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开题报告范文古镇开发(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19 09:00:4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古镇旅游产品开发

古镇旅游产品开发

发布时间:2011-8-

3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黎彦 孙春华

摘要:古镇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体验经济背景下,以观光、游览为主的古镇旅游已满足不了旅游者更深层次的需要,他们更多的需要参与和体验。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归纳出了四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古镇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就旅游产品开发设计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古镇旅游;体验经济;产品开发

一、引言

古镇以其闲适的文化、恬淡的生活态度和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正成为人们主要的旅游目的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古镇旅游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的不仅是物质结果,而是一种伴随旅游产品带来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或感受。目前,中国古镇旅游产品开发设计较多停留在观光层面,缺乏深度旅游产品,满足不了旅游者的深层次需求,因此古镇旅游产品迫切需要转型和提升。

二、文献回顾

1.体验经济时代来临。体验经济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经济形态,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士·吉尔摩在其合著的《体验经济》一书中,最早对体验经济做出全面分析。他们认为所谓体验经济,就是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通过满足人们的体验而产生的经济形态。它的提出展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孕育着消费方式及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适应体验经济的快慢将成为企业竞争胜负的关键(张承耀,2005)。胡红梅(2007)认为,目前体验经济在经济发达国家是备受关注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旅游业作为最适合“体验经济”的生产和消费工具,其产品也趋向体验化发展,人们对旅游消费过程及其结果的体验都非常重视(刘又堂,2005),旅游消费本质表现为旅游者追求旅游体验,带来旅游消费动机、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出游方式等方面的变化(王云良,2007)。目前体验式旅游市场尚不成熟,但旅游者、旅游活动以及旅游开发都表现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章尚正,钱晓慧2008),以观光为主流的旅游产品正逐渐让位于新、奇、特的感同身受的参与性体验。

2.古镇旅游的体验化趋势。国内学者关于古镇旅游的相关研究较多,涉及面也较广,主要包括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策略、营销策略、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对策等。邻近大中城市或著名景区的古镇具备了旅游开发的资源、区位条件,在开发时既要研究旅游者心理,又要提高旅游地本身的吸引力,要针对不同需求的旅游者设计出不同的旅游产品(王雪梅,2004)。

蔡家成(2006)认为,古镇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应多种多样,向文化性和体验性趋势发展;古镇旅游的类型存在梯层结构,在时序上呈现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的发展趋势,以文化为主要内涵的体验旅游是古镇旅游的最高层次;要努力实现体验旅游的最高层次,根据不同的旅游者提供不同的体验旅游项目。何丽芳(2006)也谈到要深度体验文化,从建筑、环境、文化、民俗四个方面,阐述古镇旅游不能仅停留在最早、最浅表层层次,而是需要崇尚文化、关注游客参与的体验元素加入其中。同时,旅游者获得的体验质量越高,旅游企业从中得到的经济效益也会随之增加(钱飞霞,2007)。

三、古镇旅游类型

1.以水乡特色为主。此类古镇的典型代表为江浙一带的水乡古镇如乌镇、南浔、同里等,大自然和历史共同造就了江南水乡古镇。这些古镇处于太湖流域的江南平原,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江南古镇建筑的亲水性,临水空间别有情趣;湖泊纵横为耕种渔桑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人口集聚,从而孕育了繁荣的古镇文化。古语有云:“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之所以有魅力,关键是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江南古镇的灵魂。

2.以古建筑群为主。如果说江南古镇是小家碧玉,则此类古镇是邻家大哥,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宽容,以古建筑群为主要特色,以安徽宏村、西递、福建泰宁最为典型。皖南古镇背依黄山余脉,周围群山环抱,峰峦叠翠,为一个风光秀美的盆地,完好保存着最有特色的明清古民居群,在中国明清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有着高超的建筑艺术、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方特色;福建泰宁保存着完好的古建筑群,以明代民居建筑真品和尚书第建筑群声名远扬。

3.以历史文化为主。此类古镇以山西张壁、广西兴安、广东石湾镇为典型,除了优美秀丽的古镇风光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最主要的特点是古镇依靠人工活动而赋予更多文化和历史底蕴,资源更注重历史性,当地遗址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如张壁是中国现存的保存完好的一座融军事、生产、居住、宗教为一体的古代“袖珍”城堡,古镇不大却集中包容了夏商古文化遗址、隋唐古文化地道、金代墓葬等许多文物古迹。石湾镇陶瓷文化源远流长,被称为“南国陶都”,河宕贝丘遗址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4.以民族风情为主。此类古镇与上述类型的最大差别在于文化中融入民俗,以民族风情为主,兼顾秀丽的自然风景,以内蒙古室韦为代表。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周边邻里不同民族的相互交往和融汇,导致了悠久的室韦文化,是蒙古族发祥地,中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如今的室韦还保存着古代蒙古族生活生存风貌,寻根、祭拜、观光、考察给古镇旅游又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四、古镇旅游开发策略

1.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现状。目前古镇旅游产品种类多样,开发日新月异,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旅游产品仍以资源型为主,简单模仿其他地区,导致雷同缺乏特色,如江南水乡古镇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完整规划的指导,开发粗放、经营粗放,竞争方式还处于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在开发上缺乏深层次的文化性和体验性,现有许多旅游产品多为初级观光型,不能满足顾客需求,未把旅游经济理解为体验经济。

2.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古镇旅游产品开发必须转换思路,提倡产品策划、个性化服务,重视对体验旅游活动的开发。根据上文古镇旅游的类型和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古镇旅游产品可设计成观光、休闲度假、修学、科考、养生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旅游者,应开发多种选择,以下几例可供参考。

(1)节事体验游。节事的举办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有视觉、味觉、嗅觉、听觉等全方位的参与或体验,古镇旅游产品开发可采用这一方式,如南浔有驰名中外的楫里湖丝,明清时代大批丝商的出现,可举办体现丝商文化的节庆,学习前辈们的经商之道,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儒商的理念仍具有借鉴意义。(2)美食养生游。古镇以闲适恬淡的生活为主,其饮食也以健康、养生、原生态为特色,游客可以品尝家常菜,并融入到制作过程中,如江南一带有吃年糕,清明团,端午粽等习俗,参与其制作过程,别有一番乐趣,体验古镇人民的生活生产场景,感受纯朴的水乡文化,将观光、休闲、娱乐、餐馆、体验等结合融为一体。(3)文化展示游。各古镇根据自身文化遗存特色开辟古文化展示区,通过实物或其他方式展示古镇的历史、人文、民俗等,引导旅游者进行古镇历史文化、风情民俗鉴赏,让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如石湾的陶瓷文化等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示出来。(4)探幽访古游。在古街古巷中进行探幽访古,感受传统简单的饮食起居,品味古镇的沧桑岁月,感悟人生,发思古探幽之情。如江南水乡古镇可采用这一游览方式,让游客自主地漫步在古街上,感受当年古镇上曾发生过或惊心动魄的事迹,或闲适恬淡的生活气息。(5)民俗风情游。品尝当地风味饮食,参与节庆、庙会、祭祖等民俗活动,或深入当地居民中间,体会民俗风情。具有浓郁俄罗斯风情的古镇室韦,可举办相关节日,让旅游者品尝风味菜,欣赏当地独特的建筑风格,体会少数民族的民俗特色。(6)艺术逍遥游。古镇所处环境大多山清水秀,古建筑与山光水色结合在一起,自然与人文交相融合,构成一幅幅优美静寂的图画,可以此为基础,组织开展绘画、摄影等艺术活动。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的宏村古镇则应充分发挥其艺术特色,注入体验元素,吸引爱好艺术的游客和艺术家们前来旅游。(7)轻松度假游。清静的环境,优美的风光,淳朴的民风,对长期居住在都市里的人来说,确是轻松度假、调整身心的好去处,选择有特色的民居客栈住上三五天,在古镇古朴的环境氛围之中或玩棋牌,或闭目养神,或在周围散步、登山,使之达到放松心情、舒缓精神的目的。

总之,古老的建筑,古朴的环境、丰富的文化遗存、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等,是古镇进行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有关旅游部门应利用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采取适宜的体验旅游方式,充分展示古镇旅游资源的魅力,让旅游者更好地对古镇进行欣赏、理解和品味,融入到古镇的文化中去,达到满意的旅游效果。

参考文献:

[1]派恩·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张承耀.体验经济的六大特征[J].嘹望新闻周刊,2005,(7):61.

[3]胡红梅.论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74-76.

[4]刘又堂.论体验经济与旅游个性化服务[J].社会科学家,2005,(1):147-149.

[5]王云良.论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特征的六大转变[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6):21-23.

[6]章尚正,钱晓慧.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趋向与旅游开发[J].宿州学院学报,2008,(2):4-8.

[7]王雪梅.论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四川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9):116-121.

[8]蔡家成.古镇旅游——由浅入深看体验[J].理论研究,2006,(7):40-41.

[9]何丽芳.古镇旅游:深度体验传统文化[J].湖南林业,2006,(10):30-31.

[10]钱飞霞.浅谈体验视角下楚雄黑井古镇散客旅游发展的若干问题[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3):63-66.

推荐第2篇: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开题报告

题 报 告

一、论文题目:库存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二、题目研究内容:

当今社会为信息社会,世界已进入在计算机信息管理领域中激烈竞争的时代。信息已成为继劳动力、土地、资本之后的又一大资源,谁控制的信息越多,谁利用信息资源的效率越高,谁就会在各方面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谁就会更有优势,这一点已得到举世公认。

随着WTO的加入和我国工业的迅猛发展,为了抓住机遇,在竞争占得先机,作为生产企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库存管理的信息化、计算机化也就迫在眉捷了。开发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即有宏观上的意义,那就是顺应时代信息化、现代化潮流,提高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结构优化;也有微观上的意义,那就是可以提高管理的现代化程序,加强管理的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单位效益。

库存管理的对象是很多的,广而言之,它可以包括:商业、企业库存的商品,图书馆库存的图书,博物馆库存的展品等等。在这里本文仅涉及工业企业的产品库存。它主要包括下列三部分:

1、没有经过企业加工,而为企业生产或其他各方面所需要的原材料、燃料、半成品、部件等,如钢材、轴承、发动机、电动机等。

2、已经过企业加工,但尚未加工完毕的在制品。

3、企业已加工完毕,储而待销的成品与备件等。

库存管理系统按分类、分级的模式对仓库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控,缩短了库存信息流转时间,使企业的物料管理层次分明、井然有序,为采购、销售和生产提供依据;智能化的预警功能可自动提示存货的短缺、超储等异常状况;系统还可进行材料库存ABC分类汇总,减少资金积压。完善的库存管理功能,可对企业的存货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降低库存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库存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的内容涉及库存管理的全过程,包括入库、出库、退货、订货、库存统计查询等等。

下面介绍库存管理的工作流程:

#入库

供货单位发货---运输---货物到达后测试检验---送货单---库管人员查收入库---入库单

处理各种入库业务,如:工业企业的生产入库、委外加工入库、其他入库等入库业务;按入库类型可以分别在不同模块录入入库单据信息。

#出库

库存统计表---各使用单位---领料单----库管人员出库---出库单

处理各种出库业务,如:工业企业的生产领料、委外领料、其他出库等出库业务;按出库类型可以分别在不同模块录入出库单据信息。

#退货

产品不合格通知书---各使用单位----领料单存根---库管人员退货---退货单

#订货

库存管理部门向采购部门发出采购单---采购部门向供应单位传递订货单---供应单位组织发货---运输----货物到达后测试检验---入库

#盘点

备份库存数据,打印盘点表,可按仓库、批次进行盘点,并根据盘点表生成盘盈、盘亏表,调整库存账。

盘点的功能是检查仓库现有库存量与帐面数量是否一致。若盘点结果是仓库现有库存量大于帐面数量,则盘盈;若盘点结果是仓库现有库存量小于帐面数量,则盘亏。无论是盘盈还是盘亏,它们的差异量都记录在盘点调整单。

根据上述工作流程,库存管理系统将包含以下内容:

1. 能对企业内的各类货物进行ABC分类管理,并提供最低库存量、最高库存量、安全库存量的预警功能。

2. 可以存储各类信息档案包括物资、产品基本信息、供货单位信息、使用单位信息等。

3. 可以方便快捷的进行物资入库管理\\物资出库管理等等,安全、高效;支持各种类型的出/入库业务:生产入库、委外加工入库、采购入库、其他入库、生产领料出库、委外领料出库、销售出库和其他出库等

4. 提供退货管理功能

5. 通过查询库存,及时了解库存余额信息,便于订货下单,以免由于缺货,影响生产。另外,还提供经济订货量计算功能和打印订货采购单功能。

6. 支持库存盘点功能,可按仓库、物料进行盘点,自动汇总盘点数据,及时生成盘赢亏调整单

7. 可及时打印库存余额,方便领导决策或安排及时定货.三、调研情况

1、国内外现状研究:

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开始于1954年,当时美国首先用计算机处理工资单。40多年来,计算机在处理管理信息方面发展迅速。例如,60年代美国计算机在管理中应用项目不到300项,到了1975年达到2670项。而现在,美国在财务会计上90%的工作由计算机完成;物资管理中80—100%的信息处理由计算机完成;计划管理中是80—90%。据计算机应用方面发展较快的国家统计,计算机用于经济管理的约占80%;用于科技运算的占8%;用于生产过程控制的占12%。因此,经济管理是计算机应用的主要领域。

当然,由于库存管理在经济管理中占重要地位,其计算机化在发达国家中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是在70年代末开始的,虽然起步较晚,近几年发展却较快,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为信息处理提供了物美价廉的手段,对于推动我国管理信息处理的现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2、目前存在的问题:

库存管理对企业来说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作,每天要处理大量的单据数据。为及时结清每笔业务,盘点库存和货物流动情况,保证企业生产用料以及货物安全,库管人员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来作数据记录统计工作。

在世界发达国家,库存管理的计算机化水平已经很高了,尽管我国的生产企业在这方面也有了很强的意识和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

表现之一:有的企业单位的库存管理部分目前仍为手工、半手工操作。从供应单位办理入库登记开始,到使用单位输领料出库手续为止,所有操作基本上都是由仓库管理人员笔写,手理,加上算盘、计算器来完成。这不仅繁锁,效率低,而且缺乏库存管理的一些基本手段,如库存状况统计,查询经济订货量计算等,这给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上的落后,及经济利益上的损失。

表现之二为:有的单位的库存管理部已上了微机,但对微机的利用效率极低,有的在用它打游戏,有的仅把它当计算器或打字机来用。

表现之三为:有的企业单位既有了微机同时也有了库存管理软件,但硬件上去了,软件上不去。因为他们用的库存管理软件,大多为自己的工作人员及其他一些非专业人员所开发的简单的管理程序,很难称得上是“库存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这些程序的弱点多表现为:1)系统开发时无科学的理论支持。2)开发过程中调研不全面。3)软件编写时模型不清晰完整。4)所用开发工具落后(如Foxbase等)。

四、研究解决方法及思路

根据我国国内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应用普及时出现的各种问题,我将用我所学知识,利用当前管理信息系统科学的、实用的理论,开发一套基于NET的库存管理系统,以求能对我国库存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具体的方法及计划如下:

全论文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论,阐明所开发项目(库存管理信息系统)要满足用户哪些要求,并给出全文的摘要。第二部分为实际开发过程,这将是论文的核心内容分为理论支持,系统分析(实际调研),系统设计,软件编写,运行调试,系统安装,系统维护七章。第三部分为结束语部分,分为经验教训和注意问题及作者建议,参考资料二章。作为作者自己的心得体会与读者共享。这三个部分中,第二部分为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方法及工具(VB.NET)使用的详尽论述处于全论文的核心地位。而其中的理论支持,系统分析,系统设计,软件编写又是第二部分的核心,在此将这四章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理论支持一章主要内容包括:(1)当前计算机管理界所流行且实用的系统建设三原则:整体性原则、分作—协调原则、目标优化原则。(2)系统开发的结构化生命周期法。(3)原型法。

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就是明确系统开发的目标和用户的信息需求,提出系统的逻辑方案。系统分析在整

个系统开发过程中,是要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把要解决哪些问题、要满足用户哪些具体的信息需求调查、分析清楚,从逻辑上或从功能需求上提出系统的方案。

通过对系统的调查和可行性分析,画出系统的实际操作流程图:

供货单位管理

使用单位管理

物资登记

基本信息录入

基本信息管理

物资调配

出库管理

入库管理

订货管理

库存盘点

退货管理

当然各个环节操作仍需进一步细化以来满足用户对管理进行全面操作的要求。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将系统分析阶段所提出的反映了用户信息需求的系统逻辑方案转换成可以实施的基于计算机与通信系统的物理(技术)方案。包括数据库设计(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和功能设计。其中,我拟开发的库存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图如下:

库存管理系统

登 录

基本管理

入库管理

出库管理

退货管理

订货管理

库存盘点

系统维护

退出

添加、查询、修改

物资管理

供货单位管理

使用单位管理

库存查询

经济订货量计算

订货下单

打印订货采购单

软件编写

该章包括两部分:(1)开发环境:所选择的操作系统平台(WINDOWS98)、开发工具(VB.NET)及硬件环境。(2)功能模块的编程实现。

五、进度计划:

阶段 时间 完成内容

1 2.15—3.10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2 3.12—3.26 系统分析、系统设计

3 3.27—5.15 程序编写、系统调试

4 5.16—6.01 论文撰写

5 6月份 答辩

推荐第3篇:古镇(村)开发模式[材料]

古镇(村)开发模式

目前,我国许多古村镇进行旅游开发,按开发主体分类,多以三种模式出现:

(1)政府主导模式——政府主导,成立政府开发企业,以旅游带动整体经济(周庄、平遥)

这种模式也可以称之为“平台模式”,政府运用掌握的城市规划审批权力对古镇旅游开发进行宏观的管理;开发资金的投入主要依赖地方财政,但是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引入相关的市场机制,对游客收取费用古城保护费,对具体的旅游开发项目不作具体干预,主要通过城市规划和行政审批来调控。丽江大研古镇旅游开发属于这种模式的代表。

(2)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模式——政企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政府凭股权利益分成),企业进行商业化独立运营(乌镇、南浔)

政府成立相应的旅游开发项目公司,相关资产以政府财政划拨的形式注入项目公司或者以资产作价形式出资,资产所有者拥有项目公司相应的股权,项目公司以政府组织注入的资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获得的资金用于古镇旅游项目的开发,旅游开发所获得的收益用于偿还银行借款,如此滚动开发古镇旅游。浙江乌镇是这一模式的主要代表。

(3)经营权出让模式——企业买断经营、古镇经营权转让(凤凰、宏村、和顺) 这方面的代表是湖南凤凰古镇,地方政府将管辖范围内的旅游景点资源性资产开发出来后,通过出让旅游开发经营权的方式,吸引投资商介入古镇旅游开发。由投资商根据自身优势,结合市场需要对外融资,继续古镇旅游开发进程,政府只在行业宏观层面上对投资商开发商进行管理。

推荐第4篇:古镇的开发与保护

古镇的开发与保护

----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李庄古镇为例

说明:因为我的家乡在四川省宜宾市,可能自己对李庄古镇的了解应该要比对其他的古镇的了解要多那么一点点。所以在此以李庄古镇为例来谈谈古镇的开发与保护的思路。

李庄古镇是一个文化和历史遗迹沉淀的古老的小镇,也是一个诉说着抗战风云和沧桑的古老的小镇,同时还是一个能折射中国文化、涵养着民族精神的古老的小镇。李庄距今已有1460年建镇史,是长江边上的千年古镇。 1992年被命名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1995年被列为国家、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今天的李庄古镇在古镇建设,旅游开发,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那么在今后李庄古镇的开发与保护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首先谈谈李庄古镇在今后的开发思路。

第一,注重对历史文化底蕴的发掘。李庄距今已有1460年建镇史,汉代曾设驿站,明清时为水运贸易之地,抗日战争时期更作为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由此保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历史文化具有长期的传承性与稳定性。因此,注重对李庄古镇历史文化底蕴、文化内涵的发掘对今后李庄古镇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加大对区域特色的开发力度。 李庄古镇位于川滇黔结合部的宜宾市郊,不仅具有处于西南的独特地域特色,还具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的民族特色。同时,李庄古镇位于宜宾东郊长江南岸,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也有利于其区域特色的开发。

第三,整合古镇周边地区的综合发展,形成点、线、面全局发展体系。宜宾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蜀南竹海、石海洞乡、流杯池、五粮液工业园区、夕佳山民居、赵一曼纪念馆、僰人悬棺等一大批著名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因此,将李庄古镇作为宜宾旅游开发与发展的一个点,加大李庄古镇与其他周边旅游景点的联动开发与发展,形成宜宾地区乃至西南地区旅游景点的全局全面发展体系对李庄古镇旅游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将有重大意义。

第四,提升李庄古镇居民知识水平和思想文化素质。古镇的开发与发展离不开其区域内部人们的活动,李庄古镇今后的开发和发展亦是如此。所以,要加大对李庄古镇居民和本地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思想文化素质,提升人们保护古镇,传承古镇的思想意识。此举对李庄古镇今后的发展将有重要作用。

其次是谈谈对李庄古镇的保护思路。

对古镇的保护,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对李庄古镇的保护思路上也是如此,促进古镇的经济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李庄古镇开发与保护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李庄古镇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将其保护下来,李庄古镇就有可能自生自灭。但是,发展不是盲目的发展,而应该是可持续的发展。所以要将李庄古镇的文化、建筑、生态、民俗等资源纳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使保护与建设在高水平高标准的基础上和谐统一起来,要使李庄古镇的文化有传承,民俗有继承。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对李庄古镇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

第二,保护李庄古镇文化资源,提炼李庄古镇文化精髓。

第三,将保护环境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第四,将政府、企业、群众结合起来形成良性的整体联动关系,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全民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对李庄古镇的开发与保护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要在更深层次上去挖掘古镇的开发与保护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要做到开发有思路,保护有方法,做到开发与保护的和谐统一。

推荐第5篇: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开题报告(DOC)

>开 题 报 告

一、论文题目:库存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二、题目研究内容:当今社会为信息社会,世界已进入在计算机信息管理领域中激烈竞争的时代。信息已成为继劳动力、土地、资本之后的又一大资源,谁控制的信息越多,谁利用信息资源的效率越高,谁就会在各方面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谁就会更有优势,这一点已得到举世公认。随着WTO的加入和我国工业的迅猛发展,为了抓住机遇,在竞争占得先机,作为生产企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库存管理的信息化、计算机化也就迫在眉捷了。开发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即有宏观上的意义,那就是顺应时代信息化、现代化潮流,提高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结构优化;也有微观上的意义,那就是可以提高管理的现代化程序,加强管理的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单位效益。库存管理的对象是很多的,广而言之,它可以包括:商业、企业库存的商品,图书馆库存的图书,博物馆库存的展品等等。在这里本文仅涉及工业企业的产品库存。它主要包括下列三部分:

1、没有经过企业加工,而为企业生产或其他各方面所需要的原材料、燃料、半成品、部件等,如钢材、轴承、发动机、电动机等。

2、已经过企业加工,但尚未加工完毕的在制品。

3、企业已加工完毕,储而待销的成品与备件等。库存管理系统按分类、分级的模式对仓库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控,缩短了库存信息流转时间,使企业的物料管理层次分明、井然有序,为采购、销售和生产提供依据;智能化的预警功能可自动提示存货的短缺、超储等异常状况;系统还可进行材料库存ABC分类汇总,减少资金积压。完善的库存管理功能,可对企业的存货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降低库存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库存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的内容涉及库存管理的全过程,包括入库、出库、退货、订货、库存统计查询等等。下面介绍库存管理的工作流程:#入库供货单位发货---运输---货物到达后测试检验---送货单---库管人员查收入库---入库单处理各种入库业务,如:工业企业的生产入库、委外加工入库、其他入库等入库业务;按入库类型可以分别在不同模块录入入库单据信息。#出库库存统计表---各使用单位---领料单----库管人员出库---出库单处理各种出库业务,如:工业企业的生产领料、委外领料、其他出库等出库业务;按出库类型可以分别在不同模块录入出库单据信息。#退货产品不合格通知书---各使用单位----领料单存根---库管人员退货---退货单#订货库存管理部门向采购部门发出采购单---采购部门向供应单位传递订货单---供应单位组织发货---运输----货物到达后测试检验---入库#盘点备份库存数据,打印盘点表,可按仓库、批次进行盘点,并根据盘点表生成盘盈、盘亏表,调整库存账。

盘点的功能是检查仓库现有库存量与帐面数量是否一致。若盘点结果是仓库现有库存量大于帐面数量,则盘盈;若盘点结果是仓库现有库存量小于帐面数量,则盘亏。无论是盘盈还是盘亏,它们的差异量都记录在盘点调整单。根据上述工作流程,库存管理系统将包含以下内容:1. 能对企业内的各类货物进行ABC分类管理,并提供最低库存量、最高库存量、安全库存量的预警功能。2. 可以存储各类信息档案包括物资、产品基本信息、供货单位信息、使用单位信息等。3. 可以方便快捷的进行物资入库管理/物资出库管理等等,安全、高效;支持各种类型的出/入库业务:生产入库、委外加工入库、采购入库、其他入库、生产领料出库、委外领料出库、销售出库和其他出库等4. 提供退货管理功能5. 通过查询库存,及时了解库存余额信息,便于订货下单,以免由于缺货,影响生产。另外,还提供经济订货量计算功能和打印订货采购单功能。6. 支持库存盘点功能,可按仓库、物料进行盘点,自动汇总盘点数据,及时生成盘赢亏调整单7. 可及时打印库存余额,方便领导决策或安排及时定货.三、调研情况

1、国内外现状研究: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开始于1954年,当时美国首先用计算机处理工资单。40多年来,计算机在处理管理信息方面发展迅速。例如,60年代美国计算机在管理中应用项目不到300项,到了1975年达到2670项。而现在,美国在财务会计上90%的工作由计算机完成;物资管理中80—100%的信息处理由计算机完成;计划管理中是80—90%。据计算机应用方面发展较快的国家统计,计算机用于经济管理的约占80%;用于科技运算的占8%;用于生产过程控制的占12%。因此,经济管理是计算机应用的主要领域。当然,由于库存管理在经济管理中占重要地位,其计算机化在发达国家中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是在70年代末开始的,虽然起步较晚,近几年发展却较快,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为信息处理提供了物美价廉的手段,对于推动我国管理信息处理的现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2、目前存在的问题:库存管理对企业来说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作,每天要处理大量的单据数据。为及时结清每笔业务,盘点库存和货物流动情况,保证企业生产用料以及货物安全,库管人员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来作数据记录统计工作。 在世界发达国家,库存管理的计算机化水平已经很高了,尽管我国的生产企业在这方面也有了很强的意识和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表现之一:有的企业单位的库存管理部分目前仍为手工、半手工操作。从供应单位办理入库登记开始,到使用单位输领料出库手续为止,所有操作基本上都是由仓库管理人员笔写,手理,加上算盘、计算器来完成。这不仅繁锁,效率低,而且缺乏库存管理的一些基本手段,如库存状况统计,查询经济订货量计算等,这给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上的落后,及经济利益上的损失。表现之二为:有的单位的库存管理部已上了微机,但对微机的利用效率极低,有的在用它打游戏,有的仅把它当计算器或打字机来用。表现之三为:有的企业单位既有了微机同时也有了库存管理软件,但硬件上去了,软件上不去。因为他们用的库存管理软件,大多为自己的工作人员及其他一些非专业人员所开发的简单的管理程序,很难称得上是“库存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这些程序的弱点多表现为:1)系统开发时无科学的理论支持。2)开发过程中调研不全面。3)软件编写时模型不清晰完整。4)所用开发工具落后(如Foxbase等)。

四、研究解决方法及思路根据我国国内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应用普及时出现的各种问题,我将用我所学知识,利用当前管理信息系统科学的、实用的理论,开发一套基于NET的库存管理系统,以求能对我国库存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具体的方法及计划如下:全论文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论,阐明所开发项目(库存管理信息系统)要满足用户哪些要求,并给出全文的摘要。第二部分为实

推荐第6篇:古镇调研报告

古镇调研报告

磁器口古镇是重庆市唯一保存完好的历史街区,近千年的历史,记载了这里兴盛繁华和衰落的过程。古老的历史承载着整个街区乃至整个城市的文化脉络,在这种文化积淀的背后,是一种关于社会,关于人自身生活的思考和关注。古镇的区域特色涵盖了各个层面的形态现状,诸如交通形态,建筑布局形态,建筑类型,行业分布形态等等,这些形态特征能充分显示该地区的独特身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综合这些形态特征,便可以窥视在历史发展过程当中该地区的变化。研究这些形态特征,可以为研究该地区的历史,研究重庆的人文风土,提供依据。

一、行业分布情况:

以手工业为主,文化场所共存。

工艺品,小吃类以及服饰类的总和占整个行业的3/5,这种情况和磁器口地区以旅游经济为主的发展宗旨相协调。而餐饮类,作为旅游产业的副产品,是随经济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它们原本在旧的磁器口经济形态中,并没有什么优势地位,但是随着旅游经济的带动,它们也成为磁器口产业链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们的作用,不仅是提供用餐的场所,满足游人的需要,同时也在宣传当地的特色饮食文化,重庆的“吃”文化文明天下,因此,餐饮类在行业分布中具有双重作用。

在这其中,画坊和茶馆等与传统文化关联的文化场所,是磁器口地区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整个行业的4.5%。虽然比例不大,但是却代表了一类与众不同的业态。如果说工艺品,小吃类是磁器口

的表面文化,那么画坊和茶馆则是磁器口内涵的表征。历史的影子,还在诠释着磁器口过去的沧桑与祥和,它们是瓷器口精神文化生活的折射。有文章写到“最能体现磁器口巴渝文化传统的首先要数书场茶馆。重庆人坐茶馆不仅是一种传统的生活习俗,更是一种乐在其中的精神文化追求。”

二、人文旅游资源类型多样

1.宝轮寺——千年古刹

宝轮寺是磁器口镇最大的古庙,座落在白岩山上,距今逾前年历史。宝轮寺古名宝轮法塔,宋咸平年间改名白岩寺,明建文元年命名宝轮寺。宝轮寺依山傍水,掩映于绿荫之中,显得格外静谧。正殿不用一颗铁钉,气势恢弘,灵动自然,堪称古建筑精品。寺内有“圣可法师碑”、“龙隐禅院”大匾、“古龙隐山”石刻;明永乐年间十年刻本《华严经》八十一卷等珍贵历史文物。

2.民居建筑——典雅别致

磁器口民居多为依山而建的穿斗式房屋。当地居民依地势而建的吊脚楼,体现了老重庆居民在房屋建筑中对空间的合理巧妙利用。磁器口古建筑的特点是:灶壁粉白墙,手拱架挑梁,木柱雕龙凤,房顶盖青瓦,中间青石板、房屋立两旁。吊脚楼外形灵巧,屋顶高低错落,层层叠叠,粉墙黑瓦,树影婆裟,素雅清淡,韵味无穷,充分展示了重庆人顺应自然的聪慧。

3.石梯小巷——老重庆遗风

磁器口的街区小巷均为长条石板铺制而成,石板路依地势而建,

所以高低不平,陡缓不已。镇内街道自然舒展,布局灵活,顺应地形,不拘一格。街道——巷道——宅院构成了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有空间的三级空间结构,形成清晰的街道区社会组织的基本模式。街道空间尺度宜人,功能复合多用,是典型的山地城市系的范本。房屋建筑为木质穿斗夹壁结构,独具特色,是巴渝山地居民建筑的天然博物馆。

4.沙磁文化——历史积淀深厚

最能显现沙磁文化时代精神和政治特色的是文化区内的抗战文化运动。这一文化运动的主体是学生救亡运动,活动以深入城乡,唤起民众,团结御海为主要内容。单以戏剧活动而论,在古镇磁器口演出的节目就有20多个抗战剧目。在磁器口还创办了《现代读物》、《民族文学》等八种刊物。

雕塑家王临乙的“汪逆跪像”立于磁器口镇街,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对汉奸的仇恨之情。徐悲鸿、丰子恺等名家的画在这里深入人心,磁器口凤凰山作为国民政府教育部美术教育委员会驻地,聚集了众多画家、美学家和艺术工作者。

三、交通人流

选取了磁器口4个点来进行载面人流量的调研。其中周末和周中分别选了一天,这两天是随机而定的,因此具有普遍性。一天中定了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八个时间段对四个点同时进行人流量的测试、而每一个点都测了往左右两个方向的人流量,每个时间段测十分钟,据得到的数据分析:在误

差允许的范围内早上10点和11点,A点往正街方向人流量大致等于B点往大台阶方向人流量和C点往江边方向人流量之和,12:00、13:00、14:00、16:00, C点往江边方向人流量稍小于B点往江边方向人流量和A点往正街方向人流量之和,C点往出口方向人流量和B点往出口方向人流量之和大于A点往出口方向人流量。据此得出:一天中早晚人们进入磁器口后,人流主要朝B C两个相反方向走,基本上很少人在店面停流,可见早晚出入人群大部分是区内的居民,而很少是游客,他们的活动是有目的性的。而一天中中间的时间,区内居民活动量减少,主要以游客活动为主,部分游人会逗留在黄葛坪一街进行购物,没有继续往里走。A点往出口方向的人流主要来自于B点和C点的人流但是C点上又有一部分人是往居民区移动的,可见磁器口内部居民在磁器口的活动是比较频繁的。从C点和D点的数据综合分析:早上10:00左右,往横街内部流动的人大于C点往江边方向的人流,可见早上这段时间,居民会到江边散步锻炼后再回到自己的住所,这也加以证实早晨时间主要以内部居民活动为主的结论,除了早晨这段时间外, C点往江边的人流量远远超过D点往内部的人流量,主要是有一部分游人会来江边,另一部分人会在正街上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单从D点来分析:进出的人流量基本围绕着水平线上下波动,但一天中大部分时间是出多于进的人流量这主要是内部居民移动结果。

上面的分析是以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同一时间、不同点不同时间四种方法进行的,由此可得:早晚时间

主要是内部居民在磁器口内部的活动,中间时间主要是游人的活动但也有少数居民的活动。早晚活动的总人数人较少,中午1点钟到下午4点钟人流达到高潮,之后人流量会逐渐减少,磁器口人流量在一天的时间里是由少到多再到少的过程,这符合了古镇景点对人流量的承载能力,因此不会给内部居民生活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并同时为古镇注入了生机。

四、总结

综上,我根据实地调研的资料,分析了关于磁器口地区的现状形态,包括行业形态,人的活动形态,建筑的布局形态以及与此相关的该地区的历史形态。磁器口地区的历史文化,代表了重庆地区传统的生活习俗,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大学生调研报告

题目:古镇调研报告

调研区域:重庆市沙坪坝磁器口镇

姓名:李进

系别:工程管理

专业:物业管理

指导教师:

时间:2011年2月21 日

推荐第7篇:古镇调研报告

以乌镇为例浅析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与保护

引言

乌镇为江南著名的水乡文化古镇,拥有六千余年的悠久历史,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吴江县,为二省三市交界之处。共有1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 集中了许多具有很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的历史街 区, 同时具有独特的地方习俗和文化传统。由于乌镇仍然很好地保持着100 年前的历史人文风貌,2003 年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一、乌镇的江南水乡风情

乌镇目前为东、西、南、北四条老街呈十字交叉,构成双棋盘式河街平行,水陆相邻的格局。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民居、水阁、长长的古帮岸和廊棚透出 水乡特有的韵味, 形成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

1.民居

1) 临水民居与水阁( 水上吊角楼) : 临水民居的特点是: 前街后河, 因地制宜, 临河而建。平面为二间或三开间, 进深大多数较浅, 层数多为单层或两层, 每户均临河设独用水埠, 洗涤取水极为方便。这种住宅组合方式自由, 加以屋顶起伏跳动, 构图非常活泼。“ 家家面水, 户户枕河”是乌镇和许多江南水乡小镇相同之处, 但此地却有一部分民居用木桩或石柱打入河床中, 上架横梁,搁上木板, 造成“人在屋中居, 屋在水中游”的“水阁”, 水阁三面有窗, 窗旁有门, 门外有石阶, 这即是乌镇的“水上吊角楼”。 2) 面水民居: 这类民居建于滨河路街一侧, 有的还在宅前设面水的廊棚或过街楼, 居民在此从事各种杂务和休息活动。

3) 传统建筑: 街巷内的传统民居是在城镇中心的民居, 一般规模较大, 进深较深, 构成相对独立的深宅院落, 建造标准也较高, 内部结构的布局和处理手法上也有独到之处, 给人一种神秘莫测之感。它们以三合院和四合院为主, 这类民居在平面布局上强调中轴线对称, 纵向进深随地形而置, 一般2 进-5 进, 布局上前厅后楼, 后庭幽深。同时也有灵活自由布局的园林住宅。在乌镇夏同善的翰林第就是其中一例, 具有集传统民居和园林为一体的富有的人文气息, 且充满了清末江南小镇大户人家的生活情趣。 2.街道与帮岸

街道是水乡古镇物质形态要素中最主要的要素之一, 人们对一个水乡古镇的印象可以通过它的街道来获得。乌镇大多老街都还在, 保存完好, 功能还在发挥, 这些老街都用旧石板铺地, 两边是马头墙隔出的店铺和民房, 门大多是木板的, 留有残缺的雕花和斑驳的油漆。横骑在大街上的拱券门, 那是以前大户人家的墙界标志。老街都沿河, 街与河之间也是房子, 每隔一段, 总有一个码头连通河道。从码头和房子空隙处可看到对河那砌筑整齐的河岸, 上有廊棚和美人靠之类的座椅。乌镇人称这类河岸为“帮岸”。

3.廊棚

廊棚, 其实就是带屋顶的街。全部为木结构的柱子, 一色的鱼鳞黑瓦盖顶, 廊棚的下面是一条石板道, 有可以坐靠的地方, 具有了防雨、遮阳和休息的多种功能, 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性景观。廊棚有的临河, 有的居中, 有的在沿河一侧还设有靠背长凳, 供人歇息。廊棚的顶有“一落水、二落水” , 也有过街楼形成廊棚的屋顶。廊棚里侧是商店和民宅, 行人来往无雨淋日晒之苦。

4.桥

乌镇自古以来桥梁众多, 旧时就有“ 百步一桥”之说, 桥最多时达120 多座, 现存古桥30 多座, 这些桥的式样因地势不同而异, 有单孔的圆形石拱桥, 有明清时期的梁式桥。还有一座风雨桥, 二条4 m 多宽的石桥并在一起, 中间两个桥栏间隔起一壁花格栅的屏风, 屏风下便是两排行人歇脚的石座椅, 临河两边用木柱支撑起遮蔽桥身的屋顶, 可以纳凉遮阳。乌镇最美的古桥风景是“ 桥里桥” , 它是由通济桥和仁济桥组合而成。两桥一呈南北方向, 一呈东西方向, 直角相连, 所以无论站在哪一座桥边, 均可以透过桥洞看到另一座桥, 因而博得“桥里桥”的美称。

多种文化特征形成江南水乡城镇亦雅亦俗的独特的地方文化,江南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因素与人文因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水乡生活文化,人的衣食住行也都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

二、古镇的保护与规划

传统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古镇的保护讲究“原汁原味”,真实性的概念深刻的反映了文物建筑保护行为的本质。如今历史建筑保护的概念已远远超出了文物建筑单纯保留的观念,涵括了历史地段所有项目的改造利用和翻修重建问题。积极的文物保护方法是通过详细规划与设计使古建筑积极的参加的现代城市职能中,使之具有经济效应,并力争使古建筑进入到新的城市结构和空间秩序之中争取起到主导和控制作用。乌镇在其总体规划过程中以“以旧修旧,以存其真”为总体构想,进行整体规划,使乌镇的千年沉淀原汁原味保留下来。“以旧修旧”的理念在上海新天地的整修中,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乌镇在加强传统建筑保护的同时,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和资金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居民生活的改善,这也是乌镇保护的以成功的原因之一。

如何很好地保护千年古镇的原貌和韵味,又能把它开发成为旅游热点而可持续发展,这是古镇保护与开发面临的难题。乌镇对此作了有效的探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如修旧如故、管线地埋、地方传统文化挖掘、控制过度商业化、管理运作模式的选择等做法,都是在全国古镇保护开发中首创或成功运作的典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乌镇模式”。

千年古镇经历了年代更迭、延续演变,我们所看到的也就是几十年、百余年前的一个轮廓,而且这个正在动态演进之中的古镇,必然会新旧更替、百纳交织。这样的“残缺之美”如果原封不动地“保护”下来,既不合理也不可能,所以古镇保护必须要有适当的整治。

乌镇的原则是,承接古镇文脉,保持古镇风貌,力求原汁原味,做到“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具体的做法可归纳为“迁、拆、修、补、饰”五个字。所谓“迁”,搬迁历史街区内必须迁移的工厂、大型商场、部分现代民居;“拆”,拆除必须拆除的不协调建筑;“修”,用旧材料和传统工艺修缮破损的老街、旧屋、河岸、桥梁等;“补”,恢复或补建部分旧建筑,填补空白,连缀整体;“饰”,各类电线、管道全部地埋铺设,空调等现代设施全部遮掩。这“五字法”是乌镇的创意之举,很好地恢复和保持了古镇的原真风貌,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肯定和赞誉,也吸引了外地同行的参观借鉴,甚至以传统文化保护著称的苏州,也派出电视采访组专程来乌镇“探营”。

除了有效的保护措施之外,还采取保护与开发并重,以开发促进保护的方法。 开展古镇旅游开发模式,能让古镇得到更好的保护,也可以让人们体会到江南水乡的独特神韵,让人们体会到古镇的独一无二的价值,使人们体会到古镇的弥足珍贵。

三、乌镇的旅游开发

古镇旅游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比较迅速的旅游产品之一。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古镇旅游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归纳起来有4项:(1)过度商业化导致古镇灵韵不再;(2)产品同质化导致区域内恶性竞争;(3)破坏性开发危及旅游资源;(4)旅游开发与古镇居民发生诸多矛盾 。这些问题影响了古镇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乌镇在其第二期(西栅景区)开发中很好地避免了上述问题,更因其在“历史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方面的成功而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UBPA)案例馆,其合理的发展模式也被联合国称为“天人合一”的“乌镇模式”。可以说,乌镇以全新开发模式实现了古镇旅游的提升和转型,为中国古镇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样板。因此,系统解析乌镇模式对全国古镇旅游新一轮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开发模式,国内学者从不同的维度进行了分类研究。基于开发主体视角,章海英提出了以政府为主体、以企业为主体和以居民为主体的3种开发模式 。 基于古镇区位视角,冯淑华等提出了以大中城市为依托、以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和以品牌旅游线路为依托的3种旅游开发模式。基于产品类型视角,邓梅娥等提出 了休闲观光、古村落景观遗产保护与生态博物馆建设、古村落民俗体验与主题文化挖掘3种开发模式 。基于产品开发视角,田喜洲提出了西部古镇旅游开发的4种模式,即主题式开发、互补式开发、保留式开发及综合式开发 。此外,很多学者还强调了古镇在开发旅游过程中的社区参与。

四、乌镇模式解析

全面考察乌镇模式,其核心经验在于形成一套将景区公司、古镇居民和外来游客都包含在内的系统解决方案,在形成共赢的基础上对古镇这一同质化程度极高的产品进行脱胎换骨式的系统改造,形成一个崭新的古镇旅游产品,从而赢得市场。分析乌镇模式,可以从发展模式的4个要素展开解析。

1.产权维度解析乌镇

一般而言,古镇开发旅游,大多采取租赁经营,或者集体经营。因为古镇既是旅游景区,又是居民区,各处房产归属不同居民,产权很难统一。乌镇在其二期开发中采取整体产权开发模式,这是全国古镇开发中独一无二的模式。乌镇二期在开发中采取先投资、后开发的方式,即先以全资卖断西栅所有原商铺和住家的房屋产权,此举投入资金达3.5亿元之巨,在此基础上实现整个景区开发的主体一元化,规避开发中主体多元化带来的诸多弊病。

上海新天地开发后大获成功,短期内跃升为蜚声海内外的旅游景点,其基础就是在掌握全部产权前提下的整体规划、开发和经营。而上海多伦路文化街虽也算是小有名气的景点,但由于当初对一些重要房屋没有果断买下,无法全面深入开发,整个格局显得就不伦不类。到如今已不再可能获得那些房屋的产权了。

2.产品维度解析乌镇

产品层面,乌镇在定位、基建改造和资源挖掘三方面都很有自身特色,从而打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古镇旅游产品,形成对市场的吸引力。

定位:高端休闲与商务。乌镇二期的市场定位是一线城市的高端客源,包括高端休闲散客和商务客人。乌镇一期定位观光市场,人均消费一直在100元左 右。乌镇二期则定位在商务市场和休闲市场,极大地提升了人均消费,人均消费达到1000元,已经成为营收的主力。

基建:脱胎换骨式系统改造。大凡古镇,谈及保护必言整旧如旧,保护亦多以浅层保护为主,即主要对古建筑的表面进行协调性修复,以达到原貌修复的目 的。但是这种保护措施仅仅是“穿衣戴帽”,对古建筑而言没有实质性作用。而古镇的水电、卫生等条件难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居住需求,因此一般古镇的住宿产品往往是低端的。即使投入大力气进行部分改造,也往往受制于水电煤卫和电视、电信等系统。乌镇在保护开发中采用创新理念,实施的是“脱胎换骨”式的系统改造,使得古镇重新焕发生机,处处流露出活力。

资源:激活生活文化。乌镇的旅游开发根据当代旅游市场的现实需求,激活历史文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凸现创意大众化、动态化、生活化、趣味化的特点,从而赋予了古镇旅游文化的生命活力。古镇居民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与普通游客很贴近。如蓝花印布已经成为当代城市里酒店、餐馆和家居中很有民间气息的装饰点缀,乌镇就搞起了染坊。

3.经营维度解析乌镇

乌镇二期取得优秀的经营绩效,综合营收已经超越丽江,直逼黄山。复合经营、统一经营和专业管理是乌镇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复合经营。一般古镇旅游开发基本上靠门票经济,除此之外就是一些购物与餐饮,经营的业态比较单一。而对乌镇二期来说,门票只是进入门槛,景区内的 多业态复合经营才是营收的主力。乌镇二期开发出住宿、会议、餐饮、娱乐等多元化产品,实现复合式经营,景区内酒店餐饮消费较多,因此,游客组成及旅游消费的结构变化使得收入增长幅度远大于游客量增速。

统一经营。在业态上实施复合经营,在管理上却实施统一,乌镇二期成功破解古镇过度商业化和业态同质化两大难题。

专业管理。在高层管理者中,包括中青旅在内的战略投资者虽然在出资比例中占据较高比重,但是并不参与日常管理。乌镇二期在开发中与政府、外部集团 三者之问达成和谐的共识,即开发只由当地公司独家全权运作,政府与外部集团不予干预,仅按股份获得相应利润。

4.社区参与维度解析乌镇

社区重构。与其他古镇开发不同,乌镇二期将全部居民迁出,景区内的居民主体是游客,除此之外都是工作人员。这样的社区重构使得一般古镇开发中的 居民与游客的矛盾不复存在。

五、乌镇模式的借鉴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荆州地区,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胜利街应该如何才能力挽狂澜,使胜利街能得到良好的保护,并且延续流传下去,从而展现胜利街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

首先要挖掘文化底蕴,把一些优秀的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把荆州地区能展现荆楚文化的民间技艺请出来,增强胜利街的历史文化,鼓励一些手工艺人以作坊的形式进行展示和经营,增加胜利街的人文气息。做好名人文章,可以塑造胜利街自己的特色,这里有着余上沅故居,具有很强的文化气息。把余上沅故居打造-成一个文化观光旅游景点,增加胜利街的人气。除此之外,还要大力改善胜利街的环境条件,给人一个舒适的观光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流。总而言之,应该开展胜利街的旅游开发能力,采取保护与开发并重,以开发促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使我们民族的历史瑰宝,保存至今的历史文化街区并不多,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同时,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对于每个历史文化街区应采取 创新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推荐第8篇:浅论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

浅论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

——以独山县影山镇为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景观、景物随处可见,各种各具特色的传统景观越来越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古镇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特有的古朴化境氛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旅游市场中一直新生力量。保存较较完好、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古镇吸引着大批的旅游者前来观赏。近年来,我们国家更多的具有特色的民居和古村镇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例如云南丽江古城、江苏周庄等地,逢节假日、旅游黄金周期间这些古镇都会吸引很多人前来,其数量可以媲美山水自然风光。

贵州的村庄没有北方的凝重厚实、也没有江南水乡的灵秀,有的是那份独特的淳朴和娴静。据粗略统计,贵州拥有300多座古镇,其中以贵阳青岩古镇和镇远古镇为佼,其传统的生活形态和建筑文化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古镇的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可以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满足部分旅游者寻求精神家园的愿望。

随着古镇旅游越来越火爆,不仅条件成熟的古镇在进行旅游开发,一些稍有条件的古镇也纷纷行动起来,提出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面对古镇旅游资源开发的热潮,更多具有条件的古镇正努力加入其中。本文将以正在建设开发中的影山古镇为例,针对其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古镇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来浅析影山古镇开发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

云贵地区古镇成型较早,但几经战乱兴废之后,现存古村镇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境内土著居民,如苗、水、布依族等自然法阵形成的古村镇寨。这一类存在多是集中在贵州南部地区,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代表。另外在黔东南以苗族、侗族为代表,如其建筑表现为干栏式吊脚楼等,另一方面,由于汉人的杂居,在村寨布局、建筑风格上明显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另一部分村寨的建筑风格上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等院楼建筑最为常见,这些建筑因云贵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建筑材料资源有所改变,形式非常灵活。

影山镇位于独山县东北部,北与都匀市墨冲镇接壤,据都匀市区45公里,幅员207平方公里。镇区内的亮点是位于紫林山国家森林公园中的奇石“翻天印”;其次是坐落在翁奇的奎文阁,奎文阁修建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其至今仍保存完好,是一个具有文化、宗教、建筑的各方面价值的景点。

一、影山镇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

古镇原本不是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而存在的,是为广大农村乡土建筑的聚集地,由于年代久远,房屋建筑风格独特、古朴,民风民俗淳朴,乡土人文气息浓厚、周围自然环境山清水秀、自然与人文相融合,而且历史、自然、地理、民俗等不同,各地古镇有呈现出区域化、多样性的人文特色,这些条件构成了古镇旅条件的基础。就影山镇而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古镇自然资源

影山镇地处紫林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地带,森林覆盖率高。

1、气候条件:影山地处云贵高原南部善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空气清新、云遮雾障,常年平均气温15℃,年降雨量在1300毫米左右,有天然氧吧的美誉,人居环境极佳。此外,在大坪坡可观云海,夏季云雾缭绕,雨后能常见彩虹,所以影山镇是人们休闲养生、避暑净心的好地方。

2、地文景观:影山镇的地质地貌很有典型的喀斯特的特色,夹缝岩大峡谷、深沟这些天然的岩溶地貌,既可以用于观赏旅游,也可作为科学考察和探险。

3、水文地貌:影山镇以水为依托的旅游资源主要是胭脂河,与胭脂河两岸自然环境相结合,足使人感受到影山镇天蓝、地净、山青、水碧。由于境内多为岩溶地貌,地表水较少,大多为暗河分布在九善硚汇入胭脂河,冒水洞是胭脂河源头,常年水流不断。

4、生物类:影山镇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境内植被呈现垂直性分布,森林覆盖率超过75%,其中紫林山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352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2.57%,是旅游的“天然氧吧”。天然森林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兼有针阔混交林、青冈纯林、油桐纯林成片分布,林木苍郁古朴,四季景相分明。人工林主要为马尾松飞播纯林、柏木、绵竹人工纯林,与油桃园、康朗桃园、黄花梨园等人工水果园林互为呼应,组成林海、花海等季相不同的森林景观。植物种类有418种,其中国家

一、二级保护植物红豆杉、银杏、黄杉、秃杉等27种;影山镇的野生动物数量众多,达动物99种,其中国家

一、二级保护动物金钱豹、蟒、猕猴等41种。还有珍惜动物60多只猕猴,生动、可爱,与园中的鸟兽一起,为森林增添动感之美。

(二)古镇人文资源

影山镇古镇拥有浓郁的宗教文化,道教、佛教和儒家文化相互交融,形成影山多彩丰富的文化,水司楼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

1、净心大观园

净心大观园是由翰林府、诰命府、尹珍府、后花园以及影山老街组成,规划用地面积为180亩,建筑总面积为90000平米,是本地布依族标志性建筑群。净心大观园的整体建筑风格是依山而建,为九进大院。

(1)翰林府:受尹珍启蒙教化的影响,影山镇在清朝相继出现了万民钦、莫与俦两位翰林,翰林府就是他们当时居住的地方,府内成列有万民钦、莫与俦生平介绍、作品等。万民钦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考中进士,被朝廷选拔为翰林院“庶吉士”,称为独山县获得翰林的第一人,为影山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莫与俦嘉庆四年(1799)赴京会试中进士,被选为翰林庶吉士,先后在独山及遵义教书育人长达46年,学术渊博,为人师表,培养出两位名震西南的文化巨儒莫友芝和郑珍。府中北苑为万民钦旧居,门帘贴字“仰万民钦”,有对联“盛结八方果,祥和古今用”,进居有门帘“民钦堂”,有对联“桃李芳菲前途无限,栋梁蔚起后继有人”。南苑是为莫与俦旧居,有联“传家尚喜贫存砚,教子尤勤老著书”

(2)诰命府:诰命府是为了纪念影山历史上三位皇帝封的诰命夫人,以独山翁奇团练领袖杨维藩的真人故事维历史背景,修建诰命府来纪念影山历史名人,从大门进去,需要连续穿过9个不同的厅堂和院落,称为九进府。其中第一进是沿街吊脚楼,第二进和第三进为纯手工雕刻的牌匾收藏牌。东栅门上贴字“诰命府”,有对联“一生功绩耀千秋,三世诰命传万代”。

(3)影山老街:追忆影山从前街市的繁华景象而打造,集中再现了影山居民衣、食、住、行、娱、乐、购、闲的生活习俗。也是当地布依族、苗族、水族最为理想的相互交往、交流与融合的场所之地,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在这里互通有无和睦相处,谱写了民族大团结的新篇章,为建设美丽和谐家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儒学文化园

儒学文化园以奎文阁为依托,围绕奎文阁做文章,将儒学文化完美的展现在奎文阁区域,规划用地面积67.16亩,建筑总面积21669.08㎡,主要建筑:杨家大院、书院接待区、文庙(大成殿)、杨家宗祠、影山书院、影山草堂、奎文阁等。项目建成将打造成西南最高品位、最大规模的儒学文化研究传习和育人基地,并作为儒学文化和影山文化展示的窗口,将奎文阁做成天下闻名之儒学圣地。

3、水司楼

水司楼总占地面积5215㎡,总建筑面积61571.03㎡,99.9米高,共计26层。由贵州净心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天下第一水司楼是主要功能包含集会展博览、酒店住宿、游览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其中酒店住宿是以洲际酒店为标准来打造。水司楼建筑融合了具有明显独山少数民族特色建筑精髓的大型仿古建筑综合体,是整个影山净心谷景区乃至整个独山县的标志性建筑。它以弧形的平面布局模式,如同张开怀抱的巨人,欢迎四方宾客都前来旅游观光,不仅象征景区“游客至上”的服务理念,也象征了净心谷景区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更象征了每一个独山人民敞开胸怀,迎接开放的伟大雄心和走出贵州,走进世界的强烈决心。

二、影山镇旅游区位

贵州省的古镇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但并不是所有的古镇都适合开发为成熟的旅游产品,除了古镇本身的资源条件之外,还需从古镇所在的区位条件来考虑,从客源地至旅游地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考虑。

从目前贵州的古镇来看,如贵阳青岩古镇,再如黔东南镇远古镇等,开发相对较早,已经比较成熟,其别于都市现代化建筑森林和快节奏生活的独特的古镇风貌成为人们闲暇时的短距离旅游目的地之一。 影山镇位于都匀市南部,距贵阳市152公里,从贵阳出发,历时不到3小时就能到达影山,且都匀市有班车直达影山,班车班次频繁。随着贵新高速独山北(影山)匝道年底将建成,都匀至独山县(都独同城快速干道)已经动工建设,两条公路通车可将贵阳至影山的时间缩短为2小时即达,旅游交通十分便利。并且,影山镇距著名景区荔波小七孔和平塘天文旅游小镇十分近,在黔南州规划的以后旅游环线的必经之路上,与旅游地有着紧密的地理关联,也具备了旅游开发的区位优势和条件。

三、影山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1、形象定位缺失,旅游产品单一

目前,影山古镇独特性的形象定位不鲜明,即还没有“卖点”,在参与争夺未来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且影山古镇优秀的历史文化及民俗文化内涵没有充分挖掘,旅游活动较为单调,旅游产品的“含金量”和文化品位尚需提高。

2、旅游服务与管理落后

目前古镇开发还不成熟,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中,尚不具备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能力,为早期吸引游客增大了难度。且服务设施的投入所需资金量大,使投资者的风险大增。而影山经济条件差,政府所能提供的资金严重不足,极大限制了景区的开发进程、力度与质量。且目前旅游管理水平不高,没有在游客心中树立起良好的感知形象。

3、宣传力度不够

开发资金的严重不足及缺少专业性的人才进行大手笔的策划和制作,造成了宣传推广无所适从,使影山古镇处于“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尴尬境遇。

四、古镇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1、首先要找准定位,塑造特色鲜明的古镇旅游形象特色鲜明的古镇旅游形象,是古镇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清晰的定位,能使游客形成一种直接而感性的认识。为游客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作好了铺垫,是一个成功的开端。因此,在古镇旅游开发中,塑造特色鲜明的古镇旅游形象是关键。在影山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中,我们首先把影山古镇定位为“旅游静养福地”,其次在对其文化内涵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将其文化主题定位为:茶旅文化、三教文化、水族文化、布依族民俗文化。将古镇的旅游形象定位为民俗文化休闲胜地。

2、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文化资源重组,提高旅游产品的含金量。当今世界的旅游已开始跨越游山玩水以消闲为主的初始阶段,逐渐过渡到全方位的文化服务与综合开发,多层次的文化生产与消费的新阶段。旅游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发展旅游业的灵魂。在古镇旅游开发中,应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旅游项目、拓展旅游空间、提高旅游产品的“含金量”。如古镇给游客提供的旅游项目仅限于看古屋老房、逛古街、买到处可见的旅游产品,这样的古镇不具备竞争优势,长此以往,必将失去客源。此外,发展古镇旅游,不仅要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内涵,还应对资源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重组。将其文化资源加以挖掘,赋予新的内容,才能令游客在游憩的同时找寻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家园。

3、对古镇的保护和开发进行科学规划

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必须规划先行,通过科学规划和严格管理,有效避免古镇资源遭受新的破坏。规划应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在对古镇旅游资源、现存古建筑进行详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保护规划,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筑保护与改造措施。

影山镇的旅游规划思路是把整个镇区作为整体打造,建设一轴(城镇建设发展轴);一带(景镇互动带);双核(镇区综合服务核心、景区旅游服务核心);四区(城镇生态建设区、台地原始风光区、深沟森林区、紫林山森林区)。本着有利于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利于增加本地区居民的就业和创收,有利于本地区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要规划先行,防止出现景区无序混乱的状态。旅游项目开发高、中、低搭配形成系列,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古镇应该从自身的优势点出发,本着以保护旅游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方向制定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整个影山古镇可分为三部分,其有以儒学园、九九观和报国寺等为标志的“三教”旅游资源;有以甲定、翁奇、翁台的自然生态茶园风光为代表的山地茶旅资源;有以水司楼、胭脂湾为主的大型实景演绎现代光影旅游资源。

(一)影山古街开发主题

1、在老街各空闲的地方设置一些具有古代时期的生活写照的物品,如手推磨、铁匠铺、戏台、手风车等,重现其早期时期的繁忙生活景象;

2、融入影山镇自有的民族民俗文化,如在古街开展如诗词字画的文学活动等;

3、在老街各巷口,可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古街的立式文化及民风民俗;

4、在老街依旧修旧的清代房屋建筑的窗花上做文章,例如:把关于房屋的历史描绘上,在上面画画,做谜等。

(二)自然风光的开发

主要针对九天景区和深沟景区。

1、森林体验游:紫林山丰富的自然资源,植被、动物、溪流等,森林公园内鲜有人居住,使紫林山任然保留了原始森林的状态,可以为游人提供较为天然的探险环境,零距离的接触大自然,享受世外桃源带俩的乐趣,优美的自然环境,配合天然的木质农家小屋,隐藏于山林之中,居住于这里能感受道大自然的洗礼,沐浴着柔和的阳光,享受着天然的氧吧,是度假休闲的一大方式,让人们体验这种野外的度假生活。

2、休闲养身游:目前我国大城市的居民,尤其是“都市白领”,大多都处于在亚健康状态,这就要求人们在生活质量已经提升到较高水平之后,必须更多考虑生活的质量和身心的健康。在这种形势下,休闲养身必将成为热点和潮流,蕴含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影山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厚的自然条件,配套相关的实施和人员,将单纯的周末出游和夏日避暑提高到以养身为目的的旅游方式,并可以结合翁奇的道家渊源,发扬道家的养身文化,道家养身的根本目的就是杨摒弃一切外来元素对生命活动的干扰,以求得身心的解脱,在养身忠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围护健康,延年益寿,这符合长者对长寿的最求,亦符合现在都市人寻求宁静的追求和向往。

3、野外活动:翁台的大坪坡为一片开阔的平坝,玉高山相连,非常适宜开展野外活动,如企业户外扩展、亲子活动等,这些活动能锻炼团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加团队协作精神。大坪坡农家乐还可以与专业的拓展服务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该类活动提供相应的服务。

4、高档会务中心:翁奇内经风景秀丽,友比较充裕的地域,即将建成的水司府将打造成独山县首家洲际酒店,配套非常完备的服务设施,时期具有完善的上午功能,为企业、事业单位等提供会议、休闲场所,提高园区的消费档次,扩大客源量。

5、青年夏令营:夹缝岩景区动植物种类繁多,且有特殊的地质地貌特征,具有较高的学习价值,寓教于乐的亲子游戏有助于青少年的实践知识增长,并能培养青少年热爱自然、独立生活的能力。

4、科学的市场运作方式是古镇旅游发展的保障 只有引入科学的市场运作方式,才能拓宽古镇的融资和开发渠道。古镇旅游形象的成功塑造及古镇旅游的发展是政府、企业、公众、旅客等多个主体共同合作、努力的结果。科学的市场运作方式要求各个主体职能分工明确。 (1)政府引导、基础设施投入。政府主要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从创意、规划、塑造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特别是在跨区域中协作和公益项目实施方面发挥不可缺少的作用。同时,政府是基础设施投入的主体。

(2)企业主导、项目设施投入。发挥旅游企业及相关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企业是相关项目设施投入的主体。在旅游开发、经营管理中开展活动,特别是把古镇旅游形象的内涵体现在服务工作中。

(3)公众参与、突出产品特色。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本身就是古镇旅游形象中的“活”风景,公众旅游形象意识的提高有助于古镇旅游形象特色的塑造与营销。

(4)游客反馈、完善产品结构。游客是旅游形象的受体和体验者、应证者、评价者,他们对旅游形象的认识反馈有助于地域旅游形象、产品结构的完善。

5、加强市场营销,构建科学、合理的营销模式 营销是将旅游产品推向市场的关键一步,只有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营销模式,加大宣传力度,才能使古镇旅游开发真正融入市场,也才能为古镇的保护积累大量的资金。在古镇旅游开发中应通过整合各级政府、旅游要素、旅游企业、旅行社、旅游代理商和经销商、媒体、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力量,谋求最大的营销效果。将古镇旅游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包装,策划宣传,同时坚持大市场、大营销理念,综合运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手段及现代化网络方式,打造古镇旅游知名品牌,进一步塑造古镇旅游形象,全面提升古镇旅游的知名度。在此基础上,加强区域联动、协同营销和强化内部营销,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古镇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实现古镇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贵州各古镇各具特色,对于古镇的开发,可以相互借鉴发展经验,影山古镇在旅游资源方面十分丰富,麻江万达小镇的成功经验十分值得影山古镇借鉴学习,同时,影山古镇还应该根据其自身条件打造特色,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三教文化,在古镇旅游资源发展上继续摸索走出自己的道路。

五、结束语

在古镇旅游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如何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古镇永远绽放迷人的魅力,实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充分认识古镇旅游资源的特点,正确处理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使古镇在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同时,其历史文化得以延续。

影山镇人民政府 2017年11月20日

推荐第9篇:论古镇保护开发对策[全文]

小城镇规划论文

试论古镇保护与建设发展及开发的对策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古镇旅游脱颖而出。古镇以其特有的环境氛围、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深厚的人文内涵、独特的建筑风貌成为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 ,受到国内外众多游客的青睐。它是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中出现的一个亮点,也是旅游产品开发的一个新方向,对丰富旅游产品,增加当地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国古镇旅游发展方兴未艾,开发实践远远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如何开发建设古镇,保护古镇,使两者达到协调发展。对这一论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实践意义。

关键词:古镇保护;古镇建设;旅游开发

1.古镇的定义

古镇是一种历史遗存,距今已有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古镇泛指所有目前仍然保有

比较完整的古建民居、传统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古城、古乡镇、古村, 以及建筑古旧、风俗奇特的少数民族村寨。古镇的旅游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味古镇的古韵美;

(2)鉴赏古镇文化艺术美;(3)观赏古镇自然美;(4)体验古代农耕文明。

2.我国古镇旅游的兴起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 古镇旅游渐渐兴起。我国在借鉴国际遗产保护经验的基础上, 将

历史文化名镇( 名村) 纳入了遗产保护范围。1986 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提出了要对文物古迹集中的小镇、村落进行保护。随后, 全国各省份就开始了历史文化镇的命名工作和古镇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此后古镇旅游就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推向了广大的游客。首先是江南古镇周庄率先在国内打出了中国第一水乡的旗号, 随后江浙一带的古镇, 如同里、乌镇等纷纷效仿。与此同时, 西部的大研镇( 丽江) 也因其独特的文化在古城镇开发中脱颖而出, 随着丽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及APEC 领导人在周庄的观光使得古镇旅游热达到了顶峰。在这股热潮的影响下, 其他省市的古镇旅游开发也如火如荼, 如广西的扬美、重庆的瓷器口、安徽的三河镇、四川的李庄等。据网上不完全统计, 全国正在开发旅游的古镇近60 座, 而且周庄模式( 或称周庄经验) 也出现了向外扩张的局面。

3.我国古镇的分类

3.1江南水乡古镇

以“江南六镇”(周庄、同里、甪直、南得、乌镇、西塘)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作为

一种典型地域城镇遗产类型的整体保护模式影响并带动了江南乃至更大地域众多古镇的保护与合理发展。江南六镇在发展中形成的发展特征:

3.1.1保护与开发并行,旅游与工业共兴。在“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开辟旅游、发

展经济”的思想指导下,完整的保护古镇格局风貌,充分利用古镇历史人文遗存,强化历史

特色,开展旅游,并将收益回馈于古镇保护中,同时兴工业,使旅游开发与经济共同发展。

3.1.2 法制与人制并进,居民参与,共同致富。引导居民参与到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

中来,同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相应的古镇保护和旅游管理机构,以确保古镇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保证古镇历史风貌健康延续与继承发展。

3.1.3 宣传营销与品牌塑造同步,以市场为主体,共同拓展。江南六镇的保护在把握

水乡共性的基础上抓各自特点,形成其独特韵味。如周庄:典型的江南河街式贸易集镇,以“中国第一水乡”打造文化旅游品牌;西塘:不以旅游为核心,追求文化价值和人居环境,以“生活西塘”为定位;同里:恬静的水乡居家小镇,打造为“颐养天年的乐土”;南浔: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财富,具有“财富南浔”特点;甪直:以祠兴庙、以庙兴镇的典型,展现宗教古镇特色;乌镇:典型的人家尽枕河,以“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为理念,发展博物馆式的古镇。

3.2 西部古镇

西部地区的古镇分布广泛, 主要集中在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四省市, 各省( 市、区)

的古镇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

3.2.1 重庆市偏岩、涞滩、双江、钓鱼城、路孔、安居、磁器口、走马、松溉等古镇,

巴蜀文化博大精深,艺术风格浪漫奔放。

3.2.2 云南省石头城、石鼓、金华、沙溪、喜洲、大理、巍山、诺邓、金鸡等古镇,

民族特色浓厚。

3.2.3 贵州省枫香、镇远、报京、施洞、西江、郎德上寨、车江、空申、加去等古镇,

清秀灵逸。

3.2.4 陕西省党家村,质朴淳厚。

3.2.5 西藏江孜、翁达岗、盐井等古镇宗教色彩浓厚。

4.古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地古镇旅游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开发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此外, 古镇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主要集中在对古镇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等方面。

4.1 古镇的原真性受到破坏, 景区特色受到威胁。随着古镇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受强势城市文化的影响, 古镇人文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迁。一是古镇原住居民大量外迁, 致使古镇旅游人文环境的原真性面临丧失的危险; 二是古镇的优秀文化传统没有得到深刻挖掘和发扬光大, 面临失传的危险; 三是古镇的保护,特别是古镇作为历史村镇环境原真性( 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原真性) 问题日益凸现; 四是古镇正面临过度商业化的危险。

4.2 古镇的旅游环境承载量与环保没有得到重视。随着古镇不断开发, 游客数量剧增, 游客的频繁出入, 破坏、干扰和冲击着古镇的生态与人文环境, 一旦超过其承载量,就会使游客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古镇旅游首先是注重其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有的古镇甚至主动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经济的发展。

4.3 古镇旅游策划单一, 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旅游需求。古镇文化旅游方式单一, 没有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策划。古镇缺乏根据地域文化特色策划的文化旅游产品, 致使当地社会和文化价值面临退失, 严重削弱了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古镇文化旅游内容较少, 不能满足游客观光、休闲、求知等多层次需求, 严重影响了古镇的保护与发展。

4.4 古镇旅游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和管理。一方面, 古镇目前道路交通和给、排水等基础设施条件差, 公共建设不配套, 古镇缺乏完善的旅游接待设施, 镇内旅游吃、住、行条件都较差, 致使旅游规模上不去, 知名度和效益均受影响。尤其是旅游旺季时, 各档次餐饮、住宿接待设施的贫乏成为游客抱怨最多的因素, 影响了旅游者的体验。另一方面, 古镇缺乏必要的配套保障措施和制度, 尤其是管理制度、服务保障、建设规划和公民环保意识等方面的制度还很缺乏, 由此导致古镇保护和发展投入不足, 一些古寺庙、古民居、碑刻等破损严重, 亟需维修。

5.古镇开发建设及保护的对策

5.1古镇开发模式

5.1.1 政府主导型模式。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原则, 由政府专门成立旅游开发领导小组, 进行古镇的旅游开发规划工作, 并加强市场的统一管理。政府运用掌握的城市规划审批权力对古镇旅游开发进行宏观的管理;开发资金的投入主要依赖地方财政。但是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引入相关的市场机制, 对游客收取费用( 古城保护费),对具体的旅游开发项目不作具体干预, 主要通过城市规划和行政审批来调控。西部偏远地区的、处于开发初期或尚未开发的古镇可以采取此种开发模式。

5.1.2 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模式。政府成立相应的旅游开发项目公司, 相关资产以政府财政划拨的形式注入项目公司( 或者以资产作价形式出资, 资产所有者拥有项目公司相应的股权),项目公司以政府组织注入的资产为抵押, 向银行借款, 获得的资金用于古镇旅游项目的开发, 旅游开发所获得的收益用于偿还银行借款, 如此滚动开发古镇旅游。适合这种开发模式的古镇应具备以下条件:(1)旅游资源较丰富;(2)地理区位一般。

5.1.3 经营权出让模式。地方政府将管辖范围内的旅游景点( 资源性资产) 开发出来后, 通过出让旅游开发经营权的方式, 吸引投资商介入古镇旅游开发。适合这种开发模式的古镇应具备以下条件:(1)旅游资源较丰富;(2)距离中小城市较近, 具有一定的客源腹地。

5.1.4 社区开发模式。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 具有某种互动关系的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的系统综合体。社区开发模式是将古镇旅游资源作为个体

进行开发建设, 从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 通过优化旅游资源的结构提高旅游流的效率, 谋求旅游业及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优化。适合于这种开发模式的古镇应具备以下条件: (1)目前的开发现状良好, 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2)距离大中城市较近;(3)古镇居民的旅游发展意识较高。

5.1.5 综合开发模式。此种旅游开发模式可将上述几种开发模式混合使用, 其突出的特点是政府处于宏观调控地位,进行战略管理, 把古镇的建筑景点、人文历史遗迹、民族风 情、农产品、土特产等作为旅游开发的对象, 联合各方力量开发古镇旅游, 促进古镇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古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适合于此类开发模式的旅游地境内自然景色应十分优 美, 历史文化古迹众多, 民族风情多样。

5.2古镇保护对策

在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中,一方面,古镇居民渴望自身的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他们拥护开发;另一方面,古镇作为游客的观光区、市民休闲娱乐区、历史文化资源的载体,作为地方政府,希望古镇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不要随便改造与开发。同时,他们希望能通过古镇来招商引资,满足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而作为经营者,他们则更多地关注投资回报率,容易忽视古镇的可持续发展。其各方利益间充满着矛盾,应统筹兼顾,处理好发展与保护间的矛盾。

5.2.1 对古镇历史文化的保护。古镇的保护不仅意味着对文物古迹、历史街区的保护, 还应综合城市经济、社会、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成为社会发展的深层控制力。

5.2.2 基础设施的更新。古镇最大的弱势是基础设施的简陋,从而带来居住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的脏、乱、差。严重影响古镇居民的生活质量。要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改善居民环境应成为城市建设、历史保护的重要任务。

5.2.3 新旅游空间的外拓展。在古镇周边进行新旅游空间拓展,凭借空间转移实现分流减压,新扩展内容应避免与古镇区内雷同。

5.2.4 品牌塑造与特色发掘。为古镇空间注入新功能、与社会同步的文化发展策略和非物质遗产的继承发扬,是古镇发展的必然选择。如通过承办各种文化发展论坛提升古镇的文化氛围,与传统文化节日相结合举办各种旅游节、文化展、民俗庙会,借鉴国内外创意产业区的发展适时引入艺术家的入驻等。

6.结语

在古镇旅游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如何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 ——古镇永远绽放迷人的魅力,实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充分认识古镇旅游资源的特点,正确处理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使古镇在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同时,其历史文化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1.紫图.中国古镇图鉴[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阮仪三,袁菲.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合理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8(5)

3.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4.陈建中.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j].现代经济讨论,2001,(11):57-59

5.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王雪梅.论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J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 ,31(5):116 -121

7.余丹.我国古镇旅游的开发利用[J ]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 ,21 (4):377

8.徐钟.正在改变的古镇[ DB/ OL] .http: / / .cn/ zm/ 20060511/ jj/ jjxw/ 200605110046.asp, 2006 - 05-11

推荐第10篇:就彝人古镇的开发理念

就彝人古镇的开发理念、运作模式和彝人古镇对楚雄地区经济的贡献等方面,向来宾们做了简报。座谈中,北京来宾对彝人古镇的具体运作细节、企业与政府的合作形式、招商和商业管理模式等问题表示了兴趣,得到一一解答。

据汇通地产企划宣传部部长张先生介绍,彝人古镇从一开始就确定了项目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策略。在一期和二期刚刚落成时,为了保证300多个商家能在第一年就盈利,他们测算了这些商家的运营成本,结合云南游客每天307元的平均消费,预计每年需要引进50万游客才能保证商家的正常运营。但是出乎意料的是,2007年实际引进的游客高达130万,而2008年更是达300万人。据了解,彝人古镇里面的客栈和酒店随时都满员,标间价格也由3年前的60元、80元涨到了160元、180元左右,而逢过节,比如这次火把节,标间价格已经涨至400多元、500多元,如此高价也仍然是一房难求。正是因为他们在旅游方面为商家的经营开辟了一条大道,所以才赢来了投资者以及商家对彝人古镇的热捧。

彝人古镇以其经典独特的建筑,博大厚重的文化,绚丽多姿的服饰,美不胜收的节庆活动,神秘深邃的宗教文化,古朴灿烂的民族风俗令人目不暇接,让人耳目一新,叫人其乐融融、流连忘返。在彝人古镇天天都上演百人竞歌,千人起舞的场面。每到夜晚,彝人古镇各景点人流涌动,穿流不息,欢歌达旦

把自然风光与古彝文化、旅游度假、休闲体验相交融,重点展示黔西北民族文化特色。

古城(镇)规划、保护开发和管理运营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并就我县如何更好地开展古城保护开发、加快旅游业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仅供领导参考。

第11篇:古镇老街的开发与保护

古镇老街的开发与保护”——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案例

一、选题背景

(一)选题价值及原因

?江南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独具魅力,而江南古镇是重要的江南文化载体。遍布江南地区的水乡古镇是我国传统城镇中的一种独特类群。从聚落的空间构成上看,它们枕河而居、因河设市、夹岸为街、水陆两宜,构筑了人们心中“小桥流水人家”的闲适意境;从建筑特征上看粉墙黛瓦、水巷幽仄、山墙起伏、宅院四合,既不失传统中正的封建家族伦理秩序,又捎带着文人墨客的清寡、商贾小宦的偏适、衣食百姓的厚朴;而那乡里乡间土生土长、生生不息的稻米、桑蚕、纺织、印染等活动,则成就了共同地域文化背景下因地制宜的传统小农经济类型,并在历史的长河中为这些水乡古镇构筑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共同语。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水乡古镇保护实践,是我国城市遗产保护历程的实践典范和发展的里程碑。周庄的保护取得成功,开创了江南古镇保护的先河。随之而起的一系列古镇的保护,“对整个城市发展起到里程碑式的作用”,“留存了文化遗产,很好地处理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而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江南水乡古镇”作为一种遗产类群,也将最终成为祖国优秀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成员。进入新千年,江南水乡古镇已成为长三角大都市区引人瞩目的休闲“后花园”,“保护古镇、发展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波及每一个水乡小镇,哪怕只是一条小街、两三顶拱桥、几座老宅,都受惠于这场古镇保护运动水乡的空间形态、历史建筑保存下来了。

焦溪是一个千年古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古镇有百米排门的老街,穿镇而过的龙溪河,历史悠久的古桥长弄,可谓小桥曲水,排门长街,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街的明清建筑破坏严重,河道污染,损坏了古镇的形象,也严重影响着古镇的发展。看着曾经美丽的江南水乡古镇美丽渐渐暗淡,听着古镇沉痛地呻吟,作为古镇的一份子,我们深刻感到保护和开发古镇的迫切性。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选择了以“古镇老街的保护与开发”为研究课题开展实践活动。

(二)选题过程

我们的研究课题定位于“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因为课题研究指向的是“公共问题”和“公共政策,课题确定经历了以下的选题过程:

1、问题观察

在选题前,我们首先对学生进行了公民教育相关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能区分“私人问题”和“公共问题”这两个概念,而后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一行动中来。在此基础上,我们发出了倡议书,要求学生通过两周左右的时间对社区的观察思考和调查,而后每个同学提出自己最想要解决的地方社区中的一个“公共问题”,整个过程都做到让学生真正做主。

2、确定问题

经过第一步的观察,我们对学生交上来的“公共问题”进行了汇总,主要有“农村垃圾处理、老街开发、河流污染、路灯欠缺、老街建筑破坏等二十多个公共问题”等20多个问题,对此,我们组织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筛选,排除空泛、操作性不强的课题。筛选分两轮进行。

第一轮筛选:将学生提出的公共问题汇总后以表格汇总形式分发给每个同学,将他们4-6人的分组,指定组长,而后要求每组针对列出的十几个问题进行初步选择,每组成员商量谈论去除没有意义的或者难于操作的问题,确定该组认为最重要的公共问题,而后小组成员针对选的问题利用休息日调查访问、查找资料等方式来说明所选问题的重要性,最后由组长在组内成员材料汇总的基础上完成问题确认表。分成小组确认后就使得所选的问题相对集中,而后将各组确认的问题再进行汇总,这时学生的选择基本集中在“农村垃圾合理处理、老街建筑破坏与保护,舜过山的开发和保护、农村公共设施太少、老街的开发”这5个问题上。

第二轮筛选:将各组确认的5个问题公布,而后进行全班投票,逐一筛选,最终有35位同学都认为“老街的开发”与“老街建筑破坏与保护”的问题比较重要,而且易于操作,占全班的半数以上,因此确定将这两个内容作为研究的主要问题。但基于这两个问题都是针对古镇老街的,而且开发应该在对老街破坏程度的调查基础上进行,而且应该先保护再开发,所以经过讨论,我们将两个内容合并,确立了“古镇老街的保护与开发”为研究课题。

(三)研究目的

1、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认识、关注社会,逐步增强学生的小公民意识,关注社区的公共问题,了解相关的公共政策,以实践活动为契机,引导学生以小公民的角色体验生活,通过实践过程传播公民知识,培养公民意识,张扬公民权利,呼唤公民责任。

2、通过社会实践、问题研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主动养成参与社会生活和实践的能力。

3、通过研究,向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来保护和开发焦溪古镇,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课题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采访、实地考察、查找资料等方法进行。

(二)研究的具体步骤

1、收集所要研究问题的资料

确定了研究问题之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马上开始开展活动。首先,我们指导学生先讨论“该调查些什么”“到哪里找谁调查”“怎么调查”,主要由学生进行讨论,我们则给予学生必要的指点。其次,在弄清楚自己该干什么和如何干之后,学生便讨论如何进行分组,从而明确分工。在他们商量讨论下,他们分成了“实地考察”“采访居民”“采访政府”“媒体资料收集”“图片采集”等小组,每组成员自由组合。不过学生往往是根据各自的喜好或者是相互的密切程度进行分组的,所以各组成员的组合上往往不够妥当,因此在分组时不能完全让学生决定,指导教师必须进行相应的协调,注意各组同学能力的均衡。分组后,学生便按组交流讨论,商量各自行动的时间及任务,而后开展行动。实地考察小组联合图片采集组的同学到老街进行考察、拍摄,为了更有效的开展行动,他们又分成两小组行动,分别考察当地的建筑与河流、石桥等,并拍下了大量的照片,为他们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采访居民组则对当地的居民进行了采访,并及时记录;采访政府组先后来到居委会、规划办等,对相关人员进行采访,了解政府在此问题上的政策、行动,为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媒体资料收集组通过网络查找了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其他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措施等,如《《文物保护法》、《常州市村镇规划》、《焦溪镇保护古镇,发展旅游业的报告》等与古镇保护、开发相关的政策,还收集到了《常州晚报》、《武进日报》、《武进政协》等报刊杂志上有关古镇保护和开发的支撑材料。

2、整理总结材料,编制班级方案

采访、调查结束之后,学生们立即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他们用照片来展现古镇老街遭受破坏的现状;汇总实地考察和采访居民的记录,分析破坏的原因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仔细研究网上查找到的资料及政府部门采访到的内容,寻找与研究密切相关的材料或依据,从中选取从国家、省、市有关的要求、规定、做法,并结合政府的做法形成“现有的政策”。在此基础上,学生分组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和建议,而后再汇总形成一个总体的方案。

根据编制的班级方案,他们拟定了行动方案,如争取政府部门支持,向群众倡议、宣传,张贴宣传标语,利用节假日到老街周围巡视,制止一些破坏、污染的行为等。针对拟订的行动方案,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分组进行了行动,如部分同学与政府部门取得联系,提交调查报告争取政府部门支持,部分同学拟好倡议书,向当地群众宣传倡议,书写宣传标语张贴到老街四周……

3、制作展板,汇报听证

根据大家收集的资料,编制的班级方案和拟定的行动计划,学生分组制作展板,并准备汇报材料。

(1)问题解释组,解释大家选择该课题的原因,具体说明古镇的破坏现状和原因,以及保护开发古镇老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政策分析组,主要负责对现行政策进行分析研究,寻找保护和开发古镇老街的依据及现行政策的优缺点。

(3)制订方案组,负责制订本组同学认为的最合理的保护和开发古镇老街的方案。

(4)行动实施组,负责制订行动计划从而使本课题组的方案能被相关部门接受,并带领大家实施一些切实的行动。

在展板和汇报材料准备好后,我们便邀请了镇政府的有关领导参与我们的听证会,并为参与区和市的比赛积极准备。

4、总结(反思)活动过程。

组织学生回顾反思,如在每次调查中,碰到了哪些难题,原因是什么?下次应该怎么样解决?或者活动的意义、收获、体会等。

三、活动成效与反思

通过活动,我们明显感受到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1)学生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本活动将学生引入更广阔的实践天地,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为他们开辟了更多融入社会的途径,为他们创造了自我锻炼的良好机会,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该活动中的多次分组,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该活动注重实践,在外出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观察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听证会中,每个成员都必须参加陈述,对于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自信心有很好的效果。所以,在活动中,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提高了,胆量大了,自信心足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公民责任感大大增强。同时,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多了,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团结协作更紧密了;班级里研究探索的氛围更浓了……

(2)学生具有快乐的成长天地,他们品味学习的趣味,体验探索的艰辛,收获成功的喜悦。

我们的学生说:“在实践中,我实实在在地体会了什么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一活动已经使学生关注的目光触及到立法机构和政府、居民关心的问题,学生的研究方案可能不会被政府部门采纳,却可以作为有价值的参考,拓宽公共政策制定者们的思路;学生研究的结果并不重要,过程就是宝贵的成长经历,改变着他们对自己、对生活、对社区、对社会的认识。在共同的研究活动中,我们的学生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品味着学习的趣味,体验着探索的艰辛,收获着成功的喜悦。

同时,这一研究课题对于政府的政策等也提供了参考,镇政府的听证员听了学生的展示汇报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而且,同学们的行动也得到了居民的赞赏,很多居民表示要提高保护意识,并落实保护的行动。

经过大家的努力,我校的这一课题在常州市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决赛中荣获一等奖,并被评为江苏省公民教育优秀活动项目,获得了与会评委及美国专家的高度评价。

不过,经过探索,我们觉得要提高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点:

1、把好选题关

选题合适与否是整个活动成败的关键所在,它将决定学生以后的研究过程能否切实开展,以及在研究中能否尽可能多地得到收获。所以,在指导学生实施这一活动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选题。选题切忌宽泛,并且要表达准确、清晰,避免指向不明;选题应具有可操作性,困难太大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选题应适合学生。

2、指导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提高自己的指导水平

整个活动中,指导老师不能成为学生活动的主宰和导演,老师更不能什么都代劳,使学生变成活动的旁观者。但老师也不能完全放手,什么都任由学生自己操作。老师应是一个指导者、引领者,帮助学生澄清误解、解答疑难、提供学生必要的帮助。比如,学生反映采访政府部门领导时时间难以安排,领导不愿意理会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联系各方面力量,为学生的采访等提供一些便利。同时,有些问题可能教师也不一定了解,所以教师也应不断学习、请教,提高自己的指导水平。

3、协调好活动与学习的关系

一些家长反对学生参加活动,主要是怕影响学习,而在实际活动中,我们也的确发现有些同学因为活动而忽略学习,甚至以此为借口不顾学习的情况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发动家长,让家长参与进来,特别是部分家长有便利条件的,可以带领学生去调查访问,既可以解决安全顾虑,也可以提供孩子帮助,让家长在与孩子一起活动中感受到孩子的成长,从而支持孩子的行动。另一方面,我们经常性的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发现问题及时与其谈心、交流,引导他们在活动的同时不放松学习,如果个别同学屡次无法改正的则提醒其必要时要考虑让其退出,从而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促使其正确处理活动与学习的关系。同时,为了尽量减少活动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我们除了必要的集中选题、讨论、交流由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间保障之外,其他的一般选择在双休日或者节假日开展,尽量少占用学生正常的学习时间。

当然,在今后的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研究,从而使这一活动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真正为学生明天的发展奠基。

第12篇:古镇保护开发工作的考察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意见,市委常委、副市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带领市委宣传部和旅游、文化、建设、广电等部门以及青年办事处的负责同志一行12人于8月31日至9月6日赴无锡、桐乡、杭州、婺源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认真学习了当地在古镇规划、保护开发和管理运营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并就我市如何更好地推进古城保护开发、加快旅游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领导参考。

一、南方四地基本情况及保护开发现状

(一)无锡市惠山古镇。惠山古镇即以京杭大运河支脉龙头河为中心、以惠山横、直街为轴线的历史文化街区,隶属于无锡市北塘区,因地临惠泉山麓而得名,是无锡市文物古迹最密集、文化特色最鲜明、古风貌保存最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在1.0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汇集了代表中国古典山水园林杰作的寄畅园、惠山寺,以及以水旱街为基本格局的传统民居街坊和融汇中西建筑风格的祠堂建筑群,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3处12个点,时跨唐宋元明清,集中荟萃和展示了祠堂文化、运河文化、名人文化、茶泉文化、园林文化等多种文化,特别是118处古祠堂群以数量多、品类全、年代跨度大、密集度高而在国内独树一帜,被称作“中国祠堂建筑博物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的民间泥塑艺术—惠山泥人也诞生于此。惠山古镇被认为是无锡市现存的唯一具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资格条件的古街区。

惠山古镇保护开发规划编制工作于启动,至全部编制完成。按照规划,惠山古镇划分为0.36平方公里的核心保护区和0.67平方公里的风貌协调区。核心保护区的功能定位是游览、历史文化展示、展演,而风貌协调区的功能则定位为与古镇主体风貌相协调、环境优雅、高档次、高品位的旅游商务配套区和休闲度假居住区。在此基础上,无锡市成立了惠山古镇保护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和惠山古街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按照“及时抢救、全面保护、积极利用、确保水平”的原则,于11月启动了惠山古镇保护开发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2亿元,目前累计完成投资4.6亿元,一期工程于去年9月份竣工,二期工程正在紧张建设中,整个工程计划到完工。目前,古镇牌坊、祠堂等重要景点的保护性修复以及清淤理水、加砌驳岸、路面改造、管线地埋等工程基本完工,一条以龙头河、惠山横街为轴线的古街旧貌风光带已经初具规模。

(二)桐乡市乌镇。乌镇地处桐乡市北端,总人口6万人,是一个有着13建镇史的江南水乡古镇,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美誉,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十字形的京杭大运河支流将全镇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块,当地人分别称之为“东栅、南栅、西栅、北栅”。乌镇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风貌和格局。在3.5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内,明、清和民国时期遗留的约1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镶嵌其中、保存完好。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民居宅屋傍河而筑,河埠廊坊,过街骑楼,古色古香,处处体现了小桥、流水、古宅的江南古镇风韵。乌镇又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故里。茅盾故居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桐乡市立足于优质的文化旅游资源,秉承“高起点谋划、大手笔投入、力求精品建设”的原则,扎实推进乌镇保护开发。1998年委托上海同济大学编制了《乌镇古镇保护规划》。乌镇保护开发一期工程东栅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主要定位为民风民俗展示区,占地0.46平方公里;投资7亿多元开发建设的二期工程西栅景区投入运营,主要定位为休闲商务度假区,占地3平方公里。桐乡市政府与北京中青旅合作,由中青旅集团控股经营。乌镇景区已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级景区,现正在创建5a级景区,获得联合国颁发的“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接待游客284.4万人次,门票收入1.14亿元,总收入2.6亿元,其中境外游客27.99万人次,是浙江省首个年接待境外游客超10万人次的景点,入选“欧洲游客最喜爱的十大中国景区”。

(三)杭州市拱墅区小河直街。拱墅区是杭州市的中心城区之一,京杭大运河在区内蜿蜒12公里穿境而过,在两岸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和灿烂的文化遗产。小河直街位于拱墅区运河河西地块,由于水路交通便利,从唐宋年间开始,就有民间交易集市,元末逐渐形成古代杭州城外的一个交通枢纽。到清末民国时期,小河直街一带商贾云集,物流通畅,经济发展达到鼎盛。小河直街现存的建筑多为清末民初的江南民居,街道两侧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茶叶行、米店、布庄、酱园、茶楼、客栈等店铺。小河直街是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中传统风貌整体保存较为完整的街区之一。同时,改造前的小河直街也是杭州市老百姓生活最苦、居住环境最差、生活品质最低的区域之一。

,杭州市委、市政府按照“保存历史真实性、凸现风貌完整性、体现生活延续性、显现人文自然融合性”的理念,正式启动了小河直街保护开发项目,把街区分为核心保护区和风貌协 调区两个区块,小河直街的东面为核心保护区,西面为风貌协调区,规模将近8公顷。经过修复,小河直街已成为杭州运河边一处极具特色的旅游生活区。目前,小河直街原地回迁基本完成,部分原居民住进了内部现代化设施齐备的“老”房子,重新过上了“逐水而居”的生活。临街店铺的招商工作也已基本完成,9月中旬正式开街营业,小河直街再焕生机。这是杭州市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街区保护项目,也是当地老百姓第一个因运河综保工程而受益的项目。原居民的顺利回迁,居住生活品质的显著提高,为历史街区保护提供了良好模板。

(四)婺源县古村落。婺源县于唐朝建立县制,古隶徽州,现隶属江西省上饶市,面积2947.51平方公里,人口34万人,是朱熹和詹天佑的故里,素有“书乡”之誉。婺源地质构造稳固,历史上未发生大的自然灾害,也很少受到战争的破坏,再加上婺源人懂得珍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全县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代的古祠堂113座、古府第28栋、古民宅36幢和古桥187座。明清时代的徽式建筑几乎遍布全县各乡村,达数千处之多。婺源县是中国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特别是婺源民居中的“三雕”(石雕、木雕、砖雕)更是中国古建筑中的典范。婺源古村落被称作“徽文化”的活化石。古村落的民居建筑群,依山而建,面河而立,布局紧凑而典雅,形成了村落整体轮廓与地形、山水的和谐统一,被国内外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

江湾、汪口、李坑是婺源县三个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江湾系名人故里,曾孕育了明代户部侍郎江一麟、清代经学家江永等名人贤士,较完好地保存着三省堂、培心堂等古老的徽派建筑。汪口村始建于宋朝,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有千年古街、古屋、长河漂流可供游览,特别是有“江南第一祠”之称的“俞氏宗祠”气势宏伟、布局严谨、风格独特,宗祠内凡木质构件均巧琢雕饰,各种图案达100多组,被古建筑学家誉为“艺术殿堂”。李坑村系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风格的江南水乡古村。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明清古建筑遍布,青石板街道纵横交错,数十座石、木、砖溪桥沟通两岸。民居宅院依山傍水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构成一幅天然画卷。

近年来,婺源县对古村落实施了抢救性保护,使古村落道路水系、山水人文格局更加完整。目前,全县有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2个全国民俗文化村,13处古建筑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项民间艺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在大力保护的同时,婺源县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古村落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文化观光休闲旅游,短短几年时间,一跃成为全国乡村文化观光休闲旅游的热点和亮点,先后荣获“中国旅游强县”、“-全国最具人气旅游景点”等称号,声名鹊起的婺源被专家学者称为婺源现象和婺源模式。

二、南方四地古镇保护开发的基本经验和做法

(一)思想解放、认识统一。四地党委、政府几大班子对古城镇保护开发的认识都高度统一,都把古城镇保护开发作为一项关乎民生、关乎发展的重点工程来谋划定位,摆在了战略位置。无锡市把惠山古镇保护开发工程确定为“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完善城市休闲功能、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打造宜人宜居宜游山水名城”的重点工程。1999年桐乡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以保护乌镇古遗产为契机、“以保护带旅游、以旅游促保护”的决策,并迅速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又将乌镇保护开发二期工程作为该市从文化观光旅游向文化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升级、打造“沪杭都市后花园”的龙头项目。小河直街保护开发项目被杭州市委、市政府列为重点文化工程、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工程和提高生活品质的民心工程。婺源县则将古村落保护开发定位为“改善人居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工程。思想认识的高度决定项目实施的速度。统

一、到位的思想认识是考察地将古镇保护开发项目由设想变为实际行动的前提。

(二)科学规划、精心准备。四地在古镇保护开发工作中,都严格遵守了“先规划、后实施”的原则,把编制高水平的规划作为古镇保护开发前期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力求规划一步到位。无锡市组织200多位文化工作者对惠山古镇展开了详尽的历史文化研究,形成了完备的文字资料和勘测图纸;在此基础上,于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完成了《惠山古镇保护概念性规划》;至又委托云南昆明大学策划丽江古城保护规划的原班人马会同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无锡市园林局、昆明理工大学联合编制完成了《惠山古镇保护发展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惠山古镇保护发展修建性详细规划》,最终形成了完善的规划体系,长达5年的规划编制工作为惠山古镇保护开发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1998年,桐乡市委托上海同济大学编制了《乌镇古镇保护规划》,明确了乌镇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整体发展方向。1999年乌镇东栅区块保护开发工程经过周密调查,制订了《乌镇古镇首期整治保护总体规划》和详细的修复与整治方案,开始实施乌镇古镇保护与开发的一期工程。尽管乌镇西栅二期工程未再编制新的规划,但原则上是参照了一期工程。小河直街是《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的历史地段之一。,由杭州市规划部门编制的《杭州市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经过规划公示、市民提建议、专家评审等程序,最终完成编制,并通过了杭州市政府的审批。婺源县从建设局、文物局等有关单位抽调人员,组成古建筑普查组,深入全县自然村进行摸底、登记,建立了规范的保护管理档案,委托有资质的规划设计院,对全县古村落做出了详细的《保护规划》。正是准备工作充分、规划编制科学,保障了古镇保护开发工程的顺利实施,确保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六)突出特色,丰富内涵。四地从项目策划、规划编制到项目实施都特别注重丰富内涵、彰显特色,力求与众不同,较好地避免了雷同,防止了过度商业化的肤浅开发。无锡市将惠山古镇定位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体验区、高品质文化休闲的城市客厅和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对古祠、古园、古桥等文物古迹进行了修复保护,同时在不同的街区,引进特色各异的非遗项目,对原住户中的特殊人文素质和保持街区活力的因素,如一些“活地图”“活字典”型的“老惠山”、老字号以及具有泥人制作、油酥加工等当地传统民俗技艺的匠人,也将安排在未来统一的业态规划中,从而实现“形似”到“神似”的提升。在古镇保护开发过程中,乌镇坚持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理念,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保持“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古镇的共性的基础上,着力于体现自身以文化性和民俗性见长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突出乌镇个性,先后保护开发了茅盾故居、林家铺子等重要景点。同时,乌镇还推出沿袭了几百年的传统节日“香市”,请来年久失传的皮影戏老艺人,将早已停唱的乡土花鼓加以发扬,重新恢复三跳、高杆船表演,把蓝印花布、酒作坊、糕点作坊等有机组合成传统作坊区,把完成搬迁的旧民居改造成民俗馆、婚俗厅、百床厅等等,让古镇充满了生命力。特别是西栅景区在保留江南水乡古镇风格基调的同时,更多地融入了休闲风情,建设了水上戏台、民俗茶楼、咖啡座、室外泳池、特色民居等各类休闲设施,还有各类会议中心和商务会馆,满足了休闲、商务、度假活动的消费需求,塑造了文化观光体验与休闲度假功能相交融的精品旅游景区,以打造“凭栏眺望、依窗听水”的田园诗情画意和创造“远离繁杂世界、求得一方清静圣土”的超脱生活,吸引了众多的游客,真正成为“休闲圣地、度假天堂”。杭州市以“延续历史文脉、保持古迹风貌、彰显运河文化”为理念,在小河直街保护开发中,注重保护发掘运河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原模原样型、原汁原味型和似曾相识型”三种模式,对古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对米行、布庄、酱园等店铺进行了还原;把解放后修建的砖混结构的房屋全部拆除,恢复了清末民初风格;保留了沿岸码头、驳岸、吊机等设施。婺源县则通过把传统民居改造为古色古香的药铺、茶馆、手工艺店铺等,再现了当地民族生活情趣,不仅开拓了旅游观光新局面,繁荣了经济,恢复古村落的活力,还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并且防止了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带来生态环境的恶化。

(七)积极探索、完善政策。桐乡市乌镇和婺源县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古城镇保护开发要想保持持久的生机和活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必须进行大胆探索,在不断探索中完善政策,通过不断完善政策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周边县市竞相发展同质古镇游的态势,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桐乡市政府大胆创新、果断决策,于与北京中青旅合作,引进了中青旅的经营理念、市场、技术和资金,创新了经营体制机制,使景区迈上了现代股份制公司的经营轨道。特别是双方合作三年不分红的协议,更是保障了乌镇景区每年都有上千万的资金用于景区保护和建设。乌中合作,使乌镇超脱了传统的经营、低级竞争的怪圈,以更大的眼光,更大的魄力,更快的速度向前健康发展。同时,桐乡市委、市政府则以更加规范的姿态,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对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旅游项目,给予1‰—3‰的补助,对景区、酒店、旅行社创新升级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为彻底改变乡村旅游分散经营、无序竞争、形不成规模效应的状况,婺源县政府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一个集团、一张门票、一大品牌”的思路,于11月,通过股份合作、股份收购等方式,将县内10个精品景区资源进行了整合,组建了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股份公司总资产近2亿元,成立以来,在对外营销和景区深度开发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增强了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对县财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上缴税金990万元,预计可上缴1800万元。

(八)宣传促销、塑造品牌。在全方位的宣传战略上,桐乡乌镇首先把注意力放在上海、杭州、苏州三地,在电视、平面及网络等各种媒介上频频推出“原汁原味”及“深厚文化底蕴”的乌镇。,桐乡市在乌镇东栅景区投入运行后与上海东方电视台合作营销,有效地提高了景区的知名度,吸引了大批上海市民来乌镇旅游。特别是接待了apec嘉宾后,乌镇更是吸引了来自世界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从而使乌镇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国际市场,快速扬名,快速发展,一枝独秀。在与中青旅合作后,乌镇景区终生买断了每年国家旅游局承办的国内旅交会、国际旅交会入场券的广告权,并参与国家旅游局有关对内外宣传画册的广告,宣传营销的力度更大,空间更广阔,影响更深远。在品牌塑造上,婺源县一方面通过节庆塑造品牌,9月成功举办了首届婺源国际文化旅游节,如今每年举办一次的“婺源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节庆活动,有力宣传推介了“中国最美的乡村”这一旅游品牌。另一方面不断加大营销力度,投入1000万元用于营销推介,在央视《朝闻天下》、《请您欣赏》等栏目展示婺源形象,并赴全国15个主要城市进行推介;继续投入100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等高端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强力打造品牌。如今,婺源已成为“中国最浪漫的七个城市”之

一、“中国十大踏青好去处”之

一、“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中国最美的乡村古镇”品牌已经在全国打响。

三、对我市古城保护开发的几点建议

对照无锡等地在古镇保护开发方面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市实际,我们就我市古城保护开发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认真思考,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议将临清古城保护开发摆上重要战略位置。原因有四:一是稀缺性。江南古镇保存较多,在旅游业发展上虽形成了一定的同质竞争,但仍然游人如织。而江北特别是山东省古城镇保存较少,在临清周边200公里范围内只有东昌古城和临清古城。这种稀缺性是临清古城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本。二是资源性。临清拥有极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原生态的黄河故道自然风光,被省旅游专家称为“山东省唯一没有被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三是民生性。临清古城内虽然格局依旧,但古建损毁严重,居住环境较差,为改善民生,亟需进行彻底修缮保护和环境整治。四是机遇性。当前,国家为扩大内需,推出了加快城中村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这些举措为我们实施古城改造提供了有利时机。基于这四点考虑,建议我市将古城保护开发纳入战略选择,作为带动我市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突破口,统一认识,集中力量,全力抓紧抓好。

(二)建议加快编制完成古城保护开发规划和相关旅游规划。四地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高起点、高水平、大手笔的古城镇保护开发规划是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取得实效的坚实基础。当前,我们要抓紧推进古城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争取尽快组织专家评审,并进入审批程序;同时,抓紧启动钞关保护修缮规划的编制,并做好与国家开展的大运河申遗山东段规划的衔接;另外,要加快推进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银杏园、百花园、项砖基地、龙山景区等规划的编制。特别是要加紧研究打通临清水系,规划建设形成沿漳卫河堤、北起舍利塔、南至胡家湾水库的旅游长廊。对古城规划要真正体现“修旧如旧、新建如旧”的原则,并将山东快书、贡砖烧制技艺、架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以及餐饮、收藏、古玩、书画、济美酱菜、狮猫等具有临清特色的业态科学导入不同的节点,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同时,依托我市元代古运河、古桥、古街、古树等资源,打造“小桥、流水、人家”、“凭栏眺望、枕窗听水”的如诗画境,令人产生梦回百年前运河古城的感觉。

(三)建议加快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体制机制。古镇保护开发是一项任务重、投入大、风险大的系统工程。四地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古镇保护开发过程特别是在启动阶段,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要联袂行动、互为支撑。政府要完成规划编制、宣传发动、立项审批等前期准备工作,还要委任精兵强将,投入适当财力启动项目。同时,主要靠市场运作来筹措资金,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建议我市:一是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为副组长,旅游、文化、建设、发改、财政、水利等部门和相关办事处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古城保护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项目的统一领导;二是成立古城保护开发管委会作为项目责任单位,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推进和管理。三是设立古城保护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作为项目的实施主体,负责项目融资和建设。在投融资渠道上,首先向城市经营要资金。市政府拿出部分经营性土地、国有资产作为古城保护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并以此和今后的经营性收入为抵押,申请部分银行贷款。其次与国内外旅游地产商或大型旅行社合资合作。借鉴桐乡市乌镇与中青旅合作的模式,景区建设和经营走对外股份制合作的发展路子,借助外来先进理念、大的投资、专门的营销网络和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提高景区的管理、投入和营销水平;或者引进大的专业管理公司,如北京达沃斯巅峰国智旅游投资管理公司采取托管、租赁等模式对景区进行管理运营,使景区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第三向上争取资金。积极争取国家文物修缮资金,争取国家、省、市促进旅游业发展方面的政策和资金。四是组建全市统一的旅游发展公司,统一打造品牌,形成合力,增强竞争力,解决单打独斗、势单力薄、竞争力差的问题。

(四)建议制定较完善的古城保护开发的工作步骤和政策措施。古城保护开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立足当前,从长计议。既要有紧迫感,又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在工作步骤上,建议,今年年底前,抓紧做好冀家大院、汪家大院的修缮,也就是“点”的工作;明年,在古城规划确定后,可着重做好一条古街的保护开发,也就是“线”的工作;2012年,可从“面”上推进古城保护开发。当然,如果有大的投资商进驻,明年亦可启动“面”上的工作。同时,要出台配套的政策措施,如研究制订古城保护开发拆迁安置补偿实施意见、市民自我修缮古民居补贴办法;制订切实可行的古城区保护管理实施细则,强化对古街巷、古民居的保护以及对房屋翻建、新建的管理,防止产生新的破坏;研究制订古城核心保护区经营业态管理办法,规范商户引进;研究制订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者有一技之长的民间艺人入区展演、经营的奖励政策等等。

(五)建议加大对临清古城和临清旅游品牌的宣传促销力度。品牌是形象,更是竞争力,发展旅游业必须实施品牌战略。今后,我们在抓古城保护开发项目建设、打造精品景区的同时,还要将塑造品牌和旅游促销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明确营销定位,设计特色鲜明的宣传口号,如“运河古城、休闲临清”等等。建议将宣传促销经费列入市财政预算,加大投入,想方设法,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宣传、营销,争取把古城保护开发的过程变成宣传促销临清的过程,打造“印象临清”,聚集人气。在具体方式上,一是要立足临清文化旅游资源,继续举办京剧票友大赛、运河文化美食节、农民文化艺术节、椹果文化采摘节、赏花节等活动,并尝试举办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庙会、商品展销会等会展活动。二是要将旅游宣传促销经费列入市财政预算,每年拿出适当的专项资金在高端新闻媒体进行有效的宣传促销。三是继续借力营销,通过加入“齐鲁一卡通”、“聊城一卡通”、与中原经济区成员市开展旅游协作、借助旅行社等方式开展营销。四是借智营销,通过专业机构的智慧和资源优势进行宣传促销。五是通过参加各种旅游会议、活动进行宣传促销。

第13篇:企业员工培训与开发开题报告

赣南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

赣南师院商学院 2009级(2013届)

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企业员工培训与开发学生姓名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指导教师

教研室主任(签名)教学学院院长(签名)

第14篇:深圳岁宝百货市场开发开题报告

深圳岁宝百货市场开发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市场背景

1.2研究意义

第二章 深圳岁宝市场环境分析

2.1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2.1.1公司简介

2.1.2发展历程

2.1.3主营业务分析

2.1.4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分析

2.2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2.2.1政策推动分析

2.2.2城市化进程对企业影响分析

2.2.3风险因素分析

第三章 深圳岁宝SWOT分析

4.1深圳岁宝百货优势分析

4.2深圳岁宝百货劣势分析

4.3深圳岁宝百货机会分析

4.4深圳岁宝百货威胁分析

第四章 深圳岁宝市场开发问题及成因分析

5.1公司选址及物业问题及成因

5.2其他同类企业竞争问题及成因

5.3企业扩张涉及内部问题及成因

5.4企业扩张涉及外部问题及成因

第五章 深圳岁宝市场开发对策

7.1合理规划市场格局,增强企业地区影响力 选址以深圳为中心辐射周边城市

7.2恰当评估经销商能力,选择合适的经销商

7.3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7.4塑造新型团队模式

7.5严格把关公司进驻人员

7.6改进次新店经营模式

7.7估值与投资建议

第六章 结束语

第15篇:喜洲古镇开发与保护探讨

喜洲古镇开发与保护探讨

喜洲镇东临洱海,西靠苍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白族名镇。远在南诏时期,喜洲便是一个商贾云集的工商城镇,商贸发达。清末,这里诞生了著名的白族商业资本集团——喜洲商帮,并由此形成滇西著名的侨乡。千年古镇积淀了内涵丰富的白族文化,喜洲的白族民居被誉为“白族民居博物馆”;这里有蝴蝶泉、花甸坝、古朴清幽的古镇街景、千年古刹大慈寺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多姿多彩的曲艺舞蹈和名族风情;有丰富而又特色独具的饮食文化;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既保留有白族的传统文明又有现代文明气息。近几年来喜洲古镇的发展一直是不温不火的状态,如何保护与开发喜洲古镇就成了大理州各界政府关注的问题,本人对喜洲作了一个梗概的调查,通过仔细的分析,认真的研究,概括了前人的观点,最终提出了自己的关于喜洲古镇的保护开发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为喜洲古镇的保护开发起到一定的借鉴,为大理旅游业的发展出微薄之力。

The Xizhou old town which is adjacent to Erhai Lake and Cangshan Mountain is a Bai town with long history.Far from Nanzhao period, Xizhou has been becoming a merchants’ town where businemen was gathering and trade developed.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it was born here that the famous Bai commercial capital group - Xizhou busine group.Thus, a famous hometown of overseas Chinese in Western Yunnan was formed.Millennial old town has accumulated rich culture connotation, and Xizhou Bai houses are known as \"Bai Residential Museum\".Famous attraction such as Butterfly Spring, HuaDian valley, quaint and quiet street, the ancient temple of Daci and other natur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s.There are colorful ethnic dances and folk art style, and rich and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od culture around here.And here are full of outstanding people, talented people here, which both preserve the traditional civilization of Bai people and the flavor of modern civilization.Xi Zhou Town\'s development has been in the tepid state in recent years.That how to protect and develop Xi Zhou Town have been concerned by public\'s, meanwhile, I made a sketch of the Xizhou survey by carefully analysis, concentrate research to work out a strategy which is to protect and develop Xi Zhou by summarizing the views of the predeceors.I hope that the strategy can become a good refer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Xizhou, and offer some help to promote the progre of Dali’s travel industry.【keyword】Xizhou old town, protection, development

【摘要】

喜洲镇东临洱海,西靠苍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白族名镇。远在南诏时期,喜洲便是一个商贾云集的工商城镇,商贸发达。清末,这里诞生了著名的白族商业资本集团——喜洲商帮,并由此形成滇西著名的侨乡。千年古镇积淀了内涵丰富的白族文化,喜洲的白族民居被誉为“白族民居博物馆”;这里有蝴蝶泉、花甸坝、古朴清幽的古镇街景、千年古刹大慈寺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多姿多彩的曲艺舞蹈和名族风情;有丰富而又特色独具的饮食文化;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既保留有白族的传统文明又有现代文明气息。近几年来喜洲古镇的发展一直是不温不火的状态,如何保护与开发喜洲古镇就成了大理州各界政府关注的问题,本人对喜洲作了一个梗概的调查,通过仔细的分析,认真的研究,概括了前人的观点,最终提出了自己的关于喜洲古镇的保护开发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为喜洲古镇的保护开发起到一定的借鉴为大理旅游业的发展出微薄之力。

【关键词】喜洲古镇

开发

保护

喜洲是大理白族的集聚地,喜洲古镇人杰地灵,名家辈出,是历史文化古镇和我省的重点侨乡,古迹荟萃,这里的历史文化和名族文化资源堪称一流,主要表现在:

1、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树一帜丰厚内蕴的白族民居古建筑群,喜洲名居是大理白族名居的典型代表;2古镇整体保存完整,街景空间变化丰富,既古又雅,生活气息浓郁,民俗民风纯朴;

3、建筑、木雕、彩画、服饰、刺绣、编织、民俗活动、节庆活动、洞经古乐、民歌舞蹈、民间传说、家族源流等资源丰富;4有很好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近些年喜洲的知名度美誉度有所下降。

一、现状调查

针对喜洲的知名度美誉度有所下降的情况,我们对喜洲镇整体现状做了一个调查研究,包括对喜洲周边环境和村庄的调查:

(一)、喜洲镇

1、严家大院老宅新宅对比:

新宅为私人经营,保护到位、维缮良好,但游客承载力没有限制,民居走马串角楼特色并不明显,老宅保存比较完整,吸引力极大,但保护力度不够,许多地方脱漆,而且木头腐烂,绿化面积较少。

2、宝成府:

商业气息浓重,未能体现民居特色,保护不到位,油漆脱落,电线裸露,存在许多安全隐患,柱上有许多钉子,破坏了古建筑。 3古城周围:

没有设置垃圾桶,存在许多“脏乱差”现象,绿化面积较少,能够看见政府正在进行一些基建和拆迁工作。许多古建筑上有很多电表,这说明这些古民居不是一家所有,而是几家甚至是十几家共同拥有,据镇长白建军介绍镇上民居和土地权比较复杂,是几代人的传承造成的原因。

(二)、庆洞村

种植业:烤烟、大蒜、水稻、除了烤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外,其他产业几乎对环境没有太大影响。

燃料:以前用木材,现在用电、煤、煤气

林业:有一部分人工林,没有经济林、没有退耕还林,自己管理林区,不利于保护

公墓:面积过大,影响整体景观。

工厂:以前有沙石厂,以苍山石为颜料,后来被封,但通过周边居民访谈,沙石厂名封实未封,不但影响喜洲风貌,而且影响整个苍山风景区的风景。

(三)、作邑村

与庆洞村有许多相同之处,主要不同有: 1 街道有专门的保洁员。

2 人少地多,农民收入相对较好。

3 建过沼气池,但因水位高产的沼气少而告终,现在考虑建一个大型沼气池,利于环境保护。

4 有用电的烤烟厂,且有统一的烤烟点。 5 有一个生态园,为村委会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承包给私人养鱼,故影响了水质,对下游喜洲镇也有影响。

6 村民修建民居或寺庙有规定,必须建成白族民居形式。

(四)、周城

1、主要经济收入:扎染。

销往:丽江、大理、日本、新疆。

2、种植:水稻

3、燃料:煤、电为主,沼气为辅。

4、工业:奶粉厂。

5、政府说环境做得较好,但经我们走访调查,因扎染造成的水污染严重。种植以化肥为主。

6、周城白族民居虽多,但因现代式房屋的大量沿路兴建,影响了整体效果。

(五)、桃源村

1 主要经济收入:外出经商打工+码头停车场租金。 2 产业:牛奶收购,打渔,种植,副业为扎染。 3 农业用肥:农家肥为主,农药基本不用。

4 生活垃圾:有15个垃圾坑,乱倒垃圾要罚款,请专人保护洱海。 5 环保:退耕还林有补助,有排污管道,建公厕。 6 民俗:本主庙香火旺盛。

7 建筑:沿承民俗,白族民族风格。

(六)、沙村

1 主要经济收入:水稻、打渔、打工、养殖,最具特色的是由村委会动员村民外出打工,脱离洱海,对保护环境有效。 2 人均土地少。

3 燃料:煤电为主,液化气为辅。

4 生活垃圾:污水直接拍入洱海,垃圾送到喜洲镇上处理。

5 有退耕还海,分八年给补助,每年200元,致力于环境的改善。 6 景点:海星亭,但只接待政府官员。

(七)、金河村

主要经济收入也是水稻、打渔、打工、养殖但也有许多不同处:

1 要求村民不准乱倒垃圾,不准建旱厕,生活污水沉淀后排入洱海,申请建立污水处理厂,动员党员学生定时打扫街道。 2 建筑方面无规定。

3 副业:手工艺品制作,尤其是编织品的制作。

二、存在问题分析 从上面的调查来看,喜洲古镇镇政府近年来也十分关心喜洲镇的发展,一直致力于喜洲古镇的整体规划开发,先后拆除了许多影响整体风貌的现代建筑,比如喜洲镇的电影院的拆除,还有大理二中的外迁计划的执行,以及古镇的环境治理等等,而且引进了作邑村所属水库的水源,在喜洲镇入口处建立起了水景观,这都有助于古镇整体风貌的改善,当然,这种做法是不是能够起到预期效果还有待商讨,对于喜洲古镇的现状我们有必要进行一个概括

(一)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大理州、市、党委政府十分关心喜洲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于2006年出台了《喜洲古镇保护与发展规划》,委州政府提出的“旅游二次创业”要求,经过三到五年的时间使喜洲古镇能够找回过去的辉煌和自信,展现出全新的古镇风貌和历史文化特色,以期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大理旅游的新亮点和经济增长点。 但是时隔四年,喜洲镇的保护和开发并没有做到位,喜洲镇保护开发的阻力来源于政府内部,也来源于当地居民:

1、政府的制约

现存的一些独特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都是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在保护开发的过程中难免要实施小手术,但文物部门认为凡是涉及文物部分的坚决不准动,一点都不能动,这严重制约了开发和保护工作。

2、居民的制约 房屋产权问题复杂,主要是由于历史传承过程中家族扩大造成的,使得有一些古院落是几家共同拥有甚至是几十家共同拥有,在协调过程中就显得比较棘手。如何从居民手中取得古建筑的旅游商业用途成了很大的难题,而对古建筑的深入保护也成了问题,因为古建筑里居民的生活起居对这些古老建筑时刻造成了破坏。

(二)、旅游产品单一

游客到喜洲以后主要的活动集中在观光上,而且集中在严家大院一家,而对于其它民居却很少有游客光顾,原因在于其它民居的市场化不够,以及宣传上对严家大院的倾斜产生的屏蔽效应。

(三)、旅游资源互补性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喜洲镇及周边村镇在旅游资源上的互补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即游客在观、游、购、娱的各方面的消费活动上不能够充分发挥,像海心亭、作邑村的生态园和密支那玉石加工厂、以及周城的扎染流程观光游都还有很多发挥余地。 (四)、旅游产业链并没有形成

喜洲镇的经济发展显现出了一些盲目跟风和杂乱无章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喜洲镇既无法整合旅游资源壮大旅游业,又无法使本地居民取得更大的旅游经济收益,调动居民从事旅游业的积极性。

三、国内古镇发展模式探讨及客源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返璞归真及复古潮流的兴起,我国古镇旅游步入了一个高峰期。大理也是如此,喜洲、寺登街、诺邓村、花甸坝等也随之红火起来,这当然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大好事,但我们不得不注意的是,虽然现在很多古镇旅游产品充斥市场,但论起开发效果,真正将古镇打造成功,做得有声有色,真正在经济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各方面都达到目标的却不多,有些古镇开发反而因为建设资金的投入或无序开发导致的毁坏引起了许多问题。 另一方面,一些初露锋芒的特色小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进化方案,较好的解决了古镇开放的制约问题。与传统古镇旅游产品相比较,特色小镇打造的重点是“特色”,也就是必须彰显本身独有的个性。也并非一味的强调古色古香,一味的控制建筑却很少重视其他方面的调和平衡。为了维护古镇风貌,一些镇上甚至不敢兴建土木,使当地居民只有呆在破旧的老房子中生活,居民们怨声载道,外来游客也往往感觉不便。事实上,建筑甚至是一些传统民风的大氛围都只能是古镇的一件外衣,而每个小镇之所以会区别与其它镇,更重要的是内涵的不同,也就是所谓的当地特色,只有“特色”才是产品真正的灵魂。开发和建设的重点,应当由“外衣”的改造转移深入到对“灵魂”的摄取上来,一旦这个核心吸引力打造成功,那么景区的成功也就指日可待。 比如,据现代人出游的娱乐性需求,小镇可以根据自己本身特有的资源开发一些参与性的娱乐项目,向游人提供更加多样的产品组合,喜洲古镇在历史上曾是商贾云集的贸易中心,那便可以在镇上重修仿古商场,让游客亲自体验古代购物的情景;可把早年的歌舞台榭充分利用发展成为民族歌舞表演和娱乐场所,提供诸如喝茶、听戏、看民俗的休闲产品,这样古镇的发展才会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一)、旅游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古镇:

1、记忆的古镇

古镇吸引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古镇留存了一些历史的东西。正如陈逸飞之所以眷恋周庄一样,因此,这个角度说,市场需要一个保留记忆的古镇,这种记忆是茶舍、打铁铺、药铺、豆腐坊;是窗前贪睡的小猫、屋门口晾晒的玉米,青石板上滚铁环的顽童„

2、怀旧的古镇

怀旧是对过去的事物或人的追忆,有美好的、有快乐的、也有痛心的、伤感的,总之对人有较深刻的感觉,甚至有刻骨民心的人或事,一些厂家就利用人们这种心理开发出怀旧型商品,如海尔生产的“搓板洗”洗衣机。

北京旅游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杨乃济指出“自然(nature)怀乡(nostalgia)和涅槃(nirvana)为主题的“3N”模式将成为中国旅游的新趋势。而古镇则拥有“3N”的全部元素,尤其是nostalgia,是其他景点难以具备的,著名作家老舍就这样写到“喜洲镇却是个奇迹,我想不起在国内有什么偏僻的地方,见过这么体面的市镇,进到镇里,仿佛到了英国的剑桥,街旁到处流着活水:一出门便可以洗衣洗菜,而污浊立即随流水而逝。街道很整齐,商店很多。有图书馆,馆前立着大理石的牌坊,字是贴金的,有警察局。有像王宫似的的深宅大院,都是雕梁画栋的。有许多祠堂,也都金碧辉煌。”因此,一个怀旧的古镇是市场需要的。

3、淳朴的古镇

在商业化日浓的社会里,古镇保留了淳朴的民风,这种民风是大都市难以寻觅的,富于人情味的世俗生活。在古镇西塘,有这么一个故事:古镇上有家饭店,总给用餐的客人一包熏青豆,一次来了一位荷兰客人,熏青豆不巧送光了,老板娘叫客人留下地址,事后真的将一包熏青豆寄去了荷兰-尽管费用已经超过了餐费。这种淳朴的民风,对都市人的情感无疑是一种慰藉。

4、宁静的古镇

长期生活在纷繁嘈杂都市里,人们很容易会产生一种烦躁厌倦感,于是,找个宁静的古镇,感受一下古镇入夜隐约的狗叫声,黎明时此起彼伏的鸡鸣,比起都市车水马龙的嘈杂,应该是另一番享受。

5、休闲的古镇

古镇的休闲,不是会所酒店的商务休闲,也不是俱乐部的运动休闲,而是在水乡河道上轻摇画船,在青石板路上闲庭信步,在茶馆街巷中高谈阔论,在古老建筑钱欣赏雕梁画栋„这种休闲是一种悠然自得的休闲,也是都市人难以寻觅的休闲。

6、体验的古镇

在古镇小住几日,买几斤阿婆卖的小菜,吊几条鱼儿制作几道家常小菜款待自己和家人,傍晚时分带上亲人走在乡间小路,人生何求。

(二)、哪些人群需要古镇旅游

1、从知识结构看 偏好古镇旅游的一般文化程度比较高,从事职业一般都是建筑、摄影、绘画、考古、史学等专业人士、爱好者,这部分人对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精湛的艺术、流连忘返、爱不释手。他们似乎古镇旅游现在和将来的核心猪蹄,而且是古镇旅游的宣传者和传播者。

2、从年龄结构看

古镇旅游者以中青年、中老年为主,青少年相对较少,一般是随同前两类人群而来。

3、从客源地地理分布来看

在古镇的游客来源上, 城市的旅游者几乎一统天下。他们久居都市,对古镇的这种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景观有着已然的迷恋。而小城镇和乡村旅游者因生活在与古镇相同的背景和环境下,对古镇旅游没有多大兴趣。

六、目前国内著名古镇的开发模式

(一)、丽江发展模式-丽江模式

即政府投入巨资实施,通过建章立制,使积极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其行动计划实施包括建立机构,制定遗产保护资金管理机构和在核心区鼓励传统文化的开展。主要包括:

1、文化经营:打造的“纳西古乐”“丽水金沙”“太阳火”等文化产业品牌。长期举办的国际学术交流论坛。建立了东巴文化原始生态保护区

2、古城风貌的打造:基建投资,将现代商业气息较浓的商家迁出古城,挽留古城土著居民,支付古城房租,请纳西族知名文人、学者、手工业者在古城开馆授艺。

3、发展模式:创造了民族文化和经济的成功对接的“丽江现象”和世界遗产带动旅游发展的“丽江模式”。外国一些遗产地的成功经验已被付诸实践。

4、开发保护: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原则

5、可持续发展:着眼未来,不追求黄金周的短期效应。

(二)、平遥发展模式-政府主导

1、组建成立全省旅游行业首家股份制企业平遥古城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2、门票体制改革,实行景区门票一票制

3、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局和城市管理监察大队

4、通过打包整合旅游资源,开发多层次旅游产品

5、为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营造良好的旅游业发展环境,不断加快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

6、通过各种节庆活动对外营销平遥古城,如国际摄影节和国际摄影大赛

(三)、凤凰发展模式——经营权转让

七、古镇喜洲的保护开发策略

(一)、为调整古镇功能将无关的功能、杂乱的混杂新建筑(主要是钢筋混泥土结构的建筑)调出镇外建设、目的是使古镇成为纯正单一,生活氛围浓郁的特色历史文化小镇,这就涉及一些单位和个人,需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协调协助解决。

(二)、现存的一些独特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都是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在保护开发的过程中难免要实施小手术,但文物部门认为凡是涉及文物部分的坚决不准动,一点都不能动,这严重制约了开发和保护工作,我们建议应当由大理州旅游度假管委会,西周镇、州文化局、州建设局、州人大、建设专家等有关部门或个人组成协调组,进行一次现场论证,现场办公,采取积极措施,理顺保护原则与重点,达成共识。

(三)、喜洲镇的一些旅游片区、景点的产权归属不明确,有些是集体的,有些事个人的,有些是单位的,很不规范,应该尽快清理并一次性解决好。

(四)、喜洲古镇的保护开发视野应进一步扩宽,将喜洲与周围的景点构成一个风光旅游的大系统,而不仅仅限于喜洲的几个院落和四方街。

(五)、大理市海东新城区项目已启动,那么海东新山城与喜洲的城镇文化建设的内涵应协调安排和布置,他们之间既要拉开距离,又要互补呼应,共同支撑大理文化新理念。按照开发规划和度假区管委会的工作计划。届时,喜洲古镇将呈现出庄园与民居错落有致、田园风光与民俗生活交织协调的景观,成为大理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六)、成片保护性的开发

应借鉴乌镇开发的成功,在“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保护理念下,对古镇进行成片的保护性开发,以保存其古镇的原汁原味的建筑风貌、生活气息等,以此来吸引游客来此欣赏真建筑艺术、追忆沧桑往事、品味百味历史生活。

(七)、保护古镇、开发新区

古镇新区的开发与建设,一定要协调好与古镇的关系。新区的发展既要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要延续古镇的历史文化,使游客游览古镇的新区与历史区的过程中,仿佛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穿梭,一脉相承。

(八)、保护特色,开发精品

古镇吸引游客的主要原因是古镇的古风古韵,是在大都市难觅的别样风景,世俗生活保持永久的差异性,透过这种差异性吸引古镇的主要客源-城市旅游者。

(九)、扩大古镇的产业链,打造古镇旅游经济圈

古镇的发展,不仅仅在于发展旅游。单独发展旅游,对古镇经济的稳步增长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扩大古镇产业链,打造古镇旅游经济圈很有必要。 通过政府与旅游业的强手联合对古城维缮和开发。 同时也要注意古镇开发中的保护内容:

1、沿街民居的保护

古城内的正义门—市上街—四方街—大界巷—东安门,以及富春里—四方街—市坪街两线的传统风貌街区的白族民居立面的修复及沿街店面、商铺的门、窗、招牌的整治修缮。

2、喜洲古镇100多院传统民居的修缮与保护

对喜洲古镇100多院传统民居的修缮和保护就是对传统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建筑形式进行保护性修缮和消防设施的配备。

八、古镇发展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就古镇做古镇

2、产品同质化明显

3、游览观光多,休闲度假少

4、产业缺乏突破

总之,市场决定一切,喜洲古镇的保护是为了发展,而发展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怎样才能恰当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相关细节,需要有关部门在喜洲古镇的开发与保护过程中慎之又慎,避免出现第二个南郭城。

参考书目

1.赵勤《喜洲史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甘朝有《旅游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 3.杨育新《大理喜洲风物》.云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4.[法国]菲利普·布洛克等著《西方企业服务革命》.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李天元《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五月版。

6.中国旅游年签编辑委员会.《中国旅游年签2001》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年版

7.魏小安《旅游纵横——产业发展新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年版 8.[美国]威廉·舍尔博得主编《全球旅游新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 9.[英国]维克多·米德尔顿《旅游营销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 10.邓观利《旅游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乔修业《旅游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版 12.王衍用《旅游规划与开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 13.王云才《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 14.陈魏《景观新农村》,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9月版

15.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编委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16.周建明、张高攀《旅游小城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版

17.陈理《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民族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18.周武忠《旅游学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19.杨芳林《中国旅游地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

20.刘沛林《大学生旅游规划与开发创新文集》华龄出版社2006年9月版

致谢

四年时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即将毕业之际突然有点难以舍弃,此刻有的只是感谢,我要感谢在这四年中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同学,还有我的亲友,是你们陪我走过了最困难的时刻,对于一个贫困的大学生来说,大学的读书机会来之不易,回想过往自己挣得生活费的艰辛与痛楚,回想自己是如何奢望跑完大学四年马拉松的,时到今日感慨万千,终于可以松一口气等待顺利毕业。然而正是这样的艰辛,让我学会了如何赚取生存资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热爱生活、也更能够适应即将踏上的社会。我要特别感谢班主任汪艳老师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还有赵亚辉老师,是他带领我走进经济学,开阔了视野,感谢杨运星老师交给我们的财务知识,是他让我认识到资金的价值,理解了股票是什么东西,引领我走入股票世界,找到了赚钱的乐趣,就像是我人生的“格雷厄姆”,还要特地感谢杨老师对我论文的指导 ,感谢他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指导我的这篇文章。感谢教过我的所有老师,我相信你们的教诲将是我未来人生的契机。最后感谢我的父母,你们一直都是我前进的动力避风的港湾。“奋勇拼搏争当社会精英,努力奋斗塑造中华男儿”,这是我必须坚持的,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们,你们是如此可爱。

吴绍羽

2010-4-29

第16篇:古镇旅游开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远景设计研究院

古镇旅游开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各地古镇旅游与开发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本文从古镇旅游与都市旅游的关系、古镇旅游的本质以及古镇旅游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入手,对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开发应首先明确和处理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如今,城市旅游逐渐向乡村旅游延伸,这是旅游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国家和政府业已意识到这一点,正在为乡村和小城镇旅游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时值乡村旅游发展之大好时机,各类古镇的旅游开发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历史文化名镇是全国众多古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文化资源一样,历史文化名镇的文化资源丰富而且极具地方特色,拥有众多省内外甚至国际知名的文物和历史遗址。作为其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名镇一方面正在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发挥出其重要作用,一方面又面临着形形色色的问题与考验。

1、都市旅游的延伸

从社会功能和使用功能看,“镇”即“小城市”,古镇旅游从属于城市旅游范畴。在国内旅游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城市周边地区逐渐成为市民近程旅游的重要目的地,这一地域范围内旅游投资、旅游就业、旅游收入的增长速度异常迅猛,形成游憩设施密集的环城游憩带。历史文化名镇拥有众多极具代表性的文化资源,是重点城市旅游资源的有利补充,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但关系到当地旅游业及经济的发展,同时能够促进川内重点旅游城市旅游业深度发展。任何一个名镇都不能独立于其所依附的旅游中心城市(或旅游集散地)独立发展旅游业。旅游中心城市是名镇旅游的支撑点。根据旅游者进行决策的最大效益原则,旅游者一般不会远离闹市,到名镇进行专项旅游。他们对名镇的旅游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专注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农业规划、旅游规划)

活动,是其对旅游中心城市或旅游集散地旅游景点(景区)的附属活动,即大多数旅游者不会将名镇作为唯一旅游目的地。名镇旅游很难作为独立的旅游项目存在。名镇旅游的发展必然依附城市旅游,其旅游景观只有作为旅游中心城市或旅游集散地“旅游圈外围景观”,才能在旅游业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找到自身旅游发展道路。

2、历史文化资源与人居环境的互动

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就是其历史文化资源与人居环境互动,从而引发旅游吸引力而带来的旅游活动。名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依托当地人居环境表现出来;当地独特的人居环境是历史文化传统的物质体现。历史文化名镇旅游资源优势在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开发名镇旅游业,就是开发外在表现为现有人居环境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就是说,在开发名镇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处理好文化资源与人居环境的互动关系是相当重要的。保护名镇并不是单纯地保护几座固定的古建筑。保护名镇还必须涉及当地相应的街区和人居环境,进行综合保护。

在对名镇进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时,只有注意保持小城镇原有规划,维持现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使该镇历史文化传统得以完美体现。同时,也只有在对名镇人居环境的改造过程中注重其历史文化内涵的体现,才能保证这种改造的生命力。另外,名镇居民是否迁出及迁出人数的多少一直以来都是阻扰名镇保护和开发工作顺利进行的巨大问题。名镇文化资源包括当地特殊的民风民俗,一旦将镇内居民全部迁出,那些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俗资源将无法呈现于游客面前,名镇自身活力下降;而不迁出镇内居民,又会为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带来很多问题,居民自身的生活水平也无法提高。名镇旅游要解决

这一问题,必须计算、分析当地旅游容量,参照周庄、大理、丽江等相似资源类型的成功案例,提出对自身发展有利的解决方案。

3、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冲突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已不是过去意义上的传统了,它逐步上升到一个较高层次,即从习俗的表层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显示出思维方式、思维模式、意识、观念等对社会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因素。传统文化继承于过去,受制于现代文化,又从现代文化中得到丰富和发展。现代文化无法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不得不依赖传统文化的力量继续发展;而其在自身发展过程的一定阶段又不得不打破传统文化的束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在这种矛盾运动中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地连在一起。所以,在研究历史文化名镇旅游业开发问题时,一方面必须强调遵循传统文化的脉络,关注传统文化的演进;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关注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名镇的文化均是传统文化;而旅游却是现代的旅游,它要求现代化的生活和服务。名镇居民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朝现代化方向发展。名镇不可能因为开发旅游而使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停滞不前:政府不可能要求居民吃、住条件保持在上世纪

六、七十年代的水平,也不可能制止当地居民身着现代摩登服饰。名镇只能保留当地一部分民俗,而在食、穿等方面顺应现代化的改造。现在很多古镇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采取表演的形式再现当地古老民俗。历史文化名镇的传统文化却不一定适合这样的保留方式。保存名镇历史文化的传统性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复古。在名镇旅游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只有既把握文化的传统性,又把握住其时代特征,将二者完美结合,才能妥善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也才能对名镇旅游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推动作用。

4、保持景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

对名镇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景观建设的问题,它具体包括文物古迹的修复、历史文化的再现、破旧民居的修缮、道路交通建设及景点标志牌的树立等工作。景观建设是必要的,但不善的景观建设只会带来开发过程中的建设性破坏,即在修路、建设游人中心等过程中对景观或旅游环境可能造成破坏。故景观建设必须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打破二者之间平衡的景观建设是失败的。名镇的独特性在于其具有的历史文化特色,因此,这里的环境保护涉及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两方面内容。在对四川历史文化名镇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时,保持景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就是要注意历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弄清景观建设与环境保护孰轻孰重的问题,力争兼顾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做到既注重文化场景的建设,又注重整个文化环境的建设,使景观建设充分依托当地的环境,同时也不忽视对文化旅游环境的保护。

5、结语

研究历史文化名镇旅游业开发的问题,远景设计研究院相关专家团队认为其主体就是研究名镇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价值。名镇旅游资源以文化资源为主,名镇旅游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名镇旅游的开发必须注重主客双方文化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文化场景的建设。中国国内旅游以文化旅游为主体。研究名镇旅游,必然涉及文化旅游环境、文化旅游市场及文化旅游其他方面相关内容。旅游者需求的提高和旅游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促使文化旅游产品成为重要的旅游产品。

第17篇:浅析西塘古镇旅游保护与开发

浅析西塘古镇旅游保护与开发

1.历史背景西塘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自然风景优美,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同为申请世界遗产的六个江南古镇之一,西塘虽远没有周庄、同里出名,甚至比不上近在咫尺的乌镇,但西塘现有一千多户居民,是江南古镇中最多的,也因此被称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2.水乡古镇特色西塘在全国同列的古镇中颇具特色,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而闻名于世。?西塘中临河的街道都有廊棚,以其独有的卓越风姿吸引中外游客。廊棚是西塘区别于其他水乡古镇的最大看点,虽然江南古镇大多有廊棚,但以西塘的规模最大。在廊棚上看着对岸的枕河人家,那是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的水墨画。廊棚多为木架瓦顶,一般宽2-2.5米,集中在北栅街、南栅街、朝南埭等商业区,总长1300多米,既可遮阳又可避雨,让西塘引以自傲。步入廊棚,映入眼帘的是两岸水上人家和前呼后应的河埠。如逢雨天,雨水在廊棚檐口滴滴嗒嗒形成一道长长的雨帘,就是不会做诗的人也会顿时诗意满腔。西塘濒临运河与太湖,有九条河道将全镇分划成八块,走来走去几乎都是石桥、小弄、廊棚,当然还有老人、花猫、白鹅。至1998年,全镇共建桥104座。桥梁工艺精湛,至今保护完整,即具有观赏价值,自古誉为\"\"卧龙凌波,彩虹飞架\"\"。处处碧波荡漾,家家临水入影,水一样柔软而美丽的生活,使西塘有了“东方威尼斯”的美誉。宅弄为西塘的又一特色景观,极能反映出西塘人的性格。宅弄深处,曲径通幽,不知深几许,行至尽头,豁然开朗,别有新洞天。西塘有100多条宅弄,超过百米的就有5条,最狭的仅半米,两人很难擦肩而过。这些姿态不一的宅弄,只有亲自走一走,才会有走进古镇的真实感,不经意中你会感受到一种时光的轮回,恍如走进了一册尘封已久的历史线装书里。3.古镇文化遗产的空间形态与环境氛围的整体和谐古镇在明清时代曾是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一度引领时代潮流,带动社会变革。商业活动是西塘人文资源中非常重要的,廊棚下的“老字号”,更能让游客体验什么叫“儒商”——体验西塘文化的精妙之处由此而达到高潮。西塘现存的房屋多为明清建筑,左右对称,尺高门槛,大门成双,两侧风火墙超屋顶成曲线围置。从大门到底,往往有五进、七进,而且都有宅弄相连,形成了“雨天不湿鞋,照样走人家”的景象,反映了平和、含蓄、淡雅、实用的审美追求。历经数百年的沧桑,除了临河房屋因河水长期浸泡,斑驳的墙壁略为破败外,保存仍然十分完好。

第18篇:论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思想决定高度,行动创造价值!

论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 以彭州白鹿镇为例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现代化的景观、景物随处可见,各地各具特色的传统景观却越来越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古镇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特有的古朴环境氛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旅游市场中的一支新生力量。保存较完整、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古镇吸引着大批的旅游者前去观赏。近年来,中国更多的具有特色的民居和古村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例如安徽几处民居宅院、云南丽江古城以及未被列入世界遗产却游客如织的江苏周庄等地,在旅游黄金周期间这些古镇都会吸引很多人前来,其数量直逼山水风光景区。

四川是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四川的乡村没有北方的那种凝重、厚实的感觉,也比不上江南水乡的灵秀,却有着蜀中独有的那份纯朴和闲适。在四川乡土建筑集中之地便是场镇,所谓场镇就是当地自然经济和小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地方,传统的集市贸易促成了场镇发展,不同的经济条件和人口密度决定着场镇的分布及大小。场镇的历史就是由场而镇的发展史,能称得上“古镇”的,都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又具备相当规模的。据粗略统计,四川拥有1400 多座古城镇,其佼佼者作为该地区的传统生活形态和建筑文化的代表,具有较高的研究及观赏价值。随着热点景区的游客容量趋于饱和,一部分旅游者开始另辟蹊径,寻求新的旅游景点。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则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容,满足了部分旅游者寻求精神家园的愿望,因而四川省内的古镇旅游日趋火爆,特别是四川成都市的古镇发展最为迅速和具有规模。

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一座有名的休闲之都,亦是一个较大的旅游集散地,同时也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成都的休闲文化历来浓厚,这座城市的人们都在寻找周末休闲、假期度假的去处,因此这也是成都休闲旅游发展迅速的前提之一。2001 年,成都市政府已将彭州白鹿、龙泉洛带、邛崃平乐、崇州街子、蒲江西来等镇规划为周边重点开发保护的十大古镇,定位在旅游资源的挖掘上,在保护古镇的同时,宣传古镇、介绍古镇、充分利用古镇的历史文化魅力发展旅游业。

随着成都古镇旅游越来越火爆,不仅条件较成熟的古镇在进行旅游开发,一些稍有条件的古镇也纷纷行动起来,提出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本地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面对着古镇旅游资源开发的热潮,更多的具有条件的古镇正在努力建设加入其中。本文将以正在开发中的彭州白鹿古镇为例,针对其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等问题,来分析彭州白鹿古镇开发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提出一些个人意见。

一、四川古镇概况

川渝地区古村镇成型较早,但是几经战乱废兴之后,现存古村镇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为由境内土著民族,如彝、藏、苗、强、土家族等自然发展而成的古村镇寨。这类村寨多集中在川西北,一凉山彝族自治区、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羌自治州为代表。另外在川东南则以苗族、土家族为代表,如碉房、干栏式吊脚楼等。另一方面,由于汉人的杂居,在村寨布局、建筑风格等方面又明显受到了外来的影响。

另一部分古村镇则在明末清初,这类城镇村寨多集中在川中盆地,在四川和重庆其他地区也有少量分布,在建筑风格方面,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等院落建筑最为常见,这些建筑又因川渝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建材资源而有所改变,形式灵活。

① 祝维龙,《百家论坛》,第一节 四川白鹿镇位于彭州市西北部,距成都市78公里,幅员面积78.88平方公里。镇内亮点是修于1895年的领报修院,其至今保存完好,是一个具有文化、宗教、建筑等方面价值的景点;其次是距离原下书院一河之遥的古街,古街有近300年历史,境内建筑风格独特,是典型的山乡古镇,保留了该镇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其声名远播;三河店、塘坝子秀丽的山水风光也是其一大优势,三河店处于白鹿森林公园的核心区域,交通便捷、森林繁茂,峰丛、峡谷、地质景观独特。塘坝子位于龙门山地质公园核心地带,以地质地貌景观为旅游资源。

二、白鹿古镇旅游开发背景

彭州白鹿古镇:独特的异国风情与中国古老文化的交融。

由于白鹿镇的特殊历史背景,这里既有佛教、道教的寺庙宫观,更有天主教的神职学院、教堂。位于天台山顶的天台寺为川北的佛教圣地,吸引了很多善男信女。白鹿镇分布了众多古刹,如水观音寺、白观音寺、华光寺、三王庙、三神庙、东云庙等。东汉时期,道教弟子葛贵来到葛仙山至塘坝一带传道,便留有鸿都观遗址在塘坝村。1860年,法国传教士洪广化来到白鹿镇选址修建修道院,后分别建有下书院、上书院(领报修院)及圣母堂,天主教文化的传播大大增加了当地独特的异国风味。白鹿顶曾作为避暑胜地建有各种外国风情别墅,如今遗迹尚存。

白鹿镇现有修建于清乾隆十九年的具川西小镇风貌的古街,自古就有“小成都”之称,是川西九大古镇之一。至今还留有不少传统习俗:如药王会、山歌、王爷会等。

四川古镇的开发背景上都有各自的优势,例如洛带的客家文化,具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黄龙溪等,白鹿镇和这些古镇一样都有其特有的文化,并且这种优势具有不可复制性,它们都是唯一的,甚至就全国范围而言也是十分独特的。因此,在看到洛带、黄龙溪古镇现在发展的情况下,对于预见彭州白鹿古镇发展旅游业的可行性也是肯定的,并且也是势在必行的。 ①

三、白鹿古镇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

古镇原本不是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而存在,而是广大农村乡土建筑的聚集地。由于年代久远、房屋建筑风格独特、古朴,民风民俗淳朴,乡土人文气息浓厚、周围的自然环境山青水秀、自然与人文交相融合,并且因历史、自然、地理、民俗、秉性等不同,各地古镇又呈现出区域化、多样化的人文特色,这些条件构成了古镇旅游的基础条件。就白鹿古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古镇自然资源

白鹿镇地处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核心地带,森林覆盖率高。

1.气候条件:

白鹿地处成都平原的北部山缘,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云遮雾障,空气清新,常年平均气温12.5℃,年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平均相对湿度80%,有“天然大空调”的美誉,人居环境极佳。此外,在天台山及白鹿顶可观云海,雨后天晴能偶见彩虹,夏季凉爽,冬季积雪长达3个月之久。所以白鹿镇夏季是人们休闲避暑的好场所,冬季则为赏雪的好地方。

2.地文景观:

白鹿镇的地质地貌极有特色,内容丰富,如有典型的地质构造——喀斯特地貌,标准的地质剖面——“老子背儿子”,位于金桥村、回水村的生物化石点,近百个在山峦中碧峰挺起的飞 ①②② 白鹿镇政府,《白鹿乡志》,1995年,第17页;

四川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和园林绿化工程设计院联合编辑,《四川省白鹿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设计》,1998年10月16日,第23页和24页;

2 来峰及造型各异的天然溶洞,这些都是白鹿镇所特有的自然资源,既可用于观赏游览,科学考察,也可用于探险。

3.水文景观:

白鹿镇以水为依托的旅游资源有熊洞子、白鹿河以及冒水洞等,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可以让人感受到白鹿镇的山清水秀之美。其中,白鹿河为镇上的主要河流,为湔江的重要支流,由于境内多为岩溶地貌,地表水较少,大多是暗河分布,在三岔河汇入湔江。冒水洞是白鹿河的源头,常年水流不断,平均流量为2.39立方米/秒。

4.生物类:

白鹿镇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境内植被呈垂直分布。林木覆盖率达71.9%,是旅游的“天然氧吧”。植物种类计有74科265种,有银杏、红豆杉、珙桐等珍贵木材,加上境内间插农地,也有 “三木药材”及果树。近几年又种植日本樱花7000余株,红枫林70余亩。白鹿镇的野生动物数量众多,计有36科54种,鸟纲15科24种,爬行纲4科8种,两栖纲3科3种,鱼纲1科1种。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熊猫、大熊猫、林麝、猕猴等。

(二)古镇人文资源:

彭州白鹿古镇拥有浓郁的宗教文化,浪漫的法国异域风情,经典的法式建筑和中国传统文化、建筑相互交融。领报修院是其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

1.白鹿古街

白鹿古街占地4.29公顷,清代建筑49000平方米,共有瓦房180余间,大都沿河修建,南北长,东西短,街中一汩清泉涌流而出,形成水渠穿街而过,栅子门分布四方,北栅门门上帖字“白鹿场” ,有对联“阁街买卖三千种,沿河耕读百万家”,环形拱门,石板门方;南栅门上原有对联“出入军学界,来去中外商”一副。

(1)石 碑。古街中段正街和油坊街交汇处,有一古石碑,高125厘米,宽78厘米,原竖立于正街五省宫内,年代久远,已部分腐损,字迹模糊,据县志记载,耿为光绪八到十一年(1882—1885)作彭县令。碑全文700余字记载了当时彭县的社会和经济情况,属珍贵文物,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2)北栅门。修建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历经三百余年的历史,其栅门上“白鹿场”清晰可见,有对联“阁街买卖三千种,沿河耕读百万家”一副,真实的反映了当时古街政治、经济及对外交流的繁荣景象。

2.领报修院(上书院) 领报修院俗称“上书院”,亦称“上学堂”, 是天主教大学神职学院,修建于清朝光绪年间(1895年),修院建筑据考是领报修院的第一任院长白历山设计,由中国工匠修建,修建历时13年, 1908年才竣工房屋建造全系木质结构。领报修院主体为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的混合体建筑,四周双层木楼为中式古建筑技术之精华,建筑的质料,工匠的技巧都是现代一般建筑不可与之相比。领报修院的历史亦可追溯到1851年,法国巴黎外方教会洪广化传教于此。作为整个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神职人员的摇篮,在这里曾培育出了众多优秀的神职人员。

3.下书院

②①1880年法国传教士修建备修院,光绪九年(1883年)成都主教杜昂派谷布兰来彭州白鹿重修备修院,光绪十一年(1893年)落成后,定名“无玷书 院”(俗称“下书院”)。在下书院门前有一座中法桥又名金桥,始建于1912年。位于白鹿金桥村西水100m,东西走向,砖石结构,双孔拱桥,东起白三路西至下书院大门,全长30.8m,宽4.7m,跨度9.65m,拱高5m,桥栏高1.0m, ①② 白鹿镇政府:《白鹿乡志》,1995年,第23页;

白鹿镇政府:《白鹿乡志》,1995年,第35页; ③ 白鹿镇政府:《白鹿乡志》,1995年,第39页和42页;

3 桥面由青石板铺成,此桥古朴独特,建筑壮观,工艺精巧,乃鸦片战争后,法国人在此传教兴办教会,是中法文化渗透的产物,现桥保存完好,被列为彭州市文物进行保护。

4.天主教堂

建于二十世纪90年代,为当地教友提供祈福、做弥撒等宗教活动的聚集地,由教友集资和成都教会出钱共同修建。在此次旅游规划中将重新修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法式教堂,不仅为教友提供更大规模的 活动点,也将成为举行西式婚礼的殿堂,更能成为一道靓丽景点。

在旅游资源方面,白鹿镇和开发相对成熟的四川其他古镇相比也毫不逊色,各古镇在人文旅游资源上都有的各自的特色,彭州白鹿古镇的旅游资源相对来说较为多元化一些,聚集了中外文化精髓,这些都较为集中的表现在其建筑、教育、宗教等方面,并且在宗教文化资源上白鹿镇更具有发掘的深度和开发潜力。 ①

四、白鹿古镇旅游区位

四川的古镇数量多,分布广,但并不是所有的古镇都适合开发为成熟的旅游产品。因此,除了古镇本身的资源条件外,还应考虑古镇所处的区位条件,从客源地—旅游地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考虑。

从目前四川的古镇来看,省城成都周边的古镇,如黄龙溪、洛带等,开发相对比较成熟,其迥异于都市的独特的古镇风貌成为成都市民闲暇之时的短距离旅游目的地之一。

白鹿镇位于彭州市西北距成都78公里,从成都出发,历时不到两个小时就能抵达白鹿,,且彭州有班车直达白鹿,班车班次频繁。随着北新干线年底将接通成彭高速,成绵高速复线彭什段正在立项,万白(葛仙山——白鹿)公路今年将动工建设,三条公路通车可将成都至白鹿的时间缩短到50分钟之内,旅游交通相当便利。并且,白鹿镇位于著名景区景点银厂沟附近也是其以后旅游环线的必经之路上,与旅游地有着紧密的地理关联,也具备了旅游开发的区位条件与优势。

五、古镇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及旅游产品开发之我见

彭州白鹿镇的旅游规划思路是把整个镇作为整体打造,建设一个中心,两个片区,两条线路。本着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增加本地区居民的就业和创收,有利于本地区资源环境的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规划先行,防止出现周边景区那种无序的混乱状态。旅游项目开发高,中,底搭配形成系列,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古镇应从自身优势出发,本着保护旅游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方向制定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白鹿整个古镇可以分为三部分,其有以领报修院为标志的天主教和法式异国风情的旅游资源;有以白鹿古街为主的中国传统清代民居古街;有以龙门山脉秀丽的自然风光为主的山水。

(一)小镇开发主题

针对其法式风情小镇和领报修院旅游资源可拟定宣传口号: 纵情白鹿山水,相约法式风情。 1.西方节庆游,因为白鹿(新街)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异国风情的小镇,每年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复活节,新街都异常热闹,大量的教徒和慕名而来的时尚青年都会在此汇聚一堂。若充分利用这些西方节庆,大肆的渲染和策划一些更具吸引力的活动,则能聚集更大的人气,创造旅游卖点,增加旅游收入;

2.西方婚庆游,当代年轻人都喜欢时尚、新奇和浪漫的元素,尤其认为在教堂举行的婚礼才更体现婚姻的神圣和浪漫。因此借助上书院及打造后的新街,可以与婚庆公司、婚纱摄影公司联合推出拍摄婚纱照、举办婚礼、提供婚宴、亲友聚会等一系列服务项目;

3.法国家庭式住宿,针对于不同的游客可以提供多种服务方式,如可以类似于农家乐的经营方式,接待多个个体,为其提供住宿、餐饮、娱乐等服务项目;可吸引时尚年轻人周末前来 ①白鹿镇政府:《白鹿乡志》,1995年,第40页;

4 聚会,只需为其提供足够大的活动场所,该类人群能自娱自乐,无需为其提供过多的服务; (二)古街开发主题

针对白鹿古街的开发可拟定宣传口号:品味白鹿原汁,体验古式意韵。

1.在古街各空闲处设置一些具有古时生活写照的物品,如手推磨、戏台、字库、手风车等,重现其最早的繁华生活;

2.融入白鹿镇自有的风俗文化,在古街开展活动如药王会、王爷会等;3.根据相关历史把不同时期的白鹿邮政邮戳作为古街的标志,并通过其制作成旅游纪念品; 4.把戏剧、评书、皮影戏等活动带入古街,活跃古街文化气氛; 5.在古街举行一些古时婚丧嫁娶及中国传统节日庆典等大型活动;

6.在古街上不同的地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古街的历史及民风民俗;

7.在古街以旧修旧的清代房屋建筑的窗花上做文章,例如:把关于房屋的历史描绘上,在上面画画做谜语等。

(三)自然风光开发主设想

主要针对三河店、塘坝子景区。

1.夏日避暑游:白鹿镇地处龙门山地质公园内,位于两山之间,其气候资源的优势毫不逊色与附近的银厂沟景区,并且计划塘坝子园区修建具有一定档次的接待点,甚至是高档别墅群,完善配套设施,接待高端客户群,如乙烯工程的建成,将有大批海内外高等技术人员,万白公路的通车将大大缩短成都到白鹿的距离,吸引大量成都的高端客户,从而降低旅游季节性对景区的人影响,带动这里的长期发展;

2.森林体验游:三河店丰富的自然资源,植被、动物、溪流等,森林公园内几乎无人居住,让三河店仍保留了原始森林的状态,可以为游人提供较为天然的探险环境,零距离的接触大自然,享受世外桃源带来的乐趣;优美的自然环境,配合天然的木制农家小屋,隐藏于山林之中,居住于这里感受大自然的洗礼,沐浴着柔和的阳光,享受着自然的氧吧,是度假休闲的又一方式,让人们体验这种野外的度假生活;

3.休闲养身游:目前我国大城市居民,尤其是“都市白领”,超过半数处在亚健康状态,这就要求人们在生活质量已经提升到较高水平之后,必须更多的考虑生活的质量和身心的健康。在这种形式下,休闲养生必将成为热点和潮流,蕴含着广阔的市场空间。白鹿紧临成都这一特大中心城市,若充分利用白鹿优厚的自然条件,配套相关的设施与人员,将单纯的周末出游和夏日避暑提高到以养身为目的的旅游方式,并且可以结合塘坝的道教渊源,塘坝是道教24治中的第四治所在地,有着浓厚的道教文化底蕴,发扬道家的养生文化,道家养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摒绝一切外来因素对生命活动的干扰,求得身心的解脱,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这样符合年长者对长寿的追求亦符合现在都市人寻求宁静的向往;

4.野外活动:塘坝子山腰有许多较为开阔的平坝,与高山溶洞相连,适宜开展野外活动,如企业户外拓展等,该类活动能锻炼团员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加团队协作精神,是目前企业等为其员工提供培训的主要方式。塘坝子农家乐可以与专业拓展服务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该类活动提供相应服务:如场地、用餐等;

5.攀岩:现代年轻人非常流行诸如攀岩这类的极限运动,在活动中使自己得到放松,塘坝子飞来峰陡峭的山壁,优美的自然风光,舒适的气候,是开展攀岩活动的最佳场所。塘坝子可以为攀岩爱好者提供各种攀岩设施及服务,在各攀岩协会和俱乐部中进行宣传,并建立合作关系,从而带动该地区的发展;

6.高档会务中心:塘坝内经风景秀丽,有较充裕的地域,可以建造一高档商务酒店,建立配套的服务设施,使其具有完善的商务功能,为企业、事业单位等提供会议、休闲场所,提高园区的消费档次,扩大客源;

7.青少年夏令营:塘坝子园内动植物种类繁多,又有特殊的地质地貌特征具有较高的学习价值,有助于青少年的实践知识的增长,寓教于乐,并能培养青少年热爱自然、独立生活的能力。

5 白鹿古镇在旅游资源方面十分丰富,四川各古镇也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对于古镇的开发洛带古镇的成功经验十分值得彭州白鹿古镇借鉴学习,同时,白鹿古镇还应该根据其自身条件打造特色,充份发挥其异国风情和特有的天主教文化,在古镇旅游资源开发上继续摸索走出自己的道路。

六、白鹿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之我见

鉴于白鹿古镇的旅游资源多样化,对于其旅游资源的保护也要分类型,对症下药,对其作出符合其后续发展的保护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一)领报修院

领报修院是川内地区唯一由天主教文化遗留至今百年的古迹,并且由法国传教士洪广化带着法国的宗教文化,法国的风情文化来到彭州白鹿镇,是中法文化交流的早期的见证,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发展,应做到:

1.加大对领报修院的保护力度,在维修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排危加固,消除安全隐患,保障游人安全;

2.尽快通过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以便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进行维护。(二)古街

对于古街必须设置核心保护区、缓冲隔离带,同时加强环境保护。

1.核心保护区

古街保护区内传统建筑和街巷空间以保护和维修为主,部分拆建、改造或复建的建筑要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因交通和景观需要拆除的建筑必须依法申报。传统街区建筑总体控制在3层以下,区内古树名木要挂牌保护;

2.保护整治方式

针对古街应通过修缮、改建、复建、改造、拆除等方式进行整治。对于新修建筑应尽量拆除,特别是占道新修建的房屋,如不能拆除,可采取加坡顶、粉刷墙面等方式进行外观改造;为使古街景观完整,可对沿街个别建筑加层或降层,但需“修旧如旧”形象和风貌原有建筑协调一致;

3.缓冲隔离带 ①设立古镇缓冲隔离带,在缓冲隔离带应进行大规模绿化,不允许在隔离带内搞工业开发和建高大永久性的建筑物,以保护古镇完好的视角空间和引景空间。缓冲隔离带建好后,新城区与古城区在视角空间上完全被分割开来,保护了古镇周边的环境;

4.交通管制

古街内必须进行交通管制。半边街临白鹿河,需营造良好的临水环境,适当拓宽。除消防车、急救车外,对其它机动车实行严格交通管制。

(三)龙门山脉景区: 1.强调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积极保护风景资源,解决好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切实保护好公园的各项风景旅游资源,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做到合理布局、适度开发;

2.坚持先规划,后发展,对景区内的建筑风格进行统一安排,有目的的,有序的发展。

对于古镇的开发与保护,其中必须要有一笔固定的资金用于古镇的日常维护以及重大修补,而这笔资金也必须有相当的监管力度,不可擅自挪作他用。

古镇的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正如一位乡土建筑专家所言,一个物种的灭种固然是重大的损失,一种文化的灭绝是更大的损失。古镇所蕴含的乡土文化是整个民族在上千年的时间里塑造、锤炼、丰富、积累而成,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正处于濒危状态,对于古镇的保护,任重道远。因此,只有唤起更多人的重视,得到更多人的支持,我们才不愧对祖先与万代后世, ① 吴成浩:《旅游项目开发可行性研究与经济评价实务全书》,2003年3月,第103页;

6 我们的民族瑰宝才不至于成为历史中永久的记忆。

在历史与现代、发展与继承的交叉路口,文化遗产是个充满魅力而又让人感到沉重的话题。如何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传承古代文明,如何既对得起子孙又无愧于祖先,值得每一个文化古国和她的人民去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祝维龙,《百家论坛》,2007年11月;2.白鹿镇政府:《白鹿乡志》,1995年,

3.四川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和园林绿化工程设计院联合编辑:《四川省白鹿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设计》,1998年10月16日;4.彭州市白鹿乡总体规划; 5.吴成浩:《旅游项目开发可行性研究与经济评价实务全书》,2003年3月 6.刘菲:《旅游市场研究与探索》,2008年1月 7.王兴斌:《21世纪旅游业发展战略与经营管理全书》,2004年; 8.杨淑华:《旅游产品品牌企划营销策略推广与经营企划文案写作经典范例》,2006年; 9.北京燕山出版社《旅游开发规划及景点景区管理实务全书》,2000年6月

第19篇:关于铜梁县安居镇古镇规划与开发

邮件字号:铜梁信箱[2010]433

发布单位:铜梁县政府

来信内容:关于铜梁县安居镇古镇规划与开发

不好意思,我想咨询一下:因为这几年一直听说铜梁安居古镇很快要规划与开发,但波仑寺的附近地方也没什么大的变化,特别是波仑寺下面那条公路还是很差,请问是不是又停止先前的计划了?农民们也说政府投资,改造扩建旅游的地方,但网上查询也只是看到一些关于古镇的概况,没有看到具体规划图纸,请问有具体规划图纸吗?如要开发,到时,是不是这里的居民也要搬迁,可以了解一下吗?非常谢谢!

办理单位:铜梁县政府

办理结果:市民,您好!

来件收悉,现将您所咨询的问题作如下答复:

安居古镇城区在1984年进行了总体规划,2005年进行了修编。近期规划(至2010年)1.08平方公里,远期规划(至2020年)2.4平方公里,现今古镇建设仍按该总体规划进行。对于城区某片区的建设,需按总体规划的要求进行详规,再按审定通过的详规进行建设。目前波仑寺片区没有业主参与开发,故基本维持原状。安居镇近些年加强了古镇的保持与开发,取得了一些成绩。维修了大南街、火神街,修善了波仑寺、禹王宫、妈祖庙、下紫云宫、城隍庙,正在修复元天宫、万寿宫。

政府投入资金新建了两江广场和跨越琼江的泉溪大桥,正在改建西街的乌木桥至城隍庙段。同时还在筹建安居污水处理厂和龙泉巴渝新居。

安居古镇已在2008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加快发展,现将黑龙嘴片区(龙泉

1、8社)1.36平方公里规划为发展新区,重点建设成商贸、金融和旅游中心。其古镇保护与新区开发将同步进行。

最后,感谢您对古镇开发的关心!

发布时间:2010-08-23 17:04:07

【重庆市政府网】 本文网址:

http:///publicmail/citizen/ViewReleaseMail.aspx?intReleaseID=239067

引用或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明确标注“来源:重庆市政府网”。

第20篇: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实践

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实践

摘要:以浙江省廿八都古镇为例,阐述了古镇保护开发项目实施两年来,通过保护整治历史建筑、更新完善基础设施和发展旅游经济等实践,使古镇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形成良性循环。提出“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互为因果”的观点,指出古镇的保护开发必须让当地居民得到实惠,必须让当地居民参与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实践,以及古镇基础设施必须留有发展余地等几个问题。

关键词:浙江廿八都古镇传统特色开发与保护规划

一、古镇概况

廿八都镇位于浙、闽、赣交界处,处于仙霞岭腹地,依山伴水,地理位置优越,号称“鸡鸣醒三省”。古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被誉为“文化飞地”、“一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自宋熙宁四年(1071年)始称“廿八都”,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宋室南渡之后,仙霞古道日渐繁盛,廿八都逐渐由兵家必争之地发展成为商贸重镇,四方之民云集,富甲三省边界,雄踞一方。

廿八都当地居民是移民的后裔,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文化类型。各种民风民俗极具个性,丰富多彩。在古镇,从建筑到街道巷弄,再到整个古镇的环境,仍基本保持着传统的风貌和格局。多种类型的民居和公共建筑保存完好,它们融浙式、闽式、徽式、赣式、客家式于一体,风格各异,匠心独具。此外,其它的历史物质遗存众多,壁画、古桥、古庙、古阁等不胜枚举。

二、古镇的传统特色

廿八都古镇布局基本沿袭明清“一溪二街”格局。主街纵贯南北,与枫溪平行,北段称“枫溪街”,南段称“浔里街”。主街之西为一条古老的后街,狭窄弯曲,大致与主街平行。东西走向巷弄众多,纵街横巷,构成南北长、东西狭的古镇街市。廿八都古镇是代表浙西南明清古建筑群和街区风貌的古代重镇,1991年被公布为首批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1.古镇传统建筑特点

古镇建筑总体布局,依山而建,因势而导,师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古镇内规模较大且保存基本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有四十余幢,其建筑形式千姿百态,其中有徽式马头墙、浙式屋脊,赣式檐橼、闽式土墙,还有欧式门庭,各种风格争奇斗艳,却又和谐共存,相得益彰。

古镇民居建筑平面布局为国内传统的层进合院式布局,即沿中轴线纵深布置房屋和天井,上堂下厅,左右厢房,中间为天井。天井较为开阔,一般为横向矩形,通风采光良好,舒适宜人。古镇凡有一定规模的宅院,都有雕饰精美的门楼。与江、浙、皖式门楼不同,廿八都的门楼为木结构,采用梁、枋、檐、挂落和垂莲柱等构件组成四柱三楼式的楼阁式,上覆黛瓦,檐角起翘,各个部件雕饰精美,内容多为福禄寿喜之类的图案,寓意吉祥。廿八都现存的公共建筑约有20余处,以文昌宫和水安桥最富特色。文昌宫整体布局沿中轴线展开,依次是照壁、门庭、正门、前殿、天井、正殿、寝殿,共三进四天井五开间,左右为厢房,以檐廊相连。正殿为三层重檐歇山顶楼阁,三层共18个飞檐翘角,蔚为壮观。文昌宫内牛腿、雀替、窗扇、户格、栏板等构件均为浮雕或镂空雕,构图精美,雕工精湛;其梁、枋、脊檩、藻井上有彩绘人物、山水、花鸟等400多幅,内容丰富,笔法细腻。

水安桥位于古镇南端,为条石浆砌单孔石拱桥,长二十一米,宽近六米,跨度十四米。上有桥廊,原有九间(今存七间),中间为歇山顶重檐三层楼阁,飞檐翘角,四面花窗。堪称浙西风雨桥之典范。

2.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

古镇历史悠久,风貌独特,文物古迹丰富,传统格局完整,且有独特的地方习俗和文化传统。挖掘古镇的历史遗存,其历史文化价值总结如下:

(1)古代的军事要地

廿八都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清时期曾驻有重兵。四周关隘拱列,地势险要,仙霞关为东南入闽之咽喉要道,枫岭关为浙江五大古名关之一。雄关古道,曾留下明朝著名爱国将领郑成功和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足迹。

(2)仙霞古道上的驿站

清康熙以后,仙霞古道地位更为突出,人流、物流“攘往熙来,络绎不绝”, 廿八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镇上设有驿站或驿铺,过往官员、兵丁、商旅、挑夫等,均在此歇脚换马。

(3)边界的商贸重镇

廿八都是中原通往东南沿海、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陆上交通枢纽,如今沿老街两侧还遗留着大量19世纪以来作为店铺商号的建筑,10多个老字号。廿八都曾经是货通南北的一个重要中转站。

(4)“文化飞地”

廿八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被誉为 “文化飞地”,或称“移民文化的活化石”。廿八都镇的地方聚落居民与历代驻兵后裔以及各地商人后裔组成了一个移民小世界,使得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凝结、沉淀。小小的一个古镇,流行13种方言,有142种姓氏,独特的非物质文化形式多样,山歌对唱、跑旱船、踩高跷、舞龙狮、戏鱼蚌、玩木偶、剪纸等异彩纷呈。这与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传统村落有着本质的区别。

(5)丰富独特的古建筑

廿八都保存有大量的明清以来的民居、宫庙建筑,其中有省级文保单位1个,市级文保单位32个。这些建筑融浙、闽、赣、皖、客家建筑文化于一炉,有的甚至掺杂西洋建筑元素,不显鄙俗却另具神韵。

3.古镇街道和巷弄空间

古镇地势北高南低,东西约二三百米,南北约一千米,主街一条,纵贯南北。东西横巷沿纵街延伸,又有交叉相通的里弄,宛若蛛网。主街道为青条石路面,各巷道均以卵石铺面,古朴典雅。水沟沿建筑环转流淌,其水汇入下游的枫溪。南北大街依枫溪自然曲直构筑,浑然天成,丝毫无人工造作之势。北段以民宅为主,南段以商铺为主。高墙、窄路、狭天,绵延曲折,步移景异,令人神往。东有大王庙,南有万寿宫,北有文昌阁。出水口在古镇的南端,夹山而出。上有水安桥,两侧林木葱茏,景色优美。古道经水安桥折向南,跨溪过桥,豁然开朗,得见另一番锦绣福地。

三、廿八都古镇的保护与开发规划

首先,古镇保护的关键是科学规划。规划应着眼于古镇的全局和整体发展,不但要保护一座座单体建筑,更要保护古镇千百年沉淀下来的民族传统文化;其次,通过规划,重点保护古镇的历史传统风貌及街巷空间肌理;第三是确定古镇保护的工作原则与方法;第四是确定合理的保护范围;第五是确定保护的内容与层次,并提出保护和整治的要求;第六是对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提出整饬和开发利用意见。另外,还应注意保护古镇的自然山水与人文环境。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在于促进传统文化的再生和发展,使其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保护的原则在于真实地反映历史留下的信息,同时古镇的保护也应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一些不适应发展需要的功能,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改造和整合,使保护与利用和谐融合,在保护中发展,从而激发古镇新的活力。廿八都古镇根据继承、保护、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一次规划、分期建设,近期主要以抢救濒危历史建筑,解决古镇风貌的保护与恢复为主,远期达到进一步提升古镇的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提升整个镇区的环境品质的目标。

古镇保护规划坚持以整体保护为指导思想,重点保护和恢复古镇原有的历史空间环境肌理,尽量避免损伤其具有鲜明特征的步行空间。从土地利用、设施更新改造等措施入手,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在保持古镇传统格局的前提下,力求改善古镇环境质量,突出保护对象的特点,体现古镇的传统特色。

四、廿八都古镇保护与开发规划的实践

1.抢救濒危建筑,保护整治历史建筑和传统院落

古镇保护规划实施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

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第一是保护,对古镇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和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院落及历史建筑实施严格保护,建筑外观除适当修复外,不做任何改造;对古镇内格局完整、传统风貌较好,但建筑质量一般,难以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传统建筑,整治立面,保持传统形态,修缮改造内部空间,改善居住条件;对个体价值一般的,但对保持整个古镇风貌特色有重要作用的原有建筑,由专业人员实施修复,保持原有风貌。对于现状质量尚好、但风貌与古镇整体风貌不协调,又难以立即拆除的建筑,对外观进行整治,降低对历史环境的破坏程度。廿八都古镇保护一期工程共实施项目21个,经过1年多的努力,完成了文昌宫、忠义祠等项目修复建设,共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

2.更新和改善基础设施

传统的古镇代表着一段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古镇街道历史悠久,风貌独特,空间尺度宜人。但老街两侧的建筑老化严重,街区环境日渐恶化,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与现代生活的要求矛盾尖锐。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历史老街在时代进程中的继承保护与更新发展的矛盾。

首先是净化视觉空间环境:电源干线采用电缆埋地敷设,取消架空线路;在道路一侧设污水管与原石砌暗沟形成完整的雨污分流及排水防洪系统。街面采用青条石铺砌,恢复古镇质朴自然的街巷空间。

其次是改善基础设施:古镇传统老街设施落后,居住质量差。要维持传统民居建筑的延续性,就必须改善原有的生活设施,使古镇居民能够舒适地生活。在对民居的保护性修复过程中,对一般性建筑内部功能设施进行完善,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同时充分考虑古建筑的防火安全问题,改造消防通道,划分防火区域,并按规定设置消火栓。在市政设施方面,结合保护工作更新改造排水、排污沟渠等基础设施,并接入周边城镇市政管线系统;规划建设垃圾集中收集点;合理设置公共绿地增加绿化,改善古镇的整体环境。

3.修复改造民居,提高居住质量

古镇民居的修复,立足于改善古镇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允许在不破坏历史风貌整体性的前提下,改善传统民居内部空间,更新生活设施。使古镇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相融,从而实现保护与再利用协调下的可持续发展。廿八都古镇核心保护区内民居的修复历时一年,得以全面完成。古镇沿街立面得到整治,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达到了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的要求。

4.古镇保护与发展旅游相结合

廿八都古镇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自然离不开旅游开发。否则古镇的保护终将成为无源之水。古镇的保护和利用是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对于文化资源的利用,切忌目光短浅。倘若只顾眼前的利益,盲目而无限制地开发利用而不注意保护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最终将被证明是极其愚蠢的行为,必将自食恶果。唯有合理利用,才能充分发挥其固有价值。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独树一帜的传统建筑是古镇令人向往的魅力所在。通过发展旅游,可使古镇与现代社会发展更好地结合,从而达到保护目的。

廿八都古镇在做保护规划的同时,结合旅游发展的需要,统筹考虑了古镇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线路、旅游景点的规划,以千年古道(仙霞古道)为主线,将清湖古码头、石门清漾古村落、江郎山、仙霞关、廿八都以及浮盖山等景点一一串联起来,古镇旅游融入了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大流之中,成为廿八都镇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古镇保护与发展旅游相结合,一方面提升了古镇的环境空间品质,保留了传统的场所精神,使古镇历史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得到提升和体现;另一方面,使古镇的知名度通过旅游这一手段得以有效宣传和提升,并逐步树立古镇自己的品牌形象,进而促进旅游发展,并为古镇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五、古镇保护与开发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在我国,虽然不乏成功的古镇保护开发案例,如周庄,南浔,木渎等,但是由于各地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廿八都的开发保护并无现成的经验可以直接套用。在廿八都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具体实践中,通过摸索、总结,形成如下几点思考:

1.古镇保护与开发项目的实施,为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不仅为当地的居民开辟了财路,同时也使当地居民对古镇资源的价值以及如何利用资源有了新的认识。在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古镇居民确确实实得到了实惠,这是最令人欣慰的。

2.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古镇居民是古镇最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必须让居民参与到古镇保护的行动中来。居民作为古镇发展的主体,应该是保护规划实施的执行者,同时也是最终受益者。

3.随着古镇保护的深入以及城镇的不断发展,古镇原有的基础设施在一定时期后将不能满足城镇发展的需要。提前谋划完善配套诸如古镇的停车、排污、消防等基础设施的扩容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保护是古镇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的提升,是对古镇进行保护的结果。因此,在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时,必须形成有推动保护和利用的良性互动机制,这才是古镇保持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开题报告范文古镇开发
《开题报告范文古镇开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