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清明祭祖

发布时间:2020-03-02 06:58: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清明祭祖寻根叙乡情

郑银华 张碧华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清明也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明,皆清洁而明净。故曰清明。”清明扫墓祭祖是古代中国文化以孝为中心的具体表现,相沿积久,成为中华文明的社会风尚。有诗云:“年欢未尽又清明,雨燕声咽柳失魂。寂静青山人徒涌,冥钱纸烛祭先陵。”

清明节的来历,传说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介子推跟随公子重耳流亡国外,在流亡途中,介子推曾割股肉给重耳充飢。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晋文公大封功臣,却偏偏把介子推给忘掉了,经人提醒,文公才派人到处寻找。介子推和母亲隐居在绵山上,说什么也不肯下山,晋文公采纳臣下建议,派人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出来。谁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就是不下山,最后发现他和母亲抱着一棵柳树,已被活活烧死,只留下一方血书,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強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晋文公读后感到十分后悔和内疚,便将介子推和他母亲的尸体葬在绵山脚下,并将绵山更名为介山,在山上建祠奉祀。这天正好是农历二十四节气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文公下令每年此日“禁火寒食,”后人就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群臣素服徒步登绵山祭奠。行至坟前,却见那棵被烧死的柳树已经复活,嫩枝随风飘舞,文公像见到介子推一样,敬重地上前折了一柳条,编成一个圆圈戴在头上。群臣们见了便纷纷效之。祭扫后,晋文公把那棵复活的柳树赐名“清明柳,”并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晓喻全国。相沿积久,清明扫墓祭奠先人,踏青插柳便成为习俗。临走时晋文公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回到宫中做了双木履,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 便成为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一到清明节,许多出门在外的游子,都要尽量赶回家乡祭祖扫墓。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许多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华人、华侨都会在清明节携带家人返乡祭祖寻根,以叙乡情。在莆仙各地清明节前,都要用糯米和清明草(鼠麯草)磨成粉蒸制“清明龟”。 这种清明龟用粉皮包馅,再用龟形木模具印制,形态似龟,质韧、味香是莆田地区很有特色的粿品。清明节那天,人们备酒馔、果品、清明龟等祭品上山扫墓,祭奠。祭奠前,一般要先为坟墓除草潻土,整修墓地,尔后摆上供品,焚烧纸钱,子孙同拜,以示对已故先人的悼念。祭奠后,把一些未点燃的纸钱和香用土块压在坟头上,以示主人祭奠已毕。祭奠回家时,每人带回一束绿叶青枝(柳条、松柏等),象征子孙发达,枝荣叶茂。新中国成立后,清明节祭祖扫墓的风俗没有改变,不少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还组织学生、干部、职工到烈士墓、纪念碑祭扫,宣誓,以缅怀先烈,继承传统,激励斗志。2006年清明节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外,还有踏青郊游等户外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慎终追远的感怀,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死离別的悲伤泪,又有一派清新明丽春意盎然的景象。“清明桃花粉红杏花白,雨打花枝树树开。”清明将至,让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去欣赏,去领略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一抒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激起人们扬鞭奋进,不断进取的精神。

清明祭祖

清明祭祖

清明祭祖

清明祭祖

清明祭祖

清明祭祖

清明祭祖

清明祭祖

清明祭祖

清明祭祖文

清明祭祖
《清明祭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清明如何祭祖 清明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