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专业技术个人总结

心理咨询师专业技术总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9-08 08:35:20 来源:专业技术个人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心理咨询师总结

1.如何确定会谈的内容和范围? 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得疑点。

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5谈话目标中若有一个以上的内容,应分别处理。 2.如何控制会谈内容和方向? 1释义(内容反应):把求助者说的内容中重要的部分反馈给求助者。 2中断:会谈中暂时休止一下。

3情感反射:心理咨询师有意识的刺激一下求助者,使他把会谈转向某类问题。

4引导:有目前的话题引向另一话题,不是直接转换话题,二十有原来的话题引申出新话题。

3.选择会谈的原则?

1、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

2、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

3、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

4、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

5、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

6、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

7、会谈法的有效性。

4.摄入性会谈应该需要注意的问题? 1态度必须保持中性。 2提问中避免失误。 3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4不能用指责、批评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会谈内容。

5会谈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

5.整理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和社会工作和社会交往状态?

1精神状态:1感知觉、注意品质、记忆、思维状态。2情绪、情感表现。3意志行为(自控能力、言行一致性等)。4人格完整性、相对稳定性

2身体状态:1有无躯体异常感觉。2求助者近期体检报告。

3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1工作动机和考勤状态(学生是学习动机和考勤状况)。2社会交往状况(接触是否良好)

6.正确理解和使用共情,应该注意几点?

1咨询师从求助者的角度来看待求助者及其存在的问题。 2咨询师的共情不是要求与求助者有相似的经历感受,而是能设身处地的理解。 3表达共情因人而异。

4表达共情应把握时机,共情应适度。 5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 6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

7表达共情要考虑求助者的特点与文化特征。 8咨询师应验证自己是否与求助者产生共情。 7.不恰当的提问方式有哪些?

1、“为什么„ „”的问题。对求助者有强烈的暗示性

2、多重选择性问题。仍然是封闭性问题,使获得信息仍然受到限制

3、多重问题。是求助者不知所措

4、修饰性反问。使会谈陷入僵局

5、责备性问题。使求助者引起心理防卫

6、解释性问题。减少求助者对自我的探索

8、如何确定有效的咨询目标? 1属于心理学范畴的 2积极的 3可行的 4可以评估的 5双方接受的 6具体或量化的 7多层次统一的

9、如何制定咨询方案?

1咨询方案应由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的气氛中共同商定 2咨询方案包括以下七个方面:(1)咨询目标(2)咨询的心理学具体方法或技术的原理和过程(3)咨询的效果和评估手段(4)双方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5)咨询的次数和时间安排(6)咨询的相关费用(6)其他问题及有关说明

3双方商定的心理咨询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很有可能随着咨询的进程而有所调整和改变。

10、求助者和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求助者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1)项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相关的真实资料(2)积极主动的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1)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2)了解咨询师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3)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4)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3 )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1)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2)选择合适的求助者(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11、如何正确使用面质?P107 面质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促进求助者的探索,最终实现统一。

求助者的常见矛盾:1理想与现实不一致2言行不一致3前后言语不一致4求助者的意见与咨询师不一致

使用面质注意事项:1要以事实根据为前提2避免个人发泄3避免无情攻击4要以良好的咨询关系为基础5可用尝试性面质

12、如何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1)尊重(2)热情(3)真诚(4)共情(5)积极关注

13、阻抗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及应对阻抗的要点?

1、阻抗是求助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对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其意义在于增强自我防御。

2、表现形式:

(1)讲话程度上的阻抗,包括沉默、赘言等。

(2)讲话内容上的阻抗,包括交谈、情绪发泄、谈论小事、假题问题。 (3)讲话方式上的阻抗,包括健忘、顺从、控制话题、最终暴露等。 (4)咨询关系上的阻抗。

3、产生原因: (1)阻抗来自于成长的痛苦,旧行为的结束和新行为的开始都将使该求助者产生痛苦,进而产生防御与抵抗,形成阻抗。

(2)阻抗来自于功能性的行为失调,阻抗的产生源于失调的行为弥补了某些心理需求的空白,该求助者从中获益,也来自于该求助者企图以失调的行为掩盖更深层次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3)阻抗来自于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心理动机,其一,该求助者只具有想得到咨询师的某种赞同意见的动机。其二,该求助者具有想证实自己与众不同或咨询师对自己无能为力的动机。其三,该求助者并不具有发自内心的求治动机。

14、心里咨询效果作用机制?

1、宣泄疏导求助者的情绪而缓解压力。

2、鼓励求助者倾诉内心痛苦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3、探询求助者的潜意识并使求助者领悟。

4、协助求助者改进认知结构,学会合理思维。

5、通过学习与训练建立积极、合理、有效的行为模式。

6、帮助求助者排除心理障碍,促进自然复愈与成长。

15、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工作程序和注意事项? 基本原理:阳性强化法的理论基础是操作条件反射,该理论认为人及动物的行为时后天习得的,是行为结果被强化的结果。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可以对其行为进行阳性刺激,即奖励,通过奖励强化该行为,从而促进该行为的产生和出现频率,使得行为得以产生和改变。

工作程序:1)明确目标行为2)监控目标行为3)设计干预方案,明确阳性强化物4)实施强化5)追踪评估

注意事项:1)目标行为需单一具体2)应该适时、适当,对目标行为的阳性强化,应在行为出现时进行,不可提前或错后3)强化物可以有物质刺激变成精神奖励。

16、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程序?

基本原理:核心理论是ABC理论,其观点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有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ABCDE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件事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D指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E咨询效果 基本程序: 1)、心理诊断阶段,明确求助者的ABC 2)、领悟阶段,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3)、修通阶段,1认知方面:与不合理信念辩论,产婆式辩论

2情绪方面: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3家庭作业:(1)认知的家庭作业:RET自助表和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SA),(2)情绪方面的家庭作业,(3)行为方面的家庭作业

4行为方面:自我管理程序,放松训练,系统脱敏 4)再教育阶段:巩固前几个阶段的治疗效果 17.心里咨询效果的评估维度? 1)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估

2)求助者周围人士特别是家人、朋友和同事对求助者的评定 3)求助者某些症状的改善程度 4)求助者社会功能恢复情况

5)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 6)咨询师的观察和评定

18.影响心里咨询有效的共同因素? 1)、咨询师和求助者之间建立和谐、信任的咨询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共同特点 2)、求助者有强烈的求职动机和自我探索的信心和自觉性 3)、有一套双方都相信的理论和方法 4)、咨询师要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咨询技巧,要有不求报偿的热情和准确的共情5)、促进救助者的认知改变、情绪调节和行为改善 19.如何正确表达真诚?

真诚,是指咨询师对求助者的态度真诚,咨询师以“真实的我”、“真诚的我”的角色帮助求助者,没有防御式伪装,不把自己隐藏在专业角色下,表里如一,真实可信的置身于与求助者的关系中。表达真诚应理解和掌握以下问题:

1、真诚不等于实话实说

2、真诚应该实事求是

3、真诚不是自我发泄

4、表达真诚应该适度

5、表达真诚应考虑时间因素

6、真诚体现在非言语交流上

7、真诚体现在咨询师的坦诚上

20.郭念锋关于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 (1)周期节律性;(2)意识水平;(3)暗示性;(4)心理活动强度;(5)心理活动耐受力;(6)心理康复能力;(7)心理自控能力;(8)自信心;(9)社会交往;(10)环境适应能力。

21.心理咨询的阶段划分及其主要内容?

1、诊断阶段:(1)建立咨询关系(2)收集资料(3)澄清问题(4)做出诊断

2、咨询阶段:调整求助动机、商定咨询目标、商定咨询方案、实施方案,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适应的认知,情绪或行为,促进求助者的发展与成长。

3、巩固阶段:(1)布置家庭作业(2)商定下次咨询的主题和时间等(3)做好咨询的回顾总结(4)巩固咨询成果(5)做好追踪研究 22.保密例外的情况?

1、求助者同意将保密信息透露给他人

2、司法机关要求心理咨询师提供保密信息

3、出现针对心理咨询师的伦理或法律诉讼

4、心理咨询中出现法律规定的保密限制问题,如虐待儿童或老人

5、求助者可能对自身或他人造成即刻伤害或死亡威胁的情况

6、求助者患有危及生命的传染性疾病

23.使用心理测验的程序及注意事项? 程序:(1)向求助者说明选用量表对确诊的意义并征得求助者同意。(2)依据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项目。(3)测量结果如果与临床观察、会谈法的结论相左,不可轻信任何一方。必须重新进行会谈,而后再进行测评。 注意事项:(1)不得乱用心理测验。(2)不得使用“地毯式轰炸”方式实施心理测验。 24.测评量表的选择(针对问答题的案例灵活回答,三级学员只需记住三级测验章节中学到的量表)。

1、MMPI测验:用来了解病理人格特征,也可以作为鉴别精神病的依据;

2、EPQ测验:用来了解其人格特征;

3、SCL--90 测验:用来了解其心理综合症状和自我评价严重程度;

4、SAS、HAMA测验:用来了解其焦虑情绪及程度;

5、SDS、HAMD测验:用来了解其抑郁情绪及程度。

6、LES、社会支持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可以了解对其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

7、WAIS-CR、CBCL测验:了解儿童智力发展情况,WAIS-RC、CRT可以用来评估成人智力发展情况。

推荐第2篇:心理咨询师总结

一、程序:

1、是否由现实刺激引起

2、内心冲突

3、社会功能受影响程度

4、是否有器质性病变(1.病程2精神痛苦程度3.社会功能受损成度)

二、强化法过程:1.明确治疗的靶目标2.监控靶行为3.设计新的行为结果4.实施强化 注意事项:

1、靶目标越具体越好,可以客观测量与分析。2.目标应是具体的、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 3.设计一个渐进强化时间表,促使行为超期望方向发展,注意靶行为的直接后果对不良行为的强化作用。4.当求助者出现适当行为时给予强化;5.内外强化物要同时使用,对求助者要有足够的吸引力。

三、情绪疗法

一、过程

1、心理诊断阶段:寻找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2、领悟阶段:实现三点领悟:(1)是信念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2)求助者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应负有责任。(3)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各种症状。

3、修通阶段:(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2)合理情绪想象技术。(3)家庭作业(4)其他方法

4、再教育阶段:重建心理与行为模式。

二、原理:合理情绪疗法是通过纯理论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其核心理论是ABC理论。A是诱发事件,B不合理信念,C是情绪反应、行为结果。

2、ABC的关系:A不是C的直接原因;B是不合理的、不现实的信念导致情绪困扰和神经症;治疗核心是通过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来改变、控制情绪及行为结果。

四、共情时的注意:

1、咨询师应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进入求助者的参照框架。

2、咨询师必要时要验证自己是否做到共情。

3、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

4、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

5、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

6、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五、摄入性谈话注意1.态度必须保持中性。2.提问中避免失误。3.在摄入性谈话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之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转移该求助者的谈话内容。5.在摄入性谈话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话,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

六、效果评估维度或指标

1、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价

2、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改变的客观现实

3、求助者周围人士的讦估

4、求助者咨询前后的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

5、咨询师的评定。

七、咨询方案应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的气氛中共同商定。1.咨询目标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3.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4.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5.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6.咨询的费用。商定的咨询方案可以随着咨询的进程而有所调整。

八、有效咨询目标的基本要素1.具体 2.可行3.可以评估4.积极 5.双方可以接受 6.属于心理学性质 7.多层次统一

九、怎样和求助者商定咨询方案? 1.首先向该求助者介绍咨询方案的内容及制定的原则。

2.按照咨询目标、原理与方法、评估、双方的责权利、时间与次数的安排、费用的估计及其他等项内容逐一商定。3.咨询方案是双方商定的,不能由咨询师或求助者单方制定。4.最终制定的咨询方案以文字或口头形式固定下来。5.咨询方案制定后,经双方认可,可以进行修改。

十、与求助者商定方案主要内容?

1、咨询目标

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

3、咨询次数与时间安排

4、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5、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

6、咨询的费用

十一、咨询师应该选择的维度和指标:1.咨询结果的评估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2.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价。3.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改变的客观现实。4.求助者周围人士的评估。5.求助者咨询前后的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6.咨询师的评定。 十

二、转介时应注意

1、咨询师如发现自己与该求助者不匹配时,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明智地转介。

2、首先征求该求助者的意见,向其说明转介的原因或理由。

3、向该助者介绍新咨询师的有关情况。

4、向新咨询师介绍该求助者的情况,但不应透露隐私情况。

5、一般不干预新咨询师的活动。

6、不能在该求助者面前对新咨询师的方法、为

人等进行评论,更不能指责。

推荐第3篇:心理咨询师总结

少年宫心理辅导工作总结

本学期心理咨询室积极全面地进行心理教学和心理咨询工作,在开学之初本室制定了工作计划,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开学之初的计划,主要围绕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信心及如何减轻学生学习心理压力的问题,在七年级主要围绕怎样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和进行青春期教育开设心理活动课,共开设了两个专题。

心理辅导课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上完心理课,心情十分放松,精神上得到了鼓舞,心理长期的压力得到了有效释放,并且重新找到了学习方向,重拾过去的信心,能够更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

这一个学期来每周都有十多位同学在我的帮助和引导下,改变了过去不良的习惯,树立了顽强拼搏的学习精神,学会了新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心理健康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有不少同学来信给本室,称自己由原来的中等生、甚至差生,变成了上等生。

本学期本人不仅按学校课时计划圆满完成了教学计划,而且在课余时间接待了大量学生的面访和信访,有时一周要处理十多个同学的咨询,我针对有典型意义的个案均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疏导工作,并且详细地记录在案,对个别心理问题严重的同学确立正常的咨询关系,每次咨询后都对他们的进步情况进行记录,短的咨询有

二、三次,长期乃达一个学期之久,在本室咨询过的学生的心理状况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除了正常上班对学生咨询之外,应广大学生的要求,每天下午放学后咨询室都开放,给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深受广大学生及学校有关方面的好评,受到学生欢迎。

在咨询中对于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的解决,我们及时开展心理讲座让学生从中寻找答案,在咨询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隐患问题,能及时反映给班主任和学校并协助做好问题的处理工作,避免一些事故的发生。本学期每个月编写一期心理健康简报。

当然,我在工作中还有一些不足,由于工作时间关系,有时学生的回信得不到及时回复,我将努力工作,力争对每个同学的面访和信仿,都让学生达到满意。

我还应加大学习的力度,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杜丽娟

2017年7月5

推荐第4篇:心理咨询师知识点总结

Ⅰ.《心理诊断技能总结》

一、心理问题分类:

二、正常与异常的判定依据(即病与非病、是否属于心理咨询工作范围的判定依据):

1、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个性的相对稳定性。)

2、典型症状及行为。

3、是否有自知力。(包括是否有主动求医行为。)

五、神经症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

1、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常形,(1)现实性的;(2)道德性的。

2、神经症: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变形,(1)与现实处境无关且是鸡毛蒜皮的小事;(2)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一、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 可能有病理性异常表现或某种心理偏离现象。1. 问世于1943年,由明尼苏达大学哈特卫和麦金(美国常模是70分。)

利编制。这里选用的是宋维真1989年修订的中文版。 2. MMPI包括566个题目,实际为550题,16个为重复题。一般可只做前399题。 3. 适用于年满16岁,具有小学毕业以上文化水平的人。 4. 施测MMPI有两种主要形式:卡片式,手册式。卡片式适合个别施测,手册式可个别施测也可团体施测。 5. 如果566题版中,Q量表的原始分数超过30分,或者399题版中,Q量表原始分数超过22分,则答卷无效。

6. 在我国,如果分量表的T分超过60分,便视为

Ⅱ.三级诊断技能与咨询技能中的问答题

1、如何确定谈话的内容和范围? 应依据以下参照点: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5)会谈目标中若有一个以上的内容,应分别处理。

2、采集求助者病史和个人资料的桑德伯格提纲。(1)身份资料。2)来就诊的原因和对治疗服务的期望。3)现在及近期的状况。4)对家庭的看法。5)早年回忆。6)出生和成长。7)健康及身体状况。8)教育及培训。9)工作记录。10)娱乐。11)性欲的发展。12)婚姻及家庭资料。13)社会基础。14)自我描述。15)生活的转折点和选择。16)对未来的看法。17)求助者附加的任何材料。

3、不恰当提问的消极作用。1)造成依赖。2)责任转移。3)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4)产生不准确的信息。5)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6)提问过多可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与说明。

4、错误提问的性质种类。1)“为什么„„”的问题。2)多重选择性问题。3)多重问题。4)修饰性反问。5)责备性问题。6)解释性问题。

5、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1)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2)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3)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4)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5)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6)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7)会谈法的有效性。

6、使用心理测验的程序及注意事项。程序:1)向求助者说明选用量表对确诊的意义并征得求助者同意。2)依据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项目。3)测量结果如果与临床观察、会谈法的结论相左,不可轻信任何一方。必须重新进行会谈,而后再进行测评。注意事项:1)不得乱用心理测验。2)不得使用“地毯式轰炸”方式实施心理测验。

7、摄入性会谈应注意哪些内容。1)态度必须保持中性。2)提问中避免失误。3)咨询人员在摄入性会谈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之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会谈内容。5)在摄入性会谈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语,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

8、乱用心理测验的形式有几种?1)目的不明确、依据不充分地随意使用。2)单纯依赖心理测验结果,不对照临床表现,片面给出诊断和制定措施。3)未查明某种心理测验自身可靠性以及常模的时限便使用。4)在诊断目的以外使用心理测验。5)不按心理测验的程序要求和操作规定实施心理测验。6)超出某种心理测验自身功能,主观地对数据和结果进行解释。7)使用盗版软件实施心理测验。8)将直接翻译而未经修订的测验工具用于临床。

9、如果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量表? 1)选择测评量表,应有指向性。(如求助者有明显焦虑情绪,可选用与情绪有关的量表。2)为了确定非情景性症状的性质,应启用人格问卷,以便探索症状的人格因素。3)为寻找早期原因,可选用病因探索性量表(如SCL-90)。4)为排除疾病而使用量表。(怀疑有精神疾病,可用MMPI;觉得智力有问题,可用智力量表;怀疑是神经系统疾病时,可选用神经心理学测评手段。)

10、临床资料整理归纳包括哪些方面。一)一般资料:1)求助者的人口学资料。2)求助者生活状况。3)婚姻家庭。4)工作记录。5)社会交往。6)娱乐活动。7)自我描述。8)求助者个人内在世界的重要特点。

(二)个人成长史资料:1)婴幼儿期。2)童年生活。3)少年期生活。4)青年期。5)个人成长中的重大转化以及现在对它的评价。

(三)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和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状态:1)精神状态。2)身体状态。3)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

11、确定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关键点的原则。1)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2)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

12、正确的五种咨询态度是什么?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

13、如何做到恰当地表达尊重?1)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2)尊重意味着一视同仁。3)尊重意味着以礼相待。4)尊重意味着信任对方。5)尊重意味着保护隐私。6)尊重应以真诚为基础。

14、热情体现在哪几个方面?1)求助者初次来访时恰当询问,表达关切。2)注意倾听求助者的叙述。3)咨询时耐心,认真,不厌其烦。4)咨询结束时,使求助者感受到温暖。

15、表达真诚时需注意什么?1)真诚不等于说实话。2)真诚不是自我发泄。3)真诚应实事求是。4)真诚应适度。

16、使用共情时应注意什么?1)咨询师应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进入求助者的参照框架。2)咨询师必要时要验证自己是否做到共情。3)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4)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5)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6)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17、使用积极关注时应注意什么?1)避免盲目乐观。2)反对过分消极。

24、内容表达与内容反应的区别。答:内容表达是咨询师表达自己的意思,

34、咨询效果评估的时间和方法(维度)。咨询效果评估的时间:1)在开3)立足实事求是。

18、在深入了解求助者时使用的思路是什么?1)明确求助者想要解决的问题。2)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3)通过对求助者言行的反应,澄清求助者的真实想法。4)深入探讨求助者的深层原因。

19、有效咨询目标的几个要素。1)具体。2)可行。3)积极。4)双方可以接受。5)属于心理学性质。6)可以评估。7)多层次统一。

20、咨询师对咨询目标的错误观念有哪些?1)持完全中立的态度,不带有任何自己的价值观。2)给求助者灌输、传授一些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3)把求助者的快乐、满足作为咨询目标。4)把求助者能否适应环境作为咨询目标。

21、咨询方案的内容。1)咨询目标。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3)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4)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5)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6)咨询的费用。

22、咨询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主要包括什么?求助者的: 责任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义务(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咨询师的:责任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义务(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23、倾听时容易出现的错误。1)急于下结论。2)轻视求助者的问题。3)干扰、转移求助者的话题。4)作道德或正确性的评判。5)不适当地运用咨询技巧。

而内容反应是咨询师反映求助者的叙述。虽然内容反应中也含有咨询师所施加的影响,但比起内容表达来,则要显得隐蔽、间接、薄弱得多。

25、使用面质技术的注意事项。1)要有事实根据。2)避免个人发泄。3)避免无情攻击。4)要以良好咨询关系为基础。5)可用尝试性面质。

26、阻抗的表现形式。1)讲话程度上的阻抗。2)讲话内容上的阻抗。3)讲话方式上的阻抗。4)咨询关系上的阻抗。

27、产生阻抗的原因。1)阻力来自成长中的痛苦。2)阻力来自功能性的行为失调。3)阻力来自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心理动机。

28、如何应对阻抗?1)解除戒备心理。2)正确地进行诊断和分析。3)以诚恳帮助对方的态度对待阻力。

29、求助者沉默的类型有哪些?答:怀疑型、茫然型、情绪型、思考型、内向型、反抗型。

30、多话时有关求助者的几种原因。答:宣泄型、倾吐型、癔症型、表现型、表白型、掩饰型、外向型。

31、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基本原理:行为主义理论认定行为是后天习得,并且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在被它的结果所强化。所以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这种方法就叫做阳性强化法。操作步骤:1)明确治疗的靶目标。2)监控靶行为。3)设计新的行为结果。4)实施强化。

32、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它是埃利斯关于非理性思维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

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33、合理情绪疗法帮助个体达到哪几个目标。1)自我关怀。2)自我指导。3)宽容。4)接受不确定性。5)变通性。6)参与。7)敢于尝试。8)自我接受。

始1次或几次咨询后进行评估。2)在咨询结束前评估。3)在咨询后追踪复查时的评估。咨询效果评估的方法:1)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估。2)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改变的客观现实。3)求助者周围人士特别是家人、朋友和同事对求助者症状改善状况的评定。4)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5)咨询师的评定。

35、心理咨询个案包括哪些内容? 1)一般背景资料。2)来访原因。3)现主要症状。4)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经历和社会支持体系。5)个人的情绪、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自我认识评价及常用的应对方式。6)既往病史、家族病史。7)心理测试结果。8)咨询师的一般印象。9)诊断与评价意见.10)处理意见与咨询方案。11)咨询各阶段及效果分析。

36、适宜的求助者应具备的条件。1)智力正常2)年龄适宜3)内容适合4)人格正常5)动机正确。6)信任度高。7)行动自觉。8)匹配性好.Ⅲ.心理测验量表

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 1.首先由韦克斯勒于1955年编制,这里选用龚耀先1981年修订的中文版(WAIS-RC)。2.适用于16岁以上的被试者,分农村和城市用两式。各包括11个分测验,其中言语部分6个,操作部分5个。3.测试时一般按先言语测验后操作测验的顺序进行。4.量表分是平均数为10,标准差为3。 优点及缺点 优点:

1、能够较好地反映智力的全貌和测量各种智力因素,适用的年龄范围广。

2、用离差智商代替比率智商,克服了计算成人智商的困难。

3、应用广。还可研究人格,而且可以作为神经心理学的主要测量量表。 缺点:

1、三个量表的衔接欠佳。

2、不便测量低智力者。

3、各分测验项目数不平衡。

二、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 1.首先由卡特尔编制,我们这里选用的中文版是由戴忠恒和祝蓓里1988年修订。本测验共187个题。

2.适用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和老年人。可团体施测也可个人施测。 3.1~3分为低分,8~10分为高分。

三、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1.由英国艾森克和其夫人编制,1975年出版,我们这里选用的是龚耀先1983年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的中文版。

2.EPQ分成人和幼年两套问卷,均为88个项目。两套问卷各包括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和说谎(L)四个量表。

3.EPQ成人问卷用于调查16岁以上成人的个性类型,幼年问卷用于调查7至15岁幼年的个性类型。不同文化程度的被试者均可使用。 4.每一项题目都规定了答“是”或“不是”,如果被试答的和规定一致,则记1分,若不一致,则不记分。最后把各量表总分(粗分),按年龄和性别常模再换算出标准T分。

5.各量表的T分在43.3-56.7分之间为中间型,各量表的T分在38.5-43.3或56.7-61.5分之间为倾向性,而T分在38.5以下或61.5分以上为典型型。

四、90项症状清单(SCL-90) 1.又称症状自评量表,由德若伽提斯编制于1975年。本量表共90项,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

2.采用5级评分,评定时间是现在或是最近一个星期的实际感受。

3.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进一步检查。4.缺点是:量表项目全面性不够,缺乏“情绪高涨”、“思维飘忽”等项目,在精神分裂症诊断上受了限制。此量表并非诊断量表,筛选阳性只能说病人可能患有心理疾病。

五、抑郁自评量表(SDS)

1.由张(W.K.Zung)编制于1965年。2.本量表含有20个反映抑郁主观感 受的项目,每个项目按症状出现的频 度分为四级评分,其中10个为反向评 分。

3.等级标准为:①没有或很少时间;②少部分时间;③相当多时间;④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测评时间范围是 过去一周。若正向评分,依次评为粗 分

1、

2、

3、4分;反向评分则评为

4、

3、

2、1分。20项各项分数相加,即 得到总粗分(X),然后将粗分乘以 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 (Y)。

4.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DS标准分的 分界值为53分,其中53~62分为轻 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 分及以上为重度抑郁。

六、焦虑自评量表(SAS)

1.由张(W.K.Zung)编制于1971年。2.本量表含有20个反映焦虑主观感受的项目,每个项目按症状出现的频 度分为四级评分,其中5个为反向评 分。

3.同上面抑郁自评量表(SAS)中第3 点。

4.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的 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 分及以上为重度焦虑。

七、生活事件量表(LES)

1.这里选用的是由杨德森、张亚林

1986年编制的生活事件量表。LES共

含有48条我国较常见的生活事件。 2.适用16岁以上的正常人、神经症、身心疾病、各种躯体疾病求助者以及自知力恢复的重性精神病求助者。 3.时间范围为一年内。

4.计分规则:一过性的事件,不到半年记为1次,超过半年记为2次。影响程度分为5级,无影响=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极重度=4分。影响持续时间,三个月内记1分,半年内记2分,一年内记3分,一年以上记4分。

4.LES总分越高,反映个体承受的精神压力越大。95%的正常人一年内的LES总分不超过20分,99%的不超过32分。

推荐第5篇:心理咨询师学习总结

在海源的心理咨询师课程学习中,我有以下的学习总结。

一、书读熟、题做烂

书读透,理解、融会贯通。技能操作知识要和基础知识相结合,不可教条,不可死读书本。必须挤一切时间学习,不可有侥幸心理。一分心血,一分汗水,一分成绩。

二、以教程为根本,至少复习两遍,系统复习一遍,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再概括地复习一遍,条目记忆为主。如时间充分,考前最好有重点地浏览一遍,强化记忆。调整心态,自我减压,自我安慰,既然已经如此,复习啥样算啥样,这次不行,下次再考。如何系统复习?编制具体内容理解提纲和记忆提纲,按章节循环复习。

三、平时学习就要细致扎实。考前复习要客观冷静。首先,在脑海中形成心理学的整体框架。其次,对每科知识都在脑中形成清晰的脉络。学习中分清主次,对易混淆的内容进行归纳对比分类。 综合建议:

1.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可推广学习小组的形式,建议2个或多个学员即可。在相互督促的同时,按照遗忘曲线的规律,将培训教程条理化系统理解,增强记忆广度。

2.复习:在第一遍系统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多遍浏览,巩固学习效果。

3.考试:单选涉及知识掌握扎实,按照第一感觉,达到一搭眼就能弄准,做到选出即涂卡;多选达到知识的再认,按照第一感觉,选出即涂卡。

推荐第6篇:心理咨询师培训总结

心理咨询师培训心得体会

“学习是一种福利”,的确,学习是紧张而忙碌的,但又是充实而快乐的,我的确有幸到了享受“学习”这种福利。2017年10月19日至10月21日,在教育局的组织下,我来到了师范学院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这次培训真是令人获益匪浅。

上饶阳光心理研究所所长李教授、职业技术学院韩处长、陈教授以及上饶医学院冯教授授课太精彩了。在每位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我都被老师的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生动的讲述、非凡的人格魅力所征服、所感染。几位教授将貌似玄妙的心理技能举重若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得到了极大的个人成长,似乎每堂课都是一种热切的期待、一餐丰盛的晚宴、一次积极的成长。老师们从不同的心理治疗流派、不同的心理治疗领域、不同的心理问题、不同的心理工作需要出发,满足了每个学员成长需求和工作需求。

培训期间,培训老师从基础心理学开始介绍,在讲解教材的同时,还结合了自身的经验。经过此次培训,我才分清,心理的正常与不正常。一般所说的心理问题是指正常心理中的不健康心理,而不正常心理则是指有心理疾病,这就需要去医院进行诊断治疗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咨询的面对人群是心理正常的人群中不健康的。

作为一名教师,所面对的是学生,对于自己带的学生要有一个总体把握。例如对于初一的新生,因为是刚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对于周边的人和事都不太了解。纵然是在小学时期表现十分优秀的学生,可是来到中学后,突然间这种优越感消失了,那一种失落与落差会造成新生自卑感的产生。因为军训期间的高强度训练,也会使新生感到身心的疲惫,从而让部分新生有躯体疼痛感的现象产生,还会有如莫名的紧张感,恐慌,甚至会抑郁等。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重点关注,通过与这些学生的交流,通过其他同学的侧面观察,来使他们尽快的适应校园的环境,如果在进入校园后两个月还是无法转变那种孤独、无助的心境时,那么对于此类学生就要请学校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辅导了。

当然,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自己的心理就要是健康阳光的,不然如何去进行心理辅导。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去带动学生。

记得培训的时候有个教授在讲心理诊断的时候,就说了,心理咨询师对于来访者,即使对方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你再怎么不喜欢都好,都不能抱有厌恶的态度,也不能说来访者有言语刺激到咨询师某根神经了,就与来访者进行争执。咨询师面对来访者是没有对与错之分的,如果是实在是无法接受来访者的咨询,那么就只能是转介了,不然这样只会加重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既然如此,我们面对自己的学生也是一样的。对于学生,我是老师,可是在年龄上,我只是他们的大姐姐,应该要向对待弟弟妹妹似地去关心、爱护他们。当然,如果学生能够像对待大姐姐一样的看待我,能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对教师的思想心理辅导工作也是极有便利的。

做了两年的教学工作,对学生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了,也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与我谈心,对于班级上的情况,除了心理委员会关注班上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他们周边的同学们都会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在我带的学生当中,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大都是贫困生,他们有的自卑,有的偏激,有的过于自信。不过是自卑心理的占大多数,因为家里的贫困,所以他们交不起学费,穿不起漂亮的衣服,害怕班上同学嘲笑。即使是成绩再优秀也好,也打消不了他们中一些人的自卑感,于是与班上同学的关系就不好,总是独来独往,就像是个独行侠。培训时,老师们也有说过,他们并不想成为独行侠的,给人感觉好像很独立,很潇洒,其实他们内心的孤独感是那些家庭优越的学生们无法体会的。

并不是说家庭贫困的学生才有心理问题,家庭富裕的学生也会有。有些家庭富裕的学生家长并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只是将钱给孩子花,自己忙自己的事业,这样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扭曲。记得有个老师就讲过这种情况,说是一个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那个孩子的妈妈很会做生意,也做得很好,可是她总是不在家。到后来孩子上了大学了,再一次心理普查中,查出这个孩子有心理问题,于是心理辅导老师就找了那个孩子谈话,结果却发现,那个孩子很痛恨自己的母亲,甚至是想杀了她。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那个母亲除了赚钱,根本就不关心自己,使得自己像是被抛弃了一般。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现象。

当然,对于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我们教师要重点关心,可是对于一些表现一般的学生我们也要关注。那些学生成绩一般,表现一般,甚至有时候会被人忽略了。他们中大都是对于周边环境有着比较好的适应感及满足感,可是总会有一小部分因为家庭的一些变故或是身体的疾病而突发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细心关注了。

通过这一次培训,使我的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鼓舞。我既有了观念上的洗礼,也有了理论上的提高,既有了知识上的积淀,也有了咨询技术的增长。这是收获丰厚的三天,也是促进我们教学上不断成长的三天。通过学习,也为我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强了信心。

推荐第7篇: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总结

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绪论

1、简述心理现象的分类。

心理现象可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人格。

2、简述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脑的心理是不存在的。正常发育的大脑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客观现实才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离开客观现实来考察人的心理,心理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所以,心理也是社会的产物。

也就是说,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只有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才能揭示心理的实质和规律。

3、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是什么?

人们认识到,很难用一个完善的理论模式概况出心理现象的本质,从而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逐渐把主意精力转移到对心理现象规律的探讨上,结束了学派之争,却为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二战之后,一些新的心理学思想相继产生,它们以新的思潮或发展发现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从而加强了心理学研究的整合趋势。

4、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产生在20世纪50~60年代,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主要特点在于:强调心理学家应该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认为人又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即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5、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它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用模拟计算机的程序来建立人的认知模型,并以此作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途径。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1、简述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

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三种。

2、简述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自主神经又叫植物神经,是支配内脏器官运动的纤维。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和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者的活动具有拮抗作用。交感神经的功能在于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的能量;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在于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状态,是有机体储备能量,维持有机体的机能平衡。自主神经一般不受意识支配,经特殊训练,意识或意念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主神经的活动。人在情绪状态下会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因此,自主神经的活动与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3、简述大脑的主要结构。

大脑也叫端脑,覆盖于脑干、间脑和小脑之上。大脑中间的裂缝叫纵裂,纵裂把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纵裂的底上有个大的横行纤维束胼胝体,把大脑两个半球连接起来。大脑外层是密集的神经细胞体,叫大脑灰质或大脑皮质或大脑皮层;大脑的内部是髓鞘化了的神经纤维,叫大脑白质;白质内有灰质核团,叫基底核。大脑半球的外侧面以外侧裂、中央沟等为界线分为四个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4、简述脑干网状结构的作用。

脑干网状结构有许多散在于纵横交错的神经网中的大小不等、类型不同的神经元构成,贯穿于脑干的大部分区域。其神经纤维弥散性的投射,调节着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是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它使有机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清醒状态,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

5、简述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是不对称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

大脑两半球的分工和生活中用手的习惯有关,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和言语有关的,像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这些活动,左半球也占优势;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不需要语言参加的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活动,像音乐、美术能力,情绪的表达和识别能力。左利手的人,有的和右利手的人相反,有的则没有单侧化的现象。左右手的分工形成之后,右利手的人如果左半球受损伤,言语功能便会发生障碍,而且难以在右半球再建立起言语的中枢。

6、简述布洛卡的发现。

1860年,法国外科医生布洛卡发现,大脑左半球额叶受损伤导致了运动性失语症,即患者虽然发音器官没有毛病,却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但患者保留了听懂别人说话,以及写字和阅读的能力。这个发现证明了左半球的言语优势。所以左半球主管言语的区域被叫做布洛卡区。

7、简述Spery,R.W的割裂脑实验。

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做了“割裂脑”的实验。即切断病人联结左右两个半球的神经纤维束----胼胝体,把两个半球分裂开来。两个病人都是右利手,手术前都能用左手和右手写字和画画,但手术后,他们只保留了右手写字,左手画画的能力。因此这时右手只受左半球支配,左手只受右半球支配。该结果进一步证明,对右利手的人来说,

4、简述视觉的适应。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780nm之间的可见光。视觉适应中最典型的是暗适应。所谓暗适应是指由于长时间在暗环境下工作而使得视觉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暗适应一般要30~40分钟,光适应只要一两分钟就能完成。暗适应后不小心受了光刺激,暗适应就被破坏。光适应的过程就是在光的作用下,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分解的过程;暗适应就是视紫红质重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

8、巴浦洛夫发现的高级神经活动几个基本规律? (1)条件反射的抑制——条件反射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出现的,有时条件反射也会受到抑制。包括:外抑制、超限抑制或保护性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等。(2)扩散和集中——神经过程在大脑皮层上运动的基本形式。(3)相互诱导 ——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可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正诱导、负诱导;同时性诱导、相继性诱导。(4)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做动力定型。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1、简述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

2、简述韦伯定律。

差别阈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即ΔI/I=K。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的刺激强度,在下限附近韦伯分数增高;在上限附近韦伯分数下降。

3、简述费希纳定律。

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不是刺激的物理量增加一个单位的时候,它所引起的心理强度也增加一个单位。费希纳认为可以用差别阈限作为感觉的单位,一个刺激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可以用这个刺激所包含的差别阈限值来表示。S=KlgR。S代表心理量,R代表物理量,K是一个常数。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刺激强度按对数级数增长,它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却只按算术级数增长,这就是费希纳定律。也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新合成的过程。

5、简述色觉异常及其成因。

有些人分辨颜色有困难,甚至分辨不了颜色,这就是色觉异常。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遗传途径:男孩的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只有当父母都是色盲时,女儿才会是色盲。所以男性色盲远远多于女性色盲。

6、简述人类听觉感受性的特点。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16~20000Hz,在听阈范围内,人们对1000~4000Hz的声音最敏感,对这一范围内声音的耐受性也比较高。人类听觉的感受性和年龄有关,20岁以前随年龄的增长感受性逐渐提高;60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感受性逐渐降低。但老年人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特点是,首先丧失的是对高频声音的听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丧失的范围逐渐向低频方向发展,当扩展到中频范围时就影响到了言语的听觉。听觉感受性可以分为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

7、简述生理零度的含义。

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和生理零度相同的温度刺激皮肤,不会引起热和冷的感觉。身体各部分皮肤的生理零度不同,同一皮肤表面的生理零度也会发生变化。

8、简述内脏感觉的主要内容。

内脏感觉又叫机体觉,包括饥饿、饱胀和渴的感觉,窒息的感觉,疲劳的感觉,便意,性以及痛的感觉等等。当各种内在器官的工作处于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的感觉。而且内脏活动有一定的节律,变化比较少,所以内脏器官向大脑输送的信息比较少,也比较弱。只有某个内脏器官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的内脏感觉。

9、简述痛觉的生物学意义。

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痛觉的产生告诉我们身体的某个部位受到了伤害,发生了病变,给我们一个信号,让我们加以保护。即痛觉具有生物学的意义。所以,痛觉是最难于适应的。没有痛觉是很危险的。

10、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其基本特性有: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11、简述双眼视差的概念。

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两个略有差异的视像叫做双眼视差。是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的线索。

12、简述似动现象的概念。

物体在空间中没有发生位移,而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叫做似动现象,又叫动景现象、Φ现象。

13、简述错觉的种类。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有横竖错觉、缪勒-莱尔错觉、线条方向错觉、面积错觉、形重错觉、视听错觉等。

第四节

记忆

1、记忆过程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识记、保持、回忆,再认。

2、简述遗忘进程的规律。

根据艾宾浩斯的实验,遗忘进程具有如下规律: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即在识记后的最初阶段里遗忘的速度很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越来越慢,甚至一两天以后,保存量的变化就不大了。

3、简述三个记忆系统的特点。

(1)瞬时记忆特点:编码方式是外界刺激物的形象;容量很大,但保存时间很短;如果对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加以注意,信息就被转入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特点:容量有限(5-9);语言文字材料多为听觉编码,非语言文字材料主要是形象的记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识到的;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可能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3)长时记忆特点:容量是无限的;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如果不是有意回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会被意识到;长时记忆的遗忘或因自然衰退,或因干扰造成。

第五节

思维、言语及想象

4、简述想象及其与表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想象就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想象以表象的内容为素材,来源于表象,但却和表象有本质的差别。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没有创造出新的形象,是一种形象记忆的过程,属于记忆的范畴;想象则是对表象的加工和改造,创造出了新的形象,具有创造性,属于思维的范畴。

1、简述思维及其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其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2、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和联系。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正常成人思维活动和相互间思想交流得以实现的工具。但它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依附于个体而不是整个社会。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言语离不开语言,只有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语言是人们在相互交际的社会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也只有发挥它的交际工具的功能采用存在的价值,才是活的语言,离开了人们的交际活动,语言也就变成了死的语言。所以语言也离不开言语。

3、简述言语中枢及各言语中枢的功能。

言语活动是大脑皮层各个部位共同活动的结果,但皮质的不同部位又有相对的机能分工。言语活动包括说、听、写、读等几种不同的形式,因此,在大脑皮层上也分别有参与这些语言活动形式的皮质部位,就是言语中枢。主要包括: A言语运动中枢(布洛卡中枢):主管说话机能,受到损伤后,会出现表达性失语症。B言语听觉中枢(威尔尼克中枢):主管听力机能,受到损伤后,出现接受性失语症。C视觉性言语中枢:主管阅读,受到损伤后,出现失读症。D书写性言语中枢:主管书写功能,受损后,出现失写症。

第六节

意识与注意

1、意识的定义是什么?

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如知觉、思维、情感和欲望;也包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机能,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和调节的作用。

2、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出现于睡眠的四个阶段完成之后,这一阶段,频率更低、波幅更高的Δ波消失,类似于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脑电波出现,眼球开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动,梦境开始出现,这一阶段持续大约5~10分钟。下一次出现的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会比第一次长。

3、注意的特征是什么?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其特征包括: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转移、注意分配。

4、注意转移和注意分散的区别是什么?

注意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被动)

注意转移是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主动)

第七节

需要与动机

1、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起;不同的活动也可以由相同的或相似的动机引起。一个人的活动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些起主导作用,有些处于从属地位。动机是行为的前提,行为是动机的效果。一般来讲,动机和效果之间是一致的,即良好的动机产生积极的效果。但在实际生活中,也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2、简述定势的概念。

所谓定势是指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对人的知觉、记忆、思维、行为和态度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既可以由人的知识经验引起,也可以由刚刚发生的事情引起。

3、简述缺失性需要和生长需要的特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缺失性需要指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低层次的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它们的满足与否直接关系的个体的生存,因此被称为缺失性需要。

生长需要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高层次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因此被称为生长需要。生长需要时在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出现的。

第八节

情绪、情感和意志

1、表情的性质是什么?

表情就是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

2、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一过程和同一现象,只是分别强调了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情感则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所以,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即感情的体验和感受;情绪代表的是感情的反映过程。情感通过情绪来表现,离开了情绪,情感就无法表达。和情绪相比,情感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所以,情绪和情感既有区别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3、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的要点?

情绪不是伴随其他心理活动产生的一种副现象,而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情绪有其独特的机制,并在人的心理生活中起着适应环境的独特作用。

4、简述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有四个: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的两极;激动度有激动和平静的两极;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

5、简述情绪状态的分类。

按情绪状态,即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情绪划分为:

心境: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做心情。心境是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事情。

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往往由重大的、突如其来的事件或激烈的意向冲突引起。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应激: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6、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是什么?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包括:准备阶段,即分析行动目的和行动计划的确立;执行决定阶段,即采取行动实现目的。

7、动机冲突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1)双趋式冲突: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两个动机同样强烈,但不能同时获得时所遇到的冲突。(2)双避式冲突:两个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目标的时候,产生的冲突。(3)趋避式冲突:想获得的目标既有利又有弊时所遇到的矛盾心情。(4)双重趋避式冲突:有多个目标,每个目标都有利有弊,而产生的冲突。

8、简述意志的品质。

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对行动目的有深刻认识,能自觉支配自觉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果断性(迅速地、不失时机地采取决定的品质);坚韧性(坚持不懈,永不退缩的品质,又叫毅力或顽强性);自制性(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动的能力)。

第九节

人格

1、简述人格及其特征。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其特征有: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2、人格的结构是什么?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包含着各种成分。主要的是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人格的动力,后者是指个体之间的差异。

3、简述能力及其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人格的一种心理特征。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和巩固下来的,完成活动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能力不是知识和技能,但和知识、技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没有某种能力难于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力决定着掌握知识技能的方向、速度、巩固的程度和所能达到的水平。但不能简单地用知识技能当作标准来比较人们的能力高低。而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也会促进相应能力的发展。

4、个体能力发展差异的表现是什么?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发展水平的差异、类型的差异;发展早晚的差异。

5、简述影响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因素:指一个人的素质或叫天赋,即一个人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

(2)环境和教育因素:遗传决定了能力发展可能的范围或限度,环境则决定了在遗传决定的范围内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环境包括儿童正常发育的条件,儿童的家庭、儿童所在的学习,以及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是能力发展的肥沃土壤,和谐的家庭氛围是能力发展的基石,教育则是能力发展的关键。

8、简述荣格的人格结构的类型理论。

人格类型理论是按照某些标准或特性,将人划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每一种类型的人有相似的人格特征,不同类型的人的人格特征是有差异的。瑞士新精神分析学家荣格将人格类型分内向和外向两种。荣格根据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指向内部还是外部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内向型人格特点是心理活动常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好沉思,谨慎、多虑,爱独处,交际面较窄,有时难于适应环境的变化。外向型的人格特点是关心外部事物,活泼开朗,不拘小节,善交际,情感外露,独立、果断,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极端内向或外向的人很少,多为中间型的。荣格的人格类型学说虽然过于简单,但比较切合实际,也容易了解使用,所以流传广泛,影响较大。

7、简述性格及其结构。

A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B一般来说,可以从性格的组成部分来分解性格,这是性格的静态结构;还可以从性格结构的几个方面的联系上,从不同的生活情景中来考察性格,这是性格的动态特征。C性格的静态特征包括:态度特征(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关系的性格特征)、意志特征(对自己行为自觉进行调节的特征)、情绪特征(情绪对活动的影响,及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理智特征(在认知活动中的性格特征)。

性格的动态结构:静态特征的几个方面并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彼此关联,相互制约,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的。一般来说,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性格的核心,而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又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态度直接表现出了一个人对事物所特有的、比较恒常的倾向,同时也决定了性格的其他特征。所以在分析一个人的性格时,一定要抓住主要特征,由此可以预见到其他的性格特征。另外,性格的各种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组合,常常在不同的场合下会显露出一个人性格的不同侧面。

9、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特质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是人以一种特殊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它以人的“神经心理系统”为基础,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加以证实。特质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也可以为某个群体所具有,即任何特质都是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个人特质因其在生活中表现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其中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的地位,但数量不多。

奥还提出,健康人格应该具有六个特点:自我广延的能力,即有很广的活动范围,有很多朋友和爱好,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富有同情心而没有占有欲和嫉妒心,能容忍别人和自己在价值观上的差异;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能容忍冲突和挫折,经得起不幸,对自己保持良好的形象和乐观的态度;具有现实性知觉,能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是“明白人”而不是“糊涂人”;具有自我客观性,知道自己有什么、缺什么,理解真正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距,也知道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有一致的人生哲学,为一定的目的生活,有一种主要的愿望,能对自己的行动产生创造性的推动力。

6、气质类型的学说主要有哪些?

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20世纪20年代德国精神病医生克雷奇米尔的体型说,日本古川竹二的血型说,美国心理学家伯曼的激素说。

10、简述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个基于人格特质的理论模型。卡特尔认为,构成人格的特质中包括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共同特质在个别人身上的强度和情况并不相同,在同一个人也会随时间的不同而改变。另外,卡特尔还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其中根源特质是人格的内在因素,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人的行为起决定作用。表面特质是从根源特质派生出来的。尽管每个人所具有的根源特质相同,但其程度并不相同。一个人身上根源特质的数量或强度会影响他各个方面的表现。卡特尔还提出,有些特质是关于人格的动力的,它们是促使人朝着一定目标去行动的动力特质,是人格中的动力因素。多年研究后,卡特尔找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据此编制了“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卡特尔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这16种人格特质,只是表现的程度上有差异。用这个调查表所确定的人格特质,可以预测一个人的行为反应。

11、简述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

艾森克将因素分析的方法和经典的实验心理学方法结合起来,使对人格的认识更进了一步。艾森克主张用特征群,而不是散在的特质去描述人格,也因此,他主张采用类型的概念。艾森克把许多人格特质归结到几个基本的维度或类型上。最初发现的是两个主要的人格维度,即内外倾和神经质,后来又找到第三个人格维度,精神质。PEN表示艾森克的人格三维度模型。奥斯卡人格问卷(EPQ)专门用于测定这三个基本特质维度的个体差异。艾萨克用内外倾和神经质两个维度作为坐标轴,构成一个直角坐标系。这个坐标涵盖了各种人格特质。每个维度上不同程度表现的结合,又构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格,正好对应于坐标的四个象限。这四种类型正好和希波克拉底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吻合。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概述

1、简述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侧重于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G.F.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科学”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1954年提出的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目前在学术界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可。他主张社会心理学主要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揭示个体的社会行为的依存条件,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

侧重社会学的 艾尔乌德的定义,他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景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2、勒温的行为公式是什么?

勒温1936年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即行为时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也就是说,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3、简述美国学者霍兰德对社会心理学历史阶段的划分。

美国学者霍兰德1976年把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三个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即启蒙期,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在这一阶段,有关的社会心理学思想和一般的心理学见解是混杂在一起的,很难把“纯”的社会心理学观点分离出来。

经验描述阶段,即形成期,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实证分析阶段,即确立期,始自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此后,由于研究方法的进步,社会心理学取得了越来越丰富的研究成果,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日益广泛。

4、价值中立原则的含义是什么?

价值中立原则要求研究者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要客观地描述关于问题的全面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而不论这些资料和结论是否与研究主体、他人或者社会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相对立。研究者总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并从一定的假设出发的,其个人好恶以及自身的价值取向均可能对研究产生影响。因此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必须要秉持价值中立的原则,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负面影响,使研究客观公正。

5、简述问卷设计的原则。

问卷设计时必须注意的原则有: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非歧义性原则、非暗示性原则、适度规模原则。

6、简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社会学习论

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吸收了行为主义的主要理论假设,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起源于行为主义。1963年班杜拉和沃尔斯特提出了社会学习论。

社会学习论认为,学习过程大致有三种机制:联想、强化与模仿。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学习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社会学习论的不足:认为行为决定于过去的学习经验,比较忽视当时的情境等细节。社会学习论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外在的情境,而忽视个体对当时情境的情绪状态和主观感受对行为的影响。社会学习论主要关注外在行为的解释,而忽视内在的心理过程的分析。

(2)社会交换论

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

其基本观点体现在霍曼斯1961年提出的五个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侵犯-赞同命题)上。霍曼斯认为,从这些命题出发,可以解释作为交换过程的人类全部的社会行为。社会交换论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企图在交换中获取最大收益、减少代价,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得与失的权衡。互动中收益与代价平衡时,互动就可以维持。

布劳发展了社会交换论,认为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人们自愿的活动;它不仅存在于个体之间,而且存在于群体和社区之间。他还引入权力、规范、不平等的概念,使社会交换论在更大的范围内解释社会现象。

(3)符号互动论

源于美国学者詹姆斯和米德,始于20世纪30年代。符号互动论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

基本假设: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于事物自身中;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主要观点:心智、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三者的形成与发展都以使用符号为前提;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

互动”过程,个体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行为并不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而是在行动的过程中自己“设计”的;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和制约;在个体与他人面对面的互动中,协商的中心问题是双方的身份和身份的意义;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

(4)精神分析论

始于19世纪末,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有:意识与潜意识,“力比多”,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生本能与死本能,人格结构。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强调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倾向。荣格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

20世纪30年代,一些精神病专家在精神病成因的解释中,强调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尽管他们的理论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均既有继承,又有修正和发展,故被称为新精神分析论,主要有霍妮的“文化因素论”,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1、简述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2、个体社会化的载体是什么?

个体社会化的载体有: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体、参照群体。

3、什么是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

4、简述角色扮演过程的三个要素。

角色扮演过程含有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要素。

角色期待:个体承担某一角色,首先遇到的是他人与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即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

角色领悟:即个体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个体往往根据他人的期待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塑造自己。

角色实践:在角色期待和角色领悟的基础上,个体实际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其社会角色的过程。

5、简述自我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自我概念的原始形态,始于出生8个月左右,3岁左右基本成熟。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爱护感等,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大致从3岁到

13、14岁,这个时期社会自我处于自我的中心,人们能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并根据社会期待调整自己的行动。

心理自我的形成阶段大致虚时10年左右,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发展到此阶段,个体能知觉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和状态,并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的要求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1、社会知觉的概念与知觉概念有何异同?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由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社会知觉。

知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不包括判断、推理等高级认识过程。社会知觉包括复杂的认知过程,既有对人外部特征和人格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以及对行为原因的推理、判断与解释。社会知觉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认知过程。

2、简述图式的概念及作用。

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进行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和解释作用,如果大脑里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需要新的图式。

图式的主要作用: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往往与图式有关的信息处于注意的中心);影响记忆(个体在社会知觉中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影响自我知觉(个体会根据已有的自我图式,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个体倾向于用图式解释知觉对象,即看见的是他想看见的东西)。

3、什么是首因效应?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4、什么是光环效应?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种现象就叫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以偏概全,一俊掩百丑)

5、什么是刻板印象?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往往有消极性质)

6、简述归因的概念。

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

7、行为原因的主要分类是什么?

有三种主要分类:内因与外因;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8、简述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

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这种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称为内控者(自己掌控)。对另一些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外界掌控)。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

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1、简述社会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社会动机。

2、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是什么?

动机引发与维持活动,对提高活动效率有重要意义。但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并不呈正的线性关系。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动机强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随着难度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3、影响亲合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起源于依恋。

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情境因素(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情绪因素(畏惧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出生顺序(长子或长女的合群倾向更明显)。

4、简述抱负水平与成就动机的关系。

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

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起成就动机的强弱。成就动机高,抱负水平就高。抱负水平还与个体以往的成败经验有关。

5、侵犯的构成是什么?

侵犯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和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

6、简述挫折-侵犯理论。

最初在1939年由多拉德等人提出。他们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该学说的要点是:

(1)侵犯强度痛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例关系。 (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例关系。

(3)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后来,许多学者对这一学说提出修正。米勒1941年指出,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以外的结果,不一定引起侵犯。伯克威茨1978年提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即愤怒。侵犯的发生还与情境中的侵犯线索有关,与侵犯有关的刺激物可能使侵犯得以加强。

7、简述嫉妒的概念。

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其特点是:具有针对性、具有持续性、具有对抗性、具有普遍性。

第五节

态度

1、态度的成分包括哪些内容?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一般认为,态度有认知C(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情感A(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性B(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三个成分。

态度的三种成分也被称为态度的ABC模型。

2、简述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

态度与价值观有根本的不同。首先价值观与态度相比,更抽象和一般,更稳定和持久,更不容易转变。其次,价值观不像态度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它对行为的作用是间接的,价值观通过影响态度而最终影响行为。

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个

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的。个体的态度取决于这一对象的价值。价值大小决定态度程度强弱。态度对象的客观价值对态度有重要影响,但态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个体赋予对象的主观价值。

3、简述态度形成的三个阶段。

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依从:态度形成的开始。依从是表面的、暂时的,是一种印象管理策略,受外因控制。

认同: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等,主动趋同于对象。认同阶段,个体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但超越属于外部控制的奖惩。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

内化: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是个体原有态度与所认同的态度协调的结果,是以理智,即认知成分为基础的。

4、简述态度转变模型的要点。

美国学者霍夫兰德等人1959年提出态度转变模型。

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接受者)←情境

∣ ∣ ∣ ∣

可信 差距 信念 警告

∣ ∣ ∣ ∣

意图 畏惧 人格 分心 从给模型可以看出,发生在接受者身上的态度转变,要涉及四个方面的要素。

首先是传递者:传递者是沟通信息的提供者,也是试图以一定的方式引导人们发生态度转变的劝导者; 第二是沟通信息:态度转变时接受者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与外在的信息存在差异后发生的,沟通信息是态度转变的最直接的原因;

第三是接受者:也是态度转变的主体,一切说服的努力,只有为态度主体所接受才能发挥作用;第四是情境因素:沟通和说服是在一定背景中进行的,所处的情境不同,个体的情绪状态的差异,都会影响到态度转变的效果。

5、简述社会交换论对态度及其转换的解释。

社会交换论从个体对得失权衡与比较后,产生的趋向与回避动机的角度解释态度的形成与转变。它认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态度持有者不是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主动对诱因进行周密的计算。态度是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的代数和。个体选择何种态度取决于这种态度能使其获得什么,失去什么,总收益如何。但个体并非永远是理智计算的决策者,而且个体对这种内部的计算过程未必能意识得到。

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

1、简述沟通的概念及分类。

沟通就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人际沟通时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

大众沟通,亦称传媒沟通,是一种通过媒体中介的信息交流过程。

2、简述目光及面部表情在沟通中的作用。

个体的情绪变化,首先反应在瞳孔的变化上。可以说,眼睛是内心情感的灵敏指示器。人际沟通如果缺乏目光接触,会成为一种令人不悦的困难过程。当然,持续“盯人”,也会让对方感到压力甚至不快。

面部表情时另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来自面部的信息,很容易为人们所察觉。但经过训练,人可以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表情肌,因而面部表情表达的情感状态有可能与实际情况不一致。面部表情可控、易变、效果较为明显。

一般情况下,目光与面部表情时一致的,均与其内在心态对应;但特殊情况下,个体的目光与面部表情会出现分离,此时表达个体真实心态的有些线索是目光而非面部表情。

3、简述人际距离的概念。

人际距离是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

4、简述人际关系的概念及特点。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其特点是: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

5、简述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心理学家舒茨1958年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称自己的理论是基本人际关系取向(FIRO)理论。其要点是:

(1)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

(2)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果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如精神崩溃等。

(3)对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满足方式。

(4)六种人际关系取向(主动和被动):主动包容式、被动包容式、主动支配式、被动支配式、主动情感式、被动情感式。

(5)童年期的人际需要释放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

成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的

影响。

6、人际吸引的层次有几种?都是什么?

人际吸引时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

7、竞争的条件是什么?

竞争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其基本条件是:

目标较为稀有或难得,并且双方对同一目标进行争夺。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也可能出现双赢局面。竞争是有理性的,按照一定社会规范进行。

第七节

社会影响

1、简述从众的概念与功能。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的功能:从社会角度看,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从个体来看,从众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的功能。

2、简述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的概念。

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3、简述塔尔德的模仿律。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1890年出版《模仿律》,提出三个模仿律:

下降律: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上层人士的倾向。 几何级数律: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就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迅速蔓延。

先内后外律: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

4、社会感染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其特点是: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

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

1、简述爱情的概念。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具有以下特点:相异性、成熟性、高级性、生理性、利他性。

2、简述爱情发展阶段的社会交换论观点。

社会交换论者视求爱者为理性主义者,人们总是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多利益和幸福的人做伴侣;所有导致爱情的因素均可归结为利益和价值。据此理论,爱情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取样与评估(选择愿意交往的对象)、互惠(交换收益)、承诺(从对方得到的收益大于从其他异性那里得到的,关系相对固定,开始一对一频繁交往)、制度化(制定契约)。

3、简述婚姻的概念。

婚姻是男女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即婚姻是按照一定的法律、伦理和习俗规定而建立的。夫妻关系式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4、影响夫妻心理冲突的因素是什么?

(1)需求不满

包括:自我价值得不到对方承认,自尊受损。一方或双方性需求得不到满足。一方或双方正当的感情需要得不到满足。家庭经济需求得不到正当满足。在休闲爱好方面,双方的需要与兴趣差别太大。

(2)价值观念不一致 (3)远离的“自我”

表现为:两个“自我”基本利益相异,各趋己利。夫妻的婚姻动机都是利己。遇到分歧,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对方处于痛苦时,不安慰,不帮助,使婚姻具有的促使双方心理健康的功能丧失。双方心理调适过程缓慢,难以进入心理和谐状态。

(4)夫妻的性差异

5、简述家庭的结构。

家庭的结构要素包括:家庭成员的数量、代际层次、夫妻数量。

家庭的结构模式有四种:核心家庭(夫妻和未婚子女)、主干家庭(夫妻和一对已婚子女)、联合家庭(夫妻和两对或以上已婚子女)、其他家庭(丁克家庭)。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概述

1、简述个体发展心理学的定义。

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对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研究,以揭示现代人心理发展的规律。

2、简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有4个方面:揭示各年龄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心理

发展的基本原理。

3、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4、横断研究的定义是什么?

横断研究是在短的时间内,同时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优点在于: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大量资料;可以使研究工作降低成本,节省人力和时间。缺点在于: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事件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

5、纵向研究的定义是什么?

纵向研究是在较长的相同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察,以了解生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也叫追踪研究。优点在于:便于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变化进程;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比较容易发现心理发展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缺点在于:样本少,且在追踪过程中容易流失样本;由于时间较长,会因环境变迁而出现某些新的变量;同一测量方法反复应用会导致重复效应;成本较高,耗费人力和时间。

6、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是什么?

在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人的认识既不是来源于主体之外的客体,也不是来源于独立于客体的主体,而是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来源于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主客体相互作用是主体相对于客体而做出的能动作用。相互作用论注重的是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以什么关系发生作用,深入到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企图揭示其间的内在机制。

7、简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他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从哲学的高度,皮亚杰认为他属于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

8、守恒的含义是什么?

守恒的含义是指不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其本质是不变的。

9、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趋势是一致的,大致可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儿童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获得积极的解决。

艾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发展过程划分为8个阶段:

婴儿前期(0~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的品质)、婴儿后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的品质)

幼儿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的品质)、

童年期(7~12岁) 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的品质)

青少年期(12~18岁)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的品质)

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关心品质)

成年后期(5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智慧贤明品质)

10、简述三元交互决定论的内容。

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在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三个决定因素之间是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与传统的行为主义相比,明显地重视人的因素在行为中的决定作用。

11、简述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

维果斯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类。前者的发展受个体的生物成熟所制约,后者的发展则受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其原因主要是:社会文化历史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制约着儿童心理的发展;运用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心理活动得到质的改变;心理机能改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即将社会文化的外部活动形式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结构。

12、柯尔伯格理论中环境和文化对道德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柯尔伯格发现,尽管种族、文化和社会规范等各方面都不相同,但人的道德判断随年龄发展而发展的

受到惩罚。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道德判断中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即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阶段。关心别人的需求,从而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来改变。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认识超越了法律,具有了更高的道德原则。

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1、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婴儿动作发展受生物预置程序化的制约,有一定的规律,表现为: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2、成熟和训练的关系是什么?

成熟时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3、简述视崖的含义。视崖就是深度知觉。

4、简述直觉行动思维的含义。

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

5、简述社会学习说的内容。

社会学习说是言语发展的后天学习理论中的一类。认为儿童学习言语是通过模仿成人而获得的,强调模仿作用,后又提出“选择性模仿”的概念。

6、简述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内容。

乔姆斯基是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人物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也称为自然成熟说)的代表人物,是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他假设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在结构—普遍语法,在后天言语环境的作用下,通过大脑中的语言获得装置(LAD),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

7、简述托马斯(A.Thomas)和切斯(S.Che)的婴儿气质类型说。

他们按适应性、生活节律、情绪状态、趋避性等的表现,将婴儿气质类型分外三种:容易型(40%)、困难型(10%)、迟缓型(15%)。其他是混合型。

8、简述鲍尔比(J.Bowlby)等的婴儿依恋发展的三个阶段。

鲍尔比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地反应)、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母亲有偏爱,对熟悉人和陌生人有不同的反应)、特殊情感联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9、自我意识的含义是什么?

自我意识是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标志。

10、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是什么?

对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是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家长不要给他们施加压力,多鼓励他们去尝试新经验。

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1、童年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童年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是,规则性游戏,游戏的情境和角色都是内隐的,而游戏的规则是外显的。

2、简述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体质。

3、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是什么?

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述策略。

4、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具体形象性、不清晰性和易变性、具有符号功能、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5、简述哈特普(W.Hartup)对攻击行为的分类。

哈特普把攻击行为分为工具型攻击(以攻击为手段,达到伤害以为的目的)和敌意型攻击(目的就是打击伤害他人)。

6、简述第一反抗期发生的时间。

大约发生在幼儿三四岁时。

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1、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是什么?

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2、组织策略的含义是什么?

组织是把要记忆的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其间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组织策略一般分为两种情况:归类和系列化。

3、简述元记忆的含义。

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即对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记忆过程与记忆效果、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人的记忆的以及各因素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等问题的认识。

4、简述小学儿童的概括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

直观形象水平(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7~8岁

形象抽象水平(概括的特征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8~10岁

初步本质抽象水平(概括的属性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初步接近科学概括)

5、小学儿童掌握逻辑推理规则的表现是什么?

儿童掌握类别体系化这一逻辑推理规则的表示是,可以在各层级类别之间自由地往复思考。掌握序列化的儿童能按物体的相对次序关系进行次第排列。

6、简述蒙达•哈特尔(1982)认为自我评价内容的发展顺序。

自我评价内容的发展顺序从身体的自我、活动的自我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发展。

7、简述父母对儿童控制的三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重要决定由父母做出。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父母在一定距离内监督和引导儿童的行为,加强儿童的自我监督行为(解释行为标准,说明如何减少危害),教儿童知道何时寻求父母的指导。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儿童自己做出更多的重要决定。

第五节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1、简述青春期的年龄范围。

青春期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范围大约为

11、12岁~

15、16岁,大体相当于初中阶段。经历这个时期的发展,个体的生理发育、心理和社会性的发展日趋成熟。

2、简述生长发育的第二加速期。

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急速变化,称为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就是第二发展加速期。这个时期儿童的身高、体重、肩宽、胸围都发生明显的变化,逐渐向成人的体貌特征发展。

3、青春期思维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青春期思维的发展水平达到皮亚杰所划分的形式运算阶段,此时已经能够脱离具体的物或情境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表现在:具有了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同时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这是从青春期开始的逻辑思维的主要特点之一。

4、简述第二反抗期。

第二反抗期大致发生在初中时期,是儿童对父母的依赖与自主之间的纠葛,以及由于对立而造成的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延续阶段。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的要求是全面性的,从外部因素深入到内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反抗的表现形式有:硬抵抗、软抵抗、反抗的迁移。其成因集中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生理方面,主要是成人感和办成人现状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心理方面,是因为发展的不协调,心理能力明显滞后于自我意识,从而呈现难以应付的“危机感”。社会因素方面,主要是由于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阻碍,人格伸展受阻而引起反抗。

第六节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

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含义是什么?

卡特尔把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是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不怎么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

晶体智力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青年期以前,两种智力都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成人阶段,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晶体智力则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随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呈上升趋势。

2、简述帕瑞对青年期思维发展阶段的划分。

帕瑞认为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青年初期的个体对问题的看法非此即彼,没有“灰色区”,易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

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不再不加区分地把知识当作不变的真理,而是通过不同的理论、方法,进而找到有效的理论和方法。

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分析问题时已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能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到两个相反的观点由于出发点不同而都可能是正确的。

3、简述自我接纳和自我否定的含义。

自我接纳是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持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平常心面对自我现实。

自我否定是否定自己的各个方面,忽视自己的优点

二者都是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心理过程。

4、简述安托露丝(Toni Antonucci,1994)“人生护航舰”(convoy of relationships)的含义。

“人生护航舰”指的是青年人建立的亲密感,是青年人面对人生挑战的一个保护层,按亲密程度依次是:夫妻、家人、朋友。

第七节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

1、更年期的含义是什么?

更年期是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一般在50岁左右,有女性更年期和男性更年期之分,女性年龄早于男性。

2、中年期人格的变化特点是什么? 中年人的人格特质相对保持稳定,人格变得较为成熟。

具体表现在:内省日趋明显;性别角色日趋整合;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3、中年人人际关系的变化特点是什么?

中年人的人际关系最为复杂。与领导和同事保持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父母需要赡养和照顾,与父母经常沟通情感;由于子女独立自主,父母不由地产生失落感、寂寞感等;与朋友交情越来越深。

第八节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1、简述毕生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1)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不仅儿童青少年在发展,中老年也在发展;

(2)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形态和变化速率有差异,发展较早的,减退也早;

(3)心理发展总是由发展和衰退两个方面结合而成的;

(4)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即由于生活条件和经验的变化,个体心理发展也会出现发展形式的变化;

(5)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有成熟(年龄阶段)、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等,三者相互作用。年龄并非影响心理发展的唯一要素。

2、老年期退行性变化最明显的心理过程是什么? 感知觉是退行性变化最明显的心理过程。

3、简述库伯勒-罗丝(E.Kǖbler-Ro)对死亡过程的阶段划分。

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是目前对死亡描述最具代表性的理论。

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

1、简述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关系。

人的心理活动与世间一切事物一样,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总是具体表现在不同个体身上。但有精神障碍的人,心理活动并不全是异常的,人格方面可能有缺陷并伴有思维障碍,

但感知觉可能是正常的。经过系统治疗,心理的异常部分可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说明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有互相转换的可能。这一可能,也是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在人群中永远并存的根据。

2、简述精神分析理论对变态心理的解释。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异常心理是由下列缘由造成的: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由于“自我”必须随时随地的学习外部世界,以便理性地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所以我们体验着焦虑;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必须控制、压抑非理性冲动。若压抑力不足,就产生异常心理和行为。

3、简述人本主义对异常心理的解释。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首先提出了一个“潜能”的概念,并同时赋予它一种性质,即潜能不论就生理或心理方面,都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然后,断定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第二节

心理正常与异常及其区分

1、简述正常与异常的医学标准、统计标准、内省标准及其社会适应标准。

这是李心天1991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的四类判别标准。

医学标准

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其心理或行为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被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统计学标准

普通人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显示常态分布,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因此,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是以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的。偏离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这种判定方法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

内省经验标准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病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自己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等;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被观察的行为与自己以往经验相比较,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

社会适应标准

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即正常人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应性

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就认为此人有心里障碍。

2、心理学区分异常心理的三原则是什么?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1、简述感知觉障碍的种类及其特点。

(1)感觉障碍

感觉过敏:由于感觉阈限降低而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多见于神经症或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感觉减退:由于感觉阈限增高而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迟钝,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患者。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征。

(2)知觉障碍

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在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时,错觉长带有恐怖性质。幻觉:无对象性的知觉。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根据感受器官不同,幻觉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觉等。

(3)感知综合障碍

视物变形症;患者感知事客观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产生变形。分视物显大症和视物显小症。

非真实感:患者觉得周围事物像布景,人物像是油画中的肖像,没有生机。见于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

窥镜症:认为自己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而在一日之内多次窥镜。见于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2、简述思维障碍的常见类型与特点。

(1)思维形式障碍

包括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常见症状有: 思维奔逸: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多见于躁狂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思维迟缓: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以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为主要临床表现。多见于抑郁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

思维贫乏:思想内容空虚,对一般性的询问往往无明确的应答性反应或回答非常简单。但回答时语速

并不减慢,是和思维迟缓鉴别的要点之一。

另外还有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破裂性思维、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思维云集、病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等。

(2)思维内容障碍

妄想: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特点: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对荒唐的结论坚信不移,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荒唐结论。临床常见类型有: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等。

强迫观念:又称强迫性思维,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患者的脑海中。患者自知这种想法是不必要,甚至是荒谬的,并力图摆脱,但摆脱不了。常伴有强迫动作。多见于强迫症。

超价观念: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它的发生虽然常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患者的这种观念是片面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只是由于患者的这种观念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才坚持这种观念而不能自拔。

3、简述记忆障碍的常见类型与特点。

记忆增强:病理性的,表现为病前不能够并且不重要的事情都回忆起来。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也可见于偏执状态。

记忆减退:临床上较多见,可以表现为远记忆力和近记忆力的减退。主要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遗忘:对局限于某一事件或某一时期内的经历不能回忆。有顺行性遗忘和逆行性遗忘。

错够:记忆的错误,对过去曾经历过的事情,在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上出现错误的回忆,并坚信不移。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

虚构:患者在回忆中将过去事实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说成是确有其事。以这样一段虚构的事实来弥补他所遗忘的那一片断的经历。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

4、自知力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自知力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自知力是精神科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的重要指证之一。

5、简述情感程度障碍的临床特点。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包括四种:

情感高涨:患者经常面带笑容,自诉心里高兴。因而经历充沛,内心充满幸福感,睡眠减少,爱管闲事。同时,自我评价甚高。有的情感高涨患者易激惹,

情绪容易波动。

情感低落:患者经常面带愁容,表情痛苦悲伤。自诉精力不足,失眠(或睡眠过多)。因为思维迟缓对社会交往变得顾虑重重而变得喜欢安静独处。愉快感缺失,原有的业余爱好和个人兴趣不复存在。自我感觉比实际情况要差,自我评价过低。可有自罪妄想,可有自杀企图和行为。

焦虑:在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和客观因素的情况下,对其自杀健康或其他问题感到忧虑不安,紧张恐惧,顾虑重重,犹如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即使多方解劝也不能消除其焦虑。严重的急性焦虑发作称惊恐发作。多见于焦虑症、惊恐障碍。

恐怖:遇到特点的境遇或某一特定事物,随即产生一种紧张恐惧的心情,患者明知没有必要,却无法摆脱这种恐怖的内心体验。脱离特定的环境或事物时,紧张恐惧的心情随即消失。多见于恐怖症。

6、脑器质性情感障碍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脑器质性损坏的情感障碍主要有四种:

情感脆弱:患者常常因为一些细小或无关重要的事情而伤心落泪或兴奋激动,无法克制。常见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也可见于神经症的神经衰弱等功能性精神障碍。

易激惹:患者很容易因为一些细小的事情而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如生气、激动、愤怒,甚至大发雷霆,持续时间一般比较短暂。常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也可见于躁狂状态等功能性精神疾病。

强制性哭笑: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突然出现不能控制的、没有丝毫感染力的面部表情。患者对此既无任何内心体验,也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哭和笑。是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时较常见的一种精神症状。欣快:是在痴呆基础上的一种“情感高涨”。患者经常面带单调并且刻板的笑容,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高兴的原因,因此给人以呆傻、愚蠢的感觉。可见于麻痹性痴呆和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

7、意志障碍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意志障碍的类型包括:

意志增强:意志活动的增多,不同的精神障碍表现不尽相同。躁狂状态情感高涨时,患者终日不知疲倦地忙忙碌碌,但常常是“虎头蛇尾”,结果是一事无成。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受妄想的支配,不断地调查了解,寻找所谓的证据或到处控告等。

意志缺乏:表现为患者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行为被动,生活极端懒散,个人及居室卫生极差。严重时患者甚至连自卫、摄食及性的本能都丧失。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精神衰退时,也可见于痴呆患者。

意志减退:患者的意志活动减少。一种是抑郁状

态患者,因为情绪低落而至意志消沉,患者能意识到自身的变化,自知力可能部分存在。一种是意志减退,即程度较轻的意志缺乏,即意志低下患者。

8、精神运动性兴奋与抑制的类型与特点是什么?

精神运动性兴奋常区分为协调性和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两种。

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时,患者动作和行为的增强与思维、情感活动协调一致,并且和环境协调一致。张性兴奋交替出现为主。

单纯型:以起病缓慢,持续发展意向逐渐减退、退缩、懒散为特征,治疗困难,预后不良。

2、如何界定心境障碍?

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明确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严重者可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大多有反复发作倾向,治疗缓解后或发作间期精神状患者的动作和行为是有目的的,可理解的。多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时患者的动作、行为增多与思维及情感不协调。患者的动作杂乱无章,动机和目的性不明确,使人难以理解。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的青春型或紧张型,也可见于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

精神运动性抑制的类型包括:

木僵:患者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动,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处于完全的抑制状态,大小便潴留。唾液顺着口角外流。可分为紧张性、抑郁性、心因性、器质性木僵。

违拗:对于别人要求的动作,不但不执行,反而做出与要求完全相反的动作,称作主动性违拗。如果只是对别人的要求不做出任何行为反应,称作被动性违拗。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蜡样屈曲:不仅表现为木僵状态,并且肢体任人摆布,即使被放在一个很不舒服的姿势,也可在较长时间内像蜡塑一样维持不动。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此外,还有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等。

9、强迫动作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强迫动作时一种违反本人意愿,反复出现的动作。例如,强迫性洗手、强迫性地检查门是否锁好等。患者清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些动作完全没有必要,并努力设法摆脱,但徒劳无益,为此感到非常痛苦。

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

1、简述精神分裂症与常见亚型。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多完好,可出现某些认知功能。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精神活动的衰退。患病期自知力基本丧失。常见类型有:

青春型:以连续障碍,精神活动全面紊乱,思维松散破裂,行为愚蠢、恶作剧以及性轻浮为多见、

偏执型:以妄想、幻觉为主。

紧张型:以精神运动性抑制障碍紧张性木僵和紧

态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包括: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双相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

3、躁狂、抑郁与双向障碍的特点是什么?

躁狂发作: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发作形式有,轻型躁狂、无精神病症状躁狂、有精神病症状躁狂和复发性躁狂症。

抑郁发作: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

缓。发作形式有:轻型抑郁症,无精神病症状抑郁症,有精神病症状抑郁症,复发性抑郁症。

双相障碍:表现为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

4、简述神经症及其主要类型。

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其共同特征是: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但非应激障碍;是一组机能性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各亚型有其特征性的临床相;神经症是可逆的,外因压力大时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消失;社会功能相对良好;自知力充分。

依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区分为:恐怖症、焦虑症、强迫性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

5、简述应激相关障碍的概念、分类与表现。

应激相关障碍,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一场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临床上包括:

急性应激障碍: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隘,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

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之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如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面临类似灾难境遇可感到痛苦和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适应障碍:指在易感个性的基础上,遇到了应激

性生活事件,出现了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

6、简述人格障碍的概念、类型与特点。

人格障碍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可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

偏执性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

分裂样人格障碍:以观念、行为、外貌装饰奇特;

2、衡量心理健康的三类标准时什么?

许又新1988年提出心理健康可以用三类标准去衡量:

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主要包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等。

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如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低,人际关系和谐与否等。

情感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具有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

冲动性人格障碍:以阵发性情感爆发,伴明显冲动性行为为特征,又称攻击性人格障碍。

表演性人格障碍:又称为癔症性人格障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特点。

强迫性人格障碍:以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无缺为特征。

焦虑性人格障碍:是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和自卑,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所以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

依赖性人格障碍:特征是依赖、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怕被人遗弃,常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

7、简述性心理障碍及其分类。

既往称为性变态,指以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种性偏离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不包括单纯的性欲减退或亢进及性功能障碍。

包括三种类型:性身份障碍(异性症)、性偏好障碍、性指向障碍(同性恋)。

8、简述心理生理障碍的概念、类型与特点。

心理生理障碍是与心理因素相关、以生理活动异常为表现形式的精神障碍。

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及神经性呕吐。

睡眠障碍:包括失眠症、嗜睡症和某些发作性睡眠异常情况。

性功能障碍:包括性欲减退、阳疾、早泄、性乐高超缺乏、阴道痉挛、性交疼痛等。

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1、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什么?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发展标准:即着重对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

衡量心理健康是要把这三种标准联系起来综合考察。

3、心理咨询与精神病诊治的工作区别是什么?

心理咨询和精神病学都很关心是否有精神障碍,但动机和目的却不同。前者是为了甄别出没有精神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后者是鉴别出有精神障碍的人,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进行治疗。

第六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

1、健康心理学的发展与特征是什么?

健康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至今还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甚至只能说还刚刚处在婴儿阶段。它是医学和心理学交叉的产物,站在心理学立场,可以说它是心理学借助“现代医学模式”,主动介入医学领域的结果。可以将其解释为“保健、诊病、防病和治病的心理学”,在后来的发展中,这一学科的研究、教学和实践工作,大致也是围绕着上述四个方面展开的。但,迄今为止,健康心理学扔不具备完整的概念体系,没有一般性定义,只有工作性定义和操作性定义。因此,它的研究工作和涉及的领域,主要在实际工作方面。到现在为止的工作领域大致有3个方面: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防御压力和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中的心理学问题;培养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中的心理学问题。

第七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1、简述许又新关于“神经症”分类的观点。

许又新1993认为,对精神障碍的评价有两种不同的标准。即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分类进行评价,这就是用处和效度。

2、简述心理不健康分类第一型——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其诊断条件为:

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满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之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3、简述心理不健康分类第二型——严重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有时会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

其诊断条件为:

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不同原因引起的心理障碍,求助者分别体验着不同的痛苦情绪(如悔恨、冤屈、失落、恼怒、悲哀等);

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在后来的持续时间里,痛苦可逐渐减弱,但是,单纯地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却难以解脱;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反应对象被泛化。

4、简述心理不健康分类第三型——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第三种类型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已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或者他本身就是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有时,也把有严重心理问题单没有严重的人格缺陷者(如均衡性较差的人格)列入这一类。

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

1、压力的心理学解释是什么?

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2、简述压力源的种类及其特征。

压力源按性质可以分为三大类:

生物性压力源:是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包括躯体创伤或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噪音、气温变化等。

精神性压力源:是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件。包括错误的认知结构、

个体不良经验、道德冲突以及长期生活经历造成的不良个性心理特点(如易受暗示、多疑、嫉妒、自责、悔恨、怨恨)等。

社会环境性压力源: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包括两类:一类是纯社会性的,如重大社会变革、重要人际关系破裂(失恋、离婚)、家庭长期冲突、战争、被监禁等;另一类是由自身状况(如个人心理障碍、传染病等)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如恐人症、社会交往不良)等。

3、简述评估压力源的社会再适应量表。

社会再适应量表(SRRS)是霍尔姆斯为测量重大生活事件而设计的,于1967年正式用于临床。经实践检验,该量表有一定实用价值。“量表上得分较高的人,较容易罹患心脏病、骨折、糖尿病、白血病以及小感冒”。量表中的分数,也与“精神障碍、抑郁、精神分裂症以及严重的心理疾病有关”。另外,多种生活事件不断的累加,效应就更明显,由于遭遇者的整体免疫功能降低,极易患病。

任何量表都有其局限性,在使用该量表时,也应因时、因事、因人而异。应当严格按操作程序实施,控制好条件。单纯地使用量表做出诊断,有相当的危险性。必须密切联系临床症状的性质,结合其他临床检查指标,综合地来评估和给出确定诊断。

4、简述灾难综合症。

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有时近似于PTSD(创伤后压力失调),这类情况被Lifton(1968)和Erikson(1976)称为“灾难症候群”。该症候群的产生及其特性有三个阶段:

(1)惊吓期

这一阶段里,受害者对创伤和灾难丧失知觉,就像通常所说的“失魂落魄”的状态,事情过后,往往对事件不能回忆。 (2)恢复期

在恢复期中,受害者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这与通常所说的“后怕”相仿。在此期间,受害者常常逢人便诉说自己的遭遇。 (3)康复

康复之后,心理重新达到平衡。

5、简述塞利的压力适应阶段及特征。

1956年,内分泌学家和生物化学家塞利把适应压力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警觉阶段:发现了事件并引起警觉,同时准备战斗。此阶段,交感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和副肾上腺素,这些激素促进新陈代谢,释放储存的能量,于是呼吸、心跳加速,汗腺加快分泌,血压、体温升高等。

搏斗阶段:全力投入对事件的应对,或消除压力、或适应压力、抑或退却。该阶段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是:警觉阶段的生理、生化指标在表面上恢复正

常,外在行为平复,但这是一种表面现象,是一种被控制状态;个体内在的生理和心理资源被大量消耗;由于调控压力而大量消耗能量,所以个体变得敏感、脆弱,即便是日常微小的困扰,都可引发个体的强烈情绪反应。

衰竭阶段:消耗大量生理和心理资源,最后“筋疲力尽”。由于压力的长期存在,能量几乎耗尽,已无法继续抵抗压力。

进入第三阶段后,如果外在压力源基本消失,或个体的适应性已经形成,那经过相当时间的休整和养息,仍能康复。如果压力源仍然存在,个体仍不能适应,那一个能量资源已经耗尽而仍处在压力下的人,就必然发生危险,这是,疾病和死亡的发生都是可能的。

6、压力的中介系统及其功能是什么?

压力作用于个体后,并不直接表现为临床症状,而是进入中介系统,经过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减,事件的相对强度和性质可以产生某些改变。

中介系统的三个子系统,即认知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免疫系统。这三个系统都有性质相反的两种功能:增益功能,使事件的强度相对增加;消减功能,使事件的相对强度降低。

7、简述压力的社会支持系统作用。

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有两种:

(1)具体支持当事人。在物质上给予帮助,增加对应压力事件的物质条件。

(2)给当事人精神支持。帮助当事人认识、理解事件的性质和强度,与当事人一起策划应对方式;使当事人在困难时期不感到孤独无助,从而增强应对事件的信心,稳定情绪。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使压力事件的强度相对降低,不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其作用相反。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亲密的和可信任的关系,是压力的有效缓冲器。

第五章

心理测量学知识

第一节

概述

1、简述测量的元素。

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包括三个主要元素:事物、数字、法则。测量必须具备的两个要素是参照点和单位。

2、心理测验的定义是什么?

心理测验,就是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3、简述心理测验与心理咨询的关系。

心理测验是心理咨询中经常会使用到的一种手段。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咨询人员对心理咨询的性质,过程的正确认识,熟练掌握心理咨询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同时还有赖于对求助者心理特性、行为问题性质的正确评估和诊断,以便于提供适当的指导、帮助和行为矫正训练。因此,心理测验在心理咨询中有重要意义。我国目前心理门诊中运用较多的有3类心理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以及心理评定量表。

4、简述世界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

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是1904年,作为法国教育部一个委员会(专门研究公立学校总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方法)委员之一的比内,极力主张用一种测验的方法去辨别和发现智力落后的儿童。经比内和助手西蒙的精心研究,1905年在《心理学年报》上发表《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介绍了一个包括30个项目的量表,尽管粗糙,但却是心理测验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

第二节

测验的常模

1、常模选择的步骤是什么?

对测验编制者而言,常模的选择主要是基于对测验将要施测的总体的认识,常模团体必须能够代表该总体。主要步骤包括:确定一般总体、确定目标总体、确定样本。

对测验的使用者来说,要考虑的问题是,现有的常模团体哪一个最合适。因为标准化测验通常提供许多原始分数与各种常模团体的比较转换表,被试的分数必须与合适的常模比较。而且有时能够适合的常模团体不止一个。

2、取样的定义是什么?

取样就是从目标人群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

3、简述常模的定义及类型。

常模就是常模分数构成的分布,是解释心理测验分数的基础。

常模的主要类型有:发展常模、百分位常模、标准分常模等。

4、简述智力年龄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智力年龄是在比内-西蒙量表中首先使用的概念,指的是一个儿童在年龄量表上所得的分数,就是最能代表他的智力水平的年龄。这个分数就叫做智力年龄,简称智龄。是年龄量表上度量智力的单位。

计算方法就是将儿童在测验上得到的分数与各年龄组的一般儿童比较得出年龄分数。即先算出基础年龄(全部题目都通过的那组题目所代表的年龄),把在更高年龄水平上通过的题目,用月份计算,加在基础年龄上,得出智龄。

5、简述离差智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离差智商是一种以年龄组为样本计算而得到的标准分数,为使其与传统的比率智商基本一致,韦克斯勒将离差智商的平均数定位100,标准差定位15。所以离差智商建立在统计学的基础上,它表示的是个体智力在年龄组中所处的位置,是表示智力高低的一种理想指标。 IQ10015z\'=100+15(X-X)SD100

公式中,X表示被试的量表分数,X表示被试所在年龄水平的平均量表分数,SD表示这一年龄水平被试的量表分数的标准差。

实际工作中,通常将原始分数与IQ值的对应关系计算出来作为常模表,使用时可以在常模表上按其年龄直接查出智商。

6、简述剖面图表示法。

剖面图是将测验的分数的转换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从剖面图上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被试在各个分测验上的表现及其相对的位置。

第三节

测验的信度

1、简述信度的理论定义及操作定义。

信度是指同一被试者在不同时间内用同一测验(或用另一套相等的测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在测量理论中,信度被定义为:一组测量分数的真分数方差与总方差(实得分数的方差)的比率。即:rS2TxxS2

X

2、影响信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影响信度的主要因素包括四个方面: (1)样本特征

受到样本团体异质性的影响和样本团体平均能力水平的影响。

(2)测验长度

一般来讲,测验越长,测验的测题取样或内容取样就越有代表性;同时,被试的猜测因素影响就越小。但增加测验长度的效果应遵循报酬递减率原则,测验过长有时会引起被试的疲劳和反感而降低可靠性。

(3)测验难度

难度对信度的影响,只存在于某些测验中,如智力测验、成就测验、能力倾向测验等,对于人格测验、兴趣测验等不存在难度问题。

(4)时间间隔

只对重测信度和不同时测量时的复本信度(重测复本信度)有影响,对其余的信度来

说不存在时间间隔问题。

第四节

测验的效度

1、简述效度的理论定义和操作定义。

心理测验中,效度是指所测量的与所要测量的心理特点之间符合的程度,或者简单地说是指一个心理测验的准确性。

测量理论中,效度被定义为在一组测量中,与测量目标有关的真实方差(或称有效方差)与总方差的

,即:r2xyS2比率VS2 X

2、简述效标效度评估方法的种类。

效标效度又称实证效度,反映的是测验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境下行为表现的有效性程度。对其进行评估时,比较常用的有3种方法:

相关法

是评估效标效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求测验分数与效标资料间的相关,这一相关系数称效度系数。

区分法

是检验测验分数能否有效地区分由效标所定义的团体的一种方法。

命中率法

是当测验用来做取舍的依据时,用其正确决定的比例作为效度指标的一种方法。

3、简述测验本身因素对效度的影响。

测验取材的代表性、测验长度、试题类型、难度、区分度以及编排方式等都会影响效度。要保证测验具有较高效度,要做好以下几点:测验材料必须对整个内容具有代表性;测题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容易引起误差的题型(如是非题);测题难度要适中,具有较高的区分度;测题长度要恰当,即要有一定的测题量;测题的排列按先易后难的顺序。

第五节

项目分析

1、简述项目分析的主要内容及分类。

测验的项目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

定性分析包括考虑内容效度,题目编写的恰当性和有效性等;定量分析主要是指对题目难度和区分度等进行分析。

2、项目区分度的定义是什么?

项目区分度,也叫鉴别力,是指测验项目对被试的心理特性的区分能力。是评价项目质量和筛选项目的主要指标,也是影响测验效度的重要因素。

第六节

测验编制的一般程序

1、命题时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测验命题时应考虑四个方面的原则:

内容方面:要求题目的内容符合测验的目的,避免贪多而乱出题目;内容取样要有代表性,符合测验

计划的内容,比例适当;题目间内容相互独立,互不牵连,切忌一个题目的答案影响对另一个题目的回答。

文字方面:使用准确的当代语言,避免使用生僻的字句或词汇;语句要简明扼要,既排除与答案无关的因素,又不要遗漏答题所依据的必要条件;最好一句话说明一个概念,不要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念,

2、APA咨询心理学分会“定义委员会”所规定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1)通过关心人的动机、情绪的调节,进而促进个体内在精神世界的发展;

(2)通过发展人们必要的能力、动机,帮助个体与环境协调;

意义必须明确,不得暧昧或含糊,尽量少使用双重否定句。

理解方面:题目应有确切的答案,除创造力测验和人格测验外不应具有引起争议的可能;题目的内容不要超出受测团体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题目的格式要不被人误解。

社会敏感性方面:应尽量避开社会敏感性问题。

2、简述选择题的结构。

选择题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构成。题干就是呈现一个问题的情境,一般由直接问句或不完全的陈述句构成。选项就是问题的多种可能答案,常常是包含一个正确答案,若干错误答案。

第七节

心理测验的使用

1、选择测验应考虑的问题是什么?

选择测验必须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所选测验必须符合测量的目的;所选测验必须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2、简述测验分数的影响因素。

由于被试本身的变化给测验分数带来的影响而造成的误差是最难控制的,这种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应试技巧和练习效应

对测验的程序和机能熟悉程度不同,所得分数便不能直接比较。

动机与焦虑因素

参加测验的动机不同,会影响回答问题的态度、注意力、持久性以及反应速度等,从而影响测验成绩。

反应定势

亦称反应风格,指独立于测验内容的反应倾向,即由于每个人回答问题的习惯不同,而使能力相同的被试得到不同的测验分数。

第六章

咨询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概述

1、简述韦特默对临床心理学的贡献。

韦特默在1896年就进行了儿童行为问题的健康咨询,19世纪末时提出了“临床心理学”概念,并以临床心理学家的立场,在解决儿童行为问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07年创办了专业刊物。由于他当时肩负着废止童工的社会职责,所以提出了就业之前必须经过心理测量的建议。这无疑为后来咨询心理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和开辟了阵地。

(3)正确地利用个体差异、充分考虑所有成员的发展,加深社会对心理咨询的理解。

3、简述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定义。

2001年8月国家颁布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用版)对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给出定义: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4、简述威尔森关于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

威尔森1949将心理咨询解释为:A、B两个人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受过心理咨询专门训练的A,向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B提供援助的过程。这里的A就是咨询师,B就是求助者。

5、简述咨询师应该持有的正确观点与态度。

正确的观点与态度是心理心理咨询的关键。 (1)唯物主义观点

(2)普遍联系的观点:包括心身一体的观点,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观点,整体性观点。

(3)限制性观点:包括咨询师的职责限制,时间上的限制,感情限制,咨询目标限制。

(4)历史、逻辑、现实相统一的发展观:心理问题有无个人史问题;咨询过程中,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到求助者。

(5)中立性态度

6、咨询中保持中立性态度的意义是什么?

在心理咨询的全部过程中,咨询师对咨询中涉及的各类事件均应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只有这样,才能对求助者的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对其问题有正确的了解,并有可能地提出适宜的处理办法。中立性态度可以保证咨询师不把个人情绪带入咨询之中。可以增强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感,便于建立正常的咨询关系。

第二节

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

1、简述精神分析学说的五个主要观点的内容。

(1)关于心理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

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包括人类的

本能及原始冲动,由于内容与社会道德准则相悖,无法直接得到满足,通常被压抑

在无意识领域之中,但仍极其活跃并随时企图得到满足。

前意识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其功能是从事警戒任务,由一些现实经验构成。

意识是心理结构的表层,面向外部世界,由外在世界种种文化内容构成。弗洛伊德强调深层无意识对人类心理的作用,所以,此理论又被称为“深层心理学”。 (2)关于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欲望和现实要求,从而不致引起情绪上的严重痛苦和焦虑。

2、简述精神分析的结构观点对人格结构的划分。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本我是人格结构的基础,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满足,遵循“快乐原则”,如果受阻或被迟误,就会出现烦扰和焦虑。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按“现实原则”活动,是通过与外界环境的接触,经由后天学习获得特殊的发展。自我基于个体保存的本能,储存从外界获得的经验,从而具备了应对现实的功能。三部分。

本我是人格结构的基础,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满足,遵循“快乐原则”,如果受阻或被迟误,就会出现烦扰和焦虑。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按“现实原则”活动,是通过与外界环境的接触,经由后天学习获得特殊的发展。自我基于个体保存的本能,储存从外界获得的经验,从而具备了应对现实的功能。自我会按“现实原则”确定是否应该满足本我的各种要求。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是超我,遵循“道德原则”。从个体发育来看,超我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超我一旦形成,自我就要同时协调本我、超我和现实等三方面的要求。即在考虑满足本我本能冲动和欲望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有考虑超我是否认可。

(3)关于心理动力

弗洛伊德所说的心理发展动力,是性本能和营养本能的复合体。即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促进心理发展,才是弗洛伊德心理动力观点的全部。

(4)关于心理发展

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观点是动力观点的延伸,即对心理动力的动态描述。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中的无意识冲动和性欲,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总要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或区域得到满足并获取快感。而在不同部位获取快感的过程,就构成了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

(5)关于适应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得以实现,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形式不同的应对。两种本能的应对经历,构成人类的两种基本应对方式。变相宣泄,是应对性本能的一种方式。自我防御是对安全问题的应对。所谓自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在承受本我的欲望压力时,同时又顾及到现实要求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自我便渐渐形成了一种功能,这种功能可以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用一定的方式调整自我欲望和现实之间的矛盾。经过调整,可以使人们同时接受自我

自我会按“现实原则”确定是否应该满足本我的各种要求。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是超我,遵循“道德原则”。从个体发育来看,超我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超我一旦形成,自我就要同时协调本我、超我和现实等三方面的要求。即在考虑满足本我本能冲动和欲望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有考虑超我是否认可。

2、简述钟友彬认识领悟疗法的主要内容。

认识-领悟疗法,实际上是充分利用求助者的认识能力,引导求助者认识自己在个体心理发育某一阶段上所发生的某种停滞,并认识到这类心理发育停滞造成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进而引导求助者认识这些滞留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与现在的年龄阶段是何等不相容、不合理,最后通过领悟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不合理性,达到自觉矫治的目的。

4、简述行为治疗的主要方法。

行为治疗的主要方法有系统脱敏法、模仿学习、自我管理技术、角色扮演、自信心训练、厌恶疗法、强化法、认知-行为疗法等。

5、简述行为治疗技术的特点。

行为治疗,在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精心分析、评估的对象不是行为背后的东西,而是可观察、可量化的关键行为,又叫做靶行为。在治疗前,先要对靶行为进行具体的描述,然后,定出详细的治疗方案,其中,方案的每一步都有进行评价,并且评价指标力求一致,这样便于重复。

6、简述认知心理学观点与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的不同之处。

行为主义心理学注重的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行为,认为外部刺激进入大脑以后的内部加工过程是不重要的,是不可探索的“黑箱”;

认知心理学认为,恰恰是“黑箱”中的信息加工过程才是重要的。

7、简述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咨询心理学中的主要理论观点。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咨询实质上是求

职者和咨询师之间,以存在-人本主义的人生哲学为准绳,围绕着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平等、自由地”讨论。通过这种讨论,使求职者接受人本主义哲学理念。创立这种咨询手段的人坚信,只要相信了这种人生哲学,就能解脱自身的一切苦闷,无限的“潜能”便可迸发出来,推动求助者直逼“自我实现”的顶巅,

5、简述咨询方案的制定应包括的内容。

求助者的概况(人口学资料、主诉、亲属介绍、临床观察等);诊断和鉴别诊断;与求助者协商制定咨询协议;确定使用的咨询、治疗方法;确定咨询的步骤和阶段;确定阶段性咨询预期目标及评估方法;确定最终预期目标及评估方法;确定预后;确定咨询意获得“自我高峰体验”。

8、简述人性心理学关于咨询和治疗的基本原则。

人性心理学认为,各种性质和严重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就其内在原因来说,是人性的某种属性出现了问题,或者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失去了平衡。这种失衡,导致了不同性质的人性偏离、扭曲和异化。按这种理解,人性心理学对心理问题的诊断,就不能停止在症状学的水平上。应当全面收集与三种基本属性相关的资料,经过对比、综合,最后在症状的背后,从人性的内涵中找到造成症状的主、次原因。所以,人性心理学咨询、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人性中的各类失衡状态,使它们重新恢复相对平衡的状态。

第三节

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分类和一般程序

1、简述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

(1)精神正常,但遇到了与心理有关的现实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

(2)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

(3)特殊对象,即临床治愈的精神病患者。

2、简述心理咨询如何帮助求助者构建合理的行为模式。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启发、鼓励和支持求助者建构合理的行为模式,可以通过公开和直截了当的形式,如明确的建议和具体的指导,也可以通过含蓄的、间接的或暗示性的方式,如使用类比、列举他人成功的事例等等。

3、简述心理咨询的分类。

按性质分类:发展心理咨询、健康心理咨询 按咨询规模:个体咨询、团体咨询

按咨询时程:短程咨询、中程咨询、长程咨询 按咨询形式:门诊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

4、简述心理咨询中鉴别诊断的主要内容。

鉴别诊断,主要是为了防止误诊而采取的措施。 主要内容包括:

症状定性——按症状的表现确定其性质。

症状区分——将已经定性的症状和在现象上与其相近、性质相类似的其他症状做细致的区分,并做出明确判断。

确定鉴别诊断的关键症状和特征。

按现行的症状诊断标准,进行鉴别诊断。

外和失败的对策及措施;确定本方案允许意外修改的可能范围。

第四节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咨询

1、3岁以前婴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大威胁是什么?

对3岁以前的婴幼儿来说,心理发展的最大威胁,是安全感得不到满足。

2、简述少年期产生行为和心理障碍的原因。

少年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人,特别是成人对他们的态度,对其心理与个性顺利发展至关重要。为此,他们产生行为和心理障碍的原因,除学前期不良教养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入学以后成人的错误对待,特别是教师的错误对待。

3、简述造青年心理问题的原因。

适应不良和超负荷的压力是造成青年心理问题的原因。

4、简述中年人心理问题的特点。

在社会、家庭和自我的需求的重压下产生心理问题是中年人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

5、简述老年人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老年人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交往减少而产生的孤独感。

第五节

婚恋、家庭心理咨询

1、简述婚恋问题咨询的一般原则。

(1)必须遵守与婚恋相关的法律和道德规范,但是,与求助者的会谈内容,应当是法学、伦理学之外的心理知识。

(2)在心理咨询中,对恋爱问题,必须依据爱情的定义去判断爱情的质量,而后才能进行疏导。

(3)如果求助者处在非理性的恋爱生活中,应当用理性来警示他们,不要在“爱”的大漩涡中沉入海底。

(4)恋爱是利人利己的事情,是否利人同时利己,是鉴别真假爱情的试金石。

(5)人类两性间的爱情行为,其背后是“复合动机”。同时追求性、情、道德满足的“复合动机”是正确的。

2、简述家庭心理咨询的主要原则。

(1)面对夫妻关系造成的家庭问题,判断“家庭破裂”或“死亡婚姻”,必须小心!

(2)将问题具体化、客观化。

(3)咨询师不要以自己的价值观来揣摩求助者的看法,必须以求助者的看法为核心展开讨论。

(4)只向求助者摆出几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不替求助者进行选择。

(5)必须为求助者绝对保密。

(6)无论属于婚姻中的哪类问题,必须尽量坚持夫妻双方同时参加咨询,特别对性生活有关的问题更要如此。

第六节

性心理咨询

1、简述人类性科学的五个内容。

人类性科学是五门科学的相关知识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分别是:性道德、性法律、性生理、性医学和性心理学。

2、人类“性”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人类性的特征:性的普遍性、功能多样性、选择性和排他性、责任性、文化-社会制约性。

3、简述人类性道德的主要特点:多样性、一致性、继承性、双重性。现代性道德特点:严肃性,平等,科学。

4、简述性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原则。

坚持性道德、性法律、性心理、性生理、性医学五位一体的结合。

5、简述性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

生理因素,如先天、遗传缺陷或后天疾病等;心理因素,如对性的错误认识或不良性经验;社会环境因素,如人际关系不良、生活事件的刺激、风俗习惯的制约等。

6、简述主要的性心理问题。

性角色问题、性动机的偏离、性对象的偏离、性能力问题等。

推荐第8篇:心理咨询师总结(优秀)

学前教育专业

心理咨询师培训总结

路欣玲

培训老师从基础心理学开始介绍,然后慢慢过渡到心理技能。经过此次培训,我才分清,心理的正常与不正常。一般所说的心理问题是指正常心理中的不健康心理,而不正常心理则是指有心理疾病,这就需要去医院进行诊断治疗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咨询的面对人群是心理正常的人群中不健康的。

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所面对的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于自己带的学生要有一个总体把握。例如对于高一的新生,因为是刚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对于周边的人和事都不太了解。离开了家庭,离开了自己生长的地方。这就需要对这些学生进行重点关注,通过与这些学生的交流,通过其他同学的侧面观察,来使他们尽快的适应校园的环境,如果在进入校园后两个月还是无法转变那种孤独、无助的心境时,那么对于此类学生就要请学校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辅导了。

当然,作为一名班主任,首先自己的心理就要是健康阳光的,不然如何去进行心理辅导。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去带动学生。记得培训的时候有个老师在讲心理诊断的时候,就说了,心理咨询师对于来访者,即使对方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你再怎么不喜欢都好,都不能抱有厌恶的态度,也不能说来访者有言语刺激到咨询师某根神经了,就与来访者进行争执。咨询师面对来访者是没有对与错之分的,如果是实在是无法接受来访者的咨询,那么就只能是转介了,不然这样只会加重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既然如此,我们面对自己的学生也是一样的。对于学生,是老师,可是在年龄上,我只是他们的大姐姐,应该要向对待弟弟妹妹似地去关心、爱护他们。当然,如果学生能够像对待大姐姐一样的看待我,能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对辅导员的思想心理辅导工作也是极有便利的。

学前教育专业

做了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了,也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与我谈心,对于班级上的情况,除了心理委员会关注班上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他们周边的同学们都会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在我带的学生当中,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大都是贫困生,他们有的自卑,有的偏激,有的过于自信。不过是自卑心理的占大多数,因为家里的贫困,所以他们交不起学费,穿不起漂亮的衣服,害怕班上同学嘲笑,为了能拿奖学金而拼命读书。即使是成绩再优秀也好,也打消不了他们中一些人的自卑感,于是与班上同学的关系就不好,总是独来独往,就像是个独行侠。培训时,老师们也有说过,他们并不想成为独行侠的,给人感觉好像很独立,很潇洒,其实他们内心的孤独感是那些家庭优越的学生们无法体会的。 当然,对于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我们班主任要重点关心,可是对于一些表现一般的学生我们也要关注。那些学生成绩一般,表现一般,甚至有时候会被人忽略了。他们中大都是对于周边环境有着比较好的适应感及满足感,可是总会有一小部分因为家庭的一些变故或是身体的疾病而突发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班主任的细心关注了。

通过这一次培训,使我的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鼓舞,也为我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强了信心。

推荐第9篇:心理咨询师三级问答题总结

对一般心理问题的鉴别诊断(及依据)

1、与躯体疾病鉴别:该求助者有**症状,(但历年体检正常)可以排除器质性病变基础;

2、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心理活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自制力完整,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3、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该求助者心理问题与**相关,由现实性刺激引发,与现实处境有关,没有变形的心理冲突,可以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4、该求助者心理问题仅局限在**上,没有出现泛化,且持续时间为**,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5、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特点是:由现实刺激引发,持续时间**,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程度轻微,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要点。据此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但是,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刺激比较强烈,应该引起注意,避免快速泛化,演变成严重心理问题))

对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诊断(及依据)

1、与躯体疾病鉴别:该求助者有**症状,(但历年体检正常)可以排除器质性病变基础;

2、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心理活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自制力完整,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3、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该求助者心理问题与**相关,由现实性刺激引发,与现实处境有关,没有变形的心理冲突,可以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4、该求助者心理问题仅局限在**上,但已出现泛化,具体表现为**,且持续时间为**,因此无法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

5、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特点是:由现实刺激引发,持续时间**,有一定程度的痛苦,社会功能轻度受损,但是负性情绪的反应对象已经泛化。

据此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对该求助者做出的诊断程序是什么?

1、分析求助者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病变基础。

2、根据区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心理学原则和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病性问题鉴别。

3、分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类型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

4、分析求助者的情绪是否泛化

5、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持续时间、心理、生理、社会功能影响程度。

对求助者应该做哪些鉴别诊断?

1、器质性

2、精神病性

3、神经病性

4、严重心理问题)

5、与各类情绪症状相鉴别,虽有**症状,但非主导症状,程度较轻可排除**问题。

与症状相似的相比较:

1、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也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长,大于3个月或半年。而该求助者虽然也以焦虑为主要症状,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和回避,而且持续时间只有1个多月,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2.与抑郁症相鉴别:该求助者存在明显抑郁情绪,情绪低落,意向下降,兴趣下降,但皆因内心冲突引起,且程度不严重,也无自杀倾向和行为等症状,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因此可以排除抑郁症。

3、与神经症相鉴别:求助者虽然存在抑郁、焦虑、猜疑等症状,但时间持续短,内容未充分泛化,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且求助者的心理冲突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与神经症的心理冲突的变形不同,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出现上述问题的的原因是:

1、生物原因:性别、年龄

2、社会原因:(1)存在负性生活事件。(2)人际关系。(3)家庭教育。(4)缺少社会支持系统。

3、心理原因:(1)存在明显认知错误。(2)被情绪所捆饶:焦虑、

抑郁等。(3)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4)个性特征:性格较内向,追求完美,争强好胜。

与该求助者进行摄入性谈话时,要注意些什么?

态度必须保持中性。2.提问中避免失误。3.在摄入性谈话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之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转移该求助者的谈话内容。5.在摄入性谈话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话,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

在本案例中,咨询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主要包括:

1.求助者的责任:(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2.求助者的权利:(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3.求助者的义务:(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4.咨询师的责任:(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5.咨询师的权利:(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6.咨询师的义务:(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2)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心理咨询师怎样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

2、正确的咨询态度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重要基础。

3、建立良好关系的途径与方法是:(1)尊重,尊重就是对求助者的现状、价值观、人格和权益的接纳、关注和爱护。

(2)热情,热情要体现咨询的全过程,对求助者初次来访要表达关切,适当的询问,注意倾听求助者的叙述。(3)真诚,咨询师以真正的自我出现,要表里如一,真实可信的置身于求助者的关系之中,实事求是的表达真诚要对求助者负责,不厌其烦,咨询结束时要让求助者感到温暖。(4)共情,咨询时要设身处地的理解求助者,使求助者感到自己被理解接纳,从而促进双方的深入交流。(5)积极关注,对求助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要给予积极的关注。 与该求助者进行谈话时,对会谈内容的选择应把握什么原则? 1.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2.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3.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4.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5.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6.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在选择谈话内容时有一大禁忌,即不可把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作为谈话和讨论的内容。7.会谈法的有效性,会谈法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咨询师是否能正确把握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

怎样和该求助者商定咨询目标?

1.首先向该求助者介绍咨询目标的内容及制定的原则。2.根据咨询目标的有效特征,按照属于心理学范畴的、积极的、具体(量化)的、可行的、可评估的、双方接受的及多层次统一的等项内容逐一商定。3.咨询目标是双方商定的,不能由咨询师或求助者单方制定。4.当求助者与咨询师的意见不一致时,以求助者的意见为主。5.咨询师应对咨询目标进行整合。6.最终制定的咨询目标以文字或口头形式固定下来。7.咨询目标制定后,经双方认可,可以进行修改。

心理咨询师怎样就咨询目标的有效特征与求助者商定咨询目标?咨询目标由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共同商定1.具体2.可行3.积极4.双方可以接受5.属于心理学性质6.可以评估7.多层次统一

咨询目标可以进行修改,但需双方重新商定。

不恰当提问的消极作用。

1.造成依赖 2.责任转移。3.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 4.产生不准确的信息5.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6.提问过多可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与说明。

在咨询中应避免出现的不恰当的提问方式是什么?

1、避免提问“为什么”的问题。

2、避免多重选择性问题。

3、避免多重问题。

4、避免修饰性反问。

5、避免责备性问题。

6、避免解释性问题。

如何做到恰当地表达尊重?

(1)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 (2)尊重意味着一视同仁。 (3)尊重意味着以礼相待。(4)尊重意味着信任对方。(5)尊重意味着保护隐私。(6)尊重应以真诚为基础。热情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求助者初次来访时恰当询问,表达关切。(2)注意倾听求助者的叙述(3)咨询时耐心,认真,不厌其烦(4)咨询结束时,使求助者感受到温暖。表达真诚时需注意什么?

(1)真诚不等于说实话。(2)真诚不是自我发泄。(3)真诚应实事求是。 (4)真诚应适度。使用共情时应注意什么?

(1)咨询师应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进入求助者的参照框架(2)咨询师必要时要验证自己是否做到共情(3)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4)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5)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6)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使用积极关注时应注意什么?(1)避免盲目乐观。(2)反对过分消极。(3)立足实事求是。

请说出面质技术的定义和求助者的常见矛盾。

1、面质,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

2、常见矛盾有:(1)言行不一(2)理想与现实不一致(3)前后言语不一致(4)咨访意见不一致 请说出面质技术的注意事项。

1、要有事实依据。

2、避免个人发泄。

3、避免无情攻击。

4、以良好咨询关系为基础。

5、可用尝试性面质。

在本案例中,应用面质技术的目的是什么? 1.促进该求助者对自己的感受、信念、行为等深入地了解。2.激励该求助者解除防卫、掩饰心理,面对现实,并由此产生富有建设性的活动。

3.促进该求助者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言语与行动的统一。4.促进该求助者明确自己的资源,并善加利用。5.给该求助者树立学习、模仿面质的榜样,将来有能力对他人或自己做面质。 咨询师应收集求助者哪些方面的资料? 过去:1.该求助者是否做过心理测验,施测的项目及测验结果。

2、家族病史、精神病史、遗传病史。

3、心理咨询史。

4、该求助者的早年回忆,有无负性情绪记忆。

5、该求助者性欲的发展及性生活的相关情况。

6、该求助者以往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现在:

1、该求助者个性特征的特点。

2、该求助者婚姻家庭的资料,

3、该求助者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4、个人价值观未来:该求助者对未来的希望。

临床资料整理归纳包括哪些方面。 一般资料:(1)求助者的人口学资料。(2)求助者生活状况。(3)婚姻家庭。(4)工作记录。(5)社会交往。(6)娱乐活动。 (7)自我描述。(8)求助者个人内在世界的重要特点。

个人成长史资料:(1)婴幼儿期。(2)童年生活。 (3)少年期生活(4)青年期(5)个人成长中的重大转化以及现在对它的评价 使用心理测验的程序及注意事项。

程序:(1)向求助者说明选用量表对确诊的意义并征得求助者同意。 (2)依据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项目。(3)测量结果如果与临床观察、会谈法的结论相左,不可轻信任何一方。必须重新进行会谈,而后再进行测评。 注意事项:(1)不得乱用心理测验。(2)不得使用“地毯式轰炸”方式实施心理测验。

乱用心理测验的形式有几种?(1)目的不明确、依据不充分地随意使用。(2)单纯依赖心理测验结果,不对照临床表现,片面给出诊断和制定措施。(3)未查明某种心理测验自身可靠性以及常模的时限便使用。(4)在诊断目的以外使用心理测验。(5)不按心理测验的程序要求和操作规定实施心理测验。(6)超出某种心理测验自身功能,主观地对数据和结果进行解释。(7)使用盗版软件实施心理测验。(8)将直接翻译而未经修订的测验工具用于临床。

如果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量表?

(1)选择测评量表,应有指向性。(如求助者有明显焦虑情绪,可选用与情绪有关的量表。(2)为了确定非情景性症状的性质,应启用人格问卷,以便探索症状的人格因素。(3)为寻找早期原因,可选用病因探索性量表(如SCL-90)。(4)为排除疾病而使用量表。(怀疑有精神疾病,可用MMPI;觉得智力有问题,可用智力量表;怀疑是神经系统疾病时,可选用神经心理学测评手段。) 对该求助者可选用什么心理测验并说明理由?

1.对该求助者可选用MMPI测验,用来了解其病理人格特征,也可以作为鉴别精神病的辅助依据2.对该求助者可选用EPQ测验,用来了解其行为倾向/人格特征。3.对该求助者可选用SCL-90测验,用来了解其临床症状以及严重程度。4.对该求助者可选用SAS测验,用来了解其焦虑情绪及严重程度。5.对该求助者可选用SDS测验,用来了解其抑郁情绪及严重程度。6.对该求助者可选用LES测验,用来了解其两年来是否有重大生活事件发生。7.对该求助者可选择韦氏智力测验,了解是否存在智力障碍。 确定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关键点的原则。

(1)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2)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在深入了解求助者时使用的思路是什么?

(1)明确求助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2)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3)通过对求助者言行的反应,澄清求助者的真实想法。(4)深入探讨求助者的深层原因。 咨询师对咨询目标的错误观念有哪些?

(1)持完全中立的态度,不带有任何自己的价值观。(2)给求助者灌输、传授一些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3)把求助者的快乐、满足作为咨询目标。(4)把求助者能否适应环境作为咨询目标。 如何对该求助者的心理活动进行定性分析?

1.根据判断正常心理活动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可知该求助者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符合统一性原则;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其个性相对稳定,故其心理活动在正常范围。2.从求助者的“求医行为”来判断,可知本案例中求助者表现出强烈的求治愿望而主动求医。3.从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程度来分析,可知本案例中求助者能认识到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也能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希望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解决。

4、根据求助者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的某些特异性为表现进行定性

针对该求助者的咨询,应怎样划分咨询阶段,并说出其主要内容。

1、诊断阶段:(1)建立咨询关系(2)进行心理诊断(3)确定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

2、咨询阶段:帮助求助者改变其不适应的认知,情绪或行为

3、巩固阶段:(1)布置家庭作业(2)商定下次咨询的主题和时间等(3)做好咨询的回顾总结(4)巩固咨询成果(5)做好追踪研究

怎样和该求助者商定咨询方案?

1.首先向该求助者介绍咨询方案的内容及制定的原则。2.按照咨询目标、原理与方法、评估、双方的责权利、时间与次数的安排、费用的估计及其他等项内容逐一商定。3.咨询方案是双方商定的,不能由咨询师或求助者单方制定。4.最终制定的咨询方案以文字或口头形式固定下来。5.咨询方案制定后,经双方认可,可以进行修改。

咨询时与求助者商定的咨询方案主要包括什么内容?

1、咨询目标

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

3、咨询次数与时间安排

4、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5、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

6、咨询的费用

7、其他问题及有关说明 咨询对象一般应具有的特征有哪些?1.智力正常

2、年龄适宜

3、内容合适

4、人格正常

5、动机正确

6、信任度高

7、行动自觉

8、匹配性好

对本案例进行效果评估,心理咨询师应该选择哪些维度或指标?咨询结果的评估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

1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价。2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改变的客观现实。3求助者周围人士的评估。4求助者咨询前后的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5咨询师的评定。

结合本案例,对咨询效果评估的时间和方法如何把握? 1.对咨询效果评估的时间:(1)在开始1次或几次咨询后进行评估;(2)在咨询结束前评估;

(3)在咨询后追踪复查时评估。

2.对咨询效果评估的方法:(1)对照咨询前后心理测验的结果进行评估;(2)根据该求助者自我报告进行评估;(3)根据该求助者家人、朋友、同事的报告进行评估;(4)根据该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的改变程度进行评估;

(5)根据咨询师对该求助者各方面的观察进行评估。

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使用多种方法,其有效性的共同因素是什么?

1、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建立的和谐、信任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共同点。

2、求助者求治的强烈动机、积极态度。

3、有一套双方都相信的理论和方法。

4、咨询师本身的特征。

5、促进求助者的认知改变、情绪调节、行为改善。

心理咨询的效果通过何种机制起作用?

1、宣泄疏导求助者的情绪而缓解压力。

2、鼓励求助者倾诉内心痛苦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3、探询求助者的潜意识并使求助者领悟。

4、协助求助者改进认知结构,学会合理思维。

5、通过学习与训练建立积极、合理、有效的行为模式。

6、帮助求助者排除心理障碍,促进自然复愈与成长。咨询效果不佳,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什么?

1.没有激发求助者的积极资源2.求助者因故产生了阻抗3.咨询关系不和谐4.咨询的目标不切合实际5.咨询方法可能不当6.求助者可能因某种原因发生了移情

如果心理咨询师缺乏帮助这类求助者的经验,在转介时需注意什么?

1、咨询师如发现自己与该求助者不匹配时,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明智地转介。

2、首先征求该求助者的意见,向其说明转介的原因或理由。

3、向该助者介绍新咨询师的有关情况。

4、向新咨询师介绍该求助者的情况,但不应透露隐私情况。

5、一般不干预新咨询师的活动。

6、不能在该求助者面前对新咨询师的方法、为人等进行评论,更不能指责。

不能顺利转介时候怎么办

1、不能顺利转介时候,学会调适,使自己适应求助者

2、试着理解求助者的问题,多听少说

3、不断调整对问题的看法,注意保持中立、理性的态度

4、不以自己的好恶、是非为判断标准,善于接纳各种人,避免冲突。阳性强化法

请写出阳性强化法的工作程序。

1、明确治疗的靶目标

2、监控靶行为

3、设计新的行为结果

4、实施强化

请写出阳性强化法的原理。

1、行为主义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被它的结果所强化。

2、如果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

3、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这种方法就是阳性强化法。

请写出阳性强化法的注意事项。

1、靶目标越具体越好,应当可以客观测量与分析。

2、注意靶行为的直接后果对不良行为的强化作用。

3、当求助者出现适当行为时及时给予强化。

4、内外强化物要同时使用,对求助者要有足够的吸引力。

合理情绪疗法

简述合理情绪疗法的过程。

1、心理诊断阶段:寻找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2、领悟阶段:实现三点领悟:

(1)是信念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2)求助者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应负有责任。(3)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各种症状。

3、修通阶段:(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2)合理情绪想象技术。(3)家庭作业(4)其他方法

4、再教育阶段:重建心理与行为模式。

如果使用合理情绪疗法,请说出原理是什么?

1、合理情绪疗法原理: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A.Eills)创造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通过纯理论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其核心理论是ABC理论。A是诱发事件,B信念,C是情绪反应、行为结果。

2、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是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ABC的关系:A不是C的直接原因;B是不合理的、不现实的信念导致情绪困扰和神经症;治疗核心是通过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来改变、控制情绪及行为结果。

3、合理情绪疗法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反应的不是外部事件(1分),而是人们的认知(1分),要改变情绪,不是去改变事件而应该足去政变认知(1分),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和行为(1分)。合理情绪疗法中合理信念和不合理信念的区别? 合理的信念大都是基于一些已知的客观事实,而不合理信念包含更多的主观臆测成分;

1.合理的信念能使人保护自己,努力使自己生活愉快,而不合理信念使人产生情绪困扰2.合理的信念能使人更快的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合理信念使人难以达到现实的目标而苦恼;3.合理的信念会使人不介入他人的麻烦,而不合理信念主动介入他人的麻烦;

4.合理的信念能使人阻止或很快消除情绪困扰,而不合理信念长时间无法消除或减轻情绪困扰,造成不适当的反应。人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有三个特征:1)“绝对化要求”,即对人或事都有绝对化的期望与要求;2)“过分概括”,即对一件小事做出夸张、以偏概全的反应;3)“糟糕透顶”,即对一些挫折与困难做出强烈的反应,并产生严重的不良情绪体验。凡此种种,都易使人对挫折与精神困扰做出自暴自弃、自怨自艾的反应。

简述阻抗的表现形式。

1、阻抗是求助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对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其意义在于增强自我防御。

2、表现形式:(1)讲话程度上的阻抗,包括沉默、赘言等。(2)讲话内容上的阻抗,包括交谈、情绪发泄、谈论小事、假题问题。(3)讲话方式上的阻抗,包括健忘、顺从、控制话题、最终暴露等。(4)咨询关系上的阻抗。 阻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阻抗来自于成长的痛苦,旧行为的结束和新行为的开始都将使该求助者产生痛苦,进而产生防御与抵抗,形成阻抗。

2.阻抗来自于功能性的行为失调,阻抗的产生源于失调的行为弥补了某些心理需求的空白,该求助者从中获益,也来自于该求助者企图以失调的行为掩盖更深层次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3.阻抗来自于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心理动机,其一,该求助者只具有想得到咨询师的某种赞同意见的动机。其二,该求助者具有想证实自己与众不同或咨询师对自己无能为力的动机。其三,该求助者并不具有发自内心的求治动机。 出现严重阻抗时候,应当怎么样应对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解除戒备心理

2、正确的诊断分析

3、以坦诚的态度帮助求助者正确对待阻抗

4、使用咨询技巧突破阻抗 依赖

依赖是指当咨询师引导、帮助求助者探索、解决自身问题时,求助者却依赖咨询师,企图由咨询师代替自己解决问题,这种现象是依赖。

1、咨询师务必向求助者讲清心理咨询的性质、发生效果的机制,

使求助者对心理咨询有正确的认识,对咨询效果有理性的期待。

2、咨询师对求助者的依赖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一旦出现依赖,

咨询师应鼓励求助者自己进行探索、自己努力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3、咨询师必须坚持正确的咨询理念,以促进求助者的心理成长为

咨询的总目标,以促进求助者心理能力提高,视自己探索、解决问题为己任。 移情

指求助者把对父母或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属性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并相应地对咨询师做出反应的过程。

1、区别移情和依赖:依赖主要是一种信任,移情更是一种好感;

依赖是寻求现实的帮助,移情是弥补过去的感情;依赖者寻求心理依靠,移情者寻求感情依靠;依赖者的对象是现实目标,移情者是寻找替代物。

2、正常现象,透过移情,咨询师可以更深入、准确地认识求助者,

并运用移情帮助求助者宣泄情绪,引导其领悟

推荐第10篇: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答辩总结

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答辩常见问题总结 第

一、论文格式不正确。

第二、错别字比较多。

第三、缺少论文的摘要和参考文献。

第四、个人成长报告中的职业发展方向表诉不够清晰。

第五、案例分析报告中没有咨询师和求助者的对话内容。

第六、论文答辩时,声音小,5分钟内的自我陈述内容提炼的不够。

第七、论文中的心理测验的数据自己必须要清楚

第八、如果老师问到论文是否是自己做的,建议大家说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见习的教学环节,在这个环节有专门的专家进行指导。

第九、论文中的案例尽可能不要是神经症。因为按照目前的说法,神经症已经不属于我们心理咨询师的咨询内容。

第十、论文雷同部分太多。

在答辩前不是会写咨询师自我成长报告和案例分析嚒。首先花几分钟阐述自己的成长报告和案例分析,注意不要整个背下来。

接着考官会针对你的成长经历和案例提问,问题每个人都不一样,没有具体的套路。我当时被问的问题是:

1.如果你现在遇到和你当初一样问题的学生,你会怎样处理

2。我的成正经历中提到了“幻听”,考官要求我解释其概念

3。我的案例是一例一般心理问题,考官要求我解释什么是一般心理问题,如何诊断

4。我的案例运用了焦虑量表,考官要求解释分数含义

5。还问了我除了在大学里学习,还有没有参加过其他方面的培训,因为我有在医院见习的经历,又问了那段时间我接触过什么案例,及那段经历给了我什么帮助

论文答辩的问题

答辩者的心态

1、怕遇到强者

1、专业学识不够,心虚。

2、案例并非自己所做,心虚,怕问到疼处,不知如何回答。

3、心理应变能力不强,言语善辩能力不强,难自圆其说。

4、对答辩信心不足。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2、怕被追问

1、论文缺乏真实性,主观描述过多。

2、对个案中的症状认识不清。

3、对所选用的咨询和治疗方法缺乏理论支持和必要的解释。

4、对量表的使用依据不足。

5、对个人成长中的事例难自圆其说。

3、怕被揭穿

1、个人成长过程缺乏社会的支持。

2、个案不是自己亲自经历的,论文显得单调泛味,禁不起推敲。

3、案例分析不全面,或切入点不对,但后来才发现。

4、对引用的理论观点了解的不深。

4、怕失败

1、怕考试。

2、怕成为“万一”。

3、侥幸和依赖心理。

答辩者常出现的问题

1、一进场就发慌,身不由己。

2、理论基础不扎实,怕被盘问。

3、运用的咨询方法不能给予清晰地解释。

4、对专家的质疑不能给予说明。

5、语无伦次,不善言辞。

6、强词夺理,不服专家的评估。

答辩专家的心态

1、否定的心态,看你的应变能力。

2、对你的成就不予承认,看你的诚意。

3、怀疑你案例的真实性,看你是否能自圆其说。

4、怀疑你的真实学历。

5、怀疑你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经历。

6、怀疑你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能力。

个人成长报告部分

常提问的问题

1、个人成长的事例是否真实?

对应:

1、如实回答。

2、自圆其说。

3、对专家指出的问题虚心接受。

4、不要强词夺理。

2、个人成长与从事的心理咨询工作之间是否有的必然关系?

对应:

1、着重放在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应,社会的反l映和支持上。

2、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不泛咨询的事情发生,并从中感悟到心理咨询工作的高尚。

3、自己现在的能力有限,所以需要继续深造,向专家们请教。来源:考试大

3、成长中的事例是否可以说明你已经在心理素质上具备了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条件?

1、强调自己有很强的愿望,很愿意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帮助他人,同时也帮助自己。

2、强调自己的人格特征,具备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条件。

3、强调自己已探索了多年,有信心在专家进一步的指引下,真正从事这一职业。

4、在帮助他人的事例中,你是否运用了心理咨询技术?

陷阱提问!

1、注意不要强调自己在刻意使用什么方法,只是根据案例的需要尝试着使用某种方法。

2、强调自己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优点,如擅长倾听、共情等,也承认自己的漏洞。

3、强调自己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开始使用某种咨询技术。

5、单位证明的单位的基本情况如何?

陷阱提问!

1、必须提前了解单位证明的单位情况,包括主要负责人、主要从事的业务、自己的角色及工作范围。

2、如果自己的案例分析与这一单位的工作性质有出路,一定要会善变和善辩,能自圆其说。

3、如在咨询公司工作,一定要说在配合心理咨询师或督导搞咨询。

6、你平时是如何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

陷阱提问!

1、强调自己只是做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而且是兼职工作。

2、有时是在心理咨询师指导下做过几例心理咨询。

3、注意自己的角色,只是咨询员或心理辅导员,千万不要以心理咨询师自居。来源:考试大

7、心理咨询工作的收费问题?

陷阱提问!

1、以前的工作属于探索阶段,没有收费,做咨询员后,是协助心理咨询师做初步诊断工作,由咨询师收费。以后有能力从事心理咨询职业后会收费。

2、学校咨询,学生是免费的。

8、心理测验的运用问题?

陷阱提问!

l如果在分析报告中显示有使用心理测验,那是在征求的求助者的同意和心理咨询师或督导的认可下进行的,千万不要说是自己确定并独立操作完成的。

测验数据只是说明来访者的症状可能性,并非最后结论。

9、如果顺利考上心理咨询师,你准备怎么做?

陷阱提问!

1、如果考上也只是说我刚刚迈进这一职业的门槛,还需要继续学习和探索。

2、寻找适合自己能力所及的咨询群体或课题。

3、永远做专家们的学生。

10、你原来的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不太相符,你准备怎么做?

陷阱提问!

1、因为有兴趣才进行了系统的学习。

2、心理学的知识与原来的工作存在着关系,可以帮助自己更成熟。

3、希望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帮助身边的朋友,不断完善自己的咨询能力。

11、何时何地做的艾克森个性测验?

1、在培训过程中做的,测验结果是老师提供的。。来源:考试大

2、委托什么机构做的,测验结果是某机构提供的。

3、自己根据量表程序自测的(但要能解释清楚测量的程序)

个案分析报告部分

提问重点来源:考试大

1、案例来源的真实性?

试探性提问!

1、如实回答是否真实。

2、可能存在主观的描述。

3、在分析过程中,存在不成熟的地方,请专家们指正。

2、案例症状诊断的可靠性?

关键性问题!

1、来访者的自我陈述、咨询员的观察、必要的测量。

2、如实回答诊断的由来,自己诊断或在心理咨询师督导下诊断的。

3、可靠性是依据……

3、咨询方法选用的依据性?

1、个案症状的需要。考试大论坛

2、症状的主要潜在点。

3、容易进入咨询状态。

4、咨询效果的支持。

4、心理测量的需要性?

1、并非对所有来访者都做心理测量,心理测量的目的是对所诊断的症状的再确定提供更可靠的参考依据。

2、心理测量是在督导的认可和指导下进行的。

5、对咨询方法的深度理解情况?

1、对个案的咨询方法必须给予足够理由的说明。

2、对所使用的咨询方法必须有清晰地了解和解释。

3、对其理论的创始人、基本步骤、咨询效果等能阐述出来。

答辩的应急措施

1、当你的论文被专家否定时。

1、不要急于辩解,虚心倾听专家的评论。

2、在专家评论时,不时点头接受。

3、注意被否定的部分,自己能否给予说明,以期得到专家的理解和认可。

4、承认自己的失误,希望专家给予指正。

2、当你案例的人物、情节被质疑时。

1、如是事实应该承认。

2、如有主观臆造应该承认。

3、承认自己的经验不足,愿意接受专家的指正。

4、如人物情节是真的,但写出来的东西令他人费解,要承认自己的不足。

3、当你所选用的心理测量被否定时。

1、在社会上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切忌不要随便使用心理测量量表。

2、承认自己在诊断过程中的不成熟,希望通过量表加以确认。

3、或强调是在督导下进行的(但必须确有其事、其人)

4、确认量表对自己的诊断的帮助。

4、当你的职业被质疑时。

你可能正从事其他的行业,如会计、律师、工商管理等职业,现在却要考心理咨询师,专家会提出质疑。

1、兴趣

2、对现职业的帮助

4、曾对他人有过帮助

5、当你对所选用的咨询方法不熟悉时。

1、承认自己的不成熟。

2、承认自己选用咨询方法的失误。

3、强调自己正在探索尝试这一工作,希望专家多给予指导。

4、自己会吸取教训,不断提高的。

6、当你难以回答两种咨询方法时。

1、现在常用的是认知、人本主义、行为、精神分析等。考试大论坛

2、做为初学者容易混合一种以上的方法,如认知与行为、认知与精神分析等。

3、提前将这几种常用的方法之间的可比性进行总结。

4、如已失误,要虚心接受。考试大收集整理。 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个人成长分析报告”部分

目的是看个人的成长中人格的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对宗教的看法、职业行为分析、对心理咨询职业的看法、是否符合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基本条件、对自己未来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信心及准备等。

因此,分析报告中的事、人、经历都必须围绕着它们进行有价值的陈述和分析。

成长分析报告的主线

1、通过个人的成长分析,判断在人格发展上是否正常,人格是否完善。(人格不完善的、曲扭、变态的等特征是不适l合做心理咨询师的)

2、是否已经基本具备心理咨询师的条件。

(包括自己的人生观、基本特征、优点、职业条件、心理素质等方面)

“成长分析”包括的内容:

1、幼年、童年、少年、青年及现在的成长经历。

2、在各阶段所发生的令你深有感触的事件、人物等。

3、你对这些事件、人物的分析,特别是对你内心世界的影响。:考试吧网

4、自己的人生观、人格特征、优缺点,他人评价等。

“职业行为分析部分”

1、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对心理咨询有兴趣并开始关注及参加学习的。

2、在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出现的反移情、咨询者倾向等。

3、具备哪些职业条件?如何加强自己的能力、克服哪些弱点?准备将如何努力等。

“个案报告”部分

属于综合能力的考核。包括一般资料的整理、对可能的症状的诊断、对个案采用的咨询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咨询效果的评估等。从而判断你作为咨询工是否具备了真实能力。

因此,“个案报告”中的人、事、处理方法必须是真实的,合乎咨询操守、合乎你的个人能力、合乎咨询逻辑的。

内容包括

1、求助者的一般资料

2、个人成长史(要简单,完整)

3、主诉与个人陈诉

4、观察和他人反映(搜集资料)

5、心理测量(说明使用的原因)

6、评估与诊断(评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

7、病因分析(生物学原因、社会原因、心理原因)

8、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方案、方法和原理、双

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咨询时间和收费)

9、咨询过程(咨询阶段的划分、具体的咨询过程)

10、咨询效果的评估:考试吧网

11、小结。

第11篇:心理咨询师培训总结DOC

心理咨询师培训总结

泰安第二十一中学

耿加玲 2012年10月22日

“学习是一种福利”,的确,学习是紧张而忙碌的,但又是充实而快乐的,我的确有幸到了享受“学习”这种福利。2012年10月19日至10月21日,在教育局的组织下,我来到了山东省对外贸易职业中专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这次培训真是令人获益匪浅。

青岛新阳光心理研究所所长李克富教授、泰山职业技术学院韩玮处长、泰山学院陈淑萍教授以及泰山医学院冯宪萍教授授课太精彩了。在每位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我都被老师的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生动的讲述、非凡的人格魅力所征服、所感染。几位教授将貌似玄妙的心理技能举重若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得到了极大的个人成长,似乎每堂课都是一种热切的期待、一餐丰盛的晚宴、一次积极的成长。老师们从不同的心理治疗流派、不同的心理治疗领域、不同的心理问题、不同的心理工作需要出发,满足了每个学员成长需求和工作需求。

培训期间,培训老师从基础心理学开始介绍,在讲解教材的同时,还结合了自身的经验。经过此次培训,我才分清,心理的正常与不正常。一般所说的心理问题是指正常心理中的不健康心理,而不正常心理则是指有心理疾病,这就需要去医院进行诊断治疗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咨询的面对人群是心理正常的人群中不健康的。

作为一名教师,所面对的是学生,对于自己带的学生要有一个总体把握。例如对于初一的新生,因为是刚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对于周边的人和事都不太了解。纵然是在小学时期表现十分优秀的学生,可是来到中学后,突然间这种优越感消失了,那一种失落与落差会造成新生自卑感的产生。因为军训期间的高强度训练,也会使新生感到身心的疲惫,从而让部分新生有躯体疼痛感的现象产生,还会有如莫名的紧张感,恐慌,甚至会抑郁等。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重点关注,通过与这些学生的交流,通过其他同学的侧面观察,来使他们尽快的适应校园的环境,如果在进入校园后两个月还是无法转变那种孤独、无助的心境时,那么对于此类学生就要请学校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辅导了。

当然,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自己的心理就要是健康阳光的,不然如何去进行心理辅导。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去带动学生。

记得培训的时候有个教授在讲心理诊断的时候,就说了,心理咨询师对于来访者,即使对方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你再怎么不喜欢都好,都不能抱有厌恶的态度,也不能说来访者有言语刺激到咨询师某根神经了,就与来访者进行争执。咨询师面对来访者是没有对与错之分的,如果是实在是无法接受来访者的咨询,那么就只能是转介了,不然这样只会加重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既然如此,我们面对自己的学生也是一样的。对于学生,我是老师,可是在年龄上,我只是他们的大姐姐,应该要向对待弟弟妹妹似地去关心、爱护他们。当然,如果学生能够像对待大姐姐一样的看待我,能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对教师的思想心理辅导工作也是极有便利的。

做了两年的教学工作,对学生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了,也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与我谈心,对于班级上的情况,除了心理委员会关注班上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他们周边的同学们都会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在我带的学生当中,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大都是贫困生,他们有的自卑,有的偏激,有的过于自信。不过是自卑心理的占大多数,因为家里的贫困,所以他们交不起学费,穿不起漂亮的衣服,害怕班上同学嘲笑。即使是成绩再优秀也好,也打消不了他们中一些人的自卑感,于是与班上同学的关系就不好,总是独来独往,就像是个独行侠。培训时,老师们也有说过,他们并不想成为独行侠的,给人感觉好像很独立,很潇洒,其实他们内心的孤独感是那些家庭优越的学生们无法体会的。

并不是说家庭贫困的学生才有心理问题,家庭富裕的学生也会有。有些家庭富裕的学生家长并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只是将钱给孩子花,自己忙自己的事业,这样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扭曲。记得有个老师就讲过这种情况,说是一个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那个孩子的妈妈很会做生意,也做得很好,可是她总是不在家。到后来孩子上了大学了,再一次心理普查中,查出这个孩子有心理问题,于是心理辅导老师就找了那个孩子谈话,结果却发现,那个孩子很痛恨自己的母亲,甚至是想杀了她。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那个母亲除了赚钱,根本就不关心自己,使得自己像是被抛弃了一般。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现象。

当然,对于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我们教师要重点关心,可是对于一些表现一般的学生我们也要关注。那些学生成绩一般,表现一般,甚至有时候会被人忽略了。他们中大都是对于周边环境有着比较好的适应感及满足感,可是总会有一小部分因为家庭的一些变故或是身体的疾病而突发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细心关注了。

通过这一次培训,使我的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鼓舞。我既有了观念上的洗礼,也有了理论上的提高,既有了知识上的积淀,也有了咨询技术的增长。这是收获丰厚的三天,也是促进我们教学上不断成长的三天。通过学习,也为我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强了信心。

第12篇:心理咨询师 三级技能总结

心理咨询师 三级技能总结 第一章 心理诊断技能

第一节 初诊接待与资料搜集整理

一、如何进行初诊接待

1、做好咨询前的准备工作

2、使用礼貌的接待方式和语言

3、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帮助

4、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

5、说明保密原则

6、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

7、说明其权利与义务

8、与求助者协商,确定使用哪种咨询方式 Tips:

初诊接待的第一印象,对建立咨询关系起到关键作用 危机的处理

避免紧张情绪;语言表达流畅;反复说明保密原则;说明心理测量的有限性;仪态

二、摄入性会谈

(一)、如何进行

1、确定会谈的目标、内容与范围

(求助者提出的问题、初诊接待观察到的疑点、心理测量中发现的问题、上级咨询师下达的会谈目标)

2、确定提问方式

3、倾听

4、控制会谈的内容和方向

(释义、中断、情感反射、引导)

5、对会谈内容归类

(个人成长发展问题;现实生活状况;婚姻状况;人际关系;主观症状;情绪体验、生 活态度;其他。)

6、结束会谈

(二)、会谈法的要点:

1、听比说更重要

2、非评判性态度

3、会谈法的种类:摄入性、鉴别性、治疗性、咨询性、危急性

4、最常用的摄入性会谈——背景资料采集

5、了解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

外表和行为动作、语言特点、思维内容、认知过程及功能、情绪、自知力

6、怎样提问题

开放性问题

(1)不恰当提问的消极作用:造成依赖、责任转移、减少其自我探索、产生不准确信息、防卫心理、影响必要的概括和说明

(2)避免下列提问方式:“为什么”、多重选择、多重问题、修饰性反问、责备性问题、解释性问题

7、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

可接受、有效、积极

Tips:中立态度、避免失误、不给绝对性结论、结束客气诚恳

三、正确使用心理测验 说明量表意义并征得同意 选择合适量表

测量结果与会谈、观察情况相左时,不可轻信一方,要重新会谈评测

四、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

(一)、工作程序

1、一般资料

人口学、生活状况、婚姻家庭、工作、社会交往、娱乐、内在世界、对未来的看法

2、个人成长史

婴幼儿、童年、少年期、青年期、成长中的重大转化及现状对其评价

3、目前精神、身体和社会工作社会交往状态

精神状态、身体状态、社会工作和社会交往

4、判断来自其他处资料的可靠性

5、分类整理

(二)、对临床资料的解释 解释思路:

1、注重行为观察,与可能原因间建立联系

2、抓住偏离正常标准的行为

3、抓住显眼和突出事件,首先解释

(三)资料的可靠性是解释的基础 验证资料可靠性的方法:

1、补充提问

2、使用问卷和心理测验

3、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

(四)给临床资料赋予意义

方法:

就事论事、相关分析、分析迹象

(五)影响资料可靠性的因素

暗示、早期印象、求助者的处境和人格特点

五、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的资料 是否去过医疗机构(病历资料)、心理咨询机构

第二节 初步诊断

一、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

关键点: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有内在联系;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存在并随着生活变化改变形式,但本质不变

二、对求助者形成初步印象,对一般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分析 根据“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的十项指标”,衡量心理健康水平选择量化测量工具

初步区分 一般、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三、确定是否属于健康心理咨询的范围 工作程序:

1、掌握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个性相对稳定)

2、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某些特意行为表型进行定性

3、确定工作范围

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部分神经症性问题

四、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 工作程序:

1、分析是否有器质性病变的基础

2、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和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

3、分析内心冲突类型,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

4、分析求助者情绪是否泛化,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

5、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时间、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影响程度

6、形成初步诊断 例:

1、该求助者有睡眠不好的症状,具体还需进一步了解,以排除器质性病变

2、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其产生情绪困扰有明显的原因,情绪性质和强度与现实处境相符,有良好的自知力,也有求治愿望;心理活动协调,人格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心理状态正常,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3、内心冲突与现实处境相符,具有道德色彩,属常形冲突,可排除神经症问题

4、该求助者的焦虑情绪仅局限于与女友的关系上,没有泛化,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5、主导症状是焦虑情绪,情绪反应在正常范围内,持续时间一个月,没有严重影响社会功能

6、根据以上分析,该求助者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五、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 工作程序:

1、分析是否有器质性病变的基础

2、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和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

3、分析内心冲突类型,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

4、分析求助者情绪是否泛化

5、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时间、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影响程度

6、形成初步诊断 例:

1、该求助者有睡眠不好的症状,具体还需进一步了解,以排除器质性病变

2、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其产生情绪困扰有明显的原因,情绪性质和强度与现实处境相符,有良好的自知力,也有求治愿望;心理活动协调,人格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心理状态正常,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3、内心冲突来自„„,这些冲突都与现实处境相符,具有道德色彩,属常形冲突,可排除神经症问题

4、该求助者的„„ 已经泛化

5、主导症状是焦虑情绪,情绪反应在正常范围内;持续时间2-6月,社会功能受到较大影响

6、根据以上分析,该求助者属于严重心理问题

Tips:区分泛化与心境——心境是某种情绪持续,以至于对主体从事其他活动产生影响,(如挨了批评,迁怒他人);泛化是在最初引起情绪后,性质类似的事物也能诱发同样的情绪。心境关键在持续,泛化关键在诱发。

六、提出心理评估报告 临床资料的核实

评估求助者的心理、生理、社会功能状态 分析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

第二章 心理咨询技能

第一节 建立咨询关系

一、尊重

如何表达尊重

1、尊重意味着咨询师对求助者无条件的帮助

2、尊重意味着平等

3、„„„„„礼貌

4、„„„„„信任

5、„„„„„保护隐私

6、„„„„„真诚

Tips:无条件的尊重

转介也是一种尊重

二、热情

如何表达热情

1、在初诊阶段打好热情的基础

2、通过倾听和非言语方式,表达热情

3、认真、耐心、不厌其烦,是热情的最好表达

4、咨询结束时,使求助者感到温暖

三、真诚

如何表达真诚

1、真诚不等于实话实说

2、应该实事求是

3、不是自我发泄

4、应该适度

5、还体现在非言语交流

6、应考虑时间因素

7、体现在咨询师的坦诚上

四、共情

(一)、共情的含义:体验求助者内心世界的能力

第一、咨询师通过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体验他的情感与思维;第

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其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深刻理解其心理问题的实质;第

三、将共情传达给对方,表达对求助者的理解

(二)、如何表达共情?

1、从求助者而不是自己的角度来看待求助者及其存在的问题

2、不是要求有相似的感受,而是设身处地的理解

3、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

4、应把握时机,共情适度

5、要善于把握角色

6、善于使用躯体语言

7、考虑求助者的特点与文化程度

8、验证是否与求助者产生共情

五、积极关注

(一)、积极关注的含义

咨询师对求助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光明、正性的方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积极的价值观,拥有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通俗的说,就是辩证、客观的看待求助者

(二)、表达积极关注时应注意的要点

1、积极关注就是辩证、客观的看待求助者

2、就是帮助求助者辩证、客观的看待自己

3、避免盲目乐观

4、反对过分消极

5、立足实事求是

第二节 制定个体心理咨询方案

一、商定咨询目标

(一)商定咨询目标的前期工作

1、全面深入的了解求助者

2、了解求助者时,参考思路

① 明确求助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② 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

③ 通过其言行,澄清求助者的真实想法

④ 深入了解求助者具体和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

3、判断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二)、咨询目标的定义、来源、商定时机与特征

1、咨询目标:求助者、咨询师共同要实现的目标

2、咨询目标的来源:求助者与咨询师共同商定

3、商定时机:经过心理诊断阶段,咨询师已经对求助者的具体问题、心理问题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了解,也知晓了求助者问题的原因、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等,也掌握了求助者的认知、行为、情绪及个性后,可商定咨询目标。

4、咨询目标的特征

① 属于心理学范围 ② 积极的

③ 具体的或量化的 ④ 可行的 ⑤ 可评估的 ⑥ 双方接受的 ⑦ 多层次统一的

(三)、如何商定咨询目标

1、找出求助者的主要问题

2、确定从哪个问题入手

3、双方商定咨询目标:不合时,以求助者的目标为主

(四)、咨询目标的整合

终极、远期目标与具体、近期目标

(五)、商定目标的注意事项

1、求助者并非都能提供有效的咨询目标

2、某些咨询师对咨询目标可能存在错误观念 有些咨询师认为应持完全中立态度

„„„„„„咨询中应该给求助者灌输、传输一些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 „„„„„把求助者的快乐、满足作为咨询目标 „„„„„把求助者能否适应环境作为咨询目标

3、不同心理咨询流派有不同的咨询目标

二、商定咨询方案

(一)、划分咨询阶段

1、诊断阶段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通过摄入性谈话、观察了解、心理测验等收集咨询者的相关信息,明确求助者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问题的严重程度,最终做出明确的心理诊断。

2、咨询阶段

最重要、核心阶段

包括调整求助动机、商定咨询目标、商定咨询方案、实施方案等。

3、巩固阶段 总结、提高阶段

(二)、制定咨询方案

1、咨询目标

2、咨询的具体心理学方法或技术的原理和过程

3、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

4、双方的权利、义务

5、咨询次数与时间安排

6、相关费用

7、其他问题及说明

第三节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一、实施咨询方案的框架与策略 思路、框架:

1、调动求助者的积极性

2、对求助者启发、引导,支持、鼓励

3、克服阻碍咨询的因素

二、参与性技术

(一)、倾听技术

倾听是在无条件接纳基础上,积极地听,认真地听、关注地听,并在倾听时适度参与。

1、倾听时容易出现的错误:

打断求助者,做道德或正确性判断 ②

急于下结论

轻视求助者的问题

干扰、转移求助者的话题 ⑤

不适当地运用咨询技巧

询问过多、概述过多、不适当的情感反应

2、倾听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回应

(二)、开放式、封闭式提问技术

(三)、鼓励技术

(四)、重复技术

(五)、内容反应技术

(六)、情感反应技术

(七)、具体化技术

(八)、参与性概述

(九)、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

三、影响性技术

四、放松训练

五、简易行为矫治——阳性强化法

六、合理情绪疗法

七、克服阻碍咨询的因素

八、咨询效果评估

第13篇:心理咨询师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转眼间从事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已有六年。在这六年光阴里,我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助人助己的职业,帮助了别人,快乐了自己。让我的生活充满了阳光与快乐,我很感谢这份工作带给我的荣誉与幸福。

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其实也是深受自己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

1985年,我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农民家庭,虽然家庭贫困,但一家人倒也生活的快快乐乐。在这个家庭里我得到了父母和爷爷奶奶温暖的爱。小时候,因为家庭贫困,种地已经无法满足家里一年的开支。那个时候,农村非常流行出门打工,于是父母也无奈的加入打工这个大浪潮,留下我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同龄人的眼中,谁的父母出去打工都是很羡慕的,因为在过年的时候会带回来很多农村没有的好吃的,好玩的。是很幸福的一件事,但在我看来我宁可不要这些,只想换回爸爸妈妈陪在我的身边。因为爸爸妈妈出去打工,我便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那时候感觉爷爷奶奶是最亲的亲人了,他们会在我睡觉之前叫我背唐诗,给我猜谜语,给我讲故事。那时候的我是很快乐的,因为有他们代替爸爸妈妈守护在我的身边。 父母和爷爷奶奶的疼爱让我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里,我爱他们,他们也爱着我。在我8岁那年,我弟弟出生了,那时候我以为他们以后只会疼爱弟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疼爱我了。因为弟弟比我小,更需要被照顾,被疼爱。本来已经该到上学的年龄我却不愿意去上学,更想在家和小伙伴一起跑着玩。但妈妈还是领我去学校给我报了名,然后他就回家了,但我偷偷跟着他偷偷的跑回家,被她发现之后她非常的生气,但是她并没有打我。她对我说,你和弟弟对我和你爸爸,爷爷奶奶来说,都是一样的重要。我们对你的爱是平等的,不会偏爱谁。。因为弟弟的出现,我又多了一个小伙伴,并且我学会了照顾她,保护他,呵护他。有好吃好玩的还会同他一起分享。在这个大家庭里,我和弟弟快乐幸福的成长着。

小学和初中,我的学习都很努力,因为我知道父母供我和弟弟两个人上学很不容易,再加上爷爷奶奶年纪也大了,不能干活了,担子全落在父母的肩膀上了。由于成绩比较好,初中毕业直接考上了县重点高中,进入高手后,学习压力开始变大,因为身边的同学成绩都很优秀,学习成绩开始下滑,心里也很自卑,开始产生了厌学情绪。班主任看到我的成绩不如以前,就问我是不是家里发生什么事,我不知道该向班主任怎么开口,只是低着头,默不作声。后来班主任把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找来个我沟通。我记得当时那个心理老师是一个女老师,说话也很好听,很有耐心的询问我,她不像其他物理或是数学老师很严肃,让人有种窒息的感觉,她像一个好朋友一样,我把自己的学习状况告诉了她,他耐心的听完后认真的帮我分析自己的原因,鼓励我,高一只是高中的起点,只要你不放弃自己,暂时的落后是能追回来的,只要认真听课,做好课堂笔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成绩肯定能上升的很快,她的话给我很大的信心。谈话后,我开始认认真真的按她说的那样那个做,高一结束时,我的成绩都提上来了,班主任还在班里表扬的我。高二高三过的很快,我也一直在紧张的学习着,为高考积极备战,但接近高考的时候却发生了让我非常痛心的一件事,爷爷突然去世,我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从小就在他身边长大,我很爱他。这个突然地打击让我的精神支柱近乎崩溃。我再也学不进去,每天都会难过的流泪。后来班主任了解我身边的同学以后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于是又找来那个老师给我做辅导。在老师的开导下,我终于想明白,人这一生都会有一个终点,等走到尽头的时候就会离开这个世界,你的爷爷虽然走了,但他还会爱你,守护着你,你不能让他失望。我非常感谢他的这一番话,将我从痛苦中拉了出来。于是我重整旗鼓,奋力一站,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理想的大学,我至今还记得那个老师,我很感谢她。

步入大学,我继续着以前的努力,认真学习。但大学的生活非常的自由,也很丰富,没有了高中事的紧张学习氛围,让人有种懒散的感觉。同学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他们有的家庭非常富裕。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吃的用的都那么好。心理也很不平衡,后来我开始去图书馆看一些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我记得有一本书里是这样的说的:“每个生灵的生命都是美的。生活中总有些人去模仿别人,忘记自身的特点,常常看见别人穿的衣服很漂亮,就会想着去买,但是穿在自己身上是否合适,却没有去考虑。”不要活在别人的影子里,每个人都是第一无二的。张国荣有首歌是这样唱的: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这样才能活出自己,在人生这条道路上留下属于自己的脚印。在大学里,我翻阅了很多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被心理学这门学科深深的吸引了。那段时光过的非常充实,甚至有些同学都来找我倾诉他们的烦恼,当然我帮他们解开了心结,他们也非常感谢我。从那时起,我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在我毕业以后,我真的选择了这个职业。

我当心理咨询师主要面向的对象是中小学以及高中生。我觉得自己的优点是: 1.专业的心理学专业基础知识,这些年不断的学习研究心理学。

2.我也是从学生一步步到今天的心理咨询师,了解学生的想法,知道他们会遇到什么样的成长烦恼,他们想要什么,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之前,有个学生,和我当年遇到的问题一样,刚进入高中,成绩下降的很快,班主任对他也是无能为力,学生自己也很苦恼,家长也很着急。后来,他班主任让他来找我,我用当年那个心理学老师开导我的方式开导他,引导他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给他足够的信心,告诉他,暂时的落后不代表永远的落后,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一个起点,只要你不放弃自己,一切都还来得及。后来这位学生凭借自己努力,考到了一所不错的大学,偶尔还会给我联系,不顺心的时候也会和我联系谈心,把我当成了他的好朋友,我很开心能和学生做朋友,让自己感觉活的很年轻。

3.我认为我自己是一个有耐心的聆听者,能够从倾听中寻找答案,找到问题的根源。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学生,他在上大三的时候,父母却偷偷背着他把婚给离了,他从自己奶奶口中无意得知后伤心欲绝,怎么也想不通,曾经一家人那么幸福,为什么现在却分道扬镳,虽然父母之前也会吵架,但是从来没想过会有这一天。他顿时觉得时间塌了,学习没有了任何动力,家也散了,自己再怎么努力也回不到从前,于是他开始堕落,上网,睡觉,逃课,喝酒。最后,他的辅导员了解到他个人情况以后,找到了我,让我和这个学生好好谈谈。很快,我把这个学生叫来咨询室。我耐心的询问他,慢慢的他把自己的心结打开,开始对我倾诉,抱怨,对父母的这个决定想不通,以后没人再关心他了,连家也没有了,生活对他没有任何意义了。听完以后,我开始开导他。父母只是父母,他们有选择生活的权利,感情走到最后,对这段感情,都想结束了,那就好聚好散。自己要为自己而活,父母虽然把我们带来这个世界,但以后的路是要我们自己走的。虽然他们离婚了,但他们始终是我们的父母,虽然他们不和你生活在一起,他们也始终都会爱着你。学习还是生活,都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创造,学习不是为了父母,是为了自己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后来,这个学生在我的帮助下重新找到了生活的目标,毕业以后,他告诉我,他和父母关系依然很好,虽然父母都有了各自的新家庭,但依然关爱着他。

做了几年的心理咨询师,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面对各种问题的学生,也发现自己爱莫能助,能力不足。我会在这条道路上更加努力,去帮助更多的人,好好的生活。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不管前面会遇到什么样的难题,我都会努力的去解决,不放弃,不抛弃。因为这份职业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的生活不平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一定要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心理咨询师。

第14篇:心理咨询师工作守则

心理咨询师工作守则和工作制度

1、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在工作中建立并执行严格的道德标准和工作规范。

2、加强自身修养,通过自我心理分析,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3、通过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

4、明确了解自己的能力界限和职能界限,不做超越自己能力和职能范围的事情。

5、积极参加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对弱势群体的心理援助等公益活动,增进社会公众对心理咨询的了解和认可,履行心理咨询师应尽的社会责任。

(二)对求助者的责任

咨询师在工作中要体现心理咨询服务“助人自助”的原则,对求助者负责,促进求助者的身心健康和个人成长,使求助者获得适当的和高水平的心理咨询服务。

1、咨询师应对咨询者平等尊重、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求助者,不得以权威自居。

2、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应使求助者明确了解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性质、工作特点、收费标准和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来访者的权利和义务。并就心理咨询的目标、工作重点、咨询的理论与方法、咨询时间与次数、收费等与来访者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如实施冲击疗法)应与来访者达成书面协议。

3、咨询师应明确其工作的目的是促进求助者的成长、自强自立,而并非使求助者在其未来的生活中对咨询师产生依赖。咨询师应明确自己是在协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将咨询师认为正确的想法或做法强加于求助者。

(三)与求助者的关系

咨询师应充分尊重来访者的意愿,与来访者建立平等互信的咨询关系。

1、咨询师应对自己所处的位置对来访者的潜在影响有清楚地认识,不得利用来访者对自己的信任或依赖谋取私利。

2、为保证咨询与治疗工作的客观性,咨询师应避免在咨询与治疗中出现双重关系(即应避免与熟人、亲友、同事等建立咨询关系);如果双方的咨询关系已超越了工作界限(例如发展了异性之间的亲密关系),应采取转介其他心理咨询师等措施终止这一治疗关系。对求助者提出的请客、送礼等请求,即使出于好意,也应婉言拒绝。

3、当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于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与治疗工作时,应对求助者作出明确的说明,并且在取得求助者同意的基础上,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咨询师。当求助者的问题超出心理咨询的范围时,应向求助者说明并转介。

(四)保密

对求助者的个人隐私及所提供的资料严格保密,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础,也是咨询师必须严格遵守的职业纪律。

1、咨询师在咨询工作中收集的个人资料,包括个案记录、测验资料、信件、录音、录像和其它资料,均属于专业信息,应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保存,除司法机关凭介绍信可以借用外,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泄露。企事业单位委托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不在此列。

2、咨询师在咨询开始时就应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保密原则,以及这一原则在应用时的限度。保密原则同样适用于集体心理治疗。

3、只有在求助者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对治疗或咨询过程进行录音、录像。在因专业需要进行案例讨论或进行教学、科研、写作等工作时,引用案例时均需隐去那些可能会据此辨认出求助者有关信息的资料,得到来访者书面许可的情况可不受此限制。

4、咨询师在工作中发现求助者有危害自身或危及他人安全的情况时,必须采取必要措施以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必要时应通知亲属、上级主管部门或公安机关。

(五)心理咨询师执业宣誓誓词:

恪守职业道德,遵守职业规范;尊重生命,关爱心灵;助人自助,追求成长;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为建设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1.心理咨询师不得因来访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来访者;

2.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必须让来访者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来访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3.心理咨询师在对来访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来访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如采用某些疗法)应与来访者达成书面协议;

4.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尽量避免双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友、同事建立咨询关系),更不得利用来访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谋取私利,尤其不得对异性有无礼的言行;

5.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来访者进行咨询或其咨询问题超出自己的能力之外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时,应向来访者作出明确的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来访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或医师。

第15篇:心理咨询师学习心得

经过海源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受益匪浅,感想颇多。我想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不少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特殊群体,承担着社会责任,如果自己也存在心理问题,势必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诸多消极影响,影响工作的发挥,因而,个人的心理健康更值得社会广泛的重视。

经过这次培训学习,学习了许多专业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知识,以前的一些疑问得到了解决,真正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经过了此次学习,我真正感觉到了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这个问题一直是被我们大家忽视的。自身的社会角色和所承担的社会任务,和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及社会的认可的不对等,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和压力。自己的工作环境不仅每天面对的上级和同事,还得跟自己服务的对象在一起。很多时候需要维持那种八小时以外时间还在为自己的工作和未来殚精竭虑的事情,没有做过这样工作的人是完全不能理解的。

但是作为自己要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理智的认识、评价和对待自己,不因他人及同行对自己的评论而影响自己情绪,要妥善对待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多学习些心理健康常识,了解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以及治疗的方法等。作为自己,并不缺乏心理学常识,但是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心理痛苦,还是会碍于面子而不愿意向别人寻求帮助,对自己的心理问题缺少关注,错误地以为“挺一挺就会过去的”。通过海源的学习培训后我了解到,学习并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方法很重要,比如情绪放松法、压力缓解办法、心理训练方法,以及参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方法等对我们的工作都很有帮助。

作为自己,应坦诚开放,正视自己,承认自身的不足与缺陷。正确认识自己,为自己设置合适的目标,淡泊名利思想,完善人格。才能减少挫败,保持心理健康状态。加快专业知识的充实提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业务进修;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扬长避短,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建立适度的期望,以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希望我们都能保持开阔的心境,良好的心态。

第16篇:心理咨询师工作制度

心理咨询师工作制度

1、本咨询室的宗旨是辅导学生的心理卫生,以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服务好每一位学生。

2、心理咨询工作者应对来访者的有关资料、档案予以保密;如果采用案例教学、科研或写作时,应适当隐去那些可能会据以辨认出服务对象的有关信息。

3、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如发现咨询者有危害其自身生命和危及社会安全的情况,心理咨询工作者有责任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4、心理咨询工作者应保持情绪稳定,在自身处在极度情绪波动时,应回避接待来访者。

5、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工作原则在于指导来访者自强自立,从正面促进其成长。

6、对来访者认真负责,咨询结束后,需及时整理,完善咨询记录表。

7、保持和维护咨询室的干净、整洁。

心理咨询室值班制度

一、咨询室工作人员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到岗、到位。

二、心理咨询人员的工作原则在于指导来访者自立自强,从正面促进其成长。

三、咨询人员接待来访者时,必须热情周到,想人所及。

四、咨询人员在咨询时,须学会倾听,做好记录。

五、咨询人员在分析问题时,要做到客观、仔细、耐心。

六、咨询人员要及时整理来访者的材料,并做好分析与总结。

七、咨询人员要为来访者严守个人秘密。

八、咨询人员若不能当时解决问题,须查阅相关资料后再行约定时间解决。

九、咨询室在一定时期内要将咨询情况归档,备以后查阅。

十、咨询人员遇到确有心理问题严重到精神问题者可介绍到他处就医。

第17篇:心理咨询师教案

海宁心理咨询师报名(海宁心理咨询师培训)

一、考核等级:

心理咨询职业资格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分为助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三个等级,目前全国只统考三级、二级。

(一)心理咨询师三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2)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大专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3)具有其它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4)高年级其他专业在读本科生。

(二)心理咨询师二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博士学位。

(2)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到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3)取得心理咨询师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4)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业任职资格,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

(三)心理咨询师一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博士学位,经心理咨询师一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且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

(2)具有硕士学位,取得心理咨询师二级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经心理咨询师一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3)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业任职资格,经心理咨询师一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且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三年。

二、鉴定考核:

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专业能力考核,二级考生须面试“论文答辩”。考试合格者可获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验发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证书全国通用、上网可查、终身有效;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

三、主要课程:《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等基础理论和《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等操作技能以及案例分析、专题讲座、咨询见习等。

四、考培费用:

为规范培训工作公平、有序的开展,确保培训、鉴定质量,收费标准按照海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指导,全市各职业培训学校按统一标准收费:

心理咨询师二级:5380元/人 心理咨询师三级:4380元/人

同时,为营造学习氛围,拥有更多学习动力,激励学员考出好成绩,明.德学校在学习过程中设置各类激励:礼品、免费学习课程、奖学金、省内旅游,详情欢迎来电咨询!

第18篇:心理咨询师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

心理咨询师的工具是咨询师本人,心理咨询是一门专业,它有自己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但最大的特点是咨询师本身是应用的部分。这使得对心理咨询师有了要求,要求咨询师本身的健康水平至少要高于他的咨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咨询师的理念,对人生的理解,即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表达对咨询的效果至关重要。时刻沉下心来,认真整理自己,反思自己的人生道路,才能使自己接近“利器”,以下简要对自己从开始接触心理学到现在工作学习的一些感想和启发做总结。

1、心理初启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进入大学之后,我才开始接触心理学。那时候我们以为心理学家是一看就知道别人心理在想什么,抱着这份好奇心去上课,我们发现,心理学要学习统计、测量,还有一大堆枯燥的发展心理学知识需要背诵,完全不是我们想象的心理学。大二的心理健康课堂,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心理学,课堂上老师带着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游戏,要求所有同学起立,然后向右转,为自己前面的同学按摩肩膀,在我后面的同学为我按摩,他当时动作很轻,按的有点痒,让我很不舒服。轮到我为他按摩时,为了报复,我故意挠他痒痒,还用力捏他肩膀。游戏结束后,老师引出了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黄金法则(像期待他人对你那样的去对待他人)”并对我和我同学进行案例分析。他当时指出:我同学在很认真的为我按摩,手法也很正确,而我并没有感受到好意,因此在后续的按摩中只是很随意的按按。当时,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为自己的卑劣行为感到愧疚,懊恼自己曲解了他人的好意,责怪自己太自我。课堂结束后,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惊讶心理学的神奇力量,一个小实验就能直达人的内心,发现自己的不足,更好认识自己,帮助自我成长。经过这次课堂实验,我一直期待着能够真正地接触心理学。直到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学校为了给我们锻炼的机会,给我们联系了一些小学,让我们给学生做心理咨询,来咨询的同学都是老师或家长认为行为有些异常的孩子。我印象非常深刻,有一天下午,我们接待了两个小学生,其中一个是家长带过来的,小孩子沉溺于网络,一个是老师推荐的,有自伤行为,经常拿小刀割自己的手腕。这是我们第一次亲身接触心理咨询,那时候心理很害怕,我们都很紧张,只问了孩子一些表面的问题,没有深究原因。后来这个问题询问老师该如何解决,老师告诉我们,去问问孩子父母的关系,平时对孩子的关心程度,后经询问,果然问题出在家庭,网瘾孩子的父母平时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只能上网消磨时间,在游戏里面找到了自己的快乐,不愿意面对现实世界。自伤的孩子父母长期不合,感到受到忽视,以自伤引起父母注意。知道原因之后感到很痛心,也从此明白每个人身上反映出来的问题或多或少都反映出了家庭的问题,父母的问题这是第一次让我意识到我的心理咨询,还有太长的路要走,我需要积累很多的经验,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

2、工作感想

目前,我在一家人力资源公司上班。在工作过程中,我发现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非常有用,几乎每天都会用到。

坦诚地说,我学心理学的初衷并非是想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而是希望自己能生活得更轻松、更快乐,更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压力。通过学习,观察,思考,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确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同时又发现周围的很多朋友在心理上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还有朋友由于不堪忍受心理负担过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让我切身感受到一个人的心理问题是怎样残忍地毁坏他们的生活、消磨他们的意志、降低他们感受生活乐趣的能力。我希望周围的每一个人都能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都有能力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都能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由此渐渐萌发了做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愿望。

当然,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心理咨询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要想真正学好心理咨询,特别是要想很好地掌握心理咨询的技能,创造性地展开工作,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在实践中边学习,边领悟,逐步提高与完善。

真正决定心理咨询进程的,不是理论、也不是技巧和方法,而是咨询师本身的人格,只有一个健康、稳定的人格,才是心理咨询师取得咨询效果的根本保证,心理咨询师人格的健康度和完整度,决定和限制着心理咨询取得疗效的程度。所以说,心理咨询师对自己的了解和分析,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才是心理咨询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报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之后,我坚持不懈地去学习、实践,为了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我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工作中。在学习工作中,我不仅阅读了培训机构所发的教材,还自己购买并阅读了《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自卑和超越》、《大众心理学》等书刊,均有一定的收货。心理咨询师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是永无止境的,未来的道路崎岖而漫长,我将怎样去面对?有句话说得好:“我们已经起程,还怕路远吗?”

一路走来,跟心理学的联系从来没有间断过,我希望我能成为一个自我完善,同时帮助他人的人。苏晓波说过,每个对心理治疗感兴趣的人,无一例外的是想探索自己,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也成长起来,在自己成长时候更好的帮助别人。心理咨询师职业在我心目中,正是一项能让我思想走向成熟、心理走向健康、人格趋向完善的高尚职业。而想成为心理咨询师,第一是将来养育孩子的需要。从孩子降生的那刻起,便被自然地赋予了母亲的角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可能会经常处于迷惘之中,不知所措,却只能从书本、电视、长辈等途径寻求帮助,并在不断地摸索中提高自己的养育水平,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孩子的每个年龄阶段也具有不同的特征。第二是为了将来能较好地经营婚姻,因为美满持久的婚姻会造就幸福的家庭,而幸福的家庭有利于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第三是工作的需要。我想要从事教育类的工作,在教育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帮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是我的职责。第四是出于对心理学的兴趣,同时认为自己的性格适合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特别是我的真诚、善良,乐于助人的个性更是心理咨询工作者必备的品质。

心理咨询的目的是“助人自助,完善自我”,作为心理咨询师新手,我真诚的期待求助者能敞开胸怀,对心理咨询有一定的信任度,而我将不断地继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和经验,经常进行内省,促进个人成长,为自己的咨询师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19篇:心理咨询师心得体会

篇一:心理咨询学习心得体会

******** 2013.04.15 心理咨询心得体会——新“心”的路程

新的路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心理咨询”这门学科。在这之前,我的生活中是完全没有“心理咨询”这个名词的概念的,因为我一直觉得只是心里有问题的人才会接受心理咨询,正常的人是会很抗拒心理咨询,甚至认为接受心理咨询的人就是有心里疾病的人。但通过这门课,我对心理咨询有了全新的认识。对心里咨询的认知,也走上了新的路程。

一般所说的心理问题是指正常心理中的不健康心理,而不正常心理则是指有心理疾病,这就需要去医院进行诊断治疗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咨询的面对人群是心理正常的人群中不健康的。从我的理解角度看,我认为心理咨询是帮助来访者缓解心里压力、困惑、烦恼等一些问题的,是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并不是有心理疾病的人才会接受心理咨询的。

我明白了作为一位心里咨询师,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名专业的倾听者。在听了来访者的诉说后,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的知识方法来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就像老师说的那样,心里咨询师不是告诉来访者要怎么解决问题,而是要引导他们怎么解决问题。我想这应该是做心理咨询最基本的要求吧,应该可以说所以案例都要遵循这个要求吧。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案例是:一名学生对做学生干部还是好好学习的艰难抉择,还有是对工作方向的抉择。这些案例,是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很多时候我也在做着这种抉择。我也是一名学生干部,我曾经也认为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想当好学生干部,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包括学习时间。我亲身体验了这种感觉,很累,很烦躁,甚至很矛盾。所以当老师讲到这个案例的时候,让同学们通过讨

论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意见纷纷,每个人的见解都很独特。从他们的发言中,我了解到这完全是一个心理态度的问题,我发现是我自己的想法过于偏激,学习与工作是可以兼得的。只要我能够正确对待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合理安排好时间,我同样可以做的很好。

心的路程——在生活中,我学会了如何做一个很好的倾听者,用心感受朋友家人的倾诉。同时我也可以用我所学的到心理咨询知识来引导他们。我不是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但我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是一个需要非常用心的职业。在工作中,面对着咨询者素未相识的面孔,要用心观察他,用心倾听咨询者的故事,最后用心分析引导咨询者的走出内心的困惑。对于这个“用心”我觉得很值得我去学习,因为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学会用心观察,用心倾听,将对我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我学习心理咨询这门课的一大收获!

同时,我知道了在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中,是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加在案例上的,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去看待别人的问题。因此我感到,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为人处事上,大多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因此,我明白了要懂得尊重。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大学这个集体中生存。

通过学习心理咨询这门知识,我掌握了许多有关心理咨询方面的技巧,学习的虽然不是很精,但我却学到很多内容,丰富了自己的心理知识底蕴,使得我在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我觉得每一节课都与生活中的细节息息相关,每次上课时,遇到与自己情况相似案例,都能引起一些对自我的思考,我会结合自己的一些实际情况去分析、对比,同时,加上同学们的交流与意见,我觉得收获到很多。

篇二:心理咨询课心得体会

学院:音乐学院 姓名:杨晓君 学号:2010514226 心理咨询课心得体会

——新“心”的路程

新的路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心理咨询”这门课。在这之前,我的生活中是完全没有“心理咨询”这个名词的概念的,因为我一直觉得只是心里有问题的人才会接受心理咨询,正常的人是会很抗拒心理咨询,甚至认为接受心理咨询的人就是有心里疾病的人。但通过这门课,我对心理咨询有了全新的认识。对心里咨询的认知,也走上了新的路程。

第一堂课,老师就从根本上纠正了同学们对心理咨询的误解与恐惧。我也才弄清楚,心理的正常与不正常。一般所说的心理问题是指正常心理中的不健康心理,而不正常心理则是指有心理疾病,这就需要去医院进行诊断治疗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咨询的面对人群是心理正常的人群中不健康的。从我的理解角度看,我认为心理咨询是帮助来访者缓解心里压力、困惑、烦恼等一些问题的,是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并不是有心理疾病的人才会接受心理咨询的。

同时,我明白了作为一位心里咨询师,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名专业的倾听者。在听了来访者的诉说后,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的知识方法来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就像老师说的那样,心里咨询师不是告诉来访者要怎么解决问题,而是要引导他们怎么解决问题。我想这应该是做心理咨询最基本的要求吧,应该可以说所以案例都要遵循这个要求吧。

在课堂上,我们会通过分析各种案例来学习心理咨询知识,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案例是:一名学生对做学生干部还是好好学习的艰难抉择,还有是对工作方向的抉择。这些案例,是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很多时候我也在做着这种抉择。我也是一名学生干部,我曾经也认为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想当好学生干部,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包括学习时间。我亲身体验了这种感觉,很累,很烦躁,甚至很矛盾。所以当老师讲到这个案例的时候,让同学们通过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意见纷纷,每个人的见解都很独特。从他们的发言中,我了解到这完全是一个心理态度的问题,我发现是我自己的想法过于偏激,学习与工作是可以兼得的。只要我能够正确对待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合理安排好时间,我同样可以做的很好。

在学习课这门课后,我不仅在心理咨询这门课上踏上新的路程,我对生活中的一些认识也踏上了心的路程。

心的路程——在生活中,我学会了如何做一个很好的倾听者,用心感受朋友家人的倾诉。同时我也可以用我所学的到心理咨询知识来引导他们。我不是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但我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是一个需要非常用心的职业。在工作中,面对着咨询者素未相识的面孔,要用心观察他,用心倾听咨询者的故事,最后用心分析引导咨询者的走出内心的困惑。对于这个“用心”我觉得很值得我去学习,因为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学会用心观察,用心倾听,将对我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我学习心理咨询这门课的一大收获!

同时,我知道了在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中,是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加在案例上的,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去看待别人的问题。因此我感到,在我们大学生活中,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为人处事上,大多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来处

理人际关系。然而大学是个集体生活的地方,不可能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如果我们一直强求别人,没有设身处地的为他人想,只会使得矛盾激化,人际关变得紧张。因此,我明白了要懂得尊重。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大学这个集体中生存。

通过学习心理咨询这门课,我掌握了许多有关心理咨询方面的技巧,学习的虽然不是很精,但我却学到很多内容,丰富了自己的心理知识底蕴,使得我在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我觉得每一节课都与生活中的细节息息相关,每次上课时,遇到与自己情况相似案例,都能引起一些对自我的思考,我会结合自己的一些实际情况去分析、对比,同时,加上同学们的交流与意见,我觉得收获到很多。但我认为不足的地方是:在课堂上,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心理测试,我觉得这可以使同学通过测试认识到潜意识中的自己,也可以增加课堂乐趣,提高同学们的上课兴趣。 篇三:心理咨询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心理咨询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我有幸被我所选派参加了省局组织的心理咨询师实操培训班,经过这一周的培训学习,对我来说意义重大,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心理咨询师各种实操技能,对我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本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以下就是我在这次培训活动中以及对于未来的一些想法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我不仅学到了一些心理咨询师实操技能,也学到了正确对待生活的方式,如怎样释放压力,调整自己心态,与他人如何沟通、如何相处的方式,建立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以健康的心态工作、学习、生活,碰到问题不消极,想办法解决。

二、在参加培训的时间里,使我感受到这个团体也是一个家,这个团体是温馨的家,是联系团体成员情感的纽带,是避风的港湾,是温柔的港湾。让我们感受到了每个人都可以与众不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三、如果说当初来报心理咨询师班的意图还有点朦胧,目标也不明确,可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越来越有一种冲动想把掌握的科学观念宣传给周围的人,去帮助别人增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尤其当得知当今中国有那么多的人存在心理问题,有那么多孩子心灵扭曲地成长着甚至夭折了,我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我的人生理想由此确立,我要帮助周围的人顺利地渡过人生低谷。当然我也非常清楚我们管教工作责任重大,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必须努力地学习,认真地实践,不断地成长。我的路还很长,我会活到老学到老,做一个合格的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学的路也还很长,许多心理现象还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许多心理

疾病还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但是只要同道们携手并进,勇于探索,总能实现学科的发展。

心理咨询是一个特殊的心灵修炼过程,是我一生一世的功课,我会一如既往地去学,去做,为了我的自助,为了助人。

感谢心理咨询师班帮我重新塑造了生命的意义,特别要感谢培训班日夜奔忙的老师们,你们永远是我的领路人 篇四:心理咨询师培训心得体会

开启心灵的钥匙

——心理咨询师培训心得

丁洁薇 天元区王家坪小学

一直以来,在我心中,心理学是一门很神奇的学科,它似乎可以遇见未知的心理世界,而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对我来说更是神秘又充满着吸引力。在书店经常看到关于心理学科的书籍,总觉得不可思议,却非常向往,试想一下,如果我能够走进心理学,用心理学的知识与学生交流,预测他们的言行,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惑;又或是帮助自己控制、排解工作、生活、情感上的一些小情绪,那是一件多么令人快慰的事。

今年的7月份,机会来了。由于株洲市教育局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心理成长,为青少年积极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特制定了培训心理咨询师的三年计划,而我有幸参加了株洲市教育局组织的为期五天的三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学习,通过几天的学习,我受益颇多。

本次培训主要由华夏心理辅导中心负责,开班之前,主办部门的领导专门部署相关工作,为这次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舒适的环境,学习期间市局领导经常来过问大家的学习情况,充分展现了对教师成长的重视和关爱,

同时也体现领导对心理矫治工作的“爱之深,情之切”,这一切无不让我深深为之动容,温暖着、激励着我。 担任本次培训授课的老师都是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比如第一天讲学的曲伟杰老师,他用独特的“曲式”幽默和博学识广紧紧地抓住了参培老师的心,让我们时而哄堂大笑,时而蹙眉深思,时而埋头疾

书,他为本次培训学习书写了一篇精彩的序章。第二天为我们授课的是邱霞老师,听黄越老师介绍说邱老师是第一期的学员,她的认真、好学感动而我们,也更加激励和坚定了我们要走上心理咨询师之路的决心,邱老师在讲解教材的同时,还结合了自身的经验,让人对苦涩难懂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咨询师培训学习有了形象的理解。接下来的两天,陪伴我们一起培训学习的是温柔优雅的徐明芳老师,她是一位资深历深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位善教巧教的老师。她知识涵盖面广,使我们学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多的知识,因为徐老师讲课时加上了很多的案例讲解,又为课堂增加了不少趣味,而少了传统学习的枯燥。已经五十多岁的蒋方老师为我们进行了网络学习指导,听她的课如沐春风,她的和蔼,他的乐观、耐心授教,让我们度过了一个美好而又很有收获的夜晚。总之,在每位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学员们彻底被老师的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生动的讲述、非凡的人格魅力所征服、所感染,将貌似玄妙的心理技能举重若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使参培老师们得到了极大的个人成长,似乎每堂课都是一种热切的期待、一餐丰盛的盛宴、一次积极的成长。老师们从不同的心理治疗流派、不同的心理治疗领域、不同的心理问题、不同的心理工作需要出发,触发着每个学员成长需求、工作需求。 当然这次培训,我也碰到了很多的困难。学期短,内容多,基本上是

一、两天本书,有时候,晚上也不间断培训。这几天,每天晚上基本上要到12点左右才能休息,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样。现在回想起来,这恐怕是我有史以来参加培训最认真的一次吧!

这次培训,收获太多,我像一个永远不知道满足的学生一样,汲取知识、感受、体验。觉得学习心理咨询,不只是能拿到一本资格证书,而且还能学习到很多对我的教学工作、个人的精神生活都有很大帮助的知识。心理咨询是一个特殊的心灵修炼过程,我会一如既往地去学,去做,为了我的自助,为了助人。曲老师和徐老师不断强调“学心理咨询是助人又自助的”,因为咨询师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自我成长。那我想,参加本次心理咨询师培训学习最先获益的就是我自己了。

总而言之,通过参加此次心理咨询培训,我受益良多,在提高自己专业知识水平,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工作理念,并在教学意识、沟通意识、创新意识方面有了积极地转变。同时,我也信心备至,期待着将所学的技能有效地应用在今后的工作中,促进教育教学效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2014年7月8日晚 篇五:心理咨询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心理咨询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心路上值得记录的又一历程

得知心理咨询师培训学习的这个消息时,我没有多想就去校长办公室报了名,学校有三位老师报了名,但是最后我被批准;所以,这个培训学习对我来说是个难得的机会。有位比我年轻几岁的老师一天很突兀地问我:?你多大了???怎么啦,我很老吗???不是,心理咨询师培训要考试,我都不愿意参加这样的培训??原来是这样。

7月5日至7月9日五天的学习,我完全是是一个很?听话?的学生:每天6点不到起床,6点20分出门。因为我家住田心研究所,没有直达车到北师大,坐106路车然后坐30路,有时候没赶上106路,我得坐34路然后转35路,再转30路。有两次我都打的,怕迟到对不住上课的老师。上课的5天时间里,认真听课,作笔记,感觉时间很紧张,自己有很大的压力。

这几天的学习,又使我的心灵得到一次净化,使我的精神得到一次成长。曲老师的课?高深?,但是,其中的奥秘我似乎有所领悟:?人的成长就是一次次‘顿悟’的过程,经过一次次‘ 成蝶’蜕变的苦痛,最终成为他自己!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其中的5种疗法都是我们在成长路上或多或少需要的?清新剂?。想想,原来我自己已经在不自觉地运用着这些方法?修炼?自己。几十年的成长道路上,我哪些诸如:读名著,读名人传记和励志书籍,写日记(11本厚厚的日记)以及睡前放松和冥想都是我健康成长的历程,因为有这些东西陪伴,我才走过了很多不平坦的人生路。

第二天,邱霞老师的课很?赶?,但是,有谁不给这位老师?竖

起大拇指?呢:站着上课,严格的时间概念,对学员认真负责的态度。虽然一本厚厚的理论书在一天的时间里串完,收获还是很多。最难忘的是那天晚上,我和邱霞老师的?信任之旅?,我们彼此在不熟悉的情况下,把自己交给对方。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和人相处需要?信任?如果信任一个人,即使没有?光明?,心灵仍然不会害怕。接下来的?自我介绍?,我第一次在不熟悉的人群中完全打开了自己的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放松?。我很感动也很感谢有这样一次体验。

第三天和第四天,我享受了徐老师带给我?好好爱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这个角色的课程。虽然离这个?角色?还很遥远,但是,徐老师课程的要领?好好爱自己?对我触动很大,以后我要好好爱自己,不能早饭不吃就上班,只有好好爱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爱身边的人。

第四天晚上蒋老师短短几十分钟的课程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成长?的动力,一个要退休的老师尚且如此好学,我怎能不努力?完善自我?。

最后一天,谢老师的课清晰明确,心理测量技能教学很娴熟。可惜时间有限,我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5天的时间里,每天我都看到了黄越老师阳光般的?笑容?,我都感受到谭光华老师一起跟班学习?认真?!5天的培训,只是一个很短的过程,而心灵的成长却是?永远在路上?的境地,希望我自己在?心理学学习的过程里?获得更加?完善和幸福的自我?。

第20篇:心理咨询师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

毕业后开始从事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在这个岗位上已经从事了5年。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职业,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让自己得到了快乐。

从事心理咨询师工作深受着我的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

1987年,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虽然家庭不富裕,但是得到了父母和太婆满满的爱。小时候,父母经常外出打工,但是每次回来都会给我带点好吃的,在同龄人眼中,我是非常幸福的。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所以我跟着太婆的时间比较长,那时候我觉得太婆是我这个世界上最最重要的人,她在我睡觉之前跟我猜谜语,给我唱山歌,白天带着我出去看戏曲,那时候的我,是一个快乐自由的小天使。父母和太婆的爱让我从小沐浴在爱的环境中,她们爱我,我也爱她们。在我六岁那年,我妹妹出生了,那时候,我天真的以为她们会偏爱妹妹,因为她比我小,更需要照顾,本来该上学前班的我早上不肯去上学,妈妈陪着我去学校,然后我又偷偷跟在妈妈后面回到了家,我记得妈妈非常生气,但是没有打我,我记得妈妈跟我说我和妹妹一样重要,她爱我们,再后来我渐渐的发现,妈妈说的对,她对待我和妹妹都非常公平,有什么东西都要一分为二。因为妹妹的出现,我又多了一个小伙伴,我学会了照顾他人,并且有好东西都喜欢与人共享。在这个家庭中,父母很恩爱,太婆对我们也是照顾有加,童年的我在快乐中成长。

小学和初中,我学习都非常顺利,初中毕业考进了县重点高中,进入高中,学习压力开始增大,高一时,学习成绩下滑厉害,一度心理变得很自卑,开始不爱学习,上课犯困,课后作业不会做,物理化学成绩特别差。那时候,学校里经常会有心理老师来辅导成绩下滑厉害的学生,我自然而然的被叫去谈话了。我只记得那个心理老师非常的和蔼可亲,很有耐心,她不像其它老师一样,看着令人敬畏,而是像自己的朋友一样,我把自己的学习状况告诉她,她很耐心的帮我分析,鼓励我,告诉我高一只是高中的起点,暂时的落后是能追回来的,只要认认真真的在课堂上听好老师的课,课后认认真真完成作业,成绩就能赶上来,她给了我非常大的信心。谈话后,我开始努力课堂上认认真真听课,课后作业认真去完成,高一结束时,我的语文数学英语成绩都上来了,只是物理化学还是落后于别人,于是高二分文理时,我选择了文科,我继续认认真真的在课堂上听课,课后认认真真完成作业,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时,我就考了班里第5名,那时的我真的非常激动,我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一直学习都很认真。高二第二学期结束时,我太婆去世,这件事对我打击非常大,太婆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一直跟着她长大,她很爱我,我也很爱她。她的突然离世,让我觉得世界很崩溃,生活很没意思,那段时间我老是隐隐约约觉得太婆就在我身边,可能没多久就见到了。上课时、晚自习时、睡觉之前都会莫名其妙的流眼泪,我开始变得很消极。班主任发现了我的异常,又找来了那位心理老师,在心理老师的开导下,我终于想明白了,人这一生总会有一天离开这个世界的,太婆去了另一个世界,她肯定希望我快快乐乐的活着。我非常感谢那位心理老师,她让我走出了心理障碍,让我对学习对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考时,我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老师和家人都为我感到高兴。我想,要是没有那位心理老师的话,我还不知道此刻的我身在何处呢。

步入大学,我继续认认真真学习。大学生活是很丰富的,大学里同学之间的贫富差距也很明显,有时候我也会在想,为什么我不是生在一个富有家庭呢,要想什么就有什么。后来我开始看心理学方面的书,上帝说:每个生灵的生命都是美的。生活中总有些人会去模仿别人,忘记自身的特点,常常看见别人穿的衣服很漂亮,就会想着也去买,但穿在自己身上是否合适,却不去考虑。不要活在别人的影子里,我就是我,不是别人的翻版,我的存在就是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我的每一种行为别人都无可替代,因为只有一个独特的我。大踏步的向前走,留下属于自己的脚印,才能够活出真正的自己。大学里,我看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并且在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勤工俭学做助理,生活变得很充实,那段时间,和心理辅导老

师一起帮助了很多同学,也让自己变得很快乐。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希望自己毕业了也能从事这一行业,做一名优秀的心理学老师,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同学朋友。正如我所愿,2009年毕业时,我真的从事了心理咨询老师这一职业。

我当心理咨询老师主要面向的对象是中学生和大学生。我觉得自己当心理咨询老师的优点是:

1.扎实的心理学专业基础知识,这些年不断的学习研究心理学。

2.我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能够非常理解学生的想法,知道她们想要什么,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曾经有学生,也是和我当年一样,刚进入高中,成绩下滑厉害,上课犯困,课后作业不会做,学生自己着急,家长也着急,我用当年那位心理老师开导我的方法开导这位学生,逐渐引导他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认真真完成作业,给他足够的信心,鼓励他,告诉他成绩下滑落后只是暂时的,他本来就是一位优秀的学生,短时的落后是能够弥补回来的。后来这位学生也如愿的考上了重点大学,目前他还在大学里学习,听说学习还不错,他也会联系我,有时候遇到不顺心的事也会找我谈心,把我当成好朋友。我很开心自己能够帮助到他。

3.我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有耐心的,能够无条件倾听和接纳学生的心理老师。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学生,马上要进入高三了,父母却离婚了,她非常伤心,觉得好好的一个家就散了。虽然之前她们家里父母也经常会吵架,她就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成绩来转移父母的注意力,她经常会考高分,父母会表扬她,有时候高兴了就带她一起外出就餐,全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她一直很努力,希望通过自己感化父母,让父母和好,让家庭团圆。可是,在她快进入高三时,父母还是离婚了,她顿时觉得世界塌了,学习没有任何动力了,家已经散了,自己再怎么努力,父母也不可能和好了。于是她开始堕落,上课睡觉,下课也睡觉,整天没精神,考试瞎做题目,成绩一塌糊涂。她们班主任找到了我,让我帮忙开导开导。我首先非常耐心的倾听了这位学生的苦衷,她觉得父母都不在一起了,没人关心自己了,活着没意义了,我就开导她父母只是父母,她们有自己的生活,而自己就是自己,自己要为自己活着,生活里还有很多别的精彩需要自己去发现,我们不是专门为了父母而活着的,父母生了我们,接下来的生活就要我们自己创造。虽然父母离婚了,但是她们还是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和我们有着血缘关系的,虽然他们没有生活在一起了,但是我跟他们还是分不开的,他们也还会一如既往的爱我们的,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关系着自己将来的发展前途,父母还是会为我们考了好成绩而高兴的。在我的多次耐心指导下,该学生终于想开了,继续认真学习,这次的学习目的不是为了父母,而是为了她自己。去年,这个学生参加了高考,成绩不错,她还给我发过短信,告诉我,她爸妈虽然离婚了,但是还是很关心她。

当了这么多年心理咨询老师,当然也会发现自己不足的地方。面对有些学生,有时候也会发现自己经验不够,能力不足。我有遇到过这样一个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他非常努力学习,但是即使再努力学习,成绩还是很一般,于是,他觉得自己很笨,不像别的同学见多识广,觉得自己没有理想了,也不想读书,生活懒散,最后想退学。在我的多次辅导下,他还是选择了退学,出去打工了,父母对他很失望。那时,我曾经想过要是我的经验再丰富一些,方法再多一些,也许他就不会退学了。

做为一名心理咨询老师,不管这条路有多难,我都会一直努力走下去,我热爱这份职业,在未来的路上,我还需要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积累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去帮助那些需要我帮助的人,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专业技术总结
《心理咨询师专业技术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