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著名数学家生平事迹及卓著贡献

发布时间:2020-03-03 13:04:2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著名数学家生平事迹及卓著贡献 陈景润 个人履历

1953年~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拒绝上讲台授课,只可批改作业,后被“停职回乡养病”,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

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韦伊(André 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

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

发表研究论文 70 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著作

《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

《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哥德巴赫猜想》 荣誉

陈景润在解析数论的研究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

任第

四、

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人物生平

1933年 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

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195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

1965年称自己已经证明(1+2),由师兄王元审查后于1966年6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1974年被重病在身的周总理亲自推荐为四届人大代表,并被选为人大常委。

1979年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

1979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讲学与访问,受到外国同行的广泛关注。

1981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1984年 4月27日在横过马路时,被一辆急驶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诱发帕金森氏综合症。

1996年 3月19日因病住院,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2岁。

家庭: 妻:由昆(1951- )

子:陈由伟 ( 1981年12月生) 华罗庚(中科院院士、数学家)

人物简介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汉族,江苏太湖西北金坛县城镇人,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

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

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被誉为“人民科学家”

俗话说得好:“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练才有望获得成功。”

我国著名大数学家华罗庚同志的成功就得益于他的坎坷经历。

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但因家境不好,读完初中后,便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

18岁时患伤寒病,造成左腿残疾。

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

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

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实际,筛选出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优选法和统筹法,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为以后矩阵几何学等,作下了奠基。 贡献

他把《统筹方法平话》和《优选法平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方法使得妇孺都能明白、掌握应用,取得了增加生产、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的效果。华罗庚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这期间,他还与王元教授合作开展了近代数论方法在近似分析上的应用的研究,所取得的结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写出了《优选法平台及其补充》和《统筹法平话及补充》两本科普读物,深受广大中国工人的欢迎。 他精辟地总结了这些年来从事普及数学方法工作的经验,他提出并解决了普及数学方法的目的、内容及方法。也就是他所说的“三条原则”,即(1)为谁?(2)什么技术?(3)如何推广? 陆启铿 基本介绍

陆启铿,广东佛山人。195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多复变函数数论、数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50年代发表了《Schwarz引理及解析不变量》论文,是国际上较早地讨论多复变函数 Schwarz引理的工作,引入了Schwarz解析不变量的概念;与华罗庚合作发表了《典型域的调和函数论》论文,建立了典型域上调和函数的系统理论。 1966年提出了常曲率的有界域解析等价于单位超球的论述,并提出了\"陆启铿猜想\"。70年代指出物理上规范场与数学上的主纤维丛的联络的关系,证明杨振宁的规范场的积分定义等价于沿一曲线的平行移动;在有界域解析映照的固有微分的估值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成就年表

左起丁夏畦,张恭庆,姜伯驹,陆启铿,

吴文俊,王梓坤6位院士

195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系。

1951年由华罗庚教授商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筹备处工作,任实习研究员。

1954年任助理研究员,1963年任副研究员。

1958年发表的《Schwarz理及解析不变量》是国际上最早研究多复变函数散 Schwarz引理的人之一

1959年与华罗庚合作发表的《典型域上调和函数的系统理论》。

1966年发表的《关于常曲率的Kahler流型》一文,证明了常曲率的界域解析等价于单位超球,并提出一个猜想即有界域的核函数作为两点的函数是否有零点,被国际上称为“陆启铿猜想”,而称核函数没有零点的域为“陆启铿域》。

1974年发表的《规范场与数学上的主纤维上丛上的联络》关系,证明杨振宁的规范场和积分定义等价于沿一曲线的平行移动。

1976年曾借调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十三室工作。

1978年发表的《有界域解析映照的固有微分的估值》引进一种固有微分,讨论了这些固有微分的估值与Schwarz引理的关系。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1年改称院士)。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常委,直到1991年。

1980~1983年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副所长,受华罗庚所长委托,主持数学所工作。 1997年曾任汕头大学特聘教授。 主要著作

1、《多复变函数引理》

2、《典型流形与典型域》

3、《微分几何学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杨乐

杨乐,著名基础数学家。现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由于在函数模分布论、辐角分布论、正规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突出获得华罗庚数学奖。也为同名口琴音乐家杨乐。 中科院院士、数学家

杨乐,江苏南通人,1939年11月10日生。

杨乐1956年起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62年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做研究生,1966年毕业即从事数学研究工作。其间,1977年任副研究员,1979年任研究员,1982年任数学研究所副所长,1987年起任数学研究所所长。先后当选为第

六、

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

五、六届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第三届委员、第四届常委,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理事长;先后担任第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第

一、

二、

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评议组成员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基金委员会委员,第

三、四届全国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数学学报》主编,《Results in Mathematics》、《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委等职。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 杨乐主要研究函数论中的整函数、亚纯函数的值分布理论。他与张广厚合作,在解析函数的研究中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成果。他们在1965至1977年间,共同发表了8篇这方面的重要论文。1982年他单独发表了《值分布理论及其新研究》(科学出版社)一书。他与张广厚所发现的函数值分布论方面的“亏值”与“奇异方向”之间的联系,彻底解决了这个古老的数学分支中长期未决的奇异方向分布问题;他们对函数亏值的估计也被认为是普遍面准确的结果。国一际数学界把他们的这些成果称之为“杨一张定理”和“杨一张不等式” 张广厚

张广厚(1937—1987年),唐山市东矿区(现已更名为古冶区)林西人,祖籍山东,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高中毕业于河北省首批重点高中唐山市开滦第一中学。大学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

1937年1月22日,张广厚降生在林西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七岁随父兄到矿上当童工,饱受艰辛,从小立下壮志:一定要做个有文化的中国人。

1948年底,唐山市解放了。张广厚回到了校园,他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初、高中的学业,并成为高中三年唯一一名数学次次考试均满分的“数学尖子”。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张广厚是大学同届毕业生中唯一保持六年全优成绩的学生。他的毕业论文,也被刊发在一家知名的数学杂志上。

1962年,在北大教授庄圻泰的悉心指导下,张广厚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师从著名的数学前辈熊庆来教授做研究生,从此,在数学科学的道路上,他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研究生毕业后,他便被留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从事研究工作。1964年下半年,张广厚和杨乐开始合作研究全纯与亚纯函数族。他们发展了消去原始值的方法,获得了很好的结果。正当他们全心投入函数理论研究之时,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张广厚被赶到中城涧劳动,后又到天津小站的解放军农场劳动了一年半。

70年代初,随着文化禁锢的粉碎和经济、科技改革的到来,特别是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科学院的工作,肯定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短短几年间,他与杨乐合作,首次发现函数值分布论中的两个主要概念“亏值”和“奇异方向”之间的具体联系,被数学界定名为张杨定理。紧接着,张广厚又开始研究“亏值”、“渐近值”和“茹利雅方向”三个概念,这是函数理论中三个重要概念。早在1929年,芬兰著名数学家奈望利纳也曾作过相同的猜测,但10年后,他的猜测被否定了。40年后,这样一个被著名数学家研究却被否定过的难题,在张广厚千万次的论证中,终于找到了合理的解决方法,一举做出这项研究的科学论证。《中国科学》在1973年3月,特为论文出了一期增刊。新华社、《人民日报》也在头版显著位置再次以《张广厚又获世界水平的成果》为题作了报道。

由于他在数学研究上的突出成绩,1983年10月被党中央任命为全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为着数学研究,他始终在超负荷工作。视网膜发炎、玻璃球混浊,他捂住病痛的左眼继续工作,直到最后积劳成疾。1987年,张广厚英年早逝。他虽然只有 50岁,却以惊人的毅力,为国家的科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侯振挺

湖南省科协名誉主席

侯振挺,我国著名数学家,全国劳动模范。河南省新密人,1936 年3月生。1960年唐山铁道学院毕业后,分配到长沙铁道学院执教。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第

五、

六、

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曾任长沙铁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科研所所长、湖南省科协名誉主席。

他长期从事概率论特别是马尔可夫过程的研究,在齐次可列马尔可夫过程构造论中创造了世界领先水平的成果,在可逆马尔可夫过程元穷粒子系统领域作了开创性的工作。马尔可夫过程,是俄国数学家马尔可夫1907年提出的一种数学模型。它概括了自然界一系列随机现象,既属于数学基础理论范畴,又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马尔可夫过程成为概率论中十分重要的理论分支。他经过10多年的潜心钻研,1974年在《中国科学》上发表论文《Q过程唯一性准则》,就马尔可夫过程论中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中心研究课题,创造了令国内外数学界瞩目的科研成果。英国数学家、剑桥大学统计数学研究所所长惠特尔教授致函中国科学院院长提出:“长沙铁道学院的侯振挺,在所谓‘Q过程的存在问题\'中,建立了唯一性准则。鉴于这一非凡的工作,本基金会决定授予他一项戴维逊奖。”“直到这位天才的年轻人发表他的论文以前,所有努力都失败了。他的杰出论文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这是因为他的答案具有完整性和最终性。”因此,1978年的英国皇家学会戴维逊奖,颁发给这位中国普通教师,他成为中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数学家。同年,还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侯氏定理”。

“侯氏定理\"的问世,使他成为国际数学星空中的一颗耀眼新星。没有欣喜,而是深深感到中国数学科研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必须造就一支献身于数学科学的高水平的学术队伍。1981年,国家首批博士点公布,他作为学科带头人领衔长沙铁道学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博士点。他以新观念和新思维,慧眼识人,不拘一格广泛搜罗人才,青年工人李慰萱被擢拔为副教授、教授。10多年来,他已培养了多位博士生导师、上十位教授。由10多位博士、40多位硕士组成了较高起点、与国际数学研究接轨、分层次配置的“侯氏梯队”。他们的最新科研成果是《马尔可夫过程的Q--矩阵问题》,这本50万字著作问世后,立即引起国内外数学界特别是概率论领域的关注和好评。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认为,这是“迄今世界上唯一一本关于Q--矩阵问题的专著”。英国皇家学会前主席为该书英文版作序。该书199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图书。马尔可夫过程研究在90年代以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例如马氏决策过程就是当代数学热门课题之一。他带领博士生对连续参数Q过程唯一的情况给出了最优决策存在性的证明,取得了第一个可喜的成果。

从创造“侯氏定理”到形成“侯氏梯队”的20年时间里,他在马尔可夫过程及相关领域内,对马氏过程、半马氏过程、逐段确定的马氏过程等分支进行分析概括,取得了一系列深刻而丰富的科研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6本,并完成湖南省能源模型、决策系统软件开发、消费市场趋向分析与需求预测等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获得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等20余项国内外奖励,1999年8月22日,马氏过程与受控马氏链国际学术会议在长沙召开,国际数学概率论专家聚会长沙铁道学院,他致开幕词,还介绍了他和他的弟子们的一批最新成果。 工作经历:

2000-至今教授中南大学数学学院概率统计所;

1978-2000 教授长沙铁道学院;

1960-1978 助教长沙铁道学院;

1996-至今名誉主席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1986-1996 主席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1984-2000 副院长长沙铁道学院;

1984-至今所长中南大学数学学院概率统计所。 主要学术兼职:

1990-至今主编《数学理论与应用》(《湖南数学年刊》) ;

1988-至今理事长湖南省数学会;

1979-1985 编委 Zeitschrift fur Wahrscheinlichkeits-theorie (Probability Theory and Related Fields) 。 教育背景:

1955-1960 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数力系大学毕业科研奖励;

2002 综合性科技奖励第三届湖南光召科技奖;

2001 马尔可夫骨架过程--混杂系统模型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8 专著:《马尔可夫过程的Q-矩阵问题》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88 马尔可夫过程及其相关论题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2 马尔可夫过程的唯一性,构造与性质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78 齐次可列马尔可夫过程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 齐次可列马尔可夫过程--Q过程唯一性准则(侯氏定理)全国铁路科技大会奖;

1978 齐次可列马尔可夫过程的可逆性全国铁路科技大会奖;

1978 齐次可列马尔可夫过程的理论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1978 Q过程的唯一性准则 Davidson奖,英国皇家学会; 王浩

数理逻辑学家

王浩(1921年5月20日—1995年5月13日)数理逻辑学家。祖籍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39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附中,进入西南联大数学系学习,1943年获学士学位后又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哲学部学习,1945年以《论经验知识的基础》的论文获硕士学位。王浩在中学时代就对哲学有兴趣,念初中时他在父亲的建议下阅读过恩格斯的著作《反杜林论》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念高中时他偶然得到金岳霖写的《逻辑》 (1935),其中约80页介绍罗素(B.Ruel)的名著《数学原理》第一卷的内容,他感到这些内容既吸引入又容易懂,因此想:应该首先尝试学习较容易的数理逻辑,为以后学习辩证法作较好的准备。大学一年级时,他旁听了王宪钩的符号逻辑课,系统地学习了《数学原理》第一卷。并通过阅读希尔伯特一阿克曼的《数理逻辑基础》(1938年版)学习德语。以后又阅读了希尔伯特~贝尔纳斯的《数学基础》(两卷集,1934年版)的第一卷。1942年他听了沈有鼎讲授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1889~1951)的《逻辑哲学论》(Tractatus,1921)课,阅读了卡纳普(R.Carnap)的《语音的逻辑句法》(1934年版),并开始撰写关于休谟的归纳问题的论文。王浩在回忆这段紧张而有意义的学习生活时说:1939年到1946年我在昆明,享受到生活贫苦而精神食粮丰盛的乐趣。特别是因为和金(岳霖)先生及几位别的先生和同学都有共同的兴趣和暗合的视为当然的价值标准,觉得心情愉快,并因而能够把工作变成了一个最基本的需要,成为以后自己生活上主要的支柱。我的愿望是:愈来愈多的中国青年可以有机会享受这样一种清淡的幸福!读书期间(1943~1946年),王浩还兼任过数学教员。

1946年,王浩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在那里见到了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奎因(W.V.Quine),并随即开始学习他创立的形式公理系统,不久就对该系统作出改进,其部分结果写成博士论文。根据奎因的建议,论文的题目取为《经典分析的经济实体论》(An Economic Onto1ogyforC1aical Analysis)。1947年开始担任奎因的高等逻辑与语言哲学等课程的助教;1948年获理学博士,并继续留在哈佛大学;1948~1951年任初级研究员,195l~1956年任助理哲学教授。1949年奎因暂离哈佛期间,王浩接替他开设高等逻辑课,用一种相当完备的方法介绍哥德尔的不完备定理。

1950~1951年期间,王浩赴瑞士苏黎世联邦工学院数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54 年以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员的身份去英国。1954~1955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主持第二届约翰·洛克哲学讲座。1956年获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硕士。 1956~1961年任牛津大学数学哲学高级讲师。期间曾主持一讨论班,讨论维持根斯坦的《对数学基础的看法》。牛津大学哲学家中的领头人物大多数参加了这个讨论班。1961~1967年回到哈佛任数理逻辑与应用数学教授。l967年以后在洛克菲勒大学任数学教授,并主持该校的逻辑研究室。 l975~1976年曾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访问和工作。

1953年起,王浩开始计算机理论与机器证明的研究。因为一方面他敏锐地感觉到被认为过分讲究形式的精确,十分繁琐而无任何实际用处的数理逻辑可以在计算机领域发挥极好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新中国的成立,他想多学点有用的东西以便将来回来报效祖国。为此他曾兼任巴勒斯公司的研究工程师(1953~l954年)、贝尔电话实验室技术专家(1959~1960年)、IBM研究中心客座科学家(1973~l974年)等一系列职务。

1972年以后,王浩数次回国。1973年他写了《访问中国的沉思》,被报纸与杂志广泛刊载。 1985年兼任北京大学教授;1986年兼任清华大学教授。

王浩曾发表100多篇论文。主要著作有:《数理逻辑概论》(ASurvey of Mathematical Logic,l962),其中收集了他在l947年至1959年期间写的关于数学基础、形式公理系统、计算机理论和数学定理机械化证明的一些研究论文和其它文章。《从数学到哲学》(From Mathematics to Phlcosophy,1974),作者试图用实事求是论(Substantial factualism)的观点阐述对一系列哲学问题,特别是数学哲学问题的看法,并对当今在西方世界影响甚大的分析哲学进行批判,书中还包括大逻辑学家哥德尔一些未发表的哲学观点,极有研究价值。《数理逻辑通俗讲话》,有中英文两种版本,这是根据作者在1977年在中国科学院作的6次关于数理逻辑的广泛而通俗的讲演整理而成的。《超越分析哲学~公平对待我们具有的知识》(Beyond Analytic Philosophy~Doing Justiceto Whatwe Know,l986),作者对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罗素、维特根斯坦、卡纳普和奎因等人的思想观点作了详细介绍,并给予镇密的分析和有力的批判,主要论据是他们的哲学无法为人类现有的知识,特别是数学知识,提供基础。由于作者非常熟悉这四人的工作,甚至与其中一些人有直接交往,所以他的批判十分深刻。牛津大学的彼特·斯特苏森爵士(Sir P。Strawson)评论到:哲学家们对于王浩此书的主要的、深厚的兴趣在于,它记录了一位极富才智、卓越和敏锐的哲学家对所谓分析或英一美哲学在本世纪经历的发展过程的看法。王的书是对现代哲学史和元哲学的丰富、迷人的贡献。

王浩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英国科学院外藉院士和符号逻辑学协会会员。1983年在美国丹佛召开的,由人工智能国际联合会会议(L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nce on ArtificialinteIIigence)和美国数学会共同主办的,自动定理证明(Automated Theorem Proving)特别年会上,王浩被授予首届里程碑奖(Milestone Prize),以表彰他在数学定理机械证明研究领域中所作的开创性贡献。提名时列举的主要贡献有:强调发展应用逻辑新分支~推理分析(inferential analysis),其对于数理逻辑的依赖关系类似于数值分析(numericalanalysis)对于数学分析的依赖关系;坚持谓词演算和埃尔布朗(Herbrand)与根岑(Gentzen)形式化的基本作用;设计了证明程序,有效地证明了罗素与怀特海(Whitehead)的《数学原理》中带集式的谓词演算部分的350多条定理;第一个强调在埃尔布朗序列(Herbrand expansion)中预先消去无用项的算法的重要性;提出一些深思熟虑的谓词演算定理,可用作挑战性问题来帮助判断新的定理证明程序的效能。

中国著名数学家简介陈景润

认识著名数学家

著名数学家简介

认识著名数学家

著名数学家趣事

中国著名数学家的小故事

著名数学家的名言

著名数学家的故事

中外著名数学家故事

中国当代著名数学家介绍

中国著名数学家生平事迹及卓著贡献
《中国著名数学家生平事迹及卓著贡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