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工作总结

地区建设总结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08 21:01:19 来源:其他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地区财政局机关作风建设活动总结

哈密地区财政局2008年机关作风建设活动总结 2008年是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哈密的重要一年。我局围绕财政工作大局,统筹兼顾,科学安排,把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与局中心任务、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坚持“业务、制度、教育、监督”并重,在机关作风和行政效能建设上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发挥部门职能,积极推进公共财政建设

我局以建立公共财政为目标,积极发挥部门职能,认真履行职责。

(一)加强收支管理。根据地区经济运行情况和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分析预测,做好年度财政收支预算;夯实财源,加强征收管理,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优化支出,确保重点,保障经费,严格执行部门预算,促进地区各项事业发展;

(二)全面开展财政改革。根据地区财政工作实际,继续深入推进部门预算、政府收支分类、国库管理、政府采购、财政绩效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三)加大财政监督力度。开展各项监督检查,以查促管,全面完成财政检查的工作规划,加强对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情况的监督,严格检查区属国有企业年度财务指标完成情况,做好财政投资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核工作;

(四)有序做好国资管理工作。按照国有控股参股企业股权退出计划时间表安排,处理国有控股参股企业遗留问题;加强对区属国有企业财务、经营、资产的监督管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和国资项目非税收入管理,

等等。

二、落实惠民政策,全力保障和谐哈密的建设

今年,我局紧密围绕地委、行署的中心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富民优先、民生为重”政策,并将贯彻落实地委、行署关于切实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若干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倾力构建均等惠民财政体系。我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实现均等化惠民、让哈密人民共享发展和改革成果为目标,以积极和科学的态度,克服困难,尽最大的努力挖潜增收,将有限的资金用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一)在公共财政框架内,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有限的财力向民生倾斜。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和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领域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全年安排就业、再就业技能培训经费,特困人员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养老院建设、困难群众救助等社会福利支出经费,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改善困难群众生活条件、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对困难群众实施医疗救助和大病医疗统筹、均衡发展教育、提高教师待遇、确保贫困家庭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建设平安哈密、推进环境改造(含“城中村”、危破房等改造)、和疏缓交通问题等工作提供了积极的财力保障。

(二)科学统筹,规范管理,确保惠民资金的安全到位。采取“由预算科牵头,由城建社保科、行财科、综合科、办公室等科室共同推进”的模式,先由地区各预算部门报送落

实资金需求量,再由相关科室进行摸底和梳理,从而做到在预算环节科学统筹,合理安排;在运作环节,经费划拨及时到位,操作程序严谨规范。

目前,年底将至,我局已加紧统筹,抓好落实,在财力可能的前提下,按各项工作的实际进度合理安排资金,并及早布臵预算,为明年进一步落实惠民政策作好规划。

三、抓好内部建设,切实提高行政效能。

(一)完善行政事务制度,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今年内,我局先后拟定财务管理、对外信息发布管理、印章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车辆管理以及聘用人员考核管理等多项内部管理规章制度,逐步建立起科学的行政事务管理架构,实行全员化管理,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

(二)创新管理手段,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在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性的原则和前提下,我局各业务科室采取积极措施,以精确化管理为目标,简化办公环节,细化工作流程,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运作效率。如:完善国库支付系统,投入使用代扣代收代征税款手续费清算功能模块,改变了过去手续费支付向银行开出财政直接支付通知后国库支付管理系统无法反映手续费项目支出的情况,为今后扩大直接支付范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又如:依托“金财工程”建设,努力实现全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动态管理,解决长期以来资产处臵随意性强、资产使用效益低下、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为部门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提供及时、真实、可靠的基础数据。

(三)致力长效机制建设,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

完善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制衡机制,进一步规范预算、支付、资金管理工作,我局陆续推出财政工作管理规范多套,覆盖面企及非税收入管理、基建项目资金管理、政府采购及投诉处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和固定资产管理、预算管理、财政支付业务管理、财政投资工程预结算及竣工财务决算审核、财政建设项目日程管理、预备费管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以及内部审计等多个方面,为全面提升依法理财能力,有效提高财政机关行政效能建立起长效机制。

(四)满足公众需求,提供人性化服务。通过岗位设定、目标管理、职业教育等办法,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交流技巧和应对能力,从而把“一站式”服务、上门服务、导办服务、限时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等落到实处。近期,会计管理事务中心在原有的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限时办事制度、公开服务承诺基础上,实行工作人员挂牌上岗制度,全面实现了公开办事,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五)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打造阳光财政技术平台。为适应公众对政务公开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公共传播媒介实现“阳光财政”,今年我局对局网站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四、强化作风及思想教育,确保财政队伍清正廉洁。今年以来,我局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在包括属下事业单位在内的全局范围内展开密集的廉政教育、纪律教育和作风教育,多次组织大型活动。干部职工对廉政建设的理解和参与从表层渐入深层,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单一的接受教育转向积极的自我教育。面对局内外反腐倡廉的严峻形势,我局

充分表现了塑造哈密财政队伍清正廉洁形象的决心和自信。

五、努力方向

对今后的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工作,我局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是加强人员教育,使全体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尤其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优良传统教育和纪律教育,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培养健康的机关作风,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二是加强制度建设,要全面检查、整理原有的规章制度,看是否能够覆盖全部工作环节,同时,更要严格执行制度,使制度真正起到高压线的作用;三是规范权力行使,加强监督制约,特别要加强事前和事中监督,要建立更为合理的权力框架;四是做好2009年的预算,为继续落实惠民工程提供资金保障。

哈密地区财政局

二00八年十二月六

推荐第2篇:地区图书馆道开展德建设活动总结

地区图书馆2012年道开展德建设活动总结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及我区确立的文化教育发展年各项工作任务,地区图书馆是国家向公众免费开放服务的窗口单位,我们按照中央、自治区关于在窗口单位和服务业开展为人民服务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诚信建设为核心,加强道德建设,宣传普及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疆精神,我们在2012年中以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和自治区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为契机,按照“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作风、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服务能力、依法依规办事、提高服务效能、解决突出问题、回应群众期待”的目标要求,在2012年中共开展了一下各项工作。

一、广泛动员、积极部署

我们按照道德建设工作的需要,成立了我馆领导小组,分清职责、分工明确,做到各项工作有人负责、具体项目有计划、有实施方案、有总结的管理机制,同时在全馆内认真学习动员。并且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不仅单位有总体创建方案,而且各科室根据不同的工作和岗位也提出了各部门的活动方案。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诚信建设为核心,加强道德建设,宣传普及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疆精神与国家文化部对图书馆的评估达标验收工作、自治区文明单位届满复验工作结合起来。

2013年将是国家文化部、自治区文化厅对公共图书馆开展的第五次评估达标工作进行验收之年,如果这项工作达不到标准,将会影响我区整个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会影响我区整个文化工作的发展。我们既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又要开展工作,图书馆的评估达标共设了78个项目,许多项目都是钢性的,工作没有开展、没有记录、没有照片,特别是计算机系统内没有存储记录的是绝对无法完成的,对此我们全馆动员,调动广大职工工作积极性,下基层辅导的、开展送书上门服务的、搞讲座的、搞培训的、搞展览的、搞宣传的、搞服务的,可谓是全面动员、全面开花,为2013年开展评估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保了我馆图书馆事业与全疆图书馆事业的同步发展。

我馆是1999年评为自治区文明单位的,多年来我们能够按照自治区文明单位的要求和标准,履行职责,模范地行使着一个文明单位在社会发展中应有的作用,在工作中说文明话、做文明事、行文明礼,每个职工都争做一名优秀合格的文明市民。到2010年我们已经通过了四次届满复验工作,2013年8月将迎来第五次届满复验工作。2012年对我们来说发展至关重要,搬迁、评估达标,又迎来了文明单位的届满复验工作和创建平安单位的工作,当时我馆是我区文体系统唯一获自治区文明单位的集体,如果复验不合格、没过关,将会影响我系统的荣誉,我们也是顶着压力、克服困难、加点加班整理相关材料,将要如期完成自治区文明单位的验收,同时也将创建平安单位。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诚信建设为核心,加强道德建设,宣传普及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疆精神与单位的制度建设工作结合起来

图书馆是窗口服务单位,如果制度建设不健全和落实不到位,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就无法保证,为此我们全体职工群策群议,制定单位的各项制度和各部门及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对每个岗位、每个人均实行量化目标绩效考核责任制,确保了每项工作年初有计划,开展有方案,活动结束有总结的管理机制,并将职工年终考核与责任书中下达的工作完成情况为考核依据。

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诚信建设为核心,加强道德建设,宣传普及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疆精神与党风廉政建设与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结合起来。

近年来我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诚信建设为核心,加强道德建设,宣传普及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疆精神贯穿于我单位的各项工作之中,每年初单位都与职工签署党风廉政责任书和纠风责任书,凡是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都要经单位集体研究后执行。2011年我区实行的党政一把手“四个不直接管”的方案提出以来,我馆从2011年4月1日起贯彻并实施,并对单位职工关心的财务、人事、职称评定等热点问题均向职工如期公示,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从而极大鼓励了职工创先争优的工作积极性,党员同志更是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和促进了我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图书馆是个服务单位,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窗口单位,要解决“门难进、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的不正之风我们提出不让工作在我这里延误、不让事情在我这里积压、不让错误在我这里发生、不让读者在我这里冷落、不让图书馆形象在我这里受到影响,同时还在责任书中特别强调了文明行为、文明语言、文明礼仪等规范的服务行为,还对各项工作提出了各自的奋斗目标和创新开展工作的奖励办法,由于责任书制定的合理可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创先争优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使我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有计划、有方案、有总结地顺利开展。

为了能够广泛地听取社会广大市民和读者对我们工作的建议,我们从社会上聘请了2名政风行风义务监督员,每年定期召开座谈会,征求各界及读者对我们工作的合理建议,从而提高了我馆争先创优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五、结合免费开放,开展了“四亮、四创、四评”活动

按照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要求,我馆从2011年6月1日起实行免费开放工作对图书馆的服务空间、服务内容、服务项目等均实行免费开放,为了做好免费开放工作让社会各有关部门和广大读者共同监督。

1、我们对馆内所有职工进行公开身份,制作了群众监督台,对图书馆的服务向社会和读者进行服务承诺,将图书馆的职责和近年来取得的各项成绩专门制作了制度牌,向读者公布上墙,以鞭策我们的工作、接受社会的监督。

2、积极开展“四创”活动,图书馆自2010年10月开馆以来,向社会开放了10个服务窗口、岗位的不同,向读者提供服务的人群、方法和职责就不同,我们结合我馆实行的量化目标绩效考核责任制,每年底都对每个科室一年来开展的工作做以岗位创先争优群众满意窗口评选活动,同时还评选先进科室,从而打造图书馆整个的服务品牌。

3、开展“四评”活动于图书馆职工考核结合起来,图书馆工作干的好与坏,服务工作读者是否满意,关键是能否征得群众的建议,我们将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定格为各有关部门的要求和征求民意上,来衡量我们的工作,我们在我馆的大厅中设立了读者建议箱,定期收集群众的合理建议,每年底对职工的工作开展、自己述职与领导同志们点评的方法,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希望,在党员中开展民主生活动会进行自评、互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由于我馆能够将“四亮、四创、四评”活动贯穿于我馆的各项工作和考核工作中去,极大地调动我馆争先创优活动开展的内容形势多样,极大地丰富我市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道德建设活动

1、坚持长期为我馆的15个免费送书上门服务单位提供送书活动。仅在201

2年中就为服务单位送书60次、合计送书达30000册

2、克服困难,下基层为我辖区范围内的五县二市图书馆100余人进行了业务辅导、人员培训和人员带培。

3、坚持多年向我区的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如:儿童福利院、地区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和公安看守所等提供捐赠活动和图书馆各项服务工作。

4、在2012年4月中旬举办为期一周的五县两市图书馆馆长及业务培训班,并在当年10月赴各县督查图书馆各项工作。

5、在2012年5月“全民读书月”活动之际在塔城市文化广场召开全民阅读启动大会。

6、结合建党91周年与塔城日报社联合举办“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全市中心小学征文比赛。

7、结合建党91周年与塔城地、市文明办在2012年6月举办了“阅读红色经典,重温红色历程”的经典诵读比赛。

8、结合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在2012年5月与塔城市民宗委联合举办了“我身边的民族团结感人故事”讲故事大赛。

9、在2012年“六一”到来前夕与塔城市教育局、市文明办联合向塔城市中小校发出倡议,每人献一册图书,捐赠给塔城市儿童福利院和塔城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们。

10、结合6月5日“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我们与塔城市环保局联合举办了“珍爱环境,争做环保小卫士”绘画比赛。

11、在建党90周年来临之际,我们与地直机关工委联合举办了“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立足本岗、争先创优”图片展。

12、在2012年10月和11月分别召开图书馆读者座谈会和我馆的政风行风评议座谈会。

13、创造性地开展图书馆市民文化大讲堂活动。

14、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建立我馆书目数据库工作 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在地委扩大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在地区文明办和文广局的正确领导下,在文广精神的鼓舞下,在图书馆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发挥窗口单位优质服务的作用,不断总结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再接再厉,为落实地委、行署确立的文化教育发展年的各项工作和促进我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推荐第3篇:地区粮食局第十一个道德建设月活动总结

地区粮食局第十一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总结

为认真开展第十一个‚公民道德建设月‛宣传活动,不断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引向深入,地区粮食局根据市文明委文件精神,认真部署并积极组织干部职工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

一、领导重视,组织领导得力

地区粮食局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工作,充分认识‚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重要意义,做好活动准备工作。在抓好业务工作的同时,把‚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作为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作为提高干部职工道德素质的需要;作为维护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促进我局‚四个文明‛共同进步。

局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工作安排,及时召开机关全体干部参加动员大会,认真部署各项工作。制定下发了《地区粮食局关于认真开展第十一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计划安排》,要求将公民道德建设贯穿于粮食业务工作的始终,在职工中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并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力求实效。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地区粮食局围绕‚除陋习、美环境、讲文明、树新风‛的主题,积极开展活动。3月5日,在门前栏杆悬挂了一条宣传横幅标语,内容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还通过职工集体学习时间组织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动员各族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教育干部职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及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为各项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广泛开展各项活动,注重实效

(一)开展‚革除身边陋习、做文明市民‛活动。积极引导教育全体机关干部职工学习传播文明交通、和谐交通、安全交通常识,大

力倡导‚六大文明交通行为‛,引导干部职工自觉摒弃‚六大交通陋习‛、抵制‚六大危险驾驶行为‛做到文明驾驶,安全出行。同时,开展交通法规宣传教育活动,使全体干部职工增强‚关爱生命、文明出行‛意识,养成遵章守纪的交通行为习惯。

(二)开展了‚美化家园‛卫生大扫除。我局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组织机关干部深入背街小巷清除冰雪、清运垃圾、清除乱贴、乱画等环境整治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调动了干部职工‚以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的积极性,使卫生打扫制度深入人心。

(三)开展‚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个好工作者、在家庭做个好成员‛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宣传新时期新风尚,通过学习身边的先进人物,形成在社会追求先进、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道德风尚。树立守法遵纪、爱岗敬业、勤俭持家的先进典型。

(四)结合‚三八妇女节‛开展活动。3月3日,地区粮食局积极组织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2周年讨论活动,由机关党支部和局工会牵头。

(五)组织开展‚诚信粮油店‛宣传活动。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期间,全地区粮食部门积极开展‚倡导诚信,打假维权‛宣传活动,设立消费权益咨询点,进一步规范粮油店的诚信形象,强化人们的社会道德意识,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稳步向前发展。还走上街头,设立宣传咨询台,摆放各种米面油食品样品,通过现场散发宣传资料,悬挂横幅等方式,大力宣传粮食流通管理条列和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受到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为认真开展第十一个“公民道德建设月”宣传活动,不断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引向深入,地区粮食局根据市文明委[2011]6号文件精神,认真部署并积极组织干部职工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

一、领导重视,组织领导得力

地区粮食局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工作,充分认识‚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重要意义,做好活动准备工作。在抓好业务工作的同时,把‚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作为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作为提高干部职工道德素质的需要;作为维护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促进我局‚四个文明‛共同进步。

局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工作安排,及时召开机关全体干部参加动员大会,认真部署各项工作。制定下发了《地区粮食局关于认真开展第十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计划安排》,要求将公民道德建设贯穿于粮食业务工作的始终,在职工中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并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力求实效。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根据塔城市文明委‚关于深入开展第四个‘全民奉献日’活动的通知‛(塔市文明委[2011]05号)精神,地区粮食局围绕‚除陋习、美环境、讲文明、树新风‛的主题,积极开展活动。3月5日,在门前栏杆悬挂了一条宣传横幅标语,内容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还通过职工集体学习时间组织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动员各族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教育干部职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及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为各项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广泛开展各项活动,注重实效

(一)开展‚革除身边陋习、做文明市民‛活动。积极引导教育全体机关干部职工学习传播文明交通、和谐交通、安全交通常识,大力倡导‚六大文明交通行为‛,引导干部职工自觉摒弃‚六大交通陋习‛、抵制‚六大危险驾驶行为‛做到文明驾驶,安全出行。同时,开展交通法规宣传教育活动,使全体干部职工增强‚关爱生命、文明出行‛意识,养成遵章守纪的交通行为习惯。

(二)开展了‚美化家园‛卫生大扫除。我局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组织机关干部深入背街小巷清除冰雪、清运垃圾、清除乱贴、乱画等环境整治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调动了干部职工‚以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的积极性,使卫生打扫制度深入人心。

(三)开展‚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个好工作者、在家庭做个好成员‛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宣传新时期新风尚,通过学习身边的先进人物,形成在社会追求先进、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道德风尚。树立守法遵纪、爱岗敬业、勤俭持家的先进典型。

(四)结合‚三八妇女节‛开展活动。3月3日,地区粮食局积极响应塔城市杜别克街道办事处主办的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1周年‚2011巾帼风尚‘快乐大冲关’活动‛,由机关党支部和局工会牵头,挑选10名职工组成代表队,参加了当天的全部活动项目。

(五)组织开展‚诚信粮油店‛宣传活动。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期间,全地区粮食部门积极开展‚倡导诚信,打假维权‛宣传活动,设立消费权益咨询点,进一步规范粮油店的诚信形象,强化人们的社会道德意识,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稳步向前发展。还走上街头,设立宣传咨询台,摆放各种米面油食品样品,通过现场散发宣传资料,悬挂横幅等方式,大力宣传粮食流通管理条列和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受到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地区粮食局广泛开展第十一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

按照自治区第十一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要求,地区粮食局认真安排部署,多形式开展以公民道德建设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着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一是结合当前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积极开展座谈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认真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等内容,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的始终,提高广大职工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参与道德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开展‚争做精神标兵、文明个人‛、‚争做为人民服务的好榜样‛、‚推选道德模范‛、‚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等活动,在全局范围内逐步形成了学习典型、争当典型、保护典型的良好氛围;三是深入开展‚阅读文明经典‛的读书、读报活动,在干部职工间广泛开展‚读一本文明书籍,写一篇读书笔记,受一次文化教育,增加一份知识财富‛等系列活动,不断加强干部职工的文化素质;四是以开展‚两讲一树‛活动和学习贯彻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为契机,进一步丰富公民道德建设的内涵,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职业道德素质。

一是领导重视,分工明确。于3月上旬召开了专题会议,专题研究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活动开展方案。整个粮食系统宣传活动有安排有部署。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

二是活动形式多样。3月5日—15日,以“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为主题,粮食系统全体职工自愿投工投劳,打扫家属区及相邻街道卫生,慰问粮食系统困难职工5人;“三•八”妇女节期间,组织粮食系统全体职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在粮食系统住宅区醒目地方张贴了公民道德宣传标语50多张,在政务公开栏办公民道德建设黑报2期。引导教育职工要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讲文明礼仪,促人际和谐;利用3月25日公休日,在粮食局一条街设立公民道德建设咨询台1个,向过住群众散发了有关公民道德宣传资料300多份;积极参加中石化西北杯“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有奖知识竞赛和尉犁县“健康杯”春季长跑比赛。

2012年3月25日

推荐第4篇:地区康宁医院第九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总结

地区康宁医院第九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总结

今年三月份是自治区第九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根据地区民政局的统一部署,医院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八次全委(扩大)精神和地区三干会精神为契机,医院结合新形势学雷锋活动的新内涵,开展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三德”教育和诚信教育,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通过活动,提高了职工的工作热情,营造了团结向上、奋发进取、不断创新的工作氛围,为我院第二季度工作的顺利开展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我院开展的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是在认真总结去年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今年公民道德建设月要求,注重道德实践,突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了活动有条不紊的开展。活动中,我们完成了组织准备、学习提高、开展活动、总结上报四个阶段的工作,现就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健全组织机构,加强活动的组织领导

3月4日,医院召开会议,成立了以书记米娜瓦尔〃司迪克同志为组长,院长张万义同志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建设月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组织领导到位。3月4日,我院召开了第九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动员大会,明确了活动时间、内容、方法、要求,学习市文明委《关于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的通知》和地区民政局《关于认真开展第九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的通知》的精神,统一了职工的思想认识,激发职工广泛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做好了开展活动的组织和思想准备。

二、认真学习,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

3月6日至15日:院党支部组织职工利用每周星期

三、五下午的学习时间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活动。全院职工分成维、汉两个学习小组,汉语组的学习由院长张万义同志主持,维语组的学习由书记牙生斯迪克同志主持,学习有记录、职工有学习笔记。共组织学习7次,14个学时,参加职工346人次,同时,悬挂宣传横幅2条,出黑板报1期,宣传栏1期。

三、组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巩固和发展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医院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基础工程和灵魂工程,并融入到精神文明创建的全过程,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促进民族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医院利用周

三、周五的时间深入的开展了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四个认同”(对祖国认同、做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通过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六好”(共产主义好、社会主义好、伟大祖国好、改革开放好、民族团结好、人民军队好)教育。

四、医院大力开展医德医风教育

医院深入开展思想素质教育、医德医风教育和行业作风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结合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月、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要求,使全院职工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了确保学习效果,严格按照局党组的安排开展了反分裂专题再教育和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教育。每个职工都建立了学习笔记本。通过各项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提高了职工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五、形式多样,不断丰富活动内容

3月3日“爱耳日”,组织团支部14名团员开展了以“爱护生命,爱护耳朵”为主题的义诊活动,3月17日,在世纪广场参举行学雷锋便民服务活动。两次活动,服务项目有量血压、测体重、义诊、心理咨询等,共为410余人测量了血压,34人次接受了心理咨询,360人称体重、量身高,义诊38人次,开处方35张,发放精神卫生咨询宣传单2800余份,通过活动,职工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医疗服务质量有了新的提高。3月23日,每个职工结合工作实际,撰写了1篇公民道德建设月学习心得体会,全院共写心得体会81篇。

大力加强卫生管理工作,对卫生进行大扫除,共清理卫生区13个,开展了“万家洁净绿色楼道”活动,整治楼道5个,全院卫生大检查4次,小检查8次,并进行了评比。 深入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全院干部职工中倡导文明礼仪,组织职工学习文明礼仪知识1次,参加职工64人次,参与“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礼仪知识竞赛1次,提交答卷41份。

六、认真总结经验,巩固教育成果

3月27日,我院召开了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总结大会,院领导对各病区和各部门在活动中的积极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院里要求全院职工在今后的活动中,要踊跃参加,勇于争先,要为单位发展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三、体会

领导重视是搞好活动的保证,职工广泛参与是搞好活动的关键,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是教育月活动的主要内容。 三月份,我们结合当前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精神的实际情况,把学习《纲要》做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不断增强公民道德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教育职工明确公民道德20字基本规范。通过学习和开展活动,弘扬了良好的医德医风,增强了职工的诚信意识,促进了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公民建设教育月活动即将结束,下一阶段是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我们将在地区民政局的指导下,努力促进我院各项工作不断发展。

地区康宁医院

二○一○年三月三十一日

推荐第5篇:地区粮食局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半年总结

地区粮食局2012年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半年总结

在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全面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地区粮食局坚持做到加强领导,精心规划,强化基础,丰富载体,注重实践,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用榜样的力量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 地区粮食局委历来十分重视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规文件发布后,我们立即组织学习文件精神,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制定贯彻实施意见,安排部署加强工作指导。做到每年确定一个主题,每年都有新典型,结合实际,整体推进。2011要求各部门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宣传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用榜样的事迹和精神引领社会,扎实推进全系统的思想道德建设。推动了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深入发展。

二、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方式

道德教育重在养成、重在实践,通过道德实践可以把每个道德实践的参与者,变为道德实践的受益者。为此,我们在不同时期,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社会生活实际,针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协调有关方面组织开展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使广大群众在参与中得到熏陶和升华。一是在“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近年来,我们围绕 1

阿勒泰人形象建设,让群众参与讨论评说,形成共识,推动了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整体上水平。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展了“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主题文明用语,服务基层活动,二是相关部门系统结合实际工作,组织开展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了“职工职业道德演讲大赛”、“文明礼仪伴我行”、“美德在家庭”等道德实践活动。窗口行业开展了擦亮窗口、承诺优质服务等职业道德实践活动。三是各地围绕日常行为规范,开展了文明礼仪方面的主题道德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动员群众参与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有力地推进了道德建设。

三、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

我们坚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百年大计、基础性工程,积极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工作,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和机制。

四、创新内容、拓展领域、活化载体,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时代要求

公民道德建设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必须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正确回答现实提出的课题,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永葆活力。围绕市场经济发展我们积极开展诚信建设工作,进行诚信教育和诚信单位创建活动,建立局机关诚信档案,建立本系统社会诚信制

度和运行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面对计算机网络和手机普及的实际,引导干部职工文明上网,把思想道德建设的触角向社会生活新领域延伸,积极探索新规律,丰富新内容。

与此同时,我们在继续抓好活动载体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阵地建设。在报纸、电视等媒体开辟栏目,刊播公益广告,开展道德宣传;加大投入办好公共阅报栏、文化宣传栏等干部职工教育阵地;不断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扩大思想道德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地区粮食局2012年6月28日

推荐第6篇:烟台地区新农村建设经验

求是:烟台建设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青岛新闻网2006-03-03 14:15:19 《求是》杂志

【现有新闻评论】

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烟台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求是》杂志政治编辑部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联合调研组

新年伊始,我们来到美丽的胶东半岛烟台,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进行调研。党的十六大以来,烟台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干部群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跨越发展,以生动的实践诠释我们党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命题。烟台的实践深刻昭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和重大战略举措,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实施“三大战略”

促进农民增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是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经济不发展,农民不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无从谈起。烟台市坚持以打造“现代化农业强市”为目标,狠抓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实现农民增收的新跨越。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660元,比“九五”末增加1206元,增长34.6%;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347元,谱写了农民增收的新篇章。

实施“科技强农”战略,大力培植优势特色支柱农业。科技水平低和生产方式落后,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症结。为使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更大的效益,烟台市坚持以市场为杠杆,以科技为支点,以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认真把握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确立农业生产“稳一块、活一块”和渔业生产“耕海牧渔”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山上烟台”、“海上烟台”、“田里烟台”三大开发战略,相继推出“林果开发工程”、“畜牧双百工程”、“海上捞金工程”等一系列举措。瞄准国际农业发展新趋势,打破传统农业开发模式,大做“引洋、养野、串季、仿古”农字文章,规划建设“四个百万亩”农业开发开放示范区,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优质果品、蔬菜、畜牧、水产等优势支柱产业,积极开发花卉、食用菌、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全市建成90多个特色镇,4000多个专业村。坚持农业标准化建设,着力培植发展优势产业带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255万亩,其中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8个,年总产

值超过40亿元。

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做大做强农字号龙头企业。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和推动力。烟台市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之路。按照“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合资合作兴办一批,乡镇企业转化一批”的方针,加快发展龙头企业,特别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培植了一大批知名的农字号企业群体。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100多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60家,过10亿元的有8家,过20亿元的有4家,出口创汇1000万元以上的有43家,带动260多万农户,增加农民收入50多亿元。2004年,烟台市6个县市区跻身“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市)”行列,30家企业获“全国优秀龙头食品企业”称号,居全国地级城市之首。

实施“产业联动”战略,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实现形式。烟台市紧紧抓住东北亚经济圈、特别是我国环渤海经济区正在加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全面实施山东省“东部突破烟台”战略,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一是做大做强城乡工业。以打造“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为平台,充分发挥烟台连通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日韩国际经济区和承接日韩产业转移、南资北上的“桥头堡”区位优势,加快培植和发展汽车、船舶、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及制药、纺织服装、金银珠宝、葡萄酒、果蔬食用油水产等10大产业集群,精心打造一批支柱产业、一批大型骨干企业、一批名牌产品,以此吸纳110多万农民就业,并以每年10万人以上的速度继续吸纳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做大做强民间经济。通过政策扶持、资源整合、营造氛围、拉长产业链等形式,引导农民自主创业,大力发展民间复合型非农经济。依托港口、城市、集镇、交通干线搭建商品流通平台,拉动农村经济。在中心城区建物流集散中心、综合商品交易市场群、专业商品交易市场,各县市建起了一大批物流园区、专业商品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目前,烟台市民营企业已发展到2.9万户,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3.5万户,65%以上的业主来自农民。

立足全面发展

建设现代文明

烟台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始终坚持把满足农民群众对现代文明的要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在广大农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2005年10月,烟台市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

立足改善农民生活状态,努力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烟台市在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坚持把优化农民生活环境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

一是抓环境综合治理。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主题教育和创建“生态文明村”、“卫生村庄”、“和谐村庄”活动,全面实施治污、治脏、治乱、治差“四治”工程,切实解决长期影响农村环境文明的老大难问题,全市90%以上的村庄得到有效治理。

二是实施“四通四化”工程。即村村通柏油路、通路灯、通自来水、通闭路电视,实现村庄绿化、路面硬化、街道亮化、环境美化。市、县两级财政投入100多亿元,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广大农村面貌为之一新。

三是实施“以城带乡”战略。坚持城乡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扩展中心城市,大力发展县级城市,合理建设乡镇级小城镇。以中心城区为主体、北部沿海城市群和南部交通干线城市带为两翼、一批重点城镇为纽带,着力抓好绿网、路网、电网、水网、信息网建设,使2600多个村庄得到辐射和拉动,占农村总数的40%以上。

立足培育新型农民,努力创造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烟台市积极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宣传教育,帮助农民不断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把培育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道德、新风貌作为着眼点,努力加强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

一是围绕增强农民的市场经济观念,引导农民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风险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围绕提高农民的增收致富本领,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全面实施“强智富脑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对农民进行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目前,全市已有70多万农民受到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科技系统培训,有10万农民获得绿色证书;建立3514个村级科技示范园,引导农民科技实践;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农业信息网”和“农业科技110服务热线”,投资5500多万元建立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形成了一支4500多人的农业信息员队伍。

二是围绕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农民的诚信意识、环保意识、公德意识、仁爱意识和规范农民的道德行为,广泛开展“建诚信农村、做诚信农民”和“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创建活动,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新道德新风尚在广大农村逐步形成。围绕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发展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积极开展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市)、社会文化先进乡镇和文化模范村、文化模范户活动。全市建成包括图书馆、阅览室、游艺室、健身室等不同档次的农村文化大院3650多个,建设农村文化广场1680多个,组建各种民间业余文娱团队1100多支。先后有6个县市被评为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单位,8个县市被评为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单位,烟台市被评为“全国文化模范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对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和精神世界产生了积极深刻的影响。

立足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努力创造良好的民主法制环境。烟台市坚持从增强民主选举意识、民主决策意识、民主管理意识、民主监督意识入手,加强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保证农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全市6449个村委会全部由民主选举产生,普遍建立了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建立了民主理财、财务管理、村务管理制度。村民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干部、村民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监督村委会的工作情况和村干部的行为,在参与决策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全面行使民主权利。全市80%的农村推行《村“两委”班子履行职责承诺书》和《村民权利与义务约定书》“两书制”,有效地增强了村干部为群众办实事的自觉性和群众参政议政

的积极性。同时,烟台市坚持从增强农民法制意识、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入手,努力打造平安农村。全市农村广泛开展“法律知识进万家”和争创“遵纪守法模范户”活动,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协调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工作机制,做到化解一般家庭纠纷和邻里纠纷不出村民小组,化解一般社会矛盾不出村民委员会,使95%以上的农村矛盾在农村第一线得到解决,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烟台市连续四届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

创新体制机制

夯实发展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扎实有效地落实好,关键是要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强化农村工作基础。

完善支农惠农政策支撑体系。近年来,烟台市全面落实“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观念,从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政策性障碍入手,努力构建支农惠农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有效的农业发展资金投入机制。着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结构、信贷资金投放结构。2003年以来,市、县两级财政投入30亿元用于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投入25亿元用于乡村公路建设。从2004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投入7000万元用于粮食直补和购置大型农机具等。全市县级以下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的50%用于支农及相关产业的贷款投放。

二是建立有效的农业技术、信息、资金引进和农产品销售机制。连续举办七届“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引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2500多项,招商引资57亿美元,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市、县两级政府组织带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走出家门、国门,先后在国内外30多个大中型城市举行50多次大规模农产品推介展销活动,开辟了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市场,加快拓展欧美、中东、独联体等市场。为保证农产品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跟踪国内外农产品销售走势,分析出口产品安全卫生状况,发现问题及时防范。目前,烟台市农业外向度已达70%。

三是建立有效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困有所济、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广大农民群众关心的大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难点问题。围绕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烟台市确立了“群众自愿、政府扶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发展思路,对保费收取、基金运营、保险金发放实行联网管理,加强监管力度。建立“运营风险准备金”和“给付风险准备金”制度,确保保险金及时发放。目前,全市98%的农村实行了养老保险,参保农民190万人,占适龄农民的90%。特别是十分重视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除对所征用土地按照市场标准进行补偿外,还参照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标准,每人每月由政府补助不少于220元的生活费。围绕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改革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努力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市有161.4万农民参加农村医疗卫生保险,参保率达76%,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群众的医疗负担。

积极探索后进村帮扶工作新机制。烟台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始终坚持共同

发展、全面推进的原则,突出抓好后进村的帮扶改造工作,使全面小康的阳光普照农村。以实施“双百工程”为载体(一百个“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一百个重点帮扶村),开展“万名机关干部下农村”活动,从2003年起集中3年时间,对后进村进行全面帮扶,从根本上改变后进村的面貌。全市共确定帮扶后进村1014个,集中市、县、乡三级力量联动帮扶。安排联系村的县级以上领导干部450人、市县两级干部9481人,直接到村任职的干部305人。将132个基础最薄弱、条件最差的村列为重点,由市直单位、中央暨省属驻烟台单位和县市区共同包村帮扶,将882个村列为相对后进村,由县、乡两级负责帮扶。制定《全市重点帮扶村验收标准》,由组织部门牵头进行年度考评和3年总评,凡达不到要求的,市直单位不脱钩,县里不撤人,延长帮扶时间,限期达标,形成了“队员当代表、单位作后盾、效果严考核”的有效帮扶工作机制。迄今,全市共投入帮扶资金2.6亿元,帮助后进村完成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1544个,为群众提供科技、法律咨询服务31万人次,救助贫困户5453个,资助贫困学生2529名。2005年,132个重点帮扶后进村人均纯收入突破3500元。农民群众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搞帮扶常常是刮旋风,见人不见事。这次‘万名干部下农村’活动是既见人又见事,包村干部对我们就像亲人一样,动的是真感情”。

牢牢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必须按照党的先进性要求,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让党的旗帜在广大农村高高飘扬。烟台市围绕农村党组织建设牢牢夯实三个基础:

一是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结合村两委班子换届,以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优化班子结构为重点,按照“双高双强”(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驾驭农村工作全局能力强)要求,采取“两推一选”(先由群众推荐,再由党员推荐,然后交全体党员大会选举)和公开考试等形式,严格选拔村党支部书记和班子成员。全市共选出村“两委”成员21943人,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3.6岁,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1.1%,村支部书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8.9%。对305个党组织软弱涣散的村,由市、县、乡三级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得力干部到村任党支部书记。对527个年经济收入5000万元以上、224个过亿元的经济强村,着力抓好新老班子交替,保证发展后劲。

二是夯实农村党员队伍基础。针对农村党员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重视改善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在发展新党员中坚持“两个突出、五个倾斜”:突出发展35岁以下、高中文化以上的优秀青年,突出发展村民代表、致富能手;适当向妇女倾斜、向村委会成员倾斜、向3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倾斜、向没有支部班子后备力量的村倾斜、向后进村倾斜。坚持组织选人与群众选人相结合,严格按照党员标准和组织程序发展新党员,保证农村党员队伍的健康发展。重视抓好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和科技文化培训,使他们真正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发展经济的“领路人”,维护稳定的“掌舵人”。

三是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没有集体经济的支撑,农村干部就说话不灵、办事不成,服务职能就会受到严重制约,党组织就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烟台市通过对村级经济实行集体控股、合作经营、承包租赁等形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200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686个、1000万元以上的村有262个。同时,通过建设村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增加村级收入3亿多元,使650多个村解决了集体经济“空壳”问题。实践证明,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保障。

推荐第7篇:欠发达地区如何建设新农村

欠发达地区如何建设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作为内陆欠发达地区,怎样建设呢?结合多年的工作,我认为要准确把握六点。

一、找准起点,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

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着眼长远、因地制宜,认真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一要前瞻性规划新农村。要充分考虑到今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突出重点乡镇和中心村建设,不搞遍地开花,不片面追求水、电、路的通村率。欠发达的村和人口比较分散的村以及城镇化格局尚不明朗的乡镇,尤其要注意科学编制规划。二要和谐性规划新农村。要从村镇的山形地势出发,依山托水,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突出农村特色和便利农民生产生活,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庄、庭院和社区。同时,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三要包容性规划新农村。要特别注意保护有价值的传统民居、土家族吊角楼等文化遗产,在充分利用现代文明的基础上,重视和保护土家族、苗族文化,突出民族特色,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文化阵地。

二、把握重点,扎实推进农村经济新一轮大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是基础,农民增收是前提,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必须紧紧抓住不放。一要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牢固树立以工促农的发展理念,坚持把发展工业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举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培养出3到5个销售过5个亿的骨干企业。二要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着力巩固以椪柑为主的水果业、以烟叶、蔬菜为主的经作业、以山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不断壮大以“秦简”、“换金”、“仙仁云雾”等品牌为主的特色茶业,以“武陵青”为主要品种的花椒产业,以网箱养鱼为主的水产业。同时,要继续巩固和完善“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向纵深发展,提高农产品转化率。三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充分抓住“湘西地区农村劳动力免费技能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利机遇,最大限度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要积极拓宽农村就业渠道,引导农民就地向城镇和第三产业转移。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引导外出务工人员的项目、技术和资金有序回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抓住热点,着力夯实农村基础设施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钳制因素,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必须着力解决。一是突出抓好农村交通设施建设。要切实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的投入,彻底改变农村交通落后的现状,抓好县乡油路改造工程,实现等级公路连接;抓好以村级公路为主的通达工程和乡镇汽车站场建设,力争到2010年,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交通落后的面貌。二是切实抓好小城镇建设。要依托迁默公路、209国道、花龙公路等主要干道,重点抓好清水坪、毛沟、复兴、水田河、葫芦、碗米坡等重点集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依托酉水灿烂文化,建成一批名镇名村,逐步夯实旅游产业基础,努力形成一批工业重镇、旅游大镇和边贸强镇。三是努力加快水利能源建设。继续抓好病险水库山塘治理、城镇防洪、武水酉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积极争取腊洞水库建设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时,要加大农网改造力度,优化供电服务质量,力争到2010年,供电保障率和入户率达到100%,基本实现电气化。

四、突破薄弱点,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是农村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在解决这些薄弱环节上下狠功夫。一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巩固普九成果,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积极引导基础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和农村倾斜,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认真落实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力争到2010年,基本实现普及高中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高比例达65%以上。二要突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要不断深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救助制度,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使农民人人享受初级卫生保健权利。三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不断完善对农村贫困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农村劳动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率,积极探索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完善农村社会救济保障制度,逐渐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力争用2~3年时间,乡镇普及敬老院建设,让所有愿意入院的老人全部到敬老院实行集中供养。到2010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五、扫除盲点,不断加快农村生态能源保护 农村环境不仅仅是一个形象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健康和农业生产的安全,必须着力加以改善。一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要建立科学的管护制度,落实管护措施和护林人员报酬,切实抓好现有退耕还林面积的管护。重点研究好农民退耕还林后长期的生计问题,坚持把退耕还林与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二是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要切实保护森林资源,重点抓好公路沿线、酉水沿线、水库周围、迁陵城区周围和吕洞山、白云山两个自然保护区的封山育林。禁止毁林开荒和乱占林地,坚决打击乱砍滥伐林木的不法行为。三是加快农村生态能源建设。要围绕新农村建设,采取政府引导、集体补助、群众投工投劳、整村推进的方式,积极开展以改厨、改厕、改栏为重点的“一池三改”工程,大力推广“猪—沼—菜(果)”的生态模式,着力提高农村能源综合利用率。继续扩大“节材节能”工程建设的规模和实施范围,加快农村生态能源建设步伐。

六、攻克难点,努力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直是讲起来“硬”,做起来“软”,操作难,考核难,所以落实也难,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突破这一难点抓出成效。一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并通过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坚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八荣八耻”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准则,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二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农村文化宣传阵地,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按照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三要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要高度重视和解决好农村因农民负担、退耕还林、土地征用、移民搬迁、拖欠民工工资等引发的矛盾纠纷,维护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进一步完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注重理顺群众情绪,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有效调处化解和妥善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努力把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推荐第8篇:欠发达地区生态县建设之我见

欠发达地区生态县建设

建设生态县,是新形势下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与其他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薄弱、工业科技含量低下,是生态县建设的“软肋”;农村环境差、社会生态意识不强是欠发达地区生态县建设的“难点”;生态工程难度大、资金投入短缺是欠发达地区生态县建设的“瓶颈”。怎样破解“难点”,打开“瓶颈”搞好生态县建设,是值得大家认真探讨的课题。东海县在生态县创建工作中作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尝试。

东海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面积2037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2个国营场圃,1个省级开发区和1个市级旅游度假区,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农业综合实力百强县等称号。东海县是江苏省的农业大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我县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良好的自然生态、厚实的农业生产基础等优势,先后建成了万亩生态葡萄、万亩无公害草莓、万亩鲜切花等特色产业基地,通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0多万亩,建成3个有机食品基地,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80多个,被列为全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整体推进示范县,并于2006年12月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在巩固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东海县委、县政府于2007年初开始着手创建国家生态县,“东海县生态县建设规划”也于2008年4月通过县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批准,由县政府组织实施。目前,全县上下正在全面掀起创建国家生态县的热潮。

东海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建设生态县,我认为,要在围绕环保部关于生态县考核验收的基本要求,以及22项指标进行全面创建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重点。

一、立足县情实际,实施“三大工程”

(一)围绕生态优先,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生态优势是欠发达地区的比较优势。在新的发展阶段,欠发达地区要赋予生态建设新的内涵,把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在一起,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生态总量转化为经济总量,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要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根据东海实际,逐步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东粮、西果、中间菜”的农产品生产种植格局。即:按照当地生态经济区的特点,在西部地区,结合丘陵地形实际,发展生态果林、无公害及有机食品经济,重点建设以板栗、甜柿、大枣、黄桃、油桃等为主的15万亩干果基地,建设1万亩有机食品示范区,食用菌基地达6000亩;在中部地区,依托农业产业化基础较好的优势,打造农果蔬菜综合型农业生态经济区,重点建设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万亩无公害葡萄园、万亩生态草莓基地,加快培养农业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 2水平低、规模小的硅工业企业,碳化硅企业基本退出市场,石英砂淘汰60%,融熔石英企业淘汰40%。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企业做强做大上,扶持太平洋石英制品有限公司成为亚洲最大的照明用石英制品企业,年产石英管1800吨,高纯石英粉2000吨。同时,在开发新产品,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上不断提升发展档次,带动东海独具特色与比较优势的硅材料产业迅速崛起。

二是逐渐形成农副产品深加工板块。东海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果丰硕,被评为全省首批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县,规模较大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40多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8家,成功引进全国最大的畜禽饲养龙头企业广东温氏集团,“公司+农户”模式快速扩张;华东地区最大的肉制品加工企业南京雨润集团在我县的投资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链条加快延伸。

三是机械汽配板块。依托冠卓机械、临宏建筑机械以及桃林汽车钢圈等项目,逐步形成机械制造业高地,努力打造生态工业的新亮点。

四是新型建材板块,利用东海优质石材石料,以奥林石材、宏杨木业、百怡木业为龙头,加快建材板块建设。

(三)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欠发达地区,多为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多,环境脏、乱、差,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创建行之有效。一是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示范村”创建活动。按照“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着力推进“环境优美

- 4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与污染物达标排放率。使用安全、高效的环保生态型饲料和先进畜禽养殖环境监管,在重点区域、流域、生态敏感区,要严格控制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

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为推动生态县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东海县地处淮泗水系中下游,既受上游来水污染的威胁,又受下游市区饮用水保护的限制,一些效益好尾水排放量比较大的项目,往往因为保护下游饮用水的环境安全因素而不得不放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的经济发展,成为欠发达的一个因素。保护生态环境,形成了一种区域之间或经济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不均衡,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十分合理也十分重要。这是推动欠发达地区生态县建设有效之举。否则,将挫伤生态建设与保护的积极性。

推行生态补偿,要做好三个方面。一要各级政府要通过规划、政策引导、加大资金、项目支持力度,积极推动区域间产业转移和要素流动,开展异地开发等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江苏农垦系统岗埠农场座落连云港市区,其占地3平方公里的新经济集中区,就是经连云港市政府特批,作为补偿东海从新浦区划出来的。二要尽快建立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实现生态补偿的公平和规范。区域之间,对同一条河流因跨行政区域往往分段执行不同功能区划标准,给在环境敏感区域的上游设置了很高的排放门槛,而其它区域往往因为跨行政区而执行较为宽松的标准。执行标准的“紧”与“松”,也应该体现到经济补偿上的“得”与“失”。要明确生态补

- 6欠发达地区生态县建设不能因欠发达而降低建设标准。生态基础设施一定要跟上,今年,县政府将在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要建设污水处理厂,完善城区污水接纳管网工程。为了彻底解决东海县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问题,保护连云港市区饮用水安全,东海县投资1.5亿元建设尾水排放通道,工程全长65公里,整个工程在2008年底可建成。2007年,我县投资800万元建设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2008年,我县将建成新农村示范点10个,同时在山左口、温泉度假区等乡镇推行农村生活垃圾组保洁、村收集、乡运转、县处理的模式,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三)加大财政投入,保证生态县建设顺利进行。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往往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缺少资金投入要建成生态县是十分困难的。今后东海县每年用于生态县建设的财政投入不少于1.5亿元,其中用于治污设施建设确保3000万元,环境基础工程建设6000万元,农田林网城市绿化建设1600万元。并逐年增加投入,东海县在建设生态县过程中,还逐步尝试多元化筹集资金的办法,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以独资、合资、BOT等多种形式,投资建设环保生态基础设施。县城污水处理厂就采取BOT运行方式,由徐州源泉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并管理,县政府从收取自来水污水处理费中支付运行费用,环保部门监督管理,投产以来运行正常,效果良好。大力兴办环保产业,我县的由稻米糠壳生产的食用油环保产业,效益十分可观,将平常丢弃的废物,变废为

- 8外宣传牌、生态示范点标志牌。深入开展环保进学校、进社区、进村镇、进企业活动,创建绿色学校、社区、宾馆、环保教育基地近百个。通过广泛宣传,全县广大干群的环境意识明显提高,公众参与生态县建设的热情不断增大,生态利国利民等生态理念深深根植于东海百万人民的心中。

四、强化目标管理,完善内部考核体系

实施生态县创建工作目标管理,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提高管理工作规范程度,促进整体工作水平提高,保证生态县建设的顺利进行。为使目标管理细则得以落实,我们重点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跟踪督办。我们把生态县建设工作列为全县重大事项推进项目,县督查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对23个乡镇场和13个创建责任单位进行跟踪督办,特别是重要生态工程、难度大的指标,做到及时了解掌握办理进程,协调解决查办中碰到的问题,从进度、质量上把好关口,保证按期、优质完成。二是检查核办。我们通过创建单位负责人例会和定期核实的方式,对年初县政府与乡镇及创建责任单位签订的目标责任状完成情况加强检查。生态县建设指挥部每季召开一次工作例会,由乡镇场和创建责任单位汇报交流生态县建设工作开展情况,指挥部提出工作要求;每季度核实一次工作进度,重点从生态工程建设进度、工程质量、指标数据方面核实,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

在总结发达地区生态县(市)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县经深入调研,制定生态县考核办法及计分办法和考核细则,细则中生态县创建责任明确,指标明了,重点突出。在

- 1011 -

推荐第9篇: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案

文章标题: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案

为搞好我区实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和××发[2006]××号文件关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方案(试行)》有关精神,结合本区实际,制定如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案:

一、分类实施新农村建设步骤

1、

第一阶段(2006年):在经济基础较好的××村进行试点。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和粮食生产等产业。

2、第二阶段(2007年):在烤烟生产技术、沿××线条件较好的××、××等两个村进行试点。大力发展烤烟、畜牧、粮食等产业。

3、第三阶段(2008年):在××、××、××、××、××、××等六个村进行试点。逐步发展支柱产业的同时,以集镇为依托,大力发展早市蔬菜和商品贸易。

4、第四阶段(2009年):在××道公路沿线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等十个村进行试点。以交通和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烤烟、石榴、畜牧、林果、农村工业等产业。

5、第五阶段(2010年):在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等五个村进行试点。以信息优势为基础,大力发展粮食、烤烟、石榴、畜牧、林果等产业。

二、具体要求

1、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一要以做强做大烤烟、矿业、畜牧、石榴、沿江经济等产业,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目标。二要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实施好“十个有”工程。三要坚持移风易俗,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积极开展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崇尚科学文明,在农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四要因地制宜,统一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认真开展爱国卫生活动,抓好农村环境整治,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代风貌。五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机制,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发展基层民主,推进村民自治进程。

2、加快工业兴区步伐把工业作为推进××经济社会新跨越的重中之重来抓。一要创新工业经济发展方式,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变资源拉动型为产业带动型、变资源依托型为市场主导型、变资源开发型为资本经营型,变资源规模型为效益增长型,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走工业集群化、农业产业化道路。二要依托园区载体,××区紧靠××市,具有依托××工业城市而加快发展的区位优势,具有县委、政府提出的“将××经济发展主动融入到××、××大经济圈”的发展战略的地沿优势。因此要积极配合县上高起点、高标准抓好工业集中区、工业产业集群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工业发展增长极。三要积极召商引资,切实推进企业与产业相对聚集与集中,带动一大批企业的发展,真正实现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四要优化发展环境,加大发展环境整治力度,实现办事环境得到优化、政策环境得到优化、执法环境得到优化、治安环境得到优化、人文环境得到优化、生态环境得到优化。五要进一步完善××镇、××、××、××、××、××等乡镇的小集镇建设,推进全区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3、培养造就新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一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建立助学奖励机制,加大对贫困学生的帮助力度,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以每年定期学习或大专函授学习的形式。增强村小师资力量,不断提高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农民素质修养,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二要加强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以“送出去学,请进来教”的方式,开展现代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应用率,引导广大农民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者。三要充分发挥农民科技协会和农业科技示范户的作用,每一阶段推出一批科技示范户,提高农民致富本领,增强广大农民走向市场的信心和决心,成为自我创业、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3、倡导树立新风尚,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一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阶段成立村落道德评议会、禁赌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制定完善《村规民约》,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二要倡导科学文明新风。倡导科学、文明、诚信、友爱、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破除陈规陋习,远离封建迷信,讲究卫生,让脏、乱、差的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引导群众积极开展“四清四改四建”(四清即:清垃圾、清沟渠、清路障、清破旧房;四改即: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四建即:建党支部活动室、建公共活动场所、建政策宣传栏、建文化活动室)工程,使村落村貌明显改观。三要加强农村“维稳”工作。加大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严厉打击农村偷盗和“黄、赌、毒”行为,杜绝宗派势力和非法宗教活动,加大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处理,创建“无上访村”活动,促进社会秩序稳定,群众安居乐业。四要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创新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和信用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文化设施和文体队伍生活,不断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4、建立完善新机制

,提高农民民主管理水平。一要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深入开展民主管理示范活动,保证农民当家作主;二要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保障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不断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三要健全村干部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群众来访接待日”等制度,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人民群众、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水平。

5、建设好班子,提高基层组织战斗力一要选好配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选好配强村级农村基层领导班子。二要抓好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要坚持制度、创新理念抓好村级一的思想、教育、监督和管理,不断推进“三向培养”和“双带”工程,增强农村干部、党员带头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提高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三要继续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切实按照村创“五个好”村党支部的创建要求,深化“三级联创”工作;特别要加大对农村软弱涣散基层组织的整顿力度,对工作不力的村班子。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真正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四要扎实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当前农村正在开展宝石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切实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提高党员素质,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全面改善,党风政风焕然一新。

《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案》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案。

推荐第10篇:地区粮食局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计划

2012年地区粮食局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计划

2012年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针对粮食局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开展思想道德工作,使思想道德工作与干部职工实际情况相结合,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强化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不断增强思想道德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的思想道德模式,力争使思想道德工作形成粮食局特色。

一、政治理论素质。进一步落实中心组学习制度 ,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在务求实效上取得新进展。

各基层党支部中心组要在继续坚持每季度一次集中学习的同时,重点落实好主要党政领导干部重大工作事项调研制度,把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在工作创新上取得新的成效。以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绩效挂钩、综合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新的突破。评价为主要内容的领导干部理论教育长效机制,促进理论教育在武 。

二、不断强化政治理论武装工作,进一步统一干部职工的思想和意志

1、抓好党委中心组的学习。党委中心组的学习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重点,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等主题,紧密联系粮食经济改革、发展、1

稳定,实现跨越式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提高科学决策能力。

学习坚持以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专题学习、调查研究、集中讨论等形式,每位中心组成员要按照上级要求,自觉制定学习计划,认真参加集中学习,年度内要至少作一次重点发言,以好的经验指导重大实践问题的解决。

2、抓好党员干部 的理论学习教育。各党总支要按照地委宣传部的学习安排,保证学习时间,丰富学习内容,学习形式上结合实际力求创新,紧密联系党员干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升华提高力求实效,真正做到真信、真学、真懂、真用。要求围绕讨论题目进行学习经验的总结交流,将优秀的经验交流文章报送党委宣传部,进行经验推广,该项工作将作为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评选的重要依据。

三、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提高服务与改革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1、以理论学习与研究推动工作创新。继续建设学习型、研究型、服务型机关,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理论素养与工作能力。

2、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增强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工作考核机制,奖惩分明;拓宽工作思路,人人争先,建立相应的快速反应机制和应急机制;自加压力,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学以致用,创造宣传工作的新特色;继续加强部门作风建设,增强部门整体的凝聚力、战斗力。

四、突出重点,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筑牢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道德基础

1、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组织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以“知荣辱、树新风、建和谐、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大力培育和倡导务实创新、勤奋创业、协作创先的精神品格,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 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加强干部理论学习的创新与管理。要严格按照理论学习制度的有关规定,充分发挥局党委和党委中心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干部理论学习的规范化、制度化,提高理论学习的成效,增强广大干部理论学习的自觉性,继续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与法律素质,增强自觉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制观念。

2011年1月9日

第11篇: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园区建设

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园区建设,发展产业集群是较好的选择。当前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着较大难题, 解决这些难题要求政府必须紧紧抓住发展产业集群主要环节,采取强化园区产业集群引导、增强园区产业集群功能、构建园区产业集群支撑等方面的政策举措。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建设

产业集群是由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它已成为一些地方发展工业,增强产业竞争力的有力途径。当前,各地正在积极探索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园区建设,政府及园区管委会等有关部门对产业集群发展更是有浓厚兴趣。本文就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问题谈点浅见。

一、当前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

首先应强调的是,欠发达地区并非所有的工业园区都要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发展方向。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发展既有积极因素,但更面临着不少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工业经济总量较低,园区规模较小。欠发达地区工业经济总量较低,工业增加值小,园区规模则更小,不少地方只是近几年才在加快发展,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产业集群的基础较弱。

(二)园区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发展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小。园区具有品牌、规模和市场优势的大型企业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少。国家级龙头企业少,省级也不多,多数产业还是市级所谓龙头,其产品档次较低,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有限,在一个行业内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占有支配地位的骨干企业更少,对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小。

(三)本地企业家队伍群体小,中小企业配套少。欠发达地区园区企业主要由招商引资和当地原有企业的“退城入园”组成,根本不具备配套性。根据发达地区经验,形成产业集群必须有大量的中小企业的规模化集中,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是从家庭作坊式企业走出来的,多数企业主文化程度偏低,综合素质不高,缺乏远见卓识、能驾驭市场的领军人物。短期内要形成中小企业的产业配套难度很大。

(四)园区发展环境还不如人意。不可否认,当前欠发达地区政府抓招商引资,抓园区发展,抓项目建设,力度不可谓不强。但园区发展总体环境还不如人意。一是服务环境有欠缺。园区的服务体系仍不健全,机构调整还没到位,某些扶持政策难于落实。具体到县级,项目推介、投资咨询等中介服务基本没有,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方向、争取技术支持等方面得不到有效服务,相反对民营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和单位多达20多个。二是金融环境较差。园区

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普通存在贷款难、担保难等问题,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的长期投资主要依靠民间融资,融资规模少,成本高、风险大。三是人文环境不理想。没有形成产业群内所需的共同地域文化背景之上的人文环境,园区企业信任度不够,企业间缺乏信息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五)园区尚未形成有效的集聚机制,产业链不完整。从企业集聚机制看,园区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机制,导致园区企业间的关联性不足,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园区企业与中介组织、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机制不健全,有的根本就没有任何联系。从产业链看,产业链完整问题突出,有的园区根本没有产业链。同时,工业园区的供应、生产、销售等“各自为政”,必要的中介服务缺乏,企业得不到有效的专业化服务。

二、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必须抓住的主要环节

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要解决上述难题,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必须把握产业集群的科学内涵,遵循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抓住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一)必须抓住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这个环节,打好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离开产业,产业集群就无从谈起。做强产业,使之产生规模效益和竞争力,是园区产业集群产生的基础。园区产业能否做大做强?要看该产业是否有市场优势。市场优势可以来自多方面,一是具有传统地方特色。很多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名牌,或源于与该地区的传统历史渊源,或源于本地区独特的资源,这类产品有利于做强为优势产业。二是上规模,在本地有影响。无论什么产业,都必须具有规模和影响,才可能形成优势产业。浙江省很多地方就是在没有资源的条件下,通过规模取胜,形成“小产品、大市场”的优势产业。三是存在市场“空隙”和没被满足的需求。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这种市场“空隙”已很难寻找了,但并非完全没有,新兴产业主要靠“空隙”发展为优势产业。优势产业能否生产产业集群的关键在于龙头企业。一个产业集群的形成,有优势产业还不够,还要有龙头企业带动。龙头企业是技术、品牌、质量、竞争的领跑者,如果缺少龙头企业,显然无法实现集群,只要有了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就能真正自发聚集,就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分工与协作。从这个意义上看,欠发达地区并非每个工业园区都具备发展产业集群的基础,如果缺少产业和龙头企业这个因素,产业集群则不可能出现。因此,必须抓住培植优势产业和发展龙头企业这个产业集群基础环节。

(二)必须抓住相关企业向园区聚集这个环节,促进园区产业集群的形成。随着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力度加大和政府对园区的重视,欠发达地区园区发展速度加快,很多园区已形成了具有相当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出现不少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初步具备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随着招商引资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园区企业日益增多,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迅猛,部分产业已有集中的迹象,形成产业集群的条件开始成熟,如抚州市金巢经济开发区在全省开发

区中是比较落后的,其中也集中了10多家医药企业。当前,必须紧紧抓住产业集群形成的这个环节,诱导相关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聚集不是企业地理上简单集中或企业数量相加,必须要有“向心力”和关联性。首先,“向心力”是园区存在产业聚集的吸引力,能吸引区域内园区外大量中小企业迅速跟进,并形成配套和规模。其次,聚集企业必须有关联性,都与某个产业的生产和服务相关联。从这个意义上说,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建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要有项目,无论什么产业、什么行业都吸收落户,要通过各种措施使园区产生聚集的“向心力”,诱导关联企业向园区聚集。

(三)必须抓住形成产业链这个环节,破解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性难题。即使关联企业聚集到了园区,能不能形成产业集群的关键在于能否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琏。只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集群才能形成。产业链的本质就是一种集群内企业间明确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首先,产业链的形成不一定要在园区,可以是园区区域内,也可以在市域、县域、或乡镇范围内。其次,产业链注重的是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一种是同一产业内部生产环节的专业化分工。包括企业处于一个产品的生产链中,分布在这个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在生产、销售等方面相互满足需要。一种是指与该产业相关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及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有明确的职能分工,能围绕这一产业形成一个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为一体的网络体系。形成产业链,政府的主要任务可以放在打造产业琏发展载体上。

(四)必须紧紧抓住优化园区产业发展环境这个环节,为园区产业集群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有了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同时,相关企业向园区聚集,而且这些企业形成了产业链,产业集群就基本形成。要使产业集群不断得到持续发展,优化园区产业发展环境是保障。产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环境,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更离不开环境。优化园区发展环境,政府作用很突出。但要注意两点:首先,政府不能“越位”。产业集群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下自发合作的产物。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很多企业都是承接发达地区即将淘汰的企业,这些企业的技术、资金、环境和管理的门槛低,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迫切要求相互间的协同、合作,以求获得群体效应和规模经济。因此,产业集群是企业间、企业与中介机构自愿、互惠、互利合作的结果。政府没有必要去做企业做的事,不能用行政手段去解决市场问题,否则,即使形成产业集群也没有竞争力,结果是产业集群“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其次,政府必须“到位”。在目前状况下,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环境不如人意,需要政府去优化。政府要善于利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去优化园区环境。一是进一步改善园区基础设施。二是政策优惠。即通过产业政策和资金、人才、税收、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去引导。三是优质、高效服务。从优化软环境入手,提供更好的专业服务。

三、围绕主要环节,促进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举措

如果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建设任其自我发展,产业集群形成需要一个很长的阶段,还会走弯路,必须加强政府的作用。促进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必须紧紧抓住上述产业集群发展主要环节,采取正确的政策举措。

(一)制定产业政策,加强产业协调,强化园区产业集群引导。促进园区产业集群发展首先靠产业政策,通过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加强产业协调,强化政府引导。一是地方政府

要制定本地区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工业园区要制定切合实际的产业发展纲要,重点突出产业政策对产业集群的导向作用,明确重点扶持的产业,着力引导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和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向产业集群倾斜。尤其是要发挥产业政策对龙头企业和配套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保证对产业集群的引导。二是统筹协调特色园区建设。建议以市为单位,在市级层面建立园区发展纵向协调机制,以改变当前园区发展“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局面,加强对各县(区)园区发展的统筹协调,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县(区)园区发展为特色园区,在招商引资、产业政策和产业服务方面形成合力,力争形成“一园一品、一园区一特色”的新格局。在园区内部,也可以对现有园区按照功能进行板块细化,形成园区内部产业聚集块。四要抓好行业协会建设。同类产业的企业集聚在一块,为了体现有效合作和有序竞争,可引导它们成立行业协会,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理顺集群企业关系、发挥中介服务功能,降低企业成本,协调企业行动等方面的作用。

(二)打造产业链,完善产业层次,增强园区产业集群功能。欠发达地区政府很多领导亲自挂点抓一个个重点项目,这对园区起步阶段的发展非常重要。有条件的地方园区要从当前的离散抓项目向抓产业链转变,逐步打造产业链,完善产业层次,强化园区产业集群功能。产业链是一件产品通过若干产业层次,经过流通环节到达消费者手里的路径。这中间经过很多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大大小小的企业合作。打造产业链需注重两个关键点:一要注重产业关联程度。产业关联性越强,链条越紧密,产业集群就越高效、越有竞争力。二要注重产业深加工程度。加工程度越深,说明分工越精细,产业链越长,产业层次就越丰富。欠发达地区打造产业链,政府除了加强规划和培育产业外,一是要确定打造载体。当前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围绕现有骨干企业打造产业链。可以依托现有骨干企业,上下延伸,左右扩展,催生与之相关联的新项目,做到项目延伸,不断延长产业链。第二,围绕优势产业打造产业链。充分利用现有优势产业,通过资金、人才、技术等扶持政策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做出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高和知名度,构建一条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和优势产业琏。二是培育和扶植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产业链形成的关键和核心,也是现阶段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抓手。可选择有一定生产规模、管理水平较高、市场品牌知名度较高、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使之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产业链的核心。三是丰富产业层次,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围绕所打造的载体和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配套产业,丰富产业层次,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参加到产业分工到来,形成以核心企业领头、大量中小生产性服务企业跟进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

(三)发展要素市场,优化服务环境,构建园区产业集群支撑。

1.大力发展现代商品流通市场,构建园区产业发展物流平台。一是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配合园区物流量的增加,规划建设一批适应产业集群发展、功能配套的运输、仓储、配送、包装等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规划建立市级物流服务中心;结合全民创业的大好形势,积极培养物流业创业主体,进一步鼓励民营资本投入物流业,拓宽物流服务市场,以物流业建设加速产业集聚。二是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专业市场。强化专业市场与产业的功能配套,形成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物流圈和供应链,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

2.大力发展技术、人才市场,强化园区企业技术和人才支持。一是整合技术资源,建立市级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面向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平台,组织攻克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共性技术,使得某一技术成果在该行业内得到资源共享,加快园区整体技术的提高。?二是探索形成园区与大学、科研机构的技术联系机制。行政手段引导,市场手段激励,探索形成园区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联系机制。三是加强园区与园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为园区企业引进高级人才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如在职称评定等待遇方面提供方便;探索运用社会力量,如职业技术院校等,为园区企业提供人才“对口培训”,及时向它们输送急需的技术工人。

3.鼓励各类中介组织发展,提高服务水平,为园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环境支撑。一是设立产业信息中心(或称商务中心)。一方面可以为园区企业及时提供所需的信息,服务于园区企业的生产与营销。另一方面可以加强统一对外宣传地方的整体形象,方便对外联系和交流,进一步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同时,也能为外地客商提供优良的信息服务,客商只要一到信息中心,就能及时得到和掌握该他们需要的行情及相关信息。二是鼓励各类中介机构的发展。鼓励发展包括管理咨询、信用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为园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共享的软环境。三是优化园区产业发展环境。环境是生产力,环境出生产力。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行政,减化办事程序,减少办事环节,建设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倡导诚实守信,营造信用环境;学习浙江精神,鼓励全民创业,培养和造就企业家队伍;加强与金融机构协调,优化园区发展的金融环境;继续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建立责、权、利统一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实行“一个中心审批、一个楼层办公、一个窗口对外、一个口子收费、一人代理报批”和“规定日办毕、全天候值班、宾馆式服务”的动作机制。同时,积极为园区企业解决如社会治安、招工难等实际问题,

第12篇:重点地区整治总结

XX镇2011年都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

整治工作总结

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是县委政法委统一部署的一项为民工程、平安工程、稳定工程,今年来,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县委政法委的统一安排下,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扎实有效地开展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社会治安稳定,群众生活安定,是推动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前提,我镇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一是成立了由镇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党委委员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综治副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二是制定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实行领导包片、镇干部包村制度,并与各单位签订了综治责任书,严格实行考核制度,明确了责任。三是落实专项工作经费,保障排查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并计划于2011年将此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进行列支,由财政所负责核算。四是全面宣传动员,围绕排查整治工作制定了宣传方案,利用宣传横幅,散发宣传资料,广播,书写标语等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多途径、全方位的开展了宣传动员工作,在全镇营造了整治治安重点地区的浓厚氛围。

二、整体联动,全面开展重点地区大排查

1、干群联动,全面掌控重点地区。开通了群众举报通道,建立群众举报奖励制度,并落实群众举报奖励经费,充分利用群众的力量,全面地掌控治安重点地区。

2、政企联动,政府综治办公室组织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梳理工作。

三、认真开展整治工作,取得成效

1、建立治安重点地区台账,对排查出的重点地区登记造册,实行整治工作责任制,对排查出的治安重点地区实行谁包片谁负责、谁管辖谁整治制度,对于问题严重、群众反映突出的则实行主要领导挂牌整治制度,逐一制定整治方案、签订整治责任书,明确整治目标、措施和期限等,确保了整治工作能真正见成效。

2、将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重点地区的整治改造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切实抓好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3、创新了整治措施,加强了对治安重点地区、特殊人群的掌控工作。落实了对吸毒人员、监外执行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的社会帮教、安抚工作的措施并取得了成效。

4、进一步深化了“大调解”工作,健全完善了“大调解”工作体系,坚持了每月一次的矛盾纠纷排解工作,使矛盾纠纷在镇、村两级得到了有效解决,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民转刑”案件的发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总之,我镇的维稳工作通过全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实现了既定工作目标,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维稳基层基础建设,全面落实工作措施,推动我镇维稳工作再上新台阶。

XX镇综治办

二0一一年十月二十日

第13篇:地区食品安全整顿总结

阿克苏地区质监系统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总结

按照自治区局《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质监系统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新质技监食函„2009‟39号)文件精神,为全面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提高质量安全水平,结合我地区的实际,进一步加大了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力度,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整顿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为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整顿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是质监部门今年食品安全工作的首要任务。地区质监系统全力以赴,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这次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制定了《阿克苏地区质监系统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各级质监部门也要成立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抓,相关领导具体抓,明确任务、责任和考核要求,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保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人员、经费、设备得到有效落实。

二、明确工作目标,分阶段完成整顿工作任务。

通过两年左右的集中整治,使食品安全整治工作充分体现“四个明显提升的目标”。一是全社会质量安全意识明显提升,政府、部门、企业质量安全投入和责任落实到位,关心质量、重视质量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二是优势产业和主要产品质量安全 1 水平明显提升,防止和杜绝重大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三是企业是质量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明显提升,质量管理和控制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四是质监工作的有效性明显提升,群众对质量的满意度不断增强,消费信心不断提高。

从2009年4月至2010年底利用两年的时间,分四个阶段完成食品安全整顿的任务和目标。各县(市)局制定各自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明确各阶段确的工作重点和工作任务, 确定整顿的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制定具体的整顿、专项抽查和风险监控计划和方案;迅速安排部署整顿工作。

三、周密部署、措施得力,使整顿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结合自治区局组织的食品企业互查工作,对辖区内食品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开展打击超许可范围生产及无证生产食品专项监督检查,对各县(市)上报的30余家无证生产企业按照《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下发了督查通知进行查封,目前已查封8家;开展食品标识标注专项监督检查,针对检查出的问题(食品标签标注的食品名称不规范,执行标准标注内容不全,净含量标注不规范,配料表中未按照加入量多少的递减顺序进行标注,超前标注生产日期,未标注食品添加剂等),执法人员已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对存在问题的企业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12份,责令其限期整改;开展打击使用无证食品用包装产品监督检查, 2 严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加工活动中使用无证食品用包装容器工具的违法行为。

(二)继续深入开展打击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有效遏制地区食品生产经营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问题;开展乳制品生产企业的专项整治。通过整治,地区五家乳制品企业建立了食品添加剂的进货台帐和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也均已备案。同时,作为学生饮用奶计划成员单位,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学生奶供应企业的监督管理,确保学生奶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

(三)开展饮用纯净水的专项整治。根据定期监督检查以及日常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季节性特点,对阿克苏市饮料、冷冻产品生产企业进行了专项整治。制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针对查处情况,我局及时在新质信网、亚心网、阿克苏电视台、阿克苏日报、阿克苏广电报上予以了曝光。在查处无证企业的同时,我局进一步规范获证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召开了阿克苏市饮料、冷冻饮品质量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情况通报会,地、市质监局相关领导、干部和阿克苏市区内11家获证纯净水生产企业负责人参加了通报会。会上对无证生产企业依法作出停业整改、拆除生产设备、吊销取缔等查处情况进行了通报,同时与获证企业负 3 责人进行座谈,就生产经营和存在的困难进行交流,明确了下一步阿克苏市桶装纯净水生产企业发展方向和质监部门重点整治规范内容,对获证企业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部分获证企业操作管理不规范、产品检验不合格、产品质量档案建立不规范等问题和不足作出了指导批评,规范了取证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

(四)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2009年1月初,举办了一期食品添加剂培训班,部分食品企业和小作坊管理人员、县(市)局食品监管人员、审查员、执法人员共计80人参加了培训。

(五)认真做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组织质量管理人员和技术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企业现场指导,帮促有条件的企业尽快取证。1-9月受理食品生产许可证办证企业56家,取证36家(新取证22家、到期换证14家),经现场核查上报区局待发证的18家,注销到期未换证企业20家,目前,全地区现有239家食品生产企业已获得251张食品生产许可证(农一师取证企业除外)。

(六)加强对获证企业的监管工作。对获证企业认真落实巡查、回访、企业年度报告、监督抽查等日常监管措施,督促企业严格履行原材料进货验收、企业持续满足必备生产条件、食品添加剂使用备案、出厂检验等各项法定义务,确保地区食品质量安 4 全。一季度各县(市)局巡查企业743家(其中取证企业263家、小作坊480家)。

(七)开展节日产品及儿童食品专项监督检查工作,检查食品生产企业288家,销售企业316家,立案7起,涉案货值5008.8元,没收过期、无厂名、厂址产品157包,查处冒用QS标识生产企业1家,查获冒用QS标识面粉70袋,建议政府吊销证照1家;

(八)开展了食用植物油小作坊专项整治行动。从9月份起,阿克苏市辖区食用植物油小作坊陆陆续续开机,针对这一情况,我局立即制定了《食用植物油小作坊基本质量安全卫生条件》,与公安部门联合,对阿克苏市辖区食用植物油小作坊进行了专项检查,目前,已取缔了7家小作坊,异地封存26台95型冷扎机,拘留3人,封存棉籽100吨,此项工作还在进行中。

阿克苏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二00九年十月二十日

第14篇:地区发展计划委员会开展第五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总结

阳春三月,我们迎来了第五个“公民道德建设月”,这是认真贯彻中央号召和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全社会公民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根据阿行署机党发[2006]

6、7号文件精神,我委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继续开展了以《纲要》20字基本规范为主要内容、以共建“诚信阿克苏”为目标的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现就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扎实落实各项工作

开展好公民道德建设月的关键在于组织与领导。我委及时安排工作人员着手布置,并成立了第四个“公民道德建设月”实施方案并成立了以党组书记木沙同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内部明确了责任分工:组长负责协调全局工作,副组长对此项工作直接负责安排,成员负责工作的具体实施,并做好文字资料的搜集、整理、上报工作。单位工作人员要各司其责,使此次活动的开展扎实落到实处、取得可喜的效果。

二、营造良好氛围、形成正确舆论导向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结合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组织全局干部深入学习《纲要》,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机关上下营造公民道德建设月的良好氛围,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进一步加强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规范干部的基本道德行为,提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将道德规范、公德意识渗透到每个干部的思想行动之中,努力营造崇尚道德、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为促进我委的两个文明建设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思想保证。

三、活动安排

1、政治理论学习有保证

在活动期间抓好了全委党员、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组织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做到了四个结合:学习《纲要》与学习上级文件精神相结合;学习《纲要》与提高认识,查找自身不足相结合;学习《纲要》与开展深入讨论,领会精神实质相结合;学习《纲要》与促进工作,争创文明机关相结合。做到了在学习中单位干部一个不落、学习次数一次不少。

2、实践行动不可少

把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的开展与共建“诚信阿克苏”、“青年志愿者”活动、“学雷锋”活动结合起来,认真组织干部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得真知、在实践中悟真感。以纲要20字基本规范为准则,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络.com网。在实践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络.com网。使这种民族精神切实深入到工作中。主要活动有:一是3月16日,地区发展计划委员会青年干部自发组织到城市中心参加了打扫公共设施,为自己的城市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3、积极开展诚信教育,牢固树立诚信观念,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根据地区的统一安排,结合我委实际,将加强诚信教育,增强信用意识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我区改革开放、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做为我局争创诚信单位的工作目标,积极组织干部职工进行学习教育工作,并要求干部职工在工作生活中树立诚信意识。做到在家庭作一个个诚信的成员、在单位做一个诚信的职工,在社会做一个诚信的人。

4、自省自查很必要

在活动的开展中,单位工作人员都认真对照20字《纲要》时时自查,及时的掌握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在道德建设中应努力的方向。

5、总结提高指方向

在活动开展完后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在看到工作开展好的一面,还在充分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月的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切实把活动纳入到本单位的基本道德素质中。在活动中加强了组织领导,保证了教育活动不走过场。同时,处理好了教育活动和日常工作的关系。虽然现在工作任务非常繁重,但是我们仍然要把开展好教育活动和做好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育、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第15篇:伊犁地区大豆产业化基地建设

伊犁地区大豆产业化基地建设

新疆伊犁地区位于干旱的中亚腹地天山北麓,处于伊犁河谷包括八县一市及所在地的农四师21个农牧团场,河谷西开口,北、东、南皆为天山高山环绕,可阻挡塔里木盆地和准喝尔盆地干热气流到达这里,而西边进入的比较湿润气流可以长驱东进,形成地形雨相对较多,属湿润大陆型中温带气候。冬季多有积雪而不严寒,春、夏、秋多有阵雨而不酷热,昼夜温差大,除昭苏县海拔1500m以上,无霜期98天外,区内大部分地区且有≥10℃活动积温在2200—3500℃,无霜期118—165天,年降水220.4—500mm,伊犁河及其支流横穿各县,可保证农作物的需水灌溉,加上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所以伊犁生态条件适宜大豆种植实现高产。1988年农业部大豆顾问组考察新疆提出:伊犁是新疆大豆的高产区。1992年在绥化会议上,农业部提出建立建设新疆大豆生产基地,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及以市场为导向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大豆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03年大豆种植面积4.643万公顷,平均单产2836.9kg/hm2(189.1kg/667m2),其中农四师1.1万公顷,单产3075kg/hm2(205kg/667m2),2004年大豆面积达5.6万公顷,占全疆大豆面积50%以上。为促进伊犁大豆生产的发展,文章分别综述了搞好大豆种子及生产基地建设应作的工作,以农四师71团大豆产业化生产为榜样,把良种、机械作为载体,实现了该团5066公顷大豆模式化栽培,并与当地豆粕厂实现了定单收购,产业化生产。说明在伊犁实行龙头企业加基地加农户的大豆生产加工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运行模式,才能促进大豆产品增值,农民增收。 关键词: 大豆 生态条件 基地建设 产业化

第16篇:临沂地区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期 会姓名

专业

班级

学号

践 告

暑 社 实 报

临沂地区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更准确地掌握全区新农村建设情况,深入分析当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问题,研究破解的思路和方法。带领由9个部门分管领导组成的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组先后到敬仲镇、南王镇,通过听取汇报、深入座谈、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对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我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成效

1、开拓“三化”带动下的新型“三农”发展道路,城乡统筹走向深化我区按照“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抓农村”和“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思路,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城乡发展快速融合。

坚持工业化带动,为新农村建设奠定经济基础。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企地联动、园区带动、项目推动,全力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增强区域经济实力,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充分发挥齐鲁石化公司的原材料、基础设施、人才等优势,积极发展化工、塑料等配套产业。始终把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增长极,规划建设了齐鲁化学工业区,搭建了加快发展的优势平台。目前,进区项目达86个,总投资47.4亿元,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调整了临沂经济开发区区划,启动建设了南王精细化工园、齐峰造纸工业园,三大园区累计引进项目109个,完成投资47亿元。目前,园区经济聚集了全区经济总量的70%。去年所有乡镇财政收入均过千万元,其中4个过2000万元,2个过5000万元,1个过亿元。镇域经济的膨胀壮大,拉动了乡镇财政快速增长,为以工补农、富裕农民、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2006年全区对新农村建设的奖励扶持资金达到4700多万元,2007年达到5276万元。2008年达到1亿多元。各乡镇、街道也相继设立了专项资金,完善奖励和补助政策,辛店街道、朱台镇08年安排资金600多万元扶持新农村建设,稷下街道专项资金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南王镇研究制定了《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奖励政策》,鼓励各村居积极投入新农村建设,敬仲镇、皇城镇等乡镇也加大了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坚持农业产业化带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坚持跳出农业抓农业,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逐步推动农业转向工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建设了齐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配套完善了园区的基础设施,扶持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目前,齐城农业高新区引进项目30个,完成投资15.3亿元,巧媳妇、齐美斯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快速成长,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全区农业企业发展到200多家,其中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发展到3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1家,其中省级4家。另外,农业产业化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发展到44家,带动近50%的基地和2万农户走上了产业化经营之路,农民户均从产业化经营中增收近1500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支持力量。

坚持城市化带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临沂区以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为目标,从推进城乡规划、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和保障、城乡管理、生态建设等一体化入手,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初步实现了“七个一体化”。城市化水平已达52%,道路交通、供水、电力、电信、环保等实现“无缝对接”,形成了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城乡相连的格局。

2、以建设农村全面小康“十大工程”为总抓手,依托现代城市优势,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多路并进临沂区按照“十新”目标和“十策”要求,以生产发展、生态改善为主题,从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生态建设、人居环境建设和社会事业提升四大方面,提出了现代农业建设、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绿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社会保障建设、农村社会事业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大工程”,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2007年,全区农业总产值实现29.3亿元,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265元,增长14%。

今年以来,农业结构不断优化,蔬菜、畜牧、林果三大优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新增12万亩玉米优质粮基地,新建绿色蔬菜基地2.04万亩,新建和改造标准化畜牧养殖基地、小区39个。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区农业企业发展到98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龙头企业达26家,过亿元的7家;新发展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6家,组建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3个。农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新认定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9万亩。完成了3个乡镇兽医站配套建设。新建和改造农家店48个。新增农村宽带用户3200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1.2万亩;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开发整理土地1200亩,新增耕地600亩;实施了淄河8.3公里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完成荒山造林4000亩,古墓绿化500亩,“两沿三环”绿化30公里,建设农田林网2万亩。完成了100个村庄规划修编完善工作。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800个。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73.68公里。新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4个。建设绿化示范镇1个、示范村10个。健全完善乡镇垃圾处理体系,新建乡镇垃圾中转站2个,建设农村垃圾池130个。完成了涉及70个村5.9万人的村村通自来水升级改造工程。通过机械深耕、氨化青贮、生物利用等渠道,完成了农田秸秆实施全面禁烧。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81%,各级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60元以上。农村低保标准达到1200元,“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100%。投入4500万元在全区全面铺开了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工作。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1595人。严格落实“一免一补”,救助困难家庭学生1672人,资助贫困大学生82人。完成12所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改造建设乡镇卫生院7处、村卫生室50处。新建规范化乡镇综合文化站2处、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点12处。新建农村体育健身工程村96个。深入推进文明新风“六进农家”和“法律五进”集中推进年活动,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新建农民文化大院30个,完成了70个村的路灯安装。把凤凰镇、南王镇、辛店街道作为试点,开展了合村并居工作。凤凰镇金召口社区9个村的合村并居已完成了80%。南王镇、辛店街道编制了规划,正在准备实施。

3、既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又着力联片创建、联手共建,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临沂区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农村集体经济状况、农村人均收入水平、传统观念等因素,把全区443个村居划分为32个试点村、112个建设村、299个综合整治村,并提出不同的建设标准和时限,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目前已经有32个村居达到示范村居标准。按照产业突出、特色鲜明、亮点鲜明的原则,实施了“联片创建”活动,12个示范片区呈现齐头并进,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全区层面上,按照共同发展的战略思路,实施了1名区领导、1个区直部门、1家重点骨干企业“三位一体”共同包建32个试点村工作责任制。开展了“联手共建新农村行动”,选择56个贫困村和1000户贫困户,由区直机关、区属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结对帮扶。活动开展以来,各部门、企业、社会团体和驻村干部与试点村、贫困村、贫困户建立了“挂包”责任制,先后组织共建互动活动200多次,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支持农村资金、物资约300多万元,落实项目60个,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形成了城乡、工农、党群之间长期稳定的互动共建关系,进一步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使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展开。

二、必须正视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以“三化”带“三农”为导向,以“十大工程”为总抓手,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临沂区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仍然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认真探索和解决。

一是农民增收难。我区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人数占全区农业劳动力总人数的55%,只有30%的农户有致富项目,许多农民依然依赖仅有的几亩土地,通过种植谋生,找不到致富门路,农民增收难。

二是村居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低于3万元的薄弱村有149个,47个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村干部工资和日常开销都不能解决,滞缓新农村建设进程。

三是农村经济服务体系有待加强。我区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虽然不少,但是个体规模、整体实力小,在带动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上相对偏弱。农民合作组织、中介服务机构作用发挥不够,全区农村加入专业合作组织的社员仅占农业人口的2%,农户带动率不足20%,起不到连接农户、及时提供信息、开拓市场的作用。

四是村内道路建设有待加强。村内道路建设是一项投资规模很大的公益性事业,村集体无力承担。目前全区村内主干道硬化率只有65%,小巷硬化率仅达25%,村内路况很差,群众对于修路的要求和呼声很强烈。

五是部分村基层组织建设有待加强。少数村班子缺乏好的发展思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

三、推进临沂区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临沂区新农村建设成绩、经验和问题的调查分析,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当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加以制度化、规范化,构建城乡统筹的长效机制。

(一)加大资金投入,逐步构建多渠道筹措支持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有效机制。资金投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证。一是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随着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和财政实力的增强,要将财政资金的分配更多地向“三农”倾斜,提高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进一步压缩财政支出存量中的一般性支出,腾出财力用于增加“三农”投入,确保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二是要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向“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光靠财政是无法完全做到的,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工具,运用财政贴息等手段吸引金融信贷资金投向农村,同时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三是要整合支农资金,逐步改变目前存在的支农资金使用比较分散、效益不高等问题,将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统筹使用,切实发挥支农资金的整体效益。

(二)既为农民多方开拓收入渠道,更注重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构建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机制。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环节。目前,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已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努力,实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连年持续增长,但农民收入仍然偏低。为此,应当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壮大镇域经济,多渠道扩大农民就业和创业,通过创新形成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机制。

(三)发展和完善合作经济组织,构建提高农民经济组织化程度的长效机制。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组织,有利于农民走出小农生产方式,促进农业朝现代化方向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采取政府推动和政策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完善“企业+合作社+农户”或“合作社+企业+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促进龙头企业或合作社与农民结成更加紧密地利益共同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积极帮助和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拉长产业链,努力实现效益和规模不断提升。

(四)进一步打破现代农业建设的制度瓶颈,创新土地合理流转机制。土地流转是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为此,必须围绕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在尊重农民土地流转意愿的基础上,采取经济办法,实行承包地的有偿流转,组建以承包土地使用权入股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五)加强村干部的培训和管理,实行政务公开、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构建有效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治理机制。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和管理工作,重点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够带领农民致富的乡村带头人队伍。提高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加强村民自治配套制度建设,增强村民民主意识,加强农村法制建设,进一步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激发农民的创业潜能,让广大农村丰富的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的活力竞相迸发,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第17篇:地区经贸委“民生建设年”工作总结

地区经贸委“民生建设年”工作总结

一、主要工作

地区经贸委配合地区“民生建设年活动”主要在商贸流通方面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分别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改造以及农贸市场改(扩建)工作。截至目前,地区5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已新建、改造农家店349个,已超额完成完成新建、改造农家店120个的目标任务;新建、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2个,分别是:阿克苏众富瓜果蔬菜批发市场改扩建,该民生项目已于6月份完工,阿克苏新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改扩建,该民生项目已于5月底竣工投入运营;改(扩)建农贸市场5个,分别是:红旗坡农贸市场改建为商贸市场已于5月份完工,温宿县农贸市场改(扩)建6月份完工投入运营,乌什县绿原农贸市场改(扩)建8月份完工,沙雅县托依堡勒迪镇农贸市场建设主体工程已完工,沙雅县沙雅镇农产品交易市场主体工程已完工。

二、存在问题

1.受传统经济体制和受投资开办方意愿影响,地区商贸

1

流通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流通活动主要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企业经营和发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市场体系,信息化、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够。

2.农村消费难启动,占地区消费市场份额较小。近年来,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但消费能力偏低,农村消费市场份额较小成为长期制约地区居民消费大规模扩张的主要因素。2010年,近7成的农村居民消费总额仅占地区消费总额的17.75%,较多的农村人口与较低的农村消费市场份额及不相称,农村消费乏力,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趋弱。

3.地区现代物流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规模偏小,分布也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聚集效应,物流信息化和物流新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在解决当地社会就业、繁荣商品市场经济方面作用不明显,同时也与打造南疆区域性商贸物流集散地的目标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工作打算

1.以发展大市场为主体,构筑大流通。要千方百计扩大市场规模,增加特大市场个数,力争再多几个能进入全疆百 2

强的市场,增加地区市场交易额及商品规模,进一步强化完善地区商贸中心的地位,不断发挥商贸流通业在解决当地就业、繁荣地方经济方面的主导作用。

2.积极落实“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国家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惠民政策,加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和配送中心建设力度,不断促进农村消费,提高广大农牧民消费水平。

3.借助浙江援阿,促进区域性商贸物流集散基地建设。支持和配合浙江物产集团阿克苏物流园建设和温宿县物流城建设,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提供全方位一体化服务,力促项目早日投产达效。与此同时,加强工作指导,争取阿克苏市浙江义乌小商品城失业群众孵化项目、金土地南疆汽车城、新和县腾飞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库车县五一路农产品批发市场、沙雅县金桥时尚城等项目在2012年正常运营并产生经济效益。

地 区 经 贸 委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三日

第18篇: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文章标题: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一、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概况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川、滇、黔交界处,北接四川省泸州市,西邻云南省昭通、曲靖地区,东南西分别与本省遵义、安顺、贵阳地区、六盘水相连。全区总面积26846平方公里,辖毕节、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威宁、赫章八

个县市,250个乡镇,4202个行政村,2004年年末总人口715万,农业人口占94.7,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1.2。2004年,全区GDP实现196.03亿元,年均增长11.45,其中第一产业为68.12亿元,年均增长4.15,第二产业为69.79亿元,年均增长18.5,第三产业为58.11亿元,年均增长15.31;三次产业的结构比由2000年的44.3:30.5:25.2转变到2004年的34.8:35.6:29.6,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结构比趋向好转。全区2004年财政总收入为26.38亿元,年均增长17.48;社会消费口零售总额29.4亿元,年均增长11.4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65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579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8以内。实现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现状xiexiebang.com-http://www.daodoc.com/

(一)农村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县、乡两级都成立了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在乡、村两级逐步配备科技行政副职,并成立以农、林、牧、水科技人员为主要成员的农技服务中心,一支由专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和农村乡土人才组成的农村科技队伍正逐渐壮大,集科技管理、科技服务和经营为一体的县、乡、村三级农村科技服务网络正逐步形成。一批以科技为依托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科技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渐发挥。

(二)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民办、高等、职业、成人等教育逐年发展。近年来,通过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义教工程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等,全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许多学校校园设施、普通教室、专用教室、行政用房等基本齐全,学校厕所、课桌凳、黑板、讲台达标率,实验、体育器材配齐率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全区除威宁、赫章两县外(注:威宁、赫章两县将于2006年通过省政府达标验收)皆顺利通过了省“两基”评估验收。全区“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75.3,初中毛入学率达到89.1,基本实现了省规划的年度目标。到2004年,全区青壮年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两基”人口覆盖率为,高中阶段入学率,高等教育入学率,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返乡率。在“十五”期间,全区国债实施教育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其中国债投资亿元,地方配套亿元;中央专项资金投资教育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义教工程资金)亿元,地方配套亿元;省专项资金投资教育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其中省专项补助资金亿元,地方配套亿元。农村寄宿制学校规模正进一步扩大,“十五”期间,全区新建农村寄宿制中学所,国债投资亿元,地方配套亿元。全区通过招聘优秀大中专毕业生,西部志愿者等行动进一步充实农村师资力量。民办学校发展迅速,毕节学院正式挂牌招生,地直各中专学校和县市各职业高中规模不断扩大,成人教育体系得到相应发展。

(三)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加强。全区医疗卫生机构310个,其中:医院31个(县医院8个、中医院8个、专科医院5个、其他医院10个)、乡镇卫生院241个(中心乡卫生院104个、一般卫生院137个)、采供血机构4个、妇幼保健院(所、站)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个、卫生监督所9个、医学在职培训机构5个、其他卫生机构2个;村卫生室4047个;现有病床5557张,其中:综合医院2127张、中医医院762张、乡镇卫生院2111张,妇幼保健院187张、其它326张;全区有卫生技术人员6125人,其中:县级以上医院2784人,乡镇卫生院2580人,妇幼保健264人、其他497人;村卫生人员5738人。各县市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中医院、村卫生室分别有业务用房59122m

2、2258m

2、118933m

2、23408m

2、5724m2;现有设备总额分别价值3112万元、490.5万元、1084.46万元、1569万元、55.6万元。在“十五”期间,全区国债实施卫生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其中国债投资亿元,地方配套亿元;中央专项资金投资卫生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亿元,地方配套亿元;省专项资金投资教育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其中省专项补助资金亿元,地方配套亿元。

各县市卫生服务除县(市)中心医院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等机构正逐步完善。我区乡镇一级均有卫生院;各乡镇卫生院都有专(兼)职的防疫、妇保人员。乡镇以下的村有招聘的防保人员与卫生室人员,县、乡(镇)、村的三级防保体系正逐渐形成。

(四)农村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我区在“十五”期间通过国家的投

入,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两馆得到逐步改善,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也有一定的发展。通过“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广播电视覆盖率有了大幅度提高,2004年底全区广播覆盖率为80.4,电视覆盖率为82.77,“十五”期间全区共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套,国债投资亿元,地方配套亿元,农村看电视、听广播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文物、文庙的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体育设施有一定的改善,到2004年,全区新建体育场馆个,投入体育器材套,总价值亿元,各县市农村中小学均有了体育运动场地和一定的体育设备。在县城部分社区有了一定数量的体育运动器材,全民健身运动有新普及和加强。

(五)农村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旅游服务体系得以建立。旅游业在全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全区依托织金洞、百里杜鹃、草海等著名景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如农家乐、民族文化旅游、水上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生态旅游等皆得到不同程度发展。逐步完善与旅游业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到2004年,新修旅游公路公理,新建宾馆个;加大旅游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十五”期间,共引资亿元;积极开发新的旅游线路,挖掘“红色旅游”潜力。

(六)计生服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明显成就。近几年来,全区加大计生服务阵地建设力度,全区250个乡镇均设有计生服务站,能独立开展计生服务,部分乡镇计生服务站达到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站标准要求。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计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00年的21.8‰下降到2004年的8.17‰,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

三、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毕节地区各项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但由于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制约因素多,因此,存在以下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区农村科技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体制创新活力不足,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体制,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不够;二是科技项目资金在农村比较缺乏,贷款手续繁琐,政府对农村科技的投入严重不足;三是部分乡镇不能保证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基本办公条件,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科研活动不能正常开展,科技人员学非所用;四是人才匮乏,科技人员技术陈旧,知识老化,缺乏必要的培训;五是农村涉农乡镇企业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使毕节农村地区丰富的农产品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二)我区农村教育事业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加上历史欠帐比较大,农村教育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太少。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但由于农村税改后,取消了农村教育税附加,再加上实行“一费制”收费,学生收费和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均没有设置教学设备和教学业务专项经费,而乡镇财政有限,学校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能力,在一些乡镇基础条件改善了,但教学设备、业务还存在拖后腿的现象。

2、农村远程教育进展缓慢,部分课程设置缺乏。全区农村初中虽然部分开始装备了电脑,但农村小学装备电脑的极少,且农村学校专业的计算机老师寥寥无几,不能让其发挥本身应有的效用。农村小学英语没有开课的达到95以上,且严重缺乏专业英语教师。

3、“两基”巩固提高工作难度加大。一是教育负债多,由于在“普九”中,县级财力紧张,部分政府是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筹集解决建设资金,以致在建设后缺乏一些必要的投入,使学校运行困难;二是实行“以县为主”的体制后客观上削弱了乡镇一级对教育的积极性,导致与教育有关的实际工作基本上由学校包办代替。

4、农村普通高中办学数量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招生规模小,师资相对匮乏,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农村初中生的需求。

5、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实施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学生住下来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吃不起饭,住不下来;二是燃煤、用水、用电等设施的维护、维修等费用较大,学校支付较为困难。三是由于学校有寄读生,每校需增加炊事员、医务人员等,增加学校编制和财政负担。

6、民办学校场所小,设施设备简陋,投资小,资金短缺,办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生源差,不能有效地分流更多的适学儿童。

7、农村职校办学点严重缺乏,规模小、专业单

一、专业教师缺乏、无实验基地、教学资金短缺,不能有效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服务。

(三)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由于受我区地广人多,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扶持困难等因素制约,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卫生技术人员补给机制欠灵活,专业技术骨干缺乏,人员素质偏低。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医疗机构主要有血压机、体温表等简单设备,少数卫生院仍靠“老三件”来诊治疾病。三是农村卫生体制及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

(四)由于我区许多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不少地方的农村文化建设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设施建设落后,制约了农村文化发展。二是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到位,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普遍不足。三是农村文化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四是农民看电影难、看书(报)难、听广播难的问题仍然存在,导致农民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给赌博、封建迷信活动等留下了空间。

(五)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由于基础设施不足,缺乏一定的机构和人员,加上政府资金投入极少,在农村全民健身运动只是宣传而也,没有落到实处。

(六)农村旅游事业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低,基础差,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目前农村旅游业发展多数为自发性、零星的发展,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不够,也没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投入,在基础设施方面较为落后,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和监督机制。二是旅游经营管理体制落后,部门之间存在各自为阵、条块分割的状况,资源的开发不能形成合力,缺乏统一的战略决策及经营过程中权责明确的制度。

(七)我区农村社区建设到目前为此,基本是空白,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太远,由于我区农村贫困面大,农民收入低,各级对建设农村社区的认识普遍不足,无论是从思想、机制、投入等方面都欠缺较大,没有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

(八)农村计生服务事业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人口基数大,人口的增长与计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二是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完善,“养子防老”等观念难以在短期内根除。三是乡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还不充足。

四、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思想及规划原则“十一五”期间,我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继续抢抓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突出教育和卫生两个重点,加大力度解决计划生育、公共文化、农村科技三项难点,积极关注群众体育、乡村旅游、广播电视、社区建设四个热点,要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基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制定我区“十一五”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提高社会事业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

2、实行统一规划管理,合理规划配置,充分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资源利用率。

3、坚持“规划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以最优化的投入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使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资源向需求量大的公共服务领域流动,做到资源共享,依靠科技和现代管理,提高资源共享率。

4、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引导和发挥好广大干部群众思变革、谋发展的积极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也要依靠自身力量与积极争取国家和其它外部支持结合起来,整合内外部力量,走出一条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新路。

五、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战略目标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总目标是: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把教育、科技、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大力实施科教兴毕和人才强区战略,进一步争取国家支持,提高政府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比重,加强社会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社会事业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力争到2010年,教科文卫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全区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乡村旅游、计划生育、社区建设等社会基础设施总体落后的状况得到基本改变,经济与社会发展基本趋于协调,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落后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善。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目标是:

1、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科技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以解决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应用,加快形成全区科技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重点科研条件平台和基地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结合,加强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和集成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科技普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乡镇科技活动经费比例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管理,建立科技信息网络;大力开展科技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力争到2010年,关键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技术产业化取得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化产值占GDP比重有所提高,基本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和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

2、优先发展教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全区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为宗旨,以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出青壮年文肓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调整教育结构,巩固和提高初等教育的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努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充分发挥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全区人民的文化素质;要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逐步形成全区以政府办学为主,公民办等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要根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水平,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把教育作为一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先保证教育投入,切实抓好校舍建设及教学设施改善工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要继续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的实施,作为切实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的切入点,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覆盖面,增加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费。同时,大力推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努力促进全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力争到2006年,赫章、威宁两县通过省“两基”验收;到2010年,力争60以上的乡镇建有幼儿园,4-6周岁幼儿入园(班)率达到40左右;全区创办2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9所地级示范性幼儿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以上,小学生辍学率控制在1.7以下;80以上的乡镇建成寄宿制初中,初中生入学率达98以上,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2.8以下,盲、聋哑、弱智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62,“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5以上。到2010年,各县市城区基本普及高中教育,以县市为单位每6万人左右要新建或立足初级中学改、扩建一所完全中学,确保全区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达到15万人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40左右,全区力争创办5所省级示范性高中、10所地级优质高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全面推进“产教结合”、“校企结合”、“定单式培养”等办学模式,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增加对民办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建议民办学校的农村贫困学生可同等享受农村“两免一补”的国家经费补贴。

3、发展卫生事业,保障人民健康。卫生事业的发展要以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为重点,优化配置卫生资源,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使城乡居民享有与小康生活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疗,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素质。争取到“十一五”期末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民健康需要的卫生体系,完善各级医院、传染病院(区)建设,健全各类医疗和预防控制机构,特别是完善和加强乡级卫生服务站。要把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作为重点工作领域,重点抓好以基层乡镇卫生院尤其是中心乡镇为主体的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农民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提供保障。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网络的建设力度,对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民,充分利用医疗救助体系和医疗救助基金,大力推进和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减少因病返贫的发生。要积极推进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建立适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多种形式的健康保障制度。加强医药市场管理,整顿医疗秩序和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农民身体健康。不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在农村继续坚持以改水改厕改厨为重点,预防和养活疾病发生,促成文明村镇建设。力争到2010年,全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得以提高;基本完成县级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的房屋和设备改造,每个县市建成一所传染病区,把地区医院建成三级乙等综合医院,中医院为三级中医院,黔西、威宁两县人民医院达到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基本条件,改建和扩建乡镇卫生院,完成227个(其中104个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的房屋改造和基本设备配置;建设和完善4047个卫生室。使全区每千人口医生数提高到人,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提高到张,的村级卫生室达到甲级标准,儿童免疫率达到;积极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50;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农村安全饮水达到,农村卫生厕所所占比重达到40。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长效公共卫生机制。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卫生事业科技进步,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农村卫生人员技术培训力度。

4、大力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认真落实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积极推广“集团承包”等有效措施,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农村和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作为重点,坚决制止计划外生育。要继续把改善计划生育基础服务设施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加快乡镇计生业务用房改造步伐,按照“八化”要求,逐步建立完善、更新、配备必要的手术器械和医疗仪器。逐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和计生利益导向机制,消除农村独女户、二女户的后顾之忧。要加强宣传教育,用科学知识引导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村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婚育观,提高全民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健全计划生育基层网点,特别是乡级计生站,搞好培训,提高计划生育人员的政策水平、业务水平,明确目标,明确任务,把生育条件、节育措施、奖励和处罚政策,落实到家庭和生育对象。要加强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服务工作,增加投入,完善医疗设备,为节育、生育、治疗不育等提供优质技术服务和保健服务,使计划生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继续坚持“三不变”,落实“三为主”,健全完善各种计划生育配套措施,强化计划生育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坚持推行生产、生活、生育“三结合”的利益导向机制,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经济和扶贫工作结合起来,扶贫资金、物资和项目、技术等优先扶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农户和贫困户。要逐步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家庭养老、自养和社会养老相结合“三位一体”的养老保障体系,解除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后顾之忧,保证计划生育工作正常进行,实现人口有计划的增长。力争到2010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8.3‰左右,全区总人口控制在758万人以内。

5、积极发展文化事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为目标,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大对文化系统的投入,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的产业化发展,促进全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加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档案馆、影剧院、文化广场和青少年活动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大力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村级文化室、公众娱乐室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成立农村文化宣传队和村级文工队,巩固农村文化阵地,加大破除农村不良习俗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对文物的保护、维修、抢修的投入力度。

6、努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2010年,力争把广播、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分别提高到86和90以上,积极发展数字电视和有线电视,整合全区有线电视网络,并延伸到乡镇,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节目制作和服务质量。

7、推进群众性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快体育事业的发展,增强人民体质,强调体育在精神方面和文化方面对人的影响,加强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地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及全民健身运动,既重视竞技体育的发展,又强调群众的娱乐活动。努力改善体育设施,加快建成毕节地区体育馆和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同时,要鼓励集体、私人兴办体育事业,充分发挥体育的商业性,使体育事业与经济效益结合充分地在一起。要增加到乡镇、村、社区的体育器材的投放和人员培训,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引导健康有益的农村大众体育活动。力争到2010年,建成地区体育馆,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和农村乡镇建立起体育指导站,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总人口的以上。

8、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要进一步提高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认识,在政策上扶持,在资金投入上支持,以加快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引导乡村旅游向规范化、特色化、现代化、娱乐化方向发展。要结合地方实际和资源状况,大力发展优势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为主的旅游产业。

9、积极推进社区事业的建设。要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参与社区建设,政府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积极支持。力争到2010年,以上的乡镇建立社区,以上的社区达到规范化建设的标准。

六、实现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战略目标的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1、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社会事业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切实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弘扬试验区精神,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艰苦创业,积极进取,不断更新观念。

(二)组织保障

1、切实加强对农村社会事业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分解到有关职能部门,实行农村社会事业工作目标管理年度考核,同时把农村社会事业工作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组织考核,确保农村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

2、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填平补齐,按照上级规定及标准进行合理设置,合理建设,做到统一标准,规范建设,规模适宜,功能适用,装备适度,经济合理。达到满足群众对农村社会事业服务的需求。

(三)政策保障

1、抢抓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发展试验区农村社会事业的政策优惠和扶持。

2、充分发挥毕节地区作为“试验区”及“老、少、边、穷”地区的政治优势和政策优势,继续争取来自中央的各方支持、帮助与指导。

3、继续争取和充分利用深圳待发达地区、国际机构、民间组织对试验区的帮扶、援助与合作,不断改善农村社会事业的条件,提高其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经费保障

1、积极争取中央、省对农村社会事业经费的投入,努力构建与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事业投入保障机制。

2、拓宽经费来源渠道,积极运用财政、金融、信贷等手段提高农村社会事业融资能力。认真组织实施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等贷款制度,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继续鼓励社会、个人和企业投资办社会事业,把社会事业向市场化、商业化推进。

3、加强经费管理,提高使用效益。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村社会事业经费的审计与监督,杜绝挪用、挤占农村社会事业经费的现象。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加强规划,防止结构性浪费,提高农村社会事业经费的使用效益。

(五)制度保障

1、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责任明确、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社会管理体制。积极引导非营利性民间机构参与社会管理和为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的社会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2、深化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大力整合科技和人才资源,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科技与经济相互促进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教育投入体制改革,完善以县市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落实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重点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加大对困难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切实保证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就学,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政府公益性医疗机构、社会性公益机构和经营性医疗机构实行分类管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推进村计生室与卫生室的合并。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和执法监督,规范医疗医药市场秩序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公平有序竞争,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长效公共卫生机制。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促进文化的社会化、产业化发展。

《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第19篇:依靠科技促进地区新农村建设

党的xx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笔者就依靠科技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了如下思考:

一、****农村发展现状

****农村经济底子薄,农业“造血”功能差,加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不大,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极其有限,城乡差距突出,统筹城乡发展难度大,农村人口多,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培养新型农民的任务重,农业基础设施和经营方式落后,调整农业结构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任务更为艰巨,这就决定了****新农村建设任务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241元,要实现“xxx”期末城镇居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必须使科技深深扎根于广大农村,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让农民从科技进步中得到实惠;必须突破生活环境的制约,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和强大的支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二、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地区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

(一)三大目标

1.强化技术集成应用。加强新农村建设技术的综合集成,开发成套技术、设备,初步建起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等技术体系。

2.强化技术转化和推广。转化应用一批成熟、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增加粮食单产量,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特色优势产业明显发展,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资源节约取得显著成效。

3.强化技术综合示范。大力扶持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科技示范村,新农村推进村发展科技示范户,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努力促使农民增收。

(二)六大举措

1.建设现代农业。继续实施好“丰收计划”和“两新项目”等,重点推广应用水稻现代化生产技术、小麦玉米两熟优质超高产技术、玉米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和地区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发展金桥大米等优良品种,精心包装和农产品深加工;有效利用旅游景区的资源优势,用工业发展手段经营农业经济,发展观光农业和绿色农业。

2.培育特色产业。推广农村资源节约和生态科技,培育一批农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产业,提高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跟踪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延长农业产业链。以“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民一技”为方向,培育一批农村资源型特色产业,如金桥的蚕桑、丛林的花卉苗木、黑山的猕猴桃和方竹笋、青年的茶叶和水果等,促进农村生产经营的专业化。

3.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从事技术研发,增强行业带动能力,形成一批名牌产品。指导猕猴桃系列产品的加工,鼓励山药系列产品的开发,扶持山地鸡和生猪的产业化经营等,支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开展规模化经营。

4.完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以科技特派员制度和农业专家大院模式为重点,推广一批农村科技服务创新模式,把各种科技要素引入农村一线。通过“村村通”等信息服务模式,推进农村信息化,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为重点,培育一批农村科技服务中介。

5.培养新型农民和优化科技人才队伍。引导开展“十百千万农民科技培训”,培训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造就一批新型农民和种植业能手。以镇科技助理、村科技员、农村科技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等为重点,不断提高农村科技服务人员的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科技服务人员队伍。

6.开展试点示范。选择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发展水平、不同文化民俗背景等各具特色的农村,有针对性地筛选成熟技术,开展集成技术与典型农村的耦合研究,从乡村、城镇等层次开展示范,引导建设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镇。

三、扎实推动农村科技事业健康发展

(一)加快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落实财政新增教育、科技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广大农村。有条件的村镇,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可以更大一些,步子可以更快一些,水平可以更高一些,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二)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事业管理制度。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社会和市场多主体参与、协同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局面。一方面,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导性作用。另一方面,要为社会和市场组织参与农村公共品供给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民间资金和社会资本以各种形式进入农村社会事业,满足农村对公共产品和服务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推动农村科技事业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服务。

(三)加快建立城市人才对农村的支持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城乡之间、乡镇之间的对口支援机制。通过行政协调、政策引导,形成城市科技教育系统对口支援农村科技教育系统、农村科技教育资源富裕地区对口支援农村科技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良性关系。鼓励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深入农村,为农民服务,开展送科教下乡等宣传活动。继续实施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公共事业人才培训活动。

(四)加快推动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协同发展。开展农村节水灌溉、沼气等建设,加大乡村校舍危房改造力度,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区职教中心建设,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开展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发展远程教育工程,并把三大工程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教事业蓬勃发展。

第20篇:地区金保工程建设经验交流

近年来,四川省*金保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年9月,*劳动保障数据中心机房投入使用,设备资源、数据资源实现统一管理,各项系统平台搭建完毕;州本级和14个县区服务大厅完成硬件和网络建设,社会保险和劳动就业两大业务系统正式上线;*劳动保障信息网试用版发布,触摸屏查询社会保险业务软件开发完成,*劳动保障咨询服务电话开通,集劳动保障功能和金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首批社会保障卡制作完成,全州第一个劳动保障户外电子大屏幕建成试播;两大系统业务应用培训结束,州劳动保障信息中心各项制度基本建立,州县系统管理员和服务大厅工作人员全部到位。

一、多方筹资、真诚合作

金保工程启动之初,*劳动保障局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一是积极向州委、州政府、省劳动保障厅做好汇报工作,争取地方财政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二是本着公开、公平和诚信的原则,积极开展社会筹资,与当地银行达成网络建设、网络安全、设备购置等合作共建协议,解决了部分建设资金。三是本着真诚友好、诚实信用、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原则,以建设规划、运行费用、服务质量为内容,与当地通信公司建立起长期、全面、优惠的通讯服务合作关系,解决了金保工程传输线路问题,大幅度降低了投资成本。

二、严格程序、创新机制

为保证金保工程建设每一分资金都用在刀刃上,在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劳动保障局对市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摸底,尽量挤掉资金预算中的水分,为金保工程建设成功提供了重要保障。一是选准优秀的金保工程建设合作伙伴,严把招标关。在招标之前,邀请专家对招标法律、法规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做到掌握规则、明了程序。二是对行业中具有竞争实力的厂家和供货商进行摸底调查,逐一了解他们的业绩、诚信度及售后服务等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成竹在胸。三是鉴于工程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在报请州招标管理部门同意的基础上,通过中介代理公司,采取邀请招标、专家独立评标、业主竞争性谈判相结合的方式,选择有实力、有经验的公司参与金保工程建设,大大节约了建设资金。四是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实行工程监理机制,从方案论证到工程建设实施全程监理,有效地保证了金保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三、着眼长远、整合资源

按照金保工程建设的要求,*劳动保障局在注重社会效益、充分考虑财政能力的前提下,致力于人才、网络、技术资源的大整合。一是整合劳动保障系统计算机人才资源,成立了信息中心,将系统内的专业人员充实到金保工程建设中来。在强化培训的基础上,由局长亲自带领专业技术人员到金保工程建设起步早、建设好的市州实地考察学习,促进知识更新和观念更新。同时聘请部、省和兄弟市州的领导、IT行业专家学者组成金保工程建设顾问团,按照\"超前、适用、安全\"的原则,多次对建设方案进行科学论证,做到高起点设计、科学化决策、规范化实施。二是将金保工程定位在社会保险和劳动力市场两大系统的整合和紧密衔接上,高起点、高要求、高水平建设。达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数据中心,统一标准规范,统一核心应用软件,统一联网环境和安全应用支撑平台,统一公共服务平台,统一社会保障卡制作和应用七个统一,既解决了各县缺乏资金的压力,又解决了缺乏技术人员的困难。三是努力在社会保险和劳动就业两大业务间建立联动,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对五个险种进行归纳。将三个经办机构相同相近的参保登记、关系变更、缴费申报等业务进行合并,同时将过于集中的业务进行拆分,划分为经办、复核、审批三个环节。在业务办理上,以业务大厅为依托,实现同一入口,一票办理,分险种分别出口,真正体现了\"五险合一\"、\"同人同城同库\",从而规范了劳动保障业务办理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方便了服务对象。

地区建设总结范文
《地区建设总结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