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3 00:15: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篇1: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永定县城关中学 吴凤英

一、教学内容

(一)课题: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政治第三册《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文化与经济、政治”

(二)主要学习内容: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

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不同文化的作用,影响是不同的。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2)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相互相交融:?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地位和作用?(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

3、文化与综合国力的竞争:? ,增强综合国力?(2)发展先进文化

二、学生分析:在高一思想政治课的两个模块中,学生分别了解了经济、政治

的基础内需,并在前一框题中懂得了文化的含义,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三者的关系的理性认识基本上是空白。

三、设计思想

(一)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觉得“政治课内容就在我身边” 教学过程活动化,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体验所学的内容

(二)教学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自主学习

(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篇2: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1) 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杨秀莲

专题一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内涵及基本要素

1.教学设计是指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2.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缺一不可。

3.基本过程:前期分析、确定目标、制定策略、选择媒体、试行方案、评价和修改。主要环节有: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环境分析、确定目标、设计策略、选择教学媒体、估计学习效果。

1.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备课教案的区别

传统备课:以书本、教师、课堂为中心,老师根据个人经验和知识备课,以一个教学组、教研组为单位。

新课程教学设计:克服了以往的局限性,更强调教学过程、教学目标,而非单纯注重教材,老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更加注重过程对学生今后的影响,“授人以渔”。 2.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教案的区别

传统教案:以课时为单位而进行的教学方案,是课堂教学的依据。

新课程教学设计:不仅仅针对一种教学内容,它可以说是一个单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

三、教学设计基本构成要素分析

(一) 教学任务及对象分析 1.教学背景

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教学要关注教师、学生、内容、环境。教师要注重对自身的定位,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从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元认知态度出发。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载体,教学设计并不仅仅局限于教材,需要二度加工、再创造。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及非智力因素。 3.教学对象

学生是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思维规律。

(二) 制定教学策略

1.定义: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成形式等综合性方案。 2.构成

1) 组织形式: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有探究、合作、分组讨论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学有规”,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遵循规律,优化教学效果,要依据教学

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选择。 3) 学法指导

① 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诱发学习动机,激发

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② 制定促进学习主动学习的学习策略。关注教学过程,从学生的经验和实际出发,引导学生

发现和解决问题

③ 制定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学会探索,敢于发

表不同意见和独特见解 4) 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过程的载体,是和教学方法相结合的。不能忽略板书设计。

(三) 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是以目标为导向,目标的达成与否是在教学构成中通过不断地反馈调控来实现的。

能够使教师在目标的指导下理性的教学,因此对每一个环节中的教学目的都应有充分认识,在过程设计中要增设教学目的。

(四)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来评价:

一是在设计完成后、实施之前,对自己的设计进行预测,能够帮助设计者在实施过程中应付突如其来的教学事件,进行二度创造;

二是在教学过程之后进行的,目的在于总结设计的得与失。只有通过反复评价,教学设计才能日臻完善。

四、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一) 学好课程标准

处理好课标、教材和教师用书之间的关系;

读懂课程的阶段性导言和内容标准尤为重要。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 对学生与教材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实现课程资源的整合 1.确定学生已有经验和现有水平与课程标准的差距及应对策略,以大多数学生为主,找到授人以渔的方法;

2.新课程改革把教师定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实现课程的优化整合有重大影响。

(三) 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 1.目标要适应学生特点、已有经验和发展要求; 2.符合学与教的原理,并体现一定层次性; 3.以学生的兴趣要求而非教师的要求为指导;

4.应涉及学生的各个学习领域,尽可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及技能; 5.要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课堂进行管理,包括课堂组织形式、课堂良好氛围、问题的有效调控。 1.课堂有效管理的目标

1) 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表现在:①增加学生参与;②教学的紧凑性;③教学的流畅性

2) 争取更对的学生投入学习,表现在:

① 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教师要关注全体、民主平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

的主动参与。

② 上课时维持全班的注意力,讲课声音要大。 2.由传统课堂教学的“静”到新课程的“动”。

静:缺乏学生个性的张扬,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围绕教师。

动:指教师的角色要有一个转变,要关注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调节教师行为。 1)“支持型”&“防卫型”课堂氛围 “支持型”:①教师与学生充满信心、相互信赖; ②教师对学生是宽容的,学生学习态度积极;

③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

“防卫型”:①学生对教师有恐惧心理,教师对学生不信任;

②教师对学生控制,学生对教师被动服从;

③学生有应对教师的策略,教师对学生有操作性的行为。 2)师生关系: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教师应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重视情感教育;学会欣赏学生,发挥他们的闪光点。

3.对预期可能出现的课堂问题进行有效调控 1) 学生的课堂吵闹问题。

首先要分析学生吵闹的而原因;并注意学生在吵闹时正在做什么。

积极因素:①说明课堂气氛民主轻松;

②说明学生思维活跃;

③学生参与意识比较强;

④学生的表现欲望强烈。

消极因素:①任课教师课堂调控能力有问题;

②学生捣乱;

③偶发事件;

④个别学生想引人注意。

2) 处理好学生中的别样声音。原因是新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空间,要鼓励具有质疑的声音。

3) 做好学生厌学问题的分析对策。

学生厌学问题有三个层次:①厌学;②主动性差;③没有学习方法和能力。

两种原因,导致两种倾向:①教学水平高,则与师生关系融洽;

②教学水平低、脾气差,学生厌学情绪高。

(五) 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的设计 1.教师常用的两种教学方法: 1) 讲授法:(优点)很经济地同时向很多人传授知识;

(缺点)导致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是填鸭式教学。

2) 讨论法:面对面交流、讨论;教师指导、组织、提供信息;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学生能

倾听别人的意见,批判性观察,形成自己的思维;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新课程中教学方法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1) 每堂课要依据课标和教材设计学生活动的主题,且教师对教学内容要有创造性的理解; 2) 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学过程提高师生间

互动。①创设学生感兴趣、关心的问题;②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 3)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启发学生善于质疑问题;

4) 交给学生思维方法并加强训练。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思维品质体现思想品质、智力、能

力的差异,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5)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渔”;

6) 注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的质疑,要允许、鼓励、引导。 3.多媒体教学设计 作为教学辅助性手段,有利于促进知识的理解、掌握,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有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

(六)课堂教学评价的多样化与教学反馈

是通过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形成教学反馈,为教学设计的修改提供依据。评价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评价有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察。

评价方法:小测试、小组评议、自我评价、课堂观察。

专题二 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原则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力求整体性

1、学生素质发展的整体均衡性: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达成,特别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

重过程与方法。

2、教师与学生发展的整体联系性,教师做学习、知识的促进者,“因材施教”,终身学习。

二、教材文本的分析与处理:彰显开放性

1、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应具有创造性与开放性。

①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与开发,是衡量一个教师的重要因素。

②操作性教学范式:a.对教材灵活应用,依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调整教学进度,重组教学单元,整合教学资源;b.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事性,适当“增、删”。

2、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要具有策略性和生成性,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凸显动态性和政策性。

教学设计要不断修正、补充,要时刻保证思维的清晰性。

四、教学策略的设计:营造和谐性。

1、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和谐;整个教学过程的和谐,有一种宽松的氛围、教学情境和谐。

2、①有利于学生主动、自主学习;②有利于学生探究合作性的研究性学习;③促进学生创新学习。

五、教学设计的评价:促进发展性。

要着眼于学生整体发展,均衡提高、全方位发展。不能只偏爱某些人、发展某些特长。

专题三 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方式

一、以问题讨论为主线,设计探究式教学

1.特点:①以问题为主线,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问题贯穿教学全过程,既是起点,也是终点,是教学延伸,目的是“以问促思,以思生疑,以疑促学”,通过自主学习

②师生角色的互换,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讲授者,学生由信息被动接受者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2.步骤:①创设问题,激发兴趣;

②提出问题,引发思维;

③自主谈究,自我纠错;

④协作学习,互释疑难;

⑤交流反馈,完善总结。

二、以场景再现为依托,设计情景式教学

从两个视角出发,分为功能设计和方法设计 1.功能设计:创设情境服务于不同的教学需要。

①引发内容:通过创设情境,巧妙地导入内容,使学习水到渠成;②引发思维。 2.方法设计:用不同的手段来创设情境。常有以下方法:

①语言描绘法:用规范、幽默、精美、形象的普通话,和内容深刻、丰富的语言;

②画面再现法,如漫画、多媒体等; ③有意示错法:教师故意设置一些学生能自行发现的错误。

三、以平等交往为前提,设计互动式教学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构成一个学生的共同体,实现思维上的互动。方法:

1.趣味引“动”法:用感兴趣的事例,把学生带入知识的学习当中,如寓言、典故、时政材料、漫画、幽默小故事。

2.问题激“动”法:用问题来激发学生互动,问题由师生双方提出。

四、以开放试题为载体,设计开放式教学

1.开放结果:答案不唯一,追求过程,对于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结果。 2.开放方法:对于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同一方法解决不同问题。

3.开放内容:教学内容与课本知识有关,以教材为载体,但涉及不深,教师可以扩展延伸,对知识二次加工再造。

篇3: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

第一章 神奇的货币

第一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2、教学难点:外汇、汇率;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的作用

3、本节地位:“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离不开货币,现代社会“巧妇难过无”币”之生活”。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这一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解剖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技术

三、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用的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4)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的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简要概括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使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3)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使学生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4)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和便利,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四、学习内容分析

这一课以货币的产生和演变为主线,正文部分分析了货币的本质,归纳了货币的职能,并简介了信用工具和外汇。辅助文部分点击了商品的价值、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重要概念,链接了相关事例和资料。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分析现象、亲历现象中,揭示货币的神秘面纱;在演示信用卡、支票、汇票、外汇中,认识信用工具的用途。

五、学习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买东西要用钱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常识,日常生活中所讲的钱,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货币。商品和货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体会得到,要想得到商品就必须付出货币,二者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那么历史上货币和商品是同时出现的吗?货币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新课教学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使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学生活动:思考p2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p3三个思考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请看课本。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金银的特点)。

教师总结: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这就是货币的职能问题。

2、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3-5页,看看货币有哪两种基本职能?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货币有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提出问题:金银为什么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教师点评:因为金银是商品,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作比较。

用金银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价格。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3)、流通手段。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4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无物交换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想一想生活中的交换活动是不是这样?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5页一二自然段内容,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

教师活动: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

教师点评:不是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4)、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教师活动:同学们,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大家可以看课本p5页,了解一下。

3、纸币 教学过渡: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学习纸币的有关知识。

(1)纸币的产生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页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什么是纸币?

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点评: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0816)《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论》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 教学随笔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论8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