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株洲人文景观

发布时间:2020-03-02 08:23: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株洲县人文地理景观介绍

前言

渌水东来,湘江北去,仿佛穿越了无限的时空,积淀着历史与文明的精粹,于渌湘,这一方水土间悄然融汇。千年毓秀,于斯为盛,株洲县历史悠久,生态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唐代诗人杜甫,唐监察御吏刘长卿,宋代学者朱熹等曾与此地吟诗作赋,传经讲学;一代伟人毛泽东曾于此考察农民运动,洒下红色种子,杨得志等七位共和国将军先后从这里走出;民间文化精彩纷呈——木雕、制鼓、剪纸、舞龙等展示出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一、区位介绍

株洲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中游,东临醴陵市、攸县,南连衡阳,西接湘潭县,北毗株洲市,辖14个乡镇,总面积1053.6平方公里,总人口35.1万。 “渌水东来,湘江北去”,故雅称“渌湘” 。

株洲县以平原、岗地为主,平原、岗地、丘陵、山地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27.7%、30%、16.4%和16.3%, 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湘江自西南入境,由南向北流经全境,渌江由东向西,在渌口与湘江交汇,河溪纵横,遍布全县,构成全县网叶状叶脉式水系格局。

株洲县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为湘东重要门户,扼中原通往广东沿海之咽喉。县城距铁路交通枢纽株洲仅15分钟路程,社会、经济、技术均与长、株、潭城市群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广泛接受其市场、技术、资金、信息、人才的辐射和影响。随着特区造势空间的内移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全面实施,株洲县已成为湖南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被确定为全省招商引资重点县之一。

二、历史沿革

舜帝南巡的足迹,开拓了渌湘\"农耕文化”之路;6000年前“磨山文化“遗址,开启了渌湘人民勤劳智慧之门。据史料记载,株洲县最早于三国时期吴孙亮太平二年(257年)置建宁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建宁,唐高祖李渊恢复,尔后李世民又废止,至此为湘潭县辖域。民国23年(1934年),设湘潭县株洲镇;

民国36年(1947年)湘潭县株洲镇和白关乡、昭阳乡合并为株洲乡。 1949年8与月12,成立湘潭县株洲区人民政府,辖株洲、藕灵二个乡;

1951年5月,株洲从湘潭县划出成为县级市,归长沙专员公署管辖,原株洲镇和湘潭县第一区的太平桥乡、荷塘乡、龙洲乡、大京乡、白关乡、百井乡、南华乡和荷花乡的5个村为其行政区域;

1956年3月,株洲市升为省辖市同时新设市郊区,

1959年,析醴陵县的渌口镇、均坝乡、鸿仙乡、漂沙井乡、姚家坝乡、南阳桥乡、洲坪乡和湘潭县的朱亭镇、雷打石镇、伞铺乡、三门镇、三门乡、古岳峰乡、淦田镇、平山乡、太湖乡、八斗乡、龙凤乡、龙潭乡、砖桥乡、王十万乡等乡镇入株洲市郊区;

1965年4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株洲县,从株洲市析置,以株洲市郊区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隶属株洲市管辖,至此成立株洲县至今。

至2010年区域调整后,株洲县现辖4个镇(渌口镇、淦田镇、朱亭镇、古岳峰镇),10个乡(龙凤乡、龙潭乡、砖桥乡、平山乡、太湖乡、洲坪乡、南阳桥乡、仙井乡、堂市乡、王十万乡)。

第1页,共7页

三、人口

据县志记载县域大部分人的祖先是从河南迁移到江西,后迁移到醴陵,最后迁移到现在的聚居地。县内有300多个姓氏,各姓氏的居民多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且县内人口绝大部分人为汉族人。

2013年,全县年末户籍户数104667户,总人口为350898人,增长1.26%。其中,农业人口307520人,非农业人口43378人。当年人口出生率为13.31‰,人口死亡率为2.85‰,人口自然增长率10.46‰。

由于农村的封建思想残余,男性比例略多于女性;人口老龄化现象不明显。随着近些年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人口素质有了较大提升。2013年初中入学率达99.47%,毕业率达95.97%,年辍学率控制在1.50%左右。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教育规模逐年扩大,初中毕业生升学比例达65%。县域范围内人口迁移较频繁,以外出务工为主,目的地主要是临近的大中型城市以及广州、珠海等较发达的沿海地区。

四、产业经济活动

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地理环境是人类经济活动的背景和基础,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不同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不同,例如其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就远大于对其他产业活动的影响。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良好结合是实现区域产业协调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株洲县的产业定位为中部地区新能源产业生产与研发示范样板区、湖南省生态工业新城、长株潭地区首选的休闲商务区之一。其主导产业为装备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商务休闲产业,新兴产业为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辅助产业为生产性服务业、旅游业,基础产业为农产品深加工、都市农业。县内各乡镇的产业布局如下:

株洲县的地理环境优良,其地形以平原和岗地为主且县内水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光热充足,适宜于多种动植物的生长。依托较为平整的地形以及适宜的气候条件,株洲县早已成为一个典型的粮食、牲猪和油料的城郊型农业大县。县内广泛种植西瓜、优质茶、葡萄、柑橘等,致力于打造长株潭地区的“瓜果茶园”;依托农业传统以及近郊旅游的兴起,县域休闲农业如雨后春笋一般飞速发展,现已建成一批高标准的集种养、生产、休闲于一体的高效农业园区和休闲观光园区,2014年全县休闲农业企业总产值已达到7000万元。

据《株洲县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18.7:53.5:27.8,可见工业在株洲县的重要性。域内已探明储量的有煤、铁、铅、锌、钨、金、铀等十余种,特别是石灰石、耐火泥、高岭土、花岗岩等非金属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建

第2页,共7页

材、陶瓷工业的独特优势。株洲渌口经济开发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长株潭核心区的重点开发区,正向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新兴工业的强力引擎迈进。在长株潭城市群的强大带动作用下,广泛吸引各地的投资已形成了以时代绝缘、华新水泥、创林合金、时代散热等产值过亿的大企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产业结构,工业前景不可小觑。

株洲县的第三产业不是特别发达,主要原因是株洲县的发展仍处于工业化时期,劳动力的转移主要还是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但近年来依托个体经营(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企业等)其在产业构成中的比例有了较大提升,由2006年的13%上升到2013年的%27.8。由于县域的局限性,县域内的金融、信息产业等现代第三产业优势不够突出。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湖南“一部一带”的确立,株洲县成为湖南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正朝着“一城两基地的全新定位”转型升级,“一城”即以现代装备制造为主导的生态新城,“两基地”即一新型清洁能源为特征的“两型”示范基地,以高端商务服务为特色的休闲旅游基地,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精品服饰五大产业集群。

五、文化景观

渌湘历史悠久,文化底蕴较深厚,但由于对其保护较少,现存的传统文化景观不多。其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主要有一下一些方面:

物质文化景观 (1)建筑

株洲县传统建筑现存较少,基本只剩下一些寺庙、宗祠等。但结合历史、气候及地形条件来看,株洲县的传统建筑应为土墙小红瓦的木构架式民居,屋顶坡度较大,便于排水,无明显建筑风格。值得注意的是据文献记载在朱亭镇曾有分布较广的吊脚楼,可推测出该区域附近较潮湿,才会出现潮湿山区常见的吊脚楼。现有的建筑多为白墙黑瓦的两三层的楼房,缺乏地域特色。

(2)聚落

聚落作为人类生产、居住、休息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居住地。由于受到地形的影响,县城大部分地区的村落都是较集中地分布在靠近水源的山间平原或傍山而筑,以交通要道相互连接,且多为聚落型的村落,布局类型多为串珠型。

随着村落的发展,非农产业的逐步发展壮大,导致村落非农业土地数量的增加,带来村落土地利用结构的转变,村庄间的交融,就使得来纯粹的农村的功能发生变化,形成早期的城镇。早期城镇的规划布局受地形地貌的影响较大,但随着技术的提高,现有的许多小山坡都被推平,县城的规划建设受到的影响较小。交通线路的完善也进一步促进了村落间的交流和发展,从而形成了现在聚集型的村落。

(3)其他

株洲县的物质文化景观与南方大部分地区较一致,其特有的物质文化景观较少。株洲县农业自古以水田为主,且主要分布在山间小平原;主食为水稻;传统交通工具为木船;无传统服饰。总的来说株洲县的物质文化景观特点不明显。

非物质文化景观 (1)语言景观

由于地形与河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各乡镇之间的交流,使得县域内的方言较复杂,但基本属于新湘语。虽统称为新湘语,但各个乡镇的方言还是有较大的口音差异,交流起来并不是特别方便,但普通话的普及使之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

新湘语源于古楚语,主要流行于长株潭地区和湘北,受官话和赣语的影响比较大。与西南官话有一定相似性。新湘语的特点有很多,如:(1)除轻声外,包括独立的入声在内,长沙方言共有六个声调,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和入声。如:朱、渠、主、注、住、菊六个字发音基本相同;(2)入声字音无塞尾音(塞音韵尾,汉字韵母尾音t、k、l、p),

第3页,共7页

入声仍然以一个完整的调类存在;(3)动词形容词重叠式使用,如出出进进、连呷地呷、宝里宝气等;(4)鼻韵尾ng基本消失;(5)在词语前后加上一些词缀,常见的前缀有“刮、绷、蜡、纍、飞、烹、打”等,常见的后缀有“下、子、头、唧、它(读为[to]、货、老倌)”等。随着外来人口的涌入,出现了一种蓝青官话(塑料普通话),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普通话强势影响下南方方言的弱势地位,以及操方言者的心态。

(2)意识与信仰

株洲县自古以来大部分区域都是乡村,小农思想较为严重,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随着时代的进步,县民逐步接触并理解外界新鲜事物,思想得到一定解放,但传统的思想观念还是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特别是在年龄较大的一辈人常见;从生活习惯来说,基本沿袭了传统,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有了变化,如:人们不再依靠单纯的农业生产来维持生活,农忙之余多在附近的乡镇或东南沿海务工;与湖南大部分地区相同,县域内的信奉宗教的较少,特别的,在县内有许多本地的信仰,如土地庙、龙神庙等。

(3)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作为渌湘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大有蓬勃发展之势。在大溪文化为主体的渌湘文化中,蕴藏着散发泥土芳香的民间艺术,经过历史的变迁和锤炼,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渌湘民间文化。我县对民间艺术采用挖掘、传承、打造三步走战略,使渌湘民间文化焕发异彩。龙舟赛、淦田剪纸、太湖乡皮影、朱亭木雕、堂市制鼓、南阳桥乡漆画等一批民间艺术已成功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以及电视、电影、网络等新的文化形式的冲击,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后继乏人,如果不立即加以抢救和保护,就会有消亡的危险。

因而株洲县建立了民俗文化展览馆,坚持“民间工艺作品变成产品,再由产品变成品牌。”的理念。“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民间技艺,我们推出了‘一乡一品’文化名片,所以现在有了堂市制鼓之村、洲坪花鼓之乡、禄口腰鼓之乡。”株洲县文体局局长朱琳介绍,开发挖掘民间艺术并推向市场,形成产业化,这样才能让民间技艺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当今,盛世华年,共享太平。在县城渌口,一支支腰鼓队,一支支军乐队,一支支秧歌队,悄然兴起。他们自发组织,每逢节日,每逢庆典,每逢重大活动,每逢公司广告宣传,每逢门店、公司开业,每逢婚庆寿喜,都有他们英姿勃发的身影,总有他们欢快娱悦的鼓乐声……从县城到乡镇,从乡镇到村组,一支支活动在渌湘大地的民艺队伍正在生根、发芽、开花,它必将随着“文化提升战略”的逐步升温,结出丰硕之果。

(4)地名景观 县域内许多地名、山名都能反映出株洲县的历史、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等。例如位于渌水与湘江交界处的渌口镇;因境内有段谷地较宽坦,当地人叫“湖”,名“大潮冲”。又因当地土语“大”、“太”不分,遂书写成“太湖冲”的太湖乡;古岳峰属衡山余脉,且中有一岭系南岳72峰之一,故得其名;如此而得名的还有很多,其中较有名的有:

马援屯兵伏波岭据《后汉书·马援传》载: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交趾(今越南),女子征侧及其弟贰为太守苏定所迫率众造反,占领外六十余城,侧自立为王,是年冬,光武帝差伏波将军马援,率楼船二千艘,领兵二万南征交趾,斩五千级,降以万计,叛乱始平,当时,马援南征时往返途经渌口,均屯兵于岭上,后人为记其事,将该岭命名为“伏波岭”,建“伏波庙”。

朱熹结亭讲学史料记载,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大理学家朱熹偕同张拭同游南岳,途经朱亭,在港上木桥边歇宿,应当地人士请求,结亭讲学。后人便将朱、张讲

第4页,共7页

学之处称为“朱停”,亦曰“朱亭”。朱亭因之得名,从此便奠定了千年古镇的历史地位。 现在,朱张讲学处只剩了一片黄土,但朱亭古镇的麻石街、旧民居还在风雨中,诉说着各自的沧桑。

(5)风俗习惯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株洲县的风俗习惯就与其水土不可分割,除全国性的节日如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吃汤圆、清明节祭祖、端午挂艾草吃粽子等之外,还有一些具有湖南特色,甚至是具有株洲特色的风俗习惯,如:

正月初一打\"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也叫“开财门”。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聚财,俗谓\"接年\"。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按照以往传统,在放“开门炮”时,得大开中门,迎来新春第一道曙光时举行的(谓开门大吉)。不过,近年来,每当大年三十除夕时,由于全国人民有大半以上在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节目现场直播,所以这“开门炮”在刚到零时就放了,这样袭其习俗表示“开门最早,远道就好”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中云锦,形成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

正月十五耍龙灯元宵节的时候舞龙灯在县域内十分常见,特别是晚上耍龙灯是尤为热闹的场景。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而我国自古即以农业立国,风调雨顺对于生产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古人极力希冀得到龙的庇佑,由此形成了在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舞龙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主要有龙灯、布龙等。龙灯也称\"火龙\",这是流行最为广泛的一种龙舞。这种龙由篾竹扎成龙首、龙身、龙尾,上面糊纸,再画上色彩。龙身有许多节、节数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单数。每节中点燃用桐油、棉纱或灯草做成的\"油捻\"。龙灯舞动时五光十色,始终不会熄灭。每条龙灯还伴有十番锣鼓以及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甚为壮观。

端午划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的古老的汉族民俗活动,在中国南方很流行,相传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株洲县端午划龙舟的历史已有几百年,主要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而进行的一项极具观赏性地节日活动。株洲县现组建了株洲县龙舟协会,每年的端午时期,全县各地乃至市域范围内都能见到株洲县多支龙舟队的精彩表演。经过多年的保护与发展,端午龙舟赛已成为株洲县渌口镇的一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三月三地菜煮鸡蛋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地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地菜的季节。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相传在楚地,人们因为风吹雨打而常头痛,三月初三时,神农为乡民们找来野鸡蛋和地菜充饥来帮助缓解头痛。此后三月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也延续至今。而又因为地菜谐音“聚财”,人们在它身上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认为“地菜煮鸡蛋”既能沾一点财气,又能防病健身。地菜煮鸡蛋也承载了诸多美好传说沿袭至今。

第5页,共7页

搬家过火过火是老祖宗搬新家的习俗,一代一代传承。搬一个新家,首先要有烟火,表示这间房子有了人家居住了.烟火一起.老天爷也知道这有一户人家,这便是过火的起源。一般过火时都会选一个吉日,在凌晨的时候将点燃的煤灶搬进新家,然后开始开火,一般是煮一些面条寓意着新家有人居住了。此外,搬进的新家第一晚都要请亲戚好友住满每一个房间,预示新家人丁兴旺。尽管很多人都是从农村搬进城市,但这种习俗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六、旅游活动

株洲县建县历史较短,但其拥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古老的瑶山文化遗址,时尚沿江风光带;蜚声海内外的朱亭人工林海;富有传奇色彩的天然氧吧凤凰山等。

(1)磨山文化遗址

株洲磨山遗址位于株洲县仙井乡黄霞村松家园,南距渌江2公里,遗址为高出地面约3米的一块台地,四面是大片农田,总面积一万多平方米。遗址的文化层为大溪、龙山、商周文化三层叠压,褐色粘土,厚1-2米。株洲磨山是湘东南地区十分重要的古代遗址。其上限年代接近7000年,下限年代进入了商代前期。包含了新石器时代中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商代前期几个阶段的文化遗存。发掘所获的陶片表明:磨山遗址的大溪文化遗存以印汶白陶、戳印、刻划等多种形式的鼎足为特征。这处遗址的发掘填补了湘江中上游地区古代文化的许多空白,是研究湘江流域古代文化,尤其是新石器时代文化不可缺少的材料。

(2)红色渌湘

株洲县是一座历史悠久、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是著名的湘东革命老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块土地上,有多少英雄豪杰写下可歌可泣的革命诗篇,有多少志士仁人留下惊天动地的光辉业绩!百余年来,从1870年朱亭哥老会起事,到护法战争中反袁驱汤,这里的斗争此起彼伏,从未间断。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党领导下的工农运动更是风起云涌,波澜壮阔。昔日的\"黑脚杆子”组织起来,减租减息,废押减税,平粜谷米,禁止牌赌,打土豪、斗地主,建立农民武装,搞得热火朝天。渌湘的革命浪潮,引起了毛泽东同志的关注,1927年2月,他徒步考察了株洲县域的农民运动,在其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高度赞扬了渌口、龙风庵、马家河地区的农民运动,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斗志,革命运动出现新的高潮。此后,不管形势多么险恶,斗争何等艰难,也不管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还是在解放战争中,株洲县人民都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着英勇不屈的顽强斗争。

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作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据不完全统计,在白色恐怖中,株洲县域有名字记载的就牺牲800余人。像我党早期的卓越革命活动家罗学瓒,紧跟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出生入死干革命的罗哲、易足

三、唐士谦、刘昌炎、朱昌炎、袁德喜等一大批革命战士,都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同时,血与火的斗争,也锻炼成长了杨得志、杨梅生、晏福生、刘先胜、唐子安等解放军的优秀将领和革命领导干部。

杨得志故居杨得志将军故居位于株洲县南阳桥乡三旺冲村,已有百年历史,为株洲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元月,杨得志故居修葺一新的杨得志将军故居对外开放,同时在故居旁设立将军生平事迹陈列室,展出将军遗物和相关历史资料,供群众免费参观和瞻仰。

十九人堆1928年1月12日,渌口地区工农自卫军攻打渌口团防局失利,27名自卫军

第6页,共7页

战士牺牲。渌口一片-,殉难者家属不能前来收尸,除亲友出面领走部分尸外,还有张启茂、张华山、易元胜、袁发树、易升翠、张大桂、刘奉年、唐文申等18位烈士和l位外乡遇难者的尸体抛在杨家山。杨家园的民众立即筹款购置棺木,将十九具尸体同葬于一冢,称“十九人堆(冢)”。封土堆长25米,宽l米,高0.7米,墓前立有高l米,宽0.4米的麻石墓碑,其碑上刻有“十九人坟墓民国十七年杨家园众姓立”等字。

(3)空灵岸

空灵岸位于株洲县城渌口南5公里的湘江西岸霞石埠。空灵寺壁立于石岸中部,上下三层,歇山重檐式建筑。由南侧山门拾级而上,有一牌坊-空灵岸三字。过牌坊,为沿江石壁

栈道,长约100米,曲折有致,直通寺内。寺后有石洞,纵深14米,高2.7米,宽9米,洞口与寺相通。洞中石台突起,高0.5米,形似床,称“仙人床”,中奉观音大士像。佛像后,有清泉涓滴不涸,甘甜可口,人们称为“仙泉”。岩洞左下石阶百余步一巨石怀抱,上建杜公亭、梅花阁,岩壁上刻有唱和诗。唐代诗圣杜甫在此曾写下《次空灵岸》诗,北宋大书法家米芾题写“怀杜崖”匾额,清代修杜甫草堂、杜公亭于岸左。南北朝梁武天监七年(508)建空灵寺,中奉观音大士像,故又名观音岩。空灵寺分三层,下为梅花阁,中为大士殿,上为藏王阁。现存建筑群依崖傍水,由南向北呈一字形排开,是千里湘江著名风景胜地之一。

(4)朱亭古镇

早在三国时期,朱亭就是一个人口稠密、市面繁华、交通便利的集镇,官方在此设有驿站,亦为兵家必争之地。传说张飞奉刘备之命,曾来此考察军务,他下马时,随从将马拴在驿站旁的一棵樟树上。当年的“拴马樟”,仍然枝繁叶茂,仿佛在向人民诉说着朱亭的沧桑。此外,朱张桥、龙潭书院、紫阳阁、挽洲岛、一苇亭、祖师殿、汪家井、天子岭和马蹄印等诸多历史景观,无不显示出千年古镇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朱亭祖师殿始建于东汉末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佛教圣地,祖师殿内有千年古樟、张飞石等名胜,被列为潇湘圣景之一。

在古镇朱亭,其林业独树一帜,誉满神州,曾被称为“人工林海之乡”而载入史册,多次受到国务院的表彰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称赞,先后在3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前来参观、学习。1977年7月5日,时任中共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亲临朱亭考察,称赞其“人工林海,名副其实”。

勤劳、善良、进取心和包容心极强的渌湘人,定能承天时、秉地利、聚人和,弘扬株洲火车头精神,唱响科学发展的主旋律,续写明康物阜的传奇,奏响工业文明、生态宜居的华章。

第7页,共7页

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

福州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作文指导

清风株洲

株洲自行车

株洲广告公司

株洲建材市场

城市人文景观地域性特色初探

参观感想(株洲)

株洲人文景观
《株洲人文景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株洲三五一五 株洲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