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学习创新是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

发布时间:2020-03-03 20:31: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学习创新是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读《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的心得体会 摘要: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议新的伟大工程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知识创造、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还是个人,如果不加强学习、不提高学习能力,势必落后于时代。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更加重视和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并不断探索创新的新方法,顺应时代发展,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敏锐把握时代前进脉搏,科学判断世界发展大势,提高推动改革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

正文:

通过阅读和学习《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我越来越意识到学习和创新的重要性。纵观党的历史,从一个领导人民为争取全国政权而斗争的党,转变成为掌握全国政权长达半个多世纪并将长期执政的党,从一个努力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党,转变成为一个担负实现中国现代化任务的党,中国共产党已经和还将继续创造世

1界政党发展的奇迹。中国共产党理论和实践的历史表明,始终坚持学习创新是其从弱小到强大、从稚嫩到成熟的关键原因,也是其吸引民众、凝聚人心、团结社会的成功经验。

事实上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学习和创新传统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学习和创新的历史传统表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中。毛泽东是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驱和典范。他率先走上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实践道路,率先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的思想命题,树立了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榜样。刘少奇称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指出:“他在理论上敢于进行大胆的创造,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某些已经过时的、不适合于中国具体环境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而代之以适合于中国历史环境的新原理和新结论,所以他能成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件艰巨的事业”。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的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可以说,世纪末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够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逆境的形势下走出一条崭新的生路,得益于邓小平巨大的理论创造勇气,而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继毛泽东思想之后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原因在于邓小平与毛泽东走的是同一条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没有创新就没有毛泽东思想,没有邓小平理论,中国共产党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中继承和弘扬创新的历史传统,才能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

中国共产党学习和创新的历史传统是一笔宝贵的政治资源,为新

时期党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丰富的经验。中国共产党学习和创新的实践成果是一座灿烂的历史丰碑,铭刻下记载史册的功绩,为增加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充分信任感奠定了基础。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更是显示出主观的学习和创新能动性,将学习创新进行到底。 江泽民将创新提升到事关国家、民族和政党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加以强调, 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他强调:对于民族来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对于国家来说,“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一件关系我国未来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大事”,“这是关系我们经济繁荣、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战略之举”。对于政党来说,“不发展,不前进,不仅没有前途,而且只能是死路一条”。对于军队来说,“一支没有创新能力的军队,难以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党的文献和中央领导人的阐述中,创新既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又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发展战略。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增加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开拓创新”列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总体目标之一。而《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也将创新列为建设学习性党组织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之一。《意见》中提到要:坚持改革创新,鼓励大胆探索。保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要求,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

一,营造宽松环境,尊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首创精神,积极拓展学习的内容、途径、渠道,不断创新组织学习的思路、办法和机制。

当然学习创新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如何切实的贯彻实施学习创新才是我们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学习创新,前提是学习,核心是创新。应把学习放在战略性的位置,通过科学技术教育培养科技后备军。把科学技术教育体系的改革提上日程把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作为科学技术教育的目标。加强初中高等教育实验课程经费的投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习惯。让创新从一个口号变成为一种习惯。

二、建立全球研发网络。利用全球的资源为本国服务。提高国家创新能力\"一定要放眼世界!随着开放和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激烈竞争\" 一个竞争与合作的时代即将到来!中国人民传统上有着保守的性格\",要克服这种思想的制约就必须大胆的敞开国门。让国人接触更多的新技术,积极主动的加入到世界科技团体和国际合作计划中去。充分利用国际研发资源和有关高技术的科技信息,鼓励科技创新,海纳奇思妙想。

三、国家的进步仅靠科技创新是不够的。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体质,使其更加适宜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前进方向。加大对创新项目的经费投入,人员投入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只有给予知识份子以足够的重视和尊重才能使创新的深植人心。

创新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责任,也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优良品

质。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作为国家高科技人才的后备军,学习和创新也显得格外重要。我们一方面要认真学习经典的知识理论,从前人的经验中吸收养分。另一方面又要积极主动的思考,灵活的掌握书中的知识。做到活学活用,这样创新方能水到渠成。同时学校组织的大学生创新项目计划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新平台,对深入挖掘创新潜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多参加一些这样的实践创新活动,相信在理论和实践的共同引导下,我们的思维一定会有一个巨大的飞跃。我们的视野也会更加的开阔。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不竭动力

文化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习力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妇联工作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妇联工作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邮政金融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王华)

创新是人力资源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习创新是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习创新是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