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自查报告

生态移民自查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20 07:42:47 来源:自查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生态移民

一、总结经验,认清形势,正确估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 2007年,全州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在州委、州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保护和恢复三江源地区生态功能这条主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克服困难,狠抓落实,基本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组织工作到位,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根据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总体规划,组织实施了生态移民、减畜禁牧、小城镇建设、封山育林、森林草原防火工程、“黑土滩”综合治理、建设养畜、鼠害防治、人畜饮水、水土保持、湿地保护、沙漠化防治、能源建设、科技培训等16个项目,完成投资30510万元,占2006年-2007年总投资的70%,结转项目大幅度减少,欠账过多的问题开始得到解决;二是责任落实到位,各项工作件件有人抓。各级政府及发改委、三江源办、业务主管部门明确目标,强化管理,健全“五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积极推行“双轨运行”的管理机制,严格兑现工程项目管理州县长和部门岗位目标责任书,取得良好成效;三是工作协调到位,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各级三江源办公室和发改委、农(畜)牧局通力合作,讲大局、讲操守、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确保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各项重点工程的顺利进行。特别是生态移民和减畜禁牧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如清水河等地已向东部输出劳务,全年预计可收入数十万元,曲麻莱县积极想办法、找出路,在移民中开展掐丝唐卡等民族手工艺品的制作等,增加了移民的收入。州政府及时召开了减畜禁牧工作会议,严把牧户和减畜认定关,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减畜禁牧措施得到较好的落实;四是管理措施到位,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安全得到保障。严格按照省政府制定的八个管理办法和《玉树州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实施细则》、《退牧还草工程禁牧草场管护办法》和《玉树州三江源项目招投标管理程序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严格招投标管理,注重项目建设质量,项目操作程序更加明晰,工程建设质量不断提高。严格实行“拨款管理责任制”和建设资金报账制,依法合理使用建设资金,确保了三江源工程建设资金安全合理使用。同时对审计出了违规违纪问题进行了严肃整改,违纪资金已全部收回;五是积极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蒙的视察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先后认真接待了国家发改委转向稽查组和中期评估组,完成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中期评估。积极配合开展了中央对青海藏区的调研。

总体来看,我州三江源项目工程建设进展平稳,项目资金的管理逐步规范,项目的建设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实施较为顺利,各地和有关部门在工作实践中也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成绩值得肯定。但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认识仍然不够到位。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特别是极少数领导干部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充分,有松劲和懈怠倾向,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工作处在一般化水平;二是个别项目落实不够有力,尤其是移民的后续产业培育和减畜禁牧工作处在较低水平;三是随着生态移民规模的逐年增加,东三县县城国有存量土地极为缺乏,移民安置较为困难;四是工作作风不够扎实。突出反映在编制和申报项目不能实事求是,调查研究不够,不能严格按政策把关,尤其在牧户的核定、已搬迁户和新搬迁户的区别、自主安置户的认定等方面存在不严、不清、不实的问题。个别项目县和单位随意调整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工程的质量、特别是进度还存在问题;五是业务部门与乡政府的工作协调不够有力,工作缺乏主动性,存在推诿扯皮现象。乡级政府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缺位、断层问题较为突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正确面对,认真研究,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突出重点,落实措施,全力抓好今年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 今年全州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三江源专题工作会议和州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强化责任、加强管理、扎实稳步推进工程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强化工作措施,加强项目管理,改进工作作风,集中精力完成拖欠工程和新建工程,全面实施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为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而努力奋斗。围绕上述要求,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不断提高思想认识。要继续把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作为各地的“一号”工程和各级政府的“一把手”工程,对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负总责,亲自抓,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力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抓好各项工程的实施,要树立全局观念和“一盘棋”的思想,讲大局、讲配合、讲协作,履行职责,抓好工作落实。要继续采取州县各大班子联点负责制,不定期地召开联席会议,会同联点地区对三江源生态建设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寻找对策,提出建议,推进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州县三江源办公室要充分发挥协调、指导、监督、检查和服务作用,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制度,落实季度、年度工作计划,规范有序地开展工作。各职能部门要按照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各司其职,紧密协作,形成合力,促进工作。同时,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要加强联系、协调和沟通,作为上级要及时指导和督促下级工作,作为下级要及时向上级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州县两级要进一步充实三江办工作力量,有条件的县要成立专门机构,不断提高工作效能。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加大力度,更加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出发,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按照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调查研究,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充分尊重客观实际,严格遵守项目规程的原则来开展此项工作。

(二)落实工作责任,进一步健全项目运行机制。就是要把落实“分级负责、双轨运行”的工作机制,作为确保三江源项目顺利实施的主要措施。州县乡三级政府是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主管部门是具体业务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各级政府及其业务部门组织和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并集中反映一个地区政府和业务部门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管理能力。因此,全州各级领导干部要在思想上足够重视,行动上力求积极,作风上务求扎实,逐级落实工程建设的目标和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认真安排落实好三江源项目。在今天的会议上,州政府与各县签定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目标责任书,州政府还将与州级业务部门签订责任书,其目的就是通过“分级负责、双轨运行”的管理办法,把目标任务落实到县乡政府,把管理责任落实到各业务部门。希望各县尽快将任务量化分解,落实到各项目建设单位,落实到乡村牧户和山头地块,并进行认真检查和考核,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形成统一领导、统一协调、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省上从去年开始就已经把三江源工程建设作为考核我州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主要内容,我们也对州县长目标责任书的考核内容进行了调整,把三江源工程建设作为了考核的重点,其所占分值也最高,年底将单独进行考核。

(三)强化工作措施,着力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省政府《八个管理办法》,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问责制、合同管理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检查验收制和建设资金报帐制,切实加强对各个项目工程全过程的监督管理。要高度重视项目的前期工作,在申报项目,进行设计,制定方案时要充分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充分考虑群众的接受程度,充分考虑项目的实际效果,各级领导要深入现场,掌握真实情况,项目的编制要符合实际,具有操作性及可行性,不能想当然地拍板决策,对因此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坚决予以处理。对2007年结转到今年的项目要按照全省三江源专题会议精神,进一步安排部署,强化落实,抓紧做好工程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到抗灾与工程建设两不误、两促进。对省上已经下达的新的项目建设任务,必须严格按照项目确定的建设范围、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组织实施,凡三江源项目涉及的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建设有关的设备、材料、建筑一律要纳入招标范围,进行规范管理,实行阳光作业,做到招投标工作公开透明,坚决避免工程招投标中的暗箱操作。要向全社会公开三江源项目名称、内容、规模、地点、年限和建设、设计单位,以及项目总投资、资金来源、项目效益等内容,并自觉接受和支持工程监理单位的监督检查,强化社会监督和质量管理,提高工程实施效益。州县三江源办公室要会同州县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对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项目进行经常性的定期稽查审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要认真按照“严管理慎用钱”的原则,对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资金严格管理,这是整个三江源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此,必须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人管理,单独建帐,独立核算,封闭运行。严格落实三江源工程专项资金监管办法和报账管理办法,坚决杜绝白条入帐、大额支付现金、不执行经济合同随意支付资金,以及在支付工程款中发生违纪行为。州县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主要领导要对本地区、本部门项目建设资金的安全使用负行政管理责任,出了问题就要追究责任。要高度重视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强化业务培训,从事三江源项目财会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审计、监察部门要按州县政府的统一安排,要经常对重点项目和重点地区进行财务审计,建立严格的审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对截留、挤占和挪用项目建设资金,擅自变更投资计划和建设支出预算、改变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及因工作失误造成资金损失浪费的,要严肃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情节严重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

(四)狠抓工程质量,确保各项任务按期完成。2008年是三江源项目实施的关键一年,要确保200

6、2007年以前结转项目和今年计划项目的开工,任务十分繁重。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及早着手安排部署结转项目和今年项目的实施,保证按时开工、按时完成、按时验收。要及早开展工程招投标、工程备料,建立健全工程合同,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对已达到招标条件的项目,要及早上报招标方案,及早开展工作,确保4月底前如期开工。特别要注意把好项目的质量关,重点加强对生态移民安置房屋质量的监督检查,把好原材料质量关,注重隐蔽工程质量和施工过程控制,严格按作业设计要求操作,同时要加强监督检查,把监理工作贯穿工程建设的始终,确保工程质量达标创优,在此基础上讲求快进度、高效率,总的要求就是又好又快。州县三江源办要充分发挥协调督促作用,加大项目计划下达和落实、建设资金的拨付调度、工程监理的协调管理和重大问题的衔接协调工作力度,通过紧凑的工作程序和有效的工作方法,千方百计促使结转项目及早开工建设并完成省级验收,同时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完成今年的计划任务,以消化欠账、卸下包袱,轻装前进。

要进一步加快项目验收工作。对已经达到省级验收条件的要尽快申请验收。同时,要按照工程验收管理办法和工程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对通过省级验收的项目抓紧整理验收资料,完善工程档案,工程档案在国家验收前由项目法人单位妥善保存,国家验收后的工程档案必须移交给档案部门存档。

(五)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项目建设。一是认真做好生态移民工作。要把好总牧户规模的核定关。由于按户兑现补助和资金,个别地区有意编造假数据,通过增加户数套取国家的投资,总户数与户籍底册和统计数据差距很大,且总户数与户均人口比例失衡,各级政府要认真把关,严格政策,总户数的确定必须以户籍底册和统计数据为依据,同时适当考虑正常的增长比例。此项工作由乡(镇)政府负全责,县公安、统计部门审核;要严把搬迁户的认定关,这项工作由乡级政府负责,县农牧部门协助,对确定为搬迁户的一定要认真审核,全面兑现减畜紧牧合同;县发改委和乡政府对自主安置户也要制定必要的认定标准,提出具体要求,总的原则是在新的宅基地上盖新房,面积60平米以上,并办理规定的手续,不允许以通过购置旧房等欺骗手段获取自主安置户的资格。同时要严防发生明搬实不搬、两地两头享受政策的现象,保证政策的严肃性。今后,生态移民的安置首先要考虑贫困户有创业能力的移民,生态移民以自主安置和集中安置相结合。

二是切实做好减畜禁牧工作。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减畜禁牧是保护草场生态的根本措施。要本着对三江源生态建设和群众的根本利益负责的态度,严肃政策措施,加强草原监理,要求牧民群众认真兑现对国家的承诺和义务,全面落实减畜禁牧、以草定畜各项任务。搬迁户必须全禁全减,留居户要以草定畜,实现草畜平衡。州县业务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宏观管理和微观指导,统一编制方案,统一组织工程实施。县农牧部门和草原监理部门要协助乡政府核算以草定畜、减畜禁牧的各项指标,并与乡政府签订责任书。乡政府要把减畜禁牧作为畜牧业生产经营常规性的重要工作职责,合同到村、到社、到户,并担负起工程实施、兑现政策的主体责任。县农牧、草原监理部门要联合检查核对责任书的落实情况。要坚决兑现禁牧合同,禁牧合同要与国家的补助挂起钩,真正把减畜限牧措施落到实处,要求各县务必真正做到一年一检查、一年一兑现,年终有总结,确保重点工作落实到位。

三是重视生态移民的后续产业发展。各县发改委要会同乡政府,认真研究发展后续产业的思路和办法。近年来,全州各地在培育生态移民后续产业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效果,摸索了不少经验,但问题仍然不少,最首要的问题就是群众的劳动创收能力弱。对此各级政府要加强引导,搞好服务,要在继续强化生态移民劳动技能培训的同时,加紧编报配套建设项目,力争扩大国家对移民的生产性投入。为此,每个移民社区必须配备一名乡级领导,并从县乡抽调2到3名干部,专抓社区管理和移民创业增收工作。增收计划要入户到人,建档立卡,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效益。移民社区管理要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纳入新牧区建设规划村整治范围并大力开展模范社区建设活动,以有力的措施,有效的方法,把移民社区变成新牧区的典型和样板。对于草场上相对聚居的牧民,要通过牧业生产实用技能的培训、使他们在草原灭鼠、牧草种植、饲草料加工、围栏建设、舍饲圈养、蔬菜种植等方面掌握必要的技能,增加收入。对于迁入城镇的牧民,要通过汽车、摩托车维修,藏服裁剪、缝纫,唐卡绘画及藏族歌舞等转产后的技能培训,使他们在餐饮、服务、建筑、交通运输等方面掌握一技之长,保证移民能够很快融入当地社会,开创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确保有稳定的生活来源。要把“阳光工程”、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和生态移民后续生产结合起来,发挥实实在在的效益。要通过2到3年的努力,力争使移民户的人均收入达到本地区农牧民的人均水平。

四是切实搞好以结古为中心的六县县城和小城镇、移民社区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实现水、电、路、文教卫生和通讯等配套。要把需要搬迁的牧民和自愿搬迁的农牧区人口聚集到城镇,有效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实现退牧的初衷和三江源区生态的早日恢复。移民社区的设计要广泛征求牧民意见,既要体现民俗、民情,又要做到节能和环保。最后,要以自主创业增收为主,国家政策优惠、资金扶持为辅,多策并举,通盘整合,形成合力,整体推进。我们不仅要认真落实针对生态移民群众的各项优惠政策,而且要结合小城镇建设、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和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旅游业、虫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总之,在后续产业的培育上要因地制宜,多元选择,不搞一刀切,保证移民“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六)加强作风建设,切实改进工作方法。确保三江源项目的顺利实施。廉政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干部作风问题事关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成败。要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进一步掌握县情、乡情、村情,吃透草情、畜情、人情的基础上,切实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要健全制度,堵塞漏洞,严格自律,强化监督,改进作风,把生态保护建成廉政工程。要对国家和群众的根本利益负责,对生态保护的最终效果负责。要尊重群众的意愿,热情为群众服务,重大事项让群众参与决策,给群众选择权,以我们干部的扎实作风带动和影响广大群众自觉投入到生态建设工作中来。要进一步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当前,我州一些地方的干部素质在很多方面还不适应生态建设的需求,突出表现为对上政策吃不透,对下情况摸不准,政策宣传不到位,工作思路不清晰。因此,各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带头学习,学习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涉及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做到懂业务、能管理、会领导。

同志们,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牧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让我们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生态保护和建设支持力度的历史性机遇,在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广大群众的热情参与、积极支持下,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总结经验,完善措施,全面完成今年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任务,为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推荐第2篇:生态移民(一)

(二)生态移民的意义

1、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问题

造成项目区生态环境恶劣的主要原因是过渡放牧,或过渡开垦,乱采乱樵,从而导致水土流失、沙化严重。项目区的人口与牧畜全部迁出后,实行全面禁牧或封育,可以将人为因素降低为零,进行全面规划,整体治理,使这些地区在短期内恢复植被,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

2、彻底解决温饱问题

迁出区总体经济落后,收入水平低而不稳,贫困面广,扶贫攻坚任务艰巨、难度大,只有通过移民搬迁来实现脱贫。根据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后移民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将彻底解决贫困问题。也使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包括居住、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卫生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3、转变经营方式,向现代化农牧业转变

迁入后通过牛羊舍饲育肥与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开发,抛弃了原有的广种薄收、自然养畜的农牧业生产局面,增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使之向高效益、高技术过渡。根据项目设计,将使迁入区成为高效农作物区、畜产品、蔬菜、奶食品供应基地,进一步发挥主导产业的优势,促进经济的发展。

4、有利于加快小城镇建设

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壮大城镇规模是不发达地区发展途径之一,疏散移民搬迁至几个中心城镇,将增强城镇功能,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5、提高人口素质

集中的溶渗性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使移民尽快提高教育水平,更新观念,提高劳动力素质。将使项目区73.5%的劳动力掌握新型实用技术,用于脱贫与发展。

二、项目总体方案

(一)指导思想

生态移民的指导思想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脱贫致富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迁入区自然资源,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规划,综合开发,促进迁入区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原则

在项目选定以及规划中坚持以下五个原则:

l、相对集中原则。原来较小的村组,无论迁往哪乡哪村都要相对集中,不可分散。

2、离土不离乡的原则。搬迁户迁往地点要尽可能在本乡苏木镇内安排,没有特殊情况,不安排迁往别的乡苏木镇。

3、有利于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原则。迁出区必须是生态环境恶劣、生产条件差,生活没有保障的地方。而迁入后对当地生态环境不造成破坏,或因沿路,或因迁入小城镇,有利于迁入户及迁入区经济发展。

4、先易后难,先集中后分散,先重点后一般原则。全旗需要搬迁的户很多,但应分类排队,将容易搬迁、整体搬迁、是重点生态治理区、重点贫困户给予优先考虑,其它则按步骤有序进行。

5、“五结合”原则。此次移民应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与农牧民脱贫

致富相结合,与生产方式转变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提高农牧民素质相结合。么是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ecomigration),亦称环境移民(environmental migration),系指原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地区、生态脆弱区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区的人口, 搬离原来的居住地, 在另外的地方定居并重建家园的人口迁移。从导致人口移动的因素来看, 生态移民主要不是由于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变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新地区的开发等经济因素引起,也不是战争、宗教活动等非经济因素等所致;而是由于迁出区的人口规模远远超过区域生态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 因生态环境因素所致。从移民的目的来看, 生态移民通过将生活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居民搬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 一方面可以减轻人类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继续破坏, 使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重建; 二是可以通过异地开发, 逐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 三是减小自然保护区的人口压力, 使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生态移民定义

生态移民是指为了保护或者修复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而进行的人口迁移,如三江(长江、黄河、澜沧江)之源地区的大规模移民。三江之源是中国最大的生态功能区和水源涵养地,对广大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起着生态屏障作用,由于人类活动加剧了这个地区生态的退化,采取自然修复的办法,将当地居民移往他处。

生态移民也指因自然环境恶劣,当地不具备就地扶贫的条件而将当地人民整体迁出的移民,如贵州省麻山地区,因水土资源不断流失而呈现“石漠化”(石质荒漠化)现象,当地人民失去生存的基本条件,因而不得不迁往他乡。

中国是从2000年开始实施生态移民的,仅西部地区约有700万农民已实现了移民。 生态移民意义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里约热内卢宣言中指出:“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使所有人都享有较高的生活素质,各国应当减少和消除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并且推行适当的人口政策”。同时,联合国1982大会宣言也指出:“因人类活动而退化的地区应予恢复,用于能配合其自然潜力并符合受损害居民福利的用途”。

生态移民是指为了保护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或让某个地区的生态得到修复而进行的移民,也指因自然环境恶劣,不具备就地扶贫的条件而将当地人民整体迁出的移民。

在三峡工程库区5000多公里的库周带(规划库周绿化带2000多公里),库周坝前蓄水175米水位加2米风浪线接20年一遇回水线至第一道分水岭脊线之间,除库区搬迁建设的城集镇、工矿企业和后靠的农村移民外,还有部分贫困人口居住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或生态环境脆弱区、敏感区。由于库区贫困区县较多,部分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地方,人多地少、资源贫瘠、经济落后、水土流失严重是偏远山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重要原因。

三峡生态移民的意义及目的。生态移民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关对策:加强政策研究,依法生态移民;及时规划设计,推进工作实施;注意整合资源,多方筹集资金;强化宣传教育,创造舆论环境;健全组织机构,强化管理职责;科技帮扶发展,促进安稳致富。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移民(以下简称生态移民)是为了保护三峡地区生态环境,确保三峡水库水资源环境和水质安全而进行的移民。进行生态移民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建设库区生态屏障带、保护和改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证三峡水库水资源环境和水质安全的战略性措施;是坚持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执政理念,调整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施空间转移战略,把三峡库区不适宜人口居住地区以及生态环境脆弱区、敏感区的居民迁移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解决生存条件差、环境恶劣的农民反贫困、走向全面小康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性出路。生态移民对于解决三峡库区人口超载和自然环境条件恶劣、敏感,快速提高移民区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快三峡库区城镇化的步伐,促进三峡库区移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三峡水库水资源环境和水质安全,建设库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了搞好生态移民工作,必须根据三峡工程库区水库管理总体规划纲要及重庆市、湖北省三峡库区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有关规划,及时开展生态移民规划研究工作。 生态移民原则

生态移民坚持自愿原则,并充分尊重民意、民俗。移民新村的建设不但生活条件齐全,而且教育、卫生等均须统筹考虑,让移民“迁得出、稳得下、富得起来”。具体有如下几项原则:

⑴市场引导的原则。生态移民以市场引导为主,政府帮助为辅。

⑵群众自愿的原则。生态移民必须自始至终坚持群众自愿,不搞强迫命令。

⑶政府帮助的原则。实施生态移民,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积极组织协调,给政策,给帮助,充分发挥政府对生态移民工作的领导作用和帮助作用。

⑷资金多方筹措的原则。生态移民资金要多方筹措,实行国家补助,地方配套,受益地区生态补偿,群众自筹相结合,实现多方式、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

⑸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实施生态移民,不搞统一模式,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及群众意愿,采取农业、二三产业、自谋职业、劳务、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安置。

⑹统筹安排、政策保障的原则。生态移民要全面考虑,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确保生态移民工作逐步实施,稳步推进。

⑺生态移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生态移民要与库区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小流域水土治理、地质灾害治理、生态屏障带建设、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工程等各项治理措施相结合,努力实现人口减载、生态环境治理等多重目标。

⑻属地管理的原则。生态移民必须实行一头落户,属地管理,确保生态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正常有序、安置稳定。 生态移民范围

根据三峡水库管理的基本要求,为保证库区水资源环境安全和水库水质安全,长江三峡库区20个县区市库周区域淹没线上至第一道分水岭脊线以下都是生态移民的范围。 生态移民对象

⑴国家规划的三峡库区坝前175米蓄水位接5年一遇回水线上斜坡300米范围内的库周生态屏障建设带,其间的移民迁建区、集中居住区的农村村民不考虑,只考虑5户及其以下的散居农户人均耕园地面积不足0.7亩,耕地质量较差且水利不配套的村民。

⑵库周生态屏障带至第一道分水岭之间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的部分村民:一是住房结构差、人均面积少;二是生产条件差,人均耕园地不足1亩,且水利不配套;三是村民子女上小学超过3公里,就医超过5公里的村民。

⑶水库蓄水后成为孤岛,库区规划孤岛上没有纳入搬迁安置的村民,且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村民。

⑷库区少数就地后靠安置质量较差的农村移民。人均耕园地在0.3亩以下,且土地质量差,水利难配套,搬迁后生活水平显著下降的移民,需二次搬迁安置。

规划年限及目标

根据三峡库区实际情况,结合库区移民积累的经验,本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为与重庆市、湖北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相协调,生态移民建设规划年限为2007-2010年,共4年。

力争经过4年努力,纳入规划的生态移民基本搬迁完毕,库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循环经济有较大发展,移民人口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三峡库区初步形成城镇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经济繁荣的集镇和农村结构体系,城乡和区域发展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编辑本段移民分类 主导对象分类

分为自发性生态移民与政府主导生态移民。

所谓自发生态移民是指由于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生产、生活困难而不得不离开原居住地到外地谋生的一种迁移活动以及迁移人口。这种类型的移民主要体现了生态移民 的原因。

政府主导生态移民是指政府有组织地把生态恶化地区或自然保护区的人口迁移出来, 以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 同时兼顾扶贫和提高经济收入的迁移活动以及迁移出来的人口。这种类型的移民, 既体现了生态移民的原因, 也体现了生态移民的目的。如果我们分为广义和狭义的生态移民的话, 广义的生态移民包括了这两种类型, 而狭义的生态移民就是政府主导的生态移民。 决定权属分类

分为自愿生态移民与非自愿生态移民, 或叫非强制生态移民与强制生态移民。自愿与非自愿的分类是一种最常用的移民分类法。这种分类法同样也适用于生态移民的分类。这种分类不是根据移民是否愿意迁移, 而是根据移民对自己的迁移行为是否有决定权。如果一项生态移民工程中, 移民自己能选择或决定是否迁移, 就是自愿生态移民。如果对迁移没有选择余地, 就是非自愿生态移民。 迁移属性分类

分为整体迁移 生态移民与部分迁移生态移民。如果原居住地社区全部人口整体搬迁到新的地方, 叫整体迁移生态移民。原居住地社区只有一部分人口迁移出来的叫部分迁移生态移民。这种分类是根据迁出地社区结构是否完整地带到了迁入地的角度进行分类的。社区整体迁移的优点在于原有社会关系、基层组织, 还有大部分原有文化可以保留下来, 移民比较容易适应新的生产生活环境, 同时对迁出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更为彻底。从理论上来说, 这种生态移民类型, 可以是自愿的, 但是实际上整体迁移多发生在自然保护区和禁牧区, 因此多为非自愿的生态移民。 迁移产业分类

分为牧转农业型、舍饲养畜型、非农牧业型和产业无变化型等。牧转农业型的生态移民是指原来从事传统畜牧业的牧民迁移到政府开发的农业开发区从事农业生产的迁移类型。内蒙古阿拉善盟孪井滩农业开发区的生态移民就属于这一类型。舍饲养畜型虽然保留了畜牧业生产方式, 但由传统的放牧生产方式改为舍饲圈养的生产方式。

编辑本段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必然

观,构建库区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坚持以保护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环境,确保库区水资源环境和水质安全为落脚点;运用生态环境学、生态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遵循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依靠科技进步,有效地协调好发展、移民、脱贫、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社会转型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重视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环境;坚持库区生态移民与生态建设并举;坚持市场引导、群众自愿、政府帮助、各方参与,稳步推进,讲求实效等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切实改善库区生态环境,促进移民脱贫致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推进库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人口计算规范

库区生态移民人数的计算方式与三峡库区水淹移民一致,是指农村村民失去土地搬迁后需安排生产出路的人口,它包括就业人口和供养人口。生产安置人口的计算,只考虑自然增长人口,人口年增长率为12‰。通过计算,三峡库区生态移民规划安置人口为20万人。其中:库区生态屏障带区域分散居住村民的生态移民人数8万人,在不搬迁的孤岛农民中生态移民3万人,库区后靠农业安置需要二次搬迁的移民人数1.5万人;库区生态屏障带至第一道分水岭脊线以下需要生态移民人数7.5万人。 安置选择周全

⑴农业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较为齐全,生态移民有安稳致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条件;

⑶有就业安置容量或潜力的中小城集镇。 区域安置科学

⑴重庆市库区的长寿、渝北、巴南、江津、重庆城区,湖北省库区的夷陵区等区县的生态移民的农业安置主要采取就地就近安置

和在本区县的乡镇内进行调剂安置。

重庆市库区的涪陵、武隆、丰都、忠县、石柱、万州、开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等区县的生态移民的农业安置主要采取在重庆市内外进行外迁安置;湖北省库区的秭归、兴山、巴东等区县的生态移民的农业安置主要采取在湖北省内进行外迁安置。

⑵重庆市内生态移民外迁的农业安置地初步定为江津、合川、铜梁、垫江、梁平、永川等6个区县;湖北省内生态移民外迁的农业安置地初步定为草埠湖、江汉等国营农场。

⑶重庆市外生态移民外迁的农业安置地,建议通过国务院协调,将其安置在受益三峡工程的长江流域的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安徽、浙江、上海等7个省市的国营农场或农村。

⑷进重庆市、湖北省内有就业安置容量或潜力的中小城集镇安置。

⑸有计划有序地组织大批生态移民劳务输出到沿海沿江地区安置。 农业安置灵活

农业安置主要有集中安置、分散安置及外迁安置三种安置模式:

⑴集中安置

①建设农村居民点。采取征用、租用、调剂土地等方式,将土地承包给生态移民经营,继续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使移民有长期稳定的经营权。

②在国有农业企业安置。国有农林牧场及农垦系统企业占地面积较大,土地产权又属于国家,便于安置生态移民。

③“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国家征用或租用土地后承包给企业,由企业进行开发,建立生产基地,在基地内安置生态移民。国家对开发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计划集中安置约5万人。

⑵分散安置

对生态移民采取插花分散安置。国家通过征用、租用、调剂土地等方式,将土地承包给生态移民长期经营。

根据三峡库区淹没特点和受淹程度,对湖北省库区夷陵区及重庆市长寿区以上区县需要搬迁安置的生态移民,原则上以区县为单位实行就地后靠安置,尽可能在原有行政村基础上,选择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人口较少,耕地较多的地方建设移民新居。

计划分散安置约3万人。

⑶外迁安置

对库区生态屏障带及第一道分水岭脊线以下剩余需要生态移民的农户,以及库区孤岛、滑坡避让的农户,通过国务院协调,将其安置在受益三峡工程的长江流域的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安徽、浙江、上海等7个省市的国营农场或农村。

计划外迁安置4万人。 产业安置引导

对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30岁以下的生态移民,经过相关职业培训或技能培训,进工矿企业、商贸、旅游、餐饮等二三产业安置。

计划二三产业安置2万人。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安置容量的功能转换区或专业功能区;

对具有一定市场经济意识及条件或劳动谋生技能的生态移民,可以采取进城集镇自谋职业方式进行安置。通过市政府和地方政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进城集镇经商,这些移民户通过政府引导,利用自身特长,发挥集镇商品集散地的优势,依靠务工经商走上致富道路,以加快小城镇规模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计划进城集镇自谋职业安置3万人。 劳务输出有序

有计划有序地组织符合条件的大批生态移民劳务输出到沿海沿江地区安置。

计划劳务输出安置2万人。 教育培训支助

国家采取适当补助的方式,组织安排符合条件、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生态移民进入中等、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2-3年的学历培训或技能培训,使其拥有劳动谋生的技能,靠自己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自主择业。

计划教育培训后自谋职业安置1万人。 编辑本段问题思考 提前规划公布

生态移民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物色接受地和解决安置问题。生态移民要提前几年规划、提前公布,让拟搬迁农民有充分准备,且减少房屋减少,以降低损失。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对自建住房需求强烈,如果国家计划对某一区域实施生态移民,应该提前几年规划并公布,这对当地农民逐步适应搬迁,非常有必要。 科学区域移民

从“两高原”向“两平原”移民势在必行。“两高原”指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下同),属生态移民重点迁出地;“两平原”指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下同),是生态移民比较理想的迁入地。

一、两平原区有充足的粮食和淡水,有比较大的人口承载空间。东北平原的黑龙江、吉林两省低限承载人口为12019.3万人,高限承载人口为14423.1万人,2000年普查(含外来不含外出)实有人口为6417万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湘、鄂、皖、赣、苏5省低限承载人口为38013.5万人,高限承载人口为45637.8万人, 2000年普查(含外来不含外出)实有人口为30032万人,这两平原区有很大的人口承载空间。近10年来,两平原区是中国主要的余粮区,仅黑龙江省每年余粮达800万吨。第

二、移民迁入两平原不会破坏迁入地的生态环境。两平原地势平坦,水土流失极轻。东北平原半年耕种,有植被覆盖;另外半年有冰雪覆盖,加之气候潮湿,极少扬尘。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稻———稻———油菜一年三熟,终年植被覆盖,移民迁入两平原不会产生新的生态环境破坏。 力争各方共赢

生态移民要和农民到城市务工及定居、城市化进程联系起来考虑。有的农民本来就在城市工作多年,像这样的农民,就应该有区分地提供扶持措施,直接鼓励其举家移居城市,而不是在另外一个农村区域帮助其建立安置房,即使建好了也未必能使用,还是浪费。具备这样条件的人员,即使只占到生态移民的10%,今后也是一个巨

大的数据,而且减少了资源浪费,顺应了城市化流程,何乐而不为,政府部门的工作应该做得更细化,细分不同人群的需求,并多层次多方案满足和推进。 加速生态移民

扶贫攻坚和生态保护,都到了必须采用生态移民方法的时候了。首先,现在的剩余贫困人口主要居住在生态脆弱地区,而且就地扶贫难度太多。如果移民扶贫,在既解决了这些地区条件恶劣扶贫难度大的问题,有很好地解决了生态保护的问题。通过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无疑是解决生态退化和农牧民生活困难的最佳选择。扶贫组织应该深入跟踪,帮助移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可见,生态移民能快速推进,也是国家财力越来越雄厚的表现。 合理分摊成本

生态移民成本由全体国民共同负担比较公平。北京师范大学自然灾害研究室的刘学敏老师表示:生态移民不应仅仅是当地人的事情。例如,西部的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着东部的生态环境。长江发洪水、黄河断流的根本原因是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保护西部生态环境的受益者是全体国民及其后代子孙,所以生态移民成本由全体国民共同负担比较公平。”共和国海关

推荐第3篇:生态移民搬迁申请书

生态移民搬迁申请书

尊敬的XX乡政府领导:

本人姓名XXX,现年65岁,XX乡XX村六组村民,妻子XXX,现年60岁。我夫妻二人常年体弱多病,加上前两年都因劳作不慎,受过重伤,落下残疾,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两个儿子文化低,只能长期在外做苦力赚点小钱,贴补家用,家中还有个留守在家读小学的孙女,一家人生活极其困难。

现我们一家三代7口人,唯一居住之所是一栋3间老式的木结构瓦房,修建于1994年,迄今已有二十几年。由于年久失修,房屋到处都是裂缝,破烂不堪,特别是部分支撑的木柱已经腐烂,防火抗灾能力差,现已成为危房。加之屋后是没过屋檐的田坎,距房屋板壁不足一米的距离,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这几天连降暴雨,田坎已部分坍塌,部分圈舍和房屋被压,没伤到人已是万幸,如今有部分田坎已经严重开裂(有现场照片),随时有高坎坍塌屋毁人亡的危险。不仅如此,我住在高山半山腰,与乡政府、街道市场相距甚远,其中有大半是泥巴路面,如遇雨天,行走十分艰难,小孩和老人那就更不用说了,特别是小孩上学放学极不方便,也极不安全。为此,我们全家人商量后决定申请生态移民搬迁,希望在乡政府及上级相关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由现居住地通过生态移民项目搬迁到生态移民安置点居住。我全家将会按照乡政府的统一规划,一定在新的居住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并衷心的感谢上级领导对我的关心和支持。

特此申请

申请人:榕江县XX乡XX村第六组村民XXX

年 月 日

推荐第4篇:生态移民建房承包合同

承包合同

甲方:单龙寺乡人民政府

乙方:

单龙寺乡东风桥村生态移民康居点建设项目经甲乙双方协商,现由乙方承包负责施工,为确保工程进度、安全和质量等工作,经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合同:

一、甲方把工程承包给乙方,乙方必须保证工程质量,且服从甲方安排、监督和指导,在施工过程中,一切安全事故由乙方自行负责,甲方概不过问。

二、乙方必须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要求,负责主期工程6套两上两下房屋(每间30平方米)建设,同时完善康居点的水、路、电、绿化等配套设施。

三、乙方必须在甲方规定时间内完工(2009年6月-2009年9月),如无特殊情况延误工程期限,甲方将按500元/天扣除违约金。

四、本次工程实行包工包料,工程总造价80.4万元,其中主体工程6套两上两下4间(4间×30m×6×700元/m),计50.4万元,总装修费用10万元,配套工程包括4米宽水泥路400米、水、电、绿化等设施计20万元。待验收合格后,甲方一次性拔付给乙方工程款金额的80%资金,余款作为质量保证22

金,一年后付清。

五、其他未尽事宜,经双方协商解决。

六、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

乙方:

年月日

委托建房协议

甲方:单龙寺乡人民政府

乙方:

为进一步促进东风桥村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集镇建设,确保移民户的生产生活得到改善,从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订立如下协议:

一、乙方自愿将建房工程交由甲方承建,甲方必须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在施工过程中一切安全事故由甲方自行负责。

二、建设用地采用集体土地置换方式解决,由甲方统一负责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

三、乙方离家不离村,原有的耕地、山场等生产资料停留不变。乙方搬迁后原有的房屋要及时拆除,废弃用地用于退耕还林。

四、甲方负责房屋主体工程建设,同时完成配套康居点的道路、供水绿化等设施。

五、甲方工程完工后,由县移民局会同乙方一同验收,验收合格后,乙方在一个月内入住。

六、本次工程实行包工包料,除去退耕还林专项资金元(人均5000元补助)外,乙方在验收合格后需支付给甲方委托

代建资金6万元,其它配套所需资金由甲方统一解决。

七、工程期限自2009年6月至2009年9月(特殊情况及天气顺延)。

八、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签字之日起生效,其他未尽事宜由双方协调解决。

甲方:

乙方:

年月日

推荐第5篇:生态移民搬迁承诺书

生态移民搬迁承诺书

经邓屯村村委会研究,人属生态移民对象,并同意其搬迁安置于本村,具体搬迁事宜由村委会负责住址,协调,实施。

乡镇政府意见:

(加盖政府公章)

乡镇主要领导(签字)

承诺单位:村委会二零一二年月日

推荐第6篇:《西吉县生态移民实施方案》

《西吉县2011年生态移民实施方案》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生态移民工作,对全面完成“十二五”生态移民任务开好局、起好步,加快项目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意义重大。根据《西吉县“十二五”生态移民规划》和区、市有关移民政策及要求,结合我县生态移民实际,制定《西吉县2011年生态移民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移民工作的有利条件,紧紧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在全面总结多年生态移民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坚持县外移民和县内移民、生态移民和劳务移民相结合,利用五年或更短的时间,对居住在灾害区、火石寨景区和自然条件恶劣区的贫困人口实施移民搬迁,以加快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推动县域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力争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在充分调研论证、摸清底子的基础上,科学制定生态移民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一次规划,分年度实施;合理确定目标任务,科学选址,防止从一个贫困地区搬迁到另一个贫困地区。

合理安排,整村(组)搬迁。按照安置地的水土等资源条件、工业发展及企业用工特点,合理确定生态移民和劳务移民比例,实施整村(组)搬迁,集中安置到县外水土资源条件相对较好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或在园区、企业进行务工,安置到我县县城、小集镇和原村庄附近。

整合项目,强力推进。整合现有人畜饮水、设施农业、乡村道路、危房改造、农村供电、生态建设等各类强农惠农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一次性较高标准的配套完善安置区基础设施条件,扶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安置区发展步伐。

消除贫困,改善生态。坚持迁出区生态恢复和迁入区生态建设并举,实现消除贫困和改善生态的双重目标。移民迁出地的土地,纳入迁出地退耕还林规划,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有效恢复和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二、目标任务

根据《西吉县“十二五”生态移民规划》和市委、政府2月9日在全市生态移民动员会上签订的2011年生态移民目标管理考核责任书(县内移民完成规划的25%,共1100户5352人;县外移民完成规划的20%,共2015户9804人),结合我县是全区生态移民重点县的实际,初步确定我县2011年实施生态移民4027户20137人,

占“十二五”移民总任务的29%。

县内移民:2011年计划对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区涉及吉强、平峰等15乡(镇)43个行政村78个自然村2012户10333人进行搬迁,占县内移民规划总任务的48%。

县外移民:2011年计划对居住在灾害区、火石寨景区和自然条件恶劣区涉及火石寨、平峰等14乡(镇)40个行政村50个自然村2015户9804人进行搬迁,占县外移民规划总任务的20%。

具体搬迁安置任务按照自治区下达的计划任务组织实施。

三、安置方式及规模

县内移民:一是依托县城转移安置。在县城建务工移民周转房进行安置;重点考虑将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户搬迁安置到县城,通过务工创业等方式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计划安置劳务移民1206户6251人。二是依托集镇转移安置。在新营、将台、震湖、田坪4个集镇周边建设新农村示范点进行安置,移民在集镇或外出务工及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和设施农业,通过多种途径拓宽增收渠道;计划安置生态移民806户4082人,其中新营乡新营安置区200户986人,将台乡明台安置区200户1050人,震湖乡苏堡安置区206户1067人,田坪乡田坪安置区200户979人。

县外移民:安置地点初步确定在平罗、惠农和贺兰等3县(区);安置方式为生态移民和劳务移民相结合。根据全区“十二五”生态移民规划和各县(区)上报自治区发改委的2011年县外生态移民建设方案, 2011年计划县外安置移民2015户9804人。

初步确定建设贺兰县洪广镇高荣村、惠农区良繁场、平罗县五堆子3个生态移民安置区,安置移民1511户7353人;在贺兰县德胜工业园区、暖泉工业园区、惠农区惠冶镁业公司、银善小区建4个劳务移民安置区,安置移民504户2451人。

四、实施步骤

(一)县内移民

1、编制方案,宣传动员。(1月1日—2月28日)编制2011年县内移民实施方案和各安置区建设方案,合理规划移民安置点布局、建设规模及内容、建设进度、入住时间、扶持政策、保障措施;组织开展造册登记工作,做到“按村造册、按组登记、按户建档、按人立卡”,并进行审核确认,确保移民基础数据准确无误。各乡(镇)组织干部职工下乡,重点做好生态移民政策的宣传动员,扎实细致做好移民的思想发动工作,切实提高广大移民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整体推进,全面实施。(3月1日—8月31日)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

快工程建设进度,全面完成移民住房、人畜饮水、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建设任务。分批次有针对性的开展劳务移民技能培训工作。对搬迁移民户张榜公示,设立举报电话,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3、竣工验收,搬迁安置。(9月1日—10月31日)组织完成工程的竣工决算、项目审计,并申请完成县级初验。做好移民房屋分配,确保10月底前完成移民搬迁入住;并完成相关后续工作。

(二)县外移民

1、对接落实,登记建档。(1月1日—3月31日)加强与接收县(区)沟通对接,按照要求扎实做好县外移民的登记造册和建档立卡工作,并及时提供移民翔实资料,以便迁入县(区)确定具体的安置地点和方式。

2、动员培训,组织搬迁。(4月1日—12月31日)认真做好县外移民的思想发动,组织搬迁移民提前做好准备;根据移民意愿和能力,积极配合迁入县(区)相关部门(单位)做好前期培训工作,以便移民适应新的生产方式或务工技能;根据接收县(区)工程进度,及早配合做好移民房屋、土地等设施分配工作,切实组织好移民搬迁工作,保证每户移民年底前入住、正常生活;做好移民户籍转移、社保手续转接、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工作,确保各项手续一次交接清楚;确保移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督查考核

1、加强监督检查。(3月1日—11月30日)县生态移民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不定期对工程建设和责任落实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

2、严格考核验收。(12月1日—12月31日)各乡(镇)、各相关部门(单位)准备和完善移民工作相关资料,做好考核准备;县生态移民领导小组成立考核小组,严格按照年初签订的《目标管理考核责任书》进行考核。

五、扶持政策

根据《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生态移民继续执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生态移民新村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根据市委、政府有关会议精神,并执行以下新的政策规定:

1、住房政策。建房资金实行政府补助、农户自筹、企业参与、社会捐助等多种筹措形式。按照自治区有关规定,生态移民每户建设54平方米的住房,建房资金主要由各级政府承担,产权归农户所有,移民搬迁后拆除原有住房,移民住房10年内不准出租、转让;劳务移民每户建设45平方米的周转房,建房资金自治区承担70%,市、县承担30%,周转房由移民租住,不得转租,房屋由县(区)相关部门负责管理。

2、土地政策。鼓励支持采取各种措施充分挖潜利用现有集体和个人经营的各类耕地资源,同时,根据水资源条件积极改造、开发耕地。对生态移民,规模开发土地集中安置的,原则上人均保证1亩水浇地,支持户均发展1亩设施农业,收回原承包土地使用权;适度集中建房、改造原承包耕地安置的,新建集雨场和田间水柜,有条件的支持户均发展l亩设施农业或1座高效养殖圈棚,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对劳务移民,在城市和工业园区安置的不安排耕地。制定完善生态移民涉及土地权属变更、建设用地指标调整的政策。建立健全移民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允许移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3、户籍政策。移民户籍属地管理,免收在户籍转换和户口迁移中的一切行政收费。放宽移民进城落户条件,探索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登记制度。同时,要积极争取自治区扩大生态移民比例,实行劳务移民整村(组)搬迁、户籍随迁、宅基地和土地使用权收回、恢复生态的政策。

4、财税政策。积极探索财政、金融、税收扶持政策。对于吸纳一定比例移民稳定就业的企业,地方税种和税收地方留成部分予以适当减免。对于进城自主创业的移民,享受各地、各级出台的全民创业优惠政策,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由财政全额贴息,并提高担保贷款额度上限。

5、惠农政策。加大移民产业政策扶持力度,移民享受自治区出台的各类优势特色产业扶持优惠政策。享受迁入地的各项支农惠农补贴政策。在原居住地享有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政策继续执行。

6、社保政策。生态移民和劳务移民搬迁后,与当地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低保等社会保障政策。

7、教育政策。移民子女初中毕业未考入高中、高中毕业未考入大学的,可在职业院校免费享受两年职业技能教育培训。

8、计生政策。制定完善移民搬迁后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搬迁安置到城镇的移民,统一实行城镇计划生育政策;对搬迁安置从事农业生产的移民,继续实行农村计划生育政策。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

生态移民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为切实加强对我县生态移民的领导,确保各项工作强力推进,我县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县委书记周金柱同志为组长,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和县委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四大机关分管领导、县直(区、市)属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及各乡(镇)党委书记为成员的西吉县生态移民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又下设了办公室和县内、区内及自发移民三个移民

工作实施领导小组,以确保全县生态移民工作顺利实施。

2、强化部门(单位)乡镇协作,严格落实工作责任

各成员部门(单位)及乡(镇)要相互配合,加强协作,确定专人,专职负责,在生态移民领导小组领导和办公室的指导下,按照各自职责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县、乡、村各级都要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县级领导包乡,乡级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包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在全县上下形成生态移民攻坚的强大合力,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3、加强对接沟通,建立县区之间联席会议制度

县外生态移民涉及人数多、范围广、制约因素多、搬迁难度大,是整个移民工作的重点,加强与迁入县(区)政府的对接落实,是保证县外移民顺利搬迁安置的关键,也是整个移民工程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要主动加强与移民安置县(区)的联系沟通,建立对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座谈会议,及时了解对迁入区安置点的规划建设进度,协商确定安置方式,研究组织搬迁工作,解决工作中发生的困难和问题,并派专人负责协助迁入区政府做好移民管理、户籍迁移、政策落实等工作,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4、整合项目资金,确保各项建设任务按期完成

生态移民工程涉及移民住房、人畜饮水、道路、供电、村级活动场所、环境整治、农村能源、造林绿化等多方面建设内容。因此,在充分利用自治区安排的生态移民专项资金的同时,积极争取自治区相关厅(局)、委安排农田水利、扶贫、交通、危房改造、农村能源等各项支农资金,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加生态移民建设,积极争取社会捐助资金,统筹使用,发挥整体效益,共同促进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要鼓励移民群众自力更生,投工投劳,积极参与工程建设,确保按期完成年度建设及搬迁任务。

5、加强项目管理,切实做好监督检查

生态移民由我县组织实施的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积极推行 “四制”管理,所有建设项目必须建立档案,并建立定期统计和项目执行情况汇报制度。要严格按照工程批复或计划任务要求建设,不得擅自变更项目建设地点、规模或降低建设标准。要对项目建设资金设立专用账户,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并建立财务审计制度,定期、不定期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检查。项目年度建设任务完成后,由相关部门(单位)会同项目涉及乡(镇)进行自查自验,并将自查自验结果报移民办公室,由移民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单位)进行年度验收。

6、认真做好群众思想动员工作,营造良好移民氛围

实施生态移民是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移民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要多层次、全方位加大对生态移民政策及相关要求的宣传;通

过宣传,使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能够积极参与到移民工作中,既要消除搬迁群众“故土难离”的情结,从“让我搬”转变到“我要搬”,充分调动拟搬迁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要教育移民克服“等、靠、要”思想,发挥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建设新家园,创造新生活。

推荐第7篇:生态移民项目情况汇报

生态移民项目情况汇报

省发改委:

根据通知精神,受张xx主任委托,我现就xx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项目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做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生态移民项目实施情况

该项目自2008年启动实施以来,在省发改委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职能部门的辛苦努力下,在有关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生态移民工作,以保护生态和改善退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本着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原则,我们通过不断深入调查,分析研究,科学规划,加强领导,统筹安排,扎实推进项目实施工作,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成就辉煌。

一是历年的基本任务。2008—2012年度中省下达我市生态移民建设任务x户x人,占规划任务x人的x%,项目总投资x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x万元,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x万元。二是目前完成情况。截止2012年底,全市新建住房x平方米,新修基本口粮田x亩、河堤x公里,新修、改造道路x公里,新建供电、通讯线路x杆公里,建设人饮工程x处,铺设供排水管网x公里;完成搬迁x户x人,其中集中安置x人,分散安置x人。2011年以前建设任务已经全部完成。2012年度x户x人计划任务,除x、x2县,结合xx移民,按省上批复方案,由计划局与xx移民办共同组织实施外,其余5县区全部根据省上安排由xx移民办组织实施、兑付、验收,各县发改局只报负责项目计划和方案申报,其余工作一概不好参与,个别县存在原方案批复的分散安置户,资金无法落实的现象。三是当前主要任务。目前省上下达我市2013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任务x人,安排国家专项投资计划x万元,目前实施方案已上报待批。

二是绩效成果。

通过几年来生态移民项目的实施,总体感觉效果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

一是村民的生存环境显著改善。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后,许多居住在边远高寒深山的退耕农户离开了生存环境恶劣的深山区,彻底摆脱苦根穷根,享受到了新环境优越的生存资源条件,经过短暂的搬迁困难期后,2—3年内即可融入适应新环境,和安置区其它居民一样安居乐业,增强了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能力,明显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二是村民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通过生态移民搬迁,不仅使生态移民户生存地理环境有了变化,更重要的是他们接受和融入了现代社会、现代文明。使村民生存、发展观念有了深刻变化,人人都有了抢抓机遇意识、增强了科技意识、懂得了商品经济意识、加大了教育投资意识、树立了环境保护意识等,村民的素质都有了明显提高,移民后村民的思想观念得到进一步更新,进而带来了农村人口综合素质的明显提高,使得社会更趋和谐稳定,村域经济发展明显得到了提升。三是村民的人均收入显著增加。移民搬迁在改善恶劣生存环境的同时,使大量贫困人口摆脱了恶劣自然条件的束缚,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通过自身努力,以及良好的自然及交通条件带来的发展机遇,很快拓宽了脱贫致富的路子,收入水平显著增加。据调查,全市搬迁户平均纯收入年增长在25%以上,大大高于搬迁前的增长水平。四是村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通过项目实施,明显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减少了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的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为生态环境恢复提供了休养生息的空间和条件,不仅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还极大促进了经济发展,使退耕区逐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五是密切了党群关系。项目的实施,使村民真正体验到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真正实惠,切身感受到了中央对广大群众的关心和关怀。移民搬迁头绪多、任务重,关系到搬迁群众的切身利益。通过搬迁工作实施,广大退耕移民户看到了广大党员干部为民着想、党和政府执政为民、一心为民的具体行为,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体验到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给他们带来的真正实惠,亲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即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又提高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虽然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几年的辛勤工作,我市的生态移民工作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只要表现在:

一是实施中部分县区与xx移民关系没有理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管理明确规定,生态移民项目由发改部门组织实施,但从目前掌握的情况,在2012年度生态移民项目实施中,仅x、x2县由发改部门,采取不同的方式与xx移民配合实施外。其余5个县区资金统一拨付xx移民帐户,由各县区xx移民办组织实施,省上批复的实施方案无法落实,验收资料也无法整理。给以后项目的验收、稽查留下隐患。建议省上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的办法从省级层面予以协调,理顺生态移民专项与xx移民在实施中的配合关系。尤其是与财政方面的关系。比如2013年生态移民项目投资计划省上下达后,在计划下达中发现,省xx移民办与省财政厅已将整合资金(包括生态移民)计划下达,市xx移民办与市财政也已分配下达到县区,资金已划拨到长安银行xx移民办帐户;且市xx移民办与市财政下达到县区的计划任务与省发改委、财政厅文件下达我市各县区生态移民资金计划任务不符。导致资金与计划不符,实施方案也不好编制。二是方案编制与具体实施很难吻合。xx移民是先下任务,先建房,再落实农户,最后摇号分房;而生态移民是先落实农户,编制方案,再实施。这样生态移民在与xx移民捆绑实施中,生态移民只是xx移民点中的一部分,几栋楼,原方案中的农户就无法保证。建议以后生态移民方案编制中,尽量不要具体到农户名单。三是生态移民项目没有制度保障管理费。目前,在生态移民项目建设上我市市县两级均无编制、无人员、无经费。由于本项目建设工作量大,没有人力和经费保障往往造成项目实施进度缓慢或督促检查不能及时到位,给以后项目的国家督查和验收留下了诸多隐患。建议参照工赈移民相关管理办法,给予市县一定的项目工作管理费,从保障机制上解决项目实施质量不高标准不严的问题。四是生态移民项目管理体制需要改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管在具体组织实施中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项目或者全部由xx移民办具体组织实施,使得省上批复的实施方案无法落实,验收资料也无法整理。这给以后项目的验收、稽查留下隐患。发改部门在目前的项目操作中存在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建议项目从省上统一交由xx移民办实施。这样既便于管理,又便于操作。

由于时间仓促,准备不足,以上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提出宝贵意见。

推荐第8篇:移民资金自查报告

开 县 电 影 公 司

关于开展移民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专项检查的报告

为加强移民资金的管理,规范移民资金使用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移民资金的使用效果,我单位根据开县纪委、开县监察局、开县移民局、开县审计局开纪发[2009]43号文件的要求,单位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项检查领导小组,进行移民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专项检查,现将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1、我们单位移民补偿总资金709.31万元,24户移民建房集资款128.63万元,已使用734.16万元,余留资金103.78万元(含交移民局清库保证金10万元)。在资金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移民管理使用办法执行,按照规定的补助标准、规划和概算执行,无擅自降低补助标准,无调整工程概算规模,不存在隐匿、截留移民专项资金的现象;严格按规定用途进行使用,无挤占、挪用、贪污移民专项资金,设立移民专户专帐,严格按规定的会计核算办法进行会计核算,内控制度健全。

2、移民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有序,有计划、预算合理,公开招标投标,承发包规范合法;无转包和违规分包,工程移交及时,已充分发挥使用效益。

3、存在的问题

经过检查我们单位移民资金管理使用整体情况良好,各项补助标准、规划和概算有效落实,较好地完成了移民搬迁任务。但 1

在检查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由于建设完成后公建部分实际建筑面积大于承包建筑面积,超建面积未能进行最后的决算支付。

2、实施单位公共装修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部分调整,改变部分还在进行造价计算,因此也未能决算结帐。但单位已经就此两项工作积极与建设方和装修公司进行测量和决算,将尽快完善全部移民资金使用等工作。

二00九年八月十一日2

推荐第9篇:大中专毕业生生态移民就业发言

玛沁县大中专毕业生、生态移民就业和再就业

政策落实情况工作汇报 (二〇一二年五月七日)

根据会议安排,现在我就玛沁县近年来大中专毕业生、生态移民就业情况、就业和再就业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再就业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向参会各位领导作以汇报,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高校毕业生就业牵涉千家万户,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今年,我们结合本县的实际对历年来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待业、就业情况进行了一次详细全面的摸底调查。截至2012年4月30日,全县共登记高校大中专毕业生344人,其中2002年9名、2003年15名、2004年49名、2005年30名、2006年63名、2007年21名、2008年34名、2009年44名、2010年42名、2011年22名、2012年15名;登记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按学历层次划分本科生13名、大专生331名;按毕业生所学专业划分计算机应用类35名、畜牧兽医类45名、公安专业类33名、师范类45名、医学专业类49名、交通建设类37名、旅游类23名、文秘类47名、会计类30名。

1、分专业就业情况

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的大多为公安类专业、医学类专业和师范类专业、畜牧兽医类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偏高,其它专业的就业率却相对偏低。

2、就业区域分布和就业单位性质 由于我县工矿企业均处在停产、半停产状况,登记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大多被本县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聘用,有部分高校毕业生通过自谋职业实现就业。登记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中安臵在我县临时性岗位的人员为16名,占总就业人数的5%、安排在见习岗位的人员为151名,占总就业人数的44%、教育系统特岗教师30人,占总就业人数的9%、“村官、三支一扶”人员35人,占总就业人数的10%、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的13人,占总就业人数的4%、通过自谋职业实现就业的38人、占总就业人数的11%;近年来,通过州、县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总的来看我县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率还是比较高的,全县已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实现就业的283人,就业率为83%。毕业生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3、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险待遇

我县的大中专毕业生大致有五种身份(一种是长期临时工、一种是安臵生、一种是见习生、一种是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一种是县教育局自聘的特岗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也是各不相同,全县的长期临时工月工资为920元,没有“四金”;安臵生月工资为1200元,缴纳“四金”;见习生月工资为1000元,缴纳“四金”;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月工资1250元(省厅875元、县财政375元)缴纳“四金”、特岗教师月工资1000元,没有“四金”。2011年按照州委、州政府、州劳动局的文件精神为全县临时工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1500元,为其它四类人员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1200元。均未享受交通费、通讯费补贴。

二、生态移民和牧区富余劳动力就业情况

玛沁县辖6乡2镇35个行政村96个牧业合作社,共有7665户29914人,全县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和生态移民人口,有劳动能力的人数过14530人,他们当中普遍存在年龄偏大、观念陈旧、文化程度偏低、没有技能的问题。这些是实实在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我们从2008年就开始在牧民群众当中开展了汽车驾驶、拖拉机驾驶、摩托车修理、掐丝唐卡、钢丝绢花制度、蔬菜种植等各种技能培训,从而使他们能有一技之长,通过几年的培训,他们的观念有了转变、技能有了提高、生活有了改善、现在有54名牧民从事农村客运、出租、运输业;23名牧民从事洗车业、127名牧民从事城市、厂区环保工作、603名牧民从事草原生态管护工作、40余名牧民从事个体经营、200余名牧民从事建筑工地小工等。2011年全县农牧民实现转移就业3000人次,实现转移收入1050万元。

三、有序推进《就业失业登记证》换发工作

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完善就业和失业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青海省就业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要求,从2011年1月1日起,全省停止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和《失业证》,劳动者凭全国通用的《就业失业登记证》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和公共就业服务。为了使此项工作在我地尽快铺开,我们重点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去年专门安排一名专职人员前往省厅参加了《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发放培训学习。回局后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建立和完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使用统一样式《就业失业登记证》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广泛宣传《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发放程序和凭证享受就业政策等内容,营造《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使用的良好氛围。二是《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基础信息均需通过网络填报,对网络的速度要求比较高,我局原有的网络速度远远不能满足《就业失业登记证》录入信息的上传标准,为此,积极同州电信公司协商提高了网络速率,截止日前,我局共受理申办《就业失业登记证》的资料48份。三是对申请更换《就业失业登记证》的人员,严格按发证对象和发证条件审核把关,对资料不全坚决杜绝换证,四是作好持有《再就业优惠证》和《失业证》与《就业失业登记证》衔接工作,将原有证件上的个人基本信息、就业与失业状况信息和享受政策情况信息转记在《就业失业登记证》上。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还将其所持《再就业优惠证》的证件编号标注在《就业失业登记证》“其他记载事项”中。

四、再就业扶持政策的实施和落实情况

1、强化监督检查,加快落实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做好政策落实和兑现工作,是全面贯彻中央、省、州文件精神的具体表现,我县涉及到税费减免部门的各单位都能积极主动配合,认真执行国家的再就业优惠政策,县纪检监察、劳动保障、财政、工会等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先后多次对全县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通过监督检查,促进了我县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从2004年至今年3月我县已有下岗失业人员603人次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减免各项税费10.06万元,其中:96人享受地税减免,减免金额5.2万元;42人享受市场管理费、登记费减免,减免金额1.66万元;卫生部门减免费465人次,减免金额3.2万元。整个再就业优惠政策落实情况良好。

2、切实做好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根据中央、省、州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规定,一是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印发小额担保贷款宣传资料,下发小额担保贷款有关事项通知,发至各乡(镇)、各社区进行宣传张贴,有效地推动了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全面开展;二是确定办事人员,做到了组织健全,人员到位;三是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做好贷款发放工作。为把工作做好做实,我们在办理小额担保贷款资质审核时坚持实行“四级审核制”,也就是本人申请,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服务站审查推荐,县就业服务局审核,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批,农业银行审定。截止目前,全县有115名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小额担保贷款462万元。及时解决了部分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3、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提供高效、便捷的再就业服务。县就业服务局公开办事程序,公示办理结果,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介绍、档案管理等“一站式”就业服务,简化办事程序,加快工作进度。先后为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生态移民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达360人次,为5028名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生态移民提供了免费的职业介绍,托管失业人员档案450份,解除了下岗失业人员的后顾之忧。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的作用,上下配合,为下岗失业人员申领《就业失业登记证》、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等,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深受下岗失业人员的欢迎。

五、再就业资金的运作、管理情况

1、资金筹集情况。2011年,我县通过多种渠道向州、县争取再就业资金,其中州劳动社会保障局下拨资金286万元。县财政预算安排205万元。

2、资金管理使用情况。2011年再就业资金支出714万元,其中:用于再就业支出714万元(社会保险补贴83万元,岗位补贴190万元,再就业培训补贴52万元,职业介绍补贴35万元,草原生态管护人员生活费353万元,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服务站工作经费数1万元)。

3、资金结余情况。2012年年初资金结余450万元。其中:再就业结余450万元(社会保险补贴114万元,岗位补贴114万元,再就业培训补贴112万元,职业介绍补贴28.4万元,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服务站工作经费22.5万元,三江源农牧民技能培训及转移就业补偿136万元)。

4、资金的管理。我县再就业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严格按照财政部 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执行,年初将再就业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保财政专户”管理,按照资金的使用范围、标准和基层申报、劳动部门审核、财政部门核准的申报程序进行分账核算,实行“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及时拨付。使再就业资金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就业观念滞后,择业期望值过高。毕业生思想上严重存在“自主创业不算就业,政府分配才算就业”的观念,靠政府、挤财政,依赖性强,缺乏自主创业意识,不愿到企业和艰苦一线去干事业,大部分毕业生常因不愿选择个体、私营等这类单位而丧失就业机会。尤其是近几年推行“凡进必考”制度以来,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受年龄、心理、学历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很难再通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来实现就业,为此,建议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给我县增加就业见习岗位。

2、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转变择业观念是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的前提,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影响,一些下岗失业人员择业观念落后,眼高手低,还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应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的促进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把党和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及时送到下岗失业人员心中。

3、今年参加“村官、三支一扶”的14名高校毕业生服务期限已满,这一部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工作得到了牧民群众和乡干部的好评,建议能否在公务员考录时增加报考职数或在事业单位有空编的情况下,通过考核给予直接转聘等优惠政策。

4、继续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转移就业竞争力。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要想使农牧民群众富裕起来,就必须转移农牧民;转移农牧民,就必须加大对牧民群众的培训力度。通过对农牧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尽可能向青海威斯特铜业有限责任公司、玛尔挡水电站、格曲河水电站输运一批农牧民技术工人。

5、增加临时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社会保险待遇。临时工在各部门担负的都是比较繁重繁杂的工作,正式人员不愿意干,可以说是干的多拿的少,加之近年来物价上涨,他们也要生活,建议将临时工工资给予适当提高,为他们办理各类社会保险参保手续。

6、再就业专项资金筹集比较困难。由于我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财政困难,为了正常工作的开展,我局已垫付再就业资金83万元,用于支付草原生态管护队员的生活费,为此请求上级部门打足、打满再就业资金。

推荐第10篇:秋金子中学生态移民

2014年秋金子中学生态移民(1班)班主任工作总结

温暖的阳光唤醒了冰封的土地,纷飞的瑞雪滋润着越冬的禾苗,像每一个勤劳的耕作者盼望丰收一样,我们同样也祈盼着丰收的硕果。从去年暑期接任生态移民(1班)班主任以来,做了我认为一切该做的工作,由于有了两学期的工作基础,基本了解班级每一位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学习情况,加上学期初我结合本班的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班级工作计划,采取了有的放矢的科学的工作方略,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教育教学效果。

1.在第8周,14周两次月考中,我班取得了单科平均分和七科总分进步很大的好成绩。

2.在学校政教处开展的“纪律卫生评比”活动中,我班扣分少,保持好,完成任务及时等获得好评。

3.在全校的汉字听写大赛中,五位同学参赛,张慧怡获得一等奖,陈景,廖明颐,宋金宇获二等奖。

4.我班张慧怡在湖北省第十一届“天地杯作文”竞赛中荣获三等奖。

不难看出,我班的学习空气浓厚,班级风气纯正,整个班级正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一个团结守纪、勤奋刻苦、朝气蓬勃的班集体已经形成。之所以我班能从一个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纪律卫生评比中等偏下,默默无闻的中下等班级而逐步上升,稳步进步的班级,与老师们培养全班同学树立刻苦学习,将来为祖国作贡献的远大理想是分不开的,与培养他们遵守纪律的自觉性是分不开的,与培养他们爱校爱班的好思想是分不开的,与培养他们养成学习生活的好习惯是分不开的。

下面从几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想法和做法,如有不当之处,诚望领导批评指正。

一、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来做。

热爱学生是形成教育事业和教育艺术的基础。作为老师首先应该把教育当作一种事业,而不是事情。事业和事情,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两者在时间、空间和性质上,都绝不相同。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做的,就看你怎样去做。一件事情如果你只把它当作一件事情,它就只是一件事情,做完就脱手。如果把它当作一项事业,你就会设计它的未来,把每天的每一步当作一个连续的过程。你把教育当作事业去做,你就会付出自己的精力和心血,而且会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你就会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就会热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你把教育当作事业去做了,你就会自觉加大工作的力度和情感投入。

1.未雨绸缪,把教育工作做在前头。

我在学生正式开学的前三天,在方思玲,张慧怡,陈景,郭霄等学生的帮助下,对教室的环境进行了精心的布置,虽然花了百十元钱班费,但是我认为这是值得的。正如人们所说,学校无大事,事事皆育人。教室环境如果一片狼藉,学生能在那样的环境里心情愉快的学习吗?开学报到那天,我们的学生来到我们精心布置的教室后,产生了异样的感觉,当我说明了我的用意后,我们的学生都心领神会了。“播种习惯收获命运”成了全班同学心中的座右铭。后面黑板上方的石英钟,时刻提醒每一位学生珍惜每一分钟每一秒钟。事实告诉我们,我的心血没有白费,短短的一个学期,我们收获了很多。

2.思想教育,结出丰硕成果;教学成绩,获得大面积丰收。

在9月、10月、11月、12月全校纪律、卫生等项工作评比中,我们班分别获得第一名、第三名、第二名、第一名的好名次。在学校多次出现的打架事件中,我班与之无缘。在月考中,我班学生无一人因考试作弊而违纪。所有的任课老师一致反映我们班的学生文明守纪,礼貌懂事。这从某种程度上,为老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氛围,为提高全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任课教师,无私奉献,想方设法提高学生成绩。

作为班主任,要尽力协调好与科任老师的关系,调课、考试等尽量满足科任老师的愿望。而科任老师也把教好本班的学生放到了自己的心坎上。物理老师曹华,利用中午,自习等休息时间给学生辅导,利用分组竞赛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突出的效果;生物老师吴远平,经常利用自习和课间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耐心辅导学生实验,使学生爱学、好学,主动地学;数学老师孙晓东,百问不烦,百答不厌,使数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政治老师朱清,耐心辅导,细心讲解,使比较抽象的政治名词,概念推理,变成了学生乐于接受的知识,政治成绩明显进步;历史老师董良才,把自己多年的学习历史的经验告诉学生,学生学得轻松,成绩斐然;工作任务繁重的胡自玺老师为了让同学牢固的掌握知识,牺牲了太多休息时间,从没耽误一节课,让很多同学像石礼海舰,向郭涛,吴倩,刘开旭的语文成绩有飞速进步„„。这在家教盛行的今天,而能如此无私奉献,是难能可贵的。

4.热爱学生是班主任教育艺术的基础和前提。教育艺术之树只有植根与爱的土壤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教育中的一切技巧和方法,离开这一基础都将变得苍白无力。一个对学生冷漠无情的人,是根本无法实行教育的,更谈不上教育艺术。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管理;没有爱,就不能掌握成功教育的管理方法。教师爱学生,师生感情好,老师表扬学生,学生认为是鼓励;老师批评学生,学生认为是爱护。如果师生关系紧张,表扬学生被认为是哄人,批评学生被认为是整人。所以,只有真正的爱生之情,才能掌握成功的教育管理方法。

二、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不能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有的学生有生理或心理的残疾。学生也是合法的公民,他们完全应该享受到同等的权利,应该享受到同样的教育。做老师的就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享受到平等的权利。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学家曾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爱,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教师真正的爱。”平等地对待学生不仅指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也指教师和学生保持平等的地位。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学生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学生,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学生之间的平等,更应是教育者和学生间的平等,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础。老师真正走到学生中,有时蹲着、有时坐到学生中,有时半跪着进行指导,营造一种和学“等高”的平等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里率真地袒露他的一切。老师应真正有爱心,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不要吝啬表扬,善用巧用表扬,这往往比批评更具威力。

三、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有了集体荣誉感,学生就会热爱集体并发挥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表现出主人翁的责任感;就会不断进取,产生积极向上的强烈愿望,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一种合力,从而使班集体更具凝聚力和竞争力。相反,如果学生对自己的班级缺乏荣誉感,班集体就会失去教育功能。集体荣誉感是建设良好班集体,把学生培养成才的巨大引力场,它能使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自觉自愿地为争取和维护集体荣誉而努力。集体荣誉感也是一种约束力量,它能使学生感到不能为集体争光或做了有损于集体荣誉的事是一种耻辱,而产生一种自谴自责的内疚感,从而使每个学生为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而服从集体的决定,克服自身的缺点。不希求每个学生都能成功,但求每个学生都来尝试。在尝试中自我得出结论。世上的感受,只有自己的才是最真实的。然而,这需要时间,需要机会。所以,我把每个学生的尝试失败都看作是成功的开始,鼓励他们,教他们正视现实,勇敢去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不以统一的尺度衡量学生,但以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只要是同龄人都能做到的,也要求他们努力做到;同龄人办不到的也要求他们努力学会,争取办到,向高标准迈进,从最基础的做起。"会读书"是基础,读好书是理想;"懂健身"是乐趣,身心壮是追求;"能办事"是目的,办成事是必须;"做好人"是一切之根本,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

四.存在问题。

1.虽然我们经过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影响我们的学生顺利成才的人为因素。这主要是来自社会、学生、家长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2.有的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

3.有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学习有待进一步加强。

4.须加强对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 五.努力方向

针对这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来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改正:

1、进一步加强学习,并自觉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改进工作方式方法,讲究工作艺术,彻底改变单一方式,力求工作效率的提高。

3、工作作风要坚持力戒空谈,崇尚务实,坚决反对弄虚作假,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

4、坚持身体力行,勤奋敬业,脚踏实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根据岗位职责力争完善,做好工作。

二〇一五年一月二十三日星期五

第11篇:生态移民社会实践调查心得体会

生态移民社会实践调查心得体会

——红寺堡

生态移民,从理论上说可以减轻人类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继续破坏,是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重建,但对于这项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搬迁农户来说,追求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才是其原始动力;如果搬迁不能改变其生活水平,那么,那么已搬迁者可能会回迁,未搬迁者也不会选择回迁。而衡量其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其收入水平。因此,为了考察生态移民对农民生活的影响,我们于2011年8月5~27号对红寺堡移民开发区做了为期22天,对当地的概况和迁入群众进行了调查。

1 红寺堡概况调查:

红寺堡开发区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腹地, 位于烟筒山、大罗山和牛首山三山之间, 东临盐池、西接中宁、南起同心、北连利通区、灵武, 东西长约80千米, 南北宽约40千米, 区域面积199912平方千米( 红寺堡开发区志P3) 。海拔1240~ 1450米, 为山间盆地, 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区。全年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气温年、日较差大, 降水量少而集中且年际变化大,平均降雨量为277毫米, 多集中于7 月- 9 月, 年平均蒸发量2050毫米。空气干燥, 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为52%。大风、沙暴、干旱、热干风、霜冻等灾害性天气比较多, 是宁夏中部干旱带上著名的荒漠区。

2 迁入户调查

借助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 在短短7 年的时间内, 在一片荒漠上迅速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小城镇。依靠政府优惠的移民开发政策, 使祖祖辈辈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西海固”人, 摆脱贫困变成了城里人, 实现了移民开发与城市化同步进行的“ 双赢 ”目标, 降低了扶贫成本, 加快了城镇化步伐。搬迁农民迁入红寺堡后, 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由过去靠天吃饭的雨养农业变为现在的灌溉农业) , 而且改变了生活方式, 他们吃上了自来水, 用上了电器, 享受到了开发区提供的教育、医疗、文化等配套设施, 从根本上改变了生存条件, 他们既可发展养殖业、种植业, 也可就近打工、经商, 拓宽了脱贫致富的空间, 促进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累计完成投资22.5亿元,已开发水浇地40万亩,搬迁安置宁南山区8县贫困群众近20万人,总面积1999.12平方米,其中回族人口占57%。200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60元。历经10年的开发建设,优势特色产业稳步发展,近6成土地告别了传统种植模式。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植树造林累计达到119万亩,林木、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39%、75%;工业经济开始起步,长山头、红寺堡2个5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建成运行,科冕公司万吨葡萄酿酒生产线有望8月底建成投产,土坡地区泰山阳光年产60万吨煤炭资源开发项目年底建成投产;城市框架已经拉开,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6.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近3万人。

下面是我们对当地的回族村民进行的调查实录:

实例一:

10年前从同心县移民到红寺堡 团结村的马科贵一家住上五间贴有白瓷砖的宽敞豁亮砖瓦房,他告诉说,家里养了两头牛,前些天卖了一头,算是对红寺堡10年移民一朝落户(设区后终于有了名正言顺的户口)表示祝贺

马科贵指着砖瓦房上的太阳能热水器说,“如今咱也过的是城里人的生活!” 实例二: 40岁的康伏海1999年从回族聚居的同心县搬迁定居到红寺堡。“要不是共产党领导下引黄河水灌溉开发出良田,我们哪能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共产党好,黄河水甜!”这是康伏海10年移民生活的真情流露。他所说的引黄灌溉工程是始于1995年,一项经国务院批准、为解决宁夏南部贫困山区脱贫致富而实施的国家重点工程。工程1995年底动工,1998年上半年完成前期工程,同年9月16日,汨汨 黄河水经过三级大功率泵站的逐级提升,以每秒25立方米的速度引到地势高出几十米的千年沉寂不毛之地红寺堡。1999年初开始,中国西部一个有计划、有组织、最大规模的生态移民开始陆续实施。大批贫困山区的农民搬到红寺堡 扬黄灌区。10年开发建设,荒原变绿洲。

通过我们的实地观察和调查村民,我发现这里聚集的全区8 县的贫困人口, 绝大多数人受教育的程度偏低, 文化水平低, 文盲、半文盲率较高, 农业科技人 才、管理人才严重短缺, 生产技术水平不高, 管理视野不宽, 部分居民的卫生意识、科技文化素质偏低, 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 人口整体素质与其发挥城市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尚有较大差距。

总之, 西部贫困地区的城镇化应该有其特殊性和多样性, 然而在城镇化的过程中, 如果不重视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 没有统筹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不仅难以摆脱贫困, 而且会影响到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把生态移民、生态环境建设和地区城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产业的支撑, 融生态建设于产业发展之中, 把脱贫致富与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 贫困人口才能真正变为城市人口, 贫困地区才能真正纳入城市化轨道。

第12篇:扶贫生态移民感谢信3

感谢信

尊敬的赵克志书记、陈敏尔省长:

您们好!

感谢你们在繁忙之中来看我的信,很高兴能为你们写信。希望赵书记、陈省长不要嫌弃,我只想对你们说说我的心里话,就是谢谢赵书记、陈省长,是你们拿钱给我们修了新房子,在说,我连小学都没有读出头的农民,你们是省里领导。我叫张月进,55岁,老家在沿河县泉坝乡泉堡村。我们全家在今年9月十几号就搬进了新家。

以前,老家在香盒岩大山的半山腰,那里马路又窄,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一般车子开不进去,整个寨子又缺水,生活好困难。全寨子大多数的房子都透风漏雨,有的房子都要倒了,而且还怕后面山上垮下来。

我们家田和土都很少,大概只有4亩吧,且田和土都不肥,而且大多分布在斜坡坡上,用牛耕点都不方便,真是“下坡闪断脚,上山累死牛”!尽管我们辛苦劳动,但粮食收入总是不高,而且还要看老天爷的脸色,所以家庭生活仍然很困难。

村里最让人操心的就是孩子们读书。孩子们到乡里学校读书,来去要3个多小时,好多人家只好让家里的一个大人陪着孩子们到乡里学校上学,专门照顾小孩。以前我儿媳妇就是在乡里小学陪着小孩上学,这样,我们全家就靠我和我儿子2个人。

赵书记、陈省长,现在我们搬进了新家,离开了原来那个老地方。现在新家就在乡里街上,新家周围都是新房子,都是我们寨子上的人。听乡政府的人说是你们出的主意,叫扶贫生态移民,拿钱来我们修的。新家到处都是漂亮整齐的2层砖房,街道又宽,路面干净,还配有专门打扫街道的,街道两边还安有路灯,晚上经常和邻居在街上走走,聊聊天,总是觉得政府好啊,共产党好啊!。由于家离学校都很近,我儿媳妇不在陪孩子上学,就在新家一楼门面看杂货店,做起了小生意,我和我儿子就在工地上班,全家都同时挣钱,现在每个月的收入比以前多了近3千元,家里生活好多了,我们也过上了乡里人的生活。赵书记、陈省长,这可是我们几代人做梦都不敢想的好事呀!

赵书记、陈省长,我们的生活是你们给我们的。我们感谢生态移民政策!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感谢您们,感谢政府,感谢共产党!

祝赵书记、陈省长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此致 敬礼!

泉坝乡移民:张月进 2013年12月18日

第13篇:吉安市生态移民工作情况汇报

吉安市生态移民工作情况汇报

从2008年开始,在省扶贫办的指导和关心支持下,我市按照生态移民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生态移民工作。现对照赣发改农经字[2010]535号文件,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紧紧围绕 “加快绿化进程、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和“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开展生态移民工作。二年共投入生态移民专项资金589.45万元,实施生态移民搬迁1131人,占计划任务的100%。其中:2008年,完成生态移民搬迁任务551人;2009年,完成生态移民搬迁任务580人。

二、主要做法

1、成立机构,加强领导。为做好生态移民工作,我办高度重视生态移民工作,将生态移民与深山区移民工作一起抓,在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同时部署、同时落实,同时推进。有的乡(镇)还专门成立了生态移民工作机构。在实施生态移民任务的县扶贫办和有关乡(镇)还进行了专门的分工,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并充实了移民工作干部,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对移民工作进行支持。

2、制定方案,明确要求。为确保生态移民工作顺利实施,市、县(市)二级都制定了《2008-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项目实施方案》,要求生态移民工作要坚持“三项原则”,做到“四个结合”。三项原则就是:一是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搬迁的原则。二是坚持搬迁方式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的原则。三是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积极稳妥、就近安臵的原则。四个结合即:一是移民搬迁工作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二是移民搬迁工作要与小城镇、新农村规划建设相结合。三是移民搬迁工作要与社会事业基础建设相结合。四是移民搬迁工作要与生态建设相结合。

3、发动宣传,征求意愿。为使退耕还林区群众积极参与移民搬迁工作,各县(市)扶贫办与发改委和有关乡镇、村干部,采取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和发放宣传资料的形式将生态移民搬迁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相关政策措施、实施办法、搬迁条件、补贴资金和工作原则等宣传到户,做到移民政策家喻户晓。对安臵点的选择等问题,我们采取上门逐户登记的形式,全面了解群众的搬迁意愿。

4、张榜公示,确定对象。生态移民政策得到了退耕还林区群众的一致欢迎,不少群众纷纷要求搬迁。对此我市按照有序推进生态移民的搬迁原则,区别轻重缓急,优先搬迁那些边、远、偏、散地区和生存条件相对恶劣、受自然灾害威胁及生活极其贫困的退耕还林群众。对符合搬迁条件的地方,坚持以自然村或居住点为单位,实行整体搬迁。所有移民对象的确定都经过了以下程序:由搬迁农户提出搬迁申请,该自然村农民全部同意搬迁后,上报到村,村委会签注意见后上报到所属乡镇,有关乡镇汇总后,将移民对象、搬迁补贴资金进行张榜公示。经公示无异议的,由县扶贫办和发改委批准,将补助资金足额发放到移民户手中。

5、组织实施,分户建房。移民对象确定后,在征求移民意见的基础上,由县扶贫办协调有关乡镇和有关部门,选择和确定移民集中安臵点建址,经土地平整后,组织有关人员对集中安臵点搬迁农户的房

屋、土地等进行实地丈量和资金测算。并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户型,统一基础,分户建房”的原则组织实施。

6、掌握进度,加强督导。加强生态移民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指导,坚持与搬迁扶贫移民工作一样,把生态移民纳入搬迁扶贫工作内容,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工作督查,随时掌握生态移民建房进展情况和工作动态。县扶贫办每个月都要到生态移民安臵点了解建房情况,掌握建房进度,随时解决移民建房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扶贫办在调研和检查搬迁移民工作的同时,深入实地察看生态移民集中安臵点的建设情况,了解生态移民工作进展,指导生态移民工作的开展。

7、资金规范,安全运行

在资金管理使用上,严格按照《江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工程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做到了封闭运行、专户储存、专人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并严格实行了县级财政报账制,确保了资金使用安全,很好地发挥了投资效益,真正让群众放心、让人民满意。没有发现违规使用生态移民资金的情况。

四、主要成效

1、改善了生活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搬迁户由过去的木板房、石板房、瓦板房住进开窗透风的砖房,迁入地的水、电、路等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移民安臵点近交通、近学校、近卫生院,解决了贫困群众吃水难、行路难、就医难、用电难、上学难等问题。

2、改善了生产条件,促进了脱贫增收。通过搬迁到交通便利、资源相对较好的区域,搬迁群众的基本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改变了原居

住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被动局面,解决了“温饱”问题,为脱贫增收奠定了基础。

3、群众的思想观念逐步得到转变,劳动力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搬到新居住点后,由于其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变,加之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帮扶,迁入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移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不断增强。

4、退耕还林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搬迁前,移民居住分散,就地在退耕还林区随意耕种、养殖和山林砍伐,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林木资源生长。移民搬迁后,迁出地种树还林,恢复了植被,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贫困群体搬迁难度大

直接发放到生态移民户的建房补助资金为人均3000元。在农村建房,即使群众大量投工投劳,建房至少需要5万元左右。对极度贫困的群体而言,要自筹资金建房有一定的困难,导致这部分群众“望而却步”,不敢搬迁,“想搬、怕搬、搬不下来”。

2、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完善

根据生态移民资金的安排,用于移民用于集中安臵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只有500元/人,资金安排少,投入需求多,建设资金缺口大,生态移民集中安臵点交通等基础设施情况不容乐观。

3、移民户后续产业培育难度大

搬迁后移民户大多以传统水稻种植为主,培育新的支柱产业缺乏资金扶持,发展后劲不足,后续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尚需加大,才能使搬迁农户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六、2010年生态移民工作打算

1、全面完成2010年生态移民任务。今年,我市生态移民任务 人。为组织实施好生态移民搬迁工作,我市已将生态移民与全市其他搬迁移民和以工代赈移民一起实施,制定了实施方案,从工作上形成整体推进、全面落实的局面,确保生态移民任务按时、按质、按量圆满完成。

2、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举措。加强生态移民工作领导,建立健全办事机构,完善工作制度,明确领导分工,配齐工作人员,落实工作责任。各县(市、区)要将生态移民工作任务细化到月,采取倒排式的工作方法,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确保生态移民工作顺利开展。

3、抓好工作落实,把握工作进度。一是抓好移民调查摸底、人员确定、审批和集中安臵点的选址,这项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二是按计划推进移民安臵点的土地平整、移民宅基地的划分、移民房的动工兴建和移民集中安臵点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抓好移民搬迁户的补助资金到位,及时与发改委沟通联系将移民补助资金打入移民“一卡通”帐户,让移民户早日得到政策实惠。四是做好移民搬迁户的后续帮扶工作,解决移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真正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4、加强督促检查。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形式,对生态移民搬迁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通过检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移民工作又好又快推进。

二〇一〇年五月二十六日

第14篇:实施生态移民(调研报告)

海原县生态移民调研文章

实施生态移民

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海原县移民办

二〇一二年

实施生态移民

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是集干旱山区、革命老区、回族聚居区为一体的农业人口大县、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土地总面积498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3个管委会和1个自然保护区,168个行政村、1175个自然村、8个社区,总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和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92%和69%。目前,全县仍有近15.7万贫困人口生存在重点生态脆弱区、生态核心区、地质灾害区、地震断裂带和偏远山区,且干旱缺水,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严重缺水是制约海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瓶颈,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苦瘠甲于天下,在这块土地上却生息着46.5万人口,使本来就极度脆弱的生态环境难以承载,出现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尴尬局面。尽管国家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先天不足加之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樵采和祖辈粗放耕作的落后方式,成为发展中无法逾越的硬伤,面对这样一种现状,出路在哪里?

一、艰难地探索

改革开放二十年,历届县委、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与天斗与地斗,艰苦创业,打机井、修水库、修梯田、修道路、架电网、建学校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使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但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脱贫-反贫-再脱贫的怪圈没有彻底摆脱,治标不治本,是不是还有其他出路呢?县委政府的决策者在思考这个问题,区党委政府的高层决策者在思考,广大干部群众在思考,通过思考、探索、实践得出两个字那

就是移民。通过移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海原移民应该说是走过了投亲靠友搬迁到政府组织跨县移民再到县内移民这样一个历程,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实施生态移民才能实现海原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

二、生态移民实施情况

1989年以来,全县通过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和群众自发移民的形式,累计完成移民搬迁8.8万人,其中依托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开发安臵移民5.5万人,县内安臵移民1.2万人,群众自发向区外和区内各市县移民2.1万人。

“十二五”期间,我县规划实施搬迁安臵移民12775户55595人,占全区生态移民总任务的16%,其中县外移民8943户38920人、县内移民3832户16675人,涉及16个乡(镇)、1个管委会、1个自然保护区的80个行政村,203个自然村。生态移民迁出区大多是贫困程度深,人均纯收入低于1350元的特困人口相对集中区域;山大沟深,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生态严重失衡,干旱缺水,资源匮乏,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区域;地震断裂带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等。生态移民安臵区大多是自然生态条件较好,水土资源能够满足移民安臵需要,交通较为便利,在集镇及主要公路沿线,有较好的公共基础设施;在建制镇及中心村所在地,是一定范围内的行政、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具有一定的水、电基础设施以及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打工近、上学近、就医近、吃水近,具备小村合并、大村扩容的区域;有规模企业或用工安臵空间,产业相对发达,就业容量较大的县城以上城市、工业园区、产业基地。

三、生态移民对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积极作用

实践证明,实施生态移民,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移民人口温饱问题,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对迁入、迁出地产生明显的生态效益。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山区和川区的协调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推动了贫困山区社会经济发展

1、稳定和彻底地解决了迁出群众的温饱问题

移民搬迁以后,移民的生产条件和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以往生态移民的实践来看,大部分移民在迁移定居后的第二年就可以基本上解决温饱。据2003年资料,吊庄农民人均占有耕地3.3亩,为迁出地农民人均占有耕地7.2亩的45.8%,但吊庄人均产粮990公斤(亩均300公斤),是山区人均产粮540公斤(亩均75公斤)的1.83 倍。从牧业生产对比情况来看,移民在迁入地人均家畜存栏、生猪存栏、家禽存栏等指标方面都比山区农民高出一倍多。

2、恢复和保护了迁出地的生态环境

实施生态移民,将逐渐而深刻地改变移民居住生息地的自然环境。20多年来,海原县共迁出安臵移民近9万人,按人均耕地7亩计算,共腾出63万亩耕地,使原籍留居农民的人均占有资源量宽松了一些,人口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有新缓解,有利于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自然植被的恢复保持和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促进生态系统由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化。在人口迁出相对集中的地区,都走出了一条迁出贫困人口、恢复当地生态的路子,实现人口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合理配臵,是一条成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贫困山区资源的掠夺式农业经营向生态农业经营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3、使封闭的社会系统向开放的社会系统转化

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是个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封闭系统,自然条件严酷,经济承受能力极弱,消费水平很低,严重制约了人们的思维观念。实施生态移民,不仅使移民率先脱贫致富,而且使他们的亲戚朋友在发达地区有了走亲访友、输出劳务、做生意、见世面的落脚之地,把外面大量的经济技术信息、致富办法带回山区,为长期封闭的贫困山区农民建立了一个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平台,为地区之间开展横向联系和经济协作拓宽了道路,架设了桥梁,为山区农民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同时调动了山区贫困农民进行生态移民搬迁的积极性,形成了想方设法自行向川区等生产生活条件好的地区迁移的潮流。这种落后的迁出地与先进的迁入地之间的人口双向流动,使山区封闭的社会系统转化为开放的社会系统,迈出了走向现代化社会的重要一步。

4、转变了人的观念

贫困地区农民生活在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的山区,没有发展生产的能力,国家年年救济,缺水送水、缺粮送粮,给这个没有发展机制,缺乏内在活力的地区不断输血,养成了生于贫困,安于贫困的等、靠、要思想,多年在贫困线上徘徊。生态移民搬迁,使他们融入了市场环境中,改变了他们头脑中多年的陈旧观念。在移民区这个新天地里,他们开阔视野,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等、靠、要”思想转变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新观念。从调查和群众反映,绝大多数移民在种好田抓好养殖的同时,大部分人从事第

二、第三产业和劳务活动。在从事开发性生产、开放型生产的建设中,增强了市场观念,对产业化经营、科技服务提出了迫切要求,还特别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从学校说服家长送孩子上学到家长求学校收下孩子上学。这些变化还通过

各种渠道传播回山区,使山区农民的思想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其社会意义是难以用语言和数字来表达的。

(二)为川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提高了市场竞争优势。山区移民的到来,为川区提供了更多更廉价的劳动力,补充了劳动力资源的不足,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2、扩大了市场需求。移民对衣服、粮食、化肥、籽种、生产工具、建筑材料等的需求,刺激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3、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生态移民一般都集中安臵,按集镇建设规划,因而在川区出现了一批新兴小城镇。这些新兴的移民小城镇正向易地开发脱贫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示范区的方向发展,使人们看到了告别贫困走向富裕的希望和奋斗方向。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自发移民的界定和后续管理。多年来,我县各乡镇(管委会)一些群众通过采取投亲靠友、租赁土地、流转土地、转包或购买土地等多种形式进行自发移民。自发移民覆盖面大、时间跨度大,而且自发移民的数量在不断更新,难以准确把握。自发移民户籍仍在原迁出地,现居住地乡镇政府无法将移民纳入管理范围,移民从谋种程度上来说属于“游民”,并引发一系列管理上的混乱和相关社会问题。建议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的若干政策意见》(宁政发【2012】29号)文件精神,对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搬迁范围内的自发移民每户给于3万元的补助,妥善解决户籍问题,让移民移民在当地享受教育、医疗、经济补偿等优惠政策,帮助他们实现在外定居。

2、由生态移民引发的群众上访问题。2012年2月9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的若干政策意见》(宁政发[2012]29号)。其中,第二十条规定:“严格执行十二五生态移民规划确定的2009年12月31日移民户籍界定时间点,禁止违规分户”。 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相关移民政策未出台之前,我县出台的《海原县2011年生态移民实施方案》中关于户籍政策,方案中明确:“移民对象的确定条件是具有当地户籍,自发移民离开居住地两年以上,无论户籍迁出于否,都不作为本次移民搬迁对象;移民分户的标准是原则上不分户,一是夫妻不能分户,二是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不能分户,三是未婚者不能分户,四是父母至少要与一子同为一户”由此造成部分群众上访。建议积极与安臵地政府协商,力争在5月底前完成移民住房的分配工作,让“多辈多人家庭户”有充裕的时间按照安臵区的统一规划进行自建,以解决他们搬迁安臵后的合理居住问题;对自建后仍然不能进行合理居住的,由安臵地政府按照自治区移民领导小组办公室宁移组办发([2012]2号)《关于妥善解决生态移民中“三代多人”家庭居住困难问题的通知》精神,给群众划拨宅基地,进行自建,以解决他们搬迁安臵后的合理居住问题。

第15篇: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实施办法

巫溪县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工作,逐步改善我县高寒、边远山区农民的生活在、生产条件,根据《重庆市扶贫开发规划》和《重庆市易地扶贫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我县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实施办法。

一、加强领导

成立由县长作组长,分管县长作副组长的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县发改委、财政、扶贫、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国土房管、城建、教育、卫生、民政、公安、税务、工商、电力、信合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面领导全县的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扶贫办,由县扶贫办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县发改委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组织实施易地扶贫生态移民规划。

二、基本原则

实行政府计划、农户自愿;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科学选址、城镇为主;自愿搬迁、自主择地;适当补助、政策配套。坚持“四统一分”(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实施、统一验收和分渠道拨付补助资金)原则,切实抓好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工作,力争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尽快脱贫致富”目标。

三、实施对象和条件

(一)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实施对象

1、分散搬迁对建卡贫困户为主;整体搬迁包括建卡和非建卡贫困

1 户。

2、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属实施对象:一是2006年12月31日后迁入和户口一直不在当地或已农转非的;二是在实施前已搬迁到本村以外(包括县内、县外、市外)居住而户口暂时没有迁出的农户;三是为享受补助政策临时从外地迁回的农户;四是在此之前已享受过国家易地扶贫或其他移民补助政策的;五是水库移民。

(二)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居住在高寒偏远山区或深山陡坡峡谷地带,自然气候及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瘠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不具备生态发展条件的农村贫困户。

2、远离集镇和交通干线,信息闭塞,修路、通电、人畜饮水等一次性投入成本过大,短期内难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实施扶贫开发和行政管理成本较高的农村贫困户。

3、居住在危岩、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区和地方病发生严重地区的贫困农户。

4、《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实施规划》中明确的其他农户。

四、安置形式

1、易地扶贫、生态移民,采取县外安置、分散安置、有土安置、梯度搬迁的方式。

2、集中安置的移民小区要纳入易地扶贫、生态移民规划,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分户实施。采取政府补助,农户自主的方式,由户主按照规划组织实施。在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实施中要尊重移民意愿,

2 并按照统一规划布局修建,在建设过程中移民户要参与项目的监督、管理和验收。

集中安置的移民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由各级政府协调有关部门负责落实,达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的要求。

3、敬老院安置

凡属搬迁范围,并完全符合进敬老院条件和独身的弱智特殊群体,由民政部门审核后安置到当地敬老院。

五、资金补助标准和方式

经验收合格的县内落户的搬迁户,按4000元/人的标准实行补助,县外落户的搬迁户,按5000元/人的标准实行补助,由县扶贫办和发改委负责相关具体工作。

六、配套政策

1、土地、山林、房屋政策。搬迁户在迁出地留下的土地、山林、宅基地交集体所有,由集体管理和经营,原来居住的房屋必须自行拆除。条件成熟的乡镇可探索成立“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土地林地托管中心”或“土地林地经纪公司”,由托管中心或经纪公司对土地、林地进行集中经营管理。

2、户口政策。所在搬迁农户应自行负责办理户口迁出,迁入相关手续,安置到敬老院的由民政局、当地乡(镇)政府负责办办理相关手续。公安部门应及时办理相关手续,除工本费外免收其它费用。

3、退耕还林政策。农户搬迁后,继续履行国家退耕还林义务的,可继续享受国家退耕还林相关补助政策。

4、税费优惠政策。搬迁农户在搬迁过程中,购买农村空置旧房的,免除相关费用。新建房屋的,免收工本费以外的所有费用。允许易地搬迁户用原有的宅基地置换符合有关规定的地块易地建设住房,国土部门负责办理手续,不收取费用。

5、对移民搬迁中,因不需在迁出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节约下来的通达或通畅资金和安全饮用水资金,投入到迁入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6、对搬迁到集镇有合法固定住所、有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户,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同等待遇。

7、易地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农户,可优先安排他们的子女进行中职教育或劳务技能培训,解决务工就业问题。

七、工作步骤和程序

1、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公布易地扶贫、生态移民规划实施方案和细则。

2、公示搬迁范围内的农户名单地。

3、搬迁范围内的农户填写《巫溪县易地扶贫生态移民申请表》,在乡镇党委政府和当地村支两委进行审查,并由乡镇党委政府书记、乡镇长签字盖章后,上报县扶贫办和发改委。

4、县扶贫办、发改委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到搬迁户及拟迁地实地考察、申核、确认。

5、经县扶贫办、发改委审核确认后,下达自愿搬迁批复,乡镇党

4 委政府指导组织农户自行搬迁。

6、搬迁户完成搬迁及相关手续后,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实验合格后,申请县扶贫办、发改委验收。

7、验收合格的搬迁户,由县扶贫办、发改委一次性兑现补助资金。

八、组织实施

1、县扶贫办、发改委负责整个搬迁工作的协调、联系、验收、资金补助等工作。

2、各乡镇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成立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工作组,制定易地扶贫、生态移民规划。并根据易地扶贫、生态移民规划和当年的搬迁安置任务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做好搬迁政策宣传及其它相关工作。

3、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建立易地扶贫、生态移民项目档案,做好项目的图像、文字资料收集归档工作(包括搬迁户新旧居住房屋图片、搬迁户申请、迁入地户口、购户契约合同、搬迁农户花名册、验收意见等)。做到一户一档,一乡一册。

4、迁入地的相关乡镇协助当地村和搬迁户解决搬迁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5、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完工后,由乡镇按验收要求逐户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申请县扶贫办、发改委验收。验收的内容包括:搬迁户确定情况、当年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任务完成情况、建(购)房面积及房屋质量情况、有关政策落实情况、搬迁补助资金到位兑付情况、档案资料管理情况等。对于验收不合格的工程要通报批评,并

5 限期改进。

九、验收标准和条件

1、搬迁农户必须是经扶贫办、发改委审批同意;

2、迁入地具备五通条件,即:通水、通电、通公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

3、搬迁户房屋、土地、户口手续完备;购房的必须是安全住房,房屋面积人均15平方米以上,每户不少于40平方米。

4、搬迁户原居住房屋全部拆除,土地、林地交归集体。

十、实施时间

本方案从2007年7月10日起执行。

十一、本办法由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县发改委负责解释。

第16篇:红麒麟热点:生态移民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和面试热点来源于近期的社会热点问题,为了更好地帮助考生熟悉申论热点和面试热点,红麒麟在线推出红麒麟热点精选系列,对社会热点进行总结,形成申论热点和面试热点专题,以更好的备考申论和面试。本期推出生态移民专题。 【社会问题的背景】

(1)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综合司司长杜平,在2010年4月21日说,目前我国已经从贫困地区迁移出的生态移民达到70万人。

杜平在于银川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西部开发研究联合体年会上说,我国西部有很多偏远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不具备“就地扶贫”的条件且扶贫的成本太高,只有通过移民才能解决他们的脱贫问题。

我国于2000年开始实施生态移民,计划将西部地区700万农民通过移民来促其脱贫。我国的生态移民坚持自愿的原则。在充分尊重民意、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基础上进行移民。此外,移民新村的建设不但生活条件要齐全,而且教育、卫生等都统筹考虑。国家还提出,一定要注意让移民有一个稳定的经济收入,要建立新的产业。各种政策要配套,比如土地的使用证、新的户口证,都让移民拿到手。真正让移民“迁得出、稳得下、富得起来”。

杜平说,目前我国政府组织的移民包括工程移民和生态移民。生态移民是为了保护一个地区特殊的生态或者让一个地区的生态得到修复而进行的移民。但生态移民目前遇到了一些困难,随着经济的发展,靠政府解决移民接受地的难度越来越大,生态移民的安置问题仍需要进一步解决。

(2)2010年7月16日,据相关消息,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的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将启动大规模生态移民,以加快治理石漠化步伐,巩固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黔东南州地处长江和珠江上游,森林覆盖率达62%,是国家28个重点林区之一,拥有自然保护区23个,是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但同时,黔东南也面临着开发与保护的矛盾,近年来,采取将兴林与富民结合,在石漠化生态困境地区重建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的方式,建立绿色银行,让荒山重披绿装。

从黔东南州政府了解到,为了保护绿色银行不被破坏,黔东南正在争取被纳入科技部、中国科协、国务院扶贫办的国家科技扶贫示范区,希望能够安排专项资金,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帮助黔东南实施易地扶贫和生态移民工程,对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山区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对财政困难的地区,免除生态移民工程的地方匹配资金。

另外,黔东南正在探索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即按照森林生态保护者的投入成本、为保护森林生态功能而限制开发的机会成本,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等核定补偿标准,明确补偿主体、对象和范围,实施生态建设补偿,并争取从国家层面建立协调机制,建立跨地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尽快启动长江和珠江流域生态补偿。

(3)森林过度砍伐、山体千疮百孔,仅仅2平方公里的县城竟然挤下近5万居民并且还在增加„„说到底,都是一种人与人争地、人与自然争利的不和谐画面。许多看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现场的地质专家都担心,在类似地形地貌很多的西部,下一个舟曲会在哪里

到过舟曲的许多人都疑问,既然山大沟深、环境恶劣,何不将村民整体搬迁,生态移民到山清水秀、草长莺飞之地对于小部分人脱困脱贫,移民固然可以迅速起效;但笔者认为,移民只能是权宜之计,找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相和谐的那把钥匙才是解决问题之本。

其一,往哪里移是一个大难题。西部地形复杂,本来留给我们生存的空间就不大,建设新的定居点又可能对本来就脆弱的环境造成影响。有人建议移民新疆或者其他地广人稀的地方,但生活习惯、民族传统等又会带来新问题。

其二,就像甘南州一位官员向笔者所说,舟曲当地老百姓人均年收入才1000元,吃饭取暖怎么能不砍树劈柴盖房子、修路就地开山取材也是迫于成本考虑。不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搬到新地方还是一样要向大自然索取。

其三,很多西部山区险要之地,人类已经生活了上千年,只要尊重生态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丰衣足食的日子不是没有,怎么科技和经济进步了反而不行到要移民的地步

一位舟曲村民曾说,那里泥石流历史上很多,但正是泥石流冲击扇形成的土地相对更加肥沃养活了祖祖辈辈。倒是近几年外来人口越来越多,房子越来越密,还都盖在泄洪区域,成为放大灾害的“人祸”,而许多外来村民恰恰是从周边环境更恶劣的地方“移民”过来的。

今年正值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周年,近期召开的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提出了推进西部经济社会向“纵深发展”的战略举措,在西部建立环境生态补偿机制也成为下一个十年新的战略目标。

【核心观点】

(1)“授之鱼不如授之渔”,如果生态移民可以成为村民通向美丽新世界的一扇窗口,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不断发展、提高,那么生态移民将成为保护区人民自我提升与发展的好时机。因此,生态移民不能盲目移,要在行动之前做好规划,解决怎么移、怎么安置等问题,使生态移民成为群众整合优质资源的发展机遇,成为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行为。生态移民后,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加大社区共建的力度,使相互矛盾的两方面相互协调,早日走向双赢。

(2)“生态移民”或许是是从根本上,对偏远地区群众进行扶贫的可行之路“之一”,但是戴斌老师需要客观地说,只是“其中之一”,但不会是“唯一对策”。但是多年的实践来看,中宜教育的戴斌老师认为,我们需要解决移民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首先要解决好移民的生活、生产问题,通过金融贷款支持统一考虑,能享受低保和新农保等政策的尽量纳入范围;另外,生态移民点上的基础设施配套要完善,水、电、路、村部、商店和学校等各方面建设要跟上;对生态移民要进行农业技术培训,确保一户有一位掌握农业技术的人员;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各单位进行对生态移民的对口帮扶工作,齐心协力帮助生态移民。生态移民决不能“一搬了事”。

(3)生态移民的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所以主要的、唯一的标准就是被迁移者在原居住地是否已经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或者已经构成潜在的威胁。至于这些人的生活状况或者生产方式如何,不应该成为启动生态移民的主要原因。因为判断一种生产或生活方式是否合适,除了衣食住行这类客观标准外,还有这个人的主观意愿,包括民族、文化、宗教、社会、传统、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在不违反法律,不影响他人,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任何人无权强制。政府和其他人不能越俎代庖,强制他们接受自以为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4)很多时候,生态移民虽然是不得已的选择,但移民是减少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破坏的最好办法。通过迁移或相对集中区域内人口,杜绝人类在生态脆弱区的开发性活动,把这些人力暂时难以恢复的区域设为“生态无人区”,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使其先绿起来,这是从整体上保护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最便捷、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可是,中宜教育戴斌老师认为,移出去的人们怎么活下去,怎样才能活得更好,仍然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实践证明,任何移民工程的成功,都是迁出地的推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对于生态移民来说,迁出地的推力往往难以起到作用,决定性的因素是迁入地的拉力.即迁入地为他们创造了什么适合他们的条件,用什么来吸引他们迁移,用什么来保证他们定居。

第17篇:热点分析:生态移民政策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生态移民政策

一、事件背景

(1)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综合司司长杜平,在2010年4月21日说,目前我国已经从贫困地区迁移出的生态移民达到70万人。

杜平在于银川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西部开发研究联合体年会上说,我国西部有很多偏远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不具备“就地扶贫”的条件且扶贫的成本太高,只有通过移民才能解决他们的脱贫问题。

我国于2000年开始实施生态移民,计划将西部地区700万农民通过移民来促其脱贫。我国的生态移民坚持自愿的原则。在充分尊重民意、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基础上进行移民。此外,移民新村的建设不但生活条件要齐全,而且教育、卫生等都统筹考虑。国家还提出,一定要注意让移民有一个稳定的经济收入,要建立新的产业。各种政策要配套,比如土地的使用证、新的户口证,都让移民拿到手。真正让移民“迁得出、稳得下、富得起来”。

杜平说,目前我国政府组织的移民包括工程移民和生态移民。生态移民是为了保护一个地区特殊的生态或者让一个地区的生态得到修复而进行的移民。但生态移民目前遇到了一些困难,随着经济的发展,靠政府解决移民接受地的难度越来越大,生态移民的安置问题仍需要进一步解决。

(2)2010年7月16日,据相关消息,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的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将启动大规模生态移民,以加快治理石漠化步伐,巩固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黔东南州地处长江和珠江上游,森林覆盖率达62%,是国家28个重点林区之一,拥有自然保护区23个,是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但同时,黔东南也面临着开发与保护的矛盾,近年来,采取将兴林与富民结合,在石漠化生态困境地区重建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的方式,建立绿色银行,让荒山重披绿装。

从黔东南州政府了解到,为了保护绿色银行不被破坏,黔东南正在争取被纳入科技部、中国科协、国务院扶贫办的国家科技扶贫示范区,希望能够安排专项资金,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帮助黔东南实施易地扶贫和生态移民工程,对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山区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对财政困难的地区,免除生态移民工程的地方匹配资金。

另外,黔东南正在探索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即按照森林生态保护者的投入成本、为保护森林生态功能而限制开发的机会成本,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等核定补偿标准,明确补偿主体、对象和范围,实施生态建设补偿,并争取从国家层面建立协调机制,建立跨地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尽快启动长江和珠江流域生态补偿。

(3)森林过度砍伐、山体千疮百孔,仅仅2平方公里的县城竟然挤下近5万居民并且还在增加„„说到底,都是一种人与人争地、人与自然争利的不和谐画面。许多看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现场的地质专家都担心,在类似地形地貌很多的西部,下一个舟曲会在哪里到过舟曲的许多人都疑问,既然山大沟深、环境恶劣,何不将村民整体搬迁,生态移民到山清水秀、草长莺飞之地对于小部分人脱困脱贫,移民固然可以迅速起效;但笔者认为,移民只能是权宜之计,找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相和谐的那把钥匙才是解决问题之本。

其一,往哪里移是一个大难题。西部地形复杂,本来留给我们生存的空间就不大,建设新的定居点又可能对本来就脆弱的环境造成影响。有人建议移民新疆或者其他地广人稀的地方,但生活习惯、民族传统等又会带来新问题。

其二,就像甘南州一位官员向笔者所说,舟曲当地老百姓人均年收入才1000元,吃饭取暖怎么能不砍树劈柴盖房子、修路就地开山取材也是迫于成本考虑。不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搬到新地方还是一样要向大自然索取。

其三,很多西部山区险要之地,人类已经生活了上千年,只要尊重生态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丰衣足食的日子不是没有,怎么科技和经济进步了反而不行到要移民的地步

一位舟曲村民曾说,那里泥石流历史上很多,但正是泥石流冲击扇形成的土地相对更加肥沃养活了祖祖辈辈。倒是近几年外来人口越来越多,房子越来越密,还都盖在泄洪区域,成为放大灾害的“****”,而许多外来村民恰恰是从周边环境更恶劣的地方“移民”过来的。

今年正值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周年,近期召开的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提出了推进西部经济社会向“纵深发展”的战略举措,在西部建立环境生态补偿机制也成为下一个十年新的战略目标。

二、事件观点

(1)“授之鱼不如授之渔”,如果生态移民可以成为村民通向美丽新世界的一扇窗口,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不断发展、提高,那么生态移民将成为保护区人民自我提升与发展的好时机。因此,生态移民不能盲目移,要在行动之前做好规划,解决怎么移、怎么安置等问题,使生态移民成为群众整合优质资源的发展机遇,成为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行为。生态移民后,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加大社区共建的力度,使相互矛盾的两方面相互协调,早日走向双赢。

(2)“生态移民”或许是是从根本上,对偏远地区群众进行扶贫的可行之路“之一”,但是老师需要客观地说,只是“其中之一”,但不会是“唯一对策”。但是多年的实践来看,老师认为,我们需要解决移民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首先要解决好移民的生活、生产问题,通过金融贷款支持统一考虑,能享受低保和新农保等政策的尽量纳入范围;另外,生态移民点上的基础设施配套要完善,水、电、路、村部、商店和学校等各方面建设要跟上;对生态移民要进行农业技术培训,确保一户有一位掌握农业技术的人员;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各单位进行对生态移民的对口帮扶工作,齐心协力帮助生态移民。生态移民决不能“一搬了事”。

(3)生态移民的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所以主要的、唯一的标准就是被迁移者在原居住地是否已经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或者已经构成潜在的威胁。至于这些人的生活状况或者生产方式如何,不应该成为启动生态移民的主要原因。因为判断一种生产或生活方式是否合适,除了衣食住行这类客观标准外,还有这个人的主观意愿,包括民族、文化、宗教、社会、传统、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在不违反法律,不影响他人,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任何人无权强制。政府和其他人不能越俎代庖,强制他们接受自以为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4)很多时候,生态移民虽然是不得已的选择,但移民是减少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破坏的最好办法。通过迁移或相对集中区域内人口,杜绝人类在生态脆弱区的开发性活动,把这些人力暂时难以恢复的区域设为“生态无人区”,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使其先绿起来,这是从整体上保护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最便捷、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可是,老师认为,移出去的人们怎么活下去,怎样才能活得更好,仍然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实践证明,任何移民工程的成功,都是迁出地的推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对于生态移民来说,迁出地的推力往往难以起到作用,决定性的因素是迁入地的拉力。即迁入地为他们创造了什么适合他们的条件,用什么来吸引他们迁移,用什么来保证他们定居。 复习秘籍:《申论》高分需要平时的积累,多读多练,尽可能多的去读大量的资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申论也是一样的,范文和评论读的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自己的写作思维。《行测》往往都是大题量,根本不可能做得完,不过对于我们来说,能够省下一分钟的时间就能够比别人多出十分的机会,因此时间的把握就特别的关键。送给大家一个最最高效的秘籍,就是现在很多前辈和很多培训班的老师都在推荐的快速阅读方法,专门解决申论和行测读不完、做不完、记不住这种毁灭性的问题。目前最受欢迎的就是这套风靡网络的速读训练软件,虽然被用户传的过神,但是火爆一定有道理的,有条件的同学绝对值得一学。地址:(按住键盘左下角Ctrl键,同时鼠标左键点击此行进入速读学习网站,网站左边有免费下载)

第18篇:抚州市生态移民工作情况汇报

抚州市生态移民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省发改委等十一部门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关于开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联合检查”的通知,为做好迎接国家联合检查组赴江西检查的有关准备工作,我市接文后即进行了部署,一是召开了全市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工作调度会。二是及时将省十一部门的联合检查通知转发到各县(区),要求各县(区)按要求及时组织自查,做好迎接国家联合检查的准备工作。现将我市生态移民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根据江西省退耕还林地区生态移民规划(2008—2015),我市生态移民规划项目建设总投资0.79亿元,占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总投资的10.9%。生态移民7554人,其中:南城县1602人、黎川县428人、南丰县143人、宜黄县2000人、金溪县525人、资溪县440人、乐安县1016人、广昌县1400人。按照年度计划,2008年,省里安排我市生态移民搬迁429人,其中:南城县170人、乐安县26人、资溪县58人、广昌县175人。2009年安排生态移民搬迁1028人,其中:南城县75人、乐安县32人、资溪县200人、广昌县190人、宜黄县531人。2010年安排生态移民搬迁714人,其中:南城县150人、乐安县60人、资溪县100人、广昌县164人、宜黄县240人。

1

二、年度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1、2008年度项目计划实施情况

2008年度计划省里到2009年初正式下达,生态移民建设计划总投资215.95万元,其中专项资金150.15万元,自筹65.8万元。通过自查,截止2010年4月底,全市完成退耕移民搬迁116户429人,占年度计划任务的100%,完成投资194.25万元,占年度计划的90%,其中专项资金150.15万元,自筹44.1万元,分别占年度计划的100 %和67%。

2、2009年度项目计划实施情况

2009年度项目计划省里于2009年12月正式下达,总投资519万元,其中专项资金359.8万元,自筹159.2万元。通过自查,截止2010年4月底,全市完成退耕移民搬迁20户、72人,占年度计划任务的7%。

三、主要做法

1、严格搬迁范围,优先搬迁边、远、偏、散地区和生存条件相对恶劣、受自然灾害威胁及生活极其贫困的退耕还林群众。

2、生态移民是多部门协作项目,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发改委牵头组织,扶贫办具体实施,各部门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工作进展较为顺利。

3、坚持多形式安置,集中安置、分散安置、建房安置、购房安置等并存。

四、存在问题

1、生态移民部分未实现整体搬迁。

2

2、项目为上年申报,下年实施,时间周期长,移民思想不稳定。

3、移民搬迁项目实施,环节多,程序复杂,成本高,扶贫部门无工作经费保障。

4、严格职责分工,个别县没有严格按照《江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工程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的职责分工,生态移民搬迁点的选择、项目实施都是由发改委决定,扶贫办插不上手。

五、2010年工作打算

紧紧围绕“加快绿化进程、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和“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工作目标,2010年全市完成符合生态移民条件的退耕农户714人的搬迁安置任务。

1、在全面完成200

8、2009这两年生态移民任务的基础上,认真谋划,研究草拟2010年全市生态移民搬迁规划方案及前期准备工作。

2、认真抓好生态移民搬迁对象审核、公示、确定,集中安置点建设等关键环节工作,确保完成省下达的生态移民搬迁任务。

3、进一步健全完善现有工作机制,切实搞好部门协调配合,在年度计划编报、实施方案编制、项目实施管理等各个阶段形成合力。

二〇一〇年六月三日

3

第19篇:(二)生态移民的意义

(二)生态移民的意义

1、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问题

造成项目区生态环境恶劣的主要原因是过渡放牧,或过渡开垦,乱采乱樵,从而导致水土流失、沙化严重。项目区的人口与牧畜全部迁出后,实行全面禁牧或封育,可以将人为因素降低为零,进行全面规划,整体治理,使这些地区在短期内恢复植被,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

2、彻底解决温饱问题

迁出区总体经济落后,收入水平低而不稳,贫困面广,扶贫攻坚任务艰巨、难度大,只有通过移民搬迁来实现脱贫。根据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后移民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将彻底解决贫困问题。也使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包括居住、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卫生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3、转变经营方式,向现代化农牧业转变

迁入后通过牛羊舍饲育肥与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开发,抛弃了原有的广种薄收、自然养畜的农牧业生产局面,增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使之向高效益、高技术过渡。根据项目设计,将使迁入区成为高效农作物区、畜产品、蔬菜、奶食品供应基地,进一步发挥主导产业的优势,促进经济的发展。

4、有利于加快小城镇建设

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壮大城镇规模是不发达地区发展途径之一,疏散移民搬迁至几个中心城镇,将增强城镇功能,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5、提高人口素质

集中的溶渗性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使移民尽快提高教育水平,更新观念,提高劳动力素质。将使项目区73.5%的劳动力掌握新型实用技术,用于脱贫与发展。

二、项目总体方案

(一)指导思想

生态移民的指导思想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脱贫致富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迁入区自然资源,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规划,综合开发,促进迁入区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原则

在项目选定以及规划中坚持以下五个原则:

l、相对集中原则。原来较小的村组,无论迁往哪乡哪村都要相对集中,不可分散。

2、离土不离乡的原则。搬迁户迁往地点要尽可能在本乡苏木镇内安排,没有特殊情况,不安排迁往别的乡苏木镇。

3、有利于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原则。迁出区必须是生态环境恶劣、生产条件差,生活没有保障的地方。而迁入后对当地生态环境不造成破坏,或因沿路,或因迁入小城镇,有利于迁入户及迁入区经济发展。

4、先易后难,先集中后分散,先重点后一般原则。全旗需要搬迁的户很多,但应分类排队,将容易搬迁、整体搬迁、是重点生态治理区、重点贫困户给予优先考虑,其它则按步骤有序进行。

5、“五结合”原则。此次移民应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与农牧民脱贫致富相结合,与生产方式转变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提高农牧民素质相结合。

第20篇:生态移民搬迁申请书1

生态移民搬迁申请书

尊敬xxx镇政府领导:

本人姓名xxx,现年27岁,坡妹镇纳福村山林组村民,未婚。我上有两个哥哥已经成家且自已修好新房子,搬出老房到新房居住。因为我没有结婚,父母就和我一起住老房子。我父亲73岁,母亲67岁。因我文化低,只能长期在外做苦力赚点小钱,贴补家用,家里生活极其困难。

现我们3口人,唯一居住之所是一栋3间老式的木结构瓦房,迄今已有四十几年。由于年久失修,房屋到处都是裂缝,破烂不堪,特别是部分支撑的木柱已经腐烂,防火抗灾能力差,现已成为危房。加之屋后是没过屋檐的坎,距房屋板壁不足一米的距离,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雨天季节如果连续下,屋檐后面的坎随时存在坍塌。不仅如此,住在董高山(地名)半山腰,用电也存在严重困难,由于离公路远,沿线又都是森林,有一段架起电线用的电杆都是用木自己栽的,电损耗特别严重,时间久木质腐烂,用电存在危险;不通水,饮水很不方便,人和生畜吃的水全靠人跑到一里远的山脚下去背。与乡政府、街道市场相距甚远,其中有大半是泥巴路面,如遇雨天,行走十分艰难,小孩和老人那就更不用说了,以后小孩上学放学极不方便,也极不安全。为此,我和我父母商量后决定申请生态移民搬迁,希望在乡政府及上级相关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由现居住地通过生态移民项目搬迁到生态移民安置点居住。我全家将会按照乡政府的统一规划,一定在新的居住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并衷心的感谢上级领导对我的关心和支持。

特此申请

申请人:xx县xx镇xx村村民xxx

年 月 日

生态移民自查报告
《生态移民自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