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先进事迹材料

道德模范事迹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24 12:04:42 来源:先进事迹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道德模范事迹

萤火之光 照亮社区

-------------记西河社区道德模范谭米花

有一种美德叫助人为乐。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关爱与帮助,每个人都渴望在帮助别人的行动中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而这正是助人为乐的真正内涵。永定路街道西河社区志愿者谭米花就是这样一个人。她用她的实际行动演绎着一曲曲动人的助人之歌,而她的事迹也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道德”课,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光亮,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的正能量。

谭米花一位淳厚而朴实的下岗工人,她不怕吃苦,不怕困难,乐于奉献、乐于助人的美好品格,为街坊邻居津津称道。

在家中,她是一位贤妻良母,她勤俭持家,从不铺张浪费,精心操持着她们那温馨的3口之家。她丈夫也是一位下岗工人,在生活中她们总是相互扶持,在孩子教育上,她言传身教,教育孩子学会做人与做事,做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

2007年她听说社区招募志愿者就毅然决然的来到了西河社区担任社区服务及工青妇工作,投身于她热爱的志愿者事业。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休息时间,每天与社区工作人员同步作息,并经常提前来到服务站打扫卫生,收拾资料。多年来她本着一颗无私奉献的爱心和乐于助人的热心,无私的帮助别人,主动为社区分担责任,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年迈居民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困难,扶老携幼,主动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主动当起了一名社区志愿者,在自愿服务社区、服务居民的同时升华自己,播撒爱心。无论是炎热还

1 是寒冷,多年如一日,而且从不宣扬,默默无闻。

爱,如果仅停留在一家人中,那么这种爱是狭隘的。可谭米花却把这种爱延伸到亲朋邻里、社区之中。谭米花在处理好自己家庭事务的同时,对社区的老人也特别关心,不定期上门走访看望社区老人,了解老人的需求,帮助解决老人们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困难。

居住在西岩新村家属院的王桂莲老人,79岁,丈夫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病故,她含辛茹苦地把三个孩子拉扯大,患有一身疾病:心脏病、哮喘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导致双腿变形,行走不方便,不幸的是六七年前她的儿子和女儿相机因意外事故去世,老人接连收到这么大的打击,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谭米花这几年经常利用空闲之余,到她家看望她,陪伴老人聊天解闷,陪她看病抓药,帮她提水,整理家务,帮老人办理医疗保险,领取养老保险金,低保金。老人病了,她跑到社区、街道、医院办理医疗保险、大病救助。……。“你们不用担心我,因为我不是孤老,我有一个最贴心的女儿!”这是王桂莲老人见到居委会的干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制药厂家属院三号楼三单元702室住着二级肢体残疾人韩红梅和女儿梁悦。韩红梅今年44岁,原敬东厂下岗工人,谭米花配合社区干部以房管人入户时,了解了她家情况,丈夫原是制药厂下岗工人,2003年单位买断下岗,丈夫下岗后长期有病,数年后也因肝硬化于2009年7月病故,原来家里的收入就不高,因为丈夫患病花去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借了亲戚朋友的钱,生活的重担子全压在了韩红梅的肩上,生活的拮据让这个柔弱的女人在下班回家时路上晕倒,

2 致使半身不遂,瘫痪在床,家里没有了任何经济来源,全靠低保金维持生活。每月买了药治病后,家里连吃的面粉都要靠赊取,女儿梁悦上高二,17岁,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去年韩红梅病情严重的时候,女儿一度要放弃上学照顾母亲,经过大家劝说后,孩子虽然上学了,但有时候下午还是在家里照顾母亲,韩红梅再催促,她说是下午上副课不要紧。知道孩子因照顾母亲弃学或者逃课这件事后,谭米花经常去看望她们,鼓励梁悦好好学习,不要有思想负担,有困难大家想办法,她把她的电话号码留给韩红梅,当她有需要时可以随叫随到,进行帮助。在空闲之余,给她们母女俩出钱办理了医疗保险,帮助韩红梅办理大病救助手续,低保金发放了及时到她家把低保金三联单送到她女儿手上,她知道这家人正眼巴巴地盼着这点钱要生活。

2013年4月,韩红梅病情加重生活不能自理,每天早上7时,洗漱完毕的谭米花就骑着自行车来买上早餐,来到制药厂家属院的韩红梅家,打开窗户透气,打扫卫生,端屎倒尿,然后帮韩红梅洗脸、擦手,再给她倒一杯热水。中午韩红梅的女儿放学回家,谭米花为了不耽误她的学业,让她能够早点吃晚饭去休息,谭米花首先到韩红梅家给她们一家做饭,当韩红梅一家开始吃饭的时候谭米花就有马不停蹄的回到自己家才给自己家人做饭,刚开始她的丈夫周世英还抱怨她,但由于谭米花的坚持她丈夫慢慢的支持她的工作,一年下来谭米花瘦了10多斤,但她还乐此不疲。长久卧床的人最容易得褥疮,晚上下班之后,谭米花就来到韩红梅家用热水给韩红梅

3 擦身、并帮他翻身、揉背。谭米花身高1米65多,体重比韩红梅重10多公斤,但谭米花照顾起来相当吃力,可韩红梅瘫痪在床近一年多,身上一个褥疮都没有。

经过谭米花细心的照顾韩红梅的心情状态好了,病情也慢慢地有所缓解,到今年韩红梅已经可以自由活动,生活可以自理了。

谭米花更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人,她把个人兴趣与社区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深入群众,平时居民上班不在家,谭米花就利用中午晚上休息时间去辖区居民家中上门收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居民“零距离”解答各种政策信息,了解居民的真实需求和想法,做好上情下达,真正当好“政府的耳朵、社会的减压器”。 2013 社区居民高胜贵、康学林、何淑芳的孩子刚考上大学,由于家庭困难难以凑齐学费,谭米花得知情况后先后多次向民政局询问政策并且帮助他们申请到了每人3000元的助学补贴,使他们能够及时到学校报到。

一旦辖区有了什么事总是能看到她跑上跑下、忙里忙外的身影。在谭米花的身上随时装着一个”民情”笔记本,上面记录着辖区困难居民的联系电话和家庭住址,以及这些家庭最近的生活情况和最近需要迫切解决的困难问题,使社区能够及时掌握情况。 “西河村有几个居民的医疗保险需要上门收缴.....” “公园路上还有几个小区养老保险政策没有宣传到需要通知知....”

“低保户何淑芳家的儿子今年上大学....”

4 “社区困难家庭李鸿强今年搬进了廉租房....”等等。一段段话语记录着谭米花对居民生活的关心。

社区的环境问题一直是居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西岩桥河道两边的垃圾乱堆、乱扔现象严重,谭米花发现问题后一边及时社区反映,一边就到附件居民家中发放宣传单劝导住户把垃圾放到垃圾固定点,并组织辖区4050人员对卫生进行清理,及时杜绝环境卫生脏乱差,做好社区环境卫生工作。邻里闹纠纷,她主动去帮助调解。谭米花在社区志愿服务岗位一干就是7年,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达到1.5万小时。

在讲求价值规律的今天,谭米花却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谱写着助人为乐、文明幸福之歌。常有人这样问她:“你这么干,不觉得累吗,图啥?”“其实人最怕的就是‘老来难’,我父母在外地,觉得社区的老人们就像我在远方的父母,社区的居民就是我的亲人,我只不过使做了生活中一点平平常常的小事”正是基于这种朴实的想法,支撑她在这十几年的工作中默默无闻地照顾孤寡老人,为家庭牺牲,为社区谱写了一曲孝老爱亲的颂歌。

多年来,谭米花被永定路街道办事处评为“道德模范”、“社区先进工作者”、“文明市民”等荣誉称号。2008年被安定区国家税务局评为“光荣纳税服务志愿者”,2011年被安定区总工会评为安定区“优秀基层工会工作者”,2012年评为安定区“先进基层工会工作者”。2013年被定西市老龄工作委员会评为全市“孝亲敬老模范”。

推荐第2篇:道德模范事迹

“善行河北、爱在廊坊”

道德典型模范事迹

一、助人为乐模范:

王楠,女,20岁,团员,15岁创建《丑小鸭公益网站》。

王楠, 出生于一个幸福的“三姓家庭”,从小受父亲的影响,立志要帮助弱势群体,15岁创建《丑小鸭公益网站》以来,常年帮助患有下肢肌无力的轮椅女孩韩磊重拾生活信心,学会使用电脑,找到了人生的快乐。同时,2007年底,在香河县影剧院举办了《互联相约 与爱同行 救助贫困残疾人义演募捐签名活动》,2008年,在香河县人民医院举办了《互联相约 与爱同行 救助孤残儿童书画义拍活动在香河及爱心火炬传递活动》,分别受到中国互联网协会以及京津两地网民的好评。

刘贺明,男,56岁,永清县韩村镇南石村人。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刘贺明从电视上看到灾区群众缺棉被和食品,他用最快的时间找到一家信得过的棉被加工厂,连夜赶制出400床棉被,同时又采购了400箱饼干、400箱方便面等价值10万元的救援物资,连夜驾车亲手将物品送到了灾区人民的手中。2008年9月3日,刘贺明又为在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就读的四川省平武县的54名灾区学生每人购买了书包,学生放寒假他又用“爱心车”把54名孩子送到北京西客站。然后又亲赴四川接54名学生返校。刘贺明是廊坊市自费赴四川灾区捐赠救灾物资的第一人。

陈雪梅,女,42岁,文安县急流口管区大寺庄村村主任。多年来,陈雪梅凭着坚强的毅力,与残疾人丈夫赵艳利一起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他们热心公益事业,先后为残疾人体育事业、希望工程、印尼海啸、“5.12”地震等捐款共计十多万元。2009年,她放弃了北京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回村当起了村官。她捐资17万元为村里修了地下管道,解决了群众盼了十几年的吃水问题。投资20万元为村里硬化了街道,解决了百姓行路难的大问题。

荣季祥,男,42岁,中共党员,现为霸州市公安局胜芳分局教导员。他勤俭节约,先后帮助25名贫困儿童重返校园完成学业,捐款额多达8万余元。他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爱心警察”。2005年荣季祥一家被全国妇联评为“爱心家庭”,他两次被提名参选省“优秀人民警察”和省“十大杰出青年”。

孙玉兰,女,安次区银河南路“夕阳红”宣传队队长。1995年退休后,义务协助街道办事处搞宣传,她所带领的“夕阳红”宣传队被授予了“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国社区志愿者服务先进单位”、“巾帼文明健身队”等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几十个。14年间,由建队初期的28人发展到1080人,党员由8名增加到65名,由最初的一支队伍扩展到15个社区分队,由一把扇子、一条彩带、一个录音机,发展到有组织、有制度,有场地、有文体活动器材的一支“精神文明建设的轻骑兵”。她带领宣传队自编自演了《喜迎十七大》、《文明市民要做到》、《赞安次》等700余个小节目,走遍市区街道,既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又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先后演出达587场。

二、见义勇为模范:

祁京华,男,44岁,高中学历,群众,固安县金河混凝土有限公司总经理。乐善好施、乐于奉献,在他人危难时,义无反顾的伸出援助之手,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毫无保留的给予帮助,在自村一孕妇出现险情时,不惜放弃自己生意上重要的项目,出车出力,助人危难,而不求所取;2008年3份,在参与抢救公主府乡一个不慎落井儿童的过程中,毅然放弃手头工程,调拨5辆自卸车投入抢救,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却在抢救完毕后悄无声息的离去,不求回报,用自己的真诚、无私诠释了善和美的真谛。

宋小克,男,51岁,广阳公安分局北大街派出所巡防队员。6月11日零时36分,广阳公安分局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网上通缉逃犯祁军奎入住辖区内荣鑫旅馆。北大街派出所张凤刚等3名民警和宋小克等3名巡防队员出警抓捕。打开犯罪嫌疑人所住屋门后,张凤刚手持防暴枪指向开门的祁军奎,同时亮明警察身份。由于现场狭窄,狡猾的祁军奎突然施暴,一刀刺中张凤刚胸腹。张凤刚中刀倒地,后面的巡防队员宋小克迅捷地扑上去,将祁军奎压在床铺上。宋小克在与祁军奎搏斗中身中6刀。随后,祁军奎及其同伙魏某方被警方制服。宋小克被紧急送到廊坊市人民医院急救,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张凤刚,男,36岁,中共党员,广阳公安分局北大街派出所民警。6月11日零时36分,广阳公安分局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网上通缉逃犯祁军奎入住辖区内荣鑫旅馆。北大街派出所张凤刚等3名民警和宋小克等3名巡防队员出警抓捕。打开犯罪嫌疑人所住屋门后,张凤刚手持防暴枪指向开门的祁军奎,同时亮明警察身份。由于现场狭窄,狡猾的祁军奎突然施暴,一刀刺中张凤刚胸腹。张凤刚中刀倒地,后面的巡防队员宋小克迅捷地扑上去,将祁军奎压在床铺上。随后,祁军奎及其同伙魏某方被警方制服。张凤刚被紧急送到廊坊市人民医院急救,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三、诚实守信模范:

石克荣,1957年10月生人,三河汇福粮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他从1999年10月兴建汇福粮油集团,10多年来,他靠诚实守信使汇福粮油集团从小到大,目前已成为“中国企业500强”、“中国食品工业十强企业”。他本人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中国诚信企业家”等省以上60多项荣誉称号。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石克荣明确向全体员工承诺:不裁员、不减员、不减薪、不欠薪,2008年增加就业300多人,2009年新增就业500多人。

纪俊泉,男,51岁,中共党员,现为廊坊市明珠商业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多年来,纪俊泉始终秉承“诚信为本打造强企名店,厚德为基创立百年明珠”的经营宗旨,在职工中大力倡导恪守职业道德、向顾客奉献真诚。坚持“卖真品、标真价、献真情”,践信守诺,以诚经商。坚持“名品进名店、名店卖名品”,国际国内高端品牌保持在20%以上,新潮时尚精品保持在70%以上。先后建立了“ 四不进五把关”的商品进货制度,“三证齐全”的销售制度,“不经营假冒伪劣商品”的承诺制度,库存管理ABC分类制度,从源头上杜绝了假冒伪劣商品。为解除顾客的后顾之忧,向顾客郑重承诺,企业经营的10万种商品全部包修、包退、包换。 他所领导的企业先后两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商业服务业十佳企业、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单位、中国诚信经营企业等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200多项,纪俊泉本人也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商业系统劳动模范等40多项荣誉称号。

陈振国,男,57岁,大城县人,中共党员,廊坊市全振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振国常说“不讲礼仪,不讲忠孝,不讲道德、不讲诚信的人,算不上合格的全振人!”。新职工走进全振公司,他们所接受的第一堂培训课,就是陈振国亲自讲的道德品质教育课。从“八荣八耻”到忠孝文化,从礼仪标准到诚实守信,让走进全振的青年,深刻了解先做好人,再做好事的道理。全振公司成立了以行政部、销售部为主的诚信管理机构,以达对社会诚信、对客户负责。公司十几年如一日,签约率达100%,履行合同上从未出现过差错与纠纷。

段洪甫,男,45岁,中共党员,永清县南关二村人,永清县兴达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现任廊坊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常委,县政协常委、县工商联副会长。多年来,他诚实守信、拼搏进取、扶危济困、造福桑梓。近几年用于社会各项捐款达704.157万元,占全县企业捐款额的49.8%,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今年他光荣地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

四、敬业奉献模范:

王恭祎,男,54岁,中共党员,现任廊坊市农林科学院院长。从事林业科研工作30多年来,共取得28项科研成果,其中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四等奖1项;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有4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其中2项获国际和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研究选育了9个杨树、桃树、梨树新品种,其中4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1个通过省审定。出版专著4部。廊坊杨4号获得“第十七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并获“燕赵创新杯”最佳产品奖;王恭祎作为党代表参加了中共河北省第五届、第七届党代会,三次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2000年被河北省委确定为科技战线唯一典型,参加了河北省“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省巡回报告。

王金洁,男,1961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廊坊市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他从2004年8月担任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以来,始终坚持以一名党员的标准,克己奉公,爱岗敬业,团结带领全校广大教职工,坚持科学发展,开拓进取,使办学规模不断壮大,效益不断提高。目前,学校有盲、聋哑、弱智三类残疾学生310名,教职工99名。他本人先后获得廊坊市劳动模范、廊坊市十大爱心人物、感动廊坊十大人物、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伊秋玲,女,安次区光明西道南大街社区居委会主任,中共党员。十几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走百家门,问百家事,解百家难,辖区里的每条小巷每个居民家中几乎都留下了她辛勤的足迹,居民们亲切地称她为“活地图”。几年来帮助近百个家庭解决实际困难120多件。伊秋玲本人也被评为“全国禁毒好家庭”、省级“共建先进个人”。

张永强,男,41岁,中共党员,霸州市第十八中学校长。在工作中,他注重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建设和谐校园;树立创新意识,优化体制,建立“家长学校”,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沟通装上了“信息宽带”;严格教育制度,规范教学工作,与教师签订责任状,使教育工作不断深化,教学成绩名列全市前茅。

赵宝国,男,41岁,中共党员,广阳区九州镇西冯务村党支部书记。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舍小家、顾大家,被老百姓称为“为民干部”。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先后引进百万元资金,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实行土地流转,大力发展村街特色经济。

赵德平,男,64岁,大厂县评剧团团长,1982年带领剧团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把舞台搭进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城市乡村,把节目送进了全国亿万个家庭,打造了全国文化战线的一面旗帜,他创作、创演的八台大戏和四十多个小品多次荣获国家、省级大奖,《水墙》荣获了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化部“全国戏剧文华奖”;《半夜猫叫》、《随礼》等小品也获得了“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华新节目奖”等多项大奖。他第一次原编剧的18集电视连续剧《当家的女人》三次热播央视一套和八套。

五、孝老爱亲模范:

宁鹏飞,廊坊市科技局农村科技科科长。他二十多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料因病瘫痪在床的老母亲,使母亲尽情地安享着晚年的幸福生活。今年1月28日,这位1939年入党的老党员迎来了她88岁寿辰。宁鹏飞的孝道,在亲朋好友、同事、邻居中有口皆碑。

刘富宝,男,45岁,中共党员,现任三河市公安局警务督察队长。1998年初,母亲去世后,他看到父亲一个人生活非常辛苦,就做弟弟、妹妹的思想工作,给父亲后续了一个老伴。可是祸不单行,2002年底,父亲的老伴又因病去世了,他自己掏三千元钱妥善处理了此事。2003年,刘富宝又劝父亲找了个老伴,2007年9月,第二个继母被诊断出肺癌,为让继母有一个好的治疗条件,刘富宝东借西凑了七万多元,交齐了治疗费。2008年被河北省公安厅评选为督察系统先进个人。

张永东,香河县第一中学教师。自从2004年以来,张永东的父母先后得了重病——2004年父亲做了心脏支架手术,200

5、2006年父母相继患上了脑血栓,不能自理,长期卧病在床。每天他坚持给二老擦洗,几年如一日。但是他依然坚持每天早到校,晚离校,给学生更多的时间。

杜维刚,廊坊供电公司调度运行班班长,华北电力技术院一级技能专家、国家电网优秀调度员。他三十年如一日,勤勉敬业,用诚信的力量,铁面无私地捍卫了“三公”调度原则。生活中,他用顽强的毅力和爱心支撑着一个多灾多难的家,他把爱心给了父母、弟妹、妻儿、同事和朋友,诠释了人性的光芒。2008年他被评为首届华北电网十大道德标兵、“感动国家电网十大人物”候选人。

徐铭,男,30岁,廊坊开发区新世纪中学教师。2004年父亲因工伤腰椎骨折,同时母亲也因多年的风湿折磨和对父亲的担心而病倒了,从此以后,每天下午下班,他都骑20多里的路赶回家去,帮母亲做好够吃一天的饭,然后再骑车去市医院护理父亲,在医院陪一夜床后,第二天直接上班。期间还要找老中医搜集各种偏方给母亲治风湿腿病。2006年结婚后,就把父亲母亲接到了新家,妻子对他的做法也很感动,一起担负起照顾父母的重任。

推荐第3篇:道德模范事迹

第四期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致敬辞:“恪尽职守。是你们,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服务人民、尽心尽力、安贫乐道;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将责任心、使命感化作了坚守的动力,为社会的发展奠定牢固的根基——向你们致敬!”

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

在晚会上,被主持人戏称为不在稻田里就在去稻田路上的袁隆平,讲了他的禾下乘凉梦。他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见试验田的水稻长得像高梁一样高,稻穗长得像扫帚那么长,稻粒像花生一样大。他和他的助手悠然地在稻子下面乘凉。袁隆平讲起自己的梦境,在舞台上哈哈大笑。他讲完了科幻梦,又讲了一个现实的梦。就是在2010年之前,水稻亩产900公斤。他说到那时候咱们水稻亩产就是世界上最领先的。

袁隆平先生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在先生八十华诞到来之际,我谨向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祝愿,愿先生健康快乐,愿先生在水稻研究上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愿先生的科研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2010年8月27日,温家宝评价)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您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您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您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

您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

第五期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

致敬辞:“大爱无声。是你们,用人间的大爱,诠释着生活的真谛;用人间的至孝,显示着超越平凡的勇气。无论天荒地老,无论沧海桑田,是你们的一颗颗赤子之心,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血脉相随的道义——向你们致敬!”

罗映珍的战友梦

罗映珍每天坚持给因缉毒受伤昏迷的丈夫罗先勇写信念信,信写了600多封,时间也过去了两年多。在舞台上,罗映珍静静地听着主持人念她中秋写给丈夫的信。“老公,这是中秋之夜,距离你昏迷已经371天了。城里看不到月亮。”罗映珍在信里说等丈夫醒来,一起回家看月亮,因为在家里才有最皎洁的月光。2007年,罗先勇已经有了一点意识。罗映珍说虽然还要在病房里过中秋,但是她说什么,罗先勇心里已经听懂了。

罗映珍她2007年由警嫂变成了警察。她曾经穿上警服给病床上的丈夫看。罗映珍自己有一个梦。她希望丈夫能够站起来,做她的战友。“老公,以后我们一起抓毒贩,你就是我师傅,我是你徒弟,我等着你好好教我”。

第六期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

宋志永是河北省玉田县东八里铺村的一名普通农民。在2008年年初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斗争中,他自费组织12名乡亲克服重重困难,千里迢迢奔赴灾区参加抗灾,展现了中华民族感恩图报的传统美德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时代精神。

“宋志永现象”不是孤立的,它所体现的“宋志永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弘扬。

“宋志永精神”蕴含了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高尚情操。宋志永身上集中体现了新时期普通百姓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崇高境界。他们把国家的危难与个人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的事,社会的事,也是我们大家的事”,他们在奉献过程中展现出发自肺腑的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强烈愿望和高尚情操。

“宋志永精神”蕴含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灾难降临的时候,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一次又一次地被接力下来,传承开去。

“宋志永精神”蕴含了无私无畏、忘我奉献的优良品质。这种精神已不仅属于唐山人。在四川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数不胜数的感人事迹,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时代精神的感召力。

“宋志永精神”蕴含了感恩社会、倾情回报的情怀。以“感恩、博爱、开放、超越”为核心内涵的新唐山精神,是唐山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光荣传统、革命精神的凝结和升华,为唐山的发展提供了积极向上的滋养和精神动力。

推荐第4篇:道德模范事迹

全书着墨于鲁迅的文艺上的革命斗争,并以此勾勒出鲁迅文艺革命的斗争历程。很显然,作者是比较敬佩鲁迅的,因此没涉及过多鲁迅的缺点,即使对于文艺界的论战等,仍是站在他那一边。因此,以下观点只是基于作者文中描述的一些体会,也许不够客观,但我个人觉得差不了多少的。

首先说说鲁迅先生的性格以及为人。

鲁迅是个性格坚强的人。早年他老爸“不欺负别人但是对别人的欺负予以猛烈还击”,后来老爸病了,他因采药迟到但却不对老师透露家里情况,再后来家境衰落使得他早早担当家里更多的责任,种种的早期行为,对他的今后影响很大。再到后来,在日本求学时面对别人的歧视不惧怕,回国后在教育系统及文艺界的的辗转磨难,都一次次锻炼他那坚强的性格。这种性格在革命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很难想象一个软弱性格的人能担当如此重任,也许他的弟弟周作人是个反面教材。

鲁迅是个有独立精神的人。我觉得这跟他的家庭氛围有很大关系,不拘一格的祖父,开明的父母。因此,从很小时候开始,对事物看法就有自己见解。师从章太炎时见解独特不迷信老师权威,留学日本时在视日本为友邦的大环境下对日本野心的准确研判,及至以后在文艺斗争多次坚持自认为观点。

鲁迅是个负责任的人。早年家庭由盛转衰让他提早担当照顾家庭的责任,成年后对老母亲悉心赡养,之后对其弟周作人一家尽心照顾,再之后对儿子海婴的照顾,都可以看得出。不必说工作上的尽心尽力,鲁迅先生并没有忽略生活的其他部分,这不得不让人惊叹。而我则认为这跟他精力充沛,能力强有关。没有足够的精力与能力,负这么多的责任是空谈。

鲁迅是个革命斗士,但是却在吸收一些革命经验后不愿战友做无谓牺牲。例如在杭州教学时,被学生问及“有辫子好还是没辫子好”时,不加思索答道“无辫子固然好,但是我劝你们还是留着好”。因为他尝试过无辫子带给他工作生活的不便,并且在根据经验觉得不必过多做这些剪辫子的表面革命,应该做多些实在革命。基于这一原则,他创造了壕垒战理论,即用最少的牺牲让敌人付出最大的代价。他曾说过“革命者应善于保存自己,才能有效地打击敌人”。

下面来说说书中提到的一些比较深刻的观点。

鲁迅提出过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观点,也就是国人的关于爱国的解读。他认为,国人的爱国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自大的爱国,一种是集体从众的爱国。前者,区别于精神病中的夸大狂,是指在大家都不支持他的观点时,仍能保持自己独立之精神,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而这观点,出发点纯粹是为了国家,即使有失偏颇,也不应过多指责。一个国家有多一些这种人,万幸也。后者,则很大基于从众以及私利,标榜自己爱国。这种爱国,映射出自己的自卑,但是放之于爱国人群中,摇身一变成了“自信”——大家行动观点正确,自己是其中一员,自豪;大家行动观点不正确,自己是其中一员,不单单是自己错误。此种爱国,还是越少越好。

联系到此次钓鱼船事件,说得极是。且这种国民性,一直如此,不由得联想起*。

他有提出过一个“拆屋顶”理论,大意是国人都是喜欢调和与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但是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都不肯行。这种理论其实很简单,平时砍价就有出现这种情况。说到大处,个人一直认为,一个社会的舆论肯定需要些激进的人与保守的人,这样社会舆论才会更加接近真实,拆屋顶理论刚好可以支撑这一说法。

大概就是这些吧,算是书评,推荐此书。

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

一、助人为乐

许月华,湖南省湘潭市福利院供养人员,12岁时高位截瘫,两个小板凳是她行走的支撑;17岁时,她被送进了社会福利院,开始了新的生活;现在,她是130多名孤残儿童的“妈妈”,撒播着伟大的人间母爱。37年来,她始终自强自立,乐观向上,热心助人。

在福利院,许月华从没有休过节假日。有回她肾结石急性发作住院,刚出院她就直接进了福利院幼儿宿舍,一工作就是30多个小时。“我要把欠孩子们的时间补回来。”护理班长心疼她:“月华,你这样下去会累死的。”许月华轻轻一笑:“真这样累死,我乐意。我还留了几十块钱,就拜托你替每个孩子买件衣服,算是我给他们的一个纪念。”

随着福利院收养的孤残婴幼儿不断增多,许月华抚育的“儿女”也越来越多,最多时同时带着15个。为了方便,她让孩子们都睡在自己的床上。床铺太窄,就不断加宽,最后加宽到了5米,她那张大床成了一座小型幼儿园。白天,许月华给他们喂奶,换尿布,陪他们玩,逗他们笑,常常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晚上,这个刚睡下那个又醒了,这个刚停止哭那个又扯开嗓子喊,许月华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37年里,许月华带大了138个孤儿。一批孩子走了,又一批孩子来了。这些不少都已成家立业,他们在填履历表时,在“母亲”一栏里,写的都是一个共同的名字:许月华。

许月华2010年被人民网评为“十大责任公民”,2011年被中央电视台授予全国“三农”人物奉献奖。

二、诚实守信

孙东林,出生于农民家庭的孙东林与哥哥孙水林组建起一支建筑队伍,开始在北京、河南等地承包建筑工程。20多年来,孙东林守信如金,不论是对承包的工程,还是对农民工兄弟,都讲一个诚信,都讲一份责任。孙东林常说:“我也是农民出身,农民工兄弟跟咱辛苦干了一年,还拖欠他们的工钱,怎么能说得过去呢,明年谁还跟咱干呢?无论遇到多大困难,绝不能影响工程质量、绝不能拖欠农民工兄弟一分钱。”

20多年来,像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正是凭着这种“讲诚信、重质量”的坚持,孙东林参与了北京顺义区几乎所有重点工程的施工,而且个个都是样板工程。2010年2月9日,为了抢在春节前将农民工的工资发放到位, 哥哥孙水林连夜开车从天津赶回黄陂,却在南兰高速河南兰考段遭遇重大车祸,一家五口不幸遇难。为替哥哥完成遗愿,孙东林带上事故车上的26万元钱,驱车15小时返乡替兄发放农民工工钱,钱不够发,孙东林毅然从自己的账户上取出6.6万元,仍然不够发,70多岁的老母宋腊梅把自己的养老钱1万多元拿了出来。由于孙水林已经遇难,农民工的工资清单已不知去向,孙东林就根据农民工凭良心报出的钱数,报多少给多少,终于赶在除夕前将33.6万元钱足额发到60余名农民工手中,完成了感天动地的生死接力送薪义举。

三、敬业奉献

邓前堆

28年来,本着对救死扶伤信念的坚守,邓前堆冒着生命危险,通过一条100多米的溜索在怒江两岸往来,随叫随到出诊5000多次,步行60万多公里为村民治伤疗病、防治传染病,用艰辛付出换来了百姓的健康,用十几年如一日的溜索行医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自从担任拉马底村的乡村医生,邓前堆就牢记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使命,情系农村,心想村民,随叫随到,及时尽责。为给两岸村民看病,他的行医之路与过江溜索紧紧联系在一起,随身形影不离带着一个药箱、一把溜梆这两件“宝物”。他跑遍了乡村每一条小道,清楚知道每一户村民身体健康状况,谁患过哪种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他的心中都装着一本明细账。他每天在拉马底村卫生室坐诊,一旦接到病人的求助电话,即背上药箱、带上溜梆出发。在当地村民的印象里,无论深夜白天,还是暴雨江水上涨,邓医生总会及时赶来就诊,给病痛乡亲们带来安康,带来希望。邓前堆说:“过溜索再危险,走山路再辛苦,只要乡亲们身体健康,也值得!”

在28年的行医过程中,邓前堆谨记“服务乡亲、奉献家乡”的信念,对病人倾注了满腔爱心,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他用傈僳语向村民宣传解释艾滋病、结核病、疟疾等传染病的防制知识,注射疫苗,服预防药,随访,该村免疫规划建卡率达100%,接种率达98%,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0%以上,传染病防制工作在这里落实到位。

四、见义勇为

吴菊萍。----“最美妈妈”。人们感动着,感慨着,传播着,传递着,全世界都知道了吴菊萍救起小妞妞的故事。

其一,普通人的高尚行为更能体现纯洁的人性,更具震撼力量。如果接住妞妞的是超人或蜘蛛侠,原本也不值得惊叹了。而吴菊萍是一个普通的妈妈,有一个8个月大的儿子,她却以生命的代价去托住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孩子。这种“本性的习惯性流露”,看似自然又简单,其实最艰难,是一种经年的累积,如果不是长久以来的善良积淀,很难想象会有危急时刻爱的爆发。

其二,“最美妈妈”做了别人或许想做但却未必会做的事,她的行为触动了人们心中共有的善念。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依此来看,现实社会中人们在需要帮助的人或事面前止步,确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最美妈妈”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进人们心灵。她于平凡中孕育出人性的光辉,激发了人们心底向善的力量。

吴菊萍那关键时刻的一伸手,展现了人性的精彩。人们为这份精彩喝彩,这是向善社会的一大进步。希望每一个普通或不普通的人都能记取这份精彩的传递,善待身边的人,用爱交织身边的事。

五、孝老爱亲

孟佩杰,5岁那年,生父去世。迫于生活压力,母亲将她送给刘芳英夫妇收养。1998年,养母刘芳英患上了椎管狭窄症。经过治疗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只能依靠双拐勉强走路。一年后,养父无法忍受艰难的生活,悄悄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这一年,孟佩杰只有8岁。

为了及时照顾母亲,她在离学校最近的地方租了房屋,并向学校申请了走读。孟佩杰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早上6点,帮养母穿衣服,给她洗脸、梳头,然后赶到学校上课。中午12点下课后,又匆忙赶回家,做饭、喂饭,给母亲擦洗身子、活动筋骨、敷药按摩、洗漱更衣、倒屎倒尿,换洗床单、被褥,下午两点再赶回学校上课。下午放学后,她又匆匆赶回家中做晚饭、做家务,服侍母亲睡觉。每天就这样奔波在课堂和出租屋之间。

养母久病卧床、大小便失禁,患上了褥疮,孟佩杰一天要帮其翻身擦身多次。为防止褥疮扩散,每天放学回来她都要给养母洗衣服和床单。她还专门跑去向老中医请教护理方法,天气暖和时,就抱母亲到窗前晒太阳。遇到母亲排便不畅时,她就用纤细的手指,帮母亲一点点抠出那些又黑又硬的粪便。刚强的母亲瘫痪后脾气也越来越大,孟佩杰就经常提醒自己,不能惹母亲生气,平日里功课再忙,她都会抽出时间陪母亲聊天。懂事的孟佩杰从来不乱花钱,时刻惦记着家里卧床的养母,对养母十几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任劳任怨,不离不弃。

推荐第5篇:道德模范事迹

道德模范事迹

孙俊霞是陵县恒宇纺织品有限公司细纱车间挡车工,虽然工作平凡,但由于她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出耀目的光彩。

她自2010年3月进入位于边镇工业园区的陵县恒宇纺织品有限公司,一干就是四个年头,由一名对纺织行业一窍不通的学员成长为公司重点培养的种子队员,由一名平凡的农村妇女成为企业的生产骨干,实现了自己价值观的转变和事业上的成长。

身材瘦弱的孙俊霞看起来文文静静,也不善言辞,从她的外表一点儿也看不出她性格中的坚韧和刚强。2010年春天,她随着伙伴们一起到恒宇公司应试,人力资源的老师们看到她柔柔弱弱的样子,甚至有些担心她胜任不了车间的工作,但短短的一个月之后,孙俊霞却赢得了所有人对她的刮目相看。进厂的第一天,她被公司橱窗中戴着大红花的劳模、先进的照片深深吸引,当时在心中就暗下决心:自己也一定要把照片挂上去,可许多事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刚开始练习接头时,飞快的锭速让她有点胆怯,第一次拔纱,她的指甲就被纱磨断了,当时鲜血流出来,惊吓和钻心的疼痛让她冒出了汗,一起来的姐妹们大部分都退缩了,大家也都劝她另找一份工作吧,可倔强的孙俊霞没有退却,成为一起来的伙伴中唯一留下来的人。为了自己能尽快学会这门技术,她认真观察动作,反复练习打头、拔纱、接头动作,一天、两天、第三天她终于接上了第一个头,这大大增强了她的信心和自己的学习热情,别人练习她练习,别人吃饭休息了她还粘在车上练习动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七天的培训,她的接头速度明显提高,一个月后,孙俊霞凭借自己优异的测试成绩在众多姐妹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能独立上岗的优秀学员。在以后的工作中她始终保持着这种谦虚好学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逐渐她成为了班中的操作尖子,虽然优异的操作成绩让她在车间开展的劳动竞赛中每月都能拿到奖励,但她并没有把自己的技术自私的藏起来,为了小组、轮班的共同进步,她主动要求轮班把陆续进厂的学员分到她身边,将自己的操作技术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她们,四年中,经她带过的学员20余名,而且各个都成了车间的精兵强将。

孙俊霞更为可贵的品质是她心中的那种大局意识,始终把团队的利益放到心中的首位,总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轮班分忧解难。熟悉纺织的人都知道对于纺织企业的细纱工序来说,夏季是一个难熬的季节,车间内的温度往往会达到35度以上,高温高湿的环境不但让活动在其内的人胸闷、压抑,更让员工心燥的是棉条粘连、断头、缠花,挡车工连喝水、去卫生间的时间都没有,车还是开不起来,每年到这个季节,就会有大批的员工辞职,造成车间人员紧张,每年到这个时候,孙俊霞就成了轮班的侯补兵,哪里的车位乱了套她就会出现在哪个车位上,不但受累多而且因为产量低影响工资收入,别人都笑话她傻,而她却坚定的认为:只有小组、轮班的工作好了,才会确保大家永久收益,多干一点算不了什么,自己还会在整理乱车中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她能赢得所有人尊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正是由于孙俊霞勇于挑战和甘于奉献的精神赢得了车间对她的格外器重,2010年下半年,她被车间推荐到种子队,从此,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给自己加压,下了夜班再坚持留下来练兵,每次都是班上最后一个离开公司的人,她的爱岗敬业的态度潜移默化中改善着周边的环境,年轻的员工不自觉的就会向她看齐,在她的带动影响下,她所在的小组团结奋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中互相帮助,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孙俊霞在上班后的第一年就参加了公司组织开展的操作运动会,并取得本工序第一名的好成绩,2010年被公司评为“年度优秀员工”,2011年又以出色的表现再度获得公司“年度优秀员工”荣誉称号,荣誉没有让她松懈下来,而是成为她更加奋进的动力,2013年被公司评为“年度劳动模范”,获得公司授予的最高荣誉奖。孙俊霞的照片从她入厂的第一年就从来没有离开过公司的光荣榜,照片上她淡定、自信的笑容在告诉大家:只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及时在平凡的岗位也会使你的生活充满光彩!

推荐第6篇:道德模范事迹

生命有界,关爱无疆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行孝是善心的体现、爱心的写照;是至高的道德、是高尚的行为、是做人的风范。

XX乡XX村XX,9年如一日用她的孝义之心照顾年迈体弱瘫痪在床的婆婆,成为方圆几十里人们夸赞的典范。

XX,灵寿县乡XX村人,是一个孝顺公婆的好媳妇,是两个孩子的母亲。2003年8月她的婆婆因患有脑血栓开始发病,很快生活不能自理。当时,XX的丈夫常年在外打工不能回来,大儿媳身怀六甲需要照顾,大儿子在外工作,小儿子在外上学,这突然的家庭变故使担子一下子就落在了她瘦弱的肩上。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从没把内心的痛苦表露在脸上,而是在心里默默的承担着为人子、为人母的责任。耐心地在床前伺候老人,细致的照顾有身孕的儿媳,在婆婆住院的日子里,XX奔波于家里和医院两地,给婆婆做检查的时候,她就把婆婆从楼上背到楼下,从楼下背回楼上,婆婆含着泪对别人说:“我这一辈子能有这样的儿媳妇,我真的知足阿。”而这一照顾就是9年,如果不是内心有一份对家庭的责任,XX不会在艰难的时候坚强担当;如果不是有一份真实的孝心,XX不可能9年如一日的关爱婆婆。

XX是一位孝顺的好媳妇,她无怨无悔的替丈夫尽孝道;又一位优秀的好母亲,她在后方做孩子们坚强的后盾,解除后顾之忧。在本村她和邻里的关系也处得非常融洽,虽然自己家里农活重,又要照顾孩

子和老人,但她还是经常帮助村里的其他贫困户,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比如村上的贫困户因交合作医疗和水费一筹莫展时候,她总是能伸出援助之手拿出自己的积蓄,帮助贫困村民走出困境。

在她的影响下,周遭邻居的吵架少了,互敬互让的多了,说粗话脏话的少了,文明礼貌的多了,村民们一点一点发生着变化,大家都在团结互助、和睦融洽的氛围中,一心一意的营造自己的幸福家庭,创建着和谐平安的文明村风。

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练XX的内心坚强而快乐着,因为她尽到了一个母亲、一个儿媳的责任和义务,她无愧于母亲这一光荣而伟大的称号!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肩负着一份责任——对工作、对家庭、对亲人、对朋友,我们都有一定的责任。正因为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责任,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社会学家戴维斯说:“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从XX身上,不仅能使人看到中华民族孝亲爱老传统美德的生生不息,更让我们感受到大爱的无穷力量。

推荐第7篇:道德模范事迹

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

一、助人为乐

许月华,女,汉族,1956年10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湘潭市福利院供养人员。

她12岁时高位截瘫,两个小板凳是她行走的支撑;17岁时,她被送进了社会福利院,开始了新的生活;现在,她是130多名孤残儿童的“妈妈”,撒播着伟大的人间母爱。37年来,她始终自强自立,乐观向上,热心助人。她的事迹在网上热传,无数网民为之动容,亲切地称她“板凳妈妈”。

在福利院,许月华从没有休过节假日。有回她肾结石急性发作住院,刚出院她就直接进了福利院幼儿宿舍,一工作就是30多个小时。“我要把欠孩子们的时间补回来。”护理班长心疼她:“月华,你这样下去会累死的。”许月华轻轻一笑:“真这样累死,我乐意。我还留了几十块钱,就拜托你替每个孩子买件衣服,算是我给他们的一个纪念。”

随着福利院收养的孤残婴幼儿不断增多,许月华抚育的“儿女”也越来越多,最多时同时带着15个。为了方便,她让孩子们都睡在自己的床上。床铺太窄,就不断加宽,最后加宽到了5米,她那张大床成了一座小型幼儿园。白天,许月华给他们喂奶,换尿布,陪他们玩,逗他们笑,常常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晚上,这个刚睡下那个又醒了,这个刚停止哭那个又扯开嗓子喊,许月华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37年里,许月华带大了138个孤儿。一批孩子走了,又一批孩子来了。这些不少都已成家立业,他们在填履历表时,在“母亲”一栏里,写的都是一个共同的名字:许月华。

许月华2010年被人民网评为“十大责任公民”,2011年被中央电视台授予全国“三农”人物奉献奖。

(减缩事例、感悟):

许月华

她命运坎坷,1岁丧父,12岁丧母,为谋生计她跑到铁路上捡煤渣,被从背后驶来的火车碾碎双腿。

一天,她看到,一个不到两岁的小孩,搬张小凳子学走路。她想,自己也可以用凳子把身子顶起来走路„„于是,她主动请缨,撑着板凳,以残缺之躯做起了138个孤儿的妈妈,一做就是37年。

她是许月华,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 难以想象,一个失去双腿的姑娘,是用怎样的勇气和毅力“站”在了板凳上。

从失去双腿的少女,到来去自如的“板凳妈妈”,苦难让只有半截身子的许月华释放出了强大的力量——

就像,苦难中盛开的向日葵,面向太阳,顽强绽放。

郭明义

一个鞍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

他追求纯粹,做好事不求人知,矢志不渝地追求真善美。他善小而为,15年里每天提前2小时上班,16年间为失学儿童、受灾群众捐款12万元,20年来55次无偿献血,挽救数十人的生命。他坚信奉献使人快乐、助人使人幸福,数十年如一日地用自己的博大爱心、满腔热血铸就了人间大爱,被誉为“爱心使者”、“雷锋传人”。

德不孤,必有邻。郭明义不仅自己无怨无悔地无私奉献,还带动身边工友和全国各地志愿者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形成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爱心团队。目前,郭明义爱心团队下设的希望工程郭明义爱心联队、郭明义无偿献血志愿者应急服务大队、郭明义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大队等7个大队,仅在鞍钢矿业就有成员近万人,全国已有4万余人加入到郭明义爱心团队,全国各地不断传来郭明义爱心团队分队成立的消息。

颁奖词:向助人为乐模范致敬!

善行无疆。是你们用自己平凡的举动,帮助那些贫病幼弱者,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是你们,用包容世界的同情心,显示了人生价值的所在,让爱与付出成为社会和谐的主旋律。

二、诚实守信

孙东林,男,汉族,1970年12月生,武汉东方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湖北省“信义兄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1989年,出生于农民家庭的孙东林与哥哥孙水林组建起一支建筑队伍,开始在北京、河南等地承包建筑工程。20多年来,孙东林守信如金,不论是对承包的工程,还是对农民工兄弟,都讲一个诚信,都讲一份责任。孙东林常说:“我也是农民出身,农民工兄弟跟咱辛苦干了一年,还拖欠他们的工钱,怎么能说得过去呢,明年谁还跟咱干呢?无论遇到多大困难,绝不能影响工程质量、绝不能拖欠农民工兄弟一分钱。” 20多年来,像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正是凭着这种“讲诚信、重质量”的坚持,孙东林参与了北京顺义区几乎所有重点工程的施工,而且个个都是样板工程。2010年2月9日,为了抢在春节前将农民工的工资发放到位, 哥哥孙水林连夜开车从天津赶回黄陂,却在南兰高速河南兰考段遭遇重大车祸,一家五口不幸遇难。为替哥哥完成遗愿,孙东林带上事故车上的26万元钱,驱车15小时返乡替兄发放农民工工钱,钱不够发,孙东林毅然从自己的账户上取出6.6万元,仍然不够发,70多岁的老母宋腊梅把自己的养老钱1万多元拿了出来。由于孙水林已经遇难,农民工的工资清单已不知去向,孙东林就根据农民工凭良心报出的钱数,报多少给多少,终于赶在除夕前将33.6万元钱足额发到60余名农民工手中,完成了感天动地的生死接力送薪义举。

孙东林的感人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各级组织和社会各界纷纷表示支持和慰问,孙东林将社会各界捐赠的33.4万元慰问金如数捐出,发起设立了湖北省“信义兄弟”农民工帮扶基金会,帮助困难农民工。截至目前,已接受各类捐赠200余万元。

今年4月25日,由孙东林担任董事长的湖北信义兄弟建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举行揭牌仪式。孙东林向社会庄重承诺:注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决不拖欠工人一分钱工资;注重打造名优精品工程,提供优质服务,决不搞偷工减料;签订施工合同后,不搞欺诈、不拖延工期;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将积极参加社会各项公益活动,并竭力为困难家庭的工人提供必要的帮助。

社会各界也掀起了向孙东林及孙水林学习的热潮。孙东林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我只是希望诚信的阳光能够洒遍每一个角落,照进所有人的心里。”

一诺千金。是你们,用宽广的心胸,标定了人间的公平;是你们,经历困苦,信守承诺,显示了中华文明代代传承的善良天性!那就是,对待他人,将心比心;对待自己,方正严明。

(减缩事例、感悟):

总有一些事让人泪流满面,总有一些人让心充满温暖。

他是哥哥,为给家乡的农民工结清工钱,寒夜上路,不幸一家五口遭车祸全部遇难。

他是弟弟,得知哥哥遇难消息后,义无反顾地赶在大年三十前返乡,代哥哥将33.6万元工钱一分不少地送到60余位农民工手中。

他们在一家五口遭车祸遇难的情况下,不躲、不藏、不找借口,没有账目农民工自己报多少工钱给多少工钱,不够一家人凑钱,

认的是“干活给钱天经地义”的理,守的是做生意应有的信。

他们生死接力,信守承诺,在当前社会风气下使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他们是“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

三、敬业奉献 邓前堆

怒族,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拉马底村乡村医生。

28年来,本着对救死扶伤信念的坚守,邓前堆冒着生命危险,通过一条100多米的溜索在怒江两岸往来,随叫随到出诊5000多次,步行60万多公里为村民治伤疗病、防治传染病,用艰辛付出换来了百姓的健康,用十几年如一日的溜索行医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自从担任拉马底村的乡村医生,邓前堆就牢记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使命,情系农村,心想村民,随叫随到,及时尽责。为给两岸村民看病,他的行医之路与过江溜索紧紧联系在一起,随身形影不离带着一个药箱、一把溜梆这两件“宝物”。他跑遍了乡村每一条小道,清楚知道每一户村民身体健康状况,谁患过哪种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他的心中都装着一本明细账。他每天在拉马底村卫生室坐诊,一旦接到病人的求助电话,即背上药箱、带上溜梆出发。在当地村民的印象里,无论深夜白天,还是暴雨江水上涨,邓医生总会及时赶来就诊,给病痛乡亲们带来安康,带来希望。邓前堆说:“过溜索再危险,走山路再辛苦,只要乡亲们身体健康,也值得!”

在28年的行医过程中,邓前堆谨记“服务乡亲、奉献家乡”的信念,对病人倾注了满腔爱心,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他用傈僳语向村民宣传解释艾滋病、结核病、疟疾等传染病的防制知识,注射疫苗,服预防药,随访,该村免疫规划建卡率达100%,接种率达98%,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0%以上,传染病防制工作在这里落实到位。

超常的付出,邓前堆得到的却是微薄的报酬,过着清贫的生活。家里除了一台过时的小电视、几件破旧的家具和一辆旧的自行车,别无他物。这些年先后有3个人在拉马底村与邓前堆一道工作,但是由于工资低等诸多原因离开了乡村医生工作岗位。而邓前堆为了做治病救人的医生,谢绝了当村干部,放弃了去外地打工挣钱。邓前堆说:“我不干,这么贫穷的村寨,谁愿意来干医生呢?”邓前堆手中有一大把无法兑现的欠帐条。这两年,收入微薄的他已经为乡亲们垫付了1000多元医药费,但他并不认为是吃了亏。“只要手里宽裕,乡亲们是不会欠我的。有时候没有钱,他们就给我送来鸡蛋、苞米什么的。如果他们不主动来还,一定是太困难了。”他觉得自己得到了乡亲们的尊敬和信任,成为大家心目中的自家人、可靠人,这比什么都重要。

邓前堆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国内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响。面对这些,邓前堆很高兴,也很平静,他只有一个心愿,盼望着有一天村两端能架起一座可以通汽车的大桥,无论乡亲们得了什么病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送到外面大医院救治。

(减缩事例、感悟):

悬空30米,跨越120多米的距离,不足20秒就能抵达。

当你以旅游者心态去尝试溜索时,你体会到的或许只是溜索带来“高”与“快”的刺激。

其中的危险,或许只出现在你的潜意识里„„

肩背药箱,紧紧抓住索绳,使劲、蹬腿,紧扣在粗粗铁索上的滑轮瞬时向彼岸溜去。身下三十多米,是奔腾不息的怒江。

他知道有人曾从他必经的行医索道上滑落,再也没有爬起来。陡峭的山路上,他出诊5000多次,从来不收出诊费。他叫邓前堆,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

28年来,他的行医之路与那条溜索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一直希望,村里人过江不要再过溜索,村里能架起一座可通车的桥。

2011年2月1日上午9点17分,大年廿九,邓前堆收到一条来自中央文明办的短信,让他确信他可以实现修桥心愿了„„

四、见义勇为

7月,杭州,生死瞬间,一个平凡的女人创造了一个爱的奇迹——她不顾个人安危的惊人一抱,挽救了一个幼小的生命。她叫吴菊萍。人们称她是中国的“最美妈妈”。

人们感动着,感慨着,传播着,传递着,全世界都知道了吴菊萍救起小妞妞的故事。在关于她的故事中,人们发现,有几个词反复出现:本能、普通、习惯性流露——

吴菊萍说: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本能,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我一直蛮普通的,真没啥特别的。吴菊萍的丈夫说:她平时和今天所做的都只是这些善良的习惯性流露而已;菊萍也不想大家把她称为英雄,因为她觉得这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事情。吴菊萍的老师同事说:她平时就是一个挺善良,挺有责任感的人;她伸手救妞妞,其实是这种本性的习惯性流露。吴菊萍的乡亲们甚至说:我们身边英雄很多,有些人比菊萍救小孩还更英雄;菊萍就是这些好人中的一个。

由此,更让我们思考的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做了自认为普通的事,却为何在全社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

其一,普通人的高尚行为更能体现纯洁的人性,更具震撼力量。如果接住妞妞的是超人或蜘蛛侠,原本也不值得惊叹了。而吴菊萍是一个普通的妈妈,有一个8个月大的儿子,她却以生命的代价去托住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孩子。这种“本性的习惯性流露”,看似自然又简单,其实最艰难,是一种经年的累积,如果不是长久以来的善良积淀,很难想象会有危急时刻爱的爆发。

其二,“最美妈妈”做了别人或许想做但却未必会做的事,她的行为触动了人们心中共有的善念。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依此来看,现实社会中人们在需要帮助的人或事面前止步,确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最美妈妈”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进人们心灵。她于平凡中孕育出人性的光辉,激发了人们心底向善的力量。

吴菊萍那关键时刻的一伸手,展现了人性的精彩。人们为这份精彩喝彩,这是向善社会的一大进步。希望每一个普通或不普通的人都能记取这份精彩的传递,善待身边的人,用爱交织身边的事。

颁奖词:向见义勇为的模范致敬!

舍己为人。是你们,面对灾难和死神大义凛然、知险而上,把平安和生机留给他人;是你们,用流血和牺牲,将灾难和危急变成了人民至上、他人至上的高尚情怀的课堂。

(减缩事例、感悟):

如今延续到现实生活中,她拥有一个最响亮的名字——“最美妈妈”。

2岁的妞妞从十楼坠地的一刹那间,她甩掉高跟鞋,向空中伸出了一双接抱的手„„十天以后,妞妞醒了,这是她缔造的生命奇迹。

这位名叫吴菊萍的80后母亲,很平凡,平凡得没有人能说出她以前曾做出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她确实又很伟大,中国人传统的勤劳勇敢、乐观善良、见义勇为等美德的滋养,让她在伸手一接的刹那绽放出最美丽的大爱光辉。

网络上,网民们在感动:世界上最动人的传奇,就是那一接的大爱和美丽;社会上,人们在思考:走近了她,该怎样熏陶你我?读懂了她,该获得怎样的力量?

五、孝老爱亲

孟佩杰,女,汉族,1991年11月生,共青团员,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学生。

孟佩杰5岁那年,生父去世。迫于生活压力,母亲将她送给刘芳英夫妇收养。1998年,养母刘芳英患上了椎管狭窄症。经过治疗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只能依靠双拐勉强走路。一年后,养父无法忍受艰难的生活,悄悄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这一年,孟佩杰只有8岁。

从那时起,孟佩杰便开始承担起照顾瘫痪养母的重担。北方的冬天要烧炉子,孟佩杰每天早早起来给炉子添炭、掏灰。身子小,够不着灶台就站在小凳子上,摔伤、烧伤已记不得多少次;为娘俩洗衣服、为养母擦洗身子,手冻得又红又肿,膝盖不知磨破了几层皮;到市场上买菜,不认识葱姜蒜,她就按妈妈编着顺口溜记:“圆圆的是蒜、长长的是葱,扁扁的豆角绿茵茵„„”

2007年,孟佩杰初中毕业,刘芳英的病情却开始恶化,最终瘫痪并完全丧失了自理能力。还未成年的孟佩杰主动选择了在临汾学院隰县基础部学习,就近照顾养母。2009年,按照学校的安排,在隰县上完两年后,孟佩杰还必须到临汾(总校)再接受3年教育。孟佩杰做出了令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带上母亲去上学!

为了及时照顾母亲,她在离学校最近的地方租了房屋,并向学校申请了走读。孟佩杰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早上6点,帮养母穿衣服,给她洗脸、梳头,然后赶到学校上课。中午12点下课后,又匆忙赶回家,做饭、喂饭,给母亲擦洗身子、活动筋骨、敷药按摩、洗漱更衣、倒屎倒尿,换洗床单、被褥,下午两点再赶回学校上课。下午放学后,她又匆匆赶回家中做晚饭、做家务,服侍母亲睡觉。每天就这样奔波在课堂和出租屋之间。

养母久病卧床、大小便失禁,患上了褥疮,孟佩杰一天要帮其翻身擦身多次。为防止褥疮扩散,每天放学回来她都要给养母洗衣服和床单。她还专门跑去向老中医请教护理方法,天气暖和时,就抱母亲到窗前晒太阳。遇到母亲排便不畅时,她就用纤细的手指,帮母亲一点点抠出那些又黑又硬的粪便。刚强的母亲瘫痪后脾气也越来越大,孟佩杰就经常提醒自己,不能惹母亲生气,平日里功课再忙,她都会抽出时间陪母亲聊天。懂事的孟佩杰从来不乱花钱,时刻惦记着家里卧床的养母,对养母十几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任劳任怨,不离不弃。

2009年,临汾市委授予孟佩杰母女文明和谐家庭荣誉称号;2010年,孟佩杰成为临汾市年龄最小的十佳道德模范。

颁奖词:向孝老爱亲模范致敬!

大爱无声。是你们用人间大爱,诠释生活的真谛;用人间至孝,显示着超越平凡的勇气。无论天荒地老,无论沧海桑田,是你们的一颗颗赤子之心,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血脉相随。

(减缩事例、感悟):

5岁时,父亲惨遭车祸,她被送到养母身边;

8岁时,养母病瘫,养父出走,她开始一边学知识,一边学家务; 17岁,她背着养母上大学„„

她叫孟佩杰,今年19岁。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

人道是:久病床前无孝子。12年,4000多个日日夜夜的照料,

谁家的亲女儿能做到?

而孟佩杰,一个90后的养女做到了!

我们可以没有孟佩杰这般多舛的命途,却不能失掉孟佩杰这般面对生活的态度 。

尽孝,是一切善德之始,也是一切幸福之源。小孟,祝你和妈妈都幸福!

推荐第8篇:道德模范事迹

介绍主要事迹,观看相关媒体报道

一、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吴天祥

吴天祥始终坚持“人生在世,‘奉献’二字”的人生观,乐于助人,乐于结交“穷亲戚”、“穷朋友”,经常为生活有困难的群众提供帮助。多年来,他利用休息时间,串百家门、知百家情、暖万人心,帮助了无数有困难的人渡过难关,人们视他为亲人。他为政清廉,拒绝吃请,拒收礼品,淡泊名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二、王争艳:百姓的好医生

“被人需要、被人感谢,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那才是真正的幸福,那才算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一个人一辈子,能吃多少、用多少?天天钻在钱眼里,有什么意思?像我这样,天天走在路上,都会被很多病人祝福和感谢,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很幸福。”王争艳说。

三、诚信无价--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

道德与责任是社会得以前行的基石。温总理曾指出,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孙家不是最有钱的商人,却闪耀着道德与责任双子星的璀灿光芒--最亮最温暖。孙家派发给民工与社会的,是比33.6万元更珍贵更沉甸的精神财富,真情款款,义动天地。

四、身残志坚的董明

高位截瘫的优秀残疾人运动员、志愿奉献社会的聋哑学校志愿老师、世界禁烟大使,曾作为汶川抗震救灾心理干预志愿者,唤醒了2位植物人;作为残奥会形象大使,在北京残奥会水立方赛场志愿服务期间,得到了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会主

席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评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荣获“2008北京十大志愿者”称号。

五、“能帮一个是一个”的甘金华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是甘金华经常说的话。2006年,当选为武汉市人大代表的甘金华在两会期间呼吁:尽快为慈善事业立法,鼓励更多人向慈善的太阳奔跑。

推荐第9篇:道德模范事迹1

臧运德同志主要事迹

臧运德,男,生于1945年3月,中共党员,军转干部,现为潍坊供达经贸有限公司董事长。

臧运德同志自1988年从潍坊市棉麻公司调任我公司总经理以来,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奋力开拓,工作认真扎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强化管理,才使公司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站稳了脚跟并有了今天辉煌的业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1996年因市政府扩建青年路至飞机场路段拆除了我公司大部分生产生活设施,公司经营几乎瘫痪,职工生活也难以为继。面对如此困境,臧运德同志没有气馁,没有畏缩,“不找市长找市场”,在充分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与福建、浙江等茶商共同创建了潍坊市首家茶叶批发市场,盘活了公司资产,使公司重新恢复了生机与活力。经过几年的发展,在公司资金宽裕的情况下,又果断将茶叶市场经营权从南方茶商中购回,由公司经营。经过十余年的扩建、规范,管理,市场规模迅速扩张,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营业户由原先几十家发展到目前300余家,年销售收入3亿元,成为山东省第二大、山东半岛第二大茶叶集散地。被潍坊市政府评为“潍坊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被山东省工商局、山东省精神文明委员会评为“文明诚信单位”;多

1年来一直被评为“潍坊市规范化文明企业”、“五星级消费者满意单位”;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全国重点茶市”等荣誉称号。

他表里如一,不图名利,用一颗真挚的爱心奉献着社会、帮助着他人。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把爱心奉献到哪里,他帮助过许许多多相识的人和不相识的人。每年他都会时不时的到困难职工,遗属等家庭去走访慰问,嘘寒问暖,同职工们亲人般话家常。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时,他带头捐钱捐物,表达一名共产党员的一颗爱心……像这样的好事在他身上很多很多,有时难免亲属、朋友不解地说他:你这样做图的是什么?他只是淡淡地一笑说:这算不了什么,帮人如同帮已,我没想图什么,只知道每个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况且我还是一名党员……他视荣誉为动力,矢志不移,继续一如既往地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臧运德同志用他持之以恒的进取精神,创造了非凡的工作业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同时也获得了许多殊荣。在荣誉面前,他从未向组织上张过一次口,而是不骄不躁,以荣誉为动力,矢志艰苦奋斗、爱岗敬业,扎实进取。特别是近几年来,他从未因为自己工作的阅历、取得的成绩或因年龄的关系而放松过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而是更加谦虚谨慎,加倍努力。

臧运德同志作为公司党总支书记在全国党员中开展的先进性教育及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身体力行,带头认真学习有关精神,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在不断创新经营理念,改进工作方式中创出独特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多次受到上级党委的好评。

臧运德同志的孝心也远近闻名,他上有一80多岁的老母亲,一年前他刚过世的90多岁的岳父也都和他们住一起,这都需要他来赡养,下了班及时赶回家照顾老人的起居生活,让老人舒舒服服安享晚年,老人一提起自己的儿子立即精神焕发,啧啧称赞不已。

2010年1月18日

推荐第10篇:教师道德模范事迹

道德模范人物

为人师表,不仅要有高深的学问和严谨的治学,还要有正直的思想和以身作则的态度。“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正是我们教育界老师的最好写照,从教20年,有辛苦、有汗水、有感悟、更多的是收获。他业务的严格要求,崇尚的师德,严谨的作风,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他以其模范的行动,奏响了一曲憾人心魄的师表赞歌。

Xxx,1991年参加工作,工作期间,先后从事过统计、秘书、支部书记、综治干事等工作,2001年调入学校任校长。在他未进学校之前,正是他热情的的工作态度,孜孜不倦和大无畏的奉献精神以及工作的责任感,是他踏进了这个哺育的摇篮。

一、努力学习,造就高尚师德

他虽说是管理者更是一名教师,再投入教育领域中,时刻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把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作为自己的道德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切实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他于2003年完成经济类专科学业,2006年完成了行政专业本科的学业。2008年参加中英甘肃义务教育项目的培训,2009年再次参加校长的培训。

1 如今,他已是一个很成熟的教师。

二、勤奋工作,奉献教育事业

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历练,是他亲身体验到教育工作的心酸和快乐,能用发展的思想和实现梦想愿望奉献教育事业。记得他刚进入学校时,他环顾了破不可堪的校园,心里油然的想起自己的责任,为此他不停的奔波在为学校发展的道路上。上争取政策,下抓教学质量,在这期间他因为学校而失眠,因为教学而废寝忘食,在他的日志里只有一个理念“那就是教育是发展的命脉,学校是知识的摇篮”。因此他为工作不说累,不说苦,只是默默地追寻着。经过不歇努力,学校有了新的变化,学校2004年得到第一次维修,同年学校六年级升学测试合格成绩名列全县普通类第一。心酸的背后孕育着快乐,这时他为自己松了一口气。

随着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学校步入新的领域,规范的管理,规范的教学又一次提出新的挑战,这是他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的行列,他立足讲台,心系学生,在他认为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在教学上,他几十年如一日履行着教师的责任,从“备,教,辅,考,改”等环节入手,代好自己所代的各门课程,在他的课堂上活跃的气氛,给学生增添很大的兴趣,学生们都喜爱听。从教工作多年,他把小学的各门课程都轮换着代,用他的话来讲就是;那里需用,就往那里上。多年的夜以继日,他掌握了各门教材的内容,但他仍然坚持备课,不断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并将其融汇贯通,使整个课程

2 和学生形成一条主线。在课堂上,他深入浅出、生动幽默、和亲的讲课,受到学生们的喜爱。课堂上他还准备了很多启迪心灵的小故事,鼓励学生上进,给予学生赞赏,适时根据学生们的精神状态调节课堂气氛,并提出一些很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启发学生们展开讨论,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且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们提出的每一个疑问,他总是耐心地讲解,课后他会认真批改每一份作业,数份作业本,总是在下次课前发到学生手中,作业上有一点问题,他都要及时把学生叫来一一讲解,让学生听懂后更正。正是他的敬业,多年来的教学工作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好评。

三、传递爱心,言传身教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学生学习向来是学校教学的重点,他在辛勤耕耘于教育教学的同时,还用一个慈爱的心去哺育孩子们。小学生思想意识正处在对新事物的初始阶段,教师的一举一动,在这个时间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他没有因学生小,而忽略自己的言行,他知道这样会带来什么样后果,所以无论是在校圆内还是校园外,一身示范,事实行在前,做在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从言行到敬老人、爱他人,从养成到习惯,教育学生真真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对学生的生活他也是关怀备至。由于学校的特殊性,周边离学校较远村子的学生(距学校约3公里),午间不回家,他时常问学生吃什么,能吃饱不,有时他还把学生请

3 到附近的餐馆去吃饭。学生感冒了给学生买来药,有个别学生家境很贫难,没有多余的衣物,他还把自己孩子的衣物送予他们。 让学生真真感觉得到一种亲人无间的爱。

平凡的20年教师生活,他的工作获得了各方面的肯定,1997年,被评为场级先进个人;1997年被评为局级优秀通讯员;1998年优秀团干部; 2001年,被评为场级、局级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被评为局级优秀教师;2009年被评为场级优秀共产党员。

在他的教育生涯中,他没有气馁的叹声,没有泄气的埋怨,只用一颗奉献的心,关爱的情,哺育着孩子们的成长,他在这片神圣的教育田地里默默耕耘了几十个春秋,向社会送出合格学生数千人次,有的还时常来到学校看望,看见长大的孩子,他心有说不出的高兴。真可谓是青春和岁月化作了滴滴雨露,浇灌着了未来和希望。

4

第11篇:教师道德模范事迹

xxxxx乡小学教师努尔比耶〃阿卜杜喀迪尔同志“道德模范人物”推荐材料

2015年02月

道德模范人物

为人师表,不仅要有高深的学问和严谨的治学,还要有正直的思想和以身作则的态度。“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正是我们教育界老师的最好写照,从教12年,有辛苦、有汗水、有感悟、更多的是收获。她业务的严格要求,崇尚的师德,严谨的作风,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她以其模范的行动,奏响了一曲憾人心魄的师表赞歌。

努尔比耶〃阿卜杜喀迪尔,2004年参加工作,工作期间,先后从事过班主任、汉语教师、数学教师等工作。

一、努力学习,造就高尚师德

她是一名教师,再投入教育领域中,时刻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把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作为自己的道德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切实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2010年参加继续教育培训,2011年再次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如今,她已是一个很成熟的教师。

二、勤奋工作,奉献教育事业

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历练,是她亲身体验到教育工作的心酸和

2 快乐,能用发展的思想和实现梦想愿望奉献教育事业。记得她刚进入学校时,她环顾了破不可堪的校园,心里油然的想起自己的责任,为此她不停的奔波在为学校发展的道路上。上争取政策,下抓教学质量,在这期间她因为学校而失眠,因为教学而废寝忘食,在她的日志里只有一个理念“那就是教育是发展的命脉,学校是知识的摇篮”。

三、传递爱心,言传身教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学生学习向来是学校教学的重点,她在辛勤耕耘于教育教学的同时,还用一个慈爱的心去哺育孩子们。小学生思想意识正处在对新事物的初始阶段,教师的一举一动,在这个时间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她没有因学生小,而忽略自己的言行,她知道这样会带来什么样后果,所以无论是在校圆内还是校园外,一身示范,事实行在前,做在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从言行到敬老人、爱她人,从养成到习惯,教育学生真真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对学生的生活她也是关怀备至。由于学校的特殊性,周边离学校较远村子的学生(距学校约3公里),午间不回家,她时常问学生吃什么,能吃饱不,有时她还把学生请到附近的餐馆去吃饭。学生感冒了给学生买来药,有个别学生家境很贫难,没有多余的衣物,她还把自己孩子的衣物送予她们。 让学生真真感觉得到一种亲人无间的爱。

平凡的12年教师生活,她的工作获得了各方面的肯定,2005

3 年被评为县级先进个人;2007年被评为局级优教师;2013年优秀双语教师; 2014年被评为局级优秀双语教师。

在她的教育生涯中,她没有气馁的叹声,没有泄气的埋怨,只用一颗奉献的心,关爱的情,哺育着孩子们的成长,她在这片神圣的教育田地里默默耕耘了几十个春秋,向社会送出合格学生数千人次,有的还时常来到学校看望,看见长大的孩子,她心有说不出的高兴。真可谓是青春和岁月化作了滴滴雨露,浇灌着了未来和希望。

4

第12篇:第四届道德模范事迹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新疆模范事迹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 26日下午,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结果揭晓,张丽莉等54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王凤进等265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新疆热汗古丽·依米尔、陈俊贵、林俊德、张耀华四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新疆籍道德模范数量再一次领先全国。

新疆职业大学中国语言学院汉语翻译专业学生、80后女孩热汗古丽·依米尔,“扎实工作,诚信待人”,带领农村姑娘走出家门勤劳致富,当选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陈俊贵,为战友护陵守墓用一生书写感天动地战友情,当选全国诚实守信模范;中国人民解放军63650部队研究员林俊德,为中国“两弹一星”科研事业建立卓著功勋,当选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兵团第三师五0团退休职工张耀华,39年悉心照料瘫痪妻子,用行动诠释真挚的人间亲情,当选全国孝老爱亲模范。

热汗古丽·依米尔:从打工妹到人大代表

乌黑的眼睛,长长的小辪,头戴小花帽,从纺纱女工到人大代表,24岁的热汗古丽〃依米尔在两会开幕以来成为媒体追逐的”明星”。

“奋斗可以改变命运”。7日,热汗古丽〃依米尔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6年前她的家乡新疆克州阿克陶县玉麦乡阿玛希村还非常保守,女孩子出去务工本来是正常的选择,但当时却是破天荒的大事。2007年初阿克陶县组织第一批初高中毕业生外出务工,报名时她的妈妈曾坚决反对,说女孩子出远门不放心,害怕吃住不习惯,担心到了外面学坏。

2007年5月热汗古丽〃依米尔来到了浙江省慈溪市宁波双源纺织发展有限公司做了一名纺织女工。“交流是最大的障碍”热汗古丽说同去的姐妹们汉语水平很低,不得不一边学语言一边学技术。由于吃苦耐劳、聪明伶俐,她3个月后凭娴熟的纺纱技术成为操作长,半年后成为车间主任助理,一年后,她因为流利的双语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被厂家聘为新疆籍员工带队负责人。5年内她先后组织家乡1000余名青年到浙江务工,创出了新疆品牌。

从农民工转身成为全国人大代表,热汗古丽〃依米尔依然保持其认真、努力的风格。为了在两会上真实反映农民的呼声,她走访了离阿克陶县城500公里的偏远山区,将调研结果形成了建议。

她说,农民已经充分享受到了国家改革发展成果,在阿克陶从小学到高中不用交学费,农民盖起了安居房,但是海拔高、偏远的山区农民由于运费、劳务成本大增,90%的家庭还用当地的石头盖房,建议国家对安居房的补贴考虑特殊地理环境加大补贴力度。此外,这些地区的村干部条件艰苦每月工资只有600元,建议增加工资。 初中毕业的热汗古丽〃依米尔2012年圆了大学梦,考取了新疆职业大学。“两年后毕业,准备回家乡开办榨油厂、肥皂厂,建一座图书馆,让更多的姐妹靠劳动、靠知识改变命运”热汗古丽〃依米尔说。

陈俊贵:用一辈子践行一句承诺

一位名叫陈俊贵的退伍老兵,放弃县城的正式工作,在近30年的时间里,携妻带子,扎根天山,寄居阴暗潮湿的地窝子,自己开荒种地,过着清贫生活,只为给牺牲的战友护陵守墓,用一生的时间,书写着感天动地的战友情。

清贫的生活,忠诚的守望。天山脚下动人故事渐渐传开……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于9月26日揭晓,陈俊贵入选全国诚实守信模范。

“奉献”是军人永远的主题词。为了对得起军人的称号、对得起身上的军装,在天山脚下筑桥铺路的部队中,感人至深的故事浩如繁星。

“独库公路又叫天山公路,北起独山子,南至库车,全长562.25公里,超过一半以上的地段在崇山峻岭、深川峡谷中。为修通这条公路,十年间,武警交通二总队数千名官兵受伤致残,先后有178名官兵长眠天山……”随着陈俊贵的回忆,时间悄然回溯到33年前。

1980年春,年轻的陈俊贵随部队来到新疆天山深处参加修筑独库公路大会战。因施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班长郑林书奉命带领陈俊贵等3名战士向驻守在山下的部队送信。不料被大雪围困。生死关头,郑林书将最后一个馒头给了陈俊贵并留下遗言:“你年轻,坚持住,如果有机会,请你到我老家看望一下我父母。”……最终,副班长罗强再也没有能够站起来。

陈俊贵和战友幸运地被当地哈萨克牧民所救。事后,被追认为烈士的郑林书与罗强安葬在新疆新源县那拉堤镇部队驻地附近的山上。腿部肌肉严重冻伤的陈俊贵在医院度过四年,成为甲级二等残废军人。

三年后,天山独库公路正式通车,成了连接天山南北的生命通道和经济命脉。 陈俊贵复员回到辽宁老家娶妻生子,但始终没有忘记郑林书的临终嘱托。因为和郑林书相处仅一个月,陈俊贵不知道郑林书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而原部队已编入武警序列。多方打听毫无结果。

1985年冬天,陈俊贵做出了改变一辈子命运的决定,他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又回到了终身难忘的地方,来到班长和战友长眠的新疆天山脚下,为战友守墓。陈俊贵在大山里开荒种地,过着近乎原始的清贫生活,养活全家。 在20多年中,他每天都要到墓地转转,陪牺牲的战友度过一个个春夏秋冬。与此同时,他从未停止对郑林书父母的寻找。一名老战友来新疆为郑林书扫墓,陈俊贵终于得到郑林书在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的地址。

2005年10月,陈俊贵赶赴湖北省罗田县,寻找郑林书的家人。得知郑林书的父母都已去世。陈俊贵跪在郑林书父母坟前说:“对不起,我来晚了,你们不要牵挂,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

2006年,陈俊贵将班长郑林书、副班长罗强的坟墓迁进了修缮一新的“乔尔玛烈士陵园”。

近年来,已年过半百的陈俊贵承担起了独库公路乔尔玛烈士陵园展厅讲解员的工作,给路过此地歇脚的游客讲解天山公路的历史。

日复日,年复年。每当傍晚送走一批又一批游人,他的腿部老伤隐隐作痛时,他就会坐在老战友们的身边,很坦然。今后的岁月里,他依然要在这天山深处,面对一个又一个大雪封山的秋冬季节,但能让更多的人们了解、铭记天山深处的那些活着与逝去的筑路战士,他说,余生足以欣慰。

林俊德:扎根在生命绝地的“马兰花”

这是令人动容的一幕:

一位脸上戴着氧气罩、身上插着各种医疗管线的垂危老人,在人们的搀扶下迈向病房中的办公桌„„

如同重伤的黄继光向着枪眼那最后的一扑,这悲壮的一幕,凝成了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最后的冲锋姿态。

悭吝的时间不肯给这位可敬的科学家临终的从容。来不及把笔记本上5条提纲的内容填满,来不及整理完电脑中全部文档,甚至来不及给亲人以更多的嘱托和安慰,2012年5月31日21时15分,这颗赤子之心便匆匆停止了跳动,距最后一次离开办公电脑只有5个小时。 最后冲锋

林俊德院士走了,留给人们的,永远是那个冲锋的背影。

“我不能躺下,一躺下就起不来了。”3天前,病情突然恶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意识到自己来日无多,拒绝了医院延长自己生命的最后努力,强忍剧痛坚持下床工作,把手中的重大国防科研工作一一交待给同事和学生们。 于是,西安唐都医院的病房中,出现了这样震撼人心的场景:在生命的最后3天中,这位75岁的科学家与死神展开了一场争分夺秒的赛跑:整理电脑资料,批改科研论文,召集课题组成员交待后续科研任务„„对于自己的后事,院士只交待了一句话:把我埋在马兰。

马兰,一种在被称为生命绝地的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在那里,这位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核试验爆炸力学测量技术的开拓者,与大漠为伴,与马兰为友,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我是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培养成长的,我要对得起他们。”从52载藏身大漠献身国防科研到生命最后3天的奋起拼搏,支撑这位科学家创造一个个科研和生命奇迹的,是这样一颗金子般的赤子之心。

“很难想象他当时忍受着什么样的疼痛„„那时他已腹胀如鼓,严重缺氧,呼吸和心跳达到平常的2倍,比我们一般人跑完百米冲刺还累。”西安唐都医院护士长安丽君说,当院士微笑着对护士们说“不用担心,我工作起来感觉不到疼”时,她们都哭了——作为医护人员,她们深知晚期癌症患者所承受的那种疼痛是如何的难以忍受。

作为医护人员的安丽君和她的同事们,很难理解林俊德在生命最后关头这种决然的选择:拒绝化疗,拒绝手术„„

已经忘我工作52年、在自己的科研领域立下了卓越功勋的院士,为何要在生命最后时刻,还要工作得这样匆忙?

核技术是国家安全的后盾。对于一生从事核试验工程研究的林俊德来说,有许多事,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2012年春节刚过,一封关于基地建设发展的长信摆在了基地司令员的办公桌上。林俊德的这些建议,直接关系着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的长远发展,事关重大。

直到基地决定对他所提出的建议进行研究时,林俊德绷着的脸上才露出了笑容。然而,关心和熟悉他的基地领导们,从他的笑容中看出了令人不安的憔悴„„5月4日,解放军总医院的检查结果证实了人们心中的不安:胆管癌晚期!

同样令人震惊的消息还有:林院士拒绝手术!

“赶快安排我回单位,我需要一段时间把电脑里的材料整理出来,要不以后他们不好看懂。”面对试图说服他的医生和基地领导,林俊德说,“我的病情我清楚,要我活得有质量,就让我工作,我现在需要的是时间。”

下水一口气能游两个小时,去年还是研究室乒乓球比赛冠军的林俊德,突然发现自己的时间紧张了起来—— 技术方案需要梳理完善。关于基地建设发展路线,他陆陆续续、零零碎碎写下了许多思想片断,分散在电脑的各个文件夹里。如不抓紧形成系统化的总体方案,那些灵感将成为散落一地的珍珠,再也串不起来。

科研资料需要整理归档。包括学术思想、技术思路、实验总结和各种数据、图片、图表,都在电脑里以复杂的编号形式保存着。如不抓紧整理,诸多国防科研的重要课题、尖端项目资料将被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档资料中。

学生论文需要审改评阅。2名博士生即将进行论文答辩,没有导师的意见,不仅学生毕业要受影响,两个前沿课题的进度也将延缓。

手术可能延长生命,但,他可能再也起不来工作了。明白这一点的林俊德坚决拒绝了医生提出的手术方案。为便于开展工作,5月23日,他从北京转入西安唐都医院。他诚恳地对医生说:“我是搞科学的,最相信科学。你们告诉我还有多少时间,我好安排工作。”

3天后,病情突然恶化的林俊德被送入重症监护室。醒来后,得悉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只能以日来计数后,他坚决要求搬出无法工作的重症监护室,转回普通病房。

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角逐——一方是难以抗拒的无情的死神,一方是身患不治之症的垂危患者。然而,这位75岁的老军人,却以最后一点微弱的生命之火,在病房里发起他最后的冲锋,绽放出令人震撼的璀璨。

5月29日。转回普通病房的林俊德出现完全肠梗阻,肚子充满胀气和腹水,心率每分钟达130次。医生建议做肠梗阻手术,林俊德再一次拒绝了:“即使手术能延长几天,但不能工作就没有意义。你们不要勉强我,我的时间太有限了。”

由老伴黄建琴负责接待前来看望的人,即便是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看望时间也不得超过一分钟„„坐在病床上的林俊德,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导流管、胃管、减压管、输液管等各种管子,争分夺秒地整理自己电脑里的资料。为了减少干扰,他两次让医生拔掉引流管和胃管。

病情,仍在继续恶化。5月30日下午,感到坐在病床上无法工作的林俊德,要求把办公桌搬进病房。

“把办公桌搬进来,让我工作,我可能还能多活几天。”听到林俊德这句话,极度为难的基地领导挥泪同意了他的要求。

5月31日上午,林俊德已极度虚弱,胀气和腹水使膈肌上抬,导致呼吸困难„„然而,承受这样苦痛的林俊德,却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 于是,病房中便出现了那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

仅余的生命在工作中飞速流逝。

此时的林俊德,意识已是时而清醒,时而模糊。监护仪上,各项生命体征已濒临极限的边缘„„“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喘息,都牵动着我们的神经,生怕某一个瞬间他会突然倒下。”医生张利华说,从医30多年,从没有哪一位病人,如此地令他和同事们揪心和感动。

两小时后,已近昏迷的林俊德被抬回了病床。在间或的清醒时,他仍反复叮嘱学生,办公室里还有什么资料要整理,密码箱怎么打开„„

5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一生尽忠报国的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惊天动地事业

“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基地官兵的这副挽联,是对林俊德一生最简洁的概括。

封存在机密科研档案中的一个个闪光的签名,记载着这位院士在半个多世纪中对我国核试验工程所做出的杰出贡献——52载扎根大漠,他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领导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为铸就国家核盾牌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一鳞半爪的公开资料,我们可以窥见林俊德在我国核试验这一“惊天动地”事业中的所立下的汗马功劳——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深处,我国第一次核爆炸试验。 当蘑菇云在大漠中升起,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将军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时,总理在电话中谨慎地问:怎么证明是核爆成功?

指挥部顿时静了下来„„在放射性侦测数据等过硬数据一时还拿不到手的情况下,如何尽快确定是核爆炸呢?

“从冲击波数据看,这次爆炸是万吨级当量的爆炸,可以确定是核爆炸。”一个确凿的数据,在第一时间宣告了我国首次核试验成功。

而提供这组数据的压力自记仪,就是26岁的林俊德和同事们自主研制的。 上世纪50年代末,为打破西方核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我国作出独立自主发展核武器的战略抉择。冲击波测量,就是研究核武器效应和确定核爆炸当量的重要手段。 1960年,从浙江大学毕业的林俊德参军入伍,从此隐姓埋名,成为新中国核试验科研队伍中的一员。

“他开始设计机械式压力自记仪时并不被看好,很多人倾向于采用西方已经成熟的电测方案。”曾与林俊德并肩工作的曹述生说,当时只知道国外的压力自记仪是用小型稳速电机带动的,但我国没有这样的电机,做了个电池带动的方案,结果操作不便,一个仪器要几个人才能抬得动。

没有实验设备,没有技术资料,甚至连压力自记仪该是什么样子都一无所知„„1963年5月,林俊德带着3位同事开始了艰苦的攻关。

但,不用电池,如何解决仪器的驱动问题呢?日夜苦思冥想的林俊德,在一次乘坐公交车时受到钟声启发——何不试试用钟表的齿轮、发条作动力呢? 没有气瓶和空压机,就焊个贮气罐用打气筒往里打气;齿轮不够精密,就一个齿一个齿地人工锉,在烈日下一蹲几个小时„„最终,这个独特地采用发条驱动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以抗核爆炸干扰能力强,轻便易携,测得的数据完整、准确,赢得了所有人的认可。

事关国家民族安危的国防尖端技术,必须靠自主创新!亲历第一次核爆后,林俊德感到肩上的责任突然重了起来:“我突然意识到平凡工作的意义,认识到个人成败与国家荣辱的关系,意识到荣誉背后的艰辛和责任。”

林俊德倍加刻苦顽强地投入工作。此后几年,吃着玉米面和榆树叶合蒸的窝头,喝着孔雀河里那令人肚子发胀的水,睡着冬天寒冷夏天苦热的地窨子,用垒土台当桌子,即使*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也没有中断科研„„林俊德和战友们坚守大漠,默默攻关,研制出空投自记仪、气球吊挂自记仪等一系列装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核爆炸冲击波机测体系。这些仪器参加了我国后来所有的空中、地面核试验,实现了从爆心到距爆心数百公里的核爆炸冲击波测量,系统完整地记录了我国大气层核试验的冲击波数据,为我国核试验安全设计、核武器爆炸威力确定和核爆炸效应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初,当中国还在进行大气层核试验时,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地下核试验。为限制我国核武器发展,他们联合签订了关于禁止在外层空间进行核试验的条约,我国核试验从大气层转入地下。

较量,进入全新的阶段。相比地面和空中冲击波测量,地下核爆炸力学测量是一个新的难题。

这又是一次艰难的攀登。天山之麓,大漠之中,林俊德带领同事们从零起步,一点一滴地探索研究地下核试验岩体应力波的测量技术和现象规律,在历经挫折和失败后,摸清了我国核试验场特定地质条件下的核爆炸应力波和地震运动的传播规律,为我国地下核试验工程设计和试验安全评估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世界核爆史上,记载着这样的一组数字:美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上千次核试验,法国也进行了200多次,而中国,只用45次核试验,便实现了既定目辬„„这是什么样的神奇速度?

正是一代代像林俊德这样的人们,以他们的忘我努力托起了这神奇的速度。 一次次蘑菇云升起,一次次地动山摇„„在为国铸核盾、赶超世界核试验技术前沿的征程中,黑发青年变成了暮年老人,始终不变的,是那向事业巅峰不息冲锋的忘我激情。

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上开始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谈判。林俊德充分利用已有的地下核试验应力波测量技术,全面收集分析全球地震数据,开展了核试验地震、余震探测及其传播规律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为条约谈判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面对重大武器装备试验的迫切需要,林俊德倡导并组织开展某大型实验装备研究。在各种方案分歧很大的情况下,他带领攻关小组连续10余年集中精力,攻克方案设计、工程应用、实验评估等难关,最终取得了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研制出了适合各种实验要求的系列重要装备。

他还积极倡导核爆炸冲击波效应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发明了声电报靶技术、声电落点定位技术,解决了大面积立靶自动检测的难题,研制的设备系统已装备于我国多个军兵种的武器试验靶场和公安部门射击训练场。

数十年隐姓埋名于穷边荒漠,在铸造大国和平之盾中立下大功的林俊德,最大的欣慰就是看着祖国在和平阳光下飞速发展——作为一名核科学家,他深深了解大漠上这一次次核试验,对于共和国赢得和平发展机遇的重要意义。而对于自己的一生事业,他的结论却是如此的简单:“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

难忘一朵花儿叫马兰

从赤着脚走出福建永春大山深处的那个贫穷青年到从事“惊天动地”核试验的工程院院士,林俊德走过的是一条非常单纯的人生路。

“他就像激光一样,方向性强,能量集中,单色性好。”追忆林俊德,同事们都这样评价。

“他能52年坚守岗位,取得那么多重大科研成就,就是因为他能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工作上。”基地研究所政委李文泉说,林俊德不打牌、不抽烟、不喝酒,除科研之外,别无所好,别无所求。

“为党和人民做事,是天经地义、天地良心。”曾经因贫寒辍学的林俊德,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得以继续学业。从此,这位质朴的农家孩子就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前途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工作后,单位安排他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进修核试验专业。两年的紧张学习之余,他凭着初步掌握的英、俄两种语言,把图书馆里美、英、苏三国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有关力学和仪器方面的期刊全部查阅了一辫。”老伴黄建琴回忆,“两年中,他连一场电影都没看过。”

“和老林生活了一辈子,我知道,在他心中,事业始终是第一位的,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核试验。”在黄建琴心中,相伴45年,“他去世前住院那一阵子,是我们俩在一起最长的一段时间。”

每天晚饭后,陪老伴散一圈步,然后老伴回家,他去办公室,工作到晚上。这,就是林俊德的生活常态——就是春节,他也只会让自己休息到大年初三。 上世纪生产的老式显像管电视,自己引了一根电线加一个灯管改造而成的房灯,一大三小四个沙发,完全不成套„„走进西安郊区这个90多平方米的家,人们很难相信,这就是一位院士的家。

“沙发和床,都是他用包装箱拆下的木板做成的。”黄建琴说,老林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技术工作人员:一个公文包用了20多年,已分辨不清颜色;手表用得磨手了,就用透明胶粘上继续用。

然而,生活中异常能“凑合”的林俊德,在工作中却始终恪守着一种异乎寻常的严谨。

“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老师常年奔波在实验一线。凡是重要实验,他都要到现场,拍摄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学生张博士说,每做一次实验,林俊德都建一个档案,就像病人的病历一样,几十年从不间断。同事、学生需要资料、数据,都能在他那儿很方便地找到。“老师的实验记录细致全面,令我们这些学生常感惭愧而敬佩。”

与林俊德共事20余年的王占河研究员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为尽快攻克爆炸工程技术的一个重大难关,年逾花甲的林俊德带着同事学生们在办公楼附近挖了一个大土坑,每天爬上爬下做实验,冬天寒冷刺骨,夏天闷热炙烤,一干就是300多天。“经常一身土一身泥,大家都笑称他是‘民工院士’。” 基地的同事都知道,举凡事涉科研,林俊德便十分“苛刻”。他曾在干部推荐会上直言批评一位候选人急功近利的科研态度,也曾毫不留情地在答辩会上对自己的得意学生发难„„读他这位权威院士的博士,平均要6-8年才能完成学业,拿到学位。

“他要我们作为学术助手和他一道探索前沿课题。”直到林俊德去世后才完成博士论文答辩的唐博士说,虽然老师连过年都不允许学生拜访,却是一位内心有大爱的人。

“生病住院后,他叫我们去拷贝资料,我们才知道,他给每个学生都建立了一个文件夹,详细记录着每个人的技术专长、培养计划和施教方案,甚至师生间的交流讨论。”唐博士回忆,从跟老师的第一天起,短的三四年,长的十几年,老师都详细准确地记录下了他们每个人的成长足迹。

“拷文件时,我们都忍不住哭了。”

唐博士自己的博士论文,就是林俊德在生命最后3天中批改完的。这份130页、8万多字的论文上,留下了林俊德338个颤抖的笔迹,这也是院士一生的最后手迹。

桃李不言。如今,林俊德指导和培养的23位学生,多数都已成为基地科研试验的学术带头人或技术骨干。

“他做人的原则始终停留在‘两弹一星’的火红年代。”基地副政委侯力军说,林俊德有“三不”:不是自己研究的领域不轻易发表意见、装点门面的学术活动坚决不参加、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事情坚决不干。

“参加学术评审会从来不收评审费,不让参评人员上门拜访。科研成果报奖时,他总是把自己名字往后排,不是自己主持的项目坚决不挂名。”基地政治部原副主任成泽辉说,2001年,在林俊德当选院士的当天晚上,一位老朋友代表某学院邀请他出任客座教授,给他建独栋别墅,付年薪20万,一年只要去作一次报告即可。

类似这样跟自己学术无关的邀请,林俊德拒绝了太多。

林俊德同样经常拒绝的,还有荣誉——最近的事例是,去年基地两次准备为林俊德申报全国先进和何梁何利奖提名,都被他拒绝了。

“咱们花钱不多,做事不少。咱讲创造性,讲实效,为国家负责。”52载饱经戈壁风霜之苦,52载肩扛攻关攀登重任,林俊德对自己的一生深感欣慰,“我们这代人留下的不是痛苦的回忆,留下的是一种自信,一种自尊。” 临终前的林俊德,唯一的心愿是回到马兰,回到他一辈子战斗生活的那块大漠戈壁。

在最终的遗言中,他念念不忘的也是马兰:“马兰精神很重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希望大家继承马兰精神,让国家、人民尊重我们。”

一朵怒放的戈壁马兰凋谢了。而在罗布泊这片写满传奇的大漠戈壁上,那曲人人皆知的《马兰谣》却将永远传唱——

“一代代的追寻者,青丝化作西行雪;一辈辈的科技人,深情铸成边关恋。青春无悔,生命无怨,莫忘一朵花儿叫马兰„„” 张耀华:以责任诠释人间亲情

张耀华,男,汉族,1948年4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五〇团退休职工。

当年轻妻子不幸瘫痪后,张耀华义无反顾地履行了作为丈夫的责任。39年的悉心照料,15330个日日夜夜的呵护,用行动诠释了真挚的人间亲情。 1970年,分别从北京、上海来兵团农三师五〇团工作的小伙儿张耀华和姑娘王晓婉相恋结婚,第二年王晓婉怀孕后,感觉腰腿疼,有时候几乎连走路都直不起身子。1971年11月儿子降生,可王晓婉却怎么都下不了床。经医院诊断,她因患胸椎结核导致瘫痪。不久,孩子也夭折了,在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下,王晓婉整个人都垮掉了。张耀华带着妻子跑辫上海各大医院,可病情没有丝毫转机。为了治病,他们欠下了1万多元债务,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1万元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张耀华不得已,只得决定带妻子回五〇团。临走前一天晚上,张耀华的父亲对儿子说:“晓婉可怜,不管将来怎样,都不许你把她甩了!否则,一辈子都别进家门!”

父亲的忠告,男人的责任,使张耀华更加坚定了自己对王晓婉的爱。从那时起,照顾生病的妻子就成了他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妻子大小便不能自理,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烫洗夜里弄脏的床单被褥。他知道妻子爱干净,准备30多块垫子、10多条床单、毛巾被,总把妻子弄得干干净净。王晓婉不想拖累丈夫,1978年夏天,服农药自杀,幸好发现及时。张耀华耐心劝说,让妻子树立起生活信心。知道妻子的手巧,他就鼓励妻子学编织;妻子喜欢琼瑶小说、喜欢花和鱼,他就把琼瑶的《窗外》、《金盏花》带回家,把鲜花、热带鱼带回家,哄她开心。五〇团的人都知道张耀华和王晓婉的事,有个姑娘曾经被张耀华对妻子的执著所感动,产生了想嫁给张耀华,跟他一起照顾王晓婉的想法。当时的工会主席知道了这件事,代姑娘转达了好意,并表示愿意去做王晓婉的工作。张耀华连想都没想就一口回绝:“晓婉哪受得了这种事,求你千万别跟晓婉说,说了就是把她往死路上逼啊!”

王晓婉常对张耀华说:“你这辈子都让我害了,你太苦了。如果有下辈子,我一定还给你当老婆!”张耀华总对妻子讲:“你活着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如今,张耀华和王晓婉已共同走过了42年的岁月。

第13篇:加油站道德模范事迹

道德模范事迹

孙国权,男,46岁,是林西片区的一名普通加油站经理,在石油公司工作的31年里,他听从分配,服从指挥。始终无限忠诚党的石油事业,勤勤恳恳无私奉献。在工作中踏实肯干,一丝不苟,虚心好学,团结协作精神好。专心于岗位,安心于一线,在工人的岗位上,服从大局,一心为公,努力工作圆满完成本职工作。在站经理岗位上,那里艰苦那里就出现他的身影,2002年5月,他被聘任为林西大水波罗加油站站经理,,当时,加油站周围3公里内就有2座社会加油站,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他带领员工跑机关、进厂矿、下工地,积极开发市场。对新客户,他面带微笑,亲自加油,了解有关信息;对老客户,他打电话,发短信,节日早问候,生日送祝福。不到一年时间,大水波罗加油站固定客户就突破200个,日销量由原来一天1吨增长到3吨.使该站销量突飞猛进。

2003年8月,加油站附近某萤石矿要油。因天雨路滑,在离矿山还有几公里的地方,油罐车陷进了泥坑怎么也爬不上来。他深一脚浅一脚走到了山上,找来挖掘机牵引。短短5公里,用了两个多小时,拉断了三根钢丝绳,终于把油送到了山上。后来得知,因为下雨,一些社会加油站不愿意送油,才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拨通了加油站的的电话。从此,该萤石矿成了这个加油站的固定客户和真诚朋友。加油站的员工大多为市场化用工,思想活跃,流动性大。要想让员工“爱站如家”,加油站就得像个“家”。35岁的加油员马振清,家在农村,上班时年纪就不小了,家境不富裕,心里压力重。刚开始上班时每天都闷闷不乐,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及时和他交心谈心,帮他修改不合身的工作服,鼓励他学习油品知识和操作技能,安排他做“安全员”。渐渐地,他变了,态度好转了,工作积极了,服务热情了。他现在还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加油站就是我的家。

作为加油站经理,他时时刻刻都把员工的冷暖记在心上。员工家庭生活有困难,他主动带头捐款;员工家里有红白喜事,他忙前跑后热心料理;员工生病住院,他陪着去检查治疗。寒冬里,他让每个人都有一个热乎乎的暖手袋;酷暑天,他让每个人都能喝上一碗防暑降温的绿豆汤。担任加油站经理几年多时间,他坚持每个月拿出100元钱补贴加油站食堂伙食,累计掏钱1000多元给员工解决困难。他把员工当作兄弟姐妹,员工也把他当成知心朋友,有话愿意和他说,遇事先找他商量。平常大家都不叫他“经理”,而是亲切地喊她“权哥”。他在林西县最艰苦的大水菠萝加油站一干就是9年,后几年里由于公司人员紧,站内员工少,多数时间是夫妻二人在站内经营,在站内过了9个春节,为了工作把上学的儿子交给年迈老母亲照顾 。

在2011年初的一天早上,孙国权发现一辆停靠在路边的一辆货车尾部冒烟,立发现油箱处起火。火势很大,司机慌了手脚,他已经无法控制火势,孙国权马上叫上站员陈晓华、马振清两人拿来灭火器扑救,明火很快被扑熄。但刚停止扑救没多久,油箱又重新着火。孙国权他们便分工合作,一人负责监控火警险情,另外两人与司机一齐合力用砂子和灭火器灭火,直到把火险完全扑灭,避免了一次火烧车事故,为车方单位挽回经济损失。司机十分感激孙国权,他说,幸好遇见了你们,如果是行驶在路上,这台车肯定烧光,自己的人身安全也难保障。

之后,孙国权还组织其他员工和司机合力把车辆推离事故现场,尽量使这一事件对加油站营运影响减到最低。

在2011年24日下午17时至25日上午8时林西集中降水量接近100毫米,大水菠萝牧场降雨在100毫米以上,林西县大水菠萝加油站前就是排水沟,洪水已经没过沟顶,进入加油站院内,孙国权自己在雨中就将沙袋装满,并且垒上防洪渠,保证了罐区安全,保证了加油站的安全。并被林西县政府授予“抗洪模范”称号。

其实,在中国石油像他这样的加油站经理还有很多,他只是其中的一员。每一座加油站就是一颗宝石花,每一个加油站经理就是一名“护花使者”,他们用心血和汗水,用勤劳和智慧,用责任和忠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时刻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努力在为社会服务!用他们高尚的道德风范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二O一二年二月十八日

第14篇:小学生道德模范事迹

爱行知,知行合一

小学生道德模范事迹

说起行知小学三

(三)班的王同学,熟悉他的老师和同学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不仅因为他品学兼优,勤奋好学,是班级的班长,还因为他乐观向上、兴趣广泛、热爱劳动、尊老爱幼,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好帮手,是同学眼中的好伙伴,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他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等,家里的半边墙几乎都贴满了他获得的各类奖状。

一、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心地善良,体贴父母

王同学是个自理能力很强的孩子,他对于父母有的是体谅,是关爱。他知道,搞好学习是对父母工作的最大的支持,所以他在学习上非常的自觉,做作业都是自己一个人完成,从不要父母督促。看到父母工作忙,他会帮父母摘菜、洗碗、扫地、叠被子。在学校,他是老师的好帮手,是同学的好服务员。不管谁当值日,他都抢着干。还常常帮老师拿书、发作业。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他都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班级赢得了很多荣誉。

二、勤奋好学,品学兼优,团结同学,友善待人

进入小学后,老师见他的学习成绩优异,就将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安排跟他坐在一起,希望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能在王同学的帮助之下成绩有所提高。面对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他像个小老师一样认真辅导。每一道题目讲一遍,不懂,再来一遍,直到帮扶的同学弄懂了为止。在王同学的帮助之下,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好学生的标准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直以来这都是他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平凡中透着优秀,善良中透着质朴!

第15篇:中国道德模范事迹

2011年全国道德模范人物主要事迹

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篇

【人物一】郭明义:把幸福给你:“雷锋传人”郭明义30年的爱心之旅

郭明义是辽宁鞍钢集团有一位普通工人,他只是铁矿管理人员,妻子是医院高级护士,本来家庭生活并不困难,但为了帮助别人,全家人过着清贫的生活。在他不到40平方米的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就连上大学放假回家的女儿也只能住在临时搭的床上。他15年里每天提前2小时上班,16年间为失学儿童、受灾群众捐款12万元,20年来55次无偿献血,挽救数十人的生命。他常对妻子说,同那些特困家庭相比我们还算富裕,尽我们所能去帮助他们,会活得充实而快乐!

【人物二】王文珍:没有硝烟战场上的\"提灯女神\" 废墟中救出\"芭蕾女孩\" 海军总医院护理部总护士长王文珍入伍33年来,一直奋战在一线临床护理岗位,始终用亲情温暖病人,用真情服务病人,用博爱帮助病人,被患者誉为“和谐天使”。她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受到各级表彰嘉奖23次,2008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2009年荣获第42届国际南丁格尔奖。

在2003年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海军总医院是北京地区最早收治非典患者的医疗单位之一,急诊科作为主战场,王文珍第一个请战:“不管这种病有多大的传染性,只要病人来了,我先上!”王文珍把年轻护士朱宗红换出了隔离病房——当时才23岁的小朱还没结婚,还没体会过做妻子和母亲的感觉,“风华正茂的年纪,不能让她们有危险。”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王文珍总是安排年轻的护士和自己搭档——除了工作上的需要,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和年长护士搭班,年轻护士内心会比较踏实。

王文珍在一线护理岗位工作了30年,养成了早上班、晚下班的习惯,她轮休时也会到科里看看,为有事的护士顶班,给加班的同志送一份热饭。她当了16年护士长,16个春节在急诊值班,把团聚的机会让给年轻的护士。

急诊患者病情急、难、险、重,病人情绪容易暴躁,对医护人员发“无名火”。对此,王文珍说:“对待病人要用心去体谅,要用爱去包容!”

路上看见举牌乞讨饭钱的学生气小姑娘,王文珍走过去,又折回来,往她手里塞十块钱——“很多人说好多乞讨的人是骗子,我想一个干干净净的小女孩,如果不是遇到难处的话,是不会做出这种事的”。

【人物三】阿尼帕:阿尼帕妈妈的幸福生活:一口“团圆锅”4个民族19个娃 一位维吾尔族母亲,除了自己亲生的9个儿女,还含辛茹苦地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4个民族的10个孤儿,如今这个大家庭已有维吾尔、汉、回、哈萨克、塔塔尔、乌兹别克6个民族的180多口人。她就是72岁的青河县青河镇居民阿尼帕·阿力马洪。阿尼帕心里明白,在当时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多一张嘴就意味着多一份生活的艰难。但是她和丈夫在以后又陆续收养了不同民族的孤儿,抚养的孩子却增加到了19个。

为给一家20多口人做饭,她专门买了一口直径1.2米的铁锅,被称作“团圆锅”。在孩子们的记忆中,生活虽然苦,但从没饿过肚子。阿尼帕妈妈总是做好饭后就离锅远远的,一碗稀稀的奶茶,撒一把麦粒就是她的一顿饭。她下了班就去打土坯卖钱,还去帮别人宰牛宰羊,就为了得到一些牛羊杂碎,改善一家大小的生活。她对收养孩子比亲生孩子还亲,而她最小的亲生女儿上初中时还没穿过一件新衣裳。 阿尼帕夫妇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孩子们能吃饱,还要让孩子们有学上。家里用不起电灯,阿尼帕就用破棉絮搓成条,做成小油灯,19个孩子们就在这一盏盏跳动的灯光下读书学习,上完了小学、中学。孩子们没有一个因为家里贫穷而辍学。

每到逢年过节,是阿尼帕老妈妈最快乐的时候,因为这时,全家老小都能聚到一起。在阿尼帕妈妈的眼中,这些孩子从来没有民族之分,“他们都是我的孩子,都是我的血脉,我们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人物四】毛陈冰:“80后”女孩千里走单骑 救人不留名

在一次献血时,毛陈冰得知自己是ABRH阴性血型,在人群中的比例只有万分之三,因稀有被称作“熊猫血”。从此,她格外注意这方面的信息,还加入了名为“一家人A群”的稀有血型QQ群。2007年9月14日,毛陈冰从QQ群中看到一则求救信息:贵州省黎平县29岁的农村孕妇杨昌花,因宫外孕大出血,生命垂危。而她的ABRH阴性血型非常稀有,整个贵州省的血库里都没有,急需帮助。为了远方那个危在旦夕的生命,毛陈冰决定立刻去献血救人。

此前,毛陈冰从未出过远门,但这一次,她在最短时间内计划好杭州到贵州黎平的行程。一到医院,看着病人家属焦急的神情,体重只有44公斤的毛陈冰表示立即要献400毫升血。医生看她身体单薄,又是长途劳顿,只同意抽200毫升。拗不过毛陈冰的一次次请求,也考虑到情况紧急,医生又一次把针头扎入她的手臂。在抽到240毫升鲜血时,毛陈冰出现了虚脱反应,院方考虑到她的安全,才停止了抽血。

其实,在这次献血前一个月,毛陈冰在杭州刚刚参加过献血。按照常规,两次献血至少要间隔6个月。有人曾问毛陈冰:献血时发生虚脱、晕厥,有生命危险,你怕不怕?“当时没想那么多。”毛陈冰说,“如果我有危险,他们也会救我的。”

如今的毛陈冰,已从学校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现在只要一有时间,毛陈冰依然会到省血液中心担任志愿者,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

【人物五】刘丽:“最美”洗脚妹10年间资助百余贫困生 饱受非议从未放弃

刘丽出生于安徽颍上县农村一个贫困家庭,只念了5年书便因贫辍学,但她用在福建厦门做洗脚妹攒下的辛苦钱捐资助学,延续了几十个穷孩子的读书梦,还号召数百位好心人加入了她的爱心团队。她曾当选“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被网友称为“中国最美洗脚妹”。

1999年,刘丽来到厦门。后来经老乡介绍,她进一家足浴城当了洗脚妹。 从2002年起,刘丽开始圆自己的梦——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重返校园。起初,她联系老家的贫困家庭,一个两个地资助,慢慢地从一次性捐助变成固定资助。2006年起,刘丽参与了厦门市“春蕾计划”,成为来厦务工人员中第一个捐助者,独自资助了8个孩子。目前,刘丽已建立10多个“爱心公益QQ群”。 去年底,刘丽在厦门市儿童少年基金会设立了“原乡人刘丽助学基金”。 “其实我捐的不多。”刘丽说,“我只是帮大家进行信息中转,出钱出力比我多的人是那些网友,真正应该站在央视领奖台上的是他们。”

奔波在行善路上的刘丽,得到的并不只是赞誉,还有误解。“把自己的血汗钱,拿给别人花?”不少同事私下里叫她“神经病”。她的弟弟妹妹也有过怨言。 “我的确遭到了很多误解。有人说我有个很有钱的男朋友,说我其实有关系有后台,等等。”说这话的时候刘丽显得很平静,“其实我到现在还租房子住。开始听到这些谣言很气愤,习惯了也就不生气了。”

【人物六】:许月华:从无腿少女到“板凳妈妈”—苦难里的向日葵

她没有腿,只能依靠两个小板凳艰难行走;她是一名孤儿,又是130多名孤儿的“妈妈”„„在湖南湘潭市福利院,身高不足一米、靠两个小板凳“走路”的许月华,37年来用自己感恩、坚强、甘于奉献的心,给予福利院的孩子们完整的母爱。2010年9月,她的事迹被公布于网络,许多网民通过转帖、留言、评论的方式,表达了对她的敬爱,为之动容的网民称她为“板凳妈妈”。

许月华1956年出生在湖南湘潭板塘乡,1岁时失去父亲,母亲在她12岁时也去世了。由于家境贫寒,许月华没有上过一天学。就在母亲去世那年,为谋生计,她偷偷跑到铁路上捡煤渣,不幸被火车轮夺去了双腿。没有双腿的她开始用两个四角板凳支撑着,学习一手一步地向前“行走”。摔倒、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等到手上的血泡变成了厚茧,瘦小的胳膊变得粗壮有力,许月华终于重新学会了“走路”,并成为福利院的编外保育员。 自从学会“走路”,许月华就开始奔忙于福利院幼儿园的各个房间。撑着小板凳,为孩子们缝补浆洗、纳鞋底、喂食端尿。许月华的小板凳发出的“咯噔咯噔”的声音,在福利院孤儿心中如同天籁,每当这声音传来,孩子们就会远远地呼唤“许妈妈,许妈妈!”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许月华把自己的“家”都搬进了幼儿园。福利院的小孩大多有各种残缺,很多人看着都觉得可怕,而许月华却坚持和他们睡一床,因为“照顾起来更方便”。福利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孩子生病住院了,许月华显得比孩子更痛苦,孩子治愈康复了,许月华会比谁都高兴。医护人员打趣地说:“月华脸上挂着一张孩子病情变化的晴雨表,看到她的脸就知道孩子的病情怎么样了。”

长年累月,许月华小板凳用坏40多个。这些板凳在大地上敲响了爱的音符,在小小福利院传响了37年。37年间,经“板凳妈妈”照顾过的小孩多达130多个,其中不少孩子被领养、考上大学或结婚生子。这些走出福利院的孩子,在填写的履历表“母亲”一栏时,写的是同一个名字——许月华。

【人物七】厉莉:三年两捐干细胞的“最美女法官”

2001年,厉莉登记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由于配型成功几率较低,几年的时间里,厉莉并没有得到任何需要捐献的消息。但是她的心中一直牢记着自己的一份承诺、一份责任,当重新步入校园攻读硕士学位时,她细心地通知中华骨髓库变更了自己的联系方式。正是这份知行践诺的责任感成就了一位苦苦等待捐献的白血病患者。

2007年和2009年,厉莉先后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次数之多,捐献间隔之短,在医学史上都称得上是罕见。捐献的潜在损害和后果无法预计,然而,当这些与小颖鲜活的生命放在同一架天平上时,厉莉自己成了那最终的砝码。她用不计后果、毫无保留的付出,延续了小颖三年的生命。大爱无言,大爱无形,大爱无疆,厉莉用爱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赞歌。她从开始工作

在立案庭这样的一线部门工作,厉莉名副其实地与当事人亲密接触着。她始终牢记着一位老立案法官的话,“不到立案庭,不知道中国的老百姓距离法律有多远”,老百姓成了厉莉心中沉甸甸的牵挂。厉莉曾经说过,“立案庭接待的当事人,经历了矛盾纠纷激化、无法解决的过程,心态一般都十分敏感,他们来不仅仅是立案,还想要向法院讨一个说法。作为最早接触到当事人的立案法官,第一印象十分重要,能够用一杯水、一张笑脸、一句温暖的问候消除当事人的抵触情绪,从心理上拉近当事人与法官的距离,让当事人对法院多一分信任,这才是立案工作的真正意义所在”。

带着对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关怀之情,厉莉走进校园,带起红领巾,给孩子们讲法制课,写成长信,领着孩子们参观法院,举办模拟法庭,她成了孩子们眼中亲切的法官姐姐。带着对不可避免地遭受企业改制阵痛的职工的体恤之情,厉莉探索着审理企业破产清算案件的全新理念,企业背后的一个个家庭成了她注目的焦点。

两年间,厉莉在北京市18个区县进行“爱心故事”巡回宣讲,上百场宣讲中,有上万人聆听了厉莉的爱心故事,更有数不清的人们从各类媒体上得知了她的事迹,厉莉的爱心事迹将播撒爱、传递爱的信念种植到了无数人的心间。在厉莉倡议发起的爱心传递行动中,越来越多地人在她的带动和感召下加入到奉献爱、传递爱的队伍中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厉莉爱心行动志愿团。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爱和希望无限蔓延。

【人物八】:王文忠:亿万富翁“跳槽”当上村支书

1985年退伍后,王文忠一边打工,一边寻找致富机会,逐步成为享誉北京雅宝路的皮草商人,成了芍药人心中的骄傲。2007年6月,20多名芍药村的乡亲来北京恳求他说:“文忠啊,你快回来吧,你再不回村,老少爷们就要拄着棍子要饭去了!”接着,镇领导也多次邀请他回村当个带头人。“自己是一名党员,家乡不富,再有钱也觉得脸上无光。”这个时候他决不能袖手旁观。2007年9月21日,王文忠独自一人从北京回到芍药村,挑起了村支部书记这副沉重的担子。

“我回来不是为了当官,是为乡亲们做事来的,我绝不拿不沾不贪村里的一分一厘!” 在第一次全体村民代表大会上,王文忠说话掷地有声。紧接着,他大刀阔斧搞建设。上任不到一年,他个人出资垫资数百万元,修了两条进出村的水泥路,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新盖了学校、医疗中心和新村部,还建起了文化广场,在村前村后种上了芍药花,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

既要“输血”,更要让大伙学会“造血”。他运用党在农村的各项富民政策,引导群众提高组织化程度,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先后带领群众创建了芍药村裘皮服装合作社、无公害蔬菜大棚合作社、林下生态养鸡合作社,并独创了“8+2”的脱贫致富模式:把入股的30户村民分成3个小组,10户人家结成一组,其中8户是既有钱又有劳力的家庭,2户是村里比较贫困的家庭,他们没钱但可以出力,入体力股,年底平均分红。让富户帮穷户,在致富道路上实现共同富裕。村里人均收入增了两倍。还在环村道路两旁修建了垃圾池,成立了环卫队,建起了村民休闲健身广场,成立了文艺队、锣鼓队、秧歌队,评选本村好儿媳、举办劳模大会„„

在王文忠的带领下,芍药村从过去当地有名的穷村、乱村、落后村,成为河北省的文明村,年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不足1500元增加到5000多元,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王文忠还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正在北京医院输液的王文忠来不及办理出院手续就立即赶回村里,组织了一支由他任队长、15人组成的“芍药村抗震救灾青年突击队”,迅速赶往灾区一线,并出资36万元购买灾区急需物资,个人交纳“特殊党费”10万元。

2010年,西南地区遭受严重旱灾,他四处联系给灾区捐款打井,给云南省云龙县团结彝族乡捐款10万元。玉树地震发生当天,他率领芍药村18名党员、带着30万元的物资奔赴灾区,奋战了八天八夜。

20多年来,王文忠为社会捐助的资金超过千万元。他说,“自己有经济条件了,就应该为社会尽一份责任,用自己的能力和行动回报社会、回报家乡。我的理想就是想通过我的努力、通过我的身体力行,让芍药村和父老乡亲慢慢地脱离贫穷、贫困,让他们都富裕起来,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人物九】:“交警爸爸”王振治:给4个残障儿童撑起完整的家

王振治,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新城大队安监中队民警。家庭并不富裕的他,3年来与妻子一起收养了4个非亲非故的孤残智障儿童,被同事和身边群众亲切地称为“交警爸爸”。

【人物十】董明:用双腿举起奥运火炬——打动总理的残疾女孩

武汉女孩董明,北京奥运会火炬手、残奥会形象大使,入选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被评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她用残疾的身体追逐着一个个完整的梦想。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接见了她,温家宝总理为她题词:身残志坚。

1995年,作为省体工队一名跳水队员,她背对水池站在10米跳台练习动作。在空中的瞬间,她发现水池中还有一个孩子。小董明慌了,下意识地往旁边挪了一点,伸手推了孩子一把。结果,她不是手先入水而是头。那个孩子安全了,而她却成了高位截瘫。

作为奥运会火炬手,有很多人都觉得路太短,而董明却觉得路很长。她坚持着,只要自己还清醒,就不会让火炬掉下去,歪着、斜着都不行。

2008年7月下旬到10月初,她一直在北京。“奥运期间做央视的特邀记者,残奥会时我是一名志愿者。” 残奥会时,工作时间是早上8时到下午3时,她却坚持干到晚上10时。“多呆一会,对其他人也是一种鼓励”。 妈妈陈汉英说,董明上厕所不方便,只能回住处解决。

汶川地震后董明说服父母一起前往四川为伤员做心理辅导。“我们唯一担心的,就是怕给别人添麻烦,”董明说。他们拒绝了团省委提供的住宿,自己找位置住,实在找不到就在车站、广场凑合一晚上。 “那时候觉得自己挺漂亮的,80多斤”,她笑着说,“现在将近120斤,胖死了。”这30多斤是为了圆梦而长的。她渴望当一名轮椅橄榄球队员,教练告诉她,要想上运动场必须增重。

这就是董明,她举起奥运火炬,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她唤醒地震伤员,让我们看到了温情;她走进奥运会、残奥会,让我们看到微笑。

【人物十一】阿里木江・哈力克—肉串慈善家:烤卖30万串羊肉串 攒10余万助贫困生

从2002年开始,阿里木江在贵州省毕节市以烤羊肉串为生,阿里木江烤羊肉串的收入,大多用在了捐资助学上。到底资助了多少,他也没个准数,“这么多年,有多余的钱了就去资助,直接资助的学生有100多个,加起来有10多万吧”。卖一串羊肉串,毛利不过3毛钱,攒10万元,至少要卖30多万串。他的故事,使无数网民为之动容,誉之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没读书缺文化,我只会烤羊肉串,绝不能让那些贫困孩子和我一样。”阿里木江读到高二就参军入伍,对文化教育,他有着近乎崇拜的尊重,“只有教育才能改变人的思想和命运。”阿里木江有个朴素的想法:“把字写在石头上,可以保存到永远;把字写在沙子上,只能保存一时。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才是物有所值。”

“一夜成名”之后,阿里木江的生活依旧简朴,依旧有滋有味地卖着肉串。身穿20元的土布褂子和20元的蓝布裤子,脚蹬8元的布鞋,一穿好几年;他喜欢吃水果,为了买到便宜的水果他常常挑快烂了的买,削掉坏的再吃;一个馕或两个馒头,加一杯水,就打发掉一顿饭。这样的生活,阿里木江却觉得十分满足:“生活嘛,吃饱就可以了”。

阿里木说,他始终铭记当兵时老班长说过的一句话:“小的是家,大的是国家。国家和人民需要你的时候,能站出来的,都是英雄”。

如今,阿里木又开始考虑更长远的资助计划,他打算未来10年攒钱办一所留守儿童学校,让那些得不到父母温暖的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

见义勇为道德模范篇

【人物一】:英雄战士邰忠利:最后一跃铸就了壮美的永恒 2005年12月邰忠利从内蒙古参军。2006年、2007年,他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2008年被评为团“古驿精兵”;2009年7月被省军区表彰为“优秀共青团员”。在军事训练、边防执勤、执行重大任务中,他总是冲锋在前,不断跃进。

2009年8月9日下午4时,村民张文礼不小心滑落江中,此时此刻,作为连队代理排长的邰忠利听到呼救声,最先冲向呼叫地点。 为节省时间,他边跑边脱掉上衣,蹬掉鞋子,赶到张文礼的落水地点后,毫不犹豫地一个飞跃,纵身入水救人。就在张文礼生死一线之际,邰忠利赶到他身后,奋力将他推向岸边。 当另两名战士赶到现场,拉住张文礼时,邰忠利却已因精疲力竭,被卷入漩涡之中„„ 为抢救邰忠利,部队迅速展开搜寻。不到半小时,所有渔民都闻讯赶了过来。9户渔民的11条渔船从早到晚进行拉网式搜寻,一干就是6天! 邰忠利的壮举,感动了对岸的俄军。他们破例放宽中国渔船搜救的范围,还出动巡逻艇、军犬进行搜救。8月15日,在下游134公里处的俄方岸边,俄军搜救人员首先发现了邰忠利的遗体并交给中方。整理烈士事迹的时候,人们发现,他从军3年多来,救人壮举已经是第5次了。2011年的元宵节。一群士兵聚集在黑龙江畔,在一块写有“邰忠利烈士牺牲地”的石碑前,洒上一杯酒,献上一束花 。他们在纪念自己的英雄战友。

【人物二】:王茂华、谭良才:“英雄翁婿”火海中勇救六名儿童

2010年3月21日下午2时45分,袁州区慈化镇伯塘村马路边的一栋普通民房突发大火,屋内有7名儿童。当日正值星期天,伯塘中学青年教师王茂华与岳父谭良才刚从外面回来,看到邻居家直冒浓烟,连面包车都来不及熄火,就飞奔过去。王茂华率先冲进火海,两手一抱,将一个5岁的男孩和一个3岁的男孩抱出门外。而此时,被浓烟和火星直逼的另外几个小孩也被吓哭了。屋内连续发出两声巨大的响声。他没有办法再停下来,循着哭声,他再次冲进浓烟滚滚的火海,摸到了2个孩子的头,抱起来就往外冲。“里面还有孩子,里面还有孩子!”冲出来的王茂华告诉正往里冲的岳父谭良才。谭良才二话没说便冲进屋内。王茂华急喘几口气,又再一次冲进火海。就在王茂华和谭良才抱着最后一个孩子往外冲时,大火引燃了屋角的液化气罐,“砰”的一声巨响,一团熊熊火焰直逼王茂华和谭良才,一股巨浪将他们冲出屋外。7个孩子已经被救出,其中邻居家2岁女孩受伤较重,其他6个孩子安然无恙,王茂华和谭良才两人却被严重烧伤,体无完肤。烧伤面积一个达96%,一个达85%,经抢救无效,王茂华最终离开人世。火海救人1年后,2011年3月21日,王茂华烈士的遗孀谭长华和父亲谭良才将110.61万元群众捐款捐赠给慈化镇光荣敬老院修建“英雄楼”。

王茂华当年读初二的班主任丁洪亮老师说,当年王茂华家庭非常贫穷,他是以年级第三名的好成绩分到他班上。他经常看到王茂华在熄灯之后,还在学校走廊里看书。有一次,王茂华意外摔断了骨头,请假一个多月在家修养。在没有老师教、完全自学的情况下,王茂华期末考试却拿了年级第一。为了尽早走上社会,王茂华初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宜春师范,在叔叔的全力支持下完成了三年中专学业。2004年,他通过参加招聘考试,成为伯塘中学的一名正式教师。2005年7月,他通过自学考试,在宜春学院大专毕业;2009年10月,他完成本科论文答辩,取得宜春学院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人物三】甘占恩:见义勇为少年郎

2010年8月15日,在家干完农活的甘占恩和堂兄甘占祥,同伴刘得明、王建祥等4人到邻村玩耍。不料王建祥掉入一个深约2.6米的水潭,当时在他身边的刘得明立即跳入水中救人,但没有成功。甘占恩随后跳入水中救人,他用肩膀将在水中扑腾的王建祥顶出水面,又奋力将王建祥推向潭边,可不熟悉水性的他在呛了几口水后,沉入了水底。这时,不远处的甘占祥也跑过来跳入水中,他在水下先摸到了靠近潭边的王建祥。王建祥得救了。得知甘占恩仍在水中,甘占祥又多次潜入水中寻找,最后力气耗尽了,也没有找到甘占恩。两个多小时后,当村民们终于将甘占恩打捞上来时,他早已停止了呼吸。甘占恩的父亲甘生辉说:“恩恩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帮家里干农活了,还跟母亲学会了做饭。就在出事的前一天,我们从西宁打完工回到家时,他已经和好了面,买了西红柿、甘蓝,预备给我们揪面片„„” 甘占恩走了,然而,他救人的事迹早已传开,越来越多的人被他见义勇为的事迹震撼着,被年仅15岁的生命深深感动着。

【人物四】冯思广:80后飞哥生死五秒惊天一坠

2010年5月6日晚,冯思广和中队长张德山驾某型飞机在连续起飞中发动机骤然停车,为避免飞机坠落在济南人口稠密地区,冯思广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和张德山一起果断改变飞行轨迹,自己因错过跳伞最佳时机英勇牺牲。

冯思广家境清贫,但父母十分重视他和姐姐的学业。为了他们姐弟俩上学,花光了家底子不算,还债台高筑。姐弟俩是靠7万元助学贷款完成了大学学业。招飞入伍后,冯思广每月开销也就百十元钱,主要买点日常用品,其余的钱全部寄回老家,让父母偿还读书欠下的债务。一只普通的塑料水杯,他用了4年,并且走到哪都随身带着,旧了也不舍得换一个。

除了节假日回老家看看,他一年很少回去,但他经常给家里打个电话,与父母拉拉家常。他不想让父母为他的飞行担忧。 从飞机发动机停车,到最后一名飞行员跳出座舱,前后只有5秒种时间。生死时速中,冯思广、张德山做出了上不愧天、下不愧地、内不愧心的英雄壮举。

【人物五】丹增尼玛和仁青达瓦:“90后”大英雄

2009年7月22日晚上9点多,当仁青达瓦和旦增尼玛当两人行至立交桥附近时,突然听到一阵救命的呼叫。循声望去,原来有3名男子手持匕首在围攻一名出租车司机。司机身中数刀,血流如注。两个好伙伴互相对望了一眼,毅然作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们朝事发地点急奔过去,冲着凶残的歹徒大喝一声“住手”!杀红了眼的歹徒一看来的是两个少年,挥舞着匕首,气焰嚣张地喊道:“管什么闲事,滚开,不然老子连你们一起杀!”面对如此凶险的歹徒,旦增尼玛和仁青达瓦已经将生死置身度外,此时,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人要紧!”旦增尼玛勇敢地朝一名歹徒扑了过去,紧紧抱住歹徒的上身不放。歹徒手握匕首,臂膀弯过来就往旦增尼玛身上一顿乱捅,肩膀、腹部、臀部中刀,血一下子涌出来,旦增尼玛脑中一片空白,感觉身子轻飘飘的,站立不稳。看到这个少年如此不要命地抱着自己,歹徒慌神了,他们挣扎着仓皇而逃。仁青达瓦这边的情况非常危险,他中了一记重刀,已经摔倒在地。两人伤情都很严重,在自顾不暇时,他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出租车司机的安危。仁青达瓦吃力地拨通了“120”电话。此时的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竟同时有3名伤者送达,先救谁?仁青达瓦和旦增尼玛伤痛刺骨,汗珠像黄豆一样直往下滚,汗水、血水混合在一起,全身都湿透了,可是他们仍然强忍着,说:“我们还挺得住,先救司机吧!”当被问到身体受如此的伤害后不后悔时,“不后悔!”两个少年英雄的回答是这样的铿锵有力。他们说,其实自己小时候是个胆小鬼,晚上上厕所都需要人陪。可是,长期以来,父母的教育、学校的培养和社会的熏陶,让他们知道了什么是勇、什么是耻,知道了如何做一个正直善良、明辨是非的人。

【人物六】胡文传:从“大义父亲”到“光明使者”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岗集镇大窑村村民胡文传,2002年6月8日,当儿子与其他几个孩子都不慎落水时,他不顾一切地跳进水里,为救其他几个孩子而错过了救儿子的时机。2007年1月24日,小女儿明娜降生了,万万没想到厄运再一次降临。小明娜出生10天后,经检查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经过两次手术也没有挽留住小明娜的生命,胡文传将女儿的眼角膜捐献了。如今的胡文传已经成为了合肥一家医院的一名角膜捐献劝导员。 用行动给更多的人带来光明。

【人物七】刘薇 曾庆香:瞬间诠释生命的永恒

2010年3月9日21时,刘薇加完班驾车回家路上遇到车祸,被路过的曾庆香救了出来。这时,后面另一辆小轿车再次发生车祸。只受了点轻伤的刘薇和曾庆香一起联手试图救助第三辆车中的被困人员。就在此时,不幸再次发生:一辆高速行驶的面包车撞向了他们,两人当场不幸身亡。

刘薇生前用这样的话诠释自己对工作的热爱:“每一次经历质疑与求证,调查与反调查,其中的艰辛都如同一部部小说;只要能为消费者谋一丝利益,无论经历多少艰难困苦也心甘。”“她是个很善良的姑娘,她老是跟我说,每做一期节目就是一次积德行善。”和刘薇共事4年的章伟秋回忆道:“我之前也做过暗访女记者,知道其中的难处。刘薇虽然外形瘦小,声音也不大,我却感受到她柔弱但坚定的内心。”

曾庆香的二哥曾志高说:“我弟打小就顾家。那时我家日子过得很紧巴,有时会断粮。庆香总是让弟弟妹妹多吃,自己从来不争。直到有一天庆香突然晕倒,家人才知道,他碗里只有米汤。”四哥曾铭志一直对曾庆香上学的事念念不忘:“我和庆香一同中考,我考上了师范,他考上了技校。但家里供不起,庆香就主动放弃学业,一个人跑到信丰铁石口矿区去做工。全靠他做苦力赚钱,才让我完成了学业。”刘弟元说,有一次,一位顾客去曾庆香的店里买马具,正好他店里面没有,他立即联系了一位同行韩女士,从她店内购买了顾客要的马具,并以同样的价格卖给了顾客。“我哥实在不像一个生意人,诚实得让家人不放心。做生意时大家有时会互相挪借商品,有些人从我哥那里借走好的商品,还回质量差的,他都是一笑而过,从不计较。”

【人物八】纪长秋:为护公家17万元 以残疾身躯勇闯\"枪林弹雨\" 在2009年9月29日之前,纪长秋是长春某社区的低保户,虽然身有残疾却自强不息,靠开个小卖店,四处打零工,为同样身有残疾的妻子和患有白血病的儿子撑起了一片清苦却晴朗的天空。在2009年9月29日,为了国家的17万元营业款,他冒着生命危险奋力追赶,三颗“手榴弹”、两把“枪”都没能使他退缩,最终壮烈牺牲。纪长秋走了,但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亲切地称之为“长秋精神”。两年来,英雄所在城市各行各业的人们学习它、秉承它,纪长秋以另一种方式更清晰地活在人们心中。

【人物九】刘兴元、刘贺龙:父子联手救人感动三省

虎年农历正月十三傍晚时分,为了早点回家吃晚饭,刘贺龙和乐明浩、赵堂柯、刘全决定抄近路,沿十马干渠冰面回河东岸的村里。 10岁的乐明浩准备把不敢不过河的妹妹领过岸,就在乐明浩快到对岸时,脚下的冰面碎了,他一下子掉进了冰冷的河里。13岁的刘贺龙一边沿冰面向乐明浩跑去,一边冲其他小伙伴喊:“快去叫大人!”刘贺龙每迈出一步,脚下都会发出“咔嚓咔嚓”的碎裂声。但在冰水中挣扎的伙伴让小贺龙来不及多想,他径直向乐明浩的落水处奔去。20多米宽的河面,贺龙刚跑到中间,脚下一声脆响,冰面裂开,他落入了冰冷的河水中。

当刘兴元跑到河边时发现儿子露在冰面上的头,看到了儿子还在摇动的小手。没来得及多想,刘兴元就跳进了冰河。就在距离小贺龙不足两米的时候,刘兴元看到了先前来救援的余辉安。此时的余辉安已经冻得奄奄一息。来不及多想,刘兴元一把抓住了余辉安。儿子此时距他只有一臂之遥,再往前划一下,他就可以抓住儿子的胳膊或者衣服,但他不可能同时带着两个人游回岸边。抓着岸边扔下来的绳子,他把余辉安先送上了岸。等力气几乎用尽的刘兴元准备再次下水救儿子时,已经看不到儿子的踪影了。他一下子瘫在了岸边。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和公安民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搜救,终于将刘贺龙打捞上岸。由于溺水时间过长,刘贺龙已经停止了呼吸。对此,刘兴元心中只有痛、没有悔:“当时也没想那么多,那个人离我更近„„如果我当时只顾去救我的娃子,那个人肯定活不了。但人家为了救我的娃子(才下去的),我不能让人家出事儿。”

【人物十】吴菊萍:最是那一接的爱与美

2011年7月2日下午1点半,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住宅小区,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 刹那间,刚好路过的吴菊萍毫不犹豫冲过去,徒手抱接了一下女孩,自己的左臂瞬间被巨大的冲击力撞成粉碎性骨折。但是,由于她奋不顾身的这一接,女孩妞妞稚嫩的生命得救了。也因此她被网友称为“最美妈妈”。

同事们也问过吴菊萍:“你怎么知道你能接得住妞妞啊?”吴菊萍说,生过孩子,就知道养一个孩子有多不容易,知道孩子对一个家来说意味着什么,“所以看着孩子掉下来,总要接接看”。

7年前,吴菊萍进了阿里巴巴品控部,一直工作至今。同事们说,吴菊萍的确挺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她几乎每天都是部门第一个到办公室的人。到了之后会帮同事的电脑开机,这样大家到了之后可以直接用电脑。

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篇

【人物一】刘延宝:一家四代守烈士墓63年

承君一诺,必守终生。为了“俺能行”的诺言,祖孙四代人不管世事如何变迁,把守墓接力棒代代相传,63载诚心守护烈士墓园,谱写了一曲忠义守信的赞歌。这就是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刘延宝的故事。爷爷坚持了20年,父亲坚持了33年,而他也坚持至今。几年前,刘延宝突患脑血栓,导致右肢瘫痪,并且丧失了语言能力。儿子刘增龙主动承担了守墓责任,继续践行着当年的承诺。这一场病,不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而且背上了外债。为了还债,刘延宝的妻子赵本芬拖着瘦弱的身体,去建筑工地当一天只有10元收入的小工。有人出主意:“日子这么难熬,你们一家看烈士墓又看了这么多年,给上头说说,兴许能给点补助。”刘延宝拼命摇头,嗯嗯啊啊地大声嚷嚷,脸涨得通红。从此,再没有人提这话。

【人物二】王文彬:85岁老汉63年守护烈士墓

王文彬是河北昌黎县汪上村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他今年85岁,从亲手埋葬烈士的那一天起,便担起了一个沉甸甸的承诺:照看好烈士墓。寒来暑往,半个多世纪的光阴里,他像珍爱生命一般守护着烈士们的忠骨,传承着不朽的精神。王文彬倾诉着内心的焦灼和期盼:“烈士墓不能没有碑啊,村里只有我能分辨出哪位烈士埋在哪里,我都80多岁了,万一哪一天我走了,烈士墓不就成了无名烈士墓?”在他的努力下,革命烈士碑终于立起来了。他说:“为了革命,战士们死在这儿都不在乎,护他们的墓,我就是把命搭在这儿也不在乎。”

【人物三】:孙东林、孙水林:信义好兄弟

大雪纷飞的2010年年关,发生在武汉市黄陂区孙家兄弟身上的故事极度悲伤又令人肃然起敬:在北京当包工头的哥哥孙水林为赶在年前把工钱发到农民工手上,返乡途中遭遇车祸一家五口身亡;在天津的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来不及处理哥哥的身后事,赶在腊月二十九返乡,将33.6万元工钱一分不少地送到60余位农民工的手中。

【人物四】孙影:中国最美“包工头”扎根山区撵也撵不走

一个平凡的辽源女孩,六年前只身前往贵州大山深处支教,开始了一段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山区生活;她就是孙影,一个不平凡的80后女孩,放弃高薪工作,放弃了一个年轻姑娘享受生活、享受爱情的大好时光,用柔弱的双肩为山里的孩子担起沉甸甸的梦想。有人叫她“最美女支教老师”,也有人叫她“撵不走的支教钉子户”。因为在孙影心中,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让更多的孩子可以走出大山,去完成他们的理想。当地人都叫孙影为“最美女包工头”。4年来,由孙影牵线搭桥、深圳爱心企业共捐资200多万元,为贵州大方县、赫章县捐建了6所希望小学,其中4所已竣工使用。

她自己“掏腰包”帮助贫困学生。今年下来,为了资助贫困学生,她不仅花光了自己几万元的积蓄,就连父母每月给的几千元生活费,也都用在了孩子们的读书上。她在条件艰苦的贵州山区,一待就是6年,情系山区撵也撵不走。

【人物五】:唐中和:48年的孤独坚守!\"麻风村\"的守护者 ! 唐和中是湖南一名乡村医生。1963年的一天,他来到人称“麻风村”的胭脂凼村,面对麻风病人热切的目光,说出了他为之坚守了一辈子的话:“放心,我不会丢下你们不管!”为了这句承诺,他3次放弃了离开“麻风村”的机会,远离自己的家园故土、挚爱妻儿,如今已在“麻风村”坚守了48年。几十年来,唐中和像“村长”一样守护着麻风病患者,每天从早到晚背着药箱奔跑在各个山坡之间,从未误过对病人的治疗。由于种种原因,唐中和始终没有正式的医生身份,加上手机费、生活费也不足800元,待遇十分低。他说:“如果为了钱,我早离开这里了。我就是觉得,做人要信守承诺、说到做到。”

【人物八】马国林:好男儿变卖家产3年替兄还债60万 亏厂转盈后归让寡嫂

“做人要讲诚信,要凭良心,哪怕借了一分钱都要还。”这是几年来马国林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05年,哥哥因病去世,留下一个濒临破产的砖厂和60余万元债务;面对濒临破碎的家和大哥欠下的巨额债务,看着年迈的父母,悲伤的嫂子和年幼的侄子侄女,再看看焦急的债主们,经过再三考虑,马国林毅然决定,大哥的家,他来养,大哥欠的债,他来还。于是他开始不惜变卖家产,替兄偿还债务。马国林又把全家人召集到一起说:“我们现在要齐心协力,把砖厂重新启动起来。虽然面临着很多困难,但从现在起,我们二十多口人就是一个整体,一切从头开始,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些困的。” 家人看到马国林这样有信心,便同意了他的想法。就这样,没有流动资金、没有经验技术,单凭一家人的苦干实干,砖厂又重新启动了。 那几年,攒钱、还债成了马国林唯一的生活目标。 经过3年的努力,弟弟不但让砖厂扭亏为盈,还替哥哥还清了所有债务。而此时,他又做出惊人之举,将砖厂管理权交给嫂子,自己从头开始打拼。因为重情义赢得大家的认可,他的合伙人说:“与马国林这样的人合作,我放心!”

【人物七】丁新民:敢为人先的筑路硬汉

丁新民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方路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十几年来,丁新民秉承“用心做事、以诚待人、立信兴业”的经营理念,带领东方路桥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建筑业一级资质证书,获得了“凡是东方路桥承建的工程,质检部门一律免检”的信誉。 丁新民承诺:“东方路桥承建的所有道路都要比国家标准高一个等级,三级路要按二级路干,二级路按一级路干,一级路按高速路干,高速路按样板路干。”1999年,公司承建东胜区杭南路,按国家部颁标准已完全合格。但他发现部分路面平整度不够,影响外观质量,当即决定返工重修,对相关责任人予以处罚,保证了企业信誉。

丁新民对员工有诺必践。他说:“在东方路桥,我们不单要让几百名正式员工过上好日子,而且要让农民工们也逐步过上好日子。”集团盖起了户均120平方米的住宅楼,500多户员工搬进了新居。集团给道班工人专门盖了住宅楼,使长年累月工作在荒郊野外的养路工们住上了楼房,享受到了发展带来的实惠。在内部分配上,集团坚持全员持股,坚持人本大于资本,实行按劳取酬,员工的收入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

【人物八】李郁林:普通教师替妻还债

46岁的李郁林,是海南省某中学高级教师。11年前,李郁林的妻子借款与人合资经营房产失败,欠下近20万元债务,原本殷实的家也因此陷入经济困难之中。妻子不愿债务连累一家人,提出离婚。“妻债夫还,天经地义。我不同意离婚,两人都扛不起,你一个人还能还得清吗?”李郁林斩钉截铁地说。李郁林和妻子关起门来,把所欠的债务理了一遍,拉出了清单,然后到所有债主家说明情况,表明一分不欠的决心。他还非常细心地了解各家债主资金急缓的情况,排出还债顺序。此后,李郁林每月拿出工资中的绝大部分还债,爱人在渔港码头找了份零工,补贴家用。11年坚持下来,李郁林已经还债17万多元,余下的都是至近亲友的债务,亲友们都说算了,但他执意“欠债还钱”,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将所有债务还清。虽然家庭困难,但不该要的钱,李郁林分文不取。他所在的学校学生众多,是许多教学辅导材料经销商重点关注的学校。李郁林是学校中层干部,也是被“攻关”的对象之一。一次,一个教辅经销商借拜访为名,在水果袋里放了一个装有1000元的信封,李郁林发现后,赶忙追上把信封塞回客人口袋。熟人路过看到这一幕,劝他说:“收下吧,拿着还债去。”李郁林坚定地摇了摇头:“就是还债,也不能收这样的钱。”

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篇

【人物一】杨善洲:一个共产党人的一辈子 一座不朽丰碑

1988年3月,云南省保山市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了。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杨善洲婉言谢绝了按规定到昆明安家休养的厚意,说服了家人希望他回家团聚的愿望,留下一句滚烫的话:“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说过的话就要兑现,我要回大亮山种树去!” 退休后的第三天他带领召集的15个人进入山中,杨善洲的大亮山植树造林就这样开始了。买树苗资金不足,杨善洲就经常提个口袋下山到镇里和县城的大街上去捡别人吃果子后随手扔掉的果核,放在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用马驮上山。他说:“捡果核不出成本,省一分是一分。” 有认识他的人说:“你一个地委书记,在大街上捡果核,多不光彩。”他说:“我这么弯弯腰,林场就有苗育了。等果子成熟了,我就光彩了!”

如今,杨善洲捡回来的果核,已成为大亮山上郁郁葱葱的果林。杨善洲还常背个粪箕到村寨路上捡骡马粪猪粪,给树苗做底肥;到垃圾箱里捡纸杯、碗装方便面的外壳,当营养袋,培育“百日苗”1999年,杨善洲在山上用砍刀修理树杈时,一脚踩到青苔上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很多人都想,老书记可以留在山下好好休息了。可半年后,他拄着拐棍,又走进了大亮山。 有人说,何必自讨苦吃? 杨善洲回答:“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现在任务还没完成,我怎么能歇下来?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

22载辛勤耕耘,大亮山重新披上了绿装: 5.6万亩人工造林、1.6万亩杂木林、700多亩茶叶、50亩澳洲坚果、100亩美国山核桃„„

2009年4月,82岁的杨善洲作出一个惊人的举动,他把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他说:“这笔财富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群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能物归原主。”施甸县政府决定奖励杨善洲10万元,被他当场谢绝: “我早就说过,自己办林场是尽义务,不要报酬。”保山市委市政府决定给予他20万元的特别贡献奖。经再三劝说,他接下了。转过身来,给保山第一中学捐出10万元,给林场建瞭望哨捐出3万元,给山下老百姓修建澡堂捐出3万元。

一辈子的精神品格,用手中权力老老实实为人民办事

1985年,保山地委建办公大楼,第一层已经建起,这时,昌宁金华乡发生水灾。杨善洲立即赶往灾区,看到老百姓受灾严重,十分难过,回到保山,命令办公大楼在建项目马上停工,把资金拿来救灾。有人想不通,认为可以从其他地方调动资金。杨善洲激动地说:“如果眼看着人民群众在受苦,我们却安逸地坐在这么富丽堂皇的大楼里,悠闲地办公,你不觉得有愧吗?” 在杨善洲的心里,对人民群众永远怀着一种谦卑与敬重,他们真正是主人,他是公仆。 杨善洲说:“我就要俯首甘为孺子牛!”

杨善洲常年住在办公室旁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一张木桌,一张木板床,床上一个草垫子和草席;穿的总是一身发了白的灰色中山装,夏天草鞋,冬天胶鞋;喜欢抽烟,还舍不得抽纸烟,天天一包烟叶子一支烟斗带在身边。他走到哪里,谁也看不出他是个大干部,曾经闹出几次去宾馆开会被服务员挡在门外的笑话。

【人物二】何祥美:中国枪王,三栖精兵 何祥美,1981年出生,现为南京军区某部士官,精通狙击步枪、匕首枪、微型冲锋枪等8种轻武器射击。除了一枪毙敌的绝技外,他还拥有跳伞、飞行、潜水等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具备特种爆破、深海潜水、悬崖攀登、伞机降等30多种作战本领。经过9年军营磨砺,何祥美已从一个开始跑5公里都累得喘粗气的小胖子,而摇身变为一位全能战士。

当兵第六年,南京军区抽调了一批训练尖子组成狙击手集训班。各方面素质都很优秀的何祥美幸运入选。在集训的10个月里,何祥美每天比队友提前半小时起床,穿沙背心跑步;练据枪,别人一个动作练20遍,他就要练上40遍。何祥美懂得:战场上,狙击手扣扳机的机会只有一次。若不能一枪毙敌,牺牲的就是自己。为保证据枪的稳定性,他把圆石子、弹壳放在枪管上,两小时不能掉,掉一次加练10分钟。两个小时下来,他的身体已经僵硬到几乎动不了的程度。为提高识别目标的能力,他每天盯着手表秒针训练,做到5分钟不眨眼,迎风迎光迎沙不流泪。为提高场景记忆能力,何祥美就强迫自己在1分钟内判定风向、风速,目测距离和高低角,判断现场景物。如今,他已经练出了一身\"枪王\"的真功夫。只需几秒钟,何祥美就能准确判定风向、风速,目测距离和高低角,得出射击所需正确的修正值。全能战士。“对一名战士来说,就是要超越前人、超越对手,使自己的能力素质适应未来战争要求。“”当兵就当能打得赢的兵。”何祥美用艰苦训练、惊人意志又先后通过跳伞训练、潜水训练。从此,这只\"陆上猛虎\"兼\"空中猎鹰\"摇身一变又成了一条\"水里蛟龙\"。

面对两次退役,家里人需要他,很多大公司对他提供了丰厚待遇的聘用条件,但何祥美毅然选择留在部队。“没有国,哪有家?身为一名战士,就要为履行使命去奉献。”何祥美告诉记者,他爱自己的父母,也懂得离开就能过上更舒适安逸的生活。但部队多年的教育使他更加明白,军队是为保卫国家而存在的,没有军人的奉献就没有国家的安宁。

在他看来,荣誉从来就属于光荣的集体,属于每一个人。2004年5月,连队跳伞训练结束后组织评功评奖,战友们纷纷推荐何祥美荣立三等功,全连53人,他得了52票。哪知何祥美当场站起来说:“指导员,这个功我不能要,功劳属于大家。”最终,在他的建议下,连队经过重新研究,给另一位班长记了功。这之后,他又两次让功,在部队传为佳话。

何祥美成了“枪王”、“三栖精兵”后,多次代表部队参加重大演练和汇报演示活动,次次出色完成任务,赢得了广泛赞誉。面对掌声喝彩、荣誉名利,何祥美没有陶醉,也没有松懈,而是以此为动力,更加刻苦地训练、更加自觉地付出,积极回报组织的关心与厚爱。。 2008年,何祥美先后两次赴京参加重要颁奖活动。其间,他在和“航天英雄”杨利伟、“试飞英雄”李中华等英模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主动找差距、思不足,积极学精神、强责任。回到连队后,他以更高的标准给自己制定了新的学习训练目标。坚持理论学习争一流,军事训练铆着劲,脏活累活冲在前。战友们都说:“何祥美没有变,还是原来的何祥美。”

【人物三】沈浩:永远留在小岗的“第一书记”

2004年2月,沈浩被安徽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担任村党委第一书记。从省城合肥到小岗农村,从省直机关到基层一线,沈浩的内心不能说没有反差。来了就要有贡献,这是沈浩的朴素想法。修路——沈浩干了来小岗的第一件大事。修路的日子,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撒石子、扛水泥、拌砂浆。村里人叹服:这个沈书记人实在,不是来图虚名的。行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沈浩常说,“跟老百姓面对面,不如和大家肩并肩。”3个多月后,路修好了。一算账,整整省了20万元,还加修了两条水泥岔道。全村劳动力每人挣了1000多元工钱。 不久,沈浩又干了一件大事——保护村集体财产。属于村集体的20多间房屋被几户人家强占。沈浩不怕难,敢碰硬,苦口婆心劝说不通,就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钉子户终于被拔掉了,村民们对沈浩刮目相看。

熟悉沈浩的人说,他从“城里人”到“村里人”的角色转变很快:冬天,穿上村里5块钱买的老棉鞋;谁家的剩茶端起来就喝,谁家的剩饭端起来就吃;抽2块钱一包的香烟;遇见财政厅的老同事说话,也从“我们财政厅”变成了“我们小岗村”;手上长了老茧,整个人黑了,瘦了„„

沈浩成了全天候“村官”。他习惯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和村民平起平坐商量事儿,从不坐老板椅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坐沙发,和大家交流‘零距离’,这样老百姓才会亲近你。”他住的那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床头贴着村民联系电话。大门从不上锁,谁都能推门而入。“村里的大事小情、百姓疾苦他都知道。”房东说。

遇到重大决策,沈浩都要和“大包干”带头人们一起商议。如今冰封开始融化了,人心开始聚拢。 沈浩带领小岗村的村民开始迈向致富的道路,2006年春节前,26户住房比较困难的农民都住进了16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当三年任职期满时,面对全村按下的挽留他的红手印,沈浩决定留下来,在小岗村他又是尽职尽责地工作三年。然而,第二个三年任期又要到了。面对老母亲需要照顾、家庭需要他担当,他还是选择留在小岗村了。他知道他还有很多要为村民办的事情。2009年11月5日沈浩因劳累过度,牺牲在工作岗位上。

【人物四】:马军武、张正梅:国境线上的守边夫妻:巡边29万公里 23年

疆生产建设兵团农10师185团的马军武和妻子张正梅,23年在戈壁巡边里程达29.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7圈多。在这个叫做桑德克民兵哨所的地方,马军武夫妇甘守清贫与寂寞,用双脚丈量着边境线上的每一寸土地,将青春和忠诚奉献给了神圣的守边事业。桑德克是个远离人群的地方,在沙山与植被相夹的空地上,两座20多米高的望塔是夫妻俩每天必爬的建筑。夫妻俩的任务就是守水、护边、护林,在长达30公里的巡边路上不分四季地来回奔波与穿梭。重重叠叠的足迹烙印在长长的边境线上,边境线的小草、石子和铁丝网,都铭刻在了夫妻俩的心里。

马军武夫妇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朝霞的映衬下,庄重地把国旗缓缓升起。然后,妻子回家做饭,马军武则沿着河沿巡视一圈,观察堤坝水情,检查树林植被,把被野生动物撞坏的铁丝网加固好。“国界边上守国土,边境线上牧牛羊”这句简单的话,不仅是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记录了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工作。

【人物五】:庄仕华:丹心映边陲 大爱动天山

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庄仕华,从医38年来,他平均每天要做近30例手术,最多的一天做了49例;他上高原,进大漠,爬雪山、越戈壁,跑遍了天山南北,行程40万多公里,为基层官兵和各族群众巡诊38万人次。他善于学习,1992年初,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诞生不久,庄仕华就急匆匆搭上了去北京学习的列车。很快,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就引进了时间短、刀口小、愈合快的腹腔镜技术。为掌握新技术,庄仕华把一串串葡萄放在纸箱里练习剥皮,又买回动物肝脏反复训练胆囊剥离术。历经万般辛苦,庄仕华练就了一手绝活。他刻苦钻研完成了全国首例腹腔镜下肝包虫内囊摘除手术,7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创造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10万多例无一失败的医学奇迹。他始终心系患者,对待病人只要有一线希望,庄仕华从不放弃。翻开他的手术档案,上有百岁老人,下至1岁9个月的幼童,无论手术风险有多大,凭着一腔爱民深情,他总是竭尽全力为患者解除病痛。他努力解决就医难就医贵的问题,使药品成本最多降低了70%,总体标准比自治区医保规定的范围还低了26%。

面对各种诱惑,庄仕华始终不为所惑,扎根边疆服务各族群众的信念从没动摇。几年前,一位在内地办医院的香港老板找庄仕华,许诺以当时工资4倍的报酬聘用他,还有私人医院的老板愿以年薪百万元聘请庄仕华任院长,他都婉言谢绝。

【人物六】孔祥瑞:时代蓝领

孔祥瑞1972年初中毕业就被分配到天津港码头当了工人。1985年,已经开了十几年门式起重机的他,参加了职工大学的考前培训班。那时候,孔祥瑞已经是值班队长,是队里的技术骨干。上学就要占用工作时间,岗位上离不开他!他人在课堂,心里却惦记着生产。上课第三天,孔祥瑞作了决定:告别课堂,重新回到他最牵挂、最热爱的工作岗位。短暂的求学经历虽然停止了,但孔祥瑞的求知欲望却更加强烈了。他曾说,人可以没有文凭,不可以没有知识;生产实践这个大课堂,照样培养人。孔祥瑞把工作岗位当成课堂,把生产实践作为教材,把设备故障作为课题,把身边拥有一技之长的工友当作老师,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他找来设备说明书,一页一页地学,一项一项地啃,不明白的查资料,不懂的找人问,直到把厚厚的说明书弄通弄熟。每天上下班他的兜里总是装着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

岗位上的刻苦钻研,使孔祥瑞逐渐成长为一名专家。2001年经过反复观察和思考,孔祥瑞与队里的技术骨干共同研究,发明了“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项发明,使门机每钩作业节省时间15.8秒,平均每天多干480吨的活,六公司当年2500万吨的任务超额完成,增效1600万元。2002年他带领队里的骨干攻克了门机中心集电器频频发生短路的技术难题,这项投入仅两千元的革新,产生了巨大的效益,被授予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证书。 2003年12月,孔祥瑞被调到煤码头公司一队任党支部书记、队长。他要掌控的是从国外进口的价值8亿元的世界最新自动化传输设备。这对于一直与门机打交道的孔祥瑞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孔祥瑞迎难而上,继续摸索。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两年光景,孔祥瑞的努力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近年来,孔祥瑞获得了多项荣誉,但他仍像往常一样,天天同工友们一起,琢磨着多干点儿事。经过几个月的钻研,今年他同伙伴们在港口大型机械设备领域取得了又一项技术性突破——“电缆卷筒防出槽、脱落保护装置”研制成功。这项革新,可以避免港口大型机械电缆损坏事故的发生,自改造以来,堵住了两起事故隐患,避免了直接损失160万元,而这种新装置的研制及安装费用每台设备不足3000元。目前,这项成果已申报了国家专利。2006年以来,孔祥瑞和队友们一起完成的技术改造项目有20余项,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

【人物七】:李文祥:\"在哪儿都是为人民服务\" 前半生戎马倥偬、战功显赫,淮海、渡江等10多次重大战役都留下了他鏖战沙场的身影,一等功、特等功的勋章曾在他胸前闪耀。如今,86岁的李文祥老人只是中原大地一个普通的庄稼汉,躬耕乐道,这样的生活他已过了50年。 1956年,李文祥转业安置到福建省建设厅工作,他不愿坐在舒适的办公室,哪儿艰苦去哪,先后辗转于厦门、泉州、莆田等地,岗位越换越苦。1962年,国家号召干部精简下乡支农,李文祥仍像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一样率先响应,转眼间从吃商品粮的国家干部变成了种地的农民。去冬今春,特大旱灾袭击中原,眼看麦子要因浇不上水大幅减产,86岁高龄的李文祥自掏腰包,拿出450元钱请人淘井,淤死多时的机井又汩汩地冒出水来。 50多年来,李文祥扎根农村,再苦再难也从未向国家伸过手,更没有炫耀过自己的功绩。“*”后,福建省建设厅两次派人邀请他回原单位恢复干部身份、落实生活待遇,他均谢绝了。“农村再苦再穷,我也要留下来。大家都去富地方了,穷地方没人来了,不就更穷嘛!” 参加革命64年,经历战役10多次,军功章装满布包,可谓功若丘山,可他在繁华处从容转身,甘为乡间一村夫野老。李文祥的一辈子,在别人眼中是传奇,他自己却解释得平淡——“在哪儿都是为人民服务”。

【人物八】:王争艳:80元\"小处方\"医生

被群众亲切称为“小处方医生”的汉口医院副主任医师王争艳,是武汉市民“海选”出来的“百姓心目中的好医生”。作为一名社区医生,她心系患者。“不能让患者等一分钟。”虽然工作时间只半天,她通常到下午1时才能看完。最晚一次看到下午3时还没吃饭,患者看不过去了,给她送来了生煎包和牛奶,逼着她吃下。 “她每次接诊都不会少于15分钟。”退休干部、患者鲍玉珍说,“每次接诊,无论问什么她都耐心回答。有次看完病,还想帮妹妹咨询病情,王争艳毫不推辞,同样细心地帮助分析。”王争艳对病人的耐心,源自她“让病人用最小的代价治好病”的行医理念。在基层行医26年,她所开处方平均不超过80元。有人抽查她2008年和2009年的处方,平均单张处方值55元,最小处方值只有2毛7分,是为一名胃炎患者开出的一支2毫升的胃复安。这是一种止吐药,在具有同样功效的药品中最便宜。王争艳服务的社区,多是收入水平不高的居民。这恰如她自己多年的生活境遇。多少年来,王争艳月收入2300元,丈夫是铁路上一名车工,每月交完各种保险到手的只有600多元。一家3口至今“蜗居”在不到50平方米的小屋,儿子在直不起腰的小阁楼上长到了22岁。“在基层医院做一个全科医生虽然清苦,但能为各种病人解除痛苦,却很自豪。”王争艳说。她把自己能给予的都给予了病人。

【人物八】:\"唯民书记\"文建明

30年,8个乡镇,13年乡镇党委书记。他一直摸爬滚打在农村基层第一线,每到一地都攻坚破难,开创出风清气正、干群融洽的新局面。2005年,他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后,一如既往地忠于职守、忘我工作,用爱和信念创造了生命奇迹。 他就是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文建明。在他曾经工作过的乡镇,当地群众亲切地送给他一些绰号:“治乱书记”、“爱民书记”、“灭火队长”、“现代版焦裕禄”……

30年来,文建明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为民解难作为第一追求。2003年,文建明到城南镇任党委书记。当时,城南镇债务缠身,社会矛盾较突出,上访多,治安差。他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乡村治理经验,后来在全国被推广学习。文建明说:“我是个农民的儿子,是党培养起来的干部,我要上对得起党,下对得起老百姓。乡村干部就是党和政府在基层的代言人。你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就会一直惦记着你;你为群众办一件好事,群众就会感谢你一辈子。”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4年来,文建明已经做了17次肝癌手术,“每次只请一周的病假,就像细娃儿(注:营山方言,就是“小孩子”)赶场一样。”文建明说他已经坦然面对死神的威胁,“我最多就是先走一步,只要活着一天,就要把群众的事情办好。”

【人物十】张雅琴:10个男书记管不好的村子 她管好了

她一心谋发展,带着贫穷的乡亲修路造桥,想方设法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她真情系百姓,身患重病之时想的还是村里的事,“百姓满意就好”是她的遗言。她是张雅琴,江苏省丹阳市金桥村已故党总支书记。10年前,这个原本叫木桥村的地方却是一幅破败景象:村集体负债20多万元,干部多年未发全过工资,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5000元,遇上交粮征税、拆迁建房,村里经常闹得不可开交。“没人干,我来试试吧!”2000年7月,尽管家人都劝她不要往这个“火坑”跳,张雅琴还是毅然离开安稳的乡镇干部岗位,成为这个“10任男支书都没搞好的”穷村当家人。没有资金,她带头捐款5000元,四处化缘;穷村没有信誉,她就以私人名义向企业借钱;没有砖块,她带着村干部到处去捡不要钱的废砖。 为筹集发展的启动资金,2002年,张雅琴成立村绿化园艺工程队,队员不是招聘来的农民工,而是全体村干部。为了按时完成一个大工程,张雅琴带头苦干,引发肩周炎,一条胳膊疼得抬不起来。她每天吃止痛药,坚持用一只手干活,还安慰大家:“别担心,这下我真的成一把手了!” 小康路上,不能让一户村民掉队。村委班子要像一个雁群,村支书要当好“领头雁”,班子成员之间要协调共飞,才能飞得高,飞得远。这是张雅琴的经典语录。“3650个日日夜夜,她从早上出门就一直忙村里的事,每天都到很晚才回来。”丈夫陆荣华说,儿子8个月大时,就放在无锡的婆婆家,几个月见不了一面。如今孩子结婚生子,孙女都一岁多了,身为奶奶的张雅琴也很少能抽出时间来享受天伦之乐。可是,她却一直照顾着村里的4位孤寡老人,直至为他们养老送终。

【人物十一】“溜索医生”邓前堆:溜索行医28年

19岁那年,邓前堆通过乡卫生院培训后在村里做了乡村医生。江对岸山梁上的一个村小组,住着20多户人家。过人马吊桥到这个村,得绕路走两三个小时。邓前堆前去看病时,若不耽搁时间,就得过一条125米长的溜索,而身下三十多米就是翻腾不息的怒江。工作和责任使他不得不学会过溜索。在努力钻研中,他的医术也一天天提高。不仅本村的,外村的乡亲也来找他看病。年逾八旬的老奶奶,双手皮肤皱如核桃,输液时他总能一针就扎准;烧伤的老人,在他救治下顺利康复。

这些年,拉马底村的村医换了四茬。他曾经的同事,有的去沿海打工,有的在当地谋其他活计。他也有外出挣钱的机会,但为了深山里的乡亲们他不能离开,尽管这份危险而忙碌的工作收入微薄。这两年,拉马底村预防接种率达98%,传染病控制效果非常好。“我有一点医学技术,就想干好它。”出诊路上,邓前堆边走边说。这些年邓前堆在陡峭的山路上,出诊5000多次,从来不收出诊费。有的病人交不起药费和治疗费,他也照样给治病。

【人物十二】邵春亮:600位少数民族学生爱上76岁邵\"老爹\" 邵春亮已经担任大连理工大学民族预科班班主任23年了,学生们都管他叫‘老爹’。邵春亮练就一个绝招。每次接班前,从民族名字到家庭成员,从毕业中学到习惯爱好,他要把每名学生的基本情况背得滚瓜烂熟,做到心里熟识每个孩子,一见面准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这一点,让思乡的孩子们倍感亲切。邵春亮打心眼里喜欢这群纯朴的少数民族孩子。“爱是一种真诚的付出,为学生无论做什么我都心甘情愿。”他动情地说。为进一步了解学生,邵春亮不顾年老体迈,暑假自费去西部那片土地走了一趟。他特意买了硬座慢车火车票,从大连到北京,再从北京转车乌鲁木齐,80多个小时的辗转颠簸,使他真正体会到边疆学生求学的艰辛。为让学生尽快成才,邵春亮总是亲自设计安排教学课程。每次临考,他总召集基础差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他既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又从不忽视培育他们丰富而均衡的精神世界。每天早晨一见面,邵春亮总是先为学生们“转播”新闻,从国内外大事到天气预报,捎带着姚明等文体明星的近况,以拓展孩子们的眼界。 23载春华秋实,8000多个日升日落。邵春亮呕心沥血把来自祖国边疆的千余名少数民族孩子培养成才。“建设好民族地区关键还得靠少数民族。把这些娃娃培养教育好,将来他们会发挥更大作用。”邵春亮告诉记者。

【人物十三】常德盛:蒋巷好支书45年“让财”上亿,村官楷模

数十年来,常德盛始终把解决老百姓的困难和疾苦,看做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终身奋斗的目标。在常德盛的带领下,全村干部群众在一起拟订了改变蒋巷村穷乡僻壤、穷山恶水面貌的计划,开始了大办农业的艰苦奋斗历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在常德盛的带领下,村民得到一年比一年好的收成,常德盛乐开了花。企业改制,按照章程规定,常德盛是董事长、总经理,可以名正言顺地持大股,一夜之间他就可以变成千万富翁。但常德盛不愿意这样做,他把上千万的股权全部给了村里。常德盛对自己的亲属要求也严格。“我从没得到过哥哥的特别关照。”弟弟常德茂说,他曾想做回收常盛集团钢板废料的生意,却被哥哥极力劝阻。常德盛的女婿在改制中没有得到任何照顾,气得自己出去办厂了。

工作中,常德盛为自己定下了“三不原则”——就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收礼,不吃请,不徇私。后来村里经济条件好了,常德盛又定下了新“三不原则”——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坐高档轿车。 进入新世纪以来,常德盛又定下了“三不原则”——一是职务不搞终身制;二是职位不搞世袭制,不传自己人,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三是村厂班子不搞家族制,企业领导岗位全部采用竞争上岗。

常德盛说:“我定这些自律原则,是希望全村干部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当村里出台全村规划、实施行动时,就能得到村民的支持和理解,让我做更多的为大家服务的事”。

【人物十四】李影:80后女孩管公厕:施\"魔法\"成文明窗口

生机勃勃的吊兰、轻柔舒缓的音乐、窗明几净的房间„„如果不是门口挂着“公共厕所”的标牌,路人无不以为这是个休闲场所。但在几年前,这里还设施简陋、环境潮湿、异味扑鼻。对这个公厕施以“魔法”的,是一位外来农民工——李影。一位“80后”的年轻姑娘,不嫌活脏,不怕事小,把小小公厕打理成为大上海的文明窗口。6年来,李影靠着勤劳与努力在上海扎下了根。她入了党,有了上海户籍,劳模、标兵证书拿了一大箩。“有人觉得这岗位不体面、没出路,但我觉得,恰恰是这份工作,给了我一个灿烂的人生。”李影的寝室在公厕楼上,“把工作岗位当作自己的家”,她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篇

【人物一】孟佩杰:8岁起侍奉养母12年 90后少女背瘫母上大学

孟佩杰是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在校学生。5岁那年,父亲被车祸夺去了性命。迫于生活压力,寡母不得不将年仅5岁的她送人领养。1998年,由于工作过度劳累养母刘芳英患上了椎管狭窄症。虽然经过治疗保住了性命,但只能依靠双拐勉强走路,后来完全瘫痪。一年后,养父无法忍受艰难的生活,悄悄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这一年,孟佩杰只有8岁。从那时起便担负起照顾瘫痪养母和整个家庭琐事的重担。她从来没有因为照顾母亲和料理家务而耽误学习,每次考试她都能获得优异的成绩。从8岁到20岁,4000多个日子里,孟佩杰日复一日照料养母刘芳英,任劳任怨,不离不弃。2009年,孟佩杰被距离家乡百公里外的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录取,不放心养母的她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继续悉心照料着养母。这个“久病床前有孝女”的故事近日在网络上传播感动了众多网民。在临汾当地论坛上,网民们纷纷为她“盖楼”祝福,称她为“临汾最美的女孩”。 “没有妈妈就没有今天的我,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做女儿的本分。”说起这些年的艰辛,孟佩杰的语气很平静。“我想尽快毕业,早点参加工作,挣钱照顾妈妈!”孟佩杰总是这样对人说。

【人物二】王冬梅:重恩情 尽孝道 这就是爱的脊梁

当家庭的负担、生活的不幸山一般向她压下来的时候,她没有退缩、没有逃避。20多年来,她用无私的爱,悉心照料瘫痪卧床的养父和高龄的奶奶,向世人诠释了一个真爱的故事。她就是甘肃省两当县金洞乡太阳村村民王冬梅。两岁的时候,王冬梅被收养,与养父、养母、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老人陆续生病没人照顾,王冬梅不得不中途辍学回家。 2006年,王冬梅的奶奶和养父相继故去。但她的丈夫却因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最终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生活的重担又一次压在王冬梅的肩上。但王冬梅说:“我不能撇下70多岁的养母和瘫痪在床的丈夫不管。”如今,王冬梅通过养牛、养鸡,还清了家里的债务,两个孩子也已初中毕业,学会了做饭和理发的手艺,可以养活自己。现在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伺候养母和丈夫身上,一有空闲,就和他们聊天,说说外面的事情,给他们宽心。

【人物三】张蕾:80后女大学生带盲父求学

张蕾8岁时,父亲失明,母亲离家出走,弟弟年幼。那一刻,她的童年结束了。几个土豆和红薯就是一天的干粮。自己吃小碗,给父亲和弟弟吃大碗,生怕怕年幼的弟弟吃不饱。2007年,在外界的帮助下终于实现了她的大学梦,但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困惑。父亲怎么办?为了照顾父亲,年仅21岁的王蕾做出一个决定——带着父亲上大学。一边上学一边打工照顾父亲,每月还要从牙缝里挤出两三百元寄给弟弟。每天在夜市帮人洗碗,一直工作到深夜两点才结束。像大多数女孩一样怕走夜路,她常常是唱着歌走在夜深人静的公路上。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求学,但她的学习成绩不仅没有落后,还担任了学生会干部。 她毕竟只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女孩,心里还是有柔弱,有恐惧,但是她都放在自己心里。生活就是这样吧,困难也还是得走下去!这就是她感慨的难忘时刻:面对黑暗和困境的无助。但她相信,只要用越来越强大的心走“夜路”,总有一天,黑暗也会变光明! 张蕾说:“对于将来,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学习、生活上都更努力去进取。”言语间透出了一个大学中文系四年级学生对文字的驾驭功底。” 【人物四】王欣、顾金钟:坚强妻子坚守18年 残疾丈夫成警界“保尔”

18年前,新婚仅仅四个月的王欣遭遇了人生中的大不幸——丈夫顾金钟因公致残。然而,她并没有被击倒。十几年来,她以常人难以想像的坚忍和毅力,艰辛付出,执着坚守,用爱谱写出了一曲困境中相濡以沫、彼此搀扶的感人赞歌。丈夫在她精心照料下,奇迹般地站了起来,重返工作岗位。

凭着坚强的毅力,受伤后的顾金钟很快开始康复训练。坐起、站立、迈步„„这些动作虽然简单,但每一次尝试引发的疼痛都能让人虚脱。他咬牙坚持,一万次不行,就再试第一万零一次。他默念“:我不能放弃,既然命运残酷对待我,那我就要与命运抗争!”经过持续锻炼,1994年底,顾金钟终于拄着双拐,迈出了抗争命运的第一步。但他并不满足,因为他心底有一个愿望,那就是重返民警岗位。在王欣的帮助下,他用受伤僵直的双手练习打字,学习上网,熟悉各种文档操作。 由于行动不便,怕查询户口的群众等候,顾金钟几乎不在工作时间喝水。只有回到家来,他才会跟妻子说,我渴,真渴啊,真想抱着茶杯喝个痛快。即使是这样,无论是风雨交加,还是寒来暑往,重返工作岗位6年来,他未请过一天假。顾金钟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力,在岗位上作出了突出成绩,被誉为警界“保尔”。

【人物五】曹阳飞宇:爸爸 让我为你扛起一片天

曹阳飞宇是三明学院一名08级英语系大学生。8岁那年失去母亲,父亲到处打零工维持生计,2009年1月25日,与曹阳飞宇相依为命的父亲突发重病,医生诊断父亲随时可能因重病离世。家里没有一点积蓄,怎么办?曹阳飞宇做出决定:卖掉房子,给父亲治病,飞宇也知道肺结核加上肾衰竭意味着什么。每天到了开饭时间,飞宇都是跑着去医院的食堂买饭菜,“去晚了饭菜就不热了。我对自己说,我必须跑着去食堂,只有这样跑下去,才能保住父亲的命。” 爸爸住院期间,从小到大都没过过生日的飞宇,买来一个8元钱的小蛋糕,唱着生日歌给父亲过一个生日,帮父亲打打气。他还带着父亲读大学。在学校外一间简陋的出租屋,上完课的男孩赶回来给父亲做饭,与父亲聊天,夜深了给父亲暖好被窝。男孩在用孝心一点点驱散黑暗,他相信希望总是在绝望的不远处。经历了三百多天的艰难,这对父子终于看到曙光:父亲的身体指标渐渐有了好转,连医生都说是个奇迹。“我们一定会好起来的,我们都有信心。”曹阳飞宇告诉记者,也许成长的过程中还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可希望永不灭,只要坚持,就一定能走下去。

【人物六】:陈九:最坚强母亲:90岁老太成3个男人顶梁柱

儿子瘫痪在床、大伯哥年迈腿伤、侄子智障眼盲,3位亲人生活均不能自理,而照顾他们的竟是89岁高龄的濮阳村妇陈九因为家贫,她半年才能买一次肉,让家人改善改善生活。面对这样艰难的生活,老人的眼角却总是挂着笑。

【人物七】:杨德碧:19年如一日孝顺前夫的岳父母

杨德碧是涪陵区龙潭镇义和村二社村民。她是一名勤劳朴实的妻子,也是一名善良慈祥的母亲,更是一名体贴入微的儿媳。与丈夫结婚后,她大度地担起了照顾丈夫前妻父母的责任;在丈夫意外身亡后,她毅然选择留守,继续赡养着与她毫无血缘的父母。19年如一日,对老人真心呵护、关怀倍至。当谈论起这件事情时,杨德碧是这样说的:“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情,不管以后怎样,我都要一直照顾两位老人。”

【人物八】李建珍:用大爱维系3个幸福家庭

李建珍,是广西南宁铁路局柳州机车车辆厂的一名普通职工。 1990年,李建珍和丈夫李文相识相恋婚后第三年,丧偶的婆婆重新找了老伴。李建珍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拼盘”之家:丈夫、婆婆、外婆、新的公公和他的两个女儿。尽管如此,李建珍却从未想过要另起炉灶单独过日子。她说:“这辈子能成为一家人是缘分,要好好珍惜!”公公患中风半身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因工作脱不开身的婆婆急得团团转而这时李建珍主动担起来了照顾公公的重担。

“有这么一个外孙媳妇,是我的福分。”李文的外婆今年已97岁高龄。几年来,因房屋拆迁,外婆一直和李建珍一家同住。老人有轻微的老年痴呆症,大小便失禁,李建珍每天精心服侍着老人。老人发病时,连自己的女儿都认不出来,但只要李建珍出现,老人精神就会好很多。李兵是李文的表妹, 2008年, 李兵丈夫病重,可家里的积蓄远远不够支付医药费,只得四处筹钱。李建珍一家鼎力相助,除张罗照顾外,月收入只有1000多元的李建珍还慷慨资助了上万元医药费。近几年,李兵一直没有找到工作,收入少,还要抚养小孩。丈夫的去世,更是让李兵家陷入了困顿。李建珍一家没有袖手旁观,坚持每月给表妹家300元到400元补贴生活。

10多年来,在悉心照顾好家庭的同时,李建珍在工作上也是一把好手,还拿到了高级工技能证。在批量生产中,别人往往只测量最初加工好的一两个产品,她却总是一丝不苟地一个一个测量,有误差随时调整。

【人物九】王现伟:一名普通军人与死神抢妻的争夺战

2006年11月20日,对王现伟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一天。妻子刘粹红突发疾病,经过20多个小时的抢救,王现伟等到的是一张妻子患爆发性全身血栓的病危通知书。当其他人都表示放弃时,王现伟没有因此而放弃。日复一日,王现伟独自艰难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的衣兜里总是装着一张卡片,那是为照顾妻子专门制订的生活时刻表,无论走到哪里,这张卡片都在提醒他,家里有一个他深爱的瘫痪在床的妻子,告诉他什么时间该做什么。 王现伟用真情和行动履行着自己的诺言,照料妻子走过了风风雨雨的3年。今年1月,刘粹红的四肢慢慢有了知觉,这细微的变化,让王现伟兴奋不已。渐渐地,刘粹红不但可以用笔与丈夫交流,甚至可以无须人搀扶下地走路了。一天中午王现伟下班回到家,发现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被子叠得整整齐齐。他以为是邻居来帮忙收拾的,连忙在纸上写道:“今天是谁来家帮助收拾房间的,我好去感谢人家。”妻子接过笔写道:“房间是我收拾的,我能干活啦!”还没写完,刘粹红的泪水就止不住流了下来。战友陈道宏这样说:“我们能看出来,有时候他心里也很难过。但对于生活不幸,他从来没有怨天尤人,他的心里始终充满阳光。” 【人物十】陈礼国:\"两半生命\":一半守导弹 一半守爱情

陈礼国是一名导弹专家,更是一位伟大的丈夫。1996年7月27日,妻子突发疾病进入医院。医院迅速下达了病危通知单,立即进行手术抢救。 6个小时后,黄晓琳被送回监控病房。由于脑细胞严重受损,苏醒过来的黄晓琳失去了记忆,她不认识病床前的亲人,并且进入极度狂躁状态。从此陈立国开始细心照顾妻子的饮食起居。他坚持了5年。妻子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好。春去秋来,他又坚持了5年。妻子能走路了能说话了。10年的艰辛,陈礼国用爱与坚强,陪着妻子与死神抗争,书写着爱情可以战胜死神的人间佳话。也是在这10年中,陈礼国照样拼命工作。他直接参加和组织完成了150多项科研项目。他担纲研制的“某装备气氛快速保障系统”,解决了数十年困扰武器检测流程时间长且不安全的瓶颈,使整个作战流程效率提高了近40倍„„

【人物十一】朱清章:孝心奇迹 59岁老人唤醒沉睡31年的养母

1975年冬天,朱清章的母亲成了“植物人”。没多久,朱清章从邻居那儿得知了自己被抱养的身世。但是他并没有离开他的养母。从此以后,他每天都要给老人家按摩,从腿部到头部,拍打、滚动、搓揉,一次至少半个小时。就这样,他坚持了30年。在朱清章的精心照顾下,30年后的一天,养母开口说话了,又过了两年,养母可以下地行动自如了。如今,已经83岁的韩福珍老人,面色红润、身体硬朗,谁都不相信她曾是卧床30年的植物人。

第16篇:道德模范事迹简介

道德模范XXX同志先进事迹简介

XXX同志,命运坎坷,自幼就失去了父亲,从小养成了勤奋好学、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乐于助人的好品德。

结婚后,她说话和气,孝敬老人,重活脏活抢着干,天不明就起床,晚上都11点了还不舍的睡。为了这个家能过上好日子,她和家人商量,以自己家人为主,建起了小建筑队,她除了忙家务,忙农活,还抽空去工地干活,几个月都顾不上走娘家。把娘家唯一的一个小弟弟接到她家上学。在她的努力下,很快使这个全村倒属第一的贫困户,日子慢慢的好了起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当下祸灾,她家的日子刚有好转,不料老公公却患上了食道癌,她像亲生女儿一样去照顾他。两年后公公去世她廋了十几斤。公公去世后照顾婆婆、照顾憨傻伯父的重担又落在了她们身上,她仍然笑对老人,应记他们吃好,穿好。她的人品温暖了家人,带动了村民,在她的积极申请下村支部发展她为中共党员、群众们选举她为村民小组组长、村委报账员、村委计生专干。

只从她担任村民小组组长以后,她就没睡过一个囫囵觉,她顾不上考虑她家怎样发家致富,她想的是群众吃水困难、天旱时,群众浇地一眼机井不够,下雨天村里的道路难走。组里干活找不下人,她就和丈夫两个人干,没钱了她去家取,找个技术工她管饭。她上任五年来,带领村民连打两眼机井,配套投入使用,并修渠道1500米,完成了电网改造。并解决了村民吃水难问题。还修建、硬化了500米村子的道路。

干计生专干,她没少费心思。一上任就有两大难题,一是个别村民不愿意实施长效节育措施,二是部分外出务工妇女,不能按时回来参加妇检。她一而再,再二三的上门做工作,以现身说法,讲长效节育措施的优势,以及流产给妇女带来的身体损害,还帮她们排忧解难,最后终于做通了这些人的工作。她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人口计生专业培训,认真学习人口计生方针和奖励扶助政策,以及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识。她把学到的政策和知识,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村民听,向大家宣传新型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由于她的工作成绩突出,多次受到上级表扬。

XXX同志,是个难得的人才,在工作上她既胸怀大局,又立足实际,干报账员工作是个麻烦的苦差事,她既认真执行财务制度,又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工作上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当好领导的有力支撑。

XXX同志,她用十几年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她为妻、为媳之道,印证了她的孝心。她心系群众,热心服务凝聚民心,从而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她表示今后一定要以,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把两学一做,落到实处,继续努力,再创辉煌。

第17篇:小学生道德模范事迹

小学生道德模范事迹

小学生道德模范事迹,思想品德是我们从小被纳入课程之一的重要一环,所以就有一些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很好的品德。以下小编准备了两篇小学生道德模范事迹,可供大家参考。下面两篇文章由资料站提供。

小学生道德模范事迹一

吕xx,现年十岁。他品学兼优、乐于助人、热爱集体、积极争章。他小小年纪,却以良好的思想品质,优异的学习成绩,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

在学习上,他刻苦好学,勤于动脑。从一年级到现在,读书是他课余的一大乐事,从童话故事到历史读本,从自然科学到天文知识,他都读得津津有味。广泛的阅读开阔了他的眼界,同时也提高了他的写作水平。

他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灵。在家里,对待亲人,关注亲人的冷暖,经常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打扫卫生,让亲情其乐融融。对待邻里,他文明礼貌、与人为善,休息时间绝不会制造噪音影响邻里的休息,深得邻里喜爱。在学校,对于困难同学,他总是乐于伸出援助的小手,助人为乐,真诚奉献。对于学习上的后进生,他也是及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他有一颗天真的童心,小小心灵装满了追求真、善、美的理念。

“向上”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力量源泉,吕xx同学的身上有着一股强烈“向上”的追求。他一直在追求着思想的向上:“做个好孩子,做个好学生”。他尊敬长辈和师长,团结同学,遵守校规校纪,对人讲礼貌,自觉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深得邻居、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进入小学校园不久,通过学习,当他知道了少先队组织是少年儿童的先进组织后,他每时每刻就把自己置于组织的约束之下,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少先队员的先进性;他追求学习向上。对待学习,他一丝不苟,并有一股可贵的钻劲儿和韧劲儿。他追求全面发展,他兴趣广泛,除认真学习课本知识外,他还特别喜欢看书、绘画、英语。

三好学生的标准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直以来这都是他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小学的几年里,他一步步地朝这个目标在前进,在努力,全面认识自己,提高自己,不断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在人生旅途中陶冶情操,在社会实践中磨练意志!

小学生道德模范事迹二

肖x,男,8岁,xxx镇中心学校三(2)班学生。作为学习委员的他,品学兼优、乐观向上、兴趣广泛、热爱劳动、尊老爱幼,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好帮手,是同学眼中的好伙伴,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他多次被学校评为“学习标兵”、“三好学生”、“助人为乐道德标兵”、“星级少年”,家里的半边墙几乎都贴满了他的奖状。

一、勤奋好学,品学兼优

他和其他同龄的孩子一样,活泼、开朗、贪玩,喜欢动画片,喜欢打游戏,喜欢踢足球、玩滑板,但不同的是,他总是把学习任务完成之后,才去玩。他的作业练习,家长几乎没管过,他会在做好之后,检查几遍,然后让家长签个字就可以了。每节新课之前,他会做好预习;课堂上,他回答问题积极;课后,他总爱向老师请教许多问题。他喜欢读课外书,家长每学期都给他买

5、6本故事书,但远远不够他读,他常常向同学借书看,只上到三年级,他就已经把小学六年的语文书看了个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懈的努力,踏实的学习态度,使得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前列。特别是英语,成绩一直是年级第一。

二、心地善良,孝敬老人

他拥有一颗善良的心。3岁的时候,别人送他一只小狗,他可喜欢了,高兴之余,他问妈妈:“我要是被别人抱走了,你 想我吗?”妈妈说:“当然想了,你是妈妈的宝贝呀。”他若有所悟,对妈妈说:“妈妈,我们送小狗回家吧,它妈妈一定想它了。”6岁时,妈妈给他买了两只小乌龟,可惜由于不会饲养,不久两只乌龟便夭折了,为此,他哭了一天,亲自用小盒子把乌龟埋在了他上学必经的小路边,他说:“这样,他的小乌龟就不会害怕了。”小小年纪,他就能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在现在的社会风气下,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呀!

他的祖母80多岁了,身体很差,他每次放假回去,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给老人买点吃的、喝的。回到家之后,他首先来到老人身边,又是给老人喂吃的,又是喂喝的,还不停的给老人讲学校里的新鲜事,讲同学间的笑话。只要他在家,老人总是笑呵呵,好像一点病痛也没有,邻里都说他是老人的“开心果”。

今年三月,雷锋活动月,学校组织了向敬老院捐款的活动。活动刚一开始,他就带头把身上的零花钱10元捐了。第二天,他又把自己攒了半年的零花钱都捐了。同学都说他:“肖x,你干嘛捐那么多,给自己留点买零食。”可他却说:“孝敬老人是应该的,是我们的义务,他们很可怜,我们要让他们晚年过得愉快。”学校组织去敬老院义务劳动,他积极参加报名,还把爸爸给他买的零食带了一大包给老人。到了敬老院,他又是擦桌子,又是扫地。他所捐的钱,是微不足道的,他所做的事,也是琐碎小事,但是他那颗心却是真诚的、善良的。我们的身边,不正是需要这样的人吗?

三、热爱劳动,关心集体

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小皇帝,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家长也从不让孩子干活。他也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但小小的他,看到父母工作忙,他会帮妈妈摘菜、洗碗、扫地、叠被子。在学校,他是老师的好帮手,是同学的好服务员。每天早晨,他是第一个到学校的,一个人把全班的鸡蛋、牛奶搬到教室,发放到每个人的座位。不管谁当值日,他都抢着干。还常常帮老师拿书、发作业。在同学的眼里,他是“有资格”耍懒的,因为他妈妈是这个学校的老师,但他却从不因为这个而骄傲自大,目空一切。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他都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班级赢得了很多荣誉。

四、团结同学,友善待人

现在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过于宠爱,而养成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不愿与人分享的个性。而他不同。他喜欢把玩具拿出来和大家一起玩,他的滑板、跳棋、悠悠球等,都是公共的。很多时候,一个新玩具没玩两天,就被同学弄坏了,他也从没要同学赔过,有时,妈妈不高兴,他就说:“玩具迟早是要玩坏的,你就当是我玩坏的,不要生气啦!”他还常把旧玩具送给邻家的小朋友。家长给他买的故事书,他一看完,就送给班上的同学看,其他班的同学也常来借,他也毫不吝惜。

在学校里,他从没和同学吵过架,即使别的同学打了他,他也不会还手。二年级时,一位同学扔石子,打中了他的门牙,当时牙根就出血了,牙齿就晃动了。老师和家长都吓坏了,班主任拉过那同学就要批评,可他一边抹眼泪一边说:“他不是故意的,他已经向我道歉了。”

他班里有一位同学,父亲去世了,母亲改嫁了,该生跟残疾的奶奶一起生活,穿的破破烂烂的,他就把自己穿小了的衣服(他比人家个子大),都送给了那位同学。平常有好吃的,总少不了给那位同学带一点。

他,就是他,从不做一点虚假,平凡中透着优秀,善良中透着质朴!

相关推荐: 模范事迹专题

第18篇:道德模范事迹二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韦正雄

韦正雄,男,47岁,布依族,贵州省望谟县油迈瑶族乡教育辅导站教师。

韦正雄的家在平卜河边,附近的平卜小学宿舍较少,他主动把自家一楼腾出来让32名学生寄宿。2006年6月12日深夜,天降大雨,平卜河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洪水很快淹没了房屋。从睡梦中惊醒的韦正雄一家,赶紧抢救困在一楼的学生。女儿海丰突然想起,隔壁二叔、三叔家都是平房,两个婶子和弟妹们肯定也在水里,“他们也很危险呀!”听到此话韦正雄顿时泪如泉涌。但情势已十分危急!他吩咐女儿:“快!快到后墙处喊叔娘和弟妹们,我去救学生!”说完就冲到楼梯口处下了水,摸黑向楼下几个房间游去。两个女生最先摸到门口出来了,有5个学生在水中挣扎着,由于太黑暗,找不到出口,韦正雄急忙用嘴含着手电筒,往水里趟去,把这5个学生一个一个拉到楼梯口。接着他又撬开一间被泥沙堵住门的房间,把6个男生拉了出来。

洪水还在暴涨,上气不接下气的韦老师不顾一切,马上游到另一间快被洪水淹没的女生寝室里,两次拉出来4个学生并把她们送上楼。还有15个学生被围在洪水里。幸好韦正雄家楼房墙缝都用水泥和石灰糊过,大水来势太猛,里面的空气被挤压在天花板下形成了约20公分的空间,学生们站在床架上可以勉强呼吸。此时进去救人,会卷走空气,学生反而会被憋死,韦正雄只得俯下身鼓励孩子们坚持住。到13日凌晨1时许,洪水从二楼屋面消退,一楼大半截还浸在水中。韦正雄再也等不及了,找了一根长竹竿游下楼去,将孩子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只有一名学生不幸遇难。

随后,筋疲力尽的韦正雄迫不及待地直奔一墙之隔的弟弟家。然而,两个弟弟的家已经被洪水冲毁,两家7口人全部遇难。如果韦正雄先去救自家人,也许能救出一个、两个或者更多,但是身边学生的急切呼救声容不得韦正雄有过多思考和犹豫,在痛苦的抉择中,他舍弃了亲人选择了学生。

2006年,韦正雄被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评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2007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第19篇:“道德模范”典型事迹

承君一诺 必守终生

——刘延宝一家四代守烈士墓63年

承君一诺,必守终生。为了“俺能行”的诺言,祖孙四代人不管世事如何变迁,把守墓接力棒代代相传,63载诚心守护烈士墓园,谱写了一曲忠义守信的赞歌。这就是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刘延宝的故事。爷爷坚持了20年,父亲坚持了33年,而他也坚持至今。几年前,刘延宝突患脑血栓,导致右肢瘫痪,并且丧失了语言能力。儿子刘增龙主动承担了守墓责任,继续践行着当年的承诺。这一场病,不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而且背上了外债。为了还债,刘延宝的妻子赵本芬拖着瘦弱的身体,去建筑工地当一天只有10元收入的小工。有人出主意:“日子这么难熬,你们一家看烈士墓又看了这么多年,给上头说说,兴许能给点补助。” 刘延宝拼命摇头,从此,再没有人提这话。

2009年6月25日中午,济南骄阳似火,气温达到了历史少有的40多摄氏度。往日人来人往的历城区港沟镇神武村的街道上,此时异常冷清。没有人愿意在这样的时候外出。60岁的刘延宝却又出门了,他拄着拐棍,拖着一条病腿,艰难地挪向村口。这条路,刘延宝从10岁起就天天走,已走了50年。他要去的地方,闭着眼也能摸了去。

那是村南几位在济南战役中牺牲的烈士的坟茔。这几座坟茔,从刘延宝的爷爷开始,到刘延宝的儿子,一家四代,已经守护了60年。 墓地不大,7座烈士墓呈扇状依次摆开,正中有一块1.5米高的碑,上书“革命烈士之墓”几个大字。这块碑是1995年刘延宝的父亲刘振顺领着全家人立的。刘延宝在碑前肃立了一会儿,然后艰难地弯下腰,用还能动弹的左手扶起被风吹倒的墓前的那几株正开得繁盛如锦的花朵。刘延宝挨个墓走了一遭,用脚把墓前的一颗小石子移走,又吃力地探身拔去墓顶刚长出的青草……

“村里7个池塘的水都被染成了红色”村里的老人对60年前的往事依然历历在目。那是1948年9月16日,解放济南的战役打响,位于济南市郊的神武村是华东第九纵队解放军部队驻地,也是后方医院所在地。战斗打了十几个日夜,前方浴血奋战,后方积极支援,村里的百姓家家都把门板摘下来,送到前方,让战士做工事。青壮劳力也组织起来,运送粮食、弹药。家家都住满了伤员,妇女们帮助照顾。“因为漂洗血衣、绷带,村里7个池塘的水都被染成了红色。”今年87岁的刘增斌老人说。

刘延宝的爷爷刘修芝就在这支支前队伍里。1948年9月28日晚,一队解放军官兵抬着5位战场上牺牲的烈士遗体来到神武村,刘修芝和支前队员们含泪将他们安葬在南玉岭山下。

济南战役结束后,部队撤走了,刘修芝却始终惦记着村南山下那安眠的5位烈士。刘修芝是石匠,他从山上背来石头,凿成石碑,刻上“革命烈士之墓”。从此,每逢春节、清明等乡民们祭奠先人的日子,刘修芝都要带上全家人,到烈士墓培土。73岁的刘延泉对记者说:“没有人委托过刘修芝一家看护烈士墓,他是自觉自愿,一看这么多年。”

“只要咱刘家有人,就要有人看好那墓”1967年7月,刘修芝在弥留之际,留下了唯一的遗愿:“千万不敢忘了庄南边那几座烈士墓,无论出现什么事,也要保住,好好看管起来……”直到长子刘振顺含泪点头,刘修芝才闭上了双眼。从此,看墓的接力棒传到了刘振顺手中。

1982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里抓阄分地,烈士墓所在的那块地被分给了其他农户。这下,刘振顺急了。从来不求人的他,三番五次去找村干部协商,最终用自家分到的一块良田,换回了有烈士墓的那块薄地。很多村民对此不解,问刘振顺:“你这是图啥哩?拿着白面馍馍去换窝头?” 刘振顺只说:“烈士墓在自家地里,心里踏实。”

事实上,在村里几次平坟还地以后,刘家的祖坟早已不知所终,连刘修芝老人的坟也说不清具体位置了,逢年过节,刘振顺只能朝着祖坟的方向烧烧纸。“烈士坟不能也找不着了,找不着咋对得起这些烈士,咋对得起他们的后人?”刘振顺对家里人说。

2000年8月,刘振顺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临终前他把全家人叫到跟前,再次嘱咐:“只要咱刘家有人,就要有人看好那墓。”“您也同样是咱们国家的功臣!” 父亲去世后,看墓的责任落到了长子刘延宝身上。 刘延宝带领全家,在墓地周围垒起了围墙,种上了柏树、白杨、火炬树,把墓地整理得更加肃穆、整洁。

2008年4月,在山东、浙江两地政府和媒体的协助下,刘延宝找到了唯一知道名字的烈士张忠孝的堂弟张方明。张方明夫妇来到神武村,见到苦苦寻找几十年的堂哥的陵墓,一把抱住刘延宝,热泪盈眶:“我哥是咱们国家的功臣,您也同样是咱们国家的功臣!” 赵本芬说,患病以后,刘延宝每天都要到烈士墓前坐着,有时一坐大半天。

墓旁,刘延宝30年前植的两株柏树苗,已是高大挺拔,浓密的树阴洒落下来,为那7座坟茔遮住了骄阳。

“干部楷模”杨善洲:一座不朽的丰碑

他走了,就像一个操劳了一生的老农民一样,走了……身旁留下一顶草帽,一把砍刀,一支烟斗;身后留下一个依然需要刨土取食的家,家里有风烛残年的老伴,有每天上山种地、喂牛、打猪草的女儿女婿,有开着农用车跑运输的孙子们……他奋斗一辈子,掏心扒肺让老百姓的日子富起来,自己却两手空空而去,南昌把价值几个亿的森林送给了大山里的群众。他,就是云南省保山市原地委书记杨善洲。

一辈子的赤子之心,把生命最后的霞光,化为家乡大亮山上永恒的春天。1988年3月,云南省保山市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了。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杨善洲婉言谢绝了按规定到昆明安家休养的厚意,说服了家人希望他回家团聚的愿望,留下一句滚烫的话:‚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说过的话就要兑现,我要回大亮山种树去!‛ 退休后的第三天他带领召集的15个人进入山中,杨善洲的大亮山植树造林就这样开始了。买树苗资金不足,杨善洲就经常提个口袋下山到镇里和县城的大街上去捡别人吃果子后随手扔掉的果核,放在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用马驮上山。他说:‚捡果核不出成本,省一分是一分。‛ 有认识他的人说:‚你一个地委书记,在大街上捡果核,多不光彩。‛他说:‚我这么弯弯腰,林场就有苗育了。等果子成熟了,我就光彩了!‛ 如今,杨善洲捡回来的果核,已成为大亮山上郁郁葱葱的果林。杨善洲还常背个粪箕到村寨路上捡骡马粪猪粪,给树苗做底肥;到垃圾箱里捡纸杯、碗装方便面的外壳,当营养袋,培育‚百日苗‛1999年,杨善洲在山上用砍刀修理树杈时,一脚踩到青苔上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很多人都想,老书记可以留在山下好好休息了。可半年后,他拄着拐棍,又走进了大亮山。 有人说,何必自讨苦吃? 杨善洲回答:‚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现在任务还没完成,我怎么能歇下来?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

22载辛勤耕耘,大亮山重新披上了绿装: 5.6万亩人工造林、1.6万亩杂木林、700多亩茶叶、50亩澳洲坚果、100亩美国山核桃……

2009年4月,82岁的杨善洲作出一个惊人的举动,他把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他说:‚这笔财富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群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能物归原主。‛施甸县政府决定奖励杨善洲10万元,被他当场谢绝: ‚我早就说过,自己办林场是尽义务,不要报酬。‛保山市委市政府决定给予他20万元的特别贡献奖。经再三劝说,他接下了。转过身来,给保山第一中学捐出10万元,给林场建瞭望哨捐出3万元,给山下老百姓修建澡堂捐出3万元。 一辈子的精神品格,用手中权力老老实实为人民办事 ,1985年,保山地委建办公大楼,第一层已经建起,这时,昌宁金华乡发生水灾。杨善洲立即赶往灾区,看到老百姓受灾严重,十分难过,回到保山,命令办公大楼在建项目马上停工,把资金拿来救灾。有人想不通,认为可以从其他地方调动资金。杨善洲激动地说:‚如果眼看着人民群众在受苦,我们却安逸地坐在这么富丽堂皇的大楼里,悠闲地办公,你不觉得有愧吗?‛ 在杨善洲的心里,对人民群众永远怀着一种谦卑与敬重,他们真正是主人,他是公仆。 杨善洲说:‚我就要俯首甘为孺子牛!‛

1994年,杨善洲的小女儿杨惠琴即将分娩,小女婿杨江勇对杨善洲说:‚爸爸,老三快生娃了,有点紧张,妈说要来看看,您看是不是请林场的车子去接一下?‛ 杨善洲说:‚行,你和驾驶员去接。‛杨江勇和驾驶员开车去把杨善洲的妻子张玉珍接到了保山。人刚一进门,杨善洲就拿出376元钱,交给驾驶员:‚这是跑这一趟的油费、过路费,拿回去,交到财务上。‛ 驾驶员不接,把双手插在裤袋里:‚开一趟也花不了这么多钱啊!‛杨善洲严肃地说:‚你从林场开车过来,一会还要回林场,这些路程都得算上。我算过了,得要376元钱。这一趟车是私用,就得出钱,拿着!‛ 回忆起此事,杨江勇说:‚发生在父亲身上类似的事情太多了,这些在常人看来无法理解的事,早已经是他的行为准则了。跟他在一起的时间长了,我们见怪不怪,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已经从心底里接受和学习了。‛

‚共产党的干部,就是不能搞特殊。‛杨善洲是这么说的,也一直是这么做的。他这辈子都坚守自己的原则,从不破例,才在人民心目中树立起清正廉洁、无私高大的形象。

第20篇:道德模范事迹(推荐)

书院社区助人为乐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陆京兆

陆京兆今年64岁,是西山街道书院社区居民代表,家住左权路月形组,是原西山村失地农民。社区的居民提起陆大妈,都称赞她是个非常热心的好人。

在书院社区,说起陆京兆,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十余年如一日的只讲奉献不求索取,大家格外敬重她。

陆京兆是热心的义务监督、宣传员。在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期间,天天在社区里穿行,有时戴着志愿者小红帽在大街小巷进行文明劝导;有时拿着文明城市宣传卡,挨家挨户的上门宣传讲解。碰见可疑人员,就上前盘问;她非常注重保护环境,希望每个人都具备良好的素质,并始终坚持“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原则,遇见乱扔乱倒垃圾的住户,就进行说服教育,时刻监督,并且做到垃圾入筒,碰到不文明的情况,她就会主动上前劝导,心平气和的把对方说的心服口服。

陆京兆为人随和、开朗,助人为乐是她的家常便饭,更重要的,她还是个义务调解员,谁家夫妻吵架,婆媳不和,只要她一出面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东富集团小区是一个老住宅小区,污水管道都已老化,经常出现管道堵塞现象,每次出现这种情况都是她跑前跑后,联系疏通、挨家挨户收钱、无一不亲力亲为,经常累的腰酸腿疼,但从来没有任何

怨言,只要问题得到解决,她比谁都高兴,她所做的一切,从来不计报酬,不计得失,并且无怨无悔。

陆京兆精神十足,身体硬朗,动作利索,总是乐乐呵呵的,并且特别关心社区事务,主动协助社区开展各种活动和义务服务。问她为何这么关心社区事务,她就很严肃地说到,关心社区事务,维护居民权益,支持社区的工作是每一个社区居民应该做的。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社区里经常都能见到她的身影,有时在帮助年龄更大的老人提菜,有时在帮助残疾人推车……

这就是社区男女老少都尊敬和爱戴的陆大妈。2010年,她荣获了“书院社区热心大妈”的称号。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平凡小事,但却感染着小区里的每一位居民,有事大家都主动帮忙,邻里之间非常团结,整个小区充满了文明和谐的气氛。

2010年12月 书院社区居委会

道德模范事迹范文
《道德模范事迹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