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习题

发布时间:2020-03-03 16:24: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邢台二中2017级高二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共40个,每小题1.5分)

1.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 B.“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C.“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D.“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2.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 A. 唯物思想初步形成B. 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C. 人的主体意识增强D. 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 3.董仲舒政治思想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

A.“大一统”思想

B.“省徭役,宽民力” C.三纲五常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朱熹很强调“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从静处体悟,在事上磨练”“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他们的这些主张说明

A. 理学心学在世界观上迥异B. 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的特征 C. 宋明时期道德沦丧的背景D. 超凡入圣是古人的总目标

5.黄宗羲认为,国家和法律起源于“公利”,即为了防止由于自私自利对他人利益造成损害而形成,这种“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材料说明黄宗羲 A. 反对私利,推崇公利B. 主张保障“万民”的平等 C. 具有近代民主法治观D. 主张立法必须“以天下为主”

6.王夫之认为“天下唯器而已矣”“据器而道出”“无器而道毁”“无其器则无其道”。他所说的“器”指的是

A. 客观存在的事物B. 人们的感知器官 C. 科学实验的仪器D. 万物发展的规律

7.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

A.天人关系 B.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关系 C.儒道释三教的关系 D.理与气的关系

8.莱布尼茨在《中国近事》序言中说:“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难分轩轾(意指高低),双方处于对等的较量中。”李约瑟也认为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明朝

A. 实验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伯仲 B. 西学东渐使中西科技密切交流 C. 与西方相比科技水平已经落后 D. 传统科技仍然处于世界的前列

9.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是

A. 汉赋和唐诗B. 话本和小说C. 风俗画和文人画 D. 元曲和京戏

10.康有为曾说:“春秋,诗皆言君主,惟尧典特发民主义,白钦若昊天后,即舍嗣而巽(逊)位,或四岳共和,或师锡在下,格文祖而集明堂,辟四门以开议院。”他这样说的目的是 A. 认为《诗经》赞成变法B. 托古喻今宣传改革 C. 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D. 宣称孔子主张变革

11.有不少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上述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

A. 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B. 均主张“中体西用” C. 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D. 未能触及政治制度

12.宣扬人类同样适用于“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在现代社会大多受到批判。但在晚清,严复传播这一思想时却普遍得到国人的认可,原因可能是 A. 政府大力支持B. 民族危机深重

C. 国民的受教育水平偏低D.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不断自我完善

13.李泽厚指出:“白话文运动带来的确乎远不止是文学形式甚至也不只是文学精神的问题,它反映和标志着现代民族的觉醒。”下列对白话文运动理解错误的是 A. 彻底摒弃传统B. 呼唤思想革新C. 倡导平民文学 D. 肯定西方文化

14.近代某思想家说:“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其思想主旨是

A.动员工农群众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根本条件 B.民主政治的根本条件是让人民当家做主 C.民众思想解放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根本条件 D.推翻反动政府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根本条

15.《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推翻帝国主义势力,取得民族独立; ②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保障民主权利; 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民生幸福; ④扫除现代化发展障碍,迈向民族振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下列关于孙中山融合中西方思想文化精华而创立的三民主义学说,表述正确的是 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核心 ②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 ③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特色 ④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7.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致信宋教仁说:“民国大局,此时无论何人执政,皆不能大有设施。若只从政治方面下药,必至日弄日纷,每况愈下而已。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在此,孙中山认为 A. 推行民主制度必须首先发展经济B. 民主制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C. 中华民国的未来发展将困难重重D. 革命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

18.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下表是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对中国革命特殊性认识正确的是

A. 中国革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B. 革命就是要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 C. 伟大思想必然产生于革命实践中D. 革命两阶段紧密相连并及时转换

19.201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下列诗句中含有其“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是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C“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D“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0.下列关于毛泽东发表的理论文章所属的历史时期的表述,正确的是:

A.①发表于土地革命时期 B.②发表于国民革命时期 C.③发表于解放战争时期 D.④发表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21.毛泽东说:“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上述言论出自于

A. 《论十大关系》B.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 《新民主主义论》D. 《论人民民主专政》 22.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并形成科学体系的标志是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23.有学者指出,之所以说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新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继承,首先在于这两大科学理论的立论前提是一致的。这里的“立论前提”主要是指

A. 基本国情的科学分析B. 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 C. 改革开放的成功探索D. 革命伟人的特殊经历

24.1952年,我国大规模调整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许多高等学校被分拆,综合性院校明显减少,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发展迅速,并相继新设了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对此次院系调整,认识不正确的是

A. 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B. 侧重工科院校的建设和发展 C. 强化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管理D. 明确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目标

25.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区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

了他们陌生而又备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实行

A. 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 完全满足了建设人才需要 C. 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D. 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

26.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这说明

A. 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B. 中国已经是世界的超级大国 C. 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D. 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的地位

27.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制定的决策是 A.科教兴国 B.863计划 C.载人航天工程 D.两弹一星

28.著名美术专家朱光潜说:“在‘百家争鸣’的号召出来前,有五六年的时间我没有写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没有读一部像样的美学书籍,或者是就美学里的某个问题认真地做一番思考,其所以这样,并非由于我不愿,而是由于我不敢„„‘百家争鸣’号召出来了,我就松了一大口气。不但是我一个人如此,凡是我认识的有唯心主义烙印的旧知识分子一见面就谈到这个‘福音’,没有一个不喜形于色的。”这说明了“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 A.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B.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 C.突破了意识形态的禁区 D.促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29.苏格拉底在被处死前说:“好人无论是生前死后都不至于吃亏,神总是关怀他„„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材料 A. 表明了坚定不移的宗教信仰B. 体现了追求永生的终极目标 C. 说明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D. 反映了对道德和生命的思考

30.柏拉图把智者斥为“批发或零售精神食粮的商人”。他的这一评价可以说明智者学派 A. 具有鲜明的功利性B. 言行体现了艺术性

C. 十分重视对物质世界的探索D. 奠定奴隶主民主派的理论基础

31.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它的本质含义是强调 A. 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B. 人创造了万物

C. 人是唯一可以衡量万物的工具D. 人的价值

32.在文艺复兴期间“放弃文雅听众而向下层民众演讲,就不被视为一种真正的博学者”。这一观点

A. 制约人文精神的传播B. 净化了当时社会风气 C. 强调人文主义的复兴D. 引发文艺复兴的衰落

33.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刻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说明当时的文艺巨匠

A. 否认超自然力量的决定作用 B. 采取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C. 认可天主教文化的本质属性 D. 运用理性批判宗教思想体系

34.“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B.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使神权、王权和特权遭到沉重打击D.使人们获得精神灵魂救赎的自主权

3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 三权分立B. 君主立宪C. 民主共和D. 主权在民

36.卢梭在《民约论》中说:“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则是国家的大脑,大脑指使各个部分运动起来。大脑可能陷于麻痹,而人依然活着。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动;但是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的是 A. 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关系B. 议会至上,以法治国 C. 无授予则无权利D. 防止集权是制度设计的根本

37.这场运动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翻天覆地的新时代,道德、科学和政治领域在这一时代里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来自欧洲和新世界的知识分子交往密切,形成了友谊合作和争鸣的网络。他们挣脱教会和权威的束缚,努力发现其改造世界的使命。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场运动内容的是

A.“公共意志”的具体形式就是法律,遵守法律的行为就是自由的行为

B. 字宙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太阳只是太阳系而非宇宙的中心 C. 现代对大自然的考察和现代文学,都可以从这个时代找到自己的思源 D. 具有智力的强者生而治人

38.孟德斯鸠用渔网的比喻来解释“政治自由”:在一个治理良好的政府下,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这反映了他

A. 认为自由既受法律保护又受法律约束B. 提出分权制衡原则保障民主政治 C. 认为“政治自由”只不过是一场幻觉D. 强调只有政府才能保障政治自由

39.康德这样定义启蒙:“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经过别人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如果不成熟的原因不是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运用理智的决心与勇气,那么这种不成熟就是自我招致的。”这说明康德认为启蒙运动就是

A. 人身的自由B. 思想的自由C. 主权在民D. 社会契约

40.卢梭曾说过:“理性欺骗我们的时候是太多了,我们有充分的权利对它表示怀疑;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一样可悲。我决定在我的一生中选择情感这个东西。”这表明卢梭的主张

A. 完全背离启蒙运动宗旨B. 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C. 力图摆脱宗教的束缚D. 科学地诠释了启蒙思想

二、简答题(共40分)

41.(20分) 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是20世纪以来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三位伟大人物,他们分别创立了各自的思想理论,推动了中国社会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1924年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在民族主义方面最主要体现在哪里?新旧三民主义对中国民主革命分别起了什么历史作用?(6分)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哪两大创新理论成果?(4分)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理论逐渐形成。中共十二大和十三分别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阶段作了怎样的阐述?这些理论对新时期中国的建设有怎样的指导意义?(6分)

(4)综合以上问题,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点。(4分)

42.(20分)西方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至于神,我们既然无法真切的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普罗泰哥拉

材料二: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命令,吃了禁果,造成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世人“犯罪”以后,就失掉了上帝的爱,谁要想重新获得爱,除了必须绝对信仰上帝耶稣基督外,还必须悔罪做“善功”以补赎罪过„„——圣经注释摘要

材料三:我是一个人,当爱情鼓励我的时候,我依照它从我内心发出的命令写下来。——摘

自一位意大利诗人

材料四:我们每个人都以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卢梭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有何意义?(6分)

(2)对于爱情,材料二和三的看法有何不同?本质区别是什么?(8分)

(3)概括材料四的主要思想内容。材料四与材料三的共同作用是什么?(6分)

历史第二次月考参考答案

1—5 CCCBD 6—10ABDCB 11—15 CBACB 16—20 DAACD 21—25 BCADD 26—30 ADBDA 31—35 DABDD 36—40 BAABB 41.(1)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三民主义推动了辛亥革命,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6分)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新民主主义理论。(4)

(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6分)

(4)把理论与国情相结合,实事求是;注重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与时俱进。(其他言之有理亦可)(4)

42.(1)核心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2分) 意义: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4)

(2)不同:材料二反对人们追求爱情,认为是“犯罪”。材料三从人的需要出发,鼓励人们追求爱情。(4分)

区别:材料二反映了基督教神学思想对人们的压制,而材料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4分)

(3)内容:认为要重视公共意志,社会契约,人人平等。(2)

作用:使人们摆脱封建神学的束缚,冲击了封建统治,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4)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习题1

河北省邢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

河北省望都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

福建三明市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吉林九台市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江西省赣州第二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理)试卷

河北定州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福建永安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习题

铜鼓中学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湖南张家界市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习题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