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民俗学在线作业三

发布时间:2020-03-02 18:08: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述

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作答,字数要求1000-3000字之间。 1.考察当地某一具有悠久历史的民俗事象。 方式:对当地的老年人进行访谈,了解这一民俗事象形成的原因;关注当地人对这一民俗事象的各种解释。观察当地人是如何完成这一民俗事象的。 2.讲述当地一种有特色的民俗事象。(侧重讲述过程和文化内涵) 分值:100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自古以来,无论是公祭人文初祖,还是民祭已逝的亲人、祖先;无论是国家祀典,还是民间的扫墓上坟,都在庄重地对先人、先祖送上自己的思念和敬意。这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年年轮回,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传承了中华文明“礼仪”的祭祀文化,抒发了人们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清明祭祖是中华文明礼仪的优良传统。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宗法文明传承史的国家。古人认为人死之后,灵魂和躯壳相分离,躯壳可以腐烂消失,而灵魂却会永生不朽。为了得到自小哺育、养育和教育自己已经去世的父母、祖辈、历代列祖的保佑,故人们往往用供品,十分虔诚地去向神主行礼,这种社会活动就是祭祀。祭祀作为人类一种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不仅源远流长,而且被看作是头等重要的大事。我们知道,国史和国家文明史的传承,是靠个人和家庭的传续来完成的,无个人和家庭的传续,历史将是苍白的、抽象的,且是无人情味的。逢年过节特别是清明的祭奠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才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清明时节对祖先“祭之以礼”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有机构成。

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寻根谒祖的心愿满足。人们之所以缅怀先人,祭祀祖先,是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天下之人皆有本源,公民各有祖先,民族亦似同理。个体之祖先赖于血缘所系,民族之祖先显于象征血缘。虽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交融时代,“我是谁”的心灵追问的寻根意识仍不可避免,或招之聚于华夏,或去之散于五洲,公祭人文初祖或回家扫墓上坟谒祖,这种祭祀礼仪正好满足了海内外华夏赤子的心愿。

清明祭祖是中国文化教化的重要形式。清明祭祖活动是无形的心理感受活动和有形的礼仪行为活动相结合的礼仪形式。我们对祖先的祭祀并非相信“灵魂不死”,而是一种道德信仰,是表达情感的礼仪之举。不仅是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缅怀,而且更为重要的还在于慎终追远,继志述事,继承先人遗志,发扬光大其精神的积极举措,更具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正如冯友兰说的:“行祭礼并不是因为灵魂真正存在,只是祭祀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仪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谁都清楚,祭奠的酒馔、香烛,一滴何曾到九泉,但我们却相信亲人、先祖领受了我们的情意和祭奠。这种庄重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礼仪的、道德意义上的真实。还有《礼记·祭法》:“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今天我们通过祭祀活动,营造祭祖敬宗,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以和为美,以和为善,以和为贵,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民族欣欣向荣。敬宗祭祖、缅怀先贤必将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内容。清明节的主体内容其实并不仅仅是去扫墓,而是丰富多彩的春日活动。当然,如果我们常常记取祖先们的辛苦,使子孙后代牢记前辈的劳动,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而且珍视今天的生活,勤奋工作,这确实是我们的美德;但是,如果仅仅去扫墓,那么,清明节的意义,实际上是在被消解。懂得民俗节日的历史,完整而生动地恢复与重构民族节日系统,这样可以使我们的传统节日更加具有积极意义。

在民俗生活中,每一个具体的事项都具有非常丰富的价值,包含着许多可以被解释的内容,而这些解释的内容,就是我们世代相传的传说故事;它的传播与传承,有力推动了我们的传统能有效运行与健康发展。特别是“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插柳”、“清明戴柳”的谚语,是在提醒人们合理安排农时,也是在提醒人们不忘尊重自然,不忘尊重他人,更是提醒人们要常怀报恩之心。清明的相关传说,不但丰富了节日的内容,而且使传统节日不断获得广泛、持久与必要的社会支持,以民俗教育的形式使社会获得传统文化的知识。

民俗一旦形成固定而持久的符号与仪式,就表明它受到应有的社会选择,具有社会秩序安排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清明节在今天的存在,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在唐代以后,寒食节的活动内容也被吸收到清明节里。踏青也好、插柳也好;拔河、荡秋千也好,蹴鞠也好,不仅仅是迎接春天的体育活动,更有其鲜活的社会性和文化意义。寒食节,在唐代时主要是禁火,有禁火的日子,是纪念晋文公大臣介子推的,不管这个传说学术界如何争论,但有一点可以说明,这个节日是为了跟大自然结合在一起,跟忠孝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基本的伦理:忠孝。寒食节某些活动固然有迎接春天的意义,但也有它的社会性。这个节日也含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价值。因此,清明节的文化价值,不仅有缅怀祖先、纪念先人的一面,也有重视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面。

民俗学在线作业答案

部门行政管理(在线作业三)

民俗学

民俗学

在线作业

北航《音乐赏析》在线作业三

北航《刑事诉讼法》在线作业三答案

东财《合同法》在线作业三

《知识产权法学》秋学期在线作业(三)

16春北航《刑事诉讼法》在线作业三

民俗学在线作业三
《民俗学在线作业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