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必修3第二单元第四课课后达标检测

发布时间:2020-03-02 02:57: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一、选择题

1.2014年9月2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遗产地联盟成立大会在杭州良渚举行。在会上,联盟成员达成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遗产地联盟良渚共识》,承诺将坚持依法保护,努力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我国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是基于(

)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传统文化就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因,②④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①中的“基础”表述错误。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不能等同,③说法错误。

2.中国古代提倡“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在践行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④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在践行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②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目主旨。③观点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因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具有双重性质。

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日。这体现了(

)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传统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D.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解析:选A。“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日”,表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干肢不符。

4.文化大师张岱年指出:“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而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其思想基础,即对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可见(

)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继承性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滞后性

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解析:选C。材料强调的是优秀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作用,C项符合题意且观点正确。A、D两项与题意不符,B项说法不科学。

5.《三字经》是古人留下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里面很多做人的道理对我们现代人仍然适用。但其中也有一些诸如“君则敬,臣则忠”等带有强烈封建色彩的句子。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

) 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②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③

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选②④。①是发展大众文化的方针,③是对待文化多样性的要求,不符合题意。

6.2014年8月23日,26名少男少女身着汉服在长春文庙完成了成人礼,通过行跪拜礼、加冠加髻、献礼等“复古”流程,在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的礼文化的同时,也明白了自己肩上所承担的家庭、祖先、祖国授予的人生使命。由此可见,传承古代文化必须(

) ①剔除传统道德中的糟粕 ②扬弃传统道德中的合理成分 ③为道德规范增添时代精神 ④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通过传统的成人礼,使少男少女在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的礼文化的同时,也明白了自己肩上所承担的家庭、祖先、祖国授予的人生使命,可见,传承古代文化必须剔除传统道德中的糟粕,为道德规范增添时代精神,①③符合题意。②观点错误,④不合题意。

7.“中国是个书法大国,拿起鼠标以后,也不能忘了笔杆。”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完全继承

B.优秀传统文化是财富,应加以继承和发展 C.中国书法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D.书法艺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手段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材料强调要传承我国的书法文化,故选B项。A项错误,对待传统文化应批判继承;C项错误,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D项错误,书法艺术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不是传播手段。

8.诵读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是“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的需要,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强调要“诵读经典”,是因为(

) A.文化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发展 B.文化只能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C.只要继承了传统就必定能实现发展 D.只有发展才体现继承

解析:选A。题干强调继承传统文化,B、D两项不符合题意;C说法错误,故答案选A。 9.战国时期韩非子推行法治,其思想的实质是使法律成为君主统治天下的工具;如今,我国也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这一变化说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②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④传统文化会因时而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C。我们现在所说的依法治国与古人的“法治”,其实质已发生了根本变化,说明今天的我们对传统文化应批判继承,②③④正确,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0.在广大乡村,历朝历代的村民们以“村规民约”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以同样的标准评判乡邻的行为。可以说“乡规”“村规”“族规”起着维护乡村文化传承和秩序的“习惯法”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在乡村传统习俗的改革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入新社会的新精神,逐渐形成了以“村规民约”为规范的新习俗。上述材料说明(

) A.传统文化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B.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C.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D.传统习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解析:选C。“乡规”“村规”“族规”注入新社会的新精神,逐渐形成了以“村规民约”为规范的新习俗,说明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故应选C项。A、B两项与材料联系不密切,D项说法错误。

11.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各类电子书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但也有人认为,对于真正爱书的人来说,读纸质书才能让人享受慢慢思考的乐趣。这说明(

) ①纸质书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②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③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④电子传媒取代印刷媒体已成为必然趋势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B。“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各类电子书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说明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②符合题意。同时,真正爱书的人读纸质书才能让人享受慢慢思考的乐趣,③符合题意。①观点错误。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④观点错误。

12.习近平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之所以要重视发展教育,这是因为(

) ①教育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战略性支柱产业 ②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作用 ③优秀人才只能在学校教育中培养 ④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重视发展教育的原因。①错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②正确表明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③说法片面;④正确表述了教育的功能。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3.近年来,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原本乡土文化气息浓重的古村落逐渐出现“空心”现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4年8月20日,中国文化部召开的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表示,文化部将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城镇化进程中非遗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强对城镇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

(1)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保留村庄原始风貌,“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化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发展的知识,说明应如何“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解析:第(1)问,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有利于人们认识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文化多样性发展。第(2)问,如何“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实际就是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调动教材相关知识,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1)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保护古村落有利于人们感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认识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村庄寄托乡情乡思,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④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有利于文化多样性发展。

(2)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或剔除。②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才能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14.材料一 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婚礼备受年轻人的重视。有人用豪华车队迎亲,以奢侈喜宴祝贺;而更多新人则选择了利用传统婚礼礼仪举办自己的婚礼。这种传统婚礼礼仪既时尚又节俭,还让现代的城市人目睹了久违的传统婚礼场面,很有意义。

材料二 前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说:精美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母亲文化,是我们的根。留住祖先的记忆,非常重要。但我们又必须赋予她新的时代精神。

(1)请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今天许多年轻人愿意采用传统的婚礼习俗来举办婚礼。

(2)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我们应如何留住“祖先的记忆”和“民族的根”?

解析:第(1)问以传统婚礼习俗为切入点,考查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可从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传承方面分析。第(2)问要求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可从文化继承与发展两个方面作答。

答案:(1)①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今天许多年轻人愿意采用传统婚礼习俗举办婚礼,体现了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②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今天许多年轻人愿意采用传统的婚礼习俗来举办婚礼,展现了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特征,又能够因时而变,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传承是一个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的过程。今天许多年轻人愿意采用传统婚礼习俗来举办婚礼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2)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内容,要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②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出既具有时代精神,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新形式。

必修4第三单元第七课课后达标检测

必修2第四单元第八课课后达标检测

必修4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课后达标检测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试题:第3单元第8课课后达标检测(含答案)

《好卷》第二单元 达标检测卷

必修3第二单元自测题

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题

49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课后达标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

《典中点》第二单元 达标检测卷

《典中点》第二单元 达标检测卷

必修3第二单元第四课课后达标检测
《必修3第二单元第四课课后达标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