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先进事迹材料

马善祥先进事迹(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3-01 08:32:11 来源:先进事迹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学习马善祥心得体会

学习马善祥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马善祥同志是我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的一名党员干部、“老马工作室”负责人,从事基层调解和群众思想工作26年。他奉献在基层,一心为了群众、真诚对待群众,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引导群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分析问题、正确看待利益关系,为促进人际和善、邻里和睦、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受群众信赖和爱戴。他创造的“老马工作法”,被授予其“时代楷模”称号。

马善祥同志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我们要学习他工作在基层、奉献在基层,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真心实意的对待群众,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引导群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确看待利益关系,为促进人际和善、邻里和睦、社会和谐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只有更好地向他学习,才能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更好地把服务群众的工作做到极致,成为群众的贴心人。通过对马善祥先进事迹的学习,我要进一步强化学习,干好本职工作,不断充实完善自己,以马善祥同志为榜样,为我区文化市场的安全稳定及江津的繁荣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015年3月5日

推荐第2篇:潘北供应站朱善祥先进事迹

安全保供的守护神

————记共产党员潘北站安全员朱善祥事迹

潘北供应站朱善祥同志于200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今年54岁,于2006年8月调入潘北站为专职安全员,他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始终如一,严谨求实,勤奋刻苦,兢兢业业,较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政治理论学习、工作尽责、联系群众等各方面都较好的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优异的工作成绩,得到全站职工的普遍好评。

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党员形象。党员形象,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岗位形象。一个党员在本职岗位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就为群众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作为一名仅有十年党龄的党员,他深刻知道到他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或间接,部分或全部的影响到身边同志的工作激情。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平时的工作中,他不断坚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党的一系列理论来丰富自己的政治头脑,牢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在平时的工作中,时时刻刻处处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衡量、约束自己的言行,不断增强党的观念,加强党性修养,按照党章的规定履行党员义务,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定,珍惜党员的光荣称号,以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鞭策自己,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把每一位老党员、优秀党员当作自己的折射镜,树立自我的人格魅力,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力求率先垂范,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与同事相处时,总是以“与人为善”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把党组织的温暖通过自己传输给每位同事;在参加“创先争优”“党员示范岗”组织活动中,他始终积极主动,不计得失,用自身的言行感召周围的同志,让“党员”这一光荣称号在自己身上闪耀发光。

二、工作尽责,作风扎实。雷锋同志曾说过“共产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共产党员就像钉子一样,组织把你安排在任何岗位上都必须永不生锈,闪闪发光。自朱善祥调入潘北站任安全员工作以来,尽心尽责,以严、细、实的工作作风,换来了全站的安全保供。

由于潘北站是新建供应站,基础安全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起初矿上对各种材量用料较大,需装卸的工作较多,站里装卸工年龄也偏大,且有的没经过系统的安全培训,安全意识淡薄,他们对大型钢材、电缆装卸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干。身为一名安全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一方面指挥着安全卸车;一方面带头亲自干。为了不延误送货司机第二天装货,他经常加班延点,有时连顿饭都顾不上去吃,坚持盯住现场把货卸完。时间长了,送货的司机都亲切地称朱善祥同志为“朱安全”,有他在,送来的货都能确保及时安全地卸下来。

朱善祥同志白天盯现场,晚上静下心来对安全、消防方面的各种记录和资料如巡查通报,计划,措施和总结等进行整理完善,有时加班到夜里10点多钟,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宿舍休息。象安全管理这种工作要有细心和耐心,并且责任重大,累脑、伤身,一般人都不愿意干,但他从未有一名怨言,更不向困难低头。

他认为:安全这个工作不能有半点的虚假和侥幸,否则留有隐患,出了安全事故,就无法挽回,遗憾终生。正是基于这种安全管理理念,他几年来如一日地工作,从不敢懈怠,他说:“我虽辛苦一点,但大家上班都能平安而来,高兴而去,我感觉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所在,我很欣慰”。他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周

六、周日本是休息的时间,但只要站里有大型材料需要卸车,他从潘一的家里,坐公交车也前去站里现场盯住安全,他说:“这样做,我会更放心”。他这种扎实的工作作风,体现在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上,因此,也获得了全站职工,包括送货人员的一致赞誉。

三、勇于开拓创新,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应经常地、大量地反映在本职工作上,落实到党员的本职岗位中去。朱善祥同志在不但做好本职工作,而且处处努力体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一个安全管理人员,他往往既是指挥员,又是工作人员,并且带头干。今年以来,根据分公司安排。潘三寄售库煤机配件要转移到潘北站,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站里研究可能需要相关保管员、材料员利用双休日加班,朱善祥同志得知这个情况后,第一个主动提出要加班,盯住卸货现场,确保安全卸货。在组织卸货时,由于站里的装卸工第一次卸这种笨重、短小的煤机配件,不知道如何卸车,朱善祥同志穿上劳动防护,爬上车厢卸下示范给装卸工看,并且要求如何注意安全,轻装轻放,确保配件不受损坏,人员安全不受影响。在他的带领下,不到一天的功夫,寄售配件安全卸完,并且按机型、按类别对配件进行了有序摆放。

正是出于对工作的责任心和不能愧于共产党员这个称号,促使朱善祥同志干工作始终走在大家的前面,我是党员,我就是一面旗帜,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朱善祥同志就是这样几年来如一日地工作着,他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勤恳的工作态度、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守护着潘北站的安全保供。

推荐第3篇:向时代楷模马善祥同志学习

向时代楷模马善祥同志学习

马善祥,男,回族,1956年11月生,四川省隆昌县人,1976年12月参军,197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10月转业至地方,历任战士、政工干事、区综治办主任、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现任江北区观音桥街道调研员、“老马工作室”负责人。

马善祥同志长期工作在基层、奉献在基层,从事基层调解工作和群众思想政治工作26年,走遍观音桥的大街小巷,记下148本、520多万字工作笔记,为群众解决了2000多个困难和问题。马善祥同志善于把握新形势下基层调解工作和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坚持“公平公正、依法调解,有情有义、通顺思想”。2012年5月,观音桥街道成立“老马工作室”,组建起一个基层调解和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专业团队,并且总结提炼形成一整套“老马工作法”,马善祥担任首席调解员。

马善祥同志视服务群众为毕生事业,在感情上对群众很“亲”,在态度上对群众很“诚”,在行动上对群众很“勤”,深受街道群众的信赖和爱戴。马善祥同志严于修身律己,给自己定了一系列“不”字头规矩,不对群众说伤感情的话,不搞吃吃喝喝,不结交不良社会朋友,保持了党员干部应有的本色。

马善祥同志是新时期重庆党员干部队伍中涌现出的优秀分子,是广大社区工作者的优秀代表,是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典范,是依法加强社会治理工作的典范,是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典范。是一个群众需要的好党员好干部,一个充满自信的基层干部,一个群众需要的人;群众需要信任,老马就是最信任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尊严的人;群众需要陪伴,老马就是在他们在身处困境、陪伴左右的人:群众需

- 1答:对党忠诚,毫不含糊,做党的好战士。

党性既是群众的希望,也是事业的基础,既是抽象的话题,更是具体的行动。干部对群众好,群众就说共产党好,党员干部就是要为党欢喜为党忧,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党的事业、形象紧紧地连在一起。

第二问:怎样保持深厚的群众感情? 答:甘当公仆,绝不掺假,做群众的贴心人。

接待群众有24字规矩,群众来了,就:起立迎接、请坐倒水、倾听记录、交流引导、解决问题、出门相送。发自内心地尊重群众,让群众充分享受到主人公的尊严。

在基层,群众感情还要向困难群众倾斜。困难群众生活过得去,心情过得去,我们当干部的良心上才过得去。党员干部对群众还要像春天般的温暖。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对他是真情实意还是虚情假意,群众一眼就看出来了,干部要感动群众,绝不是靠方法和技巧,而要靠干部的优良品质和服务群众的深情厚谊。

第三问:怎样长期扎根基层有所作为? 答:敢于担当,永不懈怠,做基层好干部。

从1994年起,就长期处理农村征地、城市拆迁、企业改制、环保、安全生产、意外事件、医患矛盾、物业纠纷、家庭财产情感矛盾。20年来,调解矛盾、解决问题2000件左右。基层岗位固然平凡,却是广大基层干部为党、为人民担当重任的顶天立地的地方。矛盾和问题是他成长的源泉。20年来,他坚持天天写工作日记,已经写满148本,记录了他对基层工作、群众工作大量的思考和感悟。例如:人在基层,心要在基层;群众情绪多样化,干部不能情绪化;群众允许犯错误,干部不能错误地对待群众;群众有时站在干部的对立面,干部永远不能站在群众的对立面;党员干部对不起谁也不能对不起穷人。一个群众一辈子可能就找干部办一件事,这件事办好了,群众就可能记党和政府一辈子好;这件事办不好,群众就可能记党和政府一辈子不好。

第四问:怎样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答:攻坚克难,从不言退,做创新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排头兵。

他总结出怎样调解矛盾、怎样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60多种方法。如情绪控制法:就是针对一些人在表达利益诉求时,情绪化、偏执化、极端化而找到的正确处理方法。每当在群情激愤的现场,他去处理矛盾时,总是低调谦卑、表达情意、经常拱手作揖说对不起,顺着群众的情绪做群众工作,淡化人民内部矛盾的冲突和对立,增强大家解决问题的信心,始终把有效控制情绪放在第一位。

第五问:怎样保持昂扬向上向前的人格追求? 答:修身律己、绝不媚俗,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践行者。

他给自己定下了“三个不”的规矩:一是不打麻将、不打牌,闲时就看书、学习,锻炼身体,避免了不良情趣爱好的负面影响。二是几乎不在外面吃饭喝酒,下班就回家,避免了不良社会习气的负面影

- 45 -

推荐第4篇: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心得体会马

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恪守信念,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忘我工作„„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这是杨善洲老书记最本质的精神所在,学习老书记就要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牢固树立正确的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不计名利得失,不计荣辱进退,做一名无私奉献、一身正气的好党员。

杨善洲同志的事迹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必须从点滴做起,不能好高骛远,立足岗位,脚踏实地,端正心态,勤勉敬业。要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挫折,投身艰苦岗位锻炼身手,承担挑战性工作增长才干。要保持创新锐气,在工作岗位上大胆探索、创新创造。要养成勤学习、多读书、善探究、爱思索的好习惯,不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要自觉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更新思维、开阔眼界,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学会忍耐,成长为知识丰富、技能精湛、视野开阔、爱岗敬业的有用之才。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崇高的精神、美好的品德却是永恒不变的。我们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的做好身边每一件事情,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更加积极的投入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

我认真学习杨善洲精神,深刻地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谈出了自己对学习的认识,通过这次学习,对我开展工作有了进一

步的认识,变被动为主动,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深刻反思和认真领悟,我有如下一些认识。

一、通过教育,认识了学习杨善洲老书记的意义和重要性。开展学习杨善洲老书记教育活动,能够使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贯彻落实党的正确的理论、路线、纲领;开展先进性教育,能够用广大党员的行动来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

二、通过对学习杨善洲老书记的学习,明确了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

经过学习和讨论,我明确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新时期的先进性,一是要立足本质、全心服务。热爱事业,坚持党的方向;爱岗敬业,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争创一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自己利益之上。二是优质高效,精益求精。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能力,争创一流工作业绩。三是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维护民主集中制原则,执行党组织的决定,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四是不计得失,乐于奉献。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牢记“两个务必”,抵制腐败现象。

三、学习杨善洲老书记增强了自己的党性,提高了自己的水平。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要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同时还应牢固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俗话说,做好事做实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实事。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用毕生精力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忠贞不渝地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不为权力所累、不为地位所累、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私情所累,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公仆本色。

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艰苦朴素、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杨善洲同志出身贫寒、经历坎坷,做过石匠,饱尝了作为一个农民的所有辛酸苦辣。他凭着一腔热诚、脚踏实地的奋斗一步一步成长为领导干部后,始终保持恪守信念、清正廉洁、艰苦朴素、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他一生艰苦朴素,时常是头戴竹叶帽、脚穿草鞋以普通群众的心态往来其间,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通过学习,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赤诚之心对待群众,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同时,时刻提醒自己任何时候不能因为身份地位的改变而忘本变质。

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他“为官”多年没有为家人安置工作和捞上一册“农转非”本连组织上给予的正常政策照顾也被他婉言拒绝了。他也没有给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时常对家里人说:过日子,吃处有个锅,睡处有个“窝”就行,却把个人大量的积蓄投入到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上,他把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移交给施甸县人民政府,县里要奖励他10万元,他坚决不要;市委、市政府奖励他20万元,他又把大

部分捐献给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这正是杨善洲老书记人格魅力的高大和高尚所在,他永葆本色、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楷模。

推荐第5篇:马秀梅学习韩国祥先进事迹感想

爱与责任

--学习韩国祥校长先进事迹有感

数学班 马秀梅 八五九农场学校

12月24日上午,黑龙江省教育学院组织我们建三江分局第二届校长、骨干教师高研班的全体学员在俱乐部聆听了韩国祥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的报告。韩国祥校长临危不惧、舍已为人的高尚情操;爱岗敬业、忠诚教育事业的崇高思想;爱生如子、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不计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格深深感动了每位教师。

2009年8月3日是令人难以忘却的一天,韩国祥同志携孙女出去买东西,在回家的途中遇见两名儿童,这时一辆失控的摩托车从背后急驶向他们冲来,危急之时,韩国祥同志用力将处在危险中的儿童推向路边,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疯狂的摩托车。孩子们脱险了,他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用光荣的壮举诠释了师德的伟大,用爱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韩校长的生平凡无奇,而他的走却惊天动地!他是一名组织满意、社会认可、教师敬佩、学生爱戴的好老师,好校长、好党员。

韩校长热爱教育、热爱家乡、热爱学生,他将自己的双脚扎扎实实迈进了教育教学岗位,把自己扎根到了农村的教育教学中,而且又是那样的矢志不渝,那样的心甘情愿。我更是佩服他的的“认真精神”。无论是对学校里的事,还是对学生的事,无论是对教师的事,还是对家长的事,又无论是对同事之间的事还是对社会上的其他事情,他都是处理的认认真真。 “把每一件简单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这句话真实地出了这个“情系平民,心系孩子”的老校长道德水准。这也是他把一生都奉献给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的最强大的内驱力。在最平凡而最艰苦的农村学校,他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奉献着自己的热情、奉献着自己的温暖,谱写了一曲震撼而卓越的教育篇章,为教育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农村学校更适合我,农民孩子更需要我”,这成了韩校长一生光辉的写照。他有很多机会可以走出农村,到条件优越一些的学校工作,但他却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为的就是养育他的父老乡亲,为的就是养育他的这片土地。他选择了教师,而且选择了付出,选择了奉献。这也是我学习韩校长的事迹的最大收获和感动。

韩校长奉行“百善孝为先”的古训,经常教孩子要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爱护小孩。他自己更是做出了榜样,在其父母生病期间经常回家探望,并为半身不遂的父亲洗身体,买药品和补品,在父母的眼里,他是好儿子;他更是兄弟姐妹主心骨,经常为兄弟姐妹出谋划策,出钱出力,在兄弟姐妹的眼里,他是好兄长;他和妻子,几十年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相濡以沫,共同勤俭持家,含辛茹苦,把儿子培养成人,在妻子的心中,他是好丈夫;他的儿子、儿媳都是大学毕业生,但暂时没有正式工作,他经常鼓励他们,要艰苦奋斗,自立自强,边打工边学习,为实现儿媳的求学梦,他亲自去哈市买回考研教材递到儿媳手中,儿媳每年回家他都给拿1000元钱,让儿媳好好孝敬她的父母,在儿子、儿媳心里,他是个好爸爸! 韩校长走了,但是他的精神永存,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为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老师学习的。

韩校长如那耀眼的火焰消失在璀璨的星际宇宙,然而他留给我们生者太多的留恋、太多的感慨、太多的品味、太多的怀念、太多的感动,更多是值得我们珍惜与学习的宝贵人格魅力和永恒伟大的师魂!

推荐第6篇:事迹材料(马祥炳)

事 迹 材 料

马祥炳,男,36岁,四平市昌源禽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祥炳由个体收购、屠宰家禽起步,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于2003年成立四平市昌源禽业有限公司。企业注册资金650万元,固定资产3000万元,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现有员工500人,其中技术人员52人。公司主要从事禽类加工,主要产品为白条鹅及肉鸡分割产品。年加工能力为白鹅200万只、肉鸡1800万只。年产值达5000万元,为发展当地养禽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马祥炳先后荣获2001年四平市委、市政府牧业特殊先进个人奖;2002年市政府创业奖;2003年市政府先进集体奖;公司2005年被团省委命名为吉林省青年科技示范基地。

一、在艰苦中创业,在创业中开拓

1990年,马祥炳带着父母的寄托,带着自己儿时的梦想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只身一人,来到江苏南京打工,迈开了实现他人生目标追求的艰难步伐。在南京打工两年时间里,他饱尝了打工族的辛酸,体会到了打工的劳累,经历了遭人白眼的冷遇。他曾经帮老板卖过五香豆,自己摆过水果摊,做过安装工;他也曾经睡过火车站,露宿过露天广场和地下通道。南京打工的经历,是马祥炳一生创业发展的宝贵财富,给了他克服困难、勇于吃苦、艰苦创业的一种无价的精神食粮。

1995年,经亲戚介绍,马祥炳又辗转到内蒙古,帮助亲戚做 1

起了大鹅屠宰加工,自己省吃俭用,节衣缩食,辛辛苦苦的积攒下2万元钱。通过2年半为亲属屠宰大鹅打工,他善动脑筋,认真观察,经常琢磨屠宰大鹅的经营之道,萌生了自己想当小老板的念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老板的员工也不是好员工。他知道屠宰大鹅需要大额资金,而他当时手里只有2万元钱。人们常说,一分钱憋倒英雄汉,几十万元钱就有可能憋死英雄汉。面对资金短缺的现实,他没有服输,没有低头,积极应对。他找到亲朋好友,东借西凑,筹措到资金20万元。1997年,他带着筹集到的20万元资金,踏上了梦想的创业之路,来到了内蒙古科左中旗保康镇屠宰大鹅,终于迈出了自己艰难创业的第一步。1998年5月份,他又从内蒙古的保康镇来到了辽河垦区孤家子镇,看中了辽河垦区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看中了辽河垦区丰厚的禽业资源和禽业发展的优越条件。于是他在这里停下了脚步,租赁了冷冻厂的冷冻库。冷冻厂是辽河垦区一家停产企业,当时场房闲臵,院内杂草丛生,职工下岗回家,企业濒临破产倒闭。马祥炳抓住了冷冻厂冷冻库对外出租的有利机遇,同辽河垦区签订了租赁冷冻库的合同,开始了创业的生涯。

万事开头难。租赁冷冻库初期,马祥炳真正品尝了缺钱的那种滋味和求人难上天难的那种难言之苦。因为资金紧张,一分钱他都得掰成两半花,有时到街里办事,都舍不得坐倒骑驴,来回走着走。每到冬季,寒风刺骨,取暖是过冬的最大问题,为了节

约资金,他就同工人一道在简陋的车间里住,取暖就靠铁炉子维持。企业生产,里外上下,他即抓货源,又抓信息。即抓管理,又要深入车间同工人一道劳动。经过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多少个无数次的坎坷磨难,他凭着倔强的性格,勇于吃苦,敢打硬拼,争强好胜的不服输劲头,勇闯商海,艰难创业,立足了脚跟。

2003年,马祥炳在承包的基础上又整体买断了冷冻厂,先后又投资500多万元对生产设备、厂房、冷库进行了改造和扩建,年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只,产值达到4000多万元。2005年又投资2140万元,按照出口标准建设年加工1800万只肉鸡加工生产线,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攀升。

在整个创业的生涯中,他有过辛酸,有过困惑,有过艰辛,也有过坎坷。但他坚定一个信念,就是要拥有自己的企业,干一番事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以质量求生存,以诚信求发展

敢闯商海,抢抓商机,反应敏锐,果断决策,这是企业经营者的关键所在。1999年,当时禽类产品价格走高,大部分商家囤货,等待高价出手。马祥炳感到价值规律就是高低交叉运行,所以在行情价高时,头脑清醒,没有盲目囤货,一年下来,库内没有库存,没有亏损,还略有赢利。而2000年初,禽类产品价格急转直下,当年囤货的老板有的赔得倾家荡产,破产倒闭,囤货越多,亏损越大。到2000年大鹅市场行情不好,价格处于低谷,绝

大部分厂家都不收购,老百姓手里的鹅销售不出去。在这种情况下,马祥炳认真分析市场行情和价格走向,在别人都不收购的情况下,大量收购,大批量囤货。由于鹅源充足,价格低廉,这一年共囤货250吨。到了年底,大鹅市场价格猛长,这一年他就赢利了100多万元。

马祥炳认为,企业要发展,要扩大经营规模,要得到用户的认可,占领市场,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靠诚信。多年来, 马祥炳始终遵循着“诚实守信”的原则,从不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从不短斤少两,从不坑骗用户,用自己诚实的行动,良好的信誉,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同,他公司的产品在禽产品销售市场上有较好的声誉。

公司对收购的鸡、鸭、鹅,从不压价,从不短斤少两,与养殖户签订的订单养殖合同,从不毁约,按合同条款准时兑现。现在,昌源有限公司收购的范围已辐射到垦区周边的10多个乡镇,方圆50公里,一些倒禽大军,一年四季源源不断的为公司提供货源。公司生产销售的白鹅、肉鸡等产品,保质、保量,在用户中由较高的信誉度。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公司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从源头上堵塞假冒伪劣产品,严把进货质量关。公司在收购鸡、鸭、鹅时,做到三不要:有病的不要,破损的不要,身上有红点的不要。坚持三不准:产品未经检验员检验不准入库,

未贴标识不准入库,短斤少两不准入库。

二是建立严格的商品进货审验制度。公司自始至终从不经营劣质产品,从不出售伪劣产品。有的倒鹅户,有时为了把不合格的产品卖给公司,以次充好,低价出售。公司为了对用户负责,对公司发展负责,就是不要钱他们也不收一斤一两,从根本上保证了公司产品让消费者用的安全,吃得满意。

三是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自觉监督,真正做到健康消费。公司在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的同时,从内部机制上做到了自我监督,在产品质量上从不弄虚做假,从不向产品注入一滴水,从不掺一点假,从不以次充好,保证公司产品绿色安全,让用户放心,真正做到健康消费。

四是货真价实,明码标价。公司在产品销售上,恪守“诚实守信”的原则,产品做到明码标价,价格公开,交易公平,产品质量合格达标后方可出售。自公司成立以来,从未出现过一次用户退货现象,公司上下团结一致,严把质量关,千方百计确保产品质量达标。

五是遵纪守法,依法经营。自公司成立以来,在经营销售活动中,他们做到了依法纳税,认真履行合同,自觉承担自身义务,在执行合同中,无一例合同违约。

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马祥炳敢于挺立潮头,勇于拼搏,从一个打工族,转变成现在的一个民营企

业家。所创立的企业从无到有,产业从弱到强,在党的富民政策呵护下,在马祥炳艰苦努力下,公司从一株树苗,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现在的昌源禽业有限公司,已成为全区最大的禽产品加工的民营企业,是辽河农垦管理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为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在省、市、区的大力支持下,公司正在积极建设四平辽河农垦管理区禽类养殖加工特色集中区,目前基本形成了生活区、办公区、饲料厂、屠宰车间、冷冻储藏库。公司的二期、三期工程完工达产达效后,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利税3000万元,可安臵职工就业1000人,带动周边农民发展肉鸡养殖专业户3000户,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5000人。将成为禽类养殖加工特色集中区建成后,除了德大以外,全省最大的肉鸡养殖生产加工基地,将发展成为四平市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富而思源,富而思进,企业立足发展,不忘回报社会。昌源公司自从发展壮大之后,从未忘记垦区的父老乡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他们为垦区修路、帮贫扶困,也为垦区敬老院福利生活,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都自发拿出一部分资金。

目前,马祥炳依然带领他的员工,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继续奋力拼搏,为垦区经济大发展、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推荐第7篇:事迹材料(马祥炳)

事 迹 材 料

马祥炳,男,36岁,四平市昌源禽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祥炳由个体收购、屠宰家禽起步,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于2003年成立四平市昌源禽业有限公司。企业注册资金650万元,固定资产3000万元,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现有员工500人,其中技术人员52人。公司主要从事禽类加工,主要产品为白条鹅及肉鸡分割产品。年加工能力为白鹅200万只、肉鸡1800万只。年产值达5000万元,为发展当地养禽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马祥炳先后荣获2001年四平市委、市政府牧业特殊先进个人奖;2002年市政府创业奖;2003年市政府先进集体奖;公司2005年被团省委命名为吉林省青年科技示范基地。

一、在艰苦中创业,在创业中开拓

1990年,马祥炳带着父母的寄托,带着自己儿时的梦想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只身一人,来到江苏南京打工,迈开了实现他人生目标追求的艰难步伐。在南京打工两年时间里,他饱尝了打工族的辛酸,体会到了打工的劳累,经历了遭人白眼的冷遇。他曾经帮老板卖过五香豆,自己摆过水果摊,做过安装工;他也曾经睡过火车站,露宿过露天广场和地下通道。南京打工的经历,是马祥炳一生创业发展的宝贵财富,给了他克服困难、勇于吃苦、艰苦创业的一种无价的精神食粮。

1995年,经亲戚介绍,马祥炳又辗转到内蒙古,帮助亲戚做 1

起了大鹅屠宰加工,自己省吃俭用,节衣缩食,辛辛苦苦的积攒下2万元钱。通过2年半为亲属屠宰大鹅打工,他善动脑筋,认真观察,经常琢磨屠宰大鹅的经营之道,萌生了自己想当小老板的念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老板的员工也不是好员工。他知道屠宰大鹅需要大额资金,而他当时手里只有2万元钱。人们常说,一分钱憋倒英雄汉,几十万元钱就有可能憋死英雄汉。面对资金短缺的现实,他没有服输,没有低头,积极应对。他找到亲朋好友,东借西凑,筹措到资金20万元。1997年,他带着筹集到的20万元资金,踏上了梦想的创业之路,来到了内蒙古科左中旗保康镇屠宰大鹅,终于迈出了自己艰难创业的第一步。1998年5月份,他又从内蒙古的保康镇来到了辽河垦区孤家子镇,看中了辽河垦区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看中了辽河垦区丰厚的禽业资源和禽业发展的优越条件。于是他在这里停下了脚步,租赁了冷冻厂的冷冻库。冷冻厂是辽河垦区一家停产企业,当时场房闲臵,院内杂草丛生,职工下岗回家,企业濒临破产倒闭。马祥炳抓住了冷冻厂冷冻库对外出租的有利机遇,同辽河垦区签订了租赁冷冻库的合同,开始了创业的生涯。

万事开头难。租赁冷冻库初期,马祥炳真正品尝了缺钱的那种滋味和求人难上天难的那种难言之苦。因为资金紧张,一分钱他都得掰成两半花,有时到街里办事,都舍不得坐倒骑驴,来回走着走。每到冬季,寒风刺骨,取暖是过冬的最大问题,为了节

约资金,他就同工人一道在简陋的车间里住,取暖就靠铁炉子维持。企业生产,里外上下,他即抓货源,又抓信息。即抓管理,又要深入车间同工人一道劳动。经过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多少个无数次的坎坷磨难,他凭着倔强的性格,勇于吃苦,敢打硬拼,争强好胜的不服输劲头,勇闯商海,艰难创业,立足了脚跟。

2003年,马祥炳在承包的基础上又整体买断了冷冻厂,先后又投资500多万元对生产设备、厂房、冷库进行了改造和扩建,年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只,产值达到4000多万元。2005年又投资2140万元,按照出口标准建设年加工1800万只肉鸡加工生产线,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攀升。

在整个创业的生涯中,他有过辛酸,有过困惑,有过艰辛,也有过坎坷。但他坚定一个信念,就是要拥有自己的企业,干一番事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以质量求生存,以诚信求发展

敢闯商海,抢抓商机,反应敏锐,果断决策,这是企业经营者的关键所在。1999年,当时禽类产品价格走高,大部分商家囤货,等待高价出手。马祥炳感到价值规律就是高低交叉运行,所以在行情价高时,头脑清醒,没有盲目囤货,一年下来,库内没有库存,没有亏损,还略有赢利。而2000年初,禽类产品价格急转直下,当年囤货的老板有的赔得倾家荡产,破产倒闭,囤货越多,亏损越大。到2000年大鹅市场行情不好,价格处于低谷,绝

大部分厂家都不收购,老百姓手里的鹅销售不出去。在这种情况下,马祥炳认真分析市场行情和价格走向,在别人都不收购的情况下,大量收购,大批量囤货。由于鹅源充足,价格低廉,这一年共囤货250吨。到了年底,大鹅市场价格猛长,这一年他就赢利了100多万元。

马祥炳认为,企业要发展,要扩大经营规模,要得到用户的认可,占领市场,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靠诚信。多年来, 马祥炳始终遵循着“诚实守信”的原则,从不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从不短斤少两,从不坑骗用户,用自己诚实的行动,良好的信誉,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同,他公司的产品在禽产品销售市场上有较好的声誉。

公司对收购的鸡、鸭、鹅,从不压价,从不短斤少两,与养殖户签订的订单养殖合同,从不毁约,按合同条款准时兑现。现在,昌源有限公司收购的范围已辐射到垦区周边的10多个乡镇,方圆50公里,一些倒禽大军,一年四季源源不断的为公司提供货源。公司生产销售的白鹅、肉鸡等产品,保质、保量,在用户中由较高的信誉度。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公司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从源头上堵塞假冒伪劣产品,严把进货质量关。公司在收购鸡、鸭、鹅时,做到三不要:有病的不要,破损的不要,身上有红点的不要。坚持三不准:产品未经检验员检验不准入库,

未贴标识不准入库,短斤少两不准入库。

二是建立严格的商品进货审验制度。公司自始至终从不经营劣质产品,从不出售伪劣产品。有的倒鹅户,有时为了把不合格的产品卖给公司,以次充好,低价出售。公司为了对用户负责,对公司发展负责,就是不要钱他们也不收一斤一两,从根本上保证了公司产品让消费者用的安全,吃得满意。

三是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自觉监督,真正做到健康消费。公司在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的同时,从内部机制上做到了自我监督,在产品质量上从不弄虚做假,从不向产品注入一滴水,从不掺一点假,从不以次充好,保证公司产品绿色安全,让用户放心,真正做到健康消费。

四是货真价实,明码标价。公司在产品销售上,恪守“诚实守信”的原则,产品做到明码标价,价格公开,交易公平,产品质量合格达标后方可出售。自公司成立以来,从未出现过一次用户退货现象,公司上下团结一致,严把质量关,千方百计确保产品质量达标。

五是遵纪守法,依法经营。自公司成立以来,在经营销售活动中,他们做到了依法纳税,认真履行合同,自觉承担自身义务,在执行合同中,无一例合同违约。

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马祥炳敢于挺立潮头,勇于拼搏,从一个打工族,转变成现在的一个民营企

业家。所创立的企业从无到有,产业从弱到强,在党的富民政策呵护下,在马祥炳艰苦努力下,公司从一株树苗,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现在的昌源禽业有限公司,已成为全区最大的禽产品加工的民营企业,是辽河农垦管理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为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在省、市、区的大力支持下,公司正在积极建设四平辽河农垦管理区禽类养殖加工特色集中区,目前基本形成了生活区、办公区、饲料厂、屠宰车间、冷冻储藏库。公司的二期、三期工程完工达产达效后,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利税3000万元,可安臵职工就业1000人,带动周边农民发展肉鸡养殖专业户3000户,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5000人。将成为禽类养殖加工特色集中区建成后,除了德大以外,全省最大的肉鸡养殖生产加工基地,将发展成为四平市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富而思源,富而思进,企业立足发展,不忘回报社会。昌源公司自从发展壮大之后,从未忘记垦区的父老乡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他们为垦区修路、帮贫扶困,也为垦区敬老院福利生活,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都自发拿出一部分资金。

目前,马祥炳依然带领他的员工,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继续奋力拼搏,为垦区经济大发展、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推荐第8篇:陈祥义先进事迹

陈祥义先进事迹

传染病科:王修强

学习了陈祥义先进事迹,产生许多感触。陈祥义几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白求恩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无私。一个个感人肺腑的事迹,冲击着我们的心灵;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叙说,让我们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

现今社会,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都在发生变化。人情逐渐冷漠,对于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行为不削一顾。许多人聆听陈祥义事迹报告而为之落泪,不仅证明着他事迹的感人,也证明着白求恩精神没有过时。陈祥义的先进事迹就是从平凡小事做起的。集细流成江河,集小善为仁德。其精神充分体现了一个党员的先进性,展现了一个党员创先争优的人生示范,让我们从平凡中看到了崇高,从平常中看到了真诚,从平淡中看到了炽热,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千千万万的陈祥义。

陈祥义的精神鼓舞着我们医务工作者,他用自己的事迹证明了他是时代的先锋,医务人员的楷模。身为一名卫生人,我们要学习他的先进事迹,要学习他心底无私、大爱无疆的高尚品质,要学习他持之以恒、爱心不移的坚定意志,要学习他追求真善美、崇尚和谐共处的崇高美德。阵祥义在平凡中孕育伟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面旗帜,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楷模,我们卫生系统需要这样的精英。人与人之间需要爱!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是爱;老人对儿女的牵挂是爱,医生对病人的关怀是爱。因为有爱,才有了共享天伦的其乐融融;因为有爱,才有了恋人花前月下的海誓山盟。那么,社会同样需要爱!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是一种博爱,是大爱!大爱,是一种责任!大爱,是一种坚持!大爱,是一种品格!大爱,是一种襟怀!大爱,是一种境界!陈祥义大爱、大德、大义的高尚情操和品格,必将影响和激励我们每一个卫生人,成为我们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在陈祥义身上,我真正感受到大爱的无私精神,陈祥义同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心中一直在想着“为患者服务”,他的事迹对我是一次精神洗礼。我们应象他那样兢兢业业、脚踏实地,从最平常、最平凡的事做起,不畏艰难、勇挑重担,诚诚恳恳待人,踏踏实实做事,始终以饱满、乐观的热情投身工作,时刻严于律己,熬得住艰苦,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仅我个人要向他学习,更要带动身边的人以百倍的干劲投入到平凡的救死扶伤工作中去,为构建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推荐第9篇:毕世祥先进事迹

毕世祥先进事迹

2013年12月19日下午3时40分,毕世祥同志的骨灰在家乡丹巴县白呷山简朴下葬。当地千名干部群众自发前往送毕世祥同志最后一程。

好人与世长辞,英灵魂归故里。公元2013年12月19日下午3时40分,毕世祥同志的骨灰在家乡丹巴县白呷山简朴下葬,当地千名干部、群众自发赶到现场,默默地煨桑祈愿。他们说,毕世祥同志是个好人,他们祈愿好人入土为安、祈愿好人的魂灵早归天堂„„

12月16日上午9时50分,州委常委、宣传部长毕世祥等3人从康定前往雅江、新龙等县开展群众工作,在翻越国道318线康定县境内海拔4412米的高尔寺山时,因大雪道路结冰严重,山高路险,发生车祸,毕世祥同志因公殉职,终年53岁。

12月19日上午,毕世祥同志遗体在康定殡仪馆火化后,送往家乡丹巴下葬。当日下午,丹巴当地上万名干部群众闻讯后,早早地便来到县城沙子坝,在街道两旁站立成两条蜿蜒的长龙,他们满含泪水,静静地等待亲人毕世祥魂归故里,为他送行。人群中,来自梭坡乡的一位藏族老乡告诉记者,他并不认识毕世祥,但他听别人说过,毕世祥是一位人品很好的好领导,得知毕世祥的骨灰运回家乡下葬,便专程赶来送这位好人一程,他希望毕世祥的灵魂早登天堂。在丹巴县某部门工作的张建明先生则对记者说,因为工作的原因,自己曾和毕世祥见过一面,毕世祥的和蔼可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那么‘大’一个领导,对我这样的小人物却一点架子都没有。”张建明先生对毕世祥非常敬重。

毕世祥同志因公殉职后,灵堂设在康定甘孜日报社院内,期间,各族干部群众送来的花圈多达500多个,先后有上万名干部群众自发前往吊唁。而毕世祥同志殉职噩耗的消息及悼念文章则更是在互联网、微博、微信中被大量转发,着实无法确切统计。

那么,毕世祥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因公殉职,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强烈的反响?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普通老百姓为他流下悲伤的泪水?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说他是个好人、是个好领导?他又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呢?在丹巴,记者走访了他的亲人、他的中学同学,以及他曾经就读的中学的校长„„或许,从他们的讲述中可以找到答案。

一个勤奋的人

1960年6月,毕世祥出生于丹巴县一个普通干部家庭。并不显赫的家庭出身和并不富裕的家庭条件,加之父母的严格管教,从小造就了他吃苦耐劳、勤奋好学、为人低调的人格品质。

刘承瑜:纯的山、纯的水和厚重的嘉绒文化,以及父母宽厚的爱和严格的家庭教育,孕育了毕世祥的朴实、友善、关爱、包容、不索取和勤奋好学。

今年55岁的中学退休语文教师刘承瑜,是毕世祥初中和高中的同学,是很好的朋友,和熟悉毕世祥的所有人一样,对毕世祥的不幸殉职感到非常悲痛:“世祥同学的殉职,让我们失去了一位很好的同学、很好的朋友、很好的领导、很好的老师„„”在刘承瑜的心里,毕世祥就是她敬畏的神、就是藏族人民的英雄。

谈及毕世祥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刘承瑜介绍,毕世祥的父亲毕德鑫是四川雅安市人,从部队转业后,先供职于州财政局,后调至丹巴县财政局工作直至退休,于 2010年去世;作为一名转业军人,曾经的军旅生活锻造了他良好的思想品质,具有浓烈的爱国、爱家和爱事业的情怀。母亲杨马初则是土生土长的丹巴嘉绒藏族,1985年从丹巴县财政局退休,现年已79岁高龄;母亲虽然文化不高,但身体里流淌着东女王族的血液,承袭了东女王博大的胸怀和宽厚的爱。尽管父母都是国家工作人员,可在那个年代,家庭条件却并不宽裕。因此,父母对年少的毕世祥要求十分严格,不仅鼓励他认真读书,而且教育他勤俭节约、诚实做人。正是这样,培养了毕世祥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和待人宽厚的品格。

对于毕世祥学习的勤奋,他的初中同班同学蒲建林是这样向记者介绍的,“我和世祥同学是街坊,住在一个院坝内,我年龄比他大一点,虽然是同班同学,但很少在一起玩耍。他给我的印象是,话不多,一天总在看书,所以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老师和同学都非常喜欢他。世祥同学尤其对英语感兴趣,在那个‘不学ABC照样干革命’的年代,世祥同学却始终没有放弃对英语的学习。我们班共有50多个人,他的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上高中时,勤奋好学的毕世祥为了把英语基础铺垫得更好,他非常希望拥有一本“大”的英语字典,尽管当时的家庭条件并不好,但为了支持儿子学习,父母还是挤出钱来给他买了一本。这本字典买回来后,毕世祥非常珍惜,立即用牛皮纸包了封面,一般不准别人去“摸”,包括妹妹毕玉,而他自己,每次翻阅这本字典,都必须先把手洗干净。

然而,在刘承瑜的记忆中,尽管毕世祥具有极高的语言天赋,中学时代的他却没有过多的语言,他给人的印象总是在实实在在地看书、学习,一切都是那么简单、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简单、朴实、勤奋,不断提升自己。反正,在初中和高中,世祥同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当然,他努力学习不是功利,而是付出。”对于学生时代的毕世祥,他的初中同级、高中同班同学夏丹勇至今记忆深刻。夏丹勇和毕世祥不仅是中学时代的同学,而且两人还是同年同月出生的,是资资格格的“老庚”,他们的感情一直都很好。高中毕业后,夏丹勇在县上的粮食部门工作,后来下岗,便在丹巴县城开出租车谋生。已经担任领导职务的毕世祥,每次回丹巴见到夏丹勇,都要关切地问他母亲的身体好不好,叫他一定要照顾好母亲,并叮嘱他开出租车一定要注意安全。“世祥同学不仅对自己的父母孝顺,就是对我的老人也是那么关爱„„”说到毕世祥生前对人的好,人到中年的堂堂七尺男儿夏丹勇几度流下悲伤的泪水。

毕世祥出生于母亲的老家——丹巴县东谷乡东马村五家寨。东谷乡,距丹巴县城约50公里;东马村地处素有“天然盆景”美誉的绿色生态走廊牦牛谷的深处;五家寨,因整个寨子只有5家人而得名。这里有纯净的山、纯净的水,五家寨就坐落在东马山的半山腰上,站在毕世祥母亲老家老房子门前,放眼望去,美丽的顶果山巍然在目,还可看见牦牛神山的雄峻雪峰。这是一个山灵水秀,非常美丽的地方。

采访中,刘承瑜不无感慨地说:“是家乡纯的山、纯的水和厚重的嘉绒文化,以及父母宽厚的爱和严格的家庭教育,造就了世祥同学朴实、友善、关爱、包容、不索取和勤奋好学的人格品质。”

一个孝顺的人

在丹巴,所有接受采访的人都众口一词地说,毕世祥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不管是小时候还是参加工作以后,抑或是当了领导,对于父母来说,他就是一个孝顺的儿子。

毕玉:哥哥对父母很孝顺,只要有空回到丹巴,就会牵着老人的手陪老人出去散步。哥哥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也许,在经历了过度的悲伤之后就会更加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面对记者的采访,毕世祥的妹妹毕玉显得非常平静。她说,哥哥是一个很孝顺的人,是她永远学习的榜样。在毕玉的记忆中,能够挤出时间的节假日,毕世祥总会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丹巴陪老人,并手牵着手陪老人出去散步。后来毕世祥担任州领导职务了,工作也越来越忙,不仅经常开会,而且经常出差在外,即使这样,没有更多的时间回老家陪伴老人,他也会尽量抽出时间打电话给老人,向老人嘘寒问暖。

担任州领导职务后的毕世祥尽管很难挤出时间回老家看望老人,但老人却非常理解他。毕世祥的母亲常常对毕玉说,“你哥哥工作忙,经常开会、经常出差,我们要多理解他、多支持他„„”正因为这样,所以老人有个三病两痛时,从来都不准毕玉告诉毕世祥,她总是说,“不要告诉他,不要影响他的工作,不要给他添麻烦。”得到毕世祥殉职的噩耗时,老人悲痛欲绝,她说,“世祥不应该走啊,他应该活着再多为党和人民群众做更多的事情。我老了,没有用了,我愿意用我的生命去换回世祥的生命„„”

毕玉记得很清楚,2010年春节前,有一个县发生森林火灾,当时毕世祥做了胆结石手术仅仅15天。火灾发生后,分管护林防火的毕世祥立即赶往现场指挥灭火,并亲自参加扑火,春节也未能回家。毕玉回忆说:“开始母亲不知道具体情况,还埋怨哥哥不回家过春节。后来知道情况了,就由埋怨变成了担心,她说,火灭了就好、人安全就好„„”去年7月,毕世祥前往阿坝州考察手机报,返回时途经丹巴,年近八旬的老母亲和妹妹毕玉早早就在门口翘首等待他回家。车到家门口,毕世祥下车向母亲问寒问暖,母亲拉着他的手,慈爱地叮嘱他要注意身体。因为工作实在太忙,这一次毕世祥和母亲、妹妹短短交流不到5分钟,便又不得不踏上赶往康定的旅程。毕玉说:“我知道哥哥是很想多陪母亲一会儿的,但是没有办法,他实在是太忙了。哥哥上车时,我看见他眼里含着泪花„„”

在毕玉的记忆中,孝顺的哥哥也曾和父母发生过一次争执,但最终还是因为哥哥的孝顺而向父母妥协了。上世纪

六、七十年代,那是一个崇拜工人的时代。初中毕业时,同班、同级的许多同学都参加工作去当了工人。当时,毕世祥也很想放弃读高中的机会去工作。当然,他想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希望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以减轻父母的负担。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父母时,却得到了父母的坚决反对,无论如何父母也要求毕世祥继续读高中。这一次毕世祥与父母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但最终为了不让父母继续生气,孝顺的他同意继续读高中。采访中,毕玉对记者说:“虽然我当时还小,但我记得很清楚。在我的记忆中,这是哥哥53岁的生命中唯一一次与父母争吵。我知道,当时哥哥向父母妥协,完全是因为他的孝顺。哥哥不愿意惹父母生气。”毕玉介绍,也就是在初中毕业的那个假期,毕世祥很想拥有一辆自行车,但当时的家庭条件是不可能满足他的愿望的。毕世祥便利用假期去道班上做小工,每天可以挣到1元6角3分钱,一个假期下来,还真的挣够了买一辆自行车的钱。 “但是哥哥却并没有用自己做小工挣来的钱去给自己买一辆自行车,而是把钱全部交给了母亲。”毕玉说:“哥哥知道当时家庭条件的艰难,他愿意为家庭出一些力,为父母作一些分担。”

一个关爱亲人的人

毕世祥生前很爱家人和亲人,尤其是关爱他的妹妹、儿子及他的侄儿侄女,但对他们却要求非常严格,经常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教育他们要认真做事、低调做人。家人和亲戚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他从不利用职权给予特殊“照顾”。

泽里降初:舅舅非常关心我们,总是教育我们诚实做人„„ 12月20日,记者前往毕世祥母亲的老家丹巴县东谷乡东马村五家寨子采访时,毕世祥的堂外甥泽里降初及堂侄女尹小红正在忙着处理毕世祥的骨灰安葬后的后续事宜。

尹小红今年24岁,是毕世祥堂兄的女儿。忆及伯伯生前的点点滴滴,尹小红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她说:“伯伯很关心我们,平常总是教育我们要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尹小红在甘孜县人民医院工作,毕世祥生前出公差路过甘孜,总会抽出时间去看她,不仅鼓励她好好工作,还嘘寒问暖地关心她的生活情况,叫她多学习、多向同事和前辈学习。

采访中,毕世祥的堂外甥泽里降初告诉记者,毕世祥生前非常关爱他的侄儿侄女。2009年,泽里降初因车祸受伤,在州人民医院治疗,毕世祥非常挂念外甥的病情,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和妻子一起到医院去看望外甥,问他的病情怎样。“舅舅工作那么忙,还到医院来看我„„”说到这里,泽里降初的眼泪一下子就滚了出来。

同样,毕世祥对自己的妹妹也非常关心、爱护。妹妹毕玉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哥哥把自己的单身宿舍让给她住,给她提供了一个清静的学习和休息环境。1984年毕玉初中毕业,为了让妹妹更好地接受高中教育,毕世祥硬是把妹妹从丹巴接到康定,让她在康定中学读高中。那时,毕世祥刚参加工作不久,在单位只有一间单身宿舍,为了给妹妹提供一个清静的课余学习环境,他让妹妹住他的单身宿舍,自己则到朋友那里去“打挤”,一直到3年后妹妹高中毕业考上高一级学校。

尽管毕世祥生前对亲人特别关爱,但他却从不利用职权对他们给予特殊“照顾”。毕世祥生前经常教育他们说,“自己的事情就得靠自己努力,别人的成功是靠努力得来的,你们要成功,就必须自己努力,只有这样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也才会真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就连他的儿子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他都要求儿子靠自己的本事去找。后来,儿子通过考试到了林业公安部门工作。

一个低调的人

毕世祥生前给人最深的印象是,为人低调,低调做人是他一生中最基本的信条。他要求家人、亲朋低调做人,前提是自己首先低调做人。

李亚明:只有低调的领导,才会影响出低调的家人和亲戚。 丹巴中学是毕世祥的母校,他的初中和高中学业,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在丹巴中学的采访让记者感到很是意外,居然在12月19日之前,学校的很多老师甚至校长,都不知道毕世祥就是丹巴中学毕业的学生!

推荐第10篇:《韩国祥先进事迹》观后感

《韩国祥先进事迹》观后感

姜家中心小学:陈子叶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韩国祥事迹,韩国祥的事迹感动着我们,他的英雄壮举催人泪下、教人奋进。我们要向他学习:

一、学习他在他人生命受到威胁时,挺身而出,置个人安危于不过,把处于危险境地的孩子从摩托车轮子底下抢救出来,他自己却倒在了血泊之中。这是当代园丁的真实写照,是当代教师的主流。

二、学习韩国祥爱生如子、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

1978年8月,韩国祥开始在新光小学当民办教师。2002年,由于韩老师治学严谨,工作务实,业绩突出,组织任命他为新光小学校长。王震的父母离婚了,他和爸爸一起生活。因为缺少家庭的关爱,王震养成了一些坏毛病。2007年,王震的父亲在地里干活,左手被四轮车绞断。韩老师知道后,多次去探望,每天还负责王震的午饭。在他的带动下,全校师生为王震父子捐款捐物,全体教师还承担了王震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的全部费用。一个多月后,王震的父亲出院,家都没回,直接找到韩老师,他拉着韩老师的手激动地说:“这孩子多亏你了。”韩老师笑着说:“乡里乡亲的,帮点忙不是应该的吗?”这句朴实的话温暖着王震和父亲的心„„„

三、学习韩国祥爱岗敬业、忠诚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

韩国祥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始终坚持勤俭治校。为了节约开支,每当有教师去镇里开会、听课,他都会骑着摩托车无偿的接送。学校去镇中心小学取教材、去镇里买东西,他都是自己骑三轮车去。上级分发到学校的玻璃,他都亲自割,亲自镶,割剩下的小条都舍不得扔,拼在一起,镶在窗户上。当有人笑他小气时,他坦然地说:“咱们农村学校,要把钱花在最有用的地方。”今年通往学校唯一的一条公路整修,车辆进不了村,几位通勤老师和外村的学生,每天都要在离学校4公里外的地方下车。于是,韩国祥就用自家的三轮车无偿接送通勤教师上下班,接送外村的学生上学、放学,风雨无阻。

韩国祥为人宽宏大量,从不把别人对自己的误会和矛盾放在心上。2005年,学校的徐老师因为定职称的事和韩国祥有点误会,大闹了一场。后来,在确定最终人选的时候,上级征求韩国祥的意见,他积极地推荐了徐老师。事后,徐老师感觉很过意不去,找他道歉,韩国祥笑笑说:“别当回事,咱们在一起工作,勺哪能碰不着盆,时间长了没有解不开的疙瘩。”

在韩国祥的带领下,全校上下一团和气,像个大家庭,教学质量在宋站镇10所农村小学中首屈一指。

我相信,韩国祥老师高尚的师德和动人的事迹,一定会温暖并感动着每一个人。如今,他虽然静静地走了,却留给人们一串又一串的感动,他的壮举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指引着前进中的人们。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向韩国祥老师学习,他是我们的榜样。工作中尽职尽责,争取能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为教育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11篇:韩凤祥先进事迹

个人简介: 韩凤祥,男,1950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乡村主治医师,现任广饶县大王镇卫生院叶琚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1971年入党,1968年参加工作,先后在西营卫生院黄琚村卫生室、韩琚村卫生室、叶琚社区卫生服务站从事农村医疗服务工作。他43年如一日恪守平凡岗位,心系群众健康,兢兢业业、真情为民,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赖和尊重,被誉为“群众最信赖的人”。连续10年被市、县卫生局授予优秀乡村医生荣誉称号;2003年获全国模范乡村医生荣誉称号;2005年10月被卫生部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这是全市唯一获此殊荣者;2006年5月被卫生局授予人民健康卫士荣誉称号;2006年6月被东营市委授予东营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一位普通乡村医生的崇高追求

——记全国优秀乡村医生韩凤祥

有这样一位乡村医生,无论是患者还是同行,都会竖起大拇指;有这样一位普通乡村医生,在43年漫漫行医路上时刻把群众利益装在心中,德技双馨、真情为民,被群众誉为“信得过的人”;有这样一位有着40年党龄的乡村医生,在平凡岗位上,躬身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凭一腔赤诚,踏遍十里八乡的沟沟坎坎,用坦荡如砥的胸怀和暖人心脾的服务,塑造了一位乡村共产党员质朴崇高的人生情怀。他,就是广饶县大王镇卫生院叶琚卫生所乡村医生——韩凤祥。

当医生,一定要当为群众办实事的好医生

韩凤祥是广饶县大王镇卫生院叶琚卫生所的一名乡村医生。从一位土生土长的农家娃成长为一名群众爱戴的医生,这决非偶然。1965年,韩凤

1 祥中学毕业后,摆在他面前有多种人生选择。但是,10岁时父亲长年因病卧床,请先生难,求药难的童年记忆和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深深地触动了韩凤祥。他暗暗下定决心,“我要当医生,而且一定要当为群众办实事的好医生。”就这样, 一句年轻时的承诺化作了鞭策韩凤祥40多年如一日刻苦钻研技术、真诚服务群众的一种朴素责任感和内驱力。多少年来,他嘴边常挂着这样一句话:“病人看病不容易,只要上了门,就要尽我最大的努力。”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近年来,为病人做点事成了他最大的心愿。

在农村做医生,有一半时间要用在出诊看病上,老韩给自己定了一个“四不”准则:无论什么时候,不抽人家一支烟,不喝人家一杯酒,不吃病家一口饭,不拿病家一棵葱、一把菜。许多群众被他热忱的服务所感动,非要给他写表扬信,要求上级给予表彰。老韩却说:“群众有病本来就很难,更不能给人家添负担,做医生.就应该这么做。”他先后在院办、村办卫生所工作,不论在哪里,老韩暖人心坎的服务倍受人们称道。

韩凤祥时刻把病人的疾苦放在心上,不管严寒酷暑还是白天黑夜,他总是随叫随到。有一个严冬,天气意外的冷,寒风裹夹着小雨飘洒不停,已是深夜12点了,踩着泥泞,出诊刚到家的韩凤祥正准备吃饭,这时,一连串急促地敲门声打破了深夜的寂静——村民韩克祥妻子焦急地告诉韩凤祥:“我家克祥咳嗽、气急、嘴唇发紫……”他马上意识到病情危急,稍有耽搁,就会有生命危险。于是,他背起药箱,转身就走,一步一个踉跄地跑了二里多路。到病人家时,外衣已被雨水淋湿,但他全然不顾,立即投入紧张的救治:快速检查、诊断,吸痰、吸氧、输液……直到病人转危为安。

韩凤祥视救死扶伤为天职。他常说:“救命如救火,迟一分钟,就能误一条命;快一分钟,就可使人起死回生……”。2006年6月的一天,火 2 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中午在田里割麦子的村民黄正彬突然中暑,正在自家地里播种玉米的韩凤祥,听到呼救后,顾不上穿鞋,赤着脚在麦茬地里奔跑了两里多路。一到那里,就将病人背到荫凉处,打来凉水,为其降温……直到病人苏醒,他才一瘸一拐地走回了家。妻子发现他的双脚戳得象蚂蜂窝,流血不止,心疼地责怪他,可韩凤祥说:“我受点伤不要紧,抢救病人要紧哪!”

“朴实厚道,富有爱心”是韩风祥为人之本,行医之道。二十三年来,遇到的患者不论是一身汗水,还是两脚泥巴;也不论是普通病,还是急重病,他总是热情、精心地为群众诊治,对于一些行走困难的病人,韩凤祥总是主动上门诊治。邻村一位郭老太太因脑梗塞后遗症而瘫痪在床,韩风祥根据病情制定了详细的康复计划,每天为老太太针灸配合电疗,风雨无阻。半年后,病人可以下床行走了,现在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他分文未收。对弱势群体特别是孤寡老人,韩凤祥更是无微不至地关爱。早年丧妻、膝下无儿无女的黄老汉,患癌症后,韩凤祥坚持天天登门为其看病,还端茶倒水,常常守候到深夜。老人病情加重,疼痛难忍,韩凤祥跑上跑下,主动帮助办理麻醉卡,每天到镇卫生院为其取药,根据病情变化适时治疗,直到老人去世。

“病人身上无小事”是韩凤祥一贯的工作信条。面对因病而来的群众。他尽自己全力帮助他们。远道而来的患者,他优先治疗,遇到下雨下雪,他从家中拿来雨具,以便病人早些回家。针对一些特别困难的患者,他常减免治疗费甚至全部费用。作为一名医生他觉得这很平常,但乡亲们却在心中永远记下了这份情。几十年来,韩风祥已记不清多少次午夜饭饺子端到嘴边,又被叫走;多少年深夜出诊,彻夜不眠。韩风祥身体不好,患有高血压,经常胸闷,心慌,易疲劳,可他每天要看100多名病人。韩风祥对病人十分细心,万般关心,在群众心中,韩医生是他们永远信赖的人。 3 这一些看起来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正是这些平凡的小事,却象甘露一样滋润着病人的心田。

韩凤祥以他的忠厚、朴实、仁爱、善良,铸就了高尚的人格魅力,他用一腔真情关爱着村民的生命和健康。一次,有个村民突发脑出血,生命岌岌可危,他立即赶到病人家中,边输液,边向医院护送。在救护车里,病人不断地呕吐,韩凤祥顾不上满身的污物和难闻的气味,及时为病人调整体位、清理呼吸道、加压注射脱水药物、观察病情变化……入院后,这个病人是村里有名的特困户,连住院的钱都没有,韩凤祥马上从怀里掏出刚卖粮还没捂热的600元……

恪守使命

心系群众

韩凤祥始终牢记一个村医的使命,坚持防重于治,奔波劳碌,热情向群众宣传卫生防病知识。前几年,为了让孩子们按时预防接种,他背起药箱挨家挨户上门服务。有些群众对预防接种有偏见,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向他们宣传预防接种的好处,为此他常常迎着晨曦出,踏着夜幕归。一个药箱、一辆破自行车就是他几十年如一日足迹遍布村民院院落落的最好见证。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对村里20多名返乡人员,他都及时跟踪随访,测体温,查疫情,丝毫没有懈怠。老韩和那辆吱吱作响的自行车成了乡亲们眼中一道永恒的风景。

韩凤祥酷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村里的老百姓都说,卫生所就是他的家。平时,每天第一个到班的是他,最后一个离开的也是他。在卫生所周边的村子,家家种植大棚蔬菜,早起卖菜,傍晚摘菜成了村民雷打不动的惯例。韩凤祥为了让村民们看病取药方便及时,就给自己定下一个作息时间表,早上六点上班,十一点下班匆匆吃点饭;中午十二点上班,一直工作到晚上八点多钟,每天工作十

四、五个小时,常常是拖着疲惫的身躯踏着夜幕回到家中。老伴心疼他,免不了嗔怪他几句,可老伴心中更明白,老韩是 4 为了乡亲们能够顺顺利利地看病啊!叶琚卫生所是卫生院设立的重点社区卫生服务站,南临临淄,东接李鹊镇,辖区5个村,2500多口人。由于韩凤祥医术精、医德好,外县区的病人络绎不绝,他们远道而来就是为了让韩医生看一看。每天韩凤祥都要看100多个病人,开一大摞处方,就是回到家中,也会不时被来诊的乡亲们所打断。新、老病人对他都有着纯粹地信赖,就像孩子依赖母亲那样信任他,在他们心里,韩凤祥永远是让患者信赖的人。而他却名副其实地成了一名“全天候”医生,除夕之夜是万家团圆的时刻,多少年来他总是让所里的同事回家与亲人团聚,自己却像一个卫士坚守在岗位上。

“身体健康就是福”。对于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尤其是因病致贫的困难户,韩凤祥总是精打细算,千方百计地为他们节省医药费用。2003年夏收时,62多岁的村民李保泰患感冒,想着田里的6亩麦子还未收割,心急如焚,便请韩医生挂点氨基酸补补身子提提神。老韩耐心地说:“感冒不需要用高档药,你挣点钱也不容易,用些普通感冒药就行了。”听着韩医生的话,李保泰心里热乎乎的,激动地说:“这么多年来,你对我们治病花钱,总是和用你自己的钱一样,算了又算。” 韩凤祥不但自己这样做,还要求所里的同事对任何病人都要因病施治,合理用药。村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话:“韩医生看病,花钱少,好得快!”

韩凤祥心系群众,真诚而不虚伪,真情而不炫耀,在村民的心目中,他是病魔的克星,是生命的救星。

虽说在四里八乡,韩凤祥的医术是出了名的,但他对自己的医疗技术从不满足。一本一寸多厚、已残破不堪《乡村医生实用手册》,他总是爱不释手。所里同事都说,在卫生所,闲谈没他的份,扑克从没打过,一有空,就专心致志地钻研医书。他常说,我们当医生的,为群众看病,诊断一定要“准”!看得准,群众就会少花冤枉钱,也减少痛苦;看不准,就 5 是对群众不负责任!为了更好地学习新知识,他订阅了《中国乡村医生》、《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等杂志。工作之余坚持自学。他注意搜集民间经典验方,结合临床实践,潜心组方,精心施治,中西药合用,大大提高了疗效。他除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有丰富经验外,尤其擅长小儿科疾病的诊治。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周围几十个村庄,很多临淄、青州的外地患者也慕名而来。老韩不善言谈,工作间隙,他常对所内人员说:“看病要勤动脑子,勤观察病情变化,多看书学习,这样技术进步才快。”面对康复患者的千恩万谢以及新闻媒体的采访要求,他总是婉言谢绝。

顾全大局 质朴情怀

多少年来,他风里来雨里去,顾全着大家却偏偏忘了自己的小家。家,对韩凤祥来讲,只是宿舍和食堂。就是农忙季节,五亩地庄稼和一亩地的大棚菜也都是妻子领着孩子起早摸黑地收种。前年秋收,他下决心留在家里,和妻子一起收玉米,可没过多久,又被请去出诊,韩凤祥只好对妻子歉意地一笑。他的一生欠下妻子的不只是感情债,也欠下了无数的承诺。

也许有人会说,韩凤祥不会这么傻,他没日没夜地干,挣不到钱,会这么卖力?然而,他确实是两袖清风,从不沾一分外块钱。一件的确良衬衣穿了10多年,早已稀薄如网;一双双妻子缝制的布鞋伴随他走过了漫漫人生路;那辆乡亲们熟悉的自行车修了又修,骑起来吱吱作响,整整用了20年。只有在前几年经济好转后,他才买了辆嘉陵方便出诊。他对自己就是这样刻薄,而遇到特困户看病缺钱,他一掏就是几十元,上百元……

1998年全乡实施了卫生一体化管理,韩凤祥识大体,顾大局,积极响应,这可难坏了村领导。原来韩琚村的乡亲们听到韩凤祥要走的消息后纷纷找到村委,要求把韩医生留下来。面对村委和乡亲们各种方式的挽留,韩凤祥动情地说:“我虽不在韩琚,但我忘不了您们;调动岗位是为了更好地为咱管区的群众服务,这是件好事。” 一体化管理刚开始时,部分乡 6 医心里有疙瘩,韩凤祥识大体,顾大局,充分利用自己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引导众乡医走上一体化管理的路子上来。“一体化管理对老百姓有好处,对自己的工作也有益,不能光想自己的小算盘”。在叶琚卫生所任所长的他,工作中严格管理,以身示范,配合医院布署,做好卫生所的业务发展工作。对所内年轻医生,他言传身教,做好传帮带,将积累的经验倾授于他们,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行医。这几年,卫生所得到了蓬勃发展,两个效益都名列全院前茅,成为群众最放心、最满意的卫生所,连年被评为医院先进单位。

韩凤祥,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医生,为何有这样的人格魅力?为何有如此深厚的群众基础?因为,他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时处处为病人着想,用辛劳的汗水,呵护着群众的健康和生命,用一颗金子般的心,实践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韩凤祥,他以行动实践着一个乡村医生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他以奉献,铸就了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和卫生工作者的壮丽人生。

二○一一年六月九日

第12篇:共产党员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自我剖析材料——王海祥

提高觉悟努力工作树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

——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个人党性分析材料

楚雄开发区永安小学党支部王海祥

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先进事迹的活动。我在支部的组织下,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了学习实践活动。杨善洲同志是共产党员中一面鲜红的旗帜,他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以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展示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风采。通过学习活动,对照自己平时的实际工作及思想动态,我及时查找了自己在思想政治、组织纪律、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剖析,找出原因,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以便更好的开展工作。

一、剖析内容:

(一)理想信念方面

做为一名党员,应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应具备奋发向上敢于争先的时代精神。在工作上更应该以党员的觉悟时时鞭策自己,争先创优,并时刻保持高昂的政治热情。

(二)履职尽责方面

做为一名人民教师,更应该忠诚于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职业,更应该树立全心全意为教育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意识。这就要求我在平时的工作中,要不断的探索与创新,提高业务水平与能力,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要求。

(三)践行宗旨方面

保持先进是共产党员永恒的价值追求,它使我们每个党员明确了

目标,强化了宗旨意识,焕发出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4、遵守纪律方面

作为一名教师,要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二、存在的问题:

1、理论学习还不够深入,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自己担负着教务员的工作和五年级数学、科学等教学工作,更应该十分注重理论学习,既提高自己的水平,也更好地服务工作。由于工作任务繁多,有时只顾忙于一些具体的工作,自觉主动挤时间学习不够,有些流于形式。对理论上的一些问题,尤其是一些新问题理解还不深,使理论水平不能尽快得到提高。没有培养自己从政治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对事物的理解不深刻、不全面;学习时缺乏思考,使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践脱钩。特别是对个人党性修养提高的重要意义没有系统、深刻的理解,使得自己不能很好地发挥共产党员的优良传统。

2、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得还不够,宗旨观念不够牢固,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作为一名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不讲理想信念,就会迷失方向。有时对待同事不能始终保持热情的态度,尤其是当手头工作多时、忙时,为同事、为学生服务的公仆意识就淡化。由于受社会发展大潮中一些消极腐败现象的影响,使自己产生茫然和困惑之感,缺乏人生目标和实现理想的意志。

3、工作的标准要求不够高。满足于干完干成,求数量与求质量没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虽然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但质量还不够高。 在工作上满足于叫干啥就干啥,积极主动性不够强,缺乏创新意识和

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4、沟通能力不是很强,与同事、学生,特别是家长沟通少。在平时工作中,我只顾自己工作,而不顾与人交流沟通。

三、出现问题的原因:以上缺点,其实是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的结果。应该说,我是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的,也一直对工作很负责的。但在由于思想上认识不足,放松了自己知识面的拓宽,文化素养的提高。归根到底,这其实是人生观、世界观模糊的问题,也是放松自己学习的后果。由于对自己压力不够,从而动力不足。

1、政治思想意识不强。自觉主动抽时间学习不够,学习的深度不足,没有在理论研究上下功夫,不善于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来武装头脑,平时错误地将学习、工作对立起来,过分强调工作,忽视学习,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变得形式化、教条化,运用理论去指导实际工作不够,影响理论水平和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

2、业务知识掌握不深不全,工作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在工作中也学习点业务知识,但有些实用主义的思想,急用先学,存在时紧时松的现象,造成学习内容不系统,不全面,不广泛,不深刻。

3、是自我要求有所松懈。工作倦怠感和繁重无序的工作任务,是导致产生思想波动和厌倦情绪的直接根源。随着年龄增大,有时难以适应高强度的工作,繁重的脑力劳动是自己产生厌倦情绪,同时也是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有所衰退的主观因素。由于思想进取意识淡化,工作标准也随之降低,不是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而是按部就班,缺乏深入细致、耐心的实干精神,影响了工作质量。

四、改进措施:

结合学习活动,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观念,增强学习意识。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学习中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按照党员的先进性要求来实践。

2、深入系统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论水平。一是要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尤其是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做到入脑入心。二是要深入系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尤其是素质教育和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广泛获取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博览群书,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在实践中善加利用,解决知识不够丰富,理论不够扎实的问题。一定要有一种危机感、紧迫感,把教书育人、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3、尽职尽责,勤奋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成绩。作为党员教师首先应该刻苦钻研,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能力,努力扩大知识面。作为教师必须乐于学、勤于教、善于思,不断有新的发现,有新的科学的创造,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才能真正立足讲台。作为党员教师我们是塑造灵魂的特种工程师,那么我们首先是榜样,首先是教己,然后才是教人。要用自己的信念、理

想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感染。多站在学生和家长的立场及处境上思考问题,把学生和家长的意愿与发展需要摆在第一位,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他人,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与他人交流思想,培养学生的健全的人格。努力钻研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增强驾驭课堂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成绩。

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事业,一种责任!作为一名党员,通过这次学习活动,我将更加积极主动,深刻反思自己的师德言行、工作和生活态度,查找存在的问题和思想根源,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服从组织安排,顾全大局,保持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埋头苦干,锐意进取,乐于奉献,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更好的成绩。

第13篇:马鹏先进事迹

先进事迹

邓丽是营业厅的营业班长。作为营业班长,她认真贯彻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着力加强营业窗口的管理工作。为创优质服务窗口,在班组中开展“一天一讲评”,“一周一培训”活动,加强了全员的服务意识,切实树立争创一流服务的思想观念。在班组中实行传、帮、带,以熟带生、互帮互助、扬长避短,并认真地总结交流经验,使全体成员及时掌握营业的各项业务,提高办理所有业务的技能,使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得到保证。在这个班组里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只要客户满意,我们受点委屈没什么。

对待客户以心换心。有一天来了一位顾客,对营业员的服务不满意,怒气冲冲地要求见经理,态度很强硬。柜台里的营业员很慌张,马上打电话告诉邓,邓丽听了情况后马上把顾客请进办公室,泡了一杯浓浓的茶给他,仔细询问顾客在哪些方面受到了不满意的待遇。看着玲玲盈盈的笑脸,柔和的言语,诚恳的态度,顾客还是一直挑毛病。其间还说:“就你这水平还能当经理”,但是邓晓丽还是一直保持微笑的态度对顾客耐心解释,一直到顾客离开为止。

一天下午,一位客户因对自己的话费有疑义,而在营业厅内大吵大闹,甚至出言不逊,引来了许多不明真相的客户观望,邓晓丽听了情况后主动把顾客请进办公室,仔细的询问,不厌其烦一点一点地查,一遍一遍地作解释,最后终于清楚了收取的话费是因为他自己住在富平和闫良的交界处,从而产生交界漫游费多出的。搞清楚后她主动询问客户的联系方式,并解释会核实清楚后给客户清退多收的费用。弄明真相后这位客户连声道歉,夸她的服务态度好。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她就是这样用心去发展移动用户的,只要来找她的,只要与移动有丝毫关系的,她都不会轻易放过沟通的机会。这正和移动公司经营理念一样“沟通从心开始”,这句话在她的身上放出了光芒。

第14篇:王善民先进事迹

调解能手之王善民先进事迹

提起白杨村67岁的文书王善民,兼任村调委会人民调解员的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村里村外的老百姓都竖起大拇指对他称赞不已。从事基层工作30余年。他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在总结个案基础上形成了“调解四步骤”:先是“降火减压”,让火气十足、各不相让的纠纷双方的情绪先冷静下来;然后是“冷热均衡”,根据双方矛盾纠纷的性质,宜快则快、宜慢则慢,找准适当机会入手调解;接着是“将心比心”,顺着双方当事人的心理,和颜悦色地与他们进行沟通,确保当事人能将意见听进去;四是“一击即中”,根据双方的矛盾焦点有的放矢进行调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自担任白杨村调解员以来,共调解各类民事纠纷上百起,成功率达96%以上,化解可能“民转刑”案件4起,在调解工中作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将大量矛盾化解,维护了村里的稳定,使该村近年来没有一起刑事案件发生。

以情动人,以法育人,调解架起连心桥。

村里的工作复杂琐碎,往往是“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很多矛盾纠纷都落到村干部身上。作为村委会文书兼人民调解员的王善民同志,以他的真心和宽容,以他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架起了党与村民心灵相通的连心桥,筑起了维护村里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王善民同志始终不忘自己的职责,不管哪里有纠纷,不管何时发生纠纷,只要他知道了,他都会尽心尽职地及时化解。像芝麻大的小纠纷,王善民从来没有烦过,相反,他把调解当成一件乐事。在村里,许多矛盾纠纷往往是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的,如果调解不及时,就会酿成大的矛盾纠纷,甚至走向恶化,导致刑事案件发生。

把和睦送给别人,把幸福送给别人,以心换心,以党心换民心。

王善民同志在基层调解战线上默默耕耘,热爱人民调解工作,热心人民调解事业,能够正确处理名利与地位,做人与做事的关系,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始终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踏实工作,勤勉干事,以自己的真诚之心,赢得了村民们的爱戴。村民们有了不顺心的话都愿意给他说,把与其他村民的纠纷向他讲,哪家有什么困难也同他谈,因为他时刻牢记自己作为一名村干部的职责,热心人民调解工作。

2006年5月,白杨村白一组党亚军和贾西利由于地畔问题产生纠纷,在没有找到村调委会之前,双方用扁担、甚至打架。两家人关系十分不和,常常闹得不可开交,关系越来越僵。

有一次在打架之后找到村调委会,当时作为调委会主任的王善民了解了情况后,耐心地进行调解和劝说。但是当时双方态度都很固执,都认为自己有理,双方僵持不下彼此间互不退让,这使得调解也陷入了僵局之中。 后来王善民又在村里进一步对两家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和了解,他打心底想把这个矛盾纠纷化解,打心底希望两家人能够和睦相处。因此他不辞辛苦,分别的直接到双方当事人家里,有针对性的对两家人进行单独的谈话和劝说,今天不行明天接着去,明天不行后天再继续跑。就这样,年过60的他天天在两家之间来回跑,整整坚持了一个多月。在王善民的坚持和决心下,两家人终于被他感动了,他们双方都做出了让步,同意村调委会的调解达成了调解协议。

半年以后,王善民还主动到双方当事人家进行了回访,关系恢复了的两家人特别高兴,彼此都很尊重对方,还经常在一起吃饭喝酒,对王善民充满了感激。王善民看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自己这一个多月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想起这一点他也感到无比的满足。

现在两家人一直都和和睦睦,打那以后从来没有再红过脸。而这一切都要感谢尽职尽责的人民调解员王善民,要是没有他就不会有今天和和睦睦的邻里关系。正是因为王善民把村民的事当做自己的事一样,正是有他的尽心尽力,时刻忧群众之所忧,才使得白杨村能够像现在一样邻里和睦、家庭和谐。

自从1991年担任村干部以来,已经在基层工作了整整30余年,调解了上百件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最基层,把社会不和谐因素扼杀在摇篮之中,真正发挥好了村调委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坚持自我,任劳任怨,尽心尽力的为老百姓的家务事操心,时时刻刻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心一意的为老百姓着想、谋福祉。

当每次别人竖起大拇指称赞老王时,他都说能为老百姓的事情尽自己的一点薄力,是老百姓对自己的信任,是自己的荣幸,他还会一直坚持下去。而他每每提及自己所调解过的各式各样的矛盾纠纷,想起自己所付出的一切,他的脸上都会挂着骄傲、幸福和满足的笑容。

第15篇:杨善洲先进事迹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以及先进事迹材料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

杨善洲(1927—2010),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人,1927年1月生,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善洲同志是中共云南省委第

二、第

三、第四届省委委员,云南省第

五、第六届人大代表,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6月离休。中国共产党党员。

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区、县主要领导,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5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6年6月,杨善洲同志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

1991年6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9年8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2000年12月被全国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2002年被评为全省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04年10月被评为全国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2010年5月5日,杨善洲同志把保山市委、市政府为他颁发的20万元特别贡献奖中的10万元捐赠给保山第一中学,另外10万元将捐赠给大亮山林场。

杨善洲同志于2010年10月10日15时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3岁。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坚守信念绿染大亮山

——记保山市人大代表、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上)

云南日报记者 程三娟

人们真正体会到杨善洲造林之举的功德无量是在这场百年一遇的旱灾中。

2010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近些年,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受旷日持久的干旱影响,水管里的流水较之以往细小了很多,但足以让附近的村民心满意足,也让他们对杨善洲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婉拒了时任省委书记普朝柱劝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请,执意选择回到家乡施甸县种树。20多年过去了,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完全变了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林下山珍遍地,枝头莺鸣燕歌„„

一位地委书记,为何退休后选择到异常艰苦的地方去种树?植树造林20余年,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让夕阳人生散发出炫目的光彩?

“给乡亲的承诺总得兑现”

“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关于种树,年逾八旬的杨善洲这样解释。

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原来这里林木参天,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可怎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

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他们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很多年之后,人们都还记得杨善洲初上大亮山时的情景。那时他住在用树杈搭起的窝棚里,脚上穿着草鞋,俨然是一个放牧的老人。后来,得益于省里的资金支持,林场终于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杨善洲和工人们在里面一住就是近10年。10年后,当他们用砖瓦平房取代油毛毡房时,破败不堪的油毛毡房已被四周的绿荫所掩盖。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执意爬上了大亮山。从此,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0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共占地7.2万亩,其中5.8万亩华山松中有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1亩地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计算,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

这就是一位老地委书记帮家乡办的实事。

“没钱买苗木,只好去街上捡果核”

在杨善洲最早种树的山坡上,我们看到了一些造型优美的大树,很像巨型盆景。“盆景要是能长这么大就好了。”我和当地宣传部的同志开玩笑说。“算你说对了,这些树还真是盆景移栽过来的。”他们应道。啊?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要把大亮山变成林海,需要大量的树苗,可没有资金去哪弄树苗呢?杨善洲可谓绞尽了脑汁。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和林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树苗太缺了,以至于他不得不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这些原来摆放在家里的雪松、白梅、银杏,从此在山上尽情地汲取雨露和养分,自由自在地生长,如今这些庭院花木都已经成为挺拔的大树,成为装点大亮山的一抹别致的色彩。

最让人震撼的还不是这些巨型盆景,而是20年前杨善洲从街上捡回来的果核,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大片繁茂的树林。

“当时没钱买苗木,怎么办呢,只好去街上捡果核。”拄着拐杖站在大亮山上最初种树的地方,杨善洲指着一大片林子说。在资金极其短缺的创业之初,捡果核育苗栽种成为杨善洲破解苗木困局的主要途径。每次回到城里,他就到马路上捡别人随意扔掉的果核,然后放到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便用马驮到山上。

原地委书记到大街上捡别人扔掉的果核,这在当时成为轰动保山地区的新闻。可是杨善洲不在乎,林场资金紧,省一个是一个。“可你是地委书记啊,在大街上捡别人吃剩的果核,大家会怎么想?”有人开导他。“那是他们的事,不花钱就能弄到种子,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他说。

一次在街上捡果核时,杨善洲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小伙子的自行车上,小伙子大发雷霆,冲着老人破口大骂。旁边有人赶紧过来把小伙子拉到一边,告诉他那位老人就是原

3 来的地委书记。小伙子顿时傻了,他怎么都不会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在他看来甚至有些卑微的老人会当过那么大的官。杨善洲却丝毫不理会旁边发生的一切,依然低着头自顾自地捡他的果核。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每每这个时候,杨善洲就会发动全场林工,一起到街上去捡果核。如今一个个小小的果核,都已在岁月轮回中演变成为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

“正是因为有老书记带着干,我们才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一步步挺了过来。”林场的工人说。

20多年前,初上大亮山的杨善洲头发只是灰黑,如今却已满头飘雪„„

“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大亮山林场带给当地群众的好处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和显著起来。

创办林场之初,省林业厅、财政厅给大亮山林场拨付了100多万元,对杨善洲造林之举给予支持。当时,需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慎重考虑后,杨善洲用这笔钱在大亮山修了一条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起了5公里长的高压线,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并挤出7万元为附近的四平寨通了电。通路、通电为植树造林奠定了基础,也大大推动了当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大亮山林场最显著的社会效益表现在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人畜饮水难题。场长董继军告诉我们:“林场现在承担着3个乡镇11个村委会70个村民小组2.5万人的饮水供给任务和两个糖厂的蔗区灌溉任务。”

我们来到了距离大亮山林场20多公里的陡坡村大柳水自然村,杨善洲就出生在这里。“新中国成立前,因为饮水太困难,这里的村民婚丧嫁娶,用水都要纳入人情簿子。”老书记说。可是,走家串户后,我实在难以相信这个地方曾经饮水困难到那种程度,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各家各户都通了自来水管,拧开开关就有清泉汩汩流出。

大亮山林场采取的是“国社合作”营运模式,即由村社集体为单位出林地,由国家进行植树造林,产生的经济利润按一定比例双方分成。“这些年,大亮山林场都只是进行抚育型间伐,带给当地老百姓的经济效益不是很明显。2006年到2008年,林场共支付给村集体4万多元的分红。”董继军说。2006年,林场建起了一所木材加工厂,加工抚育间伐的林材。到2008年3年间,林场共支付给当地村民间伐林木、加工林材的劳务费超过了36万元。

不久前,施甸县政府用大亮山林场做抵押,贷款1.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1亿元已经支付到位。

发端于大亮山林场的植树造林热情还波及到了更广的范围:“这些年,感觉整个施甸县的植树造林热情都在上涨。”穿行在林海中,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感慨地说。我们从

4 林业部门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1988年施甸县的森林覆盖率为17.1%,2009年提高到了44.8%。

在担任大亮山林场义务承包人的20年间,杨善洲接受的唯一报酬是: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1996年,随着物价上涨,林场将补助标准提高到了100元。2009年底,保山市委、市政府为杨善洲颁发特别贡献奖,并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今年5月,杨善洲将其中的10万元捐给了保山一中,6万元捐给了林场和附近的村子搞建设。

“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杨善洲说,“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穷尽一生书写为民情

——记保山市人大代表、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下)

云南日报记者 程三娟

采访期间,记者听说了一件事:杨善洲自1950年把妻子迎娶进门以后,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他就再也没有时间去过妻子家。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他的岳母到姚关去赶街,看到一辆汽车从街上过时听人提到了女婿的名字,老人想上去和久未见面的女婿打个招呼,可一晃车子就直奔乡下去了。直到临终前,老人都没再见过自己的女婿杨善洲„„

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会“无情”和忘我到这种地步?从1955年任施甸区区委书记到1988年从保山地委书记岗位上退休,30多年的时间,他都在忙些什么?

与杨善洲谋面是在他的家中。老人穿着一件灰色的旧卡基布中山装,坐在一张枣红色的老式木沙发上。那一刻,让人感觉像是穿越时空,回到那久远的年代„„

“每次下乡,他都把锄头带在身边”

1965年的一天,一个头戴竹叶帽、脚穿草鞋的中年人出现在施甸县某人民公社,打听公社领导在哪里。接待的同志一看来了个老农,而领导正准备接待县委书记,就随口打发说领导不在。来人一听没作声,转身就去村子里面转悠了。过了约定好的时间,公社领导仍然没见到县委书记,仔细一打听才知道是接待员把县委书记当成老农给打发走了。这位县委书记就是杨善洲。

做过9年石匠、工农干部出身的杨善洲,当了保山地委书记,依然保持着淳朴的农民本色。他脸色黝黑,双手老茧,和农民一起锄田、栽秧,走家串户体察农民的困苦,

5 给受冤屈的人主持公道,自掏腰包给困难户力所能及的帮助,下乡不给农民添负担,从来都自掏饭钱„„

“每次下乡,他都把锄头带在身边。”给杨善洲担任秘书11年,祝正光印象最深的就是杨善洲时常和农民群众一起下地干活。“那时他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基层,每天天不亮,我们就出了地委大门,天黑之后才回来。地委开会都在晚上。”祝正光说,“书记一直认为,与农民 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

1980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到保山考察。总书记提前抵达,地委的同志迅速到板桥公社去通知地委书记杨善洲,到了公社才发现,他正在田里头和农民一起插秧,裤腿挽到了膝盖上,猫着腰只顾忙碌,听到工作人员的喊声,他才回过神来,赶紧拔腿往回跑。“杨书记是换了衣服才去见胡耀邦总书记的,可他和农民一起插秧的事还是传到了总书记的耳朵里。总书记感叹说像杨善洲这么朴实的地委书记还真不多见。”祝正光说。

在杨善洲眼中,人民的事马虎不得。1988年,当时驻板桥汉庄的地委工作组接到板桥镇宗家山村杨春兰老人的申诉。老人去卖猪,半路上被人截住,一口咬定是老人偷了他的猪,并扯着老人来到了地委工作组要求主持公道。工作组负责处理此事的人轻信了对方的话,责令杨春兰立即将猪送还给对方,并罚款80元。老人含冤叫屈告到了工作组。杨善洲得知此事后,马上责成工作组与地委信访办公室的干部进行调查核实,并要求将处理结果报告他本人。经过认真核查,事情很快真相大白,原来杨春兰所卖的猪是别人偷了转卖给他的,他自己毫不知情。“我们处理的任何小事都可能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马虎行事,不能伤了群众的心。”事后,工作组专门派人当面向杨春兰道歉,并赔还所收的罚款。

“老书记12岁失去父亲,陪着母亲艰难度日,从小就深深地体味到身为一个农民的诸多难处。因此他处处从农民的角度去理解农民,从农民的角度去思考怎样‘为民’,并从农民的角度去思考怎样‘为官’,这使他与父老乡亲始终保持着一种水乳交融的紧密联系。”在杨善洲身边工作过8年的保山日报记者苏加祥这样解读这位“农民式”的地委书记。

“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解我?我真的没钱”

我们来到了施甸县大柳水自然村杨善洲的老家。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较之于周围的院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最先看到的是他的老伴。在丈夫为了事业和理想顾不了家60多年的岁月里,这位叫张玉珍的老人默默地担起了家庭的全部责任。

杨老家现已是四世同堂,他的大女儿、孙子、重孙和老伴一起生活。2008年,孙子攒够钱新建盖了房子,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平凡而融洽。但是,在杨善洲常年顾不得回家的岁月里,这家人曾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1975年夏天,家里的房子因年久失修,每逢下雨便到处漏雨,全家老小实在无法在屋里居住。张玉珍没办法,专程跑去找杨善洲,叫他无论如何想办法拿点钱给家里修房子。杨善洲听了,久久无语,掏出身上仅有的30元钱交给妻子说:“你先拿这30元钱回去,买几个瓦盆接一下漏雨,暂时艰苦一下。”张玉珍接过30元钱,含着泪水回到了老家„„她告诉孩子们:你们的父亲确实没办法,他很穷,我们以后再也不能去给他添麻烦了,家里的日子我们先凑合着过吧。

1995年,杨善洲已经退休并回到大亮山种树。出于杨善洲进城给林场办事住宿方便的考虑,全家想方设法借了5万多元钱在施甸县城的附近买了一块地,勉强盖起了一间房子。房子是盖起来了,但这5万元的债怎么还?张玉珍专门找到杨善洲:能不能凑点钱还还账?杨善洲东拼西凑拿出了9600元,“你一辈子就攒了这么点钱?”老伴问。杨善洲摆了摆手:“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解我?我真的没钱!”看着老伴无奈的神色,张玉珍只好又一次含着泪水回到老家,把刚刚盖起还没来得及住的房子卖了。

杨善洲的大女儿杨会菊向我们讲述了另一件更让人心酸的事。她3岁那年,一天深夜忽然高烧昏迷,奶奶和妈妈急得顶着暴雨爬山路连夜赶往施甸县城。山路崎岖不平,路过一个山崖的时候,奶奶因走路慌乱而失脚,身子往山崖下倾倒,母亲急忙伸手去拉奶奶,不料由于失去重心,3人一起掉下了山崖,挂在了一蓬枯藤上„„回忆起昔日的艰难,年近花甲的杨会菊含着泪水,轻轻地抚摸着母亲的手说:“父亲不容易,我妈更不容易啊!”

杨善洲的小女儿杨会芹回忆说:“我8岁时,第一次见到了父亲。当时因为奶奶病重,父亲赶回家来送药。母亲对我说,这是你爸爸,赶快叫啊,我却害怕地躲开了。”

杨善洲退休后,组织上安排他到昆明安度晚年,一家人欣喜万分,以为终于可以与在外忙了几十年的父亲共享天伦之乐了,不曾料想,他却一头扎进了家乡的荒山„„

“不行!我没这个权力”

一个老地委书记的妻子和家人怎么会在农村?从大柳水村出来后,这个疑问一直在我心头萦绕。

“是老书记自己不让办‘农转非’。”熟悉情况的人解释。1964年,杨善洲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时,组织上提出把他爱人转为城镇户口,他谢绝了;1978年,上级组织部门有个通知,地、师级干部,家在农村的妻子、母亲、不满16岁的子女可以转为城市户口。当时,杨善洲家除大女儿外,都符合进城的条件。当组织部门将他家“农转非农业

7 人口”的报告打上去时,他坚决要求撤销报告。他说:“身为领导干部,我应该带个好头。我相信我们的农村能建设好,我们全家都乐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

自己常年不在家,政策允许范围内的照顾也不给家人享受,杨善洲做过的类似事情数不胜数。

1982年盛夏的一天,保山地区中专生招考张榜处,有个18岁的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在榜上寻找了无数遍,还是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杨善洲过来拍拍自己小女儿杨会芹的肩头说:“别难过,明年再考。”“爸爸,要是明年还考不上你能给我安排个工作吗?”女儿可怜巴巴地问。杨善洲紧锁眉头,严肃地看着女儿:“不行!我没这个权力。”

1986年,姚关乡的一位副乡长在杨善洲家看到老书记的老伴和女儿们正在吃包谷饭,得知老书记家里的粮食不够吃只好用包谷掺在饭里时,这位副乡长流泪了,当即让乡民政给老书记家里拉去了两袋救 济粮。杨善洲知道后,批评了他:“好多人家连包谷饭都吃不上呢,接济要接济比我们更困难的家庭。”他叫家里人将送来的粮食退了回去。这一类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群众中广为流传。

隆阳区芒宽乡现在是保山市有名的小粒咖啡之乡,全乡的咖啡连片种植面积超过万亩。可在30年前,这里的咖啡树只是零零星星。咖啡种植产业的长足发展是在杨善洲走进芒宽田间地头,鼓励群众大力发展咖啡种植之后发生的。1980年10月,杨善洲到了潞江坝的芒宽公社。他听说新光大队有位叫朱自祥的社员,种植咖啡成了出名的冒尖户,曾因种咖啡挨过批斗,便想让朱自祥带头发展咖啡种植。杨善洲踏进朱自祥的家园,摸着咖啡树说:“过去,我也没顶住‘左’的妖风„„我看这咖啡树是摇钱树。”

朱自祥一颗悬着的心落了地。杨善洲又说:“你家6口人,光是咖啡这一项收入就是人均300多元,再加上其他经济收入,已提前达到了小康水平啦!好啊,你这个典型应该快快推广。”就在那一年,全国咖啡生产会议现场会在芒宽新光大队召开。从此,咖啡种植在芒宽得以迅速发展。

“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都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要多为老百姓办实事。”这位84岁的老党员说。

人民日报评论员:重要的是坚守一辈子

——一论向杨善洲同志学习

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事业,是崇高的事业。在这样的事业中坚守一生,无论身居什么岗位,都会成就伟大;无论历程怎样艰辛,终将书写传奇。

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195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带领百姓在贫瘠的家园播撒幸福的种子。他以一生的忠诚和执着,守卫一名优秀党员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精神高地,演绎一位领导干部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的公仆情怀。他两手空空离开那片他奋斗了一辈子的土地,留下一名共产党员的卓然风范和浩然正

8 气,留下身后悠长的思念和由衷的敬佩。

“我们奋斗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有一个幸福的家园吗?”这是杨善洲坚守一辈子的理由,也是他奋斗一辈子的写照。

坚守一辈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前半辈子,杨善洲身在其位,手中有权,权只为老百姓所用。几十年里,杨善洲不知为多少群众“散过钱财”,帮多少百姓解过忧困,自己一家却始终过着清苦的生活。妻儿户口留在农村,二三十年无力盖起一栋新房,三个女儿靠不上他一点关系,因为“他当官是为国家当,又不是为我们家当”。

无情未必真豪杰。几十年里,杨善洲自感愧对早年守寡的年迈母亲,愧对含辛茹苦勤俭持家的老伴,愧对每天上山种地、喂牛、打猪草的女儿女婿,愧对开着农用车跑运输的孙子们。为此他伤过心,流过泪,但在公私之间、家国之间,作为“人民的干部”,他深知自己必须担负比常人更大的责任,经受比常人更多的考验。

奋斗一辈子,需要坚忍,更需要激情。后半辈子,杨善洲离开领导岗位,发挥余热,全心为群众织就一片绿荫。从不为家人办事、不为家乡办事的杨善洲,信守“退休后给家乡办一两件事”的诺言,白手起家,捡果核做树种,在荒凉的大亮山上营造起几万亩林木,为乡亲开辟致富的道路,把价值数亿元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在他日渐衰老的身体里,始终燃烧着尽党员职守、为群众谋利的火热情怀。

干部总是要退休的,但作为共产党员永远不退休。杨善洲常常忆起滇西抗战时与他一起抬担架的老乡,正是这样的人民,托举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走到今天。回报人民的牺牲奉献,满足人民的幸福期待,是杨善洲“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不尽动力。这是比任何功德更崇高的使命,更值得一个人终其一生、忘我追求。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辈子很短,用它来求取物质的享受和个人的利益,生命如随水而逝的落花,留不下一丝痕迹。把个人的奋斗融入人民的利益,一辈子很长,会以他人的幸福滋养追求,在后人的追忆中延续生命,在岁月深处写下崇高。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杨善洲用他的一生,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道德追求,为每一位党员干部树立起光辉的楷模。

学习杨善洲,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践行党的宗旨,党的生命力必定更加旺盛。

学习杨善洲,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我们将在信念的坚守中收获更灿烂的人生。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二论向杨善洲同志学习

清贫一辈子,奋斗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当官不摆谱,有权不滥用,民情不忘怀。杨善洲的一生,展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为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工作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我们的事业才会经得起任何风浪、任何风险的考验。

权力是一柄双刃剑。领导干部的品德、修养、本领,不会因职位的提升而自动提升。反而可能因为权力大了,需要经受更多的考验。只有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不为权力、地位、名利、私情所累,才能经受住这些考验。

“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为人民谋福祉”,“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杨善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从政几十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收稻就收稻,始终保持着“草鞋书记”、“泥腿书记”的本色。解民忧、济民困、保民富,杨善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把身边的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心里永远装着群众,却从来没有自己,杨善洲无声的人格魅力穿越时空,烛照世人。

领导干部也有亲情、友情、爱情,但决不能用手中的权力去照顾亲戚朋友。杨善洲深深懂得,滥用职权对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伤害最大,最容易伤到老百姓的心。“我手中是有权,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它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不能用来办私事”,这是他始终坚守的信条。每年买一包补药煨给母亲吃几天,每次回家把要做的农活做了、把家里的水缸挑满,给女儿们几块糖、帮她们梳梳小辫„„履行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义务,杨善洲尽己所能,但他更知道,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什么底线应该守住,什么事情绝对“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杨善洲的一生,在公与私之间为领导干部画出了一条分明的界线。

职务的高低,权力的大小,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职位是暂时的,事业是永久的。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需要我们学习一辈子,改造一辈子,奋斗一辈子。从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杨善洲没有为自己攒“资源”、留“退路”,而是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到带领群众致富的事业中。他没有给家人留下什么“关系”和遗产,却给子孙后代留下了自立自强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百姓心中树起不朽的丰碑。

一辈子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杨善洲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的事业,献给了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献给了对群众的无私承诺。学习杨善洲,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

10 领导干部都应该在他树起的镜子前,对照自己应该如何为政、如何干事、如何做人。学习杨善洲,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以他为榜样,用一生的努力去回答入党为了什么、当干部干些什么、身后给人民和后代留下什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评论员: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三论向杨善洲同志学习

连日来,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所到之处,人们满噙热泪,充满感动,深受震撼。报告团朴实无华的叙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共产党员所达到的精神境界,走进了一位领导干部用毕生守护的精神家园。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草鞋书记”、“泥腿书记”、“粮食书记”、“种树书记”„„每一个特殊称谓,都在诉说着杨善洲的感人事迹,表达着老百姓的深厚感情。从当地委书记到上山种树,杨善洲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恪守着人民公仆的精神高地,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和优秀。他是老干部的优秀代表,创先争优的突出典型,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杨善洲就是最现实、最生动、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杨善洲就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科书。

在面向党旗庄严举起右手的那一刻,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许下了终身誓言。一个共产党员一时一地为人民群众办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在创先争优中学习杨善洲,就要学习他始终如一地坚守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秉持深入一线、深入实际的群众路线。我们的党员干部,都要经常用杨善洲这面镜子照一照:对照他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自己是否理想坚定?对照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自己是否保持本色?对照他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自己是否始终如一?对照他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自己是否廉洁自律?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时代印记和历史使命。今天,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和任务,我们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但在这一过程中,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变。不能交通发达了,离群众却远了;生活条件好了,对群众感情却淡了;通信方便了,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传统却丢了。身处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只有像杨善洲那样,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精神追

11 求,党员干部才能永葆高风亮节,党的事业才会经得起任何风险考验。

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如今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这是杨善洲一生为民的形象写照。让我们把学习杨善洲同志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对杨善洲同志的感动和崇敬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事业 ——领悟杨善洲的事业观

记者 姜 洁

在很多人看来,退休了就该好好休息了。可杨善洲却在退休后继续为事业奋斗着,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惦记着林场的一草一木,惦记着林场群众的林权证。是怎样的一种事业观,支撑着杨善洲六十年如一日地勤恳工作,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视工作如生命?

杨善洲的答案很简单:“共产党员就应该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都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要多为老百姓办事。”

“喊哑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许多和杨善洲共事过的干部都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杨善洲干什么工作都喜欢亲力亲为,冲在第一线。他在1975年1月的工作笔记里这样写道:“凡是农田建设上得快的单位,都有一条重要经验:领导上前线,亲自带着干。这是最有效的指挥。正如有的干部说:‘一天讲得磨破嘴,不如自己流汗水’、‘喊哑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个体会很实在。不然的话,指标再先进,口号再好听,领导不下去,也是老和尚念经,自己念给自己听,群众是不感兴趣的。”

保山地区纪委原副书记吴发启至今还记得杨善洲买草鞋视察灾情的故事:那是1981年

7、8月间,昌宁某乡一座水泥大桥被洪水冲垮。时任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得知消息后,迅速赶到受灾现场。吴发启当时任保山地委办副主任,也跟随杨善洲书记一起到了现场。

“到现场察看灾情后,杨善洲转身去了供销社买了双草鞋。乡上的陪同人员和我都很纳闷,他买草鞋干什么?”吴发启告诉记者,“没等我们张口问清楚,书记已经从供销社走了出来,向灾情事发现场赶去。到了现场,他换上草鞋,沿着被洪水冲垮的庄稼地察看农田受灾情况。看着书记在漫过膝盖的水里走,我和乡上的工作人员不敢再在一旁站着,赶紧跟着他一起趟着洪水察看灾情。足足走了两公里,他才停下来,而此时,我们这些穿着胶鞋的随行人员的脚早已经被沙石硌得苦不堪言。”

曾任杨善洲秘书的杨兆华想起和杨善洲在35年前那场地震里一起救灾的故事,至

12 今还有点后怕:“1976年龙陵地震以后,杨书记到腾冲指导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一天,刚到一个村委会,水还没来得及喝,几个农民就跑来报告说出事啦,上面有一个小塘坝溃坝了,有母女俩在山坡下种玉米,被泥石流卷走了。听说这个消息以后,老书记拔腿就往出事地点跑,我们也跟在他后面跑。到了一个地方,下面是悬崖,他一脚踩空差点掉下去。我当时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皮带。但是他顾不上危险,还是继续往上走,赶着去看灾情。后来我跟他开玩笑说那次要不是我拉你一把,你就成‘烈士’了。”

人们都说,越穷的地方越能看到杨善洲,越险的地方越能看到杨善洲,他这辈子一直“不要命地在做事”,身先士卒,永远冲在最前面。因为杨善洲相信,只有这样干工作,群众才能信任你,群众才会拥护你。

“干工作不是做给上级看的”

保山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张培光至今还记得杨善洲对他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干工作,不是做给上级看的,而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

他给记者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1985年,中央领导同志来保山视察,提出“增百致富”,杨善洲及时召开会议贯彻落实,成立五个工作组,分别到五县区进行调研,研究如何实现“增百致富”。张培光被派到腾冲组,为了完成增百致富的任务,他把往年没有列入农民收入的那部分列入了增百致富的收入里面。杨善洲知道后,严厉批评了这种做法。他说:“不要凑数字,要实事求是跟老百姓算账,要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富裕,要帮助老百姓找到一个致富项目,帮助老百姓发展产业,工作作风要扎实,不要图虚名。”张培光说,这件事对他后来的工作作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保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习超曾与杨善洲共事多年。在他的眼里,杨善洲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共产党人,不图虚名,不要表扬,最关心的是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在1987年地委召开的地县乡三级干部会上,杨善洲说:“领导干部看问题、想问题、做事情都要全面,不要只盯着万元户,也要看到贫困户。我们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不能让困难户掉队,要帮助这些群众。”后来,地委就出台了《保山地区关于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意见》。

杨善洲特别注重机关作风建设,反对公文旅行。杨习超记得:“他有一次开会说,最近有些歪风不能继续下去了,地委行署就在一个院子里,门挨着门的,一步路的事情,文件从这里到那里送一下就可以了。但我们的部门之间却老死不相往来,文件都要送到收发室,在那里摆几天,再送到邮电局,在那里又摆几天,最后又回到机关大院。这是衙门作风、官僚主义,必须要改!”在他印象里,那是杨善洲用极少有的严厉口气批评大家,后来这种现象果然得到了有效地遏制。

“干任何事首先要赢得民心”

熟悉杨善洲工作风格的人都知道,他在保山地委工作期间,推广新技术都喜欢先办样板、树典型,找一个地方搞试验,等成功了再推广,而不是搞大呼隆、一哄而上,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施甸县委宣传部原部长孙中惠告诉记者:“杨善洲书记对我和我们这一代人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工作方法。我1964年毕业后曾在施甸县委宣传组工作。由于50年代末期浮夸风盛行,群众对各级干部指导生产的能力不信任,加上三年困难时期的自然灾害,群众的生产生活比较困难。杨书记在1964年的三级干部会议上说,他要以办样板树典型的工作方法来指导群众、带动群众、影响群众。”

孙中惠记得,当时县委在甸阳镇罗街建起了40亩的样板田,引进了“稻麦杂交”和“西南175”两个高产品种。由于试验田靠近城郊的大路边,从栽插一直到收割都做给群众看,现种现割现收现脱粒现场计算产量,甚至架起锅现场煮给农民吃。群众直接感受到这两个新品种在产量、口感上的优越性。通过典型示范,群众打消了疑虑,之后的几年,在保场、董家村、迎将村这两个品种推广种植达上万亩。

“这则事深深教育和影响了我后来的工作方法,就是做群众工作首先要赢得民心,要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来教育和影响群众,千万不能乱干硬上、违背民意。几十年来我照着杨书记的这种工作方法去指导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孙中惠说。

云南省原副省长黄炳生曾与杨善洲共事多年,他说:“杨善洲跟我讲过一件事,保山要发展蚕桑,但那时候粮食比较困难,尽管补了钱,农民还是不想种,还是把苗丢了,所以首先要让农民接受,不要先补这个补那个,效果不大。这对我之后制定政策有很大的启发。”

杨善洲曾说:“群众的任何小事都是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大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马虎。”正因如此,他坚持把为人民服务当成自己的毕生事业,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人民的尊重、爱戴和拥护。

第16篇:杨善洲先进事迹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2011-3-21 10:47:00 浏览次数:483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一、杨善洲同志生平介绍

杨善洲,男,1927年1月出生,云南省施甸县姚关镇陡坡行政村大柳水自然村人。1934年至1949年,在家务农;1950年,参加乡农会和武装队,任小队长;1951年,在施甸区摆马乡政府工作;在施甸区委工作,任土改小组长,同年10月调保山县董官乡、打渔乡搞“复查”工作,任副队长,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1月至7月,在施甸区委搞“复查”工作,任队长;1953年8月至1955年,在施甸区委工作,任区委副书记;1955年至1957年,在施甸区委工作,任区委书记;1957年至1958年,在中央第七期党校学习;1958年至1963年,在保山县委工作,任县委副书记;1963年至1965年在施甸县委工作,任县委书记;1965年至1966年,在大理、保山搞“四清”工作,任党委书记、团长;1966年3月至1977年,在保山地委工作,任地委副书记;1977年至1988年,在保山地委工作,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6月至2008年11月,退休后回家乡施甸县大亮山义务造林,创建林场;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享年84岁。

二、义务植树绿荒山,晚年做出新贡献

1988年4月,60岁的杨善洲同志光荣退休。时任省委书记的普朝柱代表是省委找他谈话,让他搬到昆明居住,并说还可以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一段时间,杨善洲婉言谢绝了:“我要回到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洲”。

大亮山位于保山市施甸县城东南约50公里,海拔在1800—2619米。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上世纪

六、七十年代,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地农民缺衣少粮,就开始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山光水枯,荒凉空旷,山石裸露,山间溪流逐年减少乃至枯竭,当地农民饮水大多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马驮,周边十几个村也陷入“一人种三亩,三亩吃不饱”的贫困境地。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村民只有进一步开荒耕种面积,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杨善洲选择了大亮山,就是为了改变家乡的生态环境,造福家乡人民。他说:“我是在兑现许给家乡老百姓的承诺,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因为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回去照顾家乡父老,家乡人找过我多次,叫我帮他们办点事我都没有答应,但我答应退休以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许下的承诺就要兑现。至于具体做什么,经过考察我认为还是为后代人造林绿化荒山比较实在,这既对全县有利,也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有利。”

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和记木数都不长。”然而,杨善洲创办林场的设想和决心没有被动摇。他请地、县林业部门的领导和科技人员到大亮山上作多次调查研究。他们带着帐篷,风餐露宿,徒步24天,队姚关、旧城、酒房等地进行了调查。经过调研,更坚定了杨善洲改变大亮山面貌、“种树扶贫”的决心,并将场址选在施甸县的旧城、酒房、姚关3个乡结合部的大亮山。

当时大亮山周围的山林陡已经承包到户了,怎么办林场呢?杨善洲在深思熟虑之后,创造性地提出“国社合作”建场的方案。在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大支持后,县政府召开了有关乡村干部和部分农户代表参加的会议,把绿化造林与发展农业生产的辩证关系,以及林场的性质、范围、办法、利益分配讲清楚,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赞同,然后才开始筹备建场的有关事项。

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大家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不期而至,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林场成立大亮山造林指挥部,杨善洲亲自担任指挥长。成立当晚,他们在用树枝围起的简易帐篷里,围着火塘召开了第一次造林会议,把林场职工分宣传动员、整墒、育苗三个小组,要求抢在

5、6月份雨季来临前育下能种万亩以上的树苗。

到达大亮山的第二天,杨善洲把大亮山社的社长找来,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把他们到大亮山的目的意义都讲明白了,希望得到大亮山社的支持。大亮山社的社长李宗清见到老书记身先士卒,早感动得不得了。他连声说:“老书记你这么大年纪的人,不住城里住山里,为的是给咱老百姓造福,咱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办什么事,就老书记一句话,说什么我们都支持!”

杨善洲一方面又带着人在大亮山区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调查,进一步摸清了大

亮山的低,盘算种什么树、怎样种。他在山上转了12天,把能造林的地方都走遍了。回来后,他确定了当年要种1万亩松树林,育20亩苗圃,以后平均每年种一万亩以上松树林。

种树需要大量的树苗,可没有资金,杨善洲绞尽脑汁。他每天和职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他把原来摆放在家里的几十盆雪松、白梅、银杏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杨善洲就发动全场职工一起到街上去捡果核。

1990年林场修公路,为了省钱,杨善洲找来仪器,找了几个小工,自己测量自己干,硬是修通了一条长14公里的山路,每公里路花费不到1万元。

林场没有资金扩大种植面积,无法发放林场工人工资,他不顾年老体弱,多次到省、市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共为林场争取到300多万元资金支持。

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拄这拐杖执意爬上了大亮山。开始办林场那几年困难很大,但是杨善洲艰苦奋斗,尽量少花钱多办事。没有钱盖房子就花7000多元钱盖油毛毡房40多格,一住就是8年,有三个职工住了9年半才出去。没有钱购买农具,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办公桌、板凳、床铺都是自己动手做的,晚上照明没有电,每人买一盏马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杨善洲同志到大亮山林场要发展壮大,必须顺应市场经济的大潮,改变传统单一的经营方式,进行多种经营。建场之初,杨善洲主要以种植华山松为主,在党的十四大后,他感到仅仅种植华山松不能在近期内产生效益,林场要以林养林,要提高经济效益。于是,他们从广东、福建等地引种龙眼树苗,开辟了龙眼水果基地。施甸县的立体气候十分突出,高海拔地区常年云遮雾罩,是种植茶叶的好地方。酒房乡供销社茶厂生产的袋装黑山银峰茶,1994年曾荣获省农业厅优质产品称号,供不应求。他们从中得到启示,也建立了茶叶生产基地,还专门投资建了一个粗茶叶加工厂;另一方面,杨善洲号召林场职工开拓新的生产经营领域,他和林场职工的努力下,大亮山林场没有几年时间,就红火起来了,家业扩大、经济效益也逐步显现出来。

为了搞好多种经营,他们办起了茶叶基地,又建起茶叶精制厂,茶树也长得有半人高了,但正在这时,发生了一场鼠患,一只只肥大的老鼠几夜之间就把三分之二的茶树啃死了,人们辛勤多年的茶园毁于一夜。面对这挫折,有的人畏缩了,但杨善洲却没有被困难压垮。他鼓励大家,茶园毁了可以重新种植,人的精神垮了,事业就真正完了。他要职工振奋精神,重新与大自然搏斗。初建林场的

3年,他们好不容易种活了将近3万亩华山松,有近400亩松树被一种叫紫荆泽兰的毒草侵扰死了,杨善洲又鼓励职工不要泄气,振奋精神重新再干。在他的鼓舞下,林场职工始终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

杨善洲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义务承包人,但他并没有从林场拿钱。最初的几年里,林场只给他补贴70元伙食费,后来调到了100元。不仅不要钱,杨善洲还经常要给林场贴钱。林场在山下办了一个水里基地,招了一些监时工,磁上林场经济困难的时候,杨善洲就把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用于发工资。

23年来,他带领林场职工人工造林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左右,修建林区公路26公里,架设高压线路15公里,每年无偿为村民提供林柴,为6个自然村修通了公路,为8个自然村架通了生产生活用电,为4个行政村1万多人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村民人均产粮由原来的10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监近周边4个贫困村100多户贫困户开始脱贫致富。大亮山林场最显著的社会效益是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人畜饮水难题。

大亮山的生态修复,使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得到保存。现在,林场珍稀动物有黑熊、豹子、猕猴、凤头鸟、野鸡等,植物有桫椤、银杉、楠木、白杏、雪松等,山石裸露的现象消失,风调雨顺,周边居民修枝打杈就能解决烧柴问题,通过合理采收干巴菌等山珍实现增收。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保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但由于大亮山的植被非常好,涵养的水源多,水量充裕,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在干旱期间仍然充足。

2009年4月,杨善洲将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

三、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善洲同志60年如一日,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他还说:“我是共产党员,哪能光想着自己?把自己的家庭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还过着艰难日子,那么,我们常说的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不是成了骗人的假话吗?无论在什么时候,何种环境中,我们都不能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都应该把坚持党的宗旨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他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平民干部本色,带草帽,空草鞋,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草帽书记”。

四、艰苦奋斗严要求,淡泊名利讲奉献

杨善洲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主要创办人,但他从不从林场领取报酬。他说:

“我上山来是种树的,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3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他不沾林场一点好处,不带林场一根草,留下的是可观的绿色存款,留下的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留下的是精神财富。

五、领导关怀树楷模,群众爱戴学善洲

杨善洲退休23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情系大山、开荒种树、一心为民、无么奉献的先进事迹和高尚情操,受到全国各地干部群众的敬仰。

2010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指出,杨善洲同志60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他的先进事迹和思想境界十分感人。他是老干部中突出的优秀共产党员,要把杨善洲同志作为创先争优的重大典型予以宣传。杨善洲同志病重期间,李源潮委托云南省委组织部领导到医院慰问。杨善洲逝世后,李源潮又委托云南省委组织部在追悼会上敬献花圈。

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对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也多次做出重要批示:杨善洲同志六十年如一日,恪守信念,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忘我工作。他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了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发挥了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是我省老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创先争优”的突出典型,是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望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精心安排,结合“创先争优”深入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

第17篇:杨善洲先进事迹

杨善洲先进事迹

A:最近一个响亮的名字再次响彻大江南北,他贫穷,粗茶淡饭,衣着简陋,一生没有任何积蓄;他富有,两袖清风,表里如一,雪中送炭出手大方;他固执,执着造林,心无旁骛,老牛拉车不回头;他豁达,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草帽挨乌纱,平凡铸伟大;对于家人的不理解,他说“忠孝难两全,家国难兼顾”;对于人们的不理解,他说“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他就是被人民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农民书记”、“百姓书记”的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

B:“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这是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在职时的一句口头禅,朴实的话语中渗透着“乡土气息”与坚韧品质。杨善洲195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带领百姓在贫瘠的家园播撒幸福的种子。他以一生的忠诚和执着,守卫一名优秀党员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精神高地,演绎一位领导干部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的公仆情怀。

C:“我们奋斗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有一个幸福的家园吗?”这是杨善洲坚守一辈子的理由,也是他奋斗一辈子的写照。坚守一辈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D:前半辈子,杨善洲身在其位,手中有权,权只为老百姓所用。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平民干部本色,戴草帽,穿草鞋,深入田间地头搞调研、访民情,每次杨善洲在下乡途中,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种包谷就种包谷,他的足迹遍布保山的村村寨寨,为改变保山地区的面貌,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经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助农村生产队购买良种、肥料、牲畜等。一次,听说保山县大官市大队成立了一个茶叶专业组,没有生产基金,到处借钱,马上给送去了800元。有些人感到吃惊:“杨善洲这样埋头苦干和无私奉献图个啥?”他说:“我们共产党员就要像鲁迅说的那样,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输出的是血!”

C:“草鞋书记”、“农民书记”、“百姓书记”这一个个亲切的称呼正是人民群众对他努力工作的认可,对他无私奉献的肯定,对他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赞扬。为官一任的几十年里,杨善洲自感愧对早年守寡的年迈母亲,愧对含辛茹苦勤俭持家的老伴,愧对每天上山种地、喂牛、打猪草的女儿女婿,愧对开着农用车跑运输的孙子们。为此他伤过心,流过泪,但在公私之间、家国之间,作为“人民的干部”,他深知自己必须担负比常人更大的责任,经受比常人更多的考验。

A:2010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而在20多年前,大亮山林场所在地却是荒山秃岭。改变它的人就是杨善洲。 当年,杨善洲进山在当地是轰动一时的新闻。“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杨善洲进山之所以引起轰动,是因为他在离休前是地委书记,有关部门已经在省城给他安排了住处。他,为什么要放弃繁华的都华生活,选择到深山里受苦受累?

B:为人民办事 自找苦吃

1988 年6 月 ,从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位置上退下来之后,云南省按政策为杨善洲在昆明安排了住处,而杨善洲却承诺要让生态恶劣的大亮山彻底变成

山清水秀的林场 。

那时候,由于长期的乱砍滥伐,大亮山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境地。他组建了国营大亮山林场跟林场,工人一起背起行李铁锅,一下子钻进了荒草丛生的大亮山,住进了大山深处的黄泥沟。

C:杨善洲走进深山,其实只是因为生前的一句话,一句承诺。杨善洲的女婿杨江勇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想等我退休以后回去给当地的老百姓做上几件实实在在的实事,他还跟我讲,他说他在职的时候,当地老家的那些老百姓都在找他,让给家乡做点事搞一点建设,他说你们不用找我,我现在有很多事要做,等我退休以后我回来再为你们做几件事,这是我爸亲口跟我讲的。”

有记者去采访,杨善洲却说,我这是自讨苦吃。

杨善洲:“有些人说我老了还这么苦、这么累,肯定是在里面有股份。将来有几千万收入我可能有几百万。这样讲是他们误解了。我从来不是为了钱。如果为了钱,我就不用来这么苦。我说我是为人民办事、自找苦吃!”

整地、育苗、植树,他都亲自上,这苦一吃就是二十年。1999 年十一月,在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慎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可他并没有就此闲下来,半年后重新返回林场。

D:一生品格如雪松

一个离休干部,住在竹篾搭的屋子、睡树桩搭成的木板床, 一干便是20个春秋 。他带领大家植树造林 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大地,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他还带领工人修建了18公里的林区公路 ,架设了4 公里多的输电线路 ,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他建成了8万亩、价值1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交给了国家。

2010年的中秋节,杨善洲去世,享年83岁。杨善洲生前表示,要把自己的骨灰洒到雪松树下。但是在他弥留之际,老伴拉着女婿的手说,一定让他把杨善洲完整地带回家,而这,是她第一次要求杨善洲回家。

A:杨善洲的女婿杨江勇回忆:当时我爸爸的病情已经特别严重,所以我就到老家把母亲接过来,住院期间有两三天我看到爸爸的病情有所严重,我就跟母亲商量说你能不能回家呆着,等父亲病好了以后我就把他带回来,但母亲要离开爸的时候,她走到床前握着我的手说,江勇你爸这次是回不了家了,当母亲要上车的时候她再一次拉着我的手说,江勇你一定要把你爸完整的给我带回家,这是母亲唯一的一次要求爸回家。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杨善洲依然对自己的使命念念不忘:“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

B:在所有的树种里,杨善洲独爱雪松,地委大院里种雪松、油毛毡窝棚前种雪松、姚关清平洞前也种雪松。在杨善洲生活了9年之久的窝棚前,四棵雪松已经长到七八米高,挺拔,坚强,一如杨善洲崇高的品格,正如他自己说得那样:“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杨善洲用自己一辈子的时间践行着自己的信念。

C:在历史的长河中,一辈子很短,用它来求取物质的享受和个人的利益,生命如随水而逝的落花,留不下一丝痕迹。把个人的奋斗融入人民的利益,一辈子很长,会以他人的幸福滋养追求,在后人的追忆中延续生命,在岁月深处写下崇高.D:杨善洲用他的一生,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道德追求,为每一位党员干部树立起光辉的楷模。

ABCD:学习杨善洲,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践行党的宗旨,党的生命力必定更加旺盛。

学习杨善洲,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我们将在信念的坚守中收获更灿烂的人生。

第18篇:杨善洲先进事迹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以及先进事迹材料

原中共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

杨善洲(1927—2010),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人,1927年1月生,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善洲同志是中共云南省委第

二、第

三、第四届省委委员,云南省第

五、第六届人大代表,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6月离休。中国共产党党员。

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区、县主要领导,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5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6年6月,杨善洲同志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

1991年6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9年8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2000年12月被全国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2002年被评为全省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04年10月被评为全国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2010年5月5日,杨善洲同志把保山市委、市政府为他颁发的20万元特别贡献奖中的10万元捐赠给保山第一中学,另外10万元将捐赠给大亮山林场。

杨善洲同志于2010年10月10日15时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3岁。

事迹:

人们真正体会到杨善洲造林之举的功德无量是在这场百年一遇的旱灾中。

2010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近些年,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受旷日持久的干旱影响,水管里的流水较之以往细小了很多,但足以让附近的村民心满意足,也让他们对杨善洲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婉拒了时任省委书记普朝柱劝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请,执意选择回到家乡施甸县种树。20多年过去了,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完全变了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林下山珍遍地,枝头莺鸣燕歌„„

一位地委书记,为何退休后选择到异常艰苦的地方去种树?植树造林20余年,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让夕阳人生散发出炫目的光彩?

“给乡亲的承诺总得兑现”

“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关于种树,年逾八旬的杨善洲这样解释。

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原来这里林木参天,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可怎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

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他们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很多年之后,人们都还记得杨善洲初上大亮山时的情景。那时他住在用树杈搭起的窝棚里,脚上穿着草鞋,俨然是一个放牧的老人。后来,得益于省里的资金支持,林场终于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杨善洲和工人们在里面一住就是近10年。10年后,当他们用砖瓦平房取代油毛毡房时,破败不堪的油毛毡房已被四周的绿荫所掩盖。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执意爬上了大亮山。从此,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0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共占地7.2万亩,其中5.8万亩华山松中有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1亩地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计算,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

这就是一位老地委书记帮家乡办的实事。

“没钱买苗木,只好去街上捡果核”

在杨善洲最早种树的山坡上,我们看到了一些造型优美的大树,很像巨型盆景。“盆景要是能长这么大就好了。”我和当地宣传部的同志开玩笑说。“算你说对了,这些树还真是盆景移栽过来的。”他们应道。啊?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要把大亮山变成林海,需要大量的树苗,可没有资金去哪弄树苗呢?杨善洲可谓绞尽了脑汁。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和林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树苗太缺了,以至于他不得不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这些原来摆放在家里的雪松、白梅、银杏,从此在山上尽情地汲取雨露和养分,自由自在地生长,如今这些庭院花木都已经成为挺拔的大树,成为装点大亮山的一抹别致的色彩。

最让人震撼的还不是这些巨型盆景,而是20年前杨善洲从街上捡回来的果核,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大片繁茂的树林。

“当时没钱买苗木,怎么办呢,只好去街上捡果核。”拄着拐杖站在大亮山上最初种树的地方,杨善洲指着一大片林子说。在资金极其短缺的创业之初,捡果核育苗栽种成为杨善洲破解苗木困局的主要途径。每次回到城里,他就到马路上捡别人随意扔掉的果核,然后放到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便用马驮到山上。

原地委书记到大街上捡别人扔掉的果核,这在当时成为轰动保山地区的新闻。可是杨善洲不在乎,林场资金紧,省一个是一个。“可你是地委书记啊,在大街上捡别人吃剩的果核,大家会怎么想?”有人开导他。“那是他们的事,不花钱就能弄到种子,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他说。

一次在街上捡果核时,杨善洲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小伙子的自行车上,小伙子大发雷霆,冲着老人破口大骂。旁边有人赶紧过来把小伙子拉到一边,告诉他那位老人就是原来的地委书记。小伙子顿时傻了,他怎么都不会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在他看来甚至有些卑微的老人会当过那么大的官。杨善洲却丝毫不理会旁边发生的一切,依然低着头自顾自地捡他的果核。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每每这个时候,杨善洲就会发动全场林工,一起到街上去捡果核。如今一个个小小的果核,都已在岁月轮回中演变成为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

“正是因为有老书记带着干,我们才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一步步挺了过来。”林场的工人说。

20多年前,初上大亮山的杨善洲头发只是灰黑,如今却已满头飘雪„„

“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大亮山林场带给当地群众的好处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和显著起来。

创办林场之初,省林业厅、财政厅给大亮山林场拨付了100多万元,对杨善洲造林之举给予支持。当时,需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慎重考虑后,杨善洲用这笔钱在大亮山修了一条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起了5公里长的高压线,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并挤出7万元为附近的四平寨通了电。通路、通电为植树造林奠定了基础,也大大推动了当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大亮山林场最显著的社会效益表现在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人畜饮水难题。场长董继军告诉我们:“林场现在承担着3个乡镇11个村委会70个村民小组2.5万人的饮水供给任务和两个糖厂的蔗区灌溉任务。”

我们来到了距离大亮山林场20多公里的陡坡村大柳水自然村,杨善洲就出生在这里。“新中国成立前,因为饮水太困难,这里的村民婚丧嫁娶,用水都要纳入人情簿子。”老书记说。可是,走家串户后,我实在难以相信这个地方曾经饮水困难到那种程度,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各家各户都通了自来水管,拧开开关就有清泉汩汩流出。

大亮山林场采取的是“国社合作”营运模式,即由村社集体为单位出林地,由国家进行植树造林,产生的经济利润按一定比例双方分成。“这些年,大亮山林场都只是进行抚育型间伐,带给当地老百姓的经济效益不是很明显。2006年到2008年,林场共支付给村集体4万多元的分红。”董继军说。2006年,林场建起了一所木材加工厂,加工抚育间伐的林材。到2008年3年间,林场共支付给当地村民间伐林木、加工林材的劳务费超过了36万元。

不久前,施甸县政府用大亮山林场做抵押,贷款1.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1亿元已经支付到位。

发端于大亮山林场的植树造林热情还波及到了更广的范围:“这些年,感觉整个施甸县的植树造林热情都在上涨。”穿行在林海中,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感慨地说。我们从林业部门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1988年施甸县的森林覆盖率为17.1%,2009年提高到了44.8%。

在担任大亮山林场义务承包人的20年间,杨善洲接受的唯一报酬是: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1996年,随着物价上涨,林场将补助标准提高到了100元。2009年底,保山市委、市政府为杨善洲颁发特别贡献奖,并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今年5月,杨善洲将其中的10万元捐给了保山一中,6万元捐给了林场和附近的村子搞建设。

“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杨善洲说,“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每次下乡,他都把锄头带在身边”

1965年的一天,一个头戴竹叶帽、脚穿草鞋的中年人出现在施甸县某人民公社,打听公社领导在哪里。接待的同志一看来了个老农,而领导正准备接待县委书记,就随口打发说领导不在。来人一听没作声,转身就去村子里面转悠了。过了约定好的时间,公社领导仍然没见到县委书记,仔细一打听才知道是接待员把县委书记当成老农给打发走了。这位县委书记就是杨善洲。

做过9年石匠、工农干部出身的杨善洲,当了保山地委书记,依然保持着淳朴的农民本色。他脸色黝黑,双手老茧,和农民一起锄田、栽秧,走家串户体察农民的困苦,给受冤屈的人主持公道,自掏腰包给困难户力所能及的帮助,下乡不给农民添负担,从来都自掏饭钱„„

“每次下乡,他都把锄头带在身边。”给杨善洲担任秘书11年,祝正光印象最深的就是杨善洲时常和农民群众一起下地干活。“那时他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基层,每天天不亮,我们就出了地委大门,天黑之后才回来。地委开会都在晚上。”祝正光说,“书记一直认为,与农民 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

1980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到保山考察。总书记提前抵达,地委的同志迅速到板桥公社去通知地委书记杨善洲,到了公社才发现,他正在田里头和农民一起插秧,裤腿挽到了膝盖上,猫着腰只顾忙碌,听到工作人员的喊声,他才回过神来,赶紧拔腿往回跑。“杨书记是换了衣服才去见胡耀邦总书记的,可他和农民一起插秧的事还是传到了总书记的耳朵里。总书记感叹说像杨善洲这么朴实的地委书记还真不多见。”祝正光说。

在杨善洲眼中,人民的事马虎不得。1988年,当时驻板桥汉庄的地委工作组接到板桥镇宗家山村杨春兰老人的申诉。老人去卖猪,半路上被人截住,一口咬定是老人偷了他的猪,并扯着老人来到了地委工作组要求主持公道。工作组负责处理此事的人轻信了对方的话,责令杨春兰立即将猪送还给对方,并罚款80元。老人含冤叫屈告到了工作组。杨善洲得知此事后,马上责成工作组与地委信访办公室的干部进行调查核实,并要求将处理结果报告他本人。经过认真核查,事情很快真相大白,原来杨春兰所卖的猪是别人偷了转卖给他的,他自己毫不知情。“我们处理的任何小事都可能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马虎行事,不能伤了群众的心。”事后,工作组专门派人当面向杨春兰道歉,并赔还所收的罚款。

“老书记12岁失去父亲,陪着母亲艰难度日,从小就深深地体味到身为一个农民的诸多难处。因此他处处从农民的角度去理解农民,从农民的角度去思考怎样‘为民’,并从农民的角度去思考怎样‘为官’,这使他与父老乡亲始终保持着一种水乳交融的紧密联系。”在杨善洲身边工作过8年的保山日报记者苏加祥这样解读这位“农民式”的地委书记。

“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解我?我真的没钱”

我们来到了施甸县大柳水自然村杨善洲的老家。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较之于周围的院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最先看到的是他的老伴。在丈夫为了事业和理想顾不了家60多年的岁月里,这位叫张玉珍的老人默默地担起了家庭的全部责任。

杨老家现已是四世同堂,他的大女儿、孙子、重孙和老伴一起生活。2008年,孙子攒够钱新建盖了房子,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平凡而融洽。但是,在杨善洲常年顾不得回家的岁月里,这家人曾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1975年夏天,家里的房子因年久失修,每逢下雨便到处漏雨,全家老小实在无法在屋里居住。张玉珍没办法,专程跑去找杨善洲,叫他无论如何想办法拿点钱给家里修房子。杨善洲听了,久久无语,掏出身上仅有的30元钱交给妻子说:“你先拿这30元钱回去,买几个瓦盆接一下漏雨,暂时艰苦一下。”张玉珍接过30元钱,含着泪水回到了老家„„她告诉孩子们:你们的父亲确实没办法,他很穷,我们以后再也不能去给他添麻烦了,家里的日子我们先凑合着过吧。

1995年,杨善洲已经退休并回到大亮山种树。出于杨善洲进城给林场办事住宿方便的考虑,全家想方设法借了5万多元钱在施甸县城的附近买了一块地,勉强盖起了一间房子。房子是盖起来了,但这5万元的债怎么还?张玉珍专门找到杨善洲:能不能凑点钱还还账?杨善洲东拼西凑拿出了9600元,“你一辈子就攒了这么点钱?”老伴问。杨善洲摆了摆手:“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解我?我真的没钱!”看着老伴无奈的神色,张玉珍只好又一次含着泪水回到老家,把刚刚盖起还没来得及住的房子卖了。

杨善洲的大女儿杨会菊向我们讲述了另一件更让人心酸的事。她3岁那年,一天深夜忽然高烧昏迷,奶奶和妈妈急得顶着暴雨爬山路连夜赶往施甸县城。山路崎岖不平,路过一个山崖的时候,奶奶因走路慌乱而失脚,身子往山崖下倾倒,母亲急忙伸手去拉奶奶,不料由于失去重心,3人一起掉下了山崖,挂在了一蓬枯藤上„„回忆起昔日的艰难,年近花甲的杨会菊含着泪水,轻轻地抚摸着母亲的手说:“父亲不容易,我妈更不容易啊!”

杨善洲的小女儿杨会芹回忆说:“我8岁时,第一次见到了父亲。当时因为奶奶病重,父亲赶回家来送药。母亲对我说,这是你爸爸,赶快叫啊,我却害怕地躲开了。”

杨善洲退休后,组织上安排他到昆明安度晚年,一家人欣喜万分,以为终于可以与在外忙了几十年的父亲共享天伦之乐了,不曾料想,他却一头扎进了家乡的荒山„„

“不行!我没这个权力”

一个老地委书记的妻子和家人怎么会在农村?从大柳水村出来后,这个疑问一直在我心头萦绕。

“是老书记自己不让办‘农转非’。”熟悉情况的人解释。1964年,杨善洲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时,组织上提出把他爱人转为城镇户口,他谢绝了;1978年,上级组织部门有个通知,地、师级干部,家在农村的妻子、母亲、不满16岁的子女可以转为城市户口。当时,杨善洲家除大女儿外,都符合进城的条件。当组织部门将他家“农转非农业人口”的报告打上去时,他坚决要求撤销报告。他说:“身为领导干部,我应该带个好头。我相信我们的农村能建设好,我们全家都乐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

自己常年不在家,政策允许范围内的照顾也不给家人享受,杨善洲做过的类似事情数不胜数。

1982年盛夏的一天,保山地区中专生招考张榜处,有个18岁的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在榜上寻找了无数遍,还是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杨善洲过来拍拍自己小女儿杨会芹的肩头说:“别难过,明年再考。”“爸爸,要是明年还考不上你能给我安排个工作吗?”女儿可怜巴巴地问。杨善洲紧锁眉头,严肃地看着女儿:“不行!我没这个权力。”

1986年,姚关乡的一位副乡长在杨善洲家看到老书记的老伴和女儿们正在吃包谷饭,得知老书记家里的粮食不够吃只好用包谷掺在饭里时,这位副乡长流泪了,当即让乡民政给老书记家里拉去了两袋救 济粮。杨善洲知道后,批评了他:“好多人家连包谷饭都吃不上呢,接济要接济比我们更困难的家庭。”他叫家里人将送来的粮食退了回去。这一类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群众中广为流传。

隆阳区芒宽乡现在是保山市有名的小粒咖啡之乡,全乡的咖啡连片种植面积超过万亩。可在30年前,这里的咖啡树只是零零星星。咖啡种植产业的长足发展是在杨善洲走进芒宽田间地头,鼓励群众大力发展咖啡种植之后发生的。1980年10月,杨善洲到了潞江坝的芒宽公社。他听说新光大队有位叫朱自祥的社员,种植咖啡成了出名的冒尖户,曾因种咖啡挨过批斗,便想让朱自祥带头发展咖啡种植。杨善洲踏进朱自祥的家园,摸着咖啡树说:“过去,我也没顶住‘左’的妖风„„我看这咖啡树是摇钱树。”

朱自祥一颗悬着的心落了地。杨善洲又说:“你家6口人,光是咖啡这一项收入就是人均300多元,再加上其他经济收入,已提前达到了小康水平啦!好啊,你这个典型应该快快推广。”就在那一年,全国咖啡生产会议现场会在芒宽新光大队召开。从此,咖啡种植在芒宽得以迅速发展。

“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都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要多为老百姓办实事。”这位84岁的老党员说。

走上云南保山街头,随便打上一辆出租车,问司机:“您知道杨善洲吗?”

“怎么不知道,他是我们原来的老书记,退休以后去施甸种树,市里奖给他的钱都不要,捐了10万元给保山一中。我女儿就在保山一中读书,我是从学校的宣传栏里看到的!”

走进保山一中,宣传栏里的海报已经有点褪色:“2010年5月5日,原中共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向保山一中捐款10万元,用于资助高中部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旁边是瘦削矮小的老人手捧巨大捐款牌的照片。

身边飞快地跑过几个中学生,记者随口叫住一个名叫李佳璇的女孩:“你知道杨善洲吗?”

“知道呀,他是我们的老书记,种了好多树,还给我们学校捐了好多的钱!”清澈的眼眸中流露的是钦佩和仰慕。

施甸县原政协副主席计盈告诉记者,杨善洲捐资助学并非偶然。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就一直十分重视教育事业:“过去,姚关陡坡村的孩子读书要到十几公里外的清平洞小学。孩子们夜里四五点钟就起床,带一包冷饭,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下午3点多又赶着回家,每次上学都要走四五个小时。特别是冬天,伸手不见五指的,一路摸黑到学校很危险,这个问题怎么办?1960年,我在施甸区姚关清平洞小学任校长,时任保山县委副书记的杨善洲专程找到我,研究解决陡坡村学生的入学难问题。我建议在村上办一所民办学校,他立马拍板同意,回到陡坡村后带头捐资,乡亲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建成了一所简陋的民办小学。”

上世纪60年代初,在实际教学中过分强调劳动教学,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学生成绩急剧下降,整个教育处于混乱之中。1963年,施甸县人民吃不饱,生活十分困难,在工作人员纷纷走出机关、大规模支农之时,杨善洲作出了一个决定:要求全县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重点,不参与支农活动。已经75岁高龄的保山农校退休教师线东华回忆起半个世纪前的那一幕,感慨地说:“杨书记这么重视教育,令我们非常感动。大家都暗自下决心,一定要教好书、育好人,才对得起他的良苦用心!”

当时,许多贫困家庭都存在这样的思想:“我们连饭都吃不饱,还读什么书?”杨善洲却不这么认为。他从十分有限的财政中拿出经费设立了助学金,帮助贫困子女读书,每人每年补助2元,很多学生靠这笔助学金完成了学业。当年接受学校资助的学生,现在已是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和老奶奶了。一提到杨善洲,他们都满怀感动地说:“要不是老书记设立的助学金,我们的书早就读不下去了!”据统计,他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期间,施甸县的小学由191所增至1132所,教职工由420人增至1169人,毕业生由360人增至1123人。

上世纪60年代,施甸有80%的群众都是文盲。杨善洲打定主意:“要让农民在知识上翻身!”他积极创办半工半读的简易学校,还开办了16所农业学校,并大规模开展扫盲运动。他专门走到田间地头,向群众宣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激发群众的学习热情:“旧社会,只有富人家的子女才能读书。新社会,共产党让群众读书,就是为了掌握好枪杆子、印把子、钱柜子,真正当家作主。”许多参加过扫盲学习班的群众深有感触地说:“一开始,我连斗大的字也不认得。参加了扫盲班,学会写名字、查字典、读报和记简单账簿,收获不小呢!”据统计,共有1400名群众通过扫盲学习班脱盲。

时光荏苒,但杨善洲对教育的支持和关心却丝毫未减。2010年,当他决定把保山市委、市政府奖励给他的20万元奖金中的一半捐给保山一中时,消息震动了整个保山城。他把钱捐出来,让更多的孩子可以读上书、读好书;他把爱的种子撒向下一代,种下桃李收获一片芬芳。

关于杨善洲花路费结饭费的故事,一直在云南保山广泛流传。

那是1984年的夏天,杨善洲带着驾驶员和秘书苏加祥一起到龙陵下乡,晚上县委书记汪金耀在县委机关招待他们吃饭,吃的是一碗萝卜炖排骨、一碗蒜苗炒萝卜和一碗白菜。吃完饭,苏加祥去结账时,汪金耀说:“不用结了,我请客。”看到汪金耀一脸诚意,苏加祥就再没坚持。

第二天,三人坐车翻过高黎贡山,驱车60多公里,来到潞江坝的惠通桥。天气炎热,三人下车找水喝。杨善洲拿着杯子,顺口问道:“小苏,昨天的伙食费多少钱?”苏加祥说:“6块5毛钱。”

杨善洲从兜里掏出6块5毛钱给苏加祥。苏加祥说:“汪书记坚持要结账,所以我没付钱。”

杨善洲听了没吭声。过了一会儿,他对驾驶员说:“徐师傅,给小苏买张去龙陵的公共汽车票,让他回去把伙食费交了。”

天色已晚,苏加祥坐上回龙陵的车已经是晚上7点钟,到龙陵县城已经晚上10点了。他连夜找到了汪金耀,把6块5毛钱交到他手上。汪金耀拿着钱,感叹地说:“这个杨书记,做事情真是太顶真了,一分一毫都不能差!”

第二天中午,杨善洲见到了付账归来的苏加祥。“账结了吧?”苏加祥有点想不通地说:“结了。书记,伙食费才6块5毛钱,可来回的路费就花了22块钱,住宿又花了10块钱,是伙食费的好几倍,多不划算啊!”

杨善洲语重心长地说:“小苏,账不能这样算!我们下乡,这里吃一顿、那里吃一顿,擦擦嘴巴、拍拍屁股就走了,最后这些账还不是摊到老百姓的头上?这个风气千万不能开头啊!”

多次采访杨善洲先进事迹的云南日报社记者程三娟说起了杨善洲早年的一段经历。那是1952年,杨善洲在保山县六区(施甸)区委工作,任土改小组长。他在西南乡石头寨住了半年多,吃住在当地的安家和李家。就在回保山培训的头天晚上,杨善洲从衣服口袋里掏出皱巴巴的一堆毛票递给老安:“安大爹,这是这个月的饭钱,1天两角,30天就是6块钱。”

老安从中拿出两角钱又递回给他:“杨组长,今天的饭钱就不收了,就当我们为你饯行。”

“这怎么行,党教导我们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杨善洲坚决推辞。

第二天一早送行时,老安递过来一个纸包。“这纸包里是两个煮熟的红薯,给你路上吃。”

半路,杨善洲掏出纸包,打开却发现红薯下面压了两张一角的钞票。

这两毛的饭钱一直让杨善洲惴惴不安。不久,杨善洲到保山培训期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时,主动向组织上汇报了这件事,组织上严厉批评了他,要他作检讨并送回这两毛钱的饭钱。培训结束后,杨善洲被调到了第五区席子公社(今甸阳沙坝脚村委会)工作。到席子公社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到石头寨去给老安家送两毛钱的饭钱。

席子公社距离石头寨有近百里的山路。杨善洲一大早出发,赶到石头寨时已经是深夜。为了不打扰已经入睡的老安一家,他蜷缩在安家门口的草垛上,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杨组长!你咋个会在这睡觉?赶紧进家!”老安的惊呼让杨善洲醒了过来。杨善洲赶紧从包里拿出两毛钱:“这饭钱你们一定要收下,不然组织上就要处分我、开除我!”

因为担心杨善洲同志受处分、被开除,老安收下了这两毛钱。

从那以后,杨善洲一直坚持不欠群众一分钱,每当有人认为结饭钱是件小事的时候,他总是坚定地回答:“共产党的干部不能搞特殊化,不能当白吃干部,那样做会失掉民心!”

看上去付的是不起眼的几毛钱、几块钱的小账,守住的却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工作作风;看上去是微不足道的几件小事,却让杨善洲在群众心中树立起了两袖清风、清正廉洁的高大形象。

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事业,是崇高的事业。在这样的事业中坚守一生,无论身居什么岗位,都会成就伟大;无论历程怎样艰辛,终将书写传奇。

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195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带领百姓在贫瘠的家园播撒幸福的种子。他以一生的忠诚和执着,守卫一名优秀党员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精神高地,演绎一位领导干部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的公仆情怀。他两手空空离开那片他奋斗了一辈子的土地,留下一名共产党员的卓然风范和浩然正气,留下身后悠长的思念和由衷的敬佩。

“我们奋斗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有一个幸福的家园吗?”这是杨善洲坚守一辈子的理由,也是他奋斗一辈子的写照。

坚守一辈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前半辈子,杨善洲身在其位,手中有权,权只为老百姓所用。几十年里,杨善洲不知为多少群众“散过钱财”,帮多少百姓解过忧困,自己一家却始终过着清苦的生活。妻儿户口留在农村,二三十年无力盖起一栋新房,三个女儿靠不上他一点关系,因为“他当官是为国家当,又不是为我们家当”。

无情未必真豪杰。几十年里,杨善洲自感愧对早年守寡的年迈母亲,愧对含辛茹苦勤俭持家的老伴,愧对每天上山种地、喂牛、打猪草的女儿女婿,愧对开着农用车跑运输的孙子们。为此他伤过心,流过泪,但在公私之间、家国之间,作为“人民的干部”,他深知自己必须担负比常人更大的责任,经受比常人更多的考验。

奋斗一辈子,需要坚忍,更需要激情。后半辈子,杨善洲离开领导岗位,发挥余热,全心为群众织就一片绿荫。从不为家人办事、不为家乡办事的杨善洲,信守“退休后给家乡办一两件事”的诺言,白手起家,捡果核做树种,在荒凉的大亮山上营造起几万亩林木,为乡亲开辟致富的道路,把价值数亿元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在他日渐衰老的身体里,始终燃烧着尽党员职守、为群众谋利的火热情怀。

干部总是要退休的,但作为共产党员永远不退休。杨善洲常常忆起滇西抗战时与他一起抬担架的老乡,正是这样的人民,托举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走到今天。回报人民的牺牲奉献,满足人民的幸福期待,是杨善洲“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不尽动力。这是比任何功德更崇高的使命,更值得一个人终其一生、忘我追求。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辈子很短,用它来求取物质的享受和个人的利益,生命如随水而逝的落花,留不下一丝痕迹。把个人的奋斗融入人民的利益,一辈子很长,会以他人的幸福滋养追求,在后人的追忆中延续生命,在岁月深处写下崇高。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杨善洲用他的一生,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道德追求,为每一位党员干部树立起光辉的楷模。

学习杨善洲,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践行党的宗旨,党的生命力必定更加旺盛。

学习杨善洲,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我们将在信念的坚守中收获更灿烂的人生。

第19篇:杨善洲先进事迹

关于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实践环节

院系:数学系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班级:数学系2班

姓名:颜昌健

学号:201115010221

指导老师:施老师

杨善洲先进事迹观后感

我观看了杨善洲先进事迹的录像之后,心里久久难以平静。五位讲述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杨善洲和他的先进事迹进行了生动的讲述,句句感人,字字情真。杨善洲同志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榜样。作为我们新时期的党员青年,我们更要认真地、仔细地学习。

“ 恪守信念,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忘我工作„„,他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了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这是杨善洲老书记最本质的精神所在,学习杨善洲老书记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牢固树立正确的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不计名利得失,不计荣辱进退,做一名无私奉献、一身正气的好党员。

杨善洲同志的事迹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必须从点滴做起,不能好高骛远,立足岗位,脚踏实地,端正心态,勤勉敬业。要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挫折,投身艰苦岗位锻炼身手,承担挑战性工作增长才干。要保持创新锐气,在工作岗位上大胆探索、创新创造。要养成勤学习、多读书、善探究、爱思索的好习惯,不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要自觉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更新思维、开阔眼界,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学会忍耐,成长为知识丰富、技能精湛、视野开阔、爱岗敬业的有用之才。

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我们应该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刻苦学习,不断创新,为党的事业甘于奉献自己的一切的精神。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崇高的精神、美好的品德却是永恒不变的。我们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做好身边每一件事情,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我们要认真学习了杨善洲精神,正确地认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我们在学习中学会深刻反思和认真领悟 。对于杨善洲精神,谈谈我的认识。

一、通过教育,认识了学习杨善洲老书记的意义和重要性。

开展学习杨善洲老书记教育活动,能够使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贯彻落实党的正确的理论、路线、纲领;开展先进性教育,能够用广大党员的行动来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理念,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才能保证党员先进性这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和基础才能发挥党员先进性,完成党的执政任务和执政使命,广大党员才能带领群众去奋斗,去实现党的各项任务。

二、通过对学习杨善洲老书记的学习,明确了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

我明确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新时期的先进性,一是要立足本质、全心服务。热爱事业,坚持党的方向;爱岗敬业,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争创一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自己利益之上。二是优质高效,精益求精。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自我能力,争创一流工作业绩。三是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维护民主集中制原则,执行党组织的决定,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四是不计得失,乐于奉献。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牢记“两个务必”,抵制腐败现象。

三、学习杨善洲老书记增强了自己的党性,提高了自己的水平。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要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同时还应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先争优活动。

让我们学习了杨善洲老书记先进事迹的点点滴滴,杨善洲同志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大亮山艰苦创业,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积8万亩、价值1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元的林场,最后将林场无偿移交国家。“杨善洲同志60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他的先进事迹和思想境界十分感人。他是一位优秀共产党员,我们应该更加坚定学习和追求老书记“人格重如山,名利淡似水”的理想信念。

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艰苦朴素、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杨善洲同志出身贫寒、经历坎坷,做过石匠,饱尝了作为一个农民的所有辛酸苦辣。他凭着一腔热诚、脚踏实地的奋斗一步一步成长为领导干部后,始终保持恪守信念、清正廉洁、艰苦朴素、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他一生艰苦朴素,时常是头戴竹叶帽、脚穿草鞋以普通群众的心态往来其间,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通过学习,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赤诚之心对待群众,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同时,时刻提醒自己任何时候不能因为身份地位的改变而忘本变质。

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他“为官”多年没有为家人安置工作和捞上一册“农转非”本本,连组织上给予的正常政策照顾也被他婉言拒绝了。他也没有给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时常对家里人说:过日子,吃处有个锅,睡处有个“窝”就行,却把个人大量的积蓄投入到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上,他把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移交给施甸县人民政府,县里要奖励他10万元,他坚决不要;市委、市政府奖励他20万元,他又把大部分捐献给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试想,如今这样的干部、这样的领导还有吗?这正是杨善洲老书记人格魅力的高大和高尚所在,他永葆本色、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楷模。

第20篇:杨善洲先进事迹

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个人党性分析报告

近来,我认真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感受颇深。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是时代的呼唤,是群众的期盼,是党员领导干部增强党性修养的需要。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有感于应学习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杨善洲同志坚定信念、忠诚于党的崇高精神杨善洲同志盛年时期,废寝忘食,忘我工作;年事已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退休之后放弃省城的舒适条件,扎根于荒山、植树造林,正是怀着对党的忠诚、对家乡和人民的无比热爱,把全部精力倾注于山区的发展,把整个身心献给了山区人民,用言行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给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以坚定的信念展示共产党员的风貌,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学习杨善洲同志潜心为民、奋斗不止的崇高价值“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是胡总书记对每个党员干部的要求。杨善洲同志担任保山地委领导多年,退休后植树造林 20多年,始终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殚精竭虑地为群众办事,无愧诚以修身、心系人民的公仆称号。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永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奉献到老,把毕生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

学习杨善洲同志勤以自强、恪尽职守的崇高道德杨善洲同志为官 30余载,把全部的心血和热情都投入在为群众办实事上,受人敬重。退休之后又用生命的余热把家乡的荒山变得山清水秀,多次被授予全国“绿化标兵提名奖”、“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等。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在不在位都要为人民干事,无论为官还是做事,永葆锲而不舍的精神,从不谋私求利,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以廉树威,体现共产党员崇高的道德。

学习杨善洲同志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杨善洲同志为官多年,没有为家人安臵工作,连组织上给予的正常政策照顾也被他婉言拒绝了。没有给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却把个人大量的积蓄投入到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上。市委、市政府奖励他 20万元,他又把大部分奖金捐献给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这正是杨善洲老书记人格魅力的高大和高尚所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牢记党的宗旨,不计个人得失,不图名、不求利、不谋私,无私奉献。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中央、省、州、县委安排部署的创先争优活动中,特别是通过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本人对新时期加强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意义和领导干部如何以身作则等问题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照杨善洲老书记的先进事迹,我进行深刻地反思,查找思想上存在的差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风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自身问题,制定出整改措施。以期通过这次的自我剖析,让自己从思想认识上和实际行动上有一个本质的提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自己是大理市外事、接待办公室主任,属于市委、政府的形像部门,应该要十分注重理论学习。然而,平时虽然能积极组织和参加总支、支部的政治学习,但有些流于形式,敷衍了事,缺乏认真的思考,自己很少静下心来深入学习,只是粗略地浏览相关理论,不去深入的品味。学习少,知识面窄,已经给自己工作带来了不便,影响到对外事、接待工作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对个人党性修养提高的重要意义没有系统、深刻的理解,使得自己不能很好地发挥共产党员的优良传统。

2、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作为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不讲理想信念,就会迷失方向。长久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近几年来,我耳闻目睹市场经济大潮中出现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在感到震惊、愤慨之时,对这些社会阴暗面和消极腐败现象看得多了,而且不能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进行辩证分析,没有看到社会的主流和本质,一叶遮目,不见森林。因此,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必然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产生了一些困惑和迷茫,思想上缺乏清醒的认识。

3、群众观念不够牢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是一项十分实际的工作。我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表现为群众观念不牢。

4、工作作风不够扎实。

主要表现在工作上沉下去的时间少,浮在上面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少,为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少;应付一般性工作多,责任大小却想得少;特别是我在外事接待部门工作时间长了,工作较忙的时候,有时也会产生厌倦情绪。抱有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求争先,但求无愧,除了如质如量地完成本职工作外,很少思考全局的问题,主观上只想把自己分管的工作干好就行。因此,对待工作,有时有应付了事的态度,没有做到所有工作都脚踏实地、扎扎实实。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之所以在自己身上出现上述问题,追其产生的根源,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理论学习有所懈怠。由于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深刻,因此,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系统性不够,平时错误地将学习、工作对立起来,过分强调工作,忽视学习,只顾工作,不顾学习,导致了政治理论学习的放松,即使学习,也缺乏系统性,或为了应付工作上的需要,或为了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临时抱佛脚,找来有关的书籍阅读,缺乏深入了解研究,影响理论水平和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

2、自我要求有所松懈。不愿再吃那么多的苦导致产生思想波动和厌倦情绪的直接根源。怕吃苦当然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存在的原因,认为自己随着年龄增大,繁重的体力、脑力劳动的客观因素影响,也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有所衰退的主观因素。由于思想进取意识淡化,工作标准也随之降低,不是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而是按部就班,凭经验办事,按套路出牌,缺乏抓细、抓实、抓具体和“一竿子插到底”的实干精神,影响了工作质量,特别是舆论监督的畏难情绪,致使该项工作不能有效有力度的开展。

3、宗旨观念有所淡化。工作有时不够深入,满足于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满足于面上不出问题,创新意识淡化,忽视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样,就造成了思想上忽视群众,忽视群众的主体地位,创造精神,忽视群众的根本利益,缺乏真情实感;在工作上依靠群众少,不注重集中群众智慧,体现群众利益,为群众想的较少,为群众做的较少,解决实际问题较少。

三、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

随着对杨善洲先进事迹的不断深入学习,通过对照检查,查找问题,剖析原因,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理想信念、群众观念、宗旨意识、勤政廉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更加增加了我改正错误,提高自己思想政治素质的信心和决心。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利益,克己奉公,多做贡献。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紧紧依靠群众,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深入扎根群众,大力改进工作作风,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真正关心群众,多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做人民群众满意的好干部。

2、勤于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质

现代知识更新一日千里,一日不学,就会落伍有被淘汰的危险,要以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争做学习型的干部,不仅要系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且要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理论、法律法规等知识,着眼于科学发展观的运用,要联系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进行理论思考,做到理论与实际,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与发展,主观与客观的真正统一,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

3.善于开拓创新,永葆工作活力

要克服工作应付、被动作风,对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求,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昂扬的斗志,崭新的姿态,积极、主动、大胆地开展工作,创造新的业绩。我们的事业是在不断开拓创新的过程中发展和前进的,这是我们在思想上和工作中永远保持蓬勃生机和活力的法宝。在深化改革的路上,我们面临的任务十分复杂、艰巨,这需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妥善处理各种工作中的问题,高质量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要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先争优。因此,我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勇于实践的作风,与此同时,自重、自省、自警、自律,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图虚名,不事张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好各项宣传思想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总之,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为我树起了一座丰碑,是激励我顽强拼搏、创先争优的强大精神动力。我要深入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大力弘扬杨善洲同志的崇高品质,自觉践行“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的要求,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在推进绿色经济强市、民族文化强市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中建功立业,多作贡献!

马善祥先进事迹
《马善祥先进事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