有所揭示。

关键词:试析; 三毛;郭敬明 ;《梦里花落知多少》

三毛一度是流浪和爱综合的化身。传奇一般的经历,传奇一般的爱情。娓娓道来的只是自己的故事,却吸引了无数少男少女的目光。她写自己的爱情能够写得那么尽兴,那么毫无保留,甚至能在一个一直喜欢得不得了的男孩子面前哭了又哭,求了又求。让人知道并不是只有男孩追女孩子才那么动情那么不舍那么尽情。

其实三毛笔下更多的是写婚后的爱情,写她和荷西的故事,两个人心心相印,朝朝暮暮,几乎每个细节都浪漫而温馨。比如他们各自有自己的屋子,给对方流足够的空间,既可以相亲相爱,又可以相敬如宾。在一般人严厉和实际生活中,婚后的爱情基本上是种幻想,早晚被琐碎的事相摩擦得支离破碎,维系而已,哪还敢奢望激情,然而身处撒哈拉大沙漠的三毛与大胡子荷西却过着童话一般美丽的婚后生活,仿佛他们一直在热恋„„这让读惯了以“王子与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为结局的书的年轻人大开眼界,原来,结了婚以后是这个样子啊!多么着的人憧憬和向往啊。第一次接触三毛的文章,便是>,里面写尽了她对丈夫荷西的无限思念。虽只字未提\"死\",但她却是那么明显,真实地告诉我们,荷西的死对她的打击有多大!三毛的文章不华丽,几乎难得用上几句诗词名言,全是她的真情实感创造出的语言,不加修饰的,如何叫人不感动?且她的文章有一特点,就是很长——首尾齐全,从不让读者糊涂。光看开头或标题,你是不可能知道全篇内容的,连大概也不行.于是,你不得不耐着性子看下去.但越看得久,看得多,反而不觉累,甚至有些意犹未尽。因为三毛总能领着你,参观她的生活,体味她的喜怒哀乐,而你也每每被她弄得动弹不得,只有随着她,与她同笑同哭。那么近距离的看,好似她与你对过话,是你一个许久没通信的朋友,而且一联络就马上滔滔不绝地说着这些年的生活。

一直伴着三毛活灵活现展现在书中的便数那西班牙老公荷西了。读三毛全集的前几册,竟甚至喜欢这大胡子男孩多于三毛——这样一个艺术化而又能居家的男人,一个对三毛痴心一片的男人,一个为了理想付出一切的男人。不叫苦和累,默默为自己的家奉献,即使连续加班也坚持不用三毛父亲汇过来的钱···但是这样的荷西,终究是走了。在潜水中,荷西意外丧生。三毛成了另一个“未亡人”,她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中。而荷西,这个一生热爱大海的人,终于将他的生命献给大海。

荷西葬在从前他与三毛常来散步的墓园,那是一处高岗,坐在那里可以看见荷西从前工作的地方,看见古老的小镇,蓝色的大海。

荷西走得匆忙,他刚刚三十岁,甚至说生活经验还不甚丰富,一切的一切还没有体验。三毛在她的文章里面一遍又一遍自豪地宣称“荷西苦恋我六年”,但是没有多少人知道,三毛亦苦恋荷西六年。如此来之不易的爱情,他们甚至还没有多少时间彼此磨合,便被生死两隔。命运如此不公。

郭敬明在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里,描写了年轻人的成长历程,他们的友情,他们的爱情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经过时间河流的冲刷,

经过生活浪涛的洗礼,他们会走向何方?郭敬明用他的生花妙笔讲述的成长故事将会吸引着无数年轻人。这是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有友情、爱情和梦想,这也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有痛苦、伤痕和磨难。总之,这是一个关于年轻人的故事,是一段你曾经经历却又曾经遗忘但最终还是选择珍藏的如梦岁月。

小说中的林岚、顾小北、闻婧等人,都是在衣食无忧甚至富裕的家庭环境中

长成的天使,但残酷的现实还是以种种方式刺穿他们纯美的天堂乐园,他们几乎无一例外都被推到人群中央,而此时并没有一个完美的价值体系可供他们认同。那些在家庭的亲情和纯洁友谊呵护下成长的价值,在现实面前是那样不堪一击。在郭敬明的笔下,这些与现实交接时的错愕变成一些华美意象的碎片,如此切近人们的体肤,以至于这些破碎感无常感仿佛被无限放大,成为人们无法盲视的景象,进而将人们带入无法排解的忧伤海洋。对此,另一位“80后”作家落落如是说:“他只是给人下了个陷阱,用安逸无害的美丽日子,写出值得我们喜欢的人物„„就在这样绵密的笔触下,似乎谁都相信了这样的温暖将持续到最终,因而渐渐卸下防备,想要迎接一次动人的结局。于是正中作者下怀。”《梦里花落知多少》终于向我们流露出它原来的样子,那些粉饰在生命上的美丽花粉,原来可以被轻轻一吹就吹得半点不留。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就是以这种结构性的对比和转换凸显出随即而来的伤感,浓烈而难以摆脱。倘若我们站在旁观者位置以成人视角观照他们的忧伤,也许会轻而易举地把这种情感看成这群孩子迷恋的小情调,仅仅是一种自怜自恋式的伤感,轻飘而虚无。他们是温室里的花朵,他们是天堂里的天使,他们的忧伤对于已经沉陷在现实刻板而严酷的规则里的成年人来说,自然也就变成可有可无的童话甚至无谓的絮语。然而,郭敬明们的忧伤也是这个时代属于我们整个群体的伤感和落寞,天使的寂寞和伤感并不是无来由的和属己的,而是我们集体梦魇之后的殇花。

在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里面,收录的一篇叫《一个男孩子的爱情》。

她与荷西的相遇,相识,相知,直到相恋,都展现在这里。最令我感到悲伤的是末尾编者楷体字打出来的在括弧里的一句话。

“说到这里,三毛的声音哽咽,她在台上站了很久,再说不出一句话,演讲中断……”

或许语言在生活面前是苍白的,或许语言在所有时候都没有色彩。三毛与荷西的点点滴滴,一篇文章,一本书,甚至一个系列亦讲不完。三毛是个绮丽的女子,她的思想,思维,人生观,价值观,都异常出众。幸而遇到荷西,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配得上她的男孩。从《背影》到《梦里花落知多少》,我读到的三毛不再如初期,她的叙述似乎不再张扬,转为内敛。

古今中外,知心挚友不多。而如三毛与荷西般既是挚友又是夫妻的,便又更少。有人说三毛自杀正是因为她的不洒脱。其实不然。荷西离开之初,在三毛哀而不伤的笔调里,我仍然读到三毛对人生的坚定态度。或许三毛之死的原因,只

有她自己知道,别人去怎么评价和谈论,也都只是别人之菲薄,三毛依然华丽。而三毛的书,三毛的文章,亦成为经典。在只字片语中,朦胧着有个男孩叫荷西,依然冲我们微笑。

郭敬明的东西更能让人长期接受,因为一个人只能长期接受温暖和感动,却

不能长期承受寒冷和打击。郭敬明偏感性视角。文章特点是 比较幽默。在语言的王国,他居然将自己当成了幻雪帝国的年轻的王。语词的千军万马,无边无际地簇拥在他的麾下,有洪流般的气势。

《梦里花落知多少》是郭敬明第二部长篇小说,写了一群北京青年的青春,

从懵懂到忧伤,再到成熟。让正处在青春期的我们去思索去体味,什么是青春,什么是成长。语言诙谐幽默,剧情跌宕起伏,人物塑造得个性鲜明。正如作者所说:“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体会到那种:“人都是有自己的方向的,匆匆地起飞,匆匆地下降,带走别人的故事,留下自己的回忆”的无奈,成长是一个明白更多,懂得更多,理解更多,甚至与过去的世界完全颠覆的蜕变。林岚,闻靖,顾小北,白松,陆叙,火柴...他们的学生时代正如现在的我们,生活风风火火,潇洒畅快,笑容肆无忌惮,是青春刚开始的时候,对未来,对外面的世界,抱着的美好的憧憬,很纯粹地去爱去生活。那是与社会接触得少而保持的单纯,所以很快乐。可是世界不会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完美地去转动。

这部青春读物,内容却不如其他言情小说的不真实,正是那种很现实的描写,使这本书更值得去读去思索,不会嚼之无味。小说到最后越看越郁闷,压抑,却又欲罢不能。文采很好,有作者自己对青春对人生的认识。而书中人物的努力生活的态度,遭遇再大的打击和伤痛,哭过醉过仍然努力继续自己的生活,用一种自己觉得能最舒适的姿势努力去工作,去对待最真诚的友情。到最后大家都通过最残忍的付出来换取了成长,然后得到属于自己的结局。生活就是需要这种态度和勇气。那些曾经的浪漫爱情、青春的躁动和轻狂、纯真和可爱随着时间的流失一点一点的退却,剩下的仿佛只是无可奈何的成熟和稳重、干练与坚强。书中最后以每个人的日记形式正面或侧面地简练地描述着每个人的变化,那变化有种让人心痛的感觉,曾经的轰轰烈烈就这么在看似非常简单的描述中慢慢淡去了,留下的仿佛只是那时梦里的一地落花。

或许这部作品真的是抄袭,但就这本书而言,我们应该在正确对待它残缺的一面后还应看到它积极的一面,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才是正确的阅读,是人生阅历经验增长的一种方式。

参考书目:

[1 ] 曹文轩:《梦里花落知多少·序言一:喜悦与安慰》,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1 月版,第3~7页。

[2] 邢浩:《浅析郭敬明小说的创作理念———以悲伤逆流成河为例》,今日南国,2008年6月版。

[3] 《三毛集:梦里花落知多少》 第1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第11篇:现当代文学鉴赏

《围城》读后感

——人生的一面镜子

一、内容概述

全书以讽刺为基调,以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线,表现了人们在婚姻恋爱、教育、生活、事业等种种“围城”中的困境。作者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讽刺了知识分子,刻画了一大批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深刻地反映了人性中的欺诈、虚伪与懦弱,揭示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展示了最为丰富的知识界众生相。

二、人物形象分析

这里我只讲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两个人物:方鸿渐、唐晓芙

(1)方鸿渐

在这本书中,作者赋予《围城》战争为时代背景的同时,却又让它远离战争,方鸿渐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某些知识分子的缩影。他失性颓废,被环境人物压迫得失性却不自知,他不合时宜地茫无是从,无归宿就象一位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之前感情受挫折,事业没前途,和家人亲戚有矛盾,想到上海是待不下去了却不知该怎么办,于是投靠赵新楣;而他结婚以后反而成了另一个战场;和孙柔嘉吵架,孙柔嘉看不起他,他不得不投靠赵新楣。他的优柔寡断,全无主见在这里有了很清晰的体现。实际上,方鸿渐称得上是一个悲剧人物,在许多人骂他不是个好东西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同情。他的一生尽被偶然性操纵:如去欧洲留学,应三闾大学聘,甚至结婚也是突发事件。婚姻、家庭、事业都是一堵堵墙,逼得他艰于呼吸视听——“围城”的双重意味在他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普通的小知识分子,一方面在狭小的“城”内举步维艰;另一方面自身又活脱脱是一座被围困的城!

(2)唐晓芙

唐晓芙是《围城》中被描写得最迷人美丽的女性。书中写道“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她出身在书香门弟,父亲是个法律顾问。与苏文纨是表姐妹的关系。两人的出身的不同,家境的不同,也造就了两人性格上的差异。

她善良、乖巧,同时也有着傲气的一面。与方鸿渐分手后,她本想给对方一个解释的机会,却未曾开口,宁愿忍痛成疾。假如她对爱情多一些坚持,少一些傲气,结局也不会是落得不幸收场。“女人不傻,绝不因为男人的浪费摆阔而对他有好的印象——可是,你放心,女人全是傻的,恰好是男人希望的那样傻,不多,不少。”这样的话只有唐晓夫才说得出。

三、语言艺术特点

(1) 比喻的应用巧妙

《围城》中比喻的喻体融入科学、哲学、历史、宗教、艺术、民俗、掌故等诸方面的知识,阅读此书,像进入一个繁茂的花园,今人目不暇接。作者以非凡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把喻体和本体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围城》闪着智慧的火花。如作者把方鸿渐与苏文纨的情谊喻为数学上的“两条平等的直线”,准确而又生动;鲍小姐的“赤身露体”喻为哲学上的“真理”讽刺辛辣,力透纸背。再有“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中的砂砾或如出骨鱼片里示净的刺,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逼真得如感同身受,那一份体会,共鸣于心。

(2) 幽默与严肃相融合

钱钟书夹叙夹议的语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幽默,叙述的语言无处不在,洞察一切,构成一种万花筒式的幽默形式,但幽默中能体现出现实的严肃性。再有 “现代人有两个流行的信仰。第一:女子无貌便是德,所以漂亮的女人准比不上丑女人那样有思想,有品节;第二:男子无口才,就是表示有道德,所以哑巴是天下最诚朴的人。也许上够了演讲和宣传的当,现代人矫枉过正,以为只有不说话的人开口准说真话,害得新官上任,训话时个个都说:‘为政不在多言,’恨不能只指嘴,指心,

三、两个手势了事。”这里的内容绝对不是真理,却是传统的沉淀,直到今天人们也经常如此认为。钱钟书将这两方面结合,经过“幽默处理”,显得有趣味,不枯燥。

(3) 讽刺入木三分

《围城》将诙谐藏于庄重之中的一种产生的冷讽的艺术效果更是让人印像深刻。如写方鸿渐不愿与赵辛楣争风吃醋而自动退让时,作者突显一笔:“方鸿渐也许像这几天报纸上战事消息所说:‘保持实力,作战略上的的撤退’。”讽刺方鸿渐的同时,也顺便讽刺了当时不战而退的无能政府,节节败退而又打肿脸充胖子的可笑嘴脸。就算是描写雨后鞋子沾满泥浆时,作者也不忘用:“四个人脱下鞋子来,上面的泥就抵得贪官刮的地皮。 ”又捎带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官吏的贪婪。

四、总结

说>是一本小说,倒不如说是一本充满睿智的书更适合.小说一般都是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但是不是所有的小说都能给人启迪,能让读者省视自己的灵魂.>就具有这样一种功能,它像一面镜子,照镜的人不是人,是一个个赤裸的灵魂,映出人性的种种美和丑!光停留在反映人生百态,也不失为一部好作品,但还不算是智慧的书。智慧的书,作者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俯视人生,穿透种种表象,直达人性和灵魂的深处,并能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的展示,给人启迪。

作为学生,婚姻并不是我应当去讨论的话题。《围城》无疑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实的生活。每个人从懂事的那天起就开始追逐自己认为理想的爱情,当追到的时候又在为爱情寻找一个理想的婚姻,而真正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其实生活已经教给我们一个规律:婚姻是随机的!结婚就像围城,有的人想进去,进去的人想出来!当爱情被岁月侵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时的爱情已经升华为亲情了。

作者以《围城》做书名,也许想告诉我们:不仅婚姻像围城,人生、生活、职业等等更像围城。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兜圈子,重复的做同一件事情:找个笼子把自己关起来,过了不久却发现那边的风景比这边更好,于是出了这个笼子进了那个笼子。就这样不断的重复并乐此不疲。

如果没有《围城》对中国文学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和损失!

第12篇:文学鉴赏感悟

《微神》简介

1 《微神》是老舍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从这仅有的一篇可以看出老舍先生的一些关于爱情方面的思考。在这部小说中,两个主角都没有名字。读者只能知道一个男的,是曾经留过洋的,另外一个女的,是拖着一双绿色的拖鞋,都经历了一些事情。他们十七岁就开始恋爱,但是男的碍着她的父母,似乎有些腼腆,女的更是这样。不过他们有一次没有打扰的爱情生活。但是好景不长,他们最后终于天各一方。

2 《微神》是老舍最得意的一篇短篇作品。一般来说,老舍的短篇小说都有一种强烈的传奇色彩,当中《微神》的写法尤为突出,他以独特的手法,将一个平凡的爱情故事写得别具韵味。《微神》在写作技巧上有两大特点:一是它如散文诗一样的美丽,二是它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营造出朦胧婉约的意境,情怀激汤。

日本老舍研究专家伊藤敬一教授曾花了十多年的功夫,才逐字逐句地解读了《微神》中的象徵含意,虽然他说这只是一家之言,但亦可见其蕴含的深度。《微神》还有一层秘密,就是其中一部分是取材於老舍早年的初恋,文中那姑娘是老舍暗恋对象的投射。

1933年,老舍发表短篇小说《微神》,写的是主人公“我”和“她”的初恋,一段让人落泪的初恋。俩人家住不远,一并成长,相互爱慕却未表达。之后,她家中落,我下南洋,虽是内心牵挂,终将姻缘错过。待我回国,已是物非人非,她迫于生计,先是嫁人后沦为暗娼。我平添悔恨,又忘却不下,愿意和她将爱重新拾起。而此时的她,虽珍重心底爱恋,却知无法找回自己,病中无奈选择自杀,将最美的青春留在我的心中……

小说虽以悲剧收场,可开头写得极美,现实的光彩,梦境的美幻,让我充满欣喜和希望,如文所说:“爱情的故事往往是平凡的,正如春雨秋霜那样平凡。可是平凡的人们偏爱在这些平凡的事中找些诗意。”这一实一虚,一喜一忧,一来一回,一生一死,让故事冲满了张力 。

读《微神》有感

来不及遐思,我要记下这短暂又刻骨铭心的思绪,致老舍——《微神》 故事叙述的是一对年仅十七岁的恋人,因家庭干预他们不能结合。等他到外地读书、到国外留学十多年后归来时,那个曾令他牵肠挂肚的她却沦落为一个暗娼。他想帮助她,虽然没有勇气说继续爱着她,但那颗放不下的心藏着几多复杂的情感只有自己知道。当他托人说还想娶她时,对方带给他的是大笑,这笑比哭更让人难受。心里那点美好的念想和牵挂都没有了,她选择了死亡。得知初恋情人故去的消息后,他来到她的灵前,两人手牵着手又有一段精彩的对话。这是梦中梦,情中情。她因母亲早亡,父亲抽鸦片烟,才不得不靠出卖肉体活下去。这些应该是从别人嘴里听到的,可作者将其变成阴阳对白,使小说更加生动和感人。

这是一个平凡的爱情故事,它之所以获得了成功,除了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外,当然还归功于文学大师优美的语言和巧妙的构思,还有一点,我觉得就是老舍自己所说的“想必是世界上多数的事物是更缺乏色彩的”。是不是我们现在的爱情更加索然无味了呢?或许吧,因为我在小说中感触最深的还是两人的那份感情。越是没有便越是渴望,而小说,恰我们提供了一个寻找安慰的地方。

或许有人对她的自杀不解,何必呢?“我命定的只能住在你心中,生存在一首诗里,生死有什么区别?在打胎的时候我自己下了手。有你在我左右,我没法子再笑。不笑,我怎么挣钱?只有一条路,名字叫死。你回来迟了,我别再死迟了:我再晚死一会儿,我便连住在你心中的希望也没有了。我住在这里,这里便是你的心。这里没有阳光,没有声响,只有一些颜色。颜色是更持久的,颜色画成咱们的记忆。看那双小鞋,绿的,是点颜色,你我永远认识它们。”这就是她的回答!还是爱情惹的祸!

《断魂枪》简介

《断魂枪》写于一九三五年,老舍以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个性气质,及其顽强的承担命运的精神,通过沙子龙这样一个艺术形象,来反映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前夕中国的社会风貌。

《断魂枪》一书包括了《离婚》、《断魂枪》、《柳家大院》、《月牙儿》、《阳光》五部小说。其中《断魂枪》写于一九三五年,老舍以其生于忧患、死于忧患的个性气质,及其顽强的承担命运的精神,通过沙子龙这样一个艺术形象,来反映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前夕中国的社会风貌。传,还是不传?《断魂枪》里的沙子龙毅然选择了后者,那个枪炮隆隆的时代,火车、坚船、利炮、工业化生产......传统的记忆终于被历史碾碎,国人不需要再走镖,不需要再武艺,当沙子龙的镖局改成了客栈,他清晰地知道过往谋生的技艺是时候摒弃了,于是他不传,不传绝学,不传后人,只是在苍月下摸一把滑亮的枪。顺流而行,可至千里,沙子龙适时地改变了自己,虽舍了“神枪沙子龙”的美名,却安安分分地经营客栈,日子过得安稳。倘若逆流而上,死守镖局,必将惨淡经营,无处立命。识时务,成俊杰。这个智慧古人早就阐明,生存智慧,不可不循。

读《断魂枪》有感

《断魂枪》说的是三个拳师的故事,重点写沙子龙在近代社会急剧变化中的复杂心态。老舍善于把个人命运的小故事和时代变迁的历史大背景结合起来,在短小的篇幅里营造出了大格局。“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这本来可以是平淡无奇的叙述,但放在西方列强的枪炮惊破“东方大梦”的大背景下,内涵和寓意就大不同了。沙子龙的职业更换,他震动江湖的武艺和名声,他行走于荒林野店里的豪放事业,之所以如梦幻般一去不返,与西方列强东侵后引发的中国社会变 动密切相关,是历史大变局的反映。 小说很典型地表现了半殖民地的文化心态。在小说中,断魂枪和它的拥有者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体。他们所体现的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都萃于他们的身上:儒家的,道家的,民间的,正统的,经历了历史的打磨,它精湛典雅;而正是由于经历了历史的风雨,它同样为历史所裹胁,它又很封闭。在短短五千字的描写中,一切都非常明显。火车代替了马帮,快枪代替了神枪,封建帝国的黄金时代已经如春水一般,东流逝去了。沙子龙握紧凉滑的枪杆,一枪斩断了自己的情思,不愧是“断魂”之枪。他的精明就在于用生命的惊变体会到什么是上一代的残物。月色的凄凉告诉他,放开自己 心中的一份情结,也就是对时代的一种报答了。

“生命是闹着玩,事事显出如此,从前我这么想过,现在我懂了。”这是《断魂枪》开篇的题记。这句话老舍是对沙子龙说的,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说的。

第13篇:《活着》文学鉴赏

死磕到底的活着的理由

——余华《活着》赏析

摘要:活着的意义?有些人为爱而活,有些人为钱而活,有的人为事业而活,而余华认为人是为活着而活着。活着就是希望,希望就是活着的力量。

活着的内涵实在太丰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着的理由。《活着》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小说采用福贵老人向我叙述的方法,用一天的时间给我讲了自己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 福贵的一生是一首行动的诗。福贵从一个阔少爷到一个碌碌老人,他的一生总是在悲剧中度过。福贵的悲剧在于苦尽甘来之时已经没有甜了。福贵,年轻时是一个地主少爷,经常在城里吃喝玩乐——嫖妓、夜以继日地豪赌并乐此不疲,常常十天半月不回家。钱在赌桌上面哗哗地流,在他听来却是最美妙的声音。在那奢靡的生活中福贵完全沉沦,而这正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女人——他的母亲宠出来的。此时的他在声色犬马之中沉溺。活着,对他已没了意义:行尸走肉,漠视亲人的关怀,哂薄妻子的情意,此时的他完全没有自己活着的概念。他觉得自己的一生就注定这样过完。然而好景不长,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很快

让他付出倾家荡产代价,半年赊帐的积累,把祖辈留下的家产在一夜之间输得精光,由远近闻名的阔少爷变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光蛋。所有的风光都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荡然无存。若没有这半年豪赌的惨败,他会在这种状况中慢慢地僵化,直至死去。

福贵失手打破天堂般的生活,生生气死了自己父亲。从此,他和母亲,妻子,女儿三人相依为命,过着与往日大相径庭的自力更生的农家生活。经历了如此的剧变,福贵别没有悲观的去寻死,这是亲情一直在支撑的他一直走下去,他不能抛下自己的老母亲,妻子,女儿,还有那未出生的孩子。福贵这一生有很大一部分是亲情支撑的他活着的信念。徐家从“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积攒起来的家资,被福贵输的一分不剩,然而即使经历了这么惨痛的剧变,悲剧依然没有抛弃他们。母亲不久之后又病重,福贵去拿药时,却被国民党抓壮丁进了部队,这两年他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仍在枪炮声中,在又冷又饿的恶劣环境下坚忍的活着,老劝说过:“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所以他“想着自己的家,想想凤霞抱着有庆坐在门口,想想我娘和家珍。”正因有了对她们的牵挂、亲情的羁绊,福贵有了无论如何都要活下去的信念,只要还活着,就还有再见家人的希望在。亲情支撑的他,让他在枪林弹雨,无情的炮火中活了下来。

回家后的日子并不就是梦中的天堂,回家后他发现母亲

死了,而凤霞成了哑巴。而且生活依旧是贫困中挣扎,然而亲情

却在酸涩的日子里弥漫,让一家人都有活着的希望。懂事的儿子,体贴的女儿,还有那美丽勤劳的妻子,温暖的亲情让这个家即使在极度缺粮的,甚至连野菜都没有,为了一个地瓜差点闹出人命的生活中仍然坚持了下来。似乎再大的磨难也不能打破这一家子坚强的活着的决心。但悲剧又接踵而至。儿子有庆因献血而死,命运有对他开了个玩笑。终究他们还是在丧子之痛中活了下来,仅存的三个亲人之间的亲情支撑的他们苦苦前行。女儿凤霞终于长大成人,还找到了一个疼爱自己的丈夫并且不久凤霞还有了孩子,生活似乎正在向美好的方向迈进。此时的福贵和家珍即将要带孙子的快乐中。不久凤霞却因难产而死,自己的一双儿女都先自己而去,本身就有病的家珍终于抵不住痛苦,不久也离开了人世。

从此福贵只剩下了自己的女婿还有自己的小外孙相依为命。最亲的亲人都一一离去,但至少自己还有亲人,在这仅存的一点的亲情中,福贵仍旧坚强的活着。但命运仍然在永无止境的折磨着他,即使他已经伤痕累累,似乎是在惩罚他年少无知时所犯下的种种错误,女婿二喜惨遭横祸,被水泥板夹死,热热闹闹的一家人仅剩下一老一小相依为命,“这样的日子苦是苦,累也是累,心里可是高兴,有了苦根,人活着就有了劲头。看着苦根一天一天大起来,我这个做外公的也一天比一天放心。”苦根成了福贵活着的信念。但聪明伶俐的苦根却被豆子撑死了。最后的一丝亲情支撑也随着苦根的离去而离去了。此时的福贵真的已经

没有了任何的亲情的信念支撑的他活着了。

即使是所有的亲人都离开了,福贵依旧活着,一年又一年,真的此时没有什么支撑着他继续活着,但他仍旧活着。他不在乎死,他只是带着伤痛继续往前走,即便是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也一样。此时他真的是,因为活着,所以活着。为了活着,所以活着。由此可见活着真的是活着最大的理由,即使一切都已经失去,为了活着,依旧努力的活下去。他虽没有亲情的支撑,却在精神深处有着“对生命本源性的留恋和执着”他是无声无息地顺从、忍受,用“生”“活着”来向死亡挑战。文本最后,福贵与一头牛相依为命,怡然自乐,似乎是一种宁静平和,但透过这表面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对生活的无追求和绝望。

这一生中支撑福贵活着有两大信念,一是亲情,一是活着本身,纵观福贵一生,亲情是支撑福贵活着最强大的力量,而活着本身是支撑福贵活着最坚强的力量。

《活着》以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人间至高无上的情感。它

剔除掉了城市的浮噪和喧哗,它赋予人类精神洗练和升华的过程。它给那些为金钱而生与死的人以当头一棒,它教训了那些亵渎自己生命的懦夫,它更多的只是在告诉人们: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的。

余华给了苦苦追寻活着意义的我们一个似简单的无比深刻的答案:活着是一种过程,生命只是活着,无论幸或者不幸,都需要我们去经历,去面对。只有活着,生命才有意义。因为,幸

福与苦难都是生命中的必然,不能轻易的放弃生命才是活着本质。

参考文献:

为尘沙打磨的灵魂———余华《活着》的生命意识;

活着的意义——读余华《活着》有感;

余华《活着》的思想内涵;

第14篇:汪曾祺

汪曾祺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其散文《端午的鸭蛋》和《胡同文化》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金岳霖

整体把握:金岳霖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作者对老师充满敬爱的感情,本文即是这种感情真诚流露的见证。但是作者写作本文,采取了一种轻松活泼、幽默滑稽的笔法,让世人看到一个极其富于个性的活生生的金岳霖。

作者笔下的金岳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行将结束时有这样一句话:“谁也不会知道这位老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可以视做对老年金岳霖的特点的概括,也可以视做对他的一生特点的概括。

在本文中,关于金岳霖的行事大约有:

1、奇特的外貌。讲课时戴帽,帽檐压得很低;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镜;穿一件其他教员很少穿的夹克。

2、奇特的行为举止。患眼疾,微仰着头;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在学生面前抓自己身上跳蚤;养一只大斗鸡,同一桌吃饭;搜罗大梨、大石榴,与小孩比赛。

3、独特的教学风格。有时一上课就宣布穿红毛衣的女生回答问题,致使女生们紧张而兴奋;面对学生们提的各种问题,他都回答;开选修课,师生平等对话,上课时与王浩探讨问题,旁若无人。

4、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学生觉得逻辑枯燥,但他觉得“很好玩”;沈从文给他出“小说和哲学”的讲题,他却得出结论说二者没有关系,可见他对专业理解的严格,又缺乏变通,不给学术沙龙东道主的面子。

5、对友情独特的珍惜。对学生很爱护,林国达死了,他在课堂上表现出悲哀;林徽因死后,别人都忘记她了,可他还记得林的生日。

6、对生活独特的热爱。喜欢与孩子相处,做孩子的游戏;老年时,坐在平板三轮上逛王府井大街,以示接触社会,观察生活。

总的说来,金岳霖具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他的性格较为复杂,在学术上聪明过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谙世故,头脑单纯;他待人真诚、坦荡,但学生觉得他很可笑。他一心只想学问之事,以致对社会人事的感受理解与众不同,于是从内心到外表都特立独行,没有想到要从众从俗,也正是这种孤独精神和单纯心理,才使他静心做学问,成就了他的学问品格。

另外,本文语言也很有特色。汪曾祺是当代著名作家,其散文别具一格,经历了一辈子的写作训练,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平实而有韵味。这种韵味有点像巴金的《小狗包弟》,自然而然,少造作。本文的语句都很短,描叙性和议论性的语言都很精粹,辞达而已,不事夸张,但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本来面目,表达了作者的本意。这样的语言粗看不见精彩,须细味才见功力,如描写金岳霖对学生讲《红楼梦》里的哲学时有一插曲:“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领,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事件、情境本身就很有趣味性,作者只是照直说来,并没有过多的精雕细琢,但留有阅读品味的余地。又如描写金岳霖与朋友的交往:“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这些语句中间没有可有可无的文字,也许老作家行文至此,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而具有感染力的简洁而畅达的文风已经凝聚在字里行间了。

问题探究 1 作者为了使文章生动活泼,写人时用了什么笔法?

作者对金岳霖的描写是漫画式的。漫画笔法,可以是讽刺的,也可以是亲切热情的。本文表现为后一种,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一幅夸张了的人物漫画,其实并不是作者想有意地或人为地夸张,而是人物本身就具有夸张性的特点,作者只要照直写来就自然生动活泼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似乎只写直观印象,并不像平时见到的写名人的文章那样郑重其事,非写出人物的深刻性、崇高性不可;作者写的是活生生的人物,印象、感性、趣味的特点非常突出。

2 文章在剪裁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

为了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为了使表达生动活泼,本文在剪裁布局上似乎有一番认真思考。作者先写金岳霖的外貌,后写其行为;同时又先写课堂上的金岳霖,后写生活中的金岳霖。作者把最深的印象写在前面,把一般的印象写在后面;把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前面,把次重要的材料放在后面。文章还隐约按时间安排材料,由远及近地描写人物,先写西南联大时的金岳霖,后写解放后的金岳霖,体现一种历史的纵深与跨度。

3 从文章中可以看到当时西南联大怎样的校风、学风?

(1)宽容个性。教师们充分地保留了各自的个性,金岳霖只是“很多有趣的教授”当中的一个,他外貌、言行奇特,无人干预。

(2)思想自由。闻一多可以在公开场合大骂蒋介石。

(3)学术气氛很浓。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尽管战事频仍,纷扰不断,但西南联大教学秩序井然,师生们致力于学问、学术,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后来许多联大毕业生学有成就,都应归功于联大的办学方针和校园学习风气。

4 如何看待文中出现的“闲笔”?

文章在描写金岳霖的穿着之后,展开联想,写到了闻一多和朱自清的穿着,以及闻一多大骂蒋介石的情景;再往后,写金岳霖的得意门生王浩,展开联想,写到王浩“现在成了洋人”,与作者仍有来往。这两处描写,都是由“本事”言及“他事”,与金岳霖不甚相关,但又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按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法则来说,这种“闲笔”是犯忌的,但汪曾祺写散文常有这种“闲笔”,并无人提出批评,倒是显示写作的个性,表现了老作家特有的文风。

5 本文的当代阅读价值何在?

金岳霖是中国著名哲学家之一,学术界不少人都写文章称赞他的学术思想,肯定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而汪曾祺则把生活形象、师表形象留给广大读者,留给历史,这本身就很有意义;再有,金岳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物,凭借老作家汪曾祺的写作才华,写出来自成一篇有特色有趣味的散文佳作,供后人长久阅读,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另外,文章涉及西南联大的一些人和一些事,也有史料价值。

有关资料

一、关于金岳霖(周礼全)

金岳霖(1895—1984),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字龙荪,湖南长沙人。1911年入北京清华学堂,1914~1921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之后在英、德、法等国留学和从事研究工作。1925年回国,1926年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授,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以后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副所长。1954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79年被选为中国逻辑学会会长。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中央委员、中央常委。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后历任全国政协第

二、

四、

五、六届委员,还曾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著有:《论道》和《知识论》

第15篇:汪曾祺

汪曾祺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1]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2]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3] 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2] 人物关系

纠错

西南联大的“坏学生”

汪曾祺(1920年—1997年),江苏高邮人,曾就读于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新中国成立前当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后在北京做编辑工作;写过剧本,参与过《沙家浜》的修改和定稿;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上颇有成就。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文笔中有许多“暗功夫”更多

西南联大学制四年,他却读了五年,因为体育和英语不及格,留了一年。汪曾祺不用功,喜欢到处逛,泡茶馆,可不爱上课。他是个夜猫子,晚上在图书馆或茶馆读书,白天睡觉。在西南联大,汪曾祺开始写作。这是他人生方向的开始,注定了这一生将成为一个作家。 那些不能忘的昆明记忆更多

1997年3月,汪先生去世前两个月,又写了散文《猫》;小说、绘画和散文,三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但只有一个指向:昆明的记忆。不同的年岁,不同心境。 内容整理 微信红包头条

中文名 汪曾祺 国

籍中国

族 汉族 出生地中国、江苏省高邮市

出生日期 1920年(庚申年)3月5日 逝世日期 1997年5月16日 职

业散文家、戏剧家、小说家

毕业院校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主要成就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

《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

《沙家浜》深受观众的喜爱

代表作品 《受戒》《沙家浜》《大淖记事》 《黄油烙饼》《葡萄月令》

目录

1 人物生平▪ 求学经历 ▪ 解放前夕 ▪ 解放时期 ▪ 晚年岁月 2 主要作品 3 文学特点 ▪ 散文写作 ▪ 小说写作 4 家世成员 5 人物评价 人物生平求学经历

1925年,汪曾祺入高邮县立第五小学幼稚园学习。1926年秋,汪曾祺入县立第五小学读书。 1932年秋、汪曾祺小学毕业考入高邮县初级中学读书。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今江苏省江阴市)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7年,日本人占领了江南,江北告急。正读高锅炉板www.daodoc.com中二年级的汪曾祺不得不告别南菁中学,并辗转借读于淮安中学、私立扬州中学以及盐城临时中学,这些学校的教学秩序都因战争而打乱。汪曾祺就这样勉强读完中学。后战事日紧,汪曾祺随祖父、父亲到离高邮城稍远的一个村庄的小庵里避难半年,他在小说《受戒》里描写过这个小庵。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大学期间,汪曾祺与同学创办校内的《文聚》杂志,并不断在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 解放前夕

1944年,为生活计,汪曾祺在昆明北郊观音寺的一个由联大同学办的“中国建设中学”当教师,在两年的教学期间,汪曾祺写了小说《小学校的钟声》,重写小说《复仇》。后由沈从文推荐给郑振铎在上海主办的《文艺复兴》杂志发表。此外,还写了小说《职业》、《落魄》、《老鲁》等。这期间汪曾祺与同在中国建设中学任教的施松卿相识,并建立了恋爱关系。 汪曾祺 汪曾祺

1946年秋,汪曾祺由昆明到上海,经李健吾先生介绍,到民办致远中学任教师两年,直到1948年初春离开。这期间,写了《鸡鸭名家》、《戴车匠》等小说。

1948年初春,汪曾祺离开上海到北京,与在北京大学外语系任助教的施松卿会合,临时借住在北京大学。失业半年后,才在北京历史博物馆找到工作。

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3月,汪曾祺报名参加“四野”南下工作团,在武汉被留下来参与接管文教单位,后被派到第二女子中学当副教导主任,干了一年。

1949年4月,汪曾祺的第一本小说集《邂逅集》,作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中的一种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汪曾祺初期作品8篇:《复仇》、《老鲁》、《艺术家》、《戴车匠》、《落魄》、《囚犯》、《鸡鸭名家》和《邂逅》。5月,与施松卿结婚。[4] 解放时期

1950年,北京市文联成立。汪曾祺从武汉回到北京,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4]

1954年,汪曾祺创作出京剧剧本《范进中举》,后获北京市戏剧调演一等奖。秋,调离北京市文联,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任《民间文学》编辑。 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后,他因这篇短文受到批评,但并未划定为右派。[4] 1958年夏,被补划为右派,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 1960年,汪曾祺被摘掉右派帽子,结束劳动,暂留农科所协助工作。

1961年春,农科所让汪曾祺到设在沽源的马铃薯研究站画一套马铃薯图谱,可惜画稿毁于“*”中。 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年底,汪曾祺调北京京剧团任编剧。 1963年,《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这是汪曾祺的第二个作品集。[4]

1964年,汪曾祺等人根据沪剧《芦荡火种》执笔改编同名京剧,由北京京剧团演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并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祝贺演出成功。

1966年“*”开始后不久,汪曾祺即因“右派”问题被关进“牛棚”,但1968年迅速获得“解放”。

1970年5月21日,汪曾祺因参与京剧《沙家浜》的修改加工有贡献,而被邀请登上**城楼。[4] 晚年岁月

1977年,民间文学论文《花儿的格律》发表,这是汪曾祺“*”后发表的第一篇作品。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汪曾祺深受鼓舞,创作热情逐渐高涨。 1979年,小说《骑兵列传》在《人民文学》第11期发表,这是汪曾祺在“*”后发表的第一篇小说。

1980年,小说《受戒》在《北京文学》10月号发表。 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4月,《大淖记事》在《北京文学》发表。这一年汪曾祺的佳作连续发表,小说创作日趋活跃。10月,应高邮县人民政府邀请,汪曾祺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访问。

1982年,汪曾祺新作不断。1983年,汪曾祺的创作更趋活跃,在全国各地发表小说、散文、评论等近20篇。

1985年,在年初结束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理事。

1987年2月26日,汪曾祺在京入党。4月16日,汪曾祺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云南访问。10月,应安格尔和聂华苓夫妇之邀,汪曾祺赴美国参加国际写作活动,历时三个多月。 1988年,小说无新作,间或发表些散文、随笔。 1989年1月,《北京文学》与台北《联合文学》采取同步行动,同时出汪曾祺作品专辑。 1990年2月24日,汪曾祺写散文《七十抒怀》。[5] 1991年5月,《蒲桥集》由作家出版社再版。[6]

1992年4月,散文集《旅食集》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

1993年6月,以故乡高邮为背景的小说集《菰蒲深处》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7] 1995年春,应台湾《联合时报》邀请,汪曾祺赴台参加“两岸三边文学问题座谈会”。[8] 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终因抢救无效而不幸去世,终年77岁。[9] 主要作品 作品类型

作品一览 短篇小说 《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羊舍一夕》 小说集 《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 散文集 《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 艺术小品集

《汪曾祺:文与画》 文学评论集 《晚翠文谈》 剧本京剧 《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 京剧

《范进中举》 文集

《汪曾祺自选集》《汪曾祺文集》《汪曾祺全集》 资料来源:[10-11]

文学特点 散文写作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12]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12]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如《吃食和文学》的《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16mn无缝管www.daodoc.com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13] 小说写作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汪曾祺小说中流溢出的美质,首先在于对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此,他写成了脍炙人口的《受戒》和《大淖记事》。[14] 家世成员 祖父 拔贡

父亲 汪菊生 字淡如,多才多艺 生母 姓杨 在汪曾祺三岁的时候因肺病去世 继母 姓张 后也死于肺病 第二个继母 姓任 伴随汪曾祺的父亲度过漫长而艰苦的沧桑岁月 人物评价

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贾平凹在一首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贾平凹评)[15]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中国作家网评)[16]

第16篇:汪曾祺

论汪曾祺笔下小人物的伦理悲剧

摘要:汪曾祺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独具特色的作家。他一生致力于短篇小说的创作,著有《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等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取材于民间,主要着眼于小人物的刻画,通过对故乡的小人物的描写,来展现故乡民俗风情的融洽和美丽的。他在小人物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愿望,反映出一种自然健康的人情美、人性美。但是也有很多小人物的命运是很悲哀的,充满了悲剧色彩。汪曾祺借小人物的悲惨遭遇,表现人生的悲凉,展示了一个人道主义者的悲悯情怀。

关键字:汪曾祺小说 小人物 伦理悲剧

引言: 汪曾祺笔下的小人物都是善良、谨慎、与世无争、自足自乐的,虽然也有悲哀,但是这些悲哀和悲伤是读者所感受到的,而那些小人物却是很平静坦然的接受了。在这些小人物的一生中我们没有看到轰轰烈烈的奋斗,也没有看到悲壮的反抗和斗争,有的只是沉默、平凡和与世无争。这些并没有给读者的心灵上以强烈的情感震动和深刻的思考,只是让人读后感到伤感。汪曾祺作为一名有强烈责任感的作家,通过描写发生在小人物身上的伦理悲剧,来批判那些反人性的甚至毁灭人性的,造成心灵创伤和精神悲剧的伦理道德观念。

虽然经历了轰轰烈烈的五四启蒙运动,旧的伦理道德秩序正在一步步的走向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历经千年的伦理道德观念依然深深的地扎根于民众的内心深处。汪曾祺笔下的小人物也追求爱情,因为对爱情的渴望是人类不倦的追求,爱情能给人类的最大的精神慰藉。然而在苦难中生存的人,由于他们处于社会的底层,爱情对于他们总是缺失的,慢慢地脱离了正常的伦理轨道,最后只落得失败和幻灭的命运。

一、悲剧形象

《辜家豆腐店的女儿》中,辜家女儿因为家贫而被迫卖身,忍受着大德生米厂王老板和他的傻儿子大呆鹅的蹂躏,但自己钟情的却是王老板的小儿子,没想到她的爱意却遭到了拒绝,就连她求性的欲望也破灭了。她没有固守中国社会一向讲究的“发乎情,止乎礼”的文化思维模式,大胆地追求爱情,向阴暗死寂的生活表示质疑和抗议。但是,在这个满目疮痍的社会中,辜家女儿岂会有幸福美满的生活,她在这千疮百孔的爱情中苦苦挣扎,到最后却被现实打击得粉碎,留下更为悲惨的生活。

《晚饭花.珠子灯》中,孙小姐身为大家闺秀,从小饱受封建文化的熏染。在未婚夫的影响下,她也自觉地接受了一些新文化观念。不幸的是新婚不久丈夫病逝,尽管丈夫留下了不要守节的遗言,但改嫁的念头一刻也没有在孙小姐的脑海中出现过,孙小姐默默地在独自等待中死去。“珠子灯”本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在这里却成了孙小姐灵魂的枷锁,那种巨大的反讽刺意味让人感到深深的悲哀。

《忧郁症》中的龚家媳妇裴云锦,因为过度的操劳家室导致一直怀不上孩子,却认为自己对不起婆家,意思整天地不说话,只是坐在家门前木然地看着日影或雨滴,最终选择了上吊自杀。这种精神上的压迫比单纯的物质压迫更加可怕,那是一种渗透到骨髓里的残忍,让人感到更加的悲哀。

在汪曾祺的小说中,还有一类小人物近乎乱伦性质的悲剧。这类小人物的形象更为尖锐、更为深刻,更具人性的深度,从而也更具悲剧的意义。这主要通过一种畸形的性爱表现出来,其中包含的不再是作者的悲悯和同情,更是质疑和批判。《钓鱼巷》中少爷和嫂子、女佣之间的性关系;《窥浴》中女老师和男学生的性关系,这些都是违背道德、不正当的,作者写出来是为了引起我们的反思。其中最具深度的是《小娘娘》,讲述了一个性与道德的主题,展示了灵与肉的冲突。明知道姑侄通奸是乱伦,是作孽,是一条不归路,但是耐不住举目无亲,世事冷漠带来的巨大寂寞、空虚与荒凉,姑侄俩为了得到片刻的温暖与慰藉铤而走险,最终带给他们的是更大的沉沦。

二、悲剧成因

1、作者的经历

汪曾祺出生于山清水秀的江南小城——江苏高邮。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19岁后,汪曾祺开始踏入了残酷的社会。他19岁离开家乡去昆明考大学,开始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在西南联大虽然受到名师的谆谆教诲,学到丰富的知识,但物质上的贫困和战争年代的兵荒马乱使他逐渐发现现实生活不是诗意与美好的交织,而是充满了荆棘和崎岖。大学毕业后,他在昆明郊区的一所中学任教两年,这使他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社会与认识,体味出人生的寂寞和悲凉。1946年秋,他离开昆明去了上海,找工作遇到了很多挫折,碰了几个钉子之后依然没有着落,这导致他的情绪很坏,甚至想到了自杀。这些感同身受的坎坷的生活经历使他在憧憬生活诗意的间隙,滋生出一种对人生,对世界的忧患意识,对问题的思考也因此变得深刻起来。1958年,他被打为右派,下放到农村劳动。这是因为这次经历,使他对社会下层人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真切感受到了社会下层小人物艰苦的生活和人生的无奈痛苦。因此汪曾祺在小说中淡淡的叙述,冷静地表达着自己对于平凡苦难生活的体味和对平凡善良人们的悲悯。深刻的悲哀之感表明了他对这些小人物的深切的悲悯与同情。汪曾祺在小说中,以普通的日常生活为基点,把真挚的目光投向生活的的各个阴暗角落,开掘人性的虚伪、丑陋与鄙陋,使作品流溢出冷峻的色彩。面对一个个被扭曲的心灵,汪曾祺以清醒的头脑关注人性,把笔触伸向人性的深处,从中折射出人类的生存现状,引起读者对生活的审视和反思。

2、社会背景

造成这些小人物的真正元凶是中华传统的封建思想。虽然经历了轰轰烈烈的五四启蒙运动,旧有的中国伦理道德秩序在一部部走向灭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经历了千年的伦理道德观念依然深深地扎根在民众的内心深处。封建道德和传统观念是极具影响力和破坏力的,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造成人生的悲剧。而在女性的生存中表现的更加明显。

在汪曾祺描写小人物伦理的悲剧上,他更多的是表现在男女性爱上。也许因为中国文化中性意识特别强,给人造成的压抑感也特别强,汪曾祺自然而然地就用性爱题材表达他反抗戒律与禁忌的愿望。他的兴趣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性爱--比如合礼仪合规矩的性爱,而在于那些越轨破戒的性爱。那些小说人物之所以破戒求爱,是寄寓着对于美好人生的向往。在《大淖记事》中,一群妇女将老光棍的裤子扒下来挂到树上,有一回她们当着老光棍的面脱光衣服下水洗澡。姑娘生下私生子、少妇搞婚外恋,在这里都是平常事,只要她们愿意,爱怎样就敢于怎样。巧云的母亲就是跟戏班子的一个小生私奔远去的。私奔乃是她们阴暗的一生中最为光明的一次追求,是对日常生活的有限性和无聊感的逃避与反抗。《窥浴》是女老师“性”上了她的男学生。《小孃孃》是小姑姑“性”上了自己的侄子。《辜家豆腐店的女儿》中,辜家女儿同时“性”上了王家父子俩,而她真正喜欢的却是王家的另一兄弟。在《受戒》中,众所周知,小姑娘偏偏爱上了一个小和尚。这些破格的性爱,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真正敢于蔑视戒律率性而为的,全是女性。这些人物都是极为安守本分的人,即使给生活压得奄奄一息也无所抱怨。但是在性爱上割不断那丝向往与遐想,一旦有机可乘,就无可遏止地表现出内心的追求与骚动。向更深层探索,可以发现,她们是以性反抗的方式,表达着对阴暗死寂的生活的质疑与抗议。

结语: 在这些小人物的一生中我们没有看到轰轰烈烈的奋斗,也没有看到悲壮的反抗和斗争,有的只是沉默、平凡和与世无争。这些小人物的遭遇,并没有给读者的心灵强烈的情感震动和深刻的思考,其悲惨的遭遇只是让人感到很悲哀和伤感。汪曾祺的小说中很多小人物并没有过着幸福美满,和谐融洽的田园生活,而是处在一个到处充满了欺压、鄙视的生存环境,活得很凄苦和悲凉。但小人物对生存的要求其实是很低的,但是他们往往却处于矛盾的最前沿,深受着生存环境加给他们的种种限制和催迫,甚至是凌辱。汪曾祺笔下的这些小人物的愿望就是能够好好的活下去,他们奋斗的目标就是生活,因此他们身上有价值的东西就只是一种生命的本能。但当他们的生存道路受到黑暗势力阻碍时,他们并没有站起来与黑暗势力进行抗争,而是默默的忍受着黑暗势力给他们的压迫和阻碍,放弃他们的理想和愿望,这是让读者感到最可悲,最无奈的。

参考文献:

[1]汪曾祺.汪曾祺自选集·自序.昆明:漓江出版社,1987.[2]汪曾祺.汪曾祺自选集·自序.漓江出版社,1987.[3]施文青.从《陈小手》看微型小说的叙述负重.维普资讯.[4]郭红欣.论传统文化对汪曾祺小说的影响.洛阳大学学报,2007(3)

[5]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6]朱栋霖 丁帆 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7]杨剑龙.恋乡的歌者——沈从文和汪曾祺小说之比较.小说评论,1996(2).[8]孟庆澍.仁爱与抒情——汪曾祺气质论,小说评论.1998(5).[9]徐海燕.汪曾祺小说中的自然人性观.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7(3).

第17篇:汪曾祺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1939年考入中国西南联大中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几个作品集。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他还写散文、评论和剧本。与他人合作改编、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观众的喜爱。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必然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影响”。儒、道、佛三家,“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不过,“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这是他艺术追求的方向,也是他小说的灵魂。

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1]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2]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3]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散文写作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作品集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13]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如《吃食和文学》的《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14]

小说写作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汪曾祺小说中流溢出的美质,首先在于对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此,他写成了脍炙人口的《受戒》和《大淖记事》。[15]

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 汪曾祺

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贾平凹在一首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贾平凹评)[16]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中国作家网评)[17]

第18篇:文学组品鉴赏

文学组品鉴赏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 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 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体写出了他的狂态:(1)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2)混乱的逻辑。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3)虚幻的幻觉。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小说在艺术方面非常具有特色,就是鲁迅所说的“格式的特别”。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借实行虚,以虚证实。小说选取狂人作为主角是个十分精心的安排。在黑暗势力陈陈相因地压在人们头上的那个社会里,一切都已经习惯了,一切都视为当然。鲁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过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是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了惊心动魄的概括。

(2)独特的心理描写。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和虚妄的幻觉。等等狂人心理的描写和刻画。狂人见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狂人由女人骂小孩推导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导出大哥、母亲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这是典型的逻辑上的混乱。 (3)采用了一些诸如象征、暗示、变态心理描绘等现代主义手段。第一节:“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比喻黑暗的长久;第二节“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比喻、暗示中国几千年不变的传统文明。而第六节“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象征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凶险。读者通过作品中的这些关键性的词句所包含的象征、比喻、暗示的意义,通过联想可以体会到作品的实质内容。作者既把狂人写得完全象一个狂人,而作为体现作者意图得艺术手段,他使读者的理解完全超越于这个手段,不仅构思颇见新意,而且结合得又天衣无缝,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除此之外,作品还采用了对照的手法。正文前面的小序是用文言写成的,它简洁、明了而又清醒;而正文部分是用白话写成的,它抒情,具有很深的心理内涵。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充分显示了白话文学的表现能力,前面清晰的小序也反衬了狂人日记的思维的混乱和混沌。

《狂人日记》既是现代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直指中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核心,同时对现实社会中的黑暗又进行了毫不犹豫的揭露。同时,它又不是采用了传统的写实的手法,而是运用大量的具有现代特征的诸如暗示、影射,尤其是精神分析的手法来表现狂人的心理内面,甚至的中国文化的无意识。因此,这是一部典型的现代主义的作品。

《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作为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文学)创作的基础;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

第19篇:欧美文学鉴赏 论文

《悲惨世界》读后感

3112003925 陈裕发

我读了雨果写的《悲惨世界》,这部小说是以真实的事件作为基础:1801年,贫苦农民彼埃尔•莫因因为饥饿而偷了一块面包,被叛5年苦役,出狱后,随身带着一张黄牌身份证,到处找不着工作。此事,引起了雨果的关注。约在1828年时,他打算以彼埃尔•莫因为题材写一部小说。雨果从1845年动笔,1862年在盖纳岛流亡时完成。他以一种全方位的目光、全方位的思想,重新审视一切,反思一切,终于写完全书,定名为《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一生备受挫折,他的精神历程也是极其坎坷。他本是一个善良的劳动者,社会的残害、法律的惩罚、现实的冷酷使他“逐渐变成了猛兽”,盲目向社会进行报复,,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终生悔恨的错事,而这种悔恨却又导致一种更深刻的觉悟,成为他精神发展的新起点,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冉阿让从出身、经历、品德、习性各方面来说,都是一个劳动者。他是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经历与命运,都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种有社会代表意义的悲怆性,使得《悲惨世界》成为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的挣扎与奋斗的史诗。

雨果把世间一切的不幸成为苦难。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的冉阿让、因贫困堕落为娼妓的芳汀、童年受苦的珂赛特,以及甘为司法鹰犬而最终投河的沙威,沿着邪恶的道路走向毁灭的德纳第,这些全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所受的苦难,无论是物质的贫困还是精神的堕落,全是封建社会的原因造成的。

这部闻名遐迩的世界名著,它能把荒芜惨淡世界中人性的种种改变尽收眼底,让我不禁感叹人性的微妙,更让我为雨果这位文学巨匠写上佩服二字,不得不感叹当时阶级的社会对待穷人的残暴;也感叹当时法国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感叹人们你与我诈的阴险;更感叹那些平凡而又普通的人民,为了反抗社会的不公而做出的伟大牺牲,那些心中充满爱和希望的人。

作者雨果把法国底层人民的苦难,归之于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整部小说的目的在于揭露这种社会压迫如何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在《悲惨世界》这本书里,深刻体现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同时又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强烈的不甘和抗议。

但愿我们身边多一些像主教般光明的使者,传递无私、善良的精神,让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这个社会需要这样的人,这个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和谐平等的社会。也许我们很难改变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的心中拥有一片光明,用善和爱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心灵去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这个世界就会充满爱的阳光!

第20篇:影视文学鉴赏教学大纲

影视文学鉴赏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教育文学专业设置的一门选学课程,旨在提高当代青年学生的艺术修养。随着传播学的日益发展,作为传播艺术的电影、电视在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这不仅使文科学生、甚至使理工科学生也对影视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了解影视艺术的发展概况和它的基本原理,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正是为了适应这种时代需要,本课程讲授中外影视艺术的历史发展以及影视艺术的基本理论,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使之能够进行较专业的影视文学批评和影视评论文章的写作,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课程主要内容和学习任务

本课程由电影篇和电视篇两部分组成。在电影篇中讲授中外电影艺术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以及在这演变过程中对电影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关键人物,着重阐述电影艺术的一些基础理论,并结合我国当代电影的实际现状对其作出评价;电视篇介绍中国电视剧的总体发展概貌,同时对当下电视剧的成功与不足进行探讨,并有针对性地对电视纪录片中深受百姓喜爱的个别有特色栏目进行介绍。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多观看影片和电视剧;掌握电视的基本原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对影视作品用影视艺术的角度进行分析,密切关注当代影视发展的走向。

二、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师主要讲授中外电影、电视发展概况和影视艺术的主要特征,从而提高学生思考、欣赏和分析能力。组织学生观赏一定的优秀影视节目,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写成书面作业,养成学生好学深思的学风,提高学生分析、评论的写作能力。

三、课时分配

序号 课题 教学时数

小 计 讲 课 鉴赏评论 一 第一章 电影先驱人物 2 2 二 第二章 中国电影的发展 2 2 三 第三章 电影成熟兴旺时期 2 2 四 第四章 蒙太奇和电影剪辑 2 2 五 第五章 长镜头和空镜头 2 2 六 第六章 现代科技革命与电影艺术关系 6 七 第七章 中国电视剧发展论述(上) 4 八 第八章 中国电视剧发展论述(下) 4 九 第九章 电视纪录片的群体创伤 6 合 计 32 20 12

四、教学内容

2 2 2 4

4 2 2 4 第一章

电影先驱人物 (一)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推动电影艺术向前发展的几位著名的早期电影工作者,通过掌握他们对电影艺术的贡献从而理清中外电影发展的大致历史线索。 (二)学习内容

1.世界第一位电影艺术家——梅里爱 (1)了解梅里爱早期电影的成绩与缺陷。 (2)识记梅里爱的主要电影。 2.美国电影之父——格里菲斯

(1)了解格里菲斯的电影和他的蒙太奇形式。

(2)理解《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运用的艺术手法。 3.电影艺术大师——爱森斯坦 (1)了解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 (2)评价爱森斯坦电影的艺术成就。 4.伟大的喜剧大师——卓别林

(1)了解卓别林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夏尔洛的形成、发展与变化。 (2)理解卓别林电影对当时社会的现实意义。 (3)了解卓别林电影的主要特色。 5.现代电影之父——奥逊·威尔斯 (1)了解奥逊·威尔斯的杰出才能。 (2)理解《公民凯恩》的艺术成就。 6.中国电影先驱——张石川、郑正秋 (1)识记张石川、郑正秋导演的电影。

(2)了解张石川、郑正秋对中国电影的开拓意义。 第二章

中国电影的发展 (一)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中国电影形成、发展和早期阶段电影的历史现状,掌握当时爱国人士的电影理论

主张和当时左翼电影运动对电影发展的影响。实事求是地评价左翼电影运动的历史功绩。 (二)学习内容

1.艺术和科学的结晶。

(1)一般了解电影的诞生过程。

(2)识记对电影的诞生有重要作用的科学家。 2.中国电影的萌芽

(1)识记中国早期电影和导演。 (2)了解中国早期电影的复杂现状。 (3)了解鸳鸯蝴蝶派电影。 3.鲁迅与电影

(1)了解鲁迅对电影艺术的主要见解。 (2)了解鲁迅和电影的关系。 4.左翼电影与人民电影的兴起

(1)一般了解左翼电影运动开展的历史背景。

(2)掌握左翼电影运动的巨大历史功绩并作出评价。

(3)识记左翼电影运动期间拍制的电影和左翼电影运动的主要人物。 第三章

电影成熟兴旺时期 (一)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了解中外电影是如何走向成熟、兴旺的,理解戏剧化电影观念的兴起对电影发展的影响,掌握电影形态和风格的变异以及支持这种变革的相关理论从而把握电影的发展走向,并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科技的介入对电影带来的影响。 (二)学习内容

1.电影的成熟和兴旺

(1)了解美国电影趋向成熟的主要原因。

(2)识记三四十年代好莱坞和当时中国的主要电影和导演。 2.戏剧化电影观念的兴盛 (1)了解好莱坞的类型电影。 (2)一般了解好莱坞电影的特点。 (3)识记当时有名的好莱坞电影。 3.写实主义思潮的兴起

(1)了解写实主义电影兴起的原因。 (2)理解巴赞等人的理论主张。 (3)理清写实主义电影的历史发展。 4.现代主义哲学思潮与电影

(1)了解现代派哲学思潮的主要特征和它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共同的特点。

(2)在了解弗洛伊德和存在主义思想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他们的哲学观点对现代电影的影响。 (3)了解现代主义电影的主要特征。

(4)识记我国在八十年代之后出现的优秀影片并能结合影片具体分析。 5.高科技电影的崛起

(1)一般了解高科技在电影上的应用。 (2)识记高科技拍制的电影。 第四章

蒙太奇和电影剪辑 (一)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重点掌握蒙太奇的形成过程,明确蒙太奇和人的视听间的心理、生理关系,在理解蒙太奇的本质基础上熟悉蒙太奇的种类。 (二)学习内容

1.蒙太奇的由来与发展

(1)了解蒙太奇产生、发展的经过。

(2)识记对蒙太奇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 2.蒙太奇与视听注意机制

(1)了解蒙太奇与入的视听间的生理、心理关系。 (2)理解蒙太奇在艺术中的广泛应用。 3.蒙太奇的本质及其界说 (1)理解蒙太奇的本质。

(2)通过对电影的总体结构、段落结构和镜头结构的分析理解电影的时空结构,从而进一步理解蒙太奇是一种电影时空的结构方法。 4.蒙太奇的诸种形式

(1)了解蒙太奇的主要形式。

(2)能举例说明蒙太奇的各种形式。 (3)能具体分析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 第五章

长镜头的空镜头 (一)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了解长镜头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解长镜头的主要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巴赞对长镜头理论的贡献;理解空镜头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并了解新时期我国在长镜头和空镜头运用上所取得的成绩。 (二)学习内容

1.长镜头的产生

(1)了解长镜头产生的技术条件。

(2)识记电影史上善于运用长镜头的几位著名导演。 2.长镜头的效能

(1)理解长镜头的作用。

(2)能结合影片举例说明长镜头的各种作用。 3.巴赞的长镜头理论

(1)理解巴赞的长镜头理论。

(2)对巴赞的长镜头理论作出评价。 4.中国的长镜头探索

(1)了解中国电影长镜头运用的逐渐深入。

(2)识记中国新时期运用长镜头理论来拍制的电影。 5.值得关注的空镜头 (1)理解空镜头的概念。 (2)理解空镜头的作用。

(3)欣赏理解电影史上的典型空镜头。 6.“十七年电影”空镜头运用的特征

(1)了解“十七年电影”空镜运用上的语用特征。 (2)了解“十七年电影”空镜运用上的不足。 7.新时期空镜运用的艺术特征

(1)了解新时期空镜运用的艺术特征。

(2)能结合影片对新时期空镜的艺术特征进行具体分析。 第六章

现代科技革命与电影艺术关系 (一)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了解电影的诞生和科技有密切关系,现代科技进步不仅在技术上给电影艺术带来深刻革命,甚至在意识形态上也有所冲击,考生能客观辨证地评价科技给电影艺术带来的利弊。

(二)学习内容

1.电影的诞生和四次变革

(1)了解电影的诞生和科技的关系。 (2)一般了解现代科技在电影上的应用。 2.现代科技革命给电影带来的挑战

(1)了解现代科技给电影艺术带来的深刻影响。 (2)识记用高科技拍制的科幻电影。 3.电影与文化的渗透

要求考生理解电影与媒体的互为关系。 4.当代电影艺术价值的迷乱

(1)理解高科技带来的当代电影艺术价值的不足。 (2)公正评价高科技给电影艺术造成的影响。 第七章

中国电视剧发展论述(上) (一)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了解中国电视剧走过的风雨历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电视剧的历史演变,理解每一阶段中的中国优秀电视剧的艺术成就。 (二)学习内容

1.电视剧是新兴的荧光屏上的剧种

(1)理解电视剧是荧屏上的一种新兴产物。 (2)了解电视剧的发展过程。 2.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史

(1)识记每一时期(初创期、停滞期、恢复期、发展期、成熟期)的中国代表电视剧。 (2)理解发展期、成熟期的几部优秀电视剧的艺术成就。

第八章

中国电视剧发展论述(下) (一)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了解中国电视剧发展的现状,重点掌握几部较有影响的中国电视剧,对中国电视剧所

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能作出适度的评价,联系目前电视剧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批评 。

(二)学习内容

1.名著改编电视剧

(1)了解中国四大古典名作改编成电视剧的成功经验和所取得的成绩。 (2)识记由四大名著改编成电视剧的编剧、导演、摄像、主演等。 2.单本剧和短篇电视剧

(1)了解几部优秀短篇电视剧的艺术成就。 (2)分析优秀短篇电视剧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3)理解单本剧和短篇电视剧的特点。 3.惊人的电视剧数量和亟待提高的质量

要求考生了解当前电视剧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4.提倡短剧和单本剧

(1)了解短剧在当代兴盛、跌落和振兴的过程。 (2)理解提倡短剧的深刻意义。 5.增强电视剧中的声音表现力

(1)能结合实例分析声音在电视剧中的作用。 (2)了解影现中声音的构成元素。 第九章

电视纪录片的群体创伤 (一)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了解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状况,理解南北两个创作群体各自不同的风格,了解个别纪录片栏目的特色,在此基础上要关注当代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情状。 (二)学习内容

1. 南北两个创作群体的比较研究

了解南北两个创作群体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不同美学主张。 2.第一个每日播出的纪录片栏目《生活空间》

了解《生活空间》栏目的特点。 3.《京城百姓家》的方向性启示

了解《京城百姓家》在电视纪录片中的独特性。

五、课程建议与教学参考书目

1.高鑫主编,《影视艺术欣赏》,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7月

2.陈宇锴 王志敏主编《电影鉴赏指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5月

拟订人:王新菊

2004年12月 审核:吴益群

汪曾祺文学鉴赏范文
《汪曾祺文学鉴赏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