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科学计量学报告对中科院院士的wu指数和h指数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2 18:59: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科学计量学报告——对中科院院士的wu指数和h指数的研究

科学计量学报告

对中科院院士的wu指数和h指数的研究

摘要:本文对身份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进行科学计量学的分析,统计其一部分比较有效的指数,发现了一些结论,并对其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科学计量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h指数 wu指数

科学计量学(英文:Scientometrics):是指应用数理统计和计算技术等数学方法对科学活动的投入(如科研人员、研究经费)、产出(如论文数量、被引数量)和过程(如信息传播、交流网络的形成)进行定量分析,从中找出科学活动规律性的一门科学学分支学科。

中科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原称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10月改为现名。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大陆最优秀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群体。

H指数(H index):是一个混合量化指标,可用于评估研究人员的学术产出数量与学术产出水平。H指数是2005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物理学家乔治〃希尔施提 出的。其目的是量化科研人员作为独立个体的研究成果。h指数指的是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值是指每篇论文至少被引了h次的h篇文章。

Wu指数(wu-index): 是一个混合量化指标,可用于评估研究人员的学术产出数量与学术产出水平。wu指数是2010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吴强提出的,指的是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值是指每篇论文至少被引了10h次的h篇文章。

正文:

经过查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共有33位中科院的院士,分别为数学物理学部的周又元、张家铝、张裕恒、俞昌旋、潘建伟、赵政国、童秉纲、杨国桢、欧阳钟灿、马志明教授,化学部的刘有成、朱清时、钱逸泰、侯建国、吴奇、谢毅、杨学明、李亚栋、洪茂椿、李灿、包信和教授,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的施蕴渝教授,地学部的王水、李曙光、郑永飞、万卫星、陈颙、石耀霖教授,信息技术科学部的郭光灿、陈国良、吴一戎教授,技术科学部的伍小平、沈保根教授。我们分别对这33位院士分学部的进行讨论并进行总结1。

一. 数学物理学部

周又元教授(1938年~),发现他没有researchID,我们现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上搜索Zhou YY,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果,之后我们可以对结果进行 1 在文章中我们对各位中科院院士的指数进行了初步的检索和运算,在检索过程中可能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结果的缺失或者增添并非有意,请读者多加指正。

1 科学计量学报告——对中科院院士的wu指数和h指数的研究

精炼,发现排名前几的机构分别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经过查证后为周运友教授),诺华公司(经过查证后为制药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经查证后为周一宇教授),山东大学和武汉大学的也都不是这位教授,我们可以根据机构扩展来精炼这位教授所发表的文章,之后我们获得了新的表单,排除zhou yi-yong,zhou yue-yang,zhou yunyou等项后获得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出版都在ASTROPHYSICAL JOURNAL 和ASTROPHYSICS AND SPACE SCIENCE 最后我们得到这位作者最高引用数为45,知其h指数为10,wu指数为4,g指数为17,总文章数为24篇。 张家铝教授(1938年~),同上,经过搜索姓名后精炼机构,发现这位教授只写自己在中国科学院,之后发现重名者过多而作者都写得是自己的简写,所以结果不一定准确,我们可以把研究方向和天文学有关的文章挑出来,之后再看这些文章是否为这位作者所发表的,之后我们再按出版物看,发表在PHYSICAL REVIEWD上的文章,我们最后可以查到都是Zhang, JL (Zhang, Jilong) ; Zhang, JL (Zhang, Jianli)这两位发表的,之后按照作者所发表的杂志看,一共有3个杂志有较多的检索结果,最后我们点进最靠谱的杂志ASTROPHYSICAL JOURNAL 上发表的文章与作者研究方向最相符,发现作者的常用简写为Zhang, JL (Zhang, J.L.),经过检验,前面需要用来计算的文章除了PHYSICAL REVIEWD的以外应该都是张家铝教授的文章,最后我们得到h指数为16,wu指数为3,g指数为22,最高引用数为47,文章数为47。 张裕恒教授(1938年~),这位教授没有researchID姓名重名者过多,研究领域太大从事超导电性、巨磁电阻效应、低维物理研究,并在一些化学领域取得成果,很难进行精确查找,所以这里就不给出数据,也不对其进行计算。 俞昌旋教授(1941年~),经过查询,还是没有researchID,进行姓名检索,我们可以看到这位教授参与了几个大型的研究团体,署名的论文颇多,经过仔细查看,除了地址为中科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作者都不是本人,经过拓展机构检索后,我们看到这些论文基本可以确定都是有俞昌旋教授参与的,其中最高引用应该是其参与创作的The Belle detector,被引次数为831,教授参与创作的文章为281篇,h指数为30,wu指数为7,g指数为57,是一个很高的数值了。

潘建伟教授(1970年~),我们可以从researchID上检索到这位教授Pan Jian-wei,id号为A-2332-2010,h指数为44,wu指数为12,最高引用数为2312,文章数目为97,我们可以认定他是在中国该领域的领头羊,是个出产量不高,但质量很高的作者。

赵政国教授(1956年~),没有researchID,我们用Woscc数据库进行检索,机

2 科学计量学报告——对中科院院士的wu指数和h指数的研究

构拓展中选择中科院和中科大进行精炼检索,但检索过后,我们看到中科院有一位叫做赵志刚的学者,其隶属于中科院苏州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冷凝物质,材料科学,纳米科学等领域的并不是我们要找的赵政国教授,我们在web of science分类中把这两项对应的文章排除,之后在进行精细检索时发现有一位叫做赵振国的研究员,他们的研究领域有很大的重叠之处,而两位作者在许多高引文章中由于年份不近,导致简写一样,最终,我们放弃研究这位教授。 童秉纲教授(1927年~),我们在researchID中没有发现这位教授,进入Woscc中检索,一共只有33个结果,经过逐个排查,我们基本可以确定这其中隶属于中科院和中科大的29篇文章即为童秉纲教授所写的,其最大引用量为83,h指数为6,wu指数为2,g指数为13。

杨国桢教授(1938年~),我们进行检索时在researchID中没有发现这位教授,进入Woscc中检索,我们最后发现即使只选择中科院进行机构精炼,也有一些在缩写上相同的作者,而他们的研究领域中有一部分是重叠的,很难进行区分,所以我们并不继续对其进行分析。

欧阳钟灿教授(1944年~),我们还是没有发现这位教授的researchID,但这位教授的姓名区分度太高,我们在Woscc中进行检索后一共有24篇文章,我们可以认定其皆为欧阳钟灿教授的文章,其最高引用数为52,h指数为6,wu指数为3,g指数为13。

马志明教授(1948年~),我们可以在百度百科中查到马志明教授是一位研究统计学,概率等等的数学家,教授没有researchID,而中科院所出的文章绝大部分不是本人做的,所以用中科院来定位是无效的,我们在wos分类中选择数学,数学运算,统计学来进行检索,之后我们发现即使这样计算还有Ma Zhenming,Ma Zongming在其中,之后我们再进行机构拓展的检索,检索中科院,按时间排序后,我们可以看到前面有全拼的文章中都是马志明教授本人,我们可以基本上认为这些全是马教授的作品(由于方向检索,有可能有缺失,不过影响应该不大),我们最后看到马教授的论文总数为36,最高引用数为35,h指数为10,wu指数为3,g指数为15,对一个数学家,我们也不能对其论文的各项指数要求过高。

我们可以看到中科大的院士发的论文数虽然不一定太高,但各项指数还都可以,而院士之间的各项指数由于参与的研究小组,所专研的领域(数学方面就比较吃亏),学术水平等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而在年龄上,我们可以看到更年轻的院士普遍比年纪更老学术成果更多,在某一层面上反映了我国早期的学术并没有和国际接轨,也说明了时代在进展,而在真正顶尖的学术领域还是年轻的学者更有竞争力。

3 科学计量学报告——对中科院院士的wu指数和h指数的研究

二. 化学部

刘有成教授(1920年~),在researchID中,没有这位教授的ID,我们可以在Woscc中进行检索,之后我们先用机构来区分中科院的作者,之后看学科分类,我们发现在化学物理方面有一个叫做Liu You-chun的作者,研究方向和刘有成教授有很大重叠部分,我们很难将其分开,所以我们不再进行刘教授的分析。

朱清时教授(1946年~),在research ID上搜索朱清时的姓名,及简写,中间加“-”号等等方式,都无法找到这位老师,我们可以断定这位教授没有注册research ID中的账号。在Woscc中检索这位老师的姓名,我们可以看到778篇文章,看其机构拓展中属于扬州大学,重庆大学和UT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UTMD Anderson癌症研究中心的都是一位病理学家,所以我们用机构拓展来精炼所有的文章,最后我们获得416篇文章,但我们发现中科院简写为Zhu QS的教授不止一位,而朱庆山教授所研究的方向也包括化学等方向,我们很难将其分清楚,加上08年以前的文章都是简写而没有全拼,很难将其分清楚,所以也不进行讨论。

钱逸泰教授(1941年~),在research ID上,检索family name为qian,given name为yitai的作者,我们可以看到结果只有一个,而其所属机构也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我们可以点进去直接看,其ID为F-9692-2010我们可以看到钱教授参与的论文数为1119,最高引用数为324,wu指数为15,h指数为72,无论在中国还是全世界,这个指数都是高的,我们可以知道钱教授是一位高产,高质量的学者。

侯建国校长(1959年~),在researchID中搜索Hou Jianguo,我们可以找到侯校长的id,而这条目也表明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学者,id为G-5076-2010,点进去后我们可以看到侯校长论文总数为286,最高引用数为267,h指数为45,wu指数为11,我们可以知道侯校长同时也是一个学术精深的学者。 吴奇教授(1955年~),搜索researchID中确实有很多叫做wu qi的学者,但一一看过后并没有发现机构是中科大或者中科院的学者,我们再进行Woscc,而这位老师曾经任教过得机构太多,而且中科院中缩写为wu Q的学者也有与吴教授同方向的,在08年以前没有全拼的文章中,我们很难分的清楚,所以并不对这位教授进行过深的讨论,不过在搜索资料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位教授的水平确实可以称的上是中国的前列。

谢毅教授(1979年~),在researchID中搜索Xie Yi,我们发现有两个来自中科大的教授,经过检查还真是同一个人,我们最后选择其中文章数比较多,最后关注事件比较晚的一个ID,即B-5753-2009,其最后关注时间为13年12

4 科学计量学报告——对中科院院士的wu指数和h指数的研究

月,我们基本可以相信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知道谢教授的文章总数为280篇,最高引用数为324,h指数为58,wu指数为14,谢教授也是一位高产而又高质量的学者了。

杨学明教授(1962年~),我们在researchID中搜索Yang Xueming,一共有两条结果,其中一条的机构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中科院,其ID为C-8764-2013,点进去看后知道这个ID对应的是一个化学方向的学者,我们可以确定这就是杨学明教授,其文章总数为232,最高引用数为148,h指数为36,wu指数为8,虽然不比前几位查到的化学部的院士数据高,但也算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数据。

李亚栋教授(1964年~),我们在researchID中找到了两个姓名为Li Yadong的学者,但点进去检查后发现这两个学者都不是李亚栋教授,我们只能进入Woscc中进行检索,检索姓名后,我们查询李亚栋老师的履历,发现李教授只在中科院,中科大和清华工作过,我们就可以用机构来进行精炼,之后我们按日期排序发现还有几个与李亚栋教授简写相同的学者,我们只能再在研究方向中进行在此筛选,我们查询百度百科后发现李亚栋教授的研究方向为化学,纳米,材料等等方向,我们可以将这些方向一一点出并进行精炼,得到374篇文章,按发表时间降序排列后,我们点开前10篇文章,发现这些文章都是李亚栋教授本人发表,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这374篇文章都是李亚栋教授本人发表的,虽然有可能有部分遗漏或多余,但对学者的指数影响应该并不大。我们可以认为李教授的文章总数为374,最高引用数为771,wu指数为21,h指数为76,李教授虽然发表的文章数没有钱逸泰教授多,但两个指数都略微超过钱教授,是中国这个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

洪茂椿教授(1953年~),在reseach ID中,查询姓名,我们可以看到只有一个结果,而机构也恰好为Fujian Institute of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Matte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这位教授,点进去直接看,我们可以看到洪教授的论文数为380篇,最高引用数为462最后一次被关注的时间为13年3月,其wu指数为13,h指数为49。

李灿教授(1960年~),李灿教授在researchID中可以检索到3个,但看机构名称就可以确定其不是我们要找的,在Woscc中检索后发现这个打头的学者实在太多,即使中科院研究催化剂方向的就能找到不止3个,我们根本难以将08年以前的文章进行辨识,我们就不再对李灿教授的指数进行分析。 包信和教授(1959年~),在researchID中并没有包信和教授本人,所以我们在核心合集中进行检索,检索bao xh后我们先查询包教授的个人履历,首先我们知道包教授在中科院下属大连研究院进行研究,同时兼任本校物理化学

5 科学计量学报告——对中科院院士的wu指数和h指数的研究

系的院长,而且除了短暂的访问交流外一直都在这两所机构任职,我们用机构精炼选择中科院(包教授没有特殊标注大连研究院),中科大,我们看到有462个检索结果,再看其中web of science给出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到都和包教授研究的方向有关,化学催化,工业化学等等,再按照时间排序,看08年后的文章,我们点开看文章后,我们可以看到这么选择后并没有和包教授简写相同但全拼不同的学者,我们可以认为这462篇文章基本都是包教授本人的科研成果,再看引用数降序排列,我们排除了3个错误的论文。我们看到其最高引用数为317,wu指数为10,h指数为45,包教授参与研究的文章也并不少。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这几位教授的成果有多有少,有好有坏,但都比上面物理数学部的院士发表的文章更多,也更加容易被别人引用,不同的学科对引用数和文章数的影响巨大,并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科大的这些院士经过查证后都是学术很精深的学者,而这样的学者我们也有不少,以点带面,说明科大的化学系的学术水平还是非常不错的。 在年龄和学术成果上来讲,化学部的数据也基本可以佐证上面给出的数据(钱逸泰教授除外)。

三.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我们学校的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的院士只有施蕴渝教授(1942年~),而施蕴渝在researchID中有一个ID:B-3240-2009,其机构也标明了中科大生命与科学学院,但应该是处于某些问题,其最后关注时间为13年,但这里面只收录了7篇文章,我们还要在Woscc中进行查找,之后用机构检索进行精炼选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而施教授的研究范围并没有神经领域,我们点开看神经领域的文章都是一位叫Shi Yong-yong的作者完成的,我们只选择wos分类中的前两项即分子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我们发现Shi Yong-yong依旧有所研究我们就很难将其分清楚,所以无法给出结论。虽然我们查到了researchID,但并没有获得我们真正想要的,当然,如果施教授只有那7篇的话,我们可以认为其最高引用为23,h指数为5,wu指数为1,无论对于生命科学这一门学问来讲还是院士的身份来讲,都太少了。

四. 地学部

王水教授(1942年~),我们先看ID,发现其中能搜索到的3条信息都不是我们所要找的,我们在Woscc中搜索wang s,并在机构上选择中科院和中科大,作者中仅选择wang s,一共得到1403篇文章,之后再woscc中取出所有与航天有关的文章找出来(可能会有所缺失),发现有一位叫做王双的中科院学者和王水教授的研究方向有所重合,而在08年以前的文章难以区分,我们放弃对王水教授进

6 科学计量学报告——对中科院院士的wu指数和h指数的研究

行分析。

李曙光教授(1941年~),ID上还是没有这位教授,在web of science中再进行检索,我们将结果锁定在单位为中科院或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之后再用学科方向将地球化学,地球科学挑选出来,最后我们还有63篇文章,但将其按照出版年份排序后,发现这里面不止有李曙光教授,还有Li, Shenggong(应该叫做李胜功)这位中科院的学者,在没有全拼的时候很难将其分清楚,也不参与讨论。

郑永飞教授(1959年~),我们在ID中检索,第一次检索全拼并没有发现这位教授,之后我们在中间加入分隔符后发现这位教授还是有自己的ID的,其所属机构为中科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方向也是地球同位素之类的方向,我们可以确定这就是郑永飞教授的ID,C-4781-2008,这位教授一共有203篇文章,最高引用数为469,h指数为55,wu指数为15,说明这位教授在这方面的学术水平很高。

万卫星教授(1958年~),我们在ID中进行检索,只发现了一位教授也叫wan weixing,是一位研究纳米科技的学者,并不是我们要找的人,我们在Woscc中检索wan wx,按照时间排序后发现所有的文章,是姓名全拼的都是wan weixing我们基本可以确定是万教授所发表的文章(不知道为什么ID中那位学者的一篇引用59的论文并没有出现在这里~~),我们再看学科分类并挑出前30篇高引文章进行检验,我们可以确定这里面的199篇文章都是万卫星教授的,则最高引用数为73,h指数21,wu指数为4,g指数为29。

陈颙教授(Chen Yong,1942年~),在ID中检索,我们发现很多作者都有ID,但经过检查都不是我么要找的,之后再researchID中检索,由于这个简写的人太多,中科院也有好几位研究方向相似的,很难将其分清楚,我们不对陈顒教授进行讨论。

石耀霖(1944年~),在ID中检索,发现有两个有可能是这位教授,两个都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有一个在web of science上找不到,另一个为B-4216-2013我们认为这个就是石耀霖的id,但其中只有17篇文章,最高引用数为153,wu指数为4,h指数为11,我们可以认为这位教授是一个产量不高但质量不错的教授。

在地学部中,我们能精确地找到的只有三位教授,但我们看数据明显能够看出有关地球科学或空间科学等领域中的论文数和互相引用的次数虽然高于数学物理学部,但低于化学学部。而在年龄上,这几位教授也与以上猜想相符合。

五. 信息技术科学部

7 科学计量学报告——对中科院院士的wu指数和h指数的研究

郭光灿教授(1942年~),ID中没有这位郭光灿教授,而在web of science中我们限定机构拓展为中科院和中科大,研究方向为化学,晶体等等方向的都不是这位郭光灿教授,我们可以选择研究光学和物理现象等的教授为郭光灿教授,我们先按时间排序,看近期出版的所有表明Guo GC的都是郭光灿教授,我们基本可以认定这些结果都是郭光灿教授所做出的。之后按照引文数排序,从前往后检查,我们可以看到郭光灿教授的论文总数为643,最高引用数为727,h指数为42,wu指数为11,是很高的数据。(由于研究方向和所在机构的选定,应该会有所缺失不过影响不会很大) 陈国良院长(1938年~),在ID中没有找到陈院长,我们只能在Woscc中继续查找,查找chen gl后我们先用机构进行检索,我们看陈院长的简介,应该只有中科院和中科大才是其机构,精炼后,我们再看方向,所有和物理有关的,和材料科学有关的全部排除在外,只剩下79篇文章,我们逐个进行筛选即可。最后我们找到的文章中h指数只有3,最高引用是10,wu指数为1这个数据应该是相当不靠谱的,应该是有哪里没有考虑到,我们不再进行深入讨论。

吴一戎教授(1963年~),没有ID,我们再在Woscc中检索,之后我们看到吴一戎教授署的单位均为中科院,机构精炼选择中科院,之后我们对时间进行排序,得到结果中有Wu Yiran,Wu Yerong等缩写相同的不是吴一戎教授,我们将其所在的学科即环境科学和化学,生物化学相关的学科排除掉,对剩下的文章,我们再进行挨个筛选,我们发现在研究光谱领域还是有重缩写者没有办法确定,所以我们不在研究。

由于信息技术科学部,我们只找到了一位作者,在这里并不进行评论。

六. 技术科学部

伍小平教授(1938年~),没有ID号,我们在Woscc中进行检索,限制研究机构和研究方向后,我们按照时间进行排序,发现有一个简写相同的中科院作者也在研究材料相关问题,我们很难准确的将其分开来看,所以不再进行研究。

沈保根教授(1952年~),没有ID号,我们在Woscc中进行检索,限制研究机构为中科大和中科院后,我们在研究方向中将与材料科学与冷凝态物质相关的论文筛选出来,我们按照时间排序后,发现前20篇文章的署名都是Shen B.G.或Shen Bao-gen,我们基本可以确定这些文章都是沈宝根教授的,则我们认为沈宝根教授的文章总数为341,最高引用数为146,h指数为26,wu指数为5,沈教授的学科划分应该是物理学中,这个数据对比我们第一部分做出的数据来讲也属于中游水准。

8 科学计量学报告——对中科院院士的wu指数和h指数的研究

七. 总结

对隶属于中科大的33个院士,我们分别进行了检索,除了10位院士由于同方向,同单位的重名或重缩写导致难以分清以外,我们获得了23组数据,而对于这23组数据,我们也能得到一些相关的结论。

首先根据院士所属院系,我们可以看到中科大在数理方面和化学方面都有很多学术水平很高的院士,而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信息方面就要相对薄弱一些,而在生命科学方面,科大的研究水平还是有待提高的。

再看各个学科中所属院士的wu指数,h指数,总文章数,最高引用数,我们可以看到在化学系发表的文章较多,而各个指数也相对较高,信息方面的论文较之较少,物理方面的论文比信息方面更少,而数学方面则很难看到高引用或者很高的论文总数(生命科学由于只有一组数据,并不将其列入讨论范围)。

当然,researchID的拥有数目也和学科的论文数有很大关系,化学系基本人人都有ID,而信息方面也有部分注册了ID,而物理方面除了个别高产作者(潘建伟教授)以外几乎没有作者会主动注册ID,其原因也非常的简单明了。

看各个院系所属的教授,我们对其年龄进行比较,发现相对年轻的作者一般会有更高的论文数和引文相关额指数,第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早期的学术界水平相对薄弱,也未能与国际上进行良好接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的科技水平在进步,更加年轻的作者相对于年老的作者更加有竞争力。

再说一些相关话题,无论我们找到的科大的哪些院士,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都有一批自己的相关成果,在学科内的引用数也同比不低,虽然中科院院士的选举有一些阴暗的层面,但我们还是可以认为能够入选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在自己相关领域的学术水平都是有一定的层次的。

我们看到中科院基本能够代表中国学术界的最高水平,但相对于国外的顶级名校和顶级研究机构还是有不少的差距,衷心的希望中国的科学研究能够越办越好。

2014年7月6日星期日

9

国内h指数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论文

报告:中科院非法人单位运行管理模式研究及建议

对小龙虾的研究记录报告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能源学院110周年校庆院士系列报告二

“科学与中国”院士巡讲团报告会在我校大礼堂举行

论中国与西方对《易经》研究的科学意识.

《对医患关系若干问题的研究》课题报告

《小学科学预习检查与管理的研究》研究总报告

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科学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的研究(开题报告)

科学计量学报告对中科院院士的wu指数和h指数的研究
《科学计量学报告对中科院院士的wu指数和h指数的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