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烟台地区新农村建设经验

发布时间:2020-03-03 07:03: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求是:烟台建设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青岛新闻网2006-03-03 14:15:19 《求是》杂志

【现有新闻评论】

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烟台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求是》杂志政治编辑部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联合调研组

新年伊始,我们来到美丽的胶东半岛烟台,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进行调研。党的十六大以来,烟台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干部群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跨越发展,以生动的实践诠释我们党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命题。烟台的实践深刻昭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和重大战略举措,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实施“三大战略”

促进农民增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是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经济不发展,农民不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无从谈起。烟台市坚持以打造“现代化农业强市”为目标,狠抓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实现农民增收的新跨越。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660元,比“九五”末增加1206元,增长34.6%;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347元,谱写了农民增收的新篇章。

实施“科技强农”战略,大力培植优势特色支柱农业。科技水平低和生产方式落后,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症结。为使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更大的效益,烟台市坚持以市场为杠杆,以科技为支点,以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认真把握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确立农业生产“稳一块、活一块”和渔业生产“耕海牧渔”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山上烟台”、“海上烟台”、“田里烟台”三大开发战略,相继推出“林果开发工程”、“畜牧双百工程”、“海上捞金工程”等一系列举措。瞄准国际农业发展新趋势,打破传统农业开发模式,大做“引洋、养野、串季、仿古”农字文章,规划建设“四个百万亩”农业开发开放示范区,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优质果品、蔬菜、畜牧、水产等优势支柱产业,积极开发花卉、食用菌、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全市建成90多个特色镇,4000多个专业村。坚持农业标准化建设,着力培植发展优势产业带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255万亩,其中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8个,年总产

值超过40亿元。

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做大做强农字号龙头企业。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和推动力。烟台市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之路。按照“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合资合作兴办一批,乡镇企业转化一批”的方针,加快发展龙头企业,特别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培植了一大批知名的农字号企业群体。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100多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60家,过10亿元的有8家,过20亿元的有4家,出口创汇1000万元以上的有43家,带动260多万农户,增加农民收入50多亿元。2004年,烟台市6个县市区跻身“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市)”行列,30家企业获“全国优秀龙头食品企业”称号,居全国地级城市之首。

实施“产业联动”战略,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实现形式。烟台市紧紧抓住东北亚经济圈、特别是我国环渤海经济区正在加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全面实施山东省“东部突破烟台”战略,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一是做大做强城乡工业。以打造“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为平台,充分发挥烟台连通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日韩国际经济区和承接日韩产业转移、南资北上的“桥头堡”区位优势,加快培植和发展汽车、船舶、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及制药、纺织服装、金银珠宝、葡萄酒、果蔬食用油水产等10大产业集群,精心打造一批支柱产业、一批大型骨干企业、一批名牌产品,以此吸纳110多万农民就业,并以每年10万人以上的速度继续吸纳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做大做强民间经济。通过政策扶持、资源整合、营造氛围、拉长产业链等形式,引导农民自主创业,大力发展民间复合型非农经济。依托港口、城市、集镇、交通干线搭建商品流通平台,拉动农村经济。在中心城区建物流集散中心、综合商品交易市场群、专业商品交易市场,各县市建起了一大批物流园区、专业商品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目前,烟台市民营企业已发展到2.9万户,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3.5万户,65%以上的业主来自农民。

立足全面发展

建设现代文明

烟台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始终坚持把满足农民群众对现代文明的要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在广大农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2005年10月,烟台市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

立足改善农民生活状态,努力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烟台市在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坚持把优化农民生活环境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

一是抓环境综合治理。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主题教育和创建“生态文明村”、“卫生村庄”、“和谐村庄”活动,全面实施治污、治脏、治乱、治差“四治”工程,切实解决长期影响农村环境文明的老大难问题,全市90%以上的村庄得到有效治理。

二是实施“四通四化”工程。即村村通柏油路、通路灯、通自来水、通闭路电视,实现村庄绿化、路面硬化、街道亮化、环境美化。市、县两级财政投入100多亿元,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广大农村面貌为之一新。

三是实施“以城带乡”战略。坚持城乡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扩展中心城市,大力发展县级城市,合理建设乡镇级小城镇。以中心城区为主体、北部沿海城市群和南部交通干线城市带为两翼、一批重点城镇为纽带,着力抓好绿网、路网、电网、水网、信息网建设,使2600多个村庄得到辐射和拉动,占农村总数的40%以上。

立足培育新型农民,努力创造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烟台市积极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宣传教育,帮助农民不断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把培育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道德、新风貌作为着眼点,努力加强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

一是围绕增强农民的市场经济观念,引导农民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风险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围绕提高农民的增收致富本领,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全面实施“强智富脑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对农民进行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目前,全市已有70多万农民受到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科技系统培训,有10万农民获得绿色证书;建立3514个村级科技示范园,引导农民科技实践;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农业信息网”和“农业科技110服务热线”,投资5500多万元建立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形成了一支4500多人的农业信息员队伍。

二是围绕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农民的诚信意识、环保意识、公德意识、仁爱意识和规范农民的道德行为,广泛开展“建诚信农村、做诚信农民”和“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创建活动,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新道德新风尚在广大农村逐步形成。围绕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发展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积极开展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市)、社会文化先进乡镇和文化模范村、文化模范户活动。全市建成包括图书馆、阅览室、游艺室、健身室等不同档次的农村文化大院3650多个,建设农村文化广场1680多个,组建各种民间业余文娱团队1100多支。先后有6个县市被评为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单位,8个县市被评为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单位,烟台市被评为“全国文化模范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对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和精神世界产生了积极深刻的影响。

立足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努力创造良好的民主法制环境。烟台市坚持从增强民主选举意识、民主决策意识、民主管理意识、民主监督意识入手,加强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保证农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全市6449个村委会全部由民主选举产生,普遍建立了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建立了民主理财、财务管理、村务管理制度。村民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干部、村民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监督村委会的工作情况和村干部的行为,在参与决策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全面行使民主权利。全市80%的农村推行《村“两委”班子履行职责承诺书》和《村民权利与义务约定书》“两书制”,有效地增强了村干部为群众办实事的自觉性和群众参政议政

的积极性。同时,烟台市坚持从增强农民法制意识、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入手,努力打造平安农村。全市农村广泛开展“法律知识进万家”和争创“遵纪守法模范户”活动,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协调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工作机制,做到化解一般家庭纠纷和邻里纠纷不出村民小组,化解一般社会矛盾不出村民委员会,使95%以上的农村矛盾在农村第一线得到解决,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烟台市连续四届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

创新体制机制

夯实发展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扎实有效地落实好,关键是要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强化农村工作基础。

完善支农惠农政策支撑体系。近年来,烟台市全面落实“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观念,从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政策性障碍入手,努力构建支农惠农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有效的农业发展资金投入机制。着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结构、信贷资金投放结构。2003年以来,市、县两级财政投入30亿元用于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投入25亿元用于乡村公路建设。从2004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投入7000万元用于粮食直补和购置大型农机具等。全市县级以下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的50%用于支农及相关产业的贷款投放。

二是建立有效的农业技术、信息、资金引进和农产品销售机制。连续举办七届“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引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2500多项,招商引资57亿美元,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市、县两级政府组织带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走出家门、国门,先后在国内外30多个大中型城市举行50多次大规模农产品推介展销活动,开辟了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市场,加快拓展欧美、中东、独联体等市场。为保证农产品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跟踪国内外农产品销售走势,分析出口产品安全卫生状况,发现问题及时防范。目前,烟台市农业外向度已达70%。

三是建立有效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困有所济、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广大农民群众关心的大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难点问题。围绕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烟台市确立了“群众自愿、政府扶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发展思路,对保费收取、基金运营、保险金发放实行联网管理,加强监管力度。建立“运营风险准备金”和“给付风险准备金”制度,确保保险金及时发放。目前,全市98%的农村实行了养老保险,参保农民190万人,占适龄农民的90%。特别是十分重视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除对所征用土地按照市场标准进行补偿外,还参照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标准,每人每月由政府补助不少于220元的生活费。围绕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改革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努力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市有161.4万农民参加农村医疗卫生保险,参保率达76%,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群众的医疗负担。

积极探索后进村帮扶工作新机制。烟台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始终坚持共同

发展、全面推进的原则,突出抓好后进村的帮扶改造工作,使全面小康的阳光普照农村。以实施“双百工程”为载体(一百个“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一百个重点帮扶村),开展“万名机关干部下农村”活动,从2003年起集中3年时间,对后进村进行全面帮扶,从根本上改变后进村的面貌。全市共确定帮扶后进村1014个,集中市、县、乡三级力量联动帮扶。安排联系村的县级以上领导干部450人、市县两级干部9481人,直接到村任职的干部305人。将132个基础最薄弱、条件最差的村列为重点,由市直单位、中央暨省属驻烟台单位和县市区共同包村帮扶,将882个村列为相对后进村,由县、乡两级负责帮扶。制定《全市重点帮扶村验收标准》,由组织部门牵头进行年度考评和3年总评,凡达不到要求的,市直单位不脱钩,县里不撤人,延长帮扶时间,限期达标,形成了“队员当代表、单位作后盾、效果严考核”的有效帮扶工作机制。迄今,全市共投入帮扶资金2.6亿元,帮助后进村完成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1544个,为群众提供科技、法律咨询服务31万人次,救助贫困户5453个,资助贫困学生2529名。2005年,132个重点帮扶后进村人均纯收入突破3500元。农民群众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搞帮扶常常是刮旋风,见人不见事。这次‘万名干部下农村’活动是既见人又见事,包村干部对我们就像亲人一样,动的是真感情”。

牢牢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必须按照党的先进性要求,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让党的旗帜在广大农村高高飘扬。烟台市围绕农村党组织建设牢牢夯实三个基础:

一是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结合村两委班子换届,以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优化班子结构为重点,按照“双高双强”(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驾驭农村工作全局能力强)要求,采取“两推一选”(先由群众推荐,再由党员推荐,然后交全体党员大会选举)和公开考试等形式,严格选拔村党支部书记和班子成员。全市共选出村“两委”成员21943人,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3.6岁,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1.1%,村支部书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8.9%。对305个党组织软弱涣散的村,由市、县、乡三级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得力干部到村任党支部书记。对527个年经济收入5000万元以上、224个过亿元的经济强村,着力抓好新老班子交替,保证发展后劲。

二是夯实农村党员队伍基础。针对农村党员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重视改善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在发展新党员中坚持“两个突出、五个倾斜”:突出发展35岁以下、高中文化以上的优秀青年,突出发展村民代表、致富能手;适当向妇女倾斜、向村委会成员倾斜、向3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倾斜、向没有支部班子后备力量的村倾斜、向后进村倾斜。坚持组织选人与群众选人相结合,严格按照党员标准和组织程序发展新党员,保证农村党员队伍的健康发展。重视抓好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和科技文化培训,使他们真正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发展经济的“领路人”,维护稳定的“掌舵人”。

三是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没有集体经济的支撑,农村干部就说话不灵、办事不成,服务职能就会受到严重制约,党组织就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烟台市通过对村级经济实行集体控股、合作经营、承包租赁等形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200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686个、1000万元以上的村有262个。同时,通过建设村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增加村级收入3亿多元,使650多个村解决了集体经济“空壳”问题。实践证明,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保障。

新农村建设经验

“春风经验”对艰苦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欠发达地区如何建设新农村

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案

新农村建设经验:贵州

日本留学,烟台地区

临沂地区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依靠科技促进地区新农村建设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之我

市妇联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

烟台地区新农村建设经验
《烟台地区新农村建设经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