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郎木寺镇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规划

发布时间:2020-03-02 04:34: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郎木寺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规划

第一章 基础概况

一、生态乡镇的内涵

建设生态乡镇,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循环经济理念和系统工程方法,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充分发挥本地区区位、生态、资源、产业和机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创建生态乡镇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

二、郎木寺概况

郎木寺镇建于2003年3月,海拔高程3500米左右,该镇是碌曲县所辖七乡镇之一,也是碌曲县重要的经济强镇、文化古镇,被誉为“东方小瑞士”、“甘南香巴拉”、“2005中国魅力名镇20强”。 全辖镇4个行政村13个村民小组,是一个以藏、汉、回等民族聚居的纯牧业镇。郎木寺镇区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位于甘肃和四川两省交界处,是兰郎公路的终点。西倾山支脉郭尔莽北麓的白龙江畔位于甘肃省碌曲县南部郎木寺镇内,西、北分别与碌曲尕海、拉仁关乡相接,东南与四川省若尔盖县红星乡比邻。景内森林郁郁葱葱,景色秀美,历史悠久的藏传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县民族贸易的集散地,也是周边地区经济、文化和商贸交流的中心。

三、郎木寺镇生态乡镇建设的有利条件

郎木寺镇境内无污染项目和工业企业,环境和空气质量较好。在社会发展、环境改善、生态建设方面已取得了较大成就,涉及到牧业、林业、水利交通、城镇建设、小康家园建设、清洁能源、旅游、改善饮水质量等各方面。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概念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所接受和认可,广大干部和群众已初步体会到改善生态环境与自身利益之间的关系。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郎木寺镇干部和群众的共识,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公众环境意识得到较大提高,参与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意愿得到增强。这些都为郎木寺镇建设国家级生态乡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章生态乡镇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理、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生态经济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以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持续发展,注重协调的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于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由量的扩张向量质并举转变,注重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积极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现代化、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

2、科技支撑,不断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教育的先导、基础性作用,进行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不断增强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的科教支撑能力和体制、机制保障能力。

3、统筹规划、制度保障的原则。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要与郎木寺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和规划相衔接,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要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努力做好制度保障。

4、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发挥政府统一协调和政策导向作用,建立市场运作机制,全面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和运行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

5、公众参与,开放合作的原则。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文化教育,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与支持民间团体和社会公众参与建设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各项活动。

三、奋斗目标

(一)总体目标

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扎实有效建设,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抓住体制创新、科技进步和招商引资,使全镇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经济结构更合理,形成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城镇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镇人居环境;环境污染得到根本控制,物质和资源得到高效和持续利用;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科技教育发展,提高科技应用能力;使现代生态文明得以弘扬,建成具有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体系;城镇统筹发展,社会事业有显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真正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总体发展目标。

(二)阶段目标

1、近期:2011—2015年(基本达标阶段);

在不断巩固原有生态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使区域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资源消耗速率和生态环境退化的得到有效遏制并有效改善,区域发展转入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轨道。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控制农村面源污染,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到2015年,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

2、远期:2015—2020年(全面达标阶段)不断完善和深

4 化生态乡镇建设成果,全面提高城镇居民素质,深化生态文化建设,巩固和完善已进入良性循环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基本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镇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经济结构、产业体系、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管理体系,建立起资源高置换化、产业高效益化、流通高节能化、环保高质量化、社会高和谐化、管理高现代化的区域生态系统进一步加强生态经济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以及生态文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城镇统筹等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社会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三章 生态乡镇经济体系建设

一、生态农牧业建设

1、林业生产发展快,成绩显著。全镇森林覆盖率已占总土地面积的66%,每年林业三项工程不断增加。

2、生态牧业建设,郎木寺镇在新农村建设中把草场面积较大的吉可河和仁尕玛两个村民小组定为牛羊暖棚育肥产业基地,把回族群众多而且有牛羊养殖技术的加科和仁尕玛两个村民小组定为旅游服务业基地,产业带动,2010年全村各类牲畜存栏1621头(只、匹),全村牲畜商品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为发展旅游业为主导,牧、商并举的经济发展之路。

二、生态旅游业建设

(一)生态旅游建设目标

1、近期目标:抓住生态旅游开发的有利时机,以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为原则,到2015年,将旅游业作郎木寺镇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来抓,通过产业结构利用空间布局的调整,加快重点和优势项目的点状开发,开发生态农业观光、自然风景旅游,精心规划设计,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

2、远期目标:以“打造绿色乡镇、东方小瑞士”为思路,开发生态山沓观光旅游,建设集绿色自然环境休闲、娱乐、度假、生态山水观光、人文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品牌。使旅游业成为郎木寺镇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主要建设内容

1、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发掘郎木寺镇自然、人文和社会资源的潜在优势与文化内涵,以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为主,推动郎木寺镇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2、在全镇开发生态旅游,建立生态观光牧业,发展镇村旅游,为游客提供游览观光等“牧家乐”、“度假村”,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在保护的基础上,以实现其生态防护与生态旅游的良性循环。

四、生态型服务业建设

1、畜牧业经济建设方面,以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为先导,先后在郎木村培训农牧民“科技明白”人659人,使全

6 村户户有劳务技能掌握者。投资60万元在两个村民小组建成了40座牛羊育肥暖棚,树立示范户51户,每户都建立了占地1亩以上的青饲料种植地,并修建了活畜屠宰场,对周边畜牧业的发展形成了联动作用。

2、市场创建和流通服务,主要是建立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畜牧产品交易市场网络体系,搞活畜牧产品流通环节,体现生产、流通环节畅通,相互带动,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特点。

3、生活服务业的生态建设,包括餐饮业,居民区商品批零务业,垃圾回收服务和清洁能源技术服务等。

第四章 资源与生态保护建设

一、建设目标

在规划期内,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促进镇村新能源利用;增加城镇绿化面积,进一步提高绿化标准,使区域总体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牧业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以环境保护为重点,生态保护建设和污染控制并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管理体系,把郎木寺镇建成人文景观优美,自然景色秀丽,生态结构良好,布局规划合理的国家级生态乡镇。

(一)近期目标

进一步完善林业生态防护体系。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生态林建设,同时,推进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的建设,基

7 本达到路渠林带化、村庄园林化、城镇公园化,林木覆盖率达到65%以上。

(二)远期目标

大力保护草原牧场平衡,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草原牧场资源,极力以先进的科学技术研发草原牧场资源链,努力使先进研发的草原牧场资源链发挥主导作用,争创草原牧区特色品牌名镇。

二、资源保护与开发

(一)水资源

1、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1)郎木寺镇水资源相对丰富,主要有河流水、地下水组成。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利用率较低。降水分布不均、径流不稳定使水资源保证度差。

(3)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呈上升趋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2、水资源保护与建设总体目标

根据“巩固改造,适当发展,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方针,用好河流水,合理开发地下水。

(二)生态林业建设

1、林业生态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8 (1)以加大经济林的建设,营养水源涵养林、生态防护林和经济林等,网、带、片、点相结合的综合林业,生态体系已开始形成。林木覆盖率已达66%,生态效益明显增加。

(2)林业总体发展水平不够高:城镇绿化面积少,缺乏公共绿地。村庄绿化重植轻管。

(3)林业产业体系还不完备。

2、建设主要目标

高标准、高质量全面完成用材林、育苗基地建设任务,在现 有基础土,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进一步扩大林木覆盖率,到 2015年增加到70%以上,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

3.主要建设任务

(1) 在造林和营林并重的方针指导下,因地制宜坚持多林种、多树种、多方式、多层次造林。河、道绿化以防护林为主,村庄绿化以用材林或经济林为主。

(2) 林权改革,将集体荒山林承包到户,进行全面治理。 (3) 科技保障。进行林业科技推广森林病虫害防治,设置专门的林业推广中心,坚持科学育林,全面监控,随时掌握病虫动态,并及时制定防治措施和组织实施。

二、环境污染治理与控制 ( 一 ) 环境现状 1.水体环境

9 郎木寺镇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没有收集系统和有效处理设施,城镇污水就近排入水体。由于城镇污水量不大,所以,目前基本没有污染。

2.大气环境

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较好。镇区大气环境质量基本达到《环境 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II级标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基本达到I级标准。

3.噪声环境

目前,郎木寺镇基本无噪声污染。

4.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处置现状镇区建设了垃圾收集体系,初步建设了垃圾填埋场。

( 二 ) 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1.水体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境内水体水质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095- 1996) III 类水体水质标准以上。 2.大气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镇区大气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II级标准,区域大气质量达到I级标准。企业烟尘处理率达到100 % ; 3.噪声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控制环境噪声,使区域环境噪声达到或优于《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 规定的相应标准。

10 4.固体废弃物处置控制目标

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利用率接近100%。近期以卫生填埋为主,远期实现垃圾分类回收和综合处置,减轻垃圾处置负荷和实现资源化。

( 三 ) 生态保护规划措施 1.水体环境保护措施

(1) 建立完善的污水收集管网,确保85%以上的城镇污水收集到城镇氧化塘内进行处理后再排放。

(2)建设1座氧化塘,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后废水就近排入河流。

(3)村民生活污水,应经过化粪池无害化处理,然后可用于灌溉。发展有机农业,提高农产品品质,减少水体污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推广节约用水,鼓励企业和居民节约用水,推进清洁生产,提高水循环利用率。

2.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1) 合理布局城镇用地, 对于新进企业, 做好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推进清洁生产技术, 提高废气回收利用率, 提高粉煤灰收集率和综合利用率。有效控制各种企业大气污染源。

(2) 提高城镇绿化率,加强防护隔离带和行道树建设,降低机动车尾气对城镇大气环境的影响。

11 (3) 改变工业能源结构,推广使用清洁能源,降低工业生产中煤的消耗量;提高居民生活清洁能源普及率。

(4) 提高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避免秸杆露天燃烧对区域环境造成污染。

(5) 实现农田林网化,使苗圃、经济林、防护林和农田合理布局,提高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

3.噪声控制措施

(1)加强交通管理,禁止在镇区呜高音,严禁夜间鸣笛:道路两侧绿化防护带建设,减轻机动车噪声对沿线居民的危害。

(2)合理布局城镇道路,加快道路建设,实现车辆分流。 (3)限制建筑施工的时间,防止建筑噪声对镇区环境的污染。

(4)对社会生活及其他噪声污染源采取必要的控制管理和防 治措施。

4.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措施

(1)设置生活垃圾容器,分类处置,并提高垃圾清运水平。建设新的垃圾填埋场,垃圾填埋场应注意防渗和及时覆土,防止产生次生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并逐步实施垃圾资源化。

(2)中心村建设垃圾中转站,将垃圾收集到垃圾填埋场处理处置;一般村庄应实现垃圾综合利用,有效治理各种垃

12 圾污染源。

(3)提高农民对白色污染的认识,利用市场手段,提高农膜回收率 , 控制白色污染。

(4)农村建立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和处理设施,控制畜禽粪便的对农田和农村的污染。

5.生态安全建设

(1)自然灾害防治。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城区防洪堤岸设 防标准。建立可靠的雨水排水系统。设立预警系统,建立抗震防灾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2) 环境健康安全

环境卫生安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身体素质;加强医疗技术队伍建设,扩大乡医院规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疾病信息网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疾病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立完善的应急反应系统。严格实施化学品生产、流通、使用、废弃处置等的全过程控制,加强化学品安全管理。

(4) 生态安全防治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联动机制和公众参与监 督机制;建立完善生态安全监测报告体系;加强城镇、村庄及生态保护区等重要区域、物种、物品、疾病的监控;建设自然灾害、污染事故、危险物品泄漏、外来生物入侵和公共卫生等突发性事件应急系统。

13 第五章 生态人居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

一、生态人居建设 ( 一 ) 建设目标

通过生态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农村集镇的基础设施基 本完善,农民生活比较富裕,文明程度较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居民生活、医疗卫生条件极大改善和提高,城镇统筹发展,构筑文明、健康、和谐的绿色人居环境体系。

( 二 ) 建设内容

1.加快小城镇建设,形成富有特色的生态城镇体系 遵循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期推进,区域实施的原则,根据各区域的特征和发展方向,把生态建设同城镇特征与形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不同生态示范类 型,层层抓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广,通过生态镇建设,形成“生态乡镇—生态村一生态户”的生态城镇网络体系。

改变城区用地混杂交叉,布局零乱的现象,在总体布局协调统一的前提下,建设不同区块、片区以满足不同功能。优化城镇发展的功能布局,继续整合提升扩容,不断拓展城镇发展空间;加强中心城区与外围居民点的联系,促进区域经济和城镇发展的一体化。

完善生态绿地系统,把自然引入城区,加强城区与自然的联系,形成以自然环境为骨架,林地、农田为基础,园林绿

14 地为重点,多样化的园林绿地系统为依托的城镇生态绿地系统,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2.村庄建设

突出中心村的建设和发展。对中心村庄进行统一规划,明确发展定位,优化区域内村庄分布格局,促使农村人口和生产力向中心村聚集,努力形成梯度辐射、协作联动的村镇体系。加强农村建房的布局管理,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严格限制公路沿线滥建房。按照现代化要求改造和建设农民住房,注重居住点周边环境、道路、河道的绿化和美化。

3.生态村建设

生态村建设是生态示范建设的基本单元,加强生态村建设对国家级生态乡镇具有重要作用。应在建设一批专业和特色的生态村 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布局和优化行政区划,解决目前村庄建设过于分散、土地资源大量浪费的局面,同时为加速林镇乡城市化进程提供基础。生态村建设应与农村居住点改造相结合,按照布局合理、设计科学、风格独特的要求做好规划和建设工作,并注重与当地农村文化和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保持农村特有的文化底蕴。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发展一定比例的农业生态示范点和生态户、生态家园。积极发展生态型村庄,在农村逐步发展低层独立式生态型住宅和小康家园“145”工程,大力发展自身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建筑,即建筑物地下设置以净化为主要目的的沼气净化池,屋顶设

15 太阳能利用装置。

4.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强化农村规划指导,从治理农村“脏、乱、差”入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整治改造村庄环境,重点保障农村饮用水卫生安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系统建设,合理设置垃圾收集仓点和公共厕所,建立村级保洁队,落实长效管理,加强河道整治及对生活污水排放的管理与治理,改善农村水环境卫生面貌,村域内所有的水面,河道清洁,水体流动,水质达到功能区划的要求。切实加强旧村庄整治和公路沿线卫生整治工作,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态优美、设施配套、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新农村。

二、基础设施建设 1.市政基础设施

积极新建和完善供水管网,提高自来水普及率和管网水质综合合格率。抓好农村饮用水供给,依托道路网铺设供水管道,争取实现全范围供应自来水。

建设标准化城镇公厕,改造旧式的旱厕,逐步建设生态型厕所。公厕布点符合部颁标准,在乡镇街道问距不大于500 米。建有与人口相适应的公共厕所,消灭露天粪坑。计划新建水冲式厕所1座。

2.污水、垃圾处理设施

整个城镇在规划期内实现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完善

16 城镇排污管网,加快建设城镇污水处理氧化塘和垃圾填埋场。加快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系统的建设,到2015年初步建成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系统。

3、其它基础设施

优化城镇文化、教育资源布局,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满足农 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新建综合文化体育广场和文化站。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涵盖科技文化等多种内容的教育培训体系。着重加强农民农业实用技术和就业能力培训。进一步做好通讯、广播电视、互联网、电力等进村入户工程,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和品位。加速农村电网改造,提高输变电能力,缓解用电高峰电力紧张的矛盾。

第六章生态文化建设

一、建设目标

生态文化目的在于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竞争与共生、开发与补偿间的生态关系,创建民风素朴、环境优美、社会风尚良好、文化氛围浓郁的城镇生态文明。

二、生态文化建设内容 1.体制文化建设

体制文化的落后体现在环境与资源的成本没有纳入经济核算中,公众对环境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环境监督的权利未充分实现,为此必须从组织机构、管理机制、决策机制、监督机制等方面,建设政府绿色政务。

17 ( 1 ) 建立绿色政府

由镇党委、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成立乡生态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乡生态文化建设的部署、协调、检查、考核。开展绿色机关建设,推行绿色办公,提高政府公务人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绿色政府形象。

( 2 ) 完善生态决策机制

推行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改善的行政管理和决策方法,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重大决策行动, 实行听证会制度。

( 3 ) 加强生态文化的制度建设

编制生态文化建设规划,规划规定的目标不能以人事变动而改变,保证规划的连续性。

( 4 ) 建立社会舆论监督和信息反馈机制

建立生态文化建设群众监督举报制度,同时建立公众信息反馈渠道和机制。

2.社区生态文化建设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可与文明社区创建工作有机结合,制定创建规划,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制。以人为本,邻里和睦,人与自然 和谐共处。建立社区生态文化教育网络和制度,注重公众参与社区生态管理,倡导节能、节水、生活俭朴、环境良好。加强环境伦理道德教育,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修养等。

18 3.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为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建设一批富有传统特色和时代特征、积极向上的农村文化项目,培育一品批个人素质好、示范带动强的农村文化带头人 , 大力培植一批文化中心户,全方位推进农村文化阵地。

4.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生态文化教育

利用报刊媒体和“世界环境日”、“世界人口日”、“地球日”等纪念活动,广泛开展群众生态教育,创建生态环境教育基 地。大力开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发展和培育文化传媒业,拓展演出业,发展展览业和娱乐业。新建一批文化公园、文化广场、文化站( 所 ) 。

第七章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建设

一、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1.确立规划的法律地位

规划作为林镇乡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纲要文件,对林镇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应将规划中的具体建设内容、指标目标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的建设内容和远景规划之中,并在通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经人大审批通过,成为林镇乡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的指导文件。然后根据规划的各项规定和要求,进一步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依法进行生态建设和管理。

2.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

19 在贯彻执行现有地方行政法规、规章的基础上,加快制定与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配套的地方产业政策、促进清洁生产、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等的各项措施,抓紧清理和修订现有不完善或与生态建设不相适应的制度,保证规划的实施和促进生态建设。建立鼓励政策,对生态产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优先发展的项目提供相应的优惠和政策倾斜,根据国家和省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办法的要求,推动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二、组织机构与管理保障体系 1、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林镇乡国家级生态乡镇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协调各项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领导和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和处理生态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并对各项生态建设工程实行项目管理和监督。同时要加强各单位之间的配合、联系和协调,形成分工合作、相互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运行机制。

2、完善合理的考核体系

将林镇乡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将生态建设的内容逐项分解,落实到具体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建立跟踪考核制,使规划切实得到实施。

3、建立健全评价监督体系

20 所有重大决策、工程项目都必须执行环评制度、项目预审制度、决策咨询制度、会议审议制度、公众参与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对项目实施的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并及时汇总、上报,然后对实施情况进行动态分析评估,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对规划的内容进行调整或补充。

4、探索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在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础上,研究并试行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成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有关统计指标能够充分体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价值,引导人们改变传统观念,从而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

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林镇乡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专项资金,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比例要逐年有所增加,尤其对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环境质量监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环境治理等重大生态建设项目,要重点投入,确保实施。

2、建立和完善投资体制制定有利于筹集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资金的各项政策,鼓励不 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股份制、股份 合作制等不同形式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全社会各界和群众投入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加大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

21 3、建立和健全自然资源与环境补偿机制以市场方式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完善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机制。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逐步实行按排污总量进行收费,所征收的资源和环境保护费,集中用于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

四、技术与实施手段保障 1、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立生态环境专家咨询和技术支撑 系统,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为林镇乡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积极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开发,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研究。发展和培育科技市场,健全技术市场功能,形成高效运行的科技信息网络。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生态产业项目和有利于改善环境的适用技术,予以政策优惠和重点扶持。

2、加强人才培养

重视发挥人才作用,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充满活 力的用人机制。同时,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养,逐步建立一支懂 技术、懂管理的人才队伍,满足生态建设的需求。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参与意识切实力口大国家级生态乡镇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人民的生态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提高人们对林镇乡国家级生态

22 乡镇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宣传网络,对公众进行有关生态环境教育。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表扬先进典型,揭露违法行为,完善有奖 举报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使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和监督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工作。

23

莲塘镇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实施方案

镇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工作汇报材料

镇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工作汇报材料

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方案

创建省级环境优美镇情况汇报

创建省级环境优美镇情况汇报

排埠镇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工作总结

郎木寺导游词

创建环境优美乡镇规划1

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工作汇报材料

郎木寺镇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规划
《郎木寺镇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规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