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流行病学调查表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1-25 12:03:20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病学调查表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病例编码口口口口 1.一般情况

1.1姓名:家长姓名联系电话

1.2性别(1)男 (2)女口 1.3年龄(岁)

1.4职业:(1)托幼儿童 (2)散居儿童 (3)学生 (4)教师 (5)保育员及保姆(6)餐饮服务业 (7)商业服务 (8)医务人员 (9)工人 (10)民工 (11)农民(12)干部职员 (13)离退人员 (14)家务及待业 (15)其他(16)不详口口 1.5家庭住址:

1.6工作单位(学校):1.7联系电话:1.8家庭人数:1.9患病人数:2.发病情况

2.1发病日期:年月日 2.2就诊日期:年月日 2.3就诊单位:

2.4诊断(1)临床诊断 (2)病原学诊断2.5病程:(天)

3.临床资料病人有无下列症状(“1”表示有 “0”表示无)

3.1眼刺瘅3.2眼睑沉重3.3畏光流泪3.4灼热3.5视物不清3.6肿胀3.7黏液分泌物3.8脓性分泌物3.9眼结膜充血3.10发热(℃)3.11四肢酸痛3.12乏力4.流行因素调查(调查病前2天内情况)

4.1接触红眼病人(1)是 (2)否与患者关系:

4.2家庭内毛巾(1)分开 (2)不分开4.3家庭内脸盆(1)分开 (2)不分开4.4游泳(1)有(2)无4.5乘坐公交车(1)有(2)无次数:,主要乘坐几路车:

4.6乘坐出租车(1)有(2)无次数: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 口

口 口 口 口

口口

4.7发病期间在家隔离(1)是 (2)否口

4.8 回家是否洗手(1)是 (2)否口

4.9是否打电话(1)是 (2)否口

使用电话(1)公用 (2)私用 (3)两种均有口

4.10是否使用电脑(1)是(2)否口

使用电脑(1)公用 (2)私用 (3)两种均有口

4.11公共场所乘坐电梯(1)是 (2)否口

大约次数:

4.12饭店就餐(1)是 (2)否口

次数:

4.13舞厅或街头跳舞(1)是 (2)否口

次数:

4.14去过网吧(1)是 (2)否口

次数:

4.15打保龄球(1)是 (2)否口

:次数

4.16去其他公共场所(1)是 (2)否口

次数:

主要有哪些场所:

5.调查小结:

调查者单位:调查者:

审查者:调查时间:年月日

表3:传染病疫点消毒工作记录表

编号:20120302024 患者姓名:黄建鑫

传染病诊断名称: 手足口病 确诊日期: 2012年02月29日 转移类型: 住院转院迁居痊愈死亡

消毒地点: 周矶办事处永丰11组患者家中

通知消毒单位: 周矶办事处卫生院公共卫生科

联系人: 黄行茂 电话:13451146767

通知消毒时间: 2012年3月01日09时21分

完成消毒时间: 2012年3月01日17时53分

消毒对象 消毒因子(min) 作用浓度或强度 作用时间 消毒方法 衣物、物表 有效氯 1:100 30 喷洒、浸泡

玩具 有效氯 1:100 30 擦拭

备注:

1、消毒剂名称有效成份含量生产日期应用浓度的配制 劲康消毒泡腾片201108031:100

执行消毒单位:周矶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填 表 人:江城

执行消毒人员:宋宇、王贤军填表日期:2012年3月2日

推荐第2篇: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病例编码口口口口

1.一般情况

1.1姓名王俊兰;若为14岁以下儿童,其家长姓名是

1.2性别(1) 男 (2) 女2 口

1.3年龄(岁、月)7070口

1.4职业(1)幼托儿童 (2)散居兀童 (3)学生 (4)教师 (5)保育员及保姆

(6)餐钦食品业 (7)商业服务 (8)医务人员 (9)工人 (10)民工 (11)农

民(12)牧民 (13)渔(船)民 (14)干部职员 (15)离退休人员 (16)家务及

待业(17)其他(注明) (18)不详11 口口

1.5文化程度(1)学龄前儿童 (2)文盲 (3)小学 (4)初中

(5)高中 (6)大学及以上 (7)不详口

1.6现住址连云港市灌云县图河乡腰庄村户口地连云港市灌云县图河乡腰庄村

1.7工作(学习)单位

1.8联系人联系电话(办公室)(住宅)(手机)

2.发病情况

2.1发病日期2010年12月7 日时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

2.2发病地点连云港市灌云县图河乡腰庄村

2.3首诊时间2010年12 月7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4首诊单位灌云县人民医院

2.5诊断医院灌云县人民医院

2.6报告时间2010年12月7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7住院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8出院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3.临床资料

3.1临床症状

3.1.1腹泻(1)有 (2)无1 口

每天最多腹泻次数5口口

3.1.2粪便性状(1)水样 (2)黏液血便 (3)脓血便 (4)其他2口

3.1.3里急后重(1)有 (2)无1口

3.1.4恶心(1)有 (2)无2 口

3.1.5呕吐(1)有 (2)无2口

3.1.6发热(1)有 (2)无2 口

最高体温36.8℃口口口

3.2诊断依据

3.2.1诊断依据(1)临床 (2)病原学 (3)临床+病原学口

3.2.2检验结果(请将检验结果填写于下表)

镜检培养 日期 红细胞 白细胞 志贺 福氏 鲍氏 宋内

3.2.3病人转归(1)痊愈 (2)带菌 (3)死亡1 口

4.流行病学调查(病前1周内)

4.1接触过同样病人(1)有 (2)无2口

4.1.1接触时间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4.1.2接触地点

4.1.3接触方式

4.1.3.1同吃(1)有(2)无口

4.1.3.2同住(1)有(2)无口

4.1.3.3护理(1)有(2)无口

4.1.3.4其他(1)有(2)无口

4.2饮食情况

4.2.1饮生水(1)有(2)无2口

4.2.2水源类型 (1)井水(2)河水(3)塘水(4)自来水 (5)其他4口

4.2.3吃生冷食品(1)有(2)无口

4.2.4生冷食品名称,购买地点

4.2.5熟食冷吃(1)有(2)无口

4.2.6熟食名称,购买地点

4.2.7其他可疑食品名称,购买地点

4.2.8在外就餐史(1)有(2)无口

4.2.9就餐地点(1)排档(2)个体餐馆 (3)宾馆餐厅 (4)其他口

就餐地点名称

4.2.10同餐人数口口口

4.2.11同餐日期年月日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4.2.12同餐者发病(1)有 (2)无口

同餐发病人数

4.2.13饭前洗手(1)洗 (2)不洗2 口

4.2.14便后洗手(1)洗 (2)不洗2口

5.控制措施

5.1病人隔离(1)是 (2)否2口

5.2隔离地点(1)住院 (2)家庭 (3)其他口

5.3 家庭隔离期间的消毒与治疗

5.3.1病人的饮食用具(1)分开(2)未分开2口

5.3.2饮食用具消毒方法(1)煮沸(2)清洗(3)使用的消毒液名称2口

5.3.3排泄物(1)未处理(2)处理处理方法1

5.3.4治疗倩况(1)连续服药(2)间歇服药 (3)未服2口

5.4患病期间暂时调离工作岗位 (1)是 (2)否口

5.5密切接触者登记

姓名 性别 年龄 与患者联系方式 接触方式 发病日期

调查者单位图河乡卫生院调查者杨建华 调查日期2010.12.10

推荐第3篇:乙型肝炎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乙型肝炎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调查单位:

编号

一、患者情况

l、姓名:

户主姓名:

家庭住址:

□□□□□□□□□□□□

3、出生日期: 年 月

□□/□□/□□

2、性别:(1)男 (2)女

4、与户主关系:(1)户主 (2)父子(女) (3) 母子(女)

5、乙肝疫苗接种史:(0)无 (1)有 (2)不详

6、乙肝疫苗接种日期: 第1针

年 月 日 □□/□□/□□

第2针

年 月 日 □□/□□/□□

第3针

年 月 日 □□/□□/□□

7、首次就诊日期:

年 月 日

□□/□□/□□ (4)兄弟姐妹 (5)其他

8、本次就诊单位:(1)省级 (2)地级 (3)县级 (4)乡级(5)村级

9、诊断依据:症状体征:(0)无 (1)有

□ 肝功能:(0)正常 (1)异常 IU/L (3)未做

□ (4)乡级 (5)村级

□10乙肝病毒感染标志:(1)HBsAg阳性 (2)HBeAg阳性

(3)抗-HBc阳性 (4)未检测

首次就诊单位:(1)省级

(2)地(市)级

(3)县级

□或□或□

11、本次发病前是否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0)是 (1)不是 (2)不详 □

以下项目仅调查既往无乙肝病史、初次发病的乙肝病人。

二、有关因素调查

(一)接受医疗服务情况 (发病前1个月至半年内)

1、发病前半年是否患过其它疾病 (0)无 (1)有

如患过其它疾病,记录病名

2、住 院: (0)无 (1)有

住院时间: 年 月 日

□□/□□/□□

出院时间: 年 月 日

□□/□□/□□

医疗单位:(1)省级 (2)地(区)级 (3)县级 (4)乡级

□ 住院科室:(1)内科 (2)外科 (3)妇产科 (4)小儿科

(5)传染科 (6)其它

3、手 术 (0)无 (1)有

何种手术:

□□/□□/□□

手术单位:(1)省级 (2)地(区)级 (3)县级 (4)乡级

4、受血史 (0)无 (1)有

受血次数:

□□ 手术时间: 年 月 日

累计受血量: 毫升

受血起止时间: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5、献血史:(0)无 (1)有

献血次数: 次

□ 医疗单位: (1)省级 (2)地(区)级 (3)县级 (4)乡级

献血单位:

6、有无注射史 (1)有 (2)无 (3)不详

献血类型:(1)献全血 (2)献血浆 (3)两者均献

(二)家庭接触情况

与患者关系 (1)父子(女) (2)母子(女) (3)兄弟姐妹 (4)其它 □ 共用牙刷: (0)无 (1)有

□ 共用刷牙杯: (0)无 (1)有

□ 家庭内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0)无 (1)有 (2)不详

调查者: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推荐第4篇: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病例编码□□□□

1.一般情况

1.1姓名 ,若为14岁以下儿童,父亲姓名 ,母亲姓名 1.2性别 ⑴ 男 ⑵ 女

1.3年龄 (岁、月)

1.4职业 ⑴幼托儿童 ⑵ 散居儿童 ⑶ 学生 ⑷ 教师 ⑸ 保育员及保姆

⑹饮炊食品业 ⑺ 商业服务 ⑻ 医务人员 ⑼ 工人 ⑽ 民工 ⑾ 农民 ⑿ 牧民 ⒀ 渔(船)民 ⒁ 干部职员 ⒂ 离退人员 ⒃ 家务及待业 ⒄ 其他 (注明) ⒅ 不详

1.5文化程度 ⑴ 学龄前儿童 ⑵ 文盲 ⑶ 小学 ⑷ 初中 ⑸ 高中

⑹大学及以上 ⑺不详

1.6现住址 1.7户口地 1.8工作(学习)单位 1.9联系电话:

2.发病情况

2.1发病日期 年 月 日 时

2.2发病地点 2.3首诊时间 年 月 日 时

2.4首诊单位

3.主要临床表现

3.1发热: ⑴有 ⑵无 □ 如有发热3.1.1最高体温 ℃ □□□ 3.2皮疹: ⑴有 ⑵无 □ 如有皮疹3.2.1出疹日期 年 月 日 □□□□□□□□ 3.2.2皮疹种类:⑴丘疹 ⑵疱疹 ⑶溃疡 ⑷结痂 ⑸结疤 ⑹其他 □ 3.2.3皮疹性质:⑴痒感 ⑵痛感 ⑶其他 □ 3.2.4手部皮疹:⑴有 ⑵无 □ 3.2.5足部皮疹:⑴有 ⑵无 □ 3.2.6口部皮疹:⑴有 ⑵无 □ 3.2.7臀部皮疹:⑴有 ⑵无 □ 3.2.8躯干皮疹:⑴有 ⑵无 □ 3.2.9四肢皮疹:⑴有 ⑵无 □

□ □□ □□

□□□□□□□□□□ □□□□□□□□□□ 3.2.10其他部位皮疹:⑴有 ⑵无 如有,则具体部位 □ 3.3口腔溃疡: ⑴有 ⑵无 □ 3.4淋巴结肿大: ⑴有 ⑵无 如有,则具体部位 □ 3.5恶心: ⑴有 ⑵无 □ 3.6呕吐: ⑴有 ⑵无 □ 3.7腹泻: ⑴有 ⑵无

□ 3.8 并发症:⑴有 ⑵无

如有并发症3.8.1 病名,⑴心肌炎 ⑵脑膜炎 ⑶肺水肿 ⑷其他 □

4.实验室检查

4.1血象:采血时间 年 月 日

结果:白细胞 ×109/L 中性粒细胞= % 淋巴细胞= % 4.2血清学:急性期采血时间 年 月 日 抗体滴度

急性期采血时间 年 月 日 抗体滴度

4.3病原学:

4.3.1标本名称:⑴咽分泌物 ⑵疱疹液 ⑶粪便 ⑷其他 □ 4.3.2分离结果:⑴阳性 ⑵阴性 □

如阳性,病原名称

5.流行病学调查(病前7天内) 5.1接触史

5.1.1病前一周内有外出史: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如有,5.1.1.1该地是否有该病流行: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5.1.2病前一周内是否有外地访客史: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如有,5.1.2.1访客是否有相关症状: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5.1.3与该病患者接触史: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如有,5.1.3.1 该病人姓名 5.1.3.2 与该病人关系

5.1.3.3 该病人发病日期 年 月 日 □□□□□□□□

5.1.3.4 与该病人接触方式

5.1.3.4.1同吃 ⑴有 ⑵无 5.1.3.4.2同住 ⑴有 ⑵无 5.1.3.4.3同生活 ⑴有 ⑵无

5.1.3.4.4同工作 ⑴有 ⑵无 □ 5.1.3.4.5同学习⑴有 ⑵无 □

□ □ □ 5.1.3.4.6同玩 ⑴有 ⑵无 □ 5.1.3.4.7陪护 ⑴有 ⑵无 □ 5.1.3.4.6其他 ⑴有 ⑵无 请注明 □ 5.2饮食情况(病前7天内) 5.2.1吃生冷食品 ⑴有 ⑵无

5.2.2生冷食品名称 购买地点 5.2.3熟食冷吃 ⑴有 ⑵无

5.2.4熟食品名称 购买地点 5.2.5在外就餐史 ⑴有 ⑵无

5.2.6就餐地点 ⑴排档 ⑵个体餐馆 ⑶宾馆餐厅 ⑷其他 □

6.主要诊治情况

6.1病人隔离:⑴是 ⑵否 □ 6.2如隔离,隔离地点:⑴医院 ⑵在家 ⑶其他 □ 6.3如住院,住院时间: 年 月 日; 6.4如住院,医院名称

6.5医院级别:⑴省级 ⑵市级 ⑶县级 ⑷乡级 ⑸其他 □ 6.6使用的主要治疗: 6.7转归:⑴痊愈 ⑵好转 ⑶恶化 ⑷死亡 ⑸留有后遗症(名称 ) □ 6.8如死亡,死亡日期 年 月 日

7.小结

调查者单位: 调查者: 审查者: 调查时间: 年 月 日

□ □

推荐第5篇: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包括伤害)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率是表示一定条件下某现象发生的实际例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数之比,说明单位时间内某现象发生的频率与强度

比也相对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所得的值,说明两者的相对水平

疾病流行强度指某病在一定时期内,某地区某人群中发病率变化及其病例间的联系程度。

散发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

流行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暴发指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

移民流行病学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民地当地人群和原住地人群的某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分析该病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是一种综合描述疾病三间分布的方法。

短期波动指在一个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某病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

季节性指疾病在一定季节内发病频率升高的现象

周期性指疾病依规律性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

现况调查指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特定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变量的资料,以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于疾病分布有关的因素。

普查指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内人群中每一成员所做的调查或检查

抽样调查指在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某一人群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组成样本进行抽样分析,以此推论该人群总体某种疾病的患病率及某些特征的一种调查

队列研究指某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按不同水平分为亚组,追踪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联系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

暴露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状态或特征。这些因素、特征和状态即为暴露因素。 危险因素只能使疾病发生率增高的因素 匹配过度指如果将不起混杂作用的因素作为匹配变量进行匹配,将导致匹配过度 随机对照试验是将研究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给予实验人群后,随访观察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以判断措施的效果。

单盲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的分级和所接受处理的情况,但观察者和资料收集分析者知道。

双盲指研究对象和观察者者不知道分组情况,也不知道研究对象接受的处理措施。 三盲指研究对象、观察者和资料整理分析者均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和处理情况。类实验即非随机对照实验,是一类有对照组但没有随机分配,或完全没有平行对照组的实验研究。

诊断试验应用各种实验、医疗仪器等手段对病人进行检查,以确定或排除疾病的试验方法

金标准亦称标准诊断,指当前医学界公认的诊断或排除某病最可靠的检测方法

病因就是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其中某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

传染感染病原体对宿主寄生现

冰山现象指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往往隐性感染者所占比例较大,只有一小部分感染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严重病例和死亡病例更为罕见。此种感染状况流行病学称之为

感染谱是指宿主对病原体传染过程反应轻重程度的频率谱。 为危险因素;RR75%可切①②③④⑤ 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认为找到了主因。②人群归因危险度,经水传播:饮用水①病例范围与供水范围业中毒、重大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PAR=全人群的发病率—非暴露组的发病一致,具有引用同一水源水历史②除哺乳公共健康的事件。 率;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100%=婴儿外,发病无年龄职业性别差别③水源疾病监测指长期连续系统的收集有关疾病(全人群的率—非暴露组的率)/全人群的经常受到污染,病例终年不断④停水或净的动态分布及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率*100% ③标化比适用条件,研究对象数化水源流行平息;接触疫水①病人有接触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目较少,结局事件的发生率比较低时。最疫水史②呈季节性或地方性特点③大量易施并评价其效果。 常用标化死亡比,SMR=研究人群中观察死感人群进入流行区,可呈爆发或流行④对留验又叫隔离观察,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亡数/全人口预期死亡数。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可控制疾病者,将他们收留在指定场所进行观察,限队列研究见偏倚选择偏倚;失访偏倚;信发生 制活动范围,实施诊察、检验和治疗。 息偏倚;混杂偏倚。 经食物传播①病人有进食同一食物历史不医学观察指乙丙类传染病接触者可正常工队列研究优点①资料可靠回忆偏倚相对较食者不发病②如系一次大量污染,在用餐作、学习,但要接受体检,测量体温、病小②可直接计算RR等指标充分而直接的者中可呈爆发,其潜伏期较短,临床表现原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 分析暴露的病因作用③检验病因假说能力往往较重③停供污染食物后,爆发很快平流行病学研究方法(1)观察性研究①描述较强④有助于了解人群疾病自然史⑤可以息④持续时间短,不形成慢性流行 性研究a病例报告b生态学研究c现场调分析一种原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也可以经接触传播①呈散发,无明显季节性②与查②分析性研究a病例对照研究b队列研分析多种原因与一种或多种疾病之间关个人卫生习惯和条件有关③防治主要靠加究(2)实验性研究①临床试验②现场试验系;缺点①不适于发病率较低的疾病病因强管理和卫生宣教 ③社区干预实验(3)理论性研究①理论研研究②随访时间较长已发生失访偏倚③耗虫媒传播①地方性②季节性③职业特点④究②方法研究 费人物财力时间较多④对设计要求严密,年龄差别⑤无人传人的情况 流行病学研究特征①群体②对比③概率论不易实施⑤随访过程中未知变量的引入和还有经土壤传播、医源性传播、垂直传播 ④社会心理特征⑤预防为主特征⑥发展的已知变量变化使分析复杂化。病例对照研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因素:新生儿增加、特征 究优点①适于研究罕见潜伏期长的疾病结易感人口迁入、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减退、发病率指一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局②省力时钱易组织实施③适于多种暴露免疫人口死亡降低主要因素:计划免疫、病例出现的频率。计算:发病率=一定时期因素与某一种疾病关联的研究,也可进行传染病流行、隐性感染 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多种因素间交叉作用的研究④应用于病因形成疫源地的条件①有传染源存在②病原人口数*k;意义:衡量某时期地区人群发探讨及其他方面研究。缺点①易发生各种体能够继续传播 生某种疾病危险性大小,对疾病发生过程偏倚②不适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较低的疫源地的消灭的条件①传染源被移走(如的一种指标。 因素③难以确定暴露于疾病的先后顺序④隔离、死亡)或已消除了排出病原体的状患病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不能直接计算疾病率,只能估计相对危险态。②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中的病原体被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计算:患病率=特定度 彻底清除(消毒、杀虫)。③所有易感接触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病例对照研究基本特点①属于观察性研究者,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或人口数*k。 ②设立对照③由果到因追溯调查④一般不证明未受感染。 病死率表示一定时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能确立因果关联。研究类型(1)非匹配病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了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例对照研究(2)匹配~ ①成组匹配~②个传染病的流行过程(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死亡率指某人群在一定时间内死于所有原体匹配~实施步骤①复习文献提出假设②传染病针对传染源病人要早发现诊断报告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制定研究计划③收集资料④资料的整理和隔离治疗,五早。对接触者:留验、医学死亡率=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分析⑤总结并提出研究报告偏倚(1)选择观察、应急接种、药物预防。对易感者:年平均人口数*k。 偏倚①入院率~②现患病例-新发病例~③免疫预防(五苗防七病,卡介苗、脊髓灰疾病的三间分布:地区分布:从国家(国检出症候~(2)信息偏倚①回忆~②调查~质炎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麻疹疫苗、家间、国家内的分布)到城乡分布 (3)混杂偏倚 乙型肝炎疫苗,结核病、~~~)、药物预防、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临床疗效研究的特点:具有实验性研究的个人防护。 长期趋势 特性、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考虑医学伦消毒包括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随时人群分布:年龄分布、性别~、职业~、种理学问题、科学评价临床疗效 消毒和终末消毒) 族和民族~、婚姻和家庭~、社会阶级、行实验性研究设计原则①对照原则②随机化初级卫生保健的四个方面:增进健康、预为、流动人口;如年龄、性别、职业、种原则③盲法原则④重复原则⑤均衡原则 防疾病、治疗疾病、康复服务 族、民族、婚姻情况、文化水平、收入 随机对照试验特点随机分配、设立对照、影响健康的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和行年龄分布研究方法:横断面分析、出生队前瞻性研究、人为施加干预,最好采用盲为习惯、人类生物学因素 列分析。 法观察结果。常用对照方法标准对照、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突然发生、影响面移民流行病学目的:分析疾病病因中,环慰剂~交叉~相互~自身~广、对人和环境危害大,造成政治、社会、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的作用大小。 诊断试验评价真实性、可靠性和实用性三心理紧张与恐慌。 生态学研究基本单位是群体。局限很容易方面评价。评价指标①灵敏度真阳性率Se,慢性病特点①患病率高,知晓率、治疗率、产生生态学谬误。 实际有病而被该诊断试验正确判断为有病控制率低②并发症发病率、致残率、死亡队列研究基本特点①在时序上由前向后,的百分比,反映了检出病例的能力。假阴率高③终生性疾病,需长期管理④慢病病属于前瞻性研究②属于观察性研究③研究性率FN=1-Se②特异度真阴性率Sp,实际因,病情复杂,具有个体化特点⑤导致沉对象按暴露与否进行分组④是从“因”到无病而被该诊断试验正确判断为无病的百重疾病负担 “果”的研究。 分比,反映了排除非病例的能力。假阳性慢性病防治关键点:三个环节(控制危险队列研究研究人群(1)暴露组的选择①职率FP=1-Sp③阳性预测值+PV,诊断试验结因素、早诊早治、规范化管理)三个人群业人群②特殊暴露人群③一般人群④有组果为阳性者中真正有病的概率。阴性预测(一般、高危、患病人群) 织的人群团体(2)对照人群的选择①内对值-PV~ 三级预防:一级又称病因预防,包括健康照②外对照③总人口对照④多重对照。 影响可靠性的因素受试对象生物学变异、促进(健康教育、自我保健、环境保护和队列研究中率的计算①累积发病率,CI=某观察者变异、试验方法的差异; 监测)和健康保护;二级又称临床前期预观察期内发病人数/同期的暴露人口数。使评价可靠性指标变异系数、准确度、诊断防,早发现诊断治疗三早预防;三级又称用条件:研究人群的数量比较多,人口比试验的一致性分析 临床预防,使病人达到病而不残残而不废 较稳定,固定人群。②发病密度,ID=某人提高诊断试验效率方法选择患病率高的人群在观察期内的发病人数/观察期内的观察群、采用联合试验 对象人年数。分母即观察人数和观察时间病因研究的基本方法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的乘积。适用条件:无限制,非固定人群。 研究、实验性研究 队列研究中效应的估计(1)相对危险度,Mill准则: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类RR=暴露组的发病(死亡)率/非暴露组的推法、排除法 发病(死亡)率。表示暴露组发病死亡率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关联的强度、关联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是反映暴露与发病的时间顺序、关联的特异性、关联的可重死亡关联强度的常用指标,只具有病因学复性、剂量反应关系、因素与疾病分布的意义。RR离1越远,表明暴露的效应越大,一致性、关联的生物学合理性、实验证据 暴露与结局的关联强度越大。RR>1暴露组潜伏期意义①判断受感染时间,以追踪传

推荐第6篇:禽(鸡、鸭、鹅、)(病)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表

禽(鸡、鸭、鹅、)(病)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表

说明:1.本表由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疫情报告后,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时填写。

2.本表述及的单元(流行病学单元)是指处在同一环境、感染某种病原可能性相同的一群动物。如处在同一个圈舍内的动物,或某个村内饲养的所有易感动物,均可称其为一个流行病学单元。

序号:填表日期:年月日

一、基础信息

二、现况调查

注:①家禽种类:同一单元存栏多种家禽的,分行填写; ②存栏数:是指发病前的存栏数;

③发病数:是指出现该病临床症状或实验室检测为阳性的动物数。

5.疫点所在地及周边地理特征

请在县级行政区域图上标出疫点所在地位置;注明周边地理环境特点,如靠近山

三、疫病可能来源调查(追溯)

四、疫病可能扩散传播范围调查(追踪)

填表人姓名:联系电话:

填表单位(签章):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复核(签章)

推荐第7篇: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的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和促进健康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Incidence:发病率,指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占同期暴露人口数的比例。

生态学研究:是以群体为单位,收集、观察分析群体中某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病率(死亡率)的相关关系,通过比较不同群体暴露与发病率(死亡率)的不同,探索病因线索。

理论流行病学:是通过数学模型研究流行病学。用数学公式明确、定量地表达病因、宿主与环境所构成的疾病的流行规律,评价流行趋势及措施效果。。

计划免疫:通过分析疾病疫情和人群免疫状况,按照免疫原理所规定的免疫程序,对人群进行有计划地免疫接种,提高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控制甚至消灭所针对的疾病的目的。

爆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例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大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

现况研究:是研究特定时点或时期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即是调查这个特定群体中的个体是否患病和是否具有某些变量或特征的情况,从而探索具有不同特征的暴露情况与疾病或健康的关系。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伤害流行病学:是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描述伤害的发生频率及其分布,分析伤害发生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提出干预对策与措施,并对措施效果作出评价的一门流行病学分支学科。

Hawthorne effect:霍桑效应,指人们因为成了研究中特别感兴趣和受注意的目标而改变了其行为的一种趋向,与他们接受的干预措施的特异性作用无关。

疾病病因: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就可以认为是病因,其中某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

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爆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配比: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目的是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

双盲:研究对象和研究者都不了解试验分组的情况,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实验。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选定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可以是住院病人,也可以是非住院病人,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病人施加某种预防或治疗的干预措施后,随访并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病人的发病结局,从而判断干预措施的预防或治疗效果的一种前瞻性研究。

混杂偏倚: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相关(关联)程度受到其他因素的歪曲或干扰。

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 (DALY):伤残调整寿命年,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和疾病所致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两部分。

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

screening:筛检,是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人,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它是从健康人群中早期发现可疑病人的一种措施,不是对疾病作出诊断。

归因危险度: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可分前瞻性和回顾性两类。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是在研究开始时根据一定的条件选择某一人群作为队列,然后前瞻性地随访一定的时间确定病例组和对照组,该方法在时间上的特点为从现在到将来。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是根据研究开始之前的一段特定时间的情况选择某一人群作为研究队列,根据现在的情况确定病例组和对照组,该方法在时间上的特点为从过去到现在。

现场试验:亦称社区随机对照试验,是在社区或一现场环境下进行的实验。以尚未患所研究疾病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现场试验接受干预的基本单位不同,可分为个体试验和社区实验。

信息偏倚:是来自于测量或资料收集方法的问题,使得获取的资料存在系统误差。

计划免疫: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的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性疾病的目的。

散发:某种疾病的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的散在发生。

理论流行病学:它使用数学公式明确地和定量地表达病因、宿主和环境之间构成的疾病流行规律,同时从理论上探讨不同防制措施的效应。

抽样调查:按一定的概率或特定的方法抽取某研究人群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进行调查,以所得的结果估计该人群某病的患病率或某些特征的情况,即以样本推论总体的调查方法。

Matching:即匹配(配比),是以对结果有干扰作用的某些因素或特性作为匹配因素,使对照组与病例组在匹配因素上保持相同的一种限制方法,可以消除匹配因素的作用,还可以用较小的样本提高分析时的流行病学调查效率。

Risk ratio:即相对危险度,是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比值,说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倍数。

Selection bias:即选择偏倚,指由于研究对象与目标人群的特征存在着系统误差,使效应估计值与真值之间发生的偏差,可产生于研究开始选择研究对象时,也可产生于收集资料过程中出现失访或无应答时。

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Blindne:即盲法,指为避免由于主观因素的作用而产生信息偏倚,研究中使研究对象或研究者不了解治疗情况或分组情况的方法,有单盲法、双盲法和三盲法之分。

流行:某地区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Cro-sectional study:即现况研究,是研究特定时点或时期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从而探索具有不同特征的暴露情况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

Matching:即匹配,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上与病例保持一致。

病因: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就可被认为是疾病的病因,当其中的一个或多个不存在时,疾病的频率就

下降。

Confounding bias:即混杂偏倚,由于一个或多个混杂因素的存在,歪曲了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真实联系。

疫源地:是指传染源排出病原体可能波及的范围,也即易感者可能受到感染的范围。

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医院职工、就诊病人、探视者或陪住者在医院内获得的一切感染性疾病。

配比:又成为匹配,即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一致,目的是在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筛检: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将可能有病但是表面上健康的得人同那些可能无病的人区分开来。筛检试验不是诊断试验,仅是一种初步检查,对筛检试验阳性或可疑阳性者必须进行进一步诊断,以便对确诊病人采取必要的措施。

预防接种:使用疫苗针对以感人群采取的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是提高机体免疫水平的一种特异性预防措施,可以有效的预防相应的疾病,是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计划免疫的主要内容。

流行:某地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一般发病水平时称为流行。

自然疫源性: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不依赖于人类就能在自然界中生存繁殖,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传播给人。这种特点叫做自然疫源性。

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除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疾病分布: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中的存在方式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疾病的周期性:疾病的发病率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有规律的起伏波动,每个若干年出现一个流行高峰,称为疾病的周期性。

传播机制: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生活在外环境及入侵易感者更换宿主的过程。

串联诊断试验:又称为系列试验,采用几种筛拣方法检测疾病,只有全部结果均为阳性才能判断为阳性,只要有一项结果为阴性即判断为阴性。

混杂因子: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一个或者几个外来因素的存在掩盖或者夸大了研究因素同疾病或者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部分或者全部的歪曲了两者之间的真实联系,这些因素被称为混杂因子。

双盲试验:研究的观察者和研究对象都不知道每个对象被分到了哪一个组,需要由第三者来安排控制整个实验。

病因:在群体中,由于某一因素或多个因素的存在使有关疾病的发病率增高,而当其被消除后,又可使疾病的发病率降低,这种与疾病消长有关的因果联系称为该病的病因。

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和传播的群体现象叫做流行过程。

散发:某病的病例在人群中零星出现散在发生数量不多,强度相当于历年来的一般发病水平,病例之间没有明显的时间空间联系和相互传播关系。

自然疫源性疾病: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不依赖于人类就能在自然界中生存繁殖,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传播给人。这种特点叫做自然疫源性。具有这种特点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所能波及的区域,即可能发生新的感染的地区范围。

疾病的季节性: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里发病率增高的特点称为疾病的季节性。

人群易感性:人群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可以用人群中可能发生感染的比例来衡量。

诊断试验的真实性:又称为效度或者准确度。是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的吻合程度。

混杂: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一个或多个潜在的混杂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与疾病(或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两者之间的真正联系被错误地估计。

vaccination:预防接种是利用生物制品将抗原或抗体注入机体,是人体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性抵抗力,保护易感人群,以预防传染病。

血清库:是一个贮藏血清标本的系统,是专为今后的研究分析而建立,标本的来源是一次或多次研究所收集、积累的。它要保证所藏标本处于最佳稳定状态,并能够准确地追溯其来源。

genetic epidemiology:遗传流行病学是研究与遗传有关的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病因、以及制订预防和控制对策的学科。它着重研究疾病发生中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作用的后果和控制的方法。

疾病监测:是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及时反馈,以便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病因网络模型:根据生态学模型或疾病因素模型提供的框架可以寻找多方面的病因,这些病因相互存在联系,按时间先后联接起来就构成一条病因链,多个病因链交错联接起来就形成一条病因网,这就是病因网络模型。

筛检: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将可能有病但表面上健康的人,同可能无病的人区别开来。

ecologic studies:生态学研究是在群体的水平上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即以群体为观察、分析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情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流行病学数学模型: 使用数学公式明确地和定量地表达病因、宿主和环境之间构成的疾病流行规律,同时从理论上探讨不同防制措施的效应。

霍桑效应:是人们因为成了研究中特别感兴趣和受注意的目标而改变了其 为的一种倾向,与他们接受的干预措施的特异性作用无关,是患者渴望取悦于他们的医师,是医师感到其医疗活动是成功的。

Neyman bias:奈曼偏倚,在病例对照研究或现况研究中,用于研究的病例一般是研究时的现患病人,而不包括死亡病例和那些病程短、轻型、不典型的病例。此外,某些病人在患病后,有可能会改变其原来的某些因素的暴露情况。这样由于研究的病例类型(现患病例)显然会与队列研究或实验研究不同,它们多用新病例,由此而产生的偏倚即为奈曼偏倚。

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体内到最早临床症状出现这一段时间。

遗传度:在多因子遗传病中,遗传对易患性所起作用的大小程度称为遗传度。越高,说明遗传因素在某病发病中的作用越重要。

seroepidemiology:血清流行病学是用血清学的技术和方法来进行流行病学工作,它通过对血清中各种成分(包括抗原、抗体、代谢产物、生化物质、营养成分和遗传因子等等)出现和分布的研究,以阐明疾病及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在采取相应仿制措施后用血清学方法来考核其效果。

ecologicial fallacy:生态学谬误,它的产生是由于生态学研究是由各不同情况的个体“集合”而成的群体为观察、分析单位,以及存在混杂因素等原因造成其研究结果与事实不相符,在一般情况下生态学谬误常难以避免。

移民流行病学:通过观察某种疾病在移民人群、移居国当地人群及原住国人群中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探讨疾病的病因及其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霍桑效应:是人们因为成了研究中特别感兴趣和受注意的目标而改变了其行为的一种倾向,与他们接受的干预措施的特异性作用无关,是患者渴望取悦于他们的医师,是医师感到其医疗活动是成功的。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疾病的感染谱:机体对病原体反应轻重频率称为传染梯度,又称感染谱。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是将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相结合的一种研究方法。首先进行队列研究,收集每个队列成员的暴露信息以及有关的混杂资料,确认随访期间内发生的每个病例,然后以队列中的病例作为病例组,对照组来自同一个队列,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推荐第8篇:流行病学 空白

1.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制定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

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基本原理:疾病和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人与环境的关系,疾病发病的过程,病因论,

病因推断的原则,疾病预防的原则和策略,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

3.实际应用:疾病的自然史,疾病防止效果的评价,疾病的监测,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

研究,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

4.流行病学的特征: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特征,预防为主的特

征,社会心理特征,发展的特征

5.

6.疾病分布的意义: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和探索病因的基础;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

信息;为合理的制定疾病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为评价预防措施效果提供重要依据

7.散发: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

8.出现散发的原因:该病在该地区常年流行或因预防接种使人群维持一定的免疫水平;隐

性感染的疾病;长潜伏期传染病;传播机制不容易实现的疾病

9.爆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10.流行:发病率超过该地历年发病率水平

11.大流行:发病率超过某一历史条件下的发病率水平

12.短期波动:同暴发,适用于大数量人群

13.传染病季节性特点:严格的季节性,季节性升高

14.周期性:疾病发病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现象

15.疾病的地区聚集性:疾病频率高于周围地区

16.地方性疾病: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

17.判断地方病的依据:各类居民,任何民族都可发病;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人群中发病率

低;迁入一段时间后发病率一致;迁出后发病率降低;易感动物也可发病

18.

19.描述性研究的内容:历史性常规资料分析,现况研究,生态学研究,随访研究

20.描述性研究目的:掌握目标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提供疾病病因研究的线索;

确定高危人群;评价预防接种,疾病监测等防治措施的效果

21.普查和抽样调查的特点:普查的优点:三早,多种疾病,不存在抽样误差缺点:患病

率低不可以,容易漏查,不能统一化抽样调查:省钱省力省时间,患病率低不可以,设计复杂

22.抽样方法的特点:系统抽样,单纯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 23.

24.队列研究:按是否暴露于某种因素分为不同的亚族,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

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联系及关联大小的观察性研究

25.队列研究分类: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

26.队列研究的目的:检验病因假设,评价预防效果,新药上市后的监测,研究疾病的自然

27.不同研究类型的选用原则:

28.结局:随访观察中出现的预期结果事件

29.自然终点:结局

30.暴露人群:职业人群,一般人群,特殊暴露人群,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31.对照人群: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多重对照

32.计算样本量考虑的问题:抽样方法,暴露组与对照组的比例,失访率

33.队列研究的特点:属于观察法,设立对照组,由因及果,确证暴露与疾病的因果联系 34.

35.匹配的目的:提高研究效率,控制混杂因素

36.衍生的研究类型:巢式病例研究:先选病例,匹配选择对照病例队列研究:先选对照,

再选病例病例交叉研究:急性事件单纯病例研究:基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病例时间研究:慢性病

37.确定样本量:暴露率,相对危险度和暴露比值比,把握度,显著性水平

38.暴露:研究对象曾接触过某种因素,具有某种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

39.常见偏倚及控制:选择偏倚入院率偏倚:从多个地方选择病例奈曼偏倚:新发病例

检出症候偏倚:早中晚期病人时间效应偏倚:敏感的早期检查技术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40.

41.实验流行病学的基本特点:属于前瞻性研究,随机分组,具有均衡可比的对照组,有干

预措施

42.实验设计的原则:随机,对照,重复,盲法

43.设计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临床医从性,临床不一致性,安慰剂效应,向均数回归,沾

染和干扰问题,不良事件观察记录和分析

44.临床试验:评价药物或治疗方法现场试验:评价预防措施效果,疫苗社区实验:评

价防治措施效果

45.结局的选择:相关性,可行性,客观性,灵敏性和特异性,可接受性

46.

47.筛检: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测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

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区别开来

48.串联提高特异度,并联提高灵敏度

49.为什么要进行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海量资料需要整合;客

服传统文献综述的缺陷;链接新旧知识的桥梁

50.偏倚:系统误差部分

51.选择偏倚:由于对象选择的方式问题,导致入选对象与为入选对象之间存在偏差

52.信息偏倚:由于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出现问题,使获取的资料存在系统误差

53.混杂偏倚: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54.

55.病因:能够引起人群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

56.科学实验五法:求同法,差异法,同异并用法,剩余法,共变法

57.统计学关联:狭义上是分类变量的相关,广义上等同于相关

58.因果推断标准:关联的时间顺序,关联的强度,关联的合理性,关联的可重复性,研究

的因果论证强度

59.疾病监测的种类:传染病监测,非传染病监测,症状检测,事件监测

60.

61.传染病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62.疾病预防策略:预防为主:加强健康教育,加强人群免疫,改善卫生条件加强传染病

的监测传染病全球化控制

63.

64.伤害:由于运动,热量,化学,电和放射线的能量交换超过机体耐受水平引起组织损伤

或由于缺氧引起的窒息,以及这些因素引起的心理损伤的统称

65.伤害发生的原因:致病因子:能量宿主:人口学特征年龄 性别 种族 职业心理

行为特征:饮酒,安全带,心理因素环境自然环境 生活环境 生产环境社会环境

66.伤害的预防策略:三级预防 主动干预 被动干预

67.四项干预措施:强制干预,工程干预,教育干预,经济干预

68.疫苗评价:保护率,效果指数

69.

7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危害的重大传染病

疫情,不明原因群体性疾病,重大职业食物中毒或其他损害公众健康的事件

7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特征:群体性,突发性,时间分布各异,地点分布各异,社会

危害严重,应急处理的综合性

7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期:间期,前期,打击期,处理期,恢复期

73.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性疾病:较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突然出现具有相同临床

症状的多个患者,而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但又暂时不能明确病因的疾病。

74.*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应急准备:制定策略和措施,建立信息系统,建立预警系统,危

险评价,物资储备,教育培训,监督评价,科学研究,机构建设,制定预案

75.处理措施:处置病员,公共卫生管理,稳定群众情绪,寻求援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平

息后的工作

76.

77.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健康相关标志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医学相关生物群

体特征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制定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的策略和措施。

78.生物标志物:暴露标志物,效应标志物,易感性标志物

79.

80.根据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人类疾病分类: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基本上由遗传因素

决定的疾病,多因子遗传病,基本上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疾病

81.家族聚集性的原因:遗传因素,共同暴露的环境因素,教育传递

82.

83.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内容:研究恶性肿瘤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探索恶心肿

瘤的病因,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并评价这些措施的效果

84.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率变动类型:幼年高峰型,持续升高型,升高后下降型,双峰型

85.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环境理化因素,遗传易感性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生物学危险因素 86.

87.HBV感染者的三种颗粒:大球形颗粒:感染标志小球形颗粒:有抗原性无感染性管

形颗粒

88.大三阳,小三阳:表面抗原,HBSAg nbeag hbchbsag hbc hbe

89.表面抗原阳性可见于:注射乙肝疫苗,隐性感染,恢复期

90.异抗原阳性见于:慢性感染,传染性强

91.HBV预防策略和措施:强化乙肝疫苗接种;切断传播途径,控制HBV传播;管理传染

源;加强全民乙肝防治意识

推荐第9篇:口腔流行病学

第一节内容概要

一、口腔流行病学的概念、作用及其发展 (一)口腔流行病学的概念

口腔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即用流行病学的原则、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中口腔疾病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二)口腔流行病学的作用

1.描述人群口腔健康与疾病的分布状态

2.研究口腔疾病的病因和影响流行的因素。3.研究疾病预防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4.监测口腔疾病流行趋势。

5.为制订口腔卫生保健规划提供依据。

二、口腔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描述性流行病学

断面研究:调查目标人群中某种疾病或现象在某一特定时点的情况

纵向研究:研究疾病或某种情况在一个人群中随着时间推移的自然动态变化 常规资料分析:对已有的资料或监测记录做分析或总结

分析性流行病学 病例-对照研究 群组研究

实验流行病学

特点:①有干预措施;②设立对照组

三、龋病流行病学

(一)龋病常用指数

1.恒牙龋、失、补指数 用龋、失、补牙数(DMFT)或龋、失、补牙面数 (DMFS)表示。“龋”即已龋坏尚未充填的牙;“失”指因龋丧失的牙;“补”为因龋已做充填的牙。

2.乳牙齲、失、补指数 指乳牙的龋、失、补牙数(dmft)或齲、失、补牙面数(dmfs)。

3.龋均和龋面均 龋均指受检查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数。龋面均指受检查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面数。

4.龋面充填构成比 指一组人群的龋、失、补牙面之和中已充填的龋面所占的比重,常用百分数表示。

5.患龋率 指在调查期间某一人群中患龋病的频率,常以百分数表示。 6.龋病发病率 指至少在1年时间内,某人群新发生齲病的频率。 7.无龋率 指全口牙列均无龋的人数占全部受检查人数的百分率。 (二)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齲病的流行特征 从地区分布上看,各国齲病患病率差别悬殊。从时间分布上看,发达国家患龋率逐渐下降,发展中国家龋病患病率逐渐上升。从人群分布看,乳牙、年轻恒牙和老年人牙龈退缩后的恒牙易感齲病。乳牙患龋率男性略高于女性,而恒牙患龋率女性略高于男性。一般城市居民的患龋率高于农村。民族之间的患齲情况不同。

2.影响龋病流行的因素 常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因素、氟摄入量、饮食习惯和家族影响。

四、牙周病流行病学 (一)牙周健康指数

1.简化口腔卫生指数(OHIS)是 Greene和 Vermillion对他们在1960年提出的口腔卫生指数(OHI)加以简化而成。OHI-S只检查6个牙面,包括简化软垢指数(D1-S)和简化牙石指数(CI-S)。

2.菌斑指数(PLI)是根据牙面菌斑的厚度而不根据菌斑覆盖面积计分。可检查全口牙面,也可检查选定的几颗牙。每颗牙检查4个牙面,每颗牙的计分为4个牙面计分之和除以4,个人计分为每颗牙计分之和除以受检牙数。

3.Turesky改良的Q-H菌斑指数 先用菌斑染色剂使菌斑染色,再检查指定的六颗牙的牙面菌斑面积得到计分。

4.牙龈指数(GI)只观察牙龈情况,检查牙龈颜色和质的改变,以及出血倾向。5.龈沟出血指数(SBI)检查用视诊、探诊相结合的方法,所用探针为钝头牙周探 针,检查时除观察牙齦颜色和形状外,还须用牙周探针轻探龈沟,观察出血情况。 6.牙龈出血指数(GBI)可以检查全部牙齿或只检查指数牙。检查采用视诊和探诊 相结合的方法。检查时使用牙周探针轻探牙龈,观察出血情况。

7.社区牙周指数(CPI)使用CPI牙周探针检查牙龈出血、牙石和牙周袋深度。使 用CPI时将口腔分为6个区段,可用10个指数牙。检查时可以检查6个区段中的每个牙,也可以只检查指数牙。每个区段中以计分最高的牙齿代表该区段的值,6个区段中最高的计分作为个人CPI值。 (二)流行特征及其有关因素 1.牙周病的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不同地区的患病情况不同,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农村居民的患病程度高于城市居民。

(2)时间分布:70年代后期,工业化国家青少年儿童和成年人的龈炎患病率持续下降。

(3)年龄分布:牙周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4)性别分布:关系不明确,但多数报道为男性重于女性。 (5)民族分布:不同民族牙周病的患病情况差异很大。

2.影响牙周病流行的因素 包括口腔卫生、吸烟、营养和全身疾病。

五、其他口腔疾病的流行概况 (-)氟牙症

1.Dean分类法根据釉质颜色、光泽和缺损的面积来确定损害的程度。根据氟牙症的分类计分系统,可以换算出社区氟牙症指数(CFI)。社区氟牙症指数的公共卫生意义是根据指数采取相应的公共卫生措施。 2.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其发病与当地水、土壤、空气中的含氟量过多密切相关。

(2)城乡分布: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市。 (3)年龄分布:乳牙较少。6岁以后恒牙患病率逐渐升高,12岁左右稳定,中年以后 患病率下降。

(4)性别分布:男女性别未发现显著不同。

(5)牙位分布:最严重的是上颌牙齿的颊侧面。 (二)牙本质敏感

1.评价方法 电子压力敏感探诊记数和Schiff冷空气敏感指数。 2.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不同的国家患病率不同

(2)牙位分布:以尖牙和前磨牙的颊侧面居多,牙周病患者好发。 (3)年龄分布: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好发年龄在50~69岁年龄段。 (4)性别分布:牙本质敏感好发于女性。

(5)地区分布:农村人群的患病率要高于城市人群。 (三)口腔癌

1.指标 衡量口腔癌的患病情况多用患病率和发病率。 2.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不同地区发病率不同,以东南亚地区发病率最高。 (2)时间分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病随时间而变化。 (3)年龄分布:可发生于所有人群,成年人好发。 (4)性别分布:男女都可发生,但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5)种族分布:有咀嚼烟草习惯的种族口腔癌发病率高。 (四)口腔黏膜疾病

口腔黏膜疾病指发生在口腔黏膜和口腔软组织的多种感染和非感染性疾病。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发于口腔黏膜的疾病,一类是全身性疾病在口腔的表征,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损害。口腔黏膜病多好发于颊、舌、唇、软腭等黏膜,也可与皮肤同时发病。口腔黏膜疾病的患病率农村高于城市。 (五)牙颌异常

1.指数 WHO推荐采用牙美观指数,用于12岁以后的年龄组作为流行病学调查的计分标准。 2.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各国和各地区的患病率从28%到90%不等。 (2)年龄分布:患病率随年龄而升高。 (3)性别分布:男女之间无差异。 (六)唇腭裂

1.指标 唇腭裂的患病情况常用发生率或患病率来评价。 2.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可发生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2)城乡分布:农村高于城市。 (3)性别分布:男婴比女婴高。

(4)种族分布:不同民族之间有差异。

六、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一)调查目的

1.查明口腔疾病在特定时间内的发生频率和分布特征及其流行规律。2.了解和分析影响口腔健康的有关因素

3.为探索病因,建立和验证病因假设提供依据。4.选择预防保健措施和评价预防保健措施的效果。 5.评估治疗与人力需要。 (二)调查项目 1.一般项目。 2.健康状况项目。 3.问卷调查项目。 (三)调查表格设计

应根据具体调查项目设计调查表。 (四)指数和标准

根据调查的目的确定使用的指数和调查标准。常用的齲病指数有DMFT、DMFS等, 牙周健康状况用CPI指数,氟牙症用Dean指数 (五)调查方法

1.普查 是指在特定时间范围内,对特定人群中的每一个成员进行的调查或检查 2.抽样调查 抽样即从目标地区的总体人群中,按统计学随机抽样原则抽取部分人作为调查对象,被抽到的人群称为样本人群;抽样调查是用样本人群调查的结果,推断总体人群的现患情况

3.捷径调查 指只调查有代表性的指数年龄组人群的一种调查方法。目的是为了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某群体口腔健康状况,并估计在该群体中开展口腔保健工作所需的人力和物力。 (六)样本含量

样本含量的确定随所采用的流行病学方法类型不同而不同,依据调查对象的变异情况、患病率大小、要求的精确度和把握度大小而定 (七)误差及预防方法

1.选择性偏倚 在调查过程中,样本人群的选择不是按照抽样设计的方案进行,而是随意选择,由于调查对象的代表性很差,破坏了同质性,使调查结果与总体人群患病情况之间产生误差,称为选择性偏倚。防止的措施就是在选择调查对象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流行病学抽样设计进行抽样。

2.无应答偏倚 在随机抽样时,属于样本人群中的受检者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未能接受检查,超过一定比例后结果就难以用来估计总体的现患率。防止的方法是在调查前做好组织工作,改善调查方式。

3.信息偏倚 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出现各种误差,结果产生了偏倚,称信息偏倚。主要有:因检查器械等造成的测量偏倚、因调查对象引起的偏倚、因检查者引起的偏倚,后者又包括检查者之间的偏性和检查者本身的偏性。对信息偏倚的防止办法包括:按规定使用标准检查器械,保持稳定的环境条件;设计中尽量提供可能的回忆目标,对一些敏感的问题采用间接询问法、对象转移法等技术以保证信息的可靠。对检查者偏性的防止办法是:①疾病的诊断标准要明确;②调查前要认真培训,对于诊断标准要统一认识;③调查前要做标准一致性试验

4.标准一致性试验 标准一致性试验也就是可靠度的检验,包括检查者本身可靠度检验和检查者之间可靠度检验。更可靠的评估检查者之间一致性的方法为 Kappa统计法。 (八)数据的整理和统计

1.数据整理 一般分三步:核对、分组和计算。

2.变量计算 常用的统计指标有:平均数、标准差、标准误、可信区间、率和 成比。

七、口腔健康问卷调查及问卷设计 (一)口腔健康问卷调查的内容 1.研究对象的属性; 2.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 3.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4.其他方面。

(二)问卷结构的组成

1.首页 包括封面信、调查对象编码和基本情况、调查日期等。 2.题目 一个完整的题目由问题、答案和编码三部分组成。 3.联结部分 包括指导语、过渡语和结束语。 (三)问卷设计的原则

1.围绕调查目的设计问卷。

2.根据调查对象的特点设计问卷,使其容易回答,也愿意回答。忘本符 3.针对调查内容设计问卷。 4.便于资料处理和分析。 5.考虑问卷使用方式 (四)问卷设计的步骤 1.问卷设计的基本步骤

(1)根据调查目的,确定所需收集的信息

(2)确定问题的顺序,问题的排列要有关联、合乎逻辑。 (3)测试与修改问卷 2.问题的设计。

3.问题的形式 有填空式、二项式、列举式、多项选择式、顺位式问句、多项任选式、评分式问句、矩阵式。

4.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应遵循注意科学、明确、艺术的原则。 5.答案的设计原则。 (五)常用的调查方式 1.自填式问卷调查 2.访谈式问卷调查 (六)问卷的质量控制 1.问卷的信度; 2.问卷的效度; 3.预调查

4.问卷调查员培训;5.问卷回收率。

八、临床试验方法

(一)临床试验的定义和用途

1.临床试验的定义 是指以人体作为观察对象,以临床为研究场所,对口腔诊断技术、口腔治疗方法和口腔预防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的研究方法。

2.临床试验的特点 首先,临床试验的设计应符合三个基本原则,即随机、对照和盲法。其次,临床试验的研究对象是人,因此需要试验对象自愿参与并有良好的依从性。第三,临床试验是一种特殊的前瞻性研究,它被人为地给予了干预,包括分组以及干预措施。最后,临床试验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周期

3.临床试验的用途 包括:临床效果观察、对人体副作用评价和致病原因研究 (二)临床试验的基本分类 1.历史性对照研究。 2.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 3.随机对照试验。 4.交叉设计临床试验 5.序贯临床试验

(三)临床试验的设计

1.选择研究对象 应有统一的评价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2.估计样本量

(1)两样本率比较时样本量的计算。 (2)两样本均数比较时样本量的计算。

3.设立对照组 有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

4.随机化分组 有完全随机化分组、区段随机化分组和分层随机化分组。 5.控制干预措施质量 统一的干预方案,有保证依从性的措施,避免沾染和干扰。

6.注意伦理问题。

7.盲法试验 包括单盲和双盲。 8.确定临床试验周期。 (四)临床试验结果的评价 1.设计层面评价 2.测量层面评价

3.文献分析层面评价

推荐第10篇:主治医生——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观察法:分描述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监测、生态学研究,产生假设;

分析流行病学(病倒对照、队列研究);检验假设。

2、实验法,也称实验流行病学:临床试验和现场场试验(个体和社区试验);验证假设。

3、数理法,也称理论流行病学。

描述流行病学可以;①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②掌握疾病和病因的分布状况,为疾病防制工作提供依据;③用来评价防制策略和措施的效果。

现况研究 :又称横断面研究或患病率研究,是描述性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是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的资料,并对资料的分布状况、疾病与因素的关系加以描述。根据研究目的,现况研究可以采用普查也可以采用抽样调查。

(1)普查(census):在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每一成员进行的调查。普查分为以了解人群中某病的患病率、健康状况等为目的的普查和以早期发现患者为目的的筛检。

(2)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按一定的比例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样本)进行调查,以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称为抽样调查。随机抽样和样本含量适当是保证样本代表性的两个基本原则。抽样方法: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等。

(三)分析流行病学

1.分析流行病学概念与分类分析流行病学(analytical epidemiology)也称分析性研究(analytical study),它是进一步在有选择的人群中观察可疑病因与疾病和健康状况之间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分析流行病学主要有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两种方法,目的都是检验病因假设。估计危险因素的作用程度。

2.病例对照研究 (1)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概念:病例对照研究是选择患有和未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各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种或某些可疑危险因素的比例或水平

1)病例的选择需要考虑:①疾病的诊断标准;②病例的确诊时间;③病例的代表性;④对病例某些特征的限制。病例来源主要来自医院和社区。

2)对照的选择:对照是病例所来源的人群中未患所研究疾病的人。选择对照时应考虑:①确认对照的标准;②对照的代表性;③对照与病例的可比性;④对照不应患有与所研究因素有关的其他疾病;⑤有时可同时选择两种以上对照。对照的来源:①同一或多个医疗机构中诊断的其他疾病病例;②社区人口中未患该病的人;③病例的邻居中未患该病的人;④病例的配偶、同胞、亲戚;⑤病例的同事。

(3)病例对照研究样本含量的估计:分别有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分类变量资料样本含量的估计和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分类变量资料样本含量的估计(具体计算方法请参阅有关教材)。

(4)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病例对照研究采用比值比来估计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关联强度。比值(odds)是指某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与不发生的可能性之比。比值比是病例组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的暴露比值之比。

(5)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1)优点:①该方法收集病例更方便,更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②该方法所需研究对象的数量较少,节省人力、物力,容易组织;③一次调查可同时研究一种疾病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既可检验危险因素的假设,又可经广泛探索提出病因假设;④收集资料后可在短时间内得到结果。

2)局限性:①不适于研究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为需要很大的样本含量;②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常难以判断;③选择研究对象时易发生选择偏倚;④获取既往信息时易发生回忆偏倚;⑤易发生混杂偏倚;⑥不能计算发病率、死亡率等,因而不能直接分析相对危险度。

3.队列研究 (1)队列研究概念:队列研究(cohort study)是将一个范围明确的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2)队列研究的用途:检验病因假设和描述疾病的自然史。

(3)队列研究分类:依据研究对象进入队列时间及观察终止时间不同,队列研究可分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和双向性队列研究三种。它可根据队列中研究对象是相对固定还是不断变化情况,分为固定队列和动态人群。

(4)研究对象的选择

1)暴露组的选择:要求暴露组的研究对象应暴露于研究因素并可提供可靠的暴露和结局的信息。如可根据情况选择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或有组织的团体。

2)队列研究的对照组:应是暴露组来源的人群中非暴露者的全部或其随机样本。除研究因素之外,其他与结局有关的因素在暴露组与非暴露组间皆应均衡可比。可有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和多重对照等形式。

(5)样本含量的估计: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使用的样本含量估计公式一样,但队列研究比较的是结局的发生率,因而P0和P1分别为非暴露组和暴露组结局的发生率。(具体计算方法请参阅有关教材)

(6)队列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队列研究中,最受关注的是暴露因素导致疾病的强度——发病率,包括累积发病率和发病密度。估计暴露与发病的关联强度一般用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度、归因危险度百分比、人群归因危险度以及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等。另外当用全人口发病(死亡)率作比较时,可计算标准化发病(死亡)比。

(7)队列研究时的优点和局限性

1)优点:①研究结局是亲自观察获得,一般较可靠;②论证因果关系的能力较强;③可计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能直接估计暴露因素与发病的关联强度;④一次调查可观察多种结局。

2)局限性:①不宜用于研究发病率很低的疾病;②观察时间长,易发生失访偏倚;③耗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多;④设计的要求高,实施复杂;⑤在随访过程中,未知变量引入人群,或人群中已知变量的变化等,都可使结局受到影响,使分析复杂化。

4.实验流行病学

(1)实验流行病学概念:是将来自同一总体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实验因素,对照组不给予该因素。然后前瞻性地随访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别的程度,从而判断实验因素的效果。

(2)实验流行病学的基本特征:①要施加干预措施;②是前瞻性观察;③必须有平行对照;④随机分组。

(3)实验流行病学分类:分为现场试验和临床试验两类。现场试验还分为社区试验和个体试验。

(4)临床试验的概念及设计 :是将临床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给予某临床干预措施,对照组不给予该措施,通过比较各组效应的差别判断临床干预措施效果的一种前瞻性研究。

常用的随机化分组的方法有:简单随机分组、区组随机化、分层随机分组。

2)对照组:有空白对照、安慰剂对照,标准疗法对照,以及不同给药剂量、不同疗程、不同给药途径相互对照。

3)资料收集过程的要求:盲法观察(单盲、双盲、三盲),规范观察方法,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

4)常用的分析指标:有效率、治愈率、生存率。

严格掌握禁忌证

(1)一般禁忌证:急性传染病,包括有急性传染病接触史而未过检疫期者;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较重的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疾病;哮喘、荨麻疹等过敏史者;严重的湿疹或化脓性皮肤病者;有癫病或惊厥史的小儿;慢性疾病急性发作者;以及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等。

(2)特殊禁忌证:有过敏史者慎用动物血清制品;体温高于37.5oC,或一周内每日腹泻4次以上的儿童,严禁服用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糖丸;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如放射治疗、糖皮质激素、抗代谢药物和细胞毒药物均能降低对疫苗的免疫反应,应尽量推迟常规的预防接种;近1个月内注射过丙种球蛋白者,不能接种活疫苗;各种制品的特殊禁忌证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执行。

4.操作要点

(1)严格查对:一般接种活疫苗后需隔4周,接种死疫苗后需隔2周,再接种其它活或死疫苗。

(2)生物制品的准备:在空气中放置不能超过2小时;接种后剩余药液应废弃,活菌苗应烧毁。

(3)局部消毒:用2%碘配及75%乙醇消毒皮肤,待干后注射;接种活疫苗、菌苗时,只用75%乙醇消毒,因活疫苗、菌苗易被碘配杀死,影响接种效果。

5.预防接种的反应及处理

(l)一般反应

(1)局部反应:接种后24小时左右局部会出现红、肿、热、痛,有时伴有淋巴结肿大,红肿直径在2.5cm以下为弱反应,2.6~5cm为中等反应,5cm以上为强反应。局部反应持续2~3天不等。接种活菌(疫)苗后局部反应出现晚、持续时间长。个别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后5~7天出现皮疹等反应。

(3)全身反应:于接种后5~6小时体温升高,持续1~2天,但接种活疫苗需经过一定潜伏期才有体温上升。体温37.5oC左右为弱反应,37.5~38.5oC为中等反应,38.6oC以上为强反应。此外,还伴有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不适等反应。

(2)异常反应:只有少数人发生,反应较重。

(1)过敏性休克:于注射后数分钟或0.5~2小时内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日周青紫、四肢湿冷、呼吸困难、脉细速、恶心呕吐、惊厥、大小便失禁以至昏迷。如不及时抢救,可在短期内有生命危险。此时应使患儿平卧,头稍低,注意保暖,并立即皮下或静脉注射1:1000)g上腺素O.5~lml,必要时可重复注射,有条件时给氧气吸人,病情稍稳定后,应尽快转至医院抢救。

(2)晕针:儿童常由于空腹、疲劳、室内闷热、紧张或恐惧等原因,在接种时或几分钟内出现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乎足冰凉、心跳加快等症状,重者知觉丧失。

呼吸减慢。晕针是由于各种刺激引起反射性周围血管扩张所致的一过性脑缺血。此时应立即使患儿平卧,头稍低,保持安静,饮少量热开水或糖水,短时间内即可恢复正常。数分钟后不恢复正常者,可针刺人中穴,也可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每次0.01~0.03ml/kg。

(3)过敏性皮疹:以尊麻疹最为多见,一般于接种后几小时至几天内出现,经服用抗组胺药物后即可痊愈。

(4)免疫系统有原发性严重缺陷或继发性免疫防御机能遭受破坏(如放射病)者,接种活菌(疫)苗后可扩散为全身感染。一般人群免疫水平达80%以上,才能取得控制传染病流行的效果。

第11篇: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关于××学校聚集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发病情况的初步调查报告

2004年2月25日上午10时30分,我区疾控中心接到××儿童医院医务科电话报告:“该院发热门诊接诊一名××学校的学生,临床诊断为肺炎。据该学生反映,近期其所在学校有数十名学生有发热。”接到报告后,我区疾控中心立即和该学校取得联系,核实相关情况,并及时将初步核实情况电话报告市疾控中心。为进一步了解发病情况,控制疫情发展,我区疾控中心于10时45分派员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概况:××学校,位于××区××路××号。该校为寄宿制学校,有48个班级,在校学生1380名,教职员工165名。

(二)发病情况:自2004年2月17日起,该校学生中陆续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例,截止2月25日下午3时,累计发生91例,分布在22个班级。经调查,首发病例周××,女,10岁,四(6)班学生,住×××宿舍。该患者于2月17日出现发热(40℃),伴有咳嗽、头痛、流涕等症状,当天前往我区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上感”,给予抗炎、对症治疗后,目前已恢复正常返校上课。 患病学生发病时间分布情况见表2—4。

患病学生班级分布情况为:四(6)班12人、四(2)班6人、五(3)班5人,其余班级均有1~2人。

91名发热学生中,目前体温恢复正常并返校上课的有50人,其余41名学生均离校回家正在治疗或恢复中。

对2月25日发病的8名学生调查表明,8名学生均有发热(38~39.5℃)伴咳嗽、头痛、畏寒等临床表现。其中有2名学生已就诊,1人诊断为肺炎,1人诊断为病毒性感冒,其余6人已前往医院就诊,目前诊断结果不详。

(三)流行病学调查:发病学生中仅有1名有流感疫苗接种史。所有发病学生均否认发病前1周内有外出、外来史。教室和寝室均有空调,但本学期开学后一直未使用。每间宿舍有6~7名学生住宿,学生来源于全市各区、县。

(四)病原学检测:对2月25日8名新发病例中2名具有典型症状的学生采样后,立即使用快速诊断试剂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2例标本均为甲型流感阳性。

(五)初步调查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病原学快速检测结果,认为此次发病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高热聚集性发病。

(六)采取措施:我区疾控中心已将现场调查处理情况及时向市疾控中心报告,并要求××学校落实以下工作。

1.加强学校晨检。各班每天由班主任负责统计学生中具有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数,并填写“学生发热情况统计表”。每日上午8;00时和下午l4:00时前将统计数据告知学校卫生老师,整理汇总后传真至我区疾控中心;遇有特殊情况,及时与我区疾控中心联系。

2.对出现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学生劝告其暂停上课,建议在家休息,待体温正常1周后再返校上课。

3.加强教室、寝室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指定专人负责每日对教室、寝室进行空气消毒(可采取食醋熏蒸消毒和无人时紫外线照射消毒方法),对所有空调进行一次统一的消毒。 4.利用广播、板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呼吸道疾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体育运动前后注意及时增减衣服,防止着凉。

5.建议有发热学生的班级和同寝室学生服用板蓝根等中成药预防病毒感染。6.近期学校停止举行集体性活动和使用公共教室。 我中心将每天及时报告该校学生发病的最新进展。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4年2月25日

南昌市甲型H1N1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和疫情处置现场指导

意见书的撰写要求

点击数:

126 【字体:小 大】 【收藏】 【打印文章】

一、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撰写要求

1、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特点

调查报告属于上行文,呈报单位是上一级行政、业务主管部门,一般是一事一文,即一份调查报告一起事件,逻辑性要强,环环相扣,事实要清楚,简明扼要,不要带主观论断,结论一定要科学。注意不要把调查报告写成鉴定书,也要与作论文发表的调查报告有所区别。

2、起草前的准备

写调查报告的前提是掌握详细的调查资料,报告写得好与不好关键在于调查的充分不充分。 因此动笔前首先检查一下资料的收集是否完整,所下结论是否有把握,需要向上级汇报哪些情况,还要预见到本事件报告上去上级部门有什么反应。

3、格式

1) 标题 2) 引言 3) 基本情况 4) 实验室检测情况 5) 处理措施

4、标题

标题应明了、醒目。一般用“关于××(单位)××(疾病、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即可,这样可通过阅读标题基本了解文章内容。有时要分初始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等。

5、引言 调查报告常常在正文之前,写一段不加任何小标题的文字作开头。较常用的两种开头方式,一是概括全文的内容。这种开头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把事件的要点突出鲜明加以概括,使人一目了然。另一种开头着重交代调查的时间、地点、经过。

6、调查报告的主体

核心内容:把所有调查结果列出,是摆事实讲道理。因此此部分要求:层次清楚,平铺直叙,有所侧重,围绕结论,详简适当。主体写作一般发病情况、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检验结果的顺序。

1)基本情况

包括事件(首发病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病人的主要症状,治疗经过和转归情况及其密切接触者的情况(单列)。着重描述病例的出现时间、发病的高峰时间和病人出现的共同症状及治疗的用药情况。

2)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1) 确定使用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进行病例个案调查 2) 描述病例的三间分布:

①人群分布包括性别、年龄、职业不同人群间的发病情况。

②地点分布包括各班组、家庭和不同宿舍及工作场所间的发病情况。

③时间分布包括各时间段(小时或天)的发病情况,一般绘制成流行曲线,它能清楚地反映病例的集中趋势。

3)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

1、确定事件是否为爆发或流行;

2、找出流行特征,阐明发病的可能病因及来源,为查明病因、治疗病人和预防控制提供线索。

3、要了解病人是否有共同的暴露因素,病人是否在一个潜伏期内出现,有没有人与人的现象等流行病学特征。

4、外出史。

7、检验结果实验室检测情况

最好列表表示。阴性结果也要写明,对诊断起关键作用的检验要注明样本采集和检验方法。

8、处理情况及建议

阐明针对本事件作出的预防控制措施及建议。

9、调查报告的结尾

做出结论时必须慎重,要权衡实验室的结果。事件的判断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主要依据,实验室阳性结果加强诊断,但阴性不能否定结论,疑难个案要集体充分讨论分析,一定要有一个初步的结论。

二、疫情处置现场指导意见书的撰写要求

1、疫情处置现场指导意见书的特点

指导意见书是出具给被检查、督导的单位的指导意见的文书,事实要清楚,简明扼要,内容要具体。

2、起草前的准备

写指导意见书的前提是一定要下现场调查、掌握详细的情况, 因此动笔前要征求机动队所有成员的意见,由机动队队长确定主要内容,指定专人完成文书的填写,如内容较多写不下可增加附页。

3、格式 1)检查情况 2)意见与建议

4、检查情况

先写明并肯定被检查单位开展和落实的工作,再写目前存在的问题,问题要具体,不能太笼统和含糊。

5、意见与建议

内容要全面,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要有针对性、操作性强,要符合各种技术规范的要求,切忌主观随意,撰写之前可先与被检查单位的沟通,原则性的要求一定要提出并要求落实。

二、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

(一)格式及各部分的写作

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在实际的现场工作中应用较广,他的格式不象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那样固定,尤其是紧急疫情时的调查报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需要把主要内容:“卫生事件的背景、处理的过程和结果、对今后的建议及疫情预测”叙述清楚即可。但也可以按照以下格式书写——“题目、前言、正文、署名及时间”四部分,若有需要,可在“前言”之前加上“提要”。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各部分的写作方法。

1、

1、题目:指明现场调查的时间、地点及主要内容,根据需要时间、地点有时可省略。题目应简练、准确。例如“某区一起霍乱O139及不凝集弧菌引起的腹泻爆发疫情汇报”。

2、

2、提要:将本次调查的卫生事件的概貌、调查结果及主要结论、意义等用十分精炼、准确的文字介绍。它能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里确切地了解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3、

3、前言:介绍本次现场调查的由来与背景、目的和意义,引出本调查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例如:

“2001年10月28日,我市某区发生一起因婚宴所致、由霍乱O139及不凝集弧菌引起的腹泻疫情。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同时就餐的人数为100人,至10月31日止,有67人出现过上吐下泻、伴较明显的腹部痉挛痛的症状,罹患率为67%;共有4人住院,1人留院观察;对就餐者100人采样检验,检出霍乱O1392株,(其中1例病人、1例携带者),另从有明显症状的58人中检出不凝集弧菌17株,(其中3人住院治疗)。疫情发生后,该区及市卫生防疫站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未发现有二代病人出现,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仍在进行中。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4、

4、正文:这部分内容是调查报告的主体,包括三大内容:事件的背景、处理过程及结果、未来发展趋势及建议。(1)事件的背景及经过

首先,介绍卫生事件的背景资料,这些背景资料包括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反映了事物产生的客观基础。例如调查现场所处地区的人口、地理特征等。

然后,描述卫生事件的经过。这种描述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一般来说分为三部分:

一、基本情况;

二、发病情况;

三、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对于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应作详细描述,主要包括描述性资料、分析性资料、实验室检验资料三部分,根据实际情况,可有适当增减。

现摘录上述调查报告中的卫生事件经过的描述,如下: “

一、基本情况

2001年10月28日中午12时,某公司职工×××和×××邀请亲朋好友及同事100人,在某区××酒店举行婚宴。当日晚上12点钟左右,就餐者中陆续有人发病,主要表现为上吐下泻、伴较明显的腹部痉挛痛,不发烧。29日中午止,有9人到该公司××医院肠道门诊看病,3人因脱水较重收住院。因就诊者都有聚餐史,该院向该公司卫生防疫站报告,公司防疫站立即向所属辖区某区卫生防疫站汇报,当日下午,该区防疫站即以食物中毒对该酒店进行了处置。

10月30日上午十点半左右,聚餐者之一×××在××医院检验科检出霍乱弧菌O139阳性。该公司卫生防疫站接到疫情报告后,及时按霍乱处理原则开展疫情处理工作,向区、市防疫站报告了“发现一例霍乱”疫情。30日晚9时,该公司卫生防疫站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该例病人有聚餐史,立即将新情况报告了市站。

10月31日上午9时30分,市站召集该区卫生局、该区卫生防疫站、该公司卫生防疫站的有关领导在该区卫生防疫站召开控制疫情的紧急会议,在该株霍乱弧菌O139得到市站、省站确认,流行病学初步调查显示该批聚餐人员中目前已知有10人就诊、4人住院、1例确诊为霍乱,且仍有病人出现的背景下,为便于疫情控制工作的落实,初步把此起疫情定性为“一起因聚餐引起的霍乱O139爆发疫情”。

二、发病情况

×××,女,24岁,××厂职工,家住该区106—85—11,10月28日中午12时参加婚宴,29日零时发病,凌晨3点到××医院门诊肠道科就诊,并收住院,表现为上吐下泻,剧烈腹部绞痛,30日上午10点半由检验科检出霍乱弧菌O139阳性。

×××,男,35岁,住该区7—60—1,10月28日中午12时与父亲一起参加婚宴,29日大便3次,稀软便,无明显发病症状,未就诊,未吃药,11月2日下午由该公司防疫站检出霍乱弧菌O139阳性,为霍乱弧菌O139携带者。

三、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从10月28日晚12时起,陆续有67人出现以上吐下泻,伴程度轻重不一的腹部痉挛痛为特征的临床症状,约有20多人先后到医院就医,就医较集中的医院为该区××医院,其中3人因脱水程度较重而收住院,其余经输液后回家继续服药治疗。所有有症状的病人病程在半天到7天之间,经治疗或自行服药后痊愈。对住院的3位病人和另4位病情较重病人作霍乱检查,仅检出不凝集弧菌。

就餐食物原料包括海参等三种水产品、数十种其他材料,对于何种食物及原材料被污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正在进行中。”

(2)处理过程

卫生事件的处理过程可先描述处理原则,然后描述具体措施,以及达到的效果。其中具体措施部分可按实际工作的先后顺序如实描述。摘录实例如下:

“根据霍乱疫情“早、小、严、实”的处理原则,该区、该公司卫生防疫站对本起霍乱疫情及时进行了严格处理。

10月29日、30日、31日连续3天,该区防疫站对该酒店工作人员及外围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肛拭采样、预防性服药,酒店内环境、其下水道及周边环境消毒,采集食品原材料、水产品样本6件,所有样本都未检出沙门氏菌及霍乱弧菌。

该公司卫生防疫站接到疫情后迅速在该医院内4间病房对霍乱病人进行了访视及流行病学调查,对病房消毒200多平方米(有效氯10000mg/l),5Kg高氯精(60%)冲入厕所化粪池。转移病人到另一医院传染病房隔离治疗。随后到病家进行疫点处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采样及预防服药,外环境及物品、食物进行采样检测150件,病家消毒100多平方米,厕所下水道用5Kg高氯精(60%)冲入化粪池消毒,家具、衣物、餐具等物品用健之素2瓶消毒,按1000mg/l使用。

10月31日下午、11月1日、11月2日该公司防疫站对参加婚宴的所有人员共93名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一律给予诺氟沙星胶囊3天量进行预防性服药,使用诺氟沙星胶囊3000多粒,并进行肛拭采样检测;家庭发放健之素共计120瓶,带回自行消毒;对××公司4队车间进行了消毒,合计面积2500多平方米,消毒厕所5个。

11月2日下午3点,该公司防疫站从聚餐者中又检出1例霍乱弧菌O139阳性带菌者,立刻组织机动队到病家进行处理,对该携带者所在幼儿园的小班及厕所进行了消毒,对该小班的幼儿布置了预防服药,嘱咐该幼儿园密切注视小儿腹泻情况,加强幼儿园饮具消毒及幼儿各类玩具的消毒。最后将该病原携带者送传染病房隔离观察。

截止11月8日,该区疫情报告显示未出现二代病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目前所有住院人员皆已康复出院。”

(3)建议及预测

应根据调查结果,对于如何控制卫生事件的发生或流行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建议,并对未来的疫情作出预测。摘录实例如下:

“由于这起食物中毒事件涉及人员众多、身份各异,居住分散,部分聚餐人员下落难以查找,给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带来很大难度,现有调查资料不完整,究竟该酒店何种食品带菌,尚待进一步分析。建议增加人员,加大调查力度,以得出引起本次爆发的污染食物来源的准确结论。并加强对该酒店的监测和监督,以杜绝同类事件的发生。”

5、署名及日期

参加现场调查的往往有很多人,涉及到多个单位,因此,此类调查报告的署名不象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那样为参与调查设计及调查过程的个人的名字。而此类调查报告通常是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汇报,因此它的署名通常为直接主管本次调查的疾病预防机构的名称。另外,应该在调查报告的末尾署上调查报告撰写的日期。

(二)写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1、无固定格式:实际应用型的调查报告为了满足实际工作需要而撰写的,他通常不拘泥于形式(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之下),而是将主要问题如卫生事件的背景、处理的过程和结果、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建议及疫情预测等做一报告,以便能及时地将信息反馈到相关的机构和个人。

2、写作重点依据对象而不同:根据阅读对象及报告的目的不同,其报告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如果阅读对象是卫生行政机构及卫生防病机构的专业人员,则写作的侧重点在于调查经过、结论以及实际存在的问题、建议。如果阅读对象是公众,则仅仅告知调查的结论及对公众的建议即可。

3、报告的用语依据对象而不同:根据阅读对象及报告的目的不同,其报告的用语也有所不同。对于卫生行政机构及卫生防病机构的专业人员,报告的用语学术性较强,而对于公众及某些行政机构的非专业人员,报告的用语学术性应减少,应清楚明白,要使受过教育的人看得懂,以免读者发生误解。

4、主体部分写作以时间为序: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是按照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设计思路进行撰写。写作时,从研究对象的选择、样本大小、研究方法的类型、资料处理方法,而后写到结果——对疫情的描述及分析结论,最后是讨论。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不同于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一般来说,其正文部分包括“卫生事件的背景、处理的过程和结果、对今后的建议及疫情预测”这三部分。写作是按照实际的现场工作的时间顺序进行的。

5、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部分较简略:对于正文中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部分的写作原则参见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的写作,但相对来说,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较简略。

(三)写作中常出现的问题

实际应用型调查报告的写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般来说,在报告的题目、提要及前言部分出现的问题较少,在正文部分出现的问题较多,列举如下:

1、

1、事件的背景及经过:

(1)相关背景部分描述过于简略或详细,无关的背景夹杂其中; (2)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部分描述不全面,列举材料不充分; (3)仅列举对结论有利的材料。

2、

2、事件的处理经过:

(1)事件的处理经过描述不全面; (2)重点不突出。

3、

3、预测及建议: (1)建议不具体; (2)建议操作性不强。

第12篇: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关于××县××镇××中学一起疑似流感的流行病学

调 查 报 告

××年6月12日17点20分,我中心疫情室接到××镇中心卫生院××同志电话报告:××中学八(5)班有疑似流感病例15例。接到电话后,疫情室立即将此信息报告给疾控中心主任××、卫计局副局长××、分管副主任××、急控科科长××。疾控中心决定由急控科科长××带队及相关流调人员前往调查处置。流调组于17点30分出发,21时到达现场,22时处置完毕,现将调查处理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县城北面,距县城138公里,东抵××镇,南与××镇接壤,西与××镇相邻,北与××镇相连,全镇面积176.7平方公里,有8个行政村、60个村民组,总人口:26354人,现有学校9所(其中:中学1所)。

××中学位于××镇××村××街上,共有学生××人,教师××人,共有三个年级××个班。其中:七(1)班有学生××人,七(2)班有学生××人,七(3)班有学生××人,七(4)班有学生××人,七(5)班有学生××人,七(6)班有学生××人,八(1)班有学生××人,八(2)班有学生××人,八(3)班有学生××人,八(4)班有学生××人,八(5)班有学生××人,九年级共××人。经现场调查,现有症状学生10名,均为八(5)班学生。发病年龄在14-16岁之间,以15岁组为高发,均以咳嗽、流涕、头痛、咽痛、扁桃体肿大、咽部充血、轻中度发热为主要表现,偶有高热,恶心,乏力等症状。

二、调查结果:

首发患者××、男、14岁、××中学八年级(5)班。家住××镇二××村××街上新区,于××年6月8日发病,主要症状为咳嗽、咽干、流涕,最高体温39.1℃,发病前未外出。截止6月12日类似病例增至10例。三间分布情况见表

1、表

2、表3。

1、发病时间分布表

发病时间 6月8日 6月9日 6月10日 6月11日 6月12日 发病数 构成比% 1 10

1 10

2 20

2 20

4 40

合计

10 100 表

2、发病年龄分布表 发病年龄 发病数 构成比% 14岁 2 20

15岁 7 70

16岁 1 10

合计 42 100 表

3、发病人群分布表

年 级 学生数 发病数 发病率%

三、流行病学特征

10例病例全部集中在八(5)班,其余班级均无发病情况,发病的10例学生中男生 6名,女生4名,男女构成比为1.5:1。

四、调查分析:

八(5)班

46 10 21.74

其余15个班

合计

××

0 0

××

×× 根据临床表现、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初步诊断流行性感冒(已采集现症病人咽拭子10份送往市CDC实验室,结果待定)。 引起本次流行的主要原因:

1、首例病人发病后未引起家长和老师的足够重视,加上近段时间气候很不稳定,也是流感的发病季节,传染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导致传播给其他学生。

2、该校通风条件较差,部份学生不爱户外活动。学习用品、日常用品、课桌及环境消毒达不到要求。

3、该学校多数学生都未接种过流感疫苗,学生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没有建立免疫屏障。

五、处理措施:

1、立即成立疫情领导小组和医疗救治组。

2、对现症学生进行对症隔离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病例集中的班级建议停课一周。

3、作好环境消杀工作,由卫生院派专人指导学校进行消杀,对患者的生活场所和就诊医院进行彻底消杀,每天至少两次以上,并作好记录,同时加强对教室、图书室(阅览室)教研室等学生和教职工,学习、工作、生活场所的卫生与通风,保持空气的流通,直至本次疫情结束。

4、每天观察是否有新发病例,由该校和卫生院负责人每天向疾控中心报告疫情的发展动态及疫情控制情况,监测到本次疫情结束;同时对辖区内其它学校进行主动监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5、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普及流感防病知识,倡导健康生活,科学洗手等卫生行为,提高广大学生、教职工对流感防治的正确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6、学校要落实好晨检制度,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发现类似的疫情要第一时间报告给卫生和教育行政部门。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县××镇中心卫生院 ××年6月12日

第13篇:流行病学本科重点

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疾病的分布:指疾病的人群现象,是描述疾病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区(空间),哪些人群(人间)中发生及发生多少的现象,在流行病中简称“三间分布”.队列:具有共同特征或共同经历的一批人.

出生队列分析:利用出生队列资料将疾病年龄分布和时间分布结合起来描述的一种方法.

地方病: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

生态学研究: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暴露: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或行为.

偏倚:如果误差向量的方向一致或者基本一致时,即所获得的结果系统地偏离真实值,这种误差成为系统误差,也称偏倚

危险因素:能引起某特定不良结局发生,或使其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子,包括个人行为、生活方式、环境和遗传等方面的因素

结局变量:是指随访观察中将出现的预期结果事件,也即研究者希望追踪观察的事件.

观察终点:研究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果,达到了此观察终点就不再对该研究对象积蓄随访

CIP:社区干预项目,是以社区人群整体作为干预单位的试验研究,常用于评价某种预防措施的效果

不良事件:是受试者在接受一种干预(如药物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医学变化,无论这些不良医学变化是否与试验药物有关,均视为不良事件。 失访偏倚:暴露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可能因失访而被歪曲,此种歪曲成为失访偏倚.

失访:长期的随访期间,暴露组合对照组成员中总会有些人或对参加该研究不感兴趣,或因身体不适不便继续参加研究,或移居外地、死亡等原因而退出研究,称...

匹配: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目的是对两组进行比较是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匹配过头:把不必要的项目列入匹配,企图使病例与对照尽量一致,就可能徒然失去信息,增加工作难度,结果反而降低了研究效率,称...

RCT:随机对照试验,指以个体为干预的那位的随机分组的现场试验。 类实验:类实验是不能做到随机分组或没有平行对照的实验

选择偏倚:由于选入的研究对象与未选入的研究对象在某些特征上存在差异而引起的误差.

筛检:是用快速简便的实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

收益:也称收获量,指经筛检后能使多少原来为发现的病人得到诊断和治疗。

病因: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就可以认为是病因,其中某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

充分病因:是指有该病因存在,必定导致疾病的发生.必要病因:是指有相应疾病发生,以前必定有该病因存在.

疾病监测是长期、连续、系统的手机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传达给所有应当知道的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病评价其效果.

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拍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想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

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需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相互作用、相互连接.

感染谱:指集体感染病原体后,经过传染过程所表现的轻重不等的临床表现.

计划免疫:是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预防性消毒:在没有发现明确传染源时,对可能受到病源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品实行的消毒.疫源地消毒: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进行的消毒,属防疫措施.

随时消毒:当传染源还存在于疫源地时所进行的消毒,对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物品、场所进行的及时消毒.

终末消毒:当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对疫源地所进行的彻底消毒.第一章:绪论

1流行病学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健康.2流行病学任务的三个阶段: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3流行病学工作深度的三个范畴:揭示现象-描述性流行病学;找出原因-分析性流行病学;提供措施-实验性流行病学.

4流行病学研究的三个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尤以观察法最为重要.

5流行病学学科中的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和应用.6总结:研究对象是人群;研究内容不仅研究疾病也研究健康状态;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是研究重点;着眼点是为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决策依据.

7流行病学的实际应用: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疾病的监测;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疾病的自然史;疾病防治的效果评价.

8流行病学研究方法:1)观察法,包括描述流行病学和分析流行病学.描述流行病学包括横断面调查,监测和生态学研究(产生假设);分析流行病学包括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检验假设).2)实验法,实验流行病学,其中包括临床实验和现场实验,现场实验又包括个体试验和社区试验(验证假设).3)数理法,理论流行病学.

9流行病学的特征: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心理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发展的特征.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1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1)它是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和探索疾病病因的基础2)可帮助人们认识疾病流行的基本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提供重要信息3)为合理的制定进步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评价干预措施实施的效果提供依据.

2发病频率测量指标:1)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应用:(1)反映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2)描述疾病分布(3)用于病因学探讨和防治措施的评价.2)罹患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内,短时间内的发病率,优点是可以根据暴露程度精确的测量发病概率.3)续发率:也称第二发病率=一个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易感接触者总人数×100%,是反映传染病传染力强弱的指标,可用于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也可用于评价卫生防疫措施的效果.3患病频率测量指标:

1)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可分为时点患病率和期间患病率,主要用于发病率不准确且病程较长的疾病.①使患病率升高的因素:病程延长,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发病率增高,病例迁入,健康者迁出,易感者迁入,诊断水平提高,报告率提高.②使患病率降低的因素:病程缩短,病死率高,发病率下降,健康者迁入,病例迁出,治愈率提高.③当某病的发病率和病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发病率×病程.④应用:横断面研究的常用指标,通常用来反映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情况及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程度.

2)感染率:指某个时间内能查出的整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3)残疾率:指某一人群中,在一定时期内每百人中实际存在的残疾人数,即通过询问调查或健康检查确诊的病残人数与调查人数比.

4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前者来源于横断面调查,后者来源于队列研究或疾病登记报告;前者的分子是调查时的疾病数,后者的分子是观察期间内新发生的病例数;前者的分母是调查人数或平均人口数,后者的分母是平均人口数或暴露人口数;前者理论上无时间长度,后者有时间长度;前者的性质是构成比,后者的性质是频率;前者的用途是静态比例,病程长的疾病,卫生服务投入的依据,后者的用途动态频率,各种疾病,病因分析,效果评价.

5死亡频率测量指标:1)死亡率:一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的频率.2)病死率: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者所占的比例.3)生存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患者中,经若干年随诊后,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

6残疾失能指标:①潜在减寿年数(PYLL):某年龄组人口因某病死亡者得与其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②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从发病到死亡所损伤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和残疾所致的健康寿命损失年.

7疾病流行的程度:某种疾病在某地区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病数量的变化及其各病例间的联系程度.1)散发: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发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2)暴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3)流行: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例年发病率水平.

8人群分布:年龄,性别,民族,职业,宗教,婚姻与家庭,流动人口,文化,经济.

9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横断面分析,年龄期间队列分析.

10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11地区分布:1)疾病在不同国家及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分布.2)疾病的城乡分布.3)疾病的地区聚集性.4)地方性疾病.

12诊断地方病的依据:1)该地区各类居民任何民族的发病率均高2)在其它地区居住的相似人群中该病的发病频率均低,甚至不发病3)迁入该地区的人经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4)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或患病症状减轻或自愈5)除人之外,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发生同样的疾病

13综合描述的典型:移民流行病学.第三章:描述性研究

1.描述性研究:通过常规监测记录或通过专门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描述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态或暴露因素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获得三间分布的特征,进而提出病因假设和线索.

2.描述性研究主要包括历史常规资料的分析,现况研究,生态学研究和随访研究

3.现况研究:通过对特定时点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有关变量与疾病健康状况关系的描述,从而描述所研究的疾病,以及有关变量在目标人群中的分布,进一步比较分析具有不同特征的暴露与非暴露组的患病情况或患病组与非患病组的暴露情况,为研究的纵向深入提供线索和病因学假设.4.研究目的与应用范围:1)掌握目标群体中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2)提供疾病病因研究的线索3)确定高且人群4)评价疾病监测,预防接种等防治措施的效果.

5.研究特点:1)研究开始时一般不设对照组2)现况研究的特定时间3)在确定因果关系是受到限制4)绝对不会发生改变的暴露因素,可以提示因果联系.

6.决定现况研究样本大小的因素:1)预期现患率P.2)容许误差d的大小3)要求的显著水平α.4)标准差大小.

7.常见的偏移:选择偏移,报告偏移,回忆偏移,调查偏移,测量偏移.

8.偏倚的控制:1)严格遵照抽样方法的要求,确保随机化原则2)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和受检率3)正确选择测量工具和检测方法4)组织好研究工作,调查员一定要经过培训,统一标准和认识5)做好资料的复查,复核工作6)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死亡)率

9.优点:1)研究结果有较强的推广意义,以样本估抗体阳性率=抗体阳性人数|检查人数*100% 计总体的可行度较高2)有来自同一群体自然形第七章筛检

成的同期对照组,使结果具有可比性3)一次调查1筛检的目的1)发现可能患病个体,实现二级预可同时观察多种因素.防2)确定高危人群实现一级预防3)识别疾病早10.局限性:1)只能反映调查当时个体的疾病与暴期阶段帮助了解疾病自然史,揭示疾病的“冰山现露状况,难以确定因果的时间关系2)得到的是某象”

一时间点是否患病的情况,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2评价指标:①真实性1)灵敏度和假阴性率:灵敏3)可能会把处于潜伏期或临床前期的病人误判度=(A|A+C)*100%反映了筛检试验发现病人的为正常人.能力.假阴性率=(C|A+C)*100%反映了筛检试验生态学研究 漏检病人的情况2)特异度和假阳性率:特异度1.研究目的:1)提供病因线索,产生病因假设2)评=(D|B+D)*100%f反映了筛检试验确诊非病人的估人群干预措施的效果。研究类型:1)生态比较研能力.假阳性率=(B|B+D)*100%3)正确指数(约登究,观察不同人群或地区某种疾病的分布,然后根指数):灵敏度和特异度之和减一.表示筛检方法据疾病分布的差异提出病因假设2)生态趋势研发现真正病人与非病人的总能力.4)似然比(LR)究 阳性似然比+LR=真阳性率|假阳性率=灵敏度|1-2.优点:1)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出结果快2)对病特异度;阴性似然比-LR=假阴性率|真阴性率=(1-因未明的疾病可提供病因线索深入研究3)对于灵敏度|)特异度。②可靠性(信度,精确度或可重复个体的暴露剂量无法测量的情况,生态学研究是性):1)标准差和变异系数(CV)=标准差\\算数均数唯一可行的4)暴露因素变异范围小时适合采用*100%;2)符合率与Kappa值.符合率

多个人群比较的生态学研究5)适合于对人群干=(A+D)\\(A+B+C+D)*100%Kappa值3)预测值.:预措施的评价6)可估计某种疾病的发展趋势 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率(NPV) 3.局限性:1)生态学谬误2)混杂因素难以控制3)3阳性结果的截断值或临界点:与筛选试验测得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4)难以确定俩变量间的因病人与非病人观察值得分布有关.如果灵敏度和果关系.特异度同等重要,可将临界点定在非病人的分布第二章第四章 队列研究 曲线与病人分布曲线的交界处.

1队列研究: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补充:提高筛检收益所采取的方法:

1、选择患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病率高的人群

2、选用高灵敏度的筛检试验

3、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采用联合试验 如串联,可以提高特异度,但灵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大小的一种观敏度降低;并联可以提高灵敏度,但特异度降低 察性研究方法, 4串联试验:该法可提高特异度,但使灵敏度降低.2固定队列:人群都在某一固定的时间或一个短并联实验:该法可提高灵敏度,却降低了特异度.期之内进入队列,之后对他们进行随访观察,直至

5、筛检的常见偏倚:

1、领先时间偏倚

2、病程观察期终止,成员没有因为结局事件意外的其他长短偏倚

3、志愿者偏倚 原因退出,也不加入新的成员,即在观察期内保持第九章 偏倚及其控制 队列的相对稳定.(动态队列与之相反) 1选择偏倚:1.描述性研究的选择偏倚:控制方法3队列研究:特点:①属前瞻性研究②设有对照组是尽量采取随机抽样避免样本选取的偏向,对特③由因到果的研究④属观察性研究。目的:①检定群体的研究结果在外推上要谨慎等.2.分析性验病因假设②评价预防效果③研究疾病自然史研究的选择偏倚:控制方法是严格掌握对象选取④新药上市后检测。类型:①前瞻性...②历史性...的各个环节,注意选取对象的代表性,避免有问题③双向性...。设计与实施步骤:①确定研究因素②的选取方式,严格掌握对象的纳入与排除标准,以确定研究结局③确定研究现场与人群④确定样及增加应答和减少失访.本量⑤资料的收集与随访⑥质量控制 2信息偏倚(测量偏倚、观察偏倚):控制方法

1、4研究人群的选择方法:1)暴露人群:①职业人群尽可能采用盲法收集资料.2、尽量采用客观指标②特殊暴露人群③一般人群④有组织的人群团或记录,以及利用其他来源的信息加以核查.

3、使体2)对照人群①内对照②外对照③总人口对照用生物学标记法,以测量易感性、内暴露剂量或生④多重对照 物学效应.

5率的计算:1)常用指标①累积发病率②发病密度3混杂偏倚 在设计阶段可以通过配比,随机化分③标化比2)显著性检验 配或限制进入等方法来控制.在统计分析阶段可6效应后估计:1)相对危险度(RR=[a/n1]/[c/n0])2)采用标准化率分析、分层分析、多变量分析等来归因危险度(AR=Io[RR-1])3)归因危险度百分比控制.

ARP=[RR-1]/RR*100% 4)人群归因危险百分比第十章 病因与因果推断 PAR%=[It-Io]/It*100%5)剂量反应关系的分析1病因模型:生态学模型、疾病因素模型、病因网7常见偏倚1)选择偏倚2)失访偏倚 模型.

8优点与局限:1)优点①资料可靠,一般无回忆偏2常用的因果推断标准①关联的时间顺序②关联倚②可直接计算RR和AR等指标③时间顺序的的强度③关联的可重复性④关联的合理性⑤研合理,检验病因假说能力较强④有助于了解人群究因果论证强度 疾病自然史⑤样本量大结果较稳定⑥分析一因第三章Min准则

与多种疾病的关系2)局限①不适于发病率低的第四章科学实验五法:

1、求同法(必要条件).2、求疾病研究②随访时间长,易产生失访偏倚③耗资异法(充分条件).

3、同异并用法(必要且充分).4、较大,时间较多④结局易受影响,分析复杂化⑤研共变法(等级或定量).

5、剩余法(复合结局事件) 究设计要求高,实施较难 第五章十一章 9,RR与AR区别与联系1)都表示关联强度的指1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的关系:策略是根据具体标,彼此密切相关,但流行病学意义不同2)不同①情况而制定的指导全面工作的方针,如基本原则、RR说明暴露者发生某病的危险为非暴露者的多主要策略和组织机构等.措施是实现预期目标所少倍,具有病因学意义AR则是指暴露人群与非需要采取的具体行动方法、步骤和计划.只有在正暴露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数量,如果暴露确的预防策略指导下,采取合理措施,才能达到预因素消除,就可与减少这个数量的疾病发生,更具期的预防效果.有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的意义.2影响健康的因素:不健康的行为因素和生活方病例对照 式、环境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现有卫生保健系1病例对照研究(1)的特点1)回顾性2)由果及因的统的缺陷.

研究3)观察法4)不能验证病因(2)类型:①病例与3初级卫生保健的任务包括:健康教育和健康促对照不匹配②病例与对照匹配(频数匹配和个体进、疾病预防和保健服务、基本治疗、社区康复.匹配)③衍生的研究类型 4疾病的三级预防:1)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2影响样本量的因素:①研究因素在对照组的暴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疾病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露率②预期的该因素RR或OR③希望达到的检预防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人类健康四大基石:验的显著性水平,即假设检验的第I类错误概率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一α④检验的把握度1-β 级预防的基本原则.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2)3资料的分析:①描述性统计②统计推断 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4常见的偏倚及控制1)选择偏倚:①入院率偏倚:治疗.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3)三随机、多医院选择研究对象来控制②奈曼偏倚: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可以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确定规定纳入标准为新发病例来控制③暴露偏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减低病死率.倚:在病例中包含早、中、晚各期病人来控制④十二章

时间效应偏倚:采用敏感疾病早期检测技术或长1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期的纵向调查来控制,2)信息偏倚①回忆偏倚:充易感人群.两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分利用客观记录资料,或重视问卷的提问方式等2潜伏期:指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来控制②调查偏倚:采用客观指征,技术培训,严状的这段时间.

格控制试剂要求等控制偏倚3)混杂偏倚:采用分3流行病学意义:1)根据潜伏期长短判断患者受感层分析或多因素分析处理 染的时间,以进一步追查传染源,确定传播途径.2)5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1)优点:①适用于罕见根据潜伏期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病研究②简单易行③应用广泛④可同时研究多观察期限.3)根据潜伏期长短确定免疫接种时个因素与某疾病的联系⑤对研究对象无害(2)缺间.4)根据潜伏期长短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5 )根点①不适用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②难以据潜伏期长短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避免选择偏倚和回忆偏倚③信息的真实性难以4 节肢动物传播的流行特征:地区性、季节性、保证,论证因果关系能力差④不能测定暴露组和职业及年龄、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非暴露组疾病的率 5 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新生儿数量增加、易第六章 实验流行病学 感人口迁入、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免疫人1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又称干预性研究,流行病学口死亡.

实验,指将来自同一总体的研究人群随机分为为6针对传染源病人的措施:5早:早发现 早诊断 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者对实验组人群施加某种早报告 早隔离 早治疗.

干预措施后,随访并比较两组人群的发病情况或7暴发调查的一半步骤:1)核实诊断,确认暴发 2)健康状况有无差别及差别大小,从而判断干预措准备和组织 3)现场调查 4)资料整理 5)确认暴施效果的一种前瞻性实验性研究方法.发终止 6)文字总结

补充,设立对照的方式:

1、标准方法对照

2、8消毒:包括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 安慰剂对照

3、自身对照

4、交叉对照

5、互相对照

2基本特点:1)属于前瞻性研究2)随机分组3)具有均衡可比的对照组4)有干预措施

3主要类型:1)临床试验2)现场试验3)社区试验 4原则:随机化,对照,重复,盲法

5要素:研究对象,处理因素,实验效应

6保护率(PR)=对照组的发病(死亡)率-实验组的发病(死亡)率|对照组的发病(死亡)率*100% 效果指数(IE)=对照组发病(死亡)率|实验组发病

第14篇:临床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是在临床医学的领域内,引入了现代流行病学及统计学等有关理论,创新了临床科研的严格设计、测量和评价的临床科研方法学,用宏观的群体观点及相关的定量化指标,从患者的个体诊治并扩大到相应特定患病群体的研究,探讨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的整体性规律,力求排除或防止偏倚因素的干扰,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使获得的研究结论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并对防病治病的循证实践能有重要实用价值。

2.是临床医生在对病人的诊治决策中要谨慎、确切和明智地应用最近最佳的证据,并且必须与自己的临床专业知识相结合,同时要充分权衡这种决策对病人的利弊关系,要以病人的利益第一。当然这种决策的付诸执行,还必备五个前提:(1)、要有高素质的临床医生;(2)、要有最佳的研究证据(成果);(3)、要懂些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学;(4)、要把病人的利益放在医疗决策的首位;(5)、要有良好的医疗环境。

3.是指疾病(或伤害)、早死对患者、家庭、社会和国家所造成的任何健康和/或经济、资源方面的的损失或压力与产生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的危害程度,以及所带来的对疾病结局如死亡、失能和康复等的后果和影响。疾病负担不仅包括对患病个体疾病不同转归、寿命和健康程度造成损失,同时还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压力。

4.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是按照既定的统一标准将疾病、损伤和死因纳入相应的一定类目的一种系统分类。ICD 可用于对记载在多种类型的健康和生命纪录上的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进行分类。ICD的目的是允许对不同国家或地区及在不同时间收集到的死亡和疾病数据进行系统的记录、分析、解释和比较。易于对数据进行储存、检索和分析,并可提供相应的其他健康状况信息。它适用于对各人群组一般健康状况的分析、对疾病发病和患病的监测以及与其他变量有关的健康问题。

5.国家级课题涉及对国家重大疾病的防治范畴,如每五个年度的重大疾病防治研究的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招标项目等。研究者按照国家的招标立题的项目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研究课题的申请书,经专家评审通过,并报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后,则正式立题进行研究

6.是指由各级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商业与其他机构生产的,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印刷品和电子产品。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各种报告(进展报告、技术报告、统计报告、市场研究报告),也可以是论文,讨论进展,技术说明与标准,非赢利性的译文,著作,技术与商业文件,非赢利性的官方文件等等。但这些文献信息未经过严格评价,缺乏可信度,所以称为灰色文献。

7.是指根据检索目的和范围,合理选用主题词和副主题词,并与逻辑运算符(如逻辑和 “AND”,逻辑或 “OR”,逻辑非 “NOT”)、位置运算符(如WITH,NEAR,IN)、范围运算符(如“=”,“>”,“

8.即根据原始论著进行综合分析、加工提炼而成,包括:Meta-分析、系统评价、综述、评论、述评、实践指南、决策分析和经济学分析等。

9.章,提高了发表文章的质量。一般来说,同行评审人员都不是编辑部成员,常常为某一领域和研究方法学上的专家。同行评审的目的是为了筛除设计不合理、不重要或难以解释、有缺陷的文章,以提高文章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的质量。

10.要或兴趣,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论文中阐述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和观点等进行分析和评价,用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将一系列相关文献,经过综合归纳、条理化,综合成文。

11.系统评价: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是一种全新的文献综合方法,指针对某一具体临床问题(如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系统、全面地收集全世界所有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严格评价文献,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定性或定量合成(meta-analysis,荟萃分析或汇总分析),得出综合可靠的结论。

12.使研究对象以同等的机会被分配进入试验组或对照组中。

13.A措施,间隔一段洗脱期后再试验B措施;第二组第一阶段试验B措施,间隔一段洗脱期后再试验A措施,然后对比A、B两种措施的效果。

14.接影响研究或试验的真实性,可以通过询问、服用药物量的计算、临床反应和药物代谢产物的测定等方法做依从性评价。这些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有着不同程度的限制,一旦造成不依从的事实,将难以排除它对结果带来的影响。

15.凡属于特异性强且被解剖、病理以及生物学研究肯定的临床诊断称为金标准诊断。像肿瘤的病理学诊断、冠心病的影像学冠脉造影诊断等,已广泛用于诊断/筛查以及疾病预后研究。

16.对象分别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然后接受相应的试验措施,在一致的条件下或环境中,同步地进行研究和观测试验的效应,并用客观的效应指标对试验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价。

17.整群随机对照试验在设计上与一般随机对照试验一样,不同之处在于因随机分配的单位不同,是以一个家庭,一对夫妇,一个小组甚至一个乡镇等作为随机分配单位,将其随机地分配入试验组或对照组,分别接受相应的措施,进行研究。

18.

19.的次数有关。

统计量的概率。它是以统计量的抽样分布为理论依据,根据统计量与自由度的大小来确定的。通过与检验水准α比较,可做出组间总体参数是否有差异的结论。

21.是按一定的概率(1-)去估计总体参数所在的范围。可信区间包括准确度和精度两种属性。可信区间具有统计推断的功能,与假设检验相比,可信区间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既可以用来判断参数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可信区间能显示出差别的程度,并由此判断差别有无实际价值或临床意义。但可信区间不能提供确切概率。

22.人们知道待人处事应当遵循的准则,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自觉地按照一定规范来支配自己的行动。

23.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以研究医疗卫生人员与服务对象以及医疗卫生人员之间行为规范的一门科学。

24.

25.病因链与病因网络模型:多个存在联系的病因按时间先后联接起来,就构成一条病因链。多条病因链交错连接起来就形成了病因网,疾病的发生与病因网上的各个因素均有关。

26.即金标准诊断的全部有病病例中,诊断性试验的结果为阳性的病例所占全部有病病例的比例即为敏感度,。

27

验的结果为阴性的受试者所占全部无病受试者的比例即为特异度。

28.ITT是将所有纳入随机分配的病人,不管最终是否接受到分配的治疗,在最后资料分析中都应被包括在内。该方法可以保证两组具有可比性的随机化分配的优点,使结论更真实可靠。

29.干扰是指试验组的对象额外地接受了类似试验药物的某种有效制剂,从而人为地夸大了疗效的假象。(三)名词解释

30.和死亡等)的预测或事前估计,通常以概率表示,如治愈率、复发率、五年生存率等。

31.预后研究采用队列研究设计,其起始点称零点时间 (zero time) ,该起始点在研究设计时必需要明确规定,是在病程的哪一点起进行观察,在两个队列中的每一个研究对象都要用同一起始点,进行追踪和观察以及预后结局的比较。

32.: 是为达到某一目标,而从多个备选方案中选定最佳方案

33.: 是按逻辑、时序把决策问题中的备选方案及结局有机地组合并用图标罗列出来,它如一棵从左到右不断分枝的树,包括一些节点与分枝

34.是卫生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在卫生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用技术经济学的评价方法对临床使用的药物、诊治方案、仪器设备等技术干预措施进行经济评价和分析,其目的是探讨最佳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案,评价医疗效果,以提高卫生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同时为临床人员和政策决策者提供决策信息。

:在已得出上述经济评价的结果后,测定当其中几个主要的变量如价格、成本、贴现率、结果的判断标准发生变化时,以及不同的经济分析类型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

36.HRQL量表所测试结果的可靠程度或可重复的程度。HRQL量表应力求有好的信度,要能很好地被重复,同时量表本身所含条目的内部一致性也要强。信度变化范围在0  1之间,在临床研究中,信度应在0.70以上,这样就能确保HRQL测试结果的稳定性。量表的信度评价主要有两个方面:重测信度与内在一致性检验。

37.HRQL量表所测试的结果符合被测者生存质量的真实程度。主要从表面效度、效标效度和结构效度等方面加以评价。

38.预试验是采用少量研究样本,按照设计报告书上所规定的要求进行操作,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设计报告书上制定的各种实施项目是否切合实际,在预试验中,可对设计方案不完整的地方或不切实际的地方,提供修改、补充和使之完善的信息依据。此外,还可核实样本量的估计是否合适等。经过预试验发现问题,然后再来修改科研设计报告,使之更切合实际,保证科研工作顺利进行,以获得预期结果。

第15篇:结直肠癌流行病学

结直肠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结直肠癌是男性第三位和女性第二位常见的恶性肿瘤。2012年全球男性结直肠癌新发病例为746000例,占所有恶性肿瘤10%;女性结直肠癌新发病例为614000例,占所有恶性肿瘤9.2%。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都非常大,这一差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根据WHO的2012年数据,发病率最高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是发病率最低的西非国家的10倍左右;死亡率最高的西非国家结直肠癌的死亡率是中东欧国家的6倍左右。

大肠癌作为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目前最受关注的恶性肿瘤之一。在2012年诊断的全球1361000例结直肠癌中,中国结直肠癌的新发病例数达到253000例,占全球结直肠癌新发病例的18.6%。作为全球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最多的国家,开展积极的肿瘤防治对策,对降低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制定具有本国特色的防治特色时,既需要结合本国的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特征,同时又需要积极应用欧美发达国家在结直肠癌筛查普查中的既得经验,节省摸索时间和费用,因此对全世界、全亚洲、西方发 达国家和本国的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研究,能够帮助政府制定流行病学筛查普查策略、预算相关人力物力的投入,并开展相关的流行病学及临床基础研究。

可惜的是,目前整个中国在结直肠癌领域仍然缺乏足够完善的流行病学数据库及数据系统,对全国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特征难以获得可信赖的分析结果,而难以获得在全国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相关政策或筛查普查方案。而在东南沿海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以地区为主的流行病学数据相对较完备,其分析结果具有局部地区适用性,由于结直肠癌被认为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对其分析结论对周边或其他具有类似生活方式的地区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将简单分析中国结直肠癌在亚洲及世界中的发病率变化情况,并重点依托上海市的流行病学数据及与美国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对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总结分析。上海作为中国的发达地区,近30年来生活方式越来越西方化,对上海,特 别是上海市区人群(覆盖约619.5万市区居民)近30年来流行病学特征的分析,对其他经济逐步发展、生活方式逐步西方化的地区制定流行病学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大肠癌的发病率的变迁

2009年开始,中国卫生部启动了国家层面的肿瘤传报注册项目,至2012年6月,共有104个肿瘤传报单位向卫生部传报了2009年的恶性肿瘤发病数据,共覆盖人口达到2亿。2009年中国主要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发表在2013年《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杂志上,这是迄今为止报道的最全面的关于中国恶性肿瘤相关发病情况的数据。尽管这个数据分析的内容和质量和美国SEER的年报数据仍然有较大差异,对我国开展流行病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价值。根据2009年的数据,结直肠癌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粗发病率达到29.44/10万人口,仅次于肺癌和胃癌;其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五位,为14.23/10万人口(图1)。

通过在世界范围内对近30余发病率变迁的比较发现,从90年代开始欧美发达国家和亚洲的日本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开始逐年下降,但是中国等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结直肠癌发病率仍然在逐年上升,在男性患者中这一流行病学特征更加明显。

以上海市区为例,肺癌、结直肠癌、女性乳腺癌和男性前列腺癌的粗发病率逐年上升,而传统高发的肝癌、胃癌和食管癌和女性宫颈癌则呈相对稳定或逐步下降的趋势(图2)。

目前很多恶性肿瘤发病率的上升是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原因,而对年龄进行标化后的年龄调整标化发病率能够反映恶性肿瘤的实际发病率变化。而在上海市区,结直肠癌的年龄标化发病率仍然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这一点和美国SEER数据的全美结直肠癌发病率有明显的差异(图3)。

由于我们目前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仍然处于上升的态势,我们可以鉴借欧美国家在20世纪70~80年代的经验对我们目前的结直肠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根据美国SEER的数据其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61/10万持续下降至2006年的45/10万;从2001年至2010年,总人群结直肠癌发病率每年下降3.4%,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每年下降3.9%。根据美国经验,其发病率的降低主要归因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其在70年代后期广泛开展的结直肠癌的筛查普查。欧美国家这些筛查普查的经验和最终的获益为我们开展大规模的筛查项目提供了很好的依据,目前上海已经开展全市范围内一般危险度人群的筛查普查工作,有望在未来20~30年内能够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三、结直肠癌死亡率的流行病学变化

结直肠癌的死亡率的流行病学变化既与发病率的变化有相关性,又有其特殊性。由于人口的老龄化,结直肠癌的粗死亡率全球均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在去除年龄因素的标化发病率在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呈现下降的趋势。目前中国尚未见全面的报道中国全国水平结直肠癌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特征,但是在上海市区近30余年来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一变化在结肠癌中变化有其明显。从1973年至2007年,结肠癌年龄标化死亡率以2.42%(男性)和2.48%(女性)的比例升高(图4);而根据美国的数据,其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则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年降低,从1975年的28.5/10万下降至2006年的17/10万。

欧美国家结直肠癌死亡率的流行病学变化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筛查普查方案的广泛开展,发现了更多的早期肿瘤和癌前病变,提高了结直肠癌的治愈率而降低了死亡率;另一方面规范化治疗的开展使中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进一步降低了结直肠癌的死亡率。

四、结直肠癌的发病部位和发病年龄的变化

发病部位

尽管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善,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但是在结肠和直肠的发病趋势并不完全一致。尽管目前从全中国而言,直肠癌仍然占结直肠癌的多数,但是在中国相对发达地区,结肠癌的比例已经超过直肠癌。上海市区在1984年(男性)和1980年(女性)结肠癌的粗发病率已经超过直肠癌,而结肠癌的发病率上升更加明显(图5)。

表1显示从1973年至2007年,男性和女性的结肠癌以标化后每年3.44%和3.35%的比例上升,而男性和女性直肠癌的标化发病率上升仅1.53%和1.07%。这一流行病学变化对指导结直肠癌筛查普查的策略有参考价值,同时也再次强调体检时全结肠镜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从2002年至2007年,在覆盖619.5万人口的上海市区,每年新发的结肠例数/直肠例数的比值平均为1.4(男性)和1.76(女性),而相对在覆盖792.64万人口的上海郊区,该比值为1.12(男性)和1.36(女性),提示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可能和结肠癌的发病具有更主要的相关性。

发病年龄

我国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年龄构成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在上海市区,其年龄构成与欧美国家越来越相似,70岁以上老年结直肠癌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根据美国SEER数2000~2007年美国59%的结直肠癌患者为70岁以上患者,49岁以下的年轻结直肠癌患者仅占6%。而以上海市区为例,1990年时70岁以上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占31.9%,49岁以下年轻结直肠癌患者占15%;而到2006年时70岁以上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比例达到56.8%,而49岁以下年轻结直肠癌患者仅占7.9%(图6)。从图中可以看出老年大肠癌所占比例的上升,而老年结直肠癌比例的上升使我们开展筛査普査及临床治疗方面均面临新的问题。例如,欧美国家对一般危险度人群开展筛査的年龄是50岁,因为在欧美国家90%的结直肠癌发生在50岁以上的人群;而在上海我们发现1990年时85%的结直肠癌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因此当时一度推荐中国人群45岁开始结直肠癌的筛查,但是在2006年已经有92.1%的结直肠癌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鉴于这一流行病 学特征,目前我们亦可推荐在50岁以上人群开展结直肠癌的筛査。同时老年患者对治疗(手术、放疗和化疗)的耐受性较差,合并症及治疗并发症较高,对我们临床的结直肠癌的治疗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正视结直肠癌患者人群的老龄化特征,要求各个医院在结直肠癌专科中加强科室配备,对老年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支持系统。

第16篇: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总结

科学规范

开展动物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把握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主动权

--2011年度农八师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总结 20011年度,农八师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在兵团及师市各级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践行科学发展观,圆满完成了今年主要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有力保障了我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不断建立和完善动物防疫监测网络,实行严格的防疫工作责任制,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做好疫源跟踪,形成了运转有效的疫病快速扑灭机制,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成效。本年度,根据兵团下达的疫病监测工作计划,农八师动物防疫各级部门统一思想,积极行动,周密部署,采取切实措施开展了禽流感、口蹄疫、猪瘟等主要动物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保障了我区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序进行。现将2011年度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完善预警机制,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根据农业部印发及兵团转发《2011年全国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等主要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的通知要求,农八师石河子市农林牧局、农八师石河子市畜牧兽医工作站高度重视,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2011年农八师石河子市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等主要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协调有关部门将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纳入全年动物防疫考核,保障了农八师石河子市畜牧兽医工作站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农八师动物卫生监督所也出台了相关文件师动监{2011}2

号文《关于开展猪高致病性兰耳病普查工作的紧急通知》,根据阶段实际工作的要求,安排组织开展专项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确保辖区安全无疫。

2011年度,农八师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及监督机构在兵团及师市各级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紧紧围绕着“以畜禽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工作”为中心,不断建立和完善动物防疫监测网络,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做好疫源跟踪,采取切实措施开展了多种主要动物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实行严格的防疫工作责任制,形成了运转有效的疫病快速扑灭机制,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成效。为做好牲畜口蹄疫和高致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师市防控指挥部多次召开牲畜口蹄疫和高致性禽流感防控专项会议,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详细布署本辖区内的各项防控工作,严格按照“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臵”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动物防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动物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为畜牧业生产提供支撑,为人民身体健康提供保障。

二、强化畜禽存栏普查,加强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为动物疫病监测工作打好基础。

为更好地搞好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摸清防疫基数,明确防疫任务,师市执行2010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落实畜禽定期普查制度,强化防疫责任落实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实施了畜禽每季度定期普查制度,根据防疫对象和数量,科学安排防疫人员,定期开展相关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根据确定的各自防疫任务,采取定

向抽查,为动物防疫工作的目标考核打下了基础。

2011年截至到目前,对禽流感、口蹄疫、猪瘟、新城疫、猪蓝耳病、布鲁氏菌病、结核病及猪流感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累计调查口蹄疫乡镇、村446个,调查存栏牲畜1032395头只,其中:猪口蹄疫乡镇、村174个,调查存栏牲畜676142头只;牛口蹄疫乡镇、村144个,调查存栏牲畜144525头只;羊口蹄疫乡镇、村128个,调查存栏牲畜211728头只。累计调查猪瘟乡镇、村155个,调查存栏牲畜624906头只;累计调查新城疫乡镇、村99个,调查存栏牲畜953794只;累计调查禽流感乡镇、村129个,调查存栏禽类886427只,其中:鸡禽流感乡镇、村105个,调查存栏鸡885286只;鸭禽流感乡镇、村12个,调查存栏鸭721头只;鹅禽流感乡镇、村12个,调查存栏鹅420只。累计调查布鲁氏菌病乡镇、村48个,调查存栏牲畜149338头只,其中:猪布鲁氏菌病乡镇、村17个,调查存栏牲畜112753头只;牛布鲁氏菌病乡镇、村15个,调查存栏牲畜17323头只;羊布鲁氏菌病乡镇、村16个,调查存栏牲畜19262头只;累计调查牛结核乡镇、村10个,调查存栏牲畜14167头只。

三、科学规范开展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

农八师石河子畜牧兽医工作站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履行流行病学调查职责,严格按照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方案规定的范围、程序和要求,全面、规范、及时地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确保调查地点和动物群体有代表性,确保调查信息真实可靠,样品检测结果及时准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能够真正反映本辖区动物疫病的发生规律和流行趋势。

四、加强日常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一年来,农八师动物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在兵团、农八师农林牧局及农八师石河子畜牧兽医站统一部署下,在各阶段各地区开展有针对性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如季度流行病学调查任务和全年每月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是疫病防控的一部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只有将流调与监测、防疫工作有机相结合,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在日常下对团场检查指导、监测抽样的同时,开展相应抽查场户的相关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尤其在疫病防控重点时期(如春防、秋防),扩大流行病学调查面,增加流行病学调查场户数量。同时将流行病学调查开展情况作为单独一项,纳入全年各阶段动物疫病防控考核打分工作中,这样,在全年各个防控阶段,有侧重、有计划地开展流调工作,能够有效促进全年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步步跟进。

五、开展疫病专项调查,做好高致病性猪兰耳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普查工作。

为做好高致病性猪兰耳病防控工作,农八师动物防疫各级部门统一思想,积极行动,开展猪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畜禽普查工作,师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出台了动监{2011}2号文《关于开展猪高致病性兰耳病普查工作的紧急通知》,在师市垦区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普查工作。共监督普查种猪场1个,规模化养猪场54家;散养户8713个,交易市场2个,屠宰场14个,普查生猪234056头次,未发现异常情况。

六、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内容的培训和知识普及工作

流行病学调查最重要的工作是能够充分发挥组织体系的沟通联络作用,落实好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充分发挥各阶段各种形式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在疫病防控中的基础性作用。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有一些人只知道流行病学调查是疫控工作的一部分,对于如何开展,开展到什么程度,有什么意义,心里就没有确切的答案。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作为与防疫、监测并驾齐驱的防控手段,将流行病学调查培训融入到防疫、监测培训工作中去,这样,不仅使受培训人员掌握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自身特点,还能自觉地将它与防疫、监测工作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农八师畜牧兽医工作站在日常下团场检查指导工作中,指导养殖场户实时记录养殖情况、异常情况等,并及时上报,协助相关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保证调查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七、今后工作打算和重点。

1、继续及时做好畜禽存栏普查及流行病学调查尤其是新进畜禽的流行病学调查、免疫和监测工作。

2、加强对流通调运环节畜禽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做好疫源跟踪,确保安全无疫。

3、加强对野禽及水域周边候鸟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动态的掌握。

4、加强各项防控技术的培训工作,提高动物防疫队伍的整体防控水平和能力。

5、做好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信息汇总工作,做好信息的分析,

为防控动物疫病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农八师石河子市畜牧兽医工作站

二〇一一年十月

第17篇:全年流行病学总结

*****动物流行病学调查

工作总结

在各级上级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圆满完成了今年主要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有力保障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本年度,根据***下达的疫病监测工作计划,开展了禽流感、口蹄疫、猪瘟等主要动物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现将****年度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疫病监测工作完成情况:

1、口蹄疫监测:完成头100份,完成100%,抗体保护率为100%。羊口蹄疫效价监测计划70头份,实际完成70头份,完成100%,抗体保护率为90%。

猪口蹄疫效价监测计划70头份,实际完成70头份;完成100%,抗体保护率为85%。

2、布病检疫:牛布病检疫计划250头份,实际完成250头份,完成100%。

羊布病检疫计划4600只份,实际完成5394只份,完成117.3%。 猪布病检疫计划50头分,实际完成50头,完成100%。 牛结核监测:完成820头,检测率100%。

3、禽流感计划监测120只份。实际完成120只份,抗体保护率为100%。

4、新城疫计划监测160只份,实际完成160只份,抗体保护率为100%。

二、流行病学监测情况

****年截至到目前对禽流感、口蹄疫、猪瘟、新城疫、猪蓝耳病、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等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1、口蹄疫:累计调查6个养殖小区,调查存栏牲畜4万头只,其中:猪口蹄疫3个规模场,调查存栏牲畜8000头只;牛口蹄疫4个规模场,调查存栏牲畜4000头只;羊口蹄疫3个牧区,调查存栏牲畜近三万头只。

2、猪瘟:累计调查3规模场个,,调查存栏牲畜8000头只。

3、新城疫:累计调查4个规模场,调查存栏牲畜7万只。

4、禽流感:累计调查4个规模场,调查存栏禽类7万只。

5、布鲁氏菌病:累计调查三个牧区,调查存栏牲畜3万头只,其中:调查猪布鲁氏菌病一个小区,存栏牲畜753头;牛布鲁氏菌病三个牧区及一个奶牛基地,调查存栏牲畜5000头;羊布鲁氏菌病三个牧区,调查存栏牲畜19262头只。

6、累计调查牛结核一个奶牛小区,调查存栏牲畜800头。

三、科学规范开展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

兽医站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履行流行病学调查职责,严格按照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方案规定的范围、程序和要求,全面、规范、及时地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确保调查地点和动物群体有代表性,确保调查信息真实可靠,样品检测结果及时准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能够真正反映本辖区动物疫病的发生规律和流行趋势。

四、今后工作打算和重点。

1、继续及时做好畜禽存栏普查及流行病学调查尤其是新进畜禽的流行病学调查、免疫和监测工作。

2、加强对流通调运环节畜禽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做好疫源跟踪,确保安全无疫。

3、加强对牧区牦牛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动态的掌握。

4、加强各项防控技术的培训工作,提高动物防疫队伍的整体防控水平和能力。

5、做好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信息汇总工作,做好信息的分析,为防控动物疫病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 ****年**月

第18篇: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现场工作准备

(1)人员准备:中心根据事件性质,安排相关专业人员参加现场处置工作组,确定工作组负责人,明确成员职责和分工。

(2)技术准备:现场工作组根据已经掌握的线索,开展文献检索或处置技术复习,咨询有关专家意见,以及与相关实验室联系现场采样和检测准备事宜。

(3)物资准备:现场工作组领取应急箱、消杀药品和器械,现场警示标识等,清理准备个人防护用品、样本和标本采集、运输设备和工具、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和试剂、预防药物或疫苗、消杀器械、痕迹记录器材(照相机、录音笔、摄像机)、调查表、参考资料(专业、法律)、宣传资料、通信设备、电脑、现场联系资料(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等。

(4)后勤保障:安排车辆、交通、食宿等。

(5)其他事项:现场工作组与事件发生地取得联系,预约预备会,交流情况、共商现场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

(6)响应时限:派出现场工作组的指令下达后,工作组应在1小时内准备完毕,从中心出发赶赴事件发生所在地。

2、现场工作实施

(1)核实疫情或事件:现场工作组一旦到达现场,应立即与当地有关部门一起核实疫情或事件,召开有关会议,了解情况,交流意见,安排布置有关工作。

主要内容:①听取汇报:了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最新情况;了解当地过去有无类似事件发生;发病地区人群近期与事件相关的生产、生活、娱乐等相关活动情况;共同暴露或接触人群;已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周边地区或单位有无类似病例发生。②核实疫情或事件:与参与诊诒的临床医生进行访谈,查阅病历记录,核实化验结果,收集临床相关资料;访视部分病例,必要时亲自对现症病例进行体格检查和采样检测。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实验室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疫情或事件性质做出初步判断。

(2)确定现场工作计划:商讨现场工作思路,商议初步的预防控制措施实施计划,根据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和已采取的措施效果,形成初步的预防控制方案,列出现场必须完成的工作项目,确定联络人和现场工作例会制度,商议落实实施计划。

(3)设计调查表:根据事件性质,采用现有调查表,并根据现场具体情况进行补充或重新拟订。在病原或流行因素还未明确的情况下,调查表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和详尽。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内容:

①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15岁以下要填家长姓名)、职业、住址、工作单位(学生填学校名称和班级)、联系方式等;

②临床相关信息:发病日期、就诊日期、临床症状、体征、就诊和治疗经过、临床检查和化验结果等,以及病情的进展或转归;

③流行病学信息:患者感染、暴露来源及途径等;

④实验室资料:采样、检测情况及结果。

(4)确定病例定义,搜索病例: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建立病例定义,定义应包括时间、地点、人群范围界限,以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基本内容。病例定义分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在现场调查早期或搜索病例阶段,使用敏感性高的病例定义(也就是“较为宽松”病例定义),以便发现更多可能的病例及线索;如进行病因研究则使用特异性高的病例定义。按照确定的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列出病例信息清单(或一览表),并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除在事件发生地通过医院、社区调查、接触者追踪进行病例搜索处,还需了解周边地区或单

位有无类似病例发生,同时建立临时的监测系统,动态收集新发病例资料。

(5)流行病学调查:

①个案调查:对发现并核实后的每一个病例都应及时地进行详尽的流行病学调查,完整地逐项地填写个案调查表。在进行个案调查时应注意对调查表中虽没有列入,但在调查中发现有流行病学意义的内容(或线索)应进行详细追问和描述,特别要注意收集指征病例和特殊病例的资料。

②专题调查:在个案调查基础上,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对某一情况进行深入调查,调查前应设计专用调查表和调查提纲,在调查过程中要注意采集有价值的标本。

(6)标本采集、运输和检测:根据调查情况,采集患者、宿主动物和传播媒介等标本,按“及时、准确、足量、代表性强和安全”的原则,及时进行实验室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规定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出具检测报告。

(7)描述性分析,提出假设: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调查资料进行归纳分析,选用恰当的统计图表,以形象、直观、明了的方式展示疾病的三间分布状况。必要时建立和提出病因假设。病因假设应具有合理性,可解释各种分布的特征;被调查中的事实所验证;能够解释大多数的病例情况。

(8)确定防控措施和督促落实:根据事件起因、发生发展途径,以及事件的特征确定控制和预防措施。现场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控制或消除传染源、减少与暴露因素的接触、保护易感人群,开展卫生救援,控制事态进一步发展。必要时建议启动相关预案。在工作人员在现场处置过程中,应做好个人防护。

①开展卫生救援,协助救治病人,怀疑为传染病时,应对尚未隔离的病人进行隔离治疗; ②对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共同暴露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

③必要时,对易感者进行预防服药、应急接种,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④在现场及周边地区开展主动监测,必要时实行日报、零报;

⑤提出对传杂病划分疫点、疫区的建议;对影响范围广的疫情应视情况,协助有关部门制定疫区封锁、人员疏散方案。

⑥开展应急健康教育,编印相应的健康传播材料,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

(9)进一步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针对可能的危险因素、传播途径和暴露人群,应用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病因假设、传播规律等进行调查。

(10)现场工作报告:现场工作组应及时通过有效方式向中心领导、县卫生局领导报告现场工作处置与控制进展情况,包括初次报告、进程报告、阶段报告、结案报告等。

(11)现场工作结束:当现场工作基本完成,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可结束现场工作。在撤离现场前应与当地有关部门召开会议,对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工作进行正式的总结,反馈调查结果和下一步工作建议。

3、现场工作总结与结案

现场工作组返回后应及时对现场工作进行总结,主要包括:

(1)对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资料和相关影像资料进行清理归总。

(2)对现场使用的物品包括现场工作服、应急箱、采样箱进行卫生消毒处理,清理相关物品消耗使用情况,在归还时及时通知后勤进行补充更新。

(3)对本次现场要作进行总结与评估,并形成现场工作总结报告、现场处置评估报告,总结评估本次现场工作处理中经验和教训,以便今后工作借鉴。

第19篇:13章伤害流行病学讲稿

第十三章 伤害流行病学

讲稿 吴云凤

各位同学,今天给大家介绍流行病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伤害流行病学。我们都知道流行病学的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其研究层次也已经扩大,包括疾病、伤害和健康。 伤害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给社会经济、家庭和个人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它与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一起构成了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负担,其预防和控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什么是伤害流行病学,它研究什么?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定义得出答案。 伤害流行病学是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描述伤害的发生频率及其分布,分析伤害发生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提出干预和防制措施,并对措施效果进行评价的一门流行病学分支学科。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本章的学习目的和要求: (1) 了解研究伤害流行学的意义;

(2) 掌握伤害流行病学的概念、分类、测量指标、分布特征;伤害发生的条件;预防策略与措施。

第一节 概述

生活中伤害无处不在,我们可以随意举出很多例子“大到人类面临的死亡、小到感冒发烧、手指破了等等”。 首先看一下伤害的定义:

伤害是指凡因能量(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等)的传递或干扰超过人体的耐受性造成组织损伤,或窒息导致缺氧,影响了正常活动,需要医治或看护,称之为伤害。

我国的伤害诊断标准

(1) 经医疗单位诊断为某一类损伤 (2) 因损伤请假(休工、休学、休息)一日以上

伤害的分类:

(1) 按照造成伤害的意图

a) 故意伤害:有目的有计划地自害或加害于他人所造成的伤害 b) 非故意伤害:无目的(无意)造成的伤害 (2) 按照伤害的性质,详见课本P229-P233 a) 国际疾病分类 :ICD-10 b) 国际伤害外部原因分类 :ICECI c) 中国疾病分类 :CCD 伤害的种类很多,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下面我们看一下伤害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尽管伤寒的类型很多,预防和控制措施也不同,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致病机制---伤害能量交换模型。该模型源自流行病学的三角模型,因此,伤害发生的原因包括能量、宿主和环境三个方面。

(1) 致病因子:包括动能、热能、电能、辐射能、化学能

(2) 宿主:即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宿主对能量交换的耐受性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人口学特征、心理行为特征、其他如疲劳、疾病等。

(3) 环境:十分复杂,主要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

第二节 流行特征与研究现状

我们看一下伤害的流行特征,实际上是描写伤害的三间分布。 (1) 全球流行特征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全球伤害造成的死亡约500万人,1500万人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800万人终生残疾。2008年的资料显示,全球伤害总死亡率约为76.1/10万。

a) 地区分布:总体上来说,发展中国家的伤害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 b) 人群分布:伤害的发生有年龄依赖性,表现为0~14岁伤害发生率较低,15岁以后伤害死亡率攀升,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65岁以后伤害死亡率则再次攀升。其中0~14岁的儿童期,伤害死亡率变化规律呈现反向趋势,即0~1岁最高,伤害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

c) 时间分布:发达国家有下降趋势。 (2) 我国的流行特征

a) 地区分布:在城乡分布上,城市与农村的伤害死亡均排在死因顺位的第5位,农村高于城市。城市人群伤害死亡的原因依次为:交通事故、自杀、意外坠落、中毒、他杀、溺水、火灾和烧伤;农村人群伤害死亡的原因依次为:自杀、交通事故、溺水、意外坠落、中毒、他杀、火灾和烧伤。

b) 人群分布:除自杀外,其余死因均是男性高于女性。以交通事故致死的差别最大,农村和城市男女性别比分别为2.93∶1和2.56∶1。女性的伤害死亡率以自杀为首位,农村和城市分别达12.64/10万和11.13/10万。不同年龄阶段,主要的伤害致死原因各异。

c) 时间分布:1995-2008年间中国伤害死亡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以自杀率的下降比例最高;中国前5位伤害死因排序为道路交通伤害、自杀、跌落、溺水和意外中毒。

(3) 伤害流行病学的重要性

a) 人类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全球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于伤害 b) 威胁劳动力人口健康与生命的主要原因

c) 具有常见、多发、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

d) 其中自杀对社会的危害比较大

(4) 伤害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有关伤害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叶。全球范围大规模的开展伤害流行病学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

近年来伤害流行病学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1) 由个别发达国家扩展到世界各国,预防与控制

正在由专家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

(2) 建立各类各级监测系统 (3) 研究呈现一般死因分析和伤害描述扩展到各类伤害研究的趋势 (4) 多学科交叉 (5) 开展社区伤害研究 我国伤害流行病学的进展: (1) 萌芽期(1986-1998年)

(2) 形成期(1999-2005年)

(3) 发展期(2006-至今)

第二节 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

与其他流行病学研究一样,伤害的研究同样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 首先,收集资料,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收集的资料包括死亡资料和发病资料。 其次,选择适当的测量指标。测量指标包括伤害发生频率的测量指标如伤害发生率和伤害死亡率和造成损失程度的测量指标如潜在减寿年数和伤残调整寿命年。 最后,进行伤害的监测。

伤害监测是指长期不间断地收集不用人群伤害发生、死亡、伤残和经济损失等资料,目的是寻找环境、人群和成本-效益相关的伤害预防与控制方法,确定与三间分布相关的伤害类型,结合Haddon模型对伤害进行系统评价,从根本上减少伤害的发生。

伤害的监测除了伤害监测外,还包括伤害监测系统,两者不同。 伤害监测系统的目的: a) 提供病因分析资料

b) 观察暴发或聚集的发生趋势

c) 提供干预成功资料

d) 确认伤害发生最危险度的人群

e) 进行预防活动的指导

研究方法应用:

在伤害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研究中,最常用的还是经典的流行病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随着方法学的发展,近些年来一些新的流行病学方法开始被用于伤害研究领域。 ① 病例交叉设计

② meta分析

③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④ 捕捉-标记-再捕捉法(CMR) ⑤ 伤害的社会经济学研究

第三节 伤害的预防与控制

通过对伤害流行特征和危险因素的认识,人们逐渐认识到伤害是能够预防的。预防伤害可以可以减低伤害的严重性、预测伤害的发生以及对所有危险因素的积极控制。

伤害的因子通常是可知且可以被测量,能量由环境到宿主的转换机制也可以被描述,某些特殊的例子除外,因此伤害控制的主要步骤是明确促使伤害发生的能量形式和人类的暴露机制,在伤害的自然史中详细定位干预措施,并对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

接下来我们重点介绍伤害的预防策略和预防措施。

(一) 预防策略 (1) 三级预防

① 一级预防:伤害发生前,预防其发生。包括全人群策略、高危人群策略、健康促进策略。

② 二级预防:伤害发生时,减少伤害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

③ 三级预防:伤害发生后,控制伤害的结果。 (2) 主动干预与被动干预

(3) Haddon伤害预防的十大策略 ① 预防危险因素的形成

② 减少危险因素的含量

③ 预防已有危险因素的释放或减少其释放的可能性

④ 改变危险因素的释放率及其空间分布 ⑤ 将危险因素从时间、空间上与被保护者分开 ⑥ 用屏障将危险因素与受保护者分开

⑦ 改变危险因素的基本性质

⑧ 增加人体对危险因素的抵抗力

⑨ 对已造成的损伤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⑩ 采取有效的治疗及康复措施

(4) “5E”伤害预防综合策略

a) 教育预防策略 b) 环境改善策略

c) 工程策略 d) 强化执法策略 e) 评估策略

(二) 预防措施

(1) 四步骤公共卫生方法 ① 搜集数据

② 确认问题的原因及修正风险因素

③ 设计、实施、监控和评估干预措施 ④ 更大规模上实施评估干预措施 (2) Haddon模型

① 根据伤害发生的阶段,Haddon提出按伤害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之后三个阶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

② 根据发生的不同阶段,针对致病因子、宿主和环境开展针对性的预防。

(3) 安全社区

定义:具有针对所有人、环境和条件的积极的安全和伤害预防项目,并且作为国家制定的包括政府、卫生服务机构、志愿者组织、企业和个人等共同参与的工作网络的地方社区。

宗旨:为了整合社区资源,开展各类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活动,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类伤害的发生。

创建安全社区、积极开展安全社区活动能够通过创建安全的生活、工作环境从根本上消除发生伤害的隐患。

下面看一下我们对待伤害的一些政策方针。 (1) 伤害预防控制的政策法规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④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⑤ 《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

(2) 伤害预防控制具体措施

①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从公共卫生的角度积极预防伤害的发生 ② 进一步加强对伤害预防控制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协调

③ 加强伤害预防有关的社会动员,提高全社会预防伤害的意识

④ 伤害预防与医疗急救、康复和社区卫生服务等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伤害防治网络

(3) 我国伤害预防控制存在的不足

① 认识不足

② 无独立的组织机构,专业队伍缺乏,经费投入少

③ 部门间没有建立相互协作关系

④ 理论与实践脱离,学术研究的成果很难应用于现实工作中

⑤ 救治体系不完善

第20篇: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探讨安顺市2008-2010年HIV/AIDS流行现状,为制定有效预防控制艾滋病流行蔓延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予以网络直报的该市户籍病例资料,由安顺市各级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对确认HIV抗体阳性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用excel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

8、2009和2010年共报告625例,职业分布以农民为多(155例,占24.8%);年龄以15~49岁年龄段居多;性传播和母婴传播途径报告病例逐年增多,性传播途径2008年报告47例,2010年报告170例;母婴传播途径2008年报告1例,2010年报告2例。结论 安顺市艾滋病疫情虽然处在低流行区,但疫情上升较快,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遏制疫情蔓延很重要。

【关键词】 安顺市;艾滋病; 流行病学

随着安顺市经济不断发展,人口流动日趋频繁,艾滋病在该市悄悄蔓延。现对2008-2010年艾滋病疫情报告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该市艾滋病流行特征,为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所有资料均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予以网络直报的该市户籍病例资料。人口资料由安顺市统计局提供。

1.2 检测方法 所有病例诊断均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规范》要求,初筛阳性标本送至艾滋病确证实验室予以确认。

1.3 调查方法 由安顺市各级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对确认HIV抗体阳性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 结果

2.1 时间分布安顺市1998年首次发现艾滋病,此后每年都有病例报告。 2008报告数为153例,2009年为215例,2010年为257例,呈逐年增加趋势(表1)。

3 讨论

安顺市自1998年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每年均有艾滋病病例报告.随着2003年该市疾控中心初筛实验室建立, HIV监测覆盖面从单纯的临床需要检测扩大到对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监测,再到免费自愿咨询检测和病人免费检测,使艾滋病报告数逐年上升,使原来的隐藏在海平面下方的“冰山”逐步浮出水面[1]。

2008—2010年共报告艾滋病数652例, 主要为15~49岁年龄组的青壮年,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2],男性明显多于女性[4]。感染途径以静脉吸毒为主,但比例逐年下降,性接触和母婴传播比例有所增加,这与国内报道的一致[5],2010年异性传播比例达到66.1%。感染人群开始蔓延至农民、工人、学生、干部、离退休等多样化人群,这表明我市艾滋病疫情与全国形势一致,开始呈现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危险性进一步提升[6]。因此,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加强对高危人群、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行为干预,加大安全套推广力度,降低高危行为发生率, [7]等措施也是我市遏制艾滋病疫情蔓延积极的、重要的措施.

根据目前的报告,安顺市的报告感染率约为0.41/‰,尚处于低流行区域。按照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方法[8]估算,该市仍有大部分的感染者/病人未被发现。因此,在落实现有发现手段的同时,应进一步扩大监测检测覆盖面,将更多的病例发现出来,然后进行规范的告知、干预、随访和治疗[9]后,才能有效地控制艾滋病在该市蔓延趋势。

流行病学调查表范文
《流行病学调查表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