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多元智力理论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24 15:08:56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

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的定义

创始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霍华德·加德纳

霍华德·加德纳是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最为人知的成就是“多元智能理论”,被誉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 现任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心理学,教育学教授,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任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研究所主持人,专著超过20本,发表论文数百篇。《纽约时报》称他为美国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 哈佛商学院教授称“加德纳是本时代最明亮的巨星之一,他突出表现人类成功的不同智慧”。美国特质教学联盟主席称“推动美国教育改革的首席学者,加德纳当之无愧。”

霍华德·加德纳

什么是多元智能:

加德纳教授将智能定义为: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生产或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多元智能的8种表现形式:

人类所有个体都拥有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

1.语言智能:有效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口述历史、讲故事、文学等,演说家、创作家及小说家等都能充分发挥这方面的智能。)

2.逻辑数学智能:有效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主要表现为科学发现、数学理论、计算和分析系统等,成功人士如科学家、会计师、电脑程序设计师、天文学家等都拥有这方面的智能。)

3.视觉空间智能:准确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主要表现为美术作品、航行系统、建筑设计创作等,建筑师、艺术家、绘图员等最具这方面的智能。)

4.肢体动智能: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主要表现为工艺、体育表演、戏剧表演、舞蹈形式、雕塑等,运动家、舞蹈家及演员等人士最能表现出这方面的智能。)

5.音乐智能: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主要表现为音乐作曲、演奏、录音等,歌唱家、作曲家、指挥家都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6.人际智能: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政治文件、社会机构等,社会工作者、宗教领袖及政治家等都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7.内省智能:有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宗教系统、心理学理论、通过仪式等。心理学家及哲学家最能发挥这方面的智能。)

8.自然智能: 从不同角度探索及辨认身边事物,引发想像力及观察力,学习欣赏并建立与大自然的关系的能力。(动植物学家、形象设计家等均善于将这方面智能发挥于工作之中。) 游戏:找寻自己身上八大智能哪些是你的优势?哪些是你的弱势? 多元智能理论实践应用

一、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观 在人才观上,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天生我才必有用”。学生的差异性不应该成为教育上的负担,相反,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观,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学生,改变以往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标准,要重新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是一个天才,只要我们正确的引导和挖掘他们,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二、重新定位教学观 在教学方法上,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方法。按照孔子的观点就是要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孔子创立并在个别教学环境下成功的实施了,我们要继承这一珍贵的教育遗产,在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前提下,更好地实施。我们要关注学生差异,善待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最终促进每个学生都成为自己的优秀。

三、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目标 在教育目标上,多元智能并不主张将所有人都培养成全才,而是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每个学生最适合的发展道路。通俗来讲,多元智能理论不是让学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不是简单的要求给学生多架几座桥,而是主张给每条学生都铺一座桥,让“各得其所”成为现实。这也就是我校所提倡的“让每个学生都来有所学,学有所得,得有所长”。人是手段,更是目的。教育的价值除了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更在于发展和解放人本身。

四、观念的变化带来教学行为的变化 我们教师备课、上课不能再像以往那样仅仅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而是更多地从关注学生,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去考虑问题。我们要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呈现用“多元智能”来教学的策略,实现为“多元智能而教”的目的,改进教学的形式和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在教学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以利于人际智能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上重视最后的反思环节,培养学生的内省智能。力争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课堂互动形式多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

多元智能理论的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对于中国教育改革的意义 (1)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智力观

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须认识到智力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并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2)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转变我们的教学观

我国传统的教学基本上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辅之以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而忽视了不同学科或能力之间在认知活动和方式上的差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 (3)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

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查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传统的智力测验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只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知识,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考核。因此,是片面的、有局限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有多种能力构成,因此,学校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并使学校教育从纸笔测试中解放出来,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智能的培养。 (4)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转变我们的学生观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治理结构和学习方法,所以,对每个学生都采取同样的教材和教法不合理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5)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发展观

按照加德纳的观点,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应该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发现自己至少有一个方面的长处,学生就会热切地追求自身内在的兴趣。

推荐第2篇:多元智力理论对现在教学的启示

多元智力理论对现在教育教学的启示

摘要: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在八十年代提出多元智力理论其中包括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并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的潜力。并且给教育界重新认识儿童,带来了新的视野。本论文将从多个角度阐释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现在教育、教学带来的新的启示。

自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向传统的教育理论提出了挑战,给了人们一个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的一个全新的视角,并引起教育界的了轰动,改变我们长久以来存在的一个错误的认识,判断一个学生的聪明,往往看他考试的成绩,分数的高低。我们通常认为考试分数高的就比分数低的学生聪明。但是越来越多的实例发现,上学期间成绩一般的学生,将来很大一部分人做出了一番大事业,例如,我们熟知的女作家三毛,小的时候,数学成绩一塌糊涂,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早早从学校逃了出来,但这并没有阻止她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袁隆平,小时候也是一个数学不好,偏科严重的学生,后来他却成为中国和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很多实例都证明了多元智力理论的成功之处。 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把我们从错误的看法中拉了出来。让教师形成了积极快乐的“学生观”。世界上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也就说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多元智力理论对我们现在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我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多元智力理论对现在教学的影响。

一、多元智力理论涵义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具体包括:

(一)每一个体的智能各具特点

作为个体,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但每个人身上的巴中相对独立的智能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绝对孤立、毫不相干的,而是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是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

(二)个体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个体智能的发展受到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教育环境的极大影响和制约,其发展方向和程度因环境和教育条件不同而表现出差异。尽管各种环境和教育条件下的人们身上都存在着八种智能,但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人们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区别。

(三)智能强调的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看来,智能应该强调两个方面的能力,一个方面的能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个方面的能力是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根据加德纳的分析,传统的智能理论产生于重视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树立智能的现在工业社会,智能被解释为一种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

(四)多元智能理论重视的是多维的看待职能问题的角度

在加德纳看来,承认智能是由同样重要的多种能力而不是由一两种核心能力构成,承认各种智能是多维地、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现出来,应该是多元智能理论的本质之所在。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论结构

(一) 逻辑数学智力:包括运算和推理等科学或者数学的一般能力,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

辑推理等辨别逻辑或者数字模式的特殊能力、处理较长推理的能力。这种智力在侦探、律师、工程师、科学家和数学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二)语言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下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对声音、韵律、单词的意义和语言不同功用的敏感能力。这种智力在记者、编辑、作家、演讲家和政治领袖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三)音乐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谱写歌曲和器乐演奏的能力,包括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以及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欣赏。这种智力在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演奏家、乐器制造者和乐器调音师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四)空间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准确感受视觉——空间世界的能力。包括感受、辨别、记忆、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智力在画家、雕刻家、建筑师、航海家、博物学家和军事战略家的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五)身体运动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控制自己身体运动和技术性地处理目标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这种智力在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赛车手和发明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六) 人际关系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气质、意图和需求的能力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这种智力在教师、律师、推销员、公关人员、谈话节目主持人、管理者和政治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七) 内省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这种智力在哲学家、小说家、律师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八)自然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指认识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其他部分的(比如云或者岩石)能力。在猎人、植物学家或者解剖学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三、基本特征

强调多元性;强调差异性;强调创造性;强调开放性

四、多元智能理论对现在教育的启示

(一)改变传统教师对不同程度学生的做法。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改变了教师对学生的看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不能单纯的把学生划分为“优等生”和“差等生”。不再单纯的以学生的是否聪明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作为老师应该全面认识学生,多角度观察学生。可以利用多元智力论来发掘优秀学生,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发展机会,使他们茁壮成长。在我们老师的眼里,孩子不应该有“优生”和“差生”的区分,他们只是各自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智力组合形式,学习风格和发展方向。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孩子的特点,善于挖掘,提供机会,对每个孩子都倾予希望,为孩子的发展搭建一个平台。

1、全面认识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

作为教师要学会全面认识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任何一个学生不能因为在学习上成绩不好,就全面否定他,他可能学习这方面不好,但在别的方面表现很多,可能音乐、美术、运动等突出,作为教师不能只盯着学生的书本知识掌握了多少,忽略了其他方面,教师应该多个角度教育学生,使他的潜力发挥出来。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发展不可能是每一个方面齐头并进,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呈现发展的优势方面,并形成发展领域的不同的组合,在各个领域全面地得到发展的同时,在发展水平、速率上又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的领域在学生整体的发展中相互支撑,协调发展。这就是学生的和谐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就是倡导学生的和谐发展,充分展现学生发展的潜能。

2、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解决问题需要学生发挥多种智力。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单纯的只发展学生的某一方面,不能只重视学生的语言和数学逻辑能力和我们传统的考察学生方式——考试。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智能发展。不能单纯只发展学生的文化课能力,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师要多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在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智能结构各种功能的基础上,注重不同应该学生个性的发展,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地统合起来。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任意一种智能,尽量按照每个学生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结构提供发展、成长的条件和机会。教学就是要尽可能创设适应学生优势智能结构发展的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3、对学生因材施教的观点

上学期间,老师和家长总给我们这样、那样压力,这次考试要考多少分,考班级里,学校里的多少名,将来才能以多少分考个好大学。如果考得不理想,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家长都会认为是我们不好好努力,没有尽自己的全力。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表明,只有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发达的学生才有可能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达到理想的分数。对于这两种智能上不发达的学生来说,你付出的努力再大,也可能得不到这样的成绩。这是有你的大脑结构决定的,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也就是通常说的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要运动不同的教育方法,从而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正是由于人的智力类型的多元化,人的智力呈现出不同的个体差异,因而,我们的教育就必须因其智力、兴趣等的个别差异,施以不同的、适合其身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也就是我们千百年来所说的“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首先承认学生的(智力)个体差异,然后才肯定“因材施教”的策略,接着再是“因材施教 ”的内容和方法。

4、树立全新学生成才的标准观念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不断受到先天和后天的影响,学校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视的是要引导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衡量学生的成才问题。授业、解惑不能作为教师的唯一工作,应该把学生的智力发展发展差异放在首位,重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智能结构,灵活运用多元智能理论,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使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身体运动、音乐等各项智力都得到发展,让学生成为一个多领域的发展的人。

5、多方面了解学生

传统上了解学生,主要相信纸笔测试的结果,事实上,这很难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者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了解学生智能状况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观察,要观察学生真实的表现,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中的“非常表现”,要注意学生在课外做什么。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认识这个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小学教育不仅要完成为学生今后各方面发展打基础的任务,而且也应该尊重同学的智能

(二)、帮助学生将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并且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是相对而言的,所以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让他们的优势智力领域充分展现出来,而且帮助他们把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使他们的弱势智力领域也得到发展。 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肯定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再帮助他们进行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到弱势智力领域的迁移。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的某些联系,使学生需要克服困难完成的与他感兴趣、能够胜任的一面联系起来。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他能够胜任的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自己所不擅长的任务中。

发现、发展学生的智能强项,扬长补短。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为学生今后各方面发展打基础的任务,而且应该着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甚至预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同时,多元智能理论还承认社会文化对个体智力发展的影响。这就要求教育提供适合儿童智能发展的机会。所以,对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的、最有用的方法就是给每个孩子找到一个可以尽情释放才能的地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从生理发育来看,他们的身高、体重等的发展是不均衡的,生长发育相对缓慢;大脑的重量几乎接近成人,大脑的兴奋功能逐渐减少而抑制功能逐渐增强。从心理发展来看,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都有了发展,有意注意的时间增长了,注意的范围广泛了。他们的记忆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过渡,形象记忆,记忆的内容与生动、具体的事物或情景相联系进行记忆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主要记忆方法。根据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这样做虽然很好,但是还远远达不到教育的目标,或者说不全面,因为我们忽略了学生的弱项。这样做,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强项更强,弱项更弱。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发展他并不擅长的那些智能,换句话说,就是要“扬长补短”,即以学生的智能强项为依托,引导学生将自己从事智能强项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能特点以及意志品质迁移到其弱项中去,强项带动弱项,相得益彰。

(三)、创造多元的学习场景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儿童应该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体验生活的美丽为主。为了尊重儿童的发展,我们应该从多元智能论出发创造设计符合儿童个性的多元的学习、活动场景,使儿童在和谐、快乐的环境中度过每一天。

(四)、多元智能多对教学方法的改变

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发挥每个儿童的智能多元教学法使尊重儿童个性、体现多元智能得以实现。由于每个儿童的智能潜力是不同的,而且是不断丰富发展的,所以教师应分别对待,不仅对全班儿童而且对每一个儿童都应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传统教育只重视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方面的内容的选择,对其他智力方面的材料则排斥在教学内容之外,造成教学内容的窄化。而多元智力理论则认为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个体智力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又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当今这个信息化、多元化社会要求个体智力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才能的充分展示。因此,要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人,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筛选,使之能够体现人类智力的多元化、生活化。

(五)、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每个个体擅长的学习方式也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喜欢通过视觉的方式接受信息,这样的学生应该多看;有的 学生喜欢通过听觉的方式接受信息,那么他应该多听。有的是“场独立型”;有的是“场依存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习惯。所以每个个体都应该找准自己的独有的学习习惯,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六)、有助于教师更好地选择教学策略

恰当选择”教学策略。“多元智力理论”特别强调教学应该重视学生智力的差异性,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不仅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不同,而且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领域、不同的教学情境而有所不同;每一个体都有相对优势的智力领域,这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关键领域,当然每一个个体也有其弱势的领域。据此,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优势智力特点,努力挖掘学生的特殊的巨大潜力,进行卓有成效的个性化教育,同时,我们还应该帮助每个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及其相互关系,并以此为切入点,把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中去,使其优势智力领域与弱势智力领域相得益彰,最终使其智力获得最佳发展。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给我们未来的教育教学带来了重大的启示作用和教育意义。我们通过学习多元智力理论为每个孩子搭建了平台,让每一个孩子在自己强项的基础上得到健康发展,让每个学生快乐的学习并成长着。

推荐第3篇:多元智力与多元教学

文档仅供参考

多元智力与多元教学

前些时候,我在翻看教学照片时,一个正和同伴一起搭积木的男孩子吸引了我的注意。这个胖乎乎、长着两个红脸蛋的孩子叫泰迪,是第三代的美籍日裔。泰迪属于那种从来不用老师操心、自己能给自己找事做的孩子,性格非常内向。记得他刚到我班上来的时候,好长时间都不讲话。别人问他什么,他总是用点头、摇头、微笑和手势来答复,开学头几天我还以为他不会讲英语。泰迪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搭积木。我的教室里有一个挺大的积木区,是用下面有轮子、能够推着走的5个大积木架子围起来的,架子上面装满了各种形状的积木。我记得,泰迪到园进行“特别访问”的那一天,就一头扎进了这个积木区。说起来你大概不相信,第一个学期整整三个半月,泰迪每天来园所去的唯一的活动区就是积木区。我们班上每天的教学材料都随着教学活动的需要而变化,可以说是丰富多样的。而泰迪呢?硬是不为所动,一门心思就是搭积木。时间一长,泰迪的妈妈有些不安了。她问我为什么泰迪从没带过美工作品回家,还问我他在学校做些什么。我如实介绍了泰迪的情况,并邀请她到单向玻璃观察室去观察。我告诉泰迪的妈妈说,既然泰迪喜欢积木,就让他尽情玩个够,我们慢慢来引导他对其他活动的兴趣,不能操之过急,更何况,在搭积木的活动中,他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话虽这样说,其实当时我也有顾虑,担心假如我让泰迪任意在积木区消磨时光,他就会失掉其他很多学习的机会,他的发展也可能会不均衡。事实上,我曾多次试着引导过泰迪。经常是早上他一来到班上,我就带着他到所有的活动区转一圈,告诉他今天我们有哪些游戏活动,他可以做哪些事情。有时候泰迪也会被某一样新鲜教具吸引,试着画个转盘画、摆个拼图,只不过我一转身的功夫,他就又回到他那个积木“天堂”去了。咱们做老师的都知道,有效的教学必须要以孩子的兴趣为基础,孩子的内在动机才是影响学习效果的最重要因素。老师强求孩子做某一件事,只会造成孩子对这件事的反感,反而事与愿违,得不偿失。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才允许泰迪自由选择要参与的活动,而不给他施加任何压力,不让他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错的。

不过,我们说要允许孩子自由选择并不等于说老师就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恰恰相反,老师的责任就是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多样化的机会,引导孩子进行选择。这样一来就引出了那个“是以孩子为中心还是以老师为中心来设置课程”的老话题了。我知道,许多幼儿教师实践的都是以孩子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换句话说,就是教师从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利用设置活动区和提供学习材料来引导孩子,以达到教学目的。我在处理泰迪的问题上也是这样做的。泰迪不是不肯走出积木区来参加其他活动吗,那我们就把其他的活动融合到积木区里面去,让泰迪在不知不觉中发现、参与和喜欢那些活动。从我的一些照片中你一定注意到了,老师在积木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供孩子在搭积木的空当中看看书,找点灵感或是查查资料。有的老师根据教学主题在一些积木上贴了各式贴画,孩子在搭积木的过程中还可以进行配对、分类的活动。更多的时候是老师利用积木区的空间设置各种大型的角色游戏背景,比如飞机、汽车、农场、公园、海滨等等,或是增加一些小型主题玩具,比如动物、交通工具、人物等。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用积木来随意搭建和改造。这样一来,搭积木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堆砌游戏,而成为有主题、有创造、有变化的复杂的活动了。

通过观察泰迪的活动我还注意到,他搭积木的水平相当高──无论是结构的对称性、线条的流畅性还是建筑的独创性,都是一般三四岁的孩子所达不到的。

遗憾的是,积木与其他美术作品不同,无法长期保留。更何况我们都知道,搭积木是一个典型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的活动,孩子们往往会花费很多精力来搭一个建筑,完成之后立刻推倒重来,毫不吝惜。这样,我们老师就又增加了一个任务,那就是要及时把孩子的创造用照相机记录下来。对于泰迪呢,由于他的视觉空间思维水平比较高,我还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让他把自己的建筑结描画下来,集成一册。泰迪本来对美术并不十分感兴趣,所以很少看到他去美工区活动。但是当我把一些彩笔、纸张放到积木区并鼓励他画画之后,特别是看到我给他准备好的“画夹”以后,他非常感兴趣。慢慢地,泰迪不光描画他搭好的结构,有时还在纸上即兴创作,然后再按图纸施工。时间一长,泰迪通过搭建和画画,在三维结构和两维图像之间建立了联系。他的创作水平越来越高,成了班上的“小建筑师”,交了不少朋友,在同伴中间相当有威信呢。后来,泰迪和小朋友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他再也不把自己局限在积木区,而是常常和朋友们商量着到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不同的活动区去玩了。

我给你讲泰迪的故事,是想以此为例谈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多元智力”(Multiple Intelligences)的理论。我想,“多元智力”理论对国内的老师们大概不陌生,近几年我回国期间经常可以看到有关的介绍文章和研究报告。

但是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有效地应用这个理论,如何针对个别儿童的特点来指导他们的学习、促进他们的发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来探讨。简单来说,十多年前,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戈德纳(Gardner)在过去一些关于智力结构的经典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多元智力”理论,在美国的教育界掀起了一个改革的浪潮。戈德纳认为,人的智力并非像人们过去想象的那样,主要是由逻辑思维和语言能力构成的。他提出,人的智力可以分成至少8种类型,包括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肢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内省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还有他近几年才刚刚增加的自然分类智力。我在信后列了一个表,介绍与每种智力有关的一些具体能力,供你参考。由于每个人的智力类型不同,人们接受、加工和处理外界信息时的方式(即认知方式)就不同,对于同一种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当然也就不一样了,这就是造成我们常说的“见仁见智”的原因之一。当然,心理学界关于“智力”定义的争论并没有因为“多元智力”理论的出现而停止,很多人对戈德纳的智力分类也并不赞同。不过对我来说,这个理论的实际意义是它为我们提供了几个可以用来指导教学实践的基本原则。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智力发展潜能,也能够在不同的方面有突出的表现。戈德纳曾经强调过,虽然人的智力被分成了8种类型,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只具有其中的某几种。恰恰相反,每一个人都具有这8种智力,只不过每种智力在个人智力总和中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所以我觉得,我们认识智力的多元性并不是为了方便老师对孩子们进行分类教育,而是为了藉此来了解孩子们,分析他们的认知特点与需要,并从中找到教育他们的最佳切入点,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全班孩子共同进步。这一点我自己把它称为是“有教无类”的原则。我觉得,认识到智力的多元性会使老师对孩子更加包容、教学更加有针对性,也会使孩子从老师的包容和教导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与自信。我经常让新老师做的一个练习是挑出班上最让人“头痛”的3个孩子,写出每个孩子5到10个优点或长处。不少老师写完之后都会吃惊地说,想不到这孩子居然有这么多长处,我以前怎么没有注意到呢。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思维习惯倾向于用比较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一切,这就好比我们只从一个窗口向外看,能够看到的当然就很有限。“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打开了许多这样的窗口,我们能够看到的自然就要全面得多了。

我从“多元智力”理论中引申出来的另外一个教学原则叫做“扬长补短”。咱们做老师的一定都有这样的经验,同一个班上的孩子们,有的动手能力特别强,有的喜欢唱歌跳舞,有的则能说会道。好的老师往往会利用孩子们的长处来因材施教,发挥他们的特长,这样做很好。不过我觉得,发挥孩子的特长仅仅完成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的一半工作,另外的一半工作应当是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孩子发展他并不擅长的那些方面。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扬长避短”,而要“扬长补短”。我们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特有的兴趣、爱好、经历和潜能。这些都是造成他与众不同的原因,也是老师在教学中的参照点。对于孩子的长处,我们当然要尽量地创造条件来帮助他不断地发扬。对于孩子不足的地方呢,我们就要利用他的长处,并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来加以引导和补充。泰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泰迪的视觉空间能力比较强,对积木有极高的兴趣,但是他不善交往,也不喜欢讲话。老师利用了他的长处,通过创设适当的教学环境来补充他并非特长的一些方面,使他的发展更为全面和协调。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智力的多元性从一个角度为我们解释了孩子认知方式的多样性,向我们揭示了他们发展需要的多重性,从而为我们奠定了“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所谓“媒体”,广义来讲无非就是信息传递的途径。“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有不同认知特点的孩子成功地获取相同的知识经验。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教孩子们学习空间位置的概念(上下、左右、前后)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对性,老师可以根据班上孩子的认知特点,为他们提供图片演示、实物操作、幻灯、录像、音乐歌舞、体操动作、语言描述、分类比较、动手游戏等许多学习机会。具有不同认知特点的孩子就可以通过不同的学习活动来建构相应的知识经验。这样一来,无论孩子的特长是什么,他都可以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与同伴同步前进。其实,我们以前谈到过的综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反映了这个原则。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这些是我从应用“多元智力”理论指导教学中得出的几点经验,写出来与你分享。其实我知道,我们每一个老师都会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需要,从不同的理论中汲取有价值的东西。至于汲取什么,如何评价它,如何将它付诸实践,则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过程了。对我来说,这正是“多元智力”理论的有益之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和接受与自己不同的人,也能够促使我们更多地去包容和帮助有不同需要的人。而这个世界不正是由于她的多样性而显得更加美丽么?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怎样发展幼儿的音乐智能

如何培养乐感?乐感在儿童年幼时就会显露出来。在儿童能够说话之前,他们有时就会哼哼或者弄出一些典型的声音。乐感强的年幼儿童经常会不顾周围的环境,就开始哼哼叽叽、打拍子、倾听或者唱歌。如果没有音乐出现,他们会创造音乐!(这恰恰就是儿童的逻辑智力的发展,因为这样的发展有赖于丰富和有支持力的环境。)音乐天赋的早期表征并非总是这样的情况,有时它也会蛰伏很多年,等待着一个刺激或者有利于它成长的环境。

接下来是针对家长们在培养孩子的乐感时的相互影响和活动性的建议。当然,这些建议是发展性的,有些建议对三岁的儿童起到很好的作用,然而其他却最适合五岁的儿童。但是这些建议事实上都能在实际运用中不断修改,从而适用于每个年龄阶段。

鼓励唱歌

唱歌对儿童来说也很有益。它不仅帮助儿童喜欢上音乐,而且有助于逻辑感的培养。唱歌最早从摇篮曲和小曲就开始了,随着孩子长大,家庭成员能培养一种愉快的习惯,就是在全家长途汽车旅行时一起唱歌。

觉察到声音,注意到声音的细微差异,是在儿童早期就能发展的习惯。一般来说,我们只注意视线中的大多数精力。例如,家长们去动物园,喜欢说,“看那头大象!”、“看,老鹰的翅膀有多大啊”、“狮子的皮肤真的是金色的”。他们很少会说,“听,钞票的声音!”或者“你能听到这只鸟发出的声音吗?”,再或者“你认为这头海狮想说些什么?”家长们通过有意识地和孩子讨论视觉和听觉的东西,能够提高儿童的听力习惯,创造一个培养儿童乐感的环境。

鼓励孩子正而八经的唱歌,不论在家里还是作为团体的一部分,都对他有益。就孩子的其他智力而言,能获得父母行动上的鼓励对他是很重要的。

学习音乐课程

给孩子报名参加指导性的音乐课也是很有价值的。选择钢琴课、吉他课、小提琴课或者其他乐器课程,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就音乐天赋而言,演奏某种乐器的能力很容易迁移到其他乐器上。早期开始接受音乐指导的儿童,他的音乐天赋再也不会消失(在儿童早期,几乎所有的儿童都会在音乐课中找到足够的成功,因此上课是件很愉快的事,儿童也会继续上音乐课),所以儿童上音乐课越早越好。

要求在儿童早期开展正规的音乐指导的另一原因是开始有太多的儿童相信他们没有任何音乐天赋。所以为了防止儿童产生这种态度,在幼儿早期开展音乐课程就十分重要。(注意:尽管有其他指导方式,但给孩子找到一个既有个人魅力又和蔼可亲的老师更重要。儿童应该尊重他们的老师,但儿童也应该喜欢他们的老师。儿童应该希望参与音乐教学,如果他们觉得音乐课了无生趣,那么就可能会学会拒绝培养乐感)。

给儿童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能成为富有理解力的听众中的一员,这样等于送他们踏上了终生热爱音乐、欣赏音乐的道路。成为富有理解力的听众中的一员意味着理解为什么每个人会喜欢特定的艺术家或是表演;这也意味着对音乐与表演中的各个元素的认真思考。当然,这是一条发展之路。幼儿最初只知道他们喜欢或不喜欢某个表演家或某首歌曲,通过听父母们的讨论,加上在父母的鼓励下思考和解剖艺术家和他们的音乐,儿童会获得持续终生的音乐鉴赏力和理解力。

文档仅供参考

推荐第4篇:多元智力理论给你带来的最大启发是什么

多元智力理论给你带来的最大启发是什么?

塘沽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李梅

我还是首次接触多元智力理论,通过此次学习,了解到该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并非像人们过去想象的那样,主要是由逻辑思维和语言能力构成的。他提出,人的智力可以分成至少8种类型,包括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肢体运动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认识智力,还有近几年才刚刚增加的自然认识智力。加德纳这种多元的、开放的、尊重实践效果的智力观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和更深入地认识学生的智力特征。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智力发展潜能,也能够在不同的方面突出表现。加德纳强调,虽然人的智力被分成了8种类型,但这并不意味每个人只有其中的某几种。恰恰相反,每一个都具有这8种智力,只不过每种智力在个人智力总和中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所以,认识智力的多元性并不是为了方便教师对孩子们进行分类教育,而为了借此来了解孩子们,分析他们的认知特点与需要,并从中找到教育他们的最佳切入点,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全班孩子共同进步。正如加德纳所说重要的不是七种或八种、九种智力,而是一种多元地认识、理解和研究智力的方法。认识到智力的多元性,会使教师对孩子更加包容,教学更加有针对性,也会使孩子从教师的包容和教导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与自信。学生是与成人相互平等的主体,是有着很大自我发展潜力的个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和目标,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潜力”(加德纳)。由于家庭环境和受教育的差异,遗传素质的不同,以及学生主观心理活动不同,又各有具体的特点,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有的文静,有的好动;有的反应敏捷,有的迟缓;有的表达能力强,有的不善言辞……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学校里不会存在所谓的“笨”孩子,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同,兴趣和爱好不同,教师视差异为正常,不可能以年龄或班级为标准来武断地划一。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我们应意识到,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没理由要求所有的学生按照同样的方式、学习同样的课程、追求完全同步的发展,更没有理由把所有的学生放在一个智力测试标准上掂量,做统一比较。

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充分认识智力的多样性、尊重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的思想,必将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这就是学习多元智力理论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

推荐第5篇:多元智力理论在中学英语评价中的运用[推荐]

多元智力理论在中学英语评价中的运用

李四男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作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考察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并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的潜力等。

中学英语新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为宗旨的科学课程。中学英语课程的评价必须以真实的日常教学为基础,充分利用所有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水平和发展状况。本人在中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和评价的过程中,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应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行为及结果进行科学评价,注重发挥评价在优化课堂教学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激发学生在学习和评价中的积极性。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于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因此,对学生的评价首先应该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

1、将学习和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每一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具有自主发展意识的个体,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欲望。在平时的教学和交往活动中,我注意向学生渗透有关多元智力理论的有关知识,告诉他们每个人都很聪明,智力才能体现在很多方面,只是有时连自己都没发现。鼓励他们在英语课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才能,树立自信心,并且很好的展示出来。从而使他们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显示自己的个性。在学习每一单元之前,我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写出已经知道的和还想知道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制订好本单元的学习计划。这样,学生的学习有了计划性,并为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奠定了基础。在课堂内外的许多小组合作的探究

活动和讨论交流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鼓励学生对同学们提出的各种观点进行相互评议,相互补充,学会将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有机地结合。

2、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评价。

在师生交往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尽可能地消除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绝对权威地位。我经常告诉学生,他们可能在某些方面懂得的比我还多,并且书本上的也不是绝对正确,鼓励他们用质疑的眼光看待事物。而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也从不忽视,尤其是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动词不定式这一语法重点时,我讲到:“动词的不定式可以担任很多句子成分,如主语、宾语、状语等等。”当时我们班的苑威同学就提出:“动词不定式有没有担任谓语的现象?”我当时首先对他的这种行为进行了高度评价,因为很明显他在课堂上是在认真思考的,并且当堂鼓励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结果就改为信息发布会。在信息发布会上,学生们的观点不一,尤其让我感动的是,有些同学还造了很多句子加以说明。最后,我做出总结,告诉同学们动词不定式是不可以单独构成谓语的,而且由此还引出另一个语法概念——非谓语动词,收到了极佳的效果。再如:张晓鹏同学最喜欢在我一进教室或刚刚下课时提问,但他的问题总是海阔天空,有点儿让人摸不着边,比如他问我犀牛的英语怎么说,TGIF、B

4、EZ是什么意思,我会把我知道的答案当场告诉他,说犀牛的英语是rhinoceros或rhino,TGIF是指Thank God it\'s Friday(感谢上帝今天已是星期五),而对于像B

4、EZ这样的新生词语,我也没有把握,回去经过查证,下次把答案告诉了他,原来B4就是before,EZ就是easy,不知不觉中我也学习到了新知识,这也就是所谓的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吧。后来,在表扬鼓励他的同时,我宣布每节课的前三分钟或下课后由学生自己提出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同学们还可以自由讨论,最后我给以解释。

二、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运用评价手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传统的智力理论将智力解释为一种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而多元智力理论则强调,智力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显然远远超越了传统教学和评价关注的重点。因此,多元智力理论拓展了教师的“发展观”,课程功能由此开始发生着根本的转变,中学英语新课程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但要传授给学生英语语言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科学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形成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运用英语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1、评价必须有利于呵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从事科学探究的源动力。教师要注意保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的学生喜欢在课后告诉我他知道很多方面的知识,我就及时表扬并鼓励他继续努力。还有的同学提出想研究的问题,我就鼓励他亲自动手查阅工具书,并且提供参考方法,愿意随时帮助他。本学期在我校举办的English Talent Show(英语才能展示节)上,有一项是学生进行英语演讲表演。他们的表演项目是结合所学知识,自己拟题进行设计并操作。大多数同学经过认真细致的准备,表演十分成功,也有的同学表演出现问题,甚至失败,但我同样给了他们高度评价,肯定他们对活动的参与,告诉他们失败是成功之母,引导他们在以后的活动中不断取得进步。

2、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学期初我把学生组合成四到五人的学习小组,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教给学生一些基本方法,并告诉他们如何分工合作,收集、整理资料等。临近期末,组织小组成果展示会,让每个小组向同学们汇报学习进展的结果,作为一项期末终结性评价的依据。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既是同学们运用课堂知识、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也是掌握科学学习探究方法、形成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的过程。

三、树立新的教育观,鼓励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展示。

多元智力理论不仅提出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提出在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因此,我认为教育首先是赏识教育,教师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其次教育是个体化的教育,教师应该更为主动、自觉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适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展示和发展,最大可能地实现个人价值。

1、鼓励学生当小老师。

在课堂上,我总是鼓励学生上讲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如学习《The Great Green Wall》一课时,我鼓励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三北防护林”的知识,课堂上学生一个个走上讲台,如同老师一般在讲台上指指点点,在黑板上写写画画,讲到了很多有关“三北防护林”的知识。台下的同学听得很认真,不时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对设计得好,讲得精彩的,还自发地报以热烈的掌声,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提供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

有的学生由于性格原因,没有机会上台展示,有的嫌展示不够,我就建议他们用其他方式表达:如办英语手抄报,从版面设计到具体

内容全由学生自己设计。我不定时收上来,写点激励性语言的评价,并且还有同学评价、家长评价。在单元评价时,将他们的手册在全班展示,并且选取一部分同学的记录,由他们自己进行设计,在教室的墙上展示。

总之,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评价思想与新课程的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相一致,并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而且,以多元智力理论为依据建立的“学生观”“发展观”和“教育观”,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促使评价成为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朱慕菊主编)

2、《有效的学生评价》[美] Ellen Weber著,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2003年1月第1版

推荐第6篇:营造自由空间 发展多元智力[推荐]

营造自由空间 发展多元智力

——探索优化低段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经研究证明:每个人至少有七种不同的“智力中心”,分别是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肢体运作智力、音乐智力、人际智力、内有智力。传统上,大多数所谓的智力测试都集中在前两种智力上,全世界许多学校的教育也集中在这两种能力上。但是,加德纳指出:这使我们对我们的学习潜力产生了一种不正常的、有限的看法。他认为在人的一生之中,这些智力不断受先天及后天的影响启发或开闭,而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发掘并引导这些智力尽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一年级学生刚走出无拘无束的幼儿园生活,他们生性活泼,自我感觉良好,喜欢表现自己,在教学中若能善于引导,将能发掘出巨大的潜能。因此,在低段语文教学中,要经常创设情境,力求把童真童趣融入语文课堂,通过各种手段策略,倡导语文教学生活化、趣味化,使语文教学富有诱惑力,促使学生好学、乐学,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力求将抽象的文字符号变换为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以创新的方法激活孩子的多元智力。以下就几个方面谈谈如何采取策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一、听听唱唱,发展音乐智力

音乐智力在作曲家、指挥家和一流的音乐家身上有着明显的高度发展。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音乐对他的影响最为明显,孩子对音乐的敏感远远超出了视觉。语文同音乐一样,洋溢着真挚的情景,充满了生动的灵性,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音乐,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有时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适当地配上音乐,使作者、教师、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效果极佳。

教学《小小的船》时,我创设了以下情境:轻轻播放《小小的船》音乐,学生闭眼想象,我则深情地描述:“在一个晴朗的夜晚,我们坐在院子里,抬头看这蓝蓝的天空,蓝天上有无数颗小星星,一闪一闪的,还有弯弯的月儿。多想飞向蓝天,坐到月亮上去……”接着让学生说说如果你“飞向蓝天,坐到月亮上去”,看到些什么?在想象中同时引导学生看图(结合播放《小小的船》的曲子),进而在情境中说话:蓝蓝的天空像( );闪闪的星星像( );弯弯的月儿像( )……富有童趣的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在想象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这一情境把学生带入有声有色的生活情景,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学习情绪高涨。接下来理解课文和感悟朗读自然是轻车熟路了。

音乐和画面的结合则能更快地帮助学生架起想象联想的桥梁,顺利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雪花飘落这样一种情境对现在的小学生来说,可谓是一片苍白的记忆,偶然在电视、电影中看见过这一画面,但那时因沉浸在剧本的情景之中,根本没有或很少去注意。更别说体会不到漫天大雪越积越厚,人们可以尽情地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的那股欣喜劲儿。这样在朗读“下雪啦,下雪啦,门前堆个雪娃娃”时,由于没有生活的体验,而要求学生读出欣喜的语气,那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因此在教学《雪娃娃》一文中,我采用了以下策略:在录音中童声的朗读下,配上《雪花》那轻快活泼、欣喜好奇的乐曲,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再现了雪花飞舞的美丽景象……学生在文字、画面、乐曲交汇的海洋之中,听得入迷了,陶醉了,他们仿佛置身于白雪茫茫之中,快乐地堆着雪娃娃,尽情地打扮着雪娃娃……

另外,儿歌是一种将所学内容本身转化为音乐智力的最便捷、最直观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对于爱说爱唱爱动,活泼可爱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尤为喜欢。

记得在一开始的拼音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字母的发音,还是记忆字母形式,我都尝试运用了大量的儿歌,如:ei—“白兔飞飞,爱喝咖啡,e前i后,喝了一杯”;an—“小孩兰兰慢慢走,**前看蓝天”……通过儿歌这种形式学生不仅可以记住拼音字母的音、形,加快了孩子们的记忆力,而且还创设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使孩子们感受到音节的韵律美,在美妙的节奏感中发展了音乐智力。同样,在识字教学中,通过编顺口溜、编儿歌的方法识字,不仅调动了学生识字的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识字的质量。有时让学生自编儿歌,学生在朗朗上口的儿歌声中体验到了创造的喜悦。

二、开展游戏,发展动作智力和人际智力

动作智力在运动员、舞蹈家、体操运动员身上,也许还在外科医生身上得到很高程度的发展。人际智力则是指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是销售人员、鼓动家和谈判人员应有的那种能力。

原俄国“天才教育法”倡导者塞德兹认为“„玩‟出天才。”他指出在教育上最重要的是:不要胡乱给孩子灌输术语和公式,而要诱导他们自由地发挥出天才潜在的能力。而对于孩子来说,最佳的诱导方式当然是做游戏。

低年级的学生大多只是

7、8岁的孩子,他们几乎是在游戏中长大的,就像一条清澈的小河,涓涓流淌在美好的童年中。游戏是小孩最感兴趣的一项活动,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求知欲的良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如果在课堂上不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那么他们将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根据教育学研究分析,低段学生只能维持5—10分钟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用肢体、手势“手舞足蹈”,以达到不断对他们的注意力进行“链接”的功效。

在一开始的字母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游戏的形式,如:怎样用你的身体动作来展示“O”的样子?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后,各式各样的“O”展示在眼前:有的把嘴巴张开,拢成一个圆形,有的把食指和大拇指围成一个圆形,有的干脆把两只手臂围成一个圆形……

识字教学中同样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来学习:由学生来扮演某个字或某个偏旁部首。例如几名学生戴上“扌”、“木”、“氵”等卡片头饰作为部首,其他学生根据不同的部首各自写上能与此搭配的偏旁,可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轮流上前组合,并根据组成的新字编出顺口溜(编得好的可加分),如:“你是„扌‟,我是„足‟。我们两人手拉手,就能一起捉害虫。”这个过程既是游戏的过程,又是识字说话的过程。在游戏中识字说话,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而且记忆深刻。

这些动口、动手的游戏形式对孩子们来说非常喜欢,很有吸引力,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大脑多方面进行分析综合,形成暂时联系,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又发展了他们的肢体动作智力。另外,“玩”也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口语交际资源,在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中,教师如能大胆挖掘、运用“玩”,学生们一定会乐于想,乐于说,乐于做,真正成为口语交际的小主人,从而使他们的人际智力得到很好地发展。

三、说说演演,发展语言智力

所谓的语言智力,即我们读、写和用词进行交流的能力。显然,这一能力在作家、诗人和演说家身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小学生活泼好动,乐于自我表现。可别小瞧现在这些刚入学的孩子们,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彩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努力为儿童创造一种生活化的语言环境,让他们表演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从中迸发出儿童智力的火花,打开思维之门,快乐地参与学习。

低段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贴近生活实际,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去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如果通过课堂表演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和感情,有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第二册中《龟兔赛跑》、《小猴子下山》、《小猫钓鱼》等课文都是学生早已熟悉的童话故事,这类课文很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如果课堂上单单是讲讲、读读,那无疑是在给学生唱“催眠曲”。在这些教学课文中,我就采取了让学生自主表演的形式:先要求读熟课文,再小组合作表演,然后挑选小组表演。台下既是观众,也是导演,对演得不到位的随时加以提醒指正,并说明理由。根据“小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指导,最后将评选“最佳演员奖”和“最佳导演奖”,并进行“颁奖”。表演过程中,经过反复提醒、修正,学生的表演越来越到位,通过表演,也就真正感悟并理解了“一刻也不停步”、“掰、扛、捧、抱”、“往回走”、“一心一意、三心二意”等关键词的意思。

以后随着年级的增长,就可以试着让学生把一些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开辟“课本剧场”。改编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它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培养了小学生勇于表现自我的意识。

课堂表演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活动,它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孩子们愉快地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还将想象的文字变换成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小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真切地体会到作者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大大激活了孩子的语言智力。

四、“加加减减”,发展逻辑数学智力

所谓逻辑智力即推理和计算的能力。这在科学家、数学家、律师和法官身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汉字教学中,我们都知道识字的本身是枯燥的,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并调动起儿童的识字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不断丰富他们头脑中的资源,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挖掘学生的逻辑潜能。如在教学“王”时,学生通过“加一加”的方法编出:“一加一等于王”。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采用猜字谜法,又编出:“一加一不等于二”。在后来学到“非”时,学生就自发创编出“33加11不等于44”的字谜来。汉字中有好多一部分是形声字,在教学生字中,可用“加一加”的方法记。部分独体字则可采用“减一减”的方法等方式记。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曾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总尽量以积极饱满的教学情绪,以妥善、新颖的教学设计,去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角色”。渐渐地,学生学会了巧妙地把一个个字分解成一个个部件,采用部件联系法,通过“加加减减”的方法来记字。如:根据“门外站一人(们)”,学生还创编了好多相关的字谜:门里有一人(闪)、土上有两人(坐)、云上站一人(会)……

另外,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还会形象地将一个个汉字通过加加减减,演化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画面,既记得牢,又记得有趣。如:“小羊弯尾巴,仔细看着他(着)”。

这样,在轻松愉快的识字氛围中,语文教学与数学达到有机融合,既增强了趣味性,也发展了逻辑数学智力。

五、读读画画,发展空间视觉智力

空间视觉空间能力指建筑师、雕塑家、画家、航海家和飞行员所必备的那种能力。

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扬长避短,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读读课文,把自己理解的内容画下来,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一条捷径。在语言文字训练中,适时地运用画画这种方法,化枯燥无味的说教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完《小小的船》后,我随机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将来一定能真的坐上宇宙飞船,飞向蓝天,登上月球,去探索大自然的奥妙……现在请把你想象中的星空画下来。”于是,飞机、火箭、宇宙飞船……载着这些好奇的小朋友,带着一份渴望探索、渴望创新的激情升上了想象的天空……

在学习完《春风吹》时,我让学生画画自己眼中的春天,采取的主要步骤是:第一,孩子通过自己的想象来构图;第二,自己动手把心中的构想画下来;第三,通过自己的口把图画的内容有条理地讲给小朋友听。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所画,仿造课文的表达方法,创造出了自己的作品: 春风吹/春风吹/吹绿了小草/吹化了小河 春风吹/春风吹/吹醒了刺猬/吹出了蝌蚪……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以读书为基础,读读画画,画画读读,学得轻松,其乐融融。它既不是单纯学习绘画,又不是单纯学习语文,它训练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但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及绘画能力,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孩子们勇于创新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发展视觉空间智力。

“善教者,师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师勤而功半。”假如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盘珍珠”,那么教学方法就是“一根线”,教师用心去穿好这串“珍珠”,那么课堂教学便会成为鲜艳夺目的装饰品。唱唱、画画、演演、说说、玩玩是孩子们喜爱的活动,充满天真童趣的课堂,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掘并引导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使他们在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文字训练活动,在愉快的情境之中获取最优化的教学。只有发展多元智力,优化课堂教学,才能使语文教学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才能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起到奠基铺路的作用。

营造自由空间 发展多元智力

东文化小学

赵静 2010年5月

二年级下册《日月潭》教学设计

教者:赵静

时间:2010.3.24

教学目的

1.学会12个生字,掌握生词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日月潭在什么地方,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练习默读课文。

3.能听写课后作业中的词语。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练习默读课文,体会文中在描述中表达出的热爱日月潭,热爱宝岛台湾的感情。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准确背诵全文。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咱们的祖国可美了。你们以前都去过哪些美丽的地方呢?

2 我一直都听说台湾岛上有一处景色特别美,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这个地方就叫日月潭。今天,你们想同我一块去欣赏那儿的美景吗?(板题,读题)

(二)情境体验,整体感知

1 请各位小旅客们系好身边的安全带,我们的飞机就要起飞了。今天我们前往的目的地是台湾省的日月潭,请大家观看大屏幕,听导游小姐为我们介绍日月潭的美丽风光。(多媒体画面及音乐,师朗读)

2 同学们,刚才听了导游小组的介绍,有什么感受吗!你们想亲眼去看看吗?请小朋友自由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感受日月潭的美。注意把字音读准。

3 生字词反馈。(多媒体出示生字词)

(三)细细品读,理解课文

品读第一段

1 小声自由读,想想你看到了什么美丽的景色?

2 指名交流:

(1)体会

1、2句。(板书:大湖高山)

(2)体会第3句。联系画面理解“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用动作演示理解“群山环绕”(多媒体辅助)

3 指导朗读。

品读第二段

1 自由小声读,想想你又看到了什么美?

2 把你看到的美景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再有感情地读出来。

3 全班交流,并指导朗读。(利用多媒体和模具演示的方式体会日月潭形状的美。)

4 指导背诵。(由四人小组成立为一个导游团,向游人介绍。)

(四)学习生字。环”“绕”“迹”(用多媒体辅助)

(五)结束:今天的旅程到此结束,明天我们再接着去观赏日月潭。《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教者:赵静

时间:2009.10.27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初步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一、情境引入: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数学王国里的两位小精灵,你们看,是谁?(出示:聪聪、明明)

同学们掌声欢迎。

1、教师讲述:大公鸡和小乌龟在来的路上,恰好碰到了数字娃“

5、

8、

1、6”在玩“两位数减两位数”找家的游戏,他们正得欢,忘记了回家。小乌龟对大公鸡说:我们来帮助他们,好吗?大公鸡说:这容易,他们就是58-

16、56-

18、……。同学们,你们能帮他们找着自己的家吗?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并随机板书: 61-

58、81-56 68-

51、81-65 68-

51、81-65 68-

15、85-61 65-

18、85-16 86-15 86-51 师:你们帮数字娃找到了家,他们非常高兴,大公鸡、小乌龟也夸奖大家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2、明确课题。

58-16等于几?你会算吗?

学生口答后教师说明,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 56-18等于几?你能猜想一下吗?

学生猜想后引导学生比较58-16和56-18有何异同?

二、展开:

1、猜测活动。怎样列竖式计算58-16和56-18。

2、试一试。

用竖式计算58-16和56-18。不会做的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做。(指名板演、随练)

3、你在计算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请学生小组讨论,再汇报讨论结果

4、大家讨论。

怎样计算56-18的?(这里讨论一定要充分,随机板书: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1)借助表象:理解从十位退1。

竖式计算时,首先遇到“6减8不够减,怎么办?”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摆小棒,突破难点。

(2)讨论:怎样表示从十位退1,你有什么好办法?

尝试让学生发现要在竖式中被减数的十位数上面点一个退位点。 (3)十位要算几减几? 引导回忆操作过程,弄清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的数就少了1的道理。

[“从十位上退1”的含义及原因和“从十位退1,十位上就少了1”的道理,学生不易理解,且易出错,是教学中的难点。通过借助学具操作的表象,类推出笔算时的方法和道理,充分运用表象作理解算法、算理的支柱和桥梁,揭示自然,学生易于理解,能较好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5、比较58-16和56-18的异同。

6、阅读教材。

7、小结:以学生为主。

三、目标检测。

5、专项练习。

不用计算,判断开始时的10道题是否要退位,若要退位就拍掌三下。

6、选择其中4道题进行计算。(对比练习) 分小组练习,指名板演,教师巡视。

65-18= 61-58= 85-16= 85-61=

练习后比较:85-16 和85-61所得差的十位为何不同?

7、请你当医生。树林时里有许多树生病了,你会帮它们治吗? 出示树上写的式题的练习。课本第21页第7题。

4、聪明题。83 -4□

减数的个位上填哪些数时,是不退位减法,填哪些数时,是退位减法?

[这道题有一定的思考性和趣味性,能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同时也能进一步加深对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理解,明确其区别,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扩展。]

四、总结:

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有什么问题想提醒同学们?

五、作业

用“

1、

4、

7、9”这四个数字,组成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式题,现把它们分分类,找一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算一算。

推荐第7篇:《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读后感

关注学生差异,提升课堂效率

——《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读后感

曹杨二中附属学校武丽华

几年前,就曾听说过多元智力这一理论,它是由1983年美国哈佛大教育教授加德纳首次提出的,这一理论驳斥了智商决定一切的观念。这个假期有幸能够阅读《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这本书,这本书主要是探讨如何构建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尽性的发展。本书对八项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动觉智力、音乐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知自省智力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且知道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些方法。读完书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感受很多。

一、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阅读了这本书后,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崭新的视角和宽泛的理解,对多元智力有了更详细的认识,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往往面对这样的孩子,他们学习数学很吃力,虽然老师费了很多的精力却收效甚微,这些孩子往往被我们贴上了“笨孩子”、“差生”的标签。读完《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这本书,感觉很是惭愧,是我们知识的浅薄造成这样的理解。很多学生可能学习数学很困难,但在其他领域可能会有很大作为。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一个人不可能掌握所有学科的知识,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语文和数学智能,忽视学生的运动、音乐、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多种智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其他方面的智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其智能优势难以充分展现。这不仅使这些学生较少获得学门上的成功体验,更是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给每个学生贴上标签,而是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们在教学和教育中,更不能搞什么“标准化”“一刀切”,而是要找准学生的优势智能,并恰当引导,都可以让每个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对于学生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教育,每个人都能使自己的各项智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二、合理使用10个“思考积木”,适度满足每位学生的差异

书中有关教与学的策略对于我平时的教学也给予了很大的的启示。我任教数学教学工作也有16年之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也到了瓶颈期,很多时候往往过多依赖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数学教学,而忽略了一些教育规律。书中提出的

10个“思考积木”——着手完成任务、精细与精准、时空概念、选择性主要、进行比较、联系事件、工作记忆、获得主要概念、问题识别,其实际教师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的诠释,其实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是他们对于思考积木中的一个或几个感到困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查询哪些思考积木出了问题,学生可能还需继续努力的目标和进一步掌握的思考积木有哪些,教师进一步应用这些思考积木来激发学生逻辑——数理智力的发展。接下来的数学教学中,我将以《有效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教学》来指导我的教学工作。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认识论基础,是解题策略的源泉,它可以活化数学知识。在教学中,贯穿《多元智能理论》教学思想方法,贯穿于教学始终。在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时,要充分揭示数学思维过程,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重视公式、定理、法则的学习过程,重视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依据这10个思考积木为依据,根据每位同学在“思考积木”上的薄弱环节入手,采取不同策略,以尽可能的满足不同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的差异,并且能够尽量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精准把握学生,有效进行课堂提问

我们知道提问被作为我们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策略之一,我们也看到很多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完成的。但由于课堂提问所用的方式差别很大,因此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精准的把握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差异,根据学生的情况,有效进行课堂提问,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问题可以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可以对学生的心理智力产生刺激,教学过程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发展过程。我们说引发学生事实性回忆的提问固然是必要的,而引导学生投入到高级思维过程中,教师必须应用多种提问策略,注重提问的有效性。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从提问清楚、有目的、简短、自然等方面要求自己。通过本书的阅读,我又学到了更多的提问策略,比如说:教师提问之后往往不足3秒钟,就要求学生回答或自己匆忙回答,这样思维较好的同学可能能够理解。假如教师等待10秒或更长时间,学生思考的时间会更充分,特别是在学习数学方面有差异的同学,思考和理解的可能会慢一些,因此回答质量就会得到提高,进而达到教学的要求;在比如让全班学生回答之前,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思维情况和学习数学

的基础,让学生彼此配对提问,这样能够提高回答问题的质量,这种策略可以让大部分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听到”他们自己的思考,还鼓励他们倾听和理解别人的观点等等,这些策略都可以应用到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

总之,读罢此书,感受很深,收获很多,同时也希望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智能潜质,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就能真正地立足于学生实际,做到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推荐第8篇:《多元智力理论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开 题 报 告

利用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

2001级生命科学院教育硕士

王海荣

二OO三年七月一日

利用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受教育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只装盛知识的“空杯子”,师为“应试”而教,生为“应试”而学。培养的学生以求同思维见长,求异思维见短,呈现“两个优势”和“两个不足”。两个优势是,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较扎实,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强;两个不足是,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较差,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我们的学生可以在各科的国际竞赛中屡屡夺冠,而步入社会后竟无人能拿到诺贝尔奖。

江泽民总书记曾精辟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创新,就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要有不断探索的精神,有付诸于行动的想法和行为,这是我们生物课,尤其是通过生物实验着力要培养的。

教育部明确提出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首先要在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突破,而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就在于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它不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和突破口,也是新的中小学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征,国内外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中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学方式,也是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探究教学中,结合生物学学科特点,利用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将是一个更直接的切入点。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我国教育发展情况来看,多少年来实验教学都从属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长期以来被视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它仍然受行为主义理论模式的影响,成为“刺激—反应—强化”的单一模式。这种教师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就是在实验中缺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真正原因之所在!探究实验却能达到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这一目的。

目前关于探究实验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教学探究实验的开发研究还很少涉及,本课题拟通过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理论价值:二十一世纪,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新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使命,迫使人们重新审视教育教学中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利用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研究”通过具体的实验研究,有助于创新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改革现有的中学生物教学的需要。中学生物教学如何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无论作为学生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迎接科学技术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

(2)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上具有开发创新精神的潜能。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关键时期。中学时代是青少年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身心发展和世界

观形成的最主要时期,这时应该把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特别是利用这个时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创新欲、学习习惯、思维方式与习惯、兴趣与特长等十分有利。

实践价值

1、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2、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3、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

早在18世纪,卢梭和第斯多惠等人所提出的直观教学、主动探究观点,是实验探究教学思想的萌芽。1889年,英国化学家、科学教育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促进者阿姆斯特朗认为只有通过观察、实验来探究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运动规律,才能从本质上对科学有个理解,“实物教学或演示实验不管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效果,都无法与发现式的实验教学相比拟。”

阿姆斯特朗将实验与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实验探究教学的基本思想。 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方法,探究性地获得科学概念,并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日本有的学者提出了“引导发现”、“引导探究”的观点,强调教师在探究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而这正是今天实验探究教学发展的主流。美国人拉瑟福德(F.J.Rutherford)于1964年提出了探究的概念。加涅(R.M.Gagne)则是探究教学的早期拥护者,以后的萨其曼(J.R.Suchman)探究教学模式、有结构的探究、指导型探究、自由探究、学习环等研究均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国内目前关于探究实验的研究还很少,上海市南汇区教师进修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的陆爱桢在进行生物学研究型实验的开发研究;江苏省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李丹君在进行加强实验研究教学实现生物学新教材课程目标的研究。上海七宝中学、江苏太仓中学等学校在此方面也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四、研究的预期成果目标

1、研究成果目标

①研究生物学科开展探究实验的具体方法、内容、形式及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 ②研究探究实验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

2、教师目标

教师要改变以往以传授更多知识为目标的教学旧观念,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的现代教育观。①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提出探究实验教学模式,在控制学生实验课时和现有实验内容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将学生实验尽可能改成探究实验,并结合本地区的沿海特点,开展各种各样的探究实验,在实验中不断摸索出探究性生物实验教学模式,观察学生在这个模式下的反应状态,观察、对比在新的模式下学生的反应特点。②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进行评价,即重视学习结果,

更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③根据实验内容,对教师的作用进行分析,提出教师在探究实验中的主要作用。

3、学生目标

通过开展探究实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创造性思维方面的相关指标有很大程度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增强,创新性成果增多。提高探索和创新的主动性,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能够创造性完成学习任务,并注意培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五、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本人近十年来一直从事中学生物教学工作,对实验教学接触较多。

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特点也较了解,加之一年来又系统学习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性学习等有关课程,学科教学与教育类课程结合起来,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又提高一个层次,同时又利用校图书馆,系资料室,电子阅览室,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加上经验丰富的导师们的指导,都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六、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采用实验班进行实验前测,课堂实验,实验后测及数据收集整理、比较分析。具体研究方法有: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七、实施方案:

1、文献资料的查阅及调查研究2003年5月-9月

2、开展实验和系统研究:2003年10月-2004年3月

2004年2月完成相关实验报告

2004年3月再进行调查

3、论文撰写:2003年10月-2004年3月

4、论文修改:2004年4月

5、提交论文:2004年5月

八、经费预算:

书籍资料费:500元

打印复印费:300元

路费:1000元

合计约:1800元

论文框架

第一部分:前言

1、现行教育存在的问题

2、探究实验提出的背景及发展现状

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理论基础

1、科学基础

2、现代认知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创造心理学

5、终身教育理论

6、主体性教育理论

7、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几种模式

第三部分: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并据调查结果提出对策。

第四部分:生物探究实验教学的实践及结果分析

(一)教学实施

1、对象与方法

(1)对象、时间、内容的选择

(2)方法:

a前测

b探究实验

c后测

2、实验结果与分析

前测结果、后测结果、调查问卷的比较分析

3、实验结论及讨论

参考文献:

1、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

2、靳玉乐《探究教学论》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张影《生物实验课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载《西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2期

4、王鸿《生物实验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 载宁夏教育第7-8期

推荐第9篇:多元系统理论总结报告

多元系统理论报告

1埃文佐哈的多元系统理论

1.1翻译在文学多元系统中既可以占主要(中心)位,也可以占次要(边缘)位置。

埃文一佐哈尔认为,人们一致认为翻译是一种次要系统,这是不准确的。埃文一佐哈尔在阐述多元系统理论时,着重讨论了翻译作为多元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文学多元系统里所占的位置。他认为,翻译在文学多元系统中既可以占主要位置,可以占次要位置。具体要根据该文化里其它文学的状态而定。占主要位置时,翻译在塑造多元系统的中心部分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即翻译文学积极参与建造多元系统的中心的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体出现在以下三种情况: (l)某一文学处于未成形发展的初期,也就是说该文学还处于“年轻”阶段(即发展初期);

(2)某一文学还处于“边缘”或处于“弱势”阶段或两者兼而有之; (3)某一文学处于转折时期,危机时期或出现文学真空时期。

1.2“充分性”与“可接受性”

佐哈尔认为,任何系统的产品,制造和使用方式都是由“形式库”控制。形式库由规则和材料两部分组成。例如,语言的形式库就是语

1 法加词汇。保守的系统严格按照形式库定下的模式制造产品,可测性很高,称为二级产品;革新的系统则会注人一些新元素,从而扩大和改造形式库,使产品的可测性一个比一个低,结果就是一级产品。一级模式在形式库中占支配地位,从而走进系统的中心时,系统就会发生变化,但这些模式走进中心之后,不久就会固定下来,变成二级模式,系统就会处于稳定状态,形成新的保守主义。一个系统的行为模式,有时又与它在多元系统中的位置有关。以翻译文学为例,它处于中心时,往往参与创造一级模式,不惜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处于边缘时,则往往套用本国文学中现成的二级模式。前者的翻译策略,着重译文的“充分性”,后者则着重“可接受性”。(佐哈尔所说的一级二级、革新保守,并无褒贬之意)。

2多元系统的合理性

2.1多元系统理论将翻译置于更加广阔的文化场景中观照翻译,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域,促进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Hermans指出: 多元系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式,把翻译与社会文化实践和社会文化过程结合了起来,使翻译成为一个更令人振奋的研究学科,促进了随后出现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Hermans认为,多元系统以及文化符号学的方法拓宽了翻译研究领域,呈现出开放的格局,它把经典作品和经典模式与流变性更大的形式更加繁杂的边缘作品相互关联起来,使许多在传统研究中被忽略的文本和文本形式进入我们的研究

2 视野。它把翻译看成一种文化行为,一种在历史的连续体中与其他行为互现互动的行为。因此,翻译规范的运作、翻译行为的操控性质以及翻译行为的效用等问题都可以纳入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翻译研究实际上就是文化历史研究。谢天振教授也指出:多元系统理论把翻译研究引上了文化研究的道路,它把翻译与译作与所产生和被阅读的文化语境、社会条件、政治等许多因素结合了起来,为翻译研究开拓了一个相当广阔的研究领域。

2.2多元系统理论的文化研究视角促进了翻译研究的范式转变,即从规约性翻译研究转向描述性翻译研究,从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础的语言学范式转向文化研究的范式。它“绝不以价值判断为准则来预先选择研究对象”的原则,以及对“批评”与“研究”之间的差别的强调,对我们国内的翻译研究就很有启发意义。我们翻译研究的历史,从有文字记载的算起,已经长达

一、两千年,但长期以来我们关注的焦点大多放在埃文-佐哈尔所说的“批评”(criticism)上,也即价值判断上:不是说某某人译得好、译得出色,就是说某部译作、或某篇译文、段落、句子译得不确、有错误,等等,却忽视了翻译研究存在的另外一个天地,也即埃文-佐哈尔所说的“研究”(research)。指出“批评”与“研究”的差异,强调不要把两者相混淆,并不意味着肯定后者和否定前者。事实上,两者各有其不可相互替代的功能。前者属于应用性研究,偏重于对翻译实践的指导;而后者则属于描述性研究,更着重对翻译实践活动的描述、揭示和认

3 识,是一种比较超脱的纯学术研究。

2.3在此之前,人们尽管都承认翻译在民族(国别)文学、文化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的、甚至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并没有把翻译文学也看作一个系统,而往往仅仅是把它视作“翻译”或个别的“翻译作品”。埃文-佐哈尔于上世纪 70 年代末首先提出,翻译文学也是一个文学系统,与原创的文学作品一样,它的背后也存在着同样的文化和语言关系的网络。埃文-佐哈尔在他的多元系统理论里,对翻译文学(translated literature)这样的“二度创作的文学”及模式,给予与原创文学及模式同样的重视,并肯定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指出:“翻译文学不独是任何文学多元系统内自成一体的系统,而且是非常活跃的系统。”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并非永远处于边缘位置,它有时也会占据中心位置,即是说,“翻译文学在塑造多元系统的中心部分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并成为文学多元系统中“革新力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文学的阐述为我们研究翻译文学提供了多个切入点,并对翻译史上的一些现象作出了比较园满的解释。

2.4要把一国文学、文化译介到另一国、另一民族去,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却远不止翻译家对读者的吸引力,另外还有政治因素、意识形态、占主流地位的诗学理论、赞助人(出版社、有关主管部门或领

4 导等),等等。这也就引出了埃氏多元系统理论对我们的第二个借鉴意义,即多元系统理论帮助我们更深刻地审视和理解文学翻译,并让我们看到了文化译介过程背后的诸多因素。 结合译入语国家、民族的文化语境全面、深入研究翻译文学,正是多元系统理论为翻译研究拓展的一个极其广阔的、崭新的研究领域。

2.5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文学的阐述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文学翻译中的“充分性”(adequacy)问题。在中外翻译史上,都会有这样一个时期,此时译者的翻译往往很不“充分”,即对原作偏离较多,包括对原作的随意肢解。譬如古罗马人对希腊典籍的翻译,又譬如我国清末民初严复、林纾等人对西方社科、文学作品的翻译,等等。以往我们对此现象的解释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人意识到自己是胜利者,在军事上征服了希腊,于是以胜利者自居,一反以往的常态,不再把希腊作品视为至高无上的东西,而把它们当作一种可以由他们任意‘宰割的’‘文学战利品’。他们对原作随意加以删改,丝毫也不顾及原作的完整性”。或者,一方面是翻译家自身能力所限,另一方面这个时代的大部分读者也没有要求高水平的译作,只要能把域外小说的大致情节译过来就行了。故一大批胆大心不细的‘豪杰译作’风行一时”。 埃文-佐哈尔则是从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这一角度出发解释上述现象,并且进而引申出关于翻译文学的位置对翻译的规范、行为模式、翻译策略等的影响问题。在埃氏看来,

5 当翻译文学处于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位置时,“译者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外国的文本,找来最佳的现成二级模式。结果是译本的充分性不足”。

2.6多元系统理论还促进了相关研究的发展,受多元系统理论的启发而出现的翻译作品是多层面多类型的。以玛利亚·蒂莫兹科为例,她曾就爱尔兰作品的英译问题发表了大量文章,详细论述了影响这些作品英译的政治意识形态环境,诸如此类的研究虽然不是多元系统理论的直接应用,但却是受多元系统理论的启发而进行的。它不仅与后殖民研究等领域的理论化趋势相一致,还与Lefevere等人使用的其他的系统概念相一致。这些系统概念更容易为翻译的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语境所接受。这里要特别提到多元系统理论对勒菲弗尔改写理论的影响。他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他与霍尔姆斯、巴斯奈特和兰伯特等学者一起,致力于翻译研究学科地位的争取,使翻译研究逐渐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其中,以兰伯特为代表的学者逐渐转向翻译的客观描述研究以及个案研究;而以勒菲佛尔为代表的学者则转向文化研究的模式,将翻译置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意识形态、诗学以及赞助等语外因素对翻译研究的影响,提出翻译研究的改写理论,形成其独特的理论理据和思想主张。英国学者Munday指出,改写理论的发展深受多元系统理论及操控学派的影响。由此可见,改写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多元系统理论的影响。

6

3多元系统的局限性

3.1多元系统论在理论构架上还不够严密系统。埃文佐哈和图里都热心于找出普遍性的规律和准则,因此往往有了大胆的假设,就急切地将之推至为普遍规律。由于埃文佐哈的理论缺乏充分的个案研究成果的支持,在理论推演中又存在非历史化的倾向,因此,他对一些规律的假说,有简单化、抽象化、绝对化的倾向。这种构建特性一方面使理论本身非常抽象,另一方面又容易给我们造成错觉,似乎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我们研究的文学或者翻译,其本身就是一个作为实体存在的系统。但事实上,这一切都是为了理论推导之便而预设的产物。

3.2多元系统论在对多元系统运作的理论推演上也存在一些断带,如翻译文学系统与多元系统中哪些系统关系最为密切,它们之间又是如何运作从而影响了翻译文学系统在多元系统中的地位,翻译规范的形成以及翻译文学文库和经典形式库的嬗变的等等,这些问题,埃文佐哈没有作详细阐述。埃文佐哈的多元系统论,虽然要求将每一个文化活动都纳入到文化多元系统中考察,但他本人的研究却很少将文本与文本产生的具体文化语境联系起来,而只有抽象的推导和假说。在实际研究中,往往对文学或文化(包括翻译) 发展的动因不作

7 探究。忽视实际的政治和社会权力关系,只关注模式和形式库,依然完全停留在文本层面。尽管埃文佐哈的很多假说具有较高的可验证性,但由于理论推演的抽象化、简单化,再加上术语太少而定义太广,因此在具体运用上,缺乏可操作性。图里的个案研究,也基本上局限在语言和文学层面,没能提供比较全面的实践多元系统论的研究范式。

3.3 多元系统理论过分强调主流意识形态,疏忽了非主流的意识形态,从而把丰富的翻译现象简单化; 它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决定论,忽视了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和译者的主体性,能动性与超前性; 它过分强调两极,忽视中间,结果导致研究方法的僵化与简单化。如果将多元系统理论用于解释翻译策略的选择,它无法解释我国晚清的翻译实际。晚清时中国的翻译文学应该处于中国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根据多元系统理论,译者会遵守出发语文化的规范,采取异化翻译策略,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晚清的文学翻译家,他们渴望传播民族文化,拥有文化优越感,在译文中大量使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因此多元系统理论只考虑了制约翻译策略选择的客观文化因素,而忽视了作为翻译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使我们对其理论的周密性产生了疑问。对此,王东风是这样评价的:多元系统理论关注的是目的语文化对翻译策略的制约,但忽略了译者的主体地位。

3.4除理论假说上存在简单化、绝对化倾向外,多元系统论在具

8 体运用上也存在困难。埃文佐哈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没有充分运用多元系统论,并以此探讨语言或文学多元系统与其他多元系统(尤其是与政治和意识形态) 的关联。而图里所做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寻找一个作品,\"一类体裁\",一个时期的译本用了什么翻译规范,看看这些译本处于充分性和可接受性两极之间的哪一个位置,并略为探究这些规范背后的原因。其研究视点也基本上局限在语言和文学层面,没能提供比较全面地运用多元系统论的研究范式。此外,多元系统论的术语太少而定义太广,这样也造成具体运用上缺乏可操作性。尤其是,埃文佐哈为了把多元系统论提升为更具普遍意义的文化理论,在多元系统论修订版中,把提到文学或翻译的地方几乎全部删去,并省掉了诸如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学,语言等等多元系统的分类。这样,在具体运用上就更降低了可操作性。

3.5多元系统的研究不仅极度抽象,而且还易被混同于宿命论。Hermans认为,之所以这样讲,其原因有二,首先,多元系统理论虽然深知文化系统扎根于社会之中,但其理论运作却很少重视实际的政治权力关系与社会权力关系,对具有实际利益的具体实体,如社会机构和社会群体等,也很少关注。换句话说,多元系统理论是一个理论假说,它所重视的是系统模式与形式库,因此多元系统理论实际上是一个局限于文本研究的理论。它把所有文学与文化描绘成一个个发生冲突的场所,但我们却看不见这些冲突; 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斗争只是规范与模式之间的斗争,而不是得失攸关的具体个人或者集体的斗

9 争。结果,系统的变化与逆转就成了一个自兴自灭、循环往复的过程: 处于经典地位的中心自行其职,而后中心地位被颠覆,被新的中心所取代,如此循环往复,仿佛一切都是一个自动的过程。这就使多元系统理论具有宿命论的特点。其次,多元系统理论非常重视不同模式和不同文学类型的分类,也很重视这些模式与类型之间的关联,但很少对产生各种现象的潜在原因进行思考,如为什么翻译的类型、规范、概念以及集体操作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等等。这样,它对现象的描述与解释都拘泥于同一个层面,让人感觉文学与文化都是自治的系列,即不管文学与文化的具体情况如何,其结果都最终难逃中心被边缘取代的命运,这是典型的宿命论论调。

3.6一级模式(行为) 与二级模式(行为) 的二元对立思想值得商榷。二元对立思想虽然为多元系统理论注入了动态运作,相互影响的动态思想,但其思想基础是客观主义逻辑,认为事物的结果先在地决定了不断变化的情形和相互抗衡的行为。从原则上说,中心与边缘、经典与非经典的二元对立都是人为推导的结果,其出发点是研究者对系统做出的相关陈述以及这些陈述对生产分配方式的控制,而一级与二级的二元对立则是一个研究者根据结果推导原因与过程的逻辑。推导所谓的一级(即革新)模式,只不过是我们依靠事后洞见对先前发生的事情进行反思时贴上的标签而已。这就是布迪厄所说的由现实的模式向模式的现实进行推导的方式。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逻辑会使二元对立的思想与其研究对象纠缠不清,最后走向思想的封闭,导致其无

10 法自圆其说。

4总结

多元系统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处于强势文化的读者群体也会接受采用“异化”翻译策略的译文。因此,文化地位对翻译的影响并不是绝对性的,翻译策略的选定并非完全取决于两种文化的对立地位,还有其它的因素要考虑。

当源语文化中的某些文化因素在目的语文化中不能找到对应物时,多元系统理论对于这类翻译现象的翻译策略的指导显得力不从心。

多元系统理论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从文化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翻译策略的选择,它不再局限于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的对等,帮助我们更深刻地审视和理解文学翻译,但多元系统理论指导翻译策略时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总之,中西传统译论及其研究方法的特点或差异不能简单地用优劣来判定。我们不应当拒绝接受或排斥西方翻译理论和研究方法,同时我们也不应当妄自菲薄,轻视中国传统译论和研究方法。那种认为凡是西方的一定就好就先进,凡是中国的一定就差就落后的理念是不正确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我们应当沿着百花齐放的道路不断进取,营造出一个相互包涵、多元共存的和谐局面。

11

12

推荐第10篇:情绪智力论文

情绪智力

08心理一班

梁敏洁

20085760

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80%在于情商,只有20%取决于智商,到底情商和智商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哪个重要呢?

在美国企业界,现在流行着这样的观点:\"智商使人被录用,情绪智力使人得以晋升\",这到底是真的吗?

美国心理学家奥列佛·温德尔·荷尔姆斯运用情绪智力为标准,对美国历史上诸位总统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富兰克林·罗斯福是个二流智商、一流情绪智力的政治家,但被公认为是美国历史上一个卓越领导人。而尼克松总统拥有一流智商,但情绪智力一团糟,故而黯然下台。研究结果显示,智商决定人生20%,情绪智力主宰人生80%。

情绪智力的定义

情绪智力又称为情感智力,情感智慧或情绪智能,是近年来对商业企业最有影响的思想之一,它的理念是:经理人了解和控制自己和周围同事情感的能力将决定企业能否有更好的商业表现。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概念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萨洛维(Salove)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玛依尔(Mayer)提出的,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换句话说,情绪智力也就是识别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调节行为的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情绪智力是与理解、控制和利用情绪的能力相关的。 情绪智力的5种能力

(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

认识自身情绪,这是情绪智力的基石,就是能认识自己的感觉、情绪、情感、动机、性格、欲望和基本的价值取向等,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2)妥善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

妥善管理自身情绪,是指在认清自身情绪的基础上 ,对自身情绪的调控方面。包括对自己的快乐、愤怒、恐惧、爱、惊讶、厌恶、悲伤、焦虑等体验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协调。比如,自我安慰,主动摆脱焦虑、不安情绪。有人发现,当自己情绪不佳时,可用以下方法帮助调整情绪:(1)正确查明使自己心烦的问题是什么;(2)找出问题的原因;(3)进行一些建设性活动。

(3)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指面对自己欲实现的目标,随时进行自我鞭策、自我说服,始终保持高度热忱、专注和自制。如此,使自己有高度的办事效率。

(4)认识他人的情绪

认识他人的情绪,这是人际沟通的基础 ,也是对他人产生同情心的必要条件。指对他人的各种感受,能“设身处地”地、快速地进行直觉判断。了解他人的情绪、性情、动机、欲望等,并能作出适度的反应。在人际交往中,常从对方的语言及其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姿势等来作判断。常常真正透露情绪情感的就是这些表达方式。故捕捉人的真实性情绪情感的常是这些关键信息,而不是对方“说的什么”。

(5)人际关系的管理

人际关系的管理,这是指管理他人情绪的艺术。一个人的人缘、人际和谐程度都和这项能力有关。深谙人际关系者,容易认识人而且善解人意,善于从别人的表情来判读其内心感受,善于体察其动机想法。这种能力的具备,易使其与任何人相处都愉悦自在,这种人能充任集体感情的代言人,引导群体走向共同目标。

情绪智力是促进事业成功的最重要的条件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个现象:一个智商(智力)很高的人在事业上并无多大的成绩,一个在事业上取得一定业绩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人情练达\"的人,而一个\"人情练达\"者必定是\"情绪智力\"较好的人,任何人的事业成功,都离不开特定的人际关系,要以创造好的人际关系为中介,进而通过此中介去取得他人的帮助、支持和认可,从而才能达到成功。

情绪智力通过人际关系为中介使人成功,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

从客观讲,由于人所具有的社会性,人们需要相互配合地工作和生活,在接触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相互影响,其结果产生了不同的人际关系。情绪智力高者由于敏于认知自己和对方,深知自己的角色地位及与他人的关系,能清醒地处理各种事物,因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融洽协调,容易得到他人的帮助支持和回报,为其提供物质、精神、机会等方方面面的有利条件,这是使人成功的客观因素。反之,情绪智力低者由于\"后设认知能力\"水平较差,易与人闹矛盾、搞内耗,这就为自己成功之路铺设障碍,难以实现目标。

从主观讲,情绪智力高者在情绪情感上能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把握,远离冲动,极其理智,通过良好的人缘达到成功。他们常持平和心态。为此,他们常常表现出\"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对事物持平静、超然和不过分、不偏激的态度。这一良好的、稳定的情绪,使之常有充沛的精力与热情,令别人感到兴奋愉快,从而受到别人的欢迎,增进了人际关系的密切度。反之,如果不善调节控制自己的感情,动辄狂喜、暴怒或极度忧伤、情绪波动大起大落,这样就会使言行失度,导致与别人的关系疏远甚而紧张。平和心态和良好情绪往往源于宽广的胸怀。宽广的胸怀是对一切事物,包括丑恶事物和反常事物,都能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先承认它,包容它,将它纳入视野,然后再从容地对待它,理智地处理它。胸怀宽广既和性格有关,又和思想方法有关。胸怀宽广了,可以从方向和力度上改善人的判断和感知水平,尤其在人遭受挫折时,可以大大降低挫折感,使人较长时间维持平和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以及豁达乐观的精神面貌。情绪智力高者还具有执着的自信心与坚强的意志力。当社会知觉水平较高、性格良好、胸怀宽广、自信执着、意志坚强、情绪平和稳定这些优良品质在人身上共同作用时,人的言行就变得更理智、更注重认知、更远离盲目和冲动,面对目标能始终热忱、专注、自制、随时进行自我鞭策。自然,我们看到,高情绪智力者的人缘是那么好,诸事办得那么得体,在单位的小环境和社会的大环境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而他们的成功不正寓于其中吗?他们的目标又怎么会实现不了呢?

正确解读情绪智力

拥有高情绪智力并不仅仅意味着“做个好人”,在关键的战略时刻,个体有时还得扮演“黑脸”的角色。

拥有高情绪智力并不意味着个体就可以放纵自己的情绪,相反要对情绪进行管理,使之能适宜、有效地表达,使人们能朝着共同的目标一起顺畅地工作。

在情绪智力上并不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在情绪智力上并不比男性更聪明,反之亦然。研究发现:女性一般能更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更富有同情心,更擅长人际交往;男性则更自信,更乐观,更能适应环境以及能更好地应付各种激变。客观地说,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情绪智力上均有其长处,也有其不足。一些人虽富有同情心,但却缺乏处理自己苦恼的能力;而另一些人虽能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情绪的细微变化,但对别人的情绪反应却“呆若木鸡”。

情绪智力的水平并非由遗传所决定的,也不是在儿童早期阶段就已发展定型的。与智力不同的是(智力在十几岁以后就不太变化),情绪智力的水平在人的一生中能通过不断的学习而得以不断地提高,它能从经验中不断地汲取营养。对人的 情绪智力水平进行的一项追踪研究显示:随着个体越来越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冲动,更善于激励自己以及共情能力的增强和社交技巧的不断丰富,人们在情绪智力上的能力表现也不断地得到提高。用一个老套的字眼来形容这种变化就是“成熟“。

由于情绪智力可经由后天的学习和经验而不断提高,因此拥有高情绪智力并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要想成为一名成功人士,你不但应该学习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也应不断地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情绪智力。企业则可以通过一些激励措施,及开展相关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情绪智力。

提高情绪智力的策略

1、自我监控提高情绪知觉。当一些情绪由外界环境引起或伴随着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信念而产生,自我监控就能够加强这些情绪知觉。对每天情绪的变化做记录,并分析是什么信念和活动导致情绪出现变化。

2、自我调节管理悲伤情绪。对于悲伤,要避免悲伤的情境,尽量关注困难情境中不使你感到悲伤的方面,果断地挑战悲伤;对于焦虑,挑战威胁定向的想法且通过进入危险的情境锻炼勇气,利用应对策略降低焦虑;对于气愤,回避引起气愤的情境,尽量关注困难情境中不那么困扰的方面,果断的要求激怒你的人减少煽动性,自我克制且锻炼共情。

3、沟通。沟通技巧是与别人产生共鸣的基础,理解他人说话的内容,为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建立基础。在听的时候,只聆听不判断,保留自己的观点和情绪;总结你听到的别人说话的内容,检查你的总结是否正确;在说话的时候,决定你的要点,有逻辑地组织它们,清楚地表达出来,确定对方已经理解你了,不带攻击、责备或生气的情绪陈述你的观点,必要时重复一遍。

4、问题解决。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不仅需要用沟通技巧来实现相互的理解和移情,而且更需要用问题解决的技能来发展和实现有效的合作行动。在实际生活情境里,要把一些大的、模糊的问题分解成很多小的、具体的问题;根据可解决的条件定义这些问题;对事不对人;设想有可能解决的办法;当所有的解决方法都想到以后,检查每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选择最终的解决方法,执行这种方法;回顾计划完成的效果。

5、培养自己的情绪感受性。在生活、工作过程中,学习更多产生在特定情境、经验上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体验,以便提高识别和管理自己与别人情绪的能力。

情绪是可以认识和管理的,我们的情绪不管有多少类型,也不管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它都要通过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肢体表情表达出来,进而影响我们的心理、生理及生活本身。提高情绪识别和管理技能,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情绪知觉,让情绪成为我们自我实现和身心健康的积极力量。

第11篇:多元作业论文

小学语文作业布置多样化

学生写作业是为了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因此写作业是必要的。为了激发学生写作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给学生布置作业的形式应该多样化。为此,我结合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对学生作业进行了实践探索,现把自己的几点体会向大家进行交流交流。

一、作业形式注重趣味性和多样性

1、作业布置的趣味性,不仅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教授完语文内容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布置一些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作业,比如:让学生以图画的形式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其次,对于故事性比较强的语文课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在真实的情景中,不仅富有足够多的情趣,最重要的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在表演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组织能力都是有所提高的。小学语文还有一些儿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演。

2、作业布置的多样性。语文这一学科是包含四大要素的学科,即听、说、读、写。在传统的作业布置里,基本上是以写为主,这种单一的形式让学生逐渐感到厌烦,达不到对学过知识巩固的目的,所以要改变这种单一的作业布置形式,努力使作业的布置形式的多样化,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那么对这四大要素,我们简要的做一些分析:语文教学中对听的要求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别人说的话,并作出相应的判断。那么在语文作业的布置中可以让学生听一些故事,并写出中心思想和自己的感受,可以锻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思考的能力。“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学生给自己身边的人讲述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心得,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在讲述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读”,主要是想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逐渐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情感得以丰富,能力得以提升。而“写”实现阶段老师比较重视的,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仅是对课文生字词的抄写,还要培养学生实际写作的能力。

二、作业难易要体现层次性

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其生理、心里、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意识倾向就、兴趣爱好等存在着个别差异,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设计作业时心中要有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对作业的亮度和难度作出适当的调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取得某一层次上的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如:我们五年级写观察日记,对好中差三类学生要求各不相同。对好学生要求不仅能细致观察、具体描写,还要表达出一定的喜爱之情。对中等学生,要求细致观察、条理清晰、描写较具体。对差生要求仔细观察,能比较有条理地抓住主要特点,写一段话就可以了。这样,学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锻炼,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而且也解决了“吃不饱”“吃不了”的问题。

三、作业注重实践性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也就是说,应在生活中、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那何为实践?也就是通过活动去达到一定的目的。所以,语文实践性作业就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就、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而不是挂羊头卖狗肉——打着新课改的旗帜进行题海战术,或一刀切,认为作业越少越好,把所有的课外时间还给学生。同时,现在正进行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改革实践也使我认识到:小学教学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的教学方法,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为此,我在语文课标的指导下,在教研组的共同探讨下,进行语文实践性作业的尝试。

四、作业开放,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该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独立性是创造者的必备品质,但在具有独立性的同时,创造者还应具有合作精神。作为语文教学内容重要之一的作业,也不能局限于课内学习内容中,拘泥于课本知识中。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语文教学的触角要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新型作业要开放,首先是观念要开放,要树立大语文观,要整合各科的课程,要立足课本,放眼课外。二是作业内容要开放,有旧知与新知相联系的,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还要有学习与活动接轨的。三是作业形式要开放,摘、录、写、画、唱、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需要自由选择。四是完成作业的方法要开放,查阅、访谈、观察、实践、操作,可独立,可合作。五是检查评估作业的方式要开放,检查、展示、汇报、交流、评估中过程性与综合性相结合,老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

第12篇:多元智能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智能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

今天,梅教授给我们讲了《多元智能理论对课堂改革的启示》专题。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备受西方学界推崇IQ情结,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在4月13日《加强校园文化我之见》一文中我曾提出过“多元文化教育”问题,18日我也曾提出“存在智能”问题与专家进行讨论,之前我与项教授也曾讨论过多元智能问题。我对“多元”的这种关注,实在是因为它给了人们一种绚丽多彩的假设,它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今天的教育。我想,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不断受到世界学界和社会的广泛质疑的现实,必须要受到税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讨论“多元智能”和多元文化,可以说是恰逢其时的。

1、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的教师提供了一种理论保证,能让他们进一步深刻了解和认识学生间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充分、重新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但这一种了解、认识和理解,如果缺少一种多元的文化氛围,就很难说是透彻的和自觉地,而这种理解的肤浅和被动,却会进一步把中国教育突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不愿意看到的。上午的讲座,梅教授也提到了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其实一些精英分子“用脚说话”的行动,也应当是我们看出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社会的隐忧。

2、新的课程标准,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我们的教育能够在不同阶段分别解决不同的问题。例如:小学阶段需解决学生多元智能均衡发展和培养学习习惯的问题,初中阶段需解决有校学习和培养学习兴趣的问题,高中阶段需解决研究性学习和考大学的问题等。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作为教师要能发现学生的智能强项,并结合社会需求加以引导和培养。这时如果我们教师对每一个“元”不能做到深刻理解,怎样才能实施有效的教育呢?同时这一种深刻的理解,还须有一

种多元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需要教师具备多元能力的发展和多元的文化素养。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恰恰是我们的教师所非常贫乏的。

3、多元智能理论,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理念成为可能,而不仅仅是一个漂亮的口号。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如果我们能把孩子相对“强”的项与社会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传统的以“数理逻辑”思维为主流的智能体系就有可能会改变,每一个人成才的路子就宽了,就为每一种人才发挥自己的优势,造福于社会提供了可能。“让每一个学生盯着优势的光芒,奔向人生的光辉顶点”,要真正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信念。

4、多元文化教育,对我们的基础教育突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人们不断抱怨中国青少年因模仿、崇拜和践行西方“消极文化”而越来越颓废时,却忽视了对西方主流文化的传播,却只是简单的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这就像你拿着香喷喷的肉包子对和尚说:吃肉包子吧!和尚反过来问,没有动物肉吧?一样荒唐可笑。)今天梅教授举例的《丑小鸭》教学,就表现了我们的教师对西方主流社会的认知水平。这种情况是十分可怕的,因为根据研究证明,流言和谬论的传播速度是真相和真理传播速度的十倍。现在西方的垃圾文化已经进来了,如果我们对西方的主流文化还是这么麻木不仁和置若罔闻的话,简直比掩耳盗铃还要可怕啊!!!我希望我们的教育应当首先觉醒,应当重塑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应当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而不应当中华民族的所谓“传统文化”沾沾自喜。

第13篇:情绪智力论文(优秀)

情绪智力

心理四班

齐妍雯

021140401

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80%在于情商,只有20%取决于智商,到底情商和智商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哪个重要呢?

在美国企业界,现在流行着这样的观点:\"智商使人被录用,情绪智力使人得以晋升\",这到底是真的吗?

美国心理学家奥列佛·温德尔·荷尔姆斯运用情绪智力为标准,对美国历史上诸位总统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富兰克林·罗斯福是个二流智商、一流情绪智力的政治家,但被公认为是美国历史上一个卓越领导人。而尼克松总统拥有一流智商,但情绪智力一团糟,故而黯然下台。研究结果显示,智商决定人生20%,而情绪智力主宰人生80%。

情绪智力的定义

情绪智力又称为情感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换句话说,情绪智力也就是识别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调节行为的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情绪智力是与理解、控制和利用情绪的能力相关的。

情绪智力的5种能力

(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

认识自身情绪,这是情绪智力的基石,就是能认识自己的感觉、情绪、情感、动机、性格、欲望和基本的价值取向等,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2)妥善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

妥善管理自身情绪,是指在认清自身情绪的基础上 ,对自身情绪的调控方面。包括对自己的快乐、愤怒、恐惧、爱、惊讶、厌恶、悲伤、焦虑等体验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协调。比如,自我安慰,主动摆脱焦虑、不安情绪。

(3)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指面对自己欲实现的目标,随时进行自我鞭策、自我说服,始终保持高度热忱、专注和自制。如此,使自己有高度的办事效率。

(4)认识他人的情绪

认识他人的情绪,这是人际沟通的基础 ,也是对他人产生同情心的必要条件。指对他人的各种感受,能“设身处地”地、快速地进行直接判断。了解他人的情绪、性情、动机、欲望等,并能作出适度的反应。在人际交往中,常从对方的语言及其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姿势等来作判断。

(5)人际关系的管理

人际关系的管理,这是指管理他人情绪的艺术。一个人的人缘、人际和谐程度都和这项能力有关。深谙人际关系者,容易认识人而且善解人意,善于从别人的表情来判读其内心感受,善于体察其动机想法。这种能力的具备,容易使其与任何人相处都愉悦自在,这种人能充任集体感情的代言人,引导群体走向共同目标。

情绪智力是促进事业成功的最重要的条件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个现象:一个智商(智力)很高的人在事业上并无多大的成绩,一个在事业上取得一定业绩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人情练达\"的人,而一个\"人情练达\"者必定是\"情绪智力\"较好的人,任何人的事业成功,都离不开特定的人际关系,要以创造好的人际关系为中介,进而通过此中介去取得他人的帮助、支持和认可,从而才能达到成功。

情绪智力通过人际关系为中介使人成功,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

从客观讲,由于人所具有的社会性,人们需要相互配合地工作和生活,在接触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相互影响,其结果产生了不同的人际关系。

从主观讲,情绪智力高者在情绪情感上能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把握,远离冲动,通过良好的人缘达到成功。他们常持平和心态。这一良好的、稳定的情绪,使之常有充沛的精力与热情,令别人感到兴奋愉快,从而受到别人的欢迎,增进了人际关系的密切度。反之,如果不善调节控制自己的感情,情绪波动大起大落,这样就会使言行失度,导致与别人的关系疏远甚至紧张。平和心态和良好情绪往往源于宽广的胸怀。胸怀宽广既和性格有关,又和思想有关。胸怀宽广了,可以从方向和力度上改善人的判断和感知水平,尤其在人遭受挫折时,可以大大降低挫折感,使人较长时间维持平和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以及豁达乐观的精神面貌。自然,我们看到,高情绪智力者的人缘是那么好,凡事都办得那么得体,在单位的小环境和社会的大环境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而他们的成功不正寓于其中吗?他们的目标又怎么会实现不了呢?

正确解读情绪智力

拥有高情绪智力并不仅仅意味着“做个好人”,在关键的战略时刻,个体有时还得扮演“黑脸”的角色。

情绪智力的水平并非由遗传所决定的,也不是在儿童早期阶段就已发展定型的。与智力不同的是(智力在十几岁以后就不太变化),情绪智力的水平在人的一生中能通过不断的学习而得以不断地提高,它能从经验中不断地汲取营养。对人的情绪智力水平进行的一项追踪研究显示:随着个体越来越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冲动,更善于激励自己以及能力的增强和社交技巧的不断丰富,人们在情绪的能力表现也不断地得到提高。用一个老套的字眼来形容这种变化就是“成熟“。

由于情绪智力可经由后天的学习和经验而不断提高,因此拥有高情绪智力并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要想成为一名成功人士,你不但应该学习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也应不断地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情绪智力。企业则可以通过一些激励措施,及开展相关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情绪智力。

提高情绪智力的策略

1、沟通。沟通技巧是与别人产生共鸣的基础,理解他人说话的内容,为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建立基础。在听的时候,只聆听不判断,保留自己的观点和情绪;总结你听到的别人说话的内容,检查你的总结是否正确;在说话的时候,决定你的要点,有逻辑地组织它们,清楚地表达出来,确定对方已经理解你了,不带攻击、责备或生气的情绪陈述你的观点,必要时重复一遍。

2、问题解决。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不仅需要用沟通技巧来实现相互的理解,而且更需要用问题解决的技能来发展和实现有效的合作。在实际生活情境里,要把一些大的、模糊的问题分解成很多小的、具体的问题;根据可解决的条件定义这些问题;对事不对人;设想有可能解决的办法;当所有的解决方法都想到以后,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选择最终的解决方法,执行这种方法;回顾计划完成的效果。

3、培养自己的情绪感受性。在生活、工作过程中,学习更多产生在特定情境、经验上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体验,以便提高识别和管理自己与别人情绪的能力。

情绪是可以认识和管理的,我们的情绪不管有多少类型,也不管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它都要通过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肢体表情表达出来,进而影响我们的心理、生理及生活本身。提高情绪识别和管理技能,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情绪知觉,让情绪成为我们自我实现和身心健康的积极力量。

第14篇:从零点计划和多元智力理论到音_...

从\"零点计划\"和多元智力理论到音乐教育的观念更新

--人类认知研究的艺术观点和音乐教育的认知主义心理学基础 提要 本文追溯了哈佛零点计划及其重要成果多元智力理论的形成背景,分析了认知主义心理学视艺术为心灵活动及其作为课程和教学理论之基础的意义,提出了音乐教育的\"形而上\"观点。

关键词 零点计划;艺术教育;音乐教育;国际比较教育;认知主义心理学

零点计划:人类认知符号体系向艺术领域的拓展及其影响

1967年,由美国哲学家纳尔逊·古德曼发起,零点计划(Project Zero)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立项。在此之前,哲学界普遍认可和研究的对象,多限于人类的语言和逻辑符号。以艺术为代表的表情和传播体系并未受到哲学和心理学的普遍关注。古德曼认准了哲学和心理学在研究对象和人类符号体系问题上的这一缺陷,在其论著《艺术的语言》(Languages of Art)中,提出有关人类运用各种主要符号体系的分类学。这套符号体系分类学描述的范围,涵盖了各门艺术的符号体系,包括音乐、诗歌、体态和视觉图形,以及各门艺术在符号化过程中人类心理赋予的特殊方式,其展示、表情、隐喻和意义的多元性等。

与日内瓦心理学派的创始人皮亚杰十分相似,古德曼主要是从哲学尤其是认识论的范畴入手来阐释人类符号体系的。由于其研究对象是人的认识,由他发起的零点计划吸引了一大批心理学者和教育学者。他们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对其符号理论展开研讨。这个计划,又由于是符号理论在语言、数理逻辑之外的艺术领域的拓展,其研究重点,必然成为围绕艺术的概念学习和学习过程而展开的多学科研究。

哲学家使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把认识论的研究对象拓展到艺术领域,这一点,首先是心理学的一大进步。它为人类认知研究领域树立起一面艺术观点的旗帜。

零点计划的理论基点,是20世纪中期发展形成的认知主义心理学。其核心是认知--视艺术活动为人类的心灵活动。当然,这个计划也涉及到与认知相关的其他心理现象,包括对艺术的构成细节的分析和注意,对艺术作品形态的敏感性等。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这个观点,艺术活动者必须能够在内部的心灵过程中,“读”、“写”艺术所含的特性符号,并建构这些符号体系;能够在内部的心灵过程中,认读音乐的多样风格,洞察诗歌、文学作品中隐喻的意义;能够使用经抽象的形式和色彩渲染人类的各种情绪;能够通过对不同音乐材料给予有意义的变形,创造各种情、景的形象。

到了70年代,零点计划在著名心理学家珀金斯和加德纳领导下,成为彻底的心理学研究项目。珀金斯领导的认知技能课题组,主要研究成人的知觉和认知潜能。加德纳领导的发展心理课题组,主要研究正常儿童和天才儿童在符号运用方面的发展特征。到了80年代,零点计划除持续心理学研究外,引进“研一发”(R-D,Research-Development)概念,转向艺术教育的研究和开发。大部分的专项课题涉及从学前到大学教育各阶段艺术教育的分析和应用。在此期间,零点计划的研究规模庞大,参与者逾百。研究成果对艺术和人文科学的多种领域做出显著的贡献。这些成果,集中体现在以下著作之中:《艺术、思维和大脑》(Arts, Mind and Brain ,加德纳,1982);《艺术与认知》(The Arts and Cognition,珀金斯,1977);《哈佛零点计划总结报告》(Summary Report::Harvard Project Zero,古德曼,1972);《创造的世界》(Invented World,温纳,1982);《意义的形成》(The Making of Meanings,沃尔夫和加德纳,1988);《破碎的智慧》(The Shattered Mind,加德纳,1975);《单脑疾病后的艺术能力》(Artistry after Unilateral Disease,卡普兰和加德纳,1989)等。

上述各种研究,采用的方法基本有三种:其一,是对多种特定能力的横断实验研究;其二,是对儿童各种符号应用能力的早期发展的自然追踪研究;其三,相关的实验室研究。这些研究,不论是儿童发展的自然成长研究,还是赋加实验变量干预的实验研究,对艺术教育实践产生影响较为直接的如下述。

关于早期儿童的艺术潜能及其发展的关键期:一般来说,儿童心理发展在多数领域中,是随年龄的增长而改善的。然而,在某些艺术领域,幼童的能力可达到惊人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儿童早期之后,艺术发展呈反U曲线,神经系统中认知表象能力的可塑性降低。这意味着,儿童的艺术发展存在一个关键期。 关于艺术发展的个性差异:根据经典的发展理论,儿童在某方面的认知能力能够预测其他方面的能力水平。但是,零点计划的研究发现,跨领域同步发展的相关较低。另外,心理学界一度认为的人脑各区域是在均潜质前提下承担各类能力的观点,也被神经心理学的新观点打上一个很重的问号。神经心理学倾向于认为,大脑的特定区域具备特定的认知焦点。这意味着,儿童在不同学术和艺术领域中,成就水平存在差异是正常的。

零点计划的成果对教育学、心理学和艺术教育在观念上最大的冲击,莫过于零点计划的领袖人物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见其著作《心智的结构:一种多元智力的理论》1983;《多元智力:实践中的理论》1993)。在此之前,人类智力,体现在智力的鉴定或说智力测验的建构观点上,有两种基本观点。其一,是G理论。G指General (一般的),这种观点是站在非具体和抽象的立场来看待人类智力的。与之相对的第二种观点是S(Specific,具体的)理论。顾名思义,这种观点从原子论的狭隘科学主义视角,把人类的整体智慧割裂为不可再分的,互不交叠或互不包容的心理对象元素,把元素测量的简单总加作为智力的象征指标。作为智力测量建构的观点基础,这两种观念无论孰优孰劣,都从不同视角为智力测验的实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它们从来没有涉及人类实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心理和行为。换言之,这类测验毕竟不完全具备真正的效度。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观念和智力理论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他提出,应该把有关人类认知的多种研究综合成为一种具备神经生物学和文化学意义的形式。起初,他概括出由七种智力,即语言、逻辑与数理、音乐、空间信息、身体动觉、人际关系和自身认识构成的人类智力全貌。其后,又概括出一种自然能力,即人类处理自然和与自然交住的智力,使多元智力理论从\"七智\"增至\"八智\"。据称,加德纳最近又在概括人类的\"存在\"智力,对人类的存在方式赋于心理学的合理阐释。

从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论的角度推敲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使心理学向微观世界(神经生物学)和宏观世界(文化学)迈出了巨大的两极步伐。按照他本人的说法,多元智力理论为人类提供了一种与视纸笔测验为唯一的智力测量评价形式相对抗,与广为认同的单纯智力信仰相对抗的思维方式。这样,研究人类心理的学科一方面得以心理发生的神经生理基础的科学实证,另一方面,则与人类的各类践行活动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多元智力理论确认了音乐是人类智力的一种存在形式。加上前述认知主义心理学对含音乐在内的各类艺术形式的包容,对音乐和其他艺术学习的诸如关键期、个体差异和儿童艺术发展特征等领域的涉足,使心理学、教育学和艺术教育开始形成如下共识:

1、各类艺术,尤其是音乐,是心理学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对象。

2、以音乐等艺术符号作为实验刺激的心理学或神经生物学研究,不仅能回答音乐教育、艺术教育中有关学习和儿童发展的问题,而且还能够为主流心理学提供以词语、数理逻辑为刺激源的研究根本无法考虑或想象的课题角度、方法及答案。

笔者认为,多元智力理论对音乐作为人类智慧的一种存在形式的确认,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它能够论证古希腊或孔子以来人类对音乐学习的执著追求的合理性。重要的是,它影响着人们对音乐在人的整体智慧的建构、发展和教育方式上的全新视角。这种视角的主流,便是认知主义。

认知主义心理学:音乐教育观念更新的基础

如前所述,哲学家从人类认知发生和发展的起点出发,以艺术等新的符号体系作为研究对象,使一个哲学问题通过心理学家的头脑延伸到音乐等艺术领域。这批心理学家,包括哈佛零点计划的成员,也包括与零点计划同期的一批心理学者,在20世纪下半叶认知主义心理学思潮的总体背景中,反思并探索的一个问题是:在音乐学习和发展过程中,Music As what? 即,从人与音乐之间在学习和发展过程的关系看,究竟应该主要地把音乐看作什么。

198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音乐作为认知》(Music as Cognition)。该书作者赛瑞芬(M·Serafine)在这部以其耶鲁博士后研究为基础的著作中,系统地反思了以往Music as what?的观点,包括视音乐为自然属性、物理特质、行为和传播等非心灵主义的旧观念,明确提出并用发展心理学的方法论证了音乐学习的认知主义观点。②作者试图强调,音乐学习和儿童音乐发展的本质,并不在于显在的外部操作,而在于心灵的内部认知。 实际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教育心理学就涌动起\"概念学习\"(concept learning)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思潮,发展至今,概念学习已成为学习理论最重要的范畴之一。这种思想在音乐教育的实验课程项目中最典型的早期代表,集中体现在美国的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方案(Manhattanville Music Curriculum Program)中。概念,在学习理论中的含义,指认知对其对象的关键属性(critical attributes)的把握。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在承认音乐的文化属性即非共性概念的同时,确定了音乐的共性概念,并采用布鲁纳的螺旋型课程研制模式,把音乐的整体概念构架成为16个认知发展层次,每个层次均由相同的音乐概念群为对象但认知水平要求不同的认知结构组成,如此建构起整体的音乐概念大厦。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在应用概念学习,以及在基于概念学习的学科结构理论和螺旋型课程研制模式等方面,成为音乐教育响应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先导。③

笔者提及上述,是因为目前占主流地位的认知主义心理学基本尚未从实质上涉足我国的学校基础音乐教育和校外专业化的音乐教学。许多学者认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从总体上看,处于一种所谓\"器物层面\"的音乐技能传承水平,或说处于\"物理\"(physics)和显在行为(explicit behavior)的水平。用笔者的话说,这是一种\"形而下\"的音乐教育。无论是业余器乐等级考试,还是专业院校的音乐面试,我们都可以明显地观察到这样一种悖论现象:音乐表演的显在技能水平与能够体现内在的认知因素(音乐表象的维持水平,思维对音乐的整体与局部的分析性、理解性和评价性把握,原创性的对外在表演的构思,或简单地表现在对乐谱的即时性反应等等)之间,前者可以达到令人惊叹的天才式技巧水平,而后者却使表演者有时不得不连累聆听者与他们一起陷入认知无能的窘迫境地。

一言以蔽之,这样的音乐教育缺乏的是一种\"形而上\"的(metaphysic)精神。\"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对\"道\"的深层认知追求精神,在功利主义和看得见摸得着的表层炫技的价值权衡下,被丢弃干净。从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的音乐教育完全忽视了占主流地位的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各种有益观念。

笔者认为,在树立\"形而上\"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点前提下,我们可以用认知主义心理学的最新发现和观点来改造和丰富音乐教育的实践。 其一,树立内隐心理过程的信念,强调早期音乐听认知经验的贮备。内隐(latent)心理过程,包括内隐记忆、内隐学习以及内隐心理和外显心理的转换机制,是认知心理学近十几年来的前沿课题。由于过程分离技术(proce diociation technique, PDT)的产生,使心理学家将人能够意识到的自身心灵过程与人虽然不能意识到但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作用而且容量无限的那部分心灵过程给予分离和测试,证实了后者即通常人们所说的潜意识或无意识过程的存在及其价值。人们开始认识到,内隐心理过程是外显心理操作的经验基础,其价值尤其宝贵地体现在两者的转换机制上--几乎所有的具备创新贡献价值的\"灵感\",都可以用内隐和外显心理的某种互动作用来解释。虽然我们尚不清楚这种转换机制如何运作,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早期经验,尤其是经过某种组织的经验积淀,构成着内隐心理作用及其转换的必要贮备基础。就音乐学习和儿童音乐发展而言,除了必要的\"Hands-on\"即动手的音乐践行操作外,更重要的是使学习者在认知库存中留下有意义的(meaningful)音乐听认知经验贮备。换句话说,这种音乐听认知内容是经过一定的认知加工,便于有朝一日可检索的信息贮备。

其二,树立\"元经验\"和\"元认知\"具有更高价值的信念,在强调音乐听认知作为内隐心理贮备的重要性的同时,更要强调学习者在获取音乐经验,对音乐听认知经验给予信息加工的过程之中,对自身音乐经验的获得方式和认知处理策略的反思、批判、评价、监控和调整。笔者提出\"元经验\"的概念,④是指学习者在积累作为艺术和学术传承意义的音乐经验过程中,以及在日后创造性地组合这些经验的过程中,对个别的和具体的经验获得方式的概括,使之成为成熟的音乐经验的获得者和处理者。同理,\"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学习者对自身认知过程中的认知⑤。以音乐经验为对象的认知加工本身固然重要,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具体对象的认知过程中经抽象而成的,具备普遍适用性并且因学习者而异的个性化认知策略系统。加上元经验作用,它们构成了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根本的素质结构成分,是人在终身学习时代再生知识能力和进行创新劳动的根本的智慧属性。 其三,建构以整合和关联为主要学习形态的学习过程,为音乐思想的创新和其他学术的或实践的创新奠定和优化心理定势基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教育具有共识性的主导目标。科学技术史和文学艺术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创新的思想火花产生的重要形式之一,往往是贮备在人的认知深层的早期经验(即内隐认知底蕴)在创新任务驱动下,以某种最为巧妙的整合方式对表面看来似乎无联系的各种事件或要素的重组,从而爆发出一种新的观念或主意。科技史和文艺史的这个经验,恰好符合孔子在教学思想上强调的\"举一反三\"学习心向。多年折磨亿万青少年儿童的应试教育的悲剧,以及所谓形而下的音乐教育的悲剧,恰恰就在于它们根本没有顾及学习者认知中的这类具有重要价值的思维倾向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正是以触类旁通的优秀思维品质为主导目标而定的教学原则。从现代课程观和学习理论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并且必须突破的,就是将音乐的学习内容与相关联的尽可能丰富的语境内容或边缘学科之间,使用尽可能多样化的整合方式,呈示给学习者。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驱动学习者的好奇、兴趣等情绪过程,使之在音乐学习的全过程中,调动自身认知的多样性认知策略,逐步形成或习惯于对构成新观念、新过程和新方法具备贡献价值的学习内容给予组织,对已有认知经验给予更高价值的整合以实现原创性思想的思维品质。

① 参见刘沛:《科脑学:21世纪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基石--围绕\"莫扎特效应\"的科学研究和展望》,《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3期。

② M·Serafine:《音乐作为认知》(英文版),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8年。或参见刘沛:《音乐心理的特质论和传播论观点》,《音乐心理的行为、自然属性、刺激和认知观点》,《中国音乐》1995年增刊续集。

③ 参见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④ 参见刘沛:《早期学习和游戏理论与早期音乐经验的信仰--对婴幼儿潜能和音乐教育年龄下移的再认知》,《黄钟》2000年第4期。

⑤ 参见张庆林:《元认知的发展与主体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http://www.daodoc.com/liupei4.htm

第15篇:关于多元微分学的论文

关于多元微分学的论文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一个事物的变化是由许多其他事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到数学上,就形。我们在研究这类问题时,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来更好的研究变量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作用关系等等,这就是为嘛我们要学习多元函数微积分学。

1、多元函数的概念

例、圆柱体的体积V和它的底半径r、高h之间的具有关系 V=πr2h 这里r、h在集合{(r、h)|r>0,h>0}内取定一对值(r,h)时,V的对应值随之确定。

定义 设D是R2的一个非空子集,称映射f:D→R为定义在D上的二元函数,通常记为 z=f(x,y),(x,y)∈D,把定义中的D换成n维空间Rn内的点集D,映射f:D→R就称为定义在D上的n元函数。

多元函数的定义域的求法与一元函数类似,也是先写出其构成部分的各简单函数的定义域的不等式,然后解联立不等式组,得出各变量的依存关系,即定义域。

与一元函数一样,二元和二元以上的函数也只与定义域和定义关系有关,而与用什么字母表示自变量和因变量无关。

2、多元函数的极限

定义 设二元函数f(P)= f(x,y)的定义域为D,P0(x0,y0)是D的聚点,如果存在常数A,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ε,总存在正数δ,使得当点P(x,y)∈D∩U(P0,δ)时,都有|f(P)-A|=| f(x,y)-A|

与一元函数极限不同的是:二元函数的极限要求点P(x,y)以任何方式、任何方向、任何路径趋向于P0(x0,y0)时,都有f(x,y)→f(x0,y0)。

3、多元函数的连续性

定义 设二元函数f(P)= f(x,y)的定义域为D,P0(x0,y0)是D的聚点,且P0∈D,如果lim f(x,y)=f(x0,y0),则称函数f(x,y)在点P0(x0,y0)连续。

在有界闭区域上连续的函数有这样一些性质①有界性②最大值、最小值③介值。

定义 设函数f(x,y)的定义域为D,P0(x0,y0)是D的聚点。如果函数f(x,y)在点P0(x0,y0)不连续,则称P0(x0,y0)为函数f(x,y)的间断点。

4、偏导数的定义

其实就是把一个自变量看成常数再对另一个自变量求导。要注意的就是:对于多元函数来说,即使各偏导数在某点都存在,也不能保证函数在该点连续,这是因为各偏导数存在只能保证点P沿着平行于坐标轴的方向趋于P0时,函数f(P)趋于f(P0),但不能保证点P按任何方式趋于P0时,函数值f(P)都趋于f(P0)。 多元函数对子变量可导与否与函数在某一点是否连续无关。它的几何意义就是:Z在x0,y0处对X的偏导数表示曲面Z= f(x,y)与平行与xoz平面y= y0x交线上过点(x0,y0)的切线斜率。

一般讲求某点处的偏导数是先求偏导函数,然后再求偏导函数在该点处的值。多元函数求偏导问题的实质仍是一元函数的求导问题,故一元函数的求导公式、法则仍可直接应用。求偏导时,关键是要分清对哪个变量求导,把哪个变量暂时当作常量。 分段函数在分界点处的偏导数用定义求。

高阶偏导数:二阶及二阶以上的偏导数统称为高阶偏导数。二阶混合偏导数在连续的条件下与求导的次序无关,同样,二阶以上的高阶混合偏导数在相应高阶偏导数连续的条件下也与求导的次序无关。

5、全微分的定义 定义 若在点

的全增量可以写成

,其中A、B与关,

无,则称为 在点

全微分.

在点处可微,且称注意,在多元函数中,个偏导数存在只是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即“可微一定可导,可导不一定可微”通常我们把二元函数的全微分等于它的两个偏微分之和这件事称为二元函数的微分符合叠加原理。还有就是对分段函数在分段点处的可微性,应按定义判定。

6、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有三种情况,注意全微分形式不变性就行了。

7、隐函数的求导公式

细分的话有三类,就是三个公式,特别注意每个公式等号右边都有个负号。

8、多元函数微分学的几何应用

一个是求空间曲线的切线都和法平面,一个是求曲面的切平面的法线。这里还提到了方向余弦的求法。

9、方向导数与梯度

描述多元函数的在某点处的一般变化率的是梯度,而梯度是一个向量,因此它在某个确定的点处是具有确定的方向的。而在实际应用当中,我们不只是需要知道函数在梯度方向的变化率,也还要求知道其他特定方向的变化率,这种根据特定方向而计算出来的变化率,称为方向导数。

10、多元函数的极值及其求法 定义比较简单。

定理1 设函数z= f(x,y)在点(x0,y0)具有偏导数,且在点(x0,y0)处有极值,则有fx(x0,y0)=0,fy(x0,y0)=0。

定理2 设函数z= f(x,y)在点(x0,y0)的某邻域内连续且有一阶及二阶连续偏导数,又fx(x0,y0)=0,fy(x0,y0)=0,令fxx(x0,y0)=A,fxy(x0,y0)=B,fyy(x0,y0)=C,则f(x,y)在(x0,y0)处是否取得极值的条件如下:

(1)AC-B2>0时具有极值,且当A0时有极小值;

(2)AC-B2

(3)AC-B2=0时可能有极值,也可能没有极值,需另讨论。 条件极值 拉格朗日

自变量有附加条件的极值称为条件极值。在求解具有等式约束条件的条件极值问题时,一般并不是从约束等式解出一个变量,再代入目标函数,因为从约束等式解出一个变量往往并不简单,反而相当麻烦,因此,我们一般使用所谓的拉格朗日乘数法。

拉格朗日乘数法 要找条件极值,先做拉格朗日函数

,其中k为参数,求其对x与y的一阶偏导数后可得由这方程组解出x,y及k,这样得到的(x,y)就是函数f(x,y)在附加条件下的可能极值点。

举例

一个限制条件求极值的题——

1、试求底边平行于椭圆x23y212的长轴的内接等腰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

解:将椭圆化成标准方程,有

x2y21 124如图所示三角顶点为A(0,2),另外两顶点B(x,y)和C(x,y),此处x0,y0。

于是ABC的面积为

S122y2x(2y)x 限制条件为

x23y2120

令F(2y)x(x23y212),则由

Fx(2y)2x0Fyx6y0 x23y2120解出

x3,y1

(3,-1)是惟一驻点,也是S最大值点,最大值为 Smax(2y)x(3,1)9

一个多元函数微分学几何应用的题——

2、求曲线:2yxx2z,在点P0(1,1,1)处的切线方程。

解:选x为参数,把写成

xxyx zx2于是,切向量为

1T1,,2x 2x在给定点P0(1,1,1)处

1T1,,2

2所求切线方程为

x1y1z1 1122写着写着就写了这么多字了。老是说写不够字数、写不够字数,最终没想的写了这么多了……我总是觉得学得不错随便写写就能写的很好。但是现在觉得我再写下去就真是在单纯凑字数了。看看平时上课时老师不用看书也可以侃侃而谈的样子,就知道我们还差的远了……

第16篇: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读后感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文明的意义正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把高度的动态性与全球性结合在一起,这加快促使了文化向不同角度发展,形成了现在的多元文化。

本书主要分为五章,分别为教育的文化多元性理论和方法论原理,多元文化教育—21世纪的教育范式,作为个性形成环境的多元文化教育空间,多元文化教育的人类学问题和前景,最后,多元文化教育实践:方法论和技术视野。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教育与文化相互联系思想在国内外经验中的起源,文化多元性范畴进化及其相关概念,文化多元性和后现代主义。现代的世界共同体需要一种对各族人民和文化进行整合的新的世界观,目的是使各族人民更加相互接近,进一步展开对话和充实精神财富。无论在我们外部还是内部,都发生着根本的变化,这要求进行社会,政治及经济改革,其中包括教育改革。教育政策是与人类的发展一起发展的,是相互联系的,且对文明的未来相互负责任这样一个观念出发。在本章中我们每年试图在教育与文化相互联系的背景下研究人文主义哲学,交叉文化主义和协同学的一些观点,并把它们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基础。许多学者,例如苏格拉底,邦达列夫斯卡娅,格尔顺斯基等等,都在教育文化方面做出了很深的研究。从古至今,全部历史经验使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必须在教育与文化之间再建深刻的,渗透一切的联系,并把这种联系作为在高尚的精神,道德和普遍和谐的原则基础上团结社会的一切力量和流派的基本的观念形态。这也是作为文明国家的创造与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态。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使命是在新的文明形成中成为具有团结和凝聚作用的因素,这是广泛的名族和睦领域,也是各种这样名族文化的,宗教的和政治的力量彼此建设性妥协的领域。对文化多元性在理论和实践中形成作为的分析以及教育实际的现实,都允许把多元文化教育看作是在校青年形成和发展关于世界和本国的文化多样性观念的过程,看作是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积极的,宽容的态度的过程,看作是发展与其他文化的载者人道地,有效地相互作用的技能和技巧的过程。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作为个性形成环境的多元文化教育空间。世界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建立在它的诸如基础性和持续性这样的特性基础上。每个人在获得教育的同时都要吸收世界文化的成就,在对现代文明的完整理解中吸收它的精神财富。同时,多元文化教育空间的意义也得到了现实化,它的意义就是作为形成个人的精神—道德潜力,形成个人的全球世界观的因素,作为为个人在多文化的社会中进行自我肯定,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作为准备的因素。

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多元文化教育的人类学问题和前景。全球化和一体化,社会的新的信息环境的形成,为人类的发展,问更有效地解决人在职业、经济、社会和日常生活方面的许多问题,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可能性。而能利用这些可能性的将只能是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拥有高水平的一般文化,精通必要的关键的专业知识,具有必要的个性品质和在新的多元文化的信息空间中判别方向的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世界教育发展的新的战略,这个战略就是要全露提高居民的教养水平,提高公民的文化水平和职业修养。

第五章主要介绍了多元文化教育实践:方法论和技术视野。文化间的交流—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也许是个性发展的重要工具。人观察世界、洞察世界和自身,并走进世界。

教育科学和其他关于人的科学面临的任务是检索历史,重视先辈的经验,研究文化各个时期和各民族人民在发展多元文化教育范式和形成俄罗斯完整的多元文化教育空间方面的伟大著作并使之具有现实意义。

第17篇:反腐倡廉理论论文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反腐倡廉理论论文

-----论推进改革创新,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着眼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明确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其科学化水平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就反腐倡廉建设本身而言,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在理念、思路、制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围绕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反腐倡廉理念思路、工作内容、方式方法、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潮流,是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改革创新、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反腐倡廉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树立新观念,产生新意识,使我们的思想既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又具有时代气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刻苦学习,求知、求识、求新、求真,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机构,丰富自己的知识涵盖面,具有适应本职工作的知识水平,保持思维的敏捷性和观念的时代性。初步认为,在反腐倡廉问题上思维创新,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

以科学求实的精神,锐意进取,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创造性地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2)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滋生腐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保证。要全面坚持反腐倡廉方针,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所确定的各项制度,加快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努力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有效机制,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当前,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深化规律认识,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努力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

二、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觉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反腐倡廉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牢固树立服务大局、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理念,正确处理治标和治本、惩治和预防的关系。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找准反腐倡廉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更好地服从服务大局;要切实把以人为本贯彻到反腐倡

廉建设中,把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各项工作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把反腐倡廉战略性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从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等方面整体推进惩防体系建设;要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逐步消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

(2)坚持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尊重经济规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源头上消除产生腐败的隐患和漏洞;要注重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利益关系,把廉政导向和利益机制有机结合起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全面坚持反腐倡廉方针,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努力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有效机制;要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

(3)坚持把反腐倡廉建设融入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要结合党的思想建设,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结合党的组织建设,推动造就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结合党的作风建设,促进广大党员干部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结合党的制度建设,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真正以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提供纪律保证。

(4)坚持以健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要全面贯彻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坚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既要从严治标,更要着力治本;既要坚决惩治腐败,又要有效预防腐败,真正把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改革的推动力、纠风的矫正力、惩治的威慑力结合起来,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综合效能。

三、科学的方式方法是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对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至关重要。

要坚持用系统的思维、统筹的观念、科学的方法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在坚持和完善以往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办法、掌握新手段、开辟新途径,不断增强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有效性。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推进网络政务建设,尤其是大力推广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以及运用“制度+科技”方式、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等经验,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的科技含量。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理念思路创新、方式方法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对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使反腐倡廉建设不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第18篇:保险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的的保险理论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增长 ,保险业获得了空前发展。在这一历史进程中 ,保险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为我国保险业提供了理论先导 ,对保险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其他领域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条件。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年均增长7.1%,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经济更具活力和韧性。对外开放深入发展,倡导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保险业,保险理论,经济实力,党的十八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现将几年来研究的主要问题分述如下:

一、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对于这个问题,大家认识比较一致。柳云在《保险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经济补偿作用。保险具有社会互助性质,参加保险的单位或个人付出少量的保险费,由保险公司组成保险墓金,其目的是为了一旦国家和人民的财产遭受损失时,给予经济补偿。(二)能够有效地保护社会财富的安全。由于保险合同当事人双方都对防灾防损负有法律上的贵任,因而保险部门要积极参与社会上的防灾防损工作,这对减少灾害事故及其所造成的损失.有显著的作用。(三)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由于保险的补偿从收费到赔款有一个过程,再加上各个业务年度灾害事故的发生频率有和损失程度亦不是平均的.因而保险公司就有可能掌握一笔较大的保险基金,这笔钱可以通过银行信贷或投资用于国家建设。(四)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无论是进口商品还是出口商品,都必须办理保险,保险费成了国际商品的一个价格要素。同时,在国际保险活动中,为了分散危险,通过相互交换分保业务,可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国际间经济的友好往来。

二、保险与财政的关系喻瑞样在《保险基金与财政收入》一文中说,保险△广西社会科学要览△“利润”不是真正的利润,它主要应用于保险墓金的积累,而不应大部分上文财政。国家要求保险公司象大中型国营企业一样.既要交纳营业税,并要按照实现“利润”交纳55%的所得税,还要按税后留利交纳15%一20%的调节税。这样,保险“利润”大部分被财政拿去统一分配了.能作为保险基金积累的只是很小一部分。这种做法虽然可以使财政松动一时,却潜伏看很大的危险性.一旦遇到特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经济补偿的压力很大时.就会陷人十分被动的局面.从理论上说.这种做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如果只图解除眼前困难,把保险费结余视同哭利润”.作为财政收入拿去统一分配,无异是拿保险荃金用于财政支出,其结果不仅降低了保险的赔款能力.也削弱了国家的经济补偿能力。周志诚在(理顺财政与保险的关系,提高保险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一文中提出,保险的补偿职能.应该是我国办理保险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是理顺财政与保险关系的指导思想,也是能否把保险办得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因此,体现在财政与保险的关系上,不能把当年保收费收支结余的大部分上文财政,而应当用来充实保险基金。活性”,由于目前保险投资的资金数量还是有限的.因此在使用上要采取灵活的做法.既有可用于一些小型技改项目.也可用于一部分流动资金贷款,还可以参加金融市场的拆借活动。

四、保险经济效益

三、关于保险资金的运用 自治区分公司投资处在《充分利用长期人身保险资金争取资金运用的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一文中认为,保险赔款和保险资金运用尤如飞机的两冀,搞好了,保险事业就腾飞。该处在运用长期人身险资金时,坚持资金从哪个地区来,使用到哪个地区去的做法,使各级地方政府领导确实感到开办人身险业务既是安定人民生活的好办法,又是筹集建设资金的最优渠道。同时.坚持借款单位必须参加有关保险的办法.从而既发展了新业务.又巩固了老业务.提高了公司的竞争能力。柳云在《运用保险资金,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一文中指出‘开展投资业务,对保险公司来讲.是冒有一定风险的,因此,在具体工作中要谨慎从事,稳步前进。保险资金的运用必须坚持“三性”,首先是“安全性”,即对每一个项目都必须进行认真的可行性调查研究,各项申报手续必须齐全,到期还款的保证人必须可靠,使资金投入后能按期确保收回。第二是“效益性”,即对效益好、期限短的“短、平、快”项目,积极支持;对效益差的项目不能支持。第三是“灵论者普遍认为,保险经济效益是保险的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的统一,苏辉全在《如何评价和提高社会主义保险经济效益》一文中说.社会主义保险的经济效益,包括宏观的社会效益和微观的自身效益两个方面,两者根本是一致的,但也有一些矛盾。作者还认为,社会主义保险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一)通过赔款(给付),直接帮助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经济损失的保户恢复生产和经营或重建家园,安定生活。(二)配合公安消防、交通监理、畜牧兽医、气象和防汛等部门做好安全生产,防灾防疫等宣传检查工作.防患于未然.减少灾害事故所致的损失。(三)保险给企业家实行承包或租赁制提供经济保障.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四)为国家积攀资金。保险的自身效益就是以最少的劳动消耗为社会提供最佳的服务以取得最好的经济效果—经营结余。提高自身效益的途径是:

1、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承保质量.增加保费收入。

2、充分合理运用保险基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加经济收入。

3、加强防灾理赔管理工作,减少社会财产损失,也减少保险赔款(给付)。

4、节约企业费用开支。梁传珑、黄文强在(谈谈保险的经济效益》一文中认为,从宏观角度看.提高保险经济效益的途径一是认真抓好以企业财产保险为主的展业工作,使更多的国家财产获得经济保障;二是按照“主动、迅速、正确、合理”的八字原则,认真做好理赔工作。从微观角度看,提高保险经济效益的途径一是积极开展防灾防损工作,二是加强内部管理,减少费用开支。

五、保险体制改革 陈德亮在(谈谈保险管理体制改革)一文中认为.我国现行的保险管理体制,基本上沿袭了50年代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仍属财政经营型的管理体制,国家对保险业实行重税政策,70%的保险准备金作为“利润”.上交财政。国家虽然强调了保险的经济补偿作用,但是却忽视了保险墓金的融通职能。企业性质、事业管理,这就是当前保险业的特征。由于这个特征.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权利高度集中,平均主义严重,基层公司缺乏活力等弊病,具体表现为:(一)在业务经营上管得过细,全国统一费率不利于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保险业务。(二)在分配关系上“统收统支”,羞层公司收多收少全部上交,花多花少实报实销。(三)在千部管理上存在终身制。(四)中央企业与地方财政的关系上经济利益脱钩。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下放业务经营管理权注、实行三级分保核算;

3、改革干部管理制度;

4、保险公司经营成果与地方同级财政挂钩。周志诚在《我国保险体制改革的长短期设想》一文中认为,我国保险体制改革要与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指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冲击现行保险“大一统”的体制。因此从总的趋势看,我国“大一统”独家经曹保险的局面是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的,迟早要被冲破,建设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保险经济补偿制度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但从目前我国保险现状看.应该把理顺保险与财政的关系、保险与交通部门的关系作为改革的第一步,而在改革中需要坚持以下几条原则:(l)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主体地位不能改变;(2)改革要逐步做到宏观控制和微观搞活相结合;(3)必须逐步完替立法手续,坚持以法办事;(4)加强保险企业的管理。

六、关于保险竟争 姜桂秋在《面对竞争的思考》一文中说,自恢复成立交通银行并批准该行可以经营保险业务的文件下发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经营、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了,对此,我有如下想法:(一)要充分发挥优势.保持人保地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最大的优势就是有雄厚的保险准备金,面对巨灾能及时、准确、合理地进行赔付。(二)提高人员素质,增强竞争意识。首先要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索质,使我们的干部具有强烈的奉业心,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时还要具有债政策、熟业务、重效益、善公关的一套展业本领。(三)强化优质服务,树立良好形象。这就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努力做到“三心、三劲、三感”。“三心”就是耐心为保户解答间题,诚心为保户办实事.虚心接受保户的批评意见;“三勤”即脑勒、嘴勤、腿勤;“三感”是要有高度自觉的贵任感,强化管理的紧迫感,保户称赞的信誉感。(四)灵活利用政策.采取相应措施。为旅得竞争的主动权.在开展业务活动中,应根据实际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对策和措施,如实行浮动费率,扩大无赔款安全优待等。(五〕理顺各方关系,维护展业秩序。要通过主动汇报请示工作,取得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了解、支持、帮助.还要主动搞好与有关部门的协作关系1981年初,第一期广西保险报出刊,尔后还建立了通讯员制度。1984年10月,广西保险报改为双月刊《广西保险》,其宗旨是"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大力宣传党和政府有关保险的方针、政策,以保险理论探讨,工作研究、资料介绍为主要内容。

一 要在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上下功夫,用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固根守魂。十九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政治宣言,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纲领性文献。各党员干部,要全面系统地学、原原本本地学、靜下心来学,吃透精神实质,掌握精髓要义,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入心入脑。

二 要在深入宣讲、广泛宣传上下功夫,让党的十九大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党委宣传部要选调政治素质强、政策理论水平高的领导干部、理论工作者和党校职校教师组成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深入基层单位、学校,用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通俗易慊的语言,面对面、心贴心地进行辅导,帮助干部群众深化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理解。

三 要在强化本领、提高能力上下功夫,向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看齐、对标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我们要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切实增强“八项本领”。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增强驾驭风险本领。

然而 ,相对于宏观经济、金融、法学等诸多领域 ,保险理论研究还缺少深度 ,研究水平比较落后 ,高质量的优秀论文还不多。《保险研究》作为保险行业的学术性理论刊物 ,在保险理论研究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仅为保险理论研究提供了阵地 ,而且自身从内容到形式都在不断提高 ,已成为我国保险界公认的权威理论期刊。因此 ,《保险研究》理应承担起深化保险理论研究、提高保险理论水平、指导保险实践的重任。笔者就当前保险理论研究方面的问题与你们做一些探讨 ,希望对我国保险理论研究及《保险研究》期刊的发展有所裨益 ,错误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保险理论研究的方向我国保险理论研究的基础比较薄弱 ,研究力量比较缺乏 ,如何引导理论工作者选题 ,明确研究方向 ,更好地为保险实践服务 ,应是《保险研究》的一项重要职能。《保险研究》主要登载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方面的文章 ,侧重应用理论 ,但从已发表的论文来看 ,工作报告式的实务性文章不少 ,关于基础理论和涉及我国保险业发展的重大理论课题的文章不多 ,且缺乏深度。实践表明 ,缺乏基础理论和重大理论课题的研究和突破 ,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十分有限。例如 ,我国寿险业自 90年代以来高速增长 ,人们普遍看好寿险业的发展 ,但到 1 998年寿险业增长趋缓 ,1 999年增长幅度继续下降 ,并出现了诸多险种因降息而被迫停办和调整的窘境 ,与保险界的普遍预期相去甚远 ,与我国加入WTO的要求也有很大差距。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对我国中长期宏观经济走势与利率水平的变动、收入结构与消费需求变动等问题的深入研究 ,从而导致寿险产品的设计脱离我国当前的消费需求。因此 ,《保险研究》应注重基础理论 (包括保险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模式 )的探索 ,侧重于对我国保险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理论课题的研究。加强对基础理论和重大理论课题的研究和探索 ,及时反映理论前沿的最新成果 ,既是时代赋予《保险研究》的重任 ,也是《保险研究》作为权威学术性理论刊物 ,显示其理论研究水平,确定其学术地位的重要标志。当前 ,我国保险理论研究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我国保险业的发展阶段问题。这是保险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 ,目前虽然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不少 ,但还不够深入 ,该阶段的基本特征还需从宏观和微观方面进行详细的描述和理论概括。二是引进与创新的关系问题 ,在保险业全球一体化和自由化的趋势下 ,特别是我国加入 WTO后 ,要研究引进与借鉴的可行性 ,实现我国保险业的创新发展。三是我国保险业的微观基础问题。如何转换保险公司的增长方式 ,防范和化解自身的风险 ,是业界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四是保险监管的问题。要根据我国保险业所处的发展阶段 ,研究确定监管的目标、原则、内容、手段以及如何实现保险监管的有效性。

二、保险理论研究的方法纵观历年来《保险研究》所登载的论文 ,与其他学科的研究相比较 ,其中一个重要的缺陷在于保险理论研究缺少经验材料和数据的支持 ,许多论文实际上是在同一层次上的重复性规范研究。虽然《保险研究》也发表了不少省市保险市场的调查报告 ,但这些调研材料又多为数据的堆集 ,缺乏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客观来看 ,由于我国保险业完整的经验数据和信息资料十分匮乏 ,对保险理论研究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保险理论研究方法上的不足。事实上 ,研究方法是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方面 ,对保险理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保险理论研究在方法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要注重实证研究 ,重视过程分析和动态分析 ,把案例 (不是特指《保险法》方面的案例 )研究摆在一个重要位置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 ,描述和解释我国保险业已经发生的事件和过程 ,证实和证伪已有的理论 ,进而提出新的理论假说 (即使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也为进一步的理论概括和理论创造提供了素材 ,奠定了基础 )。二是要开阔视野 ,学习借鉴国际和国内一系列先进的交叉学科研究方法、数量经济模型和统计分析手段 ,研究分析宏观经济运行、收入分配、资本市场等领域的变动与保险业发展的相关关系 ,而不是就保险来谈保险 ,这样 ,不仅能够拓展保险理论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而且可以得出很多新的认识和新的结论。

三、《保险研究》的运作《保险研究》能够成为我国保险行业的权威学术性理论刊物 ,与编辑们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但作为高水平的学术期刊 ,在编辑过程中的某些问题还值得探讨。第一 ,关于论文的标题。翻开《保险研究》的目录 ,就会发现许多论文的标题都冠有“试论”、“浅谈”、“浅议”、“浅析”之类的用语 ,似乎在提示读者“该文水平不高 ,只是试着粗浅的谈谈而已”,这种标题在其他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上是很少见的。实际上作为学术论文 ,无论质量高低 ,观点是否正确 ,只要言之有据 ,论证严密即可 ,而无须在标题上表示出谦虚状 ,否则反而会影响刊物的品味。第二 ,学术期刊所登载的论文均属作者个人的见解 ,并不代表编辑部的观点 ,因此 ,对作者而言 ,应遵循文责自负的原则 ;对编辑部而言 ,应尊重作者的劳动 ,不能未经作者的同意而修改论文。如果因为版面或论文本身的原因 ,编辑部认为需要删节或修改 ,在论文公开发表前应征得作者的同意或在发表时作适当的说明。第三 ,作为在保险界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刊物 ,《保险研究》的封

二、封三和封底的版面有着巨大的广告效应 ,而将其用作刊物的中英文目录和征稿、订阅说明 ,实在是浪费资源。其实学术研究与广告宣传并不矛盾 ,国内高水平的学术期刊 (如《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 )都不拒绝刊登广告。可考虑另设一页作为中英文目录 ,将封

二、封三和封底的版面用来刊登各出版社保险类新书的推介、各大保险公司的介绍以及其他与保险有关的广告 ,从而提高刊物的经济效益 ,促进刊物的良性发展。保险理论研究的思考。

最后,我们要在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上下功夫,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关鍵在落实、在行动。各单位各部门要组织动员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岗位抓学习、创新思路谋发展,切实把学习热情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要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认其谋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思路,把十九大精神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到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要在社会主义新形势下提出更多有建设性的保险理论知识和创造出更多的实际应用,来为中国共产党下的我们谱写新的篇章,建设美丽新中华。

第19篇:理论论文[版]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劳动合同法》对民营企业 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的影响

[内容摘要]: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企业的影响可分为用工成本提高、用工风险增加、用工规定严格等三大方面,也可分为对招聘环节、培训环节、绩效环节、薪资环节、员工关系处理五大方面。本文主要侧重阐述《劳动合同法》对绩效环节和薪资环节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应对《劳动合同法》的解决对策。再用劳资纠纷实例引出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而阐述企业如何规避用工风险,降低用工成本。只有在维护企业利益与尊重劳动者间寻求恰当的结合点,在遵守法律前提下细化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才能维持和谐的劳动关系,实现企业的持续地良性发展成长。

[关键词]: 新劳动合同法;用工风险;绩效考核;薪资管理;劳资纠纷

The Study On Impact Of The New Labor Contract Law 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Compensation Manegement In Private Enterprise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Labor Contract Law on enterprises can be divided into: labor costs, employment increased risk, strict labor regulations;Also can be divided into: recruitment links, training seion,performance link,compensation link, staff relation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explain the impact of New Labor Contract Law on performance links and compensation links , and made some deal with the \"Labor Contract Law\".Then leads to labor disputes in instance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proce.And explain how to avoid employment risks , reduce labor costs.Only seek the point of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maintenance of corporate interests and the right of workers , in compliance with the law under the premise of refining the company\'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so that we can not only maintain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 but also achieve sustained busine growth of healthy development.

KEYWORDS: TheNew Labor ContractLaw; Employment risk; Performance management;Compensation manegement; Labor disputes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目录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3

(二)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3

二、文献综述

(一)劳动关系国外研究现状„„„„„„„„„„„„„„„„„„„„„„4

(二)劳动关系国内研究现状„„„„„„„„„„„„„„„„„„„„„„4 1.国内《劳动合同法》研究评述„„„„„„„„„„„„„„„„„„„„„4 2.《劳动合同法》对民营企业的影响评述„„„„„„„„„„„„„„„„„5

三、《劳动合同法》对绩效环节的影响分析

(一)试用期的考核制度„„„„„„„„„„„„„„„„„„„„„„„„5

(二)正式合同期间的考核制度„„„„„„„„„„„„„„„„„„„„„6

四、《劳动合同法》对绩效管理影响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客户已经毁约,销售人员离职后索要提成„„„„„„„„„„„8

(二)案例分析„„„„„„„„„„„„„„„„„„„„„„„„„„„„8

(三)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启示„„„„„„„„„„„„„„„„„„„„„9

五、《劳动合同法》对薪资环节的影响分析

(一)《劳动合同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在工资分配和工资水平确定上的自主权利„„„„„„„„„„„„„„„„„„„„„„„„„„„„„„„„„„9

(二)企业薪资结构组合设计应当适应中国的法律制度和人文环境„„„„„„9

(三)在复合制薪资结构基础上,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加班费计算基数„„„„„10

(四)《劳动合同法》明确强调职代会和职工在企业薪酬决定方面的参与权„„„10

(五)建立行之有效的薪资激励机制,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10

六、《劳动薪资管理影响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老板合同法》对过冬,员工过年„„„„„„„„„„„„„„„„11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二)案例分析„„„„„„„„„„„„„„„„„„„„„„„„„„„„„11

(三)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启示„„„„„„„„„„„„„„„„„„„„„„11

七、结论与展望„„„„„„„„„„„„„„„„„„„„„„„„„„„„„12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许多企业对《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一系列的劳动法律法规,普遍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这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都是保护员工合法权益、惩治企业违法行为的法律。这是对劳动法律法规立法本意的歪曲,是错误的观点。因为任何法律都体现了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劳动合同法》等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也不例外。只是这些法律在立法时鉴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才用了较大篇幅对劳动者的权利保护做了详细、明确的表述,而用人单位的权利(特别是管理权利)在大多数情况下仅做了原则性的描述,细读每一条法律条文,可以发现,员工享受的每一项权利都是以履行相应的劳动义务为前提的。

在这种情况下,就加大了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难度,即企业如何将法律赋予的对管理权力的原则性描述,细化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以期实现与员工的权利义务对等;如何在不触犯相关劳动法律的前提下惩治员工不良行为,如何合法进行人事变动(调岗,辞退),如何在绩效考核达到激励员工目的的同时又不引起歧视,如何在薪资管理与绩效挂钩的同时不能被看作扣发员工薪资......

本文以实现企业与员工权利义务对等和破解企业劳动关系管理难题为目标,以解读《劳动合同法》为手段,为企业招聘员工、培训员工,考核员工等提供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

(二)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本文的研究思路:基于对《劳动合同法》立法背景和宗旨的理解,结合自己在民营企业“南京途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南京德邦物流有限公司”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查阅《劳动合同法》以及处理劳资纠纷的相关书籍,对比企业的劳动合同文本进而分析引起员工不满和劳资纠纷的潜在原因。再通过案例分析,提出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研究方法:一.查阅大量参考文献,从《劳动合同法》的法律角度到人力资源角度,从员工角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度到企业角度;二.查阅解决劳资纠纷的实例研究,人力资源常用劳动法规等书籍;三.结合自身实习经历和在多家民营企业面试过程的调查,理论结合操作,思辨分析结合实证分析。

二、文献综述

(一)劳动关系国外研究现状:

法国是大陆法系国家中劳动合同立法较为全面的国家,其劳动合同立法经历了一个由规范较弱、对劳动者利益保护较少,到加强对劳动关系的规范、注重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历史过程,有专门的劳动法典,其法律制度中的诸多方面对我国完善劳动合同立法都存在借鉴意义。其特点是:劳动合同一般不确定期限,即雇员一般均应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是例外情形,只能在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形下才能订立。

瑞典则是在坚持书面形式下,允许口头协议甚至“行为推定”的形式存在,另外再增加雇主的告知义务,并通过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监督检查保证此义务的履行。

随着产业民主思潮的澎湃,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除意大利、葡萄牙等少数国家外,欧洲大多数国家都进行了劳动合同立法,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职工民主参与制度,如:德国的《煤炭钢铁企业共同决定法》、《企业委员会法》、《共同决定法》等。对于劳动合同类型的强制,世界各国立法态度大致有两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放任主义和以德法为代表的强制主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国内《劳动合同法》研究评述

我国《劳动法》出台于1994 年,实施于1995年,从涉及范围到可操作性的具体规范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与问题。《劳动合同法》自2004年出现第一草案,到2007年6月正式通过审议,历经四次审议和两年多的民主讨论,是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自《劳动合同法》开始制定到现在付诸实施,已经有四年时间,伴随着这部法律的是观点鲜明、立场对立的纷争和论战:一 宏观层面的立法原则和立法依据的分歧,如“单保护劳动者”的倾斜性立法还是“双保护”的兼顾性立法,是以《劳动法》还是以《合同法》作为立法的依据;二.法律的国家本位或者社会本位的讨论,是坚持政府的公权力介入还是坚持劳动法的社会本位等。以上主要形成了外界所谓的“劳方派代表”和“资方派代表”的常凯教授和董保华教授的讨论和切磋,他们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发表的主要文章如常凯教授的《论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依据和法律定位》,《论政府在劳动法律关系中的身份和作用》,董保华教授的《锦上添花抑或雪中送炭—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的基本定位》,《劳动法的国家观—劳动合同立法争鸣的深层思考》等;三.积极关注《劳动合同法》制定和实施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例如孙立平教授的《劳动合同法的负面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四.还有法学界人士关注劳动关系和劳动体制的集体协商制度和工会作用的。

2.《劳动合同法》对民营企业的影响评述

有关《劳动合同法》对民营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问题的研究才刚起步,研究成果并不多,大多围绕企业如何合理规避用工风险、新法对企业不利情况的分析、企业在避免新法中用工惩罚成本的薪酬体系设计等方面的分析。在对民企应对新法的措施研究中,更多的体现的是被动接受。面对新法民营企业应该有发现契机的目光和胆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策略和发展模式进行适时调整和制度转变,推动民企走进新的人力资源发展模式。

三、《劳动合同法》对绩效环节的影响分析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营利性主体必须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就体现为对员工绩效的严格考核,对专业人员的优胜劣汰,对岗位设计的灵活使用。绩效管理与考核对于企业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员工素质、促进员工职业发展、完善企业管理体系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而企业这些管理上的需求以及相应的绩效考核规则又与《劳动合同法》追求稳定的书面化及长期化劳动合同管理法律理念有着必然的冲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以法律为基础,而绩效管理对企业事关核心竞争力,两者必须相互制衡。在必须遵守法律的前提下,企业必要探求在法律条文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运作的可能空间,在《劳动合同法》的基础上对原有的绩效考核以及相应的岗位薪资等制度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试用期的考核制度

1.在新员工入职时,企业可以与员工约定试用期,考核员工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在试用期之后的正式合同期里,用人单位则可以对劳动者能否胜任工作、是否履行职责进行相应的考核。在试用期内,企业除了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期限规定以及待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遇规定以外,还应熟练掌握试用期解除的法定依据和操作技巧。就试用期考核制度而言,企业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最常使用的理由是“试用期考核不合格”,而这不一定能成为法定理由。

2.试用期业绩任务制订与业绩考核

作为考核制度的第一步,企业应该明确该员工试用期内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并将其作为试用期结束时的考核依据,经由双方认可后签订试用期协议。试用期协议可以明确约定具体的考核标准与依据,以及确定是否正式录用的条件。而在试用期间,如果员工在试用期结束以前经过考核没有达到企业要求,人事部门应在试用期结束前书面通知该员工依据此考核结果解除劳动合同。在试用期内,法律认可劳资双方双向选择的状态,因此包括企业在内的任何一方都可以有条件的提出解除试用关系。

(二)正式合同期间的考核制度

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以不能胜任工作为由解除劳动合同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劳动者被证明不能胜任工作;(2)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3)仍然不能胜任工作,这涉及到绩效管理体系中的业绩目标制订、业绩考核、业绩改进等多个环节。通过对这些环节科学合理的设置,可以合法有效地对员工进行基于管理目的的考核。

1.不能胜任工作与业绩目标制定

业绩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工作绩效的具体要求,由用人单位根据单位的具体需求以及劳动者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对如何制定业绩目标有着专业化的要求,例如部分企业要求业绩目标符合SMART原则,即具体的(Specific)、可测量的(Measurable)、可接受的(Accepted)、现实的(Realistic)、有时间限制的(Timeline),符合SMART原则的业绩计划有助于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进行目标管理。《劳动合同法》中对业绩计划的制订并无具体的规定,但《劳动合同法》以及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关于非过失性解除的特别规定对业绩计划的制定会产生间接的影响。比如,企业在依据绩效管理制度辞退员工时,应当证明“员工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岗位”、“仍然不能胜任工作”,负有三重举证义务;企业在对有失职行为的员工解除劳动合同时需要证明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该员工的行为构成严重失职并且损失重大等等。

2.不能胜任工作的认定与业绩考核

业绩考核评估是企业的内部管理行为,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但单方的考核评估结果有时候难以获得双方的认可,所以存在发生劳动争议的风险。无论是阶段性考核还是临时性评估,企业的业绩评估内部结果应当与通用的法律标准相联系。企业可以与劳动者约定业绩考核评估结果不合格为“不能胜任工作”的情形之一,而企业业绩考核评估的过程也就是证明劳动者能否胜任工作的一个过程。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业绩评估的证明要求有量化、细化、外化的特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量化分析较易成为判定是否不能胜任的依据,无法量化的主观评估则难以被司法部门采纳;对具体工作任务是否完成的评估较易得到司法部门的认可,对员工工作绩效的笼统评价较难为司法部门接受;客户意见可以作为判定是否不能胜任的依据;而上级对下级的评估则很难为司法部门采纳。

3.业绩目标制订应当与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并要求员工予以确认。

企业制订的业绩目标计划应明确的告知劳动者。劳动争议处理中,企业在许多情形下均需承担举证责任。所以,企业在制订业绩计划过程中,应当将有关书面文件交由员工签署,确认其知晓。明确告知员工无法完成目标的法律后果。因企业的奖惩特别是惩戒制度而引起的劳动争议案件是劳动争议的高发地带。为降低法律风险,企业制订业绩目标规划时应当告诉员工不能完成计划会承担何种责任,这样可以事先预防和指导员工的行为。

业绩考核应当尽可能地收集辅助资料,如员工的业绩报表、客户的投诉信函等。这是由于劳动争议中用人单位负有举证责任。考核开始前可以要求员工提交任务报告或定期述职,所有报告应通过书面形式并有员工签字。

4.针对业绩考核企业还应建立相应的补救机制。

给予员工合理的补偿金或者其他补救措施,对于不能胜任工作的员工,本着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企业负有培训教育员工、提高其知识技能的义务,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使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得人岗匹配。

四、《劳动合同法》对绩效管理影响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客户已经毁约,销售人员离职后索要提成

2009-3-2日,马克公司接到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应诉通知书。申诉人是以肖某为首的12名销售员,要求公司支付解除劳动合同双倍的赔偿金和销售提成工资。原来,马克公司规定,不能完成年度销售工作任务的员工,企业将予以辞退,且不支付经济补偿金。肖某等在这种背景下被公司于2008年12月31日解除了劳动合同。另外,公司的规章制度经过职代会讨论通过并进行了公示。肖某等人又称其在职时与客户签订了销售订单共计500多万,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应当计发提成工资10万元。公司辩称客户的货款尚未到账,部分客户已明确表示不再履约,故公司不应支付肖等的提成工资。 仲裁委员会经过审查明确了两点事实:一是马克公司确有销售人员完不成年度工作任务即予辞退的制度,且该制度经过了相应的民主程序并向肖某等人进行了公示;二是依据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提成工资按照销售额的2%提成。

(二)案例分析

1.虽然公司的“能完成年度销售工作任务的员工,企业将予以辞退,且不支付经济补偿金”这项规定经过职代会讨论并予公示,但这项规定本身与《劳动合同法》相违背。《劳动合同法》第40条第(2)项规定,员工不能胜任工作的,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后,仍不能胜任工作的,企业提前30日通知员工或额外支付员工一个月工资,才可以接触劳动合同,因此公司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属于违法解除。

2.马克公司仅在合同中约定,提成工资按照销售额的2%提成,并未约定提成工资计发的条件、时间和方式,因此在肖某等人已经完成销售订单的情况下,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应当在肖某等人离职时一并结算。而对于公司声称的“货款尚未到账且部分客户已经明确拒绝履行销售订单的义务”,不能成为拒绝支付提成工资的理由。因为劳动合同中并没有把货到付款作为发放提成工资的条件,而部分客户拒绝履行义务,不能排除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是公司后续工作失误等原因造成的。因而,公司应当支付提成工资。

(三)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启示

1.销售岗位是一种特殊岗位,由于工作时间的不确定,企业要掌握其具体行踪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企业通常用业绩指标来考核销售人员。对于经考核不能完成销售任务的员工,一定要使其承担不能胜任工作的法律后果。

2.在约定提成工资时一定要注意:一是要明确提成的比例和提成的基数,提成基数可选择合同价格、利润价格等;二是支付提成工资的条件,即是到账计提还是合同签订后计提;三是支付时间和周期;四是明确规定支付提成工资的排除条件,如客户违约的,公司不再发放提成工资。

五、《劳动合同法》对薪资环节的影响分析

薪资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企业可以通过薪资调控能力降低用工管理难度。面对新法对薪资岗位制度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薪资岗位制度设计有必要与企业用工制度和劳动合同制度相结合,共同应对新法的调整。

(一)《劳动合同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在工资分配和工资水平确定上的自主权利。

《劳动合同法》要求企业在劳动合同中与员工清楚地约定劳动报酬的标准,一旦约定不明就以国家标准代替企业标准;限制企业单方调整工资的权利,改成企业和员工协商解除的形式。这对企业的薪资管理产生一定压力。如果劳动合同期限较长或者是一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当企业的经济效益、人力成本或者员工提供劳动的价值发生变化时,如何控制薪资成本、发挥薪资的激励作用,则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企业薪资结构组合设计应当适应中国的法律制度和人文环境。

由于《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迫使企业必须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工资标准,而且一旦约定企业就不能自行调整,而人力资源管理又需要保证单位在薪资上的自主权,为了在法律规定和人力资源管理中寻求平衡,复合式薪资结构应成为企业的首选。法律并未对薪资结构作出限定,所以企业可以对自己的薪资事项进行自行设计。一般而言,单一工资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制相对固定,结构单一,强调团队整体和长期考评。复合工资制工资包括多个组成部分,有相对固定的,如岗位、职务等;也有相对浮动的,如提成工资、绩效工资等。在具体操作上企业应当将劳动报酬的一部分作为固定工资,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同时增加工资中与业绩考核相关部分的比例,这部分比例并不约定具体数额,而是与员工约定按业绩考核发放。按此处理时,当企业效益下滑或者员工业绩不佳时,企业可以调整工资部分的业绩考核部分,对固定部分仍然正常发放。

(三)在复合制薪资结构基础上,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加班费计算基数。

目前各地关于加班费计算基数的办法不同,所以各地加班费计算的方式和口径也多有不同,但基本上许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行约定加班费计算基数。加班费计算基数最好与基本工资相一致,同时将工资结构中固定部分视情况调整为工资外的补贴津贴,这样才会合理控制加班费计算基数,并将风险降到最小。

(四)《劳动合同法》明确强调职代会和职工在企业薪酬决定方面的参与权。同时明确了劳动者的薪酬主要由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协商确定。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这样就否定了劳动者薪酬由用工方或管理层单边决定的做法,也减少了薪酬决定的随意性,企业必须在招用职工时就给予劳动者对薪酬的合理范畴。为员工以后的成长设置合理的薪酬晋升渠道,达到双赢的效果。

(五)建立行之有效的薪资激励机制,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

在《劳动合同法》对物质薪资严格管理的背景下,企业就必须利用好非物质激励等各种手段,如按劳分配、奖勤罚懒、岗位轮换、公开竞聘、关心职工生活,举办公司级大型文娱活动等。通过这些激励手段,正确引导、提高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鼓舞其工作热情、促使员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造就一支和企业有共同价值观的员工队伍,形成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不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六、《劳动合同法》对薪资管理影响的案例分析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一)案例:老板过冬,员工过年

李某等人是A公司的设计师,从事房地产开发项目景观设计。2008年下半年由于全国金融危机使得房价下降。李某所在A公司从08年底业务量减少了50%,整个公司举步维艰。由于李某是顶尖技术师,公司并未裁员而是通过借贷来维持公司运转。但在09年1月,李某等人在工资支付上与公司发生了争议,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由三部分组成:基本工资+项目奖金+年底三薪。其中基本工资根据能力从8000元到15000元不等,项目奖金是根据项目效益的15%提取,年底三薪是指每年12月份除支付正常的基本工资外,还需要再支付2倍的基本工资。由于2008年公司效益下滑,公司老板认为,年底三薪中另外2倍的基本工资属于奖金,企业有自主决定权,且在目前形势下,企业也无力支付,但李某等人却认为,年底三薪是劳动合同约定的员工应得报酬,非经员工同意,企业不得随意克扣。双方协商不成,李某等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于2009年1月23日向该企业发出了支付令,要求支付李某等人的年底三薪。

(二)案例分析:

1.根据劳动合同的约定,由于企业并未对员工享受年底三薪的待遇附加任何考核条件。《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2.该企业在约定劳动报酬时没有体现风险共担的原则,没有为员工取得劳动报酬设定相应的条件。该公司劳动合同中约定企业在年底支付员工三薪,实际上是将浮动工资固定化了,这才造成了老板过冬,员工过年的不利后果。对于奖金应当约定为:“甲方根据乙方工作表现、工作量、贡献大小及公司经营情况,决定是否向乙方发放奖金及奖金数额、方式和时间。”这样约定不但体现了风险共担的原则,而且保障了企业在奖金发放上的主导权。

(三)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启示

1.企业与员工约定工资时应当将工资拆分为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当固定工资的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比例提高,企业的风险就大;反之,则员工的风险大。这就需要企业在与员工约定工资时,充分地考虑固定工资与浮动工资的比例问题,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应适当增大浮动工资的比例,以降低经营风险。

2.做好调整工资的约定。企业在与员工约定工资时一定要约定工资如何调整,包括降低员工工资的调整,比如具备什么条件之后,企业通过一定的程序就可以调整(主要是降低工资)员工的工资,但前提是调整工资的程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七、.结论与展望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很多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负面的一面。企业要想做大做强,持续发展,就必须让企业规范运作,严格依法用工,需要企业致力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只有靠创新制度管人、靠激励机制留人,合法经营吸引人,才能创造一种企业和员工共赢的和谐氛围,才能发展企业自身经济。再则,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是企业的基本社会责任。以对劳动者平等、尊重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才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途径。

总之,我们已越来越多地体会到,企业与员工之间只有相互信任,彼此尊重,共同协商,由此形成健康、良性、紧密的合作关系,才能更有利于员工以更大的热情与主人翁精神去全身心地为企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程向阳.人力资源常用法规速查手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2] 刘大卫,翟志俊.《劳动合同法》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3] 梁硕南.劳动合同甲方乙方[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7月 [4] 贾富春.企业劳资纠纷规避实务[M].鹭江出版社,2009年7月

[5] 蔡翔,陈滢.《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绩效管理的六大挑战[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年11月总第221期:86-88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6] 王肃.劳动合同法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冲突与融合[J].管理世界,2008年第3期:46-47 [7] 黄利民.《劳动合同法》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之我见[J].法律园地,2009年:148 [8] 何永炜.《劳动合同法》实施困境的原因及对策[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9] 朱峰,高满建,陈彩祥.劳动合同法对薪酬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第8期:169-170 [10] 廖麟鹤.新劳动合同法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沿海企业与科学,2009 年第03 期 [11] 侯玉梅,韩珂.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顺应《劳动合同法》要求[J].经营与管理,2009年:24-25 [12] 周静.新《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的影响[J].求实(法律研究),2009年1月 [13] 李莉.《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第8期 [14] 王桦宇.《劳动合同法实务操作与案例精解》[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5月1日 [15] 翟继满.《劳动合同法再入门:人力资源管理挑战〃误区〃对策》[M]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13

第20篇:公关理论论文

公关理念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运用

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公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管理活动。公关关系学指以公共关系的客观现象和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与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课程,适用于个人及任何组织,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学习公共关系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运用公关理论到大学的学习生活中。进入大学之后,环境与高中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别人的交流显得十分重要,学习不再像高中那样纯粹的埋头苦读,我们需要从交流中获得新知识,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 ,另外,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文化习俗、生活习惯以及性格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在这里与不同人得交流成了许多刚入大学的新生的障碍,好好学好公关学,并将其运用到人际交往中,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充分利用公关知识可以让我们在享受美好的大学生活的同时运用现有资源充分学习提高自身全面素质。

将公关理念运用到对外交流中。对外开放需要加强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双沟通,尤其是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一方面要了解世界,一方面向世界传播自己;对外开放使形象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需要树立公关意识和加强公关管理;对外开放需要按国际惯例办事,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学习和运用公共关系有利于完善和规范组织的行为,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都有可能走出去,运用公关知识努力宣传自己,提高自我形象。运用公关知识提高竞争能力。市场经济带来了大范围的分工协作关系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关系,企业组织需要运用公共关系来拓展合作关系,加强竞争能力,树立组织及其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后的我们都需要与他人合作,

运用公关理论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和沟通方法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观念和交往行为的变化。特别是大众传播的发展使公众舆论的作用日益增强,从而使组织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需要运用公关手段来了解舆论,引导舆论,改善组织的生存、发展环境。

大学生学习公共关系学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端正了大学生对公共关系的认识,这这些引起了大学生的重视,强化了大的学生的公关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大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协调了大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营造了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营造了大学生文明和谐的的氛围。

多元智力理论论文范文
《多元智力理论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