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4古诗二首 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3:14: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4 古诗二首 《望洞庭》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对“两相和”、“镜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景象的感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洞庭湖”:你们领略过它的美景吗?

2、让我们来游览一番(播放课件)。相机请去过的同学做小导游简略介绍。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欣赏“月夜图”时,请学生尝试用词语形容所看到的景象,如:水平如镜、波光粼粼、月光如水、皓月当空、月明星稀、风清月朗„„

二、学习古诗

(一)知作者

1、板书:刘禹锡、望。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诗人(指板书)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眺望了月夜下的洞庭湖美景,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望洞庭》。

2、关于刘禹锡,你们了解多少?(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代表作:《乌衣巷》、《陋室铭》。)

(二)明诗意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所吟诵的景象中去。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小组竞赛形式朗读古诗,指导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7、重点把握:“两相和”——〉湖光与秋月之“和谐”。这是水月澄洁的宁静氛围,呈现出一派和谐之美。“镜未磨”──〉把“潭面”比作“没有打磨的铜镜”,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好一派迷蒙之美。“银盘青螺”──自然之美。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处秀美柔和之景。

(三)悟诗情

1、播放背景古乐,学生自由练读,想象画面,读出韵味,感受意境。

2、读着诗句,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请读出这种感受。

三、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诵读。

2、指名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描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些诗句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刘禹锡本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现在,给大家见识两首同题诗(课件出示),我们来对比诵读一番。

题君山 题君山 (雍 陶 ) (方 干 )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2、洞庭景象美不胜收,古往今来,歌颂者无数。回家后,请感兴趣的同学收集一下描写洞庭湖的诗歌和文章,我们找个机会再来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描写洞庭湖的诗歌和文章。

2、默写《望洞庭》,可配画。

望天门山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古诗就像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秀的诗作就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望天门山》。(板书课题)

二、分析题意

师:“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在远处看。

师:望天门山是什么意思?

生:站在远处看天门山。

过渡句:那么诗人李白究竟在天门山望到了什么?又是站在哪里里望的?就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请同学们翻到课本84页,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完后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

三、初读古诗,初悟诗意

师:下面同学们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 (1)矫正字音:中断、楚江、至此、青山、孤帆;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断、楚、孤、帆,师带生在田字格的练习纸上补充诗句 (2) 指读古诗 过渡句:古人作诗讲究有板有眼、有韵律,所以我们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3)出示幻灯片,指导按节奏朗读。

过渡句: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的话,画中都有什么景物呢?下面同学们默读古诗,把诗中写景的词语画下来?

四、绘画想象,感悟诗境

1、生汇报写景词语。(师板书)

2、请同学们想象画面读古诗。

3、一生通过朗读的方式和大家分享画面。

过渡: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把这首诗所表现的景物画下来。(出示天门山图片),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在书中找答案(课下注释)师介绍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诗中哪一句写到了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师:第一句作者望出了什么?(板书:天门断,楚江开)传说中这天门山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谁来读出这种劈开的气势,劈开后形成了天门山,像门户一样。指名读。这把利剑是什么?楚江(课下注释)介绍楚江: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齐读。

5、天门山的气势出来了,那水又是怎样的水呢?(出示第二句)出示幻灯片,指读第二句。 师:第二句作者望出了什么?(碧水回)生:望到碧水流到天门山,有转变了方向。 师:为什么会转变方向,水流的不是很有气势吗?谁有如此大的能耐让汹涌澎湃的楚江水“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师板简笔画或者贴图山、水)解释回:浩荡而来的楚江水自西向东涌入天门山,遇到了山的阻挡,不得不改变方向,折向北而流,“回”字就是回转,改变方向。天门山硬生生地让浩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这样的气势谁来读?指名读。水是浩荡的长江水,山是险峻的天门山,山水在暗暗较量,读好这个回字,齐读。

6、水冲山开,山阻水回,山水互相作用,形成了这样的壮景。(幻灯片出示

一、二句)齐读。 过渡: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幻灯片出示

三、四句)指名读。师:作者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喜悦。 师:为什么高兴? 生:因为诗人陶醉在美丽的山水之中了。 师:你知道李白是站在哪里望天门山的吗?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汇报:生:小船上。通过“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句诗,我们知道的。“相对出”应该是两岸的青山变得越来越清晰,是因为诗人坐着小船,越来越靠近天门山。 师:“出”是什么意思? 生:突出,也就是天门山由原来的看不见,变得越来越清晰。 师:这个“出”字用得出神入化,把原本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 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又出现了什么画面。(板书孤帆来,红日,板画或贴图孤帆、红日) 生:两岸的青山一会出现,一会又忽闪不见,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 归纳:满眼的山水风光开阔了作者的胸襟,感染了作者的心情,由此妙笔生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山绿水衬托着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呢?齐读。

7、引读

三、四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青山像在比高矮呢,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由远及近,这两岸的青山就好像张开双臂在迎接他呢,读——

好一个“出”字啊,尽显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8、引读全诗(出示幻灯片,配乐引读)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了这样的山(出示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指读),望见了这样的水(出示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指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出示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青山相对出”(指读),又拐了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青山相对出”(指读),那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9、(指名)生配乐朗读。师:祖国山河如此壮丽美,谁来跟随着优美的音乐,再次感受这青山绿水带给我们的享受。

10、师:这首《望天门山》早已成为千古绝唱,现在就有人把它谱写成了一首歌曲(播放《望天门山》古诗新唱),我们一起来欣赏由《望天门山》改编的歌曲,同学们跟着一起唱。

11、师:这么美的诗,让我们闭上眼睛,脑海中想象那美丽的画面,试着背诵一下,让它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 指名背诵、齐背。

12、师:这么美的诗,我们不但要背诵,而且要能默写出来,下面同学们拿出你的练习纸在背面“小练笔”处默写出这首古诗。

五、结语

同学们,祖国的山河壮美如画,许多文人墨客都在祖国的大好河山留下了自己的优秀诗作,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六、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断)

楚江(开)

碧水(回)

青山(出)

孤帆(来)

红日

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 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

4古诗二首  教案
《4古诗二首 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