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先进事迹材料

邹德凤先进事迹(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23 08:35:29 来源:先进事迹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邹德凤事迹报告会

“行如微尘,大爱无疆”

--记邹德风先进事迹报告会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无私奉献最好的阐释。“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让我们明白了付出了给予自己也会快乐。“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让我们知道了小小善行,也会给人带来希望的种子,也会铸就大爱的人生。在2017年的11月2日南昌运输职业技术学校很荣幸的邀请了南丁格尔奖获奖者邹德风主任莅临我校进行先进事迹报告会。为学生讲述了她这些年来所做的一些感人、奉献的先进事迹,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无私奉献”课。

当天下午我校17级的新生整齐划一的坐在礼堂中央。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兴喜的表情,带着学习、疑惑、尊崇的心情期待着邹德风主任的到来。邹德凤主任身穿一身灰色上衣和肩袖在接待人员的引导下走进了礼堂,顿时礼堂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舞台上邹德风给学生讲解了十九大的一些新内容,传递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以及讲授了“中国梦”包含的内容,给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听得是热血沸腾,感受颇多。在讲授自己为什么从事志愿者这份职业的时候,邹德风主任讲了自己亲身护理社区老人的事情,让台下的听众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心中为之一振。在提问环节,不时的有学生向邹德风主任询问一些志愿者的问题以及她从事这份职业的动力是什么?家人是否理解等等。邹德风主任都走向学生身边一一的进行了解答。针对是否后悔选择这份职业的时候,她说:“刚开始犹豫过、试着放弃过,但是看到自己护理的老人那渴望、等待的目光时,我选择了坚持”。学生的好奇与疑问推动了报告会的进程,让这个并不是很大的礼堂显得热闹。

报告会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半小时,但是给学生心里种下了“奉献”的种子。在她的影响下南昌运输职业技术学校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并组织志愿者到南站街道铁路三村东社区践行了志愿服务。邹德风主任的报告会虽已结束,但是的她的精神已经融入到了学生的心里,为学生点燃了“奉献”的明灯,引领学生航行的方向。对南昌运输职业技术学校铁路运输管理专业的学生践行“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的铁路客运服务宗旨做好了推动作用。

推荐第2篇:关于学习第44届南丁格尔奖邹德凤心得体会

关于学习第44届南丁格尔奖邹德凤心得体会

2013年9月3日下午,我有幸作为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护士代表参加了关于第44届南丁格尔奖邹德凤学习动员大会。会议让我对邹德凤老师有了一些了解,通过对邹德凤老师的了解,我被邹德凤老师的所作所为震撼了。

邹老师从16岁卫校毕业后,分配到了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工作,在四附院邹老师是出了名的最不怕脏、最不怕累、最不怕危险、最有爱心的护士。邹老师从事护理工作40余载,十年如一日,就算在遭到病患、家属的不理解,白眼时都没有退缩,还是很坚定的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患者,到病人家属理解,再到期盼邹老师的到来,这一步步都是邹老师的付出得来的!一个普通的人,干着一件平常的事,但因为坚持,就成了不凡。正是邹德凤老师的十年日一日的坚持付出,才获得了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所谓舍得就是有舍必有得!

自1992年发起成立铁路中心医院志愿服务组,20多年了,邹德凤老师爱心奉献的涅槃之路走得艰辛,但走得坚定。在邹老师的带领下由起初的十几个志愿服务者到后来的4000多志愿者,其中注册的有1000多名。邹老师不仅带领志愿者参加义务服务,更是身体力行,邹老师每年参加义务献血和并带头加入了遗体器官捐赠。

邹老师一直身体力行的参加各种义务活动,1974年的南昌铁路局的虐疾疫情、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8年的抗冻救灾事件都有邹老师的身影。2002年,邹德凤老师加入了省红十字志愿护理服务中心,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此后的11年,她每天8小时之外,几乎都献给了爱心事业。每到周末,她就带队进社区,挨家挨户上门看望病患和孤寡老人。为此,她徒步走过了二万五千公里的路程,相当于走完了两段长征路;徒步登上3.5万层楼,相当于攀上了12座珠穆朗玛峰。她累计做义工达1.9万小时,超出红十字志愿者最高奖项终生志愿者的标准整整5倍,成为名副其实的“超级义工”。当有人问邹德凤同志你这样值得吗?牺牲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经历去做这些,难道你不累么,你的家人不会抱怨么?邹老师说“我是一名医护工作者,我还是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这是我应该做的。”多么简谱而动 容的回答啊!而邹老师的家人也由刚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的支持,为此邹老师的爱人还给邹老师取了个情切的外号“老宋”。

作为一名刚参加护理工作不久的我,为邹德凤老师的所作所为而动容。我们每天上班,为病人打针、发药、治疗、注射等忙的时候我们难免会抱怨几句,但邹老师50多岁了每天不仅做好每天的8小时,还把她8小时之外的时间都献给了社区,献给了社会上的那些需要帮助的空巢老人160多位。从邹老师身上我学会了少些抱怨,多份理解,能帮助患者的尽量去帮助。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已到退休年龄的邹德凤老师依旧不停的在社区间奔走,邹德凤老师爱心奉献团执着不渝传递爱心的质朴情怀,彰显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新时期践行雷锋精神的群体典范,更是全社会学习的先进楷模。通过对邹老师的事迹的了解,让我明白了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真正意义。 作为一名刚参加护士工作的我,更应该学习邹老师那种事事为患者想,处处以患者先,心里永远装着患者的精神。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我要用自己柔弱但坚强的双肩为患者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用汗水浇灌“南丁格尔”精神,用爱呵护生命,用爱铸就病人的康复之路!再多的豪言壮语也是多余,我们只有用自己的双手把爱送给病人,让病人在病痛的折磨中感受到我们无微不至的爱,让我们的爱战胜病魔!护士,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个信念!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积极努力,以邹德凤老师的精神来鞭策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做好每一份事,尽好每一份责任,带着饱满的热情、坚韧的性格、勤奋的态度,去迎接机挑战!用爱心,耐心,责任心,与患者搭建起一座彼此信任的桥梁。为患者提供好的服务,好的质量,争做一名合格的白衣天使。

吴 欣 2013-9-3

推荐第3篇:邹碧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邹碧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坚守信仰,负重前行

——邹碧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还记得那是2014年12月10日的傍晚,回到家打开微信就被朋友圈里的一篇报道给惊到了——上海高院副院长邹碧华突发急病去世,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什么恶作剧,后来在同学群里邹老师的一位博士生证实了这一消息,顿时觉得令人难以置信,悲恸之情涌上心头。在读期间,我曾参加过邹老师的讲座,也有幸在论文答辩的时候分到他那一组,不管什么时候,他展现给我们的都是他精神饱满,神采奕奕的一面,从未料想过他竟会英年早逝。邹老师去世的那个夜晚,朋友圈被各种悼念他的文章刷屏,整个法律界都为之扼腕叹息。看了那么多的悼念文章以及宣讲团的报告,我对这位学者型法官的敬仰之情又更进了一步。

在研究生期间也多多少少听说过邹老师,他的学者风范也曾亲眼见过。我的舍友就是邹老师的学生,通过她也对邹老师的为人有所了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的认真和坚持。他每次和学生见面都会向他们推荐一些好书,并嘱咐他们要多读书。当然他自己也热爱学习,热爱看书,而且喜欢跨领域学习。听室友说,他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还自学了日语并通过了日语二级考试。为了提升自己在基层法院的管理能力,他还自学了管理学。作为一名当之无愧的的优秀法官,他始终坚持着法官的职责,丝毫没有懈怠,从一名书记员到上海高院的副院长,他都一直努力做到最好,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我想作为一名基层法院的工作人员,我们平时最需要的就是认真和坚持了吧?基层法院的案件数量多,类型繁杂,工作压力很大,平时的工作也很琐碎,容易犯错误,也容易产生倦怠。法官的一个微小错误都可能使案件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因为当事人觉得司法是神圣的,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们是在用尽了其他解决途径的情况下才诉诸法律,进行诉讼的。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容不得一点的疏忽,这一点虽然看似简单,但做起来不容易,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自己的认真和坚持。

法官这个职业承载了太多的压力和期许。每一名法官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当事人、律师以及问题,要处理好办案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都是需要很强的知识储备和沟通协调能力的。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当事人都是带着负面情绪的,比如拆迁案件中的被拆迁方,他们往往情绪激动,这就需要法官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足够的耐心为当事人做工作。法官处理案件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处理法律关系的过程,还包括如何接待当事人和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给当事人以公正执法的印象。也许有的人会觉得法院的工作辛苦,常常会抱怨几句,但是邹老师却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从不抱怨,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因为他觉得一个人有了信念、信仰,就不会觉得委屈。他在接受一家杂志采访时说\'很多人都抱怨司法不完善,在抱怨别人时,可能自己写的那个判决书也不那么完美。与其抱怨,不如做好手中的事。每个人都是历史,如果每个人能让自己完美一点,历史也会完美一点。\'是的,我们与其抱怨目前的司法环境,还不如坚守自己的信仰,做一个更加完美的自己,无愧于自己的内心和社会的期待。如果我们将自己的职业变成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我们就会想要用这个理想或追求来指引自己,觉得为这个理想付出代价是值得的,这时我们就会很耐心地对待当事人,对待案件,对待生活,就不会觉得这是难以忍受的东西,因为这是我们本来就应该承受的。

我想我们法律人纪念邹老师的最好方式就是恪守自己的职业伦理,继续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社会作出自己点滴的贡献。虽然邹老师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人格闪耀的光芒早已为我们点燃明灯,为后辈们留下足够多前行的>勇气和坚守的理论。我愿将来能做一名邹碧华那样的法官,让胸怀终于信仰,让生命臻于伟大。不忘初心,决不妥协﹗

推荐第4篇: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

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做党和人民的好公仆

邹碧华,生于1967年1月18日。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经济法专业。1988年本科毕业后进入上海市高级法院经济庭工作。1993年至1999年期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法律系就读,获国际经济法专业硕士学位和经济法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之2012年间,先后担任上海市高院研究室主任助理、副主任,上海市高院民一庭副庭长、民二庭庭长和上海市长宁区法院院长。2012年11月,就任上海市高院副院长。2014年12月10日,在赴上海市徐汇区法院参加司法改革座谈会途中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离世,年仅47岁。

邹碧华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人民法官的誓言做了最好的诠释。他是人民法官的优秀代表,对法院信息化建设和司法改革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精湛的审判业务能力、敬业的工作态度、致力司法改革,为法官职业树立了一把标尺,也赢得了从法官、检察官到法学教授、律师、当事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尊敬。

邹碧华同志满怀为法律献身的精神,不管是当书记员,还是当庭长,还是升任上海高院副院长,他都尽心尽职,爱岗敬业,他无怨无悔,艰苦奋斗,给人民法院的改革与审判事业交出了满意答卷。2014年,司法改革的大幕拉开,邹碧华作为上海法院司法改革方案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带领着司改团队,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开会、加班、汇报成为常态。他认为,改革一直是一点一点往前拱的,每次能有一点点进步就是成功,因此面对改革中的反复磋商、针锋相对、妥协共识,他也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面对争议和质疑,他坚定的

表示,背着“黑锅”前行,是改革者必须经历的修行。“他像一个孜孜不倦的改革布道者”。9日上午,高院党组会议;下午,司法改革座谈会。“邹碧华从下午2点一直讲到5点。”张新说。在中央统一部署下,上海成为司法改革的首批试点地区,相关改革方案全国瞩目。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何为全国司改担当探路先锋,邹碧华深感重任在肩、时不我待。谈到司法改革,邹碧华总是充满激情。周日华东政法大学司法学论坛、半个月前全国律师协会民事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他积极介绍上海司改进程,谈司法公开,谈审判流程信息化„„“他像一个孜孜不倦的改革布道者,”张新说:“他确实累了,调整了作息,晚上1点就睡下,比平时提前了一小时。”当年在长宁区,邹碧华做了件“前卫”的事儿——压缩会议室,给每个法官一间独立办公室,为了“维护法官的职业尊荣”。长宁区法院曾俊怡法官说:“法官专业化、职业化,法官分类管理,他那时已有思考。”他家的三面书墙,桌椅旁都堆满了书。勤奋的邹碧华将审判实务和理论研究结合,写下《要件审判九步法》《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基层法院可视化管理》等10多部著作,其中《要件审判九步法》成为全国民事法官和律师办案的重要指引。他简直就是用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推动法院的改革。如果不是亲自到他工作的现场看看,是无法体会以邹碧华付出的艰辛与汗水。他真的是用生命为法院的改革前行助力加油。改革这份事业那么艰苦,他47岁的黄金年龄去世,他为法院、为司改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他是法院的英雄、法官的骄傲。他在以一种强有力的正能量,感动中国!邹碧华同志是审判业务行家,

管理专家,授课导师学者,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著书写诗,样样精彩。邹碧华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用生命谱写的人生壮歌依然在我们心头传诵,激励广大法官为中国的审判事业和改革之路奉献出更多的热情与力量。

学习邹碧华,我们要做什么?我们要忠于我们的事业。做好自己的事,并把这点事做到极致、尽心尽力。做管理工作的,就是要考虑如何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何把上级的精神和指标落实好,做基层工作的,就是如何办好每一件事,如何提高服务意识和技能,不断提高服务满意度。所以,学习邹碧华,主要学习他敬业奉献的实干精神和改革先锋的情怀。就是要立足岗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2015年3月10日

推荐第5篇:邹姚村先进事迹

枞阳县钱桥镇农民创业带头人邹士桃事迹材料

邹士桃,枞阳县钱桥镇邹姚村总支书记,现年 岁。几年来,邹士桃本人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书记,优秀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群众勤劳致富,自己也是钱桥镇有名的种田和养殖能手。 200 年承包经营了近亩,种植优质粳稻和太湖糯,产粮 多吨,经营收入 多万元,获直接经济效益 多万元。我镇邹姚村地处白荡湖末梢,水网密布,该同志共投资 万元,开发闲置水面面积 亩,从事水产养殖,主要品种青鱼、草鱼、桂鱼、湾丫丁,鲫鱼等,年生产量 多吨,年营业额 万元。同时,带领本村及周边群众2000多户,通过承包圩田和反聘农民工,使他们人均收入达到3000余元,超过了当年全镇平均水平560元。几年来,他致富不忘乡邻,投资 万元,用于机耕路和桥梁建设、土地复垦和底产田改造及捐资助学,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农民创业带头人。

一、致富谱新篇,开创新成果

在钱桥镇大家一致认为邹士桃是个种田养殖的好手,是农村致富带头人,更是大伙的贴心人。 邹士桃看到周边还有许多老百姓还没有过上富裕的生活,经济来路不宽,村民们还依靠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在经营着,生活水平低下,如何找到共同致富的途径,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经过深思熟虑,他瞄上了离家不远的平条圩抛荒圩田,这些田对村民而言路途遥远,管理难度大,耕作成本高,加上稻价低,导致大面积抛荒。这些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便主动与这些农户所在的村联系,要求承包经营圩田,交纳一定的承包金。村民对这些种划不来,丢又可惜的圩田,正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经营方式,看他主动要求承包,便非常乐意的将圩田承包给他经营。一来可以抵消水费,二来也避免抛荒现象的发生,三来大家都有利,真是一举多得。 年签订承包 多亩的合同,当年收益 万元。经过多年发展,到 年承包经营了近亩。 年种植优质粳稻和太湖糯,产粮 多吨,经营收入 多万元,获直接经济效益 多万元。同时带领本村及周边群众 多户,通过承包圩田和反聘农民工,使他们人均收入达到 余元。 年,他在承包经营过程中诚实守信,这几年,他与各组村签订了承包近亩的合同,仅此给受益农户达2000户。200 在邹士桃的影响下,2003-2007年涌现了许多种植承包大户,全乡共计承包农田2万余亩,圩田土地流转面积达到90%,使钱桥镇圩区农民直接获得经济收入人均增加300元。

我镇地处白荡湖末梢,2007年邹士桃同志看到麻溪河叉大面积闲置水面,水质优良,面积达 余亩,就进行水面开发,从事水产养殖,实施鱼种混养,种草灭螺,综合养殖,建设 亩规模水产苗种繁殖基地,采取散放、精养相结合,能做随用随取,鲜活使用。它凭借天然的养殖优势,参照外地先进的垂钓中心的模式,集垂钓、娱乐、休闲于一体。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他逐步积累了丰富的水产养殖经验,养殖基地采取先进的经营方式,正不断朝着规模化和正规化方向迈进,年生产量 多吨,年营业额 万元;同时,还带动周边 多户群众共同参与,人均收人增加 万元以上。

几年来,他深深地认识到,没有农技知识种田不行。便自费从书店买回水稻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方面的专业书籍,坚持自学,同时报名参加了农业广播学校函授班,主攻水稻种植技术的学习,在县、乡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很快的掌握了科学种田基础知识。积极致力种植业的结构调整,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将多项新技术配套实施,做到科学管理、优化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施用环保生态有机复合肥,植保方面,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准确掌握病虫发生期,施用对路农药,运用新型卧式和背负式机动喷雾器,喷雾均匀,防治效果好,施药人员安全,杜绝生产性农药中毒和死亡事故发生。降低了农药成本,提高了农药利用率。发挥科技与良种效益,从而带动周边农户增产增收。

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他率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2007年又拓宽新思路,和枞阳县大帆公司签定了蔬菜种植合同,实行一稻一菜的种植模式,明年辐射周边农户,将会给周边农户带更大的收益。

邹士桃同志参加安徽省农垦厅在华阳湖农场举办的水产养殖培训班,刻苦学习水产养殖技术,他一方面注重水产养殖理论学习,认真听讲,详细记录专家授课笔记,大量阅读水产养殖科技书籍;另一方面大胆实践,熟练养殖技巧,提高养殖技能,加之其经常在实验室认真做实验,进行数据分析,逐步提高自己的水产养殖理论水平,丰富了养殖经验,得到厅领导的好评,也为其以后从事水产大规模养殖和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传经送宝 共同富裕

“自己富了怎算富,村民们富了才算富”,这是邹士桃经常说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没有忘记乡邻乡亲还在贫困线上挣扎,暗下决心,要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裕起来。 刚开始,他想的是要解决家乡邻近

八、九个村民组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就主动聘请他们前来养殖基地劳动,按每天60元计算,仅此一项,每天支出800元,近两年来,每年为当地群众发放了25万元的劳务工资,既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部分群众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更为稳定当地的社会治安做出了贡献。

很快,他发现要彻底解决当地群众渴盼致富的根本问题,就必须真正引领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他向当地群众无偿传授种植、养殖技术,低价提供种苗,尤其是将那些市场行情销路好,效益高的种苗优先提供给农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的带领下,当地百姓种植、养殖热潮迅速掀起。每遇刮风下雪的恶劣天气,他总是先为乡亲们巩固好大棚,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乡亲们受到一点损失。有许多乡亲了先后从事种植,周边100多户群众都走上了生态农业发展致富的小康路,有的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有的以种植花卉苗木为主,有的以饲养猪、鸡等家禽为主等等。如今是产、销两旺,人均年收入达伍千元以上,被带动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当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

三、真心奉献,致富不忘乡邻,

2005年邹士桃被选为邹姚村总支书记,在全村人的信任和企盼下,开始了带领全村人民走上改变贫困面貌、改善生存环境的发展之路。

要想富,先修路。修路是他上任为百姓干的第一件事。要把通村的羊肠小道变为能通车的公路,历任村干想干而终未干成,难度可想而知,他没有退缩,一年修不通,两年修或三年修,在他的号召下,一方面群众集资、投工投劳,另一方面他跑项目,向上级扶贫部门求援,共争取资金 万元,共同修建。在他的带领下,两条宽阔的水泥马路和每条通组沙石路迎着朝阳,沐浴春风呈现在乡亲们的眼前,大伙儿无不露出舒心的微笑。

治穷先治愚。村小学的危房也一直是邹士桃的一块心病。他组织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把建校计划提上议事日程交给群众讨论,大家都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何况咱们已脱贫致富。会上,他首先捐资4万元,群众自发投工献料,他又积极争取扶持资金5万元,终于使小学新建工程顺利开工。如今,孩子们已告别危房,坐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2004年,借助组织部下派第一书记的支援,他积极争取又给村小学安装了自来水,完缮村小学围墙封闭工程和安装大铁门,总投资8000元。最近他捐资12000元把多年失修的村小学厕所给重新修建。这些都给全体师生提供一个舒适、安全教与学的环境。一个村干一面旗,村干群众心连心。姚艮祥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村里三户孤寡老人无人照料,逢年过节,他都亲自送去粮食和衣被;家乡的学子考上了大学,他先后捐了5万元解决了特困户子女的学费。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有付出必有回报。如今乡亲们一提起邹士桃,人人称赞、敬佩,都说他是一个好农民、好干部、创业致富带头人,值得我们人人向他学习。邹士桃本人也多次受到上级政府的表彰。

邹士桃同志致富不忘乡亲,一颗拳拳赤子之心,无私奉献。他把智慧用在了发展家乡的经济上,把辛勤的汗水洒在了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谱写了一曲新时期新农民的开拓之歌、创业之歌、奉献之歌。他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典范,是扎根农村,艰苦创业的真正时代楷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锋。 邹士桃以他的进取之心和挚诚之爱,注释着他的人生价值观。随着国家农村政策不断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致富经验的不断积累,周边共同致富群众的收入不断提高,等待他的将是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一个普通的村党总支书记凭着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共产员独有的胆识与魄力,团结带领支部一班人,把一个昔日贫穷、落后的贫困村带上了致富路,他就是雨冲乡鹏营村党总支书记王永权。几年来,村党组织次被评为“五好”党支部、先进党总支等,王永权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书记,优秀党支部书记等称号。

鹏营村位于雨冲乡西面,距乡政府驻地10公里,全村总面积20.16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500亩,荒山草地1.5万余亩,公校一所(坡头小学),坡头小学学生296人、在职教师6人、代课教师7人、村组干部5人。辖12个村民组,有农户669户(其中种植户342户,养殖户口179户,其它148户)。急需发展种植户45户,发展养殖户90户。全村有总人口2267人,有党员22人,干部4人,科技示范户25户,中心播放户24户。全村居住着汉、彝、苗、白等民族,境内地处高寒,山高坡陡,住户分散,交通不便,农民群众文化水平低下,科技知识落后,贫困面积较大。2007年,该村人平均纯收1125元,人均粮食248公斤,年末剩余绝对贫困人口252人,低收入贫困人口448人,属于新阶段扶贫开发一类重点村。

王永权同志任支部书记以来,一心扑在工作上,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望。过去鹏营村比较贫穷落后,社会风气不好,赌博、打架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鉴于这种情况,王永权同志在上任后多方征求意见,多次召开党员大会进行研究,大家一致认为,要想搞好村里的各项工作,必须先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光有钱是不行的,要树立一种新的社会风尚,要有新的精神面貌,为使村民做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新型农民,村支部积极组织群众学习科技知识,研究致富路子,利用党员电教片组织科技培训,全村现有1个蓝球场地,为村民在农闲时节都能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为了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赵书记主持制定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每名党员负责一个服务区,最少包10户,负责本区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开展,以致富能人和专业大户为骨干,由专一的粮食生产向个体私营经济和林果业、养殖业生产模式发展,由党员帮带向有能力的群众参与的方式发展,充分发挥党员的特长,自选帮带对象,自定帮带目标,措施和年度完成情况,支部进行把关。对任务完成不好的党员不能评为优秀党员,支部根据现有党员的情况,建立了各类责任制度。通过制度和任务的落实,充分发挥了党员的积极性,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为全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王永权同志响应市乡党组织的号召率先开展“增、联、创”主题教育,组建党员与农民致富联合体,全村22名党员,实行了“一带十”活动,使全村669户农户全部由党员进行了帮带,并建立了1个党员联合体。各贫困户在联合体帮助下形成了养、种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他带领支部和全体党员走家进户,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由单一经营变多种经营,为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再就业的机会。

目前,赵书记正在根据本村情况,带领广大村民朝着既定目标大步前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鹏营村将会由名符其实的贫困村变成“小康村”。

农民创业的领头雁——记雨坛乡合响村张信玉同志带领农民创业的先进事迹

张信玉,男,45岁,大专文化,中共党员,枞阳县雨坛乡合响村人。该同志从事水产养殖和开发工作已达二十多年,现任合响村委会副主任、雨坛乡人大代表、枞阳县水产协会会员。

1989年张信玉同志参加安徽省农垦厅在华阳湖农场举办的水产养殖培训班,刻苦学习水产养殖技术,他一方面注重水产养殖理论学习,认真听讲,详细记录专家授课笔记,大量阅读水产养殖科技书籍;另一方面大胆实践,熟练养殖技巧,提高养殖技能,加之其经常在实验室认真做实验,进行数据分析,逐步提高自己的水产养殖理论水平,丰富了养殖经验,得到厅领导的好评,也为其以后从事水产大规模养殖和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张信玉同志就开始承包了合响圩进行水产养殖。合响圩地处菜籽湖东部,面积达4000余亩,水质优良,过去承包者主要靠人放天养,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下,自从该同志承包后,实施鱼蟹混养,种草灭螺,综合养殖,建设50亩规模水产苗种繁殖基地,进行蟹苗繁殖,年育苗200公斤,鱼苗数千斤。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他逐步积累了丰富的水产养殖经验,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走了致富之路。

新世纪之初,张信玉同志决定扩大养殖规模,在继续承包合响圩的基础上,带领一批有志于水产养殖之士,承包了车富大圩至今。车富圩地处菜籽湖东部,面积达1.5万亩,水草茂盛,水质优良。过去由于承包者管理不力,技术不到位,效益低下。“没有科学的管理就没有良好的效益”,张信玉同志深知这一点,他实施科学经营管理、标准化生产。他深知“没有农业的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国内外农业发展实践充分表明,推进农业标准化,是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重要基础;是农业资源保护,农业投入品规范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经济组织改造的重要结合点;是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他积极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通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使得养殖农户懂得什么是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及怎样标准化生产无公害的农产品,及时有效指导养殖农户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高集体养殖水平,增加生产经营效益。由于圩内历经多年养蟹,水草资源锐减,水质退化,他一方面到沿海水产业发达的地方购进草种(如伊东藻、轮叶黑藻、金龟藻、苦草、睡莲草和黄丝藻等),进行人工种植,丰富水草资源。通过秋冬枯水期曝晒消毒圩滩,培育具有颗粒结构的肥沃土壤,促使水生植物生长。每到夏季投放适量生石灰调节PH值至微碱性,促使河蟹蜕壳、生长发育,并适时增加动物性铒料,合理控制水中的氨态氮,增加钙、磷的水中含量,形成有利于河蟹生长、发育的优良水质生态环境,培养出的河蟹个大、质优。另一方面,他积极从沿海地区购进优质的中华绒螯蟹种苗,并派专业技术人员现场鉴定蟹种品质,以防假苗、弱苗流入,影响养殖效益。通过科学养殖,精心管理,今年蟹体均达200克以上,蟹产值400万元,加之混养甲鱼、黑鱼、鳜鱼、青鲲、河虾、黄白鲢等以及禽鸭养殖,创利润400万元,带动了周边一大批农户共同致富。

他富了以后,不忘群众。合响村一农民李元一家四口,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夫妻二人身体都不好,张信玉同志一方面带他搞水产养殖另一方面给予经济资助,有一天李元突然阑尾炎发作,张信玉同志知道后,立即雇车将其送往医院医疗,并一次给他3000元作医疗费,李元在他的帮助下,身体得以康复,家庭逐步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张信玉同志每年慰问退役老军人、五保老人,给他们送去过年的鱼和肉等食品,他先后捐资建校、修路和敬老院。资助贫困大中小学生上学数万元。给派出所购车,他一次捐资5000元,以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当然,这些只是他先进事迹中的一部分。

2007年,张信玉同志积极探索全乡水产业的发展之路,同张文才等同志一起筹备创办雨坛乡水产协会,该同志邀请市、县水产专家现场为协会会员,企业员工及养殖农户讲授无公害河蟹标准化生产、龙虾稻田养殖技术及市场营销专题讲座,推广普及池塘模式化养殖、稻田养殖、大中水面生态养殖等技术,促成150户农户掌握一门水产实用技术。

他还制定出专项水产品养殖技术操作规程和标准,以大窑圩、车富圩为示范点,抓点示范,以点带面,目前“菜籽湖”牌螃蟹的一整套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正在送达相关部门审批。

张信玉同志通过各类农产品展览会和项目招商机会,实施品牌战略,统一包装上市,使水产品市场价格高达平常的10—20%,在他的带领下,全乡水产年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带动2000户约7000人发展水产业,农户人均增长500元,超过当地其他农户人均纯收入35%以上,全面发展了4.6万亩的雨坛水产养殖业。

吴军录同志是颍上县西三十铺镇邢庄村党总支书记,颍上县鑫禾源鲜薯精粉厂厂长。自2003年创办鲜薯精粉厂以来,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吴军录同志带领全厂员工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艰苦创业,2006年实现年产值504万元,创利72万元。在艰苦创业、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群众致富的道路上迈出了

坚实的一步。

一、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目标锁定三粉加工产业

红芋栽培一直处于西三十铺镇农业种植业的主导地位,三粉加工是该镇的传统产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种植结构和产业的调整,党的富民政策的逐步落实,三粉经济一直支撑着全镇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而吴军录所在的邢庄村,人口、耕地均居全镇10个村(居)委会之首。粉丝、粉皮生产加工在邢庄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全村3460口人,4285亩耕地,年栽插红芋达3500亩,占各类作物面积的80%以上,年产鲜薯8700多吨,加工淀粉2175吨,农民群众以红芋淀粉为原料,从事三粉深加工,实现了增值增收。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三粉生产方式,加工方法已明显落后,停留在粗放型经营水平上的三粉加工,成本高,质量差,产品附加值低,直接制约着地方经济发展,影响农民的收入。这个问题成了困惑农民群众的一大难题。如何突破,如何解决这个难题,作为村总支书记吴军录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如果能在三粉精加工上打开一年缺口,实现新的突破,以新技术取代传统的三粉加工,以深加工求发展,向精加工要效益,实现三粉加工增值增效,把三粉生产做大做强,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就可以带领全村农民群众加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选准这个目标,拿定了主意,他马上付诸于行动,开始实施。

二、努力争取上级支持,积极上精粉加工项目

吴军录把建精粉加工厂的想法,向西三十铺镇党委、政府作了汇报,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领导的支持和鼓励给了他精神力量。办一个精粉厂,经初步预算,需投资120万元。对吴军录来说,这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钱从何来?他没有被这个数字吓倒,更没有在困难面前退却。他默默地下了这样的决心:看准了事情,就要立即干,对农民群众有益的事情,就要干好。于是,他开始跑

资金,跟信息,跑项目。

作为村总支书记,村里的工作要总揽全局,通盘考虑,即要学会弹钢琴,对村支两委分工,用好人,按时完成镇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做好中心工作,更要在村两委班子中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了正确处理好日常工作与跑项目的矛盾,对村里的各项工作任务均超前谋划,抓主动,主动抓,甚至加班加点地干,在做好工作,完成任务的前提下,挤时间外出跑资金、跑项目。从2003年开始,他通过西三十铺镇镇党委、政府的推荐,先后到县有关部门和单位不下20次,累计行程达700多公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的精神、他的行动、他的事业心一次次感动了县有关部门领导,得到了领导的支持。经考察、评估,经县政府同意,县财政等有关部门决定给予立项扶持。

一个总投资120万元的项目,立项扶持80万元,还有40万元的缺口怎么办?这部分资金需个人自筹,为了使项目尽快上马,运营投资,吴军录变卖了自己的冷库及家当,出租了自己的房屋,但这还不够,他又走亲串友,四处转借,筹措资金。项目资金解决了,紧接着就是引进技术、设备。他自费到山东、河南考察、学习,分别从山东梁山引进红芋淀粉加工流水线成套设备,和粉丝加工机械设备。鲜薯经机械自动清洗、磨碎、过滤、净化、烘干后,无泥沙、无杂质、无污染、清白纯净。粉丝精细、纯白,不用任何添加剂,完好地保持了原滋原味绿色食品质地。产品投入市场,倍受消费者看好,价格上扬,销路走俏,与粗放生产的粉

丝相比,价格翻了一倍。

三、发展定单农业,繁荣地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

吴军录创办的鑫禾源鲜薯粉厂于2003年9月正式投产后,先后吸纳了本村及领村的100多剩余劳动力就业。这些就业人员中,通过自学和培训,有20多人已成为出类拔萃的技术人员。他们在家门口就地就业,除了在厂里从事三粉加工,还可以挤出业余时间干一些家务及农活,个人所得报酬和家庭经济收入明显提高。在100多名职工中,有60人人均年收入超过3000元。

精粉项目投产后,吴军录又在思考一个问题,要带动农民群众致富,仅靠厂里吸纳的100多名职工是不够的,要把精粉加工做成一个产业,连续农户、建立基地,从红芋的种植栽培到淀粉粉丝的精深加工、销售,形成一个紧密的产业链,就可以带动千家万户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经过周官的思考、酝酿,一个新的举措出炉了——联系千家万户、发展订单农业。以鲜薯精粉加工为龙头,带动红芋生产基地建设。2006年春,他与本村的460户农民签订了红芋订单生产合同,即由吴军录提供红芋栽培生产保障资金,作为农户购买红芋种苗支出,秋季厂方以高于市场价格回收鲜薯。这样,签订合同的农户既减少了生产环节,降低了劳动强度,又节约时间外出务工增加收入。订单农业,首先受益的农户,他们觉得有利可图、有钱可赚,对这种生产形式倍加拥护和赞成。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签订订单合同的460户农民,户均增收4000元,新增社会效益全村1840000元。

在农户得利受益的基础上,吴军录的鑫禾源鲜薯精粉厂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06年共收购鲜薯4000吨,生产淀粉1000吨,加工销售粉丝1000吨,创产值504万元。小包装和精包装的粉丝产品成为市场抢手货,成为城乡居民馈

赠亲友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礼品。

吴军录创办的精粉加工厂,为全村、全镇,乃至全县的三粉开发,为农村经

济发展,走出了一条好路子。

枞阳县农民创业带头人姚艮祥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姚艮祥,男,1967年3 月生,汉族,安徽省枞阳县钱桥镇邹姚村牌楼组农民,枞阳县第十一届政协委员,枞阳县祥龙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法人。几十年来,他扎根农村,情系家乡,在农村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摸索了一条成功的经验。特别是近五年来,他让家乡这片热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事蔬菜、苗木、花卉等种植、养殖业。而今,当你走进邹姚村,满山遍野披绿装,村道两旁立高楼,移动电话家家响,摩托穿梭大小巷,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这一系列的奇迹都凝聚着姚艮祥的智慧和汗水,乡亲们都异口同声地称赞这位农民创业致富带头人。

一、勤学苦练

艰苦创业

姚艮祥同志出身于农民家庭,父母亲都非常忠厚,对子女要求严,良好的家庭教育造就了他一颗纯真、朴实、忠厚的心和正直、上进、坦城的性格。读书时他学习非常刻苦,1983年6月,姚艮祥以优异的成绩从钱塘初中毕业,顺利地考入了高一级学校。可是家里兄弟姐妹多、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他便主动地放弃了深造的机会,回乡务农,为家庭减轻一点负担。务农时他勤勤恳恳,起早摸黑跟着父亲劳动,谦虚地向有经验的老农民请教,同时也不断自学种植、养殖技术。由于邹姚村是枞阳县一个比较偏远的小山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土地资源稀少,交通不便,光靠种田致富很难快速脱掉贫困的帽子。于是,他和众多的青年一样,告别父母,出门打工。打工时他一方面辛苦挣钱,另一方面勤奋学习实用技术和管理经验。几年的打工生涯让他的思想逐渐成熟起来,也使他深深地感到技术和信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几年的磨练、长期的摸索,他学会了食品加工的多种工艺。怀揣着打工积攒下来的钱,1989年,姚艮祥回乡承包了原姚湾村加工厂,他重新对厂房进行了合理调整,增添了新的加工设备,更重要的是加大经营管理力度,很快地使面临倒闭的加工厂,又红火起来了。加工厂经营碾米、榨油、制面和轧花等业务,当年收入5万元以上,收回了全部投资。加工厂的的收入逐年增加,目前年收入达20万元。 掘起了第一桶金后,姚艮祥没有满足于现状、没有停下创业的步伐,反而信心大增,扩大经营范围,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多种资源的循环利用。他兴办了养殖业,利用加工厂的饲料养有猪、鸡、鸭、鹅;还种植良种西瓜,建有葡萄园,培植食用菌等,以信息和技术为依托,以有效的管理为保证,经济效益逐年递增,为今后的创业积累了大量资金和宝贵的经验。他深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1999年9月至2001年6月,他自费参加了中国农民大学畜禽饲养管理专业贰年制函授班学习,并顺利毕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他的事业可谓是蒸蒸日上,适逢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发展的好政策,各级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扶持农民发展农业产业,我县也适时地掀起了农业建设热潮,作为一个农家子弟,他意识到这是他二次创业的大好时机,于是开始走上了发展生态绿色农业产业的道路。

针对钱桥镇地理环境偏僻,蔬菜市场供应匮乏的现象,早在1997年姚艮祥就开始探索发展高效农业路子,积极开拓农业生产经济渠道,种植大棚蔬菜和反季节蔬菜,而今又增添了名、优、特品种,有日本南瓜、樱桃蕃茄、意大利结球生菜等,尤其是反季节蔬菜莴笋、辣椒、茄子、黄瓜、西红柿等优良品种长势好、价格高、收益大。目前承包有40亩田地,从事大棚蔬菜种植,由于他懂技术、善经营,出现产销两旺的可喜景象,年亩产收入达2万元。

自2001年以来,他又投资500万元,承包荒山荒地950亩,经营苗木花卉种植,目前品种有:大香樟20200棵、红枫19120棵、桂花20300棵、黑松52000棵、紫薇15300棵、龙柏16680棵、刺柏15400棵、海棠12960棵,还有夏鹃、毛鹃、大小叶寒笑、梅花、紫梅、绿梅、大小罗汉生等约16500棵。这些苗木花卉长势喜人,预计5年后纯收入可达9000万余元。

2001年4月,“中艮蔬菜苗木花卉基地”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中正式挂牌运营,2007年8月注册成立了“枞阳县祥龙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经营花卉苗木、盆景、大棚蔬菜,同时以沼气为纽带,兼顾精养渔池、土鸡套养,发展立体养殖的综合性生态农业园,形成猪粪—沼气—蔬菜循环生物链。为把基地进一步做大做强,姚艮祥多方筹资,吸纳资金,争取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参与。为切实提高科技含量,使基地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基础设施建设到苗木品种选择,他都立足高起点、高规格,多次到合肥、浙江、江苏、上海等地考察,并且重点考察了常熟市日本人投资的现代化大型生态园。同时在栽培、养护技术上,除自己潜心钻研外,他还从安徽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省农科院聘请专家、教授进行指导,遇到技术问题,或电话联系,或登门请教。在花卉盆景方面,他特别聘请了国内知名度高的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杨台民大师,对园林进行规划指导。目前,他的栽培、养护技术在国内外都是一流的,如香樟树以惊人的速度两年内长到8—10厘米,令许多专家、教授都叹为观止。上海、苏州、无锡多家绿化公司也慕名而来主动联系业务。谈到下一步的发展愿景,姚艮祥胸有成竹地说,他准备通过股东增资、民间融资和争取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进一步滚动发展、扩大规模,通过土地流转,再租赁荒地500亩,力争达到1500多亩,把基地打造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垂钓、生态养殖为一体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综合性生态园。

二、传经送宝 共同富裕

“自己富了怎算富,村民们富了才算富”,这是姚艮祥经常说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没有忘记乡邻乡亲还在贫困线上挣扎,暗下决心,要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裕起来。

刚开始,他想的是要解决家乡邻近

八、九个村民组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就主动聘请他们前来基地劳动,按每天20元计算,仅此一项,每天支出800元,近两年来,每年为当地群众发放了25万元的劳务工资,既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部分群众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更为稳定当地的社会治安做出了贡献。

很快,他发现要彻底解决当地群众渴盼致富的根本问题,就必须真正引领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他向当地群众无偿传授种植、养殖技术,低价提供种苗,尤其是将那些市场行情销路好,效益高的种苗优先提供给农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依托“中艮蔬菜苗木花卉基地”和“枞阳县祥龙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走上了以“公司+农户+基地”为模式,在他的带领下,当地百姓种植、养殖热潮迅速掀起。每遇刮风下雪的恶劣天气,他总是先为乡亲们巩固好大棚,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乡亲们受到一点损失。有许多乡亲了先后种植苗木花卉盆景,邹姚村王伟同志也跟着种植桂花、龙柏、茶花等达5亩,五年后可上市出售,估计获利达40万元。周边100多户群众都走上了生态农业发展致富的小康路,有的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有的以种植花卉苗木为主,有的以饲养猪、鸡等家禽为主等等。如今是产、销两旺,人均年收入达伍千元以上,被带动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当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

三、真心奉献,时代楷模

“爱人者人恒爱之”。姚艮祥带领百姓致富奔小康的先进事迹感动了当地政府领导和乡邻乡亲。2000年3月,他被选为原姚湾村科技副主任,2002年被选为原姚湾村委会主任,在全村人的信任和企盼下,开始了带领全村人民走上改变贫困面貌、改善生存环境的发展之路。 要想富,先修路。修路是他上任为百姓干的第一件事。要把通村的羊肠小道变为能通车的公路,历任村干想干而终未干成,难度可想而知。他没有退缩,一年修不通,两年修或三年修,在他的号召下,一方面群众集资、投工投劳,另一方面他跑项目,向上级扶贫部门求援,共争取资金15万元,共同修建。在他的带领下,一条宽阔的沙石马路迎着朝阳,沐浴春风呈现在乡亲们的眼前,大伙儿无不露出舒心的微笑。

治穷先治愚。村小学的危房也一直是姚艮祥的一块心病。他组织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把建校计划提上议事日程交给群众讨论,大家都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何况咱们已脱贫致富。会上,他首先捐资4万元,群众自发投工献料,他又积极争取扶持资金5万元,终于使小学新建工程顺利开工。如今,孩子们已告别危房,坐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2004年,借助组织部下派第一书记的支援,他积极争取又给村小学安装了自来水,完缮村小学围墙封闭工程和安装大铁门,总投资8000元。最近他捐资12000元把多年失修的村小学厕所给重新修建。这些都给全体师生提供一个舒适、安全教与学的环境。一个村干一面旗,村干群众心连心。姚艮祥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村里三户孤寡老人无人照料,逢年过节,他都亲自送去粮食和衣被;家乡的学子考上了大学,他先后捐了5万元解决了特困户子女的学费。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有付出必有回报。如今乡亲们一提起姚艮祥,人人称赞、敬佩,都说他是一个好农民、好干部、创业致富带头人,值得我们人人向他学习。姚艮祥本人也多次受到上级政府的表彰,多次当选为钱桥镇人大代表。

姚艮祥同志致富不忘乡亲,一颗拳拳赤子之心,无私奉献。他把智慧用在了发展家乡的经济上,把辛勤的汗水洒在了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谱写了一曲新时期新农民的开拓之歌、创业之歌、奉献之歌。姚艮祥,他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典范,是扎根农村,艰苦创业的真正时代楷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锋。

姚艮祥以他的进取之心和挚诚之爱,注释着他的人生价值观。——愿这朵田野之花开的更加绚丽多彩。

推荐第6篇:韩凤祥先进事迹

个人简介: 韩凤祥,男,1950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乡村主治医师,现任广饶县大王镇卫生院叶琚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1971年入党,1968年参加工作,先后在西营卫生院黄琚村卫生室、韩琚村卫生室、叶琚社区卫生服务站从事农村医疗服务工作。他43年如一日恪守平凡岗位,心系群众健康,兢兢业业、真情为民,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赖和尊重,被誉为“群众最信赖的人”。连续10年被市、县卫生局授予优秀乡村医生荣誉称号;2003年获全国模范乡村医生荣誉称号;2005年10月被卫生部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这是全市唯一获此殊荣者;2006年5月被卫生局授予人民健康卫士荣誉称号;2006年6月被东营市委授予东营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一位普通乡村医生的崇高追求

——记全国优秀乡村医生韩凤祥

有这样一位乡村医生,无论是患者还是同行,都会竖起大拇指;有这样一位普通乡村医生,在43年漫漫行医路上时刻把群众利益装在心中,德技双馨、真情为民,被群众誉为“信得过的人”;有这样一位有着40年党龄的乡村医生,在平凡岗位上,躬身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凭一腔赤诚,踏遍十里八乡的沟沟坎坎,用坦荡如砥的胸怀和暖人心脾的服务,塑造了一位乡村共产党员质朴崇高的人生情怀。他,就是广饶县大王镇卫生院叶琚卫生所乡村医生——韩凤祥。

当医生,一定要当为群众办实事的好医生

韩凤祥是广饶县大王镇卫生院叶琚卫生所的一名乡村医生。从一位土生土长的农家娃成长为一名群众爱戴的医生,这决非偶然。1965年,韩凤

1 祥中学毕业后,摆在他面前有多种人生选择。但是,10岁时父亲长年因病卧床,请先生难,求药难的童年记忆和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深深地触动了韩凤祥。他暗暗下定决心,“我要当医生,而且一定要当为群众办实事的好医生。”就这样, 一句年轻时的承诺化作了鞭策韩凤祥40多年如一日刻苦钻研技术、真诚服务群众的一种朴素责任感和内驱力。多少年来,他嘴边常挂着这样一句话:“病人看病不容易,只要上了门,就要尽我最大的努力。”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近年来,为病人做点事成了他最大的心愿。

在农村做医生,有一半时间要用在出诊看病上,老韩给自己定了一个“四不”准则:无论什么时候,不抽人家一支烟,不喝人家一杯酒,不吃病家一口饭,不拿病家一棵葱、一把菜。许多群众被他热忱的服务所感动,非要给他写表扬信,要求上级给予表彰。老韩却说:“群众有病本来就很难,更不能给人家添负担,做医生.就应该这么做。”他先后在院办、村办卫生所工作,不论在哪里,老韩暖人心坎的服务倍受人们称道。

韩凤祥时刻把病人的疾苦放在心上,不管严寒酷暑还是白天黑夜,他总是随叫随到。有一个严冬,天气意外的冷,寒风裹夹着小雨飘洒不停,已是深夜12点了,踩着泥泞,出诊刚到家的韩凤祥正准备吃饭,这时,一连串急促地敲门声打破了深夜的寂静——村民韩克祥妻子焦急地告诉韩凤祥:“我家克祥咳嗽、气急、嘴唇发紫……”他马上意识到病情危急,稍有耽搁,就会有生命危险。于是,他背起药箱,转身就走,一步一个踉跄地跑了二里多路。到病人家时,外衣已被雨水淋湿,但他全然不顾,立即投入紧张的救治:快速检查、诊断,吸痰、吸氧、输液……直到病人转危为安。

韩凤祥视救死扶伤为天职。他常说:“救命如救火,迟一分钟,就能误一条命;快一分钟,就可使人起死回生……”。2006年6月的一天,火 2 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中午在田里割麦子的村民黄正彬突然中暑,正在自家地里播种玉米的韩凤祥,听到呼救后,顾不上穿鞋,赤着脚在麦茬地里奔跑了两里多路。一到那里,就将病人背到荫凉处,打来凉水,为其降温……直到病人苏醒,他才一瘸一拐地走回了家。妻子发现他的双脚戳得象蚂蜂窝,流血不止,心疼地责怪他,可韩凤祥说:“我受点伤不要紧,抢救病人要紧哪!”

“朴实厚道,富有爱心”是韩风祥为人之本,行医之道。二十三年来,遇到的患者不论是一身汗水,还是两脚泥巴;也不论是普通病,还是急重病,他总是热情、精心地为群众诊治,对于一些行走困难的病人,韩凤祥总是主动上门诊治。邻村一位郭老太太因脑梗塞后遗症而瘫痪在床,韩风祥根据病情制定了详细的康复计划,每天为老太太针灸配合电疗,风雨无阻。半年后,病人可以下床行走了,现在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他分文未收。对弱势群体特别是孤寡老人,韩凤祥更是无微不至地关爱。早年丧妻、膝下无儿无女的黄老汉,患癌症后,韩凤祥坚持天天登门为其看病,还端茶倒水,常常守候到深夜。老人病情加重,疼痛难忍,韩凤祥跑上跑下,主动帮助办理麻醉卡,每天到镇卫生院为其取药,根据病情变化适时治疗,直到老人去世。

“病人身上无小事”是韩凤祥一贯的工作信条。面对因病而来的群众。他尽自己全力帮助他们。远道而来的患者,他优先治疗,遇到下雨下雪,他从家中拿来雨具,以便病人早些回家。针对一些特别困难的患者,他常减免治疗费甚至全部费用。作为一名医生他觉得这很平常,但乡亲们却在心中永远记下了这份情。几十年来,韩风祥已记不清多少次午夜饭饺子端到嘴边,又被叫走;多少年深夜出诊,彻夜不眠。韩风祥身体不好,患有高血压,经常胸闷,心慌,易疲劳,可他每天要看100多名病人。韩风祥对病人十分细心,万般关心,在群众心中,韩医生是他们永远信赖的人。 3 这一些看起来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正是这些平凡的小事,却象甘露一样滋润着病人的心田。

韩凤祥以他的忠厚、朴实、仁爱、善良,铸就了高尚的人格魅力,他用一腔真情关爱着村民的生命和健康。一次,有个村民突发脑出血,生命岌岌可危,他立即赶到病人家中,边输液,边向医院护送。在救护车里,病人不断地呕吐,韩凤祥顾不上满身的污物和难闻的气味,及时为病人调整体位、清理呼吸道、加压注射脱水药物、观察病情变化……入院后,这个病人是村里有名的特困户,连住院的钱都没有,韩凤祥马上从怀里掏出刚卖粮还没捂热的600元……

恪守使命

心系群众

韩凤祥始终牢记一个村医的使命,坚持防重于治,奔波劳碌,热情向群众宣传卫生防病知识。前几年,为了让孩子们按时预防接种,他背起药箱挨家挨户上门服务。有些群众对预防接种有偏见,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向他们宣传预防接种的好处,为此他常常迎着晨曦出,踏着夜幕归。一个药箱、一辆破自行车就是他几十年如一日足迹遍布村民院院落落的最好见证。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对村里20多名返乡人员,他都及时跟踪随访,测体温,查疫情,丝毫没有懈怠。老韩和那辆吱吱作响的自行车成了乡亲们眼中一道永恒的风景。

韩凤祥酷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村里的老百姓都说,卫生所就是他的家。平时,每天第一个到班的是他,最后一个离开的也是他。在卫生所周边的村子,家家种植大棚蔬菜,早起卖菜,傍晚摘菜成了村民雷打不动的惯例。韩凤祥为了让村民们看病取药方便及时,就给自己定下一个作息时间表,早上六点上班,十一点下班匆匆吃点饭;中午十二点上班,一直工作到晚上八点多钟,每天工作十

四、五个小时,常常是拖着疲惫的身躯踏着夜幕回到家中。老伴心疼他,免不了嗔怪他几句,可老伴心中更明白,老韩是 4 为了乡亲们能够顺顺利利地看病啊!叶琚卫生所是卫生院设立的重点社区卫生服务站,南临临淄,东接李鹊镇,辖区5个村,2500多口人。由于韩凤祥医术精、医德好,外县区的病人络绎不绝,他们远道而来就是为了让韩医生看一看。每天韩凤祥都要看100多个病人,开一大摞处方,就是回到家中,也会不时被来诊的乡亲们所打断。新、老病人对他都有着纯粹地信赖,就像孩子依赖母亲那样信任他,在他们心里,韩凤祥永远是让患者信赖的人。而他却名副其实地成了一名“全天候”医生,除夕之夜是万家团圆的时刻,多少年来他总是让所里的同事回家与亲人团聚,自己却像一个卫士坚守在岗位上。

“身体健康就是福”。对于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尤其是因病致贫的困难户,韩凤祥总是精打细算,千方百计地为他们节省医药费用。2003年夏收时,62多岁的村民李保泰患感冒,想着田里的6亩麦子还未收割,心急如焚,便请韩医生挂点氨基酸补补身子提提神。老韩耐心地说:“感冒不需要用高档药,你挣点钱也不容易,用些普通感冒药就行了。”听着韩医生的话,李保泰心里热乎乎的,激动地说:“这么多年来,你对我们治病花钱,总是和用你自己的钱一样,算了又算。” 韩凤祥不但自己这样做,还要求所里的同事对任何病人都要因病施治,合理用药。村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话:“韩医生看病,花钱少,好得快!”

韩凤祥心系群众,真诚而不虚伪,真情而不炫耀,在村民的心目中,他是病魔的克星,是生命的救星。

虽说在四里八乡,韩凤祥的医术是出了名的,但他对自己的医疗技术从不满足。一本一寸多厚、已残破不堪《乡村医生实用手册》,他总是爱不释手。所里同事都说,在卫生所,闲谈没他的份,扑克从没打过,一有空,就专心致志地钻研医书。他常说,我们当医生的,为群众看病,诊断一定要“准”!看得准,群众就会少花冤枉钱,也减少痛苦;看不准,就 5 是对群众不负责任!为了更好地学习新知识,他订阅了《中国乡村医生》、《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等杂志。工作之余坚持自学。他注意搜集民间经典验方,结合临床实践,潜心组方,精心施治,中西药合用,大大提高了疗效。他除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有丰富经验外,尤其擅长小儿科疾病的诊治。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周围几十个村庄,很多临淄、青州的外地患者也慕名而来。老韩不善言谈,工作间隙,他常对所内人员说:“看病要勤动脑子,勤观察病情变化,多看书学习,这样技术进步才快。”面对康复患者的千恩万谢以及新闻媒体的采访要求,他总是婉言谢绝。

顾全大局 质朴情怀

多少年来,他风里来雨里去,顾全着大家却偏偏忘了自己的小家。家,对韩凤祥来讲,只是宿舍和食堂。就是农忙季节,五亩地庄稼和一亩地的大棚菜也都是妻子领着孩子起早摸黑地收种。前年秋收,他下决心留在家里,和妻子一起收玉米,可没过多久,又被请去出诊,韩凤祥只好对妻子歉意地一笑。他的一生欠下妻子的不只是感情债,也欠下了无数的承诺。

也许有人会说,韩凤祥不会这么傻,他没日没夜地干,挣不到钱,会这么卖力?然而,他确实是两袖清风,从不沾一分外块钱。一件的确良衬衣穿了10多年,早已稀薄如网;一双双妻子缝制的布鞋伴随他走过了漫漫人生路;那辆乡亲们熟悉的自行车修了又修,骑起来吱吱作响,整整用了20年。只有在前几年经济好转后,他才买了辆嘉陵方便出诊。他对自己就是这样刻薄,而遇到特困户看病缺钱,他一掏就是几十元,上百元……

1998年全乡实施了卫生一体化管理,韩凤祥识大体,顾大局,积极响应,这可难坏了村领导。原来韩琚村的乡亲们听到韩凤祥要走的消息后纷纷找到村委,要求把韩医生留下来。面对村委和乡亲们各种方式的挽留,韩凤祥动情地说:“我虽不在韩琚,但我忘不了您们;调动岗位是为了更好地为咱管区的群众服务,这是件好事。” 一体化管理刚开始时,部分乡 6 医心里有疙瘩,韩凤祥识大体,顾大局,充分利用自己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引导众乡医走上一体化管理的路子上来。“一体化管理对老百姓有好处,对自己的工作也有益,不能光想自己的小算盘”。在叶琚卫生所任所长的他,工作中严格管理,以身示范,配合医院布署,做好卫生所的业务发展工作。对所内年轻医生,他言传身教,做好传帮带,将积累的经验倾授于他们,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行医。这几年,卫生所得到了蓬勃发展,两个效益都名列全院前茅,成为群众最放心、最满意的卫生所,连年被评为医院先进单位。

韩凤祥,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医生,为何有这样的人格魅力?为何有如此深厚的群众基础?因为,他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时处处为病人着想,用辛劳的汗水,呵护着群众的健康和生命,用一颗金子般的心,实践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韩凤祥,他以行动实践着一个乡村医生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他以奉献,铸就了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和卫生工作者的壮丽人生。

二○一一年六月九日

推荐第7篇:“林爱凤”先进事迹

“林爱凤”先进事迹

她,2008年3月被中共厦门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厦门市总工会、厦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厦门商报社联合授予“2007年度厦门十大打工先锋” 荣誉称号;她,2006年10月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授予“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她,带领的团队被福建省妇联授予“巾帼文明岗”,由于成绩突出,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授予“全国商业服务业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她,多次被鹭达眼镜公司授予“劳动模范”、“优秀店长”。她,2008年被中共共青团厦门市委、厦门市综治办、厦门市公安局、厦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厦门市人事局联合授予“厦门市优秀进城务工青年”荣誉称号。她,就是厦门市鹭达眼镜公司营运部首席店长——林爱凤。

(一)她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特区,具有优秀的政治、理论素质。

从踏上工作岗位那天起,她就在青春的草地上编织着一个美丽的梦,那就是用自己的敬业与勤奋,为所有的顾客提供专业的服务。六年来,她辛勤耕耘在门店管理一线,用爱心、耐心、更用诚心和慧心把梦想变成了现实。她先后被鹭达眼镜公司授予“劳动模范”、“优秀店长”;2006年10月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授予“全国商业服务业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她所带领的团队也被福建省妇联授予“福建省巾帼文明岗”,由于成绩突出,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

1 授予“全国商业服务业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有人说她是事业的宠儿,成绩总是微笑着向她走来,而她只坚信一句话——勤勤恳恳地做,踏踏实实地走,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林爱凤,女,26岁,她深情的热爱着自己的祖国,热爱特区,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中她积极发扬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精神以及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团结同事,努力工作,识大体,顾大局。在公司她主抓营运,六年来,在她的带领下,公司营运部的业绩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而她本人也多次得到公司嘉奖。

(二)她勤奋工作,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业务素质高,业绩一流,积极参加政治、文化、科技、法律知识及各种技能的培训。

林爱凤同志是从公司基层提拔上来的干部,她高涨的工作热情以及崇高的敬业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一点一滴的工作细节中都能看出她对工作的那份执着与热爱。在基层做为一名营业员的时候,她细心、体贴、周到的服务感动了无数的顾客,许多顾客再次到店里都提出要她为他们配眼镜,都说:“她配镜我放心”。更可敬的是,只要是顾客需要她帮忙配镜,她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店里,无论她是否在休假或是已换工作岗位。她总是说:“能让顾客这么记着我,我为他们服务无怨无悔”,她为顾客无私奉献的精神,每时每刻都激励着店里的其他员工,也正因为

2 如此,只要是她所在的单店,店里的工作气氛总是那么融洽,大家的工作激情总是那么高涨,业绩总是名列前矛。林爱凤同志在担任大唐分店店长期间,其认真的工作态度、崇高的敬业精神,以及努力钻研、积极进取、争先创优、不断改进工作方法的积极思想使店里的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而她的辛勤劳动终于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大唐店的业绩整整提高了200%,店里员工的整体士气得到全面提升,店内气氛融洽、活跃,员工心态积极端正。

在大唐店任职期间,林爱凤同志突出的工作表现得到了公司领导的一致好评,并且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2005年7月,林爱凤同志被任命担当营运部首席店长一职,上任后,她戒骄戒躁,继续努力学习,始终保持一贯认真负责、尽心尽力的工作作风,她的努力使她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进入了角色,她的这些表现也更让每一位公司领导刮目相看。对于公司为她安排的培训,她每一次都是积极参加,认真学习,从来不因培训占用休息时间而有怨言或是推委找借口不参加。她总是抱着一颗学习、提高的心去面对,她说:“公司能这样培养我,是我的荣幸,是公司对我的看重。有这么好的机会,我还有什么好抱怨呢。”正是她积极、端正的心态,使得她成功从基层工作人员向管理人员转型。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四年时间的努力,2006年7月,她取得了眼镜业的中级职称——《国家眼镜验光员中级资格证书》。此外,在她个人获得提高的同时,她也不忘加强员工的培训。她深深地

3 知道,社会在不断进步,全民的素质也在一日日的提高,如今服务行业的竞争更是愈演愈烈,要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我们就要握紧手中的“金钥匙”——培训。她积极配合公司领导的工作部署,有针对性的对属下员工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从专业理论、专业技能、销售技巧到更高层次的管理能力培训,一步步提高了单店员工的整体素质,在她的带领下,单店员工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她的认识中有很清楚的一点,鹭达在成长、在壮大,而我们的员工如果还停留在原地踏步的话,那么这些员工终有一天是要被淘汰的。正因为她超前的思想,使得她每一次都能跟上公司的发展步伐,带领着她的团队不断前进。

培训是一门学问,要使员工真正能从培训中获得知识、有所进步、得到提高,在培训的方式上就得狠下功夫。在员工培训课程中有项门市礼仪的课程是由林爱凤同志负责的,为了让这项课程能够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她大胆地对培训形式进行创新,改变以往在教室由讲课老师示范,员工跟着做的老形式。她带领学员来到了蔚蓝的大海边,让员工们大胆地与陌生人交流。这不仅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使员工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增加了自信,在这样的培训中也使员工更真实的领悟到,要如何才能打破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无形墙”,在与顾客交流的过程中应如何运用技巧来拉近与顾客的距离,如何与顾客做朋友。这样的培训形式收到了很明显的效果,受过此种培训的员工都表

4 示,这样的培训形式让他们学到的东西比在课堂上看课件记笔记所得到的要多得多,也更容易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 这些年来,林爱凤同志兢兢业业的工作不仅得到了公司领导的高度评价,更是获得了员工们的爱戴。这几年来,鹭达员工的流动率明显减少,公司的员工80%以上均为公司有经验的老员工。林爱凤同志与这些员工一起为公司赢得了“福建省著名商标”、“中国商业名牌企业”、“全国质量服务消费者满意企业”、“最佳诚信企业”、“厦门市最佳雇主”……等一系列荣誉称号。鹭达公司这几年来的飞速发展、知名度的提高与林爱凤同志在这方面的努力是息息相关,功不可没的。我们的董事长张和辉先生曾不只一次的说过,鹭达就是要培养出林爱凤第

二、林爱凤第

三、第四……这样鹭达的未来才会一片灿烂辉煌!

(三)她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热心参与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深受员工的尊敬和爱戴。

林爱凤同志不仅工作能力强,更是一名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新时代青年。她深刻理解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不仅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更是企业长久生存的立足之道。从基层营业员到首席店长这一路走来,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她爱岗敬业的精神始终不变。她任营运部首席店长期间,她属下员工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为提高鹭达的社会形象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与她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高贵品质是分不开的。

5 2005年10月的一天,有位顾客在取走配好的眼镜后将内有2000元现金的钱包遗忘在了店里,当时是林爱凤同志当班,当她发现顾客遗落在店里的钱包的时候,林爱凤同志没有丝毫的犹豫,抓起顾客遗落的钱包就出门找寻失主,终于在500米外的肯德基餐厅门前将失主找到了。当她把钱包完好的还给顾客时,顾客非常的感激,当即就拿出300元钱要做为对她拾金不昧行为的酬谢。林爱凤同志婉言谢绝了顾客的好意,她对顾客说:“这是我们鹭达人应该做的,欢迎您再到店里来做客。”这就是我们鹭达引以为傲的优秀员工!

当然,发生的林爱凤同志身上的感人事迹还有很多很多。林爱凤同志不仅对待顾客像亲人一样,对待员工更是亲如兄弟姐妹。2003年12月,公司员工张昭坤不幸发生了严重的车祸,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得到消息,林爱凤和几个同事飞一般迅速向医院赶去,守侯在急救室门口等待消息。经过十几个小时漫长的等待,张昭坤被推出手术室但仍没有渡过危险期,林爱凤和同事们就轮流值守在病床前,林爱凤更是主动回到寝室把自己的电饭锅、洗脸盆等生活用品无私的送到医院使用。张昭坤苏醒了,但令人难以臵信的事情发生了,他的双腿再也站不起来了。听到这个消息,张昭坤几乎失去了生活的勇气,不吃不喝沉默不语,对谁都不理睬,又是林爱凤守在病床前,苦口婆心地开导他,为他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张昭坤不能动弹,她就一勺一勺喂给他吃,要擦洗身子,她全然不顾一个大姑娘家的矜持和羞涩,

6 自己亲自为他擦洗,而此时此刻,她俨然已把员工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也许是自己的真诚感动了苍天,半年后,张昭坤在车祸后第一次对林爱凤露出了感激的微笑,林爱凤哭了,她为员工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而激动地流泪。一年半以后,张昭坤出院的当天,他真情地握着林爱凤的手说:“如果没有你的支持和陪伴,我是走不到今天的,是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就是林爱凤,一个关爱员工超过关爱自己的人!

2006年4月6日,公司一位员工生病住院了,这位员工的家在外地,在厦门又无亲朋可以照料她。这个时候,是林爱凤同志挺身而出,担下了照料病人的责任。在照料病人的这段时间里,一日三餐她总是在家做好以后送到医院,为怕饭菜凉了,一路上她总是把饭盒抱在怀里。担心员工在医院孤单、无聊,她一下班都要到医院,陪员工聊天,安抚员工的情绪。在她的细心照料下,该名员工很快恢复了健康,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而她自己本身就患有慢性肠胃炎一直在打针吃药,加上照料员工劳累过度,患上了严重感冒。员工出院了,她自己却住进了医院……

林爱凤同志对属下员工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店里员工一有什么心事都会找她倾诉,而她也总是很有耐心的开导他们,教育他们,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中的困难。认识她的人都知道,只要有她的地方就有笑声,尽管她自己生活的道路并不平坦,也曾面临许多困难和挫折以及顾客的不理解。但她总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想方设法回报别

7 人,回报社会,2003年7月,她与湖里区兴隆社区签定《便民协议书》,长期免费为孤寡老人及中小学生、特困户提供多项帮助,久而久之,鹭达眼镜已成为社区居民的好邻居,林爱凤同志也成了社区的“贴心人”;2004年3月,林爱凤同志又与湖里区兴隆社区签定《扶贫帮困助学协议》,免费为40位贫困居民和学生提供眼镜捐助。后来,公司成立“鹭达共青团义务服务队”,她首当其冲第一个报名,长期为社区义务服务,为孤寡老人送温暖,为贫困山区孩子助学,为希望小学捐款,帮助弱势群体。有人认为她傻,有人说她作秀,其实只有真实的为社会奉献过,享受过付出的快乐,就能体会和感受到这种付出是真诚的。她已经将奉献作为一种快乐,一种幸福,在付出辛勤的汗水时,心灵已得到净化!

寒来暑往,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在林爱凤身上不断发生。她深深知道营运工作是公司的窗口,每个门店都是与顾客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的重要渠道,她带领同事们把爱和真情撒播在这小小的营业厅里,在三尺柜台挥洒自己的真诚和汗水!用一张张诚挚的笑脸,一句句温馨的话,一颗颗真诚的心优质服务每一位顾客,用青春和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演奏感人的华章!

厦门市鹭达眼镜有限公司

2008年5月21日

8

推荐第8篇:德的境界海凤

德的境界 德育历来都被放在教育的首位,“德才兼备”、“德字为先”、“德、智、体、美”,我们的民族自古以来,并不缺乏明德育之思和贤德之士:儒家的仁政爱民;佛家的弃恶扬善;道家的追求本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礼仪之邦的优良风范不胜枚举,这里也勿需-----赘言。

今天,我们的经济如此发达,传媒如此神能,教育如此普及,怎么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有了如此大的症结?回首反思,我们在德育方面下的功夫不可谓小,这个榜样,那个树立,今天弘扬,明天提倡,而我们看到的教育现状却是普遍存在着道德感的缺失,为什么?值得深思。

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与人类认识的三大领域:自然、社会、自我紧紧相连。人的思维包括知、意、情三个方面:即研究人的认识如何符合客观规律-----求真;研究人的意志如何向善----求善;研究客观外物如何引起人的情感愉悦----求美。相对应三大认识领域为:对自然(科学)求真;对社会求善;对自我人生境界求美。

由此,我想到我们对“德”的认识层次应该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或许才能真正解决我们德育的根本问题。即将“德”上升至“美”的境界,才真正符合人本思想,才是真正人性化的教育。

记得我在一次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讲科技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时,我问学生“科学”一词给同学们怎样的感觉,学生说:“深奥、神秘、高不可攀。我说这篇文章足以说明科学无处不在,且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我追问道:“还有类似科学”这种概念的词生活中无处不在?”。我本意想让学生回答“艺术”(因为刚讲完我国园林建筑文化艺术与田园山水文学的篇章)学生脱口而出“爱”!是的,再加上“艺术”,这三者恰恰是哲学家们所阐述的三大理想境界-----真、善、美。

再读唐代刘禹锡的《陋宝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个“馨”字突然让我对“德”字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个“德”决不能仅仅看作思想道德品质的简单概念,就如同这个“馨”字,它理当让人感觉温暖、感觉幸福、感觉美丽,是一种人生追求的美好境界。

鲁迅说:“美是道德的辅翼”。我们或许可以把“师德”用依法执教,热爱学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等八条,亦或明天增至十条来根据“德育”,但是教化、条框、约束的方式已被证明并不如我们期待的那么理想,这样的方式远不如用情感,用人性的真、善、美来渗透和浸润人的心灵更有效,个人的修养素质才是我们要建构的广阔天地,法制最终的实现也要归于德治,我们对人的终极关怀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教育者是用强制管教出来的“德”,那么受教育者又怎能获得情感传递的“馨”呢?

所以我想“德”的实现不是靠背几条规章制度,依照执行,更重要的是作为人生追求的境界不断完善、完美。因为只有到了“美”的境界。一切才具有超功利性,“德”才真正有实现的可能和价值。

正如威廉,华莱士在《勇敢的心》中对同胞们所发出的召唤:“Every man dies , No every man really lives”!

我校迎接区教育局组织的年终目标管理

工 作 的 考 核 验 收

牛 孝

12月16日下午,四十三中校园彩旗飘扬,整洁干净,全校师生迎接一年一度的目标管理工作的考核验收,下午2:30前区教育局检查组一行十多位领导同志就以来到了学校。

首先,简校长代表学校班子作了《真抓实干,锐意进取,为把我校办成人民满意,家长放心,学生成才的学校而努力》的2004年度学校工作总结汇报。总结汇报全面介绍了学校一年来,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以人为本,注重实效,大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以及落实课程方案,教科研工作、教师队伍建设、综合治理、安全教育、团队工作、计生工作等项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此外,也总结了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思路。

接着,检查组分成几个工作小组,通过查阅资料,找干部、教师、学生谈话,校级领导干部的民主测评,检查工作的反馈等工作程序,全面了解和掌握学校一年来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的工作情况。 最后,检查组进行了检查考核工作总结,和学校领导班子全体成员交换了意见。区教育局副局长孟庆春同志作了检查工作的总结,评价了四十三中一年来在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中所取得的成绩。特别是今年后半年在新一届班子领导下,学校师生面貌发生了明显改观,学校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开创出良好的工作局面,给予充分的肯定。

昆区教育局党委书记李新春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学校一年来所作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特别是下半年学校新班子上任后,团结进取,扎实工作,开创出工作新局面,使四十三中的社会声誉有了明显改观。李书记希望四十三中领导班子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发扬成绩,团结进取,勤政务实,注重研究学校发展的新思路,新目标,在发展上敢于创新。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争取在2-3年内创出自己的品牌,使昆区教育再增加一个亮点,把四十三中办成一所让家长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学校。

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12月13日,团委在阶梯教室举行了“民族精神代代传”主题配乐诗歌朗诵比赛。全校共有十九个节目入选,其中初

一、3班王雅璐、杜艳红两位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诵《站在祖国的地图前》,初

三、2班杨晓琨、将宇两位同学合作的《信誓、乡愁、远道》荣获一等奖;初

三、4班巴特等六位同学朗诵的《黄河颂》,在雄魂的背景音乐配合下,博得了观众长时间的掌声,初

二、5班集体朗诵的《向老师鞠躬》,气势磅勃,领诵、合诵、男声合诵、女声合诵……让观众充分领略了诗歌的魅力;初

一、1班高兴同学朗诵的《祖国啊、你在我心里》,虽然是第一个节目,但高兴同学表演非常自如,感情、手势、服装、配乐非常到位,也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以上三个节目获二等奖;另外,初

四、6班的《理想》、初

三、6班的《匆匆》、初

一、5班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三首诗歌获三等奖。

昆区区委副书记赵君同志来四十三中调研工作

12月6日,昆区区委副书记赵君同志在昆区教育局领导的陪同下来我校调研。赵君同志在听了简校长、王书记对我校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的汇报职后,首先充分肯定了新班子上任以来一系列做法,如:针对新的奋斗目标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修订完善了原有的一些制度,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方面也采取了一些好的方法、措施。他希望新班子敢抓、善抓教师队伍建设。还应建立一些好的机制,并进一步落实机制,让老师主动工作。新班子还应确定好的奋斗目标,通过目标进一步调整我们的教学工作。其次,强调了学校的安全问题要常抓不懈。目前,43中正在爬坡,对学校提出的问题表示局里要予以全力支持,分步解决。

教育局李新春书记也讲到,调整领导班子,学校的整体面貌改观非常大,说明班子合力较强。希望用好有的人才,找准今后更高的发展定位,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整体推进全面进步。

校园快迅

包43中新领导班子上任以后,学校党支部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安排做的好,让全体教师深切感受到在43中工作方法有指导,生活有关照,心情能舒畅,事业有奔头。截止到12月15日,又有4名青年教师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体育组织的初一至初三年级拔河比赛,历时三周,现已全部结束,初

一、6班、初

二、3班、初

三、3班分获年级第一名。

我校初

四、1班狄静宇同学、初

四、2班张帅同学,荣获“小超人”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佳作奖”,张冬焱老师获“优秀辅导员”奖。

2005年元旦即将来临,学校工会于近日安排了教师迎新年的活动,使全校教职工能在繁忙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渡过一个欢乐、祥和、愉快的节日。

脚印

四、4班 赵晓恬 辅导教师 逯红霞

有位父亲,每天早起总是要先到院子外面抽足一支烟后才开始工作。

他是个农民,他父亲也是个农民,他父亲的父亲还是农民。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耕耘劳作。

在一个大雪后的清晨,他又到外面去抽烟。他摸烟的时候忽然感觉有人跟着。一转身,惊奇地发现他7岁的儿子正一边顽皮地踩着他深深的大脚印一边冲着他大喊大叫:“爸爸!爸爸!你看,我正踩着你的脚印走泥!”他心里一颤默默地念叨着:“爸爸,爸爸,我正踩着你的脚印走呢!我正按你的吩咐踩着你的脚印走呢!……”

那还是他年青的时候,他是全村唯一的一个拥有高中文凭人。他不愿再重复祖辈世代务农的行当,不愿再只踩着他们世代踏过的田埂就这样过一辈子。他想离开,想到城里到那个机会无限,能干大事业的地方去。可就在这时候,他常年卧床、年迈体衰的老父亲把他叫到了床前,对他说:“娃,咱不能走。这是祖宗留下来的地,决不能走。我决不答应!”他犹豫了,他徘徊了,是为了父亲,祖宗留在这里过一辈子,还是到城里谋大发展?他不想就这样放弃自己的理想屈服命运。可也不能扔下自己不能自理的老父绝然而去。他感觉好乱,他不知到该怎么办。老父看他不表态,便含着泪恨恨地说:“你走,你走吧,你一个人给我滚到城里去吧!”说着,就一头向墙上撞去……

终于,他屈服了,留了下来,在老父面前发誓,不再离开这片土地,决不离开……

现在,他成了家,有了儿子,儿子也上了小学了。他再不想让他的孩子继续过这种穷苦的生活。他默默地念叨着:“爸爸,爸爸,我正踩着你的脚印走呢!但我的孩子不会了,永远都不会了。”

他一把把儿子从他的脚印里推开,大声告诉儿子:“不要踩着我的脚印走,不要去走我走过的路,要走自己的路!”。

战胜悲观

赵 婧 初

四、6班 辅导教师:常 莉 有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很早以前,有一群印第安人被白人追赶,逃到了某个地方,他们的处境十分危险。由于情况危急,酋长便把所的族人召集起来谈话。他说:“有些事我必须告诉大家,我们的处境看起来很不妙,我这里有一个好消息,也有一个坏消息。”族人中间立刻起了一阵骚动。酋长说:“除了水牛的饲料以外,我们已没有什么东西可吃了。”大家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谈论起来,到处发出绝望的叹息。忽然,一个勇敢的人问了:“那好消息又是什么呢?”酋长回答:“那就是我们还存有很多的牛饲料。”

这个故事蕴藏着很深刻的道理,这个智慧而略有幽默的酋长在死的困境中所表现的乐观与坦然,不得不叫人为之赞叹。我们所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普通的酋长,而且是一个给人于希望,在困境与厄运面前不会绝望的生的智者。

生活中,大多数人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总是抱着绝望的态度,这似乎在寻求他人给予自己一点可怜的帮助和安慰,而自己却没有想过是否前途会在自己手中诞生一丝希望,更可悲可笑的是,那些遭受困苦的人们整日怨天尤人,恨不得让世界上所有人都为自己的不幸而悲伤、痛苦。 为什么不给自己一点鼓励和安慰呢?为什么不用乐观来代替悲观呢?我们所面对的困难只是一时的,它有开端便会有结束,我们所需做的,不过是微笑面对每个人和生活中的琐事,以乐观的心态积极生活与工作,毕竟,我们从未失败过。

战胜悲观吧,战胜悲观的自己,做一个永远不被生活打垮的人吧!

走出困境

四、1班 贾 泽 辅导教师:张冬焱

老师常常对我们说:“一个人最大的障碍没过于自己。一个人的心理障碍通常决定着人的前途和命运,一但障碍被克服了,以后的路就会少了许多泥泞;而如果没有勇气克服它,那么成功的希望就会更渺茫。

“懒惰”是我见过的最讨厌的词语之一。我也相信它是最难克服的一个大障碍。很多人因为它而与成功无缘,最终懒惰一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而另一部分人则在用最大的力量与之战斗,争取最后的胜利,辉煌一生。有谁不想拥有后者呢?

听过哥哥在日本每天的日程安排后,我突然觉得自己像个“睡神”。他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还要不断的工作、上学,完全把自己至于忙碌中,而我每天睡八个小时都觉得自己真命苦。

我想,当周围的每个人都忙得不可开交时,自己也就不能不忙碌了,生活在这样的气氛下真的可以克服懒惰。这其实也是被环境改变。

要使克服懒惰变得主动,就必须改变环境,使自己的空间充满忙碌的味道。

想要走出困境,就要主动去争取。这是真理,靠自己走出困境,这是定理。

听课之后的体会与感想

乌仁图雅

郑州之行,我们观摩了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卡西欧杯”全国中学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说课与讲课活动,为时三天。此次活动分高中组和初中组,初中组分两个会场同时进行,主要以说课为主,在最后一天的下午进行了三节讲课比赛。

在诸多说课选手中以下几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位西安女教师说课的题目是“点、线、面、体”,她的教学理念是: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本节课的难点是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一运动规律的理解,她放了两部电影的精彩片断,轻而易举地攻破了难点:一部分是成龙主演的“警察的故事”中男主人公开着电动雪橇在雪地里追击坏人,从高处看男主人公以及雪橇可以看成是一点,雪橇滑过后的痕迹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线——点动成线。又一部邵兵与莫文蔚主演的“极地营救”中男主人公在雪山遇险,女主人公带领救护队开直升机营救,直升机螺旋桨的一个特显,螺旋桨由慢向快地转动着,一叶螺旋桨被看成是一条线,快速旋转后便形成一个面——圆——线运动成面形成了,非常形象,把数学知识与实际事物联系,使得数学知识不再空洞、乏味,最让我欣赏的地方是这节课把数学与美学联系起来,白雪皑皑的雪地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线,空旷的山野中以白色为背景忽隐忽现地出现着圆,这种视觉的冲击总是出现在电影中,这次也搬到了课堂上。其实数学本身就是美的,许多几何图形通过平移、旋转、轴对称都能构勒出美丽的图案,认识和欣赏身边世界的图案,可以增进孩子们的审美意识,增强审美能力。

山东淄博市淄川一中的陈莹老师的说课的内容是“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多项式乘法运算法则的归纳和总结,她以拼图游戏为情境,让学生利用所给的小长方形拼出更大的长方形,利用大长方形面积的多种求法总结出多项式乘法运算法则,本节课我欣赏的地方是其充分运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课堂小结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如:

1、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谈知识上的收获,方法上的收获)

2、你认为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中,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提醒大家?

新疆克拉码依市实验中学的赵占勇说课题目是“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并熟练运用法则,异号两数相加加法法则。

他在设计本节课时,舍弃了教材中向东,向西这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来引入有理数的加法,他认为在生活中很多人不知道有理数加法法则,但他们做生意却能算清是赚是赔,因而他选择了学生更为熟悉的赚钱,赔钱这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来引入。

我认这节课的优点在于以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在玩中学,愉快地学习并且突显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次学习活动对我理解新课标,贯彻新课标,执行新课标给予了很多启示,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简 讯

12月23日上午,我校接受了昆区文明办关于对市级文明单位的复查认定,四十三中1999年4月5日由昆区标兵文明单位晋升为包头市级文明单位。考核复查组通过听、查、看、访的工作程序,全面了解学校近两年来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情况。昆区文明办对四十三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学校领导也表示继续深入广泛地开展好学校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在迎会创城的活动中,为昆区争光添彩,为包头争光添彩。

包四十三中政教处、团委关于开展自觉遵守 《新中学生守则》主题班会活动的通知

为了进一步在全校范围内学习贯彻新《中学生守则》,创建“讲文明、讲卫生、树新风”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我校学生的精神面貌上一个新台阶,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学校政教处、团委将联合举办自觉遵守《新中学生守则》主题班会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1、班会主题:各班根据《新中学生守则》,选取其中的一项或几项作为班会主题,重新以简洁的文字给班会命名,并有相应的黑板报加以配合。

2、班会形式:由学生自己主持,人数要求占到班里总人数的90%以上,合唱、独唱、朗诵、小品、舞蹈、相声、小品„„均可,时间25-30分钟,每班班主任在班会最后要有1-3分钟画龙点睛的总结性发言。

3、比赛时间:2005年1月3日~2005年1月7日。学校将评出优秀班会在阶梯教室向全校师生展示,并颁发奖状鼓励。

包四十三中 政教处 团委 2004年12月20日

推荐第9篇: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邹碧华同志生前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2014年12月10日在工作中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因公殉职,终年47岁。邹碧华同志长期在人民法院工作,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司法事业中,为人民司法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他的感人事迹在法律界和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形成社会广泛关注的“邹碧华现象”。

邹碧华同志一生短短47余载,践行了一个优秀中共党员的本色,践行了一个朴实无华、默默奉献干部的风骨,践行了一个真抓实干、惩凶扬善法官的气度。在26年的法院工作中,虽经历多次职务和角色转换,他始终甘于奉献、充满激情,他勇于承担重任,工作精益求精,办事雷厉风行,作风细致入微,从不抱怨、计较个人得失。他鞠躬尽瘁,最终累倒在他热爱的司法事业上,累倒在他挚爱的司改工作上,累倒在他毕生追求的法治路上。邹碧华同志非常重视法院的廉政建设,提出“必须提升廉政工作的基本定位,将廉政管理融入队伍管理,将廉政教育融入法院文化,使之成为法院管理的重要环节,站在法院工作的全局性的角度来确立廉政工作的战略思想”。在长宁法院工作期间,他亲自执笔“让我们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给干警家属的一封公开信”,他让各位干警家属都来做“家庭廉政监督员”,与法院共同担负起监督和保护的职责,共同保护好自己的家庭。他是全国法官的杰出代表,全国法院要大力宣传学习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精神,充分凝聚司法正能量,推进人民司法事业发展。广大法院干警要以邹碧华同志为榜样,坚持公正为民,始终忠诚于党的事业和人民司法事业,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敢于担当,忠诚敬业,无私无畏,不计毁誉得失,不断攻坚克难,努力破解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勇于创新,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深刻认识信息化时代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多元司法需求,大胆探索,与时俱进,努力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实现人民法院工作现代化;要崇法尚德,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法治信仰,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严格自律,保持清正廉洁,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

26载的法律生涯中,邹碧华同志崇法尚德、慎思明辨,他喜欢毫无保留地与人们分享自己的专业见解和人生感悟,他常常利用周末时间,应邀到全国各地参与法官培训教学,或在公共论坛开设讲座,把自己多年所思所悟的思想成果传播到更广的范围。他在新浪网开设个人微博“庭前独角兽”,宣传法院工作,弘扬法治思想,不遗余力地播撒智慧的种子。他说,这是一种“予人玫瑰的快乐”。邹碧华同志用自己的行动,矢志不渝地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并实现了人生价值的完美超越。

邹碧华以自己的作为展现了法院管理人员的高素质品格和无私无畏的亮剑精神。邹碧华同志是审判业务行家,管理专家,授课导师学者,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著书写诗,样样精彩。邹碧华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用生命谱写的人生壮歌依然在我们心头传诵,激励广大法官为中国的审判事业和改革之路奉献出更多的热情与力量。

学习邹碧华,我们要做什么?我们要忠于我们的审判事业。我们的四级法院构架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分明,我们每个人都是法院这艘航母上的一颗螺丝钉,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并把这点事做到极致、尽心尽力就可以了。

做管理工作的,就是要考虑如何把广大干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何把上级的精神和指标落实好,如何保证审判工作和社会效果最大化,新形势下法院工作如何有所创新改进等等。

做基层工作的,就是如何办好每一起案件,如何做好完成办案任务和指标,提高案件执行力的问题。在立案窗口信访岗位,就是要如何提高服务意识和技能,不断提高服务满意度。 所以,学习邹碧华,主要学习他敬业奉献的实干精神和改革先锋的情怀。就是要立足岗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推荐第10篇: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费玉梅

近日,学校党总支组织教职员工学习了邹碧华通知的先进事迹。通过深入学习,在感动的同时,有所感悟,有所启迪。

邹碧华是勇于担当的改革奋楫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临改革大潮,我们要做改革的弄潮儿‛。邹碧华就是弄潮儿的楷模。他身前除了担任上海高院副院长,还有另一个头衔——上海司改办主任。从参与研制最高法‚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司法公开平台建设改革试点‛等方案,到参与主持起草《上海法院司法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邹碧华以‚背着‘黑锅’前行‛的担当精神,啃下了司法改革中一个又一个‚硬骨头‛。生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时代,每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像邹碧华一样,追求改革理想,献身改革大业,不计个人得失,不计个人毁誉,顶住压力,冲破阻力,将改革‚一点一点向前拱‛,在改革的征程上‚杀出一条血路‛。

邹碧华是勤政务实的时代好干部。勤政务实,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鲜明品格。这一点在邹碧华身上得到了有力印证。推行法官员额制,独创一套‚案件权重系数‛,避免了两个‚一刀切‛;针对执行投诉多,变‚一人一案管到底‛传统运行模式为接待、查控、研判、强制4个环节,执行投诉率下降76%;为让当事人方便联系法官,建起法院‚小总机‛,安排专人接听,成为如今在全国法院推广的12368热线电话的雏形……邹碧华用一个个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有数据、重事实才能更好地推进改革‛的工作理念。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每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像邹碧华一样,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向实处着力、用实干说话、凭实绩立身。唯有勤政务实,方能谋成小康之业、扬起改革之帆、行好法治之道、筑牢执政之基。

邹碧华是与时俱进的行业创新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只会越来越退步,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才能越来越进步。邹碧华曾经说,‚我们做司法改革,光懂审判业务和法院那点儿事是不够的,你必须及时吸取其他学科的最新成就,可视化、大数据、移动终端……都是未来的大趋势,法院现在不研究、不跟上,将来就会被别的行业嘲笑。‛主持制定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他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用信息化力推司法公开,其中6项应用属于全国法院首创。‚不日新者必日退‛。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无论身处何种岗位、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像邹碧华一样,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在创新中赢得工作主动、答好时代考题 邹碧华以自己的作为展现了法院管理人员的高素质品格和无私无畏的亮剑精神。学习邹碧华,作为教师我们要忠于我们的教育事业事业。我们每个人都是教育这艘航母上的一颗螺丝钉,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并把这点事做到极致、尽心尽力就可以了。

学习他,是要学习他忠于家庭,当好儿子、丈夫和父亲的不同角色,尽心尽责照顾好家人,他与妻子相识相知相守的30年,他热爱生活,在临走前的一天,还打电话给孩子以谆谆教诲。

学习他,是要学习他用法律保护弱者,忠实履行‚为人民服务‛的信仰。‚法律是公平公正的,当然要保护弱者的合法权益。我们要用法的精神解决问题,服务百姓。‛邹碧华曾这样说过。他在担任长宁区法院院长期间,率先在全市搭建诉讼服务平台,挂牌成立了全市首家‚诉调对接中心‛,方便群众诉讼;为了一位身患白血病的男童的医药费,他带领长宁区法院少年庭的法官们开了两天会,研究法条,开创了未成年孩子告亲生父母的案例。 学习他,是要学习他爱岗敬业,为工作呕心沥血的精神。他始终以‚从事一份职业,就一定要去热爱它‛的理念要求自己,始终践行从优秀到卓越的工作理念。

学习他,是要学习他刚正不阿,维护公平正义的高尚品德。邹碧华同志,一直以庭前庭前独角兽,时刻鞭策自己,独角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上古神兽,又称獬豸,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是公正、勇猛的象征,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邹碧华同志以自己的行动,维护着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第11篇:邹碧华先进事迹学习资料

‚你的生命就是我爱的雕塑‛——爱妻眼中的邹碧华

当你老了,白发茫茫,睡眼朦胧/壁炉旁打盹,请取出这部诗歌/轻轻吟咏,追忆你过去温柔的眼神/回想它们深深的倒影/多少人爱你青春妩媚的时光/爱慕你的美貌、假意,抑或真心/唯有一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渐衰面容上痛苦的皱纹/垂首,在红光闪耀的壁炉旁/凄然轻诉那爱情的消逝/在头顶的山间它缓缓踱步/在满天繁星中间隐匿脸庞。

——邹碧华生前最喜欢江水渡翻译的叶芝诗作《当你老了》

‚他在我心里就是个阳光大男孩‛

海琳静静地坐在沙发上,鹅蛋脸,淡眉毛,一双细巧的眼睛。

她是邹碧华这一生最心爱、最重要的女人。为了她,邹碧华放弃北京来到上海,只求与她相濡以沫。相识30年,再多的荣誉、再多的光环,邹碧华最想听的还是她淡淡的一句赞赏。每天回到家,只要时间允许,他会‚霸道‛地要求她坐在身边,然后享受着她轻轻用耳勺掏掏他的耳朵。

‚从我们相识一直到他离开,他在我心里就是个阳光大男孩。‛海琳浅浅地说。

1984年,来自江西的邹碧华与来自上海的海琳同时考入了北京大学法律系经济法专业,海琳在班里担任班委、团支书,邹碧华则是出了名的‚调皮大王‛。

一天,邹碧华拿着两张北京大学的国际电影展电影票给海琳。‚那时候电影展的票简直是一票难求,他排了一个通宵买到两张票,想请我去看又不好意思开口,最后到我面前时把两张票全给我了。‛海琳和好友一起去看了电影。

第二次,邹碧华终于鼓起了勇气。他敲了敲海琳宿舍的门,门开了,海琳看见他手里拿着两张中国人民大学的电影票。

‚同学那里有两张电影票,晚上没时间看,我想和你去看。你敢去吗?‛他问。

‚我有什么不敢的!‛海琳被他一激,立刻答应了。

于是,两颗年轻的心终于有了碰触的机会。看完电影回来的路上,邹碧华与海琳聊了很多。不一样的童年、不一样的经历,让来自山村的他与习惯了城市生活的她彼此好奇,彼此充满好感。在一个灯光较暗的台阶处,邹碧华细心地扶了一下海琳的手,一股暖流击中了女孩青涩的心,如同那天的电影名字一般——《爬满青藤的木屋》。

邹碧华无可救药地爱上了海琳,海琳在心里也默默喜欢上了这个积极向上、乐观热情的男孩。‚他做事很果断,体育也好,学校的田径赛他都拿名次,是国家三级运动员。‛

但海琳有一点犹豫,曾经被连续三年评为‚上海市三好学生‛的她,从来都是家里的乖乖女,虽然有姐妹三个,但父母一直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上海发展。

海琳开始有意识地拒绝邹碧华的邀请。不久,邹碧华病了。

一连几天上课没见到邹碧华,海琳有些失魂落魄,她忍不住去他宿舍看望。当看见邹碧华蒙着被子在宿舍床上睡觉时,海琳的心突然痛了起来,那一刻,她明白自己已经陷入了爱情。

自那以后,海琳瞒着家里与邹碧华开始恋爱,形影不离的两人尽情享受着初恋带来的愉悦。吃饭时,海琳会将所有的荤菜挑出来给邹碧华吃,邹碧华又忙不迭地夹回给她;到了周末,两人相约去北京图书馆读书,从早晨一直读到晚上;

每次学校放假,彼此忍受着思念的饥渴,鸿雁传书一封接一封。

邹碧华喜欢看电影,喜欢唱歌,喜欢弹吉他,海琳全都陪着他。‚他的宿舍床上都是他买的书,我的宿舍床上都贴着他画的画。‛如果海琳不高兴了,邹碧华就哄着她,或者一把抱住海琳什么都不说。‚生气以后又和好,那是最最幸福的时刻了!‛

海琳还记得第一次跟随邹碧华回家乡的情景:‚他家人对我特别好,进大门的时候还放鞭炮,弄得我不好意思了。‛

山村人的淳朴感染着海琳的心,当邹碧华兴奋地拉着她去看童年家乡的老屋、小桥、池塘时,海琳被眼前的这个男人感动了——他滔滔不绝地向海琳倾诉着童年的一切,那棵老槐树是怎样的粗犷、舅舅怎样从池塘里救起了他、外婆怎样疼爱他,‚还有他婶婶家做的汤,那真是天下最好喝的汤了。‛

纯真、纯粹,让邹碧华和海琳的心越来越近。毕业的时候,两人决定留在北京。邹碧华找到了一家报社,海琳则找到了一个银行职位。一切安顿后,海琳向家里摊牌,表示要留在北京发展。没想到,海琳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我父母希望我回到他们身边。‛

邹碧华很理解女友父母的心情,于是,他果断地做出了一个决定——和女友一起回上海发展。

1988年2月,毕业前夕的一个寒假,21岁的邹碧华和海琳一起来到上海。他住进纺织大学的学生公寓,然后一家家单位敲门,投送了60多份简历。‚那年上海爆发甲肝,等我们回到北京,都被隔离在学校的一个研究生楼里,每天饭菜都是学校派人送进来的。‛

乐观向上、不放弃希望,这是邹碧华一贯的作风。很快,上海高院的录取信息来到北大,海琳也通过学校和银行之间的协调,将工作从北京总行转到了上海分行。

1988年7月,没有任何背景的邹碧华走进上海高院经济庭,开始了一个法律人的生涯。

‚我一直认为他有着重要的使命‛

海琳从来不会大声发脾气,即使不高兴,她也是一个人闷闷的,只要邹碧华一哄,她就什么气儿都没了。在海琳身上,一个女人的可贵不仅在于温柔,更在于坚韧。

初到上海的邹碧华没有任何积蓄,他勤恳地在法院工作。与此同时,海琳也很用心地在银行打拼,两人为共同的未来努力着。

1990年6月,没有刻意的求婚,没有奢侈的婚纱,海琳穿着一条普通的裙子与邹碧华去领了结婚证。不久,银行分配给海琳一套小小的两居室,海琳向朋友借了点儿钱买了一些家具。‚一间六七平方米的房间给他做书房,还有一间大点的做卧室。‛

1992年1月,邹碧华与海琳办了一个简单的结婚仪式,在两三桌亲朋好友的祝福下,他们开始了婚姻生活。

‚那个时候,我事业发展得比较快,可能带给他一定压力,不过同时也转化成了他的动力。‛海琳说。

在外界眼里,机关的上升要比企业慢很多,邹碧华用了将近13年的时间,完成了从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到审判员的成长过程。‚那个阶段他不断调整心态,不断给自己充电,耐下心去等待。‛

正如海琳所说,1993年至1999年,邹碧华先后考取了北京大学国际经济法

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经济法专业博士研究生,六年里获得了法学硕士学位、法学博士学位。

这期间,深爱丈夫的海琳付出了很多。

1993年12月9日,临近产期的海琳到医院产检,医生查出她有妊娠高血压,指标不好,立即将她收治入院。此时的邹碧华还在北京读书。

下午3点左右,医生给海琳打催产素,海琳疼痛不已,但还是无法顺产。最后医生决定施行剖腹产手术,海琳的母亲在产房外颤抖地签了字。

‚孩子一生下来没有哭声,我好担心。只听医生说‘是个儿子啊’,然后她拍了拍孩子的屁股,孩子哇地哭起来,我这才放心了!‛海琳回忆道。当她被推出产房时,整个人都在发冷、颤抖不止,门外等候的大学女友一把紧紧抱住了她。

‚他是晚上才赶到的。‛海琳有些责怪邹碧华,但一看到风尘仆仆的他,埋怨瞬间少了很多。

邹碧华读硕士、博士期间,正是儿子从一岁长到六岁的关键期。身为父亲的他来回穿梭于北京、上海两地,尽量抽出时间陪陪妻儿。海琳则在父母的帮助下,挑起了养育儿子的大部分重任。‚孩子小时候有哮喘。有时候我整夜把儿子抱起来,因为他躺下就没法儿睡着。‛

1999年邹碧华获得博士学位,他带着儿子一起去了北京。穿着博士服的邹碧华抱着心爱的儿子,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前照了一张合影,这是他人生中最杰出、最值得骄傲的两个成绩单——懂事乖巧的儿子和法学博士学位。

‚我一直认为他有着重要的使命,而且我也知道,他心里有这个家,心里始终想着我。‛如今的海琳时常翻看邹碧华从各地出差回来带给她的礼物,有些东西,一点点捡拾起来,就会看得特别明显。

2000年,根据组织安排,邹碧华前往美国联邦司法中心担任研究员,对美国联邦法院内部机构设置及法官助理制度进行专题研究,期间还短期前往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

‚他去了一年,受到很大震撼,回来时运回了几大箱的复印资料,运费不计其数。‛海琳看着对知识如饥似渴的丈夫,深深感受到了毕业当年他们意气风发、为理想不懈追求的那份纯真。‚其实我也是这样,一直坚守着那份纯真。‛

邹碧华不止一次地和妻子提起这样一段经历:有一次他去美国地区法院考察,法官借了一件法袍给他穿上,然后带着他一起去开庭。开庭前,法官询问双方律师是否同意中国的法官同行穿上法袍来观察庭审,两位律师毕恭毕敬地回答‚没有问题,法官大人‛,并向邹碧华表示‚欢迎你,中国的法官大人‛。等到开庭开到一半,双方律师的火药味儿上升,法官招招手将两位律师叫上前轻轻说话,邹碧华凑过去一听,原来法官在提醒律师注意法庭上的形象。开庭结束后,法官告诉邹碧华,法官不可以在法庭上当着当事人的面批评律师,因为法官和律师是一个法律共同体,应该给律师起码的尊重。

‚这个细节给他的印象特别深刻,后来他在长宁法院就写了《法官尊重律师的十条意见》。‛海琳说。至于邹碧华那部被广为传颂的《要件审判九步法》,‚他前期准备了很长时间,经常写一些东西,躺在床上也写。等到后来落笔,一下子就成稿了。‛

在海琳眼里,邹碧华绝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而是一个很有悟性的男人。‚他只要想学一样东西,就很快专注于其中,而且不怕难为情。练上海话的时候,我听他讲会笑疼肚子,但他坚持练,菜场也去。他很有语言天赋,英语很好,又自

学了日语。后来几年,他每天在小区走路健身,戴着耳机听历史、管理类的讲座,一走就是四五十分钟。‛

2006年邹碧华当选为‚上海十大杰出青年‛。回家后,他忍不住向海琳‚得瑟‛了一下。海琳想起当时的场景就笑了:‚他只要碰到开心的事,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回家会扭一扭告诉你,就像周星驰那样摇头晃脑。‛无论是书记员、法官、庭长、还是院长,在心爱的妻子面前,邹碧华永远是一个阳光大男孩。

2008年,邹碧华走马上任上海长宁法院院长,四年后调任上海高院副院长。海琳第一次发现丈夫的白头发多了。很多次深夜,她从梦中醒来,隔壁书房里的灯仍然亮着。

‚可以睡觉啦!赶紧睡啊!‛她轻轻喊着。

‚噢。好。‛邹碧华应着,灯仍然开着。

‚我每天给他做两件事:给他泡一壶红茶,给他掏一掏耳朵。他知道我眼睛不好,平时很心疼我,但掏耳朵这事儿一定要我做。他专门买了一个耳勺,每次要我掏,觉得很享受。‛海琳默默爱着这个充满使命感的男人,30年的相携相扶,早已让他们融为了一体。

‚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是我‛

2014年12月10日早晨,海琳看着熟睡中的邹碧华催道:‚起床啦,你到底起床吗?‛

那几天,海琳明显感到丈夫累了,因为他把晚上睡觉的时间提前到了12点。

‚起床吗?‛她催着。

‚好,起来!‛邹碧华最后下定决心应了一声。

7时30分两人出门,海琳和邹碧华说笑:‚今天总算不让你说‘我在等你啊’!‛

原来,以往邹碧华虽然起床晚,但调皮的他总会在出门前一刻,突然加快动作吃饭、穿鞋,搞得海琳措手不及,最后总被他占先。‚我在等你啊!‛邹碧华常常站在门口与忙乱穿鞋的海琳开玩笑。12月10日那天,海琳早早地穿好了鞋,这次她占了先。

7时50分,海琳下车,与邹碧华告别。她没想到,这竟然会是一次人生的诀别。

下午,正在单位上班的海琳接到邹碧华司机李小马的电话,说邹碧华情况不好,在瑞金医院抢救,让她赶快过去。

海琳坐着车直奔医院,越来越多的人也不约而同地赶到医院。抱着一线希望的海琳浑身控制不住地颤抖,脑子一片空白。

当走进抢救室时,邹碧华闭着眼睛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身上插着管子。

‚你不要吓我啊,睁开眼睛看看我啊!‛海琳一头扑倒在邹碧华胸前,扯动着丈夫。那一刻,她甚至感觉到了他的心跳。

17时20分,邹碧华去世。

当海琳第二次走进抢救室时,已经有人给邹碧华换好了衣服。她默默地抱起爱人,紧紧贴着他的脸颊。

邹碧华的脸已经凉了,她用自己的体温焐着他,无穷无尽的泪水汹涌而出。

当所有人都退出房间后,只剩下海琳和儿子两人。邹碧华的脸已经被海琳焐热了,海琳停止了哭泣。

放心吧,我会照顾好儿子,照顾好爸爸妈妈,照顾好这个家——她在心里默默对他承诺。

‚我觉得他有使命,上天只是安排他去做更重要的使命去了。也许有一天他

会回来,就像远行一样。‛海琳说。那天以后,海琳和家人每晚都将家里的灯打开,因为如果邹碧华回来,会感到温暖。

邹碧华在家常常喜欢穿一件羊毛外套,睡觉时,这件羊毛外套会放在海琳枕下。每逢海琳晚上起身,邹碧华都会细心地要她披上,以免她着凉。‚这件衣服我还是每晚放在枕头下。‛海琳说。

今年海琳生日,邹碧华破天荒地给她买了一条钻石项链。‚其实他很多时候都想到我。‛台湾的琥珀耳坠、捷克的玻璃饰品……还有邹碧华陪海琳去买的衣服。‚我很相信他的品位,衣服都是他帮我挑,如果营业员说‘好’,他头一摇,我就说‘不要’。‛她真的太习惯有他了,‚只要他买的我都喜欢。‛

儿子的表现让海琳很宽慰。‚碧华去世当晚,儿子洗漱完毕,突然说要给为爸爸守灵的叔叔阿姨拿点点心吃。他突然会关心别人了,有使命感了,他甚至提出以后要到爸爸书房那里去看书。‛当微信圈出现邹碧华的演讲纪念视频后,海琳发现,儿子坐在那里,一边看一边流泪。

什么是爱,就是无论你在不在,我都对你不离不弃。

12月14日,邹碧华遗体告别仪式。盖棺前,海琳最后整理了一下邹碧华的衣服,摸着心爱的丈夫的脸,她在他身边放下了一本《要件审判九步法》。‚这是他一生的自豪!‛

还记得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之间互相留言,海琳一定要邹碧华留言。

于是,深爱海琳的他在那一页上这样写——‚你的生命就是我爱的雕塑。‛

海琳给邹碧华这样写——‚你一定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是我。‛

‚向死而生‛

这个世界没有遗憾,有的只是芸芸众生的生命。

邹碧华喜欢唱歌、画画、摄影、书法、吉他;他沉醉于诗歌、小说、法学专著、管理案例、建筑美学;他全身心地善待妻子、儿子、父母、兄弟、同学、老师、学生、同事,以及每一位经过他生命历程中的人,他用他在世间的每一分每一秒尽情发现着世界的美,享受着世界的精彩,完成自己的华丽乐章,直至去世。

‚我现在觉得都不可思议,如果按照一般常人来说,他完成了那么多事情,大约100多岁都有了。‛海琳说。

热爱生命,才会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生活、热爱事业,最终创造奇迹!

‚向死而生。‛这是邹碧华曾经说过的话。

向死而生!让我们记住邹碧华留下的路标,记住他的微笑,记住他的力量,如同那首《You raise me up》:

你鼓舞了我,所以我能站在群山顶端;

你鼓舞了我,走过狂风暴雨的海;

当我靠在你的肩上,我是坚强的;

你鼓舞了我,让我能超越自己!(记者严剑漪)

一位法官的过世,引起如此多人的缅怀。邹碧华希望的墓志铭是—— ‚因为我的存在,社会更加美好”

12月10日下午。上海天色铅灰,飘着零星小雨,寒风蚀骨。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张新给副院长邹碧华发了一条短信,告知他下午工作安排的细节。 再次拿起手机,张新忽然发现手机被刷屏了——邹碧华走了,倒在赴徐汇区法院参加司法改革座谈会的途中,年仅47岁。震惊与悲恸,张新的双眼瞬间被泪水模糊。

那些天,许许多多人都在刷屏。无论是最高法院的精英,还是基层一线的法官;无论是声名显赫的大律师,还是高校教授学者,都在齐声表达震惊惋惜与敬仰钦佩。有人说,这是‚邹碧华现象‛;更有人说,‚12月10日,是法律人悲伤的日子。‛

一位法官的过世,为何会引起如此众多来自不同领域的法律人的共同缅怀与尊敬?

邹碧华在自己撰写的 《法官应当如何对待律师》一文里,曾写下这样一段话,或许为‚邹碧华现象‛写下了注脚——

‚法治的根基是——信任,德肖微茨将这种信任称为一个社会的 ‘道德资本’,但这种信任,这种司法的公信力,归根结底是由一位一位受人尊敬的法律人积聚和建立起来的。‛

最高法院法官何帆撰文写到:‚邹碧华以自己的远见卓识、法律素养和对司法事业的热忱,赢得所有人真诚的敬意。即使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一名追求卓越、敢于担当的法官,仍然是受到众人尊重的。

学者邹碧华

邹碧华书房的照片在网上流传:不大的空间里,目之所及全是书。挤满两面墙壁的书柜塞满了书,书柜旁的一点空隙堆起跟书柜一样高的书本,写字台也被成堆的书本挤得只剩一点空间。有网友评价:‚这样的书房,看着就感受到主人的踏实。‛

邹碧华的才学几乎有口皆碑。一次上海高院举行食品安全犯罪主题新闻发布会,邹碧华不仅对法律谙熟于胸,问起相关数据,也是脱口而出,言之有物,没有一句废话。后来记者才知道,就连发布会上的PPT,也是他亲力亲为制作的。

1984年,17岁的邹碧华从江西考入北京大学经济法系就读,毕业后进入上海高院经济庭成为一名书记员。之后,他于1999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从一名书记员变成了上海高院副院长。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和多部专著,2011年撰写的《要件审判九步法》,被全国各地许多法院作为指导民商事审判的范本。

去世前一天,由邹碧华主导推动的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刚刚上线运行,这一服务平台包括查询、提交、申请、建议、交互五大功能,涵盖律师参与诉讼的各个专项流程。律师可在线申请立案,缴纳诉讼费,完成立案所有流程。

在邹碧华的同事看来,他始终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曾在长宁法院信访办工作的滕道荣还记得,2008年邹碧华刚到长宁法院,就提出了一系列管理涉法信访这一‚老大难‛问题的创新之举。在邹碧华的主持下,长宁区法院自主开发了信访统计软件,每天录入相关信息,分类管理,邹碧华每天登录查看。滕道荣说:‚他自己要做到工作心里有数,而不是听汇报。‛

邹碧华还要求滕道荣通过数据做投诉率分析,分析问题源头。因涉及各方关系,这让滕道荣颇有顾虑,邹碧华多次告诉她‚一定支持‛,让她不要有包袱,还自己带头分析数据,查找原因。在这些数据化工作的基础上,邹碧华又带领大家模拟场景设计,针对不同的来访人接待方法设计出65个场景,原本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

从业二十余年,从民商法到刑法,从普通法官成长为法院领导,邹碧华遇到的境况各不相同,但优秀始终如一。

他说:‚认真对待工作的心不能变。‛

何帆回忆:大他11岁的邹碧华比他们更‚潮‛,这些年走哪儿都是一副‚IT精英范儿‛,不像法院领导,PPT、KEYNOTE等软件,玩得比谁都熟,业界有什么好书新书,他也都第一时间知道。他的公文包内,时常放着厚如砖块、写满批注的英文管理学著作,还推荐了诸如 《大数据时代》、《定位》、《基业长青》这样的信息化与管理学题材的书籍给他。

邹碧华曾对他说:‚我们做司法改革,光懂审判业务和法院那点儿事是不够的,你必须及时吸取其他学科的最新成就,可视化、大数据、移动终端……都是未来的大趋势,法院现在不研究、不跟上,将来就会被别的行业嘲笑。‛

在上海高级法院的工作人员看来,邹碧华堪称‚完美‛——他是北大的法学博士,是有口皆碑的好法官,还是田径国家一级运动员,并且从小学习美术,热爱诗歌……

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高级法院工作人员回忆,法院一个可视化网络的设计,一连改了17稿,他都不满意,甚至晚上11时还会打电话跟工作人员讨论想法:‚最后效果确实很好。‛

邹碧华这么忙,哪儿来的时间阅读、思考?上海市高院刑二庭审判长吴志梅还记得,作为分管领导的邹碧华曾经告诉她,自己当审判长时,开庭之前会先阅卷宗,对争议焦点要有所预判,避免重复开庭。每天中午12时30分到1时30分,晚上6时30分到7时30分负责接待。这样就有整个晚上的时间来读书,随后他又推荐了《哈佛时间管理》、《定位》等书籍给吴志梅。

‚就像邹院长说的,学习的时间一定能挤出来。‛市高院信息处处长曹红星还记得,有一次去北京开会,因大雨航班无法起飞,折腾了一天,所有人都在焦虑、抱怨,邹碧华却说:‚正好利用这段时间来看看书。‛

好人邹碧华

走进长宁法院,会发现这样的细节:虽然空间狭小,但所有审判员都有一个独立办公室,接待大厅的立案区则用隔断遮挡起来。

‚长宁区法院从基建就看得出是以‘人’为中心的。‛长宁区法院少年庭法官顾学磊回忆,法院在建设时,邹碧华提出,法官在办公室会客,如果三三两两挤在一起,电话此起彼伏,人员进进出出,既不能树立司法权威,也不利于维护

职业尊严。所以大楼装修时他力主压缩会议室等空间,‚再小,也得让每位法官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考虑到来法庭立案当事人的心理,他也提出在立案区增加隔断以保护隐私。邹碧华调入高院后,顾学磊跟他的联系就少了:‚他太忙了,我不愿意打扰他。‛

今年11月15日,那是一个周六的中午。顾学磊吃饭时忽然接到了邹碧华的电话:‚恭喜你入围今年‘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二十强,最后一轮演讲有什么想法?‛他主动约顾学磊第二天上午见面。

一个高院副院长,还能这样关心一个基层年轻法官——这让顾学磊始料未及。第二天,在邹碧华家的附近,2006年当选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的邹碧华告诉顾学磊:‚当时我想到的是1988年到高院报到第一天,给江西农村的母亲打了个电话,说自己要当法官了。母亲说,‘你要做一个有良知的法官’——这句话影响了我的一生,我就以这个为主题开始了演讲。‛

时间将近中午12时。邹碧华因工作婉拒了顾学磊一起吃饭的邀约:‚要记得你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法官对青少年的关爱。等你演讲的时候我会去现场关注你!‛

告别之后,顾学磊整理思路,完善演讲稿。12月10日下午3时12分,他发了条短信给邹碧华,告诉他这次评比无论成败,都已感受到很多温暖,并向邹碧华说了四次‚谢谢‛。他怎么也没料到,几乎在这条短信发出的同时,邹碧华已经不省人事。

‚也许他没有看到我的感谢,我希望他在天堂能感受到。‛12月13日,顾学磊站上演讲台,但曾经说过会去现场的邹碧华却再也不能实践承诺。

邹碧华是个好人,不光是同事这么说。不少记者还记得,当年《物权法》出台实施,不少记者也对这部法律吃不透。邹碧华一遍一遍地解释,当事记者还记得‚他没有一丝不耐烦,始终面带微笑‛。

‚如果一些案件媒体要求旁听,要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听庭。‛正是在邹碧华的主张下,包括李旭利‚老鼠仓‛案在内的一系列‚敏感‛案件,得以对媒体和公众公开。而邹碧华在生前最后一条微信中写到:‚盼律师执业环境越来越好‛。

对于当事人,他更是饱含深情。

在一起投资诈骗案审理时,数以百计的被害人涌到了法院,情绪十分激动。当时邹碧华对吴志梅说:‚你们好好开庭,我帮你们接待当事人。‛

邹碧华开设多个法庭让当事人旁听、观看直播,甚至联系好救护车到场待命——此后确实有老人因过于激动昏倒而得到急救。

邹碧话说:‚我们用的是纳税人的钱,他们都是当事人,为什么不让他们听?为什么不让他们看到法院是怎么审理的?‛

滕道荣还记得,长宁法院曾经审理过一起案件,当事人的孩子因输血感染艾滋病去世。邹碧华大年三十带着她和多名法官前去慰问,对老人说:‚你孩子没有了,我们法官就是你的亲人。‛在他调离长宁法院时,他还特意叮嘱接任的新院长:‚这家人拜托多关心关心,毕竟他们的孩子没有了。‛好人邹碧华也影响着与他接触过的人。2009年,顾学磊曾经手过一起案件:一名5岁的孩子罹患白血病被父母丢弃,只得由爷爷奶奶抚养。实在没钱生活,两位老人想到了卖血。结果血站不接受有偿献血,失落的老人看到旁边的法院,尝试寻求司法帮助。

尽管满腔愤懑,顾学磊很迷惑:未成年人起诉监护人,能成功吗? 邹碧华知道此事,立即表示‚一定要解决‛。他帮助顾学磊一起寻找法律资源,联系社会部门帮助,连续三天三夜追踪孩子父母下落,最终让孩子的父亲承

诺拿钱养育孩子。顾学磊说,事后孩子的奶奶找到他,拿出一份遗体捐赠证明,请他把消息带给邹碧华,‚我实在拿不出钱回报社会,看到电视上说医学研究需要遗体,我这把老骨头身后就交给国家吧!‛

听到邹碧华离世的消息,年近七旬的老夫妻再次找到顾学磊:‚无论如何我们也要去送恩人最后一程!‛

导师邹碧华

‚没事,我不累‛——

在张新的印象里,这句话几乎成了邹碧华的‚口头禅‛。

今年10月,张新曾跟邹碧华到甘肃兰州开关于司法改革的会。

当天晚上6时出发,7时起飞,入住宾馆已经零时。第二天开会,当天晚上就返回上海,回家时也已零时。

就连张新的妻子也说:‚这个领导不一样。但这样连轴转,身体怎么受得了?‛ 但他确实乐此不疲。作为上海司法改革的‚操盘手‛,很多事情他都亲力亲为,就连司法改革的介绍PPT,也是他做的——他能亲手完成的事,一般不会麻烦别人。司法改革方案的每一句话,背后都要有现实的支撑。邹碧华说:‚我这个层面能做得好一点,就是一种推动——反正我又不累。‛

邹碧华的学生、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张晓丹说,邹碧华‚不仅是学业导师,也是精神上的导师‛。

因为遇到一些事情,她曾对导师抱怨过。当时邹碧华回答她:‚你太关注自己的喜好得失。如果你有更高远的理想,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你所经历的委屈就不算什么。‛

张晓丹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导师的行为:‚一个人有远大的理想和价值观,就不会感到疲惫与空虚。‛

邹碧华曾经告诉过学生,如果有一天自己逝去,希望墓志铭上有这样一句话——‚因为我的存在,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接触过邹碧华的法律界人士都说,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的结合体,但同时他也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何帆曾经问过邹碧华:‚全国法院都盯着上海如何将法官员额压缩到队伍总数的33%,你们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他说:‚当然是避免搞‘一刀切’,不能为了图省事、求便利,就欺负年轻法官,将助理审判员‘就地卧倒’转为法官助理,一定要有一个科学的考核标准,让真正胜任审判工作的优秀法官进入员额。‛

在何帆看来:‚这是最正确的路径,但也最麻烦,最得罪人。‛ 邹碧华却‚看得开‛:‚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对上,该争取时要争取,该顶住时要顶住;对下,必须要有担当,无论如何,都不能让那些在一线辛苦办案的老实人和年轻人吃亏。我让人搜集了微信上所有吐槽司法改革的文章和段子,既报给领导参考,也时刻提醒自己,避免犯那些文章中提到的错误。背着‘黑锅’前行,是改革者必须经历的修行。‛

高院刑二庭庭长俞秋玮曾经跟邹碧华深聊过一次。邹碧华说,人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是一个过客,任何一个单位都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所以不要去计较,每天才有积极的心态。

‚我深深地感觉到,他就是一个心底纯净的人。‛俞秋玮说: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有太多顾虑与牵绊,担心别人的评价,但是一个心底纯净的人是百毒不侵的。

这是邹碧华留给许多人的‚精神财富‛。

邹碧华的学妹、一位广东的法官发表了这样一首诗来纪念师兄—— ‚你使许多事情发芽 而自己被冬天拂去如落叶 十二月十日,上海小雨 船到江心

操桨者骤然沉默 耳边只余风声

独角兽回到了寓言里 谁来驮负巨大的词语 ——有的人说会放弃; ——有的人说会继承。‛

邹碧华在华东政法大学带的第一届学生夏关根,如今已经在宁波海事法院工作,他选择了继承。

‚过去我羡慕老师有个大平台,可以做很多事。‛夏关根说,‚现在我明白,即使我只是一个基层法官,一个案子处理好,就是对一个家庭负责——这就是意义。‛

‚我们做得好一点,社会就会进步一点。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会很努力地推进这个社会进步。我想这也是老师的愿望吧。‛

顾学磊也选择了继承:‚如果我们发出的正能量能辐射到来长宁法院诉讼的人,那就能改造一个小环境。每个小环境不断改善,结合起来,就能推动社会良性发展。‛

第12篇:学习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

学习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

————心得体会

邹碧华是勇于担当的改革奋楫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临改革大潮,我们要做改革的弄潮儿”。邹碧华就是弄潮儿的楷模。他身前除了担任上海高院副院长,从参与研制最高法“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司法公开平台建设改革试点”等方案,到参与主持起草《上海法院司法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邹碧华以“背着„黑锅‟前行”的担当精神,啃下了司法改革中一个又一个“硬骨头”。生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时代,每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像邹碧华一样,追求改革理想,献身改革大业,不计个人得失,不计个人毁誉,顶住压力,冲破阻力,将改革“一点一点向前拱”,在改革的征程上“杀出一条血路”。

邹碧华是正义与公正的化身。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四中全会,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已深深刻下了改革与法治的印记。公正是法治的根本,法官是公正的代表。邹碧华从成为法官的第一天起,就恪守着“做一个有良知的法官”的承诺,他把自己称为“庭前独角兽”,因为在中国古代传说中,独角兽是正义与公正的化身。邹碧华是法治时代的公正法官,同时也是改革时代的先行者,他的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精神,也是激励后来者不断前行的力量。

邹碧华是杰出法官的代表。为了追求公正,他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挺身为弱者代言,开创了未成年人起诉亲生父母的先例,让一个无助的孩子坚强地活下去。为了追求公正,他不怕当法官中的“背徒”,在法官与律师的“暗战”中,旗帜鲜明地为改善律师执业环境呼吁,并推动法院出台《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不仅被人们称为法官,更赢得了“法律人”的美誉。为了追求公正,他把学习作为毕生事业,在繁忙工作之余,研究不止,笔耕不辍,成为当代中国“学者型法官”“高素质法官”的杰出代表。

邹碧华是改革创新敢于担当的法官。在司法改革全面进入深水区的当下,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同时不怕承受由于改革而带来的种种压力,是新时代法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邹碧华是上海司法改革的“操盘手”之一,人们对他曾经说过的两句话始终印象深刻,他说“改革,是一点点往前拱的”,他说“背着„黑锅‟前行,是改革者必须的修行”。人们为什么会记住这两句话?因为它体现了当前中国司法改革最重要的特征。改革走到今天,能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留下的都是难解的困局。没有对司法改革深刻的体会是说不出这样的话的,而没有迎难而上、不计毁誉、甘背“黑锅”的改革精神,也同样说不出这样的话。

做管理工作的,就是要考虑如何把广大干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何把上级的精神和指标落实好,如何保证审判工作和社会效果最大化,新形势下法院工作如何有所创新改进等等。

做基层工作的,就是如何办好每一起案件,如何做好完成办案任务和指标,提高案件执行力的问题。在立案窗口信访岗位,就是要如何提高服务意识和技能,不断提高服务满意度。

所以,学习邹碧华,主要学习他敬业奉献的实干精神和改革先锋的情怀。就是要立足岗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在邹碧华精神的感召下,相信每一位水利人都会立足本职,传承邹碧华同志敬业奉献的实干精神,兢兢业业、扎扎实实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卢立军 2015年4月13日

第13篇:邹云东同志先进事迹

邹云东同志先进事迹

维修钳工邹云东今年41岁, 1997年入党。该同志头脑灵活,不但维修技术精湛,而且工作中任劳任怨,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从不计较得失,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展示在岗位上,落实在行动中,他本人连续3年被公司评为先进生产者。

一个夜班,维修钳工共产党员邹云东同志在安巡查到制药工房时,听到工作中的敏化设备有异音,赁借多年的工作经验,他断定一定是设备的运转部分出现问题,他立刻和控制室相关人员联系,果断地停止了制药,避免了相关事故的发生,为企业挽回来了较大经济损失。这个季节正是市场炸药需求量增加的时候,生产紧、任务重,员工生产情绪高,只有马上检修,才能保证产量。邹云东同志在值班主任等相关人员的配合下,主动抓紧检修,用了大半宿的时间完成了正常四个人维修人员一天的工作量。当一次试车成功时,正好和日班正常生产连续上了,员工竖起了大姆指说,关键时刻还得是党员邹云东啊!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是邹云东为自己定下的工作准则,当乳化生产线设备安装时,企业领导让当时在老乳化线维修钳工邹云东同志参与新线的安装,在设备安装过程中,邹云东同志虚心向技术转让方工程技术人员询问相关工

艺,尤其对隐蔽工程更做到心中有数,在乳化生产线过程中,他提出了生产线更适合工艺要求又便于操作的理论建议并和部分技术人员提出可行性改造方案,经改造后的作业场所整齐清洁,疏散通道宽敝畅通,工房内设备与工作台的布置有利于工序间物流传递,便于操作和设备维修,有利于操作人员的安全疏散,为乳化线成功改造做出较大贡献。

邹云东同志在工作中处处以党员的标准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他心系群众,以身作则,对同志以诚相待,善于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注意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帮助群众解决实事困难努力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深受广大职工的信任与好评。

邹云东同志不但业技术过硬、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同时非常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能够主动认真参加党的理论学习,并在公司开展“必知必会”准军事化管理中为车间员工做出榜样,他无论是班中的工作还是休班,只要自己发现生产线上出现问题他总是第一个到现场,一切从大局出发保质保量地完成组织上交给的各项任务。

第14篇: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邹碧华走了,可华夏大地回响着他厚厚实实、铿锵有力的步履声。

邹碧华用心镌刻在生命年轮上的47个春秋璀璨夺目。“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是他生前最爱说的一句话!凡接触过邹碧华的人都听到过,他曾工作过的地方也都听到了……如今,一浪高过一浪的追念里,更声声回荡着这句生命誓言!

上海的夜空不会忘记邹碧华办公室经常亮着的灯光。作为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他深深地明白不仅要带领好自己的团队,更重要的是要肩负起时代先驱者的使命,所以他有做不完的工作。众所周知,中国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深水区、攻坚期,中国的法治建设、司法改革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上海法院的信息化如何引领、支撑司法改革,如何在新技术云涌的时代与时俱进……邹碧华甘当“燃灯者”,做出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邹碧华生前主管法院的信息化工作。这是一项既没有先例可循,又必须履新适时、知难创新的开拓性工作。这项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法院系统的司法改革、审判执行、法院管理,以及司法为民、司法公开等方方面面。

邹碧华是杰出的,经过呕心沥血的努力、孜孜不倦的耕耘,终于在他生命的事业中绽放出6朵光彩夺目的绚丽之花,“司法改革科学化”,“审判执行过程可视化”,“司法为民便捷化”,“司法公开常态化”,“法官办案智能化”,“审判管理精细化”———璀璨耀眼!这被大家一致认可的6项全国法院系统首创成果,迎来了2014年全国各地兄弟法院信息化参观团近80批,众口交誉。

邹碧华曾说:“法官专业化、职业化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武装头脑,也需要现代化的办案手段和智能化辅助工具。”他还提出“要依托信息科技打造公正廉洁为民的现代化法院”。为了这些目标,邹碧华日日夜夜为之努力着、奋斗着。正如他家属所说,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献给了司法系统。

第15篇: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2014年12月10日,上海法院痛失了一位好法官、好干部。他就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去世时年仅47岁。我作为一名刚刚踏入法院系统工作的年轻干警,有幸学习了邹碧华法官的先进事迹。邹碧华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人民法官的誓言做了最好的诠释。他是人民法官的优秀代表,对法院信息化建设和司法改革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精湛的审判业务能力、敬业的工作态度、致力司法改革,为法官职业树立了一把标尺,也赢得了从法官、检察官到法学教授、律师、当事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尊敬。通过学习邹碧华法官先进事迹,我从中得到以下的心得体会:

一、公正司法,廉洁奉献。

邹碧华法官一生,以公正司法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以廉洁奉献作为一种信仰,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作为一名年轻的法院工作者,更应该把为人民服务当作得去争取,把服务大局当作得去拼搏,把司法公正当作得去奋斗。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地位观、金钱观、价值观,做到得知欣喜,失之坦然。既然选择了法官这个身份,就要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兢兢业业工作,勤勤恳恳做事,扎扎实实履职,堂堂正正做人。

二、坚持不断学习,勇攀专业高峰。

邹碧华作为一名专家型的法官,他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和总结。通过了解他的学习经历知道,邹碧华1988年从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工作五年以后,又重新回到北大攻读了国际经济法硕士、经济法博士。

1 在他被组织派往美国联邦司法中心担任研究员圆满结束,回到国内时,他带回来的是几箱子的复印资料,形成了四万多字的研究报告。在他日常生活中,就连骑车等红灯这点空闲时间,他都用来背英语单词。为了研究日本学者的相关理论,他利用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机会,晚上坐地铁去上日语课。在他担任上海高院民一庭副庭长、民二庭庭长期间,指导审结了一批在上海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民事案件,化解了一批社会关注的大要案。在了长年累月的思考和积累的基础上,他相继发表论文40余篇,写出《合同解释论》、《公司法疑难实务问题研究》以及被一线法官称为“法庭上的独孤九剑”的《要件审判九步法》等十余部对审判具有指导意义的专著。可以说,正是不断学习和思考总结,才造就了邹碧华超群的业务能力。作为一名基层法院年轻工作人员,我们必须要学习邹碧华对专业知识的不懈求知精神。要像邹碧华一样行动起来,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练就深厚的法律功底,熟读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等,明确立法原意,并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审判工作,进而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三、攻坚克难,开拓创新。

邹碧华法官自从事审判工作以来,为无数群众解决了难题,法律法理是死的,而人情思想是活的,他遇到问题从不退缩、善于思考、攻坚克难。他敢于改革,不怕困难,在司法改革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发展法律事业建立法律共同体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而作为一名年轻干警的我,他的这种精神是我要学习的,在今后的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群众工作问题多样,不能遇到问题就退缩,要敢于迎

2 难而上,多向领导和同事请教,借鉴他们宝贵的审判经验,取其精华用到自己的审判工作当中;敢于创新,有什么新想法、新思路,多与领导和同事沟通,我想在今后探索创新方法中,在工作的实际展开当中会遇到不少问题和挑战,这是需要我在今后的不断学习思考中找到答案。

邹碧华用生命,让法治的天空更清朗。而我们,就是要继承他的理想信念和实践创造,带着他心中的那团火,奋力前行。

第16篇:南昌大学四附院邹德凤主任荣获第44届“南丁格尔奖”

南昌大学四附院邹德凤主任荣获第44届“南丁格尔奖”

8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颁奖大会并为6名中国获奖者颁发奖章。

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颁奖大会2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为6名中国获奖者颁发奖章,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获奖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国广大护理工作者、红十字工作者和志愿者表示诚挚的问候。

今年共有16个国家的32名护理工作者获得本届南丁格尔奖章。我国获奖的6名护理工作者分别是:解放军第261医院精神病科总护士长蔡红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原主任、华西医院管理研究所专家成翼娟,香港医院管理局原总护理行政经理、临时香港护理专科学院院长林崇绥,解放军第413医院麻醉科护士长王海文,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护士长王克荣,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医疗服务部主任邹德凤。

国务委员王勇在颁奖大会上讲话表示,中国红十字会成立100多年来,办了很多大事、实事、善事,在重大自然灾害等国家应急救援救护和扶贫济困、公益慈善、无偿献血等人道援助,以及参与国际人道主义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国各级红十字会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健全内部管理,强化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着力建设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红十字会。要进一步增进与国际红十字组织和各国各地区红十字会的交流合作,促进国际人道主义事业发展。他表示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帮助解决红十字会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希望社会各界继续关心支持红十字事业,共同营造红十字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华建敏在会上说,6名获奖者的事迹生动诠释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全国3000多万红十字会员和志愿者要以她们为榜样,进一步发扬红十字精神,为人民的健康福祉、为社会的和谐进步作出积极贡献。他表示要有效提高和增强各级红十字会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切实保障捐赠人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在全社会弘扬正气、传递友爱。

出席大会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彼得·莫雷尔在致辞中称赞各位获奖者以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承诺和奉献,为在社会上推广和发展人道行动和人道理念作出了特殊贡献。

获奖者代表王克荣、青年护士代表康靖汶在会上发言。

南丁格尔奖章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设立的护理界国际最高荣誉奖。我国自1983年首次参加第29届南丁格尔奖章评选以来,先后有68名优秀护理工作者获此殊荣。

刘延东、杨洁篪、韩启德和黄孟复等出席颁奖大会。

第17篇:潘凤志同志先进事迹

潘凤志同志先进事迹

潘凤志,男,汉族,1944年11月出生,197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7月参加工作,高中学历。1976年起至今,担任赤峰市红山区红庙子镇东南营子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

30多年来,他带领‚两委‛班子以兴村富民为己任,脚踏实地、勤奋工作,用辛勤的汗水同广大村民一起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8200元,集体经济收入280多万元,东南营子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和自治区党建示范村。

一、抓新农村经济建设,解决村民致富增收问题 三十年前,东南营子村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等原因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潘书记上任后,同村‚两委‛成员商量,决定通过发展‚采石、林业、种养殖‛三种产业,来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从七十年代开始,他就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全身心投入到改造荒山的植树造林工作中,截止2011年底共改造低产林,开发速生林、经济林2000余亩,治理河套林地350余亩,种植果树200余亩,原来的万亩荒山现在是绿树成荫。荒山逐年变绿,潘书记也渐渐变老,但他仍坚守在植树造林的第一线,坚持早出晚归,中午就在山上和广大群众吃干粮,喝凉水,晚上,村民回家了,他还得和村委会成员共同安排第二天的工作。通过全体党员群众的努力,原本光秃秃的荒山现在披上了绿装,2011年林业收入突破了50万元,成为村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昔日荒山如今‚流金淌银‛,被村民们称为‚绿色银行‛。他协调区农业局引进了正单9

58、丰田

8、旭单20等高产新品种,提高土地产出率;争取到投资450万元的4388亩低产田改造管灌项目,对荒地、林地等低产田进行了改造,为每户村民节省改造资金3000元、每亩增收500元;2012年,争取到投资500万元、占地500亩的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园项目,新增产值1390万元,实现利润155万元,2000户村民将实现每亩增收800—1200元,东南营子村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目前正在实施的‚私家菜园‛、‚庄园垂钓‛、‚菜园餐厅‛等项目,将使东南营子村变成集种植、养殖、旅游、渡假、生态观光采摘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庄园‛。他依据建筑市场行情,发挥村内矿石资源丰富的优势,共建成采石场2个,通过对外承包,每年可带来20多万元的集体收入。他率先推行了‚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组织30多家养殖户,建成了占地100亩的养殖小区,实现养殖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年收入200多万元。此外,他积极同镇劳动所和园区企业联系,为村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组织800名村民到园区企业务工,使村民成了亦工亦农的‚两栖‛人,过上了‚钞票天天赚、回家还团圆‛的幸福生活。

二、抓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村容村貌整洁问题

村路难行一直是村民头疼的问题,遇到阴天下雨,村民出

2 行极其困难。潘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多方筹措资金,2010年以前,共投资420多万元,完成了全村5条主路和66条小巷的硬化,硬化面积达57000多平方米。他动员全村党员干部和村委会成员利用阴雨天和节假日到山上拉回碎砂石一段一段地修整,并亲自带头,不让村民出工出力出钱,他说:‚把雨休留给务工的群众,让党员干部参加义务劳动,群众感到满意,自已心里也踏实‛。为了解决村民夜间出行问题,潘书记又多方协调,争取到了市区替换下来的路灯140多盏。为了节约资金,他动员村‚两委‛班子成员亲自动手安装,仅此一项,就节约资金15万元。村路修好了,村民都说:‚潘书记为我们解决了大问题‛。潘书记还积极争取财政‚一事一议‛项目,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2011年,投资500万元,新建350平方米便民浴池一个、公厕4个、垃圾转运点6个、手工绘制千米‚文化长廊‛一个;2012年,将继续新建160平方米卫生室一个、1600米文化长廊一个、公厕2个、垃圾转运点6个,完成幼儿园内6000平方米硬化、2800平方米文化广场建设,改造自来水管道6000米,新修通赤元公路水泥路3公里。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极大改善了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生活层次。东南营子村在潘书记的带领下,村容村貌实现了亮化和美化,真正成了人居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抓民生建设,解决村民生产生活难题

为改善村民生活状况和提高生活质量,他同广大村民商

3 议,制定了以为村民报销有线电视费、电话月租费、水费、报刊订阅费、农田灌溉费、学生教育补助费、新农合参保费和养老金为主要内容的‚七费一金‛惠农政策。同时,为每名村民和60岁以上的老党员每年发放300元的补贴、为困难家庭发放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等,2011年累计报销各种费用100余万元。他积极争取上级帮扶项目,发展村级医疗、卫生、教育事业,新建160平方米村卫生室、300平方米村幼儿园,配齐了各种设备及高素质的医务人员和幼儿教师,有效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填补本村没有学前教育的空白,满足村民就近入园的要求;建成2700平方米村民健身广场、350平方米老年活动中心、文体活动室、图书室各一处,健身器材、娱乐设备、种植养殖图书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为村民提供健身、休闲、娱乐和学习场所,丰富村民文化生活。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减轻了群众生活负担,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形成了干部服务群众、群众信赖干部的良好氛围。

潘书记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用一名共产党员的朴素情怀,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在他的带领下,东南营子村先后被评为区、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嘎查村‛、‚‘五个好’嘎查村先进党组织‛和‚先进村委会‛等荣誉称号。

4

第18篇:索连凤个人先进事迹

索连凤同志先进事迹报告

优秀共产党员、区人大代表索连凤所在的沿河城村是北京市一偏远旅游的村落。这个颇具历史的古村是索连凤同志的出生地,在此生活了51年的她每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生活就像沿河城村一样平静祥和,而这一切却在2012年7月21日被打破,当整个北京正在被暴雨吞噬,整个沿河城正在惨遭洪水的蹂躏时,让我们感受到看似平凡的索连凤的一些不平凡。

暴雨中心系全村,积极疏通洪流

北京人民不会忘记,沿河城村民不会忘记7月2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这天北京市大面积强降暴雨,历史罕见,交通中断,设施摧毁。沿河城同样笼罩在暴雨的危险之中,暴雨袭来,山水横流。索連凤同志心系全村,心系全村村民。积极疏通洪流,检查排除安全隐患,总是战斗在护村护民的第一线。尽管当地水务部门在暴雨来临之前做了很多具体工作,增设许多强有力的防洪抗洪设施,但为保证沿河城村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作为管水员的索连凤同志第一反应就是要保证全村的生活用水和排洪管道的畅通。冒雨第一时间赶到居民集中地检查并疏导排洪系统,使得暴雨积水能顺利通过村子。有段管道堵塞在索连凤和赶来的支委韩庆宦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终于疏通。在这个过程中索连凤一担一担的连续挑了十几次将污泥挑到村边的沟里,肩上压出了血印也没喊一声苦,直到把堵塞的下水井掏干净。在这样的环境中索连凤任劳任怨,排除万难一直战斗到危险解除,保障了沿河

城村民和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把7.21损失降到了最低。 危险,有大姐

同时7月21也恰逢礼拜,来沿河城旅游度假的46人组团被突如其来的暴雨惊呆了,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在大家举足无措时,索连凤大姐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积极为大家解决安置了食宿,虽然没有星级的豪华,也没有满汉全席的美味,但在她的悉心安排和照顾之下,让大家真正感觉什么叫宾至如归,让大家从暴雨的惊吓中走了出来,大雨过后又亲自给大家带路,直至到达安全地带。在维护旅客生命安全的同时也提升了沿河城村的旅游形象,让北京最美的乡村-沿河城村得到了无限升华。

平时索连凤同志对待工作认认真真,对人体贴入微,她是土生土长的沿河城人,敬老爱幼人人皆知,婆婆92岁去世,生前一直同她们一起生活由她照顾起居,大伯哥患有精神病也是由她们养老送终。现在身患脑出血的母亲也由她照料,邻里有事她出动帮忙,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从不考虑自己的得失,工作任劳任怨,关键时刻冲在前面,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她是一个普通的沿河城村民,她有着沿河古城的质朴与善良,他是一个普通的北京市民,拥有着同样一颗爱心叫大爱。

在她看来,她所做的这些,是微不足道的,是理所应当的。平常人用一颗平常心,做不平凡的事。可她这种临危不惧,迎难而上,心怀他人和集体的精神值得发扬和学习。

第19篇:游凤镇调委会先进事迹

游凤镇调委会先进事迹

游凤镇是周文化遗址的文明古镇,位于武功县西北角,地处武功、扶风、乾县三县交界处,漆水河纵贯南北,地形两塬夹一川。全镇辖13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93个村民小组, 14所中小学,总户数5200户,人口2.3万,耕地3万亩。

近年来,游凤镇调委会在镇党委的带领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特别是调委会基本职能得到了认真落实,各类矛盾纠纷都得到及时妥善处理,从而为全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和谐基础。

一、建立健全了调解组织网络,做到了镇村两级组织、制度、工作的落实

一是根据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及时调整村调解委员会,由8名成员组成,设主任1人,主任由游凤司法所长兼任,委员由司法干警和综治办成员兼任,受理调解本镇范围内发生的纠纷。

二是不断完善工作制度,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一是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积极预防和调解民间纠纷;二是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教育公民遵纪守法;三是协助司法所做好刑释解教、安置帮教工作;四是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三是建立了村组信息员制度,信息员由村主任和各组长组

1成,负责排查掌握、反馈矛盾纠纷信息,做到了早发现、早调处,防止矛盾纠纷激化。

二.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组成人员队伍建设

游凤镇调委会8人中,调解员均为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调委会成员能按时参加县、镇调解员培训班,认真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并且热心人民调解工作,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所想。为广大群多众办好事、实事,在群众中威望很高。同时,通过专业学习和培训,提高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工作责任意识,切实提高矛盾纠纷调处的质量和效果。

三.建立建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

调委会组织每月定期排查矛盾纠纷及隐患1-2次,每季度组织一次对民间纠纷的集中排查活动,有针对性地做好民间纠纷的专项治理和预防工作。对排查出的问题,能化解的及时主动化解,不能解决的如实有关部门报送,力争变“事后处理”为“事前化解”,变“被动调处”为“主动预防”

四.注重工作方式方法,规范调解程序,依法化解矛盾纠纷 一是调解员介入快、调处快。游凤镇近年来矛盾纠纷因预防工作机制健全而大量减少,但是一旦发生纠纷调解员会第一时间赶到矛盾纠纷现场,及时调解纠纷,预防纠纷激化和转化工作,也为调处工作创造条件。调处工作克服了拖拉现象,更杜绝了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的影响,既方便了群众,也赢得了群众的

信任,群众有了纠纷便去调委会寻求调解。

二是调委会积极动员村内德高望重的老人、退休干部、老教师、致富能人来担任纠纷信息员和义务调解员,有时主动邀请当事人的知心朋友、亲人参与调解,来减少纠纷的调解难度。从而提高调解成功率和调解质量,也为督促双方当事人认真履行调解协议提供保证。对于一些有可能造成伤害和现实危险的突发性纠纷,调委会主动与游凤派出所取得联系,防止“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三是把法律宣传贯穿于民事调解的全过程。调委会在民事调解中通过法律知识的宣传,使纠纷当时人和旁听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不但有效化解了矛盾纠纷,也有效地预防了类似纠纷的再发生。

四是在民事调解中坚持法治与德治宣传相结合。村调委会在民事调解中,注重依法调解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相结合。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服教育,重视道德规范,依靠社会舆论,依靠人的良知,用基本的道德观念去规劝、疏导和教育来达到依法化解纠纷的目的。

五是认真做好民事纠纷调解工作,做到了因事因人而宜。调委会成员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对当地风俗习惯、纠纷当事人双方老一辈是否有隔核、事件发生起因、发展趋势都有很强的预见性,制定的调解方案都容易被当事人双方所接受,因此在依法调解化解纠纷中,他们因事因人采取不同的方式,有时会对当事

人先进行批评教育,有时采取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有时则毫不留情揭示纠纷产生的根源,而后才采取不同的调解方式。总之一旦纠纷化解,当事人双方对调解员十分感激,要求调解员去他家坐坐,喝杯水,谈谈家常,表示感谢。

游凤镇调委会建立健全了调解组织和各项制度,调解组织能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定期排查矛盾纠纷,使每一起纠纷都能得到及时正确地处理,使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了辖区的安定团结,为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游凤镇人民调解委员会

2012年8月20日

第20篇:“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学习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有感

“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

——学习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有感

“燃灯者”是具有奉献精神和无私情怀的人,“燃烧”自己、照亮他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燃灯者”是向群众和社会传递温暖的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人们说,邹碧华就是法治路上的“燃灯者”,用平凡的生命在中国法治建设的道路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我们追忆邹碧华,就是要把他的精神传承下来、发扬下去,用他的精神孕育出更多的“邹碧华”,这也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一是学习邹碧华“公正为民、甘于奉献”的情怀。多年前,邹碧华把当上法官的消息告诉远在江西老家的母亲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母亲再三叮嘱他,一定要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母亲这句:“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成了他一生的追求,一辈子的坚守。在担任长宁法院院长期间,他率先在全市搭建诉讼服务平台,挂牌成立全市首家“诉调对接中心”;设立便民电话,方便群众,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他曾冒酷暑前往一位信访人家中,用了足足5个小时开展沟通工作,最终化解心结。在26年的法院工作中,虽经历多次职务和角色转换,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甘于奉献、充满激情,2010年出版了专著《要件审判九步法》指导法院审判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在工作中勇于承担重任、精益求精,最终累倒在他热爱的司法事业上,累倒在他挚爱的司改工作上,累倒在他毕生追求的法治路上。

二是学习邹碧华“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气魄。2013年,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上海开启了司法改革试点的大幕。邹碧华深深地意识到这是法律人实现法治梦想的历史机遇,他就像盗火的普罗米修斯,成为一个无畏的改革者。改革总会遇到各种各样

的难题,面对一根根硬骨头,考量的是改革者的勇气和担当。为了落实司法责任制,解决长期以来责任难落实、责任难追究的问题,邹碧华提出:一定要进行可视化管理,把审判权力的运行做到全程留痕、全程看得见;一定要制定法官的权力清单,坚决纠正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现象。为了落实人员分类管理制度,他坚持一定要择优遴选法官,要把优秀的人才遴选到法官队伍中来,绝不搞论资排辈、绝不搞一刀切、绝不网开一面。有人善意提醒他,司法改革涉及很多人的利益调整,还是悠着点。但他直言,做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呢?作为一个法律人,我们同样要学会担当。在法治的航船上,我们要做“水手”,而不是“乘客”。作为一个共产党人,除了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没有个人利益。

三是学习邹碧华“热爱生活、关心家人”的温情。作为父亲的他,一直在用心地寻找适合儿子的教育方式。工作再忙,他也会抽时间陪儿子看英语原版小说,纠正他的英语口语。他常以自己的经历和儿子进行着男子汉之间的交流,受父亲的影响,儿子平时也很少抱怨,即使遇到负面信息也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邹碧华知道妻子眼睛不好,平时很心疼,经常提醒她不要太长时间看电脑、看手机,晚上出门他总会握住妻子的手,提醒哪里有台阶,像是妻子的“拐杖”。邹碧华也爱好摄影,歌唱得很好,看“中国好声音”节目,他总说自己上去唱,说不定也能进入前三名,导师也会转身……一个家,三代人,十几年其乐融融。我想,正是这种真性情,才让生逢中国法治建设求新求变年代的邹碧华,激发起对司法事业的无限热忱,让他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能够坦然面对,保持着火一样的激情!

四是学习邹碧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然。从邹碧华的身上,我看到了永不停歇的脚步。四壁环书的书房、深夜读书的灯光、四个月内阅批106封群众来信、一夜赶出200页的PPT、博士院长、10余本专著、首届审判专家、司法改革的顶层设计者……累累的硕果、骄人的成就,来自于经年累月、夜以继日的勤奋。在他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汗颜,同样是法官,我深知自己的渺小,也看到了勤奋所能创造的奇迹。敏于思考、精于专业,是法官的职业要求。对于当事人来说,遇到一位好法官,就像就诊遇上负责任的好医生一样幸运。每一位遇到邹碧华的当事人都是幸运的,因为他不仅有实现正义的决心,还有实现正义的本领,更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然。我也希望自己通过刻苦的学习和亲身的实践,能够像他那样,不辱使命,成为善用法律、善解矛盾、善作善成的好法官。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一句简单的话语,邹碧华同志却用毕生来诠释。人民法官不能仅仅是一个纠纷裁判者,还要是一个矛盾化解者,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公仆情怀。英雄身死,但信念不死,精神永存,作为红旗下成长的年轻法官,我们更要敢于担当,继承和发扬“邹碧华精神”。从“燃灯者”邹碧华手中接过火种,从自身做起,从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做一个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有理想、有良知、有作为的法官”。

对于逝者来说,继承是最好的纪念。。

邹德凤先进事迹
《邹德凤先进事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